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上海出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36条实施意见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11月5日发布上海市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到2022年,实现贸易结构更加优化、贸易功能更加完善、贸易效益显著提升、贸易实力进一步增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保持全国城市首位,贸易营商环境达到世界海运经济体前列水平,世界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稳固,现就上海市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产业、金融、航运和 科技 支撑,夯实贸易基础 (一)提升产业升级与贸易发展的联动效应。 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和进口的促进作用,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工业强基、设计引领和技术改造焕新等重大专项。落实三大产业“上海方案”,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创新突破,尽快形成出口能力。壮大新能源 汽车 、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医疗器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自主出口主导产业。加快 汽车 、钢铁、化工等重点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出口优势。 (二)放大金融支持贸易发展的效能。 支持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和再融资。进一步升级银税服务平台,为诚信纳税的贸易企业提供无抵押纯信用贷款。鼓励政策性银行联合商业银行开展转贷款业务,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容忍度,缩减定损核赔时间。推广“信保+担保”,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外贸企业,由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及其他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予以担保支持。 (三)建设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 加快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推进铁路进外高桥港区,扩大河海直达和江海直达运输规模。研究在对等原则下,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持续提升航空网络通达性,加强航空货运运力。支持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和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 探索 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业务。完善邮轮运行保障体系,打造邮轮物资配送中心。 (四)突出 科技 创新的引领作用。 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张江科学城等创新特色载体建设,集聚建设一批世界级创新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以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为目标,建设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二、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提升贸易能级 (五)集聚和培育一批高能级贸易主体。 完善总部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打造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力争每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40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设立上海中小企业海外中心,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六)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加强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的研究,助力企业扩大与协定国的贸易规模。鼓励企业完善营销和服务保障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多层次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实施“抱团出海”行动计划。支持企业通过参加海外展览开拓市场。引入一批贸易促进机构和进口商品国别(地区)馆。 (七)支持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制造领域。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八)提振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开展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攻关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质量认证,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贸易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申报。提升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培育一批出口品牌。支持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加大自主品牌推介力度。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商贸流通企业对接,拓展国内市场。 三、坚持均衡协调可持续,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九)推进进口商品集散地建设。 扩大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技术专利进口,对纳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产品予以贴息支持。做精外高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专业贸易平台。提升上海钻石交易所和中国(上海)宝玉石交易中心国际影响力。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十)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推动跨境运输、资金流动、自然人移动、信息流通等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市区两级协同、长三角地区联动、境内外互动的发展促进机制。完善技术贸易促进措施, 探索 技术进出口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鼓励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 (十一)推动贸易与双向投资互动。 支持跨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联合投资等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构建畅通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资金结算支付体系和海外服务网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新增或增资重点工贸一体制造业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十二)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提升飞机发动机等维修业务规模和水平,推动临港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符合要求的全球维修业务。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 四、发展新型贸易业态,培育新的贸易动能 (十三)提升离岸和转口贸易规模。 支持企业利用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离岸贸易,银行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支持银行为真实合法离岸贸易提供便利的外汇结算服务。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分拨业务。 (十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集约高效发展。 深化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增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鼓励开展市场化经营项目。简化进口备案要求,研究在上海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关监管作业场地。简化小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手续,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免于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支持银行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十五)加快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业务。 对通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的各类生产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允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开立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对于企业未开立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的,银行按照规定审核后的货物贸易收入可直接进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或结汇。 (十六)打造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加快构建与数字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推动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虹桥商务区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 探索 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分类监管模式。建设一批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完善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服务功能,实现与海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联通。 (十七)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 加快承接服务外包能力建设,发展服务外包新模式。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推动服务外包与高端制造融合发展。开展生物医药研发便利研究,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和检测保税监管试点。提升研发、设计和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竞争力。 (十八)建设百亿级和千亿级大宗商品市场。 聚焦金属、能源、化工、矿石等领域,打造若干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以公司化模式运作,开展标准仓单、非标仓单、保税仓单与场外衍生品交易,推动大宗保税商品转让登记规范化。拓展现货衍生品及价格指数业务。 探索 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为大宗商品现货离岸交易和保税交割提供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跨境金融服务。推动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油气交易平台。 五、统筹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做强贸易平台 (十九)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在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探索 通过电子账册、信用监管、风险监控等集成化制度安排,完善海关综合监管模式。提升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质量。支持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为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提供高效便利金融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在不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前提下,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探索 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支持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业务。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后续封关验收。对境外进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物理围网区域内的货物、物理围网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和服务,争取实行特殊税收政策。扩大浦东国际机场航空中转集拼规模。推行更加便利的船舶登记制度。 (二十)推动长三角贸易协同发展。 发挥长三角高端装备创新协同基地功能,建设高端装备创新协同体系。深化长三角海关高质量一体化改革,优化货物转运流程,推广集团保税监管模式。构建长三角风险评估协同机制,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监管体系。设立长三角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站。 (二十一)深化长江经济带贸易跨区域合作。 对接沿江省市,完善大通关合作机制,加强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动沿江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货物便捷流转。推进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建设,建立健全长江港口江海联运体系。整合沿江港航资源,建设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平台。 (二十二)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进口规模。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海外代表处。发挥各类“走出去”平台作用,营造“走出去”生态圈。 (二十三)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 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拓展上海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保税展示展销监管制度,支持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保税展示展销业务发展。深化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做实展示、撮合、交易等服务。推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兑和贸易收支便利化,扩大资金池业务参与主体。 (二十四)打造虹桥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培育壮大一批贸易集成商,引入一批商品直销平台、国别商品交易中心、专业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打造国际组织和贸易促进机构集聚高地。推动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医疗服务贸易平台。建设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进一步推动全市进口交易服务平台集聚。 (二十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提升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知名办展主体落户上海。进一步扩大国际性展览规模,入选世界百强商业性展览的数量保持全球前列。进一步宣传贯彻《上海市会展业条例》,完善会展业议事协调机制。扩大与国际行业组织合作,支持会展项目取得国际认证。支持会展企业提升数字化营销能力。 (二十六)深化各类外贸集聚区建设。 优化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公共服务配套体系。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的示范引领作用。 探索 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进口专业设备开展软件测试。推动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 六、深化制度创新,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贸易环境 (二十七)健全贸易生态服务体系。 构建国际化商事争议解决平台,完善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聚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专业咨询机构,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发挥行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和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作用。 (二十八)提升口岸开放和服务水平。 争取浦东国际机场成为整车空运进口口岸。优化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联合审批,落实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机制。开展上海港出口直装、进口直提作业模式试点。推进集装箱放箱、封志发放电子化、集约化。 (二十九)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全面推广进口货物“两步申报”通关模式,外高桥港区全面实施出口货物“提前申报、运抵验放”模式。继续发挥“疑难报关单专窗”作用,解答疑难单证问题。进一步压缩出口退税办理时间。 (三十)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深化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对接,丰富地方特色功能。聚焦进口医疗器械等行业,归集贸易全链条信息数据,便利金融机构开展贸易背景审核。拓展区块链应用试点,便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保税展示交易监管服务。开展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整合收费查询和办理功能,加强数据共享。 (三十一)打造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推进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制定面向2035年的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出口比例。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海外维权援助,深化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优化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商标和专利布局。强化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 (三十二)推进贸易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对外贸企业在外汇结汇、税收缴交等环节出现的非主观故意又可整改的行为,按照规定不纳入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优化企业报关“容错机制”,对企业主动披露的非主观原因造成的申报差错和违规行为,实施快速处置,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七、加强组织实施,健全保障体系 (三十三)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贸易高质量发展纳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目标,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履行职责。 (三十四)完善法治保障。 推动《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做好《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的宣传解读与推进实施工作。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提升政策透明度,主动公开和发布涉企政策。 (三十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支持方式和使用效益,鼓励各区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等 社会 资金加大对外贸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十六)提升贸易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强化对外贸易运行监测,完善外贸进出口调查监测系统。加强产业损害预警,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经贸摩擦案件应对,支持企业依法提起贸易救济调查,扩大贸易调整援助试点范围。

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方便社会公众阅读理解,现以问答形式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是什么?答: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农民增收难问题,而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茶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三都县具备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茶叶已成为我县优势农产品,在农业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已经发展到10.84万亩,投产茶园已到10.2万亩。但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出台一个切实有效促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二、主要思路是什么?答:(一)建立1个目标。到2025年底,全县茶叶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生产效益明显增长,茶园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产量超过0.5万吨,产值超过8亿元,茶叶的科技创新、智能水平、品种布局、品牌营造、茶旅融合等领域形成三都县地方特色体系。(二)设立7大任务。从建设优质高效基地、提升加工水平、扶持壮大经营主体、培育产业知名品牌、构建市场营销网络、打造茶叶产业强镇、探索建立茶旅融合等7个重点工作设立工作任务,进一步优化茶类结构,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茉莉花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形成“贵州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都匀毛尖+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申报大河茶叶产业强镇项目,打造都匀毛尖名优茶产业“三都基地”,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茶衍生品、茶旅康养为一体的产业链;探索茶叶精深加工和多样性功能开发,积极培育茶休闲、茶文化,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局面。(三)落实4个保障措施。为保障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实现目标任务,落实组织领导,完善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责任,建立任务分解和工作联络协调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意见部署,明确责任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人,做到责任有落实、工作有人抓;落实政策支持,加大主体培育力度,加大茶园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推进茶园科技创新;落实资金投入,“十四五”期间,力争投入茶产业资金4亿元以上,实施茶产业项目30个以上;落实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应用和推广,强化队伍建设,力争每年开产茶产业培训600人次以上,提升从业人员素养。三、 创新举措有哪些?答:(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将茶产业打造成三都县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产业,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深化茶叶重点产区布局,推动三都县茶产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二)全面抓牢茶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增长的同时,全力聚焦茶产业经营主体引培和品质大提升,更加注重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茶文化的培育和传播,更加注重茶休闲旅游开发和茶旅融合发展。(三)全面构建茶产业发展体系。围绕以实现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构建“都匀毛尖+企业品牌”“贵州绿茶+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

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制定背景和依据建筑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局起步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期,也是全面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省住建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建筑业发展的十二条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制定蚌埠市《关于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建筑业发展关系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路径,以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为支撑,努力构建我市建筑业新发展格局,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实施意见》,是加快建设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三、研判和起草过程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市住建局于开始组织力量采取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参照合肥、芜湖、宁波等地市做法,起草完成蚌埠市《实施意见》,进行征求意见,召开《实施意见》现场讨论会。通过公平竞争审查,通过合法性审查,召开市政府协调会,形成《实施方案》,蚌埠市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工作目标通过文件的实施,我市建筑领域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履约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实现全市建筑业总产值800亿元以上,保持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步增长。五、主要内容《实施意见》主要包括:通过优化资质审批管理,优化招标投标方式,壮大规模开拓市场。对于符合条件企业给予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创建优质工程品牌。鼓励创建优质工程。推动建筑业企业降本减负,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减负提高效益。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培育产业工人队伍。《实施意见》突出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在本市注册纳税、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建筑业企业,对主承建的工程项目,获得“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的,以及“黄山杯”等省级优质工程奖的企业,按照《市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给予奖励。六、创新举措制定《实施意见》时充分考虑《关于印发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整合优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等不同政策之间衔接,做到政策之间不重复、不冲突。支持政策保障增点扩面,体现合法性和精准性,补助对象和实施主体都在《实施意见》中予以明确,有效确保政府资金用到实处。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充分发挥市建筑业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解决建筑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建筑业指标评价体系,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将发展建筑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明确目标任务,压实部门责任,细化实化配套激励政策,持续创优建筑业发展环境。发挥部门合力,共同推动《实施意见》落地落实。促进建筑业企业多元化经营,引导建筑业企业拓展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竞争力,推进大中型建筑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和产业多元化拓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电、港口与航道工程等综合资质企业;支持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收购,培育一批更具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1〕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将《实施意见》解读如下:一、起草背景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达616.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900.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4%。但同时,畜牧业也面临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还不够高、疫病防控体系还不够健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还不够强、农牧结合还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推动我省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有必要出台《实施意见》。二、起草过程为贯彻落实国办发〔2020〕31号文件精神,根据省政府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起草了《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征求、合理吸纳各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合法合规性审查后,报经省政府第1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三、主要内容《实施意见》由3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我省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模式和主要任务,确定了2025年、2030年肉蛋奶总产、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具体目标。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即实施“四大行动”、构建“四大体系”。一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速行动,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体系。重点做好良种培育推广、饲料饲草供应、畜牧机械三大主要辅助畜禽养殖的环节,以及规模化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两项产业发展保障。二是实施能力建设筑基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动物防疫体系。依法督促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补齐基层防疫机构体系和人员队伍等短板,加快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着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三是实施屠宰管理升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持续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行业整体水平,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加快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四是实施绿色畜牧发展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循环发展体系。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牧统筹,促进粪肥还田,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第三部分:保障措施。重点从全面压实工作责任、保障畜牧业发展用地、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四、创新举措《实施意见》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实际,全面落实落细国家部署,提出多项创新性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突出”上。一是突出走在前列,确立任务目标。坚持高标定位,提出的2025年、203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任务目标均分别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二是突出产业链条,明确发展重点。围绕全链条各环节,提出培育集团化领军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积极稳妥开展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建立完善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开展学术论文培训班,引导干警在办案中调研写作,在调研写作中办案,推动法院审判工作与学术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本次培训班讲课内容聚焦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问题与法学论文研究写作方法,涵盖了民商事、刑事、行政、司改等多角度、多领域,层次清晰、高屋建瓴,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河池市法院作者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培训班将行动学习理念贯穿始终,教学形式多样,采取专题讲授、互动问答、现场指导、交流分享等多形式教学,全国、全自治区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代表分享经验,专家们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答疑解惑,学员们深入交流探讨,知识与思想相互碰撞,开启一场场法律学术讨论“头脑风暴”。培训结束后,广大学员对本期培训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培训师资队伍高端、内容实用、针对性强,又恰逢全国法院第三十五届学术讨论会破题、选题、开题阶段,充分体现了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对法院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全市法院工作特别是学术研究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在开阔学术视野、明晰研究方向、坚定法治信仰等方面受益匪浅,会继续认真领会,迅速传达学习,深刻开展研讨,抓好贯彻落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法院工作的内生动力,为法院学术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审判工作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并抓住机遇开展调查研究,近五年全市法院有160余篇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案例在全国、全自治区法院获奖。举办本次培训班既是贯彻落实市中院党组“行动学习+”的举措,也是攻坚质效难题的举措,更是提高案件质量、法官办案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的举措。“开展司法调研学术工作,有助于总结审判经验、探索办案技巧、发现管理漏洞、促进司法公正。”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表示。下一步,该院将切实提高调研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坚持厚植求真意识,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营造浓厚的调研氛围,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河池法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效,切实发挥司法学术研究反哺审判执行工作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什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的: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利于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突出什么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三个引领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对此,我们尤其要关注绿色发展理念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要看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切实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更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在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上切实发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就是要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推动自然生态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休闲、生态养生等产业更好发展的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将绿色发展理念、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融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领域与全过程。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对此,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既能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的需求。当前,绿色科技已经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创新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利用率高循环的绿色产业,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走经济发展和生态优良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发挥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有力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全面绿色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绿色金融能够通过其资源调节功能,引导资金流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部门和领域,进而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具体来看,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可以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充分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能更好为绿色发展服务。对此,可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鼓励各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以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同时,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完善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还要看到,绿色金融市场中供求双方的发展活力直接决定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各参与主体在市场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绿色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高效的信息平台是顺畅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提升参与主体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此,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需加强协作和配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微观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需着力确保有效的制度供给。

王钦敏: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王钦敏。刘欣然 摄 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 (杨曦)12月28日,由人民网主办的“2020人民 财经 高峰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论坛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王钦敏表示,展望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科技 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王钦敏认为,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真抓实干。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准确把握这一变局的内涵和趋势,是稳妥应对变局、抓住战略机遇的前提和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 “双循环”是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关键是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更加通畅,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主权原则和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 社会 联络互动,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水平和效率。 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且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比如,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核心技术短板和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衍生的系列风险。这些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辩证认识、科学把握、准确发力。 第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 社会 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必须强化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环境,实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第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数字中国”的建设目标是紧紧围绕和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 社会 、数字文化、数字生态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基建”的投资力度。要加快数据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大力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数据资源要素有效供给和流通效率,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形成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 同时,“新基建”规划中的数据中心建设要同步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基础资源作用,补齐我国工业化核心软件、支撑软件、平台软件的短板。牢牢把握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 历史 性机遇,抢占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激活数据潜能,培育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什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注意事项“六稳”“六保”中,就业问题位居首位,重点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保障。在“十四五”时期,就业政策应更加侧重提升劳动力素质,建立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此外,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群体激增,劳动者从“公司+员工” 转向“平台+员工”模式后,权益保障也亟待重视,需要在制度设计层面更深入地探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单独一节,摆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之首。许光建认为,这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将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如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望成为开局之年的民生工作重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什么是第一动力

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造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