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自然数的发展史

数的诞生 数学——自然科学之父,起源于用来计数的自然数的伟大发明。 若干年以前,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往往几十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他们白天共同劳动,搜捕野兽、飞禽或采集果薯食物;晚上住在洞穴里,共同享用劳动所得。 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他们之间逐渐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产生了语言。 他们能用简单的语言夹杂手势,来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随着劳动内容的发展,他们的语言也不断发展,终于超过了一切其他动物的语言。 其中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语言包含了算术的色彩 人类先是产生了“数”的朦胧概念。 他们狩猎而归,猎物或有或无,于是有了“有”与“无”两个概念。 连续几天“无”兽可捕,就没有肉吃了,“有”、“无”的概念便逐渐加深。 后来,群居发展为部落。 部落由一些成员很少的家庭组成。 所谓“有”,就分为“一”、“二”、“三”、“多”等四种(有的部落甚至连“三”也没有)。 任何大于“三”的数量,他们都理解为“多”或者“一堆”、“一群”。 有些酋长虽是长者,却说不出他捕获过多少种野兽,看见过多少种树,如果问巫医,巫医就会编造一些词汇来回答“多少种”的问题,并煞有其事地吟诵出来。 然而,不管怎样,他们已经可以用双手说清这样的话(用一个指头指鹿,三个指头指箭):“要换我一头鹿.你得给我三枝箭。 ”这是他们当时没有的算术知识。 大约在1万年以前,冰河退却了。 一些从事游牧的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在中东的山区内,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农耕生活。 他们碰到了怎样的记录日期、季节,怎样计算收藏谷物数、种子数等问题。 特别是在尼罗河谷、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发展起更复杂的农业社会时,他们还碰到交纳租税的问题。 这就要求数有名称。 而且计数必须更准确些,只有“一”、“二”、“三”、“多”,已远远不够用了。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及两河周围,叫做美索不达米亚,那儿产生过一种文化,与埃及文化一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虽然相距很远,但却以同样的方式建立了最早的书写自然数的系统——在树木或者石头上刻痕划印来记录流逝的日子。 尽管数的形状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用单划表示“一”。 后来(特别是以村寨定居后),他们逐渐以符号代替刻痕,即用1个符号表示1件东西,2个符号表示2件东西,依此类推,这种记数方法延续了很久。 大约在5000年以前,埃及的祭司已在一种用芦苇制成的草纸上书写数的符号,而美索不达米亚的祭司则是写在松软的泥板上。 他们除了仍用单划表示“-”以外,还用其它符号表示“+”或者更大的自然数;他们重复地使用这些单划和符号,以表示所需要的数字。 公元前1500年,南美洲秘鲁印加族(印第安人的一部分)习惯于“结绳记数”——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子上打个结,用结的多少来记录收成。 “结”与痕有一样的作用,也是用来表示自然数的。 根据我国古书《易经》的记载,上古时期的中国人也是“结绳而治”,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 后来又改为“书契”,即用刀在竹片或木头上刻痕记数.用一划代表“一”。 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常用“正”字来记数.每一划代表“一”。 当然,这个“正”字还包含着“逢五进一”的意思。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 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 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 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 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 "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 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 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 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 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 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 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 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 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 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 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 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 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 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 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 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 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 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 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 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 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 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 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 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 如"零头"、"零星"、"零丁"。 "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 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 "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 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 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 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 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 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 "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 如:气温0℃,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 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 *** 数字。 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 后来 *** 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 *** 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 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 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 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 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 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让我们回到大经贸部2500年前的希腊,那里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 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 他们所说的数是指整数。 分数的出现,使"数"不那样完整了。 但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以他们的信仰没有动摇。 但是学派中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 如果设这个数为X,既然,推导的结果即x2=2。 他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x2=12+12=2,可见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是所要找的那个数,这个数肯定是存在的。 可它是多少?又该怎样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 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震惊,动摇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 为了保持支撑世界的数学大厦不要坍塌,他们规定对新数的发现要严守秘密。 而希帕索斯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据说他后来被扔进大海喂了鲨鱼。 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 人们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人们把它们写成 π、等形式,称它们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 在实数范围内对各种数的研究使数学理论达到了相当高深和丰富的程度。 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19世纪。 许多人认为数学成就已经登峰造极,数字的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 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 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虚数就这样诞生了。 "i "成了虚数的单位。 后人将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写成 a+bi的形式(a、b均为实数),这就是复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用虚数和复数表示的量,所以虚数总让人感到虚无缥缈。 随着科学的发展,虚数现在在水力学、地图学和航空学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掌握和会使用虚数的科学家眼中,虚数一点也不"虚"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和复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 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 所谓四元数,就是一种形如的数。 它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 、y 、z 为实数)组成的。 四元数的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 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向量、张量、矩阵、群、环、域等概念不断产生,把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这些概念也都应列入数字计算的范畴,但若归入超复数中不太合适,所以,人们将复数和超复数称为狭义数,把向量、张量、矩阿等概念称为广义数。 尽管人们对数的归类法还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认数的概念还会不断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 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数学分析的发展史

数学中的分析分支是专门研究实数与复数及其函数的数学分支。它的发展由微积分开始,并扩展到函数的连续性、可微分及可积分等各种特性。这些特性,有助我们应用在对物理世界的研究,研究及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历史上,数学分析起源于17世纪,伴随着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而产生的。在17、18世纪,数学分析的主题,如变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傅立叶分析以及母函数基本上发展于应用工作中。微积分方法成功的运用了连续的方法近似了离散的问题。贯穿18世纪,函数概念的定义成为了数学家们争论的主题。到了19世纪,柯西首先地通过引入柯西序列的概念将微积分建立在一个稳固的逻辑基础之上。他还开始了复分析的形式理论。泊松、刘维尔、傅里叶以及其他的数学家研究了偏微分方程和调和分析。在那个世纪的中叶,黎曼引入了他的积分理论。在19世纪的最后第三个年代还产生了魏尔施特拉斯对于分析的算术化,他认为几何论证从本质上是一种误导,并导入了极限的(ε, δ)定义。此时,数学家们开始担心他们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假设了实数连续统的存在。戴德金用戴德金分割构造了实数。大约在那个时候,对黎曼积分定理精炼的种种尝试也引向了实数函数的非连续集合的“大小”的研究。另外,到处不连续函数,连续但到处不可微函数,空间填充曲线也被创造出来。在这个背景下,若尔当发展了他的测度理论,康托尔发展了现在的朴素集合论,以及贝尔证明了贝尔纲定理。在20世纪早期,微积分用公理化集合论被形式化。勒贝格解决了测度的问题,希尔伯特也导入了希尔伯特空间以解决积分方程。赋范向量空间的思想开始流传,到1920年代巴拿赫创立了泛函分析。数学分析在当前被分为以下几个分支领域:实分析是对于实值函数的微分和积分进行形式严谨(formally rigorous)的研究。这包括对极限,幂级数和测度的研究。 泛函分析研究函数空间和介绍例如巴拿赫空间以及希尔伯特空间的概念。 调和分析处理傅里叶级数以及其抽象。 复分析,是对从复平面到复平面的复数可微函数的研究。

有没有关于60年来的数学发展史的资料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一、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采用按类分章的数学问题集的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的;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 秦汉时期强调数学的应用性。成书于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排除了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名家和墨家重视名词定义与逻辑的讨论,偏重于与当时生产、生活密切相结合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 《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数学教科书。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位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印度、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赵爽与刘徽的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与推导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经》书中补充的“勾股圆方图及注”和“日高图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文献。在“勾股圆方图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个公式;在“日高图及注”中,他用图形面积证明汉代普遍应用的重差公式,赵爽的工作是带有开创性的,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徽约与赵爽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对一些数学名词特别是重要的数学概念给以严格的定义,认为对数学知识必须进行“析理”,才能使数学著作简明严密,利于读者。他的《九章算术》注不仅是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刘徽创造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并首次用理论的方法算得圆周率为 157/50和 3927/1250。 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题。在证明方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时,刘徽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 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提出祖暅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据推测,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中国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 祖冲之之子祖暅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著名的祖暅公理。祖暅应用这个公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 隋炀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主要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分工、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反映了这个时期数学的情况。王孝通在不用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立出数字三次方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后来天元术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外,对传统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数字三次方程解决的。 唐初统治者继承隋制,656年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学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风等编纂注释《算经十书》,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明算科考试亦以这些算书为准。李淳风等编纂的《算经十书》,对保存数学经典著作、为数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他们给《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所作的注解,对读者是有帮助的。隋唐时期,由于历法的需要,天算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的内插法,丰富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盘,在技术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继承了筹算五升十进与位值制的优点,又克服了筹算纵横记数与置筹不便的缺点,优越性十分明显。但由于当时乘除算法仍然不能在一个横列中进行。算珠还没有穿档,携带不方便,因此仍没有普遍应用。 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四、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 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北宋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就是在这种经济高涨的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1084年秘书省第一次印刷出版了《算经十书》,1213年鲍擀之又进行翻刻。这些都为数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11~14世纪约300年期间,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如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刘益的《议古根源》,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和《杨辉算法》,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很多领域都达到古代数学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高峰。 从开平方、开立方到四次以上的开方,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就是贾宪。杨辉在《九章算法纂类》中载有贾宪“增乘开平方法”、“增乘开立方法”;在《详解九章算法》中载有贾宪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增乘方法求廉草”和用增乘开方法开四次方的例子。根据这些记录可以确定贾宪已发现二项系数表,创造了增乘开方法。这两项成就对整个宋元数学发生重大的影响,其中贾宪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提出600多年。 把增乘开方法推广到数字高次方程(包括系数为负的情形)解法的是刘益。《杨辉算法》中“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卷,介绍了原书中22个二次方程和 1个四次方程,后者是用增乘开方法解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的最早例子。 秦九韶是高次方程解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中收集了21个用增乘开方法解高次方程(最高次数为10)的问题。为了适应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奏九韶把常数项规定为负数,把高次方程解法分成各种类型。当方程的根为非整数时,秦九韶采取继续求根的小数,或用减根变换方程各次幂的系数之和为分母,常数为分子来表示根的非整数部分,这是《九章算术》和刘徽注处理无理数方法的发展。在求根的第二位数时,秦九韶还提出以一次项系数除常数项为根的第二位数的试除法,这比西方最早的霍纳方法早500多年。 元代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授时历》中解决了三次函数的内插值问题。秦九韶在“缀术推星”题、朱世杰在《四元玉鉴》“如象招数”题都提到内插法(他们称为招差术),朱世杰得到一个四次函数的内插公式。 用天元(相当于x)作为未知数符号,立出高次方程,古代称为天元术,这是中国数学史上首次引入符号,并用符号运算来解决建立高次方程的问题。现存最早的天元术著作是李冶的《测圆海镜》。 从天元术推广到二元、三元和四元的高次联立方程组,是宋元数学家的又一项杰出的创造。留传至今,并对这一杰出创造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朱世杰的《四元玉鉴》。 朱世杰的四元高次联立方程组表示法是在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把常数放在中央,四元的各次幂放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其他各项放在四个象限中。朱世杰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四元消元法,其方法是先择一元为未知数,其他元组成的多项式作为这未知数的系数,列成若干个一元高次方程式,然后应用互乘相消法逐步消去这一未知数。重复这一步骤便可消去其他未知数,最后用增乘开方法求解。这是线性方法组解法的重大发展,比西方同类方法早400多年。 勾股形解法在宋元时期有新的发展,朱世杰在《算学启蒙》卷下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的方法,补充了《九章算术》的不足。李冶在《测圆海镜》对勾股容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到九个容圆公式,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几何学的内容。 已知黄道与赤道的夹角和太阳从冬至点向春分点运行的黄经余弧,求赤经余弧和赤纬度数,是一个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传统历法都是用内插法进行计算。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则用传统的勾股形解法、沈括用会圆术和天元术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得到的是一个近似公式,结果不够精确。但他们的整个推算步骤是正确无误的,从数学意义上讲,这个方法开辟了通往球面三角法的途径。 中国古代计算技术改革的高潮也是出现在宋元时期。宋元明的历史文献中载有大量这个时期的实用算术书目,其数量远比唐代为多,改革的主要内容仍是乘除法。与算法改革的同时,穿珠算盘在北宋可能已出现。但如果把现代珠算看成是既有穿珠算盘,又有一套完善的算法和口诀,那么应该说它最后完成于元代。 宋元数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学家的象数神秘主义。秦九韶虽曾主张数学与道学同出一源,但他后来认识到,“通神明”的数学是不存在的,只有“经世务类万物”的数学;莫若在《四元玉鉴》序文中提出的“用假象真,以虚问实”则代表了高度抽象思维的思想方法;杨辉对纵横图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出洛书的本质,有力地批判了象数神秘主义。所有这些,无疑是促进数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从明代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16世纪末以后,西方初等数学陆续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便转入一个以学习西方数学为主的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数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从明初到明中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和这种商业发展相适应的是珠算的普及。明初《魁本对相四言杂字》和《鲁班木经》的出现,说明珠算已十分流行。前者是儿童看图识字的课本,后者把算盘作为家庭必需用品列入一般的木器家具手册中。 随着珠算的普及,珠算算法和口诀也逐渐趋于完善。例如王文素和程大位增加并改善撞归、起一口诀;徐心鲁和程大位增添加、减口诀并在除法中广泛应用归除,从而实现了珠算四则运算的全部口诀化;朱载墒和程大位把筹算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应用到珠算,程大位用珠算解数字二次、三次方程等等。程大位的著作在国内外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1607年以后,他先后与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测量法义》一卷,与李之藻编译《圜容较义》和《同文算指》。1629年,徐光启被礼部任命督修历法,在他主持下,编译《崇祯历书》137卷。《崇祯历书》主要是介绍欧洲天文学家第谷的地心学说。作为这一学说的数学基础,希腊的几何学,欧洲玉山若干的三角学,以及纳皮尔算筹、伽利略比例规等计算工具也同时介绍进来。 在传入的数学中,影响最大的是《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是中国第一部数学翻译著作,绝大部分数学名词都是首创,其中许多至今仍在沿用。徐光启认为对它“不必疑”、“不必改”,“举世无一人不当学”。满清侵入中原之后,科学再度被打入了“冷宫”。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徐光启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技著作,成为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独享的业余爱好。 其次应用最广的是三角学,介绍西方三角学的著作有《大测》《割圆八线表》和《测量全义》。《大测》主要说明三角八线(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矢、余矢)的性质,造表方法和用表方法。《测量全义》除增加一些《大测》所缺的平面三角外,比较重要的是积化和差公式和球面三角。所有这些,在当时历法工作中都是随译随用的。 1646年,波兰传教士穆尼阁来华,跟随他学习西方科学的有薛凤柞、方中通等。穆尼阁去世后,薛凤柞据其所学,编成《历学会通》,想把中法西法融会贯通起来。《历学会通》中的数学内容主要有比例对数表》《比例四线新表》和《三角算法》。前两书是介绍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和布里格斯发明增修的对数。后一书除《崇祯历书》介绍的球面三角外,尚有半角公式、半弧公式、德氏比例式、纳氏比例式等。方中通所著《数度衍》对对数理论进行解释。对数的传入是十分重要,它在历法计算中立即就得到应用。 清初学者研究中西数学有心得而著书传世的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王锡阐《图解》、梅文鼎《梅氏丛书辑要》(其中数学著作13种共40卷)、年希尧《视学》等。梅文鼎是集中西数学之大成者。他对传统数学中的线性方程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幂求正根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和研究,年希尧的《视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透视学的著作。 清康熙重视西方科学,但只是作为自己的爱好。1712年康熙命梅彀成任蒙养斋汇编官,会同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杨道声等编纂天文算法书。1721年完成《律历渊源》100卷,以康熙“御定”的名义于1723年出版。其中《数理精蕴》主要由梅彀成负责,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几何原本》、《算法原本》,均译自法文著作;下编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立体几何等初等数学,附有素数表、对数表和三角函数表。由于它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初等数学百科全书,并有康熙“御定”的名义,因此对当时数学研究有一定影响。 清代数学家对西方数学做了大量的会通工作,并取得许多独创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如和传统数学比较,是有进步的,但和同时代的西方比较则明显落后了。 雍正即位以后,对外闭关自守,导致西方科学停止输入中国,对内实行高压政策,致使一般学者既不能接触西方数学,又不敢过问经世致用之学,因而埋头于究治古籍。乾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乾嘉学派。 随着《算经十书》与宋元数学著作的收集与注释,出现了一个研究传统数学的高潮。其中能突破旧有框框并有发明创造的有焦循、汪莱、李锐、李善兰等。他们的工作,和宋元时代的代数学比较是有进步的;和西方代数学比较,在时间上晚了一些,但这些成果是在没有受到西方近代数学的影响下独立得到的。 与传统数学研究出现高潮的同时,阮元与李锐等编写了一部天文数学家传记—《畴人传》,收集了从黄帝时期到嘉庆四年已故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270余人(其中有数学著作传世的不足50人),和明末以来介绍西方天文数学的传教士41人。这部著作全由“掇拾史书,荃萃群籍,甄而录之”而成,收集的完全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设立墨海书馆,介绍西方数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官僚集团开展“洋务运动”,也主张介绍和学习西方数学,组织翻译了一批近代数学著作。 其中较重要的有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翻译的《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华蘅芳与英人傅兰雅合译的《代数术》《微积溯源》《决疑数学》;邹立文与狄考文编译的《形学备旨》《代数备旨》《笔算数学》;谢洪赉与潘慎文合译的《代形合参》《八线备旨》等等。 《代微积拾级》是中国第一部微积分学译本;《代数学》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所著的符号代数学译本;《决疑数学》是第一部概率论译本。在这些译著中,创造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至今还在应用,但所用数学符号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变法以后,各地兴办新法学校,上述一些著作便成为主要教科书。 在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同时,中国学者也进行一些研究,写出一些著作,较重要的有李善兰的《尖锥变法解》《考数根法》;夏弯翔的《洞方术图解》《致曲术》《致曲图解》等等,都是会通中西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 由于输入的近代数学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加上清末统治者十分腐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在列强的掠夺下,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数学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近代数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

现代数学的发展史是什么?是世界的哦

1 (前3500-前500)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数学2(前600-5世纪)古代希腊数学:论证数学的发端、欧式几何3(3世纪-14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实用数学的辉煌4(12世纪-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代数学的发展、解析几何的诞生5(14世纪-18世纪)微积分的建立: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建立6(18世纪-19世纪)分析时代:微积分的各领域应用7(19世纪)代数的新生:抽象代数产生(近世代数)8(19世纪)几何学的变革:非欧几何9(19世纪)分析的严密化:微积分的基础的严密化10二十世纪的纯粹数学的趋势11二十一世纪应用数学的天下以上是按数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划分的,不是按时间顺序,时代也都标注了。如果在简单说就是 1古代数学 希腊的论证数学与中国的实用数学的起源发展2近代数学 微积分的发现、应用、严密化3现代数学 对数学的基础的思考其他的都是这三个大的数学发展脉络的附属品,贯穿数学发展的思想只有2个,就是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与中国平民是的实用数学的思想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其中贵族数学是说希腊贵族人研究数学,平民不接触)

数学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

这怎么能一下子说清楚,百度数学史,有这方面的书的

数的发展历程 数学的发展史

分数分别产生于测量及计算过程中。在测量过程中,它是整体或一个单位的一部份;而在计算过程中,当两个数(整数)相除而除不尽的时候,便得到分数。一般可分为五期:上古期:(2700B.C.~200B.C.)对数学有所创见的有伏羲氏、黄帝、隶首、缍等人。其成就归纳如下:1. 结绳:最古的记数方法,传为伏羲所创。2. 书器:一种最古的记数工具,传为隶首所创。3. 河图,洛书:相传分别为伏羲、夏禹所作,是为最初的魔方阵。4. 八卦:传为周公所创,是最初的二进制法。5. 规矩:传为伏羲或缍所创,用以作方圆,测量田地与勘测水道。6. 几何图案:在金石陶器、石器时代的陶片、周秦时代的彝器已有简单 的几何图形出现,其种类不下数十种。7. 九九:即个位数乘法表,传为伏羲所创。古代数学家以九九之术作为初等数学的代表。8. 技术方法:当时是以累积之方法记数,已有百……亿,兆等大数产生,都是以十进制的;也已有分数的产生。当时盛行的筹算,演变为后来的珠算术。9. 算学教育:周朝时,把算数列为六艺之一,再小学时就受以珠算。初等数学在此时期已有相当基础,算数与几何由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已初步形成,但并无形成一定逻辑关联的系统。中古期:(200B.C.~600A.D.由汉至隋)中国数学家对于算学已有可考据的著作。1. 而对圆周率寄算最有成就者为祖冲之。所得结果比之西方早一千多年。2. 算经十书的编篡:算经十书为:周髀,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健算经,夏侯阳算经,五曹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及缀术,后因缀术亡失,而已数术记遗代之;其中辑古算经在唐朝才完成。此时期的数学成就,可以从这十本算经中之其概略。数学成就可归纳为以下各点:(1)分数论的应用(2)整数勾股形的计算(3) 平方零约数:已建立开方的方法有两种(4)方程论:已有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九章算数方程章为世界最早包含不只一个未知 数的算 式和联立方程组概念,并产生了正负数的概念。(5)平面立体形的计算:一切直线图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皆正确;圆面积、球体积为近似公式(6)级数论上的成就:已有等差、等比问题产生。(7)数论上的成就:孙子算经上的「物不知数」是一次同余式问题,由此以后所推广的中国剩余定理比西洋早了一千多年。(8)数学教育制度的建立近古期:(600A.D.~1367A.D.由唐到宋元)分为前后两期,各以唐及宋元为代表。可以说是中国数学史的黄金时代;数学教育制度更臻完善,民间研究数学的风气很盛。数学成就归纳如下:(1) 代数学上的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知道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期天元术的产生促使代数学向前发展,使其成为更完整的数学体系。其它数学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数学家们掌握天元术之后,很快地把它应用到多元高次方程组而产生所谓的四元术;并利用天元术开方。开方数也推广到多乘方,比西洋数学家的发现早约五百年。求数学高次方程的正根方法也已建立起理论根据。(2) 几何学与三角学的成就:割圆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除了平面割圆术外,球面割圆术也已产生,球面三角由此而初步建立起来。(3) 数论上的成就:一次同余的理论基础扩大了应用范围,有八次联立一次同余式的问题出现,在整数论上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所用解一次同余式的方法为有名的辗转相除法,即西方数学家所谓欧几里得算法。(4) 级数论上的成就:级数论在世界数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算家所论述的在此中占有一定位子。由高阶等差级数研究中发明了招差数、垛积数。(5) 纵横图说的研究:一些有名的纵横图(所谓方阵图)已经产生。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有系统的代数学已建立起来,更多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概念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婆罗门、天竺数学输入中国,但中国的数学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中国的数学也输入了百济和日本。近世纪:(1367A.D.~1750A.D.明初到清初)为中国算学衰落时期,统治者对数学教育不注重,民间研习数学风气不盛。回回历法在元末明初输入中国,至明末,应用回回历法已近尾声。自利玛窦至中国之后,西洋历法、西洋数学也随之输入中国。当时还有人研究中算,但由于中算不如西算的简明有系统,故中国古算陷入停顿状态而得不到新的发展。西洋数学输入的有笔算、筹算、代数学、对数术、几何学、平面及球面三角术、三角函数表、比例对数表、割圆术及圆锥曲线说。著名的天元术停滞不前,珠算随着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很多有关珠算实用算数书陆续出版;珠算术的发明是中算的革命、我国的伟大成就。清初的一些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西洋数学的研究,编写了数学各科的入门书籍。中国数学输入朝鲜及把元明数学输入日本。最近世期:(1750A.D.~1910A.D.清干隆三十七到清末)西算输入告一段落。这时学术潮流偏向古典考证一路发展,数学研究也转到古代数学方面去,对算经十书与宋元算书加以传刻与研讨到达最高峰。当时数学家很多都能兼通中西数学,在高等数学方面获得相当的成就。对圆周率解析法作深入的探讨,级数论、方程论及数论得到进一步的研究,理论更臻完善。对中算史加以研究与着成专书。数学教育制度重新建立起来。此期末,西方数学第二次输入中国,以补中算的不足,中国数学在此又进入另一阶段。

什么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

数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  大约公元前5世纪,不可通约量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悖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这一悖论直接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导致了当时认识上的"危机",从而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到了公元前370年,这个矛盾被毕氏学派的欧多克斯通过给比例下新定义的方法解决了。他的处理不可通约量的方法,出现在欧几里得《原本》第5卷中。欧多克斯和狄德金于1872年给出的无理数的解释与现代解释基本一致。今天中学几何课本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处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约量而带来的某些困难和微妙之处。 第一次数学危机对古希腊的数学观点有极大冲击。这表明,几何学的某些真理与算术无关,几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数及其比来表示,反之却可以由几何量来表示出来,整数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而几何学的身份升高了。危机也表明,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从此希腊人开始重视演译推理,并由此建立了几何公理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无穷小是零吗?---第二次数学危机    18世纪,微分法和积分法在生产和实践上都有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大部分数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可靠性是毫不怀疑的。     1734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数学家的进言》,矛头指向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的问题,提出了所谓贝克莱悖论。他指出:"牛顿在求xn的导数时,采取了先给x以增量0,应用二项式(x+0)n,从中减去xn以求得增量,并除以0以求出xn的增量与x的增量之比,然后又让0消逝,这样得出增量的最终比。这里牛顿做了违反矛盾律的手续---先设x有增量,又令增量为零,也即假设x没有增量。"他认为无穷小dx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是荒谬,"dx为逝去量的灵魂"。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由此而引起了数学界甚至哲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     18世纪的数学思想的确是不严密的,直观的强调形式的计算而不管基础的可靠。其中特别是:没有清楚的无穷小概念,从而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也不清楚,无穷大概念不清楚,以及发散级数求和的任意性,符号的不严格使用,不考虑连续就进行微分,不考虑导数及积分的存在性以及函数可否展成幂级数等等。  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数学家才比较关注于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从波尔查诺、阿贝尔、柯西、狄里赫利等人的工作开始,到威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的工作结束,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基本上解决了矛盾,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严格的基础。悖论的产生---第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是由1897年的突然冲击而出现的,到现在,从整体来看,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次危机是由于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论的边缘发现悖论造成的。由于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1897年,福尔蒂揭示了集合论中的第一个悖论。两年后,康托发现了很相似的悖论。1902年,罗素又发现了一个悖论,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别的概念。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素于1919年给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发师的困境。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刮脸。当人们试图回答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刮脸?"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     罗素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无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罗素的信之后,在他刚要出版的《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末尾写道:"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当本书等待印出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于这种境地"。于是终结了近12年的刻苦钻研。  承认无穷集合,承认无穷基数,就好像一切灾难都出来了,这就是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实质。尽管悖论可以消除,矛盾可以解决,然而数学的确定性却在一步一步地丧失。现代公理集合论的大堆公理,简直难说孰真孰假,可是又不能把它们都消除掉,它们跟整个数学是血肉相连的。所以,第三次危机表面上解决了,实质上更深刻地以其它形式延续着。

如何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

从头开始学,从欧洲理想社会主义开始,到社会主义实践,再到苏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如果 您对这个回答满意,请点击回答内容右下方的“…”,再点击“采纳”。多谢了!

西方或外国数学发展史1000——2000字

你把你需要的留下,把不需要的删去!一.古埃及数学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几个地区之一,位于尼罗河两岸,公元前3200年左右,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尼罗河定期泛滥,淹没全部谷地,水退后,要重新丈量居民的耕地面积。由于这种需要,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便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 公元前2900年以后,埃及人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作为法老的坟墓。从金字塔的结构,可知当时埃及人已懂得不少天文和几何的知识。例如基底直角的误差与底面正方形两边同正北的偏差都非常小。 现今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根据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较简单的书写体,通常叫僧侣文。除了这两卷纸草书外,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或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埃及很早就用十进记数法,但却不知道位值制,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的。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他们能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有等差、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占特别重要地位的是分数算法,即把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即分子是 1的分数)的和。莱因德纸草书用很大的篇幅来记载2/n(n从5到101)型的分数分解成单位分数的结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解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分解,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这种繁杂的分数算法实际上阻碍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纸草书还给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直径减去它的1/9之后再平方。计算的结果相当于用 3.1605作为圆周率,不过他们并没有圆周率这个概念。根据莫斯科纸草书,推测他们也许知道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古代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之一。一般称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间该地区的文化为巴比伦文化,相应的数学属巴比伦数学。这一地区的数学传统上溯至约公元前二千年的苏美尔文化,后续至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始时期。对巴比伦数学的了解,依据于19世纪初考古发掘出的楔形文字泥板,有约300块是纯数学内容的,其中约200块是各种数表,包括乘法表、倒数表、平方和立方表等。大约在公元前1800~前1600年间,巴比伦人已使用较系统的以60为基数的数系(包括60进制小数)。由于没有表示零的记号,这种记数法是不完善的。 巴比伦人的代数知识相当丰富,主要用文字表达,偶尔使用记号表示未知量。 在公元前1600年前的一块泥板上,记录了许多组毕达哥拉斯三元数组(即勾股数组)。据考证,其求法与希腊人丢番图的方法相同。巴比伦人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可化为二次方程的四次方程。 巴比伦的几何属于实用性质的几何,多采用代数方法求解。他们有三角形相似及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用公式 (с为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相当于取π=3。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 3世纪已较频繁地用数学方法记载和研究天文现象,如记录和推算月球与行星的运动,他们将圆周分为360度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玛雅数学 对于玛雅数学的了解,主要来自一些残剩的玛雅时代石刻。对这些石刻上象形文字的释读表明: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位值制的记数系统,具体记数方式又分两种:第一种叫横点记数法;第二种叫头形记数法。横点记数法以一点表示1,以一横表示5,以一介壳状 表示0,但不是0符号。 迄今所知道的玛雅数学知识就是如此,其中只显示加法和进位两种。关于形的认识,只能从玛雅古建筑中体会到一些。这些古建筑从外形看都很整齐划一,可以判断当时玛雅人对几何图形已有一定的知识。 四.印度数学 印度数学的数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首先是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达罗毗荼人时期,史称河谷文化;随后是吠陀时期;其次是悉檀多时期。由于河谷文化的象形文字至今不能解读,所以对这一时期印度数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很少。 印度数学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是吠陀时代,其数学材料混杂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经典《吠陀》当中,年代很不确定,今人所考定的年代出入很大,其年代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最晚至公元前3世纪。 由几何计算导致了一些求解一、二次代数方程问题,印度用算术方法给出求解公式。 耆那教的经典由宗教原理、数学原理、算术和天文等几部分构成,流传下来的原始经典较少,不过流传一些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的注释。 公元773年,印度数码传入阿拉伯国家,后来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人接受了,成为今天国际通用的所谓阿拉伯数码。这种印度数码与记数法成为近世欧洲科学赖以进步的基础。中国唐朝印度裔天文历学家瞿昙悉达于718年翻译的印度历法《九执历》当中也有这些数码,可是未被中国人所接受。 由于印度屡被其他民族征服,使印度古代天文数学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除希腊天文数学外,也不排除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印度数学始终保持东方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实用化特色。与其算术和代数相比,印度人在几何方面的工作显得十分薄弱,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成就是其不定分析和对希腊三角术的推进。

数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数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如下: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数学起源时期,初等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数学起源时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初等数学时期:期间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近代数学时期:对运动和变化的研究成了自然科学的中心→→变量、函数。现代数学时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现代数学酝酿阶段(1820——1870年);现代数学形成阶段(1870——1950年);现代数学繁荣阶段(1950——现在)。数学发展的迁移路径:1、公元前600年——公元前后古希腊(古代奴隶制社会鼎盛的中心)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2、公元前后——公元14世纪中国:刘徽、祖冲之、泰九韶、杨辉、沈括、李冶、朱世杰。印度:阿耶波多、波罗摩笈多、马哈维拉、婆什迦罗阿拉伯:花拉子米、奥马•海亚姆。数的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第二时期: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Calculus),即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方程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第四时期: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初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数学发展史

毕达哥拉斯 (Pythagqras,约公元前885年至公元前400年间),从小就很聪明,一次他背着柴禾从街上走过,一位长者见他捆柴的方法与别人不同,便说:“这孩子有数学奇才,将来会成为一个大学者。”他闻听此言,便摔掉柴禾南渡地中海到泰勒斯门下去求学。毕达哥拉斯本来就极聪明,经泰勒一指点,许多数学难题在他的手下便迎刃而解。其中,他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能算出你若要用瓷砖铺地,则只有用正三角、正四角、正六角三种正多角砖才能刚好将地铺满,还证明了世界上只有五种正多面体,即:正4、6、8、12、20面体。他还发现了奇数、偶数、三角数、四角数、完全数、友数,直到毕达哥拉斯数。然而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据说,这是当时毕达哥拉斯在寺庙里见工匠们用方砖铺地,经常要计算面积,于是便发明了此法。 毕达哥拉斯将数学知识运用得纯熟之后,觉得不能只满足于用来算题解题,于是他试着从数学领域扩大到哲学,用数的观点去解释一下世界。经过一番刻苦实践,他提出“凡物皆数”的观点,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世界是由数组成的,世界上的一切没有不可以用数来表示的,数本身就是世界的秩序。毕达哥拉斯还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了一个青年兄弟会。在他死后大约200年,他的门徒们把这种理论加以研究发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一天,学派的成员们刚开完一个学术讨论会,正坐着游船出来领略山水风光,以驱散一天的疲劳。这天,风和日丽,海风轻轻的吹,荡起层层波浪,大家心里很高兴。一个满脸胡子的学者看着辽阔的海面兴奋地说:“毕达哥拉斯先生的理论一点都不错。你们看这海浪一层一层,波峰浪谷,就好像奇数、偶数相间一样。世界就是数字的秩序。”“是的,是的。”这时一个正在摇桨的大个子插进来说:“就说这小船和大海吧。用小船去量海水,肯定能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可以用数字互相表示的。” “我看不一定。”这时船尾的一个学者突然提问了,他沉静地说:“要是量到最后,不是整数呢?” “那就是小数。”“要是小数既除不尽,又不能循环呢?” “不可能,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相互用数字直接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时,那个学者以一种不想再争辩的口气冷静地说:“并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我们现在知道的数来互相表示,就以毕达哥拉斯先生研究最多的直角三角形来说吧,假如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就无法用一个直角边准确地量出斜边来。” 这个提问的学者叫希帕索斯(Hippasus),他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是一个聪明、好学、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数学家。今天要不是因为争论,还不想发表自己这个新见解呢。那个摇桨的大个子一听这话就停下手来大叫着:“不可能,先生的理论置之四海皆准。”希帕索斯眨了眨聪明的大眼,伸出两手,用两个虎口比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说: “如果直边是3,斜边是几?” “4。” “再准确些?” “4.2。” “再准确些?” “4.24。” “再准确些呢?” 大个子的脸涨得绯红,一时答不上来。希帕索斯说:“你就再往后数上10位、20位也不能算是最精确的。我演算了很多次,任何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余边,都不能用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示出来。”这话像一声晴天霹雳,全船立即响起一阵怒吼:“你敢违背毕达哥拉斯先生的理论,敢破坏我们学派的信条!敢不相信数字就是世界!”希帕索斯这时十分冷静,他说:“我这是个新的发现,就是毕达哥拉斯先生在世也会奖赏我的。你们可以随时去验证。”可是人们不听他的解释,愤怒地喊着:“叛逆!先生的不肖门徒。”“打死他!批死他!”大胡子冲上来,当胸给了他一拳。希帕索斯抗议着:“你们无视科学,你们竟这样无理!”“捍卫学派的信条永远有理。”这时大个子也冲了过来,猛地将他抱起:“我们给你一个最高的奖赏吧!”说着就把希帕索斯扔进了海里。蓝色的海水很快淹没了他的躯体,再也没有出来。这时,天空飘过几朵白云,海面掠过几只水鸟,一场风波过后,这地中海海滨又显得那样宁静了。 一位很有才华的数学家就这样被奴隶专制制度的学阀们毁灭了。但是这倒真使人们看清了希帕索斯的思想价值。这次事件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们确实发现不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无法去量准斜边,而且圆的直径也无法去量尽圆周,那个数字是3.1415926535897932384626……更是永远也无法精确。慢慢地,他们感觉后悔了,后悔杀死希帕索斯的无理行动。他们渐渐明白了,明白了直觉并不是绝对可靠的,有的东西必须靠科学的证明;他们明白了,过去他们所认识的数字“0”,自然数等有理数之外,还有一些无限的不能循环的小数,这确实是一种新发现的数——应该叫它“无理数”。这个名字反映了数学的本来面貌,但也真实的记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学阀的蛮横无理。 由无理数引发的数学危机一直延续到19世纪。1872年,德国数学家戴德金从连续性的要求出发,用有理数的“分割”来定义无理数,并把实数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结束了无理数被认为“无理”的时代,也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大危机。

简述数学发展史及近代数学的主要成就

第一部分 初等数学发展史 (一)课程内容1、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2、古希腊数学 (1)论证数学的发端 (2)亚历山大学派 3、古代中国数学的鼎盛 (1)《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2)魏晋南北朝的数学 (3)宋元数学 4、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 (1)古印度的数学 (2)阿拉伯在代数、三角学与几何学的成就 本部分重、难点:雅典时期的希腊数学、亚历山大学派的主要成绩、中国的《九章算术》、中国剩余定理、印度数学以及阿拉伯的代数、三角学与几何学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初等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的。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2)埃及数学、美索不大米数学 (3)亚历山大后期和希腊数学的衰落 (4)毕达哥拉斯学派 2.初等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层次的。 (1)雅典时期的希腊数学 a. 三大几何问题 b. 无限性概念的早期探索 c. 逻辑演绎结构的倡导 (2)亚历山大学派的主要成就 a.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主要成就 b. 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 c. 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 (3)古代中国数学的主要成就 a.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b. 刘徽和祖冲之父子的主要成就 c. 中国剩余定理 (4)印度数学以及阿拉伯的数学 a. 古代《绳法经》 b. 零号数的发明 c. 阿拉伯的代数、三角学与几何学的成就。主题: 第二部分 近代数学发展史重难点辅导第二部分 近代数学发展史 (一)课程内容 1、近代数学的兴起 (1)向近代数学的过渡 a .代数学的出现 b.三角学的发展 c.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 d.计算技术与对数的诞生 (2)解析几何的诞生 2、微积分的创立 (1)半个世纪的酝酿 a.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 b.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 c.笛卡尔的圆法 d.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 e.巴罗的微分三角形 f.沃利斯的无穷算术 (2)牛顿的“流数术” a.流数术的初建 b.流数术的发展 c.牛顿的《原理》与微积分 (3)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a. 特征三角形 b. 分析微积分的建立 c. 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展 3、分析时代 (1)微积分的进一步发展 a.积分技术与椭圆积分 b.微积分向多元函数的推广 c.无穷级数理论 d.函数概念的深化 e.微积分严格化的尝试 (2)微积分的应用与新分支的形成 a.常微分方程的形成 b.偏微分方程的产生 c.变分法的产生 (3)18世纪的几何与代数 a.微分几何的形成 b.方程论 c.数论进展 4、代数学的新生 (1) 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与群的发现 (2) 从四元数到超复数 (3)布尔代数的形成 (4)代数数论的诞生 5、几何学的变革 (1)欧几里得几何平行公设 (2)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诞生 (3)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与确认 (4)射影几何的繁荣 (5)几何学的统一 6、分析的严格化 (1)柯西与分析基础 (2)分析的算术化 a. 维尔斯特拉斯的成就 b. 实数理论 c. 集合论的诞生 (3)分析的扩展 a. 复分析的建立 b. 解析数论的形成 c. 数学物理与微分方程 本部分的重、难点:代数学的出现、解析几何的诞生、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笛卡尔的圆法、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沃利斯的无穷算术、牛顿的“流数术”、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微积分向多元函数的推广、无穷级数理论、函数概念的深化、常微分方程的形成、偏微分方程的产生、微分几何的形成、数论进展、代数学的新生、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与确认和几何学的统一、分析的严格化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近代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的 (1)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 (2)计算技术与对数的诞生 (3)积分技术与椭圆积分 (4)函数概念的深化 (5)微积分严格化的尝试 (6)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与群的发现 (7) 从四元数到超复数 (8) 分析的算术化 2.近代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层次的 (1)代数学的出现、 (2)解析几何的诞生 (3)微积分的创立 a. 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 b. 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 c. 笛卡尔的圆法 d. 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 e. 巴罗的微分三角形 f. 沃利斯的无穷算术 g. 牛顿的“流数术”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3)分析学时代 a. 微积分向多元函数的推广 b. 无穷级数理论 c. 函数概念的深化 d. 常微分方程的形成和偏微分方程的产生 e. 微分几何的形成 f. 数论进展 (4)代数学的新生 (5)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与确认和几何学的统一 (6)分析的严格化 a. 柯西与分析基础 b. 分析的扩展 (复分析的建立、解析数论的形成)主题: 第三部分 现代数学发展概观重难点辅导第三部分 现代数学发展概观重难点辅导 1、现代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的 (1)数学向其他科学的渗透(数学物理、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 (2)计算机影响下的数学(计算数学的发展、纯粹数学研究与计算机、计算机科学种的数学) (3)高斯-博内公式的推广 (4)米尔诺怪球 (5)四色问题 (6)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7)数学与社会进步 2、现代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层次的 (1)新世纪的序幕(希尔伯特的《数学问题》) (2)更高的抽象( 勒贝格积分与实变函数论、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公理化概率论) (3)对基础的深入探讨(集合论悖论、三大学派(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 (4)数理逻辑的发展(公理化集合论、证明论、模型论、递归论) (5)应用数学的新时代 (6)独立的应用学科(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 (7)数学的社会化(数学教育的社会化、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数学社团的建立、数学奖励) (8)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这是具体的内容.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是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从事的生产劳动。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60年数学发展史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1984年度Wolf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传奇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 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4.著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 年起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 林家翘教授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imoshenko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从40年代开始,林家翘教授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60年代开始,他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为国际所公认。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士。 5.我国泛函分析领域研究先驱者,曾远荣 1919年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一直读到1927年7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8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2月,受国立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孙光远教授写信聘请到南京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学建立国内最早的计算数学专业。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 6.我国最早提倡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学者,赵访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是公费留美预备学校,竞争激烈,在江苏只招3名学生,他在众多考生中名列榜首。毕业后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系学习。他1930年在电机系毕业,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研究生,且于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他受聘回国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1935年被聘为教授,从此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参与创办国内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赵访熊于1962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他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理事、名誉理事。1978年至1989年担任第一、二届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和《计算数学学报》主编等一系列职务。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自编我国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积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7.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吴大任 1930年与陈省身以最优等成绩在南开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励下,吴大任参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届公费留学考试,被录取到英国学习。他本想到剑桥大学攻读,因抵伦敦时间错过了该校入学的时机,改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注册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吴大任到武汉大学任教,之后即随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乐山。后来长期担任南开大学领导工作与教学工作,著、译数学教材及名著多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领域涉及积分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及其应用(齿轮理论)。1981年他任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编委兼几何拓扑学科的副主编以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委员。 8.著名数学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34年,熊庆来教授接受庄圻泰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于该校理科研究所毕业。193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学。此后除继续担任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任务外,他还陆续讲过保角变换,拟保角变换,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等专业课。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在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亚纯函数的奇异方向》,合编《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国出版) 9.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四川大学校长,柯召 1931年,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任教至今。在这40余年间,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材,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领域涉及数论、组合数学与代数学。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学部委员,许宝騄 1929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6年许宝騄考取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国后不久就发现已患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教学科研一直未断,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10余篇论文。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 1932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导学生用表示论和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著名的Brauer第39问题、第40问题。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学应用于国防科研和国防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江泽涵 毕业于南开大学,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学数学的名额,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留学,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长期担任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曾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中国数学发展史,简单一点的。

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而都十分发达。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学习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 。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杨辉还用“连身加”这名词来说明201—300以内的质数。 (二)属于代数方面的材料 从“九章算术”卷八说明方程以后,在数值代数的领域内中国一直保持了光辉的成就。 “九章算术”方程章首先解释正负术是确切不移的,正象我们现在学习初等代数时从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学起一样,负数的出现便丰富了数的内容。 我们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已有多元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几种。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几何图形而得到证明。 不定方程的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已有记载,用“从开立方除之”而求出数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传了),不难想象王孝通得到这种解法时的愉快程度,他说谁能改动他著作内的一个字可酬以千金。 十一世纪的贾宪已发明了和霍纳(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数字方程解法,我们也不能忘记十三世纪中国数学家秦九韶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 在世界数学史上对方程的原始记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比较起来不得不推中国天元术的简洁明了。四元术是天元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级数是古老的东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谈到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十四世纪初中国元代朱世杰的级数计算应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有些工作欧洲在十八、九世纪的著作内才有记录。十一世纪时代,中国已有完备的二项式系数表,并且还有这表的编制方法。 历史文献揭示出在计算中有名的盈不足术是由中国传往欧洲的。 内插法的计算,中国可上溯到六世纪的刘焯,并且七世纪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间距的内插法计算。 十四世纪以前,属于代数方面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国是先进国家之一。 就是到十八,九世纪由李锐(1773—1817),汪莱(1768—1813)到李善兰(1811—1882),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也都发表了很多的名著。 (三)属于几何方面的材料 自明朝后期(十六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文译本一部分出版之前,中国的几何早已在独立发展着。应该重视古代的许多工艺品以及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几何知识。 中国的几何有悠久的历史,可靠的记录从公元前十五世纪谈起,甲骨文内己有规和矩二个字,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汉代石刻中矩的形状类似现在的直角三角形,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已记载了有名的勾股定理(勾股二个字的起源比较迟)。 圆和方的研究在古代中国几何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墨子对圆的定义是:“圆,一中同长也。”—个中心到圆周相等的叫圆,这解释要比欧几里得还早一百多年。 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刘歆(?一23)、张衡(78—139)、刘徽(263)、王蕃(219—257)、祖冲之(429—500)、赵友钦(公元十三世纪)等人,其中刘徽、祖冲之、赵友钦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举世闻名。 祖冲之所得的结果π=355/133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曾多次显露出他对极限概念的天才。 在平面几何中用直角三角形或正方形和在立体几何中用锥体和长方柱体进行移补,这构成中国古代几何的特点。 中国数学家善于把代数上的成就运用到几何上,而又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数值代数和直观几何有机的配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正好说明十八、九世纪中国数学家对割圆连比例的研究和项名达(1789—1850)用割圆连比例求出椭圆周长。这都是继承古代方法加以发挥而得到的(当然吸收外来数学的精华也是必要的)。 (四)属于三角方面的材料 三角学的发生由于测量,首先是天文学的发展而产生了球面三角,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因为要决定恒星的位置很早就有了球面测量的知识;平面测量术在“周牌算经”内已记载若用矩来测量高深远近。 刘徽的割圆术以半径为单位长求圆内正六边形,十二二边形等的每一边长,这答数是和2sinA的值相符(A是圆心角的一半),以后公元十二世纪赵友钦用圆内正四边形起算也同此理,我们可以从刘徽、赵友钦的计算中得出7.5o、15o、22.5o、30o、45o等的正弦函数值。 在古代历法中有计算二十四个节气的日晷影长,地面上直立一个八尺长的“表”,太阳光对这“表”在地面上的射影由于地球公转而每一个节气的影长都不同,这些影长和“八尺之表”的比,构成一个余切函数表(不过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 十三世纪的中国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曾发现了球面三角上的三个公式。 现在我们所用三角函数名词: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这都是我国十六世纪已有的名称,那时再加正矢和余矢二个函数叫做八线。 在十七世纪后期中国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已编了一本平面三角和一本球面三角的书,平面三角的书名叫“平三角举要”,包含下列内容:(1)三角函数的定义;(2)解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3)三角形求积,三角形内容圆和容方;(4)测量。这已经和现代平面三角的内容相差不远,梅文鼎还著书讲到三角上有名的积化和差公式。十八世纪以后,中国还出版了不少三角学方面的书籍。

数学的发展史

数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00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第二时期00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三角。第三时期00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微积分(Calculus)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的创立。第四时期00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上半年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近代数学的发展史

、近代数学的兴起 (1)向近代数学的过渡 a .代数学的出现 b.三角学的发展 c.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 d.计算技术与对数的诞生 (2)解析几何的诞生 2、微积分的创立 (1)半个世纪的酝酿 a.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 b.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 c.笛卡尔的圆法 d.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 e.巴罗的微分三角形 f.沃利斯的无穷算术 (2)牛顿的“流数术” a.流数术的初建 b.流数术的发展 c.牛顿的《原理》与微积分 (3)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a. 特征三角形 b. 分析微积分的建立 c. 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展 3、分析时代 (1)微积分的进一步发展 a.积分技术与椭圆积分 b.微积分向多元函数的推广 c.无穷级数理论 d.函数概念的深化 e.微积分严格化的尝试 (2)微积分的应用与新分支的形成 a.常微分方程的形成 b.偏微分方程的产生 c.变分法的产生 (3)18世纪的几何与代数 a.微分几何的形成 b.方程论 c.数论进展 4、代数学的新生 (1) 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与群的发现 (2) 从四元数到超复数 (3)布尔代数的形成 (4)代数数论的诞生 5、几何学的变革 (1)欧几里得几何平行公设 (2)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诞生 (3)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与确认 (4)射影几何的繁荣 (5)几何学的统一 6、分析的严格化 (1)柯西与分析基础 (2)分析的算术化 a. 维尔斯特拉斯的成就 b. 实数理论 c. 集合论的诞生 (3)分析的扩展 a. 复分析的建立 b. 解析数论的形成 c. 数学物理与微分方程 本部分的重、难点:代数学的出现、解析几何的诞生、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笛卡尔的圆法、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沃利斯的无穷算术、牛顿的“流数术”、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微积分向多元函数的推广、无穷级数理论、函数概念的深化、常微分方程的形成、偏微分方程的产生、微分几何的形成、数论进展、代数学的新生、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与确认和几何学的统一、分析的严格化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近代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的 (1)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 (2)计算技术与对数的诞生 (3)积分技术与椭圆积分 (4)函数概念的深化 (5)微积分严格化的尝试 (6)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与群的发现 (7) 从四元数到超复数 (8) 分析的算术化 2.近代数学发展史部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层次的 (1)代数学的出现、 (2)解析几何的诞生 (3)微积分的创立 a. 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 b. 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 c. 笛卡尔的圆法 d. 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 e. 巴罗的微分三角形 f. 沃利斯的无穷算术 g. 牛顿的“流数术”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3)分析学时代 a. 微积分向多元函数的推广 b. 无穷级数理论 c. 函数概念的深化 d. 常微分方程的形成和偏微分方程的产生 e. 微分几何的形成 f. 数论进展 (4)代数学的新生 (5)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与确认和几何学的统一 (6)分析的严格化 a. 柯西与分析基础 b. 分析的扩展 (复分析的建立、解析数论的形成)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李兆祥 牟树勋 马言宝的《社会发展史》导论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人类的黎明 一、从神创论到进化论 二、劳动在人类社会起源中的作用 第二节 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 二、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向金属工业的过渡时代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一、从血缘家族到氏族 二、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 三、原始公有制 四、氏族组织的职能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 一、原始人的思维 二、原始宗教图腾和图腾崇拜 三、朴素的道德观念 四、古老的原始艺术 第五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从氏族公社过渡到农村公社 二、私有制的出现 三、氏族的瓦解 第二章 奴隶社会 第一节 奴隶制度的产生 一、奴隶制的形成 二、奴隶的来源 三、奴隶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节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一、奴隶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 二、奴隶的“食不果腹”与奴隶主的“酒池肉林” 第三节 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 一、最早的国家机器 二、无形的精神枷锁 第四节 奴隶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奴隶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 二、社会生产领域中的新成就 三、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第五节 人类生活进入文明进代 一、人类古老的文字 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第六节 奴隶社会的灭亡 第三章 封建社会 第四章 资本主义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的数学发展史

我觉得这比有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什么?

社会发展史,是探寻、研究和记载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延续进程的史书。社会发展几千年的历史需要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表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类繁殖和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除去任何纷扰,求同存异,摒弃偏见,客观地,真实地表达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找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以帮助把握和预测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内容简介社会发展史就是计述人类社会是怎样发生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阶级,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规律的还是无序的,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而到达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等等问题的一门科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会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而都十分发达。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学习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杨辉还用“连身加”这名词来说明201—300以内的质数。 (二)属于代数方面的材料 从“九章算术”卷八说明方程以后,在数值代数的领域内中国一直保持了光辉的成就。“九章算术”方程章首先解释正负术是确切不移的,正象我们现在学习初等代数时从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学起一样,负数的出现便丰富了数的内容。 我们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已有多元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几种。 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几何图形而得到证明。 不定方程的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已有记载,用“从开立方除之”而求出数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传了),不难想象王孝通得到这种解法时的愉快程度,他说谁能改动他著作内的一个字可酬以千金。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qzone0728.bokee.com/viewdiary.20008891.html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是什么?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中宣部组织编写的政治读物。《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是中宣部组织编写的政治读物,首次出版于2021年8月。该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发展宏阔壮丽的历史进程,是成为一部适合全党特别是基层党员学习,同时适合青年学生和普通群众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质量辅导读物。该书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

世界数学发展史

数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  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 几何第二时期  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三角。 代数第三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微积分(Calculus)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的创立。 第四时期  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数学发展史简介

数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 第二时期: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三角。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发展史是客观规律与人类自觉活动的统一。马哲观点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自为性是辩证统一的。1、就人类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可以跨越一种甚至集中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迈进。3、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统一的。 第一,主体的选择只能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 第二,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可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第三,主体行为选择的目的性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相统一。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和平发展时期,它的组织获得广泛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运动产生的历史前提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迅猛发展。在英国基本完成和在法、德等国相继展开的工业革命创造了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逐渐激化。19世纪30年代起,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标志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见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开始提出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统治。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出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K.马克思、F.恩格斯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多方面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吸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准备了理论前提。运动的发端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行了准备。1847年 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的以德国工人为主体,吸收英、法、比利时等国工人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1848年 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有了一个明确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它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1848年欧洲许多国家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阶级斗争特别尖锐的法国,无产阶级充当推翻金融贵族专政的七月王朝的主力军,武装反抗资产阶级,谋求自身的解放。1848年巴黎工人 6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抗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积极参加了欧洲1848年革命。在普鲁士反动政府策划的1852年10~11月科隆共产党人审判案之后,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52年11月解散。第一国际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重新高涨。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联合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于1864年 9月28日在伦敦成立(见图)。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和它的实际领袖。各国无产阶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联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从西欧扩展到东欧、美洲的十几个国家。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它的精神产儿1871年巴黎公社(1792~1794)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创立新型民主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英勇尝试。1865年第一国际总部迁往美国纽约。第一国际共召开过 5次代表大会和两次代表会议。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各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内部 М.А.巴枯宁分子的破坏,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马克思的建议,于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代表会议期间宣告解散。60、70年代,西欧一些共产党多次强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存在任何“领袖党”、“领导中心”,反对任何党把自己的政治路线强加于人,反对任何重建新的国际中心组织的建议。主张各党应有选择本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由,一切不同观点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反对强加于人,反对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名义压制别国党,指挥别国党为自己的战略需要和外交斗争服务。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之上,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各国共产党之间在政治上、道义上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在组织上各自独立。每一个党各自对本国的革命事业负责,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从70年代末期以来,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有所恢复和加强,在新的基础上增进友谊与往来。1989年 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两国领导人举行高级会晤,两国两党实现关系正常化。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既有无数成功和胜利、又有严重失误和挫折的发展道路。截至1985年,全世界已有 110个共产主义政党,8000多万党员。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会遇到曲折和反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历史提出的新课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数学发展史

  1(前3500-前500)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数学  2(前600-5世纪)古代希腊数学:论证数学的发端、欧式几何  3(3世纪-14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实用数学的辉煌  4(12世纪-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代数学的发展、解析几何的诞生  5(14世纪-18世纪)微积分的建立: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建立  6(18世纪-19世纪)分析时代:微积分的各领域应用  7(19世纪)代数的新生:抽象代数产生(近世代数)  8(19世纪)几何学的变革:非欧几何  9(19世纪)分析的严密化:微积分的基础的严密化  10二十世纪的纯粹数学的趋势  11二十一世纪应用数学的天下  以上是按数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划分的,不是按时间顺序,时代也都标注了。  如果在简单说就是 1古代数学 希腊的论证数学与中国的实用数学的起源发展  2近代数学 微积分的发现、应用、严密化  3现代数学 对数学的基础的思考  其他的都是这三个大的数学发展脉络的附属品,贯穿数学发展的思想只有2个,就是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与中国平民是的实用数学的思想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其中贵族数学是说希腊贵族人研究数学,平民不接触)

为什么说材料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根据人类利用材料的时期不同,从古至今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钢铁时代。旧石器时代只能够利用现成的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新石器时代可以对天然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青铜时代、钢铁时代已经不是天然材料了,由此可见,随着人类使用材料的发展,直接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故,从一定的角度看,可以说材料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 ...

C

数学的发展史是什么?

数学有学习、学问、科学之意。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另外,还有个较狭隘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意义凡与学习有关的,亦被用来指数学。其在英语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复数形式加-es,成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mathematica),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τα μαθηματικu03ac(ta mathēmatiká)。相关知识: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方式

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是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从事的生产劳动。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简述数学的发展史是什么?

具体如下:第一时期:数学形成时期(远古—公元前六世纪),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第二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十七世纪初)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十九世纪末)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Calculus)的创立。第四时期:现代数学时期(十九世纪末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人类的发展史,究竟是什么的发展史?

我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劳动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原始人,为了满足吃的需要,采摘各种野果,这就是最早的劳动。就在这些劳动中,原始人慢慢的进化成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发展史,不就正是劳动的发展史吗?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劳动工具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为了满足你我他的衣、食、住、行,我们同样需要劳动,我们不敢想象人类社会离开了劳动会怎么样。总而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劳动的发展史!

数的发展史

就真的好像

有谁知道物理学,化学,数学的发展史啊?/

为什么太阳能电池不会违背热力学第2定律,即不能从单一的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呢?不矛盾吗?太阳是单一热源吧?

简述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1、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劳动就是人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理解人类社会的 “钥匙”是劳动发展史.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在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2、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①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③在劳动中创立和发展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3、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一切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工具和手段.它把人类社会 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基础.4、生产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在劳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人们之间的生 产关系,劳动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劳动发展决定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展, 而生产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5、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受劳动发展程度的制约. 生产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 生和劳动的异化, 劳动的高度发展又必然最终导致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劳动的扬 弃,实现劳动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互相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整 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面貌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主要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世界数学发展史

1(前3500-前500)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数学  2(前600-5世纪)古代希腊数学:论证数学的发端、欧式几何  3(3世纪-14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实用数学的辉煌  4(12世纪-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代数学的发展、解析几何的诞生  5(14世纪-18世纪)微积分的建立: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建立  6(18世纪-19世纪)分析时代:微积分的各领域应用  7(19世纪)代数的新生:抽象代数产生(近世代数)  8(19世纪)几何学的变革:非欧几何  9(19世纪)分析的严密化:微积分的基础的严密化  10二十世纪的纯粹数学的趋势  11二十一世纪应用数学的天下  以上是按数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划分的,不是按时间顺序,时代也都标注了。  如果在简单说就是 1古代数学 希腊的论证数学与中国的实用数学的起源发展  2近代数学 微积分的发现、应用、严密化  3现代数学 对数学的基础的思考  其他的都是这三个大的数学发展脉络的附属品,贯穿数学发展的思想只有2个,就是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与中国平民是的实用数学的思想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其中贵族数学是说希腊贵族人研究数学,平民不接触)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

这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容更多的是关注与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

一、以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1949-1987)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石,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但国外发展理论却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二、以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整体发展观(1987-1992)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也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发展到全面现代化。三、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1992-2002)进入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对发展的战略目标做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发展理论作适时地修整。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2—2012)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一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指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地位、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嬗变

社会发展史

奴隶----封建----资本-----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奴隶----封建---社会----资本(资本主义国家)

外国数学发展史

你把你需要的留下,把不需要的删去! 一.古埃及数学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几个地区之一,位于尼罗河两岸,公元前3200年左右,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尼罗河定期泛滥,淹没全部谷地,水退后,要重新丈量居民的耕地面积。由于这种需要,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便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 公元前2900年以后,埃及人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作为法老的坟墓。从金字塔的结构,可知当时埃及人已懂得不少天文和几何的知识。例如基底直角的误差与底面正方形两边同正北的偏差都非常小。 现今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根据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较简单的书写体,通常叫僧侣文。除了这两卷纸草书外,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或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埃及很早就用十进记数法,但却不知道位值制,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的。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他们能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有等差、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占特别重要地位的是分数算法,即把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即分子是 1的分数)的和。莱因德纸草书用很大的篇幅来记载2/n(n从5到101)型的分数分解成单位分数的结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解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分解,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这种繁杂的分数算法实际上阻碍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纸草书还给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直径减去它的1/9之后再平方。计算的结果相当于用 3.1605作为圆周率,不过他们并没有圆周率这个概念。根据莫斯科纸草书,推测他们也许知道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古代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之一。一般称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间该地区的文化为巴比伦文化,相应的数学属巴比伦数学。这一地区的数学传统上溯至约公元前二千年的苏美尔文化,后续至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始时期。对巴比伦数学的了解,依据于19世纪初考古发掘出的楔形文字泥板,有约300块是纯数学内容的,其中约200块是各种数表,包括乘法表、倒数表、平方和立方表等。大约在公元前1800~前1600年间,巴比伦人已使用较系统的以60为基数的数系(包括60进制小数)。由于没有表示零的记号,这种记数法是不完善的。 巴比伦人的代数知识相当丰富,主要用文字表达,偶尔使用记号表示未知量。 在公元前1600年前的一块泥板上,记录了许多组毕达哥拉斯三元数组(即勾股数组)。据考证,其求法与希腊人丢番图的方法相同。巴比伦人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可化为二次方程的四次方程。 巴比伦的几何属于实用性质的几何,多采用代数方法求解。他们有三角形相似及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用公式 (с为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相当于取π=3。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 3世纪已较频繁地用数学方法记载和研究天文现象,如记录和推算月球与行星的运动,他们将圆周分为360度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玛雅数学 对于玛雅数学的了解,主要来自一些残剩的玛雅时代石刻。对这些石刻上象形文字的释读表明: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位值制的记数系统,具体记数方式又分两种:第一种叫横点记数法;第二种叫头形记数法。横点记数法以一点表示1,以一横表示5,以一介壳状 表示0,但不是0符号。 迄今所知道的玛雅数学知识就是如此,其中只显示加法和进位两种。关于形的认识,只能从玛雅古建筑中体会到一些。这些古建筑从外形看都很整齐划一,可以判断当时玛雅人对几何图形已有一定的知识。 四.印度数学 印度数学的数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首先是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达罗毗荼人时期,史称河谷文化;随后是吠陀时期;其次是悉檀多时期。由于河谷文化的象形文字至今不能解读,所以对这一时期印度数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很少。 印度数学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是吠陀时代,其数学材料混杂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经典《吠陀》当中,年代很不确定,今人所考定的年代出入很大,其年代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最晚至公元前3世纪。 由几何计算导致了一些求解一、二次代数方程问题,印度用算术方法给出求解公式。 耆那教的经典由宗教原理、数学原理、算术和天文等几部分构成,流传下来的原始经典较少,不过流传一些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的注释。 公元773年,印度数码传入阿拉伯国家,后来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人接受了,成为今天国际通用的所谓阿拉伯数码。这种印度数码与记数法成为近世欧洲科学赖以进步的基础。中国唐朝印度裔天文历学家瞿昙悉达于718年翻译的印度历法《九执历》当中也有这些数码,可是未被中国人所接受。 由于印度屡被其他民族征服,使印度古代天文数学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除希腊天文数学外,也不排除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印度数学始终保持东方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实用化特色。与其算术和代数相比,印度人在几何方面的工作显得十分薄弱,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成就是其不定分析和对希腊三角术的推进。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流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中宣部组织编写的政治读物。《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是中宣部组织编写的政治读物,首次出版于2021年8月。该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发展宏阔壮丽的历史进程,是成为一部适合全党特别是基层党员学习,同时适合青年学生和普通群众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质量辅导读物。该书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1、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可分为以下阶段: (1)分为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发期(1926-1930)、建设期(1931-1949)四个阶段; (2)分为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和建设期(1931-1949); (3)也有三个阶段,但起点不同:萌芽阶段(1903-1911)、发展阶段(1912-1928)和相对发达阶段(1929-1948)。 2、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 (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至1929年)。 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视为传播期。 (2)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 以1937年为界,早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 (3)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 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学的传入: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先是学习其船坚炮利的技术,也就是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保持了中国的伦理原则。 中日战争的教训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学不仅需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并强调后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进化论和人权赋权论传入中国,并发挥了启蒙作用。 西方社会学从创立阶段就进入了形成阶段。 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间轴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 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  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956年中共“八大”又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此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急于求成,走过一些弯路,但发展是主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国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发展史,是探寻、研究和记载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延续进程的史书。社会发展几千年的历史需要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表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类繁殖和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除去任何纷扰,求同存异,摒弃偏见,客观地,真实地表达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找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以帮助把握和预测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含义社会发展史就是计述人类社会是怎样发生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阶级,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规律的还是无序的,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而到达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等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社会发展史五个阶段

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关于社会阶段的划分应适用于世界上主要文明也就是说东西方是要通用的。对于奴隶社会我个人认为这是主要存在于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这个区域按一般说法奴隶主要产生于战俘即胜利者不再杀掉俘虏这就需要必须有足够多的战争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战争不够多奴隶也必然不多奴隶也就不会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比如中国古代奴隶虽然存在但始终不是社会主要劳动力古印度也没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痕迹。由此可见奴隶社会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阶段显然是不合适的。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中农民(农奴)对封建主的依附实际上和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是很像的劳动力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在中央集权阶段劳动力转为对国家依附即不存在人对人的个人依附农民(佃农)对地主只有契约关系自由农甚至连这种契约关系也没有。对于社会主义阶段把它划入共产主义阶段也是不合适的从经济关系上看它和资本主义的联系更大一些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说他就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纯粹的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是完全的市场方式而社会主义则是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相结合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完全的计划方式。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划在一个大的阶段里能够更好的定义社会主义也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而不必出现初级阶段之类的可笑论断。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自动化工业的高度发达而且还需要个人的高度自觉这就是说只有经济的高度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个人的高度发展而这两样都必须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打下的基础任何民族和国家不可能直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大的社会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间是怎样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包括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1956年底至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或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挫折。4、1978年底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阶段。

数学的发展史

1.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2.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三角。3.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微积分(Calculus)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的创立。4.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上半年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关于数学发展史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数学发展史时间轴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意义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数学能力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对数学教育来说十分有意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数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在数学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在教材中穿插相关的数学故事,来发挥激励和榜样作用,可以揭示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在教学中追忆数学家的成败历程,吸取有益的教训,还可以考察历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强化数学素质教育

数学的发展史是什么?

数学的发展史: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直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现时数学已包括多个分支,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则认为:数学,至少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西方数学简史: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而东西方文化也采用了不同的角度,欧洲文明发展出来几何学,而中国则发展出算术。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中国的算筹),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件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也了解如何去数抽象概念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数学

社会发展史五个阶段

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关于社会阶段的划分应适用于世界上主要文明也就是说东西方是要通用的。对于奴隶社会我个人认为这是主要存在于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这个区域按一般说法奴隶主要产生于战俘即胜利者不再杀掉俘虏这就需要必须有足够多的战争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战争不够多奴隶也必然不多奴隶也就不会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比如中国古代奴隶虽然存在但始终不是社会主要劳动力古印度也没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痕迹。由此可见奴隶社会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阶段显然是不合适的。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中农民(农奴)对封建主的依附实际上和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是很像的劳动力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在中央集权阶段劳动力转为对国家依附即不存在人对人的个人依附农民(佃农)对地主只有契约关系自由农甚至连这种契约关系也没有。对于社会主义阶段把它划入共产主义阶段也是不合适的从经济关系上看它和资本主义的联系更大一些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说他就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纯粹的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是完全的市场方式而社会主义则是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相结合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完全的计划方式。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划在一个大的阶段里能够更好的定义社会主义也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而不必出现初级阶段之类的可笑论断。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自动化工业的高度发达而且还需要个人的高度自觉这就是说只有经济的高度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个人的高度发展而这两样都必须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打下的基础任何民族和国家不可能直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大的社会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社会发展史六个阶段

六个阶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是提出了直接的社会主义理论;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四是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的第六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是中国独有的,而我国现在走的道路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史及特征是什么

uf0a7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uf0a7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uf0a7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uf0a7 1、标志uf0a7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uf0a7 uf0a7 2、背景uf0a7 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uf0a7 3、保障特点uf0a7 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uf0a7 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uf0a7 uf0a7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uf0a7 1、标志uf0a7 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uf0a7 2、背景uf0a7 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 uf0a7 3、特点uf0a7 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uf0a7 uf0a7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uf0a7 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uf0a7 2、政治上:uf0a7 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uf0a7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uf0a7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uf0a7 uf0a7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uf0a7 1、标志uf0a7 1935年美国颁布 了《社会保障法》uf0a7 2、背景uf0a7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uf0a7 3、特点uf0a7 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uf0a7 uf0a7 uf0a7 uf0a7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uf0a7 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uf0a7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uf0a7 a、举办公共工程 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 c、拉动消费 d、促进就业uf0a7 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uf0a7 uf0a7 uf0a7 uf0a7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uf0a7 1、标志uf0a7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uf0a7 2、背景uf0a7 第二次世界大战uf0a7 3、特点uf0a7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围的全民化、保障项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uf0a7 uf0a7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uf0a7 1、标志uf0a7 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积极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uf0a7 2、背景uf0a7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 。uf0a7 3、特点uf0a7 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uf0a7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uf0a7 (一)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uf0a7 (二)社会化大生产逐步打破了农业社会人身依附的主从关系,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要求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uf0a7 (三)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uf0a7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uf0a7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uf0a7 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uf0a7 uf0a7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uf0a7 1、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uf0a7 2、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uf0a7 3、凯恩斯经济理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uf0a7 4、《贝弗里奇报告》成为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uf0a7 uf0a7 四、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评论uf0a7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uf0a7 1、立法先行uf0a7 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uf0a7 2、循序渐进uf0a7 大多数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是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的。 uf0a7 3、不断完善uf0a7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在增长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调整。 uf0a7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uf0a7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传统与渊源uf0a7 1、天命主义禳饵论:最原始的救灾救荒思想。uf0a7 (商汤)巫术救荒“乞雨”,天子→“天帝”(万物有灵),各种灾祸皆由天帝决定,人类社会想要免除灾难的侵袭,保障生存的权利,就必须向天地禳寿,以求宽恕。uf0a7 uf0a7 uf0a7 2、大同社会论:乌托邦思想(春秋战国)uf0a7 a、孔子:大同社会《礼记u2022礼运》uf0a7 b、东晋《抱扑子》记载鲍敬言的话。uf0a7 另外:墨子“兼爱交利”,老子“小国寡民”,庄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uf0a7 3、社会互助论: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uf0a7 4、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继续以备荒并救济贫民的社会思想。uf0a7 (西周→唐→金)贾谊《论积贮疏》uf0a7 5、社会救济论:贫困救济→国家责任,灾后救济→皇恩。uf0a7 6、优待抚恤:uf0a7 uf0a7 二、新中国建立前的社会保障uf0a7 (一)国民党:uf0a7 制度建构:1929年国民政府广东建设厅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即起草过《劳动保险草案》,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拟定过《社会保险方案草案》。 uf0a7 (二)中共: 根据地(苏区)1932年、1933年《劳动法》(照搬苏联)。uf0a7 东北解放区:1948 《东北公营企业战士暂行劳动保险条例》。uf0a7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保障uf0a7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建设时期(1949——1956年)uf0a7 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涉及到城镇居民。 uf0a7 1、社会保险uf0a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险,赋予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uf0a7 一重二元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uf0a7 另一重就是城市内部存在着企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uf0a7 uf0a7 1951年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至今未宣布失效)。uf0a7 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uf0a7 1955年4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初步建立了女工作人员的生育保险制度。 uf0a7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 uf0a7 uf0a7 2、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uf0a7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uf0a7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就职工福利、社会福利事业、福利工厂、生活困难补助等社会保障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uf0a7 uf0a7 uf0a7 3、社会优抚 uf0a7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政府就非常重视对于有特殊革命贡献者的褒奖和抚恤,首先于1950年由内务部颁发了《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除此之外,内务部还颁布了4个有关军人优抚的条例:《革命烈士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疾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uf0a7 关于对于现役军人的优待和退役安置,195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及国务院于同年5月发布的《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对其作了详细规定。 uf0a7 uf0a7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1957——1966年)uf0a7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劳保福利进行整顿。整顿的方针是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uf0a7 195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退休暂行规定》),它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单独立法。uf0a7 卫生部于1957年制定和颁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犯法的规定》,首次将职业伤害列入了工伤保险的范畴,实现了工伤保险和职业病保险的融合。 uf0a7 uf0a7 1965年9月,为了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公费医疗制度作了适当改革,如第一次在医疗保险中引进了个人承担挂号费的机制。uf0a7 国务院于1965年6月发布了《关于精简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退职老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uf0a7 国务院于1958年3月颁布了《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建立了义务兵退伍复员制度。uf0a7 uf0a7 (三)社会保障的停滞期(1966——1978)uf0a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国家并未制定过真正的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进入了停滞并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有社会统筹功能的劳动保险由此变成了自我封闭的企业保险。uf0a7 uf0a7 对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评价uf0a7 1、国家负责uf0a7 2、单位包办uf0a7 3、板块结构uf0a7 4、全面保障uf0a7 5、封闭运行uf0a7 6、缺乏效率uf0a7 uf0a7 uf0a7 (四)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uf0a7 1、恢复性改革阶段 (1978~1991年)uf0a7 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养老保障制度。 uf0a7 uf0a7 2、探索性改革阶段 (1991~2000年)uf0a7 1991~2000年这1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个重要法规文件构成: uf0a7 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 uf0a7 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uf0a7 uf0a7 第三,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uf0a7 第四,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多种方案并存的破碎局面。uf0a7 uf0a7 uf0a7 3、 “做实”试点阶段 ( 2000~2006年)uf0a7 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uf0a7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uf0a7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八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uf0a7 uf0a7 4、 “全覆盖”改革阶段 ( 2006年至今)uf0a7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uf0a7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中国政府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uf0a7 200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确定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uf0a7 uf0a7 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评价uf0a7 1、成就巨大uf0a7 2、教训深刻uf0a7 指导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采取制度分割与身份差异的取向、推进策略中缺乏对制度规律的尊重或者将制度规律与现实国情因素对立起来。 uf0a7 3、任重道远uf0a7 社会保障理念不清、体系结构残缺、立法滞后、责任模糊。uf0a7 4、前景光明uf0a7 我国将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责任分担、机制健全并且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uf0a7 uf0a7 uf0a7 uf0a7

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 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 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 古代的车床是靠手拉或脚踏,通过绳索使工件旋转,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的。 1797年,英国机械发明家莫兹利创制了用丝杠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并于1800年采用交换齿轮,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1817年,另一位英国人罗伯茨采用了四级带轮和背轮机构来改变主轴转速。 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1848年,美国又出现回轮车床;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一台单轴自动车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轴自动车床;20世纪初出现了由单独电机驱动的带有齿轮变速箱的车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火、汽车和其他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迅速发展。 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产率,40年代末,带液压仿形装置的车床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多刀车床也得到发展。 50年代中,发展了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程序控制车床。 数控技术于60年代开始用于车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车床依用途和功能区分为多种类型。 普通车床的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 这种车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修配车间。 转塔车床和回转车床具有能装多把刀具的转塔刀架或回轮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种工序,适用于成批生产。 自动车床能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的工件,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 多刀半自动车床有单轴、多轴、卧式和立式之分。 单轴卧式的布局形式与普通车床相似,但两组刀架分别装在主轴的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盘、环和轴类工件,其生产率比普通车床提高3~5倍。 仿形车床能仿照样板或样件的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环,适用于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 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 立式车床的主轴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装夹在水平的回转工作台上,刀架在横粱或立柱上移动。 适用于加工较大、较重、难于在普通车床上安装的工件,一般分为单柱和双柱两大类。 铲齿车床在车削的同时,刀架周期地作径向往复运动,用于铲车铣刀、滚刀等的成形齿面。 通常带有铲磨附件,由单独电动机驱动的小砂轮铲磨齿面。 专门车床是用于加工某类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车床,如曲轴车床、凸轮轴车床、车轮车床、车轴车床、轧辊车床和钢锭车床等。 联合车床主要用于车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还可进行镗、铣、钻、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机多能”的特点,适用于工程车、船舶或移动修理站上的修配工作。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数控机床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 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1. 美国的数控发展史美国 *** 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 , 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 “ 效率 ” 和 “ 创新 ” ,注重基础科研。 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 1952 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 1958 年创制出加工中心、 70 年代初研制成 FMS 、 1987 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 由於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 当今美国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於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 80 代 *** 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 1982 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 从 90 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2. 德国的数控发展史德国 *** 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 ,於 1956 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 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 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 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 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3. 日本的数控发展史日本 *** 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 ( 如 “ 机振法 ” 、 “ 机电法 ” 、 “ 机信法 ” 等 ) 引导发展。 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 1958 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 1978 年产量 (7,342 台 ) 超过美国 (5,688 台 ) ,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2001 年产量 46,604 台,出口 27,409 台,占 59%) 。 战略上先仿后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 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 日本 FANUC 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 该公司现有职工 3,674 人,科研人员超过 600 人,月产能力 7,000 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 50% ,在国内约占 70% ,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看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 我国的数控磨床水平不错,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因为它简单,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 去除材料,主要靠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 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例如,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 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靠性好。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 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 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很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中国在六十年代也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 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 中国改革开放前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 在1960-1980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 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经济,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 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西方走的路和前苏联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 由此也可见,前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 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执机床界的牛耳了。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 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 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 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 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 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 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 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 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 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 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 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 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 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中国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 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 不太附和美国情况。 但后来美国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 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 一般用户用不起。 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于二流,中国很少买他们的机床。 西班牙为了让中国进口他们的机床,不惜贷款给中国,但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韩国、台湾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比大陆地区略强,不过水平差不多。 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技术发展的。 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系统。 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 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 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 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的。 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 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 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台湾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 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大部分都在上海。 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近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机床厂商的注意,2000年,日本最大的机床制造商“马扎克”在中国银川设立了一家数控机床合资厂,据说制造水平相当高,号称“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和世界同步。 今年日本另外一家大机床厂大隈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家能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的控股公司,德国的一家很有名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工厂。目前,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 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 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我国的数控机床目前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订货。FANUC公司简介FANUC公司创建于1956年,1959年首先推出了电液步进电机,在后来的若干年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以硬件为主的开环数控系统。 进入70年代,微电子技术、功率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FANUC公司毅然舍弃了使其发家的电液步进电机数控产品,一方面从GETTES公司引进直流伺服电机制造技术。 1976年FANUC公司研制成功数控系统5,随时后又与SIEMENS公司联合研制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数控系统7,从这时起,FANUC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产品日新月异,年年翻新。1979年研制出数控系统6,它是具备一般功能和部分高级功能的中档CNC系统,6M适合于铣床和加工中心;6T适合于车床。 与过去机型比较,使用了大容量磁泡存储器,专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总数减少了30%。 它还备有用户自己制作的特有变量型子程序的用户宏程序。1980年在系统6的基础上同时向抵挡和高档两个方向发展,研制了系统3和系统9。 系统3是在系统6的基础上简化而形成的,体积小,成本低,容易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适用于小型、廉价的机床。 系统9是在系统6的基础上强化而形成的具备有高级性能的可变软件型CNC系统。 通过变换软件可适应任何不同用途,尤其适合于加工复杂而昂贵的航空部件、要求高度可靠的多轴联动重型数控机床。1984年FANUC公司又推出新型系列产品数控10系统、11系统和12系统。 该系列产品在硬件方面做了较大改进,凡是能够集成的都作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其中包含了8000个门电路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有3种,其引出脚竟多达179个,另外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有4种,厚膜电路芯片22种;还有32位的高速处理器、4兆比特的磁泡存储器等,元件数比前期同类产品又减少30%。 由于该系列采用了光导纤维技术,使过去在数控装置与机床以及控制面板之间的几百根电缆大幅度减少,提高了抗干扰性和可靠性。 该系统在DNC方面能够实现主计算机与机床、工作台、机械手、搬运车等之间的各类数据的双向传送。 它的PLC装置使用了独特的无触点、无极性输出和大电流、高电压输出电路,能促使强电柜的半导体化。 此外PLC的编程不仅可以使用梯形图语言,还可以使用PASCAL语言,便于用户自己开发软件。 数控系统10、11、12还充实了专用宏功能、自动计划功能、自动刀具补偿功能、刀具寿命管理、彩色图形显示CRT等。1985年FANUC公司又推出了数控系统0,它的目标是体积小、价格代,适用于机电一体化的小型机床,因此它与适用于中、大型的系统10、11、12一起组成了这一时期的全新系列产品。 在硬件组成以最少的元件数量发挥最高的效能为宗旨,采用了最新型高速高集成度处理器,共有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6种,其中4种为低功耗CMOS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的厚膜电路3种。 三轴控制系统的主控制电路包括输入、输出接口、PMC(Programmable Machine Control)和CRT电路等都在一块大型印制电路板上,与操作面板CRT组成一体。 系统0的主要特点有:彩色图形显示、会话菜单式编程、专用宏功能、多种语言(汉、德、法)显示、目录返回功能等。 FANUC公司推出数控系统0以来,得到了各国用户的高度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用户最多的数控系统之一。1987年FANUC公司又成功研制出数控系统15,被称之为划时代的人工智能型数控系统,它应用了MMC(Man Machine Control)、CNC、PMC的新概念。 系统15采用了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数字伺服单元,数字主轴单元和纯电子式绝对位置检出器,还增加了MAP(Manufacturing Automatic Protocol)、窗口功能等。FANUC公司是生产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著名厂家,该公司自60年代生产数控系统以来,已经开发出40多种的系列产品。

详细的英国宗教发展史

古代:根据早期罗马神学家----迦太基人特土良的记载:208年,不列颠岛上哈罗德城墙以北区域出现基督徒。这一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和罗马帝国西北边界的其他地方(瑞士和比利时)于公元200年出现“第一名基督徒”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由于早期基督教主要是在城镇传播,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领土城镇人口比例极低,所以早期基督教主要是在小亚细亚和北非等较为发达地区占人口的较高比例,在欧洲,尤其是包括不列颠岛在内的阿尔卑斯山以北人口比例极低。而且,当时大多数处于秘密传播下的基督教教义和习惯,和《尼西亚信经》(381年产生)后形成的公教和正教、以及近代欧洲出现的基督新教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往往把《尼西亚信经》之前的早期基督教信仰视为“异端”。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对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古代史感兴趣的中国人值得留意的,因为原本更早出现高比例基督教人口比例的北非和小亚细亚后来成为伊斯兰教的天下,但在8世纪阿拉伯帝国扩张之前,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的基督教人口之比例一直都比包括不列颠岛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区域高很多!不列颠群岛居民大规模接受并信仰基督教,是在5世纪开始直到8世纪最终完成,大体上遵循以下的先后次序:地理上是以爱尔兰岛为初始点,向东北方向进入苏格兰,再向东南方向影响英格兰地区,(标准地图上是形成了顺时针方向);民族上是凯尔特民族的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先,作为入侵者后裔并在后来成为不列颠岛民族大多数的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后。民间自发地接受在公元432年,年轻的苏格兰人圣帕克里特受罗马教廷指派,到爱尔兰去传教,到圣帕克里特去世的时候,爱尔兰已经全面成为罗马天主教信仰区域。而后,以爱尔兰为基地,基督教开始在英伦三岛逐步传播。在6世纪中后叶(563年)爱尔兰传教士航海抵达苏格兰并创立修道院,苏格兰人开始全面信奉基督教。英格兰的日耳曼人由于当时长期处于著名的7国混战时代,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到了7世纪后期,英格兰人普遍性的接受洗礼,信奉基督教。----596年罗马教宗格雷戈里一世派遣传教士在坎特伯雷(泰晤士河出口一带)定居并向附近居民施洗,肯特王国各阶层逐步信奉基督教;631年,英格兰七国时代的七国之一,东盎格鲁王国国王率全部臣民自上而下信奉基督教;诺森伯兰(635年),麦西亚(655年),威塞克斯(676),苏塞克斯(681年)也先后如此;而包括伦敦在内的埃塞克斯则经过一些波折:大约在604年,埃塞克斯国王塞伯特在他的叔父——肯特国王埃特尔伯特的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但他一死去,继起的国王就驱逐了伦敦主教梅利图斯,王国很快又恢复了日耳曼人的奥丁神的信仰,不过在653年,国王西格伯特又向诺森布里亚国王奥斯维提出派遣传教士到本国传教的请求,奥斯维向埃塞克斯派遣了塞德,塞德使埃塞克斯再次信奉了基督教,并在王国境内建立了教堂。7世纪中期-9世纪,不列颠岛的各族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向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老家----德意志和荷兰传播基督教信仰。10世纪不列颠人又对维京入侵者传播基督教信仰并让后者把传教士带到了斯坎的纳维亚地区。这样,英伦三岛就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向其他日耳曼民族传播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长期性的基地。近代:中世纪大部分时间,和欧洲其他地区一样,《圣经》在英国都是使用拉丁文抄阅。14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和黑死病后,民族国家思潮抬头,教廷的力量开始在欧洲北半部退缩,属于拉丁语族的法语在英格兰高层的优势地位亦逐步衰退。作为北方文艺复兴的重镇,牛津的大学教授们于1380年前后翻译新旧约全书为英语,这是第一次出现《圣经》的英语版本。此后,尤其是到了大航海时代(16世纪),英语版本的《圣经》译本越来越多。这一进程逐步加快了英国和罗马教廷方面的鸿沟。16世纪前期执政的英王亨利八世,是一个绝对的马基雅维里主义者,追求绝对的王权,由于王权和神权的矛盾激化、英国和天主教大国西班牙的矛盾激化,亨利八世加入到了宗教改革的行列。1534年《至尊法案》的颁布,证实宣布了脱离罗马教廷的英国圣公会的成立;但基本沿用罗马天主教的教义、礼仪和教阶制度,严厉镇压英国境内保守的旧教徒和激进的清教徒。形成了圣公会信徒在英格兰占人口主流的大致长期局面。在经过亨利八世之幼子、少年早熟但短寿的爱德华六世向路德宗的靠拢;亨利八世之长女、西班牙腓力二世之妻玛丽女王对天主教的复辟;次女伊丽莎白一世再次恢复了圣公会的主导地位。1563年颁布的《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确定了其教义。近代英国的宗教思潮:清教运动:“清教徒”不是某一种宗教派别,而主要是一种接近于加尔文主义的价值观倾向,包括从圣公会内部脱离的和一直以来的反天主教派。他们认为圣公会中保留罗马天主教的色彩太多。要求废除一切被他们认为的繁琐礼仪、偶像崇拜、主教制等。这部分人在英格兰联邦共和国时期短暂得势,但大部分时间遭到排挤和迫害,最终大部分陆续迁往北美洲。故在“光荣革命”后,清教运动逐渐式微。牛津运动:19世纪中期由英国牛津大学部分教授发动的宗教复兴运动。又称书册派运动。该运动主张恢复教会昔日的权威和早期的传统,保留罗马天主教的礼仪。该运动对英国国教会的保守倾向影响甚大。罗马天主教徒在19世纪后的英国比例重新上升,绝对和这一思潮有很大联系。现代英国不可知论的流行:如果楼主有兴趣去留意一下英文社交网站MYSPACE,去浏览一下欧美网民对于信仰这一方面的自我看法,会发现欧洲北半部国家和包括美国和拉丁美洲在内的美洲国家很大不同。国人也有很多误解,认为美国和拉丁美洲属于民族融合的新开发大陆,基督教信仰者应该会比旧大陆的西北欧要低。事实不然,正好相反,西北欧国家最多比例的主要是“不可知论”和“无神论”主义者,而美国和拉美国家则是基督教或天主教信仰者绝对优势的情况。这不得不提一下英国出现的几个著名的“不可知论”大师了。他们是首次提出“不可知”和“不可知论”这两个词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发表进化论的查尔斯·达尔文、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上述几人更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但对于欧洲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欧洲)的宗教信仰冲击是极大的。

碳纳米管的发展史

"在1991年日本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L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由管状的同轴纳米管组成的碳分子,这就是现在被称作的“Carbon nanotube”,即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1993年,S. Lijima等和D. S. Bethune等同时报道了采用电弧法,在石墨电极中添加一定的催化剂,可以得到仅仅具有一层管壁的碳纳米管,即单壁碳纳米管产物。1997年,A. C. Dillon等报道了单壁碳纳米管的中空管可储存和稳定氢分子,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也相继展开。据推测,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量可达10%(质量比)。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来储存甲烷等其他气体。碳纳米管是无法用于储氢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假如作为容器进行储氢,则无法对其进行可控的封闭和开启;二是假如用于氢气吸附,则其吸附率不超过1%(质量分数)。1999年《SCIENCE》上有篇牛论High H2 uptake by alkali-doped carbon nanotubes under ambient pressure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s说可以用Li-doped CNT吸附高达20%的氢气,第二年就被Ralph Yang给驳斥Hydrogen storage by alkali-doped carbon nanotubes-revised说吸附的根本都是水。另一篇1997年《NATURE》上的牛论Storage of hydroge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更被大家批驳得体无完肤。在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后,最终NSF、DOE和GM得出结论说用碳纳米管来储氢就是痴人说梦。它就不是用来干这个的,拜托大家还是饶了它吧。能否控制单壁碳纳米管的生长?近二十余年来一直困扰着碳纳米管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能否找到控制方法也成为碳纳米管应用的瓶颈。日前,这道世界性难题被北京大学李彦教授研究团队攻克,该团队在全球首次提出单壁碳纳米管生长规律的控制方法,研究成果已于2014年6月26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

跪求纳米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纳米科技发展史 迅速形成为一个有广泛学科内容和潜在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与第五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同时举办《纳米技术》与《纳米生物学》这两种国际性专业期刊也相继问世。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纳米科技从此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摘自亚洲纳米科技网 新观点: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 据日本阿普莱德研究所提供的材料介绍,以研究分子机械而著称的美国风险企业宰贝克斯公司的一项预测认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要准确地控制原子数量在100个以下的纳米结构物质。这需要使用计算机设计/制造技术和现有工厂的设备和超精密电子装置。这个阶段的市场规模约为5亿美元。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纳米结构物质。在这个阶段,纳米结构物质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造将达到实用化水平。其中包括从有机碳酸钙中制取的有机纳米材料,其强度将达到无机单晶材料的3000倍。该阶段的市场规模在5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 在第三个阶段,大量制造复杂的纳米结构物质将成为可能。这要求有高 级的计算机设计/制造系统、目标设计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该阶段的市场规模可达100亿至1000亿美元。 纳米计算机将在第四个阶段中得以实现。这个阶段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至1万亿美元。 在第五阶段里,科学家们将研制出能够制造动力源与程序自律化的元件和装置,市场规模将高达6万亿美元。 宰贝克斯公司认为,虽然纳米技术每个阶段到来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但在2010年之前,纳米技术有可能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超越“量子效应障碍”的技术将达到实用化水平。

纳米科学的发展史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纳电子学、纳米材科学、纳机械学等。①现如今,人类能够研究的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约为10亿光年,这是我们已观测到的宇宙大致范围。而人类所研究的物质世界的最小尺度约为0.1阿米。所谓纳米科技中的“纳米”用国际单位表示为m,用符号表示为nm,用物理中的原子来说,一个原子的直径为0.1-0.3nm。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1nm到l00nm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比如原子和分子,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当物质小到1-100nm时,其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及界面效应使物质的很多性能发生质变,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单个孤立原于的奇异现象。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关于纳米技术的起源,最早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恩曼。1959年他在一次著名的讲演中提出: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子和分子的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制备装置,我们将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他指出,我们需要新型的微型化仪器来操纵纳米结构并测定其性质。那时,化学将变成根据人们的意愿逐个地准确放置原子的问题。1974年,Taniguchi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细机械加工。20世纪7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德雷克斯勒教授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但当时多数主流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②虽然当时的主流科学家对纳米技术不是很看好,总是怀疑的态度,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就像出水芙蓉一样渐渐的展现在科学家们的眼前。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科学家们想通过纳米技术来实现当时不能完成化学材料和生物材料,但是仍有很多科学家持反面意见,他们认为纳米技术只是一个只能幻想而不可能完成的技术。直到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从此,纳米技术慢慢地被人们认可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这个重要的工具使得人类世界中诞生了一门以0.1到100纳米长度为研究的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这个重要的工具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这项技术的发现使得纳米技术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利用这种技术可望在20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贮容量比现在提高成千上万倍的量子计算机。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纳米碳管实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③  到1999年,纳米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全年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近些年的投入也在保持大幅增加。总而言之,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80年代初发明了费恩曼所期望的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微观表征和操纵技术,它们对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科学中相对普遍的一项科学,但是纳米技术的发展却刚刚开纳米技术将在未来为人类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利益。据日本阿普莱德研究所提供的材料介绍,以研究分子机械而著称的美国风险企业宰贝克斯公司的一项预测认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要准确地控制原子数量在100个以下的纳米结构物质。这需要使用计算机设计/制造技术和现有工厂的设备和超精密电子装置。这个阶段的市场规模约为5亿美元。第二个阶段是生产纳米结构物质。在这个阶段,纳米结构物质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造将达到实用化水平。其中包括从有机碳酸钙中制取的有机纳米材料,其强度将达到无机单晶材料的3000倍。该阶段的市场规模在5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在第三个阶段,大量制造复杂的纳米结构物质将成为可能。这要求有高级的计算机设计/制造系统、目标设计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该阶段的市场规模可达100亿至1000亿美元。纳米计算机将在第四个阶段中得以实现。这个阶段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至1万亿美元。在第五阶段里,科学家们将研制出能够制造动力源与程序自律化的元件和装置,市场规模将高达6万亿美元。宰贝克斯公司认为,虽然纳米技术每个阶段到来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但在2010年之前,纳米技术有可能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超越“量子效应障碍”的技术将达到实用化水平。④我相信纳米技术在不久的未来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将会是继计算机、基因技术之后世界强国追逐的又一大科技热点。因为纳米科技的魅力主要在于它几乎可以将人类目前所有的高科技重新定义。随着纳米科技的逐渐起步,很多在科幻小说中形容的外星人高科技对地球人来说也开始变得极为可能。①摘自:纳米材料物理基础 张邦维化学工业出版社②摘自:纳米材料电化学 G.霍兹科学出版社③摘自:纳米生物技术:概念‘应用和前景 C.M.尼迈耶(Christof M.Niemeyer)、C.A墨尔金(Chad A.Mirkin)、马光辉、苏志国化学工业出版社④摘自: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语文的发展史

一、历史的回顾:“语文知识”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20世纪语文教学是从古代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其标志,就是“语言专门化”。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向“语言专门化”教育的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化”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型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语言教学,但都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马氏文通》一书,希望“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可以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出现包括注音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的笔画、修辞、语法等内容的语言知识教学。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现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发音”“读法”“书法”“作法”“缀法”等语文知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应该是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该教材以语文知识为经,以选文为纬,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在知识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比较成熟的语文教科书。 毫无疑问,“知识化”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的标志。其进步意义在于:第一,它取代“经义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语文教育的“语言专门化”历程,完成了古代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第二,它使语文教学摆脱了“未可以言传”的落后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语文教学范式的更新换代。从整体上来说,现代语文教育的“知识化”,是与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趋势相适应的,实际上,它就是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趋势的产物。 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问题上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识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重新回到“经义教学”和那种“神而明之”的教学状态,是语文教学的倒退。另一方面,同样可以肯定的是,语文课程不是一门知识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是一门以系统地掌握某一门或某几门知识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很多人把这句话与“掌握语言知识”划上等号,或者虽然没有划上等号,但认为从“掌握语言知识”到“形成语言能力”是自动完成的,是自然而然的。而实际上,“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核心是“语用方法”和“言语经验”,而不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什么”,但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使用语言”的人。只有“语用方法”和“言语经验”,才能给予中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文化素养。 知识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现代语文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就是“从经义教育向语言教育”的发展过程,一条线索就是从“语言要素(知识)教育向语言功能(语用)教育”的发展过程。前者的标志,就是“知识化”,而后者,则以“淡化知识”为其标志。这种“淡化知识”的倾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中初露端倪(其基本观点是:现有的语法知识没有反映汉语的实际,学了“不管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知识中心说”的批判中达到高潮(其基本立场是:语文课根本就不是一门知识课);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知识化”成为众矢之的(这种批判主要针对的是知识本身的绝对化和形式化)。而在以新课程标准为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思潮中,“知识化”得到了全面放逐(其主要理论表达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但问题在于,这种“反知识”立场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提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提就是:对于“这样的知识”和“这样的知识教学”来说,“反知识”是有理由的,是成立的。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知识本身的不完善和弱智化的知识教学方式,而没有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全面地看待知识问题。一个很简单的思考是:“这样的知识”不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处理方式”不好,那我们最恰当的选择应该是“换知识”和“改变这种方式”。显然,对知识系统本身的质疑和对知识教学方式的批判并不必然地导致“语文课不学知识”、“语文课不需要知识”的命题,“反知识”的特定内涵并不必然地导致“去知识”。一个更根本的、更重要的问题是:语文课是否需要知识。问题的这种提法启示我们,我们需要一个比“这样的知识不好”“这样的知识教学方式不好”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我们需要一个更为深刻的知识论立场。 二、我们需要什么知识:语文课中的知识类型 我们有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到底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我们期望它发挥的作用。 这两个问题是纠缠在一起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性质的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差别的。过去我们关于语文知识的许多讨论,都是在没有区别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的前提下展开的,许多讨论没有能切中要害,甚至不得要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类型而言的,它们的立论都可以找到“例外”甚至反证,因而缺乏立论必须具备的周延性,其科学性和说服力都大打折扣。 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迫切需要引入“知识类型”概念,在“知识类型”的理论视野里,过去抽象的、含混的“知识问题”似乎变得清晰了,变得一目了然了。 1、过去关于语文知识类型的探讨 关于语文知识,过去有一个所谓“八字宪法”的表述,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是一种描述性而非类型化的表达,是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的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一方面,没有关于“为什么要有”的论证,例如为什么要有“篇”、又什么要有“逻”,“篇”的知识、“逻”的知识对语文教学有着什么意义,起着什么作用,并没有具体的讨论。另一方面,这八个方面的知识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如何组合在一起,这些问题,“八字宪法”既没有讨论,从它们的内涵中也看不到有这种关系的可能。显然,“八字宪法”并不是关于“语文知识”的系统的表达,它实际上是老师们在教学中实际上教到的知识的混合,它们没有为解决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提供什么线索。 大概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归纳“语文知识”,其成果是所谓“三大学科”:语言学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和文章学知识系统。这种归纳的影响很大,在一些研究者的论著中,开始把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基础学科来讨论,有些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系,也开始依据这种认识构建由语言学系列、文学系列和文章学系列组成的课程体系。但是,这种理论仍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有”的论证,仍然没有解决“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语文知识”的问题。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文章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它们是三条线,是分离的。它们如何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成”,也没有人讨论过。而且还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并不是所有语言学知识都进入语文教学,并不是所有文学知识都要在语文课里教,并不是所有文章学知识对语文教学都有用,那么,这“三大学科”哪些知识属于语文课里要教的知识,要用到的知识,哪些不属于,这个问题“三大学科”的理论根本没有涉及到,也无法解释清楚。 2、关于语文知识类型的新探索 最近几年,语文知识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目前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次新的讨论。这一次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是在继承了前几次关于语文知识问题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与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识类型”的概念,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知识类型认识,从而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ii]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例如,关于什么是比喻的知识,关于什么是举例论证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疑问句的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第一,它是把事物当作客观对象来认识,而语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事物;第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而主要不是一种“认知”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的人。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比喻”是什么,但掌握了“比喻是什么”这一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打比方”这一实践能力,掌握了“疑问句”的知识并不一定就会“提问”,同样,知道了什么是“举例论证”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就会“举例”来论证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例如,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我们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领,我们在议论文中通过举例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些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它直接作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这种类型的知识也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甚至几乎没有。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它的特点是“反思性”和“元认知”。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其标志是:明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目前学习所达到的程度;能调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进行监控、反省和调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然不是绝对不需要一点陈述性知识,但可以肯定地说,不应该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体。过去,我们理解的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除陈述性知识之外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知识,所以要么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出发,彻底否定语文知识的教学,要么从学校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将陈述性知识教学提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实际上,一方面,否定陈述性知识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也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而策略性知识,则是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方面需要,另一方面,也只在较高学习层次和学习境界才需要。策略性知识教学的时机和场合是决定策略性知识教学能否实现其目标的关键。从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陈述性知识在学生的“前面”,程序性知识在学生的“外面”,策略性知识在学生的“后面”。摆在“前面”的东西最容易看见,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处在“外面”的东西很难轻易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可能是起关键作用的;而在“后面”的东西,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它摆上“台面”。 现象知识 概念知识 原理知识[iii] 这是着眼于知识体系的一种知识分类。加涅认为,知识体系的结构象一个“金字塔”,塔底就是由这些大量的事实、现象构成,中层则是由对这些事实、现象的解释和定义构成,而最上层,则是根据那些“解释”确定的一些“行事规则”。根据加涅关于知识体系的理论,可以把语文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现象知识”就是对语料的掌握,包括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这里所谓掌握,就是熟悉。语文课是以“现象知识”为教学内容主体的课程,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这么多课文,目的就在掌握“语文现象知识”。 所谓概念知识就是对“现象知识”加以解说和命题的知识,它一般用概念来表达。在语文教学,这些知识本身没有目的意义,它要么是帮助学生理解“现象知识”,要么是为形成原理知识作准备。在第一种情况下,它只起到辅助作用,在第二种情况下,它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进入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而只是为那些研究人员掌握即可。 原理知识属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所以也可叫“规则知识”。它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描述与规范,在人们的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所以这些知识是可迁移的,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有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关于如何运用“指示语”的知识,描述了“在句段中,指示语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经出现的语句,从而使语句更为简洁,使文意更为连贯,语意重心更为突出”的行为规则,掌握这一知识,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语意连贯。 从数量上来说,语文教学大量需要的是“现象知识”,需要精细掌握的是“原理知识”,而对“概念知识”,则“少知、粗知”。 无意识知识 言述性的知识[iv] 所谓无意识知识,也称之为缄默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知道,但说不出”,即直觉状态的知识。最典型的语文无意识知识,即语感。语感的特点就是“知道,但说不出”,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读就通,一读就懂,但是如何读懂的,读通的,说不出来。这一特点决定了无意识知识特别适用于“从事一种行为”,即活动。 言述性知识,即可以说出来的知识,也称之为外显知识。它的特点是“知道,而且可以说出来”,这是一种明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知识。例如“语体是一种言语行为方式”,“说话必须根据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明晰地传达”是它最大的优势。 言述性知识是以无意识知识为前提的,言述性知识是对无意识知识的概括和表达。从理论上来讲,所有的无意识知识都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所有的无意识知识都可以向言述性知识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对研究语言是有意义的,对从事一种言语行为,却不一定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在某些时候,熟练地从事一种行为必须依赖无意识知识,“有意识的知识”的参与反而会起干扰作用。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言述性知识呢?波兰尼告诉我们,就是在“批判性思考”的时候,即对言语对象作“批判性”“反思性”阅读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无意识知识呢?也是波兰尼告诉我们,就是在“控制住至今尚未探明的领域”时,也就是要“创造”新的知识的时候。 三、知识在语文课中作什么用:知识作用的途径与方式 知识是分为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是辅助性的,有些是必要条件性的,有些甚至是充分条件性的,有的是教师在课堂里教的知识,有的是学生学的知识,有的属于教学目的范畴里的知识,有的则属于教学内容范畴里的知识,有的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知识,有的是作为教学工具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它们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来谈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分清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它们的内涵和特点后,我们就获得了这些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1、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知识修养与知识定向 课程内容是相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王荣生博士有明确的界说: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语文教学实际上教了什么”。更通俗的说法是:语文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大部分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它只能通过“课文”这一载体隐含着呈现给学生,老师在课堂里直接教的是“课文”,但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这些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即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就是知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作课程内容的,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只可能是两种:一种是“现象知识”,即语料,包括常用语汇、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等。扩而大之,还包括经典作品、名言警句、文化常识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些知识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知识修养,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的的基础。一种是“原理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掌握这些知识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条件,它直接为做好事情定向,因此,掌握这些知识本身就是课程内容。 2、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外显知识”对“缄默知识”的引导作用 教学内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教了什么。在教学中实际上教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而可能是为学生掌握他应该掌握的东西作铺垫、准备线索、提供条件的。那么,这些铺垫、线索、条件是什么呢?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铺垫、线索、条件就是“外显知识”。 前面我们曾介绍,根据知识的表现,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言述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无意识知识)。外显知识之所以是外显的,是因为它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因而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可教性。但语文知识大部分是缄默知识,即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这一点已为语文教育的历史所证明,也为近20余年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所充分揭示。正因为它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这是语文教学在知识问题上的一个悖论:语文知识主要是一种缄默知识,“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缄默知识为基础”;但正因为它是缄默知识,又往往是不可教或可教性有限的;而可教的外显知识一方面只占少部分,另一方面往往又是一些表面的缺乏深度的知识,因而它的教学价值是有限的。过去语文知识的教学意义受到质疑,主要原因即在于此。但是,“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v]。换句话说,外显知识是知识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缄默知识则是它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因此,外显知识就成为缄默知识的一个线索,一个标志,一个通道。在语文教学中,任何缄默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外显知识为导引的,外显性知识牵引着学生,学生顺着外显性知识暗示的方向,“意会”到缄默知识,并最终实现缄默知识向外显知识的转化。这就是马建忠所谓“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直接把外显性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主体也许的确是值得商榷的,其意义也许的确是有限的,但把外显性知识作为缄默知识的线索,牵引出学生对缄默知识的“意会”,则其教学意义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外显性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意义有限性并不否定它作为教学途径、教学线索的意义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几乎成为常识的一句哲学名言: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才能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感觉到它。 3、知识作为教学的交流工具:“工具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描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来交流呢?对于教学来说,交流的起码要求是“明示”,我们怎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怎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对象,怎么让学生明确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理解?“教”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现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没有这种“抓手”,教学的进行则无以依托;有了这种“抓手”,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对象。这种“抓手”即交流工具是教学得以进行、得以展开的一个前提。事实上,什么样水平的交流工具就有什么样水平的交流。这种师生双方借以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称之为“工具知识”。这种“工具知识”也许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却是教师呈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学生理解教师的要求的一个“工作概念”。刘大为对此作了出色的阐述,他说:“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的介入,教师就只能在这种常识语言的水平上与学生对话交流。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烟消雾散,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变得平庸无奇。”[vi]他在这里所说的“语言知识”,就是指用以开展教学交流的“工具知识”。 4、知识作为教师的准备:“教师状态的知识”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课程社会学告诉我们,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知识"改造为‘课程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知识”本身,二是改造客观知识的知识,前者主要是学科知识,后者则包括价值论知识(即证明课程知识合法化的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即证明课程知识合理化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要掌握的主要是学科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生状态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则不仅包括学生状态的知识,还包括如何选择、呈现和传达学生状态知识的知识。于是所谓“课程知识”可以区分为“学生状态的知识”和“教师状态的知识”。过去,我们没有这种区分,因而从“学生状态的知识”的简化性描述中直接推导出“语文课不需要知识”或“语文课知识不重要”的结论。新课程则首先改变了教师的地位,他不仅是教学者,而且还是课程建设者,因此他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当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客观知识”,掌握将“客观知识”改造成“课程知识”的知识。因此“教师状态的知识”就成为“语文课知识”题中必有之义。它与我们在第三点中所谈到的“工具知识”一样,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却是课程得以构建、教学得以进行的知识前提。 四、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知识:知识开发的视域和立场问题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知识:作为知识修养的知识,作为知识定向的知识,作为引领学生感悟缄默知识的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知识,作为教师状态的知识,等等。实事求是地说,在这块领域里,大部分我们的学术界和语文教学界都几乎是空白。正如王荣生博士所指出的,学校里的语文知识,不是太多,而是近乎没有;或是这样表述,语文教学中充满着像徐江同志所说的“垃圾知识”,而真正能起到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则又几乎阙如。结果是,已有的知识不管用,管用的、急需要的知识却没有。一方面是“知识泛滥”,一方面是“知识荒”:这就是目前我们语文教学在“知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这里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但为什么别的学科包括历史、政治这些更为特别的学科都没有出现类似的“知识问题”呢?深入的思考,我们觉得这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和由此决定的“语文知识”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 我们先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说起。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过去我们认为主要在教学内容。王尚文先生说:“其它学科所教所学的是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用以表达的言语形式。换句话说,其它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对于其它科课本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它们‘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而对于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领悟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vii]这是极有见地的。但是我们还要追问:“说什么”与“怎么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换一句话说,“说什么”与“怎么说”的区别又说明了什么呢?于是问题就延伸到了一个哲学的范畴里面。

波普设计风格的发展史?

我记得“波谱”是英文POPULAR的前三字母POP的音译。顾名思义,是属于创新的,适合于大众雅俗共赏的艺术,大致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性人物有Hamilton, Andy Wharhol等。以下是百度百科的链接供参考。其实网页有很多信息你可以搜索到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8149.htm

精益生产的起源及发展史?

精益眼镜吗? 这个看官网就知道了嘛

中国物理发展史

哦。。。这个话题这么大啊?

中国物理发展史

物理学发展史(一)什么是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也是研究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一、学习物理学史的目的和意义1. 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启迪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古代,物理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16世纪以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又逐步建立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等分支学科。2. 物理学史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3. 研究和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其总体规律,研究与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习兴趣.在物理学的长期发展中创立了许多很成功的、成熟的方法。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思想过程、理想实验,这些近似抽象方法促成了许多定律的发现。4.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物理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定义等,都不过是基本观念的表达形式和演绎工具,基本观念才是先导的、本质的东西。所以,每当学习一个新理论,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 5. 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中国和希腊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古代文明中心,我们要为我国的古代文明而骄傲。6.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造就同学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思想境界对科学研究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科学家成功之路是艰险的,要准备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必须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要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物理学发展史求教

有物理学新基本理论(或物理学新基本定律),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2期的171页上!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

1949-1979年期间,即二战结束后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国国内始终存在关于“如何对待红色中国”的辩论。国际大环境和双方共同利益,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双方开始经贸和人文交往的谈判,以人文交流为例,1979年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了中美冲突的两大症结。1989-2009年期间是中美建交基础消失又重建的过程,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础和共同利益消失,双方关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人权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长期拉锯战等历史事件更是对中美关系构成很大的冲击。在此阶段,双方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竞争的时期,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始,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开始对美国的地位发起挑战。随着各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美关系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提高、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则在此时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中国仍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展资料: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这次中美关系的大调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前者正处于冷战刚结束,美国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国开放刚十年,国力羸弱,美国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关系的走向。但这次,美国正处于危机所导致的焦虑时期,而中国远非30年前之中国。力量对比的大变化意味着,围堵心切却因无力感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和行为,可能使美国的行为具有更多的非预期性。就中国而言,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应对新挑战,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同时,也要习惯一些“新事物”。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都是以合作为主,以后或许不得不习惯“以对抗代替合作”的新关系,做到斗而不破。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认识到,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新阶段”之前,“新事物”带来的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增加。在这个新阶段里,美国并不必然要放弃很多领域内的“接触”政策,但是“战略围堵”的成分会加大,比如在新近达成的《美墨加贸易协定》里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预计,类似的“围堵”设计将不会是个案,美国所谓的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所禁止的中国投资项目将会更多。就算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并开始“围堵”中国,美国精英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根据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2018年的数据,在1994-2002年,美国人视中国为威胁的比例高达57%,之后开始回落,2012-2014年间是41%左右,2015-2018年则是39%。可见,尽管民意可以动员并发生重大变化,但美国目前的民意基础不支持将中国视为“敌人”的政策。不过,美国精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政策大转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四十不惑的中美关系:历程、现状与走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光斌: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

求世界股市的发展史

比较早的市场,都试过这种情况。

美国留学:舞台美术发展史

美国舞台美术的这四种风格――布景设计、现实主义、新舞台技术和建筑舞台美术――都仍然是21世纪采用的主要风格。各种各样的剧院新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舞台设计师的不断创新让观众惊讶不已。既然美国有一个特点是“不断接受新思想的冲击”,我们可以期待美国的舞台设计在今后将继续不断的发展并影响整个世界。   从18世纪到20世纪,美国舞台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齐头并进,同步发展,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从一个英国殖民地变成了现在强大的世界超级大国。所以你们也应该不会感到意外,美国舞台在18、19世纪引进并模仿了很多英国的舞台技术。只有在20世纪和21世纪,美国才开始发展它自己舞台技术,并创立了一种特殊的美国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   有四种主要的舞台美术风格可以表现美国舞台的特色: 布景设计,现实主义, “新舞台技术”,还有一个我把它叫做 “建筑设计与演员/观众的关系”,或者简单的叫做 “建筑舞台美术”。 前面两个――布景设计和现实主义――出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受英国和欧洲的影响很深。但是,在20世纪的时候发展成为有美国特色的特殊风格,因此在今天的美国舞台和娱乐行业保持的 主要的是美国自己的艺术风格。美国奢华而又富含高科技的舞台布景通过像百老汇音乐剧这样的传达手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后面两种风格――“新舞台技术”和“建筑舞台美术”――是在20世纪出现的,是为了顺应编剧形式和非文本娱乐的潮流而出现的,也叫做“表演艺术”。虽然“新舞台技术”和“建筑舞台美术”都真实的体现了美国舞台艺术作为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这并不是人人都知的艺术形式,所以也并不出名。但是要对美国舞台艺术从18世纪开始到今天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必须弄懂这四种风格。   在开始探索这四种风格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提到灯光设计技术在新的舞台美术形式发展过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18世纪早期气体灯光的发展使得19世纪舞台美术复杂的舞台布景和现实主义的特性得到发展。当时的气体灯光是舞台照明用的灯光也是可以控制的光源。20世纪之交,剧院电子灯光系统的安装完全永远的改变了舞台美术设计,这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唯一一场真正的舞台革命。20世纪的灯光不仅仅是提供照明,它已经转换为舞台艺术有效的工具了。”灯光画面”和拥有灯光效果成为生动活泼的舞台场景的主要因素,并且成为20世纪越来越多人更普遍的选择。自从舞台场景的颜色、结构和整体效果在单场演出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改变灯光而迅速、连续的改变以来,灯光也成为更多传统舞台改革的一个动力。在我个人作为舞台艺术系主任的工作来说,我对灯光设计比对具体场景的布置更感兴趣。给我一个立体结构的舞台,再配备多层次的演出空间和先进的灯光效果,我就会很高兴作为这个舞台的导演,真的。但是,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导演,如果没有丰富的美国本土舞台艺术传统,我的个人审美观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发展。   布景设计   美国舞台最著名的也许是它的壮观的舞台美术,特别是通过很多百老汇音乐剧在全世界的传播,例如“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猫”、“悲惨世界”、“42街”、“俄克拉荷马”,还有其他很多很多,我在这里讲都讲不完。虽然这些很多都是由英国和法国都作曲家和作词家的作品, 这些音乐作品经过包装和推广就成为美国独特的作品,通常舞台美术比音乐或者表演者本身更著名。然而,布景设计对于美国舞台来说并不陌生, 因为它从18世纪开始以来就已经成为我们舞台的一个重要部分。当英国的巡回演出公司到美国来演出的时候都会带来他们最新的潮流,早在1784年的时候就有一位法国的布景画家,叫Charles Busselotte的开始在美国工作。最早形式的舞台布景是由善于制作丰富着色背景幕的艺术家们创作的。Charles W. Witham是公认的美国第一个著名的土生土长的舞台布景艺术家,而且他的出名是因为他与一位人们认为的19世纪最著名的演员Edwin Booth通力合作。Booth于1869年在纽约城建了一个剧院,那是当时技术最先进、布置最豪华的剧院,而Witham是那家剧院的首席设计工程师。 [SLIDE] 这是一个侧面图,包括拱形舞台、侧包厢、观众席和布景,这些都是由Witham为Booth的开篇力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设计的。然而Booth是因为他扮演的“哈姆雷特”形象而著名。 [SLIDE],这个节目为他带来了全世界的掌声。[SLIDE] 这是一副水彩画,表现的是Witham 为Booth主演的作品“哈姆雷特”的第1幕,第2场(在宫殿的接见室)的舞台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副非常漂亮的画面,还有包厢布景的特色,这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英国的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新的舞台美术风格。Witham和一批能干的助手们在剧院特别设计的绘画室里面制作出了他那些漂亮的布景[SLIDE]。Witham绘出的这副水彩画,不仅体现了舞台结构上的美观,而且体现了这作为一个精心设计而创造了一个大型多样化的舞台布景。   Booth的剧院和剧院先进的技术同样著名,该剧院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来增强舞台效果。O.B. Bunce于1870年5月在Appletonu2019s Journal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赞美舞台后台装备,附有这些图表。 [SLIDE] 这副图可以看到舞台底下有活板门的小房间和平台,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水压机来升降的布景设备,“几乎没有任何声音而且升降的位置非常精确”。 对于观众来说,这些道具的升起“就像魔术一样,激起他们美的感观”。[SLIDE] 这里图片里面的索具装配阁楼为我们展示了幕布的上面部分。 [SLIDE] 这张升降画布显示的位置是工人在适当的位置适当的时间利用平衡力系统提升和下降幕布的位置。Bunce 告诉我们这个升降画布是离舞台地面65英尺 [ 20 米],而且帮助提升道具的人的水压机是在他们的下面 95英尺[29米]的地方。 这种类型的剧院成为美国很多主要城市剧院的标准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发展史?

关于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发展史?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达咨询小编梳理的有关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发展史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土工合成材料是应用于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建设的、以合成材料为原材料制成的各种产品的统称。土工合成材料卷在安装前展开要避免受到损坏。土工合成材料卷应该堆放于平整不积水的地方,堆高不超过四卷的高度,并能看到卷的识别片。土工合成材料卷必须用不透明材料覆盖以防紫外线老化。在储存过程中,要保持标签的完整和资料的完整。据科学考证,数千年前人类就利用芦苇加筋站土建造房屋,三千多年前,英国人曾在沼泽地带用木排修筑道路。在我国,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利用茅草作为土的加筋材料。在河南发现的仰韶遗址距今五六千年,有很多简陋住室的墙壁和屋顶就是利用草泥修筑的。公元前2000一公元前1000年,古巴比伦人曾把织物纤维掺在土中建造庙宇。实际上,在独立于人类文明的自然界,许多鸟类和昆虫都本能地利用非土材料(草与树枝等)加固泥土巢穴;树木依靠庞大的根系吸收养料水分,同时也加固了赖以立足的地基。这些都是”以非土材料加固土体”原理的自然体现。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中国养生学的发展史

中华养生学是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的思想精华,并凝聚了丰富的防病、治病、健身、修炼等理论和方法的学问。应该说,它与现代意义的“预防保健”有质的区别,其内涵更为深广。我国古代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知名学者,都曾从其专业角度对养生学进行过精研,并留有专著。他们所取得的养生学成就在世界养生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自身的长寿,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养生学毋庸置疑的科学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术界,一些医学院校从设立养生研究室发展到设立养生系,养生文化研究也从单纯的医学主导发展到多领域学者共同合作,以及开展国际交流的可喜局面。而处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期的我国国民,身心健康正经历着严峻考验,各种富贵病以及由于压力、精神或信仰迷失而导致的精神疾患层出不穷。这似乎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然而,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就取决于我们对养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先祖留下来的养生法宝是我们应对这一状况最有力的武器。对此,大众也有越来越明晰的认识。在商业界,很多行业如美容、旅游、服装、环保等领域将养生理念作为自己发展和经营的方向。在医药保健行业也适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养生类产品。这些商业理念的推广和宣传也适时促进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养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当今,不仅在中国,可以说在全世界,养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发达国家的人们尤为重视提高生命质量,对养生重要性的认识也更为充分,很多人则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一宝地……因此,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迎来了养生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中华养生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理应为全人类做出贡献!面对这一发展契机,我国政府提出营建良好养生环境,发展良性养生经济的战略方针,积极促进国内外养生事业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为从事养生保健研究、养生产品研发的各界人士,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我们相信,在养生成为世界性时尚潮流的今天,中国的养生理念将不仅仅是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更会积极推进整个世界的和谐与繁荣。

护理学的发展史

去图书馆找一本《新编护理学基础》,上面有,第一章第一节就是。

各位大侠,我想知道关于世界经济历史的书,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各位大侠有知道的帮帮忙。

大国的烦恼,西方发展史,不用谢了啊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语言的产生和应用:语言产生于社会,产生于全体的使用者,产生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猿到人进化重要标志,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2、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文字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信息可以大量地生产、存储和流通,更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4、电报电话、电视和其它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手段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5、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的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得到惊人的提高。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电子信息产业的在中国发展史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1950年10月,中国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1963年,中国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中国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198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中国的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军民结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到90年代初,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能够主要依靠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20多类、数千种整机设备以及各种元器件,许多精密复杂的产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具有门类齐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开发与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统工程科技攻关能力;基本能满足战略武器、航天技术、飞机与舰船、火炮控制和各种电子化指挥系统的需要;到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所提供的产品都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 一、综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6.08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99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4.09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7.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6.1%)4.4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5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6%和7.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6.8和9.5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10.1%和8.8%,比上年提高0.7和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9个百分点,软件业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共生产手机和彩色电视机18.1亿部和1.4亿台,分别增长7.8%和2.5%,其中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13.99亿台和8383.5万台,分别占比达到77.2%和57.9%;生产微型计算机3.1亿台,同比下降10.4%;生产集成电路1087.2亿块,同比增长7.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2123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运营相关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18.3%;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包括在线交易平台服务、在线交易支撑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收入增长25.1%;集成电路设计实现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他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等)收入增长17.8%。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775.3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6.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行业完成投资1121.5亿元,同比增长30.6%,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电子元件、电子信息机电和专用设备行业分别完成投资2878.3、2316.3和1750.8亿元,分别增长17.9%、19.6%和13.9%,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行业增速均低于10%;东部地区完成投资6748.53亿元,同比增长20.3%,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4278.8亿元和2251亿元,同比增长8.1%和11.8%;内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1462.3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高于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9614个,同比增长19.8%,增速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长32.7%,电子计算机行业增长35.9%,电子元件行业增长20.6%,电子信息机电行业增长24.4%;分地区看,江苏仍是新开工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长18.2%,高于上年同期16.1个百分点,浙江、广东、安徽省新开工项目分别增长13.4%、4.8%和45.3%。三、国内市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13294.6亿元,其中内销产值61695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出口交货值17.4个百分点;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54.5%)超过一半,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信息机电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高达83.3%和80.3%,电子专用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电子元件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74.6%、65.1%和65%,家用视听设备、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和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为55.5%、52.6%、42.6%和28.1%。此外,内资企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81.5%,中小型企业内销产值占比76.9%,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外商投资企业和大型企业内销比例均不同程度提高。四、进出口贸易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088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7811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4.3%。进口5277亿美元,同比下降1.2%,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为31.4%。贸易顺差2534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国外贸顺差的42.7%。软件业实现出口545亿美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额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4.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额1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比重(25.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在贸易主体上,内资企业出口2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6.8%,国有和集体企业保持3%和7.9%的增长;从贸易伙伴结构看,新兴市场中的新加坡、印度、泰国的出口增速达到10.3%、19.2%和20.8%;在区域结构上,部分中、西部省市出口增长较快,贵州、青海、广西、甘肃、内蒙古出口增速达到435.9%、70.9%、37.9%、32.3%、30.5%。五、结构调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6316亿元,同比增长17.8%,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在全行业中占比提高至40.9%。三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6978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低于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售产值14963亿元和10584亿元,同比增长18.1%和11.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9.4和2.8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总比重达到22.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9.3%和16.6%,比上年下降1.5和4.6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86587亿元和1160亿元,同比增长8.7%和下降13%,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和21.7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软件业增速分别为17.2%和10.7%。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占全国收入的56.6%,同比增长1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低于上年4.7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中心城市达到11个,比上年新增加2个城市。六、经济效益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602亿元,同比增长7.2%。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低于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为87.8元,仍高于工业平均成本2.1元,但比上年下降0.6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8天,高于工业平均水平0.6天。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30.7元,高于工业14.8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贡献率为10.1%,与上年持平;资产负债率56.6%,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从主体看,内资企业占全行业收入和利润的比重达到41.3%和52.9%,分别比上年提高4.9和5.2个百分点;从规模看,小型企业继续保持较强发展活力,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0.8%和19.4%,高于平均水平13.2和12.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部分行业效益增长较快,通信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4.4%和18.1%,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4.5%和14.1%,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3.6%和19.7%,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世界焊接发展史话

世界焊接发展史话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出现了锻焊技术。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的殷朝采用铸焊制造兵器。公元前200年前,中国已经掌握了青铜的钎焊及铁器的锻焊工艺。1801年:英国H.Davy发现电弧。1836年:Edmund Davy 发现乙炔气。1856年:英格兰物理学家James Joule 发现了电阻焊原理。1959年:Deville和Debray发明氢氧气焊。1881年:法国人 De Meritens 发明了最早期的碳弧焊机。1881年:美国的R. H. Thurston 博士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系列铜-锌合金钎料在强度与延伸性方面的全部实验。1882年:英格兰人Robert A. Hadfield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氏体锰钢获得了专利权。1885年:美国人Elihu Thompson 获得电阻焊机的专利权。1885年:俄罗斯人 Benardos Olszewski 发展了碳弧焊接技术。1888年:俄罗斯人H.г.Cлавянов 发明金属极电弧焊。1889—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首次使用光焊丝作电极进行了电弧焊接。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提出了在氧化介质中进行焊接的概念。1890年:英国人Brown 第一次使用氧加燃气切割进行了抢劫银行的尝试。1895年:巴伐利亚人 Konrad Roentgen 观察到了一束电子流通过真空管时产生X射线的现象。1895年:法国人 Le Chatelier 获得了发明氧乙炔火焰的证书。1898年:德国人Goldschmidt发明铝热焊。1898年:德国人克莱菌.施密特发明铜电极弧焊。1900年:英国人Strohmyer发明了薄皮涂料焊条。1900年:法国人 Fouch 和 Picard制造出第一个氧乙炔割炬。1901年:德国人Menne 发明了氧矛切割。1904年:瑞典人奥斯卡.克杰尔贝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焊条厂—ESAB公司的OK焊条厂。1904年:美国人Avery 发明了便携式钢瓶。1907年:在美国纽约拆除旧的中心火车站时,由于使用氧乙炔切割节省工程成本的20%多。1907年:10月 瑞典人O. Kjellberg 完善了厚药皮焊条。1909年:Schonherr 发明了等离子弧。1911年:由Philadelphia & Suburban气体公司建成了第一条使用氧溶剂气焊焊接的11英里长管线。1912年:第一根氧乙炔气焊钢管投入市场。1912年:位于美国费城的Edward G. Budd 公司生产出第一个使用电阻点焊焊接的全钢汽车车身。大约1912:年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了生产著名的T型汽车,在自己工厂的实验室里完成了现代焊接工艺。1913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 Avery 和 Fisher完善了乙炔钢瓶。1916年:安塞尔.先特.约发明了焊接区X射线无损探伤法。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电弧焊修理了109艘从德国缴获的船用发动机,并使用这些修理后的船只把50万美国士兵运送到了法国。1917年: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Webster & Southbridge 电气公司使用电弧焊设备焊接了11英里长、直径为3英寸的管线。1919年:Comfort A.Adams组建了美国焊接学会(AWS)。1924年美国焊接协会活动时纪念照片1919年:C.J.Halslag发明交流焊。1920年:Gerdien发现等离子流热效应。192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体的汽船 Fulagar号在英国下水。大约1920年:开始使用电弧焊修理一些贵重设备。大约1920年:使用电阻焊焊接钢管的生产方法(The Johnson Process)获得了专利。大约1920年:第一艘使用焊接方法制造的油轮Poughkeepsie Socony号在美国下水。大约1920年:药芯焊丝被用于耐磨堆焊。1922年:Prairie 管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从墨西哥到德克撒斯的直径为8英寸,长达140英里的原油输送管线的铺设工作。1923年:斯托迪发明堆焊。1923年:世界上第一个浮顶式储罐(用来储存汽油或其他化工品)建成;其优点是由焊接而成的浮顶与罐壁组成象望远镜一样可升高或降低的储罐,从而可以很方便的改变储罐的体积。1924年:Magnolia 气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建成了14英里长的全焊结构的天然气管线。1924年:在美国由H.H.Lester首先使用X光线照相术,为Boston Edison 公司的发电厂检验蒸汽压力为8.3Mpa的待安装的铸件质量。1926年:美国Langmuir发明原子氢焊。1926年:美国Alexandre发明CO2气体保护焊原理。1926年:由美国的A.O.Smith公司率先介绍了在电弧焊接用金属电极外使用挤压方式涂上起保护作用的固体药皮(即手工电弧焊焊条)的制作方法。1926年:铬钨钴焊材合金获得了第一份关于药芯焊丝的专利。1926年:美国人M.Hobart和 P.K.Devers获得了使用氦气作为电弧保护气体的专利。1927年:由Lindberg单独驾驶Ryan式单翼飞机成功地飞过了大西洋,该飞机机身是由全焊合金钢管结构组成的。1928年:第一部结构钢焊接法规《建筑结构中熔化焊和气割规则》由美国焊接学会出版发行,这部法规就是今天的《D1.1结构钢焊接规则》的前身。1930年:Georgia 铁路中心为了在两条隧道中铺设铁路采用了连续焊接的方法。焊接轨道在两年后线路贯通时投入使用。1930年:前苏联罗比诺夫发明埋弧焊。1931年:由焊接工艺制造全钢结构组成的帝国大厦建成。1933年:第一条使用电弧焊工艺焊接的接头采用无衬垫结构的长输管线铺成。1933年: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悬索桥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建成通车,她是由87750吨钢材焊接拼成的。1934年:巴顿焊接研究所成立。巴顿所创始人叶夫金·奥斯卡洛维奇·巴顿欧洲最大的全焊接第涅伯河上铁桥—巴顿桥1934年:非加热压力容器规范由API—ASME合作出版发行 。1935年:美国的Linde Air Products公司完善了埋弧焊技术。1936年:瑞士Wasserman发明低温钎焊。1939年:美国Reinecke发明等离子流喷枪。194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Exchequer号在美国的Ingalls 船坞建成下水。1941年:美国人Meredith 发明了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氦弧焊)。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舰艇、飞机、坦克及各种重武器的制造采用了大量的焊接技术。1943年:美国Behl发明超声波焊。1943年:飞机的制造者们首次使用原子氢焊、埋弧焊和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飞机钢制螺旋桨的空心叶片。1944年:英国Carl发明爆炸焊。1947年:前苏联Bopoшeвич(沃罗舍维奇)发明电渣焊。1949年:第一台使用弧焊和电阻焊工艺制造的全焊结构的FORD牌汽车下线。1950年:美国人Muller,Gibson和Anderson三人获得第一个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喷射过度的专利。1950年:德国F.Buhorn发现等离子电弧。大约1950年:在前苏联首次把电渣焊用于生产。1953年:美国Hunt发明冷压焊。1953年:前苏联柳波夫斯基、日本关口等人发明CO2气体保护电弧焊。1954年:自保护药芯焊丝在美国Lincoln电气公司投入生产。1954年:第一艘采用焊接工艺制造的核潜艇The Nautilus号开始为美国海军服役。1954年:贝纳德发明了管状焊条。1955年:美国托姆.克拉浮德发明高频感应焊。1956年:中国成立了哈尔滨焊接研究所1956年:前苏联楚迪克夫发明了摩擦焊技术1957年:法国施吉尔发明电子束焊。1957年:前苏联卡扎克夫发明扩散焊。1957年:《焊接》创刊,这是中国第一本焊接专业杂志。大约1957年:美国、英国和前苏联都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短路过度工艺中使用了CO2作为保护气体。1960年:美国Maiman发现激光,现激光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焊接领域。1960年:美国的Airco 推出熔化极脉冲气体保护焊工艺。1962年:气电立焊的专利权授予了比利时人Arcos。1962年:电子束焊接首先在超音速飞机和B-70轰炸机上正式使用。1964年:热丝焊接方法和协调控制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方法的专利权授予了美国人Manz。1965年:焊接而成的Appllo 10号宇宙飞船登月成功。1967年:日本荒田发明连续激光焊。1967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管线在墨西哥湾铺设成功,它是由美国的Krank Pilia公司使用热螺纹工艺及焊接工艺制造而成的。1968年:在芝加哥的 John Hancock 中心的22层以上焊接而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锐角形钢结构,高度达到1107英尺。1969年:美国的Linde公司提出热丝等离子弧喷涂工艺。1970年:晶闸管逆变焊机问世。1976年:日本荒田发明串联电子束焊。1980年左右:半导体电路和计算机电路被广泛的用来控制焊接与切割过程。1980年左右:使用蒸汽钎焊焊接印刷线路板。1983年:航天飞机上直径为160英尺的瓣状结构的圆形顶部是使用埋弧焊和气保护焊方法焊接而成的,使用射线探伤机进行检验的。1984年:前苏联女宇航员Svetlana Savitskaya在太空中进行焊接试验。1988年:焊接机器人开始在汽车生产线中大量应用。1990年左右:逆变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结果使得焊接设备的重量和尺寸大大的下降。1991年:英国焊接研究所发明了搅拌摩擦焊,成功的焊接了铝合金平板。1993年:使用机器人控制CO2激光器成功的焊接了美国陆军 Abrams型主战坦克。1996年:以乌克兰巴顿焊接研所B.K.Lebegev院士为首的三十多人的研制小组,研究开发了人体组织的焊接技术。2001年:人体组织焊接成功应用于临床。2002年:三峡水轮机的焊接完成,是已建造和目前正在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轮机。

为什么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所以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附古文运动介绍: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电子商务的发展史??

上派代网看看,上面有的

什么是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肯定战狼了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著述的狄斯考鲁.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是一位对教育比较关心的学者,在语法方面也有过一些论述.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合乎推理、应仿效权威和引经据典.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意义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词汇的选用应遵循自然逻辑和类推这一基本原则,即应合乎推理.要判断现行的用法是否正确,则应求助于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看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学者之间对某一用法意见不统一,就应在古代的经典中查找证据.这些主张无疑对后来的传统语言学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制定语法规则、对某一用法进行硬性规定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原则. 在所有的拉丁语法学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多纳图斯(约公元四世纪)和普里斯基安(约公元五世纪).普里斯基安所著的一套18卷的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法的代表作.在这部巨著中,普里斯基安运用特拉克斯和阿波洛纽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拉丁语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他基本上全盘借用了希腊学者的语法体系,只是由于拉丁语没有冠词而将其改为叹词,甚至连瓦罗区分开的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也没有被他接受.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拉丁语法学家都同普里斯基安一样,注重用希腊语法的模式来分析拉丁语法,而对语法理论少有建树.他们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拉丁语法. 普里斯基安的拉丁语法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它对传统语法的传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中,拉丁语法一直袭用这一模式.在中世纪,其它语言的语法书相继问世,12世纪中叶就已经有希伯来语语法、阿拉伯语语法、古爱尔兰语语法等.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但所有这些语法都是以希腊语法或拉丁语法为模式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更加兴旺,先后出现了十多种语法派别,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方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研究;二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虽然直到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它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其为可能. 虽然语言学界公认19世纪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期,但早在12世纪,冰岛一位姓名不明的学者就根据词形的类似来确定冰岛语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语言的比较研究.14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俗语论》问世.虽然这是一本讨论方言问题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语言是同一源语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说话人的移居而造成的.16世纪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感兴趣,并试图将语言分成不同的语系.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较研究的各种语言材料,如德国人帕拉斯的《世界语言比较词汇》就是一例.18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掌握古印度语——梵语.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梵语和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在某些词汇层次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举行的亚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影响最为显著.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1808年, 施勒格尔(1772-1829年) 发表了题为《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的学术论文.他强调语言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在词汇及语法关系方面有着亲缘关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19世纪初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是丹麦的拉斯克(1787-1832年)与德国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朴(1791-1867年).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讨论古北欧语的语法书,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讨论古英语的语法书.在这两部书中他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后来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种对应关系实际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证明的.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字母,阐述了德语与其它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他所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里木定律”.葆朴的语言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在于对有关语言进行比较描写,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变化的起源.就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的原理.有人在评价他发现比较语法原理时认为他的发现可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1868 年).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主要的当属《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该书于1861年出版,后来曾再版过四次,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语言的生命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期和衰老期,因此语音的变化是严格按照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发展史,研究语音的变化规律.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他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语音.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青年语法学派 青年语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并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有雷斯琴(1840-1916年)、奥斯特霍夫(1847-1909年)、勃鲁格曼(1849-1919年)、 维尔纳(1846-1896年)、德尔勃吕克(1842-1922年)等人.青年语法学派认为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没有例外,所谓例外是由于不同规律交叉运用或其它因素所造成的.维尔纳在187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格里木定律”中的例外问题,认为这些例外实际上是由于重音的变化所导致的.他的这种音变规律后来被称为“维尔纳定律”.青年语法学派还认为语音和形态的变化是由于类推所起的作用.他们强调对现代语言及其方言的研究.青年语法学派的观点及其研究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并对同时代学者及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三、现代语言学 在19世纪末的语言学界,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语言研究已到达顶点,科学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20世纪初,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而进入到现代语言学时期.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年),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尽管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作出重大贡献而在语言学界崭露头角,但真正使他享有“现代语言学之父”这一美称的却是他在1906年至1911年期间为日内瓦大学的学生开设的“普通语言学”课程.1913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位同事根据学生所作的笔记和他所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不朽的著作,并于1916年出版. 索绪尔主张把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语法规则系统和词汇系统,它潜存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社会产物,不从属于某一个人.言语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因此运用同一语言的人很少有同样的言语.言语是由个人通过运用语法规则将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结果,因此言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而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象.虽然言语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素材,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却应是语言. 他主张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区别开来.他虽然承认社会史、文明史等因素与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认为这些因素不会触动语言的内部系统.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内部语言学完全没有必要知道语言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他看来,语言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科学. 他主张将共时性的研究同历时性的研究区分开来.在他之前,人们研究语言往往是纵向地追溯语言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甚至有人认为唯有历时性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索绪尔认为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即对语言作出静态描写也是一门科学,而且还优于历时性的研究,因为对说话的大众来说,历史变化是很少在考虑之列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在构成关系系统时存在于两种关系之中,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与语言成分的线性排列次序是一致的,而聚合关系则是以语言项目中一定成分的选择为条件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也就是说语言是一套规则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材料.规则体系是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需的特点.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结尾处指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虽然这段结论性的话语的后半部分在语言学界尚有争议,但它确定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明确了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所需的特点.索绪尔对共时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涌现出的各种学说和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这些观点的影响. 四、当代语言学 (一)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言学 本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年- )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转换生成派.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不应满足于对言语行为这种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而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语义上的歧义性.既然研究的目的不同,那么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也就大不一样. 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材料是随机搜集起来的大量句子.乔姆斯基认为,随机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数量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语言研究的不应是人们的言语行为,而应是人们内在的语言能力,因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产生并理解新的句子.在研方法上,结构主义是先搜集语言素材,然后通过一套发现程序对素材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则,最后用所得出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现象.乔姆斯基认为,既然语言材料是无法搜集完全的,那么,从零星的语言素材中发现的规则必定是不完整的,无法说明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语言研究的方法应当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观察作出假设,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假设,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地进行反复,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句子结构为止. 在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上,结构主义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白板说”的哲学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的原始状态只是白板一块,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来从经验中获得的.由此,结构主义者认为小孩的语言是靠反复地模仿和记忆,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而获得的.乔姆斯基认为“白板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动物通过反复训练之后为什么不能掌握语言;二是供小孩模仿的句子无论数量有多少,但毕竟是有限的,小孩为什么能够理解并产生以前从未听见过的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赞成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的“天赋观念”说,因此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一旦特定的语环境触发这一机制,小孩就自然能够获得某种语言. 乔姆斯基还认为结构主义只是对语言结构的表层进行切分和描写,所以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具有相同结构的句子会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等这样一些语言现象.语言研究不仅应注意表层结构,而且还应注意其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在发展自己语言理论的过程中,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区分开来.并试图说明人的语言能力,试图用语言研究来说明心理活动,因此,他认为语言学应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转换生成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曾作过多次修改,经历了早期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和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四个阶段.最近一个阶段的语言理论模式由句法、语音和语义三大部分组成.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转换部分和格部分,基础部分生成出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部分生成出浅层结构,再通过格部分而成为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既可通过语音部分而获得语音表达,也可通过语义部分获得语义表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