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张抗抗《我的节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几件事?

张抗抗《我的节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几件事?Mr插上外婆而MSN上

求《牡丹的拒绝》读后感800字 作者张抗抗

美丽的玫瑰-----------------自己想

张抗抗《沙之聚》原文谁有快发

海市 〇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旋风突然就出现了。风夹裹着黄沙,构成了风的形状。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曳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戈壁,永远灿烂。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针叶状的骆驼草总是自顾自一丛丛生长着,周围聚起一个个小沙堆,略略地高出沙地,远看就像是一座座小小的绿岛,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之中。 却没有一棵绿树。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怎么就和真的景致一模一样啊? 车上的人都醒了,迷迷糊糊的,都来看这海市。 再是睁大了眼,也看不出这实际上虚无缥缈的海市,同实实在在的风景,有什么区别。虽然远在天边,那水中的倒影,却是明明白白的呵。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被它骗了。都以为那是真的,奔着那水去,奔着那好风景。可你走它也走,越走越远,一辈子也走不到头……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和理解,会如奇迹般出现…… 再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 可为什么,曾有人会以生命相托,祭祀这本来虚无而渺茫的幻影呢? 连同我在内。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 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着高昂的代价。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但如果是一些备足了水的人,为另一些缺水的人,刻意造出一个人为的海市来呢?造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并不相信、更不会以真情和生命去抵押的神话。那人造的海市,便是一种真正的罪孽了。 海市是一个陷阱。误入其中的猎物就成为海市下一个猎物的诱饵。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仍然烟波浩渺、树影憧憧,美得充满诱惑。 车迎着那片海市而行。海市始终浮游在沙漠的尽头,在我前行的左侧,固执地不肯离去。 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掠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 那时候我只剩下一个愿望:我只想快快走完这片苍凉的不毛之地。 临近中午,阳光越发炽烈,金色的戈壁要燃烧起来。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清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幻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河,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

著名作家张抗抗在汶川地震中说:人不可能胜天,但可以战胜自我。。。”请帮忙完整。谢谢~!

不懂哎

张抗抗《我的生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几件事?

张抗抗《我的生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这样就好吧、好想回家的路线走下去、

天鹅 作者:张抗抗 谁能给我原文?

我在沼泽地里见到了它──美丽的天鹅。刚看见它时,我惊呆了,甚至怕我的呼吸会惊动它。我凝视着它,惊叹它的美丽──洁白,轻盈。白瓷一般的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它悠悠然浮在水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也许任何一种飞禽都无法具有这种个性,它的美是独特的──高傲、纯洁、娴静、深沉。发黑的沼泽地并不能破坏这种美,枯败的芦苇也无法使它的丰采略有逊色。不知是它那白云一样的翅膀照亮了这片水;还是黑色的水更衬托出那圣洁的白色。世界上还有如此纯白的东西,我总算亲眼看见了。可是我忽然又不相信,不相信天鹅会同沼泽地连在一起。我猜想它也许是农场畜牧队一只走散的鹅。但它自己告诉我,它的确是一只天鹅,地地道道的天鹅──它抬起了那细长的脖子,眺望着深远的秋天的田野。它似乎完全没有留意脚下的黑色。

张抗抗:说绿茶

  张抗抗:说绿茶   绿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绿茶,三道清水流过,杯里的茶水已是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只留下碧绿的叶片,犹如池底青草,若无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荡漾。故而有北方来客,假若端上一杯绿茶,客人猛喝一口咕咚咽下,话噎在嗓中,那表情是写在脸上的:这茶,没味儿!还有另一种表情:这茶,好苦!   绿茶在北方,一向有点不受待见。北人口重,喜食味浓色香之物;北地天寒,偏爱滚烫热烈之饮;北方地冻,养不了这青翠娇嫩的茶树。所以北方人多一半是喝花茶的,茉莉香片,大众又经济的饮品,老少成宜的,滚烫的水冲下去,经得起沏泡,不怕变色。茶色深浓醇厚,给人沉稳的依赖感;深褐色浅褐色的水面上,偶尔漂起一朵半朵白色的茉莉花,有点俏皮的样子;一掀壶盖,香气四溢,掩都掩不住,其实不是茶香,是茉莉香。在隆冬的冷风中,飘来夏的茉莉味儿,虽有些俗艳,毕竟是亲切而温暖的。   北方人沏茶,多将茶叶置于茶壶之中,沏好之后,再一杯杯分别倒在小杯子里,(就像斟酒)分而饮之。那茶叶可反复沏泡,可谓经久耐用。茶叶始终沉于壶中,比较隐蔽,不大看得见好坏。不像南方人泡茶,必定是一杯一撮茶叶,一人独占一杯。常常是来客只嘬了一口,人刚走茶未凉,整杯茶就连着茶叶一并倒掉了。在北方人看来,如此沏茶实在是太奢侈也太浪费了。而在南方人看来,北方人那样泡茶,也真是小气得过分。   一次有一位很久不见的好友来家看我,我特为其沏泡绿茶一杯,以示隆重接待。他第二天有气无力给我打电话说:昨天你给我喝的啥玩艺儿,害我一宿没睡着觉。这才想起自己忘了来客是东北人,他当时一定是碍于情面,才将那杯绿茶勉强喝下的。   然而我在北方多年,除非万般无奈(极渴),仍是坚决拒喝花茶的。说起来祖籍广东,本应喜喝乌龙一类红茶,却是无福消受欣赏不了一一在这点上,我与那位东北友人有异曲同工之疾:喝一口红茶,害我一宿睡不着觉。   在北方,至今我仍只喝绿茶。   绿茶自然首选家乡杭州的西湖龙井,(千万别是假冒伪劣产品)。绿茶那种含而不露的品性,如一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茶色碧绿,似玉液琼浆,养眼养心,令人不忍品尝。轻啜慢啧,舌上粒粒绿珠滚动,初始略有一丝苦涩,继而满口清香;茶未凉,嘴里已是甜丝丝清凉凉,满腹欲说还休的惬意与顺畅。   绿茶之妙,妙在清淡。   清淡中悄然渗出含蓄的魅力,从不张扬的那种自信,如江南人的勤勉与聪慧。   我对龙井的偏爱也许源自少年时代。杭一中的初一年级那个春天,曾全班集体去梅家坞采茶半个月。湿漉漉的青山绿水,漫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被茶叶染得绿了。细雨蒙蒙中采茶归来,全身的衣裤都沾着茶叶的香气。至今记得,下山收工过秤时,我一个上午采摘的茶叶,共计二两之多。若是等到烘干炒毕,大概只够泡上几杯茶吧。可见春茶之矜贵。那半月采茶劳动结束后回到城里,晚上睡觉时眼前仍是无边的绿色,满山满眼的茶叶,在脑中如大海的波涛起伏,眩晕几日不止。还有一次全班到郊外春游,路遇茶农忙于采茶,大家一时兴起,放弃春游跃入茶园去帮茶农采茶,后来写过一篇作文《采茶》,记述的就是这天的心情。   能不思绿茶?   如今杭州城里茶楼林立,茶馆兴盛,多半是将喝茶作为社交聚会的场所。如 青藤 三层大茶楼日日夜夜座无虚席,小吃点心干果水果一应俱全,喝茶喝得轰轰烈烈情景颇为壮观。要论茶屋的文化品位,字画古董,环境古雅幽静,当数西湖大道别具风格的 和茶馆 。若是去龙井、虎跑的茶室,喝茶为的是泉水;若是选择湖滨的 湖畔居 ,为的是湖光山色; 湖畔居 的位置,至今杭州所有茶楼难以替代--那时刻茶客犹如漂于船上,整个西湖都在窗外荡漾,碧波粼粼,恍惚间竞觉得杯中的绿茶,只是从一湖清水中随意舀了一瓢来饮。到了金秋桂花节,满觉垅、植物园,一棵桂树一张茶桌,桂林丛丛,茶桌济济,桂花的醇香与清茶随风交融,几粒金黄的桂花无声落入杯中,绿水浮金,绿绸缀金,那是桂树与茶树热恋的季节。遗憾的是桂花节如今越来越商业气息,水漫 金山 时,绿茶已被淹没。   近年来,我每次去杭州探家,倒是常与家人友人去龙井一带的山里,在农家庭院里喝茶农自留的好茶,不会有茶室茶座里呼朋唤友、麻将扑克的骚扰之声,确是清静又悠闲的去处。还有像孤山 一片云 等茶室,客人可自带茶叶,茶室提供开水,任由茶客随意一坐半日,独享青山,也自成一道风景。杭州人喝茶是平常而普遍的大众文化,绝非文人雅士的矫情。绿茶文化属于江南,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   这些年来,杭州周边地区,几种绿茶新品牌名声鹊起:千岛湖的雪水云绿、浙江龙井、余杭径山茶、衢州龙顶等等,都是先后品尝过的。其形其色其味其香,自是各有千秋。雪水云绿那名字何等美雅,给人诗意的想像,茶色如其名,茶质温柔细腻,很得杭州人喜爱径山茶叶片细长、色泽略深,茶味较之其他绿茶醇浓,茶香也极其收敛沉稳茶在杯莲叶托浮于水上,似有一种禅宗定力,别有一番洗心内涵。径山茶产自余杭当年香烛盛旺的寺院佛地,属珍稀之物。说到衢州龙顶、羊岩勾青、安吉白片等等后起之秀,经过历年修炼,其中的优质极品,论色香味之优雅,甚至可与西湖龙井比美,至少并不逊色的。   众多绿茶品牌之中,我还有些偏爱太湖地域的碧螺春,单是那名字就起得形神兼具,细嫩的叶片微微卷曲,如塘边池畔一只只娇小的青壳田螺,报来春的气息。掀开杯盖,一汪绿水上浮一层细细绒毛,如涟漪一般荡漾开去。但若将碧螺春茶与西湖龙井相比,前者的香气有几分张扬,带些诱惑的意思在里头;而龙井的茶香,却是清幽得不动声色。   至今还记得70年代曾去安徽黄山茶林场采访上海知青,步行几十里至深山连队,四下已是云雾缭绕苍茫如海。偶得云开雾散,只见级级梯田,层层茶园,从脚下一直升上天空,犹如一架架绿色的天梯,通往九霄云外。正是采茶时节,路边房跟处处是摊开晾晒的新鲜茶叶,那两叶一芽精致标准得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绿得发亮,嫩得叫人心疼;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刚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就像无数煽着绿色翅膀的小蜻蜒,在山脊上等待着穿透雾气的阳光,晾晒它们被打湿的羽翼,然后成群结队地飞往各个城市的茶庄......

向日葵 张抗抗阅读答案

1.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并没有随着夕阳西下而向西旋转,没有刻意去迎接阳光的亲吻。作家张抗抗讴歌了它特立独行,不媚俗,不盲从,敢于坚持自己的生活模式,勇于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自己的追求不离不弃的优秀品质。2.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是文中的过渡句,启示下文故事情节即将转换,以引出天山脚下与众不同的向日葵。3.“小黄旗”是喻指向日葵的花瓣。“升腾”一词属于动词。它用在这里,使向日葵海洋这幅画面产生了动感,具有一种动态之美。4.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天山脚下的向日葵的坚定执著的精神。是循着向日葵的生命进程这个顺序来渐次展开的。5.张抗抗是一个善于观察大自然,喜欢探究大自然现象,并能巧妙地将自然现象同生活哲理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如何做女人——张抗抗《悦己》读后感

打开这本书,感受到的是一种细腻、一种自信。作品从女人的视角,多个方面来品读女人、解读女人,无论是“居家的女人”还是“爱美的女人”,亦或是“读书的女人”“思考的女人”,都不再将“女为悦己者容”作为女人穿衣、打扮包括为人处事的风向标。女人做什么都不再仅仅为了悦人,而是悦己——希望自己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唯有“悦己”才是现代女性的终极智慧和处世哲学,“柔者必韧,刚者,却脆而易折。女人的秘诀和奥妙恰恰在于柔韧。天长日久,终能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女人是温柔和细腻的,在张抗抗的作品里,道出了女人对生活独特的敏感,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一种洞察力。在她们的眼里,生活是美的;家像一曲轻音乐,烦了、累了的时候,回到了家,就得到了放松;连那小小的阳台,在女人的眼里,也像是人的眼睛,而阳台上的那些花草,便是遮光挡雨的睫毛,多么富有情趣呀;而那被鸟儿丢弃的鸟巢,也会让女人感受到生命的过程;还有那冰清玉洁的泸沽湖、以温情和真诚打动雌虎心的雄虎……可以说,人间的万物在女人的视角中,都会笼上一抹温存芬芳的色彩,像女人一样!现代的女人也是自信与智慧的化身。“自爱而自尊的女人,懂得用声音和话语塑造自己;自信而自强的女人,能够以言语的魅力来征服男人。”,“许多年以后,年龄使女人不再美丽,但她将依然充满生命的活力。”“时髦和流行都不会给女人带来真正的价值,女人独特的魅力在于风格。”“魅力女人的综合指数,是从女人的身体内部和心的深处自然而然涌动、喷发、流露出来的一种气韵。”……这样看来,做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女人真的是不太容易,其实女人有太多的弱点,虚荣、嫉妒、狭隘、软弱,而且有些弱点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树立起自信,让女人不再依附于男人,真正做到自强、自立,我觉得女人应当正视自己的这些弱点,然后在生活中去不断地学习、读书、历练,克服这些弱点,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让自己不断完善,充满智慧,优秀的女人应该具有博大和悲悯的胸怀,还要用属于自己的头脑去不断地思考,让女人的神韵里充满坦然和自信!梦露说过,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而在张抗抗的文字世界里,智慧就是女人内心的钻石,拥有这枚智慧之钻,女人就真正变得自信而美丽,无限接近人生的幸福。

向日葵 张抗抗阅读答案

一、外在 内在 二、①用了拟人手法把向日葵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山向日葵的挺拔、坚强自我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向日葵的喜爱之情。 ②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用三个"一直到"句式形成排比,加强语势,表现向日葵坚守自我、特立独行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向日葵的喜爱之情。(两种只写出一种,皆可得满分) 三、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向日葵不盲从、团结勇敢,始终朝一个方向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具有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品质之人。 四、在生活中,面对任何事物要先要仔细观察,在认真、深入思考,最后从中得出结论及感悟,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品质。 谢谢大家对我写的参考(此为老师说讲) 如果对您有帮助的话,谢谢给我支持和加分!!!!!! 嘻嘻。。。。。。。。

张抗抗写的《窗前的树》阅读题答案

阅读试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的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天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5.体验感悟。 (1)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2)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树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初春的洋槐米粒般大的嫩芽,星星点点的既隐绿。夏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的洋槐秋风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2.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 3.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洋槐坚强不屈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 4.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5.⑴此题没有惟一答案,只要是自己的真实体验即可。如: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⑵此题没有惟一答案。如: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等。

张抗抗滋味是按什么顺序

滋味是按照总分顺序写的。第一部分先总说小时候的两件事,第二部分分说两件事的回忆。其中分说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吃杨梅却没有得出滋味的事情,和小时候放烟花、买烟花的经过。

我的生日张抗抗①写出了作者什么的心情?

通过对于生日的描写更加表达出来,作者对于朋友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张抗抗的海龟、社会主题是什么?

张抗抗的《海龟》(见《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第8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从全篇结构布局来看,作者写的是一个爸爸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爸爸说,在一个海岛上有人为了达到渡海的目的,便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吊着一条香蕉,然后再把香蕉悬在海龟的脑袋上,海龟想吃香蕉,于是就往前爬,而它一往前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向前移动了,于是海龟便拼命爬,骑龟者因此达到了渡海的目的。海龟最终吃到香蕉没有呢?父亲无心把这个故事结局给女儿讲清楚,因为他在生活中也有着和海龟吃香蕉相类似的情景。他为了评上职称,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曾认真努力地人与合作,废寝忘食地去完成领导交给的学术研究任务。可是当他完成了领导许过愿的科研任务后,那个凝结着无数希望的高级职称并没有落在他的头上,他觉得自己的遭遇、命运和海龟没有什么两样

张抗抗写的《窗前的树》阅读题答案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从修辞与感官上分析).(4分) 答:运用借代、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1分). 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6分) 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2分) 3.“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4.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的这种“默契”的?(6分) 答: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2分,答出“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即可给2分):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1分),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1分),告别时痛快利索(1分),孤独时有自信潇洒(1分). 对话指的是:心灵中与槐树的对话,不须任何语言 却能表达出彼此的心声.更是写出了作者对槐树的深深喜爱与和槐树之前的友谊,亦可说为心灵相通.

如何理解张抗抗的《沙之聚》?

美景沙 之 聚张抗抗(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2)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焊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4)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5)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6)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7)我惊异我惶惑。 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8)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9)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10)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11)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12)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每日每夜,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配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13)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14)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1.依据文章(3)到(6)节的内容,简要概括第(7)节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2.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3.作者三次写到读不懂鸣沙山,综观全文,感悟作者最终读懂了鸣沙山的什么?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5.文章最后写道:“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请你结合现实谈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风”来凝聚人心。(不超过60个字)附参考答案:1、原因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坚实、刚硬、有棱、有角的阳刚之美,也具有女性般的柔软、优美、坦率的温柔。或原因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雄伟威武,同时也具有女性般的温柔。2、①一座由一粒粒沙子聚成汇拢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②原本应是荒凉的沙山,却表现出柔软、优美、坦率的温柔。 ③鸣沙山虽不断受损,它竟没有低矮下去,却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或①它坚实刚硬,雄伟威武。②它温柔羞怯、温情脉脉。③它屡屡受损,却依然巍峨)3、是风的力量塑造了鸣沙山,并使它保持着原状。(意对即可)4、作者借写沙之聚写人心之聚,揭示了沙之聚需要风,人心之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要答出人心之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意对即可)5、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有据。

张抗抗写的《牡丹的拒绝》赏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213176.html?si=4

求张抗抗散文《滋味》全文,全文,立刻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海市  〇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旋风突然就出现了。风夹裹着黄沙,构成了风的形状。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曳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戈壁,永远灿烂。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针叶状的骆驼草总是自顾自一丛丛生长着,周围聚起一个个小沙堆,略略地高出沙地,远看就像是一座座小小的绿岛,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之中。  却没有一棵绿树。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怎么就和真的景致一模一样啊?  车上的人都醒了,迷迷糊糊的,都来看这海市。  再是睁大了眼,也看不出这实际上虚无缥缈的海市,同实实在在的风景,有什么区别。虽然远在天边,那水中的倒影,却是明明白白的呵。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被它骗了。都以为那是真的,奔着那水去,奔着那好风景。可你走它也走,越走越远,一辈子也走不到头……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和理解,会如奇迹般出现……  再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  可为什么,曾有人会以生命相托,祭祀这本来虚无而渺茫的幻影呢?  连同我在内。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  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着高昂的代价。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但如果是一些备足了水的人,为另一些缺水的人,刻意造出一个人为的海市来呢?造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并不相信、更不会以真情和生命去抵押的神话。那人造的海市,便是一种真正的罪孽了。  海市是一个陷阱。误入其中的猎物就成为海市下一个猎物的诱饵。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仍然烟波浩渺、树影憧憧,美得充满诱惑。  车迎着那片海市而行。海市始终浮游在沙漠的尽头,在我前行的左侧,固执地不肯离去。  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掠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  那时候我只剩下一个愿望:我只想快快走完这片苍凉的不毛之地。  临近中午,阳光越发炽烈,金色的戈壁要燃烧起来。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清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幻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河,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丁也届濒谟勖扈艮庸轼还泛聘然道时尘欧天凃机

张抗抗《雪山向日葵》节选

张抗抗《雪山向日葵》节选④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⑤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⑥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⑦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⑧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⑨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⑩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⑾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⑿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⒀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⒁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⒂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⒃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我的生日,张抗抗,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围绕过生日,一次写了我?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围绕过生日依次写了我小时候过生日,19岁下乡忘了生日,收到母亲送的生日礼物,思考人生的意义。

急求一篇关于张抗抗写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500字以上,600字以下

朋友读铁凝感受颇丰,极力向我推荐。谁知我把铁凝的小说并散文翻来覆去仔细阅读,却没有什么感觉。朋友大为惊讶的说:“怎么会?!也许你们风格相近的缘故吧。”朋友如此说,心里非但没有丁点窃喜,反而布满了惆怅,自己写东西多是信手涂鸦,发泄一下心情,不敢跟作家相提并论,更别说什么风格。看看前面自己写的这些文章,多是有情无脑、胡思乱想之作,甚觉惭愧与恐慌。许是我的触觉已麻木。近几日读了张抗抗的散文,非常喜欢。细细品味,不但品出张抗抗,我还惊喜的感觉出了铁凝。张抗抗祖籍广东新会,1950年出生于美丽的西湖边,是老三届毕业生。1969年“上山下乡”在北大荒农场。铁凝略小,1957年生于北京,居于河北保定,1975年赴河北农村插队。所以她们都有多篇的“知青文学”。但由于个人的性格、生长环境、人生际遇的不同,她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南方人性格温和、言语绵软,这使张抗抗的作品里总是包含着浓浓的温情。19岁时,张抗抗告别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故乡,告别了故乡的空蒙山色、潋滟晴光,只身来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也正是这北大荒的白雪冰凌,给她的温情了注入了坚硬的骨。而铁凝插队却似乎是时代的投机,那时“上山下乡”运动已接近尾声。铁凝没有张抗抗的出身压力,并且政策已经放宽,本可以留城,但她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抱着深入生活的思想、讲着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口号、面朝一街欢送的人群发言完,被戴上红花送至下乡的。所以她的文章较张抗抗少了一些沉重与沧桑,更多的是潇洒与不羁。张抗抗的散文生活气息浓厚,那种不经意流露出的温馨,仿佛是一双温柔的手,慢慢抚平你烦乱的思绪,让你的心情在里面逐渐的荡开、荡开。最喜欢她的抒情散文,那感觉如同面对一个优雅的少妇,看着她眼睛里晶莹如星空般的笑意,听她把生活的艰辛与做人的艰难就在转转停停间化为清风流水娓娓道来,在她的平平淡淡里已经不是去体会,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进她那感情最底层里被掩藏起的涩涩。比如她的《橄榄》本是一篇忆人散文,却写的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让你在起起浮浮中感受她细腻流畅的思念与哀伤。文中又几次引用海涅的两句诗“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所以她的哀伤不仅没有让人感到绝望,反而凝聚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抗争、凝聚成一种奋斗不止的力,这便是张抗抗文中的骨,这便是她的柔中有刚。铁凝则不然,她的文中很少见到这种缠缠绵绵的情感,许是南北性格的差异,在她的朴素自然里却每每洋溢着铁凝所特有的真挚与旷达。她的作品最出色的我觉得应是乡村文学,如她的小说《青草垛》、《他嫂》,更不要说《哦,香雪》,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人性最根本的纯真。也正是这些乡村文学的随意与粗旷里孕育着铁凝感人至深的特色———母性。如他的小说《孕妇和牛》、散文〈河之女〉,都是用她的笔、用她的方式来颂扬青春、岁月与生命。这也是铁凝的刚中有柔。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朋友所说的风格相近之类的话只不过是玩笑,但我现在明白了一篇文章无论它风格怎样,无论她是柔中有刚还是刚中有柔,必须有一种精神或者说是思想。又好比文章是一个人,情节是他的外貌,描写是他的血肉,而精神则是他的骨架。------------ 初弹如珠后如缕,一声两声落花雨。诉尽平生云水心,尽是春花秋月语。

张抗抗的案子在哪儿审的

如果张抗抗的案子在挪儿审的话,这意味着该案子正在挪儿进行审理。但具体案情、审理进展和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我们需要等待法院的公告或相关媒体的消息,才能了解更多案件的具体情况。建议张抗抗和相关当事人配合办案人员的接洽,积极配合调查、提供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张抗抗是哪位高官后人?

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父亲是张白怀,张白怀是广东人,著名记者、作家、编辑,但还称不上高官,只能说她家是文艺世家吧。

《窗前的树》张抗抗散文

  作者: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枝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地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   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张抗抗《北京的金山上》所要表达的意思

拿张抗抗本人的话说,就是:2005年写短篇《北京的金山上》,素材来自居住小区里外来的拾垃圾的人。城市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垃圾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富裕,垃圾可养活许多“穷人”,“穷人”对于垃圾的态度是矛盾和茫然的。小说中拾垃圾的人,最后被老乡劫去了积攒已久的“垃圾”,成为一种反讽。在当下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城市作为邪恶的象征,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描述,并非是城市压迫外来者,城市也带来希望。真正造成“压迫”的是人自身。我希望看到“垃圾”中那些“有用”的东西。当那句歌词“北京的金山上”在我脑中跳出时,全篇的构思才完成。这部小说的生活素材并非是我非常熟悉的,我只是在尝试做一个“拾荒者”。

急求张抗抗的天然夏威夷

书名:天然夏威夷 图书编号:409490 出版社:河南文艺 定价:15.3 ISBN:780623345 作者:张抗抗 出版日期:2002-07-01 版次: 开本: 简介:这是张抗抗眼中的世界,这是世界眼中的张抗抗。在她笔下,一草一木,凝聚天地真情;一书一画,饱蘸人生感悟。从五光十色的海外掠景到绚丽多姿的女性体验;从无法抚慰的知青岁月到浸染着热血的生死情谊……无一不蕴涵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沧桑的心灵历程。隽永而兼具深邃,幽默而不失犀利。 目录:故乡在远方(代序)海外篇天然夏威夷感悟珍珠港曼哈顿袜姐天涯独行女性篇女人聚会文竹之床写作的女人当代文学中的性爱与女性书写打开自己那间屋的门窗读书篇四季心灵在海风中飞翔欣儿的“木质生活”红岩的“东方小巴黎”强心录——中国当代文不中所描述的美国华族赏画篇自由的力度——读杨刚画庥心仪纯美——读古仪画集《:“我的骨”》邂逅鲁本斯植物篇橄榄地下森林断想窗前的树牡丹的拒绝红树林思绪永恒与瞬息的舞蹈流连榴莲天山向日葵山水篇知青篇友情篇 购买地址 http://www.bookschina.com/409490.htm

张抗抗【滋味】的读后感

“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滋味》通过叙写儿童的趣事,告诉读者“我”生活中的两种滋味和对这滋味的解读,全篇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描绘生活饶有情趣的画面,而是情趣之中透着理,给人以启迪。写完夜半吃杨梅后,接下来引发的议论质朴、真淳,确是童言,但让人感到情趣浓郁,饱含哲理。仅就吃某种好东西而言,“我”体验到的是毫无感觉、毫无印象的、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难受(不吃还没这份感觉)。这里,没有夸大、没有拓展,纯粹就是谈吃的滋味,吃好东西的滋味,吃好东西没感觉的后悔、难受的滋味。也许,在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是再简单、直白不过的了,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是极富个性、独到的心理表白。难道这只是说吃吗?读到这里,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很多的滋味就是如此么?在材料的安排上,文章先写吃杨梅没感觉的滋味,再写放烟花的乐趣。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写呢?为什么同是自己喜欢的,得到的滋味却完全不同呢?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意在表明:同是滋味,“品尝”过程不同,尝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体验了的,才是生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这个道理渗透在极富情趣的事件描写之中,这样既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趣,又使结构清晰、流畅。

张抗抗的《海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张抗抗散文《海市》通过对沙漠上出现“海市”的叙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假象误导世人的厌恶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天”很蓝,“地”很平,“旋风”很突然.这些当然都是铺垫,表现沙漠中的单调,为了让后来出场的“海市”更加虚幻诱人.“海市,那轻轻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这句话前面还有“再看”两字.通读全文,很容易理解,这是作者知道了海市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让许多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之后,对“海市现象”拟人化的揭露和批判.并且为深入批判后边的“人为海市”打下了基础.因为作者的结论是:海市是一个陷阱.所以只想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之所以心里莫名的酸楚,是因为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求,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的目录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城市的标识》选入六年级下册 语文课本

张抗抗 她所记叙的父母的故事 是真实的吗

  不是真的  张抗抗 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69年去北大荒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断想》  《故乡在远方》  《分界线》  《城市的标识》

张抗抗的散文(400字左右)

代表作品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张抗抗的资料

a

张抗抗是男还是女?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张抗抗是谁的女儿

张抗抗的父亲是:作家张白怀原籍:广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新闻记者、总编百辑、作家妻子:朱为先(1948年春在杭州结婚) ---话说我也是粘贴来的,但至少……

叶圣陶,张抗抗的个人资料~~~~~~(急~~~急~~~)

张抗抗,女,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72年开始发表作品,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张抗抗, 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张抗抗自选集》5卷。 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文学交流活动。张抗抗还有相关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海市》是张抗抗什么时间的作品?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海市》的发表是1980年

张抗抗名字怎么念啊?

我查了字典,抗只有一个读音,是kang四声,并没有hang的读音。

张抗抗母亲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作家张抗抗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8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 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曾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 2014年获"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张抗抗,女,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作品《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幻想》

张抗抗代表作有哪些?

1、《隐形伴侣》《隐形伴侣》初版于1986年,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在北大荒恋爱、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尝试了有关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心理活动等多种写作方法,在我国创作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女主人公曾把自己关于真诚和正义的理想,寄予自己的恋人。但婚后的现实使她在极度的痛苦与迷惘中,对以往奉若神明的“真善美”和人性本质发出了诘问,终于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另一个终身无法摆脱、令人恐惧和震颤的“隐形伴侣”。2、《赤彤丹朱》小说记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坎坷命运。从三十年代末期的珠江三角洲,江南水乡和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一直到九十年代的杭州西子湖畔,一对青年时期先后参加革命的恋人,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生死磨难。但他们浪漫的激情依旧,挚爱如初。作者对半个世纪以来席卷中国的红色风暴,作出了深层的反思。3、《情爱画廊》《情爱画廊》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一部分白领阶层、一部分艺术家,还有一部分向往崇高生活的普通人,心灵深处的爱情理想。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人性的天性是憧憬完美的。艺术的真实不能简单等同于生活真实。文学作品若是在“梦”的语境中来表现爱与美,会发现并拓展读者潜在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张抗抗的人物经历

张抗抗在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张抗抗对文学的兴趣从阅读开始,而她童年的阅读经历则深受母亲影响,张抗抗指出:“因为我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面的人。她一辈子都充满着童心,即使在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比如说"文革"被隔离审查,她也是用童话的营养去战胜这些困难的。” 1961年,张抗抗在《少年文艺》杂志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学做小医生》;那一年,她11岁,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 张抗抗儿时熟读西方童话故事,家里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俄罗斯童话》,在寒暑假无数次的阅读中都被翻烂了。 1963年,张抗抗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她的成绩达到了浙江省重点中学——杭州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张抗抗高高兴兴地迈入了中学生活。 19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 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79年进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2006年8月撰写文章《城市的标识》,并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当选为全国作协副主席。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张抗抗图册来源 )

张抗抗简介

张抗抗个人简介: 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66年初中毕业,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5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集5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二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 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曾出访南斯拉夫、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进行文学交流活动。

张抗抗是谁?

作家

张抗抗的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张抗抗的资料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作品《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幻想》获奖情况《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主要经历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城市的标识》等多部作品进入了小学课本。获奖情况《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作品翻译情况纵览:(据不完整资料统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的日记、 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流浪汉、寻回自然 中国译林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张抗抗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张抗抗 故乡在远方的主旨

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所以。“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所以。“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所以,只要作者“还会继续流浪”,就会处处无家处处家。她的故乡就会如题目所说——故乡在远方。对于现代人而言,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现实有时也让人们背井离乡,在这样的时候怎样找到精神世界的归属才更值得思索。张抗抗用她的文字指给了我们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

张抗抗和程乃珊各有什么作品?

张抗抗:《女人为什么不快乐》<<埃菲尔塔沉思>><<白婴粟>><<牡丹的拒绝>><<走过冬天,走过你自己>>《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情爱画廊》《永不忏悔》《赤彤丹朱》《张抗抗》《沙之聚》程乃珊:《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女人》《蓝屋》《妈妈教唱的歌》《金融家》

张抗抗的父亲是哪位大家?

作家张抗抗的父亲张白怀

张抗抗《滋味》的文章主旨及中心思想,谢了各位啊!如果好的话,一定加分。

就是表达对童年的向往与怀念

急需张抗抗写的《窗前的树》阅读题答案

(选自《读者)2007年第23期)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4分) 18.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3分) 19.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3分) 20.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3分)“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21.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5分) 窗前的树17.答案: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18.答案: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19.答案: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坚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20.答案: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21.答案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评分:共5分。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

张抗抗的人物评价

《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合理的生存方式,并将这种寻找付诸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之中,她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始终把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作为构成她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理想两性关系的文化想像》:对女性文学的进步和成熟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她开放的写作姿态引领女性写作走向更为宽广的精神视野和新的创作高度。 张抗抗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后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创作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但她依然锲而不舍,以敏锐的艺术嗅觉感觉时代运行的脚步声,追求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建立与完善,提升思想的深度与哲学意蕴。

作家张抗抗代表作品《灯》简介

文章以“灯光”为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顾,也有传说故事的引证,表明了作者的一个信念:“灯光是不会灭的”。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集中,开阖自如,奇正相生;全文语言简约、明快、庄重、隽永。

天鹅张抗抗读后感,求助!!!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从内容上说,一是要读懂原文;二是要对原文的内容要有切实的感受和体会。从写法上说,它也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一般短小的评论文问并无多大的区别。

作家张抗抗是那里人?

地球人

跪求~~~~~张抗抗《夏》原文

你给个地址,我发给你

张抗抗天山向日葵阅读答案

(1)比作金色羽毛的大鸟,写出了向日葵颜色:金黄;习性:朝阳。(2)突出了向日葵的不媚俗,不服就,坚守自我的精神品质。(3)强调和突出向日葵的精神品质,不为世俗所动,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4)象征了不畏强权,敢于做自我的一群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们,值得我们学习。(5)“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

张抗抗的《故乡在远方》阅读答案!!!

1、浙江德清洛舍、小兴安岭。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感受:洛舍,当时魂牵梦常常是外婆家,然而外婆的过世将这一梦境也带走了,加之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所以作者感到“又何为我的故乡?”小兴安岭,对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很显然,作者给了小兴安岭更多的笔墨,更细致地表现自己在这里经历的青春岁月,描写它给与自己的无比亲切的感觉。2、在张抗抗的笔下,故乡一个接一个变化着的,而自己却是一个处处无“家”的流浪者,不知道哪儿自己自己的故园家乡,所以觉得“我已没有了故乡”。3、作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所以,“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所以“我走过太多地方,我已有太多故乡”;所以只要作者“还会继续流浪”,就会处处无家处处家,她的故乡就会如题目所说,故乡在远方。第四题没做,鲁迅的文章没看。

张抗抗的主要作品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8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北京外文局1997年出版 中篇小说集《残忍》法文——《L IMPITOYABLE》)法国《蓝色中国》——“BLEU DE CHINE”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短篇小说集《残忍》(英文——《LIVNG WITH THEIR PAST》):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短篇小说集《白罂粟》(英文——《WHITE POPPIES》): 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急需张抗抗写的《窗前的树》阅读题答案

(选自《读者)2007年第23期)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4分)18.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3分)19.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3分)20.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3分)“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21.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5分)窗前的树17.答案: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18.答案: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19.答案: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坚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20.答案: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21.答案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评分:共5分。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

张抗抗代表作是什么?

张抗抗代表作是《隐形伴侣》。《隐形伴侣》初版于1986年,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在北大荒恋爱、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尝试了有关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心理活动等多种写作方法,在我国创作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女主人公曾把自己关于真诚和正义的理想,寄予自己的恋人。但婚后的现实使她在极度的痛苦与迷惘中,对以往奉若神明的“真善美”和人性本质发出了诘问,终于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另一个终身无法摆脱、令人恐惧和震颤的“隐形伴侣”。写作理念:张抗抗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特征。她以其“超性别意识”的写作策略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的审美感悟。这一写作特色集中体现在两类作品里,一是知青题材的小说,如《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塔》《红罂粟》《白罂粟》等;二是普通青年和大学生题材的小说,如《我要的不是这些》《飞走了,鸽子》《夏》《去远方》等uff61

求张抗抗《海市》阅读答案,急!~~~~

1、张抗抗散文《海市》通过对沙漠上出现“海市”的叙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假象误导世人的厌恶和对真善美的呼唤!2、“天”很蓝,“地”很平,“旋风”很突然。这些当然都是铺垫,表现沙漠中的单调,为了让后来出场的“海市”更加虚幻诱人。3、“海市,那轻轻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这句话前面还有“再看”两字。通读全文,很容易理解,这是作者知道了海市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让许多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之后,对“海市现象”拟人化的揭露和批判。并且为深入批判后边的“人为海市”打下了基础。4、因为作者的结论是:海市是一个陷阱。所以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之所以心里莫名的酸楚,是因为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的节日张抗抗,第六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的什么?

一2457^u22ef

张抗抗【滋味】的读后感

“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滋味》通过叙写儿童的趣事,告诉读者“我”生活中的两种滋味和对这滋味的解读,全篇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描绘生活饶有情趣的画面,而是情趣之中透着理,给人以启迪。写完夜半吃杨梅后,接下来引发的议论质朴、真淳,确是童言,但让人感到情趣浓郁,饱含哲理。仅就吃某种好东西而言,“我”体验到的是毫无感觉、毫无印象的、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难受(不吃还没这份感觉)。这里,没有夸大、没有拓展,纯粹就是谈吃的滋味,吃好东西的滋味,吃好东西没感觉的后悔、难受的滋味。也许,在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是再简单、直白不过的了,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是极富个性、独到的心理表白。难道这只是说吃吗?读到这里,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很多的滋味就是如此么?在材料的安排上,文章先写吃杨梅没感觉的滋味,再写放烟花的乐趣。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写呢?为什么同是自己喜欢的,得到的滋味却完全不同呢?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意在表明:同是滋味,“品尝”过程不同,尝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体验了的,才是生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这个道理渗透在极富情趣的事件描写之中,这样既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趣,又使结构清晰、流畅。

张抗抗所写的散文《雪山向日葵》的主题是什么?

  张抗抗所写的散文《雪山向日葵》的主题:  作者用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的雪山向日葵,赞扬了具有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精神的人。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8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 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曾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 2014年获"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  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张抗抗的资料、生平

分类: 医疗健康 解析: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72年开始发表作品,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张抗抗自选集》5卷。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相关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 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 生人味 ,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 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张抗抗代表作有哪些?

张抗抗代表作有:1、作女:《作女》是200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抗抗。讲述了女主人公“卓尔”和一群京城女性“作”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浓缩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以来,“作女”们对几千年来的男权社会戒律、规则的颠覆与反抗。2、情爱画廊:《情爱画廊》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一部分白领阶层、一部分艺术家,还有一部分向往崇高生活的普通人,心灵深处的爱情理想。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3、赤彤丹朱:《赤彤丹朱》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抗抗。小说记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坎坷命运。从三十年代末期的珠江三角洲,江南水乡和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一直到九十年代的杭州西子湖畔,一对青年时期先后参加革命的恋人,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生死磨难。但他们浪漫的激情依旧,挚爱如初。4、隐形伴侣:《隐形伴侣》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在北大荒恋爱、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尝试了有关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心理活动等多种写作方法,在我国创作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张抗抗代表作有哪些?

张抗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张抗抗,女,原名张抗美,1950年7月3日生,浙江杭州市人,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代表作品介绍《她们》里面写了十几位甚至更多乡村女性,从母亲一辈、姊妹一代一直到孙女辈,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女性人物。但她们不是一幅平行的全家福照片,也不是一长条线性的、纵向的人物队列。她们的故事和人生纵横交错,呈现出完整的网状结构。作者在人物的行进间隙中,设计了聊言这种精短、精妙、夹叙夹议的方式。看似闲散的闲聊中,网格中交织的网眼,把女人的人和事、把作者的感悟缠成一个又一个结子,结与结十字交叉环环相扣,构成了网格与网格之间的空白,为故事拓宽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

张抗抗优美散文《牡丹的拒绝》原文

  作者: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张抗抗代表作有哪些?

主要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等。张抗抗,女,原名张抗美,1950年7月3日生,浙江杭州市人,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人物经历:张抗抗,原名张抗美 ,在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张抗抗对文学的兴趣从阅读开始,而她童年的阅读经历则深受母亲影响,张抗抗指出:“因为我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面的人。她一辈子都充满着童心,即使在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比如说"文革"被隔离审查,她也是用童话的营养去战胜这些困难的。”

张抗抗作品_张抗抗散文集

张抗抗作品_张抗抗散文集 张抗抗:向日葵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窗前的树 张抗抗:苏醒中的母亲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他人 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 张抗抗:戴口罩的城市 张抗抗:嫁衣之纫 张抗抗:难以缄默 张抗抗:秘密 张抗抗:德清外婆家 张抗抗:家长之掌 张抗抗:说绿茶 张抗抗:防风神茶 张抗抗:喷水曼陀罗 张抗抗:去传化大地看一看 张抗抗:鹤的舞蹈 张抗抗:通灵仙鹤 张抗抗:白色大鸟的故乡 张抗抗:假女再做一次女孩 张抗抗:留守知青 张抗抗:青青十二队 张抗抗:崭新的新华 张抗抗:金色普阳 张抗抗:宝山宝水宝泉岭 张抗抗:煤的呼唤 张抗抗:成功与您同行 张抗抗:我写《作女》 张抗抗:杨公堤随想 张抗抗:守望西湖的青藤

张抗抗_"德里姆河"的隐喻和张抗抗的随笔

  评张抗抗的随笔。忽然想到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出自她的一篇随笔,叫做《有意无艺》,收在她的散文集《大江逆行》中,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的。这是一篇颇有意味的随笔,虽然收在散文集里。谈的又是小说之艺。写张抗抗的研究文章,无论是小说论、散文论、随笔论,乃至作家论,看看这篇随笔可以找到好多个切入点,我认为。还是听听张抗抗自己的声音:   我常常想起八九年前曾到过东欧的一个湖泊。那湖的一端有一条名叫德里姆的河流入,但经汇入湖中之后却穿越了那湖,又在湖的另一端重新出现而流向异地。据地理学一再考证,证明德里姆河在湖中始终是以河的形式存在的,它始终没有与湖泊真正融汇。它始终是它自己。   “德里姆河”这个隐喻有很大的张力,通过其“跨领域映射”可转换生成许多新的意义。大而言之,张抗抗自身创作的“德里姆河”。怎样以“河”的形式穿越浩瀚的文学“大湖”,她始终是她自己。小而言之,张抗抗随笔的“德里姆河”。怎样以“河”的形式在她小说、散文的“湖”中穿越,随笔始终是随笔自己。   追索张抗抗的创作历程,可以明显地发现,她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左右开弓。同步而行,交相辉映。她虽然小学五年级就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习作,但真正的创作起点是1972年10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小小说《灯》。这盏没有“照亮别人,却照亮自己”的“灯”,让张抗抗“在茫茫的荒原上看到了一丝‘亮色"”,接下来发表于1973年7月《文汇报》的散文《大森林的主人》,让她的文学梦“一天天地变得清晰起来。”也许是张抗抗小说创作的名声太大,人们从《爱的权利》、《北极光》、《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残忍》等小说熟悉她的名字,小说的光彩把她散文的“亮色”遮蔽太多,甚至评论界对她的散文也多不注意,更不用说她的随笔。诚然,小说为张抗抗奠定了著名作家的地位,但散文功不可没。张抗抗“投之以心。报之以心”,向读者敞开胸怀:“也许,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的本质;而散文,一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作家心灵的亮色,打开了批评者“灵魂探险”的阅读通道,扩张了阅读者文本互动的想像空间。   从1973年《大森林的主人》的发表,到第一部散文集《橄榄》出版,张抗抗用了10年的时间。1993年,张抗抗把1983年一1992年的6本散文集拆开,从100万字中选出25万字,重新组成自己的《散文自选集》,用《投之以心u30fb报之以心》为题自序,结尾的几段话,可以看成张抗抗散文写作的自我小结:“我依然向往着散文所深含的真知灼见。为着这苦捕而迷茫的人生。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笔下,散文才会散溢和弥漫着思想的魅力。还会继续写散文。是日后还能拆下重盖新屋的那种。慰藉我,也慰藉你。”又是一个10年,张抗抗自我审视,自我挑剔,自我反思之后,散文写作有了新的超越。“自由的灵魂”、“思想的魅力”、“重盖新屋”透露出新的“文体意识”。她“重盖新屋的那种”散文,应该是“自由灵魂的笔下,散溢和弥漫着思想魅力”的随笔吧。   受父母的影响和阅读的濡染,受命运的安排和向命运的挑战,小说意识和散文意识对张抗抗来说是有生俱来,并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人生视野的扩大而强烈。相对而言,随笔意识要来得晚些。随笔毕竟是“个人文学之尖端”、“文学发达的极致”,这是周作人在《冰雪小品选序》中的名言,他就是这样论述“小品文”,即我们所说的“随笔”的。随笔的创作,一是需要作家本人的内功修炼,文化积累、思想积累、艺术积累、生活积累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笔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地随笔而出。二是需要时代的宽松和宽容,社会的开明和开放,让“自由”的随笔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和通道。   自由是散文的天性。随笔更是自由的抒写。把随笔从散文中独立出来是难的。“依然是为了那个大写的‘人"字,为了‘人"心底不灭的抗争精神。”一向视“自由”为人生最高追求的张抗抗,第一次把随笔集有意推出。2006年,她从多年的文章中精选出50篇,编成《张抗抗随笔》,是想把“散文”和“随笔”区别开来。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散文的文体界域一直模糊而宽广,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在英国学者罗吉u30fb福勒主编的《现代西方文学批评词典》中,“散文(prose)既可称得上韵文的对立面,也可称为它的同宗兄弟,然而它却缺乏韵文所具有的精确定义。”这点倒是中西所见略同。中国视散文为文章,“华夏文章冠天下”。“有韵为诗。无韵为笔。”笔者,文也。散文历来笼罩四野,除韵文外,天下文章尽收囊中。   对于随笔(essay),西方文学则认为这一术语和文学形式均为蒙田首创,不久由培根移植入英国。是“指用一种随意的、不拘束的散文将某种思想、判断和经验尝试性地表达出来。一般说来,随笔是经过精心加工和润饰的炉边闲谈,它不像论文和有关伦理道德的专题文章那样过于严肃,令人感到乏味。随笔这种文体应该既明快轻松,又不流于松散,既自然恬淡,又不失于琐屑。总而言之,随笔的作者行文无固定方式,而且在文章末尾也几乎不作总结,心灵围绕着某一主题作出自由联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西方的essay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影响颇大,单就文体的称谓而言,从五四时期开始,散文、随笔、美文、小品、杂文,絮语的异同和分辨,至今仍在继续。文体的辨析,大多是学者们的事,有才气的作家,大多不被文体束缚手脚。“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人王若虚早有这样的见识。作家的创新之作常常引领新文体的出现。上个世纪20-30年代,鲁迅独举一旗,鞠躬尽瘁,让“匕首”、“投枪”式的杂文,寒光闪闪,“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从散文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风标高举,推向极致,成为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峰峦。上世纪90年代,随笔崛起,小说家、诗人、学者、自由撰稿人纷纷加盟,各路英豪亮相的亮相,亮剑的亮剑,“随笔热”成了新的文学现象。既无“小品”“品小”的尴尬。也无“絮语”的叨叨絮絮,随意自然,笔随思路的“随笔”倒是多为人们接受。作为思想者文体的随笔,以独立的思考、敏锐的胆识、自由的抒写为主要特征,回应了社会的剧变和人心的激荡,进入高雅的纯文本序列。新的世纪,随笔作为“散文”营垒中的异军,更有新的突起。   2001年,《张抗抗散文随笔》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她在获奖感言中说:   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事情,自己苦苦琢磨。好像是明白了一些,便想要与别人分享;还有那么一些事情,终是不得其解,只好说出来,请别人帮忙;还有一些事情,或是感慨、感悟或被感动,或是值得记述,或是心存忧思,为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本书……文中的每一笔,都是不能也不需要虚构的。这些非虚构也非纪实的文字,游走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间那个无限大的空间的文字,就成为可随意书写又 不可随意的随笔。看似随意,简言闲笔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有感而发,随笔的文体自由,纵横驰骋信马由缰,但笔下论言之人之事,必得言之有物。切入点更应如刻刀般准确,不说力透纸背,每笔也都有沉重厚实的分量。   就文体而论,散文既是非虚构性的文体,又是“个性化”鲜明的文体。和一般意义的“散文”相比,自由是随笔的灵魂,随笔闪烁的是思想锋芒,蕴含的是独立思考。张抗抗的“随笔”和一般意义的“散文”有何区别、而她的“随笔”又如何显示个人新的思想特质和新的文化意义?   那条遥远的“德里姆河”,正以“随笔”的形式清晰地流动在我的面前,“游走”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那个烟波浩渺的“湖里”,一种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包容性的随笔体出现了,除了文体形式的确定,“它始终是它自己”,更有内涵的“特指”,“更是它自己”。张抗抗的随笔,就像那条奇特的“德里姆河”,坚守自己的河道自由流淌。看似随意,实在费心,看似闲笔信手,却是笔笔沉重厚实,在自由中坚守,在坚守中自由,这是张抗抗随笔的第一个特征。   2000年的初春,和著名女学者李小江对话时,张抗抗再次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一是“当人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哪儿还有女性的尊严?”二是“我首先是一个作家,然后才是一个女作家”。由于“童年或少年时代一直受到旧体制极大的精神伤害。从经验、经历、感情上逐渐形成自己对它感性的认识,然后才是理性的。”“所以对人权、自由,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是“由许多切身体验,由许多切肤之痛汇合而成。”太看重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价值,表现人性的丰富性、深刻性,笔下始终围绕着“自由”的情结,是张抗抗一直坚守的立场,也是张抗抗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精神追求。难怪她敬佩罗曼,罗兰那样特立独行的人,不愿意自己变成“无脊椎动物”。   张抗抗把“感受生活”作为领头的第一辑并不随意,这里的“生活”不再是文学教科书上的那种和作者相对而言的客体化的“深入生活”,既不是“直面人生”的冷眼旁观,也不是“应命而行”的热情参与,而是自我的生存状态。她的感受生活是渗透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联系世道人心的升降浮沉,从感受――感情,文化――哲理,把经过自己苦苦琢磨的“忧思”上升到终极关怀的感悟。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的一种感悟。   生命从何处来?人生往何处去?从自己的生日引发生命的询问,张抗抗以女性作家的敏感把《我的节日》放在开篇。19岁去北大荒农场,30岁进北京文学讲习所,命运敲门,人生转折。而立之年的生日,在北戴河和作家同学们一齐涌人大海:“那个瞬间我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心里充满人生的幻灭感一一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再生,一切的创造物在出生的同时都不可再生,一切的创造物在出生的同时就蕴涵着虚无和灭的悲剧意味。我将如何去超越生命,超越自我,在这一个仅属于我一次的人生中不至于追求生的成功而异化了生命本身?生日之海的‘洗礼",如云缝之光,给我某种彻悟和永远的难忘。”四十而不惑,生日奇异多彩:90岁的奶奶安详去世,应为喜丧;从未有过开花先例的君子兰,“倏忽展开了娇艳的橘红色花,团团朵朵组成一簇凌空旋转的花环,高高擎托举给我”――替出远门的丈夫送来40岁的生日礼物。不问人生的终点在哪里,愿天下人都有一个自己期盼的节日,每一个生日都是一个里程碑。《我的节日》以优美的文体与语言“传递出女人深切柔情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和人类关怀”,和那些浅吟低唱、自我安慰、自我抚摸的“小女人散文”,虚飘玄远、平和中庸、冗繁庞杂的“大文化散文”划清了界线,应该是张抗抗随笔中的一块“里程碑”。   感受生活,杂谈文化,远近人生,一脉传承,偶然的生命诞生却有必然的命运联系。读完《张抗抗随笔》,你才知道她为何这样看重自己的生日,为什么有那么浓烈的“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穿越世纪的生命信息,一份浸透烈士鲜血的历史重托。   《赤彤丹朱》是迄今为止张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长篇,与之相应的随笔《故事以外的故事》、《红色变奏曲》、《雾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随笔,只能是张抗抗才能写出的作品。以母亲的身世为主线,以烈士贾起的鲜血为底色,以父亲的浮沉为波澜,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由于一位读者偶然的阅读,牵动亲人的寻找,让失踪多年的青年革命者贾起“50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小说复活了真实的历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用张抗抗母亲的话说,没有贾起的牺牲,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张抗抗,而贾起的英灵一直在冥冥中引领张抗抗“用笔来写下他们以鲜血奉献的真诚与抗争”,这是她与生俱来的精神资源。张抗抗的彻悟来得不是太晚,她的随笔只能随着社会开放的进程,文明的进程求索。“赤”、“彤”、“丹”、“朱”,碰撞冲突,奏响了“红色变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来;红极而发紫,红透而生疑,红衰而变黑,红褪而无色,在那块似红非红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颜色的血迹与泪痕。”她对红色重访、还原、剥离、解构,将自己与母亲合为一体,也和时代的命运合为一体。她“凝视着《赤彤丹朱》赭红色的封面,觉得那其中也有贾起的鲜血,一直渗入到华夏大地的深处。可惜,它残留在地表的颜色,已经同红色革命的主题无关,只沉淀下来种种有关人性本质的思考”。这些个性化的深刻感悟凝结成贮满诗意和哲理的珍珠,闪烁着张抗抗随笔的思想光彩。   天日山的弥天大雾暂时稀释了烈士的血迹,天目山的冲天大树永远存留了烈士的精神。陪同父母到天目山凭吊57年前牺牲的烈士贾起,张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事变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缥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抚摸着西天目的老树。我想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空气和丰沛的雨露。”如果说母亲给予张抗抗的是柔情、博大和宽厚,父亲给予张抗抗的则是阳刚、深邃和冷峻。不读她的小说无法理解她的随笔,而她的随笔又从新的视角、新的场景延展了她小说的意义。   作为“知青”营垒中出来的作家。张抗抗对“上山下乡”的严厉拷问,对“知识青年”的无情解剖,1998年发表的《无法抚慰的岁月》至今重读依然振聋发聩。揭示“知识青年”并未真正拥有知识导致的“无知无畏”,归结“老三届情结”为缺少个性的集体精神,是深留体制印记的文化心理,直陈“老三届们”无可奈何的艰难命运,这些近似“残酷”的“实话实说”,更多的是作家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良知。   张抗抗的写作更多的是来自她亲历的苦难和欢乐,然后是她周围的人和事。“这种生命体验的思考中产生个人意志和思想,最终在某个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完成过程中逐步实现。”所以张抗抗认为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质疑自己、拷问自己、解剖自己的过 程。“放肆”地怀疑、严厉地拷问、无情地解剖。既有个人切肤之痛的生命体验,又有超越个人苦痛的社会关怀,人类关怀。对自己、对人生、对一切貌似强大的事物的怀疑,在怀疑中反思,在反思中怀疑,成为张抗抗随笔的第二个特征。   写于《赤彤丹朱》完成不久之后的《残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抗抗创作高峰体验后的又一部力作。从小说艺术达到的高度看,这部中篇并不逊色于《赤彤丹朱》。《残忍》据说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北大荒黑土地上的“残忍”的故事:写一个为非作歹的连长,把连队当成一个“独立王国”。知青们遭受连长“残忍”的迫害,牛锛为了心上人杨泱不被玷污,伙同马嵘一起用“残忍”的方式活埋了连长,自己大义凛然独担责任走向刑场,让马嵘活了下来,杨泱却永远失踪。“《残忍》可以说是一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作品。因为我在写作之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残忍"。”张抗抗在谈《残忍》写作的《行为与欲念》中,用了几副笔墨,展现了她语言的魅力和智慧,引发读者的“审美震惊”。   后来它漫漫沉淀,渐渐舒缓,像一条地下的暗河,耐心地躲藏着隐伏着,渗透坚硬的岩石,沿着地壳中的空洞和缝隙,固执地开凿着自己的通道。当它再次到达我的笔端时,水声轰鸣,来势凶猛,山岩被冲开了巨大的缺口,地层深处豁然开朗,阳光和水流疯狂地拥抱,跃向悬崖下的深潭。   这段描述写作心理的文字,天然灵动,清丽鲜活,妩媚多姿。以“暗河”隐喻潜意识,负载生命语言的意识之流,从心中流淌笔下:漫漫沉淀,渐渐舒缓,躲藏隐伏的耐心,开凿自己通道的固执,化无形为有形,给抽象以天真。   但无论如何,人性中深藏的“残忍”,在外部环境激化恶化的条件下,被迫付诸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而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之后,那些抑或更为“残忍”的欲念,却因无法量刑,缺少证据而逍遥法外。我难以判定也难以断言。那种导致残忍行为的社会环境,与那种惩治暴力却容忍罪恶欲念的社会形态,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人的生存?我只知道一个自由的社会只追究行为而宽待欲念,只要欲念未曾逾越行为界限,法律永远只有一个假设的对手。   每一寸中国的土地都有知青的影子投影,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都有知青的神经牵连。知青当年面临怎样的生存状态?知青今天又将做出怎样的命运选择?张抗抗用她的小说《残忍》,把一代人的灵魂推到文学的手术台上,用“小说的手术刀”进行“残忍”的解剖。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逼问事实的真相和原委。当她随笔的手术刀解剖人性的残忍,面对社会、面对人类,她的质疑、她的拷问,切入点“如刻刀般的准确”,“每一笔都有沉重的分量”,不同风格的话语,在一篇随笔中同样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张抗抗小说题材的广泛,随笔的视野也同样宽阔。“游走”是解读张抗抗随笔的关键词。她的随笔不仅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那个无限大的空间游走。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文体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也随之丰富:而且在历史的天空与现实的大地游走,或倾听京都“莺声地板”的弦外之音,或在心里和西施姑娘说些女人的悄悄话;在情感的波涛和理性的深潭中游走,拒绝平庸,拒绝流俗,让写作成为自由精神呼吸的通道。她的随笔记录着探索者奋然前行的足迹和思想者背负青天的遥望,并非虚构也非纪实,看似随意却多艰辛。记一人,述一事,读一书,观一物,下笔分量自然沉重,有感而发,因发而动,上下求索,血脉自然贲张,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中时有天风海雨袭来。在游走中求索,在求索中游走,这是张抗抗随笔的第三个特征。   小说家的眼光是敏锐的,随笔的题材随手可拾。《恐惧的平衡》记录一次作者“雨夜打的”的危险经历,有小说的韵味和戏剧的色彩:“乘车的”怕司机劫人,“开车的”却怕乘客劫道,骑车尾追的丈夫“电话报警”……你恐惧我,我也恐惧你,相互构成暴力威胁。平衡矛盾,平衡关系,平衡利益,如何平衡“恐惧”?浏览张抗抗并非虚构的“体会城市”,一场虚惊后的苦笑,能不反思对和谐社会的渴求?虚构的小说和戏剧无论怎样的精彩,也产生不了这种阅读效果。   稀粥,人人喝,天天喝,地不分南北,时不分古今,一喝千年,无人留意。张抗抗却品味出:粮食匮乏,人口众多,喝粥是出于无奈;有闲有空,温火细焖,熬粥是消磨时间。“粥是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为什么喝粥的民族就有些同稀粥一般黏黏糊糊,汤汤水水的脾性?由喝粥联想到祖先遗传的基因,读到此,莫非你不发出会心的微笑,再来一声慨叹?   鲁迅的时代已经远去。鲁迅的杂文已成绝响。鲁迅的精神依然长存。像鲁迅那样独创一体,自成高格的奇迹不大可能出现。从上个世纪延续至今的“随笔热”方兴未艾,大变革的时代需要大家的“随笔”,“随笔”从“散文”中独立出来,还需要更多名家的努力。《张抗抗散文随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是一个水准,也是一个标志。   张抗抗19岁离开杭州,到黑龙江鹤立河农场,上山下乡,1985年后长住北京。西湖烟雨如梦,大荒冰河如梦,多次走出国门,多次回望家乡,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曾调侃自己是个流浪汉,说杭州是她的血肉,黑龙江是她的骨骼,北京是她的大脑和心脏,而这些正是张抗抗独特的资源优势。   “如果生命重新开始,我再次选择身份,我还是愿意写作,但不一定写小说,我对小说有些厌倦了。如今别无选择……”这是属虎的张抗抗说的吗?又像又不像。厌倦小说写什么呢?就写随笔吧!21世纪,网络的世界,随笔有无可能一领风骚?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抗抗有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更有超越性别的广阔眼光。   我更关心的是‘自由"――这种自由的完全获得,必定与男性世界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只要男性或女性有一方觉得不自由,两性和谐与人的自由就无法真正实现。   我比较认同女性写作中应该更为自觉地运用女性视角这一说法――在我们自己的一间屋子里,安静地思考与自省。用思想的火把光芒,照亮自己灵魂的深沉悲悯以及肤浅虚荣;我们会在作品中说出女人的美丽或平凡、聪慧或愚昧,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然后,拉开窗帘,敞开我们的门窗,让新鲜的风吹进来。让明亮的阳光透进来。我们将走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去,用女人的心去感受除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外,人与现实世界的更为复杂的关系;井将我们的眼光放射出去,看到高山、大海和更远的地方。我们将在女人优美的文体与语言表述中,传递出女人深切柔情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与人类关怀。我们将在自己的那间屋里,书写男人与女人的历史,创造有利于自己和整个世界的文举。   张抗抗借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表达了自己生存理想和写作态度,“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文学创作中,真正主宰着我们的,是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她赞赏伍尔芙的那种精神:“保持自我比任何别的事情都更为重要”。   翻阅张抗抗的随笔,做一次逍遥的精神漫游。张抗抗在自由中坚守,在怀疑中反思,在游走中探索。我又看见了遥远的德里姆河。我看见了艺术女神踮着脚尖,轻轻行走在这条奇特之河的涟漪上,向张抗抗招手。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草原之路张抗抗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草原之路是张抗抗在草原旅游时写下的一篇散文游记,文章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张抗抗,女,1950年7月3日生,浙江杭州市人,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作家张抗抗犯了什么事

全网封禁国家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张抗抗,女,广东人,1950年7月出生于杭州,1966年初中毕业,3年后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考入黑龙江艺术学校学习编剧,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加入中国作协,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发表各类作品近400万字,出版专集30余种,代表作:《夏》、《淡淡的晨雾》、《分界线》、《隐形伴侣》。

张抗抗的特点

你好请问是问张抗抗的特点是什么吗?张抗抗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张抗抗[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尖锐地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门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茅盾冲突上,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刻划。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张抗抗简介,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著作书目] 分界线(长篇小说)1975,上海人民 夏(短篇集)1981,黑龙江人民 北极光(中篇小说)1981张抗抗简介,百花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1982,中青 翅儿和他的?气球(童话)1982,黑龙江人民 橄榄(散文集)1983,上海文艺 登上飞来峰(中篇小说)1984,上海文艺 塔(中篇小说)1984,四川文艺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理论))1985,百花 红罂粟(短篇集)1986,北方文艺 隐形伴侣(长篇小说)1986,作家 (陈雷)

有贾平凹、周国平、张抗抗散文全文吗?急急急

  贾平凹散文《门》:  人问我最怕什么?回答:敲门声。在这个城里我搬动了五次家,每次 就那么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单元,门终日都被敲打如鼓。每个春节,我 去郊县的集市上买门神,将秦琼敬德左右贴了,二位英雄能挡得住鬼,却 拦不住人的,来人的敲打竟也将秦琼的铠甲敲烂。敲门者一般有规律,先 几下文明礼貌,等不开门,节奏就紧起来,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烦了,以 至于最后“咚”地用脚一踢。如今的来访者,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 若不得意,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令的警察了。可怜做我家门的木 头的那棵树,前世是小媳妇,还是公堂前的受挞人,罪孽深重。  我曾经是有敲声就开门的,一边从书房跑出来,一边喊:来了来了! 来的却都是莫名其妙的角色,几乎干什么的都有,而一律是来为难我的事, 我便没完没了地陪他们,我感觉我的头发就这么一根根地白了。以后, 没有预约的我坚决不开门,但敲打声使我无法读书和写作,只有等待着他 们的走开。贼也是这么敲门的,敲过没有反应就要撬门而入,但我是不怕 贼的,贼要偷钱财,我没钱财,贼是不偷时间的,而来偷我时间的人却 锲而不舍,连续敲打,我便由极度的反感转为欣赏:看你能敲多久?!门 终于是不敲了。可过一会儿,敲声又起,才知敲者并没有走,他的停歇或 许是敲累了,或许以为我刚才在睡觉或上厕所,为此敲敲停停,停停敲敲, 相信我在家中,非敲开不可。我只有在家不敢作声,越是不敢作声,喉 咙越发痒想咳嗽,小便也憋起来,我恨我成了一名逃犯。  狡兔三窟,我想,我还不如只兔子。这么大的城里,广厦千万间,怎 么就没有一个别处的秘密房子,让我安静睡一觉和读书写作呢?我当然不 敢奢想有深宅大院,有门子在前可以挡驾,有那么一小间放张桌子和小床 即可,但我不能。以致于我在任何地方去上厕所,都设想有这么个地方, 把蹲坑填了,封了天窗,也蛮好嘛。我的房间从来是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 前无院子,后无后门,什么人寻我,都是瓮中捉鳖。  事实是,我并不是个不需要朋友的人,读书写作之余,我也要约三朋 四友来喝酒呀,谈天呀,博弈搓麻将。但往往是想念的朋友不来,来的都 是不想见的人。我曾坚持不开门,挡住了几次我的从老家来的亲戚,他们 是忙人,敲几下以为我不在家就走了,过后令我捶胸顿足。我挡不住的是 那些要我写条幅去送他的上级的人,是那些有什么堂会让我去捧场的人, 或是他们什么事也没有,顺脚过来要解闷的,他们有的是闲功夫,上午来 敲不开门,下午又来敲,今日敲不开明日再来敲,或许就蹲在门外和楼下。 他们是猎人,守在那里须等小兽出来。  明代的陈继儒说过:闭户即是深山,闭户哪里又能是深山呢?  或说,那是你红火啊。可我并不红火,红火能住这么小的房子吗?如 果我是官人家,客来又有重礼,所求之事谈完即走,走时还得说:不打扰 了,您老辛苦,需要休息。找我的双手空空,只吸我的烟,喝我的茶。如 果我是歌星影星,从事的就是热闹工作,可我热闹了能写出什么文章?又 是读陈继儒的小品,陈先生恐怕在世时也多骚扰,曾想去作隐者,但他说: “隐者多躬耕,余筋骨薄,一不能;多弋钓,余禁杀,二不能;多有二顷 田,八百桑,余贫瘠,三不能;多酌水带素,余不耐苦饥,四不能。”我 同陈继儒一样,我可能者,也是“唯嘿处淡饭著述而已”。但淡饭几十年 一贯,著述也只是为了生计和爱好,嘿处竟如此不能啊!想想从事写作以 来,过几年就受冲击,时时备受诽谤,命运之门常被敲打,灵魂何时有过 安妥?而家居之门也被这般敲打不绝,真是声声惊心。小儿发愿,愿明月 长圆,终日如昼,我却盼永远是在夜里,夜里又要落雪下雨,使门永不被 敲打。  但这怎么可能呢?我还要活的,我还有豪华的志向,还有上养老下哺 小,红尘更深,我的门恐怕还是不停地被人敲打。我的命就是永远被人敲 门,我的门就是被人敲的命吧。有一日我要死了,墓碑上是可以这样写的: 这个人终于被敲死了!  贾平凹散文《秦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 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 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 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 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 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 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 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 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 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 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 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 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 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 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大幕又一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干子”人物来。这类人物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却十二分忠诚于秦腔,此时便拿了枝条儿,哪里人挤,哪里打去,如凶神恶煞一般。人人恨骂这些人,人人又都盼有这些人,叫他们是秦腔宪兵,宪兵者越发忠于职责,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大家一夜满足了,他们也就满足了一夜。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 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 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 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 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 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 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 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积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 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在,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当然,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 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定论。有好多外村的人来提亲说媒,总是就在这个时候进行。据说有一媒 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 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叭”地一声,那伪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钻进了后幕。那女子当下哼一声,闭了嘴,一场亲事自然了了。这是喜中之悲一例。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孙去看戏,孙孙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到孙孙嘴里,但喂着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但是,以秦腔引喜的事却不计其数。每个村里,总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必是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一角两角甚至三 元四元钱币来,或者一只鞋,或者一条手帕。这是村里钻刁人干的营生,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自然少不了有那些青春妙龄的少男 少女,则往往在台下混乱之中眼送秋波,或者就悄悄退出,相依相偎到黑 黑的渠畔树林子里去了……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 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 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张抗抗散文:(题目名)  1、向日葵  2、故乡在远方  3、窗前的树  4、苏醒中的母亲  5、牡丹的拒绝  6、网络文学杂感  7、他人  8、戴口罩的城市  9、嫁衣之纫  10、难以缄默  11、东北文化中的俄罗斯情结  12、德清外婆家  13、秘密  14、家长之掌  15、说绿茶  16、防风神茶  17、喷水曼陀罗  18、去传化大地看一看  19、鹤的舞蹈  20、通灵仙鹤  21、白色大鸟的故乡  22、假女再做一次女孩  23、留守知青  24、青青十二队  25、崭新的新华  26、金色普阳  27、宝山宝水宝泉岭  28、煤的呼唤  29、成功与您同行  30、我写《作女》  31、杨公堤随想  32、守望西湖的青藤

张抗抗什么时代的女作家

当代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