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国画可以自学吗?学习国画应该从何入手?

是可以的,一定要提高审美能力,一定要有构图的思想,一定要多观察,多练习,要购买专业的工具。一定要临摹。

学习国画如何入门

1,首先要看看技法书,当然了,技法书也要看谁写的,尽量看高手的。2,要想提高,那就要看看理论的如绘画史、画论、评论等理论。3,也要看看你要学国画中的工笔还是写意,是有不同的。4,要好是在当地找个书画版班做这个入门学习,去当地的卖笔墨纸砚的店问问。5,平时要看看展览、上网看看信息。

学习国画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需要准备专业的纸,笔,颜料,毛毡,调色盘,用来洗笔的杯子。

零基础系统学习国画,应该从哪里学起来呢?

一定要学习最基础的,然后也应该了解怎么构图还需要了解构图的一些思路,还需要学会一些简单的笔法。

国画入门先学什么

国画入门先要学习用笔和用墨的技巧。其中用笔要学会各种线条的画法,注重先勾画后点缀,用笔要连贯有序,握笔时要稳健不能手抖,而用墨则要注意墨水和清水的比例,如果水量过多则会太稀,在纸上会晕染过快,不好把控。技巧1、用笔:国画是一种古老的表现形式,所以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用笔,在握笔时要稳健,同时还不能过于紧张,手腕要保持一个放松的状态不然手会抖,而且画出来的线条会很僵硬,没有灵动感。建议初学者从线条开始练习,用不同的笔锋进行尝试,因为初学者刚用毛笔时手都不稳,所以可以找到一个支撑点慢慢的进行练习,在绘画过程中要连贯,就算画错了也没关系,切忌断断续续,这样画出来的线条不仅不流畅而且着色也不均匀。2、用墨:因为水墨是国画的基础,所以除了要学会基本的用笔技巧外,还要学会如何用墨。墨水也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手法,最常见的就是用淡墨和浓墨进行绘画,淡墨就是水比较多,浓墨就是墨比较多,通常淡墨会拿来晕染,浓墨则会用来刻画细节。除了淡墨和浓墨外,还能用泼墨的形式表现苍劲的感觉,但对于入门级的学生来说,要谨慎泼墨,要是把握不好用量和力道,会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很脏,而且完全没有美感。

你喜欢国画吗?该如何学习国画?

我以前学过几年的国画,后来因为主攻书法就放弃了,都说十年出一个画家,三十年才出一个书法家,国画有色彩,有具体的造型作为参照,而书法则仅仅靠单一的黑色进行创作,更加的抽象化。虽然国画相对于书法是简单一些,但是国画的入门其实并不简单,甚至比书法还要难。因为书法毕竟只要会写字就会好入门的多,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别人写字。国画太抽象,不好下手。所以学习国画,最好是先找一个老师,有了老师的指导,入门就会很快,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1、在找老师之前,建议还是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通读一下国画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国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学习的时候理解技法也很有帮助。2、可以选择性的读一些画论,学习一些国家的理论和术语,也可以看一些画集,提高一下国画的欣赏水平。3、准备一套工具,自己先试着画一下。最关键的一步还是找老师了,这些知识准备工作。笔画工笔的童鞋,准备勾线笔(1-2根)、大中小号白云羊毫笔(约3根);画写意,准备硬毫笔(长锋短锋各备一支),如狼毫、猪鬃、兔毫等,兼毫备一支即可。提示:笔一开始不要买太多,常用的基本永远都是那几支。画熟练了再添置,书法写废了的毛笔也可以用来染色或者画山水。下面这篇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如何挑选毛笔。墨墨汁,初学者去买一得阁、红星、曹素功就可以了。不推荐初学者使用墨块。纸生宣:吸水性好,上水上墨会晕开;熟宣:刷过胶矾的熟纸,吸水性差,遇水后不渗化。

学国画入门先学画什么?

素描、色彩都是基础,国画练的是笔法,素描练的是绘画基本功,国画虽然讲究的是意境,但是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色彩的训练也必不可少。可以从开始训练小的色稿,训练小色稿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个人在绘画当中的色彩整体把握能力。然后逐步的简单的静物到多个静物。扩展资料:学习国画的方法1、临摹。首先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家画集。对于初学者还是买一些画家编的国画入门之类的书较合适。练习时就基本照着人家的构图、笔法来画。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一些笔法的运用如何巧妙,画的神韵在哪里等等。2、写生。临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写生了。写生就是要对客观实在的景物、人物进行刻画、创作。

如何学国画

如何学国画如下:首先像选书法帖本一样,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家画集。但不要选择那些过于难的画册。对于初学者还是买一些画家编的国画入门之类的书较合适。练习时就基本照着人家的构图、笔法来画。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用帖时首先要看,要品味要琢磨。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一些笔法的运用如何巧妙,画的神韵在哪里等等。初学者可以边看边画,作画中也可以不断品味、体会用笔。这时要脑、眼、心、手并用。作画时要找手上的感觉、体会前面所讲执笔法中的用笔之内涵。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完摹本然后默画,这时就不要去看摹本,待作完画后再进行对照、比评,找出不足进行改进。这个过程是自我摸索的一个过程,会逐渐找到技巧,并成为自己的东西。学国画的方法二、首先需要选景。这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要凭我们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力来选取合适景物、合适角度、合适部分。就像照相,不仅要考虑光线,而且要考虑构图。所选景物应有层次、有主次、和谐统一。选择构图的方法可以用木框或将手指框成一个方形,将所选景物置于其中,观察品味是否合适,进行筛选,确定所画对象。学国画的方法三、再谈谈写生。临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写生了。写生就是要对客观实在的景物、人物进行刻画、创作。学国画的方法四、作画时首先要有耐心,要不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将平日所得应用开来。还要注意写生并非完全的像照相机一样从自然中搬下来,根据作画需要,可适当删减不必要的景物,或添进新的景物,也可在景物中先加入需要的物件再作画。但对于初学者,主要锻炼其对景物刻画的能力,还应尽量保持景物原貌,待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景物处理。学习国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其实学习国画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关键还是在用脑、用心。只有反复思考、品评,才能有提高。

国画学习的步骤有哪些?

不应该要误工费呢?

中国画基础学什么

中国画基础学习知识如下:学习国画应先学会用笔,用笔是国画的关键,所有的绘画原理和技巧都在用笔上,所以初学者最开始学习的就是如何运笔。其次就是临摹,学会了运笔走线后,可以慢慢尝试临摹,再者就是用墨,国画的主要颜料就是墨水,是以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的绘画艺术,同时还要学会分类,国画按照题材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然后慢慢开始深入学习,运笔时要轻松,但同时要稳,使用手腕的力量带动画笔去勾勒线条,太多僵硬的话,画出来的效果就是比较死板的。在练习的初期,可以先了解不同笔锋的运用,尝试用不同的笔锋来练习,比如长峰画出来的纤细灵动和短锋画出来的苍劲有力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然色彩的训练也必不可少。可以从开始训练小的色稿,训练小色稿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个人在绘画当中的色彩整体把握能力。然后逐步的简单的静物到多个静物。虽然国画是散点透视,它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画画需要具备造型能。首先学好基础梅兰竹菊,然后再学想学的类别,可以先从工笔入手,然后再学小写意大写意,最好找名绘画大师亲自面授及指导或参加学习班,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学画要具备天赋、悟性及不懈的努力,还必须耐得住寂寞。

想要自学国画,该怎么做?

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关于国画的视频,然后跟着视频学,也可以去找一些国画大师借鉴一下。

国画的基本知识要点

国画的基本知识要点如下:国画的基础知识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在绘画的技法上分成工笔画和写意画,写意画包括兼工带写、小写意和大写意,工笔画包括白描、淡彩、重彩和没骨工笔。国画在画的时候要求笔正、指实、掌虚、悬腕、悬肘,刚开始学习国画的时候要先懂执笔,姿势才能正确,达到运笔用墨自如,画出来的国画才会好看。国画的用笔大多是中锋用笔,手指在握笔的时候要牢实有力,还要灵活,手指执笔的时候掌心是空的,大面积的运笔要悬腕或悬肘,用笔的时候随心力贯全局。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时候力量要均匀,笔锋要垂直于纸面,画出来的效果圆浑稳重,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是在墨线的边缘位置,笔锋和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下笔用力的时候快慢轻重收放自如,画出来的效果才会毛、涩变化丰富。各种笔法的运用是根据效果决定的,也不排除个人的习惯,用笔的快慢,决定于纸的吸水程度及笔中含水分的多少,画纸吸水的速度快,笔中的水含量比较少,用笔的速度也要快。国画的主要物质材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材料和表现手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画更注重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还有就是线条的繁简、疏密、长短、粗细、浓淡、虚实等很多的变化。国画非常注重意境,在画的时候加上人的思想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艺术境界,主要是靠艺术家的表现方法和创造力。

初学者如何学习画国画

初学者如何学习画国画介绍如下:1、 学习国画整体气势,是指神气和韵味的总和。气韵生动。要学习笔墨趣味,构图、造型、着色、笔力等。2、 学习笔墨,线条。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3、 如果是画人物画讲究用笔的精确和刻画细腻程度、以及传神。4、 学习构图。布局—构图很关键,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境,学习作品的形式美感、色彩美,学习掌控画面的节奏感、旋律美。5、 学习山水画。要学习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画山水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墨法:用墨方法: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历来用墨方法很多,谈墨法离不开水。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这里墨法主要介绍常用的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1)破墨法。破墨法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必须趁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的。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有一种丰富、自然的美感。(2)积墨法。这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可湿积也可干积。湿积易显墨韵,干积易见墨骨。能做到积染千层,仍然元气淋漓为佳。(3)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运行中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4)宿墨法。即以时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法。宿墨法在现代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国画多注重水墨的效果,用色一般比较少,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要求。用色方法有以水墨为主,不着色或少着色的水墨法,有称为轻着色,多以花青、藤黄、赭石为主的浅绛色水墨法,这两种方法多用于国画写意画;还有称为大着色的重彩法,多用在国画工笔画上。重彩法多用石青、石绿、朱砂、金银等矿物色,一般要多次涂染,厚重而又鲜艳。

想要学习国画,应该从何处入手?

可以报一个补习班进行学习,了解基础的知识,更好的进行画画,更好的进行培训。

怎样学国画入门

初学者可以边看边画,作画中也可以不断品味、体会用笔。这时要脑、眼、心、手并用。作画时要找手上的感觉、体会前面所讲执笔法中的用笔之内涵。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完摹本然后默画,这时就不要去看摹本,待作完画后再进行对照、比评,找出不足进行改进。1、学习国画整体气势,是指神气和韵味的总和。气韵生动。要学习笔墨趣味,构图、造型、着色、笔力等。2、学习笔墨,线条。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3、如果是画人物画讲究用笔的精确和刻画细腻程度、以及传神,4、学习构图。布局一构图很关键,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境,学习作品的形式美感,色彩美,学习掌控回面的节奏感,旋律美。5、学国山水画:要学习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画山水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如何学国画

我觉得可以抽出一段时间先进行线条练习,首先进行线条单独练习;接着临《芥子园画谱》;而后临陈洪绶《水浒叶子》,然后先摹后临《永乐宫壁画》,通过练习,使画出线条达到放松和有弹性的程度。刚开始练习时线条会有“变虚”的问题,这其实是用笔问题。一开始练习线条的时候,一般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会按下去,手提不起来,号致前面粗壮,墨汁浓重,到后半段干枯了,变成拖笔。二类,只会提笔,不敢压下去,用笔尖划在纸上,越划越没有力气,到最又飘了。这两种情况,都忽略了一个行笔过程中的问题,就是线条画过去的时候,提与按是结合的。一根好的线,就如同一个乐句,必定有高低起伏强弱有序,不会一直一个调到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争取画出放松而又有弹性的线条。放松的线条就是行笔时,提按结合的力度刚刚好。放松的线条会比较灵动有生气。相反紧张的线条就会比较僵硬,虽然看着也很有力度,但就是过于硬和实。就如一个人, 在较放松的时候表情会特别自然,看着也赏心悦目些,相反一个情绪紧张的人,脸部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然。松和紧是一个相互的概念,松紧是结合的,太放松,线条就没有了精神。开始握笔的时候肯定是紧张的,因为不了解毛笔的性能,手和腕的经脉和肌肉都还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所以紧张僵硬是自然的。但是到了一定阶段,我们有一定熟练度后,就要放松手臂与手腕,让它们不那么拘谨,这样用笔和线条才会更加自然丰富。弧度大的线条,要追求它的弹性。一根长弧度的线条,做到圆、转、通,才能有弹性。圆,就是线条从头到尾需要圆润;转,就是有弧度的时候手腕要随着一起转过来,但线条还是中锋用笔,这样整个线条就通了;通就是顺畅,没有停滞感,就如血管没有梗 塞,是流通的。可以想象一根铜丝弯成园弧的形状和一根绵线摆成圆弧形状,两相对 比,铜丝是圆润有弹力的,绵线则有形无 神。待线条质量稳定,造型能力也有一定基础 后。可以选择明清名家如金农、陈洪绶、沈周、恽寿平等的作品临摹;之后根据兴趣选择宋人小品,元四家、清四家等等作品临 摹。

富春山居图 中国画(纸本)作品欣赏

富春山居图鉴赏一、背景介绍《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此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二、艺术价值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元代。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富春山居图》是他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史空白的极好史料。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隐居南方,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士缙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仍然是他们的情趣。《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术价值所在。三、表现内容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随景物而变化。画山用干笔擦出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用浓墨点横苔,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线条,点线相间,浓淡交错,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山峦显得白玉般明净疏朗,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山水画之典范。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前山后山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通过对这幅《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范洪的国画欣赏

癸未年秋日,偶作山水一幅,因心性聊懒,遂掷之于废纸堆中。今春读之,但觉山峦朦胧,月淡如水,心中顿生远游之思,对画亦感怅怅然。欲以蒋兴女之词:“月照孤村三两家”为题,似觉悲戚过甚。老杜:“蝉声断续悲残月”,更过之。况余之画云遮雾笼,焉是残月否?便以贺铸词:“朦胧淡月云来去”名之,虽亦不遂一时之心境,也如高山流水,随他自去吧!如何?大画家范洪谬题一二,旁若无人,目无宇宙,亦可获大骂名于世也。  

近现代中国画欣赏 分析画面主要特点,它的艺术语言表现如何? 坐等,求大神速速给答案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 、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求一篇对某幅中国画欣赏的文章、

《清明上河图》画卷欣赏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 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 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 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中国画美术作品欣赏的难点是什么?

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简述中国画用笔与用墨的特点。要求500字左右。

学院里的国画老师大多并不清楚国画笔墨,咬文嚼字离题万里,谈之无味形同嚼蜡。懂笔墨的“学院外”国画家很讲传承,500字的简述相当于传授弟子了,不师入门下不会开口。所以,楼主这个“要求”实在太难。简单点说,就照学院里的老师说的,百度上搜那么一搜,胡乱诌上500或是5千字,自己搞定也就算了,何必认真。

如何提高对国画牡丹的欣赏

不必提高,好的画一眼就能让你把眼睛往上凑,不好的画讲的再怎么好你都看不出来什么震撼人心的东西。一个人的欣赏水平是由他的世界观构成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去分析每一样东西,有的画是表达画者的心情,那样的画他自己知道,有的画是给高雅的人看的,那样的画画者和高雅的人知道,有的画家比较厉害,那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就这么理解,用不着可以提高。我是画画的,追求的就是观赏者的批评,我希望在所有人的眼光中越画越好。

国画山水画特点

国画山水画特点如下:国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类别,它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和色彩表现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意境。1、笔墨传神:国画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笔墨的运用。画家通过毛笔的挥洒,运用干、湿、浓、淡等笔墨技巧,表现出山水的形态、质感和气韵。笔墨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绘出自然景观的神韵,也传达了画家的个性和情感。2、意境深远:国画山水画注重表现画家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画家常常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画面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观众在欣赏国画山水画时,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发共鸣。3、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国画山水画在表现自然美的基础上,还注重与人文美的结合。4、注重构图和章法:国画山水画的构图和章法也是其特点之一。画家常常运用“之”字形、S形、对角线等构图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章法上注重虚实、疏密、主次等关系的处理,使得画面层次丰富,视觉效果更加鲜明。5、富有诗意:国画山水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富有诗意。画家常常在画面中运用题款、印章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观众在欣赏国画山水画时,可以通过画面和题款感受到画面的意境和诗情画意。总之,国画山水画的笔墨传神、意境深远、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注重构图和章法以及富有诗意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瑰宝。这些特点不仅使得国画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吸引着人们从多方面领略其魅力。

怎么样评论中国画,什么样的中国画才是好的

  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欣赏中国书画,允许欣赏者持的某种主观态度,这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与判断。将二者合而为一,是笔者试图向读者提供的既引导欣赏,又介绍知识的文章。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那幺我们究竟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古代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也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来看待。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国画作品欣赏用英语怎么说

国画作品欣赏英文翻译:AppreciationofChinesepaintings.重点词汇释义:chinesepaintings[词典] 国画;中国绘画;[例句]Theexhibitionhallisdecoratedwithmany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展厅里张挂着许多国画。

国庆节国画作品欣赏

国庆节画画作品,下面一起来看下吧。1、首先画出天安门城楼。2、然后画出旗子和祥云。3、接着画出灯笼。4、可以看到衔接了以上内容的图画之后,需要画出写字的格线。5、最后这一步用彩笔涂上颜色,绘画就完成啦!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欣赏

  写意画的传统是一个需要逐步深入和掌握的过程,但现代的写意画除了必须继承这种传统以外,更需要创新的表现。我整理了彩墨国画花卉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展示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1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2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3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4   彩墨国画花卉图片5   关于国画入门知识   中国画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   初学者,首先要懂执笔,姿势才能正确,达到运笔用墨自如,应注意以下几点:1笔正:笔正则锋正。骨法用笔以中锋为本。2指实:手指执笔要牢实有力,还要灵活不要执死。3掌虚:手指执笔,不要紧握,指要离开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运笔自如。4悬腕、悬肘:指大面积的运笔要悬腕或悬肘,才可以笔随心,力贯全域性。   什么是中锋、侧锋用笔   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 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 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什么是顺锋、逆锋用笔   顺锋:一般指笔锋的执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逆锋:笔锋逆行也就是说 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   什么是聚锋、散锋用笔   聚锋是指笔锋拢在一起,呈单一笔锋。散锋则指笔锋散开,呈多锋状又称“开花笔”,其效果枯 涩而多变化。   用笔的快慢影响画面效果   各种笔法的运用,主要依效果而定,当然也不排斥个人的特殊习惯,用笔的快慢,决定于纸的吸水程 度及笔中含水分的多少。画纸吸水快,用笔的速度相对也快些,但如笔中含水较少或极少,用笔速度 也就不同程度地放慢。如果纸吸水慢,但笔中含水较多,用笔的速度也要相应快一点,随着笔中水分 的减少,用笔的速度也逐渐放慢。   用笔的一些常用表现手法是什么   勾:以线造型。是工笔、写意画法主要手法之一。比较起来以工笔画用的更多一些。同时“勾”又往 往与“染”结合表现一些特定的内容,如人物的脸、手,以及花卉的勾染等,勾有时也同皴结合使 用,如山水画石头的画法,多是勾皴结合。工笔的勾,以中锋为主,要求工整、严谨,近似书法中的 楷书。写意的勾,则比较随意,要生动活泼。以侧锋结合中锋,有时也用散锋,近似书法皴:是一种 和勾紧密结合的辅助方法,工笔和写意均常用。大体上分为点状皴类、面状皴类、线状皴类。无论哪 种皴法均需见笔,用笔要有变化,可用中锋、侧锋,也可以用聚锋和散锋,但效果不可太光。擦:笔触不清楚的叫擦。擦是皴工序的继续,是皴的一个补充,其目的是让画面效果更加浑厚。皴、 擦的区别在于:一个要见笔触,一个不见笔触。作画时擦不能单独使用,可以和皴交替使用。但实际 上往往很难把这两道程式分开。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写意画使用较普遍,工笔画中也有没骨点染的方法。工笔的点和染是分 不开的,因此叫点染。写意画中的点叫点戳或点戳,点法要强呼叫笔方法和见笔触。写意的点法要从 实际出发,可以藏锋,可以露锋;可以侧锋,也可以散锋,无论哪种方法都要见笔触,不可含混不 清。染:是加强画面效果的又一种方法。工笔画及写意画均用,但工笔画用得更多一些。工笔画中的染可 分为勾染、烘染两种。烘染是在物象轮廓外所做的一种效果的补充,另外还有分染、罩染、碰染等。 写意画的染一般都是和皴、点结合进行,如皴染、点染,它是一种见笔触的染法。其作用同工笔一 样,方法有溼染先在被染处上一遍水、干染两种。   什么是以“线”为主的中国画笔墨观   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它的物质材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这种特殊的工具材 料,与特定的表现手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络。以至“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无笔墨, 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比较中西绘画的用线手法,虽然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 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则超出单纯塑造形体的功能,具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 独立的审美作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 它是由线条在绘画过程中有控制的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另一种是各种线 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等变化形成整幅画的节奏美。用墨的变化是由笔的变化中发展出来的,笔和墨在使用时是两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如同骨骼和血肉 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韵是浑然天成的。   中国画的色彩是怎样的   中国画在色彩上,有着它独特的规律与方法,它排除了自然及光源的约束,一般多强调物象的固有 色。在整个色彩关系中,以白色白纸和墨为基础,以色彩为辅。早期的中国绘画,多是以重彩来 表现。如唐、宋时的大批人物画和山水画,多是以重彩表现。元明以来,随着纸的出现带来了水墨技 法的演变。同时文人画形式的出现,使绘画逐渐发展成了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的面貌。墨在中国画 色彩中不只是一种“黑”颜色,而是作为一种调整画面关系的“色彩”存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有“墨 分五色”的理论,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墨为色的观念。设色的形式:有纯用墨色表现的水墨画,有色墨结合的淡彩画,也有色彩艳丽以色为主的重彩画。总 之色与墨的用法不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面貌。9.中国画中所提的“形似”、“神似”是指什么 “形似”与“神似”是相对应的。是指绘画作品与自然物象外在特征之间的肖似关系。也就是俗话所 说的,画什么像什么。战国荀况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南朝齐范缜亦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之说。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南朝宋宗炳虽有“万趣融其神”之说但仍坚持“以形写形”,“以 色貌色”。东晋顾恺之说的更明确,即所谓“以形写神”。清代邹一桂说:“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 者。”以上诸观点,都是主张“形似”是绘画的基础。“神似”与“形似”也是相对应的。指主客观相统一,由事物的表象审美到意象的深化。也就是说除 了画什么像什么之外,还要注意精神内在的表现。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袁文曰:“作画 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 人,有不能为者。”晁以道、杨慎、李贽等皆有阐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故“形神兼 备”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定论。   中国画中“形似”和“神似”的关系   画家在描写物件时,要在刻画物件外形的基础上,达到传神的境界。这就不是只限于对物象简单如实 的描写,而是包含了画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完整的过程。它不是物象 简单的再现,而是比原来生活中的物象更高度概括,更注重精神实质的表现,而达到传神。这种作画 的态度,就是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   什么是中国画的“意境”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 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意境在中国画中包含的内容很多。一张画的主题,其取景构图、造型和传神、情节安排与描写以及画 面经营处理都须在“意”字上下功夫。“意”可以说是一张画的灵魂。中国画向来就被说成“画是无 声诗”、“画有意境”。一张画常常是物件特征和画家感受的和谐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 象才是诗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张情意深,表现 力强的画对看画的人能保持着广远持久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说的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中“意匠”是指什么   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叫“意匠”,也就是指艺术家的表现方法和创造力。在艺术上“匠”字是很高的 誉词,如“匠心”、“宗匠”等等。对于艺术家来说,加工手段的高低关系著艺术造诣的高低,历代 卓越的艺术家没有不在“意匠”上下功夫的。中国画意境的表现,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 维,艺术创作表现方法等一系列内在功力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提炼,要求作者 苦心经营,精工制作,达到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谓之高度意匠。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说:“意匠 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关彩墨国画花卉图片推荐:

你喜欢国画吗?为什么?

我喜欢国画。因为国画的画风很好,而且艺术性很高,是很吸引我的类型。

国画兰草如何欣赏

ngfmnghmkyuuu

《太行铁壁》中国画赏析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下列各项是否精美。 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 我们往往主观批评该画的优劣,就是受画工的影响很大。 书法: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

怎样欣赏中国画字画装框

字画装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欣赏中国画仅仅局限于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这种造型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这幅字画他们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欣赏的方式其实就是线性的思维方式,很片面不深入。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山水比较容易看懂,因为他描绘的都比较真实。 如果水墨大写意画,就很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具体,太抽象。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山水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国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国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山水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国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国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中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国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字画鉴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山水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国画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棕椎谆纂奏渍 字画装框(易从字画商城)

国画的特点

国画的特点:国画有特定的工具、国画的技巧很强、国画追求的意境高雅。1、国画有特定的工具首先,中国画有特定的材料和工具。中国画特点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砚,经过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和文人、诗人的努力,得到了提炼和融合。要完成一幅中国画,不仅需要各种柔软有力的毛笔、高光泽度、特制的墨、各种各样的软宣纸、丰富而持久的矿物质。因此,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使用范围广,传播程度高,具有民族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2、国画的技巧很强中国的笔墨技法是一丝不苟的,中国画的笔墨是分不开的。笔画丰富,需要多年练习,丰富的笔墨技法追求绘画形式的不断创新和个性化表达。例如:渲染整体深度的颜色统一染色;局部重新覆盖染料的颜色;局部提亮、小面积加深的提染;浅色物体烘烤;处理背景和小物体的点染。笔墨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优化了局部细节,使整体更加完整和艺术化。3、国画追求的意境高雅纵观汉语发展史,唐、宋、元、明、清道家思想、宋明理学得到了发展,老庄的天人合一哲学已成为社会主流。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这幅画所寄托的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这在中国绘画中已发展成一片空白。这些丰富的哲学内涵使中国画不仅局限于绘画,而且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追求和自我境界,从客观描写到精神境界和高雅大气。开放而神秘的意境不受光影的限制,而是线性化、简化化,使人在意境中有着丰富的联想与游离。国画的分类1、山水: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意境,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2、动物: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3、人物: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4、工笔: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请对这幅国画做个赏析

双兔傍地走,天生佳偶和

什么叫做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通常是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绘制,国画按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类别。按方法分:写意画、工笔画、兼工带写。按题材内容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寓意深刻的国画作品吗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朋友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要欣赏中国画,掌握了解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六法”是很有必要的。“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谢赫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据载他训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但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能不能欣赏中国画,是衡量中国人有没有艺术鉴赏力的标准之一。鉴赏中国画,要求鉴赏者具有一定的学养、才识和格调。一幅中国画,先观大概,布局要和谐,是否有作者的个人风格,意境、意趣要深远。意境或意趣是鉴赏者对一幅画的最初印象,好的意境或意趣,让鉴赏者想细细看下去。任何好的笔墨技巧是为了表达意境或意趣服务的。而风格是一个国画家有别于另一位国画家的特色所在,也是检验一个画家成熟与否的标准。中国画大师的作品无一不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布局是作画的战略,是一幅画在表现上最关键的部分。假如左边画一块巨石,右边画一只小鸟,加些小草,在下面题上几个字,盖上印,画是完成了,即使笔墨精妙,颇有意境,可布局不当,画面失去平衡,让鉴赏者难受,就不算成功的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画,极重意境,一山一石,一虫一鸟,无不展现着万物的生机与自然界的诗意。他的画多险,多奇,多重,通过各种物象,在激烈的冲突中一一化解,最后画面归于平衡与和谐。他的大画雄伟奇逸,常常给鉴赏者震憾般的审美感受。其次看造型与线条。造型过于失当,人不象人,山不象山,树不象树,即使布局好,线条好,仍不入妙品。造型要不失情理,线条要自然生动。但是,自然生动的线条有各种风格,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古朴,有的厚重,有的飘逸,这些线条通过表现不同的物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这些线条中,都要书法美感。概括性地说,吴昌硕的线条古拙,齐白石的线条苍老,潘天寿的线条凝重,范曾的线条俊逸。没有书法功力的中国画作者,线条常常软弱、油滑、稚嫩,这些线条所表现的物象内涵就大为贫泛。这种画在旅游景点或工艺品商场常见,为数不少的画品低下的中国画作者,制造了大量低劣恶俗的中国画,极为恶劣地败坏了中国画的声誉与市场。再看墨色的变化。有的劣画,常常局部一片死黑,没有任何变化,淡墨散淡而不空灵。好的中国画,讲究黑分五采:焦、湿、浓、重、清。焦墨画只宜于写生的便利,作为山水素材收集是可行的,任何人的焦墨山水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上品,作为完整的中国画,焦墨画在神韵上大打折扣。象张仃的焦墨山水画,让人感到口渴。齐白石的小品花鸟写意画,意趣绵长,他极精于用墨、用水与用色,他手中的毛笔在生宣上变化无穷,让鉴赏者数十年后仍感觉到画面的湿润。湖南乡下曾经有一个农民花鸟画家王憨山,作画气势大,布局佳,笔力也很刚健,但变化过少,直来直去。他不善于用水与用色,画面有火气。他说“作画墨与色要给足”,可他给得太足了,常常见他的画面墨黑一片或大红一片,他的画有强烈的风格,但画品不高。中国画以用墨为上,用色次之。好的中国画,要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由于中国画不以写实为能,用色不能过于写实,不能与黑线表达的物象不谐调。一般色中少许加一些淡墨,使色彩沉着高古。范曾画人,脸上的色彩不全是粉红色,加有淡花青,衬景用色也是花青加朱磦,甚至加些淡墨,都是为了色调高古沉着。如果人脸用白粉加曙红,背景的草木用绿色,山石单用花青或赭石,那就俗气了。工笔花鸟与人物画,同样要讲究轮廓的线条与物象的设色。好的中国画的设色,或沉着,或高古,或典雅,大体上不能象油画或水彩画那样用色。要设色的中国画,墨笔部分不能画得太过,要留些东西给颜色去表达,而单纯的水墨画则要尽情挥写,加色便成多余。最后看题款与盖章的章法。题款看书法功夫与文字内容是不是高妙,盖章极有讲究,盖的位置恰当,是锦上添花,盖的位置不当,是佛头著粪。如果画装裱了,还要看装裱的工艺,绫纸的搭配,画幅是否平整,长短宽窄是否和谐。画装了镜框,则鉴赏镜框材料是否精致,做工如何。好画却装裱拙劣,毕竟是一件遗憾的事,好象高人韵士穿一身烂衣服,风神是要大为逊色的外表: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下列各项是否精美。画工: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 我们往往主观批评该画的优劣,就是受画工的影响很大。书法: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 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增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良莠。印章: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画家的印鉴,题字者私章,衬托用闲 章,收藏者印章,欣赏者印章,鉴证者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盖印位置等,都在评价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装框:中国画的装裱更别具一格,常见的有纸,绫两大类。 今呀洗 ,绫 裱较精。裱边的颜色,阔窄,称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风味,对现代的裱画方式具影响力。好的装裱,能把一幅画衬托得更为精美悦目,名贵大方。框饰:如用压镜方式将画藏在玻璃框下,其采用的框边质料、颜色、大小对画的美观影响极大。近年北美画家多采用西式框饰代替中式装裱,亦颇有可观。内涵: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工夫,更着重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相互关系。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工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表现就是功力。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故从布局中可见作者特到之处。学养:工力及布局,可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养,对其作品影响至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者,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与画匠之分别,学养是条件之一。人品:西方画家,往往以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奸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曹操,秦桧等奸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原故。诗句:字画中的诗文词句,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其一句好诗,亦能表现 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句,亦把书题画龙点睛。最难得的,就是作者能为自己的画面题诗,不抄袭他人旧作,更见特出。至于书法亦然,抄一首古人诗章,别人看来,只观其字,因为内容不是作者心声,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灵魂。印文: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压角,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亦可见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云裳仙子,百事合意—国画百合欣赏

百合花洁白高雅,清香宜人,象征爱情婚姻“百年好合”之吉意。 百合花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素有“云裳仙子”之称,中国是其最主要的起源地。百合花色因品种不同而色彩多样,多为黄色、白色、粉红、橙红,有的具紫色或黑色斑点,也有一朵花具多种颜色的,非常美丽。花瓣有平展的,有向外翻卷的,有“卷丹”之美名。 因百合的鳞茎是由近百块鳞片抱合而成,古人视为“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吉兆,故在中国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伟大的爱之含义,有深深祝福的意义,也是中国国画画家笔下常画的花卉之一。 今天文萃画材带大家欣赏的是一系列国画百合花作品! 下面是国画颜料百合花简单的绘画教程,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 百合花花头的基本画法 1、用浓墨勾勒花瓣轮廓,花瓣的堆叠要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用大号笔蘸花青与墨汁,大致画出叶子的走向。换中号笔蘸浓墨,为叶片添画叶脉。 3、变化,花的部位也要有颜色深浅的变化。为花朵增添花蕊。 4、根据画面的空白程度添画些背景,并穿插一些其他植物于其中,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活泼。 不同形态的百合 关注文萃画材,每天给您推荐优秀的美术作品!

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

如何欣赏中国画?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几千年来,它们曾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从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毫不夸张地说,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欣赏中国书画,允许欣赏者持的某种主观态度,这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与判断。将二者合而为一,是笔者试图向读者提供的既引导欣赏,又介绍知识的文章。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那幺我们究竟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国画入门的第一步是鉴赏吗,怎么提高审美?

国画是中国文化中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从历史上齐白石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出国画精妙无比的记忆和所描绘的景象。因此,学会欣赏国画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能。但是,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到国画时都感到手足无措。其实,我们在进行欣赏国画时可以用视听结合来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审美。一、 欣赏国画的几个部分要想学会欣赏国画,首先要明白国画中几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例如选取合适的纸张和用墨。值得一提的是在国画的构成中,线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线条的表现形式极大程度上的关系到了国画的风格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什么样特殊的寓意。作为国画中描绘的关键部分,笔选取也是十分的关键的。好笔所出的国画,才更加的耐人寻味。最后,就是选取合适的墨水了,合适的墨水可以体现出作画人的风骨和精神品质,也让画中所描绘的景象栩栩如生。二、 中国画的特征其次,在学会了欣赏国画的几个重要部分之后,我们也要了解中国画的特征和所诠释的道理。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事物和风景的独特角度和审美价值。中国画所包含的并不是简单的描绘,而是一种对于儒家道教及佛教三者的综合性诠释。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国画不能停留在表面所描绘的事物,而是要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韵味和道理。可见,中国画并非是一笔一墨所描绘的简单事物的构成,而是一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对世界的美学体验。我们要在欣赏之余,听一听国画大师们的专题讲座,从不同的人的不同角度综合看待,才是打开国画的正确方式。

如何欣赏中国画?

一幅中国画,如何来欣赏,如何来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必须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和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才会有较高的鉴赏力。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画受中国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不要求像照相那样非常逼真,而是借景借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半是物,一半是我”。通过画面传给人一种深沉、一种苍茫、一种宁静、一种生机……一种无言的会意。西方绘画是大自然的再现,而中国画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融入了自我的再创作。除了这种深层次的欣赏之外,还有画面的欣赏。一般的衡量标准,一是笔墨雄健、精湛,不造作,不含混,脉络清楚,气势旺盛,大胆下笔,细心收拾。二讲主意要新,有激情,有生气,能够第一眼就抓住人心,使人看过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三是布局要奇,从全局着眼,细处着手,虚实相间,繁简相宜,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四是造形要美,要有神韵,有灵气,比描写对象更高更美。切忌形似华美,内容空洞。最后,画中所配的诗文、书法、印章皆应与画面协调统一,浑然一体。中国画的发展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画。经过历代画家的探索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欣赏中国画,不能仅以自己的好恶或从狭隘的角度去评价。中国画博大精深,许多地方要靠领悟,靠感觉,靠意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如何评价(赏析)国画?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画工画家作品,可表现出作者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印章画面上常见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装框中国画装裱独具一格,常见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表现,这就是功力。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诗句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明代画家张宏所作的《村径柴门图》,画家自题:“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流水稻花香。”描绘松林环抱,崇山拱卫的庭院山庄,高大葱郁的苍松分为两组,如同两把打开的摺扇,掩护着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临水,田园丰美,正有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意。印文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关于国画的简要资料(500字以内)或关于国画描写的优美片段

从美术的角度讲,从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如何鉴赏中国画?

你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来鉴赏中国画表面: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仅仅是画面,还要看下列各项是否精美。 1.画工: 一幅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表现,我们往往主观的评价一幅画的优劣,主要还是受画工的影响。 2.书法: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之笔,使画增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良莠。 3.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画家的印鉴,题字者的私章,衬托用的闲章,收藏者的印章,欣赏者的印章,鉴证者的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的内容,盖印的位置等,都在评价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鉴真伪。4.装裱: 中国画的装裱别具一格,常见的有纸,绫两大类。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称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风味,对现代的裱画方式有影响力。好的装裱,能把一幅画衬托得更为精美悦目,名贵大方。 5.框饰: 如用压镜方式将画藏在玻璃框下,其采用的框边材料、颜色、大小等对画的美观影响极大。近年北美画家多采用西式框饰代替中式装裱,亦颇有可观。 6.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单单欣赏表面工夫,更着重作品和作者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 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所不同,这表现的就是功力。 8.布局: 布局看来像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故从布局中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9.学养: 功力及布局,可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养,对其作品影响至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与画匠之分别,学养是条件之一。10.人品: 字画中的诗文词句,往往代表作者的心声。一首好诗,亦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句,亦给作品画龙点睛。最难得的,就是作者能为自己的画面题诗,不抄袭他人旧作,更显独特。至于书法亦然, 抄一首古人的诗,别人看来,只观其字,因为内容不是作者心声,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灵魂。12.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压角,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对作品的影响很大。从印文中亦可见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以上对中国画的鉴赏,较侧重形式美,属于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初级鉴赏阶段。 如果能从作品产生的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从作品创造的意境中领悟作者的用心,与画家一同喜怒哀乐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提高了一个层次,达到了由感官进入到理性鉴赏阶段。如果能对中国画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把画家的具体作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找出它的继承和成就,认识画家的独创性,并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作品的意义,那就进入到了更高的理性阶段。 中国画的鉴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而中国画的鉴赏标准往往和创作的标准是一致的。最完整的古代中国画创作和鉴赏标准是‘六法论",他是南齐人物画家谢赫提出的。了解古人的评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的品评古代美术作品,做到以古人之法评古人之画,以解其意。

如何欣赏一幅国画?

从白描的技艺,动静结合,环境相衬

浅析: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和评价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齐白石都把九十岁了,可他的话依然是气韵生动,笔力遒健,章法独具,换别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了吧。可以说,齐白石的画六法具备,他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可谓悟到了艺术的真谛。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中国人的美学观点;以自然为美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在街上的女人,这样风格的已经非常少了!中国书画,书法是基础,没有书法的基础,你就不懂中国的艺术!丰子凯的画非常简单,但是,大家为什么非常喜欢他,一个是意境,还有就是纯厚的技法!前几天范增在说,画画主要还是技术的磨练!这个应该非常正确!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表达出来!简单说,中国画的“意境”说其实和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禅”很有关系。尤其是如齐白石那样的“文人画”更甚。离开了“禅”的意境追求,恐怕这幅画的“中国特色”就丢了一半的分了。而有了这个“禅”意的矛盾审美标准限制,中国画在大部分的题材中就不容易有更多的思想和哲理追求。这是“传统”国画的致命伤。不改革,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了。个人以为,当代是不可能出大书法家和大国画家的,因为现在主流书画界的人,心思都 太势利,太小器,缺乏坚守和境界,当然也不愿下苦功夫,无论是人的境界还是笔墨的水平,都太水。有几个有些趣味的,却只是在故纸堆里找僵尸气,令人作呕,而那些曾经大肆流行的所谓流行书风,就是胡闹,不提也罢。中国的美术界文化程度普遍低。过去是那样,现在也是如此。从进人的那一关开始,招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就决定了以后的产品:虚狂和低格调。所以,中国的美术匠气十足,盲目跟风。和传统的小家子的文人画品味一脉相连,那怕现在他们能熟练地操作西画技巧。中国人的画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表层,也就很不错了。无疑,齐白石的画是做到了这一层的。至于涉及深层审美意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这个圈子天生的缺少这种底气,因为这是由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决定了的。西画和国画审美意识完全不同,前者求真,反映的是科学精神,后者求意,反映的是传统文人的情调。西画代表人物,拉菲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所代表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识所望尘莫及的。比加索说的话不能太当真。绘画的本质就是复制自然。因为自然的美是绘画技术所不能完全再现的,西画同样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国画了。另外,摄影艺术也同样做不到。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是一种自我的包装,当不得真的,所以,从纯价值尺度看,求真的西画肯定高于写意的国画,因为那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国画本质上也是复制自然,只是技术手段比不上西画而已。所以,只能追求写意,正因如此,国画框框套套太多,已脱离了绘画的本质,成为国画自身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品味所决定的,如看国画就看字这种论调就一种。抛弃纯价值尺度,国画作为一种小家子气的画种有它特定品味和审美受众,也算是一种风格,从这点上讲,有其自身独特性,可以成为与西画并例的一种风格,仅此而已

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和评价以齐白石的“六法”为准。  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

要怎么简单的看懂国画

一、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是“神似”;然后再看她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着色、笔力和线条等;最后才看她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她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具备一定的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的去欣赏国画。二、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在传统“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了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动态、势向、韵律和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和写意为目的。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古代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和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合平板,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们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和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受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等,在画面上构成诸多形式的造型,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众多画家的奇才和功底。笔韵是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国画家们的心弦拨动。笔力、笔气和笔韵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国画家们的千锤百炼和用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果。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方画是体、面、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的协调。墨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阶。唐代张彦远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中国的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燥,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片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画时往往尚未看清具体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国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显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云:“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道理。三、欣赏中国画要看构图和形式从古到今中国画的构图有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说法虽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画家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幅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地,奇特平庸,构图非常关键。构图的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彩多姿的世间万物,给绘画家们带来极大的自由空间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并、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大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画者以视觉美感。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融诗书印于一炉。宋人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画到极致谈何容易。能创作几幅与众不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并非易事。因循守旧不行,不师古人不行,师古不化也不行,不师自然、不师心也不行,走捷径,搞旁门左道更不行。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先逸后,还是逸先神后,都说明中国画家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欣赏国画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理解

1,看笔墨的功底,2,看章法布局3,看情趣个人的风格,总之,好的作品能打动读者即使是不懂艺术的人,也能做到雅俗共赏。

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国画的方法: 1、注意欣赏作品的气韵美:中国国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 2、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节奏美、旋律美; 3、注意欣赏作品的笔墨美:中国国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皴法、急缓顿错、一波三折和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 4、注意欣赏作品的诗合美:许多国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合璧,诗情画意,这也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 评价国画的方法: 1、看具体刻画的事物; 2、看构图的情况; 3、看用笔:中国画讲究韵味,如果用比单调,色调统一,没有丰富的墨色变化也对整体效果有影响。

怎么欣赏国画

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如何欣赏国画?

从以下方面欣赏(不局限于这几种):1、画工画家作品,可表现出作者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2、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3、印章画面上常见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4、装框中国画装裱独具一格,常见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5、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表现,这就是功力。扩展资料:国画分类依据: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中国画作品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按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没骨画、白描画、壁画,其中写意画可分为小写意画和大写意画。人物画著名作品欣赏:罗聘水墨画《鬼趣图》吴伟人物画《武陵春图》赵孟_国画《秋郊饮马图》山水画著名作品欣赏:蒲华山水画《倚篷人影出菰芦图》郑燮山水画《甘谷菊泉图》黄慎山水画《闽峤雪梅图》花鸟画著名作品欣赏:任伯年花鸟画《荷花鸳鸯图》虚谷花鸟画《瓶菊图》罗聘花鸟画《竹石图》

怎么欣赏国画和西方油画?

欣赏国画和西方油画的方法有些类似,常常要从细节处去观察,如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明暗等细节。但由于国画与西方油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所以也要从总体上去观看,感受它们的独特风格,发掘它们的深刻内涵。

中国画的赏析方法

中国画赏析的基本方法:(一)中国画的鉴赏按科分,各有鉴赏重点山水画:一看笔墨,二看大势,三看气韵。人物画:一看笔墨,二看造型(形态),三看神韵。花鸟画:一看笔墨,二看形神,三看赋彩。(二)中国画的鉴赏,如果按欣赏的距离说,要把握住近看笔墨,中看构图,远看气韵。说得具体一点,可操作性一点,即:一二步看笔墨,四五步看构图(大势),八九步看气韵。看笔墨主要是看笔触美不美,笔力是否遒劲,力能扛鼎。墨色是否充盈华滋,是否浑然一体。看构图主要看大势是否得体,有气势,是否新颖。看气韵主要是看是否形神兼具,生动放逸。

国画作品欣赏用英语怎么说

Appre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如何介绍传统画(国画)?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中国传统画的特点将其详细地介绍一下,中心要明确,语言 要通顺连贯等等。正文: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cluding paper cutting, embroidery, drama, ceramics, shadow play,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so on.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s to use pigment to paint on Xuan paper or Xuan silk, which is the main form of Oriental Art.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中国传统画。中国传统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is also known as "Chinese painting" and "Danqing" in ancient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mainly refers to scroll paintings which are painted on silk, rice paper and silk and mounted with brush, ink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pigments.中国传统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The theme can be divided into characters, landscapes, flowers and birds, and the techniqu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ne brushwork and freehand brushwork. Chinese painting emphasizes "learning from nature and getting the source of heart", and requires "the idea should be put in the pen first, and the painting should be full of intention".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Among the works of Chinese painting masters, I appreciate Qi Baishi"s shrimp and Xu Beihong"s horse most. My painting teacher, Mr. Zhang, began to teach me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summer vacation of the second grade. Mr. Zhang said, "Chinese painting is our national treasure. You should study Chinese painting hard and pas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painting."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中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中国画,把中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I am determined to practice Chinese painting well.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中国画练好。

普通人如何欣赏一幅国画?

墨分五色,可以从墨色,用笔,构图来欣赏

如何鉴赏国画

上海儒鸿书院国画培训班老师的意见:鉴赏,指的是带有一定评论的欣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它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各人的审美观、绘画修养、文学修养以及自我感受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评判。就是同一幅作品,从不同的鉴赏角度或是不同的定位也有鉴赏上的差异。赏与鉴是两个概念,赏是对作品高下、优劣、好坏的评定;鉴是鉴定作品的真伪。鉴赏绘画,似乎简单,却也必须注意方法。古人有许多鉴赏的标准和格法,虽然反映地是古代鉴赏家的审美理想,有一定的时代和审美特点,但对我们今天的鉴赏来说,有些还可以引作借鉴、参考。当然,我们今天鉴赏作品,还有着新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和准则。(一)、传统品评标准传统的品评标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对中国画的品鉴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借鉴。1、形神方面战国时《韩非子》中提出的品评标准是:画得象与不象。“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见)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个标准。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记载郭子仪女儿评画的故事,她认为:评定两幅肖像画的高低、优劣不但须从形似去要求,而且更须从神似去要求。唐代张怀瓘提出“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成为唐代评价绘画的美学标准。这种以神、骨、肉论画变成了一种尺度,对人物画谈到神、骨、肉,对一些走兽画,比如画马,也谈到神、骨、肉。杜甫在他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说的是韩干学曹霸画马,只着重画马的肉,不着重画马的骨,所以使得马的神气大大削弱了。宋代苏轼提出“常理”的论画标准。在形神方面只要合乎情理就行。据米芾记载,苏轼画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问他何以不分节?苏轼回答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这正是苏轼用常理指导画画的结果,因为他观察到竹子不是逐节生的,竹节是在幼芽时就形成了,后来从笋中脱出,长大了,长高了。如果一节一节地画,与竹子生长过程不符,失去常理。关于形神方面的论述很多,有重形的;有重意的;亦有重“形神兼备”的,争论从没有休止过。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必须依靠形象来反映生活,并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因而现在的中国画鉴赏以“形神兼备”为最。形是具体的,神是抽象的,不能“贱形贵神”,舍形不能求意,只有“形具”才能“神生”。也不能只重形,那么画人物好像画的是泥塑木雕,画花鸟就象画的动物标本,虚有皮毛,全无生气。“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2、六法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先提出的比较科学而系统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准则,它们始为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其后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画科。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引谢赫语,并把“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同列为首要之法。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发展了“六法”的品评,把“六法”更加具体化,其中删去了传移模写,增加了用墨。“六要”是气、韵、思、景、笔、墨。北宋刘道醇对品鉴标准提出“六要六长”,使品鉴标准更为具体化,“六要”即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来去自然;师学舍短。“六长”即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六要六长”使中国画的品鉴标准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是六法的变相,所不同的是具体地指出了他们的优点,避免了理解上的偏颇。而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云:“六法精论,万古不移。”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云:“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云:“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他们在绘画作品的风格上,以其有无气韵作为品评的标准。谢赫的六法论,为历代作画者、评论家所推崇,一千多年来,论者众多,对中国画论及中国画的创作发展及其品鉴,具有极大影响。3、在绘画的定格方面,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第一部绘画批评专著,他以“六法”准则,将三国至梁的二十七位作画者的艺术,分为六品。至唐代,不仅品数变异,而且迭加品名。朱景玄第一次提出“神、妙、能、逸”四格,把“神、妙、能”列为一、二、三品,把逸品置于后。张彦远提出“五等”,他在谈“画体”时,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认为应把自然画列为第一等,把谨细画列为末等。他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没有人工气息,没有斧凿痕。谨细画把什么都画出来了,是画的下品。“四格五等”,是唐代人新立的评画标准。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格提到首位。即“逸、神、妙、能”。而宋徽宗赵佶主持宫廷画院时,把黄休复排列的顺序否定了,他认为应是“神、逸、妙、能”,赵佶变动四格次序,反映了他的“专尚法度”的评画要求。“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的逸格,正好与赵佶提倡的“法度”相对立,同他树立的黄筌派的“妙在赋色,用笔精细”的画风相违扭,于是把逸格从首位上降下来。自文人画家占据画坛之后,绘画的品评以“逸”为先,以下笔若不经意,平淡天真而意味无穷的作品为“逸品”,它重在作画者主观情思的抒发,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独特风格,故往往更侧重于高雅胸襟的含蓄而又自然流露。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云:“纯是天真,非拟议可到,乃为逸品。”其后品鉴标准以既传客观之神,又抒主观之情为第一要求。(二)、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对中国画的品鉴,现代人的品鉴标准介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传统中国画中以“逸”为先,强调的是抒写胸中逸气,对作画者的人品、修养上提出了高要求,画面追求的是荒寒、萧条、澹泊、淡逸、空灵、苍润、幽邃等境界,当社会动荡时,采取的方式是“避世”,归隐山林,表现的是失意文人的情怀。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避世”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画者必须面对并适应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回避。在审美理念上,多多少少融入了一些西方的理念,比如造型的体积感、质感;虚实空间;色彩的运用;光影;透视等等,无形之中都带入了中国画鉴赏中。因而,不能完全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品鉴中国画,应具有多方面的现代的审美意识及其心胸,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画品鉴的尺度。(三)、审美观不同,对作品的品鉴亦不同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待不同的绘画,有不同的品鉴标准。五代时期的花鸟作画者黄筌与徐熙,他们的绘画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后人评价把黄筌、徐熙摆在同等位置,有“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之说。但不同时期对他们的作品的评价态度是不一样的。黄筌描绘的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富贵浓艳的绘画格调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意趣以及欣赏口味,因而其画风迅速引导了北宋花鸟画的发展,也成为了这个时期品评花鸟画的标准。而徐熙描绘的是大自然中的禽鸟、花竹、草虫、蔬果,他追求的是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绘画格调,他的风格在宋初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而自苏轼等文人作画者占据画坛之后,追求笔墨意趣的徐氏风格被文人作画者所看重,并迅速发展。黄筌、徐熙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审美观,对待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评判,黄筌代表的是宋代院体画,代表的是皇室的审美观,徐熙代表的是在野文人的审美趣味,后被在朝文人作画者所看重。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院体画以“神”为先,崇尚“法度”,在形的要求上精确到“孔雀上台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而文人作画者是以“逸”为先,不拘成法,寄情于笔墨之中。因而,品鉴作品不能凭个人的审美及其喜好,就定其优劣,要放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多方位地,客观而公正地评判,时间会检验一切的。(四)、品评的角度不同,作品的品鉴存在差异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用六法作为评论绘画作品的标准,他认为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将陆探微的画标为上品。认为顾恺之的画“体格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列为下品。而南齐的姚最在《续画品录》中对于谢赫把顾恺之这样的作画者列在下品,认为是不恰当的。他说:“至如长康(顾恺之)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唐代的李嗣真也不同意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说“谢评甚不当也”。他认为,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上品”。这几位作画者对顾恺之的评价都是恰当的,只是他们品评的角度不同,给顾恺之的绘画下了不同的断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全能的大师,也没有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的画家,也许他在这个方面是绝顶的,也许在另外一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在评价一位画家的时候,不能因为某一个地方不足而否定了他的全部,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评,才能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一位画家及其他的艺术。(四)、绘画修养、学识不同,对作品的品鉴亦存在差异 对中国画的鉴赏,没有绘画方面的修养、学识,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表象,比如画的是什么东西呀,画得象不象呀等等,对作品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往往我们在美术馆里看画的时候,有的人一带而过,速度很快;有的人凝神踞足,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退后,时而凑到画前,甚至还有人拿着放大镜细看局部。从不同的人看画的神态,我们可看出,哪些人懂画,哪些人不懂画。有些人对画的风格、作者的师承、用笔用墨、表现的画面意境等方面,娓娓道来。有些人看画茫然,不知所措,画看完以后,不知看了什么东西,没有一点感觉,只是觉得好看。观画的方法,元代的汤垕在《画鉴·画论》中道出了其中之奥妙:“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看山水,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如果对绘画没有一定的了解,其气韵、笔意、骨法、位置、傅染、形似都看不出来,“得趣”也无从谈起。因而,要鉴赏中国画需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修养、学识越深,看到的东西越多,学到的东西也会越多。

我国国画有什么特点,怎么欣赏一幅国画?

  如何欣赏中国画  吴涛  内容提要中国画渊源流长,它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生活之余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欣赏诗、书、画、印已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在生活中当面对一幅国画作品时,多发一句感叹:“画的真好。”众所周知,欣赏一幅作品内容的好坏及评价作品的优劣,还需要对作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再结合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最后的评价。本文通过对五世纪末批评家谢赫的“六法”,做了一些粗浅的介绍和分析,能给予欣赏国画爱好者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中国画 欣赏 六法  绪 论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它在古代是没有确定名称的,一般称之为丹青,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及其他绘画而把它称之为中国画,它植根于华夏民族千年的文化沃土中,有着丰富灿烂的辉煌历史,是各个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它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和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然而,在现代教育模式下,课程的安排没有强调中国古典哲学观念的教育,这使得欣赏中国画受到了一定的障碍,加之我现在的知识结构也还很欠缺,所以只能浅析历代的“画论”和各个时期的“评画标准”来作为如何欣赏中国画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画的现状与文化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生活之余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此,现在喜欢画的人多,真正懂画的人少,加上改革开放的今日,中西文化的碰撞加剧,无论是作画还是欣赏画,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混乱和误导。在生活中当面对一幅国画作品时,能否看懂作品并拿什么作为评判标准呢?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看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画家所表现这种形象的意境是什么?如果都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反之,则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方法;但,相对来说,国画工笔的作品中因为是具体的、真实的,还是容易欣赏;而写意作品呢,笔墨奔放,意到笔不到,甚至于泼墨画作品就更难看懂了,因它形象不具体,加上手法夸张、抽象,一般从作品表面是很难读到画者的寓意。当然,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般人的欣赏方式,因为画得好,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产生共鸣。但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的好坏,却不是简单的以表面上的形象来衡量的。  回想自己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深深的体会到作为国画专业的学生,要欣赏好一幅中国画,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方法以及语言理念等。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以水作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锦帛为载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沃土中,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和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中国画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及人物画三大类,而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国画又可分为工笔、写意。工笔画即精工绝伦、一丝不苟,十日画一水,五日绘一石,积年累月画成一幅图画。而写意则笔画简略而又不拘小节,大笔一挥,笔收意在,顷刻而成。如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因爱四川嘉凌江沿岸三百余里的风景,而要人在大同殿壁上把其画出来;李思训画了几个月方成,而吴道子只用了一天,便画好了。唐玄宗给他们的评语是:“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五迹皆极其妙”。今天看来,吴道子,李思训当年所作的壁画已经不存在了,但从画论上我们可以知道,吴道子以线条的雄浑流畅见长,下笔如疾风骤雨简略而迅速;李思训的风格以金碧辉煌的重色山水著名,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描绘才能完成,他们的绘画风格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之上所述,无论是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写意或工笔之类,只不过是其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不同的画家有不同风格的表现,当我们面对着同一题材而不同风格,或是不同题材而同一风格的各种作品时,我们又如何去欣赏呢。  第二章 谢赫的评画标准等  观者在欣赏一幅国画作品时,首先要碰到如何品评这件作品的优劣问题,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最早提出绘画品评标准是五世纪末谢赫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①。  首先提出作品要“气韵生动”,是指人物画要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把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谢赫等其他文艺批评家认为:艺术作品中活跃的生命力与整个宇宙中的生命力一样,是“气”遍布太空,是生命之“气息”,是一种动力,渗透、滋养、刺激着世间万物。这里谢赫特别提到“气”:表现物体客观的“壮气”、“气候”或“气力”。 “气”,另一种说法就是作品中的出气孔或者透气的元素,一幅好的中国画,画面是不会使人感觉到“闷”和“烦”,这是因为画面中有着恰到好处的透气点,虽然作者在画面中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使观者受到了一定的感染,但是因为作品中有着透气点,就让你再纵观画面时就不再是“闷”和“烦”的感觉,大有通过透气点跳出画面。而“韵”又是六朝时期文艺批评中常见的另一个字,这里面就包含艺术品完成的和谐之感及韵味,好的、感人的作品,必定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不尽的遐想,给观者以身临其境而又从中联想绵绵的高于其中。当然,由于欣赏者的修养、水平不同,将会有更多、更丰富的理解。  谢赫等用“气韵生动”来表明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在 “气”、和谐度、生动性及充满活力等方面皆生机盎然。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画面上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而和睦,禄东赞精干而恭敬,礼官肃穆、宫女顾盼,气氛亲切融洽②;又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图》,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情③。  其二的“骨法用笔”,是指用笔上的动力,描绘形象要注意笔致变化,讲究线条的形式与动感之美。可以说,线条的优美将会给作品带来锦上添花之功,也可以说气韵生动的最终体现是离不开骨法用笔。比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的线条:将净饭王的衣纹画得遒劲挺直,王后的衣纹则柔韧而圆转流畅,既表现出衣服的质感不同,也衬托出男女的性格各有差别。前面伏地的鬼神,线条更为崩流豪放,大有“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夸张的造型表现出神怪的非凡力量,拂地的飘带,行笔飞舞,卷舒自如。  “骨法用笔”在传统的中国画绘画当中,它还融合了汉字的书法中的用笔规律,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等;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出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图卷中的一系列动人的形象,非常注重用线条来造型,作品中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线条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具有疏密、长短的变化④。  中国画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作画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是最适宜于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情有独钟的艺术语言,它是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和表诉。所以,千百年来,中国画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受的线条。并以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交搭、分割、呼应等,在画上构成了形态各异、情变万千的诸多造型来,表达着一份份爱国之情,表达着一幕幕悲欢离合,表达着一颗颗赤子之心。  诚然,我们在欣赏国画作品时还应注意到,用于表现中国画的线条要有生命力,它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圆”、“留”、“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使之大有力透纸背的感觉。特别是打“点”,要象高山掉下的石块那样有分量;“变”,笔画形成多样性的对比,有变化,不雷同。如他的《山中坐雨》、《青山红树》等作品就体现了其山水画用线的特点⑤。  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奔放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高昂的,或是低沉的,都特别强调笔法的力与气韵的结合,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情动理明。所以我们在欣赏国画作品时,应注意作品中作者的运笔与气韵的结合,通过笔法来表现画面形象的神貌。如南朝西善桥画像砖《竹林七贤图》中,衣褶行线以刚劲为主,刚中有柔,与顾恺之“春蚕吐丝”式的线描相近,生动的刻画出这些人的特征和颓废、空虚的精神面貌⑥。  其三的“经营位置”,是画家在作画时对物象的安排和组织。如“经营”二字,内涵就十分丰富,它包含着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里的“位置”不仅是画面上物象安置的处所,还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安排,格局布置,讲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等。这就是说画家要完成一件作品,决非随随便便一挥而就,是要经过苦心孤诣地思考、探求,精心慎密地选择取舍、匠心独到地组织、安排,最终成功的作品才得问世。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融汇了“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为构图方式,主峰采用“高远”法(从山脚往山顶望,称之“高远”),高耸而挺立中又略带向前倾斜,气势宏伟壮观,大有一种向你直面扑来之感,使你不觉间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同时显示了作者写山绘水之功是何等的高以及构图之妙;主峰两旁采用“深远”法(自前向后渐渐深远,称之“深远”),既衬托了主峰之气概,又能充分的表现群山连绵之意境,同时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及认识之全面;前景以“平远”法(自近景而层层叠进到远景,称之“平远”),前景奇石异树,石之形貌变化无穷,树之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给人以无限的向往及惊叹作者对大自然之观察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可见中国画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十分注重构图的研究,他们总结了一系列的规律与法则。比如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的探索,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的中国画构图体系:“宾主”、“呼应”、“虚实”、“疏密”、“藏露”、“开合”、“取舍”等。这些规律符合辨证法中的对立与统一;只有符合对立与统一规律的作品,才能经久耐看,才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不同程度地大打折扣。所以说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是将生活的每一个很小的场面、片段、景象推向了高于生活的境界。  另外,构图还有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就如同生活中,家具的摆设,格调的布局,青绿淡雅,随之任之。它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之上所述,欣赏国画作品的优劣主要是以六法中的“气韵”、“骨法”、“构图”为主要切入点,顺理便成章,无气便失势,无骨便失力,无虚实便失意趣,无呼应便失统一,无宾主便平铺散漫,无疏密便均齐刻板,有露无藏便失含蓄之雅,有开无合便失承接照应。  因此,可以说“六法”是一个评画整体,它的出现表明我国绘画理论已上升到一个有较完整体系的阶段,它是魏、晋、六朝画家艺术实践的总结;还有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也根据山水画的要求和创作实践提出,画有“六要”,来作为评画标准,即“气”、“韵”、“思”、“景”、“笔”、“墨”,他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这两点仍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思”,是指剪裁取舍、立意构思;“景”,是要求画山水应根据不同的时令与具体的环境描绘,要“搜妙创真”才能为山水传神写照;“笔”与“墨”便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  到了宋代,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里,又提出了“六要”与“六长”。他说:“识画之决,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即“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所谓六长,即“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六”;其中“六长”是根据中国画形式美方面的对立统一法则,较有价值;“粗卤求笔”,意思是奔放粗旷之画,讲求笔墨技法;“僻涩求才”,创作中描绘一些生冷僻见的题材时也得讲求法度,不得糊写乱画;“细巧求力”,是指精工细匠的作品中,表现力量要强,不要纤弱柔软;“狂怪求理”,作品中如造型狂野怪异的,要合乎情理;“无墨求染”,其意与“计白当黑”相同,即空白处并非真的“空”,而是表现了丰富的含义。  综上述,是自己平时学习及欣赏中国画的一些粗浅体会、认识及看法,给一些爱好国画及在欣赏国画的同时,能基本上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及风格。毕竟,中国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而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观察认识,形象造型等。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了“恶以诚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想有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三章 欣赏国画的思维方式  国画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的三个重要阶段;这就是要求我们直观的去观察、认识审美对象,即作品本身的意境、色彩、线条、描绘等;在这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内涵以及对作品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表达主题、时代背景的理解等。这样,才能给欣赏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作品的内容怎么去表现及所采用的艺术手段等,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作品的画面、情调及意境等,去猜揣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深沉的表诉还是豪放的抒怀,再结合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惊醒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必能将作品所表达的寓意展现出来。就拿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为例:王希孟,生平画史失载,据卷尾蔡京文可知他原为画院学生,后入宫廷文书库,徽宗曾亲自指授其画艺,十八岁时画成此卷呈进,现仅存《千里江山图》长卷;此卷采用长卷的构图方式,布置以“六比四”把天空与景物一分为二,这使得景象空旷深远,能更好地表现江山的壮观;画中群山错落连绵,江河环绕,楼亭其间,茅舍相衬,舟渔繁忙,嘉树、飞瀑点缀等,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化社会的憧憬和对多彩自然的向往,充满丰富的感情,其间也不乏肯定人对自然的改造,以及生活在祖国美好山河中的自豪;大青大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的精密不苟,严守格法的画风;笔法以勾勒为主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山坡,丰富了青山绿水的表现力;人物衣褶无勾勒,虽小如豆,而形态、服饰各异,动态活泼,体现出宋代山水画经过北宋早期荆、关画风的高度成熟,中期的唯李成、范宽是举,以致烂熟的状况,晚期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提倡以古为新的思想,综合唐宋,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熔李思训、李昭道及水墨山水成就为一体的画风。这种思想影响到后世,如董其昌等的以“复古”为表,实含创新的思路。  结束语  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作认真的分析、研究,还需要对国画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创意有所了解,这就得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把握国画作品的优劣。特别在现代的文化背景里,很多学习中国画的人都在大呼“崇尚传统”、大搞“创新”,如果对传统没多少了解,甚至连传统的东西还一窍不通,又怎么去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传统,大胆创新,才能开拓眼界,较好的欣赏中国画。  注 释:  ①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02.  ②天津艺术学院美术理论教研组.中国古代绘画百图[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22.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93.  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93.  ④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93.  ⑤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366.  ⑥天津艺术学院美术理论教研组.中国古代绘画百图[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24.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93-102.  [2] 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05.  [3] 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55.  [4] 江溶.艺术欣赏指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86,155.  [5] 人民美术出版.美术论集[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82,(1):89.  [6] 袁有根.历代名画记·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33.  [7] 黄保强.艺术欣赏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5.  [8] 天津艺术学院美术理论教研组.中国古代绘画百图[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22.  [9] 中国画编委会.中国画[J].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21.  [10]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46.  [11]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J]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 184.  [12] 王晓霖,董智慧.中国美术全集[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255.  [13]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2001,194.  [14] 郑振铎.美术文集[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84.  [15] 陈洛加.美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7.  [16] 张凤云.中国文化艺术[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85.  (来自:吴涛老师的网校Office)

如何欣赏中国画

如何欣赏中国画?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几千年来,它们曾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从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毫不夸张地说,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欣赏中国书画,允许欣赏者持的某种主观态度,这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与判断。将二者合而为一,是笔者试图向读者提供的既引导欣赏,又介绍知识的文章。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那幺我们究竟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怎么鉴赏国画?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画工画家作品,可表现出作者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印章画面上常见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装框中国画装裱独具一格,常见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表现,这就是功力。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诗句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明代画家张宏所作的《村径柴门图》,画家自题:“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流水稻花香。”描绘松林环抱,崇山拱卫的庭院山庄,高大葱郁的苍松分为两组,如同两把打开的摺扇,掩护着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临水,田园丰美,正有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意。印文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如何鉴赏中国画?

你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来鉴赏中国画表面: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仅仅是画面,还要看下列各项是否精美。 1.画工: 一幅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表现,我们往往主观的评价一幅画的优劣,主要还是受画工的影响。 2.书法: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之笔,使画增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良莠。 3.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画家的印鉴,题字者的私章,衬托用的闲章,收藏者的印章,欣赏者的印章,鉴证者的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的内容,盖印的位置等,都在评价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鉴真伪。4.装裱: 中国画的装裱别具一格,常见的有纸,绫两大类。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称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风味,对现代的裱画方式有影响力。好的装裱,能把一幅画衬托得更为精美悦目,名贵大方。 5.框饰: 如用压镜方式将画藏在玻璃框下,其采用的框边材料、颜色、大小等对画的美观影响极大。近年北美画家多采用西式框饰代替中式装裱,亦颇有可观。 6.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单单欣赏表面工夫,更着重作品和作者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 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所不同,这表现的就是功力。 8.布局: 布局看来像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故从布局中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9.学养: 功力及布局,可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养,对其作品影响至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与画匠之分别,学养是条件之一。10.人品: 字画中的诗文词句,往往代表作者的心声。一首好诗,亦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句,亦给作品画龙点睛。最难得的,就是作者能为自己的画面题诗,不抄袭他人旧作,更显独特。至于书法亦然, 抄一首古人的诗,别人看来,只观其字,因为内容不是作者心声,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灵魂。12.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压角,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对作品的影响很大。从印文中亦可见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以上对中国画的鉴赏,较侧重形式美,属于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初级鉴赏阶段。 如果能从作品产生的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从作品创造的意境中领悟作者的用心,与画家一同喜怒哀乐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提高了一个层次,达到了由感官进入到理性鉴赏阶段。如果能对中国画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把画家的具体作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找出它的继承和成就,认识画家的独创性,并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作品的意义,那就进入到了更高的理性阶段。 中国画的鉴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而中国画的鉴赏标准往往和创作的标准是一致的。最完整的古代中国画创作和鉴赏标准是‘六法论",他是南齐人物画家谢赫提出的。了解古人的评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的品评古代美术作品,做到以古人之法评古人之画,以解其意。

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和评价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齐白石都把九十岁了,可他的话依然是气韵生动,笔力遒健,章法独具,换别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了吧。可以说,齐白石的画六法具备,他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可谓悟到了艺术的真谛。 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 中国人的美学观点;以自然为美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在街上的女人,这样风格的已经非常少了! 中国书画,书法是基础,没有书法的基础,你就不懂中国的艺术!丰子凯的画非常简单,但是,大家为什么非常喜欢他,一个是意境,还有就是纯厚的技法! 前几天范增在说,画画主要还是技术的磨练!这个应该非常正确!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表达出来! 简单说,中国画的“意境”说其实和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禅”很有关系。尤其是如齐白石那样的“文人画”更甚。离开了“禅”的意境追求,恐怕这幅画的“中国特色”就丢了一半的分了。而有了这个“禅”意的矛盾审美标准限制,中国画在大部分的题材中就不容易有更多的思想和哲理追求。这是“传统”国画的致命伤。不改革,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了。 个人以为,当代是不可能出大书法家和大国画家的,因为现在主流书画界的人,心思都太势利,太小器,缺乏坚守和境界,当然也不愿下苦功夫,无论是人的境界还是笔墨的水平,都太水。 有几个有些趣味的,却只是在故纸堆里找僵尸气,令人作呕,而那些曾经大肆流行的所谓流行书风,就是胡闹,不提也罢。 中国的美术界文化程度普遍低。过去是那样,现在也是如此。从进人的那一关开始,招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就决定了以后的产品:虚狂和低格调。所以,中国的美术匠气十足,盲目跟风。和传统的小家子的文人画品味一脉相连,那怕现在他们能熟练地操作西画技巧。中国人的画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表层,也就很不错了。无疑,齐白石的画是做到了这一层的。至于涉及深层审美意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这个圈子天生的缺少这种底气,因为这是由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决定了的。 西画和国画审美意识完全不同,前者求真,反映的是科学精神,后者求意,反映的是传统文人的情调。 西画代表人物,拉菲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所代表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识所望尘莫及的。比加索说的话不能太当真。 绘画的本质就是复制自然。因为自然的美是绘画技术所不能完全再现的,西画同样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国画了。另外,摄影艺术也同样做不到。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是一种自我的包装,当不得真的,所以,从纯价值尺度看,求真的西画肯定高于写意的国画,因为那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国画本质上也是复制自然,只是技术手段比不上西画而已。所以,只能追求写意,正因如此,国画框框套套太多,已脱离了绘画的本质,成为国画自身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品味所决定的,如看国画就看字这种论调就一种。抛弃纯价值尺度,国画作为一种小家子气的画种有它特定品味和审美受众,也算是一种风格,从这点上讲,有其自身独特性,可以成为与西画并例的一种风格,仅此而已 我也反对“西方中心论”还张之洞那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下贴些大师的作品,细细品味吧!

国画的欣赏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画面上常见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怎么欣赏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  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  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  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  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运用绘画中的气与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气就谈不上力,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古拙质朴、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画家千锤百炼,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相反,板、刻、结、漏、死、滞、浮、弱、俗的线条是画家所不取的。驾驭线条的能力,也是衡量画家水平的关键。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墨分五色,释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并由五种色阶之间(加水量多少)形成的无数细微的渐变。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说明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提法虽不一,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气庸,构图至为关键。构图的好坏,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 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怎么欣赏中国画啊~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朋友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如何欣赏中国画?

仔细

如何欣赏评鉴国画?

说到欣赏国画,肯定免不了以《古画品录》来讲解,这是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其中有讲绘画目的:“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意为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同时书中的“六法”极为精彩,成为了中国古代评品画作的原则标准。“六法”是指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模移写。一、气韵生动画中所画与该形象要在气度上有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神、韵味相一致。这个要求至今仍然是绘画和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二、骨法用笔运用线条进行骨架造型的方法,人物形象的“骨像”所表现的身份气质。古时绘画认为以点作画易零散,以面作画易平板,而以线作画容易捕捉动态形象,线条也是中国画的灵魂。三、应物象形所描绘的形象要形似,应物就是刻画出形象外观,象形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四、随类赋彩意为一类施一种颜色,对物像中的部位进行分类渲染,如:人物的手、脸可以同一色。五、经营位置也就是章法、构图,移花接木展现美感,移山倒海展现气势恢宏。如:吴冠中先生吸取前人经验融汇中西构图方式形成的“搬家写生法”,把分散的美景优选组合在画作中表现出来。六、传模移写就是临摹,通过临摹他人作品,练习作画基本功,学习作画技巧。绘画者受“六法”约束影响,而欣赏画者也依此法欣赏评鉴,也能收获颇多。

怎么欣赏国画?

这个问题有点大。

如何欣赏国画

如何欣赏国画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如何欣赏国画?下面是我分享的一些重要条件,一起来看一下吧。    1: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2:书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3: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   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4;装框   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    5: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6: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7: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8:学识   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于画匠之别,学识是条件之一。    9:人品   西方画家,往往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秦桧等*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道理。    10: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

欣赏国画的顺序

 能不能欣赏中国画,是衡量中国人有没有艺术鉴赏力的标准之一。鉴赏中国画,要求鉴赏者具有一定的学养、才识和格调。一幅中国画,先观大概,布局要和谐,是否有作者的个人风格,意境、意趣要深远。意境或意趣是鉴赏者对一幅画的最初印象,好的意境或意趣,让鉴赏者想细细看下去。任何好的笔墨技巧是为了表达意境或意趣服务的。而风格是一个国画家有别于另一位国画家的特色所在,也是检验一个画家成熟与否的标准。中国画大师的作品无一不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1,布局是作画的战略,是一幅画在表现上最关键的部分:假如左边画一块巨石,右边画一只小鸟,加些小草,在下面题上几个字,盖上印,画是完成了,即使笔墨精妙,颇有意境,可布局不当,画面失去平衡,让鉴赏者难受,就不算成功的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画,极重意境,一山一石,一虫一鸟,无不展现着万物的生机与自然界的诗意。他的画多险,多奇,多重,通过各种物象,在激烈的冲突中一一化解,最后画面归于平衡与和谐。他的大画雄伟奇逸,常常给鉴赏者震憾般的审美感受。 2,看造型与线条:造型过于失当,人不象人,山不象山,树不象树,即使布局好,线条好,仍不入妙品。造型要不失情理,线条要自然生动。但是,自然生动的线条有各种风格,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古朴,有的厚重,有的飘逸,这些线条通过表现不同的物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这些线条中,都要书法美感。概括性地说,吴昌硕的线条古拙,齐白石的线条苍老,潘天寿的线条凝重,范曾的线条俊逸。  没有书法功力的中国画作者,线条常常软弱、油滑、稚嫩,这些线条所表现的物象内涵就大为贫泛。这种画在旅游景点或工艺品商场常见,为数不少的画品低下的中国画作者,制造了大量低劣恶俗的中国画,极为恶劣地败坏了中国画的声誉与市场。 3,再看墨色的变化:有的劣画,常常局部一片死黑,没有任何变化,淡墨散淡而不空灵。好的中国画,讲究黑分五采:焦、湿、浓、重、清。焦墨画只宜于写生的便利,作为山水素材收集是可行的,任何人的焦墨山水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上品,作为完整的中国画,焦墨画在神韵上大打折扣。象张仃的焦墨山水画,让人感到口渴。齐白石的小品花鸟写意画,意趣绵长,他极精于用墨、用水与用色,他手中的毛笔在生宣上变化无穷,让鉴赏者数十年后仍感觉到画面的湿润。湖南乡下曾经有一个农民花鸟画家王憨山,作画气势大,布局佳,笔力也很刚健,但变化过少,直来直去。他不善于用水与用色,画面有火气。他说“作画墨与色要给足”,可他给得太足了,常常见他的画面墨黑一片或大红一片,他的画有强烈的风格,但画品不高。  中国画以用墨为上,用色次之。好的中国画,要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由于中国画不以写实为能,用色不能过于写实,不能与黑线表达的物象不谐调。一般色中少许加一些淡墨,使色彩沉着高古。范曾画人,脸上的色彩不全是粉红色,加有淡花青,衬景用色也是花青加朱磦,甚至加些淡墨,都是为了色调高古沉着。 4,看题款与盖章的章法:题款看书法功夫与文字内容是不是高妙,盖章极有讲究,盖的位置恰当,是锦上添花,盖的位置不当,是佛头著粪。  如果画装裱了,还要看装裱的工艺,绫纸的搭配,画幅是否平整,长短宽窄是否和谐。画装了镜框,则鉴赏镜框材料是否精致,做工如何。好画却装裱拙劣,毕竟是一件遗憾的事,好象高人韵士穿一身烂衣服,风神是要大为逊色的。

如何欣赏中国画

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如下:1、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2、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3、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如何欣赏国画?

一、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色彩、笔力和线条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二、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国画知识介绍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国画的方法:1、注意欣赏作品的气韵美:中国国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2、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节奏美、旋律美;3、注意欣赏作品的笔墨美:中国国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皴法、急缓顿错、一波三折和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4、注意欣赏作品的诗合美:许多国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合璧,诗情画意,这也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评价国画的方法:1、看具体刻画的事物;2、看构图的情况;3、看用笔:中国画讲究韵味,如果用比单调,色调统一,没有丰富的墨色变化也对整体效果有影响。

欣赏国画的方法介绍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并不是实景固定一个范围完成一幅画,往往是在同一画面,收集不同一地的实境,或者不同面向的景物,彼此安排融合,形成了「意境」。   所以纸面安排的「章法」当中,尚包括资料去取与景物陶融的「造境」在内。所谓「造景」就是「腹稿」,搜尽奇峰打草稿。   绘画创造的笔墨形质是当于目而有据的,而创作心源的理念情思则是得于心而难名,古人常言师心不在,能悟传神彩的关键在于理念情思的参化修为,故有「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之论,可见情境会悟所得的实来自于笔外功夫的识见阅历,未见笔墨之能则徒具空想遐思。   明清人论画,谈到气韵,往往推崇赵孟頫。但只要绘画中据有一种特有的生动而感人的素质即可,不管其含义。   悬挂油画有讲究   在现代家居中,以油画装饰墙面已越来越普遍。如何悬挂油画才能使人赏心悦目呢?   一般来说,油画比起其它画种在陈列上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容易反光,另外,用厚涂法强调画面肌理的油画,因有起伏而容易积尘。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和保护画面,在悬挂时应有一个向前下方的倾斜度。油画面对正面光时,效果往往较差,应采用侧前上方光线,且尽可能做到悬挂处的光源与作画时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画时光源在左侧,悬挂时也应与此光源一致。   挂画的高度要根据居室的具体场合进行调整。悬挂得太低,不利于画面的保护和观赏;悬挂过高,又使欣赏者仰视造成不便,同时因画面产生透视变形,影响欣赏效果。   如果需要悬挂多幅油画,应考虑到画与画之间的距离,宁疏勿密。同时要照顾到远观时的大效果,尽量将色调相近、内容相近的画幅分开,不要并列在一起,才能使整个墙面的画幅有轻重、冷暖起伏等的变化。   一幅尺寸一致的作品要注意整齐,间隔一致。画幅大小相间不一的作品要注意底边的整齐及画面倾斜度的一致。若是悬挂较大的画幅,应选择观从所适合的距离观看才会有满意效果。   油画装入玻璃框陈列,对保护画面有利,但效果要比不带玻璃的差,无论怎样陈列,都要避免日光反射和强烈的灯光照射。陈列油画房间,窗帘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悬挂油画还要有固定的挂画设备,即要有固定在墙壁上的横木线,油画作品通过结实的挂画绳和挂画钩连接在挂画线上。如果实在无挂画的横木线而必须用钉子悬挂时,应将钉子陷于画幅的背后。潮湿的地区应多检查挂画有无因锈蚀或朽落的危险。   其实,刘海粟的泼彩山水,市场上是难得一见的。那些托名刘海粟的赝品,倒是层出不穷,以讹传讹,以致败坏了刘海粟的声誉。那些赝品,有的技法拙劣,一眼可以看穿,蒙人不太容易;有的略有水准,几能乱人耳目。还有一类作品,疑是代笔,画假而款真,虽不多见,应当格外注意。   《黄山白龙潭》(图四,纸本,136x67cm),“壬戌”年创作,刘海粟以黄山白龙潭为题材的作品有好几件,然而这一件却疑点重重:一、画面缺少真迹特有的那种由色与墨交融冲撞所形成的斑驳的肌理;二、山石画得都较草率,看不到层层的笔墨叠加,用色虽浓,画面的层次并不丰富;三、水纹画得杂乱,线条大都粗短细碎,毫无韧性,作为画面的主体部分,画家不可能画得如此草率。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幅画的落款{图五]却吻合刘海粟晚年的书法风格,写得率意从容,作伪者显然到不了这种境界。我们再回头看那石青、石绿的色泽,与刘海粟一贯所用也完全一样,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这是由他身边亲近之人所画,然后由画家本人添款的呢?   如何鉴别书画作品上的印章   中国书画区别于西方的特征之一,就是作者不单题款署名,还要钤上一方篆刻的印章。书画若龙,印章点睛。这一点,可谓“华夏之独”(鲁迅语)。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除用于鉴别真伪外,还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认为:“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如画龙点睛,使书画作品增色增辉。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荷花倒影》图,画艺十分精妙。夏日池塘水面上荡起粼粼波纹,半开的荷花倒影在水中,小蝌蚪争相戏影,一方“木人”(画家曾为木匠,故名)朱红印章,正好钤在荷梗和倒影之间的空灵处。说明大师不仅题跋讲究,而且善于押章用印,使其与整个画面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明代唐伯虎的《枯槎鹳鹆图》,画面上有一株蟠曲少叶的枯槎,栖着一只翘首鸣叫的鹳鹆,构图简雅,笔墨不多,右上方和左下方均为空白。右上方题诗两行,落款后押“唐寅”名章一方,黑红相映成趣;左下方空灵处补钤压角章两枚,与名章遥相呼应,形成对称,使构图稳而不板,静中有动。   一般来说,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在构图上起均衡稳定作用。也有一些书画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环境、身世和情趣,以及作品表现的内容、风格,在其上押盖别号、雅号等印章,可使人产生联想。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籍贯湖北襄阳,所以其作品常加印“襄阳漫士”、“楚国米芾”等图章。元代赵孟頫所居之处四面环水,其作品常钤“水晶宫道人”印章。而齐白石常自称“三百石富翁”,指其拥有三百枚石印,并以此而自豪。所以,书画作者大多根据自己的追求、作品出处、内容、品位等选钤印章,如“江山多娇”、“大富斋”、“清雅斋”、“幽谷居士”等图章。   水墨画技法:墨分五色还需好宣纸   不朽的作品一定是在好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发挥。而现在很多艺术家却完全不懂纸、墨、笔。他们并不知道,一旦不了解纸的品性特点,出来的作品跟想象中的是不一样的。不久前我跟金石大家陆康交谈时,一致认同中国的纸墨笔砚对历代书画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恢复最传统的工艺,在墨守成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当今只有真正的大家才觉得材料重要,而大部分艺术家认为画出来不都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一个艺术家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好的材料可以将其作品提升25%—30%。这也是为什么南唐李后主要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纸张。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作品必须建立在高端的艺术之上。   很多画了几十年的画家也并不知道,他们一直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现在市面上的100张纸中,不到20张是宣纸,其余80张只是书画纸。什么是书画纸?就是在纸浆里加一点点稻草和其他东西制作出来的。那些一刀价格低于1000元的,绝大多数就是书画纸。书画纸最大的缺陷是不晕墨。要知道,墨和纸之间是有感情的,墨被画在纸上后,还要在纸里生长。所以古代人写字画画往往可做到墨分五色,而现在却难以达到这个境界。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写字画画,每一笔下去都要用餐巾纸蘸一下,这种做法让人啼笑皆非。   在20%的宣纸中,至少有10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只能叫画工宣纸。虽然其材料可能与宣纸一样,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学料。以前的宣纸采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半年才能制成,而现在都用高锰酸钾漂白,一天半就能完成。   为什么画家不注重纸,一是算小账不算大账,认为买一刀100多元的就足够了,却没想过自己的一件8尺作品已卖到20、30万元了,却还用1元一张的纸。他们不懂这种纸存放50、60年就会粉碎,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买家藏家。其实真正的好纸,也不过3000、4000元一刀,每一张才几十元,和作品的价值比较几乎可以被忽略。   中国水墨画适合在好纸上表现,运笔效果好,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如好的瓷器放了几百年后越来越美,就是因为材质再烧成后还将继续氧化和生长。艺术需要讲究,艺术家要像苛求自己的艺术一样苛求材料。   拓展:传统国画颜色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出售的中国画颜色从原料上分主要有矿物质、植物质和化学合成等三种类型;从包装上分主要有水剂(锡管装)、粉状(袋装和瓶装)和块状(合装)等三种形式。   (一)·锡管装水剂色   自从大兴水墨写意之风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就逐渐地简洁,特别在颜色和墨上,更是一切为了方便快捷,于是锡管装的水剂颜色和瓶装的墨就大行其道。现市面上的锡管装颜色主要有十二色合装中国画颜色,它使用原料庞杂,包括了传统矿物质、植物质以及现代化学合成色。这种水剂国画色虽然使用方便,但颜色的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一些不合格产品,色胶比例不匀,开封后挤出的全是浑浊的胶水,待挤到颜色时又全是渣滓,很难使用。所以在使用锡管装颜色时,开封之前先用手指来回挤压锡管,让胶水和颜色在里面混合,这样开封后挤出的颜色就没有胶色分离现象了。在使用锡管装颜色时一定要现用现挤,尽快用完,否则容易干后结块,再也无法使用。   (二)·粉状颜色   粉状颜色一般都是由原材料直接加工制作而成,较少使用化学合成物,它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颜色品质好,色彩饱和度高。粉状颜色主要取材于各种矿石、贝壳、金属等,基本上属于矿物质颜料。另还有用木材炭、丝绸等材料经火烧后,取其灰烬进行研磨,加工制作成不同灰黑度的黑色粉状颜料。这种颜色用到画面上后易产生毛绒绒的感觉,可以用它来画蜂蝶、鸟雀、小鸡、猫狗等小动物,能表现出特殊的质感效果。   (三)·块状颜色   块状颜色实际上是粉状颜色的深加工。粉状颜色是一种无胶的半成品,在使用它时一定要调入胶水,而块状颜色是已经加入了胶水的颜色,使用时只要用清水将其浸泡开就可以蘸色描画了。块状颜色不象粉状颜色那样,主要是矿物质颜料,它既有矿物质颜料,又有植物质颜料,尤以植物质颜色为主。   中国画颜料的调胶颇有讲究,这是因为胶水是直接将颜色和画面粘结的媒介,胶水用少了容易掉色,用多了又会降低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画颜色特有的魅力。中国画颜料用胶主要有桃胶和骨胶两类。桃胶就是桃树伤口所流液体,这种液体有一定的胶黏度,干后凝聚成半透明状的晶体。桃胶可以春天自己到桃林中摘取,市面上也可以买到;骨胶就是用动物的骨头等胶脂部分熬制而成,呈颗粒或条状的半透明晶体。由于所取原料不同,所以就有牛胶、鹿胶和一般的猪骨胶等不同的"品种。桃胶黏性不如骨胶,因此它不太适合粘合矿物质颜料,骨胶黏性强,无论是矿物质还是植物质颜料都可以使用。但是,骨胶易变质,特别是炎热的夏天要现用现做,如果时间长了就会腐败变臭。在中国画颜料中,需要加胶的主要以粉状颜料为主。粉状颜料加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兑胶调和法,另一种是干粉黏附法。   (A)·直接兑胶法   将粉状颜色倒进调色碟,将胶水直接兑进色粉中,用手指加力揉按成有一定韧性的色团备用(如果少量使用,只需要用笔蘸胶揉合色粉即可),使用时加入少许温水将颜色调和成需要的浓稠度即可。如果调制好的颜色一次不能用完,一定要进行退胶处理,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到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所谓退胶就是用清水将兑过胶的颜料稀释,待其沉淀后倒去颜色上面的清水,这样胶水就会随之被倒去。   (B)·干粉黏附法   这是一种在画面上直接上胶的方法。上色时,在所需填彩的地方用胶水均匀地刷在画面上,然后用小色筛(颇似中药房中过虑渣滓的药筛)将色粉均匀地洒到画面上,然后用干净的底文笔轻轻地来回扫几下,这样色粉就会牢固地黏附在画面上了。这种黏附法颜色和胶水无需直接调合,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颜色原有的色泽和光彩,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力。   矿物质颜色即使加了胶,其和画面的附着力还是不够,在反复覆盖晕染时还常常会将底色带起。要使颜色牢固地附着在画面上,可以用胶矾罩盖法加以解决。   矿物质颜色覆盖力强,在使用时一般采用轻色多层,反复罩染的方法,这样染出的颜色厚重沉着,饱和度大,不易出现水迹斑痕等现象。胶矾罩盖法就是在矿物质颜色的上面用胶矾水轻刷,待胶矾水干后就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将颜色牢牢地固定在画面上,这样无论在颜色上进行多少次罩染也不会将底色带起。要注意:覆盖颜色的胶矾液宜淡忌浓,如果浓度过高,干后就会在颜色上形成一层白霜,不仅破坏了画面,降低了色彩的明度,而且还无法补救。用胶矾液在颜色上罩盖的方法古已有之,称为“三矾九染”法。   虽然在水墨写意大行其道的今天,色彩在画面中越用越少,但在工笔花鸟画和民间绘画中,色彩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工笔重彩和现代花鸟画的兴起,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色彩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在尽力寻找和探索。正当我们苦于色彩品种稀少,颜色形式单一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其绘画色彩却越来越丰富,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到了日本画的颜料上。   欣赏国画途径   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书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装框   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   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学识   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于画匠之别,学识是条件之一。   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外表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国画山水技法有哪些

1、勾:勾即勾勒、勾线,其目的一是写其造型,二是表达质感。 2、皴:原是皮肤受冻坼裂之意,现运用到山水画中,可表现山石树木粗糙的纹理结构。 3、擦:起到充实皴法的作用。擦和皴经常是混合运用,作画时可边皴边擦,皴到后来笔锋往往会散开,可以继续用之,以平秃、破散、松软之笔加强画面的苍润浑厚之感。 4、点:是对线和面的配合和补充。积点可以成线,但又不同于线,点到水墨交融时以成面,但又不等于面。 5、染:将画面赋予色彩或墨色,增强物象的凹凸变化,使凹处深暗,凸处淡明。 国画 : 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中国画技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基本绘画技法。中国画技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用笔《古画品录》中六法: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画出拇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中国画运笔方法十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有“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哪么这种笔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李可染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和柔,又是用笔上的一对矛盾。不会运用这对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刚”,就是失之“柔”。执笔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中国画中怎样用笔是画好中国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中国绘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法也无定式,但初学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大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的这个“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另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真、篆行、草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这前做到胸有成竹。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笔毛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后)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国画中人物画的技法主要包括哪些

国画的人物技法有很多,大概有白描画法、工笔重彩画法、写意画法三大类。具体技法介绍:白描画法:古代被称为白画,战国时期的帛画就采用白描的形式,唐朝时期的吴道子把白描线条发展的淋漓尽致,结构的粗细轻重富有变化,衣服的褶子富有动感和厚度感,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明嘉庆年间又出现了十八描,是之前的画法加后来融入的一些画法结合形成的。工笔重彩画法:工笔重彩画法在色彩上比较厚重,造型又比较细致工整,多用来做装饰品。具体步骤是先用熟纸或者是绢起稿画出具体的人物形象,之后再勾线,人物画完整就开始进行分染底色,著色,罩色,提色。写意画法:是用笔先勾勒出大致的线,最后再进行渲染,墨色一层层逐渐加重,先画线和色面,保持整体结构的统一,写意画法比较突出作者的意境。注意事项:国画无论用哪一种技法,用墨都需要慎重,因为在生纸上作画,不能够改动。上色的时候也需要慎重,根据具体的人物明暗关系去表达人物的精神和状态。

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

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以下我们提出一些由浅入深,最终与传统山水写生观相一致的写生方法,以供讨论。   三、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   山水画写生教学,一直是作为美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纳入教学计划的。山水画是国画三大门类中,最直接贴近自然的艺术。所以说,教学者在山水画教学中,应掌握常用方法和总体把握。   (一)山水画写生教学的常用方法简述如下:   1.局部模写法:适合初学者,   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2.详记法: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教者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记异法: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4.记意法(简记法),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类似黄宾虹先生之速记。   5.放大法: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6.映象法: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7.映象重叠法: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重复体味法:此法即留验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二)以上诸法以外,根据各人体会,还可有多种写生方法,但其纲领则同是不以山川表面化的真实为目的,而力求与山川“神遇而迹化”为至高境界。   总体的把握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中国山水画是宏观的,要在宏观把握中去处理微观,注重整体大感受,防止受拘于一草一木。   2.写生越熟练,越要减少直接对景描画,而多把身心投入观照,体悟造化的神妙,在这里"观"十分重要,通过"观"和"看",努力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3.应特别注重特定条件下的自然山水对自己产生的强烈感触,因这类感触往往是你个人特有的体验,努力强化这个体验并表现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迹化的开端,也就是你的绘画风格确立的开端。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