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2023-09-01 19:48:23
TAG: 城市化
共1条回复
tt白

1、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2、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导致“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

3、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4、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左右的理想规模。

相关推荐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扩展资料: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网评: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2023-08-28 18:00:581

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城市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趋势: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对建筑业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镇城区改扩建项目的上马,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建筑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
2023-08-28 18:01:211

什么是城市化?

  中文名称:城市化   英文名称:urbanization   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分类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城市地区的过程.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主要原因(保障因素):   1.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较好.   2.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   3.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4.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讯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5.电子工业的布局条件是人才和交通,不需依托大城市,工业布局出现由集中趋向分散的格局.   再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的再城市化.   正常的城市化   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2023-08-28 18:01:411

城市化是什么意思?

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2023-08-28 18:01:481

城市化是什么意思?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城市化就会随之发生,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一、城市化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乡村人口以人口迁移的方式流入城市,在城市内定居生活,完成了从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乡村人口是进行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而城市人口是进行非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乡村人口逐渐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完成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城市有着广阔的市场,更为先进的技术,城市财富积累的能力也远高于乡村,因而城市成为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地,由于高消费,从而吸引投资者,市场更加扩大,低收入群体从市场中获利,成为高收入群体,居民总收入水平日益提高。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有着发达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城市文明的先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随着人口流动逐渐向乡村渗透,改变农村与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城市与乡村慢慢融合,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成熟人口从事先进的生产工作,会形成先进的理念与思想,从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城市人口会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会开展多样丰富的社会活动,在人与人不断的交往与交流中,形成新的城市文明。 通常来说,城市化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通常,我们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的阶段 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70%的较高水平,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速度极快。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局面,未来有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3.高级阶段:城市化达到了70%以上的较高水平,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现象。目前,达到高级城市化的只有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国家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 三、我国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既表现出世界城市化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差异。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极大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1.城乡差距逐渐增大。由于我国的制度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种结构不断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又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制度,城市本身有着区位优势,凭借城市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投资,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都极大提高,城市开始掠夺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的资源,这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好,而农村则越来越落后,城乡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的公平问题也日益严重。 2.由于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这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城市无法承载多余人口时,就会发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就业也变得困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有些人注定是要失业的,而失业问题又回引发城市犯罪等。 3.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化质量不高。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增长,但是有些地方的城市化是虚假城市化,经济水平尚未达到可以城市化的水平,高楼却平地而起,这样的城市化质量问题严重。 四、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乡村是城市的资源提供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作为后盾的,所以,不能忽视乡村的发展,要在政策上首先打破城市与乡村间的壁垒,取消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城乡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要一致,不能有所区别。要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 2.想解决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城市管理者可以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担中心城市的压力,同时,改进产业生产技术,努力打造无污染产业。对于交通拥挤和居住条件的问题,可以在道路规划上下足功夫,打造通畅便利的道路交通。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努力,政府要为失业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企业要多开放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 3.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尊重规律,不能人为地改变城市化的速度,认为改变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非但城市化水平低,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必然的过程,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了新的文明。城市化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问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都会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城市化最终将带我们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2023-08-28 18:01:561

城市化是什么?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地区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增加,并且预计将来会继续下去。城市化有几个需要考虑的重要优点和缺点。城市化的优势包括:经济增长: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提供就业、商业和投资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城市地区通常配备了更好的现代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桥梁、机场和通信网络。便利设施:城市提供各种便利设施,例如医疗保健设施、教育机构和娱乐选择。文化多样性:城市地区通常具有文化多样性,为文化交流和培养国际化态度提供了机会。然而,城市化也有一些缺点,包括:过度拥挤:城市地区可能变得过度拥挤,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和环境退化等问题。收入不平等:城市化会导致财富向城市集中,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和社会问题。环境退化:城市化会导致污染、废物增加和自然栖息地退化。公共服务紧张:城市地区会给医院、学校和执法部门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总之,城市化既有利也有弊,在制定城市地区的发展和增长决策时仔细考虑这些因素非常重要。
2023-08-28 18:02:051

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追求更好的生活,第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第三,高速公路不断发展,交通更加便利,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别名城镇化,指的是随着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由传统乡村型向现代城市型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的定义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社会文明城市化等,其中经济城市化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
2023-08-28 18:02:361

什么是人口城市化

人楼的城市化就是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越高,这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就越高。但是城市化不仅仅包括人口的城市化,还有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2023-08-28 18:02:513

城市化的定义是什么?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扩展资料: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网评: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2023-08-28 18:02:591

什么是城市化?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应具备什么条件?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空前加快。以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已从1950年的29.2%增加到1980年的42.5%。但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别仍然非常悬殊,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人口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52%上升到1980年的70%,不少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虽较快,但城市人口的比重仍较低,1950年为16.7%,1980年升到30.5%。城市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迅速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极大提高上。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无计划地盲目地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恶性膨胀、畸形发展的过程,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仅71座,1980年达到234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生活组织、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不少国家采取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外围,还有若干市镇和农村区,它们在功能上联为一体,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如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狭长地带和五大湖南岸,日本的九州——鹿岛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区,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城市群以及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城市群等;苏联也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等。此外,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的极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一半以上。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来支撑.区域内资源禀赋的状况和该区域的区位优势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丰富的资源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是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集聚并产生规模效益的重要基础.陇东南地区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加快该区域城镇化进程,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2023-08-28 18:03:321

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

一、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表现: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3)意义①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差距;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城市化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城市文明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开放程度。
2023-08-28 18:03:402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地区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增加,并且预计将来会继续下去。城市化有几个需要考虑的重要优点和缺点。城市化的优势包括:经济增长: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提供就业、商业和投资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城市地区通常配备了更好的现代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桥梁、机场和通信网络。便利设施:城市提供各种便利设施,例如医疗保健设施、教育机构和娱乐选择。文化多样性:城市地区通常具有文化多样性,为文化交流和培养国际化态度提供了机会。然而,城市化也有一些缺点,包括:过度拥挤:城市地区可能变得过度拥挤,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和环境退化等问题。收入不平等:城市化会导致财富向城市集中,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和社会问题。环境退化:城市化会导致污染、废物增加和自然栖息地退化。公共服务紧张:城市地区会给医院、学校和执法部门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总之,城市化既有利也有弊,在制定城市地区的发展和增长决策时仔细考虑这些因素非常重要。
2023-08-28 18:03:481

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

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2023-08-28 18:04:191

城市化进程的本质

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 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一、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非农业人口2740万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 5.1%。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时期,随着 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开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矿业城市。与此同时,对一批老城市还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如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老工业城市。加强发展了鞍山、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大中城市。一大批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在全国城市兴建,对土地、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兴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到1957年末,我国的城市发展到 176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随着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1953年至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8.3%,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6%。这说明,“一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二、1958--1965年期间,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城市发展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 3年的“大跃进”后,全国城市由1957年的 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城市人口由5412万增长到6906万,增长了28%;城市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8.4%上升到10.5%。从1962年开始,陆续撤消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底崐,只剩下 168个。比1961年减少了40个。这个时期,一部分新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级建制,如榆次、侯马、岳阳等;另一部分地级市实行降级,成为县级市。如石家庄、保定等。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出现萎缩,致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由1961年的10.5%减少到1965年的9.2%。三、1966--1978年期间,是城市化发展的低迷徘徊期。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 6000-700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四、1979-- 1997年期间,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通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有了新的活力。“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的空前扩张,对城市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这期间,我国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到1997年,我国城市已发展至668个,与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数2倍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增长到 18%。毫无疑问,这种快速发展是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率先改革所带来的。
2023-08-28 18:04:291

城市化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急急~~~在线等~~!!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2004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书评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2023-08-28 18:04:441

城镇化是什么意思呀?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2023-08-28 18:04:554

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23-08-28 18:05:043

城市化名词解释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扩展资料: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网评: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2023-08-28 18:05:221

城市化的好处

法律分析:城市化的好处在于:第一,更加集约的利用基础设施,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工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与收入;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使得家庭生活社会化,各种服务业得以发展,也由此创造更多的就业,使更多的农民得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获得收入更高的就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023-08-28 18:05:461

如何应对超前城市化发展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如何应对:首先,搞好城市化发展规划,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重点选择些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重要大城市,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在软件方面,主要是提高市民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具备管理现代化城市和加强国际交流的能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管理人オ,树立良好的大都市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在硬件方面,主要搞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作用,带动社会、地理、人口、交通等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科学的配置,发挥城镇的规模效益。其次,要制定小城镇的发展远期目标、具体实施阶段和年度计划,确定本地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规划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最后,要对城镇密集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对区域内的城镇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共同建设、共同利用,提高基础设施和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城镇规划的制定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应考虑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便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健全城市综合服务功。我国城镇基础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的发展质量和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能有效地发挥,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因而,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市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搞好供水、供热、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国债转贷资金加大对农村电网、粮食仓储设施、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利时机,做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2023-08-28 18:06:081

什么是城市化 是怎么解释的

1、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3、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
2023-08-28 18:06:151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城市化就会随之发生,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一、城市化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乡村人口以人口迁移的方式流入城市,在城市内定居生活,完成了从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乡村人口是进行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而城市人口是进行非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乡村人口逐渐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完成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城市有着广阔的市场,更为先进的技术,城市财富积累的能力也远高于乡村,因而城市成为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地,由于高消费,从而吸引投资者,市场更加扩大,低收入群体从市场中获利,成为高收入群体,居民总收入水平日益提高。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有着发达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城市文明的先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随着人口流动逐渐向乡村渗透,改变农村与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城市与乡村慢慢融合,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成熟人口从事先进的生产工作,会形成先进的理念与思想,从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城市人口会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会开展多样丰富的社会活动,在人与人不断的交往与交流中,形成新的城市文明。 通常来说,城市化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通常,我们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的阶段 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70%的较高水平,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速度极快。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局面,未来有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3.高级阶段:城市化达到了70%以上的较高水平,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现象。目前,达到高级城市化的只有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国家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 三、我国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既表现出世界城市化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差异。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极大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1.城乡差距逐渐增大。由于我国的制度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种结构不断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又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制度,城市本身有着区位优势,凭借城市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投资,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都极大提高,城市开始掠夺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的资源,这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好,而农村则越来越落后,城乡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的公平问题也日益严重。 2.由于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这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城市无法承载多余人口时,就会发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就业也变得困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有些人注定是要失业的,而失业问题又回引发城市犯罪等。 3.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化质量不高。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增长,但是有些地方的城市化是虚假城市化,经济水平尚未达到可以城市化的水平,高楼却平地而起,这样的城市化质量问题严重。 四、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乡村是城市的资源提供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作为后盾的,所以,不能忽视乡村的发展,要在政策上首先打破城市与乡村间的壁垒,取消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城乡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要一致,不能有所区别。要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 2.想解决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城市管理者可以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担中心城市的压力,同时,改进产业生产技术,努力打造无污染产业。对于交通拥挤和居住条件的问题,可以在道路规划上下足功夫,打造通畅便利的道路交通。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努力,政府要为失业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企业要多开放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 3.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尊重规律,不能人为地改变城市化的速度,认为改变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非但城市化水平低,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必然的过程,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了新的文明。城市化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问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都会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城市化最终将带我们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2023-08-28 18:06:241

城镇化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在1991年开始的。
2023-08-28 18:06:512

城市化对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意义很大。不仅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安排大量劳动力、促进钢筋、水泥、玻璃的销售量,建成后还可以提高百姓的收入、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
2023-08-28 18:06:592

城市化是什么意思?

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2023-08-28 18:07:061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地区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增加,并且预计将来会继续下去。城市化有几个需要考虑的重要优点和缺点。城市化的优势包括:经济增长: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提供就业、商业和投资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城市地区通常配备了更好的现代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桥梁、机场和通信网络。便利设施:城市提供各种便利设施,例如医疗保健设施、教育机构和娱乐选择。文化多样性:城市地区通常具有文化多样性,为文化交流和培养国际化态度提供了机会。然而,城市化也有一些缺点,包括:过度拥挤:城市地区可能变得过度拥挤,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和环境退化等问题。收入不平等:城市化会导致财富向城市集中,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和社会问题。环境退化:城市化会导致污染、废物增加和自然栖息地退化。公共服务紧张:城市地区会给医院、学校和执法部门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总之,城市化既有利也有弊,在制定城市地区的发展和增长决策时仔细考虑这些因素非常重要。
2023-08-28 18:07:141

什么是城市化?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应具备什么条件?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空前加快。以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已从1950年的29.2%增加到1980年的42.5%。但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别仍然非常悬殊,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人口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52%上升到1980年的70%,不少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虽较快,但城市人口的比重仍较低,1950年为16.7%,1980年升到30.5%。城市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迅速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极大提高上。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无计划地盲目地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恶性膨胀、畸形发展的过程,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仅71座,1980年达到234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生活组织、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不少国家采取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外围,还有若干市镇和农村区,它们在功能上联为一体,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如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狭长地带和五大湖南岸,日本的九州——鹿岛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区,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城市群以及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城市群等;苏联也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等。此外,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的极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一半以上。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来支撑.区域内资源禀赋的状况和该区域的区位优势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丰富的资源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是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集聚并产生规模效益的重要基础.陇东南地区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加快该区域城镇化进程,意义是极其深远的.wRWwYi7Gauj2xOKt9ryx
2023-08-28 18:07:561

城市化名词解释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23-08-28 18:08:352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1、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2、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3、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资本主义解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左河水诗)。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中国当今的城市化(城镇化)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而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2023-08-28 18:08:581

城市化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市场,建筑,人员集中
2023-08-28 18:09:563

高中地理里面的城市化是什么意思呀?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这是高中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最明显表示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表现为:一、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三、出现城市群会,由于城市人口增多,环境恶化,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称之逆城市化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8-28 18:10:071

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2023-08-28 18:10:161

城镇化和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23-08-28 18:10:361

什么是城市化?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应具备什么条件?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空前加快。以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已从1950年的29.2%增加到1980年的42.5%。但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别仍然非常悬殊,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人口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52%上升到1980年的70%,不少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虽较快,但城市人口的比重仍较低,1950年为16.7%,1980年升到30.5%。城市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迅速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极大提高上。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无计划地盲目地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恶性膨胀、畸形发展的过程,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仅71座,1980年达到234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生活组织、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不少国家采取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外围,还有若干市镇和农村区,它们在功能上联为一体,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如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狭长地带和五大湖南岸,日本的九州——鹿岛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区,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城市群以及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城市群等;苏联也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等。此外,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的极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一半以上。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来支撑.区域内资源禀赋的状况和该区域的区位优势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丰富的资源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是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集聚并产生规模效益的重要基础.陇东南地区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加快该区域城镇化进程,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2023-08-28 18:10:451

城市化对中国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以城市人口增长为标志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2.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贫困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短缺问题、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城 市特色危机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复杂的问题交错在一起,不仅会阻碍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必须要科学妥善地加以解决。 拓展资料1.城市化特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1978年以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2.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2009年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023-08-28 18:10:521

城市化的概念是怎么样的?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扩展资料: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网评: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2023-08-28 18:11:011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城市化的表现: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中国当今的城市化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而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2023-08-28 18:11:241

论述题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23-08-28 18:11:421

人口社会学简答题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23-08-28 18:12:011

什么是城市化?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应具备什么条件?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空前加快。以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已从1950年的29.2%增加到1980年的42.5%。但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别仍然非常悬殊,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人口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52%上升到1980年的70%,不少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虽较快,但城市人口的比重仍较低,1950年为16.7%,1980年升到30.5%。城市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迅速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极大提高上。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无计划地盲目地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恶性膨胀、畸形发展的过程,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仅71座,1980年达到234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生活组织、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不少国家采取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外围,还有若干市镇和农村区,它们在功能上联为一体,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如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狭长地带和五大湖南岸,日本的九州——鹿岛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区,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城市群以及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城市群等;苏联也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等。此外,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的极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一半以上。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来支撑.区域内资源禀赋的状况和该区域的区位优势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丰富的资源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是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集聚并产生规模效益的重要基础.陇东南地区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加快该区域城镇化进程,意义是极其深远的.uRBg4Z9ySP9UKexSKG3Y
2023-08-28 18:12:091

城市化的好处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2023-08-28 18:12:361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现象?原因有些什么?

为了更好地发展。具体原因如下1、城镇化是农村发展到城市的的必然过程。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城镇化的发展建设主要是解决人的城镇化,实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国之所以要搞城镇化,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健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了小城镇的居住、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环境。吸引企业到小城镇投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小城镇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小城镇生活、居住、工作、学习,促进小城镇的经济繁荣、稳定,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3、其实,提出“城镇化”也反映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发展小城镇也曾经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被列入未来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即使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政策中,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问题也是工作内容的重点之一。支持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说明中央 对农村工作的支持,而且也是对农村人口转移选择了适合国情的低成本道路的支持。 4、更好的发展城市发展好,乡镇发展落后,这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也不好的。中国要搞城镇化发展,能够减少大城市发展的压力,也能促进资源调节,让乡镇发展更加好。所以,国家要搞城镇化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所有地方平衡发展,提高百姓的收入。5、减少人口流动。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得春运成为了一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东部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除山东、河北外,大多数省份都属于人口净流入省份。四川、重庆、安徽、广西、河南、贵州等省份人口流出比例较高6、城镇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城镇化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过度城镇化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最终都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2023-08-28 18:13:101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

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称之为“发动机”与“加速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市化。
2023-08-28 18:13:223

城市化的三种表现是什么

城市人口比重,就是一个国家中的城市中的人口农村人口的比重。表现还有就是产业结构的比重,城市化一般是由农业向工业转变接着就是服务业了。在一个标志就是城镇用地规模变大了,城市化不能从单一的一个方面去看,要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能判断。
2023-08-28 18:13:444

北京大学章程的章程制定大事记

章程被称作学校的根本大法,是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根本遵循,是学校制度体系的总纲。北京大学历史上曾有过《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国立北京大学现行章程》(1920)、《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1932)、《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1947)计6部章程文献。20世纪50年代,学校曾参考《苏联喀山大学章程》制定过《北京大学章程》,但仅为草案,未实施。这一轮章程制定工作正式启动于2007年,大体经过探索、推进、完成三个阶段。学校高度重视章程建设,专门成立《北京大学章程》起草委员会负责章程起草,并依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协调推进工作小组进行整体推进协调。《北京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历时七年,形成多个版本,数易其稿。起草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和稳中求进的方针,认真贯彻《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党委领导、行政推动,广泛动员、民主参与,上下互动、内外结合,专家论证、信息公开,认真听取师生员工、校友、学校老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各方共识和智慧。章程征求意见阶段,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教代会、校务委员会进行讨论,又召开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进行审议,通过党委全委会进行审定。《北京大学章程》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4年7月15日在教育部第22次部务会议上讨论通过,进行全校公示征求意见并调整完善以后,9月3日由部长签发《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24号),予以正式核准。制定《北京大学章程》是依法办学的需要,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是国家主持、教育部主导推进的一项关涉全局的工作,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件大事。 2006年4月18日,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教代会、工会致信许智宏校长,根据教代表提案和不同渠道反映的意见,建议学校制定出台《北京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2007年1月11日 学校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再次向学校建议,尽快制定章程。4月11日 学校2007年第9次党政联席会决定启动章程制定工作,由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张国有牵头进行筹备,并成立章程起草调研工作小组。5月至11月 章程起草调研工作小组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1至4稿。10月30日 学校2007年第30次党政联席会决定成立章程起草委员会、工作小组与秘书组。闵维方、许智宏担任章程起草委员会主任。11月30日至次年2月18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召开10次例会,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5稿。2008年1月15日 张国有向学校2008年第3次党政联席会汇报章程起草工作进度和主要问题。3月15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冯支越、秦春华等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就章程起草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交流。4月至7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6稿。吴树青、陈佳洱、王德炳、郝斌、迟惠生、梁柱等老领导,张守文、王锡锌、甘培忠,阎凤桥等专家审阅此稿。7、8月间 章程起草秘书组先后赴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调研章程建设工作。8月25日至10月5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7稿。学校领导、老领导、章程起草委员会委员和部分院系负责人审阅此稿。10月16日至11月10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8稿。11月10日 学校召开章程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1月11日 学校2008年第27次党政联席会专题研讨章程制定工作。会议强调章程起草要密切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动态,体现相关精神。2009年1月8日 学校召开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工会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张国有作《关于〈北京大学章程〉草案第8稿起草工作的汇报》。会后,章程起草秘书组根据代表讨论意见,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9稿。1月15日 学校召开领导班子寒假战略研讨会。张国有就章程起草过程中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汇报。1月21日 学校调整章程起草组织机构。周其凤接替许智宏担任章程起草委员会主任。同月 张国有带领章程起草秘书组启动《大学章程》丛书的编译工作。2010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高校章程建设。9月7日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大会,提出配合章程建设,启动学术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研究。明确由学校秘书长杨开忠牵头,章程起草秘书组承担新版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起草工作。10月24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大学等26所部属高校作为“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试点单位。2011年1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修订形成A版章程草案第10稿。同月 由于领导班子调整,学校决定由杨开忠承担张国有离任交接的章程制定工作。2月至次年12月,章程起草秘书组走访30余个校内单位,调研学部建设、院系治理、学术委员会等问题。3月31日 张国有、杨开忠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工作进行沟通汇报。4月14日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召开高等学校章程建设研讨会,张国有出席并介绍学校章程工作进展情况。8月 朱善璐接替闵维方担任章程起草委员会主任。9月19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完成A版章程草案第10稿第三次修订。10月10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修改稿)》征求意见座谈会。杨开忠代表学校参加。10月 《大学章程》丛书出版,共五卷七册。丛书为学校章程起草提供了资料研究基础。 2011年10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贯彻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形成A、B、C版章程同步起草的工作方案:A版以之前形成的章程文本为基础,继续完善;B版由章程起草秘书组按改革导向起草;C版委托专家独立研究起草。11月28日、12月8日 教育部先后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12月20日 朱善璐到发展规划部调研,听取章程工作汇报。12月 学校发布《北京大学“十二五”发展改革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章程驱动、体制创新”。2012年1月11日 教育部在北大召开“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建设研讨会”。张国有、杨开忠分别就国内外章程研究和学校章程制定工作进展发言。2月8日 学校召开领导班子寒假战略研讨会。会议要求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加快推进章程建设。3、4月间 章程起草秘书组按“顶层设计与局部改革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启动了9个涉及章程关键领域的专题研究。4月29日、6月8日,2013年6月5日、8月25日,2014年3月29日 学校向教育部报送章程制定工作进展及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工作总结报告。6月12日 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强调“抓好《北京大学章程》的制定,努力形成适合北大实际,符合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6月14日 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到2015年,高等学校完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6月15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薛领等赴四川大学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工作中期总结暨研讨会”,介绍学校试点工作情况。9月13日 朱善璐听取章程起草秘书组汇报,要求集中力量加快章程制定工作。10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起草完成B版章程草案第1稿。同月 发展规划部网站开辟“《北京大学章程》制定工作”专题页面,实时发布章程制定工作最新进展。11月22日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或者修改章程。12月6日 十二届党委第12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章程起草工作组织机构的调整方案。11月至次年1月,学校召开5次新版学术委员会章程征求意见座谈会,共计征求49人次意见,并于2013年1月、3月至4月开展了两次大范围的通讯评议,共计征求章程起草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89人次意见。12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2稿。2013年2月4日至6日 周其凤率团赴香港大学调研管理结构改革。3月下旬 王恩哥接替周其凤担任章程起草委员会主任。4月12日 王恩哥到发展规划部调研,听取章程工作汇报。6月8日 教育部召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工作阶段总结座谈会”。张彦代表学校出席。6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委托法学院湛中乐独立起草的C版章程草案完成,为后期的章程思路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6月、7月、9月、11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分别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3、4、5、6稿。8月23日至24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3次全体会议举行,刘延东副总理强调高校要“加快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9月22日 教育部下发《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3所“985工程”高校于2014年6月底前完成章程报送核准工作。 2013年11月8日 张彦主持召开章程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充实章程起草工作力量,理清重大问题难点,把握好“关键问题的表述、代表性人物的意见、重要组织的参与、紧要时间节点的控制”,积极、有效地推动章程起草工作。12月13日 朱善璐听取章程工作汇报,对章程总体思路、顶层设计、重大关系等作出指示,强调章程起草进入冲刺阶段。12月18日 学校党委成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协调推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现代大学制度组”),张彦担任组长,敖英芳、陈十一、杨开忠担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部。现代大学制度组负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工作。12月19日 王恩哥听取章程工作汇报,要求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建立学校领导班子听取汇报的工作机制。12月29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征求章程中涉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可行性意见。12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7稿。12月31日 十二届党委第60次常委会听取张彦、杨开忠关于《〈北京大学章程〉制定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设想》的汇报。会议提出,贯彻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期完成章程制定工作。2014年1月2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召开全体会议,集体学习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理论,讨论章程制定工作。1月8日 学校召开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与会代表就新版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展开讨论,提出意见。1月29日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1月中旬至2月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8稿。2月11日、12日 学校召开领导班子寒假战略研讨会。张彦、杨开忠分别作《完成章程制定任务,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北京大学章程〉若干关键问题的说明》的汇报。会后,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9稿。2月28日 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新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校章程中有关学术与行政权力关系、学术机构设置的原则至此确立。3月20日,4月4日、11日、17日、25日,5月8日 学校召开6场座谈会,听取知名学者、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意见。3月21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研究章程文本。会议决定将章程主要内容分批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3月28日 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全体会议。杨开忠作B版章程草案第9稿主要内容的汇报。与会委员就章程文本进行了讨论。厉以宁、袁行霈、甘子钊等委员就具体表述提出建议。3月底 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10稿。4月2日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主持召开“985工程”高校章程建设工作交流会。张彦出席并介绍我校章程制定工作进展。4月11日 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章程草案“序言、总则、附则”等部分内容。4月30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向全校师生员工发送《规划通讯章程特刊》电子刊,通报章程制定工作进展。4月底至5月初 章程起草秘书组以B版章程草案第10稿为基础,分别形成B1、B2、B3版草案,其中B1版按国内高校章程通例起草,B2版参考1982年国家宪法体例起草,B3版参照康奈尔大学等美国高校章程起草。5月16日 学校召开工会、教代会代表专场座谈会。5月18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研讨章程工作。会议总结了章程起草中面临的8个重大问题,确定以章程草案第11稿B2版作为修改完善的基础文本。5月20日 章程起草秘书组与医学部肖渊、戴谷音研究讨论章程中涉及医学部的相关问题。5月23日 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B版章程草案第11稿。会后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12稿。6月5日 学校党委常委会听取章程工作汇报,讨论章程草案。会议明确起草工作进入章程起草委员会委员全面直接参与的阶段,决定章程草案在校内外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6月6日 学校召开老领导专场座谈会。6月8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与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小组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讨论章程与综合改革方案之间的关系。会议邀请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副司长王洪元、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出席。会后,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13稿。6月10日至11日 章程起草委员会集中研讨章程文本。张彦、吴志攀、柯杨、刘伟、王杰、高松、张国有、杨开忠、郭海、蒋朗朗、龚文东、戴谷音、法学院王磊等委员和专家出席。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14稿。6月13日 学校召开民主党派代表专场座谈会。6月15日 章程起草委员会继续研讨章程文本。张彦、李岩松、高松、王仰麟、杨开忠和法学院张守文、中国语言文学系韩毓海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章程草案第14稿“序言”及正文“总则”、“职能”、“大学与社会”等章节。6月16日,朱善璐、张彦、于鸿君、敖英芳等讨论章程草案第14稿。6月17日 学校党委常委会听取章程工作的汇报。6月20日 学校就章程草案召开学生代表专场座谈会。6月20日至22日 朱善璐带领章程起草委员会部分委员逐字逐句讨论章程文本,形成B版章程草案第15稿。6月24日 学校党委常委讨论章程草案征求意见稿,同意下发,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和意见征集。6月25日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张彦介绍了章程的制定过程、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王恩哥强调章程制定进入最后关键阶段。朱善璐要求全校各单位认真组织、落实章程征求意见工作。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6月26日开始 学校各单位在单位内部开展章程征求意见工作。6月26日至7月2日 学校将章程文本报送上级领导、学校老领导、现任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暨章程起草咨询委员会委员、章程起草委员会委员以及两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及校友代表等各方人士审阅。共计送稿400余份。国务院参事室、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以及北京市相关负责人,王学珍、王德炳、闵维方、陈佳洱、许智宏、周其凤、林久祥、迟惠生、梁柱、王义遒、林钧敬、张国有等学校老领导反馈意见。6月27日 学校召开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专题讨论章程。王恩哥全面回顾了章程的制定工作,杨开忠对章程内容进行了说明。共计200余人参会。会后各代表分组讨论章程文本,共提出修改建议69条。7月1日 王恩哥主持第844次校长办公会讨论章程征求意见稿。7月2日 学校就章程草案召开校友代表专场座谈会。截止7月3日 共计收集意见230余条,章程起草秘书组形成重要修改意见93条。7月3日 章程起草委员会研究修改章程文本,中文系陈跃红、郭锐,法学院王磊等专家参加。7月4日 学校2014年第3次党政联席会(十二届党委第84次常委会,第845次校长办公会)审议章程征求意见后形成的15处重大修改建议,通过了章程草案,同意提交学校党委全委会审定。同日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审定《北京大学章程》。张彦作章程起草工作说明,党委委员对章程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提出意见和建议。柯杨代表学校党委宣读《关于〈北京大学章程〉(草案)的决定》,全体委员举手表决通过了决定,同意授权党委常委会继续完善后,由校长签发上报。7月9日 学校将《北京大学章程》(核准稿)及起草说明报送教育部,拟请核准。7月上旬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通讯评议《北京大学章程》。7月15日 教育部2014年第22次部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北京大学章程》,拟予以核准。同日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传达部党组关于北大章程序言的意见。7月16日 学校安排档案馆、校史馆提供史料,并征求党史专家沙健孙的意见。次日,向教育部报送《关于北大章程序言修改的论证材料》。7月18日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向学校发出《高等学校章程核准确认单》。7月21日至22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4次全体会议举行。朱善璐、王恩哥出席会议,并就学校章程工作进展向刘延东副总理、教育部领导和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7月21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召开专家学者及教师代表会议,研究章程公示事宜。7月22日至23日 学校2014年第5次党政联席会(十二届党委第86次常委会,第847次校长办公会)研究章程教育部反馈意见和章程校内公示征求意见方案。学校向教育部报送《关于〈北京大学章程〉教育部修改意见的复核说明》和《关于安排北京大学章程在校内进行公示的请示》。随后,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回复学校,同意在校内公示并要求尽快组织。8月4日 朱善璐主持召开会议,部署学校章程校内公开征求意见工作。8月5日至20日 学校开展章程校内公示征求意见。8月5日,党办校办发布《关于〈北京大学章程〉、〈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内部征求意见的通知》,公告全校师生员工。8月6日开始,章程起草秘书组同步跟踪研究师生反馈意见,与部分师生以及相关部门就有关意见进行了深入交流。8月15日 学校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意见。叶静漪出席。8月16日 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根据文件精神,学校进行校务委员会功能定位的局部调整,确定了章程中的相关表述。8月20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研讨章程公示征求意见后续工作。同日 章程公示征求意见结束,共计收到意见反馈75份(个人67份,单位8份),含各类意见建议237条。8月22日 朱善璐主持召开章程起草委员会会议,教育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中文系等单位专家与会,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应邀出席。会议听取章程公示征求意见情况的报告和修改建议方案的汇报,并就章程调整修改意见进行了讨论。同日 学校2014年第7次党政联席会(十二届党委第88次常委会,第849次校长办公会)研究章程起草委员会会议的意见建议,确定了章程文本修改原则。8月23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与章程起草秘书组集中研究征集到的反馈意见并修改章程文本,形成章程公示后修改建议稿。8月24日 学校党委常委审议章程公示后修改建议稿。8月25日 现代大学制度组集中研究学校党委常委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章程文本。会后,学校党委常委通讯审议了相关修改意见,形成章程公示后修改稿。全稿共修改68处,涉及“序言”及正文26条。同日 学校将《关于申请审定核准〈北京大学章程〉的报告》与《北京大学章程》(公示后修改稿)报送教育部,申请完成核准程序。8月 学校将章程文本送韩启德、吴树青、白春礼、王伟光、郝平、林建华、柯炳生、杨芙清等审阅。9月3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签发第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正式核准《北京大学章程》。
2023-08-28 18:12:471

语文作文列提纲格式是什么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2.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安排材料顺序常见的方法有三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按空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按事情的几个方面排列。一般来说,记事的文章多按时间顺序列;写景、状物多按空间顺序列;写人和抒情的文章,多按事情的几个方面来列。但选用哪种方法列提纲,还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和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法来决定。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可以按照星号进行标注;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
2023-08-28 18:12:471

幼儿如何学画画入门

提起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教宝宝画画之前需要自己先学会画一些简单的图案。儿童学画画需要好的环境,应该选择在很多儿童在一起的位置,也可以选择在素材比较多的位置,或是选择比较有儿童气氛的环境
2023-08-28 18:12:482

总裁办和董事会有什么区别?

总裁办是头就像是皇帝 董事会是皇帝和大臣一起 明白了吗
2023-08-28 18:12:443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房地产项目是目前是比较火热,各地的开发商也是日益趋多且竞争激烈,如何更好的开拓客户是一个大难题。下面关于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或许能帮到大家。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1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步骤 第一:发送宣传单 这个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公司可以多派一些销售人员在菜场,超市或者居民楼附近进行传单的发送,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你们房地产公司。 第二:场外培训 房地产对销售人员进行室外培训,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观看,可以在当地设立多个培训点,这样可以布局整个城镇。 第三:开展大型活动 在楼盘销售点,可以举行一些节目类活动,让广大群众能够免费观看,或者举办一些马戏表演,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可以增加楼盘人气。 第四:充分利用亲朋好友资源 我们知道买房大多都喜欢凑热闹,比如你的好友也在这里买了,你的谁谁谁亲戚也买在这里,那么通过亲朋好友的推广介绍来做宣传。 第五:利用网络或者朋友圈宣传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2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方法 商圈派单 适用项目:中高端、中端及中端以下 工作周期选择:基本贯穿整个项目营销过程,派单量最大的时间应选在蓄客期和强销期。 拓客人员选择:根据各项目实际人员和项目体量安排,一般至少需要配备一名拓客主管拓客范围选择:项目周边和全市重点的繁华区域,人流量和商圈档次是商圈选择的主要标准。 工作目的:广泛传递项目信息和有效收集客户信息。 工作安排: 1、制定一个完整的拓客计划 2、确定拓客人员,并进行相关培训(包括项目基本资料、核心卖点和优势及拓客说辞与技巧),培训完毕后进行相关考核 3、安排拓客周期和时间节点,选择节假日及周末,以及平日里商圈人流量较大的时段 4、对拓客商圈进行选取与划分,并事先进行踩点和绘制拓客地图 5、拓客人员执行拓客计划,在商圈进行大范围派单,并竭力留取客户信息 6、统计每日派单量和留电量,并进行拓客人员工作心得和拓客技巧分享,提高团队士气 审核标准:工作审核标准依据派单量和有效留电量而定,要求每人每日合理派发单页的量应达到200-300张,有效留电量至少达到4五、油站夹报审核标准:依据不同卖场的.自身客流情况,制定每日项目单页的派发量和留点量拓客范围选择:项目周边及城市各类型专业市场,如建材市场、家电市场、食品市场等 房地产行销拓客方案3 渠道开拓客户关系的做法 1、大机构、大集团等大客户资源;主要是项目附近的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大客户 2、社区、写字楼、娱乐服务场所、超市、百货商场等客户资源 3、开发商自身的会员俱乐部客户资源以及其他关系资源 4、代理商的客户资源或者二三级市场联动的地铺网络及其积累的客户资源 5、合作物业公司的客户资源 6、房展会、巡展会等外展活动积累的客户资源 7、专业短信公司、直邮公司的客户资源 8、银行、证券、基金机构、移动公司的VIP客户,高尔夫、车友会、游艇会等俱乐部会员;各种协会如台商协会、证券协会、物流协会会员 9、房地产公司员工和老客户推荐的客户资源
2023-08-28 18:12:431

地方志的三级志书有哪些

指省、市、县三级
2023-08-28 18: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