人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的三个元素是什么? 简答

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基本内涵为: 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内涵

同样需求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核心的人的尊严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核心的人的尊严是正确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燃敬纳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皮没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皮没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稿带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燃敬纳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稿带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的本质: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同时,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感又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和谐共生,这又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都体现出丰厚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说,只要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概念及其精神的话,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认知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意义十分重要。中华人文精神的概括是,归止文明的方向、归止至善的良心、归止做人的道德、化成天下的责任、关爱人民的利益。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都是人类成熟心智的有机部分,并不矛盾.前一个是求诸外,后一个是求诸内.人文精神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和方向.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面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科学作为一项发明创造活动,终极目标仍然是为人的.一个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把握能力,一个是人对内在宇宙的把握能力.他们都是高超的素质.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才能使人的文明走向前进人的身心走向完善.

申论时事名词解释(36)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人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三餐温饱的外在条件,还应该追求更高尚的人生意义。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在这个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人文精神能为自己,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决。从这个角度看,关于人文精神过去是否有过的质问是没有意义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咱们传统文化中对于“命”的命题非常多,但是往往会把命与义相对立,儒家核心价值观里“重义轻命”的倾向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应该说是不太足够的。其次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的社会远没有达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地步,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第三个层次,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地步,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

儒家人文精神有哪些特点?

一是重视君权、教化,而淡化神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是人的力量,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来拯救或者惩罚人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透露出两个讯息,“天人合一”,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人定胜天”,即不屈服所谓神的旨意,命运安排,相信人可以影响自然。二是人具有神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儒家文化是中国主体文化,就是一种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文化,要求人们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提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扩展资料:中华文化精神在“归止”和“化成”的意义上得到了具体展现,而所有的归向和最终目的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民这个中心之上的。得天下有道,最后的道乃民心,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一种思想观念。换句话说,中华人文精神所关照的一系列的“人”的问题,如人性、人伦、人德、人责,其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落实到现实的对象——人民的身上。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民为贵……一系列的表述无不表明了这一深刻意义。

人文精神的三大内涵是什么?

人文精神的三大内涵是: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扩展资料: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什么来体现 通过以下几点

1、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2、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3、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4、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5、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在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人文精神怎样实践

  人文精神的定义,在百度上面表述为: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在当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践当中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要遵循群众路线。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坚持人文精神还是坚持科学精神,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当代话题”,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二者的  有机统一。尤其是处于转型时代的当下,二者都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不可偏废其一。

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原因?人文精神主义文学是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倡导平等博爱、反对封建割据的一种文学流派。在思想内容上:第一,极力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二,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第三,努力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 人文精神在艺术形式上:第一,自觉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作品,彻底扭转了梦幻、象征、寓言等非现实手法统治文学的局面。第二,开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民族戏剧取得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语言形式上,重视民族风格,采用生动鲜活的本国地方语言、民间语言,配合了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 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是“二希文化”走向融合的思想运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 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 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 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 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 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 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体育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的作为现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 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三个大的部分.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的.文学和艺术则主要是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的.哲学和宗教,应该说主要就是讲人文.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渗透在文学和艺术之中,甚至大量的产生于文学和艺术之中,也渗透在社会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和艺术,甚至社会科学,看成是人文学科.其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之中.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还是不渗透,渗透多少,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渗透,这样的社会科学,甚至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也是没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实上,文学和艺术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这里的内容,应该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会、有的时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学总该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学只讲方法论,甚至只讲“斗争的哲学”,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医学,以人为对象,本来就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但是,当人们把它看成一种治疗“技术”的时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有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或者说,有艺术无文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说得具体点,什么是人文?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作为现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本观念”,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u2022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u2022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第二,“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约翰u2022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u2022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第三,“自由观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u2022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u2022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中华文化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重视君权、教化,而淡化神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是人的力量,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来拯救或者惩罚人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透露出两个讯息,“天人合一”,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人定胜天”,即不屈服所谓神的旨意,命运安排,相信人可以影响自然。二是人具有神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儒家文化是中国主体文化,就是一种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文化,要求人们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提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扩展资料:中华文化精神在“归止”和“化成”的意义上得到了具体展现,而所有的归向和最终目的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民这个中心之上的。得天下有道,最后的道乃民心,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一种思想观念。换句话说,中华人文精神所关照的一系列的“人”的问题,如人性、人伦、人德、人责,其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落实到现实的对象——人民的身上。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民为贵……一系列的表述无不表明了这一深刻意义。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是指人道关怀,也就是基于人类良知底线的人文拓展和对人类的关心,人文拓展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范畴。基于知识层面的人文拓展对于发展人类同情心有相当的作用,但如何上升到对全人类的关心的层面,要突破疆域、族群、身份、自我设限,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文精神日渐成为全人类人道关怀与拓展的内蕴,有识者不可不察。人文底蕴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甚至包含文史哲、琴棋书画等内容。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因为是“人文”,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一流的科学家往往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是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

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什么来体现

1、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2、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3、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4、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5、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更多关于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什么来体现,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b5722161611191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人文精神 什么意思

人文精神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指什么?

1、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2、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资源来自:http://baike.sogou.com/v216625.htm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的三大内涵

人文精神的三大内涵为: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主要内容 编辑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精神核心 特征 人文字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字体,人文字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字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如何理解人文精神规范著医学的发展 首先,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即“真、善、美”;其次,假定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再次,正确理解医者和医学的科学意义和社会责任;最后,结合人文精神和医学发展,两者辩证统一,相互影响。 西方“人文精神”如何理解?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本课中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态度。人文主义(humani *** )通常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起于14世纪义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了义大利直到西欧各地。拉丁文的普遍通行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恰当的提法是,人文主义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们对拉丁文原始资料发生浓厚兴趣,纷纷寻找古代文献,于是大家去研究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因此原文校勘学和语言学应运而生,遂使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和《圣经》有了新的看法。许多人士慷慨解囊资助艺术工作,艺术家自觉仿效古典的内容和形式,蔚然成风。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它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发展人的事业。它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希望通过知识和教育来消除社会弊端。人文主义者不断努力,要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相联络,他们也就播下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种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如何理解并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以科学、运用科学、道德规范为基础、人生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发展科学。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具备积极地人文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 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文精神内涵的?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 如何理解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人文”就是指与原始暴力——“威武”相对的人类的道德文明、价值文明、精神文明。 “国学”今天为什么热?是人们对文字学、考据学、版本学等等知识性、学术性的东西感兴趣吗?显然不是。人们所以热衷国学,是希望从其中的人文精神中汲取做人的道理。 “人文”这个词今天经常说。什么是“人文”?“文”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交错的笔画之象形,所以《易传》说:“物相杂,故曰‘文"。”《国语》说:“物一无‘文"。”《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交文”,也就是图纹的意思,即“纹”。由图纹的本义,引申为文饰、修饰之意。“人文”就是人类的文饰——道德文明、精神文明。“人文”联言,出自《易经·贲·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属于别卦。别卦由两个经卦组成。构成贲卦的是离卦和艮卦。“文明以止”说的是构成贲卦的离卦和艮卦的卦义。离卦的本义是太阳或日月附丽于天,与“文”、“明”义通。艮卦的卦义为静止。贲卦下为离上为艮,比喻内既“文明”而外能守“止”。“止”又通假为“治”。“文明以止”又有以文明治物的意思。王弼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人文”就是指与原始暴力——“威武”相对的人类的道德文明、价值文明、精神文明。 国学中的人文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意义?我以为可从三方面来看。 1、有一句话,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生理结构大体相同,面临的生存问题大体相同,因此得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也就呈现相同的交叉面,人文精神、道德文明具有跨越历史的继承性和超越国度民族的普适性。 2、国学人文精神在历史上曾经是具有先进性的进步文化。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上发源的以汉文字典籍为载体的华夏精神文明,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人生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思想财富。由于其在当时具有的普适性和先进性,鲜卑族当政的北魏、契丹族当政的辽朝、女真族当政的金朝、蒙古族当政的元朝和满族当政的清朝都对它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继承与光大,于是上演了一出出政治上的征服者在文化上被征服的历史剧。举两个例子。一是北魏。北魏孝文帝在28岁那年,也就是494年,将都城从毗邻内蒙古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迁到今天河南中南部的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旧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沟通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婚姻关系;广开学校,复兴汉学,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二是清朝。清朝在储存汉民族文化方面做了两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一是编纂《古今图书整合》10000卷;二是编纂《四库全书》79000多卷,36000余册。由于此前的一大类书《永乐大典》在八国联军的火烧中大多焚毁,所以《古今图书整合》尤其是《四库全书》在储存国学典籍方面功劳尤大。 3、当前进行社会价值体系重构,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密切联络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作出科学解释,同时又要善于借鉴既有的思想价值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世界通行的普遍价值准则,这就是我国目前已签署加入的22个世界公约;另一个资源就是富有现代生命活力的国学人文精神,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之源。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络。 科学精神是严谨的,严肃的,冷酷的,不容有丝毫偏差的。人文精神是温暖的,可变通的,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 二者又是紧密联络缺一不可的。 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研的时候,既要有科学的精神,也要用人文精神来体现人文关怀。因为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了推动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 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精神来作为支撑。才能使人文精神更加饱满,更加贴近人的生活。

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文修养包含哪些内容?

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

辩证关系,说说为什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获得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是一种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人文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这种精神的升华,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为害人类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谁说的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亥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都有哪些重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有区别吗?

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有区别。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强调人的可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体现了人文精神

尊老爱幼。孝亲尊师。

简述社会生活中人文精神重要性求大神帮助

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是无“用”的,却是“用”的归依。 十多年前我讲哲学课时,我发现自己要坦诚,就不得不承认,哲学是没有用的,而且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等人文学科也都是没有用的。进一步探讨还会发现,连近代科学也不是为实用而形成并发展的。 人文精神以及它所形成的人文学科是人对自己及其同类的体认。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需要认识和把握面对的对象;人还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主体,还需要有关于自我与人类的自觉意识。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有不同于动物的自由意志与自觉意识,可以选择自己的目的与信念,并由此支配自己的行动。这个对于自己的自觉意识,就构成人文精神。人文学科是把人文精神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对象来探讨,其中采取实证科学方法研究人与社会的规律便形成人文科学。人文教育是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不同方面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内涵。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可见,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每个人最核心的文化,比关于对象世界的文化更根本。 但是,平常我们总关注某个东西有没有“用”,要看它是否合乎人的现实需要,可否作为达到人的某个目标的方法、途径、手段和工具,最终是要带给人实惠与功用。显然,人文学科却不是提供这种功用的,它根本就不是手段这个层次上的智慧与知识,尽管也可能让人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雄辩四方,让人可以舞文弄墨,卖弄机智,逢迎权贵,但这是它衍生出来的功用,一定程度上是它的滥用,终归不是它本身的目的。 人有自己目的,这在人们看来是自然的事,无需讨论——人无非是活着,要生活更好些,就要提高生活水平;怎么提高呢,无非就是发展生产力,增长实力。通俗地说,就是要有钱,有权,有势,资源越多越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因此,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工具这个层面上。 可今天我们却看到,一方面,有的人暴富起来,钱也有了,什么都有了,吃穿住用行,想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他到底还会选择什么呢?往往不过是饱暖然后思淫欲,与动物并没有实质区别,“穷得只剩下钱了”。另一方面,这种经济的增长却是片面的,越来越没有后劲,而且不可能普遍推广,大多数人的生活相对匮乏,导致资源的危机,社会的失序。 问题在于,人类不是生活在动物的自然层面,它拥有自觉意识、自由意志层面上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构成人类文化的更高价值。因此,比“有用”更重要的是人自觉选择“用”所指向的目的,所服务的目标,也就是人生的信念、理想、理念、抱负、趣味,这才是人生的根本。不能为了获得手段而忘记了或者模糊了人自己的目的,不能让自由的心灵淹没一堆外在的东西里,不能被工具所操纵,被程序所异化,被结果所束缚。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要把人培养为“人才”,也就是社会有用的工具,像“螺丝钉”那样安置在特定的位置,完成特定的使命。无论是过去为政治需要培养人,还是现在为市场需要培养人,都是典型的工具教育,只是给人实用的知识,传授专门的技术,只是让人驯服地听从于现实的需要,恰恰抹煞了自由人格的成长,独立思维的发展,也就是缺乏健全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当然是畸形的、病态的。因此,十年前,我在大学生中展开人文教育行动,激发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学习热情,从根本上撼动数十年来的工具教育模式。我们提出的口号是: 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以自信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对话; 以高远的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 提倡无用之教育,在中国不是唱高调吗? 前不久,我在一所著名师范大学作题为《文化立国—大学重建》的讲演,谈中国大学理念的重构,一位教育学博士生向我挑战。他说,你的思维虽然理论上有道理,但在中国,当下最急切任务是发展经济,大学生们忧心忡忡的是找不到工作,家长们更是为此心急如焚,你不觉得这样的大学改革不切实际吗?不是唱高调吗?我也被激发起来了,反问到:难到你不觉得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包括大学生们的就业困境,不正是与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思维有关,甚至就是由它造成的吗?这种片面的经济发展观,看似是发展自己,其实只是对西方强势的依附,这种适应与顺从,而不思自身的根本改变,恰恰加剧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任何一个成功的现代国家,虽然它的建设都是在开放条件下展开的,但它的基本创造力无论如何来自内部,它的智慧源泉是自己的文化精英,来自它的大学。所以,牛津剑桥之于英国,巴黎大学之于法国,柏林大学之于德国,哈佛麻省之于美国,庆应义塾之于日本,希伯莱大学之于以色列等等,都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最核心是文化特区,这些文化特区决不仅仅是提供实用的人才和技术,更重要的给予全社会思想、理念、智慧上的全面指引和凝聚。换句话说,不是大学跟着时代走,而是时代沿着大学文化引领的方向走。因此,大学的核心学科并不是研究自然对象的科学与技术,而是研究人及其思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只有这些学科才能实现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社会生活才不是简单沿着人的本能欲望向下滑行,而是沿着人的信念、理想,理性地创造性地向上发展。这样的发展正是西方现代文明强势,盖过任何别的传统文明的奥妙所在。 反过来看我们呢,我们只是以别人现成的智慧为智慧,以别人现在的模式为模式,以别人现成的一切作为接轨的目标,只考虑如何接近别人那些有形的方面,一心都在追求有用的,马上能够兑现为看得见,可以与别人强势相比的,可以转化为GDP的东西,却全无自己内心世界独立的追求,并不知道除了要变得像强者那样之后,还有什么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的这种增长不过是西方文明的廉价拷贝,我们所谓的“世界工厂”所完成的不过是西方经济链条末端的工序,那是最少文化含量,也无关紧要,谁都可以做,众多落后国家的人都要竞争这个饭碗,因而也最没钱可赚。中国大地上无数打工仔打工妹,在发达地区的人无法承受的丧失人格自由与生活保障的条件下,耗尽体力,麻痹脑力,只为暂时的谋生也就罢了,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精英们,不仅不能提供真正的文化与智慧,开创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新的品牌,把底层打工者们从这一经济陷阱里拯救出来,而且他们自己也要变成这样一个简单打工仔,加入到本来已经没钱可赚的经济陷阱的中去恶性竞争,这不是加剧了事态的恶化又是什么呢? 人文教育没有用,又何以改变现实呢? 人文教育是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的,大学教育也不是要简单顺从社会需要。它没有用,是说它本来就不是用来当工具的,但它恰恰是支配所有“用”的,包括选择“用”所服务的目的,确立“用”的标准。它首先要引导人们把握自己的方向,然后选择可用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平时,人们不在乎不管用的人文教育,只顾捞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结果呢,所抓到所谓“有用”的东西,恰恰是基于别人的文化信仰与思维方式,即使我们把它拿来,也因为我们身上不能给它根的滋养,它的生命与活力很快就丧失,而我们用它所造就的东西,仅仅是别人的目标,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让人仰望,给人虚荣,却浑然不知其所是的偶像,从而也扩大了别人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我们自己更加自卑与空虚。 中国每年出国考察的精英们越来越多,如果不是满足于感官的刺激,而是深入体验别人优越的内在奥秘,就会发现西方强势文明体系的基石,在一个我们难以理解的心灵世界里,人们一举手一投足,背后都有一种内在教养的支配。对此,不求甚解的国人不是从文化的层次去理解,而简单地把它归于“素质”,似乎是人家脑子里就有某种类似于舍利子、元素、基因之类的东西,“素质”一词便这样流行开来,挂在所有人的嘴上;“素质教育”随即铺天盖地而来。但十多年过去,状态依然如故,却未必有几个人说得清这“素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它根本就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人对自己的觉悟,人的自由意志与文化人格,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它是如何影响现实的呢? 第一,人文教育影响人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从而也左右相应的市场需要与产品定价。在当代文明社会里,人们日常消费的焦点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物质特性与生理功能,甚至已经超越了单纯技术性的精巧,人们会更加注重于艺术性、象征性、形式化的因素,心理与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支配消费市场的取向。因此,越是具有文化自信与精神优雅的社会,越是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越是给它最高的市场定价。当然,人们也尊重文化差异,欣赏多元文化,越是能展示丰富个性的产品,越能赢得人们的选择。但无论怎样,一个不具人文关怀的“打工仔”的社会,仅仅靠产品制造工厂根本生产不出为人欣赏的高档商品。 第二,人文教育为现代科学提供智慧的基础,进而为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供理性启迪,最终成全一个社会的核心产业。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文化素养内在地决定着他们的事业,越是高层次的技术创新,越是需要独到的文化理念。人们总以为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由物质利益决定的,所以改革总是单纯围绕着利益分配转圈子,连文化教育机构也是由经济学家设计的“无形之手”来支配,让人沉迷于头衔、评奖、经费、待遇里,结果从容的文化氛围消失了,只剩下一潭潭恶性竞争的臭水。 第三,人文教育塑造人际间的信任关系,树立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则。有了这个基本的信任和普遍的规则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是什么?

古代希腊、罗马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近代世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启蒙运动(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相关考点 1.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选修4第二单元西方先哲: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2. 洛克、卢梭(选修2第一单元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3. 近代世界: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 古代中国:明末清初的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5.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 基本观点 1.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是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有两个主题: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目的是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人的权力对抗神的权力。理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把人从世俗权力的压迫和自身的蒙昧状态下解放出来,以人的权力对抗王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知识对抗蒙昧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化价值观。 2. 思想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纵向分析人文思想的起源、兴起和发展)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产物;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横向分析人文思想的起源、兴起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关系) 4. 思想的进步上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发展由促进思想的发展。 重点梳理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复习要点]背景 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主张 人文精神的内涵 【突破】在公元前5世纪叶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 结合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社会特征,分析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的背景。 【分析】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1)随着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奴隶制经济走上繁荣;(2)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社会变化和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及苏格拉底等思想家。 【突破】“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 “知识就是感觉”。——智者学派 “道德就是知识”、“知识就是道德”。——苏格拉底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有何异同? 【分析】同: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 不同点:(1)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这一学说本质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2)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所以他认为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 【典例】《备考指南》P227第25题(苏格拉底)、《全案》P232命题视角1、P234第11题、 【突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复习要点] 14~16世纪的欧洲 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分析 马丁u2022路德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义 【突破】材料一:“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着发展生产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在社会上兴起了复兴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物,重新研究已被湮没了千年之久的古典文化的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封建制度的斗争。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 ——朱寰《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人文主义者皮柯(1463-1494)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四:诗人但丁(1265-1321)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从背景、内容上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析】(1)背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2) 内容:肯定人,注重人性。认为人可以发展自身并走向完善;人应当树立自信以迎接幸福和不幸;否定封建的门第观念。    (3) 评价:①积极性:从注重基督教的神到注重世俗社会的人,反映了一种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②局限性: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具有贪婪的一面。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何区别?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精神是严谨的,严肃的,冷酷的,不容有丝毫偏差的。人文精神是温暖的,可变通的,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  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研的时候,既要有科学的精神,也要用人文精神来体现人文关怀。因为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了推动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  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精神来作为支撑。才能使人文精神更加饱满,更加贴近人的生活。

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复兴发展和成熟的历程: (1)人文精神的产生(公元前5C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如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提出了人要“美德即知识”,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矛头指向封建神学,把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的路德提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弘扬(17-18世纪)——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启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治;科学等.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了思想准备(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 它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满足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文学、艺术、科技等,其宣扬的追求现世幸福和冒险进取的精神,也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思想条件.

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古希腊人文精神之基本内涵浸润于蓝色爱琴海中的希腊文化却绵延千载,带着和平、唯美与理性的神圣之光走进了现代工业文明,以希腊人独有的自由,理智和热情感染着这个日渐物欲横流的社会。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最早源头,是欧洲文学的真正开端。古希腊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童年。人在童年时最具纯正的天性,文化也是如此。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古希腊文化中汲取净化灵魂的精神力量。希腊文化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又体现在他们在文化中对理性,自由,以及美的自觉追求之中。首先,理性追求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在非理性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类上古时期,希腊知识分子作为崇尚理性的先驱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是彻底的反思和怀疑,他们上天入地寻求事物的终极真理,就是这种彻底求真的精神孕育了希腊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就是这种反思精神让希腊人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死亡。希腊人把死亡看成一场美丽的梦幻,死亡对他们来说不是可怕又可悲的,所以他们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即是如此。苏格拉底曾说:“我相信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后来,苏格拉底被人告发,罪名是他不承认希腊之神,并企图用新的神祗取而代之,从而使青年人堕落。结果他被微弱多数定为有罪,他拒绝了那些劝他逃走的建议,认为那是违法的,于是他以哲学的安详喝下了那杯毒芹酒。苏格拉底之死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希腊哲士对死亡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更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可贵的理性主义精神:法律尊严不可侵犯,即使它不是完全合理的。在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论是夏洛克的恶毒阴谋还是鲍西娅最后运用机智救出安东尼奥,他们的行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界限。法律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无上的尊严,任何人都不可侵犯。希腊人这种对法律尊严的维护其实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不以感情作为个人行动的标准。而文艺复兴中的理性主义精神正是在古希腊那里找到了源头。另一方面,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他们客观冷静地对待人生中的一场场悲剧。悲剧总在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正是这种理性精神成就了希腊悲剧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成就。剧中人物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抗争精神,不管命运让他们承受多大的不幸,他们都敢于抗争,殊死搏斗,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他们较之常人更具有独立自主和超越死亡的气魄。希腊悲剧的结局几乎都是以冲突的一方或双方的生命毁灭的残酷方式作为结束,给人的美感是崇高型的美,因为富于生命力和激情,给人震撼的程度无以复加。他们在从抗争到毁灭,对生命执著不休的过程中,人格力量得以高度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的价值得以最充分的显示,而使人恐惧、镇静、叹服、敬仰他们。希腊悲剧从始至终都贯穿着高昂的英雄悲情主义精神。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个体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命运的反抗,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却从未泯灭。正是希腊人这种爱自由的天性人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他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人性自由的不懈追求。当理想遭遇现实,他们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破灭感,然而,这种破灭感不但没有阻止他们前行,反而激起他们对自由与理想更强烈的渴望。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是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当不可避免的毁灭来临时刻的抗争态度和为坚持为自由意志的献身精神,充分体现了希腊人身上那种不可磨灭的自由主义精神。正是希腊民族精神中这种自由独立的意志,才促成对不可避免的,不合理的毁灭或者死亡的强烈抗争,也才有了希腊悲剧中震撼人心的英雄主义基调。正是希腊人这种对自由与理性的自觉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让希腊文化显示出一种高贵的静穆之态,犹如将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也正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使我们在希腊文化中看到了希望与爱,看到了生命与存在,也许,这才是希腊文化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正如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所示 —— 认识你自己。

哪位能告诉我辞海中"人文精神"的注释? 特急!多谢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区别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申论时事名词解释: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人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三餐温饱的外在条件,还应该追求更高尚的人生意义。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在这个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人文精神能为自己,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决。从这个角度看,关于人文精神过去是否有过的质问是没有意义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咱们传统文化中对于“命”的命题非常多,但是往往会把命与义相对立,儒家核心价值观里“重义轻命”的倾向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应该说是不太足够的。其次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的社会远没有达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地步,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第三个层次,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地步,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人文精神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本质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人文精神也叫做“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广义上来看指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狭义上来看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人文主义注重人和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它重视人的自由意识和利用,推崇人的主题地位和能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什么意思

人文精神的意思就是要把人放在中心的地位、根本的地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占据着优先的地位。主要内容: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人文精神

  新世纪,中国教育界盛传着一个可爱的词汇——人文精神。大学讲,中学讲,小学也讲。首先表态,这是好事。起码,比不讲要好一万倍。  人文精神溯源,大致得溯及西方文艺复兴乃至古希腊时期。不想展开。其直接背景在于,1993到1995年,“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展开。此后,概念与精神逐渐濡染,几年以后,延及教育界,并很快成为中国教育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一方面,属于中国教育对关涉整个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大思潮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属于一种对号入座,证明中国教育的确存在着太多“不很人文”的东西,需要剔除。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一些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眼里,“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概念并不很清晰。这里,存在知识层面的缺失,也存在立场层面的故意模糊。在我看来,后者更为要紧。需要澄清。  在没搞清楚什么是“人文精神”之时,我们的一些教育话语,往往,会使用“人文氛围”一词来予以替换。在一些说法中,堂堂“人文”便成了一种“氛围”。于是乎,打打球,说说笑话,吃吃饭,吹吹牛,这些个最日常最普通的插科打诨,摇身一变,俨然,也成了了某种具备了“终极关怀”意味的大意义大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322页,有着对“氛围”一词的规范诠释。诠释云:周围的气氛和情调。读了注解,越发糊涂,实在搞不清楚什么样的“气氛和情调”才算人文的,什么样的又不算是人文的。是否,作为管理者和教师,对下属和学生说话的时候,一定得嬉皮笑脸才算人文,否则,就不属于人文?  我曾经在很多文字里重申过自己对“说话”的基本理解,那就是——世界上没有好话坏话之分,只有真话假话之别。按此标准,便有了我对所谓“人文氛围”的强烈腹诽。在我看来,语焉不详的“人文氛围”,忽略了人与人群的立场和利益,简直“态度决定一切”的翻版。而已!  《读书》2006第10期33页,刊发刘红梅的署名文章《什么样的人文关怀》。作者说,她比较认同的“人文主义”含义如下:  人文主义传统的最重要和始终不变的特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文主义聚焦在人的身上,一切从人的经验开始。其二,每个人自身都是有价值的——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其三,人文主义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本能冲动所做的辩解。  刘红梅认同,我也认同。于是,偷他一懒,抄录下来做数。然后,自作主张,提炼,诠释,排出“子虚版”关键词,依次为——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  显然,“个人”一词是我加上去的。我为什么要对原文作如是篡改呢?因为,我觉得,任何形式的“人文精神”,必须落实到“个人层面”。可以说,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乃无数个人发生联系乃至构建社会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所在,没有超越个人意志和利益的权利,也没有超越个人意志和利益的自由。  此话题不再展开。仅此。要重申的,是子虚版的人文精神三要素——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请允许我以基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为虚拟平台,略加展开。  其一,尊重个人经验。  教学的主体,无非教师与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莫过于给予教师以相对宽松自由的“教材处理权”与“教学自主权”。和美国相比,中国基础学校多了一个教学管理的基层部门,叫做教研组。曾听到有国内知名专家自豪地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之所以比美国强”的一招,俨然和现在挺时髦的“学习型组织”异曲同工。或许,教研组的存在有它的价值,但我觉得,目前基础学校的教研组,已经“进化”成了一级“行政部门”,构成了对教师学术自由与学术个性的打压和限制。在有些学校,别说进度与试题,即使教案与教法,都要求统一,美其名曰“集体备课”。我不反对同事间的切磋,但我觉得,真正有效的合乎学术规律的交流,应该是民间的、私下的和非正式的。任何行政命令之下的研究,只能走向研究的反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衣着,终于走出了“灰蚂蚁”的套子。大街上,美女靓男,我型我塑,多元自我,美不胜收。即使,基础学校的教师们,也能够凭着装束和化妆,秀出自我。但在思想和学术上,基础学校的“个性空间”却依然很小很小。众所周知,自由与个性,乃科学和艺术的灵魂和生命。不尊重“个人经验”的学术,只能被命名为“伪学术”。别无他途。充斥着为学术的中国,即使学生的考分有多么高山仰止,最终,还是无法和没有教研组的美国教育相匹敌。这,已经被20年来的教育因果所证明——20年过去了,中国大陆依然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而美国,次次盆溢钵满,回回满载而归。  其二,维护个体尊严。  最近,网络上盛传某著名高校官员兼学者的高论,说什么现在到了“第四代人权”时代,即“和谐权”时代,并试图“以和谐精神超越传统三代人权的对抗精神”。看上去很美,看下去呢?窃以为,人类的人权进程,总是在和“人权的障碍”的博弈和斗争中前行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落实,公民社会未能建成,哪里会有什么真正的和谐!言及人权的任何高论,如果试图避开“公民权利”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均属荒诞不经。  基础学校,属于公民与准公民的世界。其中,自然存在着“实现公民权利”这样一个宏大而正义的命题。众所周知,中国基础学校普遍存在的“负担过重”问题,有些学校的学生每天要上十几节课,当然,老师也得陪着。这些,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人权灾难”。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对个体的学生和教师的个体权利的被侵害视而不见,便没有资格奢谈什么和谐。当然,基础学校师生的“尊严受损”问题,远远不止“合法休息时间被强行侵占”一桩事,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大部分基础学校里,普通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事务基本上没有任何发言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民主”,只能被肤浅成所谓“作风”;我们的“权利”,只能被阉割为只有“责任”;我们的“人文”,只能沦落为营造“氛围”。  其三,尊重个人思想。  我们的教育,习惯于灌输。灌输给学生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据说“颠扑不破”的真理。殊不知,即使正确如马克思主义,按老马自己的诠释,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背功一流,创造能力却稀松平常,这已经是定论。即使我们的教师,究竟有多少人对“个人思想”这个词会产生必要的敏感,我看,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尤其中国基础学校,目前的最迫切的任务,或在于,尽可能地,给“个人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成环境。独具一格的思想从哪里来?首先,有赖于一个自由的信息获取渠道的生成,一个宽松的自主的学习选择的权力,而目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从也无暇顾及这些。对高考制度可能的改革,从新世纪企盼到现在,我都累了,累到绝望。于是,只能指望一些个基层的有识之士——基层且有一定“权力”的有识之士,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或许,你们可以营造一些小环境,然后,让它慢慢滋生濡染。我们,还能有更好的办法么?当然,对每一个教师来讲,明白这点,本身,就不容易。在自己的工作中,在目前游戏规则规定的“职业人”角色之外,寻找空间,推进改革,艰难,但值得行动。思想,并不神秘。在我看来,当你真诚地为民族的未来认真思索的时候,当你由于思索而对现状有所不满而图谋改变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了。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是指人道关怀,也就是基于人类良知底线的人文拓展和对人类的关心,人文拓展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范畴。基于知识层面的人文拓展对于发展人类同情心有相当的作用,但如何上升到对全人类的关心的层面,要突破疆域、族群、身份、自我设限,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文精神日渐成为全人类人道关怀与拓展的内蕴,有识者不可不察。人文底蕴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甚至包含文史哲、琴棋书画等内容。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因为是“人文”,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一流的科学家往往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是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

人文精神包括哪些方面

人本观念: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个人观念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自由观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 1、人本观念: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2、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个人观念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 3、自由观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

人文精神有哪些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咱们传统文化中对于“命”的命题非常多,但是往往会把命与义相对立,儒家核心价值观里“重义轻命”的倾向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应该说是不太足够的。其次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的社会远没有达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地步,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第三个层次,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具体是指什么?

一是重视君权、教化,而淡化神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是人的力量,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来拯救或者惩罚人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透露出两个讯息,“天人合一”,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人定胜天”,即不屈服所谓神的旨意,命运安排,相信人可以影响自然。二是人具有神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儒家文化是中国主体文化,就是一种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文化,要求人们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提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扩展资料:中华文化精神在“归止”和“化成”的意义上得到了具体展现,而所有的归向和最终目的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民这个中心之上的。得天下有道,最后的道乃民心,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一种思想观念。换句话说,中华人文精神所关照的一系列的“人”的问题,如人性、人伦、人德、人责,其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落实到现实的对象——人民的身上。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民为贵……一系列的表述无不表明了这一深刻意义。

人文精神指的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然而,现实情形却不容乐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轻视人文学科的风气,在大学教育中则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更容易出现功利与技术压倒一切,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理论体系,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人文精神的内涵。 1、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2、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3、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4、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和.....................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类文化、价值观和人类尊严的理念。它强调人的本质、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以及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人文精神鼓励人们思考、探索和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和道德等,并倡导人们追求真理、美和善。人文精神强调人类之间的联系和共通性,超越了种族、国籍和文化的界限,促进了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什么是人文精神?

哈哈哈哈 我是路过的 嘻嘻 孩纸 祝你好运啦!!!!

人文精神的名词解释_核心思想_核心思想_精神核心

  人文精神的名词解释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 文化 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 教育 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   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mdash;&mdash;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文精神的精神核心   特征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mdash;&mdash;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____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精彩之处   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国家在改革,政府在转变,一切都在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中心来进行。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让市民们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中;农村发展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让农民朋友真正富起来;科教文化要“以人为本”,要以为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调动人们的思想活跃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尊重个性发挥,开创更大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财政征收与分配要“以人为本”,既要保障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承受能力;政治改革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政治文明,强调民主形式,使人民能把自己国家主人翁的权利与地位真正落实到实处。   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中,使得各项改革更加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还体现在政府努力满足百姓需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上,各级政府在为百姓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时,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法治建设。 猜你感兴趣: 1. 教会文学的名词解释|背景|基本特征 2. 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发展|基本特点 3. 关于法治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

什么叫人文精神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我们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管理和人文教育的区别

人文管理是指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有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在人性复苏的前提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摭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以学生为本,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呢?   一、善于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人文底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发现语文教材和社会生活事件中具有的存在的人文底蕴因素,只要认真地深入到教材和社会生活中去,我们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和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为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素质找到了有效的素材。   经典名著。在人类的发展中,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量多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学名著。如《诗经》《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部名著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是以文学形式体现的人生,也是作者人生曲折的反映,这些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名人先贤。在初中课文里叙述和描绘众多的栩栩如生名人的形象,如陶渊明,我们从课文中便知道他是一个不同流合污、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的人。他在贫困之中亦保持亲切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值得我们学习。读苏东坡的词,自由豁达和乐观的天性,就会感染你,让你也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感受他“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读杜甫的诗,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科学巨匠。在初中的课本里,展现了大量的科学家伟大光辉的形象。如居里夫人、邓稼先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种严谨、朴实的精神,一种在权威面前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探究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更不能使用“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法。而应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仔细地思考“课文内容寄寓着什么样的人文内涵,能有效提高学生哪些人文素养。”教师须针对这些问题全盘考虑,仔细分析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遴选出人文价值大的内容,以此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将其培养成守诚信、明事理、有理想、有道德的个性化主体。教师在课文内容的选择应涉及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信道德、勤奋不息等内容,力争通过这些人文价值大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处世观。譬如在教学《理想》一文时,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很多坎坷和荆棘,只有那些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我还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并设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怎样面对。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则针对他们讨论的不足之处适时引导,在人文教育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这是对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的总体要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主要体现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课文的学习,感悟作者或对世界,或对社会,或对自然,或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并由此生发出学生自我对世界、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新的认识和体验。无论是实用文还是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体验的语言再现,即《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只有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才算得上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语文的人文教育就是一个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再从作者的心灵世界走向自我心灵的开启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材料无疑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纽带。但在教学环节中,光有文本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学生缺乏阅读课文的兴趣和习惯,即使是饱含感情之文,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自觉阅读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创设情感渲染的情境,让情感渲染成为学生积极感悟作品意蕴的催化剂。   四、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亲和需要,希望有朋友,希望与人交往,其中有20%的独生子女说自己感到孤独;另一方面,他们又不会关心别人,不会与人交往,他们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地位,他们往往会受到周围人过多的关心甚至溺爱,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机会。一个人被人关心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他形成一种平和、放松的心态,形成对周围人信任的态度。但是,仅有被爱,被关心的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去关心别人时,他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的情感。如某老师曾设计了这样一堂作文课:先发给每人一张纸,写上姓名,然后要大家在纸上写好爸爸、妈妈。当时全班哄堂大笑,继而莫名其妙。这时教师要求“请把他们的生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很多同学愣住了,他们为写不出与之相处十多年的父母的生日而惶惑。当场交上来的纸条中,有27张是空白,已写出的也有的注明“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道作文题:《我为什么没记住父母的生日》《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任选一道)。这次作文非常成功,许多同学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与悔悟。此后,许多学生都主动与父母沟通,帮父母干家务,或给予父母其他形式的关心。   总之,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个靠智商,一个靠情商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人文教育

中国古代人文教育主要是宣传儒家思想,宣扬孝祶忠信礼义廉耻,这样做人对社会安定有好处,对封建统治有好处。

谈一谈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对待人文素养教育

作为学生要有素质,要教养,有礼貌,有品质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国家重视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不要紧,有时问题越模糊、越开放,反而越有利于问题的探究和发现。我们不妨先进行语素分析:“人文”,是由“人”和“文”两个因子构成的。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认为,“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而“文”,是指文化,当然,文化是人的文化,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人类的文化,因此,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这种理解正好吻合了《课标》提出的“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应该是对“人文性”的一种有效诠释。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认为,人文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也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养。吴教授的这一番论述,全面地阐述了“人文性”的内涵,同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现在认识较为普遍的是,“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于漪老师的这一观点,引起很多语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响应。究其原因,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中,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工具性)发展的同时,应更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的协调发展,这才是语文课程完整的价值取向,也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不遗余力去探究、去实践的。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要凸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其基本策略是“熏陶感染”,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搞强行灌输,不能实施人文说教,不然又会陷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泥潭,而缺失了语文学科的本位。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应是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生成的、实现的。也就是说,对语文学科而言,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它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之中。《课标》说得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统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加,是单纯地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语文教学任务,而更多地是表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整体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人文”允许广化   所谓广化,即扩大,宽广。阅读文本本来就是“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语)。再加上现代学生眼界开阔,视野浩大,对同一文本产生众多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人文感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同一文本在不同的时期,其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文本也同样具有发展性。这里的关键是,只要学生的人文感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美好的品格,在大是大非上没有出现错误,就应当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悟,使教材的人文价值得到广化。如一位教师教学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当讨论到“学了课文,你们喜欢谁”时,有几位学生居然喜欢小灰兔,理由是“小灰兔帮老山羊搬白菜,说明它也爱劳动”“小灰兔对老山羊说‘谢谢",也看出它很有礼貌”,甚至有学生说:“小灰兔因为不太清楚用菜籽可以种成白菜,所以才向老山羊要白菜的”等等。学生的这些人文感受,显然与文本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习小白兔勤劳独立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形象相偏离,但学生的这些感悟也有他们的充分理由,教师不能简单否认,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如教师可说:“你们真厉害,不仅看到了小灰兔身上的缺点,还看到了它的不少优点,非常好!我们相信小灰兔一定能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成为和小白兔一样自己种白菜而不依赖老山羊的勤劳好孩子,你们说是不是?”这样,既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又使教材的“人文”得以广化。   二、“人文”需要同化   受传统语文教学“唯工具论”思想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致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一再失落。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已使这种残缺的语文教学一去不复返。但问题是如果光喊 口号 ,就毫无用处,还得扎扎实实地付诸于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个性特征,充分考虑其人文因素,不遗弃、不脱离、不违背、不曲解文本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这就是“同化”。例如,《蒙蒙细雨》一课的教学,教师重点抓住正反(女儿的态度)两方面能反映妈妈人格魅力的词句,通过多次诵读、感悟、体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妈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并受到充分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三、“人文”必须点化   点,即点拨、点击。当学生对文本价值的感体悟陷入是非不清、良莠难辨、黑白颠倒的泥潭时,教师必须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识清“庐山真面目”,进入人生正道,切不可置之不理,放任自由,否则,我们的课堂将会成为人文的“黑色课堂”,给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精神毒害。例如,在一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课上,教师要学生评价文中人物。很多学生都评价了孙悟空、唐僧,出人意料的是有学生高度评价反面形象白骨精,说它有屡战屡败的顽强精神,败了再变。这个学生认识到的价值观严重地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如果说连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坏人了,就没有什么对与错了!为什么呢?因为白骨精屡败屡战的目的是为了吃人,为了要吃一路艰辛上西天取经而又满怀慈悲心肠的唐僧肉,也就是为了个体的利益(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而杀害无辜的老百姓。像这种坏人越顽强,被杀害的无辜就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人人必须得而诛之。小学生因为年龄尚小,学历不丰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在问题的认识上会有不全面、不成熟,甚至产生错误。关键是教师对症下药的引导、点化。当然,引导的过程也应力忌说教,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与之平等地进行对话,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必须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责编 张翼翔)

人文主义统治了古代的课程对吗

人文主义在某一段时间内统治了古代的课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理论体系,该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学科包括哪些专业

院校专业: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40103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 识,能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从事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分科课程教学工作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学科主要方法的 基本训练,掌握人文学科教育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3.具有人文学科教育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人文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人文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干学科: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核心课程: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 史、经济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专业教学主要内容《中外文化史》、《文学概论》、《社会学研究》、《美学原理》、《管理学通论》、《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汉语》、《中外名著选读》、《自然与人文》、《科学与人文》专业(技能)方向专业(技能)方向中小学校:综合文科教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地理教学; 各类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地理等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门,旅游、各类企业、服务业等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性工作。 对应职业(岗位)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人文学科的专业主要有汉语文学、文学、哲学、出版、外语、新闻、历史、地理、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考古学、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 法学、教育学、 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人文学科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它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补充材料: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史。人文学科的主干可以现成地用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来指称,或者再加上艺术。较广义的“人文学科”则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文主义内容并运用人文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

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杨叔子教授如此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的机械学大师认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理性情感,情感的核心是责任感,责任感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它们之间是有理性层次的深浅之分,但是,表现在具体的每一个人身上,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孔子讲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使情感、责任感、价值取向三者融为一个圆融和谐的整体,这也是人文教育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

教育不同、含量不同。1、教育不同。科学教育就是理科的大综合教育,主要方向是在初高中进行理科综合或者是理科单科课程的教学。人文教育就是文科的大综合教育,主要内容是初高中的文科综合或者是文科单科课程的教学,所以教育不同。2、毕业前景不同。科学教育就业前景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和技术教师,尤其是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技术教师。人文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

人文教育是指什么专业?

政治 地理 历史都学吧 类似于综合文科教育 这是我们学校的人文教育专业的情况:人文教育专业(本科,师范)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教育教学技能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需要,胜任中学综合文科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美学、逻辑学、法学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原理、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公共关系学等。就业方向:初中语文、历史、政治和高中综合文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好好找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一、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二、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三、 实施策略1.教师观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作为对学生直接实施人文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等级观念: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只有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互尊、互重、互爱,平等交流,这样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学生接受。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只是严肃枯燥的训练学生,将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其次,体育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儒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一)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如在上室内课《奥运会知识》一课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明确:本节课要通过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了解,知道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懂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提问、观看录像、网页搜索、集体讨论等方式,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抓住适宜的时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国女足取得世界杯亚军后,教师可以在赞扬中国女足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伤病的代价。中国女足姑娘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三)通过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展示人文精神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一)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文化环境 如在校园里竖立体育名人塑像,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过黑板报、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人文主题讲座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二)体育项目和活动要注重人文性 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应尽量淡化竞技,而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例如举办一些趣味性的集体项目,鼓励人人参与。项目的设置要考虑因人而异,例如对胖一点的同学可以举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赛;对于瘦小的同学可以举行钻圈或跳绳等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什么是人文教育项目?

瀚海沙认为,当今世界所有生态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说到底只是人心的问题。世界原本是太平的,人心的躁动酿成世界的纷乱,什么时候人的心安宁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一切的起点,还是良好的教育。所以,规整人的言行、思维和信仰,则是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的宏观出路。2006年,瀚海沙便从“心灵环保”项目延伸出“人文教育”项目。成立该项目是因为,对于瀚海沙来说,他们的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而是希望培养公众的健全人格和生活态度,使人们对于生态问题主动关注并参与。“人文教育”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志向高远,有志于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能够认识为人处世的规律,行为上可以依据这些规律作为生活的指导;内在体现为内心的修养,外在是对世界、对他人的仁爱;有生活的具体能力。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内容,那就是“导养正性”。“导”即引导,相当于教育,“养”即修养,相当于实践;正性即社会、人生中中正的内涵,其表现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就是健康。

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诚然,这里将进行人文教育的视野放在整体文化观上,即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而且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而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里所沉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而且所有这些,都要透过其层层外壳而深入到内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这是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这里单列一个问题要讨论的是:从学科上讲,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什么?答案是: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人文类学科。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就学科范围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学科,这就是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类学科。 研究对象《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 ⑤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指出: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 ⑥从现代学科而言,人文学科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或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总之,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它构成一种特殊的知识,是研究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问。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 ⑦ 。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特别是其中的文化经典,无疑是关于人的教育的难得教材。 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人文学科的思维模式既区别于自然科学,也区别于社会科学,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人、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某种特殊性或个别性,它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地进行实验,难以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为人文社会现象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具有个别性、不确切性,不可能被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 社会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社会批判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每一学科之中,尤其是人文学科,正如杜维明先生所指出的,人文学科具有发挥这一社会功能最大的潜力。 ⑧ 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令其他学科难以比拟。因此,人文学科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对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对人性的提升与人格的塑造,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

从“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教育只是“职业培训”的代名词。人们从父辈那里学会如何狩猎、种地、打铁、养殖……而统治阶层的孩子则自幼学习统御之术。教育,就是教会人们扮演特定角色、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人文教育却不同。它不教授任何特定的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这是美籍印度裔作家法里德·扎卡利亚所总结的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 法里德·扎卡利亚是《时代》周刊特约编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他在《为人文教育辩护》一书中,记录了他的母亲引领他,从印度来到美国接受人文教育的经历。 那么,人文教育是如何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的呢?从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呢? 教育总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大脑灌输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另一类是训练大脑如何思考,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两类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好比要做出一桌子美味佳肴,既要有丰富的食材,也要有高超的厨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往往很重视积累食材,却忘了提高厨艺。我们往往很重视灌输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训练思维的教育。这就像一个不会做菜的人,他即使积累了再多再好的食材,也变不出一桌大餐。 而人文教育,就是思考的训练。它要求教育者放下权威的架子,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它关注学生主体的参与、感受和判断,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学生所形成的观点是否和老师的观点一致,这并不重要。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说: 有限年份、有限领域的学校教育,所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在漫长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还会需要更深入的知识或其他全新领域的知识。而这些需求,是无法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完全预估的。 所以,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让学生拥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就是为了教会学生用两种“对话”方式,去获得新知。一种“对话”是阅读,即学习者和文本的对话,也即读者和写作者的隔空对话;另一种“对话”是讨论,即学习者和其他学习者的当面对话。 好的对话,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的成长。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参与这两种对话,既能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又能增长自身的智识。因此,只要掌握了阅读和讨论的技巧,学生即使离开了教育者的传授和引导,也能持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计算机的运转和人脑的运转是类似的,它需要输入、运算和输出。一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再强大,如果少了输出设备,它就变成了一堆废品。因为看不到运算结果的运算,不就等于没有运算吗? 人也是一样。人要会学习、会思考,也要会表达。而表达,就依赖于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 人文教育的讨论课和写作课,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说话和如何写作。 说话不是天生的,写作也不是天生的。如何条理明晰、逻辑连贯地陈述想法?如何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地讲述故事?这些都需要练习。而讨论课和写作课就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既是物理学家又是政治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不同领域的潜在兴趣。 与此同时,人文教育也通过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优势所在。 只有通过向外和向内的双重探索,才能使人获得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知道“吾之所在”,明白“吾将何往”。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他的《人文教育》一文中说: 也许,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更关心的是幸福与否。 人文教育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拓宽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情感,慰藉我们的心灵。它使我们站在更高维度去面对生命,获得更多元、也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满足。 正如法里德·扎卡利亚所说: 推荐阅读: 若按美国大学的标准,那我们从来没有“人文教育” 细数那些关于“人文教育”的误解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大学,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都应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四书》的《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四条,并没有特别强调知识,而是强调道德修养、亲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国外有英格尔斯曾提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标准: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识;有可依赖感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提出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产过程。这十二条中,关于专门技术生产过程的内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谈综合素质的。在当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我们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官僚。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我们要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 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人的素质教育是多元的问题。现在大学遇到的问题:第一,专业教育的问题。面对就业压力等等客观因素,学校管理者与教育模式设计者必须要考虑专业教育问题。第二,把人文课程等同于人文教育。现在很多的人文课程都意识形态化,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虑各个专业把自己的优势拿出来,举办全校性的讲座。第二,人文教育的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本身就要加强研究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人文教育。因此,学校要创造研究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第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颜泽贤(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科学与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类为此经历了三次学术之战,这三次学术之战围绕科学与人文来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导致了人类知识的增加。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中国的科玄论战;第二次是五十年代发生在英国的斯诺命题──斯诺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填补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第三次是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科学论战,科学主义者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学不屑一顾。从三次学术之战来看,科学与人文之战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第二,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通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科学与人文的美好联姻,例如达·芬奇既是著名画家,也是科学发明家、建筑师;只是到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人文才发生了分离,而现在,科学主义占了上风。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静待人文主义在历史浪潮中复归,而是主动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大学的目标、理念是很清楚的。五四运动以后,就提倡科学救国;然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开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现代教育的工具性气息更浓重,孩子被送到学校是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基础教育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已经开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学除了求真,还要求善。科学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但是人文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人文与科学不能偏废,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不能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了脊梁骨。现代化建设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头路。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我们说要搞好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办法搞上去,而且现在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东西。 作为校长,我们要:第一,想清楚大学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将其逐步推行、实施。 要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 易江(南华工商学院院长):中国的强势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视的原因之一。强势文化即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中国两个世纪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下,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大学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强势文化的延伸,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为每位家长所接受,成了主流价值观。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人文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偏颇,忽视了人文活动的目的。 人文活动的目的有一个小循环,一个大循环。小循环就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追求利润,追求现实价值,追求财富,所以我们提出要让人富起来,走向了小循环。于是就导致人为工具,人为目的,即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了。在小循环里面,人的视野是短浅的。有这么一个故事,陕北一个放羊娃被问在干什么:“我在放羊。”“放羊干什么。”“羊养大了去卖钱。”“要钱干什么?”“起房子。”“起房子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个娃。”“生个娃干什么?”“放羊啊!”今天讨论的就是人能否从自己作为自己的掘墓人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大循环。 我们追求财富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丰田以前的标语是“通过产业报效祖国”,现在是“通过汽车造福社会”,这个改变越过“人为工具”,跳到“人为目的”,已经在企业文化上走向了大循环。大学实际上也要培养出会追求幸福的大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幸福是有意义和有意思的综合。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追求有意义的理念,小学作文常常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很少是《记一件有意思的事》,而“有意义的事”导致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化。我们过去常常把幸福观建立在意义之上,而不是意思之上。我觉得“求真务实,勤恳好学”,就是有意义的;而“儒雅自尊,健康和谐”就是有意思的,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大学的幸福观。 为此,大学要进行倒推式的课程设计。首先要确定大学的目的,比如幸福;同时也要务实,要照顾到就业率。在搞大学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行课程设定和成效检查。检查有两个方面:第一,理性真理体系的检查;第二,自由价值体系的检查。如果这个检查做不好,那么我们所有的人文建设,都只能是要求,而不能成为现实。 培养文化选择能力和传承责任 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现代教育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没有成体系,没有认真地加以思考。在我们的大学,原来提倡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是华东科技大学的校长杨教授,在华东科学大学开始实施。开始的理念是缺什么补什么。这么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还没有得到突出,更不用说成为体系。现在“两课”教学里面,往往不够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讲的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没有考虑到把人文精神拉进“两课”教学里面。 现在,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并使他们有文化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使他们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有文化选择能力,有文化承担精神,有文化传承、创造的责任。否则,学生就有可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现在的很多学生读书就为了找工作,考公务员,甚至入党都是为找工作,功利、实用主义十足。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需要新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新的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公平、公正、正义等等,探究这些理念在交易中、竞争中如何实践。现在学生中间的妒忌心等等就是缺乏新人文精神的表现。我们学校在学生宿舍里面建立了一个学生违纪委员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里面有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学生违纪以后,委员会就针对事件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很有意思──香港学生坚持一丝不苟按规办事,但内地学生就讲人情味。作出处理以后把处理结果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半个月内提出上诉,请专家复议。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觉、自尊、公平、公正、遵守法律这样一些意识,尽管是形式,但这些形式也很重要。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的博爱精神的培养问题,我们往往通过自愿者的组织来培养。 掌握人文知识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梁世平(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现代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在高等教育中应侧重科学精神培育还是人文精神培养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争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两种宝贵精神财富,两者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现代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实践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取。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内化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不能简单地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得,而必须由实践中的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人的意识和行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客观观察、独立思辨和明智判识形成具有内在价值和社会普遍正义的人文精神。现代本科教育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和更新。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除需要系统地进行人文知识的课堂教育,更需要的是,学校要形成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教育者富有人文精神的言传身教,受教育者之间人文精神的相互影响,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 科学精神重于人文精神? 吴家清(广东商学院院长):现代大学的精神本身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人文精神,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统一。人文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第二是人道,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第三是人权,即权利公平。人本、人道、人权三位一体相结合,才构造出完整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大学里面孰轻孰重?我个人认为,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在肯定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这一前提下,去谈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元还是多元?我们知道,科学精神是一元的。然而人文精神跟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方面,那我们的人文精神就成了为政治主宰的人文精神。 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应该对大学人文精神的表述方式,一般或特殊,做一个考虑,对不同大学的办学理念、思想、特色等等也做一个考虑。 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但是学校只占一部分,家庭、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情商范畴的,比方说思想道德、伦理情操等等;另一个是质的方面的要求,比方说人文素质。大学主要是从质的方面对人文精神进行培养,而人文精神“非质”的方面,就需要大学、社会、家庭共同培养。 把人文精神落实到教育上 张铁明(广东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个没有文化的学校,无法重整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在大学阶段,要直面几个矛盾,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文精神:如大学生教育投资收益的逐渐走低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信仰的缺失和我们市场经济道德文化的零碎之间的矛盾;青春期躁动长时间的压抑和大学里面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的那种宽松之间的矛盾;良好的传统道德丧失和大学人本服务精神缺乏、学术浮躁之间的矛盾。等等。 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是没有制度的,而是形式化、工具性、随心所欲、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比方说参观一个图片展,就算是一项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根本没有作用。假如大学里面并非每个老师都可做人文精神导师的话,这个大学的人文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进入大学是一个人格重构的过程,大学应该起到一种引导人格重构的作用。以符号为核心的教育之必然结果,正是教育不再以人为本,不再考虑到人的精神需要。这个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的教育要真正把人文精神落实到教育上,如果不直面这几个矛盾的话,是没有可能做得好的。 大学生要克服狭隘和片面 何大进(广州大学副校长):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一、传授知识;二、技能训练;三、人格培养。前两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后者应该是核心。大学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在于它是对人格的培养,否则大学就与一般的培训机构无异。人文素质问题也包括三个方面:素质、技能和精神。精神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素质教育已经谈了二十多年,但是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都没有很大的改进。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对于人文精神的构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特别要强调两点:第一,应该在大学里面倡导一种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从管理体制上讲,应该逐渐从行政管理过渡到学术管理。第二,应该注意学生一种健康、全面的思维模式。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狭隘,或者说不具备独立性,缺乏批判性。要克服思维上的片面性,才有利于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 人文精神培养需设标准 王培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人文精神培育难以突破的瓶颈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领导的问题,包括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领导。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校长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教师的问题。很多教人文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大多数老师,为了职称和报酬,把精力集中在发表论文上,很多人甚至不择手段地发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保证他们能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因此,在大学里面,如何提高老师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机制和制度。一切的改变如果没有制度和机制的改变,那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比方说高考制度、评职称的考核制度等等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目前还找不到比它们更好的制度。因此,我们对此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现在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创新比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要先于技术的创新。我们应该设立一个标准,让老师们知道培养人文精神要做些什么。如果按照现代文化四个层面的理论,理念是最深层的,然后到制度。

什么是人文读本?

人文读本1、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何光沪等主编《大学精神档案》(四卷本:古代、近代、当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思想操练: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人文对话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提要:大学之道,要育材更要育才,此理甚明而世难行。新世纪初丁东、谢泳、夏中义诸贤起而倡行“精神成人”,人文教育始进入教育各阶段实践层面。读这些书,可以成为一个富于良知和力量的知识分子,一个明了自身使命、权益和责任的现代国民,一个置身人类文明前沿的世界公民。

什么是人文素质和素养

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quality];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人文学科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是什么?

一个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就国家来看,无论是以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现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缩影,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思想,来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证明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谈的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但所面对的学生是“人”,而这些人,即便是在未来仅只从事科学技术与工程工作,其目的也是为了人类。那么,教给他们如何与人打交道,学会如何迎接挑战,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充分说明:即便是在科学技术工程领域,人文教育同样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人文学科的一般特征,主要是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比较(尤其是后者)中展开:1、根源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他学科、尤其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母体,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分化出来的。2、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3、差异性:或者说联系于各民族,各文明传统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较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学科则与各民族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特殊性,它注重个别。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有哪些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人文学科新思潮的人则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旗帜,被用来反对封建神学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它要求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对宗教对人的发展的禁锢.这一运动促进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向封建统治发动了进攻.新教反对旧教的斗争有较广泛的群众性.这一斗争动摇了罗马天主教廷对欧洲教会的统治,使教会从属于国家,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成长与独立,并对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波及于尼德兰(约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法国、英国等国家.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1469-1536)、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拉伯雷(1494-1553)、蒙旦(1533-1592)、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u2022莫尔(1478-1535)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国度里探索、实践,著书立说,阐发希腊罗马教育之所长,汲取中世纪城市大学之精华,把一种清新、活泼的学风带进了学校.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令人耳目一新,伊拉斯谟的《愚人颂》、拉伯雷的《巨人传》、莫尔的《乌托邦》,更是表达了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先声.归纳这些教育改革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这当然不是单纯的对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因为随着政治斗争的激化、生产的发展、新航海的发现,这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僧职人员,也不再是参加奴隶主政治的雄辩家,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面的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因而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儿童和青年所受的教育,应该是使教育的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他们要求学校注意体育,以培养儿童和青年健康的身体;注意美育,以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注意广泛的科学知识,以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才能;还要注意德育,以培养服务于他们的地位、名誉、权力的品质,如勇敢、意志、克制、爱国心等等.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在一些人文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除贵族子弟外,还有平民子弟参加,受教育的面扩大了.针对教会学校宣扬的人生来有罪的谬说和普遍流行体罚儿童的状况,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宣传要热爱儿童,指出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他们要求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强烈反对对儿童施用体罚,反对抑制儿童才能的那些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他们要求父母、教师以身作则,重视儿童独立自主的精神,建议用儿童的荣誉心、竞争心去替代用体罚作为推动儿童学习的手段.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把年青一代培养成为他们所需要的有教养的人的要求,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对学校教学内容应加以扩充.中世纪以来,学校的教学内容,只限于“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而在这“七艺”当中,“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向来不受重视,前三艺又渗透着神学的性质.现在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新的学科的出现,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就应该相应地加以扩充,如增加历史、道德哲学、自然、物理、地理等学科.尤其是注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与作品的研究.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打破中世纪教会学校崇尚繁琐考证、压抑学生主动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家很重视对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反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倡发挥主动的学习精神;反对机械地、枯燥无味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主张教学要启发儿童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直观方法;反对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提出学生应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有的人还主张有关的学科,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及运用参观、访问和旅行之类的方法等等.人文主义这些改革的要求和实践,比起中世纪的僧侣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使千百年来被中世纪僧侣视为异端的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在课程中取得了合法的优势地位,经院主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教育实践往往落后于教育理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只是在少数杰出的教育家的学校中获得体现,并且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在大部分学校中,仍然是死记硬背枯燥的古典拉丁文,体罚严重.同时,人文主义教育也有着它本身内在的缺点.因为这一教育一般是建筑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照搬和模拟的基础上,向前看与向后看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既想从希腊、罗马的自由思想中取得解放的力量,又因珍视希腊、罗马的文化,以致言必称希腊,事必以罗马为师,而且越到文艺复兴的末期,这种崇古的倾向越占上风.学者们在阅读古代经籍中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大家一味贪求博学和摹仿文体,鄙视现实实用的学问,其结果导致了古典主义的泛滥,在教法上又回到了繁琐主义的老路上去,重新把大批青年人引入故纸堆.在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形势面前,这种教育当然是必须进一步改革的.总之,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所有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端,它还没有普及到所有的学校中去.教育仍然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

人文教育专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可以当老师,可以当文员,可以当公务员,可以当秘书,旅游人员,新闻人员,这些工作都可以。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并非纯粹的“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来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主要是针对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灿烂的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人文什么教育与人文什么活动相结合是什么的基本途径

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基本特征(1)学校不再局限在培养神职人员,而是为了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有些学校甚至把培养具有资产阶级事业家的品质,有礼貌,仪态端庄大方,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2)相信知识、学问和文化在促进道德提高、社会改良与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3)拉丁文、希腊文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古典文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地理被列入学校课程表。有些学校,将数学和洗染科学作为重要学习内容。(4)把游戏、体育视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基本信息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总结正是上述因素,即人文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特别具有的批判精神,说明就学科范围来讲,人文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应当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对人文学科的专业教育应予重视。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义的,不是专业意义的,但却与专业意义的人文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专业意义下的人文学科教育能为一般意义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课程,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改善人文氛围,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人文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教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汉语言文学等,培养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在中学进行语文、历史、政治、人文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等。本专业以造就高质量、多层面复合型人才为主,毕业的学生既能胜任综合课,承担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又能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门、旅游、各类企业、服务业等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性工作。人文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从事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分科课程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中文、政治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历史、政治、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文教育专业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近年国家公务员招生考试中,明确要人文教育专业的职位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本专业学习内容比较宽泛,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毕业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和专业特长的话,就业将面临尴尬。毕业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又擅长的科目作为专攻对象,深入研究,有条件的还可以进入教育机构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完成知识和职业的迁移,还可以利用长假日在博物馆从事引导、讲解等支援服务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以期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有更多的就业优势。

谈谈人文教育怎样与现实教育相结合

【英盛观察】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从教育创新的战略高度,更新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与时俱进,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和挑战。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先进理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当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其突出表现是:就业的专业化,高校专业学科的单一带给中学文、理科分离的倾向。中学文理分班,不仅带来了学生知识的偏科,而且从小就灌输了一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的观念,给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带来了偏颇,形成思维单调、知识面窄。在中学教育中,就是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自觉地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人们可以看到,在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这些修养对他们一生的创造发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那么,人文与科学是否有融合的基础呢?事实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都以人为归宿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 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和人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和人文从本质上说都源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是由于人们面临的直接的生活课题不同,才产生了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人的生活包含理性和情感两种成分。科学更多指向理性,人文更多指向情感。人类固然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将情感压至最低水准,高涨理性成分,但是压抑愈大,反弹愈大,最终物极必反:关系高度紧张的理性与情感转而会相互弥合,寻求平衡。所以,尽管人文与科学出发点相同,但侧重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的科学,并不能涵盖和取代侧重解决伦理问题的人文,反之亦然。(二)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人们往往将人文视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科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只不过这种反映不像其它文化形式那样直接和那样显露罢了。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主真,人文主善、美,而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的。正如求善和求美离不开求真一样,求真的科学也与人类另外两大最高价值──善与美密切相关。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在本质上包含着对愚昧、邪恶和迷信的否定,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实现人在宇宙中的价值;科学表述、科学理论、科学体系,都有一种抽象的和冷峻的美,它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和谐与韵律的深刻把握,科学的这种美是“思想领域最高的神韵”。可见,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三)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盛赞哥白尼不朽的著作改变了当时欧洲的精神面貌。我们还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到中国以后,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都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文对科学同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从理论上讲,任何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事实上,由于人类主观条件的制约,自然现象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有先有后,这种先后顺序的确定深受人类价值取向的影响。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获取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比如,(语言)符号的表达必定带有人的情感色彩,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从价值的角度看,人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的归宿。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正如拉伯雷所言:“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以上,我们论证了两种文化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因为教育是用现有的文化完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当我们说明两种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内在契合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需要融全积极探讨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课程编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要注重结合教育的实际,通过制度创新保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基基本途径和方法应该是:(一)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首先涉及的都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但要授人以“才”,而且要成人以“性”。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造就“和谐发展的人”,就要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建立一种“通才教育”观(或称“通识教育”观)。当代各国都在更新教育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实质正是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例如,日本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应该是:“1.广阔的胸怀、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3.世界中的日本人。”这种教育目标无疑体现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的要求。中国教育9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总之,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关键。(二)课程改革是实现融合的基本途径两大教育的整合是通过改变原有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来实现的,而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改变主要是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的。这种课程改革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育内容要全面,人文与科学二者不可偏废。其次,“教育内容全面”要通过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更新,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具体做法有: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开设活动课程,三是适当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在这方面,各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设良好的校园硬环境,使校园公园化;建设优美的校园软环境,使校园活动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校园人性化。(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首先,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精研文化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其次,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能够使教师看问题和处理事情更全面,减少偏颇;同时,教师的这种思维模式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会思考“事实存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会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维方式)。 (四)重视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和启迪。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教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颇具人文历史知识、颇具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以影响和激励学生。定期评选“十佳教师”、“学生最满意教师”等,树立师标形象,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此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上发挥作用,使其融合真正落到实处。(五)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的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环境,学生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悟性、产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获得能力的。好学培养好人才,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有着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内化过程,良好的氛围对于促进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上下功夫。硬件建设上,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学校总体规划,更新、增加教学设备,建立一些人文景观等;软件建设上包括校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演讲、英语小品等各项竞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通过这些社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高品位的文艺演出、高水平的报告会,也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校各个环节教育中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环境,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的空间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建设的实践,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科技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人文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既缺乏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也缺乏健康成长的直接体验。爱因斯坦说:最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把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强调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我国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他们的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感。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只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了人才培养中思维创新和模式创新,真正做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有了这个基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中国的学校教育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人文教育专业介绍

一、人文教育专业介绍 1、人文教育专业简介 人文教育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2005年批准的,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新兴师范类本科专业,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了核心学科覆盖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如美国MIT、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纷纷增设人文社科专业与课程,实行文理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2、人文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材分析、地理微格教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历史、古代汉语、政治经济学、文学基本原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献教程、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人文科学概论、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社会学、现代汉语、地理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论文写作等。 3、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综合文科“人文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学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中文、政治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国情意识、开拓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道德高尚,为人师表。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历史、中文、政治、地理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有所了解,初步具有从事中学综合文科课程教学能力和历史、语文、政治分科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分析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 3、掌握古代汉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古代汉语、一门外语阅读古今中外历史典籍、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检索、分析电子资源,制作网页、课件等;能掌握历史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4、具有本专业以外的较广博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从而具备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生活习惯。 4、人文教育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地理等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门,旅游、各类企业、服务业等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性工作。 二、人文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1.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A+ 2.太原师范学院A+ 3.怀化学院A+ 4.白城师范学院A+ 5.天水师范学院A+ 6. 杭州师范大学 A+ 7.滁州学院A 8.楚雄师范学院A 9.宜春学院A 10.渭南师范学院A 11.河西学院A 12.陇东学院A 1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B+ 14.青海师范大学B+ 15.安庆师范学院B+ 16. 宁波大学 B+ 17.长春师范学院B+ 18.石家庄学院B 19.赣南师范学院B 20.漳州师范学院B 21.鲁东大学B 22.云南师范大学B 23. 浙江师范大学 B

人文教育作文

大学生人文精神论文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