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简答题: 1.简述交通运输的发展史 2.简述车辆运行调度的原则 3.简述运输代理制的优势 论述题: 试述联合运

  交通运输发展史  (1)阡陌纵横——陆路交通  陆地是人类的基本栖息地。在那里,人们生产、生活、交互往来、迁移走动,自古如此。因此可以说,陆路交通的发展与人类本身的发展几乎有着一样久远的历史。  在人类的最远古时期,除了一根木棍外,没有任何器械可以凭借,双脚行走是当时交通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手段,肩挑手提、拖抬扛背是当时基本的运输方式。这种纯粹人力的交通时代,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车马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车,大概出现于5500年前,是由生活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发明车的过程,可能是人们在推拉沉重的石块或其他重物时,无意识地偶然发现石块或其他重物下的圆木棍可以减少推拉重物时所使用的力气。于是,在以后推拉重物时,用一些圆直的木棒排到重物下的地面上,借助木头的滚动,使重物的搬运变得轻松了许多。由于有些东西不适宜直接在地上拖拉(如粮食等),人类早期还可能采用过平板(即原始的爬犁之类)拖拉东西。平板的采用可能比圆木棍的使用来得更早。二者的结合,便是车辆原理的原始应用。再到后来,圆直木棍被固定在平板下转动的轮子所代替,最初的车便这样发明了。但从直接拖拉,到平板拖拉,再到圆直木棍的使用,再到真正的车的发明,其间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类交通运输史上的大进步。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我国造车开始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并作为一种战争工具,与蚩尤大战于琢鹿之野。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不仅甲骨文、金文、陶文中已出现有大量的“车”字,而且还在殷商遗址中发现了一辆四匹马驾的战车遗迹。文字是实物的反映,而从有车发展到四匹马驾的战车,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可以断定,我国在殷代以前就早已有了车。  人们最初发明的车靠人力拖拉,车轮用木头制成,很不坚固,再加上路面也很不平坦,所以,车行并不顺利。但不管怎么说,货物的搬运事实上因此方便了许多,效率也成倍地增长。  动物的驯化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类交通从此告别了纯粹人力的时代。最初,人们直接以牛、马等驮物、代步,这可能是畜力的最早应用。后来,畜力逐渐被用来拖拉车辆,牛车、马车便就此出现了。  牛拉车最初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传到腓力斯、巴比伦、埃及等中近东诸国,后逐渐传到希腊等其他地方。在传播的过程中,车有了很大的改进。如车轮就是在传播过程中由圆木板变为部分挖空的辐条式。马车也很早就成了人们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使用相当广泛。在二千多年前,中东地区就已经有了辐式车轮的快速二轮马车。不过,那时马车多用于战争中的物资运输,是作一种兵器来使用的。  我国的陆路交通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拆毁了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路障、城堑等,大力发展车马驿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陆路车马交通网。据说到唐代时,我国的陆路交通于线已经达到了五万华里。  中古和近代是畜力车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历代皇帝乘坐的车辇以及在战争中使用的战车之类,记载颇多。美国设有驿马站,专供长距离运输之用。欧洲贵族的马车,漂亮而奢华。为了使人们乘坐舒服,还安装了弹簧式悬架和轴承之类。  进入19世纪后,汽车、火车制造技术的日益完善及其在交通运输中的普及,终于使曾辉煌一时的马车逐渐黯淡下去。人类从此揭开了现代化“动力交通时代”的序幕。而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则是其前奏。  2.简述车辆运行调度的原则  ⑴坚持统一领导和指挥,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⑵坚持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⑶坚持以均衡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任务为出发点的原则;  ⑷最低资源(运力)投入和获得最大效益的原则.  3.简述运输代理制的优势 论述题: 试述联合运  性质:以货主的代理人身份,按照代理业务项目和提供的劳务向货主收取劳务费。  作用:1 办理各环节手续  2将小批量物质集中发货  3按货主需要制定最佳运输方案  4掌握并反馈全程运输信息  5提供专业质询  6开发新运输方式,新路线,制定新费率

太阳能汽车有怎样的发展史?

最早研制太阳能汽车的是墨西哥。这种汽车,外形像一辆三轮摩托车,在太阳的照射下,太阳能电池供给汽车电能,使汽车发动和行驶。当时这种汽车的时速为40千米,但每天获得电能只能行驶40分钟,实用价值不大。要提高太阳能汽车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光电能量的转换效率。目前国际上光电转化效率最高水平为21.2%。当前,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都已经研制出了太阳能汽车。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都要举办太阳能汽车比赛,借以交流和展示实力。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由丹麦人托尔斯楚普于1987年创办,每3年在澳大利亚举行一次。托尔斯楚普本人酷爱冒险运动,曾经驾驶世界上第一辆太阳能汽车从悉尼出发,用20天的时间横穿澳大利亚大陆,抵达古澳迪珀斯,全程4052千米。正是这次成功探险,促使托尔斯楚普下决心创办太阳能汽车赛,旨在提高全球在利用太阳能作为未来交通工具替代能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首届比赛有7个国家的25辆太阳能汽车参加。最终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的一辆造型类似飞机、名为“太阳光线追逐者”的汽车跑完3200千米的赛程后,夺得了冠军。十几年来,这项比赛的影响日益扩大,受到了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的重视,并被全球从事汽车研制的专家称为“脑力的较量”。如今太阳能汽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太阳能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达到了190千米,可以基本满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汽车交通的要求。我国也已经开始了对太阳能汽车的研制。1984年制造出了名为“太阳号”的首辆太阳能试验车。该车曾经开进中南海的勤政殿,为中央领导进行表演。1996年11月,由江苏连云港海浪太阳能研究所研制成功的BS96352太阳能电动轿车在南京通过了鉴定。该车在桑塔纳轿车底盘和车身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其内在动力,使其行驶系统电器化,零污染率。这辆被命名为“中国一号”的太阳能汽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80~88千米,填补了“采用太阳能作为电动中级轿车辅助电源”先进技术的国内空白。太阳能汽车非常适合于未来发展,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特别适用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车辆或出租用车。

海峡两岸的栏目发展史

1996年2月3日,《海峡两岸》前身——政论性栏目《海峡两岸关系论坛》开播,每周一期,每期20分钟。 1998年5月30日,《海峡两岸关系论坛》更名为《海峡两岸》,每周1期,以台湾观众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为宗旨,设《两岸聚焦》《人物写真》《海峡沙龙》等3个板块。 1999年8月,李登辉进一步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为适应两岸政治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从1999年10月起由1周1期扩版为1周5期,周一至周五播出,每期15分钟。 2000年2月7日,扩版正式启动,正式确立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栏目定位。 2002年9月2日,CCTV-4改版,《海峡两岸》每周一至周五打通,由原来每期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分《热点扫描》《热点透视》两部分。 这种日常节目的板块设置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5月8日,《海峡两岸》再次扩版,由周一至周五播出扩展为周一至周日全周打通播出,播出时长为每天20分钟,这次改版使“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的栏目宗旨得以强化。 2006年1月30日,《海峡两岸》每期节目的播出时长再次增加为30分钟,并加强与台湾媒体的合作。 2013年,《海峡两岸》在原有基础上,又开办了《台海风云会》(后取消)、《两岸新观察》等周末节目。

中美关系发展史

中美关系发展史1949-1979年期间,即二战结束后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国国内始终存在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双方开始经贸和人文交往的谈判,以人文交流为例,1979年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了中美冲突的两大症结。1989-2009年期间是中美建交基础消失又重建的过程,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础和共同利益消失,双方关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人权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长期拉锯战等历史事件更是对中美关系构成很大的冲击。在此阶段,双方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竞争的时期,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始,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开始对美国的地位发起挑战。随着各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美关系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提高、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则在此时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中国仍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展资料: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这次中美关系的大调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前者正处于冷战刚结束,美国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国开放刚十年,国力羸弱,美国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关系的走向。但这次,美国正处于危机所导致的焦虑时期,而中国远非30年前之中国。力量对比的大变化意味着,围堵心切却因无力感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和行为,可能使美国的行为具有更多的非预期性。就中国而言,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应对新挑战,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同时,也要习惯一些“新事物”。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都是以合作为主,以后或许不得不习惯“以对抗代替合作”的新关系,做到斗而不破。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认识到,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新阶段”之前,“新事物”带来的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增加。在这个新阶段里,美国并不必然要放弃很多领域内的“接触”政策,但是“战略围堵”的成分会加大,比如在新近达成的《美墨加贸易协定》里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预计,类似的“围堵”设计将不会是个案,美国所谓的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所禁止的中国投资项目将会更多。就算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并开始“围堵”中国,美国精英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根据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2018年的数据,在1994-2002年,美国人视中国为威胁的比例高达57%,之后开始回落,2012-2014年间是41%左右,2015-2018年则是39%。可见,尽管民意可以动员并发生重大变化,但美国目前的民意基础不支持将中国视为“敌人”的政策。不过,美国精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政策大转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四十不惑的中美关系:历程、现状与走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光斌: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六个阶段一、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二、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三、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四、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1949到2022中美关系演变历程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以新千年后中美关系发展为例关键词:中美关系密切不信任合作假戏内容提要中美两国至1949年以来,关系发展大致经过一下四个阶段:隔绝与对峙时期)破冰与建交时期中美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奥巴马继任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打背景下,双方关系被历史性、第一次推上历史的前台。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国际政治这个诡计多变的环境中,这一问题更显的扑朔迷离。也正是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人言言殊。我认为中美关系在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后,在各方面关系发展日益成熟时,互相间的不信任也在增大。换句话说,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变得不成熟时,双方对对方长期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增大。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及原因一、战略角度方面美国是全球霸主这一现状是美国制定自己战略政策的基点,也就是全球霸权政策。其他的不说,就看看大家熟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南联盟大使馆事件”还有近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就会知道什么叫嚣张,什么叫霸权!因而中国的崛起,让多年没有对手的”山姆大叔”很不习惯。毕竟欧盟、日本虽然很强,但是美国对他们还是自己感觉可以控制的,至少美国自己认为还是可以琢磨透他们的意图的。可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却不是这样的,尽管她的实力还远不如欧盟和日本,但她的很多举动确实有些让美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点美国心里很清楚:虽然很多事务上美国和中国有密切的合作,但更多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北京绝不会按美国的意图走,即使华盛顿向北京施加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时。这一切让习惯了“我是老大,听我的”的美国很不适应,却也有些奈何不得。毕竟美国自己明白,中国这个东方的“庞然大物”不是自己能一口气吃得消的。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的必然性。在防范的同时,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这让美国不防范中国更多的是与中国合作,当然共同利益是根本。而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让美国意识到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中国的参与。所以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二、政治方面: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关系,而美国一直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在太湾问题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海之间的局势,这也是三十年来中美关系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中美最易出现摩擦的敏感问题。美制定的安全战略特别是亚太安全部署,更是吧“围剿中国”视为第一要务。中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随着“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美国对中国新一轮海上封锁实际上已经形成,这难免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使美国在亚太地区所作的安全战略布署很大程度上成为徒劳。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获胜后种种想缓和两岸关系的举动,又使台湾问题暂时性的缓和下来。中国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部署更是让美国“完全封杀”战略化为了泡影。因此从这些层面看,中美发生大摩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近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中美关系近期不会有太大的波折。三、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毫无疑问仍是绝对的“老大哥”,但如果理解成对国际事务的绝对话语权,却也是不合理的。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成为美朝双方斡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协商的平台,虽然朝鲜近日宣布成功进行了核爆实验,但中国与美国的密切合作对六方会谈的巨大促进作用,也是国际公认的。在反恐方面,中美之间也在积极寻求相互间的合作。“天剑行动”毫无争议的昭示了中国在反恐事务中的态度和地位。在伊朗核问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以及对全球变暖和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上,中美双方大都有这密切而有效地合作。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似乎和美国是一个步调,但却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的第一要务,而在现在这个有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中国无疑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根本没实力、更没必要去试图改变这种国际秩序。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没必要、也没资本和美国公开的一对一叫板。所以呢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中美之间的合作是大于竞争的,至少近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四、经济方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不仅成功融入世界经济,更是在2006年实现对世界经济贡献额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火车头。并成功的坐上了“世界工厂”的宝座,与世界经济高度影响力。也正是这些才使西方经济学家称:我们害怕中国失败远胜于害怕中国成功!特别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上佳表现更让许多美国经济人士呼吁应给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更大话语权。更有人批评美国和西方说:“如果你不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你们最终会明白你们开出的药方远比问题本身更严重。”于是乎又出现了让中国人都大跌眼镜的“G2"理论。这些都读不免有恭维之嫌,毕竟中国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家底”,毕竟现在中国正处在时代的岔路口,更需要冷静,最忌飘飘然。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国际对中国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重视。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合作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程度。在贸易逆差方面,对于其真实原因美国高层更是心中肚明。中美两国分属两个不同链条断,一个是上游,一个可以说是绝对的下游。美国如果想改变贸易逆差的现象,只要放松一下对华贸易限制,就不存在所谓贸易逆差问题了。说白了,贸易逆差问题就是为了政治的需要而已,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清楚的知道巨额外汇对中国所意味的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无奈的是中国必须和全世界一起为美国买单——不得不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特别是中国!因为美国国债是现在相对最好的避风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容下2万亿美元这个近乎可以成为“巨无霸”的外汇储备。尽管美元贬值的话,外汇会巨额缩水,可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不买进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会很快崩盘,这样对外汇以美元为主的中国来说损失会更大。也许有人会说,抛售美国国债或用美元资产到国外并购来减少外汇不就行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敢卖出美国国债谁能买、谁敢买?再者说你这个最大债权国都急着抛售美国国债,那其他的国家不就更急着抛售出去吗?这只会更快的加速经济的衰退!还有,买入别国资产,可对于如此大块的外汇涌入,别的不说,单就国家经济安全考虑也没有国家敢接啊。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更多是一个无奈之举,中不想美经济崩盘,以减少损失,美国更不想了。所以美中形成了一个“金融恐怖平衡”,把双方结实的困在了一起。其他一些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模式是合法性和亲和力,相应的美国对中的体制压力会有很大的减弱。这向西方发起的冲击,不可避免的会削弱美国的“软实力”。势必会引起美国方面更多的“戒心”,这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因素。结语总之,中美双边关系的不断想前发展是必然的,争端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鉴于双方的现实状况和国际的大背景,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冲突。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美国自认为可以控制、可以容忍中国的前提下。当然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认知:中国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其次才是发展对外势力意图民族崛起。事实上中国也就是在这个层次没发展着,这也就成了现在中美关系合理的一个状况原因。所以说,中美关系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总趋势是好的。也就是说,在短期的可见对方意图的时段内在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问题上双边关系会变得愈发成熟,而对对方长期政略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不断增长。

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商家发展史

1、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2、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3、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4、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5、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6、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7、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8、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9、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10、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11、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12、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13、自90年代中期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政府的化整为零政策导致陆续停产。14、十大瓷厂停产后,政府于1996年11月由中国景德镇瓷厂全部资产为主体发起设立组建了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红叶、家好、金品陶三大品牌。其中红叶品牌属中国名牌,用于高档日用瓷产品。家好产品主要用于超市等中档市场。金品陶和景德镇制用于传统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等。“红叶”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千姿百态的造型,卓越的品质和绚丽多彩的装饰赢得用户的青睐,是迄今国内日用陶瓷唯一大规模集中跻身国宴国礼APEC会议用瓷等重要场所的陶瓷知名品牌。2000年由澳大利亚籍景德镇人创立的景德镇环球陶瓷拥有“景德”、“景德御窑”等自主产权商标,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世界500强瑞典“宜家”IKEA和“麦德龙”METRO公司的全球供应商。该公司于2009年2月份发明的“景德宝蓝瓷”在萃取了传统青花瓷的元素和符号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材料配方、工艺流程、绘制手法、以产业化的方式使景德镇青花瓷艺术以呈现并且形成规模化出品,解决了传统手绘青花瓷不能大批量生产的难题。近年来,景德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大量国内著名企业落户。这些企业经过在市场上多年的打拼,很多现在已是世界知名的品牌了,为景德镇把中国陶瓷从产量大国转向质量大国起好了步。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

研究品牌发展史,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吗?

u200du200d品牌发展史这个品类其实是深大的,各行各业的品牌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所以恐怕得分行业来说。首先推荐《品牌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品牌的研究,尤其是广告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将品牌引入经济学,并用经济学方法来解释品牌,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其次推荐《可口可乐传》,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可口可乐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浩荡的品牌发展史诗。如何发挥品牌力量,成为一家跨国集团?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可口可乐传》写尽可口可乐百年发展史,但是现在有多少人知道,如此伟大的公司其实是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呢?从1884年开始,可口可乐开始了漫长的企业发展史,到2014年,可口可乐已经占领了全球市场,可以说是全球品牌营销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第三推荐《作客迪斯尼》,迪士尼作为一个世界上第二大传媒娱乐企业,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帝国打造起来的?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感兴趣。这本书就为我们讲述了迪士尼如何以魔力般的服务成为了全球的标杆。而对于现阶段国内很多动漫公司,在如何让卡通实现盈利这个问题上,这本书也会是很好的教材。最后推荐《超级创意就是超级符号》,这是一本中国本土“出产”的营销书籍,当中所列举的案例,在国内都是脍炙人口被人所熟知的,非常有代表性。不要把品牌和营销想得太过于复杂,从源头去找寻需就是一个简单并实用的方法。而如何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又该如何让营销的传播效率提高?这本书里会有答案。除此之外,如何打造一个品牌,如何让品牌成为一个品类的符号,这本书都从独特的视角中为我们一一详尽解答。答主:丝带,如何打造品牌传播创意?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营销航班】u200du200d

求一篇中国铁路发展史结课论文1500字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特种机器人的机器人发展史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1956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2002年 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朝鲜族的舞蹈文化发展史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朝鲜舞蹈种类繁多,尤其各种“长短”所产生不同性格舞蹈更具有独特风格,常用的有以下七种“长短”的性格舞,即:古格里舞、阳山道舞、它令舞、扎津古格里舞、沙尔普里、安旦舞及挥毛里舞。古格里特点:它的特殊性就是在于以气息的运用来带动膝部的屈伸与步伐,并贯穿于全身。使舞蹈呈现出含蓄、柔韧、细腻、动静相间的风格特点,即以内之动,带动外之动,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阳山道特点:音韵颠簸、感觉游荡、情绪激昂、动作流畅。它令舞特点:音韵沉重、感觉伸展、情绪诙谐、动作潇洒。扎津古格里特点:它活泼、伶俐、快捷,带有跳跃同时又有向上升的感觉,是一种跳跃“ 弹挑动律” 呈现出"弹”“提”“碎”“点”“移”的动感特征。安旦舞特点:它是一个“顿移动律”,动作大方、感觉跳跃、情绪高涨。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分为几个时期代表人是谁?主要成就有哪些各时期的特点如何?

史前期(约8000年前一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一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一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一1953年),e.btl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一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灯的发展史?发光原理及作用?

不同灯的发光原理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灯的发光原理: 1.白炽灯 它就是最普通的电灯,电流通过灯丝(钨丝)时,灯丝温度高达2000℃以上,呈白炽状态,发出的光呈白色。白炽灯泡由于跟灯头的连接的不同,又分为螺丝口灯泡、灯头和卡口灯泡、灯头两种。一般的白炽灯泡都是抽成真空的可以避免灯丝的氧化了,而在60W以上的灯泡内还充有氮、氩等气体,以阻碍钨丝在高温下的升华,因而灯丝温度可提高到2400~2700℃,灯丝温度越高,它所消耗的电能中转化为光能的比例便越多。 2. 日光灯 日光灯主要由灯管、镇流器和启动器组成。灯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管中充有稀簿的氩和微量水银蒸气,管壁上涂着荧光粉。灯管的工作原理和白炽灯不同,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在导电时主要发出紫外线,荧光粉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才发出可见光。荧光粉的种类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气体的导电有一个特点:只有当灯管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才能导电;而要在灯管中维持一定大小的电流,所需的电压却低得多。因此,如果把220V的电压加在灯管的两端并不能把它点燃。有了镇流器和启动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3.节能灯 节能灯指的是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节能灯具,(它一般采用电子整流器来驱动)。目前,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节能光源的发展趋势是光源几何尺寸越做越小,光效越做越高,以较少的电能,得到最高的光通量。一只7瓦的三基色节能灯亮度相当于一只45瓦的白炽灯,而寿命是普通白炽灯泡的8倍。 4. 碘钨灯 自从1879年白炽灯问世以来,人们便与电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光源家族中新灯辈出,大放光彩。 人们在研制荧光灯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白炽灯的改进。1959年,一位名叫弗里德里奇的美国人发现,把碘充于白炽电灯中,能把蒸发下来的钨原子重新送回到钨丝上,这不仅控制了灯丝的升华,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灯丝温度,发出与日光相似的光。这样制成的灯叫作碘钨灯。碘钨灯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的特点,一只1000瓦的碘钨灯相当于5000瓦普通灯泡的亮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卤族元素的某些化合物充入白炽灯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把溴化氢充入白炽灯中,制成的溴钨灯比碘钨灯还要好,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卤钨灯。卤钨灯适用于车间、剧院、舞台、摄影棚等场合。我们看到电视台记者拍摄电视新闻时,手里举着一个很亮的光源,那就是卤钨灯。它的缺点是辐射出来的热量很大,有时甚至可用它来烘烤物体。 5. 高压汞灯 照明用高压汞灯外壳用石英玻璃制成,内充一定数量的汞和少量氩气。为使高压汞灯起弧,两电极之间需要有足够高的电场强度,对充氩的汞灯,此值约为4伏/厘米。以300瓦高压汞灯为例,在室温下,灯内气压约10~20大气压(106~2×106帕)。极距为10厘米,启动电压需在400伏以上。所以直接采用220伏的电源,灯就无法启动。 一种有玻璃外壳的高压汞灯,这种汞灯通常用辅助电极帮助启动,辅助电极通过一只40~60千欧的电阻R与不相邻的电极相连接。当灯接入电网后,辅助电极与相邻的主电极之间加有交流220伏的电压。这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很近,通常只有2~3毫米,所以它们之间有很强的电场。在此强电场的作用下,两电极之间的气体被击穿,发生辉光放电,放电电流由电阻R所限制。如R过小会使电极烧坏。主电极和相邻辅助电极之间的辉光放电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和离子,这些带电粒子向两主电极间扩散,使主电极之间产生放电,并很快过渡到两主电极之间的弧光放电。在灯点燃的初始阶段,是低气压的汞蒸气和氢气放电,这时管压降得很低,约25伏左右;放电电流很大,约为5~6安培,称为启动电流。低压放电时放出的热量使管壁温度升高,汞逐渐汽化,汞蒸气压和灯管电压逐渐升高,电弧开始收缩,放电逐步向高气压放电过渡。当汞全部蒸发后,管压开始稳定,进入稳定的高压汞蒸气放电。 可见,高压汞灯从启动到正常工作需要一段时间,通常为4~10分钟。 高压汞灯发光效率比较高,在35~65流/瓦以上,高压汞灯除了有高的发光效率外,还能发出强的紫外线,因而不仅可以照明,还可用于晒图,保健日光浴,化学合成,塑料及橡胶的老化试验、荧光分析、探伤等方面。由于高压汞灯有较高的光效,而且其发光体小,亮度高,适合于室外照明。但是它的光色偏蓝、绿,缺少红色成分,所以被照物不能完全显示原来的颜色。 如果高压汞灯中汞蒸气压大于10大气压时,就成为超高压汞灯,这时其发光效率将随之增加。高压汞灯有较高的发光效率,但是亮度还不够高。在许多场合,例如各种光学仪器、投影系统中,则需要高达104~106熙提(Cd/cm2)的高亮度光源,超高压汞灯就是这样一种光源。 6. 高压钠灯 高压钠灯是一种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泡。 高压钠灯使用时发出金白色光,它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和不诱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道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船坞、车站、广场、街道交汇处、工矿企业、公园、庭院照明及植物栽培。高显色高压钠灯主要应用于体育馆、展览厅、娱乐场、百货商店和宾馆等场所照明。 当灯泡启动后,电弧管两端电极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的高温作用使管内的钠汞齐受热蒸发成为汞蒸气和钠蒸气,阴极发射的电在向阳极运动过程中,撞击放电物质有原子,使其获得能量产生电离激发,然后由激发态回复到稳定态;或由电离态变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戊无限循环,多余的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便产生了光。高压钠灯中放电物质蒸气压很高,也即钠原子密度高,电子与钠原子之间碰撞次数频繁,使共振辐射谱线加宽,出现其它可见光谱的辐射,因此高压钠灯的光色优于低压钠灯。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照明电灯。 另外:新颖电光源层出不穷 1.准分子光源(ELS)的出现 在光源辐射机理研究中,近年来采用准分子工作物质,如KrF、ArP、NeF和XeCl等,来制造高功率的紫外光源。同时,通过微波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等无极放电形式可制成新型的准分子辐射光源,光能转换效率达50%以上。现已制成58×68cm2的60WX2准分子大面积平面照明系统,这种灯无需充汞,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更有吸引力。目前已有能将172nm高效转换成可见光的荧光粉产品,并制成有实用价值的平面无汞荧光灯产品出售,尤在LCD的背景照明中,它已获得有效的应用。作为一种新颖的无汞荧光灯,它的光效与直管型荧光灯相仿,又能制成平面形状,更加上它的无有害物质,不会造成污染的优越性等特点,可以予言,准分子光源前途无量。 2.超高压汞灯(UHP)的开发成功 近年来,配投光系统的显示装置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而影响其性能的关键配件是短弧光源,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95年首先开发成功一种超高压汞灯,极距约1.3mm,功率100w。在灯工作时,汞蒸气压可达200个大气压。由于汞蒸气压愈高,灯的亮度也越高,而且汞原子谱线宽度变大,分子连续谱与带电粒子复合光谱也更强,特别是595nm以上的红光辐射随灯内工作压强的升高而增强,从而使灯的显色性提高。由于该灯放电时电极处于极高的温度,会造成钨材料蒸发并沉积在球壁上造成光衰,现通过在工艺上对灯内充入微量氧一卤素,有效清洁泡壳,使灯的寿命达12000h。 3.微波光源的崛起 1992年国际电光源科技界提出了微波硫灯的新技术,发现充填硫元素和低压氩气于石英泡壳内,在频率为2 450MHz微波能量的驱动下,通过硫分子的振动能和转动能的跃迁,可使灯辐射出连续的可见光光谱。 1994年,美国融合公司制成了一个功率为3400w微波硫灯照明系统。该产品辐射光谱接近太阳光谱,可在很大范围内调光,寿命60000h,可任意方向燃点。微波硫灯还可以利用导光管技术,将该灯发出的强光沿着导光管传送到所需要照明的宽广区域。最近为使硫灯适宜于家庭和商业照明。我国光源界经过几年联合研制,也在1999年推出VEC-1000微波硫灯产品,其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4.固体光源开始进入光源领域 近30年来,作为固体光源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取得了重大突破,灯的光效增加了100倍,成本下降10倍,近几年又突破单一颜色的局限性向白色光照明迈进。 二极管与电灯泡相比,体积更小,寿命更长,对环境的危害也更小。单单电费一项,它就可以为人类每年节省数百亿英镑。它可以连续使用10万个小时,相当于11年的时间。科学家预言,电灯泡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人类即将进入发光二极管时代。 以氮化镓为基础的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节能、寿命长、环保等优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白炽灯和荧光灯。二极管的发光实质是半导体的光心的复合发光,具体机制较复杂简单点说就是离子球附近的电场,使半导体二极管中的杂质光心,发生复合作用,将电场能量转化为光能,具体涉及半导体 发光的复合理论,与半导体中的施主与受主的复合,较复杂,不赘述,如有兴趣,可查阅黄昆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荧光灯即低压汞灯,它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因此它属于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荧光灯内装有两个灯丝。灯丝上涂有电子发射材料三元碳酸盐(碳酸钡、碳酸锶和碳酸钙),俗称电子粉。在交流电压作用下,灯丝交替地作为阴极和阳极。灯管内壁涂有荧光粉。管内充有400Pa-500Pa压强的氩气和少量的汞。通电后,液态汞蒸发成压强为0.8 Pa的汞蒸气。在电场作用下,汞原子不断从原始状态被激发成激发态,继而自发跃迁到基态,并辐射出波长253.7nm和185nm的紫外线(主峰值波长是253.7nm,约占全部辐射能的70-80%;次峰值波长是185nm,约占全部辐射能的10%),以释放多余的能量。荧光粉吸收紫外线的辐射能后发出可见光。荧光粉不同,发出的光线也不同,这就是荧光灯可做成白色和各种彩色的缘由。由于荧光灯所消耗的电能大部分用于产生紫外线,因此,荧光灯的发光效率远比白炽灯和卤钨灯高,是目前最节能的电光源。  通过 气体放电 暂无内容将电能转换为光的一种电光源。气体放电的种类很多,用得较多的是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见电弧放电)。辉光放电一般用于霓虹灯和指示灯。弧光放电可有很强的光输出,照明光源都采用弧光放电。荧光灯、高压汞灯、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是应用最多的照明用气体放电灯。   原理  气体放电灯放电发光的基本过程分 3个阶段:①放电灯接入工作电路后产生稳定的自持放电,由阴极发射的电子被外电场加速,电能转化为自由电子的动能;②快速运动的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气体原子被激发,自由电子的动能又转化为气体原子的内能;③受激气体原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将获得的内能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上述过程重复进行,灯就持续发光。放电灯的光辐射与电流密度的大小、气体的种类及气压的高低有关。一定种类的气体原子只能辐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谱线。低气压时,放电灯的辐射光谱主要就是该原子的特征谱线。气压升高时,放电灯的辐射光谱展宽,向长波方向发展。当气压很高时,放电灯的辐射光谱中才有强的连续光谱成分。   结构  各种气体放电灯都由泡壳、电极和放电气体构成,基本结构大同小异。泡壳与电极之间是真空气密封接,泡壳内充有放电气体。气体放电灯不能单独接到电路中去,必须与触发器、镇流器等辅助电器一起接入电路才能启动和稳定工作。放电灯的启动通常要施加比电源电压更高的电压,有时高达几千伏或几万伏以上。采用漏磁变压器,或用启动器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电弧放电一般都具有负的伏-安特性,即电压随电流的增加而减小。如将放电灯单独接入电网,灯泡或电路元件将被过电流毁坏。放电灯和镇流器串联起来使用才能稳定工作。镇流器可以是电阻、电感或电容。通常在直流电源时用电阻镇流、低频交流电源时用电感镇流,高频时用电容镇流。   特点和应用  气体放电灯具有以下特点:①辐射光谱具有可选择性。通过选择适当的发光物质,可使辐射光谱集中于所要求的波长上,也可同时使用几种发光物质,以求获得最佳的组合光谱。②具有高效率,它们可以把25~30%的输入电能转换为光输出。③寿命长。使用寿命长达1万小时或2万小时以上。④光输出维持特性好,在寿命终止时仍能提供60~80%的初始光输出。   气体放电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用途极为广泛。除作为照明光源之外,在摄影、放映、晒图、照相复制、光刻工艺、化学合成、塑料及橡胶老化、荧光显微镜、光学示波器、荧光分析、紫外探伤、杀菌消毒、医疗、生物栽培、固体激光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从荧光灯的发光机制可见,荧光粉对荧光灯的质量起关键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荧光灯大都采用卤磷酸钙,俗称卤粉。卤粉价格便宜,但发光效率不够高,热稳定性差,光衰较大,光通维持率低,因此,它不适用于细管径紧凑型荧光灯中。1974年,荷兰飞利蒲首先研制成功了将能够发出人眼敏感的红、绿、蓝三色光的荧光粉氧化钇(发红光,峰值波长为611nm)、多铝酸镁(发绿光,峰值波长为541nm)和多铝酸镁钡(发蓝光,峰值波长为450nm)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三基色荧光粉(完整名称是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它的发光效率高(平均光效在80lm/W以上,约为白炽灯的5倍),色温为2500K-6500K,显色指数在85左右,用它作荧光灯的原料可大大节省能源,这就是高效节能荧光灯的来由。可以说,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的开发与应用是荧光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没有三基色荧光粉,就不可能有新一代细管径紧凑型高效节能荧光灯的今天。但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也有其缺点,其最大缺点就是价格昂贵。   目前常见的荧光灯有:   (1)直管形荧光灯。这种荧光灯属双端荧光灯。常见标称功率有4W,6W,8W,12W,15W,20W,30W,36W,40W,65W,80W,85W和125W。管径用T5,T8,T10,T12。灯头用G5,G13。目前较多采用T5和T8。T5显色指数>30,显色性好,对色彩丰富的物品及环境有比较理想的照明效果,光衰小,寿命长,平均寿命达10000小时。适用于服装、百货、超级市场、食品、水果、图片、展示窗等色彩绚丽的场合使用。T8色光、亮度、节能、寿命都较佳,适合宾馆、办公室、商店、医院、图书馆及家庭等色彩朴素但要求亮度高的场合使用。   为了方便安装、降低成本和安全起见,许多直管形荧光灯的镇流器都安装在支架内,构成自镇流型荧光灯。   (2)彩色直管型荧光灯。常见标称功率有20W,30W,40W。管径用T4,T5,T8。灯头用G5、G13。彩色荧光灯的光通量较低,适用于商店橱窗、广告或类似场所的装饰和色彩显示。   (3)环形荧光灯。除形状外,环形荧光灯与直管形荧光灯没有多大差别。常见标称功率有22W,32W,40W。灯头用G10q.。主要提供给吸顶灯、吊灯等作配套光源,供家庭、商场等照明用。   (4)单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这种荧光灯的灯管、镇流器和灯头紧密地联成一体(镇流器放在灯头内),除了破坏性打击,无法把它们拆卸,故被称为“紧凑型”荧光灯。由于无须外加镇流器,驱动电路也在镇流器内,故这种荧光灯也是自镇流荧光灯和内启动荧光灯。整个灯通过E27等灯头直接与供电网连接,可方便地直接取代白炽灯。   这种荧光灯大都使用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因而具有节能功能。下表列出节能荧光灯与光通量大体相同的白炽灯的对照。   节能荧光灯功率(W) 5 7 9 11 13 18 36 45 65 85 105 编辑本段色调   主要用放电产生的紫外辐射激发荧光粉而发光的放电灯称为荧光灯。  荧光灯主要是一种低压汞蒸气弧光放电灯,它在气体放电中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紫外范围的电磁辐射(大约63%转化为254-185nm之间的C类紫外辐射),大约有3%的能量在放电中直接转化为可见光,其主要波长为405nm(蓝紫光),436nm(蓝光),456nm(绿光)和577nm(黄光)。紫外辐射照射到灯管内壁的荧光粉涂层上,紫外线的能量被荧光材料所吸收,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可见光并释放出来。一个典型的荧光灯中发出的可见光(包括从荧光粉涂层中发出的和在放电时直接发出的)大约相当于输入灯内能量的28%。荧光灯的光性能主要取决于灯管的几何尺寸即长度和直径,填充气体种类和压强,涂敷荧光粉以及制造工艺。  荧光灯色温分为:  暖色调系列:如/29,/827,/830,/927,/930等,能塑造温暖辉煌,缩小距离空间,给人一种轻松和舒适的照明感觉。在使用时,一般与白炽灯混用,不适合与自然光混合使用。  中间色调系列:如/33,/835,/840,/927,/940等,中性色彩在使用时,明亮的白色光可与自然光完满结合,一般用于有自然光照射或需要较冷色调气氛的空间。  冷色调系列:如/54,/850,/865,/950,/965等,能塑造宁静冷清,增大距离空间,给人以活泼的照明感觉,在使用时,一般用于颜色1比较或特别强调冷色效果的场所。  荧光灯显色性分为:  某品牌标准型直管荧光灯:   显色指数较低,如51,63,72等,适用于一般工作场所和对显色性不重要的场所(仓库,停车场)等。  某品牌三基色直管荧光灯:   显色指数大于85,适用于长时间工作场所,能使工作者心情舒畅。  某品牌豪华型直管荧光灯 :  显色指数为95,97,98等,用于显色性要求高的场所或特殊环境。  选择荧光灯的秘诀:灯的色温,显色性,寿命,光效及含汞量。 强光灯 (英文:light )   适用范围:广泛应用于货场装卸、巡查检修、事故抢修等。如铁路、电业、公安、钢铁、石油化工等单位夜间施工作业照明。   产品特点   1.造型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可采用手提、台面放置、磁力吸附、吊挂照明等多种方式;灯头和提手可分别在135°和180°范围内(每间隔15°一挡)任意调节角度,强光、工作光可随意转换 ,选用大功率灯泡,使用寿命长,发光效率高,标准配置为聚光照明。  2.灯具下部的高能电池容量大、性能优、自放电率低, 可随时充电;小巧轻便,易拆卸更换。一次充满电后半年内储电量不低于满容量的85%,两年 内储电量不低于满容量的60%。   3.精密的结构、特制合金和防弹胶材料,能确保产品经受强力碰撞和冲击;密封性好,可抵御风浪、暴雨侵袭。编辑本段射灯 射灯是装饰性照明,收窄光束的照射范围,使之聚焦在某小块面积上,常见用在酒柜或墙面上用以作装饰,加强照明效果,穿透力强,功率很小的灯。 投光灯特性:适合于大型场合投光照明,建筑物等照明。 1、高纯度铝反射板、光束最精确、反射效果最佳。 2、对称型窄角、宽角及非对称等配光系统。 ■3、背后开启式更换灯泡,维护简便。 4、灯具均附有刻度板方便调整照射角度。1.省电:射灯的反光罩有强力折射功能,10瓦左右的功率就可以产生较强的光线。 2.聚光:光线集中,可以重点突出或强调某物件或空间,装饰效果明显。 3.舒服:射灯的颜色接近自然光,将光线反射到墙面上,不会刺眼。 4.变化多:可利用小灯泡做出不同的投射效果。 射灯的分类: 1.下照射灯。可装于顶棚、床头上方、橱柜内,还可以吊挂、落地、悬空,分为全藏式和半藏式两种类型。下照射灯的特点是光源自上而下做局部照射和自由散射,光源被合拢在灯罩内,其造型有管式下照灯、套筒式下照灯、花盆式下照灯、凹形槽下照灯及下照壁灯等,可分别装于门廊、客厅、卧室。比如电视机近旁装一盏绿色瓷罩下照壁灯,既可观物清楚又不影响看电视。雕塑造型上方设一套筒式下照灯,可将人的视线引向艺术品上,便于品味观赏。选择下照灯,瓦数不宜过大,仅为照亮而已,不能强光刺眼。 2.路轨射灯。大都用金属喷涂或陶瓷材料制作,有纯白、米色、浅灰、金色、银色、黑色等色调;外形有长形、圆形,规格尺寸大小不一。射灯所投射的光束,可集中于一幅画、一座雕塑、一盆花、一件精品摆设等,也可以照在居室主人坐的转椅后背,创造出丰富多彩、神韵奇异的光影效果。可用于客厅、门廊或卧室、书房。可以设一盏或多盏,射灯外形与色调,尽可能与居室整体设计谐调统一。路轨装于顶棚下15~30厘米处,也可装于顶棚一角靠墙处。</dd>

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史

好公司....真的,待遇超级好,我一朋友就在里面

电动机发展史是怎样的?

电池供电,1838年小艇在易北河上首次航行,时速只有2.2公里,与此同时,美国的达文波特也成功地制出了驱动印刷机的电动机,印刷过美国电学期刑《电磁和机械情报》。但这两 种电动机都没有多大商业价值,用电池作电源,成本太大、不实用。 1845年,英国的惠斯通(G.Wheatsto ne)用电磁铁代替A久磁铁,井取得了专利权。 这是增强发电机输出功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1854年,月麦的赫尔特发明了自激式电机。 1857年,英国的惠斯通发明自激电磁铁型发电机。 1860年,意大利的L奇诺蒂(A.PacinoHi)发明了齿状电枢。 186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帕其努梯发明了环状发电机电枢。这种电枢是以在铁环上绕线圈代替在铁芯棒上绕制的线圈,从而提高了发电机的效率。 1866年西门子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WmonSiemens}制成直流白激、并激式发电机。制成了一架大功率直流电机。 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批样机。这样,西门子就首次完成了把机械能转换。

介绍一下中国的航空发展史?详细一些。

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

运算放大器的发展史

第一个使用真空管设计的放大器大约在1930年前后完成,这个放大器可以执行加与减的工作。运算放大器最早被设计出来的目的是将电压类比成数字,用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同时也成为实现模拟计算机(analog computer)的基本建构方块。然而,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在电路系统设计上的用途却远超过加减乘除的计算。今日的运算放大器,无论是使用晶体管(transistor)或真空管(vacuum tube)、分立式(discrete)元件或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元件,运算放大器的效能都已经逐渐接近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要求。早期的运算放大器是使用真空管设计,当前则多半是集成电路式的元件。但是如果系统对于放大器的需求超出集成电路放大器的需求时,常常会利用分立式元件来实现这些特殊规格的运算放大器。1960年代晚期,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推出了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型号为μA709,设计者则是鲍伯·韦勒(Bob Widlar)。但是709很快地被随后而来的新产品μA741取代,741有着更好的性能,更为稳定,也更容易使用。741运算放大器成了微电子工业发展历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象征,历经了数十年的演进仍然没有被取代,很多集成电路的制造商至今仍然在生产741。直到今天μA741仍然是各大学电子工程系中讲解运放原理的典型教材。

求火车发展史,英文的!

您好。这句话的翻译是Railroad Develop History Roads of rails called Wagonways were being used in Germany as early as 1550. These primitive railed roads consisted of wooden rails over which horse-drawn wagons or carts moved with greater ease than over dirt roads. Wagonways were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railroads. By 1776, iron had replaced the wood in the rails and wheels on the carts. Wagonways evolved into Tramways and spread though out Europe. Horses still provided all the pulling power. In 1789, Englishman, William Jessup designed the first wagons with flanged wheels. The flange was a groove that allowed the wheels to better grip the rail, this was an important design that carried over to later locomotives. The invention of the steam engine was critical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railroad and trains. In 1803, a man named Samuel Homfray decided to fu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team-powered vehicle to replace the horse-drawn carts on the tramways. Richard Trevithick (1771-1833) built that vehicle, the first steam engine tramway locomotive. On February 22, 1804, the locomotive hauled a load of 10 tons of iron, 70 men and five extra wagons the 9 miles between the ironworks at Pen-y-Darron in the town of Merthyr Tydfil, Wales to the bottom of the valley called Abercynnon. It took about two hours. In 1821, Englishman, Julius Griffiths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patent a passenger road locomotive. In September, 1825, the Stockton & Darlington Railroad Company began as the first railroad to carry both goods and passengers on regular schedules using locomotives designed by English inventor, George Stephenson. Stephenson"s locomotive pulled six loaded coal cars and 21 passenger cars with 450 passengers over 9 miles in about one hour.

声学发展史(梗概)

声学是物理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科学。关于声学的发展历史,请参见以下链接:

Firefox的发展史

分类: 电脑/网络 >> 互联网 解析: FireFox作为一款新兴的Web浏览器目前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风头直逼统治浏览器市场数年的微软IE。之前我们已经报道过FireFox在某些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10%的消息,而在匈牙利、德国、芬兰等欧洲市场,这款浏览器更分别取得了高达22%、24%和30%的市场占有率。 Asa Dotzler,Mozilla基金会的社区协调员,在组织FireFox开源浏览器社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开始他是Netscape的志愿者和雇员,之后又加入了Mozilla基金会。下面,就由他来为我们介绍一下FireFox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看这款开源浏览器是如何从无到有,在和IE的对抗中羽翼渐丰的。 1998年1月:Netscape Communications宣布发布浏览器源代码的计划,目的是“激发网上数以千计的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 1998年5月:Netscape在mozilla网站发布Communicator 5.0源代码以供下载。1998年11月:AOL宣布收购Netscape(1999年5月完成)。 2000年11月:Netscape 6发布,但被发现存在许多bug。 2002年6月:Mozilla 1.0发布。这款Inter程序套装包含Web浏览器,Email和新闻组客户端,IRC客户端和HTML编辑器。 2002年9月:独立的Web浏览器Phoenix 0.1版本发布。 2003年4月:由于出现商标争议,Phoenix改名为Firebird。 2003年5月:AOL同意在未来七年内将微软Inter Explorer做为其在线服务订户的默认浏览器。 2003年7月:AOL解雇其Netscape子公司中50名和Web浏览器开发相关雇员。Mozilla基金会开始运作,AOL出资200万美元,Lotus创始人Mitch Kapor出资30万美元。 2004年2月:Mozilla基金会再次被迫将Firebird改名为Firefox,因为和另一个开源项目的商标名冲突。 2004年9月:Firefox 1.0 PR发布。大约在同一时间SpreadFirefox社区市场网站上线,帮助Mozilla基金会实现10天Firefox下载量突破100万的目标。 2004年10月:Mozilla基金会号召支持者捐款以在《纽约时代周刊》购买一张整页广告宣传11月的Firefox 1.0首发。短短10天的募捐活动共得到来自1万人的总数为25万美元的捐款。 2004年11月:Firefox 1.0发布。 2004年12月:《纽约时代周刊》打出相关广告。 2005年5月: IBM鼓励员工使用Firefox,允许他们从公司内部服务器下载该软件,并且可以从公司的helpdesk部门得到技术支持。 Dotzler最后表示:“我有信心未来各公司将采取双浏览器策略。当有病毒影响其中一种浏览器时,他们就会希望拥有两款浏览器。毫无疑问开发人员现在正在计划着他们的下一代项目应该是可以跨浏览器运作的。”

苹果与乔布斯的发展史,以及乔布斯个人魅力、个人成功等等方面的书籍材料新闻等进行收集

苹果公司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这里简略介绍一下他的发展轨迹。设计在线.中国-Steven Wozniak和Steven Jobs这两个天才少年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Wozniak有机会涉足计算机设计领域,并在1976年设计出后来被成为Apple I 的电脑,附有远见的Jobs坚持要试着去卖这台机器。于是1976年4月1日,苹果破土而出了上海工业设计。Apple I市场反应冷淡。直到1977年Apple II诞生并作了第一次商业展示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苹果的销量大幅增加,造型设计公司的规模也自然而然的扩大。-1979年Jobs和其他几个工程师慕名访问了施乐公司的PARC试验室,并从那里“偷学”到了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苹果电脑。-1980年苹果已经有几千名雇员,并且产品开始销往世界各地,苹果成了电脑的代名词。-1983年,外观设计Jobs开始聘请前百事可乐公司的主管John Sculley任苹果的CEO,相信他会让这棵未老先衰的苹果“枯木逢春”。-1985年Jobs和Sculley的分歧越来越大产品设计,苹果的Jobs不得不离开了苹果。Sculley获得了工业设计苹果绝对的领导权。-1987年,苹果发布其Mac II,功能强大的家用计算机,月销售达到5万台。苹果又过了几年好日子。-1991年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是:Mac OS,但其与流行的兼容机软硬件不兼容。这大大束缚了它的发展。这曾经非常成功的市场策略,现在却让它吃尽了苦头,微软的操作系统很快占领了广大的市场。-1993年6月他们免除了Scully的职务。设计在线.中国-1994年苹果发布其家用机PowerMac。第一台基于IBM和Motorola合作开发的高速处理器PowerPC芯片的机型。但因为其封闭的市场策略,只有少数厂家得到有限的技术许可,仍然不能很好的打开市场。面对开放的兼容机市场,苹果的大门却越关越紧,路也越走越窄。-1995年微软WINDOWS95发布,这更令其雪上加霜。苹果的冬季来临了。紧接着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苹果急需一名能引领其走出低谷的带路人,但迟迟没有挑选出来,面对奄奄一息的苹果,众多的商界骄子们望而却步。-1996年在众多昔日同事的支持下,jobs开始在公司中起作用,成为事实上的领导人,被称为“过渡总裁”。但此时苹果的股票降到5年来的最低点,Jobs面临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挽救心爱的苹果。-1997年11月10日,苹果宣布将通过电话和网络开展直销Power Computing,结果销路很好,紧接着又推出了一款新机型:PowerMacG3复苏的迹象慢慢的显露出来,苹果终于制止了下滑,开始连续几个季度微利。Jobs继续着他的复苏计划,又推出了真正的划时代苹果传奇产品:iMac(1998年)、iPod(2002)苹果的传奇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苹果之所有能有传奇般的发展,开发出传奇般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司传奇般的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的传奇人生得从他的出生前讲起。1955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生于硅谷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生母将他送给别人收养。养父母是典型的蓝领工人,并没有优越的环境。1972年乔布斯17岁,他来到位于波特兰大的里德学院上大学,在那里开始探索印度佛教,从学生宗教领袖那里学会了如何做推销。在那里读了六个月后,乔布斯决定退学,并且坚信日后会证明这样做是对的。1974他到印度朝圣,漫游后反而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爱迪生对世界的贡献比佛教大师要大得多。于是他回到硅谷参加了沃兹尼阿克创立的自制电脑俱乐部,才有了个人机的面世。1976年在 20 岁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Wozon)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十年后,苹果公司就从车库里我们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20 亿元资产、4,000 名员工的大企业。1986年30岁时,乔布斯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了。怎么会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呢?原来随著苹果公司越做越大,苹果公司聘了百事可乐公司的主管John Sculley与乔布斯一道管理公司。随后我俩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最后我俩反目了。这时,董事会站在了John Sculley那一边,所以在30岁那年,乔布斯离开了公司。从苹果公司被挤出后乔布斯感到失落,但不久就振作起来。他虽然不是技术人员,但却是独具慧眼善于开拓新产品的奇才。1985年9月他卖掉所有苹果股票重新创业,但仍保留有一股以便获得年度财务报告,并用以寄托他对苹果的深情。乔布斯新建了Next公司,准备开发新一代电脑,同时买下影视动画公司Pixar(后来成为世界最有名的三维动画公司)。苹果为了要使用Next的新技术,于1996年底用4亿美元收购了Next。但经营不得法,并没有获得应有市场。反而因成本太高造成亏损。设计在线.中国1997年7月因连续5个季度亏损,最高执行官阿默利欧只好辞职,当时苹果已接近破产边缘,人们又想起了乔布斯,于是在紧急关头他又被聘任为临时总裁兼最高执行长官。(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解职,美国电脑产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康柏和戴尔都在此期间脱颖而出。而作为个人电脑的始祖,苹果却步履蹒跚,十年内它换过3任CEO,年销售额却从110亿美元缩水至70亿美元。)乔布斯回到苹果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缩短战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缩减到4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其次,发扬苹果的特色。苹果素以消费市场作为目标,所以他要使苹果成为电脑界的索尼。上任伊始便着手开发iMac,使得电脑非常适合家庭的使用。第三,便是开拓销售渠道,让CompUSA成为苹果在美国全国的专卖商,使Mac机销量大增。第四,调整结盟力量。同宿敌微软和解,取得微软对它的1.5亿美元投资,并继续为苹果机器开发软件。同时收回了对兼容厂家的技术使用许可,使它们不能再靠苹果的技术赚钱。1998年上半年iMac面世取得成功,苹果扭亏为盈。现在人们谈论的是恢复青春活力后的苹果将会怎样推动电脑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苹果行将破产。使苹果起死回生的正是刚43岁的乔布斯。就在苹果前景一片大好的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患了癌症。一次扫描检查,结果清楚地表明乔布斯的胰腺上长了一个瘤子,确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乔布斯做了手术,现在好了。这是乔布斯和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这次经历之后,乔布斯对人生的感悟体会的更加深刻,他说: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有跟著自己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这也是乔布斯一直想做到的。人们认为乔布斯具有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三张面孔。在技术方面,他是使电脑成为消费产品的倡导者;在管理方面,他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企业家;在文化方面,他是电脑文化的革命家。 1985年他被里根总统授予国家科技勋章,1987年获杰弗逊杰出公共服务奖。设 计 在 线 . 中 国 盖茨对乔布斯的评论是:“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飞速发展给人以太深的印象。”

近红外光谱的发展史

近红外光谱区是 Herschel 在 1800 年进行太阳光谱可见区红外部分能量测量中发现的,为了纪念 Herschel 的历史性发现人们将近红外谱区中介于 780~1100nm 的波段称为Herschel 谱区。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得到了认可,当时红外仪器主要用于分子结构理论的研究。近红外区的光谱吸收带是有机物质中能量较高的化学键(主要是 CH、OH、NH)在中红外光谱区基频吸收的倍频、合频和差频吸收带叠加而成的。由于近红外谱区光谱的严重重叠性和不连续性,物质近红外光谱中的与成份含量相关的信息很难直接提取出来并给予合理的光谱解析。而有机物在中红外谱区的吸收带较多、谱带窄、吸收强度大及有显著的特征吸收性,传统的光谱学家和化学分析家习惯于在中红外基频吸收波段进行光谱解析,所以近红外谱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谱区。随着红外仪器技术的发展,更加稳定的电源、信号放大器、更灵敏的光子探测器、微型计算机等的发展使得近红外光谱区作为一段独立的且有独特信息特征的谱区得到了重视和发展。Karl Norris 作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奠基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农业部的支持下开始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农产品(包括谷物、饲料、水果、蔬菜等)成份快速定量检测的探讨研究。Norris 的早期工作主要是探求合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用于研究物质在近红外光照射下所体现出的光谱吸收特性和散射特性,他首先提出了多元线性回归(MLR)算法在物质成份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建立和光谱信息提取解析方面所体现出的优势,这为后来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Norris 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光谱学方法论证,其中包括可见和近红外波段透射、反射及透反射等测量方法比较,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最大的成果莫过于得到了植物叶子和谷物的反射吸收光谱,这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优势和方便。与此同时,Norris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近红外扫描光谱仪,这台光谱仪是在 Cary 14 单色仪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拥有与微型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也就是在这台扫描光谱仪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在提取与成份相关的光谱信息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演示,这台仪器就成为了后来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发展的雏形。谷物水份近红外分析仪的研制成功及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是近红外分析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水份在任何生物中都存在且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水份的近红外吸收光谱有很强的特征性、吸收强度很高,其倍频、合频吸收带相互分离、光谱分辨率高,所以近红外水份分析仪的分析性能较为稳定且精度很高,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家族中最早得到了农业和工业界的认可。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水份中 OH 的强吸收特征对于物质中其它成份的光谱分析及含量测定则形成了很强的干扰,如何排除水份吸收对各成份及其它各成份之间的相互干扰就成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被提了出来,相关光谱定标分析方法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Shenk 、Hoove、McClure、Hamid在 Norris的领导下在七十年代设计完成了可以用于草料和烟草成份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基于前人所总结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经验积累以及仪器研制技术的成熟,多家公司(如 Dickie-John、Bran Leubbe、Technicon)加入了近红外分析仪器商业化的队伍,其中Dickie-John 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Bran Leubbe 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1971全世界第一台商用近红外Neotec公司Grain Quality Analyzer进入市场,在整个农业领域的各个应用方面进行近红外分析技术的推广使用,使得该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进入了成熟期。1975Canadian Grain Commission 加拿大粮食委员会接受近红外方法作为测定小麦蛋白的官方方法.1984 美国公职分析家学会(AOAC) #989.03:NIR成为分析饲料中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的标准方法.近红外仪器技术和定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诸多的疑难问题被一一解决,其中包括仪器自身的工作稳定性、待测样品的物理及化学特征对定标模型的影响、样品制备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环境光照、振动等)等,这些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应用讨论已经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释。1994定标新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解决非线性.1995NIRSystems推出基于数字信号控制的全息光栅DDS系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虽然近红外分析仪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定标模型在农业应用领域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多回归变量如何能够在特定的组合下完成待测成分近红外光谱吸光度数据与参考化学数据之间的相关计算、各个光谱变量与待测成分之间有如何的特征关系、样品颗粒度及散射影响所导致的不稳定性等问题仍是急需得到合理解释的。长期以来,虽然近红外分析仪器的分析性能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认可,对于研究者和用户双方都把近红外分析技术作为一个较为成型的“黑匣子”技术。直到多元统计变量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八十年代得到了发展并将该方法引入到近红外光谱解析及定标技术中来,近红外分析技术才真正达到了定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了该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的并肩发展,所以八十年代被称为是“化学计量学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掀起了一个采用化学计量学用于数据预处理以实现近红外光谱解析和定标模型优化的高潮,其主要针对问题是样品颗粒度、装填密度等因素所导致的散射问题。Ian Cowe和 Jim McNicol首先将主成份回归分析方法用于近红外光谱的数据降维压缩处理以实现定标模型稳定,通过对回归主因子的优选达到了排除非测量因素(如颗粒度尺寸及分布)和非线性因素影响的目的,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令他们惊奇的是,稳定的定标模型所采用的主因子与待测成份的主要近红外光谱吸收带有很强的对应关系,对定标模型合理性可以给出满意的解释。Kawalski 和他的研究生们则首先将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应用于光谱学技术中来,但直到最近几年该技术才在近红外分析技术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发展,化学计量学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模块,H.Mark 等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化学计量学这一时期在近红外领域的应用和探讨可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线性回归定标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局部权重回归等用于多变量非线性定标模型的探讨。2) 最优定标样品集的选定方法。3) 基于小波变换数据压缩技术的大定标样品集探讨。4) 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其它因子回归方法在最佳因子数选取原则比较的探讨。5) 定标波长通道的优选问题。6) 同类型仪器的定标模型转移问题。伴随着化学计量学技术在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了近红外光谱吸光度信息与物质化学成分信息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虽然化学计量学方法本身的改进并没有在定量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有多大的改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性能随着光学技术、电子技术、硬件技术以及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了极大地改善,高信噪比的傅立叶变换型、光栅扫描型光谱分析仪研制成功并开始进入仪器市场,滤光片型近红外分析仪的研制则进入了成熟期并成为了近红外仪器中的主流产品。与此同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除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如纺织业、化工业、制药业、造纸业等)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尤其是在工业现场分析、在线质量监控等方面该技术显示了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九十年代,许多基于不同分光原理的新型近红外分析仪器如二极管列阵型、声光调制型、成像光谱型等出现了,这些仪器在快速现场实时测量方面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是当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发展的典型代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已经成为新世纪里的最有应用前途的分析技术之一,许多国家现已建立了专门的科研力量进行相关应用领域仪器设备的研发,降低仪器成本且保持足够的分析性能成为当今近红外仪器研制的主导方向。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多个领域内将该技术作为行业产品质量评定的标准技术,几乎完全替代了先前广泛使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八十年代后期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粮食局下达“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研制成功滤光片型饲料近红外分析仪,之后的十年里又相继开发出可以分析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滤光片型近红外分析仪器,现阶段正在从事人参、人体血糖、煤炭、蜂蜜、茶叶等方面的研究和仪器开发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发出了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分析仪用于石油成份的快速定量检测,取得了喜的成果。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也已经相对成熟,估计在未来几年内即可完成近红外分析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广。

物理学发展史是怎样的

物理学家力图寻找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从而统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现象。这种努力虽然逐步有所进展,但现在离实现这—目标还很遥远。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后期,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开普勒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现象的初步理论。 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根据对天王星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经典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一个力学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由它的某一个质点在这一时刻的空间坐标和动量表示。对于一个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不包含其他运动形式(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的力学系统来说,它的总机械能就是每一个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的函数,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由总能量决定。 在经典力学中,力学系统的总能量和总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无论怎样变化,其总能量和总动量数值是不变的。这种守恒性质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围,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局限性。 早在19世纪,经典力学就已经成为物理学中十分成熟的分支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分析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经典力学的应用范围,涉及到能源、航空、航天、机械、建筑、水利、矿山建设直到安全防护等各个领域。当然,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是综合性的问题,还需要许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完全解决。 械运动中,很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就是振动和波动。声学就是研究这种运动的产生、传播、转化和吸收的分支学科。人们通过声波传递信息,有许多物体不易为光波和电磁波透过,却能为声波透过;频率非常低的声波能在大气和海洋中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能迅速传递地球上任何地方发生的地震、火山爆发或核爆炸的信息;频率很高的声波和声表面波已经用于固体的研究、微波技术、医疗诊断等领域;非常强的声波已经用于工业加工等。热学、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学科。人们很早就有冷热的概念。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例如区分了温度和热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 物体有内部运动,因此就有内部能量。19世纪的系统实验研究证明:热是物体内部无序运动的表现,称为内能,以前称作热能。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宏观机械运动的能量与内能可以互相转化。就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来说,不论能量形式怎样相互转化,总的能量的数值是不变的,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一种表现。 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例如:一个孤立的物体,其内部各处的温度不尽相同,那么热就从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最后达到各处温度都相同的状态,也就是热平衡的状态。相反的过程是不可能的,即这个孤立的、内部各处温度都相等的物体,不可能自动回到各处温度不相同的状态。应用熵的概念,还可以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为: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的熵不会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物理系统就处于热平衡状态。 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统计力学根据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相互作用,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的性质和行为的统计规律,是理论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非平衡统计力学所研究的问题复杂,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对于一个包含有大量粒子的宏观物理系统来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的几率超过了处于有序状态的几率。孤立物理系统总是从比较有序的状态趋向比较无序的状态,在热力学中,这就相应于熵的增加。 处于平衡状态附近的非平衡系统的主要趋向是向平衡状态过渡。平衡态附近的主要非平衡过程是弛豫、输运和涨落,这方面的理论逐步发展,已趋于成熟。近20~30年来人们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系统,如耗散结构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认识到的只是相对的真理,经典力学和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统计力学也是这样。经典力学应用于原子、分子以及宏观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其局限性就显示出来,因而发展了量子力学。与之相应,经典统计力学也发展成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量子统计力学。经典电磁学、经典电动力学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人们很早就接触到电和磁的现象,并知道磁棒有南北两极。在18世纪,发现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不论是电荷还是磁极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力的方向在电荷之间或磁极之间的连接线上,力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两点上和万有引力很相似。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但长期没有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电流。这些实验表明,在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以后,人们认识到电磁力的性质在一些方面同万有引力相似,另一些方面却又有差别。为此法拉第引进了力线的概念,认为电流产生围绕着导线的磁力线,电荷向各个方向产生电力线,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 现在人们认识到,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荷在其周围产生电场,这个电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电荷。磁体和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而这个磁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磁体和内部有电流的物体。电磁场也具有能量和动量,是传递电磁力的媒介,它弥漫于整个空间。 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并引进位移电流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变化着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分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这套方程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经典电磁学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这一预言后来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于是人们认识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肯定了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由于电磁场能够以力作用于带电粒子,一个运动中的带电粒子既受到电场的力,也受到磁场的力,洛伦兹把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电磁场的作用力归结为一个公式,人们就称这个力为洛伦茨力。描述电磁场基本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茨力就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 事实上,发电机无非是利用电动力学的规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磁能:电动机无非是利用电动力学的规律将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报、电话、无线电、电灯也无一不是经典电磁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发展的产物。经典电动力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对社会产生普遍而重要的影响。光学和电磁波 光学研究光的性质及其和物质的各种相互作用,光是电磁波。虽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电磁波中只占很窄的一个波段,但是早在人们认识到光是电磁波以前,人们就对光进行了研究。 17世纪对光的本质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光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另一种假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19世纪在实验上确定了光有波的独具的干涉现象,以后的实验证明光是电磁波。20世纪初又发现光具有粒子性,人们在深入入研究微观世界后,才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为物质所发射、吸收、反射、折射和衍射。当所研究的物体或空间的大小远大于光波的波长时,光可以当作沿直线进行的光线来处理;但当研究深入到现象细节,其空间范围和光波波长差不多大小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光的波动性。而研究光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时,还要考虑光的粒子性。 光学方法是研究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以至分子、原子结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光的干涉效应可以进行非常精密的测量。物质所放出来的光携带着关于物质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例如:原子所放出来原子光谱的就和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近年来利用受激辐射机制所产生的激光能够达到非常大的功率,且光束的张角非常小,其电场强度甚至可以超过原子内部的电场强度。利用激光已经开辟了非线性光学等重要研究方向,激光在工业技术和医学中已经有了很多重要的应用。 现在用人工方法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长,长的已经达几千米,短的不到一百万亿分之一厘米,覆盖了近20个数量级的波段。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大,波段又如此宽广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非常有力的工具。 在经典电磁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电磁场的概念。在物理学其后的发展中,场成了非常基本、非常普遍的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电磁学的范围,成为物质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存在形式。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力学 在经典力学取得很大成功以后,人们习惯于将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由机械运动所引起的。在电磁场概念提出以后,人们假设存在一种名叫“以太”的媒质,它弥漫于整个宇宙,渗透到所有的物体中,绝对静止不动,没有质量,对物体的运动不产生任何阻力,也不受万有引力的影响。可以将以太作为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因此相对于以太作匀速运动的参照系都是惯性参照系。

求写一段光学滤波器的发展史

就我目前知道的光学滤波原理都是基于光的干涉产生的。任何光通过不连续的界面都会产生干涉(例如光经过玻璃),在不考虑吸收,色散等因素的影响下(一般不可能,目前貌似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够在整个电磁波谱内全透),界面反射光是一种振荡形式,在有的波长透过率很高,有些波长透过率很低,透射率也类似;由于工业需求,对于在某一些波段透过率很高,另一写波段透过率很低的光学界面伴随着光学镀膜技术也已趋成熟,通过在基底上面镀一定厚度和折射率的材料,使得在某一波段光学增透膜,增反膜,偏振膜得到发展,其滤波性能也大大提高;随着激光器发展需要,由于激光器输出光只在某一波长极大,所以要求光学滤波器输出具有极小的半高宽,所有光学能量集中在这一波长输出,所以FP滤波器也应运而生,通过在两面反射镜之间夹上一些材料(真空亦可),可以大大提高滤波器输出半高宽。其实目前利用的滤波器我只知道一些,FP滤波器,马克尔逊干涉仪,马赫增德尔干涉仪,光学增透增反膜等,都利用分振幅多光束干涉;还有菲尼尔双面镜和双棱镜,劳埃棱镜,比耶对切棱镜都利用分波面多光束干涉。反正我觉得光学滤波器都是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形成的,或者说光的衍射原理。两者其实是对等的!

电表的发展史

最早的电能表(也称电表)是1881年根据电解原理制成的,尽管这种电能表每只重达几十公斤,十分笨重,又无精度的保证,但是,当时仍然被作为科技界的一项重大发明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赞扬,并很快地在工程上采用了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888年,交流电的发现和应用,又向电能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感应式电能表诞生了。由于感应式电能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安全、价廉、耐用、又便于维修和批量生产等一系列优点,所以发展很快。我国交流感应式电能表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仿制外国电能表开始生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电能表的制造已具备相当的水平和规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交流感应式电能表过负荷能力、使用寿命的要求。我国在80-90年代开始了对长寿命电能表、机电一体化电能表(半电子式电能表)、全电子式电能表、多功能全电子式电能表、预付费电能表、复费率电能表、最大需量表、损耗电能表等的研制生产,2000年以后这些半智能式电能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用电、商业用电等方面。2009年,英国政府首次将研究生产的第一批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电表应用到家庭用电上后,中国国家电网随即在国内提出“智能电表”的概念:国家电网公司下属26个网省公司,在2009年下半年的时候,集中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时正好处在国家电网公司要建成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因此把今后所要采购的电能表统一称为智能电表,当时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阶梯电价和远程抄表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功能要等到以后拓展。其实,智能电表所具备的功能在原来的半智能化式电能表上已经有所体现,无非是国家电网再给电表配上网络通信与光电通信的功能,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

湿度传感器的发展史

最早的湿度检测法是达芬奇用羊毛或人头发制成的毛发湿度计。这种机械式湿度检测仪曾在测湿历史上发挥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电子湿度传感器进行研究。1939年, 顿蒙利用材料的电气特性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湿度传感器顿蒙湿度传感器是利用电解质例如制成的。根据电阻值的变化可以检测相对湿度。但是, 这种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太小, 要想测量较宽的湿度变化必须使用多个特性不同的传感器。同时进入测湿市场的还有利用聚合物薄膜或碳膜吸湿膨胀原理制作的湿度传感器。然而, 这些传感器都不能批量生产, 因为它们的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技巧后来, 人们又开始研究如何用半导体制造湿度传感器, 于是研制出若干种以陶瓷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材料的湿度传感器。测试了用含金属氧化物的厚膜硅或胶体涂印的传感器。此外, 还通过减小胶体电阻的办法提高响应速度。陶瓷湿度传感器会由于吸水、界面捕获现象和环境中, 分子等因素而使性能变坏。为防止这种情况, 又研制出能耐受定时加热清洗的传感器元件。后来,又由于维护困难, 而引入了非加热型传感器。通过特定的化学处理和老化处理可抑制特性的变化

灯的发展史、发光原理及作用是什么?

不同灯的发光原理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灯的发光原理: 1.白炽灯 它就是最普通的电灯,电流通过灯丝(钨丝)时,灯丝温度高达2000℃以上,呈白炽状态,发出的光呈白色。白炽灯泡由于跟灯头的连接的不同,又分为螺丝口灯泡、灯头和卡口灯泡、灯头两种。一般的白炽灯泡都是抽成真空的可以避免灯丝的氧化了,而在60W以上的灯泡内还充有氮、氩等气体,以阻碍钨丝在高温下的升华,因而灯丝温度可提高到2400~2700℃,灯丝温度越高,它所消耗的电能中转化为光能的比例便越多。 2. 日光灯 日光灯主要由灯管、镇流器和启动器组成。灯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管中充有稀簿的氩和微量水银蒸气,管壁上涂着荧光粉。灯管的工作原理和白炽灯不同,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在导电时主要发出紫外线,荧光粉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才发出可见光。荧光粉的种类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气体的导电有一个特点:只有当灯管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才能导电;而要在灯管中维持一定大小的电流,所需的电压却低得多。因此,如果把220V的电压加在灯管的两端并不能把它点燃。有了镇流器和启动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3.节能灯 节能灯指的是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节能灯具,(它一般采用电子整流器来驱动)。目前,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节能光源的发展趋势是光源几何尺寸越做越小,光效越做越高,以较少的电能,得到最高的光通量。一只7瓦的三基色节能灯亮度相当于一只45瓦的白炽灯,而寿命是普通白炽灯泡的8倍。 4. 碘钨灯 自从1879年白炽灯问世以来,人们便与电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光源家族中新灯辈出,大放光彩。 人们在研制荧光灯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白炽灯的改进。1959年,一位名叫弗里德里奇的美国人发现,把碘充于白炽电灯中,能把蒸发下来的钨原子重新送回到钨丝上,这不仅控制了灯丝的升华,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灯丝温度,发出与日光相似的光。这样制成的灯叫作碘钨灯。碘钨灯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的特点,一只1000瓦的碘钨灯相当于5000瓦普通灯泡的亮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卤族元素的某些化合物充入白炽灯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把溴化氢充入白炽灯中,制成的溴钨灯比碘钨灯还要好,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卤钨灯。卤钨灯适用于车间、剧院、舞台、摄影棚等场合。我们看到电视台记者拍摄电视新闻时,手里举着一个很亮的光源,那就是卤钨灯。它的缺点是辐射出来的热量很大,有时甚至可用它来烘烤物体。 5. 高压汞灯 照明用高压汞灯外壳用石英玻璃制成,内充一定数量的汞和少量氩气。为使高压汞灯起弧,两电极之间需要有足够高的电场强度,对充氩的汞灯,此值约为4伏/厘米。以300瓦高压汞灯为例,在室温下,灯内气压约10~20大气压(106~2×106帕)。极距为10厘米,启动电压需在400伏以上。所以直接采用220伏的电源,灯就无法启动。 一种有玻璃外壳的高压汞灯,这种汞灯通常用辅助电极帮助启动,辅助电极通过一只40~60千欧的电阻R与不相邻的电极相连接。当灯接入电网后,辅助电极与相邻的主电极之间加有交流220伏的电压。这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很近,通常只有2~3毫米,所以它们之间有很强的电场。在此强电场的作用下,两电极之间的气体被击穿,发生辉光放电,放电电流由电阻R所限制。如R过小会使电极烧坏。主电极和相邻辅助电极之间的辉光放电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和离子,这些带电粒子向两主电极间扩散,使主电极之间产生放电,并很快过渡到两主电极之间的弧光放电。在灯点燃的初始阶段,是低气压的汞蒸气和氢气放电,这时管压降得很低,约25伏左右;放电电流很大,约为5~6安培,称为启动电流。低压放电时放出的热量使管壁温度升高,汞逐渐汽化,汞蒸气压和灯管电压逐渐升高,电弧开始收缩,放电逐步向高气压放电过渡。当汞全部蒸发后,管压开始稳定,进入稳定的高压汞蒸气放电。 可见,高压汞灯从启动到正常工作需要一段时间,通常为4~10分钟。 高压汞灯发光效率比较高,在35~65流/瓦以上,高压汞灯除了有高的发光效率外,还能发出强的紫外线,因而不仅可以照明,还可用于晒图,保健日光浴,化学合成,塑料及橡胶的老化试验、荧光分析、探伤等方面。由于高压汞灯有较高的光效,而且其发光体小,亮度高,适合于室外照明。但是它的光色偏蓝、绿,缺少红色成分,所以被照物不能完全显示原来的颜色。 如果高压汞灯中汞蒸气压大于10大气压时,就成为超高压汞灯,这时其发光效率将随之增加。高压汞灯有较高的发光效率,但是亮度还不够高。在许多场合,例如各种光学仪器、投影系统中,则需要高达104~106熙提(Cd/cm2)的高亮度光源,超高压汞灯就是这样一种光源。 6. 高压钠灯 高压钠灯是一种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泡。 高压钠灯使用时发出金白色光,它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和不诱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道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船坞、车站、广场、街道交汇处、工矿企业、公园、庭院照明及植物栽培。高显色高压钠灯主要应用于体育馆、展览厅、娱乐场、百货商店和宾馆等场所照明。 当灯泡启动后,电弧管两端电极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的高温作用使管内的钠汞齐受热蒸发成为汞蒸气和钠蒸气,阴极发射的电在向阳极运动过程中,撞击放电物质有原子,使其获得能量产生电离激发,然后由激发态回复到稳定态;或由电离态变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戊无限循环,多余的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便产生了光。高压钠灯中放电物质蒸气压很高,也即钠原子密度高,电子与钠原子之间碰撞次数频繁,使共振辐射谱线加宽,出现其它可见光谱的辐射,因此高压钠灯的光色优于低压钠灯。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照明电灯。 另外:新颖电光源层出不穷 1.准分子光源(ELS)的出现 在光源辐射机理研究中,近年来采用准分子工作物质,如KrF、ArP、NeF和XeCl等,来制造高功率的紫外光源。同时,通过微波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等无极放电形式可制成新型的准分子辐射光源,光能转换效率达50%以上。现已制成58×68cm2的60WX2准分子大面积平面照明系统,这种灯无需充汞,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更有吸引力。目前已有能将172nm高效转换成可见光的荧光粉产品,并制成有实用价值的平面无汞荧光灯产品出售,尤在LCD的背景照明中,它已获得有效的应用。作为一种新颖的无汞荧光灯,它的光效与直管型荧光灯相仿,又能制成平面形状,更加上它的无有害物质,不会造成污染的优越性等特点,可以予言,准分子光源前途无量。 2.超高压汞灯(UHP)的开发成功 近年来,配投光系统的显示装置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而影响其性能的关键配件是短弧光源,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95年首先开发成功一种超高压汞灯,极距约1.3mm,功率100w。在灯工作时,汞蒸气压可达200个大气压。由于汞蒸气压愈高,灯的亮度也越高,而且汞原子谱线宽度变大,分子连续谱与带电粒子复合光谱也更强,特别是595nm以上的红光辐射随灯内工作压强的升高而增强,从而使灯的显色性提高。由于该灯放电时电极处于极高的温度,会造成钨材料蒸发并沉积在球壁上造成光衰,现通过在工艺上对灯内充入微量氧一卤素,有效清洁泡壳,使灯的寿命达12000h。 3.微波光源的崛起 1992年国际电光源科技界提出了微波硫灯的新技术,发现充填硫元素和低压氩气于石英泡壳内,在频率为2 450MHz微波能量的驱动下,通过硫分子的振动能和转动能的跃迁,可使灯辐射出连续的可见光光谱。 1994年,美国融合公司制成了一个功率为3400w微波硫灯照明系统。该产品辐射光谱接近太阳光谱,可在很大范围内调光,寿命60000h,可任意方向燃点。微波硫灯还可以利用导光管技术,将该灯发出的强光沿着导光管传送到所需要照明的宽广区域。最近为使硫灯适宜于家庭和商业照明。我国光源界经过几年联合研制,也在1999年推出VEC-1000微波硫灯产品,其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4.固体光源开始进入光源领域 近30年来,作为固体光源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取得了重大突破,灯的光效增加了100倍,成本下降10倍,近几年又突破单一颜色的局限性向白色光照明迈进。 二极管与电灯泡相比,体积更小,寿命更长,对环境的危害也更小。单单电费一项,它就可以为人类每年节省数百亿英镑。它可以连续使用10万个小时,相当于11年的时间。科学家预言,电灯泡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人类即将进入发光二极管时代。 以氮化镓为基础的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节能、寿命长、环保等优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白炽灯和荧光灯。二极管的发光实质是半导体的光心的复合发光,具体机制较复杂简单点说就是离子球附近的电场,使半导体二极管中的杂质光心,发生复合作用,将电场能量转化为光能,具体涉及半导体 发光的复合理论,与半导体中的施主与受主的复合,较复杂,不赘述,如有兴趣,可查阅黄昆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荧光灯即低压汞灯,它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因此它属于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荧光灯内装有两个灯丝。灯丝上涂有电子发射材料三元碳酸盐(碳酸钡、碳酸锶和碳酸钙),俗称电子粉。在交流电压作用下,灯丝交替地作为阴极和阳极。灯管内壁涂有荧光粉。管内充有400Pa-500Pa压强的氩气和少量的汞。通电后,液态汞蒸发成压强为0.8 Pa的汞蒸气。在电场作用下,汞原子不断从原始状态被激发成激发态,继而自发跃迁到基态,并辐射出波长253.7nm和185nm的紫外线(主峰值波长是253.7nm,约占全部辐射能的70-80%;次峰值波长是185nm,约占全部辐射能的10%),以释放多余的能量。荧光粉吸收紫外线的辐射能后发出可见光。荧光粉不同,发出的光线也不同,这就是荧光灯可做成白色和各种彩色的缘由。由于荧光灯所消耗的电能大部分用于产生紫外线,因此,荧光灯的发光效率远比白炽灯和卤钨灯高,是目前最节能的电光源。  通过 气体放电 暂无内容将电能转换为光的一种电光源。气体放电的种类很多,用得较多的是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见电弧放电)。辉光放电一般用于霓虹灯和指示灯。弧光放电可有很强的光输出,照明光源都采用弧光放电。荧光灯、高压汞灯、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是应用最多的照明用气体放电灯。   原理  气体放电灯放电发光的基本过程分 3个阶段:①放电灯接入工作电路后产生稳定的自持放电,由阴极发射的电子被外电场加速,电能转化为自由电子的动能;②快速运动的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气体原子被激发,自由电子的动能又转化为气体原子的内能;③受激气体原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将获得的内能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上述过程重复进行,灯就持续发光。放电灯的光辐射与电流密度的大小、气体的种类及气压的高低有关。一定种类的气体原子只能辐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谱线。低气压时,放电灯的辐射光谱主要就是该原子的特征谱线。气压升高时,放电灯的辐射光谱展宽,向长波方向发展。当气压很高时,放电灯的辐射光谱中才有强的连续光谱成分。   结构  各种气体放电灯都由泡壳、电极和放电气体构成,基本结构大同小异。泡壳与电极之间是真空气密封接,泡壳内充有放电气体。气体放电灯不能单独接到电路中去,必须与触发器、镇流器等辅助电器一起接入电路才能启动和稳定工作。放电灯的启动通常要施加比电源电压更高的电压,有时高达几千伏或几万伏以上。采用漏磁变压器,或用启动器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电弧放电一般都具有负的伏-安特性,即电压随电流的增加而减小。如将放电灯单独接入电网,灯泡或电路元件将被过电流毁坏。放电灯和镇流器串联起来使用才能稳定工作。镇流器可以是电阻、电感或电容。通常在直流电源时用电阻镇流、低频交流电源时用电感镇流,高频时用电容镇流。   特点和应用  气体放电灯具有以下特点:①辐射光谱具有可选择性。通过选择适当的发光物质,可使辐射光谱集中于所要求的波长上,也可同时使用几种发光物质,以求获得最佳的组合光谱。②具有高效率,它们可以把25~30%的输入电能转换为光输出。③寿命长。使用寿命长达1万小时或2万小时以上。④光输出维持特性好,在寿命终止时仍能提供60~80%的初始光输出。   气体放电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用途极为广泛。除作为照明光源之外,在摄影、放映、晒图、照相复制、光刻工艺、化学合成、塑料及橡胶老化、荧光显微镜、光学示波器、荧光分析、紫外探伤、杀菌消毒、医疗、生物栽培、固体激光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从荧光灯的发光机制可见,荧光粉对荧光灯的质量起关键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荧光灯大都采用卤磷酸钙,俗称卤粉。卤粉价格便宜,但发光效率不够高,热稳定性差,光衰较大,光通维持率低,因此,它不适用于细管径紧凑型荧光灯中。1974年,荷兰飞利蒲首先研制成功了将能够发出人眼敏感的红、绿、蓝三色光的荧光粉氧化钇(发红光,峰值波长为611nm)、多铝酸镁(发绿光,峰值波长为541nm)和多铝酸镁钡(发蓝光,峰值波长为450nm)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三基色荧光粉(完整名称是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它的发光效率高(平均光效在80lm/W以上,约为白炽灯的5倍),色温为2500K-6500K,显色指数在85左右,用它作荧光灯的原料可大大节省能源,这就是高效节能荧光灯的来由。可以说,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的开发与应用是荧光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没有三基色荧光粉,就不可能有新一代细管径紧凑型高效节能荧光灯的今天。但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也有其缺点,其最大缺点就是价格昂贵。   目前常见的荧光灯有:   (1)直管形荧光灯。这种荧光灯属双端荧光灯。常见标称功率有4W,6W,8W,12W,15W,20W,30W,36W,40W,65W,80W,85W和125W。管径用T5,T8,T10,T12。灯头用G5,G13。目前较多采用T5和T8。T5显色指数>30,显色性好,对色彩丰富的物品及环境有比较理想的照明效果,光衰小,寿命长,平均寿命达10000小时。适用于服装、百货、超级市场、食品、水果、图片、展示窗等色彩绚丽的场合使用。T8色光、亮度、节能、寿命都较佳,适合宾馆、办公室、商店、医院、图书馆及家庭等色彩朴素但要求亮度高的场合使用。   为了方便安装、降低成本和安全起见,许多直管形荧光灯的镇流器都安装在支架内,构成自镇流型荧光灯。   (2)彩色直管型荧光灯。常见标称功率有20W,30W,40W。管径用T4,T5,T8。灯头用G5、G13。彩色荧光灯的光通量较低,适用于商店橱窗、广告或类似场所的装饰和色彩显示。   (3)环形荧光灯。除形状外,环形荧光灯与直管形荧光灯没有多大差别。常见标称功率有22W,32W,40W。灯头用G10q.。主要提供给吸顶灯、吊灯等作配套光源,供家庭、商场等照明用。   (4)单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这种荧光灯的灯管、镇流器和灯头紧密地联成一体(镇流器放在灯头内),除了破坏性打击,无法把它们拆卸,故被称为“紧凑型”荧光灯。由于无须外加镇流器,驱动电路也在镇流器内,故这种荧光灯也是自镇流荧光灯和内启动荧光灯。整个灯通过E27等灯头直接与供电网连接,可方便地直接取代白炽灯。   这种荧光灯大都使用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因而具有节能功能。下表列出节能荧光灯与光通量大体相同的白炽灯的对照。   节能荧光灯功率(W) 5 7 9 11 13 18 36 45 65 85 105 编辑本段色调   主要用放电产生的紫外辐射激发荧光粉而发光的放电灯称为荧光灯。  荧光灯主要是一种低压汞蒸气弧光放电灯,它在气体放电中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紫外范围的电磁辐射(大约63%转化为254-185nm之间的C类紫外辐射),大约有3%的能量在放电中直接转化为可见光,其主要波长为405nm(蓝紫光),436nm(蓝光),456nm(绿光)和577nm(黄光)。紫外辐射照射到灯管内壁的荧光粉涂层上,紫外线的能量被荧光材料所吸收,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可见光并释放出来。一个典型的荧光灯中发出的可见光(包括从荧光粉涂层中发出的和在放电时直接发出的)大约相当于输入灯内能量的28%。荧光灯的光性能主要取决于灯管的几何尺寸即长度和直径,填充气体种类和压强,涂敷荧光粉以及制造工艺。  荧光灯色温分为:  暖色调系列:如/29,/827,/830,/927,/930等,能塑造温暖辉煌,缩小距离空间,给人一种轻松和舒适的照明感觉。在使用时,一般与白炽灯混用,不适合与自然光混合使用。  中间色调系列:如/33,/835,/840,/927,/940等,中性色彩在使用时,明亮的白色光可与自然光完满结合,一般用于有自然光照射或需要较冷色调气氛的空间。  冷色调系列:如/54,/850,/865,/950,/965等,能塑造宁静冷清,增大距离空间,给人以活泼的照明感觉,在使用时,一般用于颜色1比较或特别强调冷色效果的场所。  荧光灯显色性分为:  某品牌标准型直管荧光灯:   显色指数较低,如51,63,72等,适用于一般工作场所和对显色性不重要的场所(仓库,停车场)等。  某品牌三基色直管荧光灯:   显色指数大于85,适用于长时间工作场所,能使工作者心情舒畅。  某品牌豪华型直管荧光灯 :  显色指数为95,97,98等,用于显色性要求高的场所或特殊环境。  选择荧光灯的秘诀:灯的色温,显色性,寿命,光效及含汞量。 强光灯 (英文:light )   适用范围:广泛应用于货场装卸、巡查检修、事故抢修等。如铁路、电业、公安、钢铁、石油化工等单位夜间施工作业照明。   产品特点   1.造型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可采用手提、台面放置、磁力吸附、吊挂照明等多种方式;灯头和提手可分别在135°和180°范围内(每间隔15°一挡)任意调节角度,强光、工作光可随意转换 ,选用大功率灯泡,使用寿命长,发光效率高,标准配置为聚光照明。  2.灯具下部的高能电池容量大、性能优、自放电率低, 可随时充电;小巧轻便,易拆卸更换。一次充满电后半年内储电量不低于满容量的85%,两年 内储电量不低于满容量的60%。   3.精密的结构、特制合金和防弹胶材料,能确保产品经受强力碰撞和冲击;密封性好,可抵御风浪、暴雨侵袭。编辑本段射灯 射灯是装饰性照明,收窄光束的照射范围,使之聚焦在某小块面积上,常见用在酒柜或墙面上用以作装饰,加强照明效果,穿透力强,功率很小的灯。 投光灯特性:适合于大型场合投光照明,建筑物等照明。 1、高纯度铝反射板、光束最精确、反射效果最佳。 2、对称型窄角、宽角及非对称等配光系统。 ■3、背后开启式更换灯泡,维护简便。 4、灯具均附有刻度板方便调整照射角度。1.省电:射灯的反光罩有强力折射功能,10瓦左右的功率就可以产生较强的光线。 2.聚光:光线集中,可以重点突出或强调某物件或空间,装饰效果明显。 3.舒服:射灯的颜色接近自然光,将光线反射到墙面上,不会刺眼。 4.变化多:可利用小灯泡做出不同的投射效果。 射灯的分类: 1.下照射灯。可装于顶棚、床头上方、橱柜内,还可以吊挂、落地、悬空,分为全藏式和半藏式两种类型。下照射灯的特点是光源自上而下做局部照射和自由散射,光源被合拢在灯罩内,其造型有管式下照灯、套筒式下照灯、花盆式下照灯、凹形槽下照灯及下照壁灯等,可分别装于门廊、客厅、卧室。比如电视机近旁装一盏绿色瓷罩下照壁灯,既可观物清楚又不影响看电视。雕塑造型上方设一套筒式下照灯,可将人的视线引向艺术品上,便于品味观赏。选择下照灯,瓦数不宜过大,仅为照亮而已,不能强光刺眼。 2.路轨射灯。大都用金属喷涂或陶瓷材料制作,有纯白、米色、浅灰、金色、银色、黑色等色调;外形有长形、圆形,规格尺寸大小不一。射灯所投射的光束,可集中于一幅画、一座雕塑、一盆花、一件精品摆设等,也可以照在居室主人坐的转椅后背,创造出丰富多彩、神韵奇异的光影效果。可用于客厅、门廊或卧室、书房。可以设一盏或多盏,射灯外形与色调,尽可能与居室整体设计谐调统一。路轨装于顶棚下15~30厘米处,也可装于顶棚一角靠墙处。</dd>

反渗透膜的发展史

反渗透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反渗透的英文全名是“REVERSE OSMOSIS”,缩写为“RO”。反渗透技术中,反渗透膜的发展是该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所谓渗透膜就是利用反渗透原理进行分离的液体分离膜。具体的说,反渗透膜上有许多小孔,孔的大小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盐类和杂质分子都比孔大而无法通过。反渗透膜的发展及应用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国外,其发展概况为:1953年美国的Reid 提出从海水和苦盐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的反渗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国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对称膜,从此RO作为经济的淡化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究阶段。1960年洛布(Loeb)和索里拉金(Suan)制成了第一张高通量和高脱盐率的醋酸纤维素膜,为反渗透和超滤膜的分离技术奠定了基础。同年,Loeb和Milstein用他们研制成功的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研究并组装成功第一个实验室规模的板框式反渗透膜装置。1961年美国Hevens公司首先提出管式膜组件的制造方法;1964年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出螺旋式反渗透组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制造出用于苦咸水淡化的管式反渗透装置,生产能力为19 t/d;1967年美国社邦(Dupout)公司首先研制出以尼龙-66为膜材料的中空纤维膜件;1970年又研制出以芳香聚酰胺为膜材料的“PermaseB-9”中空纤维膜组件,并获得1971年美国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fiek)化学工程最高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克服纤维素材料的缺点,研发出高水通量、高盐截流率的复合聚酰胺膜,使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反渗透膜的发展史?

1748年 Nollet发现渗透现象。 1920年 建立了稀溶液的完整理论。 1953年 发现醋酸纤维素类具有良好的半透性。 1960年 人类首次制成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 1970年 杜邦公司发明了芳香族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器。1980年 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及其卷式元件问世。 1990年 中压、低压、及超低压高脱盐聚酰胺复合膜进入市场,从而为反渗透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998年 低污染膜研发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反渗透的应用范围。

谁知道电视的发展史,原理,越详细越好!

【电视简介】 电视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编辑本段]【工作原理】 电视信号从点到面的顺序取样、传送和复现是靠扫描来完成的。各国的电视扫描制式不尽相同,在中国是每秒25帧,每帧625行。每行从左到右扫描,每帧按隔行从上到下分奇数行、偶数行两场扫完,用以减少闪烁感觉。扫描过程中传送图像信息。当扫描电子束从上一行正程结束返回到下一行起始点前的行逆程回扫线,以及每场从上到下扫完,回到上面的场逆程回扫线均应予以消隐。在行场消隐期间传送行场同步信号,使收、发的扫描同步,以准确地重现原始图像。 电视摄像是将景物的光像聚焦于摄像管的光敏(或光导)靶面上,靶面各点的光电子的激发或光电导的变化情况随光像各点的亮度而异。当用电子束对靶面扫描时,即产生一个幅度正比于各点景物光像亮度的电信号。传送到电视接收机中使显像管屏幕的扫描电子束随输入信号的强弱而变。当与发送端同步扫描时,显像管的屏幕上即显现发送的原始图像。 电视信号传输分配的过程,以转播其他城市中的实况为例,一般从摄像机、电视中心或转播车,再经微波中继线路、发射台,最后到用户电视接收机。此外,电视广播卫星和电缆电视也分别是全国性和城市区域性电视传输分配的有效手段。 【电视频段】 各国的电视信号扫描制式与频道宽带不完全相同,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建议用拉丁字母来区别。如M代表每秒30帧、每帧525行,视频带宽 4.2兆赫、加上调频伴音和调幅视频的残留下边带的总高频带宽是6兆赫;D,K代表每秒25帧、每帧625行,视频带宽6兆赫,高频带宽8兆赫。将视频基带的全电视信号连同伴音信号分别调制到甚高频 (VHF)或超高频(UHF)频段上进行广播发射。 国际上划分给电视广播用的频段在甚高频有Ⅰ、Ⅲ频段,在超高频有Ⅳ、Ⅴ频段。电视频道则是某一路电视广播的频率占有的标称频道位置。各国采用的电视标准不同,频道划分也不同。在中国,Ⅰ频段48.5~92兆赫,分为第1~5频道;Ⅲ频段167~233兆赫,分为第6~12频道(表1)。Ⅳ频段470~566兆赫,分为第13~24频道;Ⅴ频段 606~958兆赫、分为25~68频道。每个频道占有的频率间隔是固定的。中国的625行25帧D,K制式的标准见图1,其中图像信号对图像载频fp进行调幅,为保持低频的相位特性而采用残留边带形式。部分抑制下边带后的图像信号频带相对于fp 是-0.75~+6兆赫,伴音信号对伴音载频fs进行调频,伴音载频比图像载频固定高6.5MHz,调制后的伴音信号频率范围相对于fs为±0.25兆赫。这样每个电视频道共占用8兆赫的频率范围。 【彩色电视制式】 除包括相同于黑白电视的扫描、信道等以拉丁字母来区别的制式内容外(表2),还根据发、收端对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广播彩色电视制式要求和黑白电视兼容,也就是黑白电视机能收彩色电视广播,彩色电视机也能收黑白电视广播,但收到的都是黑白图像和伴音。为此,彩色电视根据相加混色法中一定比例的三基色光能混合成包括白光在内的各种色光的原理,同时为了兼容和压缩传输频带,一般将红(R)、绿(G)、蓝(B)三个基色信号组成亮度信号(Y)和蓝、红两个色差信号 (B-Y)、(R-Y),其中亮度信号可用来传送黑白图像,色差信号和亮度信号相组合可还原出红、绿、蓝三个基色信号。因此,兼容制彩色电视除传送相同于黑白电视的亮度信号和伴音信号外,还在同一视频频带内同时传送色度信号。色度信号是由两个色差信号对视频频带高频端的色副载波进行调制而成的。为防止色差信号的调制过载,将蓝、红色差信号(B-Y)、(R-Y)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蓝、红色差信号用U、V表示。 1、NTSC制 1954年美国正式广播的一种兼容彩色电视制式,也用于加拿大、日本等国。NTSC是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这种制式根据人眼分辨蓝、品红之间颜色细节的能力最弱,而分辨红、黄色之间颜色细节的能力最强的视觉特性,采用蓝、品红之间的色差信号Q和红、黄之间的色差信号 I来代替蓝、红色差信号U和V。用Q、I色差信号分别对初相角为 33°和123°的两个同频色副载波进行正交平衡调幅,以便于解码分离和抑制副载波,调制后的两个色差信号经混合组成色度信号。为在接收端对色度信号进行同步检波,须在发送端利用行消隐期间送出色同步信号。这种制式的特点是解码线路简单,成本低。 2、PAL制 1963年联邦德国为降低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而发展的一种制式,于1967年正式广播,也用于英国和中国等国。PAL是相位逐行交变(Phase AlternationLine)的缩写。这种制式用U、V色差信号分别对初相位为0°和90°的两个同频色副载波进行正交平衡调幅,并把V分量的色差信号逐行倒相。这样,色度信号的相位偏差在相邻行之间经平均而得到抵消。这种制式特点是对相位偏差不甚敏感,并在传输中受多径接收而出现重影彩色的影响较小。 3、SECAM制 1967年在法国正式广播,也是为改善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而发展的一种兼容彩色电视制式,还用于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SECAM 是顺序传送彩色和存储(Séquential Couleurà Mémoire)的缩写,是在同时传送亮度、色度信号的情况下,发送端对红、蓝色差信号分别逐行依次传送。但在接收端解码时,需要同时有亮度和红、蓝色差信号才能还原出红、绿、蓝三基色信号,因此在接受解码器中利用延迟线将收到的其中一个色差信号储存一行的时间,再与下一行收到的亮度(已在发端延迟一行)和另一个色差信号一起组成三个用作解码的信号。色度信号由红、蓝两个色差信号分别对有一定频率间隔的两个色副载波调频而成。这种制式的特点是受传输中的多径接收的影响较小。 4、全电视信号 电视视频基带内传输图像的复合信号。黑白电视的全电视信号包括:扫描逆程期间的行(水平)、场(垂直)扫描同步和消隐信号、扫描正程时间的黑白亮度信号。其中同步信号使收发的扫描同步,以保证接收图像的稳定重现;消隐信号用来消除回扫亮线干扰;黑白亮度信号供黑白或彩色电视机接收黑白电视图像。彩色电视的全电视信号(图2)除有同于黑白电视的内容外,还有色同步信号和色度信号。其中色同步信号在扫描逆程期间传送,在NTSC制和PAL制中,它提供接收解码器所需色副载波的频率和相位基准,在 SECAM制中,它作为行顺序识别信号。色度信号在扫描正程期间和黑白亮度信号同时传送,它占用视频基带的高频端少部分。经解调得到两个色差信号,黑白亮度信号占用视频基带自低频以上的大部分,除供黑白电视机接收黑白图像,还和两个色差信号一起进入矩阵网络,还原成红、绿、蓝三基色信号,放大后送到彩色显像管显示彩色图像。[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电视的发明】 电视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一大群位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度的人们的共同结晶。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讨论和探索将图像转变成电子信号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词就已经出现。 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但是,这种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也是在那一年,美国人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 尽管时间相同,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与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的电视系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史上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电视系统称做机械式电视,而斯福罗金的系统则被称为电子式电视。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传输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电视的发展纷繁复杂。几乎是同一个时期有许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 【电视的发展】 1883年圣诞节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 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 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 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 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 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 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 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 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 1940年 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月17日 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 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4年 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 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 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1976年 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 1977年 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 1979年 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85年3月17日 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 1985年 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1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 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 1995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 ,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 1996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仅1.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1958年9月2日 我国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 1973年 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中国电视制造业发展史】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手中。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在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1分钱,这种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过技术提升得以扭转。 2002年,长虹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国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电视。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传统业界极限,屏幕尺寸达到了30英寸,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屏”。 2002年,TCL发动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开启了等离子电视走向消费者家庭的大门。海信随即跟进。 2003年4月,倪润峰掀起背投普及计划,背投电视最高降幅达40%。 2004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导致中国彩电无法直接进入美国市场。 2004年,中国彩电总销量是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量不过区区40万台,占整个彩电产品的1.14%。 2004年10月开始,平板电视在国内几个主要大城市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传统CRT(模拟)彩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平板彩电的销售量达到72.5万台,同比增长260%;城市家庭液晶电视拥有率达到了3.56%,等离子电视拥有率也达到了2.81%。 【电视的现状】 现在,电视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电视技术的现状:当前电视技术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字化。首先是节目制作数字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英国广播公司 (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伦布”系统。这个系统使得BBC的电视节目储存、编辑、播出全面实现数字化,即非 磁带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制作成本。另外,现在的电视机构正在逐渐淘汰传统的模拟摄象机和录象带,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摄象机和各种新兴的记录载体。这个变革大大改善了图像的质量。其次,传输技术也多元化起来。除了传统的无线 微波传输外,现在还有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传输方式。这些新兴的传输方式有效地减轻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衰减 现象,保证了较好的接收质量。最后是接收技术的数字化变革。声画质量的提高和双向互动是数字化广泛推广带来的两个最大的好处。 电视机的现状。现在的大多数人用的电视机体积比起十年前来并没有小多少。因为显像管技术依然是现在最常用的显示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缺点是屏幕的大小与体积成正比。而34英寸是这种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显然与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于是,更多的显示技术涌现出来。例如 背投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与此同时,伴随着电视制作和传输技术的数字化,接收装置的数字化也成为了必然。数字电视的显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经可以实现初步的双向互动。电视机的另一个趋势是智能化趋势,即与其他电器的结合,特别是与电脑的结合。这将使得电视更加“聪明”,具有更多的功能,从而突破电视的传统含义。 电视传媒发展飞速,让人应不暇接,更加迷惑。电视传媒的两极化严重,知名的,诸如BBC、CNN等几家电视机构握有强大的话语权,专业化程度加强,面对的受众面更加狭窄。 【电视的前景】 电视节目制作的前进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更加的真实化。即更加真实地还原事件本身。例如,CNN在新闻事件中大量的直播运用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另一个是更加的戏剧化,例如,与CNN相对的FOX NEWS在其节目中就用大量戏剧化的语言来“渲染”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当然,上述的这两个方向只是两种不同的节目制作方向,是历来有之。只是近来特征更为突出。而此外的现象还有,节目窄播化、频道专业化等。 同时,在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电视作为一种工具正在更多地被国家所使用。因为,现在的国家实力已不仅仅限于经济、军事等这些传统的“硬”实力的范畴。文化等软实力同样也要被考虑。因而,电视被认为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很好工具。目前,这种趋势正在愈演愈烈。 电视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其文化层面当面临着其他新兴媒体(如网络)等的挑战时,影响力必然会像以前的电影、戏剧一样有所下降。但是,电视作为一种技术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电视这种技术在未来将更加广泛地与其他技术结合,从而充分地方便人们的生活。例如,最近电视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就使得手机电视的提供率先在挪威成为了可能。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几年前将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其核心网站BBCi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影象资料库,使其在互动能力上走在了世界媒体的前列。[编辑本段]【电视分类】 从使用效果和外形来粗分为4大类:平板电视(等离子、液晶和一部分超薄壁挂式DLP背投)、CRT显像管电视(纯平CRT、超平CRT、超薄CRT等)、背投电视(CRT背投、DLP背投、LCOS背投、液晶背投)、投影电视。 1、平板电视:主要的优点是相当薄,可以挂在墙壁上观看,而且它们的显示屏可以做到很大(目前市场上等离子可以达到60英寸以上,液晶可以达到47英寸以上)。不过其缺点就是可视角度、反应速度等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价格极贵。 2、CRT显像管电视(这里只说数字高清):主要优点就是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亮度、对比度都很高,可视角度大、反应速度快,色彩还原也很好),但是它的屏幕最大也就是34英寸左右而已,并且很厚很笨重,还费电。不过相比之下价格很便宜。 3、背投(CRT背投、DLP背投、LCOS背投、液晶背投):传统CRT背投已经不太吃香了,市场被数字背投(DLP背投、LCOS背投、液晶背投)抢得所剩无几。DLP光显背投目前比较吃香,因为它可以说是真正的数字电视,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屏幕大了、个头小了(其成像原理我们说过很多遍,欢迎来信报网站寻找答案),目前是最吃香的一种。液晶背投由于发热量高,灯泡寿命短等问题稍显逊色。 4、投影电视:其实就是我们在公司会议室里面看到的那种投影仪的民用版,通常装在家里可以用来看电影。

请问,英语的发展史,中文版和英文版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率领下侵入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部分,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而演变成了词缀,如for-, in-, -ful 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二十四个名词后缀、十五个形容词后缀,-dom, -hood, -ship, -ness, -the, -ful,- 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到现在,如night and main, friend or foe, a labour of love。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 2、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1500年)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征服王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萨克森军队,英王哈路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从此,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谨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之后,谨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谨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讲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却几乎中断。中古英语一般右以分为两个时期,1204年后,英语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362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向议会致词。十五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1476年,卡克斯顿把印刷术传入英国,对英语拼写标准化、传播英语书面语都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中古英语时期,英语历经了剧烈变化。词尾变化大多消失,名词的性也消失了。词序,虚词和语调成了表示句子关系的主要手段。如果说古一英语与其它日尔曼语族的语言一样是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到了中古英语末期,英语已逐渐具有分析语的特性。而且这个趋势一直在继续着。 词汇方面的变化也是显著的。由于诺曼法语一度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语言,大批法语词涌入英语。在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饮食等凡是与统治阶级有关的一切领域都有反映。法语词成了这些领域所用词语的主体。从此,英语改变了运用复合法创造新词的主要手段,并用来指称新事物,表达新概念这一日尔曼语族语言的特征,而向外来语敞开了大门。用直接引进借词的方法来满足对新词的需要。这一变化对英语词汇的发展影响深远,为日后大量借词—主要是希腊语词、拉丁语词—进入英语铺平了道路。 随着众多的法语借词被吸收进英语,一些法语和拉丁语的词缀也被英语化了,成为英语构词的重要素材。如前缀dis-, en-, inter-, mal-, non-, pre-, re-, semi-, sub-后缀如-able, -acy, -age, -al, -ancy/ency, -ate, -ory, -ance, -ant/-ent, -ician, -ise。与此同时,有些英语本族语的词缀反而被废弃不用了。在复合词的构成格式方面,也吸收了法语的一些特色,例如:名词+形容词,副词+过去分词(例by-gone)。这些现象,语言学史上称为英语的罗曼语化。这就是为什么从谱系关系上看,英语与德语同族,但现代英语的词汇和法语更相近的原因。 大量的法语词的涌入,也使英语词汇起了词义变化。有一些英语固有的词被淘汰掉了,有一些虽然还存在,但词义范围有所改变,或者带上特有的文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例如:wed在古英语中作“结婚”解,但在中古英语时期传入了法语词”merry”,英语中“结婚”这一意义渐渐由marry来表示,wed只用在引申意义中了;它的动名词wedding还是一个常用的词,但只限于指“婚礼”。带有不同文体意义的英语本族语词与法语并存,组成了英语中特有的同义词群格式。 3、现代英语时期(1500-- ) 到中古英语末期,英语已经确立了作为英国国语的地位。乔叟的作品证明,英语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语言。英语语法的简单化过程已大体完成,拼写走向固定,基本词汇也已形成。总之,现代英语的基础也已经奠定。如果说阅读中古英语以前的英语仿佛是在读另外一种语言,那么十六世纪以后的英语与当代的英语的差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现代英语一般以1700年为界,分为早期现代英语与后期现代英语。1700年英语规范化和标准化过程已经完成,这以后英语的语音和语法都无大的变化,只有词汇不断地扩大和丰富。 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最大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专职复兴运动是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开始的,在十六世纪以后的两个世纪内对英国的影响很大。在这一时期,强调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对抗中世纪的封建文化。于是许多外来词,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语传入英语,成为英语的书面语和术语词的基本部分。同时也为英语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希腊和拉丁语词进入英语后有的保留了原来的形式,如 climax, appendix, exterior, axis;有的失去了词尾,如(扩号内为拉丁语), consult (consultare), exclusion (exclusioneum) exotic (exoticus);还有的改变了词尾,使之更适合英语的形式,如形容词词尾us 变成了ous或变成al,名词词尾tas变为ty。 经过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其后的工业革命,英帝国开始向外扩张,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趋频繁,全球各地的语言都有语汇进入了英语,例如:harem[波斯语,商队],bazaar[波斯语,市场],shawl[波斯语,披肩],kiosk[土耳其语,凉亭],coffee[土耳其语], nabob[印地语,大富翁],soy[日语,酱油],orang-outang[马来语,猩猩],paddy[马来语,稻]。 与此同时,由于与法国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法语词仍然源源不断地传入英语。这一时期传入英语的法语词很多保留了法语在发音和拼写上的特征,如protégé,被保护人,chaise两轮马车。在构词法方面,截短单词和混成词迅速增加。依靠元音交替构成新词的方法被逐渐废弃了。 在这一时期,英语被带到了英国以外的一些地区、国家。成为那里的通用语言。这里应特别提到的美国英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西洋两边的盎格鲁-萨克森人使用的英语尽管基本相同,但在语言,拼写和语法方面都开始出现一些区别。 二十世纪以来,英美的科学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宣传媒介越来越普及,又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从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的词汇也随着越来越丰富。词汇量有了成倍的增加。英语作为一种国际的语言,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国语。使用人口过三亿四千万以上,是在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1500年的变迁,英语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为今天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语言,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但英语本身也有其它主要语言所没有的长处。词汇的国际性便是他的优点之一。从本单元简略地回顾中可以看出英语善于吸收外来词。一方面英语属于日尔曼语族,有日尔曼语的共同词语,另一方面又长期与法语及其它罗曼语族语言的联系密切,同时吸收了大量古典词语。可以说,英语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语兼收并蓄于一身,这在欧洲各语言中间是独特的。从语法角度看,英语词尾变化简单,没有复杂的性数格变化。英语正在不断向分析性语言的方向发展,向简化的方向发展,英语的词序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使英语比较容易学习,特别是容易入门了。英语也有他的弱点。最容易察觉的便是拼读不统一,造成的拼写混乱。此外,同义词、惯用语特别多,这固然使其表现力强,但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因难。

英式英语的发展史?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你可知道它的起源?英语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统治地位的呢?英语在潮流的发展中曾经受到过什么影响,又经历过多少次重大的语言和词汇的变化呢?请收看BBC精彩纪录片:英语发展史“the adventure of English”。大约在五世纪左右,日耳曼族入侵英格兰岛,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朱特这三个族群。他们的方言发展成古英语。现今一些常用的字汇是从这些Anglo-Saxon的字汇而来,然而英语也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在日耳曼族尚未入侵不列巅时,岛上住的有凯尔特人。在公元前55年的夏天,古罗马凯撒大帝征服了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为了避免不列巅的凯尔特人报复,凯撒想要一举攻下不列巅,然而并未成功。隔年夏天,又再一次入侵不列巅,在不列巅东南角建立了一个据点。至此大约一百年,罗马人未再侵犯不列巅。在公元43年,革老丢想要得到整个不列巅群岛的统治权,便派了四万人的军队,费时三年,征服了英格兰。此时大约统治了三百年。410年,罗马帝国受外族入侵,无力维持其他领地的势力,於是撤退,凯尔特人得不到罗马人的保护,受北方蛮族Picts&Scots骚扰,於是凯尔特领袖便请求朱特族人的保护,并割一块在Kents东北角的isle of Thanet给朱特族。朱特族知道了凯尔特人很好欺负,反而侵略凯尔特人,占领Kents的东南角。其他的日耳曼族群也跟着入侵英格兰,持续一百年。基督教将拉丁文与希腊文的字汇带入英语。古英语又受到了说Old Norse的斯堪地那维亚入侵者影响。古英语内部的发展朝着简化词形变化的方向在走,而Old Norse更加速了这个过程,特别是北方的方言。在诺曼征服后,可以算是古英语时期的结束。这个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开启英语的另一个时代。古英语至中古英语诺曼征服对英语有显着的冲击,改变了英语单字的拼法,更引入了许多新的诺曼字汇。若没有诺曼征服,英语将会有更多的词形变化、更多的日耳曼字汇、更多的复合字、较少从其他语言吸收的字汇、不会有法文字汇。在1066年,诺曼地公爵征服者威廉与Harold抢夺英国国王的王位,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赢了,成为英国国王。将法国品味带入英国皇室,英国皇室的成员也越来越多的法国人,都不会讲英文,而只会法文。此时,在统治阶级所使用的语言是法文,而一般平民使用的是英文。然而,一般百姓要取得更佳的工作机会的话,就必须会法文。要区别说英文与说法文的人,并不是用族群来区分,而是社会地位。英语一直是一般大众所使用的语言,但一开始受诺曼统治时,在法庭及皇室中并不使用英语。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可见,在公元1154年前,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是使用法文或拉丁文。在1204年,英王失去了诺曼底的统治权,英国皇室的成员必须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选边站,再加上英国讲的法文是Anglo-French以及百年战争的影响,英国人越来越不喜欢讲法文。在此时,英文的文法与单字都有变化。英文文法从综合语逐渐变为分析语,而单字则增加了许多法文及拉丁文的单字。文法方面,由於发音的改变以及词形变化的类比,导致无法用词形变化来判断字的关系,因而只能用字的顺序来表示文法关系。在文法方面,虽说统治阶级讲的是法文,但法文并未影响到英文的文法。此阶段法文的影响只是因为统治阶级讲的是法文,对英文漠不关心,使英文文法的改变不致有太大的阻力。单字方面,在1250年前,法文带来的是贵族与宗教的单字。1250年后,由於英国皇室对英文的认同提高,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单字。拉丁文则是随着法文单字,也带到英文中。中古英语与近代英语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进化成中古英语,中古英语对於近代英语的使用者来说要理解是有点难度。在十五世纪,由於元音大改变,英语更进一步进化成所谓的近代英语。英语一直在吸收外来字汇,直至现今亦是如此,特别是拉丁语、希腊语。由於如此,现今英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字汇的语言。由於许多单字是来自不同的语言,所以读音错误的情形十分的高。在1755年山缪尔.约翰逊出版了第一部重要的英语字典。

英语的发展史!!!!

《英语发展史》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biLy5WxNeoKN4fj3Sd1Iw?pwd=1vx0 提取码:1vx0《英语发展史 The Adventure of English》导演: David Thomas、Robert Bee编剧: 梅尔文·布莱格主演: 梅尔文·布莱格、Michael Cronin、Ehud Barak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02-12-01(英国)集数: 8片长: 65分钟梅尔文·布拉格 (Melvyn Bragg) 带你走遍大不列颠,了解英语的冒险历程——公元前500年的一门小众日耳曼方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当今毋庸置疑的世界语言。他将根据不同词语被引进英语的大致时期来向我们讲解它们的出处和拼写。 1、语言的诞生 (Birth of a Language) 2、不登大雅之堂 (English Goes Underground) 3、圣经语言之争 (The Battle for the Language of the Bible) 4、此世、此国、此英 (This Earth, This Realm, This England) 5、英语在美洲 (English in America) 6、谈吐得体 (Speaking Proper) 7、帝国的语言 (The Language of Empire) 8、南腔北调皆英语 (Many Tongues Called English, One World Language)

各国的英语发展史(主要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你可知道它的起源?英语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统治地位的呢?英语在潮流的发展中曾经受到过什么影响,又经历过多少次重大的语言和词汇的变化呢?请收看BBC精彩纪录片:英语发展史“the adventure of English”。 大约在五世纪左右,日耳曼族入侵英格兰岛,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朱特这三个族群。他们的方言发展成古英语。现今一些常用的字汇是从这些Anglo-Saxon的字汇而来,然而英语也受其他语言的影响。 在日耳曼族尚未入侵不列巅时,岛上住的有凯尔特人。在公元前55年的夏天,古罗马凯撒大帝征服了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为了避免不列巅的凯尔特人报复,凯撒想要一举攻下不列巅,然而并未成功。隔年夏天,又再一次入侵不列巅,在不列巅东南角建立了一个据点。至此大约一百年,罗马人未再侵犯不列巅。 在公元43年,革老丢想要得到整个不列巅群岛的统治权,便派了四万人的军队,费时三年,征服了英格兰。此时大约统治了三百年。 410年,罗马帝国受外族入侵,无力维持其他领地的势力,於是撤退,凯尔特人得不到罗马人的保护,受北方蛮族Picts&Scots骚扰,於是凯尔特领袖便请求朱特族人的保护,并割一块在Kents东北角的isle of Thanet给朱特族。朱特族知道了凯尔特人很好欺负,反而侵略凯尔特人,占领Kents的东南角。其他的日耳曼族群也跟着入侵英格兰,持续一百年。 基督教将拉丁文与希腊文的字汇带入英语。 古英语又受到了说Old Norse的斯堪地那维亚入侵者影响。古英语内部的发展朝着简化词形变化的方向在走,而Old Norse更加速了这个过程,特别是北方的方言。 在诺曼征服后,可以算是古英语时期的结束。这个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开启英语的另一个时代。 古英语至中古英语 诺曼征服对英语有显着的冲击,改变了英语单字的拼法,更引入了许多新的诺曼字汇。若没有诺曼征服,英语将会有更多的词形变化、更多的日耳曼字汇、更多的复合字、较少从其他语言吸收的字汇、不会有法文字汇。 在1066年,诺曼地公爵征服者威廉与Harold抢夺英国国王的王位,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赢了,成为英国国王。将法国品味带入英国皇室,英国皇室的成员也越来越多的法国人,都不会讲英文,而只会法文。此时,在统治阶级所使用的语言是法文,而一般平民使用的是英文。然而,一般百姓要取得更佳的工作机会的话,就必须会法文。要区别说英文与说法文的人,并不是用族群来区分,而是社会地位。 英语一直是一般大众所使用的语言,但一开始受诺曼统治时,在法庭及皇室中并不使用英语。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可见,在公元1154年前,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是使用法文或拉丁文。 在1204年,英王失去了诺曼底的统治权,英国皇室的成员必须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选边站,再加上英国讲的法文是Anglo-French以及百年战争的影响,英国人越来越不喜欢讲法文。 在此时,英文的文法与单字都有变化。英文文法从综合语逐渐变为分析语,而单字则增加了许多法文及拉丁文的单字。文法方面,由於发音的改变以及词形变化的类比,导致无法用词形变化来判断字的关系,因而只能用字的顺序来表示文法关系。在文法方面,虽说统治阶级讲的是法文,但法文并未影响到英文的文法。此阶段法文的影响只是因为统治阶级讲的是法文,对英文漠不关心,使英文文法的改变不致有太大的阻力。单字方面,在1250年前,法文带来的是贵族与宗教的单字。1250年后,由於英国皇室对英文的认同提高,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单字。拉丁文则是随着法文单字,也带到英文中。 中古英语与近代英语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进化成中古英语,中古英语对於近代英语的使用者来说要理解是有点难度。在十五世纪,由於元音大改变,英语更进一步进化成所谓的近代英语。 英语一直在吸收外来字汇,直至现今亦是如此,特别是拉丁语、希腊语。由於如此,现今英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字汇的语言。由於许多单字是来自不同的语言,所以读音错误的情形十分的高。 在1755年山缪尔.约翰逊出版了第一部重要的英语字典。

血液学的发展史

血细胞的发现已有150~300多年的历史,但这些细胞的形态学至今还是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随着观察血细胞技术的不断改进,光学显微镜的精密度不断提高,染色技术使细胞形态更清晰易于鉴别,得以区分出各类白细胞且观察到各种血细胞的异常形态;特殊显微镜的发明使血细胞形态学概念更加充实。(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这有赖于血细胞吸管(1852~1867年)、血细胞计数板(1855年)、血红蛋白计(1878~1895年)和细胞分离技术(1877~1912年)的发明。1953年,美国Coulter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血液分析仪的水平不断提高,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测量参数逐渐增多。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简便是血液分析仪的优势,多种型号血液分析仪的问世,不断为临床提供更有用的实验指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二)红细胞的认识对红细胞的功能认识,最先开始于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道红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于血液中,同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碱平衡有密切关系。1967年以后明确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可作用于脱氧的血红蛋白分子,有利于组织获得更多的氧。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左右。人体输血能较安全的展开,是在1901年发行红细胞ABO血型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30年代已应用体外保存的血液作输血之用,40年代血库开始逐渐建立。对红细胞代谢的全面了解是在1959年之后。近50年来,红细胞结构与脂肪、蛋白的关系已较明确。(三)白细胞认识1.对粒细胞的认识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到1986年后才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于细胞内存在的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之缘故。嗜酸粒细胞的功能虽然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但早在1949年就知道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 crystal)。近年来得知嗜酸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小生物的作用。对嗜碱粒细胞功能也有一定了解。嗜碱颗粒中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组胺、5-羟色胺等都是一些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是在1910年后才有报道,此类细胞不但能吞噬一般细菌,而且能吞噬较难杀灭的特殊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也能吞噬较大的真菌和单细胞寄生虫。故当时有人称之为“打扫战场的清道夫”。60年代后发现,单核细胞杀死和消化吞噬的物质,主要依靠单核细胞内大量存在的溶酶体。近年来更了解到单核细胞在免疫作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能将外来物质消化后递呈抗原给淋巴细胞,同时又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淋巴细胞以及其它血细胞生长、增殖或受抑。1924年Aschoff曾提出所谓“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这一名称,1976年后已被否定而代以与单核细胞有关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现已知单核细胞只是该系统中一个较短暂留在血液内的细胞,以后进入各种组织转变成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如已有吞噬物质,则称为吞噬细胞。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认识主要在最近30年。过去认为淋巴细胞是淋巴系统中最末的一代,已经成熟到不能再分化,而且对它的作用也不是很了解。1959年以来发现,淋巴细胞受到丝裂原和抗原刺激后又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并能再进行有丝分裂和增殖。近年来更明确,淋巴细胞虽然形态都相似,但在功能上却显著不同:B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中有的起杀伤作用,有的起辅助作用,有的起抑制作用,有的起诱导作用等。其实各类淋巴细胞还有更细的分工:一个淋巴细胞只对1~2种抗原起反应,抗原有千千万万,可以想象淋巴细胞分工的复杂性。至于浆细胞,是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出来的一种能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这已在60年代肯定。T细胞还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1842年发现血小板,直至1882年才知它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功能,1923年知道血小板有聚集和黏附功能。它的作用机制和超微结构在近40年逐渐了解,现已知聚集和黏附功能受到体内许多物质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前列腺素等;而其中有些物质却又能在血小板内生成并通过微管分泌至血小板外,然后又作用于血小板。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血小板内各种亚结构,并且也明确了这些亚结构与上述一些物质的产生和分泌有关。随着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单个血小板断层扫描分析单个血小板激活过程中Ca2+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群体血小板Ca2+流变化,证实血小板激活过程中,血小板外钙内流起主要作用,为临床工作中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建立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被激活后,能以出芽方式形成囊泡或以伪足断裂方式形成血小板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检测血循环中的PMP可较完整的反映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功能。血小板被激活后释放P-选择素可与白细胞和(或)单核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和(或)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物,可作为反映动脉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对止血与血栓的认识开始于出血问题上。例如血友病早在2000年以前犹太人法典中早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凝血机制有了深入认识,到了60年代,“瀑布学说”已成为公认的凝血机制。60年代末,随着各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功能异常症的发现,明确了参与止血反应中的各种成分。进入7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对各种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并发现了一些新的凝血及纤溶相关因子,如α2纤溶酶抑制物以及蛋白C等等。80年代,展开了对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分子的研究,并且对血管内皮细胞、血液凝固、纤溶系统、血小板、白细胞以及其它凝血抑制物等细胞分子进行克隆,逐步阐明止血与血栓的分子机制。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对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等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完善并修整了传统的“瀑布学说”,拓宽了血栓与止血的研究领域。对于凝血、纤溶、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等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也从分子水平上有了深入的认识。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血栓和止血方面已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用于实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并且分子标志物检测已成为研究和诊断血栓前状态和易栓症的重要方法和依据。 (一)造血肝细胞的认识(二)骨髓间质肝细胞的认识(三)造血调控的认识 (一)白血病干细胞的认识(二)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认识

什么是威士忌 威士忌起源与发展史

威士忌(Whisky、Whiskey),是一种由大麦等谷物酿制,在橡木桶中陈酿多年后,调配成43度左右的烈性蒸馏酒。英国人称之为“生命之水”。 按照产地可以分为: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美国威士忌和加拿大威士忌四大类。威士忌的酿制工艺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发芽、糖化、发酵、蒸馏、陈年、混配。起源简述截至2014年,威威士忌士忌酒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是能确定的是,威士忌酒在苏格兰地区的生产已经超过500年的历史,因此一般也就视苏格兰地区是所有威士忌的发源地。根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cotch Whisky Association)的说法,苏格兰威士忌是从一种名为“Uisge Beatha”(意为“生命之水”)的饮料发展而来的。苏格兰的威士忌在15世纪时,更多的是作为驱寒的药水。公元11世纪的时候,爱尔兰的修道士到达了苏格兰传达福音,由此带来了苏格兰威士忌的蒸馏技术。1780年,合法的蒸馏厂仅有8间,而那些大大小小的非法蒸馏厂则达到了400多间。他们只能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来生产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的名声也日趋“败坏”。1823年,英国国会通过颁布《消费法》(Excise Act)为合法蒸馏厂营造比较宽松的税收环境,同时又大力“围剿”非法蒸馏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苏格兰威士忌产业的发展。1831年,苏格兰引进的塔式蒸馏锅(column still),这种蒸馏锅可以进行连续蒸馏,极大地提高了蒸馏效率,从而降低了威士忌的价格,使威士忌更加平民化。

MOP的发展史?

猫扑大杂烩网,简称猫扑网,英文名MOP,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简体中文网上论坛,由MOP于1997年10月建立。据称现在猫扑已经有注册id 1100多万。草创期1997年10月猫扑大杂烩创站,最早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网站,以讨论电视游戏为主,也是大陆最早的个人游戏站之一。当时大陆接触电视游戏和网络的人大多非常专业,所以有非常多的原创文章。 因为对游戏机的狂热,分成了“SONY派”和“SEGA派”。但是ID“飞翔的荷兰人”在一次辩论失败后,注册大量的ID来灌水,出现为了限制马甲的MP制度(在MP达到15之前 只能看帖)。 发展期猫扑创立时以TV Game为主,直到某次有人发了PC Game的帖子,引发了对是否应该有PC Game帖的讨论。此事件以PC Game开始进驻猫扑为结果,从TV Game的天下,变为TV和PC Game两分天下。 此后是相对稳定的时间,期间好帖子不少,而且订立了不少网络名词,例如:BT、YY、874、253、TJJTDS、RPWT、011、110等 2004年以股份交换的方式出售给DUDU网,目前为DUDU网运营。 创始人猫扑网由mop创立。原名**,此人是长沙人(另一说,湖南郴州),性别男,外号“拖把”。自2002年以后,mop在实行一系列大的改革以后,淡出管理层。猫扑网的实际管理者已经转变为数个原管理层人士,有大熊,吾爱汝至,厕所之狼 等等 其他猫扑的动漫娱乐信息、涂鸦板等也很出名。自从《电脑报》刊载了关于猫扑的介绍以后,引来大批无关人员进入,被猫扑老成员称做“火星人入侵”。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的四级考试题目在猫扑的提前泄露,虽然责任不在网站。但是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造成越来越多的火星人入侵进来。最近欲借msn大展拳脚,有因为朋友圈"非法"传播,被人称猫扑式病毒的。以后的就由下面的各位续写了,,,PS:听说星爷也是MOP的注册用户 -0- 历史篇:  MOP帮会是一支历史很悠久的帮会,从内测开始就稳步发展到现在在百胜刀里算是强大帮会之一。当然我们帮会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个帮会,和众神一样,在服务器里大家对我们褒贬不一,而我们受到质疑的导火锁就源自百胜刀的一战。  刚建帮的时候,由于我们和杀无赦帮会的很多人是朋友,而有的人还在为不知道自己该进这2个帮会哪一个而左右为难,于是在杀无赦当时的副帮主玄冉和我们MOP当时的副帮主冰封季节的撮合下,最终2个帮会建立了联盟,从此只要有杀无赦的野战战场就能看见MOP的身影,而MOP遇到麻烦时候也必能看见杀无赦的身影,并且2帮之间立下了只要有个人冲突,直接开除起因人的无形规定,而此后出现的此类问题也是按照规定解决的。之后又先后与血域、风雨同行也建立了联盟,并且依靠着4个帮会的实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联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是2个帮会的发展方向不一致,也许是2个帮会对事物的看法不相同,使得2帮会不如当初般的默契,杀无赦变得比以前更好战,几乎每天都对别人宣战,从起初的和其他3个帮会商量行事到最后自己独霸独权。让MOP帮会上下心里很不舒服,并且帮会内部也出现动荡,有人觉得杀无赦太霸权,有人觉得这样帮战拖累发展,而也有人觉得只要和杀无赦在一起并且称霸下去也是不错的事情。帮主火把知道总这样下去不适合也不是我们的作风,我们爱好和平不希望总去战争,我们和别人出现争端总愿意和平解决不愿意去用武力征服一切。于是在之后的几次帮战出现了所谓的“口头协议”即我们不去进攻别人,只帮助协防的战略部署。但是由于这样的部署造成了一部分人的不理解,造成了很多人退出了帮会,使得帮会的发展一下子降了许多,终于让一向沉稳的火把按耐不住了,经过和各个MOP帮会管理员以及所有帮众的投票,最终决定退出联盟,独立发展一段时间,而杀无赦对此事情却出乎意料的冷静,并且没有因为退盟事情而向MOP宣战,但MOP的退出却让这个联盟从此走向了衰败。在独立发展的时间里,所有帮会成员都显得格外的轻松,因为我们向往和平,和以往一样,和外帮出现点小摩擦总是去和平解决,而帮会频道每天也能见到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问候、互相玩笑的话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先后认识的斯林天下,众神炫、九州问鼎这3个帮会,并且觉得大家的发展方向有点相似,都不喜欢战争、向往和平、希望发展。于是在帮主火把和帮会的兄弟们商量后最终与这3个帮会建立了联盟,并且不知不觉成为了新一代的服务器最强联盟。  但是由于平时的摩擦不断,最终MOP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到来了,就是大家所谓的第一次百胜刀世界大战的到来。起初听到这个消息,MOP帮会的元老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心酸、不安、痛苦、无奈…… 但是帮战就是帮战,于是在火把和一些元老级人物的号召下,大家最终选择了与盟邦共进退。但是所有人在战争中却发现,杀无赦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实力,只剩下了原来的霸气和气势,而新加入他们联盟的嗜杀天下帮会的实力也不如原来的MOP实力,胜负可想而知,MOP与其联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而杀无赦及其盟邦却遭受了一次很大的打击,这也是杀无赦之后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很多人觉得MOP帮会做事不怎么样,甚至说我们是岳不群类型的人,在此我也不想解释什么,就想反问你们一句,难道继续和杀无赦这样滥杀无辜下去才是好人?才是你们理想中的帮会行为?反正加入过我们帮会的人都知道也感觉到帮会的温暖,知道帮会的作风和行为。  方向篇:  MOP帮会尝试过很多道路,但是觉得还是走发展和培养道路才适合我们,只有这样,才和我们提出的:帮会发展靠大家,团结起来才壮大。 的口号扣题,于是开始我们尽量招收20-30多及的新人,让他们在帮会中不断修整,不断磨练,不断磨合,让大家在这样几乎平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并且最终培养出来干掉新世纪、子龙、乾坤一笑、斩风、超级大苯熊 等一批帮会骨干力量。而同期一起进入帮会的人也差不多都到了40及左右。由于大家都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兄弟姐妹,所以并没有人因为级高而傲气凌人,也没有人因为级低而感到自身低微,有的只是大家互相关心与问候、互相玩笑与互助,并且由于自己本身是从低级别过来的人,没有对帮会新加入的低级别新人有排斥感,每当帮会进来新人,帮会频道就会出现大家的欢迎的话语,于是帮会这样由老带新的循环,使得我们帮会的凝聚力越来越大,让大家越来越感觉帮会温暖和团结。当然我们对一些不可避免进来的垃圾人物也给予的严厉的打击与清除。  希望我们帮会的所有人都牢记:帮会发展靠大家,团结起来才壮大 的帮会口号,并且努力去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最团结最强大的帮会,因为帮会发展和帮会团结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希望MOP帮会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耐克品牌的发展史

耐克只有找专门的师傅修理了。最好找熟人。因为价格优慧,使人感到兴趣

结合张季鸾的生平,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史

  1908年回国,张季鸾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张季鸾幼年时有点口吃,还体弱多病,但文章却写得又快又好。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季鸾到日本去留过学,学政治经济学。1926年9月1日,他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同时《大公报》复刊,进入新记时期。他做起了《大公报》的总编辑(时称“主笔”)。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求Lumia全系列发展史

第一款就是lumia800,2011年10月上市,首款WP7系统诺基亚手机,延续N9的聚碳酸酯外观,弧形屏幕,漂亮大方。销量极高,不过由于微软放话WP7不升级WP8造成销量又大幅下滑。接着推出800C,lumia900,就是稍微的升级。2012年9月,推出lumia900仅仅两个月,就推出了首款WP8手机lumia920,这几乎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也造成900销量下滑,至今库存巨大。920的聚碳酸酯外壳,弧形屏幕,prueview五片卡尔蔡司认证镜头成像技术,无线充电等等功能使得WP系统开始在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过近4500过高的售价使得920销量不大。2013年诺基亚推低端520,中端720,中高端之间的820,细分市场,其它变化不大,这一年WP占有率继续下滑。下半年7月诺基亚推出lumia620,625,lumia525,由于不足600元的售价,lumia520系列使得WP销量缓慢上升。同时7月11日发布了拍照利器lumia1020,使得手机圈引起很大反响。2014年lumia1520,1320又拉低了WP的细分市场,2014上半年WP系统软件出现井喷,几乎一夜之间所有该有的软件都有了客户端,无论微信还是旺信。国外市场WP占有率开始大幅度上涨,到现在WP在手机系统里占有率由3%升到5%

合同矩阵的合同矩阵发展史

1855 年,埃米特(C.Hermite,1822-1901) 证明了其他数学家发现的一些矩阵类的特征根的特殊性质,如现在称为埃米特矩阵的特征根性质等。后来 ,克莱伯施(A.Clebsch,1831-1872) 、布克海姆(A.Buchheim) 等证明了对称矩阵的特征根性质。泰伯(H.Taber) 引入矩阵的迹的概念并得出了一些有关的结论。在矩阵论的发展史上,弗罗伯纽斯(G.Frobenius,1849-1917) 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讨论了最小多项式问题,引进了矩阵的秩、不变因子和初等因子、正交矩阵、矩阵的相似变换、合同矩阵等概念,以合乎逻辑的形式整理了不变因子和初等因子的理论,并讨论了正交矩阵与合同矩阵的一些重要性质。1854 年,约当研究了矩阵化为标准型的问题。 1892 年,梅茨勒(H.Metzler) 引进了矩阵的超越函数概念并将其写成矩阵的幂级数的形式。

线性代数发展史详细资料大全

关于线性发展的历史,计算单元为向量(组),矩阵,行列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线性代数发展史 领域 :数学 计算单元 :向量(组),矩阵,行列式 概念 :所研究的关联性是线性 基本简介,行列式,矩阵,方程组,二次型,从解方程到群论, 基本简介 由于研究关联著多个因素的量所引起的问题,则需要考察多元函式。如果所研究的关联性是线性的,那么称这个问题为线性问题。历史上线性代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而线性方程组理论的发展又促成了作为工具的矩阵论和行列式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这些内容已成为我们线性代数教材的主要部分。最初的线性方程组问题大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正是实际问题 *** 了线性代数这一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另外,近现代数学分析与几何学等数学分支的要求也促使了线性代数的进一步发展。 线性代数有三个基本计算单元:向量(组),矩阵,行列式,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相关定理,能够求解线性方程组,实现行列式与矩阵计算和线性变换,构建向量空间和欧式空间。线性代数的两个基本方法是构造(分解)和代数法,基本思想是化简(降解)和同构变换。 行列式 行列式出现于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它最早是一种速记的表达式,现在已经是数学中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行列式是由莱布尼茨和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发明的。 1693 年4 月,莱布尼茨在写给洛比达的一封信中使用并给出了行列式,并给出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为零的条件。同时代的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在其著作《解伏题元法》中也提出了行列式的概念与算法。 1750 年,瑞士数学家克莱姆(G.Cramer,1704-1752) 在其著作《线性代数分析导引》中,对行列式的定义和展开法则给出了比较完整、明确的阐述,并给出了现在我们所称的解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法则。稍后,数学家贝祖(E.Bezout,1730-1783) 将确定行列式每一项符号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化,利用系数行列式概念指出了如何判断一个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 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行列式只是作为解线性方程组的一种工具使用,并没有人意识到它可以独立于线性方程组之外,单独形成一门理论加以研究。 在行列式的发展史上,第一个对行列式理论做出连贯的逻辑的阐述,即把行列式理论与线性方程组求解相分离的人,是法国数学家范德蒙(A-T.Vandermonde,1735-1796) 。范德蒙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但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特别地,他给出了用二阶子式和它们的余子式来展开行列式的法则。就对行列式本身这一点来说,他是这门理论的奠基人。 1772 年,拉普拉斯在一篇论文中证明了范德蒙提出的一些规则,推广了他的展开行列式的方法。 继范德蒙之后,在行列式的理论方面,又一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是另一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 1815 年,柯西在一篇论文中给出了行列式的第一个系统的、几乎是近代的处理。其中主要结果之一是行列式的乘法定理。另外,他第一个把行列式的元素排成方阵,采用双足标记法;引进了行列式特征方程的术语;给出了相似行列式概念;改进了拉普拉斯的行列式展开定理并给出了一个证明等。 19 世纪的半个多世纪中,对行列式理论研究始终不渝的作者之一是詹姆士·西尔维斯特(J.Sylvester,1814-1894) 。他是一个活泼、敏感、兴奋、热情,甚至容易激动的人,然而由于是犹太人的缘故,他受到剑桥大学的不平等对待。西尔维斯特用火一般的热情介绍他的学术思想,他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改进了从一个 次和一个 次的多项式中消去 x 的方法,他称之为配析法,并给出形成的行列式为零时这两个多项式方程有公共根充分必要条件这一结果,但没有给出证明。 继柯西之后,在行列式理论方面最多产的人就是德国数学家雅可比(J.Jacobi,1804-1851) ,他引进了函式行列式,即“雅可比行列式”,指出函式行列式在多重积分的变数替换中的作用,给出了函式行列式的导数公式。雅可比的著名论文《论行列式的形成和性质》标志著行列式系统理论的建成。由于行列式在数学分析、几何学、线性方程组理论、二次型理论等多方面的套用,促使行列式理论自身在19世纪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整个19 世纪都有行列式的新结果。除了一般行列式的大量定理之外,还有许多有关特殊行列式的其他定理都相继得到。 矩阵 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套用的一个重要工具。“矩阵”这个词是由西尔维斯特首先使用的,他是为了将数字的矩形阵列区别于行列式而发明了这个述语。而实际上,矩阵这个课题在诞生之前就已经发展的很好了。从行列式的大量工作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为了很多目的,不管行列式的值是否与问题有关,方阵本身都可以研究和使用,矩阵的许多基本性质也是在行列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在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应先于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在历史上次序正好相反。 英国数学家凯莱(A.Cayley,1821-1895) 一般被公认为是矩阵论的创立者,因为他首先把矩阵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概念提出来,并首先发表了关于这个题目的一系列文章。凯莱同研究线性变换下的不变数相结合,首先引进矩阵以简化记号。 1858 年,他发表了关于这一课题的第一篇论文《矩阵论的研究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矩阵的理论。文中他定义了矩阵的相等、矩阵的运算法则、矩阵的转置以及矩阵的逆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指出了矩阵加法的可交换性与可结合性。另外,凯莱还给出了方阵的特征方程和特征根(特征值)以及有关矩阵的一些基本结果。凯莱出生于一个古老而有才能的英国家庭,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讲授数学,三年后他转从律师职业,工作卓有成效,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发表了大量的数学论文。 1855 年,埃米特(C.Hermite,1822-1901) 证明了别的数学家发现的一些矩阵类的特征根的特殊性质,如现在称为埃米特矩阵的特征根性质等。后来 ,克莱伯施(A.Clebsch,1831-1872) 、布克海姆(A.Buchheim) 等证明了对称矩阵的特征根性质。泰伯(H.Taber) 引入矩阵的迹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些有关的结论。 在矩阵论的发展史上,弗罗伯纽斯(G.Frobenius,1849-1917) 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讨论了最小多项式问题,引进了矩阵的秩、不变因子和初等因子、正交矩阵、矩阵的相似变换、契约矩阵等概念,以合乎逻辑的形式整理了不变因子和初等因子的理论,并讨论了正交矩阵与契约矩阵的一些重要性质。 1854 年,约当研究了矩阵化为标准型的问题。 1892 年,梅茨勒(H.Metzler) 引进了矩阵的超越函式概念并将其写成矩阵的幂级数的形式。傅立叶、西尔和庞加莱的著作中还讨论了无限阶矩阵问题,这主要是适用方程发展的需要而开始的。 矩阵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依赖于元素的性质,矩阵由最初作为一种工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成为独立的一门数学分支——矩阵论。而矩阵论又可分为矩阵方程论、矩阵分解论和广义逆矩阵论等矩阵的现代理论。矩阵及其理论现已广泛地套用于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 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早在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方程》章中已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其中所述方法实质上相当于现代的对方程组的增广矩阵施行初等行变换从而消去未知量的方法,即高斯消元法。在西方,线性方程组的研究是在 17 世纪后期由莱布尼茨开创的。他曾研究含两个未知量的三个线性方程组组成的方程组。麦克劳林在 18 世纪上半叶研究了具有二、三、四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得到了现在称为克莱姆法则的结果。克莱姆不久也发表了这个法则。 18世纪下半叶,法国数学家贝祖对线性方程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了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是系数行列式等于零。 19 世纪,英国数学家史密斯(H.Smith) 和道奇森(C-L.Dodgson) 继续研究线性方程组理论,前者引进了方程组的增广矩阵和非增广矩阵的概念,后者证明了 个未知数 个方程的方程组相容的充要条件是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秩相同。这正是现代方程组理论中的重要结果之一。 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最终往往归结为解线性方程组。因此线上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得到发展的同时,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等理论性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现在,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在计算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次型 二次型也称为“二次形式”,数域P上的 n元二次齐次多项式称为数域 P上的n元二次型。二次型是我们线性代数教材的后继内容,为了我们后面的学习,这里对于二次型的发展历史我们也作简单介绍。二次型的系统研究是从 18 世纪开始的,它起源于对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的分类问题的讨论。将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的方程变形,选有主轴方向的轴作为坐标轴以简化方程的形状,这个问题是在 18 世纪引进的。柯西在其著作中给出结论:当方程是标准型时,二次曲面用二次项的符号来进行分类。然而,那时并不太清楚,在化简成标准型时,为何总是得到同样数目的正项和负项。西尔维斯特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给出了 个变数的二次型的惯性定律,但没有证明。这个定律后被雅可比重新发现和证明。 1801 年,高斯在《算术研究》中引进了二次型的正定、负定、半正定和半负定等术语。 二次型化简的进一步研究涉及二次型或行列式的特征方程的概念。特征方程的概念隐含地出现在欧拉的著作中,拉格朗日在其关于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著作中首先明确地给出了这个概念。而三个变数的二次型的特征值的实性则是由阿歇特(J-N.P.Hachette) 、蒙日和泊松(S.D.Poisson,1781-1840) 建立的。 柯西在别人著作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化简变数的二次型问题,并证明了特征方程在直角坐标系的任何变换下不变性。后来,他又证明了 个变数的两个二次型能用同一个线性变换同时化成平方和。 1851 年,西尔维斯特在研究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的切触和相交时需要考虑这种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束的分类。在他的分类方法中他引进了初等因子和不变因子的概念,但他没有证明“不变因子组成两个二次型的不变数的完全集”这一结论。 1858 年,魏尔斯特拉斯对同时化两个二次型成平方和给出了一个一般的方法,并证明,如果二次型之一是正定的,那么即使某些特征根相等,这个化简也是可能的。魏尔斯特拉斯比较系统的完成了二次型的理论并将其推广到双线性型。 从解方程到群论 求根问题是方程理论的一个中心课题。 16 世纪,数学家们解决了三、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更高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否存在,成为当时的数学家们探讨的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花费了不少数学家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了屡次失败,但总是摆脱不了困境。 到了 18 世纪下半叶,拉格朗日认真总结分析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深入研究了高次方程的根与置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解式概念,并预见到预解式和各根在排列置换下的形式不变性有关。但他最终没能解决高次方程问题。拉格朗日的弟子鲁菲尼 (Ruffini,1765-1862) 也做了许多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高次方程的根式解的讨论,在挪威杰出数学家阿贝尔那里取得了很大进展。阿贝尔 (N.K.Abel,1802-1829) 只活了 27 岁,他一生贫病交加,但却留下了许多创造性工作。 1824 年,阿贝尔证明了次数大于四次的一般代数方程不可能有根式解。但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因为有些特殊方程可以用根式求解。因此,高于四次的代数方程何时没有根式解,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由法国数学家伽罗瓦全面透彻地给予解决。 伽罗瓦 (E.Galois,1811-1832) 仔细研究了拉格朗日和阿贝尔的著作,建立了方程的根的“容许”置换,提出了置换群的概念,得到了代数方程用根式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置换群的自同构群可解。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伽罗瓦是群论的创立者。伽罗瓦出身于巴黎附近一个富裕的家庭,幼时受到良好的亲职教育,只可惜,这位天才的数学家英年早逝, 1832 年 5 月,由于政治和爱情的纠葛,在一次决斗中被打死,年仅 21 岁。 置换群的概念和结论是最终产生抽象群的第一个主要来源。抽象群产生的第二个主要来源则是戴德金(R.Dedekind,1831-1916) 和克罗内克(L.Kronecker,1823-1891) 的有限群及有限交换群的抽象定义以及凯莱(A.Kayley,1821-1895) 关于有限抽象群的研究工作。另外,克莱因(F.Clein,1849-1925) 和庞加莱(J-H.Poincare,1854-1912) 给出了无限变换群和其他类型的无限群, 19 世纪 70 年代,李 (M.S.Lie,1842-1899) 开始研究连续变换群,并建立了连续群的一般理论,这些工作构成抽象群论的第三个主要来源。 1882-1883 年,迪克(W.vondyck,1856-1934) 的论文把上述三个主要来源的工作纳入抽象群的概念之中,建立了(抽象)群的定义。到 19 世纪 80 年代,数学家们终于成功地概括出抽象群论的公理体系。 20 世纪 80 年代,群的概念已经普遍地被认为是数学及其许多套用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不但渗透到诸如几何学、代数拓扑学、函式论、泛函分析及其他许多数学分支中而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形成了一些新学科如拓扑群、李群、代数群等,它们还具有与群结构相联系的其他结构,如拓扑、解析流形、代数簇等,并在结晶学、理论物理、量子化学以及编码学、自动机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重甲前卫——美国M26坦克发展史

重甲前卫美国M26坦克发展史美国M26坦克发展史在美国军械部研制配备76mm主炮和105mm榴弹炮的谢尔曼坦克的同时,另一个全新中型坦克的生产项目也在进行着。这种新坦克的炮塔上装有76mm主炮,其引擎、变速箱和悬架都与谢尔曼相同,但外形相对较小。该项目的下一步是将76mm炮升级为90mm主炮,并使用改进后的电动变速箱。1942年5月25日,该生产项目获得批准,T20、T23、T25和T26坦克因此相继诞生。然而美国陆军并不赞赏该计划的结果,或者说陆军内部对此分歧甚大。1943年9月13日,军械局建议制造500辆T23、T25、T26和T71 GMC(一种配备90mm主炮的M10自行反坦克炮)美国陆军后勤部将军谢尔曼·米尔斯(Sherman Miles)却于10月4日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要求建造带有90mm主炮的T23。同时军队以不符合30吨限重为由反对使用该主炮。吵到最后也没有得出统一的意见,所以1943年6月3日,250辆装有76mm炮的T23坦克及40辆T25和10辆T26被批准建造。这些坦克研发进展良好,足以应对9月份提出的各型号500辆增发部队的要求。1943年12月,军械部获得许可生产额外的250辆T26坦克。初代电动变速箱在设计过程中显得过重,之后被艾里逊自动变速箱取代,从而诞生了T25E1和T26E1坦克。第一辆T26E1于1944年3月6日送抵阿伯丁。3月30日举行了一次由战争部长、参谋长和其他高级军事人员出席的演示。此次演示令高级军官们印象深刻,以至于该新型坦克被批准大规模生产。T26E1此后被描述为装有增加车辆机动性和减少驾驶员疲劳的三档艾里逊自动变速箱,辅以扭杆悬挂和24英寸履带。坦克履带以后部驱动轮牵引,动力则来自于一台500马力的福特GAF发动机,整个车体采用了更厚的装甲以提供额外的保护。该坦克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90mmM3炮,该炮能够发射在2000码(1828.8米)距离上穿深超过4英寸(101.6mm)的24磅穿甲弹。这些坦克在阿伯丁继续试验到1944年5月21日,第一辆试验车行驶了1593英里,第二辆车则行驶了569英里。坦克的总体设计被认为是合理的,变速箱、悬挂系统和火炮都令人满意。然而发动机冷却存在问题,油箱漏油,发动机与飞轮之间的连接反复出现故障。不仅弹药架的设计有些缺陷,坦克车体也被认为过宽了。坦克也超重了,只有用木材保护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用60吨重的贝利桥(Bailey bridge)阿伯丁给出的建议是将坦克投入生产,但前提是纠正上述缺陷。从5月22日到9月10日,人们一直在努力纠正这些问题,截至那时第一辆试验车已累计行驶4025英里,而第二辆累计行驶了1805英里。在对坦克进行的诸多改装中,有一个能够承载坦克动力系统的起重机支架,而新型福特V-8发动机可以令人满意地运行1500英里。1944年6月29日,坦克名称再次更改,从“T26E1中型坦克”改为“26E1重型坦克”。改名后的坦克重量达到了43吨,履带有24英寸宽,车体装甲最厚处有4英寸,而正面装甲有足足6.9英寸厚。除去这些,它更像是T25E1中型坦克。军械部订购了2750辆T26E1重型坦克和3188辆装备了105mm榴弹炮的T26E1坦克(即后来的T26E2),尽管后者的战斗舱室尚未设计好。此时,已经制造了122辆T23坦克(包括1943年11月制造的原型车),其余128辆坦克将在1944年10月前完成。40辆T25E1坦克也已经制造完毕,而1944年和1945年共需要6053辆T26坦克。到目前为止,已经生产了10辆装有90mm火炮的T26E1,年底前还会有105辆。其余所需装备90mm炮的T26E1坦克和所有装备105mm榴弹炮的T26E1坦克将在1945年生产完毕。1944年7月开始为90mm火炮开发碳化钨核心的HVAP炮弹,预期目标是在2000码处以30度角击穿6英寸(152.4mm)厚的钢板。陆军总司令于1944年7月15日下令研制配备75mm和76mm火炮的T25E1和T26E1,但军械部要求将此项研制工作列为低优先级,理由“75mm炮现在已大量装备在M24轻型坦克,M4系列中型坦克和M4A3E2突击坦克上,而76mm炮也已经在M4系列中型坦克上大量生产。”这10辆完工的T26E1并没有呆在那里积灰。截至1944年11月10日,它们进行了大约20000英里的测试,导致了设计上的更多变化,例如履带被改成了23英寸宽。改进车辆冷却和制动装置的研究也在继续进行。1944年12月,军械委员会认为该坦克“远远优于任何同等速度或重量的坦克”。此时改进后的坦克被重新命名为T26E3,以避免与之前的10辆试验车混淆。1945年2月7日,20辆坦克在军械部G.M.巴恩斯少将的陪同下被运往欧洲执行“重型坦克任务”。1945年2月23日,10辆坦克随第三装甲师投入战斗。几天后,另外10辆也加入了第九装甲师一起战斗。1945年3月29日,绰号“潘兴将军”T26E3重型坦克被标准化为M26重型坦克。潘兴(Pershing)配备了一门基于AA炮的90mmM3炮。这门炮大约相当于虎式坦克上的88mm炮。此外M26还装备了7.62和12.7mm机枪。与M4相比M26装甲要厚得多。车体和炮塔前部有102mm厚,侧面和后部则有51mm厚。该坦克配备了一台450马力的福特GAA发动机,使其能够加速到32km/h。坦克的实际应用表明,M26发动机的功率不足,这一点在设计M46巴顿坦克时被考虑到并加以解决。M26首次投入使用是在1945年2月25日的荷兰鲁尔河战斗中。三天后,也就是2月28日,在埃尔斯多夫附近美军损失了第一辆潘兴坦克。前后共有310辆潘兴被送往欧洲战区,其中的200辆被军队使用。T26除了10辆T26E1试验车外,还制造了一辆带有电动变速箱的T26,并运到了诺克斯堡进行试验。截止1945年4月10日,这辆T26行驶了1200英里(约1931千米),运行时间为224小时38分钟。试验结果表明,电动变速箱的运作非常好,不需要过多的维护。T26E21944年10月,一个装有105mm榴弹炮的T26E1木制模型完成。1945年1月,该项目被正式批准,该车也被重新命名为T26E2。T26E41944年12月21日,军械局订购了一种改进了弹道性能的90mm火炮,该火炮被命名为T15。该炮最初被设计用来发射90mm定装弹,但炮弹实在是过长了。之后又设计了一门新炮,用于发射90mm分装弹,也就是T15E2。装备这门炮的一辆试验车被送到阿伯丁进行试射,之后又被运往海外。1945年3月1日,携带T15E2火炮的坦克被命名为T26E4,军械局准备用1000辆该型号的坦克来代替M26坦克。除了重量增加了3500磅(约1588千克)外,T26E4的其他特点预计保持不变。1945年4月10日,T26E4的生产型和第二辆试验车的图纸接近完成,第一辆实车也计划在1945年5月15日完成。然而为了获得更理想的平衡状态并使用定装弹,G.M.巴恩斯少将下令改进T15E2型90mm火炮。该炮被安装在了炮塔的更前面,以腾出战斗室的空间,此外还需要一个平衡器系统来纠正足足80,000磅的不平衡。拜重新设计的弹药架所赐,T26E4坦克的弹药基数增加了40枚。改进后的试验车计划于1945年10月1日完工。T26E5M4A3E2“巨无霸”谢尔曼的成功导致了对T26坦克进行同等改造的研究。这次改造包括车体前部8英寸的附加装甲以及一款用来抵消更重的火炮防盾的新型平衡器。改造后的坦克预估有44吨重,但是履带被5英寸(127毫米)宽的连接器加宽了,使得坦克的地面压力只有11.5磅(约5.2千克)。1945年1月18日,军械局提交了有关对T26E3进行上述改造并命名为T26E5的建议,并于2月8日获得批准。1945年3月29日,军械局又建议进一步增加前装甲的厚度,并随后生产27辆这种坦克。T26E5的重量增加到了48.5吨,地面压力增加到了5.5千克。该坦克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全速行驶时会导致车体前部轴承严重损坏。所以设计人员之后对减震器、扭杆悬挂也进行了改进。然而,由于军械局的混乱指挥,这些改动并没有投入实际生产。1946年,该设计被升级为使用一门新的105毫米加农炮,配备新的传动装置,750马力的福特12缸发动机,以及更长的底盘。根据计划,在不对T26的生产过程进行重大改变的情况下,这种新坦克的生产将成为可能。还计划了一门155毫米火炮,能够在2000码处穿透6英寸的装甲板,但也能够发射95磅的高爆弹,以及一门 "威力和速度比105毫米火炮更大... 炮口速度正常情况下为3500英尺/秒,使用碳化钨弹时为4800英尺/秒"的火炮。

计时器的发展史

我啥都不知道,但我不是傻瓜

计时器的发展史

定时器的发展历史 人类最早使用的定时工具是沙漏或水漏,但在钟表诞生发展成熟之后,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这种全新的计时工具来改进定时器,达到准确控制时间的目的。1876年,英国外科医生索加取得一项定时装置的专利,用来控制煤气街灯的开关。 它利用机械钟带动开关来控制煤气阀们。起初每周上一次发条,1918年使用电钟计时后,就不用上发条了。定时器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使相当多需要人控制时间的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 人们甚至将定时器用在了军事方面,制成了定时炸弹,定时雷管。 现在的不少家用电器都安装了定时器来控制开关或工作时间。定时器是一个多任务定时提醒软件,它全面支持WINDOWS 9X/ME/NT/2K/XP按时执行程序、播放声音、关机、待机、拨号、断开连接、关闭显示器等等操作。 具有多种设定任务的方法。 支持SKIN,可以随意更换界面。

tweak鞋的发展史

一个由个性设计师引导的品牌 在2000年后的美国,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诞生了一种反对潮流垄断的思想。而由一群任职于各大品牌的设计师开始组织起来,用个性的思想来引导产品。他们希望带给消费者新的21世纪消费观念。他们在一家服装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品牌-----TWEAK .一个经常改变的品牌 TWEAK----中文:扭曲,品牌如其名。产品是经常变化,而且大胆颠覆其他品牌固有的产品战略。随着消费者的心态而进行改变。但其宗旨是保留品牌的灵魂。 没有固定的招牌款式。没有固定的复刻版。一切随着潮流而动。一个喜爱互动与REMIX的品牌 TWEAK 喜爱与消费者沟通,所以他们选择以高速的网络,通过知名的品牌导购团队,与FANS群体保持直接的沟通。而喜爱潮流的人更喜爱打破常规。为了潮流而愿意去重组各大流行点。经常以潮流争议话题作为品牌元素。

电脑软件的发展史?

电脑软件的发展史第一代软件(1946-1953)第一代软件是用机器语言编写的,机器语言是内置在计算机电路中的指令,由0和1组成。第二代软件(1954-1964)当硬件变得更强大时,就需要更强大的软件工具使计算机得到更有效地使用。汇编语言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程序员还是必须记住很多汇编指令。第三代软件(1965-1970)在这个时期,由于用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处理器在等待运算器准备下一个作业时,无所事事。因此需要编写一种程序,使所有计算机资源处于计算机的控制中,这种程序就是操作系统。第四代软件(1971-1989)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Pascal语言和Modula-2语言都是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规则制定的,Basic这种为第三代计算机设计的语言也被升级为具有结构化的版本,此外,还出现了灵活且功能强大的C语言。第五代软件(1990-至今)第五代软件中有三个著名事件:在计算机软件业具有主导地位的Microsoft公司的崛起、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出现以及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普及。扩展资料依据许可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将软件区分为几类:1、专属软件:此类授权通常不允许用户随意的复制、研究、修改或散布该软件。违反此类授权通常会有严重的法律责任。传统的商业软件公司会采用此类授权,例如微软的Windows和办公软件。专属软件的源码通常被公司视为私有财产而予以严密的保护。2、自由软件:此类授权正好与专属软件相反,赋予用户复制、研究、修改和散布该软件的权利,并提供源码供用户自由使用,仅给予些许的其它限制。以Linux、Firefox 和OpenOffice 可做为此类软件的代表。3、共享软件:通常可免费的取得并使用其试用版,但在功能或使用期间上受到限制。开发者会鼓励用户付费以取得功能完整的商业版本。根据共享软件作者的授权,用户可以从各种渠道免费得到它的拷贝,也可以自由传播它。4、免费软件:可免费取得和转载,但并不提供源码,也无法修改。5、公共软件:原作者已放弃权利,著作权过期,或作者已经不可考究的软件。使用上无任何限制。

数值模拟的数值模拟的发展史

数值模拟技术诞生于1953年Bruce G.H和PeacemanD.W模拟了一维气相不稳定径向和线形流。受当时计算机能力及解法限制,数值模拟技术只是初步应用于解一维一相问题。两相流动模拟诞生于1954年,West W J和Garvin W.W模拟了油藏不稳定两相流。1955年Peaceman与Rachford研发的交替隐式解法(ADI)是数值模拟技术的重大突破。该解法非常稳定,而且速度快,所以迅速在包括石油,核物理,热传导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58年Douglas,Jim和Blair,P.M第一次进行了考虑毛管压力效果的水驱模拟。1959年,Douglas Jim和Peaceman D.W第一次进行了两维两相模拟,这标志着现代数值模拟技术的开始。在他们的模拟器里全面考虑了相对渗透率,粘度,密度,重力及毛管压力的影响。60年代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主要在数值解法,第一个有效的数值模拟解法器是1968年Stone推出的SIP(Strong Implicit Procedure)。该解法可以很好地用来模拟非均质油藏和形状不规则油藏。另一个突破是时间隐式法,该方法可以用来有效的解高流速问题,比如锥进问题。60年代其他方面的发展还有1967年Coats K.H和Nielsen R.L首次进行了三维两相模拟,而且提出了垂直平衡和拟相对渗透率及毛管压力方法。1968年Breitenbach E.A发表了三维三相模拟解法。Stone在70年代发表了三相相对渗透率模型,由油水和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油、气、水三相流动时的相对渗透率,该技术现在还广为应用。70年代另一项主要成就是Peaceman提出的从网格压力来确定井底流压的校正方法,及现在通用的Peaceman方程。在解法方面的发展是采用了正交加速的近似分解法。70年代在组分和热采模拟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1973年Nolen J.S描述了考虑油气中间组分分布的组分模拟,Cook提出变黑油模拟来进行组分模拟。Shutler在1970年发表了对两维三相模型的蒸气注入模拟。70年代在EOR方面也取得了极大进展。80年代最大的成就是Appleyyard J R和Cheshire I.M发表了嵌套因式分解法,该解法非常稳定而且速度快,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解法。正是基于该解法,Cheshire I.M于1981年同John Appleyard和Jon Holmes成立ECL公司,开始研发后来主导数值模拟软件市场的ECLIPSE软件。80年代见证的另一个主要发展是组分模型,虽然组分模型在60年代就已经推出,但很不稳定。80年代提出的体积平衡和Yong-Stephenson方程解决了组分模型稳定问题,使组分模型可以广为应用。Ponting D.K提出了角点网格来模拟模型,这样可以真实地描述油藏。90年代数值模拟的进展主要在粗化技术,并行计算,PEBI网格等方面。Zoltan E.Heinemann提出了PEBI网格,PEBI网格结合了正交网格和角点网格的优点,现在正逐渐成为主流数值模拟网格体系。VIP于1994年推出并行算法,ECLIPSE于1996年推出并行算法。CMG于2001年推出并行算法。粗化技术的难点在于渗透率的粗化,基于流动计算进行的渗透率粗化可以较真实的符合地质模型,现在新的粗化技术还在发展。  21世纪数值模拟技术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一体化模拟技术,数值模拟将不只是对油藏的模拟,数值模拟将对油藏,井筒,地面设备,管网以及油气处理厂进行一体化模拟,从而最优化管理油田。另一方面是定量进行属性不确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属性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硬盘的发展史

可以到希捷官网上看到呢

介绍下世界枪械发展史

早期的枪械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中国南宋元年(公元1259)创制的竹管突火枪,它是用竹子做成的管子,里面装上火药,然后安上“子巢”,火药点着后发出爆炸和火焰,把“子巢”射向敌人,其声音可传至150步远。从原理上说,这种“突火枪”已经接近于现在的枪械了。13世纪末中国有发明了成为火铳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是用火药发射石弹 铅弹或铁弹,能在较远距上杀伤敌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后,14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最初的枪械——火门枪。 早期的枪械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中国南宋元年(公元1259)创制的竹管突火枪,它是用竹子做成的管子,里面装上火药,然后安上“子巢”,火药点着后发出爆炸和火焰,把“子巢”射向敌人,其声音可传至150步远。从原理上说,这种“突火枪”已经接近于现在的枪械了。13世纪末中国有发明了成为火铳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是用火药发射石弹 铅弹或铁弹,能在较远距上杀伤敌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后,14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最初的枪械——火门枪。 [ 转自铁血社区 ] 欧洲枪械的最初形式是14世纪须先得火门枪,由一根长度不到250毫米的黄铜或青铜铸的圆筒,固定在1.2至1.5米长的木棍或长茅上构成。口径2.5至4.5毫米,从枪管尾部与内膛相通的小孔——火门点燃火药,发射由石头或金属制成的弹子。由于该枪无法瞄准,射击精度自然很差。其最大射程约180米,有效射程仅约45米。 16世纪中叶出现了撞击和燧石枪。燧石被夹子机头上,一个作为打火钣的直角形药池盖铰接在药池上,扣引扳机,随时在弹簧的作用下撞击打火钣,迸发火星点燃火药。这种强的结构金蛋,使用方便,射击精度有所改善。17世纪末叶,在欧洲使用的燧石枪已普遍装上了刺刀。 16世纪初在德国纽伦堡出现了最早的轮式燧石枪,它有一个安装在枪托侧方的带发条的钢轮。射击前射手先用扳手将发条上紧,射击时解脱钢轮,刚轮绕轴快速旋转时,其滚花边缘与装在机头上的燧石摩擦,可发出一串串火星,点燃火药。但其结构杂,造价昂贵,没有得到大量推广。 早期的枪械,在使用时要从枪口用铜条状如火药和弹丸,称为前装枪。当时枪管的口径大,操作复杂,并且笨重装枪装弹时不利于射手隐蔽,擦拭也不方便,因此在16 17 世纪,就 曾经试用过后装的结构,但均因不能保证闭塞火药燃气和操作不便而放弃。早期的枪口竟在20毫米左右,因为在中世纪制造小口径枪官时很困难的,随时强简化了发射操作,提高了射击精度,在军队中使用了近300年。 早期枪械的发展主要是点火方式的演变,以不断提高点火机构的使用方便性与工作可靠性为目的。当以雷汞为击发火药的击发点火方式发明以后,出现了定装式枪弹,是从枪管尾部装弹的后装枪后装枪得到了推广,并导致了近代步枪的产生。以后枪械又经历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才出现了各种不同结构和战斗用途的现代枪械。 近代枪的沿革 [ 转自铁血社区 ] 1807年英国牧师A.J.福塞斯发明了使用雷汞击发药的击发点火装置,以后又有人发明了火貌。把火帽套在带火门的集砧上,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的火药,这就是击发机。具有这种击发机的枪叫做击发枪。 19世纪初在法国研制出了定装式枪弹。这种枪弹的纸弹壳装有带击发药 的金属基底,装好火药后,与弹头和成一体。定装式枪弹大大简化了从枪管为不填装弹药的操作,为从枪管尾部填装弹药的后装枪的普遍使用创造了条件。15世纪时,已经有人在前装枪的枪膛内刻上了直线行膛线,以便容纳火药残渣并且更容易的从枪口装入弹丸。到了16世纪,人们开始将枪管内的膛线改为螺旋形,以便射出的长形铅丸作旋转运动,保持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并且增大了射程,但由于具有螺旋膛线的枪,前装很费时间,因而直到发明了定装式枪弹,后装枪得到推广以后,线膛枪才被广泛采用。1828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不强,采用长弹丸,仍然是从枪管前面装火药,但膛线已成旋转型的。这种枪的射程和射击精度都明显提高。恩格斯成德尔文步枪为“现代步枪之父”。1848年出现了米涅是不强,它的构造逼得尔文步枪更加简化,省去了专门的药室,弹丸也改为中空式。 在枪的发展史上,弹药由前装改为后装式一次重大的进步。1835年,普 鲁士的德莱赛设计了一种后装击针枪,1940装备了普鲁士军队。这种最早的由射手操作机柄,是枪机前后进行滑动进行装弹与退可得疾病及病逝后装式枪弹,采用螺旋膛线,回转枪机,用长杆形击针刺破纸弹壳,冲击枪弹中的击发药,发射弹头,称为击针枪。它明显的提高了射速,并能以任何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机针枪口径为15毫米左右,战斗射速比击发枪提高了4到5倍,每分钟能发射6至7发枪弹。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由个名叫加特林的人,在装填机械化方面寻求高射速的出路。他在多枪管的基础上,利用手柄和鼓轮使枪管转动,鼓轮转动时使机构完成开枪机,填装,闭锁,待发和击发动作,紧张操作时每分钟可发射300至500发子弹。加特林机构在自动武器的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现时自动武器所必需的机械构造有了模式。 19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预先压上底火的黄铜整体技术但可代替了纸弹壳,发射时可以更好的密闭膛内火药燃起,从而提高了弹头初速。故去的枪械,大多是射击一次,射手就必须用手往膛内装填一发枪弹的单装枪。在有了金属弹壳定装枪之后,美国人C.M.斯潘赛于1860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弹仓枪。他是在枪托里开了一个洞,形成了一个带弹簧的管形弹仓,可存放七发枪弹,子弹从枪托洞里一个接一个装进弹膛,靠弹簧的力量向前送弹。扳机护圈便是控制杆,通过控制杆向前或向后来使子弹进膛。这种连发方式虽然还是靠手动操作的,但其连续供弹的原理却给人很好的启示。 1872年德国猎装的1871年式毛瑟步枪,使最早的成功地采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机柄式步枪。他首创了凸轮式自动待击击针式击发机构。口径11毫米,枪管内刻有螺旋形膛线发射定装式枪弹。1884年毛瑟步枪进一步改进,在枪管下方装上了可容8发枪弹的管形弹仓,射手可接连不断地推拉机柄发射,直到弹仓设空为止。定装枪弹发明之后,弹仓式机针枪的采用,是枪械的射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近代步枪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法国研制成功了无烟火药,1886年法国首先研制了发射无烟火 药枪弹的勒贝尔步枪。而德国发射无烟火药枪弹的1888年式7.92毫米毛瑟步枪,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近代步枪。 [ 转自铁血社区 ] 自动枪的产生与发展 在战场上,枪的射速是活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开始,人们是从简化装填过程来提高射速的。后来,又采取增加枪管数量的方法。在15世纪和16世纪,有些国家把多枝枪管联结在一起,有的排成一行,叫多管排枪;有的平行排位数列,叫风琴枪;有的数排枪管排列的在数个方向,叫作鼓轮枪。16世纪时,曾经出现过一种叫做“连发喷筒的枪”,它是在一支馆内,一次装上多组火药和弹丸,然后以租借一组地顺序点燃,逐次发射的。与此原理相同的还有“多装火绳枪”。 定装式枪弹出现以后,枪械中的开关枪机,重新装填,机针成待击状态和击发等动作 都可以使新机械操纵,提高枪械发射速度的问题才算初步得到了解决。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很多机械化的连发枪如1862年美国人R.J.加特林发明的首摇式连发枪(加特林连发枪又几种口径,6至10根枪管,按圆周排列在转轮上。射手摇动曲柄,通过机构传动,十个枪管依次发射。美国在南北战争后,装备了口径为12.7毫米的M1865加特林连发枪。最好的手摇加特林连发枪射速可达1200发/分,而以电动机带动的现代加特林式转轮管机构射速高达6000发/分。)和1873年瑞典人H.帕姆克朗兹发明的诺等菲尔特多管排枪(诺等菲尔特排枪有多种口径,带2到2根枪管,各种枪机的形状和集镇的带机都射手奖侧方的疾病向后凡扳动实现的。当机柄相反方向运动时,上方弹仓中的枪弹靠重力送进枪膛,然后发射机构使各枪管进行齐射,射速每管100发/分)。 在枪械发展史上,真正的自动枪是英籍美国工程师H.S.马克沁完成的。他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于1883年设计试验成功了第一支自动机枪,使枪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发,1884年取得了机枪的发明专利权。该枪一膛内火药燃气作为机构运动的动力,通过曲轴式机构完成开闭锁和待击,用布料弹带供弹,水冷枪管,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枪身重27.2千克,夹在专用枪架或炮架上射击。根据马克沁机枪的原理,自动枪,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等相继问世。枪的大家族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枪械的发展趋势 [ 转自铁血社区 ] .首先是枪族化。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作战方式的改变,武器的弹药的种类日益增多,使后勤补给日趋复杂。在许多国家中,枪械的改革首先从致力于弹药的通用化开始。前苏联在二战后首先解决了班用枪械弹药通用化问题。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选定了通用的标准弹。前苏联于60年代设计出卡拉什尼科夫班用枪族,从而达到了既统一不同枪种的结构的目的,又照顾到枪族内各种枪的特殊性要求的目的。 其次小口径化。1985年美军首先开始试验发射5.56毫米枪弹的小口径自动步枪AR15,1963年定名为M16步枪并列装部队,从而开始了班用枪械小口径化的历程。由于该枪弹头初速高,且命中目标后容易翻转,在有效射程内杀伤威力较大。继美国之后,许多国家都研制了小口径步。苏联于1974定型了口径为5.54毫米的班用枪族。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5。56毫米为枪械的第二标准口径。 枪族在小口径步枪出现以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德国HK公司研制出的三种枪族,其中前两种口径为7。62毫米,而第三种是使用美国5。56毫米M193枪弹的HK33枪族。三种都是由突击步枪,短突击步枪和突击枪组成的独立枪族。 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现代战争对枪械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发展新型枪械的途径,主要是探索新的工作原理和新型结构的枪和枪弹。例如德国于1969年开始研制的G11无壳弹和4。7毫米无壳弹枪,已经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美国研制的发射箭形弹和双弹头但的先进战斗部前,已研制出样品,投入试验。在新材料的应用方面,主要是合理利用情致高强度合金材料,以及纤维增强工程塑料。在枪械设计方面总的趋势是件小尺寸,减轻重量,以提高机动性;在性能上提高获利密度,增强杀伤威力或加大弹头的侵彻力,以及更好地保证工作可靠性和使用方便性。研制适于乘车战斗的步枪和极强;提高大口径极强的反装甲,凡空袭能力。研制先进的夜视器材,以提高枪械的全天候作战能力。有些国家还在探索非火药能源,如高压电能,声能或激光等。 像我以前看过的架空类小说,比如《特工之回到清朝》主角还在184几年呢,就制造出AK了,实在叫人不敢恭维。。 各种枪械的发明,都是有其历史背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每一个发明,总是要经过有人改良运用.当初雷汞发明时,还以为是一个失败的火药代替品,因为它的反应过于剧烈.但是用来作为底火药,正是天造地设.但是从这个发现到全金属的中心底火,还要等上几十年. 同时,再伟大的发明发现,也要有工业生产的背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配合.化工,冶金,财力,国际局势等.如果不是欧洲在十九世纪末纷争不己,枪械技术的发展也不会一日千里.如果不是各国在世界各地巧取豪夺,也不会有那么巨大的军火需求.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pas馥Οm《m《k幞j侑v|i伲むx13554416272011-9-9 21:13:37

简要介绍近代火枪发展史

简要介绍近代火枪发展史欧洲近代枪械发演变展之路是火门枪一火绳枪-簧轮枪-燧发枪一火帽枪一击针枪,金属定装弹出现后开始是各种形式的单发枪。早期的枪械,在使用时要从枪口用铜条状如火药和弹丸,称为前装枪(燧发枪都是前装火枪,且多为滑膛式。)。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1807年英国牧师福塞斯发明了使用雷汞击发药的击发点火装置,以后又有人发明了火帽。把火帽套在带火门的集砧上,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的火药,这就是击发机,具有这种击发机的枪叫做击发枪。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1828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采用长弹丸,仍然是从枪管前面装火药,但膛线已成旋转型的。这种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明显提高。德尔文被称为“现代步枪之父”。1835年,普鲁士人德雷泽发明了从后面装填子弹的击针枪,这是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结束步枪500年前膛装弹的历史,也终结了火枪的历史,因为这种枪已经不能叫“火枪”了。1851年,金属壳子弹发明,淘汰了治用150年的纸壳子弹。1884年,毛慧兄弟发明了现代式的闭锁机构和供弹机构,依靠枪击后座和复进时完成退壳,和进弹动作,才成为现代步枪的基础。从那以后直至现在,枪械的基本原理都没有什么改变。

魔兽争霸的发展史?

  1.Warcraft:Orcs & Humans   中文名称:魔兽争霸:人类与兽人   1994年发行   魔兽争霸最早是在1994年发布的,其制作公司就是鼎鼎大名的暴雪,相信大家还记的暗黑破坏神和星际争霸吧,他们都是暴雪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激情。94年的最初版本英文名称是:Warcraft:Orcs & Humans。从这时开始,暴雪(Blizzard)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游戏包装盒上。之前暴雪也以"Silicon & Synapse"、"Chaos"等名称开发过一些电视游戏平台上的游戏,影响有限。虽然此作被一些人认为是当时大红大紫的《沙丘2》的跟风之作,但是其首开先河的即时战略联网模式为此后的即时战略游戏多人模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竞技游戏由此有了发端,"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道理在暴雪的游戏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大量快捷键的操作设定为以后游戏的发展指明了思路。游戏附带的随机地图生成器也是第一次在即时战略游戏中出现的东西,为玩家增添了不少游戏乐趣。最重要的一点,《魔兽争霸》初代拥有十分出色的销量,为暴雪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2.Warcraft 2: Tides of Darkness   中文名称:魔兽争霸 2:黑潮   1995年发行   3.Warcraft 2: Beyond the Dark Portal   中文名称:魔兽争霸 2:黑暗之门   1996年发行   4.Warcraft 2: Battle.net Edition   中文名称:魔兽争霸 2:战网版   1999年发行   《魔兽争霸 2》及其资料片奠定了暴雪在游戏业内的地位。如果说一代模仿的痕迹还比较明显的话,从二代开始,暴雪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此作开始暴雪新的操作体系--右键点击移动,左键选择--得以确立。支持8个玩家的调制解调器或者局域网的对战让更多厌烦了其他战略游戏只能和电脑斗气的玩家投入到魔兽2的怀抱。"战争迷雾"的概念也第一次被暴雪引入到即时战略游戏当中,大大增加了游戏中战场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战术的丰富。由于玩家仅能看得到己方部队附近的很小范围,一旦部队离开这个地方很快会被迷雾阴影笼罩。这个功能的实现彻底让战斗从人海厮杀变成了斗智斗勇,如果不能在战斗中不断揣测对方的心理,猜测部队的行进方向,那么对方的偷袭、伏击等战术马上就回让你吃尽苦头。这个创举被大量的游戏所借鉴,成为后来大部分战略游戏对地图操作的一个通用标准。1999年推出的战网版可以支持Ballte.net,为这个作品打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5.Warcraft 3: Reign of Chaos   中文名称:魔兽争霸 3:混乱之治   2002年7月发行   6.Warcraft 3: Frozen Throne   中文名称:魔兽争霸 3:冰封王座 游戏壁纸2003年7月发行   英雄的暴雪第一次让"英雄"在一个即时战略游戏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也让即时战略游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制作之前就广受关注的本作,即便现在流行了多年也丝毫不见衰退的痕迹,反而随着版本的更新而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3C、TD、熊猫,暴雪驾驭游戏的能力得到了十足的体现,最大程度上给予玩家最大的可能,充分调动玩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许成为了一种定律,只有暴雪的游戏只有发布了资料片才能称之为"完整",魔兽2、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2等等无不如此,魔兽3也不例外。"冰峰王座"版本的推出基本上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到至今的1.24版(截至2009年11月),随着游戏平衡性的不断调整(1.22后并未做任何平衡性改动),玩家的热情也一次次高涨。   暴雪的《魔兽争霸 3》通过良好的上手性、深刻的内涵、曲折的剧情、丰富多彩的玩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竞技游戏之中,也在逐渐改变"竞技游戏"在国内玩家心中的形象。 "玩"游戏不仅仅是正大光明,更是表明在国内对于竞技游戏的理解归于理性。正如巴西的足球,参与的人可以很多、谈论的人可以很多,不过毕竟巴西足球国家队只能容纳那么几十人,职业运动员的数量和总体人口比起来毕竟是九牛一毛。只要我们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遇到一位新朋友能通过游戏来找到共同的话题,这比硬盘里塞满了比赛录像、每天在电脑屏幕前训练超过10个小时不是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现实需求吗?我在这里不是反对玩家向更高的游戏水平努力,如果中国玩家在世界竞技场上扬眉吐气我同样会高兴万分,不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电子竞技爱好者而言,暴雪用《魔兽争霸 3》告诉我们:玩游戏,开心就好。   暴雪为竞技游戏在国内的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没有好的游戏作为平台,正如没有完善平等的运动项目规则,暴雪精益求精的制作理念为我们奉献了众多品质优异的游戏,搭建了玩家交流和竞争的平台。"电子竞技游戏"可以成为国家承认的一项体育运动,暴雪也是功不可没。不过国内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也提醒着人们,竞技游戏在国内的发展,任重道远(别的 不说,让国内网吧中的竞技游戏一半用上正版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估计那时候即便每台机器的授权费是10块钱也能让奥美笑疯了)。而且随着游戏在国内的发展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选择摆在了玩家的面前,暴雪的玩家群也存在着分流的危险。不过相信暴雪能够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战场上无敌的巨人,在传说中是不会倒下的。   魔兽争霸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即时战略游戏,它有许多其他同类游戏没有的特点,比如它的“英雄”的概念,“英雄”的出现使得这款游戏既注重团队精神又有显示个人魅力的思想,当然,前者是最重要的,任何强大的个人也不能和一支军队相提并论。另一个特点是他需要玩家有高超的操作技巧,强烈的意识,细微的洞察及智慧的头脑!   这个游戏可以许多的战术,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目前,冰封王座已经是国际上电子竞技游戏的老大。当前魔兽争霸的世界格局是中韩欧鼎力。   另外还有许多基于冰封王座的RPG游戏也在浩方对战平台上十分流行。   目前使用各种族选手比较强悍的是:   HUM(人类):WE.Pepsi.Sky、WE.Pepsi.Infi、TH000   UD(不死族):happy、RAGE.TeD   NE(暗夜精灵):WemadeFOX_Moon、EH.GIGABYTE.ReMinD   ORC(兽族): EG.Grubby 、WemadeFOX_Lyn.EH.GIGABYTE.Fly、Mojawi)FoCuS 2.2 时间表  -10,000   - 上古战争三部曲:永恒之井 (Richard A. Knaak)   - 上古战争三部曲:恶魔之魂 (Richard A. Knaak)   - 上古战争三部曲:天崩地裂 (Richard A. Knaak)   0   - 魔兽争霸:兽人与人类   - 最后的守护者 (Jeff Grubb)   6   - 魔兽争霸 2:黑暗之潮   8   - 魔兽争霸 2X:黑暗之门   10   - 巨龙时代 (Richard A. Knaak)   18   - 氏族之王 (Christie Golden)   19   - 血统与荣耀 (Chris Metzen)   20   - 魔兽争霸 3:混乱之治   21   - 魔兽争霸 3X:冰封王座   25   - 魔兽世界正式开始…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2612.html?wtp=tt

反渗透膜的发展史

  80年代发明的复合膜,由超薄反渗透膜、多孔支撑层、织物增强自叠加而成,透水量极大,除盐率高达99%,是理想的反渗透膜。反渗透膜在分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时也特别有效,因此对有机化工、酿造工业、三废处理等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在21世纪以前,反渗透膜技术都是被国外所垄断,而中国是直到90年代末期才开始掌握了反渗透膜的生产技术.这个历史要追述到建国初期,当时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海水淡化的前景和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  早在1958年,石松研究员等首先在中国开展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海水淡化研究。而在此前1953年美国C.E.Reid建议美国内务部将反渗透研究列入国家计划。  随后1967年,国家科委组织全国海水淡化会战,组织全国在水处理和分析化学、材料化学、流体力学等各个学科的精英会战海水淡化。  1970年,会战主力汇集中国浙江省的杭州市,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此期间,他们一直用电渗析技术进行海水淡化,研制成功海洋监测专用微孔滤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西沙永兴岛海水淡化站。一度在海水淡化方面成为世界领军人物。  1982年,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经中国科协学会部批准在杭州成立。但是,因为经历了十年浩劫,毕竟还是衰弱下去了,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及其卷式元件已经赫然问世。  1984年,国家海洋局以海水淡化研究室为主体,组建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开始对膜技术重视了,但是,美国海水淡化用复合膜及其卷式元件已经大面积商业化了,投入到了国家和民用中去了。  1992年,国家为了追赶膜方面技术与世界的差距,,国家科委军顶,以“中心”为依托,组建国家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开始悄悄研制国产反渗透膜。  直到2001年,“中心”实行集团化分体管理,所辖三个控股的中外合资公司,两个中资公司和一个研发中心。同年,杭州北斗星膜制品有限公司正式公开问世,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反渗透膜产品,享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中国制造、具有民族品牌的高性能复合膜元件开始投放市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自主反渗透膜技术的国家。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的简述

中文名:催化剂工业发展史英文名:history of catalyst industry图片为:KC601 甲醇合成催化剂(高压单醇)━━━━━━━━━━━━━━━━━━━━━━━━ 萌芽时期(20世纪以前)奠基时期(20世纪初)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液态催化剂大发展时期(20世纪30~60年代)工业催化剂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催化剂品种的增加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生产选择性氧化用混合催化剂的发展加氢精制催化剂的改进分子筛催化剂的崛起大型合成氨催化剂系列的形成更新换代时期(20世纪70~80年代)高效络合催化剂的出现固体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分子筛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环境保护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应用中国催化剂工业的发展━━━━━━━━━━━━━━━━━━━━━━━━

LC历史图鉴:一次看清land crusier发展史(上)

Toyota AK10 原型车 "1944Toyota BJ 原型车 1951-1952Toyota Jeep BJ "1953–54Toyota BJ "1954–55LC20系列:硬顶 FJ25 "1955Wagon [美版] (FJ28L) "1958–60[日版] (FJ25) "1955–60[美版] (FJ25L) "1959–60Wagon [日版] (FJ35V) "1957–60LC40系列(FJ45V) "1960–63硬顶 (FJ40VL) "1960–63软顶 (FJ40) "1960–63(FJ43V) "1960–63硬顶(FJ40VL) "1963–67Wagon [美版] (FJ45VL) "1963–67硬顶(FJ40VL) "1968–73软顶 [美版] (FJ40L) "1968–73Marine Cruiser (BJ41) "1973软顶 (FJ40L) "1973–79硬顶(FJ40VL) "1973–79Pickup (BJ45PL) "1973–79硬顶 (FJ41VL) "1979–84硬顶 [澳版] (BJ41V) "1979–84软顶 (FJ41L) "1979–84(BJ44V) "1979–84Pickup (BJ45PL) "1979–84硬顶 (HJ47VL) "1980–84?软顶 (HJ47L) "1980–84LC50系列(FJ56V-KQ) "1975–79LC60系列60 STD (HJ60V) "1980–87LC60 Wagon (HJ60V) "1980–87LC60 VX Turbo 高顶(HJ61V) "1984–87LC60 [美版] (FJ62) "1987–89LC60 VX [中东] (FJ62G) "1987–90LC70系列硬顶(BJ70V) "1984–90(BJ74V) "1984–90(LC71) "1985–90软顶 (LC71) "1985–90硬顶[美版] (BJ71V) "1985–90高顶 [欧版] (LC73G) "1990–96(LC73) "1990–96(LC72) "1985–90Land Cruiser Dakar (LC73) "1989(LC75) "1985–94(LC78G) "1990–96软顶[日版] (LC70) "1990–94(LC73V) "1995–98(LC71) "1999–2007(LC78) "1999–2007(LC74V) "1999–2007(LC76) "2007–pr.(LC78) "1999–2007(LC78) "2010–pr.(LC79) "2012–pr.(LC79) "1999–pr.LC76 "2014–pr.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柯达胶卷的发展史谁知道,越详细越好!!!!!!!!

1888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就只查到这一个资料了。希望可以对你有点帮助。

急!!!!!谁能给我讲下英国音乐发展史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现代音乐时期——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火星 金星 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世纪 文艺复兴 15世纪 牧歌——弥撒曲——经文歌——杜飞〈1400~1474〉 16世纪 拜德尔〈1543~1623〉 吉本斯〈1585~1625〉 泰利斯〈1585~1625〉 17世纪 巴洛克时期 歌剧 普塞尔〈1658~1695〉 韩德尔〈1685~1759〉 18世纪 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清唱剧——〈神剧〉 19世纪 国民乐派——现代乐派 艾尔加〈1857~1934〉 戴流士〈1862~1934〉 佛汉威廉士〈1872~1958〉 霍尔斯特〈1874~1934〉 20世纪 班杰明—布瑞端〈1913~1976〉 英国音乐的历史虽然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反映国家的经济,社会,宗教生活,却有些倾向是特别属於英国的.经久不变的因素之一是保守主义,这种态度即使在讲求试验的时期仍保存古老的传统.当强大的外来影响力来临时,英国的保守传统仍坚强把外来的风格与曲式改变成适合本土的表达方式而后可. 英国民间的合唱传统甚早,民谣很盛.大英博物馆中有一篇手抄本的「夏天来了」(Summer is icumen in),据说是十三世纪写成的,是现存最早的多声部音乐(六部合唱卡农).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音乐史上,有几位重要人物,如拜德尔,杜飞,泰利斯等,主要作品都是一些经文歌,宗教歌曲或声乐作品.接下来的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则是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不过在他死后,英国音乐便一直走下坡,直到韩德尔的出现,才又重振英国乐坛,成为巴洛克后期唯一可以和巴哈分庭抗礼的音乐家. 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现代音乐开始复兴.从1880年到1966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代表人物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英国本土情感,曲风抒情.第二时期是国民乐派时期,代表作曲家有戴流士(Deilus1862~1934),佛汉威廉士,霍尔斯特等,著名的乐曲如佛汉威廉士的《绿袖子幻想曲》,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第三时期最出众的音乐家是班杰明—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布瑞顿的歌剧被认为是继普赛尔之后唯一具国际声望的,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为青少年的管弦乐入门》,《简易交响曲》......等等.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涌现出一批杰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文艺复兴末期,伊莉莎白一世时(1558-1603),英国国势鼎盛.文艺上有莎士比亚,思想上有弗朗西斯.培根.音乐上,牧歌(madrigal)作者(如Weelkes, Morley, Gibbons)与弥撒曲(mass)作者(如Byrd, Tarverner)都很有名.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85)的经文歌(Motet) Spem in alium有四十声部. 二,巴洛克时期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宗教界出现了一股清教主义运动潮流(清教主义者认为应当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对人文主义思想,排斥尘世的娱乐,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有罪的.17世纪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他们多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宗教,政治的纷争,清教主义的兴起使得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音乐呈现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仪式上的音乐,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的音乐界沉默了.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95).普赛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歌剧Dido and Aeneas,如今还偶而演出.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於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1714年,韩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韩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韩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韩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宗教性声乐形式,内容多取材於圣经,所谓"清唱"是指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的变换.韩德尔把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他的《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都大获成功,1641年他的《弥赛亚》成了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亚》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倂称为巴罗克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韩德尔逝世后,英国每年为纪念他都要举行清唱剧专场演出.但在他之后,英国乐坛再也没出现堪称伟大的音乐大师. 三,现代音乐时期 英国一直有很多高水准的听众,也有第一流的演出团体,至今伦敦仍然是西洋音乐的重镇.但普塞尔之后二百年,忽然没有了国际知名的英国作曲家.十八世纪伦敦音乐几乎是德国人韩德尔的天下,十九世纪则由德国的交响曲与意大利的歌剧分享.廿世纪初,世界级的英国作曲家才开始大量涌现. 艾尔加&戴流士 第一个「英国的骄傲」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威风堂皇进行」(Pomp and Circumstance #1)因为在毕业典礼上常奏,成了耳熟能详的名曲.他的曲风受德国影响很大.比较「英国味」的是他的弦乐小品——以弦乐表现合唱式的和音,是廿世纪英国的音乐特产之一;与他同时的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则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国民乐派时期 1898年,成立了「英国民歌协会」,很多年轻的音乐家随后加入.其中有两人:佛汉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与霍尔斯特(Gustav Holst, 1874 - 1934),在这里发现了英国民谣的丰富.此后他们又研究伊莉莎白时代的古乐,创造了很特出的英国风格.霍尔斯特的管弦组曲「行星系」是极受欢迎的大众名曲. 佛汉威廉士则成就更高.作品既多,品质也精,或许是廿世纪英国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首交响曲,很受推崇.弦乐「塔里斯幻想曲」是他公认的杰作之一,最富彬彬有礼的英国味. 班杰明—布瑞顿 稍后一代的班杰明—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 1913-76)是天才型的作曲家.1945年,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Peter Grimmes)使英国人觉得终於普塞尔有了后继者.二次战后,他的「战争镇魂曲」(War Requiem, 1962)成了和平的象徵.他的作品众多,以声乐的居多. 更近的英国作曲家中,塔维纳(John Tavener, b.1944)颇有名.他信奉东正教,作品中几乎都有宗教意涵,而且技法很大胆. 古斯塔夫 霍尔斯特 一,基本介绍 古斯塔夫 霍尔斯特(Gustav Holst)於1874年9月21日出生在格洛斯特郡(Cheltenham).霍尔斯特的父亲阿道弗斯(Adolphus) 继承了家族的音乐传统,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并在霍尔斯特双手大到可以正式接受指法训练时,教授他钢琴.他从12岁尝试作曲,但他父亲因为想要他成为一位钢琴演奏家因而反对他的创作!霍尔斯特只好趁父亲外出时偷偷在钢琴上接触它们.并从阅读白辽士《现代乐器法及配器法论文》学到初步的作曲原理.后来,从指挥一个小唱诗班以获得实际经验.尽管霍尔斯特很早就显露出极高的天赋,但他右臂的神经炎却日趋严重.最后,他的父亲只好面对现实:古斯塔夫永远不能靠娴熟的演奏维生.一了解到此点后,便允许儿子参加为期两个月,在牛津举办的和声 及对位法讲座.此后,又决定让他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二,创作原由 1913年春天,霍尔斯特到马约卡岛(Majorca) 度假,这是一次逃避现实的难得机会,因为《云之使者》在伦敦首演失败令他非常沮丧.马约卡岛之旅,埋下了创作《行星》的契机.这次度假带来了极大的成就. 三,灵感来源 他在早期生涯中,就对印度哲学和文学产生兴趣,甚至自学梵文以便能够翻译.透过星象学,霍尔斯特发现每一颗行星都有非常独特的个性,他决心以音乐全是这些特性.这首大型管弦乐组曲的框架於焉形成. 行星组曲 在聆听乐曲前知道了天上的行星概况我们或许可以发挥想像力,更能体会各乐曲的意境,如火星呈红色名叫战神「马尔斯」(Mars),乐曲充满活力;金星呈白色名叫爱神「维纳斯」(Venus),乐曲优雅安逸;水星名叫信使神「麦丘利」(Mercury)公转太阳很快,乐曲表现轻快;木星名叫宙斯「朱比特」(Jupiter)是行星中质量体积最大的,乐曲也是组曲中规模最大的,洋溢著欢乐;土星名叫「撒旦」(Saturn)也叫恶魔之星,乐曲阴郁苍凉,天王星名叫统治天空的大神「乌拉诺斯」(Uranus),越取充满魔法的乐章;海王星名叫海神「涅普顿」(Neptune)是那时所之最远的行星,乐曲充满神秘. 一,火星—战争发动者 《火星》是以定音鼓和小提琴奏出简单,敲击的节奏作为开始(col legno,以弓杆敲击琴弦).此后,低音管和法国号奏出低沉,令人感到威胁的三拍乐句.锣的敲击使音调升高达到尖锐的渐强,然后设法从G调转D调,再转到降D调.这一段落反覆多次,低沉的铜管忽高忽低,迭宕起伏.法国号吹出的三拍乐句声音更高,企图使这一乐章达到更高的音区,但未能成功.小号嘈杂的高音增添了几许恐慌气氛.开场节奏加快,彷佛铜管乐在猛烈地吹奏.在三小节激烈的音乐后,长号和法国号奏出一段新的主题.直到弦乐达到较高的音区,并加上密集板状和弦加强新的节拍为止.此时,长号奏出一段带有华彩乐句的新旋律,以加强乐章的持续重复.小提琴强有力地扩展了新主题,然后,小号和次中音土巴号交替演奏尖锐的五音动机旋律,从而达到更高的音域,法国号声起而与之抗衡.此时,管弦乐的一段急奏使音乐进入强有力的持续和弦,很快又恢复了恐怖的气氛.当低音弦乐和低音管重复前面长号和法国号演奏的二拍阴郁的基础低音时,小鼓以5/4的平稳节奏象徵著远处战火的声音.当所有的乐器都在演奏这段阴郁乐句时,一个渐强使人感到战火越加逼近.弦乐全奏5/4节奏.开场的G,D和降D调的旋律又以更新的力量返回.当人们回想起前面的狂暴音乐时,断断续续的鼓声时时传来.低沉的不和谐和弦似乎对人类的骚乱提出抗议.在激烈的鼓声结束之前,弦乐做了回应.但在最后的和弦上,也没有向低音区的特强力度妥协. 二,金星—和平的使者 霍尔斯特以法国号独奏出的四音音组,很快就一扫《火星》乐曲中的愤怒情绪,使人联想起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光和宁静.冷漠的长笛已渐弱作为回应.法国号,长笛和竖琴的和弦轻声摇曳,出现在长笛的旋律中.然后,独奏的法国号渐强,长笛音渐弱.弦乐和长笛奏出的持续高音和大提琴表现的独奏活力,将我们引入一段美妙的木管和弦.独奏的小提琴在这段和弦里出现,旋律十分甜美. 例1: 所有的小提琴反覆演奏,扩展著旋律,许多渐弱的二拍旋律听来彷佛是满意的叹息.当小琴独奏重新开始时,双簧管加入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弦乐乐句.所有的弦乐以更大的激情重复双簧管的乐句.当演奏这一乐句时,大提琴的独奏给他最后的抚慰. 轻声摇曳的和弦再起,它们优雅的摆动带来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人们又再次听到独奏法国号的四音音组.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最后一次奏起例1的曲调,而大提琴再次柔情地加以抚慰.在轻声摇曳的法国号和竖琴演奏的尾声中,出现了长笛的渐弱.直到此时,这首旋律清晰的乐章结构才更加丰富.最后,钢片的叮当声和小提琴极高音域的段续音符使《金星》(Venus)的结尾极为巧妙. 三,水星—带翼的信使 在上一乐章《金星》的音乐平静下来之后,《水星》却是全然不安活跃的.它以急速的颤音演奏某些片段作为开始.音乐在管弦乐团周遭千变万化的灯光和乐器发出的闪光中回荡.《行星》全曲是以竖琴和钢片琴奏出的轻声来表现与天界的绝妙的结合.而此音乐却在嘈杂中出现,并引入第一支「曲调」.双簧馆和英国管开始演奏,管弦乐奏出一段像鼓号声般极短的结束.小提琴独奏使旋律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欢快的情绪.而后,各种乐器都演奏此一曲调.此时,乐对齐鸣全奏,很快就到达乐曲的高潮.这是《水星》中唯一的特强音(fortissimo).高潮降下之后,又回到了起始时无休止的音乐,然后变成了伊莫经(霍尔斯特之女)比喻为「与气流搏斗的声音」—加弱音器的弦乐,其轻弱音和断奏音像风一样地掠过总谱.当木管乐器加入并出现种组合及强,弱段落的变化后,有一断充满激情的快速演奏出现.音乐嘎然停止,随后是一阵紧张的鼓声,钢片琴奏出了第一主题的缩影,尾声全以长笛和短笛演奏.而后小提琴独奏又回到第二个「轻柔」的旋律上,钢片琴和竖琴简洁地以音乐再现了场景.全套的木管乐器奏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以小提琴延长的高音作为结束.倍低音管和低音提琴奏出极短的鼓号声.带翼的信使和最简洁的和弦一起消失的无影无踪. 四,木星—欢乐使者 与上一乐章《水星》一样,《木星》(Jupiter)呈现出骚乱和喧闹的场景.在弦乐快速修饰之后,法国号,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切分音的弦律,使人忆起史特拉汶斯基早期芭蕾舞曲中的节奏.此时,这一主题立刻重复,并加上了尾声.在短小的尾声乐句中加上小号吹奏的华彩乐句.然后,小号和木管乐器试著奏出鼓号声.事实证明,这具有诙谐的效果,此时,加入更多的乐器开始演奏.降速(ritenuto)使我们对旋律悠扬乐章中第二个真正的曲调有所准备.法国号奏出标有「极厚重」(molto pesante)的旋律.木管乐器和钟琴随之演奏,又回到切分音的起始主题.小号奏出的乐音为我们引出下一个主题.在这一主题中,2/4拍让位给3/4拍,每一小节的节拍使旋律带有凝重,富表现力的特徵.当速度加快时,法国号再次领奏,木管乐器和小号也演奏这一旋律.此时,作品的结构突出,达到强有力的高潮.当这一切消失时,管弦乐团轻奏一段鼓号声,似乎要唤起所有人的注意,彷佛有什麼大事即将要发生.速度开始降到行板,弦乐及法国号开始奏出霍尔斯特最钟爱的旋律. 旋律形成的高潮未曾达到最后的结束,因为促急的号声可望再现一切.在庄严肃穆的乐曲之后,音乐恢复到从前听见的三个旋律.此时,钟琴银铃般的声音及铃鼓的敲击声使接下来的第三主题变得生动活泼.管弦乐和竖琴的交替演奏,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关键变化,也使速度加快,彷佛置身印象派的海景画当中.爱国主义的主题彷佛透过迷雾再现.当最后的急板把庄严肃穆的气氛一扫而空时,迷雾很快就消散了. 五,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Saturn)是霍尔斯特在七个乐章中最喜爱的一首,甚至连伊莫金都写道:「这是霍尔斯特自己的音乐」.但经过很长一段时日后,音乐家及听众才理解它的意义重大.不过《土星》乐章中对权力和苦行的渴望正是日后霍尔斯特后期作品所出现的特色. 「老年使者」以适中的慢板(adagio)和弱奏(piano)作为开始.长笛和竖琴代表者时间无情的跨越速度. 例2: 缓慢低沉的低音提琴乐句在第四小节开始(后来体现出更大的意义),表明暮年悄然而至.小提琴和双簧管一次演奏这一乐句与加上弱音器的法国号合为一体.长号奏出一曲悲壮的挽歌.在长笛,鼓和低音提琴拨弦的弱奏中,恢复了时空的跨越.弦乐,竖琴和管乐带来了逼近的死亡幽灵,恐慌出现了:急促的铃声及「金属敲击物」发出的声音宣告著青春的消失.整个管弦乐团奏出更快的节奏.此时再次听到低音提琴演奏起始乐句,曲调极哀惋凄凉.但当铃声使悲剧性的喧闹降低时,竖琴平静和谐的旋律是极为独特的,抚慰人心的尾声.低音提琴乐句的不祥之音,逐渐被弦乐不断重复的宁静和弦所代替.最后,所有的恐慌和畏惧都随著音乐的结束而烟消云散,被平静的无形世界所取代. 六,天王星—魔法师 魔法师马上以四个长音组成的嘲弄咒语介绍自己. 例3: 低音管奏出的嘹亮段音描绘出魔法的气氛.然后,法国号和木琴断奏出一段优美的舞曲,而后,管弦乐齐奏.比低音管更欢快的法国号引入一个新的主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著,声响越来越大,配器也越来越活泼,最后低音号演奏与开头同样的四个音符与之抗衡,使它嘎然停止,定音鼓励用暂时的建些开始独奏.高音的木管乐器在他人的嘲笑中一个个偃旗息鼓.但两个定音鼓决心显示他们也能奏出一种旋律,遂以他们为主奏出了一段舞曲.不久,铜管乐和铃鼓也加入其中.带力量补充之后,又开始了一场疯狂的追逐.木琴增添了一种使人狂燥的感觉.当喧嚣声令人无法忍受之际,管风琴的滑奏(glissanda)将一切一扫而空.此时,音乐突然变的相当平稳,弦乐的和谐表现出远离「失灵魔法」造成的一团混乱局面.竖琴令人回想起例3中的乐曲.但此时,其震撼力已消失殆尽,低音号试图重新恢复乐曲的情绪,但未能成功.所有的铜管乐也仿效低音号,但例3中的最后音符融入了巨大,不协调的和弦.它的回音消失在弦乐平静的满足之中,魔法世界让位给神秘世界… 七,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Neptune)是所有乐章中最具梦幻色彩的一首乐曲.它是霍尔斯特管弦乐印象主义的经典之作.总谱中的标题注明「管弦乐团应该自始至终使用极弱力度进行演奏」.霍尔斯特在自己的总谱上补充说:死寂的旋律,除了第五分段后面的竖笛例外」.伊莫金评述说:「这不是令人绝望,死一般的寂静,而是无限伸长凝视的强烈关注.」 三支低音长笛拉开第一乐章的序幕,音乐迂回经过长而广的空间,最后停在双簧管和短笛的和弦上.不和谐的长号和弦彷佛来自天外.不过,人间的和弦再《海王星》中没有一席之地.在这个乐曲中,所有的声音并存,因为他们都不具情绪责任.更多的管乐器和竖琴演奏形成一种闪耀的特徵.但其中不带什麼感情.钢片琴发出空灵恐怖的声音,从万籁俱寂的空间飘过,冷漠得无一丝暖意.所有这一切都是朦胧,无形的.主题并未使音乐定型,似乎在往外退缩,超出行星,宇宙和思维的范畴.最后,我们可以意识到某种细微的变化.弦乐开始奏出低沉的音符.双簧馆和英国管的音乐从它上方迂回飘过.远处传来保持在高音B上的女声合唱.无词的声音不属於人类,即使竖琴奏出标有「如歌式」(dolce)的曲调,也未受到霍尔斯特注明的「死寂旋律」的束缚,但曲折的乐谱表现不出人间的旋律.声音停息了,小提琴接著演奏竖笛演奏的音乐,然后是对位式的合唱,直到突然出现的和弦中断了此段音乐.竖琴和钢片琴重新演奏,准备结束全曲.低音长笛和竖笛渐弱下来,竖琴的滑奏彷佛波浪声般阵阵掠过,当神秘的声音消在遥远的宇宙时,音乐终於静止. http://www.ukhhf.co.uk/ http://www.visitnorthumberland.com/ http://mobiledjs.co.uk/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音乐也迎来最辉煌的时代。15和16世纪之交,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集———《伊顿合唱曲集》出现,它是当年供伊顿教堂各种仪式使用的,其中科尼什(Cornyshe,约1465-1523)的作品最为重要。这位跨哥特和文艺复兴两个时代的作曲家,创作了飘逸迷人的音乐,他的《圣母悼歌》和《圣母颂》等经文歌,体现了英式的甜美风格。 到16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复调大师塔弗纳(Taverner,约1495-1545)登上历史舞台。他共作有8首优美的弥撒曲,多以16世纪早期丰满华丽的英国风格写成,最著名的《圣三位一体弥撒曲》,绝美而精致,所营造的共鸣效果异常丰润,极高的女高音声部直抵天籁,达到感天动地的效果。他所作《西风颂弥撒曲》,还将世俗歌曲引入宗教音乐。 16世纪中期,泰利斯(Tallis,约1505-1585)进一步发展了英国风格。他是一位个人特质和品位相当突出的作曲家,以富有新意和技巧精湛灵活而闻名。他的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竟然使用了40个声部,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宏伟之作。而所作12首《英国赞美诗》,直到20世纪仍被沃恩·威廉斯的《泰利斯主题幻想曲》所引用。 进入文艺复兴全盛期,泰利斯的弟子伯德(Byrd,1543-1623)又创作了三部杰出的弥撒曲,分别以三、四和五声部写成。它们所呈现的复调结构在当时几乎独一无二,所表达的情绪也十分多样化;在谱曲时,伯德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字,以求音乐充分与歌词相符合。伯德的弦乐曲《幻想曲》与《圣名曲》还开创了英国器乐风格。 伯德之后,吉本斯(Gibbons,1583-1625)延续了前辈开创的英国风格,写下了诸多华美的教堂音乐,其中特别是赞美歌,如《这是约翰所记》和《献给大卫之子的和撒那》等,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吉本斯还是杰出的牧歌作曲家,所作《银天鹅》乃是英国牧歌精品中的精品。

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与发展史(英文)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HR) is the management of an organization"s employees.Whil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soft" management skill, effective practice within an organization requires a strategic focus to ensure that people resources can facilitate the achievement of organizational goals.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lso contains an element of risk management for an organization which, as a minimum, ensures legislative compliance.Fundamentall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mployees are individuals with varying goals and needs. Human resources should not be categorized with basic business resources (trucks, filing cabinets, etc.).Practicing goo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enables managers of an enterprise to express their goals with specificity, increasing worker comprehension of goals, 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promote successfully accomplishment of said goals. When HRM is properly employed members of the workforce are expressive of the goals and operating practices of the firm.HRM is seen by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as a more innovative view of workplace managem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Its techniques force the managers of an enterprise to express their goals with specificity so that they can be understood and undertaken by the workforce, and to provide the resources needed for them to successfully accomplish their assignments. As such, HRM techniques, when properly practiced, are expressive of the goals and operating practices of the enterprise overall. HRM is also seen by many to have a key role in risk reduction within organisation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Manpower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Manpower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nagement[3FunctionsFunction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RM) function includes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and key among them is deciding the staffing needs of an organization and whether to use independent contractors or hire employees to fill these needs, recruiting and training the best employees, ensuring they are high performers, dealing with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nsuring your personnel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onform to various regulations. Activities also include managing your approach to employee benefits and compensation, employee records and personnel policies. Usually small businesses (for-profit or nonprofit) have to carry out these activities themselves because they can"t yet afford part- or full-time help. However, they should always ensure that employees have—and are aware of—personnel policies which conform to current regulations. These policies are often in the form of employee manuals, which all employees have.Note that some people distinguish a difference between HRM (a major management activity) and HR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 profession). Those people might include HRM in HRD, explaining that HRD includes the broader range of activities to develop personnel inside of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e.g., career development, training,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etc.There is a long-standing argument about where HR-related functions should be organized into large organizations, e.g., "should HR be in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r the other way around?"The HRM function and HRD profession have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30 years. Many years ago, large organizations looked to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mostly to manage the paperwork around hiring and paying people. More recently, organizations consider the "HR Department" a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ffing, training and helping to manage people so that people and the organization are performing at maximum capability in a highly fulfilling manner.

医学发展史的实验医学

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的医学,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牢固地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空前的进步;后来人们看到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 (1913~ )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总之,20世纪以来,医学获得极大发展。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医学和系统医学并进。学科体系上,学科分立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科学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20世纪医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人类仍然面临许多严重问题亟待解决,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感染仍是目前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害病,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等等,以及人口问题,是医学正着手解决的部分问题。即使解决了老问题,也还会出现新问题,如当今已解决了传染病的大多数问题,但又出现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一威胁人类的传染病。要解决问题,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工程学等学科正方兴未艾。同时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等已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预计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进步的时代,医学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19世纪是实验生物学(生态、生理、遗传与医学等)范式建立,20世纪是实验生物学迅速发展和系统生物学(生态、生理、遗传与医学等)范式形成,21 世纪进入了系统生物科学(简称系统生物学)全球化迅速发展时代。 中医药炼丹实践、本草纲目分类学,对近代林耐生物分类学和罗吉尔.培根的医疗化学实验方法作出了贡献。罗吉尔.培根融合希腊哲学与中国实践经验两种传统,诞生了医疗化学的实验传统,经弗兰克林.培根的理论阐述发展成为归纳方法论和实证科学范式。近代医学革命来自血液循环的发现 - 其实是重新发现,因中医学已经有血液循环的概念。19世纪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865)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从生态系统研究、坎农的体液稳态原理发展了最早的系统思维,维纳发展了控制论,还艾什比从大脑生理学创立的稳态模型类似于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模型。贝塔郎菲创立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后,系统生态学(1966年)、系统生理学(1973年)、系统生物医学(1992年4季度)、系统生物学(1993年)、系统生物工程(1994年)、系统遗传学(1994年)等学科概念先后诞生。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科学哲学届举办了系列系统科学、综合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医药学的学术研讨会。1992年4月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举办了首届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西方综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与中医药的机遇与危机,曾邦哲(曾杰)“论中西结合全息医学人体结构模式”(后编入1994年5月《结构论》)讨论了中西医学融合形成系统心理学以及实验和系统医药学(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y)的范式。1929年出版了Titchener的系统心理学(systematic psychology)文稿,1992年Kamada T.发表了系统生物医学题头的论文,1993年Zieglgansberger W和Tolle TR论述了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的神经生物学与病理学应用。1968年美国举办了系统理论与生物学(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的国际会议,1979年Jo&euml;l de Rosnay的著作《The Macroscope》有非常明晰与现代的论述应用系统方法的生物学研究 。1989年在美国举办了讨论生物化学系统论与生物数学计算机模型(即早期计算系统生物学家的集会)国际会议。1999年中国科学家曾(杰)邦哲在德国创建了首家系统生物科学(及系统医药学)与工程网,2000年日本Sony公司举办了第1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2000年美国胡德院士创建了第1家系统生物学研究所。21世纪伊始,权威刊物Nature、Science 发表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专刊,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从而医学步入了系统医学与药物学的时代,并将带来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规模化的巨大前景。

活性炭的发展史?

依照我之前家里装修完后的经验,装修后去甲醛单放植物的话效果比较微小,下面有以下几个解决办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大大好一点。 1、活性炭吸附法 固体活性炭具有孔隙多的特点,对甲醛等有害物度质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但是容易饱和,叶广泥是新型活性炭,由海泡石、凹凸棒粘土等矿物质构成,不易饱和,可以吸附后分解有害物质,除了甲醛还可以去除苯系物,TVOC。2、通风法 最实用的办法就是通风,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以此带走室内的甲醛,如果自然风不够,也可以用电扇作为辅助工具,加快气流的运动。 3、植物吸收法 植物有一定吸收能力,如仙人掌、吊兰、芦苇、常春藤、铁树、菊花等。 4、植物提取液 选择比较好的光绿素植物提取液,可以针对污染源分解去除,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后期保持通风就可以。

统计学的发展史是什么?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statistician),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1,关于单词statistics  起源于国情调查,最早意为国情学。  十 七世纪,在英格兰人们对“政治算术”感兴趣。1662年,John Graunt发表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手稿,《natural and politics 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 分析了生男孩和女孩的比例,发展了现在保险公司所用的那种类型的死亡率表。  英文的statistics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 Gottfried Achenwall所创造,是由状态status和德文的政治算术联合推导得出的,第一次由John Sinclair所使用,即1797年出现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早期还有一个单词publicitics和statistics竞争“统计”这一含义,如果得胜,现在就开始流行 publicitical learning了)。  2,关于高斯分布或正态分布  1733年,德-莫佛(De Moivre)在给友人分发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正态曲线(这一历史开始被人们忽略)  1783年,拉普拉斯建议正态曲线方程适合于表示误差分布的概率。  1809年,高斯发表了他的关于天体运行论的伟大著作,在这一著作的第二卷第三节中,他导出正态曲线适宜于表示误差规律,同时承认拉普拉斯较早的推导。  正态分布在十九世纪前叶因高斯的工作而加以推广,所以通常称作高斯分布。卡尔-皮尔逊指出德-莫佛是正态曲线的创始人,第一个称它为正态分布,但人们仍习惯称之高斯分布。  3,关于最小二乘法  1805年,Legendre提出最小二乘法,Gauss声称自己在1794年用过,并在1809年基于误差的高斯分布假设,给出了严格推导。  4,其它  在十九世纪中叶,三个不同领域产生的重要发展都是基于随机性是自然界固有的这个前提上的。  阿道夫·凯特莱特(A. Quetlet,1869)利用概率性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学和生物学现象(正态曲线从观察误差推广到各种数据)  孟德尔(G.Mendel,1870)通过简单的随机性结构公式化了他的遗传法则  玻尔兹曼(Boltzmann,1866)对理论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命题之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一个统计学的解释。  1859 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达尔文的工作对他的表兄弟高尔登爵士有深远影响,高尔登比达尔文更有数学素养,他开始利用概率工具分析生物现象,对生物计 量学的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称他为生物信息学之父吧),高尔登爵士是第一个使用相关和回归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人,他还是中位数和百分位数这种概念的创始 人。  受高尔登工作影响,在伦敦的大学学院工作的卡尔-皮尔逊开始把数学和概率论应用于达尔文进化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统计时代,赢得了统计之父的称号,1901年Biometrika第一期出版(卡-皮尔逊是创始人之一)。  5,关于总体和样本  在早期文献中可找到由某个总体中抽样的明确例子,然而从总体中只能取得样本的认识常常是缺乏的。 ----K.皮尔逊时代  到十九世纪末,对样本和总体的区别已普遍知道,然而这种区分并不一定总被坚持。----1910年Yule在自己的教科书中指出。  在 1900年代的早期,区分变的更清楚,并在1922年被Fisher特别强调。----Fisher在1922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中《On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statistics》,说明了总体和样本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其他概念,奠定了“理论统计学”的基础。  6,期望、标准差和方差  期望是一个比概率更原始的概念,在十七世纪帕斯卡和费马时代,期望概念已被公认了。K.皮尔逊最早定义了标准差的概念。1918年,Fisher引入方差的概念。  力学中的矩和统计学中的中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已被概率领域的早期工作者注意到,而K.皮尔逊在1893年第一次在统计意义下使用“矩”。  7,卡方统计量  卡方统计量,是卡-皮尔逊提出用于检验已知数据是否来自某一特定的随机模型,或已知数据是否与已给定的假设一致。卡方检验被誉为自1900年以来在科学技术所有分支中20个尖端发明之一,甚至敌人Fisher都对此有极高评价。  8,矩估计与最大似然  卡-皮尔逊提出了使用矩来估计参数的方法。  Fisher则在1912年到1922年间提出了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直觉,提出了估计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概念。  9,概率的公理化  1933年,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格洛夫(Kolmogorov)发表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奠定了概率论的严格数学基础。  10,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对统计学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然而贝叶斯的一篇文章成为贝叶斯学派统计学的思想模式的焦点,这一篇文章发表于1763年,由贝叶斯的朋友、著名人寿保险原理的开拓者Richard Price在贝叶斯死后提出来的----贝叶斯定理。  概 率思想的两种方法,(1)作为一个物理系统内在的一种物理特性,(2)对某一陈述相信程度的度量。 在1950年代后期止,多数统计学家采取第一种观点,即概率的相对频数解释,这一时期贝叶斯定理仅应用在概率能在频数框架内解释的场合。贝叶斯统计学派著 作的一个浪潮始于1960年。自此,赞成和反对贝叶斯学派统计的两方以皮尔逊和费舍尔所特有的激情和狂怒进行申辩和争辩。   在196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统计书刊都避免使用贝叶斯学派方法,Fisher坚持避免使用贝叶斯定理,并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再一次坚决的拒绝了它。卡尔-皮尔逊偶然使用,总的来说是避免的。奈曼和E.S.皮尔逊在他们有关假设检验的文章中坚决反对使用。

西门子公司的发展史

维尔纳·冯·西门子 (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 德国工程学家、企业家、电动机、发电机、有轨电车和指南针式电报机的发明人,改进过海底电缆,提出平炉炼钢法,革新了炼钢工艺,西门子公司创始人。 西门子集团总部位于柏林和慕尼黑的西门子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 德国工程学家、企业家、电动机、发电机、有轨电车和指南针式电报机的发明人,改进过海底电缆,提出平炉炼钢法,革新了炼钢工艺,西门子公司创始人。 生于汉诺威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14个孩子中排行第四。 因为家境贫困,西门子在念完中学后参军。 西门子在服役期间对电报技术产生了很大兴趣,并发明了在十九世纪间流行一时的指南针式电报机。 后来西门子因为和他人决斗被判5年徒刑。 在监狱中西门子建设了一个小型的电子实验室,进行了一些电学方面的研究。 1847年,西门子和机械工程师约翰·乔治·哈尔斯克依靠自己堂兄投资的6842塔勒银币(1塔勒相当于3马克)建立了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主要生产西门子发明的指南针式电报机,这个公司也就是后来西门子公司的前身。 1848年西门子公司赢得了法兰克福至柏林的电报线路合同,从此开始了大发展。 创建时西门子除了依靠电报业务外,就以发展和推广新技术支撑主要业务发展。 除了管理公司外,西门子更多的把时间放在了工程研究上。 1866年,西门子提出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并由西门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完成了人类第一台发电机。 同年,西门子还发明了第一台直流电动机。 西门子研发的这些技术往往马上被产品化投入市场,或者将其应用到新的产品中。 例如有轨电车(1881)、无轨电车(1882)、电梯(1880)、电气火车(1879)等都是西门子公司利用其创始人的发明最先投入市场的。 讽刺的是,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有所发展的电动汽车也是西门子公司在1898年最先发明的。 1890年西门子退休。 此前德皇弗里德里希三世授予其贵族称号。 西门子的名字也被用来命名电导率的单位。

我国朝代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朝代表 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