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什么是消费投资经济模式?

消费投资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种,目的在于把消费从单纯的消费领域里拉出来,变消费为投资。

怎么分析 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国家而言:没有投资,国内上市公司没有资金,无法提高上市公司研发能力,无法促进社会更好的消费,而如果没有消费,研发最好的东西都无意义,无法给上市公司带来收益,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亏损,社会进入停滞状态。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投资,就不能获取更多资金,无法正常消费,而如果没有消费,就没有投资动力,挣更多的钱无法带来消费例如吃喝玩乐,买房,买车等购物的快乐。总结:对个人而言不能盲目超前消费,适当合理安排投资与消费比例,这样生活的更加从容,更加有底气点,毕竟家里闲置资金在那边获取收益,看看账户就让人放心,你们会这样吗?

如何区分经济学中的投资和消费?

投资就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的东西(房子)消费就是不会增值的O(∩_∩)O

什么是消费投资经济模式

这个可以有,当初大家愿意花费大价钱去购买一些东西,原因是买了还可以出售,继续升值潜力,一旦务实深究他的实际价值,所有的人都会保守,古董,字画,游戏账号,都是如此,买的越早就越容易升值,然后大赚一笔,甚至很多都是自买自卖的抬高升值潜力,制造预期收益,

计量经济学使用Eviews软件分析的案例模型

http://www.pinggu.org/bbs/b70i252019p1.html

经济生活绿色消费知识点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②对生活必需品以及奢侈品的不同影响; ③对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不同影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扩大内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 ②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生产是消费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 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鼓励兼并,规范破产。 (二)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根本措施:发展经济; 2、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3、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通过多种途径选择职业。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的性质;②税收的作用:物质基础;③权利义务相统一。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制定完善的市场秩序;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如今很多的平台可以进行借贷,这让很多的年轻人经不起诱惑去借贷进行超前消费,据统计现在全国负债人数已经达到了7亿人,以下分享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1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超前消费,蚂蚁花呗等各类借贷产品也层出不穷。通过蚂蚁花呗、借呗等,人们流传这样一句话“没钱找马云” 显然我们可以提前享受到商品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和服务。而诸如蚂蚁花呗之类的借贷产品的兴起充分反映了当下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 我们先来说说超前消费的利益所在。 第一,超前消费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产物,是小康社会消费者的现实需要。通过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 第二,超前消费可以增加资金利用率,学金融的都知道,只有流通的资金,就是进入市场与货物发生等价交换,才能具有货币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超前消费虽说是一种负债,但适度的负债让人们有动力和压力,其中激励人们更努力的工作去解决自己的负债,用以满足其对生活的要求。 第三,响应国家政策,国家鼓励消费,人民大胆消费、超前消费,这创造GDP带动经济增长。鼓励创业,增加就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援助。 超前消费也不是想象中的不理智行为。 然而,过度超前消费,也会有许多的弊端。 过度超前消费指,消费者消费需求增长的幅度严重地超过了生产增长幅度而形成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格局。这种过度超前消费看似经济繁荣,其实不然,容易造成“泡沫式”经济。 第一,调研报告显示,近年贷款购房购车人数逐年递增,网络贷款兴起,许多人入不敷出,甚至导致以贷养贷,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消费的可持续原则。 第二,超前消费一旦过度,显然,某些消费毫无意义,可能仅仅只是为了享受或者攀比。并且过度的超前消费加快了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加速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三,很容易激发人们的购物欲,使人们单纯地痴狂于购物本身,成为物质的奴隶,失去对自我控制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拜金主义者。 第四,也是过度超前消费导致社会上出现一批批“老赖”,让一部分不能自我控制的人失去信用,在信用社会的年代里早早出现征信问题。 导致一部分青年人失去斗志,得过且过。也就是过度超前消费,让网络贷款兴起并助纣为虐,让所为的拜金主义者最终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深陷其中。 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2 提前消费的弊端:提前消费有哪些的弊端 提前消费将增加你的消费成本.例如,买房,现付和分期支付,支付金额是后者大于前者的. 另外,还会增加自身心理压力,提前消费了,以后有个病,有其他什么事情,怎么办. 最后就是收入的持续性问题,一般的上班族,你敢乱跳槽吗?工作上恐怕也是很慎重的. 超前消费的有利的一面: 1、超前消费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产物,是小康社会消费者的现实需要。 2、超前消费可以增加资金利用率,学金融的都知道,只有流通的资金,就是进入市场与货物发生等价交换,才能具有货币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 3、响应国家政策,国家鼓励消费,人民大胆消费、超前消费,这创造GDP带动经济增长。鼓励创业,增加就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援助。 4、带动消费的增长,通过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 5、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选择提前消费的话,我们可以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以提高投资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超前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利大于弊3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不能否认的是,超前消费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在肯定它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如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样,信贷消费同样也有风险。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贝尔曾经针对西方盛行的分期付款有过如此妙论:造成新教伦理最严重伤害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直接信用。“负翁”现象是超前消费特有的产物,如果控制不当的话,会对社会的思想和经济方面都带来不良影响。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超前消费会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使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想日益严重,公众的价值观人生观极度扭曲,甚至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享乐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浪费文化。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如果城市中的这种“负翁”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一切只会走向预期的反面;经济发展的稳定会受到影响,扩大内需的背后是银行里泛滥成灾的呆账坏账。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可能为社会埋伏下许多“失控”的危险:一方面,它会对借贷方的财产构成侵害,产生社会信用危机;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负债人的信誉,造成他们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更会产生经济纠纷。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不仅如此,过度的超前消费还会给消费贷款居民以超过心里承受能力的压力,如果出于攀比心理消费,随之而来的还贷压力必然加大经济压力 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生活质量、自身心态也会受到影响。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高达98.09%背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循序渐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任何揠苗助长的浮躁心态对于社会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今天我们醉心于搭造空中楼阁,明天必然要承受从空中摔下来的痛苦。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超前消费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量力而行,防止超前消费成为过度消费,让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又尽量避免潜在的风险。 在美国,消费信贷为社会经济埋下祸端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因为与消费信贷制度相配套的有许多完备的制度规范,“负翁”从借贷之初就处于制度监控之中:有没有不良减信记录,具不具备还债能力,借出去的钱如何花等等 有了这些制度规范,“负翁”就处于制度框架以内。超前消费的危害有很多,中国想要控制“负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有必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式下,如何借鉴消费理论扩大消费需求?

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引导的好人人有饭吃,引导的不好经济崩溃, 应该像郎咸平说的那样,藏富于民,我是做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我们是个体户,政府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好些朋友都不干了,剩下的只有涨价,才能让自己生存,我们也不想涨价,没有办法,国税,地税,工商,派出所,行办,城管,街办,每个都要交钱的,我们100元利润到我们手里只剩下20元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和扩大消费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12月18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近三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严重影响了商业零售、餐饮、住宿、旅游、文娱、交通客运等行业的生存发展,上亿个体工商户和小微服务企业的收入以及就业受到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复。对于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提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另外,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消费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是非常必要。针对如何加大消费,我们现在对这一块的认识还不够,未来还要继续加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12月19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我们要重新认识外贸、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最近发布的扩大内需纲要文件,拉开了我国明年扩内需和促消费的序幕,可以预见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会在我国快速形成,也就是说以后内需和消费是主要战略。魏建国表示,中国必须要把强大的国内市场经营起来,而实力强大的国内市场主要是靠内需拉动的,特别是靠我们的消费来拉动。在扩大内需方面,也不能只依靠扩大政府公共的支出,不能单纯地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发一些消费券,在引导消费方面,应该有更多的制度性安排,促进消费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促进就业,提升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的信心。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12月18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昨天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明年要努力提升居民基本消费、传统消费,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宁吉喆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确保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及时引导商业服务行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翘首迎来明年居民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宁吉喆还提到,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02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必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更好地恢复发展,有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宁吉喆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支出已占45%左右。从需求侧看,明年要大力培育发展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教育体育、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从供给侧来看,还要积极促进养老、文化、旅游、健康、教育、体育等幸福产业的发展。近期关于扩内需和促消费的文件也叠加发布。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朱迪12月19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她认为一个明年的消费热点,应该包括数字新消费,数字新消费通过改善供应链、创新商业模式,使消费更便捷和新潮,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消费价格,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比较广泛的消费群体。另外,疫情期间人们开始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更关心和重视,也引导形成了一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绿色低碳消费的也更关注。近两年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很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这些促消费政策的目的是改善供给侧对人们消费的制约,有助于恢复和扩大消费。魏建国预计,2023第一波消费的高潮应该会出现在春节前后,春节会有大范围的人口流动,应该在春节前将相关支持消费的政策都要落地,比如支持住房的改善,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养老服务等,争取能够在春节期间的促使形2023年第一个消费小高潮。到2023年,特别是到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和全面的放开,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会有一个爆发,可能会有大家想象不到的消费恢复速度。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现在的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年轻人超前消费很正常,他们为了攀比、为了舒适的环境,都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撑。以下分享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1 如何看待超前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通过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其次,超前消费可以增加资金利用率,只有真正进入市场流通的资金,才能具有货币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 我们将会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去说明这个观点,促进个人信贷消费是政府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变银行经营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消费总额中信贷消费的比例占到10%,就能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 2、超前消费是社会发展对消费者的现实需要,也是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消费观的转变,负债过日子,对人们的是一种动力和压力,激励人们更努力的工作去解决自己的负债,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另外,适度的负债能够有效地提高投资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3、国家政策现在也在鼓励消费的积极性。为了刺激国民消费,国家强化了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加速商品房的建设和家用汽车的生产,扩大了消费领域。国家还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其中信用消费、按揭消费、个人贷款 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办法,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敢用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者。 其实政府的大量举债,企业的借贷也是超前消费观念的一种宏观表现,政府、企业的这些举措也推动了地方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同样,作为消费观念的微观表现,居民消费的转变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扩大内需、推动社会消费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超前消费的观念可以激活银行资金。 它以相当高的利率,贷给客户,视客户的年龄、收入等情况决定贷款的额度和期限;而且客户把贷款消费的项目如,购买的房子、汽车抵押给银行,当客户一旦丧失偿还能力时,银行就可以把抵押物收回。同时,还可以激活市场,特别是激活了房地产市场和汽车消费市场,扩大了内需。另外,这种消费方式还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困难。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2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利弊 开宗明义, 超前消费是指在超过暂时的收入能力的情况下将今后的收入提前到现在支出。而经济发展是指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消费促进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经济循环的先导性因素,而超前消费是消费的重要环节。 所以我方的标准是:超前消费促进了产品的"生产进而推动了社会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方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证。花呗支付作为一种超前消费的行为,据调查(支付宝与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调查)在31个省份中年轻人花呗人均消费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 而上海、北京、浙江作为我国的发达城市花呗人均消费排名竟如此靠前可以证明消费可以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超前消费虽然让一部分人花钱更快了,也让同样多的人赚钱更快。社会的总货币量不变,可是却因为货币流通的加快产生了更多商品,这部分商品就是因为超前消费多出来的财富。 所以,消费量越大,社会越繁荣。超前消费是社会发展对消费者的现实需要,也是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消费观的转变,负债过日子,对人们的是一种动力和压力,激励人们更努力的工作去解决自己的负债,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 另外,适度的负债能够有效地提高投资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超前消费后的还款压力,能够转变成努力工作、学习的动力。因为要还债,所以更有动力去努力,于国家于人民来说,都是有利的。 适当的超前消费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又会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就会提高大众的收入水平,这样会继续提高消费水平,行成一个正循环。通过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 综上所诉,超前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的趋势所向,并且越来越发挥出它有目共睹的巨大优势。我方坚定超前消费观念和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大于弊。 超前消费对经济的影响3 现在年轻人喜欢贷款,喜欢超清消费,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年轻人没钱,工作工资都是滞后一个月发放的。没有钱是普遍现象。最难过的是有些人连吃饭的钱都要需要家里来给。年轻人前几年工作工资普遍都是比较低的。因为工作的经验和技能都不够成熟。 其次,各种金融机构大肆的鼓吹先消费后买单,先分期后还款。不停地狂轰乱炸,影响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判断。再加上资本的逐利,大肆的收割着年轻人的贷款。 再次,时代的发展,收入完全可以越来越好,而不是相反。个人能力也一定会跟随时代在不停的提升。年轻人没有老本可啃,那就预支未来吧。正因为新的理念,对自己和未来有信心,所以才敢消费。这是主流,也得到了数据统计的支持,这个没什么不好。 最后,现在的消费观念超前。过去的消费观念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过去的人比较俭朴,恨不得一个钱能办两个钱的事。由于前些年政府的导向,说什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而搞活经济。经济活没活不清楚,反正人们的消费观念是超前了。电瓶车骑的好好的扔了,贷款来换小轿车。 平房住得好好的,推了,贷款盖楼房。老婆过的好好的,离了,贷款换新的(其实还是人家用过的二手货,甚至三四手货),家具衣服首饰全部换新的。 综合以上的情况,年轻人是越来越喜欢超前消费了,其实在能力承受范围之内的贷款,比如你想创业,有没有资金,可以尝试贷款。你借了钱,必然会推动你,使你不得不向前,要让你奋尽全力去成功。有了动力。前进的路上无论再多的磨难,你都会想办法去克服。 但是,只是为了消费而贷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灯红酒绿纸碎金迷,有太多的诱惑,如果不加节制的不停贷款,就会造成一下危害: 第一,入不敷出,每个月的工资如果是固定了,那频繁的贷款就算是分期,都会导致无法有节约,但又想继续享受,就不得不继续的贷款,形成一个循环,月月都是月光,无法有存款。 第二,征信会受影响,频繁的贷款,不管是常用软件的借贷,还是小额贷款的,都会有记录,久而久之,等想要买房买车的时候,银行一看,那么多的贷款,就会觉得客户极度缺钱,不予通过。 第三,会养成坏习惯,认为钱来的非常容易,就毫无节制的去浪费,去继续借贷,让自身产生了惰性,以贷养贷,真的会让一个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 总结;贷款平台的兴起也是年轻人喜欢贷款的原因,出生于85后以及90后的一群人,他们都是信息时代的孩子,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对于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还是比较快的,就包括一部手机如果上市的话很容易就被他们所熟知,而且现在各种贷款平台的兴起。 有一些想要买东西却没办法买的人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贷款,贷款不需要去求别人,相对于借钱来说还要跟熟人开口,贷款很容易就被大家所接受了,再加上贷款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会去选择贷款而不是选择借钱。 另外一个就是外在的因素,就是借贷平台的普及,现在借贷平台借款非常方便,只要有芝麻信用再加上身份证就可以办下贷款来,分期付压力也比较小,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贷款。 在如今社会,贷款这是把双刃剑,需要自己好好的去利用,适当的贷款,也是可以让自己生活美满的一种手段。

为什么增加消费会带动经济增长?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谢谢指点 解析: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甚至为负带动,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升级也随之呈现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 这一阶段,中国从农业大国过渡到初步工业化国家。1978全国工农业总产值5869亿元。中国依靠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建立起了工业体系的基础框架,奠定了汽车、造船、飞机、航天及核工业发展基础。1953年-1978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了6.26倍和3.53倍,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分析,1978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只有205美元,但制造业比重却高达31%,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高13个百分点,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还高近9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人民是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极高的代价达到较高的工业化水准的。这个代价就是全国的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此阶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全体中国人都过着整齐划一的“票证”生活(或者叫准配给制生活)。当时人们省吃俭用追求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就是俗称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费量级基本上是“100元”左右。这一阶段属于“供给决定型”,即百姓的消费需求受限于整个社会能够供给的产品种类、数量的刚性制约,在消费与供给的博弈中,消费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个阶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20年中国从初步工业化国家过渡到新型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从6175亿元上升到89404亿元。消费需求的急剧扩张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是我国居民消费史上的第一次消费革命。从消费的内容和性质,特别是居民选择偏好的变化来判断,1984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在此之前可以称为消费数量的扩张阶段;此后则是消费质量的提升阶段。 在数量扩张阶段,居民消费的基本特点是解决温饱问题,对改革前长期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量的补偿。因此,人们几乎对所有品类的必需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在原有消费结构下进行平面型的数量扩张。 居民的消费扩张有力地促进了1979年-1984年国民经济的转轨和结构性调整。其中比较突出的事实,一是恩格尔系数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动的强烈影响,农业和轻工业产值份额分别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储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储蓄份额,即居民储蓄占社会总储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这表明: 第一,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积蓄的潜能,特别是必需品生产方面所积蓄的潜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并由此带来了发展模式的全面转轨;第二,中国开始从重视国家积累走向“藏富于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彰显。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拟合度”最好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足以令人自豪的黄金时代。 1984年以后,我国居民开始进入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为中心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这一阶段以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为特征,2000年,恩格尔系数降至39.2%。正是在这个阶段,居民的消费选择真正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它不仅摆脱了传统体制强加的行政性约束,也摆脱了数量扩张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约束。 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基本力量,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带动作用,如80年代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高达68%,90年代后,投资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费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费需求依然举足轻重,平均达到55%。 这一阶段是中国居民向小康生活跃进的一个重要阶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成为这个时代的财富宠儿,消费量级已经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阶段财富宠儿的10倍,这也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增加了10倍。 第三个阶段:2001—2020年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甚至为负带动,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GDP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整体上已从“八五”时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与意大利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都曾经做过全国社会阶层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基本上认定,中国的“中间阶层”人群数量大量增加,已经占总体人口的15%—18%左右。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是购买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儿”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小康阶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而引人瞩目。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计算,上海已经跻身中等发达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报纸公布了对该市家庭收入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过12万元;5%的居民比较富裕,年收入为5万~12万元;71%的居民属于“小康”,年收入接近5万元。上海市提出今后五年人均GDP要达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将达到10万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调查结果是,城镇居民家庭资产总值户均达到47.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达到13.2万元)。 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支出中,2002年与1992年相比,食品、衣着等生存型的消费倾向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倾向却显著上升,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不动产、金融和保险类投资成为时尚,城市投资者渐次浮出水面。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群人已经开始追求经济安全、享乐和发展,一个稳健的投资理财计划对他们会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阶层的储蓄性支出正向投资性支出转变,股票、教育、保险等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而且他们普遍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消费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点调查公司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财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财工具价值的认同方面,风险较低的保障类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险、国债等增长幅度最大。 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等于消费增量/收入增量)最高,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1.1元的消费。其后依次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量。国家统计局预测,如中等收入群体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年后就可达到38%。全国约有2.5亿多从业人员达到中等收入群体。20年后中等收入者个人的年收入水平大体应在5万-8万元,个人金融资产应在30万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降至25%左右。 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长势必带来消费的转型,即生活质量越加受到关注,从追求数量型向讲求质量型迅速转变;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开支绝对量增长,投资类消费(保险、住房储蓄、债券、股票)比重上升。这些积极变化会反过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将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增加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变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

为什么增加消费会带动经济增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甚至为负带动,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升级也随之呈现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  这一阶段,中国从农业大国过渡到初步工业化国家。1978全国工农业总产值5869亿元。中国依靠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建立起了工业体系的基础框架,奠定了汽车、造船、飞机、航天及核工业发展基础。1953年-1978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了6.26倍和3.53倍,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分析,1978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只有205美元,但制造业比重却高达31%,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高13个百分点,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还高近9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人民是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极高的代价达到较高的工业化水准的。这个代价就是全国的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此阶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全体中国人都过着整齐划一的“票证”生活(或者叫准配给制生活)。当时人们省吃俭用追求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就是俗称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费量级基本上是“100元”左右。这一阶段属于“供给决定型”,即百姓的消费需求受限于整个社会能够供给的产品种类、数量的刚性制约,在消费与供给的博弈中,消费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个阶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20年中国从初步工业化国家过渡到新型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从6175亿元上升到89404亿元。消费需求的急剧扩张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是我国居民消费史上的第一次消费革命。从消费的内容和性质,特别是居民选择偏好的变化来判断,1984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在此之前可以称为消费数量的扩张阶段;此后则是消费质量的提升阶段。  在数量扩张阶段,居民消费的基本特点是解决温饱问题,对改革前长期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量的补偿。因此,人们几乎对所有品类的必需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在原有消费结构下进行平面型的数量扩张。  居民的消费扩张有力地促进了1979年-1984年国民经济的转轨和结构性调整。其中比较突出的事实,一是恩格尔系数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动的强烈影响,农业和轻工业产值份额分别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储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储蓄份额,即居民储蓄占社会总储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这表明:  第一,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积蓄的潜能,特别是必需品生产方面所积蓄的潜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并由此带来了发展模式的全面转轨;第二,中国开始从重视国家积累走向“藏富于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彰显。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拟合度”最好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足以令人自豪的黄金时代。  1984年以后,我国居民开始进入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为中心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这一阶段以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为特征,2000年,恩格尔系数降至39.2%。正是在这个阶段,居民的消费选择真正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它不仅摆脱了传统体制强加的行政性约束,也摆脱了数量扩张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约束。  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基本力量,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带动作用,如80年代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高达68%,90年代后,投资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费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费需求依然举足轻重,平均达到55%。  这一阶段是中国居民向小康生活跃进的一个重要阶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成为这个时代的财富宠儿,消费量级已经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阶段财富宠儿的10倍,这也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增加了10倍。  第三个阶段:2001—2020年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甚至为负带动,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GDP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整体上已从“八五”时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与意大利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都曾经做过全国社会阶层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基本上认定,中国的“中间阶层”人群数量大量增加,已经占总体人口的15%—18%左右。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是购买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儿”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小康阶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而引人瞩目。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计算,上海已经跻身中等发达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报纸公布了对该市家庭收入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过12万元;5%的居民比较富裕,年收入为5万~12万元;71%的居民属于“小康”,年收入接近5万元。上海市提出今后五年人均GDP要达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将达到10万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调查结果是,城镇居民家庭资产总值户均达到47.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达到13.2万元)。  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支出中,2002年与1992年相比,食品、衣着等生存型的消费倾向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倾向却显著上升,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不动产、金融和保险类投资成为时尚,城市投资者渐次浮出水面。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群人已经开始追求经济安全、享乐和发展,一个稳健的投资理财计划对他们会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阶层的储蓄性支出正向投资性支出转变,股票、教育、保险等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而且他们普遍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消费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点调查公司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财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财工具价值的认同方面,风险较低的保障类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险、国债等增长幅度最大。  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等于消费增量/收入增量)最高,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1.1元的消费。其后依次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量。国家统计局预测,如中等收入群体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年后就可达到38%。全国约有2.5亿多从业人员达到中等收入群体。20年后中等收入者个人的年收入水平大体应在5万-8万元,个人金融资产应在30万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降至25%左右。  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长势必带来消费的转型,即生活质量越加受到关注,从追求数量型向讲求质量型迅速转变;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开支绝对量增长,投资类消费(保险、住房储蓄、债券、股票)比重上升。这些积极变化会反过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将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增加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变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

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为什么要靠消费来推动

1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势在必行  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消费新要求。伴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广西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生存型消费阶段到发展型消费阶段的历史性转变。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比重大幅下降,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下降,汽车、电脑、手机、高档电器等新兴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住房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目标。为了顺应广西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品种、更高质量和档次的消费市场,培育消费需求新热点。  有助于推动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新动力。改善需求结构,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过去10 年,广西保持着高强度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投资比重过大,投资结构有待优化,投资效率有待提高,长期高位投资难以持续。与投资率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广西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率相对偏低。由于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导致整体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结构不仅决定着需求结构,也决定着产业结构。在生产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相对匮乏,农业扮演重要角色,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与低端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再紧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部分工业产品出现过剩,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与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当前广西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面临着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符合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代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广西产业发展过于倚重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服务业仍然滞后于工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必然有效地缓解工业品的产能过剩,有力地带动工业品的高端发展,极大地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富民优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需求总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要确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更多的农民、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培育壮大新的最大的消费群体。制定和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制定和实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地区和行业工资差距。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转移性收入,完善扶贫济困的制度安排,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间投资发展,优化全民创业环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促进消费升级,挖掘消费热点,拓展消费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变化,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分析消费目标市场,捕捉消费市场热点,完善消费促进体系,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要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主攻方向。积极拓展信息产品、电信服务等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培植壮大家庭信息服务产业链,使信息消费成为新一轮居民消费的热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房地产对于消费需求的重要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高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满足全面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全面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广西,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更高需求。  改善消费预期,转变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让人民群众愿意消费、放心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人们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尤其是保持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相对稳定,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影响人们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正常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科学文明、低碳绿色的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消费、铺张浪费,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增加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销售。制定和完善促进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财税和收费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补贴,施行减免收费。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无店铺销售业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会养老、医院护工、社区服务等各类家庭服务业,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是基于什么考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12月18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近三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严重影响了商业零售、餐饮、住宿、旅游、文娱、交通客运等行业的生存发展,上亿个体工商户和小微服务企业的收入以及就业受到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复。对于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提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另外,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消费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是非常必要。针对如何加大消费,我们现在对这一块的认识还不够,未来还要继续加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12月19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我们要重新认识外贸、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最近发布的扩大内需纲要文件,拉开了我国明年扩内需和促消费的序幕,可以预见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会在我国快速形成,也就是说以后内需和消费是主要战略。魏建国表示,中国必须要把强大的国内市场经营起来,而实力强大的国内市场主要是靠内需拉动的,特别是靠我们的消费来拉动。在扩大内需方面,也不能只依靠扩大政府公共的支出,不能单纯地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发一些消费券,在引导消费方面,应该有更多的制度性安排,促进消费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促进就业,提升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的信心。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12月18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昨天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明年要努力提升居民基本消费、传统消费,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宁吉喆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确保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及时引导商业服务行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翘首迎来明年居民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宁吉喆还提到,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02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必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更好地恢复发展,有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宁吉喆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支出已占45%左右。从需求侧看,明年要大力培育发展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教育体育、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从供给侧来看,还要积极促进养老、文化、旅游、健康、教育、体育等幸福产业的发展。近期关于扩内需和促消费的文件也叠加发布。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朱迪12月19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她认为一个明年的消费热点,应该包括数字新消费,数字新消费通过改善供应链、创新商业模式,使消费更便捷和新潮,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消费价格,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比较广泛的消费群体。另外,疫情期间人们开始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更关心和重视,也引导形成了一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绿色低碳消费的也更关注。近两年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很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这些促消费政策的目的是改善供给侧对人们消费的制约,有助于恢复和扩大消费。魏建国预计,2023第一波消费的高潮应该会出现在春节前后,春节会有大范围的人口流动,应该在春节前将相关支持消费的政策都要落地,比如支持住房的改善,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养老服务等,争取能够在春节期间的促使形2023年第一个消费小高潮。到2023年,特别是到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和全面的放开,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会有一个爆发,可能会有大家想象不到的消费恢复速度。

浙江省经济困难优秀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有什么用

浙江省经济困难优秀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作用如下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各地学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书面材料,表中所填内容反映了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情况,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就业推荐表,是“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 ” 的简称,是学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书面材料。其主要包括了基本情况、学业情况、本人简历、本人特长、爱好、社会表现及社会活动能力、在校奖惩状况、本人就业意愿、学校推荐意见、备注等信息。就业推荐表,即是为了就业而制作出的一份推荐表,一般情况,就业推荐表为各学校统一规定模式,再交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表格内信息,完善表内信息后,需有学校盖章方为有效。

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说为什么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消费新要求。伴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中国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生存型消费阶段到发展型消费阶段的历史性转变。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比重大幅下降,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下降,汽车、电脑、手机、高档电器等新兴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住房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目标。为了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品种、更高质量和档次的消费市场,培育消费需求新热点。 这也有助于推动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新动力。改善需求结构,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过去改革开放几十年,保持着高强度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投资比重过大,投资结构有待优化,投资效率有待提高,长期高位投资难以持续。与投资率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市场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率相对偏低。由于居民消费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导致整体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结构不仅决定着需求结构,也决定着产业结构。在生产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相对匮乏,农业扮演重要角色,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与低端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再紧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部分工业产品出现过剩,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与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当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面临着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符合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代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过去中国产业发展过于倚重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服务业仍然滞后于工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必然有效地缓解工业品的产能过剩,有力地带动工业品的高端发展,极大地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富民优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需求总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要确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更多的农民、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培育壮大新的最大的消费群体。制定和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制定和实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地区和行业工资差距。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转移性收入,完善扶贫济困的制度安排,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间投资发展,优化全民创业环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消费升级,挖掘消费热点,拓展消费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变化,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分析消费目标市场,捕捉消费市场热点,完善消费促进体系,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要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主攻方向。积极拓展信息产品、电信服务等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培植壮大家庭信息服务产业链,使信息消费成为新一轮居民消费的热点。

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哪些方面

促进消费对经济有以下好处: 1、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扩大信息消费,可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信息消费可以丰富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如何解决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消费增速放缓问题?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培育中等收入群体  通过改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大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提升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贫富差距。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之所以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概念衡量的不仅是收入和财富,更主要的是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资源。这一群体可以在相对宽松的收入约束下,根据对未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有计划地安排家庭和个人消费计划,形成持久的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消费率,形成一支稳定的消费力量。  适应消费升级趋势  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从模仿式、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文化、赛事、旅游、健康、信息等内容构成新消费的重要载体,这为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和改变投资的“脱实向虚”取向提供了新思路。只有沿着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组织生产,才能确保有效投资,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才可能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2015年末,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为新常态下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指明了方向。  善于运用“互联网+”  创新市场供给方式  传统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实体零售网点布局,受到物理空间的局限,销售能力相对有限,也相对割裂了供求信息,导致大量潜在消费需求处于休眠状态,无法转化为现实需求。然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经济商业模式,能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交易空间,有助于供求信息的精准对接,提高流通效率。与此同时,新的商业模式借助于价值链再造,压缩了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价值传递部门,更加凸显价值创造部门的作用,起到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地“淘宝村”的实践经验值得推广。网购对于农村市场的渗透,既能帮助农产品适销对路,快速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净化消费市场环境  保护消费者权益  市场监管不力是导致消费市场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要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出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从立法和执法层面加大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假劣伪冒”产品和“坑蒙拐骗”行为,尤其要加强在食品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督。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行动,构建更加完善的消费者保护体系和商业诚信记录,对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的部门进行问责,同时借助于媒体和网络力量,给优质产品“点赞”,把奸商“拉黑”。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超过55%之后,财政支出结构将从以建设支出为主转向以民生支出为主。2016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但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相对偏低,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约比同等发展中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严重抑制居民消费的稳定需求增长。为此,亟需通过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包括城乡流动人口在内的统一且广泛覆盖的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为居民消费增长解除后顾之忧。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对土地、教育和医疗等稀缺资源的行政管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导致目前要素价格扭曲、个别商品及服务价格畸高的主要原因。应当看到,价格信号一旦失灵,稀缺资源就无法配置或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低效供给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对要素流动的阻碍与束缚,倡导机会公平与物尽其用的发展理念,从体制上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机关部室如何转变工作作风 详细03

在公司经济运行效果良好,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的大好形势下,面对今后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变革等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在当前打造“家庭、军队、学校”新型团队、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组织纪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干部素质,使部室绩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机关部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机关少数部门和个别管理人员还存在着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部室还存在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机关部室里的这些作风问题,究其原因,与机关部室人员的作风意识和作风观念淡薄有关。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讲加强机关工作作风问题,但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总有个别部室的人员对转变机关作风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时代在前进,企业在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而我们机关部室的人员由于对自身的学习抓得不紧、要求不高,对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地学习掌握,一些新的工作理念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扎下根,更谈不上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地领会贯彻,以至于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思想不新,观念滞后,想问题、办事情仍停留在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习惯做法上,甚至是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上。碰到问题,不愿动脑筋、想办法,总是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而不去想想今天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好,求新思变的动力不足、要求不迫切,打不开工作局面。(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为工作思路不新、工作方法不多、工作效果不亮。有的部室和人员不能够大胆地面对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和挑战,不善于用新的眼光审视工作,用新的理念谋化思路,难以吃透上情、外情和下情,缺乏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勇气,以创造性的思维、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富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方法和效果。对待工作往往是敷衍了事,常常局限于教条式的理解和执行,上级来文往往是照搬照转,不能结合公司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和办法,致使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以致于工作中总是被动应付多,主动落实少;习惯做法多,创新办法少;形式上的东西多,有特色的经验少。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机关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执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工作针对性不强、指导工作的操作性弱、落实执行工作的力度较差。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往往是推一把、动一下,虎头蛇尾,甚至将制度置于一旁,形同虚设;有的部室在工作上简单随意,对领导布置的工作理解不全面,执行不认真,更有甚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有的人员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扎实,只讲原则化,不求精细化,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抓工作督促检查的力度还不够大,工作起来胸中无数,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思路不清,缺乏前瞻性、系统性;有的干起工作不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而是效率低下,缺乏超前抓早的意识,上传下达工作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机关工作效能的提升。(四)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善。软、懒、散、拖等不良作风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部室和领导工作软弱无力,纪律涣散,工作起来无精打采,消极怠工,精神松懈,不思进取,缺乏朝气和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人员自由主义思想仍较严重,得过且过,事事处处都为个人着想,组织观念淡薄,不能坚持原则,对错误的事情不敢批评,难事躲着走,露头露脸的事争着干,得罪人的棘手事不出面,一天到晚只知道琢磨人,不会琢磨事,自我感觉良好;有的人员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还不够强,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坐而 论道,热衷于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工作上空喊口号,改革上摆空架子,做起事来拖拖拉拉,花在吃喝应酬上的时间过多,用在扎扎实实干工作的时间较少,不仅贻误自己,也影响周围的人;有的人员作风不够深入,为基层服务的思想树得还不够牢,在倾听基层呼声和为基层排忧解难方面缺乏应有的积极和主动,指导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下到基层往往是走马观花,缺乏对本职工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掌握,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关工作的形象。(五)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室之间工作职责和范围还不够清晰,职能交叉,部门之间工作相互推委、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还没有完全真正地落到实处。如目标管理考核、学习型组织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等,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机关内部管理的各项工作规则和程序仍不够规范,有些本来简单的工作,都因程序和流转不到位,而显得过于盲动和纷乱;推动机关工作加快发展的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室之间相互团结协作、沟心通气的和谐局面需要进一步形成,创业的合力需要进一步凝聚。(六)机关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机关部室作为指导公司各单位工作的“司令部”,指导全局、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有的人员对自身的政治业务学习抓得不紧,要求不高,安于现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仅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观念不新、思路不宽、知识不广、业务不精、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一少部分人员的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人员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差,只能局限于从事某一单方面的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及多岗位的锤打和磨练,综合能力、独挡一面的能力亟待提升;机关干部的文字综合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勤政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主要对策(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机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机关部室管理工作是公司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统领全局、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各单位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对机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机关工作开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整体水平。作为机关部室的每一个干部员工都必须正确看待机关工作,认清使命感,增强紧迫感,按照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务实创新、服务基层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抓住每一天,做好每件事,不断在推进公司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示范和表率作用。解放思想、武装思想、统一思想的主旨就是,高扬“和谐与发展”两面旗帜,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以“追求卓越,成就银光”的精神和“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信心和勇气,把公司上下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公司“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上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实干中攻坚克难,在苦干中磨练意志,在巧干中多出成果,才能不断开创出新的工作局面。(二)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有效提高机关落实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制度是保证,从领导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是关键。制度的执行在于人,服务的到位在于事,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从各部室的领导做起,从每个工作人员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以狠抓规范机关部室管理、业务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理顺机关部室之间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加强部室协作和沟通,做到步调一致,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首先就是要建立机关人员自律机制,经常地“三省吾身”,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对照岗位标准,检查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建立沟通机制。全方位地拓展沟通渠道,包括与职工沟通、与上级沟通、与同事沟通等,通过虚心求教,请别人为自己把脉,及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三要建立下访机制,如果长期浮在上面,远离了职工,感情就会淡化,言语就会生疏,就有患“机关病”的可能,只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才能了解实情,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及时解决职工的当务之急和切实之需。四要大力宏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规范和加强机关部室经费收支的管理,严格预算约束,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内部审计,用好每分钱,办好每件事,进一步为干部职工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五要进一步加强机关部室管理,全面运行机关公文处理系统,规范公文处理流程,办好银光化工网站,使之成为宣传银光的窗口和阵地。六要坚持紧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不放松,进一步深入推进企业全面管理整顿工作,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七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从学习、考勤、职责分工到联系基层、目标考核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健全机关部室岗位职责体系,对机关工作和干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真正让每一个干部职工的智慧源泉充分地涌流,使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充分地激发,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绝对不让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人吃亏,要让那些不学无术、不干实事、干不成事,只会找门路、拉关系的人在机关没有市场。(三)创新能力,提升水平,不断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机关部室工作的根本出路也在于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唯有创新,我们的企业才能够富有生机和活力。机关干部职工肩负着带头创新,勇于让思想充破牢笼、求新思变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的品质,海纳百川,视野开阔,善于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谋思路,在创新中抓落实,在创新中见成效。一是要创新思路,面对公司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敢于突破旧的习惯和束缚,吃透上情、掌握外情、了解下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以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符合公司实际、切实可行的新的工作思路,谋求新的发展;二是要创新工作,当今时代是一个智能开发、智慧勃发的时代,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潜能,凝聚群众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的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如公司党委宣传部,近年来在抓好对内、对外宣传的基础上,筹建了电子阅览室和银光化工网站,不但方便了广大职工群众上网,也扩大了银光的对外宣传。因此,要在创新工作中增强实效,就必须做到敢干、肯干、会干,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推进工作创新,以心向事业的责任感,千方百计促进工作发展,以讲究策略的艺术方法,依靠智慧创新工作成果;三是要创新方法,善于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确立工作重点,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瞄准薄弱环节,依靠典型引路,不断创出新的特色,创造新的业绩。(四)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事之要,贵在求真,求真之要,重在务实。求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惟有务实才能发展,惟有务实才能兴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力干事,切实把务实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努力培养务实的精神、重实的习惯,自觉做到只惟实、不惟虚。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科级以上领导人员,一定要把作风务实作为求真务实的第一要点,坚决克服和防止机关工作中存在的软、懒、散、拖等不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政绩观,以强烈的务实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创造殷实的工作业绩。要心系基层、服务基层,在目前党群工作联系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和部室工作与基层单位挂钩联系点制度,把工作的关口前移到基层,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经常倾听基层干部的心声,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服务基层的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要大力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完善职工群众参与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严格决策规程,强化决策执行,加强对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的审核把关和执行成果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关党务、事务、财务和各项管理工作体系,严肃机关部室考勤纪律,有效解决少数干部不在状态、不在行的问题。要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精简文件、减少检查次数和接待应酬,能不开的会尽量不开,提倡开短会,形成今天的事今天办,所有的事用心办,能办的事马上办,复杂的事梳理办,困难的事想法办的机关办事原则,努力构建务实型、节约型、效率型机关。(五)锤炼素质,增强本领,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1、勤学习。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成功之路也”。面对新阶段、新发展,需要去了解、去熟悉、去精通的东西很多,目前,对于机关部室的人员,最大的危机就是本领的危机,最大的恐慌就是知识的恐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学习,不断充电。要以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动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应付学”为“认真学”,变“短期学”为“经常学”,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风气。不仅要学业务知识,更要学政治理论,还要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学习中增长知识,努力克服“知不抵位,识不符职”,防止“知识透支”、“本领恐慌”。要少一些应酬,多读一些书;少一些饭局,多一些学习;少一些闲聊,多一些思考,做到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勇于实践。2、强才干。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知识的“富有”是前提、是基础。然而,仅有博学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一切有用的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只有把学与思、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加快“精神”的“物质化”进程,使之转化为推进本职工作的巨大动力,提高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强自己的才干和本领,就必须让自己跳出长期固有的工作圈圈,善于在各种岗位上砺练,勇于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磨练,有意识地提高自己适应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历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在干事业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3、树正气。古人云:“气正而邪不侵,气不正而邪生”。公道正派、廉洁从政、坦荡做人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每一位机关人员都要做到讲理想,讲道德,讲原则,讲纪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要把职位当做施展才华的舞台,把岗位当做干事创业的平台,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坦荡处事,讲原则不讲关系,讲党性不讲私情,讲正气不讲义气,不自私、不猜疑、不妒忌,正确地对待他人、对待工作、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成熟的心态,才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机关作风是提高机关效能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每一位机关人员都多有一份勤勉、多尽一份责任、多献一份力量,机关工作就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银光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旅游经济政策

  1.建立健全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经营权利和义务是其从事经济活动必备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旅游活动中各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市场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使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颁发了《企业法》、《公司法》及有关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车船等方面的法律和规定,对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而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和权利保证仍然十分薄弱,急需建立健全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体系,创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旅游市场环境和旅游法制环境,真正确立旅游者守法消费、旅游企业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权利。  2.建立健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法律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各旅游市场主体的活动及旅游市场机制的运行都要求有正常化、规范性的旅游市场秩序,包括规范旅游市场的进出秩序、旅游市场的竞争秩序和旅游市场的交易秩序等,否则就会阻碍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的有效发挥。从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看,急需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秩序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有关旅游市场进出的法律,即对各旅游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审查、成立、管理、破产等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使所有旅游市场主体的全部活动都有规范性的法律依据;其二,有关旅游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即以旅游市场活动为中心,制定有关旅游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使各旅游市场主体平等地进行交易活动,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其三,有关旅游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即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促进旅游市场交易方式规范化、交易行为公平化、交易价格合理化,从而规范旅游市场的交易秩序,维护各旅游市场主体在交易中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规范旅游宏观管理的法律体系  政府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把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在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从目前我国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看,应建立健全对旅游市场有关旅游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制定加强旅游宏观调控的法律,促使价格、税收、外汇、信贷、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法制化,既保证国家对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又为旅游企业经营的规范性、灵活性、自主性提供法律保障;其二,进一步完善旅游涉外法规,促进旅游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性接轨,加大旅游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扩大交流和对外合作的步伐,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其三,建立健全旅游宏观管理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和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使政府行政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职责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切实改变目前政府行政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职责模糊的状况,不断提高国家对旅游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长江旅游经济周刊长江旅游经济周刊是c刊吗

不是。长江旅游经济周刊是中国一本以长江旅游和经济为主题的专业杂志,长江旅游经济周刊并不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收录范围之内,CSSCI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被广泛用于评估和识别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高质量期刊。

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积极和消极经济影响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积极和消极经济影响因素

:1.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正负面经济影响因素1.中国出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出境游的发展有所放缓。增速从2011年开始一路下滑,2016年增速仅为4.3%。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同比增长5.03%,但仍维持2014年以来的个位数增长水平。出境游放缓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弱复苏中短期内增量市场空间有限。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的变化相关报道:智研咨询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旅游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1.22亿,约占中国的8.82%美国的总人口。对比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出境旅游人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按照中国的水平s人均GDP,对比韩国、俄罗斯出境游的发展轨迹,目前,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较低。目前国内因私持普通护照的人数比例约为10%,出境游市场潜力巨大,中长期向好。部分国家出境游客数量和人均GDP传统目的地东亚国家普遍增速较快,其中泰国由于基数较高,增速较低;受韩国外交关系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数量下降近一半;另一个东北亚国家日本,承接了部分转移客流,前三季度增速11.1%;香港的增长率很低,而台湾地区美国的旅游业大幅度下降;美国和加拿大在稳步增长;欧洲逐渐摆脱恐怖袭击阴影,强劲复苏,整体增速29%,其中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热门目的地增速在50%左右。中国出境目的地的变化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目的地的安全(负面)、外交关系(正面和负面都有)、签证政策(正面)、热门电视剧的综艺效应(正面)是排名靠前的因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模式二、出境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旅行社和出境游机构设立门槛不高,旅行社出境游领域竞争激烈。海外自由行需要游客语言能力、策划能力等综合能力,更多的游客选择加入旅行团,尤其是在目前出境游大行其道、二三线城市出境游人数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2016年,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5588万人次,约占出境游客总量的46%,较2010年的29%大幅增长。出境跟团游的发展长期向好,增长空间很大。行业整体弱复苏与结构性机会并存。出境游龙头凯撒旅游业绩稳定,深耕欧洲旅游,欧洲旅游走出恐怖袭击阴影,恢复反弹后有增长潜力。东欧逐渐成为新兴目的地;中国的复兴美韩关系带来了韩国旅游业的复苏。凯撒旅游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mainlandChina的独家票务代理。预计凯撒旅游将受益于行业增长,实现高业绩增长。:2.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正负面经济影响因素有哪些1.信息不透明。无处不在的服务行业,上下游客源资源存在一些潜规则,目的地信息不全,宣传口径不一,导致旅游行业信息不全,消费者可以无法完全获取最终消费明细,导致货不对板的情况。2.不习惯付费服务。作为旅游服务行业,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当前位置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相互补充,做得更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生活方式丰富而独特。如果保护和管理得当,它将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不发达的市场和偏远的地理位置,这些文化资源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发展因素。因此,科学、合理、适度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利于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但如果我们不不要想着发展,或者过度发展,甚至无序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把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为基础,拓展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渠道,促进文化资源保护。此外,在民族地区选择示范点,为当地少数民族提供替代生计,促进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同时,注意提高能力和培养当地领导人,以确保当地社区跟上中国的发展美国的旅游业。民族地域文化正面临外来文化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降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必须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加强保护,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3.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正负面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作为旅游从业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古人说它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是人需要多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一种表达,对增加人生阅历很有帮助。其次,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旅游的意义。1.开阔眼界。旅行就是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熟悉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去听他们的故事。不同的边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景点。通过旅行,你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2.放松点。旅行,就是逃离自己厌烦的地方,进入一个全新的目的地,新的风景,新的故事等着你去开始。旅行会让人忘记烦恼,投入到新的地方,有趣的人和有趣的故事会让你流连忘返。3.更好的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人美国人从小学学到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他们不会没有很深的感情。旅行会让你了解这个世界。贫穷、财富、欢乐和悲伤都可以在你的旅行中发现和感受到。认识不同的人和故事,有助于你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4.简单的享受。旅游是奢侈品,需要花钱才能享受。旅游景点,交通,酒店,吃喝玩乐都是享受。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当地的景点、酒店住宿、特色餐饮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次旅行,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体验一次温馨的住宿、美味的当地美食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都是独特而难得的享受。5.灵魂的洗礼。很多人旅行是因为分手、毕业、辞职,甚至一时冲动离开。现在的都市社会,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疲惫不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的心智会被蒙蔽。这个时候出去走走,可以看到更多纯洁的人,了解更多神圣的信仰,洗涤心灵,让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纯净和感动!总之一次旅行会让你成长很多,让我们更爱自然,更爱世界,更爱国家,更爱自己,更爱身边的人。:4.试归纳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1.爱国主义2.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让别人对自己有好感。3.增强国家荣誉感。4.提升个人品味。在旅游过程中,有: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关爱生命:生而工作,死而安息。2.生活态度:自然,超然,平易近人。3.教育:尊重自然,安静自以为是。4.治国:以虚无为根本,循规蹈矩,博采儒墨之长,抽象出名与法之要义。提倡因俗从简,休养生息,宽严相济,兼容并蓄,依法生活,依法治国,与时俱进,应对事物的变化。它不仅是政府在经历了历次混乱后治理世界的急救包,也符合现代治国的原则。5.文化:无为而治,让各个学校变成自己的。齐、齐、西汉初年、魏晋是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6.艺术:清水出荷花,雕琢自然。它提倡简单、正义和自满。7.环保:与天地之灵保持联系,而不是执着于一切。8.科技:观天,以参为考,巧练道,曲道,防止科技负面效应。9.信仰:道教5.试分析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您好,目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有条件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我们可以不禁要问,这些省份的旅游业真的能做大、做好、做强吗?跟风肯定有很多盲目性。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工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于大量游客拥挤在景区,或者由于旅游开发策略不当,决策者缺乏系统规划,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不是一个没有风险的行业,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和高回报率都只是一厢情愿。其实国内旅游开发,真正盈利只有1P比3,盈亏平衡大概1P比3,亏损不少于1比3。只有赔钱的才由政府买单,没人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只强调收益,忽视成本,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旅游是危险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没有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可以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取代生态服务功能。不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降低,应引起充分重视。总之,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好处,也不能夸大好处。能不要忽视风险,可以不要忽视成本;我们可以不要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因此,必须进行损益分析和风险评估。希望能帮到你。6.旅游规划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是指在某一自然区域内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和现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在不干扰自然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当时,关于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首先,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观;其次,生态旅游的目标不应被破坏。在人类面临全球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的觉醒美国的环保意识、绿色运动和绿色消费已经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传遍全球,其内涵不断丰富。鉴于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旅游界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从生态旅游的关键点之一。鉴于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环境问题,旅游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曲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已经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变为自然风景谢所指定的风箱拉斯卡里,也就是保持一种相对原始的性质。这些自然风光在国内被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被定位为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据美国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有一半是参观热带雨林的生态游客。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1994年到非洲的国际游客人数为1857.73万人,其中生态游客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去大自然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西方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视对旅游客体的保护。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避免大规模建设等破坏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徒步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少,藏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减少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在生态旅游的管理中,环境保护的口号很响亮,如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自然奥秘、保护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标志系统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让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的自然课堂的环保意识。过去,西方游客喜欢去热带海滨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独特的温暖阳光(太阳)、蔚蓝大海(大海)和舒适的沙滩,让生活在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感到身心平静。作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三个S成了西方人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游客环保意识增强,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个s到三个n,也就是对伟大的自然,要记住怀旧情结使人类一度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他们能够进入涅_当它们融入自然时。更加强调保护自然景观和可持续旅游业。7.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正负面经济影响因素包括一、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旅游业是高度关联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就业的角度看,旅游业是拉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很强。旅游业的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二、作用:(1)旅游收入在GDP中的作用旅游总收入=旅游直接收入,旅游相关产业收入。旅游业作为高度关联的产业,不仅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还带动和促进了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文化娱乐、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甚至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计算,每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将为国民经济的相关产业带来4.3元的增值收益。(2)旅游业外汇收入的增加对利用外资的影响。旅游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大量人、财、物的加速流动。这样一来,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的决策概率大大增加。本质上,旅游环境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可以积极促进对外开放,增加投资和招商引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由于其多方面的特点,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消除区域贫困的有效途径。旅游扶贫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相对丰富或独特的山区的扶贫突破口,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山区的扶贫。(4)旅游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它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就业的增长点。三。旅游详解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一种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吸引和接待旅游者,为其提供交通、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务由旅游、交通和客运、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三部分组成。它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四。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风情等。都是旅游管理的吸引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包括各种服务和管理行为的组合,是经营旅游的接待能力。动词(verb的缩写)旅游的类型组织国内游客在本国旅游。组织国内游客出国旅游。或者吸引外国人到他们自己的国家旅游。

谈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战略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和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的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就必须建立一大批创汇能力大、见效快的产业,以满足技术与设备引进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与其它产业相比较,作为外向型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外汇流入,对于急需外汇,又缺乏强有力创汇产业的国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二、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战略如前所述,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三、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战略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独联体、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经济法学与法学其他学科相比,在研究对象有哪些不同?

经济法学与法学其他学科相比,在研究对象有哪些不同如下:一、性质不同1、经济法: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2、经济法学: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二、起源不同1、经济法起源: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实践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相利、义利统一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通功易事为代表的贸易观,农本工商末为代表的产业观等等早期经济思想。2、经济法学起源:经济法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德国制定了《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煤炭经济法》、《碳酸钾经济法》、《防止滥用经济力法令》等一批经济法规范性文件。这一新的法律现象引起了德国法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研究。随着经济法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一批经济法学著作相继出版,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经济法学理论,逐步产生了经济法学。三、研究对象不同1、经济法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2、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经济法学以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谈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说一说,现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一、旅游业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二、旅游业大大提高了城市发展的知名度。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业、邮电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的道路、供电、供气、供热、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设施建设等等方面,是旅游地发展旅游的基础。 四、新兴的旅游业引导着产业结构调整。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所具有的导向性功能也是不容置疑的。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史证明,凡是现代化国际性程度高的发达都市,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60%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如香港特区为73.2%,新加坡为69.85%,东京为72.5%,巴黎为72.7%,伦敦为85.0%,纽约为86.7%。眼下,桂林市为38.6%,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够协调,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还低4个百分点。由此观之,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稳妥的战略结构调整和优化就成必然,这样方能真正形成“旅游带百业,百业扶旅游”的良性环境。五、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比规模经济程度更高级),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六、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还表现为给城市发展创造了许多发展机遇。 人的成功讲机遇,一个城市的崛起也讲机遇。旅游业能创造众多发展机遇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为旅游实践所证明。我们知道,旅游业是充分市场化的外向型综合事业,既有经济性,又有文化性,还有相当的政治和外交色彩。

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是怎样的?

旅游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业是旅游的媒介,是为旅游的主体和旅游的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服务中介。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旅游发展经济只是,旅游促进当地消费,进而达到推动经济的目的。是一种只消费不产出的经济类型。1.因投入资金过大,难于收回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2.因建造占地过多,影响农业的发展。 3.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影响人民生活。拓展资料: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1.有利的方面:旅游业会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住宿业、旅行社、机票代理业、乡村农家乐等(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商业消费增长、国外旅游又带来外汇的增加等,总之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2.不利方面:旅游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会让某些落后地区盲目地投入资金,不按统一规划,盲目地开发甚至会破坏历史的文物古迹,国外旅游有些人把不文明的行为带到国外,给我国造成不好的影响。3.总结: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存在,只有把不利的因素改善好了,转化为有利的因素,运用的方法得当,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难以想象的,期待着。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1. 积极影响: (1)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2)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输出民族文化,加深外国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了解。 2. 负面影响: (1)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可能导致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片面追求旅游业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这将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拓展资料: 一.旅游经济特点:1.经济宽松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人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一方面,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些有利的市场条件为中国旅游业未来几年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2.政策成熟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积极维护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切入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也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3.建设发展近年来,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和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制定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精心组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利水电资源、林牧业、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发展。4.地方旅游以深圳为代表的国内旅游经济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世界文化主公园、世界之窗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景点,在国内旅游发展中发挥了创新和引领作用。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这不仅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也让人们看到了旅游经济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所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都是旅游发达地区。海南、深圳、珠海、东莞、上海、大连、青岛等著名旅游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发展。尤其是大连近年来越来越出名,被称为“北方的香港”。

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统称;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出自《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文名城乡规划属性公共政策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学科编号0833分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快速导航概念分类工作原则有关法律阶段划分开设专业改革成效概念出处《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概念分类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按所覆盖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工作原则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件,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一般工作原则包括:1、城乡规划要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服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凸显,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如何提高地方旅游的经济效益

中国的旅游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对城乡经济的拉动性、对就业的带动性、对文化交流和环境保护的促进性等作用都在增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世界(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日益提高,经济效益也日益显著,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业经济效益现状的分析,指出影响旅游业经济效益发展的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关键词:我国旅游业;经济效益;途径一、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和旅游经济效益水平  中国悠久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流的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并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的方向发展。   旅游经济效益是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占用、投入、耗费与成果产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全面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基本目标之一。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显示出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巨大带动功能和拉动作用。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结构本身不断得调整和优化。二、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提高的不利因素  我国旅游业有着继续发展的后足动力和可靠保障,但也由于国内国际以及市场制度和旅游业自身机制的原因,有一些影响前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阻碍着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体制缺乏创新  由于目前旅游市场秩序尚待完善,各类旅游企业规模参差各异,人员配备更是迥然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造成旅游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企业的经营思路受到制约,旅游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很难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也会下降,这将会严重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行业发展。(二)旅游行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培养使用脱钩  旅游行业的发展原动力之一就是要有专门的旅游人力资源,可以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人才缺口依旧很大。数字统计表明,高学历人员数量在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小,而且旅游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多都跨行从事其他工作,培养和使用方面严重脱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三)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无法吸引游客  目前我国按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由观光游览、探亲访友、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宗教朝圣、文体科技交流等6大类构成。在这些大类旅游产品中,很多地区都是盲目开发各类大小不一的度假胜地、养生会馆,很多地区盲目跟风开发旅游项目,旅游区开发建设不因地制宜而缺少特色,这些无形之中在浪费着旅游资金的投入,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四)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问题的解决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旅游法案,用来约束旅游主体和保护旅游客体的多是各种“规定”、“条例”和“办法”等。如《旅行社管理条例》、《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等等。由于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一日千里,现行一些旅游法规的相关内容很难跟上快速发展的旅游现实,各类旅游纠纷、投诉和伤害事件需要有统一的明文法律来裁定,所以加紧旅游立法特别是旅游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必要,否则长远来看会影响到整体旅游行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我国国内旅游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宏观方面1、要使管理体制更加专业更加有效?旅游行业的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和有关的政策法规,有效积极的引导市场和加大宣传外,还要协调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2、宏观决策要更有科学性更具指导性?要使旅游宏观决策更有科学性,就要遵循严格的宏观决策程序;要使决策更具指导性,就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时因地的总结经验,充分分析论证再实施。这样才能够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旅游部门能够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依照自身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地方旅游经济效益,带动全国旅游业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和提高。3、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应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旅游企业融合?旅游企业要不断进行改革优化,推陈出新,要顺应目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尝试组建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人员素质较高的集团型企业。从而迅速提升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整合优势规避劣势,更可以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不同性质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与区域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保障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实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区域内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修改和相关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特定区域为对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细化安排所编制的规划。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特定区域发展,审批、核准相关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等,应当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作为重要依据。  法律、法规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工区管理委员会,下同)应当加强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实施、修改和相关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编制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分别负责本区域内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综合协调和相关管理工作。  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修改工作。第四条 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  (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上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三)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应当明晰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差异化发展,尊重地方发展特色,互不矛盾。第五条 以下领域应当编制专项规划:  (一)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  (二)农业、林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  (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  (六)产业结构调整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七)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等有关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任务;  (八)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  (九)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领域。第六条 以下区域应当编制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  (二)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确定的各类区域;  (三)对全市发展总体布局或者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重大影响的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第七条 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特殊领域、特殊区域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规划期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二章 立项第八条 根据实施本级总体规划和上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要求,相关单位应当在每年9月30日前向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立项申请。立项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名称、密级;  (二)规划编制依据、目的和意义;  (三)规划编制方式、时间进度、经费及其来源;  (四)其他相关事项。第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立项申请进行综合平衡,提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编制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未纳入年度编制计划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不得组织编制,相关部门不予核拨编制经费。第十条 未纳入年度编制计划,但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需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相关单位应当向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增补立项申请。发展改革部门对增补立项申请进行审查,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相关单位方可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第三章 编制第三章 编制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据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制;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由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牵头编制单位。  区域规划由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责任单位,依据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制。

旅游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旅游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业是旅游的媒介,是为旅游的主体和旅游的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服务中介。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旅游发展经济只是,旅游促进当地消费,进而达到推动经济的目的。是一种只消费不产出的经济类型。1.因投入资金过大,难于收回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2.因建造占地过多,影响农业的发展。 3.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影响人民生活。拓展资料: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1.有利的方面:旅游业会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住宿业、旅行社、机票代理业、乡村农家乐等(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商业消费增长、国外旅游又带来外汇的增加等,总之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2.不利方面:旅游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会让某些落后地区盲目地投入资金,不按统一规划,盲目地开发甚至会破坏历史的文物古迹,国外旅游有些人把不文明的行为带到国外,给我国造成不好的影响。3.总结: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存在,只有把不利的因素改善好了,转化为有利的因素,运用的方法得当,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难以想象的,期待着。

旅行社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并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旅行社是和饭店、交通和游览对象物共同为人们旅行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 (1)为旅游者服务 旅行社接受旅游者的相关费用后,它就以一种特殊的商 品——旅游服务,为广大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创造条件和方便。 (2)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和销售 即把为旅客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等基本旅游项目组合成为旅游新产品——预先计划好的一条条旅游路线。然后向旅游者宣传推销,把合成的旅游产品送到游客手中。可以说;旅行社把交通、饭店、娱乐、游览分散的不同的服务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了这些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使游客由和多个部门打交道变为和一个部门打交道,减少了许多麻烦,即使某一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也不需游客直接出面,而由旅行社全权处理,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所以说它是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桥梁、纽带,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介体。旅行社因势利导地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使游客的旅行需要成为可能,并走向规范化和正常化。一、行业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07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19家,国内旅行社9397家),比1991年底增加了9155家,扩大了近7倍,年均增长21.24%;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为19.24万人,比1991年底增加了13.72万人,年均增长13.30%。如按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增加5个人就业来计算,相当于提供了96.2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未来十年,如旅行社的直接从业人员按年均增长15%计算,将为全社会提供间接就业机会292.96万个,成为巨大的就业空间。 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十年间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1994年起,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对社会开放,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数已达到15万,比1991年底增加了13.2万多人,扩大了近8倍,年均增长23.62%,相当于提供了7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预计今年年底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将达到20万。除此之外,临时导游和景区(点)的导游人员数量也增长较快,导游已经成为一项社会热门职业。据了解,仅北京市2001年报考导游的人数就达到13800人。 二、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旅行社是从有组织地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的发展模式开始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1年度,在国内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团和接待达9410.56万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2%,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业务收入为331.33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9.41%。在入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者1453.64万人次,占全年入境旅游者总数的16.33%,旅行社组织入境旅游业务收入为150亿元,约占全部国际旅游收入的10.16%。在出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为369.53万人次,占中国公民出境人数的30.45%。二是旅行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旅行社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2001年底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达到415.47亿元,同比增长13.55%;负债总额为199.08亿元,同比增长2.07%;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16.39亿元,同比增长26.64%;注册资本金额为130.63亿元,同比增长15.39%。三是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为589.8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4995亿元的11.8%,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61%,但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增长为25.51%,远远大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旅行社行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四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度,全国旅行社实缴税金为7.63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的0.0466%,结汇7.85亿美元,同比增长38.94%,占旅游外汇收入的4.4%。旅行社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主要在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人手中,第二个阶段地方财政开始增加,第三阶段中央财政开始增加,目前我国旅行社还处于第一阶段,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旅游产品参团人员踊跃、经久不衰、形成了品牌。如九寨沟之旅、长江三峡游、西部之旅,云南周末团、海南周末团等。 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中国开办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由此拉开了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序幕。之后,又有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开始兴办,加上城市周边的度假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应国际国内多层次需求的度假产品体系,家庭度假、乡间度假、海滨度假、周末度假、节日度假己形成比较成型的市场。 旅行社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比较新颖、独特、别致。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脉络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丝绸之路游、长城之旅、马拉松团、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几十个品牌。一些大的旅行社如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需求,针对入境游客推出了夜游北京、中医保健、北京婚礼等入境旅游产品;中国旅行让总社的出境游产品在国内首家突出个性化服务的分团型旅游方式,以及北京--香港天天出团、“海上生明月”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推出了“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参观团”、高考学生“放飞自我、回归自然”系列团等。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适应旅游者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需求推出了豪华旅游团、亲子团、蜜月团、长者团等。 特种旅游产品近年来发展也很快,形成了品种多样、规模较大的特点。如修学旅游产品、滑雪旅游产品、商务会议旅游产品、自驾车旅游、文化体育交流等,外国人来华自驾车旅游今年1-10月经国家旅游局审批的就达到42个团2007人次。广之旅根据旅游的特点,推出了高文化含量的特种团,如修学团、滑雪团、烹饪团、自驾车团、球迷团、音乐欣赏团、科普旅游团等。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不断增加,出境旅游产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出国旅游产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条线路,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包括东亚、欧洲、大洋洲、非洲的部分国家。中国旅行社开发的边境旅游产品主要有中俄边境、中朝边境、中越边境、中老边境、中缅边境等旅游产品。 四、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旅行社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多数旅行社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企业逐步脱颖而出,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一是旅行社加强了内部科学管理。大多数旅行社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等法规规章的同时,加强了内部质量管理。通过对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过程的控制,对地接社的选择与评价、出国领队管理、导游陪同规范、顾客投诉处理、门市部服务要求等容易存在隐患问题的环节加强了管理,使旅行社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中旅首都旅行社对社内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确定涉及服务质量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从而达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有些旅行社还加强了企业内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 二是旅行社企业重视品牌的树立。“品牌揽顾客、质量主沉浮”,一批旅行社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并形成广泛影响。如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在1994年就在全行业率先导入CI,实施名牌战略,采用琅琅上口而又有丰富含义的“广之旅”简称,和让人怦然心动的广告词“广之旅无限风光带给您”,设计了新鲜活泼亮丽的新商标。导入CI后的广之旅不断通过外树形象、内抓质量,使“广之旅”的品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广之旅被全国质协用户委员会评为用户满意服务单位。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与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合作,推出了全新的品牌形象--“中青旅”,并创立了“青旅在线”网站和16家中青旅连锁营业部。 三是一些旅行社完善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一批旅行社通过了IS0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并自觉按照标准规程运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标准,投诉率明显下降,顾客满意率显著上升。如国旅总社,为实现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在2000年积极开展了IS09001质量认证工作,明确了企业“诚信、优质、高效、安全”的质量方针,确定了质量发展目标,2000年底顺利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广义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完成,管理水平提升到与国际接轨的高度。 四是一些旅行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强化员工服务意识为重点,向社会作出了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文明服务承诺制。把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消费者公开,制定专门的服务承诺制度,对前台营业员、国内游全陪、出境游领队、入境游陪同等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通过与接团的旅行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了旅行社的承诺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征求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使游客的满意率大大提高。如广之旅在公司内部推行“五心服务”,即热心的态度、贴心的服务、精心的安排、称心的导游、开心的旅程,使游客的满意率达到98.6%。

谈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一、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战略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和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的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有利的方面:旅游业会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住宿业、旅行社、机票代理业、乡村农家乐等(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商业消费增长、国外旅游又带来外汇的增加等,总之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不利方面:旅游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会让某些落后地区盲目地投入资金,不按统一规划,盲目地开发甚至会破坏历史的文物古迹,国外旅游有些人把不文明的行为带到国外,给我国造成不好的影响。总结: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存在,只有把不利的因素改善好了,转化为有利的因素,运用的方法得当,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难以想象的,期待着!

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背景,理论观点,历史贡献,是什么

搜一下: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背景,理论观点,历史贡献,是什么

旅游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19世纪后半叶,欧洲旅游活动兴起,旅游经营业开始繁荣。关于如何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也相应地开展起来。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国内和国际旅游的现状,而且包括旅游统计、旅游业经营等。早期的著作有1889年意大利学者博迪奥发表的《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及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马里奥蒂出版的《旅游学讲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经济学得到迅猛发展,主要著作有德国博尔曼的《旅游学概论》,英国奥格尔维的《旅游者流动论》,联邦德国的克拉普特的《旅游消费》,南斯拉夫乌恩科维奇的《旅游经济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美国、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南斯拉夫等国的学者、专家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旅游市场、旅游心理、旅游经济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为旅游经济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

旅游经济学是什么

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在现代经济学和旅游学基础上,深入分析旅游业经济的运行规律,特征与影响的具有行业特点的经济学课程,是学生理解和认识旅游这一经济活动的内在原理及其规律的基础课程,是旅游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因为经济纠纷,我的车被别人非法扣押,我应该怎么办?

如果是经济纠纷的话建议可以申请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扣车肯定是不正确的,如果和自己关系不是太大的话建议可以报警处理,因为不管怎么说扣车确实属于违法的。

经济法学毕业能干嘛

经济法学毕业后可以从事以下领域的工作:律师、法律顾问、法务管理、司法考试、学术研究。1、律师:作为经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您可以考虑成为一名律师并开展相关业务。您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代理诉讼案件,处理合同纠纷,以及提供法律意见等。2、法律顾问:您可以在企业、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等单位中担任法律顾问的角色。您将负责解答与经济法相关的问题,为组织制定合规政策,审核合同文件,并提供法律建议。3、法务管理:经济法学毕业生在企业中也可以从事法务管理的职位。这包括监督和管理组织内的法律事务,协助解决法律争议,保证公司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并与外部法律团队进行协调。4、司法考试:作为经济法学毕业生,您还可以选择参加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官或检察官。这将使您有机会直接参与审判程序,处理经济犯罪案件,以及执行和维护法律正义。5、学术研究:如果您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经济法学的研究工作。您可以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并对经济法学做出贡献。除了上述职业选择外,经济法学毕业生还可以在银行、保险公司、企业法务部门、财务部门等领域找到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和拓宽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在经济法领域中有所建树。经济法学专业具有以下优势1、综合性知识:经济法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经济法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综合性的知识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问题。2、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经济法学专业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法律文件和法规,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经济师与总会计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职责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什么是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在单位主要领导人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以下主要介绍了总会计师的职责,欢迎参阅。1、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2、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预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3、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4、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5、总会计师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6、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事业单位的义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7、总会计师参与新产品、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

你你好请问是问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是什么吗?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是职责不同。总经济师主要进行领导与策划,总会计师主要进行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如下:①总经济师主要负责项目的预算统筹的规划,经济的分析以及资金的分配等情况,是经济统计的总负责人,工作压力来说相对比较小的;②总会计师主要是负责经济的核算以及财务会计的核算,负责财务部的所有工作,还有一些审计的项目,是财务会计的负责人,工作压力相对于总经济师来说会大很多。这两个职业工作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都是有关于财务的工作,工作的时候要学会认真的处理事务,关于财务的计算以及资金分配等都要考虑周全。

总会计师职责是什么?与总经济师的职责区分是什么?

什么是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在单位主要领导人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以下主要介绍了总会计师的职责,欢迎参阅。    1、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    2、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预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4、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5、总会计师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6、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事业单位的义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    7、总会计师参与新产品、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票据法是否属于经济法?

票据法不属于经济法。经济法包括一下一些法律: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税法国债法彩票法国有资产收益法金融法等等广义的经济法还包括劳动法等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如下:①总经济师主要负责项目的预算统筹的规划,经济的分析以及资金的分配等情况,是经济统计的总负责人,工作压力来说相对比较小的;②总会计师主要是负责经济的核算以及财务会计的核算,负责财务部的所有工作,还有一些审计的项目,是财务会计的负责人,工作压力相对于总经济师来说会大很多。这两个职业工作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都是有关于财务的工作,工作的时候要学会认真的处理事务,关于财务的计算以及资金分配等都要考虑周全。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

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区别体现在自身职责、分工和考试科目上。一、职责不同总经济师,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领导与策划,以坚强的成本管理责任保证体系,保证项目预算制造成本的实现等。总会计师是在单位主要领导人领导下,主要职责是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加强经济核算和会计管理。二、职务分工不同总经济师是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和经济分析、经济预测、经济统计等项工作的总负责人,在厂长或经理领导下,统管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济计划工作总负责人。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员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所以总会计师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也不是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而是一种行政职务。三、考试科目经济师:初中级考的科目一致,《经济基础》,《专业知识与实务》(包括工商管理、财政税收、商业、金融等)。会计师:考试科目:不同级别考的科目不同。初级考:《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考:《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

[中国经济时报] 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会失灵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脱困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被政府列入三年改革脱困目标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实现脱困。照此进度,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现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完成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之后,我们需要依靠什么东西来支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继续进步 ?显然,这里有许多选择: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的积极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全面加强和完善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改进政府对企业资产运营的监督管理、等等。理论界的主导意见是,只有制度内生性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建立起坚实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治久安。本文想继续提出的问题是,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建制的路,是否已经真的走通了呢?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制企业在组织形式方面已经相当完备了 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包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也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汲取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企业理论)的有益成果,逐步达成了一个共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究竟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对它的内涵应该怎样合理界定,各种看法、认识差异颇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做了一个重要的概括性表述——“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这个表述立即得到了企业部门和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以此为重要标志,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孜孜以求的所谓制度创新,终于有了一个构架清晰、体系协调、内容完整,且有充分法规依据的操作模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从学理的意义上讲,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理解为是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效绩进行控制、监督的制度安排,或者可以解释为是一套对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如何进行配置的法规构架。所谓剩余,其实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所谓剩余索取权,即是对企业所获得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的占有权和享有权。这个概念现在对大多数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者来讲可能还是陌生的,但相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人们会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索取权是激励所有现代企业人——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进取行为最深厚的动源。 从企业组织构架的角度看,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关于企业股东、由股东委托的董事机构和由董事机构所聘任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对不同层次的企业权力与功能的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无妨称为“企业三权分立”模式。现在已经有大量文章论证说明,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长期纠缠不清的矛盾。这种分析论证表明,国有企业构建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将使作为业主的国家所有者退居到股东地位,然后委托“出资人代表”出面行使股东权能。 “出资人代表”的实体形式是接受国家股东委托经营国有资本的投资控股机构,它向企业派出代表股东资产权益的董事并按资产份额确立在董事会中的发言地位。企业董事机构依照《公司法》的权利设定,享有对企业重要人事、重大资产决策和收益分配的控制权,以及对公司进行战略性指导的权利。公司董事机构聘任企业最高行政长官和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班子 。由此,“出资人代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本所有权,公司董事机构接受股东委托行使企业法人资产控制权,企业行政长官和领导班子受聘于公司董事机构执掌企业经营管理权。 做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离与分立,相互间形成了有效的制衡与激励,企业市场活动的自身制度基础得到了充分保证。 如果可以认为以上说法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那么也可以说,现在许多照此模式改革建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一大批规范上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构架已经相当完备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标志性的改革特征。例如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撤消,代之以行业部门的国有资产控股集团或控股形式的总公司;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不再产生于政府行政机关的直接任命,而是由国有资产控股集团或控股形式的总公司派出董事和组建董事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允许集权于少数经理人员的决策,而是在形式上转变为由董事会实施战略决策和由企业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决策的协调过程;改制上市企业不再是只有单一国有资本股东的产权结构,而是有其它国有法人股东和大量分散股民参加的多元股权构架;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不再延续原有的管理规则,而是全面进入国际通行的商业规范;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打破封闭模式,实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控不再采取财务检查等行政性监控方式,而是实行合乎法规条例的企业监事派出制度,等等。 从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形式上看,这些企业的改革建制已经相当到位了。即使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我们也没有多少明显的差距。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实际生活的大量事实表明,许多早已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制企业,其运行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原有体制的许多问题、矛盾、弊病,在新的改制形式下依旧存在。例如,企业主管部门虽然取消了,但是代表政府的投资控股公司相当于一个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政府行政性控制企业没有区别),它掌握着企业最重要的人事任命权和资产经营决策权。投资控股公司又是直接受命于政府领导机构的,这就使投资控股公司所掌握的人事任命权和资产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最终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做到政企分开是很难的。来自政府领导层和政府部门的种种行政干预行为很容易通过投资控股公司影响到企业。又如,在国有资本占优势份额的股份制企业中,投资者所委托组建的董事机构和董事机构所聘任的企业经理班子,很难避免出现“二位一体”倾向,董事机构和企业经理班子之间相互寻找代理人和保护人,相互进行利益谈判,从而为企业内部人控制和内部人密谋提供了良好条件。这就造成企业决策行为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无法形成,经营决策失误难以追究,小股东和少数投资者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再如,国有法人股东之间很少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制衡机制,国有法人股东之间发生了权益纠纷,常常需要诉诸上级领导机构的协调和裁决,导致公司董事机构的管理活动成为一种行政权利的较量。等等。 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效能,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预设条件 根据通常的理论认识,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为枢纽的。资产所有者或股东选择自己的代表出任董事,并组成董事机构。董事和董事机构接受股东的信托而为维护所有者的权益服务。董事机构对股东的资产运营实行最终控制和战略决策,同时又选聘企业经理作为执行自己决策的代理人。经理和经理班子在董事机构的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营事务行使管理决策职能。这样,就为所有权和经营全的分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般来讲,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应有效能,是以两个基本的预设前提为假定条件的。第一,所有者或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必须出自完全市场效率动机和完全市场效率偏好。就是说,所有者委托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财产增值。他仅仅按照这种动机和偏好的标准来选择资产委托者,也仅仅从这种动机和偏好的角度来衡量和监控资产委托者的活动。第二,作为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的决策行为,必须全心全意对投资者和所有者的资产利益负责,一切为了保证所有者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并且必须随时用资产运营的效绩来证实自己对资产委托者的诚信和责任。 在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第一个预设前提属于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哪一个所有者和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不是为了自己财产的最大限度增值(准确的讲应当是希冀资产委托能够比资产直接经营获得更好的收益),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黑社会洗钱,二是可能被认为脑袋或许有些问题。第二个预设前提也可以说是没有问题 的。作为资产受托者的董事,他对投资者的诚信和在资产运营上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其获得商业荣誉的保证。一旦他违背诚信作出损害投资者的事情,或者表现出资产运营上的无能,他在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会大大贬值,他原来因这种地位和价值而可能享有的种种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就会严重损失,甚至可能被原有的社会阶层除名。在这个意义上讲,资产受托者对投资者的诚信和资产运营能力的表现是他在市场经济中安身立命的要求。 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制过程,法人治理结构的两个基本预设前提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深刻地影响着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效能发挥。 第一,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国有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并非出自完全市场效率动机和完全市场效率偏好。 国有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在法理上属于中央政府——国务院,实际运作意义的所有权则分属于中央政府的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虽然不能简单论定这就是“条条块块所有制”,但其显示出的鲜明的所有制特征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同的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国有资本之间,其所有制的权益享有和产权边界划分是及其清晰严格的,绝对没有“所有权共享”之类的事情发生;除非发生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情况,中央政府也决不可能对地方政府和部门机构管辖的国有资本采取“超所有权”性质的干预。 这种分级所有的国有资本对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有两种意义,或者说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对占有资本所有权有两种要求。(1 ) 由国有资本的运营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与国有资本运营相关的财政收入。部门机构虽然没有财政收入的项目,但可以获得资产经营利润分配的相应份额,并由此提高部门机构的福利水平。只要看看一些部门机构之间福利水平的悬殊差距,就可以知道资本占有权的重要性了。(2 ) 占有控制权和由控制权带来的一系列相关利益。对国有资本的控制权,是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权力。在政府的权力体制中,这种包括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到政府权力总量的大小和权力实施的强度,从来都被当作政府实力的表现。尽管资源配置的失败——例如项目亏损和投资低效,也可能给政府权利带来损害,但是政府任期和资源投入周期是不对称的,任何政府部门都不会因为考虑资源配置的未来状况而放弃现期控制权的稳定和扩大。 由此,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国有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必然具有两种动机和偏好。一是为了增加直接经济利益而追求资产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动机与偏好;二是为了占有控制权而力求资产稳定控制和扩大控制的动机与偏好。在目前政府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格局下,对资产稳定控制和扩大控制的动机与偏好常常是优先的。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在资产市场化重组和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一旦涉及到跨地区、跨部门的时候就一定会遭致来自多方面的行政羁绊;为什么当某些资产运营活动(例如并购)可以增加赢利但却可能丧失控制的时候,有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当国有资本的绝对优势份额在某些合资活动中已经无法带来更多经济利益时,决策者还要坚持强调控股权;为什么在组建控股公司和委托重要董事职务的时候,某些主持者尽管也讲要广揽优秀专业人才,但实际上却更倾向于所谓“自己人”的偏好,等等。 第二,作为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的战略决策行为,很难作到一切为了保证所有者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 在理论上讲,国有资产的受托者要向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国家股东负责。但如上所述,这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国家股东的实际主体是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资产受托者必须满足其所有者和股东在资产赢利和控制权两方面的要求。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作为资产受托者的董事和董事机构,其直接委托者可能是政府授权的某一资产控股机构(例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但进行人事委任的最终权利,实际掌握在政府人事部门和党的组织部门手里,最后决定权需要通过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及其领导班子的认可,或者根本就是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的推荐。 如果资产委托机构、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对资产受托者的人事委任总是完全一致的,问题或许还比较简单。然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资产受托者的行为取向常常表现出多面性。一方面,他当然要对资产委托机构负责,为所有者的资产增值努力工作,同时他又必须时刻关注来自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方面的意向、信息、动态。在不正常的情况下,他甚至还必须接受某些“灰色委托”行为,否则就有丧失人事委任的危险。对许多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来讲,争取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方面的“信任票”,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 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为枢纽的,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规范运作又是以上述两个基本预设前提为假定条件的,如果这两个基本预设前提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就不奇怪了。 在国有资本的运营中积极引入所有权多元化结构 以上所考察法人治理结构失灵原因的问题,当然可以得出“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的结论。但是依我的看法,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这或许就是国有资本所特有的所有者特征和所有权特征。如果非要彻底改变这种特征,就只能把国有资本转变为私人资本,把国有资本产权转变为私人资本产权,而这是不合理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我还认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并不绝对就是弊病。这种所有者特征和所有权特征还具有私产权关系所没有的许多优点和优势(但这是另外一个论题)。问题仅仅在于,国有资本的运作一旦处于统治地位,一旦缺乏其它所有制资本的制衡,其“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固有的毛病就比较容易显露出来。对此,变革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国有资本的运营中积极引入所有权多元化结构。请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所有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是通常所讲的产权多元化和产权多元化结构。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产权多元化的涵义既包括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也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产权多元化。所有权多元化结构则就是指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产权多元化。以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而论,大量的产权改革活动主要集中于第一种涵义的产权多元化,即国有资本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例如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国有资本相互参股、持股。现在看来,同单一产权独占的国有资本结构相比,引入国有资本的产权多元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可以在不同归属的国有股份和国有股东之间形成产权联合与产权制衡关系,进而为构建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产权关系基础。但是,无论从实践结果上看还是理论逻辑的角度上看,国有资本内部的产权多元化改革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本文的分析,国有资本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仍然不可能脱离国有资本与生俱来的“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特征,由此基础建立起来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无法满足其充分发挥市场效能所必须的两个基本预设前提。 在国有资本的运营中积极引入所有权多元化结构,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指那种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只允许其它所有制资本居有弱势份额的所有权多元化结构。这种所有权多元化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讲的所有权多元化结构,是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能够形成合理制衡的所有权多元化结构,即非国有资本的参入份额能够足以形成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进行“产权平等对话”的机制。一旦有了这样“产权平等对话”机制,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问题立即可以得到有效的矫正,甚至化解为积极因素。按照这样的改革思路,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自然垄断的经济部门外,所有竞争行业的改制企业都应大量引入非国有资本,大多数上市国有企业也不再保持绝对优势的资本份额,把大量股份转为非国有持股。

[中国经济时报] 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会失灵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脱困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被政府列入三年改革脱困目标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实现脱困。照此进度,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现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完成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之后,我们需要依靠什么东西来支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继续进步 ?显然,这里有许多选择: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的积极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全面加强和完善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改进政府对企业资产运营的监督管理、等等。理论界的主导意见是,只有制度内生性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建立起坚实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治久安。本文想继续提出的问题是,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建制的路,是否已经真的走通了呢?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制企业在组织形式方面已经相当完备了 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包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也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汲取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企业理论)的有益成果,逐步达成了一个共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究竟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对它的内涵应该怎样合理界定,各种看法、认识差异颇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做了一个重要的概括性表述——“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这个表述立即得到了企业部门和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以此为重要标志,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孜孜以求的所谓制度创新,终于有了一个构架清晰、体系协调、内容完整,且有充分法规依据的操作模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从学理的意义上讲,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理解为是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效绩进行控制、监督的制度安排,或者可以解释为是一套对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如何进行配置的法规构架。所谓剩余,其实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所谓剩余索取权,即是对企业所获得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的占有权和享有权。这个概念现在对大多数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者来讲可能还是陌生的,但相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人们会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索取权是激励所有现代企业人——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进取行为最深厚的动源。 从企业组织构架的角度看,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关于企业股东、由股东委托的董事机构和由董事机构所聘任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对不同层次的企业权力与功能的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无妨称为“企业三权分立”模式。现在已经有大量文章论证说明,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长期纠缠不清的矛盾。这种分析论证表明,国有企业构建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将使作为业主的国家所有者退居到股东地位,然后委托“出资人代表”出面行使股东权能。 “出资人代表”的实体形式是接受国家股东委托经营国有资本的投资控股机构,它向企业派出代表股东资产权益的董事并按资产份额确立在董事会中的发言地位。企业董事机构依照《公司法》的权利设定,享有对企业重要人事、重大资产决策和收益分配的控制权,以及对公司进行战略性指导的权利。公司董事机构聘任企业最高行政长官和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班子 。由此,“出资人代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本所有权,公司董事机构接受股东委托行使企业法人资产控制权,企业行政长官和领导班子受聘于公司董事机构执掌企业经营管理权。 做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离与分立,相互间形成了有效的制衡与激励,企业市场活动的自身制度基础得到了充分保证。 如果可以认为以上说法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那么也可以说,现在许多照此模式改革建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一大批规范上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构架已经相当完备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标志性的改革特征。例如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撤消,代之以行业部门的国有资产控股集团或控股形式的总公司;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不再产生于政府行政机关的直接任命,而是由国有资产控股集团或控股形式的总公司派出董事和组建董事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允许集权于少数经理人员的决策,而是在形式上转变为由董事会实施战略决策和由企业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决策的协调过程;改制上市企业不再是只有单一国有资本股东的产权结构,而是有其它国有法人股东和大量分散股民参加的多元股权构架;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不再延续原有的管理规则,而是全面进入国际通行的商业规范;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打破封闭模式,实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控不再采取财务检查等行政性监控方式,而是实行合乎法规条例的企业监事派出制度,等等。 从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形式上看,这些企业的改革建制已经相当到位了。即使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我们也没有多少明显的差距。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实际生活的大量事实表明,许多早已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制企业,其运行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原有体制的许多问题、矛盾、弊病,在新的改制形式下依旧存在。例如,企业主管部门虽然取消了,但是代表政府的投资控股公司相当于一个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政府行政性控制企业没有区别),它掌握着企业最重要的人事任命权和资产经营决策权。投资控股公司又是直接受命于政府领导机构的,这就使投资控股公司所掌握的人事任命权和资产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最终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做到政企分开是很难的。来自政府领导层和政府部门的种种行政干预行为很容易通过投资控股公司影响到企业。又如,在国有资本占优势份额的股份制企业中,投资者所委托组建的董事机构和董事机构所聘任的企业经理班子,很难避免出现“二位一体”倾向,董事机构和企业经理班子之间相互寻找代理人和保护人,相互进行利益谈判,从而为企业内部人控制和内部人密谋提供了良好条件。这就造成企业决策行为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无法形成,经营决策失误难以追究,小股东和少数投资者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再如,国有法人股东之间很少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制衡机制,国有法人股东之间发生了权益纠纷,常常需要诉诸上级领导机构的协调和裁决,导致公司董事机构的管理活动成为一种行政权利的较量。等等。 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效能,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预设条件 根据通常的理论认识,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为枢纽的。资产所有者或股东选择自己的代表出任董事,并组成董事机构。董事和董事机构接受股东的信托而为维护所有者的权益服务。董事机构对股东的资产运营实行最终控制和战略决策,同时又选聘企业经理作为执行自己决策的代理人。经理和经理班子在董事机构的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营事务行使管理决策职能。这样,就为所有权和经营全的分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般来讲,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应有效能,是以两个基本的预设前提为假定条件的。第一,所有者或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必须出自完全市场效率动机和完全市场效率偏好。就是说,所有者委托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财产增值。他仅仅按照这种动机和偏好的标准来选择资产委托者,也仅仅从这种动机和偏好的角度来衡量和监控资产委托者的活动。第二,作为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的决策行为,必须全心全意对投资者和所有者的资产利益负责,一切为了保证所有者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并且必须随时用资产运营的效绩来证实自己对资产委托者的诚信和责任。 在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第一个预设前提属于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哪一个所有者和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不是为了自己财产的最大限度增值(准确的讲应当是希冀资产委托能够比资产直接经营获得更好的收益),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黑社会洗钱,二是可能被认为脑袋或许有些问题。第二个预设前提也可以说是没有问题 的。作为资产受托者的董事,他对投资者的诚信和在资产运营上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其获得商业荣誉的保证。一旦他违背诚信作出损害投资者的事情,或者表现出资产运营上的无能,他在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会大大贬值,他原来因这种地位和价值而可能享有的种种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就会严重损失,甚至可能被原有的社会阶层除名。在这个意义上讲,资产受托者对投资者的诚信和资产运营能力的表现是他在市场经济中安身立命的要求。 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制过程,法人治理结构的两个基本预设前提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深刻地影响着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效能发挥。 第一,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国有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并非出自完全市场效率动机和完全市场效率偏好。 国有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在法理上属于中央政府——国务院,实际运作意义的所有权则分属于中央政府的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虽然不能简单论定这就是“条条块块所有制”,但其显示出的鲜明的所有制特征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同的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国有资本之间,其所有制的权益享有和产权边界划分是及其清晰严格的,绝对没有“所有权共享”之类的事情发生;除非发生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情况,中央政府也决不可能对地方政府和部门机构管辖的国有资本采取“超所有权”性质的干预。 这种分级所有的国有资本对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有两种意义,或者说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对占有资本所有权有两种要求。(1 ) 由国有资本的运营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与国有资本运营相关的财政收入。部门机构虽然没有财政收入的项目,但可以获得资产经营利润分配的相应份额,并由此提高部门机构的福利水平。只要看看一些部门机构之间福利水平的悬殊差距,就可以知道资本占有权的重要性了。(2 ) 占有控制权和由控制权带来的一系列相关利益。对国有资本的控制权,是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权力。在政府的权力体制中,这种包括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到政府权力总量的大小和权力实施的强度,从来都被当作政府实力的表现。尽管资源配置的失败——例如项目亏损和投资低效,也可能给政府权利带来损害,但是政府任期和资源投入周期是不对称的,任何政府部门都不会因为考虑资源配置的未来状况而放弃现期控制权的稳定和扩大。 由此,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国有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必然具有两种动机和偏好。一是为了增加直接经济利益而追求资产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动机与偏好;二是为了占有控制权而力求资产稳定控制和扩大控制的动机与偏好。在目前政府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格局下,对资产稳定控制和扩大控制的动机与偏好常常是优先的。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在资产市场化重组和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一旦涉及到跨地区、跨部门的时候就一定会遭致来自多方面的行政羁绊;为什么当某些资产运营活动(例如并购)可以增加赢利但却可能丧失控制的时候,有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当国有资本的绝对优势份额在某些合资活动中已经无法带来更多经济利益时,决策者还要坚持强调控股权;为什么在组建控股公司和委托重要董事职务的时候,某些主持者尽管也讲要广揽优秀专业人才,但实际上却更倾向于所谓“自己人”的偏好,等等。 第二,作为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的战略决策行为,很难作到一切为了保证所有者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 在理论上讲,国有资产的受托者要向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国家股东负责。但如上所述,这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国家股东的实际主体是部门机构和地方政府。资产受托者必须满足其所有者和股东在资产赢利和控制权两方面的要求。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作为资产受托者的董事和董事机构,其直接委托者可能是政府授权的某一资产控股机构(例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但进行人事委任的最终权利,实际掌握在政府人事部门和党的组织部门手里,最后决定权需要通过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及其领导班子的认可,或者根本就是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的推荐。 如果资产委托机构、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对资产受托者的人事委任总是完全一致的,问题或许还比较简单。然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资产受托者的行为取向常常表现出多面性。一方面,他当然要对资产委托机构负责,为所有者的资产增值努力工作,同时他又必须时刻关注来自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方面的意向、信息、动态。在不正常的情况下,他甚至还必须接受某些“灰色委托”行为,否则就有丧失人事委任的危险。对许多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来讲,争取政府人事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行政长官方面的“信任票”,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 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为枢纽的,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规范运作又是以上述两个基本预设前提为假定条件的,如果这两个基本预设前提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就不奇怪了。 在国有资本的运营中积极引入所有权多元化结构 以上所考察法人治理结构失灵原因的问题,当然可以得出“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的结论。但是依我的看法,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这或许就是国有资本所特有的所有者特征和所有权特征。如果非要彻底改变这种特征,就只能把国有资本转变为私人资本,把国有资本产权转变为私人资本产权,而这是不合理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我还认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并不绝对就是弊病。这种所有者特征和所有权特征还具有私产权关系所没有的许多优点和优势(但这是另外一个论题)。问题仅仅在于,国有资本的运作一旦处于统治地位,一旦缺乏其它所有制资本的制衡,其“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固有的毛病就比较容易显露出来。对此,变革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国有资本的运营中积极引入所有权多元化结构。请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所有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是通常所讲的产权多元化和产权多元化结构。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产权多元化的涵义既包括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也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产权多元化。所有权多元化结构则就是指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产权多元化。以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而论,大量的产权改革活动主要集中于第一种涵义的产权多元化,即国有资本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例如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国有资本相互参股、持股。现在看来,同单一产权独占的国有资本结构相比,引入国有资本的产权多元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可以在不同归属的国有股份和国有股东之间形成产权联合与产权制衡关系,进而为构建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产权关系基础。但是,无论从实践结果上看还是理论逻辑的角度上看,国有资本内部的产权多元化改革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本文的分析,国有资本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仍然不可能脱离国有资本与生俱来的“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特征,由此基础建立起来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无法满足其充分发挥市场效能所必须的两个基本预设前提。 在国有资本的运营中积极引入所有权多元化结构,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指那种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只允许其它所有制资本居有弱势份额的所有权多元化结构。这种所有权多元化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讲的所有权多元化结构,是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能够形成合理制衡的所有权多元化结构,即非国有资本的参入份额能够足以形成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进行“产权平等对话”的机制。一旦有了这样“产权平等对话”机制,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和“所有权行政化”问题立即可以得到有效的矫正,甚至化解为积极因素。按照这样的改革思路,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自然垄断的经济部门外,所有竞争行业的改制企业都应大量引入非国有资本,大多数上市国有企业也不再保持绝对优势的资本份额,把大量股份转为非国有持股。

江苏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的怎么样

近年上海、江苏、浙江经济发展都放慢了,为什么放慢呢,是经不住各省拿特色用心打造省会城市、省优势城市。

张家界天门旅游经济投资有限公司是事业单位吗?

不是事业单位。根据查询企查查,张家界天门旅游经济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3月21日,注册资本为109000万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不属于事业单位。张家界天门旅游经济投资有限公司系区属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永定区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经济投资活动、旅游服务项目开发经营的主力军,公司涵盖旅游开发投资、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汽车租赁、物业经营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

2018年中国旅游经济总体情况如何?

据报道,中国旅游研究院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近日发布了第十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7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8年发展预测》,明年旅游经济总体持乐观预期。报道称,《分析》预测,明年国内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稳定增长,入境旅游平稳发展,旅游投资维持高位,旅游就业稳步增加。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有望超过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6万亿元。旅游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新解决旅游就业100万人。2018年,稳步复苏的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夯实国际旅游市场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旅游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旅游业政策红利将加快释放,这些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利好。《分析》认为,2018年应抓住旅游经济继续繁荣增长、理性发展的主基调,把品质旅游作为全年旅游发展的工作导向,围绕更多国民参与、更高品质分享两大目标,全面深化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外交等一系列重点工作。

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等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呀?

我是学规划的,大二。旅游规划就是吹出来的。学名叫策划,规划。把一座荒山吹成神山,把一条脏河吹成圣水,把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吹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什么天涯海角,就是海边两块石头,一个刻天涯,一个刻海角。什么211大学,就是一片海边滩涂栽几颗椰子,盖几座楼。我们不吹什么也不是!石头李白刻的,名人墨客都来过,石头就有了文化,大陆最南端,文化就有了特色。种点树,盖座纪念馆,按个门,卖水的拉三轮的一站景区成了。学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想法。比如拿河南南阳汉画馆为例,离我们八中几百米,我高中的时候经常去。就几块烂石头,刻的什么早没了,如果就这样半个小时就转一圈,没有形成产业链,是不能叫真正的旅游的。北边打造汉代风情步行街直通武候祠,南边打造汉画广场,与解放广场形成两大休闲中心,与北边武候祠,西边高教区连成一片,与府衙形成两大文化旅游区,下游在修座白河步行桥,将人流引向河南,在五中西打造金融商业区,将宛城区(占着省重点文物某道观)政府迁到河南红泥湾附近形成新的行政区,形成白河为轴,南北互动的新格局。医圣祠也是,一座烂庙是没用的。医药广场,解放广场连成一片,搬迁南阳酒精厂,南阳烟厂到白河下游宛西制药厂旁,长江路的天冠啤酒厂到栗河工业园挨着娃哈哈形成食品产业区。重修南阳第二人民医院,兴建南阳规划展览馆,中药历史博物馆,中药饮食文化街形成中药产业区。八一路建楚文化博物馆,南水北调运河博物馆,扩建南阳图书馆,歌剧院等文化休闲设施,体育馆抓住2012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机会打造水上文化运动休闲区。独山打造森林公园和地下玉矿文化展示区,石桥利用月季打造中华爱情谷,白河漕运文化展示区,搬迁火车站(交通堵塞很严重)到河南建设物流中心,312国道改线等…只有文化发展了城市吸引力增强了,旅游才会发展。这就是旅游规划。

经济可行性是什么

经济可行性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经济可行性是什么意思?

经济可行性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拓展资料:经济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二是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政策方案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存在一个争取公共经济资源的问题。一般说来,“公共政策的经济资源的占有量与其政策目标的期望值成正比例关系。”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问题。如果某一方案的成本大于收益,显然这项政策是不可行的。评估经济可行性有两个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如果与设计互相影响的成本超过效益,说明设计很糟;如果效益超过成本,说明设计很好。例如,走一段路去博物馆看展览构成成本,展览趣味的大小构成效益。这样,如果趣味超过走路的成本,说明展览的设计不错。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去推测系统的哪些方面可看作成本,哪些方面可看作效益。例如,激发设计者的新设计特点或组成部分常常不会被与设计产生互动的人使用,甚至注意。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特点和组成部分通过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提高设计的互动成本。为避免这种情况,观察真实的目的环境中同该设计或类似设计互动的人们。在设计的形成期间,如果不能做自然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在评估成本效益方面很有价值。设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做设计决定时,不要只根据成本参数,而不充分考虑从互动中实现的效益。通过仔细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核实目标人口成本效益的直觉。

经济可行性是什么意思?

经济可行性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拓展资料:经济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二是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政策方案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存在一个争取公共经济资源的问题。一般说来,“公共政策的经济资源的占有量与其政策目标的期望值成正比例关系。”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问题。如果某一方案的成本大于收益,显然这项政策是不可行的。评估经济可行性有两个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如果与设计互相影响的成本超过效益,说明设计很糟;如果效益超过成本,说明设计很好。例如,走一段路去博物馆看展览构成成本,展览趣味的大小构成效益。这样,如果趣味超过走路的成本,说明展览的设计不错。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去推测系统的哪些方面可看作成本,哪些方面可看作效益。例如,激发设计者的新设计特点或组成部分常常不会被与设计产生互动的人使用,甚至注意。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特点和组成部分通过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提高设计的互动成本。为避免这种情况,观察真实的目的环境中同该设计或类似设计互动的人们。在设计的形成期间,如果不能做自然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在评估成本效益方面很有价值。设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做设计决定时,不要只根据成本参数,而不充分考虑从互动中实现的效益。通过仔细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核实目标人口成本效益的直觉。

什么是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拓展资料:经济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二是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政策方案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存在一个争取公共经济资源的问题。一般说来,“公共政策的经济资源的占有量与其政策目标的期望值成正比例关系。”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问题。如果某一方案的成本大于收益,显然这项政策是不可行的。评估经济可行性有两个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如果与设计互相影响的成本超过效益,说明设计很糟;如果效益超过成本,说明设计很好。例如,走一段路去博物馆看展览构成成本,展览趣味的大小构成效益。这样,如果趣味超过走路的成本,说明展览的设计不错。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去推测系统的哪些方面可看作成本,哪些方面可看作效益。例如,激发设计者的新设计特点或组成部分常常不会被与设计产生互动的人使用,甚至注意。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特点和组成部分通过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提高设计的互动成本。为避免这种情况,观察真实的目的环境中同该设计或类似设计互动的人们。在设计的形成期间,如果不能做自然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在评估成本效益方面很有价值。设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做设计决定时,不要只根据成本参数,而不充分考虑从互动中实现的效益。通过仔细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核实目标人口成本效益的直觉。

在国际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

在国际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1、推动内需扩大:加强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等方式,刺激国内需求,增加消费和投资。2、改善投资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产业竞争力,政府可以加大税收优惠、优化审批流程、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吸引外资,推动技术转移,促进创新发展。3、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可以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4、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政府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改革,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跨境投资和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程度。5、优化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政府可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和吸引优秀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我是我哥公司法人,现公司出现经济纠纷,法院会冻结我的房产吗?

如果是公司涉及经济纠纷,正常情况下不会执行法定代表人个人财产。

如何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解答:1、人防电气中的强电桥架穿防护密闭墙预留镀锌管的数量及规格无规范规定,而取决于此密闭房间的功能:房间内的设备多少,用电量大小等因素。一般情况为预留,情况不确定,所以可以预留与强电桥架截面积相同的镀锌管。2、火灾自动报警是整套系统,而消防联动是自动报警的一个部分。多线制手动控制盘与需要联动的终端设备如消防泵、喷淋泵、排烟机和送风机等连接线的数量确定取决于被控设备具体要求或模块数量。3、4、结构设计中(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电气专业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是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重点就是两部分一是防雷接地二是结构预埋预留。 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 以上是本人在工作中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委员们近几天来国际机场旁听席

论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合理设计建筑电气的各个系统和运用先进的电气设备对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及节约基建投资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由于设计的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而对设计的经济性忽视,致使在建筑初期电气设备投资的浪费。建筑电气设计的经济性就是电气设备的初期投资与运行费用达到经济合理。现在建筑电气设计分为强电与弱电两个部分,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部分来讨论建筑电气设计初期投资的经济性。1、强电部分强电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高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动力照明干线系统、配电箱系统和导线电缆的敷设等,这一部分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可靠性——根据用电负荷的等级,保证在各种运行方式下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力求可靠供电。灵活性——主结线力求简单、明显、没有多余的电气设备;投入或切除某些设备或线路的操作方便。这样就可以避免误操作,又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处理事故也能简单迅速。灵活性还表现在具有适应发展的可能性。安全性——保证在进行一切操作切换时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能在安全条件下进行维护检修工作。通常在设计中只要满足规范的要求就基本上能满足上述三点要求,但经济性同样是设计电气各系统的重要原则。考虑经济问题时,必需从整个建筑的全局出发,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经济合理地设计电气的各系统,然而可靠性与经济性二者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如果过分强调可靠性,以配电系统为例,大部分设备由变配电所低压母线放射式供电,势必造成设备增多,投资增大,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使经济性下降;如果过分强调经济性,减少设备,简化结线,就必然会影响可靠性,当发生事故时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停电,从而又会带来损失,可见这样的结果是不但降低了可靠性,同时经济性也降低。因此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应当先满足可靠性的同时再提高经济性。高压配电系统是一个工程配电的源头,因此这一部分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不出现故障,造成整个工程断电,选用合格可靠的产品。低压配电系统这一部分是一般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核心部分。低压配电系统一般是由树干式配电与放射式配电相结合而构成的,同样一栋建筑采用同一层次的产品,由于设计系统的不同,会产生很大的价格差,直接影响到基建的初期投资,这里包括系统的构成与设计时计算系数的选用。怎样才能使系统既经济又安全可靠呢?我们试举一例,假设某一栋高层公共建筑采用二路高压进线,采用二台变压器,并且在本建筑内含有水泵房、冷冻机房,我们通常做法是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手动联络(自动联络或不联络);低压为母线分段运行,联络开关设自投自复、自投不自复、手动转换开关,自投时应自动断开非保证负荷,以保证变压器正常工作,主进开关与联络开关设电气联锁,任何情况下只能合其中的两个开关,并且为避免动力负荷的启动干扰照明负荷,通常一台变压器的低压出线主要供给照明负荷,而另一台变压器的低压出线主要供给动力、空调负荷。如何设计能降低电气设备的成本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第二在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好需要系数、同时系数以及功率因数,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讨论:(1)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当我们做一个工程的电气设计时,首先将负荷的种类和位置确定,将同一区域内相同性质的负荷,由低压母线馈出的一个回路供电,这里的同一区域可以是同一层内,也可以是不同楼层但轴线位置相同的区域,这样做可以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减少低压柜的台数,降低设备成本,缺点是当出线端故障或馈电回路检修时会造成大范围的断电。然而此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住宅楼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基本上不停电,而这种住宅楼的部电源进线大部分都是大容量的单回路供电的,而且现在电气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好,通常在不出现电气故障的情况下是免维护不用检修的,因此在非重要负荷采用大容量回路出线是可行的,也是降低电气设备成本的有效方法。(2)正确选择需要系数、同时系数以及功率因数为什么这几个系数要提到呢?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一栋建筑电气设备的投资。功率因数选用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计算电流,从而影响电缆(导线)、保护开关的大小;需要系数选用是否准确亦直接影响到计算电流,从而影响电缆(导线)、保护开关的大小;同时系数取值还直接影响变压器大小的选择,若取值偏大而选择大容量变压器时,会造成将来变压器运行时损耗的增大。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一定要调查研究在实际中同类设备运行时的情况,合理选用计算系数。我们在深圳时曾遇见这样一项工程,8万平米高档公寓,设计选用4台1250kVA干式变压器,而实际建成以后,由于入住率低,甲方只用一台500kVA的变压器带所有的负荷,这本身就反映出设计时计算系数取得保守偏大。在我们做设计时要考虑发展前景,留有余量,但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电量并没有大幅上升,因为楼宇自控的调节、节能产品的选用、电能浪费的减少以及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是由计算机来实现的,对用电量的需要很低,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尽量取低一点的系数。2、弱电部分随着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弱电部分的系统增加很多,弱电设备占基建投资的比率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好弱电的各个子系统,对节约投资提高智能化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弱电部分的各个系统中,楼宇自控系统是由设计院按甲方及规范要求提出进入BAS监控或监视的点,并且在设计中预留BAS控制器之间的管线。控制器至各种传感器、变送器、阀门等的控制线、控制器的电源,均由承包商进行深化设计;其他的各弱电子系统如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保安监视系统、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均与BAS系统类似,目前设计中较深化的是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两部分,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如何降低初期投资提高使用功能。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成本主要与探测器和模块的数量有关,因此在设计中减少探测器和模块的数量就可以降低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的投资。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中24.5.3.2条中规定“在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时,可不考虑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在200-600mm时,按附录L.2及L.3确定梁的影响和一只探测器能够保护的梁间区域的个数。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mm时,被梁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应至少设置一只探测器——-”以及在24.5.1.9的第6点中规定“汽车库等宜选用感温探测器。”我们在设计中经常遇见这样的地下车库,柱网间距为8.1m,柱网间为“十”字梁,梁高500mm,若按上述规范每一柱网内应布4个感温探测器,如果地下车库面积在一万平米以上(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那么仅此车库就会设置上千个温感,这样做有没有必要呢?若采用烟感探测器就会减少3/4的探测器的数量,而且当前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也越来越高,在地下车库采用烟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投资,同时一般大型地下车库均设置喷洒系统,因此可减少探测器的设置甚至不设置,当然这还需要消防部门的批准。综合布线系统是将语言信号、数字信号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范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配线系统上,此系统为开放式的网络平台,方便用户在需要时,形成各自独立的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实现世界范围资源共享,综合信息数据库管理、电子邮件、个人数据库、报表处理、财务管理、电话会议、电视会议等。综合布线系统成本的节约也主要体现在减少信息点上,在《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中第3.03及5.0.1条中规定一个工作区按5~10平米估算及每个工作区信息插座的数量配置方法。前一段时间我们设计-5.6万平米的办公楼,若减去机房和车库面积按规范应设置5000个信息出线口,而本工程将来使用时实际办公人数不足2000人,而且每个信息点的成本在500元左右,这样一来必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信息点,这样才能节约投资成本。综合上所述,一个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成本,上面还只是讨论了较大系统方面的影响,而在实际的细部设计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关于节约成本的问题,只有经过仔细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即为将来发展留出裕量又节省投资,这样才是一个好的设计。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从文化科技经济三方面分析环境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 ,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 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3、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4、环保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在管理体制上,根据规定我国地方环保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心。5、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6、环保投融资体系未建立。环境投入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量的投入,环境规划和环境目标就无法实现。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对污染控制基本上没有投入,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从80年代起中国环境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如此,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中国污染治理投资存在大量的历史欠帐,中国积累的环境问题难以通过当期环保投资解决。在投资主体方面,长期以政府作为环境投资主体的局面,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许多资料显示,由于环境决策的不科学、环境规划的不合理、环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国现有环保资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二、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1992年,在斯德歌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开启了世界各国共同保护环境的征程。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实施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采取各种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大量事实证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2、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江阴市从2002年开始实行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张家港市的乡镇政府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此外,要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 )作用

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从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冲击将继续困扰中国经济;二是短期需求不足尤其是投资不足和内需缓慢,将继续制约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动力;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中国市场的发展没有问题”,到“高增长经济体都有经济周期”,由中国经济网制作的视频短片《投资家说》试图厘清新常态下的投资逻辑。  投资将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但这里的投资已经是新常态下的投资。经过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而且,在这种“相对饱和”的状态下,继续加大重复性的一般意义的投资,虽然会带来规模的简单扩张,但是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同时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很可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一方面,适当精准可控的投资是必要的,需要防范的是无效、低效的投资。要优化投资结构,进行有选择的投资。比如,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补短板、调结构,以解决“投什么”的问题。要确保投资有效益,还得解决“谁来投”的问题,让各类经济主体都有参与的动力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宣告了单纯依靠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驱动的“需求侧”发展告一段落。更注重经济的良性发展,立足于长远目标,改进资源、资本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创新升级,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从供需两端发力,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继续运用好结构性减税等手段,放松管制、释放活力。

如何评价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办公室

供参考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区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改革开放的力度。近年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软环境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像硬环境那样直观,另一方面,软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软环境建设可以带动硬环境的发展。目前,武汉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汉区如何在调整结构和改造硬环境的同时,营造一个适宜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内涵和作用经济发展软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中不具有物质形态的非经济因素,它包括思想与观念、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它与交通、资源、通信等硬件条件构成经济发展整体要素,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其内涵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营造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机关公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诚信程度;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文化氛围;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软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反映,是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富有竞争力的软环境既是一个服务型环境,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软环境,即始终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江汉区一直是武汉市最繁荣的商贸金融区,随着武汉市不断向国际化现代大都市迈进,江汉区现代服务业业态亦逐步积聚形成,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2008年3月。区委、区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战略决策,并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使江汉区成为全国唯一通过预审的区级申报单位和中部地区唯一通过预审的单位。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建设现代服务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顺利完成并进入审议程序,被列为全省十个“千亿元”重大项目之一的王家墩商务区建设全面提速,区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无线江汉”开始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等。二、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问题江汉区作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地位正逐渐显现,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尚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观念保守,服务意识不够强思想观念保守是制约软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目前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一切按条条框框办事、循规蹈矩的陈旧意识,是束缚思想解放的最大障碍,也是阻碍江汉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思想根源。有些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服务为先、企业优先的观念,办事拖拉、不负责任、滥用职权现象严重,造成了重大损失,产生了恶劣影响。2、管理机构职能有待加强,工作措施尚需落实江汉区改善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相关职能由原体制改革办公室过渡而来,管理职能、协调力度不强,工作制度、工作措施尚需进一步健全和落实。3、对企业了解不够,信息不对称江汉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应该贴心了解企业的需求。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政府应创新服务模式,协助政企、银企建立良性沟通管道,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并加以落实。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往往需要较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有效互动,但江汉区还未形成必要的企业间良性沟通的平台,造成信息闭塞,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另外,为现代服务业培训相关人才及用工的机构机制不健全。4、司法腐败导致司法不公,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民众对司法的失望,反映了因司法腐败导致的司法不公。而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司法不公,司法就丧失了其公正解决纠纷的功能,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司法腐败的具体表现:一是“吃了原告吃被告”;二是造假案;三是抢管辖权;四是卖证据;五是吃回扣;六是滥执行;七是搞“有偿服务”;八是贪污挪用执行款。三、对策建议改善江汉区软环境建设,目标是进一步优化江汉区的“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制管理环境和入文道德环境”,全力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投资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部门要建立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善软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及时研究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改软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要切实加强各部门改善软环境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要加强软环境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办法,健全工作机制。改善软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目前要做的工作是对现行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再清理、再精简。加大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力度。一是认真开展三清理工作,即清理承诺不兑现、压着不办、推诿扯皮等问题。对清理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予以纠正,承诺不兑现的要兑现承诺;压着不办的要及时办理,对确因政策、法规有明文规定不能办理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对推诿扯皮的,要明确一个责任部门,涉及多个部门的,要采取上一个部门主动到下一个部门限时协商办理。二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好历史遗留的涉外纠纷,以取信于海内外投资者,树立信用武汉的良好形象。2、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按照撤、并、减、轮的要求,利用此次机构改革机会,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精干、高效、规范的执法主体和公务员队伍,做到应撤的坚决撤、应合的尽量合、该减的必须减。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精神面貌、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是软环境建设中的硬支撑,也是影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要切实转变职能,最大限度地变管制为放开,变审批为鼓励,变收费为服务,所有部门要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作风建设是推进软环境大改善的重要保证。作风和软环境,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懒、散、慢、漂仍是一些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出狠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消除中层“梗阻”、基层“板结”现象。全面落实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领导干部从政要有品格,用权要讲原则,做人要重形象,要做到一身正气,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3、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加强社会监督江汉区发改委等23个部门制定了《服务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的承诺条款》,区改善软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应每季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取上门走访、举办现场会和视察等形式对承诺条款的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同时聘请企业经营者、群众代表为经济发展软环境监督员,以加强社会监督。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改善软环境区长接待日”活动;各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有主要领导同志参加的“改善软环境接待日”活动,开设信箱和网上邮箱,虚心听取群众和企业的意见,并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迅速整改。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在这方面,要“发挥一个作用,激活两个层面,抓好一个载体”。发挥一个作用:指的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主体作用;激活两个层面:一是激活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这个层面,二是激活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这个层面;抓好一个载体:就是要抓好区政务中心这个载体。在监督环节上,要注重督查,限期整改;在查处环节上,既要做到公开,又要体现严厉。制定和完善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层级管理,实行职级责任制,一级管一级;不依法履行监管责任或者监管不力、损害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完善“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办事不出区工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增强政务服务中心功能,采取委托、授权、上门办理等方式,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真正做到办事不出区。同时还要理顺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都要实行收缴分离、收支脱钩,坚决遏制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严禁下达与罚款有关的任务和指标;变坐等投诉为上门服务。开展对口服务企业工作,从政府部门选派干部到重点企业挂点服务,监督并帮助解决政府部门对该企业发生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防止对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5、建设法治江汉,提升司法公信力法制环境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招商引资和百姓创业的重要因素。要创新和健全对司法公正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对公正司法的监督作用。(1)推举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实际参与案件审理;(2)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司法监督员,参加庭审、强制执行、拍卖等活动,定期召开通报会,加强司法监督员与法官的交流等;(3)通过政协组织邀请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司法评议员,对法院和检察院的审、检务公开、工作办事效率、便民措施、投诉处理等工作定期进行评议;(4)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在法院、检察院配备党外领导干部,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专业有哪些?专业介绍

读中专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其实,读中专学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选择相关的专业。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功。技校是专业培养学生的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技校的专业很多,有传统的专业,也有现代的专业。技校的专业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专业有哪些: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物流服务与管理管理/营销2会计会计3机电技术应用机电/机械4数控技术应用模具数控5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电脑6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影视/动漫7食品生物工艺食品/轻工8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厨师/烹饪9西餐烹饪厨师/烹饪10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1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电子商务介绍电子商务专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也是最具未来性的专业。作为一名学生,如果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电子商务行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电子商务 专业方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客服管理、商务网站维护、网站推广 对应职业:电子商务师、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物流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电子商务师、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物流员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介绍高星级饭店的运营和管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就必须具备很好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高星级饭店的运营和管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就必须掌握管理和组织能力。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康乐服务员、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 基本学制:3年 就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酒店、会议中心、度假村、招待所等住宿单位,从事前厅、客房、餐厅、康乐等部门的服务工作与基层管理工作。 专业代码:130100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介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基础,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为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的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外,还应掌握计算机应用、CAD/CAM、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代码:051300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本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机电技术应用的操作人员与机电产品营销人员。 对应职业:机修钳工、维修电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介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以数控技术为基础,以工业生产为导向,以工业设计、制造工艺与工程制图为主要课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具备工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工业设计、制造工艺与工程制图的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数控技术应用 就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造类企业,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数控设 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 专业方向: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数控程序员 专业代码:051400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介绍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它涵盖了很多相关的学科。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网络游戏运营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这个专业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品牌。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数字视频合成师、动画绘制员 对应职业: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数字视频合成师、动画绘制员、影视动画制作员 就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领域,从事图形图像处理、美术造型与动画制 作、影音处理、游戏制作及运营等工作。 专业方向:动画片制作、电脑游戏制作与运营、电脑游戏程序设计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介绍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具有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餐饮业、旅游业、医疗卫生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等部门从事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方面的工作。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 职业能力要求:1、具有诚信自律、宾客至上、精益求精的烹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具有食品安全意识;2、具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与节能等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遵守餐饮、旅游业相关法规;3、能进行烹饪原料鉴别、初加工和切配;4、能进行常见的冷菜制作、摆拼和简单的食品雕刻;5、能制作常见的菜肴、中餐主食、小吃和点心;6、能应用基本的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初步进行菜肴创新与开发;7、能进行厨房生产成本核算和厨房管理;8、能应用工艺美术知识,设计简单的宴席;9、能对烹饪设备进行操作及简单维护。 专业方向:中餐烹调、中式面点制作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高职: 烹饪工艺与营养本科: 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130700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如何让一个城市提升经济

城市经济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投资环境、创新和科技等。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城市提升经济的策略:1.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例如税收优惠、投资鼓励等,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业务。2.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电力、水源等。3. 提升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4. 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提高透明度、加强法治建设、改善商业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5. 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通过鼓励创新、支持科技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6.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城市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制造业、农业等。7. 吸引外部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等方式,吸引外部资源,提升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8. 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每个城市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策略。同时,经济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进。

如何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静夜思(李白)

高分跪求青岛旅游经济实惠方案...

您想去哪啊?先确定目标吧,资金有点紧张,可以去丽江玩玩317我双飞6天才花了不到3000.

石城镇的经济

近几年来,石城镇努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水产富镇”战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渔业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促增收,使镇域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至2005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8亿元,财政收入326万元,人平纯收入2592元。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石城镇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人民团结一致、克难奋进,朝着石城经济提速大发展、全面建设石城和谐、平安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步迈进。2011年预计全镇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2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100%;招商引资达到2100万元;新增规模企业3家;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5元,五年人平增收1851元,同比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2007年和2010年经济发展速度两次进入了全市“十前”;2010年石城镇被省政府授予电力设施保护先进单位;2009、2010年连续两年石城镇被市委授予“平安乡镇”称号;2011年7月石城镇工会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示范乡镇”荣誉称号。利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寻求招商引资机遇,创造招商引资条件,通过“依托资源招商、围绕产业招商、动员全民招商”等办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效。一是支持湖北成祥公司扩大规模,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优质粮油加工建成并投入生产。二是引进江西老板投资2500万元在宝林村建设的祈福金矿,厂房已建好,目前正在调试。三是引进台湾老板投资800万元在石城社区建设联强手袋制造厂。四是引进投资达1000万元的崇阳县学晟薄膜制品厂,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五是引进产值达600多万元的崇阳县月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生产粮食。六是引进了张良秋投资2000万元建设远洋高纯钒业有限责任公司。七是引进崇阳籍老板回乡兴办普乐家俱厂,年产值达600万元。八是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金盛福超市、红宝超市、家和家电年产值均过千万,进入了超限额规模企业。加强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五年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加强了公益事业建设。一是投资1200万元,完成法庭、派出所、计生办、文化、福利院、维稳中心、工商、邮政银行、国土办公大楼建设;二是争取资金800万元,加快教科文卫事业发展,落实校舍安全工程6个,改造石城中学、石城小学、肥田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新投资100万元建设石城镇卫生院住院大楼;三是投资4900万元完成石城镇11万伏电站建设,现已投入营运。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属于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吗?

非也。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属于:机械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建立完善的体质,依法治国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的应用

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的应用   “微时代”的到来必将掀起教育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那么,在经济法教学微课程如何应用呢?   摘要: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碎片时间的有效利用不足,使微课微教学走进了教育者的视野。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经济法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探寻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环节应用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谋求更好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济法   一、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特点。经济法教学以培养学生经济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微课程模式的教学理念重在突出以学生为本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微视频画面加以呈现,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经济法知识构建,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并不断拓展新的学习任务。针对教学实际,微课程模式的应用对经济法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知识的一个“再创”过程。学生通过“顺应”或者“同化”两种不同的方式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而传统经济法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难免在教学效果层面不乏生动形象性的欠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也较为难以构建。微课程教学模式摒弃掉了学生简单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摒弃掉了单纯的依靠外部强硬的“灌输”来获得知识,其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的获取新知识,通过内化或者与其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交流互动,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经济法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之相契合。   (二)认知学习理论   微课教学模式倡导“认知学习”。认知学习是学习者将新知识添加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对其进行重组、加工、构建,最终将其同化为自我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它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的能力为目标,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主动学习。认知学习强调:一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不断地发现知识、掌握住知识;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教学情景,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需要通过主动的探索,以自己的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应当掌握的学习内容。认知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积极的姿态探索并获取、掌握知识,以便学以致用。   (三)个性化学习理论   以移动化、碎片化、可视化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趋势。个性化学习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学习范式。个性化学习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赋予学生表达学习观点和成果的机会,强调信息技术的个性化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零存整取”的方式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具有学习资源的多维性、学习价值追求的多重性、学习风格的独特性、学习过程的终身性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特征。[1]   (四)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利用微课程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是必然的,也可以是偶然,如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模式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非正式学习的场所与时间相对的不固定,即无国界的学习生态系统;非正式学习中的指导者则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学习过程中的自律性要求也比较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微课程这种非正式学习模式的开展应用提供了契机,这也是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社会背景之一。   二、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需求分析   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运用,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微课程模式的重视,加上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微课程堪称“知识的脉冲”,对微课程的需求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然选择。微课程虽然短小,但是它秉承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的教学理念,其所呈现的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内容。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学习对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情况表明,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课堂之外的学生自主学习占有一定的比重。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微课程模式“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2]   (二)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施条件分析   由于经济法微课程的录制需要专门器材和录制场所,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设有专门供教师录制的器材和场所,院校能够提供所需硬件条件。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发专门的微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教师通过该平台上传微课程并对其进行管理,学生通过登录进行自主学习。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学生需要通过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登陆微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观看课程资源,这个条件随着无线网络和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也基本可以实现。在教育领域我国大力推崇教育的信息化,经济法微课程的在线学习、泛在学习、远程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三、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程应用平台的搭建主要由资源中心、课程中心和交流论坛三部分构造组成。每部分构造均有其相应的功能,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呈现微课程的学习内容。   (一)资源中心   教师事先要为学生提供经济法微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登陆微课程应用平台系统,先设置经济法微课程的任务单,并上传微课视频、配套讲义、测试习题等。微课程资源由经济法主讲教师提供,按照形式分为文档类、学案类、多媒体课件类、视频类资源。   (二)课程中心   课程中心为学生提供经济法微课程的学习服务。学生在微课程应用平台进行用户登陆后,便可点播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下载讲义、记录笔记、发表疑问、进行习题测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回复,评阅学生的习题测试,并反馈测试结果。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学生对微课程学习情况及时总结并加以调整。   (三)交流论坛   微课程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并加强知识体系的`建构。针对微课程学习情况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对微课程效果进行评论,也可以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发帖子的形式寻求帮助,当其他学生或教师在浏览帖子时可就该问题予以回复。   四、微课程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的开发设计秉承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精心开发设计微课程内容至关重要。经济法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当着眼于微型化与模块化,恰当充分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现微课程的趣味性、系列性。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而不仅仅为了使之成为被束之高阁的资源。因此,经济法微课程核心内容的确定必须做到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必须充分考虑与其他教学资源的统筹,使其应用既具有一定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冗余。针对微课程学习的需求分析以及经济法这门课程呈现出来的特点,在经济法教学中常用的微课程类型主要表现为:视频类经济法微课程、图文类经济法微课程和数字故事类经济法微课程。其中视频类经济法微课程是在结合《经济法》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教材章节体例对重点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系列化微课程模式。而图文类经济法微课程和数字故事类经济法微课程则是在视频类微课程所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对经济法重要知识点的进一步补充扩展,主要是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及故事等。   (一)视频类经济法微课程的应用   视频类经济法微课程展现出来的是一非常好的多媒体学习资源。通过对经济法各章节重要知识点声情并茂的视频呈现,不但增加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方便学生对课程本身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同时也方便于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巩固性的自主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实现“课前”“课后”两手都要硬。   (二)图文类经济法微课程的应用   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应当是积极的探究者。通过选取一些简短有趣的典型经济法案例,借助于微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作为对学生课堂所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正确应用经济法条文规范。   (三)数字故事类经济法微课程的应用   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3]。通过播放数字故事类经济法微课程来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该种导入手段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错的课堂教学开启模式;同时,通过对具体事例以及社会现象的呈现,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全方位思考,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微课程资源与教科书的内容应当同步,对微课程资源与在线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对微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应用策略[4]。“微时代”的到来必将掀起教育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在学习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之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未来的经济法教学中,微课程模式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预示着将成为学习中的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形态,是实现随时随地在学习的优质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广,等.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3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35.   〔3〕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9. ;

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宣传标语大全

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宣传标语大全 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宣传 标语 大全: ● 公务员就是服务员。 ● 优化环境,从我做起。 ● 政府优化环境,企业创造财富。 ● 优化经济环境,打造诚信新田。 ● 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 ● 优化经济环境,打造诚信扎兰。 ●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 大力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 人人是发展环境,个个是扎兰形象。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行业新风。 ● 大力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理念。 ●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 ● 优化经济环境,营造重商兴企的氛围。 ● 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确保政令畅通。 ● 人人参与优化环境,事事体现开放形象。 ● 人人参与优化环境,事事关系开放形象。 ●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经济发展。

要加大什么力度优化市场经济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民企发展环境金融服务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明确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依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国务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强调准入前国民待遇,准入后公平对待,准入前后都要平等。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做法:一是做好学习宣传和普法工作。加强宣传解读,指导各级政府部门加强条例的学习,全面掌握法规要求,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知法用法,营造人人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配套制度的“立改废释”。根据条例规定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文件,对现行法规文件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件与条例保持一致。对条例中提出的改革要求和任务,抓紧制定具体细化落实方案,切实推动条例各项规定落地见效。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条例出台为新起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公安局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立足公安机关职能优势,从优化服务、打击犯罪、防范风险、安全监管等方面入手,提升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的“温度”,助力古浪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护航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古浪县公安局全面落实“护航警官”机制,选派79名民警到全县84家企业担任“护航警官”,实现“点对点”“一对一”服务,发放“警企联系卡”600余张,组织民警定期深入辖区企业摸排化解合同、劳资、土地、用工等各类矛盾纠纷,全面排查消除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隐患;依法慎用涉企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严把涉企案件立案审查关、经营风险评估关、侦查报告关,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优化窗口服务,营造便民的服务环境古浪县公安局深化“放管服”改革措施,在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申请材料、一证通办、限时办结等方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评价制,全面实行人才落户“绿色通道”、户籍管理“贴心服务”、出入境业务“跨省通办”和车驾管审批服务“一站式办理”,减少办事环节;优化整合警务资源,将户政、出入境管理服务窗口搬迁至城关派出所综合服务大厅,实现居民户籍业务办理、出入境证件审办“一窗办”,推行“网上户籍室”,努力让群众足不出户办理户籍业务,全面提升公安服务效能。聚焦主责主业,营造安全的治安环境古浪县公安局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开展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排查整治影响企业经营、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治安问题;聚焦公安机关主责主业,严厉打击破坏生产经营秩序、侵害企业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对涉企案件快速响应、专案专办,成立工作专班全力侦查,共破获涉企刑事案件8起,为受损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最大限度保护招商引资企业合法权益;持续开展“缉枪治爆”行动,共收缴危爆物品800余发(支),破获涉赌刑事案件17起、行政案件111起,打击处理497人,有效净化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职责,应当遵循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原则。第三条 全社会应当营造崇尚发展、尊重创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诚实守信、重商护商的经济发展环境。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政府行政首长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和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共同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第二章 企业权益保护第五条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各类企业享有平等地位,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时,应当坚持依法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应当通过听证、论证、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企业的意见。第七条 禁止地方保护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平等保护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禁止、限制外来企业到本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禁止、限制外地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得禁止、限制外来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和参与招投标活动。第八条 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禁止颁布施行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社会事业、公用事业、金融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企业有权自主决定经营范围。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护企业经合法行政行为取得的权益。因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销或者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依法补偿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第十一条 企业享有依法获取政府相关政务信息的权利,有权咨询有关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强制企业参加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培训、展览、考核、达标、评比、表彰等活动并支付费用,增加企业负担。第十三条 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司法机关和商务、监察、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或者组织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提供法律维权服务。第三章 政府公共服务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年度确定公共服务工作重点,采取简政放权、规范透明、便民高效等措施服务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市场主体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主动征询、听取其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对市场主体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依法及时答复。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完善与生产经营活动配套的医疗、教育、商业、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条件。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规划,建立招商引资的公平竞争机制,规范招商引资工作,调整招商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对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可以指定政府负责人或者部门负责人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并帮助解决项目报批、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招商引资者不得对投资者给予违法承诺。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开透明、高效服务和信息共享的原则设立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政务服务中心应当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公示办理的主体、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以及收费的依据、标准和监督渠道。  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应当对其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充分授权,确保不需要现场勘察、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听证的审批事项,在窗口受理后直接办结。

如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1、要从软环境的营造和硬环境的建设两方面入手。  2、软环境方面,要通过着力推行无障碍准入、无刁难审批、无歧视办事、无拖延办结,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严肃查处“四乱”行为,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便利化。  3、硬环境方面,要依托政务资源,构建和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体系社会化、平台化建设,推进行业协会发展,提高行业自律和组织水平,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搭建良好发展平台。

哪种消防系统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广泛的自动灭火系统

细水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就是利用水作为灭火介质,借助喷头喷出水雾。大家去公园玩耍有没有看见过水喷雾喷出来的水浇灌树木和草坪吗,那个就是水淋雾系统,在给大家举个例吧,花露水喷出来的雾也叫水喷雾。水喷雾(水淋雾)与细水雾不同的是,水喷雾的水雾比较粗,而细水雾喷出来的水雾很细。细水雾灭火系统是利用水雾喷头在较高的水压力作用下,将水流分离成0.2mm~2mm甚至更小的细小水雾滴,喷向保护对象,由于雾滴受热后很容易变成蒸汽,因此,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主要是通过表面冷却、窒息、稀释、冲击乳化和覆盖等作用。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冷却作用:由于细水雾的雾滴直径很小,普通细水雾系统雾粒直径10~100μm,在汽化的过程中,从燃烧物表面或火灾区域吸收大量的热量。按100℃水的蒸发潜热为2257kJ/kg计,每只喷头喷出的水雾(喷水速度0.133L/s)吸热功率约为300KW。实验证明直径越小,水雾单位面积的吸热量越大,雾滴速度越快,直径越小,热传速率越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