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对于如何有效的执行制度不够重视,似乎制度建好了就大功告成,使之束之高阁。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用来装潢门面,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或汇编成册,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不去认真贯彻执行。有的干部好人主义思想严重,执行制度时原则性不强,遇到得罪人的情况,就有意回避,因人而异使用不同的制度标准。有的干部则对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原则和主要精神去执行。(二)制度设置不够科学。有的单位制度很多,但制度的设置脱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没有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其中有些内容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个别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有的制度只是仅仅着眼于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特点,而忽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造成制度的不配套等。(三)制度宣传力度不大。有的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导致广大干部群众不熟悉、不了解,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较低,对制度的执行主体缺少监督和约束;一些基层组织的干部,因忙于事务,无暇参加学习培训,对制度规定一知半解,以致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四)制度监督缺乏引导。有些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反馈等机制也不健全,使得执行制度更多的依赖于单位(部门)和干部的自觉性。有的对制度的监督检查仅仅是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发现不了问题。(五)制度失范追究不严。有些制度仅提出“不准”或“禁止”目标要求,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有的单位碰到偶尔违反制度的行为,有时碍于情面,不作严肃处理。二、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对策建议(一)科学设置制度,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首先,出台制度前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集思广益仔细论证,要密切关注腐败现象发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其次,各职能部门建章立制要注意与相关部门的配套和衔接,提高制度之间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合力。再次,要把握好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方面,一项制度出台后,不能朝令夕改,要能管上一段时间,大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轻易改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制度的局限性,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要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使制度制定的过程成为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使制度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制度执行阳光透明。要把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整体工作之中,统一安排部署,统筹组织落实。要依托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学习日、党支部活动日和干部培训班等,广泛开展制度学习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制度的具体内容,通报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要把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社区、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开展生动活泼、易于接受、面对面的宣传活动。要重点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制度意识,引导他们带头学习制度,促使他们通晓制度内容,掌握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在宣传教育中,既要宣传制度规定了什么,又要宣传制度如何执行、如何落实、怎样监督,最大限度扩大制度透明度和影响力,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三)领导率先垂范,发挥领导干部在提升制度执行力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在执行反腐倡廉制度方面,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倒的首先自己要做倒。一要带头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要以坚强的党性严格要求自己,切实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努力在制度学习上先行一步、学深一些,同时要把制度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个人自学和集中轮训内容,使领导干部做制度的明白人。二要带头执行制度。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上应更加自觉、更加积极,要坚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尊重制度的权威,模范接受制度的约束。三要带头树立良好作风。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打破陈旧的、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的束缚,将执行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四)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刚性监督。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各级纪检监察等专门机构要把监督制度执行作为重要内容,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作风评议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电子政务系统,发挥电子监察的职能优势,切实把科技手段融入到制度执行和落实之中,确保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二是建立反馈机制。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多方面收集执行制度的信息,特别要注意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督查、新闻媒体、行风热线、信访举报、网络贴议等多种渠道,获取制度执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确保制度的设计者对制度落实情况时刻心中有数。三是强化科学评估。要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制度发挥作用的情况和效果开展评估,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掌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度本身的缺陷,进而研究制定矫正措施。(五)严格落实奖惩,正确引导和鼓励按制度办事。首先,要建立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实行问责的制度,明确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责任人。纪检监察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真正把问责工作落到实处。凡具有不研究部署、不带头执行反腐倡廉制度;对管辖范围内拒不执行甚至违反反腐倡廉制度的行为放纵不管、不制止纠正、不调查处理等行为的,将受到不同形式的问责追究。其次,对认真执行制度、按规矩办事的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示范效应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建筑节能减排难点与对策?

建筑节能减排难点与对策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1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所面临的难点1.1现阶段建筑能耗过大而能效偏低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特殊时期,建筑能耗过大,而能效却无法达到标准。每年的建筑总量大约为20亿m2,已经快与全球的年建筑总量的50%持平。现在,新建建筑和原有的400亿m2建筑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直接关系到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建筑能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平均水平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30~50%。1.2有待改进的建筑节能体系大量能源消耗导致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国家建设部等部门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此同时,某些省市也针对本地区的能源现状和建筑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例如湖南省就在2004年11月1日发布执行了《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以说,目前的节能规范已经基本上完善和严谨,但是由于现在也只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初期阶段,节能减排的体系无法全面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业,现行的节能技术体系并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高能源消耗,节能技术需要随高速经济发展同步快速更新技术,以达到更高的节能减排量等。3.3建筑规模达,发展迅速在我国,149.06亿m2的城市房屋建筑面积中住宅建筑面积占有96.16亿m2,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面积占有52.90亿m2。近年,我国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约占5.7亿m2,而农村的新建住宅面积约占6.8亿m2,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面积约占8.2亿m2。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截止到2020年底,预计我国房屋建筑面积会新增最少250亿m2。大部分的中国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说涵盖了现有的所有的土地类型,虽然土地类型并不一致,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村民的建房设计并不合理,没有正规的前期规划;农村建筑布局杂乱无章,存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的情况;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2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应对策略2.1采用新型节能材料,运用新型建筑技术目前,在可再生的天然能源中已经受到广泛重视的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等,并且这些清洁能源的应用推广也在不断的推进中。已经基本成熟并得到应用的技术有太阳能热水器、风能发电站,采用太阳能进行供热、制冷、供电。这些清洁能源在未来不断的研发后也有望在建筑中得到普遍采用。同样,一些新型节能环保的材料也必须引入到建筑节能减排中,以发挥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例如,针对门窗而言,可以大力推广采用节能型门窗材料,可以重点发展应用塑钢材料的门窗。因为和其他材料的门窗相比,塑钢门窗具有优良的耐候特性、抗腐蚀特性、防火特性、保温节能特性和比较良好的隔音特性。2.2增大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力度现阶段是建筑节能减排施行的初期阶段,很多项目和改造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必须增加对建筑节能减排资金的投入。目前亟需有关部门的资金扶持,以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减排政策。各省市的有关负责部门也应该制定一些有关的经济扶持政策,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建筑节能减排工程的开展,尽可能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此外,各地财政部门也应该严格落实好建筑节能减排的惠民政策,真正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且建立监督部门,以确保资金的使用绩效,必须保障有关政策的顺利合理实施。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以支持本地区的节能减排改造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节能减排资金的来源。2.3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完善建筑节能体系的建立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增强广大公众的节能意识,号召全体市民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逐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对实例的讲解分析向公众宣传建筑节能减排的原因和必要性,提升公众建筑节能的意识,使公众明白现阶段的付出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违反节能减排的行为进行举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必须作为建筑节能的主导,制定法律以强制实施建筑节能减排策略。各级政府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转变自身的职能,必须将建筑节能问题的探讨纳入到国家和各省市的重要议程中,把建筑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通过对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研讨,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2.4提倡重视建筑规划的科学设计方法规划设计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大力提倡重视建筑规划的科学设计方法。主要的节能技术可以在地块选择、规划布局、建筑群朝向等领域中得到应用,这需要专门领域的设计人员在规划之初,结合各方面因素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正确的规划,以保障建筑建成后在节能减排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成效。例如,在建筑的间距、建筑的朝向、建筑的密度、建筑的布局、建筑的体型上,必须确保房屋拥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可以采用加强周围绿化的方法对房屋的热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再例如,应该把建筑基地选择在向阳的地段上,这样能尽可能的争取日照,不应该选择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地带。3总结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而且和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相比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专门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起步则更晚一些。这要求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结合夏热冬暖地区的鲜明气候特点,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和新型建筑技术,在增加对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把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法运用到节能减排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快速进步。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如下:问题:1、干部人事制度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事实上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2、政府职能不明确。我国党政职能交叉、政企不分,许多本应由党或企业管理的职能被政府所取代,导致政府职能过多,管理过宽,势必相应增没一些机构,从而使机构进一步膨胀。3、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我国政府系统的行为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以撤换领导来制约和保证政府系统有序运行。这种方式常伴有主观的随意和感情的冲动。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量的社会群体特别是下岗人员得不到保障,便涌向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在培训、医疗、退休养老方面还是有保障的。由此造成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对策:1、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2、政企分开,实行宏观调控。3、进一步安置分流人员。4、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规范行政。扩展资料: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以下这些成果:1、政府机构数量得到精简、优化,政府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现象得到遏制。2、政府机构改革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而深入推进,行政效能有效提升。3、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基本职能定位得以明确,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

结合18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全面加强纪律建设(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政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真抓真管,拿出实际行动,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意识,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严格遵守“八不准”和“七要七不准”规定,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在落实藏区政策上决不允许敷衍塞责,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从严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集体领导和每一个班子成员在全局决策中的作用。加强对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情况的经常分析和考核评估,对贯彻执行不力、发生重大偏差和失误的班子和个人追究责任。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组织观念、程序观念,重申、完善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积极探索维护组织纪律的有效途径,坚决纠正无组织无纪律、自由主义现象,坚决防止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确保全县上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三)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把纪律执行情况纳入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管理和使用全过程,开展党员干部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等监督检查,确保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政令畅通,各项工作“不悬空”。二、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一)坚决纠正“四风”,深化正风肃纪各项工作。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要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深化正风肃纪,突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继续抓好“七项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切实解决“9+2”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政绩观不正确、执行不力、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行政行为不规范、违规选用干部、乱发钱物、利用婚丧喜庆等事宜敛财、违规经商办企业和违规兼职、变相公款旅游、一把手不正确行使权力和顶风违纪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坚持集中督查、定期督查和随机督查相结合,盯住重大节假日开展廉政提醒和明察暗访,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分期分批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对管理不严、放任纵容,造成本地本部门“四风”问题突出的,严肃追究主要领导责任。(二)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深入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规定,坚决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各项规定,重点查处用公款相互宴请、赠送节礼、高档消费行为,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进一步健全机关联系指导基层、党员直接服务群众、从严监督干部的长效机制,扎实抓好新形势下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纠扶贫、社保、教育、医疗、涉农、征地拆迁、惠民资金使用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整合片区纪工委、乡镇纪委力量,加大对农村基层监督。重点监督检查农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推行“三确定、两监督、一问责”公开模式,及时发现在农村基层公共资金、资源、资产使用中干部不廉洁、甚至违纪违法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巩固作风建设成效,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指导基层、党员服务群众、从严监督干部的长效机制,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抓紧制定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细化标准、划定红线、严格执行。建立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动督查机制,推动建立严格公开的财政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四风”问题。建立发现问题、惩戒问题的长效机制,扭住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放,积极调查,弄清真相,及时回应群众。三、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一)推进积极预防腐败战略。认真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省委《实施办法》和《阿坝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清泉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意见》。建立“积极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案件、信访、专项巡察等领域的工作资源和成果,共同研判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深入挖掘和会诊典型案例,建立系统化防治腐败工作机制,联动推进防治腐败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工作规划》、省委《实施办法》、市委《实施意见》和县委《实施意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二)推进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加紧完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权力在运行平台上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全面完成“行政职权目录”编制,确保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必须全业务、全流程在运行平台上办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做到“三个一律”(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一律不准审批;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基层管理)。全面实施行政审批项目清单制度,严控新设行政审批项目。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和优化行政审批方式,建立行政审批省、市、县三级联网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促进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运行高效。(三)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充分发挥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和电子监察平台作用,实现全程监督、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效能评估。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严格行政问责。切实规范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做到“三个不直接分管”(不直接分管财务、人事、工程项目和物资采购),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权力。加强领导干部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推行“三重一大”决策的全程记实、主要领导末位表态和终身问责追究制度。试点实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查核实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廉洁性备案审查制度。探索实施廉政风险提醒试点。加大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力度,继续发挥信访部门和政府网站反腐倡廉专栏、专题作用。四、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突出办案重点,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持既打“老虎”,又拍“苍蝇”,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严格审查和处置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严肃查办党员干部“四风”问题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买官卖官、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和土地、矿权出让及国有产权交易中的案件;严肃查办“一把手”对“三重一大”事项不集体研究,部门干部吃拿卡要,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领导干部权大于法、以权谋私的案件。(二)创新办案方式,健全查办案件工作机制。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的规定。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指挥中心”和“协调枢纽”作用,加大查办案件组织协调力度,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办案协同,建立涉刑案件快查快移机制,形成查办案件合力。加大交叉办案、异地办案、提级办案力度,增强突破案件的能力。建立案件新闻发布制度,实施开门办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三)注重查案治本,完善预防腐败制度。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推行抓早抓小机制,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轻微违纪问题及时采取约谈、函询等方式,加大初核力度,加强诫勉谈话,防止小错演成大错。注重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实行典型案件通报制度,特别是“四风”案件要点名道姓通报,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警示教育。实行案件反馈制度,督促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的发案单位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堵塞漏洞。五、积极营建崇尚廉洁良好氛围(一)主动占领反腐倡廉舆论阵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体部署。整合各类宣传平台资源,拓展新媒体传播手段,形成“融合发展、整体联动”的全媒体、大宣传体系。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着力构建网络举报受理、回复、处置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舆情会商、舆论引导、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机制,使网站成为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平台。(二)不断深化党风廉政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强化县委、各乡镇党委责任,分层分类施教。坚持把廉洁从政、安全从政教育作为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培训的必学课程。深入开展案例教学、警示教育和“廉政教育大讲堂”活动,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一把手”每年至少带头讲一次廉政党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现场教育;开展新任职领导干部、案发机关(单位)干部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做到警钟长鸣;实施新提拔干部公示期间廉政考试和警示教育制度。(三)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廉政文化“八进”活动,打造具有清泉特色的廉政文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示范点作用。深度挖掘廉政文化资源,积极借鉴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培育一批具有清泉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六、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县委、政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县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必须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开展述责述廉试点,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县纪委全会述责述廉。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向县委提交述廉报告。(二)大力支持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强化县纪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既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又加强经常性检查监督。县委、各乡镇党委要自觉接受纪委监督,支持和保障纪委履行职责。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部署,探索加强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的有效工作机制,制定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意见,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保证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三)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办法,深化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强化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乡镇、部门(单位),实行“一案双查”制度,既要追究违纪违法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真正发挥责任制的威力。七、落实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任务(一)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创新监督方式。整合片区纪工委和乡镇纪委的力量,不定期对各县镇、部门进行专项巡察,突出发现问题,收集线索,强化监督震慑作用。整合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力量,发挥监督综合效应。纪检监察、组织、宣传、信访、审计、司法等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联动,建立监督信息研判处置机制,及早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用权不当行为。(二)改革完善纪检监察派出机构。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相关精神,结合清泉县实际,进一步完善片区纪工委和乡镇纪委机构设置。逐步建立派出工作统筹协作机制,派出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各乡镇党委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提供工作保障。推进各乡镇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注重发挥纪委委员作用。进一步明确纪委委员职责和工作要求,探索建立纪委委员述职制度,督促认真履职。建立重大事项征求纪委委员意见、重要情况通报、重点工作调研等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纪委委员参与反腐倡廉重大活动,开展对相关部门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询问质询,完善纪委委员意见建议收集、办理、回复工作程序,强化工作保障,搭建纪委委员履职平台。(四)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加强领导,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能力保障。落实县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要求。认真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坚决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强化执纪监督,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引导纪检监察干部严格遵守全省纪检监察干部“六项承诺”,进一步提升“四种素质”和“六种能力”。推行跟案学习、上挂锻炼、分类指导、因岗施教等教育培训模式,切实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队伍。

求关于反腐倡廉历史,实质,腐败现象的对策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 (2005-9-16 21:03:17)来自:理论月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反对腐败,保持廉洁是其一贯主张和应尽天职。在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开展了同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的坚决斗争,并在长期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回顾党反腐败的历史。总结党反腐败的经验教训,对推进当前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后,就对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一直高度警惕,并在实践中坚持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纵观党的反腐败斗争历程,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我们党执政以前的反腐败斗争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虽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内建立了政权,有了局部执政的经验,但总的来说,还处在被压迫,被围剿的无权状态,不具备权钱交易大规模发生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我们党在主观上注重从严治党,坚持反对腐败,所以腐败现象并不严重,廉政建设的任务比较轻,反腐倡廉的效果十分显著,建设起了与国统区的腐败政治形成鲜明对照的解放区廉洁政府。极大地争取了人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性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时期反腐倡廉的主要做法是:(1)注重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增强党员、干部对腐败现象的免疫力,著名的延安整风即是这方面的范例。(2)注重法规建设,1922年4月,即建立了最早的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1926年8月4日,又发布了我党最早的有关反腐败的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33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惩治贪污条例》,规定贪污数目在500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3)领导廉洁自律。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广大党员干部,艰苦朴素,为政清廉,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建国初期的反腐倡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和和平建设的环境,一方面为我们党提供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便于我们党面临脱离群众乃至腐化变质的危险。为经受住执政考验,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我们党实行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1)加强反腐败法规建设。1952年3月,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决定》和《关于追缴贪污分子赃物的规定》同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了《惩治贪污条例》,这一专项惩贪法规在以后多年的反腐败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2)开展整风,整党。1950年下半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重点是解决各级干部的作风问题。1951年下半年到1954年春的整党,解决了包括贪污腐败在内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3)开展“三反”运动。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日,在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共查处了有贪污行为的干部120多万人,其中贪污一千元以上的10万多人。受到刑事处分的腐败分子有4万多人。刘青山、张子善等腐败分子被处决。以上措施,有力地遏制了建国初期腐败现象滋长的势头,基本上实现了廉洁政治,从而使五十年代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成为党的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3、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倡廉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是我们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再加上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同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个别党员,干部的以权谋私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有所滋长。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党中央采取了以下措施:(1)整党整风,这一时期为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整党整风,包括1957年的整风,1958年开展的整党整社,1961年的农村整风和“四清”运动中的整党。(2)开展专项反腐败斗争。1960年在农村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新“三反”斗争,处理了农村部分干部中存在的贪污等违法乱纪的问题。但被查出的有一段“贪污和行为”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0%之多。有扩大化倾向。1963年2月,中央又决定在县以上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新五反”运动。1963年9月,中央在“新三反”的基础上,决定在农村搞“四清”,最初是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后来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实质上变成了一场遍及各个领域的阶级斗争,误伤了不少干部。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得出了农村三分之一的领导权已不掌握在健康分子手中的结论。 (3)建立干部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制度。1958年2月,中央发出了《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出现了干部下放劳动的热潮,密切了干群关系,但也开始出现形式主义和极端化的做法,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我们党是重视反腐败斗争的,并把反腐败斗争做为一件大事来抓,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长,但由于缺乏经验,仍然简单沿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思想教育防腐,群众运动反腐的老路子,并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认识和处理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因而存在反腐败扩大化的倾向。 4、“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腐倡廉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就毛泽东的主观设想来说,是为了反修防修。包含有明显的克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愿望。毛泽东希望通过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的“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彻底揭露党内的阴暗面,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理论,并过于夸大了阴暗面,采取了“大民主”式的群众运动的方式,因而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廉政建设不得不陷入误区。其基本失误是:(1)对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估计过于严重。发动“文化大革命”时,毛泽东认为农村中有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工厂企业里一个相当大的多数的领导权不在工人群众手里,党内已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这种对党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必然会使反腐败斗争扩大化。(2)用“大民主”的方式反对消极腐败现象,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认为以前那种由党委领导群众运动的方式已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搞自下而上的不要党委领导的群众运动。用这种不要党委领导的“大民主”方式反腐败,只会助长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的错误,不能达到反腐倡廉的目的。(3)防腐不治穷,搞“穷廉法”。腐败现象的产生有思想、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要反对腐败,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外,还要处理好廉政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铲除腐败现象滋长的物质土壤。但“文化大革命”只治腐不治穷。并认为富则修,把富裕当作是腐化的物质基础,使反腐败带有严重的禁欲色彩。(4)一些廉政做法走向极端化。最典型的是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做法极端化,把它变成了造反派排挤打击异己的重要手段,失掉了廉政的本来意义。总之,“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一场内乱,而且作为一场反腐败的实践也是失败的。尽管由于扩大化的阶级斗争的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形式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抑制,但以“走后门”为主要特征的不正之风和组织人事上的不正之风,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普遍蔓延。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反腐倡廉。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反腐倡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遏制腐败现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也会从体制上堵塞腐败现象滋生的漏洞,因此,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有利于反腐倡廉而不是相反。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政策上和法规上的漏洞和空隙,再加上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使得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比以前更为艰巨、复杂。在新的时期,我们党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继承发展过去反腐倡廉有效做法的同时,摒弃以前的群众运动的做法,努力探索改革开放条件下廉政建设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有:(1)加强纪律检查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重新恢复,并成立了各级行政监察机构,对廉政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2)完善反腐败立法,198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是一部惩腐的专项法律。1987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惩治贪污、受贿罪的补充规定》,标志着我国肃贪法律的完善化。(3)实行“从严治党”的方针,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加强自身建设的条例和规定,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等等。(4)开展专项反腐败斗争。1982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后,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集中打击和解决干部索贿受贿,投机倒把,套汇、走私等问题,取得了较大成绩。1989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出《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须在限额内自首坦白的公告》,监察部也发出了《关于有贪污受贿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人员限期主动交代问题的通告》。这两个《通告》发出后也开展了一场专项反腐斗争。 (二) 总结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主要遵循的是这样一套路子,即思想教育防腐、群众运动反腐、法制建设惩腐。这实际上是反腐倡廉的三项大思路,应该说,这三项大思路,仍然是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应该遵循和借鉴的。但我们在遵循和借鉴时,应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加以扬弃。 第一、不再搞运动,但要发动群众造声势。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在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但在发动群众的方式问题上,毛泽东简单沿用了在革命战争时期十分有效的发动群众搞政治运动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把群众迅速发动起来,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从而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产生明显的震慑作用,收到反腐倡廉的效果。然而,在社会主义时期,频繁而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如助长无政府主义思想,削弱党的领导,混淆政策界限,挫伤群众积极性等,造成动机与效果的背离,历史经验证明,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反腐败,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明确提出,当经济建设遇到自由化思潮和腐败现象干扰时,“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再搞什么政治运动”但反腐败时不再搞群众运动,并不等于不要发动群众参与。作为工作方法,仍然需要动员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造成一定声势,以达到彻底揭露和打击一切腐败现象,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的目的。这就需要运用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等多种手段,启发群众的觉悟,把群众动员起来,造成全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大环境,使腐败现象无法隐藏,都能得到应有的惩处。 第二,既要从严治党,更要有制度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重视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正是由于我们党从严治党,高级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以身作则,大大推进了党的廉政建设。现在和今后的反腐败斗争,仍然需要加强党的建设,需要从严治党,需要高级干部的以身示范。但历史经验表明,单靠用惩治手段从严治党,从严要求高级干部,虽然可以起到必不可少的示范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和政府的反腐防变问题,也不能使党和政府长久地保持清正廉洁形象。要从根本上遏制和清除腐败现象。关键是要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许多情况表明,有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反腐败斗争就能够有章可循;领导者以身作则以及人民群众对领导人的监督,也就容易得到保证,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逐步向法制化轨道:既治标更治本。这就要求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有效的权力约束和监督机制,使宪法监督、司法监督,党纪监督、行政监督有足够的权威和效能,每时每刻地发挥作用,对各种腐败现象予以铁面无私的查处。 第三,既要重视思想教育,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将治贪与治穷相结合。通过整风、整党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既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又是保持为官清廉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任何时候,加强思想教育防腐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但要使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还必须消除腐败现象赖以滋生的物质匮乏的经济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因此,新时期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使反腐败斗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反腐败斗争不断向前推进。 第四,既要重视专项斗争,也要重视经常性工作,努力把阶段性战役和长期斗争结合起来,纵观历史上的反腐败斗争,可以看出反腐败斗争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经过一段时间腐败现象有所滋长后,即开展一次阶段性战役,打击腐败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再开展一次,这说明,腐败现象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不是一两个阶段性战役就能消除的。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反腐败斗争既要有紧迫感,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注重经常性的反腐工作,不间断地抓下去,不能中途歇口气,等到腐败现象严重后再来开展反腐败斗争。尤其是在日前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某种无序状态会造成腐败现象的多发性,为了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更要把阶段性战役与长期斗争结合起来,掌握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 第五,要把反腐败同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结合起来,力求改革和廉政建设的双效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腐倡廉的实践表明,在新旧体制过渡时期,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形成行政权力,计划权力对资源配置仍有一定作用,再加上新的改革措施开始时不完善,漏洞较多,这就使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名搞权钱交易腐败分子有机可乘。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出后,可能诱发出一些新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如价格双轨制下出现“官倒”,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土地审批部门出现的大量问题,以及金融、房地产、期货市场上的一些经济犯罪现象,表明腐败发生的热点部位和表现形式会随改革进程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出台新的改革措施时,要根据腐败现象的动态性特点,同时考虑廉政建设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对策,制止那些打着改革的旗号搞权钱交易的现象,取得改革和廉政建设的双重效果。 当前,我们党正在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吸取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并依据新时期的历史条件探讨和提出反腐败和对策,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一定可以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敬华

工程造价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工程造价决算审计实践看,工程多估冒算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避免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加强对工程造价决算的审计监督已刻不容缓。   一、工程造价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履行合同不严格,造价控制乏力。工程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标,按法定程序,通过公开、公平方式招标、评标、定标,对于一般项目,施工单位的中标价即可作为竣工结算价,如有其它变更、签证应按招标文件精神或合同中相关条款结算。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工程经招投标后,在承发包合同签订时,在合同中再约定按实结算,招投标只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如某桥梁拓宽工程在工程完工二个月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商定了《关于某桥拓宽工程决算审计有关事项》的会议记录。审计发现,有关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合同存在严重背离的情况,如决算方式由中标价增减工程量改为全部按实计算;主要材料价格不按招投标及合同约定改按信息价;工程造价下浮率不按招投标文件规定下浮,擅自少下浮等等。经审计若按此会议记录计算,仅造价下浮一块就涉及到多付工程款341243元。   2、工程实施中乱签证,人为增加造价。工程建设实施中,部分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以隐蔽工程处理、误工、抢工、复杂工艺、特殊材料等方式随意追加工程造价。如某基础设施项目的填方工程,在跟踪审计时,发现施工单位报出的决算所依据的地面标高与设计原地面标高严重出入,引起的工程款相差150多万元,而现场监理人员居然签字认可。   3、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失控。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确定后,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的高低。因设计深度不够,必然造成施工中变更多,现场签证多,从而使工程中标价与实际造价相去甚远,加上若施工现场管理不严,工程计价产生多估冒算也在所难免了。如某建筑工程,中标价为151万元,但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更改而增加的工程款有53万元多。又如某景区二期工程中标价为608.3万元,而最后决算造价达到1300多万元,超计划概算一倍多。   4、取费标准高套,侥幸心理作祟。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是按工程类别划分的,施工单位常高定工程类别编制预算。如某基础设施工程的附属工程,是普通的三层建筑,根据工程类别的划分原则,明显的应属于四类工程,其综合费率为直接费的21.2%。但在其决算中,将其定为三类工程,综合费率为24.5%,这样故意地将工程提高了一个类别。   5、合同条款不规范,工程计价有隐患。合同条款不严肃不规范,给工程决算留下许多漏洞,也是引起工程计价多估冒算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对包干范围及调整条件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结果包干项目包不死,合同等于没定。如某基础设施工程,其合同规定:明标底让利后包干,由乙方以482.79万元总承包,具体按实结算。很明显,此合同前后矛盾,既然是“让利后包干”,就不能“具体按实结算”。因为按实结算远大于482.79万元,决算时甲乙双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6、材料价格跨期高套,工程价款攀升。由于市场价格每月或每季变化相当大,而地市每期发布的建筑安装主要材料预算价格基本无区别或区别不大,且又滞后,使预算价格严重偏离了实际价格,少数材料价格信息价甚至高出实际价格的50%左右。由于有的项目工期较长,有的施工单位根据自己需要,跨期高套也屡见不鲜。如某一工程,根据审计部门掌握的资料,甲乙双方所签定的主材价格明显高于当期市场价格。   二、加强工程造价决算审计的几点建议   1、查投标的让利是否到位,严把合同履行关。审计人员对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合同条款必须研究透彻,对招投标时的让利是否到位应重点审计。如某桥梁拓宽工程中的老桥加固工程项目对合同外增加部分工程综合费用率按29.9%取定,未按施工单位报价中约定的19%取定,引起多计决算造价26505元。还有的在工程决算审计中对包工程常常忽视总承包时的让利,以致多付工程款。如某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投标书及相关资料的应对工程造价的4.932%让利,而在结算时对分包工程的砼防渗墙项目不按招投标时的,未对报价书相关项目暂列造价180万元的4.932%让利,造成多付工程款88776元。   2、查工程量的真实性,严把工程量计算关。审计人员必须以工程竣工图及施工现场为依据,严格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核对,看有无多算、重算、冒算和错算现象。审计人员应把竣工图的“死数据”与施工现场调查了解的“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挤出工程量中的“水份”,确保竣工决算造价的真实性。   3、查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严把定额套用关。工程预算定额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依据,在审计竣工决算套用定额时就应注意各专业册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限的划分,在参照使用就近定额时,应防止高套定额子目,造成重复计算。除了熟悉预算定额外,还应熟悉竣工图内容及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才能把好定额套用审计关。   4、查材料单价,严把材料费用关。针对市场材料供应品种繁多,产地、规格型号、产品质量不一的特点,审核材料单价时应以施工图指定的材料品种、型号、规格为计算依据。执行国家统一的材料消耗定额及有关运杂费率、采保费率等规定,防止因材料品质、档次的不同而随意调高材料单价,更不能单凭“发票”定价?因控制不严,发票水份大?。如某工程,施工单位开出的格栅灯发票价格为 268元/套,后经审计人员核实实际为95元/套。工程材料费用的审核要注意到材料单价上的时间差和品质差,搞好市场调查,并从审计施工单位的原始票据延伸到材料的供应单位,掌握市场动态,加大审计审核的力度。   5、查签证单的真实性,严把现场签证关。在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对施工图设计的内容到现场进行核实,而且还要对签证上增加的内容与实际施工的内容进行核实,以便准确地核定工程量。对于隐蔽工程签证,要标明被隐蔽部位、工作量及质量情况。对于图纸以外的现场签证,要审核签证的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避免出现随意增大签证工作量,伪造资料、巧立名目,人为虚增签证费用。   6、查取费标准的合理性,严把取费标准关。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是在没有采用工程量报价清单的前提下采用竞价机制,大多数工程招标采用费率招标。在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时,把施工单位的让利或优惠多少,写进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以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在竣工决算审计时一定要注意工程类别及取费标准,按照不同施工地区、不同工程类别计取相关的地区税率及工程费率,确保取费标准的合理性,才能为加强工程造价控制把好最后一个关口。

如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度。近些年来,崇义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认识不到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地方、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关键。个别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不想抓,认为经济和业务工作是务实,党风廉政建设是务虚,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有的不真抓,出于自己小集团利益或觉得出力不讨好,只喊口号或只下文,被动应付了事;有的不会抓,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学习、不了解,对如何抓、怎么抓不去思考,将落实责任制与部门单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割裂开来,没有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去。  2、责任不明确。部分部门单位没有立足单位、岗位实际进行责任分工,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条款不够细,缺乏可操作性。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过于“标准化”,千篇一律,不分级别、不分岗位,没有体现每个人、每个岗位应该履行什么责任、哪些问题上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虽然层层签订,但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没有实际作用。对县委、县政府责任分工,牵头单位主动召开专门工作任务会议很少,参与单位主动沟通牵头单位联系落实责任任务也少之又少,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3、缺乏日常监督。落实责任制主要是靠年初分解、年中督查、年终考核三个时段,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督导、检查、提醒制度。党务、政务透明度不足,公开的程度和范围不够,造成群众有监督意愿却不了解情况。致使一些地方、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只是上面布置的动手抓一下,检查的临时应付一次,考核的重视一会儿,对分管部门及其下属长期失管、失教、失察、失监。  4、责任考核不规范。目前在责任制落实的考核上欠缺科学统一、能定性定量又方便操作的指标体系,对考核对象特别是领导班子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难以作出精确的评判,在责任考核实际操作中缺乏规范的程序和有效的依据,导致实行责任考核时普遍存在着好人主义和形式主义。同时,在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也存在责任制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奖惩、选拔任用脱钩,存在责任履不履,履行好不好都一个样的现象。  5、责任追究不严。一方面,对出现党风廉政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追究的执行主体不明确。因为没有明确规定,虽然知道出了问题,责任在谁头上,经常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责任追究案件无人管的局面。另一方面,对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界定比较模糊,责任追究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的态度和决心,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遮盖捂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  二、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的建议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紧紧扣住“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而抓好责任的分解、考核是前提,加强监督检查是保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是基础。  1、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这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的首要环节,是责任制的基础。一是细化任务分工。在年初对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时,任务分工要做到班子成员全覆盖,每项工作任务要明确主要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各地方、各部门单位也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单位的实际,做好承办任务的再分解、再落实,将承办任务分解到各职能科室和部门,明确每一项工作的负责人、任务要求和完成时限,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在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除了要明确领导班子的责任外,把重点放在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上,根据职权和任务的不同,规定不同的责任,特别是要对“一把手”的责任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出现个人领导责任变成集体领导责任,集体领导责任变成谁也没有责任的情况。三是完善党风廉政责任状。与推进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相结合,结合岗位职责和廉能风险点制定“共性+个性”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保留共性部分的基础上,根据班子成员、各下属部门和单位、各岗位,不同的工作职责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个性责任条款,并就“谁该承担责任、在哪些问题上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提出明确具体的责任条款。  2、完善考核机制,注重结果运用。建立科学、合理、实用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环节。一是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加大日常工作完成情况在考核内容中的比重,将各单位开展工作的信息、资料报送和县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督查、专项督查情况以及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二是要完善责任考核的方法。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能够量化的内容要尽量量化,同时还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注重民主测评,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党员干部及基层群众代表参与评议乡镇和县直单位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责任评定考核的依据。三是完善激励制约机制。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领导干部个人测评结果存入廉政档案,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年终考评为优秀的单位进行鼓励和适当奖励,对其主要领导作为提拔重用的资格条件之一。考评为不合格的列为翌年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整治对象,对党政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3、创新监督方式,加强日常督导。加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日常监督,是破解个别单位平时消极对待,年终积极应对现象的有效方式。一是建立定期汇报制。以书面、工作例会等形式,各乡镇、部门每季度汇报一次纪检监察工作,重点汇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内容完成情况,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督促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二是完善经常性监督检查制度。充分发挥纪工委监督分局的职能作用,加强和改进监督的形式、途径、方式,深入了解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尤其是重点领域、部门单位反腐倡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纠正。三是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做到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深化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全面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拓宽和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设立公开电话、举报信箱,聘请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及时监督、反映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切实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4、强化责任追究,严肃执行纪律。严格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保障,也是从严治党方针的具体体现。一是有责必究,追究必果。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结合起来,实施责任追究倒查制,出了问题从严从快处理,实行层层追究,不管查到什么人,都要坚决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杜绝以经济处罚为由,逃避执纪,或以集体决策失误为由,逃避个人责任,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二是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在责任追究的重点对象上,要坚持以抓领导干部为重点,就各类领导班子而言,应以党政领导班子为重点,就各部门领导干部而言,应以重要岗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三是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把出了问题积极查处与出了问题遮遮掩掩的责任分开,对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掩盖、袒护,或者干扰、阻碍责任追究调查处理的作为责任追究的着重点,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意识。  总之,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按照“抓源头、抓重点、抓关键、抓惩处”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细化工作责任和目标,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制度执行,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实施责任追究,才能确保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现在的工程建设招投标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等。下面,就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1.招标公司中的问题在招标过程中,一些招标公司发放的招标通知单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条件,这种情况给招投标过程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使招投标不能在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这样几点。(1)招标公司在进行招标时,需要将招标的文件给投标的公司。但投标公司需要在支付招标文件的工本费用后,才能得到招标文件。而这个费用不论投标公司是否中标,都不能被退还,这是招标公司从招标文件中赚取的额外费用。(2)部分招标公司在招标文件中添加了预支付的资金,这种情况使得有些公司在建设工程时没有资金就进行建设,而最终形成半完成工程现象。(3)部分招标公司存在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投标公司的权益受到侵害。2.投标公司中的问题部分投标公司为了在投标时可以中标,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投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一些投标文件中任意添加了一些与投标标准并不相关的内容,导致原有的投标内容不能很好的实现;(2)有些公司为了在投标中中标,在竞标前,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进行竞标,使原本公平公正的竞标方式变得暗藏玄机。3.招标公司和投标公司之间的问题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招标公司之间为了达到双方都盈利的效果,会运用一些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方式进行招投标。主要出现的问题有:(1)招标者与投标者在招投标前私下相约,招标者将投标文件的中的内容泄露给投标者,并在投标时,与招标的评审进行联合,对指定的投标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并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时,将投标价格尽量压低,最后使投标人可以顺利的中标,从而达到双方互利的目的,这种情况使得其他进行公平竞标的投标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在进行招投标时,招标者需要对投标者进行提问,招标者有意对指定的投标者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而对于其他的投标者,却加大问题的难易程度;(3)一些招标人对指定的投标者进行内定人选;(4)招标者为了选中指定的投标者,在投标文件中设定投标者专长的方向,使其他的投标人被迫落选。二、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中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我国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逐一解决。下面,就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对投标者和招标者进行思想教育若想使建设工程中的招投标得以顺利有序的进行,就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招投标环境,使招投标合理的进行,国家需要大力开展对招标者和投标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需要使其认识到依法进行招投标的重要性,招投标需要所有的招标者和投标者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进行招投标,严禁违规违法的行为在招投标中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招投标稳定的进行,建立良好的招投标环境。2.相关法律部门对招投标进行监督对于招标者的选拔工作,也是招标公司的重点工作,招标公司需要对招标者进行严格的检查,要求只有上岗证的招标者才有资格进行招标工作,并且需要定时的对招标人进行审查,使其在招标过程中做到公平与公正。除此之外,国家还需要相关法律监督部门对招投标的过程进行监督,使招投标可以在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管下合理有效的进行。3.建立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机制我国需要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上,我国将所有招投标的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对所有招投标项目进行全方面的服务,为招标者和投标者进行整体的管理,使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建设可以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4.实施网络化的中标评价系统在招投标完成后,招标公司需要在相关法律部门的监管下,对中标的结果进行整理与统计,并将统计的结果录入计算机中。在计算机中,运用网络化的评分标准对统计结果进行评分处理,从而得出公平合理的中标结果。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投标者的投标质量,又可以防止人为评分出现的个人主观影响的偏差。三、结语招投标方式是我国建设工程中的重要承包建设方法,招标公司可以利用招投标的形式,将原有的大批建设工程分散成各部分的建设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但是在招投标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需要针对不同的招投标问题,实行不同的对策进行解决,使我国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工作依法、合理的进行。以上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是课改的主体也是具体的实施者。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思考了一些应对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接受课改。   有些教师只是迫于外界的大环境的压力才接受的课改,从思想上并没有把课改当成一项长远的任务去尽力完成,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2.有些学校进行教改只重视教师教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们学的过程。只进行教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的改革,无疑割裂了教学过程,强行把这个紧密的结合体分开,教学改革也就不可能全面整体地进行。   3.讲课方式陈旧。   每个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发展的初期可能会适应教学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经意的瞬间会发生很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每位教师不断更新认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更新讲课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没有或很少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新的教材中,没有设计出来的可供教师学生共同参考的问题,这就给教师和学生很多自由的设计空间。有些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自主创新,在课堂上没有或很少激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提出疑问。一些教师虽然也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的内容,但是由于担心自己的讲课思路遭到破坏而不能放开,往往只是拘于形式,寥寥几个问题,根本没有深度,可供学生思考的不多。    5.没有更好地与学生作思想交流。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很少或根本没有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课改新教材很大程度上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且以多样化的探讨活动呈现知识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探讨活动获得。有些教师不能很认真的听取学生的提问,不能追踪学生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往往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一旦偏离就会加以干涉。有些教师很少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思想动态,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应对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要从课改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的取舍,巧妙的改编,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出了这样一道例题:李春家在体育馆西边400米的地方,王强家在体育馆东边300米的地方,李春家和王强家之间的距离有多少米? 因为体育馆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场所,它的东边或西边到底指哪一点就比较模糊。严格地讲这道题出得不严密,更何况仅仅是为了引出“加法交换律”,出题何必这样繁琐,干脆舍去,重新编一道:老师的粉笔盒里有彩色粉笔10支,白色粉笔20支,共有粉笔多少支?   2.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生,要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预设。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多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因为偏离讲课的主题就予以打断,要适时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讲课内容上来,要鼓励创新式提问。   3.改革教学方法   适应课改新要求,不断创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发掘学生内在潜力,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以教师教授为主,以学生配合为辅。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创造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提问――分组讨论――应用于实际。   4.做好思想交流,和谐师生关系    陈旧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示范的多;学生提问的少,自己动手做的少,这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低一些。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希望获得哪个方面的知识,还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看似不合理的提问与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备课、上课的功夫用在指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深入探究方面来。   教材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深入学习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加大自身学习力度,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新旧教材对比的基础上找出切入点,加快课改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只有做到了这些,课改的目的才能达到。   (责任编辑 刘 新)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对策探讨

关于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通信工程传输的发展,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越来越现代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如何对其实行有效的管理已经变成了众多通信行业都在深思的理由。针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理由,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意见,解决了传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及时的改善了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通信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通信企业通过加强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不仅是对企业整体管理上的一种优化和提高,更是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在通信工程技术运输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理由,需要各大企业针对这些理由进行及时的改善,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中存在的理由   (一)管理的安全性方面欠缺   通信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主要依赖网络传播和推广,这种特殊性也让通信行业有着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的管理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工作人员容易忽视其中的安全理由,没有对网络进行及时的维护和安全性建设,让通信工程技术在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因为这一忽视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故障。这样的失误会造成传输过程的信息泄漏或者流失,造成使用者对通信工程行业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通信行业管理的安全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传输线路使用的质量急需加强   依靠外包线路来完成工作的局域网络传输线路的质量应当是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通信工程技术的传输管理中,线路质量的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这种外在的因素给通信工程技术的传输造成了不小的危害。线路的质量不好会降低整个通信工程技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减少了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 三)技术和管理的水平过于落后   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是比较迅速的,但是这并不表示其管理技术也一样发展迅速,很多的通信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在管理的技术上也有待提高。他们大多依赖了自身的经验或者已有的经验,这样会对整体的管理水平造成一定的局限,无法获得新的突破和有效管理。这些理由都会直接影响到通信工程技术整体上的传输水平,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有效管理的策略   想要真正的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效率,获得更加严格和完善有效的管理,就一定要正确的面对现行管理中存在的理由,确定好管理的目标,并加强整个企业对管理理由的重视,要求企业从从各个方面来增加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加企业效率。    (一)强化通信工程技术中的安全管理   强化通信工程技术中的安全管理实际上需要不断提高企业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和速度,让二者科学合理的配合,从根本上提升网络的安全管理。通信工程技术的传输一般主要包括了对故障及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重要信息的安全管理和保存备份能力、对网络系统漏洞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对潜在的危险信息的预防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络信息的传输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网络系统的危险性越来越高,通信工程企业应当及时对自身防护系统进行更新和改善,不断的研究和开发一些新的技术和系统来保障网络传输的安全性。现代的使用者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信息的私密性,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行业应当加强安全意识,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快捷的网络环境。    (二)强化传输路线和设备的管理   通信工程企业对传输路线和设备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其质量的管理上,在传输中使用的路线和设备必须保证拥有最稳定的性能和最高的使用寿命。这些线路和设备的`高质量保证了通信工程技术在传输的过程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故障和理由。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管理需要获得企业高层的支持,因为会消耗一定的资金。另外,在设计传输路线时也应当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研究,制定最适合当地的传输路线,避开传输路线在安装和使用中受到过多外界的损害。   在注重传输路线的管理中还应当注意到工程完成之后的养护理由,这是看起来不重要实际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养护的好坏决定了线路最终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三)强化员工和管理层的管理技术和专业技能   管理人员的个人管理水平对整体上的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整个企业的通信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成正比。现在我国的通信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程,但是,现在存在的理由便是专业人员极度缺乏,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信工程技术行业的发展,通信工程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可以从外面引进一些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及时引进国内外最新的人才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并由此来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企业整体上的竞争力,也可以推动其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四)强化对科技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利用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是一门新型的技术,主要是依赖网络的盛行和网络的快速传播,这样,就要求通信工程技术在管理上要结合最新的管理技术和科技设备,加强通信工程技术管理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其主要目的是为增加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速度和效率。   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就一定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工作,尤其是对企业目标的规划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才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一条科学的道路,目标的规划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目的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并以此规划为行动指南,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    三、结束语   通信工程技术的传输管理是通信工程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理由,它不仅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最终的工作效果,更是在保障使用者的信息安全理由上有着极大的作用。企业应当从路线材料的选择、企业工作目标的规划、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提高和优化。推动通信工程技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田丽娟.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李龙.通信正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   [3]姚忠亮.通信工程中的长途传输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26)   [4]谢衡元.通信传输系统与信号系统间接口方案优化倡议[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2(2) ;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建设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相应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土木工程建设又是一项基础工程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施工的过程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效率,实现在专业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土木工程施工涵盖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项目,技术要求也不同,导致所需的结构技术越来越复杂;土木工程施工环境恶劣,大多是露天作业,工程建设受当地天气和地形地质的影响很大,作业人员也需要克服恶劣的户外条件;土木工程的施工量大,施工规模大,所需的人力物力多,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材料的需求也大;土木工程建设的流动性较大,施工地点通常不固定,作业人员往往来自农村,素质不高,且人员流动性大,极大地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施工技术不规范我国的土木工程技术起步较晚,且土木工程技术复杂多样,尚缺乏相关的统一技术标准,这就造成土木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的许多问题。施工技术不合理,相关的技术条件落后,甚至存在着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技术规范要求的施工单位,技术规范不达标,材料陈旧劣质,使得建设好的工程项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质量不过关,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建设完工之后,养护技术也不规范,时常造成混凝土工程中出现蜂窝麻面的现象。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土木工程的施工量大,建设周期长,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机制来对此进行管理控制。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土木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机制不科学,不完善,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相关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项目工程的整体和细节监管,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了解不到位,岗位责任制的观念不明确,同时,施工单位对技术管理机制的建立不够重视,导致相关的监管部门和职位形同虚设。管理机制做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进一步影响建设的效率。桩基技术方面的问题基桩技术是整个土木工程中决定建筑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如果在基桩施工方面出现技术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首先,基桩的承载力和沉降度要严格符合相关要求,因其设计较为复杂,涉及到压力、负荷受力等的计算,在技术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部分施工单位通常会在此环节疏忽,造成技术上的问题,影响施工质量。解决对策完善和创新技术管理机制技术管理机制是土木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机制,有助于实现土木工程质量的提高,效率的增加。①土木工程技术管理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管理是有区别的,因为土木工程涉及到不同类型的建设施工,因此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也需有所不同,并依据不同类型进行创新。②要做到对实施的土木工程建设类型、特点、要求有全方位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配备相适应的专业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岗位责任制。③要做到对土木工程技术进行严格的审查,做好档案交接作业,落实到土木工程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位人员,如此才能确保土木工程施工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提高专业人员素质目前许多土木工程的作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因此,要对其进行专业的技能素养培训,定期举行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注意培养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认识到专业技术操作的重要性,规范作业的必要性,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专业的作业人员,才能真正把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建设完成。做好基桩基础施工基桩基础施工是土木工程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在基础施工前,要提前做好科学完善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桩基实验和排水工作,打桩的顺序也要进行严密的监控,针对桩规格,也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包括桩的长度、密度等,严选合格精良的材料,禁止劣质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此外,要注意清理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安排监管人员进行实时监控,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加强防渗漏的施工土木工程中的渗漏问题的出现也较普遍,要想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对当地的水文、天气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专业的防渗技术,严格地依照相关的技术规定进行施工,对防渗材料的质量也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实时监控,杜绝渗漏问题的出现。结束语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确保土木工程质量和效率的一大关键,在技术层面上的不断突破和进步有助于该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除了因地制宜地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地改造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物流运输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物流运输企业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的现象:  (1) 车辆调度不合理:  车辆停放地点不集中,调度人员根本无法知道车辆的具体停放地址;需要车辆时才打电话咨询,导致通信费用增加,拖延时间。  调度不合理,调度员无法掌握任何一辆车是“空车/半载还是满载”等状态;导致空车没货承运,半载车辆又无法装满,又必须从异地调度另外车辆前往装载,出现调度不合理现象,增加运营成本,又浪费时间。  由于装卸货物点数、车种车型多样化(有后挡板/无后挡板、有盖/无盖、黄牌/白牌等)、约束众多(过磅、午餐、装卸、交通、甲方约束等),任务种类的复杂性来安排调度计划,调度人员无法及时调度距离装货/卸货最近最合适的车辆进行作业,经常出现专门从远方调度空车到目的地承运货物现象,无法从统筹的角度系统地考虑车辆的配备,意外增加运输成本。  (2)、 欺骗行为严重:  司机懒散怠慢:本来在公司计划内的时间完成任务,但往往是部分司机利用送一趟货的时间硬是消耗了2~3倍的时间,导致车辆使用率低,生产价值不高。  司机欺骗行为严重。  A、无中生有----在运输过程中因无人对他们进行监管,部分司机经常报销没有经过收费站的缴费凭证、维修发票、加油发票、罚款缴费单据………。  B、 偷油严重----部分司机经常在途中偷窃燃油销售,这项损失每年高达300多万元.  C、 以少报多----部分司机虚开报大金额,公司很难核对,财务漏洞每年达230多万。  D、内外联合----在上报客户货物重量和计算运价时往往都是采用对公司少报总量、少报运价;部分业务员或司机将超出部份的货量低价同客户结算,然后放进自己的腰包里,到达客户和业务或司机双赢局面,而公司一方亏损。  (3)、 运输监督手段不够:  超时送货----部分司机按照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货物的运输,经常是出现“超时装货/送货”现象。  超时停车----部分司机经常装卸完货品后没有立即出发/返回,而是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出发/返回,给公司带来时间上的损失和车辆利用率低的结果。  超速行驶----在运输过程中,部分司机经常超速度行驶,导致出现严重的交通事故,给企业和客户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  途中偷窃----经常有部分司机在运输途中偷窃车上的部分木材低价销售,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  不良驾驶----由于车辆是公司财产,不是司机个人产物,因此几乎所有的司机在日常运输中没有一种保护车辆的心态,尽量的随意驾驶、踩油门、急刹车、在崎岖道路上高速颠簸行驶,导致车辆燃油损耗、车辆损害严重,给公司造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  (4)、 运营费用无法控制:  随着车辆、业务、临时变动事情多样而复杂化,公司必须增加管理人员,公司的人员工资、社保、办公费、补贴……等费用就随之增加;再加上调度指挥车辆和司机都必需靠通话来进行,导致每月的电话通讯费用不断增加。  司机和业务人员在外面工作遇到突发事件比较频繁,唯一和总部进行通讯的方式是通电话,这样一来每月仅外围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就站了整个费用的大部分比例。  轮胎损耗严重----由于司机的不良驾驶习惯,导致轮胎经常行驶8~9万公里就修补累累,不得不提前报废,新轮胎的使用寿命一般是行驶15~18万公里才报废,这一项也占了整个费用的大部分比例。  (5)、 人员业绩统计混乱:  公司每天对于驾驶员、业务人员、相关人员的工作情况、业绩统计是使用人工统计方式,繁琐复杂的统计工作难免出现漏计、少记工时、多记等情况,导致公司财务人员、调度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和驾驶员、业务员核实工作情况,业绩核对等繁琐工作,大量浪费公司人力、物力、时间;经常性的出现考核不实,导致驾驶员、业务员、相关人员情绪不满、发牢骚、不安心工作等情况,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运行计划、并引导一系列不可预计的管理问题和经济损失事件。  人工的记录方式必然存在滞慢和漏洞,个别调度人员和财务人员联合个别驾驶员或业务员采用欺上瞒下的多报工时、业绩方式,达到从公司多提取奖金、提成、补助金、升职等目的,每年此项财务漏洞高达几十万元~几千万元  发展物流的主要对策,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概括:  1.提高对发展物流的认识,加强货运业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素质高、对行业发展研究深、看得准、勇于开拓的管理人才。通过道路运输行业协会,组织运输企业、生产企业利用多种渠道学习物流,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能进一步解放。一方面货运企业要有渗透到工业、建筑、商业领域中去的目标,提供比企业自货自运更为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工业、建筑、商业等企业也要调整战略思路,突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树立物流意识,与物流企业精心合作,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因势利导、抓住机会,组建若干现代化大型运输企业。由于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改善现有的企业结构,培育资金雄厚、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大型物流企业,来面对货运方面新的需求,迎接新的挑战。计划和交通部门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调整运力结构,对社会运力进行合理分工,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一方面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集中力量、抵御风险,领导行业发展新潮流;另一方面,筛选出一大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以拾遗补缺、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运输的需要,最终使浙江的公路运输业形成了少数大型、超大型运输企业与大量小型私人运输企业并存的稳定结构,以保障物流实现的运输缓解需求。  3.运输企业要确立市场定位,积极推行合同物流,找准发展物流业的切入点。引导货运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公司实力,确定市场定位。物流企业应不与一般企业在同一层次上竞争。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外资企业、三资企业。一般来说,他们的产品档次和价值都比较高。因此它们对运输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比较高,只要运输企业在服务质量上有了大的提高,在方便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做的比较好的话,就一定能获得市场。汽车运输企业应以客户为纽带,与大中型工商企业界和组成物流服务企业,积极推行合同物流,从根本上打破“公用”与“自备”车辆的界限,这是发展物流企业的有效途径。  4.加快技术进步和货运站场建设。公路运输的技术装备相当落后,虽已有很大的改进,但仍不能满足发展物流业的需要,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更新改造。只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保证运输的高速度、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高标准。因此,在发展浙江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搬运装卸、仓储技术等。没有站场就不可能形成运输网络,没有网络就不能保证服务质量和车辆高效率,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物流。因此,浙江必须加快货运站场建设,充分发挥其仓储功能,以便尽快形成物流网络。  总之,发展物流是公路运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势所趋。相信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国内兄弟省市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总结,努力尝试,就一定能够探索出发展物流业的成功道路。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xx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   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

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对策?

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发挥的作用巨大,合理使用机械事半功倍,所以前期的安全管理非常关键。中达咨询就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对策和大家介绍一下。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施工量大,往往应用各种机械设备,如何做好这些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施工单位应将机械设备管理当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以认真落实。1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尽管建筑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对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分析发现,部分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1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意识差建筑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不注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存在较大侥幸心理,导致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给施工单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影响施工工作的稳步推进:一方面,不注重机械设备性能检查。部分施工设备经过长久使用、性能有所降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部分施工人员在机械设备工作区域逗留,一旦机械设备发生坍塌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缺乏重视。部分施工单位只关注施工进度,根本不考虑机械设备运行状况,存在较大侥幸心理,缺乏在安全管理方面精力投入,大大增加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1.2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种类较多,加上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然而,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应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制定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太过宽泛,无法给具体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部分施工单位虽制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但因缺乏制度的约束,导致一些管理人员随意性较大,得过且过,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机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1.3机械设备管理细节不到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任何一个细节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如机械设备固定不牢固、机械设备操作顺序不正确、忽略某个部件的检查等,尽管如此仍有些施工单位不注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细节,一方面,管理人员粗心大意,忽略对所用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查,或检查过程中仅仅为了走个形式。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中一些元件磨损严重,不及时更换或使用其他型号的元件替代,不仅影响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增加故障发生几率,而且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2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优化对策针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施工单位应立足自身实际及具体的工作实践,积极采取优化对策,不断提高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为建筑施工工作的安全进行提供保障。2.1提高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意识建筑机械设备使用中,施工单位应提高认识,从领导层至施工人员均应充分认识到做好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尤其领导层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各参与人员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意识。首先,明确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内容。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召开座谈会,讲解施工中所用机械设备类型,详细阐明安全管理内容,提高管理人员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针对性。其次,做好机械安全管理统一部署。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类型较多,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施工单位应做好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明确不同机械设备类型安全管理相关负责人及管理流程,确保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在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鼓励管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筑机械安全管理质量的提高,需要由专业的知识做支撑,因此,施工单位应鼓励管理人员注重相关机械设备的知识的学习,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经常发生安全问题,总结安全管理工作技巧等。2.2完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是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施工单位应提高认识,注重从制度入手,认真分析当前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制定完善的上岗制度。施工单位应制定完善的上岗制度,要求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需经过岗前培训,使其明确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安全管理工作中应遵守的规范。同时,还应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讲解一些具体的案例,使其充分认识到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意义,自觉规范自身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制定对应的奖罚制度。建筑工程施工中一旦机械设备发生安全事故往往造成较大损失,因此,为做到防患于未然,施工单位应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明确奖罚的标准与细节,鞭策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认真落实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各项措施。2.3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监督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为保证安全设备管理质量及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施工单位还应做好安全管理监督工作,及时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小组。施工单位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状况,成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小组,做好对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监督工作。另一方面,明确具体监督方式。针对不同的施工环节,安全监督小组应明确相关的监督方式,如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监督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或在现场进行指导,确保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每个管理细节,为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3结语受多种因素影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加强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中各项因素的管理水平,减少施工中不良现象的发生,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特点,其中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不仅关系着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着施工人员的安全。本文对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以供参考。“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对策”详细信息尽在中达咨询建设通,想要的相关建筑建设信息应有尽有。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与进步,对城市化的建筑带来了更快的发展,更安全的发展,越来越符合人们的期望。那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有哪些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规模越发壮大,企业之间的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挑战。随着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形势到了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也提到了战略高度。先进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对该行业的施工以及管理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也成为建筑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综合能力的源头,优势建筑工程技术就是关键所在。但是,就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文章提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对策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对工程质量的高要求以及消费者消费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行业关于技术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从微观角度,建筑行业具体施工管理中,由于创新管理意识薄弱、缺乏规范、相关措施无法落实到位等原因,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提升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该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同整体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还比较短,发展速度比较快,行业发展规模大,但科学创新性还没有充分的融入到各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行业相关技术管理者对此还未提起足够多的重视,项目技术管理意识薄弱,或者管理水平还不足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1.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不规范   工程建设是一项关系重大、要求严格的项目,一方面,要求管理者有全局意识,考虑到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管理施工中的规范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落实。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又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管理者为了私利,出现施工中偷工减料等情况。同时,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管理能力、经验不足或对建筑施工中用到的材料、技术不了解,造成组织施工过程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行业施工中违反相关政策规范的行为层出不穷,建筑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1.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就当前的形式来看,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建筑公司竭尽所能的降低成本,这就会形成一人饰演多个角色的场面,一些高技术的人才因公司节约成本的原则,不得不担当一些技术管理方面的岗位,这就导致其注意力分散开来,不能只关注和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注意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但一个人的精力就这些,最终就会导致技术上没有搞好,技术管理上也由于不是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经验导致管理方面的不到位、不合理。除此之外,建筑公司为节约成本还有可能招聘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人来担当管理岗位,这也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   1.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然而,由于相关技术管理者的利益或完工进度的考量,原本高质量的技术管理要求也大打折扣,而且建筑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还比较落后,相关管理数据的保管以及信息系统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技术管理无法落到实践当中。   1.5建筑施工管理的监管不到位   如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监管空白点,这很容易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一旦存在拖延施工时间的情况,就会延长了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速度,如果要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必然会有损。如果说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对于一些新兴的专业技术根本无法理解并且应用,这就会影响施工的技术,最终导致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出现缺陷。同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这监管空白点,也会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监督管理。在检验建筑工程的使用材料方面,我们只能采取抽样调查或者书面方式来报告材料的检测结果,这就会影响施工的质量,而在检测过程中,由于没有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因而不能专业性的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测,导致很多材料都不能达标,这降低了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2.1时刻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将每天必要的安全检查做完后,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意识,可以利用简单明了的宣传口号或者在建筑工程附近显眼的地方画上一些宣传的图标,以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潜移默化的增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意识。除此之外,建筑公司的管理部门还可以采取开会、讲座等方式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识。   2.2对于整个工程施工的设计与组织应考虑周全   技术管理工作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每一环都有着技术的管理的存在。一旦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导致建筑企业无法达标完成建筑工程。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要确保其准时达标的完成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对其设计和组织进行完善,让管理的工作更具有合理性。   2.3增强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经验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关键之一在于人员的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经验更是重中之要。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就需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建筑工程相关的国家政策、相关部门规章制度进行普及与教育,将相关政策从基层落实好。第二,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培训中多考虑结合实际的教育,进最大可能的丰富工作人员在技术管理层面的实践经验,还需要考虑考核制度的融入,在培训阶段加入模拟的技术管理任务,进行评分以及分析,对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提出改善建议。第三增加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将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视野达到宽阔的境地,从而全方面的提升工作人员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经验。而且要给工作人员足够的发展空间,自由的想象空间,发现创新化的技术管理方法,不断积累技术管理经验。   2.4加强施工技术的.现场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的不到位会产生很多施工质量的问题,对于建筑公司来说,加强施工技术的现场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建筑工程要对施工过程严格把关,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检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2.5提高技术管理监督力度   监督是一个老话题,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中处处都在,但监管总不是最完善的,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监督也不例外。监督是提高执行力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监督、提高监督不能忽略。存在问题就要计划解决问题,完善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监督体系一直是发展的趋势。这里总结一些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监督完善建议,第一在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违反政策、规则或是规章制度的,无乱过错的大小,都必须进行严惩,不能忽略小过而造成大错的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关注建筑工程质量技术管理的监督,不要只是形式上的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需实质的监督,不断提高监督的力度,提高技术管理的能力。第三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在监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解决,还要根据问题的出现,不断的完善技术管理监督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持续优化,为技术管理层面提供支持。   3结语   中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化的建筑提出更高的需求,建筑工程的进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必然是重要的一方面。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与进步,对城市化的建筑带来了更快的发展,更安全的发展,越来越符合人们的期望。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完善也就摆在建筑工程业的面前,完善的方法与行为就成为研究的关键所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中都存在这,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忽略,无乱何时何情况下都必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只有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才能达到更健康的、更安全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不断的提出改善建议与方法,才是正中之道。   参考文献   [1]王从益.试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材,2013(2):231-232.   [2]翟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析[J].建材与装饰,2016(4):166-167. ;

如何做好农村信访维稳工作 对策及建议

一、舍得投入,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是维护稳定的前提。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治安形势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举措,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平安建设、巩固政权基石的有效手段,而综治维稳中心,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维稳的中心,切实加强其规范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现在虽然设立了综治维稳中心,但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综治维稳中心现在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同时也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综治维稳人员很多时间往往被安排参与到一些中心工作中,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综治维稳工作上,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不到位;二是按照有关文件对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专职人员的规定: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专职干部是专职专编制,纳入专编管理,但由于各乡镇普遍存在受编制数的制约,现只能由现有其他岗位工作人员来兼职,这就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此问题,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指出了加强基层综治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重大意义,正确的决策,好的工作思路,必须要有人来抓落实,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来保证其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好了,基础工作做扎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是乡镇必须配齐配强1—2名专职干部,落实好人员编制、待遇问题,让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二是当前要坚持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紧紧围绕“领导、编制、人员、经费、工作”五落实的要求,加强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人抓事。二、不要怕事。就是遇到矛盾纠纷要敢于、并乐于直接面对,要“化”字当头,不能“躲”字为先、“推”字为上、“拖”字为完。不要怕事,我认为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实好维稳工作制度,乡、村领导干部要接待好来访群众,到群众当中了解民情,搜集民意,不能专门坐到办公室来听汇报,人云亦云,这样工作就会虚。二是要对群众言而有信。一些地方“不信官言信谣言”的事例警示我们,作为一级组织也好,一位领导干部也好,要树立自己“值得信任”的品牌。群众信任我们,有问题就愿意找我们反映,找我们解决,发现了什么不稳定情况就乐意向我们基层同志提供。要树立起值得信任的品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乡、村对群众做出的承诺要兑现。比如群众有问题打个电话给乡村干部,乡村干部要么说在开会,要么就说电话上说不清楚,到乡政府来直接谈。结果群众来了干部自己却走了,这样群众就不会相信干部。这样甚至会产生民怨,导致维稳工作复杂化、艰巨化。三是要善于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最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还会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双方都会感到满意。我们遇到矛盾纠纷不要有厌烦情绪,要静下心来找出路,要多几个回合做工作,最大限度地运用调解方法化解,不要轻易把矛盾推向社会,推向法院对簿公堂,推给上级。三、要有人做事。就是要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责任,事事有人具体承办落实。一是各级都要有人做事。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根线。乡、村工作再多,人员再紧,从事维稳工作的人员不能少,每天都要有人接待群众来访。各村委员会要有从事维稳的干部,各组都要有信息员。二是要开展经常性排查。排查不能走过场,不能关起门来填表,如果是这样,就是乡村干部自己骗自己。开展排查工作,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查出来,而是需要经过努力思考,认真分析,想一想事情会向什么方向发展,采取措施处理。三是要常议。乡、村召开的各种会议上都要强调维稳工作,每次会议都要有社会稳定内容。因为维稳工作是动态的,警钟需要天天敲。四是要常想。维稳工作不仅是书记、乡镇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责任和工作,不仅是分管领导的责任和工作,而且是每一位干部的责任和工作。乡、村对每一项工作都要进行稳定评估预测,要想到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可能会发生哪些不稳定的事情,不能不顾群众的承受程度,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结果由于防范不足出问题,“问题一出来,全部都发呆”,束手无策,小事变成了大事。五是要落实责任。落实责任不能说在嘴上,还要写到会议记录本里,印到文件上,但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人处理,每一个问题都有人关注动态、负责做其工作。四、要善于做事,要提高维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维稳工作既要做具体的处事工作,又要做人的思想工作,所以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来做保证。一是学习好业务知识。要特别注重掌握好法律法规,遇到问题要会用法律法规的尺子去量,哪里是符合规定的,哪些是不符全规定的,不能凭感觉来决定出是与否,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处理问题。二是注重加强与上级的联系沟通。村与乡、乡与区各部门要保持好联系,一有情况要及时沟通,如果是紧急重大事项,则随时续报情况。如果乡镇发现了异常情况或群体性事件隐患,要及时向区报告,及时传输相关资料,以便区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处置等工作,提高工作效果。三是要善于出面为群众协调各方面问题。作为乡镇和村级来说,的确有些问题无法解??调,这样为群众解决不了问题,群众还是会领情,更会记得我们政府的好。把群众的问题处理得能经得起历史、经得起法律法规和实践的检验。不能凭我们想象中的理,要通过法理、事理解决问题。解决群众的问题不能像挤牙膏一样,群众上访到区里解决一点,到市里再解决一点,这样就会加速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多与群众进行交流沟通,让群众不能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处理问题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把群众变成自己的朋友,变成支持我们工作的积极分子。这样就调动了各方参与维稳工作的积极性。五是要有预案。乡、村都要有详尽实用的预案,这样才能有备无患。特别是要对敏感部位等重要目标,要有工作预案,确保一有问题能及时处置得好。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地说,是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校从中等师范向普通高中的转型,在分析为我校办学传统、师资优势和生源的质量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把“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突出学校在文科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优势,坚持走以艺术类学生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地理成绩不高,成为我校文科学生和艺术类考生成绩不够理想的重要障碍。可以说,学生地理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成绩的好坏,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学。为此,真正吃透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法学法研究,对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实现学习地球科学、掌握地理学习与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目标,确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从调查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薄弱知识点”,找准学生学习地理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理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案、以直观形象为手段的多媒体课件、以形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练习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增强地理教学评价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教学的历史则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教学活动效率的过程而已。换言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始终坚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方面效果更好。面对在学   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学困生”较为普遍,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的“陪读生”越来越多的学习状况,积极探索地理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在长期的与教育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本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先后在西北师大学习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和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由于学校的转型,现从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需要长期艰辛的付出、学习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的两位地理教学同行,毕业于西北师大地理教育专业(本科),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也需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由于课题组成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互补性的搭配组合,面对着水平基本相当的学生,有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专业成长的迫切愿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研究者专业成长意义深远。    2.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近两年来,我校在教学中大力推行“精讲多练,提倡反思”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形成的教学惯性,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仍然不高。针对目前的地理教学现状,在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考点细、要求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确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同时,不断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不断巩固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    3.有助于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点在于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整合。《地理课标》强调,“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针对大多数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想象能力欠缺,而地理课程知识面广、知识记忆任务重、图表材料比较抽象等特点,本课题组在准确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   研究设计有利于整合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的学案,研究制作有助于课程重点内容综合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对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抓起。本课题通过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是地理“学困生”)学习地理课程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和培育学习者学习地理的潜质和多元智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参与性研究,在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等内容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地理学案研究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我校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全面掌握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基于对地理课程性质与要求的认识,对我校学生学习基本状况的分析,对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形成地理“学困生”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开展符合最近发区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努力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发展。所谓“内在发展”,即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探究意识,懂得地理知识是永远发展的,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质疑和发展,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即智慧发展。所谓“外在发展”,即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和掌握为标志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的教学评价手段教学检测。    2.研究制定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学案”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从而揭示客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很广,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例如,研究某地气候状况,就要从该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下垫面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此外,由于地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时空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时空不具有可逆性),因此,地理学研究很难像数学那样抽象,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而必须通过对一个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之后,才能去洞察和透视整个地域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获取到某些一般性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符合学生学生实际水平的“学案”, 强化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提取地理学习中的主要知识信息的能力。    3.研究制作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多媒体课件   地理规律和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一般说来,地理规律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很大,单凭文字的描述或挂图,学生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我们能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原理的动画,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播放或演示表现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揭示地理规律等内容的课件,可通过声音、图片、影片、动画等形式进行,由于是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为此,我们将对地理学习中“地球运动――自转与公转”、“光照图”、“全球大气环流”、“世界洋流的成因及分布”、“世界气候类型与分布”、“世界地理分区”等重点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来,而是建构而来;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四、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截至目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很多。有些研究主要关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些研究重视“学案”的应用,有些研究实施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些研究关注地理教学评价改革。本研究在借鉴、学习、归纳、反思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有利于提高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地理“学困生”比较普遍的现实,试图在课题组成员的行动研究中,解决我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也希望对生源质量相对薄弱的兄弟学校有所帮助。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总结得到高中地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3)个案分析法:针对课题实施过程的需要,实施班级和学生个案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4)调查法:学生问卷、访谈等形式,采集数据,分析反馈,对地理学案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评价改革等措施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上方法在我校2008级、2009级分别选取4个班级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7月―12月)   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和课题内容的确立,设计问卷调查,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前期分析阶段:通过入学不久和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对学生分别进行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撰写《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对高一、二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现状作分析汇总,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研究实施阶段:按照学生学习现状确立课题研究方案,通过研究完善实施地理教材重点章节“学案”,制作实施地理难点章节“多媒体课件”,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探索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相应调整。   (三)结题阶段(2012年1月―3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终撰写研究工作总结(课题结题报告)。 ;

分析当前国际军事斗争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600字以上 注意是军事形势!

都是贝壳的娃啊。。。我也在找。。今天就考了啊啊啊啊啊。。。

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论文

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力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随着生产率的急剧提高和能耗的增加,电力需求增加,变电站建设项目管理的新要求也随之增加。变电站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与变电站的建设和工程管理紧密相关,但是,现阶段,在管理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实现变电站建设管理全面改善的措施,它为国家电力消耗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变电站;管理方法;问题;对策;   引言: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所有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变电站项目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确保生产和生活用电的安全。因此,加强变电站建设项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变电站工程项目种类繁多,具有多个环节,所有的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一个环节错误都会导致整个工程项目瘫痪。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建设准则,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未来变电站项目要想发展得好,那么,工程部门和项目的最终竣工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同时,项目管理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管理不当,支出将减少,从而导致材料浪费,成本增加和财产安全问题。   1、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相对复杂,有条理,完整,因此通常在开始施工前就设计一个全面的计划,明确总体建设计划,并将建设计划贯彻到实际施工过程中。这种想法是预设性的,因此,在比较分析中会出现一些预设性的缺陷。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的综合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对管理缺乏科学认识,这是变电站管理缺乏科学依据的原因之一。   1.2、施工前管理问题   施工前管理对整个项目的进一步建设具有完全的法律影响和制约作用,其内容包括施工计划、预算管理、采购管理等。但是,研究表明该部门仍然具有缺点,具体如下。   (1)施工计划管理。施工前,应制定适当的施工图,科学、审慎的施工图可以节省进一步的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计划的内容包括施工设计图、施工工艺规范、技术设计等。结果发现,在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设计者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更注重理论,但对实际内容没有很好的评价。而且价格的比较是基于他们的个人经验,因此,施工计划在实践中是不同的,这导致施工成本进一步增加。   (2)建设支出预算。支出预算在变电站的建设中也很重要,这是项目畅通无阻的主要保证,预算是否影响国内资金的有效利用?根据调查,该公司主要将去年或今年的建筑成本用作预算指标,而未考虑设备,劳动力和材料的未来变化,因此,估计成本与未来建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过度的经济压力限制了该项目的稳定进展。   (3)建筑材料和设备管理。在开始项目之前,您需要准备所有方面,尤其是人员、设备和合适的材料。其中,材料和设备管理尤为重要。进行适当的价格比较,选择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双赢伙伴,但研究表明,采购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系统不完善导致材料和设备的过度采购,这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1.3、施工期间的管理问题   施工过程涉及许多问题,包括人员管理、材料使用和技术使用,如下所述。   (1)物料和设备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例如,大量设备停机、材料浪费、堆放杂乱和安全通道堵塞。   (2)人事管理问题。变电站的建设对施工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专业的技能和商业知识才能认真工作,并确保安装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员工的高度集中和离职,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管理。   (3)技术管理问题。建设变电站涉及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技术。这就要求合理分配合适的技术人员来参与相应的技术工作并同时提供技术建议。然而,缺乏管理理念和技术经理的兴趣将导致施工技术不合格和大量资源浪费。   2、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提升的应对策略研究   2.1、优化管理机制   变电站建筑公司具有大量的建筑经验,需要根据过去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来优化其管理系统,更准确地说,他们可以使用基于证据的方法来分析当前构造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过去的经验,制定优化措施以填补空白,并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有必要确保总体施工计划与施工保持一致,以避免由设计和规划引起的后续问题。   2.2、管理措施的现代化   (1)将人事部替换为人力资源部。变电站建筑公司的劳动力相对复杂,人员管理尤为重要。   简单的人员管理不能满足建设项目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潜在人才,增强相关人才的热情,并通过赋权增强员工的赋权能力。同时,他们审查了管理模型,创建了完整的管理系统,并解释了员工的职责。   建设变电站需要大量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必须进行严格的选择,以确保这些员工具有操作设备所需的工作和资格。持续开展定期的培训活动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改善员工问题,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明确工作职责,确定每日、每周和每月的工作安排,并分配给专业人员,以记录工作情况并及时制定对策。   (2)加强材料,设备和技术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抓紧改进技术和材料管理,特别是材料和设备管理的`效率,应从供应、储存和使用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您需要定义合理的采购计划,以有效地区分采购人员和审核人员,以确保采购的质量和价格符合标准,并且采购在合理范围内。为防止这种情况,存储后您必须储备材料和设备,如腐蚀和生锈问题。   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维护材料和设备,以确保科学合理的位置,提高使用效率,避免使用中出现损坏问题,使用后及时存放和库存;   第三,对于技术管理,必须积极引进新技术,使用高科技设备来提高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明确技术的操作责任,并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2.3、培养高素质施工团队   在人事管理方面,需要改进当前的管理系统,以减少员工流动性并增加员工所有权。首先,有必要完善社会保护机制,增加社会效益,建立健康的培训体系,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实现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根据人才短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确保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其次,要做好对质量检验人员、技术人员和监督人员及其他专职人员的管理工作,说明其资格、培训和经验,并采用培训和评估方法,以不断提高其技能。激励机制与员工工作和高薪相结合,不断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此外,必须做好培训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监督和调查员工,重视培训后检查,并有效设定与评估结果相匹配,及时分析和评估问题并采取基于问题的行动的目标。应特别注意管理人员的发展。管理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只有有效提高管理质量,才能提高员工的团结度,增强员工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变电站建设项目将继续顺利进行。   2.4、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1)严格控制施工环境。根据施工过程,首先,要在施工前做好准备,正确布置设备、材料、安全警告标志,减少建筑工作的风险。例如,在建造一个110kV变电站时,需要弄清楚潜在的地面网络的位置,以确保建造质量。在屏幕底部的维护室、电缆沟和电线室中,有必要根据机柜的安装方向建造一个100mm2的接地铜棒,它主要是通过选择呈“格子”形状的铜棒类型并有序地连接两端来构造的,有必要在陆地网络和电线的交汇处竖立标志。   (2)严格的设备和材料质量控制。由于变电站建设项目庞大,一些项目被外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材料和设备问题。   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控制,以确保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可以通过竞争性招标来选择核心技术和主要材料,以最大化材料和设备的利润。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请记住及时进行检查,以免使用不合格的产品。   2.5、改善项目验收管理流程   项目完成后,有必要做好工作,将施工结果与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做好成本计算。需要创建投资,特别是重要的成本内容,解决当前不合理的因素,并建立安全安全网。施工期间的电缆、新设备、电线柜等必须按照标准放置。同时,我们必须努力防止和保护诸如坠落物体和电击之类的事故,并根据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由人员负责相应的责任。电气设备安装完毕后,应根据结构图进行检查,然后,根据国家有关评估标准进行检查。最后,您只需要确保您具有正式的操作资格即可评估实际工作条件,正常的工作时间为24小时,可以移交给官员进行维护。   3、结语   变电站的建设与管理电网的安全运行息息相关。由于使用电量的人和工业公司的增加导致电力负荷超标,所以,要建造更高质量的变电站用来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   本文着眼于变电站建设与管理有关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团队,提高管理水平、安全性、质量监测和施工质量监测等,更好地保证能源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柳伙明.关于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11):171-172.   [2]胡相权,邓军.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9(16):47-48.   [3]蒋旭东.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183-184.   [4]王增奇,张缔.论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J].科技风,2017(06):154.   [5]马智.变电站建设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

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期,城镇建筑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镇建筑的高度也是不断刷新记录,这就导致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挑战。建筑工程企业想要充分保证施工质量,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该充分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管理水平,认真提升施工工艺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降低建筑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可靠性,确保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建筑工程企业的安全运行、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建筑工程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全面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无论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施工设备、材料管理,还是施工监理系统管理,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1建筑工程造价不完善建筑工程大多具有施工时间长、工程造价高和投资金额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建立合适的建筑工程造价区间是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建筑工程造价过高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建筑的总体造价成本和后期收益,而建筑工程造价过低又会影响到工程质量,保证建筑工程造价合理有效,需要专业的人员机构介入,需要根据工程整体的施工环节和工程质量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约束指导。1.2施工设备及材料因素施工设备及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和施工主体。一方面,当建筑工程管理中做到施工设备及材料真正做到先进性、科学性、完备性和安全性时,才能真正实现施工工艺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能充分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按照设计计划有序进行,给予施工工人最大的安全保护,也能保证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处于最优化的状态;另一方面,施工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因素是构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指标,它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决定着整个施工管理的难度,从而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施工设备及材料因素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1.3施工监理系统不健全建筑工程的工作面比较大,施工难度比较高和施工工期比较长,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管理应该充分考虑工程、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也给实施切实有效的施工现场监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很多建筑工程没有聘请专业的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还处于自查自纠中。2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建筑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指挥过程中,需要建筑施工单位从项目招投标开始一直到第三方验收合格为止的全部过程进行精细管理和成本控制,而影响到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则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2.1主观因素建筑工程管理想要达到设计要求,满足建筑工程造价、施工设备及材料、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施工需要,就需要充分调动工程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大多是学院派出身,他们接受的是西方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和西方的管理学理论,能够充分迎合西方民众和公共领域对于建筑主体和功能的认识,但是不能符合国人的需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加深实践操作,提高务实精神,做到将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充分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其次,建筑工程管理是长期而精细的过程,它需要工程管理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管理者满足于数据报表和下属的汇报,不愿意深入施工第一线调查研究,不能做到严格按照工程管理制度执行,需要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者提高岗位责任心,明确管理责任制,提高管理任务的具体细化;最后,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进度、质量、监管和成本等方方面面,需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协调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和业主方方面面的人员,很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够,管理技巧缺乏,不能做到很好的沟通,这样会拖延施工进度,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加强对于人为因素的重视,提高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2.2客观因素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项目进度、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究其客观原因,主要涉及到如下三点:首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管理学科,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时间不长,这也造成了很多国家标准制定得不够完善,很多行业规则和施工条例都是照搬的国外建筑理论和施工理念,造成了我国建筑施工管理错综复杂,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容乐观,深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刻不容缓;其次,建筑工程质量需要建筑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但是我们国家很多建筑工程监管部门都是施工单位自己组建或者委派,造成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很多建筑施工工程更是等施工将近结束时才委托第三方监管单位进行工程监理,这必然给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重点隐患,需要建筑工程管理建立完整和系统的监理体制,保证监理单位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最后,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在建筑工程管理和监督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不能得到认真的落实和完善,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履行必要的权利和义务,造成了建筑工程管理很大一块的缺失,深入引入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是每一个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3建筑工程管理的应对策略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工程,需要兼职工程管理人员协调好进度、质量、安全与造价之间的关系,做好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加强施工监理体系建设,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3.1妥善兼顾进度、质量、安全与造价之间的关系建筑项目施工是保证项目的正常使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谋求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项目安全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工程造价能够沿着进度快、造价少和质量高的方向协同发展。首先,建筑工程管理者应该摒弃过分重视工程进度的常规思路,避免因为扩大机械设备的投入,造成无谓的造价飙升,应该紧密结合施工进度,衔接好质量技术与经济收益之间的结合点,通过采用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手段来降低工程造价,又能充分保证施工进度;其次,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实现施工成本的可控操作,也做到充分保证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可靠。在采购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者应该充分衡量工程质量和原材料价格,采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低价原材料,开发出广泛有效的购货渠道,保证采购的市场化和透明化;最后,优化项目施工组织架构,认真挖掘项目整体进度、各项施工计划以及管理目标的步骤,保证项目施工的项目到人、责任到人,认真抓好工程项目的造价审核制度,协调好施工现场的设备、人员、技术和保障等各方面有序进行,实现造价控制管理的有序进行。3.2加强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开展针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的具体管理,应该侧重于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密切关系上。首先,建筑工程管理者在项目勘察、工程施工、项目监理、人员组织、施工操作、现场指挥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明确工程施工质量目标,根据质量目标的要求,认真组织施工设备及材料进场,采用符合施工可行性和建筑可靠性的施工设备及材料,保证施工设备及材料能够服务于施工的每个环节;其次,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应该着眼于采购、仓储、施工的各个环节,建筑工程管理者应该协调施工人员、材料供应商和仓储物流人员,保证选购的材料质优价廉,保证施工材料进场后,材料供应商能够和施工人员认真沟通和对接,提高生产许可证、合格证及相关质量证明,保证仓储物流条件,避免浪费;最后,项目管理者应该加强施工设备及材料进场后的管理,保证施工状态的设备及时保养和维护,填好日常维护表,保证机械处于最优状态。3.3提高施工监管系统科学性,加强管理手段的更新目前,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监管系统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监管体系大多是照搬的欧美监管体系,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理论、监管思路和监管方法,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发展,确定工程项目监管的力度。首先,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保证施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质量、安全、造价等诸多方面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到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手中,保证监管人员能够掌握第一手的施工现场资料,充分调研和考察施工进度,能够和施工单位实现实时沟通;其次,建筑工程管理部门需要搭建完善、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充分借助网络技术、信息平台,实现施工中质量参数、进度变化和统计汇总及时上传和更新,为工程监理工作提供准确数据;最后,施工监管体系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施工监管人员积极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施工监管的精细化管理,也能敦促施工人员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管理隐患。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工程测绘、施工、监理、组织、指挥的方方面面,也真实反映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要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加强质量安全意识,深入研究施工中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充分掌握应对之策,还要提高他们的专业认识与水平,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我国的建筑领域发展比较迅速,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内容,加强施工管理就是促进施工效率的重要保障。传统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由于没有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在实际中就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主要就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体现以及施工管理问题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和管理措施详细探究。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实施中,需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以及理念应用,在各个施工环节都要制定科学化管理方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才能真正有利于工程质量保障,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分析,对加强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就能提供理论支持依据。    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体现及施工管理问题   1.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体现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着鲜明特征呈现,主要体现在施工的流动性特征比较突出。土木工程施工并非固定在一个地区,在生活生产的场所上不固定,这样在具体施工中的流动性就比较大。施工人员的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在工作的积极性上不高,从而也会影响施工效率。   土木工程施工的周期比较长,施工体积比较大,这就造成施工周期很长。具体施工中的复杂性特征也比较突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也会造成施工上的差异性。在土木工程施工的环境上也比较恶劣,对施工的进行就会形成很大困难。这些施工特征在具体施工中有着鲜明呈现。   1.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来看,由于大多都是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在施工的专业性上就存在着相应问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施工中的工序和具体操作规范方面还没有达到施工要求,从而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就会造成相应影响。   再者,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不科学,以及在安全管理层面没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提高,需要机械设备的支持,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就显得比较关键。但是在实际中存在着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这就必然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方面也没有加强,这就影响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的质量。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的材料管理存在着问题。施工管理中材料管理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在进行材料采购方面,一些施工企业材料采购还是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在方式上没有灵活性呈现。有的施工企业为能节约成本,对材料采购的质量没有充分重视,存在着暗箱操作的现象,在材料的现场堆放管理方面没有达到实际要求等。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和管理措施探究   2.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施工管理中的预算管理是比较重要环节,这是对工程在期限内完成以及对施工材料合理应用的保障措施,也是对工程造价降低的重要举措。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实施,对人力资源以及施工材料的节约就比较突出,能有效分配可利用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问题出现,这样就能为工程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加强,对施工质量也有着保证作用。土木工程实际施工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技术的应用上以及施工的进度控制等,这些都是影响土木工程质量的"重要要素。在施工管理方面进行加强,就能将技术的应用科学性以及应用效率提高,在工期的合理安排下,就能保障施工进度的科学化,在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搭配也能起到良好基础。通过土木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就能有效保障整体施工质量。   2.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就要从多方面措施实施,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是重点,施工单位对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要不断加强提高,将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性以及管理理念创新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以呈现。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实施,定期的进行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这样才能将整体的施工项目质量以及技术水平得以有效提高。   加强施工管理及跟踪进度。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在施工管理前编制科学性的施工进度,对施工工期准确性的计划,对自身的能力以及资源的情况详细考虑,在资源的调配方面要科学化实施。再有就是要将工期的完成度实时的监控,按照既定的施工进度进行实施。在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力度上要不断加强,对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以保证。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材料及设备的管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比较关键的,对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在材料的质量管理控制方面,就要注重材料的采购以及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对材料的质量得以保证。   对土木工程施工制度要完善制定,以及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土木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完善建立,是保障施工顺利的重要促进力量,在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在管理上能高效化实施。并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从多方面保障施工的顺利性以及完善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水平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充分重视,在施工管理的制度上以及技术层面加强融入。在当前的建筑行业发展环境下,只有注重施工管理的效率水平提高,才能有利于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希望此次研究分析有助于施工管理的良好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实施与有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和能源危机,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能源支持,还可以有效降低工程运行、维护成本,减少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文章围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水利水电管理部门和企业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有所帮助。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足够的能源与资源供应是人们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生产规模越大,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强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能源、资源需求日益增加。作为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水利水电建设和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可以在最大限度发挥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的同时,减少人力费用支出,控制工程整体成本,为强化我国能源、资源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面对新的历史发展形势,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单位的重要任务。    1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是经济建设、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增加,大批水利水电工程纷纷上马开工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的高效发挥造成了负面影响。下面就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1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作为一项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必须依法履行招投标程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招投标不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招投标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进行暗箱操作、规避招投标、当地领导的人为干预、违规分包、转包等情况在全国各地都较为常见。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市场的秩序环境。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不仅招投标企业双方的合法利益无法保障,工程质量也往往存在诸多安全质量隐患。另外,施工监理不规范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施质量的又一重要问题。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工程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把关监理人选资格审查工作。工程监理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监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但实际工作中,监理公司并没有严格执行这项规定,造成监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样的监理人员无法承担起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重要职责,监理的位置等同虚设从而影响了工程监管质量。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也影响着工程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由于承包合同制定的不规范,内容条款多有疏漏或解释不清等问题,致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纠纷多发,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1.2工程施工进度规划方面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土木工程,施工量大,程序繁多,要保证工程如期完工,各项指标达到设计标准,必须要对工程各道步骤、工序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设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许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规划缺乏合理有效的安排。在工程实施前没有对工程本身的施工技术、工艺、设备、人员的配置进行充分的思考,也没用对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致使工程施工进度规划与实际情况偏差过大,缺乏可执行性,施工过程中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1.3工程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无论前期施工还是后续使用过程中都会需要较大的投入,这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成本控制问题较多,主要是项目立项后到建成交付使用这段时间里的成本控制力度相对疲软,无法发挥应有效果。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项目管理单位对于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立项之初就着手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使得许多前期环节的支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整体成本上升。二是成本控制工作精细化程度不深。成本控制是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控制的原则,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疏漏都会导致整体成本控制的失效。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粗放型的管理造成大量建设资金的流失,损坏了国家利益,延缓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   1.4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安全是任何一项工程建设工作都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水利水电工程亦是如此。由于在项目招投标阶段没有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导致工程中标价远低于工程实施所需要的资金额度。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大幅缩减保障性措施经费,导致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安全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从而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其次是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层对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制度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做的不够,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改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2.1建立健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单位要依法履行项目招标程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投标企业审核、审查工作,综合评价投标企业经济、技术、信誉等多方面指标,择优选取优质施工企业作为项目的施工单位。做好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进展有序。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依法编制合同,切实保证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责任、权利,防止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严格执行监理人员资质审查制度,规范监理行为,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监管力度。   2.2落实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建立完善的工程实施管控体系围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实施,建立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围绕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重要目标,组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和资金保障,落实措施,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安全实施,如期竣工,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标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资源危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意义重大。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和使用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形势。    参考文献   [1]张西锋.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8) ;

试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试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 要】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对整个项目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不到位,没有正确处理进度、质量、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对工程项目进度的管理工作,今后在工作实践中需要从合同、经济、组织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合同措施 经济措施 组织措施    一、引言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项目工程质量、降低项目工程成本、提高整个项目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加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发挥指导作用。    二、工程项目   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没有落到实处,管理不到位。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环境、施工人员素质、设计方案、资金、材料等等。由于影响因素多,在实践中,施工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进度控制措施,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影响了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   2.没有很好的处理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在项目工程建设中,进度、质量、成本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加快施工速度,往往需要增加相应的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如果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此外,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等也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质量。而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往往欠缺对这三者之间的考虑,忽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大大影响了工程项目进度的管理。    三、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策略   根据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进度管理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   1.合同措施。合同是施工单位进行目标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必须重视合同的作用。第一、确定合同工期。在工程招标的时候,建设单位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实力,确定项目工程的工期,并从资金、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保障,保障工程项目能够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第二、重视工程款的支付。工程款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合同中需要对工程款的支付进行约定,保证工程款能够及时的落到实处。可以将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分为若干的阶段性目标,在每个阶段完成并验收合格之后,再根据预算支付项目工程的造价款。这样既能够保证工程款的支付准确明了,还有利于施工单位的施工。第三、做好工期延期的控制。项目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施工单位建设、管理不力,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等,往往会发生工期延误的现象。对于导致工期延误的原因,应该区别对待。对于是意外事件、不可抗力造成的工期延误,并且发生在施工进度计划的关键路线上,可以批准施工单位延误工期。但是,对于延期事件是发生在非关键线路上,是不能批准工期延误的,需要施工单位积极采取措施补救。此外,工期延期的批准还必须符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注意实效性。   2.经济措施。经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视工期违约责任。要取得良好的进度控制效果,实现预期目标,对于施工单位必须强调工期违约责任,以保证施工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进度。对于在施工中发生工期延误的情况,可以给与一定数量金额的处罚。第二、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对保证施工进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对于提前保质保量完成的项目工程,可以给与适当的奖励。而对于故意延误工期,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完成任务的,可以给与适当的处罚。   3.组织措施。组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落实责任制。在项目进度控制问题上,施工单位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合同的工期,编做好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工作。并且,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之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如果没有按照计划完成任务,造成工期延误,施工单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加强对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施工项目部是工程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工作会对项目工程进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设单位进行工程项目控制也需要施工项目部的积极配合。所以,加强对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要重视对施工项目部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施工项目部要熟悉招投标文件,加强技术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为实现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而努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施工实践中我们需要高度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程项目进度的管理,保证项目工程质量,进而提高整个项目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晋鹏,凌俊.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保证措施探讨[J].企业文化,2011(12).   [2]袁洁.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建设初探[J].科技广场,2011(11).   [3]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李丽.我国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之友,2011(3). ;

小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是融资难问题。因此,剖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成因,回顾中小企业融资基本实践,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体制性、政策性及操作性障碍,研究提出缓解融资难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2003年,我国GDP的56%、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6%、出口额的62%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或提供的。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是获得信贷支持少;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调查,2001年浙江省民间投资中银行贷款仅为20.1%。  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人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  三是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  一是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布局不匹配,政策力度不强。为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一律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大规模撤并基层网点,上收贷款权限,使那些与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同时,政府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有待创新,银行自身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每年只安排10多亿元,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从1999—2004年5月,针对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全国也只发放18亿元,相对于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只能是杯水车薪。  二是担保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与企业信用能力提升的需求不适应。据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二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6.1%。但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由于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及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制约。另外,与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据有关数据表明,2003年前两季度股市融资仅占1.6%,前三季度股市融资占2.2%。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极不协调的前提下,证券市场还是以主板为主向大型企业倾斜。加之低门槛的创业板迟迟不开,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被纷纷取缔,非正规融资缺乏法律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加剧。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弱、信息不对称,影响银行的积极性。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之关联交易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银行常常因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不愿放款。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2.1l%,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15.7个百分点,贷款质量较差也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所采取的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  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并两次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比如,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形式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予以支持;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等。上述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积极依托城市商业银行网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转贷款业务,并对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行再担保。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努力实现金融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广东发展银行决定三年内向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放贷1000亿元,并为此精心打造了“民营100”专项金融服务方案。针对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三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专门设计了八大套餐,以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据调查,目前城市商业银行80%以上的客户是中小企业,7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向各类中小企业。  (二)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从1999年到2003年,国家共投入33亿财政资金,支持了全国4946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二是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200多家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产权交易市场,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产权交易市场已具相当规模。2003年上海产权交易所的交易额已突破3000亿元,为各类中小企业资产重组、产权多元提供了交易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典当、融资租赁等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工具作用。到2003年底,我国典当行已发展到1000多家,资本金60多亿元,为中小企业通过典当融资带来便利;融资租赁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仅浙江一省的融资租赁业务就超过700亿元。四是开通直接融资渠道。今年5月,深圳交易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块,为优强中小企业迅速壮大提供了直接融资来源。据统计,目前已有34户完成了公开发行,总规模为8.34亿股,发行总融资额82.21亿元,平均发行规模2452万股,平均融资金额2.42亿元,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平均为83%。一批符合条件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将获得上市融资机会。  (三)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突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  地方各级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组织推动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一体”指主体,模式强调“多元化资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绩优者扶持”;“两翼”指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作为必要补充;“四层”指中央一级,省(市、区)一级,地市一级、县(市)一级。近年来出台了担保的有关法律、政策和税收优惠等,有力地促进了担保业的形成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底,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966家,共筹集担保资金287亿元;累计受保企业约5万户,累计担保总额约1180亿元,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18亿元,新增利税102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寻保难问题。  (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表彰守信用的中小企业,树立信用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建设和普及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的合约管理、营销预警、商账催收、财会管理和雇前调查等,对企业经营、管理、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目前,有关部门已在北京、山西、吉林、浙江、四川等城市进行试点,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用评级、企业信用制度等,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三、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及融资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建议遵循三项原则:一是贯彻产业政策和就业优先原则;二是完善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激励原则;三是坚持独立审贷、自主发行的市场运作原则。  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允许新创设立或改建设立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设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人股,进一步壮大和完善为城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实力和机制。农村信用社应吸收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人股,加快改善股权结构,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  (二)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切实发挥银行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要鼓励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  (三)鼓励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  要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开展授信业务;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拓展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业务;放宽融资租赁公司的准人条件,支持开办融资租赁;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支持中小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投资和使用国外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发挥典当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四)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继续发挥主板市场作用;在完善现有中小企业板块基础上,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育成和辅导体系,适时启动创业板市场;逐步扩大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功能;整合和规范现有产权交易市场,为非公有制企业股权转让提供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企业境外上市工作。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探索债权融资方式。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开展创业投资。推动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五)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的机构经核准可免征营业税。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人、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自律性组织。  (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试点。对资信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应简化工商年检手续,逐步实行备案制。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引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逐渐趋于科学完备的水平,中小型企业作为民营经济中的支柱机构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提高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取得所必需的资金量,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需要来使用资金所进行的一系列循环融资财务管理活动;狭义是中小企业筹措资金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措施来对资金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过程。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稳定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1.1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我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征收各式各样的税收和费用,这给其造成过于沉重的税收负担,从而使其融资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金融、银行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房贷要求卡的很严,中小企业需要给予金融机构高昂的贷息费用,这笔费用对于中小企业的运营和融资管理上会带来一些阻碍。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和金融机构相关放贷政策体制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管理起不到辅助作用,金融机构即使对中小企业给予借款融资机会,但是办理业务需要进行一系列授信、审查、抵押物评估及抵押等操作环节非常繁琐和耗时耗力,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1.2中小企业家对融资管理的整体认识不足中小企业家由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及对融资管理的认识不够,而将融资管理的工作交予没有风险警觉能力、专业财务能力和资金量预测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亲戚人员,这些能力是融资管理基本需要具备的素养,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规模小,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多方面的利用人员,而安排亲戚人员身兼数职,企业家对于融资管理的认识和觉悟度欠缺,认为融资管理工作仅为记录和提醒的功能,完全没有认识到融资管理不当会使得融资渠道无法得到提升融资效益和资金效益的作用。2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对策2.1 加强对中小企业市场体系的健全我国政府应该和金融、银行机构一起构建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定期、不定期或者分阶段性对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融资管理问题进行记录且适当调整,为其出台适合的融资政策和放贷方案。我国外源性融资手段中创业板、债券和证券等资本市场应该进一步健全,尽量吸收中小企业反映的意见建议,进行不断探索出多层次资本融资市场体系。我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应该吸收早期国外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国外先进、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方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融资状况和资本市场特征,不断发展出适合中小企业内外部融资管理的资本市场。2.2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度。企业内部在产品结构上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成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限度的考核条件之一。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这导致了其生产运营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也成为银行方面不愿向其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扭转这一局面,首先,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引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和生产问题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在财务方面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在管理制度上向国有企业和外资等大企业看齐,及时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制度,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进而不是生搬硬套;其次,企业应该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规避风险和风险嫁接机制,并且中小型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定向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打造一支工作效率高、经营管理经验丰富、风险管理嫁接手段高超的优质团队,企业内部的不断努力从根本上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结束语现价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无法由其他类型企业予以替代。中小企业这个企业规模形态相较于其他规模形态企业具有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优势,其投资少却灵活性强、其生产周期短却资金周转快、其效益快却失效也易。由这些可见,融资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只有有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融资管理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数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幼儿园对新课程的困惑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高中教育全面实行新课程教学,全省选用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这套教材在封面设计、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章头图及正文中的“观察”、“思考”、“探究”及“边空”等栏目的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编写上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而且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注重数学史渗透,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但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时却遇到了许多困惑,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就以A版数学必修1为例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1应用题的编制      在1993年,严士健、苏式冬和张奠宙三位老先生访问国家考试中心时建议在高考中加入应用题,曾引起杨学为和任子朝同志的高度重视.所以从1995年的高考开始,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就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数学新课程在编写时也力求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倡导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A版数学必修1中编制大量的应用题,本册教材中共编制应用题57题,其中作为引入的5题、例题15题、练习和作业题36题、探究1题,数学应用题的练习和作业就占总练习和作业量的25%,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大,这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仔细分析一下,在57道应用题中有21题已经是直接给出了数学的模型,占总应用题量的36.8%,这也意味着这部分题失去了应用题本身所固有的功能,而且所给出的数学模型超出学生目前的知识范围,纯属是代值计算的计算类题,如第30页的例3、第66页的例5等等,编写这些题的意义何在?   教学对策: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这21题应用题进行筛选,选一小部分进行讲解和练习,其他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从沈翔等人编著的《高中数学应用问题200例》;薛治刚编著的《高中数学应用问题》;宋伯涛编著的《高中数学应用题同步解题指导》;石生民、马小为编著的《最新数学应用题解析》等资料中精选出一些应用题作为专题,向学生进行讲解和练习,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为此建议教材编写者是否考虑编制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经过数学化过程的应用题来加以替换和充实.      2新课引入案例的情境设置      A版数学教材大多地方是通过背景例子来引出数学概念,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力.但必修1存在着新课引入案例选择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地方,如第15页至16页函数概念引入的三个实例:(1)炮弹发射问题;(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问题;(3)恩格尔系数问题.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优点:三个实例分别给出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缺点: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差较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理解三个实例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归纳共同点了.   教学对策:实例1在教学时可以重新设计为如下的内容:考虑到函数的雏形在小学就已经有所涉及,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学生在初中又接触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只是定义域为R.比如在小学里学过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所以我们可以从正方形讲起,提问学生正方形的边长为a时,它的周长L和面积S各是多少?学生都回答L=4a、S=a2.这里的4a和a2就是一个变数的概念.再改写成y=4x和y=x2,就变成了学生熟知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通过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清函数是研究变数的工具、函数的单值对应、函数字母选择的非本质性、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向学生讲明最后改写成y=4x和y=x2是我们习惯上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因变量;实例2可以选用股票的K线图;实例3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做一个实验活动,统计一下本班不同身高的男生的体重平均值表.这些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概念一旦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对学生来说就是“实在的”东西了,因此对情境的设置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      3 新课程的螺旋性      新课程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就要等到一学期甚至一年以后.可是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前几个知识点告诉你“是什么”,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现在你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以后再讲,这个体系就切断了,学生思维探究的火花被扼杀了,这种模块化的学习与螺旋上升是否有矛盾?同时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教材中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时,内容较浅显,例题难度也不大,但后面配置的习题难度大,好多题目是历年来的高考题,学完例题后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会做课后的习题;如《数学1》第39页习题1.3A组的第6题: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1+x).画出函数f(x)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该题是一道好题,既考查了函数的性质,又考查了分段函数.同时其解题的思维本质为学生求曲线的方程奠定了基础.再如第75页习题2.2B组的第2题:若loga3/4<1 (a>0,且a≠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题中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化一的解题技巧.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又没有配套的例题,就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由此可以看出课程编写的理念是“螺旋式上升”,作业题的处理方法上就有“一步到位”之嫌.   另外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出现一定的断层.如高中教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等内容在初中教材中降低要求甚至没有,这样在初中时就未能真正地讲透和应用,到高中时学生在运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感到吃力,从而出现了编写者认为学生能完成而学生却无法完成的习题.   教学对策:教师必须要认真地、反复地学习“标准”和研究“螺旋”有多大,真正从整体上把握“标准”,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标准”为准则来进行教学,学会使用教材,对教材哪些内容必须讲深讲透,让学生牢固掌握,哪些内容只须让学生了解,哪些习题应让学生练习,哪些习题可以选做或不做,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与取舍,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紧扣“标准”,强化双基,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尽量去掉那些人为的技巧性的东西,突出数学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达到“标准”的要求.      4 课程设置与课时量      根据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安排:高一上学期学习的是必修1和4;下学期是必修5和2.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就高一上学期来说:必修1是函数的有关内容,有三章内容,36课时;必修4是三角和平面向量有关内容,也有三章内容,36课时;我们先不说72课时是否上得完这些内容,即使按教学参考书上安排的课时,一节也不耽误,每周4课时,也要18周才能上完.一个学期才20周,国庆节放假一周,还有两个模块考试,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也会冲掉一些课.这样算来,一学期最多只能勉强将课上完,期末一点复习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说进行单元测验,更何况教参上安排的一节课内容有时一节课根本完不成,因此课时严重不足.   另外,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教学内容膨胀.导致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同时也导致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使得教师想尝试改革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而且若只管完成 教学计划 ,在以后的高二、高三教学中,是否会带来恶性循环?为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新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的科学性.   教学对策: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普遍都认为内容多、时间紧,这是客观事实,但主观原因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我们自身有关.不少教师在旧教材的教学中,习惯参照高考命题的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延拓加深.在原来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量较多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可以的.但现在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教学要求与原有的教学大纲有了较大的不同,如果我们仍然延续原有的教学习惯,无疑会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要进行合理调整与取舍,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教科书只是一个范例,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尽管新课程的教材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我们教师应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亦步亦趋,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在教学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困难和问题.当然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种种困惑与问题,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提出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一起共进,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何豪明等.人教版《数学》教材(A版)使用过程中的困惑[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7(9)

个人改善对策怎么写

问题一:怎么写改善对策 我以前是生产管理,经常要写这样的改善报告。你的情况不明,所以没办法帮你写,但其实很简单。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道理,让你写改善报告并不是追究你的责任,而是让你这样的第一当事人想出不让这样的事再发生的办法,以杜绝同样的事或带有普遍性类似相同点的事再发生,正所谓“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发现不了的方法!”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再写这报告就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了,写起来就简单了。 (1)写出不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写什么原因。要写清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的是怎么发生的,是谁发现的发现后采取了什么临时措施就是所谓的对策。一共发现不良品多少台,是否全数追回。等等 (2)写出你能想出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杜绝此类事件再发生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改善。这样的改善最好对事不对人,改善结果应适用于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不能只针对你一个人,或一小群人而是适用于每一个人,要不然,就没有意义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给我发邮件共同探讨[email protected] 问题二:改进措施怎么写 一、格式要求 (一)标题:党员个人制定的整改措施标题为《整改措施》;领导班子的整改方案标题为《区委办公室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党支部的整改方案标题为《区委办公室党支部整改方案》。 (二)结构:党员个人整改措施要在党性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及原因、整改措施,其中前两个部分与党性分析材料中的内容相同,第三部分是党性分析材料中努力方向的充实和细化。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包括四部分内容,即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整改时限,撰写时不必机械地分为四个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材料结构。党支部整改方案除了不必有责任部门外,其他要求与领导班子整改方案相同。 问题三:个人不足之处改进措施和自我成长计划怎么写 1、详细剖自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只有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提升 2、针对每一个不足制定改进计划,要特别详细,比如:性格比较急躁,遇到事情先深呼吸三次,然后可以降低声调、减慢语速,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时间计划,一些小的生活习惯可以把周期设计的较短,比如三个周,如果是较为难改正的习惯,就把时间周期设计的长一些。4、坚持完成计划,只有坚持才有用,否则就是一份材料而已,对于自身没有任何帮助。 问题四:不良改善对策怎么写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对于不良的改善对策,那么你就要具体的针对不良的东西来,具体的写改善对策了。 要非常的有针对性,也要有具体性,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 问题五:人员出不良怎么写改善对策 貌似现任的就是这样除了说个没完就是没完了,百姓感受不到啥改善,越来越宓纳活 问题六:自我评价优点及不足及改进措施怎么写呢? 一、学习情况概述、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 三、不足、努力方向 问题七:个人工作总结不足之处怎么写 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办事心切,处事不够干练,想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虽然能基本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但在工作中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也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工作动力; (2)、有时处理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使得开展工作起来比较被动;工作开展中也缺少积极开拓创新,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3)、缺乏工作经验,面对问题过于急躁,一心想干点事情,做点成绩,但缺少全盘筹划,工作不够谨慎周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领导同事的进一步指导改进。 问题八:工作改进计划怎么写 先分析当前工作现状,明确成绩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然后针对工作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善方案,再就改善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要达成的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评价方法、时间目标等等)。 问题九:操作工个人工作中存在不足的改进措施 现状-原因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可行性测验

[国际反补贴对我国影响及应对策略]根据我国反补贴条例

  【摘 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的衰退,使全球贸易活动出现了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兴起。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他们开始频频使用反补贴措施来对我国出口的产品树立贸易壁垒。而我国在应对反补贴时由于经验不足,经常被实施反补贴措施。因此,研究反补贴措施就显得非常地重要。本文将从对我国遭遇反补贴的原因,反补贴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应对反补贴的策略分析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为我国将来应对反补贴案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方法。   【关键词】反补贴;出口;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大额贸易顺差引起了其它国家的不满,他们纷纷采取措施来对我国出口的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或变通的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采用歧视性“替代国”的反倾销措施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反补贴将会成为国外阻击“中国制造”的首要贸易措施。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我国遭受反补贴的原因,及它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以及为将来的反补贴案件提供一些应对的措施和策略。本文将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我国遭遇反补贴措施的原因分析   1)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扩大化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如从2001年至2006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24.85%,出口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25.78%,进口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23.82%,贸易顺差年均增长速度为54.8%。我国在与许多国家的贸易中,特别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处于巨额贸易顺差地位。以美国为例,在2001-2008年的中美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与2001年相比,2008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达到1708.6亿美元,增长了6倍之多。这些巨大的贸易顺差引发他国(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不满。为了减少贸易赤字,保护本国企业,缓解国内压力,改善贸易环境,他们就可能会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同时,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大多拥有发起反补贴诉讼的法律依据和实践经验,反补贴措施很容易成为它们的贸易保护手段。   2)他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控制着生产资料,很难将生产成本和政府补贴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反补贴法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是不适用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自2004年4月新西兰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来,截至2008年2月,全球已有77个国家相继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3]因此随着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的不断增多,采用歧视性“替代国”的反倾销措施必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则会逐渐增多。如2005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贸易权利法案》,该决策一改美国23年来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政策,其导向性和示范效应极大,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国外反补贴调查的严峻挑战,反补贴调查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威胁。   3)中国产品出口策略容易引起反补贴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主要依靠国家出口补贴政策、生产补贴政策以及生产市场上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出口增长方式主要以量为主,出口产品多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并采取低价策略以领国际市场。而低价竞争既是反倾销措施的引擎也是引发反补贴措施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反补贴对我国的影响   1)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产品主要是以低价竞争参与国际竞争当中。如果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如果企业被判定受补贴的话,企业则面临进口国高额的反补贴税,而企业不应诉的话,则很可能被判远高于应诉的反补贴税。整个过程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减弱,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对其他国家产生消极示范和传导效应   反补贴调查对其他国家会产生极强的消极示范效应。如果一国对华的反补贴调查成功会传递给其他国家一个坏的示范效应。反补贴调查还具有传导效应,政府部门在应对反补贴填写问卷时提供的有关信息可能被用于将来反补贴案件,一种产品反补贴调查的的结果将成为对其他产品进行调查的依据。调查国政府在其公开裁定中引用的材料也可能被其他国家利用,对被调查国发起新的反补贴调查,产生一系列于被调查国不利的连锁反应。   3)波及整个产业链,影响范围广泛   反补贴调查与反倾销调查有所不同。反倾销调查通常针对个别产品发起, 各个案件之间相互不适用。而反补贴调查通常会影响到被补贴产品所涉及的上下游产业直至整个产业链, 且相关证据经常被拿来支持其他产品, 进而造成出口产品大范围内的损害。   4)影响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反补贴调查不仅涉及到企业经营这个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该国家对该企业所在产业的产业政策层面的问题。反补贴调查无形中迫使政府降低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且无疑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总体经济计划及发展战略产生一定干扰。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范围较大,也更深远。   三、我国应对反补贴的策略建议   面对反补贴新形势,我们目前要考虑的紧要问题不再是反补贴是否可以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应积极寻求反补贴的应对策略了。结合其他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应对反补贴措施。   1) 改变产品出口策略,多元化出口市场   我国对外贸易产品从总体上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贸易对象国主要是发达工业国家,出口的基础着眼点是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较少直接地服务于改善公众消费福利。而这种以传统的粗放型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产品出口应从过去的“重量轻质”、片面追求出口产品的数量转移到注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贸易效益的轨道上来。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以及有效对策

这根本就不可能

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分析和对策?

本文针对火电基建项目特点,分析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策划组织、计划、技术、设计、安全、质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总结基建工程管理中,项目经理制的成功应用经验,对基建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项目经理管理的应用电力基建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重视项目管理的策划,以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地在控制工期和投资内高质量地完成。国华定洲发电二期扩建工程在工程管理上和工程技术上,运用了项目经理管理的理念,使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得到控制,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1.1制定计划项目管理论文的基石就是编制项目计划,明确安全、质量、进度目标。项目计划是基建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系统管理、事先管理、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项目计划是通向目标的路线图。工程所需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均要在项目计划指导下有效地进行组织、控制、协调。为了保证项目计划的制定、贯彻、执行,成立二级网络进度管控协调组,每月组织召开进度分析会议,建立周进度预警体系,将设计进度、设备交货进度、施工进度列入项目计划管控范围,科学组织、协调、解决,确保工程总体进度目标实现。1.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人员数量,二是人员素质、三是人员关系。目前,在电力建设“火”的状态下,人力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设计人员要加强管控;其次,施工人员要有保证;再次,监理人员要加强。在上述人员的受控情况下,定电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电力建设“火”的局面,转变工作思路,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应做的协调、决策、资源保证职责,处理好参建各方人员关系,创造和谐工作氛围,以保障和推进项目的顺利进行。1.3设计管理设计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对设计问题清晰分类。设计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进度、设计接口、设计质量。设计进度是关系工程顺利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设计进度,在司令图阶段,根据工程里程碑进度,与设计院签订施工图交付计划协议;制定合理设备招标计划,解决施工图设计所需的设备资料问题;聘请专业设计人员担任设计主管,协调控制设计总体进度。设计接口是设计进度、设计质量影响因素之一,定电二期工程设计接口众多,为了高效解决设计接口问题,积极推行项目经理管理制,以设计主管总协调,空冷、脱硫专业督导组,专业主管专项协调的总体格局。1.4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基础,设备是影响设计进度,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设备管理方面主要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招标计划;二是抓设备技术规范书审核;三是抓设备评标;四是抓设备资料催交;五是抓设备监造;六是抓设备到货验收;七是抓设备缺陷处理。1.5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规范往来文件格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为竣工验收,达标创优奠定基础。档案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落实人员责任。档案管理主要抓好四个方面:a)构建档案管理网络;b)邀请档案专家讲授“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电力工程达标投产工程档案管理要点”;c)应用现代化手段,实施工程文件MIS流转系统;d)做好档案人员资格取证工作。1.6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管理主要是策划、组织、管理、协调、服务五个方面。施工组织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定电公司在开工前编制完成开工策划书,在工程开工之初,编制完成施工组织总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组织施工的指导性文件,施工组织总设计由“总的部分”和“分册部分”两个部分组成。施工组织总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监理单位职责;施工组织机构;施工网络计划等。施工组织从人、机、材、机构、设计、技术、档案、风险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策划,,确保工程按期、保质完成。1.7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是实现机组高水平达标投产,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确保机组投产移交后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目标的关键因素。工程质量管理以实现新投产机组长周期稳定运行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过程管控,落实设备质量检验各项措施,提高机组调试品质,促进过程达标活动的开展。为了有效管控工程质量,推进项目经理制工作,成立了创优规划管控协调组,主要工作有:a)对设计图纸逐条落实强制性条文和反措要求;b)对设备检验实施“关口前移”;c)细化调试方法,制订验收调试深度和调试品质的质量标准;d)建立对标比对平台;e)工程开工前,项目公司组织现场参建单位编制完成施工组织总设计,并组织对其评审,施总设批准发布后,参建各单位应按照质量总体要求进行质量控制;f)根据工程实际编制《工程达标创优规划及实施细则》,参建各单位应在过程当中严格落实各项创优措施;1.8安装调试过程中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主要抓过程管理、例行工作、制定并落实措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成立安委会,由安委会负责领导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例行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安全工作计划和总结;发布本工程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安全例会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宣传和安全活动;应急预案的演习演练;安全评比和奖惩;事故调查;安全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现场环境管理;员工职业健康管理。坚持“五抓”:抓安全例行工作,夯实基础。代写论文抓重大作业风险管控严防恶性事故发生;抓安全保证体系作用、提高施工单位自主管理能力;重点抓开工安全计划和过程控制,提高作业层执行力;提高安监人员安全监管水平。2结语电力基建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经理管理推广,对于工程有序、快速、保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经理管理,要有组织机构、管理规划、奖惩机制,要与具体工作和规范要求相结合,确保设计、图纸、设备、进度、安全、质量、优化等各个环节都能在统一标准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经理制的成功实践,在定电基建工程中得到了印证。成功的项目经理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基建工程建设期间所带来的风险,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高工程可靠性、经济性。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学前教育论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前教育论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篇1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学前教育论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篇2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学前教育论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篇3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

请论述加快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措施

【答案】: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积极创新补贴方式方法,大力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联动统筹财政支持资金,构建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稳定投入机制。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机制,开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加快集成构建清洁生产、节水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加强有机肥、生物农药、生态型饲料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研发与应用。健全绿色生态农业地方法规。研究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工艺技术和设备应用,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开展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水生生物保护,以及投入品绿色生产、种养结合、加工流通绿色循环、营销包装低耗低碳等。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将农业绿色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生态资源环境离任审计重要内容。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

顾客投诉的解决顾客投诉问题的对策

解决顾客投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顾客未投诉时,企业应加强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和企业内部文化和机制的建设,确保顾客满意,减少投诉的产生;二是投诉产生的时候,企业应积极处理顾客投诉,尽最大可能让顾客满意;三是投诉发生后,企业在处理投诉时应注意的问题。 1、销售优良的商品提供优良而安全的商品给顾客,这是预防顾客投诉的基本条件。这主要包括:(1)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订购、制造优良而且能反应顾客需求的商品。(2)确实掌握产品的材料及保存方法,以便在销售中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3)如果商品发生缺陷,一定要更新,杜绝不良商品流到顾客手中,造成顾客不满,引起投诉。2、提供良好的服务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技能和态度的好坏,是影响企业服务水准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供优良的服务首先应从服务人员抓起。(1)搞好上岗培训,培训可采用“ASK”培训法,即有关服务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培训。(2)举办各种业务竞赛活动,促进服务人员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3)注意安全。如果顾客在服务场所发生意外并受伤,不管企业怎样说,责任也是无法推卸的,所以,要注意服务场所的安全工作。3、加强投诉处理的培训企业服务人员处理顾客投诉的能力与投诉事件是否得以有效解决有非常大的关系。首先,应在企业员工中树立顾客完全满意的观念、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积极去了解企业的运转,企业的业务使命、战略整体目标,明确个人对顾客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最终的利润。其次,员工要掌握工作技术技能和沟通技能,熟练的技术技能是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前提,如果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员工技术不过硬,举止笨拙,这就会影响顾客所感知到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顾客的满意度。顾客抱怨管理工作经常与顾客直接打交道,企业内部也需要不同部门人员共同协作,所以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员工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有计划的对一部分员工,特别是与顾客经常接触的一线员工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最后,应树立“内部顾客”的观念,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要相互协作,上一道工序应把下一道工序当成“内部顾客”,一线员工只有得到企业其他人员及部门的支持才能为最终的外部顾客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4、围绕“顾客完全满意”建设新的企业文化顾客投诉管理作为企业内部一项活动,它的有效进行通常需要企业内部几乎所以部门的参与,所以强调重视顾客需求,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必须得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必须建立在“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中才能获得。 任何一个投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可能与企业的结构、流程、研发、销售和服务甚至外部宏观、微观市场环境变化有关。1、为顾客投诉提供便利企业应该为顾客投诉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顾客投诉,从而使企业能够重新审视产品、服务、内部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找出其中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制定明确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及补偿措施。企业通过制定产品和服务标准,可以使顾客明确自己购买的产品,接受的服务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可以投诉以及投诉后所得到的补偿。企业执行上述标准的过程中,还能在顾客投诉之前对产品和服务的缺陷采取相应补偿措施。(2)引导顾客怎么投诉。企业应在有关宣传资料上详细说明顾客投诉的方法。它包括投诉的步骤、向谁投诉、如何提出意见和要求等,以鼓励和引导顾客向企业投诉。(3)方便顾客投诉。企业应尽可能降低顾客投诉的成本,减少其花在投诉上的时间、精力、货币与心理成本,使顾客的投诉变得容易、方便和简捷。(4)企业以设立免费投诉电话或意见箱,建立激励投诉的制度。还可以专门设立投诉基金,实行有奖投诉。2、建立处理顾客投诉的机制全力解决顾客投诉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灵活处理顾客投诉的机制,包括:(1)制定和发展雇员雇佣标准和培训计划。这写标准和培训计划充分考虑了雇员在碰到公司服务或产品使顾客不满意时应试做的善后工作。(2)制定善后工作的知道方针。目标是达到顾客公平和顾客满意。(3)去除那些使顾客投诉不方便的障碍,降低顾客投诉的成本,建立有效的反映机制。包括授权给一线员工,使他们有权公司有瑕疵的产品和服务向顾客做出补偿。(4)维系顾客和产品数据库。包括完备的顾客投诉详细纪录系统。这样公司可以及时传送给解决次问题所涉及的每一个员工,分析顾客投诉的类型和缘由并且相应地调整公司的政策。3、处理顾客投诉的主要步骤(1)安抚和道歉。不管顾客的心情如何不好,不管顾客在投诉时的态度如何,也不管是谁的过错,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平息顾客的情绪,缓解他们的不快,并向顾客表示歉意。公司还得告诉他们,公司将完全负责处理顾客的投诉。(2)投诉记录。详细地记录顾客投诉的全部内容,包括投诉者、投诉时间、投诉对象、投诉要求。(3)判定投诉性质。先确定顾客投诉的类别,再判定顾客投诉理由是否充分,投诉要求是合理。如投诉不能成立,应迅速答复顾客,婉转说明理由,求得顾客谅解。(4)明确投诉处理责任。按照顾客投诉内容分类,确定具体接受单位和受理负责者。属合同纠纷交企业高层主管裁定;属于运输问题,交货运部门处理;属于质量问题,交质量管理部门处理。(5)查明投诉原因。调查确认造成顾客投诉的具体原因和具体责任部门及个人。(6)提出解决办法。参照顾客投诉要求,提出解决投诉的具体方案。(7)通知顾客。投诉解决办法经批复后,迅速通知顾客。(8)责任处罚。对造成顾客投诉的直接责任者和部门主管按照有关制度进行处罚,同时对造成顾客投诉得不到及时圆满处理的直接责任者和部门主管进行处罚。(9)提出改善对策。通过总结评价,汲取教训,提出相应的对策,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减少顾客投诉。(10)跟踪。解决了顾客投诉后,打电话或写信给他们,了解他们是否满意。一定要与顾客保持联系,尽量定期拜访他们。4、构建顾客投诉管理系统本文视客户服务部门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交接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完整的,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顾客投诉行为管理系统,它由顾客投诉预警系统、投诉行为响应系统、投诉信息分析系统、顾客投诉增值服务系统、内部投诉信息传递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以及服务绩效监督系统共同构成。(1)顾客投诉预警系统。企业不仅要通过顾客的抱怨和投诉来确定企业产品质量或服务的问题所在,更要主动地查找潜在的失误,即在问题出现前能够预见问题,从而避免发生。(2)投诉行为响应系统。一个良好的投诉行为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快速的、个性化的响应。为了达到快速响应目的,公司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授权,这是因为一系列的审批程序会放慢反映速度,加大顾客的对立情绪。除了授予员工行动的权利外,公司还必须为员工提供各种指标和参数,以协助员工制定决策。(3)投诉信息分析系统。企业不仅要掌握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补救和预防措施,防止投诉的再次发生,还必须通过对投诉信息的分析了解顾客需求变化,挖掘顾客潜在需求的宝贵资源。(4)投诉增值服务系统。假设顾客第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价值为V1,投诉成本为C,那么企业第二次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V2应当大于(至少等于)V1+C,这样才能赢得顾客的满意和信赖。可以说,顾客投诉增值服务系统输入的是顾客投诉,输出的是顾客满意,该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流程,将顾客的不满意转化为满意。(5)内部投诉信息传递系统。顾客投诉信息应该在企业内部通过适当的方式沟通,以使投诉处理过程能够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执行。

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国内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更大范围的竞争,竞争的焦点也会集中到品牌上来。品牌延伸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在许多国家已被广泛使用。然而,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尚短,以及体制上、认识上、经营水平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企业界的品牌意识、对品牌营销的认识和品牌经营的时间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我国品牌的现状入手,针对我国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中的很多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并给予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品牌品牌战略品牌定位品牌个性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新经济风起云涌,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使现代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被赋予越来越丰富和广泛的含义,成为一种复杂的信息标识系统。它代表企业的产品、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形象。而品牌之所以有力量,主要表现在它是建立在质量、科技含量和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仗着这种技术和文化的优势,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建立起熟悉和亲切的联系,从而拥有较大的市场并可以获得比非品牌产品高得多的利润。    一、我国品牌发展现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逐步意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企业已逐步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在我国出现了质的飞跃:我国最有价值品牌,已经实现了由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的过渡。但在我国的品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世界品牌还有很大距离。   1.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品牌是一个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体现的质量,附加价值,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很大,表现在:首先,世界名牌已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仍然保持高水平基础上的高增长。其次,世界品牌营业利润稳定增长,我们利润增长远远滞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再者,世界品牌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我国主要限于国内。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90%的服装是中国生产的,但是我们没有著名的品牌,只能赚取加工费。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的产量、质量都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但大量的企业为国际名牌做OEM,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货等同于廉价低质的总体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扭转,品牌竞争力偏弱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   2.我国品牌的现状。第一,缺少高层次、高质量、产品规模大的国际知名品牌。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相当分一部分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所创造的价值却排在其它出口大国的后面,究其原因就是知名品牌太少。产业组织规模代表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产业或产品集中度来反映,即市场上某产业最大的几个企业的产量或要素投入量占整个产业要素指标的比例,集中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深化,品牌日益集中,从近几年统计结果来看,我国知名品牌规模越来越大。   第二,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呈现弱势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涌入我国,这些大公司凭借自己的品牌优势、资金实力和雄厚技术,在我国商品市场正长驱直入,毫不掩饰地对我国企业和品牌发起正面攻击,其市场占有率每年均以10%左右的速度急剧递增。在国内市场上,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名牌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中国品牌正在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大多数企业和商品品牌没有来得及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就被挤掉了,还有一些企业正在挣扎,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从市场上消失,沦陷在自身的家园。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国有企业品牌观念淡薄,对外国产品大规模进入和占领我国市场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国产品牌面临具有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知名度高、时尚性强的国外品牌的巨大冲击。   第三,品牌流失和假冒侵权现象严重。外商在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在境外大肆抢注我国出口品牌商标,阻碍真正的中国产品的进入,同时享受中国品牌带来的收益,造成我国品牌流失严重。另外,国内一些假冒品牌商品的泛滥,使中国企业和品牌缺乏信誉。使国人对国货不放心,品牌流失现象之严重令人瞠目结舌,使我们失去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失去了企业在市场的长期开拓和保护以及品牌形象的树立。   第四,品牌战略的概念模糊。不具全面成熟的品牌战略观念,把品牌的创建看做打广告而已,单纯追求品牌知名度而忽视了品牌在其它甚至更重要方面的建设与管理。把品牌资产仅仅看作是品牌的知名度。只注重品牌知名度,而忽视了品牌的美誉度,一味借助广告来扬名,无异于缘木求鱼,即使吹出了名,也会像肥皂泡一样,膨胀和破灭只是很快的事。    二、我国企业品牌危机现状的原因探究   1.我国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中外合作过程中,许多企业贪图眼前利益,不愿自己创牌子,宁愿出钱租用别人的品牌,许多国外企业就凭这种策略,使其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逐渐走入百姓家庭中。而我们的企业无形中就在宣传别人的品牌(如可口可乐)。我们已生活在一个品牌时代,但中国还有太多的企业依然停留在产品观念上,而忽视品牌的创立,品牌经营的“门外汉”还大有人在。许多企业普遍认为做品牌是个漫长的过程,投入也是为人做嫁衣,等不到收获的那一天,品牌意识的淡薄,导致企业只能赚取少而又少的一点加工费。2.把品牌战略作为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品牌的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培育。但由于人事任用机制的原因,经营者在任期内便想在短时间追求较大的经济效益,不愿在品牌建设上作长期的投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或潜在的损失与后患.在这种机制下品牌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3.品牌竞争靠以打价格战为主,忽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品牌中,大多数企业依靠价格战,并演化成恶性竞争。企业由于利薄,技术难以创新,质量难以提高,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品牌价值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中急速下跌,最终导致许多驰名品牌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真正的品牌不是靠降价创立的,它的生命力也不是靠降价来维持的。相反,成功的品牌很少在价格上出现频繁波动。高质量才是创世界知名品牌的根本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竞争力的源泉。   4.缺乏科学而有效率的品牌管理。已有名牌产品的企业不重视巩固名牌市场的地位,缺乏保护产品质量和声誉的优势,导致名牌地位下降,外资品牌趁虚而入。中国企业缺乏营销功能和能力,营销组织结构残缺,推广产品品牌缺乏必要的营销手段,不注重利用广告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况且许多产品缺乏新意,而现有的名牌产品只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延伸。    三、品牌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及建议   1.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竞争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回避和忽视品牌战略都是不明智的。没有世界品牌不仅仅会使企业缺乏竞争力,更严重的是最终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丧失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定位至今仍是把中国看作廉价的组装车间和销售大卖场。如果不抓紧时间成长为世界级品牌,我们可能连给世界做加工车间的机会也会被剥夺。   2.借鉴国际商业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战略。想世界品牌学习先进经验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毕竟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也应该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战略。   3.把战略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我国的品牌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的措施,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经济资源联盟体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还不理解联盟体企业的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现状,企业内部的传统的部门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4.勇于进行品牌创新,走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品牌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只要社会经济环境在发展变化,人们需求特征在趋向多样化,社会时尚在变,就不会存在一劳永逸的品牌,只有不断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品牌,品牌才有生命力。品牌价值是跟文化有高度相关的一个部分,中国的智慧、中国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如果注入到品牌价值中,我们就会有价值连城的效果。中国文化元素中能不能转化成中国品牌的价值,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尝试和非常值得去做的重要战略目标。品牌打造中一定要把中国最有价值的东西变成品牌资产,从而在世界上变得我们是独一无二,我们有自己个性。我们要从中国的老字号转向国际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这个路径我们选择既要学习西方重要的专业方法和重要的管理经验,我们也要运用中国的功夫。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才能超越,我们才能够致力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我们从对中国企业品牌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与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要想真正与世界级的品牌“航母”们并驾齐驱或超越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品牌的成长与成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也更需要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游维莉:《品牌战略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市场周刊?商务营销》,2004年第4期   [2]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3]刘海峰:《中国营销20年:猛药催熟的青春期》.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01-14   [4]翁向东:《中国企业品牌战略缺失的根本原因》.中国营销传播网,2004-12-31   [5]邓德隆高剑锋:《中国企业品牌战略误区及其“定位”诊治术》.《新营销》,2004-12-23

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应对策 工程测量基本知识

  【摘 要】工程测量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很多技术在工程测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先进的测量仪器,数字化测绘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方面论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其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数字化测绘技术;特点;相应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复杂的和精密的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出现需要相应的工程测量技术也必须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工程测量的技术手段,才能满足快速发展中经济建设的需求。工程测量是一门研究各种工程建设中测量方法和理论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工程测量这一学科可以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它又可以作为一门很年轻的应用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和所服务的项目范围包含了现代工程建设以及国防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经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向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迈进更加的迅速。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工程测量技术发展所具有的特点   工程测量技术中所用到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工程建设以及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是很直接的。要想很深刻的了解工程测量技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第一,工程测量技术中所利用的测绘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集成化;第二,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一些测绘过程的实现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完成的,这使得这个工程的测绘过程更加的自动化;第三,在工程测量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新型的和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测量技术和手段;第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测量有了越来越广的范围,当代所用的工程测量技术不仅仅对于传统的工程测量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且在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良;第五,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仅仅在该领域有应用,而且这一技术已经延伸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第六,工程测量技术中得到的测绘成果经过现代化手段的处理变得数字化和可视化。   二、当前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首先,卫星测定(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工程测量中所应用的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仅对大地测量工程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工程测量的快速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工程测量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因为GPS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效率高和定位速度快等特点,这使得这一技术很快被工程测量部门所青睐。时至今日,在我国的各大中城市的工程测量部门以及其他的工程测绘部门都已经具备了不同类型的GPS接受机。GPS定位技术已经在各个城市的工程测绘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GPS定位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在铁路和水利工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次,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先进工程测量设备的出现以及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在野外施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能够进行数字化和自动化的采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诸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激光测距仪,数字水准仪等先进仪器设备问世以来,这些仪器开始在工程测量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在城市的工程测量过程中,经常进行大比例尺寸的地形图和工程图的绘制,这也是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然而常规的传统作图方法是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而且传统的方法还必须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复杂的绘图工作,这致使成图的周期很长,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需要。但是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出现和应用以及GEOMAP系统的出现,这两个系统可以把野外或是室内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专业的自动化处理。   最后,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的,先进的摄影测量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其他的一些工程测量工作中。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我们使用高质量和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并在后期的数据和图形处理过程中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适当的处理,这些技术的结合使得工程测量的效率和精准度都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这些技术的集合应用使一些诸如在城市建设中大比例尺地形的测绘、地籍测绘以及交通工程的测量变得更加的容易,测量的效果也更加的显著。这就说明在未来工程测量中对于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前景是很可观的。   三、对于工程测量技术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在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也要积极的研发和保护本民族的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工程测量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相关部门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测绘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解决技术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努力研发和制造中国自己的工程测量技术和设备。   其次,充分的利用我国的人才优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领军人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工程测量技术方面的科技人才,重点突破我国工程测量中遇到的课题难关。同时在一些大学里,可以开设一些这方面的课程和相应的工程测量实习,为我国的工程测量培养一些专业的储备人才。   第三,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积极的采用市场经营的方式,鼓励一些个人的企业进行自主的开发和研制新型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测量仪器设备。   第四,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鼓励的政策和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年轻人积极加入到工程测量技术中的学习,创造一些适合当代人成长的新体制。在国内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也要积极的和国际进行接轨,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进行自我创新。   第五,让市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适时的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和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数字化的成图效率。   第六,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技术政策,在全国的范围内建立起来GPS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技术系统,并使这些系统能够在全国进行联网检索,以方便为异地的同行业提供及时的相关的技术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郑汉球,洪立波,陶福海.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J].北京测绘,1996(1).   [2]洪立波.现代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现状 [A ]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 [ C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3(1).   [3]宁津生,李德仁,等中国测绘学科进展综述 [A ].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科蓝皮书 [ C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1(1).   [4]马志勇,许久明.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与成就[J].科技信息,2006,16(9):235- 221.

谈谈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现在法制环境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掌权的人首先无视法律的存在,率先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2,还有一部分是,民众法律意识淡薄,跟自己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关系3,就是法律的宣传还相对缺乏4,就是法律的执行环节,执行人由于金钱利益,使执行大打折扣,有时敷衍了事5,还有就是维权费用过高,法律程序繁琐,中间阻挠太多,潜规则盛行,使很多人能忍就忍了6,执法机构,存在较严重任人唯亲,关系第一,能力其次,导致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大打折扣以上问题说的虽然不好听点,但确实存在。对策:1,国家痛下决心,依法行政,对无视法律 ,知法犯法,以权谋私,包庇,纵容,受贿人员严厉打击,不能心软,不然社会乱象很难改观2,加强道德意识宣传,本来百姓整体文化素质就低,一些人的恶性容易表现出来,法律还不严,受利益的诱惑,他怎么不犯法呢。整合各方面的媒体,大力提倡道德规范,大范围的播放道德层面的内容,加大对道德模范的宣传,但这就要以牺牲媒体的广告收入为前提了,而不是现在到处的垃圾广告,还有的广告标语是,你不看不行。3,加大法律的宣传,尤其是电视台,强制电视台考办法制栏目,并延长法制节目的播放时间。政府加大对新闻的言论自由,还有民众的舆论监督权力,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非法的,黑暗的,对百姓有害的事件,第一时间曝光在媒体上。让人们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虽然这中间说的一些事,对现在的利益集团很难受,但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就看执行层面了。4,执行层面,严肃执行,如反抗的,强制执行,执行人受贿的,一旦查实,严惩不贷。至少这辈子这行就不要进了,中国人多的是,也不在乎少一个这样的败类。5,尽最大的简化维权的程序和费用,让受害人能尽快的得到法律的援助,而不是卡要,如何简化,执行机构他们自己知道的。6,杜绝关系户,以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适合执行机构的人才,一旦发现破坏选人规则进来的员工,对推选人严惩不殆,决不姑息。总之,营造好的法律环境,需要民众的素质,道德的提升;更需要的是执行者的刚正不阿,一视同仁。同时对破坏规则的执行者严惩,严惩,中国目前就是太保护权力者,令人痛恨。就是他们自己把规则弄的名存实亡的。政府现在就是要下狠心清除内部的肮脏份子。尤其是权钱交易,权黑交易。祝你好运,但愿能对你有点帮助!

国际贸易简答题。。。试分析中国产品遇阻"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青大的吧?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

有利也有弊啊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乳制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您好,对于绿色贸易壁垒这个话题是近几年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我个人观点,简单的阐述几句,希望可以帮助你,谢谢。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已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是受这一"不平等"贸易政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属于利弊皆收吧,对于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大型企业对于国内其他小企业来说是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但也仅限于本国范围内。要想打破食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瓶颈,就要通过国际谈判、建立相对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联合等方面来努力.。

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发展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 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的工具,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本文主要就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和受影响的 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绿色壁垒;纺织品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169-03   [作者简介] 李慧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教育;(北京 100088)   张 洁,河北大学马列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河北 保定 071002)   马月红,石家庄经济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绿色壁垒概述      绿色壁垒, 又称绿色贸易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进口国政府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由, 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与市场的目的,它是非传统性质的壁垒。   绿色壁垒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 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这些绿色壁垒规定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形式多样,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也无形地削弱了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绿色壁垒具有“一箭双雕”的功能。一方面,它是一种遏制工具。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通过国内制定的有关环保的法律以及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产品进行准入限制,以达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进行遏制。另一方面,按照绿色壁垒中的绿色产品标准,如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种环境标准,来生产产品,可以提供绿色产品(无害产品),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以便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总之,绿色壁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隐蔽性、技术性和广泛性等特征。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在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绿色壁垒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要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以及之所以受其影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应对的措施。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遇到了很大阻力。   (一)改变纺织品出口标准,使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在纺织品技术上的优势,对技术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苛刻的检验标准。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进口纺织品检验项目的增加。欧盟2002年5月通过生态纺织品服装新指令(2002/371/EC),该指令由40多个分指标体系构成,将原只有几种纺织品和服装的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素纤维(包括木棉)、弹性纤维、亚麻和其他韧性纤维包括大麻、黄麻和苎麻、含脂毛和其他蛋白纤维、人造纤维素纤维、尼龙纤维/涤纶纤维、聚丙烯纤维、纤维和纱线的整理剂等几乎囊括所有纺织品和服装。这些指令中所包含的众多的检验项目和欧盟颁布的《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和《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来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对进口纺织产品检验标准的提高。很多发达国家以某些残留(如农药等)危害人身健康为由对这些残留作了严格的规定,不得检验出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化学元素成分物质。例如:欧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品产品倍受青睐,由于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我国纺织业出口市场上的纺织产品技术含量低,绿色健康成分少,再加上对纺织品原料的种植药品使用和对产品的加工、包装、装运等环节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这就给发达国家提供了许多实施“绿色壁垒”的机会,也使我国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   (二)加大纺织出口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在目前这样一个低生产水平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外各式各样的绿色壁垒,我国纺织业的棉花种植和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就不得不处理好对棉花实施的农药残留物和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许多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纺织品标准后才能进入,如ISO14000 认证等,但是要取得纺织服装标准的认证费用非常高,根据纺织业生产产品的内在成本的要求,这些认证费用将要计入成本,这就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大大的提高了。另外,如果纺织品企业要建立及实施ISO14000 认证,就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费用主要用于长期环境审查、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咨询建立、认证费用、及其改善环境污染的设备、污染物检测、员工环保培训费用等。)此外,各发达国家还在纺织品进口贸易中纷纷提高各自的检验检疫标准,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对纺织品如衣服、被褥等进口的纺织产品进行批批检验,这不但导致通关时间加长,还加大了停留港费用,增加检验成本,这些因素都会使纺织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地增加,进而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三)影响我国纺织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对纺织产业制定过分苛刻的环境标准,并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注册、认证、检疫制度,使纺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不断加高,进而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受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原因      (一)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绿色壁垒中的国际性、区域性、国别性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属于标准壁垒研究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由于建立时间短,又不被国家和企业管理所重视,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与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制定环境标准相比,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缺乏统一性、完善性等合理的标准。据统计,在我国19278 项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在认证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如此的问题。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妨碍了我国纺织品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对接。   (二)与对外贸易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更深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但是与对外贸易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如各种产品涉及环境方面的技术指标,应由环保部门还是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还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定,如果把这些技术指标定义为环境标准则应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可是目前这类指标的性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三)对绿色纺织品的技术研发和绿色纺织产品的生产缺乏资金支持。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绿色纺织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直缺乏资金支持,这是阻碍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大难题。其次,从事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转化而来的企业,大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没有多余资金投入用于研制绿色产品。再次,从事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比较大,有些企业不愿意投资绿色产品的研制,因而限制了绿色产品研发的投入。      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大力宣传并加强环保意识。面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发展对外出口贸易,我们就必须大力宣传并加强环保意识,使企业和公众都深入地认识到,为了自己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企业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   2.与时俱进,建立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在制订国家质量体系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质量标准体系,如ISO14000认证标准等,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借鉴方法制定适合我国纺织品行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本国认证条例。而且,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一批纺织品出口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来帮助纺织企业做好出口产品的各种质量标准认证工作。   3.实事求是,建立和健全出口产品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我国应尽快建立对国外技术和绿色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加强我国的通报咨询网络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向企业通报国际上产品标准的制定及变化的相关信息,并协助企业采取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为企业扩大出口服务。例如,我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针对2006 年5 月29 日日本实施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为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减少贸易损失, 针对重点受影响产品, 启动了对日农产品出口预警分析, 发布《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 并密切跟踪日本实施情况,发布出口行业预警, 目的是加强和各相关行业及企业的沟通, 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在纺织品行业方面也同样可以开展这项工作。   4.加大对研发绿色产品提供经济支持。政府可以选择部分纺织品行业的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为其提供研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支持,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可以鼓励个体老板、企业家等,投资研发绿色产品项目。再者,鼓励外商投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和商品消费市场广,又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外的企业家看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人来华投资,以增大对纺织行业绿色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形成群策群力之局,提高我们纺织品的整体质量。   5.积极建立反“不合理绿色壁垒标准机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其实是国际霸权的一种体现,政府应该建立专门“反不合理绿色壁垒标准”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对绿色壁垒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了解绿色壁垒隐蔽性的一面,并按照WTO协议的标准壁垒的规定范围及其他国际贸易的相关规定,对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标准要求进行有理、有力、合法地对应,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纺织企业   1.提高纺织品绿色安全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的声誉,打好质量战是企业在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提高产品绿色安全质量。首先,企业应把好原料选择关,要关注原料生产地域土质的好与坏、农药施用控制的管理及其生长期的周围环境的监控等方面,从源头上保证纺织产品质量安全;其次,企业应按照国际公认的纺织品安全质量标准来生产产品,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无害产品,走绿色纺织品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有利于冲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再次,要切实加强纺织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把好质量关,以此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贸易绿色壁垒。   2.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常言说得好:“商场如战场”,在今天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同样如此,我国纺织企业要时刻关注商场战略和战术问题。企业要做到讲究市场战略战术,需要企业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生存理念,学会加强自我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需要纺织企业领导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国际贸易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潜意识的挖掘力,分析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冲破绿色壁垒。   3.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企业为了更好地避免和减少因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而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甚至已有学者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王学军,2006)“引进来”代表着学习,“走出去”代表的是创业,“引进来”的是外国的资金、纺织业先进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等,借此提高企业绿色产品质量;“走出去”的是产品和技术人员,纺织企业要定期将自己的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大型相关企业或大学中学习深造,建立国外试验基地,将其建设成内外沟通协作的窗口,借此步步为营,开拓国际市场,为打破国际贸易壁垒而建立平台。      参考文献:   [1]陈云,文慧兰.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08,(2).   [2]江莉,胡求光.绿色壁垒对宁波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丛刊,2007,(1).   [3]邢洪涛,张亚军.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2).   [4]金旭.共享中国纺织业优势[J].中国经贸,2007,(1).   [5]陈旭.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3,(2).   [6]蒲艳萍.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张凌.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师,2005,(8).   [8]徐敏.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9]王学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和对策是什么?主要有哪些?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一种非关税壁垒。 2.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很多,主要包括: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进口。2)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他们在环境保护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一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环保技术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排斥在本国市场之外。   (3)绿色环保标志。它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目前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各自的环保标志计划。而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志的特点是技术标准高,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很难满足。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6)绿色加工和生产方法标准影响: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思考 1.积极抗辩,破除壁垒。2.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4.引导支持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答案】:(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准入的日益严格,限制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范围。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了许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依据现有的生产技术很难达到,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外贸出口,使不少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公平竞争。绿色壁垒已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加剧贸易摩擦。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集团因为环境问题而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第三,出口成本不断加大,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时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以及反绿色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2)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针对绿色壁垒,我国政府加强对国民国际环保公约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制定和完善环保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尽快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深入研究和利用WTO环保条款,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

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影响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和环保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一般来说,它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国际条约的支持。但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往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和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为限制和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属于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对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绿色壁垒出现的主要原因      绿色壁垒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贸易日渐发展的20世纪末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是催生绿色壁垒的重要推手。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保护和扶持农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政策。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都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如美国政府在农业上长期采取支持价格和稳定收入政策,对外实行农产品推销政策。同时,发达国家政府或政党为了其政治需要而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以2001年中日贸易争端为例,当时日本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蘑菇实行超过限额部分分别征收256%、266%的关税,日本政府这一行动被认为是自民党为日本参议院选举而争取农民选票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次,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促使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发达国家更是以此为借口不断提升绿色技术标准,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新的要求。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大米从原来的56项检疫标准增加到目前的123项;欧盟宣布在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相继对中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影响了我国约300亿美元出口。可见,绿色壁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优势不断提高壁垒的强度,让发展中国家措手不及。   此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自身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经营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和实现生产规模化,而且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给农业、卫生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大多规模偏小,技术和装备落后,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加之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安全和卫生意识淡薄。这些也是导致其农产品受阻于绿色壁垒的原因之一。      二、绿色壁垒对农产品销售影响      绿色壁垒以“合理合法”的形式突然出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造成冲击,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销售也遭受重大影响。当前,实施绿色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也趋于细密,这对农产品出口销售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减少。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总体素质均不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较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苛刻的环保标准,严重制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进入和销售,大大降低了其在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主要农产品销售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而由于多种销售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销售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还面临缩小的可能。   2、提高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农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如水产品、茶叶、蔬菜等,同时加工品也逐渐成为销售主导产品,如蔬菜水果加工品、肉类加工品等,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和价格,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绿色壁垒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投入的设备、人力、昂贵的检测费已经增加了销售成本,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检测设备较之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国内商检部门和企业自身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检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本,不得不大量进口检测设备,更有一些进口商不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检测结果,必须由指定的外国认证机构认证,而这些机构的认证费非常高,这些都直接增加了产品销售成本。      三、对策建议      绿色壁垒兼有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也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应有所区别。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可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制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我国突破绿色壁垒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1、大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我国农产品质量(含包装等)及环境质量标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是受阻于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实施绿色化的同时,我国农业应走标准化道路,销售导向型农业应建立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符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将国际标准作为国内标准的适用基础有助于我国标准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可在积极推进IS09000系列标准时,有机融合国际法典委员会推荐的HACCP、FAO农药与兽药残留标准以及发达 国家的部分标准。   2、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我国应继续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 规章制度 ,鉴于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日益关注,应率先出台相应的法规,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健全食品安全卫生法规和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倡导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加大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   3、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优势农产品。我国应因势引导,把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整合为现代农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精心培育产加销一体、贸工农联合的联营产业。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投入。支持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突出优势产品、重点区域,建立销售农产品基地。      (二)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出口策略,规范出口市场   为了减少绿色壁垒带来的直接损失和不确定因素,应采取主动对策,调整出口结构,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国际贸易策略是一个动态过程,出口国应根据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来制订出口战略,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占领进口目标国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1、研究WTO规则,采取积极有效的贸易对策。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要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应对全球的环保浪潮,我国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不合理的绿色壁垒,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的良性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加强与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利用WT0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的合理权益。此外,应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贸易制度和运行方式,特别是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学习和借鉴其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贸易制度,融绿色贸易思想于我国贸易制度之中,推动产品绿色化,促进与国际贸易制度接轨。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调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中,由于行业协会作用机制不完善,往往发生本国企业问的恶性竞争,结果是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出口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出口价格越来越低,生产者遭受损失。同时,由于价格过低和出口量太大,促使外方对我国实施绿色壁垒限制进口,对我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从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入手,建立行业联盟。应当将全国的出口商通过若干行业协会团结起来,让行业协会来承担进出口贸易的协调职能。行业协会是一种企业联合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受政府委托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行规行约。行业协会一方面起到约束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组织和协调成员企业的作用,形成行业合力应对外来冲击。   3、调整产业结构,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就出口来说,一味压低价格或生产低档产品,不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出口的长期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不但要发展自身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品种,还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发展较高档次出口产品以保持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由于发达国家所设定的绿色贸易壁垒所针的主要是产品质量差和安全性差的农产品,因此发展高质量、高档次、环保性和安全性好的产品也有实际需要。

我国绿色建筑现状和设计对策分析?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绿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术,它可以利用常见的健康材料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达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年。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2.48%.在建筑能耗中,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差、保温技术落后,传热耗能高达73%~77%.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环境破坏极其严重,每年都丧失大量的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土地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政府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得比较缓慢,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很多人士没有弄清楚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根据字面意思,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进行绿化。其次,绿色建筑城乡差别大,各学科研究的重点多是发达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从本专业出发,缺乏对绿色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论文大多都停留在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国外工程介绍,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国内绿色建筑的实例,设计师在实践时,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设计师在工作中缺少通盘考虑,很多项目是在建筑完成后才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如果仅考虑围护结构节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率,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应当在有效使用能源和资源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多采用有益于环境的材料,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废料和家庭废料。尽可能少用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地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料、植被、土壤、砖石等材料,变废为宝,产生循环经济效益。绿色建筑还应注重生态环保。生态环保是指建筑本身,都要适应地域的气候特征,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从建造、运行到拆除再利用,各个环节都对环境不构成威胁,在建筑中力争做到“取于自然,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强调建筑运营和使用全过程的少废、少污,要求建筑系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最终达到维系一个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要对物理环境加以控制,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绿色建筑的设计对策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从设计目标上看,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强调集约资源、减少污染。设计师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应该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公众需要,按照当地的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营造舒适与健康的环境。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坚持越小越好,将建设运行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为所有人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尊重当地的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尽量在建筑中融入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技术的选择决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一般绿色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要求移植过来。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还不能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在建设中还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由于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绿色特性,它的目标是使建筑得到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因此,建设者在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1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1.2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2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

我的论文需要了解一下物流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及对策,急求,谢谢。

  第三方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需要高度信息化和对客户信息的充分整合、利用,CRM系统的有效实施正好可以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为切入点,了解CRM在第三方物流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然后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CRM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块,最后针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出应用CRM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TPL) 客户关系管理 CRM系统  第三方物流及其特点概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第三方物流(TPL)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这个概念中,第一方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第二方是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即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基础物流服务的提供者;第三方物流通过整合第二方的资源和能力为第一方提供服务。TPL属于典型的服务业范畴,供应商和制造企业或零售商都是物流企业要提供服务的客户对象。其基本运作模式如图1。  通过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第三方物流所具有的特点:  物流客户的双重性。传统企业对外多是一对一或者面对面的与客户单项交流,沟通过程中不涉及第三方的参与。而TPL企业与之有很大不同,它通过提供物料运输、仓库管理、产品配送等物流服务连接供需双方,每进行一项服务都同时面对至少两个以上的 服务对象,也就是介于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第三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它一方面要服务于供应商,另一方面还要服务于制造企业或零售商。  服务方式的个性化。TPL企业作为专业性的物流服务公司,可以通过为一定数量的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服务而获得规模效应。但不同的物流消费者存在不同的物流服务需求,因此TPL企业必须根据物流消费者在产品特征、业务流程、顾客需求特征、竞争需要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其次,TPL企业也需要不断强化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来获得范围效应,以增强在物流市场的竞争能力。  服务水平标准的复合性。TPL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至少涉及到供需双方,其服务满意度的衡量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部门,而是多部门综合效应的汇总。可以使用TPL客户整体满意度指数进行衡量,其公式如下:  S=A1(s1,s2,s3,…,sn)+A2 (s1,s2,s3,…,sn)+…+An(s1,s2,s3,…,sn)  其中,S代表TPL企业客户整体满意度,An代表供应链TPL企业服务对象,如生产制造商、供货商、零售商等;(s1,s2,s3,…,sn)是对象企业各部门的满意程度。TPL客户整体满意度是各供应链客户对象及其各对象内部各部门满意程度的复合函数。因此TPL企业服务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各部门的要求,通过客户各部门的满意达到客户的整体满意。  顾客满意度的连续性和扩散效应。TPL企业的服务是通过契约来规范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 TPL又可称为“契约物流”。契约型的物流服务决定TPL具有持续性和循环性的特点,而TPL的双重性和持续性特点则更加剧由满意度而产生的扩散效应。TPL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一旦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客户会将相关信息通过供应链关联企业进行信息传递,从而导致网络客户链条的断裂出现客户加倍流失的现象。  客户关系管理及在第三方物流中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CRM)首先是一种将客户作为重要资源的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持和手段,利用Web、呼叫中心、移动设备等多种渠道来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实现企业和客户的连贯交流和客户资源的循环化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有效整合双重客户的关键信息,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和市场开发的针对性。CRM系统的实施,可以使TPL企业获得详细的客户信息,增强企业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度,减少市场推广和销售策略制定与执行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资金,增加销售的成功概率,进而提高销售收入。  有利于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提供差异化服务。实施CRM系统有助于TPL企业分析客户详细的交易数据,从而区分企业的盈利客户、成长性客户、低利润客户并制定出相应的服务策略:为具有吸引力的盈利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为具有成长性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使其成长为最具价值的客户;对于低盈利且成长力不强的客户,则采取适当的策略促使其转向。  有利于培养顾客忠诚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弱扩散效应。物流行业是典型的客户关系维护型行业,企业运营主要依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CRM系统为TPL企业提供多种与客户沟通的渠道,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对客户的要求做出正确快速反应,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利用客户在供应链条中的位置,充分发挥满意度的正扩散效应,提高顾客忠诚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CRM系统结构及应用  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特性,得出适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的CRM流程图,即图2。  第三方物流企业CRM的运作原理同普通CRM相同,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同时也是一套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从最终客户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客户信息分析、信息整合和具体运用的要求建立配套的功能层面系统来连接企业和客户间的关系,为企业收集、管理及利用客户信息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具体来说,第三方物流的CRM系统根据不同部分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信息来源层、信息处理层、基本功能层和决策支持层。其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信息来源层包括最终客户和合作伙伴,是CRM系统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最终客户的双重性,只有同时满足制造商和分销商或零售商等的物流需求,才能够发挥满意度扩散效应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在第三方物流CRM系统中,基本信息来源层具有重要作用,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是信息整合和利用的基础。  信息处理层是企业获取和整合客户信息的层面,主要利用Web门户和呼叫中心两个渠道,实现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接触点的完整管理。  基本功能层主要包括项目自动化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商业智能等模块,实现物流活动的优化和自动化。项目自动化模块主要包括账户管理、报价管理等,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从报价、订货一直到付款、给付佣金的全程自动化;还能够提供基于Internet的自动销售功能,使客户能够通过Internet个性化定制产品或服务,真正实现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市场营销模块从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出发,对物流市场进行细分,发现高质量的市场营销机会,得到客户价值等重要的客户信息,为高价值顾客提供优质个性服务;为潜力客户充分挖掘价值;对有意向客户进行跟踪、分配和管理等。客户服务模块是提供客户支持、售后服务的自动化和优化,是CR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策支持层包括决策分析模块和信息数据仓库两大部分。信息数据仓库包括与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的所有信息数据,它是整个CRM系统运行的基础。决策分析模块则通过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提取、转换和集成,从而为物流企业新客户的获取、交叉销售、客户个性化服务、重点客户发现等操作应用提供有效支持。  CRM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CRM系统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获取充分的客户信息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销售过程和营销过程的自动化,完善客户服务和售后服务的管理,最终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统一、完整和准确的服务。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CRM系统的要素分析  整合企业资源和客户信息,正确理解客户资源。客户信息的整合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将电话、网站和数据库技术整合起来,完成对客户数据的整合,以实现客户和企业之间高效交流。  根据企业自身规模、业务特点、有重点、分层次地实施CRM。整体来说,我国TPL企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多样性方面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每个企业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TPL企业在实施CRM前首先要清楚企业需求、规模及其客户需求特点,有层次有侧重的实施。  提高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和动态性。第三方物流客户需要的是准时、安全、低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应为客户建立个性化档案,针对每一客户实行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忠诚度。而TPL企业客户数量少、规模大的特点更增加了此方案的可行性。另外,物流企业要注意服务的动态发展趋势,努力推出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不仅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而且对同一客户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服务模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提高客户忠诚度。

福意超市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福意超市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经济全球化热浪未完,电子商务的浪潮又席卷而来,各大国际零售业早投入进驻中国的大军之中,以期分的美羹一杯。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己经有四分之三以上在中国投资。面对大型外资连锁超市的强势入驻,中国的连锁超市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社区连锁超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在这场战役之中杀出生路是每一个面临当前困境的超市管理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福意超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企业稳定良好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如何在维持现有顾客的前提下提高顾客的数量,特别是忠诚客户的数量。显然这几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有了一定的顾客数量之后,前面的所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而解决顾客忠诚度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运用。    一、福意超市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福意超市是重庆市万州区福意百货有限公司下面的立足于社区为主的超市。目前拥有35家福意超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的万州区、梁平、忠县范围内的社区。福意超市的宗旨在于服务于城乡消费市场,为广大的城乡居民提供生活上的便捷。到目前为止福意超市的小型连锁超市的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并且拥有从业人员400余人,但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问题也还是不少,这也成为制约福意超市继续扩大发展的门槛之一。再加上零售业国际竞争的国内化突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其中在万州盘踞的国外大超市就有沃尔玛,对于福意超市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福意超市除了要同国外超市竞争之外,还要与国内最近这几年的超市巨头永辉狭路相逢,这场激战最明显的影响是超市的客流量开始减少。客流量对于零售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和人气。   1.管理者对客户关系管理不够重视   福意超市在产品和广告上的大手笔也无法弥补其在客户关系管理上的不足,因为福意超市的管理者把客户关系管理划为客户服务部的日常事情之一。在这种情况之下,福意超市的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由于福意超市的客服人员所处位置较低,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无法也无权调动其他部门来协调,尽管这部分员工也想努力的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由于福意超市对于客户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或者完美的解决方法而导致客户对于超市的信心和忠诚度慢慢下降,天长日久,就会造成客户的大量流失,更有甚者,这两方面会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2.软件系统的落后   福意目前处于应用中的各个软件系统比较老旧,除了能进行一些最普通的查询归档工作外,无法进行大数据的统计和深挖掘功能,所以也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可以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细分信息。   3.客户细分粗糙,客户信息利用不充分   福意超市对于自己的会员所拥有的信息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包括:姓名、年龄、电话号码,它没有对会员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整理,所以也就不存在会员间高低档次的不同,也无法得知客户的潜在价值、忠诚度的高低。福意超市的收银处也只可以记录每次该会员的消费总额度,不能对该会员的消费数据分类,所以对于今后的消费预估和有针对性的促销组合也是无法完成的,客户终身价值的开发还处于空白中。   4.客户与企业缺乏灵活有效的沟通   福意超市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还处于最传统的方式之中,主要以电话沟通进行,对于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沟通方式均没有被采取。在这种沟通方式之下,大部分的客户由于时间和其他原因很多时候是选择拒接电话的,所以对于客户的反馈信息,管理者也很难真正得到。   5.会员待遇不突出   福意超市的会员在日常可以享受的实际福利可以说是很少的,其中主要因为:会员卡积分换礼品中积分要求的量过高;会员可以享受到折扣的商品数量较少;折扣的力度也不大,甚至出现过有的顾客在付款时嫌弃折扣太小而造成付款金额的不方便而拒绝出示会员卡。    二、福意超市客户关系管理措施   面对目前的困局,福意超市想要摆脱,并且提高顾客忠诚度和销售效益,必须摒弃之前的错误观念和意识,重视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1.提高全员对CRM的认识   在整个福意超市内部各员工中树立重视CRM的观念,全力落实CRM的执行,以期可以在超市内部孕育出一切为了顾客的.良好服务氛围出来。   2.引进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由于福意超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最原始的老旧系统,不能应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因而引进现代化的CRM系统迫在眉睫,如此才能为接下来要实行的一系列客户关系管理方案服务。   3.多种CRM系统配合使用   (1)运营型CRM的运用。运营型CRM作为CRM系统的主体可以帮助福意超市实现日常销售和服务以及市场挖掘的一体化。   首先,顾客到福意超市里面购买产品时,运营型CRM系统可以非常详尽的记录客户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并且系统可以自动将上述客户按照行业、年龄、区域、性别等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组,以供管理者需要时调用。然后,福意超市的营销管理人员在系统里根据这些分好的组别有的放矢的输入产品宣传的内容、对象、以及想达到的最低和最高目标,系统会自动的把这些数据传给销售经理,由他来具体的分配和执行该项宣传活动,包括人员的选择和时间地点的安排等。活动结速之时需要输入相应的实际结果,如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系统会自动保存为以后在统计该项目的有效性和成本核算做准备;如果活动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则需要一线销售人员将目前存在的问题填写出来。到此为止,一个完整的流程才算完成,这个系统可以让市场和销售以及售前一起共享一个数据库。   (2)分析型CRM的运用。分析型CRM是CRM系统的控制中枢,可以为福意超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决策提供指导意见。当然分析性CRM系统正常运营的基础是来之于运营型CRM和协作型CRM的大数据,除开这两个系统的支持,分析性CRM系统将无法胜任任何数据分析工作。通常分析性CRM系统分析客户和理解客户数据时使用的是报表这个工具,对于如何制定合适的产品宣传和客户服务以及选择合适的时间渠道等都是通过这些数据得到的。   分析型CRM对于客户数据的分析解读是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一个循环过程是: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执行决策-客户反馈-数据再收集-数据再分析。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福意超市的管理者可以找出大部分的客户喜欢的促销活动方式,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最优质的潜在客户是哪一些;那些客户是福意超市的忠诚客户,并想办法挽留下来。   (3)协作型CRM的运用。协作型CRM可以为福意超市的客户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如CallCenter,面对面交流,Internet/Web,Email/Fax等,并且可以让渠道之间实现交互和贯通,为企业和客户得到的信息是完整准确和一致提供保障。   如果有协作型CRM存在,福意超市在获取客户基本信息上面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记录的内容可以更加详细具体。同时,福意超市也可以通过协作型CRM系统来发布一些企业的信息,例如:可以用客户喜欢的方式来发布超市的商品实时更新,最新最热的促销活动,提高接受度和影响力度。   4.加大会员优惠力度   福意超市还应给予会员更多折扣组合,使会员切实感受到作为福意超市会员的骄傲,使非会员迫切希望成为会员,而不是像之前的为了避免付款的麻烦而拒绝出示会员卡。    三、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机遇和风险并存,无论是大型的国际连锁超市还是小型的社区服务超市,只要在新环境下无惧风险的挑战,抓住机遇的尾巴,都可以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创造奇迹。客户关系管理虽然产生于当代的营销理论里,但是经过了实践的考验,已经开始逐渐成熟完善起来,对于企业在处理与顾客关系方面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分析型、运营型和协作型CRM系统和福意超市的现状结合起来,将理论指导运用于福意超市实践之中,以求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福意超市是一家发展空间交大的超市,其立足于社区的经营宗旨将会成为其今后在零售业上前进的一大特色。同时,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于客户的抢夺,而争夺客户的关键在于提供服务和注重企业与客户关系的维护程度。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对福意超市的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以助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毅,於国强.关系管理案例.中国人大出版社.   [2]吉尔·戴奇.客户关系管理手册.   [3]TonyCram.关键客户.中国人大出版社.   [4]帕特里克·莫林纽克斯.客户永驻.人民邮电出版社.   [5]JonAnton、NatalieL.petouhoff.客户关系管理.   [6]〔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社版. ;

市场营销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不足及解决对策论文

市场营销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不足及解决对策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市场营销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不足及解决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增强,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具有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客户关系有效管理可以使企业保持发展的强劲势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就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阐述,简单介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最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生产营销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前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营销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营销,企业营销中客户又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更好地管理好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客户关系,成为当前众多企业所关注的话题。   一、简述相关概念   1、企业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简称营销,指的是集体或者是个人通过交易某些产品,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共赢的过程。对于市场营销,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企业的.具体的活动,这时候成为市场营销;另一种则是指企业研究市场营销活动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   2、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简称“CRM”,是一种通过不断地与客户交流,不断地了解客户的需要,并且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地改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信息平台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以客户为核心,实现企业营销的目的。在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客户关系的管理十分的重要。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有利于降低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风险   客户关系从本源上可以理解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只有两者之间相互信任,诚信交流,各取所需,就能实现双赢。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在市场营销的同时,不仅要做好老客户的服务工作,也要不断地发展新的客户群体,注重对企业产品有意向的客户群体的开发,这将是一个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很重要的客户基础,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客户空间。企业通过建立有效地管理机制,很好地实现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便于企业各项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客户对于产品的意见反馈,有利于降低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风险。   2、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利润   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利润。对于客户关系的管理,首先就是要从多角度去对客户进行分析,认识到客户群体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现有客户进行划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十分重要,在企业进行营销活动之前可听取客户对于营销策略的反馈意见,根据其需求进行修善,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更加的牢靠。除了老客户的关系维护,潜在客户的开发与培养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可以再销售产品的同时,发现可能成为大客户的目标,并不断地对其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客户数量,提升客户质量。企业有效的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就会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的净利润。   3、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商品价格以及优惠活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营销活动大多是盲目的,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促销的效果,但是跟客户之间并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由原来的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所转化,客户在购买商品并不在一味的强调价格问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和口碑更加被消费者看重。所以在这种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想要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市场营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就必须要注重客户关系的建立与形成。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与客户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客户管理,在企业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的营销活动就会受到客户关系的制约,客户也会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这样,企业为了维护客户关系,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去不断地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消费者的能力,并且在客户关系的维护过程中,企业也会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服务。在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过程中,企业不断地得到激励并进行提升,极大促进自身在市场营销中竞争优势的形成。   三、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去吸引顾客,赢得其兴趣,通过专业的客户信息收集,建立客户资料库,挖掘其消费潜力,并做好服务和信息反馈的一系列工作。   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设定客户信息收集目标,根据目标去进行操作,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才能收集到更加真实的信息;然后就是要对所收集到的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充分发挥不同客户群体的价值;最后就是要分析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投其所好,抓住其深层次的消费动机,做好服务,实现双赢或者多赢局面。   四、参考文献   [1]王平.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诚信维度[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1).   [2]杨靖昭.关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服务营销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3]汪佐丽.探讨市场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24期. ;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对策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在于明确顾客的需求,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管理顾客关系,确保顾客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增加重复购买的可能性。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一、客户的分类及管理   1、对潜在客户的管理   企业的销售工作必须从掌握潜在客户开始,关注和掌握潜在客户是企业销售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销售人员应根据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考虑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区和民族的人们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将那些不可能购买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人群过滤掉。要花大精力分类编制潜在客户名册。如亲友名册、个人名册、团体名册、有实力人物名册、利用定期出版物编制的名册、流失客户名册、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名册、协作单位名册等等。   2、对预期客户的管理   企业需要参考现实客户的习性和需求,制定出一个判断准则,以便在掌握潜在客户的资料后,从中筛选出预期客户。确定预期客户的工作应由部门经理负责,部门经理必须重视营销人员的意见,与他们共同研究。经过企业初期核查判断后登记在册的客户,就成为企业的预期客户。在选择预期客户时,应避免单凭主观去作判断,有必要与客户进行交流。要积极通过信函、问卷、走访等方式向这些客户宣传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对预期客户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将他们变成现实客户。部门经理要对预期客户给予高度的关心,掌握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制定出合适的推销策略。   3、对现实客户的管理   对现实客户的"管理是客户管理工作的重点,其目标就是要将初次购买者转型为重复购买者,再将重复购买者转型为忠诚客户。这项工作应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负责。当预期客户成为初次购买者之后,就要跳开针对大众的媒体广告。与他们进行个性化的交流,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努力与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4、对流失客户的管理   对企业来说、流失一位重复购买者,要比失去一位新客户更能引起巨大的损失。流失客户不仅使企业失去了这些客户,损失了利润,同时还损失了与新客户交易的机会。因为,一个不满意的客户会把他的不满告诉其他8-10人。流失客户应该列入预期客户名册。研究报告显示。向流失客户销售,每4个中会有1个可能成功。因此不能忽略对这部分客户的管理。积极与他们联系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给他们反映问题的机会。缓解他们的不满,阻止他们散布负面的评价,还可以了解问题出在哪里,以便及时改进,防止其他客户继续流失。   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1、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企业客户管理几乎处于一片空白。它对于订单的争取、跟进、售后全靠人际关系来进行,没有相关的制度来规范。虽然这种以人际关系来主导的企业交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但同时它也存在先天的弱点。那就是感性远远多于理智。这将会严重束缚企业的壮大。   2、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   在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上,许多公司处于最基本的层次,即单机应用层次。例如,某公司为提高工作效率。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主要运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公司在开展信息化的工作中遇到企业信息化观念薄弱、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竞争环境激烈、企业利润少等问题,较少考虑利用信息系统促进企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完善售后服务   管理大师杜拉克认为“目标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自我控制的前提意味着更强的刺激:追求卓越而不是敷衍了事。”这种自我控制。完全是一种基于目标管理之下的自主改善意识,而这种自我改善的意识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导人中是特别提倡的。把“为客户”的观念深深烙在心中。企业建立的CRM应该借助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把企业内部战略塑造出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客户,使客户能够感知这种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公司模具制造完后经试模虽已达到要求,但在客户的压力机上试模和批量生产时,往往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公司应按客户的要求认真做好售后服务,这是取得客户长期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开发新客户   由于大客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难免为大客户所制。开发新客户可以丰富企业客户层次,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因此润祥机电应该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和优势,仔细选择资料中的客户。挑选出可能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产品特点和优势是公司吸引新客户的最大亮点。联系客户的心态一定意义上决定新客户是否愿意和您深入接触,可以采用电话和传真相结合的方式与新客户取得联系。通过电话找到这家公司的具体与您的产品相对口的部门的采购经理或具体人员。   3、强化企业与客户的互利关系   强化企业与客户的互利关系,企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企业时刻要想着并付诸实施为大客户省钱。菲利浦,科特勒认为,营销学是企业用来将人类的需求转化为公司赢利机会的一门学科。由此,我们应该清楚:只有把自己获取利润的动机和行为建筑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才称得上营销,才可能获利。那么在此何为客户的需求呢?客户的需求就是要用较小较少的付出而获得较大较多的便利和使用价值。如果这种需求达到了、满足了,作为大客户的他或她就会乐意去做,反复去做;如果这种需求不能满足或达到,他们就不会去做,或重新选择能够向他们提供如此需求的其他服务商家去做。   (2)以战略规划推动客户工作。企业应该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计划书。列明推进的时间,正式提交给大客户管理层,使客户方能够对公司的整年发展计划有全盘了解。公司此后在每个策略执行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前通知大客户管理层。由于预先知道了生产计划。便能大大省节了沟通与回馈时间成本,为公司赢得宝贵的时间。客户关系管理是由当代营销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系列管理思想和实践手段,目前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和逐渐成熟过程之中。由于客户关系管理抓住了顾客和顾客需求这一企业价值实现的根本问题,因此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因素及对策

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因素及对策   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要多利用互联网特性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正确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有助于企业实现更好的利润获取和高质量的客户转换。那么,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有哪些因素呢?   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因素及对策 篇1   摘要:随着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大力支持,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主流的营销方式。然而,作为网络营销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客户关系管理”还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严重,客户忠诚度偏低。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网络营销中的客户流失因素及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客户流失;客户忠诚度培养   一、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1.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主要指企业利用一切信息技术进行的营销活动,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直复式营销、柔性营销、关系营销、顾客参与式的综合性营销。世界经济论坛最近提出报告,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将创造直接工作机会120万个,间接工作机会2530万个,另外,近年来,中国各型企业通过网络营销拉动GDP快速增长。总的来说,网络营销影响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行业,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市场营销方式。   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客户信息资源搜集,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发展到“关系营销”时期的一种典型商业策略,它按照客户的分割情况有效的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客户转化率,并以此为手段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培养客户忠诚度。客观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获取的重要手段。   3.网络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网络营销当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继承了一定的传统客户关系管理原理,但是却与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有一定的区别。首先,网络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其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信息收集整理更加有序。其次,传统营销的企业与客户主要建立的是交易双方面对面的交流。而网络营销建立的是交易双方不见面的非接触性营销,企业很难快速培养客户偏好,赢得客户信任。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双方互动性更强,企业关注成本更小,企业更便于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另外,由于不完全电子商务的存在,物流成为网络营销重要的介入因素,由于实体商品分配的特性,客户信息获取更容易。总的来说,比之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呈现出管理技术性更强、客户偏好培养难度更大,但是客户维护效率更高,客户信息更易获取等特点。   二、影响网络营销客户流失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营销同样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并且同样需要较高的客户转化率用以提升企业获利率。然而,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这是大多数中小型网络营销企业忽略客户价值以及客户转化率所造成的。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可能是以下一些因素造成的。   1.产品和服务质量   这是网络营销中客户是否流失的主要内因。产品和服务是营销的主要因素,也是消费者区分商品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营销因其历史原因,价格策略主要以“低价渗透”为主,这就压低了网络营销商品的销售价格。因此,大多数网络营销企业,为节省成本,纷纷销售传统营销替代品甚至仿冒品为主,并在网络上标识为“正版”、“同款”、“原单”等词,欺瞒客户;又因为网络营销是一种非接触性营销,客户在购买前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产品,所以购买后,往往会发生客户觉得所购产品或服务远远低于心理预期。多种因素,造成了客户购物满意度较低,进而造成客户转化率偏低甚至客户流失等情况。   2.网络营销中网站的搭建   在网络营销中,商品或服务销售的主要媒介是互联网站点,这是网络营销重要的技术支撑之一。网站建设同样是网络营销客户是否会流失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营销中,网站建设是否影响客户流失的主要指标有网站访问速度、网页交互设计、商品丰富程度,商品介绍情况,以及支付的安全性等因素。通常来讲,优质的购物网站应该具有网站访问速度较快,网页交互友好,商品介绍完整、清楚,支付安全有保障等特点。而由于受到各项技术、成本的制约,多数企业购物网站建设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经常会造成客户购物体验较差,客户放弃购买,进而客户流失。   3.网络营销中的物流服务   物流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分销流程,也是直复式营销重要的制约因素。网络营销就属于直复式营销的一种。直复式营销最早在欧美国家发展,经历了邮件营销、广播营销、电视营销几个完整的直复式营销时期。因此,发展到网络营销时期,欧美国家已经建立了健全的物流制度服务于网络营销。而中国的网络营销发展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产生雏形,前期由于历史因素影响,我国没有经历完备的直复式营销,因此物流水平滞后,从而也影响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当前物流服务成为了制约企业网络营销重要因素。多数企业由于自身物流水平的落后或合作物流企业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客户流失。   4.网络营销中的售后服务   由于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平台进行交易,因此,网络营销多多少少会存在客户获取的信息不够真实。客户在购买之后,经常会出现购买产品与心理期望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会申请退、换货,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会提出异议,这就造成了客户与企业的矛盾,造成客户购物体验较差,进而客户流失。另外,网络营销的非接触性,经常导致客户对商品信息认知不足,因此,多数情况需要问询人工客户服务,由于人力成本较高,企业的客服就会出现人员短缺,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客户由于晕轮效应,会因为客服人员服务情况对企业产生“感觉迁移现象”,造成客户流失。   5.网络营销中的企业产品线   网络营销中企业在网站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客户购买的基本因素,也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然而,在市场快速进步的今天,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必定要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其产品线长度、宽度较大,上下可扩展性较强、“一对一”的定制性营销越强。可是大多数国内企业进行的网络营销仍然强调“二八理论”下的营销策略,以“明星”产品为主要销售产品,并且产品线长度、宽度都较小,客户可选择余地较小。由于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客户在购物后可能因为多种因素,转战其他网络营销企业、产品,企业无法培养客户忠诚度,造成客户流失。   三、对策分析   对于客户流失,企业应该引起重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客户忠诚度,下面就网络营销如何培养客户忠诚度进行简要分析。   1.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   企业首先应该做的是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培养客户忠诚度主要还是应该从自身抓起,产品或服务是吸引客户购买的根基,核心产品是客户购买的主要因素。网络营销企业不能因为成本控制,而缩减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过硬的质量也是维护客户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过硬的质量在客户购后能够形成客户间的病毒化传播,潜在地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宣传力度。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放弃仿冒品销售,加大力度创造、建立自身品牌,以品牌做担保的产品更能获得客户的信任,培养客户的购买偏好。并且也能有效减少因为产品问题带来了客户退、换货问题。   2.提升企业网络营销媒介质量   当前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市场营销,铺面化营销正向虚拟的网站营销转变,企业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投入。然而,大部分企业仍不能正确认识到网站建设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致使客户购物体验感较差。要培养客户忠诚度,良好的网站互动体验,安全的支付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大型企业可以多在网站建设上下功夫,提升网站交互性,保障支付环境;中小型企业可以先从成熟的网站媒介旗舰店做起(如天猫、京东等网络营销专业网站),待时机、技术成熟后再转入独立营销网站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客户购物偏好,逐步实现客户忠诚度的培养。   3.提升网络营销企业的附加产品层次   附加产品层次是企业主要的获利来源,也是提升客户让渡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网络营销中主要的附加产品层次有物流与客户服务因素。由于企业成本限制,我国大部分网络营销企业与物流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而我国物流行业现正处于发展时期,呈现出物流企业良莠不齐,商品运送速度慢、物流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物流价格不统一等特点。这些特点经常造成较差的网络营销客户购物体验。据调查显示,网络营销客户反馈中,中、差评论有25%左右来自于物流服务。要培养客户购买忠诚度不能忽视物流建设,购物网站“京东”的大部分客户就是由于其快速优质的物流服务而选择它。因此,大型网络营销企业可以在自建物流方面多做思考,中小型企业也可以考虑“联盟型”物流行业的建设。其次,网络客户服务成为了重要的网络营销工具,对于企业来讲是不能缺少的售前、售后环节,并且大多数网络营销客户都将网络客服看成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形成“感觉迁移”,以服务的好坏来评价企业的好坏,由此可见,提升企业网络客服质量也是培养客户忠诚度的一大重要因素。完善企业客服质量有助于树立企业口碑,提高客户满意度。   4.提供个性化网络产品或服务   网络营销客户多是互联网网民,由于互联网历史因素,网民早已形成个性化特征,传统的“二八理论”,“明星产品”效应对他们影响效果不强。企业应该尽可能的进行客户主导型营销,满足客户各种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或“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另外,企业还可以尽量拓宽产品或服务的产品线,让客户尽可能完成“一站式”购物,提高客户让渡价值,实现客户忠诚度的培养。   5.差异化客户分析提升客户关怀   由于网络营销的特性,致使企业在技术层面和分销层面更容易获取客户信息。但是,多数企业在获取客户信息后,不进行客户信息分析,浪费了客户数据,要提升客户忠诚度,必须要对客户进行差异化的分析,进行现有客户评估,挖掘客户潜在购买力,提升客户等级,并差别性对待,让部分客户体会到特别服务,产生贵宾体验,以此提升客户忠诚度。另外,企业应当适时进行客户关怀。网络营销时代,客户关注成本降低,无纸化的完全电子商务让企业用简单的E-mail进行问候,就能实现客户关怀,极大的提升了“长尾效应”的可能性,另外,客户关怀又有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要多利用互联网特性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正确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有助于企业实现更好的利润获取和高质量的客户转换。在现代网络营销当中客户容易流失,要避免这一情况,企业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网站建设水平,加强客户服务水平与物流水平,提供更具个性的产品与服务,以此实现培养客户购买偏好,提升客户忠诚度。   参考文献:   [1]陈家闯.网络营销环境下营销客户忠诚度的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2013,(10):64-65.   [2]谢聪利.电子商务环境下忠诚顾客的培育途径[J].科技经济市场,2010,(8):75-76.   [3]陈书兴.浅谈如何提高网络营销中的客户忠诚度[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5):47-48.   网络营销中客户流失因素及对策 篇2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是当代企业在市场上竞技的法宝,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在营销手段上的一种创新。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有着共同的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功能模块,在管理与经营、手段与方式上存在关键性交集,如何把网络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整合,实施网络客户关系营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 网络营销 一对一营销 网络客户关系营销   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条件下有关营销管理的两大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是把客户作为一种企业资源,侧重于客户与企业联系、接触及其关系的管理。网络营销作为企业整体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虽然存在着共同的功能性模块,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对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的整合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的整合及其客户关系管理下的网络营销模式。   一、crm——企业新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战略   当前社会,对客户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不仅仅是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其他行业在激烈市场上竞技的法宝,客户关系管理即crm的作用日益凸显。crm是正在兴起的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管理机制和企业经营战略。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之中,正在促成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形成。它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确保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   积极主动地寻求、加强和管理客户关系被认为是可以形成或能够带来更大利润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机制。开发、获得和保留客户关系必须成为全球化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在很多情形下,高质量的客户关系是企业唯一重要的竞争优势。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考察,crm源于市场营销理论;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考察,crm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系统上。客户关系管理涉及到三个基本的商业流程,即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相关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达到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的目的。crm的本质和核心是以“顾客份额”为中心,通过与客户互动沟通及定制化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创造价值。   正在流行的很多新的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crm营销的范畴。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性是crm的重要要素,crm始终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一个出众的"crm源于其很好地整合了同客户相关的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组织定位客户,保留给员工很大的空间来满足客户的要求;二是关于客户关系的信息,包括同客户相关数据的质量和为了在整个公司共享数据的系统的质量;三是朝着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目标,通过动机、规则、组织结构来构造企业联盟。   crm意味着将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客户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集成在同一个系统里,让所有与客户接触的第一线人员或渠道(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人员以及网站)都能够得到必要的授权,可以实时地输入、共享、查询、处理和更新这些资料。对过去十分随意的前台工作(市场营销、销售与服务)导入流程管理的概念,让每一类客户的需求都触发一连串规范的内部流程,使其得到快速而妥善的处理,并且通过规范的流程,让服务同一个客户的营销、销售、服务与管理人员能够紧密协作,从而大幅度增加销售业绩、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施 crm,如何对待企业的客户将成为一切的根本。实施crm,必须与企业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使以服务客户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保证从上到下的主管、员工都能将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施crm,公司的上层不但要明白、清楚地认识 crm,还要将它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必须说服营销人员改变过去的工作习惯,也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调整或优化。   二、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的交集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之上、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布、信息收集到开展以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其实质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通过信息的交互式流动,在虚拟市场中实现交易。   网络营销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种迄今最为先进、直接的传输通路,用户与商家之间可藉以建立一种最直接的关系。一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营销,它必须适应该空间的开放、自由、交互等特征,并解决怎样在这个空前广阔的世界中找到并满足有需求的“网络新人类”。认识到网络营销的这两层意思,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这也是商家在网络时代确保不败的前提。   狭义地讲,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借助营销、销售、服务即客户与企业主要的接触点所产生的活动及其关系的管理。随着全球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社会变革,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工具。在这个基础上网络营销便逐渐发挥着其强大的作用,成为现代企业走入新世纪的营销策略。网络营销以其特有的便捷、经济、高速与交互等优势而迅猛发展,越来越成为企业与客户接触的主要通道。   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都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因特网、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crm下的企业营销涉及多种渠道,如电话销售、电视营销、直接邮寄、e—mail和web等方式,而e—mail和web正好也是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都强调互动、定制化、一对一和个性化营销,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强调建立和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这实际上是在全球信息化和消费需求个性化趋势下营销理念的发展。   当人们进入网络经济时代,所谓大众营销的战略已经没落,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直接营销、数据库营销、关系营销等营销概念都在这个“互动年代”重新改写规则。为客户提供个性定制化的“一对一营销”成为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掌握客户信息、积累企业智慧、建立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以“一对一营销”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也正成为领导全球经济潮流的力量。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amazon,还是传统企业ups、宝洁、雅芳,都以巨资引入客户关系管理,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一对一营销策略,锁定客户忠诚度并提高利润,从而为整个经济环境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三、客户关系管理下的网络营销模式   由于客户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对其认识不足,目前许多企业对客户信息尤其是网络客户信息的使用较为混乱,没有统一的方法和高效的管理策略。crm建立在多个营销战役交叉的基础上,在客户与企业联系的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的主要领域,能够对客户的活动及其信息做出及时、统一的反应,并能通过这些接触加深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市场营销迅速从传统的营销方式转向web和e—mail等,这些基于web的营销活动给潜在客户更好的客户体验。网络营销的繁荣使网络逐渐成为客户与企业联系的主渠道,为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网络营销与crm的有机整合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只有网络营销策略与crm的业务模型同步,才能确保客户体验的一致性,否则相互独立的两种系统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产生互不协调的结果,从而使客户感到失望。   在全面竞争的时代,客户可以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加,产品在进入同质化竞争以后,迫使网络营销也开始朝着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关系营销的方向发展,要求企业维护与上游、下游的“交流”及其关系,实施“客户关系营销”。   电话、传真、e—mail、web这些相互独立的客户交互接触点常常给客户一个关于企业的不完整的印象。这种脱节的运作不仅使客户不满意,也会影响到企业对现有客户资料的把握。由于不完整的客户背景资料,互不相关的客户接触点妨碍了企业获得客户带来的最大利益。“客户关系营销”解决方案能否在提供标准报告的同时又提供既定量又定性的即时分析,对及时、准确的商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网络营销中,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资源、销售、市场、客服、决策集成为一体,将原本疏于管理、各自为战的销售、市场、售前和售后服务与业务统筹起来,既能规范营销行为,了解新、老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资源的整体价值,也可以跟踪订单,帮助企业有序地监控订单的执行过程,同时也有助于避免销售隔阂,帮助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一个精彩的“客户关系营销”系统应该是客户和企业双赢的情形,最终用户可以获得增值服务,企业也因为准确、全面、及时、统一的客户信息和决策而全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冯英键: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李志刚: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 闫鸿雁: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朱迪·斯特劳斯等著,李欣等译:电子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伊恩·查斯顿著,荆林波译:营销e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怎么写

自己去参考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项农村经济状况调查,由于各地农业状况千差万别,调查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由点及面,所以这次调查选择了一个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调查点---郏县渣园乡,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渣园乡的基本情况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以西6公里,广阔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8068户、3.2万口人,(数字统计至2005年6月底,以下同)人均耕地1.2亩,属中等农业乡镇,支柱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乡夏粮总产量达到1.1万吨,比上年增加7%,农业总产值实现4138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畜牧业持续发展,总产值1862万元,同比增加12%,红牛育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红牛养殖户410户,新增存栏800头,使1200户从“公司+基地+银信+农户”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42397.4万元,同比增长118%。 (二)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播面积继续扩大;二是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订单农业,优质小麦推广达到10000亩;烟叶面积达到4000亩,比去年增加15%;蔬菜、瓜类、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普通粮食作物继续萎缩;三是优质畜产品明显增加,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万头、1.2万头、1.3万头,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80%,专业养殖场达到目的72家;四是林果业发展迅速,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共造林1200亩,新增林地300亩。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该乡加快了沼气养猪,乡村道路,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新建沼气池310座,新修乡村道路7公里,新修水渠5千米,新打井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0亩,旱涝保收田320亩,解决3000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全乡1.2万群众从这几项建设中受益。 (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规模企业5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200家和85家,实现利税20万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 (五)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发布、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水平。2006年上半年外出务工4088人、创收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增收700余元。外出务工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0%以上。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以来,该乡圆满完成了土地延包政策,农村税费改革进行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2005年共减免农业税78.8万元,发放粮食补贴36.8万元,涉农“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有效歇制,全年共查处涉农违法违纪案件6起。 (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上半年对农民看病补助大40.8万元,已使数千人受益。“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三、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本地区2004年农资价格上涨10.2%,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12%,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7.2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全省乃全国有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五)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我选的论文题目是新时期消防工作的问题对策,但是觉得太大了,可不可以再加个副标题例如:农村消防

哈哈,贪玩,到期限了着急了吧,还是自己确认下自己论文的方向,然后搜索相关的事实,或者相关的观点,不用自己一点一点去写,但一定要把你拷贝下来的文献按照你的逻辑去陈述,论文就OK了

求一篇关于空气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的论文,快!

深圳市空气污染调查及对策 张 晓 蕾 苏 晓 纯指导老师: 房 海 鸥 一. 问题的提出: 深圳市现在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于生活在深圳的我们都应该了解我们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状况,而空气污染及治理是我们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通过调查,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及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调查目的: 学会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了解并体验和实践科学调查、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三. 调查方法: 从网上,报刊,电视及实地调查等收集资料得到的. 四. 调查人: 张晓蕾:负责收集相关资料 苏晓纯:负责整理资料及设计 五. 调查方案: ① 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 ② 查阅资料,调查了解深圳的空气污染情况 ③ 查阅及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④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预防空气污染的方法及对空气污染的治理 ④调查报告总结 六.调查内容如下: ⑴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制值。空气质量周报所用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是:(1 )空气质量指数( API)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2)API 1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3)API 2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4)API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制。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将调整增加其它污染项目,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污染状况。 污染指数API分级限值 污染指数In污染物浓度(毫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5001.0002.6200.9404000.8752.1000.7503000.6251.6000.5652000.5000.2500.1501000.3000.1500.100500.1200.0500.050 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级别和健康影响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对健康的影响0~50Ⅰ优可正常活动51~100Ⅱ良好可正常活动101~200Ⅲ轻度污染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201~300Ⅳ中度污染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300Ⅴ重度污染健康人群除出现较强烈症状、运动耐受力降低外,长期接触会提前出现莫些疾病⑵深圳8月24号的空气质量状况 2005年8月24日 12:00发布 行政区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 首要污染物 罗湖区37优 福田区42优 南山区38优 盐田区69良可吸入颗粒物宝安区35优 龙岗区41优 全市43优 备注: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规定,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不公布首要污染物   ⑶造成深圳空气污染的原因 主要是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飞机、轮船排放的废气,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盐田区空气质量较差,空气污染指数较高,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为此我们到盐田区做了实地调查,发现盐田区盐田港一片繁忙景象,装卸机车在穿梭不停,盐田港及周边有许多建筑工地,随处可见裸露的黄土和沙石,我们由此推测盐田区空气质量较差的原因与上述因素有很大的关系。⑷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空气污染多大程度上危害人类健康?我们从报刊了解到:最近,太原市疾控中心专家发现,空气污染不仅与肺部疾病相关,还危害人们的心血管健康、生育能力等。专家在分析了太原市居民的死亡率资料发现,按统计数据排序,心血管疾病(未包括肺心病)、恶性肿瘤(未包括肺癌)、肺癌、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病等),是致人死亡的5种高发率疾病,而这些疾病与空气污染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对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人口显著影响。二氧化硫浓度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采暖期危害突出,对呼吸道疾病有显著影响。总悬浮颗粒物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均危害突出,对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都有显著影响。空气中总悬浮物颗粒含量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呼吸道疾病的门诊量就会上升7.15%至8.51%。二氧化硫含量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呼吸道疾病的门诊量就会上升6.28%至7.73%。专家就此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不仅与肺部疾病相关,还影响着人们的心血管健康、生育能力等。我们可以现在做的-------减少和预防空气污染的方法1在 家 里 (1)拜拜时线香少点些,金纸、银纸也一样,尽量避免烟灰和微粒。(2)少抽烟,减少二手烟的危害。(3)防止煤气外泄,定期做检查。(4)卫浴设备要多冲洗,以防臭气。(5)冷气机、抽油烟机常清洗,以防油烟污染并保持空气清洁。2在 学 校 (1)多种树木,净化空气,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2)厕所、水沟、垃圾桶、垃圾场要常打扫,以防恶臭。(3)勿燃烧垃圾,多使用白板,扫地前先洒水…等3交通方面 (1)汽、机车定期检查保养,使用无铅汽油。(2)近途多用步行或骑脚踏车,远途搭公共交通工具。 我们的建议-------治理深圳市空气污染的对策一)、根据我市南低北高的地理牲和风向的规律,随着城区发展和周围小城镇建设以及众多企业的外迁,建议在规划我市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时,给予充分考虑,减少烟尘等对市区的影响,建议南山区内的燃煤发电站改造为燃气发电。,减少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 二)、尽快研究和规划城郊地区的环境保护,并纳入全市环保工作计划之中。城郊结合部及公路两侧要进一步规定严禁烧荒的措施,加大治理力度。 三)、城市交通向大公交方向发展,逐步发展电气化交通及城市轻型铁路,建议建设深港专用过境通道的道路建设,以减少日益增长的大量的过境车辆排放的废气对我市的空气污染。 四)、及早制订限制私家车的出行,以有效减少气车废气排放量。⑸我们的收获-------感想之言 经过这次的深圳市空气污染调查及治理对策活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洁净空气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空气的清洁而且还要督促别人也要好好保护环境,因为它对我们的生存十分重要啊!!! 我们不但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在社会,我们要当个爱环境保护空气的宣传员和践行者,关注环境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办法………调查,我们有了切肤之痛;对策,我们有了可行之法。我们期盼深圳的朗朗蓝天之日会越来越多。 http://sbzx.szftedu.cn/greenweb/kongqiwuran.htm</B>

哪位好人帮忙去中国知网下载一篇叫“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的论文,非常感谢

苏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个大战略。随着农村经济构不断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小城镇战略,形成集镇城镇化格局对苏南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重义。下面,就如何推进苏南小城镇建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苏南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南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成效,涌现了不少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一座座“农民城”拔地而起,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苏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体现出几个特点:(1)领导重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各乡镇普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几年来,在“苏南经济模式”的推动下,乡乡镇镇搞建设,一座座富有时代特色和农民气息的“农民城”呈现在江南水乡的大地上。(2)政府行为。“苏南模式”下的经济发展,依靠政府投资和管理企业,集体积累资金。而苏南小城镇建设也同样依靠政府行为,政府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都由政府直接实施,小城镇建设唱主角的是政府。(3)集体积累。小城镇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随着苏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形成了苏南小城镇建设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格局。(4)相对集中。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市镇区域,人口、企业相对集中,“供给拉动”效应明显,加上市镇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娱乐区等区域建设的健全,就逐步形成了“农民城”的雏形。  但是,当前在实施市场经济过程中,原苏南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一是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布局过密,形成了“镇镇是城市”,“镇镇是农村”,“个个有成效,个个有制约因素”。二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规划起点不高,建设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部分地区还存在。长官意志”搞规划,领导意图搞建设,存在着规划的随意性,建设低标准、管理低水平。三是计划经济色彩过重。政府包揽一切,投资主体单一,欲速不达。四是小城镇建设在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五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上缺乏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长远战略眼光,缺乏现代开放气息,缺乏个体特色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对策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1.价格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很多都不具价格竞争力。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内市场价格上涨速度比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快。其它原因有以下4方面: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二是土地生产率低;三是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四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连年提高。2.质量竞争力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差,加工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从而使我国很多农产品无论内在品质还是外在品质都缺乏国际竞争力。3.农产品加工程度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精加工产品数量小,出口农产品加工工艺精糙,摆脱不了手工作坊式的简单生产模式,形成不了工厂式规模生产。4.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竞争力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造成统一规格标准体系难以形成。国家制定的一些现行的规格标准既没有与国际接轨,国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认识上的含混,许多标准缺乏准确的定义和客观的检测评价方法。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1.发展国际优势农产品2.降低农产品成本3.加强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研究,尽快制定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4.搞好农产品分类分级与包装5.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兄弟姐妹 急求关于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的论文资料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 导 言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城镇问题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0]11号文)《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等要求,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县域经济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对我省小城镇现状和发展条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规划纲要。 A 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现状 一、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根据全省的地貌、气候和资源等条件,可以把我省划分为东、中、西三个自然、经济地带。 东部地区小城镇约占全省总数的31%左右,这一地带的小城镇中工矿镇占较大的比重,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一般较大;中部地区约占全省总数的54%左右,城镇密度明显高于东西两地带。这一地带的小城镇多为农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集散型的,城镇非农业人口一般较少;西部地区小城镇约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这一地带的小城镇职能,总体上与中部地带的情况接近,但城镇规模一般相对更小,城镇发展水平明显落后。 (二)小城镇的综合经济职能不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自1979年以来,吉林省小城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于种种原因,城镇的综合经济职能不强。 吉林省的小城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依靠森林或矿产资源发展的工矿镇;二是围绕农业发展的农业服务型小城镇;三是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的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四是受大城市强烈影响的小城镇。 工矿型小城镇,一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开发某种资源, 在原有工矿点或资源赋存地由国家投资扩建或新建的林业、矿业和矿产加工地。如松江河、泉阳、露水河、大石头、红梅、大栗子、红旗岭、夹皮沟、天宝山等。少量小城镇是围绕较为精细加工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如石岘、开山屯、新站等。这些工矿镇(特别是以采掘和粗加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小城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经济部门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负担过重,难以顺利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受旧体制旧政策的影响,观念落后,再加资源萎缩、市场竞争力较弱等因素的作用,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缓。 农业服务型小城镇,多是为满足组织农业生产、调配农用物资、管理相应的行政事务等要求在基层政府驻地发展起来的。这类城镇一般仅具有一些主要服务于本行政区域的小手工业和集市贸易以及金融、邮电等机构,如巴吉垒、八屋、大岭、万宝等。这些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而服务范围小,受资源、资金等限制,经济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城镇规模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仅具有农村集镇的功能。 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多是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类小城镇由于商品流通快、信息灵活,发展比较迅速。如烟筒山、山城、朝阳川、郭家店、太平川等。还有少量的此类城镇是由于政策措施得当而发展起来的,如万良、五棵树等。从总体上看,这类城镇是我省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小城镇。 大城市影响型小城镇,主要是指邻近大城市,受大城市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作用,近年来机遇把握得比较好,又有适当的交通条件,发展比较迅速的城镇,如合隆、卡伦、兴隆山、米沙子、大屯、玉潭、孤店子等。这类小城镇商品经济活跃,有一定专业化分工。 前两类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面临的问题较多。后两类小城镇虽然数量少,但活力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城镇职能几乎完全由本地非农业人口(户籍)实现 由于我省小城镇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能力比较弱,体现城镇职能部门的职工几乎完全是本地非农业人口,这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小城镇的状况有很大差异。从我省的情况看,本地籍非农业人口不足0.2万人的建制镇,绝大多数还不应算作小城镇。 (四)发展条件的特殊性 吉林省的小城镇发展同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相比,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 在时间上,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起步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不仅占有先行及少竞争力的优势,而且有国家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由于时间的落后,我省小城镇的起步发展,失去了这两方面的优势。 在空间上,吉林省地处内陆,除少部分边境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发展来料加工型产业的优势。但吉林省处于亚洲玉米种植带,土壤、气候等有利于温带作物的生长,并且具有多种动物繁育的良好条件,因而适合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形经济。此外,吉林省居东北区中部,交通地位比较重要,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有利于各种货物的流通。再则,吉林省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有较多的口岸。这些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于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按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建设情况,总体上应采取选择一些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发展的战略,特别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为背景的小城镇更应如此。因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有技术、原料和市场三重保证,这对于小规模经营来讲,难以抵御各种风险,而必须规模经营,龙形产业的龙头需选在条件优越的小城镇较大规模建设,才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和持续发展。另外,农业产业化形成大量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些企业多属排放大量污物的部门,这类工业集中建设有利于污染物的统一净化处理。 二、小城镇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我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人口总量对比,?quot;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一方面是长、吉两个特大城市双星璀灿,另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小城镇繁星似锦。目前,吉林省城镇体系整体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小城镇非农业人口总数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21.35%,低于长、吉两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27.9%的比例,而高于中间三个级别城市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在城镇非农业人口按城镇规模的分布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吉林省小城镇的职能单一性很强,为数较多的农业服务型城镇,一般只具有地方意义,在全省城镇体系中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主要起基层管理的作用;工矿型、农副产品集散型和大城市影响型城镇,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域意义,但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小城镇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总量的20%(含200万非农业人口和900余万农业人口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地位很低。小城镇为其他层次城市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最初级的(属于第一产业的)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加工与供给关系。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投资环境不良 全省目前还有127个小城镇没有用上自来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65.37%,比全国平均值约低16个百分点;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271万平方米,人均7.1m2,比全国平均值约低0.3 m2,有排水管道总长度184.1万米,人均占有长度0.58米,比全国平均值约低0.2米;小城镇共有住房面积4864.84万m2,人均住房面积15.4 m2,人均居住面积9.23 m2,比全国平均值约低4m2;住房砖瓦化率为80.6%,比全国平均值低15个百分点。由于我省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我省小城镇人均各项建设投资268元,同期全国平均为679元),致使小城镇建设水平的差距还在扩大。 全省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共为633.88k m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建设用地为200.65 m2,远高于全国人均126.53 m2的水平,按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建设用地同全国平均值的差别更大。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省小城镇建筑层数低,建筑密度小,土地开发程度不高造成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过高与人均建设物化资产量的相对较低形成巨大的反差,更反映了我省小城镇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 这种低水平的小城镇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投资的产出效益,导致招商引资的吸引能力较弱。投资环境的不良除了建设水平的因素外,还有思想观念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小城镇建设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职能分工模糊,中心镇功能作用不明显 吉林省的小城镇,绝大部分是80年代以来随乡改镇在基层政府机关驻地形成的"城镇型"居民点,改镇之前大部分仅具有集镇功能。为了使其实现城镇功能,多数小城镇在基本上没有外来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利用本行政区域内的资源,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市场,组织上马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属于二、三产业的工商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和高层次计划指导,形成了镇镇雷同的产业构成,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个体工商业也加入了这种百镇一面的产业竞争之中。这种无序的竞争,严重地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区域地位和功能,这种状况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导致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多数工矿型小城镇经济发展滞缓,功能相对萎缩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依赖地方资源开发建厂建矿发展起来的工矿型小城镇(许多这类城镇是一厂一镇或一矿一镇),由于企业技术落后,产品初级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而面临困境。特别是以采掘业为主的小城镇,资源的柘竭更加剧了困难的严重程度。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造成城镇经济总量缩减,企业下岗职工充斥商饮服务业,市场呈低效益的"繁荣",城镇功能相对萎缩,个别一些这类城镇出现人口下降的状况。这类小城镇有泉阳、湾沟、桦树、天宝山、福洞等。 (二)制约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导致我省小城镇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七种因素:即区位因素、观念因素、技术与人材因素、资金投入因素、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因素、计划经济惯性作用因素和小城镇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因素。下面重点说明后面三种因素的影响。 我省行政区划共有乡镇856个,平均每个乡镇人口约为0.2万人,比山东、江苏(两省平均都约4万)等省份的乡镇人口规模小得多(这两省正在调整乡镇区划,目标是平均每乡镇6万人口左右)。乡镇人口规模过小,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小城镇。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往往造成建设项目的不合理选址,进而导致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不合理。 计划经济时期,我省在资源赋存地建设了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一些工矿型小城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仅这些企业机制反映了强烈的不适应性,人们的观念也反映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这种惯性作用严重地制约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的建设发展。除了机制和观念的不适应,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存在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增加了企业负担;又由于长期的高积累低分配政策,企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背负着大量离退休职工和职工冗员过多的重担,这些状况也同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关,并且都严重地影响这些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为了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国家特别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我省各有关部门也相应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等因素,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相对滞后,难以很好地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到99年底,我省累积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包括建设规划)的小城镇共有368个,占全部小城镇的85.58%,而这些已完成的小城镇规划中,已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修编。在编制时间不长的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编制的,因其投入很低,成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在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当包括市、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目前,我省城市(含县城)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了90%以上,这些规划成果对于指导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数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做得比较粗浅,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一定区域内小城镇布局的科学合理。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分别从区域和城镇自身的角度,确定城镇的区域地位、职能、规模和具体的建设布局与设施标准,其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是小城镇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B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我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全省小城镇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相结合,与生态省建设相结合;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重点培育、强优劣汰、量力而行、、有序推进、以点带面、快速发展的方针,使我省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重点建设"十五"期间可提升为小城市的重点镇,积极培育作为远景发展为小城市的区域中心镇,加速发展大中城市周围的卫星镇,合理建设各类区域中心镇。 二、基本原则 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最佳,"十五"期间,小城镇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择优发展原则 即选择条件比较优越的小城镇,优先建设发展。 (二)集聚发展原则 改变小城镇建设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偏向,引导人口和物质要素向中心镇、重点镇集中,以提高投资的产出比。 (三)生态优先原则 优先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城镇。 (四)分类调控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城镇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采取不同的发展控制措施和对策。 (五)配套建设原则 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为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各种设施的合理配套建设。 三、发展战略设想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设想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小城镇大发展的世纪。按照系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采用"点、轴"区域系统开发理论,我省小城镇建设战略上分三步走: 第一步,重点建设小城镇的"点"。针对我省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中心城镇,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指导和倾斜。 第二步,重点发展小城镇的"线",进一步完善"点",适当考虑"面"。在区域中心镇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与省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相对应,按照三级发展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渐进的发展形式,重点发展轴线上的小城镇。 第三步,在"点""线"上小城镇逐渐建立完善的情况下,以发展"面"为主。最终形成我省小城镇在地域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形成我省经济发达、规模适当、类型多样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良性循环的小城镇体系。 到本世纪中叶,力争把我省多数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二十一世纪特点的,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典雅古朴的城镇景观、宁静舒适的居住条件、对广大农民和大中城市居民有巨大吸引力的跨世纪新兴小城镇。 (二)总体发展目标 吉林省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应与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载体,在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1、优先发展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区域中心镇及重点镇和卫星镇 在我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中,少量处于接近县城(或县级市)地位的小城镇和个别条件特别优越的小城镇,应加大力度促进发展,强化其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这类城镇将从小城镇中分离出去,在省域城镇体系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可发展成为县城或小城市。 选择100个左右小城镇作为县(市)域中心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十个,另外五十个在"十五"以后纳入重点建设的行列。对于基础比较差又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城镇之间距离近的一些小城镇,应调整归并到其他小城镇。其余小城镇作为一般发展对象,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的措施推进,使其发挥应有的城镇功能。 2、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总量 非农业人口规模过小的小城镇,难以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根据吉林省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宜低于10,000人。到2005年,小城镇城区人口总量控制在500万,百强镇城区人口应达到20,000人以上。 根据城镇职能的不同,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镇区,下同)标准亦有所差别。综合性较强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宜取120-130 m2,工矿型小城镇宜取100-120m2,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宜取110-130 m2。由于小城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200m2,调整降低人均指标需要有个过程,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到2005年,人均建设用地150-160m2,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约为600平方公里(含城区农业户籍人口用地,下同)。通过逐步调整,到2015年,按前面的标准,建设用地总量在600-700平方公里之间。 3、小城镇建设水平 到2005年,小城镇人均面积达到18平方米左右,小城镇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公用设施要基本齐全、配套,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环境比较优美的居住小区。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20升/日,排水管道服务面积达到25%。到2015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80升,排水管道服务面积达到60%。 到2005年,全省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2015年达到7 m2,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2005年达到95%,到2015年达到100%;200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5%,2015年达到40%;生活垃圾清运率2005年达到90%,2015年达到95%以上,处理率2005年达到70%以上,2015年达到85%以上。 C 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这里采用城镇发展潜力作为选择我省重点建设小城镇的依据。评价小城镇发展潜力共用A、B两组16项指标。A组指标主要用以测评城镇发展的内在潜力,即城镇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集聚规模和结构特征对城镇发展的内在影响力,包括城镇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商业销售额、居住适宜程度、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财政收入、城建投资规模、科教文卫水平、产业发展后劲等十项指标;B组指标主要用于测评城镇发展的外在潜力,即区域条件给城镇发展提供可能的外在影响力,包括腹地范围的大小、腹地人口密度、影响范围的农民人均收入与竞争城镇的距离等六项指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的原因是:作为城镇化原动力的工业化已不再是城镇化的唯一动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发展机制呈现动力多元化、资本多元化的倾向。过去,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计划投资于第二产业,而现在,城镇发展更多取决于非政府资本的投入。因此,地方经济基础状况、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吸纳量决定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根据上述综合指标,确定以下的小城镇为发展的重点镇: 兴隆山、合心、大屯、五棵树、大坡、弓棚、卡伦、米沙子、合隆、玉潭、左家、春光、红石、平安(舒兰)、烟筒山、乌拉街、岔路河、天岗、山门、范家屯、怀德、杨大城、石岭、双山、横道河、渭津、寿山、山城、海龙、辉南、抚民、孤山子、六道江、板石、万良、松江河、石人、马鹿沟、太平川、巨宝山、长山、蔡家沟、平安(白城市)、安广、万宝、四方坨子、石岘、官地、朝阳川、二道白河、鹿乡、上河湾、达家沟、哈拉海、优龙泉、夹皮沟、白山、红旗岭、江密峰、新站、白石山、郭家店、二密、红梅、三源浦、仙人桥、松树、五家站、瞻榆、大石头、黄泥河、老头沟、开山屯、松江、天桥岭、大兴沟、百草沟、头道、南坪、英安、敬信、放牛沟、孤店子、五里河、孤家子、营城子、鸭园、花甸、果松、王府站、大布苏、陶赖昭 第四章 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现代管理机制 (一)按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原则,理顺条块关系,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使政府由直接干预经济项目建设,转变为指导、调控和服务经济建设。要重点理顺工商、税务等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镇级财政,强化政府的城镇建设与管理职能。 (二)小城镇建设要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小城镇的建设给予积极的支持,清除障碍,适时适度地调整、充实必要的政策法规,加强指导和监督,引导和推动小城镇的合理建设。要实行任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好目标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大目标的实施。 (三)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扩展小城镇生存发展的空间。通过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变目前小城镇资源少、规模小、市场小的状况,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加速小城镇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适合研究与评价小城镇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明确小城镇概念的前提下,单独设立以小城镇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指标统计系统,具体采用的统计指标应根据研究和评价管理的需要确定,并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正常统计工作。 二、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一)鼓励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积极争取外来资金投入小城镇的建设。全面放开小城镇建设的准入领域,营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发展环境,建立适合新型合作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联办等形式进入 小城镇的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鼓励参与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卫生保健等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二)深化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鼓励房地产开发,推行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应,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三)构建小城镇市政和公用事业经营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和经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相关使用、利用的收费价格,促进资金周转,加大建设投入,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 三、完善法律机制,规范建设行为 (一)制定出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条例》。根据小城镇的城乡过渡性特点和吉林省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规,尽快出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条例》,为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包括资金、技术队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诸种矛盾和问题提供帮助。 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科学合理的全省重点镇评定标准,采用城镇发展潜力的综合量化指标,作为确定重点发展小城镇的依据,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并由省政府公布重点镇名单。采取年度检查、考核的办法,对重点发展小城镇进行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二)科学制定县(市)域城镇体系和小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我省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便合理调整小城镇的布局,协调小城镇间职能分工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全省小城镇体系规划,引导和调控全省小城镇逐步走上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轨道;积极调整和修编小城镇规划,以提高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和实行鼓励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一)调整完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强化对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鼓励与限制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小城镇和产业,分别制定相应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特别要采取优先龙形经济发展的政策,用适当的政策导向促进小城镇建设由无序向有序、由粗放向集约的合理建设发展。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破除城镇化障碍,促进人口合理流动。通过户籍改革,改革现行的人口二元化管理制度,疏通人口城镇化渠道。一方面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劳动力的资源效益;另一方面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更大的增长。 (三)实行对区域中心镇、重点镇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培育建设中心镇和经济强镇。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小城镇,给予较优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中心镇和经济强镇。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实行重点镇、试点镇的动态管理。 五、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小城镇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加大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丰富小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城镇。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任务书

教师职业是最容易给人带来紧张压力的职业之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缓解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消减,上课无精打采,思想走神,情绪抑郁,有时还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不适。这种状态既损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学生的学业,同时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如何克服职业倦怠呢?一、主动休息,自我调节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实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三、巧定目标,自我激励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对策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  教师虽然是职业倦怠症状的表现者,却不一定是完全的责任者,在这个问题上百分之百地苛责教师个人是有失公允的。如果把心理枯竭理解为燃烧殆尽,那么要负责的该是那个点火的人,火源可以在内,也可以在外,而多数情况下则是火上浇油、内外交困。特别是现在职业倦怠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普遍性和流行性,审视一下教师所处环境中潜在的致病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1、教师职业环境的特殊性   首当其冲的便是学校这一教师接触最多、无法回避的小环境。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久而久之,教师便易产生倦怠。    现在虽然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改,但评价体制相对滞后,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教师是否能够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仍旧是用考试分数说话,学生成绩好,教师才可能评优秀。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跟学生一样依旧在升学压力下超负荷运转。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 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l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出人才、压力变动力,这些想法都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承认的是,没有人能够成为永远的胜利者,挫折在所难免,致使教师在长期的重负之下陷于倦怠。   2、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和不配合也是原因之一。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有关上级的检查评比,比如安全问题,每天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可与其他的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为了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章、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这种过高期望作用于教师,使他们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迷思,比如,一般教师很难承认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会支持,他们仍旧不敢轻易利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的形象,他们不去认识自己的倦怠,相反地却加以否认,这样就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蚀着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点,如完美主义、过分苛求、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主我与客我的严重分离等等。这些独特的个性品质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和压力的评估和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 职业倦怠虽然并非全部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但是,作为我们自己,还是要认识到,除了学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压力,还有我们自己的问题,同样处于学校,都是教师,为什么有的人快快乐乐,不但不倦怠,反而精力越来越充沛,这里面的原因何在?因此,我们就要引出今天的主话题,调整认识和心态,做一个幸福的智慧型教师,这才能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有哪些?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就是稳定的工作和固定不变的工作内容,对策就是要找到新的爆发点。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如下:1、社会期望不合理。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国家期望教师能够培养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他们寄厚望于教师。整个社会仿佛教师是地球上最万能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评价都不够合理,存在着偏高的倾向。教师为了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偏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教师行业与如公务员、金融系统等其他行业相比,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住房条件较差、医疗无保障的状况在有些地方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以至教师群体的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工作热情下降。同时,由于教师劳动成果往往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滞后性,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仍然较低。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贸争端应对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国际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经贸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经贸争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新的态势,应对策略和解决方式也应有所调整,才能标本兼治。    一、国际经贸争端的现状及应对    当前国际经贸摩擦主要表现为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配额限制、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经贸争端。我国在此背景下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已从2003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三位。但是与此同时,双边和多边贸易冲突也随着贸易的增长而增加。下文就当前我国经贸争端多发领域,反倾销和绿色贸易壁垒的争端产生及其应对措施作出分析。        (一)反倾销争端的产生及其应对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一些国家开始滥用反倾销程序、肆意扩大反倾销调查范围、降低调查立案标准,以求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由此引发的反倾销已经形成一股国际浪潮,不断蔓延。    我国出口贸易飞速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许多国家任意扩大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范围和认定标准,使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截至2003年10月3日,全球发起反倾销案件中共有492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直接影响我国出口金额达180亿美元以上。 [1]对华反倾销案中,发达国家是主要发起国。同时,被诉商品几乎涉及我国出口商品的所有类别,既有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也涉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大多集中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和出口量大的产品上。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的反倾销争端也不断增多。截至2003年9月11日, WTO争端解决机构已受理争端解决案件301起,其中反倾销争端案件就有48起,占16%,在所有贸易争端案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2003年5月,世贸组织反倾销措施委员会公布了2002年全球反倾销案件统计数据,2002年全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调查276起,比2001年的362起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年平均270起的水平。从总的趋势看,全球反倾销立案数量呈波浪上升趋势。     对于目前国际反倾销案件数量逐渐上升的趋势,有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WTO反倾销协议出了问题。目前WTO正在逐渐推行贸易自由化,而其重要目标就是要使优势产业能够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得以发展。 [2]但是分析出口国(地区)与进口国(地区)之间在反倾销问题上的博奕,就会发现往往这些出现反倾销问题的产业都是出口国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优势,根据WTO规则,就应该在这种贸易自由化中获得利益。但是发达国家积极起诉的,恰恰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虽然 WTO已有了倾销和损害的定义及其判定标准,但却有较大的弹性,并且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立法,因此这使得欧美国家能够有效、方便地使用反倾销手段。中国加入WTO后,已经有了修改反倾销协议的权利。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呼声,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促进WTO制度的完善,从而,从制度上消除争端产生的根源。毕竟,解决争端仅是手段,消除争端才是最终目的。    有专家指出可以根据国际市场上产品销售的新特点去有效规避反倾销。从而避免反倾销的贸易摩擦。首先,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产品越难反倾销,因为产品涉及若干国家。比如计算机、汽车都是比较典型的全球化产品,很难看见欧美、美日企业之间的汽车反倾销。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将生产工序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次,技术层次越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越少被反倾销,比如专利技术产品就很难遭受反倾销。这也给我们别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充分地跟踪、关注自身产业发展的前沿,将相关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成果为己掌握,提升自身产品的档次,提升全球化程度。总之,最有效的避免反倾销的方法,就是要很好的国际化经营,要把产品的价格链条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日益凸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因此,要从氛围营造、培养教育、制度管理几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长期的高等教育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1]。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凸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理想信念淡薄,道德认识模糊,缺乏事业心   教师这个称号意味着一份光荣与神圣的使命。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某些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也蔓延到了高校校园,这片净土已不是绝缘于尘世的象牙塔。高校教师由于处在学校这一非盈利性环境里,其个人收入往往不如进入社会其他工作岗位。这在青年教师中尤为常见,收入偏低造成了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于是某些教师在利益心和虚荣心的趋势下开始出现厌教的情绪,他们并不心甘情愿从事教师职业,而只是以教师职业为跳板进行观望。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淡薄直接造成了他们在职业道德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许多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他们无法专心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丧失了事业心。部分教师心态浮躁、不平衡,于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做兼职或另找门路创收上,这样一来,他们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必然大大减少,这就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实际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功利倾向严重,重科研轻教学,缺乏进取心   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资格认定中对科研要求较高,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就可以为评职称扫清障碍,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教师对待教学任务不认真,上课得过且过,教学方法不讲求科学互动,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需要一桶水,但是这些水不能是死水,而必须是活水,必须是能从教师的脑子里转变成可接受的知识在流到学生们的脑子里。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科研,还要重视教学,要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另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也造成了价值导向的偏差,如在职称评聘、出国培训、申请项目等规定中,强调学历层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误导,使得部分理想信念淡薄,只看重个人利益得失的教师,把学校当作在激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难得的保险箱,以功利心态指导自己,埋头做科研,一旦出了成果,评上职称后就不再学习,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久而久之,丧失掉进取心,最后造成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两方面的退步落伍。   (三)师表意识模糊,育人观念退化,缺乏引导心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师表意识模糊,不仅不注意塑造自我良好形象,还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纪律松散、迟到早退、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甚至课堂上贬损其他同行,攻击社会,任意发泄不满情绪等,丝毫不注意自身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不仅损害了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形象,还污染了育人环境,给学生带来了难以估量恶劣影响。教师本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一旦教师自己放弃了对自身正面形象的.坚守,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缺乏引导之心构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    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高校职业道德问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新的思路出发,从氛围营造、培养教育、制度管理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尊重、理解、关心教师[2]。   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可度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增进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工作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良好风气,建立一种积极、健康、文明、高尚的道德风尚,从而增强广大高校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2.关注高校教师的合理要求,切实保障高校教师的正当利益   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有可能有道德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市场化的今天,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必须关注高校教师的利益需求。要把师德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高校教师的实际生活出发,关心他们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只有尽可能解决高校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才可能让广大高校教师可以安心于教育事业。   3.注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尊重高校教师的自身价值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肯定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创造平台、提供条件,给高校教师展现自我才能、发展自身事业的舞台和机会,满足高校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激发高校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注重师德培养教育,加强师德修养自律与自我塑造   高校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理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与教育。   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的大脑   定期要求高校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对各种腐朽思想的抵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高校教师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增强其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意识,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   2.组织高校教师参加职业道德规范培训   组织高校教师认真学习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高校教师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育人义务,在肯定教师以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合理性的同时,提倡教师发扬奉献精神。举办人文类讲座,潜移默化影响高校教师内在道德形成,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形成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以及安贫乐教、耐得寂寞的优秀品质。   3.加强师德修养自律与自我塑造   外在的师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师内化,通过教师的自我塑造、自我修养,才能真正形成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自省自律,以身作则,时刻以师德规范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总之,良好师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当以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一生的追求,生命不息,修炼不止。   (三)完善师德管理制度,健全监督评价、激励与竞争机制   高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严明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管理办法与评价机制。   1.建立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强化对教师师德的监督考评   在师德评估标准体系中,要把评价内容贯穿到教学、科研、实践等每一个环节,构建学校、学生、同事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网络,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教师、学生、家长、组织、社会共同参与师德考评,形成监督合力,以规范高校教师行为。   2.完善师德各项规范和具体要求,建立有效的师德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应明确学校的教育行为准则规范,将鼓励行为、禁止行为、奖惩办法具体化、制度化,提高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要让高校教师参与到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中来,给予他们发展事业的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进取心,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要重视宣传引导,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优秀教师,发挥榜样模范的力量,达到正向引领、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要将工资、津贴、职称评聘、晋升等与师德挂钩,将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对受表彰的模范教师除给予表彰外,还可给予一定的奖金或长期性物质奖励,如享受与同级别优秀工作者同等的待遇、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等,并在职称职务晋升评聘、出国进修以及干部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师德评价不过关、业务不达标的教师,要求其参加培训、进修,进行整改;对违反教育行为准则规范教师,要依规查处,既要批评教育,也要在物质上进行处罚惩戒;对品行不端、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高校教师,要将其清理出教师队伍。通过优胜劣汰,优化队伍结构,达到净化高校师风、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耿博超.促进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   [2]张开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4).   [3]张万勇.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及评价系统[J].教育与职业,2011(20).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对于教育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是,近些年来,教师伤害学生的新闻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是当前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建设不过关。在过去,人们一味地追捧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职业道德建设,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引言: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教育这一大问题已经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教育建设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是我国执政兴国的要素之一。对教育的重视绝不仅仅只是教育水平的提升,所传授知识的延伸,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与进步。站在教师的角度出发,师资力量的加强也绝不仅仅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这其中也包含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与加强。本文就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与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1、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都是令人敬佩的职业,他们被誉为园丁,传授着学生知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未来发展贡献了诸多的力量,中小学教师一直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被社会所尊重。但作为老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就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中一些问题已经逐渐显露,许多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社会中的现象,出现这些不好的苗头就应该及时遏制,不断健全、改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1践踏学生自尊   现在有许多教师打着“恨铁不成钢”的旗号,遇到“不听话”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学生拳脚相加,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以达到自己教学质量的要求。这种方式无异于在践踏学生的自尊,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且会对学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心理阴影或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还属于“小孩”,不懂事,需要老师的严厉教育,甚至用一些刺激性话语来“教导”学生,殊不知这已经侵犯了学生的个人权利,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践踏了学生的尊严。这种不道德现象是应该明令禁止的,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这样的教师其自身素质是有待于加强的。   1.2敬业精神缺失   敬业精神在中小学教师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敬业精神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未来的发展。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得过且过,备课、教课以及课后辅导也是尽可能地简便,敷衍了事,对待学生并不尽心尽力,有些甚至漠不关心。这样的教师没有履行好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对自己不负责,对学生更不负责。甚至有的老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自身不要求进步,本身的专业性都存在着问题,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并不全面、系统。   1.3遏制学生个性   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的教育,一些老师仍然本着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这种方式是应该摒弃的。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断抹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个性、性格,往往会致使学生不能创造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2.1建立与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   我国现在普遍缺乏完整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制度或者健全的体系,这导致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管理不健全,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社会、政府以及学校并没有对相关实施办法加以规范化,教师队伍中已经出现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缺失,这方面是亟需完善与健全的。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管理方案,除去教师自身专业性的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需要明文规定,加以规范。   2.2增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意识   大多数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源于职业道德建设意识的缺失,没有树立起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对此方面意识不足。所以学校可以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使教师能够主动加大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更好地教育学生,做到以身作则,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地发展。   2.3树立典型教师道德模范标杆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动力因素外,学校或者政府还可以在全校或者全社会树立典型的道德模范标杆,让全校或者全社会对此精神加以学习和效仿,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职业道德氛围。道德模范标杆的树立实际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教师队伍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的前进动力,是一双“无形之手”逐渐推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推选出教师队伍中的模范标杆,所有教师都有可能成为这个标杆,这种方式也会大大刺激教师不断加强道德素质。   3、结束语   综合以上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对学生变相体罚或者辱骂、斥责学生,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关,此外,有的老师缺乏敬业的精神,对学生不负责、不关心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还需要建立健全道德建设体系,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意识,也可以在学校树立典型道德模范教师,通过种种方法,提升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浩.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陈秀鸿.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7):31-34.   [3]杜兴荣.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209-211.   [4]黄朝晖.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J].青年时代,2017(06):148.65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由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通过构建师德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建设;师德评价;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再局限在某些新兴领域,而是更多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其基础性与先导性的特质变得更加突出。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知识创新的双重重任,自身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制约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根本,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爱岗敬业   这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是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真正融入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生活,体会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在学业上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人为本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教育“以人为本”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方针。对于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以学生为本”,虽然在教育管理学角度,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处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的终端,但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仅仅单纯确立了学生的完全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个体出发,理解自身的感受,进而体会他人的情感与想法,通过自我认知,达到对他人的认知,进而达到对社会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此,教育的“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一六年第三期人为本”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教育的主客体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调整;打破统一的培养与发展模式,坚持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特色地发展,取长补短,才能找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而取得成功。   3.为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若想尽职尽责履行教师职责,成为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要为人师表,做到言传身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坚持自身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自觉遵守《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践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要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积极工作,安于平凡,一心一意致力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   4.严谨治学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出基本理论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学生。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都比较好,但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师德体系,少数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整体师德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思想淡薄,价值观念失衡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逐渐放松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只重视业务工作,根本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造成一些高校教师集体观念淡薄、利己主义思想滋长,个别教师常常找借口逃避集体政治学习、缺席例会、推托集体活动,这种价值观念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重教书轻育人,缺乏师表形象   一些高校教师身在其位,无心施教,不精心备课,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缺少创新精神,授课内容更新不及时。有的教师虽然能完成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教书的职责,但并不能达到育人的高层次境界。有的教师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沟通交流极少,以“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对待育人工作,这样的工作方法很难使自身融入学生当中,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向,造成了不能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抓住要害解决问题。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缺乏师表形象。有的言行不一,不能严肃执教;有的个人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不严格执行考纪考风;有的与同事之间缺乏相互尊重。种种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行为都必将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3.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学术责任。但是,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一些教师严重缺乏正确的科研动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造成学术功利化的后果。少数教师为了评奖、晋升职称或者申报学位点,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踏踏实实地搞科研,而是把心思花在弄虚作假上,要么伪造篡改数据,要么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种学术功利化、不诚信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而制约人才培养机制。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外在客观原因和内在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导致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沉迷于金钱、物质享受。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已经使部分教师的道德与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混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过分满足物欲的区别。有些教师将社会不良风气带入校园,甚至带进课堂,对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功利主义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削弱了主流价值观中的奉献精神。   2.高校管理层面   长期以来,高校对师德建设缺乏政策导向,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重业务、轻道德”“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高校在引进教师后,把教学和科研当成评价教师的标准,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种“重才轻德”的政策导向,直接导致教师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另外,高校缺少一套系统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标准缺乏理性指标,导致在师德考核时,流于形式,未把师德作为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同等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师德评价体系中。同时,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师德评价体系,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未能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作用。   3.教师层面   少数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培养师德修养自觉性的问题,平时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修养培育,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仅仅将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上产生的影响,对其师德的追求被对一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所替代。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学历高,自然就受人尊重、受到重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少数教师片面强调学历,强调科研,却忽视师德。部分教师在工作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仅靠内容有限的岗前培训不能够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于心,也很难使他们职业道德外化于形。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是一项立体的工程,需要社会、国家、政府、高校从多方面出发,多层面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还需要教师个人主动、积极地加强对自身师德修养的培育,从而实现师德与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1.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法律规范体系,是从制度层面上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师德建设自身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加以保障,比如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学术规范》等法律与规范,作为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同时,要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规划中,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师德规范,使高校的师德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健全师德评价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参考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高校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衡量指标,既要体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又能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和利益得到实现;既可以把师德评价充分体现出来,又要与教师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等利益机制相结合,使教师从主观上重视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完善,实现师德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严格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增强培训的务实性,可以采用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师德培训交流,使师德深深植根于教师心中。加强监督师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可以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师德实践引入到考查环节当中,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规范教师行为和育人观念的培训和辅导,设立相应的时间段,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4.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职业道德的成长与提升;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当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反思教学过程,激发工作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反思、体验、慎独、领悟;在个人言行方面,要尊重师德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形成具有高度自律和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追求与师德成长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6):45-47.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裴跃进.教师品质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龙宝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人本观〔J〕.高校教育管理,2010,(5):48-53.   〔5〕赵军祥.浅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书育人,2010,(21):53-54. ;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题库_浅析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研究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国内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上课效率低等问题,应采取合理安排好国际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和选择适合的教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92-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 ty, more and mor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urse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till exist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the school"s curriculum is unreasonable, the low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las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heav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ght and other issues should be taken to mak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se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faculty, update,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materials, focusing on the measures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Problems suggestion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学科,是在现代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国家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更好的用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分析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1.课程开设历程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没有国际经济学学科之说,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国际贸易等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学习西方经济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我国一些学校开始设立国际经济学,后来越来越多的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这门课程。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经济学课程显得越来越重要,使它在经济学理论学科方面有了一席之地,教育部在2001年就将国际经济学确定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   2.开设学院与专业   国际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内容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相关知识为主,所以国际经济学主要开设在经济学院或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类其他专业中也开设,如经济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只是必修、选修两种方式选择不同。   3.国际经济学的教材   现在国内大多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国内学者编写的,而编写的教材大多是结合了国际贸易与政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三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要素流动理论、国际收支、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等。在写法上基本按照外国教材的模式。为了满足实践中对双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一些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这些学校大多选取国外比较经典的国际经济学著作作为教材。   4.教学的新趋势   由于国际交往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也备受推宠,为了更好的适应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已开设双语教学,实行全英文教材中文讲学或英文教材英文讲学的方式,有的学校与国外其它学校或机构合作,采取请国外专家讲授或学生去国外学习等,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国际动向,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基础课程与国际经济学开设时间不科学   国际经济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是主要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安排的时间不科学。国际经济学是在其他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需要一定的经济理论其他理论或分析方法作基础,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此外,国际经济学中许多模型分析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实践中经常出现这些课程安排时间在国际经济学之后或同时,这使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变得较困难。   2.授课效率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国际经济学理论性较强,模型和实证分析较为复杂,在我国,国际经济学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中的运用都起步晚、基础薄弱,使国际经济学教学较为困难。加上有些学校实行双语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率不高。其次,授课方法单一,授课手段落后。国际经济学授课方法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讲授法,授课手段落后,许多教师即使采用多媒体也只是播放一张张幻灯片,这样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课堂上能理解或掌握的东西很少。最后,国际经济学与其它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很多,如果老师之间交流少或不注意了解学生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很可能造成不同老师讲同一知识点重复讲授或有的知识点被忽略的情况。从而导致授课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制度是理论学习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理论学习的重要保证。要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必须要求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机制;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大家喜欢!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党历来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建的首要任务,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新时期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来,区委十分重视机关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作为引导全区党员干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把握机遇、促进发展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但面对当前四个多样化的复杂形势,我区机关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还存在着诸如重干轻学、重读轻议、重旧轻新、重唱轻做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当前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认识上,自觉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在相当一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头脑中还存在着轻视和忽视理论学习的思想,对理论学习认识上不重视,自觉学习意识不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被动的参加理论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少数部门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把理论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学习时间、经费和制度都难以保证。   有些领导虽然也认为学习理论不可少,但认为是软任务,而把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当作硬任务,时常出现硬任务挤压软任务现象,使理论学习落不到实处。不少领导和干部认为“理论学习空对空,基层工作实打实”,抱着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效果。也有的领导和干部认为自己是“老机关”了,平时报纸杂志文章也常看,理论水平蛮高了,产生自满情绪,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   2、在学习方法上,形式手段单一,缺乏吸引性。当前机关理论学习大多采用老办法,在学习形式的创新上探索得不够,“一张报纸、一杯茶,围在一起听报告”成了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形式以听、读为主,内容大多以纯理论为主,枯燥乏味,常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往往是讲的人滔滔不绝1小时,听的人昏昏欲睡60分,讲的人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听的人索然无味开小差。   即便是听后的发言讨论,往往也是脱离实际的空议论,而且还会常常跑题,最后在对某个大众敏感话题的哄笑声中嘎然而止,起不到讨论的实际效果。这种单调的学习模式抑制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的结果是使相当一部分的党员干部产生厌学情绪,对理论学习缺少兴趣。   3、在学习效果上,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践性。当前机关政治理论学习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形式,喜欢做表面文章的现象,爱干面子的活,只求花样多、活动多、 口号 新,不注重教育的质量、效益和成果。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只求一个到课率,每次理论学习都座无虚席,人人做笔记,看似很认真,其实是课停人走,笔记本一合,万事大吉。同时在机关理论学习中还大量存在着为了理论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往往只是用理论学习装门面,实际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完全脱节,起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应有效果。   4、在学习机制上,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性。从我区机关理论学习的现状来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领导、督查、考核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如干部理论考试是检验干部理论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但现在每次考试都是试卷、答案一起发,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成绩全优。这种自欺欺人、徒有虚名的考试形式,不仅亵渎了理论学习,还败坏了机关干部的学风。   二、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对策   1、提高认识,在思想上增强自觉性。新时期干部理论学习教育,要注重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要寻求新的载体、新的形式,力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改变过去那种“如雷贯耳”的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方法,倡导一种“润物油无声”的渗透教育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要增加理论学习的“自选动作”,减少“规定动作”,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不同学习途径。如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等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以讨论促学习。理论学习教育还要引进现代化教育手段,如用电化教育代替开大会,用网络学习代替集体阅读,用观看光盘、录像带的方式弥补报告会的局限性,以新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   2、适应需求,在内容上体现系统性。理论学习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年初要提出理论学习的指导意见,编印学习参考专题,从内容上体现系统性。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有关时事政治为重点,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注重把握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关系,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联系各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学好上级布置的重大学习内容和课题后,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工作本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理论学习的过程变成增强党性的过程,变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过程,变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的过程。   3、分类施教,在对象上突出层次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教育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出发开展学习。对机关一般党员干部要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要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求他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思考,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与研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做些有益的探索,联系各自工作实际撰写一至二篇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提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4、联系实际,在效果上讲求实效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在把握政策、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上有新的突破,把理论学习与深入调研、分析情况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把理论学习与统一思想、保持一致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统一思想、保持一致的有效载体,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二是把理论学习与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作为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适时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现实性的务虚,注重以决策对象为中心,从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研讨,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三是把理论学习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坚持把理论学习渗透到调查研究之中,把实际问题“带”上来,使理论学xxx一步指导实践工作。   5、健全机制,在制度上实行约束性。制度是理论学习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理论学习的重要保证。要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必须要求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机制,促使理论学习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把理论学习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制度:   一是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单位一把手作为理论学习第一责任人,签订学习责任状,责任具体内容列入对党委的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平时的汇报、督查,看责任是否到位、任务是否落实。   二是集中培训制度。根据年初统一制订的教育计划和培训大纲,由各类党校分别对不同对象的党员干部每年进行至少一次的学习培训。集中学习有利于增强理论学习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便于广大党员干部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是理论学习“五个一”制度。要求党委中心组成员到“五个一”,即读一本辅导书、记一本笔记、写一篇调研文章、作一次中心发言、作一次辅导讲课。   四是理论学习联系点制度,由区委领导到所在联系的点,指导、督促基层单位开展理论学习,形成一级一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良好理论学习机制。

行政效能的对策建议

1.坚持团队联动,加强协作,实现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打造基层政府高效管理团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机关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机关效能的提高表现在每个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中,每个机关人员都代表政府机关的形象。团结协作,从自己做起、从本部门做起,同志之间讲团结,科室之间讲配合,部门之间讲协作,上下级之间多沟通,兄弟单位之间多联系,从而提升效能建设的整体合力。2.坚持改革拉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机关效能,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一是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行政许可法》,对审批项目、审批程序、审批环节、申报材料进行认真的清理审查,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审批体制。二是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针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确定机构职能,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坚决杜绝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三是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疏通干部进出渠道,严格执行公务员管理制度,确保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四要要深化政务公开,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为规范、便捷的服务。3.坚持制度推动,实现科学规范运作提高机关效能,制度建设是根本。一是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实现科学化,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二是不断完善机关办事公开制度,加强阳光政务建设。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做到职责明确,关系理顺,制约有效。四是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应坚持听取和吸纳专家意见制度,坚持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一般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效能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化评估,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效能。4.坚持人文促动,激发内动力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法制观念、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廉洁意识。同时,要克服传统“官本位”意识,消除本位主义和官僚作风,切实树立服务意识;二是诚信服务,促进发展。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诚坦荡,实事求是,“按说的做,按做的说”,恪守信誉,热忱服务。5.坚持监督并举,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监督是提高行政效能的保证。一是多渠道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明察暗访、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等活动,建立健全效能建设社会化评价机制。二是形成监督合力,加大追究力度。三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追踪报道。四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公务人员绩效考核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保护干部依法、高效、廉洁从政的科学、规范化行政管理格局。五是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增强效能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管理学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经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工业企业管理、管理学原理等管理类课程,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从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将来顺利从事岗位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内容过于理论化、条理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够强,生动活泼的图案不多,新鲜生动的例子偏少,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章节过多过长,语言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第二,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差、厌恶理论学习、自学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课堂纪律较差、缺乏思辨能力等问题。管理类教材的不足和学生的缺陷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顺利解决这些矛盾,让广大学生面对管理类教学能够听得进、学得懂、记得牢、用得好,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增加教学内容   翻开管理类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章节多、理论多、学术化、例子少、图案少,学生一拿到书本便头疼,对这样的课程有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听这门课程,教师一定要勤奋工作,加强学习,不断增加教学内容。   1.增加最新的例子   在讲授“企业营销原理”这一章节时,特别强调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列举令全国震惊和愤怒的“毒胶囊事件”等。笔者还特地复印张帮俊的文章《桥品如人品》,让学生们认真阅读,领会深意。文章举了三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是赵州桥兴建至今已1400年,依然巍然屹立;二是茅以升先生设计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至今岿然不动;三是宁波奉化江上灵桥,75年前由德国公司设计完工,75年后灵桥管理处收到了一封从德国寄来的文件,文件提醒灵桥管理处要及时对灵桥进行维修,确保车辆和行人安全。结合这三例反观当代一座又一座的“桥脆脆”,的确令人汗颜和反思。在讲述“沟通”这一章节时,引用《人民日报》2012年4月15日刊载的最新例子:因航班延误,广州、上海部分旅客跑道“维权”,危害公共安全。在这一事件中,民航公司与旅客的沟通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理性的旅客也有过激行为,而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力的执法手段加以制止和打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公民的遵纪守法、冷静处事是至关重要的。让最新的例子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有味,课堂效果良好。   2.增加图案和数据   多收集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漫画、动漫、图案、数据等,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观念在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   需求。   1.进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功夫、费心思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上需要研讨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整理、评价、表彰,使得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传统教学课堂带来了便利。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熟悉和钻研多媒体技术,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其次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各种例子,如动漫、漫画、图案、视频、音乐、歌曲、企业宣传片、公益广告等等。对一些平面媒体的文章,教师还要制成课件进行演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震惊全国的富士康集团员工相继跳楼事件、广东南海“小悦悦”事件等,笔者都及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民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和认识管理学的含义,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教师特别是管理学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思考习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管理学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管理学教师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   成功。   (作者单位:肇庆市技师学院)

细胞生物学: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良好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是正确判断染色结果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很多步骤或环节,每一个步骤或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染色的最终结果,因此,要做好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化切片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需要病理技术员和病理医生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做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虽然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染色的结果看,一般可分为两类:无色片(即无阳性信号)和"杂音"染色片(有阳性信号)。   一、 无色片   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这是常规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1、真阴性结果:整个染色过程没有出现问题,组织或细胞确实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2、假阴性结果:即此阴性结果不是真实的反映。假阴性结果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切片中根本就不包含所预期检查的组织或细胞。出现这种情况,要麽是病理医生选择错了切片或抗体选错了,要麽是技术员选错了蜡块。获得正确的切片进行染色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由此表明:制作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不仅仅是技术员的事,病理医生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比如,组织未进行抗原修复,有的组织必须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虽然抗体失效在理论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偶尔也遇到突然失效的情况,抗体长期不用和/或已超过有效期是主要的原因。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如忘记加二抗或三抗,或用了两次二抗而缺少了三抗,或配制DAB时少了过氧化氢。为了避免这种简单的错误,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甩在一张白纸上,在将配制好的DAB滴一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察是否出现棕色。如果出现了,证明三抗和DAB的配制过程没有错误。如果这种DAB再滴到切片上没有出现任何阳性信号,问题一定是出在三抗以前。如果纸上不出现棕色反应,问题肯定在三抗DAB或DAB的配制过程。这种简单方法能迅速的帮助我们查找出现问题可能的原因。   解决阴性染色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设立"阳性对照".如果阳性对照有了表达,说明染色的全过程和所有试剂都没有问题。如果此时测试片仍为阴性,便是真实的阴性,说明组织或细胞没有相应的抗原表达。反之,如果阳性对照没有着色,表明染色过程中某个或某些步骤出了问题或试剂出了问题。应一一寻找原因。阳性对照包括两种,一种称为"自身对照"或"内部对照",这是指在测试的切片中本身就存在已知的抗原,如正常淋巴结中存在T和B细胞抗原,CD20或CD3都应该有表达。自身对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对照,对照和测试组织或细胞都在同一张切片中,都处于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结果更可靠也更具有可比性。在选择自身对照片时选择既有病变组织同时又有正常组织的部分,这样有利于对比。另一种称为"外部对照",有时在测试的切片中不存在已知的抗原,如在胃的标本中怀疑是恶性黑色素瘤,需要用HMB45或Mart-1来检测,在正常的胃组织中本身不存在相关的抗原,如果病变出现阳性反应结果,尚能提示是恶黑,但是如果出现阴性结果,就无法确定是本身组织中不含黑色素瘤抗原,还是技术问题。因此,应另外设立一个已知的阳性对照。这种在测试组织之外的阳性对照称为"外部对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设立外部对照的情况很多,如果每一种抗体都要选不同的阳性对照,工作量会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单位将多种不同组织集成在一起,制成多组织切片、"腊肠""春卷"切片、组织芯片等,其连续切片储备待用,需要时取出一张便可作为阳性对照。另外,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采用阑尾作为阳性对照,因为与人体其它组织器官比较阑尾包含的组织种类较多,如有上皮、淋巴组织、平滑肌、间质、神经、血管、间皮等。一张阑尾切片可以检测大多数常用的抗体。   设立阳性对照是病理医生的任务或责任,而不是技术员的责任。病理医生观察了HE切片,了解切片中是否有自身对照,如果没有,就应告诉技术员采用阳性对照。因此,病理医生在免疫组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抗体未覆盖上测试组织:当多块散开的小组织染色时,可能漏掉某块组织染色。   二、“杂音”染色片   免疫组化除正常的真实的阳性信号外常常会遇到不正常的背景着色,这些非正常的着色称为"杂音"染色。"杂音"染色种类繁多,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将其归纳为下面几种。   1、 全片着色   全片着色是指整个切片全都染上了颜色,着色的强度可深可浅,总之,分不清那些组织是阳性那些组织是阴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抗体浓度过高:一抗浓度过高是常见的原因之一。解决办法是,每次使用新抗体前应当对其工作浓度进行测试,使每一抗体个体化,找到适合自己实验室的理想工作浓度,既使是即用型的抗体也应如此,不能只简单的按说明书进行染色。   (2)、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或温度较高:解决办法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随身佩带报时表或报时钟,及时提醒,避免因遗忘而造成时间延长。现在流行的二步法(Polymer)敏感性很高,要求一抗孵育的时间不是传统的1小时,而是30分钟,因此,要根据染色结果进行调整。   (3)、DAB变质和显色时间太长:DAB现用现配,如有沉渣应进行过滤后再用。配制好的DAB不应存放时间太长,因为在没有酶的情况下,过氧化氢也会游离出氧原子与DAB产生反应而降低DAB的效力,未用完的DAB存放在冰箱里几天后再用这种似乎节约的办法是不可取的。DAB的显色在显微镜下监控,达到理想的染色程度时立即终止反应。不过当染色片太多时或用染色机时,这样做似乎不现实,但至少应对一些新的或少用的抗体显色时进行监控,避免显色时间过长。   (4)、组织变干:修复液溢出后未及时补充液体、染色切片太多、动作太慢、忘记滴液、滴液流失等都是造成组织变干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是操作要认真仔细,采用DAKO笔或PAP Pen在组织周围画圈,可以有效的避免液体流失,也能提高操作速度。   (5)、切片在缓冲液或修复液中浸泡时间太长(大于24小时):原因上不清楚,但现象存在。有的实验室喜欢前一天将切片脱蜡至修复,第二天加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如果将装有切片和修复液的容器放在4?C冰箱过夜,对结果无明显影响,如果放在室温,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会出现背景着色,因此,不可存放时间太长。(6)、一抗变质、质量差的多克隆抗体:注意抗体的有效期,过期的抗体要麽不显色要麽背景着色。用新买的抗体时设立阳性对照和用使用过的抗体作比较。

城乡河道生态治理问题与对策?

城乡河道生态治理问题与对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实际情况,对策的确定是运用专业知识,落实到每个细节。中达咨询就城乡河道生态治理问题与对策和大家介绍一下。城乡河道的生态治理范围非常广、非常复杂、建设规模较大,具有重要意义。河道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城市和农村的河流生态保护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着社会经济机构的不断变换,城乡的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着,但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河流污染、水质变差等。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有些大城市经常出现缺水现象,部分农村导致河流污染等。所以,城乡当中对河道的生态治理开始变得十分重要。1.一般资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城乡的河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持的非常好,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城镇建设也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这就导致周围的河流、湖泊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工业当中排除的废气、废物使河流当中水含氧量开始明显降低,河水浑浊、河里的生物、植物都明显减少。部分城乡开始采用水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来进行对河道水质的判断,当中发现存在大部分河道水都是普通景观用水,污染严重的会出现无用脏水。部分城乡面对河流的污染,实施相关管理和治理河道工作。在对河道建设当中采用全面的生态治理,对河道周围以及两岸进行全面治理,对能够使河道的生态功能得以改善,以及防洪、泄洪等功能的发挥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对湿地地区的河道治理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修复技术,在处理后的湿地河床当中栽入一些水生动植物,在河道当中栽入水草、微生物、河虾、鱼等,同时还有更多的动植物,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了净化空气、水质、等全面功能。但现在部分城乡河道当中的水质仍然存在普通用水和景观用水,其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1上游河道当中水质污染严重、水动力严重不足,使河道本身的净化能力明显下降河流上游当中的水利工程建设,把当地的降雨量采用变化脉冲方式进行截留;根据防洪、泄洪的需要,在水利建设工程当中排泄大量河水;当中还要对污水进行处理,每日经过污水管网排除了很多的污水;同时地面下降、河流淤积,造成河道当中的水动力明显不足,使河道本身的净化能力得以降低。其中当地重工业、农业、河道污水的超标给予排放以及水库对其进行截留导致当地的水流量明显降低。上述原因是导致当地水质长时间不能够达标的关键因素。从国家、省控制的交界处当中的水断面自动站监测当中表明,部分城市的水质大多数都存在普通景观用水和没有用的脏水,导致河道当中生态系统治理造成非常大的困难。2.2农业水质污染,以及重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超标排放,造成当地没有办法单一的使用生态治理方式来进行对河道的治理通常农业地区的污染来自于当地的家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当地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匮乏,其设施没有进行完善,监督措施力度不够,家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污水还在河道当中出现。对沼气池的沼液、沼渣以及相关维护等全面运用的机制现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运作机制。与此同时,农药、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非常多的磷、氮排进河道当中,导致河道整个水体的富营养化。城镇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排污系统,造成雨水和河道污水排入到河流当中等情况出现。还有一些私营单位和家庭作坊给当地的水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一些地方已经没有办法采用单一的生态方式来对河道进行治理。2.3河道的生态性匮乏,水生植物种类缺少,治理不完善现如今,对城市河道的治理当中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覆盖到河坡,对河道两岸、水中的生物生态交换系统影响非常大。对水生植物的选择上品种较为单一,种类较少,只对挺水植物和浮游生物的运用非常多,没有把沉水植物运用到其中,因此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管理水生植物的措施没有进行完善,对城乡河道生态的不良影响非常大。3.相关治理建议3.1完善整个制度,了解对河道生态治理的核心和任务根据“十二五”当中的对城乡河道的生态治理方案一定要明确,要合理的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懂得管理水生植物的核心,制定出一个相关的管理措施。要对水生植物、动物的数量要进行合理的放养和管理。如在城市当中湖泊浅水区域当中要种植一些有欣赏作用和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植入水生植物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反映出当地文化的作用。3.2综合管理,使河道生态治理能够稳步前进首先要运用系统性原则,河道的形成是一个天然循环和各种天然力全面作用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当中,要保证全方位的协调工作,例如保持水土、两岸沿线协调、合理调整水资源等相关工作。还有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打造出一个天然河道,增强景观特殊性,要保证其个性,形成一个良好生态系统循环。最后还要保持天然的形态,要尽量使用自然材料,打造出一个天然景观,不要铺张浪费。要将自然、文化景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化,打造城乡新面貌。3.3结合实际情况,来治理乡村河道的生态治理要做好对河道的淤积清扫的工作。清除河道淤积是整个生态治理的关键核心内容。一定要保证其政府财政的投入,采取合理、科学的清除淤积技术和高度重视去除河道淤泥的相关措施。要高度关注河道生态治疗的使用。首先要保持施工的稳定性,同时要具有其可渗透性,保证河流两岸的水气的调整、交换功能。在实施过程当中要对水位变化非常大的外河使用低顶结构工程,在坡上植入草皮等相关绿化措施。对水位变化不明显的河道,使用植入植物和木桩来进行预防。在预防边坡当中要选择生长速度快、抗自然灾害性强、覆盖面积广等作用的植物做为相关预防措施。还有根据当地的天气变化来选择预防边坡的工作,其中包括耐寒、耐热等野生水植物。还有就是要重视预防边坡植物的多样化,按照当地自然情况进行一个合理的设计,实现一个具有环境作用、生态习性、景观欣赏等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治理效果。3.4采用多种方法,做好去污工作去污工作在治理水污染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使其污水系统得以改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去污系统。对老城区的污水处理系统要全面进行维修和改造。要做好雨水和污水的分流,要尽量收集城市当中的生活污水,提高河道当中水质质量。要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相关管理。要对污水设备进行维修和保护,制定出一个监督、处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做好对污水源头的监测工作。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大型企业排放的污水量给予严格的控制,还要让企业尽量做到废水利用,保证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综上所述,河道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以及防洪防汛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还有就是要转变管理模式,变为一种生态型管理模式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让整个区域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循环,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河道两岸、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安全,使人类和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关注大学生失业群体。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主导机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就业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高校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公平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引发了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教育改革滞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以重增长速度轻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人才市场  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高潮,这势必给业已严峻的就业市场增加巨大压力,带来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看看招聘市场上人潮汹涌的毕业生和那些为找工作而手持简历四处奔波的求职学子,人才这个字眼更像是读书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多数毕业生在刚走出校门时,除了文凭、知识和头脑属于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在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那么政  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给他们以“劳动权”的基本保障,或者给他们以“待业”状态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决不能坐视他们为生存奔波而产生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应当竭力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威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增幅逐年加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进入2l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万人,2001年115万。2002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离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万人,增幅23.1%,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46.2%。由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又遭遇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2004全国共有2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13年将近690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2003年初次就业率为76.1%,2004年73%,2005年72.4%,2006年71.8%。回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待业人数不断上升。2001年待业人数34万,2002年37万,2003年64万,2004年75万,2005年增加到93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专科生增幅较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就扩招数量而言,同期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扩招的速度、规模不能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加的背后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是高等教育孤军突进而社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  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提到大学生就业难,扩招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正是基于一些数字,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到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难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  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极端重要的。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3年以上。而降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最有效、最有利的途径在于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教育时间。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23.3%,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从各国对教育的投资来看,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5.1%,发达国家为5.3%,印度为3.5%,中国为2.3%。据估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率高达75%,我国只有35%。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势。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新常态;就业;高校;职业指导根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70万,加上往届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海归等,全国有近1000万的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经济发展和就业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经济繁荣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反之,经济衰退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一、“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时期,“新常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经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新增岗位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只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势必对扩大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依然两难并存,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在一批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难以招到员工。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的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因此,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响应,多方服务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根据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自主创业”+“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转变,近五年内,大学生创业比例倍增。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9%,与2013届、2012届(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3%、2.0%)相比有所提升。创业理想是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48%),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才创业的仅为7%。这都反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四)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据工信部2015年3月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将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9.23%。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时代。微博、微信、APP等掌上信息“微模式”,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时间,让服务和沟通更加便捷、高效,移动互联网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一)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新常态”不匹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5月发布了名为《一个价值2500亿美金的问题:中国能否填补技能缺口?》的报告,研究者估算到2020年随着人口总量下降,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中国至少短缺24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麦可思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追踪的数据支持了这一预测,即2010-2020年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会出现增长,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建筑业。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跟上“新常态”经济的行业需求,高校课程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匹配,造成就业难。(二)职业指导和服务存在不足职业指导和服务涉及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1.大学生求职就业是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而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来支持、促进就业,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政策落实难,针对性不够强,资金扶持不够,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担心长期发展问题,不愿意到城乡基层就业;中小企业的待遇、社会保险也让部分毕业生不愿选择;而有些优秀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却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而放弃。2.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参与较少,用工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户籍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一再被拉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习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2016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企业出于成本和利益考虑,对女大学生或明或隐的性别歧视恐将加剧,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难上加难”。3.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许多高校由管理岗位教师和辅导员担任职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性欠缺且流动性较大,效果不理想;二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始于大三,终于毕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脱节,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较少;三是大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课程建设比较薄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四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更高层次的目标。根据麦可思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1%,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6%。(三)大学生自身因素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及其家长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就业期望值仍然过高,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准确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对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需求了解不足。在择业时重点考虑工作地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等因素,将眼光放在大单位和热门行业,有些家长更是不愿意子女到基层就业,人为设置了就业门槛和障碍,导致就业难,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三、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高校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就业创业的政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获得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一)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分年级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帮助刚入学的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并探索自己发展的潜力,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对学生开设的课程着重进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基本工作能力是进入各行各业工作都应具有的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要求进行小班教学与讨论,并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三阶段开设的课程应继续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实习和就业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此阶段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进行分组辅导,提高针对性。大四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直接的就业创业指导,多渠道及时提供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高校要把握“双创”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联合企业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和服务,加强创业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引导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高校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应该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服务,联合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二)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精细化的职业指导从近几年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尚未就业或者就业满意度偏低,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1%、56%。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知不足,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规划不符合自身情况,不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等有关,导致毕业时盲目就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积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习实践活动,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适宜进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时,辅导员可以对他们进行情感和思想的引导,以更加积极合理的心态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配合,家长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改变“求安稳求面子”的心态

加强党性修养 锤炼思想作风 问题 对策措施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  一、正确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党性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这六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每个成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要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积极履行党员的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因此,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党性修养就成为了自己的一项长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自觉地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做一个合格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党员。  二、加强党性修养的具体方法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员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提高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能力,学习既是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党的建设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对党员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习惯。  一是要提高理论素质。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理论建设也是与时俱进,这些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先进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理论,应大战旗鼓的加以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着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规范言行。通过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能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个人思想的实际,学会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是要学习科学管理。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成为了我学习《行政管理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我不仅系统掌握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促使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和领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他们中很多都是市区各级领导干部,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通过学习交流,从同学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我认为,学习科学管理,就是要学习好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用人机制,有效地激励被管理者和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科学管理,就是要变管理为领导,用共同的愿景来培养大家的归属感,强调服务和贡献的理念,同时为被管理者作出良好的示范;科学管理,就是要为被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合理分配资金和资源,放手让被管理者施展拳脚,给与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是要多方涉猎各种知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员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且要学习法制知识,强化民主法制观念,成为一名学法、懂法、守法的党员干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共青团工作的行家里手,不仅应该研究把握新时期共青团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而且应该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按照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合作能力,始终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坚持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服务青年、创新实干,努力塑造团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学习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扩大党性修养的内涵,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成长为一个有较高素养、较高水平的领导者。  (二)锤炼自身的思想品德。一个人有了崇高而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道德是一个人灵魂的力量,作为共产党员应该通过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一个人的人品,往往是衡量一个人的首要方面。要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集体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以集体利益的实现为首要目标。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始终葆有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忱之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指导实践。  二是要与人为善、和谐共处。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始终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要始终怀有对人民群众敬畏之情和感恩之心,按照党政所想、青年所需、共青团可为的观念,思考和谋划共青团工作,把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怀有一颗善良之心,怀着一种博爱的精神来认识这个世界,始终看到和学习他人的长处,懂得真诚、宽容和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是要做履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模范。作为共产党员,要模范地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模范地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时刻注重品德的修炼,将之作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小心呵护、细心收藏、时时观照、时时鞭策,用人格的魅力赢得大家的尊重与认可。  四是要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党员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加强党性修养,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向党组织讲真心话,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内生活中同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共产党员应全面准确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一是要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的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立足于统筹兼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既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应用而生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必将有力地推动实践的发展。  二是要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共产党员加强修养,需要从书本上吸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作为党员应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按照党赋予共青团的历史责任,做好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要按照周恩来提出的“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要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既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区委、团市委的工作方向和重大决策,又要创新共青团的组织设置方式、团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敢于开拓、勇于负责、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针对当前形势任务和党员队伍的政治思想作风现状,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坚定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问题,更重要的是党员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服务,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现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个别党员的腐败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对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加上个人法制意识的淡薄,党性的扭曲与缺失,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如何提高党员的拒腐防变的能力,是当前党组织比较重视的问题。  一是要慎独自律。我认为党员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更加注意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非常小心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而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外界不良信息侵蚀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警醒、告诫自己,不做有损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不说有损党员形象的话,对违反党的原则的思想、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以及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警钟长鸣;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经常对照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所规定的标准,剖析自己的言行,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就能够不断进步。修养是一个同自己头脑中的消极思想和意识作斗争、不断超越和改造“旧我”的过程,要加强修养的自觉性,主动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断克服自身这样那样的不足,逐步实现更好的修养目标。  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要认真贯彻、正确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集中集体的智慧,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和有效实施,增强党的纪律和战斗力,使我们的事业顺利前进。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得到正确而充分的行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其次要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了解和参与,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同时,重视听取大家的意见,把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经验集中起来,集思广益,改进工作。  总之,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贯穿党员终身的一项学习内容。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认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应从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及完成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面对新一轮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敢地去适应课改,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身能力,使之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的教育人员。 ;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从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到准备施工阶段,再到施工阶段,最后是工程竣工阶段,每一个阶段与环节都涉及到对成本的科学管理,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项目的领导层面对成本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组织好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的管理工作,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目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首先从对成本管理的意识来看工程项目缺乏全员的成本意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应是与整个项目的每个部门都息息相关的,然而一些部门认为成本的管理是计划部门的工作,因此不少部门对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例如项目经理的关注重点在项目的施工,对于材料工时的耗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成本控制的意识。而项目的管理人员则常常因为成本管理工作复杂繁琐而无法提高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缺乏对材料物资的管理,可能造成材料物资的遗失、被盗、浪费等现象产生。工程项目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不够顺畅,导致成本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二)事前管理中,成本预测工作不到位在成本管理当中,要考虑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对于成本的预测涉及到工期的长短、材料设备的耗用、工时的耗用、运输、能源的供应等因素,在施工的阶段可能会由于市场的变化而导致实际成本有变化,而财务人员在进行成本的分析预测时,没有对市场价格与资源等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因此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一些工程项目会存在由于对材料、设备、人工的市场价格的预测不准确,而使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偏离预测的成本较大,工程项目无法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三)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控制不到位对于过程的控制缺乏重视,因此可能导致质量成本,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施工过程的控制,一些项目经理对成本控制的意识淡薄,在执行过程当中没有合理的使用材料物资,对工程的质量没有把好关,造成返工、停工等问题,从而带来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一些工程项目过于追求高质量,投入超出预测太多的材料物资,尽管最终工程质量达到要求的指标,但是同时也会产生质量的过剩,使得成本增加,无法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缺乏对成本的事中跟踪,很有可能造成成本的浪费,给工程项目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有可能使工程项目建设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四)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的控制存在问题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大部分施工工作都已经完成,而在这个时候,许多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就逐渐淡化,对于周转材料、零星材料、小型工具的使用与保管就没有中、前期那样严格,因此可能导致成本的浪费。(五)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成本管理体制又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实中一些工程项目领导层没有组织建立起权责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总经理、项目经理、业务部门负责人及其他部门负责人,都有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责任,但是由于制度的缺乏,当项目出现问题,风险发生时,就有可能找不到对此负责的人,最终使得项目承担巨大的损失,而让真正应该负责的人逍遥法外。此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不对那些为项目提供科学方案而使成本得到有效节约的人员进行奖励,那么就不能很好的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科学的成本方案的制定。二、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应坚持的原则(一)生命周期最低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工程的成本降到最低,对能够降低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对此进行合理的控制。(二)全面成本管理原则全面成本管理包括对成本的计划、成本的决策、成本的控制、成本的核算、成本的分析与考核,涉及到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工程施工、以及项目决算全过程。并且要求全员参与,这关乎到项目的每一个部门与人员,实现全面控制,总体提高经济效益的结果。(三)成本责任原则要有权责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将项目经理、业务部门、作业部门等部门的权力、责任、利益相结合起来,承担责任的同时能够享有一定的权力,将工作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与奖金、工资挂钩,以此来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三、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施工企业要加大对成本管理意识的宣传,使全体人员心中要有节约成本,提高质量的意识。例如可以通过大幅标语来进行宣传,使施工地的人员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牢记于心,可以组织人员进行教育,使其树立起经济效益的意识,在工作当中才能更好地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情况下,节约成本,实现全员节约,从而降低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注重对工程施工组织的设计,进行事前的成本预测对施工材料的、机械设备、人员分配进行合理的计划,制定出适于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对项目施工地的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等价格进行反复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按照企业下达的有关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人工费用、机械设备的费用、建筑材料费用、间接费用等进行合理的预测,对然后预测出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成本。(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事中控制一是对人工费用的控制,要精简机构,尽量减少非施工人员的数量,合理安排好施工的时间,分配施工的任务,避免出现人员闲置,造成人工费用浪费的现象,根据施工的任务来进行工时和工人的安排,并做好工人数量与工时数量的统计,合理发放奖金。二是加强对材料成本的管理,对于材料的采购,要有充分调查对比市场价格,了解需要消耗定额,对材料的需求量和所需的费用做个事先的计划,避免因囤货过多造成材料的积压和损坏。开始施工之后,要加强对材料的监管,要杜绝无端浪费的现象,材料的领用要有严格的手续,不得随意领用,定期对材料物资进行盘点。假如在施工过程当中,材料价格产生变动,如价格上涨,应将有关的原始凭证保管好并做好有关的记录,然后取得业主的签字认可。三是加强对机械设备费用的控制,由于机械设备的特殊性,要合理的处理机械设备的调度问题,在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设备的调度费用。要求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对油料的耗用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因缺乏对设备的维护而造成设备的损坏,控制好油料的成本。(四)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对成本的考核工作力度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力度,进行有效的事后评价,以此来评价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工作效率,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工程项目实际的成本指标与计划的、预测的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项目当中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和责任来进行考核,进而采取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此外,还要建立起有效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因为成本管理这一工作是一项综合的全程的工作,从项目计划开始到完工结算,整个过程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与传递,因此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促进信息的流通,使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的全程性。四、总结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企业来说,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情况下,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就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一方面要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二是要从降低成本的因素入手,三是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持与约束,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促进工程项目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难和对策论文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难和对策论文   在农村中学中,虽然英语老师也在努力尽快适应改革,适应新教材,但在实施新教材教学时仍然遇到很多困惑和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城乡生源差异大。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村中学的优势教育资留不住。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中学的领头羊少,拖头重,整体的英语基础薄弱。   二是初中生水平差异大。从2001年开始,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英语,但这个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即使是同一地区英语教学也不太统一,更别说不同地区了。随着人口的流动,农村中学接纳了很多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小学六年只学过一年英语,有的二年,有的甚至都没有学过。这就导致了同一班上有零至六年不同英语学习经历的学生,差距太大,教学难度大。   三是师资和教学设施差异大。城区的初中生在小学时大部分接受过英语教育,升入初中时整体英语基础扎实。再加上师资强,教学设施又齐全,因此城区的英语老师能较快适应新课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英语基础薄弱暂不去说,因为师资缺乏,有的学校是非英语专业老师代课,没有语言环境,教学设施落后,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水平。还有的零起点,小学根本没有开设英语课。由于以上种种客观原因,造成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难度很大。这些现状是个现实,我们不能回避。相信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学校设施的完善,有些差距是可以慢慢缩小。现在的关键是要解决在客观现实情况下,我们老师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缩小城乡学生的差距。   我们当然是要尊重科学的规律来实施教学。我们的目标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让多数学生都能学好英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应用英语。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有的学校提出分层教学,按水平分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推崇这种办法。在平均分班的前提下,老师还是要使用这个办法。既要考虑到那些“吃不饱”的好学生,又要想到那些“吃不下”的差生,眼中更得有水平相当的大多数中间段学生。在讲解和设计练习时,主要考虑大部分学生,同时也要兼顾两头。让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让差的学生有不放弃英语的信心。比如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可以让优秀的学生互相背诵后,进行复述课文,并模仿写作。要求大部分学生熟读课文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和相关语法,以及一些重要句型。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要求他们记忆一些重要的单词,词组和句子,做到会读课文。   从学习的规律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他就会满腔热忱地投入学习。可是有的学生在小学时由于自己的原因或老师的原因,已经没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能做的是先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不至于讨厌英语,不放弃英语。在他们有好的表现时,额外的多给予鼓励。这种举措对于那些在小学想学习英语,但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学习英语或没能学全的学生来说,效果较好,有的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努力,能快速地赶上来。对于中坚力量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如通过唱歌、表演等,在激发了他们的这些表层兴趣后,我们带上更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深层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体现“智学”,即智慧地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仿学”。 英语知识必须系统地训练。知识是活的,只有系统地学习才能使知识活起来,而活起来的知识力量是无穷的,不仅能做到举一反三,甚至能反三十,反三百,反三千……如果知识不够系统,就会显得比较乱。应该让学生学会智慧地学习,即让学生有规律地掌握语言知识。英语形式上的逻辑性较强,学生掌握它的逻辑性,就会体会到另外一种快乐。系统的知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感到一种快乐。例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规律性很强,把它们的规律掌握好,学习英语就会如虎添翼。   从教学的规律上来说,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口,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pairwork和groupwork,让学生随时准备开口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是“学会的”,不是靠老师面面俱到不停地讲教会的。老师即使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讲得十分清楚、正确,其效果也只能体现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了解和理解层次没有实践,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的。在一些农村中学,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受过英语教育或很少的英语学习经历,有的连26个英语字母也写不齐,有的不能开口说,这就需要在初一这个过渡时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单词的时候不仅要反复地读,还要把单词拼读出来,让那些基础最薄弱学生能慢慢赶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养成了这种学习单词的习惯,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可以解决字母的问题和朗读的问题。另外,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可以考虑用结对子的形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带上基础差的学生,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还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情感饱满,让学生的境界更上一层楼,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我要学”的态度,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态度,就会使难的变成易的,使复杂的变成简单的了。总之,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到语言的奇妙,教师能在课堂上享受到上课的乐趣,两者都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可以迈得更稳些更快些。 ;

防范核心能力发生风险的对策有哪些

风险防范和控制步骤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该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  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该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风险的预测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

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有哪些基本对策?

请参阅深圳风险控制律师的专业博客。

怎样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翻译成英语?

你上个网站打翻译就可以翻译了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