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明确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提出 “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培养和目标达成,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重结果”是当前教学设计中比较普遍的思路。即使有一些貌似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学生活动,也不过是作为指向结果的手段而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上。究其原因,“重结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心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过程与方法”的总目标把“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经历某种过程来实现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明确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提出 “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培养和目标达成,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重结果”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折射出庸俗的社会心态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方式,照理说,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但现实中的不少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所强调的仍是结果。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重结果”是当前教学设计中比较普遍的思路。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活动内容,都表现为结果的呈现、规律的分析阐述以及结果的扩展——所谓推论。即使有一些貌似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学生活动,也不过是作为指向结果的手段而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上。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教辅资料中“重结果”的情况更为普遍,绝大多数物理问题都是求结果的问题。又比如在介绍和展示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时,往往呈现的是研究的结论、规律。并不意识到注重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提高研究能力的目标。没有认识到过程和原因分析是更重要的;还有,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往往把目光集中在获得研究结论上,而对研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也出于官僚主义和惰性,总是用结果来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究其原因,“重结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心态。但是,教育不能把责任推向社会,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承知识,它对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有着深刻和久远的影响。从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局考虑,我们应该很好地反省自身。  二、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的原因反思  1. “重结果”的思维定势来自“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  物理课中,特别是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对于一个班级超员的学生数和繁重的作业负担,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和评价不可避免地变得粗放,比较注意学生的解题结果,而且布置的作业也基本上是可以一下看出结果的计算题。高考在命题组卷时,为了使主观题的评阅更加公正的目的,所设计的题目也都有几乎没有争议的结果(除非出现可怕的失误)。更不会出现开放性的考题(有人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都无功而返)。这种导向作用强烈地影响着中学物理教学。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用结果来评价的功利观又通过教育深刻地影响着浮躁的社会大众心态。  2. 教学中以知识的传承为目的,而忽略了方法的总结和思维过程。  相对方法而言,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线索是无可非议的,但它不是目标,而是为了总结方法、体会物理思维过程的手段和支持。物理学所要表达的方法论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当然,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知识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在进行物理新课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撇开知识,而以“方法”作为展开教学的线索。但教师切不可因此迷失方向,忽视了“过程”目标,忽略了方法的总结和思维过程的展现。毕竟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方法、体验研究过程要比学习知识要重要得多。  3. 过去的教材对物理学科信息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为结果的堆砌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教科书作为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缺少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设计。这是过去各个版本的物理教科书的共同特点。教材信息呈现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让学生经历思考、体验和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例如高中物理的“楞次定律”,它是物理规律概括的典范。教科书都是直接给出了楞次定律的结果,只用了一句话就把各种复杂情况下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作了高度概括,体现了物理规律的简洁的美。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却不能不说它是残缺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索性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教师也把这一块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管新教材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改努力,尽可能展现分析思路,而不限定思维过程,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间。但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重过程”的指导思想,就是说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我在青岛二中听了几节物理示范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都是学生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总结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假设是错的,实验设计是不合理的,实验操作是不成功的,结果是错的。但我注意到,教师并不因此而焦躁、失望、歉疚、责备;学生也自始至终表现出思维和态度是积极的,表情是快乐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直到一堂课结束,老师始终也没有把结论和规律通过语言表述、板演或者用其它某种方式呈现出来。我体会到,原来我们奉若神明的结果是如此的不重要,而获得发现它们的过程、体验、失败的教训和经验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师要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  新课程倡导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会做个“懒老师” 。让学生先学而后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由于过去学习习惯的积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最关注结论和规律的,缺少了探究的过程,他们常常忽略知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但只是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概念作为探索过程的基础,其余时间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尽情地“玩”,通过探究过程学会把握全局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简单而有趣的知识设置若干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灵感,让思维更加活跃。要时常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排除对学习重点不够明确、对自身能力认识不够、对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等各种干扰因素,防止他们失去信心,浪费时间和精力。  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在课堂教学以及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探究过程中,由于所研究的课题较大较繁杂,或者实验器材设备的限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淡化权威,转变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科学探究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即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素养不是结果、规律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规律的探索过程的体验逐渐积累起来的。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等一系列的探究阶段,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2.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过程与方法”的总目标  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总框架的认识为“横”向的,它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起,构成高中物理课程的三维立体目标。我们要分析“过程与方法“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横向分布,知识结构的历史和逻辑关系;还需要分析“过程与方法”某一具体目标在整个学段不同课题中的体现,认识某一具体目标在教学实施中断断续续的潜在线索,这是一种 “纵”向的认识。对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应该尽可能地通过“横”、“纵”两个视角来审视,构思该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试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3. 把“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  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为例,对科学探索即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1)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2)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和器材;(3)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4)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要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就需要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条件来制定一个具体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去选择实验的方法、装置和器材;让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变量并提出控制的方法。并通过对以上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体会制定计划的重要作用。形成一种科学精神和能力。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经历某种过程来实现的。一定的过程,意味着一定的学生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明确学生在某一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是什么,并把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上来,才能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迅速地转变思想认识,这不仅是物理教学方法的问题,也反应了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回归。当然,评价标准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教育从来就不是急功近利的事业,从来就不应该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教育自身也不应该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十字架来背负。这种重结果的理念,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步履蹒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再也不能作茧自缚了。教育没有理由把这种扭曲的责任推向社会,而是要思考自身能够为净化社会心态作些什么。这是每一个清醒的、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自主学习是形成探究学习的基础,是内部动力,合作学习是形成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探究学习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准确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1、科学处理教材,突出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的重新组织。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找准重难点精选精讲巧练的内容,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重要一环。物理教材跨度大,难度高,课时又受限制,学生基础差。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处理来明确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并精心设计、制作、组合,使教材内容成为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情境的创设、多角度的探究和具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材料。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围绕重点、难点把知识目标具体化、问题化,同时对重点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挖掘。而教学目标则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具有导向功能,强调的是具体性、可测性、可操作性,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要精心设计,全面考虑。在班级授课模式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也应反映多样性和层次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到目标的时间差异。  2、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物理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物理情境或创设物理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掌握物理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物理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讲为什么车子轮胎有花纹;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其他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无数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激趣设疑,疑能生趣。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总是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整个教学过程要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标。  3、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主体主动学习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自已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科学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探究中的合作  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言,乐于回答问题、畅谈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给他们以想象和思考的时空,为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机会,从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为顺利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出有普遍性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合作交流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个人自由发言,可分组讨论,组成协作小组。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同时,建立学习小组时应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在人员“质”的方面,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来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在“量”的方面,如果是四人小组,最好的组合是: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另外,各小组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总之,要求全员参与,尤其要让那些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也能参与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以应对教学过程中的非常事件,如:有的小组在一些非关键问题上纠缠,而且毫无进展;有的小组只是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各种观点、做法,教师不应该立即给予评价,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辩论,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但要注意一点,该合作时就合作,该独立时就独立,不可什么问题都搞合作,为迎合潮流而作秀。  三、体验探究的过程  体验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总结,迁移创新。为了使学生对每节课所学习的知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下面就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灵活运用实验手段、优化教学语言、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一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引出课题 开始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某个物理现象,或做某些实验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疑问,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课题,开始产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向盖子紧盖的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状规则的铁皮桶发出阵阵响声变扁了。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 (2)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而这些现象又不便在课堂演示或观察,教师可以从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开始引入课题。例如:在《热机》一节教学中,可从“水沸腾时壶盖被顶起”这个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热机的物理原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教学。 (3)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效果很有意义。 1、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例如:在将装有水的纸制的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教师问学生:“纸锅里的水能烧开吗?”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不可能将水烧开,他们以为加热时纸杯先烧坏了,当他们看到经一段时间,锅内的水竟然会沸腾,惊奇不已,印象将非常深刻,甚至会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学生对“水沸腾会吸热”和“水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沸腾过程中温度不会改变”的记忆将能永久保持。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多数学生对永久磁铁都很熟悉,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一定有磁铁,教师告诉学生,铁钉上绕上漆包线,漆包线通电后,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就会有磁性,学生知道这样能使普通的铁钉变成磁铁,都会很兴奋,恨不得自己马上试一试,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做“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兴趣盎然,即使是平时学习最没劲头的学生,也会很认真地做这个实验。 三、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对教师偶象的崇拜,容易转化成“粉丝”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效果,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讲究科学的方法。

谈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董建林 甘肃省两当县第一中学【摘 要】物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效率,教师从创设问题情景,坚持循序渐进,认真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改善教学行为实现角色转变,发挥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仔细研究,坚持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最终将会实现高效率的物理课堂教学。【关键词】提高 课堂 效率【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149-01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协调各方力量,提高课堂效率是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课题。高中物理是中学较为难学的一门学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物理教学成绩一直不理想。本人经过多年的物理教学探索,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认为从以下六方面仔细研究,最终就能达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一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起学生思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进一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物理问题情境创设可采用有趣实验烘托气氛,如讲动量定理时,可让鸡蛋从同一高度分别落在海绵上和桌子上,观察对比的实验结果;给金属鸟笼通上高压电,笼中的鸟可能遭电击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知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如讲到摩擦力时,教师提出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验证学到的知识。二 坚持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急功近利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用一颗包容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其寻找问题原因,克服畏惧心理;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知识基础、心理状况和认知水平分步到位,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注意控制难度,采用小步子、多台阶、缓坡度地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审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进取心。三 注重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由于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心理存在差异,教学内容、思维要求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诸多的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习的自信心屡遭打击,直接影响教学工作。因此,在高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好转化和过渡工作;从直观向抽象、从单一向复杂、从标量向矢量、从算术运算向矢量运算、从浅显向严谨、从以定性为主向以定量为主转化,描述方式以文字法为主向文字法、公式法和图象法等多种方法相互完善、相互补充转化。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物理建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从习惯于背诵向推理论证转化、从习惯于模仿向创新转化,从习惯于课堂“大合唱”向独立思考转化;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逐步掌握观察实验法、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科学假说法、控制变量法、隔离法和整体法、逆向思维等思想和方法。四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实现角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物理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中倡导探究式,尽量做到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不用“单一拳”,而用“组合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教师要有服务意识,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五 坚持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实践意识;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科学相结合,使学生对现象的理解由常识上升到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课堂教学中多列举学生熟知的事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讲到摩擦力时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特别是分析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作用以及车座位置对两轮摩擦的影响;讲到合力与分力时,列举提水事例加深对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教师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和资料并应用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物理新课程中设置的栏目应用于课堂,“思考与讨论”“实验与演示”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越过去教学将难以进行,必须予以重视;“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可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加强实验操作;利用课本上的卡通图片提升课堂趣味性,“科学漫步”、STS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开放性,并没有确定的要求。六 发挥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尽量多的实验,物理新课程提供了实验要求并没有限定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案,以便开发学生智力,提升课堂品位;开发低成本实验,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实验器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复杂的、难做的实验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设计方案、得出结论、误差分析六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着力提高操作技能,发展思维。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教师只有勤奋钻研,仔细探索,才可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作肤浅的总结。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优化教学设计,重点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又要恰当、集中。

如何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贯彻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良好数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在学校7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必然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没有新课程教学的高质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于是,我们的积极探讨、实验,在实践中求新、求变、大胆尝试,在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创造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u30fb学u30fb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贯彻“导u30fb学u30fb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 “导u30fb学u30fb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做前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无从谈起。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数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我就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关课堂数学问题设计与各位同仁交流。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的意义要想让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就要通过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层层深入有爬楼梯的感觉,达到预设的教学难度和目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艺术对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素质之一,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课堂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温故而知新,还能起到查漏补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阐述问题时进一步理解思考。此外,善用提问的老师还会发现,课堂提问其实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通过提问,贯彻“导u30fb学u30fb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比如预习检测、小组展示、合作探究、随堂检测等。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原则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问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启发性课堂上,任何问题都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于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探讨的前提。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要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厌烦。2.可预见性教师在提问前应预见到学生可能的答案,估计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尽可能地捕捉学生回答中错误的或不确切的内容,并事先准备好应对措施。只有作出充分的预见,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知识点的实质。3.循序渐进性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难度的阶梯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伸不断深入。循序性设计问题就像给学生铺设通向知识高峰的台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不断深化。4.精准性课堂提问切忌笼统,问题内容太宽学生抓不到回答的重点,也很难从提问中看出教师的问题设计意图,难以捕捉教学重点。此外还要注意,不可总提用“是”、“不是”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才能避免学生人云亦云,掩盖他们真正的想法。5.完整性一节课的提问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完整的。从始至终每一个问题都要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围绕中心,设置问题串,问题串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这种具有整体性原则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三、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常用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问题。按照思维水平的不同可以把问题教学划分成以下流程:问题的呈现――学生个别学习、师生共同探讨――反思、总结――引申、推广、应用。在这个流程中难点是问题的呈现,也就是说问题如何设计。策略一:递进式(层次式)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有爬楼梯的感觉。提出“递进式”的问题是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设置梯度适中,有层次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策略二:变式变式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合理地进行变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一道题抓一类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达到由此及彼、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境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3:求函数y=x2-2x-1的值域。变式1 求函数y=x2+2x-1的值域。变式2 求函数y=x2+2x-1x∈[2,3]的值域。变式3求函数y=x2+2x-1x∈[-2,0]的值域。变式4 求函数y=x2+2x-1x∈[-2,3]的值域。变式6 求函数y=x2-2x-m x∈[-2,3]的值域。变式7 求函数y=x2-mx-1 x∈[-1,3]的值域。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求值域的关键是在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这样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老师不是简单的“就题讲题”而是以点带面,将一类题教予学生,这样课堂容量也就上去了,学生也不会将问题学死。通过变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思维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数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的效率高了,学生阳光了,老师幸福了,校园就更和美了。

探讨怎样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写

一、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前提首先,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为数学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要结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保证数学重点内容的教学与难点的突破,这是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抓住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充分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正确对待课堂训练,教师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主学习效果。二、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能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解决的问题结论不够全面时,留给学生课后再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另外,解决问题还可以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这样问题解决活动更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们强调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注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是数学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由学生得出最后一种结论,然后再由学生推导其标准方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让学生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四、为学生创新性思维设置启发性的题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教学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应积极指导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批判精神。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这类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另外,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层次地去积极思维,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中寻找解答方法的最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五、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改革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把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三角函数图像变化这个内容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加清晰明了其变化过程,减少了纷繁复杂的手动过程,学生也更有兴趣。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让其辅助作用发挥到最佳,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有效。六、提高课堂评价机制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适时评价,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要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的反思环节也至关重要。数学教学反思要关注“实效”,即关注教学后的收获、进展、认识、成绩等状况。只有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这样的反思才真正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面对新课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当前发展,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研究

音乐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辅助作用。但在当前的农村教育中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作为音乐教师对于农村小学音乐课该怎么教,学生该如何学是值得下功夫研究的。下面以笔者的学校为例来谈一下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  一、结合学生实际,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  目前音乐课的教学“以唱歌为主”的单一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许多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千篇一律。“师生问好——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教授新课——分组练习——课堂小结。”陈旧的模式得不到更新、变化,仍然还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唱,完全失去了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音乐课的“美”。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做出调查如下图所示:总数(人)喜欢唱歌(人)喜欢跳舞(人)喜欢聆听(人)六年级 53151919五年级 61202021  在小学阶段高年级中,学生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已经非常广泛。根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学原则,我们农村的学生完全具备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音乐单一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笔者在授课中努力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综合教学模式,即把歌、舞融合到一节课中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并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上二年级欣赏课《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啄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中,笔者带领学生创编动作,加入简单的几个模仿动作“穿衣服”“叠被子”“梳头发”,这样学生就会更快的掌握好这首歌;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一节中我们加入了相同风格题材的流行音乐歌曲《童年》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表演舒伯特的《摇篮曲》中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讲述音乐家的小故事让学生快速领略音乐家的伟大等。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作为一名农村音乐教师更要积极地带领学生感悟音乐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渗透音乐理论知识学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千篇一律地去学唱去聆听,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唱怎样听,还要教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唱为什么要这么听。《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及目标也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面对农村学生的音乐零基础,笔者作为该校第一位专任音乐教师,在所授的每节课中都安排了5分钟的“小小音乐理论家”这一教学环节来给学生补充音乐知识。笔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小口诀。比如终止线:“一根细。一根粗,放在曲子最后处,小朋友,要记住,看见它俩就结束”。连线:“身子弯弯像座桥,有长有短有大小;桥下音,若不同,千万记住唱连贯;桥下两音,若相同,合成一音飞过桥”。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等等一些浅显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这些简单的音乐小知识,才能用感情去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从而才能识记住节奏型与各种表情记号。  三、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展示学生的才能。  开展活动是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尤其表现在音乐教学反馈上,其中演出舞台就是学生汇报音乐知识的阵地。所以农村学校更应该积极地为孩子们构建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信,感受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因而,在每年传统的庆六一汇演、元旦文艺汇演的基础上,我校又开设了“西林西小学少儿歌曲大赛”。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音乐感受力、表现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我校积极把传统的兴趣小组教学(音乐舞蹈小组)推向高潮,每个班的学生都表现的非常活跃,力求为自己所在班级争光。另外,我还在学生中选拔了一批乐感较好的学生成立了“西小合唱团”,虽然只在声音上加了顿音演唱的技巧,只在表现方式上加入了轮唱。但在街道教师节文艺汇演中所展演的我校校歌得到了全场一致好评。所以,音乐展示活动的丰富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音乐才能的实践舞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情操。  四、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感悟音乐。  农村小学虽没有城市小学那么好的条件,比如高档的多媒体音响设施、门类齐全的乐器等,但是,农村小学却拥有纯朴的大自然,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这就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我们完全可以就地观察,用最原始的节奏和最简单的舞蹈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优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去学习很多种乐器,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演唱功底和舞蹈技巧,他们只需要在大自然中表达,在大自然中体会,在大自然中感悟快乐幸福的生活。例如,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节中,我引领学生观察着各自村口的小路,同学们在音乐的想象中唱出了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  五、农村专任音乐教师要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笔者从大学直至今日,特别庆幸的是能与音乐为伴,树立教育为己任。较之过去相比现在的农村艺术课程地位已大大提高,所以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坚持不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更要不断地苦练基本功,在提高自己演唱、演奏等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加强音乐理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把我们的音乐课上的更加完美而努力。  农村这片土地让我的音乐梦想得以施展;教育这个舞台,让我发挥的淋漓尽致。我愿将我对音乐的热爱感染给我的每一个学生,我愿带领我的学生走进真正的音乐殿堂,我更愿将音乐教学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灿烂!

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什么新的举措

利用几何画板教学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摘 要“几何画板”是一款优秀的专业学科教学平台软件,代表了当代专业工具平台类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高中数学课程与“几何画板”整合,把学生从抽象中解脱出来,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 几何画板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几何画板》是一款优秀的专业学科教学平台软件,代表了当代专业工具平台类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中,高中数学课程与“几何画板”整合,能把学生从抽象中解脱出来,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一、“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首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图形功能,可以即刻改变问题的条件,观察结论所发生的变化.其次,有利于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使学生由过去枯燥乏味的“听数学”转变为真正的“学数学”“做数学”。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何画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研究问题的工具,让学生能主动参与。二、“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几何画板”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在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几何画板为实现函数图象、图形的动态变化的全息化,为全方位揭示问题的实质提供了可能,解决学生难以绘制的图形,而且提供了图形“变换”的动感,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使学生从画面中去寻求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并从画面中去认清问题的本质。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 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以线段b、t 的长度和a 点到x 轴的距离为参数作图,当拖动两条线段的某一端点(即改变两条线段的长度)时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首相和周期,拖动点a 则改变其振幅,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二)“几何画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教学时,教师很是头疼。巧妙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形象的展现几何体的构成,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轻松获得了知识。如,在锥体体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实现多种的分割方法。将小三棱锥一个一个的移出,并对相关的元素辅以闪烁的画面,也可以同时播放多种分割方法的动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三)“几何画板”在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应用。平面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与形的结合过程较难很好地表现出来。恰如其分的运用《几何画板》绝妙的动态模拟功能和神奇的测算本领,突破用传统教学手段不好解决的教学难点,可以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如,对《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复习小结时,在对三种曲线的形成过程作统一解释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比较,利用《几何画板》平台,体现出的变化,导致了动点轨迹形状的变化。当01时,轨迹是双曲线;当e=1时,轨迹是抛物线。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模拟,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事物的来龙去脉,还在理解中进行了归纳和记忆。(四)“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实验中的运用。提起“实验”二字,有的老师便以为这是理学生三科的事儿,与数学毫不相干。其实,数学也有实验,而且是一种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几何画板”以其操作简便,易学易懂,成为高中数学实验的首选工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直至解决问题。如在“比较函数和的增长速度”的实验时,可指导学生在“几何画板”中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并通过拖动点达到比较的目的,还可以将实验引申: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哪一个增长的速度更快?三、在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应注意的问题“几何画板”引入课堂,对教学活动无疑是大有帮助,但在应用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不应为应用多媒体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避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二是几何画板确实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在应用时,只能用它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它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提示,通过计算机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利用计算机直接地给出结论,否则会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挫伤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而且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得以改变,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学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迎来数学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所以,作为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地情、校情、科情、生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几何画板”的辅助功能,努力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求答案

科学素养和应试能力的内在联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从命题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性。所以笔者所提出的“有效性”概念,实际包括了学生应试和素养的双效性。优化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生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地位,由守到攻,由被动到主动。那么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是一定的带着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进行。1、挖掘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由实践到理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生物教师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课本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哪些联系。例如在《基因突变》一节课中,教师必须了解:(1)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的变化是基因突变的外因,要减少基因突变就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射线、亚硝酸等不良的环境因素,最后提升到要注重环保,才能有利于健康;(2)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疾病、癌症的发生,如果能诱导突变的致病基因逆向突变,将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有关疾病;(3)基因突变与育种的关系: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的特点可以应用于育种。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利用太空复杂多变的环境诱导基因突变。 以上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机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和能力。2、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 学生往往对学科的前沿发展的热点问题特别感兴趣,而生物教中的知识往往与当今生物学发展有一定差距,因此,生物教师平时课前一定要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例如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引人注目,在设计《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可收集“全球十大公害事件”、“我国环境状况白皮书”等和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同时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入其中;教学“无性生殖”时,可将世人瞩目的“克隆”问题结合到教材相关内容中,使学生既了解“多利”羊的由来,又了解我国在克隆方面的成就。而不能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在“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此观点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在头脑中找到一个落脚点,即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的经验,才能使新的知识得到滋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做到在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避免无效教学。例如在《绪论》一节提出“怎样区别应激性、反射和向性运动”进行讨论就属于无效教学,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反射”和“向性运动”,无法讨论。在讲解减数分裂时,应该和有丝分裂进行对比讲解,因为减数分裂乃一特殊有丝分裂,二者有太多的相同点和联系性。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旧的经验,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2、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学习主导性地位 国家生物新课标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把传统的单方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式探究性教学。而探究发端于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1)注意用语的科学严谨 教师设计问题要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如果提问:“血糖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就很难回答。“有糖尿病”、“大量摄入糖类”、“胰岛细胞受损”、“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受损”等原因哪个主要呢?如果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激素的作用,就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加上一些限制:“从激素调节的角度考虑,血糖为什么会过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严谨,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2)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设计一两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时,提出“为什么老人会出现老年斑、头发白、皮肤干皱的现象?”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提出“预防衰老的措施是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会会引导学生偏离教学内容,大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3)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①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②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 ③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 ④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 教师要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4)设计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有梯度 学习的任务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切合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既不能过深而够不着,又不能由于缺乏挑战性、新颖性而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或疲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所学内容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真正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的课程理念。(5)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保证在课堂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核心的知识进行研究、讨论,并保证教师有时间进行点评和总结。重视课后反思与再次设计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很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多次的简单重复;教师应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1、总结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2、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为本,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以教材为先导,学生为主导。深挖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方能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拓展音乐课堂教学方式

一、唱歌教学中的拓展教学方式唱歌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唱歌教学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要回到音乐中。1.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例如:学唱歌曲《数蛤蟆》时,歌曲学会演唱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狗”、“羊”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拓展思维,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音乐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音乐(四年级)培训资料音乐与美术同属于艺术这一大家庭,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是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它会同时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互相影响,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思维力、创造力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歌曲《动画城》这首歌曲时,导入歌曲环节中,我制作了动画城片头中的许多的图片,设置了跟随歌曲《动画城》的动画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展示动画城10岁生日的图片,引导学生为动画城生日制作贺卡,让学生在歌曲《动画城》的伴奏下,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们立刻拿出纸和笔兴奋地画起来,歌曲的伴奏既达到了复习歌曲的目的,又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样相关艺术间的横向联系和相关学科的整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3.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萤火虫》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律动,编一些萤火虫飞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挥动手臂,如同一只只小萤火虫上下飞舞。二、欣赏教学中的拓展教学方式1.与音乐大师对话,拓展学生欣赏能力。教科书只是学习音乐的例子而非全部,它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文本,而不是唯一的范本。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给学生提供、介绍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让其聆听、感悟。可以让学生把他喜欢的名曲拿到课堂上,进行介绍、播放、讲解。在这过程中,学生犹如和音乐大师对话,犹如在人类音乐文化的长河中畅游。每学期给孩子们布置几首名曲的欣赏任务,几年下来,就会有很多名曲装到孩子的心中。不要说孩子们听不懂,在我们按部就班教育中出来的孩子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和喜欢上了音乐?广泛的欣赏和与音乐大师们的直接对话,对孩子的熏陶是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2.在欣赏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伴奏、播放音乐、组织评比等)。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三、音乐活动中拓展教学的方式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1.角色性体验,拓展学生的表演能力。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了很多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在情景剧中,拓展艺术活动的空间。情景剧的表演与创作是典型的艺术综合的过程。美术与音乐交融的前提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条件和环境。例如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分角色自己动手制作小猴子、小鹿、小鸟、蜗牛的头饰。课堂上,先播放准备好的几段小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选择一首清新优美的音乐来表现音乐剧开始的情形,选择一首缓慢、稳健的乐曲表现慢吞吞的蜗牛的形象,选择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表现小猴子、小花鹿、小鸟等形象。出示响板、木鱼、舞板、串铃等打击乐器,然后用正确的方法、适当的力度示范演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感性的印象。再请学生选择恰当的乐器表演音乐中描绘的情形:舞板表现小猴子的笑声,响板表现小鹿在笑和跳动,串铃表现小鸟在笑和飞的样子。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表演真是惟妙惟肖,展现了音乐剧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开心有效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艺术活动的空间。四、丰富多彩的评价中,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1.音乐会中的特长展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长处及短处,让他们自主选择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其真正地通过音乐来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我们选择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发展,主动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为他们拓展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会上,可吹、可拉、可弹、可唱,可以一人独演,也可以双人、多人合作演出,评委和主持人都由学生自己担任,评出的分数作为综合分,和平时的分数一起评出一学期的成绩。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喜欢独立表现;有些同学的音乐表现力差,但是喜欢与同学共同参与音乐活动,因此“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齐唱(奏)、合唱(奏)等为学生表现自我创造了条件,而且感人至深,影响巨大,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能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2.唱歌练习中的激励性评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某一事件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对各种事件发生兴趣,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课堂教学不容易组织,尤其是对于反复较多的歌唱练习的知识等,更是难以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反复练习唱歌时,会因为多次的反复而失去兴趣,就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分组情况写在黑板上,每一组唱完后,分别有教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评价该组的演唱情况,等学生都唱完后,教师作一次比较性的评价,最后分别为每一组学生发奖,唱得最好的一组得一朵大红花,稍差一点的得一朵小红花,再差一点的得一朵黄花,很差的得一棵小草,以此激励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唱好。再者学生会在参与评价时发生随便说或者吵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同时评出纪律红花,有些组就会演唱、纪律红花双丰收,有些唱得不好但却得到了纪律红花,这样会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3.观察与谈话参与到评价之中。在课上有许多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显得胆小、害羞。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采用观察与谈话的方法对他进行评价。时间则选在小组创编或讨论时,观察各组的每一个人,找到那个不爱讨论的同学与他谈话。请他说说对歌曲的理解及创编的动作,并和他一起练习。同他一起唱、跳,带动起他的情绪,使他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同时教师对他的评价也会有新的认识。另外,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融声汇色,拓展审美视野;设境悟情,深化思想教育等,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如果使用不当,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适时适度使用,多种媒体优势互补、发挥人机交互功能等,以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提供了拓展教学天地、开发学生智力的舞台。实现了教学的内容从统一到多样,教学的方式从模式化到多样化。音乐教学的方式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开书单,让学生课下加大阅读量,上课多讨论,少讲内容,效率就高了

初中高中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情况反馈

  本次听课小结的时间范围,主要是本学期期中考试后至12月6日。   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校级及中层领导听课、本学期以来校教研员听课共283节次(以下简称“节”),其中不包括展示课听课数量。   1.按学科统计   语文:100节;数学:43节;外语:31节;   政治:33节;历史:16节;地理:4节;   物理:23节;化学:10节;生物:7节;   心理:1节; 信息:1节; 艺术:6节;   体育:8节   2.按年级统计   初一:37节;初二:43节;初三:22节;   高一:53节;高二:44节;高三:84节   3.按等级统计   A:18节;A-:65节;B+:62节;B:98节;B-:34节;C:6节   4.各年级等第统计   年级 A A- B+ B B- C   初一 9 8 5 10 4 1   初二 2 13 6 13 7 2   初三 2 6 8 3 2 1   高一 1 11 19 20 7   高二 4 12 9 10 3 1   高三 2 17 19 37 8 1   我列席行政会,听了领导们的交流,结合自己平时听课的了解,深感一切都不平衡。任何一个方面,都既有人做得好,也有人做得差。特点并不属于每一个人,问题也绝不是人人有份。所以,下面我主要想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敬业精神   283节课中,A级18节,A-级65节,共83节课,占总数30%,比例较高。   绝大多数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体现导师制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提优补差,教学相长,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获得了听课者的好评。   我从听课者的“听课月报表”中看到了许多对教师的高度赞许之语。例如:   “方国权老师上课思路清晰,启发引导学生得当,气氛活跃,效果好。”   “包旭东老师的课条理清晰,拓展宽泛,以身体语言示范收到良好效果;范读课文与学生朗读相结合,效果好。”   “曹敏敏备课十分认真,课件精致,知识拓展到位,感情丰富,感染力很强。”   “祖军武老师备课非常认真,利用课件辅助教学,讲解清楚到位,温故知新,前后联系,归纳小结,课堂容量大。”   “孙晓蓉教师精神状态极佳,有激情。对教材把握准确,重点、难点、考点突出。教法得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效果好,学生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   “孙金丽工作投入,有激情,注重双基,不求速度,稳扎稳打,注意赏识教育,培养学生习惯。”   “刘庆兰,语法点分析到位,归纳整理全面,实用性很强,学生掌握情况很好。”   “唐璐在上课时能精心设计,强调互动的方式和效果。”   “王健慧、李栋梁、周欣三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备课仔细认真,组织课堂能力较强,基本已适应高中的教学,尤其周欣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青年教师在教态、板书、对教材的钻研理解方面还有加强。”   “李婷老师评讲考试作文,能着眼于全班作文实际,提取出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讲解,并选取典型作文组织讨论,而不是只孤立的讨论某些文章。”我听了赵健蕙老师所上《林黛玉进贾府》课,只觉得教师课前大量付出,课上美不胜收。   首先是精彩的课件美。屏幕上有电视剧《红楼梦》节选场面,贵族家庭门禁森严、豪华煊赫的气势,使人们产生多种联想;人物的服饰、动作、语言、神态,所谓音容笑貌,深深打动着人们,使人们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事后我看了一下赵老师为这一篇课文设计的全部课件,共有82幅,数量惊人,兼及作者介绍、前五回在全书中的地位和本文的特定作用,贾府人物关系和荣府内部格局图表,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和性格展示,等等。当然,如果一切外在于课文静止地介绍,并无多大意义。可贵的是,赵老师的这些课件所表现的,绝大多数是借助黛玉的形象来看来听来思,也借助别人来看黛玉,紧紧服务于文本教学,与课文相得益彰,那就显得不可替代,十分鲜活,具有旺盛的课堂教学生命了。   第二是浓厚的红学美。赵老师教的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融会的是整部《红楼梦》。比如对人物的分析,就能有机联系此前此后,兼及人物的一生。试看这一堂课上讲到三春、熙凤等出场,无不联系《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的预示人物命运的诗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从课件上,我还看到了对于《红楼梦》的多种评价及教者看法的内容,更可见教者把《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作为引导学生走进“红楼”的匠心。   第三是教学文本、有关资料、教者点拨的整合美。这一点上文实际上已涉及到,我这里再单独提出来,以进一步显示教者的精心设计。关于《红楼梦》的资料无疑是多的,就看你知道不知道用,看你怎么用,用得是不是恰倒好处,配合得是否天衣无缝。在这堂课上,教者还多处使用了脂砚斋的"评语,即所谓“甲戌侧批”,自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评说,真是成就了一段教学精品。   听了赵老师这一堂课后,我想,为这一节课,做老师的该下了多少工夫啊!反复阅读钻研课文,广为搜集资料,精心设计课件,安排好教学每一个细节,这才能走进文本,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互动,营造起浓厚而优美的课堂氛围,使听课者无不置于一种美好的境界之中。   可能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如此认真。这里涉及到一个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问题,我总觉得预设十分重要,无精彩预设就无精彩生成,也只有精彩预设了,才能对付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千万不能只强调生成而不重视预设,有研究者指出,所谓非预设性教学其实是不存在的。要有精彩预设,备课就要多下工夫。   二、教学方法和有效性   教学要认真,教学也要得法。   按照新课标精神,基本的教学方法,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和对话。我校的“导师制”,强调的就是平等、互动、多元、共进。   1.不少教师注意师生互动,相机引导。   我曾经连续听了陈来香老师的两节课,教的都是《景泰蓝的制作》。连续听就是因为被吸引。一篇讲制作方法的传统课文,不采用一点新法,教出一点新意,是很难吸引同道的。陈老师尽可能在学生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从而充分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她要求学生以讲解员对参观者作介绍的形式来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其他学生则对介绍进行评说,教者也加以指点;同时,陈老师自己也对学生作介绍,介绍时有意留下某些不足,让学生指点。师生介绍成为贯串这堂课教学的一个主动作,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课文理解逐步到位,愈益深刻,课堂气氛非常浓烈。教师对这堂课,既有着充分的预设,但又不死守预设,许多时候视具体情况而作,实现有价值的生成,成就了一则别开生面的教学案例。   体育组几位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互动效果明显。能把单调枯燥的素质练习始终贯穿于游戏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激情,符合初中年级的学生特点。放松练习还运用了瑜珈,颇为新颖。   2.有的教师或年级注意分出层次,关注差生,在特定基础上引导。   这一点,可能初中教学更加突出一点。   在这一次的优质课中,初一教师的课十分引人注目。初一被听的37节课中,有9节A级,8节A-级,共17节优秀课,占总数46%,几近一半,非常之高。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有优质课。我看了各位听课者的登记表,仅缪亚林老师一人就4次获得A等,2次获得A-等的等第。而她总共被听的课就是6节!这表明了什么?显然,任课教师在区市初中教育质量竞争也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在我校初中新生质量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在今年中考我校物理学科取得优异成绩的鼓舞下,满怀信心,从头抓起,扎实努力,力求重树我校初中形象。   初一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分出层次,关注差生。我们都知道,有些学生课上睡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听不懂。这就提出了教学上要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教学上要分出一定的层次。初一老师基本做到针对现有生源,“蹲下身子”,放慢速度,夯实基础,讲究实效,注重提高弱势群体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内教学难度要扣住教材,不能盲目提高,刚学习就用“中考”试题的难度要求学生,要布置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作业。缪亚林老师对只考几分的学生能专门设置问题,闵轶老师注意把基本的问题让学生一一弄懂,再作总结。他们在教学上认真,对学生的教育也尽心尽意。如张伟老师在家长会上对每个孩子写了一句话,家长看了很是很感动。   列席上次行政会后,我曾请单老师具体谈谈是怎么抓初一的,单老师说:“现在初一绝对关注差生,每听一节课,都要问一问:这一堂课你有没有关注差生?”他还说:这个意识非常重要,“高中也得关注差生,因为教育局不承认你高中有差生。关注差生,关系到总分、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比来比去,比的是‘率"。有的学校就提出差生率为0的问题。” 这些话值得全体教师,包括每一个高中教师思考。为了实现大面积的提高,该注意一下分层引导的问题,确保教学实效。   3.不少教师能努力上好各种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活动课等。   现在,不少学科课时比较多,特别是高三更是如此。在这么多的课时中,新授课并不很多,于是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就比较多了。不少教师能努力上好这些课型。葛娟老师的一节练习评讲课,就作了精心的准备。不仅对学生练习的重点错误和知识点缺漏作了归类分析,而且对练习的内容从知识体系上进行整理和拓展,使评讲除了做到查漏补缺外,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新的收获,课堂效率高。   有的教师习题课上就只是讲习题,只把解题过程讲完,遇到同类题如何解决,讲不到位,自说自话,跟学生交流较少,不了解学生掌握多少;有的学科老师评讲就是报答案,或由教师自己解释,不注意错误类型分类,不注意迁移引申;有的对一切试题平分精力,就那么一题题解说下去,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有的教师没有板书,只是依赖课件,或者板书重复课件内容,浪费时间。投影应与板书配合,比如可让投影解决一些危险性实验问题等。   每个教师都要研究不同课型的特定要求。例如复习不是已学到知识的重复叙述,也不是教师的解题表演,要研究复习课的知识梳理与新授课的区别,提高课堂效率;要根据学生的各自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试卷评讲课,选择题部分不必题题讲,主要精力应放在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不仅讲答案,更要讲清思路,指出试题考查的考点在书本中的对应知识,尤其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思考,如何组织答案。学生的情况反馈与矫正应成为一切教辅活动的重点。   活动课也要上好。现在课本上也设置了各种活动课,比如语文课本上就有“综合性学习”活动。我有一次走进张甜老师执教的初二(2)班,知道这堂课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且已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了。心中顿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的老师严格按照课本的要求安排教学,对课本不打折扣,应开展的活动坚决开展,且肯花时间,力求效果。张老师是如此,备课组其他老师无疑也是如此。要知道,有的地方教师对课本打折扣的事儿太多了,要求教的课文不教,要求写的作文不写,特别是要求搞的活动不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诚然,对课本上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教,但如果某些方面全都不管不问,恐怕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早几年的高中语文课本上写作部分与阅读部分双峰并峙,平分秋色,可我问某个地方的一个高二学生课本上的写作单元老师重视与否的问题,那个学生惊讶地说:“课本上有什么写作单元?”张老师的那堂课将整个活动分成几“站”,第一站是“桥的基础知识”,第二站是“与桥有关的文学”,第三站是“中外名桥知多少”,第四站是“关于桥的故事”,第五站是“我设计的未来的桥”,最后则是引申意义的桥,如“友谊是一座桥,连接着同学的心;书本是一座桥,带着我们走进知识宝藏的大门等。活动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有人负责评分。学生参与性和表现欲都很强,通过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想到了中考试卷,那上面也有综合性活动试题,看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综合性学习活动都一定要努力搞好才是。   三、常规管理   鉴于当前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舍得花时间组织教学。有人说:过去讲“七分教学,三分管理”,现在可能要提出“七分管理,三分教学”。要在课堂管理上多下工夫,不要让少数人影响多数人。有的班级管理不到位,在“坐下”后立即开口讲课,中途学生的混乱状况不及时治理,用扩音器时声音过高,既引起学生听觉疲劳,达不到效果,在高声的“掩护”下,反而“鼓励”了学生说话;同时,这也严重影响了其他班级上课。还有的教师对前后两排关注不够,只是对着中间几排讲话。须知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是造福一代人的大事。   四、备课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备课组要充分发挥作用,教研组要组织全组的研讨活动,也要指导好备课组开展活动,不能什么都不管。有的听课者指出:“高三教师要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避免单打独斗。”这话恐怕是有点针对性的。应加强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资源。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就开展得很好。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发展,增长木桶的短板。备课组或教研组内,对年轻教师的帮助指导方式应多样化,例如1对1,1对多,多对1等。听课可强调1对多,指导可强调多对1。青年教师应加强主动性,多听同备课组特别是老教师的课;青年教师、刚到高中任教的教师,要尽快适应高中教学。在这个方面,曾在初中任教过的老师似乎更应多注意一点。指导老师要多听多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对学生评教时反映不太理想的教师,指导教师要加强随堂听课,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德与能两方面的帮扶,指导一定要具体到位。这一次行政会交流听课情况时,有人提出不太成熟的年轻教师的教案要经指导老师审阅的问题,望结对双方能把这事重视起来。年轻老师责任心、上进心强,基本功较扎实。在教学实践中,在老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定会有显著进步,事实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老教师也要向青年教师学习,应知道,教学能力并不与年龄成正比,学生评教不太理想的,也有老教师。每位校级及中层干部要把自己的备课组看成自己的责任区。   谈到备课组作用问题,我们一定要要高度重视上届初三物理备课组的经验。其成员是:单锦浦、孔北京、姚伟达。他们的教学成绩有三个亮点:民办班和公办班的物理中考均分均列白下区第一,民办班超郑和,公办班超三初;年级均分白下区第一;差生率低,民办班差生率为0,公办班差生率为0.56%。   备课组的主要措施和理念是:   (1)集体备课,资源共享;随时讨论,达成共识;统一进度,分层要求。   课前重点备实验,坚持做到“实验一次灵”;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源共享,如:单老师平时积累的资料都拿出来供大家使用,各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订使用,每人的资源都不保守;整个年级物理学科的教学进度是统一的,但实验班、民办班和公办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却不相同,努力做到切合学情,分层要求,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稳住课堂,设法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本组老师坚持狠抓课常纪律:如实验课能促使学生不迟到,如遇眼操,单老师还提前到班督促所在班的眼操,主动帮班主任老师分担,让学生感到物理老师跟班主任老师一样负责。   课堂的教学过程精心组织,坚持多开实验,激发兴趣;设法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觉有所获。   小组成员都共同坚持一点:我的课堂我负责。课堂上出了问题,自己解决:找学生谈,找家长谈,与班主任通气,决不轻易交给班主任处理。这也有利于维护教师自身的威信。   (3)作业管理,坚持批改。平时的作业实行量化累积分法,越是紧张,越是要批改,可选择性批改,要有分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同学一起努力。   (4)把握好评价尺度,尽量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人命题,全体参与审、改,不但可较好地把握好难度,还有助于个人命题技术的进步。命题人必须提前拿出样卷,打印三份,分发给大家审、改。我们认为,这并不存在试题泄密的问题,却能更好地集中全体的智慧。考虑到中考整体难度并不难,我们每次命题都注意把握好难易度,一般保证公办班的均分在70分左右,其他班在80分左右,实验班则更高一些,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习物理是有成绩的,也因此不会放弃。   (5)不放弃学困生,以“促”和“哄”为主。课堂上对他们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予以表扬和鼓励,经常集体或个别交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清楚,提高均分就靠他们,要哄他们跟你“玩”,我们曾鼓吹:一个月搞定中考,让后进生不畏难。结果也如我们所愿,整个年级物理低分率是全区最低的。   (6)研究中考,明确方向。   加强交流,搜集信息,看准指挥棒。平时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研究区县模拟卷,命制好自己的模拟卷,不搞偏、难、怪题,抓住课本,让学生明确考点,进入考场后不陌生,不紧张。   总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学生,调整自己,真正找到与学生共进的新路子。   我觉得,我们学校需进一步加强对上届初三物理备课组经验的宣传,不但对初中要多讲讲,对高中也要多讲。宣传他们的经验,这具有极大的鼓舞和启迪意义,能够振奋人心。不是要完全照搬他们的做法,而是要联系各年级各学科的实际,进一步拟出可行之法来。应该看到,学校招生人员要尽可能吸收优质生员,但一旦招进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之责就在广大教师了,就看我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了。   广大教师应该坚信:有了正确的认识、敬业的精神和有效的举措,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创造奇迹。物理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同样如此;初中是这样,高中同样如此。我们的学校,必将更加辉煌!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篇1   摘要:   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下教学环境中,将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提高,能够使音乐课堂的教学本质得以回归,使其在职业院校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提升以及情感抒发的引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探究   一、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   职业院校开展音乐课程旨在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因此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欣赏和情感体验。在课堂对学生传输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如此可以将音乐教育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的音乐老师在拥有专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塑造学习氛围,并且使音乐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生动性和直观性。所以,音乐教师应拥有亲和力、感染力、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职业德操和优秀的艺术素质等。只有如此,才可以担负起培养专业音乐技能的人才责任。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将音乐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音乐能力和体验音乐能力。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质量方面   职业院校的音乐教材同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具备同步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化有一定制约。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通常使用音乐专业教材,因为针对的是专业音乐体系以及人才,往往存在着对理论知识尤为重视,但不够重视体验,这对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能有效地起到推动作用。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音乐教材实用性的缺乏,将会导致职业院校音乐课堂的开展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在部分职业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自主选择,使老师自主决策权偏大。因为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一些音乐老师并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对教材的优劣进行鉴别,仅是结合自身爱好或自身的经验来选择教材,如此便会有偏颇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基础便是教材,倘若不具备高质量的教材,极易导致音乐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现实需求出现脱节或偏差,若仅是保留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使当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基于此,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人员应根据院校学生特点,根据当下教学的具体需求,辅助学生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全面建立,共同编制可以充分表现职业院校培养系统中的应有定位的音乐教材,使其同其他高校的音乐教材具有差异性,该种根据教学内容而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可以将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独特性进行充分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结合有关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以老师为主导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对知识和概念教育过度重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此模式同音乐教育的实质存在矛盾性,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引导起到了相对的阻碍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得到了质的提升,以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部分教育机构摒弃,而多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将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替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教学环境而言,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应用以往简便的教学方式。从音乐教学设备投入层面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对音乐设备投入较少,导致音乐教育的实施受到了较多因素的影响。因为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完善性、设施投入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对音乐教学的革新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某种程度讲,音乐是一门听觉为主的艺术,其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师生和作品之间呈现一种共情关系。倘若音乐老师仅是将简单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自主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的引导,对教学模式不进行重视,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体验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降低。   (三)课程建设缺乏影响力   从音乐课程开设方面来讲,大部分职业院校将音乐作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内容主要是对音乐自主欣赏。因为学校对课程并没有相应强制性要求,大部分学生感觉音乐课程不是重要科目,对音乐选修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决定,外动力的缺失,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进行选修课程教育相关活动时,老师通常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对学生是否在上音乐课不会进行重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方面缺乏一定的明确性。甚至有一些老师会对音乐课程所用的教材进行随意选择,学生是否学习全靠个人爱好。由此看出,由于音乐课程建设的缺乏,在师资建设、课堂标准、课堂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导致音乐教育存在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促使音乐教育在职业院校素质培养中的应有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在职业院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因为教材缺乏、模式老旧等不同问题的存在,并且每个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教育进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音乐老师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优化,确保其具有多样性,如此才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课堂氛围进行充分调动。例如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促使每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但目前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不具备充分的精力以及教学水平对该种教学方式实施,老师们仍然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极易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是音乐方面略有天赋的同学会更偏爱音乐课程,并且可以同老师的授课进度保持一致性,而其他的学生因为不能和老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性,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导致其对音乐课程逐渐失去学习热情。   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编写新型教材   当前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就是教材的不统一,不同的院校使用不同的音乐教材。换句话说,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普遍不匹配该院校的职业特征,造成音乐教学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据相关调查得出,在职业院校任教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具有自主选择权,可随意选择教材种类。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合理规范化,必然离不开适合现代教学、全面考虑职校学生特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教材。此外,教材内容的编写还要具备职业院校的特色,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数字化管理。所以,编撰者在编写音乐教材内容时,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学生的音乐水准、特点、心理成熟度、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兴趣爱好等,编写出能培养其内在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学内容。同时,也不能忽略音乐技能的培养、知识素养的提高和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使教材内容一改过去的单调乏味,变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繁重,安排得比较紧凑,就显得音乐教学的时间所占比例偏低。故而,对音乐教学材料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学材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规范性就显得非常必要,还要能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音乐教学除了要考虑教材的规范合理,还要重视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合理化与生动化,这样才能让教学模块被音乐教师充分调配,完成既定目标。因而可知,教材质量的高低对于教学策略的发挥、教育机制的构建、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艺术修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演出、会演等活动,以强烈的参与感去证明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其次,职业院校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各类社团和协会,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社团中的音乐实践,充分利用这些渠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鼓励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和协会多组织实践活动,并助其扩大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渠道的正能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再次,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保证其具备科学合理性。认真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用以提高整节课教学的质量,一节优秀音乐课的产生是和高质量的教学环节分不开的。而一个教学环节是否优秀,课前的设计也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还应包括在课堂实践中作出的应急反应。社会发展至今,造就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想法、行为和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都在追求自己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结合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应因人而异,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层次的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对于学习兴趣高涨的班级,可以在课前设计出适合班级特色的教学环节;当面对音乐体验感略低的班级,则应想方设法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基础音乐游戏等。综上所述,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还是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音乐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整体感觉。基于这一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完成全面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工具、互联网技术、仿真手段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将音乐作品展现于学生面前,能够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音乐的魅力,进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不但如此,其多元化体现形式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促进音乐教学不断创新。   (三)规范音乐课程建设   音乐课堂的教学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比方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内心体会、侧重于内心的情感传递,但是在职业院校大力推广音乐课程是最近几年的新举措,基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音乐教学自身特色较为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校音乐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别无二致,没有将音乐教学和校园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产生自身特点突出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规划以及课程内容的编写,使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与此同时,老师自身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自主调整或改动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在参与音乐课堂时的学习效率严重下降。所以,在当前阶段,形成标准的音乐课堂教育模式,音乐教育及教学创新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相比其他学科,音乐对于课堂氛围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主要因为老师完成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对动态教学模式加以利用,艺术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音乐,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组织同学进行校园舞蹈表演,当作新课导入的手段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由于此类教学模式存在新鲜感,因此能够获得学生广泛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演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中感触最深或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老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做最好的倾听者,并可利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此处“讲”指的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身感想,像老师那样表达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及欣赏音乐后的感触,此举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使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其拥有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表达欲望。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篇2   长年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观念、上课形式滞后不前,一直受多方诟病。本文将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缺点切入,着实解决传统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问题。   1高中职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以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如下:   1。1生源良莠不齐、学生腼腆内向   我校(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多是湛江各县区乡镇学生,特点是年龄偏低、心智不成熟、不爱学习不爱劳动、脱离生活实践。面对陌生的演唱技能教学,学生普遍不敢开口唱,恶性循环容易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造成声乐课教学收效甚微。   1。2学生概念不清、无法自我评价   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能分辨哪种声音是正确的,哪种声音是错误的,往往开口就是浅、白、嘶吼。长此以往的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对声乐学习设下重重障碍,还会对自身发声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3课程设置单打独斗,脱离职业技能联动   声乐课设置长久以来没有与其他课程联动,脱离实际,如:没有乐理支持学生识谱唱谱能力差;学生只会演唱不会伴奏,或没有结合幼儿舞蹈,学生接受的技能教育形式相对呆滞,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大相径庭。   1。4缺少展示平台,学生缺乏锻炼   实践中发现,声乐教学一直是“教”与“学”,缺乏相关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展示,没有良性竞争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并与中职培养人才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相矛盾。   2提高中职声乐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受限于中职生源及学校硬件等客观原因,想做到高等校园自由、自立的优秀学风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据此我做出思考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1从横纵向提高学生自信心,创设情景解放学生天性   (1)面对内向腼腆,被评价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在声乐课教学时,及时作出形成性评价,从声音条件、声乐技术、演唱情感等纵向表现,认可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每次学习、演唱时充满信心,课堂教学能事半功倍。   (2)除了专业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都可作横向高度评价,例如及时的模唱、跟唱时的韵律感等。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不断激励学生,暗示学生能成为大家都期待的人才。在长期不被重视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在充满赞赏的环境中,学生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行动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3)要内向羞怯的学生放松地学习声乐,解放天性训练必不可少。所谓解放天性是表演专业的一个基础训练,使演员在舞台面对观众时能不受阻碍地将下意识表达出来。人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玩是人被压抑的天性,玩让人放松,让人解开束缚。因此“玩”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常运用的手段,例如一位同学“照镜子”,另一位同学观察并模仿;提供各种状态的动物,由学生去模仿,如慵懒的狮子,调皮的猴子等。解放天性训练不仅能释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状态,还能与幼儿园教学模拟相结合,可谓益处多多。   2。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声音概念   要让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就必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使学生找到舒服正确的声音,并且记住发声时周围肌肉发力状态,在开口演唱之前已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学生能分辨错误的声音,分析成因。要做到以上两点,则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具体如下:   (1)教师自身要掌握发声器官的具体介绍和发力剖析,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器官发力动作;   (2)能听辨学生错误的各种发力动作,因材施教地纠正,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3多课程联动,培养学生全面性   多课程联动意义十分重大,由于工作需要,幼儿教师需掌握视谱即兴弹唱、幼儿歌舞创编等技巧。要掌握以上技能,声乐课设置必须创新,以演唱为主,即兴伴奏、幼儿舞蹈伴舞为辅,建立多课程联动,使之成为机制。   (1)声乐课教学中,适时邀请舞蹈教师为学生结合面部表情、演出动作等形体做针对性训练;幼儿歌曲演唱时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创编简单的幼儿舞蹈动作,由舞蹈教师即时作出反馈和修改。   (2)结合乐理和钢琴课内容,引入即兴伴奏教学,使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有能力加入简单的即兴伴奏,增加声乐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切实做到多课程融合。   2。4建立展示平台机制,以项目促进教学   传统声乐教学只在集体课堂上完成基本功训练、作品教学、演唱,优秀学生没有成就感,落后学生缺乏锻炼,因此建立展示平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数位学前教育教师的协调和组织下,学校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演唱技能比赛、师生音乐会等展示平台,以赛促教、以演促教,不仅能锻炼学生公开演唱心态,更能为学校比赛、演出选拔优秀人才,将来学生亦能带着荣誉和经验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质量,就要做到循序渐进,适应新课堂改革中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千方百计使得中职声乐课的学习做到“有趣、有效、有用”。 ;

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应把什么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应把审美体验和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最重要的学习 方式。一、有效教学的一般原则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原则之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拓展资料:自主学习还可以包括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等。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前项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前应该了解学生的前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拓展资料:了解学生的前项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二、提高和优化认知学习效果原则基础知识和高级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和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拓展资料:支持和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高级思维的方式可以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高级思维。自我调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计划,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和有导向的自我调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拓展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和有导向的自我调控学习的方式可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度、评价学习效果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控学习。三、有效教学的动机和情绪原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拓展资料:唤醒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的方式可以包括创设情境、引入趣味案例、设计挑战性问题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情感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拓展资料: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的方式可以包括表扬和鼓励、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这三个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吴存英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十分迫切与必要。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很多战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填鸭式”、“注入式”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做法。一、营造课堂氛围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氛围,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地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二、创设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1.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美的潜因。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美的山河、美的故事、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大量美的潜因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心神“入境”,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美感,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2.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生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心人物是烛之武,欣赏重点应是烛之武的说辞。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文题“退秦师”之前加一个状语,以体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智退秦师”,有的说“巧妙退秦师”,有的说“巧辞退秦师”……答案丰富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讲究导语设计,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语,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时,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三、精选教学内容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许多教师的课堂讲解时间都有严格的规限,并取得相当显著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择其精华要点,突出主要问题,保证了用于高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只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学生很好地体味了课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采用的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不仅在情节上加深了理解,而且对如何塑造人物也有了深刻体会和认识。四、优化教学结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例如,笔者在进行《病梅馆记》的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初读(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步骤:听读——自读——齐读。第二步,再读:读懂文字,读通文意。即:1.自学探究,标注疑惑;2.合作交流,质疑解疑。第三步,两读:读出手法,读透文旨。问题一:品读第一段,思考:“而江浙之梅皆病”是哪些人造成的?问题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觉得本文仅仅是写“梅”吗?学生说出是写“人才”后,教师接着问“病梅”指什么。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学习的一贯陈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阅读方面真正有收获。五、把握课堂关键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关键环节。1.导入:精心设计,引起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异开始”。教学情绪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就应在课的导入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2.讲解: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在学生困惑处、教材重点处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3.反馈:把握时机,调动思维积极性。反馈能对学习过程起调控、激励作用。在反馈的时间上,应提倡延时反馈。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处在思考中,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回答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惰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也应再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调动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努力做到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那么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

如何在新课改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麻烦告诉我

孝南高中 沈虹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构建怎样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存,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行为,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学生的主体行为必须始终处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在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之下,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的热情,不能体现个性,更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要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问答、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探求学习策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体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 二、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些观点是探究发现法的思想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主要培养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带着问题去研究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提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课标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脱离探究、实践的英语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设问置疑、实际观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产生探究的动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新奇的、有艺术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竞赛、操作、论述等活动,采取pair-work,team-work,group-work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态度,要使学生渴望对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探究学习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机会,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际能力。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得以开发和发展。如: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意识;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意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评价创新意识;维护集体的团结精神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用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并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三、要以对话为主,突出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 《牛津高中英语》体现“做中学英语”的教学思想,以话题为主线,活动为形式,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各单元中板块的设计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各个板块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突出师生对话。如:Reading板块大多是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体会内容,然后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质疑);再者是学生间的对话;Task板块为课堂教学设计了开放式任务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并以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综合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从而最大效度地生成学生的英语的语用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单元的整体着眼,通过情景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操练新词语和新句型。在操练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尽可能地使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努力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式活泼,还要充分注意训练的速度、节奏和密度。课堂操练要充分,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语言操练安排得当,手段多样,操练得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拥有的知识的量,还在于他的学术能力、事业心和开拓创新技能(创造力)。人们不难获得一个共识:新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思维活动留下空间和时间,彻底改变那种封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先从培养学生创新愿望入手,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只有在全身心都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和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巧设目标,可以设计四种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层层达标,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yourself!”“Nevergiveup!”“keepupyour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要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抓住语篇中的“扩展点”进行补充及延伸,抓住语篇中的“差异点”进行联想,抓住语篇中的“重点”进行概括性思维和深层次思维的训练,抓住语篇中的“疑点”进行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以语言内容和语言功能为主,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辅,使内容和形式、功能和结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叙述、问答、讨论、演讲等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做事,运用语言吸收和传递信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将所学语言运用于真实交际。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研究成果表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认知过程的本质。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可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再到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我没有问题了”。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问题解决法,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思路甚至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美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说我们要对英语课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其实,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通过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综之,在研究“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方案中,我们要构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由于高考生物科所占分值相对较少,课时较少,学生普遍对生物课学习不重视,兴趣不浓,生物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人性化教学,努力使课堂更精彩,教学更有成效。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作如下探讨: 一、重视生物学实验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生物学知识的直观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生物教师自己不做演示实验,也不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验操作,很多生物学知识就很抽象,难以理解。当你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还不如让他们在显微镜里观察一下洋葱表皮细胞或者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啊,原来是这样的”,他们观察以后会恍然大悟。由此也可见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尽可能给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直观条件。 我们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的应用。如学习“细胞增殖”一节时,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很难理解,我就利用FLISH动画演示该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脑海中也留下“直观”印象,对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理解也就更深刻了。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也会往往在教学中把生物实验与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使用。在做“植物细胞质璧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我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先播放了影片,有了直观印象以后,学生实验的效果就好多了。虽然这样的工作给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我们看到学生进步很快时,吃点苦也觉得值了。   只要生物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凸现他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会学、乐学,生物学尤其是高中生物学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使之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及世界观,并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能够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二、巧设疑问,让学生在讨论、归纳中学习生物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并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惰性。 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四、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校不再有围墙,课堂将变得更为活跃,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世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他们将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将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各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大家的隐性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通过生物实验教学等方式,能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原理和提高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就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

现代教育理论 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哪些策略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要方面和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精讲精练策略1.策略思想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一种教学思想。2.策略界定“精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和生生双向活动,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精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的例题、习题,指导各层次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积极、主动的训[练活动,使之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3.操作要点根据界定,主要操作要点有“四精”。一是精讲教学重点,即用少而精的语言精讲重点,精讲重点就是突出重点。二是精选认知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感性)到抽象(理性)的特点,且以直观启发为主时,应采取“观察一操作一概括”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已知(旧知)到未知(新知)的特点,且以精讲启发为主时,应采取“自学一讨论一发现”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范例(个别)到通类(一般)的特点,且以范例启发为主时,应采取“示范一理解一运用”的策略。三是精选例题、习题。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和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在练习中要分层次地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并力争做到当堂巩固。课外作业不但要控制量,而且要分层布置作业。四是精在及时反馈。即教师对学生的板演和个人练习中的信息,不但要反馈及时,而且要做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应当果断。二、学习指导策略1.策略思想它是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2.策略界定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略。3.操作要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四个方面的指导。一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二是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四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如何利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一、“错误资源”表述  所谓错误资源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错误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要有认识,就会有错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是一种经历。”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尝试解释和探索问题时,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多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称之为“错误资源”。  二、错误资源的类型  笔者在教学过程研究发现,由于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尝试解释和探索问题时,发生偏差或失误,导致了一些错误,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可怕,是能解决的,关键的是要善于发现这些错误,知道这些错误的类型,并且更好地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按照错误的来源对象不同,我们可以把错误资源分为“生源性”错误与“师源性”错误两种类型。“生源性”错误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错误来源于学生,包括学生在实验操作不正确、化学方程式掌握不好、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正确表述实验现象、审题失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师源性”错误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错误来源于教师,包括教师在讲解、板书、演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其次,从错误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真实性错误、预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真实性错误是指错误的表现形式是外显的,是容易捕捉的。是由于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主观认识的偏差或失误而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其中可能包含合理、创造性的成份。预设性错误是指教师或命题者为实现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而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隐性错误是指具有隐秘性的错误,是在学生大脑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同时这类错误的转变往往比较困难,具有顽固性。  三、“错误资源”的教育功效  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很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了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一般而言,一节好课不在于没有错误,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错误资源”的教育功效。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捕捉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错误中寻找疑惑点,培养学生的严谨精神,激活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和积累的错误资源,在教学中正确、得当地加以开发利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体现出“错误资源”应有的教育功效。  1、对化学兴趣的激活功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的过程。而错误资源往往为学生提供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或表现为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的经验相连或表现为问题的现实性,属于开放型、结构不良的、经过简单加工了的化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当面对这类错题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去掉情境中的非化学的要素。发现并提炼出问题。同时,对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即分析问题存在的范畴、情境中提供的可用的材料、联想以往的问题解决经验、初步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达到激活学习化学兴趣目的。  2、培养严谨态度,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他们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另外又由于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严谨的现象会时常出现。多数学生不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整理,更不会进行评判、提出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突出概念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全面完整地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在习题教学中,应及时提醒学生进行学后的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运用“错误讨论法”,有意引入一些错误的理论、方法、观点,让学生进行判别、分析、思考、讨论.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新精神,培养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  3、培养发现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明确规定“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也是培养发现意识,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显然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自己先做,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等发生错误以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达到深化对知识理解的教育目标  四、“错误资源”的有效教学策略  1、正视错误、重视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那是学生享有的“特殊权利”。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高成效的学习时刻。如果教师能够以正视、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抒发己见,那么学生也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不放过作业中、试卷中的每一个错误;每错必析,每错必改,并记录、整理错误笔记。还要定期地反思自己的错误,避免以后再犯。我们应树立“错误是一种资源”的理念,好好利用,让错误成为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宝贵资源,成为对学生有价值的东西。  2、捕捉错误、规范实验操作  错误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使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学情即课程,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教师要及时呈现错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但不必急于用教师的思想去“同化”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在交流中剖析错误思想的来龙去脉,寻找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例如:  [学生实验]:乙醛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前,给学生发了预习材料。操作时,老师没有再强调。实验现象:大部分实验小组都得到了漂亮的砖红色沉淀,而有几个小组报告,他们出现的是黑色沉淀,老师便要他们汇报操作过程:“在CuSO4溶液中滴加了几滴NaOH溶液”,到此,已有一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叙述完毕,实验成功的同学已经做出了评价:“制备Cu(OH)2时试剂的顺序加反了,操作不规范,此反应的条件是碱性,即NaOH过量。在找出错误的原因后,另外几组学生重新实验并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由此可见及时捕捉真实性错误,把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视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予以利用,不仅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实验的好习惯,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促进精彩生成。诸如此类的实例很多,如卤代烃中卤素元素的检验、多糖(如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中的酸碱性控制等。只要不是可能出现安全性事故的问题,学生在实验前进行了预习之后,操作前,老师不必再强调,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去做,让其暴露出问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但要做好分析与纠正,不能不了了之。  3、预设错误,生成精彩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在备课时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或者课堂上教师有意“出错”,让学生抓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课堂更加精彩。例如在辩析H2SO4和Ba(OH)2的离子方程式正误时,给出式子H++SO42-+Ba2++OH-=BaSO4↓+H2O让学生判断正误,大部分学生稍加思考后知道错误是H+、OH-、H2O前面的系数2不能约分,应写为2H++SO42-+Ba2++2OH-=BaSO4↓+2H2O。此时,教师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同学说“通过刚才分析得出,离子方程式中离子符号前面的系数不能部分约分。”就在这时候,大家准备老师分析下面的题目时,然而,老师却说,请同学们再讨论讨论看,这个式子是否真的正确,如果是正确的,那我们该给它加上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热烈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等物质的量的Ba(OH)2与NaHSO4反应,式子H++SO42-+Ba2++OH-=BaSO4↓+H2O就是正确的。接下来学生们学习讨论热情更加高涨了,这样一个故意设置的“陷阱”,使课堂的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其实出现错误并不可怕,也许这个错误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精彩。  4、总结错误,反思错误  发现错误是学生第一次反思的结果,改正错误是学生的第二次反思,总结错误,整理错误是学生第三反思的深化拓展。并且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作业或测试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通常是不能一次得以解决。因此,要指导学生收集错误,归类整理,形成资源,也就是让学生建立“错题作业本”。这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例如在教授检验SO42-的试剂及方法是什么时候,教师不妨把常见错误一一列出:①先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②先加Ba(NO3)2溶液,再加盐酸;③先加盐酸,再加Ba(NO3)2溶液;④选用稀硝酸和Ba(NO3)2溶液。然后给学生一个研究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争议中分析,争议中反驳,争议中明理,争议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分析错误的原因后,记录正确的解法,总结与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就会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考试时就可以做到不重犯错误以取得高分。在智商相当的状况下,减少失误才是胜利的法宝。因此,每位学生都应学会做“错题作业本”,让错误资源成为每个人的财富。  5、暴露错误,澄本清源  近几年的高考,对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以及引导学生自学的能力却提高了;题目中要么干扰因素、无关信息较多;要么数据不全,需要挖掘隐性条件,这样对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错误认识或解题直接暴露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去找出错误,使许多有同样错误理解的学生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可以起到澄本清源的作用。  例如:室温时,20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和,完全燃烧后,通过浓H2SO4,恢复到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40mL,剩余气体再通过苛性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mL,求气态烃的分子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分子式为C2H4,但有两种分析过程。不妨把两种解法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解法1: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  根据C、H元素守衡得  20x=40,20y=40*2  解得:x=2,y=4  即烃的分子式为C2H4  解法2:∵烃∶CO2=20∶40=1∶2设烃的分子式为C2Hx  根据C2Hx(g)+(2+x/4)O2(g)→2CO2(g)+(x/2)H2O(L)△V↓  1 mL (2+x/4)mL 2 mL (1+x/4)mL  20 mL 40 mL  ∴x=4即烃的分子式为C2H4  [组织讨论]:显然第一种方法是将第一次减少的40mL当成了生成水的体积,这是错误。由于结果的巧合使得还有的学生仍不能完全接受,将信将疑,笔者便把第一次减少的体积由40mL换成50mL让学生计算,结果第一种解法得到的是C2H5,第二种解法得到的是C2H6。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论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论文范文   “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这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要搞好教育,就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有渗透着思想感情的集体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能力目标由五个部分构成,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为了使高中英语课程在有机衔接义务教育课程的同时体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反映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特别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高中阶段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新编高中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一、构建和谐健康课堂   在教育实际中,有的教师养成了随意“教训”(其实就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习惯。或许这一切都源于“老师教训学生是为学生好”的初衷,但学生也同我们一样,渴望自由和平等,渴望受到尊重。的确也是这样,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也要尊重学生,包括对他们的人格的尊重。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学生仅仅当成学生,而首先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心理。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真正地做到平等与相互尊重,学生就能在学习时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学习兴趣较浓,信心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只有达到平等与相互尊重,学生才能接受教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进行德育教育也是顺水推舟之事。   二、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英语课程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德育教育便能在英语课堂中和谐进行,英语课堂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一)精心组织例句   在进行词汇、句型、语法教学时,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句,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1)Wemusttakegoodcareoffollowsandtreesinschool.我们必须珍爱学校的花草树木。   2)It"sverypolitetosay“Thankyou”or“Thanksalot”whensomeonehelpsyou.当有人帮助了你,说声谢谢是很有礼貌的。   3)Harderweworkatourlessons,Betterwe"llbeabletolearnthemall.我们学习更努力,我们就能把功课学得更好。   4)Mr.Wangisalwaysreadytohelpothersandneverthinksofhimself.王老师总是乐于助人,而从不想到自己。   (二)挖掘教材,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以免增加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用名言、警句及谚语等来进行德育教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及谚语等来进行人生观教育,有时往往恰当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甚至会让他们终生受用。如:   Wellbegunis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学期开始时)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   Confidenceinyourselfisthefirststepontheroadtosuccess.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Lifeisnotabedofroses.生活不是玫瑰花床,人生并不到处鸟语花香。   Neversaydie.永不言败。   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   Successalwaysbelongstothemostpersevering.成功总是属于最有毅力者。   这类谚语可以让学生明白面对人生的时候,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准备,遇到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又要满怀信心,战胜困难。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又如:   中国论文联盟-Amanbecomeslearnedbyaskingquestions.不耻下问才能有学问。   Anhourinthemorningisworthtwointhe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   Ayoungidler,anold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ustommakesallthingseasy.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   Practicemakesperfect.实践出真知。   Timeandtidewaitfornoman.时不我待。   这些谚语可以让学生更明确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   Contentisbetterthanriches.知足者常乐。   Fact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   Fool""shasteisnospeed.欲速则不达。   Neverjudgefromappearances.不可以貌取人。   Doasyouwouldbedoneby.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Respectyourself,ornooneelsewillrespectyou.要人尊敬,必须自重。   这些谚语能让学生明白对待生活的态度及如何做“事”与做“人”。   四、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智慧,我们不能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断定他们将来的事业与成就。在他们有好的行为、好的做法时教师就应及时称赞,这是德育教育的润滑剂。如一句“Wonderful/Excellent/Welldone/Verygood.”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的各项活动中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Don"tloseheart.Tryitagain.”“Don"tlaughatotherswhenhe/shemakesmistakes.”“Docooperatewithyourpartners.”等等既能激励学生,又能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和与人合作。因此,适时适量的课堂用语既能让学生学习信心大增又能让学生得到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教材中、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德育素材。我们教师应善于发掘、注意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希望工程。如果我们广大教师有针对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提高英语交际水平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得失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可见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崭新的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语文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1.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能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2.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3.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如: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感受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二、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2.对教学方式的反思。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之,教师要转变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3.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作惟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置,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不仅会促进教学改革,还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会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4.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评价为本”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整齐划一,造成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语文教师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5.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三、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1.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时常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对老师的期待中都会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所以老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2.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反思教学。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他们交流和对话,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3.通过写课后反思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写课后反思,把每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意外收获、学生见解记录下来,不断积累经验,开辟和完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点,不是简单的课后回顾,而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什么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专门的行业交际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内在的知识和意向外化为语言、动作、表情等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显著的相关。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学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因此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十分必要。本文仅从各学科共性角度出发,探讨各科教学语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一、口头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学口语是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运用有限时间,面对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完成教学这一特定任务所采用的口语体式。(一)寓意深刻 准确明晰1、深刻的教育性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育人”的因素,使学生不但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受到启发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十分诚恳的要求教师“要使青少年心目中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凡是真理都是革命的。”同时,“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课的讲堂上讲授教材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的说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着科学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①其目的显然是强调教书与育人要同步进行,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出教育性,具体地讲,我认为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思想性社会主义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反映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要以积极的、健康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2)道德性课堂教学用语要文明礼貌,尊重学生人格,要坚持以理服人、民主治学,要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绝对不能讲粗话、脏话,不能用讽刺的语言或者是奚落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能讲庸俗的笑话以及用不雅的口头语。(3)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激励性语言的使用绝不能吝啬,要不时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真了不起!”“你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真为你骄傲!”“全班同学都愿意为你鼓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4)暗示性这种语言把深刻的教育性蕴含在科学、幽默之中,令其深思、领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赋敛之毒,有甚是毒者”时,告诉学生:永州的老百姓不怕毒蛇,甘冒生命的危险,在所不辞,为的是逃避赋敛之毒。这样的表达就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学生听了深受教育。②又如教学生“骂”字,就要讲“不骂人的骂”,不要讲“骂人的骂”。虽然仅一字之差,却关系到对学生是否坚持正面教育的问题。2、准确的科学性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借助于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实际上,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所用的语言形式来学习领会知识和思想的,是沿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进行思维和想象的。教师的有声语言作为物质形式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接受才构成真正的教学活动,才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的知识性、严格的规范性、思维的逻辑性、有序的系统性。(1)知识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是第一要求,而且知识的传播要准确,否则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教学语言要有准确的知识性,教师应当对知识掌握准确、精炼,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概念、难点、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解释,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要反复掂量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真正准确精当。(2)规范性教师职业口语的规范性,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摹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教学口语的示范楷模作用,决定了教学口语必须力求规范。① 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首先要求教师要使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② 简洁性。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救能牢牢的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简洁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哼”、“啊”、“那么”、“这么”地频繁使用口头语,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③ 准确明晰。要求选字用词科学确切,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教学语言只有做到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及相互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正确认识,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思之有味,使学生理解、信服、受启发。反之,语言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不感兴趣,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把错误视为真理,视真理为谬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理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③可见,语言含糊不清,很容易引起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疲劳过度,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做到科学准确、清除明晰。(3)逻辑性科学知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它本身有严密的逻辑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这就要求,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句句扣题,简洁明快,不东拉西扯,也不猛然跳跃,使学生听起来脉络清楚,泾渭分明,能启发思维活动,此外要求教师要遵循逻辑要求,不能违背逻辑上的种种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论证要周密,不要偷换概念,不要以偏概全,要立论有据而无懈可击,严密的逻辑性会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4)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课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把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取舍有制,富有系统性。(二)生动含蓄 活泼形象1、方式的启发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的过程,而不是“给”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要含蓄隽永、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同时还要掌握好启发的时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教师要达到“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学语言方式的启发性要通过:巧提问,巧点拔,巧停顿,巧暗示,巧举例来实现。特级教师于漪在讲传统课文《孔乙己》时,开头生动活泼,别具一格,连设三问:“……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地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品味,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种生动的讲法,令人耳目一新,启动了学生思维的机器,创造了学生“愤”、“悱”的情境。2、直观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形象活泼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起到直观的作用。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和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的形象感愈强,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重新组织、加工,还能在大脑里创造出新的形象来。(1)通俗性就是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和专门化的学科内容。不通俗,学生就不懂,不懂学生就不能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对知识的渴求。(2)形象性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比如学“极光”时,一位地理教师向学生这样描述:极光像是一条横卧高空的变色龙,最初像是彩虹,一会儿变成紫红色,一会儿又变成淡蓝色,变成浅绿色。极光的形态很诱人,有的似帷幕下垂,有的像火焰跳动,有的似彩练腾空,有的如轻纱淡抹……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学生在这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中,似乎能“看到”或“感觉到”极光的美妙与神秘,从而得到丰富的想象与美感,并真正理解极光。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3)趣味性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机敏、情趣幽默的语言,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① 风趣。风趣是教学语言的调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说些意味深长的话,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材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② 幽默。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和箴言等,使讲授富于趣味性。特别是在讲一些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内容时,可以运用打比方或讲故事的方式。鲁迅在女师大讲到《红楼梦》中人物时竟问同学:“喜欢不喜欢林妹妹?”在充满师生和谐情谊的课间,学生反问:“周先生喜欢黛玉否?”鲁迅说:“我不喜欢黛玉,因为她总是哭哭啼啼过日子。”此话充满趣味,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醒。但是,风趣、幽默绝不是信口开河,甚至低级趣味。风趣、幽默的语言应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减少疲劳,从而正确的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4)情感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起到“扇子”作用。例如一位历史教师讲圆明园被焚毁时,采用了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5)节奏性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节奏感,做到快慢得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教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就在于它的节奏不同,一般来说,教学语言比生活语言要慢,要有层次、有停顿,发音要洪亮,咬字要准确,发音要规范,说话速度快慢适宜,语调要自然有序。这样,才使学生听起来从容不迫,能思,能记,有板有眼,点点入地。因此,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掌握好节奏,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三)因人制宜 灵活运用1、针对性所谓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使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1)注意学科语言层次。根据不同学科所在层次,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出本学科的风格和特点。如文科教师的语言强调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理科教师的语言则应言简意赅、富有逻辑。(2)注意学生年龄层次。对于小学生,教师要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情景语言进行教学,而中学生和大学生,教师则应用生动活泼的说理性与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教学。(3)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教师的语言要严肃、庄重;而对于学困生,教师的语言要平和、体贴,多表扬而少批评。(4)注意学生性别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男生宜采用较直率的语言交谈,而对女生宜采用比较委婉的语言交谈。2、灵活性教学语言既不能像闲聊天那样“散”,也不能像作报告那样“板”,更不能像说书或相声那样“虚”或“俗”,而应该像和煦的春风,淅沥的春雨,滚烫的火焰,能吹开学生求知的门槛,能融进学生的心田,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火把。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语言,不能千篇一律,千课同调,把课讲活,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坐春风”。二、体态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体态语言,又称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它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体态语言恰当配合,要与体态语言灵活运用,构成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姿态仪表语作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表现在姿态仪表上,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穿衣打扮,衣着要干净利索、美观大方,具有教师的职业特点。1、掌握距离 注意时机人体语言学研究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码,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所保持的距离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师要经常接近学生,尤其是在课间和课余,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这样,师生之间就会钢刀亲密无间,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2、姿势优雅 风度得体教师讲课的姿势和风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姿势、得体的风度,能给学生以美感,集中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身体的造型、头部的运用、眼睛、手势的运用都文雅、得体、贴切,做到自然大方,带出感情,协调一致,如教师站立的姿势应给人以挺拔、稳健、激越、活跃之感,手的运用应灵活、自然。(二)面部表情语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做实验,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该公式是否准确还有待证实,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面部表情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提倡教师:1、心神合一 情绪饱满要想使自己的体态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到心到神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气势雄厚,态度端庄且和蔼,感情充沛又热忱。如提出问题后,轻轻皱眉,以示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当回答令人满意时,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将手轻轻下压以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重和爱护。恰当的体态语必须建立在心神合一、情绪饱满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必须有乐观振奋的精神,饱满高涨的情绪,健康良好的思想,才能使体态语充满感情,富于变化,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脸部表情 和蔼亲切人们常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教师的面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绪变化的表征。教师要善于用脸孔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和,切忌板起面孔、拉长脸。这样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觉。从而造成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以利于知识的掌握。3、运眼传神 富于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主要工具。心理学认为,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感染力。眼睛在教学中的神奇功能表现在: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是课堂上建立和维持师生关系的纽带,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反馈调节的主要工具。眼神在教学中可以用来表扬、赞同、默许,也可以用来批评、限制、否定,还可以用来启迪、提示。师生之间各种思想与感情,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神来传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眼传神,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要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和爱憎亲疏的不同感情色彩融进眼睛之中,以眼神表现出来。(三)手势动作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1、点头用手 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头的摆动表达意图,能给人一种亲切、含蓄、深沉、暗示之感。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轻轻地点点头,否则摇摇头。点头可起强调作用、暗示作用和鼓励作用。即使不说话,学生也会领悟到其中的信息。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和使用头部动作,尽力使头部的动作轻松沉着,头部动作的轻松沉着标志着一个人心情的轻松愉快。即使遇到什么意外或不幸之事,也要尽量克制,不要出现头部痉挛运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像。要节制手势活动的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不停的比划,频繁的画圈,或插入衣袋,或拢于袖内。手势的范围,上限一般不超过头,下限不低于胸,范围太大容易流于滑稽。一般来说,“手势在上区(肩部以上)活动,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张扬的感情,在中区(肩部至腹部)活动,多表示记叙事物、说明道理;在下区(腹部以下)活动,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④教师要充分理解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以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2、掌握技巧 综合运用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独特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但上述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应该遵循或作参考的。例如,对学生表扬时,头会轻轻地点,脸会绽出笑,手会形象地比划,目光会明亮而柔和,距离会尽量靠得近。除了重视体态语言的整体功能外,还要把课堂上的体态语言同口头语言看作一个整体,它的作用只有同口头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板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板书作为一种文字语言,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有所谓“微型教案”之称。但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做到恰当的选择和运用板书,应该按照下述三项要求去做。(一)条理美1、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认真设计板书,作到周密计划,巧妙安排。2、区分主副 合理布局板书一般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两个部分。主板书一般设置在黑板的左侧或中间偏左。以讲授的内容要点、论点论据、逻辑层次、分析要点、概括结论为内容。要求书写清楚,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以供学生抄录记忆。而副板书主要是配合主板书书写一时难以理解的字、词、术语、符号,它可根据需要随擦随写。合理布局是指计划使用黑板,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黑板的大小,适当地划分部位,精心设计。3、提纲挈领 重点突出提纲挈领,要求板书能概括讲课的主要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见解的提要和纲领;要规范化、条理化、系统化,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一、二、三、”“1、2、3”务要排列有序;要字斟字酌,前后一致,使用陈述句和疑问句务要统一,此外要让副板书突出重点,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体突出来,有时可用彩色粉笔以示区别,或划上注意线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4、准确科学 系统完整板书一定要讲求科学性和准确性,从字的笔顺、词的搭配、线段的勾画、图示的精当、板画的形象到内容的提炼、浓缩,结语的归纳总结,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无误。如《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的板书设计:救东郭先生 教育 老农 打死 狼吃(二)简洁美1、简明扼要 画龙点睛板书应以言简意明、准确精炼为原则。内容不能过多、过杂、过繁,而在于“少而精”、“精而活”,追求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画龙点睛,主要是通过“精语妙字”,点出重点。点破难点,点到实质,点通关键,富于启发,促进思考。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板书贪 贪 贪 贪 贪 (一无所得)2、书之适时 擦之有序板书出来的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板书应做到书之适时,擦之有序,根据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的客观需要来决定。例如,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可写在推导过程之前;具有结论性的板书,应待瓜熟蒂落,写在推导过程之后,主板书应通堂保留,副板书可根据需要随写随擦;对低年级可先写后讲,对高年级可边讲边写。3、有的放矢 生动活泼板书一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能盲目挥洒,信手板书。应力求做到:当书则书,当略则略,精当取舍,有的放矢,还要杜绝机械、呆板,力求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富有生气,生动活泼。(三)规范美1、书写美观 字迹工整板书本身具有示范作用,工楷整齐、端庄秀丽的字,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板书的书写必须注意美观、大方、工整、秀丽。应力求做到板书的字要有正确的笔顺,整齐的间架结构,匀称的字据行距。字要写得清晰,大小适中。2、设计精当 讲求美学板书还要追求整体设计的美。因此,教师在板书时必须做到:文字美、结构美、线条美、色彩美、图示美。3、形式多样 因人制宜板书设计总是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的能力和爱好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它的设计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因人制宜,灵活掌握。上述关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设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机融合,灵活掌握。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做教学语言优化的有心人,就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借助语言的魅力最有效地向学生传达知识、思想、感情等信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教学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笔算乘法”中的例6:“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 (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对此,同行们也有一些异议,认为如此列式,违反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 (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同时,教材这样处理,也为第八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作铺垫,为以后代数知识学习作孕伏。所以说,一旦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取得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抓关键,突出重点,把学生始终摆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学生先用多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我问学生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放有关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从点燃10支蜡烛得知她10岁了,正过第10个生日)。(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4)故事里涉及到哪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师由此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已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在教学到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寻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用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多少天,全年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窍门规律,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年一般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这样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3、 重视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已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能用直尺准确地测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我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从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活动。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已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办法有它的局限性,假如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比较好。”我先肯定分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仿演示,并在黑板上做上记号。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钮扣,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钮扣在空中画一个圆。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接着,我用投影显示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了知识内化。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原籍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者的系统工程,单靠一方努力是完全不够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当今面临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乱拿别人的东西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就会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便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的教育,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或动员转学。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社会的不良环境及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揽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

如何做到高效课堂教学

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使学生的独特见解能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资源。一是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是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是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是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是课堂小结,单元回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不同的质量观会有不同的效率观。什么样的课堂是高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二、要功夫用在课外,精心备课。我们应在备课时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程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三、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善于把握最佳时间。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四、要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在关注知识讲解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讲解时,更应关注课的内容和学生学的效果,要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才会有信心和动力再次出击。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五、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 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3、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要尽量避免教师所提问题的无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什么是高效课堂教学

一、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谓高效课堂?其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其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因此,我认为,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二、 什么是高效课堂的本质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取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受益愈大,则课堂教学的质量愈高,效果愈好,鉴于此,我的理解是:首先“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得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效课堂”只有更高,永远没有最高,课堂教学虽然有“法”,但永无定“法”,这正是教师的发展之道,是教学科研的魅力所在。其次,“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即要求我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高质量、高标准地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三、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 高效课堂表现出六个“力”: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四、 高效课堂对学生表现: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1、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数量。2、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授知识。3、高水平的教师讲究整体建构,低水平的老师注重细节雕琢。 五、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目标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相结合2、师生互动评价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3、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与不断生成相结合。4、重视教学反思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一节成功的课堂,首先要有充分的备课,并且把备课过程形成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和难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讲解。改变以前“满堂灌”的形式,把主体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总之,要保持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树立必要的威信,同时制定相应的课堂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约束。课堂管理的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便于教师开展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七、几点感悟:1、高效课堂它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三维机制为准绳,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过程和方法为依托,以情感和价值观为纽带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2、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的学习。高效课堂无论是从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师生探究、问题解决、归纳总结、强化训练、版式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最后反思,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否则,高效课堂将成为一句空话。3、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学习和交流,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诸如讲得多,练得少;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回答不上来,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如学生回答了问题,没有让学生坐下或对学生的结论没有说明正确与否,让其他学生搞不清楚问题的正确答案;有时候老师提的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问题太宽泛,不具体;学生没有纠错本,纠错没有成为一种习惯;展示课的板书都很成功,我们平时做得不够;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等等。通过听专家的报告,更是对专家的科研成果赞叹不已,反思我们自己平时还是思考的少,总结得少,总之一句话,为了虢中的辉煌明天,为了我们的事业,为了家长的期盼,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努力把每一堂课上成优质课,上成高效课。

什么是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课堂教学不应模式化,但教学应该策略化。在笔者看来,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突出四个维度。 一个原则,即“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是常态,我们不排除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教师引导在先的做法。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如何保证学生思维在先呢?应提倡学生预习在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这就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上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二步。用“解疑、强化、概括、总结”8个字可以概括,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解疑。教师必须明晰,学生的预习是帮助教师“找惑”,为学生解惑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落脚点。 强化。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许会理解知识,但他们不了解知识的重点,即使知道了重点也未必会掌握,课堂上进行强化势在必行。强化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要突出针对性、重点性,要体现变化思维。强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练习、合作讨论、重点讲解、等等。 概括。概括就是简化,简化的东西往往能突出核心,核心就是能力。概括的形式很多,如主题词、一句话、一幅图,等等。没有概括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 总结。与概括不同,总结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层次性。因此,总结多用于一个知识单元,节概括多用于每一节课。一课可以没有总结,但必须有概括。一个知识单元必须有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从厚到薄”的过程。 事实上,解疑与强化是教师的初级劳动,概括与总结是教师的高级劳动。概括与总结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另外,只有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建立起师生互动,高效课堂才会真正实现 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 讲授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以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 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 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明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6、 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练习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良好;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的一二三四 对学校而言,追求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保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和“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追求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填充与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有效课堂是关注情感的课堂。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有的是平等对话和协商、有爱交流与合作,没有钳制和压抑、责骂和喝斥,应总是洋溢着动人的真情。 有效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课堂是重视活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应陶醉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与展示,而应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种活动方式,经历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记忆。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状况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有效课堂是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有效课堂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立足课堂却不囿于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在有效的课堂里,总有引人入胜的导语、余音袅袅的结语、渐入佳境的层次、一线串珠的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娓娓动听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和恰到好处的评价。 两个基本点:教师发展点和学生生长点 学校领导要努力寻找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点,鼓励教师走差异发展和错位成长之路。所谓差异发展,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所谓错位发展,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找准独特的优势区域,便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有的教师擅长作文指导,可以请他在语文组内介绍经验,并提炼出系统的方法;有的老师热爱写作可以鼓励他办班刊、出班报;有的教师解题能力强可以请他辅导学生参加奥赛,等等。 作为任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长点,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有步骤地培育。设计学生的生长点时应注意,思想教育要润物无声,人格培养要借助作品,知识传授要坚持“一得”,能力形成要把握“习得”,三维目标要求强调过程方法,教学要求因人而异。 三个有利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恰当的进行讨论式教学,或改变作业与考试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或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新鲜感,等等。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过程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要少讲巧练,举一反三,讲清规矩,要开展学习指导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习惯包括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独立作业,等等。 四项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能充分的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同学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他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的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的少却讲得精当,问的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序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通过学习《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如何优化高校信息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工作强度。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保证其应用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其应用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资源要有利于教学,为教学目标服务,相得益彰。  2、内容符合原则,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3、对象适应原则,形式有利于学生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段和接受能力。  4、最小代价原则,要制作容易,播放容易,效果明显。  5、最优化原则,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为首选。  6、因材施教原则,对个别学生要注意提升点播。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文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深入探究,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当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承当起维护、和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显得更为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3篇 进一步加大教研力度,并且加快撰写论文和编写校本语文教材的步伐,争取每个教师都能够发表省级和国家级论文,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提高教研能力。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告一段落,又要开始写教学总结了,如何把语文教学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篇1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这学期我们级组是紧张的、充实的。回顾这学期的级组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教导中,我们高一年级组全体老师根据校领导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顺利地展开各项工作。一学期来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现总结如下: 1、圆满完成军训任务,做好期初衔接教学工作。让初进圆中的学子们学会了“热爱生活,乐于合作”,达到了“提高觉悟,磨炼意志”的目的。 2、从常规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一新生刚进入我校,对学校还不熟悉,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执法力度还不了解,为了使学生对新学校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学初,高一年级各班都在学生中掀起一股关于行为习惯的讨论的热潮,各班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班规,及班级奖惩制度。各班以争创“流动红旗”为抓手,从佩带校徽到班级卫生,从每周的大扫除到每学期一次的大值周,班主任老师都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有的甚至还亲为。应该说,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高一年级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上还是有进步的。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个别行为偏差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是谈话。通过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修正行为。 3、做好两次年级月考的组织工作。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顺利进行月考,试卷质量较高,勘误少;同时,根据月考情况,各备课组长、班主任及时总结,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4、坚持长期以“抓学生出勤与迟到,检查仪容仪表、搞好包干区卫生”为重点,努力地杜绝同学的不良的生活、学习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合理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况。 6、通过开展“诚实守信”等主题班会,促成学生做文明人、现代人。 7、适时地、成功地召开期中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请学生家长谈经验,分发家庭教育的案例,供家长学习参考。另外,班主任老师也经常和家长联系,及时沟通学生情况,交流信息,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8、利用年级宣传橱窗,宣传年级里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和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利用好各班的黑板报,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学校、班级的动态,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9、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项集体活动。11月学校首届田径运动会,本级成功地落实了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囊括了已组道德风尚奖,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比赛成绩。12月第二届艺术节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0、做好竞赛辅导工作。从竞赛选手的选拔,到竞赛教学活动的组织,均严格按照校长室的指示进行。目前两个竞赛班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11、重视青年教师尤其是新班主任的培养。形成了以老带新,新老互补的良好氛围。 新手上路,还需要时间去磨和。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觉得做得还不够,自我感觉对年级的管理还不到位。 下学期展望: 1、加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使班风、级风再上一个台阶。 2、加强年级管理的统筹、协调,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年级总体得到提高。 3、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能。 4、加强各备课组内的教研活动,群策群力,加强管理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5、认真做好各类竞赛辅导工作。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篇2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语文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本年度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去年X月我担任_级_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年X月至今担任本级_、_两个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语文 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语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进行语文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语文 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语文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语文 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语文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语文教学知识。 我第一年带高三毕业班,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高三语文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向杨_x等具有丰富高三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一年来,通过认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刻苦钻研语文 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我自己感到我比前两年的我在语文 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教的班级在历次语文考试当中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名次一般保持在年级前三四名。接手这两个外语实验班的语文教学,我更是一点不敢放松,每备一节课我都向老教师年轻教师虚心的求教力争尽善尽美。一学期的工夫没有白费,这两个班语文 成绩都比较优异。 三、班主任工作: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我所带的_级X班是我踏上语文 教师岗位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从担任班主任第一天开始,我就兢兢业业,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班级和学生上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大量业余时间。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反对学生做的,我也坚决不做。经过一年多的言传身教,我班学生基本做到令行止禁,班级风气正,同学关系融洽。由于我处理班级事务坚持"对事不对人",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因此学生和我关系非常融洽,班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大量成绩。不谦虚的说_级_班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学期学习成绩第一,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校篮球赛第一,校辩论赛冠军,校日常工作评比第二,卫生流动红旗数次等等荣誉称号。随着升入高三,我把班级工作的重心转到学习上来。如果说高一高二我是在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给他们打好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那么现在高三我的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学生各方面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之上使他们专注于他们的学业完成和实现他们自己己的大学梦。我希望从我带的班走出去的学生都是"合格品",都是有用之才。 四、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除婚假七天外从未请假一天,也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较好的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继续坚持。 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马上来到。我又要踏上新的征程,道远任重,我仍需继续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篇3 本学期担任高一普高6班和职高7班的语文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学情,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1、普高班和 职高班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需分别了解、分析学情,分类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6班学习习惯较好,基础也较好,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7班相对而言,基础薄弱些,学习习惯也不够好,因而侧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夯实基础。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基础性要求。 2、重视基础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长远考虑,关注时代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时代性要求。 3、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爱,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素。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通过课外广泛的阅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或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选择性要求。 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精心设计教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创新。 1、 理解新课改的背景及目标,积极参与新课改建设。教学过程中,以“精心”二字为核心,将了解学情、钻研教材、设计课堂教学贯穿在新课改建设活动中,在课改的过程中,改变观念,提升教学的艺术水平。 2、 以小专题研究的方式,在教学反思中记录点滴的思考,以备今后创造性实施教学所用。 3、 创新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情。如何将新思想新方法渗透到具体的学情中,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过较深入的思考。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 本学期继续深入《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并结合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进程,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上又有了新的进步。此外,继续学习《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引领高中新课程》等书籍。 四、教育教学的遗憾与不足及下学期的计划 本学期虽做了不少的思考、尝试及较为艰苦的努力,但由于种.种的原因,留下的遗憾之处仍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教学的设计还不成系统,没有能完整而精心地将本学期的教学设计完成。 2、 新课堂的建设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分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考试得高分的需求的冲突,这之间的问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3、 基础的真正落实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办法来实施。 4、 小专题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规划不够。 5、 科研进行流于肤浅,没有深入的钻研和及时有效的整理总结。 6、 整个教学的计划和时间的安排系统性不够,严谨性不足。下学期需针对以上问题,在开学之初建立较为成熟严谨的解决措施及实施办法,具体而可操作性强。并针对相关计划严格的执行,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强化成果意识,注重成果的取得和积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的 反思 能力是反思性教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该如何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篇一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 方法 ,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 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 日记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 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 成语 、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作文 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 学习方法 ,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篇二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成绩往往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奠定文学素养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复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 语文学习 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就抓紧具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配备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一书,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系统了解,并要求学生在早读课,课余时间加以记忆,加以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本书的内容分散在课堂测验,单元测试,朋考试卷,知识竞赛中出现,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开始在教学文言文时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文言文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可以和学生谈论文言文语法方面的体会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学生实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发挥读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抓实读本中的文言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常重点篇目快,甚至让学生课外自读的原则,有变化地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这样,我们一方面抓实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思路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 文章 的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教材编写体例,从 话题作文 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论力,纵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写作论点型 议论文 ,论题型议论文, 材料作文 ,诏题作文,横的方面,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进而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评改,评改方式灵活变化。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分组评改,四是教师评改。每一次评改之后,却令有充分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讨论、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二、广泛拓展,提升语文能力语文课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读本是其有益的补充,而课外语文学习则是提升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范畴。 (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收集印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体裁或题材的不同作品,把这当作导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基础,为提高阅读水平,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在上阅读课前,我给学生讲清阅读课的重要性,阅读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本,促使学生不断阅读。 (三)拓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长期积累,因而我非常重视这一方面,我通过不同方式补充课外文言文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去翻译并作为论据写入作文,使学生阅读,写作同时提高。 (四)坚持写 随笔 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要利用课外,要利用生活,让学生去观察景物,叙述事情,抒写心理,流露心声,让学生记住“生活处处即语文”。同时,对学生 随笔写作 进行检查,选出 优秀作文 让全班同学交流,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础,搞好语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交流就能达到的,它要求我们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篇三 近几年,为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语文教学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进。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以来我采用的 教学方法 等方面都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结合实际情况学习了别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设想,训练发展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坚持提前备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注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 课前预习 、听课学习、训练拓展、反馈迁移各学习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做到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语文背诵。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关心爱护和转变差生。总的说学生语文基础较一般,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就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6、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 高二语文 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 经验 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继续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力争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谈谈你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去做?

像这样的大学生都是跳高不远,不能有必要的那种形式影响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2——5自然段,描写了晴天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   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精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题激趣。   1、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海边观看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愿意吗?(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我们生活在内陆山区,同学们都没有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观,听说老师带他们去海边看日出,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二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为什么早起?四周清静说明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欲望。)   二、随文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后注意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思考:天是什么颜色?转眼间又有什么变化?接着又有什么变化?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   (设计意图:把指导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读下文的欲望,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   3、本段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那些?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那些?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句有那些?(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回答:   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小半边脸、圆东西。   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红、深红。   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语有:一纵一纵慢慢地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意在引导学生用心去看,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看,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自主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分辨不清那里是水?那里是天?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如同身临其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见的自然常识,从观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开联想,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有时”说明了什么?“金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从教材文本出发,紧紧扣住课文,挖掘学生思维潜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把内在的感受表达为外在的语言,使文本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五)、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分组讨论,引导理解。   辨析:“伟大”、“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或钦佩的。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伟大”和“奇观”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全文,既为学生完整地欣赏文中意境创造条件,又大大刺激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既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进一步内化学生知识,使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了全面的对话和沟通。)   4、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   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伟大”、“奇观”所在。   ②给2——5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根据前面听写的内容,提炼出2-5自然小标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内容,用智慧的金钥匙打开语言表达和思维想象的大门,将课文创设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受,获得感性认识。)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拓展。   “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回去能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亲自画下来吗?你能将自己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享受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早起看日出   天:蓝红霞亮光目不转睛   太阳:半边脸无光负重荷慢慢升冲跳夺目光彩海上日出躲进云堆光射水面水天一片灿烂   躲进黑云镶金边光亮   伟大奇观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年月日)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识记生字

作为教师,怎样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

立足实际,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几点想法1、从学生实际出发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传统习惯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一直认为教师带领学生,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例证。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启发让学生进行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自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3、生生互学,师生互教兵教兵,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以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大练兵的效果。4、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5、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学困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每堂课自学后的提问,要从最后一名叫起。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学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6、坚持三清所谓三清,其实就是堂堂请,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三清中最重要的是要堂堂清。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那么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所谓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的完成学习任务,为配合学生日日清,老师当天批阅学生的作业;周周清实施周五验收制度。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教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对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7、提高认识,打造高效的课堂(1)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办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提升、发展,课堂两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学生的问题。相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教师的苦是在把差生教好。课堂纪律差是学生闲,闲则生非,课堂不允许一个学生闲,忙了,纪律就好,成绩就好。(2)每一分钟的高效:学校最大的浪费是课堂时间的浪费。存在教师假教和学生假学的现象。课堂要打假,打教师教的假,学生学得假,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让学生参与、没有指导学生自学、没有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是假教,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照本宣科也是假教。学生没有用脑独立思考、东张西望、看热闹是假学。课堂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相互学习、合作学习,但却不浮动。课堂是有目标、有责任的。自学有效,合作有效,探究有效,让学生紧张地学习。紧张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为目标不懈努力,达成目标。不能让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学生课堂上紧张,课后才轻松。通过抓学习的办法抓学生的纪律,抓学生的素质。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的课堂教学探究 职业素养心得体会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高职毕业生逐步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还没有达到理想就业的境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不高成为他们就业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尝试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课堂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人才。各种调查显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这成为制约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08级毕业生、09级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同学的调查,同时对各类代表性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也证实了这个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基本都能够找到工作,也逐渐取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职业素养不高却成为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课题组的关注重点。   二、对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做了前期的一些研究,他们从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内涵   许亚琼认为,“素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名词的涵义,静态的,指后天养成的某些品质,另一层则是动词的涵义,动态的,指人不断修习涵养的过程。总之,“素养”都是指后天的养成,不论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作为“素养”概念的下位概念,职业素养的养成场所是现实职业世界。   2.构成   陈再兵将职业素养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体现在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和谦虚低调。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3.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或途径   国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CBE职业教育模式,MES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   徐国庆认为,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职业素质的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应当把职业素质元素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设置一些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法除案例教学外,还必须采取行为教学方法,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白鸿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其次是创建尽可能近似(或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的实训条件。再次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规范。除此之外,还应切实认真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考核关,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谭豁主张将源于日本的6S管理模式引入高职学院的实习实训管理与教学中,认为这一方式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李永萍探讨了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机制,提出了以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大平台的基本内容,以不同行业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因素构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小方向的观点。   (二)概念界定   1.内涵及构成   本文中,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学生,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事工作,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模拟训练,在实习和实训中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基本的职业品质,以为将来的职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礼仪、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2.培养方式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以在专业课中贯穿职业素养培养理念,也可以在实训课、创业实践中锻炼培养。笔者从事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在探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作为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工作,依托几本就业指导教材,笔者将职业素养教学理念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了探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结合对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将最重要的几项职业素养挑出来作为课堂训练的内容。笔者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到的就一定要训练,取得教学效果。笔者不求多但求对学生有效果,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课堂教学探究   下面笔者将以汽车维修技术班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为例来展示课堂教学探索过程。   (一)导入主题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从认知角度来看,当代高职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笔者按照“认知→训练→行动”的思路和学生进行交流。首先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知道人际沟通在哪里都很重要,但是由于性格、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交往范围是很有限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他们很善于交往,人际关系还不错,并且还举了一些例子。其他同学听了有的羡慕有的不屑,大家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看到这种情景,笔者问:“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吗?”有的同学摇头,有的同学点头。   (二)评估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   接下来笔者对他们进行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测试(25道题)。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能够与一般人正常交往,但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有目的进行的交往存在困难。他们感觉要真正地成为一个擅长交往的人并不容易,还必须进行学习和训练。

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教与学方式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或Learning Style)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取向,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变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现代学习理论中,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其三个基本维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密切,共生共存,相互影响。说“转变”可能言重,因为我们现有的教与学方式未必就有方向性错误,也不可能否定已有教与学方式中存在的科学有效成分。也许,说“改进”更确切些。随着时代发展,教与学的方式也必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课而异,即便今天“转变”到了认为合理的方式,明天未必就还是合理的。教学过程是需要不断优化的,其中教与学的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 在现在看来,我们方式的转变应该包括学方式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由“教学生学会知识”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由重“关注学科”向重“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由个体独立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由机械记忆学习向探究创新学习转变。所谓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也称为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或自我调节学习(self regulated learning)。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监视中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判断、兴趣情感进行的学习。就学习方式而言,无非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自主学习属于后者。所谓高效课堂(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High class)是指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我不赞同“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的说法,丝毫没有效果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只是效率高低不同而已,效益优劣不同而已。我们追求高效课堂,减少低效课堂,杜绝负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高”是我们的追求方向,至于多“高”为高呢?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课堂教学是艺术,是永无止境的艺术。西方教育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自主学习,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权威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与一些心理学家致力于自主学习研究。他在总结了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只要是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自主学习进行研究,陆续出现一些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如肖川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李波在《自主学习简论》一文中则把自主学习界定为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周青等在《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文中认为,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形成的行为。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的阶段论,再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等,都把创设高效课堂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及发现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提出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及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都有涉及。特别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优选法理论,为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以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这些研究操作性很强,对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低效的因素和寻找对策具有借鉴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全国各地进行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接连出现。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杜郎口中学“将课堂还给学生”理念下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曾出版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转变研究丛书一套,对各科教与学方式转变进行理论阐释和案例剖析。《中国教育报》 2002年6月1日第4版发表肖川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有效课堂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论述。在我国课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邱学华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准备练习—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二次尝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启发引导—阅读课本—完成练习—知果反馈—教师小结)、刘显国的“反馈教学法”(导入新课—学习探索—巩固加深)、“分层递进教学法”(分层练习—分层问题—分层分组—课后练习)。这些研究能结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具有推广意义,但是有很多与我们特区中心区新时期教育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而做到“减负提质”两全其美的根本途径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如果将转变教与学方式的重点方向定为自主学习,那就要聚焦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方式转变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将“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加以落实,而不仅仅视为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活动或一种行为,这样不限定自主学习的形式、内容、程式和方法的实践研究更有利于课程实施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什么是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教学原则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要遵循如下原则1、以学定教以学定教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现场教学方法。从横向的角度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使学生有自主确定——至少有参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权利。从纵向的角度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来2、先学后教先学后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因“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以及“似懂非懂”的时刻。 先学后教要求教师由首先研究“怎么教”转到首先研究“怎么学”。3、少讲多学多学少教要求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从教的内容上看,少教意味着教师要把握重点、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堂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两个问题,而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从学的角度来讲,多学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4、知情并重多年以来,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就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忽视了“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艺术,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致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目标、没有志向、没有雄心壮志,学习缺乏内驱力。因而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甚至把“情”放到首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励志、信心的竖立、雄心的激发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多用鼓励性和常识性语言来激励学生。最重要的教学是“励志教育”与“信心的竖立”。5、当堂过关由于课后作业、课后复习、课前预习都难以落实和保证质量,所以教师不能把知识的巩固提高寄托在课后,而就把握课堂45分钟,力求把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完成,即当堂达标过关。6、控制难度有时,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高考题,或者所谓的“名题”“好题”,而这些题目往往技巧性强,难度较大,导致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要重视基础、重视通法,不宜讲太多偏题难题,不可轻易拔高,否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严重浪费教学时间的资源,甚至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使教学目标恰当,难度适中,甚至宁可降低难度。实际上,课堂教学不可能一步到,尤其是对于高一、二年级学生,不要总是拿高考的标准来要求, 要循序渐进。适当降低难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得更好,而且有利于学生信心的竖立。7、自主学习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的教学模式都证实了,自主学习是实现有效甚至高效课堂的关键。自主学习也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8、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每一个知识方法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 把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学习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和诱导者,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9、兵教兵“兵教兵”是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相互讲解,合作学习的情景中不仅能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激发了学生的激情,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合作交流的欲望,增进友谊,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应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地方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510循环大课堂”,即一课分两段,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谓之“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谓之三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谓之循环。其前35分钟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5分钟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0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1分钟必须分配任务。整个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以上两种模式的几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几个环节的特点可以灵活调节、变换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笔者所在学校都在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陈林.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数理化学习,2008  [1]  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势如破竹,强势推进,优化课堂结构,探索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现在课改最为给力的高频率的响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精彩展示,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全面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已成现在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如何打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更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  第一部曲:弘扬课改理念,研究高效课堂特征,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以昌乐二中“展示——反馈——预习”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样本,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学习理论,树立高效课堂的教学理理念,观摩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展示录像课,了解教学环节,掌握课堂结构,借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应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蹲下身子,贴近学生,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活动中,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心情放松、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的精品,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结合初中数学课的特点,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推行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小组,规划教室布局,建立班级文化墙,营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展示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校领导包班听课,及时反馈和总结。  第二部曲:探究数学实践,优化课堂结构,稳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模式  数学教师学习高效课堂理论,大胆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编制导学案,在导学案中体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关注学法指。经过一年多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初步形成“展示—反馈—预习”的高效教学模式,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数学教学模式,学生初步形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各小组成员热情高涨,有折纸的,有测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见!最后,将小组意见汇总,大部分无法想象一张纸对折后的总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时,老师抛砖引玉,顺势导入《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投入新课,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最后自行解决上述问题,在组内、组间交流看法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乘方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法。示范引导,强势推进。组织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课堂教学,逐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发现问题,确立校本研究课题,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教导处在进行听课安排时,对每一位教师的课要从展示、反馈、预习三个环节进行全程听课。对全体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推进高效课堂,搞好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为我校打造一批高效课堂课改能手,引领我校高效课堂强势推进。  第三部曲: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放飞精彩  制度保障,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突出小组特色,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使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称班级的主流,全面推行教师高效课堂的奖励制度。制定学习小组评价制度,督促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每周和每月落实奖惩。教导处每周和每月评出各项小组和学生最佳,通过黑板报、展板等形式大力宣传,不断更新。  制定各学科教学进度,带领各学科组长和教师超周编制各年级、各学科“导学案、训练学案”,做到主备人——审核人——备课组长——教导处——主管校长层层把关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那层出现问题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四部曲:总结经验形成模式,不断探究彰显特色,使高效课堂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1)总结经验。及时总结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重点是导引、纠正、点评、释疑、拓展、总结,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营造“三动”课堂: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动脑(预习阶段)。  (2)开拓创新。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措施,深入开展研究,撰写高效课堂阶段性汇报材料和教学论文。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的努力,更需要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措施_“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为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的现状心知肚明,纠结于心。虽然“钱学森之问”我们没法解决,但是,我们深知课堂教学已是非改不可。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对教育不满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不满,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学生辍学、失学的弊端。如何解除这个魔杖,等待观望是不行的,只有从改革课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教育人自发的一种追求,前苏州市长、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试验席卷全国,其“四大工程”“六大教育行动”,深受基础教育者的欢迎,应者云集。杜郎口模式及其九大范式正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其发展速度之快,其影响范围之广,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校由于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学生,因此,我们决定实施“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让师生享受幸福的课堂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益。采用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级对比,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质量分析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一、“三助式”生态课堂的基本认识和操作策略   (一)基本认识   1.生态课堂   依据生命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观点,生态化课堂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通过构建教学平衡、协同、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有机结合的理想的教学情境的课堂。   2.三助式   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助学习、同学互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的方式完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助式”生态课堂旨在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遵循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综合素质。   (二)操作策略   “三助式”生态课堂的操作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1.小组合作: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各科小组,拟定小组评比标准。   2.导学案:教师上课之前需要设计指导学生自助学习、互助学习的教案,包括自助学习、互助学习板块、课堂探究板块、课堂检测、练习思考以及课后反思六个部分。   3.创新课堂文化:班训、班级目标、班歌、班级 口号 ,小组组名、口号,学生座右铭,书柜等。   4.教学流程:   “三助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为“336模式”。即三助、三查、六步。   (1)学生自助——一查。学生根据教师的 导学案 或者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自学,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独立自主完成对教学任务的学习,属于前瞻性学习,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由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收集整理问题。   (2)同学互助——二查。学习小组长根据小组同学学习情况,组织小组集体研究在自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小组长交换检查,课堂展示检查,并进行评比。   (3)教师帮助——三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展示的基础上,对较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拨、帮助,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利用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六个步骤。即:创设情景,导入目标;互助学习,掌握目标;小组展示,解析目标;重难探究,拓展目标;教师点拨,巩固目标;达标练习,检测目标。   二、“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策略   (一)教学改革策划——谋动   进行课改特别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是学校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领导者要谋定而后动,班子内要形成共识。学校认真分析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现状,下决心进行实验,为实验制定了基本的思路,拟定了实验班级教师,明确了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二)课改氛围营造——心动   为了不让教师感动突然、感到被动,我们首先学习先进经验,做好铺垫工作:下发课改学习资料,播放杜郎口中学的各科教学视频,到綦江隆盛初中学习,交流感想,开会讨论。通过种种形式营造课改氛围,让教师觉得神奇,觉得新鲜,产生实验的冲动,为实验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三)课改艰难破冰——行动   我们参与区教师进修学院承担的重庆市规划课题“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个体自助、学生互助、教师帮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先在2011级3、4班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扩大实验班级。   (四)建立支撑平台——律动   为了让研究能按照规律运行,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1.组织全校大会、年级大会,组织教师学习生态化教学理论,形成共识,集全校之力集体研究,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政治学习集体观课。要求各教研组在全组内上研究课,推出能体现生态化教学理念的学科课堂,现场作课,观摩研讨。   3.承办“三助式”生态课堂现场会。学校物理、化学组和区教研员一起提出了“自助、生助和师助”的“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承办全区“三助式”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现场会,共接待区内外教师、教研员50多人。得到一致好评   4.开放第二课堂。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下午开设了第二课堂,一共有22个社团,射击、射箭、象棋、篮球、乒乓、劳技、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生自由选择,踊跃参加,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生龙活虎的生态景象。   5.开放阅览室。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学校2010年建成了开放式学生阅览室,订阅报刊杂志50多种。阅览室由学生自助管理,自由进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激情。   三、“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追踪实验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年级成绩变化情况分析   初2011级有效分全区排名变化情况比较      结果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来,实验年级成绩有了较大的上升,从全区第七名排名稳步增长,到初二初三名列全区第五。数据说明,课堂教学没有降低年级整体考试成绩,总体成绩有提升,研究获得初步成功。   (二)实验班级成绩对比   初2011级三班、四班为坚持三年的实验班,七班、八班尝试一年,后放弃,五班、六班尝试一学期,一班、二班一直没有参与实验。   初2011级各班联招上线人数变化情况比较(加黑为实验班)      结果分析:实验班级成绩有较大增长,三班最为突出,没有参加实验的班级1、2班成绩下降最为明显,其他班级除8班之外下降较多。数据说明,“三助式”生态教学实验提高了实验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差异明显。   (三)毕业学生评教对比   毕业前夕学生对所有科任教师进行教学考评,分10个指标,总分100分。      结果分析:实验班级学生对教师评价,基本上没有负面评价,教师认可度接近100%,非实验班级学生对教师评价负面较多,低于及格线比例较大。其中以1班、6班、7班最为严重,经调查发现,非实验班级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对立情绪较严重。8班联招成绩比较稳定,但是学生对教师评价并不高。而实验班级学生对教师正向评价高,师生关系和谐。   (四)教师变化   “三助式”生态教学实验以来,我校青年教师和实验教师成长迅速,教学理念新,教学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表现在:   1.赛课活动   参加区级赛课,所有参赛学科全部进入决赛(28个学校预赛淘汰一半),9门学科6个一等奖。除了历史和美术学科参加过比赛,其它学科全是参加工作三年的教师,数学参赛教师刚参加工作两个月。比赛获奖等级、名次名列全区第一。      2.教师成功感增强   生态化课堂教学实验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明显,教师的幸福指数大为提升,职业效能感增强。新教师信心十足。教龄四年的语文晏娜感言:生态教学实验,下放权利,解放教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思,切实做到“兵强兵,兵教兵,兵练兵”,其实教学很轻松。教龄三年的物理教师唐建军感言:到初二上课是享受,是休息,教得轻松,考得满意。   老教师焕发了活力。教龄25年的英语戴茂萍说:生态课堂学生高兴,我高兴,我觉得这样教学好,不管别人怎么办,反正我要坚持。学生评价戴老师:上她的课是享受,当她的学生是幸福。   四、“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的基本结论   “三助式”生态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在同等情况下,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前者上升,后者下降。自助、生助、师助,以生为本,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教师正向评价高,教师、学生幸福指数有显著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得以张扬,活力得以释放,感到轻松、愉快、幸福,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勇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青春和活力。   诚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范式,“三助式”生态教学实验还有待完善,我们将深入研究,加强实践验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出新贡献。

求一篇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由于你并未说明论文是用作高中、职专抑或大学,在此我先推荐几篇相关专题较优秀的论文,你根据个人要求比较选择(本人比较欣赏第二篇,如果不能满足或不符你的需要,本人可以补充提供)由于无法上传word文档,只好全部粘贴上来,你就费点眼睛吧1、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1949字)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质上是向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师发出了开展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号令。这个重要文件的颁布体现了教育部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心。由此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展开,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这样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也就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输入、输出的重要场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材与教学软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重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传统教学中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教学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宰了课堂中的一切活动。而在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学生知识和评判他们的学习,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活动的协商者、参与者、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教师通过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力争处理好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从而发挥教师的管理、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1.进行“兴趣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的英美影视片段和英语歌曲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英语国家当代社会的流行文化;听说训练具备角色扮演功能,既可以解决大班上课学生开口机会少的矛盾,又能避免学生当众羞于开口的状况。教学软件和网上资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它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可以辅助地解决语法和阅读理解问题,扩充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及自己的时间等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2.进行“互动式教学”,加大学生的英语输入和输出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交往实际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形成人际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这就是说,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大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3.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英语知识。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了情景教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由于学生总是不断地接触大量实用生动的语言材料,学生通过原有的英语知识系统与新的语言知识输入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能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主动选择、理解和吸收输入的信息,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加大语言知识的积累。4.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时敢于活动、乐于活动,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学生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自觉、积极主动获取语言知识,主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2916字)摘要:课堂提问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本文讲就课堂提问中产生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主动性;有效性      I. 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 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 解决方法      1. 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 and Sato 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 questions(展示问题)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can.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00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对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etc. in my free 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的数量。   2.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Rowe 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 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 教学实施      1.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以往纯粹以考试成绩如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终结性的评估。缺乏全面性,难以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取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制定新的评估机制,从学习者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表现、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成绩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积极性,将学生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善于思考、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拟提高学期末总评成绩;对因基础差而回避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引导、鼓励他们多问答;对惰性强、不思考、惯于依赖他人,帮助、教育无效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   2. 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后,建立各小组以及个体学习档案。内容包括各小组共同信息和组员个人信息,如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教师评定等级等。教师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轮流回答问题,得到的成绩应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数。而课上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分数应作为学生的个人分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动”起来了。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      V.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问,54.2% 的学生因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担心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或遭到同学的讥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说:“当老师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我尽量把头埋在课桌底下,不让老师看见。当老师点到我名字时,我真希望钻到地洞里去。”就我们了解,学生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以展现自我。因此老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找出学生回答的不足。   2.学生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评估机制,有的学生仍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基础薄弱,勉勉强强可以用英语表达,甚至无法用英语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问答,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提问时,表述不清,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主体,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学生渴望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亟待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情景对话等,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发言和提问,克服他们害羞以及害怕说错而被笑话的心理障碍。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Brown. H. 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纬.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37。

怎样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

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备课的组织 杜郎口中学以导学案取代了教案,同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导学案。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例如语文,同课头的3个老师每人每周作为主备人负责备两节课。备课时尽可能广泛地搜集该课的相关资料,提前一周把自己搜集的的资料及编写的导学案提交给其他老师,其他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学生情况做必要的补充完善。 学案分为主案和副案两大部分。主案主要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本分析、展示内容等传统的共性的东西。副案主要写预习指导、任务及时间分配、展示的方法与形式、规律总结、拓展提升等原创性的个性化的东西。 学案编制的要求: 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把学生需要在本节课掌握的知识、技能等编写成一个个问题。 1、一定要融入老师的智慧,多编制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要学会打预防针,突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2、将学案与练案融为一体。 3、要做好新知识与旧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衔接。例如,要学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先从一元一次方程引入。 4、预习学案的编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跨度大的知识之间设置一些过渡性的小问题,就像梯子,可以多设置几个横杠。教师上课的要求 (一) 预习课 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预习课教师主要做以下工作: 1、出示预习目标,明确预习方法。教师板书或口述提出,师生共同提出。如果学习任务适合分配到学习小组,可进行任务分配,规定预习时间。 2、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行必要的指导。 3、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 预习课的三个问题: (1)学习小组划分的方法。每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每个组之间的学习实力尽量均衡,组内学生按成绩高低编号(编号经过一段时间可根据学习成绩的变化调整),以便于老师指导及展示时展示不同层次的问题。 (2)预习学案如何展示给学生?①需要完全给学生的(如反馈练习等),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②需要重点部分给学生的,可以抄写在黑板上或用小纸条的形式发给每一个小组。③反映在多媒体屏幕上。 (3)如何保证每一个小组都能完成所有的预习任务?①用评价机制引领。参加本组展示计5分,参加别组展示计10分。②让展示的同学提问检查其他5组 同学对该展示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展示课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展示内容:展示普遍性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出错率高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重点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 展示课重点备什么?(1)展示形式。展示形式应力求新颖多样。例如,初三数学的折叠,各种图形的折叠可以用纸板等实物。生物的人体代谢可以用医生与病人的情景小剧等。(2)预见性困难。(3)追问的方式与问题设计。(4)需拓展、延伸的内容(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5)提升规律。 展示课老师干什么? 1、 追问: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未被指出时,或学生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 2、 点评:点评要及时、准确,就像点穴一样,话越少越精越好,一般不超过五句。 3、 拓展:指导学生上下联。例如当学生展示完毕时,老师可以故意改变题目条件、图形等,追问学生。 4、 提升规律:归类形成专题,总结提升规律 5、 评价:(1)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 (2)激励赞扬进步变化大的。 关于展示课的三个问题: 1、 预习和展示的关系:最常用的是先预习后展示,也可以是大预习大展示。 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模块,更像三个环节,不必要非得分得清这节课是预习课还是展示课 六环节也不是每节课都要齐全,而是根据课堂特点有所侧重和取舍。 2、 如何防止学生展示价值不高的问题;(1)学生提问时,要有自己的初步看法。(2)集体讨论、组长把关,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组内解决不了的 。 3、 老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上的,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其他问题 (一)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来? 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是因为预习自学不得法、不到位。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老师预习指导到位得法,评价激励及时恰当(杜郎口人认为没有赏识的课不是好课),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养成新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单独找个别学生谈话,进行鼓励。 2、组织小组内其他同学,去关心、帮助、带动表现不积极的同学。 3、上课加大提问力度,在展示环节,学生提问学生,对于回答不过关者,在学习小组量化评比中扣5分。 4、限时反馈,让学生掌握一些做题技巧及方法。(三)如何关注待转化生? 1、老师量化考核侧重待转化生。学习成绩居前三分之一的占总评的10%;居中三分之一的占20%;居后三分之一的占70%。 2、考评小组听课重点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同学能不能参与到展示中来,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每周评选进步之星。 3、在每一节课上更多的关注待转化生的学习状况,结成帮扶对子。在预习中老师可以个别辅导。 (四)分层教学如何体现? 1、一个年级6个班分了三个层次,前30名为第一层次。 2、学案中编制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作。 3、每组6人,采用AA、BB、CC分法,在展示课上展示不同层次的问题。 (五)学生的作业。除了语文、英语作文以外,学生再没有其他作业。但必须做好: 1、双色预习笔记(老师在预习课上可以随时检查) 2、读书笔记 3、整改纠错本。

如何加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一、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读写结合做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1、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2、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3、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二、阅读课教学过程中的读写结合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1、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也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 、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我们可以挖掘课文空白,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学生在多层次研读课文中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想画面,阅读课外有关的瀑布信息等,感悟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看画面,对比朗读,感悟今日瀑布的“枯竭”。然后,教师借助文本中的空白点,提供了一份没有结尾的巴西总统的演讲词,请学生补充结尾,发起号召,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还有的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的形象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抱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他挖了36小时,历尽艰辛,终于救出了儿子。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而儿子的伟大,学生的感觉并不那么强烈。因父亲的伟大作者是“浓墨描绘”的,而相对来说儿子的伟大作者是“轻描淡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父亲在废墟上“挖”的情节想象儿子在废墟下“等”的具体画面进行练笔训练,如儿子会想些什么?会和同学们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来感悟儿子的伟大之处。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阿曼达最先镇静下来,他想爸爸一定会来救自己的。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想:一直这样下去不就是等死吗?这可不行,我要消除大家的恐惧。他对大家喊到:“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会来救大家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一定和我在一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父亲!同学们渐渐地静下来吧,我提议我们来轮流讲故事吧!“于是大家围坐在地上讲起了故事,完全忘记了恐惧。有的学生写到:“我们一定会获救的,因为爸爸曾说过一定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不会放弃救自己的儿子的。”阿曼达说:“我们不要哭闹、大叫,否则会很快让自己丧失体力而不能等到被救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放弃生存的勇气,要有耐心,要保持体力,静心等待……”“我们一起来轮流讲幽默故事,看谁讲得最精彩!”这时有人提议了。通过挖掘课文空白,补充课文情节的练笔训练,使学生对儿子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提炼出来,深入体会到了儿子面对灾难的沉着与冷静,心目中儿子了不起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促使了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3、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巴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孩子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1、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大量阅读的前提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开始我用开故事会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看到孩子们爱上了读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大量阅读即多读,既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选取好的文章读.我的四年级的学生我就建议孩子们多选取优秀的作文,短小精悍的好文章来读.阅读时,主要是要理解内容地读,不死读书;但古诗词方面还得要求孩子们背诵了,孩子们背完我就在操行评比中让学习委员加分,这样孩子们自主背诵的积极性也特别高.2、以读促写要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孩子们在读的同时,老师要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不是看了就忘了,记性好忘性大.要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这样,读文章就仔细认真多了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合理结合,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一)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我们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使同学们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历史课教学为例,如在讲《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生回答内容时,将其一一展示出来(竖排),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分析一条展示一条。如下所示:中日《马关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⑤丧失更多领土;⑥加重人民负担;⑦侵略范围扩大;⑧阻挠民族工业发展。①~⑧表示出现的先后顺序,这种作法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课堂密度又节省了时间。又如在讲述英国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时,由于涉及到以前所学的内容,于是可把书中1898年英国租界“新界”示意图展示出来,并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三部分分别制成动画,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来回答,在回答的同时操作演示,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加强了记忆效果。(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感情冲击力,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多媒体教学使图片与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投影机、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构建成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学设计新模式,把书本的静态描述变成动态的多媒体教学,使形、声、图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图文并茂,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如在讲历史课《鸦片战争》时,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可先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单调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一下子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虎门销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发言积极,气氛活跃。这样就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多多,但是,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也难免存在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内容过多,运用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过于夸大多媒体教学的功效,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滥用、误用各种媒体,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出于种种原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二、鉴于以上原因,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 教师应学习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熟练,就越能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则有可能因人为操作不当,或不能及时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干扰了正常的上课秩序。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进行多次的实验,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不断创新,争取做到最好。(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书本相结合,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备课,就是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仍然需要以教材为主,深研教材,适时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主导,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不能太多,太花,信息量也不能过大,否则将淡化重点难点,形成了为赶时髦,摆花架子,或越俎代疤、或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选择多媒体资料和制作课件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课件重点难点要突出,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一些,选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决书中的疑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并且学有所获。(三)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把教师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处理好。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是我们多种教学手段里的一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课堂影响力以及整洁的板书等都是任何

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同时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 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上全面塑造学生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山区中学任教的我,只 能面对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状况,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 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深 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辩论: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呢?激烈的 辩论把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讲《世界的人种》时,首先 用计算机播放一段经过本人视频编辑、剪切的由三大人种演唱的“江南 Style”视频,然后 提问:刚才看到的视频有哪几种人种?他们有何不同呢?时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它克服了 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所有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 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 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运用信息技 术可以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上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通常需要两 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讲授“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 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歌诀记忆、拼图、猜谜等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 记各省的名称、简称及其位置。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制作了当鼠标点击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时,相应的轮廓形象比拟物就显示出来的课件。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 山东省像骆驼,青海省像玉兔,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制作好的 Flash《中国拼图游戏》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比 赛,告诉学生拼图的一些技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等方面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 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如“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 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 得启示;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由于电脑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降低了教学难度, 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第二课时可通过练习、读图、填图和小测验来巩固、反馈知识,还可 开展小组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在认 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观察到肉眼看 见的客观物体,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 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 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能动作用,教与学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 “等高 线地形图”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 进行动画演示,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变得容易理解(特别是山谷、山脊的判断,再加本人的板图) ,然后又播放生动有趣的基本练 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交通运输》 ,介绍我国的铁路干线时,我用了动画制作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 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 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而且能随终点出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 深印象。我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铁路干线图” ,在老师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纵三横” 铁 路干线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绘出来。以“北京”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连 2 起来, 明白这是 “京沪线” , 然后又让学生说出这条铁路线经过哪几个省级单位及主要的城市。 随着老师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得很快(就连平时不好表现的同学也做得 很好)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后,用课件出示一些选择合理的交通 运输方式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 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四、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 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 和编辑录像、VCD 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 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的“四绝”??不知 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 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 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 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 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 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最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 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应 选择、加工学习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转载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理所当然,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蓄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教学。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将对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和目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带来的精彩,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革新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将冲击传统的课程内容,它将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应该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论述:“未来的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构思,将有关的信息再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了自己的认识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进行交流或咨询。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正被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视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课堂的可操作性强。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当学习目标固定后,学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个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是,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上的解决或作品的评价等问题上,要求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多个学生,在探索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网络正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最好的平台。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了课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同样,通过网络也可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评价的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从点滴做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长久的、共同的努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再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再加强;有时信息资源过多耽误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掩盖了其过程;有时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被忽略了等等。但是这并不削弱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起到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不影响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所占的主导地位。

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同时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 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上全面塑造学生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山区中学任教的我,只 能面对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状况,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 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深 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辩论: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呢?激烈的 辩论把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讲《世界的人种》时,首先 用计算机播放一段经过本人视频编辑、剪切的由三大人种演唱的“江南 Style”视频,然后 提问:刚才看到的视频有哪几种人种?他们有何不同呢?时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它克服了 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所有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 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 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运用信息技 术可以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上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通常需要两 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讲授“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 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歌诀记忆、拼图、猜谜等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 记各省的名称、简称及其位置.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制作了当鼠标点击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时,相应的轮廓形象比拟物就显示出来的课件.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 山东省像骆驼,青海省像玉兔,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制作好的 Flash《中国拼图游戏》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比 赛,告诉学生拼图的一些技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等方面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 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如“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 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 得启示;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由于电脑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降低了教学难度, 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第二课时可通过练习、读图、填图和小测验来巩固、反馈知识,还可 开展小组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在认 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观察到肉眼看 见的客观物体,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 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 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能动作用,教与学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 “等高 线地形图”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 进行动画演示,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变得容易理解(特别是山谷、山脊的判断,再加本人的板图) ,然后又播放生动有趣的基本练 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交通运输》 ,介绍我国的铁路干线时,我用了动画制作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 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 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而且能随终点出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 深印象.我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铁路干线图” ,在老师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纵三横” 铁 路干线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绘出来.以“北京”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连 2 起来, 明白这是 “京沪线” , 然后又让学生说出这条铁路线经过哪几个省级单位及主要的城市. 随着老师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得很快(就连平时不好表现的同学也做得 很好)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后,用课件出示一些选择合理的交通 运输方式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 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四、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 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 和编辑录像、VCD 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 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的“四绝”?不知 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 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 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 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 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 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最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 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应 选择、加工学习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转载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去探索研究。   2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无疑指的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辅助以卡片挂图等,以静态为主,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变静为动,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学具(钮扣、圆形纸片、硬币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再演示课件:在一块绿色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拴着一只小羊,绳长2米。教师提出问题: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羊沿树桩走一圈,闪烁圆形的绿色部分。这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积多一些,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动有趣的演示,不仅使学生获得圆面积的丰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圆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小动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同时转动。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大格,时针走了几小格。多媒体的反复演示,帮助学生找到了时与分的关系,原来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时=60分,将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繁琐为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隐退认知对象中繁琐的非本质的属性,使对象本质的属性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由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屏幕:两条射线匀速延伸。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会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适时适宜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到时机适宜,内容适当,恰到好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多,但如果在教学中仅满足单纯感知直观形象,而没有抽象思维,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

转载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原则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5、“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九大优化方法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9.寓教于乐: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1.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误区一: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误区二: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误区三:目前很多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误区四: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2.教学方法及思想上的误区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误区二: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2)分组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3.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4.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误区二: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教师培训。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学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不适合了,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做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教学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势必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清晨之升 发表于:2007-11-8 14:48:28 新课改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的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将变“传授型”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性”学习方式,变“教师主导”为“交互式”学习方式,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要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个浸入水中的物体,继而出现两个力:“重力”和“浮力”,并闪烁两次。在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之后,当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体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情况。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感受到物体是浮还是沉,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对比演示,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还很形象的看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会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勉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理所当然,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蓄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教学。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将对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和目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带来的精彩,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革新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将冲击传统的课程内容,它将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应该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论述:“未来的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构思,将有关的信息再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了自己的认识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进行交流或咨询。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正被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视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课堂的可操作性强。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当学习目标固定后,学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个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是,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上的解决或作品的评价等问题上,要求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多个学生,在探索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网络正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最好的平台。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了课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同样,通过网络也可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评价的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从点滴做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长久的、共同的努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再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再加强;有时信息资源过多耽误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掩盖了其过程;有时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被忽略了等等。但是这并不削弱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起到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不影响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所占的主导地位。

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利用起来

学模式的好处及注意点提要:在新课程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简单论述了情景--陶冶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3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名字就意味着这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不管是教还是学都应以学习和利用这种技术为主。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服务。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下,如果一味地强调技术手段,强调操作步骤,学生会单纯地把他作为一门课程去学习,而缺少把他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或生活中去的意识。相反,如果只强调信息素养、信息道德却忽略技术那就更不可取了,只有想法,没有实现想法的手段那是空想,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我们必须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想法,同时又掌握实现自己想法手段的合格信息技术人才。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有五个年头,以下我将简单谈谈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应用到的一些主要教学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和失败感悟,敬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一、情景--陶冶式教学 又称暗示—领悟模式。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多媒体演示、当时的社会事件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主要适用于一些基础章节,比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一节《信息集成》等,这些章节有个共同点: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实例: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前,准备好课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在人类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发明物的图片②计算机从出现到现在在外观和操作系统方面“进化”的典型图片,也可以用几张机器人的图片代表计算机的未来③一些在媒体出现的关于知识产权案或网络危害的资料。配上一些简单的音乐效果就可以了。随着讲课的进行逐步展示图片,要求同学们结合历史课的知识讨论不同图片中物体出现的大概时间,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一些新闻报导,讲述关于知识产权和网络危害的内容,教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由于本节课基本属于纯理论知识,其中的内容学生多少有些了解,通过这种展示、讨论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避免那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最后结合媒体的报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减小学生对教条的反感。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 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自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该是最广泛的,主要适合一些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操作性较强的章节,比如:信息的获取,word中的排版,网页制作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但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出现最多的一种方式,正是:收益与风险同样巨大。教学实例1:在信息的查找一节中,布置任务查找关于黄山旅游特色的介绍和图片。结果许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只有有一部分同学完成任务,但基本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方式:利用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检索。其余同学在我打开网络时就在网络中到处乱窜,在我关闭网络时学生发出了一阵叹息声。 这样的课堂现状不是我所想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经过对连续几个班的课堂进行研究、反思,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比较愿意使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基本不会考虑去寻找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分类检索)来解决同一个任务,缺少开拓扩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黄山这种旅游名胜基本不感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去黄山太远,不现实,还不如去苏州乐园比较好玩。他们感兴趣的是是运动,是明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把任务改成了查找关于姚明,关于NBA的相关信息,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要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取得成功,第一步就是要提出适合探究的主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探究的主题应该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只有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给出足够的提示,同时注意课堂的纪律,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实例2:在word小报制作一节中,我认为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已经有详细的介绍,因此分发了一张样品,布置任务,仿照完成小报。结果,部分同学,不到15分钟(文字、图片内容教师提供)顺利完成。可也有些同学直到下课,只完成了1/3不到。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实际处境。教师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定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确,word的内容在初中是学习过,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层次,城市与农村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不管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家庭电脑的拥有率。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也必须体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平台。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掌握难度梯度,一些难点可以作为附加题出现,或者在点评后让会的同学演示后,再让其他学生操作,比如,word中图片的绝对定位等。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指导是有侧重点的,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有三大步骤:利用情景提出主题任务并分解—逐个完成支任务最终完成主任务--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第一步是开始,第二步是重点,第三步才是成果,在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度,又可以在与同学的对比中体会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点评中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其中的每一步,才可能在此中教学模式中取得成功。 三、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是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通过交流总结来完成课堂总任务。在此种模式中,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和学习的效果。理论上,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可以在任何章节中采用,但是由于此种方式的课堂形式十分开放,所以对学生的自觉度和教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在一些知识技能相互类似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中的“体验网络数据库”等。教学实例:在体验网络数据库的一节中,让学生按照座位的就近原则每5位同学一组,自主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体验多种数据库(数字城市、网上商城、在线图书管等),最后每组由一位同学演示某种数据库的使用。结果基本每组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虽然整体的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也存在着某些问题,比如,通常每组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一、两位同学,其余同学有“乘船”之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同班同学之间也有亲疏之别。如果采用自愿分组的方式可以减少这种问题,但是,课堂的秩序就更难维持。在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模式中,最后的演示和点评比在探究式教学中更为重要,因为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中,通常每组的实践内容都是不同的,通过最后的演示讲解可以让所有的同学对所有的内容都有都有所涉及,了解知识的相通性与迁徙性。通过合理的分组,有效的监督和详细的讲解点评,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可以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无论是情景--陶冶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演示--练习法,它们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孤立的。在课堂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具体情况,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完成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信息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显然是很必要的。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一条强调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究和发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是改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需要,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这样,应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改革的新课程标准,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自觉地进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1、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让目标在学生心中更明确。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适当的提问配合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的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2、信息技术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3、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二、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整合教学中的作用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利用各种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要储存和传递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以及传递信息,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的工具。在数学整合的教学实施中首先需要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形成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环境展开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源,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计算,作图,数据处理的工具我们在数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需要做出复杂的图形或者图象,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信息技术可以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学科,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数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数学语言科学简洁、数学逻辑体系严密、数学思想方法深刻。当我们在抽象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形象的展示数学对象,而且还可以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和变化过程,反映出数学本质、展示出数学思维。因此,信息技术使得数学对象形象化,使得数学关系明显化,能够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更高层次的数学对象,展开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5、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景,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得展示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发展的数学情景,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景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三、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2、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四、结束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个掌握信息技术,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通过呈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作与探究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去体验、感受、建构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并且能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能够更好的结合

今年有幸参与了学校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深切感受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翻遍与效率。本人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必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将是数学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及几点思考进行初步探讨。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种教学模式对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具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因其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上有缺陷。所以,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那么要实现上述教改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出以下的几种对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宝贵的特性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乐趣---志趣逐级发展。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去取代学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往往说出“这还不知道”,“显而易见”,“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言语,这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认知障碍未解决,最终导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认知结构,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或者是由于所教内容过于抽象,难于用言语、纸笔给出形象的表示而敷衍了事,下面的例子也许对你有所启示。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概念时,通常给出以下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对这一定义,初学的学生对“变化”、“唯一”和“对应”都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这是高中最难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给学生安排以下学习情境,则问题将变得亲切和自然:用几何画板画出y=x的图象,在y=x的图象上任取一点P,测出点P的坐标(x,y),然后拖动点P的位置,观察点P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的关系。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函数的本质中蕴含着运动与变化,并且这种运动与变化通常是有规律的.在图中,随着点P位置的改变,点P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都在变化,但无论点P在哪个位置,点P的横坐标x的平方总等于纵坐标y(即自变量x的平方等于函数值y)。这样做既直观又揭示了函数定义的本质,学生理解深刻多了。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提供学生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信息社会需要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新型人才,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开阔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的能力。例如,讲授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时,可用“几何画板”制作程序,让学生能测量到大量的数据,再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拖动点P,细心的学生会观察到切线长度的平方与两割线的乘积的值总不变,这就是切割线定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引发的思考1、切实做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但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还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如果在设计上我们仅限于把课程内容转换成精美的课件并以良好的传递方式直接播放给学生,那这种整合只是表面层次上的整合,是封闭的,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性的,并不利于学生对深层次知识的探讨也不会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一个高品质是数学课件需运用大量的技术手段,要学会使用各种软件,例如:PowerPoint、几何画板Photoshop、Flash、3D-Max等等甚至编程语言,一般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学好、学活、学深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核心。2、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还要对数学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要进行先进教育思想、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学习,以及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为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学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学方案。3、处理好教师、计算机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夸大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因为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它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特点,合理地看待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课程带来的前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逻辑思维的限制,以直观或间接形象的图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色彩,逼真的声音适宜的光照直接或间接的展现客观事物,给学生提供完美的视觉美、形象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同时,丰富多彩的荧屏,不断变化的事物,以及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气氛。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优化课堂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三峡之秋》一文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三峡的秋天”景色特点,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长江两岸的风光,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脑在积极思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运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琥珀》一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课文中介绍的那块琥珀图。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疑问: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在一起呢?它们是怎样被包裹起来的?是被什么包裹起来的?是什么时候包裹起来的?这个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透明东西叫什么?它会不会是无价之宝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了解到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是多么奇异。它居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如教学《琥珀》一课,在讲授文章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时,那滴松脂是怎样裹住苍蝇和蜘蛛的,蜘蛛由为何和苍蝇在一起。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够突破和解决教学的难点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一些动感连续的画面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体会这块琥珀的奇异。学生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动画,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长征》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图片,如: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陷落,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上旬,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网络上的音、视屏,那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那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通过在战争时期对长征的了解与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对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能够在收集过程中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沿线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五、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教学《黑孩子罗伯特》时,教师通过制作背景资料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白人看不起黑人。才能理解罗伯特渴望和丽莎成为好朋友的梦想,渴望黑人和白人一样得到尊重。当丽莎的爸爸紧紧拥抱罗伯特时,罗伯特非常激动。因为是他善良而又纯真的心赢得了白人的尊重。爱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上教师繁琐的课堂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消化课堂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上课使用ppt

如何开展初中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人们只是强调抽象逻辑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教学就能解决以上的矛盾。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多媒体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一不小心,还会出现图片和小黑板从黑板上滑下来的尴尬局面。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作业完成不了,老师上课拖堂的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只要操作小小的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四、结束语。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应用过哪些有关信息技术的手段

  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 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播放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 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 Flash、 Powerpoint、 几何画板等 软件制作诸如: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课件,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 程中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一) Flash 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中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和交流。 如:   (1)在探究圆锥底面圆上一点 A 处一只蚂蚁绕圆锥爬一周后回到点 A, 怎么爬最近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圆锥侧面展开,学生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 会发现怎么爬才会最近,这个难点突破后,后面的问题就引刃而解。  (2)在讲“变化的鱼”时,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区演示,是学生从课本静 态的画面中迅速转到课件的动态中,并且结合变化规律的教师讲解和讲题,使认 识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 “纵变横不变、 横变纵不变、 横纵都在变” 的深刻理解。在“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翻转)变换”的教学中,将这三 种变换制作成具有动画的课件, 在讲授相应的内容时进行演示,就能达到学生直 观理解的效果,也为以后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圆圆的落 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 通过欣赏美伦美奂的景色,大胆猜想,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 同时,学生感 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 ,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 的目的。  (4)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 大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 正方形、 梯形、 矩形的情形, 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 我通过制作 FLASH 动画,利用计算机当场给学生演示。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 受截割的过程。 学生不仅能看出怎样截才能利用到五个面、六个面截出五边形和 六边形, 更能很快明白为什么截不出来七边形?假设改变平面的位置,也能从不 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这样一来,不光在教学中省时省力,使学生感到材 料新奇,而且也化解了本节的疑点和难点。  (二) 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最大的特色是“动态性” ,即:可以用鼠标拖动图形上的任一元 素(点、线、圆) ,而事先给定的所有几何关系(即图形的基本性质)都保持不 变。  (1)对于问题“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围成一个中点四边形,则四 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的解决,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① 画图: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任意的四边形(四个顶点可以任意拖动) 及其中点四边形;②探究:任意拖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以其改变它的形状,发 现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发生改变;③猜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四边形的什么 性质决定?④验证并结论。 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 识基础上解决问题,并继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 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信息化教学优势的一课。传统教学 方法或移动圆形纸片,或使用固定课件,或教师作图讲解,都不及“几何画板” 课件的可操作性高。只需在课件中度量出两圆半径 和圆心距 d,在保证圆 1 固 定的情况下将圆 2 向圆 1 缓慢移动,过程中观察 两者与圆心距 d 的关系,即可 得出满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两圆位置关系的条件。之后更可以改 变两圆半径和位置关系, 隐藏圆心距进行求圆心距取值范围的一题多变练习。一 个课件贯穿概念、例题与习题的全过程,既保证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又提高了 课堂的习题量和思维量,可谓一举多得。  (三) 电子表格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电子表格画统计图,如调查某班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 数,并做出扇形统计图的操作过程是:  (1 ) 、问卷调查喜欢各类节目的人数,并 作出统计;  (2) 、打开 Excel 软件,按列或行输入数据并选中它们;  ( 3) 、利用软 件图表功能,打开“图表向导”窗口;  (4 ) 、在“标准类型”的“图表类型”中 选择“饼图” ,点击“下一步” ,出现窗口;  ( 5) 、选择“列” ,点击“下一步” , 出现窗口;  (6 ) 、在“数据标志”的“数据标签包括”中选择“百分比 (P)” ,并 点击完成,就可以作出扇形图。  利用电子表格不仅能画出扇形图,还可以画出其 他类型的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统计量。又 如在画一次函数图象探究性质时,一般采用描点连线法,描出的点越多,画出的 函数图象越准确。但是,仅靠手工作图,有时很难画出准确的图象,但用几何画 板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如画 y=5X-2 图象,启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的功 能,输入函数 y=5x-2 的解析式,计算机便自动画出图象,学生通过观察能轻松 总结得出性质, 制图软件不但能帮助我们画出函数图象,而且能帮助我们研究函 数的性质,课堂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 多次比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和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 行教学的效果, 感觉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效果的提高以及教学效率的 提高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也真正做到了“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 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 课程目标。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设什么主题

以多媒体、网络、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配以动感,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一拟人化的小动物,咬着一根绳把它围成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利用计算机动画和丰富的色彩,使它灵活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此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动物咬着绳子,把围好的图形重新展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的确是这四条边的总和。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化难为易。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做一多媒体课件,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课件,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例如学生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操场长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对待,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

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课堂信息量、学生思维过程、对教师的要求等多种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化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走到了课改前沿,他们大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下面我粗浅的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师就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另外,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信息量的变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因此,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极大地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则体现了最强的网络优势,搜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四、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在传统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语文知识和结论的简单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性知识本身的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五、对教师要求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从零开始,经过5年、10年甚至20年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决不是一句一言难尽就可以概括了的.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另外,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和老师的信息资源对等,在现阶段进行学科整合的过程中间,很多问题都是陌生的,都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来解决的.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所以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完整的主题情境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关于奥运的话题就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这种的情况,我设计了“为奥运添光彩”这样一个主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是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科知识线索:基本颜色填充一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一自定义颜色填充一综合运用填充工具进行颜色填充。另一条是情境设计的线索:奥运会的标志-08年奥运会的会徽一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一吉祥物参加的奥运项目。通过闯关的形式将这两条线索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每一关的任务中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情境导入。这样学生整节课都融入在一个主题完整、连贯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究解决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将枯燥的知识暗藏于生动有趣的闯关任务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竞猜人物的活动中出示几位奥运冠军的精彩瞬间,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共有的特点,引出奥运的话题进而引入奥运会的标志——五环,在对五环进行基本颜色的填充时学生来认识颜料盒、填充工具、前景色和背景色。这里我借助美术课中绘画时使用的绘图纸及画笔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前景色及背景色的认识。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填充工具的使用而且对奥运标志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第二个闯关任务中将奥运话题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上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奥运会徽进行颜色填充,这里我巧妙设计了技术障碍,将奥运会徽的图案设置一些缺口,结果学生操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对不封闭图形颜色的填充呈现出来。这里面我没有急于去解释怎么样处理不封闭图形的颜色填充,而是通过在水槽中对封闭和不封闭的两个水袋填充红墨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去理解怎么样解决不封闭的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借助其它学科实验的手段来解决信息技术学科的问题,教学效果还不错。在第三个闯关任务中,直接将福娃的形象图片呈现给学生,由于福娃的形象图片对学生而言还有些陌生,所以这段影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j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通过分发学生喜欢的福娃,通过给福娃装扮颜色,将自定义颜色的填充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多层次探究,学生找到了不同的进入自定义颜色编辑方法。这样我们做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成果,并且及时进行多元评价,无论多少,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成功的,快乐的。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去了解学生喜欢那些运动项目,来关注学生的体育爱好,同时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填充颜色。这样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就会创作出一幅幅福娃运动形象的图画。对于画面颜色设计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多种运动项目的选择拓宽了学生学习操练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操练的平台。在整节课中,我把奥运会志愿者的标志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从而使奥运这个主题情景更加完整,更加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2.创设挑战情境,考验信心胆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刻意去追求课时的完整。比如我在教学《保存文件》时,我把保存文件的方法分解为几个任务,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分解。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每一个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创作的教学时,我以《天气预报》为主题,先给出简单的任务,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自选图形的插入,然后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天气预报,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何插入、调整自选图形;如何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如何修饰自选图形,如何给自选图形添加颜色等等。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计算机知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与其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探索出学习新知识的自主能力和方法。3.创设协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在讲授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时,我就以《爱我家园、携手共创》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制作过程中,一个小组有三个人,一个学生负责设计板块,一个学生负责搜索资料,一个学生负责搜索相关的图片,再由三个人审定资料完成最后的排版。再进行全班的作品展示交流。在协作学习情境中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别的同学,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能力弱的学生,每一个环节也许都会有疑问。如果等着别人完成任务后再来帮他的话,他的求知热情还会剩下多少呢?还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会主动地去向别人寻求帮助,如果别人没时间来帮他,这一节课他就无法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自信心。我在讲授《收集处理信息》一课时就以《今天我是个小导游》为主题,结合长春举办亚冬会的契机,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春景点的介绍。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有搜集文字资料的,有收集生活中的景点照片的,有完成制作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有事可做,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不怕他们不主动去探索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它的效果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解题思路等等。这些不同会在操作过程或在已完成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并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被不知不觉得进行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自我教育,也使课堂的教学意义得到了延伸。4.创设模拟情境,放飞梦想翅膀学生经常会幻想除本身生活以外的环境和空间。对于那些未知领域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太空世界、海底世界、网络世界,神秘外星人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第三空间情境,让学生模拟流连于这些世界里,他们会异常兴奋的去探索那些诱人的未知空间。例如,在《网上去冲浪》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情境: “今天,小博士要带着你们坐上网络快车进入www网络世界。小博士热情地欢迎大家,并驾驶飞船,来到www世界大门口。这是一扇声控门,你能用一句话谈谈Internet给你的感受吗?谁讲得越好,大门就开得越快。"富有感染力的鼓舞和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学生欣喜万分,他们争先恐后,大胆发言,不但对旧知识进行了回顾,也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浏览器作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此课在导入处创设了一种模拟情境,学生好像站在一扇巨大的网络世界门前,等待着发现罩面的秘密,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方式方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灵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需要。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想,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学习者。学生有着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利,他们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创新者。“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在是知识被动接受的‘课堂”,教材在学生目前也不会是一份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如在教学中辽源多媒体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收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二、创设氛围培养学生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如: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了超过别人学生势必挖空心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在相互比赛中,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三、创设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了力的观念要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挖掘生活积累,把一个个汉字融于生活中,想象其起活生生的形象,让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声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再现形象。其次,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哪怕是学生身上那十分微弱的思想火。再次作文学习中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改写、扩写、续写。在这些作文训练中,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学习情景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发散求异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让学生研究讨论辩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探索,敢于挑战,培养他们不唯书、敢质疑。二是要加强语感实践。三是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四上强化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如何设计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作者:孙丽君 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情况。但“作业”似乎是其他学科的事,而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没有批改“作业”的概念。虽然信息技术课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但由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少布置作业,教师几乎不批改作业。当学生掌握了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后,往往不去做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去上网聊天,甚至是去玩游戏,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应向其他学科学习,对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并根据事先给出的评价量表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任务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不去完成任务。但教师在设置任务,并给出任务评价时,如果评价过于笼统,也就是所谓的“虚化”,学生将不知如何利用评价来指导自己完成任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会发生评分困难的情况。另外,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与传统学科的作业有很大的区别,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是通过网络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传输到教师的电脑上。这样,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考虑可实施性,学生是否能完成电子文档的作业,上传有没有问题,教师批改作业时在技术有没有问题,是否能明确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打分,这样的打分是否合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是否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传作业,并告诉学生要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批改。而事实上由于批改作业的不可实施性,导致没有将批改作业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的打击。长久下去,学生将不愿上交作业,又回到没有评价的教学状态。当然,在考虑批改作业的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评价的合理性将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多数评价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学生作品的表现性评价。对于表现性评价,评价指标中存在这样一对矛盾,那就是技术性评价指标与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矛盾。在整个评价量表中,如果主观性评价指标过强,则可能导致评价的“虚化”;而技术性评价指标过强,则导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简单量化,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描述与评析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Excel教学单元中,有一节美化工作表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工作表中的文字、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或通过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剪贴画、网上下载的图片等,对工作表进行美化,形成一个能够吸引人的Excel作品。在这一节课堂教学中,用还是不用教学评价,如何应用教学评价,或许从下面由不同老师提供的美化工作表的教学案例中,让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教学启示。一、无评价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完成了美化工作表的课堂讲解后,要求学生从教师机上下载一张“网球全能冠军榜”的工作表,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对工作表进行美化设置。在随后的学生操作阶段,教师进行全班巡回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有几位学生做得又快又好,给予了表扬。但也发现了几位学生并没有在做课堂布置的操作练习,而是在利用QQ聊天。还有一些学生一边在做教师要求的工作表美化操作,一边问老师:我还有那些操作未完成?由于教师只布置了课堂练习,而没有给出评价的要求,虽然一般的学生都会去做教师布置的操作练习。但有的学生,特别是原来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这些操作简单,自己对这些操作不成问题,加上教师又不要求上交作业,又没有批改,同时教师提供的工作表对这些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因此,就不愿意去做教师布置的操作,而是很快地进入到自己的QQ世界中去了。而对于自觉在练习教师布置的操作的学生,由于没有可参考的评价,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操作是否符合要求。以至于有的学生在这次操作练习中少做了这部分内容,而另一次操作练习中又少做了另一部分的内容,有时甚至是本节课的重点练习也没有去做。一个学期下来,结果发现许多操作都未掌握。这也就是没有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虚化”的评价量表教师在完成了美化工作表的课堂讲解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个性化的数据工作表,按表l7—1评价量表进行美化。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下课之前,将自己美化好的212作表以“学号.xls”为文件名,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共享文件夹中。并告知学生,课后教师将根据上面的评价量表进行批改,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评。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完成作业。对个别未按要求制作的学生进行了批评,并要求其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再去做诸如上网看新闻等其他杂事。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问:我这样制作,是否能在“整体效果”中得40分?也有学生提问:老师,怎样才算是有创新的制作?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对上述学生的提问给予一一回答。并提醒学生在快要下课时,保存自己的作品.上交到教师机上。在美化工作表的第二节课中,教师表扬了全班同学在上一节课中,全都上交了作业。然后,又将做得好的学生作品进行了展示。但该教师并未给出对全班学生批改上节课作业的分数。由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改,同时,在前面的课中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个性化数据工作表,因此学生都在努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由于给出的评价量表过于“虚化”,使学生无法根据评价量表来指导自己的制作。只是以自己朴素的想法:我尽量把工作表制作得漂亮些,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而上面的评价量表对教师的批改作业也发生了困难。首先,通过观看学生上交的作品,教师怎样判断该学生是操作熟练顺畅,还是较为熟练呢?第二,对整体效果这一评价指标,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生作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打分,但由于分数的跨度较大,教师如何把握给某学生打分宽了而给另一些学生打分严了呢?第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制作就给0分。如果这位学生已完成教师授课时要求的操作技能,而没有时间去创新,这部分分数就没有了,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打击。最后,教师在改作业时会发现,改作业工作量很大,按上述100分的评价体系,对一个50位学生的班级,可能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二小时,如果该教师有6个教学班,每周两节课,他将来不及批改作业。三、针对技术操作的评价量表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对上一节课的作业批改情况进行讲评。在肯定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上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特别表扬了某些有新意的个性化Excel作品。然后讲解本节课美化工作表的教学内容,并给出本节课的评价量表,如表17—2所示。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下课之前,将自己美化好的工作表以“学号.xls”为文件名,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共享文件夹中。并告知学生,课后教师将根据上面的评价量表进行批改作业,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评。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有学生提问自己可得满分吗?教师针对评价量表,提醒学生你少了对底纹的美化,你少了应用艺术字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不断增加美化处理的内容。但教师也发现个别学生在上网看新闻或聊天,进入教师机的“作业”文件夹,发现这几位学生已上交了作业,并且确实完成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但总感到这些已完成本节课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有欠缺之处,如整体的美观,有新意的美化等。这些学生似乎应付作业,快速完成作业后可以上网去做自己的事。进行技术操作的评价是有益的,学生教师都可清楚地知道哪些操作已完成,哪些操作还要加强;另外,由于采用5分制,且容易判断,教师的批改作业工作量也大大减少。对一个班50位学生进行批改作业,约30分钟即可批改完成。通过观看批改的作业,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本节课的操作练习。对未能完成操作练习的学生,教师将做到心中有数。在下节课,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出现应付作业的这部分学生,往往是操作基础较好,认为老师讲解太简单,但又要交作业。因此,快速做完后立即上传,接着就进入到自己的网络世界中去了。但教师似乎希望这部分学生能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上述评价量表又无法促使这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制作精品中来。因此,在上课时,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灌输,如拓展学生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或在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对美的追求,以培养学生的美感等。在评价量表上则可以加上一些奖励性的分数,如针对本节课,可加上“美化工作表有创新之处(如设置工作表背景等)”,奖励l分,并在下一节课的讲评中对这些有创新之作的学生进行表扬等,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精心设计、运用得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使学习活动指向预期的学习目标。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1.怎样的评价量表才是合理的?为了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应尽量给学生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避免提出遥不可及的、空泛的学习目标。2.在何时给出评价量表比较适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在教学之前就告知学生教学过程中可能要进行的评价,并呈现评价标准。明确需要学习的任务类型,激发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向的预期学习目标展开学习。3.如何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要将评价结果尽快地反馈给学生。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和反馈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反馈应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并提供后续学习的建议,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并调整学习策略。向学生提供反馈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归纳,正确认识努力、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功之间的关系,消除对运气的依赖,避免学生将学习失败不恰当归为自己能力的低下并由此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4.如何利用评价,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和分析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确定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活动序列的组织是否恰当等,并提出改进措施。①问题讨论1.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一个班的学生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农村里来的学生,有的甚至连鼠标都没有摸过。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时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对这部分学生更多地进行个别的指导,并且给予更多的鼓励。事实上,教师引导得好,这部分学生利用自己很少受网络的干扰,学习专心的优点,往往在制作学生作品时,不会输给那些自以为操作熟练,但不认真制作学生作品的同学。这种教师的鼓励,事实上是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的一种评价,往往对学生起着较大的激励作用。在平时教学中,你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上评价的?有些学生一方面往往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更多指点,一方面又特别敏感,不希望老师时不时出现在自己的身边。遇到特别敏感的学生,你又是如何处理的?2.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你是如何开展教学评价的?如对于下列教学单元,你采用哪些针对各教学单元特色的教学评价?(1)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小报。(2)用电子报表软件制作针对“用数据说明问题”这一学习主题的电子作品。(3)汉字输入法教学单元。3.在平时教学中得到对学生过程评价的分数,与整个学期对学生的总评价,你是如何结合评价的?即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百分比是多少?资料链接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会根据评价采用的测验题目的特性,将测验分为客观性测验与主观性测验两大类。但随着评价理论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客观性测验和主观性测验并非是截然独立的两个极端。现实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任务的真实性、评价任务的复杂性、评价所需的时间、计分所需的判断能力等四个方面均处于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上(如上表所示)。根据这四个方面特性的区别,可将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选择-反应测验、补充-反应测验、限定性的表现性评价、拓展性的表现性评价四大类型。限定性的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一个结构良好的限制性的任务中的实际表现。例如,按照明确的要求给一段文本设置格式;按要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按要求写出一段程序语言等;或者根据提供的关键词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等。如,本文的教学案例,是对给出的美化工作表这一限制性的任务进行评价。1.针对技能和作品的表现评价的优点(1)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2)能对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评价;(3)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4)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2.针对技能和作品的表现评价的局限(1)使用起来耗时、耗力;(2)对学生表现的判断和评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比较繁琐,而通常信度较低;(3)表现性评价通常只能个别施测,而不是集体施测。(如,本文教学案例中的第三个课例,对评价方式试图突破这些局限,作了一些改进式的尝试。)资料2“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评价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如果忽视了评价这一块,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一般地说,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从“主题式学习”的特点看,我们更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活动前应交给学生明确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应分成团体和个人两种。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学科本身内容的要求,二是团体合作的效果,三是信息技术目标的掌握情况,四是团体和个人纵向的进步情况。(2)评价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锤定音的做法,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在评价的时间上也不要只是在学习结束之时,而应选择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时机。,(3)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笔试的方法,但应尽量采取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口头报告、活动报告等形式。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开设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教学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音乐课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方法存在些许不足,虽然信息技术已经逐渐使用,但是并未对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改善,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水平还比较低。只有充分发挥、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这些问题,才能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从目前许多小学教育的结构来看,大部分学校虽都设置了音乐教学课堂,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明显,甚至有的课堂形同虚设。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设备、音乐器材缺乏。部分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如专用音乐教室、教学音响设备等,音乐器材也存在缺乏情况,如钢琴、手风琴,等等。②课时量少。大多数小学一般每周只安排两节音乐课,有的学校教师甚至连这两节课也要占用,去上其他的主课。③教师水平有限。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奇缺,一些学校只有一名教师,有的甚至没有,由其他学科的教学兼任。④教学方式不正确。一些学校由于受到设备缺乏等条件的限制,音乐课只是在各自的教室里面上,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生唱几首简单的歌。不仅枯燥无味,而是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没有达到开设音乐课程的目的。⑤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只会简单演示,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其他优势如高效、模拟情境、资源丰富等都没有体现。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能够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信息,等等。因此教师要能够合理并且善用这些优势,就能在音乐课堂上发挥信息技术的魅力,同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从当前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在新时期,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把音乐课当成一堂实实在在的课重视起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2 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中,音乐教学呈现出设备不足、课时量少、教师音乐水平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设备方面,一方面学校要加大设备的引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模拟情境或展示乐器,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来认识并了解这些未知的东西,从而增加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明白音乐并不是仅仅通过模仿来学会唱歌就可以的,而是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针对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简化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板书或阐述时间,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扩充教学容量;在教师音乐教学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去查找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整理规划,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教学相长。   2.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   2.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但是,教师就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然而然地培养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新年好》这堂课时,教师事先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一些关于新春的图片和视频,营造新春的氛围,同时配备一些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学生先感知这些音乐欢快的旋律,体会这种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记忆深刻,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和意境后,学起来也事半功倍,同时还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和艺术情感。   2.3.2 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感受不同音乐的魅力   除了教师要在遵照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计划与任务下进行合理、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建设外,还可以在基本乐理、视唱等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涉猎一些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鉴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国外歌曲中选择一些经典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进行赏析和学习。   3 结语   整体来说,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按照新时期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实施自己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丰富多彩、轻松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和学生们一起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共同进步和发展。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所以,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情感因素的体验。信息技术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成为优化音乐教学的一个有效措施。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它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 一、 巧用信息技术,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对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设境激情。“设境”就是设置与乐曲情绪及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新疆好》一课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首先,设计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播放精心制作的课件资料,听课件录音:白皑皑的天山环抱着一片碧绿的草原,清澈的雪水哗啦啦地流向草场,雪白的羊群像珍珠一样撒在绿丝毯上,真可谓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戈壁沙滩变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等一派美丽富饶的新疆景色,令人向往,使人陶醉。啊,新疆真是个美丽的大花园,新疆好,新疆真是个好地方,学生的思维被课件录音教学语言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视觉被画面调动起来,使之如临其境,仿佛自己置身于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之中。接着教师放录音范唱《新疆好》,这时,同学们学唱歌曲的欲望已经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对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深刻地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非常投入地开始学唱歌曲了,达到了激情提趣的目的。  再如,拟人提趣,在进行《两只小象》一课教学中,我将两只小象人物画制作了一个动画片,并配上录音范唱,突出了两只小象见面握握手,有礼貌的好行为,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音乐进行了即兴表演:将一只胳膊伸得长长的,手握成拳头状,模仿大象的鼻子,另一只胳膊放在胸前,张开大拇指和小指,其余手指握紧放在嘴边当作大象的牙齿,同座位的将“鼻子”搭在一起,表示友好的握手,成功地诱发了学生学习歌曲和即兴表演的兴趣。二、 巧用信息技术,启迪思维,培养情操。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教音乐、学生学音乐,那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情操的。如果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一音乐时,我收集了《龟兔赛跑》的光碟,制成课件,创设了演示情境,让全班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审美想象的冲动之中。先播放多媒体《龟兔赛跑》的动画片录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将录像剪辑成能表现音乐的几个精彩场面,再在欣赏音乐时采取边看画面边听音乐的方法,当同学们看到小兔子在大树下睡觉的画面时,均为之感到惋惜和失望,都认为小兔子太骄傲了,当同学们看到乌龟艰难地向前跑时,都情不自禁地喊到:“乌龟加油!加油!”乌龟胜利了同学们鼓掌欢呼,随着音乐高兴地跳起舞来了。这样,就不同于空洞的说教,而且通过看录像,听音乐,明白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达到了音乐欣赏与思想教育同步的目的。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后,我配合音乐画面让学生创编《龟兔第二次赛跑》的音乐故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如,欣赏《我的祖国》这一歌曲,由于小学生对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一无所知,难以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先选放录像《上甘岭》中的若干片段来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欣赏歌曲时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欣赏音乐后的见解,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最后用美妙的歌声和动作随着音乐表达了自己对战士的崇敬之情,对祖国的热爱和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长大为祖国作贡献的决心。在课堂中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总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发展到表现美和创造美,收到了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音乐课教学的质量。

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如下:在教学中,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全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即是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主动学习的情景,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认识信息技术,并使其成为强大的学习工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平台。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深度融合,让学生最终真正地学会、学懂、学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高、大、上的新鲜事物;有的教师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不想动。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因而,教师要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成功教学案例,推出成功的教学经验。而成功教学经验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

如何应用技术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高中生物 小案例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变革]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物学科;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整合的主要目的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极具动态性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点,这样不仅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枯燥,而且更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趣,严重影响该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让人痛心的后果。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人们不断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探索,努力地去体现和活化其实验性强、动态性强的特点,以便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益。眼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3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整合的现存问题   3.1 形式化   目前,信息技术常被应用在一些公开课中,网上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能够真正与教材结合紧密的教学软件却非常少,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搜索视频、图片、动画用于教学。但是教师的辛苦工作却往往没有换来学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形式化,如同做秀表演,并没有完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真正整合。虽然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却一带而过,敷衍了事。信息技术在这样的 教学设计 中不但不能发挥它的优势,反而成了干扰弱化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干扰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发展的因素。   3.2 泛滥化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在各个学校中的普及,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教学,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对网络资源不加筛选,“拿来主义”,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等不利于教学的现象。信息技术被不加筛选地应用在每一堂生物课上。有些课件并不完全适用于本节教学内容,或并不适用于本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是教师却强行使用。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和讲解。省去板书固然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容量,但这种狂轰滥炸使学生失去思维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减弱学生的关注,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另外,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虽然是一个趋势,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但是如果大家都用那一个好的课件,教师也就失去个性化教学的魅力。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经说过:“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3.3 两极化   尽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各个学校都存在教师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部分教师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的生疏,使得课件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因操作失误而失败,这样就抑制了教师自制与课堂和教材相匹配课件的积极性。   4 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校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喜欢趣味性内容的特点,笔者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并组合出适合于他们探究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   5 导入激趣   教师能否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看他的课堂导入如何了。在上课伊始,学生一打开课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有着精彩画面的课件;点击“导入新课”,呈现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氛围,学生的神经、情感都被激活。在随后的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6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 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已断开的着丝点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在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根据第一次减数分裂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功能进行联想,想象纺锤丝的作用结果导致了什么变化?第二次减数分裂纺锤丝的变化又如何?   在进行“人的呼吸过程”的教学时,利用反映呼吸过程中肺、膈肌、肋骨、胸廓等器官运动状态的动画片,结合电影片、实验教具、教师板画、模拟实验、气压原理及学生自己的身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呼吸的基本过程。这样做是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利用联想进行想象,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7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通过表象的改造,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它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20世纪生物学伟大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分析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失败以后,在1953年巧妙地想象出的DNA分子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图像,使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起DNA的表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根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想象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在传统教学结构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融合。整合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整合的研究工作细化,切实拿出一套有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使每位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的同时,能够真正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使每位学生能够自觉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一中)

谈谈我在幼儿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及案例

信息技术对现有教育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幼儿园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起,较详细地讲解了课件的选择与制作应注意的问题,并运用案例生动具体的展示了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于教学之中,使得各种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种多样,教育方式更显得活泼和有效。关 键 词: 现代信息技术 幼儿园 教育教学 运用正 文: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也正多数以辅助教育的形式走进幼儿园,它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鲜明的教学内容,以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为教学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于教学之中,使得各种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种多样,教育方式更显得活泼和有效,将是我们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关心的问题。现在就我个人的经验谈谈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幼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首先是在课件的选择与制作上下功夫:这个活动适合用课件吗?怎样用呢?应该制作什么样的课件等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事先考虑好。因此,教师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几点:1、课件内容应体现教学思想,为其教学目的服务课件中的所有环节都要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安排,要将各知识点合理地编排进画面内容中去,并且教学内容要丰富、灵活,寓教于乐。2、课件制作应注意辅助性使用多媒体其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整合中应服从于教学目标,顺应、追随幼儿的需要。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独到的优势,但它无法取代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实践、创造,有的教师将应该让幼儿讨论、体验的内容也设计到软件上展示,虽然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幼儿并未做主动的思索和创作,反而使得幼儿对观看屏幕形成依赖。因此,必须坚持以教师引导、幼儿操作为主,多媒体辅助为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课件制作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制作、选择课件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智能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制作小班的课件,界面要精美有趣、鲜艳活泼、图像大而清晰,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利用软件中设计的作图功能,色彩变化及闪烁等,编制出一些“动画式”的教学软件。而大班的课件则要求动手操作强,知识性强,多一点想象的空间。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能同时呈现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以全方位的立体方式传输信息,可以增大集体活动传输的信息量,让幼儿多重感官同时感知,使幼儿进行完整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大班因为要注重知识性,在整个教学过程将图片和动画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使幼儿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苦学”为“ 乐学”,积极参与学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4、课件制作应重视交互性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课件取代了教师的一部分功能,在整个课件的学习和娱乐过程中,要始终让幼儿参与,给予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发挥主动性。运用电脑媒体的交互功能,使教学活动过程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5、课件制作应讲究科学性多媒体在选用、设计软件及穿插都要讲究科学性,不要为了画面的动画效果而滥用软件,如在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其制作要注意清晰、准确,不要为了吸引注意,制作成画面闪烁不定,反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很难为其建立起有序的表象,尤其是需要幼儿参与设计的线条造型,更要注意直观、明了。考虑好了以上几点,制作出的课件才能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利用了人机交互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有游戏情节教学软件,让幼儿动手操作。通过故事导入,然后联系实际来统计一下全班幼儿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三种小动物,幼儿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电脑会将全班幼儿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该怎么样来统计呢?幼儿学过简单的分类,于是马上会想到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来看结果。这时幼儿就可以将屏幕上面的小动物用鼠标进行拖动来完成分类排列的工作。也可

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有哪些好处?

一.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需要展示给学生的内容已不再像过x0dx0a去那样只能靠板书、实物、挂图、幻灯等,而是可以通过文字稿本、图片文件、影音文件、动画、超媒体链接等方式灵活多变、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以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二.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得以充实,更趋合理,给教师x0dx0a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配置、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安排怎样的教学结构以及信息反馈等多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都有了很大的变革。x0dx0a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设计的变x0dx0a革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新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和意义重组,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x0dx0a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x0dx0a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喜学”、“爱学”、“善学”。学习效果非常好。x0dx0a五.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x0dx0a六.课堂反馈及时有效。x0dx0a本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学设计好,学生学习效果好,听课老师听着看着课堂总体效果好。

请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信息 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里,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都是重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呢?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每个人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技术”呢?它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大部分人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是“计算和操作”,而非“分析和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合理。二、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只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根据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在网上交流、学习,从而探讨出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通过网络来获取教学的信息,以便对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这种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极大的优化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活动探讨者和执行者。因此,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三、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圆柱体模型,然后慢慢地把侧面展开,同时光标闪烁,然后两底面又以不同的颜色呈现给学生,并把两底面重叠后完全重合,使学生看后马上意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两底面相等,要计算其表面积也就是求这三部分的面积和。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进程缩短。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它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力,又能通过生动的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四、转变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呢?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所以就需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 首先是查找资料。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用好计算机网络,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其次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将所获取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最后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利用。也就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但同时也是学生同别人合作、探讨、交流的学习。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探讨、分析、思考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种教育技术。五、突出教学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习教师难以讲明、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可以把教材中复杂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突破难点,使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显示出巨大生命力。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笔者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可以接着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应用信息技术容易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把教学的难度降低了,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六、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效果不佳。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无味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发展。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对强有力的翅膀,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尽情地飞翔,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抵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意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辉煌。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交互式教学设备的应用从早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后来的多媒体投影仪,再到现在的交互式设备,课堂教学正在一步步从传统走向信息化,实现了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及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与资源的交互。交互式设备具有交互合作,改善学习成效和优化教学的功能。与多媒体设备相比,交互式设备能够更好的跟踪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并生成评价。交互式设备构建了新型的教与学的环境,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互动讨论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合作互动。在拥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界面的交互而引发学习内容的互动。交互式设备的资源库还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调用资源和积累现场资源,从而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提供更多的便利。  2微课微课是课堂教学及时而又有益的补充。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一般时长为5—8分钟,最多不会超过10分钟。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具有精炼及灵活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微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对于在传统课堂没有完全解决与掌握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有选择性,有重点的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学相长,微课的发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指导,也对教师自身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提炼,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要讲授的内容作出精心的设计,既要简明扼要,又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研究,反思,再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教研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不评价

什么是教学设计?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由哪些环节构成?结合你的教学实践叙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导学生揣摩语气,个性朗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力求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标。5、拓展练习,积累语言。当七星瓢虫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后,她的心情又如何呢?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读第6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穿插说话练习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积累语言。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有何不同

传统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啥区别1、教学内容不一样。虽然教材没有改变,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就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2、教学过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设计下,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3、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充当忠实的听众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学到的也只是课本内容的复述。4、教师角色的不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