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杰明·富兰克林 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那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和这个不同名

他没有

1986年的诺贝尔奖

物理:鲁斯卡(德国),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化学:赫希巴赫(美国人),李远哲(美籍华人),波拉尼(德国人)生理和医学:Stanley Cohen(美国),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 发现生长因子文学: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代表作:《雄狮与宝石》获奖理由: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和平: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美国籍罗马尼亚作家,经济: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诺贝尔奖含金量高吗?

诺贝尔奖含金量高。诺贝尔奖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个奖项,从创立之初,很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都以得到这个奖为荣。但是目前而言,我国得此奖项的人还是太少,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刻,可以说是举国欢庆,由此可见该奖项的含金量之高。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2.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Klaus Hasselmann)凭借“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奖。3.诺贝尔化学奖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和德国科学家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而被授予该奖项。4.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布拉扎克·古纳,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炉!首次颁发给气候物理学家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50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籍科学家 Syukuro Manabe 、德国科学家 Klaus Hasselmann 和意大利科学家 Giorgio Parisi ,以表彰他们“ 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 ”。 2021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 (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 过去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将一半颁给了罗杰·彭罗斯 (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给出的 黑洞形成的证明,并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 另一半由赖因哈德·根策尔 (Reinhard Genzel)、安德烈娅·盖兹 (Andrea Ghez)共享,表彰他们在 银河系中心发现超高质量高密度物质。 201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日内瓦大学教授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获奖, 理由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发现”。 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获奖, 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获奖,理由是“ 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奖,理由是 “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 。 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知识 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 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 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规定,一项诺贝尔奖 最多可以颁给两项不同的成就,奖金将均分。 而如果一项成就是由2到3个人共同完成,那么奖金将联合授予他们。一份奖金最多由3人分享。 自1901年至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已颁发114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6年未颁奖。正如组委会所说:“如果候选人的贡献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奖金就会被保留至第二年。如果第二年仍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奖金将回流至基金会的初始基金里。”此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奖也鲜少颁发。 俗话说,出名要趁早。迄今为止,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是 劳伦斯·布拉格 。1915年, 年仅25岁 的他凭借用X射线研究晶体内原子和分子结构的贡献,与父亲亨利·布拉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迄今,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年长的获奖者是 亚瑟·阿什金 ,他在2018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已经 96岁 。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在诺贝尔奖 历史 上,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美国物理学家 约翰·巴丁 。1956年约翰·巴丁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他因超低温理论再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复杂系统的特点是随机性和无序性,难以理解。今年的奖项表彰描述它们和预测它们长期行为的新方法。 地球气候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真锅淑郎展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在1960年代,他领导了地球气候物理模型的开发,并且是第一个 探索 辐射平衡与气团垂直输送之间相互作用的人。他的工作为当前气候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约十年后,克劳斯·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联系在一起的模型,从而回答了为什么气候模型在天气多变且混乱的情况下仍然可靠的问题。他还开发了识别特定信号、指纹的方法,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在气候中留下印记。他的方法已被用来证明大气温度升高是由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 1980年左右,乔治·帕里西在无序的复杂材料中发现了隐藏的模式。他的发现是对复杂系统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们使理解和描述许多不同的、显然完全随机的材料和现象成为可能,不仅在物理学中,而且在其他非常不同的领域,如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 “今年获得认可的发现表明,我们对气候的了解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基于对观测的严格分析。 今年的获奖者都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特性和演化做出了贡献 。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托尔斯·汉斯·汉森说。 为复杂世界寻找最简科学规律 乔治·帕里西摘得诺奖并不意外。实际上这位科学家学术主页现实的引用次数已经超过 9万 , 此前他斩获了除诺奖之外的几乎所有科学奖项中的物理学奖 。“帕里西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他通过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的方法开展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和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张何朋 解释,“一般晶体中的原子按照周期性结构排列,但很多复杂系统没有这种晶体中的空间序、且处在随机性很强的热力学非平衡态,这使得一些传统的物理研究方法难以在复杂系统中奏效,但帕里西发展了很多方法研究无序、随机的复杂系统。” 今年帕里西还获得沃尔夫奖,颁奖词这样评价:“他的工作对物理学不同分支有极大的影响,包括粒子物理、临界现象、无序系统、以及优化理论和数学物理。” 张何朋认为,复杂系统的研究进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随着大数据、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一领域也将迎来快速推进,帮助科学家 探索 出更好地探究真实世界的新研究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帕里西的研究非常有趣,有些超出了传统物理研究的范畴,比如纸张燃烧后不规则的边界、和谐飞舞的鸟群等。“这些起源于生物学和材料学的问题至今还未有完整的解答,物理学家积极介入这些交叉研究,试图为复杂问题寻找到最简单、最普适的模型和机制,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张何朋说,而目前, 这些领域也有中国科研团队在努力 。 诺贝尔物理学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其中有 6 年因故停发(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1942年)。截至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 114 次,共有 215 人获得该奖。美国物理学家 约翰·巴丁 ,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在1956年和1972年两度获奖,是唯一一位“梅开二度”的科学家。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由 罗杰·彭罗斯 获得,另一半由 莱因哈德·根泽尔 和 安德里亚·格兹 共同获得。三位科学家因 发现了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致密天体 而获奖。咖啡师也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获悉,莱因哈德·根泽尔已经应邀出席11月初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在大师讲堂上分享自己的黑洞研究。 数据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仅授予1人的,出现了 47 次;授予两人的,共出现了 32 次;授予三人的,出现了 35 次。近年来,两人或者三人获奖的频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独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还要追溯到1992年获奖的乔治·夏帕克。 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获奖时是 25 岁。1915年,他和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同时获奖;2018年,亚瑟·阿斯金以 96 岁高龄获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最年长者。 统计表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20-29岁的仅1人;30-39岁的有23人;40-49岁的获奖人数最多,达到了55人;50-59岁也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峰期”,有52人;60-69岁有43人;70-79岁有26人;80-89岁出现了15位获奖者;而90-99岁同样仅1人。 历史 上曾有 4 名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2018年的得主 唐娜·斯特里克兰 和去年的得主 安德里亚·格兹 。其中,玛丽·居里两度获得诺奖。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有学者表示,相较其它自然科学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规律性较为明显:宇宙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这四大领域轮番登场。不过近几年,天体物理登台频率较高——2015年是粒子物理成果获奖;

诺贝尔奖含金量高吗?

诺贝尔奖含金量高。诺贝尔奖的价值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有些人竟然问诺贝尔奖价值大不大,首先这就是一个无知的行为。因为诺贝尔奖的价值不可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奖项,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些人认为诺贝尔奖仅仅只有700万人民币的奖金,就认为这个奖项所获得的金额太少了。并且甚至还有人认为,诺贝尔奖根本就没有含金量,甚至一文不值。这些人会有这种想法,就首先说明他们是非常无知的,甚至说是特别愚昧。有这个想法是对获得诺贝尔奖那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亵渎,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蔑视。因为诺贝尔奖是极其伟大的,这个奖项也贯穿了人类近代的发展史,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诺贝尔奖在历史上是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力的。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2、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Klaus Hasselmann)凭借“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奖。

去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物理学奖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Klaus Hasselmann),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因(Giorgio Parisi)“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另一半奖项。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和德国科学家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而被授予该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布拉扎克·古纳(Abdulrazak Gurnah),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玛丽亚u2022雷沙(Maria Ressa)和德米特里u2022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3位美国经济学家大卫·卡尔德(David Card)、约书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D.Angrist)、吉多·因本斯(Guido W.Imbens)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2021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

真锅秀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里格曼的英文介绍,200字左右。

Paul Krugman Krugman Wins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October 14, 2008) Mr. Krugman received his B.A.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74 and his Ph.D. from MIT in 1977. He has taught at Yale, MIT and Stanford. At MIT he became the Ford International Professor of Economics.Mr. Krugman is the author or editor of 20 books and more than 200 papers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edited volumes. His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rests largely on work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he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a major rethinking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recognition of that work, in 1991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warded him its John Bates Clark medal, a prize given every two years to "that economist under forty who is adjudged to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knowledge." Mr. Krugman"s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s focused on economic and currency crises. At the same time, Mr. Krugman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for a broader public audience. Some of his recent articles on economic issu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oreign Affai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cientific American and other journals, are reprinted in Pop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Accidental Theorist.

芯片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从事芯片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

答:芯片这个称呼给人狭义的感觉,以为只是处理器,其实称呼集成电路更靠谱,发明者正是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工程师——杰克·基尔比。 没错!不是我们一贯认为的科学家,而是工程师,是大名鼎鼎的德州仪器的工程师,从事的正是集成电路的研究。 和半导体相关诺贝尔奖很多,但无疑集成电路的发明,是最耀眼的。 1947年,杰克·基尔比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并在一家生产电器元件的公司上班,同时对电子技术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杰克·基尔比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完成他的硕士学业。 待学业完成后,杰克·基尔比转职于德州仪器工作,在这里,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爱好,并产生天才的想法——把电子设备的所有元器件放在一块材料上制造,并相互连接形成电路。 这就是集成电路的最初想法。 杰克·基尔比一点没耽误,立马着手研究,当天就把整个构想勾勒出来,并选用硅作为材料。 当他把想法告诉他的主管后,受到了高度重视;1958年,杰克·基尔比便申请了此项专利,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而CPU,代表着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巅峰之作,其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公司手里。 四十二年后的2000年,七十七岁的杰克·基尔比,因发明集成电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5年后,杰克·基尔比去世。 前阵子中兴公司被美国制裁,芯片成了热门关键词,什么是芯片?芯片是谁发明的? 简单来说,芯片指的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比如酷睿的i9系列就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单个电路是晶体管,可以执行0和1的逻辑运算,集成电路就是将许多具有简单运算能力的单个晶体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中枢。 现在的晶体管已经在CPU中以纳米大小的量级存在,比如酷睿i5-3337U中就含有14亿个晶体管,那么小的芯片居然集成了那么多的处理单元,完全超乎你的想象。 芯片的发明者有两个人,一个美国 德州的仪器工程师 杰克·基尔比,另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博士 罗伯特·诺伊斯,两人将电路中的基本原件都组合到半导体 硅片中,运算处理性能超群,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是 共同研发改良了集成电路(芯片),但由于 罗伯特英年早逝,所以他没能跟 杰克基尔比 共享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芯片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芯片那么难制造? 芯片的重要程度超乎大家的想象,军事领域中的导弹防御系统和导弹还有雷达中都运用到了芯片,芯片能够提高雷达扫描精度识别敌方战机,还能够提高导弹准心实现精准打击,这一切都是在小小的芯片中进行运算的,芯片可以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命脉。 芯片之所以难制造是因为它集成了人类科学和 科技 水平的精华,芯片要提高运算处理能力就需要集成更多的处理单元,现在一块芯片中基本都有10亿个以上纳米级的晶体管,人类用肉眼都无法直接看到,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粒沙的100万分之1大小的纳米晶体管, 工艺的精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不仅如此,芯片对于材料纯度的要求也高到恐怖,大多数都是在99.99999%以上,精度 越高的 芯片运算能力强因此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热能,高纯度的硅材料可以避免材料因过热而膨胀导致芯片损坏。 芯片在光学和机械处理上也是非常恐怖的,目前已经发展到了6纳米的精度,芯片内部的线路导向明确无毛糙杂边,对于光学仪器和制造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可见制造芯片已经不仅仅是芯片本身那么简单了,制造芯片的设备也是技术上的门槛。再加上国外对于芯片重要性的超前的认识,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已经把芯片做到了极致。 这里的“芯片”说的不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集成电路”——而所谓的集成电路的意思就是把好多个简单的电路集成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从而让一块小小的芯片获得可怕的计算能力。 一,最简单的电路——晶体管。 有人可能实在不能理解晶体管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一些性质把开关做的很小——这就是晶体管。而对于那些对计算机稍微了解一点儿的人也很容易知道,开关实际上就表示0和1,所以晶体管就是计算机的基础。 发明晶体管的人叫威廉·肖克利,这个人大概可以说是芯片业的祖师爷,于1956年因为发明了晶体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我们经常看到的晶体管 二,把晶体管变小、集成到一起。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800个晶体管) 但是光有晶体管还不行,因为晶体管的体积还是太大了,那么如何把晶体管的体积做小成为了科学家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个时候有两个科学家站了出来,提出了把晶体管缩小、变成集成电路的看法,这两个人就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 把无数个晶体管缩小的集成电路 其中杰克·基尔比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而罗伯特·诺伊斯则比较传奇,他曾经于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创办的公司任职,但是因为不满于肖克利对公司的经营水平,最终与其他七个小伙伴跳槽、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而诺伊斯本人就是“八叛逆”中的其中一个。 三,集成电路中的那些破事儿。 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两个人和集成电路之间的事情真的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杰克·基尔比这个人提出集成电路的概念更早一些,但是他首先提出的制造方案不是很现实;诺伊斯虽然提出集成电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为路子对了,所以他获得集成电路专利的时间要更加早一些。 这还不算完,因为诺伊斯早在1990年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所以在200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给集成电路的发明者颁发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只有更长寿的基尔比获得了这项无上的荣誉。 三位芯片发明者 所以,威廉·肖克利、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都可以算作是芯片的发明者,除了诺伊斯因为英年早逝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剩下的两人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也算是 历史 上的趣话了。 芯片是两个人发明的,但只有一个人拿到了诺奖。 在 历史 上有两个人分别获得了芯片的专利, 但只有一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奖者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他发明的芯片在1964年获得专利,这项成就让他在2000年获得诺奖,基尔比在2005年去世。由于基尔比获得了诺奖,因此他也就获得了 芯片之父 的名声。 那为什么罗伯特·诺伊斯没有获得诺奖呢? 这个嘛,到没有啥狗血故事,因为诺伊斯死得太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而诺奖的惯例是不会发给已经去世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但是,罗伯特·诺伊斯的一生并不缺这个诺奖。因为他有另一个名誉头衔,那就是 硅谷之父或硅谷市长(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 罗伯特·诺伊斯是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之一。 1968年8月,罗伯特·诺伊斯与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辞职创业,他们一起开创了英特尔(Integrated Electronics)王朝,直到今天英特尔依然是芯片业霸主。并且,也是诺伊斯搞出了大办公室的新职场风格,没有墙壁只有隔间。1971年11月,英特尔第一款芯片:Intel 4004问世,也是人类 社会 第一款商业芯片问世。 图示:Intel4004的结构,它内有2,300个晶体管,制程10微米,每秒最快运算速度9万次,成本低于100美元。 这可是1971年的100美元,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的600美元,而Intel最新CPU售价算,600美元能买到什么级别的CPU,我查了一下最贵的Intel Core i9-9900K @ 3.60GHz,制程14纳米(1微米=1000纳米,这意味着缩小了接近1000倍,因此也就能容纳更多晶体管),据说能超频到5G,并且拥有八个物理核心,也不到500美元,至于性能上则把Intel4004不知抛下了多远。这就是芯片技术恐怖的进步速度。 欢迎指正 另外AMD粉就别喷了 我也是用AMD的 (^_^) 杰克 基尔比—— 集成电路之父 ,(集成电路和芯片只是两种称呼而已,一回事,别去纠结)。 并且杰克 基尔比于 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奖励他对电子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影响。虽然这距离他发明集成电路已经过去42年之久。 杰克 基尔比因为对电子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大学时候选修了电子管方面的课程,不过比较悲催,在他毕业的后一年,晶体管问世了,这让他在大学学的电子管技术都白费了。 这一过就是十年,1958年,他在德州仪器公司参加工作,可能是轻松的工作制度,让他灵感突现:能否将电容、晶体管等等电子元件都安装到一块半导体上呢?这样整个电路体积将会大大缩减!说干就干,在 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问世 。我们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等电子产品都离不开集成电路。 从1958到2000年,因为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杰克 基尔比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说是科学家但其实算不上是科学家,具体的来说应该是一位工程师!至于诺贝尔奖,则是迟到了整整四十二年才到 ,并且,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仅仅五年后,这位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就去世了。 杰克·基尔比 ,出生于1923年11月8日,并于2005年6月20日逝世,在他的一生中对电子技术的研究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杰克·基尔比与妻子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搬去了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并且工作于一家仪器公司,只因为这家公司能够提供给他适宜的实验室和实验器具,并允许他进行自己的实验研究,从那以后,不论严寒或酷暑,杰克·基尔比总会独自一人坐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在同行的怀疑下,他最终成功设计出一个全新的领域–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不畏艰辛并且敢想敢做,这种精神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拥有了,德州仪器公司也就是大力支持 杰克·基尔比进行研究的公司曾经说过: 假若没有他,可能现在的手机或电脑还处于巨型状态,这个发明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必备部件之一,芯片,就相当于一个电子产品的心脏,是人类在 科技 路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芯片(或者叫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一共有两位,他们分别来自半导体行业两家赫赫有名的公司: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和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德州仪器是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制造商,仅次于英特尔,三星;同时也是手机的第二大芯片供应商,仅次于高通;它还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大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模拟半导体元件的制造商,成立于1951年。 1958年,在德州仪器新研究实验室工作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并于1959年2月申请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 而另外一家成立于1957年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更是奠定了美国硅谷成长的基石,苹果前CEO乔布斯曾比喻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这家半导体行业的鼻祖,在德州仪器拔得头筹后仙开始奋起疾追。6个月后,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Nobert Noyce)也独立地开发出了具有交互连接的集成电路,并在1959年7月30日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1966年,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 1969年,法院最后的判决下达,从法律上承认了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2000年,罗伯特·诺伊斯已经去世,按照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者的规定,77岁的杰克·基尔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距离他的发明已经42年。 曾经没有,后来有,首先你要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初衷就不难了解他有没有资格获得, 实事证明,集成电路给世界人类的 科技 进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速度,所以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芯片”用在这里还是不过恰当的,因为芯片的发明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是靠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科研力量进行研制和生产的。 确切的术语应该是“集成电路”-所谓的集成电路是指许多简单的电路都集成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因此可以让一个小的芯片得到 强大的计算能力。 一,最简单的半导体器件——晶体管 某些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晶体管是什么,但实际上非常简单-利用半导体材料的某些特性来减小开关的体积-它是晶体管。 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的人来说,很容易知道开关实际上代表0和1,因此晶体管是计算机的基础。 晶体管的发明者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可以说这个人是芯片之父了。 1956年,他因晶体管的发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集成电路 FPGA芯片与集成电路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光有晶体管还不行,因为晶体管的体积还是太大了,那么如何把晶体管的体积做小成为了科学家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个时候有两个科学家站了出来,提出了把晶体管缩小、变成集成电路的看法,这两个人就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 其中杰克·基尔比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而罗伯特·诺伊斯则比较传奇,他曾经于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创办的公司任职,但是因为不满于肖克利对公司的经营水平,最终与其他七个小伙伴跳槽、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而诺伊斯本人就是“八叛逆”中的其中一个。 三,科学家的那些事。 杰克·基尔早些提出集成电路的概念,但是他首先提出的制造方案不是很现实;诺伊斯虽然提出集成电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为路子对了,所以他获得集成电路专利的时间要更加早一些。 这还没有结束,因为诺伊斯早在1990年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所以在200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给集成电路的发明者颁发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只有更长寿的基尔比获得了这项无上的荣誉。 所以,威廉·肖克利、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都可以算作是芯片的发明者,除了诺伊斯因为英年早逝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剩下的两人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 如果说原型开发的话,从1949年到1957年,很多人都在这方面有尝试和突破。维尔纳·雅各比(Werner Jacobi)、杰弗里·杜默(Jeffrey Dummer)、西德尼·达林顿(Sidney Darlington)、樽井康夫(Yasuo Tarui)都开发了原型。 但更接近现在芯片的现代集成电路是由杰克·基尔比在1958年发明的。其因此荣获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 真空管末路 在基尔比之前,电晶体取代笨重不稳定的真空管,但随电路系统不断扩张,元件越来越大,却遇到新瓶颈。尤其生产一颗电晶体的成本高达十美元,怎么缩小元件体积,降低成本,变成应用上的大问题。 就拿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来说,差不多诞生在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十年前。 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 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基尔比对此非常上心,真空管电路带来了信息革命,但是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基尔比的新概念,是利用单独一片硅做出完整的电路,如此可把电路缩到极小。当时同业都怀疑这想法是否可行, “我为不少技术论坛带来 娱乐 效果,”基尔比在他所著“IC的诞生”一文中形容。 1958年9月12日,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德州仪器公司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杰克·基尔比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 这一天,被视为集成电路的诞生日,而这枚小小的芯片,开创了电子技术 历史 的新纪元。 迟到的诺贝尔奖 集成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更多方便快捷的电子产品,比如常见的手持电子计算器,就是基尔比继集成电路之后的一个新发明。直到今天,硅材料仍然是我们电子器件的主要材料。但是刚开始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改变世界的价值 2000年,集成电路问世42年以后,人们终于了解到他和他的发明的价值,基尔比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曾经这样评价基尔比: “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关于这个诺奖的授予还有点小插曲。1959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罗伊斯申请了更为复杂的硅集成电路,并马上投入了商业领域。但基尔比首先申请了专利,因此,罗伊斯被认为是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 罗伊斯于1990年去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所以只有杰克·基尔比领奖。基尔比相当谦逊,他一生拥有六十多项专利,但在获奖发言中,他说: “我的工作可能引入了看待电路部件的一种新角度,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自此以后的多数成果和我的工作并无直接联系。”

历史以来澳洲有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本表数据截至2012年10月11日21时)序号 国籍 物理 化学 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3 67 92 46 9 307 2 英国 23 25 30 7 11 96 3 德国 21 28 16 1 8 74 4 法国 13 8 10 1 14 46 5 瑞典 4 4 8 2 8 26 6 俄罗斯 9 1 2 2 5 19 7 瑞士 3 6 6   2 17 8 日本 6 6 2   2 16 9 荷兰 8 3 2 1   14 10 意大利 3 1 3 1 6 14 11 奥地利 3 2 6 1 1 13 12 丹麦 3 1 5   3 12 13 加拿大 2 2 3 1   8 14 澳大利亚 6     1 7 15 挪威   1 3   3 7 16 西班牙   1     6 7 18 以色列 2 2   1 2 7 17 比利时   1 4   1 6 19 爱尔兰 1       3 4 20 印度 1     1 1 3 21 匈牙利 1 1     1 3 22 波兰         3 3 23 阿根廷   1 1     2 24 捷克   1     1 2 25 葡萄牙     1   1 2 26 南非     1   1 2 27 芬兰   1     1 2 28 南斯拉夫         2 2 29 希腊         2 2 30 智利         2 2 31 巴基斯坦 1         1 32 哥伦比亚         1 1 33 瓜地马拉         1 1 34 冰岛         1 1 35 尼日利亚         1 1 36 埃及         1 1 37 墨西哥         1 1 38 特立尼达         1 1 39 土耳其         1 1 40 秘鲁         1 1 41 卢森堡   1     1 42 中国         1 1   合计 197 169 196 65 110 737澳洲目前只有澳大利亚获得的7人,其他澳洲国家没有。

饶毅为什么不自己得诺贝尔奖呢

饶毅不自己得诺贝尔奖是因为饶毅觉得科学家没必要看重荣誉的归属。爱因斯坦在评价物理学家普朗克的时候,曾经将科学家分成三类:一类是他推崇的,但他说没有单一答案。一类是用脑进行实用目的的工作,褒义翻译是有应用价值、贬义翻译是功利主义。另一类是用自己的特长进行竞技以显示自己智力高超作为愉悦。爱因斯坦不推崇的两类是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实际情况,他们一般当然在乎荣誉。所以饶毅是不在乎荣誉的。

那些狂揽诺贝尔奖的美国顶尖学府

  美国有着这样一批顶尖学府狂揽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这些学府也同样的闻名世界,为世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端人才。究竟哪些学校获得诺贝尔奖呢?哪所名校获奖最多呢?接下来将为大家一一详细介绍。    1.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哥大培养出了37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哥大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总数有75位,以下简称“总数”)。    2.Harvard Univ。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培养出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63位)    3.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 芝大培养出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67位)    4.Univ.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培养出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6位)    5.MIT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培养出了23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9位)    6.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培养出了1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6位)    7.Yale Univ. 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培养出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7位)    8.Princeton Univ. 普林斯顿大学。 普大培养出了1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9位)    9.Cornell University 康乃尔大学 。康乃尔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33位)    10.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32位)    11.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纽约市立大学, 纽大培养出的诺贝尔奖得主有12位(总数13位)    12.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 。威大培养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3.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培养出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4.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明尼苏达大学 。明大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9位)    15.N Y U 纽约大学 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6.Stanford Univ.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2位)    17.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ase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5位)    18.Univ. of Michigan (Ann Arbor) 密歇根大学 。密大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7位)    19.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西法尼亚大学。 宾大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20.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内基美隆 。卡大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3位)    21.Swarthmore College 斯沃思莫学院。 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5位)    22.Washington University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华圣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3位)    23.Univ.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8位)    2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华西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7位)   培养出4位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中有8所大学是州立大学:   加州伯克利、纽约市立大学、伊利诺香槟、威斯康星、明尼苏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洛杉矶加大   及时为大家提供最新留学资讯,喜欢本站的朋友可按 Ctrl+D 进行收藏,以便以后能第一时间了解美国留学最新动态!

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为发现引力波作出的贡献,。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因为他们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和发现引力波方面的贡献。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是可以弯曲的,有质量的物体在其中运动,就会产生引力波。这就好比石头丢进水里会产生水波,引力波因此常被称作“时空的涟漪”。但普通物体产生的这种引力波极为微弱,连爱因斯坦自己也认为很可能无法观测到。事实上,LIGO项目所观测到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在仪器中只引起了比原子核还要小得多的变化。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百年来,许多预言,如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但引力波一直没有被探测到。因此,引力波又被称作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都是谁?

2017 年 10 月 3 日北京时间 17 点 45 分许,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因构思和设计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 LIGO,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杰出贡献,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雷纳·韦斯(生于1932年9月29日)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荣誉教授。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发展出激光干涉术来探测引力波。这项技术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装置的基础。韦斯教授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研究,最终使LIGO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就在几天前,韦斯教授刚刚过完85岁生日。)基普·索恩(生于1940年6月1日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2009年以前一直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对LIGO仪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提出了量子计量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索恩教授在2009年辞去费曼教授职务后,开始追求写作和电影事业。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和诺兰合作的《星际穿越》,索恩教授担任该片的科学顾问。索恩教授曾多次为《科学美国人》撰文,在《黑洞专刊》中,就有索恩等人撰写的《把黑洞看成一张膜》。

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获得哪一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3日,雷纳·韦斯获得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半授予雷纳·韦斯、另一半授予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用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人都工作于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为“捕获”引力波,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上世纪90年代在路易斯安娜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德各建造了一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每个天文台都有两个长达4公里的测量臂,呈L型排列。来自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9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LIGO的日常探测和研究。雷纳·韦斯,1932年出生于德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韦斯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长大,是一个拥有工匠天赋和街头智慧的孩子,会自己制作并且售卖高保真系统。念本科时,韦斯从麻省理工学院退学。此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终身职位。韦斯于1966年便设想出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方法,2015年9月1000名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开展研究的物理学家在两个巨大黑洞位于距地球10亿光年的地方相互围绕着旋转时,探测到其辐射出的脉冲波。LIGO是两台分别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的巨大探测器。

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是什么来头

雷纳·韦斯教授(生于1932年9月29日)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荣誉教授。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发展出激光干涉术来探测引力波。这项技术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装置的基础。韦斯教授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研究,最终使LIGO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就在几天前,韦斯教授刚刚过完85岁生日u301c   基普·索恩教授(生于1940年6月1日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2009年以前一直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对LIGO仪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提出了量子计量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索恩教授在2009年辞去费曼教授职务后,开始追求写作和电影事业。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和诺兰合作的《星际穿越》,索恩教授担任该片的科学顾问。 巴里·巴里什教授(生于1936年1月27日)是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林德教授。巴里什教授于1997年至2006年担任 LIGO 项目主管,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

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获得哪一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 年 10 月 3 日北京时间 17 点 45 分许,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因构思和设计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 LIGO,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杰出贡献,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雷纳·韦斯教授(生于1932年9月29日)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荣誉教授。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发展出激光干涉术来探测引力波。这项技术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装置的基础。韦斯教授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研究,最终使LIGO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雷纳·韦斯教授表示,他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量子团队的研究工作印象非常深刻,并建议把量子技术应用到精密测量中,提高引力波探测的精度,他希望潘建伟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巴里·巴里什教授谈到,虽然没到过科大,但对科大早有耳闻,在他的印象中,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雷纳·韦斯教授首先介绍了引力波的基本概念。与牛顿力学不同,爱因斯坦理论里的引力波来自于有质量的加速物体,并以光速传播。引力波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可能一个膨胀,另一个压缩。人们曾利用这种特性,进行过探测引力波的各种尝试。在众多方案中,LIGO探测引力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方向上传播的激光,由于空间的膨胀和压缩,会产生干涉图样的相应变化。但是,对于引力波探测来说,要求的精度至少要达到10的-21次方米,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开发各种技术提高精度、压制噪声,引力波探测因此而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黑洞为什么能获得2020年诺贝尔奖?它是怎样被证明的?

202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对证明黑洞存在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一位是在纯理论上证明了黑洞的存在,他就是与霍金共同证明过奇性定理的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另外两位则是在观测中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不可见天体的天文学家莱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莉娅·盖兹。 这可谓是理论与观测齐飞。而作为广义相对论最难证明的预言之一,黑洞的身份算是被正式承认了,虽然在颁奖理由中,对银河系中心天体并没有使用“黑洞”这个名称,而是使用“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这种描述,但在给彭罗斯的颁奖理由中是非常明确的用了“黑洞”这个词。 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委员会会在这个时候才承认黑洞这个已经被主流科学家承认多年的天体?很明显是与近年爆发式的各种黑洞相关的重大天文发现有关,这些来自各种观测手段,各个观测团队的观测结果都不容置疑地证明了黑洞的真实存在! 所以我们下面来盘点一下这些年我们一起看到过的黑洞。 这是最早发现黑洞的间接证据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6000光年外一个不断发射X射线的双星系统,根据观测确定它们其中之一是一颗质量为20-4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按照其光度,它不会是X射线的发射源,而X射线源一个是它的伴星,但这颗伴星几乎是不可见的,但根据轨道运动推测其质量约为太阳的8.7倍,但这颗伴星在可见光和无线电波段都基本上不可见,这样的质量在可见光波段却不可见,科学家由此判断它是一个致密天体,当时理论上已知的致密天体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按照其8.7倍的太阳质量,理论上判断是一个黑洞。据说霍金为此与好友基普·索恩(稍后还有他,这里不做介绍)打赌,霍金故意说那里不是黑洞,这样他如果赢了,就获得赌注,如果输了,他毕生研究的黑洞就被证明存在,他同时会成为最大的赢家!精明的霍金最后承认输掉了赌局,而自己则成为了黑洞研究的第一权威。 虽然天鹅座X-1被霍金以承认落败的方式宣告为黑洞,但毕竟那不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直接证据,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依然认为黑洞尚未被证实。在几年前,还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不过我那时就指出,黑洞已经被观测证实了!不是天鹅座X射线源,而是银河系中心黑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就通过射电望远镜确定了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较强的射电源,因处在人马座里面,因此标记为人马座A*(Sgr A*)。科学家估计那里是一个黑洞,但由于银河系中心附近与地球之间存在大量的星际尘埃,可见光辐射很难穿透出来,对进一步的观测造成极大的困难。 直到20年后的1995年,有两个研究团队同时开展对银心(银河系中心)射电源人马座A*的观测,以确定其天体性质。这两个团队就是今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根策尔和盖兹团队。 由于无法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盖兹选择了最接近可见光的红外波段进行观测,红外波段是能通过光学望远镜进行观测的最长波段,通过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可以获得人马座A*周围恒星的光谱,而盖兹使用的是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10米口径的凯克望远镜。获得恒星光谱后,就可以利用光谱分析法获得恒星视向速度(又称径向速度)的精确数据。 利用凯克望远镜,她很快发现了一颗短周期的恒星,编号为S0-2,据观测分析它的公转周期约为16年,沿一个椭圆轨道绕中心一个不可见的天体(人马座A*)公转。当它在2002年经过近心点时,距离中心的人马座A*仅120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而最快时其运动速度高达5000km/s,盖兹团队据此推算出其中心天体人马座A*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400万倍(这个质量值前后改过好几次,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如果观测无误,在这么小范围内(不到120个天文单位)集中了如此高的质量,而又在红外波段基本看不见,这在理论上似乎只有一种可能——黑洞。 而我们前面说了,是两个团队进行了相同的观测,而他们得到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观测无误,那么结论就是: 人马座A*射电源是一个质量约为4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 而后续更多恒星的观测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个黑洞。 所以,其实在盖兹他们发布这个观测结果以后,我认为黑洞已经被证实了。但不知为何,这个重大发现当时并没有像后来的引力波一样马上被授予诺贝尔奖(其实我觉得它本身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发现)。也许正因如此,科学爱好者群体里依然流传着黑洞只是一种假说的传言。直到另一次的重大天文发现…… 2015年9月14日,一阵13.4亿光年(410百万秒差距)外发出的时空涟漪拂过地球,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位于美国西北海岸的汉福德和南海岸利文斯顿两个相距3000km的真空激光干涉仪几乎同时记录下了这段时空的琴音,两者接收到信号的时间仅相差7毫秒。 根据数值模拟的理论模型比对,这个引力波事件来自两个质量分别为36倍和29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合并成一个6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过程中所释放的引力波,引力波的总能量约为3个太阳质量,这次引力波事件中没有发现电磁波信号。 此次引力波的周期从30Hz开始被探测到,直到240Hz左右结束,这意味着产生引力波的两个天体以每秒15圈-每秒120圈的速度在绕转(每转一圈会产生两个周期的引力波,因为两个黑洞各靠近地球方向一次)! 按照理论模型,这两个产生引力波的天体在200公里距离时产生的引力波频率高达100Hz,这意味着它们约每秒共同绕质心旋转50圈,这样,其公转线速度将高达62800km/s左右,相当于光速的21%!在这么近的距离上以这样高的速度绕转,这两个天体只能是黑洞,没有别的选择了,要知道这200公里只有国际空间站距离海平面的一半。 因此,这次引力波事件的发现再一次毫无争议地证明黑洞的存在。 但是,这引力波比对用的理论模型靠谱吗? 在第一次引力波发现后,大家主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引力波会马上颁发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种则认为这个发现还够不着。我当时是第三种观点:需要多一个验证,至少得位于欧洲的Virgo引力波探测器也同时测到才算,理想情况是要其它观测手段同时观测到引力波事件。因为只有后者才能真正验证理论模型的真实性。 不过这个终极验证来得有点快,在次年8月17日的一次双中子星合并事件让全球所有天文观测手段共同验证了引力波模型的真实性。 这次引力波事件几乎同时被LIGO的两个干涉仪和Virgo的一个干涉仪探测到,并在探测到引力波合并信号的1.7秒后,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探测到一次伽马射线短爆,随后,全球各国把从射电、红外、可见光到X射线在内的大量地面和空间望远镜同时对准了LIGO和Virgo给出的引力波源所在天区,在所有波段都获得了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信号。 这次全球性合作的联合观测严格证明了引力波比对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此前的引力波事件确实为双黑洞合并产生,而这次的成功观测也正式开启了多信使天文学! 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毫无悬念地颁给了LIGO的三位发起人。 很明显,这个时候黑洞的存在已经毫无争议了,那首先观测并确认银心黑洞的根策尔和盖兹也该发个奖了,不过并没有…… 时间到了2019年4月, 全球多家天文台联合参与的视界面望远镜计划,由分别在全球多个地区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射电干涉阵列,成功拍摄到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黑洞的形状与理论完全吻合,黑洞的存在已经是不容置疑的铁一般事实了。 至此,根策尔和盖兹的奖也该颁了,但可能由于此时已经错过了诺贝尔奖年度提名的时间,两人再度错失201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奖项颁给了另一个与天文学相关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系外行星探测, 直到今年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诺贝尔奖委员会连续两年颁给了天文学,根策尔和盖兹与证明黑洞理论的彭罗斯共同获得了202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故事完满结束。 其实近几年的黑洞发现远不止这些,但那些几个月就出一个的黑洞大新闻对此次的颁奖并没有决定性作用,这篇文章也太长了,所以就不赘述了,有机会我再另文继续盘点。 #2020年诺奖全解读# #科学燃计划#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三人因什么获奖?

因为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扩展资料:雷纳·韦斯,1932年9月29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巴里·巴里什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林德教授。巴里什教授于1997年至2006年担任 LIGO 项目主管,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2017年10月3日,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很多活跃于相关领域的新一代科学家都曾经接受过他的培养和训练。索恩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保持了长期的好友和同事关系。他目前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广义相对论下的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017年诺贝尔奖百度百科-基普·S·索恩百度百科-巴里·巴里什百度百科-雷纳·韦斯

检测发光乙醚为何能获得诺贝尔奖?

1887年,阿尔伯特·迈克尔森(Albert Michelson)做了一个实验:“检测发光乙醚”。当时,物理学家认为,乙醚渗透到宇宙中,作为光波移动的媒介,就像波浪穿越海洋一样。实验证明是失败的。神秘的醚并不存在。但是,迈克尔森倡导的这项研究却在一个多世纪后发现了一个非常真实而重要的天文现象:“引力波”。空间和时间结构中的波纹来自两个黑洞之间的暴力碰撞。激光干涉仪重力波观测台或LIGO的科学家利用迈克尔逊的研究在2015年9月首次直接观测引力波。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1916年预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扭曲很小,观察困难,没有人直接检测到它们。自从第一次发现以来,LIGO的科学家已经再次检测到它,并在2017年10月3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Michelson研究中心的仪器被称为干涉仪,其操纵封闭管内的光以对自然现象进行微小的测量。LIGO拥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臂,每个臂长4公里,放置成L形,末端有反射镜。管道采用不锈钢制成,直径1.2米,内部抽成高真空。LIGO科学家将激光瞄准L形管,让它在镜子之间来回移动。当引力波到达地球时,它们的波纹穿过管臂,拉伸和收缩。扭曲会改变光线反射的距离,变化的大小是质子宽度的大约千分之一。LIGO的干涉仪基本上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在18世纪80年代的巨型版本。额外的技术将LIGO的干涉仪延伸到1120公里,使得仪器比迈克尔逊所使用的大倍,并且足够灵敏地检测到引力波。迈克尔森和LIGO的科学家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森在1907年获得了物理学奖,其研究光的速度和性质,成为第一个获得科学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他可能没有找到发光的乙醚,但他率先发现了一些更难以捉摸的技术。(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

从1969年至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代表著作?详细点,拜托了。。。

  20世纪60年代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2009)     1971年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1974年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1975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2006 )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1995)    1978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2001)     1979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英国人,后入美国籍 (1915-1991)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美国人 (1902-1998)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   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1981年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2002)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 2004)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2003 )     1986年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1987年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   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1991年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英国人(1910- )    1992年   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1993年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1994年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 Nash Jr.)美国人 (1928- )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1995年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美国人 (1937- )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   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1997年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1998年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1999年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詹姆斯·赫克曼 ( 2000 ) u25aa 丹尼尔·麦克法登 ( 2000 ) u25aa 乔治·阿克尔洛夫 ( 2001 )  u25aa 迈克尔·斯宾塞 ( 2001 ) u25aa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 2001 ) u25aa 丹尼尔·卡纳曼 ( 2002 )  u25aa 弗农·史密斯 ( 2002 ) u25aa 克莱夫·格兰杰 ( 2003 ) u25aa 罗伯特·恩格尔 ( 2003 )  u25aa 芬恩·基德兰德 ( 2004 ) u25aa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 2004 ) u25aa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 2005 )  u25aa 罗伯特·约翰·奥曼 ( 2005 ) u25aa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 2006 ) u25aa 埃里克·马斯金 ( 2007 )  u25aa 罗杰·迈尔森 ( 2007 ) u25aa 莱昂尼德·赫维奇 ( 2007 ) u25aa 保罗·克鲁格曼 ( 2008 )  u25aa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 2009 ) u25aa 奥利弗·E·威廉姆森 ( 2009 ) u25aa 戴尔·莫滕森 ( 2010 )  u25aa 彼得·戴蒙德 ( 2010 ) u25aa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 2010 ) u25aa 托马斯·萨金特 ( 2011 )  u25aa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 2011 )  希望帮到你~

琼·罗宾逊的未获诺贝尔奖的遗憾

罗宾逊夫人本来应该有三次理论上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创立垄断竞争理论,(2)发展补充完善凯恩斯理论,(3)创立新资本积累理论。而当年把持诺贝尔委员会的林德贝克等人反对罗宾逊夫人的左倾和社会主义,一直不将奖项颁给罗宾逊夫人。1983年当罗宾逊夫人去世时,就连她学术上的对手萨缪尔森写的悼念文章中还为她鸣不平。自此,在对罗宾逊夫人的追忆中,除了她天才的思辨、卓越的成绩、犀利的文风以及坚韧的性格之外,还多了两个前无古人的特征:一、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二、她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中应该获得而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1975年10月的一天清晨,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霾潮湿,人们还聚在酒馆里企盼着,那种热切的气氛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仿佛没有经过昼夜交替似的,要知道,他们已在此等候了整整一夜!所有的人都情绪高涨,热烈地交换着意见,以致于连酒馆的侍者在内,都不约而同地抱着同一个信念: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非我们英国的罗宾逊夫人(J.Robinson)莫属。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的猜测也主导着经济学界,而全球经济学界几乎唯美国是瞻。尽管这位女士在1960年代曾代表英国的剑桥与美国剑桥(中译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的萨缪尔森(P.Samuelson)展开了一场关于资本理论的大论战,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不幸罗宾逊夫人处于下风。而此时,就算是对她最苛刻的批评家也在打赌,断定罗宾逊夫人一定会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197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妇女年”。 v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似乎已经确定无疑,大家彷佛已代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做出了决定,只等公布了。当时,精明的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提前刊出一篇罗宾逊夫人的传记,旨在阐明美国经济学界对她学术成就的评价,以及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经济学家的独特魅力,并坚称这位女性的名字将会“出现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每一张选票上”。然而,造化弄人,来自瑞典的消息出奇的冷漠与宁静,获奖者竟是一个叫康托罗维奇的俄罗斯男人和另一个叫库普曼斯的荷裔美国男人!那些彻夜等待结果的仰慕者和学生伤心泣下,顿时,曾经人声鼎沸的酒馆成了迷恋者的伤心之地…… 事情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在此期间,关于这件公案的是是非非一直是经济学人议论的话题,它成为世人诟病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不公正的一个主要论据,他们认为:一、至今没有一个女经济学家获奖,而罗宾逊夫人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经济学家,不授奖给她,证明评委有性别歧视;二、罗宾逊夫人并非主流经济学家,没有给罗宾逊夫人和加尔布雷思这样影响甚大的具有左翼色彩的经济学家授奖,证明评委有政治歧视。

谁能帮我提供四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生平和事迹? 不用特别多 谢谢!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美国第一个获奖的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 萨缪尔森 详细:http://baike.baidu.com/view/960158.htm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资料及获奖原因~~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和马可波罗瓷砖哪个好,诺贝尔瓷砖和马可波罗瓷砖

反正千万不要买马可波罗地砖,质量太差,表面极易挂花痕。污迹也难以清楚。

马可波罗瓷砖和诺贝尔瓷砖哪个更好呢?

如果是论品牌,诺贝尔的品牌要比马可波罗的好。诺贝尔瓷砖和马可波罗瓷砖作为著名的两大瓷砖品牌深得消费者的认可。品质方面两者肯定都没话说。但是诺贝尔瓷砖和马可波罗瓷砖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马可波罗瓷砖的性价比相对较高,价格不是很贵,品牌也不错,而马可波罗也是中高端品牌,其釉面砖,仿古砖不错。诺贝尔瓷砖属于比较高端的品牌,价格比较贵,当然质量不错,特别是它的玻化砖,做的相当不错。诺贝尔瓷砖质量最好,密度高,平整度好,从而导致单片装分量过重,加工很费力。如何辨别瓷砖的好坏?1、测量尺寸所谓的测量尺寸,就是我们拿到一块瓷砖以后,我们可以使用盒尺测量出这块瓷砖的长宽厚。以此来判断这块瓷砖的规格尺寸是否符合要求。这也是判断瓷砖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例如我们拿到一块400mm×400mm×8mm的瓷砖,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盒尺来测量这块瓷砖。如果我们发现长宽有误差,有的误差达到了1mm以上,另外厚度也仅仅只是7mm。那么就说明这块瓷砖是一个非合格的产品,也就是属于次品。2、看平整度我们家中墙砖或者是地砖铺完以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平整度要符合要求。如果地砖的平整度不符合要求,走在上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瓷砖的平整度来判断瓷砖的质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可波罗瓷砖百度百科-诺贝尔瓷砖

马可波罗瓷砖和诺贝尔哪个好?

如果是论品牌,诺贝尔的品牌要比马可波罗的好。诺贝尔瓷砖和马可波罗瓷砖作为著名的两大瓷砖品牌深得消费者的认可。品质方面两者肯定都没话说。但是诺贝尔瓷砖和马可波罗瓷砖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马可波罗瓷砖的性价比相对较高,价格不是很贵,品牌也不错,而马可波罗也是中高端品牌,其釉面砖,仿古砖不错。诺贝尔瓷砖属于比较高端的品牌,价格比较贵,当然质量不错,特别是它的玻化砖,做的相当不错。诺贝尔瓷砖质量最好,密度高,平整度好,从而导致单片装分量过重,加工很费力。如何辨别瓷砖的好坏?1、测量尺寸所谓的测量尺寸,就是我们拿到一块瓷砖以后,我们可以使用盒尺测量出这块瓷砖的长宽厚。以此来判断这块瓷砖的规格尺寸是否符合要求。这也是判断瓷砖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例如我们拿到一块400mm×400mm×8mm的瓷砖,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盒尺来测量这块瓷砖。如果我们发现长宽有误差,有的误差达到了1mm以上,另外厚度也仅仅只是7mm。那么就说明这块瓷砖是一个非合格的产品,也就是属于次品。2、看平整度我们家中墙砖或者是地砖铺完以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平整度要符合要求。如果地砖的平整度不符合要求,走在上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瓷砖的平整度来判断瓷砖的质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可波罗瓷砖百度百科-诺贝尔瓷砖

如何评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 之父詹姆斯·沃森 Jame

作为一名生物从业工作者,对于克里克、沃森这两位先哲我还是相当了解的,当年年仅三四十岁的二人凭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独到见解获得了诺奖,至今在中国生物界乃至教育界仍被传为一段出名要趁早的佳话。故事的起因源于几天前theatlantic.com的一篇报道,FB、google+上被疯狂转载,大概内容如下:年纪将近90的James Watson,迫于生计,不得不将当年的诺奖奖章出手,贴补家用,目前已被估价2000W$。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只是对于James Watson本人的了解,出售诺奖奖章应该不是出于本意,媒体大肆评价的James Watson当年祸从口出,因种族歧视言论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或者说此等言论只是James Watson研究的结果,最终是记者臆测并发表的,等等云云。不管如何,这件事情对James Watson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公司买断合同,再也没有讲座邀请,巨额的研发经费以及生活所需迫使现在不得不出售当年的诺奖奖章。James Watson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现今为止,诸多研究无出其右,或者说都是在James Watson 的基础上研究再研究,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全新的视野,为目前乃至今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指引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单单这一点,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世界涂料二十强排名 2009年全球主要国际涂料生产商 2009-11-03 09:00作者:COATINGS WORLD 1.阿克苏诺贝尔

1.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 2.PPG工业集团(PPGIndustries) 3.汉高(Henkel)公司 4.宣伟(Sherwin-Williams)公司 5.杜邦(DuPont)公司 6.巴斯夫(BASF)集团 7.RPM国际公司 8.威士伯(Valspar)公司 9.西卡集团(SikaAG) 10.关西(Kansai)涂料有限公司 11.立邦(Nippon)涂料有限公司 12.3M公司 13.佐敦(Jotun)国际公司 14.DAW公司 15.Masco公司 16.Comex集团17.老人HEMPEL丹麦 18.赫普(Hempel)公司 19.贝格(Beckers)公司 20.亚洲涂料(AsianPaints)有限公司

阿克苏诺贝尔粉末涂料(成都)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阿克苏诺贝尔粉末涂料(成都)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028-65708858,公司邮箱mei.lin@akzonobel.com,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9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5条。公司介绍:阿克苏诺贝尔粉末涂料(成都)有限公司是2007-04-25在四川省成都市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车城东四路399号。阿克苏诺贝尔粉末涂料(成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卢军,注册资本3,316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通过爱企查查看阿克苏诺贝尔粉末涂料(成都)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阿克苏诺贝尔是什么公司,主打产品是什么

http://www.akzonobelyx.com 这个是他们的官方站.他们的英文名字是AKZO NOBEL,所以翻译成阿克苏诺贝尔.·1968:在荷兰开始建厂·1989:阿克苏诺贝尔收购意大利一家工厂·1993:在荷兰开始氯化胆碱粉剂的生产·1994:荷兰工厂扩建·1996:意大利工厂扩建·1997:在宜兴建立合资公司宜兴阿克苏诺贝尔化学有限公司是全球闻名的跨国公司阿克苏诺贝尔在中国建立的合资公司。她座落于山明水秀的太湖旅游胜地、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自97年3月成立以来,合资公司一直致力于生产重要的饲料添加剂---氯化胆碱。 宜兴阿克苏诺贝尔化学有限公司已具有年生产2万吨各种氯化胆碱的能力,是同类产品中全国最大的制造商。秉承其母公司的强大技术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合资公司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和上佳的商业信誉赢得了中国客户的信赖,其产品的质量体系获ISO9002国际标准证书。宜兴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现有如下氯化胆碱系列产品供应市场: 50%氯化胆碱(植物载体型) 60%氯化胆碱(植物载体型) 70%或75%氯化胆碱水剂 98%的氯化胆碱晶体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高锟(Charles K. Kao)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高锟中文名:高锟英文名:Charles K.Kao性别:男出生年代:1933年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校长(1987-1996)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席科学家(1974)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研究事务总裁(1986)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SPIE金章奖(199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

今年的诺贝尔得奖人名单是什么?

2009年新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巴马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西亚u2022威拉德u2022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2009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亨利u2022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e)2009年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列夫u2022尼古拉耶维奇u2022托尔斯泰 (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2009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奥斯瓦尔德u2022西奥多u2022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2009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沃伦u2022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er)2009年新诺贝尔人类贡献奖得主:比尔u2022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2009年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阿尔弗雷格u2022魏格纳(Alfred Wegener)2009年新诺贝尔人文社会科学奖得主: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2009年新诺贝尔科技创新奖得主:阿兰u2022麦席森u2022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2000到2014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_RdRlempriJQvNrmKQ7s_suTimi3EgnAcRkMgb4nLN6tpWXKywQc2psMX_djOXn6gLIR5bpskOJU3B3VaISyLcWm5dgz-tM74u445571z_i链接是百度文库的一个文章,里面有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基本信息。我看了下,里面有一直到2013年的。然后以下是2014年的2014年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Edward Snowden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于2013年5月向全世界公布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极其高明的监控手段,正是通过这些监控措施,使得美国警方粉碎了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图谋,保护了无数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让世界各国都受教了,使大家确信,只有足够且有效的监控才能换来安全、稳定与和平。基于此,我们把2014年新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爱德华·斯诺登。2014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Thomas W. Ebbesen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教授兼 ISIS科学与超分子工程学院院长 Thomas W. Ebbesen 因观察和解释光通过亚波长孔的传播,为Surface Plasmon Photonics表面等离子体领域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而荣获2014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Stephen J. Lippard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化学系教授 Stephen J. Lippard 因开展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包括发现破坏 DNA 复制的金属配合物而荣获2014年新诺贝尔化学奖。DNA 复制对癌症疗法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4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Jacques F. A. P. Miller 雅克·米勒(Jacques F. A. P. Miller),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名誉教授。因发现哺乳动物胸腺的功能以及T细胞和B细胞的鉴定等成就荣获2014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Milan Kundera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主要作品有《玩笑》,《好笑的爱》,《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朽》,《慢》,《身份》,《无知》,《庆祝无意义》。 2014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Albert Alesina 美国哈佛大学 经济系 政治经济学教授 Albert Alesina 因其针对政治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而荣获2014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论文可以在哪里找到?

论文天下

戈尔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要真实]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1983年作品《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人性只有可爱,威廉戈尔丁怎么会得诺贝尔奖?

冲突的结果展现了人类走向专制容易,迈向民主艰难的困境。

克努特·汉姆生简介: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

克努特哈姆生( Knut hamsun,1859-1952),本名克努特·彼得森( Knut peenen),挪威小说家。 曾在家乡从事教师、养路工人、看门人等几种职业。后迁居今奥斯陆城,在贫困之中尝试文学写作。继而又去美国三年,做农业工人、电车司机。一八九○年发表成名作长篇小说《饥饿》,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写一饥饿中的穷诗人孤独无靠然而保持着精神独立,贫困反使他想象丰富。 另一部代表作《潘》(1894)宣扬返回自然、过田园生活的思想。《大地的果实》(1917)更以农村的原始生活与工业城市相对立,流露出反动的历史观。其它作品还有:《神秘》(1892)、《最后的欢乐》(1912)、《流浪者》(1927)《生活在继续》(1933)。哈姆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德国法西斯合作,为其宣传效劳,因此于一九四六年受到审判。 授奖“为了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地的果实》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6)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余华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7) 有时,解释成了自讨没趣。有时,等待成了流离失所。有时,努力只是将对方越推越远。——刘同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20) 人生就是如此,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而流逝,回忆越来越淡薄,痛苦也会越来越少。——雅歌塔·克里斯多夫《二人证据》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6) 我是渐渐老迈的汽车,油料所剩已然不多。我要精打细算克努特·汉姆生简介,小心翼翼地驱动它赶路。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毕淑敏《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3) 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本来的面目。——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4) 能观悲喜,有觉悟的心,获得与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观照,执迷于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 林清玄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0) 我知道他在那里,可是我不知道该如何走到他面前,让他看见我。——桐华《最美的时光》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2) 我如今才意识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心里欲望杂芜,不如现在干净。心中的遮盖也很多,不如现在,能够忘我。 ——陈丹燕 电子书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1) 我们总是把旺盛的青春留给别人,以至于相逢之时一切都已太晚。我们既然无力改变生命的渠道,又何必惆怅春水滔滔东流。 —— 简媜《晚茶》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8)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人健壮时有多么辉煌,而是在它逐渐凋落时,有明白她的人在一旁静静地陪她待着,不言,不语,屏息中交换生命的本真。任凭四周的嘈杂与纠纷。陪着她一直下去。静静地。——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5) 人生虽然热闹,却往往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你要有心理准备。——亦舒《小宇宙》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5) 我们终究会死。所以我们的人生目标不该是长命百岁,而应该做点自己想做的。 —— 恰克·帕拉纽克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6) 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石康《晃晃悠悠》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15) 养成读书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毛姆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8) 书虫们总是声称说他们是因为失眠才读书到天亮,却永远不愿意承认他们是因为沉湎于书本才失了眠。——安妮·弗朗索瓦《闲话读书》 名人名言 2019-11-01梦千寻书社阅读(9) 惦着一个人并被这个人惦着,心便有了着落,这样活着多么踏实。与这种相依为命的伴侣之情相比,一切风流韵事都显得何其虚飘。—— 周国平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7)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多冷漠,有些人就有多温暖,希望你总是遇到那些温暖对你的人。——独木舟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6) 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梭罗《瓦尔登湖》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20) 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这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24) 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辛夷坞《山月不知心底事》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2)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沈从文《边城》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0)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贾平凹《自在独行》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9)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1) 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都住着无人知道的自己 。——妮琪·珍麦尔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32)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毕淑敏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1)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3)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克努特·汉姆生简介,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史铁生《奶奶的星星》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24)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6) 把生活的质素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明天又要比今天高兴、快乐,就此而已,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活下去的真谛。——蔡澜《我决定活得有趣》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15) 每个人在本质上过的是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是你的心在感受什么。——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半生缘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9)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张爱玲《半生缘》 名人名言 2019-11-02梦千寻书社阅读(9) 每个人一生中都至少应该获得一次全场起立鼓掌的机会,因为我们都胜过这个世界。——R.J.帕拉西奥《奇迹男孩》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20) 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正是因为不完美,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是枝裕和《犹如走路的速度》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6)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三毛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24)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王小波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3) 要说世上最有乐趣的事,莫过于知道自己的力量与日俱增。那是人类最纯粹的愉悦之一。——三岛由纪夫《我青春漫游的时代》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3) 如果我知道怎样把话说得更好,我会说,不要想着去影响别人。事情是怎样,就是怎样。——弗吉尼亚·伍尔夫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30) 一年容易,春季最好,夏令爱男子,冬季爱少女,秋高气爽爱自己。——木心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3) 所谓生命,仅靠自身无法被完整创造出来。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是枝裕和《犹如走路的速度》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9) 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韩寒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5) 当我真心在追寻着我的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小时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 ——保罗·科埃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6) 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 但是总有一些坚持, 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 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31)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麦家《人生海海》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0) 知道未来,每一天只是等待,不知道未来,每一天才是期待。—— 刘同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9) 人生是不断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 阿德勒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10) 我迎着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三毛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9) 不要因为今天的一点点不顺心,就随便把今天输掉。——卢思浩 名人名言 2019-11-03梦千寻书社阅读(9) 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间的许多美好。——路遥

哪个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要写英文名

1、Sinclair LewisBorn: 7 February 1885, Sauk Centre, MN, USADied: 10 January 1951, Rome, Italy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vigorous and graphic art of description and his ability to create, with wit and humour, new types of characters"Language: English2、Eugene Gladstone O"NeillBorn: 16 October 1888, New York, NY, USADied: 27 November 1953, Boston, MA,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the power, honesty and deep-felt emotions of his dramatic works, which embody an original concept of tragedy"Language: EnglishEugene O"Neill received his Nobel Prize one year later, in 1937.3、Pearl Buck (pen-name of Pearl Walsh, née Sydenstricker)Born: 26 June 1892, Hillsboro, WV, USADied: 6 March 1973, Danby, VT,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her rich and truly epic descriptions of peasant life in China and for her biographical masterpieces"Language: English4、William FaulknerBorn: 25 September 1897, New Albany, MS, USADied: 6 July 1962, Byhalia, MS,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powerful and artistically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American novel"Language: EnglishWilliam Faulkner received his Nobel Prize one year later, in 1950.5、Ernest Miller HemingwayBorn: 21 July 1899, Oak Park, IL, USADied: 2 July 1961, Ketchum, ID,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 most recently demonstra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for the influence that he has exerted on contemporary style"Language: English6、John SteinbeckBorn: 27 February 1902, Salinas, CA, USADied: 20 December 1968, New York, NY,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realistic and imaginative writings, combining as they do sympathetic humour and keen social perception"Language: English7、Isaac Bashevis SingerBorn: 14 July 1904, Leoncin, Russian Empire (now Poland)Died: 24 July 1991, Surfside, FL,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impassioned narrative art which, with roots in a Polish-Jewish cultural tradition, brings universal human conditions to life"Language: Yiddish8、Joseph BrodskyBorn: 24 May 1940, Leningrad (now Saint Petersburg), USSR (now Russia)Died: 28 January 1996, New York, NY,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an all-embracing authorship, imbued with clarity of thought and poetic intensity"Language: English (prose) and Russian (poetry)9、Toni MorrisonBorn: 18 February 1931, Lorain, OH, USA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SAPrize motivation: "who in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mport, gives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Language: English来自http://www.nobelprize.org/中文简介: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等。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来自:http://res.hersp.com/content/1106708

有一个得了严重精神分裂的学者,后来又得了诺贝尔奖的人叫什么名字?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生平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不过,在同事印象里“极不爱说话”的纳什教授将在中国做几场演讲。8月14日至17日在青岛大学,他会以特邀报告人的身份做主题发言,探讨他所奠定学术根基的博弈论的发展趋势。8月21日晚上,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他还将向中国公众做一个公开报告。 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 纳什不是一个完人,他举止古怪,离经叛道。曾经想放弃美国国籍,几乎遗弃了同居女友和亲生儿子,与深爱他的贤妻艾莉西亚离婚…… 影片《美丽心灵》一举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这部影片以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小约翰·纳什与他的(前)妻子艾莉西亚以及普林斯顿的朋友、同事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为题材,艺术地重现了这个爱心呵护天才的传奇故事。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数学和经济学的天才人物,本报特邀我国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及其学术思想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健教授,撰文详细介绍纳什博士其人其事。孙教授已发表过多篇评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学术思想的文章。目前正在撰写1969年至2001年的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传略及其学术贡献评述的专著。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有一部美国电影,男主人公似乎一直有幻觉一直会看见三个他人看不见的人,片子最后主人公得了诺贝尔奖

同上,是的

纳什是一人独享诺贝尔奖吗

是。1928年,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ForbesNashJr)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他于2015年5月23日在新泽西州的一场车祸中去世,几天前他在奥斯陆(挪威首都)获得了著名的阿贝尔奖。在2001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开来。早年(1928-45)_纳什在他的诺贝尔自传中描述了他小时候读了很多书,包括康普顿的《图画百科全书》。纳什很早就表现出对实验的极大兴趣。在他12岁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房间变成了一个实验室。他摆弄收音机,玩弄电器小玩意,做化学实验。在他读高三时,他获得了乔治-威斯汀豪斯奖学金。追随父亲的脚步,纳什于1945年申请进入卡内基技术学院学习工程。

数学没有诺贝尔奖,那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拿的是什么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6月13日—),又译约翰·纳许,美国数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主要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John Harsanyi)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0年,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已经上百年了,清华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要获得诺贝尔奖,除了研究的成果要很厉害,候选人还必须要活得久,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人,年龄都基本很大,是因为从研究到成果,再到被学术界的人认可,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清华大学虽然笑时有107年,但是他真正像一所大学运转也就40年,在其他的67年里,清华的学生都在忙着参加各种运动,没有心思和时间在实验室研究搞科研,所以清华上百年了,还没有诺贝尔得奖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两儿子都有精神分裂吗

约翰纳什30岁,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Tenure).约翰纳什34岁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但他的儿子John Charles和Martin Nash精神正常。

求john nash94年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最好是中英文版的~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In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what truly is logic?Who decides reason?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the metaphysical,the delusional,and back.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al reasons can be found .I"m only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 .Thank you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相关信息?

诺贝尔经济学奖:当代世界经济学的王冠【专题】2005年度诺贝尔奖评选  约翰·纳什被看作经济学界最不幸却又最幸运的人。22岁创建博弈论,重构了经济学的基础;8年后,却突遭精神分裂症的打击长达30年;将近60岁时,他奇迹般地走出疾病的阴影,捧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家王则柯这样概括纳什的故事:如果把天才看作正无穷大,那么白痴离负无穷大不会太远。纳什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无穷远区域的边缘人。推一推,他就掉下去了,将永远不能回来;拼命拉他,却未必能够把他拉住。现在,他终于回来了,那只能是爱的奇迹。  22岁提出“纳什均衡”  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博弈论之内涵,但“双赢”、“多赢”这些源于博弈论的词语在中国却家喻户晓。  纳什曾经被称作普林斯顿大学的“幽灵”。据说,他常常徜徉在数学系所在的范氏大楼的走廊,在墙壁上书写着一些谁也看不懂的东西。  22岁时,在仅仅27页的名为《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中,纳什阐述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正确运用这个方法,将能使共同参与一项经济活动却又利益冲突的各方,在不合作前提下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最终结果却可能共同受益。  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学总是以经济主体的单个行为和市场反应为出发点的,但按博弈论观点,主体不光受自己市场行为的影响,还要面对其他对手。66岁时,纳什因为博弈论的提出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学界的评论是,这个发现是纯粹理性思维的胜利,它重构了经济学的基础。  《美丽心灵》的主人公  1951年,纳什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师,因为年轻英俊的面孔,他被学生们戏称为“娃娃教授”,这位年轻学者在二十多岁时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纳什的博弈论在美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但这种上升状态只延续了8年,在此后约30年中,纳什遭遇了一个天才难以承受的思想空白,他在30岁时患上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很多人在电影《美丽心灵》中看到了这痛苦的一幕。罗素·克劳饰演的纳什面对满地写满数字的纸屑突然怔住,种种经历掠过脑海化为幻象,无法分辨真伪。  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后来回忆说:“1959年,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发生在两个星期以内。那时约翰已经开始产生幻觉,他开始怀疑所有的东西。”  而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纳什的儿子随后也被发现患上与父亲同样的病症,艾丽西亚和纳什的师友们在此后的30年内只能依靠耐心、等待和希望来支撑。奇迹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降临,那时的纳什快要60岁了,他的病好了。  1994年,瑞典皇家学会把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迟到的荣誉颁给纳什。“我和约翰最幸福的时候就是1994年约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这项荣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艾丽西亚说。

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生平资料?

孤独的天才 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两儿子都有精神分裂吗

约翰纳什30岁,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Tenure).约翰纳什34岁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但他的儿子John Charles和Martin Nash精神正常。精神分裂有哪些症状?精神分裂的早期症状(阴性症状)表现为性格大变、情绪行为反常。比如昨天我就碰到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她站在玻璃橱窗前,看着商店里的衣服,然后动作古怪或是摆弄着自己乱糟糟的辫子,对着镜子无故冷笑。其实第一眼看上去可以会觉得她是一个爱美的女孩,但异常的是,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我在对面商场吃饭时透过窗户注意到她,到了傍晚,她还在那个位置一动不动。如不加干预,精神分裂会愈加严重,出现情感不协调、思维障碍、感知障碍等问题。情感不协调,也就是不能正确对他人情绪做出反应,你在他面前笑,他却在哭,你哭了,他却在旁边笑;思维障碍,患者的思维很混乱,无法用正常逻辑思考;感知障碍,最典型的症状为幻觉和妄想。目前来说,治疗精神分裂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手段。对于阴性症状(早期症状),通常是用抗精神类药物进行控制,同时调整健康的生活情绪状态。因为病情比较轻微,很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就会完全治愈,不再需要药物治疗。而对于阳性症状(出现幻觉、妄想),可能一生都要伴随药物。药会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情绪稳定,幻觉妄想也少有。而一旦擅自停药,消逝很长时间的幻觉幻听又会重新出现在患者的生活中,甚至更加严重。这个时候,就需要认知行为治疗。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相关信息?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不过,在同事印象里“极不爱说话”的纳什教授将在中国做几场演讲。8月14日至17日在青岛大学,他会以特邀报告人的身份做主题发言,探讨他所奠定学术根基的博弈论的发展趋势。8月21日晚上,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他还将向中国公众做一个公开报告。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纳什不是一个完人,他举止古怪,离经叛道。曾经想放弃美国国籍,几乎遗弃了同居女友和亲生儿子,与深爱他的贤妻艾莉西亚离婚……  影片《美丽心灵》一举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这部影片以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小约翰·纳什与他的(前)妻子艾莉西亚以及普林斯顿的朋友、同事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为题材,艺术地重现了这个爱心呵护天才的传奇故事。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数学和经济学的天才人物,本报特邀我国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及其学术思想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健教授,撰文详细介绍纳什博士其人其事。孙教授已发表过多篇评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学术思想的文章。目前正在撰写1969年至2001年的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传略及其学术贡献评述的专著。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生平资料?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小时候的纳什就显现出过人的天赋。当同龄人只能算二,三位数计算时,小纳什已经能算多位数的计算了。长大后的纳什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继续研读。他是所有研究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也是最自负的一个。他经常不上课,而是在思考他的实验。纳什迫切的想出名,为了和别人不同,他从来不吸收别人的新研究成果,总是在思考一些无解的问题。纳什在来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第三个月就出了名。他发明了一种游戏,叫做纳什棋,现在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玩这个游戏。纳什棋看似简单,实际则蕴含着非常复杂的逻辑。纳什因此研究出了纳什平衡。然而,纳什因为没有获得数学界的最高奖项从而产生压力,导致了精神分裂,直到晚年才康复,获得了诺贝尔奖。

black-scholes为什么可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为发明了很厉害的期权定价模型。

诺贝尔英语介绍

Alfred NobelAKA Alfred Bernhard NobelBorn: 21-Oct-1833Birthplace: Stockholm, SwedenDied: 10-Dec-1896Location of death: San Remo, ItalyCause of death: Cerebral HemorrhageRemains: Buried, Norra Begravningsplatsen, Stockholm, SwedenGender: MaleRace or Ethnicity: WhiteOccupation: Inventor, Business, PhilanthropistNationality: SwedenExecutive summary: Dynamite inventor, established Nobel PrizeAlfred Nobel"s father was a prosperous munitions manufacturer in Russia, and his naval mines -- wooden casks filled with gunpowder -- were instrumental in preventing the British from shelling St. Petersburg in the Crimean War. The elder Nobel had his children educated by private tutors, and Alfred"s teachers included the Swedish-American inventor John Ericsson. The munitions business collapsed with the end of the war, leaving the family impoverished, and for several years Nobel"s mother was the family"s primary breadwinner, working in a grocery store.As a young man, Nobel shared his father"s interest in explosives, and sought a way to make the violent explosion of liquid nitroglycerin somehow more controllable. In 1863 he succeeded in detonating nitroglycerin from a distance with a gunpowder charge, and two years later he patented the mercury fulminate detonator -- a crucial compon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xplosives. Nobel then established factories in Hamburg and Stockholm, and soon New York and California, but his name became controversial after numerous fatal accidents in the transit and use of his inherently unstable product, including an 1864 explosion that killed Nobel"s brother, among other casualties.Understandably, Nobel sought to make a safer explosive, and in 1866, by absorbing nitroglycerin into kieselguhr (a porous clay), he invented dynamite. Its explosive yield was noticeably less than nitroglycerin, but packaged in sticks it was relatively impervious to accidental detonation when shaken or dropped, which made dynamite an immediately successful product. Nobel"s subsequent inventions include gelignite (marketed as Nobel"s Extra Dynamite), a lower-yield explosive made by absorbing nitroglycerin into wood pulp and sodium or potassium nitrate; and ballistite, a smokeless explosive combining nitrocellulose and nitroglycerin.Nobel was very withdrawn and single for his entire life, but he briefly dated Bertha von Suttner before she married. They remained friends and exchanged letters for decades, even after she became a prominent pacifist, writing against the war industry in her book Lay Down Your Arms. Nobel was plagued by migraine headaches, depression, occasional epileptic episodes, and angina -- for which he was prescribed the medicinal form of nitroglycerin, which he thought an amusing coincidence. He was a generous philanthropist, giving large sums for research at the Karolinska Institute, and underwriting some of Ivan Pavlov"s research. He held more than 350 patents, and by his death in December 1896 he was one of the world"s wealthiest men, the owner of several companies which dominated the explosives industry.When his will was read three weeks after his death, newspapers reported the startling news that Alfred Nobel had left almost all of his fortune to a "fund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interest upon which is to be applied to the furnishing of prizes for competition open to the world" -- the Nobel Prizes.His will established five awards, for accomplishments in chemistry, literature, medicine or physiology, peace, and physics, but his family contested the will in court, and the document -- written in Nobel"s own hand, without legal counsel -- was a legal mess. He had entrusted the bulk of his estate to a foundation that did not yet exist, he did not explain the mechanism for determining prize-winners, and he had not discussed his plan with the groups assigned in his will to hand out the prizes -- the Norwegian Parlia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Peace Prize); the Karolinska Institute (for the prize in medicine); the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prizes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 and the Swedish Academy (for the prize in literature). His own countrymen complained that it was immoral to hand a Swede"s wealth to the world while many of Sweden"s own people went hungry. It took several years to untangle the lawsuits and establish the prize protocols, and the first Nobel Prizes were awarded in 1901.His dynamite business, Nobel Industries, was an ancestor of today"s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In 1968, Sweden"s Central Bank financed a separate prize in economics, and several decades of Nobel Prizes in Economics have helped elevate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2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因“对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研究”而获奖。

盘尼西林的作用?它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诺贝尔奖又是怎么回事?

盘尼西林又名青霉素,由青霉菌所分泌的抗生素,主要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繁殖。它可以治疗人类疾病。诺贝尔奖是以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命名。他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你是学苏教版六年级第10课的吧!我正在写这道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相关信息?

电影《美丽心灵》是比较经典的一部关于约翰。纳什的资料。

求英语介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纳什

Big Friday win Big Friday win Steve Nash pushes himself uphill Absorbing all the darkness of night And draws behind The Phoenix Suns Into the crisp transparent dawn Steve Nash, his white-prevailing life Intermingles with the snowfield Penetrating winter"s deeper season He is far away,beyond the snowfield His hair becoming golden in the wind With white snow everywhere 译文: 史蒂芬.纳什走上高坡 他白色的身躯收尽黑夜 他带领着菲尼克斯太阳 走进清冷的早晨 史蒂芬.纳什,他白色的生命 在雪原上融化 朝向更深的冬季 他在远处 在雪原之上 他的发丝在风中泛出金色的光芒 那边上簇拥着洁白的雪花

历代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07年诺贝尔奖得主

德化学家因固体表面化学领域贡献获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回归传统 英国女作家莱辛获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与戈尔获和平奖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A%E8%B4%9D%E5%B0%94%E7%BB%8F%E6%B5%8E%E5%AD%A6%E5%A5%96/560828?fr=aladdin#4百科里面有,最下面,太多了

获诺贝尔奖的人 事迹

那是!!!!!

诺贝尔马格里灰是什么色系

诺贝尔马格里灰(NobelMagriGrey)是一种深灰色调的颜色,其名称来源于瑞典诺贝尔奖和意大利画家AmedeoModigliani。这种颜色的具体色值可以因不同的制造商和生产批次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为RGB值:R(128)G(128)B(128)。

泡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之后是在哪一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1922年泡利在哥廷根大学任M·玻恩的助教,结识了来该校讲学的N·玻尔。这年秋季到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工作。1923~1928年,在汉堡大学任讲师。1928年到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35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到美国,1940年受聘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理论物理学访问教授。由于发现“不相容原理”(后称泡利不相容原理),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6年重返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1958年12月15日在苏黎世逝世。

20世纪生物化学哪些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历届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获奖理由(上)年份 得主 国籍 获奖理由1901年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1902年 Ronald Ross (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1903年 Niels Ryberg Finsen (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巴甫洛夫 (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1905年 R.柯赫 (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1906年 C.高尔基 (意大利) 桑地牙哥·拉蒙卡哈 (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1907年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 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Ilya Ilyich Mechnikov (俄国) Paul Ehrlich (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1909年 Emil Theodor Kocher (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1910年 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llvar Gullstrand (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lexis Carrel (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harles Robert Richet (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1914年 Robert Bárány (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6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7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8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 朱勒·博尔德 (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1920年 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1921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22年 Archibald Vivian Hill (英国) Otto Fritz Meyerhof (德国) 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 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1923年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 (加拿大) 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1924年 Willem Einthoven (荷兰) 发现心电图的机理1925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26年 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麦) 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 (奥地利) 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 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荷兰)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英国) 发现抗神经炎维生素;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 Karl Landsteiner (奥地利) 发现人类血型1931年 Otto Heinrich Warburg (德国)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英国) Edgar Douglas Adrian (英国) 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1933年 托马斯·摩尔根 (美国) 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 (美国) George Richards Minot (美国) William Parry Murphy (美国) 发现治疗贫血的肝脏疗法1935年 Hans Spemann (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 (英国) Otto Loewi (奥地利)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lbert Szent-Gy?rgyi von Nagyrapolt (匈牙利) 关于生物氧化过程方面的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 海门斯(Corneille Jean Fran?ois Heymans)(比利时) 发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在呼吸调节中的机理1939年 Gerhard Domagk (德国) 发现磺胺类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1940年 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1941年 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1942年 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 (丹麦) Edward Adelbert Doisy (美国) 发现维生素K;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oseph Erlanger (美国) Herbert Spencer Gasser (美国) 发现单一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 (英国) E.B.钱恩(英国) Howard Walter Florey (澳大利亚) 发现青霉素及其在治疗各种传染病中效果1946年 Hermann Joseph Muller (美国) 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1947年 卡尔·斐迪南·科里 (美国) 吉蒂·黛丽莎·柯里 (美国)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1948年 保罗·赫尔曼·穆勒 (瑞士) 发现高效杀虫剂DDT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 (瑞士)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发现脑白质切除手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 (美国) Tadeus Reichstein (瑞士) Philip Showalter Hench (美国)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1951年 Max Theiler (南非) 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 (美国) 发现链霉素,第一种有效的结核病菌抗生素1953年 Hans Adolf Krebs (英国) Fritz Albert Lipmann (英国) 发现柠檬酸循环;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 (美国) Thomas Huckle Weller (美国) 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 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能够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1955年 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 关于氧化酶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 沃纳·福斯曼 (德国) 迪肯森·威廉·理查兹 (美国) 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1957年 Daniel Bovet (意大利) 发现并合成抗组胺,尤其是其对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 George Wells Beadle (美国) Edward Lawrie Tatum (美国) Joshua Lederberg (美国) 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1959年 Severo Ochoa (美国) Arthur Kornberg (美国) 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Peter Brian Medawar (英国)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eorg von Békésy (美国) 发现耳蜗刺激的物理机制1962年 佛朗西斯·克里克 (英国) 詹姆斯·沃森 (美国) 摩里斯?威尔金斯 (英国) 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 John Carew Eccles (澳大利亚) Alan Lloyd Hodgkin (英国) Andrew Fielding Huxley (英国) 发现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 Konrad Bloch (美国) Feodor Lynen (德国) 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1965年 Fran?ois Jacob (法国) André Lwoff (法国) Jacques Monod (法国) 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1966年 Peyton Rous (美国) Charles Brenton Huggins (美国)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 Ragnar Granit (瑞典) Haldan Keffer Hartline (美国) George Wald (美国) 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1968年 Robert W. Holley (美国) Har Gobind Khorana (美国) Marshall W. Nirenberg (美国) 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 Max Delbrück (美国) Alfred D. Hershey (美国) Salvador E. Luria (美国)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 Bernard Katz (英国) Ulf von Euler (瑞典) Julius Axelrod (美国) 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及其贮藏、释放、失活机理1971年 Earl W. Sutherland, Jr.(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制1972年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 Rodney R. Porter (英国) 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1973年 Karl von Frisch (奥地利) 康拉德·洛伦兹 (奥地利) Nikolaas Tinbergen(英国) 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1974年 Albert Claude (比利时) Christian de Duve (比利时) George E. Palade (美国) 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发现1975年 David Baltimore (美国) Renato Dulbecco (美国) Howard Martin Temin(美国)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1976年 Baruch S. Blumberg (美国) D. Carleton Gajdusek(美国) 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制1977年 Roger Guillemin (美国) Andrew V. Schally (美国)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 (美国) 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erner Arber (瑞士) Daniel Nathans (美国) Hamilton O. Smith (美国) 发现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 Allan M. Cormack (美国) Godfrey N. Hounsfield(英国) 开发计算机辅助的X射线断层成像仪1980年 巴茹·贝纳塞拉夫 (美国) 让·多塞 (法国) 乔治·斯内尔 (美国) 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1981年 Roger W. Sperry (美国) David H. Hubel (美国)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关于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研究1982年 Sune K. Bergstr?m (瑞典) Bengt I. Samuelsson (瑞典) John R. Vane (英国) 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1983年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美国) 发现可移动的基因1984年 Niels K. Jerne (丹麦) Georges J.F. K?hler (德国) César Milstein (英国) 关于免疫控制机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开发制备单克隆抗体1985年 Michael S. Brown (美国) Joseph L. Goldstein (美国) 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1986年 Stanley Cohen (美国) 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 发现生长因子1987年 利根川进 (日本) 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 James W. Black (英国) Gertrude B. Elion (美国) George H. Hitchings (美国) 关于药物研发相关原理的研究1989年 毕晓普 (美国) 瓦慕斯 (美国) 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细胞中的产生1990年 默里 (美国) 托马斯 (美国) 关于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1991年 内尔 (德国) 萨克曼 (德国) 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1992年 费希尔 (美国) 克雷布斯 (美国) 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1993年 罗伯茨 (美国) 夏普 (美国) 发现split genes【分裂基因?】1994年 吉尔曼 (美国) Martin Rodbell (美国)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1995年 Edward B. Lewis (美国) 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国) Eric F. Wieschaus (美国) 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1996年 Peter C. Doherty (澳大利亚) Rolf M. Zinkernagel (瑞士) 发现细胞中介的免疫保护特性1997年 Stanley B. Prusiner (美国) 发现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1998年 Robert F. Furchgott (美国) Louis J. Ignarro (美国) Ferid Murad, (美国) 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1999年 Günter Blobel (美国) 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物质控制其运送到细胞内的特定位置2000年 Arvid Carlsson (瑞典) Paul Greengard (美国) Eric R. Kandel (美国) 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2001年 Leland H. Hartwell (美国) R. Timothy Hunt (英国) Paul M. Nurse (英国) 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2002年 Sydney Brenner (英国) H. Robert Horvitz (美国) John E. Sulston (英国) 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2003年 Paul Lauterbur (美国) Peter Mansfield (英国) 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 (美国) 琳达·巴克 (美国) 关于嗅觉的研究2005年 Barry J. Marshall (澳大利亚) J. Robin Warren (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2006年 Andrew Z. Fire (美国) Craig C. Mello (美国) 发现了RNA干扰现象-双链DNA的沉默机理。2007年 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美国) 马钉埃文斯(英国) 表彰他们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2008年 HaraldzurHausen (德国) Fran?oiseBarré-Sinoussi(法国) LucMontagnier (法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引发子宫颈癌;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009年 Elizabeth H.Blackburn (美国) Carol W.Greider (美国) 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 (英国)创立体外受精技术2011年布鲁斯·博伊特勒 朱尔斯·霍夫曼 (法国) 拉尔夫·斯坦曼 (加拿大)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2012年 山中伸弥 (日本) 约翰·格登 (英国)细胞核重新编程2013年 詹姆斯·罗斯曼 (美国) 兰迪·谢克曼 (美国) 托马斯·祖德霍夫 (德国)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1954年的诺贝尔奖

195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为:物理:马克斯·玻恩(德国)、博特(德国)化学:莱纳斯·卡尔·鲍林(美国)生理和医学: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Thomas Huckle Weller(美国)、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文学: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和平:联合国难民署。

争先恐后扑向的诺贝尔奖,对科学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诺贝尔奖是对每个获奖者的付出的肯定,是对付出的回报。

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谁?

当今活着的作家中,除了柯云路,谁也不配"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

居里夫人,马丁.路德.金,曼德拉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资料及获奖原因~~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维恩幼年时的故事或事迹。谢谢

威廉·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国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热辐射与电磁学等。1893年,维恩经由热力学、光谱学、电磁学和光学等理论支援,发现了维恩位移定律,并应用于黑体等学术理论,揭开量子力学新领域。1911年,他因对于热辐射等物理法则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火星上有一个陨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出生 1864年1月13日 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 逝世 1928年8月30日 德国慕尼黑 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 著名 黑体辐射 国籍 德国 居住地 德国 研究机构 吉森大学维尔茨堡大学慕尼黑大学 母校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柏林大学 导师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

诺贝尔奖得主拿自己做实验:吃辣竟有助防止抽筋!

【林昕洁整理编辑】许多研究都认为抽筋和缺镁、脱水、肌肉疲劳有关,对于预防或缓解抽筋的建议特别多,包括吃香蕉、喝运动饮料、 *** 等,但有时候它们就是不奏效!有些人即使补充了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素、也充分休息,还是会抽筋。对此,曾获得诺贝尔奖的Roderick MacKinnon则提出不同的理论:神经才是导致抽筋的原因,而吃辣可能有助于预防抽筋! 从自身经验中,Roderick MacKinnon发现自己并不是因为缺乏水分或电解质而抽筋,因此想到或许抽筋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由肌肉引起,而是神经。自此,他和神经生物学家朋友Bruce Bean开始研究神经异常导致抽筋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十年期间,Roderick MacKinnon以自己作为实验白老鼠,尝试各种辣味食物,试图借此重设神经和肌肉的连结。 Roderick MacKinnon的理论是,借由辣味食物,可以给予神经系统 *** 、使其恢复原状,并改变包括运动神经元在内的神经系统。他推测,这种饮食会使增加口腔和食道的感觉负荷,并减缓运动讯息的输出。而一些小型的实验,也支持他的理论。 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在一款新的运动饮料「Hotshot」中。这种饮料由生姜、肉桂和辣椒混合而成,也已经在美国做为民间疗法使用多年。对于想要解决抽筋的运动员来说,尝试各种民间疗法并不是新鲜事。对跑者和单车爱好者来说,喝下不常见的饮品如酸黄瓜汁、芥末水等都不是少见的事。 在1930年代,「施乐安外敷药水/药膏」进入药品销售市场,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辣椒。现今,这种药品被用作局部外用药,并以暂时舒缓神经疼痛作为卖点。到了1950年代,佛蒙特州的D. C. Jarvis医师创造了一种能帮助舒缓抽筋的万灵丹,由苹果醋、枫糖浆和辣椒组合而成,并随着他的著作《Folk Medicine》而流行和普及。 加州药草研究学院(Carlifornia School of Herbal Studies)则将这个概念进一步发展,在1980年代研发了首个「Fire Cider」食谱。这道浸泡饮料奠基于类似「 *** 神经系统并促进健康」的理论,材料包含了辣椒、辣根、生姜和大蒜。 资助了Hotshot饮品发展和Mackinnon的公司「Flex Pharma, Inc」最近宣布,针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第二期临床实验已经开始招募受试者,实验中将运用相似的理论帮助预防肌肉痉挛。注册营养师Susan Weiner认为,这项疗法具有吸引力,对多发性硬化症的人或是时常抽筋痉挛的人很有希望,但在进一步研究时仍需更加小心。 根据《健康医疗网》,中医师姜智钊建议,除了 *** 或针灸外,平时可以服用生姜、黑糖、芍药和柴胡,晚上也可以用花椒、忍冬、艾药和一条根等中药材泡脚,帮助预防或改善脚抽筋的问题。廖伟呈药师也曾指出,含有辣椒素的贴布具有止痛效果,原理在于辣椒素能消耗痛觉的神经传导物质,阻断痛觉在神经系统中传递。 资料来源:Healthline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瑞典学院颁布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获得者,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1   瑞典文学院7日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获奖者时说,古尔纳因围绕“殖民历史”和“难民经历”的文学创作而获奖。   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古尔纳“不妥协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难民处在不同文化与大陆间鸿沟的命运”,他将此“富有同情心地渗透到”其作品当中。文学院还说,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被知识热情驱动的无休止探索。他从21岁开始写作,斯瓦希里语是他的母语,英语成为他的文学工具。   马尔姆表示,他已与古尔纳通电话。因新冠疫情,今年诺贝尔奖得主将延续去年的方式,在各自所在国家获颁相关奖项,而不是按传统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现隶属坦桑尼亚),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陆续出版了10多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2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授奖词为:“鉴于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古尔纳1948年出生在桑给巴尔,坦桑尼亚小说家,以英语写作,现居英国。他最著名的小说是《天堂》(1994),它同时入围了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遗弃》(2005)和《海边》(2001),它入围了布克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的候选名单。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他编辑了两卷《非洲写作论文集》,发表了许多关于当代后殖民作家的文章,包括V. 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等。   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他所著的所有书都呈现出一种由对知识的渴望所驱动的无休止的探索,这在《来世》(2020)一书中同样突出,这种探索从他21岁开始写作起从未变过。   诺贝尔基金会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国际旅行所产生的诸多不确定的限制,今年斯德哥尔摩将不设晚宴,2021年获奖者将连续第二年在本国领取诺贝尔奖奖牌和证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据《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3期发表的张峰的《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一文中介绍:“作品主要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英国文学评论界对格尔纳的创作赞誉有加,认为他既有奈保尔的锐利文风,又有本·奥克里的诗性语言。在他的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出于对非洲故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试图找到一种平衡。”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史”中,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卢敏负责东部非洲卷,古尔纳正好是她的团队的研究对象。她介绍说,古尔纳的作品主要关于身份认同和流离问题,以及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遗产形成等问题。他的前三部小说《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1987),《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1988)和《多蒂》(Dottie,1990),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非洲人在英国的经历,受到的排斥,和他们努力寻找自身身份认同。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1994)以东非殖民地时期为背景,讲述少年玉素甫(Yusuf)被父亲卖给“叔叔”阿齐兹(Aziz)抵债后充满曲折和伤痛的成长和爱情故事,小说呈现了丰富的斯瓦希里文化以及穆斯林文化,入围布克小说奖。《绝妙的沉默》(Admiring Silence,1996)通过无名的叙述者,讲述自己离开桑给巴尔到英格兰去实现他的梦想,他找到一份教师的职业,爱上了英国女孩爱玛,与她结婚生子。但是,他从来没有告诉非洲的家人他的任何情况,也没有告诉他的妻子自己的过去。20年后的回国之行让他意识到自己对故乡知之甚少,而回到英国后,妻子因从未了解过他而离开了他。   自2000年以来,古尔纳又发表了《海边》(By the Sea,2001)、《遗弃》(Desertion,2005)、《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2011)、《砾石心》(Gravel Heart,2017)等作品。《海边》入围2001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后获得布克奖,《海边》讲述年老的萨利赫·奥马尔(Saleh Omar)只身从桑给巴尔岛到英国平民窟避难,他曾拥有一家家具店,拥有家和妻儿。拉蒂夫(Latif)是位大学讲师,他经东德来到英国已经多年,但是他从没和桑给巴尔岛的家人联系过。萨利赫和拉蒂夫在英国的一个海边小镇相识,两人交往过程中发现他们过去的经历有很多惊人的联系。《抛弃》获2006年英联邦作家奖(欧亚大陆地区最佳图书),同年出版短篇小说《我母亲在非洲住过农场》(My Mother Lived on a Farm in Africa ),呈现与欧洲作家笔下不同的非洲农场。   《最后的礼物》是一部关于移民和记忆的故事。主角63岁的阿巴斯(Abbas)突然瘫痪在床,无法讲话,而他一直想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家人他在桑给巴尔岛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以及他离开的原因,现在他只能在沉默中独自回忆了。他的妻子玛亚姆(Maryam)自幼在多个收养家庭长大,因黑皮肤遭人欺辱,向来不自信,遇事束手无策,只能将儿子贾马尔(Jamal)和女儿汉娜(Hanna)叫回家。大学生贾马尔正在被女朋友管控,女儿汉娜自称安娜(Anna)要和男朋友搬到其他城市去。在家庭危机中,每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孩子们逐渐发现父母隐晦的移民身份,很难接受这一新的身份,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古尔纳的最新作品《砾石心》(Gravel Heart,2017)同样围绕身份认同这一主题。萨利姆(Salim)与父母、叔叔阿米尔(Amir)一起住在一起,自幼他就感到父亲不想要他。20世纪70年代,桑给巴尔正在经历独立革命。他的父亲却回到动乱的内省,萨利姆为此感到困惑。但他的母亲并没有解释这件事,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她没回去。身为高级外交官的阿米尔叔叔为萨利姆安全,将他送往伦敦上大学。但是他并没有为这个充满敌意、寒冷刺骨、喧闹人群的城市做好准备。他努力寻找立足点,了解家人心中的黑暗,了解关于爱情、性和权力的真相。   古尔纳对非洲文学推介做出重大贡献,他主编的《非洲文学论文集1》(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1,1993)和《非洲文学论文集2》(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2,1995),论及很多非洲当代作家,如阿尔及利亚作家阿西娅·杰巴尔(Assia Djebar),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加纳作家阿伊·克韦·阿尔马赫(Ayi Kwei Armah)和阿玛·阿塔·爱多(Ama Ata Aidoo),马拉维诗人史蒂夫·齐毛姆博(Steve Chimombo)、杰克·玛潘耶(Jack Mapanje)和弗兰克·齐帕苏拉(Frank Chipasula),津巴布韦作家戴姆布佐·马瑞彻拉(Dambudzo Marechera)等。自1987年以来,他一直是《瓦西非里》(Wasafiri)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居住于英国,在肯特大学从事非洲、加勒比海、印度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教学研究工作。   古尔纳还经常在《泰晤士文学副刊》上对众多非洲作家的作品做推介,如莫桑比克作家米娅·康拓(Mia Couto,1955—)的《声音造就黑夜》(Voices Made Night,1986),该作品最初由葡萄牙语写作,由大卫·布鲁克肖译为英语(David Brookshaw);英籍加纳作家艾克·艾森(Ekow Eshun,1968—)的《太阳黑金:寻找在英国和非洲的家》(Black Gold of the Sun: Searching for Home in England and Africa,2005);苏丹作家泰伯·萨利赫(Tayeb Salih,1929—2009)的《班德沙》(Bandarshah,1971),该作品最初由阿拉伯语写作由丹尼斯·约翰逊戴维斯(Denys Johnson-Davies)译为英语;南非作家安德烈·布林克(Andre Brink,1935—2015)的《阿达玛斯托的第一人生》(The First Life of Adamastor,1993)等。   “英语文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英美文学,非洲基本被视为文学的不毛之地。其实,非洲文学有它独特的文化蕴含和美学表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古尔纳的获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说,在非洲这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的大陆发生的文学现象显然不容忽视,而作为非洲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非洲英语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业内关注和研究的要点之一。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单?

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贡献,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36万元人民币)。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名单如下:1901年,E.A.V.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 1918年未颁奖。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未颁奖。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未颁奖。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A.M.科马克 (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2005年,两位合作多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在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导致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机理20多年后,终于收到了一份迟来的“贺礼”,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6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9月2日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虽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当然,论实际效用,法尔和梅洛以针对核糖核酸(RNA)的干扰机制为研究课题,以遗传学为切入点,却以医学运用最具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2007年,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 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2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与英国科学家约翰u2022格登(John Gurdon) 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细胞生物学家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以及来自挪威的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夫妇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决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的问题——人类大脑究竟是如何构建一个所处空间的地图,以及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类大脑如何导航并寻找路径。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奖理由是“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2016年,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体方面作出的贡献。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机制的发现。2018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19年,美国癌症学家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医学家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英国医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2020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

计算机界诺贝尔奖颁给谁了

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是图灵奖,就是说诺贝尔奖没有设立“计算机”方面的奖项。1966 A. J. Perlis --- PhD, MIT; Prof, Yale (was Prof at CMU) (deceased)因在新一代编程技术和编译架构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67 Maurice V. Wilkes --- PhD, Cambridge; Prof, Cambridge因设计出第一台程序实现完全内存的计算机而获奖.1968 Richard W. Hamming --- PhD, UIUC; Prof,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was at Bell) (deceased)因在计数方法、自动编码系统、检测及纠正错码方面的贡献被授予图灵奖.1969 Marvin Minsky --- PhD, Princeton, Prof, MIT因对人工智能的贡献被授予图灵奖.1970 J.H. Wilkinson --- BS, Cambridge; staff, National PhysicalLaboratory, London因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来促进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而获奖.1971 John McCarthy --- PhD, Princeton; Prof, Stanford因对人工智能的贡献被授予图灵奖.1972 Edsger W. Dijkstra --- PhD, U Amsterdam; Prof, UT Austin因在编程语言方面的出众表现而获奖.1973 Charles W. Bachman --- staff, Honeywell因在数据库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1974 Donald E. Knuth --- PhD, Caltech; Prof, Stanford因设计和完成TEX(一种创新的具有很高排版质量的文档制作工具)而被授予该奖.1975 Allen Newell --- PhD, Stanford; Prof, CMU (deceased)and Herbert A. Simon --- PhD, Chicago; Prof, CMU (deceased)因在人工智能、人类识别心理和表处理的基础研究而获奖.1976 Michael O. Rabin --- PhD, Princeton; Prof, Harvardand Dana S. Scott --- PhD, Princeton; Prof, CMU因他们的论文"有限自动机与它们的决策问题"中所提出的非决定性机器这一很有价值的概念而获奖.1977 John Backus --- BS, Columbia; staff, IBM因对可用的高级编程系统设计有深远和重大的影响而获奖.1978 Robert W. Floyd --- BS, Chicago; Prof, Stanford因其在软件编程的算法方面的影响,并开创了包括剖析理论、编程语言的语义、自动程序检验、自动程序合成和算法分析在内的多项计算机子学科而被授予该奖.1979 Kenneth E. Iverson因对程序设计语言理论、互动式系统及APL的贡献被授予该奖.1980 C. Anthony R. Hoare --- Prof, Oxford(now at Microsoft)因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和设计所做的贡献而获奖.1981 Edgar F. Codd --- PhD, Michigan; staff, IBM因在数椐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82 Steven A. Cook --- PhD, Harvard; Prof, U Toronto因奠定了NP-Completeness理论的基础而获奖.1983 Ken Thompson --- MS, Berkeley; staff, Bell-Labsand Dennis M. Ritchie --- PhD, Harvard; staff, Bell-Labs因在类属操作系统理论,特别是UNIX操作系统的推广而获奖.1984 Niklaus Wirth --- PhD, Berkeley; Prof, ETH Zurich因开发了EULER、 ALGOL-W、 MODULA和PASCAL一系列崭新的计算语言而获奖.1985 Richard M. Karp --- PhD, Harvard; Prof, Berkeley因对算法理论的贡献而获奖.1986 John E. Hopcroft --- PhD, Stanford; Prof, Cornelland Robert E. Tarjan --- PhD, Stanford; Prof, Princeton因在算法及数据结构的设计和分析中所取得的决定性成果而获奖.1987 John Cocke --- staff, IBM因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相关的编程技巧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88 Ivan E. Sutherland --- PhD, MIT; staff, Sun因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89 William V. Kahan --- PhD, U Toronto; Prof, Berkeley因在数值分析方面的贡献而获奖,他是是浮点计算领域的专家.1990 Fernando J. Corbato --- PhD, MIT; Prof, MIT因在开发大型多功能、可实现时间和资源共享的计算系统,如CTSS和Multics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91 Robin Milner --- Prof, Cambridge (was at U Edinburgh)因在可计算的函数的逻辑(LCF)、ML和并行理论(CCS)这三个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92 Butler Lampson --- PhD, Berkeley; staff, Microsoft因在个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93 Juris Hartmanis --- PhD, Caltech; Prof, Cornelland Richard E. Stearns --- PhD, Princeton; Prof, SUNY Albany因奠定了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基础而获奖.1994 Raj Reddy --- PhD, Stanford; Prof, CMUand Edward Feigenbaum (PhD, CMU; Prof, Stanford)因对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奖.1995 Manuel Blum --- PhD, MIT; Prof, Berkeley因奠定了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基础和在密码术及程序校验方面的贡献而获奖.1996 Amir Pnueli --- PhD, Weizmann Institute; Prof, NYU因在计算中引入Temporal逻辑和对程序及系统检验的贡献被获奖.1997 Douglas Engelbart --- PhD, Berkeley; staff, SRI因提出互动式计算概念并创造出实现这一概念的重要技术而获奖.1998 James Gray --- PhD, Berkeley; staff, Microsoft因在数据库和事务处理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奖.1999 Frederick P. Brooks, Jr.--- PhD, Harvard; Prof, UNC因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工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2000 Andrew Chi-Chih Yao --- PhD, UIUC; Prof, Princeton (姚期智,首位华人获奖者)因对计算理论做出了诸多根本性的重大贡献.2001 Ole-Johan Dahl, and Kristen Nygaard --- Profs, U Oslo因他们在设计编程语言SIMULA I 和SIMULA 67时产生的基础性想法,这些想法是面向对象技术的肇始.2002 Ronald L. Rivest --- PhD, Stanford; MIT;and Adi Shamir --- PhD, Weizmann;and Leonard M. Adelman --- PhD, Berkeley; USC因他们在公共密匙算法上所做的杰出贡献(RSA算法是当前在互联网传输、银行以及信用卡产业中被广泛使用的安全基本机制).2003 Alan Kay --- PhD, Utah; HP Labs (was at Xerox PARC)因发明第一个完全面向对象的动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Smalltalk.2004 Vinton G. Cerf、Robert E. Kahn因在互联网方面开创性的工作,这包括设计和实现了互联网的基础通讯协议,TCP/IP,以及在网络方面卓越的领导。2005 Peter Naur因在设计Algol 60语言上的贡献。由于其定义的清晰性,Algol 60成为了许多现代程序设计语言的原型。2006 Frances Allen(首位女性获奖者)因对于优化编译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技术为现代优化编译器和自动并行执行打下了基础。2007 Edmund M. Clarke、 E Allen Emerson和Joseph Sifaki表彰他们开发模型检测技术,并使之成为一个广泛应用在硬件和软件工业中非常有效的算法验证技术所做的奠基性贡献。1981年在美国工作的Edmund Clarke和Allen Emerson以及在法国的Sifakis分别提出了模型检测(Model Checking)的最初概念,并且他们开发了一套用于判断硬件和软件设计的理论模型是否满足规范的方法,此外,当系统检测失败时,还能利用它确定代码中问题存在的位置。

诺贝尔的英文简介

英文选读:关于诺贝尔的其人其事alfred nobel alfred nobel was born on october 21, 1833 in stockholm, sweden. in 1842, when alfred was nine years old, his mother (andrietta ahlsell) and brothers (robert and ludvig) moved to st. petersburg, russia to join alfred"s father (immanuel), who had moved there five years earlier. the following year, alfred"s younger brother, emil, was born. immanuel nobel, an architect, builder, and inventor, opened a machineshop in st. petersburg and was soon very successful with contracts from the russian government to build defense weapons. because of his father"s success, alfred was tutored at home until the age of 16. yet, many consider alfred nobel a mostly self-educated man. besides being a trained chemist, alfred was an avid reader of literature and was fluent in english, german, french, swedish, and russian. alfred also spent two years traveling. he spent much of this time working in a laboratory in paris, but also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upon his return, alfred worked in his father"s factory. he worked there until his father went bankrupt in 1859. alfred soon began experimenting with nitroglycerine, creating his first explosions in early summer 1862. in only a year (october 1863), alfred received a swedish patent for his percussion detonator - the "nobel lighter." having moved back to sweden to help his father with an invention, alfred established a small factory at helenborg near stockholm to manufacture nitroglycerine. unfortunately, nitroglycerine is a very difficult and dangerous material to handle. in 1864, alfred"s factory blew up - killing several people, including alfred"s younger brother, emil. the explosion did not slow down alfred, and within only a month, he organized other factories to manufacture nitroglycerine. in 1867, alfred invented a new and safer-to-handle explosive - dynamite. though alfred became famous for his invention of dynamite, many people did not intimately know alfred nobel. he was a quiet man who did not like a lot of pretense or show. he had very few friends and never married. and though he recognized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dynamite, alfred believed it was a harbinger of peace. alfred told bertha von suttner, an advocate for world peace, my factories may make an end of war sooner than your congresses. the day when two army corps can annihilate each other in one second, all civilized nations, it is to be hoped, will recoil from war and discharge their troops.* unfortunately, alfred did not see peace in his time. alfred nobel, chemist and inventor, died alone on december 10, 1896 after suffering a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several funeral services were held and alfred nobel"s body was cremated, the will was opened. everyone was shocked. the will alfred nobel had written several wills during his lifetime, but the last one was dated november 27, 1895 - a little over a year before he died. nobel"s last will left approximately 94 percent of his worth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ive prizes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peace) to "those who, during the preceding year, shall have conferred the greatest benefit on mankind." though nobel had proposed a very grandiose plan for the prizes in his will, there were a great many problems with the will. · relatives of alfred nobel were so shocked that many wanted the will contested. · the format of the will had formal defects which could have caused the will to be contested in france.

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GerhardErtl ,以表彰他对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的重大发现。使 CO、NO

C

2001-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三名科学家分享2001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美国弗里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勒兰德-哈特韦尔生于1939年,他的发现在于找到了一种控制细胞循环的特定类型基因。其中一种名为"start" 的基因对于控制每个细胞循环的开始具有重要作用。 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保罗-诺斯(Paul Nurse)生于1949年,他确认、克隆并了解了控制细胞循环的基因及分子方法。 他的同事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的蒂莫希-亨特生于1943年,他因发现了控制CDK功能的cyclins和蛋白质而共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三位德美科学家荣获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艾里克-科纳尔1961年出生于美国加州,现年39岁 ,199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机构的高级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1957年出生于德国海德堡,现年43岁,1986年在德国获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教授。卡尔-威依迈1951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现年50岁,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为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物理教授。 三位科学家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淡气中实现碱性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人们都知道激光与普通灯光不同,在激光中所有光粒都具有相同的能量与振荡,因此如何控制其它光束达到同样的状态一直就是对物理科学家的一种挑战。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使得原子能够“合谐地歌唱”,这样就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博斯提出了一个关于光粒计算的重要理论,并将结果发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将这一理论扩展扩展到了特定类型的原子。爱因斯坦预计,如果这种类型的原子气体被降低到极低的温度,那么所有的原子就会突然聚集在一种尽可能低的能量状态。这种过程与从气体中滴下一滴液体相似,因此称为博斯-爱因斯坦冷凝,上述三位物理学家的成就在于成功证实了这一理论。美国和日本三位科学家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11:45(北京时间17:4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及美国科学家夏普雷斯。以下是三人简介及得奖理由:诺尔斯和野依良治得奖理由:在手性催氢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诺尔斯: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现年84岁,1917年出生(美国公民)。1942年获哥仑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圣路易斯Monsanto公司,1986年退休。野依良治:日本名古屋大学。现年63岁,1938年出生于日本神户(日本公民)。1967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任名古屋大学化学教授,2000年起任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夏普雷斯得奖理由:在手性催氧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夏普雷斯:美国加利福尼亚Scripps研究学院。现年60岁,1941年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费城(美国公民)。1968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任美国Scripps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奖金分配:总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诺恩斯和龙二野依共同分享其中的一半,夏普雷斯获另一半。诺贝尔化学奖是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他在遗嘱中说奖金的一部分应颁给“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首届化学奖于1901年授给了荷兰科学家范托夫(Jacobus van"t Hoff)。移民作家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当地时间10月11日13:00(北京时间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将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瑞典文学院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维-苏-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现年69岁,系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特里尼达,其父亲任特里尼达《卫报》的记者。奈保尔从11岁开始热爱文学,作为记者的父亲细心鼓励他的写作。1950年,18岁的奈保尔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的坚持创作。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了。这年,他的父亲去世。奈保尔出版的《父子之间》收入了两人的往来书信。1953年成为自由撰稿人。1954年-1956,担任BBC“加勒比之声的栏目主持人”。1957年到1961年,他担任《新政治家》杂志的专栏撰稿人。1990年得到英国皇室的封爵。1993年,他成为英国戴维-柯翰文学奖的首位获奖者。他主要作品《米盖尔大街》(1959年)《神秘的按摩师》1957年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1961)(成名作)《印度:受到损伤的文明》(1977)《幽暗国度》1981年《江之湾》1979年《效颦人》1967年《游击队员》1975年《在自由的国度》1971年(获得布克奖)《在信徒中间》1981年《超越信仰》1998年《寻觅中心》1984年《神秘的新来者》1987年《印度:当今的百万哗变》1990年《世俗之路》(1994年》奈保尔被称作世界的作家,他虽然用英语写作,但是作为一个在英国政府统治着的加勒比的特里尼达多吧和多巴哥殖民地长大的作家以及随父母生活在特里尼达西印度社区特殊的背景,他记忆中有印度伴他成长,而西印度殖民社会和英国文学对他也很有影响。他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等发展国家的动荡不安,暴力和绝望,以及帝国主义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体现出了殖民国家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和不彻底的自由感,体现了后殖民时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失却,被迫移居为流民造成的失重,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文学作家在英语世界生命卓著,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英国大评论家普里切特曾经称他为“在世的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已经出版25部作品,曾获得各类文学奖。早在20年前就被视作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所以他今天的获奖是在人们的预料之中的。安南及其领导的联合国共获世纪诺贝尔和平奖当地时间10月12日11时(北京时间10月12日17时),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联合国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获得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以奖励他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有序的世界”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任表示,“联合国一直奋斗在谋求世界和平和安全的最前沿。”成立于1945年的联合国目前在全球各地拥有5万名雇员。他说,“联合国在过去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经受了许多的挫折。”安南闻此消息后表示,这是一个“好消息”,是对联合国工作的承认。他说,“我们感到很兴奋、也很受鼓舞,这是对联合国及其工作人员迄今为止的努力的承认。”但谈到911恐怖袭击事件时,他表示,“在世界面临如此的困难的时刻,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过,这更加增强了我们追求和平的信心。”此项诺贝尔奖价值1000万瑞典克朗,即94万6200美元。评奖委员会主任表示,63岁的安南一直“致力于向联合国注入新的活力”,“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及艾滋病等方面,接受了诸多新的挑战。”尽管美英对阿富汗的空袭使和平的前景渺茫,评奖委员会还是如期颁布了此项大奖。安南及其领导下的联合国是击败136名提名候选人而获奖的。其中不乏强劲的竞争对手,如国际红十字会等。评奖委员会主任称,该奖项旨在支持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但他拒绝评论是否向华盛顿有所暗示。安南称,上个月美国遭受的恐怖袭击“伤害了全世界人民的感情”。但他指出,美国政府于本周声称,关于是否扩大其对阿富汗及其它国家进行军事打击,他们将保留对此作出决定的权利,他因此而感到忧虑。有着189个成员国的联合国表示,它将“致力于让所有人类共同拥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致力于改善人权、保护环境、抵御疾病、促进发展和减少贫困。”联合国下属的若干机构曾先后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但联合国获奖还是首次。美英三科学家获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伊文思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卡佩西出生于意大利,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国,埃文斯是英国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国公民。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法德科学家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福特(Albert Fert)和来自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彼得·格林德(Peter Grünberg),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效应的贡献。按照传统,2007年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德国科学家获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已揭晓,来自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的格哈特·埃尔特(Gerhard Ertl)因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的贡献独得该奖。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冷 英国女作家莱辛折桂据诺贝尔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10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小说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她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给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1962年,她推出《金色笔记》奠定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后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莱辛的主要作品包括《青草在歌唱》(1950年)、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金色笔记》(1962年)、《幸存着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 戈尔如愿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2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戈尔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诺贝尔和平奖是为了表彰他们在改善气候变化问题上作出的贡献。戈尔于1948年出生,曾出任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2001年1月20日结束任期离职。自从2000年竞选总统失利后,戈尔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2007年,他参与制作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由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其任务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展开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评估,为保护环境和国际社会在气候方面的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10月8日17时30分 医学/生理学奖●10月9日17时45分 物理学奖○10月10日17时45分 化学奖●10月11日19时 文学奖○10月12日17时 和平奖●10月15日19时 经济学奖

求分析化学有关的诺贝尔奖工作原始文献

百度

诺贝尔奖几次颁给与合成氨有关的化学家?什么时候颁给谁?

诺贝尔 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展了无烟炸药。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商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皇家卡罗林医学研究院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经济学奖的授予方式和货币价值与此相同。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诺贝尔奖奖章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己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