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2023-09-27 04:40:00
共5条回复
max笔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具体表现在:在改革进程中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改革进程中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改革进程中体现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改革进程中体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改革进程中体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扩展资料:

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知识点详解:邓三概论第六章 (2)

皮皮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上述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和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的内在统一体,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保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实现科学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强大动力和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抓住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就抓住了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必将形成一种强大合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可可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2005年11月28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京召开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会。来自全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和工程各课题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刊将采用多种方式,介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在组稿过程中,得到承办此次会议的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和阐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思想,是对5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进行的深刻总结和最新概括。确立这一发展理念和战略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更伟大的成就,更充分更全面地实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造福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既面对继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即将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刻,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十五”期间,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举世公认的,令老百姓欢欣鼓舞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面对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令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是,我国的贫富分化还在继续发展。如何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迫切需要提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日程着力认真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据联合国2004年发表的统计报告,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超过了一般认为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警戒线。在我国总消费中,最富的1/5人口占了50%,最穷的1/5人口只占4.7%。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04年有60%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占城镇居民财产总额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所占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如果按农民人均年收入865元的“低收入人口”标准计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9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0%。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据全球顶级资产管理公司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2003年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约有23.6万人,他们的资产总额超过9690亿美元,而同年的中国GDP总额为14000亿美元。根据2005年《胡润百富榜》的数据,在其榜上有名、个人资产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我国富豪有400位。这400个人在全国人口中仅占千万分之三,但他们拥有的财富却相当于2004年全国GDP总额的百分之六。这400位富豪中的前100位富豪的平均财产,从2004年的24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35亿元,一年之间就增长了45.83%。名列榜首的富豪,拥有资产高达140亿元。

显然,贫富分化问题已经十分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顺利发展,而且直接危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政治稳定。邓小平同志在晚年退休后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1993年9月16日,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第1363页)

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要求和迫切任务。现在到了需要抓紧并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二、坚持“以人为本”、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理念

科学发展观主张的“以人为本”,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发展,是有利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发展。合乎这一要求的发展,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增长,更不是统计报表上的经济增长数字,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能具体感受到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良好条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张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某一部分人或少数社会精英,而是指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发展的成果不应只是惠及于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而必须由发展成果的共同创造者即全体人民共享。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价值观。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为之奋斗的目的和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

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完全实现这一理想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现阶段,强调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并不是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和绝对平均的分享。但是,我们在现阶段必须做到而且能够做到,让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富不断快速大幅增长,大多数人收入的提高却相对十分缓慢,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甚至绝对下降,这种情况,不符合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期望。

党的十六大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有关举措开始实施,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背景下,这个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主客观多方面原因。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并非轻而易举,可以一蹴而就。必须对症下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包括法律的、行政的和重在制度建设等各种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但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理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坚持这样,才能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得到令人民满意的解决。

三、坚持和完善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重温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完整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如上所述,十五大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十六大强调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从理论到实践都总是只讲第二个“毫不动摇”,不讲第一个“毫不动摇”;讲第二个“毫不动摇”,也是只讲“鼓励、支持”,不讲“引导”。与此同时,有些人总是只见私有财产被侵犯,不断呼吁保护私有财产;却视而不见公有财产被瓜分侵吞,对要求保护公有财产不以为然。还有人宣传改革就是“不问姓公姓私”,间接鼓吹私有化。个别人甚至直接鼓吹“人间正道私有化”,公开呼喊“私有制万岁”。

这类言行,显然不符合我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党中央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背道而驰,正如邓小平所说,他们这“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不抵制、不排除这类噪声的干扰和影响,我们就难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难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难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坚持和完善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制度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最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权利决定的。但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确立坚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国家政权,也不可能制定和实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国家法律。所以,党的领导既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和关键。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执政职责和任务更加艰巨了。因为,与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关系和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出现了包括公有制与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雇主与雇工、体制内与体制外、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富人与穷人之间等许多新的复杂关系、矛盾和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党必须解决好的新的历史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a历史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目标任务。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拒腐防变,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切实提高在新形势下执政的能力和本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妥善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实现和保证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政治保障。

小菜G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clou

要始终坚持、两基本点基本路线二要积极构建社主

义谐社三要继续深化改革放四要切实加强改进党建设述

四面根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发展观根本保证具体说始终

坚持、两基本点基本路线坚持党家命线

实现科发展政治保证积极构建社主义谐社反映建设发展

特色社主义本质要求科发展密切联系内统体实现科发

展社环境保证继续深化改革放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发展体制机

制弊端着力构建充满力、富效率、更加放、利于科发展体制机制

实现科发展所必少强力保障切实加强改进党建设

提高党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体现领导科发展、促进社谐

使党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科发展观要求

实现科发展靠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抓住四面根本要求抓住

摄入贯彻落实科发展观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必形种强合力

科发展观落实实处全面推进经济社快向前发展

相关推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扩展资料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2023-09-09 23:58:56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哪些?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
2023-09-09 23:59:201

请问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本、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原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系。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系等改革,从体系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系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多关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caac2161584040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09 23:59:28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023-09-09 23:59:401

简答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百度搜网页
2023-09-10 00:00:024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知道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然后再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2023-09-10 00:00:54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二、坚持继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三、坚持谋求发展,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六、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之风
2023-09-10 00:01:04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2023-09-10 00:08:191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谈谈如何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唯物历史观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明晰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是我们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来。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每一个时期基本目标的实现,都是向最高目标的迈进。进而在具体工作中,要十分注意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全面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两点是有重点中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在发展中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片面的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反而会使人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苦果。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协调发展:坚持了普遍联系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 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客观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深刻认识到,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和“过程的集合体”,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单一突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深刻总结了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发展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从不协调走向相对协调,最终实现新的平衡和协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进而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处理好发展的各种具体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认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的。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的升华。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3-09-10 00:08:361

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应当看到,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在这方面,我们要着重领会和把握报告阐述的“四个更加自觉”。
2023-09-10 00:08:552

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23-09-10 00:09:221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鲜明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个论断的内涵,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的根本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快速提高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成功开创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一步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我们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综观新的形势,可以说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国际国内问题相互影响,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困难凸显。如果应对得当,就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向前进;如果应对不当,就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不安。科学发展观深入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新鲜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新概括新阐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坚定性,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023-09-10 00:09:531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该是科学的发展规律,认识了科学发展规律才能产生科学发展观。
2023-09-10 00:10:214

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我现在用手机上,沾贴不了,过两天给你吧!
2023-09-10 00:10:432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2023-09-10 00:11:037

面向未来,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023-09-10 00:11:562

怎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023-09-10 00:12:04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023-09-10 00:12:222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本、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原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系。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系等改革,从体系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系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多关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caac2161584040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10 00:12:311

十八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09-10 00:12:401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本、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原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系。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系等改革,从体系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系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多关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caac2161584040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10 00:13:291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是如何落实社会科学发展观

没落实
2023-09-10 00:13:382

谈谈十八大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2、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3、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4、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2023-09-10 00:13:472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如下: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展资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胡锦涛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3-09-10 00:13:591

请问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本、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原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系。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系等改革,从体系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系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多关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caac2161584040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10 00:14:291

论文,结合实际论述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联系实际谈谈当前应当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重在用于实践、贵在抓好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才能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新时期30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推进科学发展,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开放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充满活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科学 发展的道路是党领导开辟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关键在党。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必须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水平,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23-09-10 00:14:381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新世纪新阶段,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据对小康社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抽查,我们仍有多项没有达到。存在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发展不平衡带来了很多教训和启示。一方面如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2004年禽流感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另一面,根据国际经验,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000-3000美元的这个阶段,由于社会需求升级而引发的矛盾特别多。如果处理不妥善,容易发生各种社会冲突,甚至导致政局动荡,而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需求,社会矛盾多的特殊阶段。因此,一定要依据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同志主张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对邓小平同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由此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的贯彻落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2023-09-10 00:14:574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什么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9-10 00:15:193

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
2023-09-10 00:15:341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023-09-10 00:15:431

简要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23-09-10 00:15:592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发展观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绝对的历史地位和指导
2023-09-10 00:16:104

怎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天天念,你自然就落实了
2023-09-10 00:16:422

5大措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本、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原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系。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系等改革,从体系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系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2023-09-10 00:16:501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以人为本
2023-09-10 00:17:0011

中国共产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忘记了带避雷针进来,被雷倒了
2023-09-10 00:17:395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 唯物历史观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明晰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是我们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来。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每一个时期基本目标的实现,都是向最高目标的迈进。进而在具体工作中,要十分注意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全面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两点是有重点中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在发展中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片面的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反而会使人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苦果。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协调发展:坚持了普遍联系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客观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深刻认识到,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和“过程的集合体”,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单一突进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深刻总结了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发展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从不协调走向相对协调,最终实现新的平衡和协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进而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处理好发展的各种具体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认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的。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的升华。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3-09-10 00:18:071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初三政治

1.加强科技和人才创新。2.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2023-09-10 00:18:165

科学发展观怎样体现思想性与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的内涵、要求等问题;特别是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方向、目的等更为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本质,并正确地贯彻落实。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那样的理想境界还很遥远。党中央从这样的高度上来提出问题,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而且表明,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做到符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那种全面性的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句话说明,我们党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态度。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揭示了这一发展观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现在,尽管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如果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反而模糊了这个认识,偏离了这个方向,那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体现了我们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它是一种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是一种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它是一种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前后相关的过程,主张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所蕴含的新思想,更加显示了这条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在拉美国家出现危机之后,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它是由取得平等、和平、持续的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的。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础,是从创新和公正中得到极具影响力的实力。一些外国学者还指出,尽管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其具体做法和特征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也不了解中国能够做到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能做到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确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不同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在所有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国家中,只有印度的规模可以与之竞争。但是像巴西一样,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要求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外国学者看到,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内的稳定,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切,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一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能够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在许多拥有同样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只有中国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走的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持久开发,也需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但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决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正像国外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卷入到与其邻国和其他国家的任何特别激烈的冲突中。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很快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达成共识,并在各个系统、各级政府中得到贯彻落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其指导下提出的。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办到的。 总之,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更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 三、两点启示 第一,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蕴含着党中央许多政治考虑。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的更加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了起来,但是一些同志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经形成,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的政绩观。一些人甚至完全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真正严重的后果,会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符合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但这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制度是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包括能够解决腐败和分配不公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这里,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一是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改变,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通过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兴起从未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
2023-09-10 00:18:561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有什么区别?

hj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2023-09-10 00:00:155

住宅设计规范不规范属于什么部门管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3-09-10 00:00:151

全面质量管理到底最早是谁提出的?

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是费根堡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费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扩展资料: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刘源张院士1956年12月他在力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开始介绍、研究、应用和推广这一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此后的十年间,刘老在纺织、机械、冶金、电子、通信行业的许多工厂里从事质量管理的试点工作。他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合,他认为这种质量管理是能够提高和保障产品质量的新兴科学技术。此后的十余年,他四处奔波,身体力行,把“全面质量管理”传遍了全中国,为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付出了无数心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质量管理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刘源张院士:他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传遍中国
2023-09-10 00:00:151

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村集体公房的出租和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许多村集体经济的好坏是由出租集体公房和征用土地的多少来决定的,并没有广开思路,通过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增强集体经济。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比较狭小。除县城各村和集镇部分村外,绝大多数村集体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资产价值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带来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不强。有些村干部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没有大力去开拓新思路,只会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政策,只会抱怨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明确的思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新形势只能束手无策。 4、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导致部分村干部敢管,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另一方面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经常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村土地和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可以对机动田、机动山进行统一开发,既可以对外承包、租赁,也可以本村自己组织经营,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于有丰富矿、滩等资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长远规划,开发利用,变资源为效益。 二是开展服务创收。村级组织可以根据本地的生产特点举办社会化的服务产业,如农产品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等,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既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又为集体经济创造收入。三是通过工业强村。一些地理位置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劳力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集体参股经营的形式,引进资金和技术,在环境保护允许的前提下兴办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强村。2、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做到村务、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按时公布,让广大村民都来进行监督,一切都在阳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3、配好村级领导班子,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总之,只有切实搞好集体经济,壮大了集体经济,才能使老百姓得实惠,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2023-09-10 00:00:163

陕西985大学有哪些

陕西有3所985院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为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肇始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2、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工大”,位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与教育部、陕西省共建,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中国农科城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3-09-10 00:00:181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5篇范文 作为大学生,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出来校园外,总会有需要进行面试自我介绍的时候。而如果想要博得面试官的亲睐,那么一场精彩的自我介绍至关重要。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1 主考官您好,我叫某某某,是一个性格开朗、自信,不轻易服输的人。生活中我喜欢与人交往,通过与各种朋友相处,学习到了很多自身缺乏的优点。在学习上我积极认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现在已经具有相关的办公室事务管理、文书拟写与处理公共关系策划与活动组织等能力。 在校期间我曾担任系团委、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并协助别的同学,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热情上进的性格和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的人生信条。 面对社会的种.种挑战,虽然我的经验和某些方面的技能水平不足,但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会越做越好,以不懈奋斗的意念,愈战愈强的精神和忠实肯干的作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2 我叫__,在贵台上看到贵单位招聘广告制作,我__年毕业于__大学,我对广告设计制作情有独钟。多年的业余时间除了系统的学习广告制作理论知识外,其他时间都安排在广告公司见习。通过见习让我了解到广告制作流程:市场调查——目标定位——广告定位——战略,战术确定——经费预算——执行时间安排——效果评估——战略战术调整等。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我深信凭着自己的实力与青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一定会得到贵单位的承认与肯定,如果觉得我符合要求,请回复。我殷切期望您的佳音!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3 我是__学院会计系__届专科毕业生,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与生活,我已经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了财税和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擅长财务报表编制与数据统计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熟悉成本及预算管理,税务筹划,财经法规以及微观与宏观经济分析等。 相信四年大学的磨练已将我锤打成为一名品德端正、意志坚强、思维机敏、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出色的大学生。如果我有幸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把我所有的青春和热情倾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取得应有的成绩,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4 我叫__,现年22岁,女。是__大学__院会计专业的一名__级应届毕业生,怀着对贵公司的尊重与向往,我真诚地写了这封自荐信,向您展示一个完整的我,希望贵公司能接纳使我成为其中的一名会计人员。 我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不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一方面,我刻苦攻读、认真务学。在校期间,我认真对待学习,专业课成绩平均分在80分以上,熟悉掌握了会计的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专业知识,学校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统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 三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充实了我的大脑,还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增长了我在操作方面的才能,这也是当好一名会计人才的条件,经过多次的会计模拟实习、实训,我对会计的做帐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另一方面,我熟悉涉外工作的常用礼仪,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参加校运会当拉拉队;参加班级团日活动等等,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在校的生活。 在课余时间里,我阅读各类书籍,从书中吸取养料来充实自己、更新观念,除了读书,强健的身体是进行工作的前堤,我会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晨跑、跳绳、跳健身操等。 会计对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愿意为贵公司的财务方面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愿为贵公司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面试自我介绍5 我叫__,是__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本科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怀着对贵公司强烈的渴望和满怀的激情,我十分希望成为贵公司的一份子!恳请贵公司给我这个机会!我也会向贵公司证明我的能力! _年多以来,在老师的教育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c++语言、汇编语言、单片机原理、电子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等有关理论,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些理论,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在校期间的试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我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除了对计算机热爱,在大学四年里我还不断的学习英语知识,我深切的感受到当今社会以及计算机行业,没有过硬的英语能力是不行的,并且将会成为我们事业前进的瓶颈。我在大_上学期就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_级考试。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以及校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通过各种渠道大致了解了贵公司的情况,知道贵公司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具有现代潮流的公司,具有很大的活力,而我也非常希望能加入这样的企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3-09-10 00:00:191

关于长大的日记500字5篇

关于长大的日记500字篇一   从镜子中,发现自己长高了许多,也发现自己比以前懂事、乖巧、不像以前那样淘气、顽皮。   我长大了,不会到妈妈的梳装台上,左涂又抹,把自己画成了‘"小花脸‘";不会折断妈妈心爱的口红,倒了满地的香水;也不会把爸妈的衣服弄得一团糟。现在,还帮妈妈整里房间。我 无意中发现,我开始能帮忙做家务了。我长大了,不会到处玩泥巴,弄得全身脏兮兮;不会到处吹泡泡, 搞得双手都是洗衣粉,还粘在食物上;更不会用铅笔、蜡笔把墙上画得乱七八糟得。现在,我保 持清洁,也保持墙上的清洁。我无意中发现,我已经懂事。   我长大了,不会像已前那样任性,不听父母的劝告,我行我素的,一点淑的气质也没有;更不会无缘无故地生气,使妈妈伤心。现在,爸爸吩咐的事我尽力去做,妈妈的教训,也不当耳旁风 。我无意中发现,我比从前乖巧。   我长大了,不会像以前不用功读书,每天要妈妈逼迫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读,写了两三个子,又在房间里‘"发呆‘或变一些小把戏,考试前还要妈妈帮着复习。现在,我会努力读书了。   我长大了,不断改变自己,从外在到内心,从四我到自己,不断求美、求新。我无意中发现,我已经长大了。 关于长大的日记500字篇二   长大的时候总是有坎坷。我从自己经历的几件事上可以看出长大不容易:   当我开始学车的时候,妈妈要在后面扶着我。因为我刚开始学,所以经常摔跤,害得妈妈手都擦破了,现在想起来都挺惭愧的。一天下来,妈妈比我出的汗还多。等到我学会的时候,我很高兴,妈妈更高兴。那时,我天天到楼下去骑车,那种感觉,和学的时候截然不同,感到格外轻松。通过这件事,我才知道有付出就有结果,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学洗碗的时候,总是要浪费些水,也总被爸爸斥责:“水放的太多了!”以前小,不知道什么是浪费,不知道中国有很多地方还严重缺水,不知道有的地方连喝水都要走几十里路、排长队,成了问题。现在知道了,于是我学会把洗过碗的水用来洗锅,这样,既省水又省洗洁精,一举两得。而且不但在洗碗时注意节约用水,平时我也主动节约起水来了。   对于解决问题,都需要方法,有了好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做这道数学题:(4+4——4)×4÷4,我本来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开它,现在只要划一划就行了。以前有很多问题科学家解不了的问题、猜想,有了微积分,也就迎刃而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等很多猜想,虽然现在不能解答,在以后有了新的方法后一定会解决的。要找到新方法就要人类不断去研究,不断去发现,从小要刻苦学习。   生活中也总有一些曲折,一些失败,但只要经历过这些失败,像数学中的排除法,把错误的去掉,就会成功。 关于长大的日记500字篇三   朋友可以分为许多种,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我的这位朋友在学习上经常帮助我,在课堂中为我耐心解读,在课间伴我快乐玩耍,是我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那就是我的敬爱的老师。   晚上,夜静悄悄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姑娘在空中游玩,她那柔和的金黄色的光芒,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一家家灯火已熄灭,人们进入了梦乡。可有一盏灯还亮着,那灯光和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原来那是老师在为学生们批改作业呢。老师额上的皱纹逐渐加深,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老师教会我们学习,让我们得到她拥有的一切知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句为了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听起来、读起来使人赞不绝口。   老师培养我们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从小教我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爱护环境等。   老师生病了,但仍坚持为我们上课;在我生病的时候,老师却找时间给我补课,怕我落下所学的知识,老师就这样关心着每一个同学。   在我成功的时候,老师鼓励我,让我再接再厉;在我失败的时候,亲切地安慰我,让我不灰心、不气馁、不放弃。   我相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老师,喜爱自己的老师。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们就像阳光雨露照耀着我们、滋润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   我希望长大也当一名老师,像我的老师那样教育自己的学生。 关于长大的日记500字篇四   时光如流水,一眨眼就已经过去12年,我已经长大了。在这成长的记忆中,我感受到了成长的自豪!   小时候,每当看到父母在忙碌时,我总也不忘“热情”一把,不过与其说是给父母帮忙,不如说是添乱,每次不是把水桶里的水给打翻,就是在父母辛辛苦苦擦好的地板上踩几个小脚印,使他们哭笑不得。而现在,我长大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惹是生非了,我常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因此长辈们常摸摸我的头,笑着对我说:“长大了就是不一样,真懂事。”我为我的成长感到无比的自豪。   上幼儿园时,每当看到邻居姐姐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放学时,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羡慕之情,当我问她能不能接借戴一会儿,并保证不弄丢,但她却一扭头,无论我怎么哀求都不答应。于是我便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戴上这红旗的一角。时间在渴望中流逝,我终于上了小学,戴上了梦寐以求的红领巾。现在,羡慕我带红领巾的变成了我的弟弟,每当他用手抓住我的红领巾角不放的时候,每当他哀求我的时候,我也像邻居姐姐那样怕他一不小心弄脏了,弄破了。因为长大,使我戴上了红领巾,我感到了成长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戴红领巾的自豪。   成长,带给了我自豪。但时间一去不复回,我要珍惜这成长的时刻。我要大声呼喊“长大真好!” 关于长大的日记500字篇五   望着窗外飘香的桂花,看着屋内同学们的喧哗,我的心里却极度的空虚。也许是因为考试带来的压力,也许是因为快要失散的伤心……我好想快快长大!   夏,瓜果累累,绿树如茵。它是个收获的季节。望着眼前那永远都做不完的卷子,我好想哭,也许是为了释放一下压力,也许是为了舒展一下心情。我,好想快快长大!   快要毕业,临近考试,父母临阵磨枪、快马加鞭!凑到一起就在那儿谈论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差;那套卷子好、那套卷子差……原来上学,我盼望回家;现在在家,我盼望上学!在学校,你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有可以快乐舒心的课间,有时时刻刻和你斗嘴的同桌……可在家,我只能拿着笔,对那些卷子发呆,去考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如今,家长个个心急火燎,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好累,好想快快长大!   做了家长,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没有做不完的试卷。你可以和孩子争斗因为你是他的长辈;你可以看电视,可以上电脑,只要是工作做完了,你就可以想玩什么玩什么,甚至唱一夜的KTV都没有人会说你。   做了家长,你可以在孩子不听话时进行教育;可以在他骄傲自满时提出警告;不用担心孩子的叛逆,因为你有资格教训他……   好想好想长大,去享受当家带来的“压力”!
2023-09-10 00:00:111

如何办理残疾证?

法律分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残疾人证的办理有以下步骤:1、申请:申请人需持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和3张证件照,向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办证申请;2、受理:县级残联接到办证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进行受理审查;3、评定:指定机构对申请人进行残疾评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第九条 核发残疾人证程序。 (一)申请:第一次申办残疾人证的申请人,需持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和3张两寸近期免冠白底彩照,向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办证申请,如实填写申请表、评定表。申请智力、精神类残疾人证和未成年人申请残疾人证须同时提供法定监护人的证明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网上办理申请。 (二)受理:县级残联接到办证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由受理人对申请人、法定监护人、照片、身份证、户口本进行确认,对于填写虚假信息者不予受理。 (三)评定:指定机构对于申办残疾人证的申请人进行残疾评定,按照残疾标准作出明确的残疾类别和等级评定结论,填写评定表并加盖公章。评定结论符合残疾标准的,应在申请人所在的村(社区)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五个工作日;申请人是未成年人的,原则上不予公示。 (四)审核、批准:县级残联对办证申请材料、受理程序、残疾评定结论和公示结果进行审核,并在十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 经审核符合规定的,予以批准,填写打印残疾人证相关信息,并在批准机关栏内加盖公章、在持证人像上加盖钢印,同时将残疾评定表等相关信息录入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 评定结论不符合残疾标准者,不予办理。
2023-09-10 00:00:101

意向书的特点不包括哪一项?

意向书是表示缔结协议的意向,并经另一方同意的文书。这种文书旨在表明一种意向,并不是正式的协议。所以它的签署方式比较随便,通常可有二种方式,第一种是单独签署式,只由出具意向书的一方签署,但文件一式两份,由合作的另一方在其副本上签章认可,交还对方,就算签署完成。第二种形式是联合签署式。虽然这只是一种意向的表达,但形式上仍然保持协议的形式,也就是在书面上出具合作双方的职衔及代表人姓名,由双方分别签署,各执一份为凭。特点:其一是协商性,其二是灵活性。意向书不像协议、合同那样,一经签约不能随意更改,意向书比较灵活,在协商过程中,当事人各方均可按各自的意图和目的提出意见,在正式签订协议、合同前亦可随时变更或补充,最终达成协议。其三是简略性。事实上,法律并没有对意向书的效力作出规定,通常的意向书内容中都含有导致其丧失约束力的条款。如在意向书中列有“本意向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的权利义务具体由正式的合同确定”等条款,意向书中这些条款通常都表明双方不希望受到有关内容的约束。因此,通常来说,意向书不具有和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意向书也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如果意向书已经具备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买卖双方约定了买卖价格、买卖标的物、交付时间、交付方式、违约条款等,而且当事人没有明确排除其约束力,且一方已经开始履行了该意向书所载明的部分义务,对方也接受了,虽然此时没有订立合同,通常应认为该意向书具备了法律约束力,也可以视为一份“合同”了。
2023-09-10 00:00:074

营养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

⑴ 营养与保健专业学什么 营养来与保健专业的主要自课程:中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中药学、方剂学、病理学、药理学、基础营养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烹饪学基础、临床营养学、中医药膳学、卫生法规与监督等。 就业方向:1、从事企业、学校和幼儿园做专职健康管理师,或自行创立营养咨询中心;2、从事酒店、宾馆、饭店、快餐、专业运动队营养配餐设计与管理工作;3、从事护理、营养保健工作;或营养食品的研发及销售工作;4、从事食品、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教育及培训工作;5、为美容院、健身房,高收入家庭,慢病患者等提供个性化营养咨询服务。 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近年来,营养学知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医学之中,营养疗法也迅速在我国普及。本文围绕营养学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在条件,从分析临床营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入手,探讨其生存价值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⑵ 营养学与健康课程 //hi./马意梅 这个空间里有些有用的版资料!权 ⑶ 健康营养学主要讲哪些内容 很多 健康四要素: 积极乐观的心态 充足的睡眠 均衡的营养 适量的运动 ⑷ 营养医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医学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学。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较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上讲二者都不是完整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总之,目前以中西医学为主的世界各种医学科学都存在不完整性的瑕疵,即都是以不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故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成为阻碍医学科学前进的羁绊。的确,要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显然已完全超出了中西医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融合而形成营养医学。该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管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中西医学理论,并将现有中西医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 中医和西医是可以结合的,而它们的结合点就是营养医学。西医发展到今天已经偏离了它所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向,临床上各种所谓新特效药层出不穷,但能治愈的病却不多。病真的这么难治吗?不是,是因为没有遵循正确的方向。如果按照正确的方向去治疗,我们身上所有的疾病几乎都能治愈,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这样的被人们认为的“不治之症”。而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营养医学。 西医要想走正确的方向,就要回到营养医学的轨道上,中医要想大发展,也要走营养医学的路,这样,中西医才能结合,而它们的结合点就是营养医学。 第二节营养医学 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水准提升,许多文明病也应运而生。新世纪以来,各种慢性病肆虐全球,愈演愈烈,甚至超过“突飞猛进”的医学所能追赶的程度,不仅患者受苦,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根本问题在于细胞营养与代谢 美国参议院首先重视这个现象,于一九七五年成立了一个“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 *** 美国人类生物科学各种领域的精英共同彻底的调查、探讨,题目为:“营养与人类所必要的物质”。经过二年研究调查,该委员会发表长达五千页以上的报告书,震撼了全美国及国际医学、营养学界。报告书写道:“……现代慢性病其实就是(细胞)代谢异常(损伤)的疾病,是起因于营养的代谢失衡。对于此种失衡,不能用应付细菌的方法治疗,因为它是身体本身质变引起的疾病”。 从前的营养问题主要是热量不足,现在的疾病问题则完全在于营养不均或不良。从前的医学完全忽视了膳食与疾病的关连,此种对根本问题的忽视,可说是只有一只眼睛的医学。例如在美国医学院,只有4%把营养课程当做必修科目;高达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五十的医院,供应住院病人的饮食在营养学上是错误的,因此疾病没有治好或延迟治愈的例子很多。因为20世纪特有的、偏颇的思考路线支配了医学界,此种“击退细菌、滥用抗生素”的医学观念,只会产生出不具有营养知识的医师和面临“超级细菌”的威胁;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g左右(美国仅13g)。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遗憾的是,医学界不仅没有发觉到其片面性,还以为那就是非常进步的近代医学,以致往往只掌握了疾病的一面而不是全面。美国“分子矫正医学会”会长雷沙医学博士说:“从前的医学只是以医药勉强抑制疾病,是一种欺瞒世人的手段;实际上,只要人体细胞拥有良好的生态及正常、均衡的营养,基本上是不会患疾病的”。未来显然要考虑到“细胞”的“营养”及“代谢”问题,这才是人类的最新医学——营养医学。 营养医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问,整合了中医学、西医学及临床营养学,研究营养素与疾病预防、治疗的关系。营养医学是现代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中医学中的养生学等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产生的一个交叉学术领域的综合学科。它不但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医疗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在这一领域药物和营养得到高度的辩证的统一,营养医学是现在乃至将来疾病治疗的非常重要的一门新兴学科。必将会迎来医学界一场革命。 营养医学强调的是整体医学、预防医学,是釜底抽薪清除病因的(治本)医学和养生学。对于很多疑难病、慢性病,甚至西医普遍认为的不治之症,具有良好的对策和效果。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患者达数万人之多,并涉及多种西医认定的不治之症,显示出非凡的疗效,证实了这一新理论的正确性。 营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但可以同时理解中医和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为深入理解传统中医学奥妙开辟了新思路,对大部分过去用现代医学无法解释或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许多病症,通过营养医学的新理论、新发现的启示下,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释,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对目前医学所遇到的困境预示了新出路,更为人类未来健康、防病治病带来新希望。 营养医学的理论认为:疾病的本质是人体细胞受损伤的过程,治疗的过程实际上是受损伤细胞修复的过程。所以,均衡营养一个细胞,预防一个疾病;缺乏一种营养素,产生一种疾病。营养素的运动和更新,是恢复人体细胞功能的根本方法。因为它们的运动,撞击了周围的细胞,从而补充细胞营养、激活、改善细胞的活力。故要使细胞功能恢复,必须及时补充均衡的营养来激活细胞,改善细胞生存的内外环境,改变其周围营养的浓度与压力。人体内营养的运动规律,是压力高的向压力低的方向运动,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方向疏散。营养运行特点:是细胞外的营养向上行,细胞内的实体物质向下行。在升降的运行中,细胞与营养的撞击,是细胞运动的动力之一。 人体内空间是细胞运动、营养素调节的场地,只有这些空间纯净,营养素流通顺畅,人体才能回归自然,恢复和保持健康。细胞的运动与细胞的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细胞周围空间营养的压力与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细胞的开合与辐射。周围空间营养浓度越高,压力越大,其细胞内的物质越积聚,即形成传统中医所谓的气血淤滞,它是造成细胞功能失调的主要因素。脏腑疾病的起因是物质、营养不能疏散,从而形成淤滞所致,即气血不通而形成疾病。 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说明营养和药物有异曲同工之处。合理均衡的营养可以提高人体预防疾病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在医学模式发生变化的今天,营养的治疗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科学、合理、及时、均衡的营养治疗,是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临床医治水平、恢复机体组织细胞功能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⑸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讲的是什么 老祖宗曾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食物好比是皮,营养则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通过学习了营养食品与健康这门课程,我知道了有关许多饮食与健康这方面的知识,要获得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荤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荤。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和水,叫做七大营养要素。这些营养成分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所以缺少了其中一样营养成分都是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的。 “民以食为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何能够能好,睡好,完好呢?如何能够完成梦想、学业以及拥有一个好的工作呢?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饮食方面的,所以,在摄取食物中摄取营养的时候,要全方面的摄取。不要因为是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而去挑食,这样的摄取情况是非常不害臊的行为习惯的。 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基本的生物学法则决定了食品工业是“天下第一产业”,也是人类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饮食方式的要求也是花样百出的,所以,一些餐饮业和食品制造业为了附和消费者以及谋取暴力,把花果蔬菜的成分都破坏掉了,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消费者没有摄取到相应的营养成分,而且更有害身体健康。就像现在出现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化学火锅底料,从瘦肉精火腿肠到染色馒头,从硫黄生姜到福尔马林血旺……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无良商家已毫无道德底线可言,他们要钱又要别人的命,问题食品严重威胁着百姓的健康。所以,不要一味的追求好吃,再好吃也比不过营养与健康呀,这说明大家营养与饮食意识不高,知识不够,没有营养和健康的东西,得于慢性自杀呀。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营养。我们每个人的样子可以说是“吃”出来的。是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民和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就跟得上了?不一定,这里在在一个均衡营养与健康饮食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营养,因为营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关系整个民族的问题。 营养问题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表现,那么怎样利用食品,保持自己的健康,靠的就是自己的基本营养知识。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搭配不好的食物。 愿每个人都重视营养,合理搭配膳食,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⑹ 营养与健康课程归纳 一、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食品营养学基本知识的介绍,以及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分析,重在提高学生营养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生活中具有初步的营养学知识,以适应社会对每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有 绪论 1、营养学基础 2、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3、平衡膳食和营养状况评价。 4、营养与疾病 三、课程教材 教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编吴坤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烹饪营养学》,冯磊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陈炳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公卫医师应试习题集》专家编写组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食品与卫生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食品营养学》,王光慈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食品与营养学》,金龙飞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营养学》,周先楷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应用营养学与食品卫生管理》,李世 *** 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⑺ 对《营养与健康》课程的认识 听一听,仅作参考。因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任何个体而言,又是千差万别。同样一份健康食谱,对甲来说正好对症,对乙来说可能就会出现偏差。人体的生理指标也是千差万别,比如正常人的心率在60~80之间,但有人心率只有40多,大夫一看认为肯定是奄奄一息了,实际情况是这人生龙活虎。人生活的环境、饮食习惯不同,对营养物质和食品的需求会有差异。高原地区吃牛羊肉的,喜欢喝砖茶,在那地方砖茶的确是好东西。但同一个人,在高原地区喝这种茶和舒服,但回到平原地区,胃却难以适应。 ⑻ 营养与健康课程有什么作用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2023-09-10 00:00:061

关于行政法的核心论文

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作者:罗豪才行政法的核心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一、传统行政法学以行政权为核心够建理论体系传统的行政法学都是以行政权为核心来构建理论体系。战前的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日以及旧中国等,他们的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就是行政权。这集中表现在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架构上结构方面。传统行政法学的结构主要由有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存在差别,运行机能也不尽相同,不是同等概念,但都与行政权有关,都是作为行政权的载体存在的。二是行政作用法或行政行为法,都是有关行政权运作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的法律。三是行政救济法。行政机关要为其权力的行使承担责任,给受损害的公民提供赔偿。总的说来,在历史上大陆行政法系国家强调以行政法为工具来保障行政权有效地行使,强调行政效率、公共利益等。英美传统行政法理论体系,主要也是三个部分,即由委任立法、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三部分内容构成。这三个部分内容体现的中心原则,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委任立法是通过立法权对行政权进行制约,行政程序是事中控制行政权,司法审查是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制约。可以看出,这种理论体系还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来构建,强调控权,不重视相对方应有的地位位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行政法学界也有过关于行政法性质、功能的争论,提出了控权、保权以及既要控权又要保权的三种理论观点。由于当时行政法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又急于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便大量地从日本和我国台湾教材中“移植”其概念、原则甚至理论框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为制定行政诉讼法作理论准备,我国行政法学阶曾围绕行政法与行政权的关系、行政法的性质和功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展开一场关于行政法要“控权”、“保权”还是“既要保权又要控权”的争论。我国19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这场学术争论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争论并不深入的立法宗旨,与这一阶段理论争论有密切的关联。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与实施,我国行政法学界对实践的发展作了比较深入的总结。人们逐步认识到,虽然以行政权为核心构建行政诉讼制度,、强调维护和监督行政权,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整个行政法制、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来看,其视角比较狭窄,思路比较短浅,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比较突出,认识到以行政权为核心来构建理论体系具有很多缺陷很多,难以揭示行政法内在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预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二战后,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其行政法理论也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理论,也在不断探讨2。这些都促使我们重新考虑行政法的核心问题。二、以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为核心重构行政法的理论体系当前,理论界已就行政法的核心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我们认为,应以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为核心来重构行政法的理论体系。以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关系作为行政法的核心,应该说在当前的理论界争议并不大,共识程度比较高。行政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只有同相关的概念结成一定关系,才有其实质意义。在行政法上,行政权与公民权是一对相互关联的范畴。行政法学归根到底也是权利义务之学。但是即便承认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是行政法的核心,也不等于只有一种理论模式。对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相互关系的认知和定位的不同,以及价值取向、目标的差别,会形成不同的理论模式。第一种理论认为行政主体和公民的关系是一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把公民置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主张二者法律地位不平等,强调维护行政特权。以这样的原则来构建的行政法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第二种理论强调控制行政权、保护公民权利,主张通过立法、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来控制行政权,认为只有行政权受到严格控制,公民权利才有保障。其最大特点是突出监督行政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控权理论”。第一种理论曾主要流行于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苏联等,第二种理论主要流行于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应该说,近几十年来德、日以及普通法系国家的行政法学已有长足的进步,无论在体系、方法、原则、规范,还是行政法的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借鉴,但也应当看到,他们的行政法理论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第三种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我们认为,行政法关系的各方主体都是能动的,扩张的,又有两重性。双方既对立又合作,是行政法制发展的根本原因。行政法对双方主体既要加以制约,又要加以激励。当然在中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我们应该重点强调制约行政权。行政主体应维护和增进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相对方要理解和支持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特别要通过互动的参与机制,形成和谐、合作的行政关系格局。我们的理论框架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因此,以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为核心来构建行政法理论体系,至少有三种模式。这些模式在价值取向、目标、规范体系、制度体系的设定,以及行政法治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别3。三、行政法平衡理论的创见与价值在行政法学的研究中,是否还存在别的研究视角?是否还有别的研究范式,或者别的理论模式?回答是肯定的。行政法现象纷繁复杂,并在发展之中,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行政法的研究方案也呈现多样化,理论模式决不会是单一的。何种理论模式更具合理性,有待时间的考验。但是,我们认为,行政法的平衡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模式,主要有自己的有如下独特的创见和价值特点:(一)平衡理论为建立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良性互动构筑重要平台提供理论支持。要构筑行政主体与相对方行政领域十分广泛,具体关系多种多样,非常复杂。但随着现代行政的发展,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强制性行政行为的范围将日益缩小,而以协商、引导等方式实施的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为将大量增加。激励性规则的引进,将极大地改善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平衡理论认为,要构筑行政主体与相对方良性互动的平台,必须保证行政法关系主体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从我国宪法上看,这个问题早已明确。但仍有不少人认为,“行政法是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公法”,“主体地位不平等是行政法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主体地位平等是现代行政法治的重要标志,就我国当前转型的社会形态而言,首先要逐步提升相对方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独立的主体;其次,要调整行政主体的职能,改革行政权力的运作方式;第三,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其公共治理能力;第四,要尽量发挥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作用,保证行政机关和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处于动态平衡平等。(二)平衡理论为调整行政法权利(权力)结构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在行政法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行政主体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作为最优化的平衡状态是相对的,不平衡状态则是绝对的。平衡理论不仅在行政法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有所创新,同时非常注重对行政法制度的研究。主张构建调整权利结构的机制,明确评价权利结构平衡与失衡状态的标准,并通过相应的手段对影响权利结构平衡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整,以维护和实现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理论认为,有效的机制是发展和维持一种良好行政法制度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调整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结构,一个完美的制度设计是无法在运作中发挥现实作用。因此,行政法学不但要对制度本身进行研究,还要研究相应的机制,通过机制的有效运作,实现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在行政法机制的构建上,应当特别注重对激励机制的研究。建立激励机制是现代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现代行政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而这些机制的构建与权力的配置、行政程序的设置以及司法审查的范围和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平衡理论揭示了行政法特有的不对等关系。平衡理论首次揭示行政法关系的本质特征,认为行政法关系中的每一个具体关系都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在实体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形成行政机关为优势主体、相对方为弱势主体的不对等关系;在程序法律关系和司法审查关系中,则形成另一种反向的不对等关系。4不对等关系是行政法关系不同于私法领域的其他法律关系的最重要特征。在行政法关系中,一定的不对等关系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所有的不对等关系都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也不等于不同性质的不对等关系必然形成平衡的行政法关系。平衡理论对行政法中不对等关系的揭示,有助于行政法在权利义务配置的合理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我们在研究特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不对等关系的形成过程的同时,要研究正向不对等关系的必要性、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非强制行政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不等关系的特征和行政程序、司法审查中的反向不对等关系等等相关问题。另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对等程度的区别,具体法律关系的不对等与行政法关系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制度构建之间关系。把不对等关系问题的研究与行政管理、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的具体制度安排相结合,改善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结构。(四)平衡理论揭示了行政程序的性质。行政程序制度的建构对于建立和维持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对行政程序性质的研究和探索至关重要。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程序规范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既可以是权利性规范也可以是义务性规范。不同的学派持不同的主张,集中体现了不同的程序性价值取向。这种观念阻碍了行政程序理论的发展和行政程序制度的建设。平平衡理论第一次把行政程序界定为行政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形式,并根据双方的情势,认为把行政程序法应重点制约行政主体的行为,应为其设定更多的规范界定为义务性规范。,但不同的行政行为其适用的程序的性质应有所不同,行政相对方亦应遵守必要的义务性规范。是对行政程序理论的重要变革。平衡理论认为,义务性的行政程序规范,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义务性规范,行政程序其制度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行政行为对相对方权利的影响程度。但行政程序不应是越复杂越好,越严格越好,而是要根据行政行为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安排。对于严重影响相对方权利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等,应当设置严格的行政程序,以规范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对于不会严重影响或者不会直接影响相对方权利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合同行为、行政建议行为等,应当设置相对宽松的行政程序,要给行政机关积极行政、充分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留有余地。(五)平衡理论有利于行政法方法的创新和引进。促使行政主体和相对方进行良性互动、进而调整权利结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平衡理论主张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实现权利义务的均衡化。这有利于方法论的创新和引进。除了传统的历史、比较、逻辑等方法外,平衡理论更多地运用博奕和利益衡量的方法研究行政法的制度、机制和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讲,行政立法是一个通过博奕的方法使行政主体和相对各方达成共识或达成一定的共识,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上升为法律和政策的过程;行政管理是行政机关和相对方在既有的规则(法律规范和行政政策)的框架内的博奕过程。平衡理论为引进博奕方法研究行政法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可能,而博奕方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行政机关和相向对方的动态矛盾,为制度的设计和机制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博奕方法的引进,有利于促进作为博奕规则的法律规范和行政政策公平、公开,并有利于优质的行政对策的产生和行政管理质量的提高,对于揭示行政法的价值取向也有重要意义。由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在司法审查案件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利益平衡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司法方法。平衡范畴不仅体现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状态,同时也体现一种方法。在司法过程中,利益衡量是法官审视行政法主体之间博弈是否符合原则和规则的重要方法,同时,利益衡量也是在司法解释和司法裁判的过程中促使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正在司法审查的各个领域受到重视并得到不断运用。(六)平衡理论揭示了行政法的功能。关于行政法的功能问题,理论界历来争议很大。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从平面思维转换到立体思维,可以认识到行政法应当为行政主体和相对方良性互动的构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首先,行政法为行政机关和相对方提供一定的程序和机制,使各方有可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5这种利益主张表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一个政治过程,但更多的应当体现为一个行政过程,这就要求行政程序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其次,行政法还应当为行政机关和相对方合理的利益主张的实现提供渠道和保障。其三就是这是一个权利补救的问题,即当相对方的合理利益主张无法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获得实现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候,提供应当有一个后续的制度和机制作为权利补救的保证。此外第三,行政法不但应当具有为行政法主体利益主张得到代表并得以实现的功能,还应当具有保护行政法主体利益以外的权利的主张和实现协调发展的功能。行政法的功能不应当简单的界定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保护公民权利,我们需要通过对行政过程的研究,揭示现代行政法的最高真正功能,并为行政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尽管平衡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政法基础理论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今后,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行政相对方行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平衡理论是一种开放式的理论,自身也正在不断的完善。理论模式的变化,会引起行政法概念、原则、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也会引起行政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整体把握。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例如:注意行政法权利(力)结构的研究,主张现阶段要强调提升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合理定位行政职能,调整行政权力,综合利用相关因素,逐步实现权利(力)结构动态平衡、实现利益均衡、实现行政法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主张整合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调整规范体系,形成统一、有机、协调的行政法律制度;强调制约与激励并重、实体与程序并重的行政法机制;主张行政程序重点制约“硬性行政行为”,对“软性行政行为”,则重绩效,只要求其符合一般程序原则;主张保障行政相对方权利的行使,促进其与行政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一种合而不同、和谐的行政法制环境;注意研究行政法制方法,提倡在某些决策过程中,通过各方反复博弈,形成广泛共识,并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坚持行政法治原则支配整个行政过程,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行政法权利(力)结构的均衡化;等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行政法平衡理论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并已历时十余年。本书作者是参与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一员,为行政法平衡理论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书以两个对立的理论模式为切入点,对行政法的基础理论作了系统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对行政与法律的基本理论作了深入的阐释,对中国的行政法理论状态提出不少建设性批评观点,反映了一部分平衡理论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创见。本书作者作为一名法官,对基础理论的实践运用价值问题有较为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本书对于推动司法改革,完善司法机制,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释: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会理事长。2 可参见:(英)CarolHarlow, RichardRawlings,在《Law andAdministration》(《法律与行政》)一书中关于行政法的“红灯理论”和“绿灯理论”的论述;[日]和田英夫在《现代行政法》一书中关于“对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行政法体系一直在传统的行政法中占主导地位,现在人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和批评,不断主张建立新的方法”(第12页)的论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3 关于行政法的三种理论模式,即“管理理论”、“控权理论”和平衡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我曾在一些论著中论及,也有其他同志的相关论著可以参考。可参见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 参见罗豪才、袁曙宏:《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石》,《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和“平衡理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5 美国学者理查德·B·斯图尔特认为,“历史上,行政法的根本前提始终是限制政府权利以保护私人自治权”,然而,由于积极行政的出现,公民的参与,“私人行为和政府活动截然两分的领域已经融合在一起”。这个设想就不再是一个适当的模式了,外部对政府控制的原则已“无济于事了”。他更认为,“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是,行政法的功能不再是保障私人自主权,而是代之以提供一个政治过程,从而确保在行政程序中广大受影响的利益得到公平的代表”。见(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著,沈岿译:《美国行政法的重构》,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6-197页。
2023-09-10 0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