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屈原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韩国人却要把中国的端午节拿去申遗?

不要断章取义,韩国申遗的叫江陵端午祭,与咱中国的端午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是名称时间相近,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实际上差别还是很大的。虽然同样是在端午时间举行的纪念活动,但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并不能特指为是一个节日,而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在端午时间段特有的一种巫俗祭祀活动。韩国和日本、越南、朝鲜都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历史上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些国家也有过端午的习俗,但各个国家过端午的方式却不尽相同。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简直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既不吃粽子,也不赛龙舟,更不纪念屈原,中韩端午节除了时间上接近外,事实上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完全是两回事。中国端午节有的很多习俗,如吃粽子、菖蒲、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端午祭是根本不存在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带有浓厚的韩民族色彩,江陵端午祭作为韩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韩国历史悠久,自成特色,而且,在韩国民间影响力极大,民俗文化保留的很好。韩国在历史上虽然深受汉文化影响,但是由于中原政权极少对这里进行直接统治,使得韩国的很多民俗都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与中国端午纪念“楚辞之祖”屈原不同,江陵端的神灵午祭所祭祀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可见,江陵端午祭祭祀对象在人数上比中国端午节多,而且人物形象也要丰富的多,充满着浓厚的神话色彩。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如今保存最完整的端午习俗,早在1967年便被韩国政府列为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不得不说,韩国是一个很重视文化传承的国家,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端午习俗,韩国其他地方的绝大多数的端午习俗都消失了,正是江陵端午祭能保存之好,而端午祭中的祭祀、演戏、游艺等,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代表了韩国历史的一部分,作为韩国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得以在1967被韩国政府列为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并在2005年11月25成功的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由于江陵端午祭早于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国人都对韩国江陵端午祭产生了误会。自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以来,每到端午节,网上便有大波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的谴责和质疑,认为江陵端午祭是窃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再据为己有并申遗成功。但事实上江陵端午祭除了时间上与中国接近外(江陵端午祭活动的持续时间可达一个月),其庆祝活动方式和中国端午节完全是两样,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再说到“抢注”这话题,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毕竟江陵端午祭除了和中国端午节也就在名称上比较接近,其所展现的民俗文化完全是不同的,更何况,申遗从来没有先来后到之分,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端午节申遗。在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4年后,中国端午节也于2009年申遗成功,中韩两个完全不同的端午节民俗携手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东亚文化习俗一起走向世界的一次成功典范。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1   《灰鸽子》   最先祭拜他的人,一定是名女子   眉目似我祖母。投汨罗江之前   一定有个像我母亲般的女子,离他而去   我一定是那个偷吃祭品的人了,雄黄酒烧得我彻夜难安   来来来,祖父一刀砍断疆绳,龙舟抢先到岸   来来来,父亲一双泥匠手,把鼓擂得震天响   来来来,我手抓艾草,扶门楣,点江山   把离骚、天问、九歌,把楚秦烧还给你   作为交换。你把遗恨千古留给我   留给我在端午这天,抽龙筋、剥龙皮、驱邪断念   留给我在这二十四节气中,关注你一生的传说   “遗恨千古何时了,忠心一片付汨罗!”   屈原大夫,你来,且让我们在端午这天   擎杯对饮,只说诗歌,不谈家国事   只把那匹烈性马往下压了压,然后痛哭出声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2   《龙舟》   端午,心绪伸出纤细的触角   联想渺远的一株幽兰   我闻到了两千年前飘来的阵阵幽香   我去山野采撷苦艾   然后将她斜挂在门扉   屈子,我以虔诚的方式   将你顶礼膜拜   我以纸船代替龙舟   你可听到了桨声欸乃   划进了汨罗江,划进了华夏的水系   也划进了我的心海   我双手擎起粽子,倾听你的太息   同时也听到了你以身击水的声音   没有谁能剥夺你对生命对理念的诠释   我把粽子抛向空中,撒向水中   我只能以此招回你的清魂   我伫立在潇湘之滨,跋涉你的足迹   天际飘来楚天的云雨,濡湿了我的思绪   我在蒙蒙细雨中看见了你   衣荷镶蕙,峨冠博带,长袂飘飘   正缓缓向我涉水而来   茕茕孑立,瘦若清风   我看到了你紧蹙的眉   也看清了你绝望的眸   你对橘而颂,指天而问   你见风落泪,遇雨伤怀   其实,你只是一个悒郁的孩子   抑或多愁善感的痴情女子   对着母亲抑或情人在倾诉   倾听你的,只有汩汩的汨罗江水   和两千年后的我   端午只是民间的节日   所有的五月初五只为你祭奠   幽兰蕙芷只是一种象征   阵阵飘来的袅袅幽香   浪漫成一种叫做诗歌叫做楚辞的植物   深深根植于五色的土地   并且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3   《爱国诗人》   当诗人决意把身躯   化作一块投江的绝望石头   砸向患有严重软骨病的浑浊时代   身后溅起的那一朵浪花   注定会被时光定格,千代不衰   一个一心爱国的诗人   被自己的国家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没权利行走,就变做一条鱼   从狭隘的河床里决绝地出走   一路独唱,游向自由的理想之海   第一个包粽子的人   必定也是一位大智慧的诗人   他把极度的愤慨与惋惜,包裹成   一种看似柔软而有棱角的食物   让所有有良知的人们世代口口相传   那蘸糖的一角,恰是某一个时代   矛盾最尖锐的部分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4   《风暴》   一切皆有可能,火焰以花朵的形式说话   有时大地忘了生长果实   它不是被美魅惑,它需要一场风暴   一场风暴是从一声叹息开始的   他绝不会料到,这些个方块字   就这样在风暴中倒塌   对它们进行重组的   不再是穿着皂衣、青衫、白袍的人   而是山鬼   是从洞庭的波光里走来的帝子   持有命符者张开了嘴巴   吐出了火焰的内核   云中君则将花朵一把把撒下   这哑了的象形文字是国殇的用语,覆盖了   一个国家的尸身   他,这个国家独醒的人   脱下了长袍   试图抖掉衣褶里的`尘埃   却使风暴陡然增强。哦,他不知道   他就这样制造了一场刮了两千多年的风暴   现在依然在刮着,不知何时会结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5   《豪情》   那香草美人,衣衫褴褛的走来,   呆滞的目光中透出几丝悲凉,   在尘垢的涂抹下,   也无法掩埋那眉宇间的浩然正气。   那三闾大夫,步履蹒跚的走来,   沉重的步伐踏出铿锵的足音,   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向汨罗江,   他长身玉立,气宇轩昂。   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古栈道挥剑杀敌的万丈豪情,   千军万马从远山下蜂拥而至,   喊杀声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有的万古留名,有的百世流芳。   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战鼓咚咚交织着马蹄声声,   在刀枪叮咚和人们的悲喊声里,   多少将士血洒江河,埋骨青山。   滔滔江水呼唤着沉睡了几千年的英雄,   涤荡的浪花祭奠你万丈的豪情,   风声呜咽倾吐你一世的悲壮,   那香烟袅袅的紫炉   寄托着人们对你的思念和敬仰。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你注定是楚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伤。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6   《 江边的屈原 》   站在江边,任两千多年从身后飞逝   任湿淋淋的风,灌满衣袖   汨罗横流,带不走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艾草渐长,藏不下一个人的泪水和酸楚   投江,不过是为民请命的另一种形式   不过是在生命的天平上,增加了又一个砝码   在那些哀伤的笔下,屈原慢慢地靠近五月   不论是轻巧的丝帛,还是笨重的竹简   都足以让一个人的愁怨,变成不休的诗篇   蘸着绝望写下的每一颗汉字   都是堂堂正正的汉字,都是忧国忧民的汉字   这个端午,我们不说包粽子,不说划龙舟   不妨说说公元前278年,长沙的草木和鱼虾   说说氤氲的水汽下,船来船往,流水暗涨   说说瞬间和永恒的悖论——   屈原在江边消失,又在江边出现   屈原在江边死去,又在江边重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7   《端午节》   一部史诗   跨越了千年   一篇巨制   世代相传   一个节日献给屈原   一段历史   承载了民族的尊严   抱石而去   荡起汨罗江   永不消逝的期盼   岸边就是一座山   仿佛渔夫还在暗叹   你空有抱负   却无以为天   世道清廉 你何不为官   世适浑浊 何不与世沉浮   谁写的离骚   谁唱的九歌   谁对话渔父   谁向天而问   五千年霜雪   哪一朝让你举步维艰   奔流的江河   哪一日让你饱食鱼腹   走入战国   走进楚辞   走进一个诗人无奈的浪漫   你一袭白衣   你一褂青衫   在初夏的五月   炫染了一江灿烂   走进湘江   你仗剑前行   一念之差   你注定梦断江滦   一了百了   一任流水落花   夭折你寂寞的晚年   历史的墨迹   再清的江水   何以洗清你洁傲的身躯   莲荷的娇艳   再美的花朵   也只是开在淤泥之巅   迎潮而上   任凭江涛拍岸   逆流而下   纵身跃起一腔的悲叹   谁碰碎了你的心   谁沉重了你的泪   谁喝了楚怀王御赐的黄酒   谁醉了汨罗那一江的哀怨   谁采了那一片片苦苦的艾叶   谁包裹了米粽那个圆圆的爱恋   谁为你在岸边唱着招魂曲   谁为你在江面扬起白色的挽联   一夜无眠   一世遗憾   在水中放歌   你乘着那无边的落木   唱成了千古   在江中豪饮   你斟满无尽的忧愁   一醉就是两千年   谁在风中等待   谁在岸边哭泣   端午节   祭奠的不只是屈原   端午节   梦醒着一个民族的思念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8   《端午》   怀抱乌云里的太阳   绝望地纵身一跃   波涛便呜咽了二千五百年   畄下的思念更比江流长   时间和空间的风沙   掩埋了多少兴衰荣辱   大浪淘尽多少帝王将相   而对您的祭奠谁能忘   岁岁端阳谁又能忘   人们总是   在历史的深处   在夜梦的深处   年复一年地   打捞您悲愤与痛楚的泪   打捞您满腔忠贞的热血   打捞您千古传诵的诗行   然后——   把您憔悴得仅剩下的   一副硬骨和那刚直得   上翘的胡子   用菖蒲熏香   用艾草熏香   用苇叶熏香   用又白又糯的   粽子熏香   用惋惜与崇敬熏香   让您不朽地矗站在   必读的教科书里   伴着永恒的阳光与月光   啊不能忘不能忘   不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有您那忧国忧民的心   至今仍在滚烫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9   《楚国》   屈原,那一天你死了   那一天有些早   还得好几年,楚国   才会灭亡   楚国果然灭亡   但不要紧,楚国   还有好几家人呢   仍然存在力量   楚国果然灭秦   楚国还有几家子   至少有两家吧   其一可承担大任   屈原,但是很遗憾   剩下这一家楚国人   似乎不是贵族   不知你是否伤心   屈原,那一天   好象日子不错   你死了正好纪念   屈原,那一天   好象你选择日子   死了好有些效果   屈原,那一天   日子好象被日子   证明效果没有   屈原,那一天   好象你错了呀   你更应该活着   屈原,那一天   你一定坐了一条船   屈原,那一天   大家都找你一定   屈原,那一天   你被发现失踪了同时   屈原,那一天   一定有人发现船丢了   屈原,那一天   船的下落没有被流传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10   《悼念》   从战国末期开始,牢记节气的排序   把两千多年的时间差,悄悄地忽略掉   沿着楚国的江水,不妨逆流而上   让五月的龙舟,穿越两岸猿声和峨眉山月   让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血浓于水,不分彼此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   跨过不同的阶梯,依然演绎同样的风俗   在芒种和夏至之间,必须找到天干和地支   五月初五——戊午月,己酉日,适宜祭祀   对于端午节,我一直想用一首诗来表达什么   于是,在诗会前一天大雨的夜晚   我匆匆写下这些句子,献给江边的屈原   毫无疑问,这是一名诗人对另一名诗人   最好的悼念。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故事简介

  有些传统节日的形成较为复杂,关于来历的说法众口不一,也给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对于普通群众来讲,重点关注的还是它的习俗,只要遵循其中的礼仪,就能度过一个很有意义的假期。下面就以其中一个历史人物为例,普及一下相关典故。    端午节屈原故事简介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贤臣叫屈原,他原是楚怀王的手下,后来失去重用,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遭受侵略,痛心疾首,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得知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也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就变成了端午当天吃粽子的习惯。    还有哪些传说   关于这个节日,由于各地文化不同,并非都纪念同一个人物。例如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遗体装在皮革里,于农历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学者甚至认为:“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不过这也只是一种说法,具体的还有待考证,大家做个了解即可。    相关的诗句有哪些   ①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杜甫《祠南夕望》   ②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黄滔《灵均》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贝琼《己酉端午》   ④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亡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幼儿语文:端午节传说故事-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别的意义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三、 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七、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补充: 端午节 的含义是: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 赛龙舟 、挂菖蒲、 蒿草 、艾叶、薰 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 角子 、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 法定节假日 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端午节的来源是哪?是纪念屈原吗?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盛行。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是纪念屈原的吗

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但是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只是纪念屈原吗?

不是,端午节原本是为了祭祀龙祖的,在屈原跳江自杀后才改为纪念他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今儿是端午节,辟谣君的几个同事一大早就在群里祝大家端午快乐,突然这么一条信息引起了辟谣君的注意,有一位同事在群里说: 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辟谣君震惊了!心想都0202年了,居然还有这些端午的谣言打着”科普“的旗号在大肆传播?看完这篇文章,这些有关端午的谣言就别再信啦!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还真不是! 权威解读:端午节的起源远远早于屈原,爱国诗人屈原不过是刚好是在端午节当天投汨罗江而死。 据历史记载,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屈原生于战国时期,简单来说,端午节是先于屈原而存在的,学术界早已完全抛弃了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所以以后就不要再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了,是错的! 不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那端午节的渊源又是什么呢? 端午节最开始是古代百越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的地区,一些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这个地区在春秋时期以前,就已经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明明与屈原无关的端午节,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包括在课堂上,老师都会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呢?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不假,现场抽背一下,屈原的《离骚》还记得多少? 比较巧合的是,屈原是在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后来统治者为树立一个忠君爱国标榜样所以将端午作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延续至今,所以当今的端午说纪念屈原没毛病。 端午只能说端午安康?而且不能庆祝? 当然可以! 权威解读: 端午节,究其本质,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比如吃粽子、饮雄黄酒、悬挂或焚烧艾蒿等,这些在古人眼中,都与辟邪直接相关。 我们需要知道辟邪的另一面就是为了祈福,所以庆贺也是理所当然的。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其次,到了近现代时期,端午节的仪式性、祭祀性的分量就逐渐变轻了,相比之下竞技性、娱乐性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 至于说是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都真的随你,没人管那么多。 韩国人抢夺申遗中国的端午节? 其实……不是这样的 权威解读:韩国申遗的是”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没有半毛钱关系!望周知。 下面辟谣君就带大家清楚的认识下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吧!看完这张图,就别再闹笑话说韩国的端午祭等于中国的端午节了。 每年端午节,总有不少的文章打着普及知识的名义,开始传播“端午节不能祝快乐,只能道安康”的伪科普,文章的分析“有理有据”,还借着非遗专家的名号,看起来十分具有“权威性”。也正是借助这些噱头,同类似的文章才能在各大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总结一下,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韩国人也没有抢走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快乐的节日,你也可以大方的在端午节的时候对朋友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韩国人为何把中国的端午节拿去申遗?

因为韩国人认为端午节是属于韩国传统的节日,并不是从我国传到韩国的,他们对于端午节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

韩国的端午祭是怎么回事?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其实按照韩国的说法是单纯的不想让这个节日被占有,并不是为了纪念任何人

纪念屈原的诗 5首纪念屈原的经典诗

1、《离骚》作者: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 2、《端午》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奠,但是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轻而易举地洗刷干净的。 3、《祠南夕望》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诗人运用想象、用典等写作手法,对屈原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 4、《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 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 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屈原没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 5、《夜泊湘江》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 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 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楚树”、“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现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调。

过端午节吃粽子为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最好是屈原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请搜集有关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和习俗

一、赛龙舟相传端午节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二、吃粽子、喝雄黄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扩展资料: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屈原与端午节有哪些故事?

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过端午节吃粽子为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最好是屈原的故事!!!!!

根据我国民间习俗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夏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续齐谐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荆楚岁时记》)《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告妻,所祭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沈,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櫂歌乱响,有凄断之意,意在拯溺,喧震川陆,风俗迁流,有竞渡之戏。”端午节传统民俗端午节本有两大主题,其一是“除瘟去病”,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拌黄瓜、煮黄鱼、烧黄鳝、掏鸭蛋黄,菖蒲因状若宝剑,意为张天师的驱邪宝剑,而艾叶则状若老虎的爪子,老虎在传说中是能够吃鬼的。老南京还有自己的“辟邪特产”。第一是用“鹅眼钱”来“破火眼”。“鹅眼钱”是六朝时候的一种小铜钱,因钱体轻小如鹅眼而得名。南京端午这天,各家备一盆清水,滴几滴雄黄酒进去,再放进两枚鹅眼钱,合家大小都用这盆水来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第二是“焚避瘟丹”,家家点起药草,据说可熏蚊杀虫。另外小孩在这天要被送往外婆家,称为“躲午”,男人们要约好去山头喝酒聚会,称为“熙游名胜”,这些后来都渐渐成为亲情、友情的一个沟通机会了。端午的第二主题是“祈雨”。端午这个时节正是水稻生长的旺盛时节,而雨水常常稀少,因此人们要借此机会求雨。粽叶又称“菰叶”,把它握好后内为中空,而中空的东西在中国都是“阴”的象征;装入米后捏起尖尖的角,则是“阳”的象征。粽子包好后,自然就是阴阳交合了。而中国古文化中,下雨被理解为阴阳之气在交合,说穿了其实就是冷暖空气相遇,“云雨之情”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呢,人们包粽子,正是为了诱天公下雨。另外端午这天赛龙舟也是为了求雨,人们搅得水面天翻地覆,就是为了不让龙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龙”给引出来。

请搜集有关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和习俗

4411111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屈原立志振兴楚国,无奈楚怀王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后楚国被白起所破,屈原有心救国,无力回天,一生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以身殉国,投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是什么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了,60多岁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到处奔波一心救国的愿望落空了。在苦闷之中,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 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的身体了。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人们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子包饭,外面用彩丝緾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粽子。 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接下来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一、名字来源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二、人物纪念说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1)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2)纪念伍子胥说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3)纪念孝女曹娥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4)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三、吴越地区龙图腾崇拜活动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1)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2)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以上就是关于端午节的比较普遍的来源学说,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是什么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了,60多岁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到处奔波一心救国的愿望落空了。在苦闷之中,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的身体了。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人们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子包饭,外面用彩丝_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粽子。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也有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三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臣,因楚怀王偏听小人谗言,几度将其贬职,报国无门的屈原最终跳汨罗江自杀,这一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尸体,就用粽叶包着米饭丢到江中。他们还划着龙船,敲锣打鼓,希望能把鱼虾赶跑。从那时起就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1、纪念屈原的故事 2、正文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为啥要纪念屈原

因为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所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端午节为啥要纪念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在这天人们会有食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等习俗。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在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选择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百姓听闻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屈原,却一无所获。后来,人们就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以此纪念。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历是什么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了,60多岁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到处奔波一心救国的愿望落空了。在苦闷之中,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的身体了。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人们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子包饭,外面用彩丝_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粽子。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来纪念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见诗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屈原,名平,楚国的贵族,曾任过左徒,三间大夫(官名)等职。他博闻强识,善于治政,娴于辞令,有改革楚国贫弱局面的志愿。当时楚国屡遭秦国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国人民的立场上,为使国家免于灭亡,坚决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但楚怀王昏庸无道,不接受屈原富有远见的政治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优虑成疾,不久便客死于秦国。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已极,上书刚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同样昏庸,听信公子子兰、上官大夫等妒贤嫉能的贵族集团的诬陷、谗谤,把屈原驱出N都,流放江南,长达十年多。放逐期间,屈原写下了抒发自己优国爱民情怀的著名诗篇《离骚》。这时楚国已日益衰弱,一天天走向没落,秦国见灭楚时机成熟,在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国的国都—郭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秦军进犯,国都沦丧,失地千里,百姓惨遭涂炭,尸横遍野。屈原目睹这些惨景,痛不欲生,救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在极度优郁、悲愤、绝望的情况下,写下了《哀郑》和最后遗作《怀沙》。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满怀祖国沦亡的痛苦,含悲饮恨,怀抱石块,纵身跳入滚滚的泪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殉国。   传说,广大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屈原,在他投江后,当地百姓怕江里的蛟龙伤害屈原的尸体,便在岸上敲锣打鼓,驱赶蛟龙,人们还把糯米投到江中,为的是蛟龙吃了粘软的糯米会把嘴粘住,避免吃掉屈原的尸体。江中渔夫闻讯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打捞屈原的尸体。在打捞的过程中,有一位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枉里,为的是药昏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的尸.身。   不一会儿,水面上突然浮出一条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原穿的衣衫。人们为解心头之恨,就把这条几丈长的蛟龙拉上岸,剥皮抽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围观的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后来人们就用包粽子、赛龙舟、洒雄黄酒、系五色丝等活动来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经过南北朝、宋朝等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几乎可以达到统一认识的高度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遭受辽、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传谕全国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实际上香囊可以驱瘟辟邪)。因此,自宋以后,端午节已经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辟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了。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是一个民族性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与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有着很大的不同。欧洲及西亚各国的节日大多直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响。   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大斋节、谢肉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等,其活动内容及传说都与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节日里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活动,活动的场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节日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民间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无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跟远古的农业生产,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是一个实用性的节日   端午节尽管有许多很不科学、甚至带有迷信性质的活动,但是在广大的民间,却认为它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也就是说,端午节的一切风俗活动都是在为争取生存、发达兴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进行的。端午节的实用性,不仅在于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节本身在人们生活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实际利益。这种实用价值,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有助于健康,避免疾病,延续子孙,繁衍后代。如插艾篙、挂菖蒲、饮(洒)雄黄酒、戴香包、浴兰等风俗,都起到了驱瘟避疫的作用,对净化环境、增进健康起到良好的卫生作用。   二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使人们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如龙舟竞渡、走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数民族的赛马、歌舞等活动,都直接地表现了这方面的作用。这是和人们追求康泰、调剂生活、增加情趣、娱乐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一个传承性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承性表现为节日起源及其庞杂的传说。端午节追根溯源是源于龙的图腾祟拜,这时我们的祖先是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战国后,尤其汉代以后,这种对生命的原始渴望渐渐演变成对生命价值的祟拜,于是屈原等历史人物代替或者承传了原来那种空洞、甚至虚无的对安全的渴求,由原来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荣和价值,这是历史的跨越,表现了人性的进步。这种约定俗成、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可以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观念,增强爱国热忱,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端午节的意义时应该加以确认的。如:龙的图腾崇拜、“断发纹身”,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它促使每一个中国人通过节日的庆典活动,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龙的传人”。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热忱,并以古人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纪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名符合中国道德伦理、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尽管这种人文教育和历史道德承传是细微的、缓慢的,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端午节,将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国人的血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是的,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据传说,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自尽。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吗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它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其实在纪念屈原之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端午节临近夏至,气温开始升高,各种毒虫、病害、瘟疫都将滋生了,古人他有强烈的防范意识,要和这些五毒去进行斗争,所以端午节它自己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1、纪念屈原的故事 2、正文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划龙舟是什么意思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通常我们大家对于划龙舟是非常熟悉的,并且都知道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地区都会划龙舟,但也有很多人不懂,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划龙舟是什么意思?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划龙舟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划龙舟,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十里八乡的人们便聚集到一起,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自宋以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五月三十日,东莞人们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船饭,唱龙舟歌,沿袭至今,称为龙舟月。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万江举行大型龙舟锦标赛,被誉为“东莞龙舟第一景”,有诗歌云“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昊、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划龙舟要多少人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汉族的赛龙舟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   划龙舟要会游泳吗   要,端午期间“划龙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今年6月7日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端午节前后一般都会有一些群众性龙舟活动。端午龙舟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活动参加人员多、持续时间长、占用水域资源广、易诱发险情事故,所以,龙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家在欢庆传统佳节的同时,牢记“安全第一”,切莫麻痹大意,要积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龙舟活动安全。

划龙舟是什么意思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通常我们大家对于划龙舟是非常熟悉的,并且都知道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地区都会划龙舟,但也有很多人不懂,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划龙舟是什么意思?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划龙舟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划龙舟,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十里八乡的人们便聚集到一起,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自宋以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五月三十日,东莞人们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船饭,唱龙舟歌,沿袭至今,称为龙舟月。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万江举行大型龙舟锦标赛,被誉为“东莞龙舟第一景”,有诗歌云“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昊、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划龙舟要多少人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汉族的赛龙舟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 划龙舟要会游泳吗 要,端午期间“划龙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今年6月7日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端午节前后一般都会有一些群众性龙舟活动。端午龙舟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活动参加人员多、持续时间长、占用水域资源广、易诱发险情事故,所以,龙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家在欢庆传统佳节的同时,牢记“安全第一”,切莫麻痹大意,要积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龙舟活动安全。

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

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   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说起端午节,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屈原,因为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在端午节这天里,大家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等。下面是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2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 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何在?

纪念他,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份诗意与浪漫。纪念他,是因为他那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纪念他,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传承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这种精神,必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纪念屈原的好词有那些

归山作(唐)护国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湘川怀古(唐)清江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赋(唐)李峤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为什么人们会纪念屈原?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历史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当代有启迪意义的精髓。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关注和继承,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遭遇的苦难;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不仅仅是僵硬的教条,尤其提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实践要求,以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今天纪念屈原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仰望着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脚踏实地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针对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秉持 “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和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更值得我们宣扬和继承。

端午节为什么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原因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原因是:1. 屈原的爱国心:屈原在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时,仍然能保持一身清白,保持着一种民族高尚气节。他以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自此以后,端午节成为纪念和缅怀屈原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与屈原皆有相关。2. 屈原的精神:屈原的品格和精神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坚守道义的决心,以及他的诗歌艺术,都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通过各种习俗来纪念他,以此向他的忠诚和才华表达敬意。

为什么人们要纪念屈原

原因:1、因为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2、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3、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4、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诗有哪些

纪念屈原的诗有:端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和端午北宋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明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竞渡诗唐 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竞渡曲唐 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端午感兴宋 文天祥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楚国的百姓是采用什么方式纪念屈原的

包粽子、赛龙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北方以吃粽子为主。一说是楚国百姓为保护沉江的屈原免遭鱼类吞食而掷入水中的饵。一说是百姓在5月5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惟恐被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而赛龙舟则是南方的专利了。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5月5日,各地便以划龙舟纪念屈原。再后来,赛龙舟便成了端午节一个重要的民间娱乐项目。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中华强调:“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旗帜的永恒感召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 他认为,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 “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端午节快到了 求一篇纪念屈原的演讲稿

百度

纪念屈原的诗歌

我觉得屈原一点都不伟大啊,赶不上理财

纪念屈原有什么意义?

积极意义大些。详细如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今天纪念屈原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的今天,仰望着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脚踏实地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针对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秉持 “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和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思考和学习,更值得宣扬和继承。

纪念屈原的诗歌

那绵延了两千多年的 人民的美丽的传说 是真的么? ——当你诞生的那个早晨伴随着你的第一声哭号播散出一片芳香 在你出生的院落的上空凝结着一朵彩云 那么,为什么 通过遥远的时空 我们看到的是 在荒野中踽踽独行的身影?我们听到的是 充满痛苦和悲愤的歌声?为什么,在只能供你洗脚的浊流中,结 束了你的一生?是历史的悲剧 还是你的悲剧呢? 你把荷叶裁成衣裳 你啜饮清露和菊霜 ——在只膜拜权势的人群中谁欣赏你的高洁,你的清白? 为了风雨中的祖国 你奉献出满腔赤诚 ——在黑雾弥漫的朝廷里谁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贞?群鸦聒噪 而白鹤孤立 野草丛生 而香花凋零 你,纯真的诗人呵 决不肯唯唯诺诺 以保平安 在冷漠、诬陷、迫害交织成的罗网中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你苦谏、你呼号、你抗击狂风暴雨呵,吹打吧 炸雷急电呵,轰击吧 你慨然地面对 沉重的命运 你被投掷于大荒 披发抚剑 开始了无尽的漂流 独立在苍茫的暮色里 仰天长啸 穿行于荒草蓬蓬的湖畔低头苦吟 在你走过的道路上 每一步都流下了血迹 在你唱出的歌声中 每一句都掺和着泪痕 不是哀叹自己的流落 个人的安危、荣辱何所计使你痛苦的是 危急的祖国和受难的苍生你遥望被焚毁的故都 那熊熊的大火 也煎熬着你的心…… 置身在阴暗的深渊中 你的灵魂飞跃出深谷 上下求索地翱翔 你叩问宇宙的奥秘 你寻求理想的乐土 你探索生活的真谛 你渴望照路的明灯……举目四望 茫茫大地哪里是归宿?栖隐山林吧 心已和山河一道破碎 哪有闲情去陪伴野鹤,欣赏浮云混迹江湖吗? 世道浑浊,众人皆醉 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你庄严地选择了你的道路像一颗流星陨落于 大海一声爆裂, 一阵青烟 你在滚滚的江流中 熄灭了自己的生命 你去了,但未随波消逝悲剧的阴影 只是在你 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诗篇上 加重和烘托了色彩 你的忠言 没有被采用来拯救你的祖国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坚贞你的火 一样的爱国热情 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滚滚的浊流,淹没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一道眩目的霞光 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 穿过漫漫的长空 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 在历史的波涛起伏的长河上划过多少纪念你的龙舟有多少旗幡 为你招魂 曾经多少次 我感慨万端地 低吟着你的诗篇 思索着你的 和无数古往的诗人的命运我坚信 历史的悲剧的大幕 是永远落下了 我珍惜 新时代歌者的幸福: 不是用苦难和悲愤哺育自己沐浴着辉煌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他们自由地倾吐出 幸福,欢乐,而且满怀希望的歌声!

纪念屈原的诗

纪念屈原的诗:1、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3、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4、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5、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为什么端午节要纪念屈原

因为屈原是投河自尽的

为什么人们要纪念屈原

原因: 1、因为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2、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3、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在端午节中人们用那些活动来纪念屈原

划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鸡蛋和粽子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雄黄酒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1、纪念屈原出色的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2、纪念屈原高尚的品格。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但仍心系国家。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他身上所带有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

为什么人们要纪念屈原

  原因:   1、因为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2、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3、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5篇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唤醒了当时民众的敬仰之情,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下面我整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 作文 800字,欢迎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1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泪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 中国传统节日 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 传说 。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 文化 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2   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发代笔留下千年壮举。   汨罗江边,残阳如血。一个高大的背影临风而立,矿野无边,孤怜而没落。蓦地,他仰天长叹“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犹记,那一刻抱石投江,哀伤犹如隔世。屈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为人民灵魂的觉醒与奋起现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仿佛传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呐喊!当纵身跳起的那一瞬间——雷为你而轰响、电为你而狂闪、江为你而咆哮……你没有泪水,没有拖泥带水,只有狂风、闪电、风暴般坚强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单薄的生体去抵挡与唤醒无边的黑暗。但,失败了。而在你身后仍然有无数同你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继你只后他们无不时时刻刻为着广大人民利益去与黑暗势力做着艰难的斗争。你手带刑具,颈系长链,脚套镣链,披散着头发,虽步行受限,担心早已随理想飞出九霄云外,飞到百姓的身边去了!你的感叹激起了世人奋起向上的波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并没有忘记你,你的洒脱离去,给爱你的人留下了伤心与难过,他们将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节,每年的那一天他们乘着龙舟用叶包上糯米煮好(粽子)撒到江里给鱼儿们吃,希望它们不要吞噬你的肉体。这个纪念活动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执行着这项“使命”。   渐渐地人们将吃粽子抛粽子形成一种习俗,每到这一天吃完抛完粽子,人们都要赛龙舟,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好了,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爱国人士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回首在望,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他为什么要跳江呢?因为他爱国,不希望看到国家的衰亡与百姓的痛苦,希望通过他这一跳唤起人们的无知。是啊!可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爱国呢?爱国是从心理发出实践于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看电影。爱国并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还有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礼貌待人使我们国家成为友谊之邦;团结奋进让我们国家战胜一个个大灾难。你捡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坏一片绿荫,这不都是热爱我们供用的家园——祖国吗?   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之后我们应当做点什么?学习屈原的精神,我们更要“爱国、明理、诚信。”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3   时间过得真快, 立夏 一过,天气马上热起来了,而今年的端午节也踏着舞步轻快地来了。   走过乡村,每家每户忙碌着,欢声笑语。一阵水汽从锅里漫开,那种醇醇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嗯,清香、诱人,那是粽香,浓浓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叶儿的清香。   来到城镇,蓄满水的河道上,有节奏的哨声、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十几条龙舟荡漾在碧波里。龙舟上,十几个青壮汉子,挥舞着手中的浆,喊着号声,奋力向前进发。   众所皆知,端午的由来,起源于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出国 留学 网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又见龙舟,又祭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4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 夏至 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 民俗文化 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5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 方法 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与懦怯。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端午节作文800字精选5篇 ★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5篇800字 ★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800字精选5篇 ★ 有关端午节作文800字精选5篇 ★ 2019关于端午节优秀范文,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 ★ 描写端午节作文800字精选5篇 ★ 2019端午节校园演讲稿,纪念屈原,过端午节范文5篇 ★ 以端午节忆屈原为话题优秀作文五篇 ★ 2019端午节感想作文五篇,屈原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 屈原端午节励志感人发言稿600字5篇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古诗4句

《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为什么纪念屈原

1、因为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所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2、端午节与屈原的联系: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节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有哪些关于纪念屈原的诗句

  吊屈原  —凝视端午节  你的忧愤太多—《离骚》  只容纳了小部分  剩下的你紧紧抱着  跳入汨罗江中  在你落水的那一瞬间  汨罗江涨潮了  中国的江河涨潮了  真是一场神奇的水灾  没有人能够测量水位 至今  农历五月初五的眼睛  仍然是潮湿的  中国长长的诗歌史  也被浸湿了 至今  还有好多页码无法晾干  年年端午那些激烈竞赛的龙舟  不是为了夺取奖品和掌声  是在夺取你的  骨气和胆气  至于那些紧紧捆着的粽子  显然是一种象征—  表明了正直 美好的灵魂  遭受拘禁  五月初五 咀嚼粽子  咀嚼你的意义  咀嚼悲剧的意义  因此 我祝贺中国—  穿过一连串的悲剧抵达成熟  成熟中紧握着  充足的清醒

为什么人们要纪念屈原

  原因:   1、因为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2、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3、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纪念屈原为何吃粽子

1、古代屈原为楚国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为想尽快把屈原打捞上来,人民争先恐后地划船寻找(后来形成划龙舟);因为怕江里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米团喂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粽子)。2、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3、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4、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纪念屈原有没有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大些。详细如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今天纪念屈原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的今天,仰望着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脚踏实地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针对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秉持 “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和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思考和学习,更值得宣扬和继承。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古诗4句?

江上吟李白(唐)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庙(唐)崔涂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唐)李嘉佑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三闾大夫(唐)刘威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涉沅潇(唐)李绅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题武关(唐)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纪念屈原的诗

诗句如下:唐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唐 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宋 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宋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明 蒋之翘: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清 沈德潜: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近代 鲁迅: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端 午。(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屈原的诗句有哪些

1、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 殷尧潘《端午日》6、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7、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 宋祁《屈原祠》8、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 欧阳修《鱼家傲》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为什么要?因为屈原是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千秋万代去学习的。

端午节为什么纪念屈原的由来

相传屈原投江,居民为了保护其身体把食物投入汨罗江,后来则以端午节纪念屈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在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当地人在听到消息之后,为了不让江里面的鱼虫虾蟹咬屈原的身体,把树叶子包的饭团、鸡蛋以及雄黄酒倒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公元前278年,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的身体了。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端午节的习俗1、吃粽子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2、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3、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4、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纪念屈原的诗七言绝句

纪念屈原的诗七言绝句如下:1、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端午武成殿宴群官》。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端午日赐衣》。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表夏十首》。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端午日》。6、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7、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8、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鱼家傲》。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浣溪沙端午》。11、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竞渡曲》。12、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14、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端午》。15、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涛。——《屈原》。

纪念屈原的古诗

纪念屈原的古诗如下:1、离骚。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2、屈祠。汪遵。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诗人在怀念屈原的同时,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楚怀王的恨,滚滚江水埋没了忠魂,实在可悲可叹!3、祠南夕望。杜甫。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诗人运用想象、用典等写作手法,对屈原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4、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屈原没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5、夜泊湘江。于武陵。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楚树”、“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现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调。

纪念屈原的是哪个节日

纪念屈原的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尽管风俗习惯不同,却都包含着纪念屈原的意蕴。相传在战国时期,一生心系国家振兴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流放中得知,秦军破楚,楚将不国时,在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以死殉国,用铮铮铁骨诠释自己的家国情怀。屈原投江以后,楚国百姓在每年的这一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两千多年过去,他的精神始终感召和哺育着中华儿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死了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这个问题太简单,伍子胥是武将,屈原是文人,屈原看到五月初五这天有这么多人祭奠伍子胥,他想我要是在这天死,我的学子一定会代代相传记住我,也就不记伍子胥了。现举一例可以证明,毛泽东9月9号…现在9月十号定为教师节以后那个后人能记得。所以说文人就比武人聪明。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说说人们现在纪念屈原的方式与意义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看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看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逗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地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逗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地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李中华强调:逗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地 爱国主义旗帜的永恒感召 逗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逗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地 他认为,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逗楚国地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逗宗国地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逗九死不悔地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 逗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逗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地,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端午节为什么来纪念屈原?有什么内在含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闻一多《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另则传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棕子来祭祀屈原;赛龙舟则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虽然这些传说都不可靠(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但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纪念屈原为什么吃粽子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其代表作《楚辞》,代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因为屈原是两千二百年前的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前秦国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五月五日他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着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免得伤害屈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类似的风俗了。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品德高尚,诗篇感人,人们敬重他,便把这些活动和救屈原联系起来。从此,这传说很快传遍南北各地。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

  诗歌一:端午怀屈原   怀抱乌云里的太阳   绝望地纵身一跃   波涛便呜咽了二千五百年   q下的思念更比江流长   时间和空间的风沙   掩埋了多少兴衰荣辱   大浪淘尽多少帝王将相   而对您的祭奠谁能忘   岁岁端阳谁又能忘   人们总是   在历史的深处   在夜梦的深处   年复一年地   打捞您悲愤与痛楚的泪   打捞您M腔忠贞的热血   打捞您千古传诵的诗行   然后——   把您憔悴得仅剩下的   一副硬骨和那刚直得   上翘的`胡子   用菖蒲熏香   用艾草熏香   用苇叶熏香   用又白又糯的   粽子熏香   用惋惜与崇敬熏香   让您不朽地矗站在   必读的教科书里   伴着永恒的阳光与月光   啊不能忘不能忘   不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有您那忧国忧民的心   至今仍在L烫   诗歌二: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   不想说你很伟大,   只想说你很幸运。   时至今日,   人们依然纪念您!   我不如你幸运,   尽管也华发摇曳;   我却又比你幸运啊,   大不必把自己了结!   哦,伟大的人,   闻到浓浓的米香了?   粽子不仅是一种象征啊,   也是我们灵魂的美食!   登高远望,   楚天今非昔比!   历史老人也来了,   不知谁给了粽子。   幸运的人啊,   伟大的人!   高山正为你肃立,   江河正为你讴歌!   白云去吧,去吧,   请把我的思绪捎去!   白云去吧,去吧,   我回屋再吃一个粽子!   诗歌三:吊屈原   北方干旱的空气里   嗅不到一丝   来自汨罗江的清凉   闷热和潮湿里   酝酿着遗留千年的   孤愤   士人学人诗人文人   易中天试图用冰冷的匕首   剖解热腾腾的生命   而我,不愿解读   只想怜惜你   也没有兰蕙   采一握   善能辟邪的艾蒿   就是百姓心中的香草   遥想龙舟竞渡   可曾惊扰你的踯躅沉思   仰头看见   盛世华袍下   丛生的虮虱   诗歌四:屈原   屈原,那一天你死了   那一天有些早   还得好几年,楚国   才会灭亡   楚国果然灭亡   但不要紧,楚国   还有好几家人呢   仍然存在力量   楚国果然灭秦   楚国还有几家子   至少有两家吧   其一可承担大任   屈原,但是很遗憾   剩下这一家楚国人   似乎不是贵族   不知你是否伤心   屈原,那一天   好象日子不错   你死了正好纪念   屈原,那一天   好象你选择日子   死了好有些效果   屈原,那一天   日子好象被日子   证明   效果没有   屈原,那一天   好象你错了呀   你更应该活着   屈原,那一天   你一定坐了一条船   屈原,那一天   大家都找你一定   屈原,那一天   你被发现失踪了同时   屈原,那一天   一定有人发现船丢了   屈原,那一天   船的下落没有被流传   诗歌五:端午书怀吊屈原   站在五月的起点   凝重的历史让人哽咽   悲愤的汨罗江畔   仿佛在诉说一位诗人的满腔忧怨   一曲《离骚》穿越时空两千年   正在愤怒地呐喊   忧国忧民无悔无怨   大义凛然气冲霄汉   奋力一跃九州惜叹   为炎黄子孙树立了典范   一个不屈的灵魂血染江畔   感天动地神州惋   绿在博大天地间   清翠的荷叶包起一片   美好的心愿   祖祖辈辈把先贤怀念   碧青的苇叶裹满   一个古老的思念   年年岁岁把英烈纪念   一把油伞遮雨烟   雄黄酒烈怯风寒   一捆艾草避邪难   风靡华夏上千年   祈福安康倾祝愿   岁月悠悠传说震憾   千古佳话永存人间   沧水东流气贯云天   海枯石烂铭记屈原

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纪念屈原为了纪念他的民族气节,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  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为什么端午节要纪念屈原?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历史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当代有启迪意义的精髓。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关注和继承,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遭遇的苦难;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不仅仅是僵硬的教条,尤其提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实践要求,以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今天纪念屈原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仰望着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脚踏实地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针对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秉持 “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和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更值得我们宣扬和继承。

纪念屈原的诗

1、《离骚》作者: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2、《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奠,但是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轻而易举地洗刷干净的。3、《祠南夕望》杜甫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诗人运用想象、用典等写作手法,对屈原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4、《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_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屈原没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5、《夜泊湘江》于武陵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楚树”、“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现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调。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