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古代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有什么区别

铁器的传播,使南亚次大陆的文明从印度河流域转向恒河流域,所以,两者应该是时间的先后和承接关系,区别简单来说便是地域的区别,农业的区别,以及经济基础区别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区别。 历史初学者,答的不好。见谅。

古代印度诞生于哪个老文明国度?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古印度文明。印度整个形状像一个倒三角形 ,北面是喜马拉雅山 ,东西南三面都临大海。西北角有印度河,东北角有恒河。这两个河流就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的北边比较潮湿。南方地区是高原,比较干旱。总体来说,印度的地理环境其实也是比较封闭的,但它的西北边有一个大缺口 ,古印度文明的历代征服者,像雅利安人,亚历山大、蒙古人都是从这个缺口进入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先前,历史学家认为印度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开始的 ,是雅利安人把文明的火种带到印度 ,在这个之前只有原始土著部落 。但是1924年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下游发现更早的印度文明。现在被称为哈拉帕文明。现在考古学家证实,古印度哈拉帕文生存于公元前4000到3000年之间,彻底改写的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哈拉帕文明当时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城市异常发达,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不相上下,比同时期的埃及更为先进。当时的哈拉帕文明已经进入铜器时代。那是哈拉帕文明,已经拥有一套成熟的象形文字,并与当时的苏美尔人已经建立起的商贸沟通。辉煌的哈拉帕文明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就灭绝了。为何灭绝现在还是一个谜。吠陀文明公元前2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之后 ,印度进入了吠陀文明。雅利安人相对土著 ,人口要少很多 ,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 ,公元前1500年产生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婆罗门自上。大概的意思就是 ,所有的宗教典籍都是受到天神启示;祭司天神可以消灾去病,是无所不能的;负责祭司天神的婆罗门的地位当然就是至高无上。这三大纲领看似可以让雅利安人稳定的统治下来,但是从外部到来的雅利安人,是白种人,高鼻梁,对自己的外貌比较有优越感,不想被当地的土著同化掉,同时也为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又诞生了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旃陀罗笈多出生在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所以他创建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控制的印度大部分地区,是印度文明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他们拥有最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等,是人口最多的种姓。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内。低种姓的人只能为高种姓的人服务,但不能与高种姓的人通婚,甚至不能共食并坐。如果用身体对高种姓的人造成伤害,那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如果高种姓的人对低种姓的人造成伤害,甚至杀死低种姓的人,只需要做些简单的赔偿就可以了。所以公元前六百多年,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义的运动,佛教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佛教佛教的创始人名叫乔达摩西达多,是国王的儿子,属于刹帝利种姓。他对低种性人受到的种种压迫感到痛苦和同情。所以他在29岁的时候,出家修炼。在35岁的时候,大彻大悟创立佛教。此后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早期的佛教否定吠陀天启,认为万物不是神的创造。而是各种条件和因果关系综合导致的。否认祭司万能,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消除人的欲望,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同时佛教反对婆罗门至上,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逐步传到了南亚次大陆,中国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佛教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重要,关于佛教下次专门写篇文章。印度教婆罗门教进行重建和改革,并吸取的佛教的精华,成为新婆罗门教。这个新婆罗门教也是现在的印度教。这个新婆罗门教重新在印度取得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和地位日益下降。当前印度叫做为国家 ,信徒占中人口的80%

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起源: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演进过程:笈多王朝——哑哒人入侵时期——戒日帝国——拉齐普特人时期——伽色尼王朝——莫卧尔帝国。介绍: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

写古代印度文明的文字

是恒河吧?转自mlb55简单点的: 印度的第一大河是印度河,第二河是恒河,国教是佛教,它有世界上最早发现数学符号的国家,代表人物有摩亨佐.达罗及释迦牟尼复杂点: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遗址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最著名。摩亨佐·达罗城分卫城和下城。卫城有巨大的公共建筑物和粮仓,下城有规划整齐、垂直相交的大街小巷还有一整套下水道网络 公元前15世纪后,从中亚南下的雅利安人陆续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他们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记数法。 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因为佛教教人忍耐顺从,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印度摩揭陀过的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他在过内广建寺院和佛塔等,佛教得到很大发展。此后。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陆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它北依喜马拉雅山,东、南、西三面环海,分别为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为苏来曼山和兴都库什山。印度地域辽阔,南部三角地带是热带气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水系供养的平原地区。独立的地理环境、丰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恒河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地,使这里的农业文明比较发达。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冲突、列国纷争、宗教兴衰此起彼伏,正因为如此,印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包容性极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印度文明的开端——哈拉帕文化从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三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931处遗址,其中大小城市遗址10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因此,史学界将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为哈拉帕文化。1875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坎宁安在《印度考古年鉴》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他对哈拉帕遗址的考察结果。1921—1931年,英国学者约翰·马歇尔和印度考古学家拉·巴纳吉等人对两处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取得了众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罗帕尔,南抵濒临阿拉伯海的坎吉塔尔,东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尔普尔,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东西长约155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哈拉帕文化处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布局很相似,总面积各约有85万平方米,均由西侧的上城(卫城)和东侧的下城(商业区和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卫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权势的象征。城的四周建有城墙和防御的塔楼,城外挖有护城河。上城内有一个84平方米的大浴池,围着大浴池有很多建筑,有官邸、议事厅、谷仓等。下城街道整齐,店铺林立。街道由方砖铺成,下面有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哈拉帕文化的另一个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与护符上。据统计,发现的印章约有3000个,文字符号约500个。遗憾的是倒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释读它。哈拉帕印章文字符号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达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毁灭。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大屠杀所致,二是毁于自然灾害,三是毁于内部的阶级斗争。佛教的兴起、发展及传播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多宗教的地区。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主要有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不仅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东方乃至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创立的吠陀教,它形成于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经典是《吠陀》经。这时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对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瓦尔那制度——等级制度。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到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并完善了影响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即根据不同的社会分工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等级制度。4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义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渐趋复兴,8至9世纪时,经宗教大师商羯罗的改革,婆罗门教演化为“印度教”。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恒河流域的农工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传他29岁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良方,6年后得道成佛,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之后,在恒河中下游,他广收门徒,传教40余年,使佛教逐渐传播开去。从佛教创立到公元前4世纪为早期佛教(又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罗门教灵魂转世、轮回业报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教义,即四谛(真理)论、缘起论和三法印。此外,还有五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及“众生平等”的观念,很快得到除婆罗门外二个等级的支持和拥护,发展较快。阿育王、迦腻色迦和戒日王统治时期,立佛教为国教。佛教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后,又分出许多部派。1世纪前后,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化为大乘佛教,而他们把上座部的支派贬为小乘佛教。7世纪时,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个支派——密教,又称“金刚乘”。最后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别。随着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繁盛,向外传播已是必然。从公元前后到10世纪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经北路和南路传向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最后,被称为北传佛教的大乘在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其主要经典是汉译梵文大藏经,又称汉语系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的小乘,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云南得以传播和发展,其经典是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密教则与我国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是藏文大藏经,所以又称藏语系佛教。它后来传入青海、内蒙古以及尼泊尔、锡金、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样,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到18世纪中叶,佛教又由东南亚传入欧美,至此,佛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9世纪印度教的兴起和10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佛教开始衰落,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纪时,佛教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并逐渐得以复兴。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仍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自然科学与建筑艺术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比较突出,尤其表现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古代印度的天文学,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亦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早期吠陀时代,《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并已经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还多处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们还根据月亮的盈亏,编制了天体图,制定了太阴历。古代印度的太阴历,1年为360天,分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隔5年加一个月。早期分春、热、雨、秋、寒、冬6个季节,后期分为冬、夏、雨三季。到笈多时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又有了较大发展。圣使(476—550年)的《圣使集》一书,大胆地提出地球自转说。被称为古代印度天文学泰斗的作明轨范师(1114—1185年)的《究竟理顶上珠》一书,在世界上最早证明地圆说和地球悬于空间而有引物力量。古代印度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时代,印度人就发明了数字符号、5世纪时发现了“0”。“0”的发现,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8世纪时,印度人创造的1-0的数字符号传入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我们今天应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创造的。古代印度在几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识,在建筑实践中发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经知道勾股定理。数学家、天文学家圣使把圆周率推算为3.1416。占代印度的医学发端于吹陀时代,《阿闼婆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77种常见病及治疗方法。公元前后形成的《寿命吠陀》一书,列举了760种药物,并介绍了很多治疗方法,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在今天的印度还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经典中,也有对解剖学、病理学、胚胎学、麻醉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记载。生活于1—6世纪的阇罗迦妙闻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医,他们的医学著作分别是《阔罗迦本集》、《妙闻集》、《八科提要》,为古代印度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艺术最富代表性。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于1632—1654年。整个建筑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誉为“石砌的诗篇”、“大理石之梦”和“凝固的音乐”。文学与艺术地域辽阔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区。她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宗教建筑等方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吠陀梵语,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时,耶斯迦和拜尼尼对梵文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规则。拜尼尼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文法学鼻祖”。梵语虽在今日的印度已成为死的语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其渊源是《吠陀》,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吠陀原为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来转化为婆罗门教的经典。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渐汇编而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祈祷文的总汇。《吠陀》或称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间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经典的核心,全书诗歌1028首,内容是对神的赞颂。此后数百年又相继编汇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为《犁俱吠陀》中赞颂诗配上曲调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仪式和祈祷词的汇编;《阿闼婆吠陀》,是巫术和咒语的汇编。为了解释这四部吠陀经典,印度人还编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附属文献。吠陀本集及附属文献,虽说是婆罗门教经典,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而且文学水平极高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诗歌,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源头,其影响深远巨大。被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河婆罗多》和《摩罗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间歌手和弹唱诗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印度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4世纪,后者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2世纪。《摩河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诗18篇,107000颂(每颂两联),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两大王族——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异常激烈、残酷,几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连希腊人、大夏人和中国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决战仅18天,以般度族险胜而告终。史诗围绕着这个核心故事展开,还穿插了20多个富于哲理性的故事、传说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社会状况。堪称是一部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摩罗衍那》的书名意思是“摩罗的漫游”或“摩罗传”,全诗7篇,24000颂。史诗主要描写了王子摩罗道后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在猴王帮助下救妻复位的故事。史诗惰节生动感人,语言流畅朴素,在印度古典文学中,被视为叙事诗的典范。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说是《佛本生经》和《五卷书》,《百喻经》和《故事海》等也有较大影响。古代印度的戏剧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杰出的戏剧家是5世纪时的迦犁陀娑。他的剧本较多,存世的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剧《沙恭达罗》。由于迦犁陀婆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他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宗教色彩浓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艺术殿堂里,堪称瑰宝。印度人认为,舞蹈是神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时至现在,印度的舞蹈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印度舞蹈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类。古典舞蹈又分为4大派,并各有特点。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响最大的舞蹈,其特点是舞姿优美动人,造型典雅,动作洒脱,节奏分明,舞蹈者目光传神。卡塔卡利舞源于喀拉拉邦,其特点是浓妆重彩,乡土气息浓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于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点是舞蹈者脚上串系着众多的小钢铃,随节奏的变化而发出悦耳的金属碰撞的声音。曼尼普利舞源于曼尼普尔地区,其特点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舞蹈相似。印度的民间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为著名,是一种喜庆丰收的不带宗教色彩的舞蹈。宗教与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法律不仅源于宗教,而且还为宗教服务,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征之一。古代印度的哲学源于《犁俱吠陀》一书,到《奥义书》出现时,哲学从吠陀教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伦、瑜伽、胜论、正理、吠檀多和弥曼差六派,史称“六派哲学”。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他们的很多观点,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经,形成于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如《乔达摩法经》和《阿跋斯檀法经》,它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制定的教规和行为准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法论,如《摩奴法论》和《那罗陀法论》等。这时的法典,不仅有教规等,法律的内容已较为充实和系统。《摩奴法论》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其内容广泛,影响深远。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诞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古代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商业贸易二是宗教传播,三是民族侵略。希腊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腊入侵印度被逐后,希腊派驻印度华氏城的使节麦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曾撰写了《印度志》一书,该书在当时希腊反响很大。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点。印度与罗马的交往始于公元前后,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贸易和贵霜帝国的铸币上。为贸易方便,贵霜帝国的钱币,不仅外观是仿造罗马的,而且上面还镌刻着罗马大帝奥古斯都的头像。印度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互相吸收,相互影响。早在哈拉帕文化时,就发掘出两河流域特有的砝码,这说明两河流域的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关于洪水的传说,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印度妇女装饰用的银子,大都来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对两河流域和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很大。两河流域的乌玛城曾发现了哈拉帕文化时期的棉织品,包装上还盖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对中亚乃至欧洲的影响更是巨大。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佛教在东南亚比较盛行,其建筑艺术在结合民族艺术特点的同时,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如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波罗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摩奴法论》等,都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司马迁的《史记》是最早记述中印两国交往的文献资料,而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政事论》一书中,记述了支那(指中国的秦朝)及丝织品。随着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以后数个世纪里,两国间的联系比较频繁,除丝绸之路外,两国往来的主要通道有:滇缅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开通,使节的往来,僧人布教和留学,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据说,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据婆罗门舞蹈改编而成的。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哲学上,玄奘用梵文译成的《道德经》在印度影响很大,对印度哲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国改进的制糖术回传印度,使印度的制糖业有了飞跃发展。中国的纸传入印度后,对印度的宗教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佛教方面,玄类等人留学印度时双向翻译的经典,在当时就弥补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佛教在印度衰落后,很多经典亦不见踪影,待佛教在印度复兴时,将汉文回译为梵文,玄类等人翻译的佛教经典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古代印度统一时间

古印度最早的统一的时间是在阿育王时期(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孔雀帝国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他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古代印度的产生时间?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公元前2500-前1500年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早古国。

古代印度产生的大致时间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来说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据最新的水下新发现推断,印度的文明史可能会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这很可能超过埃及.历史上的印度饱受外来势力的侵扰,而且绝大多数侵略者往往是进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纪末,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都入侵过这个国家.最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独占印度达190年之久.尽管印度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印度的文化始终有一条绵绵不断的主线--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印度内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现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有、宗教与世俗、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反差.。。。。

古代印度产生的大致时间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扩展资料: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美丽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印度

古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开始出现国家,那古代印度产生的大致时间是什么时候?

古印度历史没有时间,只有很久很就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