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及翻译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从泥水匠中被举荐,胶鬲从鱼盐贩的人群中被启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被赎回并重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身体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会从中受到教训)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才会奋起;(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色上,吟咏感叹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而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和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下面是CNFLA网我精心整理的原文,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兴起,被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集市。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使命。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同“增”,增加。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39、发:流露,显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43、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   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

  导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究竟应该如何做呢?下面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的翻译,欢迎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益:增加。曾,通“增”。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9、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3、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50、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翻译,完整注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原文重点句子及翻翻译

文言文 是语文中比较重要的科目,下面我就大家整理一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原文重点句子及翻翻译,仅供参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翻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翻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乐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嫦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原文重点句子及翻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翻译

翻译: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代文翻译`

翻译: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孟轲画像舜从普通的农事劳动之中被任用,傅说从一个筑墙工的位置上被提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场上买回来后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些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饥饿而形容憔悴,使他因贫苦而行事错乱,难以称心如意,由此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应付事情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万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流露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内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易于走向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和翻译。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从泥水匠中被举荐,胶鬲从鱼盐贩的人群中被启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被赎回并重用。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身体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会从中受到教训)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才会奋起;(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色上,吟咏感叹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而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生干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干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可参考下方。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翻译(适合学生):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试要求版本翻译: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_翻译及赏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 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中文言文 , 议论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子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托出一篇主旨。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万里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著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乐的科学》)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赏析三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国中文言文 , 送别 , 劝勉学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先秦·吕不韦 撰《秦西巴纵麑》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国中文言文 , 寓理故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两汉·刘向 撰《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 : 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国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哲理故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原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如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的翻译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已全部占有了秦国的珍宝。”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在山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不拿什么财物,也不迷恋女色,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吧,不要错过机会。”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到这里),沛公如今有急难,我逃离了他,是不守信义的,我不能不跟他说说。”张良于是进(中军帐),又把全部情况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张良说:“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计策的?”沛公说:“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了他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默了一会,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违背项王(意旨)的。”沛公说:“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活了他;如今有急难,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来见沛公。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项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会忘恩的。”项伯答应下来,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不早些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自己军营后,将沛公的话全都转告项王,趁机说道:“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入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到了鸿门,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到外面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进去祝酒,祝过酒,说:“君王跟沛公一块喝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的,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 于是张良赶往军营门口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在沛公身上打主意。”樊哙说:“这太紧迫了!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樊哙终于进了中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樊哙(先)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坐了一会,沛公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出去。 沛公出去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说:“现在是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于是(刘邦)决定赶快逃离,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沛公说:“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杯,打算给亚父。正碰上他们生气,不敢献。你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一定遵命。”这时候,项羽部队驻扎在鸿门下,沛公部队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丢下车马、随员,独自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跟随),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沛公临走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路。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谢罪,说:“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一对玉杯,敬献给范大将军足下。”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您有责备他的意思,已抽身独自离去,(这会儿)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收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说:“唉!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将曹无伤处死。

三行文言文翻译

1. 三峡文言文翻译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三峡》古文的全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三峡文言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531313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4. 吊古战场文三行批注,第一行古文,第二行词的意思,第三行句子的翻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愬?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竖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 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复没。 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 可胜言哉!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 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岂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 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 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 荼毒生民,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徧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寤寐见之。 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吊祭不至,精魂无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 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气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 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军覆没。 每逢阴天就会听到有鬼哭的声音。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听说战国时期,齐魏征集壮丁服役,楚韩募集兵员备战。 士兵们奔走万里边疆,年复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寻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结冰的河流。地远天长,不知道哪里是归家的道路。 性命寄托于刀枪之间,苦闷的心情向谁倾诉?自从秦汉以来,四方边境上战争频繁,中原地区的损耗破坏,也无时不有。古时称说,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军队为敌;后来不再宣扬礼乐教化,武将们就使用奇兵诡计。 奇兵不符合仁义道德,王道被认为迂腐不切实际,谁也不去实行。 唉哟哟!我想像北风摇撼着沙漠,胡兵乘机来袭。 主将骄傲轻敌,敌兵已到营门才仓卒接战。原野上竖起各种战旗,河谷地奔驰着全副武装的士兵。 严峻的军法使人心惊胆战,当官的威权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贱。锋利的箭镞穿透骨头,飞扬的沙粒直扑人面。 敌我两军激烈搏斗,山川也被震得头昏眼花。声势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电奔掣。 何况正值极冬,空气凝结,天地闭塞,寒气凛冽的翰海边上,积雪陷没小腿,坚冰冻住胡须。凶猛的鸷鸟躲在巢里休息,惯战的军马也徘徊不前。 绵衣毫无暖气,人冻得手指掉落,肌肤开裂。在这苦寒之际,老天假借强大的胡兵之手,凭仗寒冬肃杀之气,来斩伐屠戮我们的士兵,半途中截取军用物资,拦腰冲断士兵队伍。 都尉刚刚投降,将军又复战死。尸体僵仆在大港沿岸,鲜血淌满了长城下的窟穴。 无论高贵或是卑贱,同样成为枯骨。说不完的凄惨哟!鼓声微弱啊,战士已经精疲力竭;箭已射尽啊,弓弦也断绝。 白刃相交肉搏啊,宝刀已折断;两军迫近啊,以生死相决。投降吧?终身将沦于异族;战斗吧?尸骨将暴露于沙砾!鸟儿无声啊群山沉寂,漫漫长夜啊悲风淅淅,阴魂凝结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阴云厚积。 日光惨淡啊映照着短草,月色凄苦啊笼罩着白霜。人间还有像这样令人伤心惨目的景况吗? 我听说过,李牧统率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开辟疆土千里,匈奴望风远逃。 而汉朝倾全国之力和匈奴作战,反而民穷财尽,国力削弱。关键是任人得当,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驱逐猃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筑城防御,尔后全军凯旋回京,在宗庙举行祭祀和饮宴,记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 君臣之间,端庄和蔼,恭敬有礼。而秦朝修筑长城,直到海边都建起关塞,残害了无数的人民,鲜血把万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汉朝出兵攻击匈奴,虽然占领了阴山,但阵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实在是得不偿失。 苍天所生众多的人民,谁没有父母?从小拉扯带领,抱着背着,唯恐他们夭折。谁没有亲如手足的兄弟?谁没有相敬如宾友的妻子?他们活着受过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过而遭杀害?他们的生死存亡,家中无从知道;即使听到有人传讯,。 5. 简短文言文,大概3行,有译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 *** 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6. 三篇文言文+译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即使快乐但不能长久,便离开。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变得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蛮简单的

山峡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

1. 文言文《三峡》的翻译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 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确有许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 2. 山峡的翻译和原文 山峡,这篇文章我还没看到过,你想问的是不是《三峡》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我要文言文《山峡》的翻译 应该是《三峡》。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三峡的原文及翻译 江水·三峡(郦道元) 水经注(郦道元) 江水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 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 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 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 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 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 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 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 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 惊知己于千古矣。”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文言文《三峡》课文和翻译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 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 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认为。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 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 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 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 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 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 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 6. 三峡文言文原文 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 初中 语文 课文 《三峡》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生)【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望采纳,谢谢~。 8. 山峡文言文翻译 是三峡吧,1、到了三峡大约二百公里(现译)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悬崖,排排岩石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顺流而下的流水把逆流上行的船阻挡了,不能通行。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需要紧急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中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悲哀婉转,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 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茂盛),确有许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 9. 山峡的翻译和原文 山峡,这篇文章我还没看到过,你想问的是不是《三峡》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到头来还是什么都没有"英文翻译?

itcomesouttobenothingeventually点评,comesout还可以用turnsout,appearstobenothing在这里也可以用zero代替eventually很舒畅的词,到头来不要用intheend,用eventually是最恰当而简洁的表达。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的翻译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了一下自己的脚,而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了。

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一丛花·仙姝天上自无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一丛花·仙姝天上自无双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 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 《一丛花·仙姝天上自无双》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的其它作品 ○ 卜运算元·咏梅 ○ 游山西村 ○ 示儿 ○ 冬夜读书示子聿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陆游更多作品

白沙集文言文翻译桃芯

1. 搜文言文《张巡传》翻译 参考译文: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 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 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 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 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 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 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 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2.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2010-2011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检测题( 100分钟)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 基础(28分)1、默写或按提示填空。 (10分)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⑶曲径通幽处, 。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⑷曹操的《观沧海》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 , 。2、给下列加点汉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4分)枯涸( ) 贮蓄( ) 栖息( ) 澄清( )肥shuò( ) 清liè( ) yùn niàng( )( ) 3、一般说来,人们对景物特征的观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进行。试指出下面的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描写景物的。 (2分)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⑵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4-5小题。(5分)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 )前进的瓜秧,无不bèng fā ( )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4、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2分)pú fú ( ) bèng fā ( )5、依照划横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分句。 , 。 按要求回答6-8题(共7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庆长假自驾车涌入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听一位朋友介绍,他这次五一长假在“农家乐”玩得很开心。 我问他都玩了些啥,他介绍了几项:一是在树干上“荡秋千”,二是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三是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在“农家乐”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 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6、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 (2分)7、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8、请为你熟悉的村庄写一段推荐性的文字,以吸引游客前来度假。 内容可以包括山水田园景色,或民风民俗,或饮食文化,或特色游玩安排等。(3分)二 阅读(42分)(一)(8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9、用现在的语言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句的意思。(3分)____ __ 10、“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抒发了 之情。 (2分)11、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3分)(二) 春(节选)(11分)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2、上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已经在文中标出,请概括它们的层意,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 1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 (3分)14.“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 。 (4分)(三)天山景物记(15分)①再往里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⑥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持过猎获的野味。 ⑦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②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丽。 ④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⑥在马上用不着下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15、文中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山的原始森林,其中第③④句写出了林中的 ,运用的是以 衬 的写法;第⑤句写出了森林的 ;第⑥⑦两句写出了这是一片原始森林。 (4分)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 3.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2010-2011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检测题( 100分钟)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 基础(28分)1、默写或按提示填空。 (10分)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⑶曲径通幽处, 。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⑷曹操的《观沧海》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 , 。2、给下列加点汉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4分)枯涸( ) 贮蓄( ) 栖息( ) 澄清( )肥shuò( ) 清liè( ) yùn niàng( )( ) 3、一般说来,人们对景物特征的观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进行。试指出下面的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描写景物的。 (2分)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⑵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4-5小题。(5分)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 )前进的瓜秧,无不bèng fā ( )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4、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2分)pú fú ( ) bèng fā ( )5、依照划横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分句。 , 。 按要求回答6-8题(共7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庆长假自驾车涌入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听一位朋友介绍,他这次五一长假在“农家乐”玩得很开心。 我问他都玩了些啥,他介绍了几项:一是在树干上“荡秋千”,二是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三是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在“农家乐”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 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6、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 (2分)7、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8、请为你熟悉的村庄写一段推荐性的文字,以吸引游客前来度假。 内容可以包括山水田园景色,或民风民俗,或饮食文化,或特色游玩安排等。(3分)二 阅读(42分)(一)(8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9、用现在的语言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句的意思。(3分)____ __ 10、“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抒发了 之情。 (2分)11、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3分) (二) 春(节选)(11分)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2、上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已经在文中标出,请概括它们的层意,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 1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 (3分)14.“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 。 (4分)(三)天山景物记(15分)①再往里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⑥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持过猎获的野味。 ⑦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②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丽。 ④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⑥在马上用不着下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15、文中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山的原始森林,其中第③④句写出了林中的 ,运用的是以 衬 的写法;第⑤句写出了森林的 ;第⑥⑦两句写。 4. 天津市东丽区空港物流经济区汽车园中路29号怎么翻译成英文啊 1名称:建邦地址:宝南街,马里奥店对面推荐菜:铁板孜然牛肉进口大米:碗厨房地址:东风路甘肃段推荐菜:恒公司地址:猪5 / 名称:家乐福后面的巷子里推荐菜:风牛肉> BR /> 名称:大米地址地铁:为残疾人士街200米推荐菜推荐菜:排骨汤,肉饼,蒸鸡蛋。 :馄饨店地址:旁边的山路四维杂酱面,蒸馄饨 BR /:要求乘客鸡地址:医院:九龙全鱼 /> / A>产品名称:湖钱粮土鸭馆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天津:野火湖乡江滨江路推荐菜:土石锅辣椒猪肉,鱼,鸳鸯火锅,鸭杂火锅/>名称:教育副角落的老房子地址:*推荐菜蔡锷道:石锅鸡产品名称:罗光鹅盛坊地址:劳动西路公社的大型餐饮推荐菜:鹅,盐水 11产品名称:DAVID卤味店地址:长左无障碍门县:40,114 BR /> 12产品名称:铁肥地址:桂花公园推荐菜:口味田鸡13名:地址:为期14天的电动星级酒店,坐落在产品名称:观察首页推荐菜:香油猪脚切的碎碎的,伍家岭陈家湖车站和开胃菜,菜的晚餐紫荆对面推荐菜: 15岁的教母肾BR /名称:推荐菜已计入地址:CC河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餐厅地址::口味虾,酸菜炒饭。 / a> / 16:在湖南省杂技团食堂地址:东推荐菜:茄子鱼头火锅 17产品名称:天津市河西衡邵土蔬菜的城市道路沿猴子石大桥推荐菜:地道的乡村美食BR P-18产品名称:星福地址:广东省南大门,对面的巷子推荐菜:地址> BR /> 19蔬菜碗:劳动广场的朋友推荐菜:BR / 20 BR /双花椒:宋记地址:崖推荐菜:烤虾/ 21姓名:地址:学院路,白沙路,白沙路,几百米的道路右侧的交界处推荐菜:P> 22产品名称:星沙餐馆地址:贺龙体育场建议大蒜猪肉菜BR /> / 23产品名称:银河土菜馆地址:推荐菜:曙光北路湖南橡胶厂后门/ > 24产品名称:茂西土菜馆地址:推荐菜:鸡黑石渡BR /> 25特别的名字:新湘阴地址:长沙市芙蓉区,长沙市,长沙市人民 *** 推荐菜:¥蛇的味道无限 /> 268%产品名称:皇家厨师地址:长沙市芙蓉宽松桂,公园推荐菜:皮肤蛇 /> BR /> 27名称:老四川地址:体育场路推荐菜: BR / 28穆斯林餐厅地址:武夷山推荐菜鱼火锅,牛肉鸡肉BR> BR /> 29:和平展台地址:长沙市三星街,药王街PCD率,端口推荐菜:酸菜季节BR /> 30:辣椒炒肉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银苑海鲜推荐菜:辣椒,猪肉,鸡肉汤/ A> BR / 31产品名称:北美浏阳蒸地址:阿美离开了家唐玲建议的颜色汤,清蒸蔬菜和瓶的酒山地。 / A> 32家餐馆和世界的和平,而不是在正确的道路从对面推荐菜:地址:香干/ A> / A> 33:老四川鱼馆地址:体育场路湖南日报正门对面,不到30米推荐菜:香辣鱼火锅/ BR / 34条规定:食品和饮料店,小明:河西咸嘉花园地址推荐菜:35内置百叶土菜馆地址:豹头醋推荐菜:心肺汤,筒子骨炖萝卜,咸鱼,脏鸭,蒸香 36产品名称:培根博物馆地址:腌过的肉,面包村岭循环炒鸡蛋熟车间劳动南郊,腐竹,烤猪肉,土豆,烤猪肉,名称为营如下:37蒋记家禽博物馆地址:公园推荐菜:推荐菜,肉回锅花江狗肉存储 38产品名称:地址:长沙市推荐菜:虾(1)市白沙路,南大桥交界处的蓝天方向迷人商店卖粉红色的口味虾(晚上)BR /> 39:喜相逢 />韩国烧烤地址:长沙兴基推荐菜:踏板鱼,牛肉,朝鲜冷面,拌饭 40 / P>地址:河鲶鱼店:浮动牌楼口,潇湘大道,白湖推荐菜:41个产品名称天利味齿轮地址:大营街,滨江路,在所有品种的鱼在河的交界处叫丫丫黄鳜鱼推荐菜:口味蛇(28磅)。蟹 / A> 推荐菜:口味虾42:大排档地址谈:香椿路,营盘街交界处的干香料,虾味BR p> BR /> BR /> 43:明生地址:南阳推荐菜:辣椒猪肉,鸡肉,白菜,冷细菌肋骨胃代码汤街三角花园气味/ 44产品名称:排骨地址:推荐菜:霸王排骨 /人民路花鼓剧团隔壁46 MRS鸡 / 45的灵魂BR /> (瓜解放店:劳动西路村),沿景区道路交界处47名称:地址:601银湾路总站(旧)推荐菜:干锅牛蛙地址:牛蛙口味牛蛙,辣椒,炒蚬,银推荐菜:48-DU鸡 49名称:博物馆雪鹅地址:烈士公园南UCC住宅推荐菜:干锅鹅/ >> / 50:天津市河西猪肉王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长沙,社会福利机构的推荐菜:猪 51名称:红色红色光区地址:山腰岳麓山的一半推荐菜:酸菜猪肉52:的CTF汤店地址:钓鱼的莲子汤湾市天马公寓门口推荐菜,乳鸽汤/> BR牛肚/ A> A> 54:建军蒸菜馆地址:天推荐菜:紫高远路 /> BR /> 55四川豆,腌,腊牛肉:净果甜品地址:推荐菜:红豆,芒果冰淇淋钓鱼芒西米椰子胶囊酷 P> 56产品名称:兄弟家庭地址:推荐菜Shumuling一楼是个好名字:韶山北路尧陵炒牛肉,辣椒炒肉,蒸鸡蛋57 ::巴基斯坦古地址:107国道,大型道具机场,从酒店约200米。 驾驶芙蓉中路,右转约500米推荐菜:鱼,苹果蜗牛巴基斯坦乡,牛肉粉丝/ 58产品名称:(老挝斯巴鲁)推荐菜:餐厅地址:长沙辣肉汤60产品名称:Dongtangpearl土豆,铂金/ (宁波)地址:中国南。

茂陵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茂陵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茂陵》注释 ①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长安西。 以汉武帝指唐武宗,因二人在武功、畋猎、求仙、好色等方面均有相似处。作于会昌六年八月武宗葬端陵之后。 ②蒲梢:良马名。《史记·乐书》载,汉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名蒲梢,作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 ③苜蓿:豆科植物。据《史记·大宛列传》,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博物志》谓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④凤觜:传说仙人煮凤喙及麟角作胶,名为续弦胶,见《十洲记》。又传武帝时西国王使臣献此胶。帝至华林苑射虎,弦断,使者用口濡胶以续弦。含凤觜,指用嘴含胶将其濡湿融化。含,全诗校:“一作衔。”此句讽其好游猎。 ⑤属车:皇帝侍从的车。鸡翘:皇帝出行,属车前插编有羽毛的鸾旗作标志,民或谓之鸡翘。句指出行不用皇帝仪仗而喜微行。 ⑥《博物志·史补》:汉武帝好仙道,西王母来,索仙桃,以五枚与帝。时 从窗中偷窥,西王母说:“此窥牗小儿常三来盗吾此桃。”此讽其好神仙。东方朔指方士一流。 ⑦金屋贮娇事,此讽其好女色。 ⑧苏卿: 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扣留十九年后,于昭帝始元六年春始归国。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事见《汉书·苏武传》。此借苏武自况。 永嘉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历史http://WWW.lishixinzhi.Com) 《茂陵》作者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其它作品 ○ 嫦娥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夜雨寄北 ○ 锦瑟 ○ 霜月 ○ 李商隐更多作品

石榴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石榴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标签: 女子 爱情 诗 人物 情感 《石榴》赏析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关于石榴的古诗。那作者具体是想表达什么呢?一.石榴的隐李商隐为什么要以《石榴》为题写诗?石榴隐喻的是什么呢?据传石榴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博物志》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安涂林安石榴以归,名为安石榴。”唐朝时,女皇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于是其栽培随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一度出现长安“榴花遍近郊”的盛况。当年杨贵妃在华清宫时,也特别喜欢石榴花,亲手在七圣殿周围,栽植了很多石榴树,以观赏石榴花的艳态美容,因此有了“贵妃花石榴”的美名。唐代诗人于兰《千叶石榴花》诗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若教移在香闰畔,定与侍人艳态同。”诗的末句把石榴花的娇态与香闰中的美女相类比,浪漫的魏澹也将那榴花比作思念中的闺中人。可见石榴在李商隐生活的那个朝代绝非凡品,它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 二.李商隐的《石榴》为谁而写?可以断定李商隐的《石榴》是一首情诗,可是他究竟写给谁的呢?李商隐在无题二首里也提到过石榴:“….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讯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根据诗意不难看出这诗是写给他的初恋爱人的,而且这场爱情是失败的,让他刻骨铭心的。此“石榴”和彼“石榴”是同一个女子吗?要解开这疑问还得先看一看李商隐的爱情经历。据说他一生和多位女子有过情感,最早的是他与华阳姊妹的青梅竹马情相传华阳三姊妹是当时有名的美女加才女称为“三英”,李写给她们的爱情诗里用的是桃:《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领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李商隐当年倜傥多情,他痴想坐拥三英,然三女却不肯侍一夫,遂与义山决裂。与华阳姊妹分手后,诗人又经历了一段让他痛不欲生的感情。女主角名叫柳枝,初遇诗人时17岁,为一富户之千金。李写下了四首关于他与柳枝相爱的诗作。其中有:“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原本是天赐良缘,不料想造化弄人,在二人的感情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柳枝却被父母做主嫁给了东诸侯。 在此之后,李商隐又先后与两名女子有过感情纠葛,但无奈的是这两女子后来被送进宫中做宫女。25岁才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因为有过屡屡失败的感情经历,所以他倍加珍惜与王氏的婚姻生活,岂料天妒红颜,王氏早逝,李商隐悲痛万分,他写了《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悼亡诗。此刻再细读这首《石榴》似乎已经可以揭开谜底了——“榴枝娥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籽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它歌咏的是石榴花的娇艳,赞美了石榴果实的丰满、甘甜,还将石榴果的“红”与桃红相比较,暗示他心爱的女子比之王母娘娘瑶池中的碧桃还要俏丽高贵!可见诗人对她是多么爱慕,多么怀恋。 可是她再高贵娇艳也不能像王母娘娘的碧桃那样红上“一千年”,又可见他对逝去的红颜是多么哀痛,多么惋惜!这首诗是既可以说是写给华阳三姐妹的,也可以说是写给柳枝的或者是他后来遇到的其他女子的,抑或可以说是写给他的亡妻的,总之李商隐是写给曾经在他的生命里灿烂过的所有女子的吧,这首《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爱情的悼亡诗! 三.李商隐《石榴》诗的艺术特点1.此诗运用复词重言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有同句双步往复的,如“一夕南风一叶危”,“半留相送半迎归”。这种同句不同音步的重叠往复,又可以组成对仗的一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还有同联内前后一次单复的,“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还有同联前后蝉联的,如“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也有同一联前后句首尾衔顾,使回环增大,涵盖全联的,如“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惟独这《石榴》一首诗内多次连环回复,大小回环相套,读来意韵连绵,回味无穷,绕梁三日,挥之不去。 2.隐柔隐秀。李商隐一生由于沉沦使府,寄人篱下,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屡遭失败,所以在心理定势上,他以微细为美,以弱小为美,以阴柔为美。他写花为“落花”,写荷是“枯荷”,写牡丹则“为雨所败”,写梅花则“定在天涯”,写石榴也是“断无讯息”。此诗前两句歌颂石榴的纯洁美丽,读来春风扑面,可是后面又紧接着叹息人间红颜易逝。如同稿衣少女,即使有些许欢愉,亦不过是拈花微笑,即使艳若桃李,亦难敌风刀雨剑。红颜易老,旧梦难留。“碧桃红颊一千年”,道出了诗人的梦幻与渴望。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唯有诗人的不朽诗篇,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诚与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红颊一千年”! 《石榴》相关内容 注释作者:佚名①《汉武内传》说,西王母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五颗与武帝,帝辄收其核,欲种之。西王母曰:“此桃三干年一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瑶池... 《石榴》作者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其它作品 ○ 嫦娥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夜雨寄北 ○ 锦瑟 ○ 霜月 ○ 李商隐更多作品

翻译:君问归期未有期

You ask me when I am coming back, while I do not know either.

初一语文课本后面的10首古诗的翻译。

楼主也是初一的我也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谁能帮我翻译翻译阿,谢谢!

这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另一种翻译: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望采纳

无题四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无题四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齧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四首》赏析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第二首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濛濛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第三首也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第四首开头两句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三、四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贫寒。这两句先推出人物,再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将暮之哀伤。 五、六句写另一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用此名代称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结尾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触动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挨的深夜展转难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历代诗家都有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诗歌传统。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 《无题四首》作者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其它作品 ○ 嫦娥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夜雨寄北 ○ 锦瑟 ○ 霜月 ○ 李商隐更多作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原文_翻译及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写雨 , 写景 , 思念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赏析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像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像,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赏析二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构想之词,构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构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著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构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构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著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像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著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像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构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赏析四 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著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著“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像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濛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像著、憧憬著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 *** 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来源:五车书斋) 赏析五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著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像,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 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诗词什么意思 四句自己翻译 网

深厚的友谊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_翻译及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国中古诗 , 音乐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创作背景 鉴赏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像,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像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像,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鉴赏二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 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 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明代·夏完淳《别云间》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离别 , 悲愤爱国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代·杜甫《石壕吏》 石壕吏 唐代 : 杜甫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国中古诗 , 叙事 , 战争 , 同情人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写雨 , 写景 , 思念爱情

increase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increase增加双语对照词典结果:increase[英][ɪnˈkri:s][美][ɪnˈkris]vt.& vi.增加,增大,增多; vt.增强,增进; [缝纫]放(针); vi.增强; 增进; 增殖,繁殖; [缝纫]放针; increasen.增加量; 增长; 提高; 第三人称单数:increases过去分词:increased复数:increases现在进行时:increasing过去式:increased以上结果来自金山词霸-----------------------------------如有疑问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原文_翻译及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写雨 , 写景 , 思念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赏析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像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像,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赏析二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构想之词,构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构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著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构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构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著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像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著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像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构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赏析四 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著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著“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像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濛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像著、憧憬著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 *** 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来源:五车书斋) 赏析五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著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像,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春思乱,芳心碎。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新秋雨后诗句翻译

1. 关于秋雨的诗句及翻译 关于秋雨的诗句及翻译 1.描写秋雨的诗句 古诗 篇一 : 秋雨的诗句大全一、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 白居易《望月有感》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五、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王勃《滕王阁诗》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马戴《灞上秋居》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十、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杜甫《月夜忆舍弟》十一、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十二、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十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十四、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十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十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十七、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 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十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十九、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二十、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王绩《野望》二十一、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二十二、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韦应物《闻雁》二十三、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 白朴《天净沙•春》二十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二十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二十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二十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二十八、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 郑谷《菊》二十九、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 李贺《李凭箜篌引》三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赵嘏《长安晚秋 》三十一、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三十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林杰《乞巧》三十三、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 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三十四、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三十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三十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三十七、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三十八、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三十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四十、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元稹《菊花》四十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四十二、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四十三、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李白《秋浦歌》四十四、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四十五、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四十六、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玉阶怨》四十七、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四十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杜甫《赠李白》四十九、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 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五十、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五十一、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五十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五十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五十四、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五十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五十六、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刘禹锡《秋风引》五十七、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 寇准《书河上亭壁》篇二 : 秋雨的诗句关于描写秋雨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22首与描写秋雨的诗句有关的古诗,整理后列表如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 其全文诗句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 2.描写秋雨的古诗句原文加解释 栾家濑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赏析】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一深潭,有时出现一浅濑.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溜泻的流水.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它把腿脚静静插在水中,树枝似的一动不动,直到麻痹大意的游鱼游到嘴边,才猛然啄取.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扑漉”一声,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于是,小溪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栾家濑》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情景.“飒飒秋雨中”,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紧要之笔.因为有这场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溅起跳珠,惊动白鹭.“浅浅石溜泻”,正面描绘栾家濑水流的状态.“浅浅(jiān间)”,同“溅溅”,水流急的样子.“泻”字也极传神,湍急的流水从石上一滑而过,一泻而逝.正因为水流很急,自然引出水石相击、“跳波自相溅”的奇景.前三句,实际上都是为第四句作铺垫,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巧妙地以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在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关于秋天的诗句及他的解释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 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 4.描写秋雨悲伤的古诗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李绅《古风二首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黄巢《不第后赋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翻译 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轻微地有一点寒意不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吗?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叶片。 红蕖,就是红色的荷花。却,在这里是完、尽的意思。 赏析 向来诗人容易悲愁,秋风飒飒,秋雨萧萧,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冷落。而杨万里在《秋凉晚步》诗中却说:“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评:像这样写春天、写秋天,就写出了新意。

枕前红泪窗前雨,朝朝暮暮无尽时的翻译?

Pillow in front of the red tears window rain, night and night endless hours.

我想要的全文翻译和李商隐的生平资料!!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这是因为“巴山夜雨”给诗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深沉的,是最凝炼的景语,又是最深切的情语,既写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在这首诗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联想,别具一格。� 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对欢聚盼之愈强,当前的思恋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难排遣。两相对照,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古诗杜甫和李商隐的翻译

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文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 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提及义山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的确,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氲氤氤的审美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同样,《夜雨寄北》也是这样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奁,以寓感愤”之作。下面,笔者不惴浅见,对《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请于同仁方家。 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推崇一种重视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选用、取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图。首先,我对本诗简予“细读”: 1、“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2、“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3、“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4、“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这一首诗,单从字面而解,亲切明快,不过写出了设想归后向那人谈及此时此地的情形,结构上回环对称,殊不难解。但是,由于这首诗缺乏时空转换的限制,颇乏伦次。同时,也由于本诗主体的隐在性,使诗具有了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这首诗读起来,写的是什么,让人感到摸头不着脑。 这首诗究竟应作何解呢? 古人论诗的“含蓄”,常以“风调”而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这是对“含蓄”和“风调”的准确诠注。窃以为,义山此诗,应是有所寓托的。 义山宗“李”,虽不是皇室后胄,却常常攀龙附凤地标榜“家在山西”,且时时流露出一种“系本王孙”的优越感,但结合义山后来反差天渊的畸零不遇的命运--夹身于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打压,以至坎坷失意,沦落终身--来观照本诗,是极为合适的对应参照。 作者当时幕居东川,落拓困顿,和故交新贵云泥分隔,冀望于有人为之援手,这是人之常情。诗首之“君”字,究系何人,不得而知,也许确乎有过关心他的友人寄书探问,也许是臆想中对令狐等掌权者垂询的深切渴望。我觉得二种理解都可以成立。“未有期”三字则满怀着无奈失助的感喟。第二句则点出了寓地巴山,描绘了绵绵的巴山夜雨,盈池的雨水难道不正是诗人神驰长安的象喻。义山曾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高远报负,而长安,正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第三句超越时空,遐思重逢故人的情景,事实上,这正是他蛰伏内心深处重获知遇的梦幻。第四句再次强化巴山苦况,结合前述,用意甚明。 总之,义山在本诗中将渴念知遇的心思托以相思之情,满怀希望和虔诚地投寄于能够给予其全部生命和事业当权者。因此,本诗应理解为一首“风调”“含蓄”的象喻之作,而不能作一首爱情诗或思友诗解。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经典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愁绪的感情,下面是夜雨寄北原文翻译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2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及注释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却相隔很远在他乡。   乡:家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zhān)望。   故乡遥远难以归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心中忧愁苦闷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只能独自宿在这空屋中。   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空堂:空屋。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秋天还没有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晓:到来,来临。正:此时。苍苍:纷纷。   不学头陀(tuó)法,前心安可忘。   不学学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头陀:苦行僧。安:怎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却相隔很远在他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故乡遥远难以归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心中忧愁苦闷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只能独自宿在这空屋中。   秋天还没有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学学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注释   乡:家乡。   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晓:到来,来临。   正:此时。苍苍:纷纷。   头陀:苦行僧。   安:怎么。    创作背景   此诗是白居易四十岁即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所写。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   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   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   “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   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创作背景   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考证,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又,马致远八景小令之一的《寿阳曲·洞庭秋月》有“豫章城故人来也”之句,由此可知,这首小令写于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舟中灯火昏暗,客居他乡的我从梦中醒来,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    注释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潇湘夜雨:曲题。“潇湘夜雨”是宋元人所称“潇湘八景”之一。   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   梦回:梦醒。    赏析   这是马致远写的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曲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   “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4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翻译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   迢递(: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   炎凉:是暖是寒。   炎:热。   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 “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重”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纳兰终于将“送别”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愁惰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梁汾以母丧南归,纳兰在他还乡奔丧时写下这首《木兰花慢》为他送别。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5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概述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课外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也显现出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的深厚。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课外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课外文言文翻译:《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课外文言文翻译:《为学》 为学 作者:彭端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注释】 [1]为学:做学问,求学。 [2]资:天资,资质。

诗经__原文及翻译

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用,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照,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猥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猥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权材。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十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翻译这个文言文

唐太宗凭借五个方面治理天下.唐太宗登临翠微殿,问身边的侍卫之臣道:“自古以来帝王虽能平定中原,却不能制服北方少数民族。而我才能不及从前的帝王,却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绩,我不明白这其中的原由,诸位各自思考一下具实回答。”众臣都说:“皇上的功德如天地一样的宽广,以至于不能以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来形容。”皇帝说:“不对。我之所以能做到,只因为凭借了五个方面而已。自古帝王都忌讳有超越自己的人,我对于别人的优点,如对待自己的优点一样。人不可能有完人,总有自己达不到的事情,我常常能避开他们的缺点,而取其优点。做君王的常常对于贤人过于宠爱,对于有过失的往往弃置不顾。而我对于贤人则敬重他们,对于有过失的则给予关怀,贤人和有过失的人统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君王大多厌恶忠谏正直的人,或明或暗置之死地,没有一个朝代不是这样的。自我登基以来,正直忠谏之人重用于朝廷之内,从未罢逐过一个人。自古以来都是以中原人士为贵,鄙视少数民族,而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人,所以他们的部落都愿意归顺于我大唐。有了这五点,我才能成就今天的霸业。”看着褚遂良说:“您曾做过史官,我今天的这番话说的对吗?”褚遂良回道:“皇上的功德已不可具数,惟有这五点自我总结,却是平实的感言。”

所谓的距离的文言文翻译

有具体语境吗?不好说呀!

急求人教版九上下语文文言文古诗重点默写翻译段落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积累 一 课内古诗文  1 《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盼望心上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句子是                  ,作者是     ,是    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 ①《渔家傲》表现塞下风景之异的是                  。    ②请再写出两句表现边塞景色的句子及作者,并说明景色的特点。     作者     诗句          。特点          。     作者     诗句        。特点            。    ③写出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思乡但不能归家的诗句                             。    ④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诗句及作者              。作者       。  3 《密州出猎》作者     。    ①写出作者为国御敌雄心壮志的诗句及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诗句          修辞手法          。    ② 表现作者     出城打猎时表现豪放的诗句             。  4《武陵春》    ①作者是     朝代的     ,是     派的豪放人物之一。     ②表现作者面对依旧景物,而人事改变的诗句是               。    ③作者以新颖视角表现自己忧愁的诗句是                   。    ④再写出一句表现作者和上句心情相反的诗句                  。  5《破阵子》    ①《破阵子》是     为    写的一首表现作者     词风的词。    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                       。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    ⑤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写出了许多体现豪放风格的词,请再写出两句并写出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           。                       表现           。    ⑥“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本单元的          作者     ;     “            ,            ”(作者)     。     请你再找出两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及作者,并写出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表现             ;                       表现             。 二 课后十首  1 《观刈麦》作者     朝代      。    ①写出炎炎赤日下,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句子               。    ②写出作者面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内心十分惭愧的句子:          。    ③写出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句:               。  2 《月夜》    ①写出作者借物感知春天邻近的句子:                   。    ②再写出两句运用同种手法描写春天的句子(借物、对偶)                                  。                                  。  3 《商山早行》作者       。    ①写出作者思乡的句子                     。    ②请再写出两句思乡的句子及其作者、朝代                      。作者       。朝代    。                      。作者       。朝代    。  4 《咏梅》    ①写出“梅”高洁坚贞品质的词句                    。    ②借物抒情的古诗词(文)中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两句并写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及作者。     作者     借物       句子                  。     抒发                     。     (同上)      。       。                。  5 《破阵子》作者     朝代     。    ①作者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    ②   写青春无限美好的句子是                  。  6 《浣溪沙》    ①酒困路长惟欲睡,             。  7 《醉花阴》    ①写作者    重阳佳节,凉意透心,情思难寄的词句是                          。  8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     ,                    。    ②作者     抒发豪情的词句                     。  9 《骊山怀古》作者     朝代     。    ①作者悟到世事无常的词句                       。    ②作者在《    》中写出“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发出了“兴     ;亡    ”的慨叹。  10 王磐在《      》中,以      为喻,采用拟人手法。讽刺腐败官吏产强取豪夺,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词句是                                    。  11 运用典故的句子写出三句及作者、出处。                      作者   出处         。                      作者   出处         。                      作者   出处         。 三 课内文言文名句  1 《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                   。  2 《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                      。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                      。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                        。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                      。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积累 一 课内古诗文   1        ,在河之洲。       ,         。           ,       。       ,钟鼓乐之。(《诗经·蒹葭》)  2        ,       ,       ,在水一方。         ,     ,     。     ,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   3 《孟子二章》    ①两文的观点句                             。                                        。    ②说明地利不是决定因素的句子                      。    ③从客观上证明生于忧患的句子                      。    ④从主观上证明生于忧患的句子                      。    ⑤证明死于安乐的句子                           。  4 《鱼我所欲也》    ①运用比喻引出观点的句子                        。    ②面临生死抉择时,作者观点句                      。    ③表现本文观点的句子                          。    ④证明不食嗟来之食的句子                         。  5 写出能表明下列学派人物的名字及其有关政治主张的句子    儒家       主张               。    墨家    主张                  。    道家       主张               。  6 《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      ,      。对曰:       。       。  7          ,         。曰:“可矣。”  8 曹刿在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采用后发制人取胜原因的句子是          ,    。     ,     ,     ,      ,故克之。         ,    ,     。     ,     。      ,故逐之。  9 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并指出作战双方。    ①名称     作战双方      。    ②名称     作战双方      。  10 吾妻之美我者,          ;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           ,            ,            :    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课后十首1 《从军行》,作者        ,   初四杰之一,以边塞诗著名。通过景物描写战争的句子:               ,           。直抒保边卫国壮志豪情的句子:               ,           。  2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孤傲的诗句:              ,           。  3 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句:         ,         。    请再写出两句:          ,           。  4 杜甫在《       》中借古讽今,表现对国事关心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         。         ,         。  5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朝边塞诗人     的代表作,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首边塞诗《      》。  ①本诗写边塞环境恶劣的诗句       ,        ,       。 ②写出边塞将士不畏严寒,严阵以待的句子是    ,     。   ,     。③与“风驰电掣冻不翻”一样表现边塞奇冷的诗句是    ,    。    ,    。  6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①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忠心的诗句          ,           。    ②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的诗句:         ,         。  7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    ①         ,       。构思新奇,是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喜欢的诗句。    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战争气氛惨烈的诗句是        ,        。    ③突出将士高昂士气和爱国理想的诗句是:          ,       。  8 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       。  9 王观在《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借描绘山水之貌来暗示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       ?           。  10 夏完淳在《别云间》中抒写亡国之痛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语句分别是              ,        ;        ,       。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积累答案 一 课内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花间派。  2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3 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借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4 宋 李清照, 婉约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 辛弃疾为 陈同甫 豪放派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来。  6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二 课外 1 白居易 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利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2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温庭筠/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间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唐。  4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龚自珍 落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发 报效国家的愿望(奉献精神)/李白  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5 晏殊 北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6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7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辛弃疾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 元代 张养浩 列国周期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10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1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三 课内文言文名句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积累答案 一 课内1 关关雎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士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 孔丘 孟轲 主张  “仁”;实行仁政,王道/ 墨翟 主张 “兼爱” “非攻”“尚贤/ 老子 庄周 主张 清静“无为”。  6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 淝水之战: 先秦 东晋; 赤壁之战: 刘备孙权一方,曹操一方。  1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1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有王。 二 课后1 杨炯,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过一书生。  2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 杜甫/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5 岑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6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0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跪求2009年中考19篇文言文及其翻译

OK

高中课外全部文言文的正文和翻译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再看《杂说一》。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灵于龙:比龙还“灵”。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教子、而自身却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们都以从师为耻三项论据,有力地证明师之不可或缺,以及不从师之愚。作者进而引伸,以圣人孔子转益多师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以万世师表为例,说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后说明本文写作动机,引师事自己的十七岁少年为例,证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师道者。在全文对比、衬托论证手法下,通过层层推进,「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核心论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附:徐汇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1.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的学习需要大家每天的积累,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如下,用心去看,去学习。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3. 语文的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 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 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 (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 (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 (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 (6)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乘。 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 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除。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 完型式。 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 (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2)分母+名词+“之”+分子。 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 (3)分母+“之”+分子。 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 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 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 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 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 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 4.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1.加字法:即在文言文的某个字上加上个字,以变成词。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2.换字法:即把文言文的某个字换成另一个字,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3.调字法:即把文言文中词组的顺序调换,如:舞于空中,在空中飞舞。 4.补字法:即把文言文中隐蔽的词或字添上,如:作青云白鹤观,“我把它”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 5.留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留下来。 6.删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删去。 5. 初中文言文所有‘之的翻译及用法" 之 《说文解字》:“之,出。 象草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之往是也。 "按:之有训为‘此"者。 释义: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义 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前赤壁赋》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5]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5]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 6.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 文言文其实初中还不算难。 基本上老师讲的你掌握了就差不多。而且考试之前老师还会划范围,所以考试的话,复习到位的话基本没有问题。 #文言文主要的就是翻译。所以最好把重点字词都记住,尤其是老师重点讲的,做的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 初中文言文也就那么多,再偏也不会到哪里去。记住重点字词然后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注意一下语言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翻译文言文的话比较快,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你可以去背下来。 这种方法在被课文的时候优势更会体现出来,可以结合翻译背课文。#理解性内容基本上就是课文里面的名句、中心句。 老师应该都会讲到,而且练习里面也很常见,所以如果这部分薄弱的话,考试之前可以翻看笔记,相关部分的练习,中心内容(意思之类)没有问题了,注意一下表达就可以了。#如果希望深刻理解的话,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缘由之类的资料。 不需要刻意记,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也许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如果觉得不够保险的话,可以买练习册写写看,自己测试测试。 推荐那种有答案的,最好有一定讲解,那样帮助应该会更大。 7. 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人教版)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8. 我想知道初中语文的古文学习方法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 *** 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翻译文言文

你咋那么好意思呢,就给这点分!自己好好翻译吧

秦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1. 邹忌讽秦王纳谏原文 这样的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到百度的网页上输入该古文名即可。 2. 邹忌讽秦王纳谏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 邹忌讽秦王纳谏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 《邹记讽秦王》古文完整板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 求《邹忌讽秦王纳谏》的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缉护光咎叱侥癸鞋含猫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参考资料: 6. 【古文阅读】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 小题1:①派遣 ②答应 ③于是 ④回头(看)小题2:B小题3:①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②秦王的侍卫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呵斥他们。小题4:唐雎。 不畏 *** 。 点评:“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六、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十一、连词,译为“以致”。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十二、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小题3:试题分析: ①注意关键字词:闻是听说的意思,好是喜欢的意思。 ②刃在这里是动词,翻译成“杀”,“叱”是“呵叱”的意思。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小题4:试题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 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选文主要体现了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 的斗争精神。《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的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 *** 的布衣精神。 所以唐雎与蔺相如共同的特点是不畏 *** 。点评:评价人物的解题技巧 (1) 注意点:对人物的评说要紧扣人物的特点,分析人物特点形成的原因,透视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评价人物特点的优劣,表达自己的感情。 (2) 具体结构模式:从**身上,我看到了他的**特点(概括)+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如何的可敬或可爱或可恨(从人物所处的背景分析人物特点+分析人物特点形成的原因+人物特点有何积极或消极意义)+一句表达自己感情的哲理句子。 7. 邹忌讽秦王纳谏语文书注释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 昳:光艳。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谁,什么】。【孰与:与…相比】 (7)君美甚:你美极了。 (8)及:赶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旦日:第二天。 明日:又一天。 (12)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 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3)若:如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 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 暮,夜晚。寝,躺,卧。 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 美我:以我为美。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的确。 知: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22)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进臣。莫:没有。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 蔽,受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 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谤讥,指责议论,没有贬义。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29)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0)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必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34)题目:①讽:比喻、暗示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②纳:接受 ③谏:批评意见。 8. 【几篇文言文的翻译要全文翻译,急用,能翻多少算多少,谢谢诸葛亮 诸葛亮言家事:诸葛亮曾对蜀后主说起过自己的家事: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薄田.家人们吃穿有余.我在外为官,一切开支都是公家给的,没有别的收益.等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家里家外存了很多钱财那样的情况,(因此而)辜负了陛下的恩情.等他死后,果然是这个样子.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内乱出逃后,求秦国支持他当晋国国君,事成后以五座城池作为酬谢.后来,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国君,却不履行诺言.不久晋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又向秦买粮,秦国不计较夷吾背约失信,慷慨地答应了晋的要求.第二年,秦国收成很差,刚入冬就发生饥荒,秦王派人到晋国买粮.晋惠公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认为不妥,他说:“这样背弃恩惠,不仁不义,把道德全丢掉了,当我们一旦需要援助,谁来帮我们呢?我们还怎样保卫国家?”另一个大臣虢射却说:“晋国不割五城给秦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就好比只有毛没有皮.没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没有采纳庆郑的建议,听信了虢射的意见.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不出庆郑所料,第二年秦晋发生战争,晋惠公做了秦国的俘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剩下给地址自己看吧。

“装饰”用英文如何翻译

装饰: 1. ornamental2. decorate3. decorative我用鲜花装饰房间。 I ornamented my room with flowers.My mother likes to decorate rooms.我母亲非常喜欢装饰房间。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mpany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公司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全文翻译

第一段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篡改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新课改课下注释为:“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5〕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繁盛,雾列形容繁华。“星”的用法同“雾”   采:“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7.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枕:占据,地处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会稽就是今天的绍兴,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8〕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阎公:阎伯屿,时任洪州都督。   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9〕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   懿范:好榜样。   襜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10〕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   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   〔1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孟学士:名未详。学士是朝廷掌管文学撰著的官员。   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12〕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繁露》亦记其事。   王将军:王姓的将军,名未详。   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13〕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作宰:王勃之父担任交趾县的县令。   路出名区:(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第二段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在。又有一说此字为语气词,不译。   序:时序(春夏秋冬)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潦水:雨后的积水。   尽:渗透   〔16〕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俨:“俨”通“严”,整齐的样子。(新课改上译为使动,使....整齐)   骖騑:驾车的马匹。   上路:高高的道路。   访:看   崇阿:高大的山陵。   〔1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有版本为“得仙人之旧馆”。   长洲:滕王阁前赣江中的沙洲。   旧馆:指滕王阁   〔1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飞阁流丹:飞檐涂饰红漆。有版本为“飞阁翔丹”。(新课改上对“流丹”给出的注解是:朱红的漆彩鲜艳欲滴)   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   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   丹:丹漆,泛指彩绘   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1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鹤汀凫渚:鹤所栖息的水边平地,野鸭聚处的小洲。   汀:水边平地   凫:野鸭   渚:水中小洲   萦回:曲折   即冈峦之体势:依着山岗的形式(而高低起伏)。   桂,兰:两种名贵的树,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   第三段   〔20〕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披:开   绣闼:绘饰华美的门。   雕甍:雕饰华美的屋脊。   旷:辽阔   盈视:极目远望,满眼都是   纡:迂回曲折   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骇。   〔2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扑:满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舸:船《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弥:满。   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船头作鸟头型,龙头型。   舳: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2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销”通“消”,消散。   霁:雨过天晴   彩:日光。   区:天空。   彻:通贯。   〔2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版有研究价值。   最早实出自“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2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穷:穷尽,引申为“直到”。   彭蠡: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断:止   浦:水边、岸边。   第四段   〔25〕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登高望远,胸怀顿时舒畅,超逸的兴致迅速升起。   〔26〕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爽籁:清脆的排箫音乐。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遏:阻止,引申为“停止”。   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7〕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凌:超过。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   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在此作《公宴诗》。   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即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8〕四美具,二难并。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悦目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2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睇眄:看。   中天:长天。   穷睇眄于中天:极目远望天空   〔30〕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   迥:大   盈虚:消长,指变化。   数:定数,命运。   识盈虚之有数:知道万事万物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   〔3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吴会(kuài):古代绍兴的别称,绍兴古称吴会、会稽,是三吴之首(吴会、吴郡、吴兴),唐代绍兴是国际大都市,与长安齐名。   意思:夕阳西下,远望长安城,极目远眺,云雾中的吴会(绍兴)若隐若现。东西南北,极目四望,实则是“极目四想”:由日落想到长安,由云海想到绍兴,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辰而想到天柱、北极。世界阔大,宇宙无边,在这阔大无边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渺小。在此世界宇宙面前,何人能不感叹人生?   〔3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见《庄子•逍遥游》。   天柱:传说中昆仑山高耸入天的铜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北辰:北极星,比喻国君。《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险关和高山。   悲:同情。   失路:仕途不遇。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处借指皇帝的宫门   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第五段   〔35〕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命途:命运   齐(qí):整齐,平坦,与......一致。   不齐:就是坎坷,坑坑洼洼。王勃是指自己的仕途之路不是很顺利,怀才不遇。后有“时运不济”一词乃出自于此,实乃后人误以为是通假字而杜撰之,以讹传讹,何可胜道!《礼记•学记》便有“大时不齐”一词!   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3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3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3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年纪虽大,但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3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   〔4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1〕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第六段   〔4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4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等:相同,用作动词。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4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   百龄:百年,犹“一生”。   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4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4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4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七段   〔48〕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位于中国绍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49〕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临别赠言:临别时赠送正言以互相勉励,在此指本文。   〔50〕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下一篇小序,在此指本文。   一言均赋:每人都写一首诗。   四韵俱成:(我的)四韵一起写好了。四韵,八句四韵诗,指王勃此时写下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51〕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这里形容各宾客的文采。 编辑本段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多。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各地有才华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却难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绍兴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好像登上龙门一样。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当年兰亭宴饮集会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繁华的金谷园也成为荒丘废墟。临别赠言,作为有幸参加这次盛宴的纪念;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给大家献丑,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江、陆机那样,展现如江似海的文才吧。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   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   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   阴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   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   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   门槛外大江水却依然寂寞地奔流!

翻译"decoration"

名词。装饰。动词形式是decorate

中国人常说的装修房子,“装修”这个词要怎么翻译?

decorate装饰装修

滕王阁诗王勃原文及翻译

滕王阁诗王勃原文及翻译,内容如下:原文: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译文:藐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鉴赏: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情景;颔联紧承第句写南浦飞来的轻云掠过画栋,西山的雨卷入了珠帘内,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序全文及其翻译

  原文:  滕王阁序 唐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高中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高中,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滕王阁序》注释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杰:俊杰,豪杰。灵:灵秀。 《滕王阁序》鉴赏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台耸翠,卜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遥岑甫畅,逸兴遗飞”,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弦管、纤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二难并”,这是盛况空前的宴会。相形之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才沦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凉。这是人物境遇上的对比。文中还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是地域上的对比;“逸兴遗飞”与“兴尽悲来”,是情绪上的对比;“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对比。这种色彩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接下来分享原文翻译及注释。 《滕王阁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翻译 这里是汉代的南昌郡城,如今是洪州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楚地,连接闽越。这里有物类精华、天产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人中有英杰,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之地,主人与宾客,汇集了东南地区的青年才俊。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旬休假的日子,杰出的朋友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此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其文采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一样锋利的宝剑。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路过这方宝地;我年幼无知,竟然有幸亲自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值九月深秋,积水消尽,潭水清澈,云烟凝结在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深不见底、白鹤、野鸭栖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迂折回环之势,威严的宫殿,依照起伏的山峦而建。 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华美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叹。房屋密集,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照。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 放眼远望,心胸顿时舒畅,兴致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了清风,柔缓的歌声令白云陶醉,像在睢园竹林的聚会,宴会上的人酒量超过陶渊明,像在邺水赞咏莲花,席上人的文采胜过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千载难逢。向天空中远眺,在假日里尽享欢娱,天高地远,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想到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远望长安,东看吴会,陆地的尽头是深不可测的大海,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跨越,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心系朝廷,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去侍奉君王呢?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卑微,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豪情,也有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而今放弃一生的功名,到万里之外去侍奉父亲,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像孔鲤那样有礼;今天有幸参加宴会,如登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杨得意的引荐,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愧的呢? 唉!名胜不能长存,盛宴难逢。兰亭集会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变为废墟。有幸参加这次盛宴,故写小文以纪念;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诸公了。竭尽心力,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江海般的文才吧。 巍然高大的滕王阁建在江渚之滨,当年滕王宴饮的场面已不再呈现。 南浦轻云早晨掠过滕王阁的画栋,西山烟雨傍晚卷起滕王阁的珠帘。 悠闲的云朵映在潭水上悠然渡过,变换的景物在星空下历数着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在什么地方?只有槛外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淌。 注释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杰:俊杰,豪杰。灵:灵秀。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雄:雄伟。州:大洲。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繁盛,雾列形容繁华。“星”的用法同“雾” 采:“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枕:占据,地处。尽:都是。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会稽就是今天的绍兴,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阎公:阎伯屿,时任洪州都督。 雅望:崇高声望。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及翻译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骈文名篇,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滕王阁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一作 翔)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一作 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或作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qú)。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 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翻译 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里物产的华美,有如天降之宝,其光彩上冲牛斗之宿。这里的土地有灵秀之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驱走。池据于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宾客与主人包括了东南地区最优秀的人物。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每逢十日一旬的假期,来了很多的良友,迎接远客,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文词宗主孟学士所作文章就像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中,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正当深秋九月之时,雨后的积水消尽,寒凉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华丽威严的宫殿,依凭起伏的山峦而建。 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放眼远望,胸襟顿时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意识到万事万物的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我这不得志的人?偶然相逢,满座都是他乡的客人。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到宣室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立功无数却难得封侯。使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屈居于长沙,并不是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岁虽老而心犹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年龄相等,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豪情,也有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但也和许多贤德之士相交往。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一定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诲;而今天我能谒见阎公受到接待,高兴得如同登上龙门一样。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集会的盛况已成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江海般的文才吧: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想当初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滕王阁序》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青霜 一作:清霜)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天人 一作:仙人;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飞阁流丹 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以犹欢 一作:而相欢)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译文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里物产的华美,有如天降之宝,其光彩上冲牛斗之宿。这里的土地有灵秀之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驱走。城池座落在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宾客与主人包括了东南地区最优秀的人物。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每逢十日一旬的假期,来了很多的良友,迎接远客,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文词宗主孟学士所作文章就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中,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正当深秋九月之时,雨后的积水消尽,寒凉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从阁上看不到地面。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华丽威严的宫殿,依凭起伏的山峦而建。  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鸟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放眼远望,胸襟顿时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意识到万事万物的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我这不得志的人?偶然相逢,满座都是他乡的客人。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到宣室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立功无数却难得封侯。使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屈居于长沙,并不是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岁虽老而心犹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年龄相等,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豪情,也有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但也和许多贤德之士相交往。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一定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诲;而今天我能谒见阎公受到接待,高兴得如同登上龙门一样。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集会的盛况已成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江海般的文才吧: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想当初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晨,南浦轻云掠过滕王阁的画栋;傍晚时分,西山烟雨卷起滕王阁的珠帘。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滕王阁序全文及其翻译

故郡さだまりかねる章、洪都新府だった。星分翼轸に衡庐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真っ直ぐ三江へ连れていって五湖、制球が乱暴でいばらを,すればするほどだった。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济州道;  下陈蕃之迷、徐孺交わった。雄州雾列、ジュン采星を以てす。  台皇まくら夷ハ之交、ジョージ?w?ブッシュ米国大统领に最善を尽くした东南の美しさだった。都督阎公之雅向かい合っており、棨戟遥隣接します;  文新州宇の懿陵范、襜帷暂在だった。十旬で休暇を胜友如云;  千里(堀北真希)は、逢迎に対して。あけ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低い、王将军の武库だった。家くん作宰、路有名区;  童子知るか、躬逢胜饯だった。9月のように、キム?グィオン属时维稳叱らだった。  冷え水で寒潭(清、タバコの光の凝によってぼ山紫。俨日子騑は上陆を访问した风景は崇になってしまう。  隣接贵の长す、?だった已故郡豫章,洪岛新青瓦台。衡庐轸翼分星,要小心。  直三江带我去五湖,控球力是下坡,越。华天物,龙光射牛斗之济州道;  下陈蕃之迷、徐孺云雨一番。公州雾列俊光采星星。”  台皇枕顶绣夷夏之交,乔治?w?美国总统布什尽了全力,东南美。阎公导演都相互对望,雅之遥棨戟相邻;  懿陵宇哥州新文襜帷范国,暂在。利用休假季节十胜友按照;  千里(堀北真希)?NewbluehousehasGuJunyuzhang,hongisland.HengLuchiuwingstar,becareful.Sanjiangtookmetothefivelakes,ballcontrolforceisdownhill,themore.Alex,LongGuangshootNiuDouJiZhouDao;ChenFanzhifan,XuRusex.Goodmalestatefogcolumnsandshiningstars."Huangpillowtopembroideringyixia,George?W?USPresidentGeorgew.bushefforts,southeastofbeauty.YanGongdirectorlookedateachother,andfromthehonorhalberdadjacent;TakenlingyuinxinwenChancurtainFanGuo,temporarilyin.Useholidayseason10winsfriendsaccordingto;(MrNorthmaki)?

滕王阁序翻译及原文

滕王阁序翻译及原文如下:《滕王阁序》翻译:这里是汉代的南昌郡城,如今是洪州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楚地,连接闽越。这里有物类精华、天产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人中有英杰,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之地,主人与宾客,汇集了东南地区的青年才俊。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旬休假的日子,杰出的朋友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此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其文采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一样锋利的宝剑。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路过这方宝地;我年幼无知,竞有幸亲自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时值九月深秋,积水消尽,潭水清澈,云烟凝结在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j这里山峦重叠,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深不见底、白鹤、野鸭栖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迂折回环之势,威严的宫殿,依照起伏的山峦而建。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华美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叹。房屋密集,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照。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向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滕王阁序》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王勃原文及翻译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王勃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粮”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写作背景】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少有才名,以诗赋居长。《滕王阁赋》是其力作,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写此文,正是王勃流放越南途中,路经南昌,恰逢洪都府知府阎公重修滕王阁,莅临其宴,一气呵成此赋,王子安之才气当时技惊四座,使阎公目瞪口呆,惊为绝世奇才。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评价】 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感恨。其文始志存高远至结尾意气消沉,可以说是王勃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而不萎痱,至末句时虽有避世之感却又存希望,也许这就是王子安当时的真实心态吧。 文由心生,读此赋抚揣王子安的人生,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悟。此是赋外之言,然读此赋不知王子安心路,当逊色多多也。在我们读此赋时惊羡王勃的文词绚丽,对仗工整,气势奔放自然时。我们更应该触摸作者的灵魂深处,感受他写此赋时的心态,在其精美的表像下寻找那一颗孤独的灵魂,及他灵魂深处发出的无望呐喊,也许会更增加此赋的个性魅力,此是很多读此赋者未知之美感矣。嗟呼,读其文尝不知其心态,实文之悲哀呼?还是读者之悲哀? 综上所述,实是王子安作此文时之大环境也。赏古文,如要知其中精髓,必先深了解作者之人生。因古文在我国历朝都是借物抒怀之作,或言怀才不遇,或无力回天而愤世嫉俗,或避世以求自保吟诗作文抒胸臆,个中情结,各人心态异而呈文之不同。但一脉相承的都或是借物抒怀,在或华丽,或凝重的文采下,隐藏着的是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他们的思想在文采的表像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华丽的笔风很多,至所以他们的诗赋能传之于后世,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具有了实质的灵魂与他们在当时大环境下呈现出的理性思想。一篇小小的古文,能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才是他们文字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吧?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原文】 滕王阁序 唐 王勃 豫章故郡①,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②,地接衡庐③。襟三江而带五湖④,控蛮荆而引瓯越⑤。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⑦。雄州雾列⑧,俊采星驰⑨。台隍枕夷夏之交⑩,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注释】 ①:有时也作“南昌故郡”,二者意思相同。 ②:<洪州>属于翼、轸所对着的地面区域.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③指湖南的衡山与江西的庐山. ④: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意动用法> ⑤:控制楚地,连接瓯越 ⑥:物的精华就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山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 龙光,宝剑的光芒.墟,域,所在之处 ⑦: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⑧:雄伟的大洲像雾一样涌起,这是形容洪州的繁盛.州,指洪州 ⑨: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形容人才之多.俊采,指人才.星弛,众星是运行着的,所以说"弛" ⑩:南昌城处在瓯建与中原接壤的地方.这是说洪都处于要害之地,台隍,城台和边池,这里至南昌城.枕,倚,据.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南昌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州象舞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象星星一样多。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有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登高望远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宴会上排萧声响起,好象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命运不好,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君子洞察先机,通达事理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过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逝世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古文翻译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5 伯 牙 绝 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 五、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 伯 牙 学 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兰亭序翻译及原文

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开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闹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项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翻译

“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的翻译是: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出自《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记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及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中一句话的翻译

区分

求《阿方宫赋》原文及翻译。

http://hi.baidu.com/ning_sha/blog/item/0bfb981ce0a0aa8a87d6b6b6.html

文王长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翻译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气氛的英语翻译 气氛用英语怎么说

气氛[qì fēn]atmosphere; air; ambience; ambi-; aura气氛[qì fēn]atmosphere; air; ambience; ambi-; aura

闻王昌林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加翻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闻王长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翻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闻天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

闻天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翻译,这个直接上作业帮上搜索,或者上百度上面搜索就可以了。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翻译:(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急迫。其中,第一个“之”指的是秦国,第二个“之”指的是诸侯,“弥”的意思为:更加、愈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出自苏洵的《六国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原文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原文节选如下: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是什么?

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原文节选: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扩展资料: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古文翻译:1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2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1.苏秦想要秦国重用他,他那时为秦国谋划的原因,只是因为害怕张仪。2.后代的评论者,为什么看重六国,一定想要使他们保全下来(不被秦国灭亡)呢!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的翻译

阿斯达撒打死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翻译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意思是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该句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扩展资料:《六国论》,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作者简介: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出处:宋·苏洵《六国论》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文本解读借战国时六国灭亡的史事以针砭时弊。从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种国家的结局来论证这一观点。秦在战胜以外之所得及诸侯在战败以外之所失,与其因战争而造成的得失相较,有百倍之悬殊。“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故而这些国家因赂秦而亡。未尝赂秦者有齐、燕、赵三国。齐国与秦结盟而不助五国,燕国用荆卿之计,赵国诛杀良将而用武不终,都被秦所灭,但燕、赵毕竟曾与秦战故而灭亡最迟,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文章最后点明借古鉴今的题旨:六国“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实则告诫统治者,以宋王朝之大不应向辽和西夏纳币屈服,而应加强战备,抗敌御侮,否则将重蹈六国之覆辙。全文论析透辟,笔力老健,正反开阖,缜密严谨而又雄辩恣肆,颇能代表其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