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作者简介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等。译作有:《梵语基础读本》(续补)、《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系列适合什么人群

什么人群都适合,

怎样下载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

在电驴里下载,首先你得下载电驴才行,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我从哪里来》

你贵姓,你是哪里人,这是人们交往中问到的最多的问题。《百家姓》就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它只有568个字,包括504个姓氏。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给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历史解答。带您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中华有五十六个民族,究竟有多少个姓氏,迄今还是未知数。有人说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有一万个之多,这样看来,《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也只是冰山一角。这么繁多的姓氏,究竟源自哪里?它又是如何演化的呢?姓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今天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为您讲述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凡是中华子孙,大部分没有不知道这八字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同时大概也都知道,这八个字出自一本书,叫《百家姓》,大家张开就来,非常熟悉。但是到底是不是真的熟悉,这个很难说,让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道题,《百家姓》究竟是本什么书?有什么用?答案是:《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都是童蒙读物,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最为流行的童蒙读物,所以号称“三、百、千”,《百家姓》就是当中这个“百”,是集中了中华的姓氏,排列成四个字一句的韵语,用来供孩子们认字用的,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第二道题,和《百家姓》类似的书以前有吗?为什么这本《百家姓》最为流行?答案是:有,不仅有,而且有的是,在这本《百家姓》以前,有关姓氏的文章记载,在甲骨文里就有,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世本》,记载皇帝到春秋,这样一段历史时期里边,这些诸侯、大夫、姓氏、世系、居邑的记录,非常可惜,大概到宋朝的时候,就不存在了,散佚了。中华民族历来重姓氏,全世界最重姓氏的大概要算中华民族了。自然有很多这样的书,有些还传到了今天,比如有一本叫《皇明百家姓》,明朝的,明朝的百家姓不会以赵钱孙李开头了,皇帝姓朱,应该以朱开头。还有一本,康熙年间的叫《御制百家姓》,康熙皇帝亲自指导编撰的,开头是孔、孟,那是为了表达皇帝对汉族,传统儒家文化的尊敬。另外还有一些兄弟民族文字的《百家姓》,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还有《女真字目百家姓》,都一度非常流行,然而它们不是童蒙读物,所以就不够流行了。 第三道题,《百家姓》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最晚是在宋朝,根据在哪里?著名诗人陆游有首著名的诗《秋日郊居》,在第七首背后写了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学》《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乡村里边很流行,不登大雅之堂。可见在陆游前《百家姓》已经成为村书了,非常流行了。所以《百家姓》最晚宋朝就有了。 第四道题:最难得问题,《百家姓》的作者是谁?答案是不知道,当然这个不知道不是绝对不知道,是可以推测的,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边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作者应该是吴越的一个小民,五代十国时候有个国家叫吴越国,因为在当时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国的国姓,吴越国王钱镠不太喜欢打仗,打下两浙这块富裕之地以后,有点小富即安,所以他告诫子孙如果有正朔,那就纳土归降,因为没打仗,所以姓钱的非常怀念这个老祖宗,江浙一带的人都很感念钱王,所以钱放第二个。至于第三个为什么是“孙”呢?孙就是吴越王,钱俶是太太家的姓,是皇后的姓。下面是“李”,因为当时和吴越国比邻的一个国家是南唐,南唐李后主最有名,所以他把北方宋朝姓赵,吴越国姓钱,钱俶的一边姓孙,自己的邻居姓李,所以是赵钱孙李。根据这个可以推断吴越国已经纳土归顺。、 第五道题:《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有什么不同?《三字经》和《千字文》每一个字的排列时有意思的,是一篇文章,《百家姓》不一样,没意思,他把每个姓搁一块,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合辙押韵,除此之外作者没有任何考虑,所以是不一样的,背后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 第六道题:为什么《百家姓》会被选做蒙学课本,如果为了认字的考虑,可以认字的书多了去了,但是《百家姓》汇聚的都是做姓氏的汉字,这就不一样了,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分别亲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信仰,在传统中国姓比名主要,如果做一件好事,就说是钱家干的,如果做了一件坏事你对的起你这个姓吗?古代认字还有一个礼节的考虑,把人的姓记住,所以它作为童蒙读物。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有些兄弟民族是不用姓的,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姓氏强调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和一种清晰的自我定位,还有什么比归属感、认同感更重要的呢?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里边去摸索,凡事总有一个起源,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离不开三皇五帝,中华子孙不仅仅是汉族,也包括许多兄弟民族,中华民族现在是56个民族,这是一个大家庭,基本上都认为三皇五帝是共同的祖先和首领,哪三皇?哪五帝?没有固定的说法。 三皇:有巢氏,大概可以排进去,造个窝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伏羲氏,捕鱼狩猎的。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女娲氏,补天造人的。这些应该都是,对文明的起始,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先民。 五帝:也是说法不一,根据《史记》的记载,皇帝姓姬,这是中国古老的姓,颛顼,帝喾,帝尧,舜帝,大致这么五个。皇帝排第一,影响最大,我们每年都要祭皇帝陵。但是有意思的是炎黄的炎帝不在里面,炎帝排在皇帝前面,但是不在里面,这些都是传说,但是我们都接受认同。 中华的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姓氏非常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姓名那么简单,上古有姓有氏,现在说的姓氏只是姓的意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好多误区,比如说,我问您府上是哪里啊?这是问籍贯吗?不对,籍和贯是两回事,老家在那里是贯,不是籍。籍是士农工商等,士籍,读书的人,兵籍,打仗的人,在传统中国籍是不能改的,但是我们现在搞混了。 姓氏也是两回事,最早的时候,姓在前面所有叫姓氏,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最早来自于部落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群体,他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比如用熊做图腾熊是他们的保护神,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动植物姓一般都比较古老。 接下来进入母系社会,女字变旁的姓特别老,有了姓,为什么有氏呢?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状态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个姓底下人太多了,这样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分出很多支系,这个支系慢慢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现有姓后有氏。 到了周代宗法制度非常严明,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老百姓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用姓,没有氏,贵族男子有姓有氏。因为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氏都是亲戚,姓一个,氏很多,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在古代同姓、同血缘不能通婚,这是人类一个巨大的认识进步。不然近亲繁殖麻烦就大了,现在大姓之间通婚是正常现象,但是小姓之间通婚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贵族的女子姓比氏重要,待嫁的女性往往是在自己的姓,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古书里经常有伯姬,姬家的大闺女叫伯姬,仲子,子是非常古老的姓,就是子家的二闺女。如果出嫁以后就更简单了,灌上自己的家族或者配偶的封地的名字,或者他们的姓,比如齐姜,姓姜的女子嫁到姓齐的姓,或者氏的地方。在传统的中国女子的闺名,只有自己的长辈和配偶可以知道,连子女都不知道。 贵族男子则称氏,不称姓,氏可以别贵贱,姓别血缘。你是哪个太太生的啊?你这一支迁到哪里了?从氏当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比如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文公郑捷,郑是氏不是姓。卿大夫一般以居住地来做为自己的氏,屈完,一听你的封地在屈,还有的人以官名为氏,比如司马复姓,司马是官名。 战国以后大家开始以氏为姓,就姓氏不分了。到了汉魏以后,姓氏合一,并且平民百姓才普遍用姓,所以才有了姓名之说,姓都一样了,原来姓一样,用氏分,现在姓都有了,用名来分,所以叫姓名。这个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要点。 在讲姓氏文化的时候,我想再三强调这么几点: 第一:中华姓氏渊源流长,每个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孕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每一姓都有它的代表人物,姓的出现有早有晚,比如姬姓非常古老,妫姓非常古老,姚姓非常古老。该姓下面的人口数有天壤之别,但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中华民族的姓氏不仅仅是汉族的姓氏,所以我们关注的是用汉字写下来的姓,当然也包括兄弟民族的姓,无论这些民族今天是否存在。鲜卑族、女真族,都是为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但今天没有了。所以我们中国姓氏文化真的是深不可测。《百家姓》是不是记录了中国所以的姓呢?如果不是,那么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呢?《百家姓》四个字一句,一共142句,568个字。这是“三、百、千”里面字数最少的一部,里面讲到的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姓氏的大海里边沧海一粟,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呢?说不清楚,明朝有人统计有3625个姓,1978年,通过邮局系统、通过公安户籍系统,对七个大城市姓氏做了统计,当时的姓氏2587个,北京2250个,上海1640个,沈阳1270个,武汉1574个,重庆1245个,成都1631个,广州1802个,这也是大概。 1984年又有学者去搜集,搜集到5730个姓,当时台湾学者搜集到7720个姓。但是这都不是确切的数字。在1996年的时候,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11969个。而肯定民间还有很多姓,有些姓匪夷所思,比如毒是姓,蹦是姓,在陕西,死是姓,这支姓在台湾,只有一家姓死。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有一字姓到几个字的姓都有,三字姓很多,扈地干,树苦干,独孤浑,奚什卢,破六韩,破多兰,普六茹,壹斗春。四个字的姓,爱新觉罗、叶赫那拉。五个字的姓,忽神忙兀歹。九个字的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cuànhánshànsìwǔmùyúnjígōu)。 姓非常复杂,今天作为一个开篇,我尽力把中华姓氏文化复杂、多姿多彩、有趣、生动、迷人的一面向大家做个介绍,那么仅仅收集了504个姓的《百家姓》又难过告诉我们多少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信息呢?请听下讲。 分享按钮

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关于五行相克的问题?

蒽蒽,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已发送。

手机小说TXT格式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有没有?

有的 推荐用QQ旋风 那里有很多书的资源 可以下载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要txt格式的,不要连接,直接来文件!要靠谱点的,错别字少的

求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载地址

迅雷搜一下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最新txt全集下载

下载地址私信你了,点击右上消息可以看到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我从哪里来》

你贵姓,你是哪里人,这是人们交往中问到的最多的问题。《百家姓》就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它只有568个字,包括504个姓氏。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给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历史解答。带您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中华有五十六个民族,究竟有多少个姓氏,迄今还是未知数。有人说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有一万个之多,这样看来,《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也只是冰山一角。这么繁多的姓氏,究竟源自哪里?它又是如何演化的呢?姓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今天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为您讲述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凡是中华子孙,大部分没有不知道这八字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同时大概也都知道,这八个字出自一本书,叫《百家姓》,大家张开就来,非常熟悉。但是到底是不是真的熟悉,这个很难说,让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道题,《百家姓》究竟是本什么书?有什么用?答案是:《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都是童蒙读物,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最为流行的童蒙读物,所以号称“三、百、千”,《百家姓》就是当中这个“百”,是集中了中华的姓氏,排列成四个字一句的韵语,用来供孩子们认字用的,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第二道题,和《百家姓》类似的书以前有吗?为什么这本《百家姓》最为流行?答案是:有,不仅有,而且有的是,在这本《百家姓》以前,有关姓氏的文章记载,在甲骨文里就有,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世本》,记载皇帝到春秋,这样一段历史时期里边,这些诸侯、大夫、姓氏、世系、居邑的记录,非常可惜,大概到宋朝的时候,就不存在了,散佚了。中华民族历来重姓氏,全世界最重姓氏的大概要算中华民族了。自然有很多这样的书,有些还传到了今天,比如有一本叫《皇明百家姓》,明朝的,明朝的百家姓不会以赵钱孙李开头了,皇帝姓朱,应该以朱开头。还有一本,康熙年间的叫《御制百家姓》,康熙皇帝亲自指导编撰的,开头是孔、孟,那是为了表达皇帝对汉族,传统儒家文化的尊敬。另外还有一些兄弟民族文字的《百家姓》,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还有《女真字目百家姓》,都一度非常流行,然而它们不是童蒙读物,所以就不够流行了。 第三道题,《百家姓》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最晚是在宋朝,根据在哪里?著名诗人陆游有首著名的诗《秋日郊居》,在第七首背后写了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学》《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乡村里边很流行,不登大雅之堂。可见在陆游前《百家姓》已经成为村书了,非常流行了。所以《百家姓》最晚宋朝就有了。 第四道题:最难得问题,《百家姓》的作者是谁?答案是不知道,当然这个不知道不是绝对不知道,是可以推测的,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边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作者应该是吴越的一个小民,五代十国时候有个国家叫吴越国,因为在当时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国的国姓,吴越国王钱镠不太喜欢打仗,打下两浙这块富裕之地以后,有点小富即安,所以他告诫子孙如果有正朔,那就纳土归降,因为没打仗,所以姓钱的非常怀念这个老祖宗,江浙一带的人都很感念钱王,所以钱放第二个。至于第三个为什么是“孙”呢?孙就是吴越王,钱俶是太太家的姓,是皇后的姓。下面是“李”,因为当时和吴越国比邻的一个国家是南唐,南唐李后主最有名,所以他把北方宋朝姓赵,吴越国姓钱,钱俶的一边姓孙,自己的邻居姓李,所以是赵钱孙李。根据这个可以推断吴越国已经纳土归顺。、 第五道题:《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有什么不同?《三字经》和《千字文》每一个字的排列时有意思的,是一篇文章,《百家姓》不一样,没意思,他把每个姓搁一块,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合辙押韵,除此之外作者没有任何考虑,所以是不一样的,背后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 第六道题:为什么《百家姓》会被选做蒙学课本,如果为了认字的考虑,可以认字的书多了去了,但是《百家姓》汇聚的都是做姓氏的汉字,这就不一样了,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分别亲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信仰,在传统中国姓比名主要,如果做一件好事,就说是钱家干的,如果做了一件坏事你对的起你这个姓吗?古代认字还有一个礼节的考虑,把人的姓记住,所以它作为童蒙读物。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有些兄弟民族是不用姓的,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姓氏强调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和一种清晰的自我定位,还有什么比归属感、认同感更重要的呢?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里边去摸索,凡事总有一个起源,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离不开三皇五帝,中华子孙不仅仅是汉族,也包括许多兄弟民族,中华民族现在是56个民族,这是一个大家庭,基本上都认为三皇五帝是共同的祖先和首领,哪三皇?哪五帝?没有固定的说法。 三皇:有巢氏,大概可以排进去,造个窝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伏羲氏,捕鱼狩猎的。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女娲氏,补天造人的。这些应该都是,对文明的起始,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先民。 五帝:也是说法不一,根据《史记》的记载,皇帝姓姬,这是中国古老的姓,颛顼,帝喾,帝尧,舜帝,大致这么五个。皇帝排第一,影响最大,我们每年都要祭皇帝陵。但是有意思的是炎黄的炎帝不在里面,炎帝排在皇帝前面,但是不在里面,这些都是传说,但是我们都接受认同。 中华的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姓氏非常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姓名那么简单,上古有姓有氏,现在说的姓氏只是姓的意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好多误区,比如说,我问您府上是哪里啊?这是问籍贯吗?不对,籍和贯是两回事,老家在那里是贯,不是籍。籍是士农工商等,士籍,读书的人,兵籍,打仗的人,在传统中国籍是不能改的,但是我们现在搞混了。 姓氏也是两回事,最早的时候,姓在前面所有叫姓氏,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最早来自于部落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群体,他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比如用熊做图腾熊是他们的保护神,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动植物姓一般都比较古老。 接下来进入母系社会,女字变旁的姓特别老,有了姓,为什么有氏呢?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状态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个姓底下人太多了,这样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分出很多支系,这个支系慢慢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现有姓后有氏。 到了周代宗法制度非常严明,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老百姓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用姓,没有氏,贵族男子有姓有氏。因为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氏都是亲戚,姓一个,氏很多,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在古代同姓、同血缘不能通婚,这是人类一个巨大的认识进步。不然近亲繁殖麻烦就大了,现在大姓之间通婚是正常现象,但是小姓之间通婚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贵族的女子姓比氏重要,待嫁的女性往往是在自己的姓,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古书里经常有伯姬,姬家的大闺女叫伯姬,仲子,子是非常古老的姓,就是子家的二闺女。如果出嫁以后就更简单了,灌上自己的家族或者配偶的封地的名字,或者他们的姓,比如齐姜,姓姜的女子嫁到姓齐的姓,或者氏的地方。在传统的中国女子的闺名,只有自己的长辈和配偶可以知道,连子女都不知道。 贵族男子则称氏,不称姓,氏可以别贵贱,姓别血缘。你是哪个太太生的啊?你这一支迁到哪里了?从氏当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比如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文公郑捷,郑是氏不是姓。卿大夫一般以居住地来做为自己的氏,屈完,一听你的封地在屈,还有的人以官名为氏,比如司马复姓,司马是官名。 战国以后大家开始以氏为姓,就姓氏不分了。到了汉魏以后,姓氏合一,并且平民百姓才普遍用姓,所以才有了姓名之说,姓都一样了,原来姓一样,用氏分,现在姓都有了,用名来分,所以叫姓名。这个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要点。 在讲姓氏文化的时候,我想再三强调这么几点: 第一:中华姓氏渊源流长,每个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孕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每一姓都有它的代表人物,姓的出现有早有晚,比如姬姓非常古老,妫姓非常古老,姚姓非常古老。该姓下面的人口数有天壤之别,但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中华民族的姓氏不仅仅是汉族的姓氏,所以我们关注的是用汉字写下来的姓,当然也包括兄弟民族的姓,无论这些民族今天是否存在。鲜卑族、女真族,都是为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但今天没有了。所以我们中国姓氏文化真的是深不可测。《百家姓》是不是记录了中国所以的姓呢?如果不是,那么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呢?《百家姓》四个字一句,一共142句,568个字。这是“三、百、千”里面字数最少的一部,里面讲到的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姓氏的大海里边沧海一粟,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呢?说不清楚,明朝有人统计有3625个姓,1978年,通过邮局系统、通过公安户籍系统,对七个大城市姓氏做了统计,当时的姓氏2587个,北京2250个,上海1640个,沈阳1270个,武汉1574个,重庆1245个,成都1631个,广州1802个,这也是大概。 1984年又有学者去搜集,搜集到5730个姓,当时台湾学者搜集到7720个姓。但是这都不是确切的数字。在1996年的时候,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11969个。而肯定民间还有很多姓,有些姓匪夷所思,比如毒是姓,蹦是姓,在陕西,死是姓,这支姓在台湾,只有一家姓死。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有一字姓到几个字的姓都有,三字姓很多,扈地干,树苦干,独孤浑,奚什卢,破六韩,破多兰,普六茹,壹斗春。四个字的姓,爱新觉罗、叶赫那拉。五个字的姓,忽神忙兀歹。九个字的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cuànhánshànsìwǔmùyúnjígōu)。 姓非常复杂,今天作为一个开篇,我尽力把中华姓氏文化复杂、多姿多彩、有趣、生动、迷人的一面向大家做个介绍,那么仅仅收集了504个姓的《百家姓》又难过告诉我们多少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信息呢?请听下讲。 分享按钮

百家讲坛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视频, 谁有啊?跪求啊,谢谢了!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百家讲坛三字经(钱文忠)”的观后感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 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经》不但要背,还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彻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呢!为了对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能够弘扬国学,倡导文明,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本独一无二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吧! 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字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九月不耻下问,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 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就必须要敏而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经过读《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太祖兴,国大明。清顺治,据神京。复汉土,民国兴。”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读了历史书,考试时要按时记载,通过古到今,如果亲眼所见者,都会明白学习的敌人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满足。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这篇著作是法国著名困中加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才完成的。这本书里介绍了毛虫、蝉、鞋子、蟑螂等几十种昆虫。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蝎子《白蝎自杀之谜》这一节。有人说,蝎子遇到危险就会自杀。于是,作者就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烧红的木炭围成一圈火墙,然后把一只白蝎子放进火墙里。热浪烤在蝎子身上,它倒退着卷成钩子,一会儿伸直,一会儿弯曲,动作快极了,使人看不清楚。突然,它一阵抽搐,接着,就一动不动了。作者用镊子把它夹到一块凉沙土上,过了一个多小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蝎子竟然奇迹般的活过来啦,和以前一样变得生气勃勃了!这个实验证明,根本就没有蝎子自杀的这种事情,无非是人们乱猜测而已! 读了这一节,我不禁思绪万千:世界上大概除了人以外,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不会自愿结束生命。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杀都是一种胆怯的表现。大家都认为生命是一种很宝贵、美好的东西,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小小的生命,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苦难,珍惜生命,也回报他人。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人因为某种原因自杀了,著名艺人张国荣也在多年前跳楼了。我认为,这些人简直还没有一个小蝎子勇敢。由此,我曾还联想到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我就是一个例子。我经常会因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生气,苦恼,有时候甚至干脆不做,去问同学答案,这应该也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吧!我们应该学习蝎子的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一个坚强而又勇敢的人! 啊!真没想到,我竟然被一本科普系列的书给吸引了。我认为,我读了这一本《昆虫记》,简直比读好几本童话书和小说书要强的多。以后,我要听老师的话,多读读历史名著,也许还会有一些不小的惊喜呢! 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童年 》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却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反衬出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姥姥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姥姥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钱文忠在解读三字经这本书的前面,写了句话是什么来着??

我只知道不行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呵呵

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吃亏的。。

还有孝道文化,越是底层出身的儿童越不要教孩子这些,儿童洗脑术驯化术当然会吃亏了

钱文忠所讲的《三字经》在今天的社会起什么作用求大神帮助

近日我读《三字经》,看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赶上文革,未能阅读,真是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精练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学习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句,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学、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 例子:有关为人,如"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关于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关于劝学,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勤有功,戏无益"等,可谓金玉良言。 《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浓缩的百科全书"。 例子:首先,全文结构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读着熟悉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将我包围,在如此喧闹和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或许已经忘记了三字经,时代在变,正是这些祖辈相传的东西才构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子民的宝贵的财富。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三字经,当时不以为然后来才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三字经》的文化地位是何等重要。为了自己补上《三字经》这一课,我认认真真抽空读了这本书,虽然没有读完,但发现《三字经》里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儿童,甚至成年人都来读一读。 例子:《三字经》中“教不严,师之惰。”禁不住多读了几遍,是啊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另外,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相处中, 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例子:他说世上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获是对孩子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子:作为教师的我们, 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身的修养, 又怎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所以,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问题啊啊啊,关于六.七.八讲

c

在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所说的“中庸”什么意思

 【拼 音】 zhōngyōng   【英 文】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词 性】 名词,形容词,   【褒 贬】 中性词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反义词】 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释 义】 [名词]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形容词]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百家讲坛蒙学经典: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最新txt全集下载

邮箱在哪?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文字内容

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钱文忠 解读三字经解说1官2吏3僧4道5医6工7匠8娼9儒10丐在那一讲

推荐答案里“包括后来的某些时代”亮了,:-D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哪一讲写读书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第六讲 日春夏,日秋冬第七讲 日仁义,礼智信第八讲 父子恩,夫妇从第九讲 论语者,二十篇第十讲 孟子者,七篇止第十一讲 孝经通,四书熟第十二讲 有典谟,有训诰第十三讲 大小戴,注礼记第十四讲 诗既亡,春秋作第十五讲 经既明,方读子第十六讲 五子者,有苟扬第十七讲 五子者,有苟扬第十八讲 经子通,读诸史第十九讲 唐有虞,号二帝第二十讲 夏有禹,商有汤第二十一讲 汤伐夏,国号商第二十二讲 周武王,始诛纣第二十三讲 周辙东,王纲坠第二十四讲 始春秋,终战国第二十五讲 赢秦氏,始兼并(上)第二十六讲 赢秦氏,始兼并(下)第二十七讲 高祖兴,汉业建第二十八讲 魏蜀吴,争汉鼎第二十九讲 北元魏,分东西第三十讲 迨至隋,一土字第三十一讲 唐高祖,起义师第三十二讲 二十传,三百载第三十三讲 梁唐晋,及汉周(上)第三十四讲 梁唐晋,及汉周(下)第三十五讲 炎宋兴,受周禅第三十六讲 至元兴,金绪歇第三十七讲 明太祖,久亲师第三十八讲 传建文,方四祀第三十九讲 迨崇祯,煤山逝第四十讲 昔仲尼,师项櫜第四十一讲 头悬梁,锥刺股第四十二讲 苏老泉,二十七第四十三讲 谢道韫,能咏吟[2]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巫姓

巫姓 巫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目录展开1 姓氏源流2 得姓始祖3 各支始祖4 迁徙分布5 历史名人6 郡望堂号7 家谱文献8 巫姓宗祠通用对联姓氏源流巫(W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巫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从事祈祷、占卜活动的职业,以职业为氏。上古时候有一种种专门从事祈祷,祭祀,占卜活动的职业,叫作巫人。巫人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受到王族显贵和一般百姓的尊崇。巫人还常常管理天文,医术,算术方面的事情,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在夏朝和商朝时,巫又被分别称为巫祝和巫臣。商代时就有巫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是当时的占星家。巫人的后代中有以官职为姓氏的,称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来源。据《风俗通》记载说:“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巫姓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巫师、巫医、卜笙之官。”巫氏为古时之名门贵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说:“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商朝时,巫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称为巫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提到:“殷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着养性经也。”自汉代以后巫姓之人遍布四海。得姓始祖巫彭。据《姓氏考略》载:“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殷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剌史巫健,又有巫都,著<养性经>也。”从上看出,巫氏的始祖,是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世家。开族始祖是巫彭。巫彭是黄帝轩辕氏的大臣,曾奉黄帝之命与相君“处方盛饵,湔瀚刺治,而人得以尽年”,成为中国医学的开创人。上古以来的巫氏家族源远流长,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主要繁衍于平阳一带,即今山东省的邹县一带,这个地方本来是周代初期邾国之地,后来变成鲁国的一个邑。由此可知,长久以来巫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今山东。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从《姓氏考略》追索,巫氏的始祖,是黄帝臣巫彭作医。各支始祖巫暹:东晋末年,匈奴刘渊得势,在山西平阳称帝,五胡乱华,不少巫氏因怕株连,改姓许、柯,迁徙各省。巫暹公在这危难之时,不畏强暴,不怕株连残杀,坚不改姓,他从山西夏县避乱山东兖州,而后转徙福建剑津(今福建南平建溪),距今一千五百余年,是巫族入闽始祖。后来再经巫暹公之子孙:昌辉、进益、文官人、昊官人、元九、亨九、应运、宝郎、得禄、宗源、宗汉、厚郎、悠郎、远郎、显郎、云生、风郎、昭郎等祖公的多代蕃衍,历时三百余年。到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8年左右),巫暹公之裔昭郎率子巫罗俊再迁黄连垌(今福建宁化)开发。是为福建巫氏始祖。巫彦徽:巫暹裔孙,迁江苏句容县,为句容巫氏始祖,官至太子舍人,裔孙巫及在宋朝时期为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使。是为江苏句容巫氏始祖。迁徙分布从上古开始的巫氏家族,几千年来,主要在平阳繁衍。也就是说,古之平阳是巫氏族人的原始源地。历史上,古之平阳有多处。巫姓族人的源地平阳,指的是今山东邹县。春秋时,为邾国之地,后变成鲁国的一个邑,秦时置为邹县。巫姓世居于此,代代相袭。以后播迁到全国的巫氏后人,皆以山东为祖地,这不无道理。从山东而江苏而渡过辽阔的长江,巫氏先人是很早便到达南方的闽、粤一带开基的,因此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巫氏,也是源系于山东邹县。巫姓先人于明代初迁江苏,然后从江苏南下,移居闽、粤,把巫姓带到东南沿海一带。这种情形,可以在明代历史上找出许多具体的证据来,其中最为显著的可以说莫过于巫子秀和巫子肖两位名人的事迹。延续到清朝时,又有巫姓人氏从广东渡海迁台,在台湾开基立业,繁衍滋长。台湾的巫姓,位于马姓之后,汪姓之前,为台湾的第七十三个大姓。台湾的巫氏始祖,来自广东于清朝前期由粤迁台。严格地说,他们都是上古神医巫彭的后裔。历史名人巫姓巫氏名祠巫 咸:是一位不凡之人。《归藏》载:“昔黄帝将战,筮于巫咸,”《列子·黄帝》:“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曰巫咸,知人生死存亡,期以岁月,句句如神。”从记载的业绩,看出他确是一位神巫,料事如神。不仅如此,而且也精通医道。说他作过尧的医生,“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这位巫咸,真可谓集医、筮两道于一身了。巫妨:是上古时代一位身兼医、筮两道的著名人物,写下<小儿颅脑经>可据以卜天寿,也可用以判病疾。他传之子孙,再由他的世代子孙相互传授,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幼儿科医学专著。巫 凯:明代句容人,刚毅果断,智勇双全,镇守边镇30多年,边务修饬,威惠并行。巫罗俊:字定生(582-664),号青州。罗俊先祖巫暹,东晋末年由山西省平阳郡夏县(今山西省临汾市)避乱到山东兖州,后管福建南平。隋大业(605-617年)间,罗俊随父再迁居宁化。巫罗俊从小刻苦认真学文习武,且富有无私无畏的精神,爱抱不平,互助互爱,常做好事,爱憎分明。他少年有知识、有殊勇、有抱负,而得“文韬武略的少年”的名声。唐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基本靖宁。巫罗俊这时已是48岁的中年人,考虑到“黄连去长安天末,版籍疏脱”,没有正式建置不行,因此“罗俊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团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黄连由朝廷批准,于唐乾封二年(657年)有了镇的建首,名为“黄连镇”,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巫罗俊得到朝廷嘉奖和旨令之后,便不再是“山大王”,而是朝廷命官,便可以行使职权,再加上原有丰厚的经济积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的境城东自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自乌泥坑,南至杉木堆。即包括现在清流县境的八分之六和明溪的一部分,约达4000多平方公里,为五十年后建县奠定基础。巫罗俊于唐麟德元年(664年)8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83岁。巫子秀:明孝宗弘治年间广东省兴宁县的名士,以英勇绝人而著称。据说,他家居罗岗,跟贼穴很接近,而却独能保卫自己的家乡。有一次,他设下奇略擒到贼首,还亲自把强盗头子给杀了,把首级献给官府,然后请来官兵几乎把强盗剿尽。这么一来,那批强盗当然恨之入骨。有一天夜里竟把巫子秀一家统统杀光了,使得兴宁的老百姓迄今一谈起这件事就会扼腕痛惜不已。巫子肖: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新喻知县,广东省龙川县人,出知新喻县时,以孝友谦介而被百姓誉为“青天”。巫氏的名气,也因而在南方各地响亮异常。此外,还有战国时期,一位善于卜筮的巫阳。汉代的巫都,曾以其名著<养性经>而传于后世,成为医学上的不朽之作。从巫彭、巫咸、巫妨、巫阳、巫都,都是巫姓先祖,又同是中国伟统医学的祖宗。由此可知,巫姓先人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传统医学紧紧连在一起的。郡望堂号1、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2、堂号巫姓的主要堂号有:“平阳堂”等。家谱文献广东巫氏族谱,(明)巫以言创修,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市巫声惠处。四川威远巫氏族谱一卷,(明)巫子萧始修于明万历间,(民国)巫缵续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巫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西万载株镇巫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巫传瑞等纂修,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江西赣州巫氏族谱,(清)巫先扬主笔,巫宜禊董其事,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年间巫殿飞有续修。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市巫声惠处。福建永定巫氏族谱不分卷,(清)巫石链编抄,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江西万载巫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四川简阳巫氏族谱,(清)巫育槐主修,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市巫声惠处。巫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县档案馆。巫氏六修族谱二十五卷,首卷上下册,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册,今缺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福建大田巫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初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宁德市档案馆。福建宁德巫氏宗谱一卷,(民国)林腾芳编纂,民国壬午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宁德市档案馆。四川璧山巫氏族谱,(民国)巫瑞序,民国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市巫声惠处。广东永川巫氏族谱,(民国)巫家修于1940年抄编,1958年整理,1963年由巫声惠录正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市巫声惠处。巫姓宗祠通用对联〖巫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源自上古;望出平阳——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巫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王家保乂;边镇良才——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商王太戊时的贤相巫咸,相传他发明了鼓,又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占星家。辅佐太戊,治理王家有功,曾作《咸乂》。“保乂”,谓治理,安定。下联典指明代句容人巫凯,性格刚毅而有智谋,初官都指挥使。宣宗时,以都督剑事充辽东总兵官;英宗时,进都督同知。在边镇三十余年,威惠并行,边境安宁。克光相职;保乂王家——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商·巫咸,太戊之臣,治王家有成,作《咸乂》。“乂”,谓治理也。下联典指巫咸之子巫贤,佐祖乙,为贤相。光克相职;经著养生——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商王祖乙时的贤相巫贤,巫咸的儿子,任职期间,政绩显著。下联典指汉代人巫都,曾著《养生经》。功称息警;治勤戴星——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巫氏宗祠通用堂联。〖巫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儿科号鼻祖;星象开先河——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上古名医巫妨,相传他曾著《小儿颅脑经》,能判断小儿的疾病生死,世相传授,于是才有小儿的药方,是为小儿科的鼻祖。下联典指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咸。相传他是以筮占卜和鼓的发明者,又是一位占星家,今所传《恒星图》即托为是由他测定的。八鉴堪警世;一经可养生——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新喻知县巫子肖,字〖巫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平步青云前程远;阳春白雪品格高——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巫姓的望族居住地“平阳”二字的嵌字联。巫凯戍边多智勇;子秀擒贼富奇略——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都督同知巫凯,名容人。曾任辽东总兵等职,他刚毅通猛,娴于智谋,威惠并行,居镇三十余年,边务修备,是当时有名的良将。下联典指明代谋士巫子秀,兴宁人。英勇绝人。曾设奇略,擒贼亲斩之,献馘于官,请官剿之殆尽。黄连永镇千秋固;翠水长流一脉香——佚名撰台湾省风山市镇北里北辰宫[俗称巫王爷庙]联(1)〖巫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鸣琴而治,堪称政善;创鼓于民,可谓功丰——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单父宰巫马施,字子阴,一作陈人,字子旗,孔子的弟子。他为政有方,“鸣琴而单父治”。下联典指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咸事典。进言抚慰,军士皆如挟纱纩;当朝辅弼,父子相继调×羹——佚名撰巫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臣巫臣的事典。巫臣,一名屈臣,字子灵。因故奔晋,遭灭族之患,乃请使吴,令其子狐庸为吴行人,教吴乘车用兵,吴晋始通,约伐楚。下联典指商代太戊之臣巫咸,父子为相,治王家有成。巫咸子名巫贤。他们都是商代名相。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佚名撰陕西省夏县巫咸山巫咸祠联在陕西夏县境内有一座山,汉前就称“巫咸山”(见《水经注》《汉水.地理》)。北宋的《太平寰宇纪》中也说陕州(陕西省)夏县有巫咸山,山下有巫咸祠。更有夏县的历代县志,都将巫咸父子载入邑内的“贤才”之列,其居所名“巫咸里”、“商相坊”,除此还有巫咸的祠、墓、庙,山、河、谷,均以巫咸命名。明弘治年间县令姜洪重修巫墓时,墓前石兽犹存。经历代修葺的巫公寺、观、墓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夏县的一大名胜。当地乡民有八月十五集会祭祖祀巫的传统。祠门两侧就悬有这副古楹联。北山临福地,巍巍庙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获万民——佚名撰台湾省风山市镇北里北辰宫[俗称巫王爷庙]联(2)巫罗俊于唐麟德元年(664年)8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83岁,安葬在宁化县竹筱被窝,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宁化县治迁此,而将其墓迁往嵩溪黄沙渡(今属清流县境)。巫罗俊的时代,客家民系还在胚胎时期,尚未形成,但是巫罗俊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先民。他带领人民开发宁化,表现出高度的冒险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隋唐时期客家先民的代表,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客家精神或客家品性的核心。他“泛筏于吴”开辟的宁化至长江的航运,与“吴地”的通商,不仅开发了古宁化,同时为唐宋时期客家先民大批迁入宁化开辟了乐土,起了牵引作用。这条通商航线,自隋唐开辟之后,一直发展到清朝末年,不仅于化人利用这一航线与“吴地”经商,而且使“吴地”的商人也利用这一航线与宁化及赣江沿岸经商,特别是安徽的商人在宁化的木材生意做得很大。巫罗俊不仅是宁化的开山老祖,同时也是宁化成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宁化人民为纪念他的不朽之功,在县衙左侧建了土地庙,祀罗俊及其夫人塑像;在清流黄沙渡罗俊墓旁建有福潭院,为其专祠,春秋享祭;在台湾风山市镇北里,也兴建一座北辰宫,俗称巫王爷庙,专门祀奉巫罗俊,庙里就有这副一对联。正殿安放着巫罗俊和柴、纪夫人的塑像,可以让后人时常瞻仰他们的丰采。

钱文忠:传统文化到底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

钱文忠:传统文化到底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传统文化讲“温良恭俭让”,如果融入到生活中,争抢、争斗、无秩序便会减少。常习传统文化的人在人们眼中也更有教养,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从小耳濡目染十分有益。

钱文忠和钱钟书什么关系?他要来无锡开讲座?

我觉得也就应该,都是男性,都姓钱的关系,开不开讲座不知道

钱文忠父亲

钱正贤,钱文忠在他出的《瓦釜集》的后记中提到过他父亲的名字。

钱文忠说佛|3.哪些古代名人与佛有密切关系

本期关键词 2、阿格达:在佛经当中你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医药之神,这个人是个药神阿格达。3、竹林七贤:“竹林”来自于佛教,是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说法的时候,贤人毕至。所以用佛教里的一个典故,说明魏晋时期,七个贤人聚会在一起的场景。4、那罗延:隋炀帝的小名,“那罗延”在佛经里边的意思就是金刚力士。5、摩诘:王维,字摩诘。王维来自佛教世家,佛教里有一个大菩萨,名字叫维摩诘,就是王维的“维”和他的字“摩诘”加一块儿,叫维摩诘。6、维摩诘:把梵语发音翻译成汉语,意思是“无垢称”。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污垢;“称”的意思比较复杂,比如说是匀称、恰当、合适,这类意思。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钱文忠。咱们今天接着讲佛,在前两讲,我通过一些进入咱们汉语当中的字和词,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想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者说是共性。前几讲,如果按照佛教的传统,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缘起,或者也算是一个开篇,我讲了前两讲以后,有的朋友感觉有点儿不过瘾,他们就说:“您讲的都是一个词,或者几个字。那有没有这种比较大一点的事,或者更有名一点的事,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呢?”这个题目出得好。我想了一下,还真有。而且不光是有,问题是太多。我想来想去,就选两个咱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美谈,或者说中国传统的故事,再加上中国历史上一、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的名字,一共四个,再向大家展示一下,了解佛教文化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们知道,很多朋友喜欢《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事实,或者说它的历史的基础,当然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正史,是二十四史当中的正史,不是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三国志》的时间很早,在二十四史当中它属于前四史。在那个时候,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久,但是在《三国志》里边就隐藏着很多来自于佛教的故事。离开今天,88年前。那是1930年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泰斗级的人物,陈寅恪先生。陈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华梵,他是中国和印度的学问都很大,学习过梵文,在当年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他在1930年写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很短,一共才几页,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大家叹为观止。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那么,这里边就牵涉到两个人物,一个曹冲,一个华佗,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太有名了。在《三国志》里边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非常大。曹操想知道大象多重,他就问他的这些部下,部下都说不出来,也没法称它,因为这大象太大了,又没有今天这样的起重机,或者今天这样的吊车能把它吊起来,拿它没办法。这个时候,曹冲就说:“我有一个办法,你把这个象拖到一艘船上去,然后这个象有分量,不就把船给压下去了吗?你就在船旁边刻下它的‘水痕所至"。压下去后水不就上来了吗?完了你就刻一下,那么你就知道这个水上来了多少。以后再把象牵下去,再换别的东西上来,把船压下去,也压到这个水痕线,然后你再称那些东西,不就知道它的重量了吗?”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叫“曹冲称象”。我们一般就用来形容一个小孩特别聪明、天才。这个故事当然是非常有意思,很精彩,但是这件事情恐怕是子虚乌有的。陈寅恪先生就说,这原本就是来自于印度的故事,通过佛经翻译,不知道怎么就进入了《三国志》,附会为“曹冲称象”的故事,用来彰显他的聪明。而当时曹魏境内恐怕根本就没有大象,所以只能说是孙权送的。因为孙权的东吴在南方,还有象。所以这是一个受到印度影响的故事,附会在曹冲身上,用来说明一个孩子聪明,大家能想到吗?恐怕很多朋友想不到。其实,中国古代好像就有同样的办法来称东西的,只不过称的是猪。大家一想也是。在北方,中国猪、牛、羊这些,都可以称,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在《三国志》里边,正是因为通过佛教,受到印度的影响,所以用象来代替了当时在北方非常常见的牛、马这类的动物。你看这是一个故事,有趣!那么,华佗,咱们都知道,这是中国中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现在比如华佗的“十全大补膏”,咱们在药店里,依然是打着华佗的招牌。这几年中医文化又越来越热,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华佗这件事情里面也隐藏着佛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呢?华佗在《三国志》里边是有传的,它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扁鹊就不一定了,对吧?比华佗要早的多得多,还有一个名医、神医叫扁鹊。但扁鹊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咱们不敢说,但华佗是有这个人的。问题是,在《三国志》里边讲,华佗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叫华旉,字元化,因为中国古代人的名和字是相对应的,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个“旉”可以字“元化”了,因为“旉”的意思是“朱明盛长,旉与万物”。华佗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医术了得,他甚至是非常擅长于中医不太擅长的外科手术。他能够开膛破腹,把你的肠子拿出来,洗洗干净,再放回去,几天就好。这个在今天的医学水平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都知道,曹操头疼也是指望华佗来治疗他,华佗提出的方案也是外科手术式的,要进行开颅手术,对不对?咱们都还知道。那么问题是,他明明叫华旉,而且字元化,这是完全对的。他怎么又叫华佗?其实,华佗这两个字根本就不是中国名字。在佛经当中你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医药之神,这个人是个药神,名字叫“阿格达”。而华佗的华,这是今天的读音,在古代的读音读成“ga”。现在日语当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读音。华佗这个名字在古代念成“gada”。我们中国人把“阿格达”翻译过来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把前面那个“阿”给扔掉。例子很多,比如我们今天讲的罗汉,原来叫阿罗汉。我们把“阿”给扔掉了,就叫罗汉。比如我们今天讲的阿弥陀佛,很多人就念成弥陀、弥陀佛,把那个“阿”字给扔掉了。所以,在当时(三国)有一个名医,他中国名字叫华旉,但是他的医术太高明了,而且他用的好多医疗手段,好像是受到了通过佛经传过来的印度的影响,擅长于开刀,擅长于外科。世人实在佩服他,无以名之,就用一个印度的药神的名字来称呼他。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华旉被人忘掉了。现在知道华佗的本名叫华旉的大概很少了,而用一个印度的名字来称呼他。就好比今天,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人非常擅长于高科技,没有办法去称呼他,我们称他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华佗这个名字,也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以后,通过把华旉这个名字给改变了以后,留下来的一个名字。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间,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七个了不起的贤人,都非常有个性。在魏晋时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一种不合作,追求一种自由放达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七个人跟竹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有那么多竹子吗?他们是不是就在竹林里聚会呢?不然为什么叫竹林七贤?你看,还是陈寅恪先生指出,这七个人是有的,但是不是一定在竹林里边聚会,那就不一定了。因为这个竹林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佛教,是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佛陀说法的地方。那么佛陀说法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聚在一起了,对吧?都是贤人毕至。所以用佛教里边的一个典故,拿来说明魏晋时期,七个贤人聚会在一起的场景。久而久之,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但是很多人恐怕不知道这个典故也来自于佛教。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有名的人物,干脆取了佛经当中的名字,拿来做自己的名字。比如我们随便举一个,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但是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隋炀帝的小名叫“那罗延”,大家听听三个字,“那罗延”,一听就不是汉语。“那罗延”在佛经里边的意思就是金刚力士。大家看,隋炀帝,这是一代名帝,对吧?虽然名声不太好,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他居然有个小名,就好比今天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取个小名:“弗兰克“、“托马斯”。所以你看,他居然有个外国名字。如果说,隋炀帝这个外国名字还一眼就看出来的话,有一位咱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他的名字你可轻易看不出来。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有名有字,字和名必须呼应,比如韩愈,字退之,“愈”就是好了。我今天问:“你的病好了吗?”“我的病痊愈了。”“愈”就是退之、减退了。在中国古代,你是不能直呼人家的名字的。比如,你说:“钱文忠!”这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这个叫指名道姓,或者叫直呼其名,这个都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你一定要称人家的字,比如称“退之”,这就可以了,这个比较文明。那么,我们知道唐朝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大家都知道,他的字是什么?他的字是“摩诘”,那么这“摩诘”两个字跟维有什么关系。从汉语的角度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违反了中国传统当中的名、字要关联的这么一条规定,它不符合这个规定。实际上,因为王维的父亲信佛,他来自一个佛教世家,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大菩萨,名字叫维摩诘,就是王维的“维”和他的字“摩诘”加一块儿,叫维摩诘,就是一个大菩萨的名字。这个菩萨还特别有意思,他没有出家,他是个居士,他一方面享受着在家人的各种各样繁华的、讲究的生活,而一方面又拥有很高的佛学造诣,甚至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天上的菩萨都要来向他致敬和请教。大家看,维摩诘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理想,是吧?不愿意出家,日常的好日子要过,但是佛法的好处也想得到。所以,维摩诘在中国佛教当中影响非常大,地位非常高,是很多人、特别是读书人的梦想。现在还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专门是有一部佛经是说这个菩萨的。所以王维的父亲就给王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王维,字摩诘。把一个菩萨、一个大居士的名字生生地给拆了开来。就好比,我姓钱,我有个外国名字叫“弗兰克·钱”,但是居然就把我的名字弄成这样,叫钱弗,字兰克;或者叫“托马斯·钱”,叫钱托,字马斯。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搞笑,这是非常搞笑的一种做法。而且,维摩诘本身这个字是有意思的。维摩诘翻译成汉语,是把梵语发音翻译过来,它的意思是“无垢称”。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污垢;“称”的意思比较复杂,比如说是匀称、恰当、合适,都这意思。那么你如果按照“无垢称”的说法,王维,字摩诘,不就变成了王无,字垢称吗?我姓王,名“没有”,字垢称,身上有污垢,我还很合适。当然,这是开玩笑,不能这么去说,但这个你看,说明在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隋唐都是高峰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传统美谈里,进入了我们历史上标志性历史人物的名字里。久而久之,我们都忘了。今天,我就给大家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讲述佛陀的故事。我思我悟

钱文忠人品不好吧

钱文忠优秀解读三字经文字版

钱文忠优秀解读三字经文字版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画外音》“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但他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而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真的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七八岁就才华横溢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神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蔡文姬才华卓越,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那么她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三字经》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些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够学到什么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二集。   《正文》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也知道,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因为种种的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的年龄。那么,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该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苏轼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年轻的时候,家累很重,整天必须在外奔波,要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一晃到了二十七岁。二十七岁,在古人是个成年人,不光成年人,类似于中年人的年龄。   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对自己的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应该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恐怕必须开始发奋,开始读书、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但是我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家里,你说我该怎么办?而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非常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苏洵也就由此开始起步。   他起步虽晚,但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赴考,马上就受到了当时文坛前辈、当时一些大官显宦的一致赞赏,成了有学问的大家。我们要知道,“唐宋八大家”,唐宋是中国两大盛世,两个文化高峰期,一共才总结出八位、八大家。苏氏一门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晚年求学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面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了,但是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太晚了,我恐怕太晚。   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就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的烛光。   点燃蜡烛照明虽然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是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个更好一些?晋平公一下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一贯有这样的一种传统思想,只要坚持不懈,就算年龄很大开始学习也为始末晚。   《画外音》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求学,由此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的事是真的吗?   《正文》在讲完二十七岁苏老泉的故事以后,《三字经》讲了一个岁数更大的人的故事。“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讲一个八十二岁取得最后成功的人。   这个故事一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定非常吸引人,但是《三字经》在这里错了,《三字经》的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一个错误,也许《三字经》在这里没有经过太严格的考察,就用了一个民间的传说,而忘了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见于史籍的。   梁灏,公元963-1004年,字太素,东平州城人。总共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四十一年,怎么可能八十二,那比他在人世间活的年龄还要翻一番,所以这一定是错的。梁灏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而且是个很著名的人,出生在官臣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当官的,但是梁灏少年丧父,由他的叔父抚养成人,从小好学。梁灏初次考进士没有考中,就留居在京城,而到了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的985年再度赴考,经过了廷试和宋太宗的御试,考取了第一名,时年二十三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所以魁多士是指在很多读书人中间独占魁首独占鳌头。   《画外音》《三字经》是儒家思想的启蒙教材,在长期的流传中,经多人修改补充,这也可能就是出现误差的原因。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可能就是民间的一个误传,但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梁灏为什么会被民间传颂?他还有什么其他的独特之处吗?   《正文》梁灏有三个儿子,为什么我们在谈到别的《三字经》里面的人物的时候,一般不讲他有几个儿子,为什么在讲到这位梁灏的时候要讲他的三个儿子?因为梁家父子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美谈。   他的长子梁固公元985年出生,也正好是他的父亲考取状元的那一年生了这么个儿子,这个儿子叫梁固,公元1017年去世。这个人也是少有在志,而且非常崇尚节操,是一个人品非常高尚的人。他在父亲去世以后,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官,所以受到了所谓被荫赐,就是受到祖辈的福荫受到父辈的福荫,以荫赐被赐为进士出身。丧期满了以后,他辞去赐进士出身。   一般有人不用考试,赐了我一个进士,那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他非常有志气,把这个赐进士出身给辞掉,自己主动参加科举考试。在公元1008年又考取状元。在父亲考中状元当年生的儿子,后来又考中状元,这样的父子两状元在中国历史上,就我所知道,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里,我知道的就这么一对。而他的儿子为人爽直,才调俊雅,善与人交,慷慨好施,尚义气,有吏才。   宋朝的这一对父子状元举世罕见,宋金以来,就已经为他们修建过父子状元的牌坊,这个牌坊原来还一直在的,是个木质结构,到了清朝的康熙五十八年,兖州太守奉旨重修牌坊,上面有一对对联也是比较有名的,“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这个对联就很说明问题了。   《画外音》像梁灏、梁固这样的父子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罕见,也许正是因为此,梁灏才被收入《三字经》中。虽然年龄上弄错了,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一对父子状元的故事。虽然《三字经》认为,学习不分年龄,但年幼而聪明好学的就更加被称赞了,那么《三字经》当中所提到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两个神童呢?   《正文》中国的传统毕竟是长久以来都很羡慕那些少年神童的,而确实按照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人确实应该在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人的每一个人生经历,都有他应该做的事情,而在少年时代,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学习,所以《三字经》接下来又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幼年开始就学有所成的人物。“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两个人,一个八岁,这个八岁能够吟诗了,一个七岁,七岁就能够根据一盘棋来赋诗,有机智,讲了历史上两个神童。   莹八岁的莹就是北魏的祖莹。祖莹,字元珍,范阳人,他的父亲是中书侍郎,钜鹿太守,所以他应该是出身一个官臣家庭。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所以大家对祖莹就格外的器重,觉得这个孩子不得了,当时大家都叫他什么?圣小儿。   他特别喜欢写文章,当时有一些官员就经常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华很多大人都达不到,最终一定会大有所为。他后来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学,他一路还走得比较顺,到后来成为了一名学士。而”泌七岁,能赋棋“,这个泌就是唐代的一代名臣李泌(公元722-789年)。他在幼年的时候就聪明非常,又能写文章,还能写赋,同时还非常擅于下棋,当时就有神童之号。   而所谓《三字经》里面能赋棋的故事就发生在李泌七岁的时候。这个事情说起来和唐玄宗李隆基有关。唐玄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风流天子,有一夜,他突然发出一个奇想,要遍观天下的贤士,就亲自坐在一个高楼上,下令在下面摆了好几桌酒席,广设座位,召集了儒道释三教的各种高人共同辩论讲论学问,来比较三教的优劣。李泌有一个表哥,这个表哥当时也只有九岁,就穿上了大人的衣服,穿上了儒生的衣服,混在人群当中。   开讲以后这个九岁的孩子十分敏锐,辩论精微,满座皆惊。大家一看,怎么一个才九岁的小孩,大家惊呼神童,唐玄宗在上面看到了,也很高兴,就把他召到楼上来,就问他:你太聪明了,才九岁,那么你的家人和你的亲戚当中是不是还有你这样的人,是不是还有像你这样博通经义读书很多的人?这个表哥回答:我在我家不算什么,我还有个表弟叫李泌,才七岁,比我还小两岁,但是已经遍观经史,而且心思敏捷,比我强多了。   唐玄宗一听,这太好玩儿了,居然还有一个小神童,一心想见见李泌,就命令宫里的宦官,你要想办法把李泌带到宫中来,但是唐玄宗很有意思,怕走露这个消息,让家里人恶补给李泌恶补。如果李泌没有说的那么神,一听说皇帝要召见,那么家人不要给这个神童恶补一番,所以他就叮嘱这个宦官,你把李泌接来,但是你别让李泌家人知道。第二天早晨,太监说来到李泌家门口,像做贼一样,找一个角落先猫起来,过了一会儿,李泌出来玩儿了,这个太监就扑上去,把李泌一把抱住扛起来就跑。   《画外音》只有七岁的李泌,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抱住,还被扛起来跑离家门,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而小李泌见到唐玄宗之后,又是如何以棋为诗,表现出他的不同凡响这处呢?   《正文》这个李泌不声不响,一般的孩子都叫救命啊,他不叫,悄悄地看看这个太监到底想干嘛?他在跟太监斗心眼。到了宫中,唐玄宗正好跟宰相在下棋,李泌被扛进来了。玄宗一看李泌,唇红齿白,很可爱,当时就非常喜欢,就命令李泌:你不是看到我和宰相在下棋吗?你就吟诗一首,而且要在这个诗里面咏出四个关键的概念——方圆动静。   这道题很难啊,一个棋当然有动静有方圆,你要即兴赋诗要把它吟出来,而那个宰相一看这个李泌一小毛孩,但也很喜欢他,那个时候怕孩子一下子赋不出诗来,这不皇上也不高兴,对孩子也不好,所以他就带头做了一首示范,叫什么呢?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宰相做了一首,他觉得自己做得很牛,然后对李泌讲:诗就是这种做法,要扣住方圆动静的这个意思,而不是以物咏物,你不要去描写这个棋盘是一块方的棋子是一个圆的棋盘木头做的棋子玉石做的,这个不行。   李泌听了,歪着头看看宰相,双手叉腰,不慌不忙,也吟了一首: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明显比宰相高。方如行义,你就是在仗义直行的时候,应该什么,堂堂正正。我们原来讲智圆行方,就是人的智慧要很周全,要进退舒缓,人的智慧不能是直来直去,直来直去这是憨,不是智慧,但是你的行为要堂堂正正方方正正,所以古人叫智圆行方,所以他讲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动的时候就像你的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时候你要动,飞扬;静若得意,当你一旦领悟到意思的时候,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得意洋洋的得意,但在这里不是,你一旦真的看透了真正的含义的时候,你要很静,因为你到了另外一种境界。这两首诗倒过来还差不多,就这首诗如果是丞相做的,丞相的诗是这个七岁孩子做的,还差不多,所以玄宗一听大喜,马上就称赞李泌才思敏捷,而以皇帝之尊,把李泌揽在怀里爱抚,喜欢这个孩子,因为他本身是个风流天子。   然后命令太监中使赏了很多果子给这个小孩子,让这个中使带着这个小孩子在皇宫里边随便地玩儿。李泌在皇宫一玩儿,不回去了,家里的人急了,谁把我们家的神童给拐走了,整天在大街小巷里找李泌,只有李泌的爸爸毫不在意。李泌的爸爸讲:如果别的小孩走丢了,那得找,但是如果是泌儿,根本不妨事,他?s到什么事情都会随机应变,安然归来的。   果然过了两个月,唐良善宗突然想起来,这李泌我再喜欢,也不能不让他回家,所以就命令中使,把李泌送回家,而且传达了自己的旨意,什么旨意?这个孩子太了不起了,但是年龄太小,我不能难他官职,但是我相信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唐玄宗是一个长寿天子,他终于等到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他的重要谋臣。在安史之乱当中,在唐朝性命交关的时候,正是这位李泌,为唐玄宗出谋划策,制定方略,为平叛立下了大功,所以这个李泌,后来被封为邺侯。   《画外音》《三字经》在讲完两个神童之后,又列举了蔡文姬和谢道韫两个女子的故事。蔡文姬和谢道韫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字经》为什么要收入两个女子的故事呢?   《正文》《三字经》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是《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那么久,除了它符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和经义以外,它一定还有传统文化当中突出的特殊的这样一种部分,也就是说,它符合我们的传统,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又高出我们的传统,只有这样的著作,才会流传百世。   接下来《三字经》用宝贵的篇幅,赞扬了勤奋好学的女子,在中国传统当中我们知道,一直讲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来讲,不是全部,好多官臣世家的小姐也是不读书的。而《三字经》不这么看,《三字经》在这里赞扬了好几位女子。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公元177年—?),汉末著名琴家。蔡文姬抚琴这是最有名的,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韵律。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但是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   她六岁听父亲在大厅中演奏,隔着墙壁听,因为女孩子不能到大庭广众,隔着墙听出父亲的琴有一根弦断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曹操很少见的几位挚友,曹操朋友不太多,但是蔡邕是他的朋友。蔡文姬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河东世族,河东的一个大家族卫氏,她的丈夫叫卫仲道。卫仲道是一个出色的大才子,夫妻两个非常的恩爱,但是这就是命运,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吐血身亡,暴病身亡,蔡文姬还没来得及生下一男半女,丈夫就死了,那么蔡文姬那时候实际上还十七十八岁。而卫家人又嫌这个儿媳妇,克死了自己家的儿子,所以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自己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一个女性有这样的自尊是不多见的。后来她的父亲死于狱中,而蔡文姬经历了丧夫丧父的苦难以后,居然在二十三岁那一年被匈奴掠夺而去。但是她被掠夺到匈奴以后,被匈奴的一个王,左贤王纳为王妃。   她在匈奴居住了十二年,为这个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建安十三年也就公元208年,曹操想起自己的好友蔡邕,得知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立即派人,有一个叫周近的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而这一年蔡文姬三十五岁。在当时来讲这是女性蛮大的一个年龄,而由曹操做主,把她嫁给了校尉董祀。   《画外音》蔡文姬博学多艺,但却命运坎坷,在经历过丧夫丧父,又被匈奴掠走的悲剧遭遇之后,她的第三次婚姻是否能够美满幸福呢?而蔡文姬一生所经历的离乱忧伤对于她的文学艺术创作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正文》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时候,她的婚姻生活不幸福。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经常神思恍惚,就蔡文姬可能被曹操赎回来以后,当时的精神状态是有一些问题的,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一表人才,董祀也是博通经史,非常擅长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一种不满意,因为按照古人来讲,她已经是二嫁之身,嫁给他是第三个,但是由于是丞相曹操指定的婚姻,曹操是媒人,所以只好接纳了蔡文姬,所以两个人的婚姻生活不幸福。   然而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董祀一不小心犯了个死罪,而蔡文姬在那个时候,蓬首跣足。就按照当时这个风俗去求情,实际上蓬首跣足还有一个意思,愿意代丈夫而死。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的时候,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时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蔡文姬在董祀还没有释放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把蔡文姬留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闲谈当中,曹操表示很羡慕,曹操也是个读书人大家别小看,曹操表示很羡慕蔡文姬家里的藏书,蔡文姬告诉曹操,自己家里原来藏了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经遗失,曹操流露出深深失望的表情,但是蔡文姬又接着告诉曹操,这四千卷里面,我能背出四百篇。曹操大喜过望,蔡文姬在住在曹操家里的时候,凭着记忆默写出这个被战火毁坏掉的四百篇文章,可见蔡文姬的才气是多么高。   她在匈奴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到汉朝以后,就参照胡人的声调,结合自己悲惨的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心肠为之断的《胡笳十八拍》,并且她嫁董祀以后又感伤乱离,做了《悲愤诗》,而且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悲愤诗》是伪作,我不知道这个伪作有什么证据,可能在中国传统当中认为一个女子能做出那么好的一首诗,心里想想实在是不平,所以说它是伪作。我到现在还是愿意相信这是蔡文姬的作品。   《画外音》蔡文姬不仅才艺卓越,而且心地善良,丈夫董祀虽然对她并不好,但是当董祀遭遇杀身之祸时,蔡文姬不顾嫌隙,蓬头跣足来向曹操求情,那么曹操是否能够放过董祀呢?   《正文》曹操看在和蔡邕的交情上,又想到了自己的这位侄女,朋友的女儿,蔡文姬的悲惨身世,赦免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对蔡文姬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女性不一般,夫妻双双也都看透了世间的这种世俗,看透了,所以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茂盛的山区。   若干年以后,曹操打猎经过这个山区,还曾经去探望过这对夫妻。以曹操这样一种性格,如此念一个人的旧情,真的是罕见。董祀和蔡文姬还生了一儿一女,而这个女儿很厉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

钱文忠的父亲是谁

钱正贤,钱文忠在他出的《瓦釜集》的后记中提到过他父亲的名字。

看了钱文忠先生的玄奘西游记,觉得钱先生的佛学造诣好高啊,好有像他这样的讲座吗?既简单又深刻。

楼主可能不太清楚,学佛与佛学不是一回事。钱教授确实是在这方面的研究教学的高高手。末学虽然是佛教徒但是也喜欢看钱教授的节目,包括这一部。他不论是上课还是节目"姿态‘都不高,也是我辈学人应当学习的。还有他的节目史实很强,穿插逻辑清晰,引证、佐证、直证俱全。看也好学也好直感觉过瘾,再加上其上海语言文化习惯颇觉生动有趣,这不是贬低钱文忠是褒奖因为这充分体现了他是“民”不是那个“师”。与易中天相比易老师像个文人大师,感觉中国文化的威严深邃不可侵犯当然这也是对他个人的感受;而钱文忠则是市井弄堂里骑着自行车买菜的‘隐士高人"————我不怕你来犯,我和你讲道理。哈哈哈,被其“讲过道理”的人估计都会有所得。当然扎实、深邃、理通包括我们不得而知的等等是其基础。估计这位高人又去买菜了吧。

钱文忠漫谈人生的钱文忠漫谈人生

作者: 钱文忠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一章 境界,决定人生高度  第一节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节 让你的人生过得比别人“多”  第三节 提高人生境界和智慧  第四节 财富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幸福  第五节 如何解脱苦恼  第二章 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第一节 “国学热”的呼吸与叹息  第二节 墨子的魅力究竟何在  第三节 唐僧只是一位僧人吗  第四节 向比自己强大的人虚心求学  第五节 朱熹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第六节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三字经》  第三章 生命,才是最高的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需要新慈善  第二节 教授要像一个教授  第三节 生命,才是最高的价值  第四节 历史,无法抗拒假如的诱惑  第五节 有错当然应该认  第六节 努力!今天的中国人!  第七节 让汉字高兴一会儿  第八节 网络时代的社会动员与管理  第九节 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十节 杰克逊:天才与悲剧的一生  第十一节 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第四章 和这个世界谈谈心  第一节 我一定会回去  第二节 钱文忠是什么意思  第三节 成功者不等于有道德!  第四节 一个名族要有信仰  第五节 让文化“落地”为文明  第六节 无用之物方有大用  第七节 《弟子规》样样照办不可能  第五章 教育凭什么一定是快乐的  第一节 教育凭什么一定是快乐的  第二节 孝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  第三节 落水救人的困惑  第四节 独生子女与童年快乐  第五节 知青子女融入社会  第六章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充满泪水  第一节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充满泪水  第二节 台北的“软体”  第三节 台湾高铁的启示  第四节 人间的佛光山  第五节 星云大师的开示  第六节 给台湾当局者进一言  第七章 懂享受才懂人生  第一节 南京盐水鸭  第二节 酒的真精神  第三节 留园菜的味道  第四节 收而藏之,把而玩之  第五节 梦回汉堡  第六节 你一定要聆听朱哲琴  第八章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第一节 恩师季羡林先生百年冥诞祭  第二节 纪念周一良先生  第三节 王元化走完真诚勇敢人生路  第四节 缅怀王永兴先生  第五节 送钱钢兄远行  第六节 纪念李铮先生

钱文忠所说的玄奘抢夺印度僧人佛经出自哪里?

出自《续高僧传·那提传》,但是不少学者对此文真伪提出过质疑,如张克强《读{续高僧传·那提传)质疑》、熊十力《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蒲正信《那提与玄奘的瓜葛质疑》等详论此事,认为这是对玄奘的诋毁。

在百家讲坛将《三字经》的钱文忠教授跟钱钟书先生是什么关系

钱文忠教授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孙

钱文忠为什么离开北大

好像跟8几年的学生运动会有关,当时死了好多人。很多人学业没有完成,就离开学校了。

读完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第二篇的感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最后,以《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很美的话作为结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的作品目录

第一讲:你从哪里来?第二讲:赵钱孙李第三讲:周吴第四讲:郑王冯陈第五讲:褚卫蒋沈韩第六讲:杨朱秦尤许第七讲:何吕施张第八讲:孔曹第九讲:严华金魏第十讲: 陶姜戚第十一讲:谢邹喻第十二讲:柏水窦章第十三讲:云苏潘葛第十四讲:奚范彭郎第十五讲:鲁韦昌马第十六讲 :苗凤花方第十七讲:俞任袁柳第十八讲:酆鲍史唐第十九讲:费廉第二十讲:岑薛雷第二十一讲:贺倪汤第二十二讲:滕殷罗第二十三讲:毕郝邬第二十四讲:安常第二十五讲:乐于时傅第二十六讲:皮卞齐第二十七讲:康伍余第二十八讲:元卜顾第二十九讲:孟平黄  第三十讲:和穆萧  第三十一讲:尹姚邵湛第三十二讲:汪祁毛第三十三讲:禹狄米第三十四讲:贝明藏第三十五讲:计伏成第三十六讲:戴谈宋  第三十七讲:茅庞熊第三十八讲:纪舒屈第三十九讲:项祝第四十讲:董梁第四十一讲:杜阮第四十二讲:蓝闵第四十三讲:习季麻第四十四讲:强贾第四十五讲:路娄危第四十六讲:江童颜第四十七讲:郭梅第四十八讲:盛林第四十九讲:刁钟第五十讲:徐邱第五十一讲:骆高第五十二讲:夏蔡第五十三讲:田樊第五十四讲:胡凌霍第五十五讲:虞万第五十六讲:支柯第五十七讲:昝管第五十八讲:卢莫经第五十九讲:房裘缪第六十讲:干解应宗第六十一讲:丁宣贲第六十二讲:邓郁单第六十三讲:杭洪包第六十四讲:诸左石第六十五讲:崔吉钮龚第六十六讲:程嵇邢第六十七讲:滑裴陆第六十八讲:荣翁荀羊

钱文忠先生讲的瑜伽师地论是部怎样的佛经呢?为什么是一部太精深反映人类智慧的佛经?

佛经都是精深的,智慧的经典。

钱文忠的潜艇宣言

一、当我们和其他人的FANS有冲突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素质的一群;二. 如果你是学生或从事某种事业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勤奋的一群;三. 当别人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爱心的一群;四. 当我们的人生,事业,家庭,爱情等不顺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坚强的一群;五. 当想到和某人的所谓“深仇大恨”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理智的一群;六. 当我们的家人年已老迈,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孝顺的一群;七. 当我们取得某些成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谦虚的一群!钱文忠作品: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2009年2月,他携新作《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重登《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国各书店同步上市和读者见面。《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文忠 先生是著名国宝级大师季羡林教授的入室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2008年钱文忠先生曾入主《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立即引起轰动。此次央视《百家讲坛》经过量身打造,聘请钱文忠先生重新出镜主讲《三字经》,意在提振雄风,再创辉煌。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三字经》必将再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也必将成为一部可以传世的“新国学经典”,毫无疑问更有可能成为2009年中国大陆和华文读书界最热销的图书!由于电视版《三字经》共43集,将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直连续播出到2009年5月份,这就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的宣传、发行提供了良好的时空环境。

钱文忠都有哪些著作?谁知道的

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1]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过那些内容

1、《玄奘西游记》36讲2、《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大学》、《中庸》)1讲3、《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4讲4、《解读<三字经>》43讲5、《班墨传奇》3讲6、《钱文忠解读<弟子规>》22讲7、《我的老师季羡林》(未播)8、《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9、《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

请问:百家讲坛上的钱文忠和钱钟书到底是什么关系?

钱文忠先生是是钱钟书先生的后人...

钱文忠是哪一年去世的?

钱文忠,祖籍江苏省宜兴市,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2015年钱文忠老师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王立群、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钱文忠的著作

其著作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的有关信息.

钱文忠[1],1966年6月6日出生上海,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高中就读于上海华师大一附中。中学期间估计是个顽皮学生,以至于老师担心他考不上大学,建议他填写志愿的时候报低一点,结果他以外语类文科第二名考取了北大。)。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 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 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师大一附中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教的是什么学科?

梵文,印度学和伊朗学,佛经

钱文忠教授的详细资料?

钱文忠[1],1966年6月6日出生上海,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高中就读于上海华师大一附中。中学期间估计是个顽皮学生,以至于老师担心他考不上大学,建议他填写志愿的时候报低一点,结果他以外语类文科第二名考取了北大。)。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 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 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钱文忠是干嘛的?

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无锡市。吴越国王钱缪之后。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 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1]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2009年以5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的第7位。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钱文忠以2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名,引发广泛关注望采纳~

钱文忠身世

钱文忠,祖籍江苏省宜兴市,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2015年钱文忠老师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王立群、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钱文忠的学术研究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师大一附中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钱文忠和钱学森有关系吗

  1、他们都姓钱;   2、有同一个祖先。在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上海无锡和杭州附近的钱姓人士是一族人,这里曾经有一个钱国。而钱文忠先生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宜兴市,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所以,他们应该是有同一个祖先,始祖同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浙江临安人,谥武肃)。

钱文忠教授是哪个大学

钱文忠,祖籍江苏省无锡市,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 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钱文忠的详细资料

简介   1966年6月6日出生,中共党员。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医圣李时珍》、《巴利文讲稿》,译作有 《[2]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2009年,钱文忠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年轻的梵文学者。  趣闻:高中就读于上海华师大一附中。中学期间估计是个顽皮学生,以至于老师担心他考不上大学,建议他填写志愿的时候报低一点,结果他以外语类文科第二名考取了北大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师大一附中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编辑本段]生活爱好   藏书    钱文忠有太多藏书。“具体数字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整理过,可能有几万册。我的书堆满了好 几间房间,有时候想用而根本找不到,实在是悲愤交加。我最近会找一个尽量大的空间,把这些宝贝书安顿好。”他每日夜间阅读,每天手抄古籍,不多不少,两百字。  做传统学问,尤其是国学,钱文忠谨遵王元化先生的告诫:“不参加互助组,也不参加合作社。”学问要“从容含玩,沉潜往复”。他自己比较偏向于个人修为,做学问、教书、读书不过是个人的存在方式,至于如今流行“普及国学”、打造“国学大师”的做法,他的看法是:“其心可佩,其志可嘉;想法可笑,效果可疑。”   收罗品牌   钱文忠有一段时间没有从事和学术有关的工作,现在还担任北大青鸟环宇独立非执行董事。他偶尔也会和朋友谈论时尚和奢侈品,这一点也往往成了生活、时尚类报刊的关注焦点,并常常被罗列出喜爱的品牌。有人因此认为他是学术界的“时尚先生”,对此,钱文忠说:“不熟悉我的人也许太关注我这方面的喜好,我的喜好没有任何特别,更没有那么严重。我有一段时间的生活,被迫和学术没有什么关系。这不是我选择的,是我不得不接受的结果。其实完全不值得一谈。这是我私人的事情。学者和时尚有什么关系吗?我实在不知道。”   出身江南名门望族    提起钱基博、钱钟书、钱穆、钱伟长等大名鼎鼎的名字,相信无锡人大多耳熟能详。 钱文忠先生就出身于江南望族无锡钱氏。无锡钱氏大都属于吴越钱氏范畴,始祖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浙江临安人,谥武肃)。  个人喜好  钱文忠是在他的书房里。所谓“书房”,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套复式公寓。顶上的三个房间全部是书房,完全是图书馆的模样,底下也有一间书房。这里只是他的几处居所之一。书房四处散落着钱文忠的许多玩物。书桌上略有些杂乱地摆放着登喜路和大卫杜夫的烟具,笔筒里插满了限量版的万宝龙笔,娟秀的信笺纸上印有“无锡万石钱氏”字样(那几个字正是王元化先生的墨宝),一方质朴而精致的观砚静静地伺在一边。书桌对面的一张椅子上拥挤地躺着几个LV皮包,椅子边上立着几幅古字画,椅子下面是一个古锈斑斑的青铜小鼎,“那是西周时候的玩意儿”,钱文忠介绍说—金石碑版、玺印、字画,是他玩的另一大品类。楼上楼下的三个保湿柜呵护着各种品牌的古巴雪茄。楼梯拐角处,一米见方的空间里插满了Honma、Titleist和Callaway球杆,“我现在是80杆出头,属于业余里面还可以的吧”。   下海的经历让钱文忠在经商赚钱方面也得以一展长才,所赚的钱足以供养他“玩”学术以度余生。钱文忠的私人藏书有6万册之多,他不但有房有车还有专职司机,这在教授中很罕见。其实,他所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读书做学问,对各种名牌以及时尚也很精通。至于文物考古更是他的看家本领。有一次笔者在场,在场的还有一位从事玉器生意已经20年的商人,引发了钱文忠谈玉器的兴致,古往今来,中国外国,玉的历史,目前的行情,简直是无所不知,玉器商人听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过了不久就拿了价值上百万的几块玉来请钱文忠鉴定。  复旦大学钱文忠副教授将为我们展示一部传奇而真实的《玄奘西游记》  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玄奘法师。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法师聪慧过人、坚毅博大。创下了徒步是几万公里西行求法的壮举。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编辑本段]登《百家讲坛》  2007年初夏,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出了一个明星学者钱文忠。钱文忠开讲的是《玄奘西游》,他讲述的不是《西游记》里面的玄奘,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久,钱文忠的风采和口才就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据中央台收视率的调查,钱文忠讲《玄奘西游》居然达到了占全部人口收视率3点2的比例,也就是说收看这节目的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是《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超过了于丹和易中天所创下的收视率。   钱文忠41岁便登上《百家讲坛》,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之一(最年轻的讲者是蒙曼),且相貌周正可亲、风度儒雅、机智幽默;二是口才好、记忆力好、学术根底深厚。他所讲述的玄奘生平,有很多材料来自于梵文。据了解,他是目前中国懂梵文的最年轻学者。在他之上懂梵文的学者,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了。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七十岁以下懂梵文的学者只有钱文忠一人。看到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在讲台上,不看讲稿,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事件发生时候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讲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还不时引用梵文的读音,顿时就把电视机前的男男女女迷住了。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到一半,钱文忠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学者了。由于中央台来不及后期制作,第一期播出之后需要暂时停顿,观众纷纷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问下期什么时候开讲。   钱文忠的《玄奘西游》分三次,每次十二讲,一共三十六讲。五月、七月播完了二十四讲,现在九月是最后十二讲。每次讲完,中央台都会出一套光碟。七月钱文忠第二讲刚讲完不久,盗版市场就抢在中央台前面出了钱文忠的《玄奘西游》光碟。可见其炙手可热的程度。   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  1、《玄奘西游记》36讲  2、《李时珍》4讲  3、《解读》43讲  4、《班墨传奇》3讲 [编辑本段]潜艇宣言  一、当我们和其他人的FANS有冲突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素质的一群;  二. 如果你是学生或从事某种事业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勤奋的一群;  三. 当别人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爱心的一群;  四. 当我们的人生,事业,家庭,爱情等不顺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坚强的一群;  五. 当想到和某人的所谓“深仇大恨”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理智的一群;  六. 当我们的家人年已老迈,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孝顺的一群;  七. 当我们取得某些成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谦虚的一群!  钱文忠作品: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  2009年2月,他携新作《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重登《百家讲坛》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国各书店同步上市和读者见面。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文忠先生是著名国宝级大师季羡林教授的入室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2008年钱文忠先生曾入主《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立即引起轰动。此次央视《百家讲坛》经过量身打造,聘请钱文忠先生重新出镜主讲《三字经》,意在提振雄风,再创辉煌。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三字经》必将再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也必将成为一部可以传世的“新国学经典”,毫无疑问更有可能成为2009年中国大陆和华文读书界最热销的图书!  由于电视版《三字经》共43集,将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直连续播出到2009年5月份,这就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的宣传、发行提共了良好的时空环境。

钱文忠有几任老婆?

钱文忠是谁啊?钱文忠是谁啊?这个没听过,没听过,不知道不知道呀,哼哼

钱文忠的介绍

钱文忠,祖籍江苏省宜兴市,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2015年钱文忠老师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王立群、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钱文忠《三字经》全文是什么?

简介: 《三字经》是一本古老的启蒙读物,关乎教育、历史、学习的主题,被称为蒙学经典。本书为中央电台10套《百家讲坛》的四十三集《钱文忠解读》的同步书籍,分为上下两册,分时推出,本册为下册。 让我们跟随钱文忠先生重新认识、解读了这部蒙学经典吧! 钱文忠先生对《三字经》的解读,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怀,他所举例证皆是现实的、实际的,深入浅出,到位而生动,体现着独特的“钱氏魅力”。 本册为下册,包括了从“周武王,始诛纣”、“周辙东,王纲坠”等到“苏老泉,二十七”、“谢道韫,能咏吟”等的二十一讲内容。【作者简介】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学5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玄奘西游记》等多部作品和专著,译著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等;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第二十二讲 周武王,始诛纣第二十三讲 周辙东,王纲坠第二十四讲 始春秋,终战国第二十五讲 赢秦氏,始兼并(上)第二十六讲 赢秦氏,始兼并(下)第二十七讲 高祖兴,汉业建第二十八讲 魏蜀吴,争汉鼎第二十九讲 北元魏,分东西第三十讲 迨至隋,一土字第三十一讲 唐高祖,起义师第三十二讲 二十传,三百载第三十三讲 梁唐晋,及汉周(上)第三十四讲 梁唐晋,及汉周(下)第三十五讲 炎宋兴,受周禅第三十六讲 至元兴,金绪歇第三十七讲 明太祖,久亲师第三十八讲 传建文,方四祀第三十九讲 迨崇祯,煤山逝第四十讲 昔仲尼,师项櫜第四十一讲 头悬梁,锥刺股第四十二讲 苏老泉,二十七第四十三讲 谢道韫,能咏吟《三字经》全文编辑手记心中自识《三字经》

钱文忠和钱学森有关系吗?

都是彭祖后裔彭孚的子孙

钱文忠信佛吗?

他不一定信佛,但有一次听他讲唐三藏的故事,破绽百出。阿弥陀佛。佛教的正信,是有难度的,不是烧个香,拜一拜就叫信。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愿正法久住~

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会吃亏的。。

现在纯洁的老总没那么多,喜欢听好话

钱文忠的百家讲座

1、《玄奘西游记》36讲2、《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大学》、《中庸》)1讲3、《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4讲4、《解读<三字经>》43讲5、《班墨传奇》3讲6、《钱文忠解读<弟子规>》22讲7、《我的老师季羡林》(未播)8、《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9、《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版权信息:出 版 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日期:2010年8月2日盘  数: 5DVD内容介绍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目录DVD 1第一集 规矩的作用第二集 入则孝之一DVD 2第三集 入则孝之二第四集 入则孝之三DVD 3第五集 入则孝之四第六集 出则弟之一DVD 4第七集 出则弟之二第八集 谨之一DVD 5第九集 谨之二第十集 谨之三第十一集 谨之四……

钱文忠教授正名:“观士音菩萨”此称谓是讹误!“观自在菩萨”才是正宗正确!确如钱教授所称吗?

观世音是显示度化众生的功德,观众生的呼叫音救苦。观自在显示内证功德。也有翻译为光世音。其实可以翻译为观世音自在菩萨。姚秦时代翻译观世音本来很合适,但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有个世字。古代人怕说世字被皇帝砍头,都念观音菩萨,少一个字含义有损,唐三藏就干脆翻译为观自在了。

倪琳老公钱文忠个人资料 倪琳结婚了吗

倪琳,节目主持人,江苏无锡人,1973年1月13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主持《相约星期六》、《百里挑一》、《妈妈咪呀》等节目。曾获得2007年度传媒人二等奖。倪琳是一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倪琳的身份也是钱文忠的老婆,倪琳的老公钱文忠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学生,也是节目《百家讲坛》的讲师。倪琳与老公钱文忠的感情生活十分低调,虽然倪琳与老公钱文忠都是名人,但是在私生活下,倪琳不会经常曝光自己与老公的生活。倪琳只管做好自己的节目就可以了,不过倪琳的老公钱文忠也曾经在访谈节目中表现过,有了老婆倪琳,才有了今天的钱文忠。看来倪琳与钱文忠的感情很好呢,夫妻两都是主持人的身份,生活中也肯定有很多共同话题的,再加上两人都是名人,不过没有被拍到也证明两人低调而已。

余秋雨遭吐槽不算真作家,那为什么钱文忠却推崇备至?

跟李泽厚比,余秋雨相当一个文盲

钱文忠讲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

这段话出自《礼记》,原文是“《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意思是《诗经》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去读会变得整天在那里胡吟乱唱,变得愚昧,《书经》用错误方法去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乐经》如果用错误的方法读会变得奢侈,《易经》如果用错误方法去读会变得很迷信,《礼经》如果用错误方法读会变得很罗嗦、繁琐,《春秋》如果用错误方法读的话会导致犯上作乱。

百家讲坛钱文忠的妻子

钱文忠是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的主讲人,师从季羡林,妻子是倪琳。生活中爱好藏书和收罗品牌。作为一个知名的语言学家,钱文忠演讲十分有趣。2010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8位。两人的婚姻生活中琴瑟和谐,相濡以沫。不仅家庭温馨,生活和美,在事业上更是相互扶持,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都证明了在学术专攻上所取得的不俗成绩。而如果离开了妻子的支持与包容,要取得这些成就显然是不可能的。倪琳,女,节目主持人,祖籍江苏无锡人,1973年1月13日生于上海。现主持《相约星期六》,《百里挑一》、《妈妈咪呀》等。倪琳师从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朱挺俊学习长笛,曾经参与拍摄过长笛独奏短片《乘着歌声的翅膀》(器乐MTV)。曾经练习演奏热南的《威尼斯狂欢节》,莫扎特的《C大调、D大调协奏曲》。曾经在兰州市中学生交响乐团参加过《命运》、《未完成》等世界名曲的演出。  倪琳个人资料  中 文 名: 倪琳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 生 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3年1月13日   职  业: 主持人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毕业   代表作品: 《相约星期六》,《新老娘舅》   主要成就: 2007年度传媒人二等奖   身  高: 167cm   体  重: 45KG   血  型: A

钱文忠的其它相关

电视节目的新追求 文化学者的新角色艺术人文频道与钱文忠联手打造全新文化评论栏目《文中有话》节目每周一到周五晚九点半播出,总时长30分钟,而这档节目一改以往电视节目嘉宾、评论员轮流转的套路,首次采用固定学者作为评论员的形式,使栏目更具责任感和个性特色。这是艺术人文频道重点推出的一档品牌栏目。《文中有话》栏目是电视节目文化追求的一次尝试,而著名学者钱文忠先生的加盟也是一个文化学者的新角色,也将成为栏目的一个亮点。批评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需要。阅读当今媒体,对各种事件、人物的各种评论无处不在。但是,在这些批评的声音当中,从人文视角出发的批评声音却十分缺少。面对每天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事件、文化现象,观众同样需要对于它们的梳理、解析、判断和观点。《文中有话》栏目每天两个话题,钱文忠教授将对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和热点文化现象发表评论。他将以脱口秀的形式,从人文视角出发,对这些事件、现象进行特别观察、文化解析和独到评论。栏目追求独特的个性,充分展示评论员的知识、语言和观点的魅力,力求事实清楚、表达准确、评论精到,彰显理性客观、独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同时,栏目紧跟时代脉搏,力求电视特色,达到好听好看的效果。艺术人文频道的《文中有话》栏目就是用自己的评论语言说出这样价值判断,作出自己的文化解读。《文中有话》栏目分“文中有话”和“文中推荐”两个板块,栏目最后的“文中推荐”小板块栏目组还将结合栏目主体内容给观众推荐有品味的电影、戏剧、 音乐、展览以及图书等各种文化资讯。当然他还在浙江卫视主持---江南·人物传奇,主要是讲吴越王钱鏐的奋斗史。

周立波老师与钱文忠教授是什么关系?

同学(一个小学,同一个语文老师——光明中学的李新老师,但不同年级,钱文忠是周立波的师兄)兼好友。 详情请见新闻晨报如下报道: 周立波与钱文忠师出同门 自称:语文成绩不输他 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徐 颖  随着和周立波交往的增多,钱文忠开始对他的文字功底感到惊奇,有一天忍不住问他:“立波,你是滑稽学馆出身的演员,按说文化课的分量,比如语文之类,总是略少于正常中学的,你的文字功底……”没料到周立波眉毛一扬,眼睛一瞪:“你以为呢?我可是名师教出来的!李新老师教了我们三年语文啊。”这让钱文忠大惊:“你是说光明中学的李新老师吗?”得到周立波的肯定答案后,钱文忠自得地大笑:“还不赶紧叫我师兄!李新老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还当过我的班主任。”  两人很快联系上了当年的老师,没想到,老师居然还保存着钱文忠在1981年写的一篇作文,同时还有滑稽剧团学馆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名写给她的一封信,上面就有周立波的签名。  周立波昨日告诉记者,在这场师生聚会上,他和钱文忠一左一右站在老师身边照了一张相,老师满足地说,“这辈子有这样两个学生,值了。”  当记者问周立波,是否当年他的学习成绩远远不如钱文忠时,周立波立即笑着否认:“我在中文上的洗礼,在中学时不会输给钱文忠。当然后来他转学梵文,我就赶不上了。”  他说,自己不想被称为大师,固然已经有人在这样叫了,“我是一个带有表演性的思想家”,理论上自己这辈子也不会收徒弟,“我怕误人子弟,也很反感自己还没什么建树就收徒弟。假如哪一天刘翔不想跨栏了,或者郭广昌不想做生意了,他们想学海派清口,我都会教他们”。  《诙词典》之后还有《诙语录》  标榜自己师出名门的周立波,在文化上也更有了底气。刚刚推出首部新作《诙词典》的他昨天公布,《诙词典》之后,他还要推出一本更为出色的《诙语录》。  周立波说,《诙词典》重在打捞上海俚语,让读者从基本含义上了解上海话,同时用他本人的点评和讲述的故事中理解上海话背后的聪明和幽默;但是《诙语录》的拓展面会更广,该书大约半年后即可面市。当记者问及出书得了多少版税时,周立波坦言,自己是个对数字很模糊的人,完全由经纪人来安排,“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行”。  周立波新书《诙词典》昨日举行了新书发布会,钱文忠作为嘉宾前往捧场。周立波火了之后,钱文忠没有少捧场。自称是“铁杆”周立波迷的他,以前几乎从不进戏院,但他却破纪录地在10天之内连看了6场演出。而更为有趣的是,两人居然在一次闲聊中发现,20多年前,他俩还是同门师兄弟。难怪周立波昨天在发布会上连连感慨,称这世界布满故事。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初生,刚开始有生命。苟:假如。性:天性。教:训导、教诲。本:本来、原来。迁:转变、变化。性:性情。道:此处指方法。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贵:注重、重视。特性。专:专一。    第1节:人之初,性本善   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能够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   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这种传统的启蒙书,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大家一听这个"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只有《三字经》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第2节: 人之初,性本善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是什么,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这六个字,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    第3节: 人之初,性本善   一派,孔子的说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一派,荀子的说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极深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接着疑似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每个人都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别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的精义非常深。    第4节: 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大量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孟子究竟是如何说的呢?孟子何以说"人之初,性向善"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有这样的意见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向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有一篇叫《公孙丑·上》,里边就有他这样的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应该知道彼此谦让,彼此谦退;还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我们可以举出好多的例子来说明孟子的这个观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用孟子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孟子》当中举了一个例子,也是在《孟子》的《公孙丑·上》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什么意思呢?古代的聚落都以井为中心,一般井上都有井栏,井栏是为了防范小孩子和一些小的牲畜掉进去。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靠近井栏就要掉到井里,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起恻隐之心。孟子怎么看?孟子觉得每个人都会担心、同情,小孩子如果掉下去要淹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因为你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许你根本不认识他们。也并不是因为你觉得把这孩子救起来,拉他一把可以在乡党朋友中得到舍己救人的美誉。也不是因为小孩掉下去因害怕要叫,你觉得孩子的声音实在刺耳不好听。孟子的意思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这是孟子自己举的例子。    第5节: 人之初,性本善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莉莲·梦露,她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出风口,地下出风口突然涌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当然,不同的民族羞恶之心不一定一样。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情我很害羞不能做,有的民族未必;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我得先护住,有的民族认为不一定。   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女孩,都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都穿着非常漂亮的裙子站在一起。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有一个女孩捂着帽子,不管裙子。另一个女孩呢?捂着裙子不管帽子。还有一个女孩一手捂着帽子,一手捂着裙子。这三个女孩是哪三个国家的人?答案是,只管捂着帽子的是美国人,因为帽子吹走了她得花钱去买,她不干,她是对这方面有羞恶之心,而对裙子吹起来,春光外泄的羞恶之心比较淡。捂着裙子、不管帽子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说,吹掉帽子我可以再去买顶帽子,但是我的裙子不能吹起来。另外一个当然就是中国人。帽子不愿意丢,裙子也不能被吹起来。这就说明人的羞恶之心每个民族不一样。   "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后还会涉及到,这里暂时先不讲。   孟子认为,要有这四种心才算得上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那不能算人。这是孟子的学说。但是,又何以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四种心呢?孟子又自己来进行一个说明。在《孟子·告子》这一篇里他讲了一个例子,"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我们每个人的嘴对于味道好的东西,都同样爱好的,都知道要吃好的。而至于"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那就是说都喜欢听好听的,比如,我拿块铁片,在玻璃板上嘎嘎嘎地来回擦划,没人喜欢,而美妙的音乐都喜欢听。"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就是眼睛都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恐怖的,肮脏的,龌龊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口、耳、目人皆相同,那么,难道在人心上人们就没有相同的吗?其实,这个论证里面有问题。你觉得好吃的我还真不觉得好吃,谁说人的口味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举出反例。谁说人欣赏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比如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听摇滚,我就不喜欢听,我愿意听古典音乐。谁说一样的?    第6节: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可以举出历史上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   我给大家讲一个曹操儿子们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据说曹操有四个儿子。   曹植,才华横溢,文才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死后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叫谢灵运,他讲,如果天下诗人的才华有一石这么一个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他自己占一斗。那么还有一斗是谁的呢?全中国别的人来分。谢灵运那么高傲、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成语的来历。而曹植的天性令他觉得名位是天定的,自己能不能接父亲曹操的班,不必费尽心机去争。   曹丕,也很有名,跟曹植是兄弟,都是曹操的儿子,可这两个亲兄弟的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才,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别人去分那个一斗,因为他的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也好舞枪弄棒,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而是先冲到袁熙的家里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这就说明他占有欲极强。同时,他又非常地尖刻,非常地好财。曹操有个兄弟叫曹洪,也就是曹丕的叔叔。这个叔叔也极其好财,而且非常地吝啬,从不愿意把钱财与他人分享。曹丕的占有欲大到什么地步呢?他能费尽心机从这个铁公鸡叔叔身上拔下毛来。怎么拔呢?上门去找叔叔借钱,人家不愿意借钱,你不借是吧?你不借我折腾你。他想尽办法把叔叔曹洪给折腾得够呛,最后乖乖把钱借给了他。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可两人是亲兄弟啊。    第7节: 人之初,性本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是对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他的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的彪悍。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射箭百步穿杨的记载,他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曹彰跟老虎打起来了,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儿大,他把老虎给拖住了。据说还有一次曹彰找一头象打架,估计他跟人打架实在不过瘾,别人都打不过他,他过去把象按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后来曹操在战争中见到马超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假如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力大无穷,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有个儿子叫曹冲,是中国著名的神童。"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当时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群臣、将领琢磨,这象有多重?怎么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主意。曹冲那个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这有什么难的,开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这个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船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刻的这道线又到了,就称称石头多重,不就知道这象有多重了吗?    第8节: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利用排水量的原理。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刻的线,那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是可以知道的,象的重量不就知道了吗?通过这几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文忠寄语我想,"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初美好信念和期望。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人之初,性本善"以后紧接着六个字是"性相近,习相远"。这六个字出于《论语·阳货》。"人之初,性本善"据说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但跟前面那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那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习相远"了呢?"性相近",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三个月大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教育环境,古人是非常重视的。用一句很简单的也是古人的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讲的熏染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第9节: 人之初,性本善   我老家是无锡,无锡下面有一个县叫宜兴,现在也是一个市,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叫周处,晋朝的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并不坏,是蛮好的一个人。但是,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讲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了不好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他。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位长者。这就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问:"为什么乡亲、邻居见了我都躲呢?"老人家说:"你不知道,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问:"哪三害,说来听听?"老人家说:"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还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周处天性还好,他一下子觉得,原来我已经那么坏了,以至于乡亲们把我也当一大害啊!他顿时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斩杀了那条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则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现在周处的墓还在。    第10节: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什么?"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后天环境不好,没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会受到污染。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   怎么能够解决环境的熏染问题呢?《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去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那么"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人的本性中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前面周处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这个教育不简单,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层,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这个"教"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我们今天往往重视知识教育,比如孩子从小让他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英语、法语,也许还要去学学溜冰。指望孩子从小成为一个知识上的超人,百般武艺样样精通。音乐希望他成为朗朗,外语则希望他能够精通几门,还要学书法,还要学奥数。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三字经》最强调的道德教育,即怎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怎么拥有一个作为善良的人所必须有的道德。《三字经》的教育,从来是道德教育先行,当然它也绝不忽视知识教育。"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终生的,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浅尝辄止,这是纵向。还有一层意思是横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我要把我的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我要有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得。    第11节: 人之初,性本善   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这是《三字经》里面这六个字的精义。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这一观点。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赋很好。他的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里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第12节: 人之初,性本善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儿,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家里有那么好玩儿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了,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一个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又撞一个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撞一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唐伯虎一下明白,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水平差远了。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说:"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让我跟您再好好学几年吧。"从那往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后来有一天,沈周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了一桌谢师宴,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些菜里面有鱼。江南嘛,鱼虾多。这时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声,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又往南墙和西墙跑,那里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连这猫也分不出来。   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必须把整个学习的过程当成一个生命的历程,必须用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来度过在世间的一生,这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绽放的土壤,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呢?请听下一讲。 ;

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里都讲过那些节目?

玄奘西行记、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的财富观

财富观一直是中国人乐于谈论的话题,钱文忠亦如此,他说:“三十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如今,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至少在物质上比三十年前多得多。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这正是钱文忠所担忧的,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孝道,比如温良恭俭让,但今天,除了我的这个姓——钱之外,什么都不信。”从前多讲《三字经》,如今钱文忠更关心国人的幸福感,有句谚语说“兜儿里有钱心里不慌”。今天的中国人,却是兜儿里有钱心也很慌。他说:“这说明中国可能面临着非常特殊的问题,或者我们的发展面临非常特殊的问题。”钱文忠认为中国人应该开始反思和修整对财富的概念,他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把财富的概念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紧缩和简单化,这30年里面,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财富等同于金钱,或者说财富等同于物质。但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财富如此简单化过。”财富起码该包括精神的满足、信仰的拥有,还应该包括人生的辉煌、身体的健康等。原本我们的财富观念很丰满,但这30年,出现了财富的物质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说法和语言。钱文忠说:“我原来是学语言出身的,有些词像‘全民皆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全民动员,所以日语、德语、俄语里都有。但全民皆商这样的话,人类语言史上没有出现过。像越富越光荣,越穷越狗熊,我不知道这是哪个时期的人说的话,但是这30年说得很多。”经济社会的发展忽视了某些重要的问题,也让某些概念产生了变化,比如成功,钱文忠说:“这30年里,我们这个民族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甚至赋予社会上的榜样性,似乎成功的标志就是拥有更多的金钱。”物化的社会示范效应最终产生了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钱文忠说:“我们的经济存在很多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存在城乡间的差距、东西部的差距,这些差距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得多。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有钱、有安全感、有自由,按照人类的经验不应该缺乏幸福感。但是,在拥有飞速增长的物质财富、日益稳定的国家安全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越来越少地感受到从内心深处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欢笑,我们发现我们不幸福。作家富豪2009年以5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的第7位。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钱文忠以2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名,引发广泛关注。

钱文忠老师是佛信徒吗?

不是!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师大一附中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855133.htm 我也是潜艇,呵呵。

钱文忠所说的玄奘抢夺印度僧人佛经出自哪里

上面那位师兄说的很对,出处是《续高僧传·那提传》,但是疑点颇多,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单单就一篇小文在续高僧传中,和同时代其他的著述没有任何的关联性。 不过这个也不奇怪,因为钱文忠是哪个季羡林的徒弟,季羡林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宗教就是麻痹人民思想的精神鸦片”。他是挂名研究佛教的,但是他却又说“我的研究佛教就是为了批判佛教”“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见证佛教的虚妄”,所以他的出发点就是有问题,那么采用这样疑点非常多的小文为依据成立所谓玄奘抢夺印度僧人佛经的事也是能够理解的。 再则,同时代因为玄奘宣扬唯识,建立第八识论,和应成派中观(现在主要是西藏黄教格鲁派继承)还有地论,摄论(某部分说是九识,十识)形成了矛盾,不排除有当时极个别人捏造这篇疑点非常多的小文之嫌疑。

百家讲坛 三字经 钱文忠

去百家讲坛官网 钱文忠 《三字经》视频

钱文忠讲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

这段话出自《礼记》,原文是“《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意思是《诗经》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去读会变得整天在那里胡吟乱唱,变得愚昧,《书经》用错误方法去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乐经》如果用错误的方法读会变得奢侈,《易经》如果用错误方法去读会变得很迷信,《礼经》如果用错误方法读会变得很罗嗦、繁琐,《春秋》如果用错误方法读的话会导致犯上作乱。

大家有没有觉得钱文忠学识很渊博?

当然。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祖籍江苏省宜兴市,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的徒弟。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2015年钱文忠老师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王立群、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其著作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望采纳,谢谢~

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主讲人 钱文忠,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入室弟子,中国梵文学者。 需要音频的联系我 △横跨多学科的佛学研究者 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研习佛教文化,先后出版《末那皈依》《天竺与佛陀》《人间佛陀释迦牟尼》《玄奘西游记》等多本佛学著作,是目前国内佛学领域的活跃研究者。 △国内少数专研佛经原典的语言学者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承语言学家、佛学家季羡林先生。他努力以梵文原典为底本研读佛经,比勘多个经书版本,为你系统梳理“佛教十三经”。 △从顶尖高校到《百家讲坛》的人气教授 他曾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讲授了《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多部国学经典。他讲授的《玄奘西游记》,更成为《百家讲坛》当时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周正儒雅、机智幽默是他的标志风格。 简介 两千多年来,充满哲思的佛教经文,带领无数人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喜乐。 “佛教十三经”,几乎囊括了中国佛教的所有核心思想,成为研习佛学文化的入门首选。 当我们开始读佛经时,不得不面临这三个难题: △据统计,佛经典册数以万计,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读完; △许多佛经有多个译本,还充斥着大量伪经,真假难辨; △佛经典籍中有大量生僻字词,难读、难解、难懂。 到底该从哪些佛经读起?“佛教十三经”从数不清的佛经读本中脱颖而出: 明太祖朱元璋痴迷《金刚经》,反复抄经多达几百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偏爱《楞严经》,一生随时随地翻阅诵读; 阿里创始人马云坦言,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不能不读《心经》等佛家经典…… 这门200集大课,将依次为你精讲十三本佛经,阐释经文要义,带你领略佛学的高妙思想,它们不仅是学佛者修行所依的法门,还是读懂东方文化与佛教智慧的津梁。 专辑大纲

用经典解读经典——《钱文忠解读》读后感

经常听人提起《弟子规》,也知道《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是精粹。但是,如果没有在微信公众号上听到《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的音频版,我真不知道我何时才会去深入地了解《弟子规》。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如果不是在今年春天遇到这本书的话,恐怕我会浅尝辄止,也不会对《弟子规》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错过经典。 今年春天,丈夫在新疆支教,我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读书,所以才成就了我和这本书的一段缘分。回到家里习惯了一个人,但却 不习惯清静,常常打开手机听书。当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丢不下了,从春到秋,从夏到冬,我一直没有放下过这本书。散步的时候在听,上班路上在听,晚上休息前在听,早上醒来仍然在听。一次,我准备拿着手机去厨房,丈夫说,别动,我也在听呢!真不知道他是从啥时候开始跟着我偷听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360句,1080字。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着重于品德修养教育和生活教育,培养为人子女和学生一生中应具有的素质,从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礼仪规范,都作了细细的阐述,可谓中华道德文化之瑰宝。《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 如果仅仅让我们去读《弟子规》,甚至去背诵这360句,1080个字,我想这对我们可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们的的理解可能不会太深刻。当我遇到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就丢不下了,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深切感受就是钱文忠教授是在用经典解读经典。 这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经典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精辟的说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弟子规》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娓娓道来,令人读而忘倦,学而不厌,犹如醉酒般陶醉其中。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钱文忠教授喜欢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解读古文,让广大读者读得有趣,容易接受教育。例如孝悌方面的卧冰求鲤、鹿乳奉亲、黄香温席、怀橘遗亲、毛义捧檄慰母心、亲尝汤药、伯俞泣杖、孝感动天、卖身葬父、闻雷泣墓、曾子受杖、煮粥侍姊、许武教弟、郑濂碎梨、陈芳百犬、程门立雪、郑浣识人、酒池肉林、鹤立鸡群、不欺暗室、许衡拒梨、查道吃枣留钱、孟子欲休妻等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的是初次听到,但不管哪一个故事看似随手拈来,却都是出自经典文集。卧冰求鲤、鹿乳奉亲、黄香温席、怀橘遗亲、亲尝汤药、孝感动天、郑濂碎梨、闻雷泣墓等典故出自《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伯俞泣杖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不欺暗室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煮粥侍姊选自《隋唐嘉话》,又可称《李勣煮粥》,《资治通鉴》也有记载。许武教弟出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孟子欲休妻出自《韩诗外传》。程门立雪在《二程语录·侯子雅言》和《宋史》中的《杨时传》中都有记载。我想不用再多举例子,大家也能明白这些经典故事都是有出处的。单是这些经典故事的出处中提到的这些古籍,都是经典读本。这就是我说的用经典解读经典的意思。 谨信方面的“吃相”看人、站能“出名”、“望气”辩人、不问自取、一诺千金、口蜜腹剑、见贤思齐,泛爱众的成人之美、以德报怨,亲仁方面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钱太守,余力学文方面的纸上谈兵、不学无术、韦编三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等。这些数不胜数的典故,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待人要谦虚谨慎,讲求信用;求学须勤奋不遗余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 我喜欢百家讲坛中的钱文忠教授,不仅因为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高徒,学识渊博,谦虚谨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枯燥的古文时引古博今,信手拈来,谈笑风生之间让你度过快乐的时光,学到不少知识,明白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此,不愧为人生幸事。 在讲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时候,钱教授引用了南瑕子不食鲵鱼的故事:昔者南瑕子遇程本子,本子为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本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也。这个故事摘自《说苑·卷十七杂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和这段话是一个意思。这也是用经典解读经典的一个方面。 在《入则孝》第一讲中,钱教授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孝”字。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这让我对“孝”有了新的认识。钱文忠教授还讲到,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九个月算一年。所以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才出这个丧期。按照传统的丧礼,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的人家要陪着已逝的尊长,在墓地旁边搭着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下,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想到我在父母生病时,照顾几天就感到体力不支,身心俱疲,真的感到惭愧之极。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听到这一句,我立刻原谅了我那不懂事的弟弟。去年母亲节那天因为一点小事,我和弟弟大吵了一架,都说了许多伤人的话,我感觉伤心之至,从此不再理他。为此母亲很是郁闷,多次从中调停,也曾找了许多亲戚劝我,但我都不为所动。当我看到这句话,我知道我错了,我和弟弟不和睦,最伤心的是父母。为了母亲能安心,我就原谅了我那个傻弟弟。 没想到读书还有这样的功效。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 最近我也听到一些关于《弟子规》不一样的声音。说这本书是毒害青少年的,我不想做过多的辩解,我只想问问他们到底有没有仔仔细细读完这本书。 我只想告诉他们《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从暑假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给他们讲解《弟子规》的时候,是他们听得最专注的时候,一个个扬着小脸,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我坚信我做的是有意的事情,我会坚持下去的。我正在编写校本教材《弟子规》,也许明年全校的孩子们都可以学习《弟子规》了。

武大郎的“三寸丁谷树皮”与钱文忠教授的臆解

《金瓶梅》中的武大郎,是个懦弱丑陋的男人,书中出场时这样写道“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糙,头脸窄狭故也。” “三寸丁,谷树皮”这个浑名究竟如何理解?这也几乎成了金学研究的一个专题。钱文忠教授更是别出心裁,利用他精通吐火罗文的特长,在《三寸丁谷树皮臆解》一文中,提出个石破天惊的说法。他断句为“三寸丁谷树,皮”,“丁谷”是“洞窟”的意思,说他到新疆考察得到启发,在吐火罗文中也找到印证,因此解释为:以武大郎短矮丑陋,复无见识,犹如洞窟中之树,为阳光雨露所不及,不得发舒,无由参天,只及“三寸”。“皮”者云云,复言武大郎之丑、之弱。 并且进一步考究提出“丁谷”一词,至晚于唐初已混入汉语,并指责水浒传作者“实不解此,将丁谷腰斩”。 施公耐庵若地下有知,真正要跳起来了。武大郎的浑名是源出于《水浒传》,金瓶梅作者笑笑生从这里掐了一枝,以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为主角,演绎了一部旖旎的巨著。以笑笑生的性情,听到这样的解释绝对是要抚掌大笑了。武大郎的角色来自于水浒,但金瓶梅搬过去是有所改变的,换句话说笑笑生是读懂了“三寸丁谷树皮”的真实含义,为了更为象像地刻划出武大郎的外貌特征,他在其后加了一句“俗语言其身上粗糙,头脸窄狭故也”。 《水浒传》是这样表述的“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浑名,三寸丁谷树皮”。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文字和金瓶梅的大同和小异,金瓶梅先写武大的气质“懦弱偎衰”,再描绘其象形“三寸丁谷树皮”,继而用“身上粗糙,头脸窄狭”对为什么用这个俗语来比喻做了更为具体地解释。也就是说“三寸丁”对应的是“头脸窄狭”,“谷树皮”对应的是“身上粗糙”。 三寸丁一一头脸窄狭;谷树皮一一身上粗糙。 我们先说“三寸丁"。 三寸是说长度,“丁”有人解为书面语中“人丁”“男丁”。三寸丁就是比喻身材不高。这种解释有两个问题,一是三寸丁是个浑名,清河县民间所送,金瓶梅中明确说是“俗语”,绰号很少用文绉绉的“丁”字;二是没有能体现出“头脸窄狭”的特征。 这里的“丁”应该同“钉”,就是过去铁匠手工打造的”旱钉”,不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机器压制出来上下一致规规正正的“洋钉”,它头尖盖大,愣角突兀,符合头脸窄狭的形象。我们再看“谷树皮”。 谷树就是谷树,“谷”简化为谷。这是一种古代多用做造麻纸的树木,树皮厚、硬、实,富含粗纤维,老树表皮粗糙有斑块,果实青涩时布满瘤头,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癞蛤蟆的脊背,有时也叫构树或者“构蛋树”,常多分布在地埂或田洼地带。 谷树民间多见,唐朝费冠卿“余田一片净,谷树万株浓”,是写宣纸产地安徽;崔涂“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是写庐山风景江西。 可见谷树由来以早,分布广阔。用谷树皮比方“身上粗糙”民间约定俗成,它也是最贴切恰当的形象写照。钱文忠教授毕竟是教授,因此取书名为《三寸丁谷树皮臆解》。有人说只所以“剑走偏方”是因为没有看到繁体字的版本,吾不为然;有人说是因为研究土火罗文犯了结核病医生满眼是结核病,吾亦不为然。据说在一次佛学高研班开学典礼上,钱教授面对每年1.6万元学弗的学员,不仅重温了他的这一成果,并且还发表了“白居易他爸娶了他姑妈”,白居易诗中好多都用的“伊朗语”又一“独到见解”。联想到时下之风,有人说现在好多文化名人为了“钱”,故意猎奇,标新立异,为文不忠,强奸国学,吾终于深深然矣。

钱文忠教授: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孩子该“揍”就揍,绝不让步

执笔:小梦 定稿:筱沐 这是整个演讲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身为一个母亲,看完这个演讲说实话心里不是滋味,因为现在越来越多人主张快乐教育,认为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孩子出现点问题,家长的教育就要备受攻击 ,我承认每个人的教育都是有漏洞的但是绝不承认任何事情都是孩子正确的,家长错误的。 在 “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演讲的钱文忠教授给发出了一篇响彻心里的演讲 ,而因为这篇演讲,其实让很多在家庭教育上两难的家庭通透了。 用一个得了癌症的人来比喻现在的中国教育,其实很恰当,因为他说要是一个人得了癌症但是没有及时治疗,或者纵容癌症的病发,那么最后严重了再去治疗。 这还有用吗?没有用,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再有现在被国外的就教育搞昏头的中国教育,都开始主张快乐教 育,那么凭什么教育就一定是快乐的?教育中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一定的。 这就像是破茧成蝶,你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就一定要有惨痛的代价或者是经历 ,这是很正常的,而且更夸张的更是前段时间教育部发的文件。 文件内容大致就是:“ 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 ,这让我更不理解,什么时候这个权利没有了?还需要被赋予?学生犯错老师批评这不是理所当然? 难道为人师表是眼看着孩子犯错,一味的纵容这就是好老师?这就是好的教育?老师该说就说,孩子该揍家长就揍,这是绝不应该让步的。 1. 冒犯长辈 现在这样的情况其实有很多,你以为听着事情挺大,但其实在真正孩子冒犯长辈的时候,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相信很多小孩子越长大越矫情。 尤其是特别看不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感觉他们很丢 人,总是这个不舍的那个不舍得,每天穿的还不好, 都不愿意让爷爷奶奶接送上下学。 甚至还会经常和父母抱怨老人太丢人之类的,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是会严厉的说一句:“ 不可以瞎说,不可以这么说爷爷奶奶”,但其实对孩子来说不痛不痒。 他们就意识不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其实这就是教养的问题。 这个时候要是家长不打孩子,那就是纵容孩子没有教养,以后他只会变本加厉 ,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个时候最该打,最基本的教养问题不能让步。 2. 动手打人 这个行为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了, 有研究表明孩子爱打人的高峰期是在1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宝宝刚开始有肢体的动作。 并且脾气也渐渐养成,很多宝妈因为这个没少挨打, 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真的是打人,咬人抓头发样样精通。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这是成长的标志,并不会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事情,顶多是严厉训斥几次,就算是打到别人了,也会觉得“ 他只是个孩子别跟他计较 ”。 而这样的教育却是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问题,于是长大也只会变本加厉,所以动手打人这个问题不要忽视。 更不要觉得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你要在他第一次动手打人的时候就赶紧打他,打疼她,让他觉得这个行为是错的,这样才会改正。 3. 熊孩子行为的时候 之前很多熊孩子的事件层出不穷,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比如之前有宝宝向别人的碗里面吐口水,然后还不道歉,还有些孩子用购物车撞别人。 这都是一些熊孩子行为,这些行为是非常不应该出现的,而以上场景里面,当别人呵斥他们的孩子的时候,这些父母并没有任何歉意,还觉得是他们矫情。 这就是教育的失败,熊孩子行为家长要在别人呵斥之前就打孩子,因为只有揍孩子的时候孩子才会真正害怕,才会真的觉得疼。 有多少家长狠狠地训斥孩子之后,孩子不以为然甚至还顶嘴的,所以该揍还是要揍,我们不提倡总动手,但是一些原则教养问题不可让步。 小聆叫舅舅:“现在 社会 上熊孩子这么多,就是家长学校和 社会 纵容的结果!现在的家长一方面纵容自己的熊孩子,一方面又不能容忍人家的熊孩子,所以才出现那么多孩子打架家长上手的事!” 幽静的角落:“对孩子的表扬和惩戒都是让他明辨是非的手段,缺一不可,熊孩子是由熊家长教育出来的,熊孩子犯了错,受罚,熊家长更应该受罚受教育” 网友255688421:“这才是真教授!现在还想起小时候爸爸打我的情景,很亲切!可惜我再也没机会让我父亲打我一次了感谢父亲让我明白很多道理!挨揍有时候真是醍醐灌顶的教育!非别的方法可替代!但不是绝对哈”

钱文忠的学术造诣如何?

钱文忠所学的专业是梵文巴利文专业,他是季羡林的徒弟,主要研究古印度文化,当然也研究佛教,《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让很多人认识了他,他的课也让很多人受益终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大家信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钱文忠说佛》上线后,更是在付费榜上霸榜一周,还有很多明星大咖前去推荐,所以在当代钱文忠的学术造诣是很高的。一、 钱文忠对语言文学感兴趣在钱文忠17岁时,当时这本专业还是一门很冷的专业,但是钱文忠突然对这门冷僻的学问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与季羡林老师通信,钱文忠也在北京大学上学,在季羡林老师的指导下,越发的了解梵文,毕业后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论文。二、钱文忠的著名作品《佛教十三经》被中国公认对人们影响最大的佛经,而钱文忠作为国内少有的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因为这门课也准备了高达一年,一年的准备,可想这个挑战是多大啊,每天在堆满图书的房间中,做好笔记,阅读文献,勾画重点,准备好备课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讲解好这些具有巨大挑战的佛教十三经!三、音频节目《钱文忠说佛》后在钱文忠的首个节目《钱文忠说佛》上线后,每天1000单,还霸榜了一周,有人说哪是一种来自精神的享受,令人着迷,可见钱文忠的佛学对于人们来说影响还是非常的大,如果真的没有一些本事,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喜欢他。四、 个个明星大咖鼎力推荐不仅这么多人喜欢他,刘嘉玲直接是钱文忠的粉丝,不止刘嘉玲,还有张大春等明星大咖,纷纷推荐支持,讲到十三部影响深远的佛经,几乎概括了中国佛教所有的核心思想,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不得不说钱文忠的学术造诣对于当代来说还是很高的!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