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评价宋朝名相范仲淹呢?

我认为宋朝名相范仲淹真的很公正,而且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因为他真的很爱人民,为人民服务。

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资料100字

人们大多只记得范仲淹如下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这句话就够了,太多的噜嗦没有多大意义

李恂不受贿。欧阳修苦读。陈晋之苦读法。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王冕僧寺夜读。师旷论学。邴元泣学 翻译 快~

这几句所说的是:李恂不受贿:是说李恂这个人不送礼拒受馈 李恂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以廉洁自守而闻名全国的官吏。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陈晋之苦读法:陈晋糼家贫,键户苦读 经训贻芳 范促淹有志于天下: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岳阳楼记) 五冕僧寺夜读: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 师旷论学:晋平

范仲淹《江上渔者》古诗赏析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 这首语言质朴、形象生动的小诗,自会使人联想到唐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的名句,联想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在干什么?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有谁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有谁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呢?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于是作者在三四句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渔民们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呢?诗人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而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这就是: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啊!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诗中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只爱鲈鱼美”的江上人规劝之意。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来往”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出了诗人的意旨所在。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古诗如下:《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短短20个字,叠加出一层一层的对比,近景的一盘鲈鱼之至鲜至美与远景的惊涛骇浪里小船出没对比。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形象反差中,诗人的意图和倾向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人强烈感到渔民们身危如寄,命轻如叶。这里饱含着诗人对这些劳动者的关切和同情,表达了诗人以民为念的思想感情。拓展:1、《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2、《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壮丽秋色和高远境界,来反衬征人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和怀念家园的深情。3、《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全词柔词丽句,立意高远,融景入情,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洋溢着词人的缕缕愁思。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的古诗

江上渔者的原文是: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作者是宋朝的范仲淹,译文如下: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赏析如下:这是一首记事诗。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鲈鱼,是一种身体扁狭、色白、有黑斑、口大鳞细、味道鲜美的鱼。味道鲜美是鲈鱼特有的属性,因此,人人爱吃,就不限于“江上往来人”。作者只写“江上往来人”,是因为“江上往来人”能够看到江中渔民捕鱼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把“人”和“景”结合在一起。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互为转折关系。意思是说,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流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前因后果十分清楚,可见诗人思维活动多么符合逻辑性!

范仲淹《江上渔者》 古诗赏析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江上渔者》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江上渔者》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江上渔者》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浅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的的写作背景或作品主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渔民等劳动人民的同情.在江面上来回过往的人们,都对这里味道鲜美的鲈鱼赞不绝口。诗人却由此向导了这鲈鱼的来之不易,这是渔民们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险恶的风波中上下颠簸,冒着生命危险捕获的。李绅在《悯农》中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这里我们同样会有“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的感叹,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胸襟充分体现。

范仲淹《江上渔者》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江上渔者》的全诗翻译: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赏析: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于是作者在三四句,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而渔民们要冒这样的风险的原因,诗人却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而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这就是: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诗中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只爱鲈鱼美”的江上人规劝之意。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来往”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出了诗人的意旨所在。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释:1.渔者:捕鱼的人。2.但:只。3.爱:喜欢。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生活在近岸浅海夏秋进入淡水河川后,肉更肥美,尤以松江所产最为名贵。5.君:你。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8.风波:波浪。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当时范仲淹四十六岁,主政苏州,为治水患,正在苏常一带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赋诗。作者简介: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49: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的原文丶朝代和翻译?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夜小小渔船,  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的古诗

作品原文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此诗约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当时范仲淹四十六岁,主政苏州,为治水患,正在苏常一带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赋诗。

范仲淹《江上渔者》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上渔者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翻译及注释 翻译白话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英文翻译 THE FISHERMAN ON THE STREAMYou go up and down stream;You love to eat the bream.Lo! The fishing boat bravesPerilous wind and waves.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2但:只江上渔者江上渔者3爱:喜欢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5君:你。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8风波:波浪。 江上渔者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渔者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 北宋 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四鳃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诗词作品: 江上渔者 诗词作者:【 宋代 】 范仲淹 诗词归类: 【渔人】、【生活】、【抒怀】、【同情】

范仲淹《江上渔者》

【年代】:宋【作者】:范仲淹【作品】:江上渔者【内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解释】: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是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请你们也注意一下那出没在惊涛骇浪中的捕鱼人吧!这里虽然没有直言打渔人的艰险,但情溢言外,读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里隐喻比直言更为可取,更具有艺术魅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原文

望江南(温庭筠)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 王夫之

王夫之曾经苛刻地评价过范仲淹(,说):“(范仲淹先生)把拯救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这是他的志向。(官员)的能力不能胜任,(他)就大大地忧心。因此人的正直与否、法律的健全与否、(天下)读书人的风气保持与否、(各地的传统)风俗醇厚与否,他都放在心上。……如果他执掌国家权柄来总管百姓生活,则他喜爱善行、讨厌恶行的性格,将会使他芥蒂不容,就会急忙讨论改革(事宜);(他)裁减因皇帝恩宠而产生的多余的官吏,核定考试课程,压制词赋(创作),兴起国策辩论,替换任上官员,综合考核实际成绩与报称成绩的差异,立下繁杂的科目条文。一应都合他的心意,由于快乐而使用(这些条目日夜)不(感到)累。只要是他感到可以胜任的官员,他立即升用,从而使得平静了百年的天下人人都抱着‘怀才遇知音"的想法来应试,熙宁朝、元丰朝、绍圣朝的众多书生入仕,都由此开始。这还不如依赖使边境重镇平静得来的安宁呢。”【注】熙宁、元丰是宋神宗年号,绍圣是宋哲宗年号。

范仲淹记中的: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这句话出自《宋史.范仲淹传》,原句是: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意思是: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所以)后来虽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来了客人从不吃两样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对别人却乐善好施,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博爱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门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扩展资料: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范仲淹在苏州创办的义庄原名叫什么???

范氏义庄吧?

怎样来看待范仲淹的义庄?范仲淹的义庄的影响?

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是宗族所有之田产。始于北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苏州用俸禄置田产,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经营。义庄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若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范仲淹其人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个有着愿天下人都能够享受快乐这样的抱负的人,肯定做过许多慈善行为,范氏义庄就是一种慈善行为。创立范氏义庄也是力所能及的减轻贫寒子弟求学之路的负担。范仲淹生于宋代,此时科举制度已经有了空前的发展,读书人的地位水涨船高,尽管有部分人贫穷落魄,但是他们读书学习,考取功名,就可以改变自身的境况。范仲淹早年也是一个家境贫寒的人,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的脱离了贫寒的境地,正因为他曾经有过落魄的时期,因此他一直对贫寒子弟的多有关照,他创立范氏义庄也是力所能及的减轻学子求学之路的负担。范氏义庄的影响范仲淹在创立范氏义庄的时候,或许也没有想到过这个组织竟然可以持续几百年。在他去世之后,有很多受过范氏义庄恩惠的学子。成才之后掷千金与义庄,慈善的接力棒自他开始一直向下传递着,直到今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此。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它是最早的家族义庄,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它还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共持续了八百多年。

范仲淹是如何规定义庄制度的?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义庄”。范仲淹亲定规矩十三条,规定各房五岁以下男女,每人每天给白米一升;冬衣每人一疋,五到十岁减半。族人嫁娶、丧葬,则分等发给现钱。在以后续定规矩中,又规定义庄的经济管理有相对的独立性:尊长不得干预义庄掌管人依规办事;族人不得借用义庄的人力、车、船和器用,不得租佃义田,不得私自将义宅屋舍兑赁典当,不得占居会聚义仓。义庄不得典买本族族人土地。南宋时,范氏义庄田产逐渐增多,宋宁宗时,族人购置田产,另置“小庄”,以补义庄的不足。宋理宗赵昀时,义庄田产达三千多亩。

范仲淹记中的: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什么意思?

意思是:放在义庄里,用来救济(需要帮助的)族人。Ps:这里的义庄是指古代的一种类似慈善机构的地方,不是通常说的放棺材的义庄。

请教,范仲淹《古鉴》:磨此千年鉴,朱颜清可览。君看日月光,无求照人胆。 如何翻译更恰当?谢谢!

把千年的铜镜磨磨光,照一照自己的脸,红润的脸色依然可见。皇帝请你看看日月的光芒,不求照亮别人的心。

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这些诗人的简介你们知道多少

成为第138位粉丝这几位都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著名诗人,为我们写出了大量优质作品一、屈原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提到屈原,一定能想到一个节日,就是端午节,相传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尽。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二、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三、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四、杜甫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五、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六、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七、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八、龚自珍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编辑于 2021-05-14提交成功!感谢你的认可,不表个态再走吗?评论查看全部10个回答芳评书隋唐演义在线听_芳评书隋唐演义免费下载芳评书隋唐演义,喜马拉雅评书,海量资源,一键收听!立即下载喜马拉雅评书APP 评书听上瘾听过瘾!m.ximalaya.com广告有哪些古诗词是值得背下来的?值得一看的古诗相关信息推荐下载知乎APP,搜「高考/志愿」 看过来人真实经验解答。有问题,就会有答案!zhihu.com广告更多专家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这些诗人的简介你们知道多少?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马上提问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询一个情感问题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188****8493 正在咨询一个教育问题篮球大图 正在咨询一个旅游问题动物乐园 正在咨询一个宠物问题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下载快手极速版_机器达人教你使用唐诗百首教程图解来快手极速版极速版,唐诗百首使用大全,技术教给你,其实使用方法很简单广告2021-06-16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这些诗人有哪些诗?这几位都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著名诗人,为我们写出了大量优质作品 一、屈原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提到屈原,一定能想到一个节日,就是端午节,相传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尽。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二、陶渊明 陶渊明 约365~427年,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孟浩然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 汉族,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四、杜甫 杜甫 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五、韩愈 韩愈 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六、刘禹锡 刘禹锡 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七、范仲淹 范仲淹 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八、龚自珍 龚自珍 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分析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原因

详略得当,表达出一种积极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苦学不忘天下的翻译、注释及朗读节奏停顿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为民诗句

1、先天下之忧bai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u—《岳阳楼记》释义:在天下人忧zhi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dao之后才乐。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释义: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释义: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秋思》释义: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怀旧》释义: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6、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江上渔者》释义: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 秋思》释义: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释义: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9、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御街行·秋日怀旧》释义: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10、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释义: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范仲淹勤学中写出了范文正公的哪几种求学方式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颂。 范仲淹两岁丧父,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指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边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望采纳O(∩_∩)O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范仲淹的故事》教案及说课稿

【 #教案# 导语】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   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3)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 贫寒   划粥割齑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和衣而眠 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 ”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 划粥割齑、拒肴、 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爱国爱民、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已任)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叫欧阳梦婷。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 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 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 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 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 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 思维。   3. 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 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 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 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 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 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 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开始,我放映“闻鸡起舞”的动画短片然后顺势引入课文。 点名朗读课文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又为下面精读课文做铺垫。 第二个步骤:研读课文,质疑解惑 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学生为这几个故事取个简短的小标题。 (① 只身求学 ②划粥割齑 ③谢肴 ④闭门不出 )再安排三个环节逐一研读:   环节一:学习第二段。 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该段中能体现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的句子,发挥想象以“____了,就_____”的句式说说范仲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此段前,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粥割齑”的意思,并让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短尾最后两句话。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然后我顺势追问范仲淹对待这种清苦生活的态度,体会范仲淹的求学之勤。 环节三:学些第四至五段。   学生轻声读四至五段,小组合作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 范仲淹仅仅是因为担心以后咽不下粗茶淡饭而不吃美味佳肴的么?   2. 当听完范仲淹的回答后,猜想他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 皇上出游轰动全城,为什么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 学生回答后我稍加点拨,归纳总结。然后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范仲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的对话。目的在于还原情境,加深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已经理解这四个故事都是讲述范仲淹的勤奋好学。 第三个步骤:体验情感,突破难点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六至七段,边读边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刻苦求学的?设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其次,评价范仲淹,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从而突破难点。 最后,讲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第四个步骤;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说说范仲淹哪些言行最打动你。然后我以“少年强则国强”为结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展示),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一目了然。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扣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描写,让学生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情感,读中领悟写法,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苦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通过突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学习其品质。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收集历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收集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为整节课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写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语:杰出、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收不忍、朝廷、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刚听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体现了什么呢?(板书:忧国忧民)那下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教师指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写的,说的是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而后人则用这一词句来赞颂范仲淹。   4、教师:范先生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的风度仪态指的是什么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5、全班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6、教师导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是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他并为此而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设计理念: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积累词语的情况,并从听写的相关词句中,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的高风亮节。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范仲淹的刻苦读书写了四件事情。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四件事情?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小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故事1、“只身苦学”(板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时,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故事2、“划粥割齑” (板书)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教师:对于这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读:划粥割齑)   (2)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3)教师: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但他毫不介意,他——(学生读句子)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通过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并使学生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句子,领会人物的特点。教学的随机性比较大,教育师应当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重点在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己在读描述范仲淹言行语句中的咸受,在谈感受中进一步完善对人物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品质的领会。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同学们,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走上了治国爱民的从政道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引导学生说: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教师: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展示名人故事交流了学习成果,通过交流写法和课后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   1、交流写法: 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课后小练笔: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本课的板书,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如:   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忧国忧民→刻苦读书 谢肴   闭门不出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以让我继续努力改进!谢谢大家!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什么??

纪念友人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及翻译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有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主旨

1、《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主要是写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2、《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3、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4、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扩展资料:1、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庆历三年,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五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参考资料:岳阳楼记-百度百科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

时六年是那年?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矗立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滨临洞庭湖,极为壮观,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鼎足而三,被古人推崇为江南三大名楼,久享“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范仲淹这篇《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构思别致,词语精美,不但如画如诗,传写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淼气象,而且似歌似钟,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凛然气概,情辞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堪称为岳阳楼文的压卷之作。 全文可分为五段。第一段叙述作记的缘起,说明因滕子京之请而为重修之岳阳楼撰记。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同道好友,庆历四年(1044)因谗谪守巴陵郡(岳州),他自己也在庆历五年因改革失败,罢去参知政事,出为地方官,作此文时是在邓州知州任上。共同的不幸遭遇,是范仲淹为滕子京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他既想通过为岳阳楼作记激励自己坚持政治理想,也希望规劝友人放宽眼量,立意高远深沉,决非寻常之文所能比。因有这一番蒙冤遭贬的共同际遇,故而此段行文在点出谪守巴陵郡之后,笔锋一振,盛赞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让读者由今日滕子京的贤能想见昨日滕子京的非奸非愚,由此可知遭贬罪由之虚妄。此段文字简括,语气平缓,而内藏机锋。 第二段首先概写岳阳楼之大观,这是题内应有之文字。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揽胜,作者写景之笔就围绕洞庭湖而挥洒。就湖之不变者而言,远衔君山,鲸吞长江,水势浩淼,横无际涯,洞庭湖永远是那么雄阔壮丽;就湖之变者而言,早晨朝辉光耀,傍晚阴雾凄迷,即便一日之间也是境界迥异,气象万千。作者意在抒情言志,故而写景之笔稍纵即收,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束住上文,既呼应了首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暗示自己无意蹈常袭故,以写景工丽取胜,又启开下文,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昭示文章将以抒发览物之情为主。 以下两段笔酣墨饱,着力抒写迁客骚人情随景迁,在洞庭湖不同的景象面前或悲或喜的情感。作者首先用冷峻之笔展示洞庭霪雨之景。湖上阴雨不断,狂风怒吼,湖中浊浪澎湃,惊涛排空,气象是那么险恶,声势是那么恐怖,以至“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这两句成功地渲染出洞庭湖阴风浊浪的骇人气势和慑人威力,故而下面紧接写出“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进一步渲染出洞庭湖令人畏惧的声势和威力。最令人凄神寒骨的,还是暮色昏暝时分,凄厉的虎啸猿啼。此时此刻,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自然触景伤怀,倍感被迫离京的痛苦,充满了对谗言讥语的忧愤和畏忌,无限感概,极度悲伤。联系作者的际遇来鉴赏,那么这里抒发的不仅是古来迁客骚人的普遍心理,而且是作者遭谗贬官后的独特心境,并且还使前面所描绘的洞庭霪雨图染上了暗示色彩,使读者联想到,那“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洞庭湖,仿佛如同庆历改革夭折后宵小之徒肆虐逞凶的政坛;那“日星隐曜,山岳潜形”,也许是在暗示皇上受到小人们的蒙蔽,圣光不明;那“樯倾楫摧”,简直是改革家政治厄运的象征;那“虎啸猿啼”,仿佛是权豪的咆哮与贤臣的悲鸣。真是景中有情,情富于景,意蕴丰富,意境深远。 继而作者改用清丽欢快的笔调,描绘出又一幅洞庭春光图。二三月春日晴明,湖面绿波荡漾,天空白云万里,天色与湖光互相映照,一碧万顷;沙鸥或飞或停,群鱼游来游去,湖畔水边花香馥郁,大自然充满了生气。至于晚上,景色更加幽丽迷人,天上云雾一扫而空,唯见一轮浩月冉冉升起,湖面金光闪烁,水中圆月倒映,欢乐的渔歌唱酬互答,其乐无穷。此时此刻,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为眼前的美景而陶醉,顿时心旷神怡,忘却了自身的荣辱,临风痛饮,沉浸在欢乐之中。 以上两段用墨如泼,摹景曲尽其妙,抒情淋漓尽致,似乎已经写尽了古今登览者的心态。而后,文章忽然异峰突起,一声“嗟夫”就轻轻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直推出“古仁人之心”。以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不同,他们的思绪情操并不因客观环境与自己境遇的改变而有所游移,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总之无论进退出处,始终保持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接下去,以“然则何时为乐耶?”发问,提顿蓄势,直逼出全文最关键、最警策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下天之乐而乐。”这是古仁人立身处世的人格之美,也是作者自勉勉人的人生信条和理想。它概括了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与国家民众同命运、共甘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作者尽管身处逆境,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贞品格与广博胸怀,从而成为鼓舞有志之士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精神火矩。 这篇文章在构思上,匠心独运,机杼自出,布局谋篇,深见功力。首先是言志巧妙,作者深邃的思想并非直接抒发,更未抽象述说,而是先描绘洞庭风光以抒发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然后笔锋一转推衍出古仁人之心,顿时令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领悟到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其次,文章写景传神。作者擅长摹景状物,对于自然风景有着体察入微的审辨能力和绘声绘色的表现能力,文中三段写景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特别是霪雨与春光两幅图景,不但笔墨酣畅,层层渲染,用前后对比手法逐一抉示气象、湖景、人物的不同,造成迥然有别的抒情氛围,而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思袅袅,具有移情荡性的妙效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再次,语言精美。散中有整,骈散妙合,叙事和议论部分多用散句,写景部分则充分借鉴骈文讲究排偶、声律、藻饰的艺术特色,景语几乎全用四字句,还广泛运用了对仗手法,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与“山岳潜形”,“沙鸥翔集”与“锦鳞游泳”,“浮光跃金”与“静影沉璧”,分别构成工整的对偶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此外,还成功地运用韵律,造成音乐美,如明、惊、顷、泳、青、璧、极等句尾字皆押韵,读起来音调和谐,悠扬悦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范仲淹的爱国诗句有哪些?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名家名篇:范仲淹

人物评传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祐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以防御西夏侵扰,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此后他又知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昆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其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四。他上继李、杜、韩、柳,下启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与穆修、柳开一起,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传世名篇 岳阳楼记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罢相后知邓州(河南邓县)时。岳阳楼是湖南著名古迹,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任岳阳刺史时,常与才士登临赋咏,从此出名。腾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仁宗时二人又曾同守边郡。后腾宗谅于庆历四年(1044)贬谪岳州(古属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并函请范仲淹作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严先生祠堂记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变姓名隐遁于钓,刘秀觅访征召至京,尝共卧偃,严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辞官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后人称其所居之地为严陵濑。事见《后汉书·隐逸传》。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出知睦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始构严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记。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 *** ,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江上渔者 【题解】 见《范文公正集》。诗题一作《赠钓者》。诗中写渔者驾一叶扁舟隐显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来,却使人强烈感到渔者命轻如叶,身危如寄。表现出对渔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与作者《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以民为念、关怀民瘼的思想一脉相通。 【原文】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苏幕遮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怀旧”,《花庵词选》作“别恨”。《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于西龟兹国,“苏幕遮”乃“西戎胡语”。曲辞原为七绝体。词抒游子思乡之情。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题为“秋思”。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宋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陕西延安)。范仲淹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羌人不敢轻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此词为范仲淹在边塞军中所作。内容表达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邦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 【题解】 自《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秋日怀旧”。点明时间是秋天,主旨是怀旧。 【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简介?

158855214了考虑普通突突突www突突突涂鸦下午9兔兔图图突突突

范仲淹描述渔家生活的作品《渔家傲》,全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

渔家傲范仲淹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明明百度一下就有答案了。。

范仲淹的《渔家傲》的意思!急!!

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出自: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朝代:宋代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扩展资料: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范仲淹中的名句是哪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祝你好运!

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这些诗人有哪些诗?

- 《离骚》: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山河是我家。- 《九歌》:鸿雁在淮阴,战士冯唐汉。陶渊明- 《桃花源记》:杳杳胡兵夜白刃,清清商女朝阑风。- 《归园田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孟浩然-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杜甫- 《赤壁怀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吏》:白首壮心驯大威,一封告诉平原侯。韩愈-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刘禹锡- 《竹枝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范仲淹- 《岳阳楼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龚自珍- 《己亥杂诗》:蝴蝶妆来人,花丛梳去人。- 《丙辰从高庙神泉谷送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的名言和代表作?

屈原的名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渔父》等孟浩然的名言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陶渊明的名言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杜甫的名言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的代表作有《春夜喜雨》、《春望》、《登高》、《登岳阳楼》等韩愈名言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代表作有《师说》、《马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刘禹锡的名言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代表作有《陋室铭》、《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范仲淹的名言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代表作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等龚自珍的名言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代表作有《己亥杂诗》等

求范仲淹的奇闻轶事???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早年贫困,住在一姓朱的人家内,经常和一个术士往来.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儿子还小,不能将这些给我儿子 就托付给你了!".然后就把他的方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刚刚推辞他就死了!.后几年中范仲淹做了谏官,而那个术士的儿子也长大了,便找到了告诉他说:"你父亲有冶金的办法,过去他死的时候你还小,所以拜托我收藏,现在你长大了!应该还给你!".然后那出秘方和金子给他,就和当年封存的一样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一带)的朱氏家中,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范仲淹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却克勤克俭,省下余资,兴置义庄,周济宗族穷人。其子范纯仁说,范仲淹“于苏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十顷为千亩),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当时聚族而居已有九十口,则平均每人占田八亩有余。岁入粳稻八百石。计口给米外,存余粮以备荒年及丧嫁之费。范仲淹自幼虽未得到族人的帮助,却以宽广胸怀自愿:“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楼钥在《范氏复义宅记》中评价道:“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富弼撰的文正公碑铭中亦写道:“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既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副边防长官,对西夏作战),赐金良厚而悉以遗将佐。在杭尽以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无敛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遗表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终志于道,不为禄仕出也。” 范仲淹亲自手订义庄的管理规则,规定任何人,包括义庄掌管人犯规,由“官理断”。他对子侄要求很严,嘱他们“勿烦州县”;他给诸侄写信,再三要他们在官当廉洁谨慎,必须有乡曲之誉,才能推荐。范氏后人继承了办义庄的传统,在晚清时达到八千亩,其供给赡养的范氏族人有了数倍的增多。 范仲淹也关心苏州的教育事业。他曾在苏州购得南园之地,已盖好房子,准备居住。一位阴阳家(风水先生)说,住此地“必踵生公卿”(可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受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让天下士人来上学,都成为贵人)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他继承了孟轲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除置义庄,办义学外,范仲淹的义举是很多的。这里只举一例以明之。他被贬到浙江当官时,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缗,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雇了一条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他派一位老衙吏护送。为避免途中为关卡阻滞,交给一首诗,并嘱咐道,“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范仲淹小的时候就立下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的志向,一日年少的他在大街上听说有一位很会算命的道长,算命很准,他很高兴的跑去找道长,求道长看看自己的仕途怎样。他向道长问道:“我将来可不可以当宰相?”道长看看他说:“不能!”范仲淹听后脸上露出愁苦的表情,他随记马上问道:“那道长,我将来可不可以当一名名医呢?”道长听后又摇摇头。范仲淹听后十分难过!道长说道:“你一小小少年郎,不在大好时光用功苦读,整天光想着当宰相、当名医,真是白日做梦!我劝你还是回家好好读书去吧!咳!又一个轻狂的少年……”范仲淹听后慢慢说道:“道长错怪我了,我之所以问自己将来能不能当宰相和当名医,是因为我只有拥有这些才能真正解救天下利民,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办些事情,为国家做些贡献!”道长听后大吃一惊,重新回过头来看着这位少年郎,问道:“这是你的真心吗?”范仲淹坚定的说道;“是的,道长!但我,不会失望,我会加倍努力的。谢谢您的忠告和算解”。道长听后仰头望天念叨:“此子发如此大愿,均发自真心,天不佑你,还能有谁?”说完,道长对范仲淹说道:“孩子,你有如此诚心和愿望,将来一定会当宰相!”范仲淹身为北宋著名丞相后时刻不忘少年之志,他有一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1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乡村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每期都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今日我们怎样读经典”、“当名家名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进入教材”、“用声音复活经典”等,对每个话题都有深入地研究,给我许多思想上的启迪,教育教学上的引导和帮助。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问题。“问讯处”这个栏目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如偏旁笔画、语音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符教材教法、常识资料等方面为读者做解答,为我的教学提供方便。如20_。12期的“问讯处”栏目中,有一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文批改中常用哪些修改符号?”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模糊不清,几次问讯其他老师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当我看到令怡老师的解答后,一下子感觉很明了了,心中非常感激令怡老师,非常感激《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从阅读精品课堂、备课室、案例与反思这些板块,可以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益的帮助。今年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20_。01期刊。其中“备课室”中的“寒假备课专辑”深受我的喜爱。《燕子》是一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经典课文,我去年时教过这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课文,甚至能流利的背下来,可在课堂上的教学却并不尽人意,没能让学生和我一道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燕子的活泼机灵、可爱,春天的美好。我读了贺秀丽老师的《一支春天的赞歌》时,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虽然对《燕子》这一课非常熟悉,但是对文本的解读却不够,造成了教学方法上运用不当。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增强课的趣味性,作业设计也不够开放性。我想再次教学这一课时,我的课堂肯定会焕发出以前没有的光彩。   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了“园丁故事”、“封面人物”等,这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徐根容、窦桂梅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滋润着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汲取。《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园丁故事动人,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静下心来读《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教育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小学语文教师》为导航,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寻到教学的“亮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2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全部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时间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3   最近我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每一天能抽一点时间去读,从书中了解到习惯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好习惯受益终生,决定一生的命运。从书里也能够看到好的教育习惯能有效地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影响着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   常说“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好习惯能使人一生受益。我们教师一向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中也要构成良好的教育习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及语文教师,除了教学还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思自我的教育行为,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自我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的同时自我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的同时自我又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我作为一名教师,往往很多方面都处理的不够好:当学生犯“错误”时,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找学生家长;当学生的试卷上出错时,习惯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再做几遍;当拿到一本新教材时习惯于找课文中的知识点并照搬“教参”;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习惯于仅仅布置书面作业。   自我的习惯到底好不好,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我。要想做到书中所述,是要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从习惯养起。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更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而我,会以此书做为我的一本教学上的工具书,以此书来提高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并由此获得的欢乐。 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4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平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读范仲淹读书心得5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的著名诗句?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百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度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会当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屈原、杜甫、韩愈、陶渊明、范仲淹的简介。

屈原—(前335—前296)名平,字原,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同姓。官至左徒。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离骚》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江西),曾作过地方小官。他是我国魏晋朝代的一位著名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靖节先生集》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田园派主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孟浩然集》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官左拾遣。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杜工部集》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河阳人。官至刑部侍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人(徐州),官至监察御史。我国唐代著名秋派诗人;代表作品《刘梦得文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邠州人(陕西),官至参知政事。我国宋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范文正公集》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今杭州人。官至主客司主事。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龚自珍全集

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各是什么朝代?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陶渊明:东晋时期。孟浩然:唐代。杜甫:唐代。韩愈:唐代。刘禹锡:唐代。范仲淹:北宋。龚自珍:清朝。

《范仲淹》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范仲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仲淹》读后感1   《岳阳楼记》读后感《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形象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我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范仲淹》读后感2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景象,留给我们是一些深深遗憾和无尽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雄伟,有着朝晖夕阴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是一个积极向上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辉煌,也有着坠落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态度。你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壮语! 《范仲淹》读后感3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忧愁:从这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范仲淹》读后感4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精神震撼了我。   文章开始介绍了范仲淹的历史、家庭状况以及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事迹。文中写道,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他曾经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用稀粥充饥。在应天书院求学时,生活更是艰苦,每天划粥割齑,他全然不顾,仍然坚持鸡鸣即起,夜半而眠,发愤苦读,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相。读到这里我更加佩服范仲淹了,他身处逆境,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仍能发愤实在令我钦佩。联想到自己,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不能发愤,真是羞愧难当啊!   还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人们都争先恐后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去了,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最后终于在殿试的时候见到了皇帝,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做法,我每天几乎都读书,但读书时老是不能专心致志,总是心不在焉,只要外面有一丁点动静,就会去看,这就是爸爸常说的“哪有事哪到”可是自从读了此文后,我深深被范仲淹的专心致志的精神所感动,渐渐改掉了读书不专心的毛病,每次读书写作业都心无旁骛,这样读书的效率也上来了,从书中掌握了不少知识。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不仅改掉了不专心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浅尝辄止不行,必须发愤苦读,专心致志才能成就某种事业。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知识改变我们的容颜,让知识温暖我们的命运吧! 《范仲淹》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范仲淹》读后感6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可反映范仲淹对学习的态度。今天伴着清风我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寒冬苦读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之情我的心仿佛是微波荡漾波浪时而高时而低。   在文中主要讲了范仲淹十年苦读书最后成了宰相的事情。赞扬了范仲淹读书不怕困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   "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每天读多少也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人家都说"坚持就是胜利"。范仲淹不管环境与天气如何一定要把计划读的页数读完他对自己负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暑假的一天张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那天去参加同学的生日7:00才回来我望着作业许久才慢慢吞吞地拿起字帖练了起来……作业就只有一本了就是读书笔记。"现在已经八点了出去玩会儿吧!读书笔记明天再写也不迟!"说着说着我就穿好鞋了。可刚出门没几步我就犹豫了:"明天岂不是写得更多"眼前仿佛有两个"我"第一个"我"让我写完再去玩第二个"我"让我先出去玩他俩还在争吵着。不到5分钟就转身对妈妈笑了笑:"明天要提醒我写读书笔记!"我竟不知就在我关门的`那一刻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却高兴地出去玩了。   啊!我真不如他!我这个等待光明的暗者希望范仲淹寒冬苦读的精神给我带来巨大的启迪波浪,有在我心中腾起又是一个大浪撞击在我心岸的礁石上…… 《范仲淹》读后感7   人是感情动物,当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缔造是人为,而自已对人生价值评估却是主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优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请在外,却能把心灵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萎靡不振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辽阔,而人类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好友。(读后感)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意志而成。 《范仲淹》读后感8   这一周学习了第十六课>以后,受到很大的启发,特别是他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不但 让我理解了内容 ,而且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给了我极大的教育。   范仲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通过艰苦奋斗、刻苦努力做了大官,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让人最感动的是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明了他的胸怀是多么宽宏,表现出对广大人民深厚感情的崇高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比较计较个人的利益,凡事都先要自己先得到满足,没有达到目的往往就会不高兴,有时候 还会闹情绪 。在家里常因为吃东西与小妹妹计较,甚至为了一个荷包蛋的大与小都要发牌气;在学校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弄得面红耳赤;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同学的感受。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以后我要向范仲淹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多做对人们有益的事,在家要对妹妹多谦让,有什么时候好吃的东西尽量先让给她,有什么家务要争取多做;在学校更要有谦让精神,对同学要团结友爱,思想上要为班集体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能做损害班集体的事。要真正做到忧愁在别人前面,享受在人家后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好的品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好孩子! 《范仲淹》读后感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信大家对这一至理名言并不陌生,当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一文,学到这句名言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范仲淹,你是我最钦佩的仁人志士,你是我心中的华夏娇子。你是洁身自好、自立自强、忧国忧民的化身。你的不世佳作《岳阳楼记》千古传颂,你的至理名言万古流芳。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可自幼就刻苦学习;附近寺院里留下你琅琅的读书声;应天书院里记录着你孜孜以求的身影;饱学之士的耳畔,回荡着你‘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的言语音;“划继割斋”记录着你的意志;“废寝忘食”铭刻着你的勤奋;“谢绝的美味佳肴”标榜着你洁身自好,“鸡鸣即起”见证了你自立自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着你的忧患意识……   自立方能自强,居安思危才能永享安康。翻开中国近代史,那是一部血泪史;圆明园被毁,海上郧落,八国联军侵华,日寇侵华,中国内战不止,这一切是为什么呢?国人倘能自强,清廷若能居安思危,重臣若能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至如此?   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应该像范仲淹一样自立自强,居安思危,刻苦学习,唯有如此,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像誓词里所说的那样“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范仲淹》读后感10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范仲淹》读后感11   今天,老师讲完《范仲淹的故事》,我真的太感动了,我太佩服范仲淹了。他只身求学,拒绝美味,埋头苦读,让人感觉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事。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如果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他拒绝美味,朋友给他送美味佳肴,而他把食物放发霉了也不吃。范仲淹担心吃了鸡鸭鱼头,以后就咽不下咸菜了。   范仲淹埋头苦读,那年真宗黄帝过应天府,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去看。书院的学生老师也去观看,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不出,和平常一样在学院里埋头苦读,因为他下定决心,以后要见到皇帝。   学了这篇课文,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范仲淹埋头苦读的精神。因为这让我想起我的不好。星期天,我在家写作业,突然门外一声响,把我吓了一跳。我急忙跑出门外,看看外面是什么情况。还没到门外,就闻见一股清香的花味。一出门,看见一辆三轮车上架着漂亮的花。我好想买几朵呀,可是一想,我的作业还没写完。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不管作业了,去买几朵花吧。可是又一想,如果作业不写完,还得熬夜写。   我想来想去不知道先做什么,时间不早了。卖花的人早已走了,可我的作业还没写完呢。哎,我急忙跑回家去写作业了。匆忙的写完后,看着我那潦草的作业。真后悔没有早点写。我低下头来沉思了一会儿,想起了那范仲淹的故事,想起了范仲淹埋头苦干的时候,我真是后悔莫及。   范仲淹从小就埋头苦读,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赏析范仲淹的{登表海楼} 背景 意境 翻译, 要详细!!

登表海楼 诗人:范仲淹 朝代:宋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只能告诉你那么多,我小学生知识有限。

幕府燕闲录中尹洙对范仲淹说的话用什么作业题目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他的目的是让范仲淹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师鲁的指正和范仲淹的感叹,表现了他们对写作的认真负责态度.

范仲淹作墓志阅读答案

(1)多亏。(3)写作严谨求实,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范仲淹作墓志 答案

原文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史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编辑本段]译文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编辑本段]本文师鲁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 因为范仲淹是个大名人,他的话,他的文章,必定被后人尊捧,而在墓志铭中,他却把宋代现行的官职,改用前朝相等官阶职务的名称,表面看来,这是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才能做到的,也是一种雅致的说法,但是师鲁认为,如果虚构事实,改用官职名称,容易产生误导,后人还以为宋代没有知州,仍设太守。他的目的是让范仲淹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师鲁的指正和范仲淹的感叹,表现了他们对写作的认真负责态度。[编辑本段]启示 写作要严谨求实,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范仲淹作墓志文言文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范仲淹小时候文言文

1. 范仲淹赈灾译文 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 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饿死的人铺满道路,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是这个么? 2. 不知名文言文译文①余幼时即嗜学②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要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 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 *** 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 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 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 曾受业于浙东大儒吴莱、柳贯、黄潽。元末隐居于乡里,一度信奉道教。 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征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后因其孙宋慎受胡惟庸一案牵连,全家谪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有《宋学士文集》。 3. 范仲淹读书文言文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舎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苦学成材——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 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 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部(今属商丘)学舍读书。 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 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 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 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4. 段齑画粥文言文的翻译 应该是“断齑画粥”。 1、译文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2、原文 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断齑画粥 5. 段齑画粥文言文的翻译 应该是“断齑画粥”。 1、译文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2、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扩展资料: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断齑画粥。 6. 急求写关于欧阳修与范仲淹的文言文 欧阳修苦读① 原文: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⑦里士人家⑧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⑨。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⑩,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向街坊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 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 孤:幼年丧父 4 资:财务,钱财。 5 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 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8 士人家:读书人家 9 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10 文字:文章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 ①师鲁:尹洙的字。 7. 不知名文言文译文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 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 *** 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 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 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 曾受业于浙东大儒吴莱、柳贯、黄潽。元末隐居于乡里,一度信奉道教。 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征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后因其孙宋慎受胡惟庸一案牵连,全家谪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有《宋学士文集》。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母亲生活很苦,没有依靠只好改嫁到长山朱氏家,待他长大后知道他的家庭经历,伤感得流下泪来,这时他辞别母亲到南都进入学堂日夜发奋,苦读五年时间,没有解开衣。

范仲淹作墓志的相关用意

因为范仲淹是个大名人,他的话,他的文章,必定被后人尊捧,而在墓志铭中,他却把宋代现行的官职,改用前朝相等官阶职务的名称,表面看来,这是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才能做到的,也是一种雅致的说法,但是师鲁认为,如果虚构事实,改用官职名称,容易产生误导,后人还以为宋代没有知州,仍设太守。他的目的是让范仲淹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师鲁的指正和范仲淹的感叹,表现了他们对写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解释文言文 、范仲淹作墓志

1;以;用、把、将。“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好在把你看过,不 然,我差一点就出错了。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可是现在并没有这种官职,以后(看此文的人)对这一官职必然产生疑问。3;“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范仲淹曾经给别人撰写墓志,已经封好了,正准备寄发出去。4;尹洙对范仲淹这样说话的用意是:著名文人的文章,会被后人作为可信的史料,所以应该谨慎,你把现在的转运史称为都刺史,现在的知州称为太守,文章倒是清纯好看,可是以后会引起世俗读书人的争论。文以垂远,地名、官职的名称,都应该以当代的为准,不可滥用古称。

范仲淹作墓志原文文言文翻译

1. 范仲淹作墓志译文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史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2. 范仲淹作墓志 翻译 原文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译文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本文师鲁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 因为范仲淹是个大名人,他的话,他的文章,必定被后人尊捧,而在墓志铭中,他却把宋代现行的官职,改用前朝相等官阶职务的名称,表面看来,这是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才能做到的,也是一种雅致的说法,但是师鲁认为,如果虚构事实,改用官职名称,容易产生误导,后人还以为宋代没有知州,仍设太守。他的目的是让范仲淹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师鲁的指正和范仲淹的感叹,表现了他们对写作的认真负责态度。 启示 写作要严谨求实,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 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 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4. 【文言文翻译牧童评画,翻译】 牧童评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5.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 有两个版本的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⒄,再适长山朱氏②。 既④长,知其家世③,感泣辞母,去⑤之⑥南都⑦,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⑧解衣就寝⑨。 或⑾夜昏怠⑿,辄⒀以⒅水沃⒁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⑩始食,遂大通六经⒂之旨,慨然⒃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⒆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1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原文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2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6. 《范仲淹罢宴》的译文 范仲淹罢宴【原文】 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办酒,未举觞(shang),见缞绖(cui die)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i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范仲淹作墓志译文 全部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史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范仲淹作墓志翻译

范仲淹作墓志原文: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选自毕仲询《幕府燕闲录》)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历史上哪位有名的人物评点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位杰出的文学家、改革思想家和教育家。公元1038-1043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善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号令严明,夷狄不敢犯,被敬称为“龙图老子”、“小范老子”。公元1043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后病死,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且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范仲淹亦被朱熹誉为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劝学》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的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行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时候天色昏暗,只能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鸣。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离开都城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发感慨万千而十分伤心。又如春风和熙、阳光明媚时,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一块沉下的碧玉,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是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之中,端起酒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在朝廷上做官,为百姓忧虑,处在偏僻的江湖边,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忧虑。在朝廷做官忧虑,在僻远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范仲淹劝学》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扩展资料:《劝学》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诗歌有:《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词有:《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散文有:《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书法有:《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的远大的政治抱负。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扩展资料作者影响、成就: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范仲淹的“与时消息”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岳阳楼记背景

范仲淹《岳阳楼记》背景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范仲淹的小故事

djg

求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如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回答者:帅帅的老木匠 - 探花 十级 6-28 19:30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劝学》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的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行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时候天色昏暗,只能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鸣。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离开都城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发感慨万千而十分伤心。又如春风和熙、阳光明媚时,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一块沉下的碧玉,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是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之中,端起酒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在朝廷上做官,为百姓忧虑,处在偏僻的江湖边,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忧虑。在朝廷做官忧虑,在僻远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范仲淹劝学》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扩展资料:《劝学》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诗歌有:《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词有:《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散文有:《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书法有:《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祝你好运!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第三、四、五段』

好的谢谢亲们的关注祝你们快来乐。

岳阳楼记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原文是什么?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四绝:《岳阳楼记》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经典,岳阳楼也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竦篆额,号称“天下四绝””。并树立了“四绝碑”,至今碑石完好。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之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原文是什么?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 岳阳楼记全文文

1、《岳阳楼记》 2、【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7、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劝学》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的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行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时候天色昏暗,只能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鸣。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离开都城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发感慨万千而十分伤心。又如春风和熙、阳光明媚时,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一块沉下的碧玉,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是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之中,端起酒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在朝廷上做官,为百姓忧虑,处在偏僻的江湖边,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忧虑。在朝廷做官忧虑,在僻远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范仲淹劝学》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扩展资料:《劝学》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诗歌有:《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词有:《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散文有:《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书法有:《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希望高人能用英语稍微介绍一下滨州的孙子故里和邹平的范仲淹

Located on the alluvial plai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is the title of "Chinese Wu saint "of the home"s grandson. Since the first Chinese in 2003 (Waste Management) grands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estival, the Waste Management name more and more access to people"s vision. A few days ago, the third grands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estival is being held, "Binzhou Sina" to take you into the home of Sun, The Art of War sentiment charm --Fan Zhongyan duan gong King was born two years (989 years). Queen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died in four years (in 1052) the Greek text the wor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re well-known politicians and the commander in chief, but also - digital outstanding writer and educator. Qingli innovation under his leadership campaign, Xifeng Wang became a prelude to political reform; him of certain military system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to make the western border of the firm quite a long period of time; recommended him out by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s the Song Dynas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cademic peak; he initiated after the first bad idea, and lofty ideals Music Festival parad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re colorful flash of spiritual wealth Zhuo: Zhu Xi"s call him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for ever first-class figures! you"re so far, around the ruins of the Fan Zhongyan . Always been the protection and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