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位置测量越准,动量测量就越不准呢?

2023-08-22 17:45:57
共3条回复
真可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
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4π,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
可乐

推导很麻烦

结论公式是:位移精度乘以速度精度等于定值,就是说两者是反比

FinCloud

测不准原理得出的

相关推荐

测不准原理指的是在任何空间的一个点位

测不准原理指的是在任何空间的一个点位上,对这个点的精确位置与这个点上的物质形成的动量是不能同时测准的。测不准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由量子力学创始人 海森堡 (Heisenberg)提出。该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如果微观粒子的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是 Δp,同时测得的微粒的动量的不确定范围是 Δq。Δp与Δq的乘积总是大于 hbar/2。这里 hbar = h/2π,h 为普朗克(Plank) 常数。测不准原理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所谓的测不准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无关。测不准原理现也通常被称作不确定关系。这一发现可以称之为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在经典物理学中,观察者处于较高的层次上,这种观念带有不证自明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一定比被观察事物高一个层次。测不准原理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2023-08-14 05:00:131

测不准原理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证明原理的实验数据测量不准确。
2023-08-14 05:00:343

测不准原理通俗具体点说是怎么回事?

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2π (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1569.htm
2023-08-14 05:00:581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测不准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即如果粒子通过同一位置的动量具有不确定性,粒子具有相同动量时其位置具有不确定性。
2023-08-14 05:01:244

理论物理学领域所说的“测不准关系”指的是什么?

测不准原理也叫不确定原理,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海森伯在创立矩阵力学时,对形象化的图象采取否定态度。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坐标”、“速度”之类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等同于经典理论中的那些词汇。可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词汇新的物理意义呢?海森伯抓住云室实验中观察电子径迹的问题进行思考。他试图用矩阵力学为电子径迹作出数学表述,可是没有成功。这使海森伯陷入困境。他反复考虑,意识到关键在于电子轨道的提法本身有问题。人们看到的径迹并不是电子的真正轨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雾迹,水滴远比电子大,所以人们也许只能观察到一系列电子的不确定的位置,而不是电子的准确轨道。因此,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电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处于某一位置,同时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某一速度。可以把这些不确定性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不能等于零。这就是海森伯对不确定性最初的思考。据海森伯晚年回忆,爱因斯坦1926年的一次谈话启发了他。爱因斯坦和海森伯讨论可不可以考虑电子轨道时,曾质问过海森伯:“难道说你是认真相信只有可观察量才应当进入物理理论吗?”对此海森伯答复说:“你处理相对论不正是这样的吗?你曾强调过绝对时间是不许可的,仅仅是因为绝对时间是不能被观察的。”爱因斯坦承认这一点,但是又说:“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里,会有启发性帮助的……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海森伯在1927年的论文一开头就说:“如果谁想要阐明‘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一个电子的位置)这个短语的意义,那么他就要描述一个能够测量‘电子位置"的实验,否则这个短语就根本没有意义。”海森伯在谈到诸如位置与动量,或能量与时间这样一些正则共轭量的不确定关系时,说:“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得到了玻尔的支持,但玻尔不同意他的推理方式,认为他建立测不准关系所用的基本概念有问题。双方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玻尔的观点是测不准关系的基础在于波粒二象性,他说:“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而海森伯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贯彻一致的数学推理方式,它把观察到的一切告诉了人们。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个数学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玻尔则说:“完备的物理解释应当绝对地高于数学形式体系。”玻尔更着重于从哲学上考虑问题。1927年玻尔作了《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新进展》的演讲,提出著名的互补原理。他指出,在物理理论中,平常大家总是认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观测该对象,但从量子理论看来却不可能,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因此不可能有单一的定义,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对经典理论来说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质,在量子理论中却成了互相补充的一些侧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补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测不准原理和其它量子力学结论也可从这里得到解释。
2023-08-14 05:01:541

测不准原理,通俗易懂讲一下!

测不准原理跟波粒二相性(可以相互推导)的哲学意义是等价的,不是观测的扰动问题。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中学物理,基础假定中的质点(有自性的点)和刚体的概念是理想化和不存在的。唯物主义基于现代物理对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离不开)运动的,潜在含有同一时刻(时间是相对假象),物质是在此又在彼(空间是相对假象)的。跟佛教中的物质定义非常接近(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区别在于佛教中的物质是无自性(虚幻的现象存在)的,是刹那(时间相对)流及他性的。所以本质法无我,无自性。就是无常,刹那迁异。所有的事物即真(概率波)空,即俗(粒子)假。因为概率波的不可思维观察思议真空,那么存在也是遍法界存在的(只不过概率小而已,《华严经》讲一尘出生法界遍),只要没有观察思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就是自在真如状态的,是不知而知的。所以万物这种状态是 一体同源 不二(处于量子纠缠 互相待立,《华严经探玄记》 称作 12 缘起生灭缚观,互相缚住仿佛存在的假象。彼此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虚假存在)的,可以超距作用。因为猫的生死也跟 时间-空间-物质微粒(根据 Minkovsky 对相对论的推论,一切本质(概率波存在)都在光速运动,时空物质相互依立) 一样是一种虚妄的假象。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时时刻刻刹那新陈代谢,生生死死的。所以死也是一种假象,因为死后不是断灭的什么都没有,一刹那在法界另外的时处马上有新的如幻生起。一旦即入无我无观察思维的不二状态,一切都是一个的 他维(分身)展现。所以可以一毛端见尘沙国土。也可以度百千劫(世界成坏周期)犹如弹指(毫秒)。
2023-08-14 05:02:045

请解释一下测不准原理

任何事物都有偏差!1+1等于2吗你能找到一模一样的苹果吗一个道理!!
2023-08-14 05:02:215

测不准原理的哲学意义

测不准原理揭示了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微观粒子的研究对哲学有很重要的意义,测不准原理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对传统的客观性观念、理性观念和确定性的观念都带来了冲击。测不准原理又称为量子测不准原理,是微观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测不准原理的含义是指用科学方法测定基本粒子的位置而同时又做到不影响基本粒子的速度是不可能的,即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 玻尔指出,在物理理论中,平常大家总是认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观测该对象,但从量子理论看来却不可能,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 如果观测者总是被观测过程的一部分,那么人们长久以来所领会的客观性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概念。任何一个观测者,例如一个进行实地考察的考古学家,或到某一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注意到,他的在场已经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故在历史学领域中,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
2023-08-14 05:02:371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对这个理论有什么误解?

我们都知道宏观世界里面一切事物都具有确定性,比如我们取t=10秒这个时刻看某一个宏观物体,其实这个物体是肯定具有一个位置和速度的,也就是说我们取某一个时刻可以同时测量出来一个宏观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人也许会疑惑,你这不废话嘛,我们肯定可以同时测量出来位置和速度,这有啥值得说的。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能同时测准速度和位置,这个仅仅是在宏观世界才能做到,在微观世界是做不到的,因为微观世界遵循“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关于这个原理我之前已经详细讲解过,如果你没看可以先往前翻下。这个测不准原理的核心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同时精确测量出一个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速度也可以替换成动量)。但是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认为测不准是因为我们的仪器精度不够造成,把测不准问题归结于是我们掌握的物理规律不够,科学发展还不够,其实这是一种极度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测不准并不是科学发展不够,也不是我们仪器不够先进,而是微观世界本来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测不准本身就是微观世界的一个内在属性。相信不少人会听过这样的故事,一般的教科书是这样解释测不准原理的:首先我们测量一个微观粒子的手段肯定是用电子去撞击,因为测量本身也是有物理含义的,我们获取微观粒子的物理参数,不是无中生有的,是必须要拿电子去撞击的。那么为啥非要拿电子去撞击呢?因为微观粒子本身就非常小,如果拿一个比较大的物体去撞击测量,直接就把微观粒子撞飞了,而电子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非常小的粒子,我们的电子显微镜就是用电子去撞击,然后就可以看到微生物的轮廓和形状,因为电子相比微生物要小太多了。但是就算拿电子去撞击,也会对微观粒子造成很大的冲击,这里我们就要谈到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电子本身也是具有波动性的,如果波长很长,都超过被测量的粒子大小了,那么我们就很难测准微观粒子的位置了,当然波长很长有一个好处就是频率较小,这样电子的能量就比较小,那么撞击后对被测量粒子产生的冲击就较小,所以这样的电子可以去测准微观粒子的速度,从这分析可以看出波长大了,位置测不准,速度测准了。反过来我们如果把电子波长弄小,能够测量准位置,但是波长小就意味着频率大,那么电子的能量就很大,对被测量粒子产生的冲击就很大,被测量粒子直接被你撞飞了,你就测不准粒子的速度。以上就是为啥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测不准的物理分析过程,在教科书上也经常看到。但是这个分析过程容易给人一种误导,那就是我们测不准速度和位置是因为我们测量技术不够好造成,应该说教科书上的解释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却容易误导大家。其实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下,我们测不准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绝对不是仪器问题,也不是我们掌握的自然规律不够,真的是微观世界的内在属性。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此时有一个微观粒子,在一个瓶子里面,那么你所看到的场景是啥呢?首先这个微观粒子假设放到外太空,也就是周围没有啥引力等等之类的因素干涉,你会看到微观粒子处于静止状态吗?不能的,因为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假设你的瓶子足够大,那么微观粒子的位置可能性就会增大,也就是位置不确定度会增大,此时由于此消彼长,所以微观粒子的速度会比较确定,此时你看到的场景就是微观粒子好像遍布在整个瓶子里面,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但是每个身影的速度好像都差不多。此时你慢慢把瓶子空间缩小,你会发现微观粒子的位置可能性减少了,瓶子里面微观粒子的身影也少了,当时此时你会发现,微观粒子每个身影都有一个自己的速度,有的快有的慢,当你把瓶子继续缩小到仅仅容纳一个微观粒子的大小时,微观粒子的身影几乎就只有一个了,但是此时微观粒子的速度会变得非常多,一会儿是这个速度,一会儿是那个速度,一直变来变去,速度的变动范围一下子变得非常大。所以如果你能把刚刚的场景想象到位,你就算真正理解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到底要表达啥了。
2023-08-14 05:02:521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什么?

量子力学关于物理量测量的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它反映了微观客体的特征。该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沃纳·卡尔·海森堡于1927年通过对理想实验的分析提出来的,不久就被证明可以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数学形式中把它推导出来。根据这个原理,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物理量,如坐标和动量,都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即不可能对它们的测量结果同时作出准确预言。长久以来,不确定性原理与另一种类似的物理效应(称为观察者效应)时常会被混淆在一起。
2023-08-14 05:03:371

测不准原理指的是在任何空间的

测不准原理指的是在任何空间的一个点位上,对这个点的精确位置与这个点上的物质形成的动量是不能同时测准的。在量子力学里,不确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维尔纳海森堡于1927年发表论文《论量子理论运动学与力学的物理内涵》给出这原理的原本启发式论述,希望能够成功地定性分析与表述简单量子实验的物理性质。这原理又称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同年稍后,厄尔肯纳德严格地数学表述出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性关系式。两年后,霍华德罗伯森又将肯纳德的关系式加以推广。定律影响: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标准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h/4π(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堡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率幅函数(波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2023-08-14 05:03:561

线性时间观测不准原理

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4π (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堡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2023-08-14 05:04:401

如何理解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关于物理量测量的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它反映了微观客体的特征。该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沃纳·卡尔·海森堡于1927年通过对理想实验的分析提出来的,不久就被证明可以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数学形式中把它推导出来。根据这个原理,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物理量,如坐标和动量,都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即不可能对它们的测量结果同时作出准确预言。长久以来,不确定性原理与另一种类似的物理效应(称为观察者效应)时常会被混淆在一起。   其中,在对其物理根源的理解方面主要有两类看法:一类认为,该原理所反映的是单个微观粒子的特征,是对于它的一对正则共轭变数共同取值的限制,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可以理解为微观体系同观察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类看法认为,它是量子系统的特征,是同时制备的大量微观体系的统计散差原则。已有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对这两种看法作出决定性的判断。
2023-08-14 05:04:581

球坐标下的测不准原理

在球坐标系中,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时,位置的不确定度和动量的不确定度的乘积必须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根据百度文库查询得知,球坐标下的测不准原理是指,在球坐标系中,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时,位置的不确定度和动量的不确定度的乘积必须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这个原理反映了自然界中宏观和微观物理量的限制,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在球坐标系中,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与直角坐标系中的类似,只是坐标系不同,球坐标系中的不确定度需要考虑角度和半径的不确定性。因此,球坐标下的测不准原理也被称为角动量不确定度关系。球坐标下的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反映了在球坐标系中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时的不确定度关系。
2023-08-14 05:05:061

详解“薛定谔猫”和“测不准原理”

这个有点深奥,自己在网上能搜到的
2023-08-14 05:05:163

测不准关系的内容是什么?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2π,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
2023-08-14 05:05:261

物理历史上著名的悖论

薛定谔猫是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的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一个佯谬(也译为悖论)。猫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猫必死无疑。这个装置由薛定谔所设计,所以猫便叫做薛定谔猫。原子核的衰变是随机事件,物理学家所能精确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则过一天,该元素就少了一半,再过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但是,物理学家却无法知道,它在什么时候衰变,上午,还是下午。当然,物理学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变的几率——也就是猫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几率。如果我们不揭开密室的盖子,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认定,猫或者死,或者活,这是它的两种本征态。但是,如果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薛定谔猫,则只能说,她处于一种活与死的叠加态。我们只有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才能确切地知道此猫是死是活。但是,也就是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描述猫的状态的波函数由叠加态立即坍塌到某一个本征态,即死态或者活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此猫是死是活,她将永远到处于死与活的叠加态,即通常所说的半死不活。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也叫不确定原理,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海森伯在创立矩阵力学时,对形象化的图象采取否定态度。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坐标”、“速度”之类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等同于经典理论中的那些词汇。可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词汇新的物理意义呢?海森伯抓住云室实验中观察电子径迹的问题进行思考。他试图用矩阵力学为电子径迹作出数学表述,可是没有成功。这使海森伯陷入困境。他反复考虑,意识到关键在于电子轨道的提法本身有问题。人们看到的径迹并不是电子的真正轨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雾迹,水滴远比电子大,所以人们也许只能观察到一系列电子的不确定的位置,而不是电子的准确轨道。因此,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电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处于某一位置,同时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某一速度。可以把这些不确定性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不能等于零。这就是海森伯对不确定性最初的思考。据海森伯晚年回忆,爱因斯坦1926年的一次谈话启发了他。爱因斯坦和海森伯讨论可不可以考虑电子轨道时,曾质问过海森伯:“难道说你是认真相信只有可观察量才应当进入物理理论吗?”对此海森伯答复说:“你处理相对论不正是这样的吗?你曾强调过绝对时间是不许可的,仅仅是因为绝对时间是不能被观察的。”爱因斯坦承认这一点,但是又说:“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里,会有启发性帮助的……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海森伯在1927年的论文一开头就说:“如果谁想要阐明‘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一个电子的位置)这个短语的意义,那么他就要描述一个能够测量‘电子位置"的实验,否则这个短语就根本没有意义。”海森伯在谈到诸如位置与动量,或能量与时间这样一些正则共轭量的不确定关系时,说:“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得到了玻尔的支持,但玻尔不同意他的推理方式,认为他建立测不准关系所用的基本概念有问题。双方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玻尔的观点是测不准关系的基础在于波粒二象性,他说:“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而海森伯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贯彻一致的数学推理方式,它把观察到的一切告诉了人们。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个数学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玻尔则说:“完备的物理解释应当绝对地高于数学形式体系。”玻尔更着重于从哲学上考虑问题。1927年玻尔作了《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新进展》的演讲,提出著名的互补原理。他指出,在物理理论中,平常大家总是认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观测该对象,但从量子理论看来却不可能,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因此不可能有单一的定义,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对经典理论来说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质,在量子理论中却成了互相补充的一些侧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补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测不准原理和其它量子力学结论也可从这里得到解释。双生子悖论: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即时间可以改变的理论不久以后,就有天才用双生子悖论进行责难.虽然这个悖论早已被证伪,但我们却可以一窥天才有悖于常理的思路.:说假设地球上出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孩子留在地球上,同时另一个孩子乘坐飞船以接近光速离开地球,当地球上的孩子长大到二十岁后飞船以相同的速度返航,当地球上的孩子四十岁的时候飞船安全的抵达到了地球.现在请问:他们双生子中谁更加年轻?假如认为接近光速运动时时间会变得更慢,那么大部分人一定会认为乘坐光速离开地球的孩子更加年轻,但是,当飞船以接近光速离开地球的时候,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飞船是静止不动的而地球以接近光速离开飞船.那么现在大部分人一定认为是地球上的孩子更加年轻!到底谁更加年轻,当然答案很容易只要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一把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告诉大家这两个孩子一样年轻!那样爱因斯坦的灵魂会不安的...麦克斯韦妖:麦克斯韦妖是在物理学中,假象的能探测并控制单个分子运动的“类人妖”或功能相同的机制,是1871年由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的。当时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诙谐的假定一种“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麦克斯韦妖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说明外界传给物质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它否认了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谭式的设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人们开始考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这时,又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热源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设想了一个既不向外做工又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通过对热和功在这个热机内两个温度不同的热源之间的简单循环(即卡诺循环)的研究,得出结论:热机必须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与热源的温差,热机效率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不可能的达到100%。即热量不能完全转化为功。1850年,克劳修斯在卡诺的基础上统一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卡诺原理,指出:一个自动运作的机器,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发生任何变化,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久,开尔文又提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用无生命的机器把物质的任何部分冷至比周围最低温度还低,从而获得机械功。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奥斯特瓦尔德则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在提出第二定律的同时,克劳修斯还提出了熵的概念S=Q/T,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增加。但在这之后,克劳修斯错误地把孤立体系中的熵增定律扩展到了整个宇宙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热量不断地从高温转向低温,直至一个时刻不再有温差,宇宙总熵值达到极大。这时将不再会有任何力量能够使热量发生转移,此即“热寂论”。为了批驳“热寂论”,麦克斯韦设想了一个无影无形的精灵(麦克斯韦妖),它处在一个盒子中的一道闸门边,它允许速度快的微粒通过闸门到达盒子的一边,而允许速度慢的微粒通过闸门到达盒子的另一边。这样,一段时间后,盒子两边产生温差。麦克斯韦妖其实就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1877年,玻尔兹曼发现了宏观的熵与体系的热力学几率的关系S=KlnQ,其中 K为玻尔兹曼常数。1906年,能斯特提出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 T→0 时,△S / O = 0 ,即“能斯特热原理”。普朗克在能斯特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统计理论指出,各种物质的完美晶体,在绝对零度时,熵为零(S 0 = 0 ),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三定律统称为热力学基本定律,从此,热力学的基础基本得以完备
2023-08-14 05:05:361

什么条件下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1.当考察物体的运动线度可以和该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相比拟时,由于测不准原理,物体的动量和位置已经是不能同时准确获知的量了,因而牛顿动力学方程缺少准确的初始条件无法求解.也就是说经典的描述方法由于测不准原理已经失效或者需要修改.量子力学用希尔伯特空间中的态矢概念代替位置和动量(或速度)的概念来描述物体的状态,用薛定谔方程代替牛顿动力学方程(即含有力场具体形式的牛顿第二定律). 用态矢代替位置和动量的原因是由于测不准原理我们无法同时知道位置和动量的准确信息,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位置和动量的概率分布,测不准原理对测量精度的限制就在于两者的概率分布上有一个确定的关系. 2.由于牛顿动力学方程不是洛伦兹协变的,因而不能和狭义相对论相容,因而当物体做高速移动时需要修改力,速度,等力学变量的定义,使动力学方程能够满足洛伦兹协变的要求,在物理预言上也会随速度接近光速而与经典力学有不同. 但我们仍可以引入“惯性”使牛顿第二定律的表示形式在非惯性系中使用. 例如:如果有一相对地面以加速度为a做直线运动的车厢,车厢地板上放有质量为m的小球,设小球所受的核外力为F,相对车厢的加速度为a",以车厢为参考系,显然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即 F=ma"不成立 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可得 F=ma对地 式中,a对地是小球相对地面的加速度.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 a对地=a+a" 将此式带入上式,有 F=m(a+a")=ma+ma" 则有 F+(-ma)=ma" 故此时,引入Fo=-ma,称为惯性力,则F+Fo=ma" 此即为在非惯性系中使用的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 由此,在非惯性系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除了真正的和外力外,还必须引入惯性力Fo=-ma,它的方向与非惯性系相对惯性系(地面)的加速度a的方向相反,大小等于被研究物体的质量乘以a. 注意: 当物体的质量m一定时,物体所受合外力F与物体的加速度a是成正比的是错误的,因为是合力决定加速度.但当说是物体的质量m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成正比时则是正确的. 解题技巧: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首先分析受力情况,运动图景,列出各个方向(一般为正交分解)的受力的方程与运动方程. 同时,寻找题目中的几何约束条件(如沿绳速度相等等)列出约束方程.联立各方程得到物体的运动学方程,然后依据题目要求积分求出位移、速度等.
2023-08-14 05:05:551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和叠加态说的是不是一回事?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是指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原则,而叠加态说是指物理量之间相互叠加形成的另一种物质。
2023-08-14 05:06:033

测不准原理是否也适用于塔罗?

这个原理在某种层面来说是适用的,不过对于占卜活动,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楚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没有人统计过在占卜中,定性的误差率、定量的误差率、误差的边际改变率之类的东西。。。再说了,占卜和解牌毕竟是两个环节,多一层环节就多一层误差的几率。如果要给一个公式,那么,答案的准确率=占卜的准确率*解牌的准确率,而,答案的错误率=1-答案的准确率,这个也许勉强说得过去。”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我个人认为,这种状况也可能是由一些未知的因变量引起的,也许是现今还未发现的某些因变量在影响着微观粒子的运作,这使我们不能完全掌控所有的数值。[]
2023-08-14 05:06:121

测不准原理说不可能同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怎么理解 请举例说明

微观粒子不像宏观中的小颗粒.微观粒子以态的方式存在,你可以想象为一张概率云.一般来说一个态中动量和位置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一个态有确定的动量(或坐标)那么称之为动量(或坐标)的本征态.而动量(或坐标)的本征态必然不是坐标(或动量)的本征态.所以不可能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 对于一个态我们可以分析它动量或坐标概率的方差.不确定原理的公式意思就是,在某些态中动量方差和坐标方差乘积可以达到一个最小值.这个方差不可能再小. 高度总结,纯手打.
2023-08-14 05:06:201

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叫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科学家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人。
2023-08-14 05:06:271

测不准原理究竟说明的是人为的局限性还是物质的属性?

应该是事物的不可重复性。勉强算是后者吧!
2023-08-14 05:06:363

测不准原理会决定黑洞吗?

我认为不会决定。因为黑洞是非常神秘的,它能吸收一切东西,它的奥秘是我们现在不能够探索的。
2023-08-14 05:06:574

大学物理: 测不准原理的疑问

无法理解时人就会产生莫明的恐慌,所以要想办法找一个理由,或者假设成理想状态.
2023-08-14 05:07:305

请问海森伯不确定度,即测不准原理是怎么来的?

就是电子通过小孔的时候发生衍射,但是具体它在小孔的哪个位置通过,又落在屏幕上哪里是不确定的概率事件,越偏离中心线,概率越小
2023-08-14 05:07:482

测不准原理说不可能同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怎么理解 请举例说明

微观粒子不像宏观中的小颗粒。微观粒子以态的方式存在,你可以想象为一张概率云。一般来说一个态中动量和位置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一个态有确定的动量(或坐标)那么称之为动量(或坐标)的本征态。而动量(或坐标)的本征态必然不是坐标(或动量)的本征态。所以不可能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对于一个态我们可以分析它动量或坐标概率的方差。不确定原理的公式意思就是,在某些态中动量方差和坐标方差乘积可以达到一个最小值。这个方差不可能再小。高度总结,纯手打。
2023-08-14 05:07:581

测不准原理在宏观世界的问题

不同的物理规律对应不同的尺度范围,我们不能拿牛顿定理去解释粒子,同样不拿不确定性原理去解释宏观世界,它们都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建议你先将知识了解清楚,
2023-08-14 05:08:092

在量子力学中,如何用实验证明“测不准”原理?

其实我一直对玻尔的量子力学持怀疑态度,支持爱因斯坦的观点。
2023-08-14 05:08:203

提出测不准原理的人是

沃纳·海森堡。据外媒报道,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由沃纳·海森堡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次提出。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这个原理表明,在粒子的状态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我们不能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2023-08-14 05:08:271

费曼物理学讲义中用测不准原理来解释电子为什么绕核转动: 如果它们因为强吸引力落在原子核上,我们就能准

曼物理学讲义中用测不准原理来解释电子为什么绕核转动:如果它们因为强吸引力落在原子核上,我们就能准确地知道它们的位置,测不准原理要求它具有不确定但是很大的动量【原文写的是require that they have a very large(but uncertain) momentum】,即很大的动能,这个动能使它们离开原子核。但是测不准原理的公式是△x△p≥h/2π, 位置准确知道应该要求动量的不确定性很大而不是动量很大吧。。求解释
2023-08-14 05:08:382

测不准原理对吗

是对的,很多测量难以同时保证两个方面的精度
2023-08-14 05:08:493

坚持“测不准原理”就是坚持“不可知论”

呵呵,貌似很老套啊
2023-08-14 05:09:095

谁能用西瓜当粒子说一下微观粒子的测不准原理

拿一个西瓜,先吃掉,留下西瓜子,将西瓜子一个个从一定高低落下,单个西瓜子的掉落地点测不准
2023-08-14 05:09:243

从“测不准原理”到“量子纠缠”,上帝是否真的在掷骰子?

这和上帝有什么关系?这和测量技术以及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2023-08-14 05:09:3410

线性时间观测不准原理

1、外界条件。外界的温度湿度、大气折射等都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2、仪器条件。仪器制造生产的精度缺陷。3、观测者自身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一定的分辨率和技术条件,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可能会产生误差。
2023-08-14 05:10:151

测不准原理是不是说明了不可知论?

测不准原理说的是微观粒子的速率和运动方向不可以两者全部一起确定。不可知论说的是哲学上面的事,和不可知论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事情。
2023-08-14 05:10:262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否适用于大型物体呢?

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理论只适合于小型物体。
2023-08-14 05:10:354

国际首次超1200千米量子纠缠分发验证了量子力学非定域性对还是错

国际首次超1200千米量子纠缠分发验证了量子力学非定域性对非定域性有时也称为不确定性,是指某个或某组量不确定在其定义范围内更小的确定范围内的性质。在量子力学中,某个物理量不确定在其定义范围内更小的确定范围的性质,称为量子非定域性。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标准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h/2π(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堡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率幅函数(波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E=h/2π*ω,p=h/2π*k),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2023-08-14 05:11:051

为什么只有振动有零点能?请不要引入任何数学推导,我需要对其定性的理解!

你还去问物理老师吧,网上的网友最多也只能复制一些东西过来,不能使你理解.
2023-08-14 05:11:286

关于电的知识

ben,2
2023-08-14 05:11:493

用外行人的话说,四维空间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什么关系?

一个实用的例子是纽约街道的对比视图。它在近处看起来是黑暗的,但当你把目光移向太空时,它就会变得一般化。你不能从太空中看到当地的路灯,但你肯定能得到一个区域效果。
2023-08-14 05:11:573

我们常用哪三个英文字母来表示“发光二极管”?

LEDLightEmittingDiode,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引起光子发射而产生光。LED可以直接发出红、黄、蓝、绿、青、橙、紫、白色的光。
2023-08-14 05:04:501

"nicky"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nicky n. 男子名之昵称尼克,读作: 泥克
2023-08-14 05:04:521

想学股票MACD指标,但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看不懂, “ MACD指标是根据均线的构造原理,对股票价

话说你要是数学还可以的话,应该看的懂...研究下算法公式,你就明白了...只看文字不行...
2023-08-14 05:04:584

不明飞行物“飞棍”到底是什么东西?

飞棍也好,飞碟也罢,都是未确认的东西,不过人们习惯将这些东西和外星人飞碟联系在一起,都是“不明飞行物”,过去的事实证明很多不明飞行器其实就是人造飞行器。 不明一词的含义学过几年语文都知道,那就是不知道是啥,其实这也只是少数目击者“不明”罢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科学知识,将一些自然现象或者远处的人造飞行器认成不明飞行物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人类的飞行器制造水平已经很高了,不再像以前拘泥于飞行器的外形,外形确实很重要,空气动力布局优良的飞行器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不够现代人类的推进器已经十分出色了,让板砖上天都不是难事。蝶形、棍状的飞行器人类也不是没有制造过。 飞棍是什么东西不重要,因为通过目击者的描述也可以知道,所谓的飞碟飞棍外形、飞行方式都有一些区别,而目前人类并没有捕获一个非人造的飞碟或飞棍,可见相关的现象并不常见,或许只是特殊的云团或其他一些极端天气形成的特殊光学现象罢了。去猜测它们的飞行方式、是否和外星人有关都是脑洞,除非真正地捕获一个飞碟或者飞棍,然而目前看来这种事情是办不到的。飞棍的影像记录中的特点,表明这种东西也可能是由于拍摄器械帧数不够造成的拖影,央视曾做过节目,最后认为飞棍就是一种飞虫,在特殊的光照和相机捕捉下成了不明飞行物飞棍。 目前人类飞行器中,火箭、乘波体飞行器在一些角度下外形都是接近传说中的飞棍的,也能留下一些特殊航迹云,而这些飞行器并不像飞机那样常见,认错的时候也是可能存在的。总之,飞棍到底是什么,一般人不需要纠结,也纠结不出什么结果。 “飞棍”在UFO界是比较出名的,经常出现在《 探索 发现》中,我国的《走近科学》也有过专门的报道,飞棍不像其他大多数UFO事件都是偶然出现的。 飞棍到底是什么目前没有人知道,它们只出现在摄像中,呈现圆辊型翅膀的个数不定。根据摄像中的一些参照物计算出的飞棍时速达几百公里至数万公里,目前已知的昆虫速度绝对达不到。而它们的大小也是几厘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时候它们的大小还会发生变化。 科学上对其有三种假说:UFO、特殊生物、摄影错觉 针对第三种说法曾做过实验,在昆虫较多的地方用1/45秒速度捕捉昆虫的翅膀震动频率,同时在拍摄结束闪光灯用大约1/1000秒凝固了飞虫的真实形态,当我们在较慢的快门速度下曝光,就可以拍摄出飞棍。因为照片中参照物不同,计算出它们的大小和速度可能也会不同。《走近科学》最终得出飞棍的结论就是第三种,对于普通昆虫因拍摄问题出现了飞棍的形象。而在2020年的时候,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不明飞行物视频的证据,但是给出的结果也是无法进行识别,也就是人类的技术如今无法检测出它是什么东西,而说到不明飞行物,我们就来说下今年发布的一个最新不明飞行物事件。 我们也说了无论是天空出现“飞棍”还是碟形、螺旋形、雪茄形等物体,统称都是不明飞行物,所以下面都以不明飞行物来替代,简单的说明下不明飞行物的一些著名事件。 英国“卡尔文事件” 在1990年8月的时候,苏格兰的高空出现了一次不明飞行物事件,拍摄下了“最高机密彩色照片”,这就是所谓的“卡尔文事件”。而在2020年,英国国防部前官员尼克·波普(Nick Pope)透露出了这一消息,在“有史以来最好的不明飞行物照片”发布出来之后,又被阻止了,引发了调查事件的出现,因为这个是英国UFO项目的最为重要东西,但是公布出来都是真实的照片。 同时根据尼克·波普(Nick Pope)指出,大多数的不明飞行物都是一些“伪造品”,要么是模糊,要么就是夜空中模糊的光线,或者是远处的模糊点来定义这些不明飞行物的东西,虽然隐藏了一些东西的存在,但是都不是很真实。而在“卡尔文事件”出现之后,也是有看到真实的不明飞行物出现,总计是拍摄了六张照片,然后看到这些物体以极大的速度垂直加速了! 所以才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因为根据他的描述,这种不明飞行物物体展示了一种未知来源的“结构化”飞机,这与任何传统飞机都不一样,没有机身,没有机翼,没有尾巴,没有引擎,也没有任何标记,最后通过拍摄的照片,证明了这个拍摄到的不明飞行物直径大约在30米,这就是“卡尔文事件”的不明飞行物事件。 不明飞行物的“争议化”东西 不明飞行物我们都知道,如今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那么也就形成了争议性,而不少的人都怀疑不明飞行物是一种“超越自然”的现象,当然事实也证明了,很多不明飞行物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因为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这陆地不明飞行物试图拦截,但是都不可能追踪到,它们的变化很快,所以包括英国“卡尔文事件”报告出现的时候,也指出了有人破坏了调查并阻止了UFO项目的真相。 就是因为这存在很多误导性的东西,而如今对于大多数的不明飞行物是无法解释的,这也是科学界公认的,能够解释出来的基本都是被证明为了卫星、流星等其他物体,而不能解释的比例约有5%,所以相当来说不多,但是也不少。如今大家怀疑度最高的就是将不明飞行物和地外生命联系在一起,确实我们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所以如今针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也将全面展开。 你认为地外生命有这么强大吗? 地外生命如今人类还是没有找到,也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地球上的不明飞行物真的与地外生命存在关系,那么真的就非常强大了,可以说完全超过了人类如今的科学技术,所以我们不要期待,但是这种概率还是“50%”,各自占据一部分,所以要说地外生命真的存在,那么也没有绝对性,如今我们确实怀疑地外生命,但是都是先到的一些小生命。 并没有与地外文明一样强大的文明,所以这是我们期待的东西,但是也是我们担心的东西,当两种文明真的对接在一起了之后,就有概率引发其他的问题,这就是大概的情况,所以综合而言,我们可以认为地外生命很强大,但是也可以认为根本就没有这么强大的文明,而这些地球上的不明飞行物都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或是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的东西。 并且有个明显的特点,大家应该也知道,那么就是所有的视频和照片都是模糊的,上面我们也说了,到底是真是假,是无法进行识别出来的,所以引发了很多奇葩性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说明。这就是对整个情况的说明。 首先飞棍出现的最早时间,是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在1947年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发生了一起神秘的外星人事件,这起外星人事件被称为罗斯维尔事件。 据当地的目击者称,他们不仅看到了外星人坠毁的遗迹,还看到了一艘神秘的外星飞船,且这艘外星飞船的形状飞船的奇怪。 但罗斯维尔事件发生不久,美国政府便封锁了现场,并且对外宣布所谓的外星飞船,其实是一个军用气球。 那么所谓的罗斯维尔事件,真的和神秘的外星人有关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有一些权威的组织进行过调查。 他们发现美军在1947年的6月到7月之间,确实在罗斯维尔事件发生的地点附近活动,不过美国政府确实没有说谎,他们的确释放了一些军事气球,但这些气球实际上另有它用。 由于当年的苏联边境被完全封闭,所以美国打算开发一种远程核爆侦查技术,该技术就是利用气球来探测核爆所产生的低频声波。 由于该项目在当时属于军事机密,所以美国政府不便对外进行解释,但附近的居民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就误将空中的军事气球,当成神秘的外星飞棍了,所以哪有什么飞碟或者飞棍.....“飞棍”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美国的一名电视从业者朱斯·伊斯加米拉在罗兹威尔南部就拍摄到过这种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形似棍,所以被其命名为RODs,即飞棍。朱斯发现飞棍并公布以后,收到了很多摄影爱好者邮寄给他的关于飞棍的照片,这些飞棍撒布于世界各地,说明飞棍现象普遍存在。而我国则在2002年一个剧组拍摄电视剧时,偶然间拍摄到了飞棍。之后,人们在故宫也拍摄到了飞棍。关于飞棍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看过照片之后,多数人认为飞棍属于昆虫。这些昆虫快速飞过镜头时,产生了长条状的光斑,被认为误认为是UFO。不过,也有人反对这种解释。他们认为既然飞棍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存在,而且经过测算,飞棍的速度极高,昆虫是无法达到的。所以,飞棍很可能并不是地球生物,而是某种外星产品,或许是外星飞船也说不准。 总之,看别人说的飞棍那么神奇,可惜的是我想领略一下其风采,却从来没有拍摄到过。 答:飞棍是低频采样摄像机,在夜间拍摄飞蛾等小动物导致的拖影。记得在十几年前的科教频道中,《走近科学》栏目制作了几期关于“飞棍”的纪录片,看得艾伯菌我可是津津有味,以为外星人就这样被发现了。故事来自于某个工厂,说工厂的摄像头在夜间会拍到不明飞行物(UFO)——飞棍,经过栏目组专家的研究和计算,发现飞棍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能进行航天动力学无法解释的锐角拐弯,根本就是非人类制造的事物。最后栏目揭秘,说飞棍是摄像机的采样频率偏低,导致的拖影效果,让观众大跌眼镜,从此什么UFO在艾伯菌看来,要么是混淆视听,要么就是哗众取宠。关于“飞棍”的形成原理,明白摄影技术的话非常好理解,我们考虑相机的拍照,相机拍照会对应一个曝光时间,然后感光元件会把曝光时间内物体的信息记录下来,如果物体在移动,那么就会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 (1)若物体运动速度较快,在感光元件中有明显位移,就会在照片中形成拖影。 (2)若物体运动速度较慢,在感光元件中的位移不明显,拍出的照片看起来似乎是静止不动的。 摄影机原理,就是不断地进行拍照,每秒拍摄几十次,也就是采样频率,只要采样频率足够高,感光元件足够灵敏,运动物体就不会形成明显拖影。但是十几年前的录像设备,本身技术就落后,加上采样频率很低,造成了在镜头前飞行的虫子,会形成明显拖影,也就是误传的“飞棍”,根本就是一个乌龙事件,和外星人半点关系没有。不明飞行物“飞棍”到底是什么东西? 传说中的飞棍曾经闹的沸沸扬扬,“走近科学”栏目和《飞碟 探索 》杂志都有跟进报道,当然大家也知道,上了“走近科学”栏目的“揭秘”,基本就废了,这都快成一个梗了!当然走近科学的结论还是靠谱的,只是这个栏目实在有些小题大作! 形形色色的飞棍!根据镜头采样率以及轨迹以及焦点距离估测速度的话,大部分飞棍时速超过200KM,小部分将超过300KM,甚至超音速!当然如此快速度却又无声无息,这实在有些诡异!不过早期摄像头并无声音采集功能,因此这分贝高低还真没法了解!但很多监控摄像头都在民居或者厂区,如此速度呼啸而过,即使想不听到都有些困难!那么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其实“走近科学”栏目已经给出了比较靠谱的答案,而分析过程也是合乎情理的,早期摄像头帧率比较低,CCD曝光需要一些时间,又在夜间模式下,因此在每一帧曝光时间里,比如夜间低照度10-20帧每秒,那么每帧需要的时间是1/6-1/10S,这个时间对于运动的物体可以飞出一段距离,类比通过镜头投影在CCD上的目标物也会移动,导致的结果就是拉线,简单的说就象我们手持单反相机将快门调整到1/16或者1/8时很难拍清楚照片是一样道理!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需要了解一下的是,因为大部分监控摄像头广角,因此在很大范围内,摄像头对远近物体的成像都很清晰,这将导致一个结果,一个在空中飞行的目标我们很难根据周围的景物判断出它的准确距离,比如在摄像头3M左右的地方和10M的地方飞过,两者拉线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但3M处会严重,只是我们却难以分辨这个距离差!上面两图是拍摄于安徽岳西的“飞棍”,当然这是在肉眼可见的情况下调整快门拍摄出来的,在肉眼中并没有这样的轨迹,因为肉眼的“帧率”极高,清晰可辨在飞的是什么昆虫,但摄像头和调整了快门的单反CCD中就成了上述照片里的模样!我们还是直接来揭开谜底吧,看看是哪种昆虫:一种轨迹比较大,早期飞棍的照片大都是这种比较大型的绿尾大蚕蛾造就的!还有一种是轨迹比较小,一样能造成飞棍效果会飞的蚂蚁造成的! 当然这只是在安徽岳西拍摄照片中的“主角”,而世界各地的飞棍都有各自当地昆虫的特色,并不一定特制哪一种,但不外乎夜间活动的昆虫范畴!所以这是一个虎头蛇尾的结局,也许结论会让各位不太满意,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无论是飞棍还是飞碟,它们都是未知的东西,不过人类总喜欢把这些未知的东西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不明飞行物 ”在过去又有什么能证明这些是存在的呢,虽然也有不少目击者,但是也仅仅只是看到,这又能证明什么呢,有时候人的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像飞碟一样的、棍棒一样的人类何尝没有去做过。 所谓的“不明飞行物”也只是通过目击者的描述才知道,目前人类也没有捕捉到一种像飞碟一样的东西,也行目击者看到的是特殊的云雾之内的,然后在联想到脑海中的画面一瞬间想到了“外星人”。“飞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小型UFO,科教频道的《 探索 .发现》和《走近科学》都对其进行过报道 飞棍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里,现实世界中没有人看见过一根棍子状的物体在天上飞,于是鼎鼎大名的《走近科学》栏目就前去破解飞棍之谜,然而我们都知道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向来就不是很靠谱,经常去研究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但到节目的最后往往又给出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扯淡”结论。 《走近科学》在节目开始介绍飞棍之谜时把飞棍渲染的无比神秘,而且根据摄像机镜头中飞棍的移动速度和厂房建筑的对比,栏目组得出了飞棍的时速在上万公里左右,而在如此高的速度下飞棍却依然保持着绝对安静,很多观众这时候都被飞棍的神奇给吸引了。然而和以往一样,《走近科学》在最后说飞棍其实只是摄像机帧率太低,导致小昆虫们在镜头中被拉成了“飞棍”,这一结论和之前大肆渲染的UFO气氛明显不符,但这也正是《走近科学》一贯的作风。 类似“飞棍”这种高开低走的“揭密”,《走近科学》栏目组没少做,以前还有一期说一个人的家里面什么东西都带电,结构最后的结论是电笔坏了,还有一期说一个人胳膊上会自动出现汉字,到最后的结果却说那个人用了特殊的墨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字。《走近科学》是很多人的小时候的科学启蒙,不少人爱上了科学,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走近科学》实在是...飞蛾在摄像头前的延迟影像…
2023-08-14 05:05:001

一生的快乐,期望是因为有你存在的英文怎么说

lifetime happiness and hope(expectation) exist because of you
2023-08-14 05:04:495

磁悬浮陀螺怎么玩

磁悬浮陀螺玩法如下:1、持托片两端,待飞碟平衡转动后,缓慢将飞碟抬至约3-4cm高度,如飞碟重量合适则自动跳起进入悬浮状态。2、在旋转启动时如果飞碟转动不稳,可将托片一端抬起形成倾斜角度,飞碟旋转将逐渐稳定。3、如果飞碟被托起时晃动过大,则快速将其下沉,飞碟即可自动利用磁场强度变化找到中心并达到旋转稳定,再缓慢托至悬浮位置。4、如果飞碟进入悬浮前,其旋转越稳定,那么进入悬浮后,飞浮得越稳定,时间越长。原理分析:飞碟悬浮时受平衡力作用合力为零,表达式G+F=0,即F与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另外还涉及空气阻力,涡流摩擦力,能量守恒原理,地球磁常‖陀螺定轴原理等!操作原理:飞碟悬浮点所受磁场力F为定值,G的大小通过调整片相应增减,使G=G1+G2(G1为飞碟自重,G2为重力调整片重量)!在你领会了磁悬飞碟的物理原理后通过精心演练,飞碟悬空飞福‖不用电力,没有支点,令人产生无穷乐趣!场所选定:玩飞碟时要远离具有磁铁反应的物体,放置不会晃动平衡的地方!
2023-08-14 05:04:451

求orion米津玄师罗马音

a na ta no yubi ga so no mune ga so no hitomi gamabushi ku te sukoshi memai ga su ru yoru mo a ruso re wa fui ni ochi te ki te a ma ri ni mo atataka ku teno mi kon da nana iro no hoshihaji ke ru hibana mi tai ni gyuuto boku wo koma ra se taso re de ma da aru i te yu ke ru ko to o so wa tan dakami sama dou ka koe wo ki ka se tehon no cyotto de i i ka ra mou nido to hana re nai you nia na ta to futa ri a no seisaku no you nimusun de hoshi ku teyume no naka de sa e dou mo jyouzu ja nai kokoro gu aiki ni shi nai de tte nage i ta koto nai te i ta ko tohotu re ta sode no ito wo hippa tte futto seisaku wo tukutte mi tan dao tagai no yubi wo hoshi to shi teso re wa hido ku de ta ra me de boku ra wa rai a e tan da so ko ni a na ta ga i te ku re ta na ra so re de iin daima na ra don na kon nan de sa e moai shi te mi se ra re ru no nian ma ri ni yawa ku mo sun dayo a ke no aida ta da me wo mi te i taawai iro no hitomi da masshiro de i ru tou ki mi tai nakoe wo shi te i ta fuyu no nio i dakokoro no naka shizuka ni susa muarashi wo ka u yami no tocyuu deochi te ki tan da boku no zujyou nikira me ku hoshi na ki sou na ku rai nifu re te i tan dakami sama dou ka koe wo ki ka se tehon no cyotto de i i ka ra mou nido to hana re nai you nia na ta to futa ri ko no seisaku no you nimusun de hoshi ku te
2023-08-14 05:04:431

Nicky什么意思?

Westlife中一成员的名字
2023-08-14 05:0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