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企业并购重组要注意哪些风险

企业并购重组要注意以下风险:1、企业并购重组应当进行税务调查,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形;2、应当查看并购各方的财务报表,调查财务状况,避免出现资产负债情形;3、制定职工安置方案,避免职工安置的风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第一百七十三条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企业的并购风险主要有哪几种?如何对其进行控制?

(1)并购的风险主要有: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反并购风险、财务风险、行业环境风险、营运风险等。(2)并购风险控制方法有:①通过事前预防的措施,如进行可行性研究、设置磨合期减小双方差异、收买人心等,尽可能消除风险因素,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以缩小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②通过及时终止那些不易成功或是并购成本将大于收益的并购活动来避免风险的发生;③损失发生后,企业采用适当措施转移风险,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这是一种事后控制。

并购中的风险有哪些

(一)企业并购实施前的决策风险 目标企业的选择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是一个科学、理智、严密谨慎的分析过程,是企业实施并购决策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和自身能力评估不当或失误,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企业忽略这一环节的隐性的风险而给自身的正常发展带来麻烦和困境的情况。概括而言,企业并购实施前的风险主要有: 1、并购动机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 一些企业并购一动机的产生,不是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出发,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研究,在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形成的,而是受舆论宣传的影响,只是在概略的意识到并购可能带来的利益,或是因为看到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实施了并购,就非理性地产生了进行并购的盲目冲动。这种不是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而产生的盲目并购冲动,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风险。 2、盲目自信夸大自我并购能力而产生的风险 有的企业善于并购,有的企业不善于并购,可以说是基于提升和完善核心竞争力的的要求,但并购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很少企业是生而知之的。从我国一些实例看,一些企业看到了竞争中劣势企业的软弱地位,产生了低价买进大量资产的动机,但却没有充分估计到自身改造这种劣势企业的能力的不足,如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从而做出错误的并购选择,陷入了低成本扩张的陷阱。 (二)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企业实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同效应,具体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协同就如同鼓动,非常罕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并购企业没有对企业实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加以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1、信息不对称风险 所谓信息不对称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对收购方的了解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可能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问题给并购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逐一辨别真伪。一些并购活动因为事先对被并购对象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例如有形资产的可用性、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债权的有效性)、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 债务 、 诉讼 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2、资金财务风险 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企业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筹资的方式的不确定性、多样性,筹资成本的高增长性、外汇汇率的多变性等。因此,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三)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不协同”风险 企业并购的一大动因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购后的企业必须要实现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协同,然而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未必一定达到这一初衷,导致并购未必取得真正的成功,存在巨大的风险: 1、管理风险 并购之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能否的得到合适配备,能否找到并采用得当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能否具有一致性、协调性,管理水平能否因企业发展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都会造成管理风险。 2、规模经济风险 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 3、企业文化风险 企业文化是在空间相对独立、时间相对漫长的环境下形成的特定群体一切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是否相近,能否融合,对并购成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跨国、跨地区的并购案中。 4、经营风险 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达到规模经营,谋求经营协同效应,并购后的企业还必须改善经营方式,甚至生产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调整资源配置,否则就会出现经营风险。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法》要求,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 《 上市公司收购 管理办法》要求, 上市公司 的收购及相关股份权益变动活动涉及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国有股份转让等事项,需要取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应当在取得批准后进行。外国投资者进行上市公司的收购及相关股份权益变动活动的,应当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司法 〉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的相关规定,如果出让方存在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的情况,受让方有可能基于此种情况,而与出让方 承担连带责任 。

企业并购存在有哪些风险

企业实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同效应,具体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协同就如同鼓动,非常罕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并购企业没有对企业实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加以识别和控制。 这些风险主要包括:1、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对收购方的了解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可能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问题给并购带来的不确定因素。2、资金财务风险,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 法律依据: 《公司法》第184条第三款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公司法》第182条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应当由公司的股东会作出决议。

并购风险有哪些

并购中的风险如下:1.并购前目标企业应尽而未尽的纳税义务由合并后企业承继,增加了合并后企业的税收负担。2.并购前目标企业应尽而未尽的纳税义务直接影响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状况。3.并购前目标企业应尽而未尽纳税义务,将虚增目标企业的净资产,增加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4.并购前目标企业应计而未计相关涉税事项,不仅会增加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而且会增加并购后企业的税收负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 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企业并购中有哪些风险点?

企业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另一家企业来扩大自身规模和经营范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风险点,包括:战略风险:收购或合并后,双方的战略目标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整合难度加大。财务风险:收购或合并后,需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包括债务风险、利润下滑风险等。管理风险:合并后的管理团队可能存在冲突和不合理,需要及时协调和解决。营销风险:合并后需要重新制定营销策略,如果策略不当,可能会导致销售下滑。法律风险:收购或合并涉及到大量的法律事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和赔偿等问题。人力资源风险:合并后可能需要裁员或重新组织员工,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员工不满和流失。企业在进行并购前,需要认真评估风险和收益,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关注和管理,以降低风险并实现预期目标。

(2022年7月真题)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需要重点分析的风险有()

【答案】:A、B、D、E商业银行办理并购贷款业务,要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评估并购贷款的风险,涉及跨境交易的,还应分析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

并购贷款的主要风险点有哪些

1、并购贷款业务风险防范:与一般的商业贷款相比,并购贷款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更高,并购的风险也较大,加大了银行在并购贷款风险管理上的难度。2、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人才匮乏:按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的实际操作水平,要完成包括并购贷款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在内的多项主要并购环节的管理控制工作,难度系数相当大。3、股权投资存在法律障碍问题:并购贷款的放行也引发了对商业银行从事股权投资问题的关注,商业银行未来将作为一方主体参与到有贷款支持的并购交易中,一旦并购失败,商业银行将可能被动成为股权承接者,然而,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持有用于抵债的股权问题上尚存在法律障碍。4、并购贷款业务客户资源储备不足问题:现在并购贷款的客户选择,倾向于选择国有大型企业并购项目,还有较为熟悉的传统客户国有大型企业,这样有利于其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

风险管理方面的论文案例分析范文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负债总额160.0万亿元,增长13.3%;不良贷款余额1.4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0%。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8%,较年初上升0.99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风 险管 理论 文”

并购风险应该写几年的案例分析

案例通常建议选用18-19年并购案例,可以充分体现并购前后的绩效状况对比。1、注意并购方可获得近五年数据的要求。2、并非所有并购案例都值得被研究。比如互联网大厂的收购、融创收购万达文旅、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

互联网保险包括哪些风险防范措施

依据新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稿”),互联网保险业务是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经营活动。不同于传统保险业务,互联网保险业务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保险机构自营网络平台的销售页面独立了解产品信息、自主完成投保行为。这弥补了传统保险展业模式的不足,也有待创新监管。如果说2015年的《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将互联网保险行业带入合规整顿期,即将出台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便旨在建立既防范风险、又支持创新的互联网保险发展规则体系。意见稿共5章83条,围绕近年来银保监会强调的“持牌、持证、依法合规经营”主基调进行了全面规范。1、强化资质管理:机构持牌,人员持证围绕“持牌经营”,意见稿强调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需在机构许可证(备案表)上载明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保险业务,并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非保险机构的禁止行为。一方面,意见稿放开两大类主体,银行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和依法获得保险代理业务许可的互联网企业皆可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另一方面,意见稿也明确将经营保险业务相关许可证(备案表)作为先决条件,如在第六十五条中强调“互联网企业代理保险业务应获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为规范保险机构从业人员通过私域流量开展互联网营销宣传、销售咨询、产品推介等行为,意见稿围绕“人员持证”,一方面明确保险机构应按照相关监管规定对保险销售、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进行执业登记和管理,标识其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资质以供公众查询;另一方面也要求保险机构建立从业人员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的资质、培训、内容审核和行为管理制度,两相结合强化了持牌机构对本机构所属从业人员合规管理的主体责任。此前,银保监会也就《保险中介行政许可及备案实施办法》向社会征求了意见。相信另外在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双重规范下,近年兴起的朋友圈宣传保险、今年走红的直播卖保险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创新形式,都将在健康合规的前提下获得长足发展。2、完善业务规则:系统规范,分类监管在第二章“基本业务规则”中,意见稿分业务条件、销售管理、服务管理、运营管理四节,构建起了覆盖互联网保险交易全过程的规则体系。如意见稿在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全流程可回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这是对银保监会不久前印发的《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的贯彻,也突出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在互联网保险监管领域的统领地位。意见稿在规定“基本业务规则”的基础上,还在第三章中针对互联网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互联网企业代理保险业分别规定了“特殊业务规则”。通过明确各经营主体的总体业务要求以及网络安全、风险管控、监管评价、消费者服务等具体要求,意见稿构筑起了覆盖主体分工与协同的规则体系。另外针对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的保险销售或保险经纪业务,意见稿也针对三种常见的渠道融合情形规定了政策衔接适用方法,并强调其需同时满足本办法及所属渠道相关监管规定,且线上和线下监管规则不一致的需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原则执行。在此基础上,意见稿还鼓励保险公司做好互联网与其他渠道融合和联动,支持互联网保险在更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3、提升服务质量:全过程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加大消费者保护行为监管、提升互联网保险服务质量,意见稿构建起了覆盖互联网保险交易全过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在宣传环节,意见稿强调保险机构应规范开展营销宣传,清晰提示保险产品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区别;营销宣传内容应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与保险合同条款保持一致;应准确描述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和特点,避免虚假宣传等导致消费者误解。在销售环节,意见稿要求保险机构提高互联网保险产品销售的针对性,把合适的保险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并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帮助消费者客观、及时了解保险产品和服务信息,不断满足消费者风险保障需求。在售后服务环节,意见稿聚焦批改、保全、退保等客户服务以及查勘理赔、医疗协助、投诉处理等属地化服务,要求不断加强互联网保险售后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建设,并建立互联网保险售后服务快速反应工作机制。保险机构尤其应强化投诉处理:此前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已将银行保险投诉处理工作情况纳入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与此同时,意见稿还引导保险公司在内控管理中做好经营环节、人员职责和业务数据等有效衔接,提高保险消费者享有的服务水平。不难发现,意见稿在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规则的同时也旨在引导新型业态健康合规成长:通过鼓励保险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相融合,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保险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将统领互联网保险监管领域迈上新台阶。

股票常识中投资者避免风险应采取的策略有哪些?

当前,从研究范式的特征和视角来划分,股票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重要区别。具体内容如下:(1)、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以企业内在价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决定企业价值和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入手(一般经济学范式),进行详尽分析以大概测算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并与当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形成相应的投资建议。基本分析认为股价波动轨迹不可能被准确预测,而只能在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情况下“买入并长期持有”,在安全边际消失后卖出。(2)、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以股价涨跌的直观行为表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测股价波动形态和趋势为主要目的,从股价变化的K线图表与技术指标入手(数理或牛顿范式),对股市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总和。技术分析有三个颇具争议的前提假设,即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波动;历史会重演。国内比较流行的技术分析方法包括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3)、演化分析(Evolutionary Analysis):以股市波动的生命运动内在属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股市的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节律性等方面入手(生物学或达尔文范式),对市场波动方向与空间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为股票交易决策提供机会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总和。演化分析从股市波动的本质属性出发,认为股市波动的各种复杂因果关系或者现象,都可以从生命运动的基本原理中,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合理解释,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博弈决策框架,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

如何控制股票投资的风险

投资股票的获利来源有二: 一是公司分配盈余时股东所得的股利,一是股票买卖间的价差。一、股利当你所投资的公司赚钱时,会按照你持有的股份占所有股份的比例,分配利润给你,此时你所获得的利润,就是股利。须注意的是,当公司不赚钱的时候,股东就可能完全领不到股利了。股利可分成两种,一为股票股利;一为现金股利。二、股票价差当市场上对某支股票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该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所以,若投资人能低买高卖,就能赚取当中的差价。这些在以后的操作中可以慢慢去领悟,为了提升自身炒股经验,新手前期可以用个牛股宝模拟炒股去学习一下股票知识、操作技巧,对在今后股市中的赢利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投资股票会有哪些风险?

首先股市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状况是由市场变化形成的,是一个宏观问题,不能靠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决定。那么股市与全球的经济相关,所以股市的走势会与投资者主观上的预测判断有差异,导致风险产生;

风险导向审计的舞弊风险

风险导向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概率。社会公众也期望着,企业应当建立高层管理理念和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以防止舞弊的发生。然而,大量著名的财务舞弊案例表明,舞弊的发生并非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而是由于管理层藐视或逾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存在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驱动。企业管理层舞弊造假时,会利用其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权与操作权,刻意掩盖其舞弊造假的迹象。此时,从表面上看,其内部控制依然存在并运行良好,但实际上内部控制所要求的相互制约不仅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有可能掩盖了舞弊造假的迹象。因此,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管理层舞弊行为。正是基于管理层舞弊的盛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其审计思维就是要跳出单据、账本、报表的束缚,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 对于管理舞弊,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完全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而“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虚增收入的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也会失灵。仅仅依赖实质性测试,一方面不能查出余额真实的造假,另一方面由于余额测试的不谨慎或难以执行,一旦余额测试不能直接进行,只能改为替代性测试程序,而所谓的替代性测试程序也就是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这样“一条龙造假”是查不出来的。 在“一条龙”造假下,制度基础审计也会部分失灵。制度基础审计比账项基础审计多了了解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两道程序。而实际上,“一条龙”造假往往是管理当局策划并执行的,可以轻易绕过内控。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是有效的,但对管理舞弊往往无效。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国际上已全面进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就是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特点,进入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已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电子银行业务主要面临的风险有哪些

有技术漏洞风险、系统设计风险、客户操作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分析电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尽可能规避电子银行风险。 同时,国家也应加快电子银行立法,加大对高科技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电子银行不能绝对安全,但可以更安全。 当前,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为实现电子银行业务的非常规发展,形成产品多元化、渠道一体化、服务智能化的电子银行体系,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战略措施,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安全建设。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是防范电子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使用电子银行的安全意识,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如何防范风险。一是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客户在办理银行卡时,应重点了解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提醒客户及时更改原密码,并在营业网点、自助设备上张贴风险防范告示,提醒客户保管好各种相关凭证.其次,在开设网上银行服务时,应通过培训手册等形式对用户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设置专门的用户体验区,实际引导用户完成第一笔交易;明确证书的重要作用,鼓励用户使用证书。三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电子银行安全风险,引入不法分子利用电子银行窃取客户资金的多种手段,提高客户鉴别真伪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拓展资料:1、 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通过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银行相关产品和服务。 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包括商业POS终端、ATM、电话银行、个人电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2、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渠道创新,是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产品。 和现有的银行业务。 与原有柜台模式相比,电子银行不仅是一种补充,更是一种改进。3、 通过拓展电子银行业务,银行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 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仅可以提升银行形象、树立银行品牌、吸引高端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还是电子银行平台或金融创新的基础平台。

如何在舞弊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如何在舞弊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通过了解呗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情况、分析财务报表、评估中大风险报错等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审计现在,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去查找财务舞弊。财务舞弊审计方法及应用主要有现场调研、函证程序、实施分析程序等三个方面。  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我国大力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但是我们现在风险导向审计处于初步实施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推行有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不能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2、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能力不足  3、余风险导向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因此在舞弊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要大力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环境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能够发现管理舞弊吗

风险导向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概率。社会公众也期望着,企业应当建立高层管理理念和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以防止舞弊的发生。然而,大量著名的财务舞弊案例表明,舞弊的发生并非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而是由于管理层藐视或逾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存在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驱动。企业管理层舞弊造假时,会利用其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权与操作权,刻意掩盖其舞弊造假的迹象。此时,从表面上看,其内部控制依然存在并运行良好,但实际上内部控制所要求的相互制约不仅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有可能掩盖了舞弊造假的迹象。因此,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管理层舞弊行为。正是基于管理层舞弊的盛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其审计思维就是要跳出单据、账本、报表的束缚,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 对于管理舞弊,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完全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而“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虚增收入的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也会失灵。仅仅依赖实质性测试,一方面不能查出余额真实的造假,另一方面由于余额测试的不谨慎或难以执行,一旦余额测试不能直接进行,只能改为替代性测试程序,而所谓的替代性测试程序也就是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这样“一条龙造假”是查不出来的。 在“一条龙”造假下,制度基础审计也会部分失灵。制度基础审计比账项基础审计多了了解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两道程序。而实际上,“一条龙”造假往往是管理当局策划并执行的,可以轻易绕过内控。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是有效的,但对管理舞弊往往无效。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国际上已全面进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就是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特点,进入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已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为什么审计当确定可容忍错报时需要考虑管理层舞弊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1)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当;(2)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包括披露)是否适当;(3)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包括关联方交易、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或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等;(4)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用的预期值;(5)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6)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2.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2)分析实施程序;(3)观察和检查。3.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目标),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责任主体) 【设计和执行】(手段)的政策及程序4.内部控制的要素(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2)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过程的作用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能力的各种风险。针对财务报告目标的风险评估过程则包括: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评估风险的重大性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采取措施管理这些风险。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包括识别与财务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3)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务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二)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无论如何设计和执行,只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包括:(1)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2)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被规避。此外,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5.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二)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和情况(三)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例如,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这一事项表明长期股权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又如,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一场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四)控制环境对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五)控制对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六)考虑财务报表的可审计性6.特别风险的含义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风险通常简称特别风险。7.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1)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如果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2)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审计证据可能仅以电子形式存在,其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3)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以获取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并可能随着不断获取审计证据二做出相应的变化。(4)因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样,也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8.进一步审计程序相对风险评估程序而言,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9.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10.控制测试的时间控制测试的时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何时实施控制测试;二是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确定控制测试的时间,并确定拟信赖的相关控制的时点或期间。如果仅需要测试控制在特定时点的运行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只需要获取该时点的审计证据。如果需要获取控制在某一期间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仅获取与时点相关的审计证据是不充分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辅以其他控制测试,包括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11.,制测试的范围控制测试范围是指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有效运行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12.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13.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范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什么层次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在高度汇总的财务数据层次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性质和水平调整分析层次。第二层含义是需要对什么幅度或性质的偏差展开进一步调查。14.形成审计意见时对审计证据的综合评价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和与之相矛盾的审计证据。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一系列因素:(1)认定发生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以及潜在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潜在错报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2)管理层应对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性。(3)在以前审计中获取的关于类似潜在错报的经验。(4)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包括审计程序是否识别出舞弊或错误的具体情形。(5)可获得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6)审计证据的说服力(7)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审计知识点总结:舞弊风险的评估和应对

一、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 1.防止或发现舞弊是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 2.注册会计师对发现舞弊方面的责任 (1)注册会计师有责任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 (2)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 二、注册会计师难以发现舞弊的原因 1.舞弊者的狡诈程度; 2.串通舞弊的程度; 3.舞弊者在被审计单位的职位级别; 4.舞弊者操纵会计记录的频率和范围; 5.舞弊者操纵的每笔金额的大小。 三、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1.评估舞弊风险的程序(风险评估程序) (1)询问; (2)考虑舞弊三因素; (3)分析程序; (4)考虑其他信息。 2.评估舞弊风险考虑的因素 (1)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取的信息,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以识别舞弊风险; (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  (3)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   (4)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3.收入舞弊假设 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 4.了解内部控制识别舞弊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管理层为防止或发现舞弊而设计、实施的内部控制,以进一步了解舞弊风险因素及管理层对舞弊风险的态度。 四、应对舞弊风险 1.应对舞弊三个环节 (1)总体应对措施; (2)针对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3)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的程序。 2.总体应对措施的内容 (1)考虑人员的适当分派和督导; (2)考虑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 (3)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为被审计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 3.针对认定层次舞弊风险审计程序的内容 (1)改变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为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获取其他佐证性信息,包括更加重视实地观察或检查,在实施函证程序时改变常规函证内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等; (2)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包括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或针对本期较早时间发生的交易事项或贯穿于整个本期的交易事项实施测试; (3)改变审计程序的范围,包括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详细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等。 4.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程序的内容 (1)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出的会计分录以及为编制财务报表做出的调整分录是否适当; (2)复核会计估计是否有失公允,从而可能产生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 (3)对于注意到的、超出正常经营过程或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显得异常的重大交易,了解其商业理由的合理性。 五、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实施舞弊的手段 1.编制虚假的会计分录,特别是在临近会计期末时; 2.滥用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3.不恰当地调整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及改变原先作出的判断; 4.故意漏记、提前确认或推迟确认报告期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5.隐瞒可能影响财务报表金额的事实; 6.构造复杂的交易以歪曲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 7.篡改与重大或异常交易相关的会计记录和交易条款。 六、发现管理层舞弊时对审计的影响 1.重新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并考虑重新评估的结果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2.重新考虑此前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包括管理层声明的完整性和可信性,以及作为审计证据的文件和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并考虑管理层与员工或第三方串通舞弊的可能性。

在函证中针对舞弊风险的迹象,注册会计师可以实施的审计程序有( )。

【答案】:A、B、C、D选项ABCD均是可能发生舞弊的迹象,参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2号——函证》。

当被审计单位存在以下哪些事项或情形时,可能表明存在舞弊风险()。

【答案】:A、B、C、D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表项目时,需要关注的一些需要保持警觉的事项或情形包括:①存在没有具体业务支持或交易不匹配的大额资金往来;②长期挂账的大额预付款项;③存在大额自有资金的同时,向银行高额举债;④付款方账户名称与销售客户名称不一致、收款方账户名称与供应商名称不一致;⑤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没有银行承兑协议支持;⑥银行承兑票据保证金余额与应付票据余额比例不合理。当被审计单位存在以上事项或情形时,表明可能存在舞弊风险。

如何应对审计风险舞弊

(一)遵守审计准则,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为了更加有效的应对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在审计工作中思维清晰,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金亚科技财务舞弊的手段并没有多么复杂,如果审计人员保持了合理的职业怀疑就会有所警惕,通过实施相关的审计程序就会发现财务舞弊的端倪。因此保持职业怀疑在审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缺乏职业怀疑,就算按照规范执行了审计程序,也很难发现财务舞弊的情况,审计是没有效率的。(二)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信息真伪的识别能力如果被审计单位刻意掩饰相关信息,审计工作的难度会增加,财务舞弊审计风险也会处于高水平。因此,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学习新知识,以此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要注意识别信息的真伪,注重外部信息的收集。(三)进行项目组内部讨论,将主要审计资源放到重要风险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放到重大错报风险点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为财务舞弊带来的审计风险不易被发现,这就需要项目组内部进行讨论,安排具有较多经验的成员参与进来,对于识别审计风险十分重要。项目组集中讨论被审计单位存在审计风险的具体项目,特别关注由于财务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领域,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风险点,将较多审计资源投入到这些重要风险点,提高审计的效率。(四)综合运用非常规审计程序发生财务舞弊的企业,一般会存在与该企业关系密切的大客户帮助其进行舞弊的情况,甚至客户为该企业打掩护,向审计人员隐瞒事实。因此,有时审计人员调查与被审计单位关系密切的大客户可能并不容易发现财务舞弊的端倪,相反,审计人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在具体项目中选取被审计单位没有预知到的审计样本,比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选择与被审计单位往来频繁的中小客户进行函证,还可以询问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人员,这样更可能发现财务舞弊的线索。(五)革新审计风险的识别手段,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企业财务舞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这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金亚科技的管理层为隐瞒真实情况,多个部门联合起来进行财务舞弊,编制了一套虚假的账簿。面对这种信息量巨大且系统的财务舞弊情况,传统的审计方法很难发现其中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能力,完整提取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大量数据,扩大审计范围,进行系统且专业化的信息处理,和抽样审计相比,分析结果更准确。通过运用大

下列各项中,属于针对舞弊风险迹象可以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有( )。

【答案】:A、B、C、D针对舞弊风险迹象,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情形包括:(1)验证被询证者是否存在、是否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缺乏独立性,其业务性质和规模是否与被询证者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交易记录相匹配(选项D);(2)将与从其他来源得到的被询证者的地址(如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合同上签署的地址、网络上查询到的地址)相比较,验证寄出方地址的有效性;(3)将被审计单位档案中有关被询证者的签名样本、公司公章与回函核对(选项A);(4)要求与被询证者相关人员直接沟通讨论询证事项,考虑是否有必要前往被询证者工作地点以验证其是否存在(选项B);(5)分别在中期和期末寄发询证函,并使用被审计单位账面记录和其他相关信息核对相关账户的期间变动(选项C);(6)考虑从金融机构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信用记录,加盖该金融机构公章,并与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相核对,以证实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没有记录的贷款、担保、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事项。

舞弊审计的风险

舞弊审计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因审计越权造成的法律风险。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舞弊审计的风险

舞弊审计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因审计越权造成的法律风险。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舞弊风险因素的发生的原因

舞弊的发生一般都同时具备三个风险因素1.动机或压力。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例如,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2.机会。舞弊者需要具有舞弊的机会,舞弊才可能成功。舞弊的机会一般源于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上的缺陷,如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3.借口。舞弊者可能对自身的舞弊行为进行各种合理化解释。例如,侵占资产的员工可能认为单位对自身的待遇不公,编制虚假财务报者可能认为造假不是出于个人私利,而是出于公司集体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啊

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系统风险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风险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存在两大风险: 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因个别证券公司的特殊状况造成的风险。如公司的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良信息的披露、工人的罢工、公司领导人的更换、市场竞争中的失败、派息不合理等。 由于各个上市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非系统风险具有相互抵消的可能, 所以这类风险,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加以避免。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法的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世界能源状况的改变都会使股票收益发生变动。由于这些风险来自企业外部,是单一证券无法抗拒和回避的,它对所有企业的证券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投资者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掉,因此,这些风险又叫不可回避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 根据有关人士对我国上海证券市场风险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平均值为 80% ,而在西方的成熟股市中,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平均值一般都低,有的仅为 30% 。由此可见,我国的股市与西方成熟股市的差别。 相反,系统风险在证券市场风险中所占比例较大, 非系统性风险所占比例较小, 这必然会导致通过投资多元化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空间极其有限,股市投资风险较大。回顾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短暂历史,分析造成股市几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也可以证明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系统风险。 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最大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成因分析 有关部门过多地采用政策手段干预,加剧了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催生的,而相对于西方证券市场百年兴衰发展史来说,且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还是一个新生的、不成熟的婴儿。人们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各种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充分,再加上管理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信息的垄断性以及运行方式的不规范性等因素的存在,单靠证券市场自身力量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这就决定了政府必然较多地、更容易地使用政策手段来干预市场,“政策市”即色彩很强。 由于监管层次单一,还没有形成政府、证券业本身及社会等多个层次的监督体系,并且监管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一般投资者事先很难预测股市政策变动的情况,从而造成很大的风险。(2006 年等年份股票市如一场疾风暴雨大起大落,就是因为政府政策、政府干预、市场消息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股价上蹿下跳,股价并没有体现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财务指标等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中小股民受到最大的损失。从股市过去走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也是有关人士为什么说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典型的、封闭的政策市场的原因)。 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加大了系统风险 一般而言, 证券市场有资源配置、企业融资、对资本资产的风险收益进行合理定价等基本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配置功能。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对证券市场功能定位主要局限在帮助国有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国有企业筹资解困等。 正是过于强调了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忽略了证券市场的其它功能,导致部分上市公司不思进取,考虑更多的是怎样索取,通过发新股、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式,变着法向投资者圈钱,把股市圈来的钱当作免费大餐,投资者长期持有,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接受上市公司的不断盘剥圈钱。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虽然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却为日后再筹资以及股市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也加大了系统性风险。这就客观上加大了系统风险。 退出机制不到位导致过度投机 近年来,在证券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投资绩优股赚不了钱,而投机垃圾股能赚到钱。原因在于大搞资产重组,实实在在出现了一些“乌鸦变凤凰”的案例。正是在这种诱惑下,两市大炒重组股,不管真真假假,只要有重组的可能就大炒特炒。然而,真正能重组成功的案例数量却非常少,比例相当低。但暴炒的结果却给投资者造成一种错误的理念,投资绩优股赚不了钱,投机垃圾股能赚大钱。 正是因为退出机制不到位, 才使常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具有所谓的“壳资源” 价值,于是市场中很多早应摘牌的企业,不但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总能屡屡起死回生,成了“庄家的宠儿”。在新规定的退市和恢复上市办法中,可以说宽松得不能再宽松了。 管理层不但给了亏损公司一年的宽限期, 而且同时又规定只要公司重组后盈利,就可以摘掉亏损的帽子,获得重新筹资能力。正是新规定的出台,使奄奄一息的亏损一族大涨,其原因是投资者认为既然获得宽限期,那么必然能重组成功,所以寄希望在“资产重组”上大赌一把,因此忽视了市场风险的存在。这其中的投机成分足可见一斑。这在客观上损害了理性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相信所谓的正确的投资理念,客观上也误导了人们对政府政策的理解。 购买垃圾股能赚钱的财富效应,使投资者认识趋同,纷纷转向垃圾股,使股市的系统风险越积越大。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尽快实施退出机制,对大幅亏损股票要坚决摘牌,不搞“起死回生”,真正作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才能为股票市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查处不力,加剧了系统风险。 有关部门监管不严,尽管我们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这对维护二十多年来股票市场的发展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行的法律和法规在实际贯彻执行方面还存在不足,执法力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现行的法律对于约束上市公司恪守投资承诺软弱无力,使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行为基本上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如大庆联谊利用财务公告误导投资者,至今没有受处罚;深华源公开违反会计准则做假帐,至今没有被立案审查;亿安科技、水仙股东起诉上交所和证监会,操纵股价造成投资者损失,管理层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等等。在此我们不讨论责任的归属问题,而是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源,这就是监管不严,查处不力。这样,无论是上市公司, 还是投资者都无法在一个市场游戏规则健全,能够完全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环境中参与交易,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剧了系统风险。 因此,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问题。企业资金入市助长了股市过度上涨,1993 年证券市场资金准入的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市, 允许保险公司资金入市,允许券商的增资扩股资金、股票抵押贷款资金和从银行拆借市场获得资金入市,对于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动股市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应看到,允许企业资金入市,可 以使资金面变得宽松,但如此宽松的一个负面效果在于投资者忽视股市的基本面风险,上市公司增加股票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股市泡沫风险,不仅损害了大众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也将自己的业绩风险暴露在股市泡沫风险面前。 在实业投资前景不好、实际税负较重、企业边际利润很小,而证券市场投资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率高达200%, 又几乎没有风险,二级市场投资风险目前也并不大的情况下,使证券投资对资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实业投资。允许企业资金入市,为资金名正言顺流入股市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很多贷款特别是一些大企业的贷款,只在企业内走上一圈,很快就进入市盈率可观的股市。贷款资金用于“炒股” 虽金额并不太大, 但发生额却不小。据测算,股票抵押贴现,券商透支,银行融资,放大了系统风险数倍。一些上市公司收1益的来自战略投资人,一些上市的实业公司甚至转向资本运营公司,从价值创造者变成了价值评估者, 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证明。 由于受目前各种市场和市场因素的潜在影响,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在客观上会导致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使上市公司获得超额认购资金,这又使发行价走高成为必然趋势。再就是更多的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较多的募集资金,在招股说明书中空列项目,在得到资金后,又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更多的上市公司则直接将 钱交给券商炒股票,助长了股市泡沫。三是部分上市公司由于难以处理超过计划的那部分资金,出现募集资金被闲置浪费的现象,违背了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的初衷,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功能。四是目前股权结构非流通股居多,流通股发行价越高,与非流通股的成本价相差越大,将来 国有股按市场价减持的阻力就越大。五是当市场机制不灵时,市场化就成了无政府化的代名词。其结果是: 发行价高、上市首日开盘价高、上市首日换手率高的三高现象,使上市公司圈钱之风愈演愈烈, 二级市场失血状况越来越严重。造成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系统风险。 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证券市场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法规都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但相对于迅速发展起来的证券市场而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相对滞后,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信息披露的随意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和不连惯性;信息披露的虚假性、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性。由此造成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以及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因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内容的真假、时间上的先后不同对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做出不同的反映和判断。由于对新信息的产生及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预期,买卖双方对证券产品的价值变化的判断就很不确定,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十分容易引起价格操纵,导致证券产品价格的严重扭曲,由此造成证券市场上供求双方大量的非理性投机。 这一方面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证券市场的风险。 加大了系统风险。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要求上市公司是一个有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严谨的分权——制衡体系,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制,维系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改制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形式罢了。主要表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国有资产所有者严重缺位,和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 作为公司代理人的经理人员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股权结构畸形,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由于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制度安排难以规范和统一,其结果是,董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肩挑,行为不受监督和约束,甚至凌驾于董事会之上,独断专行等等。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上市公司与原有母体之间形分实合,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难分彼此,界限模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资产、财务不分彼此, 完全是一笔糊涂帐,这就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大股东以可趁之机。如幸福实业 20亿多万元资产被集团私自拿去抵押,三年来公司居然不知情。更奇怪的是绝大多数担保不要说没经过董事会讨论,甚至连董事会也不知道。然而,即使上市公司与集团明明白白地实行了“三分开”,部分上市公司也难逃“摇钱树 ”的下 场。因为在多数公司仍然是“一股独大”。 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情况下,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中小股东玩弄于鼓掌之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系统性风险,我们不难发现,股票市场最大风险,不是庄家做市炒股票,而是市场交易规则不健全,政策不完善,是管理层重大政策出台时不能确保投资者同一时间获知,导致上市公司与庄家相互勾结进行内幕交易,而监管部门不及时查处违规、涉嫌犯罪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在一个 交易规则不健全的市场参与没有完全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游戏, 其系统性风险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 我国证券市场的系 统风险是在特定时期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我 们不能因此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事实上, 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

企业经营和风险管理控制的课程特点是

本课程与传统风险管理课程的明显区别: ????1、在课程设计上——从实践出发 目前市面上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大多以财务内部控制为主,多半是讲解和传播西方经典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财务管理方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早已跨越了财务控制层面,上升到法人治理结构层面,因此,传统风险管理课程与当下企业管理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缝隙。? 本课程紧贴我国中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始终站在法人治理结构的高度,撷取重要、经常发生和危险度高的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对经营管理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 ? ????2、在能力提升上——从做法着手 传统风险管理课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培训,偏向理论,虽较系统,但操作起来较繁琐,而且,范围偏窄,很多实际发生的情形并没有给予关注,理论和实际之间距离较远。?? 本课程综合归纳我国企业内外的风险管理实际,重点演绎如何从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做好风险管理的“做法”,直接帮助学员提升实操能力,易学易会。 同时,本课程将企业风险类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对号入座”,从法理的角度提出对应的解决之道,使学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有力增强学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性,这是本课程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 ????3、在培训形式上——以案例为主 目前市面上的风险管理课程通常以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理论讲解为主,台上讲师说,台下学员记,下课讲师走,课后学员忘。?? 本课程大量撷取真实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发人深省的诠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场思维激烈碰撞,震撼心灵。整个培训互动不断、精彩纷呈,气氛热烈,学员既能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又身心愉悦,两天的课程令人流连忘返。 ? ????4、在价值呈现上——与管理对应 目前的风险管理培训主要是讲解和推介西方经典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套路,几乎千篇一律,似乎成了西方理论体系的“搬运工”。 本课程不追求对西方经典风险管理理论的完美演绎,重点放在企业当下常见风险的梳理及应对上,紧贴经营管理实际,手把手地教练风险处置能力。本课程的价值非常鲜明:既有理论的高度和系统性,又有现实的深度和实操性,课程备受欢迎。 ??熊鹤龄:高级检察官出身,国家级人力资源专家,著名风险管控专家!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高级人才评荐中心高级专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软实力之企业软实力标准I版》课题专家组成员??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EMBA班特聘教授 现任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企业法学院院长、企业商学院院长

种植大棚蔬菜风险大吗?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粮食产量紧缺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传统依靠种植玉米灯主粮所获收益很小,很多农户都想选择大棚蔬菜种植作为新的致富之路,那么种植大棚蔬菜风险大吗?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种植大棚蔬菜风险大吗总体而言,种植大棚蔬菜是一个低风险项目,具体的风险大概有蔬菜市场行情走低的风险、因天气原因造成大棚损坏的风险、大棚失火的风险、蔬菜得病虫害而减产的风险、由于管理不善导致蔬菜减产的风险。这些风险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妥善的人工管理来规避的。大棚蔬菜种植常见误区错误认识一:认为温度高,蔬菜就长得快实际上蔬菜对温度是有上限要求的,一般为25~32℃。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大,机体运行、生理活动紊乱,植株徒长,营养和生殖生长不平衡,产量反而会下降。解决方法:一是温室大棚设置两道放风口,及时降温。二是按各种蔬菜生长期所需温度和各个器官生长期适温要求管理,防止高温长蔓不长果。错误认识二:认为株蔓旺,蔬菜长势就好多数人认为株蔓旺是好庄稼,其实水多叶旺、根必浅,营养不全产量低,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产量反而降低。解决方法:一是在幼苗期掌握弱株根深,控水控株促根,使地下部吸收光合产物占60%左右,中后期地下和地上吸收量各占50%。二是前期株体消耗营养量占60%,生殖生长占40%;中期各占50%;后期生殖生长占60%~70%,营养生长只占30%~40%,即保证前期有一定的同化叶面积,后期控蔓促果,提高产量。错误认识三:认为勤打药,病害就少很多菜农在蔬菜生长中后期,隔2~3天打1次药,认为药打得勤就可以防止病害蔓延。解决方法:一是认准病害,对症喷药,是选用含铜、含锌剂,既能杀菌,又能增强植株抵抗病菌侵入能力,还能促进作物生长。二是改善生态环境,枝繁叶茂,通风不良,天天打药效果也不见得好,应疏叶降温。三是对土传菌引起的死秧,应在苗期注重用药预防。如果忽视病源,苗期染病,后期发作,病菌已侵入植株体,勤打药效果也不好。错误认识四:认为茬次多,收入就多很多人认为,投资建造温室大棚,不能让地闲着,所以副茬跟主茬,主茬套副茬,栽植茬次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实际效果差,效益低。解决方法:一是越冬一大茬,一年种一茬为好,春秋茬以一年两作为宜。茄子、辣椒、番茄和黄瓜老株再生可续收一茬,价格低时拔秧晾地。二是每年在夏季留一段时间将地深翻、雨淋压盐,暴晒杀菌,闷棚灭虫,熟化土壤。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一般的每亩地的蔬菜大棚骨架需要5500元左右,为了节省造价及延长大棚的使用时间,比较经济的建造大棚的方法是,用菱镁大棚骨架以及塑料纸;如此一来既降低了建设成本,也便于日常的使用维护。这样的大棚可以使用5年,每年只需要更换塑料纸就可以了。每亩每年蔬菜种苗、农药、肥料等成本大约为700元,土地租用费每年800元左右。结合以上的计算,大棚蔬菜种植成本为,每亩地初期的投入为7000元左右,蔬菜大棚以5年的使用期算,每亩地每年的均摊成本为2500元左右。大棚蔬菜种植利润可以达到150%-250%,每年可以出2-3季的蔬菜,如果是种植一般的蔬菜,1-2季的蔬菜基本就可以回收初期的建造及大棚蔬菜管理成本,这样年就可以实现盈利,平均利润为-150%;以后的年份每年的成本就是换些塑料纸。蔬菜大棚建造成本无疑是广大菜农很关心的问题,先了解蔬菜大棚的类型,及其建设过程中所需的铺盖材料,对蔬菜大棚的搭建工作将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您节省开支,并提高生产效率。大棚蔬菜的种植利润,需要根据种植区域而决定,而从成本方面而言,竹木大棚构建,没平方米的成本约为15元钱,而一亩地的竹木大棚,成本约为8000左右,为1万。而搭建竹木大棚,常使用时间为3年,结合以每一年的换膜工作,每一年的成本价约为4000元左右。而大棚种植的蔬菜,在市场上的售价会高于普通蔬菜,销售性强,仅收购价而言,每一年一亩的大棚蔬菜,收购价可高达两万左右,是也可达到3元左右。折中后,每一年一幕大棚蔬菜可售价25000元,减去成本价40000,平均每一年一亩大棚蔬菜的利润,就可达到20000元以上。总结: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大棚蔬菜也逐渐受到市场欢迎,无论是对于种植条件,还是利润情况,大棚蔬菜都是发家致富的选择。以上就是种植大棚蔬菜风险大吗?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的全部内容了。整体而言大棚蔬菜还是目前农村中容易致富的选择之一,仅有的风险也完全可以避免,再加上对市场的清晰认识,相信大家都能依靠大棚蔬菜种植获得不错的收益!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农业信息,不妨扫描图片上二维码或搜索小编公众号(微信号:nh1988TV),可以查看更多资讯。

土地出让审计方法-土地出让审计风险

土地出让审计方法-土地出让审计风险   从近几年开展的国有土地出让专项审计中,发现其关键风险点体现在四个方面:土地供应环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和土地收储融资。下面分别对四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审计方法进行探析。   一、土地供应环节的风险点涉及土地审批、征用和出让。   主要问题表现为:(1)擅自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扩大范围越权审批或者巧妙采用化整为零、拆分方式审批。(2)土地征用存在少批多征、未批先征、边批边征、以租代征等违规行为。(3)未经政府批准越权划拨或协议出让土地,虚假“招拍挂”或“毛地”出让土地。(4)违规改变保障房建设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别墅或者休闲娱乐项目用地。(5)政府违规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资且不办理国有资产登记手续,低价出让土地。审计人员在审计土地供应环节时,应当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规为标尺、以会议纪要和领导批示为参考,严格审阅土地征用、出让台账、项目立项审批档案和土地违法查处卷宗,可以从中选取出让面积大、出让金额相对较低或者工程量较大的项目结合实地核实延伸审计,从中发现土地供应环节的问题疑点线索,锁定重点目标。   二、建设用地方面的风险点涉及用地审批、调整规划条件、变更用途、闲置浪费。   主要问题表现为:(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超过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以预审代替审批、规避审批,未批先用、批少用多。(3)利用土地置换等手段违规批准建设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等。(4)随意改变规划条件,调整建设用地容积率。(5)批准建设事项与实际建设或使用不一致。(6)批而未用的存量土地较大,批次供地率达不到省政府规定要求等。审计人员先全面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表,再收集土地招拍挂台账、协议出让台账、划拨台账、转让台账与改变规划用途和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项目台账进行比对,选择土地用途、容积率改变较大的`项目作为调查对象,从项目审批、规划、报批卷宗资料及土地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证、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等着手。针对问题疑点较多的项目,数理分析政府会议纪要、批办件、收发文件记录,检查是否存在行政领导插手或干预建设用地出让或项目建设情况。   三、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环节的风险点涉及土地出让金征收、解缴和支出。   主要问题表现为:(1)土地出让金少征、漏征、欠征。(2)虚增、空转或者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3)未按规定计提农业开发资金、廉租房建设基金等专项资金。(4)土地出让金不及时、足额缴入金库,违规设立过渡户存储。(5)违规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对外出借、修建楼堂馆所。(6)低价、“零地价”甚至垫付土地出让金招商引资,欠缴土地出让金却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7)拖欠、挪用、挤占征地拆迁安置费用,编造虚假资料套取或骗取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出让金审计主要审计收入规模的合理性、“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的执行情况、减免退优惠的合规性、出让收入上缴国库的完整性和出让金支出的真实性。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审计围绕土地数量和出让金收支余金额两条线展开,摸清出让金征收总额、入库总额、分配总额、使用总额和结存状况,从中找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漏洞。   四、土地储备融资环节的风险点涉及融资真实性、成本、规模、资金使用。   主要问题表现为:(1)制作虚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用于抵押融资,高估地价用于贷款抵押、出资入股或炒卖土地。(2)融资期限长、费用高。(3)抵押融资规模过大、增长快,融资余额超过土地出让收入而偿还能力不足。(4)土地储备融资款项被挪作他用。土地储备融资审计可以从地籍档案和土地出让合同入手,关注抵押土地的合规性,抵押融资综合费用率的合理性,土地抵押融资资金使用是否受到监管,是否评估资金使用效益,偿还能力对抵押贷款规模有无保障。对滥用土地垄断权限融资进行无计划、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投资项目建设的问题进行揭露,从而规范土地收储融资行为、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总之,只有抓住了以上四个环节,就可牢牢防控土地出让审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同时,搞好土地出让金审计,还可以为地方财政建立基础数据库,核实未来到底有多少优质资产,资产收益率是多少,经营成本有多高,为以后财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还将改革现有的土地出让制度,防止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将土地配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就业、民生、资源保护挂钩,发挥土地公有制应有的优势,促进土地市场规范管理,土地出让金的取得、分配和使用必将更严格规范并接受社会监督。 ;

相关风险的经营管理部门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代理金融机构是什么防线承担风险防

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代理金融机构,承担风险防控的首要责任 ;二道防线为风险管理部门、内控合规部门、相关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承担风险内控的统筹、督导、审核把关工作。补充资料: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如下:1、以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企业建立第一到防线,就是要把业务单位的战略性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营运风险等,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确认、管理和监控。要建立好第一道防线企业的业务单位要做下列工作:了解企业战略目标及可能影响企业达标的风险,识别风险类别,对相关风险作出评估:决定转移、避免或减低风险的策略:设计风险实施风险策略的相关内部控制。2、以风险管理部门和懂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是领导和协助公司内部各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其职责有:建立规章制度,对业务单位的风险进行组合管理,度量风险和评估风险的界限,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重定关键风险指标,负责风险信息披露,沟通,协调员工培训和学习的工作,按风险与回报的分析,各业务单位分配经济资金。相对于业务单位部门而言,风险管理部门会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二能够从企业利益角度考察项目和活动风险。3、以内部审计部门和懂事会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客观的审查和咨询业务单位,监控企业内部和其他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和增加企业价值。它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效益,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相关风险的经营管理部门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代理金融机构是什么的

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相关风险的经营管理部门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代理金融机构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BankofChina,PBC)是国家中央银行,是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之一,实行集中式垄断管理,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中国人民银行设有多个分支机构,包括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一级支行的权限更大,一般辖区范围广,具备更高的监管和处置权力,而二级支行的范围则相对较小。在金融机构经营中,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代理的职能和责任不同。一级支行代理金融机构的监管,一般是对于规模较大、经营与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机构实行直接管理。而二级支行则主要承担对规模较小和辖区范围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二级支行在监管中的作用相当于一级支行的辅助部门,协助一级支行完成监管、检查和治理等工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都拥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负责确保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对象的合法利益,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土地出让金管理进一步改革 需与地方债风险化解改革措施配套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对其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下简称土地出让金)征收方式的改变最关注,有人甚至认为此举将结束土地财政的历史,截断地方财政与土地之间的利益链条,从而改变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逻辑。笔者认为,土地出让金征收方式的改变,短期内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逻辑,无需过度解读,但从中长期看,土地出让金管理的规范化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可减少地方不合规行为实际上,此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并不突兀,早在十九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该《方案》作出由税务部门“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的部署。2018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其中就已经提到: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到税务部门的范围,对依法保留、适宜划转的非税收入项目成熟一批划转一批,逐步推进。笔者认为,有人之所以出现过度解读此项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情之后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了新一轮上涨的原因。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把中央出台的所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策都解读为遏制房价,5月中旬关于房地产税的讨论与此次土地出让金征收方式改变衍生的议论都属于此类现象。此次土地出让金征收方式的变化,没有改变地方政府支配土地收入的局面,土地出让收入依然划归政府基金收入,使用权依然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征收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该项收入的透明度,使之更加规范。当土地出让金管理日益透明、规范之后,为规范地方政府的负债行为提供了基础,可以有效减少地方政府的不合规行为。纵观最近十余年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出中央对土地出让金管理的政策导向。2007年以前,土地出让收入一直是纳入预算外“专户管理”。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规定,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试行“收支两条线”。200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意见》,政府性基金预算正式接受人大审批。2010年,财政部出台《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土地出让收支各环节管理,土地出让收支受到进一步监督约束。2015年,新《预算法》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正式纳入我国政府预算体系,预算外运行成为历史。2016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后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保障的通知》,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转列为一般公共预算。从这一系列关于土地出让金管理的规定可以看出,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一直朝着“规范化、透明化”的方向迈进。稳步推进土地出让金改革在各种解读土地出让金征收方式改变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观点中,都认为土地财政是推动我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实事。要改变房价只涨不跌的怪圈,必须改变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高度依赖。但要截断地方政府与土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利益的调整,还涉及金融的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改革当前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的现状,应该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否则欲速则不达。在笔者看来,中央已经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在谋划土地出让金改革问题。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规定“当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50%以上”。此举不仅可以弱化土地财政,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这是充分考虑到风险与收益之后土地出让金改革的最优解。土地出让金管理的进一步改革,需要与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及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套,短期内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为什么经营杠杆系数越大风险越大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营业收入变化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越大,表明经营杠杆作用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表明经营杠杆作用越小,经营风险也就越小。经营杠杆,又称营业杠杆或营运杠杆,反映销售和息税前盈利的杠杆关系。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经营杠杆是指根据成本性态,在一定产销量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加一般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但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大于产销量增长率;反之,产销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下降率大于产销量的下降率。

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的关系是什么

经营风险指企业生产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的资产报酬波动的风险。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而使得企业的资产报酬(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 经营杠杆本身并不是资产报酬不确定的根源,只是资产报酬波动的表现。经营杠杆系数越高,表明资产报酬等利润波动程度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简述经营风险与经营杠杆的关系

经营杠杆,是指在一定固定成本比重下,销售量(额)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用。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 经营风险,是指因经营上的原因导致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即由于经营杠杆作用,当销售额下降时,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营业杠杆对营业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企业欲取得营业杠杆利益,就需承担由此引起的营业风险,需要在营业杠杆利益与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一般而言,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对经营杠杆利益的影响越强,经营风险也越大。反之亦然。

简述经营风险与经营杠杆的关系?

经营杠杆,是指在一定固定成本比重下,销售量(额)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用。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x0dx0a 经营风险,是指因经营上的原因导致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即由于经营杠杆作用,当销售额下降时,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x0dx0a 营业杠杆对营业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企业欲取得营业杠杆利益,就需承担由此引起的营业风险,需要在营业杠杆利益与风险之间作出权衡。x0dx0ax0dx0a 一般而言,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对经营杠杆利益的影响越强,经营风险也越大。反之亦然。

经营性风险分析是什么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企业经营风险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  2,市场风险:是指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销售渠道及方式等)  3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是因签定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  5,团队风险:是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  建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  坚决途径:  1、控制纳税风险,做好税务筹划  2、控制债务规模,避免资不抵债,资金周转困难  3、合理规划产业规模,避免增大产业规模,降低资产报酬水平  4、压缩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浪费  5、针对投资、担保、等事项进行法律咨询,避免法律风险  6、减少两金占用,增加企业资金总量  7、合理预提费用,保证会计期间的持续性,减少因费用未合理分摊,造成会计报表误导企业盈利假象

经营风险分析哪些指标

经营风险分析指标有: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经营风险分析是银行对经营过程中遭遇水灾、地震等自然风险和交通阻塞、水电供应中断等社会风险的可能性的分析。偿债能力指标: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运营能力指标:主要用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则运营能力越强。获利能力指标:营业利润率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发展能力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示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经营风险发生概率符合大数法则,可由足够多的历史样本用直分图法、累积频率分析等方法推算出来。

抵押房子经营贷有什么风险

房子贷款抵押是有风险的,但是风险并不是特别大。经营贷款是以中小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的融资产品,借款人可以通过房产抵押等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贷款资金用于其企业或个体户的经营需要。贷款额度:循环授信,以住房抵押,最高可达房产评估价值的80%,商用房亦可。贷款期限:贷款期限最长5年,循环授信循环使用,按月/季还息,到期还本,还款非常灵活。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基准贷款利率或适当上浮。

抵押房子经营贷有什么风险

一、正面回答经营贷抵押房产风险大不大,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企业的运作情况。二、具体分析主要看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运作情况、品牌经营是否良好、消费者是否有消费意识等。本质上来说,经营任何东西都是有风险的,如果要将房子进行抵押,然后去经营企业,这样的话,借款人除了要偿还贷款月供之外,还需要有资金支撑企业的运营。这样看下来的话,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网贷大数据是一种面向贷款机构的第三方征信查询系统,它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将各类网贷平台的贷款记录整合在了一起。可以在小七信查清楚了解自己网贷大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查询准确、全面,及时解决网贷大数据方面的问题。三、经营贷抵押房产可以贷多少年?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借款人要将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去银行申请一笔经营贷款的话,最高可以申请到10年的贷款期限。不过大部分银行考虑到企业的运转风险问题,只愿意提供1-3年的分期时间。如果借款人的企业运转良好,是为了扩大经营而申请的抵押经营贷,银行可能会提供5-10年的分期时间。当然了,具体还需要看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抵押物的价值。建议借款人在申请抵押经营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查看申贷门槛和贷款利率等具体内容,估算自己的还款能力。

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论国家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作者:佚名 2006/2/22 20:34:56 来源:中审网 一、审计风险的宏观控制 国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的前后矛盾,甚至不完善或有法不依,是引起审计风险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在整个社会处于改革多变的浪潮中,对于审计工作风险,虽然不可消除,但是可以力求降低。改革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探索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必将逐步形成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所以,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主张宏观上要迅速、果断地加强各行业、部门的正规化建设。 2.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各种配套的程序和方法。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也由此确定审计规模,审计费用。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管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这主要包括: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定期轮训职工,提高业务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职工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③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求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2)审计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竞赛与理论讨论。我国审计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方法有限,许多问题理论上争论不清。因此,我们主张审计行业内部平时应开展业务竞赛,遇到新问题,审计人员之间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妥善处理目的。各审计报刊、杂志也应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审计实际业务的讨论。(3)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专业情报资料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监督学科,这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坚实的业务知识而外,还要具备广泛而丰富的相关知识,这是审计结论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部分知识的获得,除了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外,应依靠完善的情报资料系统,不失为一个捷径。 3.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的周密与否,直接关系风险因素的大小,它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1)组建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组成一定要精明强干,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要熟悉,并且小组成员无论从公、从私、都要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坚持回避制度。审计主审一定要选派业务强,认真负责,善于把关,遇事谨慎的人担任。(2)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之前,一定要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审计人员的把握审计方向。在正式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权责划分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及运行后果。(3)审计范围、程序及方法的确定。关于审计范围,在测试内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希望它能够缩小审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测试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被审范围以外的事项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缩小审计范围而出现风险。关于审计程序,如何能减降审计程序风险呢?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审计署制定的有关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其次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审计程序的安排,也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否则得不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要与审计权力相适应,因此,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关于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削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4.审计取证的控制 证据风险来自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方面,如何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和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5.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笔者主张对于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由中不宜包括审计建议,要另有专门的建议书送达被审单位;审计咨询的内容也决不能写入报告。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信息情报资料咨询公司和中介组织,审计人员可利用他们的情报资料,来证实自己取得的证据的可信度,减少证据风险,尤其是对涉外企业的审计,事先通过咨询公司咨询,了解对方的经济情况,并对公司业务的可行性报告做分析和鉴证,这样,就拥有开展业务的原始资料,审计人员在对涉外企业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报资料,减少取证风险。多渠道的 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3.审计环境治理的综合化。审计环境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环境,如国家政治、法规政策、行业法规、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度规定等,这些方面都是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审计部门应与各行业、各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综合治理,与这些国民经济的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充分合作,才能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不熟悉各专业部门业务而带来的风险,将由于国民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审计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 4.审计人员队伍的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形成,很大部分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不懂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生产流程等情况造成的,但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成为具有广泛知识的全才是很不现实的,怎样解决这种需求矛盾呢?审计人员队伍综合化是一个良好的方式,也是短期就能奏效的途径。所谓人员队伍综合化,就是实现审计小组人员结构的多专业化,既有审计师也有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等这样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对于现代审计的开展,都将起到决定作用。有这样实力雄厚、专业技术力量强的审计队伍实施审计,对控制审计的非专业知识风险、尤其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方面,都十分有益。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经销和代销的风险比较,谁的风险大

一、经销经销,亦称定约销售。它是指由生产厂商或出口商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按协议的规定范围经销商品。按西方商品流通理论而论,经销商包括批发商与零售商两类商人。他们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承担经营风险。经销以经销权是否具有排它性,可分为多头经销、独家经销与总经销(或叫包销)3种形式。其共同特点是厂商或出口商与经销商之间已实际发生买卖关系,商品所有权已发生转移,通过差价获得利润。经销商通过经销形式可以得到厂商或出口商的优惠条件。对于独家经销、总经销而言,还可以享有特定地区范围内商品专营的权利。二、代销代销,是指一个企业为另一个企业或个人代理销售商品的一种交易方式。代销商品的主体就是委托方。在代销活动中,代理商与委托人只是委托代理关系,而没有发生商品所在权的转移代理商只有在代理期间有商品的处理权,并且得以委托方的名义来进行,通过代销获得成交金额一定比例的代销费,即代销报酬。代销双方通常要签订协议。代销方不承担风险,其主要职责是促成交易。因此,代销商或代理商,属于居间商的一种。从法律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区别是:代销产生的后果由供货商承担;经销产生的后果由经销商自己承担。经销一般是指经销商与生产厂家或供货商达成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购销指定的商品。在经销情形,供货商和经销商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从法律关系上讲,供货商和经销商之间是本人对本人的关系,经销商是以自己的名义购进货物,在规定的区域内转售时,也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货价涨落等经营风险要由经销商自己承担。经销可以分为一般经销与独家经销。在独家经销情形,一般会规定经销商最低交易数量、不得经销相竞争的其他供货商产品等。代销的本义是代理销售,其本质是代理,是指被代理人或委托人授予代理商以“销售商品的代理权”,在销售代理权限内代理商代理委托人搜集订单、销售以及办理销售有关事务。代销与经销在合同关系的连续性和长期性、销售区域的固定性、交易量限制、对不正当竞争限制等方面均有相同之处,所以在实际业务中,有的人会错误地将代理与经销混为一谈。 具体来说,代销与经销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代销的双方是一种代理关系,而经销双方则是一种买卖关系。 (二)代销是以委托人即厂商的名义销售,签订销售合同,而经销商则以自己的名义从事销售。(三)代销商的收入是佣金收入,而经销商的收入则是商品买卖的差价收入。(四)从法律关系上讲,代销行为即委托人行为,代销商与第三人之间在授权范围内发生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归于委托人(供货商),而经销商与用户之间发生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须由其自己承担。

新公司法实施后,公司高管面临哪些新的风险

1、因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而承担的赔偿责任。当前,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财产、资源、商业机会或利润的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种现象,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该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如公司利益因关联交易遭受损害,具体决策和实施关联交易的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要对公司所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2、公司对外担保和投资业务中的赔偿责任。目前,有些公司开展对外担保和对外投资业务,由公司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决策后直接实施,或者由公司大股东决策后直接指令公司管理人员实施。鉴于对外担保和投资对公司利益具有重大影响,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该等业务应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新公司法实施后,董事长、总经理等公司管理人员直接决策实施的对外担保和投资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具体决策实施的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应对公司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3、因签署违法而宣告无效的合同或者开展违法业务产生的赔偿责任。因我国目前法律不够完善,而董事、监事、高管通常不是法律出身,公司签署的合同或开展的业务被宣告违法的事情时有发生。根据公司法,董事、监事或高管人员此种情形下将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公司签署委托理财合同被宣告无效产生的损失,将由负责该项业务的董事、监事或者高管人员承担赔偿责任。4、面临不信任股东查账的风险。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查账过程中,如果公司被发现作假账,公司高管中的相关责任人员将被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企业怎样做经销商信用管理,控制赊销风险

具体而言,企业信用管理应当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信用管理机制——包括前期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机制和后期的应收(付)账款管理机制(债权债务处置机制),实施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从而保障交易安全、控制交易风险(主要表现为赊销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益,使企业正常的营业周期和资金流转不受影响;同时,通过企业自身信用体系的完善,强化企业商誉及客户与之交易的喜好度和安全感,增加交易机会,扩张商业空间。企业信用管理主要贯穿于企业的营销、财务和法律事务三大环节,但所谓“法律事务”并非仅指设定专门部门、指派专人负责催收欠款,而是需要专业律师的有效介入,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合同项目全程法律服务,并参与企业信用管理架构与方案的设计、修正。下面就企业信用管理的焦点问题,从专业律师的角度介绍一下企业应如何控制商业往来过程中的赊销风险,以作抛砖引玉。一、事前控制,理性商业决策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必要的资信调查和市场调研,对交易对方及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的风险评估(交易项目的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交易对手的经营资质、财务状况、支付能力、行为方式),理性地实施商业决策。具体而言,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客户信息库,对客户信用进行长期跟踪和持续分析”(合理设定并及时调整客户的赊销额度;对新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应一律要求现款提货或提供稳妥、可靠的担保);同时保持该信息库的开放性,及时将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过往交易对手和潜在交易对手列入“黑名单”(原则上谢绝交易)。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具体交易中请资信调查专业机构(例如美国邓白氏公司)提供交易对手的信用研究报告——根据不同目的和需求,可以涵盖其信贷、纳税及诉讼记录等信息,乃至其最近时期的财务报表、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与评价。二、事中控制,全程法律服务事中控制主要是在从接洽、谈判到签约、履约的全过程引入法律专业服务。法律专业人士介入大致有两方面的工作:(1)受托参加签约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尤其是付款方式(条件、期限、金额)、债权保障、税费承担、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关键性条款;或负责审查合同文本,提出相应的专业意见。——这实际上是事前控制环节的延续。(2)协助监控履约进程及货物、资金流向,对未及时履约和或未完全履约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意见,参与对早期拖欠的适度催收,譬如协助企业草拟、修改《催收信》(这一时期尚需从维护交易关系的稳定和延续的角度考量,因此通常情况下不用《律师函》形式)。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建立定性、定量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信用管理培训也极为重要,积极落实不同层级的应收帐款区域、部门、专人责任制,尽量缩短平均帐期,加快资金周转;同时,企业还可以借助“国际保理”、“国内保理”等金融工具,或直接以应收帐款权利质押、存货抵押的方式提供担保获取资金,以适当分散和转化赊销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定期或不定期拜访客户,保证畅通无误的沟通,司法实践中时常会有因为交易双方误解累积所致的履约纠纷。三、事后控制,启动追帐程序在恶意拖欠、蓄意欺诈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出现呆坏帐情形时,及时进行追收可行性评估,根据不同情况启动追收程序:(1)停止发货或要求客户退回存货,通过协商对应收帐款给予一定折让后全部清偿。(2)诉诸法律手段(之前亦可先行寄送《律师函》,予以催告或固定权利、确保时效),提起诉讼(或仲裁,视合同约定而定),必要时还应采取财产保全措施。(3)对于诉讼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的呆坏帐不宜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则可以采取折价转让应收帐款的方式加以有效处置。

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下限时,缴纳义务人应按照汽油、柴油的销售数量和规定的征收标准缴纳风险准备金。汽油、柴油销售数量是指缴纳义务人于相邻两个调价窗口期之间实际销售数量。 风险准备金征收标准按照成品油价格未调金额确定。 成品油价格未调金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计算核定,于每季度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季度每次调价窗口期的征收标准,书面告知征收机关。财政部驻各省、区、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征收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的缴纳地点为缴纳义务人注册登记地。法律依据:《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 风险准备金的征收情况应当接受财政、发展改革(价格)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第二十三条 征收机关要加强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对逃避缴纳、应申报未申报、申报不实等情况,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查处,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入库。征收机关违反规定,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风险准备金收入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律责任。

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风险控制的意义

外来器械与植入物风险控制外来医疗器械和植入物的管理影响到医疗手术的安全。 对外来医疗器械的严格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对外来医疗器材的准 入、清洗、包装、消毒、核对、交接等环节进行整体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

中植系再转身!解家二代收缩金融板块,新路线能化解风险?

作者 | 四象 编辑 | 万佳丽 来源 | 征探 财经 (ID:teccj6) 2003年9月,毛阿敏录制了一个专辑《美满》。一年前,上海姑娘毛阿敏与东北伊春人解直锟相识,之后,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并在2003年结婚,毛阿敏充满了幸福感。“美满是左手的快乐,美满是右手的寂寞。”(《美满》) 婚后的解直锟春风得意,开启了令人惊叹的财富人生,近20年时间里,打造了一个万亿帝国。 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12月18日,中植企业集团官网发布讣告,公司创始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当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解直锟永远离开毛阿敏不到一个月,中植企业集团就公示一则消息,旗下4家基金销售公司合并。这意味着,过去拥有4张基金销售牌照的中植系,如今变为1张。 驰骋资本市场数十载,中植系的建立与解氏家族息息相关,其中,解直锟的外甥刘洋跟随多年。从初入资本市场,到发力房地产,再到中融信托转型,刘洋证明了自己,也在解直锟去世后,走到台前;另一边,解直锟的大女儿解蕙淯、侄子解子征同样参与其中,通过在内协作,或在外联合的方式,推动着家族前进,建立起撬动万亿资金的帝国。 实业发家,中植系第一次转身是在2008年,重点转向金融投资板块。中植系在市场上的惯有打法,被冠以“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其中X部分是艺术品、拟上市企业股权等原始资产,即通过中融信托筹措资金、收购原始资产,进一步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减持套现。从投资特点看,中植系多是通过定增潜入上市公司,不争老大。 但是,股市波动等风险因素下,中植系的打法近些年已多次被套牢;与此同时,旗下第一大财富平台恒天财富销售产品问题频现,部分产品出现逾期。另外,中植系踩雷乐视网、康得新、长生生物等公司,损失不菲。 金融监管趋严,资本运作难度加大,杠杆 游戏 风险剧增。这一次,中植系被迫转身,回归实业,致力实业、资管双驱动。 然而,失去了创始人的中植系,面临的挑战如同山崩海啸。刘洋、解蕙淯等二代能够带领中植系走多远呢? 01 家族特征 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一个仅有19户人家的小山村,解直锟的故乡。 家境贫寒,1961年,解家第5个孩子出生,取名解植坤(原名)。解直锟前面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解植春,日后中央汇金的总经理。低调的解植春,很少公开露面。其人脉资源,丰富而绵长。 拥有一个好哥哥,是解直锟之福。就在老家,年轻的解直锟就完成了人生的初步积累。上世纪80年代,解直锟仅是五营区印刷厂的一名工人。80年代,不少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经营出现了问题。80年代末,国家层面推进两权分离,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如同那时候许多人脱颖而出一样,能力突出的解直锟在五营印刷厂出现困境时,被任命为厂长进行了承包经营。 解厂长带领下,五营区印刷厂经营出现了好转。尝到了改革甜头的解厂长,此后又开始经营面食厂、储木厂、水泥厂等。木材是林木资源丰富的好生意,许多人借此实现了飞跃。 几年时间里,解厂长就实现了财富积累,从而可以放手大干。那时候的黑龙江,是一片热土。中植系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成立的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则是1989年注册的五营区地方企业联合开发公司,注册资本140万元。 2000年4月,根据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改制有关事宜的批复》等要求,解直锟与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工会委员会共同发起设立——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从股权看,本次改制,解直锟出资1.78亿元,占股80%;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工会委员会出资0.4亿元,占股20%。 2000年5月20日,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议更名为——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植集团”)。中植企业集团以资本金2.78亿元转增注册资本。 上世纪90年代末,中植系的版图也逐步扩展到北京、上海等地,解直锟也更多的出现在了北京、上海等地。随着中植系的扩张,家族人员逐步加入。 1975年出生的刘洋,是解直锟的外甥,与同样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解植春还是“校友”。1998年,刘洋就辞去银行工作,追随解直锟,逐步成为其左膀右臂。 进入中植系后,1998年,刘洋在上海参与组建金智投资有限公司,踏进资本市场。早在1997年,解直锟就瞄准了地产业,其主导产业涉及房地产开发。2001年,26岁的刘洋出任盟科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30余个楼盘相继落成。 解直锟家族成员履历表 2008年,解直锟改变战略,带领中植系以金融投资业务为核心,着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这种背景下,2009年,刘洋担任中融信托董事长,致力改变银信合作为主的经营模式。2010年上半年,公司自主管理型的集合信托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七成。 刘洋用行动证明了自己。2009年10月30日,中植集团召开股东会,审议同意解直锟将所持中植集团8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刘洋。同日,两人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 这次转让,更蹊跷的事情发生在两年后,刘洋将所持股权转给另一个解家人——解蕙淯,解直锟与前妻的女儿。2011年2月,刘洋将所持中植集团8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解蕙淯,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工会委员会将所持中植集团20%的股权转让给刘义良,刘义良是解直锟的伊春老乡,中植系的关键人物之一。至此,解蕙淯认缴4亿元,占股80%;刘义良出资1亿元,占股20%。刘洋在这个过程中,成了一个二传手。 又经过一轮轮变化后,中植集团股权结构才基本落定:解直锟实控的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认缴38亿元,占股76%;刘义良认缴 8亿元,占股16%;解蕙淯出资4亿元,占股8%。 解蕙淯,又名解茹桐,专注艺术相关领域,为哈佛大学博物馆管理学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史博士。嘉诚中泰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诚中泰”)成立于2010年,解蕙淯全资控股,经营范围包括投资管理、承办展览展示、销售工艺美术品等。 嘉诚中泰并非如此简单。 解蕙淯通过嘉诚中泰,参与到中植系的资本运作中。比如,2019年,中植企业集团联合嘉诚中泰、嘉诚中泰控股公司——西藏诺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信资本”)以25亿元收购大名城(600094.SH)旗下中程租赁有限公司。目前,中程租赁有限公司为解蕙淯实控。 乐视大厦被指自卖自买的闹剧,解蕙淯同样卷入。2021年12月3日,韬蕴资本发布声明称,乐视网公司总部乐融大厦竞拍者——北京衡盈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资金实际源自中植系公司。 此次拍卖中,躲在壳公司背后的浙江中泰既是拍卖人又是竞拍人,浙江中泰是中植系的核心公司之一,解蕙淯为关键人物。 另外,解直锟的侄子解子征同在中植系工作,任职中植企业集团董事、中海晟融(北京)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海晟融是“中植系”五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解子征同时担任甘肃西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等职务,并曾担任西北矿业法人,西北矿业目前实控7家矿业公司。 02 资本平台 中植系资本运作的核心枢纽,是中融信托。 中融信托前身为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87年,2002年,中植集团出资1.2亿元,占股36.92%,一举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后陆续增持占比至67.69%。2010年,刘洋掌舵期间,央企中国恒天控股的经纬纺机(000666.SZ)入股中融国际信托,收购3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至此,中融信托具有央企背景。 从股权机构来看,中融信托2020年年报显示,第一大股东为经纬纺织,持股37.47%;第二大股东为中植集团,持股32.99%。 中融信托能力不可小觑。截至2020年末,中融国际信托自有资产285.58亿元,公司及各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8898.83 亿元,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5亿元。 方正证券研报显示,中植系通过中融信托这一平台筹措资金、并收购原始资产,之后参与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从而获得股权,中融信托与体系内其他金融平台互相合作,接续资金、放大杠杆,从而分散风险。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植系的四大财富平台。 2011年,中植集团分别控股或参股成立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4家财富管理公司。其中,恒天财富、大唐财富股东具有央企背景,恒天财富大股东为中植系公司,持股45%,二股东为经纬纺机(000666.SZ);大唐财富架构与恒天财富类似,大股东为中植系公司,二股东为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央企背景。 从盘子来看,截至2021年上半年,恒天财富新增资产配置规模近1055亿元,累计资产配置规模14168亿元;大唐财富累计配置资产近8200亿元;而截至2021年底,新湖财富为客户累计配置资产规模达到1.4万亿元;高晟财富盘子相对较小,“2020中国独立财富管理公司TOP20榜单”显示,高晟财富累计处理资产规模为1000亿元。其中,高晟财富则在星美集团旗下院线资产的操作中闪现身影。星美影院曾经想借解直锟控制的宇顺电子上市,最终未能如愿。 当然,中植系早已建构起综合能力。2013年,中植集团实施全面业务转型,形成金融、并购、财富管理、新金融四大业务板块,囊括信托、公募基金、私募、保险、期货、典当等各类金融业态;2014年,中海晟融、中植国际、首拓融盛等资管公司相继成立,算上2011年成立的中植资本、中新融创,五大资管公司布局基本成形。 中植系控股或参股的金融企业 资本运作手法上,从枢纽中融信托看,中植系善于使用“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的金字塔式运作模式,其中X部分是矿产、艺术品、拟上市企业股权等原始资产。即通过中融信托筹措资金、收购原始资产,进一步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减持套现。 中植系一般通过定增潜入上市公司,多为第二大股东,通过旗下信托等平台,为一系列资本运作提供弹药。 举例来说,甘肃西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矿业”)成立于2007年,2008年,北京兴嘉盈商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嘉盈公司”)入局,增资1.25亿元,持股20.00%。至2012年,北京兴嘉盈商业投资有限公司增资至4.1亿元,持股65.6%,西北矿业负责人变更为宋丽娜,是中植系人员。 这一过程中,2008年6月,中融信托设立了西北矿业股权部分收益权信托计划,融资规模1亿元,用于受让兴嘉盈公司持有的西北矿业增资扩股收益权,此后中融信托又设立了多个类似的信托计划,通过西北矿业股权收益权融资,积累资本。 进入上市公司是下一目标。2013 年,兴业矿业非公开发行拟募集资金10亿元,其中,西北矿业认购8亿元。当年年报显示,西北矿业一举成为第二大股东,持有兴业矿业15.44%股份,此后再寻机撤退。 中植系凭借资本运作获利丰厚,但大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过去的方式难以为继。 03 风险难解 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上,解直锟实控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凯恩股份(002012.SZ)、准油股份(002207.SZ)、宇顺电子(002289.SZ)、康盛股份(002418.SZ)、美吉姆(002621.SZ)、融钰集团(002622.SZ)、ST天山(300313.SZ)、美尔雅(600107.SH)。 中植系实控或参股超过5%的上市公司 实控公司近半数亏损。准油股份、宇顺电子、康盛股份截至2021年三季度均出现亏损,准油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7.55万元;宇顺电子为-1631.17万元,ST天山为-2175.11万元。 一向愿当二股东的中植系,成为大股东并未全是本意。比如,2019年12月,凯恩集团与中植系公司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凯恩集团未完全履行义务,将其持有的凯恩股份股票转让给中植系用于抵偿债务。 另外,中植系近年来陆续踩雷乐视网、康得新、长生生物、康美药业等公司,损失较大。 中植系金融板块同样暗藏风险。从信托平台看,中融信托是重要的资金枢纽,为中植系输血。举例来说,中融信托曾推出“汇信”系列信托计划,其中,汇信4号产品受让中泰创展持有的辽宁太平洋典当的全部股权的收益权,北京中融汇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出具承诺书,承诺信托终止如不能按期兑付,将补足本金及逾期收益。而实际上,中泰创展及北京中融汇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彼时皆隶属中植系。 从财富管理平台来看,核心平台——恒天财富代销的旗下资管平台主动管理的嘉金、嘉星两个系列私募产品于2021年未能如期兑付,总规模超20亿元,被指在投后管理中存在失职;2019年,恒天财富代销的“岁兰千里资管计划”产品逾期兑付,被指将股权投资产品宣传为固收产品售卖。 1月7日晚间,中植集团公告称,旗下北京恒天明泽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北京植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唐鼎耀华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北京晟视天下基金销售有限公司,4家独立基金销售公司的整合工作完成。 四合一后,中植系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原先的标准化产品将全部转移到中植基金名下,中植基金由中植财富、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共同持股。 这意味着,此前传闻已久的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合并事宜现已取得进展。目前,中植系过往持有的4张基金销售牌照仅剩下1张,资金腾挪空间缩窄。 中植系从实业走向金融,近年来正回归实业。暂时的接棒者刘洋表示,下一步,集团将继续按照解直锟确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业与资管双轮驱动,进一步突出发展实体产业,做强做优资产管理。 “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羔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英勇无畏的闯将”,这是解直锟生前最喜欢的诗句。这是诗人朗费罗《生命礼赞》中的诗句,表达的意思很像毛阿敏唱过的一首歌《不白活一回》:“活就活他个地增辉,活他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有滋味。” 失去了掌门人,当下的中植系,走到了十字路口,解家二代能够撑住吗? END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结构选择

  中国期刊网 和 人大论坛 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你可以查一查  这里给你列一篇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结构选择  一、股权融资中的道德风险  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引起的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股权治理功能弱化、债务约束软化、经营者报酬激励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经营者存在如下道德风险:  1、经营者的努力水平降低。这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突出表现是经营者“重股轻债”,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经营者忽视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而造成资本使用效率低。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效绩有明显下降趋势,1992~2002年各年的净资产效益率分别为14.28%、14.68%、13.15%、10.78%、9.59%、9.69%、7.45%、8.23%、7.63%、5.35%和5.65%.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营者努力水平的下降。  2、经营者投资行为不足。随着物资资本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日益增强,作为物资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组合投资、出售股权等方式回避其投资风险,而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营者则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与股东相比,经营者更加偏好风险厌恶,从而在投资决策中选择抵风险投资项目,放弃对股东有利的高风险投资项目。从股东来看,这就是投资不足问题。它是一种非效率的投资,将使企业价值降低。这一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中的具体表现是:将股权融资的资金不按招股说明书的承诺使用,而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存放银行获得利息、委托金融机构代理理财、投资非商业竞争性项目等保守投资项目。这不仅损害了股东利益,而且也减少了公司价值。  3、经营者过度投资。詹林和麦克林认为,当经营者的持股比例较低时,经营者为了获得由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金钱和非金钱收入,就会在投资决策中选择并非有利于股东的扩大企业规模的投资项目。从股东来看,这就是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一样,它也是一种非效率的投资,将使公司价值降低。这一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的使用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一些上市公司将股权融资的资金投资于效益较低的新项目,盲目扩大企业规模;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盲目地将股权融资的资金投资于不熟悉、与主业毫不相关的产业,甚至是非朝阳产业。从投资结果来看,这些投资行为均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4、经营者偏好多留利的股利政策。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经营者在治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经营者为了营造自己的“小王国”,获得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资金,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偏好少发现金股利,保留更多的现金流量,以获得由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金钱和非金钱收入。  5、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即经营者只考虑在任期间的公司经营业绩,而不考虑退位后的公司发展,甚至牺牲公司长远利益以换取任何期间利润的暂时增长。  二、抑制股权融资道德风险的资本结构选择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要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就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营者对其行为后果承担风险。资本契约理论认为,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是抑制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的一种契约安排。具体而言:  1、 将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权益化。即通过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和业绩股份等股权激励方式,把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股权等激励方式,把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股权化,使之成为公司资本结构的组成部分,使之带来的收益成为经营者的长期风险收入。这种长期股权激励机制在美国公司中被普遍采用。实践证明: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能够使经营者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激励经营者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而作长期投入。  2、完善债务约束机制。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约束机制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按照市场原则,塑造银企关系,使之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2)完善退市与破产的法规体系及实施环境,充分发挥退市与破产机制的作用,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3)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一个监管统一、评估机构独立、供需平衡、竞争公平的信用评估市场;(4)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戳穿公司的面纱”机制,即在企业股东和当事者(经营者、关联企业等)为了逃避债务,采取欺诈手段转移财产,造成企业破产时,债权人可以依法对他们的财产进行追索,使他们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3、调整股权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二是国有股东身份不明确;三是股权高度集中;四是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显然,具有这些特点的股权结构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改革和完善国有股权管理体制,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1)解决国有股减持与上市流通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对国有股减持与上市流通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明确立法;第三,要有实施国有股减持的范围、程度和方式;第四,确定国有股减持的范围、程度和方式;第五,确定国有股减持的转让价格及受让方;第六,明确国有股减持所获资金的用途。(2)在明晰现有投资主体身份和产权的基础上,发展外商投资者、民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等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体系和产权制衡机制。(3)发展具有工会性质的职工持股会。与“员工持股计划”相比,建立具有工会性质的职工持股会,能够把职工作为股东的利益与作为雇员的利益相分离,使职工以股东身份独立于经营者,参与公司所有权分配或公司治理时采取集体行动。可见,发展具有工会性质的职工持股会既有助于强化对职工的激励,又有助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

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我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已提上各级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因此,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以及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系统的全面推行,审计规模的不断增加,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弊端日渐突出,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原因主要在于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偶发性干扰的风险。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的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例如,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更具复杂性。可以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经济成份和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给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课题,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更加广泛和多元。这样,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也就直接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有可能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应该承认,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余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为世界所瞩目。在市场化持续、快速、深入推进的同时,经济领域的多维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经常化调整,凡此种种,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带来了空前的难度。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健全。有时,审计人员不得不仅凭经验进行审计,审计中查出的不少问题,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又不得不依赖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4.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的审查,来发现和查证问题。但有些违法乱纪问题,不一定会在资料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加之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原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短期责任与长期责任等内容。有时,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迫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这样,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就很难避免。   6.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些问题总是常常遇到。例如,对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是审计范围,但审计人员未获取相关证据而随意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证明力不足,而草率做评价;用词欠妥的审计评价。凡此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防范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对规范与制约各级特别是一把手的经济行为,已经发生了强有力的良好影响。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已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不充分重视这些风险,并努力将这些风险降低至最小程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进而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又要执行“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在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履行以下程序,并规范相应事项和内容。第一,审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计程序。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由干部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日期要求。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切实贯彻“双向制度”,即审计双方要对相应的事项作出书面,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的各种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作出,而审计机关则应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注意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握好审计工作的程序、内容与审计结论三者之间具有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关系。   3.注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健点之一。例如,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来说,应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程序和内容。另外,对会计控制也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应明确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检查风险。管理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经营方针,为合理而有效的进行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种控制,是会计控制建立的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计划、预算准备、筹资融资、财务绩效报告分析、绩效计量、管理者经费补偿等程序与内容。对管理控制的严格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种类与范围,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奠定制度性基础。   4.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工作及结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等具有审计共性特征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将责任审计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取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当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这样, 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的分析,来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例如,行政领导干部、机关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等等,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责任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实施监督而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6.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干部的素质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刚直、廉洁、高效、严谨的审计队伍。

风险导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

风险导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都不一样。  风险导向审计含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做为审计工作的主线,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的一种新型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导向审计保留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评,但是放弃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被审单位同审计人员“无利害关系”的假设,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以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对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的履行情况,其结果能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风险导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都不一样,但是他们两者经常互相结合使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的原因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审计人员向被审单位提供管理建议增加了不少机会,从而使审计服务有了更多的增值,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目的还是使审计人员更为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故将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还能提高审计效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的可行性  将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有利于事先确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据此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的步骤  (一)审计计划工作  (二)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风险评估程序。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四)形成审计意见,完成审计评价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会加大审计成本在计划和控制测试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注重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更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经济责任审计也还没有相应的审计程序软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

风险导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探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廉洁自律,从源头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年限跨度大,情况错综复杂;政策性强,审计时间紧,范围广且内容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审计结论或评价是否真实公正,涉及到领导干部任期内实绩和经济责任是否准确客观,审计结论是对审计对象作出考核或处理的依据,直接影响其任用或升迁等敏感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并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   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加强审前调查,包括了解所有者及其构成;组织结构;生产、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内容。审前调查可以避免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针对当前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较多的现状,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以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二、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   一方面,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全面,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了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可信度差的会计资料,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随着打假治乱的深入,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也更为隐蔽。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不慎、行为不当,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应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可靠。明确对出具虚假、违法承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的责任,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少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应提供书面保证,坚持组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审计操作规程,对现场作业的每一个审计环节责任到人。双方谁违反承诺,谁承担责任。   三、加大审计力度,对离任审计做到不审计不任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虽然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使审计失去了时效性。审计时间上的滞后导致审计结论的滞后,滞后的审计结果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来讲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离而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而且审计结果的价值制约了审计监督职能效果发挥,更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使审计流于形式。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应做到不审计不任命。另外,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离任审计任务集中带来的压力,降低审计风险。   四、审计机关应通过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反映。如收受回扣、受贿索贿、假发票、假合同等问题,若无一定线索,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所以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以上部门掌握的相关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   五、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严把审计质量关   审计人员培训不足,综合素质不够高形成了内在的审计风险。审计战线受历史、经济、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审计干部队伍中高素质人才匮乏,智力投入不足。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在承担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尤其是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的,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另外,审计人员要遵守审计职业道德,遵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要求,否则,也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加强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和充实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遇上审计的难点疑点问题时,需要集体讨论,分析研究,使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提高。   六、牢固树立风险观念,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随时存在,实践证明,只有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功能,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随着民主法治的进步,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地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只有不断加强化解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促进廉政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经济秩序,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汪群,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刘爱东、温皓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18期.   [3]谷云波,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一重技术,2003年03期.   [4]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5]谢津秋,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公司上市审计风险有哪些

常见风险信号从哲学的角度,任何本质都将通过现象表露出来。同样,在上市公司审计中,任何“非常”行为都会有其外露的迹象,即风险信号。若CPA能及早察觉,就能缩小审计范围,重点审计疑点、难点,披露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综合考察近几年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专家发现常出现如下风险信号,以供审计人员和市场参与者参考。(一)筹资、投资盲目,并购无规划新上市的公司常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资本运作,用于投资或并购其他企业,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扩展经营领域。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或相关行业的纵向并购,一般能降低成本(生产成本、税负、交易成本等),形成规模效益。但不相关行业的混合并购往往面临较大风险,若公司对新涉足行业的前景估计不足,其经营行为必然难以顺应市场需求,反而会对自身正常的经营、管理、组织程序产生负面影响,资源被浪费。涉及的经营领域过大,反而会拖垮原有企业。有的上市公司不按招股说明书的要求将募集的资金投入使用,而将其托给券商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以提高投资收益。这是一种对投资人不负责的行为,若在二级市场深度套牢,投资人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CPA要关注所筹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率,考察使用的合理性。对当年筹资、并购次数较多的上市公司,CPA应关注这些交易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利用多次并购交易调节利润的情况,也应意识到自身实力不强的上市公司,若投资范围过广,将面临较大经营风险,CPA则承担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对委托理财事项,则要查阅相关协议资料,了解抵押情况,确定其合法性及可收回性。(二)股价波动异常企业的经营举措公布后,股市将有提前量的反映,这是对未来的预期,而实施方案后的影响将在后期得以体现。投资者决策的依据是财务指标和经营成果,这也是上市公司违规造假的直接对象。“银广厦”通过伪造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利润达7.45亿元,其中1999年1.78亿元,2000年5.67亿元,使其业绩出现惊人的增长,股价竟上涨了440%.股价变动受外部交易环境和内部经营业绩共同影响,CPA应结合本年度整个证券市场的行情来考察上市公司的股价,防止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牛市”来掩饰自身利润的虚增,利用“熊市”来为自身亏损找借口。同时,应关注股价变动幅度较大时期前后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上市公司极可能利用这些业务粉饰财务数据,操纵股价。(三)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当新的委托客户对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无合理解释,从某种意义上已对现任CPA予以提醒:该公司很可能存在违规行为。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可能:1、前任CPA已对该公司管理人员的正直性有很大怀疑,估计有较大风险,退出审计;2、在重大问题上,CPA与管理当局存在较大分歧;3、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CPA考虑不能完成委托要求,拒绝接受委托;4、在上年度审计报告中,CPA披露了公司的重大财务问题,而本年度经营业绩每况愈下,公司担心前任CPA利用上年度审计信息优势,披露更大问题。在审计过程中,CPA应掌握近三年该公司的审计意见情况,向前任CPA了解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仅作为参考,CPA主要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估计风险水平。(四)利润质量不高孤立地审查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都可能忽视问题所在,利润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表按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盈利能力。因此,要结合两张报表分析,审查盈利质量。若该公司当年利润较多,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CPA应加倍关注其收入的 来源、构成,考察其真实性。

经济社会面临的风险点

(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2)贫富差距过大。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毕业论文 [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可能。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引发的一种与经营风险不同而却又会相互影响的风险,他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管理和控制企业在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司治理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如何让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层和职工、如何设立和实施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从而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一、董事会特征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一)董事会规模与企业财务风险 对于董事会规模,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实证结果,Denis和Sarin(1999)指出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高。Mahajan和Sharma通过对破产公司案例的研究发现,破产率和董事会规模成反比,即董事会规模越大,破产的可能性越小。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经理层对董事会的控制越大,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相对更加有效。持相反观点的,如Yermack(1996)检验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到的实证结果是公司绩效与董事会规模成负相关。他们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可能会存在搭便车效应,董事之间沟通和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和成本增加。   还有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没有影响。于福生等(2008)通过对我国2002年~2005年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目前我国存在强势股东大会的情况下,董事会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形式化的决策程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东智和池国华(2004)用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对我国2000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并且董事会人数在9个附近达到公司绩效的最大化。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董事会,其成员为5至19人。这说明我国《公司法》对董事会规模做出了限制。因为过大或者过小的董事会规模都不利于董事会权利的行使和作用的发挥。   (二)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财务风险 2001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强制性的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要求董事会成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应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这说明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并肯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在规范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保护中股东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于福生等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财务风险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并不像期待的那样能够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独立董事是有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因此控股股东就有可能控制独立董事的选举,进而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二是独立董事不在上市公司任职,因此很难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其做出判断的科学行和有效性。三是独立董事缺乏相应的监督。相关的法律缺失使得独立董事的失职得不到应有的惩戒。   二、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风险   (一)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与企业财务风险 许多上市公司中存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象。对于此现象,一种观点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提高董事会与总经理沟通效率。因为董事长即是总经理,所以能够更好的领会和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职合一会影响到董事会的独立性,使得不称职的总经理难以被更换,会使许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从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董事长即是总经理,使得董事会的其他成员会迫于董事长的压力而不敢对管理层提出意见。目前,由于我国国情特殊,以及资本市场和法律监管不完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应当是弊大于利的。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权利得不到相应的监督,由于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和权威,很容易凌驾于公司的 规章制度 之上,一人说了算。因此由其做出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放大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企业财务风险和破产的风险更大。   (二)管理层持股与企业财务风险 从“经济人”假设角度讲,人都是趋利的。因此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能够提高经理人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因为企业的效益越好,股价越高,经理人所获得的报酬越多。李维安(2006)、于福生(2008)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高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管理层持股对经理人发挥了激励作用,使得经理人更好的为企业工作,从而使得企业的经验决策和财务决策更趋合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孙永祥(2000)的研究认为,高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无显著相关性。   三、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风险   (一)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财务风险 当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股股东时,控股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阻拦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同时在我国,由于流通股等中小股东高度分散,持股比率较低,参与股东大会和公司经营决策的积极性也很小。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上市公司圈钱、违规为自己提供担保等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当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一方面,股东之间的力量相对均衡,不容易形成控制话语权的控股股东,防止大股东与管理层合谋侵害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由于股权分散,股东对于管理层的监督成本增加,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容易使控制权落入管理层手中,形成内部人控制。当股权相对集中且存在控股股东时,由于股东持股数量相对较大,参与股东会和公司经营决策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也更加积极。股东之间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也更加有利于制定正确科学的决策。因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600090 同济堂是退市风险吗?

公告里提示有退市风险,赶紧卖了吧

·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风险管理的意义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1.最低资本要求 从新协议的名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当然,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范畴的拓展在当前的金融格局下,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却在进一步加大。因此,新协议在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本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信用风险采用标准法或基于内部评级法确定(基于内部评级法又有基本法和高级法的区别,三种方法的复杂程度依次递增)。新协议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的复杂程度灵活运用,并建议业务相对简单、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使用旧协议提出的标准法。这种方法是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对交易对手的主权风险、公司风险等项目评级的基础上确定风险权重。短期信用评级适用于长期债权和短期债权,而短期信用评级只能用于短期债权;如果一家机构同时拥有多个外部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则选出两个最高者。若两个最高者级次相同,则使用这一级次的信用等级作参考;若不同,则取次级作参考。但由于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难以保证,因此,新协议要求银行尤其是实力较强的银行采用基于内部的评级方法。基于内部的评级方法比较复杂,要全面考虑构成风险的各种因素,并以此建立计算风险权重资产的风险权重函数,然后测算必须满足的最低资本量;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价格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存在较大的量化难度,因此,新协议建议各国监管当局在《补充规定》所提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足最低资本量,并对市场风险加以特别关注;操作风险也存在量化困难,新协议第一稿并未提出任何计量方法。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在新协议修改稿中给出三种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①基本指数法,即以某种单一指数(如银行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来确定应对操作风险的必需资本量。②标准法,即把银行业务按公司资产、项目融资、零售等类别加以区分,分别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再乘上某一固定比例得出所需资本量。③内部测试法,这一方法的技术要求最高。在计量每种业务的风险时,银行都必须根据内部数据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引致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再以所得数据与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相应比例得出资本需求量。鉴于计量方法比较复杂,且合理性有待验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到许多银行以最低资本的20%作为应对操作风险资本的做法,准备以这一比例作为广义的指导性准备标准。 (2) 计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中根据银行业务错综复杂的现状,改造尤其是创新了一些计量风险和资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旧协议相关内容过于僵化、有失公允的遗留问题,而且使新协议更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计量资产风险权重的标准法是在1988年的旧协议中提出来的,新协议仍以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原方法的基础上作了重大改进。首先是OECD成员国的标准地位退居次要位置,主要是按外部信用评级的高低进行风险权重的计量,即使要对资产进行主权风险评定,也要求银行依靠自身的风险评估或是根据一些国际性评级机构的评定结果而定。这就基本上消除了风险权重上的国别歧视,有利于信用风险确定中信用标准的回归,也有利于纠正非OECD成员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其次是增加了风险级次,在原有风险权重的基础上,增加了50%和150%两个级次(对公司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产的风险敏感度,从而体现出资产实际上存在的多样性差别。 鉴于标准法在信息充足性、时效性,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修改稿中更主张有条件的大银行提升自己的风险评估水平,打造更精细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精致的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资本金计算方法。为巴塞尔委员会提供决策支持的美国国际金融学院甚至认为,通过这套计算方法促进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是新巴塞尔协议的一大核心内容。 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资本金计量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是计算每个债项的风险权重,公式为:其中: 是指资产的风险权重; 是违约后债项的可能损失; 是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债项一年的平均违约率; 是债权的到期时间; 是对 的调整函数,依赖于 ; 则由另一公式决定,即 其次是确定每个债项对应的最低资本金规模,公式为: ,其中,EAD是违约时的风险暴露,对于表内业务来说,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名义未清偿额;而表外业务的EAD则可对照表内项目计量或由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系统确定。显然,基于内部评级的资本金计量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LGD、PD、EAD以及M等四个输入参数,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可先由监管机构确定其中的LGD、EAD及M,条件成熟后,再全部由银行在对内部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自行确定。 推出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巴塞尔委员会不仅要为资产风险权重及最低资本金要求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而且要为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打下基础,为客户综合授信和金融工具的定价提供重要依据。 (3) 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针对各界对旧协议的批评,新协议对诸如组织形式、交易工具等的变动提出了相应的资本约束对策。对于单笔超过银行资本规模经营15%的对非银行机构的投资,或者这类投资的总规模超过银行资本的就要从银行资本中减除相同数额;对于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证券化的资产,则重新制定了资本金要求,要求银行提全、提足各种类、各形式资产的最低资本金;此外,还充分考虑到了控股公司下不同机构的并表问题,并已着手推动与保险业监管机构的合作,拟制定新的相应规则来形成金融业联合监管的架构,以适应银行全能化发展的大趋势。 2、 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从新巴塞尔协议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强化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提出了较为详尽的配套措施。这反映出巴塞尔委员会仍然没有轻视银行作为利益主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作出违背监管规则的逆向选择、并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有具体目标又有行为规范和措施的监管当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一是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银行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判断银行是否达到充足率的要求,判断的依据主要有银行所处市场的性质、收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以往的风险化解记录;其次是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出高于最低限度的资本金要求;最后在资本规模低于最低要求时,适当进行必要的干预。二是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前面提到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银行使用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风险计量方法,这种方法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对每个银行来说,都有一个由基础法向高级法过渡的阶段,监管当局在这一阶段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培育职责就是给出四个主要输入参数LGD、EAD、PD以及M中的前三个,并促成这一阶段的尽早结束。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检查银行的内部评估程序和资本战略,使银行的资本水平与风险程度合理匹配。三是加快制度化进程。2001年的新协议修改稿特别要求,商业银行除了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行事之外,还必须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安排、内部风险评估制度安排等,从而使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证。至于监管方法,新协议仍然强调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二者并用的主张。 3、 市场约束旧协议出台时,经济学家曾指出,信息的不对称应该是银行可能损害社会利益从而需要监管的重要原因,但巴塞尔委员会更多采纳的是银行信息不宜公开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银行业务具有与其他行业明显不同的特殊性,无论是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都涉及到客户的商业秘密;正因为银行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特殊行业,信息公开就会影响到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定;此外,无论是银行的价格还是其资产的风险,都处于反复无常状态,因而信息披露的意义并不大。 新协议显然摒弃了这些观点,它更多的是从公众公司的角度来看待并对待银行,强调以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认为市场是一股强大的推动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并全面控制经营风险的外在力量,具有内部改善经营、外部加强监管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作为公众公司的银行只有象其它公众公司一样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委托代理关系、确立了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匹配关系,从而在接受市场约束的同时赢得市场。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及控制记录良好的银行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和条件从市场上获取资源,而风险程度偏高的银行则往往要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保全措施。新协议修改稿以推进信息披露来确保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效果。巴塞尔委员会首先提出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认为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定性的信息,而且要披露定量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其次是对信息披露本身也要求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并对银行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分为三种观点,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与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种银行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以增强其流动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兼顾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强调资产与负债两者之间的规模与期限搭配协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The Asset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In Balance-Sheet and Off Balance-Sheet Management)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联系起来。 《巴塞尔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对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确保商业银行资产具有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经营风险的最小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主要是从资产与负债均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走向科学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标志我国从此已全面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两年来的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推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观念、明确经营方针,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并逐步增强风险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特定的经济转型时期及银行体制的特殊性,当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作用 首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表明我国金融调控已逐步向间接方式转变,中央银行将更多地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货币政策,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次,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能有效地防止货币和信用扩张;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来优化经济结构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将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步伐,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力度,形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最后,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为商业银行运作提供制度规范,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方面的协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说,制定的监测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科学性,且监管乏力。首先是比例指标缺乏层次性。在总分行体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具有层次性,中央银行必须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监管指标。但是,目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测、监控指标都是针对法人即商业银行总行进行考核,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只是机械地用考核商业银行总行的指标来考核商业银行分支行,从而降低了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是一些指标适用性差。在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下,资本集中于总行,故监控指标中所有涉及“资本类”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单个贷款比例”等都不适用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时,在上级行统一调度资金的情况下,用存贷款比例指标考核基层商业银行也没有意义。而另一个比例指标“资产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率不少于25%的规定,亦缺乏科学性,按照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重(流动资产相对比率)在1.5~2的水平才能保证银行的支付能力,只对流动性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流动性比率)才作不少于25%的规定。最后,中央银行监管不力。目前的指标监控、监测仅限于几张报表,只作一下比例关系的统计分析,所报数据的真实性也缺乏强硬的监督控制。 从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来看,亦没有达到资产负债管理的真正要求。一级法人的银行体制使得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注重存款规模的简单量的增长以及由此推动贷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资产负债管理结果上的缺憾:一是总量不平衡,一些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的贷款规模管理,存在“有资金无规模”和“有规模无资金”的矛盾,普遍存在不计成本揽存款和存款波动影响正常放款等被动经营和消极经营的问题,无法根据资金来源自主支配资金运用;二是期限结构不对称,商业银行的长期负债过多用于短期资产,实际上违背“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协调;三是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资产中贷款比重过高,其它资产比重极低,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负债中绝大部分是一般性存款,其它负债如金融债券、拆入资金等比重极低,致使银行支付压力较大;四是资产、负债管理脱节,目前的资金统一高度管理体制迫使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组织的存款需上存,贷款审批权由总行层层下拔,使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无条件加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 三、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项考核指标要以利润为目标,通过资产负债的量本利分析,合理确定资金的盈亏平衡点,并据以确定存款的成本、结构和贷款的规模及投向,改变存贷款经营方式;中央银行在制定各项考核指标时,要科学界定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经营侧重点,进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各商业银行总行也要以央行核定的指标为参考,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提高效益的原则编制综合经营比例计划,并根据各一级分行不同情况,下达不同的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对非比例范围的经营项目实行授权管理。 2、核定资产负债余额基数,区别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考核。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国家专业银行,受诸多因素影响,资金存量普遍存在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在彻底摸清家底后,以一定时点的资产负债余额为基数,实行新老划断。对新增资金严格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对原有资金存量区别不同情况,认定基数,进行分类管理。 3、深化商业银行内部改革,激化各级经营行的积极性。在明确各级商业银行的职责和相应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深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改革,精简分支机构,适当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级经营行发展一定的中间业务,允许负债结构的多样化,实现资产负债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营效益;利用资金内部计价的利益驱动机制和把行长经营目标考核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有机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各级经营行的积极性。 金融机构主动负债管理成为可能 今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颁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的申请核准、发行、登记托管兑付及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此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只有政策性银行可以发行金融债券。该办法实质上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进行主动负债管理打开了大门。目前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已经成功发行金融债券,发行总规模达270亿元。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行金融债券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化解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存款占到了87%,其中储蓄存款又占到一半左右。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的期限不确定性较强,而且存款的期限一般在5年以下,而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中40%以上是中长期贷款,导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大。发行金融债券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状况灵活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控制负债成本,从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请问巴塞尔协议中包含哪些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II》中考虑的三大风险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在新协议中计算风险的体系架构. 一, 信用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的暴露主要涉及公司风险,银行风险,主权风险,零售风险和股权风险五个部分. 1.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指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信用风险一般分为商业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范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信用的接受者.例如购买者或借款方也可能承受供货方或银行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供货方或银行可能因资金原因而无法提供商品,服务和使授信方的交易持续进行的融资活动. 2.信用风险的主要计算方法 (1)标准法.新巴塞尔协议计量信用风险的标准法是旧巴塞尔协议计算方法的延续.新协议对于银行的资产,按其是否有外部评级以及外部评级机构对资产的评级结果给予一定的风险加权,以弥补原协议在风险资产权数规定上的不足.在确定信用风险的标准法中,对各交易对手的各种风险,如主权风险,银行风险和公司风险等都是在外在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基础上确定风险权重. (2)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即将债项按借款人的类型分为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股票等五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内部评级法对每一类风险都考虑了三方面因素:(1)风险构成因素,指各银行可以使用自己的估计数或标准的监管参数;(2)风险权重函数,该函数将风险构成因素转化成为银行计算风险权重资产的风险权重;(3)最低资本要求,指银行采取内部评级方法时需要满足的法定资本量. 新协议最主要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IRB法.该法包括两种形式,IRB初级法,IRB高级法.IRB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表现在,银行对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估计值将作为计算资本的主要参数.以银行内部评级为基础,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内部测量是根据与借贷者和交易对手交易记录的分析,对借贷者,交易对手的违约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的评级. 3.计算信用风险需要的数据 (1)标准法.标准法对于银行持有的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型的债权,按照银行认定的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给出不同的权重对应关系.在标准法中,外部评级占据核心地位.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分别规定了对于主权国家,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多边开发银行,证券公司,零售资产,银行,公司,居民房产抵押,商业房地产抵押,逾期贷款,高风险的债权以及表外项目各自的风险权重.巴塞尔协议还规定,在确定风险权重时,要先从风险暴露中扣减专项准备. (2)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对于银行计算各种资产的信用风险提供了不同的风险权重函数,用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这些函数对于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型其公式也有不同,大体思路是一致的,即通过为这些函数输入四个参数: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时的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得到不同资产情况下的风险权重,继而确定风险资产.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对这些参数确定方式的要求有所不同.以公司,主权和银行资产为例,初级法要求银行仅需要估计违约概率,高级法则要求银行估计所有的参数,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IRB高级法和初级法在数据要求方面的区别 数据 IRB初级法 IRB高级法 违约概率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损失率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风险暴露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期限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或者由各国监管当局自已决定允许采用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包括某些风险暴露)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包括某些风险暴露) 对于需要银行自己提供参数的估计值而言,计算信用风险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按照新协议的规定,要估计相关参数,无论数据来源如何,都要满足最少的数据观察期.像估计违约损失率要求更加严格,新协议提出在理想情况下,数据观察期至少应该涵盖一个完整经济周期,这些要求对我国许多银行来说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表2列出了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个参数所需的数据观察期要求. 表2 估计参数所需的数据观察期 公司,主权,银行暴露 零售暴露 违约概率 不少于5年的数据 不少于5年的数据 违约损失率 不少于7年的数据 不少于5年的数据 违约风险暴露 不少于7年的数据 不少于5年的数据 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对参数估计所需数据不但要求的时间长,而且对数据的来源和内容要求也非常高.不但要求有银行用户的客户资料,财务数据,信贷记录,还要综合考虑历史及当前的宏观数据,行业数据等,作为共同计算相关参数所需的预测变量.所有这些要求,尤其是我国银行业基础数据较差的现状而言,对顺利实施内部评级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 1.市场风险的定义 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与金融市场本身的成熟程度相关,市场越成熟,市场风险就越小.市场风险一旦大规模发生,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伤害,而且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广大投资者很难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必须通过政府规范市场,打击恶意操纵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综合治理,使市场在公开,公平,有序的条件下进行. 2.市场风险主要计算方法 1996年初,10国集团签署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在这项修正案中,正式提出两种方法用来测量市场风险. (1)标准法.在标准法模型下,银行的市场风险通过计算资产组合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权风险以及商品风险而得出.例如,在巴塞尔协议下,汇率风险和股权风险的资本要求是8%,商品风险是15%.其中,对股权风险来说,资本要求又因一般市场风险的净头寸和特定风险的总头寸而有所不同.不同国家的监管当局设计出了不同的监管模型来计算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头寸的最低资本要求.这些模型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实施的全面法,先是被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后被欧盟的资本充足指引采用的分块法(Building Block Approach),英国金融服务局采用的资产组合法.以及美联储采用的预先承诺法. (2)内部模型法.为鼓励银行采用较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各认可机构可运用成熟的内部风险模型,其主要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风险暴露的Va R(Va l u e a t R i s k,在险价值).所谓Va R,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度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 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可以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已经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在实际的市场风险管理中,Va R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数据模拟法,结构化蒙特卡罗法和压力测试. 方差——协方差法假定投资组合中各种风险因子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然后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了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之后建立与风险损失的联系,推导Va R值. 历史数据模拟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模拟未来的一种方法,它采用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数据,因此该方法比较直观,计算出的结果说服力也较强,许多大银行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方法. 蒙特卡罗法的计算过程是,使用者选定金融变量服从的随机过程及随机参数,然后利用假定的价格路径对所有变量进行模拟,得出投资组合的不同价值,最后利用模拟得到的不同的投资组合价值编制收益率的概率分布,测定投资组合得到在险价值. 以上的Va R计算方法的共同缺点就是不能反映市场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损失程度,因此作为Va R的补充,压力测试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压力测试考虑的是关键金融变量的大规模变化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它先主观地假设一些极端事件发生,然后利用新情况对投资组合中的所有资产重新进行定价,这样就可以得出该场景下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3.计算市场风险需要的数据 从已有的一些Va R模型来看,Va R值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按照巴塞尔委员的要求,为确保模型的有效性,Va R模型的有效性必须进行返回检验,验证该模型的预测值和现实结果是否相同,这个过程要求的数据期限很长,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并不容易. 在市场风险的计量系统中要求的数据包括: (1)头寸数据,是由交易活动产生的数据. (2)风险要素的价格数据,风险要素通常分成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以及上述各类风险要素中的期权波动性等几个大类. (3)计量参数,包括持有期,即头寸值的变化区间,观察风险要素价格的历史时间,达到某一审慎的保护度的置信区间.这些计量参数一定程度上是判断的,例如,它们取决于模型需要提供的保护度,与头寸和价格数据不同,后者在理论上是外生的. 按照上述输入数据,内部估值模型就能计算出由于相关风险要素变动而引起的每一头寸值的变化.然后加总各头寸值的变化,并适当考虑不同风险要素之间的历史相关性,银行按照他的总体战略,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观察期来反映市场条件,就可以算出观察期间的各风险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历史相关性. 在计算市场风险时,需要确定资产的性质可能受到哪些市场因子影响,对要计算的资产组合收集其历史数据,计算出收益率之后,通过参数法,历史数据模拟法或者蒙特卡罗方法进行Va R的计算. 三,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主要种类包括: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就业政策与工作场所安全的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灾害和其他事件,业务中断与系统失败风险,执行交割和内部流程管理等信用风险. 1.操作风险的定义 90年代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在迅速扩大的同时伴随的操风险也日益严重,类似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低频高危事件显示出,即使商业银行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操作风险有多种定义.J.P Morgan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各公司业务和支持活动中内生的一种风险因素,这类风险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错误,中断或停滞,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者给公司带来其他方面的损害.英国银行家协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1998年至今,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均沿用了这个定义. 2.操作风险的主要计算方法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主要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1)基本指标法.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以一个固定比例.鉴于基本指标法计算的资本比较简单,新协议中未对采用该方法提出具体标准. (2)标准法.标准法把银行业务分为8类,每一种业务都介入一个收入指标,然后介入一个β系数,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β值详见表3) 表3 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β系数 产品线 β系数 公司金融(β1) 18% 交易和销售(β2) 18% 零售银行业务(β3) 12% 商业银行业务(β4) 15% 支付和清算(β5) 18% 代理服务(β6) 15% 资产管理(β7) 12% 零售经纪(β8) 12% (3)高级计量法. 3.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的数据 (1)基本指标法.根据基本指标法的资本计算公式,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的数据是前三年各个年度的总收入. (2)标准法.根据标准法的资本计算公式,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的数据是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三年的总收入. (3)高级计量法.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用高级计量法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知道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其中内部数据指银行按照标准跟踪收集的损失记录,对内部损失数据至少需要5年的观测值.外部数据则是指相关的公开数据以及行业集合数据.外部数据应包含实际损失金额数据,发生损失事件的业务范围信息,损失事件的起因和情况或其他有助于评估其他银行损失事件相关性的信息.银行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流程,以确定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外部数据以及使用方法.应定期对外部数据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修订有关文件并接受独立检查

以下不属于新巴塞尔协议对贷款风险(操作)计量的方式是( )。

【答案】:B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考虑操作风险并相应配置资本,规定了三种不同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一是基本指标法,所需资本等于商业银行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以0.15的系数。二是标准法,银行根据每一产品线总收入乘以委员会规定的几项特定系数计算出各产品线的资本要求,然后加总即等于需要抵御操作风险总资本。三是高级计量法,银行可以运用自己的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银行承担的风险包括什么

按《新巴塞尔协议》划分,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而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包括市场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的变动。信用风险又称为交易对方风险或履约风险,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由于结算方式的不同,场内衍生交易和场外衍生交易各自所涉的信用风险也有所不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包括哪些

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对于银行流动性监管有四个主要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1、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计算公式: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2、净稳定融资比例是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另一个流动性监管指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该比率的分子是银行可用的各项稳定资金来源,分母是银行发展各类资产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2011年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3、贷存比,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又称存贷比。影响贷存比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对银行贷存比的上限管理(会逐步放开)、国家针对贷款增速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存款由于利率变动或居民拓宽投资理财渠道(如居民将存款更多地投向股市就会提升银行贷存比)、以及各家银行不同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策略等因素。4、流动性比率是最常用的财务指标,它用于测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计算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性比率的主要因素。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三大支柱"是指什么

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三大支柱”指的是:1、最低资本要求2:市场约束3、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请问巴塞尔协议中包含哪些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II》中考虑的三大风 险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在新协议中计算风险的体系架构. 一, 信用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的暴露主要涉及公司风险,银行风险, *** 风险,零售风险和 股权风险五个部分. 1.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指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 损失.信用风险一般分为商业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范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到信用的接受者.例如购买者或借款方也可能承受供货方或银行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 表现在,供货方或银行可能因资金原因而无法提供商品,服务和使授信方的交易持续进行的 融资活动. 2.信用风险的主要计算方法 (1)标准法.新巴塞尔协议计量信用风险的标准法是旧巴塞尔协议计算方法的延续. 新协议对于银行的资产,按其是否有外部评级以及外部评级机构对资产的评级结果给予一定 的风险加权,以弥补原协议在风险资产权数规定上的不足.在确定信用风险的标准法中,对 各交易对手的各种风险,如 *** 风险,银行风险和公司风险等都是在外在信用评级机构评级 的基础上确定风险权重. (2)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即将债项 按借款人的类型分为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股票等五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内部评级法对每一类风险都考虑了三方面因素:(1)风险构成因素,指各银行可以使用自己 的估计数或标准的监管参数;(2)风险权重函数,该函数将风险构成因素转化成为银行计算 风险权重资产的风险权重;(3)最低资本要求,指银行采取内部评级方法时需要满足的法定 资本量. 新协议最主要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IRB法.该法包括两种形式,IRB 初级法,IRB高级法.IRB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表现在,银行对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估计 值将作为计算资本的主要参数.以银行内部评级为基础,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 感度.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内部测量是根据与借贷者和交易对手交易记录的分析,对借贷者, 交易对手的违约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的评级. 3.计算信用风险需要的数据 (1)标准法.标准法对于银行持有的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型的债权,按照银行认定的外 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给出不同的权重对应关系.在标准法中,外部评级占据核心地位.在 新巴塞尔协议中分别规定了对于 *** 国家,非中央 *** 公共部门实体,多边开发银行,证券 公司,零售资产,银行,公司,居民房产抵押,商业房地产抵押,逾期贷款,高风险的债权 以及表外项目各自的风险权重.巴塞尔协议还规定,在确定风险权重时,要先从风险暴露中 扣减专项准备. (2)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对于银行计算各种资产的信用风险提供了不同的风险权 重函数,用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这些函数对于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型其公式也有不同,大体 思路是一致的,即通过为这些函数输入四个参数: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时的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得到不同资产情况下的风险权重,继而确定风险 资产.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对这些参数确定方式的要求有所不同.以公司, *** 和 银行资产为例,初级法要求银行仅需要估计违约概率,高级法则要求银行估计所有的参数, 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IRB高级法和初级法在数据要求方面的区别 数据 IRB初级法 IRB高级法 违约概率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损失率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违约风险暴露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 期限 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或者由各国监 管当局自已决定允许采用银行提供的估计 值(但不包括某些风险暴露) 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 包括某些风险暴露) 对于需要银行自己提供参数的估计值而言,计算信用风险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按 照新协议的规定,要估计相关参数,无论数据来源如何,都要满足最少的数据观察期.像估 计违约损失率要求更加严格,新协议提出在理想情况下,数据观察期至少应该涵盖一个完整 经济周期,这些要求对我国许多银行来说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表2列出了估计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个参数所需的数据观察期要求. 表2 估计参数所需的数据观察期 公司, *** ,银行暴露 零售暴露 违约概率 不少于5年的数据 不少于5年的数据 违约损失率 不少于7年的数据 不少于5年的数据 违约风险暴露 不少于7年的数据 不少于5年的数据 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对参数估计所需数据不但要求的时间长,而且对数据的来源和内容要 求也非常高.不但要求有银行用户的客户资料,财务数据,信贷记录,还要综合考虑历史及 当前的宏观数据,行业数据等,作为共同计算相关参数所需的预测变量.所有这些要求,尤 其是我国银行业基础数据较差的现状而言,对顺利实施内部评级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 1.市场风险的定义 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 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与金融市场本身的成熟程度相关,市场越成熟,市 场风险就越小.市场风险一旦大规模发生,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伤害,而且给整 个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广大投资者很难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必须通过 *** 规范市 场,打击恶意操纵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综合治理,使市场在公开,公平,有序的条件 下进行. 2.市场风险主要计算方法 1996年初,10国集团签署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对市场风 险计提资本.在这项修正案中,正式提出两种方法用来测量市场风险. (1)标准法.在标准法模型下,银行的市场风险通过计算资产组合面临的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股权风险以及商品风险而得出.例如,在巴塞尔协议下,汇率风险和股权风险的 资本要求是8%,商品风险是15%.其中,对股权风险来说,资本要求又因一般市场风险的 净头寸和特定风险的总头寸而有所不同.不同国家的监管当局设计出了不同的监管模型来计 算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头寸的最低资本要求.这些模型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实施的全 面法,先是被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后被欧盟的资本充足指引采用的分块法(Building Block Approach),英国金融服务局采用的资产组合法.以及美联储采用的预先承诺法. (2)内部模型法.为鼓励银行采用较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各认可机构可运用成熟的 内部风险模型,其主要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风险暴露的Va R(Va l u e a t R i s k,在险价值).所谓Va R,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度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Va 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可以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已经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在实际的市场风险管理中,Va R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数据模拟法,结构化蒙特卡罗法和压力测试. 方差——协方差法假定投资组合中各种风险因子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然后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了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之后建立与风险损失的联系,推导Va R值. 历史数据模拟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模拟未来的一种方法,它采用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数据,因此该方法比较直观,计算出的结果说服力也较强,许多大银行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方法. 蒙特卡罗法的计算过程是,使用者选定金融变量服从的随机过程及随机参数,然后利用假定的价格路径对所有变量进行模拟,得出投资组合的不同价值,最后利用模拟得到的不同的投资组合价值编制收益率的概率分布,测定投资组合得到在险价值. 以上的Va R计算方法的共同缺点就是不能反映市场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损失程度,因此作为Va R的补充,压力测试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压力测试考虑的是关键金融变量的大规模变化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它先主观地假设一些极端事件发生,然后利用新情况对投资组合中的所有资产重新进行定价,这样就可以得出该场景下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3.计算市场风险需要的数据 从已有的一些Va R模型来看,Va R值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按照巴塞尔委员的要求,为确保模型的有效性,Va R模型的有效性必须进行返回检验,验证该模型的预测值和现实结果是否相同,这个过程要求的数据期限很长,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并不容易. 在市场风险的计量系统中要求的数据包括: (1)头寸数据,是由交易活动产生的数据. (2)风险要素的价格数据,风险要素通常分成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以及 上述各类风险要素中的期权波动性等几个大类. (3)计量参数,包括持有期,即头寸值的变化区间,观察风险要素价格的历史时间, 达到某一审慎的保护度的置信区间.这些计量参数一定程度上是判断的,例如,它们取决于模型需要提供的保护度,与头寸和价格数据不同,后者在理论上是外生的. 按照上述输入数据,内部估值模型就能计算出由于相关风险要素变动而引起的每一头寸值的变化.然后加总各头寸值的变化,并适当考虑不同风险要素之间的历史相关性,银行按照他的总体战略,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观察期来反映市场条件,就可以算出观察期间的各风险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历史相关性. 在计算市场风险时,需要确定资产的性质可能受到哪些市场因子影响,对要计算的资产组合收集其历史数据,计算出收益率之后,通过参数法,历史数据模拟法或者蒙特卡罗方法进行Va R的计算. 三,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主要种类包括: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就业政策与工作场所安全的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灾害和其他事件,业务中断与系统失败风险,执行交割和内部流程管理等信用风险. 1.操作风险的定义 90年代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在迅速扩大的同时伴随的操风 险也日益严重,类似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低频高危事件显示出,即使商业银行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操作风险有多种定义.J.P Man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各公司业务和支持活动中内生的一种风险因素,这类风险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错误,中断或停滞,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者给公司带来其他方面的损害.英国银行家协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1998年至今,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均沿用了这个定义. 2.操作风险的主要计算方法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主要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1)基本指标法.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以一个固定比例.鉴于基本指标法计算的资本比较简单,新协议中未对采用该方法提出具体标准. (2)标准法.标准法把银行业务分为8类,每一种业务都介入一个收入指标,然后介 入一个β系数,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β值详见表3) 表3 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β系数 产品线 β系数 公司金融(β1) 18% 交易和销售(β2) 18% 零售银行业务(β3) 12% 商业银行业务(β4) 15% 支付和清算(β5) 18% 代理服务(β6) 15% 资产管理(β7) 12% 零售经纪(β8) 12% (3)高级计量法. 3.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的数据 (1)基本指标法.根据基本指标法的资本计算公式,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的数据是前三 年各个年度的总收入. (2)标准法.根据标准法的资本计算公式,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的数据是8个产品线中 各产品线过去三年的总收入. (3)高级计量法.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用高级计量法计算操作风险需要知道内部 数据和外部数据.其中内部数据指银行按照标准跟踪收集的损失记录,对内部损失数据至少需要5年的观测值.外部数据则是指相关的公开数据以及行业 *** 数据.外部数据应包含实际损失金额数据,发生损失事件的业务范围信息,损失事件的起因和情况或其他有助于评估其他银行损失事件相关性的信息.银行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流程,以确定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外部数据以及使用方法.应定期对外部数据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修订有关文件并接受独立检查

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监管有什么具体规定?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指导原则?

1、委员会认为,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有两方面的公共政策利好。一是建立不仅包括最低资本而且还包括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资本管理规定。二是大幅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2、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扩展资料新巴塞尔协议对世界的影响:该协议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旨在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确保银行业健康和稳定的运行。专家们认为,新协议将对欧美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部分银行或面临资本短缺。新巴塞尔协议经过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认可,代表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方向和趋势。加入WTO之后,中国商业银行面对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商业银行必然会逐步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新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面对日益复杂与波动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决定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直接决定银行的盈亏和生存。西方的许多先进银行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对于这些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已经凝结成一种文化,渗透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和员工的各种操作行为之中,而巴塞尔协议正是国际银行界全面风险管理规则的全面体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巴塞尔协议

为什么融资租赁业务属于无风险表外业务

融资租赁属于表内业务。表内业务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栏目可以揭示的业务;例如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外业务是指资产负债表不能揭示的业务,例如保证、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区别: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与表内业务有很大差异。表内业务在损失体现和处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计提和损失本金的承担上;而表外业务需要通过合约的完备性体现风险管理,损失处理主要是依据合约的权利与义务而定,而约定内容是独立的风险定价能力。一般认为贷款和存款涉及银行资产和负债为表内业务,结算业务不涉及资产负债为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表外业务也称为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有哪些风险?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风险:1.信用风险 表外业务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表外业务的服务对象未能履行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最常见的风险,各种表外业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信用风险。例如,担保类的表外业务,当客户出现违约或资金断链等情况,无法履行合同时,银行则不得不用自有资金进行垫款,代为赔偿,从而造成损失,发生信用风险。2.操作风险 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欠缺的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自由度大,形式多样,受限制较少,银行从事表外业务不像传统业务那样受到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加大了银行违规违约操作的风险。同时一些高质量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对人员和系统的要求比传统业务更高,在系统和人员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更增加了出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范围很广,运营、法律、流程、结算、人员、系统、执行、管理、内控等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 3.市场风险 表外业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导致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例如在远期、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中,当利率、汇率等因素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动,就会使银行面临市场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家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4.流动性风险 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的表外金融工具不能以市场价格或接近市场的价格迅速转让变现,而使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或低价转让资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很多工具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在市场上难以定价或出售,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发生危机时,人们都想转嫁风险,同时抛售金融工具,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一些商业银行认为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业务不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收取中介费用,不承担任何资金的风险,因此对银行来说,不存在任何风险。然而如果银行在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服务态度不好或者柜台人员业务不熟练,特别是对一些理财或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不了解,不能正确解答客户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大大影响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银行声誉受损甚至导致客户的流失。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有哪些风险

按目前人行的规章是大致分为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都是表外业务。

基金定投风险明明更小,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的人那么少?

因为很多人都害怕自己亏损,而且没有尝到甜头之后就会自动退出。

详解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与PE基金有何区别

风投也称创业投资,主要指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获得该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是私人对外股权投资的一种方式。私募股权投资是通过私募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私募会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兼并及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获利。私募股权投资向具有高成长性的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务,以期通过IPO或者其他方式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私募投资者的兴趣不在于拥有分红和经营被投资企业,而在于最后从企业退出并实现投资收益。私募股权投资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获个人募集,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者私下获投资者协商进行的,在投资方式上也是以私募形式进行的,绝少公开操作,无需披露交易细节。风险投资一般采用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运作,在法律结构上是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风投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管理该基金的投资运作,获得相应报酬。私募股权的运作指私募机构对基金的成立和管理、项目选择、投资合作和项目推出的整体运作过程,私募股权投资的不同运作模式直接影响了投资的汇报水平,属于不能外泄的独占秘密。

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是2008-08-06在山西省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山西示范区长治路226号高新动力港11-12层。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0006781764802,企业法人张育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投资组建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担保机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和重点科技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科技担保业务;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和科技担保业务咨询;为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策划等服务(需审批的项目持许可证经营);自有房屋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9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引导基金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于( )中小企业,以支持已经设立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降低其投资风险。

【答案】:C解析:引导基金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以支持已经设立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降低其投资风险。

如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播机制?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播机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 构建股票市场的网络模型。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交易数据,构建一个由股票和其交易关系构成的网络模型。可以使用网络科学中的图论方法,如节点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紧密中心性等指标来描述股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2. 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股票市场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等。这些结构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播具有重要影响。3. 研究网络动力学。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来研究股票市场的演化和变化。可以通过模拟网络中节点的演化和交互,来研究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播机制。4. 分析网络中的风险传播路径。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股票市场中的风险传播路径。可以通过分析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来确定风险传播的路径和影响程度。5. 研究网络中的系统性风险。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股票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析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来确定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和影响程度。总之,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以为研究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播机制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如何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股票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传递?

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应用于股票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传递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从股票市场中收集与每只股票相关的历史价格数据和其他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去噪处理,得到可用于分析的数据。2.构建股票市场复杂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图论方法进行构建,将每只股票看作一个节点,将它们之间的关联看作边,例如利用股票之间的相关系数、协方差等指标表示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3.网络分析与特征提取:对构建好的复杂网络进行分析,提取网络的拓扑特征参数,例如节点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聚类系数、网络直径等指标,对网络的结构和特性进行探究。4.系统性风险传递分析:利用复杂网络的运作原理和拓扑特征,分析股票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传递过程,通过模拟和实验,研究系统性风险的传递路径和机制,确定关键节点和连通性,预测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程度。5.风险控制和管理:结合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例如对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和调整投资组合等。总之,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股票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传递,是一种较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科学地制定投资策略,降低风险,提升收益。

采购有哪些风险与防范措施

采购有哪些风险与防范措施如下:公司在与其之外的市场、企业、人员交往中存在着采购合同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原材料质量风险;采购过程中遇到意外风险;技术进步加快带来的风险等。公司内部自身存在的风险公司自身存在的风险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等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合同中己方过错引起的风险,验收风险,储备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等。怎么防范企业采购风险1、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2.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1)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2)加强签约监督。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资信调查.切实掌握对方的履约能力;对那些不讲效益、舍近求远、进人情货等非正常情况严格审定;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于续是否具备、签章是否齐全。3.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

采购风险识别方法

一、外部风险1、采购合同风险公司在决定接受客户定单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有无原材料,是决定定织还是采购,不管哪一种,只要决定了,都要做合同,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合同方面的知识,预防合同诈骗。合同诈骗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与正常的合同纠纷相区别,利用合同诈骗已经成为诈骗人惯用的手法。2、市场价格风险供应商操纵市场,相互串通,有意哄抬价格。公司对市场行情摸不准,认为价格合理时批量采购,但不久,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3、原材料质量风险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给公司带来严重损失,并且可能使公司在该品种所涉及的经济、技术、人身安全、公司声誉等方面引起客户怀疑。如果原材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公司经济效益,影响产品的生产与交货期,降低公司信誉和产品竞争力,直接威胁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

采购存在哪些风险?如何避免风险出现

主要风险有:(一)价格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与相关业务人员在投标前相互串通,透露标底,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二是当采购人员对价格预测失误而进行批量采购,造成价格风险。(二)采购质量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的损害。另一方面供应商提供的物资以次充好.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三)计划风险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动,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采购计划编制不适当或不科学,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四)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口头协议,君子协定;签证、公证合同比例过低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如对采购人员行贿,套取企业采购标底;给予虚假优惠,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蝇头小利,牺牲企业利益,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五)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等等。(六)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满足生产之需要,生产中断造成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盲目进货,造成积压,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降低了资金周转率,形成存储风险。防范措施:(一)建立完善物资采购管理流程要从建立完善物资需求提出,到采购计划、合同签订(采购方式、采购渠道、采购价格)、货物运输、产品验收入库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入手,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通过强化采购策略研究,采取科学、理性的采购方式,加大过程控制等管理措施,实现物资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堵塞各种漏洞。重点做到三个明确:明确采购目的。采购的物资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不应一味的追求价格最低化,应对所要采购的物资的质量和效用进行通盘考虑,在为企业节约资金的同时,保证采购质量。明确供应商资格。订立采购合同前,须对参加投标的所有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包括资格预审、资格复审和资格后审,以便在采购初期就能把由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采购风险控制在最小。明确保证金制度。设立投标保证金,防止投标方在开标后撤回其投标,设立履约保证金,防止供应商不能履行合同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等。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和程序公开制度,方便供应商及时了解情况。(二)切实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监督防范物资采购风险,重点要强化管理和监督。首先,建立物资采购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修订完善《物资采购业务监督办法》,采取定期开展工作检查、专业化分工、岗位轮换等有效措施,强化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和签约监督。检查采购招标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合同条款是否齐全、权利义务是否正确、手续是否具备等。其三,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重点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合同签证、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合同执行及信息反馈的审计。依据审查程序和要求,了解采购工作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等情况,通过审计鉴定,及时发现和纠正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采购过程有序高效运行。(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采购决策中的应用信息的充分掌握可以提高决策方案的正确度,降低决策风险。信息资料常常分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作为采购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与现行的ERP管理模式相结合搜寻、收集各种与风险有关的信息资料,要按照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进行,尽可能拓宽信息渠道,保持信息畅通。其次,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其中有用的部分,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为采购风险控制打下坚实基础。(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估、准入和淘汰制度,建立并适时更新供应商管理系统企业必须建立供应商评估、准入和淘汰体制,由采购部门牵头组织质量、技术、财务、法律等专业部门根据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对供应商资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对其履约能力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择优选定供应商;新增供应商由采购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纳入供应商管理系统。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将合格供应商划分等级,采取灵活的等级升降机制进行动态管理,定期从提供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及时性、售后服务及经营状况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评结果适时更新和淘汰供应商。(五)强化合同全过程管理,规范合同审签,提高合同履行效力合同全过程管理包括对合同订立、执行和结果的审查和监督。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实行合同审签,合同审签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合同订立过程中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企业各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权限签署采购合同,对于影响重大、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应当实行技术、财务、法律等专业部门的联合审签,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合同风险。企业应建立严格的采购合同跟踪制度,依据合同主要条款跟踪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合同实行信息化管理,进行合同登记汇总,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

2010年公考申论热点: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动荡的抗风险能力的措施

发端于美国次贷与次债市场的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切实强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的实力,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正在从跨产品的市场信用危机向金融机构亏损、减记和破产的层面演变,并通过跨国金融投资渠道影响欧洲等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市场信心的崩溃或金融恐慌正在全球金融市场漫延。   这场扩散至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内部结构矛盾,是世界经济不平衡难以为继和自我修正的表现。危机的爆发,将对经济全球化的长期演变趋势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技术创新衰减等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发达国家步入长期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退潮,很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的趋势性特征。   中国经济的外向型性质,决定了我国在这一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中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对欧美国家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步将会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这种影响会在今年逐步显现并可能延续到2010年。   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与内部总需求结构矛盾的加深,将使我国现阶段出现较为严重的制造考试,大网站收集业生产过剩和经济增长的衰减;而未来人口红利的消失或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的逆转,则否定了现行增长方式的未来可持续性。两者共同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未来3-5年内,我国GDP增长速度下调2-3个百分点是完全正常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所必需的。同时,在2020年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让居民实现未老先富。   采取扩张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缓解冲击   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挑战时期,面临着衰退、就业压力和产业结构失衡等多层次问题。这一现实情况要求我们所采取的缓解外来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必须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不仅仅是刺激民间投资、启动政府投资。短期政策的重心,则应放在扩张和结构性的财政政策上,主要致力于刺激国内需求、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同时积极创造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可供采用的政策措施有:   1、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赋。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下调累进所得税上限,刺激消费;并以此吸引海外创业人才、企业家人才、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紧缺人才,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2、扩大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的投资。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在普及基础教育上所需要的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和医院、环保设施和廉租房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大力改善政府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   3、通过免税、贴息贷款和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促进民间职业培训产业和各类技术学校的发展,促进劳动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   4、妥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安置好失业人员和家庭的衣食住行;取消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GDP增长、就业率等指标,代之以失业人员培训、再就业和社会稳定指标。   5、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创设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市场,允许省级政府在未来收入流量担保可清偿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债务融资。   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   未来5-10年里,我国面对的最为重大挑战和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为实现这一中长期目标,全面提升我国抵御外来金融和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必要采取以下重要战略举措:   1、加快利率、汇率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完成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以此促进银行业的竞争,并进而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化的弹性汇率制度的形成是避免外汇储备过度积累、调节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实现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则要求人民币适度升值以消除其对均衡水平的过度偏离,同时需要加快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和发展。此外,政府应尽快放弃对生产要素价格的行政管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加快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的建设。首先需要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注册资本金制度,放松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健全自由创业制度,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促进自主创业,并以自主创业促进就业,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自的生产性努力,在给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身财富积累。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立法、司法和执法制度,提高地方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效保护私有产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促进市场诚信原则的贯彻和遵守;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造财富的长期生产性投资领域,避免过度投机、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   3、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化能级。我国城市化进程还有待改进和加快,户籍制度的限制与城镇化定位所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低水平开发、低效率使用以及服务业发展受阻等负效应亟待消除。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加强特大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定位和分工网络体系的建设。   4、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组织和机构创新。首先,建议参照WTO的框架和制度安排成立地方政府间的国内贸易组织,以此来促进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规范;构建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重点协调解决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加强服务业的区域内分工和业务外包的发展;还应推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发展。通过对等互利的方式迅速消除市场壁垒,促进竞争性产业龙头企业的跨地区并购、过剩产能的消化吸收和制造业的产业整合和重组。其次,建议引入地方政府国有考,试大网站收集资产参股的地区间战略联盟经济体。建议以长三角港口和航运业整合为试点和突破口,地方政府可用港口资源入股成立长三角群港集团公司,促进华东和长江流域地区航运和物流业的一体化和现代化。   5、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步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级政府地区经济的增长竞争所推动的。地方政府的竞争,促进了制度的创新和推广、社会基础设施的供给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地方政府竞争又导致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重复建设、资源透支性开发和使用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地方政府竞争驱动型增长,在环境、资源和市场约束下越来越失去了可持续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基本任务需要从经济增长单一目标转向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重目标。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变革改进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   这里面,首先需要改革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或考核体系。在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可引入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节能减排、不同行政区划间区域合作成效等指标;还可引入投资环境的企业家评估体系、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居民满意度测评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其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提升地方官员民众直选的范围和等级,在地方政府干部中树立起“对民众负责”的理念,从而督促他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多重目标间的关系。

银行风险的种类有哪些

嗯,银行风险的话有很多种。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