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19世纪以来的语言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流派的成就、发展史和影响

西方语言学流派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2】奠基人有:葆朴(F.Bopp)、拉斯克(R.C.Rask)和格里木(J.L.K.Grimm)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关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这一定律对于确认印欧语亲属关系、了解民族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语音演变规律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原始印欧语 p b bh t d dh k g gh日耳曼语 f p b th t d h k g (第一次转换规则)高地德语 b f p d ts t g kh k (第二次转换规则)根据格里木的解释,日耳曼语族中自成一体的三组音跟更早的原始印欧语的发音比较,都曾发生过音变,情况如下:(1)原始印欧语的浊塞音b、d、g,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塞音p、t、k。如拉丁语中的duo(二)、genu(膝),在古冰岛语中变成tveir、kné。(2)原始印欧语的清塞音p、t、k,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擦音f、th、h。如拉丁语中的pater(父)、tu(你),在古冰岛语中变成fa08ir、06u。(3)原始印欧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浊塞音b、d、g。如梵语的bhrāther(兄弟),在英语中为brother。【3】代表性人物:施莱歇尔(A.Schleicher)-----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开创了构拟重建的方法。19世纪中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于1861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受到浪漫主义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施莱歇尔提出自然主义语言观,其主要理论观点有:①“语言有机体”理论:语言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②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假设:语言的生命和其他动植物等有机体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的时期和衰老的时期。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变成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期,语言由它所发展的最高点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并且,它认为语言发展的上升阶段是在人类的史前史,从有史时期开始,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衰落史(荒谬)。那么,语言发展的最高点在哪儿呢?就印欧语来说,他把他所拟构的印欧“母语”看作是最高阶段。③语言发展阶段论:世界上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发展道路,依照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生物是由简单的生命细胞,经过各个发展阶段,然后产生各类生物,语言也是这样。具体地说,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言类型三分法为依据: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即所有的语言都发端于词根语,然后通过辅助词的粘着,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印欧语开始衰落时那样的屈折语形结构形式(该理论导致了语言类型优劣论)。④语言谱系树理论:将生物学中描绘生物进化类别的树形图方法应用语言发展过程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已发现的对应规则来构拟重建原始印欧语,追溯它的每一分支的发展,绘成了印欧语系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4】转折时期:青年语法学派19世纪70年代,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转折时期,以莱比锡大学为中心聚集的一批语言学家形成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所谓“青年语法学派”,代表人物有勃鲁格曼、奥斯托霍夫、保罗等。他们的理论主要有:①语言存在于使用它的人们的不间断的使用之中,因而语言研究应该重视活的现代语言及其方言。②在语言发展中起作用的语音规律没有例外(如有例外,是有交叉规律作用造成的或其他因素造成的)。③类推作用在新的语言形式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评价:青年语法学派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把历史比较语言学推向了高峰。①这个学派总结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语言演变规律,揭示出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欧洲和亚洲语言的亲属关系,基本确定了印欧语系的谱系。②今天,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分化、方言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③把语言分化和方言的形成看作确立语言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基础,因而立足现时口语,研究语音构成的生理和物理的基础及其语流音变,大大出尽了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④缺陷:将语音演变规律和类推作用看作语言研究中的万能钥匙,因而不可避免地缩小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排斥了对语言本质及其语言社会功能等语言学主体问题的研究。【2】评价:①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②缺点:对口语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称为语言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因此而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1)区分语言与言语。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2)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主张系统地研究语言;认为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3)区分语言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4)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及其发展与外在条件密切相关,但这种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不同,二者不能混同。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 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主张实地调查,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共时描写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行为,主张通过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强调共时描写和分析应排历时因素。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后布龙非尔德时期”认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是寻求话语单位并说明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分析过程中,基本操作程序是切分、归类,依据是分布。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20世纪中叶至今:生成语言学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D),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试图建立一种人类语言共同的普遍语法,并且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言学发展史(略)

阶段一,语文学 阶段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阶段三,结构主义语言学 阶段四,转换生成语言学语文学时期: 语文学: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角度进行语言文字研究的学科。对古代的书面语进行解读,忽视口语的研究。各个区域的研究对象不明确,是语言学研究的较早阶段,虽成果巨大,但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对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究是不自觉的。这个学期的语言研究还没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中国:中国的“小学”,传统语言文字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字音韵训诂研究,为解读儒家经典服务。从先秦到清代,学术不断推进,大家代出。 印度:古代印度,研究解读宗教经典,古印度学者详细研究梵语的词汇读音语法,《吠陀经》,巴尼尼《梵语语法》 古希腊、罗马:哲学文化典籍丰富,拉丁语语法研究成果丰厚,编纂词典,语法逻辑修辞 《希腊语法》,大部分希腊语单词可以有不同类型的后缀,即八种词性:名词、动词、冠词、代词、介词、连词、副词和分词。词类和语法描写成为欧洲语法描写的基石。古代的语言研究和现代的语言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书面语 口语)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阅读和传授 探索规律) 第三,地位不同。(附属 独立) 虽然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明确的研究对象,但语文学阶段的研究为科学语言学的诞生积累的资料、奠定了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又称比较语法、比较语言学,是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那些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语言学科。 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通过比较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语音、词形、屈折变化、语法结构上的相同特点来建立如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罗曼语系、斯拉夫语系等语言族系并且对这些族系的始源语做出假设,称为原始印欧语。 时间:十八、十九世纪。 历史比较语言研究取得辉煌成就,从此语言学成为独立学科。 代表人物: 威廉·琼斯 丹麦拉斯克(Rasmus Rask,1787-1832)、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洪堡特的观点: 语言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 区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三种类型并不能概括全部语言,发现多式综合语 语言能力 语言和思维关系 世界语言发展的三阶段 孤立语最落后早期研究特点:重视资料收集和积累 中期研究特点: 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说,世界语言发展的谱系,语言起源和语言本质的新理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美国描写学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些结论站不住脚 后期:19世纪后期,新语法学派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既要描写,更要解释;语言事实,不能猜想;限制调查范围,不能无限制追溯古代语言的状态;号召人们停止对原始印欧语的拟构,应该调查方言和有文献资料的语言。 “语音变化无例外” 语音变化的一类原因是生理原因,发音部位的变化,当变化发生时,没有一个词能逃脱;二是心理原因,有类推倾向,常常把发音和意义相类似的词和句子归为一类,常以类推原则创造新的词或句子。总结: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运用历史比较法来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 还揭示了一系列语言演变的规律。今天,历史比较法在语言的历史发展研究、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等领域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方法不仅可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以用于其他语言。(3)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现代语言学之父。 结构主义三流派: 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音位学。代表人物:特鲁别茨科依、雅各布逊。 哥本哈根学派,符号、符号间的关系。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语言调查、结构的层次分布。代表人物:萨丕尔、布龙菲尔德。(4)转换生成语言学 语言能力、转换生成 乔姆斯基 《句法结构》语言学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当代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著述的狄斯考鲁。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是一位对教育比较关心的学者,在语法方面也有过一些论述。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合乎推理、应仿效权威和引经据典。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意义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词汇的选用应遵循自然逻辑和类推这一基本原则,即应合乎推理。要判断现行的用法是否正确,则应求助于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看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学者之间对某一用法意见不统一,就应在古代的经典中查找证据。这些主张无疑对后来的传统语言学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制定语法规则、对某一用法进行硬性规定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原则。 在所有的拉丁语法学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多纳图斯(约公元四世纪)和普里斯基安(约公元五世纪)。普里斯基安所著的一套18卷的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法的代表作。在这部巨著中,普里斯基安运用特拉克斯和阿波洛纽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拉丁语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他基本上全盘借用了希腊学者的语法体系,只是由于拉丁语没有冠词而将其改为叹词,甚至连瓦罗区分开的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也没有被他接受。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拉丁语法学家都同普里斯基安一样,注重用希腊语法的模式来分析拉丁语法,而对语法理论少有建树。他们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拉丁语法。 普里斯基安的拉丁语法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它对传统语法的传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中,拉丁语法一直袭用这一模式。在中世纪,其它语言的语法书相继问世,12世纪中叶就已经有希伯来语语法、阿拉伯语语法、古爱尔兰语语法等。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但所有这些语法都是以希腊语法或拉丁语法为模式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更加兴旺,先后出现了十多种语法派别,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方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研究;二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虽然直到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它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其为可能。 虽然语言学界公认19世纪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期,但早在12世纪,冰岛一位姓名不明的学者就根据词形的类似来确定冰岛语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语言的比较研究。14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俗语论》问世。虽然这是一本讨论方言问题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语言是同一源语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说话人的移居而造成的。16世纪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感兴趣,并试图将语言分成不同的语系。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较研究的各种语言材料,如德国人帕拉斯的《世界语言比较词汇》就是一例。18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掌握古印度语——梵语。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梵语和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在某些词汇层次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举行的亚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影响最为显著。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1808年, 施勒格尔(1772-1829年) 发表了题为《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的学术论文。他强调语言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在词汇及语法关系方面有着亲缘关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19世纪初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是丹麦的拉斯克(1787-1832年)与德国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朴(1791-1867年)。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讨论古北欧语的语法书,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讨论古英语的语法书。在这两部书中他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后来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种对应关系实际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证明的。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字母,阐述了德语与其它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他所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里木定律”。葆朴的语言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在于对有关语言进行比较描写,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变化的起源。就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的原理。有人在评价他发现比较语法原理时认为他的发现可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1868 年)。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主要的当属《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该书于1861年出版,后来曾再版过四次,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语言的生命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期和衰老期,因此语音的变化是严格按照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发展史,研究语音的变化规律。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他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语音。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青年语法学派 青年语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并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有雷斯琴(1840-1916年)、奥斯特霍夫(1847-1909年)、勃鲁格曼(1849-1919年)、 维尔纳(1846-1896年)、德尔勃吕克(1842-1922年)等人。青年语法学派认为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没有例外,所谓例外是由于不同规律交叉运用或其它因素所造成的。维尔纳在187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格里木定律”中的例外问题,认为这些例外实际上是由于重音的变化所导致的。他的这种音变规律后来被称为“维尔纳定律”。青年语法学派还认为语音和形态的变化是由于类推所起的作用。他们强调对现代语言及其方言的研究。青年语法学派的观点及其研究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并对同时代学者及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三、现代语言学 在19世纪末的语言学界,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语言研究已到达顶点,科学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20世纪初,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而进入到现代语言学时期。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年),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尽管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作出重大贡献而在语言学界崭露头角,但真正使他享有“现代语言学之父”这一美称的却是他在1906年至1911年期间为日内瓦大学的学生开设的“普通语言学”课程。1913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位同事根据学生所作的笔记和他所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不朽的著作,并于1916年出版。 索绪尔主张把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语法规则系统和词汇系统,它潜存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社会产物,不从属于某一个人。言语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因此运用同一语言的人很少有同样的言语。言语是由个人通过运用语法规则将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结果,因此言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而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象。虽然言语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素材,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却应是语言。 他主张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区别开来。他虽然承认社会史、文明史等因素与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认为这些因素不会触动语言的内部系统。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内部语言学完全没有必要知道语言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他看来,语言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科学。 他主张将共时性的研究同历时性的研究区分开来。在他之前,人们研究语言往往是纵向地追溯语言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甚至有人认为唯有历时性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索绪尔认为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即对语言作出静态描写也是一门科学,而且还优于历时性的研究,因为对说话的大众来说,历史变化是很少在考虑之列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在构成关系系统时存在于两种关系之中,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与语言成分的线性排列次序是一致的,而聚合关系则是以语言项目中一定成分的选择为条件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也就是说语言是一套规则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材料。规则体系是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需的特点。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结尾处指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虽然这段结论性的话语的后半部分在语言学界尚有争议,但它确定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明确了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所需的特点。索绪尔对共时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涌现出的各种学说和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这些观点的影响。 四、当代语言学 (一)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言学 本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年- )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转换生成派。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不应满足于对言语行为这种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而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语义上的歧义性。既然研究的目的不同,那么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也就大不一样。 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材料是随机搜集起来的大量句子。乔姆斯基认为,随机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数量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语言研究的不应是人们的言语行为,而应是人们内在的语言能力,因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产生并理解新的句子。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是先搜集语言素材,然后通过一套发现程序对素材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则,最后用所得出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现象。乔姆斯基认为,既然语言材料是无法搜集完全的,那么,从零星的语言素材中发现的规则必定是不完整的,无法说明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语言研究的方法应当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观察作出假设,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假设,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地进行反复,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句子结构为止。 在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上,结构主义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白板说”的哲学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的原始状态只是白板一块,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来从经验中获得的。由此,结构主义者认为小孩的语言是靠反复地模仿和记忆,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而获得的。乔姆斯基认为“白板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动物通过反复训练之后为什么不能掌握语言;二是供小孩模仿的句子无论数量有多少,但毕竟是有限的,小孩为什么能够理解并产生以前从未听见过的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赞成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的“天赋观念”说,因此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一旦特定的语环境触发这一机制,小孩就自然能够获得某种语言。 乔姆斯基还认为结构主义只是对语言结构的表层进行切分和描写,所以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具有相同结构的句子会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等这样一些语言现象。语言研究不仅应注意表层结构,而且还应注意其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在发展自己语言理论的过程中,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区分开来。并试图说明人的语言能力,试图用语言研究来说明心理活动,因此,他认为语言学应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转换生成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曾作过多次修改,经历了早期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和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四个阶段。最近一个阶段的语言理论模式由句法、语音和语义三大部分组成。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转换部分和格部分,基础部分生成出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部分生成出浅层结构,再通过格部分而成为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既可通过语音部分而获得语音表达,也可通过语义部分获得语义表达。

中外图书馆发展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美国图书馆史是我现在也是以后的重要研究领域。给中外图书馆史上的人物(Figures)作一个客观公正的排名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可是在复杂的中国图书馆界,要给中国图书馆史人物弄一个排名是非常困难的,会遇到很大的麻烦,甚至会遭受语言的暴力;而相对来说,给美国图书馆史人物作出评价倒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以下的排名,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了我本人的意见和看法,但总体上反映了美国图书馆的史实。 ——广州阿华田(Kwangchow Ovaltine)一号人物:Justin Winsor(贾斯汀.温沙,1831-1897) 评价:在美国图书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曾经担任过用市政税收建立起来的美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图书馆的监管;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最古老和世界上藏书量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长;他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并两次(1876-1885,1897)担任这个重要职务,前后达十年之久;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图书馆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他还是由美国教育部于1876年编制的在美国图书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报告的重要撰稿人。他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图书馆学家和历史学家、19世纪末美国图书馆运动的杰出领袖贾斯汀.温沙(Justin Winsor)。温沙被美国图书馆界誉为学者型馆长(Scholar-librarian),他在读者阅读与藏书建设、馆藏利用、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民众教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美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摘自阿华田《美国图书馆学家温沙思想初探》)温沙成为一号人物,当之无愧! 荣誉:1876年美国图书馆界最耀眼的明星;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任主席;“贾斯汀.温沙奖”纪念者;1951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Library Hall of Fame)二号人物:Melvil Dewey(麦维尔.杜威,1851-1931) 评价:把他放在第二位,和其自身的许多因素有关。与其说他是美国图书馆学家,倒不如说他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组织者和图书馆学教育者。事实上,杜威在美国本土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为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牵头成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创立了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建立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学院——哥伦比亚图书馆学院,两次担任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1890,1892-93),并长期担任协会的其它领导职务;另一方面,杜威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并且具有严重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据普拉特图书馆学校约瑟芬校长回忆,她从来没有听到杜威谈及到书,他进入图书馆行业只是想成立一个具有巨大教育潜力的行业(说白一点,就是想挣钱,杜威开办图书馆设备公司也是出于此种目的);杜威的这种思想极大地阻碍了美国和世界图书馆学研究尤其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荣誉:1876年成立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任秘书(温沙主席的助手);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五任和第八任主席;十进制分类法的创立者;1951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Library Hall of Fame)三号人物:William Frederick Poole(威廉.弗雷德里克.普尔,1821-1894) 评价:在美国图书馆史上,每个著名的人物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闪亮之处,正如麦维尔.杜威是以其十进制分类法享誉世界、克特以其展开式分类法闻名遐尔一样,普尔是以其期刊索引而为世人所瞩目的。普尔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图书馆事业家,曾经担任波士顿商业图书馆、波士顿图书馆、辛辛那提公共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和纽贝里图书馆的馆长,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普尔还是享誉美国图书馆学界的理论家,在公共图书馆概念的界定、图书的选择与购买、图书馆建筑、期刊索引的编制、大学图书馆与大学课程教学的关系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不斐的成就;此外,普尔还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第二任主席和第一届伦敦国际馆员大会的副主席,是美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既参加了1853年全美馆员大会又参加了1876年费城馆员大会的人物,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史上杰出的领袖。(摘自阿华田《美国图书馆学家普尔思想述评》) 荣誉: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二任主席;普尔期刊索引的创立者;1951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Library Hall of Fame)四号人物:George Herbert Putnam (乔治.赫伯特.普特南,1861-1955) 评价:美国图书馆史上的四号人物,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历史上成就最突出的总舵主。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选他而不是斯波福德?很简单,第一,普特南的任期是40年,斯波福德的任期是33年,我想再也不会有第二人会超过普特南了;第二,普特南1898、1903-04年两次担任过美国图书馆协会席,而斯波福德一次也没有,这说明了实力和受欢迎程度的差异;第三,如果说斯波福德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保守者的话,普特南就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者。斯波福德当馆长期间,国会图书馆与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关系疏忽,甚至可以说很糟;正是普特南的命任,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国会图书馆与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当然,普特南进入更年期兴趣改变之后的情况另当别论(哈哈,男人也有更年期的哦~)。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普特南在克特展开式分类的基础上,编制了世界上著名的、使用非常广泛的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荣誉:国会图书馆第八任馆长;1898、1903-0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创立者。五号人物:Charles Ammi Cutter(查尔斯.安米.克特,1837-1903) 评价:第五号人物的确定非常的困难,因为人选确实很多,阿华田把它封给克特,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他先后在著名的哈佛神学院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和福布斯图书馆工作,并担任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这一重要的职务长达24年之久;他编制的享誉美国的《克特展开式分类法》,为《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长期担任美国《图书馆杂志》的主编,前后达13年之久;他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报告的重要撰稿人,在目录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荣誉:著名的《克特展开式分类法》的创造者;1887-89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1951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Library Hall of Fame)六号人物:John Cotton Dana(约翰.科登.达纳,1856-1929) 评价:在美国图书馆史上,达纳更像是一匹黑马,在星光灿烂的美国图书馆界散发出了绚丽的光芒。他曾经担任过丹佛公共图书馆、斯普林格公共图书馆、纽瓦克公共图书馆的馆长;他是美国图书馆开架借阅的先驱,并且建立了全美第一所商业分馆;他是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的创立者和首任主席,并且在改善图书馆与外部关系的努力中做出了光辉的榜样;纽瓦克市政府专门把每年的10月6日定为“约翰.科登.达纳日”,新泽西法律学校还专门把校名改为“达纳学院”,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图书馆界的荣耀。 荣誉:美国图书馆协会“约翰.科登.达纳公共关系奖”的纪念者;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的创立者和首任主席;1895-96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1951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Library Hall of Fame)七号人物:Mary Wright Plummer(玛丽.赖特.普卢默,1856-1916)   评价:也许问题又来了,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先选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第一任女席埃尔门多夫而选第二任女主席普卢默呢?问得好!可是答案很明显:与埃尔门多夫相比,普卢默更像是一位才女。她才学过人,二十一岁还在上大一的时候就撰文参加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千岛会议(Thousand Islands Conference),震惊了美国图书馆界;她是美国普特拉图书馆学院的创始人,纽约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在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撰写了大量的有关小型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事业方面的著作,在美国儿童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普卢默图书馆学思想探析》正在酝酿之中) 荣誉:普拉特图书馆学院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院的首任院长;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第二任女主席(1915-16);美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杰出领袖八号人物:Theresa West Elmendorf(特丽莎.韦斯特.埃尔门多夫,1855-1932)  评价:这是一位女强人,她曾经协助其丈夫达十年之久,把布法罗公共图书馆打理得井井有条,验证了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的真理;家庭(丈夫早逝)的不幸被没有把她击垮,也没有削弱她对图书馆事业的热情,反而激发了她奋发向上的斗志。她曾经担任纽约图书馆协会主席,曾经担任美国图书馆协会历史上的第一任女主席,为美国图书馆界人数众多的女性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了美国人民对图书馆事业的热情,激励着美国图书馆人奋勇前进。  荣誉: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任女主席(1911-12);1951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Library Hall of Fame)九号人物:Charles Coffin Jewett(查尔斯.科芬.朱厄特,1816-1868)     评价: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1853年全美馆员大会的主席。朱厄特能够顺利当选为大会主席与其在北美图书馆界的崇高威望与地位不无关系。1841年,年仅25岁的朱厄特就担任布朗大学第一任专职馆长,他非常注重馆藏建设,遍访欧洲采购各种文献资料,并于1843年主持编制了包括1000卷图书的布朗大学图书馆目录及其主题索引,受到了《北美人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和其它出版物的良好赞誉,使布朗大学图书馆成为当时北美重要的学术图书馆;1847年,朱厄特开始担任史密森宁学院图书馆馆长,他重视开展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编制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第一部名录,撰写了公共图书馆报告,并与大部分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和资料互赠的关系,使该馆成为美国收藏世界学术出版物最多的单位。此外,为了统一全国图书编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重复编目带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朱厄特还提出建立全国集中印制图书馆目录的计划,并主持编制了世界学术机构出版物目录。作为北美图书馆事业的先驱,朱厄特在美国图书馆界和目录学界享有盛誉,这正如1886年普尔所说的,朱厄特是“美国早期图书馆管理方法改革者中最能干且最有热情的......是1853年大会召集和组织的精神领袖。”(摘自阿华田《1853年全美馆员大会及其历史意义》) 荣誉: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1853年全美馆员大会主席。十号人物:Thomas Bray(托马斯.布雷,1658-1730)    评价:把他放在最后一位,并不是因为他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不大。事实上,托马斯.布雷在北美殖民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无以伦比的,仅仅在马里兰地区就建立了至少29所教区图书馆。目前也有一小掇美国人把托马斯.布雷尊称为“美国图书馆之父”(Father of American Libraries),但是并没有得到美国图书馆界的承认,原因可能是托马斯.布雷是一位外国人(英国人),是一位传教士,1696年被伦敦大主教享利.坎普顿(Henry Compton)派往马里兰去组织教会,虽然外国人为本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把外国人立为这个父那个后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敬。不管怎么说,研究美国图书馆史时如果想绕过托马斯.布雷那是万万不能的,也是对历史事实的忽视和不尊重。 荣誉:北美殖民地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谁能告诉我数字的由来及发展史

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经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title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古印度发明的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U0001f60aU0001f60aU0001f60a

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3、原子结构模型。 4、原子结构知识点。1.原子模型。 2.是指原子的构成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3.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为例,其直径约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径记录,在以毫米(mm)为单位的情况下,直径为1.4X10^-7mm,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 4.并且原子和宇宙任何黑色粒子相同。 5.原子核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可能由内外两种平衡力构成的球型振动能量层。 6.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层构造出各种各样比较稳定的原子核。 7.词条详细介绍了中性原子模型、实心带电球模型、枣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阳系模型、波尔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 8.简介:原子中除电子外还有什么东西,电子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等一大堆新问题摆在物理学家面前。 9.根据科学实践和当时的实验观测结果,物理学家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10.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JeanBaptistePerrin,1870-1942)提出的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着的电子,电子绕转的周期对应于原子发射的光谱线频率,最外层的电子抛出就发射阴极射线。

原子的发展史谁知道?

前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 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法拉第电解定律,表明原子带电,且电可能以不连续的粒子存在. 1874年,司通内建议电解过程被交换的粒子叫做电子. 1879年,克鲁克斯从放电管(高电压低气压的真空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86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108 库仑/克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了“电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带正电、质量极大、体积很小.其条利用(粒子(即氦核)来撞击金箔,发现大部分(99.9%)粒子直穿金箔,其中少数成大角度偏折,甚至极少数被反向折回(十万分之一).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分析了元素的X射线标识谱,建立原子序数的概念. 1913年,汤姆生之质谱仪测量质量数 , 并发现同位素.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其利用α粒子撞击氮原子核与发现质子,接著又用α粒子撞击棚 (B) 、氟 (F) 、铝 (A1) 、磷 (P) 核等也都能产生质子,故推论“质子”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乍得威克利用α粒子撞击铍原子核,发现了中子.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建立了介子理论. 原子趣闻:人体中每秒有40万个放射性原子蜕变为其他原子.人体每个细胞平均有90万亿个原子,是40万个原子的22500万倍.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没有外壳)是人类最经典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假设.原子的假设,可用来精确的解释物理学中力学、热力学、光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等几乎物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同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过程都是原子的运动)、化学(化学可以使用量子力学等解释)等等,在未来,或许会延伸到各个学科. 原子的假设建立时是基于人类直观的感觉-物质的粒子性.但在物质波动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许就是因为原子的假设,使物理学有现在这样辉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样大的体育馆里的一颗乒乓球(原子半径的数量级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这个体育馆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让这些球不停地跳动起来.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更外层有电子围着原子核高速转动.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质量也很小,如氢原子的质量为1.673 56*10的-24g,而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很多. 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电荷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当原子吸收外来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显电性,成为离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物理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但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却反对这种物质的原子观,他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在中世纪占优势,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原子观在16世纪之后又为人们所接受,著名学者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都支持这种观点.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周期律指出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间相互关联的性质是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时的一个指导原则.从近代物理观点看,原子只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 编辑本段游戏 原子游戏主要流行于浙江嘉兴地区,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牌类游戏.游戏打三副牌.由坐位相对的 玩家相配合,游戏的方法是配合的双方要尽快将手中的牌出完,并赢取最多的分数. 编辑本段数据结构 指构成数据结构的,认为不可再分的部分. 原子,是化学元素最小组成单元,是组成分子和物质的基本单元,它具有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中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Z,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假设原子是球体的话,典型原子的直径大约是10-8厘米, 质量大约是10-23克.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编辑本段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微小的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组成的原子核,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紧密地堆在一起,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中子略高一些.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是电中性的.所以整个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即使和原子相比,还是非常细小的——比原子要小100,000倍.原子的大小主要是由最外电子层的大小所决定的.如有原子是一个足球场,那原子核就是场中央的一颗绿豆.所以原子几乎是空的,被电子占据著. 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它们远比质子和中子轻,质量只有质子的约1/1836.它们高速地围著原子核运转.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轨道并不都一样.它们在一些叫电子层的区域内围着原子核转,那些最接近原子核的在一层,远一些的又在另外一层.每一层都有一个数字.最内层的是层1,外一层的是层2,如此类推.每一层都可以容纳一个最高限量数的电子数目,层1可容纳两个,层2八个,层3十八个,层4三十二个,越往外层可容纳的电子就越多. 若设层数为n,则第n层可容纳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不大于8个,最接近最外层的电子层不大于十八个,但也有特例. 在一颗电中性的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中子的数目不一定等于质子的数目.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电子数目比质子小的原子带正电荷,叫阳离子.相反的原子带负电荷,叫阴离子.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四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四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阴离子. 原子序决定了该原子是那个族或那类元素.例如,碳原子是那些有6颗质子的原子.所有相同原子序的原子在很多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所显示的化学反应都一样.质子和中子数目的总和叫质量数.中子的数目对该原子的元素并没有任何影响 —— 在同一元素中,有不同的成员,每个的原子序是一样的,但质量数都不同.这些成员叫同位素.元素的名字是用它的元素名称紧随著质量数来表示,如碳14(每个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只有94种原子是天然存在的(其余的都是在实验室中人工制造的) 每种原子都有一个名称,每个名称都有一个缩写.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不同原子的化学性质将它们排列在一张表中,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为纪念门捷列夫,第101号元素被命名为钔. 首20种原子(或元素)依次为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它们的简写是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什么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为全党全军全民提高理想信念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措施如下:1、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育、培训、讲座、读书等,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先进模范宣讲库建设,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坚持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树立共产党员的信仰信念的重要性。2、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从党性修养、服务群众、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精神文明、经济财政、文化素质等方面入手,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典型事迹、典型评议、典型体验、典型剖析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3、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宣讲与领导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制定专门教材和课程、开展读书会、讲座、网络教育等,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讲与传承,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党的历史使命和使命担当,把过去和现在、国家和民族、腐败和廉洁有机地结合起来。4、积极利用各种载体和媒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活动展览、影视作品、图书出版、公益广告等载体和媒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承。5、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动态管理机制,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案,营造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注意事项1、突出思想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是一项思想引领工作,旨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追求,促进其思想觉悟的提升,增强自我意识,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推动常态化中应该注重理论学习,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参加相关的党性理论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意识和理论水平。2、强化制度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常态化,就必须落实机制化、体系化措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制定常态化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包括开展常态化的考核评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常态化的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全面、深入、有效地受到理想信念教育。3、强化教育手段:要推动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教育,提高教育覆盖面,缩小地域和阶层差距。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班、开展读书会、论坛等形式举行理念信仰交流,深入各行各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群体中宣传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式。4、重视工作实效: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有计划安排,更需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等方面注重实效性。要利用科学化的协作机制促进工作落实,结合地方实际灵活采取措施进行贯彻,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一种顽强的教育推动力。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时期第二段:秦汉时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上古期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时期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中古期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 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 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近古期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 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扩展资料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中国从古至今文学发展过程)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三期上古——先秦中古——从秦汉到明代中前期近古——明代中后期到近代(鸦片战争前后)七段:1.先秦时期:神话——诗经——楚辞——诸子散文2.两汉文学:汉大赋——抒情小赋——五言诗萌芽(古诗十九首)——汉乐府诗3.魏晋南北朝文学:四言诗(曹操)——五言诗成熟(建安七子——七言诗萌芽(鲍照)——宫体诗)——志怪小说(《搜神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4.隋唐文学:唐诗(五七言诗歌的巅峰)——唐传奇(小说发展阶段)5.宋元文学:宋词(唐诗的变形与发展)——元曲(散曲+杂剧、宋词的发展与变化)——话本小说(白话小说的萌芽)6.明清文学:白话小说(长篇:三国演义、水浒传;短篇:三言二拍)——文言小说——明传奇(元杂剧的发展《牡丹亭》)7.近代文学:四大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绝对原创,有问题百度HI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1、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 *** 人传入欧洲。 2、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4、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5、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 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 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6、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 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7、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 1.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法家。道家。等十大门派,思想界空前繁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2.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倡君权神授,赢得统治者的支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大家,上升为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受到统治者的追捧,统治者谋求政教合一,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唐朝,韩愈提出复习儒学,三教并行局面形成。 5.宋时,程颐程颢兄弟和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性的程朱理学,中国思想文化自由受到禁钴。 6.明清之间,李贽。王夫之等人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和经世致用的主张,是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次高峰。 7.近代,西方的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人中国,给落后的中国带来新气。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的展开。 8.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一条争取民族独立的新道路。

女权主义发展史

女权主义书籍: 第一阶段女权主义运动: the feminine mystique 第二阶段女权主义运动: The Awakening 第三阶段女权主义运动, 建议研究"Ms"的由来!

中国人寿保险的发展史 谁能讲讲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总部设在北京。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1996年分设的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及1999年成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保险职业学院、成都保险学校等多家公司和机构。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从1900年到1947年是电子管时代,从1947年开始是晶体管时代,从1960年开始进入集成电路时代。现在虽说早已经进入集成电路时代,但是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时还得从晶体管BJT和FET入手,因为BJT和FET是集成电路的细胞!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  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史

1927年7月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乐队学校,1922年5月5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1925年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建立开始,我们的党就在自觉地发挥党的助手和预备学校作用,1949年4月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完成了青年团组织的重建作用

心理学发展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所言:“二百年前的人类尚未拥有科学心理学这一探索内在世界的途径,但是人类探知精神世界的旅程却早已扬帆起航!二百年后的人类将以何种形式继续这个旅途尚未可知,但是我无比的坚信,只要我们存在一天,这个脚步就绝不会停止”。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扩展资料:起源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研究对象动态性维度1、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2、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意识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学

近现代广告发展史怎样?

百年现代广告艺术史(一)1880~1900年 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美国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二十年。许多对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如电、内燃机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内发明的,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也于此时建成。大工业的普及、发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出现。市场经济转入激烈的竞争阶段,商业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特点。大量商品需要通过某种渠道使顾客熟悉,以便促进销售。这些推销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广告,广告无疑是一种促销的重要手段。 除了商品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事业也开始兴旺起来。各种演剧、杂技、酒吧、舞厅的营业对象已由过去的少数达官贵人推广到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以至一般市民,娱乐业的竞争也加强了对广告的需求。现代广告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一阶段中的广告形式,以招贴画和路牌广告为主。广告设计多是由画家兼任的,几乎没有专业的广告设计师。英国著名插图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nbery Beardsley),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图户兹一劳特里克等人都曾画过大量招贴画及海报。当时广告的构思基本上是绘画型的,看上去就象是一幅美术作品,不过画中人物手上捧着某种商品而已,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独特的广告语言尚未形成。由于彩印技术还比较落后,费用昂贵,所以这个阶段的招贴广告中石印画占了较大比例。 (二)1900~1920 帝国主义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整个西方的影响很大。国际联盟于战后在日内瓦的成立,更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此外,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引起巨大震动。 在战争的刺激下,各种现代交通事业(如航海、航空、长途汽车客运等)得到很大发展。服务性行业的领域除了传统的旅业、娱乐业之外,远程交通、旅游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性广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著名的英国豪华游船“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进行处女航之前就曾广贴海报,招来乘客。 1909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进行标准化生产,制造出价格仅为六百美元一辆的平民型汽车。从此以后,汽车进入了一般市民生活,迅速普及开来。流水装配线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汽车制造业。而且使大机器生产的各类产品产量极大提高,成本迅速下降。于是,各类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广告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得到丰富。这个阶段中各种大型文艺演出越来越多,对海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美术领域也十分活跃,立体派、野兽派、未来派、表现主义等一大批现代主义的艺术派别纷纷出现,竞相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广告、海报繁多,也都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值得提到的是:1903年,一部仅长12分钟的无声娱乐影片《火车大盗》开始了商业性公映,开创了电影作为娱乐手段的新纪元。电影海报从此成为商业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二十年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非商业性的海报、招贴画数量很多。英、美等国曾出现过不少招募兵员的征兵宣传海报,苏联更有不少革命的政治宣传画出现。 此时的广告形式仍以招贴、路牌为主,但杂志广告和报纸的分类广告也随着这些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出现了。广告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仍以艺术型为主,比较讲求绘画效果和技法。 美国在第一次大战中并未受到直接影响,经济反而受战争刺激而得到较大发展。广告业发展很快,已明显取代了欧洲列强的地位。美国的广告在发展的早期就表现出强烈的商业化倾向,重视商品信息的传达。在表现手法和广告语言上都和现代广告相当接近。可以说,美国在这二十年中奠定了现代广告的发展基础,开始成为头号广告大国,并一直维持至今。 (三)1920~1940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市场上商品过剩,大量积压。资本家要推销自己的货物,就需要在推销型广告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对广告业的发展倒有一定刺激作用。 危机过后的三十年代,经济得到了回升和发展,许多高档消费品也得到了普及,广告的结构和内容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时装、首饰、化妆品、护肤及洗涤用品,以及汽车和除草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的广告占有很大比例。食品工业发展很快,饼干、糖果、罐头食品也都大做广告。美国在此时取消了禁酒令,酒类和香烟的广告便有了急剧增加。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旅游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宣传风光明媚的海滨、豪华舒适的游艇的广告也就随处可见了。此时美国电影业正值黄金时代,拥有一批享有世界声誉的影星。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喜剧片,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banks)主演的《巴格达窃贼》等都成为名噪一时的巨片,从此,电影广告成为广告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纳粹的上台,军国主义危险的增长在非商业性的海报和招贴画中都得到了反映。此时出现的大量政治宣传画中,既有鼓吹法西斯主义的,也有反纳粹的。 这二十年的广告中,艺术型作品仍是主要的。广告作者中仍有许多是有成就的艺术家,有些广告本身就是一幅很好的美术作品。当然,对商品信息的传达之重视已超过了以往年代,当时的广告总是大力渲染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创造出一个高出当时实际生活水平的“美国梦”境界,满足一般消费者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往年代的广告中也曾采用女性作主题,但那时的女模特并不一定非常美丽,多具有较强个性和特点。这二十年中则越来越注重选用身段优美、容貌俏丽的窈窕淑女作为广告的基本主题,她们漂亮得无可挑剔。而且几乎是千人一面,这成为此时广告的一大特色,而且持续至今。 (四)194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个阶段中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战争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五十年代里,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的欧洲力图恢复。美国则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才真正进入安定发展时期。数目惊人“战后婴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对以后的几十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二十年中,流行音乐发展很快,成为与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等传统文艺演出并行的一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作为摇滚乐先驱的出现,在年轻一代中引起极大的狂热。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苏等国都出现了大量以反纳粹为题材的政治宣传画,发展之快、普及之广、水平之高都称得上是巅峰时期。许多军火工厂,尤其是当时号称“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美国的军火商们(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司徒贝克飞机公司,壳牌石沿公司等),都制作了大量的以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的推销军火和战斗机的广告,其中一些便是采取政治 宣传画的形式。 战后初期,大量广告都是以宁静、和平的景色为背景的,迎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画面上常常出现婚礼、家庭的场面,颇具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五十年代的广告中,艺术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已开始高度重视商业效果。专业广告设计队伍正在形成,出现了许多新的广告手法。除以往惯用的写实主义绘画之外,平面剪贴,超现实主义手段,漫画等表现手法都用得很多,以此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怪异气氛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五十年代后期,随着摄影制版技术的发展,商业摄影由于其方便,逼真等特点,已开始变成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广告手法。 除了以往的漂亮女郎之外,可爱的婴儿和猫、狗等家庭宠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告上。聪明的广告商还常常请影剧明星来作为广告模特,利用观众对他们的熟悉来增强广告效果。 随着报纸、杂志等大众新闻媒介的迅速崛起,招贴和路牌广告已让位于报刊杂志广告。考虑到宣传的对象是读者,因而这类广告在制作上特别强调迎合读者的口味和阅读习惯。强调可读性。这样一来,广告的文字和文案编排就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文字能传递大量信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告的文案编排也和绘画构图一样,成为广告制作中重要的一环。 (五)1960~1980 虽然局部的动乱从来没有平息过,但就整体而言,这二十年中民办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微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大突破,并且在经济领域中非常迅速地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几乎全世界都获得一个较为持久的发展机会。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时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向为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广告已不再单纯是孤立的推销手段,更进而成为所有现代企业保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出发,现代广告正是在这二十年中真正确立起来的。 这二十年中,对视觉传达手段和效果的研究,对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的研究以及对新产品设计的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二十年中,随着大众传播工具新的变化,电视广告又取代了杂志、报刊广告成为主要的广告形式。到1985年,美国全年的广告费用中,电视广告占30%,报刊杂志广告约占17%,电台的广播广告占10%左右,而早年最普遍的招贴、路牌广告仅占不到2%。另外,新出现的直接邮寄广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对广告的需求急剧增加,广告开支的直线上升达到惊人的地步,其中尤以美国广告业为最。本世纪初,美国全年广告开支约为几亿美元,而现在已接近八百亿,相当一些不发达国家全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一些西方企业将总投资的百分之几甚至几十都用在广告上,这种情况在烟、酒、饮料和易耗费品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此外,汽车、照相机,音响视听设备等高档消费品以及劳务方面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在广告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二十年中,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广告设计队伍已经形成,随着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总体规划、文案编排、摄影、绘画、植字、印刷、发行都有专人负责。摄影成了最主要的插图手段,这时也很少用手写,而是大量采用植字手段去完成。艺术绘画型的广告已大为减少,传达商品信息,达到促销目的是现代广告的主要目标。 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广告也出现了“国际型”风格,其创作动机、文案编排、构图、色彩、甚至广告中的白种女性模特都十分相似,尽管在画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感,但却很难判断出国别与民族来。广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尤其在产品广告中表现突出。至于音乐唱片、著名杂志封面、艺术节、世界大展等一类广告,为了突出个性,避免雷同,少一些商业味,则也请一些著名画家以绘画形式来进行设计,如西班牙名画家胡安·米罗(Joan Miro)等人也曾为某些特别的广告做过设计。但这类广告所占比例很小。 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又开始感到“国际型”风格过于商业化、太单调,甚至连模特都是似曾相识,已不容易引起注意,收不到理想的商业效果了。因此在构图和处理手法上,又追求新异离奇,不拘一格、力图使广告有个性、有特点,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国经济地理发展史

中国经济地理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经济地理学为中国经济地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人地关系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宏观区位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全球与地方关系理论、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等[20]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中国经济地理的实践丰富完善了经济地理学理论上,中国经济地理在实践中把人地关系理论、宏观区位理论等基础理论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内容上,中国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在中国范围内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在中国的地域上表现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疑是中国这个区域系统内经济活动的形成过程、现状特征和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研究中国“区域发展与运行”的学科。 1.中国自然地理知识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自然地理是研究中国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乃至与人类相互影响的学科,中国自然地理涉及的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与中国经济地理关系不大,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自然环境与中国经济地理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2.拥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相互充实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之一是地域分工理论,而区划理论则是近代自然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二者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都是分区系统。中国经济地理根据地域分工理论划分产业区域,并依据各自区域优势合理配置资源。

环境地理学的发展史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比较年青的现代科学,但它的发展过程渊源久远,从古代的经济地理资料积累、近代学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现代的经济地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由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始从各方面观察并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逐渐积累经济地理知识。早期有关经济地理的记述,大多见诸历史学者的著作,如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17卷,描述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经济地理志;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叙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市场。以后历代正史编撰均承袭这一体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济地理资料。到九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大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志也开始盛行,此后一千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超过一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公元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伴有地理大发现的活动,从而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夺殖民地资源、扩大世界市场。因此产生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进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由于明初以后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实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未向海外开放,以致经济地理著作仍停留于本乡本土的记述。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经济地理学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斯坦普为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地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理沦是分布论,重点是研究地域差异,战后进入了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地区布局方面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新问题。这种新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加强社会观点、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看作中心任务。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推广,并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方面引进有关理论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数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经济地理学在世界多数国家中已成为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著作在各国所发表的地理文献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各国许多类型的高等院校中,都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并出现了专门的经济地理系和经济地理研究所。一些国家还在政府中建立了有关经济地理调查研究的业务机构。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

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现代科学,但它的发展过程渊源久远,从古代的经济地理资料积累、近代学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现代的经济地理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由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始从各方面观察并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逐渐积累经济地理知识。早期有关经济地理的记述,大多见诸历史学者的著作,如: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17卷,描述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经济地理志;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叙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市场。以后历代正史编撰均承袭这一体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济地理资料。 到九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大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志也开始盛行,此后一千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超过一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公元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伴有地理大发现的活动,从而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夺殖民地资源、扩大世界市场。因此产生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进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由于明初以后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实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未向海外开放,以致经济地理著作仍停留于本乡本土的记述。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经济地理学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斯坦普为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地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理论是分布论,重点是研究地域差异,战后进入了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地区布局方面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新问题。这种新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

中国商帮之首,潮汕商业帝国发展史,为何如此盛产富豪?

潮汕人特别能吃苦,也特别勤劳,头脑特别的灵活,比较善于发现商机而且捕捉机会的能力也特别强,在外地呢,他们也比较团结,能够互相帮助,所以他们越来越好。

谁能提供无线电发展史的资料

什么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电磁谱的一部分,它像水池中的波纹一样像个各方向传播,电场和磁场瞬间变化,以光速进行传播。电磁谱的组成如图1 所示。 1873年麦克斯韦尔建立了电磁场理论。1887年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马克尼发明了无线电,开创了无线电波的实际应用价值。 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从3000Hz到3000GHz。马克尼最初的实验是在较低的频率上进行的。 在马克尼向英国邮政局的官员演示他发明的无线电报后不久,1896年,在船和海岸之间实现了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开创了无线电通信的新纪元。 最初的正常通信应用是在1898年英格兰海岸用无线电报报告派救生艇营救海上遇难者。1901年12月12日马克尼的历史性无线电信号跨越了大西洋。 在马克尼发明无线电报后的几年中,认为只有无线电频谱较低的部分适合无线电通信而且仅能用于有限的用途。直到1938年开罗会议30MHz 以上的频率划分给业余业务和实验无线电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紧急需要几乎一夜就改变了这种观点。在1943年美国军队制定一个频率高达300MHz 的划分规划。 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战争的结果,世界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空间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对无线电通信的需求,频谱的使用和为其划分频率已是必然趋势。 一 .频谱划分的发展过程无线电波的传播是没有国界的,使用中必须有某些规划。各国使用前必须进行协调才能避免相互干扰。飞机和船舶可以到处在世界范围航行,无线电台要能在世界范围工作,遇险和标准时间和信号频率也需全球范围的协调和保护。 频率划分是与管理和核准使用分不开的,国际和国内都是一样的。 频率的使用和设备有密切关系,事先对设备操作进行规划,确保设备和操作的电磁兼容,设备和使用的国际标准化,以及无线电操作的国际保护,使生产和操作者可以在实际使用很早以前做出计划和实验成为可能,并能知道可用的频率。国际划分(统一世界使用)将促进无线电设备的生产和标准化。 国际频率划分 国际频率划分是由国际电联无线电行政大会考虑会员国的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国际无线电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国际频率划分是在1906年柏林无线电大会,指定500和1000kHz频率为船到岸电报的一般公众业务频率。因为只有一种业务,不能叫做频率划分表。 船—岸无线电通信集中在500kHz 开始不久,很大程度上,因为船载天线的共振特性,该频率很快成为全球呼叫和遇险频率,并保持到今天。船—岸电台工作频率围绕500kHz 分组工作在375—550kHz 频段。长距离点到点通信开发200kHz 以下的频率,因为这个数量级的频率的传播特性适合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在550—600kHz 范围开始工作,并在一段时间内与海上移动业务争夺恰好高于500kHz 的频谱空间;但最后确定在535—1605 kHz 频段。这样,在1912年制定了第一的国际频率划分表,正式开始了为各种无线电业务划分频率。 两次世界大战的需要,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扩大,科研和开发的增加,满足这些需求和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空间无线电通信已为加强频谱的使用施加无情的压力,使用频率越来越向高端扩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高频世界范围的无线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对率划分提出强烈的需求—1927年华盛顿无线电大会增加了频率划分。五年后,1932年马德里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30MHz。六年后,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200MHz(欧洲地区),在美洲大陆频谱扩展到300MHz ,供进一步研究和试验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频谱带来新的应用,例如雷达,民航需要瞬时和可靠的全球通信有巨大的扩展,广泛使用双向无线电,FM/TV 广播和微波中继通信。仅美国军队具有一个频率高达30 MHz 的频率划分计划。这些新的需求和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以来九年的发展导致1947年大西洋城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10.5GHz 并且无线电业务扩展到15种。 空间活动的开展,成功的建立了卫星通信系统,对射电天文兴趣的增加,用于无线电导航和定位的雷达需要更多的频谱,船载电传和传真系统的需要达到了顶点,在1959年和1963年日内瓦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40GHz,无线电业务增加到26种。1971年日内瓦空间业务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275GHz ,增加了大量新的卫星业务,无线电业务已达41种。1974年日内瓦水上移动业务无线电大会对划分表也作了修改。1977年日内瓦广播卫星大会对有关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8年日内瓦航空业务大会对航空业务频段作了修改。 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对划分表作了全面修改,频段扩展到300GHz ,业务增加到46种,1982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1983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3),1985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5),1987年日内瓦高频广播规划大会(HFBC-87), 1987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7)和1988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8)对相应业务频段进行了修改并做出相应业务规划。1992年马拉加-托雷莫里诺斯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WARC-92),1995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5)和1997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7)对频率划分表都作了重大修改并于1998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频率划分扩展到400GHz。 2000年伊斯坦布尔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增加第三代移动业务频率划分。我国新的频率划分表就是根据1998年版频率划分表和WRC-2000的修改意见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的。http://www.gzrm.gov.cn/pages/plglshow.asp?id=35

谁了解商业地产的详细发展史?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史。   第五阶段:房产泡沫即将破。

求手机的发展史 (手机每一代名称,介绍)

第一款揭盖式手机 摩托罗拉8900 再模拟信号时代,人们所持有的都是超大个的防身级别大哥大,那样的手机低级大,不利于携带,同时重量也不小,说其是凶器一点都不为过,再者是,那样的手机键盘没有保护,也没有我们现在的手机键盘所功能,如果您把它放在包里,不小心碰到某个键而拨出电话是常有的事情。而这款手机就创新的加入了揭盖,有效的防止了这种状况的发生。第一款揭盖式手机 摩托罗拉8900 这款摩托罗拉的8900就是第一款采用揭盖式设计的手机,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千万不要小看它哦,它可是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贵族,因为该机的最高售价成曾达到3-4万元,如此价格,就是现在的大部分手机都比不了的。第一款内置天线手机 汉诺佳CH9771 内置天线手机再现在早就成为了一个标准,再市面上,你要是看到哪款手机还顶着个大大的圆圆的“烟囱”,所好听点那叫复古,说难听点就是老土,可是现在的造型再GSM网络刚刚推定的时候还是一种设想,而这种扔掉“烟囱”的设想,就被汉诺佳的CH9771实现了。第一款内置天线手机 汉诺佳CH9771 汉诺佳推出的这款CH9771由于采用了硬朗的设计,缺乏必要的亲和力而再中国市场上并不成功,但是这款手机却有着符合机械控制和人体工程学的S型设计,让你能够很好的掌握它,但是体重也达到了惊人的168g,虽然它没有取得成功,但是突破性的采用了内置天线设计却已经沉入人心,使得以后的手机通通采用了如此设计而取得巨大的成功。第一款折叠式手机 摩托罗拉掌中宝308c 针对于手机的外形,摩托罗拉可谓是精心准备,再现在来说超薄手机就是他们推出的,并且也赢得了一个满堂彩,而再90年代初期,摩托罗拉同样为我们带来了新奇的造型,就是一改往日手机的板砖造型,而率先推出了创新的折叠式手机,这种经典的主流样式也一样沿用至今。第一款折叠式手机 摩托罗拉掌中宝308c 什么是经典,就是不仅仅难以被人们忘怀,同时还要推动手机的发展,而这款摩托罗拉308c就绝对能够做到,它创新的折叠式设计对于手机外形发证影响深远,而摩托罗拉C308c所具有的红、蓝、紫、黄、灰五种颜色也带来了手机外形色彩的革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黑色直板了,同样的能够具有多彩的颜色和靓丽的造型,而摩托罗拉308c也成功成为了那个时代时尚人们的宠儿。第一款滑盖手机 西门子SL1088 直板、折叠、滑盖都是现在的主流外观样式,尤其是滑盖手机,作为新生代来说,生命力尤其强横,各大产商再近年纷纷推出属于自己的滑盖手机,而其中,三星这个世界五大厂之一尤其喜欢这个造型,他们的滑盖做工再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前卫的。第一款滑盖手机 西门子SL1088 但是,你又是否知道第一款滑盖手机早再1999年1月就上市了呢,但是,这款手机由于再当时设计过于前卫,从而影响了其销售量,过早的下世了,就连设计者都承认这是一款失败的手机,根本没人会料到时隔几年以后,滑盖会成为经典。这款SL1088尺寸为129×50×26mm,重量185g,该机还具有一块儿3色的屏幕。

电信网发展史

19世纪30年代,有线电报通信试验成功后,用电磁系统传递信息的电信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兴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电报的发明和应用、电话的发明和应用、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等四个时期。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 电报的发明是电气通信的开始,人们利用电报,可以远距离快速地传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创造了电报通信用的莫尔斯电码,1837年他得到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研制出了电磁式电报机(后来被称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并在纽约试验成功。此后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和莫尔斯电码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报最初用架空铁线传送,只能在陆地上使用。1850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1866年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后来,各大洲之间和沿海各地敷设了许多条海底电缆,构成了全球电报通信网。 电报技术发展至今已近 150年。电报设备从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发展到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电报传输也从有线传输发展到无线电传输,从直流电报信号传输发展到多路音频载波电报传输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电报通信进一步向着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出现了直接传送文字、图表、照片等信息的传真电报。 电话的发明和应用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A.G.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有了电话,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交谈。最早的商用电话局于1878年设立于美国纽黑文市,有21家用户。1880年许多城市之间也架设了电话线,开通了长途电话。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电话局。早期的电话机非常简陋,通话的声音不很清晰,通话的距离也不远。炭精粉送话器的发明,传输话音的单铁线改用双铜线,使通话质量有所提高,通话距离有所增加。1899年美国M.I.普平教授成功地采用了加感技术,使利用电缆传输电话的通信距离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以后,利用电子管制成的增音机,实现了长距离电话通信。电子管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以后,大大超过了原有火花式发信机,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越洋通信采用短波无线电比海底电报电缆更为经济方便,不但能通电报,还可以通电话。在这期间,电话交换技术亦有很大发展,最初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最多只能有几百号电话用户,随着用户的增加,出现了共电电话交换机,可有几千号用户。1889年A.B.史端乔发明了自动交换的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可以装更多的用户电话,不但使用方便,并可节省许多话务员。随后,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半电子制电话交换机等自动电话设备也相继问世,促使电话通信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 19世纪90年代,电话通信已相当发达,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装置了自动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更多了,同时长途电话的需求亦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长距离传输设备,要求架空明线和长途电缆能增加传输电话的能力。在这样情况下,1918年出现了载波电话,在一对铜线上可开通4路电话。1941年开始使用的同轴电缆上可以开通 480路电话,随后发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万多路电话。50年代初,无线电通信采用微波接力方式,由于它建设速度快,成本低,可节省大量铜和铅,能越过无法敷设电缆的地区等,很快就被各国采用。微波线路上也可装用1800~2700路载波电话,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轴电缆和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为建设全国自动长途电话网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网路。国际电话的自动化,由于卫星通信的发展和海底同轴电话电缆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广。 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 1939年英国人A.H.里夫斯发明脉码调制,可以将长期以来电话通信使用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但当时采用电子管,成本过高,难以推广。1948年晶体管发明后,1962年才制成了24路脉码调制设备并在市内通信网中应用。60年代集成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脉码调制方式变为简单易行。1975年脉码调制设备已复用到4032路。同时存储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机亦已研制成功,具备了由模拟网发展到数字网的条件。采用数字通信对电报和数据通信有更大的优越性,一条数字电话电路可以比模拟电话电路传递效率提高十几倍至几十倍。在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时代,数据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现代传输设备如光纤通信是传送数字信号的,卫星通信如使用数字信号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网正由模拟网向着数字网方向发展。各种电信业务,包括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象等将合并在一个通信网内。这种通信网称为综合业务数字网。 中国电信的发展概况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敷设水线(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立华洋德律风公司装设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的同时,在青岛设立邮电局,经营邮政、电报、市内电话业务。1900年,丹麦人C.O.P.濮尔生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际,在天津装设电话,通达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电话线延伸到北京。从1905年起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京津、津沽电话,淞沪岸线、上海至烟台、大沽和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水线,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以及大东、大北、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电报收发处等。在外国侵占中国电信权的同时,中国也自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业务。 自办电报: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台南至旗后(今高雄)兴建了军用电报线。1879年又在天津与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间架通了军用电报线。1881年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长3075华里,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并在沿途设立 7个电报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经营公众电信业务的开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资,把电信建设和经营改为官督商办。到1902年,陆续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广州、南京至武汉、武汉至重庆等电报线。同时,在20几个省区也建设了省内电报线,连通了绝大多数州府以上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开办了公众电报业务。到1935年全国建成电报线17.3万多公里。中国自开办电报业务以来,装用的都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01年后开始使用韦斯登自动收发报机。40年代初,在少数城市开始装设电传打字电报机、载波电报机和相片传真机。 自办电话:1899年清政府规定由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装设了市内电话,全部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为自动电话交换机。1935年全国已装市内电话共 8.5万门,其中有官办,也有商办的。1905~1934年陆续建成近距离长途电话线路 2.7万多公里。1935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间建设铜线线路3000多公里,装用话音增音机和单路载波电话机,开通远距离长途电话。1937年后扩大到其他各省并使用三路载波电话机。 自办无线电通信:中国的无线电台建设是从军事通信开始的。1899年两广总督在广州总督公署、马口、前山等要塞及较大军舰上架设无线电台。北洋舰队于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营和 4艘军舰上分别装设无线电台。1907年为解决崇淞之间的直达通信,在江苏省吴淞、崇明装设无线电台。1912年起,陆续在北京、张家口、武昌、福州、广州、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奉天(沈阳)等城市建设了无线电台。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设厂制造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短波电台。1929年起在上海枫林桥、真茹、刘行建设国际收发信台,装置大功率发报机。1930年起,该台陆续与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西贡、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地建立了无线电直达电报电路。这时,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192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党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赣东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形成一个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线电通信网。 新中国的电信建设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地建设和恢复了北京至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长途电信线路。195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干线上开通12路载波电话,60年代开始建设60路对称电缆载波系统。1976年初开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间的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线路长达 1.4万公里,通达全国19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担负了电话、电报通信、报纸传真和电视、广播节目的传送任务。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光纤通信系统,并在市内电话局间中继线路上试用。随着电信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项电信业务和通信能力有了相应的增长。中国1949年及1983年电信业务量和设备情况见表。

中国酒文化发展史是怎样的?

我国酒类品种繁多,名酒荟萃,酒与中华文化、养生保健密切相关,因此历代都有论酒专著出现。周武王灭掉商纣后,建立了周王朝。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其年少,由周公旦辅佐。为了汲取商因酒败亡的历史教训,使周王朝政权更加稳固,周公曾作《酒诰》以警戒之。随着春秋至秦汉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酒文化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大臣曹操将家乡亳州的“九酝春酒”以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刘协,御医认为有健身功效,自此“九酝春酒”成为历代贡品。在魏晋时期,文人饮酒之风极盛,出现了有名的“竹林七贤”,他们是晋代的7位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刘伶还写了一篇著名的《酒德颂》。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文化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唐代由于疆土扩大,物质财富的增加,而粮食的储积对发展酿酒业提供了前提。再加上唐代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酒类品种更加繁多,并由此开创了唐宋“诗酒文化”,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都颇有酒名,并且有“饮中八仙”之说。宋代的酿酒工业,在唐代普及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宋仁宗时期,窦苹著有《酒谱》一书,他杂取有关酒的故事、掌故、传闻计14题,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称、酒的历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饮器、传说、饮酒的礼仪,关于酒的诗文等,内容丰实,多采“旧闻”,且分类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对北宋以前我国酒文化的汇集。

百年电力发展史

  这是一个令世界惊异的“速度之变”:不到5年的时间,中国电力装机连续实现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7亿千瓦四次大的标志性跨越。  这更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30年,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  无论是规模速度的迅猛增长,还是深刻的体制之变,都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电力工业所实现的巨大跨越,不仅创造了自身的发展奇迹,更成为中国30年非凡巨变的一个缩影。  发展速度的“惊人一跃”  随手打开电视与空调;在夜色中尽情欣赏都市的霓虹璀璨;乘坐快捷的电气列车进行一次放松之旅……  在享用充足电力的惬意中,人们也许只会在突然之间,才会感受到一种难以置信的变化和速度——一个国家,在126年漫长电力历史中的一段“惊人一跃”!  起始于1882年的中国电力工业,至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  从185万千瓦,艰难地攀升到1978年的5712万千瓦,中国用了整整29年的时间。  历史,记载下了真实的蹒跚,也同样纪录下一段翻天覆地式的巨变!  1978年至今,在几乎同样的时间跨度中,“速度、对比、巨变”,成为异常醒目的突出主题:  2007年底,中国发电装机规模已达7.18亿千瓦——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12.6倍。  激荡的岁月,辉煌的巨变中,数字的强烈对比几乎无处不在:  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首次达到1亿千瓦——从新中国成立算起,用了38年。但从1亿千瓦发展到2亿千瓦,已大幅度缩减为8年时间……而从5亿千瓦发展到6亿千瓦、7亿千瓦,都分别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从1996年起,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  1978年,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仅为23.05万千米,到2007年底,已达110.63万千米;除西藏、新疆、海南及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  持续、快速、稳定的电力增长和电网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更为中国经济列车的飞快前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统计,全世界只有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达到过年投产装机容量近5000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部负责人薛静说,“中国的年投产装机容量和增速,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记录。”  “体制之变”影响深远  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中国电力巨人深刻的“体制之变”。  “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没有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市场化改革,电力工业要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说。  历史,清楚地刻下了中国电力巨人不断变革、去旧履新的足迹:  1981年12月,山东龙口坑口电厂正式开工兴建,这是全国第一座中央与地方集资兴建电厂;  1993年,国务院证券委批复同意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到美国发行股票。次年,两公司成为中国内地在纽约上市最早的企业;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撤销电力工业部;  2002年6月,最后一个跨省电业管理局——华中电业管理局被撤销,标志着我国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50多年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  同年12月,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小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电力投资集团等——厂网分开、发电侧充分竞争的格局正式形成;  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运机制的意见》出台,标志着备受各界瞩目的电煤问题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一大步……  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电价制度改革、电力资产重组、政企分开改革……不断的变革中,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政府调控、机构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体制格局展现在世人面前。  深刻的体制机制之变,清除既有“积弊”,更催生出无穷的活力:从组建至今,5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翻番增长,国网、南网等迈入世界500强企业。  实力之变:在世界舞台崭新“亮相”  2008年3月14日,中国华能集团全资拥有的中新电力公司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收购大士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  这次3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使作为中国5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集团,一举拥有新加坡电力市场26%的市场份额。  这并非中国电力企业的首次海外收购——此前的2003年,华能集团以2.27亿美元中标,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OzGen公司50%的股权。  从改革初期的电力投资匮乏,到实施跨国境外收购,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电力工业的整体实力在30年中所完成的非凡巨变。  截至目前,我国电力工业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程承包、委托运营等境外业务。2007年,电力行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逾155亿美元;国家电网公司的境外企业达到12家,累计投资额达6770万美元。  事实上,海内外人士已经清晰地注意到: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中国电力与周边国家的跨国能源合作,工程项目合作、流域资源开发合作等正接连展开。在国际电力事务中,中国正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发展模式之变:一个电业大国的崭新起点  与装机规模的突飞猛进相比,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日益清晰显现的“发展模式之变”无疑意味深长。  2008年8月,中国最大的“风电巨子”国电龙源集团风电装机成功突破200万千瓦——这一风电规模,在亚洲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从风电装机44万千瓦,到突破200万千瓦,这一企业仅用了3年的时间。  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透露,世界上首台使用AP1000技术的核电机组——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将于2013年11月投入商业运行。  无论是龙源集团引领的“追风时代”,还是“国家核电”成立所折射出的崭新核电方略,都是中国电力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是:2007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605万千瓦,跃居世界第5位;水电装机1.4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不仅如此,在节能减排、上大压小的行动中,仅2007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远远超过原定1000万千瓦的计划。目前,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已成为“绝对主力”,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投运。  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56克/千瓦时,比1978年下降了115克/千瓦时。  “从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到着力发展‘清洁电力",发展模式上的深刻变化意义深远。不仅将有效改善我国电源结构,更将为保护碧水蓝天、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龙源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说。  经典中国·辉煌30年:电力工业三十年大跨越  人民日报  发展速度创下世界电力发展史纪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走过了一条辉煌的改革发展之路,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  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电力装机总量只有5712万千瓦,这个数字只相当于2007年全国新增机 组的一半左右;全社会一年的用电量仅2566亿千瓦时,这个数字仅仅是现在全国一个月平均用电量的90%,或只相当于2007年山东省一年的用电量。而30年后,我国装机总量已达到7.18亿千瓦,发电量达到3.26万亿千瓦时(2007年底数字),分别是1978年的12.6倍和12.7倍。截至2007年底,我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变电设备容量也分别是1978年的4.8倍和19.3倍,绝大多数省、区、市行政村通电率都已达到99%以上,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38%。  从1996年起,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首位。2007年底,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大致相当于世界前10位电力大国中的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和英国5个国家发电装机容量的总和。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电力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共用了38年时间;从1亿千瓦发展到2亿千瓦,用了8年时间;从2亿千瓦到3亿千瓦,缩短到5年;从3亿千瓦到4亿千瓦又缩短为4年;从4亿千瓦到5亿千瓦,则只用了19个月;而发展到6亿千瓦和从6亿千瓦发展到7亿千瓦,我们都分别用了不到12个月的时间!  据统计,全世界只有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达到过年投产装机容量近5000万千瓦的速度。因此,我国年投产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电力工业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  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电力结构不断优化,电力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20万千瓦火电机组。10多年前,30万千瓦火电机组尚需进口。而到2007年底,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已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50.15%和21.53%。目前,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已成为电网的主力机组,并逐步向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发展。到2008年9月底,全国已有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运。  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大提高。到2007年底,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从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356克/千瓦时,按照目前的年发电量计算,仅煤耗下降一项每年节约的电煤就多达7亿吨左右。同时,随着产业的进步,电力减排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火电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已占全国煤电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一批电厂已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电网技术等级也不断提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了500千伏为主(西北地区为330千伏)的电网主网架。除西藏、新疆、海南及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跨区跨省送电稳步增长。750千伏输变电线路投入运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千伏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更高等级输电发展阶段。  在电力工业全面升级的同时,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比如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和水平迅速崛起,水电站控制自动化水平、大坝建设等重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等其它领域也同样取得突破。核电已经从最初的完全靠技术引进,到目前已经掌握了30万千瓦、初步掌握了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也发展迅速,技术开发取得实质进展,产业建设初现规模; 电网技术也跨上新的台阶,超高压交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千瓦特高压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在工程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不仅在装机总量和发电量上是世界大国,而且电力装备业也已经全面崛起,并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改革开放是电力工业高速发展助推器  电力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可以说,每一步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效率低下。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龙口电厂集资办电的突破,为电力工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当时,为加快电力行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推动了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通过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鼓励地方政府办电(征收每千瓦时2分钱电力建设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投资电力)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办电的积极性。到90年代中期,各类独立发电企业拥有的装机容量已接近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一半。而集资办电热潮导致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到1996年,全国缺电局面已得到扭转。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此轮改革的标志是撤销电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并按照公司化要求,开始自主经营。同时,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从2002年底起,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体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实施厂网分开,并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此轮改革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组建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正式登场。这一竞争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使得电力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以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国电集团为例,2002年集团组建初装机规模为221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151亿千瓦时,而目前装机规模已经达到63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28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近两倍和一倍。  也是在此轮改革的初期,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再次出现的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但是五年后,改革成果再次显现。到2007年下半年,全国缺电局面得到扭转,电力供需再一次实现了基本平衡。(记者 冉永平)

手绘效果图的发展史

手绘效果图的技法是在古老建筑学发展史上,文艺复兴的那时候建筑师是全才,他们可以把设计和表现融为一体;米开朗基罗是建筑师也是工程师;同时是画家、雕塑家在建筑教育上的始祖布扎的理论中。现在随着现代手绘效果图的发展,社会是很需要精致性的设计,从一些意义上来讲,它是需要精细的分工,各自发挥所长的就业模式,西方的国家也早已经这样做了。最近的十年来,计算机和软件的成熟都孕育了一批优秀的计算机绘图技术人员,国内外也早已经出现、国内的近些年也是开始出现了许多专业的效果图和模型事务所,可以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工作者队伍,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工作是对建筑师创造性工作的再创造。

汽车发展史上,有哪些曾经经典,而后被淘汰的设计?

跳灯,但它会对人带来二次伤害;单根雨刮,生产成本太大。

中国近代发展史

原子弹,氢弹卫星

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是( )

【答案】:C壬戌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它是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

【答案】:B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概率论与统计是什么关系? 发展史上,先有概率论?还是先有统计?

统计是应用,当然是先有统计,但对于统计的理论解释-概率论,在集合理论建立后,经过若干年,在1943年左右,有kolmogorov建立了概率的理论基础。

福建晋江发展史

 2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毫无制鞋传统的晋江竟会与鞋子结下不解之缘。20年后的今天,晋江成为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5亿多双,年产值近200亿元,出口量3亿双,出口创汇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起晋江鞋业,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陈埭镇。作为晋江经济重镇,陈埭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晋江经济的缩影。陈埭的发展一直循着鞋业发展的上下游拓展延伸,现在人们只要提起陈埭就会想到这里的鞋,提到制鞋人们也会想到福建的陈埭。专家称,陈埭的发展史是产业、品牌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生动例子。  鞋产业的起步  陈埭镇面积38.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  陈埭的发展就缘于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举。1979年春,林土秋等14人每人出资2000元,开办了一家服装鞋帽厂,产品卖得很好。县乡党委及时制定措施,鼓励农民利用“三闲”(多余资金、空房、劳动力)发展副业致富。很快人们纷纷仿效,一把钉锤、一张桌子、一把剪刀、几台家用缝纫机,简易的厂房,简陋的制鞋工具,陈埭制鞋业就这样起步了。  陈埭的鞋厂在模仿和相互模仿中成长,陈埭人跑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店,把认为比较好的皮鞋款式买回来照着做。鞋厂数量逐年增加,鞋厂规模也不断扩大。到1984年,陈埭有鞋厂700家,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  但由于鞋厂技术、设备都比较低下,鞋子质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卖到北方市场的鞋,由于空气干燥、气温低而开裂的现象比比皆是,“星期鞋”、“过街鞋”大量涌现。陈埭镇鞋业一度走入低谷。  此时,陈埭人开始悟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质量上,陈埭兴;质量下,陈埭衰。”1987年陈埭镇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与有关部门联办了全国第一家鞋塑质检所,开始对鞋类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陈埭开始走上质量兴镇之路,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形成块状经济  许多专家认为,陈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产业呈模块化布局,并呈良性发展势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解决农村工业发散性发展,导致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离散度大、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陈埭就坚持把突出产业特色作为提升内涵和功能的主要内容,使这里的企业呈现高度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呈现模块化生产格局。群落内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不大,但有几千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镇内企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产品生产按照价值链分工协作,一种产品增值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即从原料、生产、装配、销售过程及其每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大都由不同企业来完成。在陈埭,有些企业专门生产塑料鞋、凉鞋、旅游鞋;有些企业专门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鞋盒等;这里还可以方便地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  在镇内,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如手工工场、小业主制企业、虚拟企业、向最终用户和外包公司出售产品的综合性大企业,以及为区域产业提供信息和市场支持的服务机构等,都能生存和发展。各个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达到区域合理分工和效益最大化,使陈埭的区域产业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从依靠外来资源办鞋厂,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制鞋产业集群,陈埭镇缔造了一连串的数字神话。2003年陈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8.5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同时,陈埭的企业还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枚、中国名牌产品3枚、福建省名牌产品7枚、福建省著名商标21枚。其中11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  专业市场拉动  陈埭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专业市场的拉动。由于早期大多企业没有实力独建营销网络,必须依靠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于是各产业集群周围便形成一批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繁荣又会催生新企业,在生产与市场互动中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陈埭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陈埭鞋材市场已经长大了。统计数据表明,陈埭鞋材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市经营,年交易额超4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目前,一片规划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集展示、贸易、信息技术交流为一体的晋江鞋业市场也已出现在陈埭的繁华地带。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人来陈埭都要问一个问题,陈埭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吗?陈埭镇有关负责人的回答是,这里正在从企业“自行摸索前进”发展到“政府引导、企业有规划发展”的阶段。当前,陈埭镇正在实施“抓大、扶优、带小”的战略,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同时还将扶持发展中介、劳务、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陈埭的明天,我们相信会更好。

福建晋江发展史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上半年,晋江市用电量达25.62亿千瓦时(不含泉州直供区),比增22.36%;全市利用外资增幅逾2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等增幅都逾30个百分点。   盘点这些,我们看到,晋江市经济在更高平台上又实现了更快发展。   品牌支撑   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打造“品牌之都”。从创业的冲动———仿造,到“加工”的甘苦———贴牌,再到品牌的觉醒———自创,这是晋江人造牌的路程。   去年,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明确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思路。10年前的晋江,难寻名牌产品身影。而今,晋江却成为正在崛起的“品牌之都”。这个面积仅占全省1/200的县级市,竟云集了10项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24项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分别占全省的1/3和1/5;拥有8项“国”字号的“鞋都”、“强市”、“重镇”等产业品牌……   文化创新   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创新。晋江人过去常讲“爱拼才会赢”,现在则加了两句话———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   今年4月8日,晋江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企业文化创新暨千万重奖品牌企业大会”,拿出1824万元奖励2003年度创牌、认证、采标企业。而这个举动背后的一个意图是让企业明白这样一个文化名词:企业文化。现在,很多晋江人都认识到:管理小型企业靠权威,管理中型企业靠制度,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   晋江企业要树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晋江市领导认为:晋江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汲取本土文化精华,又要努力做到兼容博纳、汲取百家之长,并加以构建与创新;晋江企业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确保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为此,晋江市着力解决:在发展观念上,重经营实践轻观念创新,重埋头拉车轻抬头看路;在经营战略上,重眼前功利轻长远目标,重一时利益轻百年基业;在企业制度上,重家族血缘轻制度创新,重单打独斗轻联合协作;在文化构建上,重高薪挖才轻团队文化打造,重高层管理轻基础建设;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应轻品牌文化内涵,重广告包装轻品牌整体战略。   产业聚集   陈埭的鞋子、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装、罗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东石的雨伞……在晋江,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晋江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   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   10年前,晋江曾推出“六五”规模工程,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育出5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而实际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去年底,晋江超亿元企业已经达100家,上5000万元的有18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2%。现在晋江又锁定了新的目标,准备用5年的时间,扶持出50个营销收入达10亿—50亿元的企业。·王建新·

京戏脸谱形成和发展史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求轮船的制造材料发展史,详细,谢~

tt

京剧的发展史是什么?

一开始这种剧种始源于乾隆时期,后来不断演变,也经历了没落时期,在新中国建立后,再次焕发光彩,被誉为国粹。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

(我不晓得神话算不算--)上古的神话先秦的山海经(部分内容)先秦的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的“话本”明初的“拟话本”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楚辞、汉赋、元曲唐诗宋词。

中国诗歌发展史是谁写的

很逗人都写,不好说,比如: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这就是了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寻一中国诗歌发展史论文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苏轼的浣溪沙、水调歌头,曹操的观沧海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A、初唐时期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B、盛唐时期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代表作品《过故人庄》《春晓》。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代表作品《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 C、中唐时期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韩愈、孟郊、李贺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D、晚唐时期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1)宋诗的发展 北宋初期的诗歌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北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 在这里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欧阳修的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欧阳修作诗,力矫西昆体的不良诗风,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欧阳修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2800多首。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作了尖锐揭露,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传统。梅尧臣诗更值得注意的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 “平淡”为终极目标,追求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宗杜,学习杜甫关心政治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写实精神。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晚年,王安石沉溺于佛释。前期诗歌中洋溢着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屈的斗争精神已逐渐消退,心情渐渐趋于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大量的写景诗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上走上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 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坎坷的人生遭遇,“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丰富阅历,使苏轼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反映现实时,苏轼直接把诗歌作为向政治反对派作斗争的工具,“讥讽朝廷政事阙失”(《乌台诗案》引苏轼语)。苏轼歌咏自然的作品非常多,内容也十分丰富,还带有深厚的自我感情,美学情趣也显得更为高雅。苏轼一些写景诗以及由此生发的哲理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义蕴无穷。苏轼在继承前人,特别是韩愈、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基础上,于诗中发表议论,且表现得更自觉、更成熟。 北宋后期的诗歌: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苏北宋后期,苏门弟子相继崛起。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黄庭坚论诗,强调推陈出新,要求诗人志向高远,勇于创新,有自成一家、压倒前人的气势。黄庭坚论诗,要求诗歌创作要象杜甫那样“句律精深”,又能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因而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南宋诗的发展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诗人们也从此逐渐放弃了江西诗派“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条条框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 南宋诗的发展,一般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代表,宋诗创作继北宋后期之后,出现第二个繁荣发展时期。 南宋前期的诗人,大多出入江西诗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苏轼、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南宋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歌创作有“尊杜”、“宗黄”开始转向师法自然,逐渐摆脱江西诗派末流的影响,表现出独创意识的觉醒;二是诗歌面向生活,创作题材有所扩大;三是忧时伤乱,爱国主义成为诗歌的主题。 南宋后期,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袤“中兴四大诗人”虽以卓越的诗歌成就力矫江西诗派末流之弊病,成为南宋诗歌的突出代表,但他们的诗基本上还是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仍是对宋诗传统的发展。 宋亡前夕,国难当头,民族忧患意识使一批爱国诗人崛起于宋末诗坛,文天祥、汪元量、等爱国志士,奔赴国难,抒坚贞不屈之志,发“黍离”、“麦秀”之思。宋诗至四灵、江湖,本已出现“衰气”,而宋末爱国诗人却以时代的悲歌为宋诗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最后一页。这是历代诗坛所罕见的景象。 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 杨万里思想可称述者,大致有三:一是具有较强的爱国思想,力主抗敌御辱;二是有较强的爱民思想,主张轻徭薄赋;三是有较强的理学思想,终身服膺正心诚意之说。从内容和题材来看,杨万里最擅长的乃在描写山川风光、自然景色,其次在于描写日常生活的片刻感受,他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很少表现尖锐、深重的人生感受,即使有一些表现国事、表现民生的作品,也不如陆游、范成大等人的作品表现的那样直率。 范成大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诗歌的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泛,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他的诗歌从多方面生动而深入地反映爱国思想,虽不像陆游那样慷慨激昂,但表现得却相当广泛。特别是在使金时所作的七十二首绝句,真实地记录了沦陷区的实际情况,抒发了收复河山的豪情,批判了宋王朝丧权辱国的罪行,反映了中原人民眷恋故国的感情,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残暴行径。而贯穿其中的中心思想,是对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代表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陆游的诗歌 陆游的诗歌创作和他的生活经历有紧密的关联,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 陆游诗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的吟咏。陆游的爱国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把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主题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以表现民族意识为主要内容、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的一类作品构成了陆游诗歌的主旋律,那么,陆游还有不少诗歌以细腻冲淡的笔法、闲适恬和的情调,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它构成了陆游诗歌的另一种旋律。这类诗歌往往以平和朴素的韵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读者,使之在细细的品味涵咏中感受诗人的人生情趣和审美理想。 文天祥与宋末遗民诗 蒙古人崛起后,经过反复的战争,终于摧毁了南宋政权。这场巨变使一大批诗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宋亡前后,爱国诗人们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其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这一类诗人以文天祥为代表;其二是眷念故国、宁为遗民,不肯降附新朝.他们用以报国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都能在民族危急的时刻保持民族气节,他们的诗歌都是用血泪凝结的悲歌,风格都有慷慨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群体。 文天祥的诗歌以元人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为界,分为明显的前后两期。他自言:“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目的在于“使来者读之,悲予志也”(《指南录后序》),也是为了使“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集杜诗自序》)。 时代的巨变,使许多文人无法再沉浸于恬淡闲适的人生情趣中,也无暇在追踪古人的风格技巧和雕琢字面中悠然吟唱。于是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写自然涌发的“哀”与“愤”的情感,成为宋元之际遗民诗的基本特点。这些爱国遗民诗,抒亡国之痛,发故国之思,沉痛悲哀,泣血吞声,使南宋后期诗坛缺乏激情、气骨衰弊的习气一扫而空,诗人们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尊严,从而为宋代文学画上了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句号。 词的发展 词,起源于唐代民间,称“曲子词”,后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种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时期,这种诗歌体裁渐趋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到两宋时代大发展,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宋代以词名家的人很多,如张先、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陈亮、姜夔、等等。 词,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等别称。它是一种格律诗的样式,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还叫“长短句”。习惯上又把词分为三类:58字以内的称“小令”,59字至90字的称“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后两种不多见。每首词都有词牌,如《如梦令》、《蝶恋花》、《木兰花慢》、《贺新郎》之类,原来是曲调名称,后来词和音乐脱离,这些词牌便只成了填词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进任何内容,所以词牌不是标题,和内容无必然联系。 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的,并认为这是词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词仍是这样,多写花月闲愁之类的有闲阶级情感。其中也有写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柳永是北宋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位词人。他官当得很不顺利,失意无聊,就和歌儿妓女混在一起,过着颓废放荡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写作,善写羁旅别情,发展了“长调”词,语言通俗流畅,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 周邦彦在北宋词人中修养很高,名气很大,学习他的人很多。他属于婉约一派,多写男女情思。他的写景的词,清新淡雅,富有美感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两个时代的人。她与丈夫赵明诚(学者)年轻时有过一段极为幸福的生活。北宋灭亡后,夫妇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无聊中度过后半生。她的词语丽意新,通俗流畅,独标一格。国破家亡流落南方后,词中多写身世飘零之感,凄苦动人。 对宋词,人们习惯上把其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早期的词,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属婉约派。到苏轼出现在词坛,词风为之一变,他学博才大,拓宽了词的境界,凭吊古代人物,抒发爱国怀抱,描绘农村风光,笔力纵横,气势粗豪,成为豪放派的开山祖。 南宋词 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到南宋时代才大发展起来。被金人赶到江南的文人们,看到山河破碎,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再也无心留连光景、嘲风弄月,而把一腔爱国衷情倾注在词作中,写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 在豪放派词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弃疾。在词人中他与北宋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 最能代表他词作风格的要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时代仍有部分词人沿婉约派的路子走下来,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写了许多哀婉缠绵、情感低回的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姜夔。代表作品《暗香》、《疏影》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新疆民族宗教的发展史

新疆几个主要民族宗教信仰变化情况 1ue010 *** 尔族 *** 尔族的族源主要为漠北回鹘和新疆塔里木流域绿洲的土著,其宗教信仰在现代 *** 尔族形成之前也各有不同。 漠北回鹘长期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唐代中叶接受摩尼教,并奉为国教。 回鹘西迁之后,曾先后接受祆教、景教和佛教。 此时回鹘社会成为多宗教信仰社会,大多数回鹘信仰佛教。 塔里木流域的土著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即已接受佛教,公元5世纪部分人接受了祆教,与佛教并存。 公元6世纪摩尼教传入塔里木流域,部分居民接受了摩尼教。 公元7世纪又有部分人接受景教。 在 *** 教传入之前,塔里木流域绿洲的居民以信奉佛教为主,塔里木绿洲上的居民,长期将佛教奉为国教。 10世纪初,随着喀喇汗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改宗 *** 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居民和西迁之回鹘逐步皈依 *** 教,并逐步融合,形成现代 *** 尔族。 *** 教也逐渐成为 *** 尔全民信奉的宗教。 2ue010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古称乌孙,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2世纪起信仰佛教。 公元8世纪已有少数哈萨克人接受 *** 教,但为数极少,未对哈萨克族社会生活造成影响,直到16世纪 *** 教才成为哈萨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3ue010蒙古族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信仰佛教,13世纪以后改信藏传佛教喇嘛教。 直到今日,藏传佛教仍然是新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13世纪以后有部分蒙古族皈依了 *** 教,但这部分人以后逐渐变成了现代 *** 尔族。 4ue010柯尔克孜族我国柯尔克孜族最早信仰萨满教,是全民共同信奉的宗教,以后改信了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 10世纪以后有少部分人信仰 *** 教,直到17~18世纪叶尼塞柯尔克孜人举部西迁之后,大部分柯尔克孜人逐步皈依 *** 教,但居住在北疆额敏等县的柯尔克孜族仍有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部分柯尔克孜人仍信奉萨满教。 5ue010塔吉克族最早信仰萨满教,公元前2世纪在新疆最先接受佛教,公元4世纪接受祆教,公元8世纪皈依 *** 教。 这些历史事实证明,新疆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并非一教独专

极简浮世绘发展史

浮世绘,就是日本的风俗画或版画。"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因此,浮世绘的字面意思为"虚浮的世界绘画",主要描绘世间风情的画作。 浮世绘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初期、鼎盛时期、后期及末期四个阶段,因为受特定时代的影响,其画风、内容和笔触均在沿袭中变革。 折叠初期明历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宝历年间(1751年~1763年)。此时期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绘)为主,题材多为年轻美丽的女子。17世纪后半,后世尊为"浮世绘の祖"的菱川师宣绘制了许多人气绘本及浮世草子,其中《见返り美人図》为其代表作。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的称“丹绘”,使用红色的称“红绘”,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绘”。值得一提的是,彼时鸟居派与歌舞伎业紧密合作,为歌舞伎设计和绘制看板,直至今日,现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当时流传下来的风格。折叠中期 明和2年(1765年)至文化3年(1806年)。锦绘在此时期诞生。明和2年,开始有了画历交换会的社交活动,“东锦绘”应运而生,浮世绘文化正式迈入鼎盛期。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安永年间(1772年-1780年),北尾重政写实风格的美人画大受好评。胜川春章则将写实风带入称为“役者绘”,题材多为当时著名的歌舞伎演员。此时期,喜多川歌麿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宽政2年(1790年),印刷品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宽政7年(1795年),因触犯禁令而被没收家产的出版家茑屋重三郎为了东山再起,与画师东洲斎写楽合作,出版了许多风格独特、笔法夸张的“役者绘”。虽然一时间造成话题,但毕竟风格过于特异,并未得到广泛回响。同时期最受欢迎的风格是歌川豊国所绘的《役者舞台之姿绘》的歌舞伎全身图系列。而歌川的弟子们也一跃形成浮世绘的最大画派-"歌川派"。折叠后期冨岳三十六景文化4年(1807年)至安政5年(1858年)。浮世绘内容由人物转向风景画。胜川春章的门生葛饰北斋绘制了著名的《冨岳三十六景》。歌川广重也创作了名作《东海道五十三次》、《富士三十六景》。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绘”的风景画风格。在役者绘方面,歌川国芳等人开始创作描绘武士姿态的"武者绘",其水浒传系列广受欢迎,在当时的日本引爆了水浒传风潮。折叠末期安政6年(1859年)至明治45年(1912年)。 此时期,受到"黑船来航"的冲击,即美国东印度舰队强行打开日本的锁国政策。许多人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因此“横滨绘”开始流行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幕末至明治维新初期社会动荡的影响,出现了以血腥怪诞风格著称的"无残绘"。这种浮世绘中常有腥风血雨的场面,如歌川国芳的门徒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所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这一时期,河锅暁斎等正统狩野派画师也开始创作浮世绘。而后师承河锅暁斎的小林清亲更引入西画式的无轮廓线笔法绘制风景画,此画风被称为“光线画”。歌川派的歌川芳藤则开始为儿童创作称为玩具绘的浮世绘,颇受好评,因而被称为"おもちゃ芳藤(おもちゃ为玩具之意)"。但是由于西学东渐,照相技术传入,浮世绘受到严苛的挑战。虽然很多画师以更精细的笔法绘制浮世绘,但大势所趋,终究无法力抗历史的潮流。其中,月冈芳年以非常细腻的笔法和西洋画风绘制了许多画报、历史画、风俗画,有"最后の浮世绘师"之称。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即“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在《富岳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后来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如今的浮世绘,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风格,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也适用于多个不同的现代化生活与环境中。在对于电影《复仇者联盟》的印象画中,以及在现代的日本动漫《怪化猫》中,浮世绘的形式与人物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不失美感的风格,浮世绘从起初的手绘黑白格图变为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浮世绘在历史的沿袭变革中,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但在我眼中,它从未改变,那种或沉重或轻浮的一页页纸张,是历史所不能抹去的印痕。纵观浮世绘的发展史,可能唯一不变的,只有画师们对于画作的热爱,以及在茫茫历史潮流中从未流失的,为人所深深赞叹的画作了吧。

腐蚀科学 发展史

我也有这个作业 貌似今天交了 对吧。。给悬赏吧

民族声乐的民族声乐发展史

中国是个文化古国,在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流传着许多有关音乐的传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萌芽。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有关,但其内容却又反映了现实生活。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突(肉)。”歌词仅有八个字,却反映了古时人们猎物取食的真实生活场景。远古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但已有了音乐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到了周商时期,已产生了较大型的乐舞,如《大夏》、《大漠》等。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音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形式更为多样,除古代流传下来的由大量北方民歌汇集而成的《诗经》外,又有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神鬼时所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工创作的《楚辞》,同时荀子的《成相篇》也可谓是中国说唱音乐的远祖。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音乐中心。汉朝朝廷为巩固其政治思想的统治,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通过采录民歌了解各地人民的动态,同时加工整理乐府民歌为其娱乐所用。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走向专业化,大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由简单趋向复杂,音乐家们不断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更多变化,因而随着乐府民歌的加工整理,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相和歌”也衍进为“相和大曲”,汉代由此成为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建设,需要国家统一、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统治者对艺术的喜爱,更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唐代出现的大型歌舞形式,称为“唐代大曲”,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坐部伎、立部伎音乐,声乐艺术已达到相当高度。这一时期出现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像梨园,对推动唐时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朝代变迁并没有削弱音乐发展规律。宋朝的音乐文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唐大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又在城市的诗歌、曲艺、诸宫调、宋杂剧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词曲的发展取得了与唐诗齐名的成就。城市的发展,也使得说唱音乐在歌馆酒楼和瓦舍勾栏的演出中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元朝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文化艺术上又是一个新的高峰。商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要求。市民阶层的喜好极大地推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歌唱的理论著述。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是在前代音乐遗存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成为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主流。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声腔的戏曲剧种,于是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戏曲形式,从戏曲音乐格调到戏剧形式结构,都有了新的发展。昆曲、京剧等代表性剧目,其对唱词的咬字发音严格要求,以求达到声韵与音韵紧密结合的精致美感。这样严格的声乐训练为我国声乐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唱人才。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它们与某一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密切相关。”这里所指的“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实际上是某一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声乐艺术,同时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唱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歌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它们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厦的基石。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随意,质朴。而自古我国歌唱人才的教育培养中就缺少对人体生理学的实际知识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训练与切实把握。因此,这些原始的民族声乐唱法,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局限,没有总结整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一直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处于自然流传、自生自灭的态势中。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式学堂,开设了歌唱课。随着西洋音乐的文化入侵,新的音乐运动兴起,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当时学堂乐歌演唱的歌曲,基本上是西洋、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只有少数几首是创作新曲,如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春游》等。“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群体。中国早期的新式音乐家对西洋音乐文化进行了更多的吸收与借鉴,使之同中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相结合,创造了一批艺术歌曲、学校歌曲。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仅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影响较大的有萧友梅的《问》、《五四纪念国歌》等。除萧友梅外,还有许多留学归国的优秀音乐志士,已不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结合传统音韵规律,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进行大胆尝试。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堪称&$年代我国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作曲家们在民族风格的写作上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产生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个性特征。一方面,黄自、青主等音乐家,在当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支撑下,创作了一批曲调流畅朴实、和声细腻充实、诗词韵律与曲调结合细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感情色彩丰富,时而乐观明朗,时而多愁善感,曲调间渗透着新旧时期时代交替的敏感与浮泛,表现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时代变更前的忧患意识。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艺术歌曲,使得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发挥和提高。另一方面,在抗日救国、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创作出了一批充满时代感、民族性的救亡群众歌曲,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的心声。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都是民族风格浓郁的优秀作品。同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歌曲的题材比较广泛,还有歌颂爱国志士,赞美大自然,反映内心苦闷、离别之情等等大量充满时代感的声乐作品。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歌唱家与国内音乐、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如周淑安、应尚能、黄友葵、斯义桂、张权、周小燕、喻宜萱、朗毓秀等人,从)$年代起就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举行独唱音乐会,传播声乐艺术,还开始了早期的声乐教育,不仅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培养出大批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为中国声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现代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特殊历史阶段,日寇入侵、军阀混战,国家处于危急关头,但民间的声乐艺术仍在城乡平民百姓中得到流传与发展。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小调,主要是反映人民心中渴望自由幸福、反对战争、热爱生活、以及歌颂爱情的题材。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根植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调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艺术家们采集和改编了新时期大量的优秀民间歌曲,将它们进行中国民族化和声的改造,按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要求,为它们配上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特殊效果的钢琴伴奏,使旋律与和声、歌声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这不仅提高了这些民歌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赋予了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和艺术价值。丁善德的《玛依拉》、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黎海英的《嘎俄丽泰》、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桑桐的《嘎达梅林》、吴祖强的《燕子》、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马之歌》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佳作。由于它们的音域、感情的变化宽广,很适合声乐技巧的发挥,具有艺术歌曲的品位和一定的社会影响,至今仍广泛使用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总体来说,中国专业声乐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欧美的美声传统传入中国,一批音乐家开始按照美声的模式学习研究声乐艺术,同时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进行民族化的尝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爱国抗日的高潮,为中国的声乐活动注入生机。声乐活动和祖国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心声连为一体,培养了众多人才,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崭新的时代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激励着音乐家们的创作。他们努力吸收丰富的民族音乐营养,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探索作品民族化风格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积极开拓题材、内容,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极大地促进了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如果说之前的民族声乐仍处于起步阶段,那么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就是我国民族唱法开始走向专业化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一部分民间歌手、民间艺人进入到国家专业文艺团体,其中有一定文化基础者被选送到音乐学院学习深造。这样就使原始的民族唱法从随意性强的口传心授转变到对民族乐传统中的精华进行提炼、加工整理然后进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训练的时期。随后,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也都相继设立了民族声乐系和民族音乐研究机构。当时的声乐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许多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的专业人士对于声乐演唱的学习和提高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借鉴西洋美声之间展开了一场“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科学发声方法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他们的演唱建立在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西洋美声唱法,并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如王昆、郭兰英、才达卓玛等。他们在不断的演唱中博采众长,为新中国民族声乐创造了新时期新唱法。“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造反”扫荡了一切文化艺术。“样板戏”代替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不再是优美和抒情,不再是情感的抒发,“宽、厚、亮”是唯一的强制性的审“美”标准。这种违背科学的粗暴的要求伤害和扼杀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使我国刚刚有所成就的声乐艺术和声乐艺术教育惨遭摧残,也使得刚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事业落入深渊低谷。但在周总理对艺术的殷切关怀下,仍有不少音乐家,他们从未放弃过对音乐创作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艺术歌曲创作的构思。他们从心底迸发出的艺术火花,燃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鼓舞了千家万户和每一颗跳动的心。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我国仍出现了像《伐木工人歌》、《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北京颂歌》等优秀歌曲。这些歌曲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庄重巍然之势,又有亲切细腻之情的旋律。其艺术形象富有光彩,创作笔墨凝练,感情挥洒浓烈,堪称为“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典之作。粉碎“四人帮”后,祖国文艺舞台迎来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新时代,获得新生的文艺工作者怀着满腔压抑了多年的激情,热情地投入到文艺创作和文艺表演之中,顿时创作出了一大批令人欢欣鼓舞、心情舒畅的艺术歌曲,像《祝酒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这些优秀的歌曲由优秀歌唱家登台演唱,表达了全国人民欢呼打倒“四人帮”的兴奋之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加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蒸蒸日上地向前发展。党和国家号召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倡严肃高雅艺术,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广大的文艺、教育工作者解除了思想隔阂和精神束缚,通过对外的交流学习和自身的深造提高,为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展示了新局面,迎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百家春的新时期。这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不论是在作品创作的难度、深度,还是对演唱声音的认识、技巧发挥上、以及演唱作品的个性、风度、艺术表现上都突出了时代的气息,增添和发展了民族色彩,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声乐表演和教学方面,一批国际知名的声乐教师和世界级的歌唱家纷纷来中国传经送宝,为我国的声乐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经过与外国专家的交流,通过访问学习,通过自身的研究努力,我国各音乐学院和音乐系逐渐出现了一批声乐教育家,如沈湘、周小燕、郭淑珍等。这些声乐教育家们对欧洲美声学派的技术要求、演唱风格、美学原则及教学理论,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尤其对声乐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效果,有了新的理解和启示,从而打开了我国声乐教学的新思路,使我国的声乐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借鉴欧洲声乐技术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加快对民族声乐理论及教学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声乐教育家们广泛重视的问题。在声乐艺术家们不断的摸索实践中,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同时,大胆充分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尊重科学发声规律地革新求变;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缓慢发展后,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迅跑。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由传统声乐的自然流传阶段过渡到传统声乐的专业整理阶段并最终发展到传统声乐与西洋声乐相结合的阶段,其间的风格演变过程都是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状况就会产生不同形态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人民大众的欢迎喜爱。随着时代的前进,研究、探索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开创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新篇章,建立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体系,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方向。任何成功的民族声乐艺术,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三项基本要素。演唱者必须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音乐沃土之中,唱出的歌声才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和民族特色。我们与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都不同,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尤其是语言差别更大,这些差别必然使歌唱艺术的风格特点、气质色彩有所不同。在学习借鉴西方声乐艺术中有用的东西,创造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时,我们首先必须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传统,因为它来自人民,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只有恪守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色彩气质,吸取外来音乐艺术的精华,丰富、充实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才能保持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始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歌唱艺术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艺术,是歌唱家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反应和主观感受的抒发咏叹。生活在新时期的歌唱家必须将时代、社会的巨变,以及自己的感情,通过歌唱的技巧,强烈清晰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保持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的同时,充分表达现实生活和时代给予自己的激越感情,如此歌声才真正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波兰的美术发展史是怎样的?

波兰民族艺术的发展是和整个民族的苦难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波兰美术的发展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48年前;第二个阶段是1848年到1863年;第三个阶段是1863年以后到20世纪初。在第一阶段里,波兰的民族艺术处在萌发时期,这时国家处在分裂状态中,大部分有才能的艺术家流亡国外,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所正规的艺术学校。在波兰的宫廷里有不少从外国来的画家,如来自意大利的马·巴切列里(M.Bacciarelli,1731—1818)和来自法国的雅·诺尔布林(J.P。Norblin,1745—1830)等人。这些外国人对波兰民族艺术的复兴有一定的贡献,起了先驱者的作用。这时期本民族画家有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彼·米哈洛夫斯基(P.Michatowski,1800—1855)、弗·皮瓦尔斯基(F.Piwarski,1794—1859)、阿·布劳道夫斯基(A.Brodowski,1784—1832)、弗·别恰尔斯基(F.Peczarski,1805—1842)等人。其中米哈洛夫斯基尤为著名,善于画人物。他很擅长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动态,曾通过一系列骑手的形象,活泼生动,有着不同的姿态,画面上的色调丰富、明亮且富有变化。19世纪40年代,随着民族运动的高涨,波兰民族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1863年。在这个阶段里,民族艺术特别是绘画更加成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画家,如沃·格尔逊(W.Gerson,1831—1901)、盖·罗达柯夫斯基(H.Rodakowski,1823—1894)等。罗达柯夫斯基是著名的肖像画家。他早年在维也纳和巴黎学习,后定居法国,德拉克洛瓦曾十分称赞他的才能。他的代表作品有《母亲肖像》(1853)、《姐姐肖像》(1858)。《捷姆比斯基将军肖像》(1852)等。他的肖像作品曾在巴黎沙龙获金奖,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质朴、真诚并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1863年的民族大起义,更加激励了波兰人民,这一时期的波工艺术家的作品大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以及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批判。最杰出的艺术家有亚·考特塞斯(A.KotoiS,1936—1872)、尤·赫里蒙斯基(J.Chetmoski,1849—1914)、马·格雷姆斯基(M.Giermpski,1847—1874)、亚、格雷姆斯基(A.Gierymski,1850—1900)以及著名的历史画画家扬·马特义科(J.Mateiko,1838—1893)等。亚·考特塞斯可能受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影响,把目光对准底层社会,曾创作出一大批带有批判色彩的风俗画,如《最后的财产》(1870)和《孤儿》(1870)等。亚·格雷姆斯基也是一位黑暗社会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有力地鞭答了社会上的某些贫富不均的现象,如他创作的《农民的棺木》(1895)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采沙工人》(1887)、《晚祷》(90年代)等。亚·格雷姆斯基的哥哥马·格雷姆斯基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市民生活。尤·赫里蒙斯基善于表现农村的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有《村妇的夏天》(1875)、《牧场上》(1875)等。在19世纪60~80年代把民族艺术推向高峰的是扬·马特义科。他的历史画借古喻今,通过波兰历史上的荣光与屈辱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斯坦契克》、《时加尔卡的宣教》、《雷坦》、《齐格蒙特的大钟》以及《自画像》等。他曾这样说过:艺术对我来说是武器……,不能把艺术和热爱祖国分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的艺术与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个时期最为活跃的画家有斯·列茨(S Lenz,1863—1920)和沃·维斯(W.Weiss,1875—1950)等。

汽车发展史上有哪些技术革新称得上是颠覆性的进展?

1957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活塞发动机(图0-13),这是汽油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发动机是往复运动式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里做往复直线运动,为了把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必须使用曲柄连杆机构。转子发动机则不同,它直接将可燃气的燃烧膨胀力转化为驱动扭矩。与往复式发动机相比,转子发动机取消了无用的直线运动,无曲轴连杆和配气机构,它的零件数比往复活塞式汽油发动机少40%,质量轻、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大。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中 国 对 外 贸 易 历 史 与 发 展 起 源 讲 诉 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扩展资料:1、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2、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3、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对外贸易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外贸经营主体除了国有企业外,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后二者的进出口总额目前均已超过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旅游、运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增势平稳,建筑、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的跨境服务以及承接服务外包快速增长。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以信息、通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等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扩展资料: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不分大小、贫富,与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中国与欧盟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技术领先的机械、电子产品、运输车辆、成套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国市场颇具竞争力。中国与美国贸易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出口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适应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不断扩大自美国的电子、航空、生物、医药、农产品以及服务贸易进口,也满足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与日本贸易具有地缘相近的有利条件。中日贸易促进了两国产业的持续合作和进步,也带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合作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实施,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与阿拉伯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优势,促进了各自发展。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目前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个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谈判,签订和实施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5个。中国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与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伙伴(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2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中国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中国强调谈判要有利于贯彻落实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体现多哈回合作为发展回合的目标。中国全面参与了多哈回合的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规则等议题的谈判,独立提交谈判案文40多份,联合其他成员提交案文100多份。为推进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多次表示愿意为谈判作出建设性的、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贡献。中国在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议时兼顾各方利益,求同存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进出口持续增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始终认为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施压好,应当努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贸易伙伴之间的争议。中国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对外贸易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扩展资料:1、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2、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3、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对外贸易

我们为什么要把近代汉语从汉语发展史上独立出来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近代汉语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不同于古代汉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因此有必要把它独立出来研究。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我们为什么要把近代汉语从汉语发展史上独立出来

一般不单独拿出来说,但是有个共识东汉时期是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不好把它归入哪个时期也可以称为过渡期。

IP电话的发展史

IP电话始于1995年,最初它只用于计算机之间的话音传输。通话双方须联入互联网,还须配备相应软件和多媒体设备才能通话。真正意义的IP电话出现于1996年3月,它通过网关将互联网与电话网结合起来,使用户能实现普通电话机间的通话。最初的IP电话是个人计算机与个人计算机之间的通话。通话双方拥有电脑,并且可以上互联网,利用双方的电脑与调制解调器,再安装好声卡及相关软件,加上送话器和扬声器,双方约定时间同时上网,然后进行通话。在这一阶段,只能完成双方都知道对方网络地址及必须约定时间同时上网的点对点的通话,在普通的商务领域中就显得相当麻烦,因而,不能商用化或进入公众通信领域。国际上许多大的电信公司又推出了普通电话与普通电话之间的通话,普通电话客户通过本地电话拨号上本地的互联网电话的网关(Gateway),输入帐号、密码,确认后键入被叫号码,这样本地与远端的网络电话通过网关透过Internet网络进行连接,远端的Internet网关通过当地的电话网呼叫被叫用户,从而完成普通电话客户之间的电话通信。作为网络电话的网关,一定要有专线与Internet网络相连,即是Internet网上的一台主机,目前双方的网关必须用相同一家公司的产品。这种通过Internet网从普通电话——普通电话的通话方式就是人们通常讲的IP电话,也是目前发展得最快而且最有商用化前途的电话。

木刻的特征是什么?木刻的发展史是什么?

木刻的简要发展史:科技发展是社会文明的先驱。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必然折射出其时代的文明成果,注重技术的版画则更是如此。综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说,科技的成果是版画技艺变革的前提,而版画技艺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回音。木刻画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分不开的,木刻艺术本体语言的生成是现代木刻艺术从印刷术中分离独立的标志。木版画技术含量较低,其发生、发展的全背景是农耕文化,因此,它所折射出的是人类农业文明的成果。木刻的特征(简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而木刻版画却可以只用简洁的黑和白概括表现世界的精彩。因而,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创作黑白木刻可以不为色彩所迷惑,从一种非常独特的黑白角度去观察事物,即单色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事物;从结构、质感、形状、色调等方面来进行画面的黑白设计。用黑白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待寻常事物,往往会有许多令人诧异的美丽感觉,它可以让不为人注意的形状和图案摆脱色彩的包围而显露出强烈的黑白魅力。木刻版画注重用特殊木刻语言和手法来进行构思和创作,既可以利用木刻刀变化多样的特殊笔触体现情感,也可以用黑白自身的变化来概括画面的构图和节奏。它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来调动观众的眼睛和思考,而画面的黑白变化主要是通过黑白两者的相互联结、对比、争让、对抗、进退、兼容、映衬、呼应等相互的精彩表演来转化成各种黑白木刻语言。木刻版画的本质在于“版”的间接性,即创作者与作品的双重间接性。版画黑白设计可以从视觉造型中反复修改与提炼来体现黑白用途或性质,版画家对质材的深刻体会常常使木刻版画区别并超越黑白装饰画或单色剪纸而富有生命力。在优秀的木刻作品中你完全可以放个思想进去,直接与画家作品中的灵魂对话。所以,独特的黑白设计是木刻作品的关键,它是作品的品质和灵魂。图为:《四骑士》是德国画家丢勒最有代表性的木版画作品之一,39.4X28.1,原版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微型计算机的杂志发展史

· 1980年创刊(学术期刊,双月刊)。· 1997年7月改版(改为面向大众的电脑硬件刊物,确定英文刊名为New Hardware)。· 1997年第5期,正式引入“电脑DIY”理念。· 1998年1月,正式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1998年4月,提出了“我们只谈硬件!”的口号。· 1998年7月,改版一周年纪念(重新设计刊头及英文刊名:ComputerDIY)。· 1998年7月,在国内首次推出“《微型计算机》读者首选品牌调查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1998年10月,创造了“DIYer”一词。· 1998年10月,出版《1998年增刊——电脑硬件完全DIY手册》,发行量突破25万册。· 1999年1月,再次设计刊头(更加突出“ComputerDIY”),英文刊名不变。· 1999年1月,提出“追逐新硬件 倡导DIY”的口号,发行量突破15万。· 1999年7月,发行量突破25万/期。· 1999年9月,被重庆市新闻出版局评为1999年十佳优秀期刊。· 1999年11月,半月刊试刊发行上市。· 2000年1月,正式改为半月刊(办刊宗旨及英文刊名不变)。· 2000年第7期,英文刊名改为MicroComputer,办刊宗旨不变。· 2000年9月,据IDG统计显示,本刊刊登商业广告的增长率居中国电脑媒体之冠。 · 2001年,发行量达到28万/期。· 2001年《微型计算机》加入中国期刊方阵,被评定为“双效期刊”。· 2001年12月,在重庆市第二届期刊质量考评中荣获“质优期刊奖”。· 2002年7月,2002年“佳能杯”《微型计算机》有奖读者调查活动的奖品总值达到创纪录的40万元人民币,共收到调查答卷77560份,继续保持国内电脑类杂志调查活动规模之首· 2002年12月《微型计算机》在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成为唯一入围“重点科技期刊”的电脑技术普及类刊物。· 2005年《微型计算机》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品牌服装发展史

chong xiao zuo fang kai de

西方版画的发展史及大师,流派

  西方版画史  一,欧洲木版画的诞生与发展  (一)版画的源头  (二)欧洲的初期木版画  (三)纸牌、木版书和书籍木刻插图  (四)铜版画的诞生及其在欧洲北部的发展  (五)铜版画在欧洲南部意大利的发展  二,欧洲文艺复兴盛期的版画  (一)丢勒  (二)与丢勒同时代的其他德国版画家  (三)新的制版方法——明暗套色木刻和金属腐蚀版  (四)意大利的版画家  (五)勃鲁盖尔和尼德兰的版画  (六)繁荣的复制版画市场与木刻的衰落  三,十七世纪欧洲的版画  (一)伦勃朗  (二)荷兰的其他版画家  (三)法兰德斯的版画  (四)卡洛和法国的版画  (五)意大利的版画  (六)雕版肖像画的盛行  (七)美柔汀的发明与发展  四,十八世纪欧洲的版画  (一)罗可可艺术和法国的版画  (二)意大利的版画  (三)荷加斯和英国的讽刺版画  (四)民间版画和法国革命版画  (五)铜版画新的制版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六)毕韦克和雕刀木口木刻  (七)石版印刷术的发明  (八)勃莱克  (九)歌雅  五,十九世纪欧洲的版画  (一)初期的石版画艺术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版画  (三)巴比松画派的版画  (四)杜米埃和法国的讽刺石版画家  (五)木版插图画家多雷  (六)印象主义和版画  (七)蚀版画家梅里庸、勃拉克芒和惠斯勒  (八)后印象主义画家的版画  (九)彩色石版画的劳特累克  (十)德国、荷兰、瑞典的几位杰出版画家  (十一)象征主义美术和纳比画派的版画  (十二)欧洲的版画原作运动和复兴蚀版画运动  [注释]  六,二十世纪欧、美的版画  序  (一)马蒂斯、鲁奥和野兽派画家的版画  (二)表现主义的先驱画家蒙克和恩索  (三)德国表现主义的版画  (四)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家的版画  (五)达达派、形而上画派和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版画  (六)“巴黎画派”中几位画家的版画  (七)现实主义版画家柯勒惠支、麦绥莱勒、勃朗群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版画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版画与表现主义的持续发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

1)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当人类的社会活动还只能勉强区分为求食(采集、渔猎)和攻防(对野兽和对其他人群的进攻和防卫),就发展了走、跑、跳、投、浮水等基本的技能。甚至在四万年前,中国的人类就用上了“飞石索”,在二万八千年前弓弦箭的发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那时,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开始以教育(从手段和内容上)或雏形娱乐的面孔登上了人类历史的大舞台。社会藉此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体育。2)在我国夏、商、周、春秋时代,历时一千六百年的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频繁的战争,刺激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和对军队身体训练的重视。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教育理论和体育实践,对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孙武不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其中就有不少有关身体技能和训练的内容。孔子除在他兴办的私学中进行六艺教育外,还主张学生进行郊游和游水。他本身也爱好射箭、打猎、钓鱼和登山等体育活动,并注意卫生保健,因而身体强健。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体育。由于汉代政策宽简,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政治巩固、经济文化发 展的文景之治。加之为了击退外来的侵扰,需要加强军备,使人民强身祛病。这些社会需要,促使汉代体育在先秦体育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发展。由于汉代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名目繁多。其中有关体育的项目有角抵(包括角力、摔交)、舞蹈(蹋鞠舞等)以及秋千、舞龙、耍狮、高践等活动。有的活动在后世发展成为竞技运动项目,有的至今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身体娱乐活动。4)两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混乱、分裂的局面。在体育活动方面,汉代那些能促使人民强身祛病的活动项目,如赋鞠等逐渐被废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倒也促进了娱乐性体育和导引养生的发展。如统治者提倡的奔棋、歌舞、百戏等。5)封建社会的中期,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朝,由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当权时的“开元盛世”共百余年,全国统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隋唐体育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隋唐体育活动的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上起宫廷王纪,下至文官武将和平民百姓。再者,隋唐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改进,如唐代就出现了充气的足球和球门,用油料浇筑球场。6)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宋、元、明、清时代,体育又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发展。例如,北宋时由于沿袭了武举制,又加上王安石变法,提倡富国强兵,对体育的发展起了刺激作用;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体育图书资料的出版,对体育养生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和著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清初为了抵御沙俄入侵,执行了讲武绥远、御敌防疆的政策。在康、乾盛世,经济上采取了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考试制度上沿袭了武举制,甚至文科考试也先考骑射,不合格者不准参加笔试。练兵制度也比较完整,因而不仅军队精良,民间也涌现出了许多武艺高强的名人壮士。因而在此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是,在乾隆之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加上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禁民习武”,致使民族体质日衰,“国力弱,武风不振”,被外人辱为“东亚病夫”,体育也由此一濒不振。 纵观人类体育史,可以看出体育的兴衰是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演进的.

简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优秀民族传统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进入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武术的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 “十八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起先是很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后来,在50年代末开始,武术一度进入套路化、表演化阶段,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了巨大的阻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散打运动也得到了新的复兴,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功放机的发展史

音频功率放大器是一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领域,几十年来,人们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无论从线路技术还是元器件方面,乃至于思想认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回顾一下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广大音响爱好者来说也许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 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 *** 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 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 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 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 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 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80年代,数字功放成为了新一代的宠儿.

功放机的发展史

分类: 电子数码 问题描述: 我就是想知道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史和到现在是什么阶段 解析: 音频功率放大器是一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领域,几十年来,人们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无论从线路技术还是元器件方面,乃至于思想认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一下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广大音响爱好者来说也许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 *** 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80年代,数字功放成为了新一代的宠儿.

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在非人力代步工具出现之前,所有的劳动力都是由人类和动物来完成的。而当时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它们一个“肉身发动机”,拉车的时候他们充当发动机促使马车前进...1705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作功而是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制但这台大气压力式蒸汽机效率低,且只能做往复直线运动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这辆汽车被命名为"卡布奥雷",车长 7.32m ,车高 2.2m ,车架上放置着一个像梨一样的大锅炉,前轮直径 1.28米 ,后轮直径 1.50米 ,前进是靠前轮控制方向,每前进12~15min需停车加热15min,运行速度3.5~ 3.9km/h 。1804的年,脱威迪克又设计并制造了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十吨重的货物在铁路上行驶了15.7公里1831年,美国的哥德史沃奇.勒将一台蒸汽汽车投入运输,相距15公里格斯特夏和切罗腾哈姆之间便出现了有规律的运输服务,这台运输车走完全程约需45分钟。此后的三年内,伦敦街头也出现了蒸汽驱动公共汽车。1876年康特.尼古扎.奥托)又发明了对进入汽缸的空气和汽油混合物先进行压缩,然后点火,提高了发动机效率。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苯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苯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苯茨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苯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视为汽车诞生年。苯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这是汽车发展史上的第二件大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生活环境的变化,让我们选车时的方向也在开始改变,下一个十年,估测汽车会以四个主题为开发对象:1. 环保 2.节能 3.安全 4.自动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十年后的今天,汽车都是免费的,能源一切均为免费,汽车是共享的时代,可以在陆地上行走也可以在水路上漂。不使用时可以变成一个小机器人,也可以变成个小盒子随身携带...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其清洁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但同时,我希望几十年后,仍然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执着于不断刷新自己和机械做能达到的极限!

flash发展史?

留邮箱,给你发。

flash发展史??

很全了吧?看我回答的很快哦!~百度百科上就有,还有相关的很多信息,你可以去看看!~ 基本信息 Flash的前身是Future Wave公司的Future Splash,是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二维矢量动画软件,用于设计和编辑Flash文档。 1996年11月,美国Macromedia公司收购了Future Wave,并将其改名为Flash。 在出到Flash 8以后,Macromedia又被Adobe公司收购。,最新版本为:Adobe Flash CS5。 Flash通常也指Macromedia Flash Player(现Adobe Flash Player),用于播放Flash文件。 历史版本 FutureSplash Animator (1995) - Flash的前身,由简单的工具和时间线组成 Macromedia Flash 1 (1996-11) - Macromedia给FutureSplash Animator更名后为Flash的第一个版本 Macromedia Flash 2 (1997-6) - 引入库的概念 Macromedia Flash 3 (1998-5-31) - 影片剪辑,Javascript插件,透明度和独立播放器 Macromedia Flash 4 (1999-6-15) - 变量,文本输入框,增强的Actionscript,流媒体MP3 Macromedia Flash 5 (2000-8-24) - Javascript, 智能剪辑, HTML文本格式 Macromedia Flash MX (2002-3-15) - Unicode,组件,XML,流媒体视频编码 Macromedia Flash MX 2004 (2003-9-10) - 文本抗锯齿,Actionscript 2.0,增强的流媒体视频,行为 Macromedia Flash MX 2004 Pro (2003-9-10) - 包括所有Flash MX 2004的特性,加上Web Services, ActionScript 2.0的面向对象编程,媒体播放组件 Macromedia Flash 8 (2005-9-13) Macromedia Flash 8 Pro (2005-9-13) 增强为移动设备开发的功能,方便创建Flash Web,增强的网络视频 . 2005年12月5日, Macromedia被Adobe公司以34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其旗下的网页三剑客也归属到Adobe旗下。 Adobe Flash CS3 Professional (2007)推出符合OOP的Actionscript 3.0,新的AS3.0对XML的支持达到了100%。 Adobe Flash CS3 (2007-12-14 )Adobe公司收购Macromedia公司后,首次推出的版本,最新的as3.0编程语言替换原来的as2.0编程语言。 Adobe Flash CS4 (2008-12) Adobe Flash CS5 是目前Flash的最新版本 Flash历史 Flash 5 以前 Flash 最早期的版本称为Future Splash Animator,当时Future Splash Animator最大的两个用户是微软(Microsoft)和迪斯尼(Disney)。 1996年11月,Future Splash Animator卖给了MM(同时改名为Flash1.0 。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是乔纳森·盖伊(Jonathan Gay),是他和他的六人小组首先创造了Future Splash Animator,也就是现在Flash的真正前身了。 Macromedia 公司在1997年6月推出了Flash 2.0 ,引入库的概念 。 1998年5月31日推出了Flash3.0,支持影片剪辑,Javascript插件,透明度和独立播放器。 但是这些早期版本的Flash所使用的都是Shockwave 播放器。 1999n年6月15日,Flash 进入4.0 。 支持变量,文本输入框,增强的Actionscript,流媒体MP3。 原来所使用的 Shockwave 播放器便仅供 Director 使用。 Flash 4.0开始有了自己专用的播放器,称为“Flash Player”,但是为了保持向下相容性,Flash仍然沿用了原有的扩展名:.SWF(Shockwave Flash)。 Marcromedia Flash 5 2000年8月24日,Macromedia 推出了Flash5.0 ,它所支持的播放器为 Flash Player 5。 Flash 5.0中的ActionScript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开始了对XML,Java,Smart Clip(智能影片剪辑),HTML文本格式的支持。 ActionScript的语法已经开始定位为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并且遵循ECMAScript的标准,就像javascript那样。 Marcromedia Flash MX Flash5 Flash6(未推出MX之前) FlashMX 2002年3月Macromedia 推出了Flash MX支持的播放器为 Flash Player 6。 Flash 6开始了对外部jpg和MP3调入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内建对象,提供了对HTML文本更精确的控制,并引如SetInterval 超频帧的概念。 同时也改进了swf文件的压缩技术。 那么,“MX”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证实,如果一定要认为是某个单词的缩写,那么可以把Macromedia Experience作为最好的答案。 最权威答案来自Macromedia Designer & Developer Center(Macromedia设计师和开发者中心)负责人的说法: 1、所有的产品都搭载上MX绰号,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完整产品家族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相信通过整套前台和后台综合的产品,可以让用户更高效得完成各种复杂项目。 2、比起仅仅从版本号升级,例如Flash由5升级到6,用MX标签可以体现更重要的升级,看起来用户好像得到了全新的产品,从5到了MX。 3、MX意味着Macromedia以此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就我的观点来看,Flash MX不仅仅是一次革命性的升级,还是Macromedia一个重大演变的一部分。 我不能说得太多,因为Flash MX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会更有体现。 虽然他依旧没有回答MX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最后一句“MX意味着Macromedia以此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暴露出Macromedia Experience的意思,也就有理由猜测,MX可能是Macromedia X的意思,即Macromedia的未来之路,Macromedia正试图展开一次全新的革命。 Marcromedia Flash MX 2004 FlashMX2004 2003年8月Macromedia 推出了Flash MX 2004,其播放器的版本被命名为 Flash Player 7。 Flash MX 2004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 A、对移动设备和手机、Pocket PC的支持(以及像素字体的清晰显示); B、Flash Player 运行时性能提高了2至5倍; C、对HTML文本中内嵌图像和swf(swf中的独立swf)的支持; D、FLV外部视频的支持(与QuickTime的集成); E、对Adobe PDF及其它文档的支持; F、基于屏幕的可视开发环境; G、可视编程环境; H、高级可控制外观组件支持; I、数据绑定; J、Web 服务和 XML 的预建数据连接器; K、项目管理功能; L、源代码控制系统; M、其它 同时开始了对Flash本身制作软件的控制和插件开放JSFL(Macromedia Flash javascript API),Macromedia无疑在开始调动Inter上Flasher们的巨大力量和集体智慧。 Marcromedia Flash 8 Flash8 2005年10月,Macromedia 推出了Flash 8.0,增强了对视频支持。 可以打包成Flash视频(即*.flv文件);改进了动作脚本面板。 Adobe Flash CS 3 FlashCS3 2005年Adobe耗资34亿美元并购Macromedia 从此,Flash便冠上了Adobe的名头,不久推出了以Adobe的名义推出Flash产品,名为Adobe Flash CS3(同时也发布了多款捆绑套装) Adobe Flash CS 4 2008年底推出了Adobe Creative Suite 4 Master Collection套装(简称Adobe CS4)中,含有最新版的Flash CS 4 Adobe Flash CS 5 最近又推出了最新版本Adobe CS5其功能有六大特点: XFL格式(Flash专业版)、文本布局(Flash专业版)、代码片段库(Flash专业版)、与Flash Builder完美集成、与Flash Catalyst完美集成、Flash Player 10.1无处不在。

汽车电器的发展史是什么呢

不知道啊

简述汽车发展史,世界上有哪些知名的汽车及汽车制造公司?

太多了,阿斯顿马丁,法拉利,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迈巴赫,世爵,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林肯,别克,欧宝,萨博。。。。。。。太多了,公司的话有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大众,戴姆勒奔驰。。。。。。。。。。

山西民歌的发展史

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高尚的情操和纯真的感情。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却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束缚着人们,青年男女要想通过自由恋爱达到婚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而他们那种真挚而热烈的恋爱,常常是以悲剧的结局而告终,而妇女的命运尤为悲惨。她们或者因买卖婚姻而被父母包办:“我妈妈我大大爱银钱,把我卖在阎王殿”,或者因受媒婆欺骗而堕入火坑:“小奴家今年一十七,你老汉今年六十一;我的娘上了媒人的当,金花花插在你家朽木上。”当她们不得不服从那强迫的婚姻后,便只好忍着“长年止不住泪蛋蛋流”的痛苦而抱恨终身。有的则“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里)头”,或者“手搓麻绳二尺五,中梁上上吊死得苦”,以死表示她们对强迫婚姻的反抗。这些民歌,正是她们对吃人的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歌,在山西民歌中数量亦很多,反映的生活面也极广,凡是农民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几乎无所不包。每首民歌,都从一个小小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各种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自然现象的看法和意见,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他们的美丑观、是非观和善恶现。 山西民歌中还有不少是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歌。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半是歌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那些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引起共鸣的历史故事。如《三国调》、《珍珠倒卷帘》、《杨门叹十声》、《祝英台下山》、《张生戏莺莺》、《游湖》、《苏三起解》等。这些民歌之所以长期以来在人民中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在封建社会“农民无文化”的情况下,它们起着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二是借古抒怀,以此寄托自己的爱憎感情。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有特殊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讴歌着自己的斗争生活。象这样脍炙人口的歌颂人民战争的新民歌,各个根据地都出现了很多。如左权县的《黄岩洞大胜利》、《打红都炮台》、《窑洞保卫战》;代县的《打飞机》;忻县的《围困蒲阁寨》;沁源的《周西岭战斗》;临县的《打石门坞》;定襄的《痛打飞鹰队》;武乡的《关家垴、打得好》、《粉碎九路围攻》等等。这些民歌虽然大多是具体地歌唱了某一次战斗或战役,但是由于他们形象、生动,以讥讽和藐视敌人的口吻,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战斗的情景和胜利的喜悦,表现了革命人民的必胜信心和英雄气概,又配以为群众所熟悉的曲调,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广为传唱。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山西新民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谁知道中国通讯行业的详细发展史呢

烽火-送信-电报-电话-吼叫-传呼-手机-QQ

通信技术发展史

通信技术发展史年·份 事件 1838年 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64年 麦克斯韦尔提出电磁辐射方程 1876年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1896年 马克尼发明无线电报 1906年 真空管面世 1918年 调幅无线电广播、超外差收音机问世 1925年 开始利用三路明线载波电话进行多路通信 1936年 调频无线电广播开播 1937年 提出脉冲编码调制原理 1938年 电视广播开播 1940~1945年 雷达和微波通信系统迅速发展 1G到5G的发展历程 1G(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 盛行年代: 1980年 特点: 采用频分复用(FDMA)模拟制式 代表: 美国的AMPS 英国的TACS 发展: 第一套行动通讯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诞生,采用的是模拟讯号传输,模拟式是代表在无线传输采用模拟式的FM调制,将介于300Hz到3400Hz的语音转换到高频的载波频率MHz上。 此外,1G只能应用在一般语音传输上,且语音品质低、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也不够全面。1G主要系统为AMPS,另外还有NMT及TACS,该制式在加拿大、南美、澳洲以及亚太地区广泛采用。国内在80年代初期移动通信产业还属于一片空白,直到1987年的广东第六届全运会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2G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盛行年代:1995年后 特点: 采用时分多址(CDMA)技术 代表: 美国的D-AMPS 欧洲的GSM 日本的PDC 发展: 2G时代由GSM脱颖而出成为最广泛使用的移动通信制式,此时新的通讯技术成熟,逐渐挥别1G时代。从1G跨入2G是从模拟调制进入到数字调制,相较而言,2G声音质量较佳,比1G多了数据传输服务,传输速度为每秒9.6一14.4Kbit,且第二代移动通信具备高度的保密性,系统的容量增加许多,同时从2G时代开始,手机也可以上网、发短信了。3G 盛行年代: 2009年后 代表: 美国高通的CDMA2000 日本与欧洲的WCDMA 中国TD-SCDMA 发展: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3G三大标准为CDMA2000、WCDMA、TD-SCDMA,其中 WCDMA是国际使用范围最广的3G网络制式,满足业务丰富、价格低廉、全球漫游、高频谱利用率4个基本要求。 而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相较其他2个标准起步较晚且产业链薄弱,虽是国内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不过随着4G时代的到来,中国移动将不再追加TD-SCDMA的新建投资,而是逐步将过去发展的TD-SCDMA用户过渡到4G网络上。4G 盛行年代: 2013年后 代表: TD-LTE(中国自主研发) FDD-LTE(国际上主流) 发展: 4G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其中FDD-LTE国际上采用较多,从技术标准来看,静态传输速率达到1Gbps,用户在高速移动状态下可以达到100Mbps,就可做为4G技术之一其传输的速率更快,能使手机实现的功能变的更丰富。 中国移动4G采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TD-LTE网络制式,2016年6月,基站超过132万个,覆盖人口超过12亿,与126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4G漫游服务,客户近4.3亿,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系统。5G 盛行年代: 2020年后 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为5G联创项目提供超1亿元资金支持,在17个城市提供1000+个5G基站试验环境。   截至9月底,已经有227个合作伙伴加入5G联创,建设了14个区域开放实验室。每个开放实验室结合当地不同特色,进行应用孵化,比如,江苏5G联创开放实验室主要聚焦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在5G应用示范工程方面,中国移动将于2019年上半年开始在12个城市开展9大类5G应用示范,其中,包括医疗、人工智能、交通、教育、工业制造、能源、市政、视频+、娱乐等。  中国联合5G创新中心于9月29日正式落户成都,成为中国联通在西部的第一家创新中心。四川联通在华西医院和成都三院开通端到端的5G试商用网络,并进行了相关的业务测试。在商用终端环境下,测试峰值速率可以达到1.8Gbps以上,该结果能够满足后续5G网络商用的相关要求。  无线网络正在改变人类沟通和访问信息的方式,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也在推动着电信产业的变革。在不远的将来,无线接入将成为主要的接入方式。5G无线技术将通过一个灵活、可靠、安全的无线网络把所有应用、服务、事物联接到一起,使人类进入万物移动互联的时代。

CG动画发展史

1967年:第一部英国CG电影《Modern Mathematics》在IMAX展演。 1973年:电影《血洗乐园》中的CGI成为第一部使用2D CGI的主流电影。 1975年:乔治-卢卡斯为了创作《星球大战》,创立了工业光魔。 1976年:《未来世界》成为第一部使用3D CGI的主流电影。 1982年:《电子世界争霸战》成为第一部出现CGI角色的主流电影。 1985年:第一个可以行走的数字角色出现在主流影片《少年福尔摩斯》中。 1989年:电影中第一个用CG制作的栩栩如生的生物诞生在《深渊》里。 1991年:CGI人物出现在主流动作片《未来战士2》中,而3D CGI则第一次出现在迪士尼的故事片里,即《美女与野兽》。 1993年:Renderman将数字视觉特效与实拍有机结合,被广泛运用于《侏罗纪公园》的制作。1995年:《玩具总动员》成为第一部CGI动画长片。 1998年:《美梦成真》证明了全部由CGI制作精致布景的可能。 1999年:工业光魔为《星球大战前传之魅影危机》创作了第一个完全由电脑生成的主角宾克斯。 2001年:首个CGI照相写实主义角色出现在故事片《最终幻想》中。 2004年:《极地快递》试用了表演捕捉工具,可以将演员变成电脑动画人物。 2005年:《星球大战前传之西斯的复仇》成为第一部没有使用胶片拍摄的主流故事片

CG动画发展史

1967年:第一部英国CG电影《Modern Mathematics》在IMAX展演。 1973年:电影《血洗乐园》中的CGI成为第一部使用2D CGI的主流电影。 1975年:乔治-卢卡斯为了创作《星球大战》,创立了工业光魔。 1976年:《未来世界》成为第一部使用3D CGI的主流电影。 1982年:《电子世界争霸战》成为第一部出现CGI角色的主流电影。 1985年:第一个可以行走的数字角色出现在主流影片《少年福尔摩斯》中。 1989年:电影中第一个用CG制作的栩栩如生的生物诞生在《深渊》里。 1991年:CGI人物出现在主流动作片《未来战士2》中,而3D CGI则第一次出现在迪士尼的故事片里,即《美女与野兽》。 1993年:Renderman将数字视觉特效与实拍有机结合,被广泛运用于《侏罗纪公园》的制作。1995年:《玩具总动员》成为第一部CGI动画长片。 1998年:《美梦成真》证明了全部由CGI制作精致布景的可能。 1999年:工业光魔为《星球大战前传之魅影危机》创作了第一个完全由电脑生成的主角宾克斯。 2001年:首个CGI照相写实主义角色出现在故事片《最终幻想》中。 2004年:《极地快递》试用了表演捕捉工具,可以将演员变成电脑动画人物。 2005年:《星球大战前传之西斯的复仇》成为第一部没有使用胶片拍摄的主流故事片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校发展史、历史

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名山东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省属重点院校,也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发展曾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78)56号文将学校列为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药院校之一,目前是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医药科大学。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中医学和中药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4个研究所(文献、天然药物、针灸、中西医结合)、6个独立设置的研究室,有2项成果荣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奖,有1项成果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91年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获部、省、厅级科技奖励257项,有60余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26项、省部级课题45项。2006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办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享有盛誉。与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还承担《中国肛肠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杂志》编辑出版任务。1990年以来,编著出版医药、社科等各类教材和专著1200余部,在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的“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中,担任了32部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任务。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 学校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403人,其中校本部1015人。有专任教师687人,终身教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4个、2人已在岗,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229人,教授和主任医师等250名、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等499名。有38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位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2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31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37名教师获“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称号。特聘4位院士为学校名誉教授。 学校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大学建立并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英国的有关医疗机构联合在国外办医,经教育部批准与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联办7年制本硕连读班。留学生规模位居省内高校前列。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有什么影响?

《梦的解析》的出版,就象一把火炬一样照亮了人类心理生活的深穴,揭示了许多隐藏在心理深层的奥秘。它不但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探讨这个远比人类意识更对实际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潜意识的新里程碑。此外,这本书还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新观点,触发了许多作家、艺术家的灵感。这本书所涉及的面很广泛,几乎可以说,它是包罗万象的。它的主题--对梦的研究是以无比精辟的科学方法展示出来的,它的推理是遵循着严谨的逻辑的,所以,它的结论,自出版之日起,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的。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结论作了部分的修改和补充。这在科学史上也是很少有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