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有此人吗?

you de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阿长与山海经的佳句的妙处

1. 阿长与山海经的佳句 阿长与山海经的佳句 1. 阿长与山海经好词好句 好词: 春花烂漫 青翠欲滴 克以奉公 甜美无比 甘甜适口 余味无穷 滴滴汗水 锲而不舍 满面春风 谈笑风声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屏息凝视 目不转睛 老态龙钟 大义凛然 绿肥红瘦 果实累累 果实肥硕 果香诱人 果实饱满 果甜瓜香 果肥汁甜 临危不俱 义愤填膺 气势汹汹 失魂落魄 神气十足 钢筋铁骨 秀美标致 轻盈窈窕 光明磊落 好句: 1、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2、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3、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4、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5、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6、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7、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8、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9、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10、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一、《阿长与山海经》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 二、文章含义 本文的题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写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本篇为何不以《阿长》为题?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 2.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欣赏 1、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赏析: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 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2、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赏析:细节描写,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的特点。3、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赏析:写出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的特点。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做铺垫。 4、梦里也记得元旦6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 赏析:一系列传神而又生动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长妈妈在新的一年里对“我”的关心和祝福。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赏析:作者满怀感激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3. 【阿长与《山海经》语句精彩点评】 物形象分析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帐,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格的叙述之中.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 散文创作要求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系?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完全消失了,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突如其来的.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对长妈妈的“敬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就引发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 第一次“敬意”源于关于“长毛”的传说,意料不到,而且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伟大的神力”这“伟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却是来自哥儿的亲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伟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确有”二字,这就是哥儿的真实感受了. 不过我以为,长妈妈之终于为鲁迅所敬佩,大概还由于她的“认真”精神.仍是哥儿时的鲁迅,自然不太可能体认长妈妈的这一特点,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哥儿的感受,但当三十多年后鲁迅撰写此文回忆往事时,就可以看清这一特点了.因此在鲁迅此时的笔下,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她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在坚持遵守“元旦的古怪仪式”时,也是“极其郑重”的.她讲长毛故事,态度同样是认真的,甚至讲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处”时,也是“严肃”的. 毋庸讳言,长妈妈的诸多言行中杂有不少迷信色彩.鲁迅一向反对封建迷信,但在《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一文中,却赞扬了广东人“迷信的认真,有魄力”.他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迷信,他是在强调认真.因此他说:“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取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之于长妈妈,当亦作如是观. 长妈妈终于买来了木刻的“三哼经”,由此引发了哥儿对绘图的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爱好.这本“宝书”又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失掉了.长妈妈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以此文记下了难忘的长妈妈,并用这样的结尾给她以深情的祝福. (一)语言平实形象 课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 :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很多很多.我有很烦很烦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时刻,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我是听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得也异常投入:啊呀,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话,刻画了相当年长妈妈给我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二)感情真真切切 如:作为小孩子,我当时就有了很狡猾的观点,阿长在自己的心目中:“生得不好看,脖子上有许多疚疮”,以貌取人——这么滑稽的天真味道刻画出来. 我时而对她充满敬意:因为她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历经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阅尽人间沧桑的啊!但时而有怨有恨——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威信”一点点消失,“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了她谋害我的隐鼠之后”—。 4.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好词好句 好词:顺顺溜溜 大吃一惊 烦琐之至 面如土色 情有可原 好句:1.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这一神态描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2.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出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啊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骇死我了······”。(语言生动,传神,如“掷”就写出了“长毛”的动作,并给童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3.“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放,就炸了!”(这句话带有夸张的色彩。一方面阿长为表现自己的神力编制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表现处阿长的粗俗,又使人看到了啊长的无知,淳朴。) 感受: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0353562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5. 阿长与山海经中体现作者与阿长关系非常亲近的句子是哪句话 1我平时叫她“阿妈”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3,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4,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5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6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解析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  本文的题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写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本篇为何不以《阿长》为题?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其实到写作时,作者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和感激了,为什么作者还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放在题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小节)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节)厌烦长妈妈。  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厌长妈妈。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烦长妈妈。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节)敬重长妈妈。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3——18小节)写因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而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谈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层次(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二、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三、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敬重"”的意思呢?

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我要原文!请知道的朋友帮帮忙了啦!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   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   “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   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   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   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   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   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   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   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   “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   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   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   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   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   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   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   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   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   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   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   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   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   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   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   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   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   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   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   “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   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   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埔道:“阿   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   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   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   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   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   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   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   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   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   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   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   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   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   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   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   道放在那里了.   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   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   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   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   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   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   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   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   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   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   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   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赏析 篇1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①称呼为何发生变化?能看出当时的作者怎样的特点?)   【段析】简介阿长“是我的保姆”的身份,以及祖母、“我”对阿长的不同称呼和“我”对她有喜欢有憎恶的感情。   【品味】画线句点明长妈妈的职业及身份,表明她地位低下。   “我”对她的称呼的不同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了“我”先前的年幼无知。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②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是否多余?为什么?)   【段析】写“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这是先前一个女工的名称,说明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她身份之低下。   【品味】“黄胖而矮”精练地描写出了长妈妈的体态特征。   叙述称呼由来的前因后果,语言简练而条理分明。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足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③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阿长?从中能看出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感情?)   【段析】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二写说话的动作,绘声绘色,还写他的不良睡相,这都表明她没有文化,粗俗,多事。她对“我”的管教很严,不适合儿童心理,所以“我”讨厌她。   【品味】“不大佩服”表明“我”对阿长的态度。   “切切察察”“低声”写出了阿长有背地里说人长短的习惯。   “还竖起……鼻尖”是动作描写,作者抓住最富特征的两个动作来写.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一到夏天……也不闻”既是对阿长睡姿的描写,又是写“我”对阿长的态度,可谓笔墨简省,一箭双雕。对阿长睡姿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伸”“摆…挤”和特写“大”来完成的。写“我”对阿长的厌烦是通过动态的句子来表现的。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赏析 篇2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中国当代   鲁迅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又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新文化运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1]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华盖集》《呐喊》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与胡适相媲美。   共分七件事:   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   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摆“大”字   4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讲“长毛”的故事(或长毛攻城,她被掳去守城)   6、谋害“我”的隐鼠(可忽略)   7、给“我”买《山海经》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   (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 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 ‘敬重"”的意思呢?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赏析 篇3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说明我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一辈子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的眼中,似乎有伟人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个准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提问:综上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意图很明显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呢?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赏析 篇4   【作品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现已被编入北师大八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长妈妈选取了5个方面的事例,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语言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很多规矩,比如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无知。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展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笔锋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己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的形象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她虽受封建迷信的毒害,但却又质朴、善良、慈爱。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结尾又以深厚的感情杆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行文立意】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很耐人寻味,一个"与"字实在不可忽视,它强调了"阿长"同《山海经》的关系。在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所叙述的有关阿长的种种行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虽然爱"我"但粗俗、没有文化的地道的农村妇女阿长,而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因为"我"很想得到它,阿长才"与"《山海经》发生了联系,把它买来送给我。如果仔细吟咏题目,就会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是作者对阿长的浓浓深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波三折的。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所叙写的阿长的种种行为,是极力地为表现"我"对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时的感受作铺陈的。在这之前"我"对阿长的一些所作所为是"实在不大佩服",这是一个孩童的真实心理,就是到后来阿长给"我"讲了关于长毛的故事,"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也不同于真正的尊敬,它是"特别"的,只是小孩的无知和好奇使然,到知道阿长谋害了隐鼠之后这种"一时"的敬意就消失了。但是当看到阿长给"我"买来的《山海经》,"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这时,"我"对阿长的情感才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一个"新"字点出了对阿长所给予的爱的顿悟。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那种心灵的触动,我们可以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阿长不识字,关于《山海经》的信息只是"有画儿的"三哼经",她走了许多路,跑了许多店,问:"这里有卖有画儿的"三哼经"吗?"可以想象,这样发问会使卖者一头雾水,可见阿长是历尽了怎样的辛苦才买到了《山海经》。如此一番体会,阿长对"我"的爱己不言而喻。   【语言风格】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先写阿长名字由来,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这福橘由"我"吃,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的童年里,总是有一个大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名家点评】   吴灵芝《从《阿长与〈山海经〉》看鲁迅的精神世界》: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以礼俗为中心的受限制世界和以《山海经》为中心的精神自由世界两个世界的并置,以及作者的选材取舍和感情好恶,在文章主题上,不仅仅是如文学史中所述的表现长妈妈"质朴的爱",而且呈现了鲁迅深深追忆和怀念早年的精神资源心理。

阿长与山海经好词解释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好词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阿长与山海经好词解释   【惶急】   恐惧着急。   【诘问】   追问,责问。   【惧惮】   害怕,畏惧。   【渴慕】   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因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的民间有在夏历元旦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疮疤】   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   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   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疏懒】   疏散而不惯受拘束。   【元旦】   文中指农历正月初一。   【郑重】   严肃认真。   【辟头】   开头。   【掳】   把人抢走。   【霹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磨难】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烦琐】   繁杂琐碎。   【空前】   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   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粗拙】   粗糙低劣。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中国当代   鲁迅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又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新文化运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1]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华盖集》《呐喊》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与胡适相媲美。   共分七件事:   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3、睡觉摆“大”字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5、讲“长毛”的故事(或长毛攻城,她被掳去守城)6、谋害“我”的隐鼠(可忽略)7、给“我”买《山海经》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   (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敬重"”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