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八首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左思的咏史八首最后四句用了哪些典故

典故:1,金张藉(或籍)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指西汉金日磾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2,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即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作用: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咏史八首其六译文

楼上的自己翻得?解得不错,只是"哀歌和渐离"句中"渐离"是人名,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呵呵

咏史八首的介绍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咏史八首 其一

[魏晋]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 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 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 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 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 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 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 长揖归田庐。 其二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其三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 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 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 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 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 比之犹浮云。 其四济济京城内, 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 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 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 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 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 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 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 英名擅八区。 其五皓天舒白日, 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 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 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 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 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 其六荆轲饮燕市, 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 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 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 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 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 重之若千钧。 其七主父宦不达, 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 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 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 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 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 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 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 遗之在草泽。 其八习习笼中鸟, 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 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 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 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 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 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 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 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 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 可为达士模。 译文: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 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 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 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 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但仍然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 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注释 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 柔翰:毛笔。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 荦:同跞。卓跞:才能卓越。这句是说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著:一作“着”。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准、拟:以为法则。 鸣镝(dí敌):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 檄(xí习):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胄(zhòu宙):头盔。甲胄士:战士。这句是说自己虽不是战士。 畴昔:往时。穰苴(rǎngjū):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 “长啸”两句:是说放声长啸,其声激扬着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 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就很难使用。拿铅刀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 骋:施。良图:好的计划。这句是说还希望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 盼:看。澄:清。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盼”。 爵:禄位。田庐:家园。这两句是说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咏史八首的作品原文

咏史八首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左思的咏史八首中,诗人表现荆轲过人的气节有怎样的用意?

左思的咏史八首中,表现荆轲过人的气节,一方面是佩服荆轲的为人,更重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现对豪门势族的蔑视。

求翻译 咏史八首(其六)(五言古体诗) (晋)左思

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老兄,诗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翻译的啊,翻译了就没意思了哦,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啊)

左思 咏史八首(其五) 翻译龚自珍 夜坐 翻译

】①皓:明。舒:行。 ②灵景:日光。神州:赤县神州的简称,指中国。 ③紫宫:原是星垣名,即紫微宫,这里借喻皇都。飞宇:房屋的飞檐。这两句是说京城里王侯的第宅飞檐如浮云。 ④峨峨:高峻的样子。 ⑤蔼蔼:盛多的样子。 ⑥攀龙客:追随王侯以求仕进的人。这句是说自己并非攀龙附凤之人。 ⑦何为:为什么。歘(Xū):忽。这句是说为什么忽然到这里来了呢? ⑧被褐:穿着布衣。阊阖:宫门。 ⑨高步:犹高蹈,指隐居。许由:传说尧时隐士。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肯接受,便逃到箕山之下,隐居躬耕。 ⑩仞:度名,七尺为一仞。濯足:洗脚,指去世俗之污垢。这两句是说在高山上抖衣,在长河里洗脚。【赏析】

左思 咏史八首中哪一首最精彩

左思《咏史八首其三·吾希段干木》赏析 作者:庐夫整理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72 更新时间:2005-11-4 20:52:52 文章录入:庐夫 责任编辑:庐夫   吾希段干木①,偃息藩魏君②。吾慕鲁仲连③,谈笑却秦军④。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⑤。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⑥。临组不肯緤⑦,对珪宁肯分⑧?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⑨。 【注释】①希:向慕。段干木:战国魏人,隐居穷巷,不愿做官,是当时的贤者,魏文侯对他很恭敬。 ②偃息:退隐而高卧。藩魏君:保卫魏国国君。据《吕氏春秋· 期贤》篇记载,秦国兴兵要攻打魏国,司马唐谏秦国君说:段干木是位贤人,魏国以礼待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不可以加兵。秦国君以为然,终于不敢攻打。 ③ 慕:仰慕。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策,而不肯做官。(见《史记·鲁仲连列传》) ④却秦军:退秦军,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使白起围赵,赵国正计划尊秦为帝,以求罢兵。当时鲁仲连正在赵国,说服了赵人,放弃了这个计划。秦军知道后,退兵五十里。鲁仲连退秦军是用舌辩,所以说“谈笑”。 ⑤ 不羁:不受笼络。贵不羁:以不被笼络为高贵。遭难:遇到患难。解纷:解除纷扰。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却秦军之后,平原君要给他高封厚赏,他再三辞让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这两句是说世上所贵者是那些能为人排难解纷的不羁之士。 ⑥卓:高的样子。高节: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列传》说他“好持高节”。 ⑦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玺以结在腰间。蝶 (xiè卸):系。不肯蝶:不肯结挂印玺。 ⑧珪:瑞玉板,上圆下方。古代诸侯,不同的爵位,分颁不同的珪。分:指分别颁发。宁肯分:指不接受官爵。 ⑨ 连玺:成串的印。耀前庭:光照前庭。比之浮云:把高官厚禄看作象浮云一样轻。 【赏析】   这首诗歌颂段干木和鲁仲连为国立功,不要爵禄的高尚情操。诗人表示了对他们的仰慕和向往。《咏史八首》(其一)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何焯认为,此诗“申前‘功成不受爵"意”(《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也就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功成身退,不受封赏的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就点明诗人所仰慕的两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这两个历史人物就是段干木和鲁仲连。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不仕,魏文帝尊他为师。当时秦国要攻魏,司马唐谏秦王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王为之罢兵。事见《吕氏春秋·期贤》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次秦兵围赵国的邯郸城,这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鲁仲连说服了魏国派往赵国劝赵尊秦为帝的辛垣衍,秦将闻知此事,退兵五十里。事见《战国策·赵策三》。诗人渴望像段干木、鲁仲连一样,为国家效力。“吾希”、“吾慕”,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的愿望。“偃息藩魏君”和“谈笑却秦军”,概括了段干木和鲁仲连的事迹。言简意赅,又紧扣《咏史》这一诗题。“偃息”,写段干木之退隐高卧,“谈笑”,写鲁仲连之从容善辩,皆极传神。   双起单承,“当世贵不羁”四句,单写鲁仲连。《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在退秦军之后,赵国国相平原君欲赏赐千金,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意思是说,作为“天下之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任何报酬。于是他就辞别了平原君,离开赵国,再也没有露面了。于此可见,这四句中,前二句是化用鲁仲连语意。后二句则对鲁仲连做出崇高的评价。“高节卓不群”,实此诗之诗眼,承上启下。   “临组不肯緤”四句,比较具体地写鲁仲连“功成耻受赏”,表现他的高尚节操。“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章于腰间。“珪”,一种上圆下方的瑞玉。古代诸侯,爵位不同,颁给珪也不同。“玺”,官印。不论是“组”、“珪”,还是“玺”,都代表官职爵位。对于这些,鲁仲连不仅不接受,而且视若浮云。这里写的是鲁仲连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愿望。应该指出,一个人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左思之妹左芬是晋武帝的贵嫔,据《左思别传》记载,她“颇以椒房自矜”,又据《晋书·贾谧传》,左思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贾谧因为贾后的关系,权过人主,作威作福,自负骄宠,奢侈逾度。而“二十四友”皆“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这些人“或著文章称美谧,以方贾谊”。这说明左思并不是不看重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只是在仕途迍邅时,才发此高论。   李白也有一首歌颂鲁仲连的诗,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寄寓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显然受了左思《咏史》的影响。

咏史八首谢道韫的赏析

咏史八首谢道韫讲的是谢道韫流传最广的事迹。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天,谢道韫叔叔谢安问孩子们,这纷纷的白雪像什么?其中一个人说这雪就好像在空中撒盐一样。可是谢道韫思绪了一番后回答说,这雪就好像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一般。谢道韫的这一比喻也成了一段佳话,被后来的文人墨客所称道。

咏史八首其六译文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荆轲在燕国的街边饮酒,喝醉了气魄更加慑人。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和,旁若无人。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也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确把他们是做尘埃。贫贱的人固然贫贱。他确把他们看的重迂千金。眄:miǎn斜视豪右:豪门大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张衡传》谢谢楼下提醒,这个我都不太熟,只是听说过…………嘎嘎

咏史八首(其二)

左思:咏史八首(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①]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③]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④]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⑤]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⑥][①]古诗曰:郁郁园中柳.毛苌诗传曰:离离,垂貌.[②]史记,魏王曰:寡人有径寸之珠.七发曰:高百尺而无枝.[③]韩诗内传曰:所以为世子何?言世世不绝.孔安国尚书传曰:胄,长子也.谓卿大夫子弟也.广雅曰:蹑,履也.西都赋曰:英俊之域.尔雅曰:僚,官也.[④]周书,汤曰:吾欲因地势所有而献之.列子,俞氏曰: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⑤]班固汉书金日磾赞曰:夷狄亡国,羁虏汉庭.七叶内侍,何其盛也.七叶,自武至平也.又张汤传赞曰:张氏之子孙相继,自宣、元已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珥,插也.董巴舆服志曰:侍中、中常侍冠武弁,貂尾为饰.[⑥]汉书,冯唐以孝着,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说文曰:伟,奇也.荀悦汉纪曰:冯唐白首,屈于郎署.

咏史八首其六 左思 的翻译

【注释】①荆轲:战国齐人,好读书击剑,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失败被杀。燕市:燕国的都市。酒酣:酒喝得痛快,兴致正浓。震:威。渐离:高渐离,燕人,善击筑。谓:以为。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在燕国时,和燕国的狗屠及会击筑的高渐离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在市中喝酒,酒喝得痛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哀歌相和,已而二人对泣,旁若无人。 ②节:操守。无壮士节:指刺秦王未成功。 ③伦:辈。与世殊伦:与社会上一般人不同。 ④邈:小。四海:犹天下。豪右:世家大族。古时以右为上,所以称世家大族为右族。陈:陈述。这两句是说荆轲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对那些豪右更不必说了。 ⑤贵者:指豪右。自贵:自以为贵。贱者,指荆柯。自贱:自以为贱。钧:量名,三十斤为一钧。这四句是说贵者象尘埃一样轻,贱者象千钧一样重。 有了这些注释,应该能翻译了

咏史八首的作者是谁?

左思

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怎样的少年情怀

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咏史(其一)》 - 晋左思,这首诗是选自作者《咏史》八首中的第一首。它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这首诗从诗人的热中用世中给人们的哲理启示是:人尽其才,有才不用是才的浪费。然而那时的门阀制度限制了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颇令人叹惜。难能可贵的是左思并不因自己才能的被埋没而就丧失了人生追求,在他的诗里没有一般失意士人的叹老嗟卑的腔调,没有攀龙附凤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有一心想去尽自己的才去报效国家的欲望。这种胸怀也反映了诗人意志力的坚强,它来自“有才必有所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诗人摒弃了“无功不受禄,受禄必有功”的官场庸俗哲学,在诗中抒写了自己有功于国而不受爵的怀抱,无疑这种知荣辱的人生观,是值得赞许的。左思是一个怎样的人晋代左思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及有《三都赋》、《咏史八首》这样的代表作,与左思的努力有着密切关系。他深知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便依靠后天努力来达到他人的水平,虽然这个过程既缓慢又痛苦,但左思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为此他常常刻苦到深夜。

咏史八首的作者是谁

你好,《咏史八首》的作者是近代文学家左思。《咏史八首》是一系列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则咏怀。《咏史八首》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生卒年不详。左思一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却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而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左思在谋求仕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都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成了左思平生思想与节操的写照。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咏史八首·其一原文: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八首·其一注释 1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柔翰:毛笔。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2荦:同跞。卓跞:才能卓越。这句是说博览群书,才能卓异。3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准、拟:以为法则。这两句是说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4鸣镝(di敌):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这句是说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5檄(xi习):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这句是说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6胄:头盔。甲胄士:战士。这句是说自己虽不是战士。7畴昔:往时。穰苴(rāngjū):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这句是说从前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8这两句是说放声长啸,其声激扬著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9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效铅刀一割之用。」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再难使用。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这句是说自己的才能虽然如铅刀那样迟钝,但仍有一割之用。十骋:施。良图:好的计划。这句是说还希望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⑾眄(miǎn):看。澄:清。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盼」。⑿爵:禄位。田庐:家园。这两句是说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咏史八首·其一鉴赏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藉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诗词作品: 咏史八首·其一 诗词作者:【 魏晋 】 左思 诗词归类: 【读书】、【壮志】、【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