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兰亭集序》记述了什么故事?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伤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41),岂不痛哉!   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不雅察看年夜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伸展视力眼光,坦荡襟怀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其实很欢愉。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渡过了生平,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理想襟怀胸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快乐喜爱的事物,依靠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纵容无羁地糊口。虽然各有各的快乐喜爱,舒适与躁动各不不异,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应欢快时,一时感应自得.感应欢快和知足,(竟然)不知道衰宿将要到来。等到对获得或喜爱的工具已经厌倦,激情跟着事物的转变而转变,感伤随之发生。曩昔所喜欢的工具,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激发心中的感应,况且寿命长短,听年夜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前人说:“死生事实ue291下场是件年夜事啊。”怎么能不让人哀思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伤的原因,其启事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感喟哀伤,不能年夜白于心。原本知道把死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折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那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工作分歧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惟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此次会议的诗文有所感伤。

兰亭集序/兰亭序赏析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原文是什么?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1.原文 篇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shào)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译文 篇二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兰亭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3.通假字 篇三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 4.词类活用 篇四   (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   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   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   (4)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5.一词多义 篇五   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   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   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及其所之即倦(向往,追求)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一   一觞一咏(一边)   若合一契(数词,一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   其致一也(一样)   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 6.虚词 篇六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3)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7.特殊句式 篇七   1.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   (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兰亭集序》原文和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和翻译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背景】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与会者将诗作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评价】《兰亭集序》其文情致高旷,笔情绝俗,读来,如亲临盛会。【名家点评】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永 和 九 年 , 岁 在 癸 丑 , 暮 春 之 初 , 会 于 会 稽 山 阴 之 兰亭 , 修 禊 事 也 . 群 贤 毕 至 , 少 长 咸 集 . 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岭, 茂 林 修 竹 , 又 有 清 流 激 湍 , 映 带 左 右 , 引 以 为 流 觞 曲水 , 列 坐 其 次 . 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 盛 , 一 觞 一 咏 , 亦 足 以畅 叙 幽 情 . 是 日 也 , 天 朗 气 清 , 惠 风 和 畅 ,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品 类 之 盛 ,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 信 可 乐 也.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夫 人 之 相 与 , 俯 仰 一 世 , 或 取 诸 怀 抱 , 悟 言 一 室 之 内, 或 因 寄 所 托 , 放 浪 形 骸 之 外 . 虽 趣 舍 万 殊 , 静 躁 不 同, 当 其 欣 於 所 遇 , 暂 得 於 己 , 快 然 自 足 ,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及 其 所 ?既 倦 , 情 随 事 迁 , 感 慨 系 之 矣 . 向 之 所 欣 ,俛 仰 之 间 , 已 为 陈 迹 , 犹 不 能 不 以 之 兴 怀 . 况 修 短 随 化, 终 期 於 尽 . 古 人 云 ∶ 「 死 生 亦 大 矣 . 」 岂 不 痛 哉 ! 每 览 昔 人 兴 感 之 由 , 若 合 一 契 , 未 尝 不 临 文 嗟 悼 , 不能 喻 之 於 怀 . 固 知 一 死 生 为 虚 诞 , 齐 彭 殇 为 妄 作 , 后 之视 今 , 亦 犹 今 之 视 昔 , 悲 夫 ! 故 列 叙 时 人 , 录 其 所 述 ,虽 世 殊 事 异 , 所 以 兴 怀 , 其 致 一 也 . 后 之 览 者 , 亦 将 有感 於 斯 文 .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扩展阅读:王羲之对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

  看了这篇《兰亭集序》,你对它的意思和含义又有怎样的了解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现在保存在哪个博物馆?拜托了各位 谢谢

相传,《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时,由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本,终于了解到它在辩才手中,于是想方设法谋取,但辩才不露真情。唐太宗无奈,就派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萧翼使辩才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萧翼偷走兰亭真迹,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临终时,埋入昭陵。因此,这“天下第一行书”长埋地下。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 生前设法霸占,死后还要带去,一件好端端的国宝就这样被皇帝带进了黄土里,就此永远从世上消失了,这是中国莫大的悲哀 希望选我的答案... ... 谢谢!

王羲之兰亭序还是兰亭集序

比较有名的《兰亭》版本,有以下几个:一、开皇本。“开皇”为隋文帝年号,一种刻本为“开皇十三年”,另一种为“开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迹臃肿,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二、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三、虞世南临本。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后被皇帝钤以“天历之宝”印,故又名“天历本”。帖后还有宋高宗“绍兴”年号印,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学之。四、褚遂良临本。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褚临本”。因有的字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称“米临本”。五、定武本。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六、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七、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八、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九、陈鉴本。明代陈缉熙所收,并在前加一伪本。传为“褚本”,陈缉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后复得,故多刻之,共与好事者。十、“定武”体系中其他本。如“国学本”“何氏东阳本”等都属“定武”体系。十一、《兰亭八柱帖》。杂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兰亭序》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共分八柱。

《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会上主要有哪些人

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以及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

王羲《兰亭集序》中国书法圣地

1、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2、从绍兴市区往西南方向15公里3、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这里种植兰花4、兰亭历史上几经改建5、公元353年6、景区里的几个景点7、曲水流觞是东晋时期文人的一种游戏8、作为书法圣地9、王右军祠是兰亭的精华所在10、山清水秀1.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越国的首都,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古有王羲之,陆游等文学大家,现代则有鲁迅,蔡元培这样的文学家,教育家。2.从绍兴市区往西南方向15公里,有一处园林,本来没什么名气,但随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一幅作品的传世,这座园林也名声大噪,成了书法圣地,这就是兰亭。3.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这里种植兰花,汉代设立驿亭,因此这里命名为兰亭。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个风景秀美之处。4.兰亭历史上几经改建,最近一次修建发生在1980年,建成了明清园林的风格。5.公元353年,王羲之与亲朋共42人来到这里,饮酒作诗,随后王羲之乘着酒兴为这本诗集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6.景区里的几个景点,都是根据当年的故事修建的,王羲之爱鹅,水池中放养了几只白鹅,显得更有乡野气息。7.曲水流觞是东晋时期文人的一种游戏,酒杯随着溪水漂流,到谁面前停住谁就要喝一杯酒,作一首诗,兰亭集就是这么来的。8.作为书法圣地,游客也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挥毫泼墨一番。9.王右军祠是兰亭的精华所在。建于康熙年间,粉墙黛瓦,四面临水。祠内陈列王羲之像,两侧回廊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刻石。10.山清水秀,远离闹市,兰亭值得花上半天时间慢慢的游览。

和《兰亭集序》是不是一回事?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伙人在兰亭这个地方聚会,大家饮酒赋诗,大概写了40来首诗作,合在一起搞了一个集子,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亲自书写了该序,故称 《兰亭序》,又叫《兰亭集序》,或 《临河序》、《楔序》、《楔帖》。该序共28行,324宇。这序,王羲之本是信手写来,宇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成为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相传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集序现在被藏在哪里?

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盗墓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何方。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集序》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集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同样喜爱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李治临终前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集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集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集序》随葬乾陵的说法。《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真相大白。历史留下的问题,只有时间最终能回答。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总会有水落石出的那天。

兰亭集序和兰亭序区别

兰亭集序和兰亭序没有区别,都是指王羲之的作品名字。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集序翻译

1、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2、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3、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4、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和《兰亭集序》是不是一回事?

《兰亭序》和《兰亭集序》是一回事。《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拓展资料: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和《兰亭集序》有什么不同吗?

《兰亭集序》是给《兰亭集》做的前言,《兰亭集》为当时去的人创造的所有作品的综合!

兰亭集序的由来

《兰亭集序》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作者简介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亭集序》由来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作者简介:王羲之,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兰亭集序是东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文集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无人逾越的高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长叹;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生死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叹息哀伤,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荒诞、虚假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也会从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注释: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   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奔驰,敞开。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从……中取得。   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文化常识比较多。比如一开始出现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就揭示了古人的纪年方式。我国是用“干支”纪年法,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种,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中。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那一天刚好轮到了“癸丑”,而永和是当时君王司马聃的年号。人们用“孟、仲、季”表示月份的顺序,因此“暮春之初”也就是“暮春之初”,已经到了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自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里面的禊是一种风俗。古人在三月的时候游玩、祭祀、沐浴等。人们把酒杯放在水里随它顺着流水漂,停到哪个人前面就哪个人喝酒,就是里面写的“流觞曲水”。这次是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人的风雅聚会,大家各表自己的想法和怀抱,最后推举王羲之来写序文。王羲之也感慨人生的短暂,发表自己的感慨和对人生的看法。交代了写序的的原因,是为了让后人也有所感慨,更是给人们留下了诸多可挖掘的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讲的就是王羲之 和朋友们喝着酒,很开心 然后即兴写下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1、谈论魏晋书画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2、《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3、《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4、《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5、《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与兰亭序的区别

没有区别。根据查询中国青年文学网显示,兰亭集序和兰亭序没有区别,都是指王羲之的作品名字。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二者都是指王羲之的作品名字。兰亭集序和兰亭序没有区别。

兰亭集序大概内容

1、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共有多少字?

324个字(不算标点)现将原文抄录在下兰亭集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兰亭序赏析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也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主要内容是什么?

《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扩展资料:《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翻译: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翻译: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的由来

《兰亭集序》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作者简介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的作者借写景色和聚会的欢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集序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二)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三)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   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于欣于所遇。   (3)终期于尽。   (4)不能喻之于怀。   2.定语后置:   (1)仰观宇宙之大。   (2)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盛 少长咸集世 天朗气清古 惠风和畅今 竹修有品清 兰静无言风 揽古察今取 曲水流觞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2.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指曲水。次,旁边。【今义】①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些文章【今义】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4.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5.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三、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9.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10.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 耳目)四、一词多义1.【修】①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②茂林修竹(形容词,高)③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2.【一】①其致一也(统一,一致)②悟言一室之内(数词)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④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3.【次】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③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④余船以次俱进(次序)⑤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⑥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4.【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④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5.【修】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③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⑥修守战之具(整治)6.【期】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注定)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④期(jī)年之后(周、满)⑤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五、文言虚词1.【为】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②已为陈迹(动词,成为)2.【之】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②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结构助词,的)⑤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⑥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⑦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⑧夫人之相与(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⑨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3.【虽】①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②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连词)②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③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①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②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所】①或因寄所托(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②当其欣于所遇(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③及其所之既倦(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7.【所以】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表方法,以此用来……的)六、特殊句式【判断句】死生亦大矣。【倒装句】1.介宾短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不能喻之于怀③亦将有感于斯文④当其欣于所遇2.定语后置:①虽无管弦之盛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省略句】1.省主语: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2.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3.省介词“于”: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兰亭集序》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上巳修稧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扩展资料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集序被誉为什么之称?

天下第一行书。深受人们喜爱。他是王羲之写的。按照冯承素摹本。

兰亭集序的文学常识

1.兰亭集序中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总结 词句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 ***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 毕,全、都。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 映带,映衬、围绕。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极:穷尽。 信:实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 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 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一本有“曾”在句前。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迁,变化。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自然。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出自《齐物论》。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斯文:这次 *** 的诗文。 [1] [2] [4] [5] 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 2.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3.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4.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 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扩展资料序风是文风的一个方面。 有少数人碍于情面,逢面作“序”,由于没有认真读过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罗列琐事,或兴之所至地铺演轶闻,结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风马牛不相及,有序等于无序。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文风。 序大都是夹叙夹议。偏于叙的,有散文的特点;偏于议的,有论文的特点。 散文也好,论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丰富和文笔的多姿见长,论文则要以论点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胜。 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序。 5.兰亭集序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6.兰亭集序中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总结 词句注释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 ***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 毕,全、都。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 映带,映衬、围绕。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极:穷尽。 信:实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 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 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一本有“曾”在句前。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迁,变化。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自然。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出自《齐物论》。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斯文:这次 *** 的诗文。 [1] [2] [4] [5] 白话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 7.谁有 兰亭集序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 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今义:对着 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 *** 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 /view/6850这里有更多,你看看吧。好好记忆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儿?

真迹埋在乾陵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被合上的那一天,《兰亭序》就作别人间,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过千年长夜。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这是目前真迹去向最主流的说法。但历史的一个插曲又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搅局者名叫温韬,是五代时期的一个“盗墓狂人”。据《旧五代史》卷七三《温韬传》记载,温韬为耀州节度使时,把境内的唐陵盗了个遍,昭陵也不能幸免,几乎被他偷了个干净,“昭陵所出金器,十万人三十日犹运不绝”。不过在温韬的盗墓品目录里,并没有《兰亭序》的记载。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名词解释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名词解释如下: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几年级课文?

兰亭集序是高二的课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兰亭集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做事是可以的。亲,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祝您冬至快乐,生活愉快,在2020年祝您和您的家人幸福安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兰亭集序是几年级课文?

兰亭集序是高一年级课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王羲之)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系列:高中古诗词大全 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a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i)(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a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a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i):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1 次第较后;第二。    2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1抱在怀里; 2 胸前; 3 心里存著; 4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1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2……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1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1映带左右 环绕 2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是谁的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赏析《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令人赞叹不已。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参考价值。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艺术特色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如下: 一、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这可谓惜墨如金。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即使绘竹,也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二、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仅325字,但表现手法多样,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二三段紧承受短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三、脉络清晰,感情深沉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而且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去着深沉。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文章第一段写了五乐: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日暖缝合,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文中以“信可乐也”作结。 然而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兰亭集序的断句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序”就是下面要写内容的提示、简单介绍。

《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什么?

《兰亭集序》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上巳修稧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扩展资料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玄秘塔碑和兰亭集序怎么区分?

二者书体不同。《玄秘塔碑》是楷书,《兰亭集序》是行书。

兰亭集序的主旨是什么

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由美景引发愁思和感慨,作者面对兰亭美景,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他的悲叹不等于悲观。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才会对岁月的流逝如此悲叹!

兰亭集序的简介

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当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李世民的功绩和名望都是帝王当中一流的,他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书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书勒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他的书法艺技当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响?真本《兰亭集序》与世传的神龙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别?以昭陵之坚固深邃,盗墓者能将《兰亭集序》拿走吗?为何真本《兰亭集序》始终没有在世上露过面?我们还能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也还在拭目以待。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是谁写的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浙江绍兴兰亭宴饮之后写下的。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兰亭集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为行书,即兴书写,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笔墨如行云流水,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书法技艺。布局疏朗有致,封神挺秀双翼,笔法变化多端,具有敬册、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集序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ue004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ue004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ue004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ue004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ue004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ue004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ue004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如果满意望采纳

兰亭集序繁体字原文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繁体版)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於所遇,  暂得於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於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於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後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後之览者,  亦将有感於斯文。

《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怀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英译比较(2)

昨天说到 “修禊事也”啥叫修禊(xi 第四声)事? 一查,这是古代一种祭祀活动,通过临水洗涤,以期洗去不祥带来好运 我们不妨看看三老的处理 谢:to have festivities at the waterside to abate ill omens. 孙:for washing off ill luck. 罗: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of Xi关于祭祀活动这个说法,谢罗都有谈到,且选取了不同的词 谢老用的是:festivities(庆典)罗老用的是:festival(节日) 这两个词一眼便能看出是同根同源,意思也极为接近 前者侧重于庆祝场面与形式,后者则更多关注的是某个特定日子 Peter认为两者皆可,并无优劣高下,孙老虽未提及,也未尝不可接下来进入到活动内容层面 罗老一言蔽之,曰:Xi;Peter觉得内容还是解释一下比较好,一来并非多么复杂,二来也算是下文仪式的铺垫 谢孙二老都有解释 先看简单的,孙:washing off ill luck,这个表达不难翻译吧,“洗去不幸”,契合活动主题,没问题 谢说,at the waterside to abate ill omens,at the waterside 在水边,即所谓的“临水洗涤”,abate ill omens值得详细解释一下abate                      v. 减轻,减少 针对的都是不良现象,所以搭配上abate就是所谓的“好转” 如:abate noise(降噪);abate fever(退烧);abate price(降价);abate weight(减肥) 以上三个只是举例,生活中但凡某样不好的事物或不良现象缓解减弱,皆可用abate表达 关于这个单词,给大家一个记忆小窍门 ab-这个前缀是骨灰级的,大家一定要会,表示:消极否定 没觉得a和b就是刚好背靠背么?有人说,那还不如b和d来得更直观呢 是啊,可是问题是两个辅音在一起怎么发音呢? 所以,有些妥协是必须的 ate就可以理解为“吃” 连起来,ab-ate就是“不吃”,不吃就会减肥,这就说得通了abate理解了,接下来就是ill omens ill好理解,和生病相关,总不是什么好事 omen是“预兆”,好的坏的都行;ill omens 就是不好的预兆,简称“灾”,和ill luck同义所以,abate ill omens可以最地道地翻译成“消灾”综合三人表达来看,Peter对孙谢有不同的喜欢 孙的表达胜在简洁无痕 谢的表达用词考究,更合此文气质 不妨结合两者,各取所长,表达为 for washing off ill omens 如何?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谢:All people of quality, both young and old, met on this occasion. 孙:All the virtuous come to meet here, the youthful as well as the elderly. 罗:a group of learned scholars, old and young, are gathered关于“贤”的说法 谢的理解是社会地位高,世家大族,这符合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风气,英文中说一个人社会地位高可以说:of quality 孙的理解是有德行,这也是“贤”的本义。所以用的是:virtuous 罗则是说有学问,所以用了learned 通过查古汉语,此处的“贤”指的是社会名流如谢安等,所以兼具有地位高、德行、才学三者之义,可以都翻出来:a group of scholars of both quality and virtue 不知道Peter这种做法算不算和稀泥?~少长 谢、罗翻译大体一致,这也是我们常能读到的:old and young,简洁易懂 至于孙的翻译:the youthful as well the elderly,也可以,略啰嗦,不过此处可以习得两个表示年龄的形容词,年轻的:youthful;年长的:elderly;以后单独用比young或old好下一讲,我们会学非常有难度系数的一句话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敬请期待让我们一起在英语学习的路上 积跬步,至千里 慢慢来,比较快

兰亭集序文言文阅读

1. 我想知道文言文《兰亭序》的全文 所以游目骋怀,亦足以畅叙幽情。 群贤毕至,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快然自足,当其欣于所遇。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静躁不同,天朗气清。 况修短随化。虽取舍万殊。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若合一契;或因寄所托,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虽世殊事异,少长咸集,未尝不临文嗟悼,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录其所述,仰观宇宙之大,俯仰之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故列叙时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后之视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已为陈迹。此地有崇山峻岭。 悲夫“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情随事迁,亦将有感于斯文,终期于尽,齐彭殇为妄作,俯察品类之盛,列坐其次。古人云,不能喻之于怀,修禊事也。” 岂不痛哉,感慨系之矣。是日也:“死生亦大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后之览者。及其所之既倦,信可乐也,暂得于己,晤言一室之内,或取诸怀抱,茂林修竹,惠风和畅,一觞一咏;又有清流激湍,岁在癸丑,亦犹今之视昔。 向之所欣。 2. 兰亭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 接着把笔锋转向。 3. 《兰亭序》原文及译文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4. 《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谁知道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2008年03月02日 星期日 下午 08:52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 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 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 (1)B 这里“夫”是句首发语词,不可理解为“夫人”,“人”后不可断句,排除A、C;注意两个“或”,结构对称,排除D.句子翻译为: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2)B “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错,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国魏以后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原文“暮春之初”也可断定不是“七月七日”.(3)C “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于文无据.(4)①所以:用来;以:可以,能够;极:极尽;信:实在.句子翻译为: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②固:本来;一:齐,意动用法;彭殇:长寿和短命;为,是.句子翻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答案:(1)B(2)B(3)C(4)①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6. 【默写,兰亭集序的全文】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 兰亭集续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 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

兰亭集序 / 兰亭序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作者] 王羲之   [朝代] 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标签: 感叹 感伤 高中文言文 离别 人生 宴饮 古文观止 文言文 情感 其他 场景 《兰亭集序 / 兰亭序》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藉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 *** 的诗文。 《兰亭集序 / 兰亭序》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 *** 。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著诗。 (19)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是日也:这一天。 (21)惠风:和风。 (22)和畅,缓和。 (23)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所以:用来。 (25)骋:使……宾士。 (26)极:穷尽。 (27)信:实在。 (2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29)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30)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3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32)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33)静躁:安静与躁动。 (34)暂:短暂,一时。 (35)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6)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37)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8)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向:过去、以前。 (41)陈迹:旧迹。 (42)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期:至,及。 (45)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4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7)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8)喻:明白。 (4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斯文:这次 *** 的诗文。 《兰亭集序 / 兰亭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 *** 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著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著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兰亭集序 / 兰亭序》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

我要兰亭集序的翻译 谢谢

文言文的翻译+文言现象,希望可以帮你理解哩篇古文啦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群贤毕至 贤,本是形容词,意为贤能、贤惠,而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贤能的人,贤才”,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2:少长咸集 少、长,本义分别为“年纪轻”“年纪大”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人”,作名词用。 例3:死生亦大矣 大,本义为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可译为“大事”,作名词用。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本义为“顶点、尽头”,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穷尽”,作动词用。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齐彭殇为妄作 齐,本义为“整齐”,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等同的”,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映带左右 带,原意作“带子”讲,是名词,而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作“环绕”讲,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2:一觞一咏 觞,本义为“酒杯”,在此句中解释为“喝酒”,是动词。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原来都是作动词用,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视觉和听觉”,可以引申为“眼睛和耳朵”,是名词。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1: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本义为“流动”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漂浮”,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2: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本义分别为“游动”和“跑”,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舒展”和“使……开畅”,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数词的意动用法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是数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一样的”,属于数词的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朗读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古文的现代译文

你好; 翻译为;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兰亭集序字词翻译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翻译最好的逐字逐句的翻,然后再注意一下它其中的句式,在翻译中要把句式翻出来,这样才会的高分。

兰亭集序第四段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集序的翻译,要正统的,一字一句的翻译

一、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二、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三、出处《兰亭集序》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二、作品赏析《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三、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谁知道?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兰亭集序的翻译

兰亭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翻译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王羲之的文言文——《兰亭集序》,希望大家喜欢!   《兰亭集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   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   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   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   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修辞   修辞手法:互文   例: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修禊事也(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其致一也(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   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将......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八)犹   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好像。例:亦犹今之视昔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因此。   成语   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岭:山。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高一兰亭集序 的翻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的开初,(我们)聚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在一起)做修禊的事情。许多贤人都到了,年纪轻的和年轻老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激流,(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众人)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乐演奏的热闹,(但)饮一杯酒吟一首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徐徐吹来,舒畅极了。抬头观看天地广大,低头审察物类的繁盛,这样来纵目流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呢。(本段叙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饮酒的方式。描写自然环境,抒发愉悦心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们相聚在一块,周旋应付度过一生。或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或者寄情于山水,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取舍有差别,(性情有)安静和躁动的不同,当他高兴地接触所遇到的事物,一时有所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发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自然的变化,终于要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哩。”岂不令人悲痛吗!(○此段告诉人们人生苦短,不能沉溺于所遇之物。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趣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就像符契一样相合,未尝不面对古人的文章悲叹,心中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人看今天的人,就像今天的人看从前的人一样,(想起来真)可悲啊!所以一个一个地记叙当时参与兰亭集会的人,记录他们所著述(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人们对他们)所发出的感慨(是理解的),(因为)人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会从这些诗文中引发感慨。

兰亭集序的翻译(王羲之)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翻译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第二段: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鉴赏:千古同此一叹!原文:岂不痛哉!翻译:怎能不悲痛呢?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第三段: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兰亭集序一句一翻译

兰亭集序一句一翻译:1、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2、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译文: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3、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4、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5、原文: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译文: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6、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7、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会:集会。3、会[kuài]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6、毕至:全到。毕:全、都。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8、咸:都。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18、是日也:这一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