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包括的方面有很多啊,自己可以去查一下资料

如何强化培训体系建设

  一、员工培训:人力资本再生产的重要方式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按照这种理论,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力资本投资不再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于是,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的和实现战略规划,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强化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培训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二、有效员工培训体系的特点  培训体系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是该培训体系是否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有效的培训体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  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只有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2、有效的培训体系着眼于企业核心需求  有效的培训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火工程”,而是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3、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员工培训说到底是一种成人教育,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  4、有效的培训体系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最高需要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是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肯定和满足。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其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三、建立有效培训体系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员工培训要坚持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职位的特点紧密结合,与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  2、全员培训与重点提高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同时,应重点培训一批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特别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  3、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每个人员的实际技能、岗位和个人发展意愿等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和方法切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  4、讲求实效的原则  效果和质量是员工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必须制定全面周密的培训计划和采用先进科学的培训方法和手段。  5、激励的原则  将人员培训与人员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等结合起来,让受训者受到某种程度的鼓励,同时管理者应当多关心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  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自然减员因素、现有岗位的需求量、企业规模扩大的需求量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的预测。对于一般性的培训活动,需求的决定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法:  (1)业务分析(business analysis)  通过探讨公司未来几年内业务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业务重点,并配合公司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瞻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  (2)组织分析(organization analysis)  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及其重要的前提,否则培训后,如果造成公司内更大的认知差异,就得不偿失了。其次,对于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训练的范围与重点。  (3)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培训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工作质量,以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表为依据,确定职位的工作条件、职责及负责人员素质,并界定培训的内涵  (4)调查分析(opinion survey)  对各级主管和承办人员进行面谈或者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其工作需求,并据实说明训练的主题或应强化的能力是什么。  (5)绩效考评(performance appraisal)  合理而公平的绩效考核可以显示员工能力缺陷,在期末绩效考核完成后,反映员工需要改善的计划,能够激发其潜力,因此绩效考核成为确定培训需求的重要来源。  (6)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  员工提升过程中,为了确保选择人选的适当性,利用评价中心测定候选人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可以兼而测知员工培训需求的重点。  对于特殊性的培训,可以利用自我申请的方式,以符合工作专业的需要和时效。  培训需求反映了员工和企业对培训的期望,但是要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计划,还需要对需求进行评估。对培训需求的评估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培训需求是否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只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培训需求才会得到满足。培训需求至少应当满足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态度的转变其中任何一个目标。  (2)培训需求是否和企业文化一致  如果某种培训需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会造成企业文化的混乱,其结果是得不偿失。  (3)培训需求所涉及到的员工数目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对于企业大多数员工的培训需求,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4)培训需求对组织目标的重要性  如果通过培训能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效益,这样的培训应该得到优先满足。  (5)通过培训业务水平可以提高的程度  通过培训业务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的需求,应当得到优先满足。  培训需求评估可以界定培训需求是否应当得到满足,将需要按轻重缓急组成一个序列,为设计培训体系创造了条件。  2、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1)培训机构  企业培训的机构有两类:外部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外部机构包括专业培训公司,大学以及跨公司间的合作(即派本公司的员工到其它企业挂职锻炼等)。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则包括专门的培训实体,或由人力资源部履行其职责。  企业从其资金、人员及培训内容等因素考虑,来决定选择外部培训机构还是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一般来讲,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摩托罗拉大学和明基电通的明基大学等。规模较小的公司,或者培训内容比较专业,或者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时,可以求助于外部咨询机构。  (2)培训对象  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普通职员培训和工人培训。应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一般而言,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应以灌输理念能力为主,参训人数不宜太多,采用短期而密集的方式,运用讨论学习方法;对于中层人员,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引导,参训规模可以适当扩大,延长培训时间,采用演讲、讨论及报告等交错的方式,利用互动机会增加学习效果;对于普通的职员和工人培训,需要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大班制的方式执行,长期性的延伸教育,充实员工的基本理念和加强事务操作。  (3)培训方式  从培训的方式来看,有职内培训(On-the-job Training)和职外培训(Off-the-job Training ),职内教育指工作教导、工作轮调、工作见习和工作指派等方式,职内教育对于提升员工理念、人际交往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职外教育指专门的培训现场接受履行职务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非在职培训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传授知识,发展技能训练以及改变工作态度的培训等。职内教育和职外教育相结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灵活进行员工培训。  (4)培训计划  员工培训的管理非常重要,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良好的管理作为保障。培训计划涵盖培训依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时间、课程内容、师资来源、实施进度和培训经费等项目。  有效的培训体系要求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当因循拟定的管理程序,先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培训主管单位)分发培训需求调查表,经各级单位人员讨论填写完毕直属主管核定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汇总,拟定培训草案,提请上一级主管审定,在年度计划会议上讨论通过。在培训方法方面,应当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对演讲、座谈、讨论、模拟等方法善加运用,可以增强培训效果。同时在培训内容上,最好能够采用自主管理的方式,有员工与主管或讲师共同制定培训目标、主题,场地开放自由化,可以增加员工学习意愿,提升学习效果。  (5)培训实施  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讲,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a)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培训过程中参训者的反应及意见。培训是持续性的心智改造过程,所以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社会化改变比训练结果更值得关注。  (b)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弹性处理。  (c)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习性组织。  (6)培训评估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成效评估的方法分为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前者重视培训活动的改善,从而达到提升实质培训成效的作用;后者则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参考。从合理化的观点来看,最好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成效评估的方法有实验设计法,准实验设计法和非实验设计法。具体而言,根据Kirkpatrick的培训目标层次,成效评估方法采用以下方法:  (a)如果培训的目的在于了解参训者的反应,可以利用观察法、面谈或意见调查等方式,从而了解参训者对培训内容、主题、教材、环境等的满意程度。  (b)如为了解参训者的学习效果,可以利用笔试或者心得体会,了解其知识增加程度。  (c)如为了解参训者行为的改变,可以对其行为观察及访谈其主管或同事。  (d)对工作实绩的测定,这种方法较为困难,它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企业培训体系建设该怎样做?

同意楼上说法。找一个正规的咨询公司,在企业的配合下,才能搭建出适合的企业培训体系。不是看些文章就能做好的啊~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了,谁有全文?请提供。谢谢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迈出新步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

2013年10月6日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自主创新和企业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考生读取信息的能力。③的说法错误,税收优惠是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而不是货币政策。④与材料无关,国家对企业创新的减税,体现的是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作用,而非社会公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①②说法正确。该题选A。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颁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09月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学习心得

很有必要,不要流于形式

2019人力资源社保领域法律体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社会保险法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法律,关系到缴纳人的吃、住房、生病、失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对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为工伤、失业、养老、医疗、生育五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不同与商业保险,险种相对固定,以国家补贴和缴纳结合用人单位、公民个人自我筹集的形式征集款项,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保险法》颁布,意义重大而深远。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社保制度方面,终于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惠及城乡的社保体系,以及社保相关的管理措施,使得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此次立法对于稳定国家的社会保障有着重大的意义。《社会保险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养老金全国统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缴费不满十五年)可以异地结算医疗费用、工伤报销费用范围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更透明等。这些都使得人民的生活更有保障。在社保制度方面,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特别强调了对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包括退保行为认定为违法、确保参保劳动者不再受缴费年限限制、解决了退休金统筹差异的问题、以及确保工伤受害者的工伤待遇等方面;在社保费征缴、监督和法律责任方面也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对于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提升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位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我国社会保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它对于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为,《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一方面可将各地分散且层阶较低的法规规章加以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另一方面则将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不仅对社会保险工作是极大的促进,也将对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以前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起,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整的顶层架构,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政策

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政策一、出台背景。我区地处山区,山高路远、地势险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规模大、建设任务重,是我区安防工程建设的一大战场。《通知》明确,要以“防风险、降事故、保安全”为核心,以落实属地管理、属事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以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三化六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共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二、工作要点。抓责任压实。强化党政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部门属事监管责任,各相关单位依法承担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责任,切实构建“权责一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共管合力。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道路运输企业要加强教育培训,务实推进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做到安全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抓监督管理。完善区、镇“道安办”建设。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对公巡队、镇派出所、镇“道安办”、镇执法小分队、农村劝导站、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并通过实地督查、视频巡查、系统抽查等手段,推动规范运行、有效履职。加强农村劝导队(站)建设,优化点位设置,强化“一站多能”,完善对劝导员的经费和人身安全保障。深入推进警保合作促进农村交通安全,到今年年底,每个镇至少打造1个标准警保合作共建劝导站并规范运行。推广实施“路长制”,力争今年乡村道路路长覆盖率达30%。抓治理防范。在中小学校、工矿企业、旅游景区、运输企业、建筑工地推进交通安全劝导队伍标准化建设,力争今年规范化运行率达100%。同时,强化公众参与自律自治,推广借鉴奉节“积分银行+交通治理”做法,广泛公布举报方式,及时兑现奖励,不断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理。抓科技保障。强化乡镇交通视频监控网建设,力争今年全区各镇可视化指挥中心(室)建成覆盖率达20%、农村劝导站视频监控覆盖率达60%。加强和规范农村交通安全信息系统应用,督促交通安全员、劝导员和路长上勤时通过手机APP开展工作,实现动态采集、管理、预警和跟踪考核。加快推进缉查布控、电子围栏应用向农村道路延伸覆盖。督促运输企业完善运输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强化对半挂牵引车和总质量达12000千克及以上货车的卫星定位动态监控。抓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制订并组织实施年度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项计划,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围绕“人、车、路、场镇、村社、赶场日”六个方面,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交通陋习、典型事故、重点违法、安全隐患、“黑榜”企业“五个大曝光”力度,推动交通安全、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抓评价考核。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纳入综合督查重点内容,定期开展巡回检查。争取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纳入党工委目标考核、政法综治考核、安全生产考核和防范化解风险考核的内容。

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五大要点是什么?

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五大要点如下:以客户为中心: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应该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企业应该了解客户需求和期望,并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期望。全员参与: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全员参与。所有员工应该了解和理解质量文化体系的重要性,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达到持续改进和卓越绩效的目标。持续改进: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应该通过不断的监测、评估和改进来提高质量文化体系的效果和价值,以达到不断提高绩效的目标。数据驱动: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应该是数据驱动的。企业应该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来了解业务过程和绩效表现,以便精确评估和改进质量文化体系。领导力支持: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需要领导力支持。企业领导应该为质量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持和资源,并通过示范和引领来激励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如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在乡村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一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村委会及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下设委员会。二是要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保障村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条件的地区要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明确其定位,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新途径。首先,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其次,明确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再次,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探索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措施。最后,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从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把社区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探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活动,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机制。四、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类民间社区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才能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治理的新活力。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简述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答案】:(1)坚持服务小农户;(2)坚持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3)坚持服务重要农产品;(4)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项目发展历程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农耕历史的农业大国,早在尧舜时代,后稷就从事“教民稼樯、树艺五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周朝也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进行“劝农”、“课桑”、“教稼”等工作,可以说政府介入、主导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问题。在1951东北试办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我国于1953年由农业部颁布《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1954年,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机构性质、任务职责等,从而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和技术员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随着集体化的推进和人民公社体制的普遍确立,中央于1962年决定在县区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植保、畜牧、配种的专业技术站;1974年国务院号召建立从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到大队办农科队、小队办实验小组的“四级农科网”,我国至上而下的、政府包办的、行政命令主导推动的公营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此建立起来。为了完成2013年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业和农技推广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把农技推广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农技推广法》的颁布施行,是农技推广系统的一件大事,要认真学习,搞好宣传,依法规范我们的行动,用法律保护推广者的权益,把农技推广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当前,要以推广法为依据,稳定农技推广机构、队伍、经费渠道和经营服务。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形成一套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同时,农技推广系统的干部和职工要自觉遵守推广法的基本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各项基地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做好各项农用物资的供应工作,搞好农副产品收购,不向农民打“白条”。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兴农。继续抓好扶贫工作。要按右政府提出的要求,抓紧实施年度扶贫计划。抓好农村计划生育,抓好医疗卫生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业立法工作,依法治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明确农技推广工作的方针和方向,方针是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方向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  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地县中心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体系建设项目。主要要抓好:①健全机构,完替功能。已建和在建的地县中心和乡(镇)站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内部功能,地县中心要具备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经营5大功能;乡(镇)站主要是完善综合眼务功能。②加强地县中心管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搞活内部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心的作用。③认真贯彻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人事部、财政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精神,强调稳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继续做好定编定员工作,对新充实的人员要保证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聘用制人员必须经过考试或考核合格方能聘用,坚持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对“三权"下放了的乡(镇)站,要加强业务管理和组织领导,乡(镇)站的财产属国家(集体)所有,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平调,更不要随意调整人员和削减事业费用。  深化改革,搞好服务,创办经济实体。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主要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就要从农村着手,农技推广部门应围绕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以搞好技术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农业技术,办好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主要内容,深化各类改革措施。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一方面是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管理机构;另一方面是改革运行机制,转变职能,建设基地,创办实体,形成体系、基地、实体相结合的改革格局。深化这两方面的改革 。

隐患排查体系建设需要做哪些工作

依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安委办〔2012〕1号)中规定: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掌握企业底数和基本情况。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危险因素等条件,掌握企业底数和基本情况,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建立“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模式。 (二)制定隐患排查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实际,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为基础,细化隐患排查标准,明确各类企业每项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等内容,形成既有侧重又统一衔接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过程记录和管理。利用该系统,企业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接受监督指导等工作进行管理;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自查自报隐患数据、日常执法检查数据和监管措施执行到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 (四)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理顺和细化有关部门和属地的安全监管职责,明确“管什么、谁来管”。一是要明确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的综合安全监管职责。二是要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有安全监管行政处罚权的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承担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没有安全监管行政处罚权的行业主管部门承担对有关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日常指导、管理职责。三是要明确消防、质监等专项监管部门及时处理属地和行业主管部门移送的安全隐患的监管职责。 (五)明确监管监察方式。在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对企业在监管频次、监管内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监察,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六)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突出工作过程和结果量化,将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日常执法检查等相关工作完成情况的过程管理指标,纳入安全生产工作年终考核,提高安全监管的约束力和公信力。

人才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有哪些

“一制三库”的兼职巡视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以“专职”标准建设“兼职”队伍,三库指的是巡视组兼任副组长库、巡视机构特聘巡视专员库和专业人才库,一制指的是以“三库”为平台的一套准建制兼职巡视干部管理制度体系。 为“一托三”“一托四”提质增效破解“熟人监督”等巡视难题,“一次一授权、一轮一编组、一年一调整”,在动态调整中破解“熟人监督”难题。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三大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三大重点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呢?是否将原先各模块的制度和流程重新梳理一遍,汇编成册就能说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呢?并不尽然。虽然,表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还要围绕目标管理、人才管理和业绩管理三大板块,以制度、流程、表单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在建立体系过程中,全局性、延续性、契合性往往决定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人才愿景和价值观”   往往成为最容易忽视的“金子”   我们常常埋身于具体的管理制度或工作规范,没有停下身来抬头想想公司的人才愿景和价值观,因此这个部分就成为我们在进行体系设计时极容易忽视的“金子地带”。   所谓人才愿景,指的是人才未来的状态,是公司对人才未来的一种期许、承诺或设想。愿景是发展的目标,能够在员工心中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和战斗力。愿景也是未来的指引,当员工对愿景产生共鸣时,才会认识到困难和挫折只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因此,我们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一定要明确内部的人才愿景,我们对公司人才未来的承诺是什么?希望他们达到的状态是什么?并通过组织讨论、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在公司上下对愿景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时,就可以按照愿景的标尺衡量一下,我们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是否能够推动愿景的实现,是否是对未来的一种反馈,这有利于我们在全局性上思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所谓人才价值观,指的是对“人”是非的一种判断和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的“人性假设”。对于“人性”,一般是哲学领域讨论的话题,她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着丰富的多面性,不同的价值假设对“人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在管理学中,对人性假设最为著名的论断当属麦克格雷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即人性本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因此管理需要通过严苛的控制手段强迫员工工作;Y理论即人性本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具有责任感的,因此需要为人们的工作设计目标,创造环境,给予尊重,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应该说,简单的对人性做二元划分并不恰当,但是这给我们的人才价值观提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无论何时,请务必坚持你的价值观。因为,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因此其行为表现并非理论上可以预知和判断,因此在管理中,更重要的并非你取何种人性假设,更重要的是你的冲突和矛盾中要学会尊崇和信任自身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人才价值观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去审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的适用性。   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   我们在设计制度和流程时,往往会忽略“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个看似虚幻,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切实感受到威力的概念。“如同人呼吸氧气一样,只有在人们缺氧时,才会突然感到氧气的重要。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的许多方面都视为当然,只是在与异文化接触时,才会感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可以说,不管你说得出说不出你们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实际中她就如空气一样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面。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讲,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对于文化的体现。在我看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是重要的文化引导员。在实践中,最需令人反思的并非看似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若干个与文化相悖的`“科学制度”。在每一个标杆类的管理工具和制度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当你盲目地去追求体系科学性而忽略文化适配性时,你的管理制度基本上就会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在设计或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最重要的是思量一下目前制度和流程与文化的契合度,根本上改变制度与文化不符的局面。   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协调、美化六大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层面上,要将文化无缝的契入进去,即通过制度让公司感知文化,又通过文化让制度充满生命力。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常常自省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让公司各层面的员工代表参与到文化的讨论、建设,甚至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中来。不要小看普通员工在公司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我一直相信,如果公司信息能够透明,问题能够公开,普通员工的决策并非无可取之处。如果你的员工都是“Smart Creative”(创意精英),那就大胆的放开你的组织,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当中,我相信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握“当下”与“未来”   两者之间的平衡,注重延续性   我们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经常会踏入的一个误区,即仅着眼于当下。当然,这是一个工作常情,因为我们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割裂和不成系统的弊病,那么自然我们会想办法解决当下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使人力资源管理脱离业务实际和战略发展的未来,变成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主义。   我们必须时时牢记“业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因此,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我们要注重把握解决当下瓶颈与推动未来发展的有效平衡。这需要我们具备更加前瞻的视野和预判能力,在现在与未来的穿行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今年我们成功的经验也许就是明天失败的原因;今天看似无法解决的瓶颈也许一个晚上就变成稀松寻常的简单计算。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给未来的发展多留一些扩展的端口。我们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要将未来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甚至是经济的大势作为思量的重要因素,在合理解决企业战略与精准找寻业务难题的基础上,为公司发展的明天做好管理和人才储备。   管理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就是“朝令夕改”,这是典型只考虑现在不考虑未来的恶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要避免这个问题,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延续性,既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又可以指导未来工作,同时还不能与公司总体的管理系统产生分歧。因此,我们在设计体系时,不妨经常性的停下来想一想,未来会怎样,我们的扩展口留得是否充足,我们员工的能力和意愿是否敏捷,我们的机制是否简单快速。想必未来,只有更快适应、更快成长,甚至是更快预知乃至创造未来的管理生态才有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设计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相当考验我们功力的工作。她不仅需要我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我们有宏大的知识结构与精准的判断眼光,这给我们划出了一条异常辛苦的漫漫长路。我一直认为,做好这份工作的基础是一套完整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有人生智慧,有哲学方法,有历史积淀,有管理预言,只有知识具备综合性,才有可能产出系统性的成果。   管理和实践永远是硬币的两面,即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知识只有转化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上升到智慧,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格局的人! ;

应用安全体系建设之路

只要提到应用安全,总是离不开一个概念——sdl建设,但是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并没有看到过哪家SDL做的好的,SDL强调安全流程,从业务需求的提出就介入进去,在整个业务的研发周期中,每一块都有相应的安全方法、安全制度来指导,安全作为业务的一个属性加入进去,SDL在过程中实施的是对业务的卡点、考核。 这块主要是对流程进行梳理,把安全与项目研发流程相结合形成项目的安全开发管控流程,安全贯穿到整个项目研发流程中,包括前期的需求分析,安全设计、代码编写、代码上线部署、测试环境测试、正式环境上线运行等,可以认为此时走传统的SDL流程。 这里有个问题,若是业务量增长的话对于人力成本是巨大的,这里很多公司就结合DevSecOps理念来解决一部分人手不足的问题,这个框架讲研发、运维、安全作为一个团队来对业务的安全负责,安全不单是安全团队的怎样,成了业务中每个人的责任。下面简要说下DevSecOps理念及落地实施。 对于DevSecOps的落地来说,这个只是个框架,是个方法论,具体的技术实施呢,都知道是将Sec融入到Dev和Ops的里面,对于怎么融入、怎样结合到起来,就需要根据不同公司的不同特点来定了。 对于安全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公司的业务不会被外界入侵,不会被外界攻击,攻击能及时发现切断。 DevSecOps框架需要建设不同的安全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对于的体系来覆盖框架的不同阶段。对于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公司都可能涉及到以下不同的能力建设,在具体落地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简单总结为几个能力建设:主动发现的能力、被动发现的能力、业务管控的能力、安全运营的能力。 主动发现的能力简单来说是能主动发现业务中的安全问题、安全漏洞、安全风险,业界中比较常用的技术有黑盒扫描、白盒扫描、安全评估与测试以及红蓝对抗。 这个是每个公司都会有的,也是初期重点建设的一块,有采用商业扫描工具:awvs、appscan等,也有采用自研方式进行。 这里不说商业的扫描工具,对于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会采用自研扫描工具的方式进行,简单说下自研扫描器里面涉及到的一些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 白盒的话在互联网公司除了几个大厂有自研的引擎外,据了解都是采用了商业的工具,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也调研了不少白盒扫描工具:checkmarx、coverity、codeql、sonarqube。 checkmarx和coverity都有sonarqube的插件在,都可以作为sonar的一个引擎来工作,对于sonar来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基于这个做代码质量的扫描,这个其实给做白盒能力有了很大的便利性。 checkmarx对于web来说效果比coverity要好些,并且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操作都是比较不错,将checkmarx插件集成到sonar里面,这样业务不需要单独集成checkmarx,而是只需要按照以前的流程集成sonar就可加入安全扫描的能力。 但是有一点需要考虑,对于安全结果来说业务很多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误报还是真实的安全风险,这就需要安全人员介入到流程里面,对代码扫描的结果进行审核,确定是漏洞的提交给业务,不是漏洞的直接忽略处理,这样前期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需要不断优化规则,不断调整策略减少误报。前期可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将一些误报率较高的规则下掉,只留高威胁级别的规则在,保证人工在每天是可以覆盖的住流程的 后期的话由于sonar是带有api接口的,可以基于sonar包装一层,构建安全自己的代码扫描平台,可以提供api接入到CI中,可以将漏洞审核与漏洞管理平台打通,可以通过平台调整规则、新加规则等。这样在整个CI中,sonar+代码扫描平台两个,业务只要关心sonar上面的代码质量问题,安全只要登入代码扫描平台审核白盒扫描出来的漏洞即可。 这里涉及到一个白盒里面的子项目:白盒扫描插件,这个作为白盒检测,更加进行了左移,在业务编写代码的时候就直接进行扫描。可以基于:https://github.com/alibaba/p3c 来包装一层来做 还有一个白盒的子项目:第三方组件的漏洞发现,这个做起来可以通过采购商业软件来实现,比如Blackduck或者xray,对业务是透明的,只要安全人员控制好流程和策略。 红蓝对抗是一种能更深层次发现安全问题和安全风险的方式。每过一段时间组织一次蓝队行动,对着一个核心目标不限手段、不限方式地进行攻击,以获取核心目标为目的。可以更好地发现整个业务体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风险点,帮助红队进行安全优化及建设,红蓝对抗在安全进行中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重点进行建设,对于整个风险的发现和推动是巨大的。 被动发现安全风险的能力,可以采用的技术有:安全监控、蜜罐 监控可以分为两类:未发现风险的监控、风险之中的监控,风险之后的溯源 为了发现风险的监控,可以提前杜绝掉风险的发生,比如前面说的,若是资产梳理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每天将业务新增的资产进行扫描查看,比如:新上的域名是一个管理系统,他没有走内部的安全流程,就存在问题,直接要求整改。新上的域名、服务器直接进行扫描器的扫描,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是否存在漏洞。 发生风险的时候的监控: - 攻击流量监控 :这个就是有很多扫描器、很多测试的数据的特征进行流量监控,监控到了直接报警,也可结合SOC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利用WAF进行自动化封IP等防御措施,这样将内部各个防御能力打通,实现自动化编排,后期流量日志采用大数据建模方式来发现未特征化的攻击。 - DNS监控: 对于很多命令执行、SQL注入、SSRF等漏洞的探测大部分是通过DNS来的,内部系统发起DNS请求是可以在内部DNS服务器上捕捉到的,这样将DNS日志监控起来,初始先制定一些黑名单,观察是否有机器对外发现这些恶意DNS请求了,对这些机器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发现未知的存在的安全风险。 - SQL执行日志监控: 对于sql注入的发现还是比较有用的,SQL注入通常会有一些注入特征在,只要匹配到这些特征,就可以发现某个业务在遭受sql注入的攻击 除此之外,对外界代码仓库、文档仓库的监控也是属于监控体系的,包括GitHub监控、百度网盘监控等等,这个github好说,很多开源的工具系统存在,将业务的关键信息加入到监控中即可,对于百度网盘之类的监控就不太好做了。 这个也是发现攻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不单可以发现外部使用到的poc、密码字典等等信息,也能发现一些未知的攻击方式和APT行为存在 业务管控能力,比较通用的是WAF,为啥把WAF能力放在安全管控上面,WAF是可以做到哪些ip能访问,哪些ip不能访问,哪些路径能访问,哪些路径不能访问到的,说起来也是对业务的访问做的管理。WAF有很多成熟的商业产品在用,也可以自研,自研的话前期是基于正则匹配来做的,通过匹配对应的参数位置上的参数值是否包含有关键字来做。后期的话要想准确性高、误报率小的话还是需要机器学习和语义分析来做。 现在对于业务管控比较热门的零信任体系的建设,比较常见的是安全网关的模式,有空说下零信任的一些内容,现阶段知识还不深,就不说了,再深入研究研究看。 提到安全运营,很多人的脑袋想到的都是举办些安全活动,打打杂之类的工作,在笔者看来,一个企业的安全运营能力才真正能体现出该企业的安全能力,安全运营是推动SDL流程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动力,是为DevSecOps规划建设指明道路和方向的。 技术要是没有了运营,是无法进行后续的优化和改进的,运营没有了技术,是虚的空的,无法落地的,安全运营包括了外部运营、内部运营,不同的运营又可划分为非技术运营、技术运营两种 外部运营里面的非技术运营,主要包括了安全品牌的建设、宣传等,主要是提供公司在业界的影响力,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外部的安全研究者为我们服务,更好的吸引外界安全人员以外部视角参与到公司的安全建设中来 外部的技术运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外部的比赛、大会等,发表技术文章等,以技术能力展现出来,这样在行业中展示出公司的技术实力。 内部非技术运营:汇总每个能力方面的数据做分析,将各个能力的结果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给老板看到能力的建设进展情况,也能使大家了解到自己做的工作的成果 具体的落地可采用:数据大屏的方式来展示出来,通过soc平台完成。 内部技术运营:通过非技术运营出来的结果反哺各个能力建设,通过内部、外部发现的安全问题,优化各个能力的建设,补充不足之处,推动流程优化和DevSecOps建设方向。 具体落地:主要是需要运营人员对每一部分的能力建设比较了解,通过看问题能发现更深层面的东西,然后对每个结果进行安全能力上面的推动。

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到标准的制定、推广、检测和配套政策。为此,首先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包括:加快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强农业标准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其次,要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一方面要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标准化工作,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进各类农业标准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再次,要健全农业监测体系。最后,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化政策。包括: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积极性,同时,加强法制化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下是一些相关方面的关系:资金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促进了文化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通过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等,文化产业可以获得更便捷、灵活的资金支持,加速项目推进和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多层次资本市场要求上市企业遵循信息披露和治理规范,促使文化产业进行更规范和透明的经营管理。这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培养出更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资本运作带来的资源整合效应: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股权合并、收购和重组等资本运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链条的优化。这有助于文化产业形成更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价值:通过上市融资和资本市场运作,文化产业企业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并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外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有足够的优质文化产业企业,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和推动。因此,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保障实施

以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配套为重点,建立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中央政府负责制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法律法规、重大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省级政府统筹规划,赋予省级政府在学校布局规划、招生考试等方面更多的权限。加强地市级政府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县级政府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县域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网络。  明确部门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以及行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负责有关工作,共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行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完善支持政策。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适应,适度超前储备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完善人社部门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联合发布年度分行业、分岗位的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制度。建立紧缺人才培养能力调查制度。新建城市、城市新区和各类产业集聚区建设要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布局,统筹教育和产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企业、科研院校和高等学校分配激励机制。各地要创造各类人才平等就业环境,改革用人制度,取消用人和人才流动中的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限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招收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落实一线劳动者医疗、养老、就业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股份和期权等激励措施。提高相关表彰奖励中一线劳动者的比例。鼓励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一线劳动者表彰奖励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标准和办法,选拔出各级各类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鼓励其在一线岗位建功立业和带徒传承技艺。  完善税收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其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完善职业院校实习学生的实习、见习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制度。  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严格落实就业准入法规和政策。规范清理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宣传和推荐。加强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服务。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地要改善创业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政策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加大支持力度。(三)营造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的观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优秀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每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四)加强监测评估。加强规划宣传。组织动员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本规划的主要政策,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企业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落实本规划,制定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实施单位和实施部门,落实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工作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行业企业制定实施办法。各地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安排,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督导评估。各地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检查,及时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完善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在修订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以及劳动、社会保障、外国专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时,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修订完善相关条款。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完善各项标准的实施和检验制度。各地要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到2020年,使各类职业院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各级政府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创设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制度环境。赋予省级政府更大权限,扩大省级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统筹权。  加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各地和有关部门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通过法制建设、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进一步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责任。用人单位要为职工的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考核内容。  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校分开,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内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确保职业院校用好办学自主权。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重点探索“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完善职业院校教学比赛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国际影响力,将学生比赛成绩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  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为不同来源学生、不同学习方式制定不同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非户籍生源在流入地参加考试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办法。鼓励农民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四)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明确理(董)事会、校(院)长、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提高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制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院长)任职资格标准,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长(院长),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五)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积极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六)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落实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规划、制定标准等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对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2015年底前,各地依法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培训经费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制度,在完善民办职业教育信息公开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收费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企业落实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政策的监督检查。加大职业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典型案例、社会效益的舆论宣传。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土地、装备、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投资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鼓励发展实习实训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支持营利性职业教育机构通过金融手段和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境内外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能力建设多元投资机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大“十二五”期间规划项目的推进和实施力度,启动编制“十三五”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并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加大对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族工艺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急需专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地方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广泛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员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注重拓展专业教育范围,为学习者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质量服务。  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发达地区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支援力度。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资助经费支付办法,完善直补个人的政策设计、台帐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资助资金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受教育者受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适时调整职业院校收费标准。(八)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完善东中西部对口支援机制。将职业教育作为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的优先领域。鼓励东部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吸纳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成员,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集团)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特别是示范性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完善东中西部对口支援机制,扩大合作办学招生规模,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总结推广“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改进内地西藏班、新疆中职班的招生计划安排、教学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毕业生就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率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推动职业院校跨省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培训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科研成果。(九)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到2015年,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  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联动机制。建立社区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浅谈以信息化建设助推医院现代医疗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体系

  【摘 要】 信息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加深与拓展而不断变化,孕育着新的突破,在多数领域的应用都是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形式得以实现。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 医院现代医疗体系建设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iel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deepen and exp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 and change ceaselessly, be pregnant with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majority of applications are through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 realization.   【Key words】Hospital information; Modern hospital medical system   引 言   大庆龙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是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的核心医院。多年以来,医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按照油田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布置,把打造数字化医院作为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快了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步伐,在全省医疗单位中率先建立一套完整、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大提高医院的质量、服务和管理水平,取得初步成效。   1、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起步,数字化医院建设初具规模   建设数字化医院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数字化医院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整合,并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健数据库的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是由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为整合平台下设检验科系统(LIS)、医学影像传输存储系统(PACS)、挂号、收款、药房、药库、物资管理、住院管理、电子处方以及护士工作站、院长全院查询、病案统计、后勤管理、医保管理、电子病历、绩效考核、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管理、分诊叫号等子系统。   2、高速度、高效率应用系统让医院、患者双双受益   信息化建设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对医用信息的储存和传输技术,实现对全院行政、财务、预防、医疗、护理、用药、后勤等的全程自动化管理。其主要特点为高速度、高容量、高效能,为医院省力,为患者省时,实现医患双赢。   2.1 PACS系统——存储方便、调阅简捷、节约成本   PACS系统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以数字化的方式快速存储,当临床医生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阅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方便了临床医生对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PACS的必要性及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无胶片化管理。以胶片作为影像的载体媒介来存储大量影像资料,至少存在下列缺陷:(1)随着时间增长,各医院所存胶片日益增多,其保存、管理、查找都要花去大量人力与物力。据统计,即使是管理完善的医院,经多次查找、借出、会诊等,其丢失率也会在10%左右;(2)保存日久的胶片会逐渐变质,使影像质量下降;(3)每张胶片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每年龙南医院用于X射线胶片的费用有200多万元,洗片机的购买维护,胶片药水等器材消耗十分巨大;(4)胶片使用中需要医院很多空间来存储未用的和拍好的胶片,来洗片和定影,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存片、洗片和防止胶片变质的定期维护。   2.1.2 医学科研需要。医院的影像设备常年产生大量的检查图像,在以胶片为载体来存储、交流和呈显时,医生难以充分地利用图像信息。如何调取大量图像来同时互相参照比较?如何帮助医生定义各种病症的影像不统计特性以便提取病症特征?如何做影像学定量分析或比较?这些都是医学科研中所需要的。   2.1.3 临床诊断需要。以胶片形式存在的图像,一方面在对急需诊治的危重病例作紧急处理时,快速查找和及时递送图像胶片困难较大,特别是约请外院和异地专家会诊,递送更为困难;另一方面目前的CT/MRI数字图像一般有0-4095个灰度级,但在制成胶片时是在调定窗宽和窗位的条件下生成的,这必定带来图像信息的丢失,即0-4095变换到0-255,而且不可调整窗宽和窗位,以致无法分辨。如果不进行窗宽和窗位调整,就难以发现的一些病症。   2.1.4 治疗需要。基于医学影像定位、引导的治疗设备和导航设备的大量出现,也促使在成像设备与治疗设备之间需要传输图像的电子数据。目前的治疗设备如伽玛刀、基于加速器的X刀、适形放疗、外照射治疗计划系统、神经外科的影像导航设备、计算机集成诊疗系统等,都使用CT、MRI、DSA、PET等一种或多种成像设备所获的精确影像数据,来为病灶位置定位、三维重建、组织吸收系数矫正、剂量计算以及器械引导的依据。在无网络统一管理和统一数据格式的情况下,存在着扫描仪、磁光盘、点对点网络等重复建设的浪费。   2.2 LIS系统——条码快捷、安全省力   LIS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以病人检验标本流动为主线,以数据处理为中心,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管理,组织检验科各实验室日常工作有关的各种数据信息。首先从整体流程上规范各实验室操作人员的行为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科学性,为各实验室操作人员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其次,LIS系统与HIS系统整合,最大程度地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   2.3绩效考核系统——合理分析、节约增效   医院讲求成本效益,要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医疗服务效果,在满足社会需求,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同时,作为一家百姓满意医院,龙南医院也力求成本控制,坚持执政为民,体现以人为本,有效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4 合理用药系统——安全可靠是医生的好帮手   该系统以控件形式嵌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电子处方这个环节上,对存在超量用药、禁忌症、配伍禁忌等可能对患者形成药害的多种情况处方,建立起一套用药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警告、提示、显示,避免药害事故发生。发现疑问立即报警提示医务人员注意,并可以进行安全日志记载,以供日后总结分析。   2.5 门诊叫号系统——切实解决患者“三长一短”问题   传统的就医流程,是挂号取药要排队,交费候诊要排队,医生开的处方和病历要仔细辨认,医院更是经常人满为患,不耗上大半天看不完病,就诊的过程和效率更是让人煎熬,患者及其家属深受其扰。   医院信息化建设就极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方便了病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医生。整个就医过程中,分诊叫号不但使就诊流程清晰明了,同时也让解决了患者“三长一短”的问题。一医一患既方便了患者也解放了医生。不但提高了效率也使患者得到最高效的诊疗服务。   3、展望未来,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发展保驾护航   大庆龙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用近10年时间,为医院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龙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做到了统筹策划,按步实施,快中求稳。尤其是2010年龙南医院全院采用了国际上最为领先的医生无线查房办公和病人安全腕带识别系统,更是为油田职工生命安全、为龙南医院诊疗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展望未来,龙南医院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应与国际现代化医疗行业看齐,为医院的快速发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结 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解决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更好地为油田职工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实现全民健康保障的目标。同时更为龙南医院的管理和发展创造更上一层楼的机遇。   (责任编辑:冬 娜)   作者简介   王 威 大庆龙南医院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进程。

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哪些涉及乡村文明建设

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涉及乡村文明建设的为: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大力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等。

如何突出科技支撑完善推广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建设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重大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省是农业大省,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由传统农业科技大省向高技术农业强省转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建设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是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造福农民群众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等六大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大省向高技术农业强省的战略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品牌带动原则。坚持突出发展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坚持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涉农工业,建设特色科技示范县与特色科技产业;坚持突出发展高技术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 2.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科技龙头企业),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设成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地,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拉动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坚持标准化带动,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注重人才和自主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高技术人才与培育新型农民并重,既要培育和引进能够领军的农业科学家,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又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并重,既要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又要狠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并重,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问题。 (三)发展目标。以构筑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实施六大科技支撑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支撑和引领传统农村经济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获得一批重要创新性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普遍应用,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研发中心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培育一批知名农业科技品牌和知名的科技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三、突出重点,实施六大科技支撑工程 (一)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2006年,从省级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一次性安排1000万元,扶持寿光蔬菜种子、金乡大蒜、平邑金银花、沾化冬枣、滕州马铃薯、夏津金秋棉花、郯城银杏、肥城桃、莱芜姜和文登西洋参等10个农业特色创新工程,建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一县一业一特色”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突出的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间,继续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享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形成技术、品牌的辐射带动。根据《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的目标,省重点支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科技龙头企业,成立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任务,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由省科技厅牵头,制定优先扶持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骨干企业的具体办法,“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一批涉农企业建设省级研发中心。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加快农业科技品牌化建设,支持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注册集体商标,支持农产品及涉农产品创立中国驰名商标。以科技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科技品牌产业化经营,建立品牌产品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促进品牌农产品安全流通和建立国际化绿色通道。积极研发有利于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统一使用和管理,加强农产品市场主体的诚信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及各级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新技术。搭建知识进村入户的信息平台,把用户终端拓展到农民家庭。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全省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共享和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联盟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信息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及整合加工、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基于ASP(应用服务提供)模式的农村商业系统支撑技术研究,设计支撑农村便利店的技术方案,开发相关技术平台和软件产品,解决农村商业系统规模小、品种多、进货渠道复杂等问题。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的达标示范村庄。 (三)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由省科技厅、农业厅牵头,联合省教育厅,研究制订创新体系规划,构建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农机等若干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省农科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国家级黄淮海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涉农高等院校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突出科研重点、特色和品牌,与科研单位和大企业联合,培育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及新农村建设中急需的重点学科,建设5-8个重点实验室。支持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增强学科交叉能力。加强全省共享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在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继续扶持和完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改良中心。 (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继续加大对农业良种工程的财政投入,并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金。加强对课题组的绩效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培育青年育种学术带头人。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农业良种工程课题的考核及研究发展战略的制订等。制定农业良种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提升农业良种、良法产业化源头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为手段,以大宗优势农业优良品种培育为重点,加快由传统育种为主向传统育种与高技术育种并重,并逐步实现以高技术育种为主的转变,由引进和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育种转变,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 (五)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进一步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扩大科技特派员下派规模,抓好对接与选聘,提升服务质量,搞好示范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品牌建设,实现农民科技素质、科技成果推广、区域特色产业、农业组织化程度四个突破,形成一批结合基础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县、乡,通过“专家+农户”、“专家+企业、协会或中介+农户”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努力打造技术推广平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以市和县为重点,依托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龙头科技企业或农业科研院所,支持发展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规范的基础上,引导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康发展。 (六)实施科技培训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省科技主管部门要搭建省级科技培训平台,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近期要以提高县科技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农村企业技术进步为重点,开展县(市、区)科技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造就一批乡土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搭建完善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有效整合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以各级农民(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以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四、落实保障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环境 (一)制定有利于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不断调整资金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投入。 (二)建立推动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政策和资金引导全省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服务于三农的高水平的公益科研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公益性科技工作。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新农村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结合的新农村科技项目实施新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流转方式,引导土地集中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三)抓好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工作。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单位建立一批省重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样板,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新农村建设急需技术创新工程、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新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为突破口,优先在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组织建设样板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化。积极吸纳国(境)内外科技力量参与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大学、科研机构和出口型企业的对外科技合作为重点,加强对省外、国(境)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创办国际化科研机构及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外国政府组织的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标准等领域的科技合作项目。加强对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优先扶持相关科研项目。 (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新农村建设科技目标责任制,切实把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工作抓紧抓好。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和组织领导者等给予表彰。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给相关人员重奖。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阶段 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 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2.2.2体系文件编制   除质量手册是统一编制外,其他文件均由过程归口职责部门分别编制,先编制出初稿,再由业务相关部门共同评审,有利于文件的后期执行。为确保质量体系文件的.协调和统一,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目录”,避免文件的重复和缺失。   质量体系文件编制的关键是既要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文件编制顺序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文件,四阶表单则随二、三阶文件一并生效。   第三阶段 实施阶段   3.1 体系文件试运行   初版体系文件生效后先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一般2~3个月。   文件生效后文件编制负责人务必对相关人员进行内容宣贯,必要时进行宣贯效果测试。试运行期间,各部门主管要监督指导部门员工按体系文件要求作业,并收集试运行相关信息。在试运行1个月后总结试运行情况并形成报告,在体系运行汇报会时进行讨论交流。   体系文件试运行期间质量部负责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文件与实际操作的一致性、实际使用表单与随文件生效表单的一致性以及文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责任部门沟通整改。   文件试运行结束后由质量部汇总各部门运行中的问题,统一规划整改。   3.2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为验证公司建立体系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识别改进的机会。在体系文件试运行期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审核的依据是:ISO/TS16949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法律法规等。审核前由质量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负责组建审核组、编制审核实施计划及审核提问表等,审核提问表需提前发放至受审核部门。审核员不得审核自己的工作。   审核过程发现的问题由审核员发出不符合项报告,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对审核中发现文件与标准条款不一致或文件不可操作等问题则与文件试运行的问题一并整改。   3.3 管理评审   在第一阶段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应包括管理评审的策划,管理评审的时机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而定。但在第三方认证前须进行一次,另在企业组织架构、资源有重大变化时可适当增加管理评审次数。   管理评审策划内容包括:管理评审的目的、依据、内容、评审方法、时间安排、与会人员及准备工作要求等。策划结果应形成书面文件,以管理评审年度计划和管理评审实施计划的形式发至参加评审人员及相关部门。管理评审会议由最高管理者主持。   第四阶段 质量体系认证   目前国内知名的认证机构有SGS、TUV莱茵、BV必维、BSI英国标准协会等,可根据公司需求有选择性的选择认证机构。若公司有请咨询机构,则可请咨询机构协助选择。认证公司一般要求TS16949认证需有12个月的质量体系运行记录,但可就公司实际情况与认证公司讨论,规避此问题。   确定认证公司后,向认证公司提交认证申请书,双方签订认证合同。   认证公司初审,审核的纠正措施跟踪。 确定正式审核时间,审核人员等。   实施正式审核。 审核问题整改。 获得证书。   第五阶段 体系维护   好多企业在获得证书后出现松散现象,导致体系文件与实际执行出现脱节。个人认为获证后的维护更为重要。   体系日常维护方法如下:   A、定期核查:由质量部每季度或规定间隔时间对各部门体系文件运行情况稽查,通过反复检查,督促各部门按文件执行。通过检查也可优化文件,更加有利于操作;   B、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通知各类质量活动(如质量月活动、QC小组、提案改善等)、质量宣传看板等积集调动全员参与了解质量的重要性;   C、体系内审;   D、过程审核;   E、管理评审;   F、日常工艺纪律检查等。 ;

企业怎么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这是在某个咨询公司网页上面摘抄来的。集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大部分企业对集团风险管理的错误认识有:☆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一:1、认为集团风险管理,就是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全面管控,不分主次、不分核心与非核心、不分重大与非重大;☆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二:认为风险管理是消极的“无奈之举”,只会消耗资源,不会创造风险价值;☆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三:没有认识到集团企业多层级协同风险,或者将多层级协同风险仅作为上下沟通问题;☆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四:没有将集团企业多层级协同风险作为集团企业的重大与核心问题来对待,认为信息系统能够解决多层级协同风险。于是,产生了两种错误的风险管理状态:第一,干脆规避风险。第二,干脆冒风险,事后再进行危机管理。而华彩管理咨询认为:企业既不要害怕风险,也不要盲目冒风险,而是应有了一套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地去冒险,在冒险当中,把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华彩风险管理体系设计通过以下步骤为集团企业提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1、风险管理诊断。系统辨识集团企业面临的风险,将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风险对集团目标的影响,明确集团核心风险。评价集团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核心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企业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2、多层级风险战略与建设规划。根据集团战略,结合集团治理体系、管控体系与管控能力,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并针对不同层面不同种类的核心风险,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确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设计保证集团战略整体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战略。帮助集团制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并协助客户将总体规划分解落实,明晰每步的工作内容和里程碑。3、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计。在集团内部职能管控的基础上,融合风险管理对岗位职责的要求,设计集团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方案和相应的职责要求、人员能力框架,补充和完善关键的考核内容和激励机制,构成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架构。4、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设计。基于集团现有的集团管控机制,将全面风险指标按照流程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分解到各层级各职能部门,纳入集团管控机制,形成风险管控贯彻与日益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基于集团现有的内控流程,结合已评估出的风险,找出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梳理并细化具体控制内容,修改制度,强化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内部风险控制。5、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文化建设。帮助企业设计、实施风险具有风险数据集中、风险影响统计分析、风险及时报告、风险控制跟踪等功能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集团各层面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语言,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责任感,建设与集团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管控文化。

如何以警务站为依托,以网格化为抓手 健全社会防控体系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机关特别是赋有社会治安治理职能的部门,必须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积极探索加强社会治安治理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切实解决思想认识、运行机制、警力装备、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社会治安治理水平,切实履行好政法机关的社会治安治理职能。(一)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治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治理体系,既要全面开展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社会矛盾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的管理、社会组织服务等问题,创新虚拟社会治安治理,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人防”方面强化县乡村三级巡逻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警亭,每个警亭设置固定巡防队员24小时值勤,白天1人,晚上2人,每周五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政法部门分战区进行县级大巡逻,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巡防主力军作用。同时,乡镇战区联动巡逻与村级日常巡逻相结合,网格联动,警灯闪烁,提升群众巡逻知晓率。广泛宣传发动,落实邻里守望制度,对外来人员以及有嫌疑人员要详细询问,邻里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抵御不法分子。规范乡镇专职巡防队,对队员定岗定责,配齐配强其巡防装备设备,强化其日常适应性训练,完善村级专职巡逻队,结合实际各行政村要普遍建立自己的专职巡逻队,确保村级巡防全方位、经常化。“物防”方面1、 强化对群众安全防范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开展一次全方位的自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以便因症施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 推进加固门窗、筑墙垒院等物防措施。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动员安装自动报警装置;3、 对重点单位特别是西部矿区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要加高加固围墙,修建观察瞭望点。对存放现金、贵重物品的部位,配备保险柜,集中保管。对生产、使用、保管、运输危险品单位经常检查,及时发现堵塞防范漏洞;4、 实施亮化工程。乡村一些街道小巷长期无路灯,是治安死角、案件多发区,要实施普及这项工程,推进街道亮化,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技防”方面,不断强化和完善技防设施,县乡经费向技防倾斜,乡(镇)、村(居)级现有防监控设备平台保证全天候正常动作,通过平台全天候实施对所辖区域的治安监控;规范村级技防值班室,严格村级技防值班室标准规范化建设,确保其“有值班人员、有分布图、有值班记录、有工作制度”,加强对值班人员技术业务培训。确保技防“乡村全覆盖,三级互联通”的目标。(二)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完善社会治安治理体系社会治安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驻村政法干警定期召开培训会,以案说法,现场解答疑难问题,确保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各种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县司法局充分利用“六五”普法,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走上村庄地头,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人民满意作为政法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着力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服务为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治安治理实效。(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人民调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具有独特优势,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重要方面。深化社会矛盾化解。不断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制机制。聘请专家,深入各乡镇召开培训班,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强组织建设,健全调解网络,要对全县21个乡镇和608个村调委会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基层调解员的调解技巧、法律文化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努力预防和化解行业与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深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依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落实好人民调解法规定的人民调解工作各项保障措施,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机制,成立医疗纠纷预防处置委员会,建立由政法、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运行调解机制。(四)做好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搭建服务管理新平台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服务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是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重要内容。创新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建立政府主导,综治、司法牵头,公安、法院、检察院、劳动保障、民政、监狱等部门共同参与,集教育矫正、日监督管理、帮贫扶困、心理矫治等职能于一体的社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大力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有效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帮扶、管理、安置、就业问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加强其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积极探索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服务新机制,加强衔接、落实安置,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减少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后脱管漏管现象,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按照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切实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和帮扶工作,帮助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调整农业结构,扶持现代化农业种植户典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高产出效益。鼓励和吸引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建设,解决剩余劳动力和出外务工的人数,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和两劳回归人员的管理。(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治安治理新格局创新社会治安治理,需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安治理格局,使社会组织成为缓和矛盾冲突的调节器、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基层党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红白理事会等其它组织及协会也在不断发育成长,这些社会组织和协会在为民排忧解难、协调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此,我县要创新为老服务,加强为老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以社会化为主渠道的养老服务新路子。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促进社会组织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协会在社会治安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众知晓率和熟识度,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关心、关注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六)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政法工作的活力源泉在基层,主要的执法活动在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再好的思路、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到实处,惠及城乡群众。近年来,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建设有了很大加强,但总体薄弱的善还没有根本改变,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任务还很重。要履行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职责,就必须切实做好相应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适当增加惠民方面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加大乡镇道路维修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基层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总结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同时根据新的实践探索建立新的制度,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安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多方筹措资金,尽快化解镇村债务,消除不稳定因素。解决乡镇专职巡防队、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保险问题,把精力更多的在放在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投在基层,真正做到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钱管事、愿意管事,切实提高社会治安治理和服务水平。(七)加强队伍建设工作,力促社会治安治理取得实效政法机关是社会治安治理的重要力量,政法队伍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教育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化为民服务、为民执法理念,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力,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理念,做公正廉洁执法的表率,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2、加大“从优待警”工作落实力度,关心关注政法干部,加强政法基层科、所、队、庭建设,在政策、制度、机制上确立“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流、干部从基层出”的工作导向。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投向基层,以实绩为标准,不拘一格地从政法队伍中选干部,切实解决工作多年政法干警职级和待遇过低问题。使广大干警在政治上有奔头、生活上有挣头、工作上有干头。3、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在人员编制上给予倾斜,将乡镇综治工作人员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努力解决人员编制少、职级待遇低与工作任务繁重不相适应问题。金鹏信息网格化管理解决方案

关于城市物流体系建设,应该从哪几个大的方面探讨?

现在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增长的阶段,在今后30年内我国城市型的现代物流中心将会成为物流产业增长点的核心之一。我国在“十五”规划中已初步将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项重点内容,并提出了物流配送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希望在未来五年内建立30个现代商品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示范项目,提高物流综合效益。国际性的物流活动一般都倾向于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枢纽城市,利用自由港提供的海关、仓储以及货物进出便利等条件形成配送中心;利用中心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和空运等运输网络,迅速将大批的货物分流送至目的地。城市作为现代物流的汇聚地,要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综合物流中心,必须充分利用城市。同时,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商品流通体系。因此研究、思考和探讨城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提升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为了加速传统商业和储运业向市场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实现物流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通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形成一个高效、畅通、网络化的现代商品物流体系,国家制定了促进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宏观政策,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和地区纷纷提出了建设城市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作为城市现代物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笔者先对它们的内涵、成因及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是一家或多家物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物流园区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物流园区使货运交通更有序,有利于城市缓解交通压力;(2)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大型仓库与环境相协调问题、废弃物的集中处理问题;(3)促进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物流园区有利于集约资源和统一管理;(4)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物流园区,可将多个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可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互补性,同时,这些企业还可共享一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降低运营成本和费用支出,获得规模效益;(5)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  物流园区是多个大型物流中心或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它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其规模可对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作出分析后,规划出一片区域用于发展物流园区,具体规模由市场需求、城市发展水平决定。物流园区建设在日本的历史稍长,而在西方国家也属于新事物,在我国深圳、北京等地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还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之中。  (二)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一个现实的物流中心应该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具有其核心功能,并且物流中心的功能可以根据需要向上、向下进行延伸,在实际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确定如何根据情况向上、向下延伸及延伸的范围。物流中心是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同时也是第三方物流理论得到应用的产物。  物流中心的产生基于以下因素:(1)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间经济往来更加频繁造成物流量的急剧增加。这是建立综合物流中心的最基本条件;(2)通过物流中心管理城市货物的集散可以使原来分散的专用线、货站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的矛盾得到缓解。使综合物流中心之间的干线运输与在城市区域内的配送有效地组合成新型的现代物流系统,从而完善了整个物流;(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建立综合物流中心的重要条件。通过合理的物流规划和物流组织,限制汽车在城市中的运行时间和运行数量。采用综合物流中心的方案,可以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行的选择,因此越来越受到大中城市的重视;(4)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可以给综合物流中心的若干关键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撑。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使物流的低成本、高效集约管理成为可能。  物流中心的有效衔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公路、铁路等多种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综合物流中心对提高物流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物流时间,提高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多次搬运、装卸、储存环节,提高了准时服务水平,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费用。物流中心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物流成本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完善物流系统在保证供给、降低库存从而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方面的作用。  

怎样做好双控体系建设

第一步进行企业风险点辨识,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然后确定本企业风险岗位和点,对每个岗位、风险点进行分级、编号。第二部,对风险岗位和风险点实行按照层级以及风险程度实行分级管控。第三部进行风险公示。第四部风险点岗位做牌悬挂于岗位。第五步,按照风险点责任人,进行月、旬、日检查。 同时建立健全双控工作档案,注意留存企业负责人参与双控工作影像资料和记录等资料。本人愿与各管理者同行分享心得经验。

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的法规、制度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办法、监测设施保护规定、监测资料共享、监测资料汇交制度。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法》、《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矿山环境保护条例》等的立法进程。修改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要求、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规范、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录入等一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编制或修订工作。使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理顺体制关系建立由中央到地方专门领导机构和专业组织实体,形成覆盖全国的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实体网络(图)。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部门的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灾害防治小组应会同水利、交通、城建和气象等部门加强配合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实时动态监测,形成既有各专业独立性,又有统一领导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区)、市(地、州)和县(市)四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明确各级监测机构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站网管理,业务联系,技术指导,资料汇交,成果集成”的原则,理顺各级关系,加强内部机构建设,使其真正承担起各类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工作。(3)健全监测经费保障体系监测经费实行分级分责任承担。国家、省、地和县等不同级别的监测网点建设、维护、运行和基本建设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环境专项经费;由采矿、开采地下水、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等的专门监测网点建设、维护和监测的日常运行以及试验研究经费,应由责任人承担;各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承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所要求的地质环境监测研究经费。(4)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监测设备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地质环境监测的自动化进程,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建设和完善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改进监测成果的发布形式,提高监测工作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环境监测水平和国际影响总结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尝试和推进与其他公益网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和促进,不断拓展监测领域,提高为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水平。(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结合“世界地球日”、“土地日”、“水日”等社会活动大力宣传我国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基本国策,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视程度,普及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有关新时期渠道体系建设的思索】 华为渠道体系

  【摘 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建设合理的渠道体系、渠道管理、渠道沟通等方面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基层渠道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下步渠道建设的方向,实体渠道与电子渠道相结合,自有渠道与社会渠道相补充,以客户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以营销为目标,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设定渠道准入机制,评估体系,渠道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托、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渠道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移动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渠道;建设;销售;目标   引言   为了建立与客户之间销售、沟通的高效与畅通,渠道体系建设也被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渠道体系作为公司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市场、销售、服务、发展等多项职能。有效的渠道建设,能够增加公司持续发展的强大的竞争力。   一、移动企业渠道建设的意义   移动运营商的市场快速拓展必须依靠广泛、高效的营销渠道系统,伴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市场竞争的加剧、移动通信业务的丰富,移动运营商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下也要不断发展、完善, 以适应新时期的移动业务推广与销售。   通俗来说“渠道建设”,就是做好生产者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建立、维护和和谐发展。从提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考虑和建设渠道体系。只有适应企业特点的渠道模式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建立渠道模式时,需要对企业渠道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对渠道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建立合理的渠道模式的突破口。   二、移动企业渠道建设   现有的移动渠道建设分为:自有实体渠道、社会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渠道体系趋于完善。   1、自有实体渠道   城镇内自有实体渠道发挥着主要作用,关乎品牌形象,但是乡镇的自有实体渠道由于业务量较低,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乡镇部分自有营业厅已经自建他营,按照自有厅管理,同时发挥渠道的灵活性。   在城镇内,还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营业窗口建设,发挥营业窗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营业窗口是传统直销渠道,为不同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目前其在业务发展、业务服务中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要不断完善功能、提高营业窗口人员素质、优化布局等方面努力,为客户提供方便及时的服务,公司的形象在营业窗口树立,疑难业务在营业窗口咨询和宣传,在大的乡镇还是需要有我们自办厅的,但是在建立这些自有实体渠道之前,一定得做好市场调研、做好成本收益估算,在能够发挥作用的乡镇,有我们的自有渠道能够稳定市场,并且利用品牌建设、形象宣传。   2、社会实体渠道   客户对渠道需求的差异性。渠道模式是否有竞争力,客户需求是最终的检验标准,只有及时方便地满足客户需求的渠道模式才会受到客户欢迎。不同的客户对业务需求及渠道的选择和偏好是不同的,只有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通过市场细分,把握不同目标市场客户对渠道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订渠道模式、渠道政策、渠道管理办法、渠道激励等,渠道运作才更有效率。   渠道能否做大与渠道经营者有密切关系,想建成好的渠道需要渠道经营者的胆识和智慧,需要他的人脉资源和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营销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渠道管理者,在建设渠道之前要充分了解,深入调研,做到心中有数,考察渠道经营者,是渠道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渠道准入机制、评估机制,在渠道建设之前做好评估,严把准入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有效利用、业务快速拓展、公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我们渠道网点覆盖已经达到规模的情况下,更要慎重建设渠道,不搞盲目建设。对于竞争对手渠道网点深入了解,建设与之相竞争的网点,提供支持与帮助,做到竞争对手有网点的地点,都有我们自己的网点。   渠道建设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客户群体建设相适应的渠道网点,并且每种网点设定不同的期望目标,渠道侧重的目标不同,有利于渠道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更好的成绩。   建立渠道竞争机制,针对渠道营销能力和业务素质,公司将加强片区对渠道管理的力度,对于业务发展好的网点积极给与支持和帮助,针对业务发展弱的网点给予支撑,实在不合格的网点坚决取缔,形成好的竞争氛围,实现市场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但是渠道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相互扶持、相互依托,加强渠道之间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荣辱与共,更能够保证渠道的长远生存与发展。   渠道管理从业务传达、业务宣传指导、服务管理、业务质量考核、新业务的拓展、信息反馈等方面深入落实,不仅是建好渠道,更重要的是把握住渠道,使之依附我公司,实现共赢。   渠道的管理是工作的重点,渠道分散,数量又多,加强渠道与公司管理者的沟通、业务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渠道人员集中学习,来提升渠道人员的业务水平,但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片区的分散管理,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个是通过建立飞信群,通过飞信发送短信的方式使业务传达更及时、顺畅。   加强对渠道网点业务发展质量的考核,比如离网率考核,减少弃卡和换卡现象,避免渠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业务发展上大进大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竞争对手的信息第一时间由渠道反馈到公司,采取应对措施。提高渠道的忠诚度。   在传统业务利润收入逐渐降低的同时,新业务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但是新业务的销售渠道成为新业务发展的最大阻碍,运营商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对现有渠道与新业务相匹配的渠道策略,导致现有渠道对新业务销售的支持非常欠缺。   社会渠道追求利益,主要是缴费和售卡,而在增值业务和新业务推广方面十分有限,主要是我们在这方面的酬金吸引力不够。社会渠道遍及城乡各地,业务推广上占有极大优势,我们在增值业务和新业务方面需要社会渠道的积极参与,在渠道建设上,要考虑渠道的业务推广能力、影响力、营销能力和新业务的接收能力,在渠道评比上,要考虑新业务的推广效果。   3、电子渠道   首先,电子渠道对运营商的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3G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多,这些复杂的业务需要大量人工来进行营销。而电子渠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简单业务分流出去,减轻3G营销人员的压力,使得将来营业员和客户经理的更多工作是向用户介绍相对复杂的3G业务。   总之,渠道体系建设以实体渠道与电子渠道相结合,自有渠道与社会渠道相补充,以客户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以营销为目标,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渠道建设以网状为基础,向纵深发展,渠道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托、相得益彰,逐步做大做强;公司做好服务支撑保障,业务培训指导,在合作中共赢;设定渠道准入机制,评估体系;渠道动态电子化管理,层级管理,联动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使渠道发展顺畅,使渠道无处不在,建设一个庞大的、紧密连接的营销网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方.渠道管理中的独家代理.重庆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2007年增刊   [2]刘宏.全业务经营渠道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邮电报   [3]杨志杰.中国移动升级电子渠道 运营商服务向电商转型.通信产业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什么等制度

法律分析: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务院批复8省市试点方案的要求,继续推进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同时再选择部分省市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研究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运营办法,逐步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今年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学生、儿童等非从业城镇居民。同时,继续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建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助推和提高养老社会化程度,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法委于20**年4-6月间对我市不同类型、各具代表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工作成效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2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XX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XX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12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13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设方式及规模。 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 服务内容。 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 服务对象及方式 。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情况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 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08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 二是 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 三是 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XX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11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 四是 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XX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 五是 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3. 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的“星光计划”,即2000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07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13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二、我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 一是 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 二是 “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 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 “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二是 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国际上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3000美元的时候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XX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昆明的重要意义,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政府投入主导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搭建平台、培育机构、典型示范、服务监管等途径,切实加强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二)加快制定有利于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 按照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抓紧对《XX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进行修订,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条例中。 二是 制定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需求,科学谋划、高位统筹,做顶层设计。 三是 市政府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XX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学习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阶段性要求,以及各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一步规范“中心”的建设、运营,通过建立长效性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健全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 强化市、(县)区两级老龄部门养老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县(市)区、街道(乡镇)两级政府为“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负责具体承建“中心”项目;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属地管理主体的责任,在“中心”项目建成后,交由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管理运营,由街道(乡镇)、社区负责日常监管。形成“条抓块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非营利性组织负责“中心”营运”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 二是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放开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小额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性较强的非营利性机构,尤其是社会工作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学习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招投标平台,设立养老服务专项,通过市场化的引入激发行业的活力,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是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普惠+特惠”的政策,优先向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80岁以上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的高龄老年人列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为其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通过市场运作,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具有服务需求和一定经济能力的低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四是 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机制。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且养老产业属于微利或无利行业,建议政府通过财政拨付、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工资、日间照料床位、老年饭桌、场地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夯实居家养老的硬件基础。一是 将“中心”建设纳入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作为“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考核。 二是 加强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新建小区的建设规划,在开发时预留小区总面积的5%或8%,作为养老设施用地,规划、土地、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工程许可、小区命名等各个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对老旧小区硬件设施的修缮和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以改扩建的方式逐步加强“中心”硬件建设。 三是 加强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社区“两委”应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加强老龄、民政、卫生、工青妇等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和挖掘社区内公共单位的力量,调动小区物管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一是 进一步理顺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整合老龄办与市委老干局的资源,以适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对老龄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二是 与“4050”人员再就业工作相结合,参照社管综治“协管员”的方式,在每一个“中心”设立2-3个“助老员”的公益岗位。 三是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与劳动就业部门配合,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心理学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实行“助老员”持证上岗和定期星级评定,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 注重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以老养老”、“银行式储蓄养老”,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六)加大宣传力度,引领社会化养老新风尚。 社区居家养老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以新修订的《老年法》普法学习宣传为契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强化“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养老服务事业的浓厚氛围。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集中宣传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背景、内涵和意义,通过对“中心”养老服务实际效果的提升和宣传,释放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正能量”,以提高社会关注度;要针对老年人做好细致的宣传讲解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引领社会化养老的新风尚。 ;

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信息化的关键是哪一项

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信息化的关键是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大幅跃升。信息通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从铜线到光纤,从3G普及到5G商用,综合能力实现跨越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历史性完成“光进铜退”改造工程,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百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从无到有,占比达到93.4%,千兆用户数突破了5000万。4G基站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5G基站数达到161.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亿户。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我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到38.2%。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产业体系,光通信设备、光模块器件、光纤光缆等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介绍了近十年信息通信业发展情况,她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国资委:做好央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

凤凰网房产快讯 15日,国资委网站发布通知,要求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指出,各中央企业要加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查办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存在问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等,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以下为全文: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各中央企业: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以下简称《意见》)等国有企业改革“1+N”系列文件要求,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监督二〔2019〕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件),对中央企业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工作体系作出全面安排。各中央企业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实现了集团层面责任追究组织机构、专门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的全覆盖,以责任追究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强化管理等取得积极成效,保障企业合规经营及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持续强化。为切实落实《意见》提出的“在2020年底前,全面建立覆盖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的改革目标任务,现就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做好体系建设方案的优化实施工作。按照43号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已制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方案。各中央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与《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再对标对表,分析查找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和相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短板,根据需要补充完善体系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逐项明确具体举措、时间表和责任人,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新列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的中央企业,要压实责任、倒排工期,抓紧推进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确保按期保质完成改革目标任务。请各中央企业于2020年4月15日前将本年度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情况表(见附件1)报送国资委。二、进一步加强追责职能部门建设。目前,各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均建立了责任追究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委员会、联席会议、工作小组等),确定了责任追究职能部门或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建设,配备与本企业资产、业务经营规模以及工作量等相适应的责任追究专职人员,按照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等要求,逐步形成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立案、核查、复核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追究工作独立性和客观性。根据《意见》,相应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评估或鉴证报告是认定资产损失金额及影响的重要依据,要加大中介机构聘用劳务费等相关专门经费投入,切实保障责任追究部门的办案质量。三、推动实现责任主体有效覆盖。各中央企业要结合组织架构、部门设置等实际,按照归口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推动追责工作责任主体覆盖全级次企业。可以由二、三级子企业责任追究职能部门归口负责其所属企业的追责工作,也可以逐级明确所属企业的相关工作责任主体,做到各级次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形成全面覆盖、上下贯通的责任追究组织体系。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协同机制。各中央企业要建立内部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移送和办理反馈机制,形成分工明确、配合联动、齐抓共管的部门协同体系。企业相关业务管理和专业监督部门工作中发现的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要及时移送责任追究职能部门,做到应移交尽移交。责任追究职能部门要及时查办并反馈办理情况,对个案查处中发现的管理和制度中存在的短板,提出加强管控、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推动从源头上防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五、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工作规则。各中央企业要根据《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国资委令第37号)和本企业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责任追究工作操作规程,进一步细化核查程序、规范文书格式等,确保责任追究工作步骤一致、要件一致。条件成熟的企业,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损失认定、责任认定、离职退休人员违规责任追究处理、容错机制等工作规则,不断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六、强化子企业责任追究相关制度建设。各中央企业要针对所属子企业业务模式、体量规模等情况,因企施策细化责任追究范围、资产损失标准等,防止尺度宽松,责任约束不足。要督促指导所属二级子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出台专项制度或补充规定等形式,完成责任追究范围和资产损失标准的细化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探索推进所属金融类子企业、参股企业等责任追究工作制度机制建设。七、实行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台账管理。各中央企业要建立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管理台账,对问题线索实行集中管理、动态更新、定期核对汇总,全流程记录受理、初步核实、分类处置、核查、处理和整改等阶段情况。企业受理的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初步核实和分类处置,属于国资委受理范围的,及时上报;属于集团公司办理范围的,按规定组织核查;属于子企业办理范围的,按权限办理并做好督促指导和检查,确保问题线索全面、合规、有效处置。八、严肃查处违规经营投资问题。各中央企业要加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查办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存在问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等,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坚持违规必究,追责必严,实行问题线索对账销号管理,办结一项、销号一个,持续保持对违规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切实增强国资监管法规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的刚性约束。九、加强信息化对追责工作的支撑。各中央企业要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损失风险动态监测、禁入限制人员信息管理等系统,探索建立本企业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管理、在线核查取证、整改情况跟踪、资产损失及损失风险监测以及相关制度规定等信息系统,做好与企业其他业务信息的对接,强化对违规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果。十、发挥责任追究工作综合效能。各中央企业要把责任追究作为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对经营投资行为事前规范、事中检查、事后追责的工作闭环,将追责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监管效能。要加强督办整改工作,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挽回国有资产损失,降低损失风险,发挥以追责促追损的正向作用。要在适当范围总结通报案件核查处理情况,发挥“追责一个、警示一片”的警示教育作用,强化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合规履职和责任意识,有效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国资委将加强对中央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的督促指导,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培训交流,并选取部分中央企业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开展专项调研检查。请各中央企业将出台的制度机制等工作成果及时抄送国资委,同时全面总结《意见》印发以来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情况,体系建设工作报告以专项报告(见附件2)形式于 2020年11月15日前报送国资委。

十堰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十堰市在2018年被国家科委和省科技厅确定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科技体系建设示范市,2018年十堰市农村信息科技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我们围绕示范体系建设、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搭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以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和十堰黄姜产业为示范点,结合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本着“集成、创新”的原则,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十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我们对在贫困地区如何实施农村信息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2018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期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示范点,构筑通达农村基层的示范体系框架   全市选择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3县(市)为示范县、示范县中每县选择3个乡镇、六家企业、15户农户为示范点。对每个示范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制订了管理办法、落实了目标任务。应郧西黄姜协会请求,郧西黄姜协会及其9个会员乡镇也加入了示范体系。从而形成了由4个示范县、18个示范乡镇、18家示范企业、45户示范农户所组成的十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框架。   (二)以网络建设为重点,构筑新形势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新平台   以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为骨干,联合市气象局、市广播电视局和我们共同成立了十堰市虚拟农业信息中心。以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下属的技术信息中心十堰科技信息网站为基础,通过对机房改造装修、添置新设备和人员,建立了星火计划十堰农村科技信息网主网。主网站现有惠普hplh3000型服务器一台(服务器硬盘升级为36g,内存1。24g)、计算机7台,工作人员6名,已实现7*24小时宽带联网。主网站集成十堰植保网、十堰气象网等网站,与其保持24小时宽带联接,从而建成了虚拟的十堰市农村科技信息市级网络中心。   3个示范县已全部都已建立了县级分中心,联通了宽带网,实现了网络正常运行。丹江口市配备了3台内存为256mb、硬盘80gb,cpu800mhz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围设备,并与农业局合作建设虚拟的县级分中心,为其配备计算机1台;房县配备了3台计算机及相应的外围设备,与县农业局合作建立虚拟的县级分中;竹溪县配备计算机3台及相应的外围设备。竹溪县蒋家堰镇魔芋市场已配备计算机1台。郧西县黄姜协会配备计算机2台。   所有示范乡镇(包括郧西县9个会员乡镇)已建立乡镇服务站,各服务站配备计算机1台,打字机1台。绝大部分已联通因特网,有些乡镇已能自己制作主页。   市级中心网站、县级分中心、乡镇服务站都已实现场地、人员、设备、经费、制度五落实。   软件开发方面,已完成市级中心网站主页和3个示范市、9个示范乡镇、18家示范企业、45户示范农户主页制作;完成《十堰农业专家及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软件》、《十堰市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开发。《十堰黄姜产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正在推进之中。   (三)以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切实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市级主页23个栏目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各栏目信息实现了适时更新。,《农业专家及乡土人才数据库》目前正在向数据库中输入。3个示范县信息资源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竹溪县已向市中心网站报送信息数千条,丹江口市、房县也向市级中心网站报送信息千条以上。所有示范县人息资源有专人维护和更新。房县桥上乡已建成农民电子阅览室,配备农村实用技术光碟盘。所有示范县都向市中心网站提供了3个乡镇、6个企业、15个农户详细资料    二、对建立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的探索   (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部门协作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十堰市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十办文[2018]95号),为项目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为项目的执行机构。市科技局为项目的管理机构。以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为骨干的市虚拟农业信息中心是项目的实施机构,由虚拟农业信息中心有关人员组成实施小组(十科发[2018]36号文),实施小组分为领导协调组、技术支持组、资源建设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各示范县也成立了相应的县级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各县科技局为项目的.管理机构,以县科技局、农业局为项目的执行机构。各示范乡镇主管理科技的副乡镇长负责本乡镇项目的执行。从而建立了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为全市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领导保障。   征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资源分散、协调难度较大的特点,成立了虚拟农业信息中心。市科技部门有较强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农业局拥有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和较完善的基层信息采集点,气象部门在为农村提供气象服务方面无人比拟,广播电视部门所拥有的广播电视传播手段为农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又一条的通道。由以上单位组成的虚拟农业信息中心,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强化了项目实施力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我们还十分注重将农村信息化项目与其它项目捆绑实施,如市农业局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秦岭山区十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该项目,市农业局配置了多媒体投影仪、数码相机、电脑等设备。仅市农业局现有电脑18台,全部与中心联网,同时,还通过该项目为每个县市农业局配置电脑一台,并发挥了作用。房县将农村信息化项目与该县国家扶贫项目农村山区教育信息化项目联合实施。项目的捆绑实施,实现了项目资源的整合,节约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

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开展了那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相关评论活动?

我也想知道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什么内容

 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面对各类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等等。优抚对象包括现役军人、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等弱势人群和优抚,要么丧失了劳动能力,或不具备劳动能、生活能力、要么因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生活困难,要么曾经是或现在是共和国的卫士及其家属,这些人最有资格或最需要接受社区的帮助。把他们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最基本内容和最基本任务,集中体现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本质。具体地说,主要包括:   (1) 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之所以成为社区服务的一项基本内容,不仅是因为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上约定俗成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的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城市居民总人数的10%,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明显超 过了城市居民总数的10%,有些社区高达15%以上,显然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2)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残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肢体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等类型。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是世界各国社区服务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体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3)为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包括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和日常生活困难,经常开展军民联谊活动,等等。   (4)为少年儿童提供社区服务。兴建和发展为少年儿童服务的祺我福利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少儿活动中心(室),开展寒暑假少儿服务活动,根据客观需要发展“小学生饭桌”和“接送孩子”等服务项目。   (5)为贫困者提供福利服务。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 的特定时期,我国城市出现了一个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者阶层。保障这个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一是要通过社区组织的努力包括发展社区服务业,帮助他们达到再就业的目的;二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等等,确保贫困者和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面向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与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如果说面向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的社区服务,主要体现了它的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的话,那么,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社区服务则是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从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面向普通居民群从的便民生活服务之所以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源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社区服务刚刚起步时的198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所占的比后重是21%,而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平均高达55%,中等收入国家亦平均达32%。   3、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的“后勤”服务   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后勤”服务是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1)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企事业单位和曾经承担着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多方面社会服务的功能,亦即存在着相当普遍、相当严重的“企业办社区”、“单位办社会”问题。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后勤”机构庞大或经济负担过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现代化对各类组织专业化、高效率的客观要求。   (2)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新型企业,大都没有设立庞杂的“后勤”服务机构,但却同样需要社区组织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3)从社区服务主体的角度来说,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提供后勤服务,有助于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经济效益(因为开展这类服务基本上都属于有偿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密切街道、居委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的合作关系,促进社区整合。正是由于主体与客体的利益一致性,促使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还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

分析设计某单位的安全体系建设,需要应用哪些信息安全技术,并进行说明。

可以参照等级保护,从物理环境、网络环境、主机环境、应用环境、数据环境、备份恢复和管理体系几方面考虑;重点在网络和应用部分希望你能满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经济

如何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审计等重点节能基础管理工作

 能源管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系对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提高能源管理建设水平,作为促进“基础管理上水平”的重要举措,要求建设:  第一,要“厚基础、宽口径,协调一致向前发展”。厚基础,就是要联系企业实际做好能源管理模式的导入,综合企业各管理模块职能,细化文件规范,严格制度建设,潜心梳理流程,完善标准、计量、统计分析考核等管理办法,确实做到体系建设的全面引导、全程监控;宽口径,就是要确实保证体系运行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充分体现出体系建设的全员参与性、功能全面性、职能管理的层级性;协调一致向前发展,要求各管理模块、部门及上下层级间一切能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符合“五化”要求,具体目标要与管理手段相衔接,管理手段要突破“部门墙”壁垒逐步趋于流程化,流程信息必须强调通畅传递、即时准确,配套基础设施及管理向规范化看齐,并积极做好持续改进、增强后劲,达到长足、协调发展。  第二,要层层分解能源管理目标、细化目标考核,并与企业(部门)绩效挂钩。在企业总体能源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将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责任到部门进而细化到个人,做到部门有目标,个人有指标。同时,建立严格、规范和明确具体的定性定量考核制度,将目标和指标与部门、个人的绩效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第三,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能源节约目标管理氛围,定量能源节约目标标准,创建能耗数据标杆,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保证谏言纳策渠道通畅。定量目标、指标,让部门、个人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创建标杆,促进小改小革,争先创优。严格奖惩,保证公平、公正,激发达标积极性。广泛开展谏言纳策,接收员工合理化建议,保持员工主人翁的精神的高度发挥,促进能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和外聘体系审核。在企业内部要积极培养一批优秀的体系审核队伍,通过具体的审核工作检查体系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程度,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优化体系,确实保证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施——檀培芳

一、社会心态 1、什么是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人们对自身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的心理状态。 2、社会心态的功能 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 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态是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文化建设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3、表现形式 社会舆论——重要表现形式 二、转型社会中的心理特征 (一)大众总体普遍心态。 1、广大人民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较高。 2、对已有成就充满自豪感,对未来发展持乐观预期。 3、社会价值观务实理性,进取精神不减。 4、群际关系相对和谐,集群行动风险可控 (二)存在某些负面社会心态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心态四方面内容抓心理建设 1、社会需求方面。 民众需求层次多,标准高,问题多。需求导向。 愿望与需求是不同的,要花时间、花财力、同时需要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的才是需求 2、社会价值观 (1)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重构:“愚公移山”——“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2)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 (3)共享价值观念、社会互信、社会共识、社会合作 3、社会情绪。 (1)群体心态 (2)当群体盲目、狂、情绪化时, 该如何保持理性? ——找出群体领袖(群众自己认可、有群众威望)、命令越清晰、越简单越好,同时想办法快速解散人群, 4、社会关系。 (1)民众中的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现象。“马加爵”、“云南司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2)不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群体间的摩擦、冲突 ——做预案:预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什么人,什么事,怎么应对 比如拆迁 四、社会心理服务的切入点。 1、个体层面——提升心理资本,提高个人情绪管控和压力管理能力,自己心态应对社会挑战。 2、家庭层面——促进家庭和谐,增加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赡养关系、婆媳关系等方面心理知识普及。 了解亲人的爱的语言:爱的语言、静心时刻、礼物、身体接触、服务行动 (1)夫妻的心理是有差距的: 男人直奔主题,问题解决导向,是非观、 吵架的时候,男人要解决女人的情绪 (2)亲子关系: 爸爸在不在家不要紧,关键是在孩子心中,你在不在 妈妈要树立爸爸在孩子中形象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限制 (3)赡养 欣赏老人的过去——肯定他们的现在。——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可以干点什么——期盼他们的未来 (4)婆媳关系 夺权与夺爱——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有自己的小家庭,婆婆要尊重小家庭 3、企业层面——针对全体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EAP专业服务。 全员服务,不能用临床心理学的方式(受美国影响,一直用临床心理学,所以很难铺开) 4、社区层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什么能解决,什么不能解决,心中要有数 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两个不同的概念 严格来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法委牵头)是“社会心理的服务体系”,它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截然不同,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从国家和社会主义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出发,突破旧有的“心理健康服务”观念,着重解决宏观社会心理问题。为此,需要建立专责的行政主体,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协调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人在情绪状态下,不要讲道理,先处理情绪 工作绩效说话——EAP 专业知识架构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态的内涵、社会心态的培育策略、社会心理变迁及其应对。 2、(个体)心理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什么社会心态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而制定的。扩展资料: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2、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3、立足国情,循序渐进。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4、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企业薪酬体系建设有什么步骤

基于过往伯特咨询为企业提供薪酬体系咨询服务的经验,企业薪酬体系的完善关键在于形成一套具备市场导向、支持动态调整的薪酬管理机制,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竞争、内部管理的需要持续优化薪酬体系。具体建设流程环节如下:1、岗位及职责梳理;2、岗位价值评估;3、薪酬结构分析;4、市场对标;5、薪酬结构分析;6、薪酬区间设计;7、薪酬等级设计;8、应用及管理配套机制。

内控体系建设的避免盲区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时之功;体系框架搭建只是一个开头而已,还需要不断的精进、优化、务实。内控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形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成为内控体系建设的阻力,需要长期的宣导普及,内控并非仅仅增加审批权限限制。

如何理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地 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部, 分为控制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1)管理者的重视。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深化, 管理者支 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较以前都有显著增加, 在设立内部控制时, 管理 者的认识和态度非常重要。只有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 自觉性, 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控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才能保证单位内部 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 (2)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和企业章程,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股东会、 董事 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 执行、 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 会、 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企业要从所有者立场出发, 把企业最高管 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 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 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 完善和有效运行.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和归集,是加强内部控制和进行内部绩效考评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以及内部考评,必须正确合理地构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并与内部考评结合起来,分层次、分步骤实施,才能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最终达到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从企业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目标、要点、框架及作用进行如下探讨: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企业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有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保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增强企业效益。建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我认为要符合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的企业中,一则是因为不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就脱离了国家的规章制度,任意枉为,最后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整体性原则。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充分涉及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相互协调。我们在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就事论事,仅从财务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结果顾此失彼,与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造成制度 “名存实亡”,因此,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3、针对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基础上,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整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4、一贯性原则。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我们在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要力求制度尽可能连续,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5、适应性原则。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企业的变化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而内部适应性是指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企业要把握这两个方面,制定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6、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说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一项制度的制定是为控制企业的某些环节、关键点,并最终落实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上,若违背了这个观点,就变得得不偿失 7、适用性原则。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便于各个部门、职工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这是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个关键点。企业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可概括为 “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灵活调整”。 8、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具有战略的高度把它引向更完备的发展方向。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目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的,我认为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必须达到以下五个目标:1、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2、保证所有交易事项的正确性,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适当的账户,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3、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4、保证账面资产和实存定期核对相符。5、保证财务会计监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控制的要点及框架建立(一)控制要点: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要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必须使财务内控制度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财务部控制要实现以下要点: 1.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2.职责分工,权利分离,相互制约;3.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4.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5.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授权;6.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7.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8.制订和执行拾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9.工作轮换;10.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二)框架建立: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解决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的前提下,按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原则、目标、要点的要求,企业应建立本单位的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我认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财务会计控制制度:⑴可靠的凭证制度;⑵完整的簿记制度;⑶严格的核对制度;⑷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⑸科学的预算制度;⑹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⑺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度。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基础管理制度(1)会计核算控制制度: ⑴会计核算的体制;⑵主要会计政策;⑶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⑸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⑹会计报表编制说明。(2)财务管理控制制度: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⑵货币资金管理;⑶往来结算管理;⑷存货管理;⑸短期、长期投资管理;⑹固定资产管理;⑺在建工程管理;⑻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⑼其他资产管理;⑽销售收入管理;⑾成本费用管理;⑿盈利及分配管理;⒀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⒁借款管理;⒂担保管理;2、综合性管理控制制度⑴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性作出规定);⑵财务预算管理制度;⑶会计稽核制度;⑷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做出集中的规定);⑸财产清查制度;⑹财务分析制度;⑺会计档案管理办法;⑻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⑼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3、财务收支审批报告控制制渡⑴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⑵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⑶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⑷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4、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控制制度⑴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⑵会计核算组织形式;⑶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⑷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⑸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⑹会计人员培训管理办法。 5 、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制度 ⑴费用报销管理办法;⑵成本核算办法;⑶成本计划管理办法;⑷成本控制管理办法;⑸成本分析管理办法;⑹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作用运行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是正确处理企业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例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工会等是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力机构,它们之间权力的制衡构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是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 健全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样,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可以信赖企业的财务信息,投资者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健全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财务与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产生过度的职务消费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制衡。 综上所述,良好运行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管理松弛、管理漏洞等,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结合。必将促进企业有序、科学的管理和良性发展。

内控体系建设的五个环节

作为内控管理的第一站,内控战略规划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对以后实施内控系统建设的所有方面的影响。合理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确保企业的治理水平迅速达到所有者和管理层的预期目标。制定企业内控战略规划具体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严格一致企业战略目标是制定企业所有具体业务目标的基础,内控战略目标也必须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确定的方向。当前,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原景、核心价值观等的主流观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确定的。内控战略目标通常可以按照企业希望达到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假如某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在一定的期限内成为本行业的领导者并希望基业常青,那么其内控体系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为符合这一要求提供有力的支撑;既不能高于这个目标,也不能低于这个目标。惟此,才能被企业内所有利益相关者和运营管理的所有参与者所接受。此外,内控战略目标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阶段确定。例如在某个阶段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某阶段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某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2.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标志事先确定内控战略实现的具体标志,既可以为企业制订年度内控工作计划或绩效考核目标提供具体的依据,也可以为日后评价本企业内控战略目标的实现状况提供评价依据。例如:某企业的内控战略目标是达到本省同行业先进水平。那么,企业就必须对本省的同行业内控管理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然后确定自己的评价标准或实现标志。评价标准可以具体设置为:企业内控管理程序建设情况;内控组织系统建设情况;内控审计手段的先进和有效程度;舞弊案件的损失指标;企业的风险指标;全体员工对内控管理的理解情况等等。3.基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准确定位所谓“准确”定位的标准就是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清晰明了。例如一家小型企业集团的内控战略目标没必要定的太高;实现标志可以比较简单;业务范围可以适当缩小。这样,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投入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4.明确内控工作理念这是开展企业内控工作的基本准则,否则不但内控体系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之物。例如建立“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的工作理念,就可以避免单纯的监督审计容易引起抵触的缺陷;按照内控五要素,建立全面预防风险的原则,就可以为开展内控工作提供具体的评价依据。5.认同内控战略目标确定过程必须经过所有者或最高管理层的批准和确认。能够在获得高层批准前,先征求下属分、子公司管理层的意见并取得一致意见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举措可以为日后推行内控管理减少阻力。 内控机构设置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机构名称、层级、汇报对象、专业人员的具体名称、工作岗位设置、工作内容确定、人员选拔和素质要求、工作的具体原则等。以下将主要讨论组织机构的设置、内控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岗位确定。1.组织机构设置目前中国规模较大的国有或上市公司,通常都会在监督决策层设置监事或独立董事、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在运营管理层则设置内部审计部或监察部等职能部门。应该说已经建立了内控组织机构。但关键是这些机构存在许多缺陷,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公司治理的主要障碍之一。具体表现如下:*具体执行机构缺失比如,企业中通常没有具体的执行机构为监事或独立董事的实现监督职能提供“硬件”条件;这使得监事或独立董事的职务常常“沦为”一种对外形象功能,在人员安排上以安排退休前的资深领导为主。审计委员会通常也处于相同的情况,其获得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高层管理者,无法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通常在工作范围以及报告对象上处境尴尬一般企业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财务审计;其工作报告对象通常只是其监督对象的财务总监或总经理。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内控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在一定独立性的条件下,能够具体介入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工作。这一点应当和外部审计有所区别。一些像BP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在其业务组织机构中就使用了内控部代替内部审计部。表面看,只是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独立性程度不同内部审计部通常按照审计规则要求,为保持完全的独立性不得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内控部则可以较深入地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了解更多的情况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从而达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的效果。B.审计检查范围不同虽然当前的内部审计部在审计范围上也在力求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向运营管理审计方面发展,但毕竟受到从业人员资格和工作背景的限制,无法真正实现其对运营管理的有效监督检查。而内控部由于在雇佣人员方面没有局限性(非财务和审计资格的人员也可以参加内控审计检查工作),因此,可以做到对企业的全面运营管理实行更有效的监督检查。C.报告对象不同内部审计部通常只是向企业的CEO报告工作,向CEO负责。因此,许多涉及CEO本人利益的问题通常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而内控部则可以在向企业CEO报告工作的同时,还能直接向审计委员会、甚至监事或独立董事报告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任何企业在推行某个新的管理方法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转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各种传统工作方法和思路。由于采用现代企业内控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现有的权力结构,这就意味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为此,企业内控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所有相关利益者进行系统的内控培训,在系统运行之前,把阻力减到最小。培训的内容主要有:编制培训资料、确定培训计划以及实施培训。1.编制培训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内控管理资料和各种案例。内控案例应当以本企业已经发生的事件为主,适当选用社会案例;*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筛选资料;*使用各种演示手段,组织编排演示文本,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培训资料应尽量使用各种案例解释各种概念。2.确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内控培训对象应该包括企业董(监)事、CEO、CFO等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中应当包括库房保管、司磅人员、质量检验人员、保卫干事等敏感岗位的操作人员。*培训方法脱产专门培训和现场在岗培训,单独沟通交流培训以及工作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具体实施的时间以及考核评价培训效果。内控培训应该和企业的其他培训计划相结合。3.实施培训对于董(监)事、CEO或CFO、公司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通常采用单独交流的方式介绍内控管理的要点;对于专业内控管理人员则需要进行全面的脱产专门培训并结合其他在岗和工作交流培训;对于其他普通管理人员则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结合现场其他在岗培训。在整个受训的人群中,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整个培训的重点。鉴于财务总监在内控体系中的重要性,企业在考虑选聘财务总监时,应当尽可能选择具有内控工作背景的财务人员。国际上的一些著名企业如GE公司,其选拔的财务总监通常是来自从事过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具有从事内控(内部审计)工作背景的人员将成为未来财务总监的重要来源。有关内控培训方面的工作,如果企业限于自身培训力量和其他考虑,通常可以委托其他专业管理公司的专家来协助进行。这种培训通常限于集中的脱产培训。但日常培训主要还得依靠企业内部力量完成。 严格地说,自从企业策划内控战略开始,就可以看作是进入了内控作业的实施阶段,这里指的是具体实施内控作业阶段。内控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1.制定企业内控管理程序,或者运营管理程序内控的实质就是法制化、程序化管理。内控管理程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程序的最大区别是以系统的方法设计业务流程并且事前就充分考虑规避各种潜在的管理风险。因此,内控部门在组织各职能部门编制内控管理程序时应当首先对所有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在程序设计中予以规避。这里包括组织牵制、授权系统确定、政策规定等等。制定企业内控管理程序应当充分考虑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兼容问题。2.评估检查企业的授权管理系统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否有内控管理,一定存在一套授权管理系统。但问题是这些存在的授权管理系统是否科学、清晰合理,是否存在越权和越级的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内控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调整意见。内控人员需要与公司的CEO、CFO以及人力资源部和各业务部门共同合作,对现有的岗位职责进行调整。岗位职责在内控管理中属于一般授权管理。建立临时特别授权管理制度。3.潜在利益冲突调查为保证内控管理的组织牵制原则得到有效的实施,当前的主流非家族经营管理的企业通常需要在处理日常业务中避免产生雇员与企业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为此,企业内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利益冲突调查文件并提出规避潜在利益冲突发生的具体措施。然后组织下属企业开展全面的利益冲突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包括替代控制措施。4.编制年度内控审计指导,实施内控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控审计,都应当在审计前制定审计指导。编制审计指导应当依据一般内部审计准则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编制。具体的审计项目应当按照内控五要素(内控框架)进行分类。这里需要再次强调,内控审计和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不同,包括了财务之外的其他运营管理工作,如职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6S管理,6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内控审计指导时应当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充分的合作,保证审计项目和审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便于对各下属企业的内控管理进行客观横向比较,内控审计指导可以同时附带建立评分系统。这样,内控审计人员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可以提出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在完成对所有下属公司的年度审计后,内控管理人员就可以对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比较,为分析企业的管理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内控审计指导应当根据企业管理风险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调整更新。实施年度内控审计,通常可以要求下属企业内控人员参加,通过交叉审计对下属企业内控人员进行业务培训。5.组织风险评估控制管理风险是内控的根本目的。因此,企业内控部应当定期对各下属企业的管理风险进行评估。管理风险评估应当事先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确定风险评估的对象(各种业务程序和处理环节),风险种类的确定,风险等级的评定,评估人员的组成,评估表格的设计,评估结果分析等。风险评估是开展内控工作的基础,也是制订内控管理程序的重要依据。各个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地域不同,竞争程度不同,产品种类不同,其管理风险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重点,抓住高风险项目,是平衡企业控制风险和投入成本的重要手段。6.内控问题调查(ICRQ)为保证企业内控管理得到有效执行,各企业的下属机构除了要接受总部的内控审计和外部审计外,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自我检查。自我检查的主体是各分、子公司总经理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分、子公司的内控管理人员牵头组织实施。总部内控部通常应当根据上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结合最新企业风险变化情况等,编制企业年度内控问题调查提纲发给各分、子公司供其参考。分、子公司内控人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对自查内容进行补充。企业内控问题调查表,应当根据企业管理风险变化情况和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普遍弱点进行调整。7.舞弊案件调查舞弊问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是造成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舞弊风险当然也就成为企业内控管理的主要内容。舞弊问题产生的后果,通常可以用货币数量来反映。舞弊损失数量是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内控人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发生的舞弊案件进行调查并分析汇总舞弊发生的原因,为管理者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对于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舞弊案件通常由监察部或纪检委负责调查。但是,对于没有这些机构的外资企业或上市公司来说,就需要由内控部和内控人员介入调查。内控部每年应当对企业发生的舞弊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为管理层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8.评价考核内控工作评价考核企业内控人员的工作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内控人员绩效完成情况。根据每年与内控人员签定的绩效协议,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其次,对内控管理完成好的企业内控人员进行表彰。为保证内控人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内控部将对下属分、子机构的内控人员招聘和解雇提出意见。9.参加公司董事会会议,对下属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在执行内控政策和遵循授权管理方面的情况提出奖惩建议 。参加公司的重要决策会议,对重大项目实施提出管理风险控制方案。例如内控先行的概念。众所周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无数失败的案例表明,造成一个好项目日后失败的众多原因中,没有预先建立严格的内控体系并按照程序规定操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10.组织保险业务购买企业保险,除了能够弥补各种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外,同时也具有预防管理风险的作用。要做好企业内控工作,除了利用内部资源外,保险业务也可以成为促进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工具。如何选择购买保险项目,如何事先准备预防保险事故发生以及如何准备保险索赔资料等,都和企业内控管理有重要的关系。11.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内控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总监。实践表明,有财务背景的专业人员在得到内控审计培训后,通常可以很好地胜任企业财务总监的工作。从事过一定时期的内控审计工作后,通常就有机会得到作为一名合格财务总监所需要具备的许多条件。比如良好的职业道德、敏锐的风险意识、出色的沟通技巧、较多的处理疑难问题的经验等等。12.内控工作报告企业内控部工作报告对象将包括董(监)事、CEO和总经理等人。内控工作报告有定期和非定期两种。定期报告主要是定期分析企业总体内控状况,当前存在的高风险问题,各种审计结果,以及针对薄弱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好的内控人员可以成为企业董事长、CEO的安全事务助理。由于打破了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范围,可以列入实施内控作业的项目还可以增加。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内控服务”的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就是为了体现这一观念。它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从实践经验来看,如果要想使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抛弃单纯监督审计的观念,代之以监督审计与服务并重。内控服务的内容主要应当以提供管理咨询意见和建议为主。 根据内控五要素的解释,检查和评估是内控框架体系的一部分。这里的检查评估除了日常对企业各个业务操作的检查评估外,也包括对正在实施的内控系统的检查评估。内控部和外部审计师(也包括将来社会上成立的独立的内控体系评估机构)将构成检查评估的主体。进入本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内部自我检查评估由集团内控部负责,对企业已经实施的各项内控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从战略规划和年度内控工作计划开始,到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营情况,再到培训工作和实施内控作业,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评估,然后提出改进措施。 2.外部审计师的评估根据《公司法》规定,所有企业都应当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外部审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为规避其审计风险,通常要对被审计对象的内控体系进行检查评估。因此,获得外部审计师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将从另外的角度为企业改进内控管理体系提供重要的依据。3.企业为获得更为专业的内控评价意见,也可以邀请具有一定资格的其他独立第三方对企业进行检查评估。

内控体系建设有哪个部门牵头

法律分析:1、内部控制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2、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法律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浅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的意义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能给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带来很大的空间。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特点和发展重点,借助内控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总结内控体系建设意义如下:(一) 明晰职责,厘清权限 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业务的不断发展、调整,很多管理事项的职责分工在发展变迁中可能会出现职责不清、重复、空白等现象,结果导致某些工作互相推诿、无人负责或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就需要把每个业务事项的每个工作步骤的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工作内容等情况梳理清楚,保证工作步骤是连续的,责任是清晰的。 (二) 流程优化,加强管控 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每项具体业务,从管控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对业务的流程步骤和管控要求进行诊断。对于无法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的,或效率不高的业务流程,需要进行流程工作步骤的优化,或者管控要求的优化 另外,某些企业有很多国内外分支机构,该企业借助内控体系建设规范了海外营业部和国内营业部的管理流程、控制规范和监督检查要求,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管控。 (三) 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业务流程清晰、岗位责任明确、管控要求具体,而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正是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某家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财务部的业务流程和财务内部控制梳理工作,与即将推进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使该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更符合合规要求、企业管理要求,同时减少了系统维护成本。 (四) 查找缺陷,持续整改 内控体系要求企业每年都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根据确定的评价标准,查找内控缺陷,进行整改。实际上,企业可以把每年的内控评价作为年度管理体检,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例如,某家企业在某年度内控评价过程中,对销售部门进行现场测试时发现存在未建立客户信息档案;逾期应收账款催缴台账不完整的情况;同时发现存在工号违规使用导致越权处理事务的情况等。通过整改,规范了应收账款的管理,降低了员工舞弊的可能性。 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内控体系的建设成效需要各单位不断实践和创新。

浅议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浅议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摘要】 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资产安全管理水平以及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水平。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对于集团企业而言更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业务项目也是不计其数,所以在内部管理方面本来就存在着比一般中小型企业更大的风险与难度。本文通过对加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分析入手,结合当前国内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谈谈如何进一步加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供参考。   【关键词】 集团企业 企业管理 内部控制   集团公司从本质上来说是许多公司以共同的发展为目的而结合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虽然集团公司的说法并不是《公司法》中明文确认的正规说法,但是集团公司的出现却也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与活力。所谓集团公司,是一种与一般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行独立会计核算、自主承担一切经营生产风险的经济实体,集团公司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市场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出现的具有多层次经济组织的经济实体结构。集团公司具有一般公司的特点同时又因为具有超大型的生产经营规模、市场份额以及庞大的人员数量,所以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更广,但是正是因为集团公司的庞大与复杂,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就更显重要。   一、关于集团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重要性的阐释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能够确保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使得企业会计信息数据有效真实,保证集团企业在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更为严格科学的监督、约束、调解以及评价。   1、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能够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规章制度来确定庞大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归属,能够通过各项程序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企业内部各种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通过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偏差和漏洞,最终起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良好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的部门众多、人员数量庞大,牵扯到的资金也是不计其数。因此只要涉及到财务管理及相关工作,集团公司内部最容易发生的也就是贪腐问题。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集团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有效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能够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及时监督及时评价,能够保护国家财产及公司财产不受非法侵害,能够有效避免如偷逃税款、挪用公款等一系列经济*罪的发生。   3、有利于集团内部沟通协调   现代化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正是有了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集团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够有助于部门及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责任和义务,能够更加清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要点及工作重点。所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在员工、管理、市场之间形成一个三方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传递的顺畅准确。   4、有利于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集团企业由于其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企业所辖资产也不计其数,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一直是困扰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的重要问题。建立完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工作人员的资产定期账务核对、人员权限的合理授权以及对企业资产中实物部分的盘点工作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与监督。能够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能够通过严格管理有效避免企业资产的无形浪费或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资产遗失、损坏,能够有效避免集团内部人员因为一己私利而出现的贪腐等恶劣行为发生。同时也能够通过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偷盗现象的出现。综上所述,建立集团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各种原因的企业资产损失及其他风险的产生,是确保企业资产完整性与完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我国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集团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实生产运营及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1、缺乏执行力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切实执行就离不开内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强有力的执行,但是目前而言,许多集团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在执行力上面却相当疲软。在执行力问题上集团公司有其特殊的地方,因为大型的集团公司在权力结构上基本施行的都是集权与分权并存的管理模式,总公司进行集权管理,各个分公司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也就会按照集权与分权的模式推行,但是这就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相统一的问题,企业员工也对于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产生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中也容易抓不住重点,因此大大削弱了集团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效力。   2、观念陈旧落后   集团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与决策者一般都是极具市场经验与企业管理经验的“资深”管理者,我们很少甚至几乎看不到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职务由年轻人担任的,年长的管理者虽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实践经验,但同时这一部分人也会受到自己固有经验的影响,而对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认识不足或根本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但是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言,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影响力及影响程度。而老一辈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认识不足或根本比较轻视,从而也就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缺乏先进的指导观念,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   1、加大执行力度   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设在执行力度方面经常会因为内部经营结构复杂、经济业务繁多而影响其制度的执行力度。所以想要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必须在提升执行力上面狠下工夫。具体而言,首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加强对集团企业的收支管理工作力度,要切实执行账目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账目核对的监督工作,账无巨细地认真核查,扫清一切盲点。其次是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力。

公安四个体系建设中内控建设是指

抱歉,我还没学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您可以问我一些其它的问题,我会尽力帮您解决的。

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坚强走过的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实则来之不易,是时候认真地做好工作总结了。那么你有了解过工作总结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1   从20xx年初,公路煤炭销售体制改革后,寿阳公司通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公路煤炭贸易业务各类流程制度。具体到各个环节上:在采购和销售环节,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业务流程,并签订由专业法律顾问把关审核的合同。采购合同或销售合同中,从煤质、价格、交(提)货方式、验收标准及方法、结算方式及结算期限、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违约责任追究及客户资信等事项进行了约定。   20xx年,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公司、寿阳公司关于三道风险防控体系的文件精神上,市场部积极开展了各项细致有效的工作。全体干部职工建言献策,结合实际情况整理归纳并形成了直观的涵盖购销仓储物流等所有节点的.流程图。按照流程图一一对应,找到风险点,并进行改正,确保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责任人,否则,很难落实具体哪一个人,更难落实到客户。因此,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内控体制建设:   1、完善内部岗位体系,把各项业务进行细致的过程与责权划分。通过岗位细化与分离,使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得以明确与落实,法务部负责核查每笔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查找其中的违规、差错。   2、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形势,业务的创新与扩展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在进行业务创新与扩展的时候,还要配套性的健全、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以及补救制度,以弥补在创新之初因操作不规范带来风险。   3、强化对客户的分析力度,对贸易行为进行规范。通过与客户的一般接触和公共资料中,我们很容易获得客户的表面特征、市场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等外在的客观情况,同时,我们强化了格外关注客户财务数据准确性的意识。   4、合理调配内部资源,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管理的抵御能力;进一步整合内部控制体系,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使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得到共享,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5、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坚决杜绝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以信任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不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从经营理念、全面风险控制、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2   一、完善内控主体建设   建立内控机制。要积极培育符合我行实际的内部控制文化,使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员工思想深处,使内控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熟悉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把这些作为加强内控建设的重要任务。   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要认真借鉴同业的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重视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和风险提示,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风险提示制度。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观。要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在追求业务高速发展同时,更重视风险防范和内控建设。   建立内控信息联络机制。要建立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内控的设计、执行、反馈提供信息保障。建立内控管理部门信息联络和定期联系机制,及时、真实、完整地传递监管意图、交流信息、沟通问题。   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监管。要加强对管理层、决策层的监督控制,解决“控下不控上”的不合理现象。把内控文化建设纳入高管人员的管理,实行内控问责制,促使其转变观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内控责任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控组织机构,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目标,形成由行长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的组织架构,负责全面组织协调、具体组织实施、拟定有关制度、内控措施评估和提交工作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开展内控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例会制度。全行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和案件分析;要晨钟暮鼓地强化防范意识,大事敲钟,小事敲鼓,没事敲木鱼,做到警钟长鸣。要深刻吸取反面典型的沉痛教训,未雨绸缪地完善预防措施;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强化部门自律监管。业务主管部门要实施“一岗双责”、发挥再监管作用,要强化授权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同时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确实可行的自律监管检查实施方案,坚持自律监管与自查自纠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确保监管检查到位,不走过场,不留监管盲点;监察部门要对业务部门进行再监管,使监管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有效监管水平。落实防控措施。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注重对风险点的防范,全行员工都应切记“隐患险于明露,防范胜于补牢,责任重于泰山”。各业务部门要真正把各项防范工作落到实处,组织“飞行队”加强内控管理工作检查力度,做到边检查、边通报、边整改、边处理。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指定专门专人负责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实施;   二是对上级行的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学习并及时下达贯彻。 ;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管理分析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管理分析   内控风险管理文化是构建企业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让每一位员工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观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内控风险管理。    摘要: 国务院和财政部下发的相关政策条款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内控管理提供了标准、规范和参考依据。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是一个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降低企业风险,建立了一套实用性比较强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内控管理水平。简要论述了加强内控管理、降低企业风险的相关事项,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控管理;企业风险;铁建;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与企业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每个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制订的内控政策。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企业运营的整体质量。同时,这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且快速的途径。国务院和国家财政部下发的相关政策条款,比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在施行风险内控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明确内控体系建设的人员职责和分工   在铁建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董事会是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导人、工作的整体进度起监督作用。在审议工作方案和经费预算时,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中层领导则肩负着落实内控体系建设的责任。为了加快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进度,内控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要做到职责到人、分工明确,细化工作目标与实现的过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分工。有计划、有方向的开展工作能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成立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即由领导组成指挥小组,以领导级别划分管理等级——主要领导任组长,中层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将人员集中,共同讨论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而作出决策。领导小组还要为内控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负责,要建立战略规划部,将其作为主要规划部门;审计部门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其他部门为具体方案的实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要由高到低,有计划、有方案、有方向地有序完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大力推进内控体系的建设进度。   2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流程细节化   任何工作的实施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方案作为工作开展的实际依据,总体方案是内控体系建设第一步。结合中铁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人员之间业务差异大等特点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分配、安排流程人员,细化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负责人,将方案和流程具体化,在有效的时间内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内部体系结构完整化,从而科学、有效地执行工作方案。工作流程是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而工作流程的设置会直接影响内控体系的建设。因此,在制订工作流程时,要结合中铁的实际情况,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提供可执行的解决方案。科学的工作流程能够统筹全局,量化工作人员的任务,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确立工作步骤,以确保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   3全面构建内控体系   3.1企业层面内控体系建设   企业层面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层面控制机制建设和业务层面风险评估两部分。在建设企业层面的控制机制时,先要构建健全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的企业管理结构和有序的工作程序在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规定,企业要建立其应有的组织架构,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和议事规则,而且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要科学、规范。由此可见,人员架构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以此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架构能够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对员工内控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训。   培训的频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以会议或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员工进行集体培训,尤其是相关负责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另外,相关部分也要制订相应等级的培训内容,将内控风险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心中,从而为内控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要全面构建内控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规章制度体系作为切入点,注重对制度的整理、优化,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评审工作,建立起可行性较强、协调性较高的内控体系,并将相关制度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个部门,形成一种现象级制度,保证企业在运作管理、每项活动中都有章可循。   在具体工作中,要构建一个与企业经营理念相符的信息系统,将其与企业内控操作流程有机结合,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流动。交互性较强的信息系统架构有助于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内控信息化领导小组,指导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有效的管理;组建相应的操作部门,认真执行系统建设工作,将信息系统的作用最大化,使内控系统与信息系统同步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2对企业的风险评估   在建立完整的内控体系时,要对企业做一定的风险评估,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企业风险。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要以风险识别为主。在识别风险时,要以“目标、风险、控制”为核心思想,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起点,识别一切企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要结合内控体系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具体来说,要先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收集与风险有关的重要信息,从而识别目标风险和投资风险。   在评估风险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工作中,要先对风险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专家意见、经验者访谈等方式。关于定量分析,可以采取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方式。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要考虑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度,根据得出的结论判断风险情况和严重程度。同时,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公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评估,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他们理清思路,以便在出现风险时能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另外,在绘制风险地图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可能出现的风险等,由易到难,有效预估风险,尽可能保证出现的风险情况在可控范围内。   3.3业务流程方面的控制体系   建设业务流程方面的内控体系的主要步骤是:创建流程体系框架—绘制流程图—详细描述流程—制作RCM矩阵。创建流程体系框架是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体系框架的制订主要是将企业的整体架构以一个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全面地了解公司的架构情况。在细节类目上,要分级描述。在这一过程中,责任人会对公司的整体架构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有经验的可以在制订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隐藏的风险,适时地调整和优化架构,有效减少存在的风险。在绘制流程图和描述环节时,要清楚地了解企业所有的业务环节,涉及到的岗位、人员、业务内容等,展现出相关细节,对各个流程有准确的从属定位。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调整、优化,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在绘制RCM矩阵时,要以“目标、风险、控制”为基础。目标识别风险主要来源于业务方面,而查找影响业务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及时预防和控制,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束语   在加强内控管理、降低企业风险的工作中,明确分配和量化工作,在规定、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才能实现企业风险的最小化。因为内控管理与企业风险是成反比的,内控管理机制越完善,企业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在建设内控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化每一环节的工作方案和流程,提高内部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当企业内所有人都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时,那么,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就有了识别风险的能力。另外,要定期对企业进行专业风险预估,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可解除的范围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内控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想内控体系适用于任何环境中,企业就要根据社会环境和相关的外部环境适当调整内控管理体系,以降低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卢彬彬.中铁SS集团内控制度认知与组织绩效相关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汪涛.中铁四局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3]马力.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铁道勘察,2012(03):87-91.   [4]王卓梅.加强企业内控建设防范企业风险[J].现代商业,2013(05):84. ;

如何进行岗位体系建设与岗位设置?

一、解决思路:1、先诊断问题;2、寻找切入点,从体系优化着手;3、清晰界定了岗位体系的设置结构,采用“职责模块+工作内容”的方式规范岗位职责;4、提供“结构化”、“立体化”、“基准化”的岗位模型。二、要点解析:结构化:澄清岗位到底要做什么立体化:构建岗位立体呈现模型基准化:迁移岗位管理的立足点三、岗位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国家电网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要求

几十年来~电力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制度、管理办法等~保证了安全生产的基本需要。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构成了电力企业1安全管理的有机整体~两个体系各自发挥作用并协调配合~是电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由决策指挥保证系统、执行运作保证系统、规章制度保证系统、安全技术保证系统、设备管理保证系统、政治思想工作和职工教育保证系统等六大系统组成。在安全保证体系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优良的设备和设施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科学的管理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安全保证体系的根本任务~一是要造就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强烈责任感、良好安全意识、娴熟业务技能、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的员工队伍,二是努力提高设备、设施的健康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改善和提高设备、设施的性能~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潜力,三是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现阶段~电力企业安全监督体系一般由安全监督部门、车间和班组安全员组成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其主要功能~一是安全监督~二是安全管理。即运用行政上赋予的职权~对电力生产和建设全过程的人身和设备安全进行监督~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强制性,协助领导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各项安全活动等。2电力企业安全监督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以安全管理为主~现场监督为辅~以不定期抽查为其主要监督方式,车间级安全员的工作侧重点~是监督一些工作量较大或工作条件较复杂的大修、基建、改造等工程~其他工程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办法~以较多的精力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班组级安全员应主要侧重于现场监督。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又有所不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要保证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安全、可靠,要解决安全生产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过程中~谁对哪些工作负责任~在哪些范围内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使企业生产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人员都时时、处处考虑到安全问题~落实好安全保证措施。安全监督体系则直接对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安全主管领导负责~要监督、检查安全保证体系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全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落实了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是否保证了企业生产的安全可靠。所以~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是一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安全监督体系是制约者~安全保证体系是被制约对象。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对生产安全的作用因素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起到内因的作用~安全监督体系起到外因的作用。因此~要夯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建立长效的安全3生产管理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其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就是检查、监督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运转是否正常~是否有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理念上不能与国际接轨。现行的安全工作方法~只注重于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规律的研究~虽然保证了各项防范措施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但在超前控制和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方面缺乏实效~被动式的安全管理思想与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2) 管理方式上缺少科学性。管理技术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支持企业的运行~表面上看安全生产管理各项标准、制度完善~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安全思想的指导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发展、安全工作需要相比差距较大,(3) 管理手段上方法单一。现在的安全工作主要依靠人治的管理和员工的自觉行为~人的因素在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4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绩效考核代替过程管理~以奖惩机制代替激励机制~抓班组安全建设多~抓管理层的责任落实少~管理失去重心~出现“两张皮”现象~缺少创新的动力。国际上基于风险评估的几个先进管理体系。(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OHSMS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的控制过程~基础是危害辩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该体系首先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事件发生的风险等级~依据安全健康法规的要求~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并落实运行机制~做好应急应变的准备。(2) “安全五星”管理体系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的“安全五星”体系同样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延伸出针对班组等生产作业单元在工作前的安全评估、五步安全法等安全管理方式。它已成为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3) 安全、环境、健康管理体系(HSE)HSE管理体系是采用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相同的方法~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员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进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哪些

EHSISO14001或者OHSAS18001,一般包括:1、制度体系2、组织体系3、文化体系4、目标及责任体系5、教育体系6、监督保障体系7、风险控制体系8、应急管理体系9、评价体系等内容

内控体系建设的培训大纲

什么是真正的“内部”?什么是真正的“控制”?企业发展的基石——内控体系和企业目标内部人控制的陷阱内控的局限性——成本与效益 角色与职责可为与不可为 内控的基础——控制环境权责分配与内部环境内部审计与内部环境人力资源政策与内部坏境企业文化与内部环境案例:三鹿事件 发现千里之堤的蚁穴应对变化评估案例:诺基亚与西门子之争 量体裁衣——内控的设置业务活动内部控制设计它山之石 控制活动的类型防范于未然控制活动与风险评估相结合IT控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评估案例:商业巨星的陨落——再论安然事件 信息——也许你从未留意沟通——一定要知道的内容案例:部门间的资源共享 持续性监督活动角色与定位独立评估报告缺陷案例:订报单引出一起私分国有资产案

企业在选择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控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时,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企业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按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原则上 要立足于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倡导自上而下、自主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 工作。如果企业确有需要选择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工作,可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如内部控制咨询团队的专业知识及项目管理经验等;二是服务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如实施方案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等;三是团队的配置水平,如人员数量是否适当、团队的整体知识结构、过去的成 功案例情况及客户评价等;四是服务报价合理性等,企业对收费明显偏离合理 性的中介机构,应防范服务质量风险。企业在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中,应当采取 有效的方式保护企业核心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防范泄密风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关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校关工委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心下一代工作 大学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关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猛烈冲击,而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的思想,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主流意识形态从更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使大学生群体能沿着正确的思想健康成长,奋发成才。   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任务的重担,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在高校设立关工委有助于更好地在全面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在高校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教育呢?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国庆节等)和抗日胜利等历史事件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等多种教育形式,把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教育精神结合起来,引到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深入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习惯,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关工委应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善于学习、勤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高校关工委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具功能。高校的关工委不同于县、乡等基层关工委组织,侧重于具体的实践,也不同于国家、省级组织处于宏观的理论指导。它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这与我们大学生所处的位置相似。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正确确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军人等“五老”的优势和作用,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凝聚和积累出“五老”精神,即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用真情唤回浪子的关爱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子孙的红烛精神;润物无声的春雨精神;扎根基层、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五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财富,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   2.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关工委的工作   在实践活动中,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实,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明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培养树立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改革创新作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常抓革命传统教育,让大学生牢记历史   各级关工委结合教育部门,在学校开展各项 主题教育 活动,结合组织老红军、老革命通过报告会、故事会、祭扫革命烈士墓、瞻仰烈士陵园等,对大学生进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革命教育。   (3)普及法制教育,让大学生遵纪守法   首先,要注重和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提高,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言传身教。其次,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钻研科学文化技术,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通过专题法制讲座、运用案例现身说法、设立模拟法庭,由大学生担任个角色体验案例等,更多的通过体验、实践方式方法让他们受到启发。   (4)采取措施紧抓“四项”教育,让青少年知荣明耻。一是注重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倡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素质教育再创新高。配合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四项教育的同时,加强感恩教育和珍惜生命教育。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类评优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针对在校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形势政策教育中重点突出荣辱观的内容。在实践教育环节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三是开办校园文化主题展,营造四项教育的氛围。在学校中,我们日常通过宣传专栏、升旗仪式、主题队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制作成标语,板报,按照不同环境、不同内容宣传。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深入教育,这就需要大学生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内化为个人的信念与理想。大学生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坚持用知识充实和武装头脑,用道德规范完善自我人格和修养,强化理想信念,树立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现实意义

 新医疗改革基本内容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就是把过去福利型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改为社会化管理的医疗保障制度。机制转换,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支出制约机制和医疗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合理负担的共同缴费机制;二是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制度;三是建立经帐分开、范围明确的支付机制;四是建立有效制约的医疗服务管理机制;五是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六是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  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与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大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五大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思路反映了我国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但是当前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现状并非是立法缺失导致的。此前偏重于“市场化”的医疗体制改革忽视了“疾病”的基本特性,但法律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更加明确了医疗机构从事药品经营时的义务,“三级十等”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确立了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行为规则及管理标准与目标等等。然而,这些法律与政策的先后出台并没有防止和控制医疗行为失范、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等等引起社会公众强烈不满情形的产生和发展。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说与淡化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的价值取向有关。  总之,在当前,政府和社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在反思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医疗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定位等问题。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三大主体是什么?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三大主体分别是:一、诚信政府: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和灵魂,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发挥其示范和表率作用,成为社会诚信的典范。和谐社会的安排最终取决于政府体制上的安排。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二、诚信企业: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评价中心是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的支持与指导下正式成立的,国内唯一的权威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评价机构。三、诚信公民:公民诚信守则诚以待人,以信立家尊老爱幼,邻里融洽弘扬正气,遵纪守法,公务员诚信守则牢记宗旨,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依法行政,文明礼貌,重义守信,职工诚信守则爱岗敬业。社会诚信体系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社会诚信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行政规章和行业自律规则等。信用管理和服务系统,是由各社会主体单位,包括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信用管理系统;以及社会专业机构承担的资信调查、联合征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和商账催收等社会专业服务系统所构成。社会信用活动,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活动、企业信用活动、银行信用活动和政府信用活动等。监督与惩戒机制,主要包括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依法对信用活动行为进行监管和失信惩戒,将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从市场经济的主流中剔除出去,同时激励守信企业单位和个人。

关于运维体系建设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建议?

复杂的架构、繁杂的工作,纷繁的系统,众多的管理团队等等,随着这些业务的发展确实为IT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运维不断的增强了,可以构建统一监控体系实现数据层的融合打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解决多部门沟通的障碍;从管理视角建设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初步实现以告警为核心的智能运维体系,提升运维的质量等等,这些仅供你参考。有需求的话你可以去听云了解下,听云是中国应用性能管理行业的领军企业,毕竟大公司更专业,对你的业务和公司更有帮助。

电力运维安全生态体系建设方案怎么写

1、首先,电力运维安全生态体系建设方案以完善的运维服务制度、流程为基础,既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又能使运维人员在规范下进行操作。2、其次,以先进、成熟的运维管理平台为手段,扩展运维平台的监管,提高运维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率。3、最后,以高素质的运维服务队伍为保障,必须不断提高运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才能有效利用技术和手段工具,做好各项运维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关于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2008—2010年)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不断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是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把强化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作为6项主要任务之一,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对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在多次讲话和批示指示中,对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关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展思路的意见》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作为“立院之本”。为了更加有力、有序地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深入思考汶川大地震后应急技术支持的经验教训,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关于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008—2010年)》(以下简称“方案”),确定了今后3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了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为保障,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为目的,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奋力把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二)主要着力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体系、工作队伍体系、监测网络体系、法规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提升工作队伍服务水平和能力是“方案”的主要着力点。在推进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财政专项和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协调一致,合力推进。二是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新机制,推进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和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区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专项资金,增加对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的支持力度。在指导帮助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推进地方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队伍工作能力方面,一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投入少量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示范区和试验基地建设,起到带动和推进地方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作用;二是加强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针对性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开展相关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省级队伍工作能力的提升;三是积极为省级总站申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的省级财政资金提供技术支持。在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考虑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立法是一项长期任务,难以在近年内完成,从实际与可能出发,“方案”中主要列出了一些急需出台的关于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部门规章、规划和行业技术标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将积极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沟通,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完成起草工作。(三)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不断完善监测网络是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经过广泛讨论和认真思考,提出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说明以下几点。图1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1.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由专业监测网络、信息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等组成。专业监测网络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网、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督网等。按照事权划分,专业监测网络分为三级,即国家级骨干网、省级基本网和地市级延伸网。国家级骨干网由区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国地质环境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由地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系统、全面地掌握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获取的监测数据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地市级延伸网由局部针对性监测点组成,以满足于当地实际需要为原则。各级监测网的关系如图2所示。信息网络由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省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和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组成。2.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不同地区应有所侧重。山地丘陵区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为主;平原盆地区和岩溶分布区以地下水和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监测网建设为主要任务;在矿产资源开发区,重点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地质遗迹、地热、矿泉水、水土地质环境等的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3.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密围绕提高预警预报水平,群专结合、点面结合、监测与研究结合,建立支撑网络。基本构想是: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为依托,采用多种手段方法,点(单体监测、定点巡查等)、面(雨量监测、遥感监测、群测群防等)结合,建立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长期坚持,面向国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开放运行。监测预警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当地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进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基地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与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等共同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2008~2010年,重点推进国家级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立规范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形成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多种新机制,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队伍的服务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高,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与技术培训实现经常化。(二)主要任务1.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制度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汇报协调,力争促成部、局出台规范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2个文件和9项技术标准。2个文件是: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中长期规划;9项技术标准是: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建设技术要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要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监测预算定额标准、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标准、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地面沉降监测规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图2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分级及其关系示意图2.大力推进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一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并运行3个国家级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升级改造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初步形成以预警预报为龙头、以监测预警试验基地为支撑、以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为平台、以服务群测群防为主要目的的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优化调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点,总数增加到1500个,完成1000个孔的洗孔,并安装自动化监测仪与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建立孔口保护设施。深化北京、乌鲁木齐和济南3个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工作,将其打造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级地下水科研基地。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选择典型地下河流域,建设1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三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督网络建设,实现定期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与评估,建立1~2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四是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建立1个国家级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五是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探索水土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建立1个国家级示范区。3.加快推进应急响应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突发事件地质环境应急监测和技术支持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地方监测机构合作机制,完善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指挥和远程会商系统,提高应急监测和现场处置的技术装备水平。分类整合建实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建立高效、统一的网络化地质环境监测信息服务平台。4.探索建立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新机制。在西气东输管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沧州地面沉降监测示范区建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建设、深圳海水入侵监测等方面,探索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地方、企业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新机制。5.加强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年召开1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2~3期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培训班。依托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根据省级总站需要提供网站托管服务。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省级总站之间双向的干部交流与技术人员挂职锻炼制度。6.加大地质环境监测项目申报力度。继续推进“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的申报,陆续启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和“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三、年度工作内容(一)2008年1.牵头组织省级总站和有关专家,完成“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建设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的起草(修订)工作,报部、局审批,力争年内发布实施。2.建设运行四川雅安、云南新平和三峡库区3个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升级改造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会商系统,试验运行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处置和远程会商系统,论证提出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购置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突发地质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合作机制、经费补偿机制和全国范围的技术支持专家库。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要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和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等密切配合,建成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群测群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三峡库区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要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密切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使之成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所有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应积极面向国内外其他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合作,扩大影响。3.分片组织省级总站和有关单位进行讨论协商,完成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的优化调整,总数到达1500个以上;完成400个监测孔的洗孔,并安装自动监测与实时传输设备,建立孔口保护设施;开展重点城市和地区300个点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优化调整后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点包括:能够正常运行和能够修复的现有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3个示范区的自动化监测孔,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设立的新的自动化监测孔,可以纳入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运行的大调查项目勘探孔和监测孔,部分省级专门监测孔升级为国家级点。4.对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方面的调查监测数据库分别进行整合,充实数据信息,完善功能;基本完成网络化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的开发,具备信息统一发布功能。5.启动3个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新机制试点。与中石油合作,探索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合作机制;与河北省有关单位合作,探索沧州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合作机制;与深圳有关单位合作,探索地下水监测合作机制。6.研究编制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7.主要面向省级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举办2期地下水监测技术培训班;召开1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会。8.继续推进“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申报;积极与部、局沟通,争取矿产资源两权费用和价款对“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的经常性专项资金支持。9.探索建立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人员双向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派出2~3人(以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为主)到省级总站挂职锻炼和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省级总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派人员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或其他总站挂职或交流学习。10.研究提出健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理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建议,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二)2009年1.牵头组织省级总站和有关专家,完成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要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监测预算定额标准、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标准等的起草(修订),报部、局审批,力争当年发布实施。2.继续建设运行3个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处置和远程会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3.组织完成300个监测孔的洗孔,安装自动监测与实时传输设备,建立孔口保护设施;组织开展重点城市和地区200个点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4.与省级总站和有关单位合作,启动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5.规范3类数据库中的地理底图数据,细化基础数据分类,能够快速形成简洁明了的系列图件,及时提供应急技术支持;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增加数据查询下载、定制服务等功能,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省级总站之间的监测信息共享和分工服务机制。6.继续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新机制试点工作;启动岩溶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建设。7.积极向部、局和财政部等汇报沟通,争取中央财政增加对“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的支持。8.举办2~3期监测技术方法、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培训班,召开1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会。继续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的人员交流。(三)2010年1.研究编制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十二五”专项规划,完成地面沉降监测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等的起草或修订工作。2.完善3个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实现开放运行。论证提出黄土高原、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等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的选区和建设方案。3.组织完成300个监测孔的洗孔,安装自动监测与实时传输设备,建立孔口保护设施;开展重点城市和地区200个点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4.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企业相结合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合作机制。5.继续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培训和人员交流。6.启动“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分类和体系建设?

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木方、集成材、木质板材所构成的结构系统。是经历了古代梁柱式小跨度结构发展而来,但又与之截然不同的建筑体系。现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均采用标准化的木材或工程木产品,构件连接节点采用金属连接件连接。从结构形式上分,一般分为重型梁柱木结构和轻型桁架木结构。重型木结构是指用较大尺寸或断面的工程木产品作为梁、柱的木框架,墙体采用木骨架等组合材料的建筑结构,其承载系统由梁和柱构成;轻型木结构是指用标准的规格材、木基结构板材或石膏板制作、建造的木框架单层或多层建筑结构,其承载系统由墙骨柱和木构架墙体构成。目前在国内推广的主要是轻型木结构建筑。轻型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形式主要又分为4类:1)筑多层木结构混合建,其中木结构部分在其它结构体系的上部且不超过三层;2)多层民用建筑采用木屋盖(含既有建筑平改坡体系);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非承重木骨架外墙、内隔墙、木楼盖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4)单层或者多层木结构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营造体系意指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具有成套专业技术和熟练的产业技术劳动者。西方现代木结构建筑营造体系已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木结构产业发展的断代,现代木结构建筑基本没有发展,和木结构发展先进国家拉下了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国目前也在加紧建设自己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营造体系,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接连发布了四部有关木结构建筑的国家标准与规范,几乎囊括了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消防安全等行业全过程,结束了木结构行业一直缺乏国家标准的局面。这预示着中国很快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以自然、低碳、生态为特征的木结构建筑也将籍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日本、韩国怎么样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日本——因地制宜型,造村运动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韩国——自主协同型,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和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

我国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先不说什么体系,就但从标准的内容上,就有很多严重错误,基本错误。一些国标在内容的制定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标准是衡量各行业的一个规定,还与相关法律有关,如果一些错误不尽快纠正完善,将会引起很多问题。比如在机动车相关标准中,对于音量或声响方面的标准,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分贝数值大小或范围值,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标准,全国各地作为一个明确的参考,但国标在不少内容制定上,使用了一些适当、适中、合适之类的用词,模糊定义某个音量标准,这显得非常不妥,必然导致各地毫无标准参考可言,自由发挥声响,进而引起各种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例如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标准12.13.2.规定,气电型机动车,在车辆起步时,应给予车外人员适当的提示。这里使用了一个错误的用词“适当”,具体如何提示?什么才叫适当?该标准并未给出具体的标准内容,近年来,各地公交车安装的外放人声提示音声响装置扰民,干扰其他司机驾驶,就是标准内容错误以及不完善导致,甚至一些燃油型机动车、三轮车等都安装了转弯、倒车人声提示喇叭,声响非常之大,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机动车检验项目和方法,也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人声提示声响装置,对于声响方面的检测项目,仅仅提到了汽车本身的喇叭,其它声响并没有具体规定应该进行检查,这就导致了各地很多关于机动车噪声污染的投诉案例。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不少地方关于车速方面的规定也有严重的问题,使用一些安全车速、适当车速、降低车速等模糊定义,规定如同没有规定一般。安全、适当车速到底是多少?车速为何不以每小时多少公里来规定,降低车速以多少车速为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车速从120公里每小时,降低到100公里每小时,也符合法律规定。

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的年终总结

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的年终总结 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的年终总结1   (一)加强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推进新天地、万象城、宝龙城市广场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年内促进新天地“四城一街”城市商业综合体全面启动。二是加大对永旺、银座、振华、新世界等区内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凸显带动效应,助推行业整体发展。三是年内在三滩生活小区和锦绣家园周边建设改造1000㎡以上农贸市场各一处,同时,继续完善区内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四是支持晟福源、一品鲜等大型商贸企业发展社区小型便利店、平价菜店,年内新建平价菜店5家,其他各类社区连锁便利店20家。   (二)规范商贸流通市场秩序。一是重点加强酒类流通、批零住餐、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拍卖以及再生资源、二手车等行业的监督管理和规划整治工作,规范商务综合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实施“放心肉、菜”工程,年内完成烟大、前七夼两处农贸市场和振华、永旺、新世界、家家悦等部分大型商超的肉菜追溯体系建设。三是组织开展“诚信商贸示范单位”评选和诚信企业经营承诺活动,年内推荐10家以上企业参加全市诚信商贸企业评选活动;完成20家以上商贸企业张贴“诚信经营承诺书”。四是做好承担的全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确保年底考核位列全市中上水平。五是优化生活必需品供应、重点商品类别销售等监测样本,做好商贸流通行业基本经营、财务情况和商务综合执法系统的统计信息报送工作,加强商务预报网站建设,完善   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抓好全区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工作。   (三)强化商贸流通服务管理。一是引导餐饮业转型增效。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整合、规范、服务功能,抓住大众餐饮的刚性需求,引导餐饮企业找准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让星、钻级酒店、酒家菜品贴近百姓,积极开拓婚庆会展、旅游特色、平民套餐等多元化、多品牌餐饮市场。同时抓好国家级钻级酒家评选工作,年内争取获批四钻级国家级酒家2家以上。二是鼓励支持鸿硕餐饮等有实力餐饮企业参与“放心早餐”工程建设,争取“放心早餐”便利店达到10家。三是抓住托盘标准化和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两个着力点,依托东方海洋、润弘工贸等物流企业,突出典型带动,深挖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我区商贸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四)做好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行业监管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以消防、拥堵踩踏等为重点监管内容,抓好商贸流通领域人员密集经营场所的日常监管和应急管理、商贸餐饮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大型商贸庆销活动的登记备案等工作。   (五)做好招商引资、包村、创城以及上级和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利用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和商贸服务等职能特点,主动出击,广泛捕捉招商信息,力争年内引进1-2个项目。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做好分包黄家疃村的班子、发展、和稳定工作。根据部门职责,协调、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做好分担的文明城市评测工作。   关于物流标准化:主要是20xx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一个20xx—20xx年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紧接着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以及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去年12月,商务部在厦门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培训,对《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进行了全面深入解读,明确指出要把托盘标准化和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今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抓手,自20xx年至20xx年将陆续开展三批商贸物流平台和重点企业评审认定,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示范带动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发展。针对这个专项行动市商务局也专门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做出了相关的部署。按照通知要求,我们提报了东方海洋和润弘工贸作为商贸物流标准化重点推进企业,同时,依托东方海洋参与的科技部支撑计划的《鲜活水产品长距离物流技术开发与示范》和《水产品物流技术集成与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示范》两个项目,把东方海洋这一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上进行了推荐。   润弘工贸主营家电业仓储、装卸、配送等物流业,是多个家电品牌的烟威地区总代理,给海尔等近20家商家进行仓储管理,货物装卸,物流配送业务,拥有1.1m*1.1m标准化托盘3000个。   东方海洋:主营海水动植物养殖、育种、育苗;预包装食品批零,水产品加工销售,保税仓储,海上、航空、陆路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货运代理、信息配载、仓储理货。目前的冷冻水产品加工出口和低温保税仓储业务的产品流通是借助第三方冷链物流,水产品加工出口量每年约3万吨,低温仓储周转量每年约200吨/日,拥有1.2m*1.0m标准化托盘100000个。   东方海洋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主营产品销售,货品配送。公司参与了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鲜活水产品长距离物流技术开发与示范》和《水产品物流技术集成与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示范》,主要是进行水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技术、水产品冷链物流规划技术、绩效评价技术及标准化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水产品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示范。公司网站设商品列表、选购指南、配送支付、服务保证、联系我们等板块,拥有会员数量385个。   春节后,省商务厅下发了《关于推荐商贸流通重点支持项目的通知》,拟设立现代商务发展股权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商贸流通、外经贸等重点产业。准备将一批商贸物流重点项目纳入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库。可能是由于涉及基金会以占用公司股权的形式进行投资帮扶,而非政府无偿资金扶持,所以规模以上企业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但是我们也经过做工作,东方海洋报了保税物流中心扩建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拟在现有保税物流中心基础上扩建自动化标准仓储库20000m2、冷库10000m2(2万吨),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目前项目正在办理各项建设手续。至于能否纳入全省基金帮扶大盘子以及后续个路子怎么走工作怎么做,尚在未知,也由于这里牵扯的业务知识比较专业,我们现在还处在边观望边学习的阶段,主要还   是紧跟上级要求,慢慢开展工作。 另外,关于推荐商贸流通重点支持项目我们还推荐了山东贵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鲜冷链最后一公里云服务系统和山东智慧云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P2P模式的同城末端配送云服务系统2个项目。这2个项目主要涉及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的研发,以电商为主,建议由外贸科适当跟进。   山东贵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60万元的生鲜冷链最后一公里云服务系统项目已在企业内部立项,拟申请10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目的研发与硬件设备的生产。项目实施后,将实现营业收入达500万元,实现利税约150万元,这最后一公里的“电商+冷链宅配”的冷链模式,对助推家庭零售市场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山东智慧云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是烟台惠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独资控股子公司,立志于发展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运营商。基于P2P模式的同城末端配送云服务系统项目主要面向全国物流配送末端的同城配送社区云服务平台,投资295万元,拟申请资金需求120万元。实施后,服务网络将覆盖烟台六区,可实现增加20xx人就业,服务社区居民百万人以上,发展前景较大。 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的年终总结2   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亮点突出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下,我们成功申报了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并获得国家财政扶持资金。积极争取省商务厅支持,帮助格林美公司成功申报为湖北省唯一一家公共机构废弃物定点回收企业,积极帮助好宜家申报湖北省24h便民店重点推广企业,帮助东方百货成功申报湖北省社区便利店项目并获得扶持资金。我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突出,商务局等3家单位被省商务厅评为湖北省市场运行监测先进单位,彭华等4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在我市第五届油菜花旅游节活动中,我们还被活动组委会评为先进。今年上半年,科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做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小进限工作 为完成我市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今年4月份,我们组织全市商贸企业统一开展以“扩消费、促发展、惠民生”为主题的促销活动。不完全统计,此次活动有零售百货、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500余家企业参与,销售额突破6亿元,这对扩大消费,提振市场起了积极作用。1-6月份,我市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2亿元,同比增长15.7%,各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6个月保持同步增长。   自我市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今年,全市商贸企业“小进限”工作稳步推进,我们督促各地切实把小进限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和加强领导力量,主要领导亲自抓,相继召开专题会议,分解下达小进限指导计划,与各乡镇(街办)签订   目标责任状,层层抓落实。1-5月,全市小进限入库企业533家(入库企业按季统计),占目标的70.6%;限上销售53.4亿元,同比增长24.8%;限上占比45%,占目标的81.8%,比去年底提高7.1个百分点。据初步摸底,截止目前,各地已清理待入库企业 174家(京山36 家,沙洋30家,钟祥30 家,东宝30家,掇刀46家,屈家岭 2家),这为完成年度目标计划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高度重视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一是成品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为了对成品油流通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企业,规范成品油经营企业行为,3月份我们布置了年检工作,现全市445家成品油经营企业已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年检工作,其中加油站322座,加油点123个。办理加油站投诉7件,满意率100%。   二是家政服务建设有新举措。按照省商务厅的要求,为加快我市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今年4月份由我局组织全市有工商营业执照的30家家政公司成立了荆门市家庭服务业协会。5月份,我们组织雨龙家政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了湖北省“家政服务工程”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荆门市96580家政服务网络中心,规范30家家政企业,为明年申报国家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做好准备。   三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有新突破。20xx年2月9日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荆门市为“国家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商务局组织企业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安排项目进度计划,协调企业项目分工,执行市政府下达的有关工作任务。   目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已全面展开,分拣加工中心、再生资源集散大市场项目也已启动建设。   四是市场运行监测工作有新亮点。1-6月,我们先后撰写了各类市场分析报告18篇,通过荆门商务预报网站发布商务预报信息210篇,其中被推荐到湖北商务预报网站首页文章3篇。元旦、春节、端午及“五一”小长假,我们还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及食品安全消费信息,引导居民消费,保障市场稳定。按照省厅要求,我们还及时修改了消费品相关应急预案。今年,我市还新增商务部市场监测样本企业5家,新增信息泵安装企业2家。目前,我市市场监测样本企业达30家。其中,信息泵监测企业4家(东方百货、好宜家、金城大厦、狮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4S店)。   五是家电下乡检查有进展。今年6月份,我们组织各县市区商务部门组成专班对辖区内的网点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共查处20余家违规经营网点,责令违规网点限期整改(已暂停销售资格)。其中,直接取消网点销售资格的有2家。办理家电下乡投诉3件,投诉回复率100%,满意率100%。   (三)高度重视办结人大议案、政协提案   今年共办理人大议案3件、政协提案5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小进限工作虽起步较早,但形势依然严峻。今年以来,面对小进限工作步入常规化暨小进限入库难度加大、约束力加强(国家统计局要求企业实行网上直报,对年内新开办的商贸企业入库三个月一认定,老企业入库到年底认定)的不利形势,导致社消额目标计划完成不够理想,1-5月,掉目标进度8.3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一是争取市政府领导支持不够。市政府发布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已近两年,但相对于工业小进规,我们在扶持商贸企业小进限方面仍力度不够,使商贸企业发展偏缓,规模偏小,小进限总量不足。二是与统计部门沟通不够。有很多申报入库企业因申报资料不全,导致未能通过审查入库。加之今年申报小进限的政策性增强,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入库(省统计局规定:从今年开始,凡有望进入限上的企业必须在省统计网上下载安全证书才能网上直报,且还需提供连续三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和营业税申报表等,使有的企业不愿配合此项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小进限工作:为推进小进限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完成社零额年度目标,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帮扶措施。学习借鉴周边市州开展小进限工作的成功经验及措施,提请市政府出台符合我市发展现状的.具体扶持政策。可参照工业企业“小进规”的相关办法,对纳入“小进限”的商贸流通企业给予一定政策引导和支持。   二是强化工作督办。小进限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建议政府召开工作督办会,严明相关部门职责,集中时间开展一次调研及督查,摸清家底。   三是强化宣传和业务培训。开展小进限工作,关键在企业。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部门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强化小进限重要意义的宣传,特别是宣传好今年二月田承忠副省长的讲话精神,即小进限不与税收挂钩,真正打消企业顾虑。小进限工作专业性强,必须定期召开小进限工作培训,做好申报人员传帮   带工作,增强业务技能,增加业务熟练度,帮助达到限上标准的企业顺利申报入库。   电子商务:20xx年,全国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达78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3%。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每年都已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占社零额比重逐年加大,从目前的发展势头看,电子商务已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股。因此,我们将开展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大力提升传统销售企业网上交易规模及水平,将我市传统流通优势转化为现代物流优势,并与现代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使电子商务在扩内需、促消费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餐饮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商务部对全国城市特色商业街、商贸功能区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相信商务部将会出台支持本地餐饮一条街发展的扶持政策。为大力推进我市餐饮业转型升级,推广我市特色风味小吃知名度,我们将积极支持九尊食上在掇刀区建设特色餐饮一条街。 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的年终总结3   工 作 重 点   一、启动商业网点规划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抢抓铁路、高速的开工所带来的机遇,参照《××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聘请相关市场设计研究机构编制《××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将全县的市场、宾馆、超市等纳入规划范畴,科学合理配置和开发各类商业资源,促进我县商业网点建设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协调。规划制订后,抽调专职人员,安排专项资金,按规划要求开展我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二、大力推进两项民心工程   一是继续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巩固已有农家店建设成果,保证成活率、成长率,努力使日用品农家店配送率达到60%以上。   二是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全面完成市商务局下达我县的家电下乡产品销售任务,并与县财政沟通,尽量做到应补尽补,简化补贴手续,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三、项目申报   一是积极做好××农贸市场和××市场的升级改造建   设。   二是启动建设××交易市场和××镇农贸市场,争取其进入省、市扶持范围,力争做到“一镇一市场”。   三是××镇农贸市场新建并申报“双百市场工程”。规范××农贸市场市场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如得到政策性资金扶持,××镇农贸市场建设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市场功能必将会进一步完善,从而会加快我县形成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格局。   四是向上积极争取“农超对接”项目。认真贯彻《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xx]286号)精神,准确把握农产品"农超对接"的内涵,择优选择有实力,信誉好,责任心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发展"农超对接"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切实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 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的年终总结4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积极申报项目,申请项目资金   已向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申报了××区蔬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项目、××集贸市场维修改造项目,争取建设资金。   (2)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工程”   一是合理布局网点。对照销售网点备案的基本条件,结合我区实际,对销售网点合理布局,已备案网点37家,基本覆盖全区各乡镇,方便群众购买。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电下乡经营秩序,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多次下到各销售网点进行督导检查,杜绝了坑农害农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大骗补查处力度。为加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执行监管,防止骗补等违规行为发生,4月召开了全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专项整治方案》,会后我局联合市商务局执法支队对全区家电下乡备案网点进行骗补调查,现正在调查中。   今年1—6月,全区已销售录入家电下乡产品15799台(件),销售金额4091.57万元,已发放财政补贴16361   台,补贴4091.57金额511.5万元,提前完成市局下达8000台的销售任务。   在总结今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的督查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程,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加大清查力度,保证财政补贴资金安全。   (2)积极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 ;

关于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关于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标准化规范化是现代管理学中衡量一项工作科学与否的基础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 建党 支部的规范体系、标准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等“四大体系”,有助于推动机关党员更加有为、机关党组织更加有力、机关党建工作更加有效。 一、理解把握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内涵定位 推进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把握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新内涵、新定位,为构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新体系做好理论准备。 理解把握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概念 加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须厘清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的内涵。国家标准委提出,党建标准化是指运用标准化“简化、统一、协同、优化”的原理,发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以追求最佳秩序、获取最大效能为目标,把标准化工作与机关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调研发现,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机关党的基层组织为了获得所在党建工作系统的最佳秩序和整体效益,在党内法规制度和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个性化需求,对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涉的常规性重要性事项及其操作实施活动作出程序化、数量化的制度安排,并以此为指导实现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实践活动。 理解把握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功能 功能作用是行动的逻辑起点,开展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功能作用有清晰认识。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体现4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履行党支部职责的重要抓手,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有力促进机关党支部发挥基本职责,更好地发挥党支部政治功能。二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明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职责、程序,建立完善工作模板,有效解决“不会为”“不能为”问题。三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不断强化机关党支部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四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党建工作从做没做、有没有的“量”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质”转变。 理解把握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研究 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工作,要着重从4个方面开展。一是理论研究,全面系统收集梳理中央、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等印发的党内法规、制度文件,作为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最根本依据。二是案例研究,选择不同组织类型的党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同、优化的原则对党建工作中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部分进行梳理。三是实证研究,全面剖析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基层党组织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思路。四是总结经验,将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验和做法固化并完善,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和党建工作质量。 二、构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4个体系 构建党支部建设的规范体系、标准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目的是打造形成一套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内容→执行→检验”的全链条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建设的规范体系 党支部建设规范体系是党支部建设行动所依据的原则体系。以党章为根本,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各类党内法规为依据,根据广东省直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形成组织设置规范、党员教育管理规范、组织制度规范、工作台账规范、党员发展规范、基本保障规范等6大类共19个小类的新时代机关党支部规范体系。 二是构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的标准体系 党支部建设标准体系是对党支部建设规范体系中各项时间、频次、人数、比例等可量化的指标进行科学的整合、精简、统一、分解、组合、匹配所形成的一整套党支部建设的数量标准。把支部工作条例等党规党纪制度文件中的工作内容,按职责分类、集聚、组合在一起,以6个大分类的规范体系为基础,对19个小类中的每一个小类进行细化分解,明确每一个小类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梳理形成了67项党支部建设的标准 三是构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的责任体系 党支部建设的责任体系是机关党建各主体落实机关党支部标准化体系和规范化体系的有效工作机制体系。将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明确责任主体、责任项目、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按照“三级两类七岗”界定,即党组(党委)、机关党委、党支部(总支)“三级”,组织和个人“两类”,党组(党委)、党组(党委)书记、党组(党委)成员、机关党委、机关党委书记、党支部(总支)、党支部(总支)书记“七岗”。 四是构建党建标准化规范化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检验机制。通过优化省直机关党建工作责任评议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形成一套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验证机关党建工作及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成效,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压实各党建责任主体的责任。 三、把握推进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几个重点 推进新时代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既要健全体系,又要紧紧扭住关键、重点推进。 构建配套制度体系这个有力保障 构建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全面从严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把推进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长期战略任务。着力构建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全面从严的“1+1+n”基础制度体系,出台《省直单位抓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关于进一步严格省直单位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意见》两个基础性制度,配套实施《省直单位落实抓机关党建工作责任评议办法(试行)》《省直单位选配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审批办法(试行)》《省直单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列席有关会议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和改进省直单位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试行)》《省直单位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省直单位机关纪委建设若干意见》等重要制度,做到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实施达标创优评定这个关键环节 实施达标创优评定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关键一招。按照“一年全面规范强基础、两年典型引领作示范、三年巩固深化见成效”的思路,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总考,谋划开展机关党支部达标创优行动。按照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规范化指导意见具体要求,对标“五好六有”(领导班子好、工作机制好、党员队伍好、工作作风好、工作业绩好,有计划、有措施、有标准、有台账、有落实、有考核)党支部创建标准,集中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专项对标排查行动,对照“软弱涣散”“弱化虚化边缘化”等后进(不达标)党支部7种情形,分别按照先进、中间(达标)和后进(不达标)3个层次对党支部进行定级登记。同时,建立后进(不达标)进出动态管理制度,不定比例、不下指标,在对标排查和一年一考核中被确定为后进(不达标)的党支部一律进行专项整顿。 用好党员评星定级这个有力抓手 开展党员评星定级活动是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启动省直机关党员评星定级活动,把年度民主评议党员与党员日常表现和岗位履职情况有机结合,每年度按照启动准备、承诺践诺、评议、定级、公示等5个阶段进行。年初制定党员评星定级的量化计分标准,党员就履行义务、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等向党组织、群众作出公开承诺; “七一”前后,党员对照承诺事项和评星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并向党支部递交自评小结; 年底召开党员群众满意度测评会议,对党员述职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党支部综合党员平时履行义务和承诺、发挥作用、工作表现、获得奖励等情况,确定党员星级,并在党支部范围内进行公示,做到让星级高的党员“有面子”、让星级低的党员有压力。 抓好考核结果长效运用这个重要手段 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评议和结果运用是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和实施省直单位落实抓党建工作责任量化评议办法及指标体系,组成专门工作组,对省直单位党建工作责任情况开展评议和调研核查,对纳入绩效管理的省直机关进行党建绩效考核,梳理汇总亮点、查摆突出问题,将形成的考核结果专门向被考核单位进行一对一反馈,督促限期整改。同时,把基层党建评议考核结果纳入领导个人考评指标,作为领导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对落实不力、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给予相应问责。

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区别

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区别: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种方法。1、标准化管理就是通过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从而实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建立科研、生产最佳秩序,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目的。2、标准化体系建设是运用系统论指导标准化工作的一种方法,是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工作也是编制标准、修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

新时期加强员工关怀体系建设的思考:员工关怀体系

  摘 要:文章以中电投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对新时期加强员工关怀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指出要营造表率、沟通、关怀与激励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每一位员工能够展示才华、收获希望、得到发展。   关键词:员工关怀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 结营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09-02   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员工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思想异常活跃,对个人的事业发展、福利待遇以及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如何适应社会、企业、员工的发展变化,更好地营造一种表率、沟通、关怀与激励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员工展示才华、收获希望、得到发展,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断提高,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下面,笔者结合中电投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程)的工作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新时期如何加强员工的关怀体系建设。   一、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培训提高计划、留人用人计划、职务晋升计划等。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关怀,是建设员工关怀体系的关键点、出发点。   1.充分考虑企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趋势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全面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在满足个人事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留住优秀人才,保证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中电工程按照“以电站服务为主线,以人才和装备为基础,以卓越的项目管理、精良的技术装备、完善的资质体系为保证,全力做好内部市场,大力开拓外部市场,努力占领高端市场,积极涉足海外市场”的战略部署,将员工的技术特长、年龄结构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按照60万及大型机组、核电维检高端市场、30万及以下机组维检、市政工程等不同工作的需要,以规划指导实践,有目标地帮助员工设计个人职业规划,分层次地开展理论培训与实践演练,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了有力支撑企业发展的人才梯队。   2.充分考虑个人发展愿望。职业规划的设计要将重点放在使员工具备终身就业能力上,以提高员工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工作能力为目标,使员工从职业生涯规划中看到希望,激发动力,从人力资本增值方面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中电工程全面开展H型人才建设,在关注管理者队伍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技术专家、技能专家、业务专家队伍的成长。特别是“首席员工”的实行、“检修明星”的评选、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定岗定级等激励机制的逐步完善,有效拓宽了技术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对培养和留住技术骨干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全面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培训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为组织盈利的目的,又能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培训工作要以一种负责任的、关怀的态度开展,要针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核电培训为例,2009年底,中电工程在上海高培中心组织了两期核电知识培训班,邀请国内核电领域安全、生产、技术相关专家对110名员工进行培训,并先期进驻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力能区生活区供水、供电、供热及污水处理系统维修。2011年,中电工程与海阳核电顺利签订一期CI/BOP维修服务框架协议,承揽了海阳核电仓储管理,目前正在实施海阳核电CI/BOP维修服务技术支持。培训工作的有力跟进,不但促进了一大批常规火电检修员工的职业转型,并且依托人才优势体现出来的团队优势,大力推动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关注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安全,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层次,在企业的关怀体系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落实到位。   1.关注员工身体健康。目前,职业健康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中电工程作为一支市场化的专业检修队伍,常年辗转全国各地作业,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两地分居等多重问题下,身心健康如何保障?该公司积极倡导“为单位、为家庭、为自己”和“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引导职工控烟限酒、合理健身运动、提高睡眠质量。在火电企业连续亏损导致资金严重拖欠、经营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该公司坚持每年组织所有员工进行一次体检,综合考虑不同工种、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确定不同的体检项目,有效保障了员工的身心健康。   2.关注工作环境健康。作业环境的规范和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保障员工作业安全的基础。中电工程坚持开展标准化项目部建设,规范生产检修现场管理和作业程序,加强对员工安全思想观念和安全工作技能的灌输和培训,努力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转变。此外,该公司积极完善劳动安全保护监督三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督查活动,定期检查监督生产场所的各项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特别是加强新成立项目部的劳动安全保护监督工作,实现了安全工作的有序运转。   3.关注员工出行安全。由于商务联系、市场营销、生产施工、设备运输,中电工程每年的车辆行驶里程在200万公里以上,确保职工出行安全是个大问题。为此,在每次检修转场时,该公司都要求必须租用正规运输公司的车辆,行动的路线、路况必须提前调查清楚,并为员工办理了人身意外保险,要求项目负责人路途中随时与公司领导联系,到达目的地后要把给单位和家人报告平安作为第一项任务。   4.关注职工饮食健康。要想让出门在外的职工安心工作,就必须保证一日三餐的卫生可口。中电工程坚持以“抓生活就是抓思想、抓食堂就是抓稳定”的理念建设食堂文化。在所有检修维护项目部中,全部建立了临时或长期食堂,从家乡带上专门的厨师为大家做可口的家乡饭,发挥了“饭碗里出积极性,菜盘里出凝聚力”的大作用。   三、健全民主管理体系,从源头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坚持发动和依靠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实现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建设关怀体系的根本。   1.全面推行职代会制度。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源头参与的基础和保证。但要确实发挥好职代会的作用,就必须抓好职工代表的产生、职代会工作流程和日常管理监督三个关键点。中电工程积极推广职工代表直选,并大胆尝试职工代表履职报告,努力提高职代会的工作能力。该公司制定了专项职代会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改善表决方式,着力提升职代会民主管理功效。同时,积极发挥职工代表在职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有效落实了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参政议政权和参与监督权。

物流园区建设规划 [物流园区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虽已开始现代物流运作的尝试,但尚处于幼稚期,迫切需要相关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调控。对于物流园区的发展是有良好的前景的,它的真正的作用不仅仅是开发商自己赚钱,而是通过一种更好的模式,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改项目的核心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物流园区由于是创新性研究阶段,对于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重要方面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且需要政府能够合理的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物流园区 建设 体系   物流园区建设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只要经过良好的引导,进行规范化管理。那么各个企业在竞争时也会有据可依,能够形成良性的运作。对于物流资产的社会化发展方向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管理的规范化,那么在市场上也会更好的运作,一旦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物流区建设项目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扩大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从而能够带动各企业的积极性。物流园区建设是一项全面的实践工作,主要目的当然是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利用、人才培养、物质的调控也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只有各方面都有序的发展起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不断的往上攀升,才能立足于世。虽已开始现代物流运作的尝试,但尚处于幼稚期,迫切需要相关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调控。物流园区由于是创新性研究阶段,对于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重要方面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且需要政府能够合理的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物流园区运行管理规划   物流园区的管理结构构想为:物流公司或集团,主管园区内的行政事物;并协助和支持相关行业管理部的行业管理,对园区内企业进行协助执法与督促检查;公司负责制定建设开发规划,进行具体项目的建设,并承担未来园区设施的经营性活动;进入园区的企业在业务开展上独立进行,在外部环境协调上服从公司统一管理,在设施使用与能力调节上与公司形成经济关系。   物流园区的基本运行模式构想:以物流公司或集团为管理核心,以行政管理与服务为主要任务,负责整个园区的发展规划与运行规则的制定与调整;以公司为运行主体,以园区建设与园区经营为其主要任务,吸引、协助物流企业进入园区,实现园区的正常经营;以进入园区的物流企业为运行基础,通过上述企业的具体服务活动实现物流园区的功能发挥和园区未来发展的积累。   二、物流园区运作系统设计   物流园区的运作和管理是有三个层次的,就像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层次的一样,即决策层、执行层以及最下面的一层,也就是常说的实施层。虽然是分了三个层次,但是三者时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决策层是企业的最高层,对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里也是适用的。但是不仅如此,除了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模式,这三者之间还是有横向联系的关系的,这将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的发展。通过分析可得,采用这样的“经济开发区模式”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物流园区建设可想而知是为客户服务的,考虑到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物流园区的为客户量身订做了一套完整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化的服务,这也是很多客户在选择企业时的第一把门关,是否专业显得十分重要。其次就是为客户提供随时的服务,顾客就是上帝,一旦客户有需求,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做到尽善尽美。除此之外,还有高水平的服务、商流、信息流等,都在我们的服务范围内。   相比于其他的企业,物流园区的保证系统也很完善。对于每一个步骤我们都是经过测验的,可以说是已经相当的完善。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 规章制度 以及保障措施来规范我们的服务。这对于物流区高效运作和经济开发也是十分有益的。为此,我们将更加努力,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在探索道路上不断的吸取经验,确保园区的良好运作。   三、物流园区可行性分析及评价   物流园区的建设内容包括园区物流设施建设、园区通道建设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三大主要任务,其中物流设施建设为分期实施,园区通道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为一次性建成。以任何一个中型城市为例,预计:总投资规模5,000万元。其中,物流信息系统投入为1,47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水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和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其他相关材料,本次研究中经济评价指标选用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FNPV)、静态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利润率四项评价指标。   根据计算,园区建设项目的财务分析结果为:企业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44%;在基准收益率定为3%的条件下,企业财务净现值为122万元;企业投资利润率为19.24%;项目投资回收期为5年。   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园区项目建设本身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程,其建设意义主要反映在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上,而物流园区建设的直接财务效益较低。但根据目前国内成功的物流服务企业10%以上的平均投资利润率计算,园区企业年平均利润水平将达到962万元,年均上缴所得税将达到474万元。   因此,物流园区建设具有很好的投资建设前景,物流公司完全能够保证投入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可行性较强。实际上,物流园区的建设效益,是从“转移获利”的角度,通过创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和培育现代物流新兴产业,使获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条件下的整体经济利益,而并不是通过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企业自身的赢利体现出来的,这个济效益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效益。   总之,物流园区的发展是有良好的前景的。它的真正的作用不仅仅是开发商自己赚钱,而是通过一种更好的模式,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改项目的核心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我们都热切的希望相关部门能从整体出发,切实考虑经济发展,为物流区建设提供大力支持,使得物流区的开发和建设有一个更好的保障。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带动各企业的积极性。物流公司也要做好相关的前期准备i,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机制,从而为项目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井颖.物流园区选址问题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06)   [2]杨华.基于物流配送的铁路货运站的规划设计[J].中国铁路. 2008(06)

公司加强招标采购管理,从基础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公司加强招标采购管理,从基础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完善的招标采购制度:制定招标采购管理办法、招标文件编写规范、招标评标标准等制度,规范招标采购流程,确保招标采购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2.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库,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筛选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合同。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确保供应商履行合同义务。3.提升招标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对招标采购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确保招标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规范性。4.引入招标采购软件:采用专业的招标采购软件,实现招标采购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招标采购效率和质量。以上是公司加强招标采购管理,从基础体系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可以有效规范招标采购流程,提高招标采购效率和质量,降低采购风险,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两个体系建设指的是哪两个体系

两个体系建设指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指国家立法通过的一系列保障公民的制度,服务体系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公民提供保障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两个体系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的意义。 两个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指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是国家目前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可以有效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能够在公民失业、疾病、遭遇灾害等困难时提供特殊需要。 服务体系包括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和服务政策等制度安排,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社会的和谐、安定、稳定,企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社会资源的节约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两个体系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构建两个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社会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内容丰富,范畴囊括了除家庭养老服务外的所有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为老服务的内容、行为、形式、制度、机构、设施、人员等要素。其基本要素有:  一是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二是有主导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政府、制度和人员。   三是有提供养老服务的内容,如医疗照料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优待维权服务、家务劳动服务、老年人再就业服务等。  四是有必需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设施,如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养老院、托老中心(所)、老年权益维护中心、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及配套的服务场所和设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都属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范畴,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是有所区别的。养老机构是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的场所,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价值发挥的服务组织、场所、设施等。广义上讲,养老服务机构包含着养老机构。山东省在统计养老服务机构时将养老机构称为老年住养机构,这对开展养老服务和统计工作都有借鉴意义。我以为养老服务机构应该包括的范围为住养(即养老机构)、文化活动、教育、家政、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

建筑企业如何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建设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架构和内容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当然是为完成建筑工程的施工任务而建立并运行的、使工程项目的施工更加协调、有序地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体系。所谓的管理体系在国际标准中已有明确的定义。 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见ISO9000:2008[3.2.1]、[3.2.2])。ISO9000:2005标准在“管理体系”词条下加“注”:“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可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或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标准:“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组合”(见ISO14001第3.8条),对于管理体系的定义更为明确。对于这“一系列”的“要素”,该标准也说得很具体:“包括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管理、程序、过程和资源。”两个国际标准已经把管理体系定义得很清晰,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贯彻到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中。 关于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参照上述国际标准的相关定义,项目管理方针是由企业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布的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全部意图和方向”,项目管理目标则是企业在项目管理上所追求的目的。方针由企业经营者确定,其内容应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满足要求包括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而顾客要求又包括明确的(如合同、设计图纸)要求和潜在的要求。项目管理方针是企业价值观通过项目管理实现的途径和保证。

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

1.根本点(1)将有关服务的决策和执行分开,通过市场机制连接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借非政府部门的资源实现公共目标。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工程勘测任务、地壳稳定性研究等可以委托给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完成,并且可以采取招标的形式选择最优秀的单位承担。(2)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多元化、破除垄断、竞争发展,除了事业单位之外,还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3)尊重和赋予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利,提高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和监督。2.采取方式在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可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合同出租,即政府在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标准之后,公开对外向民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经过竞争和对比分析,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特定公共服务供给合同;二是政府与民营或者非营利组织合作,即政府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民营部门参与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民营部门享有约定的投资收益权,同时必须接受政府依法决定的规制;三是用者付费,除公益性目的的地质资料的服务免费外,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民营部门、个人在实际使用这类准公共产品时需要交纳费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的政策全文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问题。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二)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内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本建设规划仅着眼于构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二)功能定位。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整体规划。中央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制定本地规划,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盘活存量,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二)建设任务。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十二五”期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在居家养老层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扶持居家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服务内容和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鼓励研发养老护理专业设备、辅具,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三)建设方式。通过新建、扩建、改建、购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要统筹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通过设备和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四)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社会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五)资金筹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需多方筹措,多渠道解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级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央设立专项补助投资,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龄人口规模等,积极支持地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重点用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养护机构设施建设。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实抓好。各地要建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公益性养老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评估制度。(四)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研究制定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好有关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五)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教材开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完善培训政策和方法,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开展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六)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老年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各地可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