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兰亭集序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心境的变迁。

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基本篇目。 重点课文篇目有:《〈论语〉十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子鱼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论积贮疏》、《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伶官传序》、《縢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登泰山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基本学法。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诀窍呢?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1)朗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要再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2)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背诵,这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下面介绍一种利用诵读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①预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②抄读。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③解读。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④品读。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⑤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3)如何用好这套教材。 怎样用好这套教材更加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呢?这里做如下建议: ①用好“提示”。 “提示”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钥匙,学生通过它可以找到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的途径。明确了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我们要充分运用课文前的“诵读提示”,让学生首先了解作者简况,文章中心,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以及学习本文的重点,并以此作为掌握课文、理解语言的“钥匙”。因此,我们我们在学每一篇课文前都要先读“提示”,划出要点,明确重点,然后自读,把“诵读提示”作为学习课文的一把导向性的“钥匙”。 ②朗读感知。不断朗读,不但可以基本把握文章大意,也可以增强语感,即使有一些不太懂的字词,也可以借助上下文来基本掌握。明确了课文大意,也就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③抓住注释。为了能扎实地掌握文言字词,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要对重点字词和难点语句进行圈划加点,用不同的符号标明一些特殊用法的词和特殊句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这样,不仅使字词这一重点得到落实,而且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使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④强化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诵读课文和复背课文每篇必背,浏览课文重点选背的要求。背诵要及时、准确、流利、响亮。所谓及时,就是要在课文学完后一二天内就能背诵;准确,就是要准确无误,可以用默写的形式来检查;流利,就是要熟练流畅,不能过多停顿或读破句子;响亮,就是要在背诵时声音响亮。通过一年的努力,要能达到背诵四十篇古文和四十八首诗词的要求。 ⑤练习检测。教材在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一个综合练习。练习主要从词语、点读、翻译三个方面来安排了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辨析、阅读理解、文言点读、特殊句式的翻译等习题,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知识的落实。在练习时,我们要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这样就避免了只读不练的不足,使文言知识在练习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⑥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对学生习作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每周要写四至五篇小作文。很多学生苦于没有写作素材而懒于动笔。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发现写作的材料。例如,在学完《劝学》、《师说》、《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课文后,就可以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而对《垓下之战》、《赤壁之战》、《伶官传序》等文章,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j

有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总结吗?

一人一个部落:归去来兮,德建将芜 他在一首叫《归去来兮》的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归去来兮,老友将芜。后来偶尔在一本很老的《海外青云》中得知,现在侯在外国给人算命,不觉啼笑皆非。罗大佑选择了妥协,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又卷土重来,赚了不少银子与眼泪,而归去来兮,德建将芜。芜就让它芜吧,芜了也好。 吴泽顺:重读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记其回归时的心情:“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奔载欣。”简直就似从牢笼放归一般。“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返”字,概括了陶渊明从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非我”,向自然——“本我”的回归历程。阿甘police:同情阿陶 我觉得当今这种“生存与竞争”为主流的社会,提倡一种为保全自己的个性而归田,显然不合时宜,品格高尚的人,我们要做,更要做一个聪明的,品正义高的人,否则大家都下岗,高唱归去来兮,可不是什么好事。 说归说,倘使渊明兄弟不“归去”,那便从此少了一位田园大诗人了。 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见以下文本!!!!! 附件:新建文件夹.rar 1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 ”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前言 两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彼此长时间的动乱对峙中,一方面社会经济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却奇迹般的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因此就像乱世出英雄的三国时代一样,两晋从来不乏名人雅士。 而说到两晋时代的名人除了「 ”闻鸡起舞”在军事领域颇有一番作为的热血青年祖逖刘琨以及写出了脍炙人口的「 ”桃花源记”之一代文豪陶渊明外,还有一个人在我国也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他的作品更是被历朝历代视作绝世珍品,下至富商豪贾,上至帝王将相都为之痴迷倾倒推崇至备。 没错,此人写出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被誉为「 ”书圣”的王羲之。 △「 ”书圣”,鸽派政治家王羲之 但在我看来,兰亭集序的诞生其实是王羲之官场不顺,政治失意背景下一个意外衍生品。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讲述。 一、闲逸:不欲为官而不得的才子 王羲之,字逸少。出自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叔父乃是东晋的肱股之臣宰相王导。 幼年时的王羲之就表现出了惊人的书法天赋,长大后更因为写得一手洒脱飘逸风格迥异令人赞不绝口的好字而扬名于外。 及长,辩赡,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 出身豪门,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的王羲之很快便引起了当政者的注意。正所谓「 ”学而优则仕”,他被征任为大将军庾亮的一名参军。 庾亮特别看好这个后生,所以临终前举荐王羲之为江州刺史。从此以后尽管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京担任要职都被他一再回绝。 △风光秀丽的江南景色 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晋书·王羲之传》 对此扬州刺史殷浩出于对王羲之的器重也修书一封劝王羲之成人之美接受朝廷调用。 王羲之看完在书信中回复到:「 ”我从来都没有要入朝为官的兴趣。所以当初王丞相欲让我进入宫廷中任职都被我发誓拒绝了,因此我屡征不就并非心血来潮故作姿态。” 「 ”虽然如此我也心怀家国之志想要报效朝廷。倘若让我出使关陇巴蜀之地,即便道路险远也定当在所不辞” 羲之遂报书曰:「 ”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内吾,誓不许之......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晋书·王羲之传》 二、政见:理性的鸽派--反对北伐 上面那封书信其实就暗含了王羲之的政见:希望亲力亲为通过外交手段安抚四方,而非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争。 △古代战争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用。用和平手段来争取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安心发展国内经济政治民生也成为王羲之一贯的追求。 所以在面对朝廷官员不和以及对北方各个政权无休止的战争时,王羲之才会在书信中深切表达自己的规劝与忧虑: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置若罔闻,等到其第一次北伐王羲之同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其放弃此次军事行动,殷浩依然不听,不出所料的晋军大败而回。 心有不甘的殷将军没过多久便又组织起第二次北伐,得到消息的王羲之再也坐不住了,这一次他在书信中长篇大论毫不客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东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希望前者迷途知返: ①他指出朝廷中手握大权的内外官员为政态度极不端正,做事缺乏长远规划和深谋远虑。不仅如此还勾心斗角打着各自不为人知的小算盘: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晋书·王羲之传》。 这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江南烟雨 首先是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人力物力却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 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晋书·王羲之传》。 ②统治者骄傲自大刚愎自用,闭塞言路自以为是,由此将国家推入危险的境地之中。为此「 ”食肉者”必须为此承担领导责任: 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晋书·王羲之传》。 ③国家军事力量因为常年战争变得疲弱不堪,物资匮乏进一步导致战斗力及掌控力下降: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晋书·王羲之传》。 ④军事行动成效难测且道路艰苦,军需补给困难: 今功未可期...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给,西输洛许--《晋书·王羲之传》。 ⑤吏治腐败,公饱私囊已成常态: 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近检校诸县,无不皆而--《晋书·王羲之传》。 ⑥赋役繁重,苛政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 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晋书·王羲之传》。 说完了问题接着阐述解决的办法:与民休息,废除苛政,收缩防御,平息战争,全力关注国内当前棘手的问题: 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晋书·王羲之传》。 这里引用的有些是说给扬州刺史殷浩听的,有些则是说给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和权臣谢安听的。然而这些肺腑之言都没能引起高层足够的重视。 △后来组织领导了「 ”淝水之战”的东晋权臣谢安 其实也并不意外。他希望国内政通人和,积极防御,努力发展,徐求后图的为政方针也就决定了王羲之在政治上是个不折不扣的鸽派。 虽然这种鸽派不是卑躬屈膝的软弱,也不是割地赔款的卖国,而是恰恰源于他长期在地方任职所接触到的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现状而得来的理性思考。 尽管这种思想在当时整个东晋核心统治阶层狂热的战争情绪中是难能可贵的一丝冷静。但这毕竟与国家的主流意识相悖,所以无人理会采纳便在情理之中了。 也许是自东晋建国以来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打压的太久心里憋着万千的不忿与怒火。 在二十七年后的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七月,随着后赵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深渊,东晋统治者在一份诏书中开始迫不及待的将主动北伐提上帝国的军事日程: ......中原之事,宜加筹量--《晋书·康帝本纪》 这段时间客观来说确实是东晋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强敌后赵内乱不断且东西两线作战,西南李氏政权也陷入到争权夺利的泥沼无法自拔。 但结果呢?从349年至359年十年间里的七次北伐,东晋实际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甚至是输多赢少。 三、尾声 居庙堂之高而不知百姓生活之糟。在当时的情况下王羲之所上之言虽然句句在理,但却被当作耳旁风弃之不用无疑增加了心高气傲的王羲之在政坛上的挫败感。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所以他最终选择不问世事的归隐。晋穆帝太和九年(公元953年)春在费劲口舌数次上言无效的情况下,心情苦闷的王羲之和朋友们在景色优美的会稽游山玩水时写下了千古名篇,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晋书·王羲之传》。 以文明志。何志?不复为官之志! 同年十一月,不听劝告的殷浩再次大败而回,但这一次又关寄情山水悠哉悠哉的王羲之什么事呢? 我是历史中简堂烽烟。原创不易,码字更难。喜欢的朋友们不妨点赞收藏转发评论关注吧

《兰亭集序》中批判老庄思想的是哪一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宋朝起就囚疑引起论辩,至上世纪60年代由毛泽东卞席促成,郭沫若与高二适对泉将论辩推向高潮。兰亭论辩的焦点较多,其中之一就是对该文中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的阐释分歧较大。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王羲之这是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老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这显然人为拔高了王羲之的思想,并没有真正把握住王羲之批评庄子的立足点。 一、王羲之没有超脱玄学 玄学为王羲之家族文化。一代宗师陈寅烙先生说过:“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变为地力一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而言,而学术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朝廷重臣、名士领袖王导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既是政治家又是清谈家。王家玄学中的违礼、狂放在王羲之身上同样打上烙印,“袒腹东床”这-故事最能证明这一点。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王徽之,均放诞不羁,任情态性。王徽之为参军时“蓬首散带,不综知其府事,”“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而“人琴俱亡”的故事,不仅生动说明了王献之、王徽之兄弟俩的深情,更展不王氏家族作为名士溺十性情不拘礼法的风度。 与王羲之要好的朋友绝大多数是玄学家。《中兴书》曰:“安兀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安兀、支道林、许询均是当时清谈名流。王羲之的另外两位好友殷浩、刘快也均好老庄,“善谈《老》、《易》,擅名江东”。参加兰亭集会的谢安、孙绰均是玄学名士。谢安继王导之后同样以清谈名士居宰辅之任,风流洒脱比王导更胜一筹,他并不认为玄学清谈会误国误民,曾反问王羲之说:“秦任商鞍,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从《兰亭集序》及26人的诗作看,玄学依然占据他们的心灵。他们的诗不脱玄言诗范畴,大量玄学用语充实其中,例如“万殊混理”、“真契齐古今”、“遗世”、“保真”、“齐物”、“彭荡”等。而王羲之《兰亭诗》中“万殊莫不均”、“造真探玄根”、“散之在推理”等均为玄言。王羲之的好友支遁将《庄子》的“逍遥”义创解为“即色论”,主张“色是空”,“空”、“无”存在于色彩斑斓、万象纷呈之中。钱秀南提出,王羲之的“兰亭《诗》、《序》显然发挥了支遁《逍遥论》‘即色论"意旨”。 因此看来,这次兰亭集会是一群玄学之友,借修欣之事,赏景、饮酒、赋诗,享受人生之乐趣。其间自然也离不开谈玄析理,他们因玄学物我同一而相知,不仅是同类,而且为好友。在这样的时节王羲之当然会发出“快然自足”、“适我无非亲”的感慨。 二、王羲之的玄学思想有明显的个性倾向 我们谈及魏晋玄学时,总是老、庄不分,仿佛老、庄就是一个人。实际上,在当时老、庄是两个相异的思想流派:黄帝、老子为一派,《周易》、庄子为一派。两家虽都是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都把“无为”作为手段,但黄、老的目的在“无不为”,这是一种用世的态度。庄子正好相反,是消极的出世的态度。魏晋名士盛行玄谈,其中老、庄之争常常是他们论战的焦点。阮籍和王坦之都作诗著文直接批判庄子。 王羲之接受的是黄、老思想。《晋书》石,郑情“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这里并不见王羲之迷恋庄子的踪影。王羲之有一则杂帖,鲜明表明了他对老、庄的态度:“省不,知足下奉法(注:指佛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遣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注:即庄子)比之,殊诞谩如下言也。吾所奉(注:指五斗米道)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这里王羲之一力一而斥责庄子“诞谩如下言”,另-力一而表明终始虔诚十“五斗米道”(源十黄、老的天师道)。钱钟书指出:“晋代士大夫不乏事张鲁‘鬼道"者,王氏家风不孤。”王羲之次子王凝之正囚太痴迷这一“鬼道”,而为叛贼所害。 相对于王凝之而言,王羲之更多接受“五斗米道”中关心下层群众疾苦的思想。他在给殷浩、谢万信中分别劝诫他们“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共赋役,与民更始”,“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共苦”。他任地力一官时,实行“宽和为木”的仁政:“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他在做护军将军时,践行了“五斗米道”的“生存权利的公平而均等的思想”:“今所在要在十公役均平……其有老落笃瘾,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这种均平意识,体恤老弱病残的做法在古代实在罕见。他虽志不在仕林,但对国事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他对殷浩表不:“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他劝谢安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当年郭沫若就以此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后半部分所表现的消沉人生态度不符,进而认定自“夫人之相与”以下160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并加上断语:“(添加人)是不懂老庄思想和晋人思想的人,甚至连王羲之的思想也不曾弄通。”事实上“不曾弄通”的应是郭木人。人们常认为魏晋玄学就是一个“玄”字,而忽视玄为“体”、儒为“用”这一特点。汤用彤先生指出:“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儒学之蜕变。”王羲之、王导、谢安等都是儒学人格玄学化代表人物。就王羲之木人而言,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五斗米道”的原始道教的情结。 王羲之尽管崇老贬庄,但他对庄子并不是全然否定,相反对庄子的某些东西还比较欣赏。王羲之阅读支道林论著《庄子·逍遥游》时“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己”。王羲之《兰亭诗》中“万殊莫不均”,明显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群籁虽参差”也是用的《庄子·齐物论》的典故。这与其《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批判言语极其矛盾。钱南秀分析这一矛盾时说:“分明是曲终人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心灵隋感受到极大震荡,深切体味到死生异路,寿夭不均,遂不顾析理上的不合时宜,下笔直抒胸臆,表现了他对理的超越,对情的执著。”可是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可能瞬间变化较大,但一个人的思想大概不会说变就变。倒是钱钟书先生解释相对合理:“只‘一死生"、‘齐彭疡"为虚妄,乃出十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王羲之这样“修神仙、求长寿”的思想则来自“五斗米道”的道教神仙、力一术之说。杜萌若得出结论说,王羲之否定庄子“齐死生”思想,是“从内心深处对神仙长生之说彻底绝望,正囚为希望是那样强烈,绝望才那样彻底”,但这种绝望至少应是在“永和十一年”以后的事,因为写此序2年后王羲之辞官出游,乃乐此不疲地“不远千里”求仙服散。 三、王羲之否定庄子“一死生”观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的悲喷 让王羲之如此确定“固知”一死生、齐彭荡不真实,至少来自苦涩生活的三个方面。 一是生死的诀别。《全晋文》所收王羲之的杂帖,有四十多通都使用了“痛哉”、“悲夫”语义的词汇。令王羲之痛心疾首的是中年丧子—玄之、官奴先后夭折。其次是他的周嫂亡故,王羲之6岁时,父亲下落不明,他在“母兄鞠育”中长大。其嫂为汝南名族周n的女儿,非常贤惠,待王羲之甚好。永和年间周嫂病死,王羲之多次写道:“痛彻心肝,当奈何奈何!”面对亲人的生死诀别,没有人能洒脱,虽阮籍犹不能,况羲之乎?面对那种摧心断骨的悲痛,他怎么相信生与死、长寿和夭折是一样呢? 二是人生的无奈。司马睿在王羲之父亲王旷、伯父王导和王敦的建议和辅佐下,建立东晋政权,但这并没有能改变政坛的动荡和时局的混乱。朝纲大乱,主仆颠倒,兄弟反目,朋友无信,百姓命如草芥,这让王羲之无法捉摸人生。特别令他尴尬、迷惘、苦涩的是他两位从伯王敦与王导、两位叔叔王庚与王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取向。一边是王敦与王庚叛乱,杀害忠良。王羲之贤嫂的父亲、伯父—忠臣周、周额就是被王敦杀死的。在王羲之成长的过程中,周额起到了关键作用。王羲之13岁时,时任右长史的周额,将洛京名菜“牛心炙”,最先敬给王羲之,从此王羲之名扬天下。而王庚秉承王敦旨意杀死忠臣司马压。虽然“王庚为右军之师”,但王羲之却一直耻于提及叔父王庚。另一边是王彬不惧死亡的威胁,当面痛骂王敦“抗族犯顺,杀戮忠良,图为不轨”,王导则“率宗族,每旦诣台待罪”,王羲之也应该是站在这生死边缘中的一员。每天或生或死的等待,无疑是人世间最漫长的煎熬。一边杀人者是自己尊敬的长辈,另一边受害者是自己敬重的恩人。这又怎么会让王羲之认为爱恨情仇是一样的呢?那种生与死无奈的被动选择,大概不会不震撼王羲之的心灵,也不会使他相信生与死是相同的吧!求采纳

《兰亭集序》中批判老庄思想的是哪一句

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兰亭论辩的焦点较多,其中之一就是对该文中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的阐释分歧较大.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王羲之这是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老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lántínɡxù,兰亭序。yǒnɡhéjiǔnián,suìzàiɡuǐchǒu,mùchūnzhīchū,huìyúhuìjīshān。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yīnzhīlántínɡ,xiūxìshìyě。qúnxiánbìzhì,shǎochánɡxiánjí。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cǐdìyǒuchónɡshānjùnlǐnɡ,màolínxiūzhú;yòuyǒuqīnɡliújītuān。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兰亭序现收藏于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剪纸作品。《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又名《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剪纸艺人按照作者原著精心制作成剪纸作品长卷,使之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神情兼备,栩栩如生,足见剪纸大师刀功运气之精妙。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亭序

兰亭集序原文及拼音

兰亭序原文带拼音如下:yǒng hé jiǔ nián , suì zài guǐ chǒu , mù chūn zhī chū , huì yú kuàì jī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g , xiū xì shì yě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qún xián bì zhì , shào zhǎng xián jí 。 cǐ dì yǒu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mào lín xiū zhú , yòu yǒu qīng liú jī tuān , yìng dài zuǒ yòu , yǐn yǐ wéi liú shāng qū shuǐ , liè zuò qí cì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suī wú sī zhú guǎn xián zhī shèng , yī shāng yī yǒng , yì zú yǐ chàng xù yōu qíng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shì rì yě , tiān lǎng qì qīng , huì fēng hé chàng 。 yǎng guān yǔ zhòu zhī dà , 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g , suǒ yǐ yóu mù chěng huái , zú yǐ jí shì tīng zhī yú , xìn kě lè yě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fū rén zhī xiāng yǔ , fǔ yǎng yī shì 。 huò qǔ zhū huái bào , wù yán yī shì zhī nèi ; huò yīn jì suǒ tuō , fàng làng xíng hái zhī wài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suī qù shè wàn shū , jìng zào bù tóng , dāng qí xīn yú suǒ yù , zàn dé yú jǐ , kuài rán zì zú , bù zhī lǎo zhī jiāng zhì ; jí qí suǒ zhī jì juàn , qíng suí shì qiān , gǎn kǎi xì zhī yǐ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xiàng zhī suǒ xīn , fǔ yǎng zhī jiān , yǐ wéi chén jì , yóu bù néng bù yǐ zhī xīng huái , kuàng xiū duǎn suí huà , zhōng qī yú jìn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gǔ rén yún :“ sǐ shēng yì dà yǐ 。” qǐ bù tòng zāi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měi lǎn xī rén xīng gǎn zhī yóu , ruò hé yī qì , wèi cháng bù lín wén jiē dào , bù néng yù zhī yú huái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gù zhī yī sǐ shēng wéi xū dàn , qí péng shāng wéi wàng zuò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hòu zhī shì jīn , yì yóu jīn zhī shì xī , bēi fū(f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gù liè xù shí rén , lù qí suǒ shù , suī shì shū shì yì , suǒ yǐ xīng huái , qí zhì yī yě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hòu zhī lǎn zhě , yì jiāng yǒu gǎn yú sī wén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繁体兰亭集序原文

网上的兰亭序贴就是繁体的,我正常打开临摹,效果很好。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如下:lántínɡxù,兰亭序。yǒnɡhéjiǔnián,suìzàiɡuǐchǒu,mùchūnzhīchū,huìyúhuìjīshān。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yīnzhīlántínɡ,xiūxìshìyě。qúnxiánbìzhì,shǎochánɡxiánjí。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cǐdìyǒuchónɡshānjùnlǐnɡ,màolínxiūzhú;yòuyǒuqīnɡliújītuān。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兰亭序赏析现收藏于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剪纸作品。《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又名《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剪纸艺人按照作者原著精心制作成剪纸作品长卷,使之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神情兼备,栩栩如生,足见剪纸大师刀功运气之精妙。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词语解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现代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下面是我分享的《兰亭集序》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8]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舍”。[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翻译】   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哀吗!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人看现代人,正如现代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赏析】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3]》。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作者小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题解】 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事也[3]。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四部备要》本《骈体文钞》   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哀吗!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人看现代人,正如现代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 #高一#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无 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一句一译

兰亭集序一句一译如下: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兰亭集序》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此文出自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创作背景:《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

lán tínɡ xù兰 亭 序yǒnɡ hé jiǔ nián,suì zài ɡuǐ chǒu,mù chūn zhī chū ,huì yú huì jī shān永 和 九 年, 岁 在 癸 丑, 暮 春 之 初, 会 于 会 稽 山yīn zhī lán tínɡ,xiū xì shì yě 。qún xián bì zhì,shǎo chánɡ xián jí 。阴 之 兰 亭, 修 禊 事 也。 群 贤 毕 至, 少 长 咸 集。cǐ dì yǒu chónɡ shān jùn lǐnɡ,mào lín xiū zhú;yòu yǒu qīnɡ liú jī tuān,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岭, 茂 林 修 竹; 又 有 清 流 激 湍,yìnɡ dài zuǒ yòu,yǐn yǐ wéi liú shānɡ qǔ shuǐ,liè zuò qí cì。suī wú sī映 带 左 右, 引 以 为 流 觞 曲 水, 列 坐 其 次。 虽 无 丝zhú ɡuǎn xián zhī shènɡ , yì shānɡ yì yǒnɡ , yì zú yǐ chànɡ xù yōu qínɡ 。竹 管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shì rì yě,tiān lǎnɡ qì qīnɡ,huì fēnɡ hé chànɡ,yǎnɡ ɡuān yǔ zhòu zhī dà ,是 日 也, 天 朗 气 清, 惠 风 和 畅, 仰 观 宇 宙 之 大,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ɡ,suó yǐ yóu mù chěnɡ huái,zú yǐ jí shì tīnɡ zhī俯 察 品 类 之 盛,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足 以 极 视 听 之yú,xìn kě lè yě。fū rén zhī xiānɡ yǔ,fǔ yǎnɡ yí shì,huò qǔ zhū huái娱,信 可 乐 也。夫 人 之 相 与,俯 仰 一 世, 或 取 诸 怀bào,wù yán yí shì zhī nèi;huò yīn jì suǒ tuō,fànɡ lànɡ xínɡ hái zhī抱,晤 言 一 室 之 内;或 因 寄 所 托, 放 浪 形 骸 之wài。suī qú shě wàn shū,jìnɡ zào bù tónɡ,dānɡ qí xīn yú suǒ yù,zàn dé外。 虽 取 舍 万 殊, 静 躁 不 同, 当 其 欣 于 所 遇, 暂 得yú jǐ,kuài rán zì zú,bù zhī lǎo zhī jiānɡ zhì。于 己, 快 然 自 足,不 知 老 之 将 至。(节选)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带拼音如下:原文带拼音:兰lán亭tíng集jí序xù。永yǒng和hé九jiǔ年nián,岁suì在zài癸guǐ丑chǒu,暮mù春chūn之zhī初chū,会huì于yú会kuài稽jī山shān阴yīn之zhī兰lán亭tíng,修xiū禊xì事shì也yě。群qún贤xián毕bì至zhì,少shào长zhǎng咸xián集jí。此cǐ地dì有yǒu崇chóng山shān峻jùn岭lǐng茂mào林lín修xiū竹zhú;又yòu有yǒu清qīng流liú激jī湍tuān,映yìng带dài左zuǒ右yòu,引yǐn以yǐ为wéi流liú觞shāng曲qǔ水shuǐ,列liè坐zuò其qí次cì。虽suī无wú丝sī竹zhú管guǎn弦xián之zhī盛shèng,一yī觞shāng一yī咏yǒng,亦yì足zú以yǐ畅chàng叙xù幽yōu情qíng。是shì日rì也yě,天tiān朗lǎng气qì清qīng,惠huì风fēng和hé畅chàng,仰yǎng观guān宇yǔ宙zhòu之zhī大dà俯fǔ察chá品pǐn类lèi之zhī盛shèng,所suǒ以yǐ游yóu目mù骋chěng怀huái,足zú以yǐ极jí视shì听tīng之zhī娱yú,信xìn可kě乐lè也yě。夫fū人rén之zhī相xiāng与yǔ,俯fǔ仰yǎng一yī世shì,或huò取qǔ诸zhū怀huái抱bào,悟wù言yán一yī室shì之zhī内nèi;或huò因yīn寄jì所suǒ托tuō,放fàng浪làng形xíng骸hái之zhī外wài。虽suī趣qù舍shě万wàn殊shū,静jìng躁zào不bù同tóng,当dāng其qí欣xīn于yú所suǒ遇yù,暂zàn得dé于yú己jǐ,快kuài然rán自zì足zú,不bù知zhī老lǎo之zhī将jiāng至zhì。及jí其qí所suǒ之zhī既jì倦juàn,情qíng随suí事shì迁qiān,感gǎn慨kǎi系xì之zhī矣yǐ。向xiàng之zhī所suǒ欣xīn,俯fǔ仰yǎng之zhī间jiān,已yǐ为wèi陈chén迹jī,犹yóu不bù能néng不bù以yǐ之zhī兴xìng怀huái。况kuàng修xiū短duǎn随suí化huà,终zhōng期qī于yú尽jǐn。古gǔ人rén云yún:“死sǐ生shēng亦yì大dà矣yǐ。”岂qǐ不bù痛tòng哉zāi!每měi览lǎn昔xī人rén兴xìng感gǎn之zhī由yóu,若ruò合hé一yī契qì,未wèi尝cháng不bù临lín文wén嗟jiē悼dào,不bù能néng喻yù之zhī于yú怀huái。固gù知zhī一yī死sǐ生shēng为wèi虚xū诞dàn,齐qí彭péng殇shāng为wèi妄wàng作zuò。后hòu之zhī视shì今jīn,亦yì犹yóu今jīn之zhī视shì昔xī。悲bēi夫fū!故gù列liè叙xù时shí人rén,录lù其qí所suǒ述shù,虽suī世shì殊shū事shì异yì,所suǒ以yǐ兴xìng怀huái,其qí致zhì一yī也yě。后hòu之zhī览lǎn者zhě,亦yì将jiāng有yǒu感gǎn于yú斯sī文wén。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人教教科书上的原文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注释:永和:东晋皇帝司马鹏(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暮春:阴历三月。暮,晚。会:集会。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当时的县名。修禊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毕,全、都。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咸:都。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是日也:这一天。惠风:和风。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骋:放开,敞开。极:穷尽。信:实在。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面对面。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老之将至: (竞)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所之既倦: (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向:过去、以前。陈迹:旧迹。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期:至,及。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喻:明白。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急需高考兰亭集序要求背诵的原文。。

这个可以吗?

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

兰亭集序》全文及全文大意2007-11-15 00:06 我每天都临写一边冯承素摹本的《兰亭序》,为了让来访的朋友更好的了解《兰亭序》的内容,我把原文和全文大意发上来,共大家了解和欣赏。 (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全文大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孙绰、谢娄王徽之等社会名流42人,来到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30里的兰渚山的兰亭修禊,写下了《兰亭集序》一文。 《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心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情绪。文章写得清新朴素,首一段,王羲之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主要写兰亭集会上的欢乐之景。他看到的是山峦滴翠、千岩竞秀、清泉荡漾,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若云蒸霞蔚。崇山峻岭,茂密的林木,修长的翠竹,又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其间;感受到的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植物的馨香气息。面对这大自然的无边美景,时贤名士,长幼不等,列坐水滨,流觞曲水,谈玄啸咏,饮酒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演奏盛况,但一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畅叙这清幽的情怀。这一天,天高气爽,空气中飘逸弥漫着缕缕的泥土、水流、木竹、花鸟的清香细风。抬头仰观宇宙的宏大,俯身观察万物品类的繁盛,纵目游观,驰骋胸怀,足以让人开动所有感官享受这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博大慰藉与慈爱,真是心旷神怡,其乐融融,言词不足以叙述这一切。 义气相投的知己在一起促膝谈心,仔细地品味人的一生,有的畅叙自己的胸怀与抱负,有的聚于一室之内清谈老、庄哲学,有的摆脱人世的烦嚣,有的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 ‘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王羲之传》 ;有的则寄情翰墨,修心养性;有的寄情于酒。虽然爱好不同,性格不一,喜动喜静,千差万别,但当他们醉心于他们暂时所得之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满头华发的垂暮之年。随着时空的变化,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往日“欣于所遇者”往往感到厌倦、鄙弃,以至悔恨。抬头低首之间,人间世事,沧桑巨变,已为陈迹,使人不能不为之感叹。庄子曾说过 “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岂不叫人感到悲哀每每浏览过去人对人生感慨的原因,古今是一致的。对着前人所作之文,感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自己也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乃知庄子所说的生与死相同是荒谬的,庄子所说的长寿的彭祖与夭折早逝的儿童是一样的观点可谓胡乱造作。 《兰亭集序》短短三百余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亭聚会之欢情与死生的感受,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简洁流畅,朴素自然,为后世所称道。

《兰亭集序》(王羲之)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系列:高中古诗词大全 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a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i)(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a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 *** ,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a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i):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 *** 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1 次第较后;第二。    2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 *** 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1抱在怀里; 2 胸前; 3 心里存著; 4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1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2……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1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1映带左右 环绕 2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 *** 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原文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如下:永yǒng和hé九jiǔ年nián,岁suì在zài癸guǐ丑chǒu,暮mù春chūn之zhī初chū,会huì于yú会huì稽jī山shān阴yīn之zhī兰lán亭tíng,修xiū禊xì事shì也yě。群qún贤xián毕bì至zhì,少shǎo长zhǎng咸xián集jí。此cǐ地dì有yǒu崇chóng山shān峻jùn岭lǐng,茂mào林lín修xiū竹zhú,又yòu有yǒu清qīng流liú激jī湍tuān,映yìng带dài左zuǒ右yòu。引yǐn以yǐ为wéi流liú觞shāng曲qǔ水shuǐ,列liè坐zuò其qí次cì。虽suī无wú丝sī竹zhú管guǎn弦xián之zhī盛shèng,一yī觞shāng一yī咏yǒng,亦yì足zú以yǐ畅chàng叙xù幽yōu情qíng。是shì日rì也yě,天tiān朗lǎng气qì清qīng,惠huì风fēng和hé畅chàng。仰yǎng观guān宇yǔ宙zhòu之zhī大dà,俯fǔ察chá品pǐn类lèi之zhī盛shèng,所suǒ以yǐ游yóu目mù骋chěng怀huái,足zú以yǐ极jí视shì听tīng之zhī娱yú,信xìn可kě乐lè也yě。《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作者是谁

1、《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兰亭集序》作者。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繁体字)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後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後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藉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於)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著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著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後归结於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麼能不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於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後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於这次聚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原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

  阅读过兰亭集序以后,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要认真学习。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集序注释   1.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 会:集会。   4.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 毕至:全到。毕,全、都。   9.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 咸:都。   11.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7.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 是日也:这一天。   21. 惠风:和风。   22. 和畅,缓和。   23.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 所以:用来。   25. 骋:使……奔驰。   26. 极:穷尽。   27. 信:实在。   28.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29.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30.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31.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32. 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趋”。万殊,千差万别。   33. 静躁:安静与躁动。   34. 暂:短暂,一时。   35.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6.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37.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8.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 向:过去、以前。   41. 陈迹:旧迹。   42.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 期:至,及。   45.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46.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7.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8. 喻:明白。   49.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的原文(别错别字呀!谢谢)还有直译(看清楚不是翻译!)

。。楼主加我Q。。我把书本翻出来注音的。。并且认真对了一次(保证没有错别字)。。绝对让你满意。。我Q:545384737

兰亭集序属于什么字体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用行书写的。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酒后一挥而就的324个字,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兰亭序》是永和九年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上趁着酒兴写下的一卷行草作品。东晋以来,它备受历代帝王和书家推崇,即使是唐朝的临摹本,也是难得一见的稀世国宝。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谁的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兰亭集序》原稿已失,它是如何流传至今的?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第一的书法作品,他的艺术价值特别高,但是原稿却失踪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模仿原稿所写的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

兰亭集序·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兰亭集序》是行书。《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和《兰亭集序》有什么不同吗?

《兰亭集序》是给《兰亭集》做的序现在很多书最前边也有“致读者”“写在前边的话”之类的序序可以是作者自己写,也可以做他人给写

天下第一书"《兰亭集序》是哪一位古代书法家的杰作?

王羲之啊。

《兰亭集序》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

天下第一书《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杰作。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时间往前推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序言疏朗简净韵味深长,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行书字体。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他情况简介。《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行书字体。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他情况简介。《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集序的书法赏析

1、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版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权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2、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关于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1、谈论魏晋书画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2、《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3、《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4、《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5、《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是什么书兰亭集序是什么书法

兰亭集序是行书。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扩展资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_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_,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兰亭集序是谁的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赏析《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令人赞叹不已。

兰亭集序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之一吗

不是,是王羲之的作品。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有何特点?

字迹是细腻自然的,包含了很多的艺术特色,作品中包含了很多的美感,也蕴含了很多的活力,有着多种类型的写作方式。

兰亭集序书法特征和美学特征

艺术特色 1. 笔道精致 一丝不苟 起止运行,提按转换,笔笔到位。虽如游丝,绝不拖泥带水,而是一丝不苟,力到锋杪。开篇“永和九年”四字,实是点画纯净,圆润雄强,骨力内含,势若屈铁,真可谓刚健杂流丽。“岁”字,笔笔呼应承接,虽无牵丝,而行笔轨迹十分明晰。所谓形断意连是也。“贤”字之“又”的斜长点尾部,回锋带出的转折处,提按转折,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茂”字竖撇的回钩牵丝,是那么圆融坚实而精致。细察全帖,所有点画,莫不如此。2. 藏露正侧 诸法俱备 点画形态决定笔法。笔法一般分为正侧藏露。正则圆实,侧则多姿,露则轨迹清楚,秀俊灵动,藏则呼应内藏,含蓄浑穆。故方笔[小方笔]用露侧,圆笔用正藏。《兰亭序》可谓诸法俱备,且往往融合于一字一画之中。就藏露看,“怀”左竖起收皆藏,余则多露笔。“兰”字左竖和“一”字均起露收藏。就正侧言, “峻”字除一小部分正锋外,余皆为侧锋。就方圆看,“间”和“因”字外两竖为方笔,中皆为圆笔。“流”字左下两点连写成方,余皆为圆。不仅如此,因行书贵在活泼流畅,但亦须沉着稳重,故《兰亭序》用笔大多是既露且藏,亦圆亦方,全藏全露全方全圆者甚少。无论点,横,撇等等,往往如此,俯拾皆是。如“九”字横撇起笔,“岁”字所有点画均是这样。这种笔法是在露锋承上之后立即随势重按圆转而成。这种使藏露融于起笔之中,可以说是《兰亭序》一大特色,从而收到方中见圆,露中有藏所形成的特殊艺术效果,为后世开劈了诸笔法融合无间的道路美学意义 从总体审美角度看,《兰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即风神萧洒,意态悠闲,不偏不激,中正平和。 进一步看,前八个字体现了道家美学观,后八个字体现了儒家美学观。道法自然,儒讲中和,儒道融合,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王氏自身思想的实质。作为士大夫,必然深受儒家熏陶,作为对时代最敏感的文人,在儒教衰微,玄学盛行的时代,他能不受到影响?从其少时坦腹东床,不拘礼法的行为和表字逸少及晚年喜从道士并服食丹药等等来看,道家之影响是很大的。方孝孺评《兰亭》为“得其自然,而兼众美”。孙过庭说:“兰亭兴集,思逸神超”。不正是捕捉到道家美学观在《兰亭》中的呈现吗? 尤以黄庭坚的评语:“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由此也可见王字的美学渊源。 《兰亭序》之美,可以这样评价:兴逸神飞,心手两忘,行云流水,纯乎自然。骨力寓于姿媚之内,匠心泯于天然之中。轻快流畅,挥洒自若,首尾呼应,神完气足。轻重徐疾,抑扬顿挫,方圆使转,疏密揖让,大小长短,欹正聚散,莫不笔随意行,曲尽其美。

兰亭集序的书法赏析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 它只能是行书喽《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谁的作品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王羲《兰亭集序》中国书法圣地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越国的首都,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古有王羲之,陆游等文学大家,现代则有鲁迅,蔡元培这样的文学家,教育家。   从绍兴市区往西南方向15公里,有一处园林,本来没什么名气,但随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一幅作品的传世,这座园林也名声大噪,成了书法圣地,这就是兰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这里种植兰花,汉代设立驿亭,因此这里命名为兰亭。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个风景秀美之处。   兰亭历史上几经改建,最近一次修建发生在1980年,建成了明清园林的风格。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亲朋共42人来到这里,饮酒作诗,随后王羲之乘着酒兴为这本诗集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景区里的几个景点,都是根据当年的故事修建的,王羲之爱鹅,水池中放养了几只白鹅,显得更有乡野气息。   曲水流觞是东晋时期文人的一种游戏,酒杯随着溪水漂流,到谁面前停住谁就要喝一杯酒,作一首诗,兰亭集就是这么来的。   作为书法圣地,游客也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挥毫泼墨一番。   王右军祠是兰亭的精华所在。建于康熙年间,粉墙黛瓦,四面临水。祠内陈列王羲之像,两侧回廊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刻石。   山清水秀,远离闹市,兰亭值得花上半天时间慢慢的游览。

兰亭集序的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即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兰亭集序的书法赏析 赏析兰亭集序的书法

1、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版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权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2、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其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又被称为《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等。《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它主要记叙了兰亭附近的山水美景和众人聚会时的欢乐情形。作者在文中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一种感叹,他叹人生无常,应当珍惜眼下美好时光。《兰亭序》整篇文章在章法,结构和比法方面都堪称完美,这也是后世之人频繁的临摹的原因。《兰亭集序》在书法领域内有着极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还有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集序》记录了公元353年4月22日即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距今1661年前的一个进行的友人聚会。当时时任会稽山阴内史的王羲之和其友人谢安、孙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了记录此次山水之行,王羲之将所有人的诗词歌赋作为一册,并作序一篇,也就是如今的《兰亭序》。这篇序记录了当时王羲之与其友人在聚会上的欢乐的详情。不过可惜的是今人看到的《兰亭序》是唐朝唐太宗年间冯承素的神龙本,也就是临摹本。神龙本是唐代最好的一个临摹本。至于王羲之的原本,因为唐太宗太过喜欢,唐太宗将它作为陪葬品带进了坟墓,世人再也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本。不得不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具体答案我不知道,我觉得回答行楷的那位网友可能是对的,我做过这道题,选的行书,错了,来网上找答案看到了你的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兰亭集序》是行书。《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兰亭集序》其他情况简介。兰亭集序为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几个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短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书目推荐   魏晋名士,像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他们喜好饮酒,不务世事,常“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以隐逸为高等哲学观,从而造就传奇的《兰亭序》,也造就了“魏晋风度”。于是,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这种流行其实是一种文化人格流行。你想知道其中原因吗?那就去读读鲁迅的名篇《魏晋风度与文学及药及酒之关系》。   四、文本教学   (一)作者、序文、文化常识的简介。(多媒体投放)   1、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dàn)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2、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有“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 “诗序”,是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还有一类,既与赠序性质不同,又不专为诗而作,而多记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之乐,这类序被称为“宴集序”或“宴游序”。古代名士于闲暇时常设宴邀友聚会,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样。   3.文化常识。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此法现仍沿用。文中,“岁在癸丑”之“癸丑”,即天干为“癸”,地支为“丑”。   其他古代纪年法:①王公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 ②帝王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③年号干支并用法(天启壬戌秋日)。   (2)修禊。   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时间选在农历三月三日。修禊是殷周遗风。《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由女巫导演,于三月上巳沐浴除灾祈福。《后汉书,礼仪志》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去宿垢,是除去旧病。   《兰亭集序》中修禊事: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学士、社会名流,在浙江山阴的兰亭作"修禊"之会。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置于水上。喝酒作诗,堪称盛会。   (二)导入课文。   说到东晋人王羲之,首推其书法,请欣赏《兰亭集序帖卷》(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觉?东晋人评王羲之的`书法笔势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健。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之佳品,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324个字,文辞优美,言简意赅,真可谓是“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齐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这篇千古名文。   (三)字词整理。   1、试读,正音。   癸丑(guǐ) 修禊(xì) 流觞 (shāng)曲(qū)水 形骸 (hái) 游目骋怀 (chěng) 齐彭殇 (shāng)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 (xì) 管弦 (xián) 清流急湍 (tuān) 若合一契( qì) 临文嗟悼 (jiē dào)   2、粗读,释词句。   (1)解释下列多义词词义。   ① 一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一:一边……一边……   B、每感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 一起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 一样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 看作一样   ②集:A、兰亭集序。 集:诗集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集:聚集   ③所以:A、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的原因   (2)词类活用。   ①清流急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湍急的水)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③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④故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⑤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3)文言句式。   ①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②(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主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③悟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介词省略句)   ④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后置)   (四)文意理解。   意读全文,理清内容层次,找出各层次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并概括层次要点。   明确:第一层(第1、2自然段):叙写宴会盛况——乐。   第二层(第3自然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三层(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五)语言品析。   1、找出第1、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并品味其妙在何处。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景“美”。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此地山林的高峻气势和幽深静谧,而洁净明朗的清澈溪流,飞花溅玉的流水急湍,又让此地飞动着灵秀之气。水声泠泠,天宇清朗,清风拂面,物我同化,人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信可乐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此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慨?   人的性格不同,理想各异,但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是,不知不觉中时光流逝,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幸福已为陈迹,不能永远被你我保有。作者在此发出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悲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虽然人的寿命只能听凭造化,但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美好,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同。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你还觉得文章哪些句子能够打动你,请写出你的理解,并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交流。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出来了,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如:“情随事牵,感慨系之矣。”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情感上与作者发生共鸣。   五、课堂探究   (一)重点、难点探究。   此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①朗读注意节奏。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朗读注意情感变化。像:“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句叙述平稳,可用舒缓语气读;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节奏明快些;第3段,因是发表对人生忧乐的看法,故要用和缓低沉的语调读,还要用慨叹语气重读“大”和“痛”;第4段,要读出批评语气,“悲”要缓缓吐出并加以重读。   1、情读文章第1、2自然段,研究:作者说“信可乐也”,请问,“乐”由何来呢?   生:乐由“‘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来,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而来,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来,由“‘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而来,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而来。   师:(先表扬以上发言,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美”(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正是因这“四美”而“信可乐也”。   2、学生根据“情读指导”自读文章第三段,探究:作者说“岂不痛哉”,那么他因什么而“痛”呢?   明确:前文写宴会之乐,是为本段及下段的议论服务、作铺垫的。作者由宴会之乐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行为大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逝,“不知老之将至”,及“情随事迁”,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旧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想到这里,作者是“感慨系之矣”:人生真是欢乐有尽、人生苦短啊!而且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痛”因此而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4段,探究:这段作者流露出“悲”情,“悲”情与“痛”情一样吗?作者又因何而“悲”呢?   明确:不一样。作者之“悲”,和他的人生观有密切联系。佛教、道教徒总是“一死生”“齐彭殇”,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可“我们”这些“兼济天下”的士大夫,应该要珍惜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如此,作者认为“一死生”“齐彭殇”的生命观是虚伪可笑的,因此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古人;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的感慨。    (二)拓展探究。   人们认为此文在低沉情调里又蕴含积极情绪,你是否赞同,能说说理由吗?   点拨:第1、2自然段,作者对这次集会环境的描写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性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3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第4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也可以看做是积极的。   六、课堂总结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朝闻道,夕死可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用清新、质朴、优美的语言又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思考。文中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凝聚了他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从自然中得到了“信可乐也”的人生愉悦,又感受到了“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美好逝去的悲哀,还触到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人生短暂的悲苦。   七、教后反思   以读入文,以读品文,是教学本文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既顾及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不一味“咬文嚼字”;又兼顾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不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突出朗读是教学这篇文言文重要要素。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我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鼓励和引导、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也帮助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当然,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为学生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点还有欠缺。要想让学生的心灵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兰亭集序朗读

急!!适合朗诵《兰亭序》的配乐我觉得兰亭集序的已经适合用《渔舟唱晚》来配合,哀而不伤,娓娓道来,起承转合,层次鲜明。女子十二乐坊的梦里水乡,高山流水,梁祝也不失为理想选择,可以试试。兰亭集序的断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字词详解[编辑本段]【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编辑本段]【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已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2、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3、修禊: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7、惠风:和风8、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骋:使动用法。9、俯仰一世:周旋应酬度过一生。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10、悟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11、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2、趣舍:通“趋”趋向。舍,舍弃。13、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4、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15、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1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17、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8、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古今异义】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怀抱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以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所以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句式】古汉语句式: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b)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c)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当其欣于所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d)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一词多义】之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一一起。例:若合一契一样。例:其致一也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编辑本段]【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抱负胸怀;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羲之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编辑本段]【文章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老冉冉其将至兮”、“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编辑本段]【《兰亭集序》的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在梳理、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过程中,学习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体味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味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一幅与王羲之有关的对联导入,引入学生对作者的介绍,进而引入本文学习。   二、回顾一二段的内容(记会)和感情(乐),师生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前二段。引入三四段学习。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三四段,初步感知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学生概括两段内容(作者情感),找出两段中标志作者情感的关键词:痛、悲   提出疑问:刚刚还“信可乐也”,怎么突然又痛、又悲了呢?我们通过对文字的解析一步步走向兰亭深处。   三、再读文本,正音明句读,读懂句意。   两名同学分别读三、四段,其他同学在文中标记有问题的句读、字音,划出不会翻译的文言词句。   学生交流、订正。师生交流、讨论。(渗透:文言词辨析方法)   四、三读文本,感悟鉴赏   一二段用快乐的心情来读,那三四段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在读中认真揣摩第三段中作者的情感。   生读第三段。问: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呢?学生阐述原因,重点句再读,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当其欣于所遇”句应该用快乐的心情来读,而“向之所欣”后则转入沉痛,“岂不痛哉”达到痛之极致。(此段反复诵读重点字句,指导诵读方法,体味作者情感)   问:作者是如何由乐而转痛的呢?   明确:由快乐的时光想至快乐短暂,进而想至人生短暂。   问:此段中哪些句子你有过类似的感悟?或者在哪里见过类似的句子?   (预设:曹操《龟虽寿》,柳永《浣溪沙》,春晚小沈阳,曹操《短歌行》,学生自己的体悟)   由此可知很多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大家都对人生短暂有着深重的感慨,王羲之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有)哪些句子体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见同学对第四段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没有内涵不明白的句子?   重点分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引出作者的人生观(人生短暂,因而要珍惜人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问:你认为怎样活才算有价值有意义?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小结。   五、美读文本,梳理升华   1.请学生在感情鉴赏的基础上,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诵读文章。   2.作者于文末写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人在网上建了一个“斯文有感论坛”,请你试在后面跟贴,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   示例一: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示例二: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感悟之一:诵读作用至大   这是一次同课异构的比赛课,要求讲《兰亭集序》,一二段由学生提前自学,课堂讲授三、四段(人教版教材)。   《兰亭集序》在高中篇目中也是难篇(且三四段向来是教学难点),而此次课堂设计的困难尤甚,尤其讲授对象又是初二学生。这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本课面对的最大难题。思忖再三不得要领,周老师指点我用诵读贯串课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字大意,体味文字内涵,进而体味作者情感和人生观。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多么正确,学生对课文非常生疏,理解力亦单薄。而在反复的诵读体味中,这节课完成得比较顺利。在自由诵读中初通文意,在学生范读和评析、质疑中进一步理解文句。尤其课文难点――第三段的理解,我没有直接引领学生分析而是要求他们先自己试读,努力体味情感,而后学生试着范读并阐述自己对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其他学生补充,重点字句再三诵读,在读中已经悟到此段情感的变化。而这个问题解决了,作者由乐转痛的原因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学生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便可以试着去感悟了,此环节略难,好在课前布置了预习,学生学小沈阳的语言惟妙惟肖,爆笑全场。   极难的课文,初二的学生,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反复的诵读中渐渐消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的教学思路是本课能够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原因。   感悟之二:让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本来学生能答出“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等于已经领悟作者的人生观,本课的情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我觉得这句话有些虚浮,离学生的生活还有些距离,因此我又要求学生讲讲“怎样活才有价值有意义”,学生回答多侧重“付出”,我又补充了“珍惜”,提醒他们珍惜生命中点滴的美好,因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人生短暂,我感觉这一环节的实施把学生的情感目标落实到了实处。让《兰亭集序》真正触及到他们的心灵,进而融入他们的生活。   感悟之三: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初二学生学一篇非常难的高中课文,且又是比赛现场,其心情之惶惑可想而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与他们交流,不断地鼓励他们。表扬最先读课文的两名同学声音洪亮,表扬学生找关键字找得准。课临近结束时不小心叫到一名口吃的学生,我耐心地听他讲完,且平和地化解了他的尴尬。学生渐渐不那么紧张,也愿意多表现多发言了。多关注学生,课堂才会和谐!这是我在本课中的另一大收获。   课堂不足:   1.分析课文占用的时间略多了些,诵读的展开依然不够,结束时看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真正消化了这篇课文。   2.在课文的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线”“面”的知识品味较多,对“点”的细节则关注较少,深入文本不够。   3.课堂上教师说得依旧多了些,若预习更充分,教师完全可以少说一些,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

兰亭集序教案

1、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2、解题,介绍作者:(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4、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5、[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6、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二。背诵全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课件:《兰亭集序》

【 #课件# 导语】语文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课件:《兰亭集序》,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 篇二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几个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短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书目推荐.   魏晋名士,像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他们喜好饮酒,不务世事,常“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以隐逸为高等哲学观,从而造就传奇的《兰亭序》,也造就了“魏晋风度”。于是,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这种流行其实是一种文化人格流行。你想知道其中原因吗?那就去读读鲁迅的名篇《魏晋风度与文学及药及酒之关系》。   四、文本教学。   (一)作者、序文、文化常识的简介。(多媒体投放)   1、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dàn)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2、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有“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诗序”,是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还有一类,既与赠序性质不同,又不专为诗而作,而多记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之乐,这类序被称为“宴集序”或“宴游序”。古代名士于闲暇时常设宴邀友聚会,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样。   3.文化常识。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此法现仍沿用。文中,“岁在癸丑”之“癸丑”,即天干为“癸”,地支为“丑”。   其他古代纪年法:①王公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②帝王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③年号干支并用法(天启壬戌秋日)。   (2)修禊。   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时间选在农历三月三日。修禊是殷周遗风。《周礼u2022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由女巫导演,于三月上巳沐浴除灾祈福。《后汉书,礼仪志》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去宿垢,是除去旧病。   《兰亭集序》中修禊事: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学士、社会名流,在浙江山阴的兰亭作"修禊"之会。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置于水上。喝酒作诗,堪称盛会。   (二)导入课文。   说到东晋人王羲之,首推其书法,请欣赏《兰亭集序帖卷》(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觉?东晋人评王羲之的书法笔势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健。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之佳品,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324个字,文辞优美,言简意赅,真可谓是“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齐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这篇千古名文。   (三)字词整理。   1、试读,正音。   癸丑(guǐ)修禊(xì)流觞(shāng)曲(qū)水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g)齐彭殇(shāng)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管弦(xián)清流急湍(tuān)若合一契(qì)临文嗟悼(jiēdào)   2、粗读,释词句。   (1)解释下列多义词词义。   ①一: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一边……一边……   B、每感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一起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一样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看作一样   ②集:A、兰亭集序。集:诗集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集:聚集   ③所以:A、所以:用来……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的原因   (2)词类活用。   ①清流急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湍急的水)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③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④故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⑤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3)文言句式。   ①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②(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主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③悟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介词省略句)   ④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后置)   (四)文意理解。   意读全文,理清内容层次,找出各层次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并概括层次要点。   明确:第一层(第1、2自然段):叙写宴会盛况——乐。   第二层(第3自然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三层(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五)语言品析。   1、找出第1、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并品味其妙在何处。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景“美”。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此地山林的高峻气势和幽深静谧,而洁净明朗的清澈溪流,飞花溅玉的流水急湍,又让此地飞动着灵秀之气。水声泠泠,天宇清朗,清风拂面,物我同化,人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信可乐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此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慨?   人的性格不同,理想各异,但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是,不知不觉中时光流逝,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幸福已为陈迹,不能永远被你我保有。作者在此发出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悲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虽然人的寿命只能听凭造化,但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美好,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同。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你还觉得文章哪些句子能够打动你,请写出你的理解,并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交流。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出来了,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如:“情随事牵,感慨系之矣。”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情感上与作者发生共鸣。   五、课堂探究。   (一)重点、难点探究。   此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①朗读注意节奏。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朗读注意情感变化。像:“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句叙述平稳,可用舒缓语气读;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节奏明快些;第3段,因是发表对人生忧乐的看法,故要用和缓低沉的语调读,还要用慨叹语气重读“大”和“痛”;第4段,要读出批评语气,“悲”要缓缓吐出并加以重读。   1、情读文章第1、2自然段,研究:作者说“信可乐也”,请问,“乐”由何来呢?   生:乐由“‘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来,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而来,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来,由“‘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而来,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而来。   师:(先表扬以上发言,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美”(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正是因这“四美”而“信可乐也”。   2、学生根据“情读指导”自读文章第三段,探究:作者说“岂不痛哉”,那么他因什么而“痛”呢?   明确:前文写宴会之乐,是为本段及下段的议论服务、作铺垫的。作者由宴会之乐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行为大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逝,“不知老之将至”,及“情随事迁”,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旧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想到这里,作者是“感慨系之矣”:人生真是欢乐有尽、人生苦短啊!而且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痛”因此而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4段,探究:这段作者流露出“悲”情,“悲”情与“痛”情一样吗?作者又因何而“悲”呢?   明确:不一样。作者之“悲”,和他的人生观有密切联系。佛教、道教徒总是“一死生”“齐彭殇”,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可“我们”这些“兼济天下”的士大夫,应该要珍惜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如此,作者认为“一死生”“齐彭殇”的生命观是虚伪可笑的,因此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古人;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的感慨。   (二)拓展探究。   人们认为此文在低沉情调里又蕴含积极情绪,你是否赞同,能说说理由吗?   点拨:第1、2自然段,作者对这次集会环境的描写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性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3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第4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也可以看做是积极的。   六、课堂总结。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朝闻道,夕死可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用清新、质朴、优美的语言又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思考。文中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凝聚了他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从自然中得到了“信可乐也”的人生愉悦,又感受到了“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美好逝去的悲哀,还触到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人生短暂的悲苦。

《兰亭集序》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读注解①。教师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解题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四、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五、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六、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 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并板书: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赏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赏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二)学习第二段。   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尝试背诵第二段   (三)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关于兰亭诗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徵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观,寓目理自陈。……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    四,不辨彭殇的玄理。   兰亭诗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理清背诵思路: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延伸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六、小结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考之韵》本文练习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一语文的重要课文,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安排呢?这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中华诗词百家,永续兰亭风雅,兰亭集序该如何欣赏?

一定要慢慢的品味兰亭集序中的意境,要想象当时的场景,要将自己融入在诗词当中,也要考虑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引导语:《兰亭集序》又叫《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1、2,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5、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①。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齐彭殇(shāng) 趣舍万殊(qū) 流觞(shāng) 癸(guǐ)丑 游目骋怀(chěng) 修禊(xì)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   明确本文层次。   板书:   1、记叙兰亭盛况   2、抒发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⑴,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板书明确:   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   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⑵,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悟言一室之内 (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 (躁)   欣于所遇 (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言)   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高一语文下册课件:《兰亭集序 》

【 #课件# 导语】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下册课件:《兰亭集序》,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 篇二 】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帖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全班根据图示背课文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   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   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终期于尽",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儿童古诗朗诵:兰亭集序

本文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古诗朗诵:兰亭集序》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作者小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题解】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事也[3]。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原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四部备要》本《骈体文钞》  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哀吗!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人看现代人,正如现代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曹光甫)【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8]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舍”。[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朗读

兰亭集序拼音版原文朗读如下:yǒng hé jiǔ nián,suì zài guǐ chǒu,mù chūn zhī chū,huì yú kuài jī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g,xiū xì shì yě。qún xián bì zhì,shào zhǎng xián jí。cǐ dì yǒu chóng shān jùn lǐng,mào lín xiū zhú;yòu yǒu qīng liú jī tuān,yìng dài zuǒ yòu,yǐn yǐ wéi liú shāng qū shuǐ,liè zuò qí cì。suī wú sī zhú guǎn xián zhī shèng,yī shāng yī yǒng,yì zú yǐ chàng xù yōu qíng。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shì rì yě,tiān lǎng qì qīng,huì fēng hé chàng,yǎng guān yǔ zhòu zhī dà,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g。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的中心句是什么?

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最为精彩的句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整篇书法文章优美,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由远及近的写法,让人拍案叫绝。其次就是《兰亭序》中的章法好,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第三点就是笔锋之美,整幅对笔锋的运用也是登峰造极,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兰亭集序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兰亭集序的意思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兰亭集序的意思!!!急呀!!! 解析: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ue5f1ue5f1 ue5f1ue5f1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ue5f1ue5f1 ue5f1ue5f1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兰亭集序是一篇什么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

 兰亭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的介绍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关于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参阅:神龙本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什么序

1、严格来讲,兰亭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序文,它有一种总结和记录的性质,是对兰亭修禊活动的总结,所以兰亭序又称兰亭记、临河叙等,唐代以前对它没有一个确定的称谓。它本不是为了一本诗集作序。2、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3、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4、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集序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1、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2、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3、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4、批评当时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的思想。《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的盛况,阐述了作者“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扩展资料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表达文章主题的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兰亭序赏析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也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全文翻译及赏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是什么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谈尘拍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