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银行风险管理的分类及特点

   银行风险管理的分类及特点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4大分类   对于银行而言,作为一家机构,它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    1.信用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还是来自于信用风险,其中贷款风险是最主要的内容。那什么是信用风险呢?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或不愿按约定偿还贷款本息,所导致的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信用道德约束力降低,所导致的还款意愿降低的风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偿还意愿是决定贷款信用风险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而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偿还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道德、市场、经营管理等,在这其中大部分人在贷款后都是因为道德缺失最终导致信用失衡,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我们常常把市场风险也列为系统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它不是通过某家机构或者某个人的努力就可以降低或改变的风险。   一般来说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种,而由于利率是资金成本,汇率的变动离不开利率,利率的波动直接导致贷款价值的变化,因此,利率风险也是银行贷款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流程或外部事件所造成贷款损失的风险。对于操作风险应该比较好理解,比如内部员工欺诈,外部欺诈,员工的操作方法有误,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有问题等,这些都有可能引发风险。   再比如,客户、产品以及业务做法不当,实物资产有所损坏,或者业务中断,系统失灵,在执行工作过程中流程管理不完善等,这些都是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操作风险是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我们不应该把它割裂开来,而是应该把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相结合去看待,毕竟这些都是跟操作风险相挂钩的。    4.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是流动风险、政策性风险、国家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   ①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到期债务的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另外,银行在中长期的信贷投放的时候,如果它投放的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挤兑性的风险,这种挤兑性的风险也是流动性风险。   ② 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政策发生变化给贷款带来损失的风险。   ③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国宏观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国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主要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④ 战略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失误或执行不当而造成的贷款损失的风险。   ⑤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以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声誉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银行风险的特点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那么,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如何区分呢?   两者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风险是不是可控的。非系统风险是可控的,系统性风险是不可控的。   比如,自然灾害就属于系统性风险,整个股市的低迷也属于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不是一家机构或者两三家机构通过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基本上只存在系统性风险里。    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非营利性,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是存在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的,经常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交织并发,因此,我们往往难以将其与其他风险严格区分开来。    4.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包含的方面比较多,我们主要说一下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这是因为流动性风险其实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一旦你的操作不当有可能造成你的资产配比不当,比如中长期、短期的规划,存款或者理财规划等等,如果你的战略失败就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所以对于银行而言,这些风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大部分都是具有相关性的,只有在信贷业务中将各类风险因素都考虑到位了,才会做出最准确的判断,降低银行的风险。

简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预防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3.透支风险管理(二)风险的分散转移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1.向担保人转移2.向保险机构转移(三)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有效柜面业务风险管理?

来自一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表明,其近10年来发生的100多件经济案件中,基本都涉及到柜面业务操作,同时,由商业银行柜面风险引发的案件的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改上市后,标志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及达到风险管理等要求。但是,这并不代表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反而,柜面业务风险的有效管理更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中。驰昂咨询的分析师吴霞认为,现有商业银行柜面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新的金融业务的配套风险管理保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脚步。这表明,目前商业银行柜面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建设明显不足,缺乏前瞻性和兼顾性。管理条例往往是跟着业务后面走,开发一项业务就补充一项管理制度,新的柜面风险涌现才调剂原有的管理条例。管理制度的混乱及盲目直接导致了柜面操作人员被动的违规操作。2、柜面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辨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岗前业务培训不到位,特别是在员工的柜面业务风险辨认和防控方面的相关学习还很苍白。其次,是银行针对柜面风险的奖惩措施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带动员工规避风险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柜面员工每天都处于高压的劳动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辨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也逐渐被削弱。3、风险管理信息不对称。目前,在宏观上,银行间未建成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造成风险信息阻塞。且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代理与被代理机构就柜面代理业务的风险状态、风险承担等信息没有做到完整的市场化,透明度不高。这种现状极容易造成被代理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对银行和客户片面夸张其收益,从而增加银行柜面业务的潜在风险。4、风险管理手段还不够跟不上柜面业务的需求。目前,银行柜面风险管理手段有些还没有抓住风险的本质,繁琐但不严谨,亟须加强创新。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存在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外在柜面风险的有效管理上的成功案例及驰昂咨询在营业厅有效管理上多年的研究成果,吴霞认为,要实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有效风险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并健全全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及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除了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外,商业银行还应该积极推进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流程梳理及再造,逐步完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同时,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对于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不应该是单方面的注重事中监督或事前事后监督,应该是全过程的有效监督。2、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重视员工长远人生方案和发展,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比赛来进步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步员工辨认柜面风险的意识和抵抗柜面风险的能力。同时,健全并全面落实风险管理问责制及柜面人员等级化管理制度,强调奖惩分明,除了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要对积极上进的员工给予奖励并拓展员工晋升渠道。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银行间可以建立共享资源库,有助于行业间发展动态和风险因素等信息的沟通,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柜面业务跟踪分析、客户意见定期回访、产品营销反馈等信息资源库,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互通,真正建立银企风险联防机制。4、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以通过积极开发和引进操作风险测量技术,运用科技手段及科学方法逐步替代现有风险管理手段。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风险管理是根本问题,综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凡是风险管理不利的银行发展肯定不会顺利。可见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为您分享了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欢迎阅读!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篇1   (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培育先进风险管理理念   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积极倡导风险管理文化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管理者与执行者应良性互动,将合规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全行员工。营造合规和风险管理文化,要求每个机构的每位员工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积极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使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习惯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采取多种形式灌输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传授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员工在风险管理知识方面不断得到强化。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清晰界定董事会、经营层和监事会的职责,协调统一推进银行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健康发展。董事会应当加强对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和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前瞻性地制订好较为科学的战略规划并严格考核、推动执行;经营层应当加强战略宣导,建立工作机制坚决执行战略规划;监事会加强检查监督;三位一体确保战略执行到位。董事会应当着眼宏观、指导微观,授权明确、放权到位;经营层应当放手发展、大胆开拓;监事会应当保驾护航、适时纠偏。在最高层面建立起重点突出、权责对等、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为银行中层和基层做好表率。   (三)完善组织架构建设,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理论上讲,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可以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业条线管理相关风险的目前大多数银行沿用的“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二是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三是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成立各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管理各类风险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各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管理能力和发展阶段,审慎选择采用何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进行重新评估和主动调整,确保不因模式选择制约业务发展。目前来看,第三种模式相对而言成本低、效率高,但信息共享、组织协调的要求也最高。   (四)约束到位激励相容,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在高管层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理念引导下,风险管理考核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应当清晰,定性指标应当可衡量,定量指标应当有信息支撑并可准确计量;目标一经确定,应当有一定的连续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等多个维度。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考核和激励,其考核应当与业务发展等重要业绩指标挂钩,并在对风险管理岗位和人员的考核中明确业务发展和机构实现利润两项指标所占权重,并应当占有显著比例(一般不应低于20%)。风险管理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奖惩制度。正向激励应当关注正确理念传导、业务创新和技术进步等,反向激励即约束机制建设要明确追究理念偏差、行动片面、技术和业绩落后的部门和人员。并以考核的严肃性、激励和约束的到位来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度,推动合规文化的形成,从而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贯彻落实。   (五)推动风险管理技术进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风险计量、风险缓释技术则差距不小。随着金融理论、统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缓释技术运用的主要缺陷在于:法制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缺位、缺乏信托精神;产品体系不完善、业务创新层次较低;金融管制较多、创新业务发展缓慢;违约事件频发、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管理念的大解放,法制精神、契约精神的再塑造,并以此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切实放开股权结构、资产证券化、债转股、混业经营等方面的限制,充分提高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缓释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六)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既是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和外界对银行业监督的需要,也有利于银行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应当积极主动、合规有序、协调统一,推动品牌建设,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文化。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篇2   (一)强化审慎经营意识,防范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   风险近期,不少新闻媒体都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进行过报导,实际状况确实令人忧虑。主要是受“亲经济周期”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不景气所导致的企业效益下滑而使贷款违约率上升,近十年来大力发展的表外业务(也称“影子银行”业务)成为风险重灾区。多年来超常规发展,大干快上对风险控制有所忽视,欠下的债到了该还的时候了。今年年初的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将“影子银行”业务置于严管范围。商业银行重新回归合规经营、稳健发展,提高审慎经营意识,必须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加强合规监控,防范操作风险   与信用风险普遍可以追索相应对手不一样,操作风险的特点是:与流程违规、控制失当相关,突发性强,不好预防;发生损失概率大,损失金额高;操作失控,经常衍变为案件;通常是内部人作案,或是内外勾结作案,防范难度大。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危害要求银行:一是要高度重视合规教育,弘扬合规创造价值理念,全面提高全员合规意识。二是要全面完善制度。三是要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四是要建立基于检查监督的合规监控和后评价机制。五是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员工行为排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三)强化流程控制,防范法律和合规风险   违规问题和合规风险的发生,归根到底在于合规风险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力,流程控制不严。为此,国内商业银行要认真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营造审慎合规经营的氛围,努力构建合规文化,形成风险管理和流程控制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头寸管理和资产配置,防范流动性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调度和头寸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流动性的结构失衡上:人民币存贷款增长不匹配,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不平衡,外汇贷款增长不断加快和外汇存款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流动性管理,要注重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要主动做好本外币、长短期、预算和监督考核、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等多方面统筹。   (五)建立并落实盯市制度,防范市场风险和国别风险   建立并落实逐日盯市制度,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风险资产计量的原则要求。特别是在金融脱媒加剧,传统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银行业表外业务迅速增长、“影子银行”业务膨胀的背景下,为防止金融体系其他参与者和非金融部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逐日盯市更为重要。逐日盯市制度要做到:对所有账户的交易及头寸按不同国别、不同品种、不同月份的合约分别进行结算,保证每一交易账户的盈亏都能得到及时的、具体的、真实的反映,为及时调整账户资金、控制风险提供依据,确保将市场风险和国别风险的敞口控制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六)加大投入力度,防范信息科技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不足,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的量化、模型化增添了困难。信息科技风险是声誉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科技是商业银行的第一生产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IT技术应用水平;重视信息收集和整理,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高学习能力,掌握风险管理先进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自动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七)完善战略规划并强化监督执行,防范策略风险   全面市场调研,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订战略,是战略布局的常规路径;而全面细化规划,逐步有序推进,强化监督考核,是确保执行到位的不二法门。战略问题,差异化是关键,科学性是灵魂,坚持执行是第一要义。   (八)加强全面风险控制,切实防范声誉风险   随着社会信息化、银行公众公司化的发展,声誉风险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步涵盖其他重大业务风险和业务事件。防范声誉风险,首先重点要做好信贷、理财业务、代理保险、基金、债券等业务的规范销售、客户投诉处理、舆情跟踪监测等敏感度高的各相关环节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客户投诉管理,改进客户服务,建立声誉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最后要信访维稳关口前移,变被动接访为主动沟通交流,融洽关系,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银行风险部岗位职责   (1)负责上报各类报表;   (2)承担分理处上报的票据业务审查工作;   (3)审核信贷控管工作;   (4)信贷管理系统管理工作;   (5)企业征信系统工作;   (6)风险分析、预警提示工作;   (7)做好对分理处或前台部门申报的信贷事项(含五级分类、评级授信等)审查工作,提交上级审议;   (8)做好本级权限内或需上报上级备案审查贷款资料的登记工作;   (9)对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决策人决策后的意见,及时将已批复的贷款资料转交申报社;   (10)负责部门文件处理;   (11)负责支行不良贷款的清收,及时向领导汇报清收进度;   (12)协助各分理处做好不良贷款清收盘活计划的落实工作,做好不良贷款的管理、考核、奖罚执行工作;   (13)做好抵债资产变现计划的落实工作,指导各分理处做好抵债资产的管理;   (14)对符合不良贷款条件的贷款审查确认及责任人的责任审核工作;   (15)建立不良贷款、抵债资产监测台账,定期进行分析;   (16)指导分理处五级分类工作,对分类工作提出建议,对级次调整的及时报上级审批,按季建立支行五级分类台帐,为支行提供决策;   (17)指导各社完成非信贷资产日常工作,负责完成全区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统计、汇总;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商业银行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1)识别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活动当中,不管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包括资产组合和市场交易,许多金融工具都内含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还要考虑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关系。(2)准确计量信用风险。准确量化信用风险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也是贷款定价、业绩考核和资本配置的基础。(3)加强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严格信贷档案管理、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确定科学的审批权限、完善贷款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明确贷款发放流程。要重视内部稽核有效性、合规检查能力,贷后检查人员应独立于审批人员。.(4)在信用风险报告方面,对于逾期情况及贷款分类、大额关联贷款、行业分类、跨国债权等方面,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向管理层报告,及时送达有关人员以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

为什么说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转载百度历史回答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承担的职责包括

法律分析: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部门是负责建设完善包括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工具方法、信息系统等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缓释以及风险敞口的报告,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法律依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切口妊娠分娩风险大切口妊娠怀孕后的表现有哪些

剖宫产再孕有子宫破裂及切口妊娠风险,建议计划妊娠前先行妇科检查,如切口愈合良好,妊娠期应注意定期产检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什么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商业银行应当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一、 内部操作部门之间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的适当分离,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密切监测遵守指定风险限额或权限的情况; 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 员工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并接受相关培训; 识别与合理预期收益不符及存在隐患的业务或产品。二、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建议构筑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一是制定操作流程,建立管理架构。首先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新增新业务制度、废止过时制度,修改完善存在缺陷的制度;其次,要建立操作风险的管理架构,并明确职责分工。再次,要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制度,并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以防止故障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的盲区,做到无缝对接,真正有效控制操作风险。二是设立组织结构,建立管理部门。拓展资料: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1、监管制度存在漏洞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管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相对较低,操作风险的管理较为分散,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客观上增加了发生操作风险可能性。二是外部环境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缺乏信用问题突出,阻碍操作风险的有效监管。三是监管技术相对较弱。在银行业监督操作风险中缺少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不能完全及时收集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测数据、尚未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数据库,并且级别较低,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对于管理操作风险,监管人员往往只凭借非现场数据和监管经验进行判断,系统无法实现自动化报告、科学化监测。   2、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操作风险涉及到金融机构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没有单独设立操作风险的管理部门。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上,而忽视了操作风险的内部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第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部分职责。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包括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并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  (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考虑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一次。

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表外四大业务中各面临哪些风险?(8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x0dx0a x0dx0a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x0dx0a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x0dx0a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x0dx0a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x0dx0a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x0dx0a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x0dx0a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x0dx0ax0dx0a  以下对上述风险进行简要分析:x0dx0ax0dx0a  一,信用风险x0dx0a  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遵照合约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在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涉及传统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而且,贴现,透支,信用证,同业拆放,证券包销等业务中涉及的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本金风险.是指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追索权不能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如呆帐贷款,最终将表现为本金风险.   潜在替代风险.即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交易对手自交易日至交收日期间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大小根据市场走势向原先预计的相反方向发展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来计算.对银行而言,可能是交易对手违约,而市场又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情况下,被迫代替交易对手完成原有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者保证风险.如果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债务,而担保方或承诺方又不能代债务人偿还债务,就出现了第三者担保风险.   证券交易和包销风险.指的是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和一级市场交易中的风险.   交收风险.指的是资金或证券交与收的过程中,通知时间和实际时间之差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旦有关交收无法执行或交手处理错误,该风险将转化为本金风险.   信贷集中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少数客户,或者给某一个客户的贷款超过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从而使所发放的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上升.x0dx0a x0dx0a  二,利率风险x0dx0a  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x0dx0a x0dx0a  三,流动性风险x0dx0a  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是一种本原性风险,就是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其它各类风险长期隐藏,积聚,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讲,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派生性风险,即流动性不足,可能是由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源所造成的,银行最终陷入流动性风险中不能自拔.x0dx0a x0dx0a  四,汇率风险x0dx0a  是指本币或外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者运用过程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x0dx0a x0dx0a  五,市场风险x0dx0a  是指商业银行投资或者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x0dx0a x0dx0a  六,法律风险x0dx0a  是指因为对法律条文的歧义,变迁,误解,执行不力,规定不细致等原因导致无法执行双边合约,造成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x0dx0a x0dx0a  七,经营风险x0dx0a  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程序或控制失控,工作人员失误及欺诈,使银行面临的风险.x0dx0a x0dx0a  八,管理风险x0dx0a  是指股东,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不称职,或者不诚实,使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x0dx0a x0dx0a  九,国家风险x0dx0a  即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借款国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潜在变化,使该国不能按照合约偿还债务本息,给贷款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x0dx0a x0dx0a  十,竞争风险x0dx0a  就是金融业同业竞争造成银行客户流失,质量下降,银行盈利减少,从而增大银行风险,威胁银行安全的可能性.x0dx0ax0dx0a1.面临管理体制的挑战。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国家虽要求国内的银行依据市场规则而不是按国家计划去贷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不仅银行被迫进行所谓的政策性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还要执行上级行的统一要求。尤其是当国家财政困难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替代财政并长期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大量双重政策性业务。据了解,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而政策性贷款历来是银行贷款中质量最低的,也是不良资产贷款比例中最高的。管理上的差距将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x0dx0a x0dx0a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x0dx0a x0dx0a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加入WTO,我国将在金融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方面处于劣势,而国外一些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很成熟。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致使国际结算等业务的流失,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据统计,仅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办理的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目前已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x0dx0a x0dx0a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挑战。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银行业务全球联网)、创新能力强,使他们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国外银行可以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中获得盈利,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这种竞争对我国银行业是不利的。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业务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并且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国有企业,造成盈利渠道单一,提供的金融产品传统,从而造成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集中,竞争力持续弱化。 x0dx0a x0dx0a5.面临融资风险的挑战。加入WTO,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形式和融资手段过于单一,将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融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形式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金融资产形式的80%以上。我国目前这种过度依靠银行的巨额储蓄存款所形成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现状,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不仅已经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而且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在西方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几乎各占50%。同时,由于国外银行在很多领域享受超国民待遇。如在税费方面,我国银行的综合税费负担率高达70%左右,而国外银行只有30%。国外银行这些优势将可能造成国内优质客户的大量流失和国内融资份额大幅度下降。统计表明,我国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一旦我国的优质客户被国外银行抢走,我国银行的优质资金来源将被分流,融资份额也将被挤占。最终将导致我国银行业市场融资能力差和盈利能力下降。x0dx0a x0dx0a6.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入WTO,国外金融机构与我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人才。随着国外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优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国培训、公平的用人激励机制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我国银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结果将会使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进一步加剧我国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x0dx0a x0dx0a7.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金融装备落后、国产化程度低、风险防范能力差、安全监管能力不足、制约手段不强、内审制度不严格等是我国金融安全的最大隐患。仅以已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为例,外资银行只要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拥有机构,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当前外资银行普遍存在多存少贷的倾向,它们一方面将境内吸收的外币存款资金调往境外以套汇套利,另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转移利润、少缴存款准备金的方式逃避我国的税收。还有一部分外资银行则利用回扣、提成等非价格手段与国有银行进行不公平竞争。如果我国对现有的少量外资银行都缺乏监管手段,那么一旦加入WTO,资本账户对外开放,国际游资进来,给我国银行业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引起金融秩序混乱。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安全监管能力弱,还将可能造成被国外银行一向青睐的我国电信、通讯、媒体、铁路、保险、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等行业和市场,在对其全力的扶持下,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垄断行业的利润,以形成市场垄断和产业垄断。x0dx0a x0dx0a8.面临不良资产的挑战。国外一些大的银行由于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相对优良等优势将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得力的地位。如美国花旗集团资产总额高达700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的总和。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目前仅为0.67%,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却高达30%,不仅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同时也都大大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不超过8%、保滞贷款不超过5%和呆账不超过2%的比例界限。据调查,如果考虑银行账外贷款和绕规模贷款(贷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资产科目中隐藏着实际属于贷款的资产,是一种逃避规模控制的违纪行为)因素,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比账面高出10个以上的百分点。如果再把实际的呆账全部冲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资不抵债。银行不良资产的扩大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制约银行业健康运营和入世的重要障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导语:在经济社会中,只要涉及不确定以因素的经济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就可以被统一划入风险的范畴。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二)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一)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二)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   虽然如此,还是应当注意到我国计划经济的本质是要保护国家的发展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因此如果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层面进行分析,对利率的变化虽然难以实现精准预测,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经济模型,甚至是以多个学科为基础的多个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势,并有可能借以预测到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的行为方式,帮助商业银行提前做好准备。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第一手的各种数据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以及经济行为模拟模型,其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辅助作用必将意义重大。   (三)操作行为的规范   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系统,对于各种组织都有存在,然而却因为商业银行中诸多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标准规则众多,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更胜于其他行业。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深入了解银行各个业务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最为完善的操作行为规范,确保每一个业务行为都有规则依据,同时也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银行工作中,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得以建立,但是想要得到能够有效抵御风险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首先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信息闭环,因为很多规则缺陷都会暴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而很多改进意见也常常会来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是银行体系的服务对象,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第四条 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应当督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第二章 市场风险管理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  (五)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第七条 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应当适当考虑市场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市场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第一节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第八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监控。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董事会负责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以上部分职能,获得授权的委员会应当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本行与市场风险有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商业银行的监事会应当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职责明确,与承担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保持相对独立,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独立的市场风险报告,并且具备履行市场风险管理职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负责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充分了解本行与市场风险有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其薪酬制度足以吸引和留住合格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  商业银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查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市场风险;  (三)监测相关业务经营部门和分支机构对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报告超限额情况;  (四)设计、实施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  (五)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中所包含的市场风险,审核相应的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六)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独立的市场风险报告;  (七)其他有关职责。  业务复杂程度和市场风险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导语:文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指出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几点意见,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很多。具体而言,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表现为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经济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市场经济中,信用风险无处不在,其特征主要为损失与收益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和累积性特征。对于银行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是与信贷业务相生相随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目前,我国已实行上线封顶的浮动利率,银行可以针对自身实际,在浮动范围内,执行自己的利率。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运行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主要原因包括内外部欺诈行为、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失误、客户、产品及商业行为失误或低效、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以及意外事件产生有形资产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除此之外,如非事件类型信息失真、决策者素质低下,内部控制失效等都会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强化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目标的明确,即要做到对风险的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调整收益。简单地说,就是准确把握业务流程上的.每个风险点,通过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寻找和确定风险因素。根据信息反馈,利用金融工具,讲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然后制定治理标准和解决方法。同时,对日常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加强监督,充分、及时、全面、有效的反映和披露可能造成的风险,经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当然,面对风险,我们不能一味被动的防范,应该主动的调节和预防,以求得风险资本的最佳配置。如信贷资产组合的收益、损失情况,就需要银行通过政策调整,业务流程管理和限额管制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二)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1.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是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此外,应着手培养一批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针对目前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和机构设置不恰当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缺口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负债失衡状况。银行要提高缺口管理能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2.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一是准确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商业银行应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同中求异”,不断满足多层次潜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性选择。二是加强资本管理,优化盈利结构。银行要高度重视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加快运用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第一手的各种数据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以及经济行为模拟模型,其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辅助作用必将意义重大。   3.规范操作行为   操作风险,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系统,对于各种组织都有存在,然而却因为商业银行中诸多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标准规则众多,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更胜于其他行业。   首先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信息闭环,因为很多规则缺陷都会暴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而很多改进意见也常常会来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是银行体系的服务对象,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金融机构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有

金融机构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下:1、回避方法、风险回避是一种事前控制,指决策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认该风险、这是保守的风险控制手段,回避了风险的损失,一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2、防范方法、是指预防风险的产生、金融机构通过对风险事故发生的条件、原因进行分析,尽量现值事故发生条件的产生,从而使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减少直至完全消除。3、抑制方法、又称消缩方法,是指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后,采取种种积极措施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常用语信用放款。4、分散方法、指管理者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利用七相关程度来取得最有风险组合,使加总后的总体风险水平最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方法通常分两种:随机分散和有效分散。5、转移方法、也是一种事前控制方法,记载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6、补偿方法,首先是将风险报酬计入价格之中,即在通常的投资报酬率和货币贬值因素之外,再加入风险报酬因素。金融机构分类:1、按照金融机构的管理地位,可划分为金融监管机构与接受监管的金融企业。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是代表国家行使金融监管权力的机构,其他的所有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必须接受其监督和管理。2、按照是否能够接受公众存款,可划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存款形式向公众举债而获得其资金来源,如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合作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则不得吸收公众的储蓄存款。3、按照是否担负国家政策性融资任务,可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投资创办、按照政府意图与计划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则不承担国家的政策性融资任务。

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了风险识别、风险计算、风险监测的重要职责,而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控制/管理决策的最终责任。 1.风险识别 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 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此外,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有: ①专家调查列举法 ②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③情景分析法 ④分解分析法 ⑤失误树分析方法 2.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量化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准确的风险计量结果是建立在卓越的风险模型基础上的,而开发一系列准确的、能够在未来一定时间限度内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的数量模型,任务相当艰巨。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 3.风险监测 ①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②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并随时关注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施质量/效果。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应当实现以下目标: ①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要求,并在成本/收益基础上保持有效性; ③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按照国际最佳实践,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有哪些呢?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五种策略。本文将逐一简析。    一、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就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的投资 名言 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风险分散的理论依据是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他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不完全正相关的两种资产),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能够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合中的资产个数足够多,该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就能够通过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完全消除。   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析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个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 措施 将而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风险转移分为 保险 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例如:商业银行首先将所有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来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授信额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限制条件。   对于不擅长且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商业银行对其配置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并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迫使该业务部门降低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   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风险规避策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其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价格的补偿。   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例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中,对于那些信用等级较高,而且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优质客户,可以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而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调高利率。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如果定价过低,将使滋生所承担的风险难以获得合理的补偿;定价过高又会使自身的业务失去竞争力,陷入业务萎缩的困境。 相关 文章 :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什么 2.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 3.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4. 银行管理论文 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九大理念”与“九变策略”是哪些

为什么说商业银行的存款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关注流动性和利率方面的风险?

对银行来说,随着存款户数和存款金额在警戒线内的增加,存户提款的频率也提高了,大额资金抽走的冲击威胁也大了,因此银行始终要分析并把握存款提取的概率与程度,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免出现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这对于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银行不同的存款种类对利率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在市场利率变动的情况下,有的存款数量会变少,或成本增大,有的则相反;资金来源的利率敏感性与资金运用的利率敏感性往往也会不一致,从而增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所以就银行存款而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流动性和利率方面的风险。

银行员工如何认识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银行员工如何认识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拓展的关系 风险防控和业务拓展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互为表里的。银行就像一辆行驶中的汽车,道路状况是银行的经营环境,刹车和方向系统是风险控制和管理,车速是业务的拓展,只有在刹车和方向系统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驾驶员才能提高车速并安全行驶,否则就很有可能遭遇颠覆的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没有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业务拓展带来的收益将是不确定的。财务报表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变得好看,但经营成果实际上处于不确定状态,埋藏着风险隐患,一旦引发,今日的盈利明天就可能变成亏损,甚至带来灭顶之灾。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证。因此,我认为,在没有有效的风险管控的前提下,任何业务拓展都是盲目的,是一种赌博,走上的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其次,我们应该懂得,风险管控本身就寓于发展的范畴之中。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将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获得优惠待遇,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覆盖要求减低,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资本去进行业务拓展;反之,若风险管理能力达不到监管要求,则必须缩减业务范围或规模,以增强经营风险的资本保障能力。 管理学上有一个水桶原理,围成水桶的所有木板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着水桶真正的盛水容量。对于邮储银行而言,与国内外先进银行比,我行在营销渠道、技术支援手段、品牌知名度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和手段、风险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比较而言,后者的劣势更为明显,这恰恰是对我行发展起关键性制约作用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决定着当前能够打造的“水桶”的容量。 再者,我们应当理解,现代意义上的业务拓展不仅表现为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其质的方面,量即使没有增加,但质变好了就是发展。风险控制的主要落脚点就是要抓质的方面。如果在业务拓展的同时不注重风险控制,市场拓展就不能保证是有效的增长,增加的部分相当多地就会变成不良资产,业务规模越大,损失越多,包袱也就会越背越重,使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家底不断被侵蚀,从而失去发展的后劲。 此外,需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风险管控是银行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构成因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高超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增进银行稳健、安全的形象,提高信誉度,吸引潜在的客户,促进业务的拓展。最近发生的小额信贷业务被停牌的事件就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当前国内同业步步紧逼、外资银行虎视眈眈即将短兵相接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任何一谈风险控制就牺牲业务拓展,或一谈业务拓展就忽视风险控制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听任这些思想和做法的滋生蔓延会危害到我行的利益甚至生存。正确的态度是,全行自上而下形成统一认识,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都要齐心协力,一手抓业务拓展,一手抓风险防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具体而言,面对挑战,我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风险管控作为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做出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安排。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要考虑潜在的风险,确定合理的风险度,既不能在风险面前畏难回避,也不能盲目夸大风险事实。要在主动预测管理控制各类风险源uff64疏导化解风险为我所用的前提下,使我们的银行业务得到高质量、可持续的拓展。 如何促进支付系统业务发展的运维管理和风险防控 如果是专精lunix的确是很不错的选择,毕竟对Linux伺服器精通的人还是有限,不过千万不要小看了linux哦,光伺服器的搭建就有不少,加上环境的配置,资料库的融合,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和备份,每一样都不是轻松的,所以如果你对Linux感兴趣的话就会事半功倍,加油哦! 银行内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否矛盾。要面试,怎么回答 不矛盾,风控是基础保障;随着业务扩充套件渠道的拓展需要更先进的风控技术及管理模式,有了基础保障才能更好的发展业务 如何防止银行员工代客业务 有些机构代客业务是合法的啊,你说的是以客户的身份办业务吧,两回事啊 邮储银行员工怎么发展业务 一般都是找亲朋好友来发展业务,如开信用卡之类的 如何认识材料腐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近30年来发展迅速,产量连年来居世界首位,有色金属科技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金属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随处可见金属。工业上更少不了它,几乎所有机械装置都用到了金属。但是金属容易被腐蚀,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我国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由此可见,金属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你作一个银行客户经理怎样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满足“开心、放心”两个原则:“开心”就是授信产品让客户经理的上级机构感觉赚到了钱,银行愿意向客户销售产品。“放心”就是银行对借款人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用途很清楚,企业经营能力很清楚,认为专案很安全。开心是因为业务发展了,放心是因为防范风险了。 如何认识资讯科技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一、要因地制宜 各中学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学装置也就不尽相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的中学来说,他们的教学装置先进,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比较先进,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前资讯科技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经济不发达,教学装置也相对简陋,学生对资讯科技的了解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易于实践而基础实用的课程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因人而异 正所谓“因材施教”,教学也要因人而异。对于理解能力强,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可以安排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或让其自选学习方向。但作为教师,我们则应更倾向于那些能力普通的学生和“后进生”,关注他们,重视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资讯素养”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整个资讯科技课程的教学中,使资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 三、要精选教学内容 在中学资讯科技的教学过程中须以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精选教学内容。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能够处理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学习windows的使用,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深的了解;学习办公软体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让他们能自由的处理文字资讯;学习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了解资讯保安和相关法律知识;重点介绍inter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会利用网路和计算机上的丰富资源;学习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软体,如:压缩、解压缩的方法,下载软体的使用,媒体播放软体的使用等。学会使用这些常用工具软体,会让他们在使用计算机时更得心应手。 四、要以实践为主 资讯科技课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而作为中学生来说,要理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会比较困难,但实际的动手操作则会让他们非常感兴趣。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在发展阶段,大量的实践课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也应从讲授、叙述向辅导、指导转变。鼓励学生思考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使其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要求。 五、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 中小学资讯科技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资讯科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资讯、传输资讯、处理资讯和应用资讯的能力。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软体的发展推陈出新,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体的使用。那么,作为资讯科技教育工作者,要让受教育者适应资讯科技的飞速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有针对性的实践课为主,注重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在资讯化社会的今天,资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资讯、准确地鉴别资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资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资讯素养”。1.资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资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网际网路、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资讯。2.资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资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资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资讯进行分类。3.资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资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储存,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资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资讯,使用资讯科技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资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资讯科技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资讯素养”的关键。例如:网际网路,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网际网路,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资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如何防范基层银行员工道德风险 从广义上来说,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的因素,即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可能引起社会财富损毁和人身伤亡。导致道德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事人之间获取的资讯不对称或资讯不完整,当监督成本太高以至超过监督收益时,在获取资讯方面占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具体在商业银行内部,银行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明知其作为或不作为不符合商业银行的长远利益,但因认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不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也小于所带来的收益,而作出决策所形成的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的内部道德风险。 一、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的层次分类与表现 按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可总括为如下三个层次: 商业银行决策层(如董事会成员)的道德风险: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决策层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这是决策层仍然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阶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等。 商业银行管理层(如总分行管理级员工)的道德风险: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高阶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资料,报喜不报忧等等。 商业银行经营层(如操作/执行人员)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层是资讯的收集者,是微观资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资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作案,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资讯或提供不实资讯误导管理层等等。 二、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的控制 我国银行业的安全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建立起有效的银行安全网,还取决于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的有效控制。 1、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从根本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内部道德风险特别是降低经营层道德风险,但仅由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员工被动地接受职业道德的灌输,以提高员工伦理道德水平,这在防范或控制内部道德风险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一个社会学的课题,只有全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才能真正实现银行员工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这是成本高而收效慢的方式。因此,银行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要着眼于建立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工作自豪感,并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合规经营理念的渗透和企业文化的培育,建立合规经营、合规操作的经营观念。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是控制内部道德风险的最有效手段。要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业务操作环节的规章制度。要全面建立内部授权制度,增加内部授权透明度;明确各授权岗位的业务操作程式;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坚持内控优先原则,发展必须在规范的范围内发展;严格内控标准,任何人、任何业务都必须处于内控制度的控制下,任何情况下不能出现例外。 3、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上市商业银行,其股东的职能作用得到了相对强化,但现实情况是要实现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股东大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决策层和高阶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必须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经营者直接承受经营失败的经济责任的产权-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的控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建立充分的资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在这方面应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资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阶管理职务的人员资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资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阶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5、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因用人失察而导致内控失效,形成钜额风险甚至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一是要严格人才选拔的标准和程式,严把进人关。增加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比例,考试可能无法做到对人才的全面评价,但可极大地提高选拔的客观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二是要增加人事任免的透明度,降低人事任免工作中的主观性;三是要真正落实重要岗位及高阶管理人员的任期责任审计制度及离任审计制度,任期责任审计结论及离任审计结论要真正成为人事考察的重要依据,改变任期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在人事任免中仅仅是例行程式的现状。 6、下达合理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制订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资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直接引起内部道德风险的增加。要减少考核指标制订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7、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目前特别要尽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彻底改变国内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落后现状。 8、加强内部稽核。要将对内控制度进行再监督的内部稽核制度作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核心,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稽核覆盖面,充分发挥其确保各项内控措施得到全面落实的关键性作用。要在稽核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资讯流动渠道,并严格稽核整改要求,以提高稽核工作的效果。通过以上方式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控制内部道德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考论述题:试述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导语:风险一直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及其发展的整个过程,所以风险管理必然是商业银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如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方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分析、预测、控制等策略,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以便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显得举足轻重,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经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这些年的银行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风险的意识普遍浅薄;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设施不够;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以下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营造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假设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升风险管理意识。采取的措施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应对措施,提前做好风险与管理文化,上行下效,将措施确实落实到每一个,下层工作人员要积极揭示和上报风险,同时上级应该鼓励其进行上报。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有足够的认识,揭露工作中的不良金融危险,从而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值。如此,必须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在风险管理内部形成健康积极的氛围,关注并重视风险的重要意义,让银行风险在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转变风险管理内容   转变风险管理内容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风险管理内容必须由传统的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近年来,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银行的风险也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逐步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逐步提高了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以及管理能力,风险的管理也在逐步转变,即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首先要管理信用风险,更重要的要加强并重视市场、法律、操作性等各种各样风险的`管理。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   1、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内部评级体系有详细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协议中的相关内容,实施并做好内部评级法,尽快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抓紧做好数据采集和保护工作,针对不同行业建立富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2、建立风险管理定期反馈检查制 。工作中,以风险委员会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协调、管理、监督一体化工作机制,将责任尽量的细化,让业务尽可能的标准化,建立风险管理的定期检查反馈督促机制,从多层面、多角度,使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商业银行业务每个细节中。   四、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   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是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还应包括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等。   五、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   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这些为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提供早期信息。   (2)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   按风险程度应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根据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处置方案。   (3)使用网络和软件进行预警风险控制。   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预报提示,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效、更及时地防范业务风险。   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是从业务上加强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策略。对银行业务不能一味的采用直接控制,例如,对一些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包括资金业务、零售业务等)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地区、行业、企业、家族风险等的分析,同时可以与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方式进行结合,有效的对风险进行业务控制。另外还可以采用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规范数据采集标准等。   总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历史及其现实的各种原因,致使风险管理上也同样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采用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等可行性策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发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

法律分析:银监会对本次修订新增的部分指标设定了过渡期,这有助于平滑金融去杠杆速度可能过快对金融系统产生的流动性波动影响。监管机构旨在加强同业业务期限结构匹配度,优化同业资产结构,提高同业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来降低同业融入占比快速提高的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止在流动性偏紧环境下的风险扩散。法律依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第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风险管理手段有哪些?

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一、风险分散(一)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二)主要作用: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有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三)实现手段:信贷业务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国家的借款人。二、风险对冲(一)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二)主要作用: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三)实现手段: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残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三、风险转移(一)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风险管理办法。(二)主要作用:风险分散职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而对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此时采用风险转移策略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三)实现手段: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期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四、风险规避(一)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二)主要作用: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三)实现手段: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五、风险补偿(一)含义: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二)主要作用: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有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三)实现手段:投资者可以与现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定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导语:在银行做好操作风险内部把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监管。商业银行应确保本行能够及时应对操作风险,其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定期报告操作风险及管理情况,并严格履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篇1   1、建设智能防控系统,强化案件防控体系   通过一体化平台连通所有的场景,提高整体管控的效率。通过防护舱的远程管理,保护用户的用卡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舱内是否有人、舱门是否上锁等状态,如发生门异常未锁,会第一时间进行安全提示,保障客户安全。同时,可以实现系统远程控制,针对小孩误入的情况,远程协助开门;发生损坏ATM机紧急情况,远程锁闭防护舱,阻止罪犯逃脱;多人进舱操作,进行信息上报。   2、加强安全风险提示,提高客户防范意识   通过系统智能远程语音投放,制定投放计划,定期重点针对行内安全风险、案例分享、规章制度等进行语音提示。一方面,不断强化银行和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日常业务操作中。   3、强化监控中心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大脑中枢”作用   主要体现在智能报警管理、智能运维管理、数据统计三方面。以数据统计为例,监控中心通过全行安防信息的汇总呈现,可以从基础设备数据、业务数据(报警处理、设备故障)等不同维度进行报表统计和数据分析。寻找系统隐患风险,开展预测性运维防范工作。比如,向金融企业提供包括银行营业厅、自助银行、银行金库、监控中心联网、理财风险管控、远程查勘定损在内的多种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应用于银行大厅、金库、理财部门、保险公司远程定损等不同的金融业务场景,同时通过一体化平台连通所有场景,提高整体管控效率。预测老旧设备运行年限,进行老旧设备的提前更新换代预警,避免老旧设备大面积宕机。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篇2   专业能力   风险管理序列从业者既要掌握相关授信业务知识和审批政策,也要了解宏观经济、相关行业趋势,以及必要的财务和法律知识。在审批的过程中不是刻板地硬套规则,而是能够根据项目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授信条件,从而化解风险,为银行赢得利润。对于高级从业者来说还需要具有引领业务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制定科学的授信政策,进行有效的信贷资源配置,指引业务发展方向,为业务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机会。因此风险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广泛学习各类知识、快速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洞察力   风险管理从业者需要有能力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和对细微环节的觉察,判断企业的发展潜力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现金流、企业家素质、企业的某个重大的经营决策、行业相关的某个突发事件、发起该项目的客户经理的个人品质等都能成为风险管理从业者做出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优秀的风险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财务报表中的蛛丝马迹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再通过深入地佐证分析确认企业经营漏洞,从而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授信风险。因此对风险的敏锐洞察力是风险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   责任心   每个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责任心,风险管理工作强调从业者要使用好手中的权利,不能利用手中权利去谋取个人私利;同时也要能够为组织的长远发展负责,为了组织的终极利益,敢于冒风险,敢于承担个人责任。风险管理从业者不能过多的考虑个人风险,将个人风险凌驾于组织风险之上。在相关政策指引下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模棱两可的地方,这时既需要风险管理从业者的专业判断,也需要有一种为了全行的业务发展负责的"精神,果断做出决策,而不是将问题上交或在等待中失去机会。   独立性   风险管理工作与很多人的利益相关,某些人甚至是领导,会通过个人权力对风险管理从业者施加压力,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坚持组织利益第一的原则,即使受到暗示、阻挠、甚至诽谤,也不改变初衷,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当然,这种独立性也需要从业者能够主动吸收他人的合理建议,但是不受其左右。以往大量事实证明,正是风险管理人员具备了这种独立性,在关键的时刻避免了业务风险,维护了组织利益。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篇3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会计部位风险点的形成一般说都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是由业务发展与人员配置、人员素质不适应导致的制度把握不透、管理不到位形成的;主观原因是由于网点负责人或管理部门管理不严、监控不力,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违规违章操作,思想道德滑坡而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检查不到位,监控不严   一是网点、管理部门的管理检查不到位或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查出或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检查的内容、方式方法、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对检查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三是网点无专职风险主管,由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兼职造成的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监控不严。   (二)业务推广与人员配置和业务素质的不协调   业务品种的推出与人员配置和部分柜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业务处理风险增大。一是网点过分强调业务的发展而忽视了业务人员的配备,容易造成操作人员一人多岗、串岗、混岗等违章现象,潜藏着风险隐患。二是前台人员变动频繁,对新业务培训不足,业务不熟练,造成的操作风险。   (三)新业务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   新业务的推出,由于配套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等的不配套,或者制度执行人、管理者对新业务掌握不透、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存在的风险。综合客户服务系统上线后,由于操作系统的变化较大,也可能存在一些管理不到位衍生的风险点。如前台操作程序变化,库包、业务印章个数增多,单证管理分散,现场监管难度较大;网络运行故障影响前台营业,后台操作失误导致前台业务处理错误。   (四)工作责任心不强,劳动强度大,思想教育不到位,道德滑坡   一些营业网点由于业务量大,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焦虑问题,潜藏着会计失误的风险隐患。在营销指标和各种“数字”下网点也没有什么时间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一些员工对内控管理掉以轻心,有章不依,有规不循,不加重视,放纵自行。   二、建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在充分认识会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如何以新巴塞尔协议提供的操作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管的架构以及国外银行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管理获得强劲的原动力。其次,进一步强化会计集中管理,实现与总行的数据大集中。科学合理界定前后台业务办理范围,规范营业网点交易与后台核算分离模式。再次,不断完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要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审视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使各项制度在责任上有明确划分,使各项规章相互配套,相互协调。最后,各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严格推行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主管委派制、会计督导员、稽核员委派制度等办法,将风险管理人员与会计管理人员相对独立,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选手与裁判”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首先,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制定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和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通过各环节设置相互制约的职能岗位,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其次,严密程序,强化管理。要按照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所有岗位都要制订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再次,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解到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   (三)建立会计流程监督体系   创新管理控制手段,应充分发挥高科技在会计管理方面的作用,在目前情况下,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应减少人为的控制操作,不断实现“人控”向“机控”的转变。首先,建立预警系统,对异常的资金活动,系统自动进行预警提示,复杂业务以及需要当时作出会计估计、判断的事项,应及时产生相应的报告信息。其次,建立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会计稽核模式。通过研究当前会计风险的特点、近期出现的共性问题确定专项稽核主题,制定稽核预案,明确各阶段稽核重心和稽核方法。再次、建立长效、系统、有序的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测试制度。二是建立各项制度评估机制。三是建立、落实会计工作问责制度。四是要建立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及柜台员工风险防控能力评价制度。   (四)以人为本,构建会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首先,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不仅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事情,也是基层行负责人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基层行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要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头戏。   其次,要充分发挥委派制会计主管在基层行会计管理的中坚力量,一是理顺委派制会计主管的责、权、利关系。二是要明确委派制会计主管的具体目标和责任,让委派制会计主管从繁杂的各项事务中解脱出来,做好该做的事,管好该管的人。三是将会计主管在人事、工资等方面从基层行中独立出来,以确保监督主体身份以及监督行为的中立性。   再次,开拓会计队伍建设思路,全面增强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基层行的会计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行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技能熟练的业务操作队伍。通过业务培训和有计划、有步骤的岗位定期轮换,有意识地培养若干业务骨干,将有防范意识的高素质人员选配到会计队伍,特别是会计的重要岗位。最大限度地为会计人员拓宽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

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度量的指标有哪些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风险的定义及其度量方法。  (一)信用风险  1.信用风险涵义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足所有囚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鞋提取款形成挤兑等等。  2.信用风险度遣  (1)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包括专家制度模型、Z评分模型等。  (2)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主要包括: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 Model(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附加型)和宏观模拟模型(CPV模型)。  (二)市场风险  1.市场风险的涵义  市场风险足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的火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口益突出。  (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囝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凶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  2.市场风险的度量  早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各金融机构普遍感到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始研究如何用单个模型来度磕整个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其中JP.Morgan研制的风险模型Risk Metrics最为成功。在此风险模型中使用的风险度量指标就是VaR即在险价值。  (三)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风险的涵义  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以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表面上看此次危机足银行流动性缺乏所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肆意发放信用等级低、质量差的贷款导致的。  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具有传导性。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这使得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不能保持正常的头寸,则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问题将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正任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传导到美国金融各个领域进而传导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领域的危机。  2.流动性风险的度量  (1)静态分析方法  ①存贷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等于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指标在很人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这一比例愈高,表示流动性愈低,风险越大。  ②流动资产比率:它分为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率以及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率两个层面,该比率愈高,表明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愈小。  (2)动态分析方法  ①流动性缺口法  流动性缺口衡耸的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目前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流动性缺口是静态缺口,资产和负债不断变化而产生的缺口足动态缺口。这。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特定的时间序列中银行未来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  ②现金资本模型  一般适用于比较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模型首先假定银行不能获得任何的外来融资。通过评估银行所有的资产的流动性,来分析资产的可销售性,再运用适当的折扣率,来计算通过资产出售能够维持多久的流动性。  (四)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  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问,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制度变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作为高风险行业并从事经营货币业务的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则务必做好控制自身潜在风险的任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银行风险防范措施。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观察分析,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从商业银行诞生至今的经营历史中,其收益与风险总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伴随着商业银行而存在。收益是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但是风险却是商业银行为追求收益而付出的代价,为追求较高的收益就必须承担较高的风险,如果不想承担风险,就只能获得一个平均的收益。因此,如何在追求收益的过程中更好地防范和控制好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一个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颇费精力但又不得不时时刻刻认真对待的事。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   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是理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目前理论界对风险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   (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   (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   (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   (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可见,对于风险这一概念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对风险的上述解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   综合以上诸多定义的分析和比较,笔者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相背离从而产生损失的一种不确定性。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故其风险既可狭义地理解为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的偏差,又可广义地理解为经营现状与发展目标的偏差。笔者认为所谓商业银行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任何业务经营中的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从经营对象看,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而不是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物质商品,因此,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均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损失风险。存在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控制好风险。对银行来说,通常的风险公式是:业务内在风险―可控制的风险=剩余风险。很显然,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被控制的风险量越大,剩余风险就越小,因此,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地衡量风险,清醒地知道风险在哪里,及时地监测风险,并有效地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虽然得以建立但还不完善,运作欠规范,产权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些体制劣势使得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差。另外,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风险管理理解不到位,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到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只关注业务量的扩张和发展,对盲目发展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重视不够,风险意识淡薄。绝大多数银行员工认为,风险管理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大部分业务人员错误地将对风险的重视和管理放在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认为对风险进行控制与降低业务量是一回事,而没有将风险与利润密切联系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理解欠缺,简单地认为风险控制就是减少业务量,采取单纯缩减业务量的错误极端方式来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   3、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落后。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使用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和信贷资产分类系统,并自主开发了小企业评级模型等技术工具,但量化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操作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工具仍属空白。国际银行的风险计量依赖于基础数据,内部评级比较完善,同时还借鉴中介机构的外部评级结果,帮助实现信贷决策。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来看,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比较薄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同国际先进做法相比都存在差距,主要判断式信贷决策仍占主流。   4、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的业务风险扩大。   首先,由于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融资方式上带来的竞争及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降,许多商业银行放弃稳健经营原则,通过发展高风险业务取得较高的收益,加大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传统体制下银行的经营风险完全由国家来承担,使一些银行误认为没有资本金一样可以扩张,从而重规模轻效益,经营效益不能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从而使一些危害银行长远发展的业务大规模存在。再加之有些银行员工素质不良,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及银行内部的监督防范措施不力,也导致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5、风险管理人才欠缺,人力资源储备不够。   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所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采用了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因此,风险管理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无论是在商业银行界还是在受高等教育人群中,从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差距, 这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的策略建议   商业银行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银行风险降到最低,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与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风险具有不可规避性,因此银行需正视风险的存在,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管理意识应该融会贯通至整个银行内部以及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即银行的每个员工在进行每一项业务时都必须时刻牢记风险因素,并将风险与收益相比较的意识牢记心中,同时清晰地认识和明白控制风险和创造效益同样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公司各级管理层需在其经营理念中加入风险管理理念,同时设计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收益的效果扩大到长期,以保证风险管理文化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   3、建立宏观经济预警系统。   (1)加大对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研究,从战略高度上确定银行业务的重点方向。银行在正常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之外,应服务于决策层的专门机构,研究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把握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提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行业,尽量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   (2)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要关注资产或项目当前存在的风险,同时也要对未来的风险作出评估,并且建立可能的应对措施。也就是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具有前瞻性,它不仅要看到眼前的风险,更要预测未来的风险。   4、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5、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应对危机时,企业会有新的需求、新的服务工具和新的产品的要求,这应该是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重要时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形成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期。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新的需要及时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在新的层面拓展客户服务能力。这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和积极态度,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创新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是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要充分提示风险,有效地建立经营管理风险政策,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梳理经营管理流程,所有的新兴业务和新兴产品都以事前的风险论证为前提,使风险程度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   6、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   由于风险管理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按照自身形成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类型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风险管理队伍。在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面,可以采用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并通过笔试、实战等形式进行筛选,留下更优秀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针对中、低层管理人员,还需覆盖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风险管理决策权所在的管理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从上至下的管理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识别、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项长期重大的意义深远的艰巨任务。只有结合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才能避免商业银行的损失。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多重要

  新时代新经济的大背景下,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战略布局非常重要,把风险管理内嵌到银行战略管理框架中,作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分析项目,是一项颇有价值的思考。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在战略中的角色   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银行都将战略内容聚焦前台业务,而如风险管理这样的中台工作却很少在战略中体现。国内同业间战略同质化现象显著,导致各家银行的业务大同小异,造成银行业内存在金融供给过度与金融服务不足并存现象。缺少因地制宜的战略定位思考,很难体现出银行的差异化经营,致使某些业务领域过于激烈,相继削薄利润卷入低价博弈,本想持续经营但另一方面却是钱越来越难赚。当市场上呈献新需求,银行对客户真实需求反应滞后,进而丢失了产品创新机会。   风险和收益是业务发展的一体两面,银行战略需正视银行风险因素,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关键问题。比如普遍存在的业务结构失衡、风险决策传递偏差、协同力度偏弱等,均应该是战略内容的必选项。换句话说,全行业务战略必须体现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化解属性和自身变革属性,打破组织壁垒和管理上惯性阻碍,否则势必会造成战略偏离和战略风险。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银行风险管理需与时俱进,挣脱原有管理惯性约束。找到这个时代中当前经济周期内最敏感的风险因素,找到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痛点。例如哪些是银行需首要化解的风险,风险集中在何处(集中在哪些行业、客群、产品、区域和 渠道 等),化解这些风险需要采取什么举措等。特别是当传统银行业务突破局限,寻求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以往 经验 和国外经验的借鉴性非常有限,新兴业务的风险管理完全依赖银行自身积极探索。    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突破重点   1.风险管理需要突破内部管理壁垒   银行内部跨界合作问题一直是管理痛点,条线间、机构间、部门间、系统间等信息壁垒严重,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由于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银行客户需求越发综合化,业务摊子铺得越大矛盾越显突出。亟需从战略的高度统领,消化掉隔阂,让风险管理的工具和 方法 在条线间、机构间、部门间得以畅行,让不同机构和部门对风险工具的计量结果达成共识。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需要有效推动内部管理转型中的利益再平衡。利益再平衡会触及到岗位、职责等敏感问题,操作不好会对稳定性产生较大冲击,这是在考验最高决策者的智慧。   2. 主动对接新市场、新产业和新经济   银行传统风险管理一直以来甚少采集和洞察新市场、新产业和新经济的风险因素。比如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大背景下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对银行传统 商业模式 提出挑战,正在慢慢改变银行业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支付和渠道方面的创新,与交通、饮食等行业对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衣食住行消费方式。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无法快速有效识别互联网模式中的粉饰和欺诈成分,需采用完全不同版本的新流程和新模型去伪存真。所以新时期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需要主动对接新市场、新产业和新经济信息,格外突出对客户、交易对手和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这一点是风险管理必须担当的。   3. 模型分析结果的推广应用   多数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部门脱节,风险模型产出物不能在业务链条上有效地推广应用。战略内嵌型风险管理应该让风险模型分析出来的结果参与经营决策,干预高风险业务,让风险管理能按照战略意图有效传导。在应用环节可以灵活设置调整项来呈现业务策略,防止经营部门实际执行上出现大的偏差。切忌最终结果悖离全行统一的战略。另外,确保风险模型产出物推广应用落实到底,需要合规、审计等监控、严查,坚决杜绝监管合规和内部管理“两张皮”。   4. 主动与最新监管政策对接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监管理念、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比如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业务规模效应更强,随之而来的风险效应打破地域、行业所限,属地化监管很难适应互联网特征。这势必会带来监管层面的重大动作,从近期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便可见端倪。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应该主动与监管对接,找到风险管理偏好和最后底线,适应“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推进,顺应互联网与传统银行业持续融合大势。   5. 把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配置项   风险业务方案落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类业务方案的本质是分析数据。风险识别、采集、量化、限额、决策和汇报等非常依赖数据,内部管理和监管报送均是以数据呈现,所以数据是风险管理中非常关键的资源保障。风险量化的前置条件是具备优质的数据原材料,作为量化模型的输入端,如果数据质量不达标、数据供给不及时,模型做得再好也是徒劳。长期以来银行顺应巴塞尔协议合规来推动风险管理建设,主要聚焦在风险量化层面,对银行数据生态缺少全面认知,这样计算出来指标的权威性和应用价值在哪里?怎么可能在业务细节中发挥作用呢?如果说信息系统建设是风险业务方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数据资源配置则是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百米。    全面风险体系化建设   与基层岗位员工交流时会发现各条线、部门都很忙,但从分析结果看单位成本的产出价值并不大。究其根源是风险管理缺少体系化,因为没有体系化的管理规范,导致流程繁冗、工作重复、返工率高u2026u2026好多工作都是白忙活,没有任何价值。   银行全面风险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实践探索特征,但与银行业对风险体系化的关注和期待相比,特别是银行风险管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相比,其在最后落地环节显得十分薄弱和滞后,具体表现就是在操作层面效果达不到预期。所谓体系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前、中、后台间互联互通,深化部门间配合,提升流程效率,也要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打造互信融合的责任共同体。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关键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的管理者要承担来自股东方、监管机构、客户与竞争对手的压力,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日益趋紧的监管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所以战略内嵌风险管理必须直接面对痛点问题,解决重点问题,只有借助全面体系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才能列出风险清单,找到哪些风险是最令管理层和监管层担忧的首要风险,风险主要集中在何处以及风险的变化主要规律,制定对高风险领域采取的举措。   十几年之前,银行业开始聚焦巴塞尔协议,使得国内银行与国际先进风险管理对接,银行业的同仁们开始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量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经过这十余年探索与实践,优秀同业已经申请合规,越来越多银行已经认识到构建适应大环境的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既是进一步促进凝聚行业共识、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迫切需求,也是今后有利有效有序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普惠等多方面发展的安全保障。银行亟需构建全面风险建设体系,把守可行性、统一性的底线,形成各自业务战略为导向,稳健、合规、量化、共享为根基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新姿态。    风险管理从蓝图走向现实   让风险管理从蓝图走向现实的第一步是准确制定风险偏好,银行风险管理偏好源自于顶层战略,是战略意图在风险维度的生动呈现。风险偏好是传达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董事会及高管层对风险偏好的设置和管理担当非常关键。风险偏好综合阐明银行股东、监管机构、客户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为了达到既定使命而愿意承担的风险性质及水平,设定风险偏好需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以及未来经济和经营等多方面因素。当然制订风险偏好也是需要一整套标准化流程匹配的,制订风险偏好本质上体现银行基于过往业绩对未来业务的预期以及实现这种预期的内部能力判断。   将源生战略的风险偏好传导至业务操作层面,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基于银行愿意承担的在其总承受能力范围内的风险量、价和结构,明确风险容忍度、类型、集中度、应急预案和风险轮廓等具体指标,利用风险体系化工具(组织、制度、流程、工具等)将宏观战略逐层拆分并传递到微观业务细节。同时可以采集基层的经营数据汇总分析观测与战略意图期望的业务结构和布局是否吻合,是否与股东、客户以及监管机构的认知以及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匹配,侧面也能够检测全面风险体系化的效率性。   另外一个重点是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新一代风险管理方法论的创新亮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压力测试在宏观层面是在银行基于战略开始到业务规划、经营计划、资源配置和指标量化等各方面,通过统一设计压力情景,协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各类型子模块联动开展压力模拟,自上而下一整套压力状态下的业务模拟过程,最后观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本和流动性等项目的压力表现。压力测试工作在操作层面上是对一些管理指标在极端情形下的深度诠释。压力测试思想贯穿于整个银行风险管理中,在每一个管理工具中均可以引入压力测试工作,侧面发现管理中的痛点。   最后,可以借鉴监管最新量化指标,准确设置风险额度。将资产、资本与收益更为紧密结合在一起,设置上体现资产、风险和收益的短中长期目标,体现“轻资产”“轻资本”和“轻成本”的行业经营新理念,推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找到业务结构最优化空间,实现战略贯彻执行,引导业务实现短中长期的持续健康增长。    让风险管理创造价值   当前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特征较明显。从速度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2017年是6.9%。虽较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有所放缓,但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排名仍位前列。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构建全球化新格局、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最优配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持续融合升级等等,表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在这样一个经济大势之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向更高形态迈进,这是经济长周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   风险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寻找收益和风险平衡点的艺术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建立规范有纪律性的业务流程,是创造持续稳定效益的重要保障。基于对风险的充分理解,洞悉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银行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使得资产组合承担的每一分风险都能创造最大价值。从核心竞争力和商誉的角度思考,强化源生于战略的风险管理建设,加强信息披露,让监管机构放心、确保市场认同、得到同业尊重、获取客户和投资者的信任,提高和维护银行信誉,有助于全面提高银行竞争力和资产规模。 相关 文章 :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什么 2.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 3.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4. 银行管理论文 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九大理念”与“九变策略”是哪些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哪八大类风险?

http://baike.baidu.com/view/978877.htm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问题一:如何做好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工作 一、强化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进国际银行业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控制文化氛围首先要明确操作风险的科学含义和风险控制手段及方法。   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对操作风险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失当或失败,以及由于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的危险。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控制和外部事件两个层面,主要包括:人员风险、制度和流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操作策略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有效实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根据2002年9月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似,锦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注重资产规模的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期在区域银行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完成最初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在这一发展阶段,银行的风险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能够意识到风险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度上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银行风险监管要求的不断深入,管理层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形成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将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与银行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做到“实用、管用和会用”,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项目的实施,锦州市商业银行引入了科学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加强了对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在银行内部,将风险管理由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银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使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的所有银行员工对内控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和含义有了准确的理解,清楚地认识到银行内控与操作风险和每名员工的相关程度。通过培训,员工们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岗位风险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做到合理有效地控制风险。   在强化对内控和操作风险理念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的同时,项目小组对原有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仅是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要求,并且成为衡量部门绩效的成本因素,直接影响部门的经营效益考核结果,进而形成管理者和员工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事前培训,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已经将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每名员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和岗责体系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而科学的岗位职责设计能够确保每名员工在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上的明确分工,进而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保证分工的有力执行。项目小组结合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最佳实践对自身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造,对岗位职责进行了重新设计。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建立有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和前提。锦州市商业银行注重通过加强银行治理,强化股东会、董事会职能,从源头上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中,进一步强化了董事会和各委员会的职能,确保董事会......>> 问题二:如何防范银行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贷款业务都会存在风险,也就是常说的风险无处不在。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邮储小贷目前主要风险应当以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为主要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不是一、二句可说完的,这方面内部有很多文件、规定了。你可以向信贷部门咨询。 问题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 为了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信用教育,倡导信用至上。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培养 *** 及其经济管理、司法部门的信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经济秩序的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经常组织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一批企业信用等级,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受到曝光,并受到联合制裁。  3、建设信用记录制度,防止银行误入“信用陷阱”。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4、理顺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真正奠定银行信用往来的基础,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四:银行如何防范贷款风险 银行防范信贷风的措施主要有:还应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坚持既定的经营方向,以提高管理能力。详细如下: 1、进一步提高贷审分离制。提高贷审分离制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的入手:一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二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因此既需要审贷分离,更需要审贷配合,尽快完善科学、标准的审批制度。 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 ②、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 ③、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并注重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一些夕阳产业,商业商业银行必须严控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贷款退出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经济信息,最终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 4、加强贷后管理,加强全程控制。就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贷款后的项目建设、运营到还贷完毕的时间远远长于贷款决策的时间。为保障银行利益,实现管理目标的贷后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问题五:如何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 *** 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 *** 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 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 问题六:如何做好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工作 你这问题都能直接写篇论文了 直接去论文库搜吧 问题七: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 问题八: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治有哪些 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第一点是尽量减少相关的情况的方式,这是要做好事前的一个相关的处理,事前很是重要的,不可忽视。事前做的好能够减少许多信用方面的风险。 事前,商业银行要做好相关的调查,调查信贷者的信用情况,这是关键的。对于信用不太好的信贷者尽量不要去贷款,否则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其次,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要加强对事中的监督,不是把钱贷出去之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就高枕无忧了,这是不行的。一定要加强对信贷者的监督。这是必要的。 监督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确实会有一定的作用。这样会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督的方式有很多,时刻的保持对信贷者动态进行相关的了解,这是必要的。 必须要明确的是,信用风险肯定会有一部分发生,这就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一定的准备可以减少信用风险对自己银行的危害。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系统是有必要的。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加强对自己的监管是关键。 问题九:银行风险管理重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即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款而违约所形成损失的可能。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的价格变化使头寸蒙受的损失,它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等。三是操作风险。即因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和不规范的内部操作程序而形成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点多面广,且管理水平、宽严程度不一等原因造成的,也是较容易出现的风险。市场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汇率和利率管理还没有完全放开,这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小的。 从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和实践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这三大风险都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商业银行的倒闭和破产。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始终是一个簿弱环节,表现为规模扩张与资产实力不相适应,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质量不相匹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监测、管理、控制、防范和化解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构筑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全程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设置和审贷分离原则,设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内控审计三道防线。客户经理负责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并对营销的项目及客户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初步意见;风险经理在不接触客户的情况下,以客户经理提供的书面材料为基础,对客户的主体资格、融资背景、项目的可行性、合法合规性、合同的完整性以及抵押物产权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独立的审核审查,形成客观独立的书面意见,揭示和预测风险程度,提出降低信贷风险的措施和对策;内控审计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工作是否依法合规进行检查监督,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在没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发现风险或出现重大失误和损失,则按照相关规定,对有关部门或相关责任人进行适当的处罚。以上三道防线明确划分了三个部门之间和岗础之间的职责,形成职责分离、相对独立、相互制约。[1] 二、打好风险管理的三项基础,形成全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进行一定的投资,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提高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二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风险管理制度、措施、动态和整个运行机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三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使各个业务部门以及下至各个客户经理,对资本成本、费用成本、风险成本等,都要有所了解,使之在处理各项业务时自觉地处理好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建康有序的发展。 三、构建风险管理的三个层面,形成全新的信贷风险管理垂直方法 要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分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支行风险管理部三个层面的专业垂直管理层次,提高和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和速度。总行风险管理部主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修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并对分行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绩效......>> 问题十:银行如何防范信用卡案件风险 近年来,随着现代支付系统的健全和成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的得到不断发展,各发卡机构的信用卡发放量和消费额都在大幅度的增长。在方便国人日常非现金结算的同时,各类利用信用卡违法套现案件也呈上升趋势。目前,由于信用卡的申领手续简单、门槛低,特别是信用卡授信额度大,存在最短25天最长56天免息规定,与当前小额信用贷款申请难、利息高相比,其信用卡套现的成本很低,为信用卡套现违法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此,防控信用卡套现行为,要从多方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加强对发卡银行的监管。加强信用卡发放、审核、后期维护等管理工作。各发卡机构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取消单纯以发卡数量为考核指标的做法,严格管理和约束各行信用卡直销团队的营销活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强化信用卡发放、审核、后期维护等管理工作。 加强信用卡营销人员的监督管理。规范信用卡营销考核机制,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信用卡营销人员进行严格监督,防止出现营销人员为追求业务量而放松对持卡人的核查甚至协助造假的情况。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发卡行应跟踪关注持卡人重要信息的变动情况,对持卡人的用卡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发现可疑交易要及时核查,对已确认的套现行为要采取必要措施,如止付、降低信用额度等以控制风险,并及时通报有关部门联合处理。 强化对特约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监管。规范管理特约商户。中国银联和收单行应对各类特约商户加强管理,持续监测和定期检查,防控信用卡大额套现、欺诈等案件的发生。同时,协议中应明确特约商户不得协助持卡人套现的义务和相关违约责任。根据特约商户的规模、业务类型,对特约商户的单笔刷卡金额、POS交易总额设定警戒线,一旦触发警戒线就要进行重点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将确认套现的特约商户列入“黑名单”。 加强与税收部门协作。对特约商户的POS机交易与纳税情况进行匹配性分析,如果POS机交易总量与纳税情况严重不符,就要重点监控核查。同时加强对特约商户退款行为的管理,收单行和特约商户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对刷卡支付的消费退货,应将退货款项退回信用卡账户。 加大对信用卡套现的联合打击力度。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信用卡套现问题的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支持下,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行业组织进行内部治理,形成协作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信用卡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媒体监督。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开展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广告信息的清理和查处工作。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信用卡套现服务”、“金融公司现金服务”、“信用卡翻倍取现”、“信用卡还款无忧”等广告,实际上是企业或个人协助持卡人将信用卡的透支额度转换为现金。 大力开展宣教活动。金融机构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各界了解信用卡,并正确使用信用卡,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带来损失。同时,还可以建立对举报套现案件的奖励机制,即通过新闻媒体和企业网站向社会公布套现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引导群众积极举报,并奖励举报有功人员,以期提高套现案件的侦查效率。 加快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发卡行各自为政,同一申请人可在多家银行申办信用卡,持卡人所享有的信用额度可能大大超过其偿还能力,容易发生“以卡养卡”的信用卡套现案件。因此,应建立和完善以个人征信系统为主体的信用卡信息共享机制,设定个人总的信用额度,方便发卡行查询验证,避免为同一客户重复办卡。 同时,银行......>>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一)风险水平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二)风险迁徙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三)风险抵补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组织与制度流程设置、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分配预测资本能够对银行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支持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的风险管理部是干什么的

吃素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步骤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包括:1、风险识别:即银行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等因素,识别出可能影响其战略目标实施或经营活动产生的潜在事项的过程。2、风险计量:即银行充分认识到不同风险计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适时采用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作为补充的过程。3、风险监测:即监测银行各种风险水平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恶化前将监测数据提交至相关部门以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并确保风险在银行设定目标范围之内的过程。4、风险控制:即银行对已经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等策略,以及合格的风险缓释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其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管理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是什么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从内涵上看,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为各种自身原因主导性地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这种风险性质更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商业银行通常把合规风险视同于操作风险,多注重于在业务操作环节和操作人员上去设关卡,其结果并不奏效,操作风险仍然在银行内部人员中大量存在并不断变换手法。这就说明,简单地把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的认识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虽然大量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操作环节和操作人员身上,但其背后往往潜藏着操作环节的不合理和操作人员缺乏合规守法意识。而银行合规风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端于银行的制度决策层面和各级管理人员身上,往往带有制度缺陷和上层色彩。因此,就现实情况而言,银行即使防范了基层机构人员操作风险的发生也未必能防范制度或管理上合规风险的发生。所以,对合规风险一定要格外重视,因为它有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一般操作风险要大很多

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即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款而违约所形成损失的可能。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的价格变化使头寸蒙受的损失,它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等。三是操作风险。即因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和不规范的内部操作程序而形成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点多面广,且管理水平、宽严程度不一等原因造成的,也是较容易出现的风险。市场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汇率和利率管理还没有完全放开,这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小的。 从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和实践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这三大风险都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商业银行的倒闭和破产。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始终是一个簿弱环节,表现为规模扩张与资产实力不相适应,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质量不相匹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监测、管理、控制、防范和化解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构筑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全程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设置和审贷分离原则,设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内控审计三道防线。客户经理负责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并对营销的项目及客户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初步意见;风险经理在不接触客户的情况下,以客户经理提供的书面材料为基础,对客户的主体资格、融资背景、项目的可行性、合法合规性、合同的完整性以及抵押物产权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独立的审核审查,形成客观独立的书面意见,揭示和预测风险程度,提出降低信贷风险的措施和对策;内控审计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工作是否依法合规进行检查监督,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在没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发现风险或出现重大失误和损失,则按照相关规定,对有关部门或相关责任人进行适当的处罚。以上三道防线明确划分了三个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形成职责分离、相对独立、相互制约。[1] 二、打好风险管理的三项基础,形成全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进行一定的投资,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提高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二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风险管理制度、措施、动态和整个运行机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三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使各个业务部门以及下至各个客户经理,对资本成本、费用成本、风险成本等,都要有所了解,使之在处理各项业务时自觉地处理好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建康有序的发展。 三、构建风险管理的三个层面,形成全新的信贷风险管理垂直方法 要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分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支行风险管理部三个层面的专业垂直管理层次,提高和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和速度。总行风险管理部主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修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并对分行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绩效考评考核;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总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决策,明确细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尽职、问责和免责的标准,定期监督和检查基层行风险管理的落实情况和执行结果,并将其结果直接纳入行长绩效考核;支行风险管理部门做为最基层的执行者,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行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完善专职审批人员和风险经理制度,建立重大风险事项和应急处理机制,以积极的态度经管风险、管理风险、处置风险,努力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 四、建立风险管理的三种机制,形成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 严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行为的前提,而且也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必要保证。一是建立以资本为基础的内在约束机制。规模的扩张和发展速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只是重发展轻管理,风险的积聚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它总有一天会爆发。因此,应建立资本总量对规范扩张的硬性约束,从整体上计量、把握、监控及限制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二是建立资产组合的引导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以前的金融产品品种相对较少,90%以上的收入均为利息收入,形成了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网络升级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多。利用资产组合和投资产品的多样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进而提升整体的盈利水平和安全性。三是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互动机制。信贷风险管理不仅是信贷部门的事,也是全行的事,需要银行内部其它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互动,如会计部门、法律部门、内控部门、资金部门、计划部门等,都应有各自的手段和措施及时发现风险点或找出风险点,及时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营运氛围。[2] 五、建立风险管理的三个系统,形成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快速反映系统 本着对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的宗旨,建立三个快速反映系统,时刻把握主动权。一是建立快速预警预控系统。充分利用科技提供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存量贷款逐笔、逐户地进行分析预测,并分级预警通报,做到对风险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化解,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系数。二是建立快速的风险处置系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处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面比较广,政策性比较强,而且不同的管理层只能处置相应的风险,因此更需要一个高效的处置系统上下联动、根据风险等级系数明确处置策略、处置预案、处置权限、处置方式和处置程序等,即时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信贷风险。三是建立快速的风险补偿系统。只要经营就必然会遇到风险,这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把它降至最低最小,所以建立快速的风险补偿还是非常必要的,整个拨备制度涵盖所有信贷业务,让自我完善和自我救助来保证整体营运不受到影响,使商业银行始终健康地向前发展。

为什么商业银行 防范业务风险是首位的

1、只要把风险防范做好才能减少损失,获取更大的利益;2、这种时候银行也会选择一些合作的风控数据,比如通过“风险信息查询”系列产品,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展现企业客户或个人客户的风险图谱。3、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信贷风险,全面提高风险管控技术和风控能力。

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依次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1、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宏、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2、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3、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4、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扩展资料:核心实质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操作风险是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针对以上风险设计了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主要原因理结构不健全、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社会转型及银行变革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在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显着高于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于是,国际金融界及监管组织纷纷投入到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及组织框架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设中,现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就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现状而言,人们对于操作风险的理解与管理仍停留在较为粗浅的水平上,监管当局的工作重点始终定位于信用风险方面,监管资源向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度倾斜,以致近年来银行操作风险有不断上升之势。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什么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是稳健型的比较多,风险等级也是中低风险为主,但是依然面临了很多风险,如下:1、市场风险:市场变化会造成产品投资对象的资产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影响产品的收益和本金安全。2、政策性风险: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产品的预期收益和本金安全,比如国家打破理财市场刚性兑付的政策,一度让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本金亏损和收益下滑。3、管理风险:买理财产品是将资金交给信任的管理人投资,如果管理人经验或者执行力不足,可能影响到产品的投资运行。4、提前终止风险:为保护客户利益,银行有权利根据市场变化提前终止产品,可能导致不能按预期期限获取预期收益。5、流动性风险:一些理财产品是封闭式的,在封闭期不能取出,不提前终止,而封闭期越长,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6、兑付延期风险:如果产品投资的资产无法及时变现等造成不能按时支付本金和收益,则可能面临产品兑付延期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包括:1、风险识别:即银行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等因素,识别出可能影响其战略目标实施或经营活动产生的潜在事项的过程。2、风险计量:即银行充分认识到不同风险计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适时采用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作为补充的过程。3、风险监测:即监测银行各种风险水平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恶化前将监测数据提交至相关部门以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并确保风险在银行设定目标范围之内的过程。4、风险控制:即银行对已经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等策略,以及合格的风险缓释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其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管理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指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商业银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包括:1、风险识别:即银行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等因素,识别出可能影响其战略目标实施或经营活动产生的潜在事项的过程。2、风险计量:即银行充分认识到不同风险计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适时采用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作为补充的过程。3、风险监测:即监测银行各种风险水平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恶化前将监测数据提交至相关部门以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并确保风险在银行设定目标范围之内的过程。4、风险控制:即银行对已经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等策略,以及合格的风险缓释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其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管理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指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措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操作风险是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针对以上风险设计了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步骤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所以我们应该要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   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   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此外,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有:   ①专家调查列举法   ②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③情景分析法   ④分解分析法   ⑤失误树分析方法   2.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量化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准确的风险计量结果是建立在卓越的风险模型基础上的,而开发一系列准确的、能够在未来一定时间限度内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的数量模型,任务相当艰巨。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   3.风险监测   ①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②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并随时关注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施质量/效果。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应当实现以下目标:   ①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要求,并在成本/收益基础上保持有效性;   ③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按照国际最佳实践,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一、风险分散   (一)含义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二)主要作用   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完全正相关),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   (三)实现手段   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国家的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一)含义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二)主要作用   风险对冲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实现手段   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一)含义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二)主要作用   风险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而对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此时采用风险转移策略是最为直接、有效的。   (三)实现手段   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非保险转移是指担保和备用信用证等为投资者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类似期权合约的工具,将风险合法转移给第三方。同时,金融市场还创造了类似于保险单的期权合约,使投资者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策略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风险规避   (一)含义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二)主要作用   风险规避使商业银行不承担风险。   (三)实现手段   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导风险管理策略。   五、风险补偿   (一)含义   风险补偿主要是指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主要作用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三)实现手段   投资者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加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银行风险管理知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以资产风险管理为基础,由银行风险测评系统、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和银行风险监管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1   (一)利率风险管理   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开拓了银行更广泛的非利息收入来源,但利息收入在银行的总收人中仍然占有重要份额。20世纪8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的变化带来市场利率的波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此利率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同时也称为违约风险。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办法,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核定客户等级和风险限额,确定客户授信总最。   过程控制,包括按照授权有限的原则,制定授权方案,完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对各类超权限授信业务进行审查。   事后控制,包括对授信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执行情况和授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对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状况作后评价,并以此相应调整授信政策和授权方案。   在整个风险控制过程中,重要环节是单笔资产的风险识别,即将若干单笔资产的集合构成的整体资产组合。其中,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又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内容。   (三)投资风险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品种的增多,证券投资风险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证券投资风险包括证券发行人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证券投资风险估计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证券价格差异率法、证券收益离差法等。风险处理包括:投资时做好市场调研预测,进行风险预防并采用分散投资原则和各种套期保值手段;投资期间做好市场跟踪,随时了解风险动向;出现问题时,择机脱手,摆脱风险,降低损失。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2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   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   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   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3   注重员工综合素质提升。   一是精选营销主力。目前很多银行网点仍然存在营销人员年龄老化,或部分人员营销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开展“全员营销”的`前提下,可以将客户经理、青年员工作为重点营销的人员来带动其他人的营销积极性,并加强考核激励机制,以业绩为导向促使员工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营销。   二是重点提升新员工业务素质。加强柜面业务的规范操作,严把开户、验印、对账、挂失等关口。提高信贷调查质量,准确掌握借款人真实信息,防止给上级行审查、审批带来误判。   三是开展案例警示教育。针对银保监综合检查发现的问题,梳理问题台账,推进有效整改,并制定成案例教育手册分发至各网点,在各类会议中组织员工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年轻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柜面经理的培训教育,切实提升风险合规意识。   四是持之以恒建设合规文化。将一年一度的“合规制度月”学习培训常态化,不定期下发合规提示,组织开展新员工合规测试,对测试不合规的进行“一对一”谈话,督促抓好业务风险的关键点和关键人。   注重网点负责人综合能力提升。   目前新员工入职一般直接分配至基层网点锻炼,因此提升网点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风险把控能力至关重要。   一是发挥“三线一网格”管理效能。让网点负责人真正成为管理员,让网点每位员工成为监督员,及时排查监测员工异常行为,建立“不敢违规”的风险排查机制。   二是有效识别网点薄弱领域。根据网点所在的区域特点、网点组别类型、网点短板类型等情况,逐一分析短处,找出突破口,有重点、有方向的改善困难现状,尽快提升综合实力。   三是把控业务发展方向。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开展中,网点负责人应该紧跟金融发展新形势,着力改善吃大户的现象,降低对大客户存款的依赖度,积极拓展县域农村长尾客户,避免大户不稳定而带来业务波动。应不断加强全员揽存意识,强化揽存技巧与话术,稳定存款,将存款波动调试在可控的范围内。应着力改善营业网点内部运营风险及客户服务方面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岗位分工发掘人员营销潜能,立足网点实际运营情况,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重点工作和首要任务,随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外部监管处罚力度的“双重加强”,银行绝不能在声誉风险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掉链子”。   一是应明确管理重点。将“三农”服务、柜面服务、自助区管理、业务收费、代理保险、理财业务、信贷风险、员工管理等热点、敏感性问题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定期研究分析和排查声誉风险隐患,对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事项,制定预案,快速处置,确保不发生声誉风险事件。   二是建立声誉风险应急处理机制。重点关注县级、镇级官方媒体和县域自媒体账号动态,一旦舆情事件发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成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部门间协调联动;积极配合公安、监察等部门的取证、调查工作,协调宣传部门、机构纾解事件压力。尤其是在处置信贷信访事件过程中,组建工作专班和应急小组,并安排专人关注舆情及事件最新动向,杜绝同类事件发酵,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是加强外部联系。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宣传部门汇报本银行支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企业、社会公众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增进地方党政机关的了解和支持,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有效化解声誉风险。

银行业常见的风险有哪些

金融风险大体可以分为8种,按成因分类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按市场主体对风险的认知可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按金融风险能否分散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下面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一、信用风险狭义的信用风险: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约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违约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金融机构信用的影响,使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二、市场风险狭义的市场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头寸由于市场价格因素的不利变动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广义的市场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头寸由于市场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可能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广义的市场风险充分考虑了市场价格可能向有利于自己和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可能带来潜在的收益或损失。三、流动性风险201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四、操作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的运营部门在运营的过程中,因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疏忽、系统的错误等,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五、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法律风险:一种特殊的操作风险,指金融机构与雇员或客户签署的合同等文件违反有关法律或法规,或有关条款在法律上不具备可实施性,或其未能适当地对客户履行法律或法规上的职责,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合规风险: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六、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交易对手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七、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因受公众的负面评价,而出现客户流失、股东流失、业务机遇丧失、业务成本提高等情况,从而蒙受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哪些风险?并简单分析原因

同意一楼高手的观点,他的回答很详细!

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中存在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从银行角度出发,抵押物随着时间会降低价值,导致债权得不到完全清偿;司法实践中,针对一个抵押物,往往会有几个抵押物权附着其上,造成清偿的先后顺序的不清晰进而导致债权的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债务人往往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抵押物的价值同时利用抵押物来抵偿贷款,抵押物价值灭失非常严重,债权的履行也就会陷入困境;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抵押物价值的灭失,保证债权的完全实现;二,邀请专家对抵押物进行评估,以具有一定溢价的抵押物为标的;三,提醒债务人行使注意义务,妥善保存抵押物。

为什么说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承担与管理

因为银行本身的目的就是盈利,用吸收公众存款来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具有一定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无论民营银行还是互联网银行,其本质都是银行,银行的核心在于经营和管理风险。在战略上将合规经营和风控管理作为立行之本,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全行性风险的底线,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的原则,将风险管理能力视为核心价值,全面管理各类风险,做到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合理授信、及时预警、有效处置。扩展资料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显现出复杂性、突发性、扩散性和快速传播性等新特征。在市场竞争方面,随着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银行面临的竞争格局、竞争的空间范围和竞争对手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我国银行业应该以长期的信誉和实力为保障,以信贷和网络优势为依托,以广泛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平台,以沿海发达城市为重点,全面优化和提升传统优势业务;进一步整合和深化现有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拓展财务顾问、银团贷款、杠杆融资、企业并购等新型投资银行业务,加强对边缘投资银行业务的前瞻性研究,完成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体系构造,力争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规模化经营。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创新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我拿腿毛都想不出这个问题。。95

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必要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是我行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又是当今金融监管的最高要求。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最高当局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我行建成“百年老店”,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业务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推出新的业务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改良,都会引起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化。比如我们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我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就应随之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不了类似的整体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我认为,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  (二)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但只要我们针对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结算、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等关键岗位和重要人员的管理,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就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我认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三)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从金融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凡是问题出得多的地方,都是忽视风险管理、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恶果。而一些发展较好的银行,则是那些一直坚持稳健经营、时时能够把握风险的银行,他们普遍具有健康的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要搞好一个银行,信贷风险文化必不可少,除了必须具有清晰的信贷管理理念、完善的信贷管理手段、健全的信贷操作规范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外,还要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如: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的;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然而,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理念,必须依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二、方式: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xxx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方式上讲,我支行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如下:  (一)按照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下列内部组织架构:  1、授信审批小组;  2、财务审批小组;  3、反洗钱管理小组;  4、案件专项治理小组。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比如:  1、保证金帐户管理制度;  2、风险识别与监测制度;  3、违约客户跟踪管理制度;  4、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5、客户进入退出制度;  6、会计交接与授权管理制度;  7、待销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8、公章管理制度;  9、atm机管理规定;  10、其他应收款管理制度。  (三)对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印押、证分管制度,印、押、证的领用、使用和交接要做到手续完整、登记记录齐全,同时,印、押、机要做到人离加锁,营业终了入库保管。重要空白凭证要设定专用库房,指定专人管理,出、入库要手续齐全,出售、使用重要空白凭证要坚持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操作。同时,加强对关键、重要岗位和人员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  (四)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对于未收到企业对账回执或联系不到客户的情况,要积极主动地到开户企业对帐,真正发挥对帐制度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与处理银企帐不符的问题,防止银行内部人员和企业人员内外勾结、联手作案。  (五)提高内控意识,保持高度警觉,不能存有丝毫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要完善异常行为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异常现象及早采取果断措施,提早介入、防范,有效控制风险。  三、难点: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难点  在整个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中,我认为,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最难点。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一种风险的文化态度,是我们生存的原则、活动、惩罚和奖励的集合,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战略、策略、偏好、政策、制度等在内的诸多子系统强力的支持背景。二是我行有近20年的经营历史,且经历了信用社、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信贷文化较为纷乱。因此,要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绝非一夜之事,它需要逐步转变过去已经形成的许多固有的观念,将客户经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保障资产质量的目标统一起来,增强信贷队伍的凝聚力和信贷人员对商业银行的归属感,进而在全行范围内灌输审慎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而且还采取科学的管理举措和积极的风险管理行动,逐步建立起“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等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与战略风险等。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三、流动性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四、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同,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五、法律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六、国别风险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七、声誉风险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作的定义是: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八、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扩展资料对策与建议一、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二、规范银行信息披露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1、首先,商业银行应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实施资产配置,这样既决定了不确定性问题。又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灵活。2、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吸收与流动机制。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动。银行通过搜集及整理相关信息,并在信息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后提供给相关决策者,可以减小信息不完全的影响。3、再次,提高资产配置质量。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可以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重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即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款而违约所形成损失的可能。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的价格变化使头寸蒙受的损失,它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等。三是操作风险。即因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和不规范的内部操作程序而形成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点多面广,且管理水平、宽严程度不一等原因造成的,也是较容易出现的风险。市场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汇率和利率管理还没有完全放开,这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小的。 从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和实践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这三大风险都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商业银行的倒闭和破产。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始终是一个簿弱环节,表现为规模扩张与资产实力不相适应,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质量不相匹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监测、管理、控制、防范和化解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构筑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全程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设置和审贷分离原则,设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内控审计三道防线。客户经理负责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并对营销的项目及客户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初步意见;风险经理在不接触客户的情况下,以客户经理提供的书面材料为基础,对客户的主体资格、融资背景、项目的可行性、合法合规性、合同的完整性以及抵押物产权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独立的审核审查,形成客观独立的书面意见,揭示和预测风险程度,提出降低信贷风险的措施和对策;内控审计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工作是否依法合规进行检查监督,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在没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发现风险或出现重大失误和损失,则按照相关规定,对有关部门或相关责任人进行适当的处罚。以上三道防线明确划分了三个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形成职责分离、相对独立、相互制约。[1] 二、打好风险管理的三项基础,形成全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进行一定的投资,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提高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二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风险管理制度、措施、动态和整个运行机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三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使各个业务部门以及下至各个客户经理,对资本成本、费用成本、风险成本等,都要有所了解,使之在处理各项业务时自觉地处理好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建康有序的发展。 三、构建风险管理的三个层面,形成全新的信贷风险管理垂直方法 要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分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支行风险管理部三个层面的专业垂直管理层次,提高和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和速度。总行风险管理部主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修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并对分行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绩效考评考核;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总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决策,明确细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尽职、问责和免责的标准,定期监督和检查基层行风险管理的落实情况和执行结果,并将其结果直接纳入行长绩效考核;支行风险管理部门做为最基层的执行者,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行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完善专职审批人员和风险经理制度,建立重大风险事项和应急处理机制,以积极的态度经管风险、管理风险、处置风险,努力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 四、建立风险管理的三种机制,形成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 严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行为的前提,而且也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必要保证。一是建立以资本为基础的内在约束机制。规模的扩张和发展速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只是重发展轻管理,风险的积聚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它总有一天会爆发。因此,应建立资本总量对规范扩张的硬性约束,从整体上计量、把握、监控及限制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二是建立资产组合的引导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以前的金融产品品种相对较少,90%以上的收入均为利息收入,形成了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网络升级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多。利用资产组合和投资产品的多样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进而提升整体的盈利水平和安全性。三是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互动机制。信贷风险管理不仅是信贷部门的事,也是全行的事,需要银行内部其它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互动,如会计部门、法律部门、内控部门、资金部门、计划部门等,都应有各自的手段和措施及时发现风险点或找出风险点,及时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营运氛围。[2] 五、建立风险管理的三个系统,形成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快速反映系统 本着对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的宗旨,建立三个快速反映系统,时刻把握主动权。一是建立快速预警预控系统。充分利用科技提供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存量贷款逐笔、逐户地进行分析预测,并分级预警通报,做到对风险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化解,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系数。二是建立快速的风险处置系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处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面比较广,政策性比较强,而且不同的管理层只能处置相应的风险,因此更需要一个高效的处置系统上下联动、根据风险等级系数明确处置策略、处置预案、处置权限、处置方式和处置程序等,即时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信贷风险。三是建立快速的风险补偿系统。只要经营就必然会遇到风险,这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把它降至最低最小,所以建立快速的风险补偿还是非常必要的,整个拨备制度涵盖所有信贷业务,让自我完善和自我救助来保证整体营运不受到影响,使商业银行始终健康地向前发展。

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答案】:A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将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规模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商业银行如何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就是需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一)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二)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组织与制度流程设置、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分配预测资本能够对银行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支持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银行的风险管理部是干什么的

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部门是负责建设完善包括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工具方法、信息系统等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缓释以及风险敞口的报告,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扩展资料:银行工作注意事项:1、银行不是个可以犯错改正的地方,而是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银行工作是和钱在打交道,所以管控是非常严格的,哪怕就是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差错,也会被各级部门严查并且惩罚的。2、票据很重要。不在银行工作的人可能都不知道票据有什么用,但是银行所有的留存票据都是会计凭证,如果丢失会有很严格的惩治措施,所以千万把票保存好。3、工资跟着绩效走。银行的工资都是绩效紧密挂钩的,所有上个月可能还是过万,这个月就可能会只拿几千了,所以花钱要有计划。4、不要以貌取人。有的大客户穿着不是很华丽,所以不要以貌取人,否则很可能导致重要的客户资源流失。5、银行工作并不清闲。虽然正常上下班时间,但是在上下班时间的前面有晨会,后面的结账看票,所以过得并不清闲,而且心时刻在紧绷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是什么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又称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为各种自身原因主导性地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这种风险性质更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合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岗位手册也是一个相关制度和相应做法持续修订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这一合规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扩展资料: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一、树立主动合规意识,克服被动合规心理。合规是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基本内在需求,也是银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制定合规政策,组建合规部门。合规部门是支持、协助银行高级管理层做好合规风险管理的独立职能部门,一线业务部门对合规负有直接的责任,高级管理层对银行合规经营负有最终的责任。构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需要设立专职的合规部门,并且要确保合规部门不受干扰地发现、调查问题,让合规人员及时地参与到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使依法合规经营原则真正落实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位员工。同时,要制定和核准一个符合商业银行自身特点且行之有效的合规政策,它是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摸索出一条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运行机制和治理操作风险的治本良策。三、建立举报监督机制。要在员工中树起依法合规经营和控制合规风险的意识,必须建立举报监督机制,为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有效的举报保护和激励机制。四、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情况登记和风险提示制度。五、将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在“流程银行”基础之上。要彻底打破以往承传多年的在稳定和封闭的市场环境中、在金融产品单一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部门银行”体制,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各管一段的部门风险管理模式,有效避免各自为政、相互扯皮现象,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统一封闭流程,以既服务好客户、又控制好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为原则,优化和精简业务流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规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  (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

如何做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

一、强化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进国际银行业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控制文化氛围首先要明确操作风险的科学含义和风险控制手段及方法。   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对操作风险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失当或失败,以及由于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的危险。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控制和外部事件两个层面,主要包括:人员风险、制度和流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操作策略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有效实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根据2002年9月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似,锦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注重资产规模的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期在区域银行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完成最初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在这一发展阶段,银行的风险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能够意识到风险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度上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银行风险监管要求的不断深入,管理层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形成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将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与银行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做到“实用、管用和会用”,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项目的实施,锦州市商业银行引入了科学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加强了对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在银行内部,将风险管理由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银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使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的所有银行员工对内控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和含义有了准确的理解,清楚地认识到银行内控与操作风险和每名员工的相关程度。通过培训,员工们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岗位风险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做到合理有效地控制风险。   在强化对内控和操作风险理念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的同时,项目小组对原有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仅是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要求,并且成为衡量部门绩效的成本因素,直接影响部门的经营效益考核结果,进而形成管理者和员工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事前培训,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已经将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每名员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和岗责体系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而科学的岗位职责设计能够确保每名员工在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上的明确分工,进而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保证分工的有力执行。项目小组结合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最佳实践对自身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造,对岗位职责进行了重新设计。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建立有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和前提。锦州市商业银行注重通过加强银行治理,强化股东会、董事会职能,从源头上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中,进一步强化了董事会和各委员会的职能,确保董事会能够真正在银行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在完善原有职能的同时,将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计稽核管理委员会、提名管理委员会、信息管理委员会和战略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  在风险管理和内控项目中,锦州市商业银行着重强化了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门的工作职能。垂直独立权威的风险管理组织机制是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健全配套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和配套措施。为全面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成立了由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管理。风险管理部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包括政策约束,流程规范以及有效量化支持工具实施风险管理,将各类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锦州市商业银行注重通过内部稽核部门发挥监督和控制职能。通过建立全行具有高度权威性与独立性的稽核部门,进一步增强其作为内控重要监督部门在内控评价与监督方面的职能。稽核部是全行最高的稽核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下属各经营机构以及各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与稽核,同时直接向董事会及稽核审计委员会负责。目前总部正着手对下属机构进行风险分类,根据不同机构风险等级的采用差别化的稽核方式,强化对存在较大风险机构的稽核审计工作。调整后稽核部大大提高了在监督审计方面的稽核检查力度及检查有效性。   三、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体系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是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质量的基本保证。锦州市商业银行通过完善各部门与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优化风险控制流程来降低和防范操作风险,将系统、标准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各类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当中,全面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建立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更好的体现风险管理的独立性,锦州市商业银行在原有单一的业务线基础上分离出风险管理线,建立了风险经理制度,对每家支行派驻风险经理,负责对支行风险的全面审查工作。风险经理由风险管理部管理,不隶属于每家支行,从而避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导致的对风险的忽视。通过实施稽核专员制度,稽核专员负责对支行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操作风险问题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并按照各支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不同确定现场稽核频率。   项目小组设计了风险信息报告和评估反馈机制。建立覆盖全行的风险信息报告机制的目的在于及时、全面、完整地向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银行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各类风险与内控状况,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确保稳健经营。风险报告路线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部门或者支行向总部对口管理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必须向风险管理部门报送。建立制度评估反馈制度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报告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缺陷,不断地提高规章制度的适应性和操作性,从而增加对基层机构的控制能力。   在制度设计的同时,锦州市商业银行对原有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减少了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的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了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最终审批人的风险责任。得益于先进风险控制方法的引入,虽然监控环节减少,但是信息传达的透明度提高,加之激励约束机制与风险责任的直接联系,因此提高了风险管理的质量并且降低了管理成本。   四、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内容的绩效和薪酬考评体系   实施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对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具有根本性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在于与之相关的效用激励,忽视风险控制的激励机制只能将员工的行为动机转向单纯的规模和简单的利润导向。为提高对员工的风险约束,项目小组在建立涵盖风险内容的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员工薪酬考评体系,将风险考核纳入了员工激励机制。   在对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中,项目小组设计了科学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运用平衡记分卡实现了绩效考核要素的全面性要求,引入了包括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在内的综合性银行绩效指标,避免了原有考核体系由于指标间相关性造成的激励冲突,将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作为重要因素明确地纳入考核,体现了考核标准的科学性。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项目小组设计了包含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的员工薪酬体系,通过采用不同的薪酬结构和支付期限避免了风险偏好不同员工之间的激励冲突。   五、锦州市商业银行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未来规划   良好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要通过充分有效地实施才能实现,锦州市商业银行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完善新体系的实施工作,确保项目设计目标的最终实现,并将继续推动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工作以及加强风险量化管理精确化的准备工作。   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文化氛围的形成,管理体系的搭建,还是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实施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风险和内控项目实施的目的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持续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锦州市商业银行将时刻关注国内外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的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和经营需要的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向国际化银行管理水平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一)风险预防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3.透支风险管理(二)风险的分散转移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1.向担保人转移2.向保险机构转移(三)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是什么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操作风险是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针对以上风险设计了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指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措施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五种策略。一、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就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的投资 名言 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风险分散的理论依据是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他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不完全正相关的两种资产),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能够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合中的资产个数足够多,该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就能够通过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完全消除。  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析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个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 措施 将而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风险转移分为 保险 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例如:商业银行首先将所有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来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授信额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限制条件。  对于不擅长且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商业银行对其配置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并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迫使该业务部门降低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  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风险规避策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其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价格的补偿。  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例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中,对于那些信用等级较高,而且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优质客户,可以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而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调高利率。法律依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理财计划的资金成本与收益进行独立测算,采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式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得销售不能独立测算或收益率为零或负值的理财计划。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行审批制和报告制。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开展以下个人理财业务,应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批准:(一)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二)为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而设计的具有保证收益性质的新的投资性产品;(三)需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个人理财业务。

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会上,IMI学术委员、上海银行董事长于今表示,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既来自表内业务,也来自表外业务。随着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其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因此,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应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加强系统研究,开展全面的日常管理。应更加重视市场风险管理。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利差波动加大;在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部分企业偿债压力加剧,市场债务违约增多;融资结构优化调整,但商业银行仍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最主要投资者,债务融资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随着金融复杂性的增加,相互交织的风险增加,市场化改革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暴露的扩大和管理的困难。因此,市场风险管理在整体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要求的新变化。一是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涉及减值和估值,进一步提高了风险计量的精度和准确度;其次,对持续期管理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一方面,资本对久期的敏感性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资产的久期倾向于穿透计量要求,应考虑其下资产的久期计量;第三,汇率风险资本权重的提升需要更细致的货币错配管理,外汇掉期交易等业务将可能增加资本占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陈中阳在会上指出,现代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标志是风险度量。风险计量在监管中的作用表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一方面,风险计量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计算银行的风险,进而更准确地计量银行应该持有的资本,使资本的多少更好地反映和吸收银行的风险,这是其直接作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督促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通过对银行风险计量的要求,进而推动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这是其间接功能。但是,风险的量化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量化只是起点,最终目的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绝大多数经典的市场风险管理案例都不是纯粹的数量问题,基本都涉及风险观念问题、制度问题和治理问题。因此,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定性风险管理和定量风险管理应该相互配合。最后,会议就中国应对风险计量管理规范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强化金融安全观念,重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安全的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第一,在宏观维度上,无论是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部门,还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必须认识到,金融不仅仅是关系到自身业务发展的小问题,而应视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体国家安全观的大问题;第二,从微观操作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应努力掌握中国境内和中国实体掌握的重要金融系统、金融数据和金融信息其次,在选择市场风险计量管理服务提供商时,应大力提倡“自我控制”原则。目前,我国为商业银行和相关主管部门提供风险监管技术服务的服务商多为外资企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风险。未来,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选择服务提供商时应坚持“自主控制”原则,在市场风险计量管理领域积极推进“进口替代”。总之,要积极培育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庞大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起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商体系和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第三,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化、创新型的金融风险计量和管理企业脱颖而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计量管理不仅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复杂的“利基领域”,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领域”,对于庞大的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更是一个大多数人不太了解的“新领域”。因此,通过充分发挥“专业化、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引导国内市场风险计量和管理企业做优做强,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发现和支持“专业化、创新型”企业的功能,调动相关企业的创新和创造力,引导更多人才和资源进入这一领域,可以从整体上加快提升我国市场风险计量和管理水平,为我国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机构实力的提升保驾护航。相关问答: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 )。

【答案】:B,C,E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五种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措施包括( )。

【答案】:A、B、C、E评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足够,应着眼于如下五个方面:①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的有效性。②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③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有效性。④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完善性。⑤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D项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计量和监测程序属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操作风险是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针对以上风险设计了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主要原因理结构不健全、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社会转型及银行变革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在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显着高于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于是,国际金融界及监管组织纷纷投入到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及组织框架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设中,现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就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现状而言,人们对于操作风险的理解与管理仍停留在较为粗浅的水平上,监管当局的工作重点始终定位于信用风险方面,监管资源向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度倾斜,以致近年来银行操作风险有不断上升之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一般来说,合规经营的P2P公司会有以下风险管理流程,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伴随着客户群和产品定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从风控管理流程来看,在客户申请、系统审核、人工审核、面签、贷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嵌入了不同的风控措施,形成了有效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但还是有很多平台接连雷劈,只能说明风控管理还是很欠缺的。一,正确理解风险控制管理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的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和金融机构信贷链条的各个环节。总的来说,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第一,风险管理列为“雷区”,这是从合规审查的角度。风险伴随着损失,预期损失不仅包括贷款本息,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罚、监管部门的处罚、外部声誉的损害等等。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根据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总行制度,明确哪些地方不能碰,哪些事情不能做,消除政策法规的“雷区”,确保业务安全合规,不留隐患。第二,风险管理“以防万一”。这是从风险判断的角度。对于一个客户,一项业务,业务部门往往看重的是客户的正常状态,比如客户的业务和财务状况是否正常,还款和结息是否正常,而风险管理则侧重于通过客户业务和财务状况的线索,分析判断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并有效控制“万一”的异常变化。第三,风险管理遵循“底线”。这是从风险缓释的角度。风险无法消除,但可以控制。假设被列为小概率事件的“如果”会发生,完成的短板不够强,怎么办?这时候风险管理就需要设置安全垫和底线。正所谓“一个坐垫”,要求客户提供抵押、担保、保证金、账户监管等风险缓释措施,或者对资产负债水平、业务增长水平、对外担保额度等连续条件提出监管要求。第四,风险管理是一记“警钟”。这是从风险预警的角度。一笔贷款已经发放。除了按月收利息,按时收之外,算完了吗?显然不是!在这个环节中,风险管理就是跟踪客户的业务动态,发现潜在的风险,对可能危及信贷资产的不利因素及时做出预警和安排。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潜在合作机会,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形成客户管理和业务运营的闭环。第五,风险管理是“后处理”。这是从风险缓释的角度。客观的说,即使做了以上所有的努力,风险还是会存在,预期损失还是会发生。这时,风险管理就起到了化解的作用。对于产生的风险贷款,结合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采取贷款重组、现金催收、以货抵债、法律诉讼、资产核销等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的风险损失。风险预警网包含大量各级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企业/个人案件信息、法院执行信息、税务信息、行政执法信息、欠款信息等。并每天更新。信息齐全,内容真实,查询简单方便。可以实时查询企业的业务变更、经营异常、法院公告、裁判文书、失信、网贷逾期、环保执法信息、股权质押、动产抵押、股权冻结等信息,帮助用户及时掌握企业异常情况,为商业银行、P2P、小额贷款、电商金融、消费金融等小微金融机构提供大数据驱动的信贷风控决策服务。在正确理解风险作用的基础上许多银行的风险控制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履行职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在对商业银行各项创新业务,以及其操作流程、管理方式、常用合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和评估时,缺乏能力和信心,部分审计意见不被业务部门接受和认可。3.对员工的风控培训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培训。由于风控部门人员数量有限,素质较低,无法履行对员工进行风控培训的工作职责。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什么是风险管理?谢邀!首先简答:提问的网友应该是指金融风险管理吧,那就是用金融工具来管理你的风险,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金融风险管理这个词汇是金融语言的核心。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玩儿金融三大要点:信用、杠杆、风控(风险管理),缺一不可,缺一就会翻车!几乎所有巨亏的金融案例、甚至倒闭的金融机构,最关键的原因(至少是主因之一),都是风控不到位。风控就好似空气一般,平时不注意,但一旦没了,人一下就不行了??迄今混迹华尔街27年,我在华尔街前后做了15年一线操盘、10年风控、二年Surveillance/compliance(市场监控/合规),风控的方方面面有专门课程详谈,这儿就简单介绍一下吧。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组成的,金融市场更是个混沌世界,而当我们去管理这些风险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定义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规则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其实是有一个思考的框架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对风险有一个认知。比如说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你不喜欢的风险是什么,你不喜欢的风险,你能承担到什么程度,这些你都必须要想清楚;第二步,就是看你手上有哪些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作用是什么,你怎样用这些工具来管理你的风险。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定之规,你的风险你自己最清楚,自己来定义。同时,你有无限多的工具可以选择,抵达目的地的道路有很多条,你只要让你自己满意就好。总之,风险是什么: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的目标:保障目前以及将来的现金流;金融风险有哪些:股票、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管理分两步走:量化风险,确定目标;选择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规避,如套利??点到即止吧。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陈思进财经漫画”系列第一部《漫画生活中的财经》新鲜出炉,谢谢关注!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1)风险价值法,是一种市场风险测量的新方法。它表示在概率给定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的大小,以此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2)信贷矩阵系统。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违约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损失)的概率。(3)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RAROC是收益与潜在亏损(VaR)值之比。决定RAROC的关键是潜在亏损即风险值的大小,该风险值或潜在亏损越大,投资报酬贴现就越多。(4)全面风险管理法。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人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5)资产组合调整法。资产组合调整方法是银行吸取证券投资组合经验而建立的一系列方法,包括:贷款证券化、并购、信用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与管理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风险对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影响日益显现。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大批跨国公司涌入国内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不断增加,使得各项业务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国家风险管理,这对现有风险监控体系和分析工具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风险的特点与分类   作为银行业风险之一的国家风险,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其居民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偿还外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因国际结算款项、投资收益等汇回受阻,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这种风险是由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通常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   1.国家风险的主要特点。国家风险与一般商业风险相比,有以下特征:   (1)国家风险是和国家主权有密切关系的风险,表现在东道国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对外国投资者或外国经营者的一些不利规定或歧视待遇。   (2)国家风险存在或产生于跨国的金融经贸活动中,属于国际之间经济交往的风险。   (3)国家风险是指一国的个人、企业或机构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不可抗拒的国外因素形成的。   (4)国家风险源于东道国的法律和法规有强制执行性,这种风险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   2.国家风险的分类。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政治风险是指境外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到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多个方面。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形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从而使贷款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到的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境外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到的风险。   3.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主权国家对于其债务责任或其公共和私有组织的债务决定,往往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债务拒绝,即取消其所有的当期和远期国外债务和资本责任;二是债务重组,一个国家宣布对于其当期和远期债务责任进行延缓或推迟,进而通过对诸如债务期限或利率等的契约修订来放宽信用条款。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各国的国家风险进行评级,第二层次是根据评级结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国家给予不同的交易信用额度,并拟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通常,商业银行采用外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定。   1.外部评级法。即商业银行直接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对国家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的评级机构定期对外公布其国家风险评级结果,如环境风险信息机构(BERI)的国家风险评级、《欧洲货币》的国家风险评级等。评级机构运用不同的方法将特定国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单独的指标以反映国家风险的高低。   2.内部评级法。银行分析家选择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变量和比率开始分析,这些变量和比率在解释一个国家违约概率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关于国家违约的历史数据考察何种变量特征性,以确认一套关键变量,这些变量可显示国家风险程度。主要的考察变量包括清偿力指标、流动性指标、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管理水平指标等。在挑选主要变量之后,一般将国家分为违约国家和履约国家两组。然后,管理者应用统计分析模型判定哪些变量能够在债务重组与非债务重组中起重要作用。一旦主要的变量及其相对重要性或权重被确认下来,就应当对各变量的当期价值进行考察,从而鉴别当前政府负债质量的好坏以及政府贷款申请人的风险等级。   根据现代资产理论,任何一个资产管理者都面临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对于跨国界贷款或从事国际贷款的银行,其受险资产主要具有非系统的国家风险特性,即受每一特定贷款国本身具有的变量因素的影响。银行国际贷款的另一种国家风险便是系统国家风险,是由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或变量因素而引起的资产损失。经济学家依据上面的逻辑思维,结合计量经济学技术,设计了多种样式的国家风险计量分析模型。目前,比较常见的风险评级模型有:多重差异分析、逻辑分析、分阶段回归分析以及政治稳定性分析等。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在大量历史数据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提炼出敏感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形成对国家风险的有效估计。在建立指标体系之后,模型提供的算法能够很好地对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及发展趋势作出整合分析。通常,商业银行对国家风险评级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建立国家风险评级的宏观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国家风险评级的微观分析模型;三是建立专家分析系统。   通过对所有国家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分析,将国家风险分为A、B、C、D、E五个从高到低的信用等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国家给予不同的额度。一般来说,A级信用等级国家没有额度限制,商业银行可以与其进行任何种类的业务往来,而且在交易量上没有限制,E级信用等级的国家没有额度,商业银行不能与其发生任何业务往来,其他信用等级国家可以与其发生业务往来,但每类业务都有额度限制。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管理   1.国家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有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仅考虑贷款对象的信用风险而忽视其国家风险,往往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带来风险损失。同时,国家风险与信用风险在风险损失补偿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如果纯粹只是信用风险,而交易双方又处于同一法律制度约束下,那么当信用风险发生时,贷出者可以向当地破产法庭寻求法律保护。然而,如果发生国家风险,银行不可能找到一个国际破产法庭使其可以向某国政府索取补偿,则弥补风险损失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这意味着,在向国外投资和借款的决策中,至少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与一般国内投资和贷款一样,对借款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其次,必须评估借款人的国家风险。若借入方信用风险低,而国家信用却处于次级状态,则该贷款不应当执行。事实上,在国际借款或投资决策中,国家风险的考察应当优于对单个的信用风险的考虑,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2.设定国家信贷风险限额。   (1)对信贷国家设定放款百分比。对任何国家的信贷,皆依其可供贷款的资金订立一个固定百分比,限定对任一国家的信贷不超过该百分比。在实际操作时,则依每个国家的风险、政治情况、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与其他因素等,在此限额内采取弹性信贷。   (2)按资本额设定放款百分比。按资本总额订定贷款给任一国家的百分比,通常是就各个国家的风险程度设定不同的百分比。   (3)按外债状况订定信贷百分比。依据一国的偿债能力,就其所能承担的外债程度,分别订定信用限额,实际信贷额不得高于此信贷限额。   (4)不预先设立信贷限额,而按交易性质个案决定信贷额度。对信用的核定是按个案性质审理,而非以年度为基础计算全年的信用限额。然而,此种个案分析法仍须辅以全年度的审查,才能使当期的债务与当期偿债能力配合,并可按将来预期偿债能力,提供新的信贷额度。   3.国家风险的化解。   (1)寻求第三者保证。国际性银行在从事跨国贷款时,为减少风险损失,一般均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者对贷款提供保证。在实务上,担任此种贷款的保证者通常为借款国的政府或中央银行,以及第三国银行或金融机构。在由借款国政府保证的情况下,债权银行所面对的国家风险便转为主权风险,风险程度相对减轻。如果债权银行对主权风险仍有疑虑时,则往往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国银行保证,而使国家风险转移至信誉较佳的第三国。   (2)采用银团贷款方式进行。当国际贷款金额庞大且不易取得第三者保证时,通常是以银团贷款方式实行,由参加银团贷款的银行共同承担风险,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商业银行亦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的方式,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3)贷款力求多元化。多元化是指投资国别分散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银行一般不是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管理国家风险,而是从银行资产组合的总体安全性来把握国家风险。在分散化基础上,对于特定国家贷款项目的国家风险问题,应当做到数量化分析。从理论上讲,就是把对债务国的风险估计结果变成银行资产组合的种种约束,加入银行管理的决策函数之中。运用数学模型,对目标国家的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   (4)转贷和债转股方式。当债务国发生债务危机,不再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公共及私人的国外债务时,银行的直接损失就已经发生了,但为控制损失的程度,借贷双方往往共同协商,就债务的支付安排作出变动。目前,债转股方法比较受债务国欢迎。虽然银行要接受比原有账面价值低得多的债权市场价值,但至少为债权银行和债务国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   (5)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缓解国家风险。传统贷款的可转让性极低,交易费用高,加上许多银行贷款组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贷款交易市场难以深入发展。同时,传统的利率浮动实质上不过是把利率风险由银行转移给债务国,一旦债务危机发生,对银行来说,结果是利率风险转化成为信贷风险。为提高债务的市场可转让性以及便于控制债务国利率风险,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西方银行趋于选择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债务工具代替传统风险缓解手段。   (6)采取风险自留方式。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应采取一种积极务实的态度。在不影响国际投资者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承担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实际上,自留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控制手段,它会使投资者为承受风险损失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修改行为方式,努力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有何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商业银行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之所以能承担风险,是因为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风险管理同时又是把“双刃剑”,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表明,银行在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因微小的疏忽或判断失误而引火烧身,被风险所困,甚至被风险压垮,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损失等事件就从反面证明了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所在。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是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为: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试述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答案】: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与客户(债务人)开展业务活动时,必须首先避免可能发生违约的因素,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筛选和监控,银行在对工商企业发放贷款以前,必须对众多的贷款申请人进行审查和筛选,选出资信好的企业作为贷款客户;贷款发放以后,还要对借款人进行检查和监控。检查其是否按契约的规定在使用贷款,是否将贷款用于非预定或风险较大的用途。(2)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是指与客户不仅保持贷款业务的往来,而且保持存款和其他业务的往来。对银行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其存款账户余额的变化,掌握其资金流动的状况,观察客户的活动,便于收集客户的信息;而且与客户的长期联系,可以减少收集信息的成本和甄别信用风险的费用。(3)银行还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贷款承诺来建立长期关系和收集信息。(4)抵押物是借款人发生违约时,提供给贷款者作为赔偿的资产。一旦发生违约,银行可以出售这些资产,来弥补贷款损失。(5)补偿余额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客户(借款人)将贷款的一定比例(如10%)存入银行,一旦企业违约,银行可以用其来补偿贷款损失。(6)信用配给有两种情况:一是银行拒绝向借款人提供任何数量的贷款,哪怕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二是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但在金额上不能满足借款人的要求。信用配给的目的是对那些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控制信用风险。因为对于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来说,贷款金额越大,将来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也越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了风险识别、风险计算、风险监测的重要职责,而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控制/管理决策的最终责任。   1.风险识别   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   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此外,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有:   ①专家调查列举法   ②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③情景分析法   ④分解分析法   ⑤失误树分析方法   2.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量化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准确的风险计量结果是建立在卓越的风险模型基础上的,而开发一系列准确的、能够在未来一定时间限度内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的数量模型,任务相当艰巨。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   3.风险监测   ①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②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并随时关注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施质量/效果。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应当实现以下目标:   ①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要求,并在成本/收益基础上保持有效性;   ③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按照国际实践,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方式。

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定。

【答案】:按照现行法律,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应当遵循下列规定:第一,资本充足率,即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第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第三,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第四,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第五,中国人民银行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其他规定,对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设定一条警戒线,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干扰的能力,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督管理。

请谈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

(1)书面的风险管理制度。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应当对银行面临的风险作出明确的定义并规定相关的管理措施。(2)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商业银行应当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并从多个角度充分识别和计量自身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有效管理相关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产生的风险。(3)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对风险确定适当的限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限额在经营管理中得到遵循。(4)定期的风险报告和审_制度。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定期对风险状况进行审查以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5)压力测试制度。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识别可能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考虑在压力条件下可能产生的风险集中情况。

什么是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做银行评估、管理、解决业务风险。主要内容是风险识别、内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

银行风险管理概念、原则、目的

风险管理的概念:   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风险管理原则:   一、强调事前管理。   二、数量化佐证以衡量风险程度。   三、预设最坏的情境。   四、模拟评估。   五、弹性化调整。   风险管理的目的:   确保安全经营,获取利润。其必要性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与商业银行经营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以尽量小的成本保证商业银行处于足够安全的经营状态,尽可能地追求的利润。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