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南水北调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南水北调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的起点是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终点是天津;中线的起点是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西线未开工,无起点和终点。南水北调工程是针对我国南涝北旱的现实情况,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以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并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布局。南水北调的好处1、解决北方缺水。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6、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7、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8、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9、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10、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南水北调是把哪的水调到哪

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水资源自其上游、中游、下游,结合中国疆土地域特点,分东、中、西三线抽调部分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中线一期工程从大坝加高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直通北京,总长1432公里,工程自2003年开工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

南水北调源头在那里?

东线工程的源头是长江下游扬州的长江水,中线工程的源是头丹江口水库,西线工程源头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西线工程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扩展资料: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1、解决北方缺水;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什么意思?

南水北调是中国战略性工程,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路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复杂的超级调水工程,堪称世界奇迹。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同为中国大型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中国地大物博,但降雨量南北分配不均。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季时间长,降水量大;而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性质较为干燥,雨季来临晚,降水较少。中国人口在华北地区分布众多,其中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等特大城市人口均超过1000万以上。人口众多,再加之工农业发达,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消耗量巨大。为维持中国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用水需求,中国在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方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目前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截至2022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是哪里的水

南水北调是指中国政府在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方面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其目的是将长江、汉江等南方的水资源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调拨至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到多个省份和城市,包括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地。这项工程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水资源的平衡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保障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南水北调工程?

什么是南水北调工程?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的起点和终点

南水北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东线起点扬州,终点天津;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终点在北京;西线起点在长江上游,终点未知,还在进行项目研究。南水北调的起点和终点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终点在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涉及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目的是缓解苏、皖、鲁、冀、津等五个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西线工程起始于长江上游。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的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现仍处于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南水北调的意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南水北调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是什么意思

南水北调的意思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南水北调的意义1、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意义: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3、生态意义: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起点和终点

南水北调的起点是扬州终点是天津。南水北调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接,共同编织了一张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它是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又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南水北调的东线是以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为起点,到天津结束,贯穿了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等五个省、市。南水北调中线以丹江口水库为起点,途经唐白河流域,过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方程垭口,从河南通过隧道穿过黄河,一路北上到北京城的水源地团城湖。南水北调的意义南水北调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南水北调是把哪的水调到哪

南水北调是将我国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南水北调的主要建筑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2015年初,东干渠将进行静水压通水试验。冲水试验完成后,还需要南干渠、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届时方能全线通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简介

1、南水北调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的用水问题。2、“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3、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提升至1.2,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南水北调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南水北调是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到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结束。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南水北调的规划1、东线规划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2、中线规划水源70%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3、西线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什么意思

南水北调指的是“南水北调工程”,意思是将我国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南水北调的原因是我国北方缺水严重,为解决解决北方缺水,国家决定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南方调取一部分水接济北方。南水北调的影响: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水北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西线调水是从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调水。南水北调的总目标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以前南水北调现在为什么西南干旱

自然影响,人为因素都有

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吗?

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两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水利部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做了大量工作,是很好的,表示拥护。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而人口众多,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成绩巨大,但是以超采地下水和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黄淮海地区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必须大力节约用水,加强污水处理,这是先决条件。即使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处理,这一地区仍供水不足,所以南水北调势在必行,只要准备工作做好,越早建设越好,要分期进行,逐步建成。 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扬州引水,经扩大的南北大运河和平行河道,扬水64米到东平湖,然后过黄河经扩大的南北大运河到天津。还从东平湖西水东调到烟台等城市。东线水源丰富可靠,可利用南北大运河,沿线有湖泊调蓄,工程较简易,便于分期进行,较为灵活。山东、河北东部沿津浦铁路缺少水源,浅层地下水已枯竭,深层含氟地下水有损人民健康,所以必须加快调水。建议一二期工程同时进行,二年内调应急水量,2010年在现有基础上新调水80亿立方米,过黄河40亿立方米。2030年新调水200亿立方米,过黄河100亿—110亿立方米。东线需要扬水,我们已有经验,虽然运行费用较高,但因建设投资较少,所以水价还较低。问题是黄河南北沿线水污染,为此要加大投入,进行污水处理,这势在必行,是能够成功的。 中线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修渠道经分水岭方城垭口,到郑州,过黄河,修渠道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线南水北调主要供京津、沿京广铁路城市用水和华北环境用水,兼顾农业用水。华北城市处在干旱半湿润地区,枯水年很干旱,所以要控制城市和工业发展。石家庄、邯郸等沿京广铁路城市在太行山麓,水源较好,目前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定额居华北之首,用水浪费,且大量超采地下水。所以要节约用水,用附近水库水,建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城市和工业用水后,供农业用水,不再超采地下水。北京城市和工业发展很快,还大量种草地,增加用水,如明后年连续干旱,将发生水荒,必须采取应急节水开源措施。中线南水北调也分期进行,黄河以南渠道可一次建成,引水130亿立方米,也可分两期进行。黄河以北初期修渠道沿太行山麓、京广铁路西侧的高线到北京,分支到天津,引水35亿—40亿立方米,其中供北京、天津各10亿立方米,其余供石家庄等沿京广铁路城市,天津得东线供水后,可调整分配供水。这样渠道较小,可在2010年前供水京津。因供城市用水,渠道调蓄要求较低。但防洪标准要高,以策安全。枯水年丹江口水库只能调约60亿立方米,过黄河40亿立方米,较为适应。后期调水130亿立方米,过黄河80亿—90亿立方米,修低线沿引黄济淀线路到白洋淀,引水约50亿立方米,供环境和农业用水,保证率较低,在2030年前建成。 西线南水北调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150亿立方米到黄河上游,供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用水。在东线、中线建成后,可调分配给山东、河南的部分黄河水量给上游用。在2030年前引大渡河水约40亿立方米到黄河,到2050年,两线全部建成。 大西线南水北调只是设想,技术上不可行。将来需要从澜沧江、怒江等调水时,另做可行性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管理体制设想,东线分段组建公司,中线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及各省市配水公司,按合同和市场经济办事。政府起宏观调控作用,照顾全局整体利益,是必要的。说到底,只有管理好了,南水北调工程才可能实现预定目标。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投资,70%—80%政府拨款,20%—30%银行贷款。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工程投资要有偿的,城市生活水平高,工业水费可计入成本,理应按市场经济办事,要分摊城市和工业调水工程投资,除银行贷款外,由政府拨改贷补足。拨改贷偿还年限可稍长,利率可稍低。目前重要城市以外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用水还很困难,这样做才较公平合理,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水价稍高是应该的,还能促进节约用水。目前依赖政府,低价用水的习惯必须改变。至于农业用水,政府无偿投入,水价给予补贴。(2002-12-18 ) 相关文章: · 张光斗: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浅谈北方地区缺水与南水北调问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 潘家铮 北方地区缺水和南水北调问题,一直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事。特别在这些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更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和同志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了很多意见。在工程院的“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中,也列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提出了报告,已印成文件,并向温副总理作了汇报。在今天的论坛中,我本来想只要把报告摘要读一下,发挥一下,或者把我向温副总理的汇报材料在这里重复一下即可。后来想,这样做意思不大……,所以最后改变主意,想在论坛上谈谈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以供大家参考。北方缺水是明摆的事,从水量较丰富的长江流域,调一些水北上,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衡量也不是办不到的事。搞南水北调似乎是理所当然而势在必行的事,但研究议论了几十年,意见总是分歧。这里牵涉到一些复杂的因素或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的发言主要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只能谈些影响较大的因素,而且全是个人的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 节水挖潜与调水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表面上是容易取得一致的,总的提法不外为:大力节水和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外调必要的水,实际上人们由于所处岗位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理解和重点。有些同志强调调水的必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替代性等,认为节水是有限度的,要付出代价的,挖潜的余地已很少了,有的地方已过度开发了。而且节水与调水也不矛盾,应当尽快启动调水工程了。总之,强调调水,少谈节水。另一些同志强调节水挖潜的重要性、战略性,必须立足于此才谈得上调水,否则将是不可持续的。有的同志甚至说,不抓节水、挖潜、治污,大调水必然引起大浪费、大污染、大破坏、大腐败。此话可能偏激,但不是没有道理。我觉得两者都有道理,但有些偏向于后者,为什么呢? 调水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所以只能在这样(缺水)的本底下安排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速度,提高人民生活,不可能以需定供,而过去正是这么做造成重大失误的。 到目前止,在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仍然存在严重浪费水的现象。工业的万元产值指标、水的利用系数、农业的单产耗水量、灌溉定额、利用系数,城市生活用水问题更多,最缺水的京广沿线城市,人均用水量超过Amsterdam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但我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呀)!跑掉漏掉糟掉的水不知凡几,有的达3O%!废水污水大量排放,或未经治理而重复使用,都是明摆的事实。水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加重水资源紧缺的例子也极多,但没有什么人在考虑,更谈不上采取措施。节水挖潜确实需要投入,是对的,但都比调水便宜。(治污要贵一些,也不一定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目前人们较关心的是如何找钱把南水调来,较少关心和推动如何先把钱投到节水上去,这也是事实吧。节水,不仅是为了经济问题,而是个原则问题、风气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是否可持续发展问题,能为生态环境节水也是为子孙多留些余地的问题,应该把它提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节水、挖潜、治污,容易流于口头表态,惰性十足,做些表面文章,或启动一下,然后又依然故我。我们的老毛病就是喜欢搞新工程,开源工程,看得见的工程,而不愿去做无名英雄和清扫垃圾的事。如果不从思想和行动以及政策、体制上狠下决心改,确实会发生调水越多,越不重视节水、挖潜和治污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对这个问题敲打得重些是有好处的。当然,我赞成节水与调水应平行推进,并不是一定要潜力挖光了才搞调水工程,那样就来不及了(需很长时间建设)。但我们提议,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都按不同情况制定一些合理的目标,如果用水超过这些指标,水调到门口也无权使用,促使两者相互促进。 二 不同调水线路之间的关系 水利部门经过数十年的规划研究,拟就了从东、中、西三条线路调水北上。虽然有同志提出各种其它设想,都存在这样那样问题,规划研究深度更是不足。所以到目前看,还是水利部门这三条线的大格局较有根据,基本上是合适的,那么三条线间的关系又如何? 从宏观上看,从整个广大北方地区缺水情况来看,其实三条线既各有其主要供水区或主要目的,又能互相通融,‘相辅相成",我们形容为一母所生的三人同胞,也就是说都是需要的。问题是每个工程规模都极其宏伟,不计配套,主体工程的投入都需要几百亿、上千亿甚至一千几百亿的量级。总不能(也不必要)同时开工,这就出现了‘比选"问题。(比选这个词不确切。)相对讲,西线工程尤其困难,前期工作也更困难和复杂。它将水直接调入黄河上游,与中东线的有明确供水区也不同。所以看来要后行一步,这看法分歧不大。当然,前期工作务必抓紧,它可能是真正能解决黄河本身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的焦点是东线、中线之争。不同地区、部门、人士对此确各有情钟,争论不休。我的看法,东中线不但是同胞,而且是孪生子,它们同是为解决黄淮海平原和京津地区的缺水问题的,所以不但不存在“比选”问题,也不是‘排序"问题,(一提排序,似乎要一线完工后再启动另一线),而是分析利弊,解决存在问题后,条件具备就上,分期穿插进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要搞“排他性”竞争,生怕别人一开工,我就被耽搁了。宁可来一个谁都不上,也不能让它前头。 两个方案的优缺点和条件其实还是较清楚的,东线方案的主要优点: ● 从长江下游取水,水源保证。 ● 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较少,技术上简单(穿黄洞早已打通),收效快。 ● 可以解决远东地区山东的紧急问题。它的问题是有水的污染和供水区偏东,不能直供到特大城市。另外要解决好与江苏的关系问题。 中线的主要优点是引用丹江口水库的清洁水,专线直供京广沿线城市,位置合适,全线自流。问题是: ● 汉水水量有限;调出145亿立方米水之多,后果到底如何? ● 丹江口水库难以进行多年调节,当南北方同丰同枯,或北丰南枯时,运作上有困难;年内供水也不能持续。一千几百公里长的专用渠道上,无大水库与之直接相连,进行调蓄、运行极不灵活,还存在工程风险问题(跨越100多条大小河流)。 ● 工程量、投入、移民数都较大。另外这两条线的设计中,对工程量及投资的估算都不同程度地偏小,有待复查、校正。 由于中线方案更是议论重点,我们也较多地做了些研究,提出些建议。例如,适当减少一些调水规模(从145亿减少到130亿立方米),减少对汉江的影响。中线过黄后,分为高低两线,高线专供沿线城市用水,数量较少(25亿~30亿立方米左右),保证供水;低线作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汉水水丰时可多调,水少时可少调。(生态河)使河北地区恢复湖淀有水河流长流的面貌。中线有些技术问题(如过黄河)有待深入研究解决。概算要全面重编,使两条线存在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便可在条件成熟后先后启动,分期平行进行。目前看来,东线稍先一些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影响中线的进行。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还提出做‘平行设计"或‘复核设计”的建议。大家应能做到实事求是,做到‘孔融让梨"而不是‘箕豆相煎",南水北调就容易启动、收效了。 三 政策措施和调水工程的建设、运行问题 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对任何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对于南水北调这样工程来说,这种影响将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很难建设,建起来很难顺利运行、发挥它的最大效益,甚至会变成国家的沉重负担。 南水北调工程,无论哪一条线,规模都极宏大,投入非常之巨。影响面及影响程度更是至广至深。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时,人们总是先想到技术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需要多少投入问题。这些问题逐步明朗后,自然而然要想到:这笔巨大的投入谁承担呢?调来的水卖给谁呢?什么水价呢?怎么收取呢?工程是否还本付息呢。如何管理、运行、维护呢?这些问题的解答可能比技术问题还复杂,但现在的研究是不够的,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工程也不易上马。 最简单的办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一切由国家投入,水是无偿或低价供给的,怎么配由领导说了算,维修运行管理也全由政府包下来,这种做法在今天显然是行不通了,一则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把所有的巨型水利建设包下来,二则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三则这么做势必助长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条路是不可行的,这种做法今后只会天天抢水,为水打架。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按现代化的体制和机制来建设和管理,水不可能无偿提供,但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主要起的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影响国家重要地区的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也不能完全根据市场机制来建设与运行,它应该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和形式。 鉴于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作用是社会性的、全国性的,而且投入十分巨大,所以主体工程的投入只能以国家为主,而且是中央投入为主(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配套工程(为城市水厂水网工程、农灌渠斗渠等)则分层次由地方政府和受益集团、个人分担是较合理的。 水应该是有偿供应的,但须分别情况定价。例如,生态环境用水应是无偿的;农业灌溉用水应是低价的,亏损部分国家贴补;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应是较高价格的,也分别行业、城市计价;其次,水价收费中,也应有数量上的区别,在合理的耗水指标以下,水价较低,超标愈高,水价愈高,直至征收惩罚性水价,也即分段计价,在不同季节,对于不同保证率的供水,水价都应不同。水价不仅指调水,应包括一切地表、地下水在内,只有雨水才不要钱,否则,引水水价高,地表水地下水则可无偿敞开使用,怎么可能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呢。水价政策不仅限于供水,对废水排放,污水控制和治理,都要有所导向和控制,否则,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也只能是句空话。对治水上,水价确实是起有极大作用的杠杆,研究和制订合理水价政策,是无比重要的事。 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要由调水管理运行部门直接向各用水部门收费是行不通的,只能根据各类水价、用水量显示一个综合水价,包括地方政府,“趸售出去”,由地方政府自行具体掌握调整。所以调水运行部门和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水利、财政,物价、立法监察等部门间的关系将是紧密和复杂的,值得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必须大家都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才能使水资源真正能最科学合理,最经济有效地得到分配利用。 鉴于调水工程投入的集中,水价则不可能任意提高,有一部分必须无偿供应,南水北调不会是个盈利点,要做到还本付息,自我完善,发展也十分困难。所以国家在融资、还贷、贴息、移民等各方面要有倾斜优惠,特别地方政府要为之做贡献而不是雁过拔毛,以此为生利之道,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中央收入的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应加大。由此看来,南水北调工程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工程,但又必须按市场模式予以建设管理、经营。政府的作用,在这个工程中不能放弃或放松,而应加强,应适当集中于中央。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跨流域跨省区的调水工程怎么能指望实施和收效呢? 南水北调工程要从水源区通过1000几百公里、跨越许多省区,供水到广大城市农村,这样的工程使之确切可行,发挥最佳效益,关键点是各地区各部门乃至每个人都要从大局、全局和长远利益着想,从总体最高利益,把地区、部门、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换句话说要有点“龙江精神”。从历史上看,许多好的合理的水利规划未能实施,一不是技术问题,二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利益难调,意见不一。在开会时慷慨激昂,生怕丧权辱国(他那个小王国),甚至发展到长期的水利纠纷,一些水利部门忙的是协调、合稀泥,这种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对于水利规划,确实要慎重研究,兼顾各方利益,考虑历史因素,经过反复协商后订定,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但总有个最佳方案,总会有得有失,规划一经制定,审批甚至立法后,那就必须执行。这里不存在什么协调的问题,不允许再讨价还价,软磨硬顶。关键是要有大公无私、先全局后局部的江水英式的领导干部。国家人事部门在考核提拨干部的,很注意年轻化、专业化,什么文化水平,博士硕士,搞民意测验……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更基本的是要考核他有没行“大公无私”的全局观点,有人说,这怎么考核?我认为,一位领导干部在牵涉全局与局部利益有矛盾的问题上的表现,就是最好不过的亮相,足以判定这位干部能否担当大任、重任、而不是个鼠目寸光,专搞短期政绩、华众取宠之徒,我建议人事部门来一个微服私访,参加些水利会议,这会对他们有好处的。 四 关于西南调水和当前水利工作的问题 最后还想简单谈谈所谓从西南诸河调水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大西线调水问题。上面所讲的南水北调,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长江的水量虽大,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调水的,有些影响现在还不能说得很清楚。如果中东西三线都按最终规划实现,大约每年有五百亿立方米水从长江到黄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水量。对长江一直到长江口究竟有多少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西部幅员占全国之半,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人口、耕地、经济规模都难以与东部相比。有不少同志认为关键在水,有了水,就可以大发展,搞得与东部一样,“再造一个中国”。调东区“500亿立方米水肯定不够(大部分是供黄淮海平原了),于是主张从更西南的澜沧江、怒江、乃至雅鲁藏布江(也包括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等江,大渡河)大调水到西北,调上一千亿甚至二千亿立方米水,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了不少,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好处,某些事,写成科幻小说即是好题材,真的送到中央要求马上去干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不怀疑提示这种设想的人多数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但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行则不可,对这样的事得研究一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光凭热情,好心与幻想,于事无补,甚至要坏事。不仅这种工程的艰巨性过大,投入达天文数字、许多困难问题难以想象,而且有无这种必要性就会有人怀疑。我们以往总是强调“人定胜天”,强调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适应我的要求。这种提法不够全面,使我们吃了不少亏,欠下不少债。现在应该认识到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不是无限制的,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共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我们国家的人口最高达16亿,是不是要分8亿住到西部去?我们现有耕地约20亿亩。是不是要在西部再开发20亿亩?西部的面貌、条件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这是几千几万年的历史发展形成的,是否有可能与必要全部改造成和江南一样?处处绿树成荫,处处稻浪重重,这才算是山川秀美?还是适当保留它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更好一些。这些都值得深思。有同志说,不管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做些研究至少没有坏处。我认为,对西部、西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开发规划这些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凭一些空想就认真地搞“可行性研究”,甚至成立筹备处,那是不行的。要防止一些好大喜功的领导人头脑发热,醉心于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把该办该做的事情耽搁了,把原来很合理可行的方案都丢弃了……还要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行骗。现在社会上的骗子太多了。而且骗术愈来愈高明、科技化行骗了…… 在这里,媒体的正确引导和误导性关系极大,我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呼吁,社会主义的传媒,应该有它的纯洁性、原则性,不能追求轰动效应,不能光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多做些调查研究学习,若干年后,回头看自己写的报导,宣传,不会感到面红。总之,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到新疆之类的事,还是和在喜马拉雅山上开个缺口、把印度洋暖流引进西北一样,先作为科幻小说为好,别把它当作一本正经的事去搞。我对它的评价是一副对联:“画饼充饥”、“信口开河”;横批是“痴人说梦”。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弊

北方地区缺水和南水北调问题,一直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事。特别在这些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更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和同志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了很多意见。在工程院的“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中,也列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提出了报告,已印成文件,并向温副总理作了汇报。在今天的论坛中,我本来想只要把报告摘要读一下,发挥一下,或者把我向温副总理的汇报材料在这里重复一下即可。后来想,这样做意思不大……,所以最后改变主意,想在论坛上谈谈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以供大家参考。北方缺水是明摆的事,从水量较丰富的长江流域,调一些水北上,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衡量也不是办不到的事。搞南水北调似乎是理所当然而势在必行的事,但研究议论了几十年,意见总是分歧。这里牵涉到一些复杂的因素或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的发言主要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只能谈些影响较大的因素,而且全是个人的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 节水挖潜与调水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表面上是容易取得一致的,总的提法不外为:大力节水和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外调必要的水,实际上人们由于所处岗位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理解和重点。有些同志强调调水的必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替代性等,认为节水是有限度的,要付出代价的,挖潜的余地已很少了,有的地方已过度开发了。而且节水与调水也不矛盾,应当尽快启动调水工程了。总之,强调调水,少谈节水。另一些同志强调节水挖潜的重要性、战略性,必须立足于此才谈得上调水,否则将是不可持续的。有的同志甚至说,不抓节水、挖潜、治污,大调水必然引起大浪费、大污染、大破坏、大腐败。此话可能偏激,但不是没有道理。我觉得两者都有道理,但有些偏向于后者,为什么呢? 调水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所以只能在这样(缺水)的本底下安排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速度,提高人民生活,不可能以需定供,而过去正是这么做造成重大失误的。 到目前止,在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仍然存在严重浪费水的现象。工业的万元产值指标、水的利用系数、农业的单产耗水量、灌溉定额、利用系数,城市生活用水问题更多,最缺水的京广沿线城市,人均用水量超过Amsterdam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但我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呀)!跑掉漏掉糟掉的水不知凡几,有的达3O%!废水污水大量排放,或未经治理而重复使用,都是明摆的事实。水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加重水资源紧缺的例子也极多,但没有什么人在考虑,更谈不上采取措施。节水挖潜确实需要投入,是对的,但都比调水便宜。(治污要贵一些,也不一定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目前人们较关心的是如何找钱把南水调来,较少关心和推动如何先把钱投到节水上去,这也是事实吧。节水,不仅是为了经济问题,而是个原则问题、风气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是否可持续发展问题,能为生态环境节水也是为子孙多留些余地的问题,应该把它提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节水、挖潜、治污,容易流于口头表态,惰性十足,做些表面文章,或启动一下,然后又依然故我。我们的老毛病就是喜欢搞新工程,开源工程,看得见的工程,而不愿去做无名英雄和清扫垃圾的事。如果不从思想和行动以及政策、体制上狠下决心改,确实会发生调水越多,越不重视节水、挖潜和治污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对这个问题敲打得重些是有好处的。当然,我赞成节水与调水应平行推进,并不是一定要潜力挖光了才搞调水工程,那样就来不及了(需很长时间建设)。但我们提议,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都按不同情况制定一些合理的目标,如果用水超过这些指标,水调到门口也无权使用,促使两者相互促进。 二 不同调水线路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上看,从整个广大北方地区缺水情况来看,其实三条线既各有其主要供水区或主要目的,又能互相通融,‘相辅相成",我们形容为一母所生的三人同胞,也就是说都是需要的。问题是每个工程规模都极其宏伟,不计配套,主体工程的投入都需要几百亿、上千亿甚至一千几百亿的量级。总不能(也不必要)同时开工,这就出现了‘比选"问题。(比选这个词不确切。)相对讲,西线工程尤其困难,前期工作也更困难和复杂。它将水直接调入黄河上游,与中东线的有明确供水区也不同。所以看来要后行一步,这看法分歧不大。当然,前期工作务必抓紧,它可能是真正能解决黄河本身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的焦点是东线、中线之争。不同地区、部门、人士对此确各有情钟,争论不休。我的看法,东中线不但是同胞,而且是孪生子,它们同是为解决黄淮海平原和京津地区的缺水问题的,所以不但不存在“比选”问题,也不是‘排序"问题,(一提排序,似乎要一线完工后再启动另一线),而是分析利弊,解决存在问题后,条件具备就上,分期穿插进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要搞“排他性”竞争,生怕别人一开工,我就被耽搁了。宁可来一个谁都不上,也不能让它前头。 两个方案的优缺点和条件其实还是较清楚的,东线方案的主要优点: ● 从长江下游取水,水源保证。 ● 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较少,技术上简单(穿黄洞早已打通),收效快。 ● 可以解决远东地区山东的紧急问题。它的问题是有水的污染和供水区偏东,不能直供到特大城市。另外要解决好与江苏的关系问题。 中线的主要优点是引用丹江口水库的清洁水,专线直供京广沿线城市,位置合适,全线自流。问题是: ● 丹江口水库难以进行多年调节,当南北方同丰同枯,或北丰南枯时,运作上有困难;年内供水也不能持续。一千几百公里长的专用渠道上,无大水库与之直接相连,进行调蓄、运行极不灵活,还存在工程风险问题(跨越100多条大小河流)。 ● 工程量、投入、移民数都较大。另外这两条线的设计中,对工程量及投资的估算都不同程度地偏小,有待复查、校正。 由于中线方案更是议论重点,我们也较多地做了些研究,提出些建议。例如,适当减少一些调水规模(从145亿减少到130亿立方米),减少对汉江的影响。中线过黄后,分为高低两线,高线专供沿线城市用水,数量较少(25亿~30亿立方米左右),保证供水;低线作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汉水水丰时可多调,水少时可少调。(生态河)使河北地区恢复湖淀有水河流长流的面貌。中线有些技术问题(如过黄河)有待深入研究解决。概算要全面重编,使两条线存在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便可在条件成熟后先后启动,分期平行进行。目前看来,东线稍先一些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影响中线的进行。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还提出做‘平行设计"或‘复核设计”的建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地质灾害评价

贾德旺 王学森 张敏 朱昶(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兖州272100)作者简介:贾德旺(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勘察与研究工作。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沿线存在的地质灾害及工程实施后可能诱发的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影响意义重大。本文在收集现有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现有地质灾害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沿线区域划分为无地质灾害区和轻度地质灾害区,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与建议。关键词:南水北调;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评价;山东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概况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四横三纵”的基本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段跨越山东省西部,由南至北依次经过山东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与德州等五市,南北干渠总长486.8km。调水自江苏省进入山东省后于韩庄运河利用台儿庄、万年闸、韩庄三级泵站送水至南四湖下级湖,经二级坝提水到上级湖,沿梁济运河经长沟、邓楼、八里湾三级泵站提水进入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别向鲁北、胶东输水。鲁北输水干渠于位山穿黄倒虹后自流到临清,利用鲁北分干渠七一、六五河为夏津、德州等城市提供水源。胶东输水干渠自东平湖的青龙闸提水,于黄河南侧向东自流,经小清河干流及左堤外侧明灌渠与引黄济青工程衔接,调水至青岛、烟台。该工程耗资巨大,意义长远,因此为了工程顺利实施,“避害兴利”科学规划,对沿线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与评价非常必要。2 地质环境背景东线工程山东段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量由南至北依次递减,蒸发量分布规律与降水量基本相反。工程穿越山东一级新构造单元鲁中南-鲁东上升山地的西部、鲁西-鲁北沉降平原的中南部。地貌形态按成因分为河流地貌与湖积地貌两大类型,又可分为冲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河谷平原、侵蚀平原、侵蚀剥蚀平原和湖积平原六类地貌类型。土壤以棕壤、砂姜黑土、水稻土、褐土、潮土为典型土。地表水系发育,工程南北跨越淮河、黄河、海河三大流域,较大河流有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大汶河、泗河等,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南四湖为一近北西 -南东向展布的狭长带状湖泊,为调水工程经过之地,东平湖属黄河、汶河的滞洪区,两湖泊总库容约为1×109m3。图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地质灾害分布图1—土壤沙化区;2—采空沉陷易发区;3—岩溶塌陷区;4—地氟病易发区;5—地面沉降;6—地裂缝;7—分区界线;8—调水路线调水工程山东段沿线构造主要为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包括巨野断裂、嘉祥断裂、孙氏店断裂以及峄山断裂等。受构造控制,沿线地层发育有泰山群、震旦系、奥陶系和第四系。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开采量较大,枣庄、兖州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输出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孔隙水井(孔)单位涌水量100~1000m3/(d·m),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井(孔)单位涌水量500~1000m3/(d·m)。沿线大中型企业主要开采岩溶地下水,需水量大的单位有枣庄十里泉电厂、邹县发电厂、里彦电厂和各城市自来水公司等,局部地段由于取水量过大已处于超采状态。3 地质灾害类型工程沿线以自然成因为主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水土流失等;由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采空沉陷、土壤沙化、地裂缝等。(1)崩塌:多发生于地形陡立、垂直节理比较发育地区,上部岩层受内外动力作用后形成。沿线崩塌点位于薛城区陶庄镇西北山麓,崩塌体岩性为灰岩,因下伏页岩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后形成上部崩塌,崩塌体长约数十米。(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产生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等影响,破坏农田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壤肥力。沿线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鲁北平原徒骇、马颊河水系周围,平均降低排洪能力30%~50%,降低防涌能力25%~40%。(3)岩溶塌陷:产生塌陷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大面积的隐伏碳酸盐岩,塌陷主要发生在薛城区南石、枣庄十里泉、丁庄、东王庄一带,城市和工矿企业由于无节制超量开采岩溶水,改变了水源地地下水动力条件,最终导致岩溶地面塌陷。(4)地面沉降:该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缓变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德州市城区、济宁市中区。据资料,自1989年以来沉降速度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沉降范围多与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一致,地面沉降区域上不均匀,降幅较大区多集中在城市供水水源地范围内。(5)采空沉陷:沉陷点位于济宁市区内太平、欢城、岱庄以及枣庄市等地,沉陷区和有沉陷倾向的范围约3000km2。该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损失大片土地,村庄被迫迁移,经济损失巨大。(6)土壤沙化:饱和的粉、细、中沙及亚粘土,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发生液化,沿线土壤沙化可分为中度沙化与轻度沙化,中度沙化区分布在夏津县城附近,面积大,坑丛沙堆密集,风蚀强烈;轻度沙化区分布于夏津-武城、临清南、聊城西北、东阿等地,另外梁山县和汶上县交界处袁口-馆驿也有小面积分布。(7)地裂缝:多与开采地下水、采矿等人类活动有关,主要分布于峄城区王庄乡和吴林办事处的17个自然村,面积约15km2,多处于地下水降落漏斗内;1977年6月兖州矿山机械厂宿舍柏油路面出现地裂缝,呈单一开裂,断面呈“V”字形,近S-N向,裂面粗糙,升降错位不明显,属张性;微山县鲁桥地裂缝分布于鲁桥-南阳湖地段,方向性不强,无连续性,未见水平位移及上下错动现象。4 地质灾害评价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国内外尚无规范和标准,在此采用综合指数法,首先对各类地质灾害按照表1进行分级打分,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式(1)、式(2))进行计算:山东省环境地质文集山东省环境地质文集式中:F为各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Fmax为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最大值;n为参加评价指标数。求得地质灾害综合指数,再利用表2进行分区,根据评价结果将工程沿线划分为无地质灾害区和轻度地质灾害区。表1 地质灾害评价指标表表2 地质灾害综合指数分析标准表(1)无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综合指数小于1,主要分布于聊城市柳林-阳谷、梁山-鱼台、滕州市望庄等地,该区属于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平原,土地侵蚀性小,目前尚未发生地裂缝、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采空沉陷、土壤沙化等地质灾害。(2)轻度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指数1~2.75,分布在德州-夏津、济宁-台儿庄与低山丘陵区。德州-夏津主要是土地沙化、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土地沙化面积较大,已达中度沙化;水土流失发生于鲁北黄泛平原马颊河、徒骇河流域;地面沉降发生于德州、济宁两城区,属沉降程度较轻地段;岩溶塌陷、采空沉陷、地裂缝、崩塌等地质问题发生在济宁-滕州煤田、薛城-台儿庄等地。5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各种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力度。(2)因地制宜,在崩塌、岩溶塌陷、采空沉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存和潜存区,新建或拟建的工程采取避让措施。(3)健全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管理,在地面沉降、岩溶塌陷、采空沉陷等区,对地下资源进行限采,严格控制超采。(4)治标治本,对某些地段可采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措施。对崩塌易发区采用SNS柔性防护工程和混凝土格构加固;在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区开展植树造林;高氟区改打防氟井;对采空沉陷加大回填力度等。6 结论与建议(1)工程沿线现状地质灾害与地质问题较多,主要有地裂缝、土壤沙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及采空沉陷等。(2)对地质灾害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将沿线区域划分为无地质灾害区和轻度地质灾害区。(3)对区内地质灾害和地质问题加强预警预报措施,以便有效地遏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参考文献段永侯,罗元华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公岩等.2003.山东省枣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易发区划分方法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2(4):49~52

谁能告诉我南水北调东线的最新进展,越详细越好,谢谢!

预计2012年12月底两条穿黄隧洞主体工程将完工

(一)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南水北调工程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6.5mm,折合水量1037亿m3,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22.9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2.57亿m3,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305.8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1.调水工程的布局及前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江苏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为基础,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与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相连,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输水到烟台、威海。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km,其中黄河以南646km,穿黄段17km,黄河以北493km,胶东段701km。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从中运河到台儿庄进入韩庄运河,经南四湖进入梁济运河、柳长河,入东平湖调蓄,分别向黄河北和胶东地区供水。向黄河北供水线路经穿黄隧洞过黄河,在临清市穿卫运河进入河北;在临清市辟一支线连接七一河、六五河到大屯水库给德州供水。向胶东地区供水线路由东平湖青龙闸引水,经胶东输水干渠进入济南以东的整个胶东半岛。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省形成了一个T形大动脉,南北487km,东西704km,干线全长1191km。供水区范围涉及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等14个市共107个县市区。该工程实施后,将形成山东省(包括半岛地区)自南至北、自西向东的供水大动脉,并可与济南市引黄供水工程,引黄济淄工程、引黄入峡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黄济烟工程连通,形成全省大的供水网络,实现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的联合调度,对全省及半岛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先急后缓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段受益,最终达到设计规模。1)“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二级坝泵站和梁济运河的三级泵站,建成湖西水资源控制工程,实现南四湖与东平湖水资源的联合调度。2015年前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其他骨干工程,使烟台、威海用上长江水。2)胶东输水干线工程。该工程是将东平湖水调往胶东的骨干工程,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省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关键性工程,应积极筹划,尽早组织实施。“十五”期间恢复扩建济平干渠,建成济南以上段输水工程,开工建设济南以东输水工程,到2010年实现西水东调工程与引黄济青工程贯通。3)胶东应急调水工程。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尚未实施前,为解决烟台、威海市日益严重的供水危机,利用引黄济青工程挖潜,应急将黄河水调往烟台、威海两市。“十五”期间实施完成济烟、济威一期工程,使烟台、威海用上黄河水。2015年前扩大、配套、完善,并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通,从根本上解决两市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为该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2.胶东调水工程组成、建设及运行情况在水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有效调度上,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具有较为有利的工程条件和技术优势,既包含已运行20多年的引黄济青工程,也有正在建设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打造,胶东调水工程沿线的用水需求将逐年加大,尤其是潍北、寿北、广北、莱州、烟台、威海、青岛等缺水地区。(1)工程组成引黄济青工程:从黄河打渔张引黄闸到青岛市白沙水厂全长290km,涉及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个市的10个县(市、区),工程建有253km人工衬砌输水明渠,四级提水泵站,一座调蓄水库。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自引黄济青渠首打渔张引黄闸引取黄河水,利用现有的引黄济青输水河输水,至桩号160+240处昌邑市境内宋庄镇东南设宋庄分水闸分水,输水线路总长482km,其中利用既有引黄济青段工程172.5km。新建工程涉及青岛、烟台、威海3个市的12个县(市、区)。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胶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近期充分利用现有引黄济青工程调引黄河水,是缓解烟台市、威海市供水危机的唯一选择。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胶东供水区共涉及8个市的57个县(市、区),土地面积5.49万km2。(2)工程建设运行情况及效益引黄济青工程自1989年建成以来,已顺利通水20年,向青岛供水14.25亿m3,为青岛市及工程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同时,工程还为沿途农业、农村供水及补充地下水(生态用水)22.3亿m3,占总引水量的61.5%,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青岛市及沿线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近期以黄河水为水源,远期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以长江水为水源。工程近期设计年调水量1.43亿m3,供水口标为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生态环境及部分高效农业用水。目前,门楼水库以上工程已完工并基本具备通水条件,2012年全部建成通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变化,除向青岛市及沿线供长江水外,还承担着向胶东地区的潍坊、烟台和威海等地输送长江水的任务,年供水总量4.86亿m3。考虑到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各地市水资源状况和当前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以及该地区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引黄济青工程、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可为滨州、东营、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6个市的16个县(市、区)供水。3.胶东调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从全省水网框架看,胶东调水输水干线是山东水网T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和贯通省、市、县三级水网的骨干工程,整个胶东水网以早期建设的引黄济青为基础,向烟台、威海方向连接胶东引黄调水工程,两个工程在胶东地区形成Y形供水大动脉。引黄济青工程向西连接西水东调工程,与南水北调东线连接引长江水送入胶东地区,为胶东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证。(1)设计条件下的供水分析根据“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挖潜、棘洪滩水库改造水资源论证报告”,通过挖潜改造,引黄济青工程在原有引黄的基础上(1.095亿m3),加上青岛市承诺的引江水量1.26亿亩,供水能力可达到77.9万t/d的规模,最大调蓄库容为1.44亿m3,设计库容1.58亿m3,富余库容1 357万m3。通过引江水量和挖潜改造,供水能力增加了47.9万t/d。根据“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挖潜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年青岛市缺水1.35亿m3,折合日缺水37.0万m3;引黄济青供水区缺水1.17亿m3,折合日缺水32万m3。因此在不加高棘洪滩水库的情况下,引黄济青工程通过渠道挖潜改造和引江水量,能保证青岛2015年前的用水需求。经计算,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供水区2015年供水保证率为95%时缺水量为3.72亿m3,缺水率为37.5%。根据《山东省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和《南水北调山东省配套工程规划》,结合供水区各城市缺水现状,胶东引黄调水工程供水区2015年供水95%保证率情况下需调水量为3.35亿m3。可见,胶东地区调水工程近期调引黄河水,在遭遇黄河一般年份或枯水年份,在保证青岛市用水的情况下,向烟台、威海供水是有保证的。在遭遇黄河特枯年份,只要采取水资源优化配置措施,按照确保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适当压缩农业供水的原则,或通过小浪底水库科学调度,也可满足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的引水量需求,保证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全年引水条件下的供水分析胶东调水工程主要依靠引黄济青渠首打渔张引黄闸引取黄河水,考虑到黄河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后,引黄闸引水可靠程度提高,在引水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自流可引黄河水量3.92亿m3,能满足胶东地区近期用水需求(因2015年该地区95%保证率下缺水量3.72亿m3),建泵站扬水情况下引黄水量4.24亿m3,也基本能满足胶东地区远期用水需求(据《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2020年该地区缺水量4.38亿m3)。胶东调水工程贯通了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供水的通道,近期首先通过引黄济青工程调引黄河水,待胶东输水干线西段工程全面实施后,即可调引长江水。胶东输水干线全线贯通后,可以与引黄济淄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黄入峡工程连通,形成胶东地区骨干水网,这对协调好胶东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关系,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将发挥重要作用。(3)引黄及引江同时考虑下的供水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共分配引黄河水指标为28.74亿m3,其中胶东调水工程受水区各市指标分配详见表7-1。通过加大引黄平原水库建设力度,实现黄河水冬引春用、丰蓄枯用,实行跨年度调节,可提高黄河水供水保证程度,多年平均情况下增加黄河水供水量,保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用水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通过胶东调水工程向胶东供水区分水,各市指标分配详见表7-1。表7-1 引黄水量指标及规划调江水量指标表 单位:亿m3可见,2015水平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各缺水地区有了可靠的补充水源。通过与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相互调配,大大地提高供水保证率。胶东调水工程(含引黄济青工程及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将更大程度地满足受水区城市、工业用水需要,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用水需求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施开源节流并举,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适时调引长江水,加大污水回用力度,发展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实施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可基本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南水北调在山东境内的设计路线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干线自苏鲁省界台儿庄附近进入我省韩庄运河,后入南四湖,再经梁济运河,入东平湖(老湖区)。经东平湖调蓄后,分两路分别向黄河以北和胶东地区供水。黄河以北供水线路,经穿黄隧洞过黄河后,利用小运河、七一河、六五河、南运河,自流向聊城、德州以及河北省东南部和天津市供水;胶东地区供水线路,由东平湖渠首闸引水,经胶东输水干线输水,向济南市及其以东的整个胶东地区供水。胶东输水干线又分为西段、中段、东段三段工程。西段为东平湖至引黄济青,包括济平干渠、济南至济青段;中段全部利用引黄济青部分干渠;东段为正在实施的胶东引黄调水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境内分为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干线,形成 “T”型输水大动脉,南北干线长487公里,东西干线长704公里。东线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山东段共包括九个单项工程,分别是:韩庄运河段工程、南四湖水资源管理及水质监测工程、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东平湖~济南段工程(济平干渠工程)、济南~引黄济青段工程、穿黄枢纽工程、鲁北输水工程、通讯调度工程。整个输水干线的建设内容可概括为:“七站”、“六河”、“三库”、“两湖”、“一洞”。“七站”是指新建台儿庄、万年闸、韩庄、二级坝、长沟、邓楼、八里湾等七级泵站;“六河”是指疏浚扩挖韩庄运河、梁济运河、柳长河、小运河、七一六五河、胶东输水干线渠道等六条河道;“三库”是指新建东湖、双王城、大屯等三座调蓄水库;“两湖”是指处理和局部疏通南四湖、东平湖两座大型湖泊;“一洞”是指穿黄隧洞工程。主体工程、配套工程、治污工程投资共320亿元,其中输水干线工程投资146亿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供水目标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规划工程规模为抽江500m3/s,入东平湖100m3/s,过黄河50m3/s ,送山东半岛50m3/s。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我省14个市、107个县(市、区)提供城市和工业用水15亿立方米,三期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达35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形成以其为骨干的全省供水网络,实现我省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及各种可利用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对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顺利推进

“全国看中线,中线看河南。要是从头看,安阳是首站。”连日来,记者随同全省南水北调工程集中采访团来到最北的安阳时,安阳段建设管理处雷淮平处长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沿线建设如火如荼   4月29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安阳段全长40余公里,8座主体工程全部完成,25座公路桥开工建设21座。目前累计完成土方开发884.22万立方米,占总量的81.89%,累计完成投资69661.7万元。   从南到北千里走来,“此渠”与“彼渠”有啥“不一样”?安阳段工程科司大勇科长如数家珍:“咱有‘三保险"来保证丹江水一路往北,一是‘复合土工膜"防渗。二是‘保温板",保温。三是‘水泥"保持渠身光滑平整。通水后水渠一封闭,就像一个密封的大水袋,你说安全不安全!”   据悉,安阳的“龙头先舞”将给我省甚至中线工程的开进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给其他标段输送了许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4月30日上午,新乡段所在的潞王坟试验段“风景独好”。这里河渠完工,一尘不染,碧波荡漾,花红草绿,渠堤两侧数米宽的绿化带与河景浑然一体。3名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技人员正通过河堤预留的观测孔测绘抄写数据。   小小试验段,意义不一般。5月1日,新乡段建设管理处冯光亮处长站在河堤上自豪地说,1.5公里长的试验段分8个试验区,除作为南水北调永久工程的一部分外,还承担着南水北调工程和膨胀岩(土)试验研究的任务,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膨胀岩(土)渠坡处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有利环保的措施,为工程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指导总干渠类似土岩环境下的大面积施工。   随后记者在焦作2段工程现场看到,主体工程3月18日开建,较原计划提前半个月。目前,各标段的临时房屋建设,水、电、路等临时设施已基本完成。   “白加黑”铸丰碑   丰碑之中有艰辛。记者沿线采访,每到一个工地,有两句特流行的“行话”不时从成千上万的一线劳动者嘴里说出:“5+2”、“白加黑”。在焦作段,来自郑州的李师傅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了。46岁的他笑着说,这两句流行语的意思,河南段所有的建设者都懂,“白加黑”是“白天加夜晚”,“5+2”是“5天工作日+2天休息日”,来自全省各地的建设者,为大家,舍小家,又快又好完成工作,给咱河南人长脸。   据了解,目前安阳段累计评定部分工程2个,质量优良,单元工程3549个,全部合格,其中优良3284个,优良率92.53%。新乡潞王坟试验段工程经验收为优良。   如今,河南已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主战场。目前在建工程总投资44.62亿元,已完成投资18.09亿元,中线工程在我省境内全长731公里,目前,在建的穿黄、安阳段等工程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从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月10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批示,河南的工程建设为南水北调中、东线7个省(市)带了好头、树立了样板。4月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督察组对黄ue326段进行专项督察向省政府反馈意见时评价:河南省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创造了奇迹,出乎意料,超出想象,在南水北调中、东线7省(市)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4月28日,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南水北调有关负责人更是盛赞我省的南水北调建设过程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为中、东线7个省(市)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5月4日,获悉,本月20日前,总投资达32亿多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ue326段第二、第三批开标标段工程建设将相继全面展开,届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北连线建设将成为令人更加振奋的现实。

南水北调线路中经过哪些地方?特别是经过山东的哪几个市?请您指教!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干线自苏鲁省界台儿庄附近进入我省韩庄运河,后入南四湖,再经梁济运河,入东平湖(老湖区)。经东平湖调蓄后,分两路分别向黄河以北和胶东地区供水。黄河以北供水线路,经穿黄隧洞过黄河后,利用小运河、七一河、六五河、南运河,自流向聊城、德州以及河北省东南部和天津市供水;胶东地区供水线路,由东平湖渠首闸引水,经胶东输水干线输水,向济南市及其以东的整个胶东地区供水。胶东输水干线又分为西段、中段、东段三段工程。西段为东平湖至引黄济青,包括济平干渠、济南至济青段;中段全部利用引黄济青部分干渠;东段为正在实施的胶东引黄调水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境内分为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干线,形成 “T”型输水大动脉,南北干线长487公里,东西干线长704公里。东线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山东段共包括九个单项工程,分别是:韩庄运河段工程、南四湖水资源管理及水质监测工程、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东平湖~济南段工程(济平干渠工程)、济南~引黄济青段工程、穿黄枢纽工程、鲁北输水工程、通讯调度工程。整个输水干线的建设内容可概括为:“七站”、“六河”、“三库”、“两湖”、“一洞”。“七站”是指新建台儿庄、万年闸、韩庄、二级坝、长沟、邓楼、八里湾等七级泵站;“六河”是指疏浚扩挖韩庄运河、梁济运河、柳长河、小运河、七一六五河、胶东输水干线渠道等六条河道;“三库”是指新建东湖、双王城、大屯等三座调蓄水库;“两湖”是指处理和局部疏通南四湖、东平湖两座大型湖泊;“一洞”是指穿黄隧洞工程。主体工程、配套工程、治污工程投资共320亿元,其中输水干线工程投资146亿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供水目标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规划工程规模为抽江500m3/s,入东平湖100m3/s,过黄河50m3/s ,送山东半岛50m3/s。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我省14个市、107个县(市、区)提供城市和工业用水15亿立方米,三期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达35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形成以其为骨干的全省供水网络,实现我省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及各种可利用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对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40多年间,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1994年1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兴建此工程。同时上报的还有《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必选》等6个专题报告。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规划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2001年9月,由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按“还贷、保本、微利”原则确定水价,充分考虑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多方案必选。按照从长江干流引水方案,汉江中下游工程选择、输水工程分期方式及线路与形式等内容进行分类,组合成40余个必选方案,进行工程量与投资的比较,从中初选出20个方案列入报告,供进一步比选,最终筛选出推荐方案。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规划目标: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缓和城市挤占生态与农业用水的矛盾,基本控制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规划依据:2000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部组织进行的,并经两部委会同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定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该规划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城市2010年水平年缺水量78×108m3,2030年水平年缺水量128×108m3。规划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任务:按上述原则与依据,确定调水规模和工程方案,研究中线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合理测算供水价格。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后期为2030年,远景为2050年。中线工程规划受水区包括唐白河平原及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南北长逾1000km,总面积15.1×104km2。在这一区域内,因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加,通过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增加投入、综合管理等措施,到2010年和2030年,缺水量分别为78×108m3和128×108m3。中线工程近、后期调水量按城市缺水量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干渠总长达1277km。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 m加高可以减少弃水,增加供水,改善供水过程,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但需要移民25万人。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通过硬化明渠输水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4 个省(市)。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 95×108m3,远期将达到年均130×108m3。同时,为减少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大幅减少、对湖北中部地区的不利影响,修建湖北省引江济汉等4项生态建设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重点工程划分为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项。水源区工程主要包括: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移民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起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嘴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市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天津干渠线路推荐“新开淀北线”方案,起点为西黑山,终点延伸至外环河,采用明渠与管道结合的输水方式,即进入天津市境内和穿越清南分洪区及其相邻段采用管道,其余仍采用明渠,明渠线路长 93.14km,管道线路长 60.68km。输水总干渠包括天津干渠,线路总长1420k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期陶岔渠首规模为350 m3/s,多年平均调水80×108~90×108m3;过黄河规模为250 m3/s,相应水量为40×108~50×108m3,向北京、天津供水10×108m3。从清泉沟向南引水规模为100 m3/s,向湖北省供水11×108m3。输水工程以明渠自流方式为主,按“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宜涵则涵”的原则,采取局部渠段管涵输水方式,优化输水工程的总体布置。输水总干渠全线衬砌,与交叉河道全部立交,输水干线以明渠自流为主,仅尾端局部采用管涵加压输水。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 141.4×108 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 75%)可调出水量约110×108m3。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104 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4个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工程将在2013年完成建设。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108m3,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108 m3。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108 m3,比初期增加库容116×108m3,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108m3,增加防洪库容33×108m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108 m3,汛后达190×108 m3。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视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四是在给渠道沿线城市供给水源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分水闸在黄河中游给黄河中、下游流域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等工程联合运作,在黄河中游以补充长江清水的方式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给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中线工程受水区现状年均缺水量在60×108 m3以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从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初期年均调水量95×108m3,后期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一项“南北双赢”的伟大工程,它的重要作用必将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呈现出来。中线工程对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同样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航运受影响的河段实施整治工程、对引水受影响的涵闸和泵站实施改造工程,不但将调水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引江济汉”工程使得兴隆以下河段枯水期流量显著加大,预计可以基本消除汉江曾发生严重威胁武汉等城市供水安全的春季“水华”现象。中线工程的总干渠不仅是一条“清水长廊”,也是一条“绿色长廊”。总干渠不经过崇山峻岭,施工条件优越,对环境的影响小。沿线河流均与总干渠立体交叉,可保证水质。同时,在丹江口水库水量充沛的时候,可以方便地将水放入当地河流中,以改善河道的水环境。此外,中线工程还将带动绿化、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到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水质目标,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直接汇入水库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二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8.3%,氨氮排放量减少10.6%;三是水土保持目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0.1×108~0.2×108t。

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该文主要阐述山东省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介绍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基本概况,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 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1 山东省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山东省是我国北方地区资源性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分析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6亿m3,人均占有344 m3,即使加上国家分配的70亿m3黄河水,人均占有量也只有423 m3,不足全国的1/6,为世界人均的1/25,属世界水危机区。建国以来,山东省兴建了大量的拦、蓄、引水工程和地下水开采工程、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已形成265亿m3的年供水能力,引黄设计能力已达2 155 m3/s。自1987年以来,实际年均供水量为243.13亿m3,其中地表水53.46亿m3、地下水115.13亿m3、黄河水71.56亿m3。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64.6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已超过90%以上(部分地区已超采或严重超采)。由此可见,山东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现状已达较高水平,从总体上来说已接近或略超过现实条件下合理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2 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工农业供水形势持续紧张,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资源持续超采,城乡供水频频告急,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活、社会安定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山东省最缺水的胶东地区尤为突出。据1980—2000年旱灾统计资料,全省年均农田受灾面积265.4万hm2,成灾面积116.3万hm2,绝收面积16.3万hm2,减产粮食270万t,受灾人口965万人。2003年鲁西北、鲁西南、鲁中等地的持续干旱,给山东省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干旱缺水除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外,对城市、工矿企业供水也带来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青岛即出现水荒;1988、1989年连续大旱以后,潍坊、烟台、威海、淄博等城市也相继发生了供水危机。特别是1998—2001年的连续干旱缺水,致使山东省大多数城市,尤其是胶东地区的城市出现了极其严重的供水危机,威海、烟台、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等30个城市(含县城)400万人用水困难,居民生活用水被迫实行定时限量供水,威海、烟台每人每月限量1 m3和1.5 m3,用水超过限量实行惩罚性水价40元/m3,工业用水不得不实行保重点和强制性措施,以水定产,并关停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初步测算每年因供水不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今后随着山东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方面的需水量还会不断地有所增加,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今后山东省的干旱缺水形势将日趋严重,旱灾危害将会更大。1.3 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目前,山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较高水平,各地普遍面临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质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为维持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被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农村用水来保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还会越来越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日益加剧。水资源匮乏,已严重制约着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给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彻底改变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状况,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强化节水,加大治污实现污水资源化,并在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开发当地水资源的同时,实施跨流域调水,早日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2 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概况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由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组成,建成后将形成横跨山东省南北和东西的“T”字型输水大动脉,可为山东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奠定良好的工程基础。2.1 工程布局2.1.1 南北输水干线 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主干线自苏鲁省界进入山东省韩庄运河,南北输水干线自下而上分为三部分。1)鲁南输水干线:位于黄河以南,主干线自江苏中运河进入山东后,利用韩庄运河、南四湖、梁济运河、柳长河作为输水干线,经台儿庄、万年闸、韩庄、二级坝、长沟、邓楼、八里湾7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至东平湖,输水干线全长249.5 km。其中利用韩庄运河长42.6 km;从韩庄运河经老运河入南四湖,利用南四湖输水和调蓄,线路长115.5 km;出南四湖后,沿梁济运河北上,经长沟、邓楼泵站逐级提水入柳长河,利用梁济运河长57.2 km、柳长河21.2 km;在柳长河末端建八里湾泵站提水入东平湖(老湖区),利用东平湖调蓄和输水,线路长13.0 km。2) 穿黄枢纽工程:穿黄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从黄河南岸东平湖出湖闸至黄河北岸接小运河的穿黄河输水工程,是南水北调向黄河北输水的重要枢纽。该枢纽由南岸输水渠段、穿黄枢纽段、北岸穿位山引黄总干渠段三部分组成,全长16.89 km。3) 鲁北输水干线:过黄河后,利用小运河输水经聊城至临清,长112 km;经七一河、六五河自流送水至德州,长109 km;黄河以北山东段输水线路全长221 km。为保证德州市区及其附近工矿企业、城镇等用水,在武城县大屯乡恩县洼内规划新建大屯水库。南水北调山东段南北干线全长约487.39 km。2.1.2 东西输水干线 东西输水干线即胶东输水干线,西起南水北调黄河以南最末一级调蓄湖泊——东平湖渠首引水闸,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输水干渠全长704.5 km。自西向东由西、中、东三段组成。(1)西段工程:自东平湖渠首引水闸自流输水至小清河分洪道引黄济青子槽上节制闸,沿途经泰安、济南、滨州、淄博4市,输水线路全长240.4 km,是沟通南水北调山东段南北输水干线与胶东输水干线中、东段工程和引黄济青工程的关键性工程。该段以小清河睦里庄闸为界,上段长89.89 km,其中利用原济平干渠扩挖42.0 km,新辟输水渠47.2 km;小清河睦里庄闸下利用小清河干流输水段长31.3 km(清污分流),至孟家庄节制闸后在小清河左岸新辟输水渠84.65 km,进入小清河分洪道后,开挖疏通分洪道子槽34.57 km,与引黄济青工程相衔接。为提高供水的保证程度,规划新建东湖、双王城两座调蓄水库。(2)中段工程:主要利用引黄济青工程进行挖潜改造,一期工程自引黄济青子槽上节制闸至引黄济青宋庄分水闸,中途经宋庄、王耨两级泵站提水,输水线路全长142.1 km;二期工程待向胶东地区供水规模扩大后,中段利用引黄济青渠段由宋庄分水闸继续向下延伸至规划新建的亭兰水库分水口,并增建东段南线工程,扩大供水范围。从分洪道子槽上节制闸至亭兰水库分水口,利用引黄济青输水河全长206.7 km。(3)东段工程:东段工程分为北线工程和南线工程,近期实施北线工程,远期再实施南线工程,届时长江水可覆盖整个胶东半岛。近期北线工程是已经国家批复立项即将实施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该工程从引黄济青输水河设计里程160+240处新建宋庄分水闸分水,新辟明渠沿烟潍公路至黄水河,输水明渠长161.4 km;过黄水河后通过压力管道、暗渠向烟台市的门楼水库、威海市的米山水库供水,沿途经灰埠、东宋、辛庄、黄水河、温石汤、黄务、星石泊7级泵站逐级提水,输水线路长160.6 km;东段北线输水线路全长322.0 km。远期南线工程,把利用引黄济青线路继续向南延伸至规划新建的亭兰水库,通过压力管道向东经即墨、莱西、莱阳、海阳、乳山、文登至荣成市湾头水库,全长288.0 km,其中亭兰水库以下长222.8 km。2.2 工程规模根据水利部2002年7月编制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按照先通后畅、分期实施的原则,初步拟定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工程规模为抽江500 m3/s、入南四湖下级湖200 m3/s、入上级湖125 m3/s、入梁济运河100 m3/s、入东平湖100 m3/s、过黄河50 m3/s、送胶东地区50 m3/s。胶东输水干线工程东平湖渠首引水设计流量50.0 m3/s,其中胶东干线西段输水规模50.0 m3/s,中段37.0~29.0 m3/s,东段22.0~4.8 m3/s。本期工程计划2002年开工,工期为5年,2007年完成,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77亿元。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建,继续向北延长输水线路,送水至河北东南部和天津市。工程规模为扩大抽江至600 m3/s、入南四湖下级湖270 m3/s、入上级湖220 m3/s、入梁济运河200 m3/s、入东平湖170 m3/s、过黄河100 m3/s,送胶东地区仍为50 m3/s。本期工程与第一期工程连续实施,工期为3年,2008年初开工,2010年完成,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24亿元。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抽江和输水规模,增加沿线各省市供水量。扩大抽江至800 m3/s、入南四湖下级湖425 m3/s、入上级湖375 m3/s、入梁济运河350 m3/s、入东平湖325 m3/s、过黄河200 m3/s,送胶东地区90 m3/s。胶东输水干线东平湖渠首设计流量90.0 m3/s,其中胶东输水干渠西段输水流量为90.0~70.0 m3/s、中段51.0~40.0 m3/s,东段工程在基本保持原北线输水规模(管道段适当扩大工程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建南线管道输水工程,其输水规模为2.26 m3/s。本期工程计划2030年以前建成,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25亿元。2.3 供水范围、供水目标及供水量2.3.1 供水范围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供水区范围涉及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共14个市的107个县、市、区(其中包括39个区、28个县级市区和40个县城区),供水区范围面积11.3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7%,供水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0.8%。2.3.2 供水目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近期供水目标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优先满足地级及地级以上重点城市需水要求,重点考虑经济较为发达而缺水又较严重的县级城市及县城区用水。通过城市使用长江水,逐步对城市挤占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进行返还,且有效地控制地下水超采和保护水资源,建立节水防污城市,基本遏制因缺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缓解城乡用水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3 供水量 经综合分析论证,山东省南水北调供水区2010、2030年多年平均需调江水量分别为14.12亿m3、34.54亿m3(输水干线各市分水口累计水量)。其中胶东供水区为8.37亿m3和23.29亿m3;鲁北供水区为3.80亿m3和6.14亿m3;鲁南供水区为1.95亿m3和5.11亿m3。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实现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山东省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经济大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 m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均占有1 000 m3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 m3的水资源危机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青岛供水危机到90年代末期以烟台、威海为代表波及全省的供水危机和今年鲁西北、鲁西南、鲁中等地的持续干旱中可以看出,水已成为制约山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占全省土地面积73.7%的供水区在2010、2030年分别可调引长江水14.12亿m3和34.54亿m3,可极大地缓解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缺水状况。因此,东线工程的兴建是实施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其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促使山东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是建设21世纪“大而强、富而美”的山东的重要保障。3.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实现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自韩庄运河进入山东,经韩庄运河、南四湖、梁济运河、柳长河、东平湖、穿黄枢纽工程、小运河、七一河、六五河送水至山东省的北部德州,形成其南北输水干线。自东平湖区首闸向东经济平干渠、小清河及其分洪道与引黄济青工程相衔接,引水在引黄济青输水河160+240处新建宋庄分水闸,沿烟潍公路新辟输水线路送水至烟台市的门楼水库和威海市的米山水库;远期工程由新建的亭兰水库向东送水至荣成市湾头水库,形成山东省东西输水干线。规划中的沂沭河水资源利用工程自沭河大官庄闸上引水经沂河刘道口闸至南四湖,形成另一条东西输水干线,可以将山东省较丰富的沂沭河水资源调往南四湖,再通过南水北调输水线路调往其缺水地区。因此,南水北调山东段南北输水干线、东西输水干线和沂沭河水资源利用工程将在山东省形成“T”字型输水大动脉,连接全省各地市和跨地市的输、蓄、配水工程,形成庞大的供水网络,可基本实现山东省境内的淮河、黄河、海河和胶东半岛四大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度,达到其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补的供水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全省经济和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3.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有效地拉动山东省经济持续增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对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在工程建设期间,可有效拉动全省的经济增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在山东省境内投资干线工程为110.03亿元,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为27.89亿元,全省一期配套工程为101.5亿元,再加上水污染防治工程103.36亿元,则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在山东省内总投资达342.78亿元。一期工程2002年底开工至全部完成平均每年投资70亿元,按2001年统计资料每年可拉动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0.28个百分点。3.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创造更多的扩大就业机会无论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期还是运行期,都将有助于缓解山东省现代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在工程建设期,巨额的投资不仅可直接吸纳数量可观的劳动力就业,而且随着相关产业的连带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按每5~10万元投资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估算,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设期,每年可增加7~14万个就业机会。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扩大就业机会的因素会进一步增多,尤其是随着广大受水区水资源条件的不断改善,会增加新的有开发的土地和矿产资源,企业生产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一些新兴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都能吸纳众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事关全省大局,工程建设不仅是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而且可有效地拉动山东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各业的健康发展。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方程垭口、黄河的方式分别是

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缘,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分界线,县境东北部因伏牛山余脉和桐柏山余脉连接处山地突然沉陷,形成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五界一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方城“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要冲,通往全国的咽喉。尤其是方城垭口,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两侧地面高程达200米以上,垭口处仅为146米,为地跨长江、淮河流域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线工程渠底高程为129米,渠水要穿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方城,只需在方城垭口处开挖17米深的明渠,就可以从这里滔滔北流达淮河流域,沿黄淮海平原北流入北京。2、黄河工程--隧道倒虹穿黄隧洞总长4250米,埋深23~31米,采用双洞并排穿越,隧洞轴线间距最宽处为28米,近间距为19.3米,净过水内径7米,加衬砌外围部分,整个洞直径约9米,这些宏伟建筑由于埋在地下,人们很难看到。地面上的工程气势恢宏,再过几年你站在邙山山顶南望,长4620多米、渠底宽12.5米、渠顶高程120米的南岸连接明渠逶迤走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历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自1952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21世纪伊始,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通过硬化明渠输水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水源基本可以自流到广大的北方地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三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远期将达到年均130亿立方米。为减少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大幅减少、对湖北中部地区的不利影响,修建湖北省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亿立方米,汛后达190亿立方米。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视远景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四是在给渠道沿线城市供给水源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分水闸在黄河中游给黄河中,下游流域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等工程联合运作,在黄河中游以补充长江清水的方式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给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2012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在做最后冲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天津干线工程收尾于年底完工。2012年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探求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监理途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部实行了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制度的推行,在保证质量、节约投资、控制工期、保障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4年2月22日上午10点,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两条隧洞开始充水试验。 截至2014年7月底,南水北调中线率先通水的京石段工程,先后四次向北京市应急供水,累计向北京输水16.1亿立方米。 2014年9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充水水位达到设计要求高程,标志着穿黄隧洞工程充水试验成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线具备通水条件,为顺利实现今年汛后通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截至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分水水量21.7亿立方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其中向北京输水8.22亿立方米,天津3.73亿立方米,河北1.25亿立方米,河南8.4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年来,沿线水资源紧张态势有所缓解,水质明显改善,但缺水形势依然严峻,节水绝不能松懈。

南水北调工程的跨越范围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南水北调工程中段至建成后,华中平原可种水稻了吗

南水北调东线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解决南北方水量分配不均,解决能源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施工时带动沿线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华北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促进京津塘工业区的发展。缺点:虽然利用了京杭大运河的天然河道,但地势来说华北较高。东线需要动力引水,工程量大,耗费资金大。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1.1 工程总概况中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贫乏且分布极不均衡。大陆季风性气候使得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呈现极不均匀的状况,年际分布上连年干旱或连年洪涝也时有发生;而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加之水汽输送主要靠位于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向西部内陆输送水汽,使得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多北少。相对的,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缺水程度。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尤其是海河流域,其缺水状况最为严重,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该地区面临着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全面紧张的状况。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北方地区面临的水危机日益严峻。改善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状况,加大水资源供应量,已迫在眉睫。而改变地域上、时间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只有兴修水利工程来进行调节。因此,把水资源丰富的南方水调到北方来,即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50多年来,水利工作者围绕南水北调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多个方案的比较,最后形成了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和西线3个主要的调水线路。南水北调工程,纵贯中华大地,跨越四大江河,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这项巨大工程的实施,对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优化配置水资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向北方调水,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影响面广和投资巨大的工程。经过详细勘察、勘探和多方科学论证,做出了从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地方分别向北方调水的实施方案,即按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规划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引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受水区用水量等条件限制,每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108m3,总投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并分期实施。分期实施后可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该地区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来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矛盾,对于改变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提高沿线地区的供水能力,以及保障地区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效益。下面分别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及中线工程。1.1.2 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生态和农业用水。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分为黄河以南、胶东地区和黄河以北3片。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为主的特大型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徐州、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型城市。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城镇化率23.6%,耕地880×104 hm2,工、农业总产值1.75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104t。区内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东线供水区面临着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和相继建设引滦入津及引黄、引江等供水工程情况下,对局部地区水资源不足虽起到缓解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的局面。因此,在进一步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东线工程已十分必要和紧迫。根据供水目标和预测的当地来水、需调水量,考虑各省(市)意见和东线治污进展,规划东线工程先通后畅、逐步扩大规模,分3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抽江规模5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108m3,其中新增抽江水量39×108m3;过黄河50 m3/s,向胶东地区供水50 m3/s。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天津。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600 m3/s,过黄河100 m3/s,到天津50 m3/s,向胶东地区供水50 m3/s。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调水量,以满足供水范围内2030年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800 m3/s,过黄河200 m3/s,到天津100 m3/s,向胶东地区供水90 m3/s。按照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开工建设,并计划将于2007年通水,主要向江苏北部和山东两省供水。2013年12月1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难点是:沿线水质的污染较重;难以解决北京缺水;黄河以南需用泵站扬水,运行费用较高;因与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共用输水河道、泵站和湖泊,遇淮河流域干旱或江苏省用水高峰期,向北供水的水量和过程难以保证;运行管理复杂。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划分为输水干线规划区、山东天津用水保证规划区和河南安徽水质改善规划区。主要治污措施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整治工程5类项目。根据水质和水污染治理的现状,黄河以南以治为主,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和生活废水的处理,结合主体工程和现有河道的水利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截污导流和污水资源化,有效削减入河排污量,控制石油类和农业面源污染;黄河以北以截污导流为主,实施清污分流,形成清水廊道,结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污水资源化。为体现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则,按照工程实施进度要求,将污染治理划分为2007年和2010年两个时间段。2007年前以山东、江苏治污项目及截污导流项目为主,同时实施河北省工业治理项目;2008~2010年以河北、天津污水处理厂项目及截污导流项目为主,同时实施河南省、安徽省治污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后,预测输水水质可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标准。治污工程总投资240亿元,由东线工程分摊截污导流工程投资24.90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17.25亿元,第二期工程7.65亿元。东线工程的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不利影响也可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工程实施后,有利于改善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补充沿线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等起到缓解作用;有利于城镇饮水安全,改善高氟区居民饮水质量;有利于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了多年监测试验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东线工程调水量占长江径流量的比重很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河道淤积和河口拦门沙的位置等影响甚微。第一期工程仅比现状增加引江100m3/s,不会因此加重长江口盐水上侵的危害,遇长江枯水年的枯水季节,可采取避让措施,不加重长江口的盐水上侵。②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能够预防和控制。③根据实验和调水实践,调水不会把南方的血吸虫扩散到北方。④调水对输水沿线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有利的,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水生生物不会有明显影响。东线工程由输水河道、泵站、蓄水湖泊、穿黄工程以及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供电、调度运行管理设施等一系列单项工程组成,在单项工程基础上,组成不同规模的调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三期主体工程共计投资420亿元。1.1.3 西线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西线调水,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m,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严重缺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黄河主河槽淤积增加,平滩过流能力减少,防洪负担加重。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南水北调西线、东线、中线调水工程,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形成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水资源网络,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专家预计,西线调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沙漠,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土壤以干旱变湿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供水对象主要是生态环境用水,包括支流和水土保持用水减少入黄水量而向黄河干流补充的水量、城镇生活和工业,兼顾农业灌溉。规划西线工程分3期实施。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工程从雅砻江、大渡河上游6条支流调水40×108m3(从大渡河4条支流阿柯河、玛珂河、杜珂河、色曲河共调水25×108m3,从雅砻江2条支流泥曲河和达曲河共调水15×108m3);二期工程从雅砻江干流调水50×108m3;三期工程从通天河调水80×108m3。按照西线一期工程原计划,项目规划通过时间为2001年7月;项目建议书为2001年7月~2004年;可行性研究为2005~2006年;初步设计为2007~2009年;招标文件编制为2010年。目前,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国家对西线工程做出了调整和延迟。1.1.4 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由于引水口的位置在东线、西线的中部而得名。本书仅涉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采用了哪些技术创新

南水北调的走向和进展情况

工程效益】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工程规模与调水量】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m3,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一期工程规模。【东线工程】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介绍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m3/s),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近期设计引水流量500m3/s,后期可达1000m3/s),同时兴建了闸后8km长总干渠。 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南水北调规划工作。  1980年,水利部组织有关省市、部委、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及渠首到北京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后,长江委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报告》和补充报告。制订了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达。之后,按照该计划长江委和地矿部分别开展了黄河南、北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进行了江、淮、黄、海丰枯遭遇分析。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  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  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评审后,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年均调水147亿m3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赞同。稍后于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论证审查工作持续到1998年3月,主要结论为: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都是必要的,以中、东、西为实施顺序是妥当的,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630m3/s、加大流量800m3/s、调水145亿m3为最佳比选方案。

南水北调的源头在哪里

南水北调的源头在哪个地方?

在陕西商洛地区的山中,山泉汇成水流,聚集而下,

南水北调东线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优点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较少,技术上简单(穿黄洞早已打通),收效快。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黄河以北可以自流。2、缺点流经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密度大,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势南低北高,需要提水。南水北调东线是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扩展资料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河南省南水北调征地补偿标准

应该向当地政府部门咨询下

南水北调进展怎样

还需要3年

为什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不从黄河下游引水?

1、优点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较少,技术上简单(穿黄洞早已打通),收效快。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黄河以北可以自流。2、缺点流经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密度大,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势南低北高,需要提水。南水北调东线是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扩展资料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为了缓解哪个地区的缺水问题是华北还是西北?

西线调水到黄河,为了缓解西北缺水中线和东线为了缓解华北的缺水(确切的书上说是北京,天津

南水北调工程是将什么地方的水往什么地方调

将长江的水引入黄河!

南水北调概况及意义

这上面好多好多自己看吧http://www.djkdj.com/ym/WNFW/aldp.html

南水北调是怎么回事啊 经过那几个地区啊 何时动工啊

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去,经过好几个地方,好久之前就动工了.

2o13年12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起止点经过省市发挥作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从江苏扬州三江口通过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通过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工程。2013年第三季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现正式通水。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1.黄河以南以京杭运河为输水主干线,并利用三阳河、淮河入江水道、徐洪河等分送。在现有工程基础上扩挖三阳河和潼河、金宝航道、淮安四站输水河、骆马湖以北中运河、梁济运河和柳长河6段河道;疏浚南四湖;安排徐洪河、骆马湖以南中运河影响处理工程;对江都站上的高水河、韩庄运河局部进行整治。抬高洪泽湖、南四湖下级湖蓄水位,治理东平湖并利用其蓄水,共增加调节库容13.4亿立方米。新建宝应(大汕子)一站、淮安四站、淮阴三站、金湖北一站、蒋坝一站、泗阳三站、刘老涧及皂河二站、泰山洼一站、沙集二站、土山西站、刘山二站、解台二站,蔺家坝、台儿庄、万年闸、韩庄、二级坝、长沟、邓楼及八里湾21座泵站,共增加抽水能力2750立方米/秒,新增装机容量20.66万kW。更新改造江都站及现有淮安、泗阳、皂河、刘山、解台泵站。2.穿黄工程结合东线第二期工程,打通一条洞径9.3米的倒虹隧洞?输水能力200立方米/秒 。3.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开挖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西段240公里河道。4.鲁北输水干线自穿黄隧洞出口至德州,扩建小运河和七一、六五河两段河道。5.专项工程包括里下河水源调整、泵站供电、通信、截污导流、水土保持、水情水质管理信息自动化以及水量水质调度监测设施和管理设施等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知识?

水从底处往高处流的原因是中间有一个起水机往上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唐山段

没听说

南水北调东线利弊

弊:1.水质污染严重,沿途经过的都是工农业发达城市,水质污染很严重 2.要多级抽水利:沿途经过京杭大运河,其成本降低

目前的“南水北调工程”进展如何?

现在东线和中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很难找到关于西线的进展情况,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负责规划设计,目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后,其在向华北地区调水的过程中具有哪些优势条件 ?不专业的别乱答

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亿立方米,汛后达190亿立方米。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视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四是在给渠道沿线城市供给水源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分水闸在黄河中游给黄河中,下游流域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等工程联合运作,在黄河中游以补充长江清水的方式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给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欢迎采纳

什么是"南水北调

就是把南方水的调到北方来使用。

南水北调怎么调

大禹治水的老办法,疏通引导。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全部设计单元工程通过完工验收,此举有何意义?

按照国务院部署,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西线工程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主词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手动阀手动阀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设计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后期可达1000立方米/秒),同时兴建了闸后8公里长总干渠。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南水北调规划工作。1980年,水利部组织有关省市、部委、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及渠首到北京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后,长江委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报告》和补充报告。制订了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达。之后,按照该计划长江委和地矿部分别开展了黄河南、北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进行了江、淮、黄、海丰枯遭遇分析。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是大方方法评审后,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年均调水147亿立方米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赞同。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到1998年3月结论为: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都是必要的,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设计引水的萨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调水145亿立方米为最佳比选方案。199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方撒》,在《审查意见》中指出:“下阶段应抓紧进行必要的补充工作,编制总干渠总体设计和丹江口水库续建等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分别报审”。根据这一要求,长江委和总干渠沿线有关省市开展了初步设计工作。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将实现“长江水”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工程重点解决 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输水干渠总长达1267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选择14时32分开,寓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长度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价: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14.3亿元;截至2014年7月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525亿元,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91亿元。 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长143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800立方米/秒、调水145亿立方米。输水工程以明渠为主,局部渠段采用泵站加压管道输水的组合。明渠渠首位于丹江口水库已建成的陶岔引水闸,北京段位于总干渠末端,流量最小,全段采用管道输水,终点为北京市的团城湖;天津干渠线路推荐“新开淀北线”方案,起点为西黑山,终点延伸至外环河,采用明渠与管道结合的输水方式,输水总干渠ue5d8包括天津干渠ue5d9线路总长1420千米,各类建筑物共1750座。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丹江口水库的大坝进行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中线工程建筑物多,工程量巨大,但线路长,建筑物相对分散,施工场地宽广,有条件分项、分段同时施工。开工至建成通水的总工期受穿黄工程控制,约需56个月。丹江口水库大坝工程施工总工期为60个月,大坝加高不是输水总干渠通水的控制条件。

南水北调的线路图从哪到哪的?速进!

南水北调 总体布局: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url]《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3。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一)水源区工程 1.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 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m3,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m3。 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亿m3,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m3,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m3,增加防洪库容33亿m3。 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 人口:22.4万人 房屋:479.4万m2 耕地:23.5万亩 工矿企业:120个(合乡镇企业),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 2.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二)输水工程 1.总干渠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 总干渠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 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 天津干渠自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km。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2m,终点49.5m,全线自流,主要控制点水位、流量为: 控制点或渠段 设计流量(m3/s) 设计水位(黄海标高)(m) 渠首~方城 630(加大800) 147.2~137.8 过黄河 500 119.5~106.0 进河北 415 91.3 进北京 70 61.1 进玉渊潭 40 49.5 天津干渠 70 64.9~2.7 黄河以南渠道纵坡1/25000;黄河以北1/30000~1/15000。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喷浆抹面等方式全断面衬砌,防渗减糙。 渠道设计水深随设计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由渠首9.5m到北京3.5m,底宽由56m~7m。 总干渠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已基本清楚。对所经膨胀土和黄土类渠段的渠坡稳定问题、饱和砂土段的震动液化问题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问题、通过煤矿区的压煤及采空区塌陷问题等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解决。 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km2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 2.穿黄河工程 总干渠在黄河流域规划的桃花峪水库库区穿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上最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道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 穿黄河隧道工程全长约7.2km,设计输水能力500m3/s,采用两条内径8.5m圆形断面隧道。 (三)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土方开挖 6.O亿m3; 石方开挖 O.6亿m3; 土石方填筑 2.3亿m3; 混凝土 1583万m3; 衬砌水泥土 718万m3; 钢筋钢材 70万t; 永久占地 42.2万亩(含库区淹没23.5万亩) 临时占地 11万亩 中线工程控制进度的主要因素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和总干渠工程中的穿黄河工程。穿黄河工程采用盾构机开挖,工期约需六年,并需考虑工程筹建期。 按1993年底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400亿元。 【工程效益】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工程规模与调水量】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m3,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一期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一)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枢纽工程、穿黄河工程。 1.输水河道 引水口有淮河入长江水道口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口六圩两处。输水河道工程从长江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51km,穿黄河段9km,黄河以北490km。分干线总长740km,其中黄河以南665km。输水河道90%利用现有河道。 2.泵站枢纽 东线的地形以黄河为脊背向南北倾斜,引水口比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m,穿过黄河可自流到天津。 黄河以南除南四湖内上、下级湖之间设一个梯级,其余各河段上设三个梯级。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上设泵站30处;主干线上13处,分干线上17处,设计抽水能力累计共10200m3/s,装机容量101.77万kW,其中可利用现有泵站7处,设计抽水能力1100m3/s,装机容量11.05万kW。一期工程仍设13个梯级,泵站23处,装机容量45.37万kW。 黄河以北各蓄水洼淀进出口设5处抽水泵站,设计抽水能力共326m3/s,装机容量1.46万kW。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的特点是扬程低(多在2~6m)、流量大(单机流量一般为15~40m3/s)、运行时间长(黄河以南泵站约5000小时/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涝任务,要求泵站运转灵活、效率高。 3.穿黄河工程 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开挖一条。 (二)蓄水工程 东线工程沿线黄河以南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总计调节库容达75.7亿m3,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黄河以北现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可继续使用,天津市团泊洼和河北的千顷洼需扩建,并新建河北大浪淀、浪洼,黄河以北五处平原水库总调节库容14.9亿m3。 (三)供电工程 黄河以南有泵站30处,新增装机容量88.77万kW,多年平均用电量38.2亿kW·h,最大年用电量57.5亿kW·h。第一期工程有泵站23处,新增装机34.32万kW,年平均用电量19亿kW·h。 (四)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总体规划 一期工程 土(石)方工程 (亿m3) 7.76 3.04 其中黄河以南 (亿m3) 5.33 1.76 混凝土 (万m3) 529 143 新增泵站装机 (万kW) 92.18 34.41 新建输电线路 (km) 1326 1282 永久和临时占地 (万亩) 33.91 30.2l 房屋拆迁 (万间) 7.6 7.6 按1993年价格估算,东线工程投资约200亿元。第一期工程约94亿元。 【工程效益】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农业76.76亿m3。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计划是从()城市的江都取长江水沿()北上到达京津唐地区

扬州 京杭运河

向高手咨询“南水北调”工程的事。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哪位知道“南水北调”工程经过河北沧州吗?急! 解析: 东线方案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长江三江营为起点,主线经过江苏省的扬州市,淮阴市,宿迁市,徐州市,通过南四湖,进入山东省。山东段从南四湖经济宁,走穿黄工程,穿越临清西侧到德州后,出奔河北,在河北只经过沧州市,便"水"分三路,两路流入北大洼蓄水待用,一路送向东线的终点-天津。 早在50年代末,苏鲁两省就开始研究东线方案。事实上,苏北地区的江水北调工程从1961年兴建江都第一站起,历时35年,已颇具规模。江水北调是江苏省为解决本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灌溉和抗洪抗旱而兴修的小流域水利工程,从长江三江营,长江的水沿着历史上淮河夺江入海的这条古老的泄洪河道汇入大运河,上行通过江都站、淮安站等九级梯级翻水站,被送到苏、鲁交界的微山湖。对江苏而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意味着江水北调工程规模的扩大,抽水量的扩大。整个东线方案在关键是位于山东东平、东阿两县境内的解山之间和位山之间的穿黄工程。这需要在黄河河底的一块巨大的基岩上开凿一条总长584米的倒虹吸隧洞。经过多年地质勘探,穿黄试验洞已经开挖成功,这条高2.6米、宽2.9米的穿黄隧洞标志;东线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概括来讲,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利用原京杭大运河河道,在江苏江水北调的基础上,采用水泵逐级提水北流,穿过黄河四水送到天津。主要解决苏、鲁、冀、津等省市的缺水问题。其优点是以治淮、治海工程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能够发挥抗旱、排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而且投资强度较小,便于分期实施。据专家介绍,东线较为敏感的问题是调水经过区域水质污染和多级抽水泵站运行后的工程管理问题。

国家是如何解决“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地上河”黄河的

在黄河下打通了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长江水由此穿越黄河北上,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形成了独特的“水立交”。目前,该隧洞已经贯通。

南水北调东线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有利于解决南北方水量分配不均,解决能源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施工时带动沿线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华北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促进京津塘工业区的发展.缺点:虽然利用了京杭大运河的天然河道,但地势来说华北较高.东线需要动力引水,工程量大,耗费资金大.

南水北调源头在那里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西南侧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扬州东线工程的起点是长江下游的扬州,终点是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五省市。具体为:江苏中北部除丽霞河腹部及其东、北部高地以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市以下的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和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季良运河旁,胶东地区部分城市,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及其郊区。东线工程使用元朝的运河。目的是缓解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等五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东线一期工程共有68个设计单位项目,目前已完成29个。预计2014年3月与供水直接相关的主体工程将基本完工,届时东线一期工程将基本具备供水能力。2014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水质达标和水验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第三季度正式开通。届时,长江水将向山东半岛和山东北部调水,山东、江苏、安徽等调水线路沿线地区将从中受益。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东岸引水,经江淮分水岭南阳防城关,沿唐白河流域西缘、黄淮海平原,经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隧道,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流向北京颐和园团城湖。中线工程调水量将根据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成。在正常水位170米的情况下,考虑到2020年的发展水平,汉江中下游将进行一些补偿工程,以保证转移区的工农业发展、航运和环境用水。多年平均可调节水量将为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约110亿立方米(保证率75%)。供水范围主要在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部和中部,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工程以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为重点,沿线20多个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考虑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总干渠长1267公里,至天津总干渠长154公里。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大渡河、通天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通过隧道向黄河(西北地区)调水,即从长江上游向黄河调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工程(该工程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为烂尾工程)。指从四川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支流向黄河上游的青干、甘肃、宁夏、蒙古、陕西、山西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解决西北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蒙古、陕西、山西等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坝址海拔2900-4000米。干线采用引水隧洞穿越长江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向黄河调水,长距离隧洞采用自流方案。

南水北调源头在那里?

是在珠江的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止点、沿途经过的省市、已经发挥的作用。

以京杭运河为输水主干线,并利用三阳河、淮河入江水道、徐洪河等分送。

南水北调经过几个省

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都,终点在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中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什么省穿越黄河

山东省 具体的内容看下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并能采纳,谢谢~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年内完成主体建设2011-07-02 15:32:43 来源: 新华网(广州) 有48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新华网济南7月2日电 据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介绍,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23亿元,占批复投资的68.9%,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穿黄河工程位于山东东平和东阿两县境内,黄河下游中段,工程由东平湖湖内疏浚、出湖闸、南干渠、埋管进口检修闸、滩地埋管、穿黄河隧洞、出口闸、穿引黄渠埋涵及连接明渠等建筑物组成,主体工程全长7.87公里,湖内疏浚9.424公里,国家核定工程总投资6.1321亿元,工程总工期3年。截至目前,工程出湖闸及闸前疏挖段工程、南干渠及南岸交通工程、进口检修闸及滩地埋管工程已完成,共完成施工投资1.42亿元,占施工合同总额的85%。北区工程滩地埋管已完工,穿黄隧洞已贯通,竖洞、平洞第一道混凝土浇筑已完成,共完成施工投资1.39亿元,占施工合同总额的94%。按照山东省计划,今年将完成穿黄河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具备完工验收条件。穿黄河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性控制项目,用于调引长江水的输水线路在山东境内黄河河底约70米深处穿越。工程建成后,将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方城垭口、黄河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1、方城垭口开挖17米深的明渠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缘,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分界线,县境东北部因伏牛山余脉和桐柏山余脉连接处山地突然沉陷,形成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五界一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方城“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要冲,通往全国的咽喉。尤其是方城垭口,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两侧地面高程达200米以上,垭口处仅为146米,为地跨长江、淮河流域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线工程渠底高程为129米,渠水要穿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方城,只需在方城垭口处开挖17米深的明渠,就可以从这里滔滔北流达淮河流域,沿黄淮海平原北流入北京。2、黄河工程--隧道倒虹穿黄隧洞总长4250米,埋深23~31米,采用双洞并排穿越,隧洞轴线间距最宽处为28米,近间距为19.3米,净过水内径7米,加衬砌外围部分,整个洞直径约9米,这些宏伟建筑由于埋在地下,人们很难看到。地面上的工程气势恢宏,再过几年你站在邙山山顶南望,长4620多米、渠底宽12.5米、渠顶高程120米的南岸连接明渠逶迤走来。

南水北调怎样通过黄河的?

西线: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m。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引水方式考虑自流和提水两种。无论采取哪种引水方式,都要修建高200m左右的高坝和开挖100km以上的长隧洞。 东线: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开挖一条。

南水北调怎么调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解析: 总体布局: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自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考察队始,40多年黄委会与有关单位做了大量勘测和规划研究工作。1987年国家计委将西线调水工程列为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用1O年时间回答西线调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黄委会等单位在边远高寒缺氧地带的艰苦环境中对调水区和邻近地区进行大量基础工作,先后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和《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经国家计委、水利部评审验收。通天河、大渡河调水工程规划研究工作也基本完成,计划1996年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 工程布置 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m。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引水方式考虑自流和提水两种。无论采取哪种引水方式,都要修建高200m左右的高坝和开挖100km以上的长隧洞。 引水线路初步研究如下: 1.雅砻江引水线 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枢纽坝高175m,线路全为隧洞,全长131km。 2.通天河引水线 此方案系与雅砻江引水联合开发,即在雅砻江引水先期开发条件下的二期工程。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雅砻江,再由雅砻江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枢纽坝高302m,线路全为隧洞,全长289km,其中同加到雅砻江158km,雅砻江到黄河131km。 3.大渡河引水线 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枢纽坝高296m,线路全长30km,其中隧洞长28.5km。泵站抽水扬程458m,年用电量71亿kW·h。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一)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枢纽工程、穿黄河工程。 1.输水河道 引水口有淮河入长江水道口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口六圩两处。输水河道工程从长江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51km,穿黄河段9km,黄河以北490km。分干线总长740km,其中黄河以南665km。输水河道90%利用现有河道。 2.泵站枢纽 东线的地形以黄河为脊背向南北倾斜,引水口比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m,穿过黄河可自流到天津。 黄河以南除南四湖内上、下级湖之间设一个梯级,其余各河段上设三个梯级。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上设泵站30处;主干线上13处,分干线上17处,设计抽水能力累计共10200m3/s,装机容量101.77万kW,其中可利用现有泵站7处,设计抽水能力1100m3/s,装机容量11.05万kW。一期工程仍设13个梯级,泵站23处,装机容量45.37万kW。 黄河以北各蓄水洼淀进出口设5处抽水泵站,设计抽水能力共326m3/s,装机容量1.46万kW。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的特点是扬程低(多在2~6m)、流量大(单机流量一般为15~40m3/s)、运行时间长(黄河以南泵站约5000小时/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涝任务,要求泵站运转灵活、效率高。 3.穿黄河工程 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开挖一条。 (二)蓄水工程 东线工程沿线黄河以南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总计调节库容达75.7亿m3,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黄河以北现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可继续使用,天津市团泊洼和河北省的千顷洼需扩建,并新建河北省大浪淀、浪洼,黄河以北五处平原水库总调节库容14.9亿m3。 (三)供电工程 黄河以南有泵站30处,新增装机容量88.77万kW,多年平均用电量38.2亿kW·h,最大年用电量57.5亿kW·h。第一期工程有泵站23处,新增装机34.32万kW,年平均用电量19亿kW·h。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一)水源区工程 1.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 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m3,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m3。 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亿m3,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m3,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m3,增加防洪库容33亿m3。 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 人口:22.4万人 房屋:479.4万m2 耕地:23.5万亩 工矿企业:120个(合乡镇企业),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 2.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其他资料,你可以参考南水北调工程的网站: n *** d.mwr.gov/

南水北调的是怎么经过黄河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输水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取水,流经河南省境内731公里。南水北调总干渠安阳段长65.01公里,穿越境内2县、4区、9个乡、3个办事处、77个行政村,穿越大小河流(沟)35条、铁路3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安阳段渠线全长65.01公里,途经汤阴县、龙安区、开发区、文峰区、殷都区、安阳县,涉及70余个行政村和多家单位。

南水北调工程穿越长江黄河吗?要穿越,怎么穿越法?

南水北调是引长江水北上,只存在穿黄问题,现在未定。 据了解,将揭开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大幕的,是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的穿黄工程及丹江口取水工程(即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经河南、河北两省,到天津、北京两市。穿黄工程,要解决的是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调水工程如何交汇的问题,穿黄工程只有9.9公里,之所以把它单列,并让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这两大全国最权威的水利部门分别独立设计渡槽、隧洞两个方案,然后再从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用黄委会穿黄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吴长征的话说:“这实在是因为穿黄工程太重要了!” “穿黄”不外两种方法,一是跨黄河渡槽,二是开黄河隧洞,换而言之,一建在河面上,一建在河床下。有位设计人员用“降龙十八掌”里有名的招式“飞龙在天”形容横跨黄河的渡槽方案,“潜龙在渊”则是对穿黄隧洞倒虹方案的形象描述了。 长委会的专家们倾向于隧洞方案,认为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一种先进的用于隧洞施工的方法)施工技术国内外又都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黄委会的专家们则倾向于渡槽方案,认为渡槽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技术上更成熟。不论设计、施工、还是技术设备,都有切实的保证。二是在使用过程中,渡槽有运行管理简单、维护检修方便的优点。三是如果采用渡槽方案,穿黄工程将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渡槽工程。此外,渡槽工程还可以附加交通设计,供行人、车辆通行。四是渡槽方案能让南调之水自流通过黄河,无须借助“倒虹”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7年,这一工程建设时经历了哪些坎坷?

遭受了许多困难,有许多特殊的地理环境,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均为三向预应力u型渡槽,渡槽内径9米,单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采用造槽机现场浇注施工,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属世界首例。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总工期中的控制性项目。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总长19.30km。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穿黄隧洞长4.25km,双洞平行布置,隧洞内径7.0m,采用盾构法施工。该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总工期为56个月,于2005年9月开工,计划2010年3月竣工。 为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中线穿黄双线隧洞全线贯通,开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穿黄隧洞是南水北调工程中规模最大、单项工期最长、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复杂的交叉建筑物。穿黄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建设,历时9年。该工程位于河南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处,全长19.3公里。其中,隧洞段长4.25公里,双洞线布置,单洞输水直径7米,最小埋深23米,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工艺成洞。设计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20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穿黄及跨黄工程的优缺点

吴新霞,赵根,钱胜国,西气东输工程对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影响风险评价http://www.chemyq.com/expert/ep57/561753_6580D.htm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盾构选型

1、前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属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主要向唐白河流域、淮河中上游和海河流域的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供水。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输水工程包括总干渠、天津干渠工程以及穿黄河工程。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技术最复杂并控制工期的关键性工程,一期设计输水流量265m3/s、加大设计流量320m3/s.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水利部指派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两 大全国最权威的水利部门分别独立设计渡槽、隧洞两个方案。   隧洞方案与渡槽方案相比,可免受温度、冰冻、大风、意外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相对简单;采用渡槽方案则增加了世界治水最为宏伟的人文景观,而且还可以成为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从技术上看,无论是渡槽还是隧洞方案都是可行的,并且工程造价相当。经过水利部及国家计委组织的专家多次审查,考虑到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且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因此最终选择了隧洞方案。   2、工程概况   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游约30km处,线路总长19.30km,南起荥阳市李村村西,北至河南焦作市温县陈沟村西。主体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防护堤、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   穿黄隧洞总长4250m,包括过河隧洞段和邙山隧洞段,双洞布置,隧洞轴线间距为28m,两洞各采用一台盾构自北向南推进。穿黄隧洞埋深35m,最小埋深23m;水压为0.45MPa;最小曲线半径为800m;过河隧洞段坡度为1‰和2‰,邙山隧洞段坡度为49.107‰;穿黄隧洞为圆断面,内径?7.0m,外径8.7m,隧洞外层为7等分装配式普通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管片内径为7.9m,外径为8.7m,管片宽度1.6m;内层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厚45cm,标准分段长度为9.6m,隧洞内衬在与北岸和南岸施工竖井衔接的洞段以及地层变化洞段将局部加密;内外层衬砌由弹性防、排水垫层相隔。   3、工程地质   过河隧洞桩号5+658.57~9+108.57,全长3450m.北岸始发竖井中心高程67m,桩号9+108.57;南岸到达竖井中心高程72.45m,桩号5+658.57.过河隧洞穿越的主要地层为Q2粉质壤土、Q41砂层和砂砾(泥砾)石层。根据隧洞围土的组成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单一粘土结构隧洞围土为Q2粉质壤土层,分布在桩号5+658~6+033和7+109~7+919,总长1185m.   2)上砂下土结构隧洞围土上部为Q41砂层,下部为Q2粉质壤土层,分布在桩号6+033~7+109和7+919~8+233,总长1390m.   3)单一砂土结构隧洞围土主要为Q41中砂层,局部为粗砂层,砂层中零星分布砂砾石透镜体,该类结构分布在桩号8+233以北,长875m.   过河隧洞开挖范围内,砾卵石粒径2~10cm;Q2粉质壤土中夹有钙质结核层;Q41砂层中石英颗粒含量较高,达40%~70%,且分布有泥砾层和砂砾石透镜体,局部有淤泥质粉质壤土透镜体;在桩号8+670~8+940之间,隧洞底板分布有Q3粉质粘土,应考虑其变形特性。根据目前地质勘察资料,不排除在隧洞掘进过程中偶遇粒径大于15cm的块石、枯树及上第三系粘土岩、砂岩、粉砂岩和砂质粘土岩的可能性。上第三系的粘土岩、砂岩、粉砂岩和砂质粘土岩成岩作用差。粘土岩强度较Q2粘土略高,抗压强度为0.53 MPa;砂岩一般为泥质胶结,强度低,抗压强度为0.62MPa.局部分布有薄层钙质胶结的砂岩,呈坚硬状,强度较高,抗压强度为16.5MPa.   邙山隧洞段桩号5+658.57~4+893.57,长800m.桩号4+893.57~5+090隧洞段为黄土状壤土;桩号5+090~5+359.08段为粉质壤土,中间夹3层古土壤层;桩号5+359.08~5+658.57段为粉质壤土,中间夹4层古土壤层,其下多富积钙质结核或钙质结核层。粉质壤土渗透系数k=1×10-5cm/s,黄土渗透系数为1×10-5~1×10-4cm/s.黄土状粉质壤土渗透系数k=3.7×10-5~1.0×10-4cm/s.过河隧洞段穿越的饱和含水砂层,其渗透系数k=10-3~10-2cm/s.   4、盾构类型的选择   4.1盾构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盾构选型应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所选择的机型要能尽量减少辅助施工法并确保施工安全可靠。不同类型的盾构适应的地质范围不同,盾构选型的主要依据是土质条件、岩性,要确保所选择的盾构能适应地质条件,保持开挖面稳定。   土压平衡盾构是依靠推进油缸的推力给土仓内的开挖土碴加压,使土压作用于开挖面使其稳定,主要适用于粉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和粉砂层等粘稠土壤的施工。在粘性土层中掘进时,由刀盘切削下来的土体进入土仓后由螺旋机输出,在螺旋机内形成压力梯降,保持土仓压力稳定,使开挖面土层处于稳定。盾构向前推进的同时螺旋机排土,使排土量等于开挖量,即可使开挖面的地层始终保持稳定。当含砂量超过某一限度时泥土的塑流性明显变差,土仓内的土体因固结作用而被压密,导致碴土难以排送,需向土仓内注水或泡沫、泥浆等,以改善土体的塑流性。   泥水盾构利用循环悬浮液的体积对泥浆压力进行调节和控制,采用膨润土悬浮液(俗称泥浆)作为支护材料。开挖面的稳定是将泥浆送入泥水平衡仓内,在开挖面上用泥浆形成不透水的泥膜,通过该泥膜保持水压力,以平衡作用于开挖面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开挖的土砂以泥浆形式输送到地面,通过泥水处理设备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泥水进行质量调整,再输送到开挖面。泥水盾构适用的地质范围较大,能适应穿黄工程的所有地质。   从地质条件来看,本工程可使用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和泥水平衡盾构。但使用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在砂层和砂砾(泥砾)石层施工时需要向开挖仓中注添加剂,以改善碴土的性能,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塑流性、低的摩擦系数及止水性的碴土,且对于砂砾(泥砾)石层,开挖破碎后可能会有大颗粒碴土,需要考虑螺旋输送机通过粒径的能力。泥水盾构能适应粉质壤土、砂层和砂砾(泥砾)石层等各种地质,对于砂砾(泥砾)石层可在泥水平衡仓内设置破碎机。   4.2盾构类型与水压及渗透性的关系   地层渗透系数是盾构选型的重要因素。根据欧美和日本的施工经验,当地层的渗透系数小于10-7m/s时可以选用土压平衡盾构;当地层的渗透系数在10-7m/s和10-4m/s之间时既可选用土压平衡盾构也可选用泥水盾构;当地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4m/s时,如采用土压平衡盾构开挖仓中添加剂将被稀释,水、砂、砂砾相互混合后土碴不易形成具有良好塑性及止水性碴土,在螺旋机出碴门处易发生喷涌,施工困难。本工程过河隧洞段穿越的饱和含水砂层,其渗透系数k=10-3~10-2cm/s,远远超过土压平衡盾构允许的范围,因此宜采用泥水盾构。   当水压大于0.3MPa时螺旋输送机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土塞效应,在输送机排土闸门处易发生水土喷涌现象,引起土仓中土压力下降,导致开挖面坍塌。本工程水压高达0.45MPa,采用泥水盾构最适应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的地质情况和水文情况,可以确保穿黄隧洞工程施工安全可靠。 5、盾构驱动方式的选择   由于受始发竖井结构尺寸的限制,盾构设计时要求结构紧凑、效率高、起动扭矩大、设备的散热温度低,所以对盾构驱动方式的选择非常关键。驱动方式有三种,一是变频电机驱动,二是液压驱动,三是定速电机驱动,鉴于定速电机驱动时刀盘转速不能调节,一般不采用。现将变频驱动与液压驱动进行比较,见表1.经综合评价宜采用变频驱动。   6、泥水压力控制模式的选择   泥水盾构根据泥水平衡仓构造形式和对泥浆压力的控制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控制型和间接控制型。   直接控制型泥水盾构采用泥水直接加压模式,其泥水输送系统的流程如下:送泥泵从地面调浆池将新鲜泥浆输入盾构泥水仓,与开挖泥土进行混合形成稠泥浆,然后由排泥泵输送到地面泥水分离处理站,经分离后排除土碴,而稀泥浆流向调浆池,再对泥浆密度和浓度进行调整后,重新输入盾构循环使用。直接控制型泥水盾构的泥水压力通过调节送泥泵转速或调节控制阀的开度来进行,送泥泵安在地面,控制距离长而产生延迟效应不便于控制泥浆压力,因此常用调节控制阀的开度来进行泥浆压力调节。   间接控制型泥水盾构的泥水压力控制采用气压模式,由泥浆和空气双重回路组成。在盾构的泥水仓内插装一道半隔板(沉浸墙),在半隔板前充以压力泥浆,在半隔板后面盾构轴心线以上部分充以压缩空气,形成空气缓冲层,气压作用在隔板后面与泥浆的接触面上,由于接触面上气、液具有相同压力,因此只要调节空气压力就可以确定和保持在开挖面上相应的泥浆支护压力,由于空气缓冲层的弹性作用,当液位波动时对支护泥浆压力变化无明显影响,泥水压力的波动小,控制精度高,对开挖面土层支护更为稳定,对地表变形控制也更为有利,因此选择间接控制型泥水盾构。   7、本工程对泥水盾构的设计要求   7.1对砂土地层及砂卵石地层的适应性   过河隧洞段穿越的主要地层为Q2粉质壤土、Q41砂层和砂砾(泥砾)石层。其中上砂下土结构的地层总长1390m,隧洞上部为Q41砂层;单一砂土结构的地层总长为875m,隧洞主要为Q41中砂层,局部为粗砂层,砂层中零星分布砂砾石透镜体。   这种地层石英含量高,对刀盘、刀具、管路的磨损性强,砂土地层渗透性大,需要的泥水平衡压力更大,而需要的扭矩通常较小,在这种地层中施工通常要损失更多的泥浆。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泥浆循环的速度不能低于防止泥浆沉淀所需的最小速度,因此盾构在砂土地段的施工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功能:①具备平衡掌子面水土压力的能力;②刀盘、刀具、泥浆管路的高耐磨性;④合理的刀盘及刀具设计,恰当的刀盘开口率,合理的开口位置;⑤盾构本体在压力状态下的防水密封性能;⑥防止流砂;⑦人仓设计;⑧管片壁后同步注浆系统;⑨能够对较大的卵石进行破碎,有效防止堵管情况的发生。   7.2适应卵石、孤石、古树等不良地质   砂卵石地层中土体属松散体,若采用适用于硬岩的滚刀进行破岩,则在滚刀的掘进挤压下土体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滚刀将不转动,大大降低了滚刀的切削效果,有时甚至丧失切削破碎能力。穿越砂卵石地层宜采用碳化钨球齿滚刀(图2)或碳化钨撕裂刀(图3),但碳化钨球齿滚刀不能对古树等进行有效破碎,为了适应卵石、孤石、古树等不良地质,采用碳化钨撕裂刀较适应穿黄工程的不良复杂地质。   在泥水平衡仓的底部的排泥管前面安装一个颚板式碎石机,用来破碎漂石和钙质结核,使其破碎后能通过排浆管排出。破碎机配有栏石隔栅,用来限制进入排泥管路石块的尺寸。   7.3对软硬不均地层的适应性   过河隧洞段穿越的地层主要有全土层、全砂土层、复合层、钙质结核土层和砂砾石层(或泥砾层),邙山隧洞段穿越的地层主要有全土层和钙质结核土层。刀盘上布置双层碳化钨先行刀(撕裂刀)、双层碳化钨切刀和碳化钨刮刀。碳化钨刀具的高强度和高耐磨性完全适应穿黄工程的地质条件。对于地层较大的卵石,在泥水室中安装液压油缸驱动的破碎机(图4)进行破碎。刀盘上焊接的耐磨条及耐磨焊层也是刀盘在复合地层中掘进时的重要保证措施。   盾构在软硬不均地段掘进时,由于刀盘的受力不均而易发生姿态较难控制的现象,为此盾构的推进油缸在圆周方向进行分组,每组可以单独调整推进力和推进行程而改变盾构的掘进方向。盾构采用先进的激光导向系统,盾构的姿态可以随时反映在操作室内,从而可以对盾构的姿态随时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配合调整刀盘的推力和扭矩参数保证盾构在软硬不均地段保持正确的姿态。   7.4对粘土地层的适应性   总体而言,粘土地层的渗透性更小、自稳性更好,因此需要的泥水平衡的压力比在砂层中更小。但粘性地层掘进时刀盘需要更大的扭矩,盾构需配备较大的刀盘驱动功率;同时要防止刀盘中心粘结泥饼和防止排泥管路堵塞。   刀盘中心部位线速度较低,粘土、粉土、膨润土等粘稠土体在中心部位的流动性较差,粘性土容易在中心部位沉积,同时在泥水仓的后部也容易粘结泥饼。设计盾构时采用如下措施:   ①采用膨润土泥浆冲洗系统,在刀盘的中心设计膨润土注入口,用于对刀盘中心部位进行冲洗和清理;   ②加大中心部位开口率,使粘性土没有粘结的位置,直接从刀盘开口顺利进入到泥水室;   ③刀盘开口部位采用特殊结构设计,开口设计成楔形梯形结构,使开口逐渐变大,利于碴土的流动。   在粘土地层中特别容易发生排泥管堵塞,为防止堵管、对泥浆系统需进行针对性设计,安装电磁控制球阀和相应管路,可以实现在进排浆管中进行反循环,反循环的目的是清理堵塞的排泥管。此外,在气仓的底部安装电磁球阀,在开挖模式下盾构司机可以在切削仓的上面实现反向循环,以便清理在破碎机和仓室底部的沉积物,在粘土地层中掘进时这种沉积物更是经常发生。反循环和底部注入可以在需要的基础上周期性使用,同时需采用重型的排泥泵,设计较大的排泥通道,能够泵送的粒径不小于180mm.泥浆泵的关键部件进行耐磨设计,以便适应泵送的磨损性介质。   7.5对高水压的适应性   过河隧洞穿越地层主要为富含地下水的砂土层,地下水压力高达0.45MPa,在高水压下施工,施工安全和工程防水是第一重点,隧洞防水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盾构在高水压地段推进,重点是保证主轴承密封、盾尾密封在高承压状态下的正常工作。   1)主轴承密封主轴承内外密封应具有自动润滑功能、自动密封功能、自动检测密封的工作状况功能和密封磨损后的继续使用功能,可采用唇形密封(图5)或指形密封(图6)。   2)盾尾密封盾尾密封(图7)是集弹簧钢、钢丝刷及不锈钢金属网于一体的结构,在弹簧钢和钢丝刷上涂氟树脂进行防锈处理。盾尾密封可采用4道钢丝刷密封或3道钢丝刷密封加1道钢板束,在各盾尾密封之间注入油脂来提高止水性能。在盾尾设计1道膨胀应急密封,当钢丝刷密封正常时该密封弯曲在盾尾的沟槽里不起密封作用。当钢丝刷密封失效时通过注水或充气使该密封膨胀,将管片外侧与盾尾内侧之间的间隙完全密封以防止涌水从盾尾漏入隧洞内,并可在隧洞内安全更换前2~3道钢丝刷密封。   7.6对深竖井及长距离泥水输送的适应性   过河隧洞掘进时从北岸始发,北岸竖井深达50.5m,且隧洞线路长,长距离水平输送和高扬程的垂直输送要求送排泥泵具有大功率和大扬程。送排泥泵均采用变频驱动。送泥泵采用1台大功率、大扬程、大流量的重型泥浆泵;排泥泵采用3台大功率、大扬程、大流量的重型泥浆泵。具体是在盾构后配套拖车上安装1台主排泥泵,在竖井底部安装1台接力泵,当盾构掘进到过河隧洞的中间时在隧道内安装1台中继排泥泵。   邙山隧洞段施工时分离站从北岸搬至南岸,南岸竖井深达39.95m,受竖井周围场地(约2000m2)的限制,泥水分离站宜建在山上。盾构施工时仍使用1台送泥泵、3台排泥台,主排泥泵安装在盾构上,中继泵安装在南岸竖井底部,接力泵安装在竖井平台上。   7.7地表沉降控制要求   盾构需穿越不同埋深的地层,在不同位置水压力也不同,盾构应具有良好的泥水压力调整功能,满足地表沉降控制在规定范围,保证能够顺利安全穿越黄河。为了减小泥水压力的波动宜采用气压式间接控制型泥水盾构。   7.8精确的方向控制要求   要求盾构具有良好的方向控制能力,导向系统具有很高的精度,以保证线路方向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盾构方向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盾构本身能够进行纠偏、转向,二是采用先进的导向技术保证盾构掘进方向的正确。   7.9环境保护的要求   环境保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盾构施工时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使用的辅助材料如油脂、泥浆添加剂等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盾构及后配套设备无大的噪声、震动等;三是盾构法施工的现场环境管理,隧洞内的施工污水通过低压排污泵抽到污水箱,再通过污水箱中的高压泵泵送到泥浆回路。   7.10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   本工程在过河隧洞掘进时一次掘进距离长达3450m,为了安全可靠必须避免刀盘磨损和中途换刀。对刀盘和刀具必须进行耐磨性设计,刀盘的面板焊接格栅状的特殊耐磨材料,刀盘的外圈焊接高强度的耐磨板,在刀盘的开口部位进行表面硬化,充分保证刀盘在掘进时的耐磨性能。长距离掘进中途不换刀一般采用图8的两种方案。方案一:设计救援刀具,在初装刀具磨损到极限后将内藏的救援刀具伸出;方案二:   采用高耐磨切刀,切刀的刀刃采用双层碳化钨结构。由于内藏式救援刀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穿黄隧洞宜采用双层高耐磨碳化钨切刀。   为确保刀具的高耐磨性所有刀具均采用碳化钨刀具,先行刀和切刀均采用双层碳化钨刀刃,并设计有耐磨齿。在不同区域的切刀上安装刀具磨损量检测装置,及时掌握刀具的磨损情况,保证刀具正常工作,除此之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刀具的排列行数在刀盘面板的同一轨迹上,通过增加刀具的排列行数来增加刀具数量,以减少每把刀具的磨损。   2)采用超硬重型刀具连同安装刀具用的刀座一起大型化,加大刀具的宽度,以达到增大刀刃的耐磨性   3)刀具背面进行耐磨防护在超硬刀具背面进行充分的硬化堆焊,设计双排碳钨合金柱齿,防止刀具的基材磨损。   4)带压换刀作为应急措施配备双气路的双室人仓,以便在压缩空气下带压进入开挖室和隧洞掌子面,确保万一需要换刀时的施工安全和快速作业。   7.11盾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盾构施工时应保证人员及设备的安全。盾构的可靠性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盾构的关键部件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万无一失,做到的可靠。盾构的可靠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地质的适应性,整体设计的可靠性;设备本身性能、质量、使用寿命等的可靠性;在盾构设计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应用先进的技术来确保施工安全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为了保证刀具检修更换及处理障碍物作业的特殊空间需要,刀盘可采用可伸缩型并具有足够的伸缩行程,必要时在沉浸墙上设置隔板安全门,保证在常压下进入气压调节仓进行维修破碎机和进行吸泥管的排堵,确保作业的快速和安全。 8、泥水处理设备的选择   8.1泥水处理概述   泥水盾构是通过加压泥水来稳定开挖面,开挖土碴与泥浆混合由排浆泵输送到洞外的泥水分离站,经分离后进入泥浆调整池进行泥水性状调整后,由送泥泵将泥浆送往盾构的泥水平衡仓重复使用,将泥水中的水和土分离的过程称为泥水处理。   泥水处理分为三级。一级泥水处理的对象是粒径74μm以上的砂和砾石,工艺比较简单,用振动筛或有旋流器的离心机等设备对其进行筛分,分离出的土颗粒用车运走。二级泥水处理的对象主要是一级处理时不能分离的74μm以下的淤泥、粘土等的细小颗粒。三级处理是对需排放的剩余水作PH值调整,使泥水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泥水处理系统设于地面,由泥水分离系统和泥浆制备系统两部分组成。泥水分离系统主要由振动筛、旋流器、储浆槽、调整槽、碴浆泵等组成;泥浆制备系统由沉淀池、调浆池、制浆设备等组成。   8.2泥水分离站选型   选择泥水分离设备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①有效地分离排泥浆中的泥土和水分;②具有与盾构推进速度相适应的分离能力。   8.3泥水处理工艺   地质不同,泥浆处理的工艺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砂质土只需进行一级处理,粘性土需进行二级处理,对需排放的剩余水进行三级处理,作PH值调整。   1)一级除砂处理盾构在砂砾石层或细砂、中粗砂层掘进时只需进行一级除砂处理。其工艺流程如下:竖井内的排泥泵将携带土碴的污浆输送到分离站的预筛器,经振动筛选后,粒径在3mm以上的碴料分离出来,筛余的泥浆进入储浆槽,由碴浆泵从储浆槽内抽吸泥浆,在泵的出口具有一定储能的泥浆沿输浆软管从旋流除砂器进浆口切向射入,经过旋流除砂器分选,粒级74um以上的泥砂由下端的沉砂嘴排除落入细筛;细筛脱水筛选后,干燥的细碴料分离出来;经过第二道筛选的泥浆循环返回储浆槽内,处理后的干净泥浆从旋流器溢流管进入中储箱,然后沿出浆软管输送到调浆池。   2)二级除砂处理盾构在粉土、粉砂层掘进时,一级除砂处理不足以将泥浆密度及含砂率降至合理范围内时需进行二级除砂处理。其流程如下:盾构排出的泥浆经排泥管输送至预振筛内,预振筛将泥浆中3mm以上的砂砾筛除,经旋流除砂分离及细筛脱水后清除74μm以上的砂质颗粒,经过第二道筛选的泥浆进入小直径旋流除砂器,将泥浆中剩余的74μm以上砂质清除,并同时清除掉45μm以上的泥质颗粒。二次除砂后的泥浆由出浆口输送至沉淀池。   3)一级除砂、二级除泥处理在粘土地层掘进时需进行二级除泥处理。其工艺流程与二级除砂处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旋流除泥器组的应用。通过小直径的长锥除泥器和超细目振动筛网的组合,二级除泥处理后泥浆中30μm以上的泥质颗粒及时清除,粘度得以控制,见图9.   4)三级处理三级处理是将进入PH槽中的液体进行酸碱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采用的材料主要是稀硫酸或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8.4泥水性能管理   从泥水分离站排出的泥浆经沉砂池沉淀后进入调浆池,在调浆池内由制浆系统的高速制浆机对泥浆进行调配,确保输送到盾构的泥浆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在泥水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泥水性能的管理主要是对泥浆质量的控制,即对泥浆颗粒粒径、粒径分布、泥浆密度、泥水粘度的管理。穿黄隧洞施工时泥水粘度一般控制在25~35s范围内。当泥水粘度过大时排泥管易堵塞。泥水密度是一个主要控制指标,过高将影响泥水的输送,过低将破坏开挖面的稳定,一般在能满足开挖面稳定的情况下泥水密度越小越好,这样能节省泥水制作成本,减少膨润土的消耗。掘进过程中对泥浆性状进行管理时根据地质而定,送泥密度一般控制在1.15~1.2g/cm3之间。当泥水密度偏低时通过快速制浆机加入膨润土进入调整;当密度偏高时加入清水进行稀释。   9、盾构关键参数的计算   盾构关键参数的计算是盾构选型的参考依据,盾构工作过程的力学参数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受地质因素、土质改良方法和掘进参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盾构参数计算的方法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至今应用的盾构参数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一些经验性的计算方法,盾构关键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推力计算盾构推进过程中的阻力主要包括盾壳和土层的摩擦力、土压的正面阻力、水压的正面阻力、盾尾密封与管片之间的摩擦力、拖拉后配套的力。盾构施工时为满足上坡、曲线施工和纠偏的需要,无法充分利用所有的推进油缸,推进系统装备的推进力必须留有足够的余量,总推力应大于总阻力的1.3~1.5倍。   2)刀盘扭矩的计算盾构在软土中推进时的扭矩包括切削扭矩(克服泥土切削阻力所需的扭矩)、刀盘自重形成的轴承扭矩、刀盘轴向荷载形成的轴承扭矩、主轴承密封装置摩擦力矩、刀盘前面摩擦扭矩、刀盘圆周面的摩擦反力矩、刀盘背面摩擦力矩和刀盘开口槽的剪切力矩等。   3)功率计算主要包括主驱动功率计算、推进系统功率计算。   4)同步注浆能力的计算首先计算同步注浆应具备的理论能力,再考虑1.5~1.8的注入率,同时还要考虑注浆泵的效率,一般按75%的效率计算。   5)泥水输送系统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送排泥流量的计算、送排泥流速的计算、送排泥扬程的计算。   10、结束语   盾构选型主要依据招标文件、工程勘察报告、隧洞设计和相关标准和规范,针对工程特点及难点、隧洞设计参数、盾构施工工艺和进度要求等因素进行分析,对盾构类型、驱动方式、功能要求、主要技术参数和辅助设备的配置等进行研究,并邀请具有同类盾构制造经验国际的盾构制造商和国内外盾构设计、隧洞设计及盾构施工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参照类似工程盾构的选型及施工情况,完成适应穿黄隧洞施工盾构的选型工作,确定盾构方案、主要功能、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及辅助设备的配置。盾构选型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盾构隧洞的安全、质量、工艺及成本,为了保证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工程的顺利完成,必须重视盾构的选型工作。穿黄隧洞施工用盾构应进行国际性招标,在建设管理单位指导下进行盾构的采购,邀请建设单位专家审核盾构国际招标文件。

南水北调中线如何穿越黄河的?

经过国内众多水利专家多年勘测、设计、论证、比选,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调水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终于尘埃落定:“南水”在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游30公里的荥阳市王村镇李村,通过内径7米的双隧洞输送过黄河,预计今年年底开工。x0dx0ax0dx0a 线路 x0dx0a多条中选中李村x0dx0ax0dx0a 南水北调工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即开始工程的研究工作,90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穿黄工程的设计研究工作一直未曾间断。x0dx0ax0dx0a 为了选择穿黄工程合适的穿越地点,勘察、规划、设计等技术人员进行过长期的通力合作,根据穿黄工程不同设计阶段、不同引水规模(一期工程设计流量265立方米/秒、后期设计流量440立方米/秒),初步定下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游30公里附近的孤柏嘴线、李村线、李寨线、牛口峪线等不同线路穿黄工程方案,隧洞长度分别为3公里、3.5公里、5公里。最后综合了各方面因素,选择了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处的荥阳市王村镇李村作为穿黄的路线。x0dx0ax0dx0a 投资 x0dx0a一期30亿元x0dx0ax0dx0a 穿黄工程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游约30公里处,工程南岸起于荥阳市王村镇李村附近的A点,北至黄河北岸的S点,总长度19.3公里。x0dx0ax0dx0a 李村线隧洞方案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岸连接明渠、南岸退水洞、穿黄隧洞段和进口建筑物(含邙山隧洞)、主河槽穿黄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连接明渠、北岸新蟒河和老蟒河倒虹吸、北岸防护堤及渠与渠交叉建筑物等。其中主河槽下面隧洞长3.45公里,埋深30米,离黄河水最近处25米左右,采用双洞并排穿越,净过水内径均为7米,两条洞中线距离为32米,加衬砌外围部分,整个洞的直径约为9米;采用泥水盾构机施工;南、北岸输水明渠长度分别为4.96公里及9.96公里;南岸进口段洞长度800米,用缓斜坡直达黄河河底主河槽,避免了邙山大开挖,北岸出口段长度227.9米。工程设计输水流量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20立方米/秒。x0dx0ax0dx0a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计划工期为51个月。按2004年郑州市市场价格水平编制的工程,静态总投资301766.12万元。x0dx0ax0dx0a 维修 x0dx0a可直接入隧洞x0dx0ax0dx0a 隧洞建成后,维修车辆可直驱入洞。根据设计,隧洞每年有15~30天检修期,每3~5年安排30~60天大修。半年左右放空隧洞的水检查一次。x0dx0ax0dx0a 隧洞内布置有现代化的观测仪器。洞内受力、变异等情况,通过自动化观测仪器在自动控制室即可看到。维修时,启用抽水系统,把水从洞内排到黄河或渠道里,排空时间为80小时。等水排完后,开车可从南岸缓坡的斜洞下去进行维修、清淤等。x0dx0ax0dx0a 掘进 x0dx0a就像“刮胡子”x0dx0ax0dx0a 穿黄隧洞采用双层衬砌,外层为装配式普通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内层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x0dx0ax0dx0a 盾构机是如何掘进的呢?盾构机前面有一个近9米的圆形刀盘,刀盘上有许多刀片,众多马达带动刀盘,刀盘旋转起来就像剃须刀刮胡子。盾构机的后面有许多千斤顶,千斤顶顶着后面衬砌好的混凝土向前推进,前面有刀盘转,后面有千斤顶推,“剃须刀”就这样把“胡须”一点点刮掉了。盾构机圆柱体组件的壳体就是护盾,它对挖掘出的还未衬砌的隧洞段起着临时支撑的作用,承受着周围土层的压力,承受地下水压并将地下水挡在外面。而排土、衬砌、壁后灌浆等作业在护盾的掩护下进行。x0dx0ax0dx0a 穿黄工程地层复杂,“胡子”刮不动怎么办?穿黄项目设计专家介绍说,遇到软岩石时,盾构机可采取小推力、高转速的施工方法掘进通过;当遇到胶结状态好、强度高的岩石时,可采用预先安装在盾构机前端的可伸缩锤击装置将其破碎后再进行掘进,在盾构机刀盘上布置可伸缩的超硬滚刀,遇到岩石时伸出滚刀。x0dx0ax0dx0a 拍板 x0dx0a隧洞穿黄最佳x0dx0ax0dx0a 在“情况复杂多变”的黄河“动土”,决策者对穿黄工程慎之又慎。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水利部指派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两大全国最权威的水利部门分别独立设计渡槽、隧洞两个方案,然后再让两个部门联合设计穿黄方案,并从两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用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原穿黄工程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吴长征的话说:“这实在是因为穿黄工程太重要了!”x0dx0ax0dx0a 设计人员用“降龙十八掌”里有名的招式“飞龙在天”形容横跨黄河的渡槽方案,“潜龙在渊”则是对穿黄隧洞倒虹方案的形象描述。两个方案难分伯仲。联合报告称,通过采取措施,隧洞可达到与地面结构相近的检修条件;隧洞位于地下,与地面结构相比,可免受温度、冰冻、大风、意外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相对简单,这对穿黄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是十分有利的。采用渡槽则增加了世界治水史上最为宏伟的人文景观,而且还可以成为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最终,专家认为,从技术上看,无论是渡槽还是隧洞方案,都是可行的,并且工程造价相当。x0dx0ax0dx0a 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最终采用了李村隧洞穿黄方案。x0dx0ax0dx0a 目前,穿黄隧洞水工模型在长江科学院水力学所胜利建成并进行了试放水。该模型是继丹江口大坝加高模型后又一座专门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水力学问题的水工模型。模拟范围从南岸明渠至北岸明渠,模型全长约70m。主要研究隧洞过流能力,进、出口段流态,隧洞压力特性,下游水流衔接,退水洞流态及过流能力,侧堰过流能力,闸门调度试验等。

南水北调中的穿黄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之后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

南水北调 是怎么成功的 中国地势不是南低北高吗?

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南水北调会不会溃坝

不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未发生决口溃坝,坝顶已不过流,该地继续扩挖临时泄流通道,降低水库水位,水利部紧急部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管局已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因此南水北调不会溃坝。

南水北调第二次工程萧县要搬迁吗

**是的**,南水北调第二次工程在萧县需要搬迁。根据公开信息,萧县县政府已于2022年10月31日发布南水北调第二次工程搬迁计划相关信息。

水利部和南水北调是什么关系:南水北调是水利部的一个措施或者规划,还是两者不相干~

水利部是个部级单位,统管全国水利工作,南水北调也属于水利部管的事情,但是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比较复杂,而且比较重要,国务院就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管理局,统管南水北调事宜,目前从级别上来说南水北调和水利部是同级的。

南水北调靠什么技术手段实现通水

挖河

关于南水北调的英语文章

PRC South to North Water ProjectAn April 2000 report from U.S. Embassy BeijingSumma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a large-scale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o move millions of tons of water from the wet southern regions to the water-starved north. In recent months the government has started to move from considering the merits of such a massive, expensive infrastructure project to studying the engineering questions of how it could actually be completed. Despite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tate Council, opposition exists in many quarters from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to university experts who question many of the basic assumptions on which the project is based. This cable reports on the government"s current thinking and some reasons why some officials and academics oppose the concept. End summary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Project Must Go OnChina for many years has been considering a south-to-north water project to move water from areas in the South which suffer from over-supply (i.e. frequent flooding) to large, thirsty, drought prone northern cities such as Zhengzhou (Henan"s capital), Shijiazhuang, Beijing and Tianjin. Three routes are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three routes are not alternatives. Each has a different purpose. Some proponents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believe that all three should be built some day. The central route that brings water from the Danjiang Dam in Hubei Province north through a narrow gap in the mountains of southern Henan has been surveyed and the route agreed upon as far as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near Zhengzhou. Crossing the Ever Higher Yellow River is DifficultGetting water across the Yellow River will be difficult because the bottom of the river in much of Henan Province runs above the level of the surrounding countryside. Transporting water on an aqueduct across the river may be impractical since the level of the river rises as silt accumulates on its bottom. One alternative under consideration is tunneling under the Yellow River. Preven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that might block the underground channel may present a problem with this solution.Central Government: Not Whether But How to Build ItRegardless of the difficulties it appear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hat the project must be completed. Conversations with officials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in recent months revealed that they are concentrating their efforts on overcoming the engineering difficulties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not considering whether or not the project makes sense from an economic or political perspective. MWR officials also note that they expect the South to North project to figure prominently in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2001 to 2005, with substantial commitment of central government funds. Water Minister on Transfer Project Office, Water Needs: Many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Must Be SolvedMinister of Water Resources Wang Shucheng [STC: 3076 1859 6134] announced recently that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Bureau had been reestablished within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in order to organize scientific work on the project. In an April 12, 2000 China Economic Times front page article, Wang said that China has an annual shortfall of 30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irrigation water and 6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urban water. Eighty percent of the water used in China is dumped into bodies of water without being treated. As a result, 50 percent of China"s rivers and over 90 percent of its urban rivers are polluted. If China"s population reaches 1.6 billion and 70 percent urbanization by mid century per capita water availability will fall by 20 percent. Wang said that Chinese people need to stop treating water as a free good but should consider it a resource that must be managed, protected and used efficiently. Wang stressed that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volves many complex techn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Some Officials and Academics Disagree HoweverSome Chinese environmentalists and scientists have said that water conservation, not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s the solution to water shortages in northern China.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gradually raise the price of water in China"s cities, in many places the price of water remains below cost. This not only perversely encourages waste but also makes water-conserving technologies less economical. See the 1997 Embassy Beijing report "PRC Water: Waste A Lot, Have Not: The Problem Is Policy Not Technology" available at 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english/sandt/watercas.htm.Water Transfer Projects in China: SEPA is UnenthusiasticFrom published report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EPA) doesn"t like the idea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projects. It may not be easy for them to get a fair hearing for their views, however, given the Chinese leadership"s expressed strong commitment to the project.The 1998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book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anjing Baohu Tonglun] edited by Xie Zhenhua and Zhang Kunmin is remarkably unenthusiastic about large-scale water transfer projects. An informal translation from p. 160 of this book:"(2) Cross watershed water transfers are a very expensive way to increase water supplies. Water is transferred from a watershed in which water is plentiful to a watershed that has less water. Because such projects involve very large investments and have sever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many countries no longer undertake large-scale cross-watershed transfer projects."In foreign countries, there is already a completed west to east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Pakistan and the Snowy River water project in Australia. China has in recent years done projects to move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bed of the Jishui [Translator"s note: Ji River -- the downstream por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Henan to the sea was originally the bed of the Jishui. End note], the diversion of the Luan River (Hebei) to Tianjin. . . Work has already begun on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End translation]University Experts Question Availability of Water for South to North Transfer ProjectBeijing Meteorological University (Beijing Qixiang Xueyuan) professors Zhang Yan, Jiao Jirong and Lin Mianrui in a February 2000 Keji Daol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article warned that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has extremely variable rainfall. Both floods and droughts are frequent. In some dry years such as 1965 - 1966 and 1991 - 1995, water levels at the Danjiang Dam plummete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any south to north transfer project design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lowest water supply of the past thirty to forty years but also the frequency of consecutive drought years even further in the past. Floods along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transfer project are frequent. The Xiaolangdi Dam now under construction on the Yellow River will not hold back flood waters that come from other rivers. Designing for flood survivability will increase construction costs. Former MWR Engineer Critiques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LiteratureXu Qianqing, former vice chief engineer at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critiqued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n various types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schemes in the May 1999 issue of Keji Daob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Xu remarked:-- Many articles in their estimates of water requirements for north China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improve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The north-to-south water project only makes sense as a supplement to water conservation and anti-pollution efforts. -- How much water is nee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s that rapidly rising water treatment rates create strong pressures to reduce water use and increase recycling to the extent that even as GDP grows water use may decrease. Chinese economists estimate that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ill stop growing at between 1.5 - 1.6 billion around 2050. When will water consumption stop growing? -- Many interior areas that are short of water are mountainous and cannot support a large population. In such regions small scale rather than large projects would be more cost-effective. Transfer is a Systems Project: Includes Water Treatment as Well as ConstructionXu Qianqing wrote that increasing water supplies without first improving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will spread pollution and promote waste. Eighty percent of urban water is sent back into the environment untreated. If this polluted water is reused in agriculture, it will accelerate salinization and produce waste. Although the salinity of soils in north China has been reduc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f irrigation is not done properly this problem could reappear.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Must Be Based On the True Delivery Cost of WaterXu wrote that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s must be based on the true delivery cost of water in any south-to-north water project. Any north-to-south water project is a very expensive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project itself, the water network connecting to it, and waste water processing. All these things must be considered. Under a market system, water must be supplied at a price related to the cost of producing and delivering the water. The water price that users can accept determines the scale of the project.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faces two risks. The first risk is that capital may not be used properly and that there may be a great deal of waste or poor quality construction or that construction might never be completed at all. The second risk is that once constructed, the price of water might be too high for users to accept. If this occurs the project might not earn enough for operation and repairs. How will Project Affect Qinghai-Tibet Plateau? Potential Transboundary ProblemsXu wrote that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effects on the region from which water is remove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western route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Except for water taken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most of the water comes from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se rivers cover an area of 600,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include high plateaus and ecologically fragile mountain valleys. Development in some watersheds will affect the water rights of foreign countries downstream.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effects of the export of water from this area to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cannot be examined in isolation, argued Xu. Many different regions and rivers must b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it. Scientific research must precede the design of a large infrastructure project rather than flow from such a plan. I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locked into the preconceptions of an existing plan, a great deal of wasted effort may result. How to Plan for a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Xu wrote that any examination of the need for and the feasible scale of a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should be based on China"s economic strategy,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policy. Each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scheme should be 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the overall use and control of China"s water resources. Each province and region should establish its ow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 based on high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full use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