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从 唯GDP论到绿色GDP的提出,反映了哪些认识论道理?正确答案

绿色GDP是泛指一个国家(地区)的范围内由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扣除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之后的有效最终结果。绿色GDP的提出,是由于从单纯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甚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也能增加GDP,因此,应该从GDP中扣除那些降低国民环境福利水平的因素,建立绿色GDP。 一、绿色GDP的意义 研究和实施绿色GDP,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我们就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损失。 第二,绿色GDP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我们对各级干部进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是为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环保考核主要是用若干环境保护指标,以后绿色GDP研究成熟并作为干部考核指标后,可以使干部环保考核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第四,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二、绿色GDP的难点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致力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目前,学术界围绕绿色GDP还有许多争论,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尝试绿色GDP,但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从技术难点上说,GDP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由于环境要素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所以如何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就是一个难点。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出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即可表达出原木的价格,但是森林同时还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物种减少,这个损失没有市场价格,就难以确定其价值。专家们已研究出了不少测算模型,可以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完善。 从观念的难点上说,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绿色GDP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真实净福利,实施绿色GDP,发展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就改变了,扣除了环境成本,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就会大大下降,这就要使人们的观念逐步有一个转变。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 三、中国开展绿色GDP研究的进展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已联合成立了一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工作机构,包括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和顾问组,正在开展以下工作: 1.搭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框架建立将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比较理想的、与国家统计核算制度衔接的、分布实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2.开展环境实物量核算方案研究。目前已经提出了《基于卫星帐户的环境资源核算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拟进一步完善,争取2004~2005年期间建立环境实物量卫星核算帐户,开展环境实物量核算工作。 3.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框架研究。一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者环境退化成本,二是生态破坏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退化或者丧失。 4.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调查。国家环保总局计划在2004年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调查工作,预计2005年完成,到时提出各省的经污染损失调整后的GDP。 5.开发经环境调整后的GDP年度核算方法及信息支持系统。包括建立污染损失方法库、建立污染损失评估数据收集系统等。 6.开展企业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审计工作,包括企业污染排放、污染治理、环境形象、遵守法规等方面的信息。 7.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国家和地方试点研究。国家试点主要开展31个省的污染损失核算,地方在各城市开展试点。

如何理解马克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一、基础概念详解  1.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3)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新和科学性。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思想路线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国家目前的整体政策与方针无不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如当前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很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而这个知识点也是去年考研政治大纲中新增的考点,值得考生关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反对“四风”,是指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的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评判的作风。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端正行为,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谈谈你对司法公正的认识论文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其主体是以法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的对象包括各类案件的当本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后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体公正与个体公正的关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价值定位和取向。望采纳!

急!!!求一篇关于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方法摘要: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出发,结合实例,分析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U528.07;TU755.7 文献标识码:B目前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但是温度裂缝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贵阳鑫海大厦转换层采用2.0 m厚混凝土整板结构,根据工程特点,运用裂缝控制理论,研究裂缝原因,提出了施工防治措施,效果较好。1 工程概况鑫海大厦位于贵阳延安中路,占地面积:1466 m2,总建筑面积:24111 m2,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七层,建筑总高:89.9 m,是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选用了转换层形式。2 转换层结构设计特征转换层结构形式:即第四层顶板为一块实心混凝土整板,将上部二十四层结构荷载过渡转换到板下框架体系。转换层标高17.1-19.1 m,板厚2.0 m,柱顶局部板厚2.4 m,转换层面积740 m2,板内上下各两层设纵横双向Ф32、@200×200钢筋网片;中间又有两层Ф22、@200×200钢筋网片;网片间@600×600设Ф22立筋,混凝土总量1640 m3,混凝土采用C50的商品混凝土。板下框架柱网尺寸:8.7 m×8.9 m-8.4 m×12 m不等。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转换板按施工组织设计分两层浇筑,2 m厚C50混凝土转换板分二次浇筑,第一层先浇0.8 m厚,等它达到90%设计强度后,再浇第二层1.2 m厚混凝土。该结构符合有关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0.8 m厚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 ℃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该工程转换层混凝土的施工在九月中旬,日平均温度在21 ℃左右,混凝土最高温度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三天,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温差要控制在25 ℃内,以免因温差和混凝土的收缩产生裂缝。我们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指标提出如下要求:(1)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2)掺入适量的1级粉煤灰;(3)混凝土在满足泵送要求的坍落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控制水灰比;(4)掺AEA微膨胀剂。由于使用的是商品混凝土,厂家采用散装硅酸盐水泥,而且贵州没有1级粉煤灰,因此,只能满足以上(3)、(4)条要求。这样对解决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和后期收缩应力问题并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对此采取了以下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1.混凝土温度的计算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实际最高温度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有关。①混凝土的绝热温升:T=W×Q0×(1-e-mt)/(C×r)式中:T—混凝土的绝热温升(℃)W—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取530 kg/m3Q0—每公斤水泥28天的累计水化热,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P14表2-1,Q0=460240 J/kgC—混凝土比热993.7 J/(kg61K0)R—混凝土容重2400 kg/m3t—混凝土龄期(天)m—常数,与水泥品种、浇筑时温度有关混凝土最高绝热温升:Tmax=530×460240/(993.7×2400)=102.28(℃)②混凝土中心温度:Th=Tj+Tmax×ζ式中:Th—混凝土中心温度 Tj—混凝土浇筑温度(℃)ζ—不同浇筑混凝土块厚度的温度系数,对1 m厚混凝土3天时ζ=0.36③混凝土浇筑温度:Tj=TC+(TP+TC)×(A1+A2+A3+......+An)式中:TC—混凝土拌合温度(它与各种材料比热及初温度有关),按多次测量资料,有日照时混凝土拌合温度比当时温度高5-7 ℃,无日照时混凝土拌合温度比当时温度高2-3 ℃,我们按3 ℃计。TP—混凝土浇筑时的室外温度(九月中旬,室外平均温度以21 ℃计)A1+A2+A3+......+An—温度损失系数,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P33表3-4得:A1—混凝土装卸,每次A=0.032(装车、出料二次数)A2—混凝土运输时,A=Q×t式中:Q为6 m3滚动式搅拌车其温升0.0042,混凝土泵送不计。t为运输时间(以分钟计算),从商品混凝土公司到工地约30分钟。A3—浇筑过程中A=0.003×60=0.18Tj=TC+(TP+TC)×(A1+A2+A3+......+An)=24+(21+24)×(0.064-0.126+0.18)=24+(45)×0.116=29.31 ℃则混凝土内部中心温度:Th=Tj+Tmax×ζ=29.31+102.28×0.36 =66.13(℃)从混凝土温度计算得知,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混凝土内部实际温升为66 ℃,比当时室外温度(21 ℃)高出45 ℃,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板因温差过大产生裂缝。2.温度应力计算计算温度应力的假定:①混凝土等级为C50,水泥用量较大530 kg/m3;②混凝土配筋率较高,对控制裂缝有利;③底模对混凝土的约束可不考虑;④几何尺寸不算太大,水化热温升快,散热也快。因此,降温与收缩的共同作用是引起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先验算由温差和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温度应力σmax是否超过当时厚板的极限抗拉强度Rc.采用公式;σmax=EaT[1-1/(coshβL/2)])s式中:E—混凝土各龄期时对应的弹性模量Et=Ec(1-e-0.9t)式中:e=2.718自然对数的底;t-混凝土龄期(天数)Ec—混凝土28天时C50的弹性模量Et=3.5×105 MPa(《大体积混凝土施工》P26表2-13查得)a—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0×10-5L—结构长度,本工程厚板长度L=44 m(取长度)。T—结构计算温度:前面已述该厚板最大绝热温升Tmax=102.26 ℃实际温升最高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T3=Tmax×ζ=102.26 ℃×0.36=36.82 ℃coshβ—是双曲余弦函数H—结构厚度,本工程厚板厚度 H=0.8,H/L=0.8/44=0.018≤0.2,符合计算假设。Cx—混凝土板与支承面间滑动阻力系数,对竹胶模板,比较砂质土的阻力系数考虑,取Cx=30 N/mm2.S—混凝土应力松弛系数,由“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7-2表查得各龄期的S值。参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根据以上公式、代入本工程相应数据,算得σmax=1.18 MPa≤1.89 MPa(该混凝土30天龄期时的抗拉强度,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4.1.4查得),由此可知,不会因降温时混凝土收缩而引起收缩裂缝。3.配制混凝土时,采取双掺技术①掺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缓凝,要求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9小时,以推迟水泥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减少。②加AEA微膨胀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0%),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③保证混凝土浇筑速度,不产生人为冷缩。④设加强带,在加强带处微膨胀剂掺量增加为14%.4.保温、保湿及补偿措施根据气象预报,拟浇筑三天后的平均气温为21 ℃.为防止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 ℃而开裂,经研究、比较,在不可能降低水泥用量、掺粉煤灰及选用矿渣水泥的条件下,我们采取下列保温、保湿等保养措施。①底模:除因模板支撑结构需要,满铺100×50×2000 mm3木枋外,在木模板上满铺一层塑料薄膜,再铺一层竹胶板。在浇筑前三天,浇水湿透。②在三层与转换板之间,凡无剪力墙部位,四周用塑料编织布作围护,使板下形成一温棚,以减少空气流动,达到保温作用。③在浇筑混凝土表面12小时后,加塑料薄膜一层、麻袋二层覆盖。④设温度测试点,在有代表性的位置设测温点,随时了解混凝土浇筑后(特别是第二天)开始升、降温情况,随时准备增、减覆盖物。⑤加强对混凝土的保养,不断观察混凝土保湿状况,定时浇水保湿。在浇筑第二层1.2 m厚混凝土时,已为12月中旬,气温在5 ℃左右,浇筑3天后混凝土内部温度可达56 ℃,更要加强保温保湿措施。考虑到第一层混凝土板对上面第二层温度变形的约束,除认真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外,该板结构设计在1.2 m厚板下400 mm处设一层Ф22@200×200的钢筋网片,以防上层混凝土变形时把下层混凝土拉裂。5.温度测试本工程采用北京建筑技术发展中心生产的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两次浇筑分别设了10个和7个测温断面,每个测温断面分别在上、中、下及覆盖层下埋设测温传感器,在浇筑混凝土后的5天内,每2小时测读一次温度,同时监测气温。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如下(中间断面点):天数 气温 覆盖物下 砼表面 砼中心 砼底表 理论计算3 21.5 34.8 45 67.3 67.6 65.84 17.6 31.3 39.3 58.6 57.6 61.55 16.1 30.6 35.1 58.6 47.9 57.36 17.7 34.8 32 41.7 41.7 50.8从比较表中看出,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十分接近,可以作为以后制定保温保湿措施的依据。4 结束语大体积混凝土板施工的关键是防止混凝土开裂。在不可能掺粉煤灰和不允许减少水泥用量的条件下,由于运用裂缝温度控制理论,找到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本工程转换板C5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经质监部门验收,未出现裂缝,施工质量优良。工程已竣工多年,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转换板没有发生裂缝,保证了工程质量。参考文献:[1] 叶琳昌,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2] 赵志缙.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6.[3] 徐仁祥.建筑施工手册第四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7.

认识论是否属于辩证法?请解释一下 thanks!

不属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实践,才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上升为最完整、最科学、最全面、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所说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所说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三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损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该如何理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更进一步观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遍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1]

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法学分为什么? 速答

1理论法学  即:从总的方面探求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注:理论法学主要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划分出来的结果,而是依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那些研究对象比较抽象、研究方法偏重于理论分析的分支学科基本都可列为理论法学,其主要代表是法理学。如果一国法学体系中不设综合法学这个大的部类,那诸如立法学、法社会学、法解释学、比较法学等也可视为理论法学。法学边缘学科中侧重于理论研究的也可列为理论法学。2应用法学  即:旨在直接服务法律实际生活、帮助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注:应用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律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材料,其比之理论法学更具有实践性,它是理论法学的具体化,也是理论法学的资料渊源。但应用法学并非没有理论,其产生的理论不是用来起跨学科的普遍指导作用,而是为解决本应用学科的实际问题服务的。应用法学的代表性学科是各种部门法学,如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程序法学等等,有关法律实务的分支学科,法学边缘学科中侧重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分支学科也可列入应用法学。3历史法学  即:专门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中的历史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注:历史法学之所以作为法学体系中的一个专门的类别,主要因为它既包括理论内容(即论从史出),也包括应用内容(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历史法学主要研究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研究研究这些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实质、内容、形式、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等。它主要包括中外法律制度史学、中外法律思想史学、法学史学。.4综合法学  即:具有相当大的跨越性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注:综合法学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它的研究对象跨越多种甚至各种法学分支学科;其二,理论、应用和历史不是各有侧重,而是三者兼容并包。法学总论或概论之类是典型的综合法学。同时也包括立法学、法社会学、法解释学、比较法学、国际法学等。

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分为什么?

选2的 法理的题吧

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法学分为什么

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法学分为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历史法学和综合法学。 1、 理论法学指从总的方面探求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那些研究对象比较抽象、研究方法偏重于理论分析的分支学科基本都可列为理论法学,其主要代表是法理学,如果一国法学体系中不设综合法学这个大的部类,那诸如立法学、法社会学、法解释学、比较法学等也可视为理论法学; 2、 应用法学指旨在直接服务法律实际生活、帮助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应用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律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材料,其比之理论法学更具有实践性,它是理论法学的具体化,也是理论法学的资料渊源。应用法学的代表性学科是各种部门法学,如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程序法学等; 3、 历史法学指专门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中的历史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历史法学之所以作为法学体系中的一个专门的类别,主要因为它既包括理论内容,也包括应用内容。历史法学主要研究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研究研究这些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实质、内容、形式、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等。它主要包括中外法律制度史学、中外法律思想史学、法学史学; 4、 综合法学指具有相当大的跨越性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综合法学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它的研究对象跨越多种甚至各种法学分支学科;其二,理论、应用和历史不是各有侧重,而是三者兼容并包。法学总论或概论之类是典型的综合法学,同时也包括立法学、法社会学、法解释学、比较法学、国际法学等。

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论文

  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论文篇一   《大学生消费市场营销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以高校大学生为消费主体的消费市场也大大引起更多商家的关注。对很多商家来说,大学生消费市场不但蕴藏着很大的商机,而且也意味着消费群体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商家要积极开发针对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寻求使产品顺利到达大学生手中的分销渠道,并通过促销宣传,刺激大学生采取购买行为。本文主要阐述商家在开发大学生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营销;问题;对策   一、在大学生消费市场中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商家缺乏开发大学生市场的眼光和能力   有时商家对大学生消费市场反应非常迟缓,导致很多商机的流失。一方面是因为商家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观念,表现在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太了解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是没有相应的能力,缺乏前卫而又敏感的洞察力。   (二)营销宣传和公共关系的力度不足   营销宣传和公共关系活动是商家宣传产品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商家在这方面做的是不足的。例如,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参与到营销队伍中,缺乏更广泛的公益性活动。另外,商家的广告宣传活动主要在校外,在校院里的促销活动非常少,商品在学生中的认识率较低,影响十分有限,导致大学生对企业的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树立。   (三)营销方面缺少市场细分策略   很多商家经营的多是有品牌,有档次的产品,而没有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真实情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是不同的。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高档次的商品是他们的最爱,而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对这些高档商品是可遇而不可求。他们多是购买符合自己消费水平的商品。在这方面,商家缺少市场细分,没有很好地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缺少经营针对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的商品。   二、大学生消费市场中营销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商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市场特征,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大学生群体和稳定增长的购买力使大学生消费市场发展迅速。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特点。在校大学生虽然年龄相仿,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这样一个消费群体既有相同的特点,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商家可针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有特征,进行市场细分,经营一些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同时,商家也应意识到商场如战场,在营销商战中,自然也是攻心为上。所以,商家要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欲望、感情、趣味和态度,对症下药般地开发各种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更要有针对性的考虑大学生的特性。大学生在购物时,往往考虑的是产品的实用价值、美观价值和创新价值。所以产品的设计,无论从外观、包装还是功能,要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文化元素,以适应大学生求实和需求多样性的消费心理。同时商家也可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大学生。譬如,深入大学生的宿舍,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对产品的认知满意度等市场调研内容,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同时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从而使商家在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另外,允许大学生定制产品,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所需产品的颜色、外观、包装。这充分体现了商家尊重、重视大学生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   (二)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电视广播对大学生的促销作用一般不大,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杂志、校园海报、宣传单等了解更多的信息。所以,商家在广告宣传上要动之以情,诱之以物,以新颖的商品,良好的性能,引发大学生的购买欲望。譬如,我院多处设置的公告栏,就是专门为一些校园海报、宣传信息准备的设施。   (三)采用零售终端和厂家直销的分销策略   采取批发、零售、直销相结合的分销渠道,直接向开在学校附近的超市、零售店铺货。同时,中间商可以对小摊小店小批发,来扩大产品的覆盖率。商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努力开辟多种销售渠道,才能赢得更多更大的利润。例如,在每学期的开学时段,很多商家直接在校园里做促销活动。像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日用品公司、化妆品公司等商家几乎每学期都会在高校搞一些促销活动,来刺激大学生的消费。   三、结语   大学生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肥沃的土地.所以对于商家,要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特点,积极开发针对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寻求使产品顺利达到大学生手中的分销渠道,并通过促销宣传,刺激大学生采取购买行为。同时制定灵活,务实,创新的营销组合策略,积极挖掘大学生消费市场。从我们省内各高校周边繁荣的市场景象来看,谁抓住了大学生消费市场,谁就抓住了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谁就抓住了今后的生财之路。   参考文献:   [1]万后芬.市场营销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磊,黄建陵.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J].消费经济,2007   [3]温孝卿,史有春.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冯丽云.现代市场营销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许久兵.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论文篇二   《探析当代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特点;营销策略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以高校大学生为消费主体的消费品市场也将成为一个独特而有潜力的细分市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依赖学生生存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我通过对粤东地区四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市场存在明显的消费特点。比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且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趋于理性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市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并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如果想抢占大学生市场,获得巨大的回报,就必须在认真分析和了解大学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与目标市场相适应的营销组合,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的组合。以下我就自己的观点提几点营销建议:   一、产品组合策略   企业应开发适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力求进行产品创新,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比如,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手机企业可以提供多种风格、多种款式和色彩的系列手机装饰产品,供不同偏好的同学选择,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如,电脑、MP3、数码相机等商品在大学生中拥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适合大学生市场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大学生休闲产品的开发,调查显示,40%的学生休息时间是在睡觉和上网,一些具有商业价值而又有益于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项目却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比如说课外培训教育及旅游项目等。企业在产品提供上要有针对性,使产品组合丰富多彩并能及时更新以适应大学生多样且多变的消费性格。   另外,在服务性行业,如自助洗衣店、熨烫、缝补衣物的服务店,以经营各类考试用书、学习用书为主的书店等等,都是大学生急需的。特色的小餐馆、美发店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思路中,除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所有附加利益和服务等整体价值。大学生消费注重产品的实用方便,对服务要求不高,但被人尊重的心理比较强烈,有较强的品牌感。企业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作为顾客的优越感,建立一个反应迅速的顾客意见反馈系统,及时妥善地处理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产品定价策略   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经济上尚未独立,市场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使得针对大学生而开发设计的产品的定价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巨大,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时应注重产品的市场规模,而不是产品的单价。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产品定价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并且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优良。   三、渠道创新战略   调查发现超市是大学生最常光顾的购物场所,因为超市的商品品种全、价格低、购物环境轻松。校园内的便利店通常集中在食堂、宿舍楼附近,非常方便大学生应急型购买。日常用品的销售渠道应当以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渠道。另外,网上销售、直销及团购等方式,也是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销售方式。网络上最适合的产品是流行性高和新潮的产品,如书籍报刊、软件、数码产品等。采用这些销售方式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比如与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实践机会给大学生,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强关系营销及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针对性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应注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建议企业重点不放在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而转向针对性强的互联网广告、校园卖场的POP广告等。而激发热情的互动性活动策划将是大学生市场促销的非常有效的形式。各种形式的竞赛、文体活动、讲座、晚会和各类社团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加深对品牌的印象的时机。加强与高校有关部门和各种学生组织的联络,将当前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消费动态,及时在学生中进行宣传,也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品牌的建设。   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吸引学生认购企业的产品,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消费引导,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基本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是大学生中也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现象。有些消费项目与缺乏理财能力和追求物质享受等因素有关。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但却不容忽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感受等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关注大学生市场的企业而言,应当主动承担传播健康消费观念的责任,而非抓住大学生心理的弱点,借机谋取暴利。企业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的消费潜力在学生生涯中并未完全体现,但却是品牌忠诚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企业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而是以创造顾客满意与长期社会福利为企业目标。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需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共同推进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育大学生市场,扩大社会消费以及促进社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提高企业的利润和销售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更有益于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理财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玉桂艾军陈晓繁: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与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7)   [2]白战风,消费心理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陈文华,消费心理与营销对策[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辨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区别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试述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一: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实践意义:既然你能提出这种课本问题,那么课本上一定有

名词解释1,史学概论;2、历史本体论;3、历史认识论;4、历史方法论;

1. 是一本书,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本书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2.历史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3.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4.覃正爱撰著的《历史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注重理论而忽视方法的倾向,结合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讨论,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从而使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该书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包括四种方法即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各种方法既具有历史理论根据,又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是体系建设的需要。该书作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专著,具有相当的创意和深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从认识论角度说明创新对我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积极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个先进取代落后的过程,我们要在落后的存在中认识先进、发展先进,落后的是先进的基础。创新可以优化和取代落后的,减少“包容性增长”的副作用,多发挥积极作用。

分析我国科研工作团队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提现了认识论的哪些哲学道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冠病毒前所未有,对它的危害及应如何防控等的认识,我国科研工作团队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来源于广泛的社会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科研工作团队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是防疫实践不断提出了认识课题,制造出新的认识手段,积累认识经验的成果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国科研工作团队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证明了我国的防疫策略是正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新冠是为了战胜新冠,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党和政府精心施策,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是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5.认识具有反复性,我国科研工作团队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加深对病毒的研究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实践决定认识。(分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分析)

实践论与认识论什么区别?二者的区别相同吗?实践论与认识论和实践出真知什么关系?

实践论与认识论什么区别?二者的区别相同吗?实践论与认识论和实践出真知什么关系?有奖励写回答哲学和社会科学探索者高粉答主2021-01-31一个有“优秀知识分子”奖状的平凡之人关注成为第934位粉丝1、实践论是认识论的基础;2、“实践出真知”是认识论的命题。相关知识: 一、范畴定义 1、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关系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作为当代大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到知性统一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拓展资料:知行统一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德育原则之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抱正确态度,掌握判断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标准;(2) 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教育学生将正确认识付诸行动,形成良好习惯和科学信念。在经常变化的生活环境、学习活动中,做到认识与行动一致,表里统一。自古以来,中国有不少教育家虽然对教育目的、任务持有不同见解,但是都重视知行统一的原则。孔丘要求弟子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面到实质的认识探索的,宇宙是神秘的且是有无限的奥谜的,从有人类那天起,人类就已开始了对大自然对宇宙的观察探索,人类制造了各种探索宇宙的工具,人类正是在探索过程中,对宇宙的认识了解越来越深刻,反复的探索,便使人类的智慧认识得到了提高,即初级阶段仅仅是感性认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人类逐渐看清了宇宙的许多真面目,即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更符合现实的认识,对宇宙的探索,对人类最重要的启示是:一是宇宙是无限神秘的,二是人类应不断不停的对宇宙进行探索,因为在探索过程中会增加人类的智力,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三是宇宙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更大空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资源。

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观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借助实践观才得以实现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本性变革,马恩正是从实践视角出发来理解和看待认识的主体、客体和实践活动发生条件等整个实践环节,马克思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彻底划清了界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根本性变革。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简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是指:   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第一,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人士与事件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的某一片断加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第二,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第三,夸大理性认识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本章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两种理解?三种关系或三种矛盾?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⑴、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⑵、核心不同:⒈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⒉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⑶、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⑴、可知论: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⑵、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⑶、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4、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6、对认识本质的规定的理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不是“生而知之”(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形而上学的观点!) ⑵、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⑶、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有什么区别

没有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先验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论区别在于坚持反映论还是坚持先验论理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论区别在于坚持辩证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些”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坚持了反映论.补充资料:唯物论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谈谈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认识如何实现彼此的融合和相互促进的?

一般来知说,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唯心主义是先验论.反映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事物在道人脑中的反映.反映过程是能动积极,辩证发展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内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容.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想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人实施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结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怎样的?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扩展资料:注意事项:主观唯心主义是指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认为人或者人的意识创造了万物。我国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也是一位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外无物,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用心创造出来的。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周恩来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坚持反映论还是坚持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论区别在于坚持辩证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些”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坚持了反映论。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在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概括的。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脱离社会实践,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等(注:庸俗唯物主义不是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之一的缺陷是: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一般来说,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唯心主义是先验论.反映论反映论fǎnyìnglùn[theoryofreflection]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反映过程是能动积极,辩证发展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吗

1不可知论 是形而上学, 2可知论 是唯物论的 3先验论 是唯心主义的 4能动的反应论 是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还包括朴素唯物主义等的

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何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对立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接受客体的信息,并对其筛选、存贮、加工的过程,这也就是反映的过程。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何原则区别?

辩证法运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就是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认识方式上和以往的认识论方法论存在特殊性。

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三个部分构成,因此认识论应该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其主要内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高二的《生活与哲学》教材而言,第二、三单元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第三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第一单元介绍了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简史。

辨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与区别是什么啊?

唯物论是以物质为中心的,唯物辩证法是以这个理论为中心,去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绿色设计的认识论文1500字左右

您好: 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大生产不再仅仅是挑战人类极限的象征,而转向发掘人类精神协作的无限潜能。如果今后想要在这个地球上拥有美好的未来,就需要彻底的重新确定我们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那就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兴起,是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巨大进步,是商品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必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里我想阐明我个人对绿色设计的意义的理解。关键词:环保;循环;绿色设计;意义   概括起来,绿色设计是这样一种方法,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方面。  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从设计、实施、完善为结构的良性循环将对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绿色产品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派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绿色设计:  人类面临的窘境是:我们非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威胁到了我们未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生存也由此绝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大自然的实验证明,这种非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仅不适合人类的长久生存,对地球上的其他种群也将造成不可想象的灭顶之灾。也有人反驳说:人类从来都是这样,以非持续的方式发展着,但总是可以奢侈的选择享受“更绿的草原”这种简单的进化方式。然而,对二十一世纪的预测却告诉我们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已经无处可去了。我们已经到了人类进化发展的极限,也正因如此更逼近了给予我们生命的地球的极限。所以,非持续发展需要一种迅速而不可避免的变革,它也许会威胁人类乃至宇宙间所有生命的存在。在人类为此变革付出代价的过程中,绿色思维就是人类面临的首当其冲的最大挑战,这也是绿色设计的意义所在。  这个时代,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观念被认为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我们对环境的忧虑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在公共领域中,对环境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环境“觉醒”的时期似乎已经趋于结束。在这一“觉醒”期,可能存放了无数的主题和观点,现在应该是行动的时代,我们应该把所获得的认识付诸于行动,并创造无损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因此,为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的人们提供指导性的、简便的建议是尤为重要的。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案例都不可能为所有不可避免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有效地解决方案,但都可以看作是向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之所以设计,是因为设计敢于变革并且对已有理念做出了重要的改进;敢于提出异议;敢于重新思考设计……生产销售之间的界限,对于结论会对目标不同的各个领域均有裨益。因此,每项设计都不是脱离其背景而孤立存在的,他们是调整或改进我们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  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绿色设计:  我们所依赖的环境承担了我们未能和平共处所导致的压力。尽管环保意识很早就盛行了,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兴盛,公众才最终关注到了环境被普遍破坏的迹象,并开始对现行的消费生活方式发生质疑。森林减少、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环等等,这种种生态恶化的现象,都被归咎于我们奢侈的生活方式。这些现象不容忽视,解决生态问题成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十年之间,一连串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使得世界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为了生产出新兴的、环保型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变革的步伐很快迈开了。公司开始生产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基于这一环保意识,全新的生产线开始被采用;个人消费品或其用料,如果不符合新的环保方式就会受到责难。碳氟氯化合物(CFCs)被禁止用作喷雾产品包装的推进剂;PVC材料因释放化学物质而被弃用;氯化漂白得纸张被新的“可回收”纸张的光辉所掩盖;雨林木材用做家具或建材都被认为是和穿用毛皮服饰一样没有品位的表现;由于对漂网捕鱼的反对,金枪鱼产品包装上不得不贴上保护海豚的标志。消费者开始面对环境中种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既是问题的一部分,又有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从系统循环方面谈绿色设计:  在世界上各种庞大而告参差的运转系统中,产品制造业只是微小的一个部分。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分支系统中的一个。它与其他行业也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这就决定了他在执行自己的特定职能时,不会损害到其他系统。以产品为例,某种材料或是方法在某个孤立的层面上看是应该优先选择的,但如果考虑到原材料运输、生产过程、废物抛弃、废物污染等问题就可能变得不可用了。通过生命循环分析法分析某种产品,就可以了解并明确其循环过程中,这些共识实实在在地了解到投入和产出的那些阶段所生产的浪费或导致的污染,进而加以纠正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环,不需要在承受多少负担就会被完全摧毁,因此,能够尽早地纠正错误就显得日益重要。同样的问题威胁到整个地球,对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只是时间问题。海洋和生物体系已经受到了不可弥补的破坏,永恒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当然,“绿色”进化过程中的转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转化会产生革命,因此也有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某些行业在一定时期产生混乱。事实上,在这些关键的动荡时期,人们更加期待有好的结果的实现。这种情况常常就是革新和创造诞生的土壤,这正是我们为解决手头的问题就会去寻求解决方案一样。  四、从绿色设计的作用上分析:  设计本身就是个有意思地要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过程,人类进化所做的也不过是这些。当我们寻求设计发展中那些永恒的原则时,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这个利益是指长远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短暂的。或者是顾及到这一面却又忽视另一面,或者是当代人受益将来人遭难。目前市场上大量销售的一次性商品,从设计角度来看是可取的,因为它为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是从“绿色设计”来看,从人类长远的利益考虑,从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考虑,一次性的消费品又是有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在日本,许多储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木酒桶,以往都被人丢弃或当柴烧,一家家具公司偶然发现并加以利用,使这废弃的木酒桶成为了制造家具的上好木材。具体作法是:先将木酒桶拆开,将弯曲的木板条进行热压处理,然后再将压直了的木板条拼成板材,进行抛光,上漆等工艺处理,制成了桌、茶几、长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旧木酒桶做的家具,不仅将成本低降了35%以上,而且因木酒桶长时间被酒精渗透、浸泡,制造出来的家具竟然从未发生蛀虫现象!此种事例还有很多,无不体现了绿色设计的意义所在。五、结语  绿色设计就是实现产品绿色要求的设计,其目的是克服传统设计的不足,使所设计的产品具有绿色产品的各个特征。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是,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产品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关键在于设计与制造,不能等产品产生了不良的环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要预先设法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负作用,然后在制造,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  我个人认为绿色设计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生产循环系统、人们生存环境等等相关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和深刻的意义。同时我对“绿色”设计的原则有了新的归纳——用最少的材料实现产品的功能;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要考虑材料的来源;尽可能的使用回收材料;要考虑如何使用产品,用后如何回收;要考虑产品用途而妥善设计,比如说可生物降解的手机壳等;考虑产品易于操作;要有助于产品的使用,重新使用以及丢弃等各方面的责任感;始终坚持简单的地解决方案。  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绿色设计将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同时也会给设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的最简明扼要哦!全部都是教材骨干知识。对答哲学主观题很有帮助一: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办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要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辩证法:联系观: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统帅局部,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找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同事重视部分的作用,恰当处理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系统要素的原理 发展观:①事物是普遍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分析法: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的原理。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 真理观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历史唯物主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改革 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⑤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全部都是教材骨干知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属于认识论还是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当然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你答的很对

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求解答 速度速度速度速度速度

看看此片就明白了,唯物既是唯心: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rJheYIKM4Y/

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也就是从实践到知识,从知识到实践这样的反复,才能完成。这样,练、认识、再练、再认识就这样永无止境地进行着,每一个练、认识循环的都相对地进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扩展资料:认识与实践的特定历史统一贯穿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各个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正是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运动中,人类才能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因此,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科学考察一切哲学和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历史统一,反对一切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错误倾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与实践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分别包括哪些知识点

以下知识点:一、 联系观 1、 联系的普遍性——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1) 尊重事物的固有属性 2) 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4、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的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的,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 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整体功能,关键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整体 5、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优化结构 2) 方法论:要用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二、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l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l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l 量变只有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质变为了使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质 方法论:l 做好一定的积累,创造条件 l 要果断抓住时机 l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 同一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 2)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相互连接 2)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3)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把这两方面的事物辩证的统一起来,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子倒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的,再有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把握主要矛盾抓主流,主次矛盾相互影响,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四、 辩证否定观 1、 自己否定自己 2、 是发展的环节 3、 是联系的环节 4、 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什么?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把这两个大方面,分成几个小点来答就可以了。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分别指的是什么?

“是什么”代表世界观,“为什么”代表认识论,“怎么办”代表方法论。1、是什么(世界观):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2、为什么(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怎么办(方法论):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扩展资料:世界观是人自身生活实践的总结,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观点可能影响方法,可并不能决定方法,不一定是唯一对应的;这一点必须重新认识。正确合理的辩证方法,可以纠正和修正世界观中的错误;而它只能来自基础逻辑而不是预设的世界观。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分别包括什么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其次是能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强调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它还强调了辩证法。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辩证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它也强调了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原生的、派生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原生的、派生的,人的认识能力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互关系的原理。意指辩证法、认识论与辩证逻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哲学史上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从来没有真正科学地解决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通常是把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学说)、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学说)、逻辑(关于思维的学说)看作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部门,把存在的规律与认识、思维的规律互相对立起来,或者完全脱离认识论和逻辑研究本体论问题;或者完全撇开本体论,撇开现实发展的客观内容,抽象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把认识看作是思维对于存在的反映,但他们不懂得辩证法,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不能辩证地考察客观存在和人的认识、思维过程,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解决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相统一的问题。  康德的观点 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相割裂,在I.康德哲学中尤为显著。他认为认识的规律与"自在之物"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思维规律与形式是脱离客观内容的主观空洞之物。这就使认识论、逻辑与本体论完全相割裂了。在康德那里逻辑范畴和思维形式也是与认识过程相脱离的,在他的哲学中,逻辑与认识论同样是割裂的。  黑格尔的观点 G.W.F.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割裂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三者相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肯定了思维与存在、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使逻辑与本体论统一起来。同时,他还肯定逻辑范畴和思维形式是与认识过程相联系的,指明了逻辑和认识论的一致。黑格尔认为思维是存在的本质,概念的自我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他不仅把现实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思维的发展,而且把人的认识的发展也归结为思维的自我发展。这样,本体论和认识论最终都溶化于逻辑之中。黑格尔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统一起来,但由于他完全颠倒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一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合理思想,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相统一的问题。  三者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整个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就是客观辩证法,而主观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逻辑。认为人们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获得客观真理,这就是认识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和认识客观真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的辩证运动就是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理和客观物质世界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系起来,在肯定世界本质的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前提下讲发展的普遍原则。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基础是辩证发展的物质世界,即客观辩证法。离开客观辩证法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离开了实践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前提,也不可能使三者再有机地统一起来。  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 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因此,认识的本性必然是同客观世界的辩证本性是一致的。客观世界本身的辩证发展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同时,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范畴,例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辩证关系,都受着辩证法所揭示的最一般规律的制约,是辩证法的最一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表现。  辩证法作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就是最普遍的科学方法论。它渗透着认识论的内容,发挥着认识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所下的定义,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前提下,也是作为认识论的问题来解决的。科学的认识论就在于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在这一点上,认识论与客观辩证法是一致的。  辩证法的真理性需要用人类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来证明,需要由人类的认识史、科学史来检验。所以,离开了认识论,就没有科学的辩证法,当然,离开了辩证法,也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辩证法与逻辑的一致 辩证法也研究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法与逻辑是一致的。辩证逻辑所研究的概念的辩证法,不过是对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是辩证法规律在思维中的表现,而辩证法本身的规律、范畴也都是通过逻辑思维概括、提炼并表述的。无论是辩证法的或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都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逻辑作为概念的辩证法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逻辑是正确思维的规律,错误思维是不合逻辑的。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所谓错误的,即使自然界出现某些怪现象,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规律得到说明。②逻辑形式是在认识过程中获得并逐步展开的,一切范畴都标志着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概念辩证法比起客观世界本身的辩证法要贫乏得多。③客观世界的规律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取得了概念形式,然后就可运用概念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了方法论的意义,而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所谓方法的。  认识论与逻辑的一致 认识论的内容涉及人类知识产生的全部过程,它研究和揭示人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直观的,不仅仅停留于感性阶段,而是从感性进到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通过概念,范畴等反映形式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里,认识论与逻辑有密切联系着的。列宁说:"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是认识的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 194页)。从逻辑角度看,概念作为反映现实的思维形式总要有确定的含义和内容,所以,它只是认识具体事物的一些阶段,而具体事物是不可穷尽的,每一门具体科学的范畴都只是表明认识达到某个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依靠认识的基本环节,即依靠实践。概念在实践中产生,通过实践检验概念和发展概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使概念越来越丰富,使概念间的关系越来越符合现实。因此,逻辑是对整个认识的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发展的成果。  同属于主观辩证法领域的认识论和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逻辑作为认识史的总结,并非囊括认识史中所有的东西,因为并不是一切思维现象都具有必然性。辩证逻辑是对认识史进行辩证加工揭示内在必然性的产物。它不是认识论的简单重复,不把认识论的全部问题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理性思维的辩证运动。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它们的客观基础,基本原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认识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普遍的规律性,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探讨辩证思维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普遍的规律性,就是辩证逻辑的任务。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认识论,方法论,唯物论,辩证法?

不要搞八股和教条,你就能够从这里得出东西。从前八股时代有人说了话算数,就什麼都别说了。现在可以把话敞开来说了,就要明明白白地做人,不要再胡里胡涂地被八股教条蒙著。认识不是知识,认识是个人对於外界的一种感官关系。而知识是指外界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跟个人感官有关系的只是在知道那些对象的关系後,要思考如何地把它们给放进心里头。放进人心里头的这些知识是外界一些联系和关系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在未来类似的状态发生时,人才可以预测、说明或理解。所以知识的目的在於取得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间的影响、作用等等。而外界的事物也仅仅是因为这些联系和关系,我们才能称它们为事或物。这些内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讲过了。因而认识论谈的仅仅是个人感官知觉的可能状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问题,以及个人如何能够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放进精神状态里,成为一种知识。认识是人人都可以为之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为之。只要不知道什麼谓之知识,什麼谓之认识,如何才可能成就知识,那麼什麼都不用谈了。存在的第一性只是说明一件事︰外界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界的事物是以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才成就它们本身,跟人的意志无关。只一昧地瞎说什麼「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等等的教条用语,就是打死你了,你也不会知道尽说这些东西,究竟对於你的生活有什麼用,又可以怎麼发挥这类的知识。其次,方法讲的只是事物运动的逻辑而已,把它说得神秘无比,那就完全跟知识无关了。方法,其实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这些联系和作用揭示了事物之间事实的状态。因而通过这种事实的状态,通过这种途径,我们就可以知道事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又可能在什麼情况下会有什麼结果出现。这样的联系和作用就是哲学上所谓的逻辑。而逻辑不是什麼,恰恰就是方法。只要稍读过一点书,都会知道这一点。不要尽是看一些教条的教科书,这些书从来可连自己讲的东西都不知道是什麼呢。因而方法论讨论的是如何通过这些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来理解事物。方法从来都是理解事物後的产物,根本不可能是事前可以拿出来应用的万灵丹。这点恩格斯也讲过,他说︰辩证法要等待历史很久之後才会出现。当然如果不读书,或者搞教条,你就看不见恩格斯究竟在讲些什麼东西。整本《自然辩证法》就会变成为只供考试拿来用的教科书。要是连文字都看不懂,还谈什麼读书。而唯物论不过讲的就是实事求是、从事物的原来状态来看事物的这种态度。这种说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或者是《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网导言》里都讲得很清楚。要不念书或尽搞八股教条,结果一样。而辩证法就是前面讲的方法论。所有辩证法的范畴都是从事物的联系这里发展出来的思考和说法。所有这些认识、方法等等的要点,不过是说明怎麼才可能让人从事物那里学到一些道理,因而能够活得更加自在一点。但只是搞教条,头脑发昏,眼睛盲目,人的生活就会痛苦万分,连生命都要活不下去。那麼这还是搞理论,搞学问和知识的目的吗?本末倒置了。从前马克思嘲笑黑格尔说︰他是头脚倒立的走路。用教条八股来搞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是马克思所嘲笑的那种样子。

是什么价值论 为什么认识论 怎么办 方法论

这什么价值论认为是认识论怎么办?这个应该是可以的呀

请解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等哲学名词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脉胳结构。

唯物论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理论;辩证法是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认识论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观点看法

试述实践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根源:一切认识来自实践,一切认识由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飞跃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实践飞跃到真理。总的说来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求发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人生价值观)原理及方法论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认识论的三个原理

认识论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2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什么?

认识论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2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介绍如下: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解析认识论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认识论的定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试论辨证法、方法论、认识论三者的异同

从课本上扒的,这什么答案啊

唯物论辩论法认识论包括哪些哲学道理?

唯物论部分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不是神创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由1、2、得到的)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4.、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注:3、4、有一致性. 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原理(即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活动的特点;世界的可知性原理) 【原理内容】 6、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原理(即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 8.、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原理(由6、7、得到的) 9、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原理(由5、8、得到的) 1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由4、9、得到的)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3、规律存在和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创造、改变规律,而是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进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1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由11、12、13、得到的) 【原理内容】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注:规律的含义加上11-14,构成规律的观点或知识.广义的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指的也就是11-14. 注:14是10的表现形式,两个原理有一致性,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只有当题目涉及到本质和规律时才能使用第14条.第10条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都适用.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 16、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正确) (演绎式答题可用) ①要积极认识规律、掌握规律.②要努力发挥意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③要尊重客观规律.④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⑤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也许还有) 17、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该问题非常大,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许多知识,宜专题讲解)) (三)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 注:以上三条子原理可单独使用,其中②与意识反作用原理、认识反作用原理有一致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 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总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注:以上四条子原理可单独使用.其中①②要求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③④要求我们到群众中去. 另外,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与物质决定意识有一致性,但前者体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后者只能体现唯物论. 3、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要重视真理和科学理论,用之武装人脑,发挥它的指导作用.②要求我们到群众中去.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由2、3、得到的) 【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又要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把已有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要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真理,发挥其指导作用. 注:该原理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有一致性. 5、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书本知识,反对读书无用论和教条主义. 6、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冲突)的不同的真理. 【方法论】坚持客观真理,反对主观真理论、多元真理论 7、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或条件发生改变,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方法论】①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要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演绎式答题可用) 【原理内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④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可能还有) 注:1-5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对应的方法论可回答怎样坚持实践的观点. 再观察一下,哪几条是讲认识和发现真理;哪几条是讲检验真理;哪几条是讲运用真理;哪几条是讲追求和发展真理. 10、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演绎式答题可用) ①要掌握科学理论.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b.掌握科学理论重在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a.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b.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检验、发展和运用理论,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③要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思想和做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还有. (四)辩证法部分 1、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狭义的联系观)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方法论】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观. 注:“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主观联系、神创联系、无视联系、试图取消联系的错误) 3、 联系与人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注:(二)14属于(四)3. 【内容】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而非人的愿望),创造或改变联系的条件,从而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注:“四大工程”;互联网沟通信息;发展循环经济;建桥修路开辟航线;建立双方合作关系(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皆能体现上述原理. 4、联系的多样性和有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性质、作用也就不同.【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有利、不利;客观、主观;内部、外部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强调整体重要性的两句话……) ②(强调部分重要性的两句话……) 【方法论】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具体讲: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②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发生作用.③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有两种情形:不能认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b.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如三个和尚没水吃.) 【方法论】在实践方面的要求:(对应原理的三条)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认识方面的要求:要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7、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利用事物间的有利联系,克服不利的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1-7为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方法论可用来回答怎样坚持联系的观点. 8、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9、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①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②制定政策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10、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狭义的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事物.②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1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或控制对事物发展不利的量变,防微杜渐;②当……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当……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注:“量变引起质变”这句话不科学. 13、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动力)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方法论】①要坚持内外因向结合的观点.②要充分重视内因,反对懒汉懦夫主义.③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利用有利的外因,抵制不利的外因,反对外因决定论. 注:“内因决定外因”这句话是错误的. 注:7-13为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还包括第10课所有原理(创新观).方法论可用来回答怎样坚持发展的观点. 14、对立统一的观点(狭义的矛盾观)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坚持用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片面观. 15、矛盾转化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成有利的矛盾转化,改变条件防止不利的矛盾转化. 16、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原理内容】 【方法论】既要看到……,又要看到……,不可偏废一方. 1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同一矛盾双方有不同的特点,有矛盾主次方面之分.)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风吹”、“一刀切”) 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致的,但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唯物论.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离不开普遍性.③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统一.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个别试点和经验推广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有影响(促进或延缓);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注:当主要矛盾变化了,中心工作(工作重点)也要随之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1、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支流.要根据矛盾主方判断事物性质,同时不能忽视矛盾次方(对事物发展有不利影响的矛盾次方要防微杜渐). 注:当矛盾主方改变时,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也要随之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指……,重点论是指……,两者关系是……. 【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上述20、21两个原理的共同方法论) 23、矛盾与联系、发展的相互关系(参见第九课导言) 注:13-23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方法论可用来回答怎样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或怎样坚持矛盾的观点或矛盾分析法(广义).狭义的矛盾分析法仅包括①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观;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4、辩证否定观 【原理内容】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要掌握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方法论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辩证法的本质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解放思想,突破成规陈说,不断创新,开拓新境界. 26、创新的社会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注:以上10、24-26为唯物辩证法创新的观点,从属于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注: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10、24、25、26、唯物论依据是(二)14、认识论依据是(三)8、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方法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8、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演绎式答题可用) 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要分析不同事物具有的不同矛盾的特点;要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把握矛盾,分析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点;要分析同一复杂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分清主次矛盾;要分析某一矛盾的双方具有的不同特点,分清矛盾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9、教材有几处讲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诡辩论? 30、教材有几处讲到在什么情况下要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以上(二)、(三)、(四)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五)社会历史观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或超前社会存在,而不是同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该原理与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实践认识辨证关系原理有一致性.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决定着……. 注:这就是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哲学依据.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包含政治经济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注:以上两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来实现. 6、社会主义与改革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这一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六)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1、人生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高中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辩证唯物观,价值观,的哲学原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的)唯物主义 1。原则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①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1)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定期客观性原则原理内容:法律的运动中固有的性质,接触的东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法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人类意识转移,可以既不产生的法律并不会改变或破坏了法律,但人们可以理解和利用的法律。 【方法】: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原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动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但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II(唯物主义)辩证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则原理内容]: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的东西,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东西是客观的,不是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不能被拒绝,并切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还是主观臆造接触。 方法:我们坚持的接触点来看,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改变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一个新的连接。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是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 (2)作为一个整体的主导地位,命令的一部分。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功能。当各部分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合理,整体功能将大于它的部分的总和。当形成的整体结构的一部分,穷人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作为一个整体,两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一些状态及其变化的属性。限制整体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的整体性能的关键部分的表现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1)要树立全局观念,做事情从整体看,找到最佳的目标。 (2)做好在当地的整体功能最大化。 3。事物不断发展的原则原理内容:一切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量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新的东西,而不是旧的东西。 方法:我们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把事情如实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要清除的东西在什么阶段和状态。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增长。 4。矛盾的普遍性原则原理内容:矛盾的事物本身包含对立的统一,即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发展的事情总是矛盾无处不在,在任何时候都。 [方法]: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利用一个点的一分为二,坚持以两分,二分,反对片面性,理论 5。矛盾的原则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东西,每边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双方的矛盾,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有自己的特色。矛盾的特殊性有很大的不同的事情的根本原因。 [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成分含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普遍性所在的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从普遍的特殊性也离不开,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不同的场合,既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我们想问题,做的事情,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 (马克思)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复杂的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矛盾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而不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称为次要矛盾的事物的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学习,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力量;学会平衡,妥善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分,专注于统一。 的原则的主要方面的矛盾和次要方面主体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对立。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某些次要方面对事物本质的定义。无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但也不错,分清主流和支流,以确定事物的本质。坚持两分,专注于统一。 9。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原则的内容:什么在世界上的变化和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统一。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产生质变的定量和定性的变化是必然的结果。 方法:通过定量意义上看待这个问题引起质的变化。 (1)坚持比例原则,控制数量限制(2)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作出贡献的飞跃(3)要注意量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质的变化。 10。事情向前,将团结的原则和方法(事物发展趋势的原则)原理内容:事情向前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东西的进步,发展统一和曲折的。未来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曲折中前进,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是所有新事物的发展。 [方法]:这是要坚定信心,并准备一条曲折的道路。要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的曲折。 ,认识论和实践论 1,辩证关系的原则的实践与认识(理论) BR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知识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实践的检验,了解正确的唯一标准; ...... /> [方法:坚持的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则 [内容]的原则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做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变化,因为主要的作用。 [方法],马塞斯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 ①认为,依靠群众,争取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主体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原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同时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方法要求我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转变观念,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变他们的认知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 前景,人生观和价值观?原则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主体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先进的,科学发展的社会革命,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动态反应,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发挥了重要的障碍。 2,值吗?的指导作用原理内容](1)值,无论是如何确定的基本价值基础上的价值和价值的大小的观点和评价标准。 (2)?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动态反应。 (1)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客观事物。的②值,指向一个不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值?的人生选择,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不同的指导作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个人和社会。 [方法]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作用3,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BR /原理内容]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这是一个为我们的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整体的情况下,对一小群的心态。 ③坚持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 4,生命真正的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原则原则的内容在双方的人生价值,个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应该住在第一,生命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的价值的基本指标;生命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一个可靠的指标。 [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贡献获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使用,并创造条件,改善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不屈不挠的和顽强的失败恐惧的精神斗争5。 [主要内容]个人活动所产生的动态影响社会发展,有意识地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人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的,辩证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原则。 6。 [主要内容]人类形式的社会生活,生存和发展,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和社会的区别,不能等同。相对于个人和社会,社会是更根本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个人是个人在社会中,社会是一个社会的个人组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社区提供的所有条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和集体的努力的结果,所有的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互关系的原理。意指辩证法、认识论与辩证逻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哲学史上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从来没有真正科学地解决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通常是把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学说)、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学说)、逻辑(关于思维的学说)看作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部门,把存在的规律与认识、思维的规律互相对立起来,或者完全脱离认识论和逻辑研究本体论问题;或者完全撇开本体论,撇开现实发展的客观内容,抽象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把认识看作是思维对于存在的反映,但他们不懂得辩证法,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不能辩证地考察客观存在和人的认识、思维过程,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解决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相统一的问题。  康德的观点 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相割裂,在I.康德哲学中尤为显著。他认为认识的规律与"自在之物"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思维规律与形式是脱离客观内容的主观空洞之物。这就使认识论、逻辑与本体论完全相割裂了。在康德那里逻辑范畴和思维形式也是与认识过程相脱离的,在他的哲学中,逻辑与认识论同样是割裂的。  黑格尔的观点 G.W.F.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割裂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三者相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肯定了思维与存在、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使逻辑与本体论统一起来。同时,他还肯定逻辑范畴和思维形式是与认识过程相联系的,指明了逻辑和认识论的一致。黑格尔认为思维是存在的本质,概念的自我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他不仅把现实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思维的发展,而且把人的认识的发展也归结为思维的自我发展。这样,本体论和认识论最终都溶化于逻辑之中。黑格尔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统一起来,但由于他完全颠倒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一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合理思想,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相统一的问题。  三者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整个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就是客观辩证法,而主观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逻辑。认为人们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获得客观真理,这就是认识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和认识客观真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的辩证运动就是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理和客观物质世界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系起来,在肯定世界本质的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前提下讲发展的普遍原则。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基础是辩证发展的物质世界,即客观辩证法。离开客观辩证法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离开了实践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前提,也不可能使三者再有机地统一起来。  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 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因此,认识的本性必然是同客观世界的辩证本性是一致的。客观世界本身的辩证发展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同时,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范畴,例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辩证关系,都受着辩证法所揭示的最一般规律的制约,是辩证法的最一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表现。  辩证法作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就是最普遍的科学方法论。它渗透着认识论的内容,发挥着认识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所下的定义,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前提下,也是作为认识论的问题来解决的。科学的认识论就在于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在这一点上,认识论与客观辩证法是一致的。  辩证法的真理性需要用人类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来证明,需要由人类的认识史、科学史来检验。所以,离开了认识论,就没有科学的辩证法,当然,离开了辩证法,也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辩证法与逻辑的一致 辩证法也研究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法与逻辑是一致的。辩证逻辑所研究的概念的辩证法,不过是对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是辩证法规律在思维中的表现,而辩证法本身的规律、范畴也都是通过逻辑思维概括、提炼并表述的。无论是辩证法的或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都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逻辑作为概念的辩证法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逻辑是正确思维的规律,错误思维是不合逻辑的。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所谓错误的,即使自然界出现某些怪现象,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规律得到说明。②逻辑形式是在认识过程中获得并逐步展开的,一切范畴都标志着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概念辩证法比起客观世界本身的辩证法要贫乏得多。③客观世界的规律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取得了概念形式,然后就可运用概念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了方法论的意义,而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所谓方法的。  认识论与逻辑的一致 认识论的内容涉及人类知识产生的全部过程,它研究和揭示人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直观的,不仅仅停留于感性阶段,而是从感性进到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通过概念,范畴等反映形式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里,认识论与逻辑有密切联系着的。列宁说:"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是认识的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 194页)。从逻辑角度看,概念作为反映现实的思维形式总要有确定的含义和内容,所以,它只是认识具体事物的一些阶段,而具体事物是不可穷尽的,每一门具体科学的范畴都只是表明认识达到某个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依靠认识的基本环节,即依靠实践。概念在实践中产生,通过实践检验概念和发展概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使概念越来越丰富,使概念间的关系越来越符合现实。因此,逻辑是对整个认识的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发展的成果。  同属于主观辩证法领域的认识论和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逻辑作为认识史的总结,并非囊括认识史中所有的东西,因为并不是一切思维现象都具有必然性。辩证逻辑是对认识史进行辩证加工揭示内在必然性的产物。它不是认识论的简单重复,不把认识论的全部问题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理性思维的辩证运动。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它们的客观基础,基本原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认识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普遍的规律性,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探讨辩证思维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普遍的规律性,就是辩证逻辑的任务。

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分别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代表世界观,“为什么”代表认识论,“怎么办”代表方法论。1、是什么(世界观):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2、为什么(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怎么办(方法论):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扩展资料:世界观是人自身生活实践的总结,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观点可能影响方法,可并不能决定方法,不一定是唯一对应的;这一点必须重新认识。正确合理的辩证方法,可以纠正和修正世界观中的错误;而它只能来自基础逻辑而不是预设的世界观。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高二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是政治哲学模块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高二学生应该学好哪些相关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政治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1.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这一部分可纳入历史唯物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实践的观点,包括上述1、2。)   3.真理: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二者有原则性的界限,不能混淆。相伴而行,犯错误是难免的;相比较而存在。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通过纠正谬误、批判谬误而发展真理。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特点:①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②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上升性:认识不断发展、完善、深化。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 方法 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 文化 的发展。   4、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5、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重要知识点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 总结 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 经验 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三者的异同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谈话的艺术。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哲学认为它是论证和分析命题中的矛盾、揭露谈话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国哲学家G.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研究对象本质的自身矛盾,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的武器。 认识论knowledge,theory of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什么是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

辨证论:事物相互联系,矛盾发展,等等,马克思主义里面详细介绍方法论:感觉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而已认识论:感觉像怎么去认识一个东西,好的认识,坏的认识都是认识.唯心里面说的是人主动认识,唯物里面说的认识是能动的反映.本体论:事物的本来面目吧在网吧上网,随便按照以前的理解打的,本人也是初学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1、认识论:关于这种事物,我们能够知道哪些以及如何知道。方法论:如何获得这种知识方法论是哲学的组成部分,与世界观是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论是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回答,和唯物唯心是一个层面。2、认识论和唯物论唯心论都是哲学理论,属于世界观范畴,但认识论和唯物唯心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上提供的方法则属于方法论范畴。3、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联系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方法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主要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则、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应用方法等等。 方法是我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处理事物、现象的手段、方式。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认识论http://baike.baidu.com/view/51552.htm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 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导读】 文革时冒险将残存秧苗藏进臭水沟 袁隆平:推广超级稻可保中国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将多养活数亿人 热议:网友称仇富不仇袁隆平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记者 甘丽华)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和国纪事系列文章: 1972年尼克松访华: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曾因三年经济困难延期 1969年激战珍宝岛:中国勇士浴血拼斗坦克群 1968年知青下乡:1700万人的大迁徙 1967年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 1965年中国不惜代价援越抗美 32万人陆续参战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央指示打得要狠 1956年双百方针:知识分子的新生 1955年首次将帅授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辞帅 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16国阵营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民族资本家的命运转折

以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本为范围,请解释,归纳辩证唯物法,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认识论等

这主要是哲学方面的啊,把马哲背透了就可以了。

高中政治,认识论 包括哪些原理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包括哪些原理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包括哪些

认识论:原理:物质,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方法论: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树立正确价值观唯物论除了刚才的认识论,还包括规律,就是实物内在联系,方法论就是要准守规律办事儿辩证法是核心部分: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就是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就是把握事物本质,不能主观盲目;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就是把握各种联系关系整体与局部:整体统领部分,同时部分制约组成整体,方法论就是搞好全局同时注意每个部分促进整体发展发展:事物是发展的,方法论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发展的趋势是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方法论是经得起考验,克服困难量变质变:量变是质变的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就是做好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矛盾(核心):矛盾具有普遍性,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方法论,坚持客观,承认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两方面矛盾,同一事物不同过程中不同矛盾。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哲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方法论是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分析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支配地位,一定程度相互转化,方法论是注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统筹兼顾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是支配地位,一定程度相互转化。方法论同上内因与外因: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外在条件,。方法论是坚持内外因结合创新:否定观点,有所保留,开拓创新建议你去买一本高中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的简化版总结手册,我高考的时候就买了一本,上面很清晰,政史地每部分内容都罗列出来,一目了然,总比没思路这一下,那一下看要好。去书店看看

如何理解唯物论和认识论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所有的实体、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所有的现象、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亦称知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用不同的方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而科学的认识论,也只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认识论认识论。

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论述人类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专业点,详细点。谢谢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来看,只有总结经验人类是不能有所创造/进步的.

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属观点: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解释中国的对外开放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是这样。任何时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对外开放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实践,在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从两方面着眼:第一说明题干中的合理之处;第二点明题干中的不足。参考答案:(1)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2)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来自于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3)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之一。(4)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如果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是认识论的什么原理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理论创新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所谓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指导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挑战,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着他一定会根据时代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真理论和认识论哪位兄台知道呀

认识论原理包括: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以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其中后面三个就是真理的观点。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①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①脱离实践,夸大认识的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②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真理客观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方法论:①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坚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反对:①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真理是具体的。方法论:①正确认识真理适用的范围与条件,坚持与时俱进。 ②坚持从实践出发,并在实践中a不断地检验和发展。反对:①认为有绝对真理的存在。②把真理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 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用认识论原理谈谈科技创新的作用?马原作业有没有好心人能指点一下 拜托拜托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科技创新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推动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识论部分的主要原理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第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发生认识论原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 皮亚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aRxsXZ8jyK4DMvhoSnPHA 提取码:3l7g书名:发生认识论原理作者:[瑞士] 皮亚杰译者:王宪钿 等译豆瓣评分:8.6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1981-9页数:124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在本书中皮亚杰用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对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解。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儿童从最初只有孤立的动作到主客分化,直至形成概念思维的整个过程的心理机制;第二部分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第三部分试图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回答古典认识论的问题,包括逻辑学中的公理化、数学中的普遍有效性、物理学中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等。作者简介:Jean Piaget,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都有精湛的研究。他自1921年开始,就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由此探讨认识论问题。1955年后,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资料,先后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对西方现代儿童心理学有相当广泛的影响;重复验证和著文介绍、讨论他的工作的心理学工作者颇多,看法却不尽相同。皮亚杰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唯物论三个常用原理的名称及其内容。认识论三个常用原理的名称及其内容

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是我们高中阶段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二、唯物论总结下来包括: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主要是包括这些。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既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三、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5、人生价值观原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