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二元经济的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中国二元经济在沿着刘易斯经济发展模型的路径中受到很多的制约因素,中国经济的一元化不能按其途径顺利进行,因此造成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二元刚性的加固,不仅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对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市场经济不能自动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所以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在今后的政策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工业应该支持农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积极扩大城市非正规就业空间;切实转换农民的身份,使其真正的参与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是在哪一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经济学

1954 年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 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 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 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

二元经济的定义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 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多;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资源倾斜配置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化的一种战略。但是过度的资源倾斜将导致经济二元强度增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国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的环境,采取了特殊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资源倾斜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过度的资源倾斜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阻碍。中国的资源倾斜主要是资源在工业与农业间分配的严重不均,这样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的发展,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综观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由于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引起粮食产量急剧下降,造成全国性的粮食短缺,中国经济曾几度陷入“李嘉图增长陷阱”。中国于1958—1963、1969—1975、1978—1981、1987—1989 四次出现过全国性的粮食紧张,这都是由于资源过渡倾斜于工业所造成的。其中前两个时期是由于政策所导致的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后两个时期是因为市场的进入导致资源向工业的过渡倾斜。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有了较大提高得益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X—非效率,加快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发挥了现有资源配置下的生产力潜力。自从1984年以后,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主要原因是改革所产生的激励增加具有的潜在收益已经竭尽。农业的进一步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但是由于粮食需求弹性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变小,增产并不能带来增收,在加上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等一系列原因,农民在土地上的投资大大的减少,造成农业生产力进一步的衰落。因此,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应该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具体投资方向在农村基础设施、灌溉系统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等。但政府的资源一直是严重的倾斜于城市和工业,具体表现在城市工业工资大大超过农业工资,造成了资本利润率大大下降,难以构成刘易斯所谓的经济增长源泉。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曾一度消失的农产品价格剪刀差8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开始扩大,以粮食为例:以上年价格为100,1988,1989两年粮食贸易价格指数为124.2 %和136.6% 而同期粮食收购价格114.6%和126.9 %反映了中国经济积累形成机制上,再次形成“以农补工”的格局。二元结构的消除主要是靠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始终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和城市,造成中国经济二元结构刚性加强。 按照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一国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的转移。因为只有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转移才会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才能加速二元向一元的转化。中国的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主要使通过两种途径:发展农村工业和促进跨地区流动(进城打工)。1.、农村工业中国农村工业的初始形态是公社工业企业产生于1958年全国性的公社化运动之中,在 1959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的农村工业主要服务于农业,为农业提供较为短缺物质(如化肥,农药,水泥等)以及农业机械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的需求,带有很强的原始工业烙印。1978年的改革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中国经济作出杰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异军突起,中国农村劳动力迅速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总数由1978 年的152万家增加到1994年的2494万家,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2827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12017万人,增加了3倍。从1978年到1994 年,在 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以由占劳动力总数的9.2%到27%。但是从1996年起乡镇企业的效率开始下降,吸纳劳动能力巨减,1997年出现了首次出现吸纳劳动数量负增长,其趋势还在加强。从表层看,乡镇企业效率下降是由于市场由短缺转向买方市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使乡镇企业出现的亏损是暂时的。但是从深层看,乡镇企业的亏损有其必然性:首先乡镇企业的社区性质决定了其效率。企业的社区所有制壁垒严重限制了生产要素和资产存量的跨地区流动,既不利于生产性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也容易使要素价格发生扭曲,从而使资本提前深化。 乡镇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从1978的0.1一直到1996的4.15逐步提高,如图年份 1978 1981 1985 1987 1989 1994 1995 1996资本劳动比率 0.1 0.17 0.28 0.44 0.72 2.25 3.28 4.1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卷,1997年卷。 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资本深化”的趋势。“资本深化”的提前进行,使得技术的选择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偏差,资本的增长持续快于劳动的增长,导致资本的边际回报提前出现递减趋势,导致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有数据显示,沿海地区乡镇企业资本劳动比率高于内地,这一方面说明了沿海地区的二元结构比内地更为激烈,另一方面说明了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其次,乡镇企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工业布局趋同。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之前,乡镇企业的技术来源还主要是依赖于国有企业的非正规途径而获得,乡镇企业实际上选择了劳动密集的产品生产。在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由于特定的财产制度和需求环境,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介入,乡镇企业向工业部门的进入遵循了“古典竞争”的特征,从而导致过度进入和不断升级的投资竞争。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面对市场。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且在产业分布也惊人的相似:80年代末,乡镇企业于国有工业的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7539,其中制造业为0.8767,轻工业为0.9160,纺织、食品和机械三大行业达到0.9851。由于以上两个主要的原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能力的下降,使得通过乡镇企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受阻。从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二元经济转化的角度看,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应该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产业关联程度较强的产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比较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与国有企业过度竞争。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另一种方式是跨地区流动,也就是农民进城打工。改革以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的作用日益增强,农民自由进城干的一般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重活、累活,主要分布在托达罗所谓的城市非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是由一大批小规模生产和服务活动构成,它们或者是个体所有或者是家庭所有,采用的技术简单而且劳动密集。由于城市正规部门吸纳劳动能力有限,非正规部门成为吸纳城市劳动力的又一大途径。据统计,在非正规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在城市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从20%-70%大小不等,创造收入大约为城市总收入的40%。但是中国城市非正式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在1998年中国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占城市就业总数的13%,远底于发达国家的50%,国有企业改革,出现大规模的下岗职工。并且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也主要集中在城市非正规部门,这就与农民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城市劳动力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再加上21世纪仍维持中国城乡分离格局的户籍制度、城市部门歧视性的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的自由流动有一定的限制,这些因素使农民在城市打工的处境更加不利。上述中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两个主要途径都受阻,并且农业剩余人口转移都具有一定的兼职性质,也就是说一部分转移的农业剩余人口并没有完全脱离土地,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还是很强。一旦发生些意外,他们可以从返土地,这造成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为37924万人,城市化率为30.4%,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可见中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特别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世界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约50%,而中国只有32%,第三产业发展中国明显落后。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劳动能力强,并且第三产业中的大量服务业的增长对刺激经济增长起到较强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达到1.78。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下一方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固了二元结构的刚性。

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1)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2)个入储蓄率(每年个入新增储蓄额/每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3)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4)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5)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14.9个百分点。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6)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7)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极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二元经济模型是由刘易斯提出的,后经费景汉、拉尼斯和乔根森等人加以修改和发展,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普遍理论。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劳动部门,以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为特点,即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其农业产量不会减少。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量供给,即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高工资水平。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即一方面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一方面存在现代的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在劳动就业与原始手工并存;闭塞的农村与日益膨胀的城市的并存;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既包括工业与农业的对立,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对立。二元经济的趋势:经济上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必然现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二元化”的趋势,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

请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分析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刚好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这个的,前几天刚在淘宝上买了这本书,相信对你会有帮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该书应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依据拉尼斯和费景汉提出的分析农业—工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框架、乔根森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等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结合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的实践,将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以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制约因素及其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探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和机制,提出了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以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构建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的同步有序转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

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最好有图形描述,最好能解释下刘易斯拐点,谢谢啦~

刘易斯舍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劳动力不是无限供给的假设, 把一个国家区分为两个部门: 传统经济部门!和 现代经济部门。在传统经济部门中, 和自然资源来说, 人口众多从而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或者说, 在这个部门中,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这个部门的存在 , 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 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不受限制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因此, 在这样一个增长模型中, 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是资本的积累。按照刘易斯和罗斯托的说法, 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现代经济部门持续实现一个特定水平的储蓄率或投资率。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很长时间内就呈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 一方面是以维持生计的工资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的传统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由积累率制约的不断扩张的现代经济部门。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 二元经济增长才逐步被合成为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增长。因此, 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 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而经济增长本身是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根本原因。刘易斯最早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这个经济模型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进一步扩展完善,在发展经济学中形成了三个相关阶段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典型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在农业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现代部门的工资基本不增长;第二阶段是到达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之后的阶段,此时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现代部门工人的工资开始提高,但农业劳动力工资尚未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仍小于与现代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第三阶段是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到达之后,即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都已经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并且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达到相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二元经济特征的消失,经济成为一个匀质的整体。可以看到在拓展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中,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相应产生了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它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它是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转换,也就是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等级不够,上传不了图片。大致就是先水平在上升的这样一个图形。

为什么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

如果可以认为,至19世纪末期,随外国资本入侵而建立的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在中国经济中已产生重要影响,并与传统产业并存,开始逐步形成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那么非常明显的是,至今已有约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初期状况有重大差异。即便二者都存在着"支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这个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但中国与英国等国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历史基础、国内生产要素的资源与供给条件以及面临的国际交流格局都有重大不同(注:可参考林刚:《试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征》,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2期。)即就中国二元结构本身看,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至1980年代前,1980年代至今都有重要区别,其中无论哪一时期都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有着重大不同,都颇难以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加以分析。总之,完全套用古典经济学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二元结构,从理论的背景条件看,是明显不合适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订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元经济模型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概念: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主要点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逐步由过剩发展到短缺,这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短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供给的减少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利用将由原来的“量”提高倒“质”,也就是提高单位人工产出;对人才建设的投入可以从招聘转向培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注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阿瑟·刘易斯,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产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以现代方法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A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B部门)。A部生产率较高。在B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为零或负数。在该部门中,工资不是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取决于劳动者平均分享的劳动产品的产量。B部门的收入又决定了A部门的下限。由于人口众多和劳动资料较少,劳动力相对于资本丰富,以致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产业,产业的产量也不会下降。也就是说,对A部门按现行工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说,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因此,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A部门将逐渐扩大B部门将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消除。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能够解释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吗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拓展资料“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特征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多;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刘易斯模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图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在他的著名论文《无线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刘易斯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前者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刘易斯模式中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 D D3D2D1L1 L2 L3 L 在图中,横轴OL代表劳动,纵轴OD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在这个稍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完全弹性的。因此,劳动供给曲线WS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用K表示)和劳动(用L表示)两种要素,资本(K)是稀缺的,而劳动(L)是丰富的。根据 西方经济学的可变比例规律,对于一笔固定的资本额,就有一条特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劳动需求曲线D(K)与之相对应]。在图中,假设现代工业部门最初资本量为K1,于是,与之对应的劳动生产率曲线为D1(K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曲线将向右移动到,D3(K3)等等。 根据刘易斯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水平。所以现代工业部门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对应一定资本投入,其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为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与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曲线的交点。为了分析简便,假设资本家把所有的利润都用于投资,从而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多,当劳动成产率曲线由D1(K1)移动到D2(K2),D3(K3),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由L1增加到L2,L3,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消失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劳动供给曲线开始上升(如虚线SS"所示)。 刘易斯理论主要观点是劳动力的转移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工业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的增长,引起工业部门扩大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只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转移必将持续下去。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理论仅仅从工业部门的扩张出发,转移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扩张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并没有具体的 分析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同样重要。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只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理论的假设条件与我国当前的制度和经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刘易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抽象掉经济以外的障碍,而我国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则受到层层的制度和体制障碍。其次,刘易斯认为城市没有事业,工农业劳动力没有构成竞争,而我国现在存在大量的下岗职工待就业。还有,刘易斯没有考虑到工农业两部门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差距,这显然与我国现实迥乎不同。虽然理论假设与我国现实条件并不完全符合,但强调我国工业化扩张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至间的互动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刘易斯二元理论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一般规律,即转移是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业部门流动。

美国的二元化学武器是什么武器?

二元化学武器是弹体内分隔装填两种或两种以上能生成毒剂的化学物质的武器。体内不是直接装填毒剂,而是将相对无毒或低毒的两种化学物质(毒剂前体,两种组分),分别装在弹体内隔墙的两边或两个容器里,在弹丸飞行过程中隔墙破裂或被炸开,弹内两种组分靠弹丸旋转或搅拌装置混合,迅速发生化学反应(10秒左右)生成毒剂。二元化学武器虽然存在某些缺点,但由于其储存、运输中的稳定性特别好,它的出现还使许多毒性很强但性质不稳定的毒剂重新被利用,因此可选用的毒剂大大增加。除美国公开进行大规模研究,并决定投入生产装备部队外,其它一些国家也都在对它进行研究。早在1978年,苏联就已研制成功新型的二元化学炮弹和化学火箭弹。东欧的一些化学武器专家也都认为,二元化学武器技术对于苏联来说,既不是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困难。另外,法国也在研制二元化学武器。而瑞典为了研究二元化学武器的防护特点,也曾进行过二元化学弹的模拟试验。目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俄罗斯等国都有自己的二元化学武器发展计划。二元化学武器的研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62年,美国制成二元化学航弹。二元化学弹药除炮弹外,还有二元化学地雷、迫击炮弹、榴弹炮弹、火箭弹、导弹、航弹以及飞机用二元化学毒剂布洒器等。二元化学武器确实存在很多优点。如易于生产,储存稳定、安全等,但也有若干缺点,如化学反应不充分、产量低,二元化学武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以及使用配伍较难等,使袭击效果即实战效果受到影响。二元化学武器

动画剧本中,什么是二元对立结构?

二元对立:文学和电影作品中通常按照文化与自然、黑与白、好与坏等相对立组合的叙事逻辑构建故事,形成二元对立结构模式。

给我关于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练习题,附上答案,我要教别人的,网址也可以

14、某商店需要购进一批电视机和洗衣机,根据市场调查,决定电视机进货量不少于洗衣机的进货量的一半.电视机与洗衣机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类 别 电视机 洗衣机进价(元/台) 1800 1500售价(元/台) 2000 1600计划购进电视机和洗衣机共100台,商店最多可筹集资金161 800元.(1)请你帮助商店算一算有多少种进货方案?(不考虑除进价之外的其它费用)(2)哪种进货方案待商店销售购进的电视机与洗衣机完毕后获得利润最多?并求出最多利润.(利润=售价-进价)三、简答题23、(2008,南京)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下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像进行以下探究: 信息读取: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___km;(2)请解释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 图像理解: (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4)求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问题解决:(5)若第二列快车也从甲地出发驶往乙地,速度与第一列快车相同.在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30min后,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求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多少小时. (1)900. (2)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是:当慢车行驶4h时,慢车和快车相遇. (3)由图像可知,慢车12h行驶的路程为900km, 所以慢车的速度为 km/h=75km/h; 当慢车行驶4h时,慢车和快车相遇, 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为900km, 所以慢车和快车行驶的速度之和为 km/h=225km/h. 所以快车的速度为150km/h. (4)根据题意,快车行驶900km到达乙地, 所以快车行驶 h=6h到达乙地. 此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6×75km=450km, 所以点C的坐标为(6,450).设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把(4,0),(6,450)代入得 解得 所以,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225x-900,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4≤x≤6. (5)慢车与第一列快车相遇30min后与第二列快车相遇,此时,慢车的行驶时间是4.5h. 把x=4.5代入y=225x-900.得y=112.5. 此时慢车与第一列快车之间的距离等于两列快车之间的距离,是112.5km. 所以两列快车出发的间隔时间是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 二元一次方程解法 2.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三个) 一般来说,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注:以下 ^ 是平方的意思.) 一、直接开平方法.如:x^2-4=0 x^2=4 x=±2(因为x是4的平方根) ∴x1=2,x2=-2 二、配方法.如:x^2-4x+3=0 x^2-4x=-3 配方,得(配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2*x+2^2=-3+2^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原式的值不变) (x-2)^2=1【方程左边完全平方公式得到(x-2)^2】 x-2=±1 x=±1+2 ∴x1=1,x2=3 三、公式法.(公式法的公式是由配方法推导来的) -b±∫b^2-4ac(-b加减后面是 根号下b^2-4ac) 公式为:x=-------------------------------------------(用中 2a 文吧,2a分之-b±根号下b^2-4ac) 利用公式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a、b、c.其实它们就是最标准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形式:ax^2+bx+c=0 △=b2-4ac称为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 二元一次方程组怎么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方法:(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1)代入消元法 例:解方程组:x+y=5① 6x+13y=89② 由①得 x=5-y③ 把③代入②,得 6(5-y)+13y=89 即 y=59/7 把y=59/7代入③,得x=5-59/7 即 x=-24/7 ∴ x=-24/7 y=59/7 为方程组的解 我们把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出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elimination by substitution),简称代入法.(2)加减消元法 例:解方程组:x+y=9① x-y=5② ①+② 得 2x=14 即 x=7 把x=7代入①,得 7+y=9 解,得:y=2 ∴ x=7 y=2 为方程组的解 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elimination by addition-subtraction),简称加减法.。二元一次方程所有解法,详细步骤 代入消元法 概念:将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 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3] 加减消元法 概念: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4] 顺序消元法 “消元”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所谓“消元”就是减少未知数的个数,使多元方程最终转化为一元方程再解出未知数。这种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如:5x+6y=7 2x+3y=4,变为5x+6y=7 4x+6y=8 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图像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还可以用做图像的方法,即将相应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同坐标系内画出图像,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代入法 例题: {x-y=3 ① {3x-8y=4② 由①得x=y+3③ (通过移项得) ③代入②得 3(y+3)-8y=4(因为x=y+3。所以3x=3(y+3)。这样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了。3(y+3)-8y=4) y=1 所以x=4(把y=1代入方程1得) {x=4 {y=1 加减法 例题: {x-y=3 ① {3x-8y=4② 方程①乘以3得 3x-3y=9 ③(为的是可以与另一个方程加减达到消元的目的,不要忘了等式的性质!) ②- ③得 -5y=-5(因为3x-3x=0,-8y-(-3y)=-5y,4-9=-5。所以 -5y=-5 所以 y=1) 把y=1代入方程①得 {x=4 {y=1 我感觉说的非常详细了。绝对出于本人之手。没有复制等! 祝你愉快!!! 【一元一次方程、两元一次方程解法?有例题、分析与解、练习题与答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比较简单:1、去分母(如果是分数方程时);2、去括号:3、 要把含未知元素(x)的项移到等号的一边(一般是放在等号左边),把其余的项(常数数项或字母项)放在等式另一边(右边);4、合并同类项;5、用未知数的系数除方程两边的各项,其商就是方程的解.例题:(9x+7)/2+(x-2)/7=36+x.1、去分母:方程两边各项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4:7(9x+7)+2(x-2)=36*14+14x;2、去括号:63x+49+2x-4=504+14x.3、移项:63x+2x-14x=504-49+44、合并同类项:(63+2-14)x=459,51x=459.5、x=459/51=9.---即为所求方程的解.为了防止运算过程中的失误,将未知数x=9代人原方程中,若等式两边相等,即解答正确.反之需重新逐步检查,直到正确为止.【(9*9+7)/2+2( 9-2)/7=36+9,44+1=36+9,45=45,正确】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对于 ax+by=c ----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式.y=(c-ax)/b.显然,其解是不确定的.故所谓解二元一次方程是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其方法就是设法消除一个未知数,使方程组变成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消除未知数的方法有二:(1)、代数加法,又叫加减消元(未知数)法;(2)代人法.例题:5x+14y=24 (1)19x-21y=17 (2).甲.代数加法:1.把一个方程乘以某一个数,使两个方程的某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如 (1)*3,(2)*2得:15x+42y=72 (3)38x-42y=34 (4)2.(3)+(4)得:15x+38x=72+34 52x=106.3.x=106/52=2.4.将x=2代入(1):5*2+14y=24.14y=24-10=14.y=14/14=1.∴原方程组的解为:x=2,y=1 .乙、代入法:1.把一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来表示:上例题中方程(1);y=(24-5x)/14.(3)2.将(3)式.即y=(24-5x)/14 代入(2)中:19x-21[(24-5x)/14]=17.(4).3.解方程(4),这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化简得:38x-72+15x=34.53x=106.x=106/53=2.4.将x=2代入(3)中,y=(24-5*2)/14=14/14=1.∴原方程组的解为:x=2,y=1.解题的方法一般如此,关键是多练习,细心些就是了,祝你学习有成!。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练习题50道!(中等难度,解为整数)或一元 填空:⑴ -0.05_____0; ⑵ ; ⑶ 如果a + 3 > b + 3,那么-a_______-b; ⑷ 如果-2x > -2y,那么x______y; 2、x的3倍与5的和不小于-3的相反数,用不等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不等式-4x≤4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 4、不等式6x-2≤22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等式组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x___________时,代数式的值是正数.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恒成立的是( ) a、 a > -a b、 -3b > -b c、 m-5 -a2 2、关于x的不等式ax > b的解集为,则 ( ) a、a≤0 b、a≥0 c、a 0 3、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的和为 ( ) a、 1 b、 0 c、 -1 d、 -2 4、若关于x的方程的解为正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m > 0 b、 m 3x(x+5)>3x2+7 x-4 3x+14 > 4(2x-9) 3x-7≥4x-4 2x-3x-33(7+2x)-(11-6x) 2(3x-1)-3(4x+5)≤x-4(x-7) 2(x-1)-x>3(x-1)-3x-5 15-(7+5x)≤2x+(5-3x) 2X+3>0 -3X+5>0 5X+65(X+2) 2X+40 2x-3(x-1) > 6 6x-3(x-1) ≤12-2(x+2) 3(1-3x) 8-7x+1 > 2(3x-2) 3x+14 > 4(2x-9) 3-3m98 7x3(x+1)又满足不等式1/2x-1≤7-3/2x的正整数解,3.将长为50厘米的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五边形,则围成的五边形中最长边的取值范围是 4.若关于x的不等式2x-a≤0,只有三个正整数解,则正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5.已知方程2x-3y+4=0,用含有y的代数式表示x,应写成__________.6.已知x=5,y=7满足kx-2y=1,则k=__________.7.不等式2x-43a-4 (a3分之3x-8 (x>-3)6)4x-10-4)7) x-2-2分之2-x>3分之x-2 (x>2)8) x-6分之2-x-3分之4x-3 大于等于0 (x小于等于4)9)3分之x-2分之x-13(4x+2)11)1-2分之1x>212)7x-2(x-3)。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编辑本段]消元 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如:{5x+6y=7 2x+3y=4,变为{5x+6y=7 4x+6y=8 [编辑本段]消元的方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顺序消元法。(这种方法不常用) [编辑本段]消元法的例子 (1)x-y=3 (2)3x-8y=4 (3)x=y+3 代入得 3*(y+3)-8y=4 y=-1 所以x=2 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x=2 y=1 [编辑本段]教科书中没有的,但比较适用的几种解法 (一)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 例1,13x+14y=41 (1) 14x+13y=40 (2) 解:(2)-(1)得 x-y=-1 x=y-1 (3) 把(3)代入(1)得 13(y-1)+14y=41 13y-13+14y=41 27y=54 y=2 把y=2代入(3)得 x=1 所以:x=1,y=2 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 (二)换元法 例2,(x+5)+(y-4)=8 (x+5)-(y-4)=4 令x+5=m,y-4=n 原方程可写为 m+n=8 m-n=4 解得m=6,n=2 所以x+5=6,y-4=2 所以x=1,y=6 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 (3)另类换元 例3,x:y=1:4 5x+6y=29 令x=t,y=4t 方程2可写为:5t+6*4t=29 29t=29 t=1 所以x=1,y=4 还有整体法和换元法类似……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2)1.把一个方程或者两个方程的两边乘以适当的数,使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等; 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到原方程组中的系数比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 二元一次方程解法 (1)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你能区分这些方程吗?5x+3y=75;3x+1=8x;+y=2;2xy=9。 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 ②在方程中“元”是指未知数,二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实际上是指方程中最高次项的次数为1,在此可与多项式的次数进行比较理解,切不可理解为两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相等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且每一个解都是指一对数值,而不是指单独的一个未知数的值; ②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是指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反过来,如果一组数值能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那么这一组数值就是方程的解; ③在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未知数把另一个未知数表示出来,然后给定这个未知数一个值,相应地得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样可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怎么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方法:(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1)代入消元法 例:解方程组:x+y=5① 6x+13y=89② 由①得 x=5-y③ 把③代入②,得 6(5-y)+13y=89 即 y=59/7 把y=59/7代入③,得x=5-59/7 即 x=-24/7 ∴ x=-24/7 y=59/7 为方程组的解 我们把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出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elimination by substitution),简称代入法.(2)加减消元法 例:解方程组:x+y=9① x-y=5② ①+② 得 2x=14 即 x=7 把x=7代入①,得 7+y=9 解,得:y=2 ∴ x=7 y=2 为方程组的解 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elimination by addition-subtraction),简称加减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详细 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消元的方法,把二个未知数变为含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此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结果,再将此(已知)数代人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这样就得到原方程组的两个解. 为保证解答确定,有时要进行"验证":把解得的两个"根"代人原方程中,看原方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解答正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法有二: 1) 代入法: (1)将一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表示,一般是使x=ay, 或y=bx; (2)将此x或y代人另一个方程,使该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此方程,得出一个"根"; (3)再将此"根"代人第二个方程,又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此方程得到第二个"根". (4)验算(原题未要求,或自己有把握,可以省去这一步). 例题: 5x+14y=24 (1) 19x-21y=17 (2). 解: 1. 由(1),用x 表示y: y=(24-5x)/14 (3) 2.将y指代人(2),得: 19x-21[(24-5x)/14]=17, 解此方程,得x=2. 3.将x=2代人(3), 得: y=(24-5*2)/14. y=1. 4. 将x=2,y=1代人(1),得: 左边=5*2+14*1=24, 右边=24, 左=右, 故解答正确. (一般可省). ∴原方程组的解为x=2,y=1. 2) 加减法: (1)把一个方程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乘以一个常数,使此未知数的系数与另一个方程中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两式进行加减,消除一个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此方程,求得一个"根"; (2)利用乘"常数"的方法,使两个方程中的另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进行加减,消除第二个未知数,又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此方程,求得第二个"根". 例题: (同上). 解:(1)*3,(2)*2, 使y的系数相等: 3*5x+3*14y=3*24. ---->15x+42y=72 2*19x-2*21y =2*17 ---->38x-42y=34 两式相加,得: 53x=106, x=106/53=2. (1)*19, (2)*5, 使x的系数相等: 19*5x+14*19=24*19, ----->95x+266y=456. 5*19x-5*21y=17*5, ----->95x-105y=85. 上式减下式,得: [266-(-105)]y=456-85. (266+105)y=371. 371y=371, y=1. ∴ 原方程组的解为:x=2,y=1. [第二步求y,用代入法更简单!解题要灵活应用所学方法,有时用互用两种,三种方法] 祝你学习进步!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三个) 一般来说,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注:以下 ^ 是平方的意思.) 一、直接开平方法.如:x^2-4=0 x^2=4 x=±2(因为x是4的平方根) ∴x1=2,x2=-2 二、配方法.如:x^2-4x+3=0 x^2-4x=-3 配方,得(配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2*x+2^2=-3+2^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原式的值不变) (x-2)^2=1【方程左边完全平方公式得到(x-2)^2】 x-2=±1 x=±1+2 ∴x1=1,x2=3 三、公式法.(公式法的公式是由配方法推导来的) -b±∫b^2-4ac(-b加减后面是 根号下b^2-4ac) 公式为:x=-------------------------------------------(用中 2a 文吧,2a分之-b±根号下b^2-4ac) 利用公式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a、b、c.其实它们就是最标准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形式:ax^2+bx+c=0 △=b2-4ac称为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 【一元一次方程、两元一次方程解法?有例题、分析与解、练习题与答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比较简单:1、去分母(如果是分数方程时);2、去括号:3、 要把含未知元素(x)的项移到等号的一边(一般是放在等号左边),把其余的项(常数数项或字母项)放在等式另一边(右边);4、合并同类项;5、用未知数的系数除方程两边的各项,其商就是方程的解.例题:(9x+7)/2+(x-2)/7=36+x.1、去分母:方程两边各项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4:7(9x+7)+2(x-2)=36*14+14x;2、去括号:63x+49+2x-4=504+14x.3、移项:63x+2x-14x=504-49+44、合并同类项:(63+2-14)x=459,51x=459.5、x=459/51=9.---即为所求方程的解.为了防止运算过程中的失误,将未知数x=9代人原方程中,若等式两边相等,即解答正确.反之需重新逐步检查,直到正确为止.【(9*9+7)/2+2( 9-2)/7=36+9,44+1=36+9,45=45,正确】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对于 ax+by=c ----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式.y=(c-ax)/b.显然,其解是不确定的.故所谓解二元一次方程是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其方法就是设法消除一个未知数,使方程组变成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消除未知数的方法有二:(1)、代数加法,又叫加减消元(未知数)法;(2)代人法.例题:5x+14y=24 (1)19x-21y=17 (2).甲.代数加法:1.把一个方程乘以某一个数,使两个方程的某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如 (1)*3,(2)*2得:15x+42y=72 (3)38x-42y=34 (4)2.(3)+(4)得:15x+38x=72+34 52x=106.3.x=106/52=2.4.将x=2代入(1):5*2+14y=24.14y=24-10=14.y=14/14=1.∴原方程组的解为:x=2,y=1 .乙、代入法:1.把一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来表示:上例题中方程(1);y=(24-5x)/14.(3)2.将(3)式.即y=(24-5x)/14 代入(2)中:19x-21[(24-5x)/14]=17.(4).3.解方程(4),这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化简得:38x-72+15x=34.53x=106.x=106/53=2.4.将x=2代入(3)中,y=(24-5*2)/14=14/14=1.∴原方程组的解为:x=2,y=1.解题的方法一般如此,关键是多练习,细心些就是了,祝你学习有成!。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N道,带过程的

1.甲乙二人各有书若干本,如果甲送乙10本,那么二人数相等,如果乙送甲10本,那么甲的书就是乙的书的2倍,问各有多少本书解:甲x乙yx-10=y+102(y-10)=x+10x=70,y=502.甲乙两地相距21千米,如果相向而行1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7小时乙追上甲。问甲乙速度解:甲xkm/h,乙y(x+y)=217(y-x)=21x=9,y=123.一个长方形,把长减少3cm宽增加2cm就成了正方形,且2图形面积相等,球长和宽。解:长x宽yx-3=y+2xy=(x-3)(y+2)x=9,y=44.4辆小车和5辆大车客运货物27t,6辆小车和10辆大车客运货物51t.大车小车每辆分别可以云货物多少t?解:大x小y4x+5y=276x+10y=51x=1.5,y=4.55.150人考试,平均分55,及格生平均分77,不及格的平均分47。问及格布几个各有多少人?解:及格x不及格yx+y=15077x+47y=55*150x=110,y=406.车间共有90人,一天每人可做12个甲零件或15个乙零件,怎样安排才可让零件正好配套(1甲配1乙)解:x人做甲y人做乙x+y=9012x=15yx=50,y=407.每3m布料可以做上衣2件或裤子3条,问600米布料可以做几套?(1衣1裤1套)解:设做x件上衣y件裤子x=y3/2x+y=600x=240,y=240可做240套8.北京和上海都有某种仪器可供外地使用,其中北京可提供10台,上海可提供4台,已知重庆需要8台,武汉需要6台,从北京、上海将仪器运往重庆、武汉的费用如下表所示,有关部门计划用8000元运送这些仪器.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武汉、重庆能得到所需的仪器,而且运费正好够用,又能否修改方案,降低整个运费? 武汉 重庆北京 400 800上海 300 500解:设北京运往武汉x台,上海运武汉y台,由题意得x+y=6400x+800(10-x)+300y+500(4-y)=8000x=4,y=2即北京运往武汉4台,运往重庆6台,上海运往武汉2台,运往重庆2台.从运费表中可以看出北京运往重庆的单位运费最高,考虑运费减少北京运往重庆的台数,如北京运往重庆的台数减少为5台,此时,总运费为400×5+800×5+300+500×3=7800,比原来降低了200元,还可以作适当调整,继续降低总运费.10.学校图书馆搬迁,八年级(3)班学生参加了搬迁图书与整理图书的任务,开始时,参加搬运图书的人数比整理图书的人数的2倍少4人;后来,从搬运图书的同学中调出4人参加整理图书工作,这时两部分人数相等,求搬书、整书各多少人。设参加搬运图书、整理图书的人数分别为x,yx-2y=-4x-y=8x=20,y=12不等式组:1、在容器里有18摄示度的水6立方米,现在要把8立方米的水注入里面,使容器里混合的水的温度不低于30摄示度,且不高于36摄示度,求注入的8立方米的水的温度应该在什么范围? 设注入水水温为X(18*6+X*8)/(6+8)<36(18*6+X*8)/(6+8)>302、有红、白颜色的球若干个,已知白球的个数比红球少,但白球的两倍比红球多,若把每一个白球都记作数2,每一个红球都记作数3,则总数为60,求白球和红球各几个? 设红球有X个,白球有Y个Y<X2Y>X3X+2Y=603、一次考试共有25道选择题,做对一题得4分,做错一题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做对X题,应满足的不等式是什么? 设作对x题,那么做错或者不做了25-x题 4x -(25-x) =80 x=21 4、某宾馆一楼客房比二楼少5间,某旅游团有48人,若全部安排在一楼,每间4人,房间不够,每间5人,房间没有住满;若安排住在二楼,每间3人房间不够,每间4人,有房间没住满,问宾馆一楼有客房几间设一楼x间 二楼y间 则:4x<48,5x>48 9+3/5<x<12.....故 x=10或11 3y<48,4y>48 12<y<16.....故 y=13,14,15 又 x=y-5 故 x=10 .y=155把一些书分给几个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余8本;如果前面的每个学生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 请问这些书有多少本?学生有多少人设有学生X人 3X+8≤[X-1]×5+2 X≥5.5 即共有学生6人,本子有:3×6+8=26 6.幼儿园几个小孩分一箱苹果,如果每人分3个,那么余7个;如果每人分5个,那么有1人分得得苹果不足5个,问有多少小孩?多少苹果设有X个小孩,有(3X+7)个苹果. 5(x-1)≤3x+7<5x 解得:3.5≤X≤5.5 则X=4或X=5 当X=4,3X+7=19; 当X=5, 3X+7=22; 有4个小孩,19个苹果;或有5个小孩,22个苹果.7小放家每月水费不少于15元,自来水公司规定:若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5立方米,则每立方米收1、8元,若每户每月用水超过5立方米,则超出部分每立方米2元,小放家用水至少是多少 设至少是x立方米1.2×5+2(x-5)≥156+2x-10≥15x≥9.5 至少是9.5立方米8用每分时间可抽1.1吨水的A型抽水机来抽池水,半小时可以抽完,如果用B型抽水机,估计20分至22分可以抽完.B型抽水机比A型抽水机每分钟约多抽多少吨水?设B型比A型每分约多抽x吨水. 20(1.1+x)<30*1.1 ⑴22(1.1+x)>30*1.1 ⑵由⑴得:x<0.55 由⑵得:x>0.4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0.55>x>0.4 9.七年级有学生530名,其中有1/9的男生和20名女生报名参加体育比,其余的学生中男、女生人数相等,七年级男、女生个多少名? 设有男生x名,女生有y名则 x+y=530 x-x/9=y-20解得 x=270 y=260 10用若干辆重量为8吨的汽车运一批货物,若每辆车之装4吨,则剩下20吨货物;若没亮着装满8吨,则最后一辆车不满也不空,问:有多少辆车?设总共x辆车,则总共有货4x+20吨8x>4x+20x>54x+20>8(x-1)x<75<x<7。而x又是整数,所以x=611初二年级秋游,若租用48座客车若干辆,则正好坐满;若租用64座客车,则能少租一辆,且有一辆车每有座满,但超过一半.一直租用48座客车每辆250元,租用64座客车每辆300元,问应租用哪种客车较合算?设租用64座客车X辆,租用48座客车(X+1)辆64X-48(X+1)>64÷264X-48(X+1)<6解得5<X<7租用64座客车6辆300×6=1800元250×7=1750元应租用48座客车客车较合算12 将若干只鸡放入若干个笼,若每个笼里放4只,则有一只鸡无笼可放;若每个笼里放5只,则有一笼无鸡可放,那么至少有几只鸡几个笼?有X个笼。4X+1=5(x-1)4x+1=5x-54x-5x=-5-1x=6∴4X+1=4x6+1=2513甲、乙两车间各有若干个工人生产同一种零件,甲车间有1个人每天生产6件,其余每人每天生产11件;乙车间有1人每天生产7件,其余每人每天生产10件.已知两车间每天生产零件的总数相等,且每个车间每天生产零件总数不少于100件也不超过200件,则甲车间有多少人,乙车间有多少人?设甲车间人数为x那么甲车间每天生产的零件:6+11(x-1)=11x-5乙车间的人数:(11x-5-7)/10+1=1.1x-0.2100≤11x-5≤20095/11≤x≤195/11x为整数9≤x≤171.1x-0.2为整数,∴x=12 望采纳谢谢!!!!!!!!!!!

200道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计算题要答案

题量太多不好找,建议直接买本练习题。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练习题

1.X=4是ax+3<1-a的一个解,则a的可能范围是______2.已知不等式3x-a≤0的正整数解恰是1,2,3.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3. (x-1)/4 + 5(x-3)/4 > (x-7)/2 - (x - 一又五分三)/8的解事____4.|x-3|≤2的整数解的和是______ 不等式(|x|+x)(2-x)<0的解是______5.x满足不等式 1-x/2 ≤ 2+x/3 ≤2-x/4,则可能取到的值中最大的整数是___6.如果x≥0,y≥0,且3x+4y≤12,求|2x-3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等式 2(x-1)/-5 - 4x+1/-15 >1的解是____________8.求不等式组 ①2x-1>0 ②x-2<0 的解.答案:1. a<-2/5(负五分之二)2. a≥93. a>28/45(四十五分之二十八)4. 15 x>25. 06. 最大值9 最小值07. x<-5/338. 1/2<x<2

跪求: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练习题50道!(中等难度,解为整数) 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练习题50道

填空: ⑴ -0.05_____0; ⑵ ; ⑶ 如果a + 3 > b + 3,那么-a_______-b; ⑷ 如果-2x > -2y,那么x______y; 2、x的3倍与5的和不小于-3的相反数,用不等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不等式-4x≤4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 4、不等式6x-2≤22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等式组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x___________时,代数式的值是正数。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恒成立的是( ) a、 a > -a b、 -3b > -b c、 m-5 < m + 5 d、a2 > -a2 2、关于x的不等式ax > b的解集为,则 ( ) a、a≤0 b、a≥0 c、a < 0 d、a > 0 3、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的和为 ( ) a、 1 b、 0 c、 -1 d、 -2 4、若关于x的方程的解为正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m > 0 b、 m < 0 c、 &n…… 3x(x+5)>3x2+7 x-4 < 2x+1 3x+14 > 4(2x-9) 3x-7≥4x-4 2x-3x-3<6 0.4(x-1)≥0.3-0.9x x-4 < 2x+1 2x-6 < x-2 3×10x<500 7(X+3)>98 2x-3x+3<6 2x-3x+1<6 2x-3x+3<1 2x-19<7x+31 3x-2(9-x)>3(7+2x)-(11-6x) 2(3x-1)-3(4x+5)≤x-4(x-7) 2(x-1)-x>3(x-1)-3x-5 15-(7+5x)≤2x+(5-3x) 2X+3>0 -3X+5>0 5X+6<3X 4(2X-3)>5(X+2) 2X+4<0 5X-2≥3(X+1) 2(X-3)≤4 5m-3>0 2x-3(x-1) > 6 6x-3(x-1) ≤12-2(x+2) 3(1-3x) < 4(x-1) 8-7x+1 > 2(3x-2) 3x+14 > 4(2x-9) 3-3m<-2m 5x+3x>2 -3y+9<7 (3+8)x>6 5-3/1 x>5 11x-5x>3 -3a-9a>11 -4a+9>6 33x+33<1 5b-9<9b 6x+8>3x+8 3x-7≥4x-42x-19<7x+31. 3x-2(9-x)>3(7+2x)-(11-6x). 2(3x-1)-3(4x+5)≤x-4(x-7). 2(x-1)-x>3(x-1)-3x-5. 3[y-2(y-7)]≤4y. 15-(7+5x)≤2x+(5-3x).3*10x<500 3*10(x+1)>500 7(x+3)>98 7x<98 1.设a、b是已知数,不等式ax+b<0 当a>0时的解集是 ;当a<0时的解集是 。 2.求既满足不等式5x-2>3(x+1)又满足不等式1/2x-1≤7-3/2x的正整数解, 3.将长为50厘米的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五边形,则围成的五边形中最长边的取值范围是 4.若关于x的不等式2x-a≤0,只有三个正整数解,则正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5.已知方程2x-3y+4=0,用含有y的代数式表示x,应写成__________。 6.已知x=5,y=7满足kx-2y=1,则k=__________。 7.不等式2x-4<0的解集是__________。 2X+3>0 -3X+5>0 2X<-1 X+2>0 5X+6<3X 8-7X>4-5X 2(1+X)>3(X-7) 4(2X-3)>5(X+2) 2X<4 X+3>0 1-X>0 X+2<0 5+2X>3 X+2<8 2X+4<0 1/2(X+8)-2>0 5X-2≥3(X+1) 1/2X+1>3/2X-3 1+1/2X>2 2(X-3)≤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练习题一元不等式组练习题50道一元一次不等式题20道一元二次不等式120道一元一次不等式15道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 其他答案 1) 3-(a-5)>3a-4 (a<3)2) -6分之5x+3<3分之2X+1 (x>1又3分之1)3)3-4[1-3(2-x)] 大于等于 59 (x小于等于-3)4)6(1-3分之1x)大于等于 2+5分之1(10——15x) (x大于等于-2)5)6分之7x-13>3分之3x-8 (x>-3)6)4x-10<15x-(8x-2) (x>-4)7) x-2-2分之2-x>3分之x-2 (x>2)8) x-6分之2-x-3分之4x-3 大于等于0 (x小于等于4)9)3分之x-2分之x-1<110)2(5-3x)>3(4x+2)11)1-2分之1x>212)7x-2(x-3)<1613)3(2x-1)<4(x-1)14)2-6(x-5)大于等于4(3-2x)15)7+3x<5+4x16)5-x(x+3)>2-x(x-1)17)x-2(x+2分之1)小于等于1-3(1-x)18)3(x-1)+2(1-3x)<519)3分之1x-1<x-3分之120)6(1-3分之2x)<2+5分之1(10-15x) 2X+3>0 -3X+5>0 2X<-1 X+2>0 5X+6<3X 8-7X>4-5X 2(1+X)>3(X-7) 4(2X-3)>5(X+2) 2X<4 X+3>0 1-X>0 X+2<0 5+2X>3 X+2<8 2X+4<0 1/2(X+8)-2>0 5X-2≥3(X+1) 1/2X+1>3/2X-3 1+1/2X>2 2(X-3)≤4 5x-1>12 </IMG></IMG>

解不等式组练习题 求50道道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题

解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计算题,500道!!

5x+3y=8,3x+5y=8

求30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练习题,二元一次方程也行,但一定要是计算题,坚决不要应用题

百度一下吧

不等式练习题50道(算式题) 不等式组50道(算式题) 三元一次方程组20到(算式题) 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20

不如买试卷 例如 题海 买书就行了,不要什么事都上百度啊

二元户籍制度 意思?

所谓的二元户籍制,就是把户口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为什么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社会要实行二元户口制度

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要实行二元户口制度

下列国家中,实行二元多头式金融监管体制的有( ) 。

【答案】:A、B实行二元多头式金融监管体制以美国、加拿大等联邦制国家为代表。

我国的立法体制 什么是一元制二元制如题 什么是一元

我国的“一元、两级、多层次”立法体制 一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两级:中央一级立法和地方一级立法多层次表现是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宝塔式的设置,层次清楚,权限明确,相应它们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为梯级的。

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是( )。 A.二元体制 B.多元体制 C.一元多级体制 D.一元两级多层次体制

【答案】:D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里,一般采用一元立法体制,立法权集中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里,一般采用二元或多元立法体制,一国之内有多个拥有自己的立法权限的机关。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既不是二元或多元立法体制,也不是纯粹的一元立法体制,而是综合两种立法体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独创的“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一元”指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立法体系;“两级”是指中央和地方两个立法等级;“多层次”是指不论是中央级立法还是地方级立法,都可分成若干层次和类别,各层级、各层次之间并不平行,而是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

什么是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 在批判理论上,二元对立是一对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以阶级形式出现。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相反,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并不是人类思想最基本的组织,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二元对立最经典的例子,是理性(rational)与感性(emotional)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更高的评价。另一个例子,是存在(presence)与缺少(absence)的二分,同样地,前者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这些“高等理念”的相似性,例如前述的理性、存在,和很多其他的如男性(与女性对立)、说话能力(speech)(与写作能力(writing)对立),被视为一种称为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无政府主义和批判种族理论中,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都占了一个重要席位。批评者认为,对于很多理念,如男性/女性,文明/野蛮,白种人/有色人种的二分,为西方白种“文明人”的霸权提供了借口。 后结构主义者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并不是单单持相反立场,而着眼于它的解体,而这种解构被视为非政治化的——意思是,在本质上,它对二元对立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偏袒。在一对二元对立的理论被视为自我矛盾,而其价值相应下降的时候,理论便会自动解体。

结构主义上的二元对立矛盾 什么意思?

人与命运的二元对立便是如此--"谋事在人,成 事在天"。在这里是不是最好规律的整体把握上。正如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所说:"人们把文学看作是无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并存著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   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二元经济论由以成立的限制条件。任何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严格限制条件,二元论当然也不例外。   一、关于这个经济理论的简述: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并存著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   二、详解这个经济理论的内涵:   1、三个假设:   刘易斯的封闭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分析有三个基本假设:1.劳动无限供给,即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数量如此之多,使得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者是负数。   甚至在工资降低到仅够维护生存水平的时候,劳动的供给仍然超过需求。2.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同时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农业部门;3.   工资水平不变,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取决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2、资本积累的意义:   刘易斯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积累。产出剩余越多,资本形成越大,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就越快,经济发展程序也就越迅速。因而它认为:   经济发展的理论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由原先的储蓄和投资占不到国民收入4%和5%的社会变成一个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15%以上的经济过程。   3、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   经济发展会经历两个不同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由于工业资本较小,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因此无论需求怎样扩大,总能在不变工资的水平上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供给。这时会出现一个利润急剧增加、资本加速积累、剩余劳动力迅速被吸收的时期。   当资本增长赶上劳动供给的时候,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那时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很低,工业也不再固定不变,技术进步的利益也不全部归于利润,两个部门的收入将随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二元经济也逐步变为一元经济。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   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餬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著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二元经济论由以成立的限制条件。   任何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严格限制条件,二元论当然也不例外。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所谓的**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条件,一种是:   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15-1991)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   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著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基本简介: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著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背景资料:   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产生原因:   由于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而耕地数量是有限的,加之生产技术简而很难有突破性进展,生产的产量在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基本是无法再增加的,所以每增加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几乎为零,即农业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趋于零,有时甚至是负增长,那部分过剩的劳动力被称为“零值劳动人口”。正是由于大量的“零值劳动人口”的存在,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造成城乡差距。在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中,各工业部门具有可再生性的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可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即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的生产边际生产率,工资水平也略高于农业生产部门,所以可以从农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由于工业部门所支付的劳动力**只要比农业部门的收入略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选择到工业部门去工作,所以农村劳动力是廉价的,这样工业部门可以支付较少的劳动报酬,而把多于资本再投入到扩大在生产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民到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良性执行过程,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唯一途径。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核心思想?老师只讲了基本思想,重点要求背核心思想,这两个内容一样吗?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二元经济模型是由刘易斯提出的,后经费景汉、拉尼斯和乔根森等人加以修改和发展,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普遍理论。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劳动部门,以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为特点,即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其农业产量不会减少。   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 *** 供给,即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高工资水平。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即一方面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一方面存在现代的工业部门。   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在劳动就业与原始手工并存;闭塞的农村与日益膨胀的城市的并存;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既包括工业与农业的对立,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对立。二元经济的趋势:   经济上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必然现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二元化”的趋势,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刘易斯 “二元经济”理论着重点是: a.解决农村生产力 b.解决农业 c.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d解决农村产品   c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角度,解释城乡二元经济   应该是c吧,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c刘易斯的这篇**吧:《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最近刚好看这方面的东西,顺便回答下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城市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 郭 梅 摘 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解决,日趋走向现代化的城市 与传统落后的乡村并存是一直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化是解 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应该以城市化来整合农村,用工业化来改造农业。要 正确认识大、中、小城市的不同作用,合理引导,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980(2004)05-0041-03 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不能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协调。中国科学院《2001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认为,中国与人均 GNP 相当国家的城市化率相 比,城市化率低 10 个百分点;与我国自身的工业化率 相比低 12 个百分点;与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比低 20 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城乡二 元结构的矛盾。其一,城市化水平低下不利于国民经 济高速增长。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重要原因之 一是内需不足。而目前我国内需不足与城市化水平低 下有很大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水 平低下,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如果 解决这个问题,即能有效的拉动内需。二是我国现在 的内需不足另一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均收入太低,消费 水平太低,许多工业品和服务并不是农民不需要,而 是没钱买,形不成有效需求。有学者研究显示:中国 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消费品和城市基础建 设的需求拉动,按照保守的估计也可带动 GDP 增长 1.5%个百分点。其二,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利于农 村和农业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平均耕地 只一亩多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极大地阻 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只有将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步 地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农业才能够实行规 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及现代化水平。其三, 城市化水平低下不利于农业剩余人口向二、三农产业 ⑵⑴ 日趋走向现代化的城市与传统落后的乡村并存是 一直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拟 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城乡二 元结构矛盾的解决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把迅速实现工业化作为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但当时千疮百孔的经济基 础和百废待兴的各项事业,使得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面 临诸多困难。于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抑制甚至牺牲农业发展,而强行实 行工业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利用户籍制度限 制城乡居民的互相流动;利用人为制定的工农业产品 的剪刀差价为工业化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些政策 的实施在当时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把它作 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实行,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其负面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既阻碍了农业发展,也 使得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从观念到体制上都有了 很大的松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对原来的城乡分离的 格局有了很大冲击,城市化进程突破了长期徘徊不前 的局面而明显加快。城市数量从 1978 年的 193 个增加 到 2001 年的 664 个,城市人口以年均百分之一的速度 增长。虽然如此,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显不足,我 作者简介:郭 梅,荆州市水利局 41 转移,不利于解决我国沉重的人口就业压力问题。城 市是二、三产业发展的产物,但城市的形成反过来又 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当人口从自给自足的农村 转移到城市后就会产生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特别是 第三产业,没有人口的聚集,没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 象,是发展不起来的。其四,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利 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业已存在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地位 等各方面的差距。看看北京、上海、深圳,再比对一 下仍然落后的农村,那种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 为过。更要命的还不是两者景观上的差异,而是生活 在这两个不同空间中的人群权益上的差距。2000 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已达 2.79:1。除此之外,城市人口还享有政府提供的社会 保障和各种公共设施(如大医院、体育馆、图书馆、 影剧院等等)所带来的便利。这种现状显然是和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也不利于社会经济政治的 长治久安。 二、 以城市化来整合农村,用工业化方式来改造 农业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 在中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某一时期政治上的考虑而 使之更为突出。目前,在城市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 “三农”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整个 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 题。这两年正在实施的重要政策有减轻农民负担,五 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稳定和保护农业产品价格等。 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 民的收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农民负担即使全 部减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农产 品的价格,在我国加入 WTO 后,必须与国际市场接 轨。我国目前几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 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如小麦、大米、玉米分别高出 15% —60%不等。可见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同样是有限 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用工业化、企业 化的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用城市化的方式来整 合、改造农村。 用工业化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改造农 业的必要前提 是绝大多的农民逐步从农业中剥离出来,从农村转入 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城市的常住居民,从而 42 使土地在市场上能流转起来,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 手中集中,形成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只有伴随 农村人口不断从农业中、从农村中转移出去的城市化 进程,土地才可能集中,形成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 和企业化经营。也只有形成了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农业机械化和高科技的应用才真正成为可能。用形成 规模的农业企业(包括家庭农场)取代现在分散的传 统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将是中国农业史上最重大的组织 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中国农 业才能实现现代化。 用城市化方式整合农村,则是用一个个经过精心 规划的,各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具有 田园风光和各具风格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小城镇取代现 在遍布于全国各乡村中落后的、甚至原始的村落。大 量现有的村落从版图上消失,将会节约大量土地用于 农业用地。据联合国统计资料分析,全世界 24 亿城市 人口占用 20 万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人均为 83.3%平方 ⑶ 米,仅为农业人口人均用地的 1/2—1/3。在我国一个 农村人口的占用地(舍宅基地在内的非农建设用地) 约 150 平方米,城市居民用地人均约 100 平米。按此 计算,如果我国城市人口能达到 70%,则可节约三千 四百多万亩土地。 农村人口,包括散落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向城镇 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乡镇企业在农村发展, 会因规模较小,信息不灵、人才缺乏、运距太远等一 系列无法克服的不利因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效 益。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乡镇企业在农村之所以能 有长足的发展,是因其有较之城市国营企业更为灵活 的经营机制。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这种 机制上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而乡村在投资,经营环 境上的劣势显现出来,致使仍在乡村中的企业发展难 以为继。除非它能溶入城市化的洪流,在乡村企业较 多,发展较好的地方,兴起新的城镇。乡镇企业向城 镇集中,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投资成本。据 《建设部、农业部、国地资源部关于乡镇企业向小城 镇集中发展情况的通报》中测算,集中发展,一个企 业可节省公共设施投入 10%,节约土地 15%,治理污 染费 5%。 另外,进入城镇的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失去 了原来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在 生存的压力下,他必须学文化、学技艺,提高自身素 《长江论坛》2004.5 期 总第 68 期 社会经济研究 质和生存本领,尽早融入到城市市民中去。这个过程 也就是我国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过程。 三、 城市化过程中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有一大批新城市和城镇兴 起,也会有原有的城市规模上的扩张。大、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之间有比例、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城市因其人才、信息、资本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有 着强大的对资源的聚合作用和极化作用。从世界各国 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大城市发展是很快的。美国学者 詹罗米等人根据统计预测,1900 年至 2020 年的 120 年间,世界总人口每年均增长 1.36%,城市人口平均 增长 2.66%,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平均增长 3.78%, 高出城市人口平均增长值 1.12 个百分点。可见大城市 ⑷ 人口一直处在超前发展的状态。 大城市之所以超前发展,主要是那里有更大的商 机,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有 资料表明,2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是 20 万人口以下 ⑸ 城市的 82 倍。可见,从土地效益来看,不同规模的 城市差距是巨大的。城市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因 此,对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优先发展过百万人口的 大城市是顺理成章的。即便对人口已过千万的大城市, 我们也只能是合理的引导,而不应强制性的限制其人 口的发展。 2、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可以预见, 在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将有一批中小城 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成长,发展成大、中城市甚 至特大城市。这里我们特别谈谈小城镇的问题。2001 年,中国建制镇已发展到 20358 个,人口约 1.7 亿, ⑹ 占全国城镇人口的 45.94%。虽然小城镇发展速度很 快,但问题仍不少,主要是缺乏合理的、长期的规划;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配套;囿于财力对环境的治理 不力;“脏乱差”现象严重;缺乏各自特色等等。这些 问题既有发展过程中,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难以避免 的问题,也有我们发展思路的问题。 美国现有 3 万多个小城镇,很多小镇就是大、中、 小城市相配套的大社区。它们并不具备发展工业的功 能,而是利用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通讯等便利,在 城市的郊区,在既能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 服务,又能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建起的更适合人类居 住的社区。发达国家从上世纪 60—70 年代就开始出现 “城市空心化”现象,既城市人口从市中心向近郊— 外层地带(远郊)—农村,逐次转移。上世纪 80 年代 后,这种转移加快,新的城区和小镇不断兴起。这些 郊区中的小镇或社区实际是城市的延伸,更符合人类 回归自然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加强, 及私人汽车的普及,中国将来也必然会走这条路。 3、巨大城市带的出现。巨大城市带是指这样一种 区域,在区域内城市化高度发展,大、中、小城市及 小城镇星罗棋布,靠铁路、公路、航线有机地联成一 个巨大城市网,而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巨 大城市带的出现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标志。世界上以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巨大城市带最为典型。它跨 越 10 个州,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 长 970 公里,宽 50—160 公里,面积 13.88 万平方公 里,人口 4500 万人。这里城市化水平达 90%,是全 国的经济中心所在。在美国城市地理学界称之为“波 士华士”(Boswash)。我国目前的珠江三角洲,长江 三角洲及京津塘地区也都出现了巨大城市带雏形。在 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波士华士”现象就会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我 们应该顺应这个经济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在户籍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全方位 的进行改革,做出有利于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有利 于城乡良性循环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若此,中国 的现代化和中国人民走向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就为期 不远了。 注 释: ⑴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88 年版。第 294-295 页 ⑵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258 页 ⑶赵燕青《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中 国改革报》2002 年 3 月 28 日 ⑷刘汝嘉、罗明义《城市域经济论》187 ⑸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签》整理 ⑹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282 页 [责任编辑 陈卫民] 43

二元养老制度

法律分析: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和养老保障需求特点影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承担着双重职责。一是保证老年居民生存公平,兜住养老底线;二是保证退休人员劳动公平,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城乡的二元差距、条件禀赋差异以及缴费负担能力不同,使职工和居民对制度化养老的需求具有双层差异化特点。城镇职工要求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可靠养老制度,更加体现多缴多得、劳动公平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缴费机会公平。城乡居民要求覆盖全民、能够解决生存危机的兜底养老制度,更加体现少缴费、多获得的历史欠账福利补偿。在这个背景下,养老保险顶层设计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农民和城镇无保障人群提供制度化、带有福利属性的保障项目,又要让各方承担得起;二是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公平化改革。从劳动公平角度看,退休人员养老金要比在职工资低一些,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要从计划经济习惯水平降至适度区间。从机会公平角度看,推进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需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群体的养老金差距。现阶段,受养老需求分化和制度供给能力的约束,这两个问题难以在一个制度框架内解决。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缴费能力不足的群体设立了第一层养老体系,具有“国民养老金”兜底和福利补偿属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某服装某服装店的毛衣打八折销售赔六元,打九折销售赚十二元。这种毛衣的进价是多少元?

解:设进价是x元。80%x十6=9O%x一1290%x一80%x=12十6 O.1ⅹ=18 x=180

二元一次方程问题 1、李老师花了92元钱买了若干本《智力站》和《校园文学》,已知《智力站》每本18元

1、7本设《智力站》X本,《校园文学》Y本,18X+8Y=92 18X<92 X<6 分别X=1,2,3,4,5带入上式最后解得 X=2 Y=72、X+Y+2=1 2X-1=2 3、a不等于0 b等于0 c不等于0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篇一   一、反思的问题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不够熟练   1、发现的问题:在解方程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数学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掌握不透彻。对方程的多种解法不能灵活的运用,导致有关方程的解题速度较慢。   2、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是使学生正确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探索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二、反思的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发现的问题: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时老是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很好,但很多时候是乱戴帽子,包新的法则当成旧的知识,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2、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又用于现实。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让他们学会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3、教学反思:在每堂课都设置小组交流这一环节,交流的内容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理解、计算方法及体会、学生相互纠错等(避免满堂交流,没有目的的交流,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有价值有目标的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给以指导)。通过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之见的合作交流,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规范及交际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反思的问题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感到枯燥   1、发现的问题: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点类似,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愤涣散,效率不高。   2、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或“百鸡百钱”问题作为引入。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反思: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四、反思的问题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1、发现的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   2、解决问题的过程: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况,激活提问兴趣。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3、教学反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活动等也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配合指导。同时,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配合,要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在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篇二   “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是 “ 二元一次方程组 ” 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 , 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 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了解 “ 消元 ” 思想。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元一次议程组的解法,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我们没有学习过怎样解,那么我们学过解什么类型的方程?答:一元一次方程。提问:那可怎么办呢?这时,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只要略加指导,方法自然得出,这其中也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的最后给出了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同样也没有学过它的解法,那学过什么类型的方程组,这时又怎么办呢?与教学开始时方法一样,但这时不需点拔、指导,学生按“消元”“化归”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这对学生今后独立解决总是无疑是种好的方法。有个别同学在选择方法上:是用代入法还是加减法,很犹豫,解答起来速度较慢,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即快又准。 ;

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由甲、乙两地相向而行,1小时20分相遇。相遇后,拖拉机继续前进,汽车再相遇处停留1小时后调转车头原速返回。在汽车出发后半小时后追上了拖拉机。这时,汽车、拖拉机各自行使了多少千米?2、《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是整个鸽群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一样多了。”请问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3、. 缓解用电紧张局面,某地出台峰谷电收费方案:每天8:00至22:00叫峰电,每度电0.56元,每晚22:00至次日8:00叫谷电,第度电0.28元,八月份小李家总用电为125度,总电费为49元,请问小李家八月份峰电、谷电各多少度?1、一名学生问老师:“您今年多大?”老师风趣地说:“我像您这样大时,您才出生;您到我这么大时,我已经37岁了。”请问老师、学生今年多大年龄了呢? 2、某长方形的周长是44cm,若宽的3倍比长多6cm,则该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已知梯形的高是7,面积是56cm2,又它的上底比下底的三分之一还多4cm,求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长度是多少?4、某校初一年级一班、二班共104人到博物馆参观,一班人数不足50人,二班人数超过50人,已知博物馆门票规定如下:1~50人购票,票价为每人13元;51~100人购票为每人11元,100人以上购票为每人9元 (1)若分班购票,则共应付1240元,求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2)请您计算一下,若两班合起来购票,能节省多少元钱?(3)若两班人数均等,您认为是分班购票合算还是集体购票合算?5、某中学组织初一学生春游,原计划租用45座汽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汽车,则多出一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每日租金每辆220元,60座客车每日租金为每辆300元。(1)初一年级人数是多少?原计划租用45座汽车多少辆?(2)若租用同一种车,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座位,怎样租用更合算?6、某酒店的客房有三人间和两人间两种,三人间每人每天25元,两人间每人每天 35元,一个50人的旅游团到了该酒店住宿,租了若干间客房,且每间客房恰好住满,一天共花去1510元,求两种客房各租了多少间? 7、某中学新建了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了测试:当同时开启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可以通过800名学生。(1)求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2)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下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教学大楼每间教室最多有45名学生,问通过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请说明理由。4、要修一段420千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先干2天后乙工程队加入,两队再合干2天完成任务;若乙工程队先干2天后甲工程队加入,两队再合干3天完成任务,问甲、乙两个工程队每天各能修路多少千米?8、现有190张铁皮做盒子,每张铁皮做8个盒身或做22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个完整盒子,问用多少张铁皮制成盒身,多少张铁皮制成盒底,可以正好制成一批完整的盒子?9、一条船顺水行驶36千米和逆水行驶24千米的时间都是3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的速度。10、已知一铁路桥长1000米,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车身过完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40秒,求火车的速度及火车的长度。11、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省某山区县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将该县某地一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改变后,林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共有18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是林地面积的25%,求改变后林地面积和耕地各为多少平方千米?12、王大伯承包了25亩土地,今年春季改种茄子和西红柿两种大棚蔬菜,用去了44000元,其中种茄子每亩用去了1700元,获纯利2600元;种西红柿每亩用去了1800元,获纯利2600元,问王大伯一共获纯利多少元?13、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00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14、在一次足球选拔赛中,有12支球队参加选拔,每一队都要与另外的球队比赛一次,记分规则为胜一场记3分,平一场记1分,负一场记0分。比赛结束时,某球队所胜场数是所负的场数的2倍,共得20分,问这支球队胜、负各几场?15、某个体户向银行申请了甲、乙两种贷款,共计136万元,每一年需付利息16.84万元,甲种贷款的年利率是12%,乙种贷款的年利率是13%,问这两种贷款的数额各是多少?16、李明以两种形式分别储蓄了2000元各1000元,一年后全部取出,扣除利息所得税可得利息43.92,已知两种储蓄年利率的和为3.24%,问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各是百分之几?(注:公民应交利息所得税=利息金额×20%)。17、 已知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品提价5%,调价后,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单价和提高了2%,求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各是多少元?18、“五一”期间,某商场搞优惠促销,决定由顾客抽奖确定折扣,某顾客购买甲、乙两种商品,分别抽到七折(按售价的70%销售)和九折(按售价的90%销售),共付款386元,这两种商品原售价之和为500元,问这两种商品的原销售价分别为多少元?19、某市场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50件,甲种商品进价每件35元,利润率是20%,乙种商品进价每件20元,利润率是15%,共获利278元,问甲、乙两种商品各购进了多少件?20、某商场按定价销售某种电器时,每台可获利48元 ,按定价的九折销售该电器6台与将定价降低30元销售该电器9台所获得的利润相等。求该电器每台的进价、定价各是多少元?21、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共500元,商店老板为获取利润,决定将甲服装按50﹪的利润定价,乙服装按40﹪的利润定价。在实际出售时,应顾客要求,两件服装均按9折出售,这样商店共获利157元,求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各是多少元?22、某工厂去年的利润(总产值——总支出)为200万元,今年总产值比去年增加了20%,总支出比去年减少了10%,今年的利润为780万元,问去年的总产值、总支出各是多少万元?小红家去年结余5000元,估计今年可结余9500元,并且今年收入比去年高15%,支出比去年低10%,求去年的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23、某校2004年秋季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招生总数为500人,计划2005年秋季期初一年级招生数增加20%;高一年级招生数增加15%,这样2005年秋季初一、高一年级招生总数比2004年将增加18%,求2005年秋季初一年级、高一年级的计划招生数是多少希望采纳。。。谢谢

求50题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①a、b两地相距80千米,一船从a出发顺水行驶4小时到达b,而从b出发逆水行驶5小时才能到达a,求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和水流速度.设静水速度为a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b千米/小时,列方程组:4(a+b)=80 化简: a+b=20 ①5(a-b)=80 化简:a-b=16 ②①+②得:2a=36 a=18代入①得:b=2 即静水中速度为18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2千米/小时②光明机械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利润大幅度增长,3月份利润额为600万,到了5月份利润额到达了840w,光明机械厂3~5月利润平均每月增长率为多少(精确到1%)1.解:设该厂3-5月利润平均增长率为x600*(1+x)^2=840(1+x)^2=1.41+x=1.183x=0.183≈18%③某车间有28名工人,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应分配多少工人生产螺栓,多少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螺母、螺栓刚好配套?(一个螺栓陪两个螺母) 设x人生产螺栓,y个人生产螺母x+y=28 ①12x=18y ÷2化简:4x=3y x=3y/4②将②代入①得: 3y/4+y=28 y=16人 代入①得:x=12人即12人生产螺栓,16人生产螺母④爆破施工时,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工人跑开的速度是5m/s,为了使点火的工人在施工时能跑到100m以外的安全区域,导火线至少需要多长?设导火线至少需要xcm5(x÷0.8)=1005x/4=20x=16cm⑤一个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等于12,它的个数字比十位数字小2,若把它的百位数字和各位数字互换,所得的数比原数小99,求原数设个位是x,十位是x+2,百位是y100x+10(x+2)+y+99=100y+10(x+2)+x化简:99x-99y+99=0 x-y+1=0 y=x+1 ①x+x+2+y=12 化简:2x+y=10 ②将①代入②得: 3x+1=10 x=3 代入①得: y=3+1=4则十位为:3+2=5所以原数是:453

结构主义上的二元对立矛盾 什么意思?

结构主义上的二元对立矛盾是指在文本中抽象出来的两种形象在形式上或结构功能上形成对立。例如,在《格林童话》中,对“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定义就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矛盾的状态。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二元社会结构特征

建国后,基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以身份制为特征,在我国走向现代化道路上实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随着现代化的纵深发展,愈发显示出其不足。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使固有的城乡二元社会开始松动,社会流动和分层机制使社会产生分化,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态逐渐向多元形态转化,在二元社会结构基础上呈现出双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当前双二元社会结构的困境引发对我国未来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即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制度建设促进中间阶层的成长

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有何影响?

应该可以帮助城镇居民就业。 如果认真分析,需要一定的数据支撑。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务工的就业分布,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层次较低,城镇居民可以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的职位对于他们没有比较优势,所以农民工返乡的结果就是用工荒,而不是腾出就业岗位。 其次是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增加了城镇常住人口,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居民可以利用住房、资金等各类优势投入三产,解决就业增加收入。 最后是农村劳动力务工为城镇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提高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中高端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居民就业。

城乡二元经济的相关原因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的目标是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以及这种“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这样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我们所面对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城乡二元结构”至少是由几个因素构成的。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1年,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1957年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但公民的最基本的流动和迁徙自由却在这个使用“公民”概念的《条例》中被剥夺了。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在改革前,农村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开支要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负担。民办教师的报酬,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改革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进一步地恶化了。目前,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1985年国家取消了这笔财政拨款,改由农民自筹经费办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300-500亿元。公共设施就更是如此。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到的极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不得不从农村企业、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甚至罚款来解决。现在,一些工程本应由国家财政出资的,但却采取“钓鱼”办法,上级拨一点为“诱饵”,地方财政再挤一点,剩下大部分由乡村自行解决,结果只能是向农民摊派集资。农民自己搞公共建设还有一个更重的负担,就是政府规定的10-20个劳动积累工、5-10个义务工,而绝大多数农村都取了最高数,即农民每年要出30个无偿义务工,有时出工,多数乡村喜欢叫农民出钱,每个工出10-20元,仅此一项全国农民每年负担高达1000-2000亿元。但是,这一负担是不列入国家规定的5%范围的,也就是说在中央的政策里,这不是农民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比如,在物资供应方面,1953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这项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可能性。在就业制度方面,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为什么说农民冲破了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藩篱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支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支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培育农村商品市场;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等。但是,不可讳言的是,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在趋于强化。城乡差距扩大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乡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1983年一度缩小为1.82?此后就不断扩大,2003年扩大为3.231;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假如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和补贴,而农民收入中包括生产经营支出等因素,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6?1。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国家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如通过强制性粮食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化工业积累;另一方面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籍治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被沿袭下来,尽管一些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这些改革因为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福利等诸多因素,需要支付的社会成本较高,进展还不大,因而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水平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未根本改变。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从商品市场看,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从要素市场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进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农村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还不能直接市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很难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地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治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治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实行有别的投入机制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同时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另一方面,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续向城市倾斜,农村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我积累,如“三统筹、五提留”,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综上所述,体制性因素事实上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相互隔离,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4改革的困难充分熟悉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用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要素重组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迁移、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和组织方式的变化等,还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等的变迁。这个过程是一个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充分熟悉加快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失时机地在重要、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要求的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必须充分熟悉到这个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熟悉到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要肯定,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较大改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性体制因素,如城乡生产要素市场的统一、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依然滞后,有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要循序渐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条件成熟程度,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局部地区先行突破,带动整体推进。5统筹发展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要以体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使城乡经济体制向不断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方向转变,为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深化户籍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在有条件的地区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取消农业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依据,实行新户籍治理制度。农民取得城市户口以后,与原城市居民一样,尽同等义务,享受同等权利。逐步取消城市各种消费补贴和城市特有的社会福利,同时逐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土地换社保”推进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换社保”的政策。改革土地征占用制度,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公益性用地要提高补偿标准,合理调整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和农民间的分配关系;经营性土地要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开展集体用地交易试点,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占用价格。探讨建立中心政府、省级政府与省以下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的分成制度,并将土地出让金纳入国家及地方预算,以体现国家对土地的所有者权利,抑制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和对土地资源的粗放性使用。探索土地出让金按年征收的可能性,以避免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促进地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农业用地非农化实现“土地换社保”的政策,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形成的批租收益的一定比例,建立专户定向用于失去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税费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城乡税制的主要对策,一是逐步减征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缴纳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由此形成的地方财政缺口由中心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过渡期内可加大中心和省、地三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逐步减免和取消乡镇统筹等收费,将农村公益性支出和乡镇行政治理支出列入政府预算,并逐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三是巩固和完善县统筹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省和县统筹,区别情况实行不同的统筹比例,中心逐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第四,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和覆盖进入城市的农民,逐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首先覆盖农业用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再覆盖进入城市就业并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村转移人口,进而逐步覆盖到农村地区。提高农民福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福利水平。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规划。规范对农村公共品投入并使其制度化,国家新增财政收入和股权收益,用于投资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农村的分配比例。第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农民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民获取市场信息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展农村金融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按照市场化原则,适当放宽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多元化,股权形成和流动的开放化,努力消除资金流动的城乡封锁和分割。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谨慎积极地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和改革创新,有条件地放宽对民间金融发展的限制和约束,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第八,深化乡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切实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适当扩大乡镇政府服务半径,不断提高事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推行乡镇政府改为县政府派出机构的改革,减少行政治理层次,大幅度减少行政治理人员,降低行政治理成本。6期待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全世界都存在,因为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无论从形态上还是运行机制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二元的表现。美国有二元结构问题,日本也有二元结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二元结构下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改革开放前的工农产品不平等交换,剪刀差是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不平等交换,剪刀差问题得到了消除。但要素流动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前几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在某些岗位不能获得同工同酬,就是体制问题。又比如,农村土地征占用过程中,农民利益流失、地方政府和用地企业获利的现象也是体制机制问题,这种体制机制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这种体制机制问题,根本的法是要按十七大精神,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予以解决。当前,要努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就业等方面实现城乡工农平等发展。当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花大工夫,经过长期努力予以解决,要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薄弱环节入手,比如说先解决劳动力的平等就业问题,进而解决城乡公共产品平等供给问题,再解决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配置的公平问题。从根本上讲,化解城乡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既需要按市场化取向深化改革,也需要政府不懈的努力。这里边有大量的制度安排,也有大量的政策导向,需要逐步的建立健全和完善。7改善思路城乡接合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它因中国特色的政治属性——城乡“二元”管理体制而存在,所涉及的问题远比一般的纯城区或纯农区复杂得多。因此,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这一地区的“致病”根源,以城乡协调发展的改革思路,探寻解决本地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北京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对未来实现城市化的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城乡接合部一个问题久治不愈的“痛感”地带?(一)北京市城乡接合部区位概念?北京的城乡接合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相对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纯城区而言,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为广义的城乡接合部地区。但事实上,具有典型城乡人口混居特征的地区是在街道事处、乡(镇)行政管辖区界限不明的四环路附近的环状地带,即我们重点关注的狭义城乡接合部地区,它是一个随着城市产业和住宅区不断向近郊扩散,从而使原来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二)区域社会问题久治不愈,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的交会地如果人们驱车沿四环路一带的某些城乡接合部地区转转,不难发现一个与城市高楼大厦和乡村田园风光截然不同的景象:设施简陋、空间狭小、私搭乱建的房屋破坏了原有村镇规划的格局;垃圾渣土随处可见;街巷路面狭窄不平;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旱厕气味难闻。生活迹骸管缴攮剂归烯害楼环境的恶化使地区社会治安环境“雪上加霜”:全市33个实行挂牌督战的高发案地区几乎全部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地区,吸毒、贩毒、恶性案件屡禁(打)不止;区内的出租房,尤其是非法出租房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难怪有记者用“城市烂边”来形容城乡交界的环形地带。?作为城区向外扩张的伴生物,城乡接合部问题由来已久,大体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只不过当时国家征用农地数量有限,问题发生的地域范围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已。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建设速度日新月异,国家在城郊征地数量成倍增长。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朝、海、丰、石四区的耕地面积仅存1.28万公顷,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5.23万公顷相比,减少了3/4。而政治体制改革落后经济发展速度的局面,使得“二元”社会管理体制根本无法应对这一地区人口快速流动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社会矛盾的叠加与累积,使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城乡接合部已成为政府头疼、百姓不满的“痛感”地带。8

什么是经济的二元性所产生的城乡二元性和社会结构二元性

10月21日 15:5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的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随着城市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城市的产生过程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城乡分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由城乡生产力发展力差异而形成的,并随着这种差异的扩大而日益突出。城乡二元化经济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异、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长期以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 改期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末能建立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迄今为止,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末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城乡经济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成为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谁的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理论,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是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什么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土地一种是国有土地 性质,一种是集体所有性质

什么是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的说法最初是由伯克提出,而今二元经济为研究当今世界各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传统部门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现代部门是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等,容纳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扩展资料: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有三种形式:1、产业自然成长型工业化模式,如英美。在此种体系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形态不稳定,随着经济自发进行,二元形态会自动消失,经济很快恢复一体化。2、殖民输入式工业化模式。外国资本进入高生产率产业,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村还是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如巴西。由于工业化没有建立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农村贫民涌入城市,农业进一步的衰落,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市二元化。3、政府高度介入的工业化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都表现出两个互不相关的过程,两者之间市场机制实现的要素转换值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元经济

什么是二元制经济?和我们所说的城乡二元制经济是一回事么?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 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 现代部门 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什么联动就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联动。小城镇是城乡联动的节点,村镇建设是城市化的延伸。城乡联动,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发展块状经济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①允许城乡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我国民主具有真实性,广大农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重视和实现。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允许城乡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利于保障农民平等地享有权利。③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民主执政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每点4分)(2)①从农民分化为农民工主要是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结果,但也离不开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对劳动力市场管理等宏观调控措施。(4分)②从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劳动力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城乡自由流动。(4分)③但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还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要制定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规划;要用财政政策搞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调整,解决农民工的社保、医疗、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加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的劳动就业政策等。(4分)④总之,在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分) 试题分析:(1)答题时注意材料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因此允许城乡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首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及执政理念;其次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还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最后实行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对评述类的题目,我们在作答时不仅要对问题作出评判,更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理论支撑。本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农民分化为农民工,这主要是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结果,但同样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题中观点片面;二是将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这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题中的观点同样是片面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政治意义

稳定,收入差距太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发展,农村市场扩展比城市容易,因为基数低。

什么是城市发展中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如何转变?

城乡二元结构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组合成的复杂经济体

城乡二元化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二元法律体系的概念

我觉得,这个“城乡二元结构”至少是由这样的几个因素构成的。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1年,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1957年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但公民的最基本的流动和迁徙自由却在这个使用“公民”概念的《条例》中被剥夺了。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在改革前,农村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开支要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负担。民教师的报酬,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改革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进一步地恶化了。目前,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1985年国家取消了这笔财政拨款,改由农民自筹经费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300-500亿元。公共设施就更是如此。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到的极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不得不从农村企业、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甚至罚款来解决。现在,一些工程本应由国家财政出资的,但却采取“钓鱼”法,上级拨一点为“诱饵”,地方财政再挤一点,剩下大部分由乡村自行解决,结果只能是向农民摊派集资。农民自己搞公共建设还有一个更重的负担,就是政府规定的10-20个劳动积累工、5-10个义务工,而绝大多数农村都取了最高数,即农民每年要出30个无偿义务工,有时出工,多数乡村喜欢叫农民出钱,每个工出10-20元,仅此一项全国农民每年负担高达1000-2000亿元。但是,这一负担是不列入国家规定的5%范围的,也就是说在中央的政策里,这不是农民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比如,在物资供应方面,1953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这项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可能性。在就业制度方面,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早在1951年2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又进行了修改。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城市国营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各项劳保待遇,主要包括职工病伤后的公费医疗待遇、公费修养与疗养待遇,职工退休职后的养老金待遇,女职工的产假及独子保健待遇,职工伤残后的救济金待遇以及职工死后的丧葬、抚恤待遇等。条例甚至规定了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及死亡时的丧葬补助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国家是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的。至于城市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法实行劳保。除上述在业人员享有劳保待遇外,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城市人口可享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在业人口可享有单位近乎无偿提供的住房等。即使是在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基本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据统计,1999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土地就成了农民惟一可作生存保障的资源,于是国家又出台了一个农村土地延长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然而,这一政策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将不可避免地阻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二元制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

“城乡二元结构”: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谁的二元经济理论

什么叫城乡二元结构?这是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又可称为城乡差别/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成为判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依据。”(据2004年2月26日《法制日报》刘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后有的差距就明显缩小,如粮食、副食品供应纳入市场调节,其城乡鸿沟并不大。但局部鸿沟的弥合并不等于总体鸿沟的消失。以户籍属地为先决条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没有消失,局部的差距甚至制度化了。如征兵,城市兵可以安排就业,农村兵几乎很少安排;如社会保障,城市阶层大多数可以享有,但农村大多数人不享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框架并不十分科学,它掩盖了其他深刻的差距,如行政建制的差距,什么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县的区分就意味着国民的“地域宿命”和成长空间的等级身份差别;还有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等差别都暗示了国民的“宿命”,都被城乡二元结构这个词简单化了。在简单化的情况下,以市民“天生”的一等公民优越感与农民“天生”的二等公民低落感简单地区分了中国人:市民和农民,哪怕后者是某个市的农民,也只能叫农民,如上海农民。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是中国人的精神似乎也可以简单地用市民意识和农民意识来划分,导致(某些)城里人鄙视农民工,而农民工嫉恨城里人;当然也会造成某些北京人、上海人之辈看不起外省人,因为前者认为他们才是真正“城里人”,有一种国际大都市的精神优越感,后者不管怎样都是“乡下人”,哪怕你是长沙人。所以有人指出:“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三农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一个问题不是一地一县存在,而是普遍存在,不是一时存在,而是长期存在,且久而不决,一定不是简单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这类问题靠改进工作、加强领导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改革体制,调整结构才能解决。 “三农”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我国农村从土改以后就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把农民组织到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限制、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城市、在二、三产业方面已经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因为各种原因,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等重要体制还没有改革,所以在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还继续在进行着,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久解不决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应是题中之意。城乡的体制机制理应是一体的,城乡要素理应平等(等价)交换,公共资源理应在城乡均衡配置。十八大所以要强调这几条,就因为现在的体制机制还不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这就是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请简单介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

城乡二元结构在有关的讨论中,人们对户籍制度给予了许多关注。这当然是应该的。因为支配了中国社会生活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各界的千呼万唤之下,户籍制度的改革终于开始启动了。在一些小城市,甚至包括像石家庄这样的大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了相当实质性的进展。由于过去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公民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事实上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有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同时也限制了公民对于居住地和劳动地点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无疑有着非常深远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含义,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的目标是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以及这种“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这样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我们所面对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城乡二元结构”至少是由这样的几个因素构成的。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1年,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1957年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但公民的最基本的流动和迁徙自由却在这个使用“公民”概念的《条例》中被剥夺了。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在改革前,农村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开支要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负担。民办教师的报酬,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改革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进一步地恶化了。目前,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1985年国家取消了这笔财政拨款,改由农民自筹经费办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300-500亿元。公共设施就更是如此。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到的极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不得不从农村企业、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甚至罚款来解决。现在,一些工程本应由国家财政出资的,但却采取“钓鱼”办法,上级拨一点为“诱饵”,地方财政再挤一点,剩下大部分由乡村自行解决,结果只能是向农民摊派集资。农民自己搞公共建设还有一个更重的负担,就是政府规定的10-20个劳动积累工、5-10个义务工,而绝大多数农村都取了最高数,即农民每年要出30个无偿义务工,有时出工,多数乡村喜欢叫农民出钱,每个工出10-20元,仅此一项全国农民每年负担高达1000-2000亿元。但是,这一负担是不列入国家规定的5%范围的,也就是说在中央的政策里,这不是农民负担。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比如,在物资供应方面,1953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这项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可能性。在就业制度方面,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早在1951年2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又进行了修改。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城市国营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各项劳保待遇,主要包括职工病伤后的公费医疗待遇、公费修养与疗养待遇,职工退休职 后的养老金待遇,女职工的产假及独子保健待遇,职工伤残后的救济金待遇以及职工死后的丧葬、抚恤待遇等。条例甚至规定了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及死亡时的丧葬补助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国家是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的。至于城市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办法实行劳保。除上述在业人员享有劳保待遇外,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城市人口可享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在业人口可享有单位近乎无偿提供的住房等。即使是在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基本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据统计,1999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土地就成了农民惟一可作生存保障的资源,于是国家又出台了一个农村土地延长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然而,这一政策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将不可避免地阻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如果上述的问题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就不会消失,户籍制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应如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3)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就业机会不对等社会保险不对等市场发展不对等采纳哦

用理论分析城乡二元制

用理论分析城乡是片面的,需要大数据分析才能了解到二元信息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定义

“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且及时,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的问题。报道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随经济发展过度向城市集中,而相应的体制机制又不利于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导致农村长期处于“失血”状态。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与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首先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藩篱,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在推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要素流通、城乡互补等方面作了部署,将推动我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定理公式 1.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哪些危害? (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3)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强调,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乡人力的顺畅流动。 (6)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7)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性障碍。 3.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有哪些?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3) 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4.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关书籍可以到淘四川看看 http://item.tao.sc/Industry/BookConcern/Index.aspx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正确答案: 要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应当注意到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是“原生型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三种二元结构叠加的结果。 首先,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原生型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原生型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容易消除。 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城市和农村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的进程削弱了我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方面,国家对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国家也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根本废除。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和割裂,这就是“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弱化。城乡之间这一联结的削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和农村相互分割。 这三种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今天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开始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就业机会不对等 社会保险不对等 市场发展不对等采纳哦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应是题中之意。城乡的体制机制理应是一体的,城乡要素理应平等(等价)交换,公共资源理应在城乡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QQ:624679967..............大家交个朋友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体是什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http://baike.baidu.com/view/735820.htm

何为城乡二元结构,有何特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3)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什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3)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3)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具体说是什么意思

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城乡二元结构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违反了以下哪些原则

违反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等规则。城乡公路交通规则有哪些1、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2、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3、道路划设专用车道的,在专用车道内,只准许规定的车辆通行,其他车辆不得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4、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5、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等情况,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

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在哪找

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可以在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也可以在国家统计公报中查询,也可以在社会经济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中查询。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二元结构系数是一种统计指标,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取值范围从-1到1,当取值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完全正相关;当取值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完全负相关;当取值为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为什么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因为这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是哪个人提出来的,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相关文献可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Ranis)、费景汉(JohnC.H.Fei)的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速度。在我国,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小,但人口基数大,劳动吸收本来就有很大缺口。同时,启动工业化时却没有同步启动人口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是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就业弹性较低(重工业的就业弹性一般只及轻工业的1/3);另一方面,滞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劳工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735820.htm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