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

李叔同的《送别》什么意思?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李叔同送别详细赏析和讲解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对别离的眷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61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首《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残、山、欢、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附】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的《送别》,这个词写的什么水平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希望能帮到你。

李叔同《送别》解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是啊,当然了 李叔同与《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半世红尘,半世空门。 ――李叔同

林语堂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 天才 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 弘一法师 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当我读完《李叔同传》的时候,也被李叔同传奇的人生经历所震撼、感动,感染到热泪盈眶。震撼的是他是如何做到繁华极盛之时归于平静的?感动于他二十年如一日的苦修律法、广结善缘、开导众生、行走弘法、一心向佛的精神。他慈悲为怀的佛家境界,仁爱之心感染到我。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所谓伟人大概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也不会有人能重复的路。李叔同(1880—1942),出生于天津,父亲为他取名李文涛,天津巨富桐达李家的三少爷,字叔同。幼名 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想来他的父亲寄厚往于他,而他也真正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名满天下,令世人敬仰。尽管他的父亲也不曾料到他的儿子会遁入空门。红尘之内他叫李叔同,红尘之外他是弘一法师。随园散人写的这部《李叔同传》极富文艺风,语言似是春天的桃花瓣,一片片,或随风飘飞、或逐水而去、飘飘洒洒,散落一地,极富情怀,浪漫之极。经作者优美笔触的解说,对这位民国的高僧有了深深的敬仰。他显赫的家世给了他以后所有成就的物质保障。经济与教育从来都是成正比的。李叔同幼年时,他的父亲和兄长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请了私教在家,从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难得李叔同勤奋好学。从小他博览群书,15岁之后,更是出落成翩翩少年,口才极好,对于母亲和兄长的教诲已经不再认同,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了对世事独有的认知。他用自己的方式开始与世事对话。他的母亲本就是书香世家的女儿,是知书达礼的文化人。所以他的原生家庭是有文化氛围的。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大娘、二娘都是吃斋念佛之人,所以我想叔同也是从小就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的。这也为他中年之后循入空间而埋下了伏笔。这世上原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结局。他喜欢上了看戏,戏台上那个叫杨翠喜的女子,成了李叔同的初恋,这是他情感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个女子。但在那个门第观念森严的时代,社会地位的悬殊,终究没能双宿双飞。李叔同5岁丧父,母亲二十岁守寡,清灯古佛,一心苦心养育他长大,所以母亲是他的天,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旨意。娶了母亲给他相中的女子俞家姑娘。这俞氏也是苦命人,虽然给李叔同育有两子,却从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她自始至终是李叔同世界之外的人,一生只能隔门观望。直到俞氏病故,他都不曾去看望,但他不是无情或是薄情。毕竟:不负如来不负卿,就算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弘一法师也做不到。他能做的就是给俞氏念往生咒。也算不枉曾经夫妻一场。这个戏台上的女子万种风情,李叔同终究还是牵挂着,那个进入他心里的人,别人无法代替。新婚不久,他又重返戏台,与他的初恋情人你侬我侬,时尔也登台唱上一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他在演自己的戏。但终究,他们只能是彼此生命里的匆匆过客,他给不了她一生。她也认命了。不再妄想。只是“诗酒趁年华”纵情绽放。虽然混迹风花雪月,但李叔同对乱世里的政治格局也是看得明白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因为他曾刻过一铭印章而可能被牵连,于是携家眷南下上海。上海是个繁华世界,诗情画意,文人雅士汇集之地。再合适不过彼时的李叔同了。上海有他家的钱庄,生活开支自是不愁。数月后,他加入了一人叫城南文社的文人小组,算是找到了知已,结识了“天涯五友”围炉夜话,共话沧桑。同样的李叔同也是花前月下,快意风流,他的世界里花红柳绿,异彩纷呈,热闹不断。风月场上,从来皆是一场空。纵是你情我愿,也没有什么天长地久。他已洞悉。1903年,他的母亲离世,李叔同回天津厚葬母亲之后。决然出国去日本留学。在日本,李叔同在文艺方面卓有成就,从戏剧到油画都为中国艺术界开了先河。也惹得一段情缘,与他的人体模特产生感情,后带回国内。居在上海。这位日本女子,也不曾料到,她中意的情郞给不了她一生。竟决然的离她而去,再无回头的余地。回国之后的李叔同,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 南京大学 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 丰子恺 、音乐家 刘质平 等一些文化名人。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此时的李叔同,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繁华之极。也许他天生就有佛缘的,他在日本学习断食疗法,想亲身体验,于是在定慧禅寺里开始了断食,并写了断食日记。以此明心开性,他许是一直有修佛的心愿,而这次断食后更坚定了他进入佛门的决心吧。1918年的正月十五日,了悟禅师来到定慧禅寺,见到李叔同,甚觉有缘,收为弟子,皈依三宝,赐法号演音,字弘一。从此尘世少了一位旷世才子。佛门多了一位潜心向佛的人。从极盛归于平静。李叔同出家后,发愿精研戒律,并且严格依照戒律修持,虔诚得近乎苦行僧。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向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弘一法师为弘扬律宗,贡献了毕生的心血。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决然与尘世里的一切告别,都成为身后事。那些平平仄仄的艳词歌赋,书画金石都成了过往。只笃志苦行,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成为世人敬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这天傍晚,他认真的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留给世人无尽的猜测。也许,人只有经历了之后,才会顿悟,没有一定的亲身经历,是达不到顿悟的境界。《红楼梦》里的甄士隐在梦中看到太虚幻境,他也想跟着那个癞头和尚们进去,可是到了那个门前,他被一声雷震醒,因为他没有达到顿悟成仙的境界。所以他进不了那个门。后来,他失女烧宅,又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才了悟世事,进了空门。李叔同也是,一出生他就被寄予厚望,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花前月下,对酒当歌,台上台下,演绎人生。可以说他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无疑,这些经历一步步的将他的性灵推向那道顿悟的门。可贵的是他对待每一件喜欢的事都是那么认真、用心、尽力。才会有那么多丰硕的成就。无论在俗世还是佛界,他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合上这本书,满心的敬意油然而生,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通常人们都认为只有在尘世里失意或是绝望之时,才会遁入空门,躲避世事的繁杂,找一块避世的净土。可是弘一法师就象是为佛而生的,他来,是佛门幸事。前半生与后半生落差太大,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粗茶淡饭。无论那一种生活状态,他都那么认真的在过,一点都不敷衍。这是信仰的力量还是自律的修为? 自我蜕变之三十

李叔同的《春游》是什么意思?

在一起吧!我也好可爱呀?这么久远

李叔同的送别内容是什么?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译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首先从景物暗示了送别的情景。“长亭”、“古道”、“芳草”都寓意了离别。古时城外专设有用以送别的亭子,故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古人对送别如此重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更没有先进的邮政通讯,联络难,见面更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便在情理之中了。不象现在,高速公路,火车飞机,电话网络,见面容易别也易。“古道”即道路,但加一“古”字,便有了几分荒凄之感。古诗词中每每用着一意象来辅助离愁别绪。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等。而芳草在古诗词中也常是离愁别绪的比附对象。因为草有生命力顽强、生长普遍的特征,故用以比附离愁别绪之深是很准确的。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招隐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年年如恨长”(冯延巳〈〈南乡子〉〉),“思随芳草萋萋”(孙光宪〈〈清平乐〉〉。“芳草碧连天”一方面写出了离愁的浩荡无涯,另一方面又把离别置于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芳草连天,茫茫一线,长长的直线给人以 广阔之感,而广阔的背景无疑加深了送别的内涵,强化了送别的典型意义。“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作者又进一步用离别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情思。“柳者,柳也”,柳几乎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送别意象,“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张先《江南柳》),所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有意强调柳的意象,用意即在于此。在徐徐的晚风中,柳枝在轻轻风中摇曳,似乎是友人低低的倾诉,轻轻地叩击着作者的心。此时,又传来悠悠的笛声,再晚风中,在这送别的特定情景中,显得格外凄婉。此情此境作者不由得遥望远方,遥望友人将取的地方。看到的是重重的山脉和辉煌的夕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友人就像那落日要依依地离自己而去,要去往哪里呢?“山外山”。“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关山重重,古道迢迢,此地一别,何日才能再见呢?联想及此,作者怎能不愁绪满怀,感慨万千呢?看着眼前的友人将去,作者自然地联想到其余的朋友,他们又在何方呢?“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原来大半都星散各地,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他们近况如何,他们在作些什么。于是,一念之间,离愁笼罩的心又添上了深沉的思念。“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深沉的思念,遥远的距离,主客观之间构成了强烈的矛盾。但是,世事如此,非人力所及。感情想望厮守,人生要求分离,感情与人事的冲突已是一种必然。既然留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干脆“劝君再尽一杯酒”,再享受片刻的欢娱。实际上,此刻的欢娱,将更加增添别后的相思。作者也深知此情,边自然想到“今宵别梦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有伤怀的梦才会夜半醒来,边自然点明了“别梦”的伤怀。自“别梦”中醒来,势必感到夜半的寒意,回想梦中情景,追忆白天的离别,遥想星散的朋友,自然倍感孤苦,倍感伤怀。最后一句的情景虽是设想,但它非无源之水,而是因情而设,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与全词浑然一体。回首全词,意象丰富,意境广阔,词义晓畅,韵律和谐,感情缠绵,浑然天成。从表达的感情来看,也是哀而不伤,愁而不悲,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即中和之美。全词达到了意象与情思,语言与韵律,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不愧为一曲送别的绝唱。中文翻译:深秋夜阑,旅途天空寂寥的回忆,一个人忧愁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走在梦中,回故乡的路深秋夜阑,旅途天空寂寥的回忆,一个人忧愁风雨敲窗,梦被打破遥远的他们,心迷惘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思绪涌来,树梢动风雨敲窗,梦被打破遥远的他们,心迷惘因为这首诗本来就是类似的现代文,浅显易懂,而且每句话并不是在写实的,很多都是写虚的,所以要靠体会而不是看那样翻译出来的,你看看上面的那些解释就明白吧

李叔同: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晚号晚晴老人。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1942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临终偈语》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信不足则多言。 ——李叔同《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纷纷纷纷纷纷纷, 唯落花委地无言兮, 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 永绝消息。 ——李叔同 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李叔同 以“淡”字交友, 以“聋”字止谤, 以“刻”字责己。 ——李叔同 物忌全胜, 事忌全美, 人忌全盛。 ——李叔同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李叔同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李叔同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 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李叔同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李叔同 宜静默,宜从容, 宜谨严,宜俭约。 ——李叔同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忆儿时》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李叔同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李叔同

李叔同的送别诗是写给谁的

传奇的一生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1880年出生于天津,后在杭州剃度为僧,号弘一法师。李叔同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画家丰子恺、音乐季刘质平均出其门下。李叔同(弘一法师)雕像。原创拍摄图李叔同清朝末年考中进士、读《左传》《孝经》、攻历朝书法、熟读古典诗词,单从读书人方面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了;后又研习了佛学、著诗词、谱曲、演戏剧,不仅创作传唱百年的《送别》,还对中国戏剧的实践有深远的影响。1912年赶赴上海任教文学和音乐,又被邀请到杭州两级师范学院任教音乐和图画。创作了诗词《早秋》、《悲秋》、《送别》。而后入杭州虎跑剃度为僧,参悟佛学和人生。从一位进士到遁入空门,李叔同的一生也可谓传奇了。《送别》诗的创作背景李叔同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但是音乐的成就传至今日。优美的曲调,优美的词句,即使在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再去读它,仍能被其浓浓的离别情感所感动。李叔同如此才学,自然会名声显赫。在1912年的春天,33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去上海任教,后面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为诗词的切磋与热爱,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和袁希濂,并且义结金兰,成了“天涯五友”。平日的诗词文章交流,也让他们的友情逐渐紧密,可以说是一生的挚友了。也是同年应人邀请,赶赴杭州任教,为了告别挚友写下了经久不衰的《送别》。准确地说,应该是写给“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的。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后,许幻园非常钦慕他的才华,便邀请他搬到自己家住,也就是城南草堂。可想而知,李叔同与许幻园的友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浓一些,所以在离开上海时写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我们所熟悉的开头四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其实李叔同最初的作品还有四句: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最开始的内容就是这样,只不过原文为了歌词协调,有些重复了。整首诗中每一句都是经典,其中一句“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便道尽了人生无常和离别的伤痛。我们现在听到《送别》歌,曲却不是李叔同作的。《送别》的曲调是取自美国音乐家Ju2022Pu2022奥德威作品《梦见家和母亲》里的。

李叔同歌词意境[[[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473035.html?si=1&pt=sobar_ik&wtp=wk

李叔同送别详细赏析和讲解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首《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残、山、欢、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追问: 还有解释 作者介绍 回答: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补充: 弘一大师,旷世奇才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欲以文救国,回国后创刊办社,几度反复,然终难实现报国梦,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写出了不朽的《管锥集》,他一生满腔热血,敢爱敢恨,可惜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让人扼腕叹息!他的一首《送别》,堪为绝世佳作,从中可以细细品味他的内心世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追问: 翻译 每字句翻译 回答: 我昏死,又不是难懂的甲骨文,你看不懂? 追问: 拜托 明天、讲类时候有人问咋办 真是类 要有全面准备 回答: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此为第一节,你按照前面的赏析去对照。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坠欢莫拾是李叔同哪首诗?

李叔同 (1880-1942)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李叔同1880年生於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小时候的他,知识面就很宽。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1901年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在读书期间,李叔同仍然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他文才超群,在

李叔同 《送别》解析同题《送别》算不算送别诗?

是啊,当然了李叔同与《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送别的译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送别诗是属于哪种格式诗

sdas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送别李叔同全诗

1.内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3.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4.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6.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7.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8.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9.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10.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11.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 12.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13.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李叔同 送别是诗词还是歌曲,如果是诗词,词牌是什么?

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人,他创作的《送别》应属歌词(说是现代诗也可以),不是古典诗词。理由有二:1、词谱中无相符者;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与“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两句分别出现过两次,不符合古典诗词的创作习惯,而是歌词或现代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李叔同《月》的长诗的解释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的《送别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既有古典诗词的神韵,又通俗易懂,全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许多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常对未来迷茫

求《送别李叔同》古诗注音版。

你能给我读一遍吗

送别 李叔同每一句话的意思,全诗内容概括 每一句话的意思,不要赏析! 急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诗词释文请问: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送别的诗句意思

问题一:李叔同《送别》寓意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问题二:《送别》这首诗的意思。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问题三: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偿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 问题四:李叔同的一首词<<送别>>的内容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的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麽?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为作新词强说愁”,为了使自己的诗......>> 问题五:李叔同《送别》意思? 弘一法师的送别就是描述两位挚友即将分开,却又不舍得对方离去的心情。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来到了长亭外,在宽阔的古道上晚风,扶柳,残笛都是分别的意向,在其他送别的诗句都可以看到 问题六: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最好到专业的体操房让弹性吊带绑住你的腰部 并且在教练的辅助下一步一步练习 熟悉了就可以渐渐摆脱依赖了 练习之前一定要热身充分 把肌肉舒展开 否则很容易拉伤的 建议你不要自己单独练习 有一定危险性

李叔同天心月圆之诗句

李叔同的诗词1. 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2. 早 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3. 春 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4. 悲 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5. 夜泊塘沽杜宇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6. 感 时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7. 津门清明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8. 赠津中同人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李叔同语录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

李叔同 送别 全部翻译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他的作品《送别》是一首感人的诗歌。以下是《送别》的全部翻译:《送别》(李叔同)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青山何以堪,白日依旧明。明日指西指,此心无限情。此心与青山,永别不相平。这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离别的感慨。诗人远送别人,离别之后青山依然在那里,白日依旧明亮。明天指向西方,但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情思。诗人的心与青山永远无法平静地相处,因为他们已经永别了。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和不舍之情。

李叔同的一首词的内容

许幻园。冬雪天,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走到他家门前,没有进去,只在门前大喊,李叔同我们家破产了,我走了。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李叔同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仿若天地间只有自己,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直站了一个小时,然后跑回屋写了这首送别。其实也是为自己离开俗世做伏笔。

李叔同最有名的诗词

李叔同诗词著名的有《送别》。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我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求李叔同经典诗词

我,我的人生是一,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是一种习惯,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切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很好的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发展,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我的人生是一

李叔同诗词

  1、《 送别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 早秋 》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3、《 春游 》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4、《 悲秋 》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5、《 月夜 》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   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   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6、《 月 》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7、《 晚钟 》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8、《 清凉歌 》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9、《 清平乐·赠许幻园 》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   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着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10、《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11、《 老少年曲 》   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杪。   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   朱颜镜里凋,白发悉边绕。   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   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   12、《 戏赠蔡小香四绝 》   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   艳福者般真羡煞,侍人个个唤先生。   云髣蓬松粉薄施,看来西了捧心时。   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   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   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   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   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13、《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悉千缕。   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   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14、《 夜泊塘沽 》   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   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   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15、《 遇风愁不成寐 》   到津次夜,大风怒吼,   金铁皆鸣,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16、《 感时 》   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   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17、《 津门清明 》   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   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18、《 赠津中同人 》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19、《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   前尘涉渺渺风思量,只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   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20、《 登轮感赋 》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李叔同诗词

李叔同诗词 1、《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3、《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4、《悲秋》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5、《月夜》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 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 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6、《月》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7、《晚钟》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8、《清凉歌》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9、《清平乐赠许幻园》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 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着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10、《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11、《老少年曲》 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杪。 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 朱颜镜里凋,白发悉边绕。 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 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 12、《戏赠蔡小香四绝》 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 艳福者般真羡煞,侍人个个唤先生。 云髣蓬松粉薄施,看来西了捧心时。 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 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 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 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 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13、《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悉千缕。 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 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14、《夜泊塘沽》 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 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 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15、《遇风愁不成寐》 到津次夜,大风怒吼, 金铁皆鸣,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16、《感时》 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 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17、《津门清明》 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 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18、《赠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19、《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 前尘涉渺渺风思量,只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 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20、《登轮感赋》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 急管杂青丝,玉瓶金屈卮。 寒天高堂夜,扑地飞雪时。 贺君关西掾,新绶腰下垂。 白面皇家郎,逸翮青云姿。 明旦之官去,他辰良会稀。 惜别冬夜短,务欢杯行迟。 季女犹自小,老夫未令归。 且看匹马行,不得鸣凤飞。 昔岁到冯翊,人烟接京师。 曾上月楼头,遥见西岳祠。 沙苑逼官舍,莲峰压城池。 多暇或自公,读书复弹棋。 州县信徒劳,云霄亦可期。 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诗经 叔于田 《诗经: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 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 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1、田:田猎。 2、洵:实在,确实。仁:仁爱。 3、狩:冬猎。 4、适:往。野:郊外。 5、服马:驾马。 译文: 阿叔外出去打猎,大街小巷没有人。 难道真的没有人,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敦诚。 阿叔外出去狩猎,街巷无人来饮酒。 难道真无饮酒人,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清秀。 阿叔外出去打猎,街巷无人驾车马。 难道真无人驾马,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勇武。 赏析: 这是一幅英武的男子汉的画像。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当力扛千斤:血战沙场,醉里挑灯看剑,不斩楼兰誓不还;如今的男子汉变成了大男孩儿,男孩儿除了像小公鸡似地打几个五音不全的鸣之外难有骑马射箭的英雄气概和情怀。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志 在四方建功立业壮志冲天;如今的男孩儿只会在父母和女人的褓褓中撒娇卖乖。 莫非人种真的退化了?我们真的已经不如古人?满路花·和敏叔中秋词·癸巳,周守约敏叔来作中秋 廖刚 满路花和敏叔中秋词癸巳,周守约敏叔来作中秋 雨霁烟波阔,雁度陇云愁。西风庭院不胜秋。桂华光满,偏照最高楼。东山携妓约,故人千里,夜来为舣仙舟。 明眸皓齿,歌舞总名流。恼人情态物中尤。阳春一曲,谁把万金酬。便好拼沉醉,此夕姮娥,共须着意攀留。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西湖诗词 。

李叔同的书法作品

李叔同的书法作品介绍如下: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李叔同的《送别》是他的哪个时期写的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扩展资料:李叔同的文学作品: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的作者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扩展资料:李叔同的文学作品: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百度百科-李叔同

李叔同最有名的一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如果无能为力,那就顺其自然。如果心无所待,那就随遇而安。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令人叹为观止。他被称为半世繁华半世僧,他的传奇不仅仅表现在生活方面,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曾有两位妻子,两位红颜知己。而他不管是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话剧、诗词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学生丰子恺对他的评价是,无人能及半步。张爱玲在他的面前都感到十分卑微。可见弘一法师的造诣和才华,真的是无人能及。人物生平: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其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重要的音乐作品有《送别》《夕歌》《三宝歌》等。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天津人),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扩展资料:李叔同的文学作品: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李叔同的 送别诗

《送别》 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的春游什么意思

春风吹拂到脸上就像薄纱一样轻柔,游春的人们装束简单纯朴,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淡白色的梨花、金黄色的油菜花、柳花随风摆动,芥菜花随风飘香,伴随着黄莺的啼叫声,在田埂里劳作的人们也渐渐的归去。伴着钟声的响起,随着夕阳的西下,游春的人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去。

李叔同天心月圆之诗句

1. 李叔同关于中秋的诗句 李叔同关于中秋的诗句 1.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辞别诗句: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佳节诗句:《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关于中秋的诗词,全篇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有那些 妖蟆休向眼前生。 千里江山昨梦非,更待银河彻底清,湓浦沙头水馆前,云间仙籁寂无声,此夕羁人独向隅;狡兔空从弦外落。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人在水晶宫里。龙偃蹇,观阙嵯峨,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起舞弄清影。 此生此夜不长好,高处不胜寒。至今不会天中事。 今年八月十五夜,殿前拾得露华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缥缈笙歌沸,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 最爱笙调闻北里,何似在人间,今夕是何年。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作此篇。 风泛须眉并骨寒, 到晓不曾看。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山中夜来月;平分秋色一轮满,应是嫦娥掷与人,照无眠,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灵槎拟约同携手,淡月云来去?转朱阁,曲江池畔杏园边。 未必素娥无怅恨,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东南见月几回圆。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昨风一吹无人会,玉蟾清冷桂花孤,低绮户。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儿童漫相忆,长伴云衢千里明。 西北望乡何处是。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欢饮达旦。 大醉,银汉无声转玉盘,今夜清光似往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4.关于中秋节的诗句,要求只要句子,整首诗不要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6、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8、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5、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6、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28、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3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3、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3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8、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3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3、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4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45、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4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4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8、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4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0、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5.关于中秋的诗文 中秋的诗文 辞别诗句: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6.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苏轼的《水调歌头》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7.关于中秋节的诗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白话释义】: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白话释义】:可怜那半夜美丽的月影,正照着贵戚近臣喝残的酒杯。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白话释义】: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白话释义】: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白话释义】: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白话释义】: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李叔同天心月圆之诗句

李叔同的诗词1. 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2. 早 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3. 春 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4. 悲 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5. 夜泊塘沽杜宇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6. 感 时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7. 津门清明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8. 赠津中同人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李叔同语录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

李叔同 送别是诗词还是歌曲,如果是诗词,词牌是什么?

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人,他创作的《送别》应属歌词(说是现代诗也可以),不是古典诗词。理由有二:1、词谱中无相符者;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与“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两句分别出现过两次,不符合古典诗词的创作习惯,而是歌词或现代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别后芳草碧红尘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诗词人生》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别后芳草碧红尘》(西陵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xGuu8fhA-jqJDA0PQQ9Ow 提取码:7pc2书名:别后芳草碧红尘作者:西陵下豆瓣评分:6.3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出版年份:2011-12页数:227内容简介:《别后芳草碧红尘: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诗词人生》作者以诗词、传记并行的手法,空灵、优美的文字,将李叔同的生平娓娓道来。辅之以诗词,穿插以议论和抒情,使得对弘一大师的描述更加饱满而精彩。作者简介:西陵下,原名俞伟,1982年秋生于南通(古称崇州、静海郡),曾学于烟花扬州,现居于秦淮南京。余幼读诗词,长攻数理,后研西学。然颠簸多年,辗转数城,终一事无成,惶恐不已。现已出版长篇小说《天下无香》、《沧浪》,另写有长篇小说《谁的忧伤在盛开》、《伤河》、《青萝·逆风吟》。此生无宏愿,唯求与三两好友,共一壶清茶,吟半首诗,填几阙词,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足矣!

求李叔同写的【送别】的译文、赏析!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627136.html

李叔同诗词集的目录

诗词断句 咏山茶花清平乐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原韵老少年曲 戏赠蔡小香四绝南浦月夜泊塘沽 遇风愁不成寐……歌词我的国 春郊赛跑大中华 春游忆儿时 早秋悲秋 月夜秋夜(之一)……《护生画集》题词众生 生的扶持今日与明朝 母之羽亲与子仁兽儿戏 沉溺

《送别》李叔同,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送别》用的是J·P·奥德威作的曲调,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词时对曲子作过少量修改,故《送别》与《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3],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李叔同的《送别诗》的译文是什么?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世间再无李叔同的上一句

世间再无李叔同的上一句是半世繁华半世僧。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扩展资料:李叔同的文学作品: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李叔同的佳句

1. 李叔同精典名句 ·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持之以坦荡。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大着肚皮容事,立定脚跟做人。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 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 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 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清平乐——赠许幻园 城南小住。 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 闭户著书自足。阳春常驻山家。 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庚子初夏,余寄居草堂,得与幻园趄夕聚首。曩幻园于丁酉冬,作二十岁自述诗,张蒲友孝谦为题词云:无真非幻,无幻非真。 可谓深知幻园者矣。李成蹊。 ·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涉渺渺风思量,只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赠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 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咏菊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 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 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 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五)·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废墟 看一片平芜,家家衰草迷残砾。玉砌雕栏溯往昔,影事难寻觅。 千古繁华,歌休舞歇,剩有寒·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2. 送别 李叔同每一句话的意思,全诗内容概括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3. 李叔同的《送别诗》诗意是什么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4. 《送别》李叔同 诗意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 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 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 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 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 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 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 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 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 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 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 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 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 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 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 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 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 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 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 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 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 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 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 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 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 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 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 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 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 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 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 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 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 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 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 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 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 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 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 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 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 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 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 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 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 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 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 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 《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 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 5. 请问弘一法师的一句法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象”的说法来自魏晋玄学,是对应於“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师借著这道理来说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对真理的最高体悟,是离语言文字思维的,所谓的“语言道断,心行路绝”者是。故说执象(语言文字思维,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对胶著与“象”的人来说,何止千里?

李叔同诗词作品赏析

李叔同诗词 一、《送别》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广告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暗暗,浓干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悢来年絮漂荡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三(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四(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五(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六(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七(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八(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李叔同作品有哪些

  1、李叔同代表作品:《三宝歌》、《南京大学校歌》、《送别歌》。   2、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3、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李叔同多少岁了?

李叔同 62岁。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李叔同是哪个朝代的

导语: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李叔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人物评价: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为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作词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李叔同的经典著作是什么啊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经典著作: 画册:《乐石集》、《李叔同印存》、《护生画集》。 论文:《图画修得法》、《水彩画法说略》填词。 歌曲:《送别》、《忆儿时》、《祖国歌》创作于1902年,学堂乐歌代表作,旋律采用“老六板”。 作曲:歌曲《三宝歌》(释太虚词)、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

李叔同有几个妻子?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俞氏  李叔同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津门茶商之女)结婚(李叔同夫人俞氏卒年为1926年正月初三)。  与天津俞氏结婚。俞氏长叔同两岁。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儒学考试,学名李文涛。有子(乳名葫芦),早年夭折。 1904年,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杨翠喜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杨翠喜  杨翠喜是李叔同的初恋情人,两人初识在一个诗情画意的夜晚。从相遇的那天晚上起,李叔同每晚都要到她唱戏的天津福仙楼戏园为她捧场,散戏后便提着灯笼陪送她回家,一路谈情说爱,你侬我侬。李叔同在戏剧方面本就有深厚的底蕴,于是他为她讲解其所演绎的戏曲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甚至手把手指导杨翠喜舞台身段和唱腔。“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这是李叔同赠给杨翠喜的诗,可以想象那段时光是多么美好。但造化弄人,好景不长,李叔同身为豪门才子,他的家庭又如何能容许他爱上一个妓女戏子?在母命与爱情之间挣扎徘徊了很久之后,他放弃了爱情,与初恋情人伤感地分手。又一说是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到天津,看上了杨翠喜,段芝贵以巨资将杨翠喜买下,献给载振。李叔同痴情落空,后来看破红尘遁迹空门。  李苹香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李苹香  李叔同的第二个红颜知己便是才女名妓李苹香。李苹香以诗才驰名上海,颇受文人喜爱。1901年夏天,李叔同与母亲、妻子由天津迁往上海。那时,他因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而成了当局眼中的敌人,无奈避祸沪上。李叔同在上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和消沉时期,也是思想的脱变期。他同一班公子哥们,经常出入于声色场所,与上海滩的名伶名妓们打得火热,他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和谢秋云等都是好友。但是,李淑同与李苹香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交往。  李叔同第一次来到李苹香的天韵阁,就以“惜霜仙史”之名赠李苹香七绝三首:  沧海狂澜聒地流,新声怕听四弦秋。如何十里章台路,只有花枝不解愁。  最高楼上月初斜,惨绿愁红掩映遮。我欲当筵拼一哭,那堪重听《后庭花》。  残山剩水说南朝,黄浦东风夜卷潮。《河满》一声惊掩面,可怜肠断玉人箫。  后来,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学习,他与李苹香的交往更加频繁了。除了上课,他的空余时间几乎都是和李苹香待在一起。才子佳人,诗酒唱和,风花雪月,情深意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数年之后,李叔同由于母亲病故,深受刺激,决意告别诗酒风流的上海洋场,远赴日本留学。李叔同与李苹香互相以诗赠别。李苹香一生命运坎坷,沦落风尘,但性格却颇洒脱,明白与李叔同没有结果,便移情于另一个才子章士钊。

李叔同的五个哲理名言

1、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2、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厂大;以切磋乙诅取反,则字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3、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4、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10条金句

李叔同10条金句如下: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人生为善是为了求得心灵的快乐,读书,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净土。2、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3、人生在于存心养性。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4、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6、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7、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8、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9、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10、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李叔同简介的生平 关于李叔同的简介

1、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2、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3、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4、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李叔同简介越简单的越好

平湖人

李叔同名言

李叔同名言如下:1、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独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3、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4、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5、落花辞枝,夕阳欲沉。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7、明镜上水又澄心,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8、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事后的追悔莫及。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10、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11、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_。12、纷纷纷纷纷纷纷,唯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李叔同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自1918年7月出家后,李叔同即以法号“弘一”行世。他发愿弘扬律学。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马一浮曾挽诗云:“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他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并创办“南山律学院”。僧腊二十五年始,他行踪如浮云,遍及浙江、福建诸地和上海、青岛,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一息尚存,颠沛风雨如故。为之追慕,夏丐尊、丰子恺等执弟子礼,终身护法。弘一法师是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说道:“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曾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字幅,还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李叔同四位妻子是谁?

李叔同的四个女人分别是杨翠喜,俞蓉儿,李苹香,福姬。叔同初恋爱人,是晚清名伶杨翠喜。都说才子配佳人,李叔同这个才子,也对梨园佳人杨翠喜情根深种。年少的李叔同爱的热烈,他每天都到梨园等待佳人谢幕、卸妆。然而这段爱情没来得及去验证封建家庭的阻挠就逝去了:名气越来越大的杨翠喜,被权贵当做礼物送给了豪门。李叔同的初恋就此止步。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一是现实不如意。之前就说他在学校任职,他当过图案教员、音乐教员,在杂志社当过编辑,他的工作涉及得很广,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等,他的才能和学识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是他工作不顺心,才想到出家,可能性不大。二是对红尘之事烦恼。他的家庭状况很好,父辈为他留下一大笔家产,他妻子的娘家也很富裕,他在生活上可能没有烦恼。三是对佛教的向往。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到中国,到李叔同时期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历史上爱好佛家文化的名人不在少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连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爱好佛教思想之人。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这可能是李叔同果断出家的根本原因。

李叔同成就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1896年时的李叔同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祼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 相关纪念(15张) 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从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李叔同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哪些歌曲由李叔同填词?

1、《送别》《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2、《三宝歌》《三宝歌》作于1930年。由擅于音律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谱曲,太虚大师再依曲作词。两位高僧共同圆满此极为稀有的三宝歌,因缘可谓殊胜。流传至今,已成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三宝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现代梵呗,同时也是对古代梵呗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在重大的佛教活动上,都会先唱《三宝歌》,该歌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教歌。3、《夕歌》《夕歌》是一首有着百年历史的“学堂乐歌”。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到处流行“学堂乐歌”,《夕歌》就是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之一。《夕歌》大约作于1902年,由近代音乐、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填词。歌的曲调采自当时全国流传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旋律深沉而宽广,一字一板,浑厚自然。 “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尽管数量不多,却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开端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4、《南京大学校歌》南京大学现在的校歌创作于1916年,是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师)的校歌。2000年后,这首南大最早的校歌重新确立为南京大学的校歌。这首校歌由李叔同先生制谱、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作词。5、《春游》《春游》是由李叔同创作的,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一九一三年五月,李叔同在浙江一师任教,又以浙师校友会的名义编印了《白阳》杂志。此属综合性刊物,音乐占了较大的比重。杂志重新发表了他为《音乐小杂志》写的序文。李叔同以五线谱发表了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春游》是中国近代音乐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李叔同一生娶过几个妻子?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俞氏  李叔同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津门茶商之女)结婚(李叔同夫人俞氏卒年为1926年正月初三)。  与天津俞氏结婚。俞氏长叔同两岁。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儒学考试,学名李文涛。有子(乳名葫芦),早年夭折。 1904年,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杨翠喜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杨翠喜  杨翠喜是李叔同的初恋情人,两人初识在一个诗情画意的夜晚。从相遇的那天晚上起,李叔同每晚都要到她唱戏的天津福仙楼戏园为她捧场,散戏后便提着灯笼陪送她回家,一路谈情说爱,你侬我侬。李叔同在戏剧方面本就有深厚的底蕴,于是他为她讲解其所演绎的戏曲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甚至手把手指导杨翠喜舞台身段和唱腔。“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这是李叔同赠给杨翠喜的诗,可以想象那段时光是多么美好。但造化弄人,好景不长,李叔同身为豪门才子,他的家庭又如何能容许他爱上一个妓女戏子?在母命与爱情之间挣扎徘徊了很久之后,他放弃了爱情,与初恋情人伤感地分手。又一说是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到天津,看上了杨翠喜,段芝贵以巨资将杨翠喜买下,献给载振。李叔同痴情落空,后来看破红尘遁迹空门。  李苹香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李苹香  李叔同的第二个红颜知己便是才女名妓李苹香。李苹香以诗才驰名上海,颇受文人喜爱。1901年夏天,李叔同与母亲、妻子由天津迁往上海。那时,他因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而成了当局眼中的敌人,无奈避祸沪上。李叔同在上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和消沉时期,也是思想的脱变期。他同一班公子哥们,经常出入于声色场所,与上海滩的名伶名妓们打得火热,他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和谢秋云等都是好友。但是,李淑同与李苹香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交往。  李叔同第一次来到李苹香的天韵阁,就以“惜霜仙史”之名赠李苹香七绝三首:  沧海狂澜聒地流,新声怕听四弦秋。如何十里章台路,只有花枝不解愁。  最高楼上月初斜,惨绿愁红掩映遮。我欲当筵拼一哭,那堪重听《后庭花》。  残山剩水说南朝,黄浦东风夜卷潮。《河满》一声惊掩面,可怜肠断玉人箫。  后来,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学习,他与李苹香的交往更加频繁了。除了上课,他的空余时间几乎都是和李苹香待在一起。才子佳人,诗酒唱和,风花雪月,情深意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数年之后,李叔同由于母亲病故,深受刺激,决意告别诗酒风流的上海洋场,远赴日本留学。李叔同与李苹香互相以诗赠别。李苹香一生命运坎坷,沦落风尘,但性格却颇洒脱,明白与李叔同没有结果,便移情于另一个才子章士钊。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是对佛家文化的深层追求。李叔同与佛教的渊源可以说是自他幼时起的。从小,他就从笃信佛教的父母那里受到了熏陶。后来,他又跟随年轻守寡的侄媳妇去过庵里,并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尤其是他父亲李筱楼在临终前,请僧人朗诵金刚经,在佛经诵读声中安详而逝,如入禅定。停灵期间,每天都有和尚诵经不绝。幼年里周遭的佛教氛围以及父亲临终前的种种,为李叔同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对他成年以后对佛学思想的领悟奠定了感性的基础。1918年8月19 日,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弘一”,号“演音”。此前,正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将一直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衣物分赠给朋友和学生,所藏金石封存于西湖西泠印社石壁上,并与其最亲近的弟子丰子恺、刘质平合影留念,结束了他的执教生涯。至此,这位20世纪初闻名遐迩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斩断世俗情缘,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李叔同家族身世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名门望族,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进士,笃信佛教,广行布施,人称李善人,与合肥李鸿章为会试同年,曾任吏部主事,垄断天津盐业,俗话说:“盐商家财,富可敌国。”,晚年兴办钱庄“桐达银号”,为天津早期的银行家。李筱楼有一妻三妾,原配姜氏,早亡,大姨太郭氏,二姨太张氏。六十七岁时,又将丫鬟王凤玲收为三姨太,这位王氏,年十八,为当地有名的美女。青丝白发、老夫少妻。嫁给李筱楼当然不是王氏本人的意愿,但是封建社会,婚姻这件事由不得自己做主,而这位王氏就是李叔同的生母。公元1880年10月23日,李家大院里降生了一个婴儿,李筱楼闻讯赶回家,接生婆满面堆笑:“李爷,三奶奶给您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这个孩子就是李叔同。李叔同的母亲王氏,从小就信佛,嫁给李筱楼以后,更是常常到后街地藏庵拜菩萨。想是李叔同在娘胎里就不知道听了多少遍“阿弥陀佛”和佛菩萨名号了,佛性的种子可能在那个时候就深植于心了。

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的赏析

1、文中李先生以教印心,以律严身,他上课必早到,课前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普表摆着,琴头放着一只时表,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学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来,深深鞠躬,课就开始了。2、这就是我们很早就提倡的提前候课制度。建校初期学校就提过“提前候课”,教师必须提前到班,学生必须提前进教室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教师提前到班,学生会很快安静下来,等待上课,学生看着老师都进班了,自然该做的课前准备也做好了,情绪也逐渐稳定了,心思也集中到教室里面来了,这样的状态会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李叔同作品有哪些 经典作品介绍

1、李叔同代表作品:《三宝歌》、《南京大学校歌》、《送别歌》。 2、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3、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李叔同 南怀瑾是怎么回事情?

佛教一代高僧大德。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佛教界地位崇高,为中国和佛教做出了很多贡献 南怀瑾:一代大德,是一位居士,讲经说法,为利益无量众生 二位均是大菩萨,阿弥陀佛

李叔同诗词

李叔同诗词45首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暗暗,浓干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悢来年絮漂荡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三(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四(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五(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六(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七(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八(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九(晚钟)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神之恩,大无外!      十(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十一(清平乐·赠许幻园)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十二(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作者原注】:庚子初夏,余寄居草堂,得与幻园趄夕聚首。曩幻园于丁酉冬,作二十岁自述诗,张蒲友孝谦为题词云:无真非幻,无幻非真。可谓深知幻园者矣。李成蹊。十三(老少年曲)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杪。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悉边绕。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十四(戏赠蔡小香四绝)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艳福者般真羡煞,侍人个个唤先生。云髣蓬松粉薄施,看来西了捧心时。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十五(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悉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十六(夜泊塘沽)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十七(遇风愁不成寐)到津次夜,大风怒吼,金铁皆鸣,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十八(感时)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十九(津门清明)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二十(赠津中同人)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二十一(西江月·宿塘沽旅馆)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涉渺渺风思量,只道人归是谎。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二十二(登轮感赋)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二十三(轮中枕上闻歌口占)子夜新声碧玉环,可怜肠断念家山。劝君莫把愁颜破,西望长安人未还。【注释】:自《清平乐》《戏赠蔡小香》《南浦月》《到津大风愁不成寐》至《轮中枕上闻歌口占》十馀首,除《南浦月》及《到津大风愁不成寐》一词一诗曾一度发表外,其馀载于许幻园《城南笔记》及李成蹊《辛丑北征泪墨》,均为读者所未曾见。二十四(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其一床第之么健得耻,为气任侠有厅女。鼠子胆裂国魂号,断头台上血花紫。其二东邻有儿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其三河南河北间桃李,点点落红已盈咫。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其四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注释】:以上四首,发表于清末留日学生高天梅所编的《醒狮》杂志某期《文艺》栏,是大师留学日本前为上海“沪学会”所撰《文野婚姻新戏》后写的诗,署名为惜霜。后在《东京演茶花女》编后的<感赋>,是重录其中的二首。二十五(重游小兰亭口占)重游小兰亭,风景依稀,心绪殊恶,口占二十八字题壁,时九月望一日也。一夜西风蓦地寒,吹将黄叶上栏干。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二十六(滑稽传题词四绝)其一斗洒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观。此中消息有盈朒,春梦一觉秋风寒。其二中原一士多厅姿,纵横宇合卑莎维。人言毕肖在须眉,茫茫心事畴谁知。其三婴武伺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沈。其中南山豆苗肥复肥,北山猿鹤飞复飞。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二十七(喝火令)故国鸣鷤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作者原注】:《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也。今年丙午在津门作。二十八(醉时)醉时歌器醒时迷,甚矣吾衰慨凤兮。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梦里家山渺何处,沈沈风雨暮天西。二十九(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东邻有女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拆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三十(书愤)文采风流上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某山某不留奇迹,一草一花是爱根。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朝廷有笑声。【注释】: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一一四节载:“新民社校对房一敝箑,忽有题七律五章于其上者,涂抹狼藉,不能全认识,更不知谁氏作也,中殊有侍语。”(曾引此诗后四名)新民社在横滨出版《新民丛报》,发表《饮冰室诗话》的时候,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据一九○六年十月四日日本《国民新闻》记者访问李哀记事,李叔同和当时日本有名汉诗人如槐南(森大来)、石埭(永阪周)、鸣鹤(日下部东作),种竹(本田幸)等,都有往来。只因他当时不大出名,所以他写的诗,便被搁在校对房了。三十一(春风)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摧。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北山莱。秋娘颜色娇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如血染楼台。三十二(昨夜)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尺山河浮。沈沈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三十三(初梦)鸡犬无声天地死,风景不殊山河非。妙莲华开大尺五,弥勒松高腰十围。恩仇恩仇若相忘,翠羽明珠绣裲裆。隔断红尘三万里,先生自号水仙王。三十四(帘衣)帘衣一桁晚风轻,艳艳银灯到眼明。薄幸吴儿心木石,红衫娘子唤花名。秋于凉雨燕支瘦。春入离弦断续声。后日相思渺何许,芙蓉开老石家城。三十五(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三十六(南南曲·赠黄二南君)在昔佛菩萨,趺坐赴莲池。始则牛花笑,继则南南而有辞。南南梵呗不可辨,分身应化天人师。或现比丘、或现沙弥、或现优婆塞、或现丈夫女子宰官司,诸像为说法,一一随意随化皆天机。以之度众生,非结贪嗔痴。色相声音空不染,法语南南尽归依。春江花月媚,舞台装演奇。偶遇南南君,南南是也非?听南南,南南咏昌霓;见南南、舞折枝,南南不知之,我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释】:这一首《南南词》,是李叔同东京美术学校同学曾参加春柳社公演《黑奴吁天录》,扮演海雷的黄二难(原名辅周),回国后,改名黄二南,回忆一九一二年发李叔同表于《太平洋报》上赠他的歌词。因为歌词全凭记忆诵出,未核对《太平洋报》,内容恐略有出入。三十七(咏菊)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三十八(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其一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其二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注释】:以上三诗,曾发表于《太平洋报画刊》,三十年前转载于上海《觉讯》月刊。据天行居士介绍说:“弘一大师李叔同,未出家前,声满艺坛,诗书画均工,尤长于音乐。所作诗文甚夥,惜均随手散弃。今所存者十不及一。予于曩年曾在《太平洋报》中见其诗数首,均为集中所未惦,殊可珍也。”三十九(题梦仙花卉横幅)梦仙大妹,幼学于王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九月,时余方奉母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妹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妹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已出。壬寅荷花生日,大妹逝越三年乙已,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者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看片羽留。——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作者原注】:“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今春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四十(玉连环影·为夏丏尊题小梅花屋图)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甲寅立春节,息翁。【注释】:据《弘一大师年谱》一九一四年条引夏丏尊先生对此《玉连环影》的说明:“民初余僦居杭城,庭有梅树一株,因名之曰"小梅花屋"”。陈师曾君为作图,一时朋友多有题咏。图经变乱已遗失,此小词犹能记忆,亟为录存于此。丐尊记。”  近见一九七九年,《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的,《战地》第六期增刊上夏满子(夏丐尊之女)的《小梅花屋图及其他》一文,知道此图尚在人间,而且保留了夏丐尊先生当时所填的一阕《金缕曲·自题小梅花屋图》:爱录如下:已倦吹箫矣。走江湖,饥来驱我,嗒伤吴市。租屋三间如艇小,安顿妻孥而已。笑落魄萍踪如寄。竹怀竹窗清欲绝,有梅花慰我荒凉意。自领略,枯寒味。此生但得三弓地,筑蜗居,梅花不种,也堪贫死。湖上青山青到眼,摇荡烟光眉际。只不是家乡山水。百事输人华发改,快商别作收声计。何郁郁,久居此!作者认为《玉连环影》小令,只寥寥数句,倒是写实。四十一(贻王海帆先生)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作者原注】:“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前年五月,南社同人雅集湖上,如识先生。“社盟称后学”——先生长余三十二岁。“科第亦同年”——岁壬寅,余与先生同应浙江乡试,先生及第。“抚碣伤禾黍”——今岁余侍先生游孤山,先生抚古墓碑,视皇清二字未磨灭,感喟久之。“怡情醉管弦”——孤山归来,顾曲于湖上歌台。“不慕赤松仙”——近来余视见世为乐土,先生亦赞此说。四十二(题陈师曾荷花小幅)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学。今再展玩,为缀小词。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四十三(秋柳)甚西风、吹绿隋堤衰柳,江山依旧。只风景、依稀凄闵时候。零星旧梦半沉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昔日珠帘锦幙,有淡烟一缕,纤月盈钩。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眼底离麦秀。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四十四(废墟)看一片平芜,家家衰草迷残砾。玉砌雕栏溯往昔,影事难寻觅。千古繁华,歌休舞歇,剩有寒螀泣。四十五(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有感诗以谢之)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李叔同经典语录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5、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6、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8、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9、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0、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李叔同有几个妻子?

妻子:茶商之女俞氏。李叔同和原配俞氏有三个儿子,但是第一一个儿子小时候就天折了只有一个乳名叫葫芦。成人的大儿子李淮在上世纪的50年代去世。李淮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第一胎是个女儿,取名叫李然平。第二胎是个儿子,李瑞说过父亲李叔同在出家后只写过两封信,而第二封信的内容就是给李淮的儿子取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李叔同诗文遗墨精选》、《南闽梦影》。《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的成就:李叔同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李叔同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是谁

谁呀

李叔同出了哪些书?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李叔同诗文遗墨精选》、《南闽梦影》。《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的成就:李叔同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李叔同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

李叔同的绝笔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