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每天想了解一下经济学,或者财经方面的知识,热点问题等,大家推荐一下网站吧,谢谢

经济观察网

当今世界有哪些热点问题(详细的)

世界从来没有热点 只有争夺

你怎样看待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作为个人,对待社会的热点问题,应该保持以下的态度和行为:理性思考:对待热点问题,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应该理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充分了解:在发表观点和评论之前,应该充分了解问题的相关信息,包括背景、历史、法律法规、社会影响等,避免片面和不客观的看法。尊重他人:在讨论和表达观点时,应该尊重他人的看法和观点,避免攻击和谩骂,建立良好的讨论氛围。积极关注:对待热点问题,应该保持关注和敏感,了解社会动态和民众的呼声,但同时也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要被情绪左右。总之,作为个人,对待热点问题应该保持理性、充分了解、尊重他人、积极关注并参与公益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旅游经济学热点问题。 可以提几个可能出的旅游经济学的题目。

名词解释:1.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2.旅游消费 3.旅游漏损 4.旅游产业结构 5.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简答题:1.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简述旅游产品的价值组成。 2.简述旅游经济运行的特点。 3.什么是无差异曲线?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4.分析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时如何衡量旅游社会成本?

求一篇关于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经济、政治方面的都行,3000字以上,不要网上有的

我也是1744352176@qq.com

国内外经济地理研究热点问题有哪些?

国内外经济地理研究热点问题有哪些?介绍如下:(1)、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2)、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经济地理学有什么用处呢?1. 理解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系统。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自然环境的破坏也给地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热带雨林破坏、水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这些正在不断蔓延。2.学习场所的区位特征,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从而更好的发挥这些场所在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系统中的作用。区位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农业文明还是在科技文明,我们都在关注区位的重要性。如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交通的便利、市场的广阔、科技人才、环境生态、信息沟通、政策优惠、制度支持等,这些都在影响这个变化日益迅猛的社会。3.理解过往历史的地理性,以及地理如何影响人类生活、观念、场所和环境的演化。这里说的是地理的时间性。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进化、从大陆漂移到经济全球化、从涉猎时代到信息时代,从农村到城市,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所以学习地理,不仅是要关注未来,也需要不时回顾历史。

求纵论天下事,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热点问题的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以我的理解,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首先考虑经济利益、其次是考虑环保利益。我国确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等因素相结合、协调,反对“杀鸡取卵”式的、不顾环境保护、引起环境恶化和生态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须同时看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并驾齐驱的。经济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除非发生外族大局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决不动摇的!  再者,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国家富裕了,军队强大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场繁荣了,工,农业生产效益高了;这是国人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如:  1,官僚主义滋长迅速,干群关系日益疏远。  2,公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现象猖獗。  3,社会矛盾逐渐复杂,社会等级观念凸显,社会公平如同口号。  4,人心涣散,信仰危机。传统美德缺失,传统文化淡化。  5,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结构有失平衡。  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之源。

当前热点经济问题或国际形势热点问题论文

战争与和平2011伊拉克——美撤军不等于和平2010年8月31日,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虽然伊拉克亲美政权的存在确保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这场战争留给伊拉克的却是分裂与恐怖、暴力与流血。据统计,去年共有2828名伊拉克人死于各类暴力事件。伴随着美军作战部队的撤出,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在此情况下,“基地”组织和各派武装趁机不断制造恐怖暴力事件。另外,在美军作战部队撤出后,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将担负起一线战斗与巡逻任务,而其素质与能力一直受到广泛质疑。实际上,去年9月以来的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无实质性好转,已有661人死于各类暴力冲突,占去年死亡人数的近23.4%。在伊拉克国内政治斗争难以尘埃落定以及伊安全部队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伊拉克人民仍将面对与忍受持续的暴力与死亡。阿富汗——美增兵不等于塔利班失败美国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是将反恐精力和资源更集中于阿富汗战争。2009年底,奥巴马政府批准了打击塔利班的新战略计划,并为此增兵3万人。该计划的特点是不强调反恐,而是强调反叛乱,即减少追踪塔利班战斗人员的行动,更努力地向当地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以削弱塔利班的生存基础。一年来,驻阿联军展开多轮围剿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身伤亡也急剧上升。去年驻阿联军共有711人阵亡,是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去年12月16日,美国有关阿富汗战争的进展报告认为,联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战争仍旧“十分困难”。奥巴马政府继续坚持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撤出美军,并向阿富汗安全部队逐步移交安保责任,最终实现“阿人治阿”。虽然西方国家希望尽快扔掉阿富汗这块“烫手山芋”,但是阿富汗政府能否自挑重担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今年年中联军开始撤出,塔利班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反恐任务依然艰巨巴基斯坦去年的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政府军全年击毙恐怖分子5170人,自己则有469人阵亡,平民死亡人数为1796人,这3项数字比2009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巴基斯坦塔利班现在是巴政府的头号反恐目标,其实力近年来迅速上升,对巴国内安全局势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连巴陆、海军总部、高级法院等要地都成为其袭击目标。去年7月,美国宣布向巴提供总值5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旨在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缓和巴民间反美情绪。这使巴基斯坦政府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如果狠打塔利班,会激起国内一片反对之声。如果轻打塔利班,又会被美国指责为“拿钱不办事”。今年,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将会继续制造多起恐怖暴力活动,巴政府的反恐任务仍然艰巨。中东——巴以和谈难以走出怪圈在美国的压力和斡旋下,中断20个月的巴以和谈于去年9月再次艰难重启。虽然美方称本次会谈将在一年内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巴以双方对和谈并无太多信心,反而在会谈前就相互指责。历史经验表明,巴以和平进程十分脆弱,整个过程充斥太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消极因素都可能使和平进程走回原点。双方积怨太深,国内又各有强大的掣肘力量,所以双方很难走出“和谈—破裂—冲突—复谈”怪圈。今年双方爆发一定程度冲突的可能性极高。苏丹——进入一个关键历史时刻苏丹达尔富尔的和平进程取得了明显进展。去年2月23日,达尔富尔和平会谈特别会议在多哈举行,苏丹政府与反对派“正义与平等运动”签署了停火协议。7月10日,苏丹南北部主要政党领导人正式启动苏丹南部公投会谈。7月14日,苏丹前反政府组织、南部地区主要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表示,将全面参与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的调解工作。不过,达尔富尔地区仍有数支武装组织在互相斗争,实现持久和平还存在变数。今年1月9日,苏丹就南部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苏丹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不管公决结果如何,依然有可能爆发新的武装冲突。苏丹的安全形势不会因一次全民公决迅速而彻底地扭转过来。索马里——青年党比海盗更危险索马里是当今非洲最动荡的国家之一,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非洲的恐怖之源。 索马里的危险其实并非来源于索马里海盗,而是来自于索马里青年党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反政府武装。该组织誓言效忠“基地”组织和本u2022拉登,并主张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法统治索马里。国际社会对索马里青年党动向的关注度在不断加深。 近年来,索马里青年党趁索内乱之机迅速扩张势力,2009年曾一度几乎攻占首都摩加迪沙,被击退后仍然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2010年以来,该组织除继续与索政府军作战外,还将恐怖触角延伸至邻国乌干达,并于7月11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制造了两起爆炸事件。为了应对索马里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威胁,非洲国家建立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反恐机制,美国也在非洲实施了多项反恐地区安全计划,包括跨撒哈拉反恐计划和东非国家计划等,但这些机制目前尚无能力有效应对索马里危机。索马里青年党势力在今年可能进一步壮大,并与政府军展开更激烈争夺。朝鲜半岛——安全压力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可能性小朝鲜半岛是当今世界武装对峙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自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南北双方并未爆发武装冲突。2010年朝鲜半岛相继出现了“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半岛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急剧上升。但由于对峙双方缺乏重开战事的意愿,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大力斡旋,使事态逐渐平息下来。由于美韩日三方对重开朝韩直接会谈和六方会谈提出了先决条件,而且美国在美朝关系正常化问题上不愿做出实质性努力,朝鲜在未来仍有可能做出一些举动。半岛的安全压力较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本版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今年,全球重大武装冲突难以发生,总体形势将无显著变化,武装冲突的数量可能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更有可能发生的是有多个国家参与的跨国武装冲突和国内武装冲突。前者包括巴以冲突和阿富汗战争,后者则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冲突发生和持续的原因包括分离主义、意识形态、宗教和民族矛盾等,非常复杂。大多数冲突已持续多年,短期内形势难以改观伊拉克——美撤军不等于和平2010年8月31日,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虽然伊拉克亲美政权的存在确保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这场战争留给伊拉克的却是分裂与恐怖、暴力与流血。据统计,去年共有2828名伊拉克人死于各类暴力事件。伴随着美军作战部队的撤出,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在此情况下,“基地”组织和各派武装趁机不断制造恐怖暴力事件。另外,在美军作战部队撤出后,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将担负起一线战斗与巡逻任务,而其素质与能力一直受到广泛质疑。实际上,去年9月以来的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无实质性好转,已有661人死于各类暴力冲突,占去年死亡人数的近23.4%。在伊拉克国内政治斗争难以尘埃落定以及伊安全部队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伊拉克人民仍将面对与忍受持续的暴力与死亡。阿富汗——美增兵不等于塔利班失败美国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是将反恐精力和资源更集中于阿富汗战争。2009年底,奥巴马政府批准了打击塔利班的新战略计划,并为此增兵3万人。该计划的特点是不强调反恐,而是强调反叛乱,即减少追踪塔利班战斗人员的行动,更努力地向当地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以削弱塔利班的生存基础。一年来,驻阿联军展开多轮围剿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身伤亡也急剧上升。去年驻阿联军共有711人阵亡,是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去年12月16日,美国有关阿富汗战争的进展报告认为,联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战争仍旧“十分困难”。奥巴马政府继续坚持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撤出美军,并向阿富汗安全部队逐步移交安保责任,最终实现“阿人治阿”。虽然西方国家希望尽快扔掉阿富汗这块“烫手山芋”,但是阿富汗政府能否自挑重担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今年年中联军开始撤出,塔利班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反恐任务依然艰巨巴基斯坦去年的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政府军全年击毙恐怖分子5170人,自己则有469人阵亡,平民死亡人数为1796人,这3项数字比2009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巴基斯坦塔利班现在是巴政府的头号反恐目标,其实力近年来迅速上升,对巴国内安全局势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连巴陆、海军总部、高级法院等要地都成为其袭击目标。去年7月,美国宣布向巴提供总值5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旨在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缓和巴民间反美情绪。这使巴基斯坦政府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如果狠打塔利班,会激起国内一片反对之声。如果轻打塔利班,又会被美国指责为“拿钱不办事”。今年,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将会继续制造多起恐怖暴力活动,巴政府的反恐任务仍然艰巨。中东——巴以和谈难以走出怪圈在美国的压力和斡旋下,中断20个月的巴以和谈于去年9月再次艰难重启。虽然美方称本次会谈将在一年内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巴以双方对和谈并无太多信心,反而在会谈前就相互指责。历史经验表明,巴以和平进程十分脆弱,整个过程充斥太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消极因素都可能使和平进程走回原点。双方积怨太深,国内又各有强大的掣肘力量,所以双方很难走出“和谈—破裂—冲突—复谈”怪圈。今年双方爆发一定程度冲突的可能性极高。苏丹——进入一个关键历史时刻苏丹达尔富尔的和平进程取得了明显进展。去年2月23日,达尔富尔和平会谈特别会议在多哈举行,苏丹政府与反对派“正义与平等运动”签署了停火协议。7月10日,苏丹南北部主要政党领导人正式启动苏丹南部公投会谈。7月14日,苏丹前反政府组织、南部地区主要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表示,将全面参与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的调解工作。不过,达尔富尔地区仍有数支武装组织在互相斗争,实现持久和平还存在变数。今年1月9日,苏丹就南部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苏丹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不管公决结果如何,依然有可能爆发新的武装冲突。苏丹的安全形势不会因一次全民公决迅速而彻底地扭转过来。索马里——青年党比海盗更危险索马里是当今非洲最动荡的国家之一,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非洲的恐怖之源。 索马里的危险其实并非来源于索马里海盗,而是来自于索马里青年党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反政府武装。该组织誓言效忠“基地”组织和本u2022拉登,并主张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法统治索马里。国际社会对索马里青年党动向的关注度在不断加深。 近年来,索马里青年党趁索内乱之机迅速扩张势力,2009年曾一度几乎攻占首都摩加迪沙,被击退后仍然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2010年以来,该组织除继续与索政府军作战外,还将恐怖触角延伸至邻国乌干达,并于7月11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制造了两起爆炸事件。为了应对索马里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威胁,非洲国家建立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反恐机制,美国也在非洲实施了多项反恐地区安全计划,包括跨撒哈拉反恐计划和东非国家计划等,但这些机制目前尚无能力有效应对索马里危机。索马里青年党势力在今年可能进一步壮大,并与政府军展开更激烈争夺。朝鲜半岛——安全压力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可能性小朝鲜半岛是当今世界武装对峙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自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南北双方并未爆发武装冲突。2010年朝鲜半岛相继出现了“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半岛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急剧上升。但由于对峙双方缺乏重开战事的意愿,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大力斡旋,使事态逐渐平息下来。由于美韩日三方对重开朝韩直接会谈和六方会谈提出了先决条件,而且美国在美朝关系正常化问题上不愿做出实质性努力,朝鲜在未来仍有可能做出一些举动。半岛的安全压力较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本版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谈谈你对资源配置的认识

举例:当前我国各大中城市房价不正常上涨的热点问题。资源配置,涉及有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当市场的某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时候,自然会有跟多的人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这种物品的生产。当某种物品的需求减少时,人民会纷纷撤资,减少其生产。可实际上,国家在经济出现滞缓时,释出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期扶持鼓励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市场的自发性,逐利本性,这些经济资源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价泡沫膨胀。现在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较大,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开始涉及房地产行业,投入跟多的资金和人力来进行房产开发。房地产业不正常繁荣,重复建设,过度投机,最终泡沫破裂。结论,市场配置资源也有失灵的情况,需要将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列举一个你所关心的经济热点问题,并做出分析(1500字)

2009年金融危机下的生存法则一年之计在于冬,一日之计在于昨夜!未雨绸缪方能决胜将来,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2009,我们何去何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不管多严峻,你---必须活着!!!我不得不说,现在是每一个中国人直面自己生存环境的时候了,2008年8月,举国还在欢腾的时候,人们已经忘记了美国还在次贷危机中寻找办法,欧洲还在讨论金融危机会不会如期来临,人们还在讨论奥运之后股票会不大涨。举国欢庆的时候没有人去想,我们的生存空间是不是已经出现问题。今天看到我们行业内的全球老大开始在中国裁员了,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我相信这才刚刚开始,它的连锁反应是可能更多的公司会裁员,而行业内今年已经有公司开始清~算,许多公司在苦苦支撑,前几年的经济过热让更多的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今天不得不为欧美危机承担后果,而我说的这些还大多不是中资,世界出了问题。而中国的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将是这场危机最大的受害人或说了买家,看看今天中国的工厂就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而都市的白领们也许还没有感受到这场风暴离自己多远,裁员刚刚开始,当然我说是外资,他们会按法律来做,只要他们的公司还没破产,而中国公司也许不会裁员,因为他们或者已经直接倒闭,或者根本没有钱裁员,因为今年的劳动合同法让他们根本裁不起员,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要不跑路要不等待破产,想想自己年初批劳动合同法时,被无数人骂做黑心。  这只是问题的开始。  我不想分析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问题,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政~府官员的事,看空看多的都有,我个人更相信郎咸平,尽管他说的那么悲观,但我比他还悲观,因为他还没提政~治。现在有人提出退休年龄推到65,我知道政~府撑不住了,有人又开始出馊主意。尽管天还不会塌,但我们某些专家就能用屁股思考,用一种错误去解决此前的另一种错误,而后一种错误会让这个世界短暂的变得非常好看,就象那个迷人的大烟锅子。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太多,时间太长,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不再是不是有科学发展观,而是到底什么是科学,谁能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专家们的脑袋有时还不如民间的屁股。但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让民间的屁股没有规则,信息的不对等是屁股的主要根源。  我想说的不是这些,信也好不信也好,生存的事看大环境,大环境好都好,只有一般好和更好的区别,大环境不好,就是坏,只是一般坏还是更坏的问题。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太大生存上的风浪,三十年经济增长的现实,没有人有生存危机的心理准备,上半年有些老板自杀了,因为他们的债务下辈子也还不起,没有债的老板收手回家了,不管赚或赔,没有老板的社会挺好,因为黑心的他们终于破产了。忽然人们也发现,黑心老板没了,怎么自己也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去年大雪封山没有回家的人们今年都提前回家补假去了,不同的是这次没有拿到老板们今年春节时带薪休假的承诺,因为那个给大家承诺的老板已经破产了。工厂没了,工厂拉动的行业怎么办,工厂拉动的行业出问题了,夜晚还会流光溢彩歌舞升平吗?

如何理解今年全国两会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早在三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又“降准”,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冷思考、热讨论。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语,其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同时,“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农”。文件专章部署依法治农,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一边是改革,一边是法治,相信这些新部署、新思路,必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怎样看待当前经济生活中几个热点问题

经济转型开启“提质”下半场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缓中趋稳,新增长动力形成取得积极变化,PPI同比由负转正,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预期目标。这些亮点表明,我国经济供求失衡的态势正在缓解,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L形增长正在从原来的“竖”过渡到“横”,经济转型从上半场“降速”阶段逐步转向下半场“提质”阶段。2017年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总体上可能呈现内需增速小幅回调、外需增长由负转正的特点,如果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有条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当然,2017年经济运行也面临着外部环境、流动性、部分区域经济转型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需要高度关注并妥善应对。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在中高速平台上,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四个基本方面的改善程度。一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能否逐步回稳。二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资产质量能否逐步改善。三是企业补库存意愿和PPI能否保持温和回升。四是改革能否更好落地见效。世界经济格局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转变的大趋势没有变,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转变的大趋势没有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一方面要稳住阵脚,把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搞好;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战略机遇。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2016年全面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市场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针对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切实推进、深化。去产能方面,要突出处置“僵尸企业”和更重视采取市场、法律手段有效淘汰低效率产能。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加注重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等标准,更加强调完善市场机制来淘汰低效率产能,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去库存方面,关键要坚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住房回归人民群众普遍得以享用的消费品本质属性。这需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构建长效机制。去杠杆方面,关键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以及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是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引导企业转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也是有效降低杠杆率的重要渠道。降成本方面,今年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减税面临政府支出规模刚性约束、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的挑战,减税空间并不是太大。补短板方面,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所谓补软短板、制度短板,主要就是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去政府越位与补政府缺位并举。同时要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提振国货信心 提高企业创新力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失衡等。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重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打通从需求到企业的中间环节。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生产能力,问题关键是消费需求不能传导到国内企业的生产上,关键短板是中间的“市场”,是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不足。创造消费者“放心买”的制度环境,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其次是如何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目前我们面临后发国家低成本和发达国家再制造化的双重挤压,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再次振兴。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顺利实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尽快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一大批被国内外市场接受与认同的知名品牌。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2017年,防控金融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是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国际金融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外部风险冲击不容小觑。二是由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稳增长”仍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信贷扩张,杠杆率仍有进一步上升风险。三是在清理僵尸企业和“去杠杆”实质性推进过程中,已经累积的风险有可能持续暴露。四是在“去杠杆”和“处置一批风险点”过程中,如果金融监管能力和监管协调有效性不能及时改进,对风险传导链条把握不准,处置力度、节奏和时机把握不当,也有可能诱发金融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监测本领域风险运行态势,做好风险预案,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既要遏制房地产泡沫膨胀,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发风险;要认真研究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的相关调控政策,特别是研究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当前房地产市场分化格局将更为凸显,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住房需求将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转变。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变化,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紧紧抓住“国情”和“市场规律”这两个关键点,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保护企业家精神 促进民间投资当前形势下要切实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是当前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影响企业家预期的有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发展变革等客观经济性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产权保护问题。据有关问卷及座谈调研,近几年,民营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产权保护。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足以说明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是一份很好的文件,不回避问题,切中要害,关键在于要认真贯彻执行,切实落到实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需要有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同样要参与市场竞争,同样要依靠创新发展,同样要面对各类市场风险。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要通过制度设计有效调动国企管理者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真正落实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既要完善追责机制,也要建立免责机制,包容商业经营和创新创业中难以避免的风险。

现在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是什么?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同时又是世界经济热点中的热点。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奢侈品展览今年夏天将由英国Shorex 公司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举办。英国伦敦专业财富管理公司Shorex 在过去的几年里,成功地举办过十六项国际性的重大活动。涉及城市包括伦敦,巴黎,摩洛哥,日内瓦,莫斯科,多伦多等等,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展览公司之一,将保证这一高品质的展览在上海成功举办。

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六大热点问题怎么看

经济转型开启“提质”下半场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缓中趋稳,新增长动力形成取得积极变化,PPI同比由负转正,效益由降转升,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预期目标。这些亮点表明,我国经济供求失衡的态势正在缓解,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L形增长正在从原来的“竖”过渡到“横”,经济转型从上半场“降速”阶段逐步转向下半场“提质”阶段。2017年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总体上可能呈现内需增速小幅回调、外需增长由负转正的特点,如果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有条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当然,2017年经济运行也面临着外部环境、流动性、部分区域经济转型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需要高度关注并妥善应对。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在中高速上,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四个基本方面的改善程度。一是制造业和民间能否逐步回稳。二是金融特别是银行资产质量能否逐步改善。三是补库存意愿和PPI能否保持温和回升。四是改革能否更好落地见效。世界经济格局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转变的大趋势没有变,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转变的大趋势没有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一方面要稳住阵脚,把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搞好;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战略机遇。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2016年全面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市场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针对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切实推进、深化。去产能方面,要突出处置“僵尸”和更重视采取市场、法律手段有效淘汰低效率产能。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处置“僵尸”这个牛鼻子,更加注重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等标准,更加强调完善市场机制来淘汰低效率产能,创造条件推动兼并重组,妥善处置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去库存方面,关键要坚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住房回归人民群众普遍得以享用的消费品本质属性。这需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构建长效机制。去杠杆方面,关键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积极稳妥降低杠杆率。优化债务结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以及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是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引导转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也是有效降低杠杆率的重要渠道。降成本方面,今年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减税面临支出规模刚性约束、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的挑战,减税空间并不是太大。补短板方面,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所谓补软短板、制度短板,主要就是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服务,去越位与补缺位并举。同时要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的目录

前言第一章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世纪之初世界经济形势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第二章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战略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初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章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新视角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启动消费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主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第四章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化城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的局限性第五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新世纪我国的环境形势与我们的对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可持续发展与观念创新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六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政策调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实证分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选择研究第七章人口与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展望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城镇的失业状况和扩大就业的对策第八章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措施当前“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与新举措第九章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贫困问题现状我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致因我国反贫困的战略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学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十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促进改革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任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后记

目前经济法热点问题有什么?

目前经济法热点在于这个法是不是得公正对待。从世界角度看,大国政治主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动不动i就是以各种附加税制裁,这是不符合目前经济法的。但是,又能怎样呢?国内目前经济法热点问题在于普及和完善。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1、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3、货币信贷增势减缓。 4、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效益比较好的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夏粮增产4.8%,早稻产量达到了321亿公斤,增长8.8%;秋粮生产也将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明显增产。 农民增收,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水平。 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02亿元,同比增长27.7%,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的增速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 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5.5和43.4个百分点;铝业投资则由一季度增长39.3%,转为下降6.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3%,比一季度回落12.8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1.4%,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3.7%,增幅比3月末分别回落5.3个和6.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7939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3144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5%;第二产业增长10.9%;第三产业增长8.5%。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088亿元,同比增长39.8%;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加4000多亿元,同比增长2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39亿元,同比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6.7%,其中出口增长35.3%,进口增长38.2;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1%;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514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112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增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不稳固,耕地面积减少,粮食虽可实现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与9600—9800亿斤的需求仍有500—700亿斤缺口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物价上涨面临较大压力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风险增加

经济热点问题是什么?

1.cpi运行的不确定性问题2.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问题3.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问题4.新医疗体系的改革问题5.延迟退休问题6.养老金缺口问题7.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问题8.企业创新能力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热点问题

全球经济陷入经济危机,表现为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欧洲债务问题、美国减赤问题和债务上限到期。

与经济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话,我就觉得你可以写,因为疫情然后影响了很多,比如影响了房地产。

1978年到1982年前后我国经济运行争论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1978年到1982年这段时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经济运行争论的热点阶段。其中,影响最大的争议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争论。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热点问题,比如农民土地承包制度、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物价问题、贸易自由化等。这些问题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热议,也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78年到1982年前后,我国经济运行争论的热点问题有?

1978年到1982年前后,我国经济运行争论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国家垄断与市场竞争、公有制与私有制等。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和改革压力,对于新旧经济体制的对比,引发了一系列的热点问题。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问题,还有一些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如城乡差别问题、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经济计划与市场需求等,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

当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

第一个是“三农”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进几年的农民工权益问题也是一个焦点。第二是医疗问题。医疗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医疗费用昂贵,医疗机构坑人,医药市场混乱,医疗机构改革等等问题都急需解决。第三是房价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产业暴利,产地产产业过热等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第四是就业问题。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问题都是叩需解决的问题。第五是教育问题。义务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高校扩招利弊问题,高校学费过高等问题都是社会焦点。

求有关投资学的热点问题,写投资学论文要用,谢谢!

老师V5!!!!!

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关注资源分布不均、产业结构差异、政策与规划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寻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2、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关注城市化对资源利用、土地开发、人口流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探索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与策略。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格局: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关注全球产业链、跨国公司的布局与战略、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探讨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和竞争力的影响。4、创新与技术驱动发展:研究创新和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地区竞争力的作用。关注创新系统、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措施。经济地理学的作用1、揭示经济空间的组织和演化: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与集聚、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揭示了经济空间的组织和演化规律。能够提供对于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化、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2、分析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机制:经济地理学研究了多种因素对于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如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市场需求等。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了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驱动力,揭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机制。3、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建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和规划。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为区域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建议。

求一篇对现在中国热点问题讨论论文,1500字左右,最好是与课本结合

中国人热爱冰川运动

反腐倡廉有那10个热点问题?

《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中央纪委宣教室编)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反腐倡廉热点问题,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反腐倡廉形势,中纪委宣教室编写发行了《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为帮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思考,现将《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的核心内容予以摘编,供大家在学习中掌握要点。   1、向人民群众交明白账、放心账   如何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近年来,在管理学领域讨论较多的一个词交“执行力”。   执行力: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包括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行政执行力:指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行政执行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责任、法治、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   因为许多人感觉到,科学决策固然重要,而决策执行不变通、部署落实不走样更为关键。“赢在执行”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有快有慢,观念和需求也有较大不同。而中央的决策部署是着眼于全国的情况制定的,这就要求各地在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的过程中,既要坚决贯彻执行,有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容易发张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对中央决策的要求置若罔闻,没有很好地执行;有的阳奉阴违,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整整落实到实处,很不要,也很重要。   ◆ 如何通过监督检查推动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眼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效率与公平,诸多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博弈,防止违背科学发展的问题发生,特别在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实现科学发展,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低水平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可以说是一个有效的举措。   ◆如何通过监督检查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一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如何通过监督检查有效防治腐败?   监督检查既像“探测仪”,可以尽早发现问题的征象和苗头,及时预防腐败;也像是一把“利剑”,可以对发现的腐败问题采取断然措施,挽回损失并产生竟是和震慑作用。近些年,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陆续启动,投入资金达、建设项目多、产业链条长、利益关系杂,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加强对这些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通过前移监督关口,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2、让廉洁与工程建设同行   如何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工程建设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何如此备受关注?怎样才能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呢?   ◆工程建设领域的问题“突出”在哪里?   错位的政绩观、价值观,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违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原则,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有的人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生动抵描绘为“三拍工程”,即拍脑袋决策、拍胸口保证、拍马屁走人。在少数领导干部用“工程”炫耀政绩,企图老去“升迁”资本的同时,也为其买下了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祸根。今年来查处的由“形象工程”到“腐败工程”的案件已不再少数。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为什么“久治难愈”?   工程建设领域问题“久治难愈”,综合分析一下,至少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监管制度不够健全;   第二个是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大。   第三个是市场主体行为不够规范。   ◆工程建设专项治理以来取得了那些成效?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一批”:   排查整改了一批问题;   严肃查处了一批案件;   制定完善了一批制度;   推出了一批创新措施。   ◆如何建立工程建设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设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建设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是建设公开透明的诚信体系。   3、维护好“现代经济的核心”   如何加强金融业反腐倡廉建设   早在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怎样理解加强金融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其一,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三,这是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其四,这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反腐倡廉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由于金融业发展本身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以及防止腐败的思路、措施,都不可避免抵达上了时代的烙印。由“大一统”向多元化金融体系转化。   在改革整顿中规范发展。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积极推进金融业行风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金融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坚决查办金融业腐败案件。   进一步完善权利监管制约和风险内控机制。   大力加强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   ◆为什么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金融腐败”仍时有发生?   金融业的腐败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金融腐败”为什么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监管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不足。   其二,缺乏对权利监管制约的整体效力。   其三,违规违纪违法成本偏低、见底了惩治的威慑力。   其四,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为金融腐败现象滋生了土壤。   ◆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反腐倡廉建设?   一是加强教育和管理;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四是保持查办金融腐败案件的力度。   4、始终保持防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   如何坚决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严肃查处大案要案,让贪腐官员现出“原形”,这正是党和政府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不遗余力重拳打击腐败的结果。   ◆“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势?   腐败,愿意是指有机物的腐烂变质。把这个词引申后,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称之为腐败。为什么反腐败?打个比方:水果刚开始坏,马上把腐烂部分剜掉,水果或许还可以吃;但如果听之任之,最终职能是全部烂掉。同样的道理,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烟台市,就是要敢于在党和国家肌体上“动刀子”,敢于切除各种“毒瘤”,维护党和国家肌体的健康。也就是说,各级纪检检察机关,以及其他执纪执法机关,对腐败分子和小计腐败现象一定要敢打、狠打,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   ◆为什么要继续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   腐败现象的巨大危害要求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综合治理腐败问题要求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大力推进经济建设要求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要求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在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为什么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发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原因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体制机制各方面尚不够完善,有着不少缺陷和漏洞,存在着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   第二个原因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适时西化、分化战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思想相结合,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造成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   第三个原因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多元化利益主体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不法分子通过商业贿赂拉拢腐蚀公职人员,攫取非法利益。   第四个原因是,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的考验,自身“免疫力”较差,容易受腐败病毒“感染”。   第五个原因是,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比如说,有的教育不够扎实,制度不够健全,监督不够得力,预防不够有效。在案件查出方面,有的执纪执法不严,应该严厉惩处的却没有严厉惩处,有的甚至包庇腐败和犯罪。   ◆怎样才能有效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下力气:   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对腐败全线“压”上。   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严惩各种腐败行为。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惩治腐败的强大合力。   5、铲除市场“毒瘤”   如何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   ◆什么是商业贿赂?   所谓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违反公平竞争原则,采用给予、收受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等手段,以提供、获取交易机会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商业贿赂的危害有多大?   商业贿赂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集体财产被侵吞。   商业贿赂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   商业贿赂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商业贿赂损坏国内投资环境,降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如何加大惩治商业贿赂的力度?   继续施以重拳、加大惩治商业贿赂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办大案要案。   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治力度。   依法查处跨国(境)商业贿赂行为。   ◆怎样才能让商业贿赂“处处受阻”?   遏制商业贿赂。光靠“狠打”这一手还不够,必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正式“另一手”要抓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效防止商业贿赂的重要措施。   为推进我国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2008年出台了《关于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推进市场长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全面建立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库。   加快构建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   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如何使群众成为治理商业贿赂的积极“参与者”?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对于渗透人们生活的商业的贿赂,有人认为是正常的“人情来往”,有人则说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现实生活中,反商业贿赂屡屡遭遇“界定难”和“治理难”,既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关,也和这种心态密切相关。   加强宣传教育   畅通举办渠道   “从我做起”,拒绝商业贿赂。   6、赢得清风拂华夏   如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纠风”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简称。通常所说的不正之风,主要是指一些国家机关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本单位、小团体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及其他不争确履行职责、违反职业道德等不良行政行为。虽说是风气问题,但其本质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当然在纠正之列。   ◆纠正不正之风真的是“小题大做”吗?   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尽管有事涉及的款项不多,但对于收入本来就不高的普通群众来说,一元钱也是“血汗钱”;尽管这些问题多是单个的、具体的“小事”,但却直接影响了几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日常生产和生活,涉及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领域,涉及不同之夜的广大社会成员。所谓的“小事”,实际上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人心向背的“大事”。   ◆“风”从何处来?   不正之风的产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思想认识偏颇;   经济利益驱动;   监督制约不严;   惩处预防不力。   ◆不正之风是不是“越纠越多”?   客观的说,不正之风并不是“越纠越多”,而是有的已经被纠正,有的得到了相应程度的遏制。当然,不正之风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解决起来也非一朝一夕。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科学地预见到,“开放、搞活的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得干多久”。用这个观点看纠正不正之风的问题,就清醒多了,客观多了。   ◆如何进一步深化纠风工作?   一句话,就是要继续沿着“纠正、建设、监督、改革”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纠正”,就是要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不正之风问题,坚决狠刹“歪风”。   “建设”,就是要大力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弘扬良好风气。   “监督”,就是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纠风工作的群众监督网络。   “改革”,就是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巩固纠风工作成果。   7、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   如何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为什么要把互联网作为了解反腐倡廉信息的重要窗口?   互联网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互联网所具有的空间巨大、自由度高、隐蔽性好、传播广泛、互动性强、成本低廉等众多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网上反映问题、表达利益诉求、发表意见建议。   ◆ 为什么说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权利运行公开透明?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人民群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人们的民主意识、维权观念也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增强。群众通过互联网来监督政府,政府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得到改进,也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权利运行公开透明,加强群众的联系和沟通。   ◆怎样让互联网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好帮手”?   2009年10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通过举报网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了大量群众举报,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件线索,整理提供了一些高质量的信息,为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 为什么要谨防那些打着“网络监督”旗号的不良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网上出现一些打着“网络监督”旗号行敲诈勒索之实的恶劣现象,极大地损害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破坏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正常渠道。突出表现在:   将互联网当作打击报复的工具;   利用互联网干扰执纪执法机关办案;   冒充“反腐斗士”招摇撞骗。   ◆ 如何保障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的畅通?   切实保障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的畅通和有效,是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运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努力排除阻碍和干扰。   8、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作用表现在那里?   其一,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   其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推进党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保障。   其三,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怎样才能主动跟进反腐倡廉新形势?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使制度建设主动跟进发展变化新形势的需要,按照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要步骤相一致、重大举措相配套的要求,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利为核心,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时效性。   加强教育制度建设;   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加强预防制度建设;   加强惩治制度建设。   ◆ 为什么说反腐倡廉制度重在执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一些消极腐败问题频频在某些领域发生,并不是这些领导没有制度,而问题就出现在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既是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时效性呢?   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健全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把制度执行的任务逐项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明确执行时限、要求和责任。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   切实提高制度健身的质量;   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9、让廉洁成为一种文化力量   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 为什么说廉政建设文化是推进廉政建设的“无形杀手”?   文化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每个人。我国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有利于积极营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良好氛围。   从文化属性上看,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体香的是社会注意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内容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弘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中华民族的有些传统;借鉴的是国外廉政建设的先进经验,摒弃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腐朽思想。从社会功能上看,建设廉政文化,就是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将各种“庸俗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彻底铲除“潜规则”生存的土壤。   ◆ 为什么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群众   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开展的源泉,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创造更多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形式,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渠道,扩大覆盖面,减少空白点,对打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打下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否则,廉政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土壤和根基,是建设不好的。   ◆ 如何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   廉政文化建设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用呢?从实践来看,有三点应该把握:   一是要学会“古为今用”;   二是要学会“洋为中用”;   三是要“善于借用”。   ◆ 如何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廉政文化阵地,挖掘潜力,发挥效用。   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10、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   如何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也就是大家说的“惩防体系”。惩与防,是反腐败斗争手段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老百姓常说,“只打不防,越打越忙”,只有惩与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真正做到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坚决惩治腐败,能为有效预防腐败创造条件;有效预防腐败,能进一步巩固惩治的成果。   ◆ 为什么要建立健全惩防体系?   其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当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   其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也是新形势新任务法抗的客观需要。   其三,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还是对国际反腐败成功经验的有效借鉴。   ◆ 惩防体系建设在反腐倡廉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三个方面:   有利于科学规划反腐倡廉工作;   有利于形成反腐倡廉工作合理;   有利于提升反腐倡廉工作的综合效能。   ◆ 如何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年惩防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反腐倡廉指导方针,明确目标思路,落实工作任务,完善体制机制,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系统治理。从实践中来看,需要着力把握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   要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   要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   要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效能。   建立起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的同意部署,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是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目标,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加强热点问题导向和什么舆论作用

发挥舆论监督正向作用。开展舆论监督攻坚战是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更好完成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职能。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要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抓好重大主题报道,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正是基于对这些科学论断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开展舆论监督攻坚战,是新闻宣传战线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以舆论监督单点突破带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改革创新的积极尝试,体现了以改革方法统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的改革思维。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第一、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第二、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第三、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蔡名照: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论

热点新闻评论:迟到的PNTR在美国众院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RNTR)议案4个月之后,美国参议院一连否决13个附加性的修正动议,终于以83:15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该议案。PNTR是中美双边协议的基础,在中美之间去年11月达成的贸易协议中,中国同意开放从农业到通讯等一系列广泛的市场,而作为交换,美国国会必须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也即PNTR,而不是像现行的每年一度由国会评审通过的贸易关系。这项能够带来“双赢”的议案,却由于少数国会议员的阻挠,姗姗来迟。不过邪不压正,上周美国参议院们克服重重障碍,接连否决了13项PNTR修正案。任何一项修正案若获得通过,法案就会被送回众议院进行重新表决,从而大大降低国会通过法案的机率。明智的选择曾四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在其《外交与战略》一书中说过一句大白话:中美关系的分歧不在于意识形态,而是利益!利益!PNTR将带给美国巨大的长远的经济利益,中国在中美双边贸易协议中承诺给予美国的开放市场的条件,将给美国的投资与产品创造很大的商业机会。而对中国来讲,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市场与投资来源,有了PNTR,也就意味着中美有了一个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可靠的制度条件。美国国会只有通过这一法案,去年达成的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协议。否则,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失去贸易谈判所创造的许多机会。如果美国众议院通过予华PNTR法案,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大有好处。1994年后,在中国外贸中,中国同日本的贸易额居于首位,中美贸易额只差一点点,而一旦美通过予华PNTR法案,毫无疑问将使中美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如果此次美国国会没有通过予华PNTR法案,那么中美双边贸易协定的“双赢”含义也就难以存在。在中美双边协议中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美国政府有义务说服国会通过予华PNTR法案。国会不通过PNTR法案,意味着美国单方面不给予中国方面市场准入的条件,也就是不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关系的条件,那么相应地,根据WTO各成员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对称,中国也可以对美方所做的承诺不予实现。如果这样,美国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因为WTO的规则规定,一个成员国与另外一个成员国所达成的市场开放承诺,其他WTO成员也可分享。也就是说,中美双边协议达成的中国市场开放的承诺,其他WTO成员国是可以分享的。而美国不予华PNTR,意味着美国自己努力13年与中国谈判得来的成果,自己却不能享受。相反,同美国有竞争的国家,如日本、欧盟及其他WTO成员,却可以享受中美双边协议达成的条件。这样做,美国肯定处于不利的地位。美国对中国市场仍然得不到充分利用,两国贸易关系不正常化,双方出口贸易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美国将得不到最大利益,而美国在服务贸易上是有很强优势的。当然,对中国来讲,如果与美国这样一个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已达成的双边市场开放的条件得不到实现,中国也会受到影响。但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美国予华PNTR法案不通过,中国与日本、欧盟的经贸关系还可以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而真正受到损失的是美国的工商界,因为他们将丧失一个进入中国这个广阔市场的历史性机遇。即使美国国会此次没有通过予华PNTR法案,中国照样可以加入WTO。PNTR不是美国给予中国的“免费”礼物,而是两国之间一种正常的互惠贸易待遇,符合WTO的基本原则。如果美国国会今年不通过予华PNTR法案,或推迟到以后通过,但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因此,美国至少在通过这项法案之前的这段时间不能享受到中国加入WTO后开放市场的种种好处。尽管目前美国国内围绕PNTR法案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但基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美国国会几经波折之后,还是通过予华PNTR法案。谁拖了PNTR的后腿?今年五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RNTR)议案时,中美许多观察家乐观地估计,参议院将于六月投票表决通过。然而事实上,PNTR遭遇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它成为美国两党相争的工具,反华势力的借口,竞选总统的武器。对华政策——美国内政治的“足球”美国是一个两党制的国家。在野党总是想方设法为执政党制造困难。在美国历史上,对华政策成为美国国内斗争的焦点不是稀罕事。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美国加入《全面禁试核武器条约》遭到参议院否决,美国的两党政治使克林顿政府遭到对外政策方面的一次失败,弄得民主党人很没面子。众议院投票表决PNTR前,克林顿政府发誓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克林顿内阁全体总动员,在白宫成立了作战室作为办事机构。克林顿亲自与一百多位议员谈话,他一再警告,如果不给予中国PNTR,美国将不能享受经过千辛万苦谈判达成的协定规定的好处,“美国将后悔二十年”。克林顿政府还请出前总统、前政府要员来助战。显然,克林顿政府是把对华PNTR作为他任期最后一年的一项重要立法,作为外交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既然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也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来为民主党制造困难。冷战遗风为服务党派斗争,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的惯常做法是把一些互不相干的事情纠缠在一起。一九八九年来每年就对华最惠国待遇(即正常贸易待遇)问题的辩论就是这样一场混战。各种反华势力纠集在一起,攻击中国,攻击行政部门的对华政策,生怕失去了施加压力的杠杆和党派斗争的有效工具。所以,在众院表决前,白宫作出妥协,出台一项贸易监督方案,准备成立“快速反应”小组审查中国行为,并在商务部设立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部长帮办新职位,详查中国执行贸易承诺的情况。而在众院通过的议案中还规定,成立国会与行政机构的联合小组,监视中国的人权状况,每年向国会作出报告。另一与对华PNTR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是拨款法案。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它首要的功能是掌管政府的钱袋。近年来国会常在财政上与政府闹别扭,甚至影响政府正常工作以至联帮政府机构要关门。美国的财政年度始于每年十月一日。七月和九月也正是辩论拨款案的大忙季节。把对华PNTR问题与拨款案纠缠到一起,也是为了以此压民主党政府在预算方面作出妥协。大选年的特殊意义每逢大选,美国国内的党派斗争必定更加激烈。今年又是大选年,对华PNTR又成为一个可以为党派斗争服务的问题。但共和党议员却不能因为这是民主党政府提出的予以反对,而且实际上在众议院投票时,共和党议员投赞成票者比民主党议员多。原因在于美国工商界是支持PNTR的主要力量,而他们是共和党的主要基础。因此共和党人不能否决这项议案。但他们又不甘心顺顺利利地通过这项议案,让民主党政府得分。唯一的办法就是拖。拖延表决对于共和党人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打击民主党候选人戈尔。民主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产联、劳联等劳工组织,他们反对自由贸易,对任何贸易协议都横加干涉,现在他们又反对给予中国PNTR。由于他们有相当强大的基层组织,他们的反对不容小觑。这就使戈尔处于一种微妙的尴尬境地:作为副总统,他不可能不支持对华PNTR;而如果他支持,就可能削弱民主党内对他竞选的支持。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于八月十四日在洛杉矶举行。对华PNTR将对会此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在民主党内引起内讧。这当然是共和党求之不得的事。中国入世会拖到明年吗?目前在与我国进行双边谈判的37个世贸组织成员中,只有与瑞士和墨西哥尚未结束谈判。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的超级马拉松正一点点接近终点。不过,或许正应了老百姓的那句俗语--“望山跑死马”,中国入世远不象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容易,专家认为,即使按最顺利的情况看,中国今年入世仍面临着时间十分紧迫、剩余工作量巨大的问题。人们不禁要问,最后撞线的时刻是否会拖到明年?去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就已经表示:“中国期盼在年内加入世贸组织”。但好事多磨,去年中国入世的愿望并未实现。今年5月,中国与欧盟签署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石广生说:“中欧双边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即将结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进入最后的加入程序的阶段。”当时,在要求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37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已经同32个签署了协议,中欧协议的签署,令人们感到中国入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已全部扫清,中国入世指日可待了。6月,石广生部长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说,有关中国入世问题的双边谈判正在加紧进行,全部双边谈判近期将会结束。同月,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十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我国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中国入世多边谈判进程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中国入世的主要法律文件、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主席吉拉德在会议结束时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漫长历程已经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世贸总干事摩尔表示,希望中国能在今年底前加入世贸组织。从方方面面的表态看,撞线的时刻即将来临,中国离加入WTO只差一步了。国人也似乎习惯于新闻媒体关于入世的一个口头禅式的用语--“进入最后阶段”。不过,当今天我们“回头看”时,会发现这口头禅居然已经用了好几个月了。在经历了14年的马拉松式长跑后,中国入世的最后一道门槛其实还不低。按照WTO的加入程序,申请加入方应与提出双边谈判要求的WTO成员举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同时,由提出双边谈判要求的成员和愿意参加多边谈判的成员组成的有关工作组,还要就申请加入方加入WTO的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举行多边谈判。在完成所有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之后,工作组将所有协议汇总成货物贸易减让表和服务贸易减让表,附在议定书后,并将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提交给WTO总理事会。接着,总理事会召开大会,决定是否通过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总理事会一般按“协商一致”原则通过有关决定。不能“协商一致”时,就进行表决,有效表决需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总理事会通过后,申请国立法机构予以核准,再由政府代表将批准书交存WTO总干事。30天后,该国即正式成为WTO成员。看看这些程序,再算算时间,不难看出,中国最后一段入世路并不是一天两天的路程。据知情专家透露,中国与墨西哥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产品结构相似,墨西哥工业企业,尤其是纺织、玩具和鞋类公司,担心中国加入WTO会威胁其产品的内销和外销。而中国与瑞士的谈判,则在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尚有争执。另有消息说,一些先于美国、欧盟同中国签订双边协议的国家,现在又提出要修改早先做出的决定。对此,龙永图明确表示,对已达成的双边协议,“我们连一个句号或一个逗号也不想改。”还有一个问题是一揽子文件的起草。据中国外经贸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梁艳芬女士介绍,一揽子文件要把所有双边谈判中所达成的协议,以最精炼、最准确的文字体现出来,还需把所有双边协议中的承诺作成一个具体的减让表,以承诺清单的方式提交总理事会,这也是很大的工作量,不是“立等可取”的。假设中国能赶在9月份召开的中国工作组第12次会议上完成中国入世的一揽子文件,这些文件将被提交给WTO总理事会或部长级会议审议。那时,也就真正进入了中国入世的最后阶段。节外生枝的可能也许会把中国入世拖到明年。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商丘市2022年义务教育招生热点问题解答?

根据《商丘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通知》(商政〔2022〕12号)精神,对在市中心城区购房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网签备案的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分别由所在的三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但在市一中日月湖校区、市一实小星林路校区、市一实小日月湖校区学区范围内购房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网签备案的除外。问:市中心城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实际居住地所属学区义务教育学校报名时,需提供什么材料?如何保障他们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待遇?答: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校为主”的原则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健全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应入尽入”。市中心城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实际居住地所属学区义务教育学校报名时,需提供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适龄儿童少年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同户籍)、有效居住证、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等。严禁要求随迁子女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供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户籍地无人监护证明;严禁将随迁子女集中安排在少数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后,与辖区内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并由初中学校按照“人籍一致”的原则及时办理新生的学籍接续。问:市中心城区学校在组织招生报名时,需要家长提供有关证件。请问王洪亮科长,这些证件的有效时间是如何认定的?答:今年,市中心城区学校招生报名所需的房屋所有权证、居住证、户口簿等证件,认定有效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31日前。我局在去年6月9日印发的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文件中已经作出规定,提前进行了告知。问:自去年开始,我市在市中心城区实施了房产周期学位认定。请问王洪亮科长,今年是如何规定的?答:今年我市继续在市中心城区实施房产周期学位认定。对市中心城区小产权房和公寓房、市一中日月湖校区、市一实小星林路校区、市一实小日月湖校区学区范围内的房产,原则上同一套住房小学6年内、初中3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划片入学的机会(同一父母或同一监护人的子女除外)。房产周期学位认定同样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合法稳定住所。自今年起,我们对市一实小日月湖校区学区范围内的房产,也要实行实施周期学位认定,但2022年之前占用的学位不计入在内。这项政策,我们会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下去。问:民办学校招生是怎么录取的?如何保障民办学校电脑派位随机录取公开公平公正?如何确保未被民办学校电脑派位随机录取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答:民办学校招生采用电脑随机派位、免试注册入学的方式进行。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由该校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电脑随机派位一次录满招生计划;报名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直接录取报名学生。民办学校电脑随机派位招生在我市已实施两年。从实施的情况就看,随机派位录取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今年电脑随机派位由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时,要邀请公证机构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教师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纪检监察人员等现场监督,全程录像,录取结果即时公开(现场打印录取名单,由公证处现场公证),并第一时间在招生平台上发布。市教体局将进一步规范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的操作程序,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整个录取工作的公开透明、公正权威。民办学校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结果发布后,未被录取的适龄儿童少年回本人原学区公办学校报名入学。若原学区公办学校无空余学位,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其他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学校就读,即由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兜底”,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问:刚才,韩先领总督学通报了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纪律要求,请问王洪亮科长,下一步如何加强招生入学工作监管,严肃执纪问责?答:为加强招生入学工作监管,严肃执纪问责,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招生入学监督、违规招生查处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主动公布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诉求,坚决纠正和查处招生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对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对违规违纪的学校,根据《商丘市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规定,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该校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撤销教育类荣誉称号。属公办中小学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书记、校长、分管副校长及直接责任人警告处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给予书记、校长、分管副校长及直接责任人记过处分。属民办中小学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核减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对所属学校招生工作监管不力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教体局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同时按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人员予以问责。问:为在区域内实现“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促使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梁园区在全市率先进行了集团化办学试点,请问李曼副局长,梁园区教体局是如何推行集团化办学的,目前取得哪些成效?答:“如何把每一所学校办成优质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梁园区教体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把“集团化办学”作为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2020年8月,梁园区第一回民小学与建设办事处邢庄小学组建教育集团,率先在全市开启“强校带弱校、强校带新校”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2023年8月,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立足区情实际,印发了《梁园区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先进办学理念辐射、科学管理制度共建、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校园文化和而不同”的工作思路,对全区各学校教师进行合理调配,正式成立了商丘市第六中学等6个教育集团。可以说,教育集团化办学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激活了一潭碧水,绽放了满园花朵。梁园区教育集团14个成员校教学管理得到了全面完善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集团化办学初步实现了从“共合作”到“共成长”再到“共绽放”,基本达到了“携手并进、各具特色”的目标。问:请问赫建华校长,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星林路校区今年的招生条件和范围是什么?答: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星林路校区招生对象为2016年8月31日以前出生(含8月31日),并且其父母在招生范围内有户籍(仅限学区内原拆迁村民)或有房屋所有权证(100%产权)或有购房合同(须经商丘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备案、网签合同)的适龄儿童。鉴于市一实小星林路校区周边学校布局、楼盘交付、人口居住情况等具有不确定性,其招生报名条件会逐步过渡到“住户一致”优先录取,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与父母户籍地址、家庭住房地址三者一致,均在招生范围内并实际居住的优先安排入学。今年的招生范围为:沿腾飞路东侧向北至帝喾路,沿帝喾路南侧向东至富商大道,沿富商大道西侧向南至迎宾路,沿迎宾路北侧向西至腾飞路。鉴于迎宾路以南,富商大道以东目前没有小学,现居住在和平小区和京九新城的平台办事处路口、宋梨园两个行政村的拆迁安置居民子女,暂时安排到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新校区就读。问:据了解,市教体局与示范区管委会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把示范区茶庵学校委托给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代管,学校更名为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日月湖校区,招生范围由示范区科教文体局来划分。请蒋冬梅副局长简要介绍一下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况及学校的招生范围。答: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市教体局与示范区管委会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由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与示范区茶庵学校组建合作型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期间,示范区管委会负责提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需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市教体局负责选派书记、校长、副校长、业务骨干,并全面管理学校。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负责代管示范区茶庵学校,学校更名为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日月湖校区,并加强两校教师的交流、培训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力争用3至6年的时间,使示范区茶庵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商丘名校。为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相对就近入学需求,我局根据上级有关招生文件精神,通过实地查看、民意调查、座谈了解等方式,综合考虑市一实小日月湖校区周边学校布局、居民入住率、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招生规模、班额规定等因素,科学划定了招生范围。具体为:沿归德路东侧向北至宋城路,沿宋城路南侧向东至腾飞路,沿腾飞路西侧向南至华升路,沿华升路北侧向西至归德路(民欣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适龄儿童)。问:据了解,位于日月湖东侧的市一中新校区今年更名为市一中日月湖校区。请问武星副校长,学校更名后的招生范围有无变化?招生条件是什么?答:今年,市一中日月湖校区的招生范围有所调整,具体为:沿归德路东侧向北至侯恂东路,沿侯恂东路南侧向东过豫苑路后,再沿中水民渠(中水河)南侧向东至富商大道,沿富商大道西侧向南至华商大道,沿华商大道北侧向西至归德路。市一中日月湖校区今年的招生条件和市一实小星林路校区的招生条件是一样的。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当前学校体育热点问题有哪些

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本身就存在着问题,而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因为各种原因同样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势在必行。  一、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从社会上来看,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学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这种观念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与困惑。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极大地阻碍了小学体育的发展。  3.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一些乡镇小学之中,具体表现在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仍然目标模糊,管理方式仍为“放羊式”。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体育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强调技术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九十年代初开始体育教学改革,用“汗、会、乐”评价体育教学水平,紧接着又用“科学性、可行性、导向性”看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又用“五实”,即“扎实、平实、充实、真实、丰实”来评价体育课。  1.教学目标不明确。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就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我们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  2.讲解与示范过多。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给学生讲解、示范,甚至有些教师的示范比学生的练习还多,有些简单的技术动作只需教师一个示范动作就可以了,然而教师的边讲解边示范,既耽误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又花费了不少精力。  3.由于盲目教改,改掉了先进的传统体育手段。  (1)忽视了技术教学。  (2)随便调动队形,花架子多,课堂失去了真实性、平实性。  4.器材利用率不高、安全意识不强。有些教师在一堂体育课中,选择了三个游戏,利用了三种不同的器材,使人感觉复杂。同时,对于器材和场地的选择,安全意识不强。  5.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1)具体表现在示范不准,一个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体育术语不准确,还有“向前、向后出现两步及四步走”的现象。  6.体育教学改革不新颖。  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停留在传统式体育教学之中,典型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变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的现状。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2.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许多精力放到对某个动作的精雕细刻上,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往往用技评或跑表、米尺去丈量,这种做法脱离了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得不偿失。对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

摘录10条建党90周年光辉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

这是不是你的政治作业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1、“双减落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2、保证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为课后看护难题破局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亟待家校社协同育人4、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打造乡村光明未来5、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缩小城乡办学差距6、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让辛勤园丁劳有所获7、加强学校体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8、学生心理问题能见度走高,家校协同干预引关注9、学生安全议题永不缺席,食品安全或成新热点10、中考普职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均衡发展更具公平性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1、“双减落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2、保证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为课后看护难题破局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亟待家校社协同育人4、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打造乡村光明未来5、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缩小城乡办学差距6、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让辛勤园丁劳有所获7、加强学校体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8、学生心理问题能见度走高,家校协同干预引关注9、学生安全议题永不缺席,食品安全或成新热点10、中考普职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均衡发展更具公平性

当代中国教育政策改革的热点问题是什么

热点一 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问题是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势在必行。  第一,必须坚持统一高考。高考是人才选拔质量、公平选拔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稳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高考,坚持统一高考不动摇,绝不能盲目废止或变动高考。  第二,改革高考管理体制,实行“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为了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提高高考在选拔人才和造就人才方面的效能,有必要改革高考管理体制,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实现“教、考、录”三者分离、各司其职,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高考改革要稳步推进。因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要避免急风骤雨式的激进改革,否则会造成更多矛盾、更大混乱。此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考生、教师的适应性以及多部门的协调性,要避免否定式的改革方式,更不能是推倒重来。  热点二 如何解决农村教师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目的在于建设一支以解决农村教育症结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队伍。农村教师问题涉及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农村教师问题的解决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通过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四个基本规则维持其运转,达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解决我国农村教师问题可以采取八大举措:一是制定适合农村学校情况的教师编制标准、职称名额。二是设立具有切实奖励作用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三是中央、省级财政统筹农村教师工资。四是师范院校和地方政府双管齐下,确保农村教师培养质量和入编上岗。五是建立政府教师培训经费支付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六是改革农村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方法。七是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和县域内交流制度。八是与代课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热点三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求学,求的是圣人之道,讲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技,这似乎是在教育领域之外的。这从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社会现实劳动分工中存在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而我国一线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差、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职业教育有关管理与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学体制、招生政策等所导致的重职前教育轻在职培训、中职与高职的脱节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种种问题所导致的质量不高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行困难等问题导致一些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七大政策建议:一是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二是切实提高技能岗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提高质量,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五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六是改善职业教育的形象,让全社会都了解职业教育。七是满足各类人群尤其是处境不利人群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热点四 如何解决择校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择校现象的逐渐显现和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择校问题进行规范治理。在政策的总体思路上,概括来说经历了一个从禁止择校,到“堵”、“疏”结合,再到以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问题的转变过程。  最初,择校及其收费问题被认为是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表现,政策上要求学校不得搞“计划外”招生,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从1995年开始,政府强调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并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和“择校生”问题,不单纯是收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进而提出继续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逐步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解决“择校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依法开办民办学校,以满足一些家长的择校要求。然而,在随后出台的政策中,既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择校生”,又提出在一些大中城市经审批可允许少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近期内招收“择校生”,择校费等收入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使用。政策本身的自相矛盾使得治理择校的初衷无法实现,将社会上择校需求向民办学校引导的设想在现实中也严重走样。21世纪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呼声日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贯彻了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神,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治理择校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均衡发展化解择校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  我们应当对义务教育阶段公众的择校需求与公众对现实中择校的不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当反思公众究竟是反对择校,还是反对目前失控、无序以及越来越远离教育本义的择校?二者不应混为一谈。治理择校的政策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注重优质教育的生成而非单纯扩充,提供可选择的优质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择其校,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点五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功能的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国外高等教育改革建议的不断引进,以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高校的冲击,传统的高校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传统的教学在异化和改变,行政化的问题和政绩观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学更加关注表面现象,而使受教育者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漠视。对此,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清醒的认识,严重的偏向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和改善。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一是应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正确的高校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服务的意识,最核心目标的确立要指向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既有学术学习的维度,又有社会适应性、创造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等。二是应关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三是调整对教师“双肩挑”等要求的政策导向,使高校教师能用心教学,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要从思想转变到制度完善,再到文化建设,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五是改善和优化高校本科教学的质量评价,增加学生、教师、社会和行业的参与,使教学评价工作的服务性、专业性、系统性、参与性、互动性、诊断性、建设性、可信性等均得到保证。六是鼓励高校因校制宜的教学创新探索,加强相关成功案例的研究与推广,特别应在提供经费、政策支持、培训教师、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更新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完善学籍管理、优化实习和就业指导、健全教学组织、改善评价、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面给予导向性的支持,使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有更开阔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热点六 如何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问题  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确立而不规范到制度化,再从制度化到不断完善的三个历史阶段。现阶段,由于我国存在行政化与应试弊端,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学术腐败现象频出,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十分必要。  在教师队伍中推行绩效评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不被业界人士接受。二是评价量化标准难以确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发展是不能够或者不完全可以量化的。三是绩效工资改革中,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难以解决。四是难以保证教师最低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并不断提高。五是难以保证绩效评价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依据。六是绩效评价不能减轻教师负担,反倒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对于改善和根治教师职业倦怠无益。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于自身评价制度的设计以及是否应该实施绩效评价往往没有发言权,利益诉求没有表达的途径。这些均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国推行教师绩效评价,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已成定势。如何使这一评价制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实施绩效工资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有可为广大一线教师接受并认同的标准。这一标准的产生和实施都要有能够真正代表教师利益的群体组织监督和参与。在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体不能缺位。第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保障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发展并培养教师行会,赋予其一定的政策空间,使得教师这一教育评价中现实的弱势群体有自己利益诉求的代表。第三,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中的权力部门。已有的研究表明,提高教师工资起点,保证客观,不设上限,这些是对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必要条件。  热点七 如何加大政府教育投入问题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这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政府收入多头管理,支出重经济轻民生;教育财政责任过多下放到基层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过低。  建立政府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理念和思路是:一是保障教育投入须有法可依。为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来源和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法律法规,使法律责任具体化、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教育投入有法可依的另一方面是要有标准可依。如制定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标准要遵循保障基本支出的原则、承认地区差别的原则、通用和简便的原则。二是政府行为必须到位。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按照各级政府财力水平的具体情况,从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出发,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政府履行自身责任,行为必须到位。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应依法加强和改善对同级政府教育投入情况的监督。既要对预算进行监督,又要对预算执行过程和决算进行监督。要在明晰教育法律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细化教育行政处罚办法,增强可操作性,加大处罚力度。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教育法庭等,保证司法尊严,维护教育权益。  热点八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前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实际能力欠缺,人文精神缺失;就业观不科学,就业心理脆弱;创业意愿和意志薄弱,创业准备不足。后者主要包括: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促进就业的社会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和教育体系不合理,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部分高等学校对就业指导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就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就业教育方法手段比较单调;就业教育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个性化指导不够;就业指导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够;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观念存在误区;创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就业教育对策与措施建议的指导思想,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具体建议有:政府积极引导,加强宏观调控;大胆创新,转变教育思想,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完善就业教育;加强宣传,促进用人单位树立良好的用人观;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优化市场结构,协调其与政府、高校的信息沟通;完善创业教育,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热点九 如何发展学前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城镇地区。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问题有: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迄今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欠缺,普惠性优质资源少;政府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责权不清,管理不力;农村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农村学前教师队伍素质低且稳定性差;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估监控力度不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弱势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精神贫困与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政府责任未落实,规划、督导等制度性偏差等。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议对策:第一,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探索建立“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具体责任。健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第二,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学前教育和托幼服务成本的机制,建立补偿救助制度。合理调整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第三,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制订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和工资标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第四,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推进素质启蒙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热点十 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有: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多重负担等。形成这些负担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障碍,即由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一种不良的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竞争与博弈机制的存在,这种竞争与博弈机制就是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它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教育系统内的学业负担只是这种不良机制的产物,其发生的机理是竞争与博弈过度;其根本动因是人们想通过竞争与博弈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而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是实现社会分层的“过滤器”,只要社会分层存在,这种“过滤器”就有存在的可能。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而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根本症结所在。  减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社会问题,不是单一的教育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对社会、学校和家庭进行综合治理。人力资本竞争与博弈、用人制度缺陷、社会评价误导是产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历史根源;传统人才观、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是产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思想基础;教育质量低是产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  真正实现减负,要认真研究并处理好减负与就业、减负与升学、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负与择校、减负与学生自主发展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具体对策主要有:正确认识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制定完善的减负政策,减小政策代价;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提高高中入学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课程改革应积极稳妥地进行;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等。

当今教育热点问题有哪些?

人文关怀.

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1、“双减落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2、保证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为课后看护难题破局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亟待家校社协同育人4、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打造乡村光明未来5、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缩小城乡办学差距6、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让辛勤园丁劳有所获7、加强学校体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8、学生心理问题能见度走高,家校协同干预引关注9、学生安全议题永不缺席,食品安全或成新热点10、中考普职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均衡发展更具公平性

当代中国教育政策改革的热点问题是什么?

热点一 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问题是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势在必行。  第一,必须坚持统一高考。高考是人才选拔质量、公平选拔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稳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高考,坚持统一高考不动摇,绝不能盲目废止或变动高考。  第二,改革高考管理体制,实行“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为了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提高高考在选拔人才和造就人才方面的效能,有必要改革高考管理体制,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实现“教、考、录”三者分离、各司其职,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高考改革要稳步推进。因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要避免急风骤雨式的激进改革,否则会造成更多矛盾、更大混乱。此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考生、教师的适应性以及多部门的协调性,要避免否定式的改革方式,更不能是推倒重来。  热点二 如何解决农村教师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目的在于建设一支以解决农村教育症结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队伍。农村教师问题涉及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农村教师问题的解决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通过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四个基本规则维持其运转,达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解决我国农村教师问题可以采取八大举措:一是制定适合农村学校情况的教师编制标准、职称名额。二是设立具有切实奖励作用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三是中央、省级财政统筹农村教师工资。四是师范院校和地方政府双管齐下,确保农村教师培养质量和入编上岗。五是建立政府教师培训经费支付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六是改革农村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方法。七是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和县域内交流制度。八是与代课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热点三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求学,求的是圣人之道,讲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技,这似乎是在教育领域之外的。这从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社会现实劳动分工中存在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而我国一线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差、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职业教育有关管理与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学体制、招生政策等所导致的重职前教育轻在职培训、中职与高职的脱节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种种问题所导致的质量不高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行困难等问题导致一些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七大政策建议:一是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二是切实提高技能岗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提高质量,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五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六是改善职业教育的形象,让全社会都了解职业教育。七是满足各类人群尤其是处境不利人群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热点四 如何解决择校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择校现象的逐渐显现和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择校问题进行规范治理。在政策的总体思路上,概括来说经历了一个从禁止择校,到“堵”、“疏”结合,再到以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问题的转变过程。  最初,择校及其收费问题被认为是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表现,政策上要求学校不得搞“计划外”招生,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从1995年开始,政府强调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并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和“择校生”问题,不单纯是收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进而提出继续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逐步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解决“择校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依法开办民办学校,以满足一些家长的择校要求。然而,在随后出台的政策中,既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择校生”,又提出在一些大中城市经审批可允许少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近期内招收“择校生”,择校费等收入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使用。政策本身的自相矛盾使得治理择校的初衷无法实现,将社会上择校需求向民办学校引导的设想在现实中也严重走样。21世纪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呼声日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贯彻了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神,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治理择校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均衡发展化解择校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  我们应当对义务教育阶段公众的择校需求与公众对现实中择校的不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当反思公众究竟是反对择校,还是反对目前失控、无序以及越来越远离教育本义的择校?二者不应混为一谈。治理择校的政策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注重优质教育的生成而非单纯扩充,提供可选择的优质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择其校,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点五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功能的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国外高等教育改革建议的不断引进,以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高校的冲击,传统的高校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传统的教学在异化和改变,行政化的问题和政绩观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学更加关注表面现象,而使受教育者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漠视。对此,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清醒的认识,严重的偏向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和改善。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一是应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正确的高校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服务的意识,最核心目标的确立要指向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既有学术学习的维度,又有社会适应性、创造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等。二是应关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三是调整对教师“双肩挑”等要求的政策导向,使高校教师能用心教学,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要从思想转变到制度完善,再到文化建设,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五是改善和优化高校本科教学的质量评价,增加学生、教师、社会和行业的参与,使教学评价工作的服务性、专业性、系统性、参与性、互动性、诊断性、建设性、可信性等均得到保证。六是鼓励高校因校制宜的教学创新探索,加强相关成功案例的研究与推广,特别应在提供经费、政策支持、培训教师、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更新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完善学籍管理、优化实习和就业指导、健全教学组织、改善评价、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面给予导向性的支持,使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有更开阔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热点六 如何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问题  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确立而不规范到制度化,再从制度化到不断完善的三个历史阶段。现阶段,由于我国存在行政化与应试弊端,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学术腐败现象频出,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十分必要。  在教师队伍中推行绩效评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不被业界人士接受。二是评价量化标准难以确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发展是不能够或者不完全可以量化的。三是绩效工资改革中,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难以解决。四是难以保证教师最低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并不断提高。五是难以保证绩效评价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依据。六是绩效评价不能减轻教师负担,反倒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对于改善和根治教师职业倦怠无益。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于自身评价制度的设计以及是否应该实施绩效评价往往没有发言权,利益诉求没有表达的途径。这些均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国推行教师绩效评价,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已成定势。如何使这一评价制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实施绩效工资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有可为广大一线教师接受并认同的标准。这一标准的产生和实施都要有能够真正代表教师利益的群体组织监督和参与。在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体不能缺位。第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保障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发展并培养教师行会,赋予其一定的政策空间,使得教师这一教育评价中现实的弱势群体有自己利益诉求的代表。第三,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中的权力部门。已有的研究表明,提高教师工资起点,保证客观,不设上限,这些是对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必要条件。  热点七 如何加大政府教育投入问题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这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政府收入多头管理,支出重经济轻民生;教育财政责任过多下放到基层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过低。  建立政府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理念和思路是:一是保障教育投入须有法可依。为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来源和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法律法规,使法律责任具体化、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教育投入有法可依的另一方面是要有标准可依。如制定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标准要遵循保障基本支出的原则、承认地区差别的原则、通用和简便的原则。二是政府行为必须到位。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按照各级政府财力水平的具体情况,从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出发,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政府履行自身责任,行为必须到位。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应依法加强和改善对同级政府教育投入情况的监督。既要对预算进行监督,又要对预算执行过程和决算进行监督。要在明晰教育法律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细化教育行政处罚办法,增强可操作性,加大处罚力度。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教育法庭等,保证司法尊严,维护教育权益。  热点八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前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实际能力欠缺,人文精神缺失;就业观不科学,就业心理脆弱;创业意愿和意志薄弱,创业准备不足。后者主要包括: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促进就业的社会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和教育体系不合理,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部分高等学校对就业指导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就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就业教育方法手段比较单调;就业教育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个性化指导不够;就业指导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够;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观念存在误区;创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就业教育对策与措施建议的指导思想,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具体建议有:政府积极引导,加强宏观调控;大胆创新,转变教育思想,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完善就业教育;加强宣传,促进用人单位树立良好的用人观;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优化市场结构,协调其与政府、高校的信息沟通;完善创业教育,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热点九 如何发展学前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城镇地区。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问题有: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迄今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欠缺,普惠性优质资源少;政府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责权不清,管理不力;农村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农村学前教师队伍素质低且稳定性差;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估监控力度不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弱势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精神贫困与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政府责任未落实,规划、督导等制度性偏差等。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议对策:第一,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探索建立“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具体责任。健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第二,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学前教育和托幼服务成本的机制,建立补偿救助制度。合理调整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第三,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制订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和工资标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第四,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推进素质启蒙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热点十 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有: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多重负担等。形成这些负担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障碍,即由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一种不良的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竞争与博弈机制的存在,这种竞争与博弈机制就是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它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教育系统内的学业负担只是这种不良机制的产物,其发生的机理是竞争与博弈过度;其根本动因是人们想通过竞争与博弈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而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是实现社会分层的“过滤器”,只要社会分层存在,这种“过滤器”就有存在的可能。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而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根本症结所在。  减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社会问题,不是单一的教育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对社会、学校和家庭进行综合治理。人力资本竞争与博弈、用人制度缺陷、社会评价误导是产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历史根源;传统人才观、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是产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思想基础;教育质量低是产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  真正实现减负,要认真研究并处理好减负与就业、减负与升学、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负与择校、减负与学生自主发展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具体对策主要有:正确认识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制定完善的减负政策,减小政策代价;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提高高中入学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课程改革应积极稳妥地进行;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2011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1500字左右.

老师快来百度回答啦 我将我的分都全给你啦

求一份马克思论文,要求用哲学的眼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摘 要]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哲学;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国家;政府   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时代话题。人类生活是永远流动、无限生成的。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要以一种哲学态度或观念来看待生活。用生活来说明人和世界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成为立足现实而又追求超越、不断创造的生成的人,世界就成为由人无尽的生活实践而无限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如果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意味着回归私人生活,即私人活动领域,不再关心公共活动领域,那么,这种回归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更严重的疏离。这样的哲学不仅不能对以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历史的解释,还将丧失哲学本来的意义,导致哲学真正被生活遗忘。关注公共活动领域,这是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或必要的维度。哲学总是力图以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对待公共活动领域和公共性问题。 一 公共活动领域是每一个人都生活于其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的领域,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公众不能不关心的公共领域。凡是借助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取可共享利益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公共活动,包括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和完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行,基础设施及公共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活动。虽然公共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但其基本特征一直为公共性。因此,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 公共性,即可共享性,是相对于自利性而言的。自利性,简单地说就是排他性、独占性。凡是谋取排他性利益的活动就是私人活动。也就是说,私人活动的基本特征为自利性。由于私人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的,而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而重视公共活动领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或贬低私人活动及其自利性,而是主张一种合理的自利性,反对那种过度扩张的自利性。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所需,与其工作责任、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利益要求,属于合理性的正当的自利性,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的自利性的实现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更依赖于人们共同建构和维护的公共活动领域。 哲学和其他任何学术、科学一样,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不能只关心私人活动领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私人性的,而是公共性的,是对人类生活及其转型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存在的现实的和终极的意义或价值的探索。哲学的真正本性就在于关注公共性,即关注公众、关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求一份马克思论文,要求用哲学的眼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摘要]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哲学;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国家;政府 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时代话题。人类生活是永远流动、无限生成的。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要以一种哲学态度或观念来看待生活。用生活来说明人和世界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成为立足现实而又追求超越、不断创造的生成的人,世界就成为由人无尽的生活实践而无限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如果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意味着回归私人生活,即私人活动领域,不再关心公共活动领域,那么,这种回归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更严重的疏离。这样的哲学不仅不能对以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历史的解释,还将丧失哲学本来的意义,导致哲学真正被生活遗忘。关注公共活动领域,这是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或必要的维度。哲学总是力图以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对待公共活动领域和公共性问题。一 公共活动领域是每一个人都生活于其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的领域,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公众不能不关心的公共领域。凡是借助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取可共享利益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公共活动,包括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和完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行,基础设施及公共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活动。虽然公共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但其基本特征一直为公共性。因此,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 公共性,即可共享性,是相对于自利性而言的。自利性,简单地说就是排他性、独占性。凡是谋取排他性利益的活动就是私人活动。也就是说,私人活动的基本特征为自利性。由于私人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的,而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而重视公共活动领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或贬低私人活动及其自利性,而是主张一种合理的自利性,反对那种过度扩张的自利性。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所需,与其工作责任、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利益要求,属于合理性的正当的自利性,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的自利性的实现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更依赖于人们共同建构和维护的公共活动领域。 哲学和其他任何学术、科学一样,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不能只关心私人活动领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私人性的,而是公共性的,是对人类生活及其转型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存在的现实的和终极的意义或价值的探索。哲学的真正本性就在于关注公共性,即关注公众、关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2011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1500字左右.

老师快来百度回答啦 我将我的分都全给你啦

根据关注的时事或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小论文

热点评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关心时事热点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关心时事热点,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作出客观的评价,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最近网络上可谓是风起云涌,杭州富家子弟开车撞人事件,无论在网络还是在现实上都掀起了一场关于尊重生命的大讨论。胡斌,其父拥有一家纺织公司,家里颇有资产。胡平时的爱好就是喜欢与一帮兄弟飚车,就在几天前的晚上,浙江大学的学生谭卓看完电影回家时,被胡驾驶改装跑车撞起五米多高,落在地上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谭卓的父母赶来杭州。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前途似锦的儿子就这样突然与他们阴阳相隔。而胡及当地交通部门的态度则更令人愤怒,胡不但没有站出来承担责任,还买通相关官员,在交通责任认定上做手脚。这一举动引起了网民们的极大愤怒。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不准私自改装跑车,而就网友们在胡斌空间里发现的汽车照片也显示,这辆肇事三菱跑车经过多次改装,通过物理公式计算,能把人撞起五米多高,其行驶时速已经超过120,而当地交通部门给出的认定结果却是70,这怎能不令人怀疑?生命是无价的,没有什么比藐视生命的行为更为可恨。而胡撞死人后一味的逃避责任,即使逃脱的了法律的惩罚,也无法逃脱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这里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作为司法者,心中的道德天平倾向了金钱,则更为人说不容。杭州飙车事件将慢慢平息。对政府来说,公开透明的处理始终是对待此类事件的最佳解决方式,而对普通人来说,更多地了解事实,也许比更快地下结论更重要。

大家知不知道哪个软件可以看一些专家对当前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的分析

时政消息一般不会用软件分析,通常会邀请专家分析,也可以看一些知名评论。

当今国际形势及热点问题分析

正有益的话题。 分析国际问题,首先要抓住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从这一主要矛盾出发,许多看似云遮雾罩,认不清本来面目的热点问题,一下就能露出原形,让人豁然开朗。那么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那就是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斗争。国际上几年来的重大事件,主要就是这种斗争的反映。中国作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已经深深涉入了这场斗争中。而冷战时期的那种纯粹意识形态的斗争虽然还时有影响,但明显已逐渐让位于这种单边对多边、单极对多极的争斗了。中国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联合欧盟、俄罗斯等大国挑战单一霸主美国,把单极世界转变为多极世界,并且使中国成为其中的重要的一极。这是一项历史使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和衰亡,不是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场争斗,无论是胜是败,是必须要争的。即使失败,也是对民族自身的命运进行了抗争,虽败犹荣,但从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来看,完全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问题就在于得来的胜利果实的大小了。 一些心地过于善良的朋友,还有一些XP们,可能要问,为什么要冒斗争甚至战争的风险呢,为什么不走和美国合作的道路呢?请这些朋友不要忘记,中国也曾经试图走过这样的道路,前几年的“韬光养晦”正是试图这样化解矛盾,但美国并不因中国的谦让而迟疑扩张的脚步,甚至还要变本加厉。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以及后来的南海撞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几年间,美国完成了战略重点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转移,并开始建立了以防范中国主要目的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XP们可能会认为:这主要是和美国合作的还不够,没有消除美国的戒心而造成的。XP们可能还会说:日本曾经和美国是对手,现在不是合作的很好吗? 不知这些朋友想过没有,到底合作到什么地步才能让美国消除戒心,化敌为友呢?中国要是人口多了,它说是黄祸,说若干年后地球的粮食都被中国人吃了还不够,因此中国人是地球最大的威胁。中国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它又说中国不人道,侵犯人权,连孩子都不让生。中国不发展经济,它说,中国太穷,将是世界动乱的根源。中国发展经济,它又说经济扩张威胁了它们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中国不发展军备,它又老是瞧中国不起,还时时把军舰开到中国家门口耀武扬威。中国发展军备,它又说中国威胁了世界和平。中国社会大进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它说独裁,是法西斯,要制裁和消灭。中国以前是大清国的时候,听都没听说过社会主义这个词儿,但它还不是仗着船尖炮利,打了进来?所以说,亲爱的XP们,你说,中国该怎么做才好?该怎样做才能既让自己日子好过,又不得罪美国大人?XP们可能还有一招:民主。中国现在不民主,实现了民主,就世界大同,大家都一样了,就不会欺负人了。那么XP们有没有想过,当今的俄罗斯应该算是终于民主了吧?还不是逃脱不了被美国遏制的命运?老苏联的那些反叛者恰好就有和中国今天的XP们一样的思想:都走资本主义道路,都走议会选举所谓的民主,就不会受压制了。结果如何?把一个强盛的国家搞得支离破碎,却还是逃不了被遏制的命运,当初许下的巨额经济援助也无人再提。俄罗斯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一口气了,现在出来一个企图重振大国雄风的总统普京,刚想显出一些手段来,就被美国当面指责背离了民主,并以制裁相威胁。印度也是民主吧?美国不也是压制了印度多少年?只是近来为了拉拢印度与中国抗衡,才开始松动了对印度的遏制。 如果事情象XP们想象的那样,向美国人让一些步,就能换来一片蓝天,从此可以生活无虞,那让步一些自然也是划算的。如能象日本那样,日子蛮好的。可是,你要知道,就象不可能人人都变成美国人一样,也不可能每个国家都能象日本的。有些国家,对美国来说,注定象不了日本,注定只能进行遏制。日本今日的地位正是对这些国家实行遏制政策的结果。中国、俄罗斯就是这样的国家,从国际政治的长期趋势来看,这些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只能是美国的对手,只能遭到美国的遏制,这是宿命。是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格局使然。和这些国家实行什么主义,是否民主无关。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选择并研究其中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案例均可)

可选择的很多。如利比亚局势,后卡扎菲时代的走向;叙利亚局势的可能进展;美国的下一个目标及可能采取的策略;欧债、美债、日债危机后,下一个会是谁;中国的经济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当前的国际贸易热点问题有哪些?

总体上,现在世界经济没有好转,仅仅是下跌结束,在底部徘徊,但是黎明快到了。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热门行业,大家都是在传统领域默默忍耐。美国经过量化宽松和制造业回归,现在已经准备腾飞。为了节省财政,暂时没有多少军事行动。世界各大宗商品都低迷,俄罗斯因石油下跌,经济困难,所以军事行动反而多,这是反抗西方挤压,也是普京转移矛盾。在这次危机后,各国都多多少少保护国内就业,也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所以大规模的进出口困难了。海运主要货物是两种:集装箱和散料。集装箱代表制造业,散料主要是大宗商品。所以航运业好转但没有根本好转。

高一政治寒假作业: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要求: 1

好的,类型的有点多 你来选

“关注热点问题”用英语怎么翻译

关注: 1. follow (an issue) closely2.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3. Attention4. concern5. prevenance. Examples:1. 此事将引起我们的全部关注。 The matter will be given our exclusive attention.2. 不断增长的失业大军引起了这名经济学家的关注。 The increasing army of the unemployed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economist.3. 该杂志对防务内幕的透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The magazine"s disclosure of defense secrets caused great attention.4. 这是最受关注的地区。 This is the area that attracts the most attention.5. 原子弹受到普遍的关注。 The atom bomb is of catholic concern.6. 政府声称对失业表示关注纯属做做姿态。 The government"s claim to be concerned about unemployment is sheer hypocrisy.7. 希望你对此给予关注。 I hope you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社会热点问题: 1. hot spots of society2. Social Hot Point Problems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写一篇学习心得,不少于1500字

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房子,车子,票子。还有其它吗?没有

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因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可能普遍关注的问题:1. 就业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感到就业难度增加,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2. 教育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费用昂贵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和偏远地区的人。3. 健康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等问题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很多人对此非常关注。4. 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等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希望有更公平的社会环境。5. 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很多人关心自己的隐私和安全。这只是一些可能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情况可能因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异。

跪求!!!!从近期重大新闻及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近年来成为新闻界颇为流行的词汇。从电子媒体到印刷媒体,从全国性媒体到地方性媒体,新闻策划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闻策划已广泛介入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并成为新闻媒体高度自觉的行动。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越来越多的媒体成立了专门的新闻策划部门,以具体的组织措施使策划制度化、规范化。关于新闻策划,新闻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新闻策划实践也存有不少误区。那么,新闻到底能否策划?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新闻策划的内涵是什么?新闻策划的意义何在?当前新闻策划有哪些误区?新闻策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一、新闻策划的内涵策划,亦作“策画”,《后汉书.隗嚣传》中有这样的话:“是以功名终申,策划复得。”含有筹划、谋划的意思。有人认为,原始人狩猎时打埋伏、挖陷阱的行为,就已经闪烁着策划思想和实践的光芒。古籍中也时常可以看到策划的精彩实例。如田忌赛马获胜就是孙膑运用了“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的策略。《哈佛企业管理》丛书中关于策划有这样的论述:“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以为目前决策之依据。亦即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由此可见,策划是一种程序,是依据有关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出现的目标,以此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作为新闻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我国现有的新闻学词典当中尚无“新闻策划”这一词条。何谓新闻策划?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是从业人员在媒体定位与新闻采编活动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的工作。新闻策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包括媒体自身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方面内容。狭义的新闻策划专指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从策划的规模来看,媒体策划属于总体策划,包括确定媒体的编辑方针,设计媒体的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设计媒体的各个局部。新闻报道策划则包括确定各阶段的报道选题并规划新闻报道活动,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新闻策划是媒介及其产品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些当今有影响的、直接面向市场的报纸如成都《华西都市报》就是策划的产物。其总编辑席文举甚至认为:“总编辑应该是总策划,不仅要懂微观策划,还要懂中观策划、宏观策划。”电子媒体的频道、频率专业化进程也是与策划分不开的。广播电台普遍开办的交通台、音乐台、生活台以及电视台的经济频道、少儿频道等等,可以说大都是由于策划而诞生的。一批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如中央电台的《新闻纵横》、央视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运用新闻策划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例子所在多有。如《北京青年报》在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后,用了8个版组织规模性报道,依次排列为“最强烈的抗议”、“最响亮的声音”、“最愤怒的行动”、“最黑暗的午夜”、“最野蛮的践踏”、“最深切的哀痛”、“最有力的支援”等,整组报道颇具震撼力,形成了舆论强势。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通过高水平的策划,以一系列的特别报道包括大量消息、现场直播、军事专家访谈、专题等等,真实、迅速、全面、深刻地把战争的实况和新闻背后的新闻展示给亿万受众。策划好,大有益,已经成为广大从业人员的共识,并化为具体的行动。新闻策划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媒体定位事关一个传媒的生死存亡。而新闻报道策划比媒体策划运作得更加频繁。如果说,媒体策划是对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媒介整体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定位与设计,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进行的一种策划。媒体策划的客体是媒体,而新闻报道策划的客体是新闻报道活动。两者有所不同又相互依存。一方面,媒体的定位是新闻报道选题的依据,另一方面,媒体的定位要靠具体的报道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报道策划是媒体定位的延伸和具体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关于新闻策划的探讨侧重狭义的新闻策划,即新闻报道策划。要做好新闻策划,必须正确认识新闻策划。当务之急是廓清与新闻策划相邻概念的界限,走出由于其内涵外延不清晰形成的认识上的误区。下面依次梳理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与报道计划、新闻策划与“点子”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就其字词构成来说似乎相同,可是词序不同则含义相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策划新闻这株稗草与新闻策划这颗禾苗在田中难分彼此,致使有人气愤之下,玉石俱焚,主张一并去除;也有人投鼠忌器,怕伤及禾苗连稗草也容忍了。新闻策划决不是策划新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那种把新闻策划认为是制造假新闻从而获得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的观点,是对新闻策划的一种误解。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有报道,这三个环节的次序不可颠倒。在忠于事实、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做好新闻策划,即新闻报道策划,包括报道主题的选择、报道规模的设定、采访对象的遴选、报道方式的确定以及背景资料的准备等等,都是策划者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一个周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反观策划新闻,是在事实发生之前按照传播者的主观意志安排、导演、制造新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传播者的干预和介入,在自然状态下这个事情可能永远不会发生。而传播者自编、自导、自报的新闻,又被当作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事实进行传播,这既违背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一基本法则,又是对受众的欺骗行为。因此,对打着新闻策划的旗号策划、制造假新闻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否则,新闻媒体的信誉就会受到损害。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策划的简称,我们策划的是新闻报道,而绝不事实是或新闻本身。第二、新闻策划与报道计划。新闻报道策划过去被称为“报道计划”、“报道提纲”,它们有共同的地方,都反映了人对未来行动的谋划和安排。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报道计划更侧重传播主体的意愿和诉求,对受众的需要和反馈缺少足够的重视。在设计报道时较强调计划性,缺乏创新和谋略,在报道运行中缺乏应变和灵活性等。新闻策划除了更强调谋划和创造,注重对报道进行调整和控制外,与报道计划的区别还在于:新闻策划的涵盖面广,它涉及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如媒介策划、编辑方针的制定,也包括微观的,如某一次具体报道的策划与构思以及采编力量的部署等等,而报道计划只是对报道本身的安排与布置。再从使用频率来看,报道计划有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而新闻策划则往往不受年度、季度、月度的限制,一般视需要而定。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我国新闻媒体及其新闻报道的策划性都比以前大为增强,“报道计划”已经逐渐为“新闻策划”这个新术语取代,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第三、新闻策划与“点子”。一次成功的策划往往是从一个好点子开始的。但把一个点子、创意变成具体的报道,则需要通过策划这个环节。而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许多内容。重点子而轻策划显然是片面的,相反,重策划而轻点子也有失偏颇。把策划与点子等同起来,是把策划简单化了,但如果没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小觑了点子的作用。明确新闻策划概念的内涵,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增强新闻传播效果。那么,新闻策划究竟有哪些积极意义呢?二、新闻策划的意义新闻策划在当今的兴盛不是偶然现象,它是新闻竞争的必然结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策划注重先期的智谋投入,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新闻策划有利于发挥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新闻策划是传播者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和预测,选择、决策的结果,是客观存在作用于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又产生能动性反作用的产物。通过新闻策划,可以充分挖掘、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充分利用报道手段,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仍是客观报道,只不过是主动式的客观报道,是对实践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如果没有策划,不去主动组织,满足于来料加工,即通讯员来什么稿就发什么稿,记者写成什么模样就发什么模样,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况,整个报道就会显得盲目、散乱和平庸,缺少章法和冲击力,就难以在新闻大战中胜出。过去新闻编辑被称作“扣扳机的人”,意味着其工作主要是把住新闻报道的后道关口。而新闻策划将编辑的工作范围扩展到新闻报道的前道关口,即从新闻报道开始之前就介入运作。新闻编辑与记者及时沟通,优势互补,各自潜能得到释放,就有利于拓宽报道思路,改进报道方法。例如关于“非典”的报道,可以报道的方面很多。可以表现受非典之苦的人们的恐慌,也可以反映抗击非典中人们的无畏精神等,虽然这些事实都具有客观性,但选择什么角度报道、如何在同题作文中凸显特色,又显示了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新闻策划有利于媒体多出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正不断提高。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一方面传播者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将经过选择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受众对于相关信息的反馈也将抵达传播者,并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受众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传播者的重视,受众的需求和对报道的反应成为新闻策划以及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问题理应成为新闻策划的重点选题。只有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又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精品。此外,受众对新闻报道关注的层面和对报道深度的要求也跟以往有所不同。他们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关心事情进展的详细过程以及新闻背后的新闻、媒体的相关评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正如一位资深报人所言:“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思想。尤其是要注意读者已知事实背后为读者所不知的事件成因、道理和走势;记者可以运用类比、借喻、资料分析等手法,运用独家方法交待事件。”这番话道出了新闻策划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第三,新闻策划有利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通过精心策划,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树立媒体的品牌。业内人士认为,凤凰卫视在恰当的时机总有点睛之笔和不俗表现,其成功来源于策划工程。关于报道内容它的选择策略是“拾遗补缺”,报道角度采取“另类选择”,挖空心思提供大陆媒体没有或无法触及的空间,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如“9.11事件”报道中的出色表现,进一步彰显了自身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浩如烟海的信息,当今人们迫切需要媒体为其导航,以便获取有效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议程设置”因而显得格外重要。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闻大战中获胜,传播主体就必须高瞻远瞩,摸准受众的脉搏,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策划报道选题和报道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三、新闻策划的误区新闻策划追求的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有效传播的积极效应。新闻策划给媒体和受众带来的积极意义有目共睹。在不断把新闻策划提升到更高水平的艰难探索中,除了要认清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同时必须警惕新闻策划易入的误区。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