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现在的贸易条件是什么?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应该如何应对?(1000--2000字)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与贸易小国出口面对的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不同的是:贸易大国的出口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这就意味着如果贸易大国要增加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就必然导致该产品价格下跌,即贸易条件恶化。然而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必然导致“贫困化增长”,为了弄清楚中国外贸发展是否“潜伏”着“贫困化增长”,既要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还要看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演变。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但在全部制成品出口中,以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即便是与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此类产品出口比重也偏低,如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国的这一比重都高出我国近一倍。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中国所占的比重就更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制成品结构层次较低。制成品出口的低层次构成现状虽然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了较多的贸易实际利益,而且即便过去和现在按比较优势原则分工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也决不意味着未来按当前的贸易分工格局仍能获得利益。从需求上来讲,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比较低,其供给量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更大幅度下降,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可见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有可能造成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 中国出口贸易走出贫困化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我国选择了走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就选择了一条参与经济全球化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外贸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作为一个飞速崛起的贸易大国,应主动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第一,要加快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世界市场上较有竞争力的商品多为发达国家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而我国仍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机电等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其资本含量、技术含量一般都不高,绝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性质,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大出口国的今天,如果继续单纯依靠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不现实,即使有可能,也会陷入贫困化增长。因此,唯有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才可能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才可能在不断获取静态贸易利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走上外贸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轨道。第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是要靠产业结构的转变来实现。我们要将加入WTO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贸易利益,为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作必要的资金乃至技术上的准备,同时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消化吸收,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品,从而最终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二)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到“价格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中国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无序多头出口与低价竞销是导致中国原本具有优势产品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在反出口贫困化增长过程中,我们要利用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控制出口数量和价格,创造对外销售的垄断,把竞争性的国际产品市场转化成垄断性的市场。通过这种市场结构的转换,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到“价格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从而解决中国优势产品的出口贫困化增长问题。因此,国家可以成立优势产品出口专营公司,解决多头出口、低价竞销的矛盾。同时,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通过优势产品出口许可证和配额的方式控制出口的数量;通过建立“北京报价”的方式,制定并控制出口价格,实行统一的对外报价,取得优势产品出口市场的话语权和价格控制权。 (三)创造良好的外贸体制环境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正逐步由计划经济下的集中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自由贸易体制过渡,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外贸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即是其中的突出表现。由于外贸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另一方面,则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反倾销诉讼压力,这两种结果从总体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贸易利益的损失。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整体效益,关键还在于继续完善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1.深化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外贸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衔接与配套。国家管理的商品范围要大幅度缩减,同时取消原来分级管理分类经营的做法,重要的名优特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出口商品,要继续用科学的方法管好之外,其他出口商品要在自负盈亏、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放开经营。进一步改革配额分配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地方外贸管理部门的管理权。在深化进口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取消某些商品的进口补贴,使国内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取消全部进口替代商品清单,今后也不再制订这类清单;缩小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范围,减少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品种;行政管理的功能要逐步转向调控进口总量和引导进口结构优化,并以产业政策引导进口;保护民族工业,除实施必要的行政保护手段之外,还可引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进行保护。 2.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完善间接调控体系。充分认识经济、法律手段的基础性地位,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的限制,对遭受损失的生态价值进行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能计算出来,也不一定能准确的反映出生态价值的损失程度以及恢复治理所需的费用。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怀疑补偿标准的存在是否有意义。事实上,适当的补偿标准还是可以根据公平原则等方法予以确定的。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包括:本币升值,本国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素。2、“过高的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都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小幅度的贸易逆差是正常的,但也暴露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一些问题,短期内中国贸易还是应该坚持质量效益好字当头的发展方针,长远而言则要继续力促结构调整转变。3、商务部“外贸形势白皮书”主要起草者之一,李雨时认为,目前中国外贸逆差增加,主要原因是进口增长迅猛。他分析,进口超过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国内原材料价格过快增长,也助推了进口大幅增长。“但是,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实施,钢铁、铝等工业品价格回落,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也将减少。因此,中国的贸易逆差将逐步减少,最后将趋于平衡”。《财经时报》报道说,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编制了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报告认为,从1993年至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经贸专家对于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是,就出口方面而言,是企业过度竞争、低价竞销造成的拓展资料:可逆性的全球化全球化之所以可逆,是因为存在两个反对全球化的群体。一是全球化中的受损群体。全球化会带来明显的利益,正是对全球化利益的追求推动了全球化不断前进。但是,全球化使一部分群体受益的同时,却使另一部分群体受到损害。因而,当支持全球化的群体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居于主导地位时,全球化就会快速推进;当反对全球化的群体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全球化就会受阻甚至倒退。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十五条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基于监测进出口情况的需要,可以对部分自由进出口的货物实行进出口自动许可并公布其目录。实行自动许可的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在办理海关报关手续前提出自动许可申请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应当予以许可;未办理自动许可手续的,海关不予放行。进出口属于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合同备案登记。

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理智看待中国贸易条件恶化 在支持人民币升值的观点中,改善贸易条件论成为一种新的观点。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的专家和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不久前在采访时均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观点。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的定义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其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即如果报告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增加了,则表明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是贸易条件恶化了。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编制了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报告认为,从1993年至200x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经贸专家对于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是,就出口方面而言,是企业过度竞争、低价竞销造成的。而该报道同时说,宋国青教授明确反对这一观点,他认为从根本上说,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只是反映到价格上而已。宋国青在分析中国的贸易条件时,根据中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对比,以1997年为界限,划分了两个阶段。他说,在1993年至1997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国内商品价格水平相对于美国是上升的,因而这段时间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而1997年以后,中国出现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价格相对于美国下降。在这段时期,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就出现了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商务部和宋国青的分析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一致,说明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的确是恶化了,他们均提出应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不过,如果全面的看,商务部和宋国青的解释都具有片面性。按照商务部的说法,中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原因在于企业的低价竞争;而按照宋国青的说法,贸易条件与中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幅度关系密切。这两种说法分别从贸易和货币角度解释了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但二者同时也忽略了劳动生产率因素。事实上,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既有货币的因素,也有企业不正当竞争的因素,更有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这几年也在加快,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中国的加工企业持续提供了廉价的熟练工人。技术进步加上廉价工人,这就导致中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国际经济学家林德特和金德尔伯格在其著名的一书中写到:“单单考察贸易条件决不能很好地计量福利或贸易利益。只是在某些条件下,贸易条件的变动才与福利变动的方向相关联”。他们认为,如果贸易条件的变动是由于出口方的供给发生了变化,如出口国找到更好的生产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贸易条件,但这并不能就认为出口国的经济状况变坏了,也不能认为该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减少了。他们指出,出口国可以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利益,也可以从出口更多的廉价产品中获得利益。“贸易条件提供了福利结果的重要资料,但必须与有关数量和原因的资料相结合”。显然,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经济福利的判断也不能简单地就认为是降低了。有外贸专家认为,贸易条件恶化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贸易变为贫困型贸易,致使国家资源流失,而且会被国外反倾销,使贸易环境恶化。而名义汇率偏低,实际上意味着对出口隐性补贴,从长远看不利于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低质产能的淘汰,也不利于中国出口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因此,多数专家主张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状况。不过在我看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出现“贫困的增长”,而事实上,中国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出口,并因此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这一点讲,中国的贸易福利就是正数。 。 ;我们不能简单地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建议,而更应该计算贸易条件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的整体福利变化,这样才更有说服力。从某种程度讲,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最大的经济福利可能还在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有利于提供就业的贸易就是有利的贸易,尽管其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西方经济学家对贸易带来的“贫困化增长”是这样描述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仅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改善比不上替代进口时期,而且甚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比根本没有出现增长时更糟”。那么发生“使贸易条件变坏的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哪些呐?国际经济学家认为有三点:一,该国的增长必须是偏向出口部门的;二,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价格无弹性的,因此出口供给的扩大会导致价格的猛跌;三,该国必须是早已在大量进行贸易的,因此贸易条件的下降对福利关系重大,足以抵消因为能供应更多商品而取得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三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因为尽管出口相当重要,但出口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轮子,而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有外国投资和内需,因而影响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外国对中国的产品需求具有价格弹性,中国产品正是凭借低廉的价格才赢得了市场,所以,扩大出口并不会带来全面的价格下降。而从经济福利看,中国的出口更是带来就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显然,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这种使贸易条件变坏的增长的条件和恶劣结果在中国并没有出现,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强劲的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所以,我不主张以避免“贫困化的增长”为理由来改善贸易条件,也不主张为改善贸易条件来随意变动汇率。而事实上,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改变,更多的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以国家的战略利益作为参照系的。当然,适当减少出口退税的政策应该得以贯彻,其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更重要的是可以逼迫企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出口竞争力,这对于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意义。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慎重提出贸易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鼓励出口的政策不能变。信息来源:人民网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包括:本币升值,本国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素。2、“过高的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都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小幅度的贸易逆差是正常的,但也暴露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一些问题,短期内中国贸易还是应该坚持质量效益好字当头的发展方针,长远而言则要继续力促结构调整转变。3、商务部“外贸形势白皮书”主要起草者之一,李雨时认为,目前中国外贸逆差增加,主要原因是进口增长迅猛。他分析,进口超过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国内原材料价格过快增长,也助推了进口大幅增长。“但是,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实施,钢铁、铝等工业品价格回落,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也将减少。因此,中国的贸易逆差将逐步减少,最后将趋于平衡”。《财经时报》报道说,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编制了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报告认为,从1993年至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经贸专家对于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是,就出口方面而言,是企业过度竞争、低价竞销造成的拓展资料:可逆性的全球化全球化之所以可逆,是因为存在两个反对全球化的群体。一是全球化中的受损群体。全球化会带来明显的利益,正是对全球化利益的追求推动了全球化不断前进。但是,全球化使一部分群体受益的同时,却使另一部分群体受到损害。因而,当支持全球化的群体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居于主导地位时,全球化就会快速推进;当反对全球化的群体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全球化就会受阻甚至倒退。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十五条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基于监测进出口情况的需要,可以对部分自由进出口的货物实行进出口自动许可并公布其目录。实行自动许可的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在办理海关报关手续前提出自动许可申请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应当予以许可;未办理自动许可手续的,海关不予放行。进出口属于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合同备案登记。

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的特点?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能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二是FDI形成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执行“转移价格”,影响了中国进出口价格。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经营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高价位;同时,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在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在FDI企业进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四)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在关税下降时这一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一直下降,而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历史、现状、及趋势)和原因分析

都是自己写的,可不是粘贴的,要采纳哦。中国贸易对外开放一直到郑和七下西洋:此时及之前历代王朝都以大国姿态接受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或政权的朝觐、纳贡、贸易等。——明朝末年由于倭寇东南沿海骚乱,明末开始闭关锁国,一直到鸦片战争,这段期间对外贸易一律紧闭,但是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给自足的国度,吸引无数外国商人偷渡、走私、买卖,赚取中国的白银。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清政府全面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关税没有自主权,就是关税实行对外国商人有利,对民族资产阶级不利的关税政策,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愈发贫困落后,此外还要担负大量的税收,用于清政府对外战争赔款以及修建铁路等供外国商人更好地建工厂、榨取中国白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实行,商品经济基本在大陆消失,也就没有对外贸易交流的基础,中国大陆主要贸易对象是苏联和东欧,而且贸易总额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定制、加工、以及出口,贸易灵活性及供需性弹性很差。此外西欧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流入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商品经济和大部分市场条件,允许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进行投资、生产、销售、赚取中国大陆白银,但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经验、高质量的商品供民族资产者学习、运用和实践,此外关税完全自主,由我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关税的导向。加入世贸组织后,和世界市场经济更加融入一体,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基本条件就是大幅度降低关税门槛,所以我国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入到世界贸易市场大环境下,不再进行贸易保护,大幅降低关税,欢迎世界上各个投资商。缺点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场变化的影响,使我国市场经济不稳定,不过还好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从计划经济体制继承来的,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较大,使经济运行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分析中国当前的贸易条件及改进措施

  一、我国贸易条件现状  ( 一 )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历史趋势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 , 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从表面上看 , 我国外贸形势喜人 , 特别是在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转换升级 , 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 , 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 , 我国贸易条件大幅改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 , 我国贸易条件出现了一种先升后降 , 总体趋于恶化的趋势。  ( 二 )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1、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的现象。  2、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策略的实施 , 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3、关税“虚保护”现象严重 , 关税水平“名不符实”, 阻碍贸易条件的改善。  4、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 中介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 , 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策略与建议  ( 一 ) 深刻认识我国贸易条件的现状。  ( 二 ) 努力寻找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点 , 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功能 ,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一 , 应继续发挥我国劳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 , 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 , 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 , 加强自主创新 ,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促使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其三 , 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 充分发挥其竞争力强、技术更新快、运作效率高的特点优势 , 让它们尽快介入国有经济退出的经济领域和部门 , 尽快成长为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生力量。  其四 , 扩充完善产业链 , 强化基础工业力量 , 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 , 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 , 从而降低大量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在提高对外贸易效率的同时 , 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 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机会。      

根据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理论,货币升值改善贸易条件的前提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还是小于1?

马歇尔-勒纳条件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Em + Ex > 1其中:(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其公式为Em=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其公式为Ex=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贸易差额和贸易条件的区别

(一)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二)贸易差额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