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差别是什么?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运用领域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二、联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扩展资料恩格斯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仅对自然界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与辩证的世界观。恩格斯指出,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而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一切事物的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中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作为“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从事实中发现联系,而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充分意识到事实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性、历史性或辩证性,并由此出发理解事实自身。恩格斯并没有局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正如没有局限于自然领域来理解辩证法一样,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也即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新形态。这种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因而它“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因此,在恩格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实现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解,它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一样,体现了一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运用的结果。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哪些内容

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是什么?

一、指代不同1、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二、观点不同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1、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4、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但它们有一些不同之处: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进行把握的方法论。它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历史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推动的。- 唯物史观关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具体的历史发展理论。2.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具体应用。它是对历史发展的特定领域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和物质基础决定的,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简言之,唯物史观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性的把握,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的具体应用,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体系。

其实不是一个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认识终有局限所以全是唯性的,后人认为它很对才讲唯物……还有立场观点不同还有相对而论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观研究是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二、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6、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13、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14、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唯心,一个是唯物。所谓唯心就是以自己主观意识、主观想法为准绳,所谓唯物就是以客观事实、客观依据为准绳。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时势造英雄——历史唯物主义英雄造时势——历史唯心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我的观点:1、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而言的。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的矛盾运动是推东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基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的。不以意识为转移,这种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是:一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即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是我的一些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二者一样,只是叫法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回事么

二者不一样两者区别: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两者关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两者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观研究是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二、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6、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13、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14、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举个历史唯物主义的例子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1. 唯物主义史观 唯物主义史观 唯物史观有哪些基本原则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是什么 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扩展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想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是管事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基石.。 【什么叫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扩展资料: 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唯物史观吗?

两者关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两者区别: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两者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拓展:实质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存在;历史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进步,但历史进程中会出现反复、倒退或停滞;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是一个自变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上层建筑属于特殊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不是天命也不是某个个体的力量,而是历史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合力;社会变革(改革或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范畴是不一样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和历史学的其他概念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是并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在哲学(历史哲学)领域使用,和其他历史哲学观点如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历史主观唯心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观、集体主义历史观等并列。

历史唯物主义有哪些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主要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1. **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制度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方式、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等,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3. **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趋势。5. **社会形态的演变:**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阶级矛盾。6. **历史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可抗拒的,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和斗争。7.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阶级的消亡和社会的共同富裕。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这一观点对于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理解社会矛盾和指导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的著作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观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啊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运用。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但其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较为成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唯心主义的神学历史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唯心主义历史观依附于神学,并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神学家奥古斯丁把全部社会历史说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间斗争的历史,结局是上帝的信徒取胜,并在地上建立起永恒的王国,因此世俗统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书奠定了神学历史观的基础。以神学形态出现的唯心史观在封建时代的其他各国都有所表现。新兴资产阶级针对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主张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寻找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它以不变的人性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G.W.F.黑格尔则把历史基础归结为“理性”、“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后,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同这一科学的历史观相对抗,继续以新的形式宣扬唯心史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社会历史理论,在继续坚持用人的理性、内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释社会历史的同时,特别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认识和预见历史进程的可能性。 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唯物史观。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认识终有局限所以全是唯性的,后人认为它很对才讲唯物……还有立场观点不同还有相对而论

什么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2、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它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4、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三个部分构成,因此认识论应该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其主要内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高二的《生活与哲学》教材而言,第二、三单元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第三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第一单元介绍了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简史。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2、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它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4、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人生观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生观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只有学好并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以它为指导观察和思考人生问题,才能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因此,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对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有决定性影响。具体地说: (1)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指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即人生理想问题,共产主义人生观把实现共产主义看做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是由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决定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无产阶级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这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无产阶级对这种客观要求的自觉认识。因此,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的价值问题是人生观中的重要问题,它包括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才有意义等问题,但根本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集体,个人作用的性质和划、,取决于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社会集团。必须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评价个人的价值,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结合起来,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进步是否作出贡献以及贡献大小。因此,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主张为集体、社会作奉献的集体主义。 (3)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苦乐、荣辱、生死、义利等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共产主义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正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的深刻理解上。因此,共产主义的人生态度是,不惧怕一时的挫折,不怕个人的牺牲,积极乐观地投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4)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指出了正确的途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要求人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正确途径。 参考资料: http://iask.sina.com.cn/b/3187911.html?from=related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只是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内容,用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社会历史的观点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而不是偶然或主观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的概念是指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用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动力的理论。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含义是一致的。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样的吗?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运用领域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二、联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扩展资料恩格斯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仅对自然界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与辩证的世界观。恩格斯指出,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而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一切事物的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中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作为“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从事实中发现联系,而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充分意识到事实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性、历史性或辩证性,并由此出发理解事实自身。恩格斯并没有局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正如没有局限于自然领域来理解辩证法一样,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也即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新形态。这种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因而它“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因此,在恩格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实现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解,它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一样,体现了一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运用的结果。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日本国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  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现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目前充斥着一个看似繁荣却十分有害的现象:文艺、评论等文化现象畸形繁荣,历史事件、评价等被歪曲和混乱。这是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视却肯定有很大潜在危害的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纠正,必然对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直至政界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直接产生负面效应。比如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量借用历史朝代、历史人物杜撰子无虚有的故事情节,推向市场,已经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很多文艺、评论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大量主观臆断历史人物及事件,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可以把秦桧说成忠臣、把商纣说成英杰……长久以往,何谈历史信任,何谈历史价值、何谈以史为鉴、惩前毖后,历史在人们的面前,可能就是一堆笑料而已。这是混淆是非、把历史搞乱、对历史极不尊重的表现。  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但今天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就不可能这样深入人心,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大,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就可能化为乌有。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三农”问题历来很重要,而目前却很严重。从农业的产业特点看,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我搜的 你再改改,当时我们都是copy的,自己写的都分低。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两者关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两者区别: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两者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拓展:实质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存在;历史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进步,但历史进程中会出现反复、倒退或停滞;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是一个自变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上层建筑属于特殊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不是天命也不是某个个体的力量,而是历史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合力;社会变革(改革或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范畴是不一样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和历史学的其他概念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是并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在哲学(历史哲学)领域使用,和其他历史哲学观点如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历史主观唯心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观、集体主义历史观等并列。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个意思吗?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观研究是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二、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6、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13、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14、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 ***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特点?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日本国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  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现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目前充斥着一个看似繁荣却十分有害的现象:文艺、评论等文化现象畸形繁荣,历史事件、评价等被歪曲和混乱。这是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视却肯定有很大潜在危害的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纠正,必然对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直至政界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直接产生负面效应。比如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量借用历史朝代、历史人物杜撰子无虚有的故事情节,推向市场,已经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很多文艺、评论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大量主观臆断历史人物及事件,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可以把秦桧说成忠臣、把商纣说成英杰……长久以往,何谈历史信任,何谈历史价值、何谈以史为鉴、惩前毖后,历史在人们的面前,可能就是一堆笑料而已。这是混淆是非、把历史搞乱、对历史极不尊重的表现。  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但今天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就不可能这样深入人心,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大,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就可能化为乌有。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三农”问题历来很重要,而目前却很严重。从农业的产业特点看,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我搜的 你再改改,当时我们都是copy的,自己写的都分低。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1、区别: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2、联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范畴是不一样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扩展资料: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也是可以确证和理解的,它也是有前提、有过程、有结局的,可以为后来者所把握的。对历史的分解可以看出,它的构成要素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这里既包括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包括人们生存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诸如地质条件、山岳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未誊清稿”中,他们以零散的思考再度检视了自己所做出的判断和论述的完善性和可靠性,范围涉及诸如:革命何以是必要的、从个体孤立到群体联合的进程、个人隶属于阶级意味着什么、个性为什么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显现和发展、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与更替。战争为什么在过去能成为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私有制与劳动的关系、自主活动及其实现的条件、市民社会再界定、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自然科学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思想家使一切本末倒置。马克思生前早就对将其理论和方法做简单化、极端化理解的倾向保持警觉并做过批判。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谴责了米海洛夫斯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接着就举了《资本论》中的几处论述来详加分析,这些文献及其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弥足珍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观研究是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二、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吗?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吗?

两者关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两者区别: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两者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拓展:实质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存在;历史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进步,但历史进程中会出现反复、倒退或停滞;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是一个自变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上层建筑属于特殊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不是天命也不是某个个体的力量,而是历史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合力;社会变革(改革或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范畴是不一样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和历史学的其他概念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是并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在哲学(历史哲学)领域使用,和其他历史哲学观点如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历史主观唯心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观、集体主义历史观等并列。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吗?

yes,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的最简明扼要哦!全部都是教材骨干知识。对答哲学主观题很有帮助一: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办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要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辩证法:联系观: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统帅局部,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找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同事重视部分的作用,恰当处理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系统要素的原理 发展观:①事物是普遍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分析法: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的原理。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 真理观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历史唯物主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改革 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⑤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全部都是教材骨干知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属于认识论还是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当然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你答的很对

求发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人生价值观)原理及方法论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准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过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改革只是在解放生产的。人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法制和幸福的行为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什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参与历史活动的一切人中,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过贵民、重民的思想。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扩展资料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民群众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承担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他们还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对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来实现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由革命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革命力量,或早或迟会起来推翻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腐朽的社会势力,为新的社会制度开辟前进的道路。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坚力量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希望人们能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既不能一味的唯心唯物,也不要教条死守不懂变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边行动边改善,坚定的追求理想,但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客观要实事求是,要能不断完善自身的行动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1. 社会历史是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不是任意的、偶然的或个别的现象。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态,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4. 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5. 革命和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革命和社会变革是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通过革命和变革,社会可以超越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6. 社会形态的演进: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进和转变。这些观点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它们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其基本观点包括:1. 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人类社会创造和运用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革时,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会导致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观念等的变化。3. 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抗,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进行的,社会的前进是通过阶级斗争取得胜利而实现的。4.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无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社会历史是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历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物主义,行而上学

1.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包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物质第一性”,也就是“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法”这个名词,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后来的哲学家借其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学术用词含义逐渐改变了。) 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物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的世界观。2.“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观点上的历史观,是立足于物质的角度上,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认为“现实的人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3.“主观唯物主义”承认“主观”和“唯物主义”两个概念,将其割裂开来考虑。基于“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但是并不认为“意识”与“物质”有所关联,它认为“意识”单纯是由人的思维产生的,而人可凭借意识任意行动。4.“客观唯物主义”同样承认“物质第一性”,但是彻底否定“主观”的作用,认为人类无法认知客观世界,同时不可能对客观世界造成任何影响。5.最后一点字写错了,是“形而上学”。这个词的原文和译文的使用都比较波折奥妙,让它从字面上比较难以理解,以至它的意思有很多异化版本。“形而上学”最初和最基本的含义是“对于世界本质的研究”,这是哲学、或者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的终极命题,是掌握宇宙根本规律的研究。而马列主义哲学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是指那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认为事物是静止的、孤立的那种观点。这可能是由于“形而上学”本身过于非现实化而借用概念。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就是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

历史唯物主义有哪些哲学道理

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历史的总发展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涉及哲学的话题.那么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呢 怎样做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呢 从历史的,唯物的角度来观察,理解,分析和处理问题,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历史的,二是唯物的.本篇着重分析历史的观点.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 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 日本国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 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 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在这里,我想多谈一点.现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目前充斥着一个看似繁荣却十分有害的现象:文艺,评论等文化现象畸形繁荣,历史事件,评价等被歪曲和混乱.这是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视却肯定有很大潜在危害的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纠正,必然对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直至政界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直接产生负面效应.比如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量借用历史朝代,历史人物杜撰子无虚有的故事情节,推向市场,已经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很多文艺,评论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大量主观臆断历史人物及事件,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可以把秦桧说成忠臣,把商纠说成英杰……长久以往,何谈历史信任,何谈历史价值,何谈以史为鉴,惩前毖后,历史在人们的面前,可能就是一堆笑料而已.这是混淆是非,把历史搞乱,对历史极不尊重的表现.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但今天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就不可能这样深入人心,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大,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就可能化为乌有.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看,并且结合当前热点,把个人想群众发展,则答案如下:   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3)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仅从个人看,可以如下回答: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首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没有无个人的社会也没有纯粹孤立的、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个人与社会总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人生的过程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判断人生观;人生价值选择是否科学的根本依据.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这二者关系中显示的.   其次,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生的基本矛盾.它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人生.它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自我修养与社会规范等矛盾中,人生就是面临这些矛盾并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时.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是追求着目的的人的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其创作背景: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这时,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年10月,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和M·赫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二、三章的手稿已遗失。

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主要理论分别是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主要理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评价历史现象是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三、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3、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扩展资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史观,是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内容,具体而言: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一)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作经济基础。 政治结构是指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所谓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由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根源,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集中体现经济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政治的保证。 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它可分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不同形式。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功能。 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体系”和“历史创造者”的活动。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构成的社会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构成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二)“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创造者” 围绕着历史主体的作用阐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关系以及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基本观点有:人们创造着历史,又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属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的阐述”等。

恩格斯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杜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 行为选择上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哪篇文章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哪篇文章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在关注不知道。

高中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理有哪些?

哲学下的6课和7课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三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有三个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一个基本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两极世界理论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百度好多,老师都有整理啊高三的一定要看

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大原理是什么?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矛盾和基本规律3.社会发展力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5.如何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7.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必然性和偶然性.6、主要和次要的关系.7、阶级的观点.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个人(英雄人物)的作用.9、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0、辩证(一分为二、片面和全面)的观点.11、矛盾的观点.12、发展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三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有三个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一个基本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两极世界理论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看,并且结合当前热点,把个人想群众发展,则答案如下:   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3)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仅从个人看,可以如下回答: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首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没有无个人的社会也没有纯粹孤立的、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个人与社会总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人生的过程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判断人生观;人生价值选择是否科学的根本依据.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这二者关系中显示的.   其次,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生的基本矛盾.它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人生.它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自我修养与社会规范等矛盾中,人生就是面临这些矛盾并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时.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的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 ***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请问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李秀林 2005年吗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 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 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 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 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 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 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 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杜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和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凡是符合事物发。 四、哪里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下载 推荐你去一个论坛书库,里面有很多影印电子书,偏重于人文类的,你注册一下,然后搜索,会有惊喜的: 百灵书库: 点击左侧的“进入社区”中的“论坛首页”,进入论坛首页后,选择左列下的“百灵书库”(在文化区下面)就可以了。 真的有很多好书,注册成会员就可下,没有什么限制。 藏得比较深,可能是怕版权出问题吧。 当然下载了后一定要安装PDF阅读软件呀,读不了不要说我骗你,我可是好心呀! 推荐一个常用的阅读器Adobe Reader V8.1.0 简体中文版(目前最新版): 下载安装后就可以阅读PDF电子图书了。当然,如果已经有了就不要再安装了,还有一个CAJVIEWER也可以的。 TXT和EXE格式的电子书不需要这类阅读软件。 希望大家找到合口味的好书。 五、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 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 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实质上可以归结三个规律:从量转 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运动的根 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 人们想要认识物 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 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 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 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在德意志形态中论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一般规...

恩格斯是如何定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呢?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其他一切哲学的最显著的标志。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应运而生,这也是一个必然结果。英法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导致欧洲发达国家的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资产阶级的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理解近代历史的钥匙,这就为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客观可能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立的。1894年1月,恩格斯在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此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即从历史观中被彻底驱逐出去了,唯物主义由此成为彻底的完整的唯物主义——从自然观到历史观。1884年2月,恩格斯研究了马克思大约在1880年底至1881年初对美国著名民族志学家和历史学家路·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详细摘要。马克思曾打算全面详实地介绍摩尔根的这部著作,但是未能实现。恩格斯决定根据马克思在这个摘要中所写的批语,同时利用摩尔根的事迹材料和某些结论写一部专门的著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详细分析原始社会和私有制,同时分析国家起源的历史,这就是后来恩格斯写的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了写这部书,恩格斯仔细分析和研究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根据,证实了马克思和他自己对原始社会历史的看法。他认为摩尔根对北美印第安人和许多古代民族的社会制度的研究和马克思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主要研究了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论述了原始社会制度的解体,同时分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形成。恩格斯还分析了阶级社会的普遍特征,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详细地研究了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即在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就会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大致地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轮廓。恩格斯的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列宁在《论国家》一文中高度评价这部著作,指出它是一部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三大观点?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的标志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的什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 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 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