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我本人很喜欢中国近代史,我现在在读生物教育,明年就可以拿到自考本科文凭,我想考近代史研究生

历史是全国统考 以考纲为主 历史很冷门 应该好考

世界历史上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事件?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求《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评价中国近代史

中国的近代史应该从晚清开始。中国人受的屈辱,自然太多。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毫无疑问是社会的进步。至于孙先生以后的事,我们看问题往往带有政治色彩,不好评论。虽然言论自由了,但我们所知道的,也许和事实有很大差距,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历史事实,才有自己的见解、评论。

中国在近代史上长败的原因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分析

失败的原因: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 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资本主义的萌芽举步维艰 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世界范围的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兴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分析:明末清初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李贽的主张;(1)、批判理学,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 2)、批判封建礼教,追求物质享受,主张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天理其他三位主张: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影响: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求推荐有助于研究西方近代史的书籍,最好要研究英国和美国的书籍

中外上下五千年怎么样?

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中国化哪个专业好

看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研毕业就业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研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阔,但是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找。此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和科研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和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尤其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就业方向宽广,适合从事党政工作。在高等学校、各级党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在报社、出版等部门从事理论工作等等。

求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

有没有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有研究的,能把当时的军阀实力排一个座次吗?并说明原因。

最大应该是张作霖

我要中国近代史!详细一点的!

http://www.studa.net/lishi/060526/10373570.html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从北京西站如何去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公交线路:地铁9号线 → 地铁6号线,全程约14.1公里1、从北京西站步行约240米,到达北京西站2、乘坐地铁9号线,经过3站, 到达白石桥南站3、步行约120米,换乘地铁6号线4、乘坐地铁6号线,经过6站, 到达东四站5、步行约910米,到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中国近代史事件论文

百年来主要历史事件 1840~1859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此时的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的晚期,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思想闭塞,已呈现出衰败的迹象,于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目标。腐败的社会制度最终无法抵御新兴的资本主义,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扩大国外市场和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深入,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急求一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1000字左右!带感受!废话谢绝!越快越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为什么要研究学习中国近代史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简答:  1、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2、借鉴历史经验,为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献计献策。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和中国近代史专业有什么不同

不一样前者是法学硕士后者是历史学硕士研究方法和方向不一样前者是以理论为主 后者是以史实为准

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标准

貌似是54运动...

求一篇近代史论文选题,新颖,很少研究过的

西方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哪个更好 不懂的别乱答…… 专业人士说下…… 近代史 现代史

近代史研究起来比较有意思,看个人兴趣了!

近代史上都有哪些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科学实验?

很多的吧,比如一些生物工程技术吧

近代史的开端标志是什么?

近代史的开端标志是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有哪几条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希望对你有帮助还有下面的这些观点:一、关于“中国近代”的概念严格说来,“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使用上很不统一.一般而言,就欧美目前来说,是把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作为“近代”的开始.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 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但中国情况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 本主义社会.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当然,国外有的历史研究者不这样看,他们把中国近代的起点上推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建立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与西欧历史分期的对应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还是着眼中国社会的特点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后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现在看来,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但是从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虽说这两个阶段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社会性质并没有变,都应划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它的历史变化非常迅速和剧烈中国古代历史时间漫长,内容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面,也就是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看,应该说是处于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变化非常缓慢,外国一些学者对此大感惊异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尔曾这么说:“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与闻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当时德国还有学者说:“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它没有过去,而是一个我们古代就认识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样存在的国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朗克(1795-1886)的说法更典型:“中国人民永远静止的人民”(见《中外文化交流史》页118-119)当然,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偏见,但确也反映出,与外国古代历史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变化较小.中国近代历史就不一样了.算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110来年的时间,而历经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变化.除了社会性质,革命阶段的变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现出来,譬如,单说我们要讲的近代80年中,就发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荡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战争、事变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变化之剧烈,我们学习当中应注意体察.第二,它的社会变化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一的社会形态.它的表现可以分这么几点来大致看一下:(1)表现在生方式上.中国近代始终处于旧的生产方式衰败而末死亡,新的生产方式产生而末壮大的状态.封建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呈衰败趋势,但封建经济的基石,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没有完全瓦解,相当一部分穷乡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这种痕迹仍比较明显,而应该作为社会上新的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生产,却主要又不是来源于明末清初以来曾经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萌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几乎都被摧残殆尽),而是由依附于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的商股和较小规模的商办企业,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很有限,在社会生产中始终未能占主导地位.而外国资本则比民族资本要强得多.这样,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就有地方经济、小农经济、不同成份的资本主义等经济多种形态.总之在近代中国始终是多种经济并存,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出现就代替了旧的生产方式那么单纯.(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正是基于上述一点,各种经济成份交错并存,相应,也就造成多种阶级力量并存,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而中国近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另外,还有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有奴隶主和奴隶、农奴主和农奴的存在,不占主要地位).而这四个阶级各自内部情况又比较复杂且处于剧烈的分化变动之中.例如官僚、买办、商人等形成的资产阶级,许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资本家二任.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是破产农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当了无产阶级的后备军,成为工业无产者.就单说资产阶级吧,阶层十分复杂,可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部分,而民族资产阶级之中,又明显地表现出上层和中下层的阶层的分野.总之,中国近代的阶级状况是很复杂的.(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单纯,就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到了中国近代,不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对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勾结联合的一面,具体情况又因时因事而异,所以,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格局就十分复杂.(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近代中国既不象独立的国家那样,也不象被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样,它是被列国诸国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强各国的社会特点、地理环境、国力强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条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国的手法、特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又都力图控制和影响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挟持一派或几派政治势力.在侵略当中既相勾结又相争夺,都想尽多地攫取侵略权益,但又不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势将中国置于半殖民地状态.这也增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三)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胡绳同志于1954年在该年度《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统地提出的,该文题目就叫《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在此以前,中国近代史著作一般没有作明确的历史分期,多是“纪事本末体”,就是:以重大事件为主干,分若干章分别交待各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述其成败利钝和历史意义等(像范老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基本就是这样).这种体裁、体例的优点是能使读者对某一特定史事的全过程有较完整的了解,但由于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为主题,从而易于忽略与此事件相联系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且不易显示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自胡绳同志发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结果 ,胡绳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所谓“三个高潮说”,是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据此,从中国近代历史划出三次革命高潮时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甲午战后的几年,也就是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时期;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据此分别以每一次高潮为一个中心,将整个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间不管是教科书还是中国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这个模式.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第二次大讨论.这次讨论是以李时岳同志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为起点的.这篇文章是主张按照如其标题所示来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旨在把资产阶级运动的发生、发展认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人将这种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不过,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李时岳同志对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数码“三”,至于“阶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赏),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四个阶梯说”.“三个阶梯”也罢,“四个阶梯”也罢,反正是突出资产阶级运动这条线索,这一点很明显,这和“三次高潮说”大不相同,是对“三次高潮说”的挑战.具体历史事件上,两者的分歧和差异主要在于:在“三次高潮说”中,没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而突出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标志);在“四个阶梯说”

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目前改革有何借鉴

避免走弯路!三思而后行!落后就要挨打!世界是一体的,闭关锁国是不行的!

【读史有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主流的当然是以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起点,其它又有以唐宋、明末清初、马关条约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诸多分法,各有其道理。且容我一一道来。 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目前仍然是官方观点,但具体仍有分歧。有人主张以1839年9月的九龙之战作为起点,因为这是中英双方诉诸武力的开始;有人主张以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的到来为起点,因为这是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有人认为1842年8月南京条约的签订作为起点,因为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流之外,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宋世近世说”,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代的开始。 此外,将明末清初作为近代史之开端越来越受到历史学者的青睐。资本主义萌芽之说虽然已经式微,但是明末清初经济的变革和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逐渐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具体到某年,有人认为应当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当年作为近代史开端,也有人主张以隆庆开海禁作为开端,认为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标志。更多的人主张采用明末清初这一较为笼统的时间观念而不确定历史年限。这种分法的好处在于它重新解读了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并非始于西方的挑战,而是中国历史内部变迁的自然延续。 还有人提出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因为甲午战败第一次刺激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张灏先生把1895年以后称为中国的转型时代。尽管如何变各方都有分歧,但变法图强第一次成为了举国共识。 将中华民国成立作为近代史开端也自有其道理。一方面中国至此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将一部清史一分为二,既方便研究,又方便教学。 在我个人看来,诸种分法各有其道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记住:历史本不分期,分期是出于研究历史的方便,不要因为人为的分期把前后的历史割裂开来。在当前的语境下,我认为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开始的标志、将明清时期作为前近代史纳入近代史研究的范畴是恰当的。

怎样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评价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复兴,也是在改革开放形势的鼓舞下,伴随国外社会史理论的引入以及中国社会史的复兴与重建,特别是在对旧有研究模式的反思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开展社会史研究不仅适应了学术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社会史复兴之初的主要目标是“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其涵义包括研究重心的三个方面的转向:一是从精英历史转向普通民众的历史,通过对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探讨揭示出导致“英雄”辈出的社会内容;二是将政治的历史转向日常社会生活的历史,关注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容;三是由一般历史事件转向重大的社会问题,从历史的纵向探索中为现实的社会问题的化解提供历史借鉴。在近代社会史研究成果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理念、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简单化、教条化的“革命史”和“阶级斗争史”模式己经被突破,使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获得了重新建构的新的知识体系;并由此丰富、深化、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应该是具有时代性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考研

  中国近代史考研一般考3门,即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专业课。具体的考试科目以招生单位的专业目录为准。  例如,(10511)华中师范大学/(009)历史文化学院/(060200)中国史/(09)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系)的考试科目为: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40)中国史基础;  2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2)俄语 (740)中国史基础;  3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3)日语 (740)中国史基础 。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  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

南大近代史教授陈蕴茜在生前有哪些研究成果?

这位教授在生前的研究成果应该就是写下了一本非常具有意义的作品,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研究的也很深。

有哪些研究晚清史,近代史比较好的学者或学术书籍

烽火燎原。haha。

中国近代史论文?

和我一样。。同病相怜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怎么走

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 → 地铁6号线,全程约5.4公里1、从北京站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2站, 到达朝阳门站2、步行约130米,换乘地铁6号线3、乘坐地铁6号线,经过1站, 到达东四站4、步行约920米,到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我是一位初次参加考研的童鞋,今年想报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但不知近代史研究所的考取难度有多大?

考硕的话,社科院很容易;考博的话,只要你外语过硬,专业课的难度也不大。外语水平基本与GRE持平。论近史代的实力,社科院近代史所还是全国手屈一指的。只论专业,全国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或研究所敢和这里叫板。当然包括北大。北大世界史还可以,近代史只能说是一般般。

有没有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有研究的,能把当时的军阀实力排一个座次吗?并说明原因?

  说明:中国近代军阀的概念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清朝灭亡前慈禧基本控制了局面,当时基本上没有军阀的概念。历史书上把蒋介石等称为国民党新军阀,我不是很认同,国民党是一个政党,他对军队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强的。  下面是我排的一个座次:  1、袁世凯  北洋军阀的鼻祖,他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一度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遗留下的北洋军阀,还控制了中国十年,压制了当时的国民党。  2、张作霖  号称东北王,坐拥东三省,手握35万兵力,多次挥兵入关,位于三大军阀之首。  3、段祺瑞、冯国璋、曹锟  继承袁世凯的衣钵,在早期控制北京政权,基本上属于阴谋家类型。论资历比张作霖老,但实际上对军队的控制不如第二名的张作霖,故排名第三。  4、吴佩孚  掌握北洋军阀直系军队约30万人,控制湘(湖南)、鄂(湖北)、豫(河南)等省和直隶(河北)保定一带。  5、孙传芳  从直系分化而来,掌握军队20万人,盘踞赣、闽、浙、皖、苏五省。  6、 陈炯明  陈炯民1922年炮击中山舰,差点杀死国父孙中山。(一举成名)  陈炯民1911参加辛亥革命,因他极喜趋新弦奇,在当时的广东社会,就军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一度受到孙中山的相信,后随个人权欲极度的滋长,拥兵割据,广州公开设立总统府,背叛了革命,蜕化为反动军阀。  1926年北伐战争国民党执政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除国民党中央军外,很多省份基本上都可以成为军阀。因为与北洋军阀时期不同,没办法比较,故单独列出。  另外,傅作义抗日有功,很爱国,和平起义,不能称为军阀。冯玉祥将军也很爱国,不作为军阀看待。  一、阎锡山----最称职的军阀,一直霸占山西。  阎锡山资历很老,长期主政山西,各方面的作风最像军阀,在蒋介石时期,是最有名的军阀。  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最有军事政治才能  李宗仁是个帅才,当过国民党代总统,可见其非等闲之辈。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打仗很有一套。他们之所以排名第二,是因为与阎锡山相比,他们很讲政治,不太像军阀。但是,历史上将其定义为桂系。  三、四川王刘湘  作为大后方,抗日时四川救了中国,四川军阀刘湘作为蜀地主人,实力不可小觑。  四、 张宗昌  人称“狗肉将军”,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钱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当过土匪,后又在张作霖的卵翼下发迹。竟至拥有兵数十万成为山东的土皇帝。在他督鲁的三年间为恶甚多,人民对他恨之入骨。  五、韩复榘---山东土皇帝  韩复榘由一个普通的士兵被提升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继张宗昌之后,他曾统治山东达七年之久。他自称“韩青天”,到处断案,却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话,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退弃山东,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六、龙云  云南王,老资格的军阀。  其他的实力不强或者名气不大,或者算不上军阀,不参加排名。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是中国由落后走向强大的历史,,,中国近代屡遭列强侵略,,说明了落后必然诶打,,中国近代史向后人昭示了我们青年要为国家而效力,,从一点一滴做起报销国家,,少年强,,则国强。。历史的发展都是有着背景和结果的。。背景决定结果的如何,,。。。

丽如银行的上海近代史相关研究

在上海近代史研究资料中,曾有人认为上海最早的外国银行是麦加利银行(185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而实际上在上海出现的第一家外国银行应该是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又称东方银行)。该行原先是总行设在印度孟买的一家英国皇家特许银行,原名西印度银行(Bank of Western India),后与锡兰(今斯里兰卡)的锡兰银行(Bank of Ceylon)合并,改称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并于1845年将总行移至伦敦。当时,英国正在力图扩大对华贸易,丽如作为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金融堡垒,先后在香港(1845年)和上海(1848年)开设了分行。它通过经办国际汇兑等,从包括罪恶的鸦片贸易在内的英国对华贸易中攫取了巨额的暴利。作为“特许银行”,丽如银行在发挥殖民地银行的职能方面得到了英国政府的特别庇护和支持,“皇家特许状”甚至授予其在中国的“发行银行的资格”。据资料记载,19世纪50年代,当时上海上流通的钞票大都是由丽如银行发行的。

举例说明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历史依据

太多了,跟马克思列宁沾边的都算

求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思考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与此前二十多年比较,更是大大前进了.从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质量胜于以往,数量大大超过以往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些论文和著作中,固然有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情况,但是也应该说确有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著作.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对于中国近代史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来说,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写出更多更好的近代史著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明确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中国近代史研究,从50年代起,我们就沿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说法,分为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和中国现代史(1919—1949年)两个时期.直到现在,大学里还是这样分别设置教研室,分别讲授课程的.我以为,这样的分法,对历史认识和学科建设,都没有好处.新中国建立已近半个世纪,对于1949年上溯至1840年那一段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是看得更清楚了,应该有更好的认识和解说.总起来说,我认为应该将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打通来研究,这不论对中国近代史还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不论对于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共党史的研究,都会有好处.  中国近代史要回答什么?它要回答:中国如何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较之封建中国有什么不同,外国侵略给中国社会怎样的打击,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新的东西,近代社会怎样形成了区别于封建中国的社会阶级力量,这样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又如何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新的社会阶级力量怎样同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作斗争,去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去准备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的,如此等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110年历史来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到了本世纪初(大约在1901—1915年),可以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到谷底的时期.1901年是《辛丑条约》的签订,1915年是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以及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这些重大事件,大大刺激了中国社会成长中的新的社会阶级力量,促进了他们的觉醒,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此以后,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是这一上升趋势的明确表征.此后,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先后取代旧势力,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加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交流  近代中国历史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说,是世界主动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这110年历史变化的深度、广度、剧烈程度及其给中国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推动力,恐怕为中国五千年历史变化所仅见.研究这种变化的历史,研究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和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不仅对于学科建设有好处,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有好处,对于我们处理当代复杂的现实关系有参考、借鉴意义.处理像近代中国历史这样复杂的课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积多年学术研究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要轻易地将学术观点与政治观点等同起来.解决学术观点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只有靠百家争鸣的办法.必须指出的是,学术争鸣一要充分占有史料,二要充分了解前人观点,三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争鸣,就不会无的放矢了.只有严肃地对待争鸣,才能加深对历史问题的了解与认识.中国近代史领域已经争论或者正在争论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放在110年的历史过程里争鸣.如果在争鸣或研究中,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能更有成就一些.  积极关注学术交流,参加百家争鸣,也要努力在学术争鸣中坚持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正确方向.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方向问题,不仅关乎近代史研究本身,也直接关乎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的政治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对于今天来说,它是我们的昨天.因此,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注意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如果不注意这种结合,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事件,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近代中国特有的现象,如果只看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给中国带来的多少个“第一”,就可能夸张资本主义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进步作用,进一步就可能赞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如果只从表面上看晚清政府或国民党政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做的某些事情,也可以得出那是一个很好的政府的结论.如果收集中共历史上犯“左倾”错误时所产生的某些阴暗面,也可以把中共形容得一无是处.假设以上几个方面的看法都能成立,那中国近代史就完全不是人们所知道的那个样子了.在这些方面,如果我们头脑不清醒,我们的研究工作就可能远离历史真实,不仅对于学科建设毫无建树,而且可能在政治上留下不好的影响.  拓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  四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所扩大,这是研究工作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现在如果再用三个高潮、八大事件,就很难概括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围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史、文化思想史、近代史学理论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前进.近些年,尤其是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政党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更有长足进步.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大多已向1919年以后的历史转移.一个社会是由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组成的.经济发展程度是社会前进的尺度,政治表现在社会前进中起着指标的作用.现在有些青年研究者对思想文化史研究有兴趣,对政治史的研究缺少热情.加强与加深思想文化史研究是有意义的,忽视政治史研究却没有理由.政治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其他的研究领域起着制约的作用.经济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解释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含义.有志于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年轻朋友,应当投身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研究,要决心下大力气,取得成就,同时注意避免目前存在着的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情况.  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构成了丰富与斑斓的历史画面.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厘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现近代中国丰富与斑斓的历史画面.这样的研究与重现并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就能够为我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根据,为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加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中国近代史研究,就不只是在书斋中讨生活,而且是在对社会、对人民贡献心力了.

国内中国近代史方面研究的好的学者有哪些?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幼年在乡读私塾,后到中学,1914年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此间改名为沫若,以取家乡两条大河——大渡河(古称沫水)、青衣江(古称若水)之名。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到1920年,他创作了几十首充满革命激情的白话诗,1921年以《女神》为题,结集出版,这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建了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但他认为“要使祖国早日觉醒”,“必须创立新文学”,乃弃医继续从文。这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并表示马克思、列宁是“我辈青年所当钦崇的导师”。1924年,他回到国内,参加了1926年的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职。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动面目。南昌起义后,他赶赴南昌,并在南下广昌的路上由周恩来介绍入党。此后,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悬赏缉捕,党组织安排他再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经济上的拮据和资料的匮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国内。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业已开始,郭沫若在陈诚任主任、周恩来任副主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厅长。1940年以后,他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历史剧,其政治性、艺术性都十分强烈,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后,他又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论著。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这时期他又写了《奴隶制时代》等历史论著,主编了《中国史稿》,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教材中所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于1930年。郭沫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当时社会生产状况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说明了古代社会阶级和阶级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对于马克思的那个铁则并不是例外”,从而对否认中国没有奴隶制时代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少年时受同乡章炳麟影响,拥护辛亥革命。1913年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一度担任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后到沈阳、河南任教,1922年任天津南开学校教员,后升教授,出版《文心雕龙讲疏》。五卅运动爆发后,参加反帝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27年后,在北京一些大学授课,写作了一些考据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河南任教的范文澜积极宣传抗日,因受校方干涉,愤然辞职,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再次入党。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和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受中共中央委托,编写中国通史。1941年和1942年,《中国通史简编》分册出版。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这两部著作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说明中国通史的著作。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担任领导工作,1969年7月病逝。其所著论文编为《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于1979年出版。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学电机工程,1926年大学毕业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撰文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等,其著作多被当局列为禁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30年代的一些观点,如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殷周奴隶制时代的生产工具是青铜器等,至今仍有一定影响。40年代,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中央党校任职。著有《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青年时代赴美留学,归国后研究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出版名著《历史哲学教程》。1940年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其间写了大量史学论文和《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任职,领衔编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先在东北,后到北京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到重庆,边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边进行史学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历史,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觉非的英国近代史研究

王觉非教授的学术研究重点是欧洲近代史,特别是英国近代史。以前有许多著作和教科书,对英国近代的政治制度都抱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认为英国的议会制。立宪君主制度和两党制,都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妨碍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因素。对此,先生在有关论著中指出,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与欧洲大陆和东方君主专制的国家相比较,不但具有较大的民主性,而且还有较强的弹性和适应性,它可以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近代英国的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通过不断的改革而实现的。其进程虽较为缓慢,但反复波动较少,社会因变革而受到的破坏也较轻。在政治领域,各种政治力量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这便在客观上防止了权利的过度集中和政治上走极端的倾向。不过先生也指出,在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和主权在民的原则并未得到彻底实现,许多民主激进人士不断遭到迫害,英国殖民主义者挟其船坚炮利,以血与火的手段,在全世界到处侵略扩张,将这些地区的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是英国近代历史的阴暗之处。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十分注重专题史学的研究。他常常告诫学生,在研究某一问题之前,首先应对前人就此问题的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又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基点。为此,先生撰写了“当代英美历史学家关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史的史学思潮”、“研究克伦威尔的历史评述”、“关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史的修正派史学”等论文,专门研究了关于17世纪英国革命史的史学。他既肯定了300多年来许多学者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指出了他们所在的缺陷。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英美历史学家大都忽视了革命时期中下层人民斗争的作用,以至长期以来以来,托利派、辉格派、社会学派以及修正派史学家,围绕着“乡绅问题”、“长期议会”议员政治与社会成分的问题争论不休,但又得不出公认的结论。英国革命时期的平等派,也是先生的重要研究对象。在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平等派得到了社会广大中下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模范军中绝大多数士兵和部分中下级军官都是平等派的重要成员。从1646年第一次内战结束到1649年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民主措施,实际上都是平等派主张的体现。但在西方、前苏联和我国的许多著作中,对平等派的评价都是消极与否定的。针对这些看法,先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了平等派的纲领、文献和有关论著,详细地翻阅了“普特尼辩论”的记录,从而在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先生明确指出:平等派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和政治运动的整体,其民主派的性质是勿庸置疑的。同时,先生对平等派失败的原因,也认真地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把它简单地归咎于平等派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但他对此问题却另有看法。先生认为,平等派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他们为主权在民的原则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的时候,却忽视了现实物质力量的问题,即建立独立的组织和领导中心问题。而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虽然在一些政治原则问题上有时也表现出公平商量的姿态,但对领导权却寸步不让。当他们不知圈套准备就绪后,就利用领导的权威,将平等派打倒在血泊之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先生认为它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他所撰写的“对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这篇论文中,先生回顾了100多年来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以及各派学者围绕工人生活水平问题所进行的争论。然后以具体的资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指出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世纪上超过了一般个政治革命,为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大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但在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混乱,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类刚刚有可能摆脱自然的奴役,却又陷入本身编织的罗网。因此,在“第三次浪潮”滚滚而来之际,如何吸取历史上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值得关注。此外,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先生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以前我国的有关著作都沿袭前苏联学者的观点,强调以暴力为基础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先生就此提出了质疑,认为片面强调暴力的思想,不仅有悖于历史发展的真实,而且还会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所以不论是从科学上或者实践上看,这个问题都应该重新加以探讨。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研究生毕业出路怎么样?

近代史算是学历史的里边出路比较好的,尤其现在可以去高校做老师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注意教材系列)。但是这还要看学校、自己的导师。历史不是个能赚钱的玩意,如果不是喜欢就不要读了。楼主问这样的问题看来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建议不要往这个坑里跳,平时当做爱好就可以啦。

武汉大学马院中国近代史研究博士专业如何

非常好。武汉大学马院中国近代史研究博士专业毕业率是在中高级别,其学位在学界也是非常有含金量的。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培养的博士都是非常有实力的。

为什么要研究学习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曲折艰辛的,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不应被忘记的史实。而且根据近代史可以给我们现在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方向(个人观点)

2022年近代史研究的热点是

2022年近代史研究的热点是集中在近代政治与军事、中外关系、经济与工商、思想与文化、基层治理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卫生等领域。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军事一直是学界关注热点,从2021年的研究中可看出,学界对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治研究兴趣不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学术成果。

中国近代史是现代诗吗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年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年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近代诗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这一时期,诗歌相当繁荣,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陈衍《近代诗钞》仅就见闻所及,采录咸丰以来诗人360余人。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著录道光以来刊刻的别集不下1500余种,其中不少是诗集或诗文合集。因此近代诗的年限普遍认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延前至 鸦片战争开始前后的时间段所以近代诗是现代诗!

中国近代史崛起的历程

先问你爷爷的爷爷,顺路问下来,就有了.

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民主法制的重大事件

一楼的筒子已经回答了

孙中山对近代史的意义,?

推翻了封建社会,建立中华民国,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科目,想要学好历史一定要先总结知识点。下面是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6月3日以后,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等;追求民主、科学,探讨真理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产阶级不妥协的彻底革命精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等。 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1927年;主体:广东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 (2)目的: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3)讨伐对象及顺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5)胜利进军的成果:①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后,又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②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6)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 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 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编辑本段运动过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1914年又 陈独秀  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所有这些文学改革,使全国报纸面貌为之一新。 1917年爆发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公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以后,又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新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深入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作好了思想准备。 这次运动的主要缺点是其领导人没有把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具体办法。同时他们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但这个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当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的时候,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列主义的运动,《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  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初一历史都学什么?近代史?

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远古-三国两晋南北朝)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隋唐-明清)八年级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1840-1949年)八年级第二学期(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949-2001--当前版本是2006版,2010修订)九年级第一学期(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九年级第二学期(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000年)初中历史的精髓就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公民打下基础。另外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图表法。懂得引用的基本历史素材;学会使用历史地图册。

近代史上对思想解放有重大作用的事件及其影响。

1905废科举,读书人没有了“学而优则仕”这条出路,导致大量的青年留学东洋,留学欧美的给国家带来了科学,而留学东洋的回来却要革命。清政府废科举太急,革新太快断送了江山。

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事件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②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 第四次: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问题,树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为主要目标,端正了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政策.正是这邓小平首倡“真理标准讨论”,以解放思想的冲击与震撼,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教条回到了实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空想回到了科学;使我们对世界形势的认识由对抗回到了缓和.没有解放思想的启蒙先导、拨乱反正,当今中国发生的一切历史性变化都无从谈起,都无从认识.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实际上解决的是对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传统观念的看法,树立生产力的标准的权威,由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掀起的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以突破凡事都问姓“社” 姓“资” 的禁锢为主要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根本标准,解决了人们头脑中的许多问号,冲破了人们头脑中阻碍经济发展的羁绊,成为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强大“推进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而且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市场在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姓“公”姓“私”,冲破了所有制崇拜,又一次解决了人们头脑中的许多问号,一步步地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一起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做着贡献. 党的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思想大解放,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会强调进行理论创新,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大会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这表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是实事求是的.只有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制定出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为从根本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指明的方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统一了认识.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资料不好找,请问哪有比较全的,我是历史系的

去当地的档案馆找啊,还有史志办什么的。

求关于近代史大量文章及其出处作者摘要等

祥见此处!

谁能给我一本世界近代史专著的书评?

韩琦 ,男,1958年生,山东省栖霞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1997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研究所访学一年。现为拉美研究中心教授,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外国经济史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拉丁美洲历史和经济的教学与研究。现主持承担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拉美主要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任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达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和编著多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现开设《拉丁美洲通史专题研究》、《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发展经济学》等课程。

跪求 近代史纲要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两篇 都是两千字左右

由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改变了多少(1840——1919)1. 背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及欧洲)2. 中国沦落成半封建半殖民地3.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4. 中国人民的反抗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大物博。是强大的国家,它繁华昌盛。但自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了多少,由昔日的辉煌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牛羊,签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甚至没有了做人的尊严,多么令人痛心呀!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沉沦,昔日的辉煌不允许我们承受这样的屈辱。中国人是骄傲的,中国人不会任人宰割。我们要反抗!!!我们不要成为别人的奴隶,我们的骄傲不允许我们沉默。就是这个思想,使得我们对西方列强说“不”。此次以后,我们开始争取,我们要夺回我们失去的,我们宁愿尊严的死去,也不愿屈辱的活着!关键词: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五四运动、屈辱

历史问题.近代史上有哪些工人运动是比较出名的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又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保路运动:发生时间为1911年5月14日。 2、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时间1920年12月29日。 3、陇海铁路大罢工:发生时间为1921年11月20日,主要领导者罗章龙、游天洋等。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发动并领导的铁路工人运动。 4、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发生时间1922年8月24日,主要领导者邓中夏等。 5、粤汉铁路工人罢工:发生时间为1922年9月9日,主要领导者林育南、郭亮等。 6、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时间为1922年10月4日,主要领导者王尽美等。 7、正太铁路路工人运动:发生时间为1922年12月,主要领导者施恒清等。 8、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时间为1923年2月4日,主要领导者刘少奇、邓中夏等,直接领导者林祥谦、施洋等。 9、胶济铁路与四方机厂工人罢工:发生时间为1925年2月,主要领导者王荷波、邓恩铭、王尽美等。 10、南浔铁路工人运动:发生时间为1926年10月,主要领导者熊好生。 11、徐州铁路工人罢工,发生时间为1943年3月。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大运动是什么运动?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开端(注意,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不是封建制),清朝垮台,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学习西方制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两大重要事件

近代第一次学习西方制度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变法为了建立一个 资本主义“立宪”制国家,光绪帝没有兵权 所以只能听慈禧的。最后被袁世凯告密说 要谋害慈禧,戊戌六君子问斩。就这样第一次向西方学习失败而孙中山本来也是想建立资产阶级立宪制国家 但因为戊戌变法的关系 转变为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换句话 以前是建立向英国 日本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 现在是建立向美国 法国这样的共和制。最后在辛亥年 武昌起义 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这就是第二次向西方学习制度 也就是辛亥革命

学习中国近代史有何感想?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课改新做法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授课素材,使许多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听课记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上,我们看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让一段段历史以视频、照片的方式重现在同学们眼前,一下子拉近了这些“80后”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再配以故事性的叙述、幽默全面的评析、明晰的个人见解,让原本略显枯燥的课程立刻有了生机和活力。 任课老师孙玉敏表示,除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纲要”课也非常重视师生间的交流,把撰写期中论文作为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你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有什么感想”等论文主题,让同学们在收集资料、表达看法的同时,也思考了历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孙老师认为,历史是需要思考的,这种思考对于当代大学生更是必不可少的。 听课记 接到了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的采访任务,我们决定随机挑选两位老师的课,去进行一番“明察暗访”。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老师:吕澜课程初印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的第一门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并而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不至于变成学生眼中的“夫子说教”,如何让枯燥的法律条文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空间中探索教学新点子,这些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课记录:走进课堂,我们惊奇地发现,今天课堂上唱主角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是一堂期中社会调查PPT成果展示课。课堂上,小组代表们一一上台,介绍了从课题策划、分工、调查、数据处理到PPT成果产生的艰辛而又快乐的实践过程。随后是学生自由提问与老师评价环节,让同学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课题调研中的不足,学习到认真谦虚的工作态度。据任课老师吕澜介绍,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涉及社会人生、需要学生作出思考的大课题,她喜欢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去体验,这比空洞地讲一些大道理要有效得多。她把同学们分成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的课题都是与大学生活、当前社会现象息息相关的,例如大学生支援西部、大学生玩网络游戏、大学生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中国贫富差距等。这种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教学、学习方式,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习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变得更加生动,更受学生喜爱。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授课老师:孙玉敏 课程初印象:“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课改新做法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授课素材,使许多教学难题迎刃而解。听课记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上,我们看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让一段段历史以视频、照片的方式重现在同学们眼前,一下子拉近了这些“80后”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再配以故事性的叙述、幽默全面的评析、明晰的个人见解,让原本略显枯燥的课程立刻有了生机和活力。任课老师孙玉敏表示,除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纲要”课也非常重视师生间的交流,把撰写期中论文作为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你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有什么感想”等论文主题,让同学们在收集资料、表达看法的同时,也思考了历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孙老师认为,历史是需要思考的,这种思考对于当代大学生更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百度搜的到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历史专业课还是思想政治课

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因而在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教育者以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历史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初级目的就是要利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话语言谈和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人文理念;终极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建立健全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从而使其成为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设立这门课体现的是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它不是“私家著作”t或“一家之言”。教学中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坚持其政治导向性。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其次,国情教育还应包括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再次,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应是此课思想教育目标。我删了一下,大约有这么多。

比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异同。近代史作业 求速度哦

简单点的答案----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以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一方面暗示,其于现今时况的重要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具同等甚至更大。对一些方面,容或出现新的更大的改革

思修近代史马原毛概顺序

思修、近代史、马原、毛概这四门课在大学期间的开设顺序通常是这样的:首先在大一上学期,学生会先学习思修课程;然后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学生会学习近代史课程;之后在大二上学期,学生会学习马原课程;最后在大二下学期,学生会学习毛概课程。这个顺序是按照课程的难度和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有哪些?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救亡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又称维新派)发动了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他们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变法维新,通过改良主义道路来达到参与政权和进行一些社会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

一群书生不切实际的空想。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

只是一场闹剧罢了。。。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在近代史上有哪两场运动这些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只是器物变革,思想和制度仍然封建落后,戊戌变法失败是思想上的变革,但是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势力顽固强大

中国在政治近代史的过程中学习了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先:国家_(制度:_);后:国家:_(制度:_)

清朝末年的君主立宪制,民国时代的民主共和制。

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考研政治还要考思修和近代史吗?

是的,考研政治不只需要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这两门,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在这五门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难度系数大,比较抽象,原理性的内容较多,丢分概率大,因此,每一位考研学子应该用尽自己的“洪荒之力”来好好复习这门课程。同时,还要注意政治的复习不要开始的过于早,过早复习不但要耗费过多的时间,还会导致前期背过的知识点因为战线拉的过长,到考前又忘了。所以一般从暑假开始复习就来得及。

百家讲坛,有关中国近代史有多少个节目,都是哪些

挺少的。央视网站上有所有百家讲坛节目的日期和题目。印象里极少。多数是当代和古代的。

关于初三历史英国 美国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问题

我劝你百科一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