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怎样理解多头授信对银行和企业风险的影响

打个比方,你家的房子市价20万,有五家银行据此各给你做了个人信用10万,这样你总共有了50万的信用额度,而一旦你全额透支到期又无法还款,按市价拍卖你的房产,根本无法偿付所有的借款。对于银行,这显然不是一种符合金融逻辑的贷款方式,但在某些特定时刻,业绩考核等各种因素有时就会造成 如此荒唐的现实实践。就好比现在有些银行做个人信用贷,只要你是某个楼盘的业主,就可以获得银行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对于个人,能够多获得低价的借款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不符合个人实际资金运作能力的资金不一定都是免费的午餐,一旦个人的收支情况出现异动,就会造成无力承担负债的情况。杠杆越大,收益和亏损都会同步放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对个人、对自己的企业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前期的辛苦积累可能就会瞬间化为乌有。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风险,企业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关注企业外部的风险,更要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层面入手对风险加以管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欢迎阅读。   一、流程管理的三阶段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主要是在吸纳业务流程重组、流程再造(BPR)思想和工具的前提下,采用综合有效的方法来强化组织战略的分析和执行、规范和精细化业务操作,关注客户、市场和价值实现过程、提高企业内外部响应速度、降低运营成本,以传递绩效压力、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实现组织的持续改进等。企业的运转,正是由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组成,这些业务流程解决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需要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是怎么做的问题。企业风险管理就是要从这些流程入手,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理念根植于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中,与企业的现有管理框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耦合,构建起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显性化模式,从而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落地。   没有一个单一的业务活动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将一系列的活动放到一个整体框架里面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流程管理(BPM)最早从泰勒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倡导发展到现在,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管理方法。深入地讲,业务流程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组织方式及其运作的效率,最终也决定了企业服务客户和获取收益的能力,是通过有意识地对流程进行认识、描述、研究、设计及改进的系统化、可持续的工作。企业流程管理作为支撑企业管理创新的系统工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流程梳理作为首步,是对企业现行完整业务内容和活动过程的摸底展现,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对企业的流程体系规划布局,更是对企业内部实现全面的流程管理思想普及提供内在动力,是流程优化和流程固化的前提和基础。   流程优化是在流程梳理基础上,有选择地对关键业务领域及流程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流程管理理念进行分析、优化的工作。   流程固化则聚焦于将经过分析优化的新业务流程,通过标准、制度或者是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给予规范和固化。   二、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内涵   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正是由一系列业务流程所组成的集合,支撑这些业务流程运作的是一个个业务流程中的活动或“子流程”,而高效率的流程是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元素。然而,近年来风险管理通过不断地迭代发展,同样也成为各大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经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将风险管理切实融入到实际业务流程中,从而打破以前的各种“信息孤岛”,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模式。   1.企业开展风险管理需要以业务流程为支撑   企业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以业务分析、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实施风险管控、管控效果的回馈和改进的循环流程,是一种以业务流程为支撑,以信息系统为平台,实施风险的预警、监控和管理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其核心工作是依托企业各业务流程,辨识出风险点,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管控和风险改进的风险管理。通过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防御实现对企业各业务运营单元、重要经营活动的安全管控。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密不可分,业务流程是开展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   2.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拥有共同的目标   企业开展风险管理更多关注的是企业风险点的管理与控制是否有效,而流程管理不仅要关注业务流程的风险点,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流程的成本、效益、质量等方面的因素。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且在关注点上也有所不同,但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却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均统一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企业风险管理实现显性化要以流程管理为导向   企业风险管理要实现可操作和可落地,就需要风险管理和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相互融合,搭建起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以企业各业务流程为基础,将漫无边际的风险管理活动,转变为以流程输入、输出为导向的基于业务流程的层次化、动态化的风险管理。通过业务流程无数“工作流”的支撑,将关键控制点推送到业务流程中,把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相融合,实现风险管理显性化模式。   三、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基本思路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模式的目标定位是以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框架设计为脉络,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对企业目标领域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逐层推进和延伸,使顶层的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层层落地,最终通过风险管理流程框架、框架下细分的子流程和具体业务风险管理流程图相结合的形式构成,同时在具体业务风险管理流程图上辅以关键流程管理环节及风险点描述,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模式。   1.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设计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由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构成情况的逻辑架构,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骨架和脉络的角色。框架设计将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顶层结构明确定义,以打破传统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的流程组织方式,指导框架逐层细化,不断完善。   企业各单位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及职责、业务流程图及目录梳理成果等将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设计的主要输入,它集中反映了企业各部门的主要业务职责和业务特点,是构成框架的基本要素;   企业的战略规划、规章制度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设计的牵引力量,流程框架必须是紧密结合的逻辑整体,从而为战略的落实、运转的通畅提供服务,只有这样流程框架才能将企业业务流程构成情况呈现出来;   APQC框架、ERP模型等国际上流程框架案例是各大企业做好流程梳理工作的重要参考,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更充分理解价值链为线索的流程组织方式,进而在高起点上构建符合企业运行特点的框架。   从设计视角出发,风险管理顶层框架必须将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前沿的流程管理理念,成熟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现行规章制度和业务现状等因素考虑在内。将企业的支持性业务流程、核心价值链流程、战略流程作为顶层框架设计的输入,以流程管理为主线,最终完成基于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顶层框架的`输出。   2.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细化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以脉络的形式由粗到细逐层细分展开,分别是:顶层框架→业务领域主流程→子流程→具体操作流程,它们共同构成了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细化链。   如果说组织机构是企业的骨架,那么业务流程则是企业的神经系统,打破组织机构、穿越繁多的执行层流程,建立面向全局的分层次的业务流程体系是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的前提。而框架细化链主要以业务流程梳理的形式实施推进。针对各个业务流程的性质和涉及的领域,从流程的输入端出发进行风险辨识和内控诊断,确定业务流程框架。接着对该框架实施风险分析和缺陷认定,建立起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的接口,形成风险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一对应的关系,编制出“风险——流程控制矩阵”。   业务流程梳理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部门领导、业务负责人或业务骨干,这个参与团队各自负责业务流程从顶层到底层、由粗到细,不同层次的业务梳理及描述,确保所有业务活动完全覆盖。   框架细化业务梳理工作最终以详细的流程细化模型为输出,内容包括:准确规范的主流程模型、子流程模型、具体操作流程模型、各项模板及相关指导文件、其中各流程模型包含的责任主体及参与单位。一个完整详细的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细化模型将为下一步企业风险管理规范与固化创建依据和界定范围。   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起由上至下层次分明的企业风险管理逻辑架构,细化分析业务流程,明确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识别出各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把关键风险控制点的管控要求与具体业务涉及的风险因素等落实到具体部门,并与岗位职责无缝对接,从而以业务流程为纽带,使风险管理工作逐步固化与显性化,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模式。企业各部门员工在开展业务工作时,对照业务流程,各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点清晰显现出来,对业务操作人员进行强制性提示或友情提示,使该模式真正成为企业员工业务操作的“帮助”系统。 ;

企业风险分析报告怎么写?

不同企业的风险分析报告的重点和关注点是不一样。服务行业,内部关注的是利润率,服务特色/服务质量;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制造行业,内部关注的将会侧重于现金流,市场占有率,质量状态,人才流动率等等,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等等,要不服务行业考虑的多。确定所要写的行业,再进行资料的搜集,可以到网上搜索整理,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找阅读、分析整理,加以整合运用。不同企业的风险分析报告的重点和关注点是不一样。服务行业,内部关注的是利润率,服务特色/服务质量;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制造行业,内部关注的将会侧重于现金流,市场占有率,质量状态,人才流动率等等,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等等,要不服务行业考虑的多。确定所要写的行业,再进行资料的搜集,可以到网上搜索整理,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找阅读、分析整理,加以整合运用。

企业风险分析报告怎么写?

不同企业的风险分析报告的重点和关注点是不一样。服务行业,内部关注的是利润率,服务特色/服务质量;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制造行业,内部关注的将会侧重于现金流,市场占有率,质量状态,人才流动率等等,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等等,要不服务行业考虑的多。确定所要写的行业,再进行资料的搜集,可以到网上搜索整理,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找阅读、分析整理,加以整合运用。不同企业的风险分析报告的重点和关注点是不一样。服务行业,内部关注的是利润率,服务特色/服务质量;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制造行业,内部关注的将会侧重于现金流,市场占有率,质量状态,人才流动率等等,外部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等等,要不服务行业考虑的多。确定所要写的行业,再进行资料的搜集,可以到网上搜索整理,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找阅读、分析整理,加以整合运用。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1、引言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困难,甚至造成重大的损失。   显然,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概述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以为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或进而风险为我所用。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业主方风险   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有的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款;有的业主干扰工程施工秩序,又不给以补偿;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收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等等现象。   2.2合同法律风险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人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2.3财务风险   则务风险是指在各项则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则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包含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2.4施工企业自身风险   (1)职业责任的风险   施工人员特定的职业要求其承担重大的职业责任风险,这种职业责任风险主要体现在:   1)施工质量责任。施工人员不严格按设计图纸、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施工,随意性强,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或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这种因施工质量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甚至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施工过程中投资控制风险。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单位需按时完成任务即可。但某些施工单位由于管理不严、非生产性开支严重超标,造成资金失控。   (2)管理方面的风险   管理方面的风险指项目施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项目经济、信誉上的损失。   1)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领导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带来的工程准备不足,管理失控而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的风险。   2)施工管理。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将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3、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各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安全效果的目的。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风险经理直接对企业负责,其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   其次,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也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最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建筑施工企业的通用技术较多,但谁在科技创新上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总之,风险管理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的经营和持续发展。

企业风险评估报告

【 #报告# 导语】企业风险评估是对所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的风险评估。以下是 无 整理的企业风险评估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限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重大事项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工程建设稳定的隐患,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评估内涵   本方案所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重点工程建设领域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是否可能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在作出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或组织实施其他重大事项之前,由决策单位或组织单位牵头,协调重大事项涉及的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进行分析研判,提出风险评估报告。对有风险的重大事项,根据风险评估报告,进行风险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保障重大事项的顺利实施。   二、评估原则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决策;预防为主、统筹兼顾;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   三、评估范围   根据应评尽评的要求,对与广大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矛盾纠纷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事项,都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事项包括:   (一)因重点工程施工,可能对沿线单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建设事项。   (二)关系到单位职工人员安置、社保关系、职工待遇及重大资产处置等重大改革改制。   (三)关系到一线建设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拨付、自身权益维护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   (四)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处理、安全隐患的整改。   (五)局党组、机关认为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四、评估内容   按照客观、准确、公正、实效的原则,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安全稳定问题进行评估。   (一)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   (二)是否经过严谨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并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履行了征询意见、公示、听证等程序。   (三)是否给所涉及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有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风险。   (四)是否能通过法律和政策途径,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合理异议和诉求。   (五)是否能依据法律和政策,化解消除群众可能提出的不合理诉求,最终取得大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是否对出台的群众补偿、安置、保障等政策进行事前调研论证,避免引起其他地区同类或类似事项涉及群众的攀比。   (七)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他方面因素。   五、组织领导   评估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成立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由局农民工权益维护领导小组成员兼任,负责统筹协调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各处室(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负责具体事项决策的评估工作,部门负责人为风险评估第一责任人,当事人为直接负责人。   六、评估程序   (一)确定评估事项。凡是涉及本方案第四条规定内容的均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组织开展评估,第一责任人牵头组织专项评估小组,负责具体评估工作,各部门积极配合,广泛调研论证,预测预判风险。可采取专家咨询、抽样调查、实地勘察、公示公告、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和相关利益群体代表的合理诉求,并对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力求准确判定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提出评估意见。   (三)形成评估报告。评估小组在全面分析论证基础上形成评估报告,实事求是地对评估事项做出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评价,并提出是否实施的意见。   (四)制定工作预案。有风险的重大事项,评估主体在提交评估报告的同时,一并提交风险化解和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对确有不稳定隐患又必须实施的重大事项,不稳定隐患由责任主体及时提请领导小组、局党组或上级主管部门调度化解。   (五)评估报告报送。各部门形成评估报告后,需实施双重备案,在报送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备案的同时,报送局党组备案。   七、有关要求   (一)切实重视评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转变观念,把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来谋划实施,认真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条件,做到重大事项未评估不上会、不决策。   (二)遵守评估程序。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评估,逐步健全完善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标准,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总结完善,逐步提升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提高评估水平。在实施评估时,要依据全面、周到、细致原则,广泛征求涉及群众的意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不搞闭门评估、想象评估,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掌握了解倾向性问题和典型诉求,善于发现真正潜在的隐患风险,不断提高评估水平。   (四)注重风险化解。对可实施的重大事项,属本级本部门的,必须明确风险化解的责任主体及工作要求,需要上级协调的,要及时报上级有关部门。   (五)加强评估考核。要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各项目现场日常考核范围,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职工绩效考评,纳入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年终考评内容。   (六)落实责任追究。对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应评估而未评估或组织实施评估流于形式,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或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将依照《合肥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若干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篇二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在全市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株办发〔20XX〕14号)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促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快速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完善依法行政、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程序和行为,科学评估重大决策、重大举措、重大政策的社会风险,充分考虑社会各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各项政策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保障改善民生与群众期望要求同步,着力构建幸福株洲。   二、基本原则   (一)权责统一的原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总原则,局属各科室、各单位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职责范围内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方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支持、是否满意作为基本标准和尺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按照规范程序,全面深入分析,科学评估预测,把握群众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结合点,准确判断,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不稳定隐患和问题。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增强重大事项分析评估和决策的透明度,运用论证、听证和公示等公众参与程序,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注意听取弱势群体的诉求表达,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三、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凡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有关政策的起草部门、有关工作的实施部门以及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时由局党组决定的牵头部门,是负责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必须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权作出决定的机关是评价重大事项是否可行的责任主体,依据评估报告作出相应决定,并对此负责。局办公室和信访办负责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审查监督,并向局党组提出建议,督促落实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工作。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领域   (一)重大决策或政策调整。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的重大调整;积极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的重大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的重大调整;军队退役人员转业安置政策、企业困难军转干部解困政策的重大调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重大调整等。   (二)重大工作事项。国家、省里重*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事项;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事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尤其是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安置等事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等社会保险待遇的调整;社会保险服务方式、服务程序、服务内涵的变化;公务员招考等人事考试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的推荐、评审和职称评审工作;军转干部的安置分配工作;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和绩效评估奖励的调整;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合法权益维护事项等。   (三)涉及多数群众的改革改制事项。国有、集体企业重组改制和关停并转中的人员分流、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障等;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相关改革程序、人员分流安置、社保关系、职工待遇等。   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所涉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应从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是否会有其他诱发不稳定事件的风险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一)评估合法性。主要评估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规定和规章,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事项开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是否按法律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二)评估合理性。主要评估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顾及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了各方面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是否兼顾了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是否遵循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评估可行性。主要评估是否经过民主决策,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否符合当地财政和群众负担的承受能力,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等。   (四)评估安全性。主要评估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其他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可控,是否有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措施   (一)评估基本程序。在决策作出、政策出台、改革措施实施之前,都要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要求,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1、确定评估项目。需要组织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一般由责任主体确定,也可由局党组指定或建议确定。   2、制定评估方案。责任主体通过收集相关文件、资料,采取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多种方式,掌握评估对象基本情况,合理制定评估方案,适时组织评估。   3、分析评估风险。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及其它相关问题,深入实地、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征求直接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特别是对评估事项实施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分析预测,对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方式等作出评估预测。   4、确定风险等级。对社会稳定风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群众反映强烈,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评估为*;群众反映较大,可能引发一般不稳定事件的,评估为B级;部分群众意见虽有分歧,但仅可能引发个体矛盾纠纷的评估为C级。在形成评估报告前,由责任主体提出风险评估建议,经局领导审核后报市维稳办。市维稳办根据调查、分析情况,核准确定重大决策事项的风险等级,并出据书面意见。   5、形成评估报告。在充分论证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市维稳办核定的风险等级,由承办部门就评估事项、风险分析、评估结论、应对措施,编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6、评估结论采用。对评为*风险的,不得实施。对评为B级风险的,暂缓实施。或者承办部门汇同维稳部门制定风险应对处置预案,明确责任,制定化解矛盾方案后方可实施。对评为C级风险的,承办部门应根据相关预案,针对性做好矛盾防范和化解工作后,可以组织实施。   (二)落实维稳责任措施。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责任主体部门要认真落实解决矛盾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经评估决定暂缓实施的事项,要及时研究对策,待化解矛盾、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不能使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事项坚决终止实施;对已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要坚持全程跟踪做好后续维稳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重大事项顺利推进;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要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严防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发生。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局长周光耀任组长,副局长刘遂弦、刘泽贵、贺湘原任副组长,其他局班子成员和二级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刘遂弦兼任办公室主任,王如海为副主任,其他局属各科室、二级处综合科长为成员。局属各科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将其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作为统筹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任务,作为研判工作举措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主要负责人作为本科室、本单位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从源头上筑牢社会稳定的坚实防线。   (二)严格考核追责。从20XX年起,各科室、各单位要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切实强化责任主体责任的落实。局办公室、监察室、信访办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工作内容,与评先评优直接挂钩,严格实行维稳工作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生不稳定事件,要按株办〔20XX〕35号的有关规定,查清事件经过、原因、损失及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对应评估而未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造成评估失实或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坚持统筹兼顾。各有关单位要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相互关系,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应邀请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参加,努力提高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全面性。    篇三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县经济发展和审计工作的关系,切实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根据县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主动维护稳定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对重大事项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先期预知、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排解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确保地方社会稳定。社会风险评估采取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二、范围和内容   本实施方案所指的重大事项,是我对涉及我县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审计项目等。   (一)风险评估范围。   凡涉及我市群众利益方面的重大审计项目。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   1、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否对涉及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2、是否会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其它群体性事件,化解的办法、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3、除上述几方面外,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可能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也要进行风险评估。   三、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是制定重大事项的职能部门。我局各股室分别对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内涉及的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评估。   四、评估程序和步骤   (一)成立临时评估组织   根据县要求,结合我局的工作性质,决定成立临时评估小组,由各股室负责人组成评估小组并负责制定评估方案。   (二)开展民意调查   各股室应向社会广泛宣传审计,让群众全面了解审计相关内容,要多途径、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特别要注重征求涉及直接利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要及时收集、归纳、整理群众的意见、建议,真实完整地反映广大广大群众的意愿。   (三)进行分析论证   如遇有分歧,产生异议的重大审计项目,应及时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有关人员代表参加,与会人员进行认真深入讨论、协商沟通、分析评议和科学论证,会后形成明确的论证意见。   (四)评估结果处理   局临时评估小组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论证,根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对重大事项的实施作出可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定性处理。对存在一定风险,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急需实施事项,责任主体科室、所要提前制定预防和处置应急预案,积极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五)评估报告的报送   评估主体必须将存在风险的评估报告报送局临时评估小组,并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和及时上报县维护稳定办公室。   五、责任追究   对应该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不组织评估或虽组织评估但化解和处置措施不落实而又不上报局维护稳定办公室,导致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对有关股室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由局临时评估小组提出责任追究的建议,后由局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实施。

实施内控考评防范企业风险

我们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深化内部控制质量与效率的考评工作,较好的防范了业务操作风险,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有力地保障了经营安全。 一、制定考评办法,改善内控环境。 为加强对基础行处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创内部管理“四零”目标(即个人零违章,网点零差错,支行零违规,全行零案件),我们抓住内控关键点,完善内控管理体系,依据工总行《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规定》的内容,按照“综合管理、系统评价、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的原则,制定了《荆州分行内部控制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专业管理、综合考核”的管理模式:即会计出纳、安全保卫、办公室、人力资源、纪检监察、事后监督、内控合规、计划财务、信贷管理、技术保障、资金营运以及银行卡业务等部门,根据本专业的内控管理要求,确定风险防范重点,按照内控检查结果和各行处内控管理的执行情况,按季进行百分制考评;内控办公室(内审部)按各专业的分值权重,综合出最终得分。这种以内部控制的管理状态、风险掌握状态为内容的量化方法,全方位考核各支行和直属部处的内控风险与内控管理情况,进一步健全了内控管理考核工作机制,持续优化了内控管理环境。 二、量化考评内容,规范考评程序。 为促使内控考评工作规范化,充分体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内控综合评价体系,我们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荆州分行内部控制综合考评实施细则》,考评细则覆盖了全行所有专业的风险点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内控考评细则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结算部门重点考核:业务操作管理,监督资料管理,会计要素管理,特殊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专业监督检查履职管理。 (二)保卫部门重点考核:安全责任制管理,领导责任制的落实,金库管理,守押管理,枪支弹药管理,营业网点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设施管理。 (三)综合办公室重点考核:行政印章重要物品管理,公文管理,行务信息管理,信访工作,机要保密,档案管理。 (四)人事部门重点考核: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干部和重要部门、岗位人员离岗、轮岗和换岗制度管理,权限卡管理,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管理,岗位责任考核管理、专业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内 (外)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内控评价工作完成情况。 (五)纪检监察部门重点考核:党风廉政建设,信访工作,案件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管理,执法监察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管理。 (六)事后监督部门重点考核:监督核算质量管理,银企对帐管理,核算质量监督和检查。 (七)内控合规部门重点考核:内控制度建设与内控体系建设管理,内控风险管理,内控基础管理等,重点考核各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处罚落实情况。 (八)计财部门重点考核:财务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管理,效益风险管理,财务报表信息管理,财务核算合规管理,授权管理,非信贷风险资产管理,信贷计划管理。 (九)信贷管理部门重点考核:五级分类管理,资产质量管理、信用评级管理,统一授信管理,贷前调查管理,贷后管理,贷款担保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信贷档案管理。 (十)技术保障部门重点考核:网络外联安全管理,涉密管理,计算机病毒防范与运行安全管理。 (十一)资金营运部门重点考核:资金业务管理,资金风险评估管理,票据业务管理,债券业务管理,现金业务管理。 (十二)信用卡业务重点考核:信用卡办理,领卡管理,发卡管理,已打未发卡管理,作废卡管理,密码信封管理,透支管理,挂失业务管理。 在上述专业重点考评内容的基础上,还对以下情况,从严考评或作扣分处理。一是省、市分行内控综合检查,发现在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安全保卫、案件防范等方面有严重问题的;二是省分行各类专业检查和内控检查,被点名通报批评的行处;三是各行处自查发现内部控制、安全防范、业务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重大安全问题或隐患而隐瞒不报的;应查出而未查出较严重问题被上级行检查发现的;四级对上级行检查发现较严重的问题,因主观因素整改不到位、不彻底或影响本行业务发展的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力,同样问题屡查屡犯的;五是发生重大案件、安全事故,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的;六是省、市分行年度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在三级以下的。 三、定期综合评价,完善激励机制 根据内控综合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各行处内控管理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制定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防控措施。对违章违纪较严重问题进行经济处罚或建议行政处理,对一般性问题进行通报批评。各专业管理部门每个季度侧重内控管理的风险点或薄弱环节,按内控管理考评细则和专业管理要求,实施百分制考评打分。一方面将评价结果纳入基层行处行长(总经理)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与绩效工资考核比例挂钩。另一方面根据每季内控检查情况,对各行处进行风险分析和内控综合评价,对季度内控考评前三名的行处进行通报表扬,鼓励先选;对内控管理综合评价的后三名行处进行通报批评,鞭策后进。通过定期开展内控综合考评,促进了全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全行员工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 四、强化风险控制,注重考评实效。 通过近两年的内控考评管理工作实践,全行上下内控风险管理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员的内控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内控合规管理和按章操作已成为全行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全行内控、全员内控”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内控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通过近两年的内控综合考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一是开展内控考评,促使全行干部员工提高了对内部控制职能作用的认识。通过内控考评,促使基层行树立了“内控先行”理念,各级行领导对内控管理工作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一线员工正确处理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各项业务按章操作,各行一把手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风险防范,为业务经营持续、高效、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开展内控考评,以点带面,促使全行加强内控管理,推动了全行内控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内控综合考评,一方面弘扬正气,树立在内控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得好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提升内控工作水平。另一方面鞭策后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促进管理,推动全行内控工作上台阶。某支行内控综合考评曾经徘徊在全市后三位,员工对各种内控检查厌烦和反感,内控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多次收到风险提示和限期整改。该行领导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从加强员工教育入手,广泛开展“守规章、比规范”活动,大力营造“办事按制度、操作依规程、岗位相制约、过程有监控、违规有处罚、创先有奖励”的良好内控氛围,增强了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全行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内控考评,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内控管理不再是单一的检查,而是由专业型检查向综合化管理和内控综合考核推进,在内控检查内容上,覆盖了全行各个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从前台业务操作,到后台业务管理;从一般员工操作行为,到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 四是实施内控考评,推动了内控管理工作规范化。内控考核按季由内控办公室(内审部)组织实施,分专业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与全中绩效工资挂钩,切实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把防范风险和内控管理逐步钝化成全行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业务操作风险。 五是实施内控考评,推进了内控管理工作制度化。其一是通过内控考评,及时发现了现行制度中的“瑕疵”和“盲点”,加快了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整合,较好地实现了信息电子化条件下新流程、新业务、新产品与制度的“无缝”对接。其二是通过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与反思,理性地将个案教训归纳升华为相关的内控制度,堵塞了操作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其三是通过定期内控考评,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的实时评价和全面监测,促进了内控信息交流的制度化。 六是开展内控考评,促进了检查整改和责任追究。首先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内控管理问题,对照《中国工商银行稽核处罚暂行规定》、《中国工商银行解除违规违纪员工劳动合同的规定》、《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对违反规章制度人员处理的暂行规定》和《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加强基层机构负责人管理的若干规定》以及本行制定的有关处罚办法,对能够现场整改的问题现场纠正,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问题定措施、专人落实整改,对违章违规的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近两年共检查发现各类问题669例,整改率达95%以上。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召开整改听证会10多次,研究解决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375例。两年中共处理问题责任人 242人次,保障了全行的安全经营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实行内控问责制。对季度内控综合检查发现的问题和连续两次排名后三名的支行分管行领导,进行内控责任问责,先后对5名支行副行级干部或分管内控的行长进行责任追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屡查屡犯或整改不彻底的问题限期整改,从而强化了对重点人员、重点业务和重要环节的监控力度。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量化是衡量风险概率和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程度的过程,往往通过风险及风险的相互作用的估算来评价项目可能结果的范围。它依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及风险条件排序表、历史资料、专家判断及其他计划成果,利用灵敏度分析、决策分析与模拟的方法与技术,得到量化序列表、项目确认研究以及所需应急资源等量化结果。风险量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确定哪些实践需要制定应对措施,即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有利于企业或个人更好的了解、把握风险,并提前对风险做出防范措施。各企业(如:商业银行)提前进行风险量化和风险评估,有助于该企业提前根据风险量化结果,研究风险性质,分析风险影响,寻求风险对策等,当今社会,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下,重复性的人工劳动已经被利用量化模型、算法系统辅助的风险量化逐渐取代,量化成为金融领域的科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说量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是说对于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利用风险量化来指导交易活动。关于金融机构风控“冷启动”和风险量化的难题,风信子风控云作为信贷全流程一体化金融科技平台,集数据、模型、规则、流程和机器学习于一体,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拦截、反欺诈、机器学习、特征、评分和决策等8大核心引擎来打造平台和解决问题,将信贷全流程管控以评分卡的形式量化,完整实现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线上智能信贷评估。此外,风信子系列产品还有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分析量化平台——风信子观象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和风险决策模型,从不同维度为企业画像,向金融机构输出风信子四维企业分析报告,帮助金融机构做出最终决策。金融业如今正受风险量化的理念影响,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等能力迅速提高,风险量化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中,金融科技公司的一些业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摘要:文章通过现代企业风险的危害进行分析,阐述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以及风险控制的方法,强调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现状为例,对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性监管中如何发挥杠杆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杠杆 犹如没有人愿意得病那样,没有任何企业愿意遭遇风险。然而在经济管理领域,风险不仅种类繁多和无所不在,而且几乎象病毒一样无法回避和防不胜防。风险是不可捉摸的,既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竞争对手身上,还可能发生在全行业;风险又是难以判断的,风险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同时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这两者往往让企业体验战略转折意义的“过山车”经历,优秀的企业会因此脱颖而出,平庸的企业却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风险是竞争命运最后迎头击下的重锤。 也许能让企业游走于危机边缘的因应之道就是风险管理。 一、 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就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20世纪以来,风险定义可分为两类:狭义风险和广义风险。狭义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广义风险不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收益是共生的,获得收益就必须承担风险。然而从众多风险定义来看,人们倾向于狭义定义,这是因为与收益相比,人们更警惕损失。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与激烈竞争,使企业现在面临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大。因此,如何控制风险成为企业管理层必须考虑并掌握的问题。 事实上,风险与危机是形影不离的,没有爆发的危机称之为风险,失去控制的风险就是危机。 所谓风险,无非是特定条件下各种可能后果与预期后果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具有结构化视野的管理者而言,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风险因素是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指造成风险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风险事故意味着风险的可能性转化成了现实性,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风险损失是风险事故所带来的物质上、行为上、关系上和心理上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丧失。 危机就是风险事故,系指组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风险是危机的母亲,在适当的诱因下(常常是意想不到的)风险从海底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企业眼中看到的危机。 现代企业的运营与风险是一对并蒂莲。现代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的管理一般处于次要的地位。现代企业走过发展的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便成为重要的工作。 现代企业的重大风险一般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和与运营风险。很多现代企业试图通过改善内控体系来防范风险的发生而未将风险管理看作一项系统的工程。 现代企业的风险表现主要有以下: 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造成财务与业务失控,无法进行风险预警、防范; 缺乏正确的业务流程的指导和风险管理体系的保障,影响管理层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决策; 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置,存在政企不分、职责不清等问题,使企业目标发生偏移;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置,但运作上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等问题; 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缺乏包含决策、管理和具体执行层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 缺乏业务操作手册,导致各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造成部门和岗位间互相推委或业务上的疏漏,从而使现代企业较难控制业务,降低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对现代企业的主要业务缺乏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和监控;内部审计工作限于财务报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对现代企业内控程序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及管理方法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内部牵制产生于古埃及的国库管理,目的是防范财产风险。内部控制的现代思想是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本大众化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很早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两者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存在于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程序之中,是风险管理的方式之一。另一种观点是将风险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认为控制包含了风险。 2003年7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该讨论稿是在1992年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上,吸收各方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COSO在其中明确说明,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ERM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目标。而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描述是,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从定义来看,都有以下关键词:(1)是一个过程;(2)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3)被设计来提供合理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其他构成部分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风险管理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涉及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以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和风险对策两个要素。内部控制要素之一风险评估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被分为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其它相同要素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1.目标设定的新发展。内部控制框架将企业的目标分为经营、财务报告和合法性;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包含三个类似的目标,但是其中只有两个目标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定义相同,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则有所区别。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只与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报告目标覆盖了企业编制的所有报告。此外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还增加一个目标———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以上三个目标更高,不仅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还强调应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战略制定阶段就考虑一系列备选方案的风险因素。战略目标的设定,需要董事会和管理层事先识别、评估相关信息。 2.事件识别的新发展。事件识别扩展了原有范围,提出潜在事件的概念,指出管理层需要识别那些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潜在事件,并对其中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选择对策。 3.风险对策的主要内容。风险对策是在评估了相关风险后,管理层需要考虑对那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采取对策。对策的种类一般有规避、减少、分散和接受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管理者应在企业风险容忍度范围内的假设下,比较不同方案的潜在影响,评估风险对策方案。在分别考虑了风险对策后,企业管理层应从总体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的所有风险对策方案组合对企业的总体影响。 从以上列举的三个要素的内容看,都涉及到识别、评估信息。这一过程仅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它是只能由人的职业判断完成。例如,在企业采购中货物运输发生意外,调度员了解到此信息后,应该立刻进行材料调拨或采取其它应急策略,保证企业顺利生产。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是由该管理人员识别到风险并评估了风险对策后选择的,这个过程的顺利实施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由此可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除了完善内部控制和掌握必要的技术以外,还需要管理者识别、评估风险信息的职业判断。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中列举了四项不属于风险管理的管理活动,即确定战略、选择相应目标、业绩评价、选择并执行风险对策。根据风险评估,列出各种风险对策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部分;而选择特定的风险对策则不是,它应属于决策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的范围不包括对决策系统进行审计。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要经过一个较长期和痛苦的过程,经常要涉及到管理结构的调整,权力结构的整合,作业流程和财务流程的重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领导层应重视以下环境建设: 1、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形成规范、良好的治理环境。同时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 2、完善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了对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提高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复杂的内外环境; 3、有效识别、评价、监控、管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降低公司失败的可能性和业绩表现的不确定性; 4、建立了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部门的职责、重要岗位的职责、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根据业务流程明确信息的沟通途径,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6、将风险管理和监控融合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实行全员的风险管理; 7、明确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审计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手册;并确定内部审计在公司的重要地位,定期进行业务及管理稽查,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三、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 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外,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契约理论中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中提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理论中提及的代理问题,这些引发公司治理产生的因素究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因此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高层管理*(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因此,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决定内部控制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特定环境中内部控制的构成时,董事会应对诸多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公司面临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公司可承受风险的程度和类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公司减少事故的能力及对已发生风险的影响;实施特殊风险控制的成本,以及从相关风险管理中获取的利益。执行风险控制政策是管理层的职责,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管理层应确认、评价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执行董事会所设计、运行的内部控制政策。 2、内部审计理论的新发展。顺应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的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义,即“内部审计是用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这一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   3、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控制仍然重要,但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上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鉴于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转及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纽约证券交易所于2002年8月1日明确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和保持有效的内审机构,否则不得上市或将面临退市。内部审计师已被看作是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师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师拥有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知识与技能,能帮助公司治理实现其核心目标:控制风险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 四、现代商业银行风险述略 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可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系就“硬”多了。除非银行破产,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坏帐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机。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业危机。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监管的重头戏。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银行体系的总体风险近年来呈不断下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积聚的现实风险仍然较大,”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占比高,资本充足率明显偏低,市场风险逐步显现,操作风险上升较快等。 200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但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 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明显偏低。到2004年底,中国131家商业银行有110家未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还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成倍增长,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2004年以来,一些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大案、要案频发,造成大量资金损失。专家认为,操作风险上升的原因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有密切联系。 从盈利能力看,国内各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水平明显偏低。其原因有二:资产质量差,银行大量资产以不良贷款的形式沉淀下来,可以用来盈利的资产很少;盈利渠道单一,中国的银行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非常小。 目前,中国的各家银行市场定位大致相同,客户群体也基本趋同。在竞争中,各商业银行往往并不是靠创新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来争取客户,而是竞相放贷或给予大额授信,降低贷款条件,其结果是银行的风险大大增加。即使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创新,大多也停留在被动模仿和同质竞争阶段。 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性监管中的杠杆作用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许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及银行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风险性监管正在我国逐步实行,我国很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了很大加强,但如发挥其在风险性监管中的杠杆作用,银行内部审计还急需发展。 1.确立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风险管理已经被国内银行提上了重要位置,很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内部审计尚没有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外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是监督,更重在评价与建设。但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缺乏评价与建设职能。以一项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为例,国外银行内部审计在其建立时就可以评价该制度的合理性,而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只能在该项制度建立后,评价其执行是否合规。审计的层次低,因而在风险管理中作用小。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提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乃至整个银行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2.拓展审计领域,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发挥自己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防范。事前、事中的风险评估已成为国外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早确认风险,限度地减少风险。但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尚处在查错防弊、开展合规性审计阶段,局限于对经营部门及营业机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项业务情况的事后审计等,而对于相关决策部门经营战略确立的恰当性、规章制度制订的合理性、新产品新业务设计的完善性缺乏风险评估。例如很多银行往往是先有新产品、新业务,再有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甚至是只有出了风险,银行才会制订相应的管理程序。审计的层次低,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因而今后应积极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强调事中及事前审计,要确保在经营战略的确立、规章制度的制订、新产品及新业务的设计过程中就有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使内部审计能够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果、建议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政策的制订,确保银行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力求从源头上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使银行真正做到“风险先行”。这种工作重心的前移,不但能使内部审计避免出现只重视细枝末节,忽略了主要风险的情况,而且有利于提升其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3.严格区分内部审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保持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从国外的实践来看,随着银行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银行管理层甚至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常常会难以区分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易把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变成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与执行者,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委员会章程、公司治理等方面应严格区分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 4.提高内部审计自身的实力。在方法上,实行风险基础内部审计。风险基础内部审计扩大并重新定位审计的范围从重在监控转向重在评估。同过去的审计方式相比,风险基础内部审计更加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对风险的控制作用。在风险管理成为银行与监管*关心的首要问题时,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的发展成为必然。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发展非现场审计。在人员素质上,除了需具备会计、审计、计算机、法律的相关知识外,应迫切提高风险管理知识水平。   5.内部审计人员要恰当处理与监管者、银行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间的关系。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内向性的特点,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借助与监管*的联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更要与业务管理部门增进交流,加强理解。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杠杆作用。根据我国的现行规定,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需同时接受境内、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他们在审计方面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内部审计在接受其监督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与其交流、合作,学习其先进的审计观念及方法,促进自身的发展。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高顿财务培训开设《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课程,一线实战老师讲解,向风险管理要效率。课程安排和大纲您可以向在线客服进行索取。  高顿财务培训是中国财务培训行业的引领者,系统财务培训提供商。

企业风险管理:COSO2004-辨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COSO1992的全称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主要内容是三目标五要素,三目标是经营增效、财报质量和法律合规,五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 在实践过程中,COSO1992被认为存在一些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对董事会作用认识的不够充分、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内容局限于财报和固定时点、内部控制系统不涉及战略规划/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基本是主管判断等。作为COSO1992的起草者,COSO委员会即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o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下属Treadway委员会)对1992版本进行了重大更新,并于2004年9月提出了新版本的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 )。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我国国资委发布《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指引借鉴了COSO1992、COSO2004、萨班斯法案及其他各国风险管理标准,提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三部分: 风险管理流程 、 风险管理体系 和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流程包括初始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监督和改进。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和信息系统。管理文化包括目标、内涵和培育方法。 对比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COSO1992、COSO2004,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概念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爆发后,逐渐深入人心,被广为接受。COSO2004作为引领潮流的风险管理框架,具体是什么内容呢? 首先回顾1992版本与2004版本在主要结构与内容上的区别:在框架内容上,从三目标五要素更新为四目标八要素;在实施对象上,从业务单位-具体活动的简单结构扩张到董事会-部门-业务单位-附属机构的多维度结构。 图中COSO2004为英文,其四目标的中文含义是: 战略、经营、报告 与 合规 。做适当的延申理解,其含义应当是支持战略决策、提升经营绩效、保证报告质量、符合法律法规。八要素的中文含义是: 内部环境、目标设置、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侧面的实施对象为董事会-部门-业务单位-附属机构。 与COSO2004内部控制框架一样,目标与要素的关系是相互交叉关联的,每一个要素的实施都与目标的达成有关。对比2004与1992版本中要素的区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信息与沟通依然保留,控制环境被内部环境取代,增加了 目标设置 、 事项识别 、 风险应对 三个要素。而目标在两个版本中的区别则非常明显,2004版增加了 战略 。 联系目标与要素的变化,要素目标设置的含义被解释为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方案、确定相关的子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可以认为直接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 事项识别要素可以认为是对原风险评估要素的延申细化,事项识别要素的含义是管理者考虑会影响事项发生的各种企业内外因素,尝试识别某一事项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结果如何。风险评估使企业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造成的影响程度评估风险。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密不可分。 风险应对要素的出现应当被视为2004版本框架相对于1992版本的重要改变,是对1992内部控制框架被动风险管理局限性的修正。提出了风险容忍度与成本效益原则下风险反应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这是主动的、预测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从1992框架的“控制环境”到2004版本的“内部环境”,将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拓展到控制系统之外,涵盖了组织、战略、文化的部分,我认为是此处变化的主要含义,欢迎探讨。 除了这些重大变化,2004版本框架对重要概念的定义也是我们所关心的。 在这一版本中,“风险”被定义为“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而与之相对的,“机会”被定义为“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正面影响的可能性”。价值的保值与增值被认为是“机会”所特有的。“事项”被认为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 “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一个过程,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具体的目标内容不属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范畴,但制定该目标的过程则是企业风险管理关心的一部分。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被认为是一个过程;其次,风险容量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既定战略之下将指导资源配置。风险容量被认为是主体内部环境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评价COSO2004框架下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呢? 1、这八个要素都必须正常存在和运行。在小型机构之中,各个构成要素的方法可能不太正式或健全,但在每一个主体中这些基本的概念都应当存在。 2、通常一个主体作为整体评价风险管理有效性,例如董事会必须存在。但也存在单独评价一个业务单元的情况,此时,只有存在类似的机构提供此要素的功能,该单元的风险管理才能被认为有效。 实际上如何检验和确保有效性的问题,并未在框架中得到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如何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是我非常困惑的地方。 最后还有一个明显的疑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COSO2004给出了观点“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涵盖了内部控制,从而构建一个更强有力的概念和管理工具”: 1、全面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的另一个名字)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子系统。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是必要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维持充分的内控系统也是国内外许多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满足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起来之后应该达到的状态。 3、两者在活动上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包含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都不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而对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及监察纠正是都包含的。内部控制没有将企业战略考虑在框架之中。这也是上文中强调的COSO1992与COSO2004在目标上的区别。 4、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提出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与方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适配,联系风险、增长与汇报,参与经济资本的分配,支持业务决策。内部控制缺乏这些手段。可以说这是COSO1992与COSO2004在目标-要素上的区别。

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区别

风险管理管理的是不确定性,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或过程,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是0风险,即对不确定性的0容忍,也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实现(但有点难)。不过,一般而言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有风险才有收益,所以一般不会,也很难消除风险,所以往往提到风险控制,管控到可容忍的程度即可。内部控制,一般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或防范风险,通常不涉及到具体的方法与操作,相对而言是具有一定高度且宏观的。如果要把三个概念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个人认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区别?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和资产结构不稳定性的特点。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成熟的成长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孵化环境、中介服务环境、信息服务环境等。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比一般中小企业更注重技术开发与技术保护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请谈谈投资不同类型的企业风险有何不同

企业的类型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分。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公司全体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全体股东仅以各自持有的股份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企业风险提示怎么回事

风险预警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 企业进行危机预警是通过风险预警,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处变不惊,做到防患于未然。 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就像给企业安装了危机雷达在企业风险和危机还没有形成时就已经发出了预警,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并将危机消灭在还没有形成状态或者萌芽状态,从而使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企业风险评估?为什么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活动旨在通过提供基于事实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就如何处理特定风险以及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进行科学决策。作为风险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过程以识别目标如何受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并从后果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来进行风险分析,然后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风险评估工作试图回答以下基本问题:(1) 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通过风险识别)?(2) 后果是什么?(3) 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4) 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减轻风险后果或者降低风险可能性的因素?(5) 风险等级是否可容忍或可接受?是否要求进一步的应对和处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益处包括以下方面:(1) 认识风险及其对目标的潜在影响;(2) 为决策者提供信息;(3) 有助于认识风险,以便帮助选择应对策略;(4) 识别那些造成风险的主要因素,揭示系统和组织的薄弱环节;(5) 有助于明确需要优先处理的风险事件;(6) 有助于通过事后调查来进行事故预防;(7) 有助于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8) 满足监管要求。

什么是企业风险评估?为什么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活动旨在通过提供基于事实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就如何处理特定风险以及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进行科学决策。作为风险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过程以识别目标如何受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并从后果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来进行风险分析,然后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风险评估工作试图回答以下基本问题:(1) 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通过风险识别)?(2) 后果是什么?(3) 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4) 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减轻风险后果或者降低风险可能性的因素?(5) 风险等级是否可容忍或可接受?是否要求进一步的应对和处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益处包括以下方面:(1) 认识风险及其对目标的潜在影响;(2) 为决策者提供信息;(3) 有助于认识风险,以便帮助选择应对策略;(4) 识别那些造成风险的主要因素,揭示系统和组织的薄弱环节;(5) 有助于明确需要优先处理的风险事件;(6) 有助于通过事后调查来进行事故预防;(7) 有助于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8) 满足监管要求。

企业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哪些

风险评估的步骤: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3.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企业风险如何控制

  导语:企业风险如何控制?风险就是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与人们事先的期望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人们对某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无处不在,规避风险,获得最大利润是每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战略管理通常又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决策层次最高的一种管理。   企业风险如何控制   1、以产品多元化分散业务风险。卖东西都是有风险的,有淡季旺季,有好卖不好卖,同一件产品也会出现之前好卖过段时间无人问津的情况。我们可以拓展成卖各种产品:单人操作类的,白光类的,变牌系列的,程序麻将机类的,还有感应筒子类的,总有一款是客户需要的,总有一款是市场喜欢的。如果只卖单一的产品风险相对更大些。   2、以遍地开花分散地域风险。我们向下发展经销商,同一个区域开多个店比不同区域各开一个店确实要方便管理些,店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但如同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当地出现事件的话,那影响的将是整个区域的销售,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在于此。尽量在不同的地方的扎根吧,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在了解当地客户的习惯,更有助于产品的开发。   3、“不为最先”以分散不可测风险。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经过前人探路之后,市场气候往往会更为明朗化,增大自己决策成功的概率。虽然失去先机,但也避免因冒进带来的损失。   企业风险如何控制   一、做好企业风险识别   企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所以做好风险识别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风险迹象。二是收集企业发展规划、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经济活动分析和企业发展趋势预测等资料,以及国家行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预测、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资料。三是了解企业业务流程,识别企业风险。同时要对比分析企业管理控制资料,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以及风险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具体位置,明确风险的严重程度,据此确定企业管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   二、做好企业风险评估   在识别出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后,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经营决策风险评估、管理控制风险评估、财务控制风险评估、电子商务风险评估、监督检查风险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是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要广泛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二是在对各种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判断是否存在风险因素或风险迹象。三是识别了风险后,应对各类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影响程度。四是监控风险发展动态,进行后续评估。五是提出风险应对建议或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影响。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在充分了解和识别企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应对需要评估的风险按大小或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等进行充分、恰当地评估。   三、加强企业风险控制   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风险。在对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估后,企业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决策者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现状,制定出能够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战略,同时完善各类制度机制,规范各类业务活动,合理设置控制点,以确保内部控制落到实处。要根据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结果,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二)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消除所有风险是不可能或不现实的,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的各类风险的等级和影响程度将风险进行排序,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    1.回避风险。 即采取措施避免进行可能产生风险的活动。例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通过了解获悉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化对即将投资的领域不利,或该领域目前虽然经济效益很好,但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投资风险比较大,那么企业就应采取回避措施,防范投资决策风险。    2.接受风险。 即由于风险已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例如:企业的人事政策比较合理、适当,个别关键管理人员跳槽或离职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但不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那么企业可以接受来自人员变动的风险。    3.降低风险。 即采取适当措施将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油田企业时刻面临着油价变动风险。当油价上涨时,企业的效益会比较好,而一旦油价下跌,尤其是持续下跌时,企业的效益会持续下滑。油田企业可以采取降低原油库存和原油产量的措施,降低油价变动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又如企业可以通过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机构,加大其监督检查力度来降低监督检查风险。    4.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指企业以某种方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其他组织或保险机构。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参加财产保险,转移自然灾害风险,降低财产损失。投资建造固定资产时可以采用出包的方式建造,将建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转移给承包方;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可以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在国外投资的企业,可以参加出口信用保险,一旦遭遇政治风险,可以及时得到损失赔付,最大限度地减少 损失。   四、风险利用   俗话说“高风险,高报酬”,这充分说明风险和机遇并存,风险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但如果在有效防范和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风险,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利益。例如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都在海外开展了油气风险勘探投资项目,其中很多都属于高风险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政治风险、安全风险、资金风险、汇率风险、经营风险和时效风险等种种与国内投资项目不同的风险。如果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不到位而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会前功尽弃,所有投入可能会全部沉没。

企业风险管控的目标是什么?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蓝色风险:可包括 5 级风险和 4 级风险。5 级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4 级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 录。 黄色风险:3 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2 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对于该级别及以上的风险,公司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 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1 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对于该级别风险,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4-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所谓的企业风险管理有哪些作用?

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到各个业务层面,对国际先进的COSO内控框架系统了解,走出先前可能存有的理解误区   通过实例分析明确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步骤   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数据时,识别和梳理风险控制点   掌握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效果并以此加以改进   明确内部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建立有效的内审和监督制度,加强内控的执行力度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经营战略,设计建立“个性化”的内部控制系统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有什么特点

(一)全面性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公司免遭损失,而且包括能在风险中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性可归纳为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二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三是确保能够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二)一致性风险管理有道亦有术。风险管理的“道”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风险管理的“术”是具体的操作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的“道”是“术”之纲,“术”是“道”的集中体现,二者高度一致。(三)关联性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物支持系统等。因而,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失效。(四)集权性集权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构。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同时,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机构具有高度权威,并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五)互通性风险管理战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获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管理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企业内部是否有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企业所有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从而使风险管理体系各环节正常运行。(六)创新性风险管理既要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又要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进行大胆创新。

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及职责是什么?

作者:李岑岩律师 现代风险管理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由主体内的一个有机的组织来实施并执行各自的职责,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但是,对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成层级及范围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各个企业大小不等规模不一,风险管理组织也会有较大的区别。但现代风险管理的理念是,在一个主体内,风险管理必须由最高层从战略上把控,而在基层组织,风险管理人人有责。COSO认为,风险管理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在这个风险管理组织内,各部分人员的职责如下:董事会通过下列方式提供针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了解管理当局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知道并同意主体的风险容量;审核主体的风险组合观,并对照主体的风险容量对其进行考核;知悉最重大的风险以及管理当局是否恰当地应对。首席执行官(CEO)对企业风险管理有着最终所有者的责任。其责任主要包括恰当地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所有构成要素。CEO通常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这项职责: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领导和指引;定期与负责主要职能领域——销售、营销、生产、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会谈,以便对他们的职责、包括他们他们如何管理风险,进行核查。掌管组织单元的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管理与其单元的目标相关的风险。他们将战略转变成经营、识别事项和评估风险,并影响风险应对。高级管理人员通常将企业风险管理具体程序的责任赋予特定流程、职能机构或部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该既包括权利,也包含义务。每位管理人员应该就他份内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上一个层级负责,而最终由CEO向董事会负责。尽管不同的管理层级有着不同的企业责任和职能,但他们的行动应该行动应该融入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之中。风险官员(风险总监)的职责包括: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政策、包括确定职能与责任,以及参与设定执行目标;确定各业务单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力和义务;提高整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包括推动企业风险管理专门技术的发展,以及帮助管理人员协调风险应对和主体的风险容量,并建立恰当的控制;指导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包括围绕可能性和影响的共通的测试指标,以及通用的风险类别;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报告规程,包括定性和定量的下限,以及对报告过程的监控;向首席执行官报告进行和暴露的问题,并建议必要的措施;风险总监一般也负责风险政策制定、资本管理、风险分析与报告,以及领导各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主任。总而言之,风险总监办公室直接负责:提供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统一领导、设想和指引;对整个机构的所有风险建立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研发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通过利用特别的风险限制来量化管理层的风险倾向;执行整套的风险指标和报告,包括损失与事故、主要风险敞口和早期预警指标;基于风险程度把经济资本配置给各项业务活动,并且通过业务活动和风险转移策略来优化公司的风险组合;向主要的权益方通报公司的风险特征,这些权益方包括董事会、监管机构、股市分析专家、评级机构和商业伙伴;提高分析、系统以及数据管理能力以支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首席财务官、首席会计官、审计长和财务职能机构的其他人员对于管理当局执行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至关重要。在考察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时,很明显首席财务官和他的下属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在制定目标、确定战略、分析风险和作出如何对影响主体的变化进行管理的决策时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他提供有价值的投入和指引,而且其职责在于关注监控和追踪所决定的行动。内部审计师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内部审计师协会所制定的准则规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应该包含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它包括评价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在履行这些职责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主体中的其他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序上是主体中所有人的责任,因此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职位描述的一个明显的或隐含的部分。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证实:事实上所有人员在实现风险管理中都起着某种作用;所有人员都有责任支持企业风险管理中所固有的信息与沟通流程。外部人员。COSO还重视外部人员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外部审计师为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一个独特的、独立的和客观的看法,它有助于主体实现其对外财务报告目标以及其他目标。立法者和监管者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或内部控制的要求,或是通过对特定主体的检查,影响着许多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立法者和监管者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他们制定规则以促使管理当局确保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满足最低的法定或监管要求;根据对特定主体的检查,提供对主体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有用的信息和建议,有时还向管理当局提供与所需的改进有关的指引。与主体互动的各方也有重要的职责。客户、卖主、商业伙伴和其他与主体开展业务的人,是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来源。除了客户和卖主之外,其他方面,如债权人,也能够针对实现一个主体的目标提供监督。总之,在COSO看来,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应是严密和广泛的。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应落实在每一个人的头上。我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认为,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下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应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人数应超过董事会全部成员的半数,以保证董事会能够在重大决策、重大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断和选择。企业应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其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或符合全资、控股子企业自身特点、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各组织单元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别如下: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三)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四)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五)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六)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七)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八)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做出的风险性决定的行为;(九)督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十)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二)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三)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四)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综合报告;(五)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六)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企业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七)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八)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九)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应符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8号)的有关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如何从管理、运营角度来避免企业风险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步骤  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2.1.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   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该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   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   2.1.2◆财务表格分析法   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2.1.3保险调查法   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该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   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该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风险的预测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2.2.2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  风险的处理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2.3.1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   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2.3.2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2.3.3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   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   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   2.3.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那么,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以下是相关的内容文章,欢迎大家前来参考学习!   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1   (1)从企业战略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   (2)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3)形成风险管理信息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有效监控风险和应对风险提供依据。   (4)避免企业重大损失,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5)使外部投资人、监管者了解企业风险。   (6)行成自我运行、自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的特征   (1)战略性。风险管理更重要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站在战略层面整合和管理企业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所在。   (2)全员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参与的,旨在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增进企业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专业性。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实施专业化的风险管理。   (4)二重性。全面风险管理既要管理纯粹的风险,也要管理机会风险。当风险损失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时,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当风险损失不能避免时,见谅减少损失至最小化;当风险预示着机会时,化风险为增进企业价值的机会。   (5)系统性。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拥有一套系统的、规划的方法,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资源能够被有效地利用于紧迫风险的管理。   【内容扩展】:   解读五大关键风险之一:   政治风险和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大规模政局动荡等事件清楚表明政治风险的存在。另外,各界普遍预测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经济体将崛起成为未来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这些都意味着政治风险状况和西方势力政治影响力将发生永久性变化。如果上升到风险管理更为复杂的层面,针对国内外政府的游说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利后果,这对于致力于进行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而言极为重要。   政治风险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不法经济”的兴盛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第六版)就指出,非法贸易目前已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7%-10%。对此,达信建议企业应拥有一份明晰且经过测试的应急危机管理计划,可以在政治风险事件发生时启动,确保业务应变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保障,从而降低业务中断风险的发生。此外,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应注意涵盖法治、人权以及商业道德等新兴风险。   解读五大关键风险之二:   供应链风险和业务应变能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使得供应商层数激增,供应链日趋国际化和复杂化,高度依赖于大量风险变量的成功运行,通常缺乏应变能力。特别是今年早些时候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将企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信用紧缩和经济产出降低已导致全球许多企业破产,这无疑给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带来了更大的考验。随着经济形势和海啸、火山灰等事件暴露出供应链抗压能力脆弱的缺点,各公司已开始认识到,尽管日益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能够带来明显效益,但是供应链中断也会带来极为严峻的财务风险。   企业意识到过去20年中发展起来的外包和海外运营趋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供应商,因此一些公司正在寻求“回归”,以增强对供应链和相关风险的控制。达信指出,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体系中。这些企业应确保针对关键供应商实施风险管理流程和应急计划,并评估风险潜在影响的管控措施,将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标准延伸到第三方。此外,除了制定并定期更新内部应急计划、替代供应商以及业务持续性方案,还应建立尽职调查程序,确保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可持续性。   解读五大关键风险之三:   资本投资和项目风险资本投资和相关风险并不是新型风险,但是对于进行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而言,准确的风险信息有助于区分那些回报相似但风险迥异的项目。达信认为,一个项目的预期资本回报应根据其面临的风险进行衡量,例如国家/主权风险、交易服务商风险、道德/人权对公司声誉的影响。对于“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近期开始被重新采用的现象,我们就不难看出:风险管理应作为资本投资决策时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企业需要做得是,确定在资本投资项目中能够承受的单一风险和总体风险水平,同时创造分层把关的决策渠道,以确保整个项目周期内的"风险都能得到充分的考虑。同时,尽可能多收集项目相关风险信息,以便进行潜在结果分析。   解读五大关键风险之四:   网络风险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各方对IT系统的广泛依赖,现在网络相关风险对企业来讲尤为突出,也受到各公司的密切关注。在涉及网络盗窃、网络间谍、网络战争以及网络恐怖主义在内的网络风险之中,数据存储的安全是一项急需应对的重大挑战,企业应将“网络风险”纳入自身的风险管理流程。社交媒体/网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威胁领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普通审计管理会议近期进行的一项民意测试显示,38%的公司根本没有社交媒体政策,71%的公司则没有任何正式的培训或者促使员工了解相关政策。   企业应制定社交媒体政策并积极推动培训,确保社交媒体融入危机公关计划和业务影响情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让很多企业有机会把一些后台运营的业务外包,董事会应确保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数据安全并防止服务的中断。企业对IT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确保系统实施相关过程中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至关重要。“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考虑购买相关网络保险来保护公司的资产。许多购买了财险以及营业中断险的企业也坦言,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购买的多数财险并不承保多种IT相关风险。”韦朴指出。   解读五大关键风险之五:   合规与监管风险随着新的公司治理时代的来临,董事会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确保其公司遵守新的监管制度。随着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强,监管活动日益全球化,公司问题也给董事带来严峻的个人责任风险。在美国多起状告企业的证券集体诉讼案中,个人董事被列为被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多德-弗兰克法案》都要求企业高管亲自保证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如果一旦证明有误,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将被责令返还与公司盈利和股价有关的薪酬所得。在英国,新的贿赂和环境责任法严格要求公司对腐败和环境污染负责。如果企业高管坐视不管,将被起诉。韦朴指出,在这种环境下,确保企业的董责险能否跟上监管变化的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个更加严苛的管理环境中,除了监管问题引发外,股东、债券持有人、员工、竞争对手和政府部门等其他外部利益相关人也会提起索赔。事实表明,标准的董责险已不可能完全应付得了董事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问题。特别是董责险保单同时保护公司和董事,而我们发现被保险人之间的最佳保险平衡点不同于公司之间的最佳保险平衡点。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购买董责险,免除董事们的后顾之忧。在许多国家,达信建议安排董责险当地出单,以满足当地保险监管要求。随着跨辖区调查活动的增多,董事们的调查费用可能需要由多个保单承保,因此在投保决策过程中进行集中统筹成为许多公司的首选。   勿忽视“新兴”风险   风险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之间的关联程度不断提高。达信提醒,除了重点关注上述的五大关键风险外,董事会还需要考虑大量“新兴”风险,例如资源安全(水、食品和能源)、新技术威胁和长期的人口变化,等等。   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2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和系统方法。正确认识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是构建COSO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   全面风险管理是积极、主动的管理风险,而不是被动、消极地管理风险。   (1)被动应对风险,通常表现为将风险看作外在的东西,类似于“不可抗力”,企业只能接受。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企业经营者一般会漠视风险,抱有侥幸心理。当风险发生时,企业只能匆忙应对,导致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2)主动管理风险,则表现为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积极地面对风险,从战略的高度并采取系统地方法主动去认识风险、管理风险。当风险发生时有充分的准备,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担的水平。   全面风险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的全面性,管理企业面临的所有重大风险。   (2)人员的全面性,从公司CEO到基层员工全面参与;   (3)应对方法的全面性,采取多样化、系统的应对方法管理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   (1) 全面风险管理是基于未来对企业现状的管理;   (2)全面风险管理是目标管理;   (3)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管理。   风险投资公司提示: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是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其构成了风险管理决策行为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风险管理计划应该是具体可行的,并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总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化。对不同企业而言,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可能不同,但都强调风险管理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战略发展目标相协调。风险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除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外还有以下内容:确定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确定风险管理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其他部门的合作;风险管理计划的控制;编制风险管理方针书。

企业风险管理有哪些模式

企业对现场设备设施、作业场所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分析方法;作业活动采用工作危害(JHA)分析方法;工艺危害分析采用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三种风险评价法。

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由他们专门负责企业各种风险的志别、测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险管理机构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换言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欢迎阅读。   企业风险管理   一、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由他们专门负责企业各种风险的志别、测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险管理机构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换言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①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环境,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②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使企业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③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积极的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本身的风险的意志淡薄,忽视对企业未来风险的预测   在对风险管理的认志过程中,既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风险,又有目前强化风险管理和问责制度下过度规避风险,两种倾向并存,使得管理层不能正确地对待风险,疏忽了风险管理预测,其中包括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和人员的培训等。企业预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发生后的处理,由此可见,缺少风险预警机制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中只会举步维艰。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对企业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企业对其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在成本与报酬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就企业内部原因来说,由于管理者素质低下,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内部管理效率不高,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预算成本,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实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石,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在操作过程中某些制度过于原则化,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志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等外部规则的结合出现问题,使得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   (三)企业缺少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匮乏,缺少风险责任追究   企业在经历了风险冲击之后,由于缺少内部责任追究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恶化企业管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全员风险管理意志,缺乏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滞后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奖罚标准,会使员工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以至于事态严重,企业无法良性运转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机构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1.增加机构设置,组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应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组内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志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充分的企业风险管理意志。企业高层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做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战术规划,为企业有序的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企业条件。   2.加大开展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鉴于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志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全员风险意志。   3.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建立灵敏准确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企业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的具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目标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必须增加对环境、技术、目标和制度等风险志别和分析的成本   (二)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控制风险   1.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2.加强常规性的调查分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总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应从消费领域、本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领域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投入资金进行调查,收集有用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列清单,预先予以警示。   3.增加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定期确定风险主题,进行风险处理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监测已拟定的管理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三)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减少风险   通过增加健全合规的问责制、考核制和奖惩制的投入,来制定违规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合规责任。重点是明确管理者的责任,真正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也只有加大监督成本,才能真正提高全员的责任意志;同时也需要在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上投入资金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处理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若干建议来帮助企业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障碍。经营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险,主要有企业内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不同的风险构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复杂的风险系统。各种不同的风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例如当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拓展: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   一、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一般措施   1.规避会计风险的措施   (1)资金调整资金调整是指通过调整母、子公司的预计现金流量的币种和金额来减少公司会计风险。   (2)风险对冲风险对冲是指将一种货币的风险与同种货币的或是另一种货币的风险相抵消,这样就使不同货币头寸所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互抵,以减少风险损失。   2.规避经济风险的措施   (1)营销管理对于进口企业,从货币坚挺的国家进口会降低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货币疲软的国家进口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则应选择向货币坚挺的国家出口,而减少对货币疲软国家的出口。   (2)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指本币贬值时,企业应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货币疲软的国家,通过从这些国家获取原材料和零部件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保持企业的价格竞争力。   (3)融资管理企业若进行营销管理和生产管理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配合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企业还应该进行融资管理。当企业为创造出口利润的那部分公司资产筹措资金时,由汇率变化造成的利润和现金流的增加或减少可以由债务的增加或减少来抵消。   二、企业外汇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   1.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是指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离岸交易中运用。   2.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期权由于期权买方在到期时既可以选择执行也可以选择放弃,因此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期权比远期和期货更加灵活,当然也要相应支付更多的费用。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期权是境外离岸市场上继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之后最活跃的人民币衍生产品。   3.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掉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掉期是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的延伸,其合约的内容与货币互换很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人民币无本金掉期在无需进行货币的实际转换,换言之,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掉期以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进行交割。   三、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核算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利用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进行规避外汇风险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加强会计核算的方式来提高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加强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执行过程中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来减少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润或现金流量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工具   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向自由化方向发展,资本流动更加频繁,范围更加广泛,随之而来的汇率波动机率也大大的增加,此时选择利用金融工具来减轻外汇风险是较好的方法。由于我国外汇市场仍不够完备,国际企业则选择在海外金融市场上运用避险工具,通过建立合适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来规避风险。   (三)培养复合型的金融、财会人才   若由财务部门人员代为执行外汇风险管理职能则缺乏专业性,因此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亟待补充,迫切需要加大此类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够理解并运用套期会计,并且能够在会计上反映套期保值防范风险的过程。同时,套期会计的处理是要求相关人员必须熟知各种套期、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知识,以此加强对套期工具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 ;

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及职责是什么?

作者:李岑岩律师 现代风险管理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由主体内的一个有机的组织来实施并执行各自的职责,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但是,对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成层级及范围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各个企业大小不等规模不一,风险管理组织也会有较大的区别。但现代风险管理的理念是,在一个主体内,风险管理必须由最高层从战略上把控,而在基层组织,风险管理人人有责。COSO认为,风险管理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在这个风险管理组织内,各部分人员的职责如下:董事会通过下列方式提供针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了解管理当局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知道并同意主体的风险容量;审核主体的风险组合观,并对照主体的风险容量对其进行考核;知悉最重大的风险以及管理当局是否恰当地应对。首席执行官(CEO)对企业风险管理有着最终所有者的责任。其责任主要包括恰当地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所有构成要素。CEO通常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这项职责: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领导和指引;定期与负责主要职能领域——销售、营销、生产、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会谈,以便对他们的职责、包括他们他们如何管理风险,进行核查。掌管组织单元的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管理与其单元的目标相关的风险。他们将战略转变成经营、识别事项和评估风险,并影响风险应对。高级管理人员通常将企业风险管理具体程序的责任赋予特定流程、职能机构或部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该既包括权利,也包含义务。每位管理人员应该就他份内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上一个层级负责,而最终由CEO向董事会负责。尽管不同的管理层级有着不同的企业责任和职能,但他们的行动应该行动应该融入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之中。风险官员(风险总监)的职责包括: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政策、包括确定职能与责任,以及参与设定执行目标;确定各业务单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力和义务;提高整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包括推动企业风险管理专门技术的发展,以及帮助管理人员协调风险应对和主体的风险容量,并建立恰当的控制;指导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包括围绕可能性和影响的共通的测试指标,以及通用的风险类别;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报告规程,包括定性和定量的下限,以及对报告过程的监控;向首席执行官报告进行和暴露的问题,并建议必要的措施;风险总监一般也负责风险政策制定、资本管理、风险分析与报告,以及领导各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主任。总而言之,风险总监办公室直接负责:提供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统一领导、设想和指引;对整个机构的所有风险建立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研发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通过利用特别的风险限制来量化管理层的风险倾向;执行整套的风险指标和报告,包括损失与事故、主要风险敞口和早期预警指标;基于风险程度把经济资本配置给各项业务活动,并且通过业务活动和风险转移策略来优化公司的风险组合;向主要的权益方通报公司的风险特征,这些权益方包括董事会、监管机构、股市分析专家、评级机构和商业伙伴;提高分析、系统以及数据管理能力以支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首席财务官、首席会计官、审计长和财务职能机构的其他人员对于管理当局执行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至关重要。在考察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时,很明显首席财务官和他的下属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在制定目标、确定战略、分析风险和作出如何对影响主体的变化进行管理的决策时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他提供有价值的投入和指引,而且其职责在于关注监控和追踪所决定的行动。内部审计师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内部审计师协会所制定的准则规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应该包含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它包括评价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在履行这些职责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主体中的其他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序上是主体中所有人的责任,因此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职位描述的一个明显的或隐含的部分。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证实:事实上所有人员在实现风险管理中都起着某种作用;所有人员都有责任支持企业风险管理中所固有的信息与沟通流程。外部人员。COSO还重视外部人员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外部审计师为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一个独特的、独立的和客观的看法,它有助于主体实现其对外财务报告目标以及其他目标。立法者和监管者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或内部控制的要求,或是通过对特定主体的检查,影响着许多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立法者和监管者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他们制定规则以促使管理当局确保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满足最低的法定或监管要求;根据对特定主体的检查,提供对主体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有用的信息和建议,有时还向管理当局提供与所需的改进有关的指引。与主体互动的各方也有重要的职责。客户、卖主、商业伙伴和其他与主体开展业务的人,是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来源。除了客户和卖主之外,其他方面,如债权人,也能够针对实现一个主体的目标提供监督。总之,在COSO看来,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应是严密和广泛的。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应落实在每一个人的头上。我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认为,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下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应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人数应超过董事会全部成员的半数,以保证董事会能够在重大决策、重大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断和选择。企业应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其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或符合全资、控股子企业自身特点、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各组织单元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别如下: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三)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四)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五)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六)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七)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八)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做出的风险性决定的行为;(九)督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十)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二)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三)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四)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综合报告;(五)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六)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企业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七)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八)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九)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应符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8号)的有关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企业风险与内控机制关系研究会计论文

企业风险与内控机制关系研究会计论文    摘要: 内控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机制并不健全,还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为此,我们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内控机制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 企业风险 内控机制 理论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风险与内控机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近些年来,金融操作风险案件频繁发生,不仅给金融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内控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内控机制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风险的高低。因此,企业要想避免或者化解风险,必须建立健全自身的内控机制。这就是企业风险和内控机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难点课题。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阐述、存在问题、应对策略三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希望以此能为该项事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阐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与执行、合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合理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计划、调整、控制、评价等各项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内部控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控制要素方面,它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环境控制、活动控制、沟通、监控五种要素;在控制程序方面,它主要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项程序;在控制种类方面,它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种。在实践中,内部控制的作用非常突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它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的完整与安全;第二,它有利于保障企业生产和经管活动地顺利进行;第三,它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与正确性;第四,它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的贯彻与执行;第五,它有利于为审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在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然后,该项理论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框架六个发展阶段。近些年,随着企业各类风险的不断发生,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人们的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如今,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然而,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健全,还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本文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几项归纳和总结: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欠佳企业内部控制   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总体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较差。这种内部环境的内容有很多,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等等。在这些内部环境不存在或者比较恶劣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再完善,其作用的发挥也无从谈起。由此可见,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内控机制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实践中,企业的内控机制建设必须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同时进行,决不能避开内部环境建设谈内控机制建设。   第二,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必然举措。然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给企业增加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成本。在实践中,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企业应当严格地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办事,分析出最佳的内部控制点。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降低企业风险、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内部控制效益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   一般而言,在建设的初始阶段,内部控制的边际效益会逐渐增加,此时,各类间接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内部控制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内部控制的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而各类间接成本会不断增加。纵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状况,它存在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它们违背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律。因此,企业必须对目前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第三,企业的风险防范系统比较缺乏   现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将风险防范系统建设停留在口头上,风险防范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对风险缺乏敏感性。同时,大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也不够到位,未能建立健全一套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除此之外,在风险发生以后,大多数企业也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由此可见,在风险防范系统建设方面,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应对措施:   第一,要积极优化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   在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组织结构、预算与财务报告、职工胜任能力与忠诚度等等。因此,我们要想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应当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我们要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一方面,我们要完善企业摘要:内控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机制并不健全,还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为此,我们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内控机制建设的实效性。   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形成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董事会的主导地位,发挥董事会在内控机制建立上的核心作用。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员工与管理者的素质。内控机制是由人来执行的,而人的执行效果又是由其素质决定的。企业的内控机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员工与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增强内控机制效果的必然选择和必要举措。最后,我们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影响内控机制功能发挥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想充分发挥内控机制的功效,必须培育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又要积极地确立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从而营造出一种安定、和谐、健康、有序的企业文化氛围。   第二,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是完善内控机制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了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我们应当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我们要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在现实中,企业要及时了解外部环境及自身业务的变化状况,特别是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资源供给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报告,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其次,我们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实践中,企业除了要承受各类无法控制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措施,来实现规避和降低各类企业风险的目的。   第三,要加大完备性检验力度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依照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收益的原则,加大完备性检验力度。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及时地弥补各项制度空白或者完善各项制度缺陷。进一步讲,企业要依据环境或业务的变化情况,不断修改或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同时,企业要依据新业务及其功能衍生的特点,重新梳理各项业务管理办法或业务操作流程,并积极地开展业务流程再造,保证内控体系的及时更新。重点关注企业的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使企业的内控机制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相适应。除此之外,企业要强化岗位监督,从而保证内控机制的完备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内控机制建设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想将该项工作做好,必须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要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最后,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内控机制建设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企业内控机制的作用,才能切实地降低和化解各类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晓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其对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黄齐朴.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09期   [3]杨晓勇,孟波.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模式的构建[J].绿色财会.2009年10期 ;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论文【风险战略管理论文】

  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 科学 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战略管理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风险战略管理论文篇一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探讨   摘 要: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更加灵活、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必将逐渐形成,对外贸易的经营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也将增加。外汇风险的增加势必影响企业的利润收入,企业会计如何处理财务报表、如何反映外汇风险,在外汇业务中如何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以期为企业处理外汇风险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外汇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45-02   1 外汇风险概述   1.1 外汇风险定义   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包括一切以外币计价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交易员作弊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调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意外收益,又称汇率风险。   1.2 外汇风险类型   站在不同的角度,外汇风险主要有两种:从会计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类风险基于账面价值,主要反映汇率波动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会计处理中出现的账面损失;从财务和经济学者的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变动因企业现金流进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它基于市场价值,反映汇率给企业现在的现金流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估计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   2 外汇风险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2.1 合法性原则   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又要确保外汇风险的会计处理中的真实性,必须要以国家的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为依据,认真执行国家的 规章制度 ,不能人为地调整和改变外汇风险确认、计量和披露上的合法性。   2.2 时效性原则   由于汇率在不断发生变化,外汇风险确认和计量的时效非常重要。因此,为了保证外汇风险确认和计量的正确可靠,并能在这种风险产生的适当时机,尽早地将这种会计信息传送出去,必须及时地根据外币业务发生时的有关凭证加以确认和计量,不得人为地拖延和积压,以免影响企业作出正确决策。   2.3 真实性原则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提供可靠信息的必要前提。只有坚持真实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外汇风险的实际发生情况,尽量杜绝人为的调整与掩盖,以确保外汇业务会计提供的有关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   2.4 谨慎性原则   外汇风险受汇率波动影响,而会计上对其确认并非每天都在调整帐目,况且外汇风险是汇率在整个期间变动过程中的产物,因此也不可能逐日调整。所以,我们在对外汇风险进行会计处理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要事先预计,并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可能发生的收益,一般应在实现之日,才能予以确认。   2.5 实际成本原则   在对外汇风险确认和计量时,一个首要问题是确认时以什么汇率为准。从真实性角度看,我们对实际外汇风险的确认,应当以现行汇率为基础,因为它体现了现在货币的实际成本;对已实现的外汇风险,应以实际发生时汇率变动所产生的外币差额为标准;对未实现的外汇风险,应以按现行汇率进行调整后的实际成本,来确定其外汇风险额。      3 外汇风险的会计确认   外汇风险的确认,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涉及外汇风险的经济业务加以辨别,以确定其是否作为会计对象应该加以记录和核算的内容,并确定如何对其进一步加工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   3.1 外汇风险会计确认的一般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待外汇风险的会计确认,理论上均有两种观点:“一笔业务观”和“两笔业务观”。前一种观点认为外汇风险,在会计中不用被单独确认,由于外汇风险带来的外币升值或贬值,及其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差额不用单独设置账户处理,而只要对原业务金额进行加减调整便可;而后一种观点,认为外汇风险是产生于独立的债权、债务结算之外,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一个方面,其产生的损益应单独确认,并设立专门的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由于“一笔业务观点”要做到追根溯源,手续较为麻烦,“两笔业务观点”对于外汇风险的确认则直截了当,手续简便,同时,也能反映出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业绩,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后者。目前,我国规定股份公司会计及其它有外汇业务企业对外汇风险均采用“两笔业务观点”进行会计确认。   3.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IAS39明确规定初始确认的标准是:当企业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衍生金融资产或衍生金融负债。比如,对于远期合同,应于承诺日确认为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而不是等到实际交割日再来确认。同样,当企业成为金融期权的买方或卖方时,就应立即将该项期权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   ISA39还规定,当企业不再“控制”已转让的衍生金融资产时,应将相应的转让交易核算为一项“销售交易”;反之,则应核算为一项“融资交易”。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增长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等金融创新,更使这个问题复杂化,而ISA39提供的指南显得较简单,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充实。   4 外汇风险的会计计量   4.1 外汇风险会计计量方法   4.1.1 单一汇率法   单一汇率法是指对外币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除股本外),一般均采用统一单一的现行汇率,折算成某种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这种方法下,子公司股本项目依旧按照实际收到投入资本时的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这种方法使折算简便易行,并能保持子公司外币会计报表原来的结构比例关系。但是此法在汇率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反映子公司折算后的报表金额与实际价值金额会相差甚远。在采用现行汇率法的国家中,对利润项目有的主张用平均汇率,有的主张用现行汇率,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4.1.2 多种汇率法   多种汇率法是指根据不同的报表项目分别采用现行汇率、历史汇率和平均汇率等多种汇率,对外币会计报表中各有关项目进行折算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流动与非流动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项目按照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对于利润表各损益类项目,除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其他收入和费用各项目可依均衡发生假设,按照整个会计报告期间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这种折算方法有利于对公司营运资金的分析评价,然而人为规定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采用不同折算汇率,也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2)货币与非货币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项目按照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这种折算方法对货币性项目采用按照现行汇率进行折算,由于货币性项目的价值随着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变动,因此这样折算是合理的。但货币与货币性法也没有充分说明为什么按此分类,它同样未真正解决外币报表折算的实质问题。实务中,流动与非流动性法和货币与非货币性法常常是结合进行的。   (3)时态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按现行或未来交换价格计量的各项目,都按照编表日期末汇率进行折算的一种方法。对于利润表中各损益项目,其中收入和费用项目,应按照交易发生时实际汇率折算,但对经常、大量、均衡发生的收入和费用,与其他项目一样还是按照整个会计报告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对于存货,如果是按照现行购销价格计量反映的存货,按照现行汇率折算;如果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反映的存货,则按照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从理论上讲,时态法要求每笔业务都应按其发生时相应的汇率折算,这样处理其结果是较正确的,但在实务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对于有些项目采用一定时间的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以此作为较合理的近似取代值进行折算。   4.1.3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比较   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对折算汇率选用比较,见下表:   4.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是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合约签订时进行初始确认的,这时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基础工具的交易尚未发生,计量的对象应该是合约的价值,而非基础工具的价值。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反映人们对未来交易的预期,提醒人们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明显优于历史成本,因此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并非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有效市场频繁交易,对于这些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就很难得到一个客观的公允价值。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分为两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之时的初始计量以及发生在会计期末财务报表编制之日的后续计量。当对某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时,应以取得相应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进行后续计量时, 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在每个报表日应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金额调整至编报当日的公允价值。而IASC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对公允价值的计价作出了限制,要求对那些公允价值不可以可靠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仍以初始确认成本进行报告,并要求对“持有至到期日的衍生金融工具”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即依据管理者的意图来确定计量基础。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更强调谨慎性和可靠性,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与计价技术还不完善,各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运用水平还不均衡。   目前我国有效市场尚未成熟,可采用IASC提出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做法。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布衣,邵拥军.浮动企业时代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投资理财,2006,(5).   [2]蒋玉庆.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与管理[J].金融证券,2006,(9).   [3]宋菊翠.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J].管理天地,2006,(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风险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导语: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事件回放   2006年2月22日,新西兰一家网站刊登消息称,包括可口可乐旗下的芬达汽水、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美年达橙汁等软饮料,都含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能构成致癌危险。   旋即,当地时间3月2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证实了新西兰的说法。两则消息迅速传入国内,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又一起食品安全危机来临!   案例点评   自述清白,难辨真伪   不出人们所料,事件一开始,这则苯超标的质疑消息遭到“两乐”的一致否认,与数起类似案件如出一辙。“说我们的产品有致癌危险,太没有根据了。我觉得这一消息的来源有问题。”可口可乐(中国)公共事务部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辩解说。与可口可乐的表态一样,百事可乐(中国)公共事务总监卢劲也表示,根据公司的综合评估和产品测试,其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完全符合有关苯的所有规定。   显然,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自我辩解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根据新浪网的专项调查,截至3月6日21:30,共有24175人参加了这一调查,其中18402人表示不会继续消费芬达、美年达等软饮料,占投票网民的76.12%。   官方验证、化险为夷   虽然对事件做出了迅速反应,但两大巨头也似乎非常清醒的意识到只有自我辩解是远远不够的。但当类似的话语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家质检总局等官方组织发出的时候,却有着绝然不同的效果。3月7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对“饮料含苯问题”首次正式作出回应。在公开声明中,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称,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对市面上出售的230种软饮料检测后发现,大部分样品中苯含量非常低,在世卫组织限制的安全饮用范围之内,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针对引起广泛关注的“少数含有维生素C及苯甲酸钠的饮料中存在苯”的消息,国家质检总局共对进口及国内生产销售的170多批次软饮料产品完成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样品苯含量均未超过相关规定。   而有关专家的评论意见也给了“两乐”一颗定心丸。针对软饮料会致癌这一说法,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教授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证明。胡教授表示:“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使用已有很长的时间,应该说一直是安全的。”胡教授说,软饮料一般是常温甚至低温条件下饮用,如果不加热,即使同时含有这两种物质,也不太可能产生苯。另外,与家庭装修、汽车尾气带来的影响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完全没必要引起恐慌。   权威机构的验证信息和专家的评论,无疑具有极强说服力。众多媒体在经过前期的曝光后,已经开始将报道主题转到“软饮料含苯量不会威胁健康”等方向,而新浪网的“芬达美年达饮料有致癌危险”专题页面的新闻链接数量也远低于2005年的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及肯德基“苏丹红”风波等专题。事件发生仅一个多星期后,至3月13日,国内已经鲜有媒体再进行追踪报道。闹得沸沸扬扬的芬达、美年达等含苯饮料可能致癌一事终于告一段落。   案例反思   处于危机中的企业由于利益关系和社会公众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组织本身发出的信息和解释比较难被公众直接接受,说服力不足。这时如能够灵活变通,曲线救国,向知名专家学者或者权威机构核对验证,通过第三方传递出信息,往往会起到降低社会公众警界心理,重获信任的效果。“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中两乐的危机应对,充分显示出通过政府官方和权威部门“代言”的公关效力。   从整个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事件来看,“两乐”几乎毫发无伤的安然渡过。其主导原因在于事件的爆发初期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及专家的评论信息,并非两大饮料巨头公关人员的声明辩解。而这一招,也被众多成功危机公关的企业多次采用,屡试不爽。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出招缓慢,自食其果——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三   2005年10月26日,一汽丰田的主力产品锐志风光上市,其震撼性的售价和丰田品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至新车发布会时,厂家宣称“从2005年9月1日价格发布以来不到2个月内,锐志订单已达到12498辆”,这让丰田方面激动不已。但随后不久便出现的锐志“发动机油底壳渗漏油”现象,却给雄心勃勃欲大举进军中国的丰田当头一棒。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事件回放   《国际金融报》在异常醒目的头版位置刊登出这篇火药味道十足的曝光文章,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的成本信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芝华士12成本:“25元”缔造“亿元神话”?在华产品销售: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全体员工赴英旅游:暴利下的奢侈?品牌价值:“变了味道的水”?   一连串的极具挑战性的发问,将远离普通消费群体的洋酒奢侈品芝华士拉下神坛,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芝华士风波”与其说成是新闻曝光,更不如视为传媒向洋酒品牌发起的挑战宣言,2006年度第一场国际品牌在华信任危机在狗年春节到来前爆发。   案例点评:   回顾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产品危机的应对,其整体危机管理可以概括为:“亮点颇多,败笔不少”。   亮点一:迅速行动,快速反应。   1月20日,在《国际金融报》刊登文章置疑芝华士12成本的当天,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即委托其公关公司发布新闻公告。公告指责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并无事实根据,要求给予书面道歉和纠正,并对芝华士12产品的生产年份控制和成本构成做了说明。一则简单的新闻公告虽没有向公众传递更多的信息,但能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快速回应媒体的负面报道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态度和立场,为其危机公关打好了第一仗。  亮点二:抓住重点,再度回应。   1月24日,芝华士生产商保乐力加集团再度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的名义通过《第一财经日报》向公众作出回应,表示“芝华士12年”年份是足额的。同时,针对成本仅25元一说,保乐力加中国传播总监王珏向媒体透露:“光增值税一项就超过25元。”但至于芝华士总成本,保乐力加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数据。   亮点三:高层云集,现身说法。   1月25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保乐力加(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和保乐力加集团下属的英国芝华士兄弟有限公司于上海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再次向媒体重申芝华士12年是用多种在橡木桶中醇化了至少12年以上的威士忌调和而成的。   新闻发布会上,保乐力加董事总经理齐德辉,现任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芝华士兄弟公司首席调酒师以及芝华士亚太区副总裁潘德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及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等众多高层人物到场接受记者询问。这一姿态向媒体和消费者进一步表明了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风波”的异常重视,同时,苏格兰威士忌协会、欧盟和英国驻华官员的现身说法,从行业协会和政府组织的两个层面表达了对芝华士的明确支持。   尽管能够在“芝华士风波”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尽管态度坚定的向公众表达着自己的声音,尽管从欧盟、英国政府、保乐力加欧洲总公司到大陆经销商高层对危机事件给予了相当重视,但从事件后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持续质疑报道和评论,从门户网站上77.76%的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芝华士的调查数据,我们仍能感受到在整个“芝华士风波”过程中保乐力加公司危机应对的明显缺陷和败笔。   败笔一:危机信息发布的不透明   保乐力加公司在“芝华士风波”应对过程中的信息发布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发布声明坚决否认国际金融报负面报道的怀疑,二是通过公司高层、欧洲有关协会和政府组织代表在新闻发布会的答疑来“摆平”问题。但在公众看来,保乐力加在对国际金融报进行强烈职责的同时,又以商业秘密为由避而不谈关键问题,拿不出充足的事实证据及数据来证实事件的两个焦点:芝华士12的年份检测结论和产品成本。  在1月25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来自全国60多家媒体的各种质疑,芝华士各方代表的相关解释似乎仍然不能让现场记者完全信服。以芝华士12的年份检测为例,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坦言超过3年的酒类确切年份很难鉴定。而保乐力加方面则一味声称对自身产品有绝对把握,所以认为无需第三方检测报告。继而又表示说英国大使馆的声明也完全可以作为进口国信赖的标准。在这个产品危机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消除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必须是建立在明确的、充足的.、可感知的产品信息发布基础上。   败笔二:缺乏消费者的直接参与   “芝华士风波”源起一篇对芝华士产品的置疑文章,但保乐力加公司应该明白,《国际金融报》报道的最要害之处是令本来对洋酒知之甚少的国内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芝华士品牌信任危机。事实上,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洋酒的认知仅限于对品牌的泛泛了解,而具体到不同类洋酒的口感、文化、酿造工艺差别,绝非普通消费者能知晓。在琳琅满目的洋酒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依据主要来自于对品牌的感性认识。因此,“芝华士风波”公关的最主要目标是消除现有和潜在消费群体的品牌信任危机。   令人可惜的是,在保乐力加公司的危机应对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直接参与的消费者身影。如果在1月25日上海记者发布会上有熟悉芝华士产品的消费者现身说法,解释饮用不同渠道获得的芝华士12的感受体会,又或者组织消费者代表分别饮用感受国内市场及英国本土市场销售的芝华士12产品,感受是否存在口感差异等等,通过直接吸收消费者参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危机公关,相信将会是绝然不同的效果。   败笔三:忽略中国政府及行业部门公关   保乐力加对“芝华士风波”进行危机应对的一个亮点便是请来了欧盟、英国官员以及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的代表在内的豪华阵容来华游说公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公众和媒体在整个事件中却难听到中国有关管理部门和专业行业协会的声音。尽管拿出了英国政府做挡箭牌,但缺乏国内权威检测部门的证明和解释,中国消费者仍然对芝华士年份问题缺乏信任,甚至连不少媒体记者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表示了质疑:凭什么认为英国政府的话就一定可信?  这个现象一方面体现出国内政府某些部门对芝华士事件的不敏感,同时也折**芝华士对国内政府部门公关的失败。对于保乐力加来说,证明自身清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产品的质量检测。如果经过检测确认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芝华士12年”是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话,必将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不容置疑的品牌声誉和组织形象。   案例反思:   与以往绝大多数知名品牌危机和产品危机不同的是,芝华士事件起源不是由于消费者维权投诉、产品质量安全或重大管理问题,而仅仅由一篇负面性新闻报道引发。自始至终,对最初报道文章的信息是否准确成为了《国际金融报》和保乐力加公司双方争辩的焦点。由于对高端洋酒的了解不多,即便众多消费者对报道内容并不十分确定,但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心理迅速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芝华士品牌的信任危机。   法律赋予大众传媒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但是否合理利用这种权利则成为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准。对于一家具有高度责任感、公信力和职业道德的媒体来说,应该在普通消费者和企业组织眼中保持一致的形象: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任何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判,又不应该干涉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企业行为。   具体到国际金融报最初的曝光文章,在其提出的四项焦点问题中,除对芝华士12的年份质疑外,其他三项如芝华士12的产品成本、销售利润分配方式、芝华士品牌价值等均不属影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行为。正如在同类商品中,总有消费者愿意用高价购买品牌价值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产品。但不管价格多少,只要保证应有的产品质量,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我们便不应将这种完全的市场行为视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所以,“芝华士风波”的真正焦点问题,不是芝华士产品高高在上的售价,不是保乐力加是否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而是“芝华士12”是否是真正的12年酒。只有这个问题,才涉及到保乐力加公司是否有虚假宣传、市场欺诈行为,是否导致中国市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权威验证,化险为夷——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二继多个国际品牌在2005年遭遇产品危机之后,在2006年饮料消费旺季即将到来之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国际饮料巨头同时遭遇旗下产品芬达、美年达中苯含量超标且可能致癌的棘手问题。在对软饮料可能致癌事件本身高度关注的同时,众多媒体和消费者们都在观望着两大巨头的危机公关举动。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活动是其创造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也是需要给予针对性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施工阶段,成本风险是内控控制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建筑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很多施工企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施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盈利能力也随之提升,但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愈来愈大。若无法对这些潜在性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则会给施工企业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工作,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来遏制风险因素。基于此,本文对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风险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   一、风险管理内涵概述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在其运营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若相关管控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对企业日常运营,甚至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本质上来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一定共性,内部控制系统是风险管理体系当中的一个部分。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体系更为全面。它不仅涵盖了企业经营风险,还包括合规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等风险因素的管理,可将其视为内部控制的扩展[1]。正是基于上述特点,风险管理能够与内部控制有效融合。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框架,能够让内部控制工作获得更好的成效,从而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定、健康、安全的内部环境,促使企业实现总体战略目标。   二、将风险管理导入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势分析   具体来看,将风险管理导入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当中具有以下优势[2]:(1)能够增强施工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正变得愈来愈严峻。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外,施工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将风险管理导入到内部控制当中,能促使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化实施,并可进一步控制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关键节点,让企业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环境冲击,使自身保持稳定的运营状态。(2)能够促进施工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目前,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在这一过渡阶段当中,施工企业在某些环节上必然会暴露一定问题,如管理权责不清、人员业务水平不足、资本运转能力不够等。施工企业若要平稳渡过这个过渡期,就需要建立一套免疫机制。企业应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关联起来,以此来优化各层级之间的管理。   三、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分析   (一)基本目标及原则   具体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贯彻于运营活动的全过程当中,包括决策、监督及执行过程,并且要求全员参与其中,尽最大程度消除内部控制空白点。(2)制衡性原则。构建内部控制程序、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及业务方面制衡性,让不同部门之间能够相互监督、互相制约,以提升施工企业整体运营效率。(3)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要与施工企业业务规模、经营范围及竞争实力实际相匹配,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出有效调整。同时,内部控制体系要具备一定前瞻性,能够及时地对系统进行评估,一旦出现问题,可立即作出反应予以补救[4]。   (二)内控环境构建   若要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作为支持。首先,企业内部要营造出一种风险管理氛围,这就要求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发挥向导作用,要将风险管理思想植入到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当中,为普通员工树立典范[5]。例如,高层管理者可将风险理念与制定政策、规章制度联系起来,让员工通过制度、政策了解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企业内部可组织风险管理内部培训,进一步深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各部门、机构的职责。例如,董事会要定期与审计师进行交流,对内部控制活动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同时,企业可按照适当比例聘用独立外部董事,让董事会尽可能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其他部门要响应董事会的号召,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以推动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充分发挥成效。   (三)落实监控工作   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监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监控并不是局限于某个节点、某项业务或某个部门,而是应该贯彻于内部控制全过程当中。一方面,开展监控活动,能对相关人员行为进行监督,督促其按规范执行任务[6]。另一方面,当最初设定的内控计划或制度与企业实际运行状态出现偏差时,有效的监控管理能够为企业优化或修正制度及计划提供参考依据,让内控计划及制度始终能够与企业实际发展状态相契合。也就是说,落实监控工作能够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动态性调节,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   (四)评价体系构建   当内部控制实施一段时间后,施工企业要采取一定手段如调查表、流程图、符合性测试等,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内部控制效果及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手段进行调整、完善。内部控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可根据实际要求进一步细化这些要素,让评价工作更为细致,以获得有效的内部控制切入点。   四、施工活动内部控制分析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活动是其创造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也是需要给予针对性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施工阶段,成本风险是内控控制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施工企业成本涵盖范围较大,包括了材料费、分包款项、机械费用等。具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预算成本管理较为粗放,未可能形成全面成本管控所致。同时,材料消耗定额不准确、施工技术工艺不成熟等问题会带造成材料浪费,导致施工成本上升。除了成本风险外,质量风险也是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点。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或节约成本,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可能会造成返工,反而会增加施工企业的负担,对施工流程产生阻碍。   另外,部分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安全设施投入不足。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让企业资质降级。为了让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首先,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通过良好的成本控制,让施工企业尽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材料费用、劳务费用、设备费用。同时,要对施工技术、工艺不断优化,通过更新技术来降低成本,并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及深度。还要养个审核费用支出,对非生产性开支进行严格控制。   通过定期考核,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并将之与项目经理绩效充分关联起来,起到督促作用。其次,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保证成本与质量的平衡性,但始终要将质量置于首位。通过控制关键质量点,让施工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要构建质量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于人,实现全员质量管控。还要平衡质量、成本及工期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另外,要做好安全控制工作。施工企业要加大安全投入及安全教育力度,落实好相关防护措施,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给施工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五、结语   在施工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应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充分关联起来。通过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促使风险管理目标顺利实现,让施工企业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健康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孙银忠.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213-215.   [2]钟克兴.风险管理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析[J].会计师,2014(07):44-45.   [3]王兰.基于风险管理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40-42.   [4]杨松.论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6(07):126-127.   [5]郑小荣,何瑞铧.企业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整合[J].财会月刊,2011(09):3-6.   [6]徐凯.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必要性研究[J].管理观察,2013(31):68-69. ;

企业风险管理战略

  导语: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组织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必将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实现企业预期目标,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显得非常有必要。   企业风险管理战略   以往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和纯风险上,或者局限于业务运营风险和职能策略风险,前者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式,后者则主要是从具体竞争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风险。这些以局部、静态、单一的风险识别方式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企业风险内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战略风险的概念,以动态、权变的观点考虑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其新颖的风险识别方式而受到管理学者重视,形成了以战略风险为切入点的企业风险研究领域。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风险管理”(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一词首次出现于Miller,Kent D.的文章《国际商业中的综合风险管理架构》中。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一般来说,战略风险主要是作为战略性风险(strategic risk)而不是战略的风险(risk of the strategy),基本竞争战略风险、多元化风险、兼并风险等可视为战略风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战略风险的核心内容。   在早期的战略管理文献中,战略风险概念主要借鉴于财务理论和决策理论,以业务结果变量(如收入、成本、利润、市场份额等)的非预期变化来定义,这与经济和金融管理领域以财务绩效指标(如ROA、ROE)的变化作为风险(如标准差风险)基本一致。   第二类观点主要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强调战略风险的主观感受性和主观损失性特征,认为战略风险是没有达到期望收益或战略结果偏离期望值的程度,以目标之下的结果而不是具体业绩的变化来定义风险。   第三类观点则从竞争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风险是竞争态势的.变动,并用相对业绩来衡量风险。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资本运营的需要   主要包含企业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等。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做过统计,兼并收购的成功率还不到50%,存在着较大风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九集团便通过兼并开始多元化经营。在1999年7月赵新先与韦尔奇对话中,首次提出进入“500强”理想。当时三九已经完成了以低成本战略为主题的第一轮扩张,依靠政策开始大规模兼并,先后收购的企业近50家。然而,在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由于战略风险管理缺失,在非药业领域的扩张结果几乎无一成功,还造成了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盲目地兼并、收购,没有规避或转移其中的战略风险,兼并收购的目的是想做大做强,现在反而把自己拖垮了。   (二)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   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全球性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本文将其归结为3C的变化,第一个C,顾客(customer)的变化,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不同顾客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第二个C,竞争(compete)的变化,竞争频率加快、竞争的规则在改变、年轻企业战胜年老的企业,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第三个C,变化(change)的本身也在变化,形式在变化、周期在缩短、变化的突然性也增加了。这是战略风险管理很值得注意的。   (三)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   通用公司为什么永远不落伍?因为80年代初杰克.韦尔奇就预料到将来的市场将没有国家的界限了,每一个产品如做不到全世界第一或第二,那就不如不做。全球化使企业各种决策面临内部、外部,客观、主观,现在、将来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尽管很多企业拥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优异的生产技术,并在营销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有时还是无法回避环境带来的威胁。而有些企业通过系统的战略风险管理则能将威胁变成机遇。   三、战略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为了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 降低其损失程度并有效地对风险加以利用,依据风险的性质和战略风险的管理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战略风险管理策略: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减弱策略   减弱策略即通过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机会或削弱损失的严重性以降低战略风险损失,比如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该策略相对比较积极,对企业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战略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的程度最终达到控制目的。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转移策略   战略风险转移是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如保险费和利息等,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等,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以避免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   (三)战略风险管理的回避策略   回避战略风险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来避免损失的可能性。该策略最为消极,其实质是通过回避战略风险源,避免战略风险可能性。它主要是针对具有突发性、损失大而又难以回避的战略风险而采用的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风险管理含义的具体内容包括:  1.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  2.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家庭、组织(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3.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等。  4.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5.风险管理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

如何分析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前瞻性的眼光,充分考虑各类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企业在经营和决策中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提供支持和保障,以使企业能有效配置资源、优化过程,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什么?

  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x0dx0a  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x0dx0a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x0dx0a  风险的识别x0dx0a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2.1.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   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   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   2.1.2◆财务表格分析法   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2.1.3保险调查法   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   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x0dx0a  风险的预测x0dx0a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2.2.2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x0dx0a  风险的处理x0dx0a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2.3.1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   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2.3.2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2.3.3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   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   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   2.3.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是什么?

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如下:1、以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企业建立第一到防线,就是要把业务单位的战略性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营运风险等,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确认、管理和监控。要建立好第一道防线企业的业务单位要做下列工作:了解企业战略目标及可能影响企业达标的风险,识别风险类别,对相关风险作出评估:决定转移、避免或减低风险的策略:设计风险实施风险策略的相关内部控制。2、以风险管理部门和懂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是领导和协助公司内部各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其职责有:建立规章制度,对业务单位的风险进行组合管理,度量风险和评估风险的界限,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重定关键风险指标,负责风险信息披露,沟通,协调员工培训和学习的工作,按风险与回报的分析,各业务单位分配经济资金。相对于业务单位部门而言,风险管理部门会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二能够从企业利益角度考察项目和活动风险。3、以内部审计部门和懂事会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客观的审查和咨询业务单位,监控企业内部和其他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和增加企业价值。它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效益,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的依据是什么?

企业风险管理的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必须遵守国家、地区或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些法规可能涉及财务报告、环境保护、劳动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企业需要了解并遵守这些法规,以降低可能因违规行为而带来的风险和处罚。内部控制标准:企业需要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标准,确保企业各个环节的运作符合预期目标和管理要求。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预防错误和欺诈,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以及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企业风险管理政策: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职责和流程。风险管理政策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依据,确保风险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企业需要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这包括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评估,了解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威胁。经验和数据:企业可以借鉴过往的经验教训和行业数据,了解类似企业在面临相似风险时的处理方式和结果。通过分析数据和案例,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管理未来可能的风险。企业治理结构:企业风险管理要依赖于健全的企业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够确保风险管理工作得到高层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支持,并形成风险管理的文化。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哪些

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风险分类  按照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1)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等;   (2)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等。   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企业风险评估,主要评估企业内部风险,兼顾企业外部风险。编辑本段风险管理的意义  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编辑本段风险管理的起源  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于5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管理科学。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先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步普及到许多的企业,如企业增设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配备风险管理经理、风险管理顾问,有他们负责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测定和风险处理等工作。   现在几乎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很好地管理企业各个层次的风险。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能够对企业所有的预期情况进行风险的评估和处理,能够突破模糊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组织之间的界限,能够对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进行预计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按照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定期的评估企业风险及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断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21世纪,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已形成了特定的概念,它来自于美国全美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人机构(简称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发布的《企业风险整合框架》,它系统地为现代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管理层、执行部门和其他员工)提供了一个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逻辑框架,运用于企业战略的多层面、流程化的风险管理过程。它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证。除此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31000标准,即《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导方针》,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流程。编辑本段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风险识别、企业风险衡量和企业风险处理三个方面。   企业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明确企业风险的存在,并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为后面的风险度量和风险决策奠定基础。   在风险识别之后必须进行企业风险衡量,以便确定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它其实就是运用一定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企业风险处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概率的企业内外部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或方法,使风险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编辑本段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到各个业务层面,对国际先进的COSO内控框架系统了解,走出先前可能存有的理解误区   通过实例分析明确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步骤   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数据时,识别和梳理风险控制点   掌握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效果并以此加以改进   明确内部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建立有效的内审和监督制度,加强内控的执行力度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经营战略,设计建立“个性化”的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风险管理有那些风险

第一,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由于操作不当以及商业投资表现不佳,投资资本下跌。企业必须采取:在项目投资前,一定要各职能部门和项目审查组一起严谨、科学的审查和论证,万不能盲目操作。对于外商投资项目不能作风险承诺,不能担保及承诺固定利率回报与差额担保。  第二,产品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化,产品滞销等原因造成的跌价或无法及时的推销自己的产品。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三:(1)市场低迷,包括市场疲软和错误的产品营销方式(2)商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到市场上,(3)进口产品挤占国内市场。  第三,债务风险。企业债务风险是借用资金不当或使用不当,使企业蒙受损失后的债务。为了避免企业资产负债,企业负债比率应加以严格控制。许多企业因实力不足,股东的投资强度不够,便举债扩张市场或盲目扩张征税,结果提高资产负债率,导致现金流周转的问题,还会影响正常地还本付息。最有可能导致企业资不抵债和破产。  第四,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企业从事经营进出口业务与其他对外经济活动,因为国内和国外的汇率波动,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企业的兑换损失。公司平时一定要注意其外币债务。密切监视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化,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尤其是在银行有外币贷款业务的企业,更应如此。请采纳

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及职责是什么?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组织协调本部门的全面工作。  二、负责研究修订风险识别、防范、化解和处置的措施意见、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负责审查项目,评价项目的可靠性、可行性,审核反风险措施,独立出具项目审核意见,提交评委会。  四、负责检查落实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出具检查报告,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  五、负责组织落实在客户的分级管理,进行业务的风险监控和预警。  六、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和业务开展情况,研究、开发业务品种,并主持制定业务操作规程。  七、参与大额项目的调查、评估。  八、负责对业务的指导、检查和分析,总结和推广各事业部业务经验。  九、负责分析和研究公司的风险项目,吸取教训,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会。  十、制定业务营销方案并组织实施。  十一、绩效考核计算情况的复核。  十二、撰写并按时报送周、月、季经营分析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  十三、不定期组织本部门的员工进行业务学习。  十四、严格遵守集团、公司的规章制度,服从集团、公司统一安排和调度。  十五、保守集团、公司机密,做到廉洁勤业

企业风险管理应该怎么做?

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如下:1、以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企业建立第一到防线,就是要把业务单位的战略性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营运风险等,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确认、管理和监控。要建立好第一道防线企业的业务单位要做下列工作:了解企业战略目标及可能影响企业达标的风险,识别风险类别,对相关风险作出评估:决定转移、避免或减低风险的策略:设计风险实施风险策略的相关内部控制。2、以风险管理部门和懂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是领导和协助公司内部各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其职责有:建立规章制度,对业务单位的风险进行组合管理,度量风险和评估风险的界限,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重定关键风险指标,负责风险信息披露,沟通,协调员工培训和学习的工作,按风险与回报的分析,各业务单位分配经济资金。相对于业务单位部门而言,风险管理部门会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二能够从企业利益角度考察项目和活动风险。3、以内部审计部门和懂事会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客观的审查和咨询业务单位,监控企业内部和其他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和增加企业价值。它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效益,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如何分析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企业与风险相关问题的各种协调活动,是以控制损失、创造价值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大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种行政干预、设各方主体协调及配合等诸方面产生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有企业资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员工的风险等。x0dx0ax0dx0a风险管理的如何分析:x0dx0a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前瞻性的眼光,充分考虑各类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企业在经营和决策中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提供支持和保障,以使企业能有效配置资源、优化过程,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x0dx0a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等,是最重要的步骤,即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理解风险的性质,确定风险的程度,以达到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或可容许,找出可能潜伏的风险因素。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对风险及其原因、后果和可能性有更充分的理解,为决策提供信息。x0dx0a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有:情景分析(通过分析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景,以及各种情景可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风险的一类方法);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简称FMEA);风险矩阵等。企业应组织技术、经营、财务、项目负责人及有关专家,识别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论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责任分工并落实风险的处理、监测、评审等活动内容。x0dx0a风险经过评价以后,通常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段(基于最低合理可行原则,简称A L A R P)。上段是指无论活动能带来什么利益,风险等级都是无法容忍的,必须不惜代价进行风险处理;中段是指要考虑实施风险应对的成本与收益,并权衡机遇与潜在结果;下段是指风险等级微不足道,或者风险很小,无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x0dx0a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通过停止相关业务、消除风险源、改变现有可能产生的风险等,以达到风险减缓、风险消除、风险预防和风险减少的目的。

企业风险管控应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弄好了真是一门学问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

  导语:从风险定义着手,详细阐述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并对风险管理操作提出了详细举措,最后对风险管理的未来作出了展望。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1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或者指对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有不利影响的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仅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通过对风险概念的解读,不难发现风险是把双刃剑,其蕴含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又蕴含着转化为利益的机遇。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或战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在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落实风险理财措施,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   二、风险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所有企业都是在有风险因素的环境下经营,而不是企业风险管理使企业面临风险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是使管理者能够在充满风险的环境中更加有效的经营。   风险偏好指一个公司或企业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程度,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风险偏好与战略有机结合,才能使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得以落实。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确认和选择不同的风险反应方案的严格标准,企业的风险反应方案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接受和风险利用等四类,增加了企业风险反应决策速度,应对环境的变化也将得心应手;有效的风险管理可能提高确认潜在事项、评估风险和明确反应方案,最后减少经营意外的出现次数以及减少相应的成本或损失;而风险管理也不单从单一风险考虑对企业的影响,还将从企业整体考虑应对风险措施,避免由于过度重视单一风险而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   企业的竞争不仅局限在资源拥有上,更多是强调资源效率,而企业总体风险的更为明确的信息可以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加有效的评估企业资源的分配,实现最佳组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损耗,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环境,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深化全员危机意识,统一企业风险文化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中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各个层次员工的思想、行为等影响,所以提升全员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努力使意识印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将是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障,加强企业风险文化的培育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全面改善内部环境,提供风险管理基础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内部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执行等等,还影响控制活动的设计与执行、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内部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员工道德与胜任能力、人员培训、经营模式、分配权利与职责方式等,只有改善内部环境中不适应的环节,努力培育出与风险管理运作相适应的内部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梳理经营管理流程,识别标识风险节点   企业各业务部门(包含项目部)应该梳理所经营业务范围内的所有流程,以流程为着手点,以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直接损失、无形损失等等标准进行流程的再造与梳理,标识出流程中的各个风险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成本进行管控,而且还可以将风险进行掌握。   (四)评估业务风险等级,建立预警反应系统   在风险节点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作出风险坐标图,通过深入讨论或者打分法对风险进行分级,并在坐标图中进行区域的划分,针对每一区域进行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是接受还是转移,是利用还是规避;与此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预警反应系统,即划分风险各阶段的预警标准,以指导具体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五)行动方案执行100%,确保控制活动100%   在风险预警标准的指导下,对风险关键点、风险责任部门(人)、防控规则、具体应对措施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使风险防控方案可操作,风险管理常态化;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控制活动的落实,达到风险防控、成本管控的良好效果。   (六)优化整合业务风险,统筹企业风险管理   为避免业务部门过度风险管理给企业带来机会损失的可能性,风险部门应该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市场、财务、工程、安全、质量、人力资源、审计、预算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程度,因为个别风险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有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因此,还能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风险管理方案。   四、结束语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持续加深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表示风险,也预示着机遇。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各要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帮助企业抓住机遇,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促进企业各类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2   一、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由他们专门负责企业各种风险的志别、测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险管理机构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换言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   ①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环境,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②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使企业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③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积极的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本身的风险的意志淡薄,忽视对企业未来风险的预测   在对风险管理的认志过程中,既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风险,又有目前强化风险管理和问责制度下过度规避风险,两种倾向并存,使得管理层不能正确地对待风险,疏忽了风险管理预测,其中包括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和人员的培训等。企业预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发生后的处理,由此可见,缺少风险预警机制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中只会举步维艰。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对企业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企业对其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在成本与报酬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就企业内部原因来说,由于管理者素质低下,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内部管理效率不高,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预算成本,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实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石,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在操作过程中某些制度过于原则化,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志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等外部规则的结合出现问题,使得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   (三)企业缺少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匮乏,缺少风险责任追究   企业在经历了风险冲击之后,由于缺少内部责任追究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恶化企业管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全员风险管理意志,缺乏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滞后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奖罚标准,会使员工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以至于事态严重,企业无法良性运转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机构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1.增加机构设置,组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应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组内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志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充分的企业风险管理意志。企业高层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做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战术规划,为企业有序的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企业条件。   2.加大开展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鉴于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志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全员风险意志。   3.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建立灵敏准确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企业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的具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目标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必须增加对环境、技术、目标和制度等风险志别和分析的成本   (二)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控制风险   1.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2.加强常规性的调查分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总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应从消费领域、本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领域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投入资金进行调查,收集有用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列清单,预先予以警示。   3.增加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定期确定风险主题,进行风险处理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监测已拟定的管理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三)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减少风险   通过增加健全合规的问责制、考核制和奖惩制的投入,来制定违规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合规责任。重点是明确管理者的责任,真正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也只有加大监督成本,才能真正提高全员的责任意志;同时也需要在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上投入资金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处理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若干建议来帮助企业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障碍。经营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险,主要有企业内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不同的风险构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复杂的.风险系统。各种不同的风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例如当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3   摘要: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化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工作的有效监控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这对于推动企业稳定发展也将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对内部审计和企业管理协调强化的意义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方法,从而明确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协调手段,为企业整体的稳定性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协调   在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背景下,企业要想收获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树立起完善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由于当前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经营环节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风险隐患,所以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风险的管控,通过此种方式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在实际发展中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经营决策中阻碍企业目标发展的事情进行有效管理。风险管理在当前企业发展中占据较为重要的比例,内部审计则是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促进的重要手段,所以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更是不容忽视。   一、强化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协调的意义   (一)对内部审计发展有着明显促进作用   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企业的员工,所以这些工作人员自身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也是十分了解的,本着一心一意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原则。同时,这些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对审计报告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提出更为合理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这对于提升企业自身服务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才能更好的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有着显著强化作用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市场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给企业发展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风险[1]。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潜在的风险或是隐患问题进行规避,但是如果企业在实际发展中所采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的问题,那么就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至还将深化企业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而内部审计工作属于企业内部职能单位,应该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将企业发展作为基础环节,对企业内外部风险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掌握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点,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流程   (一)对风险的类别进行明确,对风险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风险种类比较多,并且不同的风险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要想实现对风险的科学管控,就应该对风险类型进行有效判断和掌握,了解不同风险的特征,从而明确企业中的主次风险。在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企业的综合发展战略目标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掌握,只有对差距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明确,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企业风险发生的原因、特点。   (二)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展有效的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按照企业自身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需求,在企业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的环节中对自身监督控制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换句话说,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中各层人员在制定工作的环节中需要对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因此也应该对审计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制定更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对策。   三、对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协调的相关对策   (一)在企业审计工作中强化对先进技术的应用   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特征,审计过程其实也是对风险进行防范的主要过程。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具备完善的风险意识,更好的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性进行突出。企业在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先进风险识别技术的应用,从而更为全面的分析企业中各项资产的分布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管理中的业务、财产、经营等风险进行有效识别[2]。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借助趋势发对企业中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情况进行掌握,合理判断或是预测企业今后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由于企业开展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更需要对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关注。首先,企业应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培养,确保审计人员能对风险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从而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正确认识到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和危害,通过这种方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进行突出。其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手段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提升。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在工作中有效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强化对风险的有效抵御,企业也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从而更好的应对社会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总的来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应该正确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进一步实现对企业内部职能的协调。这也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运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行更有效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企业管理层应该正确认识到对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也只有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才能有效实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或是规避。通过对相关协调手段的制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管,进一步发挥风险管理的优势,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实用价值的全面发挥。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强化和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导语: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措施,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   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环境时刻处于可控状态。风险管理的实质为通过对于潜在的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识别、分析以及控制风险诱因,实现风险控制与降低损失的作用。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风险规避能力。   一、企业风险管理内容概述   (1)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明确以及分类。风险识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依靠风险管理人员的认识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进行分析确定,第二则是通过大量的财务、会计、经营资料以及统计数据等各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发现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2)风险的分析判断。   风险的分析判断是在完成风险识别后,对于大量信息资料依据统计学、概率论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对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通过风险的分析判断将各种数据资料整理,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资料,并结合相应的风险准则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措施。   (3)风险的控制管理。   风险的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后,综合各项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级别,并结合不同风险等级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企业风险性质、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   (4)风险监控。   风险的监控主要是指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除了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外,对风险采取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风险监控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策略的事实效果进行动态的`控制,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及时通过反馈信息调整风险处理措施。   二、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知识侧重了企业的投资、生产以及销售环节,而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是风险问题出现后,才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难以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规避的作用。   (2)企业内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难以保证风险控制管理必要的信息支持。   现阶段虽然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内部的数据库用于信息共享,但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仍然较差,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未能将企业凝聚成整体,造成风险控制管理识别分析阶段考虑不全面,不能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   (3)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针对风险管理的方面内容较少。   由于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风险识别、分析、控制的作用,此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控制管理未能有效的结合,浪费了管理资源的同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控制监督作用。   三、企业风险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完善,调整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市场经济环境的多边性决定了企业发展风险不断,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机构中,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作用发挥,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并且在进行关键项目决策过程中,充分的发挥风险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是保证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风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配置,明确风险控制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风险控制目标。同时建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将风险控制管理效果与业绩考核直接联系,出现工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对于涉及到企业重大投资、发展战略调整、产权变动、资产交易以及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并须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   (3)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   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离不开大量信息数据资料的有力支持,信息作为进行企业决策的基础,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更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的交流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作为平台实现内部信息的迅速沟通,及时结合市场情况调整变化风险管理措施。   (4)重视风险分散以及转移的作用。   由于市场条件千变万化,因此企业的发展始面临连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也应重视对于风险的分散以及转移处理。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经营战略,同时通过出售或者办理保险的方式,对部分风险进行转移处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环境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因此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用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决策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的进行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科学的作出分析判断并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这对于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哪些

风险识别、分析、跟中也监控、风险控制(规避与接受)、反省。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 的、可靠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 序,确定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并定期获得关 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以上部分职能,获得 险管理体系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人力、物 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体系和技术水平来有效。

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

(一)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战略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作业风险,它们很可能导致企业费用和损失的发生,制约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被管理人员预测,并加以控制和规避。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涉及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三个方面。风险因素,是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影响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风险事故,是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它是损失发生的媒介。风险损失是因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经济价值的减少。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风险损失的发生。产生风险损失的主要根源是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二)企业风险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是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预防、回避,以降低企业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三个环节。

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有何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的几率、避免损失的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的附加价值。能够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1、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2、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3、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扩展资料风险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否则,风险管理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评价其效果。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风险管理目标与风险管理主体(如生产企业或建设工程的业主)总体目标的一致性。2、目标的现实性,即确定目标要充分考虑其实现的客观可能性。3、目标的明确性,即使用正确选择和实施各种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4、目标的层次性,从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区分风险管理目标的主次,以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综合效果。风险管理亦要面对有效资源运用的难题。这牵涉到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的因素。把资源用于风险管理,可能使能运用于有回报活动的资源减低;而理想的风险管理,正希望能够花最少的资源去去尽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及管理

  导语:风险是指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双面性,它既可能带来损失(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机会(正面影响)。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实体,目标是维护信誉与价值。   企业风险及管理   一、风险与风险分类。   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有:   1.战略风险。   如公司视野过窄、未能认识到竞争对手的实力、缺乏对各项法规制度(如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财务规章及其他法规)了解的违法风险、诉讼风险、税务惩罚风险、健康和安全风险、环境问题带来的风险等。   2.财务风险。   包括利率风险、货币风险、资本成本过高风险、财务资源滥用风险、员工的欺诈行为风险、公布的财务信息存在的误报风险、会计系统的崩溃风险、未记录负债风险、不可信的会计记录风险、对信息过多或不足的分析风险等。   3.运营风险。   包括因商业运作未完全遵循战略目标、主要变革的失败、企业文化的丧失、失败、由于对客户服务不够重视造成营业额下降、岗位人员资格和能力不够、新产品无法被市场接受、企业效率低下令成本高居、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或者不足、企业的运作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准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业务流程耗时过多、由于管理不当,存货的遗失给企业业绩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员工的失误,造成产品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无法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企业可能由于主要原材料供应的突然中断、有经验人员的流失等原因造成业务的中断,给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可能由于缺乏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余地造成采购成本偏高,影响企业产品竞争力定价的不合理,比如企业使用现行市价与客户签订远期合同,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给企业带来可能的损失、由于某种产品的失败给企业的整个形象造成影响等而造成的风险。   二、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1、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可能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或损失。   企业风险最终表现为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失败,是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企业风险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企业外部的.如体制变化、政策变化、宏观管理失误、经济滑坡、法律调整、国际市场变化、利率变化、汇率调整、消费者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出现等均会导致企业风险。而企业内部的如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组织协调失衡等等也同样会导致企业风险。   企业风险的特征:风险领域的广泛性、风险因素的多样性、风险征兆的隐含性、风险诱因的国际性。   2、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世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增加了企业决策难度。企业在经营决策中,面临这许许多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众多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决策变量的数目骤然增加,使得企业风险更加难以准确预测。   风险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了避免风险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企业不得不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应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风险增加了企业潜在损失的可能。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损失,企业不但要考虑国内的因素,还要考虑国际的因素;不但要考虑实际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货币经济因素;不但要考虑近期的因素,还要考虑远期的因素;不但要考虑收益的损失,还要考虑财产和人员的损失。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种设计的旨在确认、管理和控制潜在事件的流程,用于对组织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是企业运用各种金融的或非金融的工具和手段,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规避风险、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的经济性活动。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种:   (1)、通过经营活动消除或躲避风险(如调整投资回报率)来减轻风险损失;   (2)、合作者分担或投保转移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1、风险识别。   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不加识别或者错误识别风险不仅难以管理风险,而且还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管理者必须谨慎地注意各层级的风险。风险识别的方法有量化或不可量化的方法,并按风险的大小顺序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排列,借以辨识在诸多活动中,哪一种或哪一类风险较高。   2、风险分析。   风险辨识之后,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因为许多风险难以量化,因此分析的方法也可能各不相同。有的风险需靠长期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数据进行测估,有的风险需要利用专门的技术分析手段进行计算、测量。但主要过程包括: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考虑应如何管理风险,以及评估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要对一些隐含性风险进行分析和显性化处理。   3、风险处理。   在完成了以上步骤之后,要对是否实施风险管理和如何实施风险管理做出决策。正确地处理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控制组织活动 :强化牵制手段,控制组织活动仍是大多数单位使用的风险管理策略。   (2).避免新生风险 :在组织做出重新规划时,尽可能避免固有的风险形态。   (3).分散风险 :将总风险分散。如将原料供应商分散,以分散供应风险。   (4).分担与转移风险 :通常包括与第三者签订协议,由此分担全部或部分财务风险;此外进行投保以转移风险。   (5).接受风险 :对于组织成长或获利而言,接受某一程度的风险也是必要的。   管理者可根据上述风险管理的形式做出本企业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企业的风险控制不单单是管理层方面的责任,也是企业各位员工的共同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合理控制、管理风险。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

  导语: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详细介绍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诸多风险,各种各样的风险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重大联系。风险是指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所带来各种影响。风险能够引导变革并产生机遇,风险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是必须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区别和平衡风险中的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抓住风险的机遇,控制风险的威胁,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识别、评估、分析各种潜在的风险事项,并在企业所希望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企业机遇与风险威胁中寻求平衡点,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确保风险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寻求最优的风险控制措施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具有着战略性、系统性、二重性、关联性等特征。战略性是指企业风险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尽管风险存在于现代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但站在战略层面全面把握风险是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最大贡献。系统性强调的是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时,必须具有一系列的、规范的方法,系统和规范的方法能确保识别出更加完整全面的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信息。二重性是指风险与机遇共存。应对风险时,企业应尽量将风险化为增加企业利益的机遇;当风险损失难以避免时,管理者应将损失减至最小。关联性则表明风险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若想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就离不开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依次分为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制定策略、实施方案、改进与监督。   信息收集是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第一步,所谓信息收集,就是收集与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应广泛的、持续的汇集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内部、外部信息、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信息。   企业根据收集的风险管理信息,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其中,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识别要求企业明确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究竟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一般来说,风险识别是一个经常反复的过程,应尽可能的全面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适当分类,有助于风险识别工作。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内部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分析是对已辨识出风险的具体分析,详细分析该风险的特征、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条件等。风险分析也包括多个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发现各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风险评价是评估该风险对企业目标影响程度及其价值的过程。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等定量方法计算风险指数,确定关键的风险项,对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的第三步。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总体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工具包括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控制等。企业在制定具体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注重各风险之间的差异性,提高策略的使用效率。   制定了合适的策略,接下来要进行具体方案的实施,进一步落实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分为外部方案和内部方案,其中内部方案又可具体分为风险管理策略、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理财措施。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内部方案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针对企业战略规划、财务核算、内部审计和安全生产等重要业务的有效控制和监督。   风险管理的改进与监督始终贯穿于企业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对风险管理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并对具体流程中的重要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   三、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多变,企业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多数现代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制定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会受到市场环境、政治环境、内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身就含有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一种风险。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和应对将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实现组织目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应当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由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互相配合,因此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又是一项全员性的、系统性的工程。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应当明确风险管理目标,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企业的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导语: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在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环境中有序、有效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积极主动认识管理风险,以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根据战略决策的要求,对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管理与处理,为使风险损失、可能性、发生频率降到适当低的水平的系统管理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现代企业主要针对投资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范。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   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对于偏离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及时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便于采取措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   2.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风险控制系统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权,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风险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增值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或者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此外,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往往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是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风险承担的主体也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得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   3.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   企业管理层未能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内部控制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只有从加强内部控制做起,通过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企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安全运行。然而,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完全隔离开来。   四、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1.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是建立在明确的企业监督框架和适当的人员责任分配基础之上的,其目标是使风险成为企业文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一定要和企业的技术及战略管理相结合,要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与企业业务、战略及业绩目标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由全企业层次集体支持的"风险管理过程。   2.建立全面有效的内控机制   风险管理不仅在业务流程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全面、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以确定风险管理机制最有效地执行,现代企业分支机构遍布各地,传统报表数据汇报信息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分支机构经营风险情况。为了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可在企业总部成立直接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职能部门,统一对各分支机构实施风险管理,专职、专业、专人负责对全系统分支机构进行风险监管,并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实施稽核检查;各分支机构下设独立风险总监,负责风险管理并可越过分支机构总经理直接向总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汇报情况。   3.建立风险事故数据库   风险事故数据库是风险有效预警的工具。通过对发生在企业外部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将激励和警惕管理层测试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程序,从而来检查他们是否能阻止企业内的风险发生;对企业内部以前发生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可以避免以后类似风险事故的发生。   总之,企业风险管理需要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人们长期持续探索并不断完善。虽然这项工作比较艰巨,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什么是企业风险管理

  导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只有将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的掌握和管理,才会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实现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什么是企业风险管理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它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风险按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两类。纯粹风险,是指有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如各种形式的天灾人祸。投机风险,是指既有可能带来损失,又有可能带来机会的风险。如股票投资,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能使投资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对于经营管理者(风险承担者)来说,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往往同时存在。   二、企业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利用分析工具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可能的结果进行量化后进行的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算、风险评估及风险决策等。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企业在风险发生以前,通过感知和分析等方法,对自身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因此,风险识别不仅仅是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更是要识别风险的特征和类别。其实质上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企业要准确识别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主要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包括风险源、风险因素、风险敞口(风险暴露)和损失可能等。目前实践中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   (二)风险测算   风险测算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估计和预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测算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能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选择最佳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风险测算常用的方法有重现期方法、直接积分法、蒙特卡罗方法等。   (三)风险评估   企业应根据既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此环节主要是应用概率论来判断和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险等级。   (四)风险决策   决策过程是从可供选择的行为程序中辨别和选择适当程序的过程。对于纯粹风险,必须尽可能规避,因为它对企业有百弊而无一利;对于投机风险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应对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可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三、企业风险管控措施   (一)建立严格规范的企业内控制度,从制度上防范风险。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二)注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主动调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目标任务,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判。   实务中常常以报表为基础,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展开对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产管理及成长性分析。   (三)建立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价制度。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价是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评价,既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某些具体的项目、机构或事件的控制过程进行评价。企业可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价方法一般有三种:促进小组研讨班法、调查法、管理部门分析法。   (四)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战略的统领作用,科学安排企业年度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现金流计划,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企业风险管理有哪些

  导语:企业风险管理有哪些?管理风险具体体现在构成管理体系的每个细节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管理者的素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过程。   企业风险管理有哪些   战略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战略风险主要有:战略管理风险(包括:战略规划风险、战略实施风险、战略调整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产业结构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社会责任风险、政治风险(国别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海外市场开拓风险、国际工程承包风险、国际贸易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实施风险、投资中止退出风险)、并购重组风险(估值与定价风险、尽职调查风险、执行与整合风险)、政策风险、集团管控风险(子分公司管控风险)、组织机构风险(机构设置调整风险)、企业文化风险(道德风险、廉政风险、企业文化建设风险)、公共关系风险(媒体关系风险、危机沟通风险、社会舆情风险、政府关系风险)、业务合作风险(业务合作伙伴关系风险、业务合作伙伴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企业在市场方面面临的风险有:竞争风险、客户风险(客户信用风险、客户关系维护风险、客户商业模式风险)、市场开发风险、价格风险、品牌与声誉风险(品牌推广与维护风险、企业声誉风险)、证券市场风险(信息纰漏风险)、汇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市场风险的评估难度相对较大,同企业经营的整个宏观、微观环境有紧密的关系,在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提防传统竞争对手,更需要注意潜在以及跨界竞争,在当前的经营过程中,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力非常大,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的来源,时刻提高警戒。   财务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需要同证券机构、供货商、客户、银行等各方保持密切的沟通协作关系,财务风险的防控需要企业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在此,我将我本人的一些收集整理分享如下;财务风险包括:现金流风险(融资风险、资金短缺风险、债务风险、应收/预付账款风险)、资金管理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预算管理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预算考核风险)、会计与报告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报告风险)、成本费用风险、担保风险、税务管理风险(税务筹划风险、税务操作风险、税金缴纳风险)、关联交易风险、资本运作风险(融资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   在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如何降低关键核心岗位人才的流失,并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企业如何吸引有能力、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的加入?在此,我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罗列如下:   人力资源规划风险、招聘与留任风险、人员配置风险、关键人才流失风险、培训与发展风险、绩效考核风险、薪酬与福利风险、劳动关系管理风险、用工风险、雇主责任风险、员工职业健康风险   法律风险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公司法》、《刑法》、《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等,因此,在企业运用过程中面临这法律风险包括:   合同管理风险、法律纠纷风险、合规风险、知识产权风险、重大决策法律风险等   信息系统风险   当前为提升企业经营运作的效率,企业都已经运用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信息系统规划风险、信息系统架构风险、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网络与操作系统安全风险   其他风险   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安全生产风险、职业健康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节能减排风险)、研发风险、技术风险(技术变革风险、技术停滞落后风险、技术引进风险、技术应用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商业秘密管理风险(商业秘密泄露风险、侵犯商业秘密风险)、新兴业务拓展风险、稳定风险、保密风险、采购风险、存货风险、物流管理风险、国际货物运输风险、生产管理风险等。   企业风险管理有哪些   1. 企业政策风险:   企业政策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的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有时候还是致命的;   2.技术风险:   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使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提高,性能提高,或者成本降低,这对企业都是不利的,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创新   3.消费者习惯:   偏好的改变:这会导致企业客户的流失,对企业也是致命的.   4.营业风险:   由于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远远地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   5、财务风险:   企业由于负债经营而造成的每股利润的变动率远远地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   相关推荐:   企业管理之如何加强企业管理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要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管理,针对企业在产业、产品、规模、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准确提出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过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成本。企业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努力把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严格兑现奖惩。企业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装备,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   三、.加强管理与顾客的关系。   努力将整个企业的重心集中于与顾客的关系。收集同消费者接触中出现的信息,目的是了解这些信息并做出可以引导买主的较有益的估计。3年前,美国大通银行利用这种做法将所有与顾客沟通的渠道联成一个整体,因为顾客不再满足于通过与录音电话谈话来处理投资事务。依靠这种方法,开辟顾客意见的直接反馈渠道和确认投资集团的.领头人,以便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做出决定的人。   四、 加强企业管理应注重制度建设。   企业要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所有同志都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舒畅的,人的潜能也能得到尽情发挥。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中心业务也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制度不完善要修改制度,程序不科学要改进程序、流程,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企业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基础,通过这一制度的实行,可以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从领导到基层,专人专岗,专人专责,有了良好的生产秩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

急!!!!!!!!!!!!!有没有人帮我做份问卷调查,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卷调查表一、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建设1、贵公司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总体战略目标体系? 2、贵公司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经营目标体系? 3、贵公司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报告目标体系? 4、贵公司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合规目标体系? 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1、贵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2、贵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各层的授权是否清晰? 3、贵公司各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是否明确? 4、贵公司各业务单元是否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制度? 5、贵公司针对各业务流程是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和管理制度? 6、贵公司针对不同的风险是否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 7、贵公司是否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度? 8、贵公司针对不同的风险是否建立有效的风险解决方案? 9、贵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与改进制度? 10、贵公司是否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1、贵公司针对不同的风险是否建立科学风险管理培训制度? 12、贵公司是否建立危机应急处理程序和制度? 三、战略风险管理1、贵公司是否广泛收集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进行分析? 2、贵公司是否确定了本公司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度? 3、贵公司是否确定了本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模型? 4、贵公司是否建立了本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 5、贵公司是否就公司所处行业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行业利润变薄、产能过剩严重、政府管制、经济周期变化等)? 6、贵公司是否长期关注本行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情况和趋势? 7、贵公司是否就公司品牌变质或崩溃的风险建立应急方案? 8、贵公司是否就公司声誉风险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 9、贵公司是否就公司主要客户偏好变化、供应商实力增强、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提高等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案? 10、贵公司是否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运营风险管理1、贵公司是否建立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包括采购、销售、合同订立、定价、出货、收款等)? 2、贵公司是否建立人为风险的管理机制? 3、贵公司是否建立信息系统失灵、系统安全等潜在风险的管理? 4、贵公司是否建立因内、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而引致的风险管理机制? 5、贵公司是否建立因市场和竞争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业务风险管理(包括市场策略、客户管理、产品研发、销售渠道、销售定价等)? 五、财务风险管理1、贵公司是否建立资金管理程序与风险管理方案? 2、贵公司是否建立公司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及偿债能力风险管理方案? 3、贵公司是否就公司现金流、应收账款及资金周转率建立风险管理方案? 4、贵公司是否建立存货与应付账款风险管理方案? 5、贵公司是否建立预算与计划风险管理方案? 6、贵公司是否建立会计信息风险管理方案? 7、贵公司是否建立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评估风险管理方案? 8、贵公司是否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方案? 9、贵公司是否建立投融资评估风险管理方案? 10、贵公司是否建立对外担保的程序与风险管理方案? 11、贵公司是否建立金融衍生品工具风险管理方案? 五、市场风险管理1、贵公司是否就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建立相应应对方案? 2、贵公司是否就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3、贵公司是否就公司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4、贵公司是否就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5、 贵公司是否就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六、法律风险管理1、贵公司是否长期关注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变化? 2、贵公司是否长期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 3、贵公司是否就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进行调查分析? 4、贵公司是否建立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方案? 5、贵公司是否建立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应急方案? 6、贵公司是否就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企业风险防范的防范概要

物资采购风险防范:(一)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二)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三)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四)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

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概要

财务风险包括防范措施:(一)控制采购成本,编制采购预算(二)库存和存储成本的控制(三)经营等相关费用的控制(四)现金流量的控制

如何规避企业风险?

现代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愈来愈大,现代企业必须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向着合理、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风险防范 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遵守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不能只顾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要具有对财务风险的敏感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准确地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如在筹资决策中,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以降低筹资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在投资决策中,企业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投资原则,统一使用资金,使资金投向配置更合理,既要避免过分分散又要避免过分集中。同时通过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部报酬率等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调整资金及资产结构,减少和降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注重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谨慎签订合同,定期分析账龄,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合理制定收款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对于存货,在保证生产和销售顺利进行的同时使存货总成本达到最低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调查、总结已有的经验,运用存货管理中的最佳订货批量模型来确定存货量,以减少损失。同时,要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减少企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5.合理利用防范风险的技术方法 现代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具体包括:(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风险,股权投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风险,所以,企业选择投资方式时,尽可能采用风险低的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3)转移法。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购买财务保险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如企业可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也可以按照稳健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6.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应立足于市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建立经营者风险决策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以健全的奖惩体系为前提,鼓励经营者在公平竞争中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并享受风险经营的收益,同时,要确保经营者能够担负起风险责任,承担风险损失。其次,企业要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SPAN>

企业风险识别方法有哪些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1.1◆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1.2◆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1.3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企业风险识别方法有哪些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1.1◆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1.2◆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1.3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