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鲁迅《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2023-09-16 04:37:37
共2条回复
马老四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

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拿来主义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

里论外几

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相关推荐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什么?

拿来主义,现在社会当中有很多的这样还是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0:445

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拿过来,我们学习。送去主义:把我国文化的精华送到外国去,影响他们。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们应该秉承“送去主义”,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因为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虽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仍然有许多精华没有拿走,需要我们送出去。在当代中国,孔子学院积极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成功搭建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无疑已成为诠释“送去主义”的最典型范例。扩展资料:《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既要“有静气”还要“接地气”
2023-09-05 16:21:151

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

出自鲁迅的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拿来主义》。含义: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自己的东西不会出现礼尚往来的问题。“拿来主义”的本质就是揭露反动派的无耻行径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分析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同时,鲁迅先生还明确的提出,在对待外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就是要批判性的继承。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1:291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2023-09-05 16:21:421

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

拿来主义的含义: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指拿自己想要的,是有选择性的拿。《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和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对现在的启示1、要学习敌人的长处;2、青皮无赖的韧性也要学;3、学习广东商家和日本人的“认真”。
2023-09-05 16:21:571

拿来主义的意思是什么?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借鉴别人成功的案例就是拿来主义。不能抄袭,不能侵权。要多看、多听、多了解、多学习、多积累。这篇文章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扩展资料:鲁迅写杂文,总是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尖锐地提出问题。本文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用了不少篇幅说“送去主义”,历陈它的弊害,然后急转直下,亮出自己的观点。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 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直到毫不含糊地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道理丝丝入扣,论证层层深入,问题的本质也就毕露于读者面前。鲁迅杂文的论辩性和战斗性,给人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关键就在这里。
2023-09-05 16:22:121

拿来主义什么啥意思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拿来主义”的含义. 鲁迅的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拿来主义,符合现在的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2023-09-05 16:22:261

鲁迅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鲁迅在西元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因此,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主义”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立场,与他自己过去的主张已经不完全一样.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主义”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现在的“拿来主义”更主要的是要从西方“拿来”,而不是鲁迅所说的要从传统“拿来”.现在的“拿来主义”某些时候甚至等同于鲁迅批评的“送来主义”.当年西方送来的是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如今,有些还在继续送来,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着脸皮强行送来了,有些换了新东西,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现在很多人打着鲁迅的旗号高喊“拿来主义”,其实就是鲁迅批评的“全盘西化”,对“送来主义”照单全收.与此同时,现在的“拿来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抛弃,统统视为垃圾.事实上,这正是鲁迅反对的,这样使用“拿来主义”,鲁迅如果有知,恐怕不会同意.  鲁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态度,也适用于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但是,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在对西方文化采取“拿来主义”态度时,有点新的认识.鲁迅说,对待传统文化有的要继承,有的要吸收,有的要改进,有的要抛弃.其实,对待西方文化,这些原则同样有效.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才能判断西方文化的本质,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是需要“拿来”的.还有一些东西是不该“拿来”的,还有一些是需要“拿来”后加以改进的.当然,“拿来主义”在这里多少也有点天真或不准确,因为,我们希望的“拿来主义”与西方希望的“送来主义”并不合拍.西方想送来的东西,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要付钱的,甚至是强行摊派的.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我们某些人则以为那是“拿来主义”成功的证明.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所以说,我们对于西方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拿来主义”,常常会被西方视为“偷盗”,我们因此也发现,“拿来主义”有时就是“买来主义”,“拿来主义”也因此经常成为内外勾结的幌子,这可能是某些人偷换鲁迅“拿来主义”概念的动机.  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想拿来,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讨论一下,拿来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现代?而且,对于传统的“拿来”,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买来主义”,也没有“送来主义”.但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发现,某些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好东西,我们非常渴望“拿来”,甚至愿意花大钱,彻底兑现“买来主义”,西方还不愿意,比方说高科技,这似乎可以称为“拒绝主义”.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除了要有头脑、有眼光,挑选着“拿来”外,还不能太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只要想“拿来”,别人就愿意给;以为我们想买来,别人就愿意卖.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我们渴望“拿来”,却遭到拒绝,根本“拿不来”、“买不来”;而很多我们不想要、不需要的东西,西方正源源不断地“送来”.  当我们接受了对待西方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拿来主义”这种态度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该拿什么?不该拿什么?为什么拿不来?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说是要有头脑、有眼光,然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头脑?有什么样的眼光?当我们的头脑和眼光都是西方教出来的,都是被西方洗过脑的,都是和西方一模一样的想法,一模一样的眼光,我们的“拿来”岂不就等于西方的“送来”或西方希望的“买来”?因此,如果说我们判断传统文化如何“拿来”,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参照,那么,对待西方文化如何“拿来”、“买来”,也需要用传统文化做参照,同时还需要用中国现实做参照.这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
2023-09-05 16:22:331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下面我整理了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以供大家参考。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2023-09-05 16:22:411

拿来主义的含义?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含义: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精粕,独立自主地选择。为了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这一问题,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作者用“大宅子”来比喻外国文化。请结合课文的内容以及下列各词的本义,说一说它们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1)鱼翅: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2)鸦片:鸦片比喻外国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需区别对待,并加以批判吸收的部分。(3)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原则上应予以毁弃(4)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原则上应予以毁弃。扩展资料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023-09-05 16:23:011

拿来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论点:   学外国的精华,弃其糟粕。   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则上加以毁灭。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023-09-05 16:23:221

拿来主义什么意思?拿来主义怎么读?

拿来主义什么意思?拿来主义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ná lái zhǔ yì,简 拼:nlzy 成语解释:谓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丁玲 《浅谈“土”与“洋”》:“像 鲁迅 先生曾说的,对外国好的,于我们有用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3:291

《拿来主义》主旨是什么?

《拿来主义》主旨:这篇课文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为和对待我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中心论点。论证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安排巧妙,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中运用不少贴切到位的比喻来论证作者想要阐述的中心观点。《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结构安排技巧。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文本分析已经对文章内容具备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学生能比较容易领会写文章的结构技巧。扩展资料文章以小见大,用细致贴切的比喻来阐明“拿来主义”的科学观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透过文字表面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中国已经位于全球发展的中心圈,面对多元化文化的发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023-09-05 16:23:371

什么是拿来主义

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2023-09-05 16:23:511

《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笔下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是什么?

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闭关”,作者就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上。指出即使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一味如此送过去,中国的物产被送完了,后代子孙只能作乞丐
2023-09-05 16:24:164

拿来主义原文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3、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5、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6、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7、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8、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023-09-05 16:24:301

“拿来主义”具体有什么含义?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拿来主义》是鲁迅在30年代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旨在批判当时文化战线喧嚣一时的“复古主义”“卖国主义”以及左翼队伍中的混乱思想,而提倡“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其思想寓意深邃,至今仍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如在分析理解原文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改革开放政策,适当予以点拨,则能使文章的蕴蓄更深一层。 一、“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无论是腐败的清政府还是“开明”的中华民国,实行的都是“送去主义”,连在中国大陆上打败中国军队,中国都要“送去”银元和土地,香港就是这样被“送去”的。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维护民族尊严,才使被分割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拿来”必须有用。“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要有选择地“拿”。我们确实需要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绝不能抱着“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这就要求去“拿”的人具有识别真伪好坏的能力,能把“拿来”的高科技、先进经验学到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高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青少年一代就承担着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三、“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而“拿来主义”的思想蕴含与当前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恰切地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形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023-09-05 16:24:491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分别指在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上我们所应持有的态度与所应采取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从“五四运动”以来,学界一直在如何对待和协调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从胡适先生的“全盘西化”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再到当今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送去主义”,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中国学者们在对中西文化做出反思和比较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真知灼见。“拿来主义”一词曾被鲁迅用来指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该词出自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在该文中,鲁迅写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后来“拿来主义”被引申为在对待西方文化上,我们所应采取和持有的一种态度和做法,即“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把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好的文化资源按照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统统拿进来,作为养料,建设我们的现代新文化。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还提到了“送去”的问题,意在反对当时学界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在他看来,“我们也谈送去,但是过去我们的送去常是将古董和自然资源作为礼物送去,所谓发扬国光,不过是叩头贺喜罢了,与文化交流无关”。真正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把自己的优秀文化宣扬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自身的文化得到更新。
2023-09-05 16:24:571

《拿来主义》鲁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在什么背景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2023-09-05 16:25:064

《拿来主义》一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拿来主义中全部的论证方法有: 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作者在第八段的开头,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接着,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而这“烟枪和烟灯”与“一群姨太太”,显然都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023-09-05 16:25:141

“拿来主义”或拿去主义的事例?中国的!!!!

拿来主义的例子:1、中国购买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对其进行改装,成为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改革开放,中国从西方拿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靠着自己的判断力和他们的技术经验取得了长足进步。拿去主义的事例:1、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2、周立波创海派清口。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从别人那里学习好的方面用来充实自己等,都属于拿来主义。“拿去”主义需要的是技术,是适宜的环境和培养的人才。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关键点只有三个字:创造力。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这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扩展资料:“拿来主义”是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2023-09-05 16:25:211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023-09-05 16:25:391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1、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2、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3、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4、《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2023-09-05 16:25:561

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了“拿来主义”?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扩展资料: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家领土,对内实行*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6:031

如何理解鲁迅说的“拿来主义”?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卖国主义了。“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枪、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卖国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扩展资料鲁迅《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精华作品赏——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6:201

作者为什么主张拿来主义

 拿来”意识的开放建构  鲁迅作为思想文化战线的“散兵”,其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其贡献也是方方面面的。本章着重研究鲁迅晚年思想中一个鲜明的亮点,即他在1934年6月提出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这是鲁迅在中外文化交流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从20世纪初期在东京弘文书院翻译雨果的《哀尘》开始,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了整整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以后,鲁迅终于在晚年写下了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精辟地阐明了拿来主义观点,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作了一个响亮而明确的总结,从而形成了鲁迅所特有的、具有明显超前意识的开放建构,至今都为后人所折服。  拿来主义是大家熟知的。然而人们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却还有很多分歧的意见,更谈不上对它的认识已经终结。本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要经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像鲁迅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其作品和思想都有异乎寻常的深度和丰富性,对他们的作品和思想的研究,像剥蚕茧似地一层一层剥下去,最后往往还得承认我们只是接近而不是把握了他的思想核心,任何一种新的见解的提出或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不是研究工作的终止,而只会激起研究者们新的强烈的兴趣。对拿来主义的研究也是这样。直到目前,还有一些研究者怀疑拿来主义的确定性和完整性,害怕“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会产生不良后果。还有的同志只注意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理论上毛泽东和鲁迅的见解一致之处,忽略了他们理论上的差异,甚至把鲁迅1934年提出的关于大宅子的比喻,仅仅当作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论述的一种诠解,而不注意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独创性,这样的理解显然显得狭隘了一些。鲁迅拿来主义的精辟之处在哪里?他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的独创之处是什么?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和世界接轨”成为当代的一个响亮口号的时候,对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作一番重新的思考,对曾经感受的一切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返观,就很有必要了。下面就拿来主义的前提、对立面和目的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鲁迅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研读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为他的鞭辟入里、深沉蕴籍的分析方法,老辣峭拔、幽默隽永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时,不得不承认,能给我们留下最难以忘怀印象的是下面的一段话: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鲁迅的话是那样明快犀利: 拿来的前提“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这里,并没有什么需要掩饰、调和的地方。于是,就有一些好心人为此而忧心忡忡了:“离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管中国今天的国情,随便地乱拿来,能行吗?”在这些同志看来,鲁迅的话已不怎么确切、不怎么完整了,非要在这“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面加一些限制、规定一个框框不可了。  其实,要肯定拿来主义的意义,要正确估计它的独特价值,关键之处大约正在这“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对待外来文化,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帝国主义,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毛泽东强调的是“批判继承”,将批判放在第一位,经批判以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而鲁迅主张的是“拿来主义”,先占有,然后再挑选,这两者的着眼点显然是有区别的,这正显示了两位伟大人物的不同风彩。将他们比较孰高孰低并无多大意义,但否定他们对外来文化选择上的理论差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其实,鲁迅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偶然的,早在1925年的《看镜有感》中,对此就讲得很明确,他对我国汉唐时候国力的雄大极为赞赏:“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鲁迅在此还用了一个类似“大宅子”的比喻:“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只要是食物,我们就可以吃;只要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无需思索,绝不介怀,这是鲁迅拿来主义观点的重要前提。鲁迅的这一独创性思想,很值得引起后人的重视。将鲁迅的中外文化思想说成是“全盘西化”,显然是误解和歪曲;但如果回避或忽视了鲁迅“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主张,我们所面对的恐怕也不是真正的鲁迅。  为什么凡是外来文化都是可以拿来的呢?这首先是因为凡属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社会物质生产是有历史连续性的,而作为同一定社会物质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文化,也总是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的。任何文化,即使是帝国主义的文化,归根结底都包含着人类文化的积淀,都蕴蓄着人类文明的因子。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新时代中建立的新文化,就必定是吸取了人类以往一切文化的结晶。正因为如此,鲁迅认为,即使是敌人,也是可以学习的。就说日本吧,在30年代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然而鲁迅在文章中曾多次赞赏日本文化,指出日本的国民性确实很好,“日本能有今日,因为旧物很少,执著也就不深,时势一移,蜕变极易,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合于生存。”接着,又将日本和中国进行对比:“不像幸存的古国,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中国倘不彻底地改革,运命总还是日本长久。这是我所相信的”。本书引论中提到的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的演讲中的一段话,初看起来,似乎是有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之嫌,但实际上鲁迅在这里并不是对日本军人杀中国人这一具体事情的评价,而是在此表达了鲁迅一贯的日本观,同上引的有关日本的论述的观点是一致的。从早年留学日本起,鲁迅就对日本人“做事认真”的国民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主动查阅自己的听课笔记、订正学生绘图中的不确切之处的认真态度,倍加赞扬;晚年他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谈话更清楚地阐明了这一点:“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于是我又想到日本的八千万人民。日本人的长处,是不拘何事,对付一件事,真是照字面直解的‘拼命"来干的那一种认真的态度。”接着,鲁迅提出了向日本学习的命题:“那认真是应该承认的。我把两国的人民比较了一下。中国把日本全部排斥都行,可是只有那认真却断乎排斥不得。无论有什么事,那一点是非学习不可的。”鲁迅知道,在当时两国交恶的情况下,“似乎还不是说的时机;不过这一点,无论如何是非说不可的。”而鲁迅1933年在北京的演讲,同样是将日本同自己的祖国进行对比,从而辛辣地讽刺了中国人“招牌一挂就算成功”的陋习。“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在给曹靖华的一封信中说:“此地学生们是正在大练义勇军之类,但不久自然就收场,这种情形,已见过好几次了。”其精神同上述话是一致的,打中了中国人做事“马马虎虎”病痛的要害,这实际上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对此是不应该有误读的。就在写《拿来主义》后两个多月,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又指出了日本的另一个长处:“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鲁迅所概括的日本人做事“认真”和“会摹仿”两个优点,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当年鲁迅针对某些人对此悻悻然还特地指出:“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这就是说: 做不做奴才与学不学他人长处是两回事,满口爱国而实则崇洋媚外、满身国粹而骨子里却奴性十足,这样的人是大有所在的。  也许有人会说,鲁迅所说的是日本的长处,当然是应该学习的,但如真是有毒的帝国主义文化,是不是可以“拿来”呢?回答仍然是肯定的。鲁迅明确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如果人民的体魄十分康健,有了辨别的头脑,那么即使是有毒的帝国主义的东西,介绍过来,供分析比较之用,也是有益的。“恰如大块的砒霜,欣赏之余,所得的是知道它杀人的力量和结晶的模样: 药物学和矿物学上的知识了。”由此可见,那种唯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会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带来不利影响,搞了许多禁条、许多避忌的做法,实在是一种神经衰弱的表现,是一种对自己的事业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鲁迅自己就是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实践上的典范,即使是有毒的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而是“拿来”以后,经过一番改造制作功夫后,将其“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众所周知的尼采哲学,以超人哲学著称,极端强调个人主义,将希望寄托在伟大和天才人物身上,认为只要天才人物出现,社会也就活跃起来了。瞿秋白认为: 即使是在鲁迅的青年时代,尼采哲学也“已经是资产阶级反动的反映,他们要用超人的名义,最‘先进"的英雄和贤哲的名义,去抵制新兴阶级的群众的集体的进取和改革,说一切群众其实都是守旧的,阻碍进步的‘庸众"”。瞿秋白的论断是否完全合理,我们当然还可以讨论,但尼采的思想,过分地强调只依靠少数人,我们将它们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范畴,大约是不会错的。因而,如果把尼采哲学简单地当作唯心主义或反动哲学一脚踢开,那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但青年时代的鲁迅,却将尼采哲学拿来,吸收其合理的内核,给予脱胎换骨的改造,终于将他的某些思想转化为构成鲁迅前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希望出现大彻大悟的先觉者来唤醒沉睡中的民众,高呼“今日精神界之战士安在”,其来源正在于“超人”哲学。又如,《铸剑》中黑色人嘲笑“同情”之类的观念的一段话:“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也明显地受到了尼采的影响。尼采的超人哲学从图强精神出发,反对一切“慈悲”、“同情”、“怜悯”、“善”之类的说教,认为这些只是一种“经过伪装的恶”,往往是一个“可怕结局的序幕”。而鲁迅却将此改造运用,使黑色人的话成为一篇彻底的反抗宣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运用拿来主义观点的极好的范例。  也许以鲁迅对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作品的借鉴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阿氏在苏联被认为是颓废的虚无主义作家,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他的作品曾受到高尔基的严厉的批评,苏联文艺界一贯对他持否定态度。鲁迅也说:“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带着肉的气息。”但是,鲁迅并没有放弃对阿尔志跋绥夫的借鉴。他在1920年前后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阿氏的作品,翻译了《工人绥惠略夫》、《幸福》、《医生》等作品,并写了序跋,作了公正的评价。鲁迅为什么偏爱阿尔志跋绥夫呢?他从中“拿来”的又是什么呢?首先就是阿氏小说的写实主义引起了鲁迅的兴趣,他在前面所引的同一文中指出:“他的著作,自然不过是写实派,但表现的深刻,到他却算达了极致。”又赞赏了他的作品是“如实描出”,塑了“时代的肖像”。我们知道,鲁迅对现实主义标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仅对《红楼梦》作过“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的赞词。从“如实描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阿尔志跋绥夫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了。其次,是阿氏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愚昧、麻木、落后的群众形象,而那些为了许多不幸者而在奋斗着的改革者,将一生最宝贵的东西去做牺牲,其中的苦楚,不但与幸福者全不相通,便是与所谓不幸者们也全不相通。阿尔志跋绥夫小说中提出的改革者和群众的隔膜问题,同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药》就是专门讲这个问题的。在翻译和介绍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之后,鲁迅既在《故乡》、《阿Q正传》等一系列作品中揭露了国民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又在《孤独者》等小说中写出了觉醒者的不幸: S城中沉默空气竟使魏连殳无地自容,连大良、二良这样的孩子也寻魏连殳的开心,其中所表达的痛苦之深刻是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显然,鲁迅从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中也是拿来了有益的营养的。  人类文明中确实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一旦实现了博大胸怀和无畏胆识的同构,他就可以从宣传“超人哲学”的哲学家和颓废派作家的作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如果对尼采和阿尔志跋绥夫,只强调批判,批字当头,就会将他们完全弃之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鲁迅如果不从他们身上吸收了什么,他也许不会成为我们所知道的那个鲁迅了。只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拿过来,然后才谈得上挑选,继而消化和吸收,这就是鲁迅拿来主义观点独创性意义之所在。当然,在这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对此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必来个急刹车,只要多做一些挑选工作就是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右的倾向当然是错误的,而对拿来主义的任何限制则更是不必要的。  将外来文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之后,当然不是什么都可以用上的,而是是分清主次,区分良莠,“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挑选和使用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主体意识,“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又发表了一系列独创性意见,并批评了不少与之对立的观点。  关于拿来主义的对立面,人们一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到的“关门主义”“送去主义”上,这当然是正确的。对“孱头”、“昏蛋”、“废物”的批评,大家也已经说得很多。但我认为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论者还很少触及,即鲁迅在挑选外来文化的原则上强调了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前进,不是为了保持原状,而是为了成为新人;在使用上当然要“以我为主”,但又不是“万物皆备于我”。这样,鲁迅的批判锋芒针对了比“关门主义”、“送去主义”更虚伪、更危险的封建顽固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殊光辉。  自1840年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虽然有林则徐这样的有识之士开始将眼光放到世界上去,魏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是,清王朝起初一直是采取了“关门主义”的对策,关起门来一味地抱残守缺,以抵制西方文明的冲击;在帝国主义前面卑躬屈膝,妥协求和,甚至将大好河山也采取“送去主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同帝国主义交手几回后,清政府渐渐地知道“子曰诗云”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后来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了策略上的改变。到了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已不一概地反对西方文化,而是允许将西方的“船坚炮利”、科学技术拿来了,他们仍然抵制的是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害怕民权、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在这方面,洋务派头目张之洞就扮演了一个牧师的角色,他提出了一度曾相当时髦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他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政府制度,都只是“器”和“用”,而不是“道”和“体”,“道”和“体”还是中国纲常名教的圣人之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曾虚假地表示,他并不反对变法,说“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但坚持“体”不能变,“用”是可以变的。在《劝学篇》中,他提出,开矿、看报、译书、练兵、科举等等,都是可以变更的,他甚至赞成一些无关宏旨的资本主义式的政治经济改革;但是,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是不能变革的,对于维新派涉及政权问题的开设议院的主张,他就大加刁难,认为绝对不能实行。“中体西用”论实际上是用根本不变的假变法来抵制真正的变革,当年严复就嘲笑这是将马的四个蹄子加在牛身上,使“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以,要真正实现拿来主义,引进外来文化,真正引导中国同世界接轨、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深入批判这种已经深入骨髓的“洋务派”封建官僚的观念,它具有巨大的欺骗性,严重地影响了在中国引进外国文化,使得在我国进行任何政治上经济上的真正改革都成为不可能的事。而鲁迅的“拿来主义”同洋务派的“中体西学”论是截然不同的。他在贯彻拿来主义观点的同时,还大致上从四个方面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作了批判。  一是指出封建顽固派引进外国文化的偏颇。他们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中央之国,有万古不变的圣人之道来治理,便将任何洋思想、洋学说均拒之门外,绝不接受资产阶级的精神文明,而只引进“声光化电”之类的物质文明,甚至只是将享受堕落的奢侈品拿进来。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 统治者“凡所张主,惟质为多,取其质犹可也,更按其实,则又质之至伪而偏,无所可用”。即是说,他们所主张的,多半只着重于物质文明,这原本也不是不可以,但实际上他们吸取的是物质文明中最虚伪最偏颇的东西。接着,鲁迅就明确指出: 不少人实际上是“假改革公名,而阴以遂其私欲者”。在提出“拿来主义”观点后半年,鲁迅在《花边文学·奇怪》等文中,讽刺了那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追求享乐的恶劣现象:“无线电播音,是摩登的东西,但早晨有和尚念经,却不坏;汽车固然是洋货,坐着去打麻将,却总比坐绿呢大轿,好半天才到的打得多几圈”。穷奢极欲的享受腐化,当然离不开现代文明,哪一个中国的统治者会放弃这一点呢?“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他们一概照收不误;而大宅子里存放着鸦片,他们便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起来,一群姨太太,当然也是不会让她们走散的。  二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向西方资产阶级吸取统治和镇压人民群众的方法。如果说,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学习西方是为了反抗西方,不失为抵抗侵略的先进思想;那么,“中体西用”论就是在封建政体上点缀一点西方资产阶级创造的科技和军事技艺,用外国人的“船坚炮利”来保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正因为如此,张之洞的哲学提出来后,为历代反动统治者所赏识,成为清王朝的御用哲学,连顽固派的头目慈禧到晚年也不反对向西方学习一些统治办法,就是她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流亡西安期间,于1901年1月29日宣布变法,准备采取“新政”措施,表示要改革军制、取消科举、调整机构、裁减冗员;后来甚至还派了载沣等五大臣出洋到欧美、日本考察新政,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将西方学来的立宪制作为对付人民的以退为进的手段。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揭露了其实质:“古之临民者,一独夫也;由今之道,且顿变而为千万无赖之尤,民不堪命矣,于兴国究何与焉。”慈禧所推行的立宪制,并未触动封建制度的实质,实际上只是变换了统治方式,让更多的暴君骑在人民头上,于国于民毫无好处。这一类“西方文明”,鲁迅是坚决拒绝接受的。在《伪自由书·电的利弊》中,鲁迅还感叹竟然因为电,使得被压迫者受苦、丧命,揭露了上海的“文明人”利用西方科技文明对付反抗者的罪恶。  三是摧毁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这就是“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的奇谈怪论。在这个精神支柱的支撑下,张之洞们强调“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教之原本”,甚至以阿Q“我先前比你阔,你算什么东西”的态度,胡说什么外国的科学文化,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过的,西学是秦代战乱期间流传出去的,墨经是光学之宗,句读乃西语之祖,等等。结论是“讲西学必先讲中学”,以免先入为主,被西学迷失了方向。针对这种谬论,鲁迅在《阿Q正传·恋爱的悲剧》一节中就作了嘲讽,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鲁迅在一系列杂文中,更是对封建文明道德作了最猛烈的抨击,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同时还辛辣地嘲笑了这种颠倒是非的逻辑:“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人”鲁迅认为,这些将中国封建道德视为圣旨的伪君子,即使学一点外国文明,也不过是“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为了彻底摧毁这个精神支柱,鲁迅还借用了外国作者和作品中有益的东西。1924年,鲁迅在翻译了日本评论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后,在其中的《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的译者附记中说: 此文“专在指摘他最爱的母国——日本——的缺陷的。但我看除了开首这一节攻击旅馆制度和第三节攻击馈送仪节的和中国不甚相干外,其他却多半切中我们现在大家隐蔽着的痼疾,尤其是很自负的所谓精神文明”。鲁迅认为: 以精神文明自诩,这是中国人病痛的要害,从日本的这部著作中,也是大可以借此深思反省的。鲁迅还发出警告,如果再不摧毁封建顽固派的这个精神支柱,那么中国的希望就会“勾消在许多自诩古文明者流的笔上”。  四是发出了敲碎中国封建主义这只黑色大染缸的号召。由于封建文化在我国盘根错节、无孔不入、极其顽固,它具有对外来文化巨大的溶解和销蚀能力,先进的外国文化到了中国也不顶用,“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这也许是封建势力对付外来文化最厉害的一着,因而鲁迅断言:“此弊不去,中国是无药可救的。”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重大的社会动荡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教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更明显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但是,由于落入了中国这只大染缸里,西方文明产生不了实质性的作用,中国并无明显的社会进步。十月革命带来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面貌为之一新,然而由于封建意识的腐蚀,在20世纪中期,特别是十年浩劫期间,战斗的马克思主义竟然也沾染了封建的遗毒,其影响至今还远远没有消除。想到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就会感到鲁迅关于“黑色大染缸”的警告是多么正确,鲁迅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批判,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其深刻的意义。
2023-09-05 16:26:341

拿来主义中鲁迅用比喻的手法对待文化的哪几种态度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讨论题:  鲁迅先生用比喻的手法提出了对待文化的哪几种态度?反对什么,提倡什么?试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来分析.  答:  鲁迅用比喻的手法,把大宅子比喻为文化遗产,把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比喻之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鲁迅描述了对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在这四种态度方法中,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这里,鲁迅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第四种态度方法亦即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占有,挑选.显然,鲁迅明确地反对前三种态度和方法,明确提倡第四种即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唯物辩证法,鲁迅的态度和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对待文化遗产,包括外来文化,应该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而不能一概排斥和全盘继承,这两者都是“混蛋”和“废物”的行为.唯物辩证法认为,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正确和错误俱存,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首先占有,然后辨析,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发扬传统精华,发展先进文化.
2023-09-05 16:27:071

鲁迅 拿来主义 一课中 抛来 拿来 抛给 送来 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抛来”是无目的的“抛给”是有目的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2023-09-05 16:27:154

当今社会的拿来主义表现

再次拜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为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惊讶,更加深了我对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有选择的拿来。我主张,我们对待外国文化,也要大胆的拿来!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三十周年,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从“一穷二白“变成了现在的国强民富这脱离不了鲁迅先生的“拿来”思想。先生的文章强调“拿来“与“送去”这两大问题,让我们国人机智敏锐,目光放亮,反复强调“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影响,抨击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自给自足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要吸取外国的精华文化来充实自己,取长补短,这正是先生写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鲁迅先生是在告诉我们,要用机智放眼世界,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拿,对于国外的一切我们还要学会辨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清利弊,而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去拿,定要经过度量,根据我们自身需求和利益去拿,绝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拿来以后我们还必须自主创新,使之变得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下了很深的根,而在发源地印度却早已灭亡了,我们伟大的古师大德发挥智慧,吸取了外国有用的东西,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丰富充实了中国文化,从而使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本土的儒道相辅相成。这正是切切实实的“拿来主义”。  我们伟大的佛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使佛教更好地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如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求,我们唯有走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这条改革之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明了佛教的缘起和立根。这种缘起和立根正是我们推行人间佛教的基石。用佛法来进化人心,进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处理好佛教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关系,使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佛教弘化上起到促进人类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王义“,让我更坚定了这一信念——提倡人间佛教,构建和平美满、清净无染的人间净土。
2023-09-05 16:27:231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开篇为什么没写拿来主义

对比和反衬。 闭关主义和拿来主义形成对比和反衬。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2023-09-05 16:27:321

作者认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又是什么?

答题1:“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答题2::要认真观察 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023-09-05 16:27:401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阐述的是什么方面的主张和态度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望采纳。
2023-09-05 16:27:491

鲁迅的《拿命主义》中的论点、论证、论据是什么?

的方式公司
2023-09-05 16:27:584

拿来主义在今天的价值与意义

拿来与送来(林默涵)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象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2023-09-05 16:28:062

拿来主义提到几个主义

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023-09-05 16:28:151

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2023-09-05 16:28:241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卖国主义了。“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枪、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卖国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扩展资料鲁迅《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精华作品赏——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8:431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什么?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卖国主义了。“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枪、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卖国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扩展资料鲁迅《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精华作品赏——拿来主义
2023-09-05 16:28:551

什么叫做"拿来主义"

一、拿来主义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二、释义: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三、作品简介:《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三、附原文如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六月四日。
2023-09-05 16:29:031

拿来主义的意思?

一、拿来主义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二、释义: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三、作品简介:《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三、附原文如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六月四日。
2023-09-05 16:29:111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2023-09-05 16:29:191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2023-09-05 16:29:261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2023-09-05 16:29:341

拿来主义是谁提出的

一、拿来主义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二、释义: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三、作品简介:《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三、附原文如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六月四日。
2023-09-05 16:29:421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2023-09-05 16:29:501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2023-09-05 16:29:571

什么叫“拿来主义”

鲁迅在西元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因此,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主义”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立场,与他自己过去的主张已经不完全一样.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主义”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现在的“拿来主义”更主要的是要从西方“拿来”,而不是鲁迅所说的要从传统“拿来”.现在的“拿来主义”某些时候甚至等同于鲁迅批评的“送来主义”.当年西方送来的是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如今,有些还在继续送来,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着脸皮强行送来了,有些换了新东西,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现在很多人打着鲁迅的旗号高喊“拿来主义”,其实就是鲁迅批评的“全盘西化”,对“送来主义”照单全收.与此同时,现在的“拿来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抛弃,统统视为垃圾.事实上,这正是鲁迅反对的,这样使用“拿来主义”,鲁迅如果有知,恐怕不会同意.  鲁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态度,也适用于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但是,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在对西方文化采取“拿来主义”态度时,有点新的认识.鲁迅说,对待传统文化有的要继承,有的要吸收,有的要改进,有的要抛弃.其实,对待西方文化,这些原则同样有效.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才能判断西方文化的本质,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是需要“拿来”的.还有一些东西是不该“拿来”的,还有一些是需要“拿来”后加以改进的.当然,“拿来主义”在这里多少也有点天真或不准确,因为,我们希望的“拿来主义”与西方希望的“送来主义”并不合拍.西方想送来的东西,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要付钱的,甚至是强行摊派的.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我们某些人则以为那是“拿来主义”成功的证明.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所以说,我们对于西方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拿来主义”,常常会被西方视为“偷盗”,我们因此也发现,“拿来主义”有时就是“买来主义”,“拿来主义”也因此经常成为内外勾结的幌子,这可能是某些人偷换鲁迅“拿来主义”概念的动机.  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想拿来,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讨论一下,拿来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现代?而且,对于传统的“拿来”,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买来主义”,也没有“送来主义”.但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发现,某些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好东西,我们非常渴望“拿来”,甚至愿意花大钱,彻底兑现“买来主义”,西方还不愿意,比方说高科技,这似乎可以称为“拒绝主义”.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除了要有头脑、有眼光,挑选着“拿来”外,还不能太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只要想“拿来”,别人就愿意给;以为我们想买来,别人就愿意卖.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我们渴望“拿来”,却遭到拒绝,根本“拿不来”、“买不来”;而很多我们不想要、不需要的东西,西方正源源不断地“送来”.  当我们接受了对待西方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拿来主义”这种态度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该拿什么?不该拿什么?为什么拿不来?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说是要有头脑、有眼光,然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头脑?有什么样的眼光?当我们的头脑和眼光都是西方教出来的,都是被西方洗过脑的,都是和西方一模一样的想法,一模一样的眼光,我们的“拿来”岂不就等于西方的“送来”或西方希望的“买来”?因此,如果说我们判断传统文化如何“拿来”,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参照,那么,对待西方文化如何“拿来”、“买来”,也需要用传统文化做参照,同时还需要用中国现实做参照.这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
2023-09-05 16:30:161

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的原则和方法

可以上百度搜鲁迅的<拿来主义>
2023-09-05 16:30:257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指拿自己想要的,是有选择性的拿。《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和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对现在的启示1、要学习敌人的长处;2、青皮无赖的韧性也要学;3、学习广东商家和日本人的“认真”。
2023-09-05 16:31:021

什么是拿来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就是没有创新,什么都是别人的。
2023-09-05 16: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