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经济体质全面展开的标志性事件

2023-09-14 02:47:52
TAG: 经济
共1条回复
皮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28年光辉历程。28年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改革的试验也开始起步。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不断减少的集体经济和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实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进行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

/>围绕搞活企业,加快建立以统一开放、运转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制和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的宏观间接管理体制为目的的相关改革。采取“调、放、管”相结合的方针,理顺比价关系,改革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非国营流通企业;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银行组织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变单一税制为复合税制;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要步伐。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中国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以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一阶段的改革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制度创新的力度显著加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中央和地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许多全国性的行业总公司被改组为控股公司,发展了一批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众多的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进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推动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探索在一些地方积极展开,取得良好效果。

/>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确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制框架,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强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能,开始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国家计划管理从总体上的指令性计划向总体上的指导性计划转变;推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加强投资风险约束。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要素市场逐?形成;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健全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国有控股的经济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为重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实行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扩大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对外贸易、城市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现在)。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阶段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着力推进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国务院新设立和组建了一批经济调节和监管机构,提升了一些监管部门的行政级别,完善了国有资产等部门的管理体制;围绕完善省以下行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加大了县乡机构改革以及扩大县(市)管理权限的力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取消和调整了近1800项审批项目;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全国彻底取消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取得进展,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电信、铁路、民航、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的监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加强了对私有产权的依法保护,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增值税转型试点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投资审批制度不断规范。市场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品市场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明显加快。科教文卫体制改革稳步开展。中央和地方所属1200多家科研院所分两批转制;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积极开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相关推荐

经济体制改革是什么

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至2008年,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中国正处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历史转折期,而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要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经济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制度、从强化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实现改善民生,逐步解决财富和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2023-09-04 03:46:32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大致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拓展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市场经济是经济分工与协作的产物,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社会化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独特的基本特征。
2023-09-04 03:46:391

请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3-09-04 03:46:511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什么和什么为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产权制度是十九大报告中确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完善产权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扩展资料: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方面: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完善产权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规则要公平开放透明、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例如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他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六、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
2023-09-04 03:47:072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是由政府主持的计划工作决定要素资源的配置;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是在多个市场主体充分参与、有序竞争的模式下决定要素资源的配置。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更有效率的形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就是把政府所掌管的资源(人力、物资、资金、外汇等)不断转给各类市场主体(主要是各类企业),这就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通过这一改革,主要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统一平衡的各类要素资源,逐步转为由各类市场主体掌握(要素资源在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转换,主要通过增量变化渐进调整),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决定其配置。因此,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就是完成要素资源配置由政府向市场的转换,就是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完善好各自的必要职能。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共十个部分:一、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七、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八、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决定》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但是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2023-09-04 03:47:30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
2023-09-04 03:47:42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23-09-04 03:48:05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12月开始的,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1.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2.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经济体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至2008年,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
2023-09-04 03:48:201

经济体制改革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体制及乡镇企业成功迈出五大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截至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迈出五大步,以下分别述之:(一)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起点是从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开始,把低效率的集体公有、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购统销体制,改革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以家庭为市场经营主体,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此外国家还改革了农村价格体制,提高了18种农产品收购价格(见图1)。农村基本制度的改革,既调动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又体现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2%和75%,是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计量分析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总产出增长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6。8%,价格体制改革次之。同期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7元增长到3976元,名义增长率高达1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15。1%。这一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为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社队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对社队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供销、贷款、税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社队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  (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加快了政府调控向市场交易的转换力度。1991年与1986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国家定价由17种减少到9种,销售价格中国家定价由14种减少到7种。农产品生产价格形成中,计划定价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据统计,1985-1990年期间,农业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47%。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上,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5208万人增加到9546万人,总产值由170989亿元增长到649566亿元。  (三)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这一阶段,除了1994年国家再一次提高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外,农村没有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释放殆尽,农业发展停滞。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国性的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被迫大批次关停并转。  (四)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规范税费管理,实行税费统一。截至2003年底,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已扩大到20个,涉及农业人口约6.2亿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第二个高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确认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2003年开始,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更为彻底地解除了农民的负担。同时,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素质偏低的乡镇企业破产,多数乡镇企业的质量大大提高,与城市正规企业并驾齐驱,继续发挥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统计资料显示,到了2006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14680万人。  总之,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于,以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并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改革的成绩在于成功迈出了五大步,这五大步都沿着市场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有所推进和创新,但都尚未完成,各大步之间还没有统一起来,所以,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上,还要继续把改革推进下去。未来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在于,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农村规模经营的趋势,消除包干到户的分散弊病,创新适度统一经营的生产关系;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在内的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权体制进行配套改革;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2023-09-04 03:48:39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2023-09-04 03:48:53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3-09-04 03:49:12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以及影响

从近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六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外经济平衡发展,解决宏观经济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等突出矛盾。七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包括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其中网友提到的卫生体制改革,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其基本思路是综合配套推进,医药卫生体制、药品产销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离等问题。还要加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广大人民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后,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等
2023-09-04 03:49:291

经济体制改革时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12月开始的,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1.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2.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经济体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至2008年,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
2023-09-04 03:49:36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

1.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的是“一大二公”。在分配领域,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推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2023-09-04 03:49:55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1、从本质上讲,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是经济规律所客观要求的 3、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5、提高了综合国力 6、扩大了就业求采纳
2023-09-04 03:50:03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哪年开始的?

10月30日 14:37 十六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全会担负的历史使命看,十六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历次“三中全会”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担负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并且突破了平均主义思想的束缚,明确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体制改革的步伐;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等重大的政策原则;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2023-09-04 03:50:122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深化的,其重大意义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初衷而言,是一场经营制度而不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就其改革成果一一家庭经营方式的确立,至多也许只能是古老家庭经营形式的重新发现.但是,由于经营方式和产权制度的变革,存在着内在因果关系,使得家庭承包制在实现经营方式变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静悄悄地引发一场产权制度的变革,这才是家庭承包制的精髓之 所在.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这里.一、 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始于“两权分离”20世纪50年代,我国所选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无视乃至否认微观经济细胞的局部利益的基础上,这就不可避免会造成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尖锐矛盾.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农村人民公社,则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缓冲体.它既能够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起着缓冲的作用,又便于政府强制性实施自己的意图,落实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鉴于价格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高低对生产者利益的影响力,从而使各个微观主体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决策来实现的.我国当时弱化价格对农产品生产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改造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弱化微观经济主体利益在其决策中的地位来实现的.这具体表现在,从个体农户转为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就是为了削弱产品价格对生产决策与销售决策的影响.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中,由于其决策者即公社社长、生产大队长、生产队长已经不单纯是该集体经济组织单位的利益的代表者,他们还应当反映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因为他们的身份是由上级政府授予的.何况,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通行的是下级服从上级,因而,当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会以牺牲微观经济利益来保证宏观经济利益.当然,从权、责、利紧密结合的个体家庭经营到权、责、利彼此脱节的大集体经营,也使得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关系,远不如作为家庭成员与家庭经济细胞的利益关系那么密切,这就使得以往农村那种微观经济组织的经营行为,有可能较大程度偏离微观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我国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农村人民公社微观经济组织的这样一种体系中,由于强制性购买给农产品价格的交换,加入了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使收入分配职能与交换职能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价格所固有的资源配置职能则完全为指令性计划所代替.价格职能的这种严重扭曲,是政社合一的 “一大二公”的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具有的行政功能和对价格反映不敏感为前提的,也是以工农产品交换不等价为条件的.既然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革以往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适应的微观经济体制,把微观经济组织重新塑造成为能够对市场供求与价格变化作出及时而又灵敏反应的市场主体,没有这样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也就发展不起来.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的,没有自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就谈不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换.所谓市场,无异是众多的独立经济活动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交换关系,没有微观经济组织的独立性与自主权,也就无所谓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说,落实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其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逐步消除“政社合一”的传统微观经济体制,并通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基层行为主体,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保微观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因为从另一种角度看,只有把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解放出来,由市场代替政府直接引导其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落实.二、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两权合一”长期以来,人们都用“两权分离”的理论,来概括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而改革的实践表明,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首先表现在,农业中的“两权分离”,主要是指农业用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属于个人.而农业用地以外的其他生产资料,现阶段绝大部分由农民个人投入的.这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均统一于农户,并不存在“两权分离”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即使是农业用地,也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的“两权分离”.因为在家庭承包制长期稳定前提下,政策上允许承包户对农业用地拥有一定处置权.即农户有权转让、出租、抵押土地,并使这种制度体现市场法则.这意味着在承包期间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归集体,而法人所有权属于农户,假如农户没有这种意义的所有权,也就谈不上有处置权以及以处置权为前提的经营权.虽然家庭承包制的实行,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但是,从土地的集体统一经营向农户分散经营的转换,势必导致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因为从此以后,土地的权利被划分为所有权与使用权或经营权的“两权分离”.随着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和土地转让转包的实行,又逐渐划分出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转包权等多种类型的权利.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反映的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关系.土地承包权反映的是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的一种权利,即农户拥有向集体承包土地的权利.土地的使用权是作为耕作者的农户的一种权利,反映土地的使用关系,明确这一权利是保证土地得以正常使用的条件.土地权利的划分与界定,是土地市场建设的基础.因为土地市场的每一项活动,都会表现为权利的交换.土地权利的明确划分和界定,是土地进入市场的前提.其次表现在,持“两权分离”观点的人,把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仅仅看成是经营方式的改革,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同时也涉及到所有制改革.不错,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经营方式改革入手的,即把传统的高度集中的集体统一经营,改革成为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一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承包户,为了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增值价值,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客观上要求在原生性的集体所有权之旁,发生所有权分孽,即再生出次生性个人所有权.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在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高度统一的传统体制下,其生产经营成果自然归集体所有.而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两权分离”情况下,集体只拥有对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不完全拥有承包户运用这些生产资料(当然也包括农户追加投入的属于承包户所有的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全部产品(或收益)的所有权.因为在新型农村微观经济体制下,承包户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其生产经营成果理所当然首先归承包户占有.承包户除了向国家缴纳一定税收,向集体缴纳一定公共提留,其余的产品和收益均归承包户所有.既然这部分产品和收益是归承包户所有,其产权关系是很明晰的.不论承包户运用这部分基金是采用什么形态,是用于积累或者用于消费,均不改变个人所有权性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或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结合,增强农户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伴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农民也因此由过去单纯的劳动者和消费者,转换为劳动者与经营者及与其相联系的投资者,农民在获得对部分剩余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同时,具备了积累私有财产的功能,从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投资热情.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必然要在经营方式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触及所有制结构的改革,重新确立农户所有制的重要地位,就是为了实现农户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适当结合,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把农户真正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以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的需要.相对于城市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搞得比较彻底的,使得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与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不存在着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后而经济运行机制难以转换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仅停留在经营方式的变革,而是同时触及产权制度的核心,即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从而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结合,实现权、责、利的高度统一.这就不难理解,我们之所以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上升到深化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位置,就是为了通过它,把传统的微观经济组织改造成为产权关系明晰、产权约束硬化的新型微观经济主体,使其经济行为的外在化效应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因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其相联系的,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收益与成本的计算,以达到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而这只有通过改革,把经济行为的外在化效应降到最低的限度,把社会成本费用内在化为微观经济组织的成本费用,才能促进微观经济组织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产权界定越清晰、越完善,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外在效应就越小,微观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益就越高.纵观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结合为前提(传统微观经济体制的特征),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再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结合的演变过程.不过,后一种结合并不是前一种结合的简单重复,或者说是前一种结合的复归,而是在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崭新的结合,为的是适应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三、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经过30年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框架初步建立,绝大多数农民获得了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资本化、物权化作为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基本确定下来.但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很不完善,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乃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按照我国宪法和土地法的规定,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以外,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在实际运作上,农民并没有行使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实际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特别是行使出让土地权力的,往往是乡村少数干部.依赖土地为生和最珍惜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广大农民,根本没有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更难以保护自己的土地不受侵袭.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是唯一的土地供应者.农村的土地要变更为非农业用地,必须由国家征用后再提供给土地使用者.农民无权以招标或其他形式出让属于自己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包括大量用于商业性开发的土地.这种土地制度安排意味着农民集体所有权只能向国家(或政府)转移,而且只能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转移,是行政强制的、非市场交换的转移.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并没有得到实现,更谈不上充分地实现.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应当是建立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其基本精神是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要由市场来配置.土地价格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要逐步消除妨碍土地正常流转的政策性与制度性障碍.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规定政府土地征用范围,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公益性用地要实行征地价格听证会制度,完善征用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新模式.经营性用地要退出政府征用范围,按市场法则运作,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积极探索集体非农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让农民长期分享改变土地用途带来的增值收益.承认土地的商品属性,就必须保障土地产权的完整性.因为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产权交换.当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就发生两束权利的交换.权利往往附着在一种有形的物或服务上,但是,正是权利的价值决定了所交换的物品的价值.产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的不清晰,是产生“外部性”和“塔便车”的主要根源.实际上产权的起源也与外部性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克服外部性问题.产权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外部性内在化的过程.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制度问题,是一个在土地级差收益增值过程中,其增值部分应当由谁分享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界定,对失地农民个人乃至集体的补偿是,根据土地在作为农业用地的价值确定的.这意味着政府征地支付给农民的补偿,只承认土地作为农业用地的产值,不承认土地作为非农业用地之后所带来的巨大的级差地租与农民有关.即农民无权分享土地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成果.实践证明,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远远不足以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更谈不上保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与城乡二元结构相对应,农村土地是以低价征用的方式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使得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实现的.农民已经为我国城市化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我国城市化的实惠主要是由城市居民享受,农村人口群体(包括农民工)只能享受城市化成果的边缘部分,甚至城市化发展的实惠同大部分农村人口无关,这种城市化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更谈不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这具体表现在中央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决策过程中,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放在重要的位置.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强调指出,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前年.应当这样看,即使是真正属于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征地,也必须遵循“征地按市场补偿”的原则.只有按市场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才能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征地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概算中,用于征地的补偿资金严重不足,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央主管部门往往采取征地费用包干给地方政府的办法,把与农民的矛盾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以各种优惠的土地条件引进项目,招商引资.其低成本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从农民那里低价取得土地.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既能加快本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又能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取得任期内政绩最大化.国家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价所以被规定得很低首先是出于国家利益优先的考虑,其本意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而将农民的土地转换为国家所有.问题在于现在征用的农民土地,并不全是为了公共利益,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建市场、办工厂,特别是用于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地.政府部门以每亩几万元的价格征用农民土地后,又再以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价格转让土地使用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农民利益的侵袭.据国土资源部的公报数字,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2005年为5505亿元,2006年为7000多亿元,2007年为9100亿元,卖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些城市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土地转让收入,被人们称为“土地财政”.从理论上说,农民对土地财产权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土地要素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的过程.但是,要使这个目标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2023-09-04 03:50:351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什么时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大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多样化完善产权制度要着力加强产权保护。以公平为核心原则,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价格反应灵活由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只有价格信号是真实、客观、灵敏的,才能充分有效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价格体制改革明显加快,已有近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它不仅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且也为人们深入认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当震荡的尘埃尚未落定,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显而易见并存的种种问题,由此引发出国内外的众说纷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欲想把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今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3-09-04 03:50:431

我国经济改革6个阶段时间

我国经济改革6个阶段时间如下: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年)。第二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到1992年)。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到2003年)。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年)。第五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到2012年)。第六阶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2年至今)。
2023-09-04 03:50:52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这些提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改革的实践是在不断提升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023-09-04 03:51:121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2023-09-04 03:51:223

怎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023-09-04 03:51:49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新中国峥嵘岁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23-09-04 03:51:581

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改革的要点是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3-09-04 03:52:201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认识,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同时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扩展资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1、不断创新改革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次重要改革实践行动,都以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为先导。没有正确的改革理论,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改革实践。2、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始终用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来检验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方针的成败得失,并根据这种标准不断对改革措施与政策进行调整。3、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改革过程中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的。改革始终把人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改革措施选择与调整的基准与标尺。4、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既使改革保持了必要的力度、速度和连续性,又使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承受能力,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的发生。5、试点先行,在不断推动改革突破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具有探索性,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行业、企业进行相关改革试验,有利于防止改革出现大的曲折和失误。试点是把改革引起的负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的有效办法。
2023-09-04 03:52:361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您好。方面:分为农村的改革和城市的改革主要内容:农村1农村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城市1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建立试点城市2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3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起到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使国民经济摆脱单一发展模式,在多种混合模式下快速发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潮流,为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2023-09-04 03:52:54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3-09-04 03:53:03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2023-09-04 03:53:171

如何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个话题太大了,要看你想问哪方面的
2023-09-04 03:53:42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节点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自我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是2002年10月。
2023-09-04 03:53:532

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什么决定

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资料扩展:经济体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至2008年,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坚持创造改革红利与共享改革红利相结合,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顶层设计与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中国正处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历史转折期,而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要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023-09-04 03:54:011

如何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1、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同时,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改革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023-09-04 03:54:461

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12月开始的,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1.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2.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经济体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至2008年,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
2023-09-04 03:54:54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3-09-04 03:55:141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当然是首先保证一部分,发展一部分,由东向西的发展经济。还有就是现重点发展乡村的建设,以加大需要。对现企业进行体制硬件改革,加强人才培育。引进经济点,扩大出口。总之,就是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但是问题也相当多,就业情况没有想像的那么乐观。社会保障不力。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不足,加大了改革实现目标的难度。教育人口,和社会对此的重视不足。根本不牢,功夫不深,想练内功?过于理想化。 国民社会的发展不同于治大水,灭大火。水火无情有人情。对物对人要分清。
2023-09-04 03:55:317

我国是如何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实现基本积极制度变革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其表现主要有: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调节方式上,排斥市场手段对经济的调节。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理论认识:1979年11月,邓小平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对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次代表大会肯定了这种构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他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否则,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包含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属性。这样的理解无疑是言之成理的。
2023-09-04 03:55:55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2023-09-04 03:56:14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具体内容 实质及意义是什么?

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内容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023-09-04 03:56:23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2023-09-04 03:56:301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通过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性的进程。这个进程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因国家而异。常见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化改革、政府角色转变等。
2023-09-04 03:56:38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什么制度的前提下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23-09-04 03:56:532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区别?经济体制指什么或包括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一、区别 1、含义不同:①经济制度通常是指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广义的经济制度还指一定社会经济部门或一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如工业、农业制度等。教材是从狭义取意。②经济体制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的总称。③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 2、外延不同:①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其核心和基础;还包括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又包括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经济体制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体系、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等。③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机制包括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运行机制、以经济法律行政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3、与社会性质的关系不同: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只是在它们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4、历史类型不同:由于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按社会属性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直接与经济形态相联系,因而基本历史类型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又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两类。 二、联系: 1、一定的经济体制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求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又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出经济的社会特征。如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且经济制度本身就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架构。 3、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23-09-04 03:57:0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制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023-09-04 03:57:231

原电池和电解池怎么区分?

⚪原电池:是放电过程,通常用正、负极标记。实际上是物理上的定义。>可依照高中物理学科上的电路来判断正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即失去电子的电极棒是负极,得到电子的电极棒是正极。>失去电子的电极棒发生了氧化反应充当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电极棒发生了还原反应充当氧化剂。[还原剂可以形象理解为归还、还给他、把电子还给别人,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电解池:是充电过程,通常用阴、阳极标记。实际上是化学上的定义。>获得电子的电极棒会带负电荷,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因此带负电荷的电极棒是“阴”极。>失去电子的电极棒会带正电荷,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因此带正电荷的电极棒是“阳”极。⚪明白了原理:>原电池不仅可以用正、负极标记,当然也可以用阴、阳极标记。>电解池不仅可以用阴、阳极标记,当然也可以用正、负极标记。⚪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连接的是阳极,与负极连接的是阴极,这句话对吗?>对!>电源正极(物理意义上的电路正极)得到/夺取电子,使得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棒失去电子,造成此电极棒带正电荷,而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因此此电极棒是“阳”极。即与电源正极连接的是阳极。同理可得,与负极连接的是阴极。
2023-09-04 03:57:171

设计课程介绍

Ⅰ 环境艺术设计 课程描述 1、设计类素描。纯美术的素描与设计类中实用美术(实用艺术)的设计素描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过程,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手段,培养人的专业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2、平面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称为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平面构成是一种设计语言,一种造型活动,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它以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来体现平面设计中美的感受。 3、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实用艺术设计(环艺设计、平面装璜、网页设计)等专业课中构成艺术的关键学科,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4、立体构成。立体构成是将二维平面的设计构思呈现成由平面和立面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是把平面变为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各个行业。 5、二维速写。手绘二维速写是一门实用性极强、标志着一个人绘画设计能力,并且直接和计算机软件接轨的一门楷邦的特有课程,是从事艺术设计工作人士的“看家本领”。 6、计算机二维速写。课程中使用Windows系统中自带的最简单的画板工具来完成较为复杂的图案设计(并非使用Photoshop、CorelDRAW等等这类软件),培养学生真正的绘画创作能力,真正体现艺术创作的真谛。 7、识图与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及平面几何作图法,投影法制图原理,三视图的画法,点的投影,直线投影,平面投影及基本体的投影,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投影原理,剖面与断面图的原理及画法,通过三视图绘制轴测图,三视图与轴测图之间的相互转换。 8、平、立、剖。建筑施工图基本知识,建筑施工图的首页图,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图,结构施工图的内容及楼层结构平面图画法,屋顶结构平面图等有关内容。建筑装饰施工图的组成及原理,装饰施工图的平面,立面,剖面详图等。 9、透视学。透视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是设计者们必须学会的重要手段课程,不懂透视,设计也就无从谈起。透视图的产生,透视特征,透视基本术语,视向,透视图的分类,平行透视的形成,特点以及基本规律,平行透视效果图。 10、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课程主要针对室内设计中所涉及的基本的应知应会内容。课程中讲解人的行为习性,识途性,左侧,左转弯,从众习性,色彩与知觉的心理效应,温度感,重量感,醒目感,基本的室内色彩设计,室内的安全设计要点,常用的三维尺寸。 11、室内装饰。室内绿化装饰是刚刚兴起的学科,利用浓缩的生态环境,达到一种精神行为。课程中涉及绿化装饰的作用以及利用部分植物,减化污染,介绍草本,木本,一些喜光类,半耐阴类,耐阴类的植物。 12、家具陈设。家具陈设是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一个辅助部分,是艺术设计所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是室内环境物质功能的载体,以及文化品位的体现。 13、三维空间。三维空间速写,是设计师必备的一门手绘技术,是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透视原理以及效果图表现技法于一体的综合性绘画手法,同时也是对二维速写的一种升华,课程涵盖于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之中。 14、施工工艺。装饰施工是一种附着性施工,在施工工艺课程中,使学生了解,装饰施工基础工艺中的操作工艺程序,以及一些操作要点。 15、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目标控制要点,影响工程质量的要素,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控制程序,质量控制方法,装饰工程质量的特征及其管理措施,装饰工程质量的评定方法,用设备功能以及观感来检验。 16、装饰材料。木材的分类、物理特性、含水率,木材的干燥方法,细木工板、胶合板;了解木地板的常见品种、复合地板、石材中的大理石、花岗石、石材的主要物理特性、石材的硬度、耐磨性、强度、耐酸碱性,人造石材的介绍,涂料的概念及其构成。 (1)设计课程介绍扩展阅读: 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建筑速写、构成学、测量学、室内制图、效果图技法、摄影、装饰结构与材料、风格流派、家居空间设计、办公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模型制作、景观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模型制作。 园林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工程技术、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工程估价、写生(实习)家具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结构分析与设计、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了解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机械等基本知识。 参考资料: 网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Ⅱ 室内设计课程的内容简介 《室内设计课程》内容涉及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程序、室内空内间设计方法以及风格等;此外容,还广泛收入了室内空间尺度的参考数据以及材料运、装修作法和部分工程实例详图、室内设计的表现技法。为了便于读者进行室内色彩设计,书内附有彩页刊印色调选用表与部分室内色调实例,供读者直接选用。《室内设计课程》兼顾专业与普及两个方面,适应面较广。可供建筑、室内专业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建筑、室内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Ⅲ 平面设计都要学习哪些课程 课程设置有抄pagemaker、illustrator、photoshop、coreldraw软件培训;美袭术基础课程(素描与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图案构成。 想要学好平面设计其实不难最主要是有没有决心,不妨先用60秒时间来测试下点击测试我适不适合学设计 此外,还有包装设计、画册设计、书籍装帧、商业插画、设计史、房地产户外广告、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dm单、pop美术字设计、版式设计、海报招贴、印刷输出专业知识等 学习平面设计,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课程配上优质讲师,双剑合璧,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天琥在全国有800多名实战讲师,采用线下面授教学+线上点评作品结合的方式,推行实战化教学,让学员技能跟就业需求无缝接轨。 Ⅳ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说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明略,按全国考委统一要求执行) 2、 *** 思版想、 *** 理论和“ *** 权”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说明略,按全国考委统一要求执行) 1、设计基础 设计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专科)的必修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为设计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对平面设计艺术、现代设计艺术、环境设计艺术、工业产品设计艺术、传统与民间工艺等设计类别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述,以及对优秀作品进行概述、欣赏、评析。介绍各领域一些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领会设计师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课程涉及设计艺术史、设计艺术批评和美学等艺术学科知识,但也有别于其他史论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用大量的设计艺术作品给鉴赏者以强烈的感性冲击。 Ⅳ 平面设计都学那些课程 1.平面设计概论:什么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平面设计要素内。 2.平面设计基础:透容视、构图、色彩基础、平面构成。 3.美术作品欣赏:当代优秀视觉作品、当代优秀创意作品、世界优秀美术作品。 二、Photoshop基础 1、工作界面与基本工作原理:Photoshop基本工作界面布局、预设工作界面、DIY工作界面、Photoshop软件特性与工作原理浅析。 2、基本工具:选取工具、基本编辑工具、视图操作工具。 3、图层类型与图层样式的应用:什么是图层、图层工作原理、图层面板的使用、图层类型与图层转换、图层样式的应用。 4、矢量工具与路径面板的应用:什么是矢量图形、矢量图层与矢量蒙版、钢笔工具的应用、形状工具的应用、路径与路径面板的应用。 5、编辑菜单与图像菜单详解:Photoshop编辑菜单、常用编辑命令、图像菜单、图像色彩模式转换、调整菜单。 Ⅵ 平面设计包括什么主要学哪些课程 您好同学!非常乐意帮您解决问题 学习平面设计师以下内容需要做到的。 培养目标:以培养平面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学员可在短期内掌握相关的设计原理、Photoshop软件、CorelDRAW矢量软件、Illustrator矢量软件平面等制图技术;以及平面设计材料知识、操作流程、模块训练、模拟与客户交流沟通等实践课程。 一、平面设计理论:1平面设计原理;2.平面设计师具备的素质;3.平面广告创意;4.平面广告创意的思维方式 5.平面广告创意的表现方式 6.不同风格学习7.不同行业平面设计的属性、特点 8.模块训练理论 二、PhotoShop:1. 工具栏;2. PhotoShop图层、蒙版、路径、通道与滤镜;3. PhotoShop合成处理图像,4. 平面设计制作 三、CorelDRAW:1.CorelDRAW工具栏;2. CorelDRAW矢量绘图;3. CorelDRAW文字编辑、卡通制作、宣传册、标志等平面设计内容。 四、Illustrator:1. Illustrator工具栏;2. Illustrator矢量绘图;3. Illustrator名片设计、字体设计、文字排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VI)、制作公司手册等平面设计 五、印刷工艺:印刷种类/印刷设备种类/常识/纸张开度/四色印刷/专色印刷/网点线数/角度/纸张克重/出血/套印/拼版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印后工艺:烫金/覆膜/上光UV/胶/膜切知识。印刷流程:设计样稿/CMYK成稿/校对/菲林/印刷。介绍实际工作中的喷绘工艺知识、喷绘 *** 制作流程、电脑喷绘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实际工作中影响喷绘输出效率的因素。 实操课程 1、标志设计:标志的分类,标志的功能,类别与特点,标志构成的设计构思,表现手法,组合形式,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商标与标志的区别。 2、吉祥物设计:吉祥物的设计标准,创意,取材,理解品牌与色彩运用 。 3、艺术字设计:字体分类,美术字的书写规律与变化法则,艺术字体设计原则,艺术字体设计方法,标准字体。 4、展板设计 :平面广告创意设计基础,版面构成要素,创意设计表现形式,广告设计流程,平面广告制作手法。 5、指示牌设计:户外广告理论知识,户外媒体优缺点,户外广告制作手段。 6、证卡设计:平面设计色彩心理反应,证卡尺寸,设计注意事项。 7、名片设计:平面设计色彩运用,名片的尺寸,不同行业制作名片的特点。 8、宣传折页设计:版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版面构成的原则,版面构成的形式,封面,内页的制作。 9、X展架设计:喷绘知识,喷绘与 *** 的区别,喷绘和 *** 图像输出要求,怎样使喷绘画面不偏色,喷绘材料的选择,画面合成。 希望对你有帮助,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Ⅶ 用word文档怎么设计课程介绍 方法/步骤 1 新建一个word文档,单击“文件”-“保存”, 保存文件名为“课程表”, 在文档中输入“某某班级课程表”;如下图所示; 点击“表格”-“插入”-“表格”,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在行列中输入我们需要的行和列,我们在行中输入8,在列中输入6。即我们一天一般七节课和一个星期五天,各加一个表头。如下图; 在插入的表格中输入数据,表头列为星期一到星期天,行为第一节到第七节;具体请见下图; 我们把光标移动到边框线上对表格宽度进行调整, 调整后选中整个表格,右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平均分布各行”,同理,再执行一次操作,选择“平均分布各列”。如下图; 把光标移动支第一个单元格,选择“表格”菜单,执行“绘制斜线表头”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一种表头样式,我们选择“样式一”,字体大小选择五号字;在行标题中输入“星期”,列标题中输入“节次”;如下图; 绘制斜线表头就制作好了,我们稍微调整好位置,让表头美观, 制作效果如下图所示; 选择整个表格,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单元格对齐方式”,我们找到居中对齐,如下图所示;文字就上下左右全部居中了,再次选择表格,我们对文字格式进行设置,选择加粗,四号字; 选择文字“某某班级课程表”,设置为二号字大小,加粗显示,居中,仿宋字体;设置好与表格的间距,如下图所示; 选择“星期一”到“星期五”单元格,右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边框和底纹”;在打开的“边框和底纹”选项卡中找到底纹,我们选择一种颜色作为单元格的底纹。 设置好后,点击“确定”,返回到编辑区,同上面的方法,我们选择第一节到第七节单元格,设置节次的底纹,全部设置好后,效果如下图; 整个表制作好了,我们可以直接打印,或者在表格中输入课程名之后再打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处理。 Ⅷ 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介绍
2023-09-04 03:57:181

理想的实现过程是什么样的?

从事实来看,理想的实现过程除了努力的循序渐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机遇,也就是运气。
2023-09-04 03:57:182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注释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天景色、儿童夜捉蟋蟀的描写,烘托出自己客居他乡的悲寂之情。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注释:   萧萧:风声。   动:打动。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者简介: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2023-09-04 03:57:211

党委委员副乡长是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个是政府的副乡长,一个是共产党的乡党委会成员
2023-09-04 03:57:141

古今异义词

他要的是异义词
2023-09-04 03:57:132

如何解释奔跑的心情好或坏?

答案如下: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上,微风抚过我的脸颊,小鸟在树上欢唱,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心情不好:我奔跑在田野上,任豆大的泪水在脸上肆意流下,小鸟好像在嘲笑着我,阳光火辣辣地照在我身上。相关信息语境意义亦称“上下文意义”或“情境意义”。关于言语与表达言语的情境之间的关系的术语。句子的理解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意义的掌握。奥贝尔和 J.福兰克斯的实验指出,句子的理解是由语义结构(句意)向交际结构扩展的过程。按一般概念理解句子中的词,会给完整的理解带来困难, 只有借助于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温格劳德的研究提出, 人们阅读一句句子时,需要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包括外部世界的知识和句子的主题)、智力。
2023-09-04 03:5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