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论持久战用英语怎么说?

打持久战 英文怎么说 fight a long-lasting war/bat. “论”用英语怎么翻译 On Capital 资本论;On War 战争论; On Protracted War 论持久战 论太极拳步法可以翻译成:On Footwork of Taichi,但是“论”需要包含很复杂的内容,如果一般“论”的话,Footwork of Taichi就足够了。乐透投注站真的有赚钱吗? 通过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论持久战在提出后对国内国外产生了一些什么影响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程思远先生在回忆中就谈到了《论持久战》在 *** 上层的影响。他说:“ *** 《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当时,中国军事界的权威人士对《论持久战》中的观点十分信服,对 *** 的军事天才十分赞叹,并把 *** 引为知己。 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 ***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论持久战》印刷出来不久,周恩来就把书从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她深为 *** 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 *** 得知后,特意为英文本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 的这一期望得到了回报:《论持久战》的英文本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著《论持久战》英文本,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穿稿。 更重要的是,《论持久战》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最高的也是最正确的战略指导。事实上,抗日战争正是按照 *** 在《论持久战》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论持久战》所指出的三个阶段后,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一百年来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来源:党史文苑 霞飞) “建党节”用英语怎么说? Party"s Day建党节 Army"s Day建军节 谢霆锋消息 姓名:谢霆锋         本名:功霆锋(Tse Ting Fung)       英文名:Nicholas Tse 生日:1980.8.29        出道时间:1996年            星座:处女座 身高:5呎9吋(174.5公分)    体重:150磅(68公斤)           出生地:香港 国藉:加拿大         语言:广东话,国语,英语        收集物品:吉他 临睡时的习惯:听歌      座右铭: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负责      最讨厌的事:被误会 最喜欢的事:没被误会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喜欢的饰物:黑、灰、白、银   最喜欢的刊物:乐谱      最喜欢的乐团:很多           最喜欢的国家:瑞士 最喜欢的发型:自然      最喜欢的坐姿:自然           最喜欢的季节:秋天 最喜欢的静态活动:听音乐   最喜欢的休闲娱乐:看电影        最喜欢的身体部份:头发 最喜欢的运动:游水      最喜欢的电影:〈SEVEN〉(七宗罪)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悬疑片 最难忘的事情:在日本流浪时  最得意的事情: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最怕听到的话:是非 最喜欢的音乐:SEGA DELICE  最喜欢的异性类型:可以沟通的and then贤妻良母 求一篇300字左右的泰戈尔英文简介!急 Rabindranath Tagore was born in Calcutta, India into a wealthy Brahmin family. After a brief stay in England (1878) to attempt to study law, he returned to India, and instead pursued a career as a writer, playwright, songwriter, poet,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During the first 51 years of his life he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the Calcutta area of India where he was born and raised with his many stories, songs and plays. His short stories were published monthly in a friend"s magazine and he even played the lead role in a few of the public performances of his plays. Otherwise, he was little known outside of the Calcutta area, and not known at all outside of India. This all suddenly changed in 1912. He then returned to Englan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his failed attempt at law school as a teenager. Now a man of 51, his was acpanied by his son. On the way over to England he began translating, for the first time, his latest selections of poems, Gitanjali, into English. Almost all of his work prior to that time had been written in his native tongue of Bengali. He decided to do this just t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no expectation at all that his first time translation efforts would be any good. He made the handwritten translations in a little notebook he carried around with him and worked on during the long sea voyage from India. Upon arrival, his son left his father"s brief case with this notebook in the London subway. Fortunately, an honest person turned in the brief......>>

《论持久战》-6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猫 任何战略和战术的执行者,永远都是人。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以人为本,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正确的。在这里,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发动中国的人民群众,将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过去,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的入侵中国,在于中国民众基本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没有经过组织,因而几乎没有战斗力。 面对如此宏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必须广泛宣传,广泛动员,讲明利害,发动群众投入到抗日战中这项关乎所有人的事业当中。 同时,政府、军队和人民之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做到官兵平等,军民平等。让中国绝大多数人认识到,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政府被军队压迫和剥削的人。 第二,战争的指挥者应该具备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同一场战争,不同的人指挥往往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客观的物质条件摆在那里,如何去充分调动这些要素,进而赢得战争就靠人的创造性了,正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指挥员指挥作战首先要遵守前面提到的战略和战术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制定相应的作战框架和作战计划。但是,战场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制定的作战计划可能和实际的战场情况有出入,这就需要灵活应变了。想靠机械执行作战条令,就能够打赢战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提到,之前曾国藩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提出过“结硬寨,打呆仗”的六字方针,后人把它奉为圭臬,认为只要像这样作,无论什么事都能成功。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曾国藩之所以有资本“结硬寨,打呆仗”,是因为他的武器远远胜过太平军。如果不加辨别的使用,往往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心灵鸡汤。心灵鸡汤会将故事过度简化,不谈前提,只提方法,让你相信,机械的使用这些方法就能成功。而真实的世界,尤其是战场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任何策略或者方法的使用都要遵照一定的前提,否则一定是南辕北辙。 在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及作战计划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由于我们处于弱势,处于弱势下战胜对手的最好方法就是,等待敌人犯错误。因而指挥员要充分抓住战机,主动出击。 总而言之,《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打多久,最终结果会是什么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该文分析问题的水平与深度,举世罕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韵阶段是(  )

【答案】:B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答案为B。

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 谁能告诉我哪里有 论持久战 的原文呀

哥们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你要原文那你得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啊

抗战时期 论持久战 的思想 是谁最先提出的?

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内容和作用大学近代史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敌近我退,敌退我近。

《论持久战》一书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扩展资料《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论持久战》简介:《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你女朋友非常想嫁给你,而她妈又嫌彩礼不够时,你就需要论持久战了,嘿嘿!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是最高华夏领导人身份谈持久战,将其作为本党本国人民的对日战略,毛还有另外一篇重要文章相配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不像论持久战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对打败日本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指导抗日战争进程,这篇文章涉及些国内民族问题,如说敌人还在那做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等梦对汉人进行动员,并表述上述历史在中国不会再发生,这也就是说承认明是清灭的,当时汉人普遍认为元国清国是汉人亡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进程毛的理论中国的抗日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平原建立根据地,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自己掌握了火炸华药生产技术,可以建立自己的武器弹药生产体系,支援战争,对科学技术人才更加重视,相关政策更加合理完善。

抗战时期 论持久战 的思想 是谁最先提出的?

毛泽东。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扩展资料毛泽东首先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战争的性质、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指出,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战争力量虽强,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同时它又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得到世界上的广泛支持与同情。特别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种进步因素为代表,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还科学地预见了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二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他着重指出,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对中国来说是很痛苦、很艰难、很残酷的阶段,但这又是中国由弱到强、最终战胜敌人的“转变的枢纽”。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他还特别强凋了游击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在同时期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更详尽的论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 1938年 主要内容有: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论持久战》谁写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扩展资料毛泽东说过:我“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实话。早在1936年7月,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时,毛泽东就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开始时,毛泽东又说过,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但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系统的理论观点,毛泽东此时还没有形成。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演讲

论持久战求解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编辑本段]《论持久战》内容  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编辑本段]部分内容分析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编辑本段]《论持久战》的意义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论持久战》关于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是敌我全部基本因素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单纯说哪一种因素都不能产生持久战的结果。四个特点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敌强我弱的相对性,这是持久战的客观基础。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

论持久战,猜三个数字。

193

求《论持久战》读后感,1500字以上,要求写出感受,基本内容等。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编辑本段]《论持久战》内容  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编辑本段]部分内容分析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编辑本段]《论持久战》的意义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论持久战》的经典句子“敌退我进”后的4句话是什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句话的意思是: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退守;敌人退军时,我方要追击;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对其扰乱;当敌人疲劳的时候,我军要乘胜追击。这是“游击战十六字诀 ”,是毛泽东在作战实践中形成和提出来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作品影响1、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2、客观地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3、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938年56月间论持久战和什么

1938年五六月间,《论持久战》指出,在战略相持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游击战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游击”一词见于汉初,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史记·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握奇经·八阵总述》中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行,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决战的建议,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许多地方以游击战袭扰楚军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而后派主力入楚决战,大败楚军。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曾把游击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主要战法: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战法。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袭击战。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和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伏击战。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破击战。以破坏敌人重要军事目标为目的的战法。目标通常是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

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论持久战》书中三个阶段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战争实际情况:第一个阶段基本是1937年—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第二阶段就是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第三阶段就是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扩展资料:《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论持久战收在毛主席哪本文集中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论持久战》这本书是哪个年代出版的?

《论持久战》一书发表于1945年是错误的。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哲学著作。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扩展资料:《论持久战》在国民党内引起了积极反响。傅作义将军不仅自己阅读,还令所属各部官兵阅读,并指示各部军政干部学校开展学习。卫立煌将军则让秘书找来《论持久战》陪他一起研读。白崇禧将军读完《论持久战》后,极为叹服,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向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1、《论持久战》内容简介: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2、《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

论持久战是哪一年写的

在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 分子则鼓吹“速胜论”,认为马上就可以战胜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正确的认识了战争的发展方向。《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扩展资料: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为此,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一书发表于1945年是对还是错?

是错的,《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1938年7月首次出版。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扩展资料: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的作品原文

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唱罢凯歌来灞上,全中全力破石头。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为什么说论持久战是一场阳谋?

党史上的这个阳谋,是比推恩令更要高明、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存在。他推演出了战局未来的走向,包括赢得胜利的方法,并且大大方方地告诉了敌人。无论敌人信与不信都没关系,战局必定会按照他的剧本发展。前面就是悬崖,无论敌人愿不愿意,都得自己跳下去。1;1938年5月,陕北窑洞的煤油灯下,毛泽东静坐案前,几多思绪。当时,大片国土沦丧,中国军队节节失利,蒋介石在往西撤退的路上。另外,又有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他们天真地认为只毛泽东将抗日战争发展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提出了与国民党截然相反的,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国大纵深的持久战战略。2;“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3;这是场真真正正的阳谋,连发表都是光明正大的。《论持久战》刊登在报纸上,印刷在书上,流向全国。不仅要让中国人知道,也要让日本人知道,就像告诉日本侵略者,我要怎样怎样打败你,你尽管去研究、去应对,但你最终还是要输给我。4;日军高层非常重视《论持久战》,特制定了“以战养战”策略来应对,这一做法不仅徒劳无功,反而缓解了我们正面战场的压力。是的,即使敌人知道也没有任何办法,这是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以及最根本的、不可协调的矛盾所预见的未来;如果敌人想改变这个规律,就必须自毁根基,走向毁灭。5;《论持久战》在国民党内部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著名将领卫立煌将军不仅自己认真阅读,还自掏腰包加印了三千册,分发给国民党党政军要。白崇禧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他把《论持久战》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把这一理论作为对抗日军的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是哪一年发表的

在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 分子则鼓吹“速胜论”,认为马上就可以战胜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正确的认识了战争的发展方向。《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扩展资料: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为此,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哪一年在哪个会议提出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提出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论持久战》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EPVHvWKQ-k30CLiTPgEpA 提取码: 8z8x简介:《论持久战》作者:西兰卡普。从进电梯起,洛和就一直听张姐同他抱怨新进员工小曾的不是:“真是没见过比他还心不在焉的家伙了!”“真是什么事情都不敢托给他!”“真是完全不能信任!”

《论持久战》发表于1945年,真的吗?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193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日战争经过哪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反攻阶段

读论持久战有感,1000字

读《论持久战》有感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面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建议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 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 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 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 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 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一定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论持久战的内容概括。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扩展资料《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论持久战》简介:《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毛主席论持久战,在哪一年发表的?

主席论持久战,在哪一年发表的

论持久战是在哪一年写的

在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 分子则鼓吹“速胜论”,认为马上就可以战胜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正确的认识了战争的发展方向。《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扩展资料: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为此,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讲述的是什么?

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并在全党乃至全国范围内“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毛泽东“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1936年7月,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他始终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到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从5月26日至6月3日,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作《论持久战》的报告。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说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而是对日战争的持久战。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2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3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毛泽东特别强调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详尽的论述。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动力因素。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主要是消耗敌对方的弹药与补给

*** 《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 “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论持久战》的意义: 《论持久战》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抗战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处在水深火热、迷雾中的人们不再彷徨,有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 *** 人的带领下,人民群众振奋精神,万众一心,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抗拒的凝聚力。 扩展资料: 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 *** 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哲学著作。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结合今天的现实问题,学习和汲取其中穿越历史时空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在《论持久战》中, *** 综合分析时代背景和中日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 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当前,我们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论持久战是哪一年发表的?

《论持久战》 1938年 主要内容有: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启示:第一,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论持久战原文和译文

《论持久战》原文来自: Demon 2010-03-23 20:50:59一)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三)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⑵。”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⑶。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四)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⑷。上海战争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⑸。台儿庄胜利⑹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⑺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⑻。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许多人以为:“不一定”;许多人以为:“断不会”。这样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例如说:抗日力量是否够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为现在的力量已使敌人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干什么呢?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扩大呢?例如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工作是否还应该加紧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镇压汉奸托派⑼,发展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例如说: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和猛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六)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为备忘计,不妨抄录几段如下: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问:你想,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 答: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说,除了主要地看中国自己的力量之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来看,你以为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 答: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这样的时期,中国无疑地要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可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这种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是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有许多人想,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就不能继续作战。这是废话。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斯诺:《西北印象记》) 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七)还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个多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就在它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清楚地指出: 卢沟桥的挑战和平津的占领,不过是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日寇已经开始了全国的战时动员。他们的所谓“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护其进攻的烟幕弹。 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抗战的准备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同样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八)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问题的根据 (九)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说来,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一○)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论持久战是谁写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扩展资料毛泽东说过:我“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实话。早在1936年7月,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时,毛泽东就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开始时,毛泽东又说过,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但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系统的理论观点,毛泽东此时还没有形成。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演讲

论持久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在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 分子则鼓吹“速胜论”,认为马上就可以战胜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正确的认识了战争的发展方向。《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扩展资料: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为此,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提出抗日战争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2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3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毛泽东特别强调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详尽的论述。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动力因素。

论持久战一书发表于1945年是对还是错?

《论持久战》一书发表于1945年是错误的。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哲学著作。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扩展资料:《论持久战》在国民党内引起了积极反响。傅作义将军不仅自己阅读,还令所属各部官兵阅读,并指示各部军政干部学校开展学习。卫立煌将军则让秘书找来《论持久战》陪他一起研读。白崇禧将军读完《论持久战》后,极为叹服,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向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历经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徐州会战等大的战事,国民党军败退重庆,中共开赴山西,坚持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南方新四军开展正面战场敌后游击;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成立为国民政府为标志,国民党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在正面战场与国民党军战事基本相持,把主要精力放到消灭敌后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上面;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际上,美国舰队基本消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苏联完成西方战场战事,出兵东北,中国敌后战场率先开展反攻,直至全民族的抗日反攻大高潮到来,最终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扩展资料:《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一、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综合分析时代背景和中日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是从问题入手的,而且梳理出一个问题清单: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毛泽东没有回避任何问题,而是一一分析并解答。特别是针对社会上流传较多的“亡国论”“速胜论”,予以分析和驳斥,使人们对战争的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三、必须把握发展进程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基于客观的深入的分析,指出“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并预见中日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他还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四、必须统筹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而且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提出最为有利的具体策略。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谁在什么时候发表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扩展资料毛泽东说过:我“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实话。早在1936年7月,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时,毛泽东就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开始时,毛泽东又说过,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但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系统的理论观点,毛泽东此时还没有形成。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演讲

论持久战发表于哪一年?

毛主席论持久战,在哪一年发表的? 毛主席《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 5月26日。 《论持久战》是 *** 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 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 *** 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 *** 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哪三个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书哪有买的 《论持久战》原文 一)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 *** 到 *** ;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 *** 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 *** 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 *** 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三)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⑵。”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⑶。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四)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 论持久战是 *** 于哪一年在哪个会议提出的 《论持久战》是 *** 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提出的。 《论持久战》是 *** 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 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 *** 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 *** 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收在毛主席哪本文集中 《论持久战》是 *** 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写的,是那一年,写了多长时间?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主席1938午5月26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 ***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 *** 成立于哪一年?今年是建党多少周年 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 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 今年是建党93周年 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 *** 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以及8月2日在上海和嘉兴举行。 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包括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 *** 、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 *** 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论持久战 经历哪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 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主要意思就是: 我们正处于劣势,不能打我们打不起的仗,要敌进我退,敌守我扰,主要意思就7个字:————联合群众打游击《论持久战》 1938年 主要内容有: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

《论持久战》内容精要:《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中日战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①中日战争的特点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中日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战争的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少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它贯穿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中日战争规律和指导战争都离不开这些特点。②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是敌我全部基本因素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单纯说哪一种因素都不能产生持久战的结果。四个特点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敌强我弱的相对性,这是持久战的客观基础。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2)能动性在战争中毛泽东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人的自觉的活动和努力。”这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能够强烈地表现在战争之中。战争是人进行的,战争的胜利要靠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正确认识战争,正确指导战争,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和努力。战争是双方力量的竞赛,然而力量强弱只具有胜负的可能性;变可能性为现实性,人的能动性是决定因素。战争又是双方能动性的竞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的变化。在战争中如何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呢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论,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问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3)抗日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具体方针是:在战争的第一、二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和保守阶段中,中国军队应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应是战略反攻战。这个方针产生的根据是由日本是强国和兵力不足,中国是弱国和地大、人多、兵多这种矛盾因素决定的。它是适合持久取胜的客观规律的。这个方针的基本精神是: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战役战斗上重视敌人,以强胜弱,以多胜少。战略上的内线防御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进攻速决战,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4)战争的形式在总体上,运动战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这是由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兵力不足、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所决定的。运动战的基本精神是:进攻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之敌。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次于运动战,这是由于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被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所攻击而决定的。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攻击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规定了游击战争大规模的、长期的、残酷的特性,也规定了游击战争不得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因此,它不得不被提到战略问题上加以考虑。阵地战在抗日战争中只能是一种辅助的作战形式。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版图广大,决定了阵地战不能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三种作战形式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中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然而,根据情况和任务的不同,各个时期中三种作战形式有主要次要之分,而根据情况任务的发展变化,三种作战形式又必须相互转换。一切都必须依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战争。(5)抗日战争的决战方针抗日战争中决战的基本精神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决战方针,总的来说也离不开抗日战争“持久取胜”这个根本目的。它是持久的战略思想在决战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适合敌强我弱和中国地大而进步的情况,既能改变敌我形势,又能使我始终立于主动地位。所以,一切有把握的战役战斗应坚决地进行,一切无把握的战役战斗应避免进行,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这种有利的决战方针,是军事上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既适用于弱军,也适用于强军。

论持久战原文和译文

现代·毛泽东《论持久战》原文: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论持久战是指?

1.指持续时间较长的战斗或战役。与“速决战”相对。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方针。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战略上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和战斗上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逐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转劣势为优势,最后战胜敌人。

《论持久战》对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贡献?~~~~~~~叽叽急

兄弟,你这是在泥巴里挤水喝,虽然有点,却很费劲。

《论持久战》的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一直打下去,就是坚持。这本书的意义在当时有指明胜利方向的意义,现在就是军事价值为主了。放在那个年代论持久战是有方向意义的,而到今天也是有很大军事价值的。论持久战是针对当时速胜论和亡国论来写的,主要就是说,中国不会灭亡,日本终将失败,并且写了如果将战争引向胜利。其在军事战略战术的意义就是说,在庞大但不强大的势力面对强大的力量时,最好的方式不是集中力量决战也不是放弃,而是要耐心地和对方打消耗,要在漫长的消耗战中削弱敌人,由一次次小的优势慢慢积累成大优势并最终实现反击而取得胜利。中心思想就是弱打强,不宜速战不宜大战,宜小战宜消耗,最后在积累中产生量变取得胜利。个人意见,希望帮到你吧,还有问题的话无妨追问我。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1000字

百度一些看法就好啦

论持久战的局限性

1、论持久战的根源在于人民(原文:兵民是胜利之本”。),如果人民都没有了,《论持久战》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2、《论持久战》对于武器的优势估计不足,例如敌人使用轰炸机带燃烧弹,在平原上把收获的麦子、高粱、都烧毁,这样用不了几年,至少平原上的根据地就没有人口了,人民没了,一切都没了。3、论持久战的敌人归根结底是一只一战时期的部队,如果对阵二战时期的部队,例如空降兵、特种作战(例如英国空勤团、美国游骑兵)等,对方来一个斩首战,就会造成很大损失。民兵战斗力毕竟太弱了!

《论持久战》在宣传正确的抗战战略方面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1、主要内容  ①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②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③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2、意义  ①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②客观的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③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背景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辨析:《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正确。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是怎样写出来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抗战爆发后,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比,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地进行,不会很快取得胜利,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等。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主席写作《论持久战》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

论持久战第一句话

下面是第一段的文章:(一)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 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 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 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 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 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 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 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 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 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 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 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 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如何评价《论持久战》这本书?

党史上的这个阳谋,是比推恩令更要高明、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存在。他推演出了战局未来的走向,包括赢得胜利的方法,并且大大方方地告诉了敌人。无论敌人信与不信都没关系,战局必定会按照他的剧本发展。前面就是悬崖,无论敌人愿不愿意,都得自己跳下去。1;1938年5月,陕北窑洞的煤油灯下,毛泽东静坐案前,几多思绪。当时,大片国土沦丧,中国军队节节失利,蒋介石在往西撤退的路上。另外,又有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他们天真地认为只毛泽东将抗日战争发展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提出了与国民党截然相反的,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国大纵深的持久战战略。2;“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3;这是场真真正正的阳谋,连发表都是光明正大的。《论持久战》刊登在报纸上,印刷在书上,流向全国。不仅要让中国人知道,也要让日本人知道,就像告诉日本侵略者,我要怎样怎样打败你,你尽管去研究、去应对,但你最终还是要输给我。4;日军高层非常重视《论持久战》,特制定了“以战养战”策略来应对,这一做法不仅徒劳无功,反而缓解了我们正面战场的压力。是的,即使敌人知道也没有任何办法,这是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以及最根本的、不可协调的矛盾所预见的未来;如果敌人想改变这个规律,就必须自毁根基,走向毁灭。5;《论持久战》在国民党内部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著名将领卫立煌将军不仅自己认真阅读,还自掏腰包加印了三千册,分发给国民党党政军要。白崇禧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他把《论持久战》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把这一理论作为对抗日军的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经典语句

以麻雀战扰人,方为上策!

论持久战在提出后对国内国外产生了一些什么影响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程思远先生在回忆中就谈到了《论持久战》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他说:“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当时,中国军事界的权威人士对《论持久战》中的观点十分信服,对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十分赞叹,并把毛泽东引为知己。  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论持久战》印刷出来不久,周恩来就把书从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她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本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毛泽东的这一期望得到了回报:《论持久战》的英文本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本,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  更重要的是,《论持久战》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最高的也是最正确的战略指导。事实上,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论持久战》所指出的三个阶段后,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一百年来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来源:党史文苑 霞飞)

论持久战是谁写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

B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扩展资料:作品影响《论持久战》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它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冯玉祥在武汉创办三户印刷社时,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并向后方蒋管区运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报导》上及时地用世界语节译了《论持久战》。受周恩来委托,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意义:   1、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客观的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3、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抗战时期 论持久战 的思想 是谁最先提出的?

何不查查《蒋百里全集》?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了什么?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说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而是对日战争的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持久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认清自己的发展现状(包括发展的劣势、优势),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持续长久的奋斗,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自己。

《论持久战》的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一直打下去,就是坚持.这本书的意义在当时有指明胜利方向的意义,现在就是军事价值为主了. 放在那个年代论持久战是有方向意义的,而到今天也是有很大军事价值的. 论持久战是针对当时速胜论和亡国论来写的,主要就是说,中国不会灭亡,日本终将失败,并且写了如果将战争引向胜利. 其在军事战略战术的意义就是说,在庞大但不强大的势力面对强大的力量时,最好的方式不是集中力量决战也不是放弃,而是要耐心地和对方打消耗,要在漫长的消耗战中削弱敌人,由一次次小的优势慢慢积累成大优势并最终实现反击而取得胜利. 中心思想就是弱打强,不宜速战不宜大战,宜小战宜消耗,最后在积累中产生量变取得胜利. 个人意见,还有问题的话无妨追问我.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如何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1、毛泽东首先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战争的性质、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指出,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战争力量虽强,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2、日本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得到世界上的广泛支持与同情,特别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种进步因素为代表,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好让人们学习老三篇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著作开篇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是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例在军事战役中持久战的进行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与坚固的防御才可保证持久战的成功。有些持久战利用《缓兵之计》如《三国演义》中定军山黄忠与夏侯渊一战,黄忠与法正躲入山中,使夏侯渊认为自己已将黄忠围住,守在烈日下想以持久战制胜,但黄忠与法正则躲在阴凉处坐着等待夏侯渊全军疲倦。最后夏侯渊的将士疲劳不堪,黄忠一举消灭夏侯渊。

什么是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1938年 主要内容有: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启示:第一,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毛泽东是哪年写的《论持久战》?

本文是他1938年5月26日一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作的讲演,同年7月1日在《解放》周刊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上首次刊发。

《论持久战》主要讲的是什么?

到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从5月26日至6月3日,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说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而是对日战争的持久战。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毛泽东特别强调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详尽的论述。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动力因素。

《论持久战》这本书发表于哪年?

1938年5月由毛泽东撰写的。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