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机房的灾害防护系统和防雷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有什么区别?

四川威创时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防雷,可以和公司的工程师联系,欢迎来电一起探讨。

自然灾害找政府哪个部门

自然灾害找地方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组织体系及其职责,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恢复重建等等。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1、一般或者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2、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3、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组,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法律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自然灾害小知识

1. 防止自然灾害的知识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2、地震灾害与防范 (1)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3、热带风暴灾害与防范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4、龙卷风灾害与防范 (1)龙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5、洪水灾害与防范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2. 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 3. 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 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 *** 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 *** 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4. 自然灾害知识 地震 冰雹/view/8582 海啸/view/9425 飓风/view/7004 龙卷风/view/3945 泥石流/view/7135 5. 【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雪灾、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损失与遗憾.这可以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危及到人民生命安全,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既然我们无法掌控自然灾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并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这些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我们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等.平时我们也要多看看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了解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其中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保护森林,保护水土.二·减少汽车尾气三、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四、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五、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我们做好了这几点,不仅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6. 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逃生小常识有哪些 一、灾害前兆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按照灾害前兆的感知来源,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直接觉察的前兆,另一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需要仪器测出的前兆。(一)地震灾害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例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动物在地震前大多有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宏观前兆现象。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映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变化等微观前兆现象。出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避险,增加躲过灾难的机会。 另外,要特别警惕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短期内很可能还会有较强的余震,使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物再次坍塌。(二)龙卷风灾害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三)泥石流灾害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雷击灾害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出行;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雷电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有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附近也很危险。 如果雷雨天气呆在室内,必须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进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7. 防灾减灾知识 原发布者:XX心魔 防灾减灾小知识人生命,要守护,十条法则要记住,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有数。1、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2、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3、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4、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5、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6、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7、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8、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9、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入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10、防化: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头要离远。人生命,重于山,防灾避险于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练,祝愿 8. 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 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 *** 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 *** 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2020修正)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款物管理及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救助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对自然灾害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的人员,依法及时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保障其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安全住所、医疗防疫等基本生活需要。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设立减灾委员会作为本级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的具体实施工作。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本辖区村(居)民开展自然灾害自救互救,依法协助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第六条 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政府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救灾物资采购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因灾毁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开展自然灾害救助。  省人民政府财政、应急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指导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财力增长、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市(州)、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指导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标准。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安排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第二章 救助准备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编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演练。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体系,并为灾害救助工作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灾情核查等装备。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城乡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防灾减灾标准要求,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第十三条 市(州)和多灾易灾县人民政府应当考虑区域灾害特点、地理条件、人口数量分布、交通运输等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调运迅速的原则,建设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配备管理人员,在多灾易灾且交通不便地区的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视情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救灾物资分级储备责任,制定并组织实施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和年度购置计划,合理确定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根据区域特点储备生活物资和应急救援工具,保障灾害应急救助期间的物资需求。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救灾物资紧急调运保障机制,在灾害应急救助期间可采取开辟专用通道、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保障救灾人员、物资、设备和受灾人员优先运输和通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

防御自然灾害的方法有哪些?

1、要破除封建迷信,防范天灾变人祸。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灾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带来的直接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恐慌。政府应当成为防灾减灾中的“稳定器”和“定心骨”,向公众及时传递真实的信息、理性的声音。2、用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社会,防患于未然。远在古代,人们学会了利用水利设施减少水患。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地貌、抵抗灾害的能力更加强大。如建立三峡大坝以来,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显著减少;南水北调工程也为北方抗击旱情提供了新的工具。3、科学减灾,不打无准备之仗。科学能够帮助预测灾害,同样能够帮助减轻灾害破坏的程度。分析人士能够根据以往灾害的历史数据,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应急预案,使人们尽可能远离灾害造成的伤害,并开展防灾演练等。4、应用先进技术全天候观察地球,察觉灾害先兆。为了观测天气变化,人来发明了气象卫星;为了预警海啸,人类在海底放置传感器,建立应急通信站。如今,物联网技术将给人类认识世界、跟踪世界带来一场新的革命。5、运用科技方法和手段来探知灾害成因,建立更为有效的监测方法。多数自然灾害有着特定的成因和发生机制,通过长期跟踪分析,科学家已能评估一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借助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防灾减灾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

华北平原的自然灾害及防治措施

华北平原的自然灾害及防治措施 旱灾: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春季大风天气较多,蒸发旺盛;华北地区为我国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春季正值冬小麦等作物生长需水量较大的季节;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等。 寒潮灾害:北方冷空气势力强,爆发南下;华北地区位于冬季风通道;初春正值华北地区农作物生长的起始季节,寒潮造成的低温、大风对农牧业造成较大危害。 沙尘暴: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临近沙源地、位于冬季风通道(沙源地的下风向);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尤其是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导致蒸发旺盛;植被覆盖差,地表物质疏松,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受损严重。 华北平原冬旱,夏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冬旱:降水少 夏旱: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农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华北平原的三大自然灾害 华北平原的三大自然灾害:风沙、旱涝、盐碱。 云南常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秦光荣提出,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要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监测预警,搞好监测预警队伍建设,提升监测预警技术,加强排查预警工作,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监测预警实现临灾避让;二要加强应急准备,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抓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建设,重视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和演练,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三要加强灾害救治,增强地质灾害先期处置、地质灾害过程中处置、群众避险自救互救、灾后恢复重建等能力;四要加强物资储备工作,强化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强化应急资源管理,为开展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五要加强灾害评估,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完善地质灾害评估数据库,减轻灾害损失;六要加强科学治理,突出科学规划,树立科学理念和方法,依托科技进行防治,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有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易引发的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降水少,形成旱灾,夏季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而且多为暴雨,容易形成涝灾,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右图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图,请分别写出自然灾害的名称及主要防治措施:(1)①______主要防治措施 从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图看出,①是崩塌,防治该自然灾害的方法是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②是滑坡,防治该自然灾害的方法是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③是泥石流,防治该自然灾害的方法是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故答案为:(1)崩塌;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2)滑坡;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3)泥石流;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包括类型、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地震为主,受灾人口6457.1万人(次),因灾死亡157人(其中因森林火灾死亡16人),失踪22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4.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749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434万亩;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43.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51.7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2008年属于巨灾年份,不列入统计比较),死亡(含失踪)人口数量增长1成,受灾人口数量增长5成,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增长7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增长1倍,直接经济损失增长4倍。2010年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明显重于常年同期,其中,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重庆受灾较重。 危害:对环境和人生命安全都有损害 防护:根据自然现象、气象气候 来判断。 华北平原的自然条件 华北平原 简介: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华北平原大部分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原生植被早被农作物所取代,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边缘生长旱生、半旱生灌丛或灌草丛,局部沟谷或山麓丘陵阴坡出现小片落叶阔叶林;南部接近亚热带,散生马尾松、朴、柘、化香树等乔木。广大平原的田间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组成的草甸植被为主。 参见百度百科::baike.baidu./link?url=QO2sii09dGtBsB4XmBr2sn_fB4Wlcmc-LY3zAKKZ1dt4cXUrnUM7b9h6rjJZKrIdbuZZY5tuqfPejk5P2wGBRa#1 除了地震,台风,洪水,等常见的自然灾害,还有什么其他的灾害以及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就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6)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 境灾害等; (7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防范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是指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风雹、大雪等气象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防救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第四条 自然灾害救助项目包括: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因灾损毁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第五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为本级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承担自然灾害救助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的具体实施工作。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减灾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灾情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和灾害救助应急联动机制。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全民减灾救灾责任意识,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抗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救灾捐赠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依法公开自然灾害损失和救助工作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宣传普及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十一条 鼓励多灾、易灾地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自然灾害救助社会保险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商业保险、参加互助保险,提高抗御风险能力。第十二条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救助准备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村(居)民委员会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或者相关综合性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情势变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适时修订完善,并应当每3年至少修订一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并定期组织演练。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制,组织收集本地区各类自然灾害信息,建立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图,分析研判灾害发生趋势,落实各项减灾救灾措施。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构建灾情信息管理、救助物资管理、救助指挥调度、灾情评估发布的统一平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救生、通信等装备。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全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分级负责的原则建设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完善仓储设备和功能,形成全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网络。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及交通不便的乡镇、村(社区)应当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合理确定各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品种、数量和更新周期等方面的标准,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物资采购、保管、调拨等管理运行机制。

关于预防自然灾害国家都有哪些对策?

我国政府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对策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接连不断, 自然灾害便是突发公共事件表现突出的一种,常常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政府通过建立和健全新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近年来学者的相关研究很多,在理论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本文主要介绍部分有借鉴价值的观点,以次不断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关键词:公共事件 突发自然灾害 应急管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 5,社会正处于动荡期,台风、海啸、矿难、空难、地震、火灾、骚乱等接连不断,恐怖袭击、疫病传播、生态灾难也时有出现,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03年“非典”蹂躏中国大地、从口蹄疫情到禽流感,从全国的手足口病, 到今天的汶川大地震突发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 突发公共事件是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用术语,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或状态。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①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②二 、我国政府对公共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一系列对策从目前国内外学者观点看,对应急管理的界定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说明应急管理的目的; 二是说明应急管理应该采取什么管理行为。基于以上考虑, 所谓应急管理, 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其宗旨是通过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和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迅速恢复社会稳定,将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主要对策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公众对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认识要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③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3、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改革减灾管理体制针对辖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程度,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加强辖区自然灾害区划、减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行动、救灾救济基金、恢复与重建等项工作,从而实现明确目标、分级负责、协同作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上述关于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功能。这是政府的有关指导意见。 4、做好日常战略物资储备工作 建立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战略物资就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能源、矿产资源、医疗设备等,这些对应付紧急事件、特别是灾难的救助和灾后的重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战略物资的储备还应该考虑到地理上的安全性和分布情况,以保证在关键时候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例如按照国际上的惯例,石油进口达到本国石油消费的7 %就是警戒线,而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一般来说,这种储备应该为90 天的进口量。所以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迫在眉睫。其他如粮食、矿产、金融方面的储备也都是如此。在应急管理中,人力和物力上能否及时得到保障是整个行动成败的关键。所以政府有权根据情况启动各种战略物资储备;有权号召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处理全国或者局部地区的战备、救灾抢险等紧急状态;也有权在必要时强制有关公民有偿提供一定劳务或者财物的措施。世界各国的法律对此都有规定。④ 在这次汶川震中,国家很多物质储备出现了紧缺,给救灾带来了诸多不便。5、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统一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职、权、责, 确定依法管理的法制原则。我国虽然也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和法规, 但是这些法律本具有很强的部门特征, 难以整体协调, 其核心问题在于我国缺乏一部关于紧急状态与行政紧急处置法。有必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紧急状态与行政紧急处置法律制度, 把我国的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旦发生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绝大多数公民的生命安全, 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与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法律责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最终解决得如何, 取决于我国体制改革和法制化程度, 取决于人们对危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取决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度。为了保证应急管理的质量,就需要对应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且根据事态的发展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监控,一方面是根据下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发现应急管理的措施本身所有的弊病,及时作出调整。这中间的关键是保障信息传输渠道的双向和有效,也就是说要保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客观性。这就不仅要靠政府机关的内部信息系统,还要广泛依靠学术单位、民间机构、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因为下级机关由于利益的考虑,提供的反馈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多报喜少报忧,很容易造成信息上的误导。另一方面,就是根据监控的情况,对于执行不力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进行及时的撤换和处理。6、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面对突发事件,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常规动作就是“捂盖子”封锁消息或者出于各种目的的虚报、瞒报、缓报、漏报。但事实“, 谣言止于智者”。有专家提出,“有时候, 灾难所引发的恐慌会比灾难本身更具有破坏性。灾难仅仅是侵害了人的肉体, 在一定范围内有杀伤力; 恐慌则摧毁人意志,能够导致整个社会混乱。”所以,有效进行信息的预防、发布、引导和批驳,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群众, 既可以矫正视听, 避免信息传递失真, 提高政府公信力, 又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事件升级。尤其是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 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所以政府应该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 提高政府透明度, 更好地发挥主流传媒的作用。同时,政府也必须要重视全民的危机管理教育,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舆论、信息观。7、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救灾危机的救助,不能仅靠政府的力量,还应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消除恐惧,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而且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危机救治,可以降低政府救治危机的成本,建立国际沟通与协作机制。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现代技术的发达,资讯和人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流动,使得地球上任何一次大的灾难都变成不仅是本地的,而是全球性的灾难,如印度洋海啸事件。在这个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中,政府要有全球化眼光,要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扩展合作。在危机管理上,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通过沟通协作机制的建立,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实现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⑤ 汶川地震后,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世界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效的帮助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8、危机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危机结束后,还要进行危机管理总结,彻底清除复发隐患和同类事件发生的根源;消除由于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振政府形象。建立危机的善后处理系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做得不好,同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有时还会演变成新的危机。因此必须克服重事态平息、轻善后处理的错误做法,将善后工作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一环。建立危机的善后处理系统,一是设置做好善后工作的专门机构,迅速制订善后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对策;二是加强政府的危机公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公众心理是十分脆弱的,,政府进行心理救治,以摆脱危机阴影。三是在危机善后处理工作结束后,政府应建立危机资料库,要充分发挥危机评估系统的作用,对危机后果、将来的形势动向进行分析评估,从中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借以弥补危机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工作失误,并排除潜在的危机,为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管理水平及预防和有效解决新的危机事件提供参考。 总之,在我国, 危机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仍属一个全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通力合作, 选择各种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尤其要对众多国外比较成型的相关案例进行挖掘,力争从理论总结到实践运作全方位寻求符合我国国情、政情的解决方案, 以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进展。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预案研究,科学论证,积极演练;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自然灾害工作总结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经意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能力、经验都有所成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总结吧!那么工作总结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自然灾害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灾害工作总结1   近年来,我局按照区应急办的要求,结合民政救灾工作实际,以防灾减灾和灾后救助为重点,扎实做好全区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为重点,扎实做好灾后应急处置。我局主动与区应办和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共享灾情信息,按时报送灾情分析报告。三年来我区共遭受7次较大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约2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千万元,共下拨救灾款物400余万元,救助灾民2万余人(次),恢复重建倒损房屋174户366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2、以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区民政局在全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街办谭家河、艾家镇大栗树、联棚乡长岭、土城乡车溪先后获得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称号。今年又在桥边镇双堰口村开展了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3、以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为中心,逐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区民政局重新修订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减灾委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在每年“5、12“期间,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各类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和大型的防灾减灾宣传,有效地提升了减灾成员单位的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和辖区村(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并建立了覆盖区、乡、村三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每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培训,提升我区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   4、以救灾装备建设和物资储备为保障,着力提升民政救灾应急工作的水平,区民政局先后配备了救灾专用电脑、摄像机、相机,购买了救灾专用车辆,为全区各乡镇民政救灾专干配发了报灾终端和专用笔记本电脑。同时为了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批量采购了易于保存的"棉衣被用于应急储备。   5、以党委、政府支持为依靠,强化民政救灾资金保障。我局在区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救灾应急专项经费纳入了区级财政预算,使救灾应急工作得到有效的财力支撑,救灾应急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区属农业大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范围广,难度大,而救灾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仅1名工作人员且同时身兼多项工作,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救灾应急处置工作。   2、由于我区土坯房基数较大,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任务重,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关于救灾资金分担的原则,我区因财力不足,未能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因此灾后救助的标准不高。   三、建议   1、建议配备救灾应急工作专职人员,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依托,逐步培养适应现代化灾害应急工作的专业人员。   2、建议在区政财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落实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救助标准。   自然灾害工作总结2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局文件精神,树立安全为重重之重的原则,落实排查任务。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确保安全隐患早发现、能发现、早治理、严治理。做好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范自然灾害,加强安全生产。   我们枕头坝项目部认真贯彻执行电建集团、股份公司及公司有关自然灾害及分包商安全管理的文件精神,认真组织本项目部开展对相关文件及工作要求的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与工作指示,开展相关安全工作。   项目部立即成立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包志军为组长的汛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级人员安全职责及工作分工。各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局文件精神。我项目部逐级落实岗位责任制,周密部署,制定各项安全度汛方案,加强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生产、生活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生产、生活区域安全。   项目部以自然灾害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工程项目隐患排渣治理。立即对重点监控项目开展自然灾害防治专项安全检查,立即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隐患自查自改工作,确保工程安全有序的施工。   1、全面排查项目生产、办公、生活营地及人员密集场所是否进行了安全评估,是否存在泥石流、洪水、滑坡、崩塌、落石等自然灾害隐患,消防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全面排查脚手架、高边坡、地下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施工作业是否制订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措施是否报批,是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措施是否落实。   3、全面排查项目交通车辆的车况是否完好,配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存在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违章载人等违法违规现象,场区道路是否完好,场区道路交通标示是否齐全,现场道路安全警示、防护设施等是否齐全有效。   4、全面排查施工机械、尤其是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检验、使用情况,是否严格按照规章、规定和操作手册使用。   5、全面排查施工现场安全标志、标识等是否齐全,安全通道是否畅通,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否有效。   6、全面排查各类事故,特别是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避险、逃生及应急预案和防灾的宣传、培训、演练是否落实到位。   立即对分包商陕西振兴有限公司(陕西振兴)进行了专项安全检查,并要求陕西振兴对本公司进行专项自查自改工作。重点检查了陕西振兴公司的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及考核情况;安全费用投入情况;技术管理、指导及措施落实情况;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营地安全管理情况;备案及信息报送情况;总结材料经本项目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包志军签字确认,上报公司安全环保部。加强对陕西振兴的管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在陕西振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建设项目要加强在资质审查、能力评估、合同签订、人员构成、成本控制、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控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将陕西振兴的管理纳入到自身管理体系范围内,将陕西振兴的生活营地布置等事项统筹在项目建设的整体策划中。强化施工现场分包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分包现场安全投入,统一检查和评价,严格奖惩,切实将各项安全管理要求落实到位。   项目部认真学习及执行局关于防治自然灾害相应措施;建立自然灾害检测预警机制,加强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宣传、培训及演练;进一步完善预防自然灾害施工管理及技术保障;检查汛期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警示标志配备,排查与治理生活营区及施工现场自然灾害隐患。   自然灾害工作总结3   为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严密防范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工局严格贯彻执行公司按照--转发《关于切实加强汛期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了防范自然灾害的工作,并建立汛期安全值班记录制度,以确保羊曲施工局汛期安全生产,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防范工作,确保汛期安全   1、把防洪度汛工作作为汛期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筹布置、应急有备、全力抢险、坚持不侥幸、不麻痹的防洪度汛原则,下发施工局技[XX]08号《XX防汛计划措施》,积极落实防洪渡汛的施工组织措施、技术方案、应急预案、物资设备等各项工作。   2、成立防洪度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   3、为使防洪度汛工作做到更有效、更彻底,遇到险情能及时得到联系,特建立防洪度汛值班制,值班人员如下表:20XX年防汛领导值班表。   二、教育培训及应急措施情况   1、施工局开展汛期专项安全教育共计2次(防洪度汛的桌面演练及预案演练),做到安全教育全员覆盖,使所有人员了解自然灾害防范、避险等常识,提高员工辨识地质灾害的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同时施工局要求从业人员积极做好配合,听从指挥,统一安排,齐心协力团结抗洪。   2、加大防汛安全生产的投入,提前落实防汛物资、设备及相关防范措施;建立防汛抢险队伍,设立防汛专用车辆,完善预警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当地气象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天气趋势变化的信息,做出灵敏反应;建立汛期气象信息登记记录制度,密切关注气象预报,针对海南州气象变化情况,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并向各各厂队印发了《XX年防洪度汛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救援人员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装备到位、妥善处置事故,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汛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能得到及时、有力、有效处置。   三、隐患排查、整改情况   1、根据文件要求针对本单位可能由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明确重点防范区域,制定有效防范应对方案和措施。   2、按照早准备、早落实的原则,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防汛隐患排查工作,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对于查出的隐患和问题明确专人负责督办,限期整改、确保尽快治理。   3、抓住汛期隐患排查工作的重点,如路基防护、排水沟、截水沟、涵洞排水、山体滑及泥石流等部位;检查并做好汛期安全行车措施;施工局对周围存在洪水、山体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受灾害威胁的物资存放地、宿营地提前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全面开展对深基坑,桥面,拌合站的检查,以确保符合要求。   4、就排查出的安全问题及隐患均做到治理方案、责任、时限、经费和预案五落实,确保各类隐患得到及时整治,同时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控、预控,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撤离人员。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下一步工作将继续加大现场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监控和监测,加强巡视与检查,加强防控。针对情况变化,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隐患处于受控状态,避免事故的发生。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什么责任制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具体如下:1、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3、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法律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三)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四)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六)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第十条 国家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制度,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和储备库规划,并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

喀喇沁旗编制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有什么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而编制。适用范围:凡是对正常的畜牧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超出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处理能力,需要旗农牧业局作出响应或更多相关职能部门给予配合与援助时,及时启动本预案。本预案适用于喀喇沁旗范围。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几级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境,民政部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

兴修水利工程,能在相当程度上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工农业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严重.我国有半数以上的城市缺水,而水资源污染会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南方湿润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水资源污染也成为缺水城市.因此,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故选:C.

自然灾害救助的工作原则

自然灾害救助的工作原则是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发生自然灾害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做好各时段、各环节的灾害救助工作。如发生本级人民政府无法应对的自然灾害时,应当立即请求上级人民政府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般来说, 一般和较大的自然灾害,其灾害救助工作由发生地县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重大和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 其灾害救助工作由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其中影响全国、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超出省级人民政府能力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工作,由国务院统一领导。法律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三)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四)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六)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启动预警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二)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情况紧急时,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三)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乡村、社区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四)责成民政等部门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

编制种植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什么?

为做好种植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种植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保证种植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制定本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2.1 某一省(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2.2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2.3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2.4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2.5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决定进入()级应急响应状态。

【答案】:B《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减灾委设定四个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Ⅰ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Ⅱ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Ⅲ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秘书长组织协调;Ⅳ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协调。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故选B。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什么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启动条件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2.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扩展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3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参考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适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有()

适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有() A.水旱灾害 B.气象灾害 C.自然灾害 D.地质灾害 正确答案:ABCD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的条件有哪些

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境,民政部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四级响应指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一次灾害过程中: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决定进入四级响应状态并报分管副部长、部长。民政部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慰问灾民,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厅(局)与财政厅(局)申请,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救助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80万人以下;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民政部分管副部长决定进入三级响应状态并向部长报告。民政部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或根据灾害损失情况,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厅(局)与财政厅(局)申请,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救助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倒塌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民政部部长决定进入二级响应状态。灾情发生24小时内,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民政部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由民政部部级领导带队的抗灾救灾工作组,慰问灾民,核查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厅(局)与财政厅(局)申请,24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救助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死亡200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主任)决定进入一级响应状态。国家减灾委主任或副主任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慰问灾民,查看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全部动员,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建议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灾害发生24小时内,民政部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每日14时前汇总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提供的灾害和抗灾救灾情况,向国务院报告;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募捐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内、国际救灾捐赠款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灾害求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自然灾害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自然灾害专项安全应急预案

1.自然灾害专项安全应急预案 为提高我校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台风、大雪、洪涝、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助反应。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原则,增强全校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师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本领,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人生安全,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领导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校救灾工作。救灾领导小组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如下:   由主管院长担任总指挥,净月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副总指挥,副主任担任各组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部门成员担任组员。下设救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地点设在综合管理科。   三、紧急工作   (一)及时向市教育局汇报灾情和救助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处理校救灾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和日常事务。   (二)联系区民政局,做好救灾物资的登记、收集、保管和分配工作。   (三)负责灾后防疫和校园卫生整治工作,联系防疫部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   (四)落实灾后校园各项安全规范和措施,监督检查灾后学校饮水,食品卫生工作。   (五)做好危困教职工的救助和校园灾后重建工作。   (六)保障救灾信息畅通,做好救灾宣传,加强灾后值班纪律。   四、灾情报告   应密切注意气象、地震和灾害预报部门发出的灾情预警。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总务处必须立即向市教育局和区救灾办报告有关情况,启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救灾工作和受灾师生生活安排情况。   五、应急反应   (一)救助领导小组进入工作状态,研究确定救灾工作事宜。   (二)迅速组织受灾师生按照预案,紧急转移,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好食品、饮水、衣物等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   (三)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救助申请。   六、防灾制度   (一)保卫处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课室、地下排水管道、配电房、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及时整改。   (二)保卫处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和训练,并指导校内师生模拟预防演练。全校二千多生,做好疏散撤离学生工作和转移保护学校贵重物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进行疏散撤离演习一次。   (三)办公室接到上级指令或天气监测预报系统、预警信号,需要停课,则通过学校通讯网络设备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及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四)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随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接到台风、暴雨及冰雹等信息时,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   (五)在发生灾害时,后勤人员在下班前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和衣盆摔落伤人。   (六)各处室、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关好室内门窗。电脑室的老师负责检查电脑室内电脑总电源的开关。   (七)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八)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九)灾后要科学安排学习科目和课时,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2.自然灾害专项安全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德育为首,安全第一。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为维护学院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高效有序地处理学院突发安全事故,使学院突发安全事故损失降低至最低限度。根据GJ《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拟定《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当本地区、学院周边、学院发生雷雨闪电、洪水、地震时,本《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即刻启动。   三、应急指挥机构   学院成立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应急处置的工作需要,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动物资及动员一切力量紧急处置突发事件,全校师生须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1、领导机构及应急小组   领导机构   组长:副组长:   成员:   应急小组   (1)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   组员:   (2)组织联络组   组长:   组员:   (3)医疗救护组   组长:   组员:   (4)学生管理组   组长:   组员:   (5)治安保卫组   组长:   组员:   (6)后勤保障组   组长:   组员:   2、职责   (1)领导机构   主要有组长负责。组长总揽全局,是本预案启动的决定者和结束者,是突发事故的总、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一切行动的指挥者。   (2)办公室   负责上情下达及下情上达,调配人员,协调各应急小组工作,以及事故的通报工作。   (3)组织联络组   负责校内相关师生的思想动员,校内外相关单位的的联系沟通工作。   (4)医疗救护组   负责伤员的转送,学校卫生的初步调查,相关校舍的卫生防疫工作等。   (5)学生管理组   负责学生的疏散、安置、调节、稳定工作,组织教师配合学校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6)治安保卫组   负责事故区域内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正常的救援秩序。   (7)后勤保障组   负责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提供水、通讯等服务保障。   四、预警机制   (一)预测预警信息   学院要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1.信息报送原则:   (1)迅速: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学院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报区政府,同时报告教育局,若因情况复杂,2小时内难以上报的,必须先电话报告,待情况核实后,再书面报告。   (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3)直报: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政府、教育局。特殊情况,应向当地公安派出所及有关部门报告。   (4)续报: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学院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续报事件处置情况及事态变化情况。   2.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划分事故等级,积极做好应急措施。   五、突发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1、雷雨闪电自然灾害可能发生在学院及周边地区,可能危及全校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   2、洪水灾害可能发生在学生回家途中的阡陌小路上,可能危及学生生命财产的安全。   3、地震灾害可能发生在学院及周边地区,可能危及全院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   六、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   (一)雷雨闪电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   1、学生在校上课期间突发雷雨闪电天气,应急小组及教师及时教育学生避免在雨中奔跑和在树下避雨。   2、尽可能打电话与低年级学生及路途远的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到校来接学生回家。   3、若发生学生雷击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更重要的是及时进行救治(进行人工救治和打120),并做好善后工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10月16日修订) 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1.3 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发生自然灾害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达到本预案响应启动条件的,启动本预案。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1.4 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2)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1 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与相关部门、地方的沟通联络,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2.2 专家委员会国家减灾委设立专家委员会,对国家减灾救灾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提出咨询意见。 3.1 资金准备民政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规定,建立和完善中央和地方救灾资金分担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3.1.1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3.1.2 中央财政每年综合考虑有关部门灾情预测和上年度实际支出等因素,合理安排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遭受特别重大、重大自然灾害地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3.1.3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及地方救灾资金安排等因素适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相关补助标准。3.1.4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通过预备费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救助需要。3.2 物资准备3.2.1 合理规划、建设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3.2.2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每年根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要求储备必要物资。按照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健全应急采购和供货机制。3.2.3 制定完善救灾物资质量技术标准、储备库建设和管理标准,完善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3.3 通信和信息准备3.3.1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情传送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情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3.3.2 加强中央级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管理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灾情。3.3.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备,完善灾情和数据产品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灾情共享机制。3.4 装备和设施准备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设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3.5 人力资源准备3.5.1 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培育、发展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3.5.2 组织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商务、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信等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3.5.3 推行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覆盖中央、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灾害信息员。3.6 社会动员准备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完善非灾区支援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救助对口支援机制。3.7 科技准备3.7.1 建立健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星座、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航空遥感等对地监测系统,发展地面应用系统和航空平台系统,建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天地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地方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示范和培训工作。3.7.2 组织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信、中科院等方面专家开展灾害风险调查,编制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制定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3.7.3 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究。3.7.4 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联合国灾害管理和天基信息平台等国际合作机制,拓展灾害遥感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国际合作。3.7.5 开展国家应急广播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提供灾情预警预报和减灾救灾信息的全面立体覆盖。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及时向公众发布自然灾害预警。3.8 宣传和培训组织开展全国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组织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和“国际民防日”等活动,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积极推进社区减灾活动,推动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组织开展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 4.1 预警信息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部的汛情、旱情预警信息,地震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海洋局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林业局的森林火灾和林业生物灾害信息,农业部的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预警信息,测绘地信局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通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市)通报。4.2 灾情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4.2.1 对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将本行政区域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向地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和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接报灾情信息2小时内审核、汇总,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造成死亡人口(含失踪人口)10人以上或房屋大量倒塌、农田大面积受灾等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同时上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民政部。民政部接到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4.2.2 特别重大、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灾情。灾情稳定后,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10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并向民政部报告。4.2.3 对于干旱灾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进行初报;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续报一次,直至灾情解除后上报核报。4.2.4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减灾委或者民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涉灾部门召开灾情会商会,全面客观评估、核定灾情数据。 5.1 启动条件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出现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5.2 启动程序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决定启动救灾预警响应。5.3 预警响应措施预警响应启动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启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预警响应工作。视情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1)及时向国家减灾委领导、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预警响应启动情况;向相关省份发出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工作要求。(2)加强值班,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分析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3)通知有关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工作,启动与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紧急情况下提前调拨。(4)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情况,检查各项救灾准备及应对工作情况。(5)及时向国务院报告预警响应工作情况。(6)做好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5.4 预警响应终止灾害风险解除或演变为灾害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决定预警响应终止。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减灾委设定四个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Ⅰ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Ⅱ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Ⅲ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秘书长组织协调;Ⅳ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协调。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6.1 Ⅰ级响应6.1.1 启动条件(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a.死亡200人以上;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0万人以上;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以上;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30%以上,或400万人以上。(2)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6.1.2 启动程序向国家减灾委提出进入Ⅰ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决定进入Ⅰ级响应状态。6.1.3 响应措施由国家减灾委统一领导、组织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工作。(1)国家减灾委主持会商,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及有关受灾省份参加,对灾区抗灾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2)国家减灾委领导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灾情会商,(5)公安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工作,参与配合有关救灾工作。总参谋部、武警总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必要时协助地方人民政府运送、接卸、发放救灾物资。(6)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粮食局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组织协调救援装备、防护和消杀用品、医药等生产供应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鉴定等工作。卫生部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7)民政部视情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呼吁国际救灾援助,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外交部协助做好救灾的涉外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8)灾情稳定后,(9)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6.1.4 响应终止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国家减灾委决定终止Ⅰ级响应。6.1.5 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开展的抗灾救灾,按有关规定执行。6.2 Ⅱ级响应6.2.1 启动条件a.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25%以上,或300万人以上。(2)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6.2.2 启动程序向国家减灾委提出进入Ⅱ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决定进入Ⅱ级响应状态。6.2.3 响应措施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1)国家减灾委副主任主持会商,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及有关受灾省份参加,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2)派出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或民政部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卫生部门根据需要,及时派出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5)民政部视情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国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加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6)灾情稳定后,(7)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6.2.4 响应终止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终止建议,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决定终止Ⅱ级响应。6.3 Ⅲ级响应6.3.1 启动条件a.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30万人以上, 80万人以下;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20%以上,或200万人以上。(2)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6.3.2 启动程序向国家减灾委提出进入Ⅲ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状态。6.3.3 响应措施由国家减灾委秘书长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1)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及受灾省份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2)派出由民政部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卫生部指导受灾省份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5)灾情稳定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指导受灾省份评估、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并根据需要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6)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6.3.4 响应终止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6.4 Ⅳ级响应6.4.1 启动条件(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a.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c.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5%以上,或100万人以上。(2)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6.4.2 启动程序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决定进入Ⅳ级响应状态。6.4.3 响应措施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1)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视情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2)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6.4.4 响应的终止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国家减灾委秘书长。6.5 信息发布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发布等。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减灾委或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等情况。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6.6 其他情况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标准可酌情调整。 7.1 过渡性生活救助7.1.1 重大和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及灾区民政部门评估灾区过渡性生活救助需求情况。7.1.2 财政部、民政部及时拨付过渡性生活救助资金。民政部指导灾区人民政府做好过渡性救助的人员核定、资金发放等工作。7.1.3 民政部、财政部监督检查灾区过渡性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定期通报灾区救助工作情况,过渡性生活救助工作结束后组织人员进行绩效评估。7.2 冬春救助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灾地区人民政府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7.2.1 民政部组织各地于每年9月下旬开始调查冬春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会同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7.2.2 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核实救助对象,编制工作台账,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7.2.3 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或民政、财政部门的请款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民政部、财政部确定资金补助方案,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受灾群众吃饭、穿衣、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7.2.4 民政部通过开展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政府采购等方式解决受灾群众的过冬衣被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评估全国冬春期间中期和终期救助工作的绩效。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灾歉减免政策,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7.3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尊重群众意愿,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助、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重建规划和房屋设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灾害因素。7.3.1 民政部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倒损住房核定情况,视情组织评估小组,参考其他灾害管理部门评估数据,对因灾住房倒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7.3.2 民政部收到受灾省(区、市)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申请报告后,根据评估小组的倒房情况评估结果,按照中央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标准,提出资金补助建议,商财政部审核后下达。7.3.3 住房重建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应采取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本地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上一级民政部门。民政部收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绩效评估情况后,通过组成督查组开展实地抽查等方式,对全国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评估。7.3.4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的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重建规划、选址,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做好住房重建工作。7.3.5 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开展的恢复重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8.1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监管建立健全监察、审计、财政、民政、金融等部门参加的救灾专项资金监管协调机制。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特别是基层发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跟踪问效。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配合监察、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8.2 国际沟通与协作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救灾交流,借鉴发达国家救灾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自然灾害防范与处置工作。8.3 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表现突出而牺牲的人员,8.4 预案演练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协同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8.5 预案管理与更新本预案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审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修订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8.6 制订与解释部门本预案由民政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8.7 预案生效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这个时候就这样吧!你在一起

关于喀喇沁旗编制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什么?

一旦发生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及时采取有效的抗灾措施,控制灾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程度,保障喀喇沁旗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组织各有关单位、部门迅速行动,把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针对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退化、棚圈损失、牲畜损失,实行有效的救助措施,促进灾区尽快恢复畜牧业生产。

银行防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

银行防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降低事故后果,总归要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银行防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银行防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1   进入6月以来,高安市大雨、暴雨频降。为使防洪防汛保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必要损失,xx银行xx市支行高度重视夏季防洪防汛工作,提前谋划,落实“三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一是思想重视不麻痹。   该支行高度重视防洪防汛保安全工作,要求各部门、网点负责人要认清今年防洪防汛工作的严峻形势,要以对客户和员工生命安全高度负责和对银行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思想上绷紧,防备上抓紧,责任上扣紧,督查上盯紧,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戒备,随时迎战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二是预测预警不松懈。   为了掌控防汛抗灾的主动权,该支行成立了防汛小组,由专人密切关注每日的天气、雨情及汛情变化,并在QQ群、微信群内予以告知;同时,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和防汛宣传机制,组织各部门、网点人员参加进行夏季防汛应急演练,提高防汛、应急、自护自救的能力。   三是确保度汛不动摇。   该行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夏季防洪抢险保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确保抢险物料的及时到位,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做到一旦发生重大灾情,确保人身、资金和重要空白凭证安全,同时高度关注房屋、设备、网络等安全状况;同时,认真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发生被淹等灾害时,值班人员要做到第一时间报告,及时寻求指导帮助;并明确规定凡因工作不到位造成损失的,将予以严厉问责。   银行防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2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规范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做好全行防洪防讯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在降低风险损失,确保银行安全运营   1.2工作原则   (1)汛前:充分做好防汛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的思想。   (2)汛中:做到及时反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将大汛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汛后: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善后工作。   1.3编制依据   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建行廊坊分行及所辖各支行(办事处)的防汛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建行廊坊分行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为分行应急领导机构,在分行党委的领导下,必须按照规定组织对全行的防汛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定期召集有关人员研究防汛工作,发现重大险情,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决,并及时向上级行或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预防、预测和预警   3.1、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分行防汛应急机构每年汛期来临之前都要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和队伍组织工作,并抓好汛前、汛中、汛后的日常检查预防工作。   3.2、信息采集与报告   分行安全保卫部门汛期要经常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认真做好雨情、水情、工情、汛情信息的收集,根据险情的级别,及时向分行机关和营业网点通报传递。对于影响较大的险情信息还要及时向上级行防汛指挥机构报告。   3.3、预警级别和传递   按照水库汛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般(4)级、较重(3)级、严重(2)级和特别严重(1)级,依次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各行处发生较重以上险情时,要第一时间上报分行。预警级别的具体标准、上报渠道、时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应急响应   4.1分级相应程序   出现险情后,分行立即宣布启动防汛紧急预案,全行所有员工都应当迅速作出应急响应,在自身生命安全能够保障的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抢救受害同事和客户,在抢救国家财产时,要避免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偶合事件的发生。   4.2、指挥与协调   一旦险情和洪涝灾害发生,行长是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在行长的指挥下,按照各部门的岗位职责,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工作。分行安全保卫部负责抢险救援的组织协调。   4.3、人员物资的转移安置   地势低洼的营业网点被淹后,要尽可能抢救出贵重物品和重要资料,对于家庭受灾的员工,各行处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5、总结和教训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要表彰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先进典型。对在抢险工作中严重失职的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上级的要求改进本行的防汛工作。   银行防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3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为了使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能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分工协作,协调一致,服从全局,紧急处置,权责一致。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各部室、各支行立即主动按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实施,处置管辖区域内各种紧急事件。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包含地震、水灾、雷电灾害等。   三、制订依据主要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四、应急组织机构   (一)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行长副组长:副行长成员:各部室、业务团队、各支行负责人   (二)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行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员工抗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自然灾害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减灾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办公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营业秩序稳定。   6、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发布各项抢险救灾命令、指示、通知等;确定重点救灾地点、范围,部署救灾应急队伍,实施抢救行动;收集上报灾情,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部室、支行还要成立抢险救灾组、通迅组、交通组、医护组等组织机构,下设组长及成员。分工负责,紧急处置。   (三)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及职责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综合部主任担任,日常事务由综合部负责。主要职责:   1、在破坏性自然灾害突然发生后,协助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转为救灾指挥部,并立即启动实施本预案;   2、汇总灾情和应急工作情况,向指挥部报告;   3、协调指挥部与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联系;   4、审查对外新闻稿件内容;   5、处理减灾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办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四)安全保障综合部负责要害部门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各部室、各支行协助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内部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五)信息报送和处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调查了解各营业网点灾害的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五、各防救组组成及职责   (一)抢险救灾组召集单位:综合部主要职责:组织调动抢险队迅速赶赴灾区;寻找、抢救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抢救重要物资。   (二)通信保障组召集单位:综合部主要职责:对通信设施进行检查,对遭破坏的设施设备和线路立即进行抢修;尽快恢复正常业务通讯,确保救灾指挥机关通信畅通。   (三)后勤保障组召集单位:综合部主要职责:负责粮食、食品的保障,做好生活用品组织工作;确保抢险救灾队伍食品、物资和燃料基本需要;保证车辆正常运转,确保抢险救援人员、物资运输。   (四)财务管理组召集单位:计划财务部主要职责:筹集救灾经费,统一管理,调度救灾资金;监督救灾资金的使用。   (五)宣传组召集单位:综合部主要职责:按救灾指挥部统一决定的灾情宣传口径,向上级或社会报告和公布灾情;负责报道救灾应急情况、英雄模范事迹,激励员工战胜自然灾害。负责组织全行宣传国家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员工防灾减灾意识;根据灾情变化,制定常规、强化、应急三阶段宣传计划,广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员工防灾自救互救能力。   六、预防与防御措施   (一)加强对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工作形势,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结合国家宏观形势和总行的统一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二)要大力开展自然灾害应急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员工防灾减灾意识,并要及时平息出现的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稳定的工作秩序。   (三)要根据国家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工作,积极与地震等行政管理部门等联系,开展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在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进行防灾减灾的演练工作。   (四)宣传、培训和演练宣传:各部室、各支行要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使员工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在提高员工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宣传和解释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增强员工的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各部室、各支行定期组织应急管理、救援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演练:各部室、各支行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应急演练。   (五)员工的安全防护各部室、各支行要具体制定员工疏散撤离的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员工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六)次生灾害防御各部室、各支行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处置次生灾害事故。   七、临灾应急行动   (一)接到上级灾害、临灾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灾工作。各有关小组、单位随时准备执行防灾减灾任务。   (二)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所有活动。   (三)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供电输电、机房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灾减灾顺利进行。   (四)加强广大员工宣传教育,做好员工思想稳定工作。   (五)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各营业网点的情况,全力维护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六)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的准备。   八、灾后应急行动   (一)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自然灾害后,领导小组立即成立,各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灾后立即组织各应急小组在本单位集结待命。   (二)领导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连续的急促铃声和呼喊声),需撤离人员的组织仍滞留在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上班时间:一是各负责人组织按下列顺序立即撤出办公区到空旷地带:各楼层同时进行,各楼层按“先中间后两边”有序撤出;二是所有办公区域其他人员立即撤到空旷地带。   就餐时间:   一是在餐厅就餐的员工在后勤人员的组织下按离出口“由近及远”原则撤离,即按座位自左到右、自前到后撤离到空旷地带;   二是所有行内其他人员立即撤到空旷地带。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灾后滋生其它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保护,加强银行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三)积极协助党委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四)迅速了解和掌握银行内部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九、处置程序和内容   (一)发生自然灾害后,员工要尽力沉着、冷静,按照防灾减灾培训中指导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其他员工进行自救和逃生。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部要立即将已发生的情况汇总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要迅速研究对策,并指定专门协调人与政府、地震、医疗、防疫等部门联系,反映情况,申请实施救援,同时要立即向总行报告所发生的情况。   (三)综合部、计财部要尽力从器材、车辆、经费等方面为救灾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多渠道组织饮用水源、食品等援救事宜,全力确保员工的身体安全,并减少财产等其他方面的损失。   (四)综合部要作好正面宣传工作,稳定员工情绪,平息影响安定的灾害谣传,任何人不得发表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减灾救灾工作的言论;员工要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扬勇于奉献的精神,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减灾救灾工作中去。   (五)综合部要尽力确保网络系统、电话、传真、手机等通讯设备的畅通,以保证与总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24小时灾情联系,及时反映情况,接受指示。   (六)应急领导小组要同时启动火灾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盗窃抢劫案件等应急预案,各领导小组成员要按照预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各负其责,做好防火、防盗、防伤亡等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次生性灾害和案件的发生。(七)综合部、计财部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总行有关规定,结合医疗保险、人生保险、财产保险的情况,根据在自然灾害事件中人员救治情况和财产损失情况,做好有关人员和家属的安抚和善后工作,做好财产理赔工作。   (八)事后由应急领导小组牵头对灾害情况进行汇总,包括发生过程、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关部门对灾害的结论性意见、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的内容,及时上报。   (九)由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将事件情况通报应急领导组成员,要求全体员工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十)由综合部进行事件材料的整理工作。   十、奖励与责任追究灾害应急中,各有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擅自脱岗,玩忽职守。在抢险救灾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给银行和员工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一、其它   (一)进入防灾紧急状态,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组可以电话、对讲机、口授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   (二)在抗灾减灾应急行动中,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三)本应急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敬老院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

敬老院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范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面对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常常要提前编制一份优秀的应急预案。那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敬老院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老院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1   为加强防灾、减灾、重大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安全事件(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等),将突发安全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维护敬老院的正常秩序,根据区民政局关于做好敬老院、福利机构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乡特制定敬老院防灾减灾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预案。   一、完善工作制度,强化责任追究   重大突发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即自动生成敬老院处理重大突发安全事故指挥组,指挥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指挥组以乡党委书记为安全负责第一人。   指挥组:组长:范荣辉(乡长)   副组长:李昌强 叶锋陈君宏   成员:吴先美、张诗慧、周华良、周平仔、林建鹏   主要职责是:   1、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事故现场态势;   2、组织敬老院人员按照预案迅速开展救灾抢险工作,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3、开展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稳定秩序,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4、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事态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   指挥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   1、现场协调小组:   组长: 陈君宏 副组长:吴先美   成员:派出所人员、综治办人员   主要负责划定警戒线,随时向指挥组长联系、通报现场情况,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采取阻止事态发展措施,随时根据小组情况调配、增援救护人员和救护物品。   2、现场抢险小组:   组长: 叶锋 副组长:成员:林建鹏   成员:武装部应急分队   主要负责现场抢险抢救,组织进行人员和物资向安全区疏散、转移。   3、后勤、医疗、交通救护小组:   组长: 李昌强 副组长:张诗慧、周华良   成员:周平仔、魏淑敏、乡政府其他人员、卫生院人员   主要负责看护现场警戒线、维护安全区秩序,劝阻无关人员、车辆离开现场,看管好抢救出来的物件,做好事故现场必需物品(灭火器材、药品等救援物品)的储备、接应;联系医院,接应救护车、接送伤员、指引救护人员及时对伤员进行处理或送医院救治及疏散围观群众,接应消防车、救护车以及上级其他救援车辆和人员。   二、处理程序   1、自然灾害、重大突发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敬老院管理人员应立即将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原因上报区民政局和上级其他有关部门,并立即组织开展有效抢救抢险行动。   2、接重大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指挥组应立即通知指挥组所有成员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3、指挥组应立即通知各负责小组的所有成员赶赴现场,并按分工职责范围指挥所属成员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4、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者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制定防范措施。   5、在24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报送民政局及上级其他有关部门。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详细地址、事件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抢救处理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   三、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   1、认真制订敬老院处理重大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2、切实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五保人员和敬老院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救自卫的能力。   3、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确保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房屋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完好,确保不出重大安全事故。   4、各小组负责人、成员,接通知后无故未能赶赴现场参加救援行动或未能及时开展有效救援的均要追究责任。   敬老院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2   为提高全县养老机构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咸宁市民政局养老机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现制定本局养老机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地震、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干旱、风灾、冰雹、雪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二)主要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措施的落实;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深入受灾养老机构核查灾情;协调配合组织做好转移安置养老机构入住人员工作;协助受灾的养老机构申请恢复重建资金和应急救助资金及物资等;协助督办救灾物资的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二、组织机构   成立崇阳县民政局养老机构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姜青和 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周移房副局长   程文国副局长   刘渊党组成员、低保局局长   成员:庞立志社会事务福利股负责人   刘秀办公室负责人   陈俊豪低保局副局长   黄定国低保局干部   刘琴社会事务福利股干部   三、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严防有关安全隐患不到位等问题出现。   (二)依法管理,统一领导。县民政局、各乡镇民政办成立相应应急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三)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证救灾工作做到紧密配合、有效衔接,确保完成应急救灾任务。   四、应急救灾流程   (一)灾害发生前,应密切注意气象、地震和灾害预报部门发出的灾情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预防措施,加固好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的基础设施,尽量消除灾害隐患,确保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二)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养老机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领导小组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统一指挥抗灾救灾工作,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核查灾情,参与灾情处置,做好养老机构入住人员的转移安置,妥善安排好受灾机构入住人员生活等事宜,收集汇总灾情,1小时内完成灾情初步报送,并做好灾情续报。   (三)灾情稳定后,协助受灾养老机构积极争取恢复重建资金,帮助灾后恢复。鼓励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确保受灾养老机构生产生活忙恢复正常秩序。   五、救灾保障措施   (一)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汛期、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人员在岗值班、领导在岗带班制度。应急小组成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二)及时开展查灾核灾救灾工作。及时收集灾害信息,向局领导、县委县政府和市局报告,与相关部门做好对接,深入受灾现场核查灾情,形成灾情报告。协助做好受灾养老机构的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强化应急救援保障。做好食品、饮水、衣物等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落实好查灾核灾等应急车辆保障。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应急物资落实,以最快的、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养老机构入住人员的安全。 ;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  )。

【答案】:A、B、C、D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①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②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④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⑤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⑥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中国对自然灾害采取的紧急预案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 某一省(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2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3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4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5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物业防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

物业防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范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保不齐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为了尽可能减小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可能需要提前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优秀的应急预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物业防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业防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1   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长:xx(社区主任)   副队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员: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队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队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发布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队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队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3、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物业防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2   20xx年汛期雨季即将来临,为确保小区和地下车库的安全排涝,确保业主的车辆停放安全,保证业主生活秩序的正常有序,根据各级防洪防汛工作精神和多年来关于防洪防汛工作的要求,结合xxxx小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防洪工作应急预案。希望我们xxxx管理处的主管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主管的领导能力,带领各部门员工,竭尽全力做好防洪期的各项工作。    一、成立防汛工作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成员:   抢险队伍:管理处各部门主管、办公室、工程维修、全体安保。    二、防汛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市、区物业关于防汛排水的指示精神,全面指挥xxxx小区的防汛工作。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安排,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置xxxx小区防汛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小区,坚持自保、自救,确保小区的汛期安全。   2、准备足够的防汛物资,根据出现的险情,提出排险、抢险方案。负责检查、监督防汛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检查、监督防汛物品的准备情况;确保业主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财产安全,杜绝小区凹陷区域的排水不畅和地下室存水等问题。    三、防汛工作要求及措施   1、成立的防汛领导小组和抢险队。具体负责小区内的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和业主财产不受损失;及时收集雨情、汛情等情报;做好防汛宣传工作,提高全体业主的防汛意识;确保无事故发生。防汛期间要保障通讯畅通,防汛成员和值班做到24小时电话畅通。值班要坚守岗位,严禁离岗、脱岗。如遇大雨,经理及各级主管、安保班长必须到岗,办公室要做到手机不关机。   2、建立安全责任制。管理处领导人将具体工作分布到位,做到各个区域都有直接责任人。对不能按时到岗和不认真负责而造成损失的实行问责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3、联系工作。安保部门应对有车业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提示,并做好地下室车辆停放秩序。客服应了解,所有地下车库的业主通讯联系方式,必要时通知业主,配合做好安全疏散工作。遇到特大暴雨,应密切关注雨水情况和小区内有关道路的通畅情况,做好与全体业主的联系准备工作。   4、物资准备和各部门的具体职责。根据xxxx小区实际情况,对重点部位要加强巡视;各部门分工明确;做到雨前、雨中、雨后都有专人负责监视;并做出相应排险措施;以下是各部门的明确分工与职责:   财务部:竭尽全力保护好财务部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有特殊情况需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自保同时,协助其他部门做好救灾工作。   公共事业部:在汛情来临时,客服中心要做好和全体业主间的温馨提示工作,对灾情相对严重的几座楼层,要重点记录汛情信息,必要时电话通知业主告知详情。如有业主求救电话,应详细记录业户详细住址(楼层号、单元号、房间号、联系方式),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申请增援。   绿化保洁部:充分做好汛期绿化植被的保护工作和小区保洁工作。在恶劣天气时,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花草树木的成长。雨后做好小区的卫生清扫工作,让小区的每个角落时刻保持卫生清洁。让在住业主感受到环境的清新自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小区的业主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如有业主屋内或仓库有进水现象,应配合工程部立即前往,帮助业主做好清扫排水工作。   工程部:工程应定期检查小区内的水、电设备,汛期要适当增加检查频率,确保设备正常使用和安全。检查各排水管道的畅通情况和应急使用情况。险情发生时的救援物资包括:   (1)应急灯具要充足电量,以备夜间使用。   (2)沙袋若干,将沙袋放在地势较低的入口地方,可以起到截流的作用,避免上游雨水汇集到地势较低的区域,造成危险。小区内几个容易积水的楼层有A1、A3、A5、C1等几个地方,要密切关注积水情况。灾情结束后要立即将沙袋搬离至隐蔽区域,并做好保护工作,以免影响下一次的使用。   (3)准备铁锹5把、带钩钢筋5根,必要时疏通下水道,或直接打开下水道井盖,可以加快雨水流入下水道的速度,避免雨水冲进地势较低的车库或仓库。灾情结束后要立即放置井盖到原处,以免发生危险。   (4)排水设备,排水泵和排水管要放置在易拿易放的地方,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情况。如遇部分管道排水不畅,应用排水泵将此区域的积水排至其他顺畅的区域。用完后要清洗干净,并存放。   安保部:充分做好汛期安全保卫工作,如有求救或增援电话,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好救援和保卫工作,如遇特殊情况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在关键时刻帮业主排忧解难。    四、按不同情况启动相应预案   (一)、第一预案:   当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时,防汛工作领导组成员全部到位。及时总结防汛信息,通报风情、水情、雨情。办公室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值班,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防汛应急措施,组建防汛抢险队伍,落实抢险物资。   (二)、第二预案:   当暴雨袭击或有关部门发布紧急警报时,防汛领导小组立即召开防汛紧急会议或进行紧急部署。物业办公室要把防汛作为压倒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第三预案:   遇暴雨突发性灾害天气时,抢险小组迅速组织及时检查疏通排水管道,做到排水畅通;对小区内部和地下室积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报告灾情,必要时及时组织足够的临时排涝设备进行强排。确保业主正常的生活秩序和财产安全。   以上各组各部门应恪尽职守,安全度汛,确保业主生命财产及公共财物的安全,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要有组织有纪律;关键时刻义勇当先、临危不惧。时刻把业主的利益放在头等位置。让总公司领导放心,让业主满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物业防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预案3   根据物业集团公司下发通知与要求,为扎实做好公司及各项目汛期预防工作,保障公司和业主财产及人身安全,特制定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防汛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各项目排水设施设备检查维护工作,保证排水系统完好有效;加强各项目的巡视检查,及时查找漏点,避免因漏雨导致的电路短路、设备损坏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各项目的高配间,必须保证正常供电;负责各项目避雷设施设备的检修工作,负责储备必要的防汛、救灾物资;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按照本防汛救灾预案组织维护和抢险工作。   (二)、在防汛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成立四个工作组   1、成立防汛抢险组   组长:成员:   职责:在防汛领导组的指挥下进行防汛抢险工作,各项目经理组织抢险对各管理区域进行全面检查,确定积水区域事故发生原因,制定局部应急措施,组织进行处理。   2、成立设备保障组   组长:成员:   职责:在防汛领导组的指挥下进行防汛抢险(用水泵进行排水)工作。各项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利用排水泵等设备对积水严重区域进行排水,保障各管理区域正常。   3、后勤保障组组长:成员:   职责:在防汛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进行抢险通讯、统计、后勤保障工作。在发生汛情时,做好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和后勤保障工作,在汛情后,统计汇总由于汛情造成的损失情况。   4、应急救援组组长:成员:   职责:在防汛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进行汛情援助工作。当某项目发生重大险情时,及时抽调进行救援。   二、防汛物资:   雨鞋、雨衣、铁锨、编织袋、手电筒、铁丝、排水泵、托线盘等,并设专人负责,确保防汛物资24小时可领用。   三、各项目经理为各区域防汛责任人;加强防汛意识培训,对重点部位 检查到位,发现险情及时上报部门或公司领导,并采取积极措施,避免险情扩大。   四、防汛期间所有防汛必须保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   五、遇中雨以上雨情时,项目经理必须在岗值班;遇大到暴雨雨情时,实行全员全岗值班制度。   六、当办公室值班接防汛通知后,应及时通知值班领导及全体防汛。   七、各项目值班接到业主求助信息后,应及时通知当值领导和项目。   防汛主要成员迅速到现场查看情况,及时处置;当遇到管理区域内出现大面积积水时,应迅速组织赶赴现场,调集水泵等相关设备进行疏通、排水,同时上报公司领导。   八、平时,办公室内勤和各项目客服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并及时通知相关天气异常情况,同时做好防汛期间值班签名,及重大汛情记录。   九、防汛物资应加强管理,汛期结束后交仓库保管,以备后期续用。 ;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什么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启动条件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2.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扩展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3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参考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小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小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   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发布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小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2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火灾、涝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快速有序地进行抢险救灾,保护学校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组织结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周振祥 (负责全面协调指挥)   组员:蒋天佑(负责教学区物业)   戴哲忠 (负责家属区物业)   曾小玲 (负责学生宿舍物业)   况正荣 (负责上教学区物业)   孙中平 (负责教科园区物业)   吴胜宁 (负责保安队员调动及协调)   李昌勇(负责消防队员调动及消防协调)   李荣庆(负责客户服务协调)   职责:协调处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抢险救灾.   2、设置三个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各自分工负责。   (1)消防应急分队   负责人:李昌勇   成员及联系方式:吴胜宁 李世平、曾滔、曾强、陈泽民、杨东、李渝、杨杰、王乐勇、王政、陈同军等。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扑灭初期火灾、协助扑灭火灾。(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职责:根据《消防控制程序》《义务消防队工作职责》处理,保护学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防汛应急分队   负责人: 吴胜宁   孙中平   王 政   成员及联系方式:   第一梯队: 吴胜宁李世平、曾滔、曾强、陈泽民、杨东、李渝、杨杰、王乐勇、王政、陈同军等。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第二梯队:全体保安队员奔赴现场,职能部门增派中青年积极配合抢险救灾.   职责:阻挡、排泄洪涝,保护重点部位,抢救人员物资, 保护学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地震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戴哲忠   成员及联系方式:以家属区保安、巡逻队员作为家属区疏散引导员;以教学区保安、巡逻队员作为家属区疏散引导员。其他物业服务人员配合做好疏散引导和救助工作。(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职责:及时疏散引导家区群众到达避难地点,及时救助和协助救助伤员,减少人员伤亡。    二、处置步骤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严格按下列步骤处理:   1、在第一时间报告灾害的地点、类别和损害程度。启动预案。   2、以在现场工作的保安、城管队员作为第一梯队,立即奔赴现场抢险救灾。   3、其他保安、城管队员,闻讯尽快奔赴现场;各个部门50岁以下健壮中青年闻讯尽快奔赴现场抢险救灾。    三、预防措施   1、各应急分队造具名册,明确岗位职责和联系方式,进行岗位培训,接受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迅速奔赴现场实施抢险救灾.   2、物管中心各业务部门,作好预防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检查本部门预防自然灾害的程度,发现并堵塞漏洞,实施本部门自然灾害防范责任制.制定本部门抢险救灾预案,发现灾害,率先对管辖范围自行抢险救灾,及时报告引导实施综合抢险救灾。同时为支援学校抢险救灾作好人员准备.   3、消防器材储藏室(灭火器、水带等),设在慧园小区培训楼二楼学校安管处。消防科联系电话:;安管处24小时联系电话:.各个大楼设有灭火器、消防水带、逃生应急箱和逃生应急指示灯。   4、防涝器材储藏室(沙袋、水靴、电筒等),设在地下车库。负责人戴哲忠;抽水机放置在能源中心,负责人李云霄   5、地震避难所:设在教学区两个足球广场。   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分队:   (1)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预报有序疏散室内人员到地震避难所。   (2)地震发生后,迅速疏散家属区各住户室内人员到地震避难所,抢救被压人员。   (3)迅速疏散教学区各大楼及学生宿舍室内师生到地震避难所,抢救被压人员。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3、自然灾害造成特别重大或者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及时报告,必要时可以直接报告国务院。法律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启动预警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二)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情况紧急时,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三)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乡村、社区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四)责成民政等部门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第十四条 自然灾害发生并达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立即向社会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二)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三)紧急调拨、运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和物资,及时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四)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五)组织受灾人员开展自救互救;(六)分析评估灾情趋势和灾区需求,采取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措施;(七)组织自然灾害救助捐赠活动。对应急救助物资,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优先运输。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应急预案。那么问题来了,应急预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1   一、成立防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应急领导小组   二、指导思想:   为了建立学校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的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师生及学校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教育稳定和社会安定。   三、应急预案   (一)台风、雷暴雨等恶劣天气来临之前   1、注意天气预报,时刻关注台风、雷暴雨等异常天气的动向,随时向全校师生发布台风、雷暴雨等异常天气状况(许佳负责)。   2、加强巡查排除安全隐患(马冬云负责)。   3、关紧门窗,将阳台、窗台、屋顶等高处易坠落物取下或加固。   ①由俞芳监督,   ②教师办公室由本周行政值周负责监督   ③教学楼由陈美负责监督。   4、班主任加强对学生防台风、暴雨、雷电等异常天气知识的教育(各班主任负责)。   (二)防台风、雷暴雨等恶劣天气具体措施   1、遇到下课,应延迟下课,由当时的课任教师联系班主任共同负责维持班级学生秩序,当确定天气好转时方可下课。   2、如果放学时,台风、雷暴雨仍旧不停,学校允许家长有秩序地进入班级接走孩子,班主任应在班级中并做好家长签字工作。(行政值周和值周教师负责督促)   3、学生在放学或放学途中遭遇雷暴雨等恶劣天气,应就近寻找避险处,等天气好转后再回家或上学,如有条件,可事先与家长或班主任联系(由班主任提前提醒学生)。   4、在家未上学时,如遇台风、雷暴雨,学生可以推迟上学时间,直至天气好转,家长可与班主任联系具体事宜(班主任电话让每个学生知道),班主任并将学生到校情况报学校安全保卫处。(俞芳负责)   5、如果有学生在校,行政值周安排好到校学生的看护工作。让学生进入房屋避险,把人员活动限制在安全区域内。   (1)学生应遵照就近躲避的原则就近躲避。   (2)各班班主任负责维持在各自班级避险学生的秩序。   6、建筑物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中发生倾斜、开裂,应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学校操场),李建良负责食堂的工作人员。   7、遇节假日台风、雷暴雨,学校班子成员立即到位,做好校舍及周边的排查等工作。   8、暴雨等恶劣天气来临的整个时段,学校行政值周和值周教师、保安应当不断地在校园内巡视,疏通排水管道,若发现险情,立即向总指挥报告,进行应急处理。   9、在暴雨等恶劣天气中有险情时,要立即切断校内一切电源(马冬云负责)。   10、若有人受伤,立即送往卫生院救治或打120送医院(陶月琴负责)。   11、未安排任务的老师应在办公室待命,不得擅离学校。   (三)台风、雷暴雨等恶劣天气过后   1、进一步的巡查校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及时的排除(俞芳、陈美负责)。   2、统计损失情况(园长室负责)上报有关部门。   四、工作要求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本着对全体师生负责的精神,克服麻痹松懈、掉以轻心思想,认真作好各项准备;   2、工作上要抓好落实,分工职责明确,物资储备到位;   3、组织上要协调有力,保证政令畅通。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2   一、指导思想:   防台风、暴雨工作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为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安全,提升幼儿园防汛防台的处置能力,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防步骤:   1、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   组长:   组员:   幼儿园启动防台防汛预案,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24值班制度。   三、应急措施:   1、加强信息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发生重大汛情,全体领导进岗到位,防汛防台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运作;分管领导向防汛防台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汛情;全面部署抗台防汛工作。   2、预防为主:   清走廊。台风登陆前,对阳台、走廊上的杂物、花盆等都要进行清理,以防止台风登陆时,被风吹掉下来伤害到人。   关门窗。台风、暴雨来临时,风力、雨量较大,要关好门窗,防止风、雨损坏门窗、家具和造成人员伤亡。   门卫对全校下水道和主要集水井进行全面的疏通。   对校建筑房屋上的天沟、落水管疏通,对全校大树进行修剪和加固。   对全校建筑物的避雷设施及室外电线做全面安全检查。   对室外天线、空调室外机、外悬挂物做全面安全检查。   各部门的室内电源、插座、门窗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因台风造成电路、电线中断,应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启用应急灯、电筒或蜡烛照明。   四、保障措施:   预案启动后,幼儿园做好预警和信息记录。召开紧急会议,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电话等形式对幼儿园防汛防台工作进行部署,通报台汛动态,布置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要求和任务。   随时与上级部门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3   一、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及职责   1、总的指挥:园长黄乌治担任,全面负责幼儿园汛灾事故的处置工作,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报告,视情况做出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的决定。   2、副的总指挥:林杉玲、王英瑜担任,分工负责事故的现场救援、调查处理和善后等工作。   二、幼儿园出现汛灾事故,立即启动各职能小组,全力投入事故处理工作   1、应急指挥小组:主要职能是   (1)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尽早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汇报情况。   (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各职能小组投入工作   (4)密切的配合医疗、公安等机构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   (5)负责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   2、现场控制小组:主要职能是   (1)控制现场,维护秩序,劝离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   (2)排查其他受伤人员,组织力量送医院。   (3)由班主任管好各自的幼儿,不围观,不拥挤,防止幼儿慌乱、散失,维护学校秩序。   (4)尽早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故起因,掌握好事故的第一手资料。   3、医疗救援、消毒小组:由保健曹智娟担任组长。组员:保育员等。   主要职责有:   (1)立即组织护送受伤人员去医院救治。   (2)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追踪了解伤情或动态,随时与园长保持联系。   (3)接待赶到医院的家长,并说明基本情况,做好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做好解释说明及思想工作。   4、后勤保障应急的小组:主要职能   (1)尽力的做好医疗救治、现场控制等工作以及联络和后勤支援工作。   (2)必要时配合医疗、防疫等机构进行现场消毒、取样分析等工作。   (3)做好上级来人和家长的接待工作,必要时为上级工作组现场办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5、信息资料的小组:由郑惠茹老师担任组长。成员:陈翠容、黄添珍。主要负责:汛灾事件全过程的各种文字、图象信息资料采集,撰写书面报告,整理取证材料,作好相关数据的分类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提供各种资料。12小时内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逐级上报。   三、应急疏散的流程   1、人员的转移   在发现险情时应坚持先救人,后抢物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特别是幼儿)的安全转移工作,要按照计划做到有秩序、有组织地转移,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1)遇灾害时,幼儿园要将师生转移到牢固的楼房中,保持梯道的.畅通,人员转移要根据就近的原则,提倡互相帮助。   2、抢险的准备   平时要加强巡逻检查,发现险情立即上报,并迅速组织抢险,易积水的地方要搞分块小包围,设置临时排水泵,排水管道要经常疏通养护。   3、物资的转移   幼儿园物资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灾情,制订应急措施,按照转移、垫高或转放楼上等方法制定预案,电脑等贵重物品转移楼上明确专人负责。   4、治安保卫和医疗的救护   在灾情发生时如有电线杆倒落、房屋倒塌等及时保护现场,防止人员伤亡,医务室要有止血药、硼带等必备的药品,同时积极联系医院。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4   为确保幼儿园防洪抗汛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市政府、市教育局有关工作指示,结合我园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机构组成   1、领导小组幼儿园防洪抗汛工作在上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防洪抗汛领导小组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全体行政班子人员   组成园长室为指挥部,xxx任联络员。   2、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防洪抗汛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防洪抗汛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园师生防洪抗汛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防洪抗汛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全园师生防洪抗汛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防洪抗汛工作,把防洪抗汛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防洪抗汛的应急行动   1、分工见(消防紧急预案》。   2、接到上级指示或通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防洪抗汛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防洪抗汛任务。   3、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4、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库房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洪抗汛顺利进行。   5、加强全园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幼儿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6、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7、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8、各级领导小组在园长室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灾后滋生其它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到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园内外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5)迅速了解和掌握系统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三、其它   进入防洪抗汛紧急状态后,幼儿园将根据市政府、市指挥部,市教育局的命令指示通过电话、口授、会议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5   为确保学校幼儿园汛期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师生伤亡和学校财产损失,按照全市防汛会议和有关要求,根据《青州市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防汛抢险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总指挥部的职能:一是发生汛情、灾情时,指挥部应立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由指挥部发布应急救援命令、信号;二是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三是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向有关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四是必要时向上级及有关部门请求紧急救援;五是配合上级开展事故调查,在调查取证基础上写出有关书面材料。   各学校要建立健全防汛抢险组织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如发生人员调整变动,由相应接任者继续履行相关职责。   二、防汛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机构和职责   (一)综合协调组:由办公室牵头,有关处室参加。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与基层学校的通讯畅通,建立预警机制,对灾害天气提前向学校通报,并建立工作网络。督促检查各项决策的落实情况,全面了解学校受灾和救灾情况,负责向局领导报告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救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学校接到预警后,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二)防汛抢险调度组:安全办公室牵头,有关处室参加。负责学校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发生洪涝灾害后立即向上级报告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掌握汛情工作动态,请求上级调集一切力量进行抗洪救灾。负责联系公安政法部门指导做好受灾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学校组织开展防汛抢险演练。   (三)交通安全组:安全办公室牵头,有关处室参加。负责汛期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秩序整顿和校车管理,组织各学校对师生加强防汛抗灾心理健康教育。   (四)抢险人员配置组:党支部牵头,有关处室参加。负责灾害发生后,根据指挥部安排,立即赶赴受灾学校现场,调集有关人员并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好工作职责分工。   (五)宣传报道组:党支部牵头,搞好宣传报道,及时报道在抢险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抢险救灾工作形成工作简报。   (六)医疗救护组:财务室牵头,有关处室室参加。负责协调学校卫生室、医院,设立临时抢救中心,及时救治伤员,做好受伤师生医疗救护工作。   (七)临时组织。由总指挥部根据需要成立。   三、抢险救灾措施   (一)汛情预警,由气象部门和城区防汛指挥部宣布及解除。预警分四级,相应措施如下:   1、汛情IV预警:气象部门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相应措施:教管办和学校领导带班,人员到岗,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重点防汛部位做好抢险的各种准备工作。   2、汛情Ⅲ级预警: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相应措施:在汛情蓝色预警的基础上,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在妥善处置的基础上,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3、汛情Ⅱ预警: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相应措施:在汛情黄色预警的基础上,教管办防汛指挥部、学校领导全部上岗到位,抢险人员一线待命。学校师生停止室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区室外电源或者已漏雨校舍的电源,落实相应措施。转移危险地带师生到安全场所避雨。   4、汛情Ⅰ级预警: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相应措施:在汛情橙色预警的基础上,各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教管办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立即赶赴所分管学校受灾现场,成立现场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紧急抢险救援小组。有上学学生的学校、幼儿园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处于危险地带的学校停止上课,并转移到安全的避雨场所。   (二)防洪措施无法抵御洪水,造成灾害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抢险救灾。首先抢救受伤人员,并采取最有效措施排除学校积水,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三)负责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和人员,做好人员转移和物资疏散工作。   (四)灾害发生后,通过广播告知师生,有秩序地转移,避免推挤踩踏,堵塞通道,不得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   (五)各学校要及时掌握汛情灾情,向教管办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原则上半小时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汛情及工作动态,必要时向有关部门请求人员、物资及技术支援。   (六)组织有效的后勤保障,保证食品、饮水供应,确保校内师生正常的生活秩序。   (七)做好受灾人员家属的抚慰工作。妥善安置受灾师生、家属,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自身条件,开放学校教室、礼堂等校舍,安置当地受灾居民。   (八)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对受损的房屋、设施、设备进行维修、重建,对过水后的校舍、设施进行防疫消毒,防止传染病发生。   (九)组织工会、团委等有关组织了解师生庭受灾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救助。   (十)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6   为确保全园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冬天下雪、冰冻引起的事故发生,确保我园防冻防雪工作做到快速、高效、合理有序的应对,确保本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雪防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主班教师   二、防雪防冻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分工   1、组长:负责召开防雪防冻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防雪防冻安全事宜。   2、副组长:负责组织对本紧急预案的落实,未雪绸缪,做好准备,保证完成园领导部署的各项任务。   3、领导小组各成员:具体负责冰冻、下雪时全园各班级、各部门防冻、铲雪事件的处理、报告、监控与协调,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努力做好下雪、冰冻时的校园安全。   三、灾情汇报及处理   防雪防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通讯组、铲雪防冻组、抢救组、水电维修组、安全教育组,分别具体负责通讯联络、组织铲雪、铺设防滑设施、抢救伤员、抢修水电设施、安全教育等工作。   1、通讯组   组长:   发生下雪、冰冻时,及时电话通知本园防雪防冻工作领导小组,以便小组快速得到信息,视雪情及冰冻情况,通知铲雪、防冻小组进行防雪防冻工作的进行。做好安全信息的反馈工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则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局相关领导报告。保卫处要与交警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在关键时刻取得交警部门的支持。   2、铲雪防冻组   组长:xx   组员:各部门负责人   具体负责校园内主要干道、行路及园门外主要通道的积雪、积冰的清除,保证道路的畅通、安全。   3、抢救组   组长:xx   组员:xx、医务室负责人   负责下雪、冰冻时受伤师生的紧急处理和救护,情况紧急直接与120救护联系。   4、水电抢修组   组长:xx   组员:后勤负责人   负责对全园水电安全进行检查,对水管全面进行保暖,以防水管冻裂结冰造成师生滑倒事故的发生。对电力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冬天低温下的用电安全。在出现水电故障时,要迅速在第一时间抢修,保证水电的正常使用及安全。同时,后勤处及保卫处要对全园的校舍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大雪压蹋校舍事故的发生。   5、安全教育宣传组   组长:xx   组员:各主班教师   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交通安全、防冻防滑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师生雨雪天气的安全意识,提高对防范恶劣天气的认识,了解防寒、防冻、防滑、防火灾、防煤气中毒等知识,掌握遇路面结冰、积雪时乘车、骑车、行走的安全措施。要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的第一信息,及时告之师生,做好防范准备。   四、铲雪防冻工具及领取地点   铲雪工具为铁铲与大扫帚,防冻防滑工具为防滑布、工业用盐,工具存放地点在仓库保管室,保管人:xx。在遇有下大雪或冰冻发生时,各小组组长要按防雪防冻工作小组要求到仓库领取工具,进行铲雪防冻工作。 ;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救”的防灾方针,共同做好学校自然灾害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保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原则,增强全校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师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本领,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人生安全,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机构设置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 员: 各班主任 三、防灾领导小组职责 1、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部署校园暴雨、滑坡、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灾的指示,传递防灾信息。 3、组织师生学习掌握暴雨、滑坡、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预防和自救知识。 4、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课室、地下排水管道、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及时整改。 5、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和训练,并指导校内师生模拟预防演练。 四、防灾应急方案 1、全校六百多名师生,做好疏散撤离学生工作和转移保护学校贵重物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进行疏散撤离演习一次。 2、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随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接到暴雨及冰雹等信息时,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 3、在发生灾害时,后勤人员在下班前切断电源。 4、各科室、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关好室内门窗。电脑室的老师负责检查电脑室内电脑总电源的开关。 5、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6、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7、灾后要科学安排学习科目和课时,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关于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2] 为了有效提高我校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减少国有资产损失,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此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 本预案适用于台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暴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校救灾工作。 组长: 李立峰 成员:王云峰、李锦玲、杜继让、摆金虎及各班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事故处理组 :年级组长 三:工作总结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工作。 主要职责是: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件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知识宣传,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校舍、场地、山坡、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7、在镇、教育局领导的指挥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所发生的处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山坡、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护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台风等恶劣天气,严格按局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七、责任追究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 学校校长是本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自然灾害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教场小学 201*年2月26 关于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3] 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所指结合我公司实际; 2、本预案所指自然灾害应急事件包括: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房屋倒塌、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事件。 3、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公司与工厂及员工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组织管理 (一)公司与工厂各部门职责。公司与工厂员工在负责人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祖军任组长,分管行政负责和各办公室组成的工作小组。 1、在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预防的各项工作。 2、监督、汇总和收集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分析、研究公司与工厂预防的工作措施。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 4、检查公司与工厂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措施落实情况。 5、学习其他单位处置自然灾害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公司与工厂的工作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7、做好因自然灾害所发生的处置工作。 (二)各部门职责 成立由祖军负责的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工作。 1、根据预防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本公司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件预防责任制。 3、检查、督促公司与工厂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落实情况。 4、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5、经常性地开展办公楼、场地、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预警,切实做好广大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五、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公司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应经常性地对办公楼、场地、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公司与工厂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广大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公司与工厂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公司与工厂在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暴、雪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公司与工厂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1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4、任何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公司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 七、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公司与工厂的特点,应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好事件发生情况,确保员工的安全。 八、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公司一把手是公司安全工作的 第一责任人,对员工安全、公司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行政管理中心 XX有限公司

关于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我们这个地区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龙卷风、水灾、雪灾、冰雹、雷击等。为确保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灾行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后造成的损失,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把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机构及其应急行动   一学校救灾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成员:各科科长   二救灾领导小组的应急行动   1、掌握灾情,制定救灾对策。   2、向上级汇报灾情。   3、组织全校教职工参加抢险救灾行动。   4、根据灾情的发展,请求有关部门进行支援。   二、释出灾害预报时的应急反应   当释出自然灾害预报时,临时应急行动如下:   1、召开救灾指挥部会议。加强监视,随时报告异常现象,做好临时预报。   2、根据灾情发展情况,组织学生疏散。   3、加强对实验室、图书馆、主控室等重要部门、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   4、加强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及时平息各种谣言和误传。   5、对易燃、易爆、毒气、疫病等自然灾害源进行检查,进行必要的处理。   6、做好灾后应急的准备和必要的物资、资金储备工作。   7、采取强制措施,保持学校秩序稳定。   三、发生严重破坏性灾害应急反应   一由救灾领导小组迅速组建救灾行动小组并指挥开展工作。   救灾行动小组分成五个小组。①抢险救灾组:全校青壮年教职工;②医疗救护组:学生科、教务科、校医;③治安保卫组:校园管理组成员、保安;④生活安置组:总务科、工会;⑤通讯联络组:办公室。   二救灾行动小组职责   1、抢险救灾组:抢救被压人员,排除险情。迅速组织力量对重要设施进行排险、抢修,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扩大,防止水灾、火灾、毒气泄漏事件的发生蔓延。   2、医疗救护组:开展救护、防疫工作。   3、治安保卫组:加强学校治安管理,保卫要害部门。   4、生活安置组:安置师生,提供食品、饮用水、帐篷、防寒衣物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特别做好孤、幼、残人员的安置及死难者的善后工作。   5、通讯联络组:负责通讯联络保证资讯畅通。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总不可避免地需要事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优秀的应急预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   为了提高我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冰雹及暴雨(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情况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组长:万季权   副组长:鱼小龙曹永红段英俊   成员:高强樊永昌王德锁魏东江陈荣瑞李宏斌陈孝军   何斌社郭婷张鹏亮魏宝江王彦博毛建英曹继平   杨超任云杨荣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且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师生员工疏散演练。   4、增加投入,切实加强易发自然灾害事故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上下学。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且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且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利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启动响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学校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学校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上课的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规定路线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疏散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且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5、门卫听到信号后打开所有大门,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拨打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且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水源(消防用水除外)、电源。   8、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急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八、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安全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2   为了使物业所管辖区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作好各种预防工作,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点。特制定以下应急预案:   a. 检查应急应用工具并确定其性能良好;   b. 检查急救箱,确定各项基本药物齐备;   c. 将紧急应用电话表张贴物业明显的地方;   d. 提醒业户搬离放在窗台及花架上的花盆及各类杂物;   e. 天台沟渠、地漏的清扫工作,要落实到人;   f. 搬离放在围墙顶及其他高处的各类物件;将安装在挡风处的灯罩、知识牌等绑好或移走;检查天台、平台下过道及各处水渠,确保其畅通;   g. 紧闭所有门窗、电梯机房及垃圾房等处的门窗,还必须做好防火措施;   h. 加固所有树木或用绳索捆好,将盆栽花卉移至低处或隐蔽角落;   i. 留意媒体有关热带风暴进展的消息,及时将最新风暴信息张贴物业宣传栏或适当的地方以便业户了解风暴的进展;   j. 遇八级以上热带风暴/台风时,非当班人员须与监控中心或本部门主管联络,听候指示;   k. 员工为本身安全应避免逗留在空旷地方,如须执行紧急任务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l. 如风暴储蓄昼夜不停,员工需轮流值班,无论任何事后管理处都应有值班员接听电话;   m. 风暴来临时,当值、当班人员要认真负责,勤巡逻,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现场督导工作,真正做到“三个关键”: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关键的地方,解决关键的问题。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做好协调配合作用;   n. 热带风风暴/台风警报解除后,管理处应即时进行检查及填报风暴损毁报告,保洁人员迅速清理由风暴所造成垃圾淤塞的渠道。 ;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   为了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协助政府安排疏散、转移人员,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省、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本应急处置方案。    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   根据温州的气候特点,由于1、台风;2、大暴雨;3、反异天气等因素容易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受威胁。    二、事故的预防:   1、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台风多发季节的天气变化;随时听取有关部门的灾害警报,该停课时坚决停课。   2、平时注意财产的保管,低洼地带(容易进水的地方)不宜放置物品,特别是贵重物品。   3、注意门窗的维护,做到随手关闭。   4、定期检查学校校舍和设施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5、加强教育,加强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护自救本领。    三、处置程序:   1、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学校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宣布停课;突发自然灾害学校有权自行决定停课,并报教育局。   2、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要按照“自然灾害撤离程序”撤离;所有班主任应本着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高度认识自然灾害,提高警觉,听从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有序地将所有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注意安慰稳定学生,确保不发生骚乱;等灾害有所缓解,各班主任要听从指挥的统一调度,确保将所有学生送至家长手中。   3、人员撤离完毕,领导小组应安排24小时值班,排查、确认人员全部离开校园;检查学校财产安全转移情况,注意防盗;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最新受灾情况;随时注意灾害动向,提高警惕,防止受灾程度进一步加深。   4、积极接纳安全撤离的"民工。领导小组要召开紧急协调会议,相关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后勤部门要安排和落实教室,安排好饮用水和用电,备好抗灾相应物资,如:矿烛、应急灯、雨具、食品、饮用水等;学校办公室要安排足够教师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工作。   5、广播室除了做好有关抗台宣传外,多播放一些宏扬斗志的电视或录像,以减轻疏散人员的心理压力。   6、积极组织灾后自救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全体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全体班主任要切实负起责任,清理校园、消杀毒、统计损失等工作都应有序并快速完成,以确保灾后学生能安全上学。    四、组织机制:   1、组织领导: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旦发生灾害,实行逐级负责,校长在由校长指挥,校长不在由分管校长指挥,以此类推。   2、人员分工:   总指挥:xx   副指挥:xx   (1)调度、联络组:xx;   (2)学生疏散组:xx以及所有有关的第一第二班主任;   (3)紧急救护组:xx以及各校区卫生指导师;   (3)接待民工组:xx;   (4)信息组:xx;   (5)安全保卫组:各校区门卫、临时选调年轻力壮的教师组成。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2   一、案情设想   1、发生强台风。   2、发生暴雨水灾。   3、发生地震。   二、现场处置方案   1、切断电源,避免造*员伤亡和火灾。   2、迅速抢救伤员,维护好秩序,组织人员保护好财物不受他人趁机打劫。   3、迅速联系“120”、“110”、“119”等部门,请求救援。   三、人员分工   灾情就是命令,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单位每位干部职工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做好各单位的维护工作,同时要服从领导指挥,全力投入救灾抢险工作,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如发生自然灾害时,由单位安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各股室、部门负责人要各自担负起各自的分工职责,如部门负责人不在时,由该部门党员或工龄、年龄长者分工职责,指挥本部门救援工作。   四、注意事项   1、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单位每位干部职工,只要不是伤病人员,而又行动自如的,必须立即赶赴岗位,全力投入专用救灾抢险工作。   2、当灾情十分严重,如楼房建筑物随时可能倒塌等,施救十分危险,应依据现场情况,立即撤离现场,避免人员遭受伤害。 ;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有哪些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有:1、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2、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3、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4、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5、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6、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三)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四)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六)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环境与自然灾害

秦皇岛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物古迹甚多,长城从这里拔海而起向西延伸近万里,望夫石和孟姜女庙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秦皇岛市西依燕山山脉,东临渤海,由西向东为丘陵、山前平原、大陆架的地貌景观,汤河从市区蜿蜒穿流而过,构成了一幅山、水、海交融的美丽景色。近几年来,秦皇岛市工矿企业发展较快,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此外,由于该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质背景,致使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一)大气环境在市政府对大气环境进行较严格的控制下,该市的大气环境总体较好,但由于一些较大型工矿企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如秦皇岛热电厂、水泥厂、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等,大气中的有些污染物还是超标的。据1998年的统计,全市排放SO272055.1t,NOx36896.75t,烟尘36466t,工业粉尘111710t;可吸人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25mg/m3,超标0.25倍;SO2和NOx的年日均值分别为0.041mg/m3和0.045mg/m3,这两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从区域上看,不同城区的空气质量有所差异,北戴河区大气质量最好,其次是山海关区,而海港区较差。在北戴河区,除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外(1.35倍),其他污染物都是符合标准的,空气质量属Ⅰ~Ⅱ级;而海港区的可吸入颗粒物、SO2、NOx都是超标的,空气质量属Ⅲ级。总体来说,秦皇岛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这为该市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水环境秦皇岛市的水环境主要由河流、地下水和海水3个方面构成。由于一些工业与居民废水、污水的排放,已造成一定范围内水体的污染。据1998年的统计,全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5612.58万t,其中市区为1730.2万t,但达标率在90%以上;而生活污水就达4648.93万t,这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体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COD、BOD 和营养盐类等。流入秦皇岛市区的河流主要有汤河与石河。就汤河而言,每年河口的废水排放量达2612.38万t,其中生活污水就占2039.64万t,因此汤河的污染较为严重,一年四季河水都较混浊,水质已超过V级。造成汤河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和BOD,它们分别超标1.5倍和2.48倍,是秦皇岛市一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石河是秦皇岛市区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石河水库(燕塞湖)每年供水3500万m3。据调查,石河水库的水质达到了清洁和较清洁,没有污染物超标。但石河河口的水体还是有一定的污染,水质为Ⅳ-Ⅴ级,主要的污染物为COD、BOD和石油类。该市的浅层地下水总体状况较好,作为该市主要水源区的柳江(石门寨)地下水源和枣园地下水源的水质级别都达到了良好,只是大肠菌群超标。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秦皇岛市区的海域的确是有点污染了,尤其是海水中的绿藻、油污等物质有明显的增加。据对该市12个海水浴场的调查,主要污染物有大肠菌群、DO、COD、石油类等,总体来说水质符合指定功能标准,环境质量为清洁,只是在东山和体育基地浴场的大肠菌群超标0.22倍和0.25倍。对近岸海域水质调查表明,主要的污染物有Pb、Hg、石油类、COD、磷酸盐等,但这些污染物的含量都未超过指定环境功能区的标准。(三)生态环境秦皇岛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1998年底,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8km2,人工造林208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并在沿海地区建成防护林带,林地覆盖率达到34.8%,高于全球的22%,明显高于全国的14%。就市区而言,绿化覆盖率达3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6m2,已成为国家的园林城市。其中北戴河区绿地覆盖率最高,达5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7m2;海港区最低,为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83m2。从生态类型来看,全市至少可划分为森林、草原、海岸、浅海、淡水、河口、沼泽、农田、城市、农村等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该市西部和北部的中、低山区,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些地方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长寿山森林公园。海岸生态系统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对该市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一个体系,能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海岸侵蚀的作用。有些海岸地带是该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区,如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等。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秦皇岛市目前有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达753.86km2,占全市面积的9.6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该市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人口增加、旅游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原因,还是产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其一是陆地水环境问题。由于沿海人口密集,地下水开采过度,再加之地表水补给减少,沿海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以15cm/a的速度下降,在洋河与戴河的洪冲积平原下形成了地下漏斗。这就进一步造成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和海岸线向陆地迁移。枣园地下水氯离子浓度由背景值的120~140mg/L,增至现在的316.7mg/L,远远超过250mg/L的极限。在洋河与戴河河口区,海水入侵面积达20km2;在汤河下游河段,海水入侵面积高达30km2。在汤河口至山东堡、油港码头至沙河口、北戴河海滨,海岸侵蚀速度分别达到了3.6m/a、3~4m/a、1~3m/a。其二是海水富营养化问题,造成赤潮频繁发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发生赤潮18次,其中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和1998年在该海域发生了较大面积的赤潮,造成了海水的污染和养殖业的重大损失。其三是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设备简陋的水泥厂、造纸厂在农村发展起来,这些工厂所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达10~20倍。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地膜、化肥等也造成了土壤的污染。据调查,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污染超标率为0.3%~1.6%,蔬菜为5.6%,水果为1.3%。主要超标物质是Pb、Cd、Hg、农药和亚硝酸盐。(四)自然灾害秦皇岛市的自然灾害大体上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三大类。气象灾害是该市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尤其是6~8月灾害发生频繁,主要有水灾、雹灾、风灾等。1985年9月1日暴雨成灾,在8小时内最大降雨量达270mm,导致山洪暴发,造成12人死亡、9.2万亩农作物受灾及295万kg果品的损失。1989年6月1日的雹灾致使44个乡镇严重受灾,果品损失达3252.5万kg,蔬菜损失3.6万亩,粮油作物受灾48万亩。1990年6月8日的雹灾造成5个乡镇的23个村1.05万亩小麦受灾;同年7月15日,8级大风持续了20分钟,造成27 个乡镇的13.9万亩农作物受灾,果品损失就达125万kg。该区雹灾最为频繁,有一年发生多次,是秦皇岛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如1963年8月13日的一次雹灾,最大雹粒重400g,砸死牧民4人。秦皇岛市的生物灾害主要有蚜虫、粘虫、松毛虫等对农作物和松树造成损害。1980年7月、1989年5月,1990年5月相继在该市发生蚜虫灾害,后者在昌黎、卢龙、抚宁等县造成小麦蚜虫株率达95%以上,平均每株蚜虫量达20只,超过防治标准的10倍。1976年5月,在青龙县发生松毛虫灾害,受灾面积达36万亩。1978年春,在北戴河联峰山松毛虫蔓延,受害面积占松树分布面积的23%。1962年8月,市区农田发生第三代粘虫,虫口密度达300只/m2。秦皇岛市还是一个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地区,多次破坏性地震的震级都在6级以上,其中1969年的渤海7.4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影响较大,后者造成897人死亡,421万m2建筑物受损。

生物入侵是自然灾害吗?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外来入侵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入侵的原因可以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生物入侵的原因可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种,因此生物入侵属自然因素是不全面的,而且经过统计发现,人为原因是生物入侵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引起的生物入侵,主要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如紫茎泽兰,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国的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精选1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也就在这一瞬间,汶川周边地区变成了废墟。有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残疾人……这场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人民,给四川人民心中留下难于挥去的阴影。   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造成的伤害并不大,那又是什么使这么多人遇难呢?原来,真正的“杀手”是惊慌。惊慌使得许多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由于逃身的本能驱使,使得人们不是仓皇跳楼,就是相互拥挤踩踏而死,或是在楼房垮塌前没有及时躲避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假如人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地区,假如我们学会了自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消失。我们不甘心,虽然我们不可以预测地震的到来,但我们却可以用防震知识武装自己,来准确地防止和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那么,当地震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灾难是人们预测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防止和地震造成的伤害。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2   地震,这个字眼我们都十分熟悉。它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重事故,对于地震,我们又该怎样预防呢?   全球共有两大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横跨欧洲和亚洲,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环绕中国、日本、美国和海上一些小岛国的地震带。这两条地震带正好把我国夹在中间,所以,每年我国都会发生十几次地震,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对于突发而来的地震,我们应心平气和去面对,不要听信谣言。在大震前发生小的晃动时,应迅速关掉暖气、水壶、煤气和电源,然后躲到桌、椅、床等结实的家具下,在大晃动过后跑到公园、广场、操场等宽阔地,抱头趴下,注意好以上预防措施,才能在地震中生存下来。   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就已有了对地震的预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地震局。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还发明了“地动仪”,将我国科学事业推向了高峰。而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张衡的科学精神,不相信邪教,不听信谣言,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地震,才能防震减灾,将我国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3   灾害是人们最大的敌人,比如地震、海啸、火灾等等,发生灾害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包括人的生命,因此我们大家要懂得防震减灾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让我们大家学习防震减灾的知识,比如请消防大队的叔叔给我们大家讲解发生火灾的逃生知识,进行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当发生火灾时,用毛巾捂住嘴,站好队快速从安全通道跑到操场上。学校还请了交警叔叔给我们大家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避免我们大家发生交通危险。   一些灾害都是可以预防的,在我们大家学校就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学校的楼梯,每次下楼都挤成一锅粥,最容易发生事件。教室里的风扇,开到最大风扇就在屋顶上摇来摇去,像马上掉下来一样。教室的门每次一刮大风、使劲关门,能把门上的玻璃震碎。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就容易摔倒把对方误伤。这些都是我们大家身边的不安全因素,都是可以预防的。看以下几条:   1、不要在学校里追逐打闹。   2、下楼时要一个个下,不要挤在一起。   3、不要使劲关门,刮风时要用椅子把门顶住。   我们大家要保护学校的公共设施,爱护学校就是爱护自己,让我们大家的学校变得更加美好!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4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力争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酸雨、火灾、水土流失等。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均有数十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如果发现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发生地震时,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地震了,如果被压在废墟底下,就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求救,如果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保护好头部,以免砸伤。   我们哈密常发生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土流失等,有些灾害都是人类自己乱丢明火、砍伐树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要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多学习一些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树立防范意识。   灾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增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预防灾害的发生,使我们的明天更加光明灿烂!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5   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灭的城市就占了27个,超过一半;其余25个城市受毁于地震以外的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等。因此,地震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群灾之首”是名副其实地震的威力十分的大,为了不让美丽的城市变成废墟,为了不让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变成孤儿……咱们从小就要知道如何在地震中逃生,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在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场景随处可见,有教师、有消防员、有母亲……其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一位50岁的男教师—谭千秋。他用自己的生命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展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4名学生。最终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咱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是咱们的责任。   所谓“防震减灾,人人有责”。咱们应该从小学习地震知识,学会如何预防地震。让这知识伴随着咱们一辈子,让咱们把这些知识传给每一个人,让咱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防震意识,心中有“防震减灾,人人有责”的想法,共创美好明天!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6   在那一瞬间,世间的人们不再快乐;那一瞬间体现了人们对防灾减灾的不重视;那一瞬间,也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伤痕。中国的防灾减灾日——5月12号。   让我们再看一下那个万人堕泪的场面!   世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号下午,伴随着刺耳的警笛,一座座楼厦轰然倒下;一条条街道破裂不堪;一支支军队日夜兼程。人们飞奔着,空中传来一声声悲愤的哀嚎,夹杂着黑灰的尘土飘来浮去,放眼望去,百里之间灰蒙一片,碎砖断垣又何处不见?整个汶川被死亡的气息牢牢地罩住了。   这场8级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们被砂石无情地掩埋,但也有一些人们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们在无食无水的楼板下与死神抗争几十个小时,难道仅仅在灾难后拼命叫喊就有用吗?我想不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在灾难降临时正确躲避,勇敢面对。其实,在遇到灾难时,保存一定的体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场灾难也提醒我们防灾!减灾!   随着科技的提高,人们甚至可以预测地震到来的时间——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准确预测;现代科学家可以推算出板块相撞的时间等等。其实,观察一些家禽的反应也可以做出判断,通常它们会做出异常的举动,(在没有人为或其它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如癞蛤蟆倾巢出动;鸡狗们会急躁不安,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地震前半分钟内,电器也会使用不稳定,如电灯泡会一闪一闪地等等。   作为我们中学生,不论是遇到火灾还是地震等灾害,千万不要贪恋财物,可能会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遇到有人失足落水,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随意救人。曾有过一个孩子不慎掉入河中,另一个想也不想就伸手去拉,谁知一不小心两个都掉入河中的悲惨事例。所以大家一定切记要及时喊大人来救援哦!   初一的`我们大概都是14岁左右,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可是有着一些人轻视自己的生命,跳楼自杀,与其说留给父母的是一张巴掌大的“遗书”,还不如说留给父母一生一世抹不去的巨大伤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如果一个个凋零了,天空也不再明亮,地球也会因为它而失去光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有价值的,一定要珍爱生命!哪怕是情况再恶劣!哪怕是体力再虚弱!哪怕是九死一生!也要抓住机会到来的瞬间,可是有人却偏偏恰恰相反。   古代,一个地方发大水,恰巧,那儿的人都会游泳,他们只要游到高处就安全了。谁知,大家都上了岸,却发现平时最会水的还在水中拼命挣扎,因为他身上有好多钱币,大家劝他放弃,钱可以再挣,谁知他翻翻白眼摇摇头,然后咕咚沉下去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护,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上啊!!!生命是人的根本,有了生命才能工作、学习,可他却为了钱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机会。   人生是一朵花儿,要精心培养;人生是一道彩虹,要经过折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请大家珍爱青春,珍爱自己的生命吧!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7   同学们,你们想过吗?灾难有哪些?在遇到灾难时应该怎么做?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讲吧。   灾难有地震、火灾、车祸、水灾等,有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有的是自然灾难,自然灾难是可以预防的。   你们记得吗?德汇商贸城就是因为失火造成的。为了不发生火灾,我们应该不玩火,要把家长抽完的烟头踩灭,不然会酿成大灾。   5.12大地震,使四川的小朋友受了灾,虽然地震不是我们想不发生就不发生的,但是我国已实施“抗震安居”工程。为我们买了一份“保险”。下面我来给你们讲讲地震时的“三不要"":不要慌张,不要乱跑,不要不听指挥。   在发生水灾的时候,要镇定,听救援人员的指挥,不要乱跑,也不要为了金钱,不肯离去。生命是第一呀!   我们还可以预防旱灾,旱灾是由人类破坏臭氧层造成的。我们只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其实这些小事,都可以预防旱灾。   同学们,不要以为这些小事没什么,其实只要一不注意,一场灾难又要来临。只要知道在危险场合应该做什么,只要提前知道这些常识,你就一定能化险为夷。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8   这种科学的解释丝毫没有减弱我对我对这可怕灾难的恐惧,即使是它的影子。我不大认可这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宁愿相信是后天传染的。因为心无畏之源,就会无所畏。   人是靠语言交流的动物,这也是喜怒哀乐的主要来源,所以老人们一般喜换重提旧日往事,于是说着说着,那天就说到了地震。   九六年正月初一凌晨,我刚两百天,四处还黑的厉害,一声电话铃打碎了这个清寂的冬夜,随后,就像洪水,铺天盖地的电话声、传呼声、喊叫声,掩埋了这个昨日依旧祥和的小镇。我看到了人们惊惧的神情,听到了话语中溢出的对这灾难的恐惧。我确信,就是在这时,我,被传染了。   知道地震它是个急性子,说来就来,也不会提前打个招呼,所以大人们什么都没带就冲出来了。妈妈抱着叫大布小布紧紧裹住的我,坐在小推车上,姑姑和奶奶推着小车就头也不回的向东边的空地跑去。后来得知,你说可笑不可笑,奶奶说东边有一棵电线杆子,就有拼了命地推到西边的空地,这才安心。   惶恐的等了一会儿,像是等待地震来临要目睹这一壮观景象似的,直到破晓。人们见地震还没有到,一些胆大的,就跑回家拿粮食和衣物了,包括我奶奶。冒死拿这些不算,还有一些人拿来了鞭炮,噼里啪啦的,不知道是风俗还是什么东西,不但没有缓解人们的惶恐,反倒是吓哭了几个像我这么大的小孩,真令人费解。   后来的几天,人们在惶恐中度过,不敢回家,就住在临时搭的帐篷里。男人们把啤酒瓶倒放在床头,说是能防震。年幼的我还就真的以为,这么个小小的绿瓶子能遏制住这头可怕的野兽。长大后我知道我错了,但我希望我是对的。   月圆之夜,谣言不攻自破。   二零零一年盛夏,也就是在我七岁那年。晌午,我们一家人还吃着韭菜馅的饺子,我正去端饺子汤,忽地感觉碗橱晃了一下,就在这个感觉发生的同时,我也听到家人大喊“快跑!地震!”忽的一瞬间我就被推搡到了院子的正中央。几分钟后,见无大事,我们就出门来到过道,别的人也都出来了,于是过道沸腾了起来。这是我从小到大所见识到的唯一的一次地震。可能连级别都未必排上,但足以把我吓得半死。一连几天,我都做着关于地震的噩梦,并且半夜从梦中吓醒。   随后也有传言,但都被证实是谣言了。不过对于胆小的我而言,每一场谣言都可能是一场预言,虔诚地防震减灾,然后安全地躲过每一场灾难,或者说是灾难的影子。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9   看了学校的直播,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对疫情的认知又提高了不少。   观看直播中,学到了如何防疫,如何逃离危险地方等。从中得知,学校每天都要消毒,因为上学、放学时学生们不知有没有传染!所以学校才会消毒,观看直播时,发现学校会建一个隔离区,学生每人必须佩戴好口罩,老师也是如此!   到教室时,如果有湿纸巾,就可以擦一下自己的桌面消毒,因为这样就不会让细菌有可乘之机!我感觉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健康与安全。   放学时,每个年级放学的时间是错开的,这样大大减少了疫情感染,我认为这样很好。老师负责送学生去放学处,学生之间要保持距离,家长也是如此,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私家车,在学校住宿的,也要小心,放学也是一样,人人佩戴口罩,防止病毒传染,不要拥挤,要有秩序,我认为十分良好,这样既可以上下学,也可以不被病毒传染!   观看直播时,学校也教我们了一些自救方法,遇到火灾时要用湿衣服,湿床单披在自己身上或捂住口鼻,如果火势凶猛,低楼层的就可以跳楼,但是必须是脚先着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存活几率。   我希望可以早日度过疫情,回到我们的母校。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关于防灾减灾的专题教育片,感受颇丰。   人人都怕灾难,因为它恐怖至极:汶川大地震让无数人的家支离破碎;舟曲惊天动地的泥石流夺去了成百上千的生命;春雨中正在上训练课的中国球员姜涛被一声闷雷击中,当场死亡;去年绕过日照的台风“利奇马”使我们人心惶惶……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觉得灾难就在身边,无处可躲了吧?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习安全知识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办法哟!   通过观看《防灾减灾》,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地震、泥石流、雷电和台风的安全知识。例如:在发生泥石流时,不能躲在车里,房子里和大树上,我们应当往泥石流两侧的高地上跑。如果在屋里,就躲进低重心的遮挡物下,不强行推动周围的东西。尽可能收集多的食物,水和尿液,此时水就是延续生命的“琼浆玉液”。时不时敲打一下身边金属类敲得响的东西,会让搜救人员更快地找到自己……多明白一点安全知识,就多一点生存的机会,多知道一个防灾减灾知识,就能让伤亡率降低一些!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认真观看视频,努力储备知识!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防灾减灾日,希望大家努力提高自己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自救的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应急始于心,防范始于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一起学安全知识;一起珍惜生命;一起防患于未然!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们观看了防灾减灾的直播课,让我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   看过视频我更了解了火灾、泥石流、地震应该怎么自我保护,不受到伤害。地震来了,如果在很低的楼层,应该跑出楼房到空旷的地方。如果在高的楼层就躲在房间的角落里。如果在学校,有序的下楼,地震过后再给家人报平安。如果森林里被火灾包围了,应该从火最少的地方逃出,或者挖个坑躲到里面,把衣服盖在身上,再把泥土铺到身上,等待消防员来救火。如果有人溺水了,不要自己下去救人,如果有手机就报警,没有就找附近的大人来帮忙。如果情况非常紧急,就用较长的棍子或者绳子把它拉出来,再叫人把他送进医院。如果发生了泥石流,不要慌张,应该往高处跑,如果被困住了,不要浪费体力,等待救援队的到来。   今天学到的知识我会用心记在心里,保护好自己,随时随地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2   灾难给大家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直接威胁到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家每个人都要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力争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灾害有很多种:地震、酸雨、失火、水土流失等。据调查,全国有很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年汶川大地震等,均有数十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譬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这部分征兆可以被人们提前知晓将要发生地震。假如发现动物有这部分反常现象,需要先分辨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发生地震时,还有不少自救的办法:地震了,假如被压在废墟底下,就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维持呼吸顺畅,再想方法求救。假如在家,需要立刻钻到坚硬并且没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保护好头部,以免砸伤。   大家哈密常发生的灾害主要有失火、水土流失等。有的灾害都是人类自己乱丢明火、砍伐树木而导致的非必须的损失。所以在日常大家要做到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节省用水,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要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多学习一些防震防灾方面的常识,树立防范意识。   灾难其实并不可怕,只须大家增强防范意识,就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让大家行动起来,一同预防灾害的发生,使大家的明天愈加光明灿烂!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3   大家在一生中,可能会遇见很多的天灾人祸,假如没亲身经历过,那样在电视或广播里也应该早有耳闻了吧。如:地震、洪水、台风、失火……在面对这部分灾难时,难道大家只能做任宰的羔羊,坐以待毙吗?答案是:不!即使不可以阻止灾情发生,但在它到来时,大家却可以凭着有效的预防、冷静的头脑和科学、适当的办法,来降低灾情对大家导致的损失,甚至能保住性命!   比如,在地震到来时,大家不是混乱,要冷静考虑该如何解决。如果在学校,假如没能准时路到篮球场或操场等较空旷的地方时,要赶快蹲到桌子底下,用书包或比较软的东西护住头部,背对首窗户。要尽可能提早把门打开,以实惠于有人来救时便捷些。假如家是楼房的人,要准时跑去安全通道,没来的及的话,就躲在厨房、厕所等结构比较复杂的房间,也要打开门。当然,家住楼房的人更不是不能跳,楼但要选择好的地方。譬如:要在2、三楼内,下面是草坪或水塘的,还可以用绵被裹住身体,减小下落时的冲击力。   再比如,碰到失火时,若是小火,要准时扑来,但若是大火,要立刻弯下腰,用手或手绢捂住口鼻,跑进厕所,用水浇满整个厕所,以防“闪火”。还要用水把身上浇湿。假如家是楼房,要立刻跑到阳台,用比较鲜明的东西,如手绢、盆子等向下面的人呼救。当然,不发生失火是最好的,可是如何预防呢?应该注意,在用完煤气灶时,必须要关住煤气闸门,不然,在煤气泄漏时,比较容易失火,也非常难扑灭。而且,家只有孩子时,必须要把打火机等物口放在小孩所接触不到的地方。一航身处楼房的同学一楼都会有消防栓,平常尽可能不要到那儿玩,如此可以在灭火时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4   大自然常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大家要掌握预防灾难,降低灾难。   灾害有很多种:地震、失火、洪水等。据调查,全国有很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譬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这部分征兆可以被人们提前知晓将要发生地震。假如发现动物有这部分反常现象,需要先分辨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失火逃生法:有序撤离。逆风逃生,不可以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飞速躲避,假如发生草原失火没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预防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紧急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国内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导致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职员伤亡的水灾。在国内洪频发,强度大。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区域尤为紧急,每年四到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1991年夏,江淮区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越500亿!   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须大家加大防范意识,就能降低灾害带来的害处。   相信大家的明天会愈加灿烂。   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个人观后感 篇15   5月12日,大家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它带走了多少生命,拆散了多少家庭,多少个小孩因此成为孤儿,多少人因此将要孤单一生。时光不可以倒流,大家也无力改变这个事实,只有坚强面对,才能在这个悲痛的关头挺下来,勇敢地活下去。   灾难,大家没办法改变,但可以防止,地震发生前,会有的征兆。譬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   地震发生了并非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不少自救的办法。比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个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维持呼吸顺畅,再想方法呼吸,喊职员来救你。假如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需要立刻钻到坚硬、并且没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找一个柔软的东西顶在头上,如:枕头。在房屋倒塌后,再求生,要防止被弄伤。假如在野外,必须要避开陡崖,预防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假如在学校,必须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假如在上体育课,要防止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 ;

现在地球面对资源匮乏,人口问题,环境污染,再加上自然灾害,地球还能维持多久,人类该怎么拯救地球呢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哪,灾害?

1、城市废气污染,例如汽车过多,尾气严重影响城市空气,导致城市病、哮喘病患者日益增多;2、开凿引渠,导致水资源链条不畅,引发动物大量死亡,病菌四处散播,威胁人类健康等。定义:生态灾难(ecological disaster)是指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而给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案例:如2008 年1月中旬开始,持续1个多月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席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不少地方的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遭受了极大破坏,造成了一场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②人为因素:使环境因素、生物种类发生改变,以及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表现:①臭氧层破坏;②温室效应;③废物质污染和转移;④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生态环境灾害有哪些

生态灾难有气候环境变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野生动物灭绝等。生态灾难是指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而给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为: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枯竭和核污染等。另外,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全球的生态灾害有哪些?

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3、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4、水资源枯竭: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5、噪音污染: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预防措施:1、要应用先进技术全天候观察地球,察觉灾害先兆。借助在地面、地下、海底和太空布设更多传感设备,人类可以每时每刻地观察到地球上的所有异常现象,第一时间报告灾害的发生,从而给可能受灾的民众提供反应时间和生存机会。2、要利用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社会,防患于未然。人类还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标准、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灾害高发地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生态灾难

资源枯竭属于自然灾害吗

资源枯竭不属于自然灾害。资源枯竭属于生态破坏,不属于自然灾害。资源枯竭是一个经济学用语,指某一地区的天然资源被耗尽。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等。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酸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如何防止网络舆情的"次生灾害

如何防止网络舆情的"次生灾害1、增强舆情预警意识。一是客观认识网络舆论,认识舆情预警作用。要认识到网络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不必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反应过度,但也不能对潜在的负面舆情信息置之不理,酿成舆情危机。因此政府要认识到舆情预警的作用,通过利用一些舆情监测工具,比如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舆情监测系统,提高舆情预警能力,争取舆情负面信息早发现早处理,防危机于未然;二是指导思想上从"堵"向"疏"转变。当前,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较高,信息的传播渠道很广,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很容易把危机推向更糟糕的境地,唯有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和中性事件来疏导和处理,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才能更有利于应对网络舆情。五是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交流、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2、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一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丰富信息公开形式,把传统媒体与网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渠道,加快政府信息公开进程,让谣言止于公开。二是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机制。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公开正面客观地说明事实,同时,又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民众情绪进行疏导,智慧地讲真话,不说套话、假话,主动向社会提供新闻信息服务。3、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指导和管理,互联网和网站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应对。二是明确职责。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的发生,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建立虚假信息惩处机制,利用法律对制造谣言和扰乱网络秩序的恶意行为予以打击。4、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权力、传媒和知情方面的优势,理性引导舆论。充分发挥政府信息优势和宣传部门媒体优势,正确地引导舆论,营造网上主流舆论话语权。二是建立"网上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在论坛、社区、博客、QQ群等载体中广泛争取支持者,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在政策、人力、财力上扶持政府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同时,加强县长信箱、在线访谈、留言板等政府和公众沟通交流的互动栏目和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建设,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民情、采集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真诚客观及时回应网民诉求,使政府网站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真情交流、沟通的桥梁。5、尊重网民权力,打造诚信政府。一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允许和鼓励网民对地方政府的施政缺失提出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二是及时发布真相,坦诚回应质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信息,把事件真相、政府的措施和事情解决的进展等情况公布于众,满足网民对相关事件的知情权。三是快速及时地对事件做出调查处理。把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请网民或人大代表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充分尊重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生态环境灾害包括哪些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砍伐树木挖掘河沙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 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生态环境灾害有哪些?

生态环境灾害主要有(1)温室效应 (2)酸雨 (3)臭氧空洞 生态环境灾害的危害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 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

破坏生态环境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灾害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是这几年,自80年代以来气温连续升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出现异常高温和严重干旱,某些地区暴雨次数增加,世界各地冰川减少,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缩小,而且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约上升2.5毫米。1995年夏季,美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酷热,不但使许多人在热浪中丧生,还造成两起因铁轨受热变形而导致火车出轨的事故。欧洲大部分地区也出现酷夏,不少地方最高气温达40℃。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科学家们多年来已经做了大量观测和研究。不少科学家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大量二氧化碳及甲烷、氧化氮等气体,使得大气层像温室一样吸收更多的热,使温度升高。不过也有的科学家提出不同观点,他们指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冷时变化,现在的升温也不过是地球气温自然变化罢了。到底是人类影响还是自然变化,一时还难以定论

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灾害保险

[摘要]比较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农业不是具有典型规模经营的产业、农场规模与土地生产率成反向关系”等观点,得出对于土地规模经营的正确认识:要实现农户增收目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农户自愿和市场选择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同时改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条件。[关键词]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农村改革30年的经验,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克服一些理论误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使得这一制度创新收到最大成效。一、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规模经营这个概念是从“规模经济”这个概念推知而来的。所谓“规模经济”就是指因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效率提高。广义的“规模经营”就是单纯地指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狭义的“规模经营”则认为不仅要扩大经营单位的土地规模,而且能够取得规模经济的效应。本文指的是广义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间内企业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如果超出或不足一定的区间规模扩大后反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则称作为规模不经济。需要指出的是,规模经济或规模经营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愿意扩大经营规模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纯收入,而不是为了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只是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如果单位产品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还提高了,但总的纯收益会增加,那么农户还是愿意继续扩大规模的。可见,只是用规模经济的概念还不能完全解释生产单位的规模运动规律。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扩大后产生的单位成本的下降,而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后带来的新增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模效益包括规模经济,但内容比规模经济丰富。如图1所示,在图中,曲线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E是成本最低点,所对应的产出规模是QE,规模小于QE的为规模经济区间,大于QE,时为规模不经济区间。图中P是产品价格线。它是农户经营产品的价格。当农户经营规模为Q1。时。单位产品成本为c1,它高于产品价格P,显然,Q1时的生产经营规模是亏本的,但它却存在巨大的规模经济,只要扩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就会迅速下降。当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到Q2时,产品成本等于产品价格,这时纯收益为零。农户经营规模从Q1扩大到Q2,生产单位从亏本到保本,减少CDA区域的亏损,这就是规模效益。在农户经营规模从Q2扩大到QE的区间内,由于产品成本继续下降而低于产品价格,产生了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从OE再继续扩大经营规模,产品成本曲线开始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阶段。但是,由于产品成本低于产品价格,将继续带来新增经济效益,这种状态一直到Q3,时为止。可见,在QE到Q3的经营状态时,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但却产生着规模效益。因此,规模效益存在的区间比规模经济的宽,它既包含规模经济存在的区间,还包含规模不经济中产品成本低于产品价格的那个区段。从社会角度看,E点是单位产品成本最低点,因而,所对应的规模QE是最优规模,但从农户的角度看,在0E规模上继续扩大仍有利可图,仍能增加纯收益;到规模Q3时,总纯收益可达到最大值。由于农户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因而农户的最佳规模应略小于Q1,在QE和Q3之间选择。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指出,在小规模经营中“再生产及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大规模地耕种土地,比在小块的和分散的土地上经营农业优越很多。”“我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我们所拥有的进行耕作的技术手段,如机器等,只有在大规模耕种土地时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有观点认为,“农业不是具有典型规模经营的产业、农场规模与土地生产率成反向关系”。理由是:单位面积产量(或收益)和附加值随农场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规模经营与生产率之间一般存在反相关关系。世界银行对肯尼亚小农场和大农场的对比研究发现,规模在0.5公顷以下的农场每公顷单产是规模在8公顷以上农场的19倍,前者的劳力用量是后者的30倍。在巴西,规模不到1公顷的农场每公顷土地纯收入比规模在1~10公顷的农场高出几乎2倍,比规模在200~2000公顷的农场则高30倍。在我国,谷物生产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玉米的规模经济指数为1.169(大于1表示规模经济为正,小于1表示规模经济为负)、晚籼稻为0.967、冬小麦为1.107、早籼稻为0.985、薯类为0.904。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不会显著地异于1这个值,因而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增产。我认为,“农业不是具有典型规模经营的产业、农场规模与土地生产率成反向关系”的结论,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有证据表明,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土地规模由于土地质量及其它条件的不同,土地规模与经营效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地利用效率呈现“u”趋势。还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某些地区,小规模经营比大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高,也并不是由于“小”直接导致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技术水平低,小规模经营能做到精耕细作,而超大规模经营往往使得生产资料超出劳动者的支配能力,使得生产资料得不到被劳动充分利用的结果。如果规模经营能做到“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伴随技术进步的农业规模经营不仅不妨碍单产水平的提高,而且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单产的提高。如美国从1945年到1971年的26年间,平均每个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增加了近1倍,而小麦、玉米和水稻单产分别提高了99.4%、169.4%和130.6%。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根据1960年、1970年和1980年的观察数据研究发现,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函数与农场规模大小无关,而发达国家的生产函数则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我国现在衡量农业经营效率的标准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并以增加农户收入为主要发展目标,而仅凭农户小规模经营无论如何都是难以致富的。由于土地无规模经营限制了农业资本投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已经变成了劳动投入成本过高的劣势。日本在土地规模狭小上通过兼业经营完成了农业现代化,但应该看到,日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75~1994年,日本平均每一农户产值增加了77.7万日元。而经营费用增加了85.8万日元。生产成果的全部增加额不能抵偿经营费用的上升额。由于生产成本高,使得日本农产品价格大大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例如,日本市场的大米零售价为每公斤300日元,而从东南亚进口仅为每公斤40日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日本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改变这种小规模经营的局面,日本政府一直试图采取促进“自主经营农户”发展、确立和支持“认定农业者”、建立各种“农业协同组合”、成立“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等措施,促进农地流转,推动土地向真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且有能力的农民手中集中。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与类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技术的采纳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户的商品生产率,增强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特别是在我国粮食供求发生根本变化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户增收目标,在农户经营分化与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当然,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就是指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动、物质技术设备等生产力要素能够实现优化组合,能够取得最佳投入产出效益条件下的生产经营单位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大小。“”适度经营规模的“度”应该既要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每个没有转移到其它行业的劳动者获得稳定的家庭基本的生活保障,又要避免因农业比较收益低,要素投入不足而危及粮食安全。在此前提下,使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微观经济效率。就农户而言,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对稳定地转入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以后,才有退出农业的要求和可能;就一个地区和全国而言,只有当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二、三产业后,才具备推进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一定劳动量究竟能支配多少生产资料,这又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状况、耕地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适度的规模经营的“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果用家庭中最具有竞争性的资源——劳动力来衡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工资率和家庭收入可能性曲线的水平和走向。农户收入可能性曲线的水平和走向,取决于由技术条件决定的农业生产函数和要素产品一价格比率,在要素产品一价格比率既定的条件下,生产条件越好,规模就越大。目前,制约推行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微观不经济源于宏观条件不具备。假定A集体有劳动力100个,农地200亩,如果没有其它就业途径,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每个劳动力可经营20亩农地,每亩收益为1,这样就产生两种资源配置方案。方案一:实现规模经营。把农地只分配给10个劳动力,结果就业的每个劳动力收益为20,其它90个劳动力收益为0。集体总收益为200。方案二:把农地平均分配给100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收益为2,集体总收益还是200。比较两种方案,显然在总收益不变的情况下,第二种方案反而更公平。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我国3.2亿农业劳动力,有1/3是由于城市化低而无法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推行规模经营必须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不平衡性,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种田大户或农业投资者手里。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地区在探索稳定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以地入股、专业户经营等形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已取得较好成效。其它地区应当因地制宜。人均耕地相对较多,中低产田占相当比重的地区。可考虑集中起部分中低产田,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实行规模化经营。还有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将分散、零碎的地块适当整合,使农户获得相对规模效益。如河北省某村,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全村220hm2土地进行调整,把原来的小块土地调整为65个方田,人口较少的户一般只占一块方田,在土地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了相对规模,收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将分散、零碎的地块适当整合还可以相对地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安徽省某村,在29.3hm2耕地中仅增加的沟埂、地界就多占了1.47hm2。当然,要坚决反对不具备条件强行推行规模经营,那样容易把规模经营演变成农村干部“寻租”或增加控制权力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在稳定农户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已经起步,主要有如下一些途径:1家庭农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家庭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的承包权,搞活土地的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种田大户或农业投资者手里,形成为家庭农场。这样吸纳了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经营特性和适应农业产业的特征,又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从而比较容易实现规模经营的发展目标。浙江省乐清县是较早采用这一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的地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学者认为:“家庭农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农地规模经营的主体形式。”除发达地区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实行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这类地区具有人均耕地相对多的优势,中低产田占相当比重,在首先以较好耕地满足农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易于从农户手中集中起部分中低产田,实行企业化经营。2土地股份合作制。变承包经营权为股权有两种形式:一是一部分农户把承包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给愿意并有能力经营的大农户经营,土地人股者根据签订的契约每年获取一定的按股分红收入;二是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以承包的土地人股为基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位移和稀缺性以及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性,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既维护了农户承包土地的权利,保持了农户经营的产权激励,又坚持了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这一途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农民容易接受。这是有利于农业资源合理配置,适用于许多地区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所以,从广东南海开始实行之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3集体农场。在乡镇企业发达、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地区,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由集体统一调整,建立集体农场,实现土地经营的相对集中。这种办法曾经在北京顺义、江苏锡山等农村改革试验区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发达地区把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完成收购任务的手段,并不是为了以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来获取规模效益的增加。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只有当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才有必要用资本替代劳动力,改变劳动力和土地的比率。显然,在欠发达地区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通过补贴的方式,社区组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实现规模经营既是不必要的、不经济的,也是不可能的。4租赁制与拍卖制。把集体所有未承包给农户和已承包给农户的山地、水面、荒地等实行租赁或者拍卖,实现规模经营。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签订契约,合理规定土地所有者、土地承包者、租赁或购买土地使用权者之间各自的权利关系。这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在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应该鼓励通过租赁或拍卖土地使用权使部分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指出,土地依然是农户的主要生活来源,在依靠土地为经济来源比较保险的情况下,被租赁、被拍卖的土地还是有限的,现在比较多的还是局限在“五荒”的租赁或拍卖上。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其使用权被租赁或拍卖的还比较少,通过这一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尤其是耕地的规模经营是很有限的。5发展区域农业优势。发展区域农业优势,就是以农户经营为基础,集中连片地发展某种作物生产,以形成规模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效益优势。这条途径,既坚持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又能有效地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优势,也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国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要求,应该积极推广。但是,应以市场为中心,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规模经营。那种为了规模经营,不做市场调查和预测。或不因地制宜,违背自然规律,特别是强制农户种植某种作物都会使这一方式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以上我们分析了在坚持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既有在社区组织直接参与之下进行的,也有主要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进行的。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土地流转形式不同是很正常的。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由于各个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较大,农业规模经营的方式必然多种多样。不尊重农户经营自主权,强制农户实行规模经营鲜有成功,超越农户现有经济能力和发展水平的规模,必然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失。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一种机制。由于农业具有生产的季节性、生产要素稀缺性、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小等特点,使得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产生具有特殊性。只有市场才能准确地反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稀缺程度。在市场引导下的农民自然会有效率地安排各种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选择具体的规模经营形式。因此,实现规模经营必须坚持农户自愿和市场选择的原则。根据钱忠好博士的研究,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现实条件约束下农户的必然选择。在土地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社会保障的缺失造成土地经营的非生产性收益高、规模经营可能带来的生产性成本下降被土地产出率降低所抵消、农民负担重、土地交易价格低以及交易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不愿多种地又不能不种地”成为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着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均衡状态。以市场机制调动农户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必须改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条件。具体对策包括:(1)以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推动承包地收益提高。我认为,通过粮食提价增加土地收益的空间不大,但可以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收益率,特别是通过结构调整、种植经济作物等方法增加农地收益的空间还很大。目前,美国的每亩土地经济效益为我国的7.9倍,日本为我国的115倍。(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户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推动土地流转。(3)逐步消除对农地流转范围、用途的严格限制,使农地的交易价格建立在农地市场供求双方均衡的基础之上,反映土地边际收益率,通过有效机制保证收益归农户所得。据测算,1997年江苏省单位耕地面积征地的平均价格仅仅为所有权交易价格的11.35%,1998年为12.09%,1999年为21.66%。(4)完善相关法律,培育中介组织。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分别高出美国21%、31%和51%。(5)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和示范引导工作,教育农民而不是取代农户。浙江省的调查发现,极少数农户即使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转让收益,也不愿参与土地流转的原因,仅仅是对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满,怀疑村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捞取私利。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你认为政府在稳定物价、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应采取何种财政支出方式?

应对挑战:坚持货币紧缩 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第二,汇率政策。第三,对冲政策。第四,利息率政策。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制度建设和改革问题。例如,应该进一步加快利息率自由化的步伐,建成以银行间短期拆借利息率为中心的利息率联动体系。 自2003年以来,面对升值压力,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政策是“严进、宽出”。目前则出现了加速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呼声。资本管制的主要目的有三:第一,防止投机资本冲击资本市场尚不健全、银行体系仍脆弱的经济体,避免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资本管制使中国幸免于难,马来西亚则减轻了危机的深度。第二,在汇率缺乏灵活性的条件下,资本管制是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必要条件。 换言之,资本管制使政府在维持经济稳定的过程中得以避免采取极端措施(如大幅调整汇率或利息率)。第三,影响资本流入的数量、形式和结构,防止过度负债、防止有害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投资流入国内。第四,遏止洗钱和转移非法资产的活动。资本管制的负面作用则包括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效率。在当前情况下,中国到底应该进一步加强资本流动管理还是加速资本项目自由化?答案取决于:资本管制是否有效? 如果资本管制基本无效,或使之有效的成本过高,我们或许只好听其自然,干脆取消资本管制。权威部门最近曾明确表示,资本管制在中国基本有效。但是,坊间又有关于热钱大量流入的种种说法。为什么自2005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直接投资会急剧增加?为什么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两项之和间的差额也急剧增加?如果这些增加是热钱所至,热钱又都进入到了中国的哪些金融市场?2004年——2005年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热钱可能不少。2006年——2007年中国股市爆涨也可能同热钱有关。那么,在股市飘摇不定,楼市可能逆转的2008年,因升值预期和中美正利差而流入的热钱到底又藏在了哪里?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74.14亿美元,同比增长61.26%,人民币储蓄存款大幅回升(香港居民的人民币存款急剧增长—但绝对量并不大),所有这些是否是热钱大量流入的结果?可惜的是,有关部门并没有提供答案。难道热钱是根本无法查核的吗?一笔登记的“直接投资”究竟是直接投资还是热钱应该是能够区分的。一笔外贸收入是否有真实贸易基础应该也是可以判断的。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查核和监督在技术上似乎也是可以解决的[8]。 在基本统计未搞清的情况下,中国的资本管制到底是否有效是难以判断的。或许可以认为:在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加强之前,中国的资本管制基本是有效的(唐旭、梁猛:中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有多少?,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总第327期,第1-18页)。 近来,情况则可能已有所变化。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提高热钱流入的交易成本,从而减少热钱流入。在当前情况下,提出加速资本自由化似乎不妥。热钱不会因放松资本管制而减少,升值压力也不会因此而减轻。资源配置可能会有所提高,但同投机资本冲击所带来的风险相比很可能是得不偿失。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更为严重的潜在问题是:热钱按定义是短期投机资本,热钱必然是随时准备撤出的资金,一旦时机到来,热钱就会饱食远飏。中国的国民福利就会遭到严重损失。在极端的条件下,热钱的大规模(如果大量热钱已经流入中国)流出还可能引发严重金融危机。从长远看,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健全的经得起冲击的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一个有效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息率体系和一个灵活的汇率制度。当前,我们的方针应该是加强和改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而不是加速资本项目自由化。 2008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反对升值的呼声因之再次高涨,个别人甚至提出恢复钉住美元的主张。2005年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在2010年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的方针。但自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急剧增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20%,70%和50%。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中国持有美元资产的不断增长。美元不断贬值,美国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美国资产大量违约(甚至美国国库券的评级也出现问题),美国国库券的实际收益率已由正转负。我们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力损耗、贸易摩擦和西方蓝领仇视所换回的仅仅是一些日益贬值的“借据”。这样的顺差越多,中国的福利损失越大,对此难道我们还想不清楚吗?2008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增长21.4%,增速低于2007年同期6.4个百分点;一季度贸易顺差则比2007年同期减少50.2亿美元,下降幅度为10.6%。这本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紧张。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减少贸易顺差,最后实现贸易基本平衡,难道不是“十一五”规划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吗?[9]确实,贸易顺差增长速度的下降意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增加。政府应该为面临困难的企业纾困解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改变 “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战略方向。政府应该利用这种压力,通过刺激内需、完善社保体系等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担心贸易顺差增长速度下降的人士往往同时认为,升值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因而升值无用。显然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看法。尽管中国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敏感性,比一般贸易占支配地位的国家要小一些,但作用肯定是存在的。更何况,除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改善贸易条件之外,升值还可以直接和间接地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拒绝名义汇率升值所换回的只是实际汇率的升值。两者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相同,但后者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需要做更多讨论了。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升值,而是如何升值。如果中国的资本管制基本有效,升值的速度可以相应放缓,以便给企业更多的调整时间。如果资本管制无效,热钱流入庞大,升值速度就应该加速。升值方式可以有五种选择:缓慢升值(每年3%到5%)、连续快速升值(每年10%到15%)、跳跃式大幅升值、央行暂停干预外汇市场、实行自由浮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缓慢升值固然对企业调整较为有利,但却不利于抑制热钱流入。相反,停止对外汇市场干预(汇率大幅度升值)或实行自由浮动不利于企业调整,但却有利于抑制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应取决于其对通货膨胀、热钱流入、贸易平衡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影响。我们不应该排除采取上述任何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必要情况下,央行可以暂时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无疑,央行还将继续实行提高准备金率和销售央票的对冲政策。但是对冲政策的可持续性将越来越成为突出问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6%,央行票据在在一些商业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已经大概已达到10%-20%。此外,商业银行为房地产开发提供的贷款在其资产中所占比重已经相当高。对冲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当前双顺差的局面得不到扭转,对冲政策将难以为继。 我们以前曾经指出过,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是一个货币供给增加过快问题而且是货币需求增速下降问题(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如果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央行通过数量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广义货币—实际需求)执行紧缩政策,将难于达到预期结果。与此相对比,通过价格控制(基准利息率—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利息率结构—信贷成本—实际需求)执行紧缩政策,可能更为有效。但是,由于利息率自由化进程的滞后,中国无法有效使用价格控制方法。中国的利息率政策是直接控制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息率(可以有浮动空间)。为了改变高投资,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了保护工资收入者,特别是养老金领取者,实际利息率为负的现象必须改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过热,也必须进一步提高利息率。央行现在还在通过信贷控制来实现货币紧缩,不仅说明数量控制依然偏松,而且说明利息率依然低于均衡水平。在利息率过低,信贷市场并未出清的条件下,信贷控制是必要的,而信贷控制必然导致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只有提高利息率,信贷管制才可以避免。在长期,中国应该加速金融市场建设,加紧推动利息率市场化步伐,逐步由数量控制转向价格控制。在短期,则应该尽可能使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的结果相一致,减少信贷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从而尽可能避免实行信贷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在中国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同时美联储执行了降息政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可以预料,热钱流入的压力在今后必将进一步加强。热钱将抵消货币紧缩的政策效果,并造成前面已讨论过的种种后果。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第一,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第二,加快人民币升值;第三,继续对冲;第四,进一步升息。当然,除上述宏观需求管理方面的政策外,中国政府还应该在改善供给方面作出重大努力。此外,对于在宏观调控中出现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加以解决。同上述政策组合相对比,最糟糕的选择就是在人民币缓慢升值的同时,放松资本管制。 总之,尽管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光明的。在短期(2009年?),中国将能够实现软着陆,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短期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当期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确保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兰州市城关区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6月)第一部分 演练方案为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检验《城关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效果,提高我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及广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防灾避灾能力,完善抢险救灾体系。根据省、市要求,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拟于2013年7月12日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7月11日预演)。为确保此次演练活动顺利实施,依据《城关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如下。一、目的意义目前,正值地质灾害多发的主汛期,开展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防灾避灾意识,在临灾时能快速有效撤离避让,努力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演练原则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原则。三、演练时间2013年7月11日预演;2013年7月12日正式演练,09:00时开始,11:30时结束。四、演练地点兰州市城关区火车站街道铁路第三小学五、演练组织(一)演练指挥部组成总指挥:乔建新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副总指挥:王生堂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郭世宗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城关分局局长成员:区政府办公室(应急办)、公安局(消防、辖区派出所、交警大队)、民政局、执法局、工信局、卫生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教育局、火车站街道办事处、铁三校等部门负责人。(二)现场演练机构组成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张大旺 区政府应急办主任副指挥:高忠平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城关分局副局长演练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1.综合协调组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职责和任务:具体负责处理、协调、督促和指挥应急抢险救援相关事宜。向上级部门、领导通报灾情;传达上级部门和领导指示精神;协调各应急行动组、专家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及相关单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人员组成:4人。器材配置:对讲机5部。2.抢险救援组牵头单位:公安城关分局(消防)。职责和任务:对被围困人员进行营救、抢救物资。人员组成:东岗消防大队5人。器材配置:应急救援车1辆,其他专业救援工具。3.医疗救护组牵头单位:区卫生局。职责和任务:负责伤者医疗救治及卫生防疫相关工作。人员组成:5人。器材配置:救护车1辆,担架1付,喷雾器1台。4.警戒保卫组牵头单位:公安城关分局。职责和任务:组织执法力量对铁路第三小学周边实施警戒,配合街道办事处做好人员疏散和安全疏导工作。人员组成:公安分局5人;执法局5人,共计10人。器材配置:警戒器材若干。5.物资保障组牵头单位:民政局。职责和任务: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安排抢险救灾通信、物资及应急资金的筹措拨付。人员组成:10人。器材配置:救援帐篷2顶。6.交通管控组牵头单位:东岗交警大队。职责和任务:实施道路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救援物资器材、人员及时有序进入救灾现场。人员组成:5人。器材配置:执勤车1辆。7.应急调查组牵头单位:国土城关分局。职责和任务:组织相关专家对滑坡体进行实地勘察;对灾害体周边实施警戒,悬挂警示标志,进行24小时监测;应急处置方案制定。人员组成:地质灾害防治专家2人、应急监测员10人。器材配置:监测仪器、警戒标志和警戒线8.善后处理组牵头单位:火车站街道办事处。职责和任务:对受伤人员及财产损失进行统计,对伤者家属进行安抚。人员组成:5人。(三)演练主办单位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城关区人民政府。(四)承办单位城关区应急办、国土城关分局、区教育局。(五)参演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应急办)、公安局(消防、交警大队)、民政局、执法局、工信局、卫生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教育局、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社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铁路第三小学。(六)技术指导单位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市国土资源勘测和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七)观摩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各县区国土局区、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涉灾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六、演练内容1.演练背景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位于城关区火车站街道铁路第三小学教学楼南侧山体前缘局部发生滑塌,导致教室受损,多名学生受伤,情况十分紧急,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在最短的时间安全地撤离全校教职员工、学生于安全地带,尽快采取应急措施,积极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2.演练程序本次演练共分五个阶段:险情灾情速报阶段、应急响应阶段、应急处置阶段、响应解除阶段、演练评估阶段。七、演练保障(1)演练准备。由区政府办公室总负责,演练方案、脚本有国土城关分局负责编制。(2)演练协调。由区应急办负责演练协调工作。(3)经费保障。估算演练总费用10万元。八、演练要求(1)这次综合演练,参演单位和人员多,车辆多,各单位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严密,确保演练成功。(2)为保证演练的效果和形象,所有参演车辆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演练现场纪律,服从领导指挥,除设定的演练科目外不准私自行动,自由出入。(3)进入危险作业区的人员必须佩戴好防护装具,所有参演人员、车辆在遇到特殊危险情况时,要灵机果断处理,确保安全。(4)各组负责人要细化细节,责任到人,确保演练工作顺利进行。第二部分 演练场景布置及进程控制一、演练场景布置演练现场经现场勘查符合演练要求。现场设置应急指挥观摩区、救援与疏散撤离区(通道)、救援安置区、宣传区、车辆停放区、临时停车场。(绘制现场布置图)1.应急指挥观摩区在演练现场东侧教学楼前布设两排桌椅,作为演练指挥部及观摩区。2.救援与疏散撤离区(通道)位于演练现场南侧教学楼两侧,主要模拟滑坡报警、人员撤离。现场布置两条撤离路线,用于铁路第三小学3~5年级约400名参演学生紧急撤离使用。3.救援安置区由民政部门在演练现场搭建2顶帐篷,模拟应急指挥部、救援安置场所。4.宣传区布设地质灾害防治展板10面。同时在演练现场悬挂宣传标语2付(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5.车辆停放区参加演练救援车辆停放区。6.临时停车场除应急救援车辆外,所有参演部门车辆一律停放在市政所院内(临时停车场)。二、演练进程控制(1)9:00:各单位演练人员到达观摩台前集结区域,带队人员签到,召开演练预备会,宣布演练注意事项。(2)9:30:介绍参演背景及观摩领导和参演单位(10分钟)。(3)9:40:演练正式开始。模拟学校教学楼南侧山体滑坡,监测员、学校向相关部门报告,同时学生紧急撤离(5分钟)。(4)9:45:消防车、救护车进入现场,对伤者进行救援(5分钟)。(5)9:50:应急成员单位依次报到。现场总指挥下达应急救援指令。(6)10:00:现场指挥部召开会议,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7)10:20:向媒体通报灾情。(8)10:25:演练人员集结。(9)10:30:演练评估。(10)10:40:演练结束。三、演练总体要求(1)各单位按照演练制定的时间表,严格守时,应尽量提前到达演练现场;(2)演练正式开始前,各单位人员统一到指挥台前集中,召开演练说明事项,正式开演后除参演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随意在演练场内走动;(3)各单位要严格遵守演练程序,严格按照演练脚本做好本部门的处置动作;(4)本次演练属实景模拟演练,因此参演各单位应根据抢险工作实际需要,统一着装;(5)各单位车辆应严格遵守停放制度,在现场统一停放于临时停车场和参演车辆停放场。参演车辆在参加完演练后,应按指定位置停放于原场地,不得随意停放;(6)各单位参演车辆应制作标牌或旗帜,标明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字样和单位名称,以利于调度;(7)各单位人员在现场的处置动作要在报到开始后一直持续到规定时间,指挥部下达指令后,再结束动作;(8)各单位报到时间限定在5分钟内,在报告完成后,各单位负责人可向本单位人员下达命令;(9)由于演练现场车辆、人员较多,各参演单位应严格安全制度,保障参演人员安全;(10)演练结束后,所有参演人员集中于主席台前,参加演练评估,不得提前离场;(11)参演的人员和志愿者应统一佩戴标志牌。

小学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方案范文(三篇)

小学洪涝灾害应急预案1 为切实加强我校防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抓好学校防御洪涝和地质灾害工作,建立高效有序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防灾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保证学校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促进我校稳定和谐的发展,特制定我校校园洪涝应急预案: 一、成立学校洪涝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策划和指挥校园洪涝安全工作: 组长:王忠元 副组长:刘玉萍 成员:全体教师 二、应急预警 1、做好安全自护教育,全校学生进行一次防洪涝自护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做到不要走低洼路贪玩;不要到塘边、水沟边玩;放学后及时回家;不要到河边、水沟里抓鱼等。 2、防汛工作,责任到人,防汛工作校长是全校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全班第一责任人,全体教师都有责任,搞好防汛工作。 3、如遇突发事件,学生不能回家。学生以原有班为单位安排在教室里,由班主任负责,学校及时与上级联系,统一进行疏散。 4、针对部分家长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责任感的问题,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再致家长一封信,把安全要求、责任和安全知识告知家长,明确学校和家长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引导家长共同做好学生防汛安全工作。 三、预案启动 凡遇重大、特大暴雨或洪涝灾害时,学校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四、救援程序 1.发生事故后,校长带领教师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按照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立足自救或者实施援救: (1)当暴雨洪涝引起人员伤亡的,及时实施消防、医疗救护、人员疏散、努力保证人员安全; (2)保护好现场和保证通信设备完好,内外、上下主要信息联络畅通。 2.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接到重、特大暴雨洪涝事故报告后,立即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报告,并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成立事故处理现场指挥小组,指挥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对抢险救灾事故处理实行统一指挥。 3.参加抢险救援工作,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救援,不得拖延、推诿,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1)现场指挥由校长负总责,各组员各负其责,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 (2)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排除险情。 (3)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对危害源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和危害程度。 4.暴雨来临时段,学校值班人员应当频繁地在学校各处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值班领导报告。 (1)若房屋内漏雨,应当切断电源,有秩序地转移室内学生,以及贵重设备。学校应当关闭所有门窗。 (2)发现暴雨将至或已到时,不得将学生放回家,必须留在教室等候学生家长来接。 (3)积水退尽后,学校应当和防疫部门一起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 五、暴雨洪涝灾害事故报告 (1)发生暴雨洪涝灾害事故时,事故当事人或者发现人应当立即报告单位领导、当地政府和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急情况要报警,有伤亡、火灾、爆炸时,应当保护现场并迅速组织抢救人员和财产。 (2)较大以上暴雨洪涝灾害事故,学校应当在事故发生后一小时内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起因、造成后果、已采取措施等情况报告镇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六、校园洪涝以及要求 (一)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首位发现突发事件的教师,为该预案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以学校利益、师生利益为重,无条件地承担组织、指挥、抢救、控险等报警任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及时做好组织、抢救和报告工作,如接警后拖延、推委等,一律视为玩忽职守、失职或渎职。学校视失职情况追究失职者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严肃的行政处分,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全校教职工教要把抢救、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视为第一要务,不得临阵退怯,更不得采取事不关己的回避脱逃手段,否则,将视作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给予降级、撤职、解聘、待岗等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行政处分,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三)突发事故发生后,由当事人(第一个报告者或知情者),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中主管负责人的召集下,在案发2小时内,认真、仔细、如实写好突发事故情况汇报,以备查用。 (四)学校要制订相关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管理的应对措施,具体落实人员,以认真有效贯彻领导小组指令,确保师生平安。 小学洪涝灾害应急预案2 一、指导思想 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市防汛工作会议要求,严格把握汛期的天气气候变化,着时启动本预案,确保大灾来时少损失或不损失,为师生及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汛措施 1、密切注意天气和气候变化,随时掌握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并随时作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 2、如遇暴雨天气,学校应派专人引导学生们上学、放学,防止学生们自己行走,一定要和家长接头后,再行撤回。(各班主任) 3、当洪水发生后要立即启动本预案,指挥抢险突击队进入战斗抢险状态。(全体男教师) 4、如上课时发生汛情,指挥小组要在统一号令的指挥下,合理疏导学生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作好合理的防险工作。 5、灾情发生后全体教师要以学生们安全为主,立即进入情况,保证道路交通、通讯、报警、抢险、维护。 三、防洪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xx、xx、xx、xx、xx、xx 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负责检查、督促各校防汛工作;根据汛情,研究、制订防汛方案;指挥防汛抗洪抢险队进行抢险;负责向上级汇报汛情及处理情况;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救援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政教处办公室,联系电话:xxxxxxxxx。 四、各职能小组职责 指挥组:xx、xx 职责:在遭遇区域性超标准洪水灾害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防汛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启动防汛抗洪工作预案。 通讯组:xx、xx 职责:协调非受灾学校对受灾学校进行救援,组织有关人员维护学校秩序,加强安全保卫,保护师生安全和教育资产不受损失。 疏导组:xx、xx 职责: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根据汛情,延缓或提前放学时间,组织学生们们到安全地方避险(二层至四层教室),必要时可组织教师或家长护送学生们到家。 抢救组:xx、xx、xx 职责:负责伤病患者的抢救及紧急医护、送医院急救等任务。 器材保障组:xx、xx、xx 职责:协调医疗队伍,备好医疗器材、药品,随时参加救护。 排水组:xx、xx、xx、 职责;积极参加并组织教师开展排水工作,利用好器材及工具及时排水。 联络组:xx、xx 职责:一旦发生汛情,学校要立即向有关部门上报汛情,同时主动采取有力有效的处置措施。 五、物资及工作保障 1、学校要准备足量的铁锹、编织袋、照明工具、手提话筒等,暂存,以备随时调用。 2、全面排查危房、危厕、危墙,先自查整改,随时接受上级检查,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汛期房舍安全。 3、在汛期内,学校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汛情灾情报告制度和记录制度,教育局所有领导、各直属学校主要领导的通讯电话时刻保持正常状态,以利汛情传递畅通。 小学洪涝灾害应急预案3 为规范防汛抗洪程序,及时、有序、科学、高效地开展防洪防汛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汛期洪灾危害,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遵循“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早部署、争主动”,以保障师生安全和减轻财产损失为目标,按照统一指挥、高效应对的原则,组织开展防汛救灾工作,确保学校安全度汛。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组长:牛国宏 副组长:呼水平田永庆 郝建 成员:全体老师及在校员工 (二)领导小组职责 1、全面负责防汛抗洪的组织、筹划工作;加强对防汛抗洪工作的研究与部署,制定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措施。 2、指导健全校级防汛抗洪组织机构,分层级建立防汛抗洪管理体系;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制定预案,并监督其贯彻执行。 3、全面掌握汛情、灾情防汛抗洪工作基本情况,重要信息要在第一时间上传,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4、积极筹集防汛抗洪物资,强化管理,始终保持良好备战状态。 5、部署和指挥实施防汛救灾行动。 6、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的防汛和抢险工作。 7、后勤保障以及灾后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等工作,严防灾后发生疫情。 三、防汛措施 (一)准备期间 1、学校要立即修订完善本校防洪防汛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备足物资,密切注意汛情通告。并广泛开展防汛抗洪中的自救和互救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汛逃生的基本技能。 2、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接到上级指示或通知后,领导小组要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启动防洪防汛应急预案,随时准备部署、执行防汛抗洪任务。 3、加强检查和防范工作,对校舍墙体、屋面、门窗、电气,以及围墙等进行定期安全检查,保持校园道路、排水设施畅通,发现问题和隐患,要及时整改,坚决封闭学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管理,加强对食堂、门卫、财会、电教室、仪器设备等重要场所的防护,保证防汛抗洪的顺利进行。 5、要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汛期安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汛期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 6、要加强各类值班值勤工作,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全力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7、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防汛救灾物资。 (二)预警期间 1、当降雨量较大或气象等有关部门发布暴雨预警后,领导小组及负责人必须临阵待命,及时向各班班主任通知防汛信息,通报风情、水情、雨情。要坚持24小时值班,做好防汛值班记录,必要时,集结好抢险队伍,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灾情,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3、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坚守岗位,检查落实防洪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低洼易涝、紧靠山体学校更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三)救灾期间 1、发生洪涝灾害后,防汛领导小组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形成指挥体系,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按各自的职责进入指挥岗位。 2、当遇到暴风雨袭击时,学校防汛领导小组要迅速组织人员检查,疏通排水;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学校易倒塌、易滑坡、易积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报告灾情;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线路(除应急照明系统外)和各种明火,防止洪水后滋生其他危害。 3、当遇到暴风雨袭击时,要迅速查明是否有人员被困,如发现人员被困,要火速组织营救,做好伤员的抢救工作,并组织师生有序撤退到安全地带。要把校舍倒塌、师生受伤情况在第一时间报告教育局防汛工作领导小组。 4、灾后,各校要根据校内的特点,立即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凡有安全隐患的校舍,要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要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5、暴雨和洪水过后,要及时组织相关力量对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一.医院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两篇) 二.幼儿园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四篇) 三.2019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洪涝灾害期间卫生防病知识 四.2019年防暴雨及洪涝灾害安全知识 五.2019年暴雨洪涝灾害应急预案两篇 ;

年度全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本报告所指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评估方式采用收集资料和综合分析,评估依据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评估重点是国家层面关注的重大地质灾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本报告中所有统计数据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相关数据。一、基本情况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缝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264人受伤。与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7.5%、78.4%和93.2%(表1)。表1 2013年与2012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2013年我国除上海、天津外的其余29个省(区、市)均发生过不同数量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广东、湖南、浙江和广西等省(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四川和广东等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云南等省(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四川和辽宁等省。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做出明确指示。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通过召开2013年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会议,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研讨工作推进措施并部署全年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为全年地质灾害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专家和群测群防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各级党委政府狠抓落实。2013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认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国已有21个省份、161个市、99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6个省份、171个市、42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机构。我部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和7个区片应急专家队伍,就近指导地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经费投入力度。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208个市(地、州)、1179个县(市、区)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三是加强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与隐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质灾害勘查1万余处;四川芦山“4·20”地震发生后,派出67个工作组、500余人次开展震区地质灾害调查,编录地质灾害隐患点14319处;在三峡库区建立了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重点库岸段的专业监测网并实施了专业监测,完成了28个县(区)级监测站的建设和县(区)、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对3049处崩塌滑坡(涉及59.5万人)动态有效监测,并启动了三峡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国共有2032个城乡建设及相关规划、10万多个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5万个隐患点进一步完善了防灾预案;四是应急演练与技术培训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7万次,参加人数达129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演练与培训123次,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次;全年共培训群测群防员超过40万人次。五是总结经验,推广成果。调研总结各地防治工作经验,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通过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向各地推广宣传好的经验做法,明显提升了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二)相关部门配合密切。我部与国务院相关部委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协同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深化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展预警预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通报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建立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盟)、1880个县(市、区)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已被社会各界尤其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十年工作总结,总结了预警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减灾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为改进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国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2013年投入资金超过200亿元。三是与水利、教育、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旅游、能源和科技等部门协调联动,继续加强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等方面进展明显。(三)国土资源部门指导有效。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最高价值准则,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2月即召开201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分析形势,研判趋势,确定防范重点。3月下发通知,提出总体工作要求。4月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5月召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暨技术培训会,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在汛期和关键时段召开3次全国视频会,针对降雨、台风、冰雪冻融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发出相关防灾通知19次,对防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11月召开全国地质灾害灾情统计研讨会,强调了新形势下地质灾害灾情统计和地质环境综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统计人员进行了灾情报送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培训。二是加强监督指导,开展巡查排查复查。我部全年共50余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检查指导,在31个省(区、市)安排100余名区片专家长期驻守。针对局地强降雨、台风等天气,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省市县三级共组织督促检查组、隐患巡查组超万次。针对1月11日云南镇雄县果珠乡山体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县滑坡、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体滑坡、7月22日甘肃漳县岷县6.6级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质灾害事件,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及专家组指导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三是继续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全年共制作170份汛期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在中央电视台发布111次(橙色预警92次、红色预警19次),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国土资源手机报发布160次(黄色预警以上)。通过网络QQ群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多媒体共享服务平台,可随时浏览查阅。另外,针对台风、地震等紧急情况开展的应急预警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发布地震区地质灾害红色预警7次、橙色预警4次,提醒当地居民和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及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10月6日,为防范“菲特”台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我部协同中国气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应急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信息,警示当地居民和提醒相关部门注意地质灾害防范。(四)群测群防应对能力提升。大力加强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大批群测群防监测员,增加群测群防覆盖范围,提升基层突发地质灾害应对能力。一是继续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等的“十有县”建设,全国“十有县”总数达到1765个,覆盖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同时启动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尤其是临灾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简便易懂、易学易会的方式,推广宣传地质灾害“五步避险法”、抗击地质灾害典型事迹等,使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避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各地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继续发展,全国群测群防员已超过35万名,已成为应急避险和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重要工作力量。(五)应急队伍逐步建实建强。随着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开展,应急队伍力量蓬勃发展。一是应急队伍建设迅速发展,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分级设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专业技术支撑队伍。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全国各级应急机构共有数千名应急专家分布在各省(区、市)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近3500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队伍共计20多万人承担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汛期派出专家3000余人次参与2013年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和应急处置。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通过组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动员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是加强队伍的组织管理,明确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职责定位。各级职能部门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不断优化目标,细化工作内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标准、应急处置技术指南、应急装备配置标准、应急防治技术要求、应急演练指南等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行动。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保障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广拓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争取国际组织资助和社会民间捐助。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并加大审计力度,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物资进行有效储备管理。三、工作建议汛期(5-9月)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的各项要求,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日常防灾工作,重点做好四川、云南、重庆、贵州、辽宁、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区、市)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有效防范因异常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别关注三峡库区、汶川、玉树、彝良、雅安、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区;注意防范沿海地区由于台风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决定》。一是研判趋势,实时分析雨情、水情、灾情、险情的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二是以人为本,积极主动避灾,一旦有极端气象或成灾迹象,立即把危险地带人员撤出,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点,重点防范城镇、乡村、丘陵山区、旅游景点等人员集中区和交通干道、重要流域、重点设施周边等部位,尤其要强化工程施工场所人员的防灾意识,落实防范措施。四是加强落实,狠抓调查排查、监测预警、宣传演练、综合防治、应急抢险、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实,克服松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协调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防灾信息共享、应急预案完善、防治资金安排、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统筹做好地灾防治与城乡规划、生态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效消除地灾隐患,规避灾害风险。(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健全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与地质灾害应急区域分中心,指导重点省(区、市)建实建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实现地质灾害易发省(区、市)应急会商的互联互通,初步建成应急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标准体系,显著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技术水平。(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与演练。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覆盖面,丰富宣传方式。根据实际要求组织相关培训与演练,督促、指导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地质灾害应急培训与演练。四、典型案例分析2013年,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质灾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踪、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7.3亿元;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大型地质灾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踪、4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2013年3起典型地质灾害情况如下:(一)云南省镇雄县赵家沟“1·11”滑坡灾害。1.基本情况。2013年1月11日8时18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发生滑坡灾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伤。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获取影像分析等,测算滑坡启动物源体长约120米、宽约110米、平均厚约16米,总体积约21万立方米。滑坡物源启动后,在快速运动过程中对斜坡和沟谷的残坡积土层进行碰撞和铲刮,裹携了大量岩土体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积体体积增加至约40万立方米。滑坡途中发生两次碰撞偏转,形成滑程约900米的高速远程滑坡。2.成因分析。赵家沟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层岩土和气象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的特大型地质灾害,主要成因如下: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后缘高程1735米,赵家沟村民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达179米。滑坡区陡坎与斜长缓坡交替,整体地形坡角约35度,滑坡所处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达50度,斜坡稳定性较差。二是斜坡岩土体松散破碎。滑坡发生在第四纪松散的残坡积粘性土夹碎块石中,主要由二叠纪软弱砂页岩风化破碎形成,十分松散,整体性差、强度低。三是冰雪冻融导致土体软化、强度降低。滑坡发生区域长期干旱,近一个月来持续雨雪冻融天气,地表水不断渗入松散土体,使土体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体软化、强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变形破坏。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响。滑坡发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约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响区,地震对斜坡岩土结构和土体完整性有一定影响。3.应急处置。(1)赵家沟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积物结构松散,有再次向下滑动的可能,对该区域开展监测巡查工作,避免堆积物再次向下滑动造成人员伤亡;(2)滑坡区东侧不稳定性斜坡稳定性差,对下方赵家沟、曾家寨村民小组构成威胁,加强监测,居民转移安置;(3)开展村庄搬迁选址场地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4)加强专业指导,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了监控范围。4.启示。(1)在西南山区,特别是云、贵、川接壤的乌蒙山区,除关注汛期多雨对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的触发外,持续时间长、地表径流少、入渗多的久雨(雪)也是触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监测预警。(2)加强对冬季雨雪天气引发地质灾害及高位远程滑坡的预警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二)西藏墨竹工卡县“3·29”特大型滑坡灾害。1.基本情况。2013年3月29日凌晨6时许,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普朗沟泽日山东坡约30万立方米块碎石土体残坡积物失稳滑动,其后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失稳形成整体滑动。滑坡进入沟谷后,进一步铲刮沟底和两侧松散堆积物,形成约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沟口段堆积体长约600米、宽70~180米、厚15~25米,总体积约200万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毁掩埋沟口施工人员暂住地,灾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踪。2.成因分析。“3.29”滑坡灾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冻融强烈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滑坡成因如下:(1)滑坡位于普朗沟源头,地形陡峻,坡度达42度~45度,呈“V”型狭长沟谷,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2000米。滑坡后缘高程5359米,前缘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2)区内地质条件复杂,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出露地层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岩石蚀变强烈,岩体破碎。表层第四系主要为块碎石层,被当地群众称为“泽日山”(意即“碎石山”)。(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气候极度干燥,3月以后,连续多次阵雪,雪水渗透,降低了斜坡体稳定性。(4)滑坡的启动过程系后缘残坡积体失稳滑动,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形成整体滑动。3.应急处置。开展普朗沟流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评估选定下游群众的搬迁点。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监测预警责任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标明对地质灾害位置、诱发因素、居民注意事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安置点等,努力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4.启示。(1)加强对滑坡隐患点源头的监测预警,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预防知识,指导群众提高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能力。(2)高度重视居民区、工程建设区、工矿企业、旅游区和临时人员居住地等场址的地质安全评估,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有效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灾害。1.基本情况。2013年7月10日10时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一组发生大型高位山体滑坡灾害。灾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踪。2.成因分析。滑坡灾害所处区域为龙门山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属于构造侵蚀地貌和全新统冲洪积堆积地貌。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的砂砾岩,岩体强度大。自7月8日20时起,都江堰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至7月10日20时,累计最大降雨量达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经调查,滑坡后缘高程1132米,前缘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积区长约1200米,平均宽约150米,平均堆积厚度10米,估算滑坡体积约180万立方米。滑坡位于自然斜坡的陡倾地带,中部沟谷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下部为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汇入坡体内部的贯通性裂缝,形成高水头压力,在压力推动下,上部岩体发生崩滑,对沟谷中饱水的松散堆积体形成冲击侵蚀,触发流状滑动并铲刮松散体,导致滑坡体积增大,对下部村庄形成破坏。由于滑坡岩体强度大、外观无裂缝,且植被异常茂密,灾害隐蔽性极强。另外,此次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和规模大等特点,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3.应急处置。灾害发生后,滑坡体后缘临空,其上宽约200米较平缓坡体上堆积有约30万立方米崩塌岩体,崩塌堆积岩体距临空面约50米,进行了加强监测预警。4.启示。加强高位山体滑坡的研究,尤其是远程碎屑流地区滑坡的监测。此外,加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沟到头,坡到顶”。

搜集中国人民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故事

没有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1〕2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三)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灾害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 基本完成三峡库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对其他隐患点,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二、全面开展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四)加强调查评价。以县为单元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重点提高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的调查工作程度,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五)强化重点勘查。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和村庄、部队营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及饮用水源地,隐蔽性强、地质条件复杂的重大隐患点,要组织力量进行详细勘查,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逐点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六)开展动态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三、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七)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各地区要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九)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四、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十)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十一)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隐患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十二)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生产、生活条件。五、综合采取防治措施(十三)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区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队伍作用,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十四)加快地震灾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针对汶川、玉树等地震对灾区地质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在全面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对重大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及时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组织实施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妥善解决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重点加强对水位涨落引发的滑坡、崩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十五)加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 (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经评估论证需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工地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十六)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各地区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要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适当提高山区城镇、乡村的地质灾害设防标准。(十七)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防控机制。建立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责任制,完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和汾渭地区地下水开采管理,合理实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范区,遏制地面沉降、地裂缝进一步加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划定地面塌陷易发区、危险区,强化防护措施。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六、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十八)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十九)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二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七、健全保障机制(二十一)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全面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规章,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制体系。抓紧修订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规范标准,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危险性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二十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省、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十三)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国家设立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重大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安排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同时,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地区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十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 (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灾害风险分析、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地震对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励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推广应用生命探测、大型挖掘起重破障、物探钻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进适用装备,提高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二十五)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练; 市、县、乡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市、县、乡级政府分管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十七)加强沟通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卫生、安全监管、电力监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二十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要给予表扬奖励。国务院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应对气象灾害有什么防治措施,请解答地理问题

应对气象灾害有什么防治措施,请解答地理问题 一、认识灾害 1、什么是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运动和演变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如暴雨、暴雪、冰雹、大风、雷电、高温、干旱等。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我国每年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价值的1%—3%。 2、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一般来说,春节以倒春寒、大风等居多,夏季以暴雨、冰雹、雷暴、高温、干旱等居多,秋季以霜冻、低温冷害等居多,冬季与以寒潮、雪灾等居多。其中也有跨季节的,至于干旱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二、灾害对策 3、面对气象灾害,应该做些什么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气象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可概括为“九字原则”。 一是学。要学习各种气象灾害及避险知识。 二是备。做好个人、家庭物资准备。建议家庭准备十项防灾物品:清洁水、食品、常用药物、雨伞、手电筒、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收音机、手机、绳索、适量现金。如有婴儿,还需准备奶粉、奶瓶、尿布等婴儿用品;有老人,还要为老人准备柺杖、特需药品等。 三是听。通过正规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及时收听(收看)各级气象部门释出的灾情资讯,不可听信谣传。 四是察。密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提供对策。还有,灾前要选好避灾安全场所。 五是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煤气、水等灾源。 六是抗。灾害一旦发生,要有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乡村干部要带领大家积极避险抗灾。 七是救。利用自己学过的一些救助知识,组织大家自救和互救,比如在大水、大火中逃生的自救和互救;利用准备的药品,对受伤生病者进行及时抢救;特别要注意卫生防疫工作。 八是保。除了个人保护外,积极参加防灾保险,比如,人身意外保险、农作物保险等,以减少经济损失。 九是演。乡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本地区气象灾害特点,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避险预案,在气象灾害频发季节到来之前,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组织进行防灾演习。 南亚农业发展中的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 南亚农业发展中的气象灾害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加强灾害监测预报; 高人解答自然地质灾害滑坡的防治措施 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巖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下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下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巖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型别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巖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介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下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巖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型别;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三、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巖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著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巖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巖(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定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巖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巖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载入、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巖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巖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巖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巖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五、结语 本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斌.《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2] 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 [3] 王连线,马建巨集 等.《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长江出版社.2005年 地理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多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氾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造成森林火灾、农作物减产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巨浪、暴潮;毁坏农田、房屋、威胁生命安全。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区域性毁坏性灾害; (15)雷电:电器等雷击、伤亡; (16)连阴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沙尘暴(sand 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尘暴(dust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发生的地区:干旱的地区和多风沙的地区:新疆 、内蒙古、北京、)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发生的地区: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冬季和初春) 风暴潮(Storm Tide)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叠加时的情况,如果这种叠加恰好是强烈的低气压风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与天文 *** 叠加则会形成更强的破坏力。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发生的地区:一般在南纬20度到北纬20度地区的海域和地区) 谢谢 希望能帮到你 宁夏蔬菜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亚农业发展中的气象灾害水旱灾害:修建水利工程。防治措施,加强灾害监测预报 高温气象灾害III级应急响应有什么主要防范措施? 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工作、错开中午高温天气工作、尽量不在露天工作 梅州有哪些气象灾害?有哪些防御措施?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溼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会让人心情不好,烦躁易怒 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退湖唤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如三峡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冬季有什么气象灾害 冰雹、雪灾 “霾”需要气象灾害防治立法调整吗 可能需要,因为霾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引起的,需要国家治理

韶关市(乐昌)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演练方案

乐昌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地环电〔2011〕197号)文件要求,为检验前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质量,查找漏洞,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如下演练方案:一、指导思想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高度,提高我市临灾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我市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演练目的(1)通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我市群测群防建设工作实效,检验各部门职责的分工落实、应急队伍的协调能力、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受灾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发现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2)培训参与演练的乡镇有关工作人员和群众,进一步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3)宣传教育群众,强化防灾意识,提高自救技能。三、应急演练的原则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原则。四、应急演练现场地质背景大源镇永济桥村高粱头组后山山体陡峭、土体风化强烈,极易受降水影响发生灾害,此前曾出现过小型滑坡,由于应对及时,未出现人员、财产损失。目前,因连日强降雨出现了地质灾害险情前兆,很大程度上可能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灾情预警等级达到4级,该组20户居民近1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根据有关气象和地质灾害灾情预警信息,大源镇已启动相应应急预案。五、应急演练的组织安排(一)成立指挥部韶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杰任演练总指挥,乐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伟荣任指挥长、国土资源局局长谭均伯、大源镇党委书记周杏林任副指挥长,大源镇镇长连旷怡任现场指挥,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演练所在镇、村组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乐昌市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演练。指挥部设综合联络组、宣传报道组、治安管理组、应急抢险组、灾险情调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后勤物资保障组7个工作组。参与本次演练的有上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家和兄弟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同志、乐昌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各镇(街道办)分管领导,组成观摩指导团。(二)各职能组及工作职责(1)综合协调组:由国土资源局局长牵头,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主要是搞好演练方案的制订,参与演练人员的组织与分工,演练现场的布置、现场解说员的落实等。(2)宣传报道组:由乐昌广播电视台分管宣传报道工作的副台长负责,现场解说1名、2组摄像记者组成。(3)紧急抢险组:由一名大源镇副镇长牵头,大源镇应急小分队配合。任务为:及时掌握和报告现场处置和险情处理情况,尽快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4)监测调查组:由乐昌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副局长牵头负责,由地矿股、大源国土所工作人员和当地监测员组成,请韶关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参加。任务为:调查、核实险情,组织监测、预测灾害威胁,提出对策和措施。(5)后勤保障组:由一名副镇长牵头负责,镇干部、村干部组成。任务为:模拟发放应急安置的撤离群众所需的基本生活保障物品等。(6)医疗卫生组:由主管医疗卫生副镇长牵头,大源镇卫生院院长、医生等参加。任务为:提供现场医疗卫生安全保障,模拟抢救伤员。(7)治安保卫组:由大源镇派出所所长负责。任务为:负责封闭进村道路,维护灾区秩序、治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六、演练活动流程及时间安排8月5日上午9:00开始,详见演练流程及时间安排表七、应急撤离演练现场布置(1)树立标示牌:包括演练指挥部1块、应急撤离路线指示牌2~3块、应急安置点1块、危险点警示牌、应急救助点1块等;(2)演练现场横幅:内容为:韶关市(乐昌)主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演练现场;(3)临时安置简易帐篷2顶;以上由大源镇政府负责。(4)指挥、观摩现场:要求地面平整宽敞,视野开阔,便于参演人员集中和观摩演练习过程,为确保安全,需对乐昌峡左、右岸公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时间约30分钟。此项由国土资源局报市政府协调,公安交警负责。八、应急演练的前期预备为确保应急预案演练的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迅速、高效和部门协调的一体性,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为应急演练工作做准备并落实工作任务,确保演练过程顺利、目标圆满。大源镇认真组织高粱头组参与演练的群众,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的要安排好安全照顾事宜。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岳阳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演练工作方案

岳阳市人民政府(2013年3月29日)根据岳阳市人民政府安排,3月29日上午将在我市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演练活动,届时岳阳市政府及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分管(县)市长、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约150余人现场观摩,我市各相关单位近300人参与演练,为确保演练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一、时间预演时间定在3月28日(星期四)09:00;正式演练时间定在3月29日(星期五)09:00二、演练地点汨罗市玉池中学三、演练名称和内容演练名称:汨罗市玉池中学突发性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演练(拟定地灾发生时间为晚上十点左右)演练内容:(1)预警预报(2)应急转移(3)应急救护(4)应急取消四、演练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市应急办、市国土资源局、玉池乡政府、玉池中学。协办单位:市武装部、宣传部、接待办、政府经研中心、公安局、教育局、安监局、民政局、卫生局、水利局、文广新局、气象局、电力局、电信局、移动公司、交警大队、消防大队、汨罗电视台、汨罗周刊、汨罗江大酒店、城乡环境整治办。五、参演集结与任务分工(一)集结时间(1)预演集结:预演时间定在3月28日(星期四)09:00,所有参演单位、参演车辆、参演人员一律自行前往,要求在上午9点前到达。(2)演练集结:演练时间定在3月29日(星期五)09:00(所有参演单位、参演车辆、参演人员一律自行前往,要求在8:30前到达,没有备车的单位,请3月28日前与国土资源局黄许辉,同时在3月29日7:50前到汨罗江大酒店统一乘坐大车)(二)行车路线汨罗江大酒店—罗城桥—栗桥—白水—团山舒—玉池乡。(三)乘车要求3月29日,除特种车、工具车、民兵应急分队外,其余人员统一乘大巴车前往。(四)任务分工牵头负责人:政府办主任 舒文治协助人员:叶光辉 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复兴 政府督办室副主任,黎向雄政府应急办主任。(1)武装部:负责人彭湘南负责安排车辆一台,民兵应急分队人员10人,明确1人负责,统一着迷彩服,自带铁锹等抢险工具。(2)民政局:负责人易庆云负责安排帐篷2顶,并根据现场要求安排4名工作人员在3月27日14:00前扎好;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方便面、矿泉水等)。(3)卫生局:负责人荀坤林负责安排救护车1辆,并配备医护人员4人,着白大褂,并准备救护常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如担架、绷带等)。(4)消防大队:负责人陈浩负责安排消防车1台,指战员5人,携带夜间抢险工具。(5)公安局:负责人刘勇负责安排15名公安干警(着制服、带警戒线),其中5名负责现场安保;5名与乡镇应急分队第一批进入现场救援,5名与市应急分队进入现场拉警戒线。(6)交警大队:负责人熊辉负责安排10人参与道路保畅与交通管制和引导。(7)电力局:负责人杨利负责电力抢修工程车1台,工作人员4名。(8)水利局:负责人邹浪负责安排1人对玉池中学院内警报器安装与演练时实地操控。(9)市委宣传部(汨罗电视台、汨罗周刊):负责人杨剑波、欧阳衡负责宣传报道、解说词录音制作(最迟在周二晚上制作出来),全程录像与制作光盘、现场主持人安排、现场播放。(10)教育局、玉池中学:负责人杨连辉负责学校张贴地灾防治标语,警报发生后明确专人迅速打开校门,还需明确几名老师负责,及时组织师生疏散,要求贴近实际,确保安全,避免发生踩踏事件(需自备手电筒和学校指挥人员用的扬声器);要专门安排2名受伤演员(学生)、1名老人作为群众演员。(11)玉池乡人民政府:负责人程阳负责安排抢险队员20人(需自备手电筒和指挥人员用的扬声器),同时乡长需亲任现场指挥长,选好地点设置车辆停放点、安置点、医疗点,主席台布置、现场维稳,茶水准备;以及提前向群众做好宣传,特别是在3月29日演练期间,所有矿山运输车辆一律停开。(12)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杨军煌负责安排抢险队员20人、与岳阳市对接确定参会人员、地灾隐患点布置、警示牌、指示牌制作、解说词初稿、演练预案制定,配合做好会务接待。(13)移动公司:负责通信保障车1台,安排工作人员2人。(14)电信局:安排1人参与通信保畅。(5)文广新局:负责人李湘莲负责音响设备准备,安排车辆一台运输音响设备,3月28日14:00前将音响设备调试完毕,并安排工作人员2人负责现场音响播放。(16)安监局:派1人参与现场调查。(17)气象局:查清3月29日气象信息,并安排1人参加演练活动。(18)市委接待处、汨罗江大酒店:负责与会人员3月28日入住安排、晚餐;3月29日早餐、中餐、晚餐安排;3月29日会议中心布置、以及接待手册制作;大车联系。(19)城乡环境整治办:负责城区和沿途环境卫生。(20)市政府经研室:负责领导致辞,解说词的审核。(21)市应急办:综合协调各部门工作。六、工作要求(1)参演车辆要按照预演安排停靠在规定地点,工作车辆按交警大队安排停放。(2)参演应急抢险队员要根据现场指挥员统一指挥,在领队的带领下跑步进场和跑步出场,动作要快,不得拖拉。(3)参演人员要严肃认真,不准嘻嘻哈哈、不准接听电话、不准抽烟、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推拉打骂。(4)参演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七、应急演练实施程序(一)会议安排主持人:岳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范安辉会议议程:(1)汨罗市人民政府市长周金龙致辞。(2)玉池乡负责人介绍玉池中学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3)玉池乡乡长程阳报告避险应急演练准备情况。(二)演练安排(演练解说人由汨罗电视台播音员担任)(1)巡查发现。(2)监测员拉响警报,同时向玉池乡政府值班室报告。(3)师生紧急避险。(4)发生滑坡,同时发现3人被困。(5)乡政府应急抢险分队到达现场。(6)民兵应急抢险分队、国土资源局、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同步进场救援。(7)被困3人全部救出。(8)报告(报告人由玉池乡乡长担任):报告首长,根据玉池乡中学提供的详细名单,中学师生112人,已全部安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是否结束,请指示。(三)主持人宣布演练活动结束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救灾人民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种精神食粮。人不是光在物质上改善了就行了,还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让人们从灾害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来,也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疗伤吧,心理的伤好了,心才可以想一些美好的东西,才能有信心去重建家园。

百色市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方案

百色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013年9月23日)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了防范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的滑坡地质灾害,检验百色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确保学校师生及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于2013年9月26日在百色市城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举行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特编制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全民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高效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工作,使人民群众在可能遇到地质灾害时听从指挥,及时撤离,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现象,并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二、任务目标(1)演练准备目标:在9月26日前制定好演练筹备工作方案、演练实施方案、演练脚本、演练工作指南以及演练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好参演单位和人员,做好应急演练实战前期准备工作等各项准备工作,为9月26日演练奠定基础。(2)接待目标:按自治区级会议标准安排,搞好接待工作,确保做到热情、周到、细致。(3)后勤保障目标:电力公司要在9月26日前,接引三相动力电到演练主会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要准备好会议桌、椅等,机关事务局要准备好交通车辆等物资,民政部门要准备好救援临时安置帐篷,卫生部门要做好应急医疗救济帐篷物资准备。(4)安保目标:公安部门要做好演练现场的安保工作,确保观摩团和演练单位人员和学校师生及周边群众的安全。(5)交通疏导目标:市交警大队要做好交通管制和疏导工作,确保从城东大道前龙巷至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大门口及演练现场的交通畅通。(6)现场布置目标:市国土局(含右江区国土局)、市教育局、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要协助南宁市卓华安防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按演练布置图做好现场布置工作,确保现场秩序顺畅。(7)场地准备目标:市交警大队、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要在现场设置参演气象监测车、消防车、通信信号车、救援车、领导车和观摩团车及参演单位、周边群众车辆的停放场所,确保停放有序。三、时间安排1.2013年9月23日(1)市应急办落实参加演练单位、人员名单、联系电话及参演车辆。(2)筹备领导小组成员现场采点,拟定工作方案。(3)召开我市参演单位、参演人员动员布置工作会。(4)指导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师生应急避险工作,落实学生演员。2.2013年9月24日(1)协助南宁市卓华安防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演练预拍工作。(2)继续开展接警、出警预拍工作。(3)完成演练场地接引工作。3.2013年9月25日(1)开展现场布置工作,联系好车辆;(2)做好信号传输连接工作。(3)做好报道接待工作;(4)我市参演单位开始预演。4.2013年9月26日下午:开展演练5.2013年9月27日做好演练扫尾工作。四、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筹备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应急排险演练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组长:李建文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务副组长:王国爱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副组长:刘忠雷 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成员:黄永全 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黄克胜 右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唐伟民 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范旭日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振华 市公安局副局长,沈文闻市教育局副局长,龙志强 市民政局副局长,廖志明 市财政局总会计师,胡景文 市环境保护局纪检组长,周纲 市住建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韦革宁 市气象局副局长,程旭平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廖新添 市水利局副局长,余显琳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根云 市卫生局纪检组长,覃蔚东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黎辉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智君 百色海事局副局长,姚登树 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何悦 市公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农毅忠 右江日报社副社长,黄建成 百色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平 中国电信百色分公司副总经理,潘宇华 中国移动百色分公司副总经理,祁江林 中国联通百色分公司副总经理,林长美 广西百色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陆燕春 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校长领导小组下设7个小组。1.综合协调组组长:黄永全 市国土局副局长副组长:黄克胜 右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唐伟民 市应急办副主任,沈文闻 市教育局副局长成员:市国土局2人、右江区国土局2人、商业学校3人组成。主要职责:组织制定演练活动方案,报请指挥部审定;负责总的联络工作;负责演练工作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向指挥部报告;掌握现场演练进程,做好综合协调联络工作。2.现场救援组组长:姚登树 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副组长:黄元鲁 市医院副院长。成员:消防支队(4人)、市医院(4人)。工作职责:组织抢险人员做好受威胁房屋、被困人员的抢险工作。3.调查核实组组长:林长美 百色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副组长:黄胜勇 右江区国土局副局长。成员:百色地环站(6人)、右江区国土局(2人)。工作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点的应急调查工作。4.医疗卫生组组长:张根云 市卫生局纪检组长。副组长:黄元鲁 市医院副院长。成员:市医院(4人)、消防支队(4人)。工作职责:做好撤离受伤群众医疗救护工作。5.治安保卫组组长:文振华 市公安局副局长。副组长:何悦 市公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成员:市公安局2人、市公安交警支队4人、商业学校2人。工作职责:负责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协助受灾害威胁师生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6.后勤保障组组长:骆伟麟 市国土局副调研员、右江区国土资源局局长。副组长:龙志强 市民政局副局长,马玉林 右江民族商校副校长。成员:市民政局(2人)、市交通局1人、电力公司1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10人)。工作职责:负责食宿安排(百色市鑫鑫大酒店)。负责抢险物资运输和道路畅通等保障措施,做好供电线路、通讯设施的抢修、确保供电通讯正常运行。做好受威胁师生转移和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提供4顶救灾帐篷。7.新闻宣传组组长:覃蔚东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副组长:韦革宁 市气象局副局长,农毅忠 右江日报社副社长。成员:市广播电影电视局1人,右江日报社1人,电视台1人。工作职责:负责统一协调安排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报道工作,协调好相关媒体舆论引导工作。五、参演单位任务市公安局右江分局:提供1辆警车和警察4名(含协警),随带交通警示牌与警戒用隔离带。市消防支队:提供消防车2辆和消防官兵8名。市医院:提供救护车2辆,医护人员8名,随带担架一个,盐水瓶等医疗救护器材。市民政局:提供4顶帐篷。电力公司:派供配电车1辆,工作人员2~3名。右江区政府:组织人武部预备役人员10名,负责安排好各小组人员到位,负责做好演练的有关前期准备工作,要求统一着装。六、工作要求(1)各工作组必须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细化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岗到人。各工作组要加强联系,搞好对接,确保万无一失。(2)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次演练,绝对服从安排,提前到岗到位。(3)所有准备工作必须提前落实。联系人:周文芳 陆瑞雪百色市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脚本(准备部分)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百色市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脚本(正式演练部分)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农业灾害对农业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包括自然灾害、病虫鸟兽活动的为害、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自然灾害如不良天气造成旱、涝、水土流失、阴雨过多光照不足、台风等。病虫鸟兽为害如各类病虫害、鸟害、鼠害、野猪破坏等;人为因素如不正确的耕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大量化学农药使用、药物使用不当、人为践踏等造成的为害;农业气象灾害是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与气象的概念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结合农业生产遭受灾害而言的。例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它们危及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时,即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农业气象灾害就是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每年都有几亿亩农田受灾。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往往是大范围的,“年年有灾,处处有灾”。它是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既具有深刻的地球物理环境背景,又和农业因素密切相关。它具有持续、积累和交替的特点。几种灾害有时集中于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形成“群发性”的特征。

水稻生产中,各生育时期所需的农业气象条件以及各生育时期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急!谢谢!

水稻生产看起来简单,其实它不仅涉及水稻的品种,栽培的地区和单季稻与双季复种等等许多问题,所涉及的各生育时期所需的农业气象条件基本相同,各生育时期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在不同的地区也是各不相同的。单季稻生产需要考虑的是积温条件,应该根据产地的积温条件去选择品种,布局茬口,合理安排播种期与收获期。双、三季稻,只能在亚热带栽培。在北方的单季水稻栽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晚稻栽培中,都有水稻生长后期的寒露风和寒潮低温灾害需要面对。解决的办法通常是运用育秧环节【提前播种育秧】(北方可以通过温室育秧来解决生长期不足的问题)。如果在育秧环节没有处理好后期低温灾害,只能运用提前灌水和施放烟幕去提高环境温度了。水稻的全生长期(除了有效分蘖的控制需要),一般都需要高温高湿条件,充足的水份供应,却怕洪涝,我国各地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供排水十分重要。

湖南号称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方面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什么?

干旱。湖南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广,其中低温冷害,干旱,洪涝,冰雹等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湖南省气象部门积极联合农业部门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发布制度,建立会商制度,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提高该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防能力,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及生产指导工作。

春季影响乌克兰农业的气象灾害及形成原因

乌克兰基本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比较分明,总体而言春夏比较短暂,冬秋较长。1月平均气温,东北部为-8℃~-7℃,克里米亚半岛南岸为2~4℃;7 月平均气温,西北部为18~19℃,东南部为23~24℃。年降水量东南部约为300毫米,喀尔巴阡山为1200~1600毫米。 从农业气象学的角度讲,春季一般会发生以下几种灾害:倒春寒、冻害、干旱等。发生原因:春季的气候乍暖还寒,当温度达到作物的下限温度时,作物开始生长。但突然的降温会影响作物的生育。俗称倒春寒。 春季有时会出现霜冻,对作物的生长造成极大损害,称为冻害。 乌克兰年降水不多,春季降水若很少,会造成干旱。 以上仅为简单的概括,具体要看当地种植的是何种作物,因为同样的温度条件可能对不同的作物产生不同的影响。还要具体分析。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构成的特点

  你好 ,2004以来影响最大的就是洪涝灾害。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情重等特点,主要灾种有台风、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寒潮大雪以及冰雹大风等。  一是季节性。如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而冬季则不会发生;二是区域性。如台风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则较少发生;三是局部性。有些灾害虽然可以打乱区域,但仍有局部性,如洪涝、冰雹,一般就几个地区,不可能所有地区都发生;四是多灾并发性。往往灾害发生形成连锁反应,如台风—暴雨—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农业气象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不断变化的,近年来,灾害发生呈现出新态势和新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其他反自然现象所形成的污染,破坏了自然气候的分布和平衡,加之人为破坏,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水土流失,河流、湖泊缩小,土地污染,导致农业生态日益失衡;地球变暖,雨、雪、雹的不正常降落,致使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趋多、趋强,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烈度也越来越大。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灾害发生的间隔期越来越短。二是农业成灾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扩大,成灾率上升。三是大灾之后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随着农业资本和技术集约度的提高,灾害损失更为显性、更为集中,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灾害损失越大。 此外,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割过于零散,限制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之城市迅速扩张,道路等基础设施大量上马,人为地破坏了自然排泄系统。导致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严重,排灌不畅,失去了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抗灾能力下降,成灾率上升。还有部分地区农作物种植布局不尽合理,不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农作物布局没有充分考虑灾害因素,受利益驱使,盲目发展不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作物,一旦发生灾害,即造成严重损失。

农业气象灾害的几种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1)冷害:指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当温度低于作物当时生长阶段的下限温度时(不一定为零度),作物的生长受到妨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导致严重减产。(2)霜冻:指在温暖时期内,大气温度迅速降低到足以引起作物遭受损伤或者死亡的短时间内的低温冻害(通常在0℃或0℃以下)。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细胞间隙的水形成冰晶,导致细胞脱水,同时形成的冰晶增大破坏作物细胞,对作物造成损伤。(3)干旱:指在农业水平不高的地区,由于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致使作物缺水,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使作物体内水分缺失呈现萎蔫(暂时萎蔫或永久萎蔫)并遭受一系列伤害。(4)洪涝:指降水时间过长、过于集中对作物造成的伤害。(5)干热风:指引起作物大量蒸腾作用的综合天气现象(温度高、湿度低、风速大的旱风),在农业水平不高的地区短时间内会带来很大损失。(6)冰雹: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春季处于苗期的农作物恢复能力强,遭灾后能恢复生长;夏、秋两季农作物遭雹灾后,农作物叶碎秆折,花穗被毁,籽粒脱落,严重的颗粒无收。

农业灾害对农业活动有哪些影响?

 包括自然灾害、病虫鸟兽活动的为害、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自然灾害如不良天气造成旱、涝、水土流失、阴雨过多光照不足、台风等。病虫鸟兽为害如各类病虫害、鸟害、鼠害、野猪破坏等;人为因素如不正确的耕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大量化学农药使用、药物使用不当、人为践踏等造成的为害;农业气象灾害是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与气象的概念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结合农业生产遭受灾害而言的。例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它们危及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时,即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农业气象灾害就是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每年都有几亿亩农田受灾。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往往是大范围的,“年年有灾,处处有灾”。它是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既具有深刻的地球物理环境背景,又和农业因素密切相关。它具有持续、积累和交替的特点。几种灾害有时集中于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形成“群发性”的特征。

台风灾害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总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共分为四级,Ⅰ级应急响应为最高级别的响应机制。启动一级响应行动后,国家防总办公室为灾区紧急调拨防汛抗旱物资;铁路、交通、民航部门为防汛抗旱物资运输提供运输保障,国家防总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灾救灾工作。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总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共分为四级,Ⅰ级应急响应为最高级别的响应机制。启动一级响应行动后,国家防总办公室为灾区紧急调拨防汛抗旱物资;铁路、交通、民航部门为防汛抗旱物资运输提供运输保障,国家防总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灾救灾工作。

赵州桥经历了哪些自然灾害?

你的电话.是因为她知道 你的名字都在说·有的 

大自然带给我们人类哪些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中国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内涝、渍水;(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作物等受害。2、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918种;(2)森林虫害:5020种;(3)森林鼠害:160余种。

因破坏自然资源而导致的自然灾害的事例

太难了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使当地旱涝灾害频繁?

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会淤塞河道,导致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剧增,会导致旱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西北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华北平原盐碱化的原因:1、华北气候干燥,尤其在春季.水分蒸发快.2、漫灌,黄河河床抬升等使地下水位高. 由于毛细作用使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蒸发留下水中的盐分.日积月累,土壤中的盐分增多,造成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2、种植耐盐植物.3、施用酸性的过磷酸钙或有机肥调节PH.4、开挖一定深度的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1.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 2.流域面积广 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3.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x05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x05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2、x05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x05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4、x05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5、x05气候异常. 二、x05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x05过度放牧2、x05过度樵采3、x05过度开垦4、x05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x0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x05合理利用水资源2、x05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x05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x05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x05控制人口增长

甘肃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哪三个

滑坡,泥石流,地震。1、滑坡:甘肃地势复杂,地形陡峭,地震、强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滑坡。甘肃省境内的滑坡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在陇南、定西、天水等地区。2、泥石流:甘肃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地形起伏大,河流众多,雨量较大,因此泥石流是甘肃的另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甘肃的天水、武威、平凉、定西等地区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3、地震: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震带上,是地震频发区之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强烈的地震,如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1932年的宁县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

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是寒潮还是沙尘暴

当然是沙尘暴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如何去践行雷锋精神?

助人为乐,遇到困难冲向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1〕54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2011 年 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 〔2011〕94 号),要求牵头部门加强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并组织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措施,确保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认真学习领会 《决定》精神国发 〔2011〕20 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是指导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国发 〔2011〕20 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等方面的精神。二、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分工方案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协助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意见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细化和分解重点工作,明确本地区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将具体任务、目标和措施落实到单位,落实责任人,要提出具体时间要求,确保国发 〔2011〕20 号文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将省级贯彻落实决定的意见和分工方案于 2011 年 11月底前报部。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各地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全面开展隐患调查评价和动态巡查,在此基础上抓紧编制实施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 “十二五”规划,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加快实施搬迁避让,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灾害的防控机制,加大地震灾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四、构建部门间密切协作机制各地要加强沟通协调,与气象、水利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密切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合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要求相关部门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内容,在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加强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联防联动、协同防灾”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构建部门间密切协作机制。五、督促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各地要以学习贯彻国发 〔2011〕20 号和国办函 〔2011〕94 号文件为契机,将督促检查各地、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