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2023-10-10 18:49:35
共3条回复
meira

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  (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是在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的特征,充分借鉴国外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课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经验,结合我国各实验地区的实验成果,广泛听取多方经验、意见等基础上,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将原有的课程换个名称或概念而已,而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二、什么是“品德与生活”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1-2年级开设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动课的基础上经整合生成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其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罗素说: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们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么厌倦接受教育,要么不觉得所受到的种种教育的确是人生所必须的,是人在生活实际中应该做的。  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本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其内容偏空、大、虚,其教学方式是说教式的,其教学效果是学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实际生活中做不出来,或者是与学校教育相去甚远,正是“学归学、做归做”。  本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不但对教学内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对教学方法方式同时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观察、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践阵地,反过来也让他们去呼吁,倡导、促进社会,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唤起社会的重视,转变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政府教育网络。  通过这样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维动态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这样做是人生的必需,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做一个公民所该做的,而不至于使得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是一个样,走出学校后又是一个样,好象“变色人”一样。三是本课程是开放型的综合课程  以往的思品课程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无形中给品德教育带上桎梏与枷锁,一方面是学校、老师只能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去对学生灌输那些教条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却无多大实效的既定教育内容,在内容、形式、评价及时空等方面,学校和老师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选择与处理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学生象羔羊、象鸭子一样,在失去自主性、失去兴趣的前提下,怀着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无奈地、不知觉地去接受那些说教式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内容是开放的:从教科书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开发、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内容,只要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就行,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只守着那一本既定的书本。  (二)教学渠道是开放的: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本课程一改过去那以课堂(教室)教学为主渠道的阵地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渠道立体式的教育网络,教学中,学校、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以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时间具有开放性: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在教学时间的设置及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安排方面是允许“规定与灵活”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中每周为三课时,学校根据三课时数具体安排于功课表里,但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或是把三节集中起来上,或是移动日期上,或是把教材与学校、班队等活动相关的结合在一起上。这样的教学时间设置,就比以往的灵活、开放得多了。  (四)教学评价是开放的:  新课程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其评价具有过程性、多样性及重视质性评价等特点。改变了过去那只关注结果的、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法不仅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四是本课程是过渡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相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基础。  低年级的儿童刚从学前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他们虽然身在学校,但在他们身上尚留有许多学前教育的痕迹及心理特征,此时的教育是不能完全采用正规化教育方式。  本课程意在帮助儿童完成由幼儿学前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化与过渡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3、“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来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2)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核心。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以往的思品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的课课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及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这种课程对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的、僵硬的、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思品教育产生相反的促退作用。  3)新课程强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因此,在对儿童实施思品教育时,必须充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集体学习生活、社区生活等方面,教学中应善于从这些童年生活中对儿童进行家庭伦理、团结友爱、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懂得生活。  童年生活是儿童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儿童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有价值的童年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儿童的这些生活权利,品德与生活十分强调尊重儿童的这一权利。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尊重儿童的权利这一原则、理念,在尊重儿童的权利的前提下,组织、引导儿童参与并享受童年生活,使他们在愉快、充满自信和尊严的童年生活中接受教育。三、什么是“品德与社会”1、什么是“品德与社会”。  本课程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小学思品、自然、社会等分科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生成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小学3-6年级使用的综合课程。2、“品德与社会”具有社会生活性、交叉综合性、教育基础性和延续发展性等特性。(1)社会生活性: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以及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确定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与儿童的社会生活有关的与自我、与家庭、与家乡(社区)、与祖国、与世界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构成教学内容,使儿童通过参与这些社会生活活动,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交叉综合性:  本课程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前提下,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所涉及的社会领域、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是交叉综合的,这样的交叉综合,意在打破原来思品、地理、历史、自然等学科界限,实现相关边缘学科之间的纵横内在联系,形成学科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既使学生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又接受品德教育。 (3)教育基础性: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教育目标上以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为基础,在教育方法方式上以儿童积极愉快地、自信地、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感受、研究社会,形成道德观和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思品教育中存在大而空的教条化的教育内容、目标、方法与方式。 (4)延续发展性:  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儿童的品德行为也不例外。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该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  品德与社会课程充分关注儿童当前与未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编排,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重复出现,具有延续性;三是教学方法方式,强调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地了解、观察、感受、研究社会,使学生在组织设计和参与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四是评价,由过去较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变为动态的、过程性的、情感方面的评价,由过去以老师评价为主转变为师评、自评、生生互评的,描述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儿童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有利于客观地反映个体的品德风貌与特点。  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指导学生设计社会活动具体内容、方法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不但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习惯的生成状态、认识水平能力的个性差异特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构成动态、能力发展的水平与发展动态,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有个性地参与活动,获得个性化的收获与发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群体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共享苦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代小学生所面临的重要学习任务。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共同设计组织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活动,善于指导他们围绕怎样做人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参与活动,指导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形成怎样做人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关爱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活动中学习做人,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的核心,必须牢牢把握,不折不扣地实施好。  (2)以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为课程的追求。  以往的思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儿童的品德认知和养成规律不相符的问题,因此,也给思品教育的成效造成一定的影响,新课程品德与社会针对思品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式的选用上,十分注意努力做到教育的基础性与实效性的有效统一,在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和养成规律,讲求品德教育的实效上精选教育内容和方法方式。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理念,精心选择组织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让儿童在充分自主的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与体验活动内容中所昭示的道理与情感,人生价值观与道德观等,使品德教育切实、有效。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活动过程为课程重要的教育方式。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真正形成,关键在于儿童,儿童本身是内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起变化。  品德与社会十分强调要让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种参与,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所设计的活动,也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内容、方法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使他们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认知与明理,形成各种好品德、好习惯。  教学中,我们必须牢记学生主体性,摆正师生地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方式,切莫穿新鞋走老路。  (4)以师生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为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以往的思品教学,是老师以书为本,照本宣科,全国众多儿童,不论地区与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读的是同一本书,这种单一的课程内容,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显然是没有顾及到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注意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儿童的差异性,明确提出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老师和儿童应根据实际,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大胆、有效的创新与整合,而不要照搬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这种创新与整合,不仅是老师来完成,更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正确意愿和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整合。教学中,我们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二要大胆地创新与整合,切不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  四、如何应对小学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  省教委主任指出:课改的最根本问题是观念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本次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新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本次课改,把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可见,观念问题是何等重要。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同样地应当首先转变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这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旧的教育观不改变,实施新课程也无从谈起。  那么,要树立哪些新的教育观念呢?  1、树立新的教师观,在思想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研究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而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上述各“者”作用,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顺利完成新课程所赋予我们应尽的任务。  2、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认为: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依据其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学中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能否健康成长,是否幸福快乐,和他们所在的学校与任教老师有极大的关系。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教学中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发展的前提,我们应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加以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可以让教师自由宰割的羔羊,教学中,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自主的探索、体验活动中去认知、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感官、性格、意愿,自己的知识与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即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的物质基础,他们能以自己的学习物质基础去进行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活动,去发展自己,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可以自己的教替代学生的学,而应指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读书、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法和结果,不要轻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不要扼杀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法制的现代社会里,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他们享有充分的学习、生活的权利,他们又是责任的主体,他们负有对学习、对生活、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保护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3、树立新的课程观,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创造与开发课程。  在教学与课程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过去,传统的教学论概念把“课程”片面地理解为“规范性的内容”,把“课程”当作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二者只是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而不是多维地)发生关系,而使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  本次课改,从根本上打破“课程专制”局面,建立“课程民主”新体系(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本次课改在课程管理及课程观方面的重大转变,充分认识到师生在教学中,创生和开发课程是历史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不能再仅仅是照搬教材、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和吸收教材,教师和学生应大胆地根据课程给定的内容,结合实际不断地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即符合当地、本校、教师与学生等实际的课程)。  4、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而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关注学习,还关注是人,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学科本位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人之上。其具体表现一是重认知、轻情感;二是重教书、轻育人,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  学科本位也即知识本位,这种指导思想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以学科为本的教学的最大的失职。  新课程在注意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同时,十分重视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必须牢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再也不做稀饭了

  •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 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 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

苏州马小云

上善将军

相关推荐

试述如何对学生进行优良品德的教育培养。

【答案】:学生的优良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关系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对学生进行优良品德的教育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以及学生的集体舆论和荣誉感。一个优秀的集体可以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革命理想,提高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形成集体的义务感、责任心、荣誉感、友谊感以及主动精神和服从集体要求等良好品质;形成纪律性与自我牺牲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先公后私及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2)充分利用学生好模仿的特点。通过先进榜样人物的言行、思想活动,把高深的政治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可以使学生获得难忘的印象和受到深刻的教育。(3)充分利用学生对集体前途向往的心情。当幻想集体发展的远景时,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有为,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奔向集体共同目标的活动中更加关心与热爱集体,更加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集体成员的前途观念,应根据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4)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当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后,他们就能自觉地提出道德修养的自我奋斗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5)优良品德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不仅在智力上、生理上存在着差异,在性格上和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6)真诚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并通过语气、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些反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在对学生喜爱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7)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表扬能起到发扬学生优点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批评是否定学生思想行为的错误部分,使学生克服或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对各种客观影响做出选择和调节,力求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023-09-14 20:19:281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情感、行为和认识三个方面的培养。一、情感培养1.爱与关爱:幼儿园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的地方,教师需要在生活、游戏和学习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关爱,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2.友谊与合作:幼儿园是孩子们交朋友、结伴玩耍的地方,教师需要在团体生活中让孩子懂得交友、分担、协作的精神。二、行为培养1.礼貌与习惯: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通过榜样力量、剧情道德教育等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诚信与责任:幼儿的诚实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培养孩子的品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从日常事物中引导幼儿展示正义、真诚、牺牲等品质。三、认识培养1.爱国与感恩:幼儿成长环境的建构来源于父母、家庭以及国家的努力,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从心底理解爱国和感恩。2.安全与健康: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是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教师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普及,让幼儿懂得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重要性。四、拓展知识:幼儿品德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礼仪、纪律、忠孝、诚信等品质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传承和继承这些品质。幼儿品德教育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需要创造各种形式的平台、载体,将其贯穿于一生的学习和社交当中,从而影响和提升人们的品德和科学水平。
2023-09-14 20:19:391

幼儿品德教育有哪些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1。萌发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也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因此,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家人病痛,有好东西要懂得谦让给父母和亲人。 还可以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宝宝领I略到祖国山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熏陶,萌发对祖国的爱。 2。养成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精神文明的标志。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家庭教育应当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等等。 3。培养诚实的品质:教育宝宝做诚实的人,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勇于改过。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态度。如果对宝宝的过错一味指责,很难培养宝宝这种品质。发现宝宝说谎时,应当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例如,宝宝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父母拒绝,结果会去私拿邻居家的;宝宝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为了虚荣心而说谎,等等。 若是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宝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父母应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宝宝的榜样。 宝宝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有可能受到过家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宝宝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不可掉以轻心。4。培养勤劳俭朴: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宝宝做自我服务的劳动,能自己做到的事自己做。 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行为,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宝宝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参与家务劳动,能使幼儿对家庭关心,爱护,成年以后知道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种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能力,长大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 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宝宝的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可以让宝宝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捡菜,就近处买小物件等。通过劳动,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 家庭生活习惯养成要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宝宝不浓妆艳抹,不戴首饰等。 5。与人友好相处:培养宝宝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宝宝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 通过多种活动让宝宝与别的宝宝友好相处。培养宝宝生活的规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6。培养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勇敢是指个人具有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 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要教育宝宝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宝宝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各类游戏活动,培养宝宝的自信心;要求宝宝在黑暗中或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当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和支持宝宝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宝宝,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为培养宝宝的勇敢品质,父母要教给宝宝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宝宝产生足够的自信心。 宝宝的胆怯行为,大多数是因为缺乏自信心产生的,而自信心又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 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待在黑暗中感到不安,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父母应当给宝宝讲解有关知识,教一些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宝宝的恐惧感就能减轻。宝宝怕困难,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宝宝确实能力较弱,天赋较差,父母对宝宝的要求应尽可能符合宝宝的实际水平,还应给宝宝以具体指导和帮助。 宝宝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鼓励和肯定教育,是令宝宝增强自信心的关键。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宝宝,帮助宝宝克服恐惧心理。 幼儿天性好动,在运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 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服从规范能力和注意力的良好发展。在多种活动中,应当正确诱导和培养宝宝自控力,使宝宝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2023-09-14 20:20:171

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

说理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正面诱导、启发自觉,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如何灵活得体地向学生说理,从而使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作为班主任必须努力学习的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说理这门艺术,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好,否则好话说不好,就会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情感是导向师生间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梁。学生需要教师用爱、用情感去启迪。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学生的教育时说:“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永远尽量地尊重每个学生。”它后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感情投资,善于把情感注入被教育者的心扉,尽量地尊重他们,热爱他们,以心换心,实现教育目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理想、言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1、从加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023-09-14 20:20:271

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理性一些,而且也应该让孩子明白更多的事情,避免孩子出现严重的错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给孩子进行一定的指导。
2023-09-14 20:20:51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国家有关学校德育任务的规定,为确定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提供了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2)根据国家有关学校德育任务规定的精神,依照德育的内涵来划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任务,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②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023-09-14 20:22:051

什么是品格教育

一、品格教育是什么  1、品格教育称为品德教育,是用以叙述有利于少年儿童将来本人和社会发展存活的课堂教学的统称。以便塑造优良的品格人们应当文化教育和塑造她们。内容包含智慧型的启发、良好的习惯的塑造等。归属于这一主题风格的它定义包含社会发展和感情社会发展、社会道德认知能力发展趋势、独立生活能力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知识、爆力防范、批判性思维、社会道德推论和处理矛盾的桉树和斡旋。这类培训形式包含文化教育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念、包含诚信、管理方法、善良、无私、胆量、随意、良知、公平和重视。  2、品德教育的相互总体目标是协助年青人变成完善、承担、合群和严格自律的成人。品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长变成社会发展的责任者。针对少年儿童的品格教育、了解品格并不是书面教给的只是根据个人行为教给的。学习培训、工作中生活全是营造自然环境的好工作经验。你能了解尽量多的工作经验。你能内化尽量多的物品。你能多做内化。好像最关键的事情之一就是说缺乏爱
2023-09-14 20:22:181

孩子品德教育有哪些

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说了孩子只有成绩是不够的,道德品质也很重要,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呢?德育从家庭中做起家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温馨和睦的家庭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德育应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了父母,以后的漫长生活,都是跟父母在一起。所以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道德习惯,爸爸妈妈回家主动跟家人问好,特别是要先跟老人问好、尊敬老人。尤其要避免的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还要跟孩子建立良好得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相亲相爱,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孩子也会富有爱心。同时,作为父母应该理性的爱孩子。给孩子应有的自由,让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做的事,父母不要把什么都帮孩子安排的井井有条,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发现、创造。不要对孩子太过宠溺或严苛,有奖有罚。孩子有进步或者表现优秀的时候,要多鼓励、夸奖孩子;在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的时候,也不要责骂孩子,耐心跟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不能这样做。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兴趣等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父母的善良、勤俭、乐观、有礼的行为习惯,都会在孩子的品德上体现出来。这些品德习惯不管多么渺小,都会一直陪伴着孩子成长。教育孩子要说话算话,信守承诺诚信是做人之本,孩子也一样,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遵守承诺。这样不仅是对孩子进行道德品格培养,也是为了孩子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姐姐家的小孩就是这样。姐姐跟孩子做好约定,如果孩子撒了谎或者犯了错隐瞒不跟父母说,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惩罚。如果孩子撒了谎或者犯了错,主动跟父母解释坦白,那么就不惩罚孩子。姐姐说,她这样跟孩子约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们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孩子就是在犯错中不断改变自己成长起来的;第二是孩子犯了错父母一定要知道,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要怎么改正。孩子犯错不可怕,但是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孩子跟父母的交流一定要平等,这样孩子才不会对父母有畏惧心理,孩子就会事无巨细,把身边发生的事,自己的内心想法告诉父母。这样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有利于父母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德就这样养成了。培养行为习惯要从细节入手细节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小小的细节如果父母不重视,那长大后可能会后患无穷。同事跟我讲的她的故事。记得孩子还只有三岁多的时候,一天,我单位里的几位同事到家里来作客,其中的一位叔叔去抱他。孩子正在同小伙伴玩,挥动着的小手正好打在叔叔脸上。当时孩子也有些懵了,用眼看着我。我也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就说:“啊,你做错事了,快向叔叔道歉!”他叔说:“没关系,他不是故意的。”这时,孩子听到大人如此讲,也跟着说:“叔叔说没有关系。”一句稚语逗得满屋的人开怀大笑,孩子也洋洋自得。此时,叔叔正抱着他,叔侄二人嬉闹着都不想理这件事了。当时我想:如果这件事就这样算了,有可能孩子今后就会认为,只要不是故意的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第一次不改变他的观点,那么今后再纠正就会更困难。于是,我过去从叔叔手中接过孩子。同客人打了声招呼,把他带到另一间屋子,我问他为什么不向叔叔道歉,他回答:叔叔说没关系。我再问:你认为打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回答:打人是不对的。我说:是啊,虽然你是误打了人,但首先打人就有错,错了,就应该道歉。孩子不吱声,我再问他错了该怎么办?孩子就是不回答。当时气氛很不好,我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认识不到你的错误,你就不能离开这间屋子。这时,孩子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哭起来。说真的,那一刻,见孩子哭得如此伤心,心里都有些不忍,很想就此为止。但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前功尽弃。我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告诉他,哭不能解决问题。过了一阵,待孩子收住了哭,我再问他:假如别人误伤了你,你希望别人怎么办?孩子回答说:希望他跟我道歉,说对不起。我说:对啊,任何人做错了事首先都应该这样做。现在,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吗?孩子点点头说知道了。我说:行啊,你可以出去了。孩子到客厅大大方方地向叔叔道了歉,还得到了客人的表扬。事实上,那一次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以至孩子现在都还记得。让孩子变得很明白事理,养成了不打人,不说脏话,不欺小的好习惯,与玩伴和同学都相处得很好。细节有时候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道德的起跑线上,从小教育孩子懂礼有道德是很重要的事情。
2023-09-14 20:22:351

孩子的品德教育该如何开展?孩子的品德教育有多么重要?

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会让孩子获得好的教育,也会让孩子获得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多沟通多交流,多理解多问候。
2023-09-14 20:22:444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该如何开展呢?

说的是啊,现在这个社会孩子他的成长啊,主要以其老师还有父母,如果
2023-09-14 20:23:269

怎么进行品德教育

  宝宝出生之后的三年内是培养宝宝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个时期,那么孩子们就会拥有良好的品行。专家介绍,品德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那么怎么进行品德教育?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美育 : 意思就是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人的一生会遇到很的自然现象还有社会现象,会让人觉得美,艺术形式就是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先是要让他们感觉并且体验生活中的美、让他们学会怎么样欣赏美好,怎么来表达出自己美的感受,并且可以的话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生动形象,一般都是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好适合宝宝学习的感觉。因此,艺术形式能够让宝宝注意到并且很感兴趣。这样子更加能够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像是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之类的一般是孩子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整个人不是很成熟,所以只能欣赏一下这类的作品。    体育 : 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育。可以让孩子明白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孩子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并且要让孩子学会的话,不但要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并且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孩子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德育 : 这是要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一个人的品德因为三中原因来造成,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孩子对于日常事务比较不熟悉,还不太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对于那些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才会知道,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像是礼貌、善良、诚实等。孩子比较会模仿,要是不加以注意,一些坏行为就会影响他们,要是家长不开始进行教育,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品德教育需要爸爸妈妈详细的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里面,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也不会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智育 : 智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具体内容有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有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对于以后的孩子一生都是有影响的,要是这个时候不抓紧的话,以后想弥补就晚了比如孩子在学龄前期没有联系说话的话,长大以后耗费更多的精力也追不上别人的水平。所以爸爸妈妈要培养孩子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不能仅仅靠孩子认识多少字来哦按段一个孩子的智商高低。   怎么进行品德教育呢?学龄前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做好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的重要,以上我们从体、智、德、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家长们要注重品德教育,培养一个具有高品质的孩子!
2023-09-14 20:23:441

怎样培养学生的品德?

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明确目的,教育引导;二为人师表,树立榜样;三从生活点滴做起;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总之,良好品德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09-14 20:24:242

如何培养学生品德

  品德,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致大,品德就应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下面跟着我的脚步来深入了解培养品德的 方法 。   所谓品德即是品质的简称,是个体的现象,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和 经验 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导致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模仿不良行为,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甚至会作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来。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的: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在此,就诚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尊重信任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我们应该明白:爱学生,就是要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和信任,是现代 教育 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小学生,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自信。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了解小学生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使小学生与父母和教师面对面敞开心扉,互诉衷肠。并坚信小学生上进的愿望,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模仿性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形象,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模仿是存在一定规律和程序的。比如:他们先模仿身边最经常接触的人,随后进入模仿社会人。然而,教师和父母应该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了。例如:他们如果是生活在打渔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打渔的经验的技术;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或弹钢琴,正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一个 故事 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 雕刻 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师也如此,也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    二、对学生的品德做出及时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   (一)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   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   (二)要诚实、诚信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长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长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学生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运用全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   (四)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五)会体谅别人。   为把小学生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和教师都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小学生。同时,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努力从小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就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   三、运用生动活泼说服力,进行品德的培养   说服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所谓以理服人,对于低年级、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更容易发生影响。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爱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施以理论上的影响,可以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和发育阶段,他们无法辨别是非,也没有主见。因此,教师要用易于接受的说服内容为他们树立坚定的观点和立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四、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品德培养   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事例更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 事迹 和光辉业绩来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同龄的先进事迹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而该方式又是易于学生所接受的,有说服力的。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为学生作出表率。    五、在学科教学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还开设有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编者在编写这些科目教材时,都有机的把各种思想教育因素渗透进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仔细的挖掘出这些内容的,并把思想教育和 文化 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自然科目,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动物的学习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爱护小动物,不捕杀它们,还要学会保护稀有动物。如金钱龟、金钱豹从而使他们的品德进一步得到美化。   最后,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访问先进人物或革命前辈、祭扫烈士墓、参观现代化工厂、维护交通秩序、帮助病残老人做好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023-09-14 20:24:411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 因此我带来以下关于培养良好品德的一些习惯与知识。   一、 好品德的培养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   (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2023-09-14 20:24:531

24种品格教育包括哪些

第一级“专注——有序——友善——诚实——感恩——真诚”;2.第二级“责任——坚持——主动——守时——忠诚——宽容”;3.第三级“勤奋——创意——热情——明辨——谨慎——勇敢”;4.第四级“守信——节俭——尊重——怜悯——勤劳——智慧”。
2023-09-14 20:25:021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思想品德?

作为一名家长来说,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尤其重要的。不止学习方面,在思想品德方面家长们也是很重视的。我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思想品德,有以下几方面是需要注重的。1.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孩子好的思想品德的基础,这种生活习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以身作则,父母成为榜样,孩子自然就形成好习惯。2.积极向上的心态: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其次的,充满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世界充满爱的这种心境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小孩子不论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有一颗拥抱美好与坚韧的心。3.树立自信,助人为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小孩,不能一味打压,让孩子拥有自信,这样小孩子面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去进行交流和解决各种问题。助人为乐则可以提升小孩的幸福感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担当的人。思想品德(Moral education)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2023-09-14 20:25:12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详细0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品德的教育是绝不能忽视的。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在课堂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中的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 注重学习中的德育。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1、根据学科特点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有关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音乐课利用音符、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术课通过形象、画面、色彩、线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从各学科教学中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2、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这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中的德育。 品德教育不能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应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只有生活中的德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也是最有教育力的。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生活提供给人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育本身。因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空间提供给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景。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环境、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等良好的品质。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三、注重活动中的德育。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好的活动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身心,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课堂上和生活中更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快乐和自由。让学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志趣、特长与才能的好机会;能让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自由驰骋,展翅翱翔;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小培养他们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爱祖国、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良好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优势。如:通过开展“你丢我检”、“弯弯腰”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邀请法制交警作《遵纪守法》和《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手拉手”活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开展书法、绘画、歌咏、拔河等各类竞赛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培育学生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帮助他们把老师的期望化作对自己的责任感,做学习的小主人;开展“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活动,体验父母辛劳和家庭生活,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他们把父母的期望化作对家庭的责任感 ,做生活的小主人;组织学生到社会进行参观、访问活动,了解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树立对民族的责任感,做社会的小主人;通过参于小养植、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培养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以上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丰富情感。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总之,品德教育,任重道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必须讲究方法。采取课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配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切实加强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2023-09-14 20:25:47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涟水县大东中学 许文龙【内容摘要】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明确目的,教育引导;二为人师表,树立榜样;三从生活点滴做起;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总之,良好品德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教育 引导 良师益友 思想品德 习惯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是灵魂的塑造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想当好学生的“好舵手”,不仅要做到口勤、腿勤,还必须讲究教育的方法。在此,我仅就十多年的一点心得,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一、明确要求,教育引导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二、为人师表,树立榜样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从生活点滴做起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生活上有依赖,学习上则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学生思想中的不良火花,使这些不良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多交流、沟通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三)及时排除消极情绪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不少不良因素也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把粗暴的批评斥责,化作中肯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家长的苦心与厚爱,信任与期待。我们还可以用名言名人的事迹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又如:我国的大画家徐悲鸿常说:“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顽强进取,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画家。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悲观泄气,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专心努力,持之以恒。这些道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作,容不得我们来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学科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习惯是人行为活动的一种固定化倾向。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能产生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进步,阻碍创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勤奋好学、充满自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知识,逐步掌握这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养成科学态度,敢于克服困难,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计算过程完整,发现错误自己改正,找出原因,不懂的题目弄懂后才动手去做,不抄袭别人或别人代做,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正视错误,自觉查找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钻研课本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练习遇到困难,带着问题,再去钻研课本,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其次,教育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并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并热情地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形成任何事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端正思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大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2023-09-14 20:26:021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第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110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2023-09-14 20:26:329

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

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 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长,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宝宝,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导,下面我分享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 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1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快乐 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对于幼儿来说,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尽情享受人生的一切,并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爱心 爱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正直 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家长教导孩子正直的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1岁多的孩子就是要靠最初的模仿来实践正直的品德。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勇气 一个人要承受生活中的忧愁与失败,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有勇气战胜失败和挫折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 家长要从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有机会从小受挫,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和信心,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信仰 信仰激励人们去奋斗。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仰),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父母都要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1.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帮助儿童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状态,.唤起情感的共鸣,萌发同情心. 2.利用扮演角色的游戏, 让儿童练习同情人, 照顾人,帮助人,也可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3.教给儿童一些安慰和助人的技巧. 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2 一、采用游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全部生活内容只有一项:游戏。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准则,形成道德规范。教师将幼儿日常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游戏之中,使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选择健康、有趣、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游戏中的主人翁应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为乐的人。如果游戏中有坏人,最后一定要让这些坏人受到处罚。例如,“医生看病”游戏,“医生”一定要是个关心病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医术高明的好医生。“警察抓坏蛋”游戏,一定要“民警叔叔”获胜。“妈妈和孩子”游戏,应让“孩子”在“妈妈”面前说实话,不撒谎……。其次,教师应在一日生活利用游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刚入小班的幼儿不懂得归放玩具,我就教他们玩“我把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游戏,幼儿通过反复玩游戏,知道了把不同种类的玩具送到相应的“家”中,这样幼儿逐渐养成了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摆回原处的习惯。小班幼儿经常将玩具、积木掉在地上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时我们就会玩“谁在哭?”的游戏,当我一问:“我们听听谁在哭呀?”他们就会安静下来,用眼睛找,找到后将积木送回家。又如玩“找我们的国旗”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二、利用故事、儿歌达到教育目的 幼儿爱听故事,针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自编故事讲给他们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经常把馒头、油条扔掉,经过多次批评仍然改不了,这时我利用故事。《簸箕里的哭泣》,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簸箕里的馒头、油条向他的主人哭诉自己的出生是多么的艰难:先由农民伯伯把麦种种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麦粒成熟后,经过割麦扬场、去皮,再经电磨磨成粉。最后将面粉加工,制作成馒头、油条等。它们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现在却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孩子懂得爱惜粮食,并改掉浪费的坏习惯。当我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争抢一个比较新的皮球而大打出手时,我为幼儿讲述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说一说孔融为什么不挑大梨,并以这个故事教育幼儿 对人要谦让。从分享食物、玩具到分享爱、分享快乐。让每个幼儿懂得在集体 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并开展“大家一起玩”“好书大家看”“分享玩具”等活动,让幼儿轮流分享,体验与别人分享的快乐。 也可提出问题:“我想玩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怎么办?”“两个小朋友想玩同一个玩具,怎么办?” 等等,让幼儿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达成共识。 在一日生活中我经常利用儿歌对幼儿进行教育,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也非常喜欢它,我利用这一特点,将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编成儿歌,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儿歌念完了一些自理的事情也同时做完了。如:儿歌: “叠衣服”关关小门,拉拉小手,点点头,弯弯腰。 “开火车”小小裤子两山洞,呜——一列火车钻进去;呜——两列火车钻进去,露出脚丫笑呵呵。 三、开展情景表演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情景表演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通过故事表演《李小多分果果》教育幼儿互相谦让,通过歌表演《我的好妈妈》,教育幼儿尊敬家人,通过舞蹈《拾豆豆》教育幼儿爱劳动等。,再如通过即兴表演“我扶小弟弟爬起来”让幼儿学会关心人, 帮助人,看到别人跌跤,不应不理不睬,而应该把他扶起来,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获得别人帮助和帮 助别人的时候学会说“谢谢”“不客气”等。同时,利用表演“学做小客人”,让幼儿学说“请”“你 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并在生活中体验礼貌用语的作用。此外,还可根据季节变化和社会性节日,为孩子创造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通过这些有针对性教育活动,具体落实到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中,让幼儿心智得到发展,良好品德逐渐养成。 幼儿园小班品德教育有哪些3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独立性较差。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学习了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 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3-09-14 20:27:321

如何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要想做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023-09-14 20:28:002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这个还是要自己吧 不是以前政治书上都有吗 找下吧
2023-09-14 20:28:144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举办一些活动
2023-09-14 20:28:263

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老师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更多学生模仿;3,利用群体的约定来制约部分个体学生的不良行为;4,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不抄袭作业,鼓励自主完成,路不拾遗,等等 赏罚要分明;5,进行价值辨析。
2023-09-14 20:28:383

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

一、举止文明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 “请”、 “您好”、“谢谢”、 “对不起”、 “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9、集合做到 “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二、诚实守信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三、尊重他人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四、守时惜时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五、懂得感恩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六、勤俭节约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2023-09-14 20:28:471

幼儿园社会规范接受得规律和德育的他律指的是什么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幼儿教育的目标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二)幼儿德育的内容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1.发展幼儿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幼儿也不例外,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幼儿德育的核心,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可以说,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2)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幼儿应当养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文明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3)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为了让幼儿能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必须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与别人,学会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如何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如何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等等。2.发展幼儿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我国的特殊国情培育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自信、活泼开朗等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三、幼儿德育的实施(一)幼儿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有的教师利用幼儿每天的洗手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阿姨再次拖地。教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儿理解了洗手时为什么不能把水洒出来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于是规则真正成为了幼儿自身行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参见照片3.3幼儿排队洗手)。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上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比如通过参观铅笔厂,幼儿亲眼看到一支小小的铅笔要经过那么多工人叔叔的劳动,会更爱护文具,珍惜劳动果实;国庆节里,唱“祖国真美丽”的歌,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画,参加愉快的庆祝活动,观看节日夜晚辉煌的灯火,在披着节日盛装的公园里游园等,会让幼儿实际地感受到祖国的美好,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专门性的德育活动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分组、个别进行;活动内容应以幼儿周围熟悉的现象或他们生活中的事例为主;多采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活动时间长短依内容而定,可以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间内进行;活动应当尽可能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中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道德、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情感等等,所以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1.热爱与尊重幼儿对幼儿进行德育,首先要热爱与尊重幼儿。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爱是使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幼儿的热爱不仅基于感情,也基于一种社会责任。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幼儿,了解、关心、体贴幼儿,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特别是不歧视那些有缺点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才能使幼儿获得一个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将不会去关心他人、热爱社会,其道德的发展一定是畸形的。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而非盲目的爱,有人称之为“教育爱”,它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那种出于爱幼儿的良好愿望,而代替幼儿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或者放纵幼儿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都不是真正的爱。教师的爱必须有利于幼儿向着自立自强、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尊重幼儿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将人的自尊心称为“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年幼无知,而任意讽刺、挖苦、责骂幼儿,更不能恐吓和体罚幼儿,那样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仅危害幼儿现实的个性发展和进步,而且对其长远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将造成不利影响。尊重幼儿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2023-09-14 20:29:361

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幼儿德育的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德育的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有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德育的目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五爱的情感+行为习惯+性格。幼儿德育目标的定位,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挡定,是德育的起始阶段。强调从情感入手,培养幼儿最基本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德育的内容:一,萌发爱的情感。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化行为规范。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诚实,自信,勇敢,活泼开朗等,都是良好的个性品质。
2023-09-14 20:29:494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论大学生品德培养方法  如何成才?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热点问题。然而,大学生们在追求成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品德的完善。殊不知品德乃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品德败坏,即使他才华出众,又有哪个单位能录用他呢?所以品德修养实在是大学生成才诸因素之首,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无疑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众所周知,品德培养方法包括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反之,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因此,道德修养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针对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道德修养可以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一、道德教育方法  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学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1.言教。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使他们树立道德信念。学校可通过讲授有关道德方面的课程进行言教,教师可通过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言教。由此看来,言教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然而,真正讲来,言教只能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们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奖惩。  2.奖惩。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的行为给以奖励、不道德行为给以惩罚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分为物质奖惩、社会奖惩、精神奖惩。奖惩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看到:他遵守道德、受道德限制,可得到更大快乐——长远的、恒久的、真正的快乐,于是大学生们便会产生遵守道德的需要、欲望、愿望。所以,奖惩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学生自身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道德愿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学生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不过,奖惩只能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证他实行道德、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保证大学生实行道德,从而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身教。  3.身教。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大学,引导学生实行道德应主要通过身教达到。因为“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如果不仅对学生实行言教、奖惩,而且还进行身教,那么,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实行道德,而且要求我们自己(学校领导、教师、全体职工)也实行道德。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同感,认为学校公正、言行一致:让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于是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实行道德。反之亦然。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身教是引导学生实行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学生确定道德行为动机、执行道德行为动机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锻炼学生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只有言教、奖惩、身教,虽可以使学生实际成为有道德的人,但这些教育方法却都是片面的,不能给受教育者以完整的影响。完整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品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即“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这种以人教人的方法就叫榜样。  4.榜样。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人的模仿本性。众所周知,每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现实和历史中的某些人为榜样而模仿他们。从此出发,学校便可树立某些品德高尚者为道德榜样,引导广大学生模仿,逐渐使学生的品德与榜样的品德接近、相似、相同。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因为人的模仿本性决定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进言之,榜样与学生相似的方面愈多,这个榜样的作用便会越大。所以,一方面,我们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必须是可遇可求的真实的人,而不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化的人;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树立他们自己的道德榜样。  总观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可以得出结论:言教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奖惩使大学生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是陶冶其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身教使学生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锻炼其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榜样使学生接近榜样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综合方法。  二、道德修养方法  一个学生在他能够进行道德修养之前,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  1.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反思社会生活等。对于一个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其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伦理书籍和课堂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分别说来,学习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树立道德信念。  所以,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与指导,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他便会进而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这就是立志。  2.立志。志是愿望,立是树立,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的道德修养方法。愿望是行为的动力和开端。一个学生只有产生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他才会自觉地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从而,他的品德才会形成。所以,立志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和动力。立志是学习的结果。一个学生反思社会生活,阅读伦理书籍,接受道德传授,他便会逐渐懂得:人生在世,确实必须遵守道德;于是他便会逐渐爱美德、欲求美德,终于使美德由手段变成目的。而当他把美德做为手段或目的时,他便有了自己遵守道德、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需要、欲望、愿望、理想。这便是立志。所以,立志过程,便是学生通过道德认识而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他律)化为自己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理想(自律)的过程。  立志方法也就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也是激发道德需要、唤醒道德欲望、树立道德愿望、确定道德理想的修养方法,说到底,也就是陶冶道德感情的修养方法。一个学生通过立志,有了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他便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这就是躬行。  3.躬行。躬行即实习道德、实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学习、立志而不躬行,那么,他便只可能知道为什么应该具有高尚品德和树立具有高尚品德的愿望,而决不可能真的具有高尚品德;他便只可能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和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而决不可能真的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因为品德属于个体的行为心理,是个体进行伦理行为的心理特征;所以,只有通过躬行、只有在行为中,品德才能形成。躬行是品德形成的唯一途径、过程,而立志不过是品德形成的开端,学习不过是品德形成的指导。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不但自己知道,而且他人也知道的情况下,即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一是在他人不知自己独知的情况下,即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后者便叫做慎独;慎独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的修养方法。  不难看出,学生难于做到的,不是在与他人共处有监督的情况下,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一个学生如果能做到慎独,那么,他在任何情况下便都能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了。所以,慎独是最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  躬行、慎独与学习、立志不同。一个学生在学校,他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同样,一个学生如果坚定地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志向,那么,不到实现之日,他的志向也总要存在下去:学习与志向是恒久存在的。反之,躬行、慎独则可能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可能是偶尔的,也可能是恒久的。  偶尔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的躬行和慎独,所表现的是偶尔的多变的心理;只有恒久的经常的习惯的躬行、慎独,所表现的才是稳固的心理。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品德虽然只有在躬行、慎独中形成,但偶尔的躬行、慎独还不能形成品德,只有经常的、长期的、一系列的从而成为习惯的躬行、慎独,才能形成品德。  只有学习、立志、躬行,一个学生虽可能实际成为合乎道德的人,但却不可能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这样,他的修养便没有依据,便是无的放矢。修养必须依据于自己的品德实际,必须依据于自省。  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所以,自省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原告是自己所理解的社会道德规范;被告是自己的品行,也就是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法官是自己的良心。这样,自省便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之实际情况;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合乎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哪些不道德的恶的品行,有哪些道德的善的品行。这样,修养便有了依据,便可有的放矢地去恶从善、改过迁善,从而自觉地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所以,自省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是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修养方法。不过,一个人的自省与躬行一样,既可能心血来潮偶尔为之,也可能经常进行持之以恒。能够形成品德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合观大学生道德修养方法,可以得出结论:从逻辑上看,最先有的是学习,因为学习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与指导;尔后有立志,立志是使自己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尔后是躬行,躬行使自己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途径和过程;最后是自省,自省使自己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和终点。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修养新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遂成。
2023-09-14 20:30:011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这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级在复习“读数、写数” 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四、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或者抄掉的现象?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微杜渐,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信息。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时
2023-09-14 20:30:131

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呢?下面我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也就是说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及早被重视。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遵循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规律 幼儿年龄小,在进行抽象的道德概念教育时,要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要在适应的情景中进行。在情境中进行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或设置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并以这种情境作为教育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对孩子的礼貌教育,除了我们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形式外,在每天接送幼儿时,教师主动说“请、谢谢、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每天的重复训练中感染幼儿,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以具体的指导,使之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现实情境中,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帮助朋友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叠被子等。通过自我服务,如擦桌椅、种植等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逐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如看见有小朋友摔倒了,要把小朋友扶起来;喝水时小朋友们要排好队,不能推,不能挤;玩玩具时不能乱扔玩具,不能用玩具砸别的小朋友;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游戏、学习时要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等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抓住时机随机进行教育,又要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 三、通过训练与练习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着重加强道德行动的训练。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要从小养成生活习惯、公共场所守秩序的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的习惯等。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班里活动时爱护桌椅、玩具、图书等,启发幼儿与玩具、图书交朋友,比比看谁做得最棒。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在劳动中逐渐培养幼儿的义务感、责任感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时,幼儿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外,他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起步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训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就能使孩子在以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逐渐对道德认识,并能对道德情感进行深化吸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要有意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只要没有危险就应放手让幼儿去实践,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不过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父母不能因此就对孩子训斥,或者动手,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相反地要多鼓励和进行耐心教育,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一步步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在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有孩子的一份贡献,他就感到非常自豪。第一次做某件事感到很新鲜,例如叫孩子到楼下奶箱中取奶,他很快就会拿回来,并且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如果要他每天去做这件事,那么愉快的心情就会逐渐淡漠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及时鼓励,坚持不懈,使幼儿的优秀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巩固。 总之,及早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地帮助人,不轻易打扰别人等是培养文明行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基础,也是奠定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3-09-14 20:30:331

班主任如何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

所谓品德即是品质的简称,是个体的现象,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导致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模仿不良行为,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甚至会作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来。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的: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在此,就诚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一、尊重信任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应该明白:爱学生,就是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小学生,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自信。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了解小学生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使小学生与父母和教师面对面敞开心扉,互诉衷肠。并坚信小学生上进的愿望,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模仿性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形象,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模仿是存在一定规律和程序的。比如:他们先模仿身边最经常接触的人,随后进入模仿社会人。然而,教师和父母应该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了。例如:他们如果是生活在打渔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打渔的经验的技术;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或弹钢琴,正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师也如此,也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二、对学生的品德做出及时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一)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二)要诚实、诚信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长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长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学生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运用全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四)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五)会体谅别人。为把小学生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和教师都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小学生。同时,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努力从小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就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三、运用生动活泼说服力,进行品德的培养说服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所谓以理服人,对于低年级、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更容易发生影响。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爱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施以理论上的影响,可以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和发育阶段,他们无法辨别是非,也没有主见。因此,教师要用易于接受的说服内容为他们树立坚定的观点和立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四、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品德培养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事例更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来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同龄的先进事迹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而该方式又是易于学生所接受的,有说服力的。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为学生作出表率。五、在学科教学渗透品德教育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还开设有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编者在编写这些科目教材时,都有机的把各种思想教育因素渗透进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仔细的挖掘出这些内容的内涵,并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自然科目,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动物的学习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爱护小动物,不捕杀它们,还要学会保护稀有动物。如金钱龟、金钱豹从而使他们的品德进一步得到美化。最后,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访问先进人物或革命前辈、祭扫烈士墓、参观现代化工厂、维护交通秩序、帮助病残老人做好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023-09-14 20:30:44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 品德,又叫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如何,可以从学生的品德来进行评价判断。学生的品德好坏是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故此学校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竞争对人才的要求。那么,一所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 一、重视从小培养从小抓起。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也应该从小培养、从小抓起,因为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需要一个较漫长的时间才培养出来的,是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磨练和熏陶下形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形成某种品德行为习惯,就很难改,并随时随地都显示出来。如:小偷就难改“偷”的动作习惯。我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道理,就决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小学生进行从小培养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从学前班、一年级学生抓起,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如:让学生认识怎样是讲卫生、怎样是尊敬师长、怎样是团结友爱、怎样的行为是好的是道德的等等。一、二年级,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形成尊师友爱、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勤奋学习、互相帮助等优秀品德。三、四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初步具有辨析是非好坏、善美恶羞的能力。五、六年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较高的辨析能力,能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入侵,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就这样通过分阶段班班把关,级级抓落实,又通过道德品质的知识竞赛、辨析现实生活的事例和争做“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等形式,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校园里拾金不昧、为同学修理课桌、帮同学补课、主动打扫校园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正所谓:“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 二、加强《守则》、《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必须要有行为的准则。知道应该怎样做,知道什么不应该做等等。这样,老师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学生逐条明白理解领悟。学生就会“行”有标准,“辨”有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会运用《守则》、《规范》来判断同学之间的行为,自然就会互相督促,互相指正,互相学习帮助,互相进步。做事就会谨慎、认真。在平时,老师以《守则》、《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做到心灵美,行为正派。长此下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推行制度,促良好品德的形成。 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良好品德呢?我们要有计划,要有制度,要按部就班。计划完成得怎样,要有制度来推动实施。如,我校本学期针对在集会、早操时,学生纪律散漫、队列不整齐,开小会等不良的现象。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推行了早操、集会班级评分评比奖励制度,每一周对每一班级进行评比,对表现好、分数高的六个班颁发流动红旗。又把它作为评先进文明班的一个重要条件。结果这个制度的推行,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班主任不甘落后,就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集会、早操要求去做好,毫不放松。而每一班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取得流动红旗,同学之间就会互相监督,认真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同学就养成自觉守纪、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热爱集体荣誉、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 四、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活动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活动场所是培养人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好的地方。一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往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勇气等良好的品德。如,我校结合第十二册语文课要求学生走出去调查各地厂家、商店招牌写错字的情况,并让学生找各行业的老板、工人谈读书无用的看法。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工作的困难情况,了解了知识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三月份,我校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刻苦学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良好的品德。五月一日,开展“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活动;六月一日,开展“珍惜幸福生活”的活动;七月一日,开展“热爱伟大的党”、歌颂党的征文、谈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家乡变化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榜样激励,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除了讲古今中外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外,还要把本校工作突出、成绩优秀的老师、学生树为榜样,充分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鼓励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工作勤奋、刻苦钻研、遵守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这此人和事都是在学生身边的,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学生学起来学得真切,学得实在自然,就更能激励学生。如,在“树目标,立理想,勇往直前”的专题校会上,我们以近几年我校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和考进邓发纪念中学、云浮中学的优秀学生为榜样,用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奋发学习,艰苦拼搏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多想一些教育管理的方法,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工作就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培养出社会主义“四化”需要的“四有”新人。
2023-09-14 20:30:541

品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法。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典范、示范、评优等方法。3、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法。4、品德修养指导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法。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5、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6、品德评价法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
2023-09-14 20:31:162

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教育方法

首先,你和你的爱人必须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做到良好的品德表现,然后宝宝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必须和孩子经常说,然后经常教育孩子云良好品德的行为!
2023-09-14 20:31:282

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你知道怎么做吗?在生活中,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父母,要教育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一起去看看怎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1 德国:强调孩子“善良品德教育”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儿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样做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作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2 美育: 意思就是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人的一生会遇到很的自然现象还有社会现象,会让人觉得美,艺术形式就是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先是要让他们感觉并且体验生活中的美、让他们学会怎么样欣赏美好,怎么来表达出自己美的感受,并且可以的话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生动形象,一般都是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好适合宝宝学习的感觉。因此,艺术形式能够让宝宝注意到并且很感兴趣。这样子更加能够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像是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之类的一般是孩子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整个人不是很成熟,所以只能欣赏一下这类的作品。 体育: 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育。可以让孩子明白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孩子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并且要让孩子学会的话,不但要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并且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孩子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德育: 这是要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一个人的品德因为三中原因来造成,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孩子对于日常事务比较不熟悉,还不太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对于那些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才会知道,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像是礼貌、善良、诚实等。孩子比较会模仿,要是不加以注意,一些坏行为就会影响他们,要是家长不开始进行教育,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品德教育需要爸爸妈妈详细的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里面,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也不会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智育: 智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具体内容有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有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对于以后的孩子一生都是有影响的,要是这个时候不抓紧的话,以后想弥补就晚了比如孩子在学龄前期没有联系说话的话,长大以后耗费更多的精力也追不上别人的水平。所以爸爸妈妈要培养孩子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不能仅仅靠孩子认识多少字来哦按段一个孩子的智商高低。 学龄前孩子,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时候,孩子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可以对抽象的数概念知道一点;同时也有了想象力,一些孩子还能画出比较也别的图画,跟爸爸妈妈将一些神奇的故事。所以,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要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察觉到世界的美好,然后经过耳濡目染,让孩子具有一个好的品质,让宝宝的心理在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023-09-14 20:31:521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家长或老师,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2023-09-14 20:32:063

什么是品德教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在特定阶段中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德育目标(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学名词。是指德育在特定阶段中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课程内容:1、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2、综合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3、生本性: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4、开放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2023-09-14 20:32:151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家长尤其是我们搞教育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我们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听后很有感触,一个因大意误诊病人的医生,在死后被打进第一层地狱,而一个不好好搞教育的老师却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是为什么,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而教师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你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你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足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的道理。因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同时我们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更要做到文明学生精神,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颗颗幼小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充满了“爱”的灵魂,让他们不仅拥有知识,还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应教会学生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2023-09-14 20:32:351

德育的内容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性质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目标编辑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德育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原则编辑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德育重要性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内容编辑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模式编辑主体性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活动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情感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结构,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方法编辑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2.榜样示范法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实际锻炼法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4.品德修养指导法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5.陶冶教育法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6.品德评价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2023-09-14 20:32:45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所谓品德即是品质的简称,是个体的现象,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导致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模仿不良行为,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甚至会作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来。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的: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在此,就诚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一、尊重信任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应该明白:爱学生,就是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小学生,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自信。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了解小学生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使小学生与父母和教师面对面敞开心扉,互诉衷肠。并坚信小学生上进的愿望,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模仿性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形象,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模仿是存在一定规律和程序的。比如:他们先模仿身边最经常接触的人,随后进入模仿社会人。然而,教师和父母应该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了。例如:他们如果是生活在打渔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打渔的经验的技术;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或弹钢琴,正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师也如此,也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二、对学生的品德做出及时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一)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二)要诚实、诚信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长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长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学生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运用全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四)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五)会体谅别人。为把小学生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和教师都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小学生。同时,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努力从小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就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三、运用生动活泼说服力,进行品德的培养说服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所谓以理服人,对于低年级、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更容易发生影响。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爱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施以理论上的影响,可以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和发育阶段,他们无法辨别是非,也没有主见。因此,教师要用易于接受的说服内容为他们树立坚定的观点和立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四、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品德培养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事例更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来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同龄的先进事迹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而该方式又是易于学生所接受的,有说服力的。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为学生作出表率。五、在学科教学渗透品德教育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还开设有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编者在编写这些科目教材时,都有机的把各种思想教育因素渗透进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仔细的挖掘出这些内容的内涵,并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自然科目,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动物的学习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爱护小动物,不捕杀它们,还要学会保护稀有动物。如金钱龟、金钱豹从而使他们的品德进一步得到美化。最后,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访问先进人物或革命前辈、祭扫烈士墓、参观现代化工厂、维护交通秩序、帮助病残老人做好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023-09-14 20:32:561

品格教育重要吗?你如何看?

品格教育非常重要。重要的,一个人有着好的品格,才可以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如鱼得水。
2023-09-14 20:33:535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的标准有哪些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要想做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023-09-14 20:36:291

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

孩子呱呱坠地时,给父母带来欢乐,期望。许多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想到给他充足营养,给他丰富的知识,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孩子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因此,以共产主义道德去教育儿童,使他们从小沿着无产阶级要求健康成长。一、孩子品德教育的内容(一)萌发孩子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对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苏姆霍斯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我们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要求孩子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等等。(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要使孩子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是因为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处处以身作则。(四)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品质孩子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孩子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孩子对家庭的关心,爱护,成年后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通过劳动,可培养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等。(五)培养孩子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处及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孩子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为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孩子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应当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其一些相应的技能、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如果孩子害怕困难往往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确实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但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还应给孩子以具体指导与帮助。当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孩子天生爱动,在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他们的组织纪律和注意力的良好发展。故家长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诱导和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二、孩子品德教育的方法(一)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孩子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如当孩子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故事后,吃糖次数就减少多了,不爱卫生的孩子也像“小猪变干净了”一样,爱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二)掌握好教育的时机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孩子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后把玩具摆得整齐些就更好了;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三)潜移默化的暗示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孩子主动,积极发展。归纳起来暗示法有以下几种好处:易接受性,孩子从小不喜欢“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处在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暗示法使他们感到平等,受到尊重,暗示手段使孩子感到愉快,轻松。如,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具体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变为自己的行动。通过暗示手段,使孩子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暗示的方法包括有语言的暗示,榜样的暗示等。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成人招招手;孩子打瞌睡,成人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四)积极诱导法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家长开动脑筋,从中选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只要有心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在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时,他想发火,但他未发火,因为他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想帮助孩子找一块干净布,但未去办,而是启发孩子爱干净,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伤孩子自尊心,相反,即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五)因势利导法就是根据孩子原有的表现,诱导孩子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王老师讲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故事时,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画唐老鸭画笑了,王老师虽然非常恼火,但他还是冷静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当他了解情况后,要孩子们回家问家长“笑”有多少种,什么情况下产生笑?第二天,孩子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知道在刘胡兰就义时,不应该发笑,这不仅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而且让孩子掌握“笑”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明辨了是非。 以上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品德的一些内容与方法,是今晚家庭教育讲座的的一部分,现在进入第二部分,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难题以及解决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有自己独特的感知,个性,想法,加上每个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每位家长都希望教育好孩子,可由于诸多的主观客观的原因,教育好孩子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确实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作了很多调查和了解,收集整理了一下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孩子不喜欢讲话怎么办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明明会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也很少张口求援,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如果让这些很少开口的孩子和同伴相处,发现他们有说有笑,而一回到成人身边就不太说话,那就可以肯定这些孩子没有言语障碍,只是跟成人的交往有障碍。孩子在家长面前表示沉默,是不良沟通的结果。有些家长自己不会说话,不给孩子提供讲话的机会,于是孩子失去了说话的兴趣。也有些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最好孩子不要来缠着自己,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玩,自己则忙于家务或其他事情,不去关注和理会孩子,久而久之,亲子间的沟通被冷漠所代替。还有些家长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即便是与孩子一起玩,也很少与孩子交流,养成了亲子间交流贫乏的习惯。为了改变孩子在家长面前沉默寡言的习惯,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启发他们讲话,对不肯正面回答问题的孩子可以重复提问,直到他们作出正面、完整的回答,然后给予鼓励,如“讲得很好!”“我懂了”等。对少数极少开口的孩子不妨采用代币奖赏法,这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当孩子讲出一句话后,发给他一个代币(如小红星),作为对讲话的奖赏(强化),等积累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孩子可以得到一个玩具或被允许参加一次活动,如上动物园或吃一顿快餐。这种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明显的效果。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家长的问题:我们孩子的耳朵越来越“不灵”了,叫他做事情总要叫上好几遍才有反应,吃饭、睡觉总是拖拖拉拉的,搞得我很恼火。该怎样治治这个“不听话”的毛病?孩子“不听话”,原因有三:1.没听到;2.专注于自己的事,“听而不闻”;3.不愿意执行“命令”,故意装作没听到。可以试试以下招数:1.改变说话时的姿势和距离。尽可能地靠近孩子,叫他的名字并保持目光接触。2.调整说话的语气。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下达简单而又明确的命令。3.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你再玩5分钟就要收起来了”,让孩子心里有准备。4.必要时用某种方法来支持您的命令。比如孩子拖延执行命令时给予一定的“惩罚”,或取消某种权利等。如何纠正孩子说谎说谎是心理畸变中最严重的缺点之一。──蒙台梭利孩子的说谎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无意说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企图用言语描述某种幻想的东西。孩子会把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形成无特殊目的的谎言。这种“谎言”,实质上是孩子想象的反映。有时,孩子的软弱和退缩,导致他们一时冲动,编造了谎言。这种谎言属于防御性的。有意说谎通常带有明显的欺骗目的。有时,孩子说谎是他们推理的产物,如,当他们知道一旦讲出事实真象将要受到惩罚时,就可能用谎言来掩盖事实。或者,当孩子意识到不隐瞒事实将得不到社会承认或家长表扬时,也可能采用说谎的手法。有意说谎容易变成一种习惯行为。对于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于追究,因为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而对于有意说谎,则要严肃对待。首先,家长要在家庭中形成宽容的氛围,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不要让孩子形成恐惧感,是防止孩子说谎的重要条件。对于孩子的有意说谎,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用事实真相来点穿谎言,让孩子懂得说谎是要受批评的,从一开始就堵住孩子说谎的企图。此外,要着重从正面教育孩子从小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让他们懂得不说谎的人才能心里平静,精神愉快。为了防止孩子说谎,成人首先要诚实、坦然、正直,真诚地对待孩子,不要为了成人自己而牺牲孩子的需要。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家长要从小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在3~5岁时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家长被问得张口结舌,有的则会不耐烦,不愿意被孩子缠得没完没了。其实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长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看专门给孩子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家长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也能了解许多知识。孩子们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家长们不能忽略从小对孩子的教育。第二,家长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曾有一位家长让自己两岁半的孩子学绘画,原意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当家长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孩子“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家长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可是家长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表扬,可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第三,对于因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困难的原因,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会做作业,往往会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越发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在无奈之余可以找心理医生检查评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治。兴趣班,要让孩子感兴趣6~12岁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好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能适适应和接受一些技巧、技能的训练,其性格也已初具雏形,兴趣相对稳定,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还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所以,抓紧和个黄金时期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学习一些特长是完全可行的。但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是,过分勉强孩子学习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自爱给孩子报兴趣班之前,一定要调查清楚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父母们切忌把自己的主关臆想当作孩子的实际兴趣,甚至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此外,在孩子参加兴趣班时父母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是陶冶情操还是学一技之长。如果纯粹是功利目的,非要让孩子达到某种水平而不考虑其实际情况是不合适的。二、不要同时要求孩子上几种兴趣班,这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结果都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同时也会加重孩子的负担,使之产生厌学情绪。三、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孩子愿意自游戏中掌握知识,有的却愿意学别人做事,每个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家长要选择学习方式灵活的兴趣班。四、如果给孩子制定太高的目标,孩子会因太难而丧失信心,从而放弃努力。家长可以时常为他制定一个近期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了。怎样纠正孩子骂人的习惯骂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轻者有伤和气、重者引发他人怨恨和报复。生活中许多人际冲突常常是从互骂开始。骂着骂着便恼羞成怒,动起手脚,甚至酿成悲剧。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张口骂人的行为熟视无睹,认为孩子骂几句脏话没什么了不起,尤其是对那些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听到他们偶尔学说一两句骂人话时,甚至感到很有意思,还鼓励他们用这些骂人话去骂这个、骂那个。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日长时久,孩子容易养成骂人的坏习惯。怎样纠正孩子骂人的不良习惯呢?第一,教育训练孩子尊重他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孩子骂人的行为发生,首先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每个亲朋好友的职业、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好品格,不骄傲自满,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绝不拿他人的过失或不幸做笑料。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和督促孩子尊重他人。如: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要先用礼貌称呼、再说明事由、事后要道谢,家中来客人要热情迎送等。第二,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在多数情况下,孩子骂人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渲泄反应,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被他人撞倒时,往往就会骂人。家长应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与他人的磨擦,让孩子明白地球很拥挤,随时都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使孩子学宽容他人的过失,不要为这些小事而生气、赌气。当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学会适当的渲泄方法。如:鼓励孩子诉说衷肠,必要时向有关人反映求助、解决磨擦,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来自慰等。第三,训练孩子学会在气愤时冷静一分钟。有的孩子骂人已习以为常了,尽管他也明白骂人是不对的,事后也常常懊悔。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和孩子达成一种默契: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家长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孩子这时就应冷静地想一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冷静一分钟,就会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把不文明的语言过滤掉。坚持这种在家长配合下的孩子自我教育训练,有利于孩子逐步纠正骂人的不良习惯。第四,坚持要求骂人的孩子检讨,当孩子骂人后,家长要严肃批评。批评时可以向孩子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要骂人?不用骂人的方式以善“还击”行不行?骂人能解决什么问题?被骂者会产生怎样的态度和采取什么手段报复,其目的在于使孩子最终认识到骂人的结果是有害无益的,从而促使孩子主动向被骂者道歉认错。这样,家长坚持数次,孩子就会改掉骂人的不良刁惯。第五,以身作则,净化家庭语言环境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成人(尤其是家长)而形成的。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在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文明语言,不说脏话、粗话,不但对外人要态度和气,对家人也应和气。这样,不但有利于纠正孩子骂人的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净化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能说的只是一点小小的方法、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那么一点帮助,希望能引起大家思考:用什么方法更好的去教育我们的小朋友,关爱我们的下一代。
2023-09-14 20:36:441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3、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2023-09-14 20:36:53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生刚入学不久,依赖性和模仿性较强,但由于年龄较小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些学生身上存在比较自私,不懂礼貌,不爱参加劳动等缺点。所以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一、 好品德的培养(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2023-09-14 20:37:151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什么关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既从理论上探讨它们的关系,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1、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颁发《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条例》中讲到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全民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些渠道是共同的。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外,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团体活动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和德育是共同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传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新近兴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如果说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总体目标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2023-09-14 20:37:251

请问如何加强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让孩子多去结交朋友,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带他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在班集体中扮演合适的角色,要让它形成集体意识。
2023-09-14 20:37:554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教育学

所谓品德即是品质的简称,是个体的现象,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导致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模仿不良行为,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甚至会作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来。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的: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在此,就诚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一、尊重信任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应该明白:爱学生,就是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小学生,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自信。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了解小学生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使小学生与父母和教师面对面敞开心扉,互诉衷肠。并坚信小学生上进的愿望,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模仿性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形象,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模仿是存在一定规律和程序的。比如:他们先模仿身边最经常接触的人,随后进入模仿社会人。然而,教师和父母应该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了。例如:他们如果是生活在打渔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打渔的经验的技术;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或弹钢琴,正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师也如此,也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二、对学生的品德做出及时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一)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二)要诚实、诚信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长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长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学生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运用全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四)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五)会体谅别人。为把小学生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和教师都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小学生。同时,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努力从小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就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三、运用生动活泼说服力,进行品德的培养说服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所谓以理服人,对于低年级、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更容易发生影响。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爱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施以理论上的影响,可以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和发育阶段,他们无法辨别是非,也没有主见。因此,教师要用易于接受的说服内容为他们树立坚定的观点和立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四、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品德培养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事例更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来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同龄的先进事迹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而该方式又是易于学生所接受的,有说服力的。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为学生作出表率。五、在学科教学渗透品德教育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还开设有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编者在编写这些科目教材时,都有机的把各种思想教育因素渗透进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仔细的挖掘出这些内容的内涵,并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自然科目,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动物的学习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爱护小动物,不捕杀它们,还要学会保护稀有动物。如金钱龟、金钱豹从而使他们的品德进一步得到美化。最后,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访问先进人物或革命前辈、祭扫烈士墓、参观现代化工厂、维护交通秩序、帮助病残老人做好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023-09-14 20:38:241

关于民事诉讼中实行律师调查令的规定

法律分析:《关于在民事诉讼中实行律师调查令的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律师调查令,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涉诉案件相关证据时,经代理律师申请,人民法院审查批准,由代理律师向接受调查的单位或个人调查收集相关证据的法律文件。法律依据:《关于在民事诉讼中实行律师调查令的规定》 第二条 律师调查令的申请,可在起诉、审理、执行阶段提出。再审审查阶段不适用律师调查令。起诉阶段,律师调查令的申请应于递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后提出,申请调查的证据应限于与管辖受理有关的起诉证据。审理阶段,律师调查令的申请应于案件受理后,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执行阶段,律师调查令的申请应于执行完毕前提出,申请调查的证据应限于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实际履行能力有关的证据。
2023-09-14 20:31:061

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的区别和联系

  胜任力与任职资格异同分析  企业伴随着规模的扩张、人员的增多,由原先的经验性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管理的需要,“小公司看人、中公司看制度、大公司看文化”,类似于此,公司必须出台相应的建立在公平竞争原则下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要眼睛死盯着“职务头衔”,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样的选择。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经理以及相关工作者开始打造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建设,但是对于胜任力与任职资格到底选哪个搞不清楚,更为确切的说,两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用途一知半解。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去阐述两者的差别和用途,以飨读者。  一、胜任力与任职资格的定义  (一) 胜任力  1973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首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如下图所示,他把胜任力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冰山露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是技能与知识,属于表面性胜任力,是容易观察到也容易改变的;而深藏于水下的依次是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与动机,是不容易观察到也不容易改变的,它们是个人驱动力的主要部分,也是人格的中心能力,可以预测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  麦克利兰在帮助美国政府选拔外事信息官员的过程中,发现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能够比知识和智力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在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的表现,这些特征被称作胜任力。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其他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胜任力的概念进行充实提升,形成了目前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 任职资格  任职资格说到家,还是对胜任力模型的一种应用,只不过它是为了有效地提升企业各类人员的职业化工作水平,通过建立一套标准或管理体系以推动各类人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英国的NVO(国家职业资格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做出了尝试,他们关注 “素质冰山”水平面以上显性的部分,即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应的行为。在英国,一方面教育培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经济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又非常迅速,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如何来培养人”。  从称职角度出发,任职资格对员工能力、行为和贡献方面进行分等分级,以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规范员工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两者的异同  (一) 建立目的  1、选人还是培养人?胜任力适用的基础是必须有职业化的员工,企业节省了培养的成本,基本上是从优中选优,这对于西方经历了工业化洗礼的员工是适应的,而对于国内的员工,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基础,在国内能称得上“职业经理人”的还很少,何况职业化的一般员工。所以,任职资格建立等级体系,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自我学习热情,达到企业设定的标准(企业特性),是重视结果的过程。  2、终点还是路标?胜任力更为细致和多样地考察了某岗位的能力素质,例如:某岗位需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自信心、应变能力、敏感度等等,在我看来就像KPI,应该符合20/80原则,只要抓住岗位要求素质中重要的20%就可以了,为什么搞出这么多素质名词出来,倒像是目标管理,求全责备反而不准确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企业的胜任力素质模型,但是用不起来,因为它只告诉你终点,怎么到达却没有告诉你!反观任职资格,它倒像是路标,告诉你一站接一站,引导你走向成功,并且告诉你这一站要做什么,下一站要做什么,更为实际。  3、同心破除彼得高地!无论胜任力还是任职资格都是为了打破凭感觉或单纯业绩提拔员工之后可能出现的窘境。任职资格应该说风险很小,是通过1-2年的能力、行为和结果的考察,更为准确,胜任力往往用于干部提拔,立竿见影,所以在测评手段上往往非常多样化,评价中心技术应用非常频繁。  (二) 知识范围  1、概念界定  很多人讲到任职资格包括胜任力或者任职资格与胜任力是各成体系,但是通过研究,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胜任力与任职资格是有交集但并非包含关系,区别具体如下图所示:  左图中A、B、C分别代表某职种不同等级的行为标准,其下D1代表其所需的能力要求,B下E1+D2代表其所需能力的要求,A下F1+E2+D3代表其所需的能力要求。能力在这三个等级上表现出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加强,也就是说B行为标准对于C行为标准在D这个层次要求更高了,及D3>D2>D1,而E1是新增的能力要求,E2>E1。右图中a、b、c分别代表岗位的高绩效表现,矩形内是能力要求,这里可就要比任职资格的能力要求更多更为全面了。  2、成功倒金字塔  本文构建了包含任职资格与胜任力一体的成功倒金字塔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1)任职资格包括了显性的知识、技能、行为层面、业绩贡献和部分针对工作标准的能力要求,这些元素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因果关系,即:  针对不同的等级,任职资格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越往高处走,员工的就越专业化,形成本领域的专家。  (2)胜任力则是成功的关键,是高绩效员工与普通绩效员工的差别,是铸就倒金字塔塔尖的关键元素,它主要是对冰山模型水面之下更深层次的挖掘。其实,更像是在解剖一个人,不仅仅是肉体,而是灵魂。  (三) 实施步骤  胜任力模型中的组织战略分析遵循自上而下的法则,以战略为出发点,分析战略达成所需的组织能力,继而形成公司级通用胜任力。而针对不同的职类和的岗位,则要基于对达成战略所需组织能力的分解,对应而形成的。任职资格也在关注职业发展通道是否能够满足企业战略对于人才的需要。在企业应用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表所示:  胜任力与任职资格行动表  步骤  胜任力  任职资格  1  战略分析  2  岗位职责梳理  3  选取样本  访谈、问卷调查  4  BEI面试、问卷调查  职种划分,设计通道  5  素质编码  确定等级与标准  6  效度检验  资格认定  7  沟通确认  薪酬激励  分开来讲,其实并没有特别规范的程序化操作,而是依据企业实际,酌情考虑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1、 胜任力模型构建  (1)明确定义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或专家小组讨论法决定;  (2)选取效标分析样本,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分别从绩效优异和绩效普通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员工调查;  (3)获取胜任数据,获取效标样本胜任特征数据可采用许多方法如焦点访谈法,外部数据法,团体多层次水平考察法,专家调查法等,但只有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数据的过程最全面和准确,一定程度上保证胜任力的结构有效;  (4)分析数据,草拟模型,分析了各种胜任特征出现的频次,对优秀组和普通组要素指标发生的频次和相关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共性与差异特征。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类并依频次的集中程度和绩效表现定义,定义即确定这些能力的重要性,重要性可以定义能力也能划分能力的不同层次;  (5)验证模型。证实模型的有效性可采用回归法或其他相关的验证方法,采用已有的优秀与一般的有关标准或数据进行检验,关键在于企业选取什么样的绩效标准进行检验。  2、任职资格体系构建  (1)设计通道。首先需要对企业的职位进行梳理,主要依据是岗位说明书,同时还需要和在职人员与其上级进行深入交谈,确保文件与实际工作相符;其次就是职种定义,把工作性质、应负责任何知识技能要求相同或相似的职位,不同部门全部归并在一起,形成若干个职位集合;最后,其实一个职种确定就理应形成一条职业发展通道,但是实际情况却不然,因为有的职种专业技术要求不强,社会替代性非常好,所以就不需要设立专业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事务类职种。同时,还应从企业战略角度审视按企业现有职种设置职业发展通道是否能够满足企业战略对于人才的需要;  (2)界定爬梯。在确定职业发展路径以后,就要设计每个职种需要多少梯子。有的职种可能有五级梯子,有的职种可能就三级梯子。但是做这些的前提是把决定梯子内容的标准建立起来,如前所述,本文的任职资格标准包括两部分,一是能力标准,一是行为标准,能力标准又包括必备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成果。在此,我就不一一详述,总之,可以为企业任职资格标准的开发构建好模型,至于模型的好坏那是后话;  (3)确定位置。确立好通道、梯子后,之后要做的就是你现在在哪节梯子上,也就是定级评价,评价需要明确评价要素、评价方法、评价人等。对于评价要素主要依据能力维度,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成果。评价方法方面,知识需要进行笔试或培训知识考核等形式,确定积分是否达到该级别的要求,而专业技能与经验成果需要通过评价会的方式进行,评价人尽量由来自该职种所在领域人员或外部专家组成,而且保持稳定性,以统一评价尺度;  (4)调整规则。这里说的规则,是指定级之后,如何实现任职资格等级的调整。任职资格体系是以能力的提高为导向,众所周知,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任职资格评价周期一般以年为单位,一年或两年一次。任职资格调整分为任职资格晋级、任职资格保级、任职资格降级和任职资格破格晋升四个层面;  (5)实施激励。激励也就是把任职资格等级与薪酬等级实施有效对接,建立以员工技能为导向的职能工作制,任职资格等级上升了,他在职种中的位置也就相应上升,他的工资就自然提高。  三、结论  本人认为,国内比较优秀的企业都在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体系,多数都有企业通用的胜任力模型,只是在如何应用上出现了问题。本人曾经参与了广发证券胜任力模型在校园招聘应用的课题,通过对沟通能力、反应能力、责任感等能力要素在大学生上进行研究确定了每个要素的范围、测评方法、结构性面试问题等等,使之最终落地。而对与多数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企业而言,任职资格比较有价值,因为它带动了员工的自主自发精神,打破了单一的发展路径,为企业负责也为员工的未来负责。
2023-09-14 20: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