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0.189斤等于多少克

2023-05-20 00:40:53
共1条回复
可乐

1斤等于500克,0.198乘500等于94.5,所以0.186等于94.5克。

相关推荐

500克等于多少斤

1斤等于多少克?在大陆一斤是500克,而在香港一斤是605克?
2023-01-13 08:20:336

五百克是多少斤

1、五百克等于一斤。2、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3、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4、现行的一斤十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
2023-01-13 08:20:391

500克等于多少斤

500克=1斤。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 500克=1斤。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
2023-01-13 08:20:421

500克是多少斤

500克是多少斤“克”(符号为g)是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单位,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而“斤”是中国市制质量单位,两者换算关系为500克等于一斤的重量。重量单位换算公式1吨=1,000,000 克 (一百万克)1公斤(1千克)=1,000 克 (一千克)1市斤=500克(1克=0.002市斤)1毫克=0.001克(1克=1000毫克)1微克=0.000001克(1克=1000000微克)1纳克=0.000000001克(1克=1000000000纳克)古今换算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2023-01-13 08:20:481

500克是多少斤啊?

500克=1斤。在国际单位制中,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500克等于1斤。1000克=1公斤=2斤,500克=1斤。500克=1斤=10两150克=(150/500)*10两=3两250克=250/500*10两=5两。
2023-01-13 08:20:511

500g克是多少斤?

500 克(g)=1 斤。一克约为0.501×10^23个C-12原子的质量,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4摄氏度中的质量。1 吨 = 1,000,000 克 (一百万克)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1毫克= 0.001 克 (1克=1000毫克)1微克= 0.000 001 克 (1克=1000000微克)1纳克= 0.000 000 001 克(1克=1000000000纳克)扩展资料:表示重量单位的“斤”来自“釿”。“釿”是金属重量单位,亦货币名。战国时期燕国、晋国、楚国多以“釿”为单位,有时简写作“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后直到明清,一直是十六两为一斤,直到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计量制度,才改为十两为一斤。按旧制,半斤就是八两,所以“半斤八两”常用来比喻两人大致相当,不分上下。古籍中也常常以“觔”代“斤”,其实“觔”原本是“筋”的异体字,因为读音相近假借为“斤”。1955年发表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将其作为“斤”的异体字淘汰。
2023-01-13 08:20:541

500克是多少斤?

1斤或0.5公斤。
2023-01-13 08:21:077

体重五百克是多少斤

解答:因为 1公斤=2斤,1公斤=1000克, 所以 2斤=1000克, 1斤=500克.又因为 1斤=10两, 所以 10两=500克,1两=50克.1克=(1/50)两=0.02两。相关知识:质量单位计量制度(1) 常用的市制质量单位 1担=100斤,1斤=10两,1两=10钱. (2) 常用的公制质量单位 吨(t), 公斤或千克(kg), 克(g), 毫克(mg).1吨=1000公斤, 1公斤=1000克.,1克=1000毫克.公制单位与市制单位间的换算 1公斤=2市斤.
2023-01-13 08:21:126

500克是多少斤

一斤
2023-01-13 08:21:246

500克是几公斤,又是几斤,

1公斤=2斤=1000克 500克=1斤=0.5公斤~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2023-01-13 08:21:321

500克是多少重量

一斤。。。。
2023-01-13 08:21:357

500克等于多少斤

1斤
2023-01-13 08:21:476

500克是多少斤啊?

500克=1斤。在国际单位制中,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500克等于1斤。1000克=1公斤=2斤,500克=1斤。500克=1斤=10两150克=(150/500)*10两=3两250克=250/500*10两=5两。
2023-01-13 08:21:551

500克等于多少斤

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国际上常用的质量计量单位有毫克、克、千克,三者以1000为进制,1000毫克=1克,1000克=1千克。 斤为质量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计量小物品的重量, 比如我们在菜市场买菜就多用斤来计算商品的重量。 实际上,公斤就是千克,两者的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 ,1公斤就等于1千克,而一公斤等于2斤,也就是500克等于1斤 。香港对于斤与克的换算与内地不一样,他们的1斤是605克。
2023-01-13 08:21:581

500克多少斤

500克是1斤。“斤”也作“觔” 质量单位:市制一~为十两,两斤等于一公斤。"觔"另见筋(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现在我们去超市购物,尤其是称重的商品,都是以千克为计量单位的,例如5个苹果的重量是2.4千克,如果换算成斤的话就是4.8斤,因为500克是一斤,所以2.4千克就是4.8斤。这种换算的方式,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所以非常的简单。现代的斤按照各地使用习惯,与公制有如下换算:中国大陆1斤 等于 500克(g)香港澳门1斤 约等于 605(g)现时香港法律规定一斤等于一百分之一担或者十六两,即 604.78982 克(g)而在古代,12铢为一龠,两龠(24铢)为两,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
2023-01-13 08:22:011

五百克等于多少斤?

五百克等于一斤。500克(g)=1斤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
2023-01-13 08:22:081

400克等于多少斤? 我知道500克等于一斤,那400克是多少斤呢,请说明怎么算的,

500克是一斤~~50克就是一两~~400克就是八两~~
2023-01-13 08:22:111

500克是多少斤? 简单介绍一下

1、500 克=1 斤。 2、“斤”也作“觔” 质量单位:市制一斤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觔另见筋(觔)。 3、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2023-01-13 08:22:141

2.565克等于多少斤

500克是1斤,2.565除500等于0.00513,所以20565克等于0.00513斤。
2023-01-13 08:22:171

500克是多少斤?

  是1斤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如对本题有疑问可追问,Good luck!
2023-01-13 08:22:206

500克是多少斤

  500克是1斤。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国际的计量单位千克、吨。斤为质量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计量小物品的重量,比如在菜市场买菜就多用斤来计算商品的重量。质量计量单位有毫克、克、千克以1000为进制,1000毫克=1克,1000克=1千克。  “斤”“公斤”之类的单位在物理上来讲明显属于重量单位,而绝不是质量单位,请搞清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再次,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成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质量=重量,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  实际上,公斤就是千克,两者的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1公斤就等于1千克,而一公斤等于2斤,也就是500克等于1斤。香港对于“斤”与“克”的换算与内地不一样,他们的1斤是605克。  在古代,各国就有自己的计量单位,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2023-01-13 08:22:291

500克等于多少斤 等于1斤

1、500克等于1斤。 2、际制中,1公斤=1千克,千kg表示。斤是我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 3、斤起源:中国古代有个官职叫「司马」,司马主要掌管军事,其中因为粮秣管理需要秤重,于是「司马」就和重量单位扯上关系。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2023-01-13 08:22:321

500克等于多少斤啊

500克是一斤。因为1千克等于2斤,所以500克等于1斤。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成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千克又作公斤,为国际基本质量单位,符号kg,以铂铱合金制成、底面直径为39毫米、高为39毫米的国际千克原器(圆柱体)的质量被规定为1千克。
2023-01-13 08:22:351

500克是多少斤啊?

一斤
2023-01-13 08:22:477

500克是多少斤啊

500克是一斤。因为1千克等于2斤,所以500克等于1斤。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成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千克又作公斤,为国际基本质量单位,符号kg,以铂铱合金制成、底面直径为39毫米、高为39毫米的国际千克原器(圆柱体)的质量被规定为1千克。
2023-01-13 08:22:531

500克等于多少斤 等于1斤

1、500克等于1斤。2、际制中,1公斤=1千克,千kg表示。斤是我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3、斤起源:中国古代有个官职叫「司马」,司马主要掌管军事,其中因为粮秣管理需要秤重,于是「司马」就和重量单位扯上关系。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2023-01-13 08:23:161

500克等于几斤啊

500克是一斤。因为1千克等于2斤,所以500克等于1斤。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成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千克又作公斤,为国际基本质量单位,符号kg,以铂铱合金制成、底面直径为39毫米、高为39毫米的国际千克原器(圆柱体)的质量被规定为1千克。
2023-01-13 08:23:191

500克一般是几斤

500克是一斤。因为1千克等于2斤,所以500克等于1斤。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成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千克又作公斤,为国际基本质量单位,符号kg,以铂铱合金制成、底面直径为39毫米、高为39毫米的国际千克原器(圆柱体)的质量被规定为1千克。
2023-01-13 08:23:361

500克面条是多少斤

一斤。通常一碗面条不会多于100克。一斤是10两,2两等于100克,一两等于50克,500克等于一斤。
2023-01-13 08:23:421

500克等于多少斤米

500克米等于1斤米
2023-01-13 08:23:458

一斤是500克吗

500克是一斤。 斤又称市斤,市斤为我国古代质量单位,简称“斤”一般说“几斤肉”、“几斤棉花”等,现在还是我国一般市场上通用质量单位。《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也保留了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因为1千克=2斤,所以500克=1斤。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做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斤”“两”并没有消失虽然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斤、两了,但并不代表这种重量单位消失了,在我国的川渝地区,还有很多面食店,一直在用“两”来卖面。相信去川渝地区旅游的人都经历过,当你进入一家小面店里,老板会问你“吃几两”,有些年轻人可能会听不懂,甚至都有可能没听说过。年轻人对“两”没有概念,其实有很多老年人也对千克不明白,他们还是喜欢用“斤”,买东西的时候说几斤多少钱,老年人才能算明白。所以有很多超市,为了方便人们计算称重物品的单价和重量,会以500克为单位。这样既方便了消费者,也给工作人员减少了麻烦,还是挺人性化的。
2023-01-13 08:23:501

五斤盐是多少克

当然是2500克了。因为不管什么物质它一斤等于500克。这里的斤和克都是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质习惯称斤,因为相对比较重一点。而有的物质就以克为单位,比如黄金、纸张等。不管你以斤为单位还是克为单位同一物质是一样的,只是人们习惯了哪种叫法而以。1公斤等于1000克,等于1千克;而1公斤等于2斤,那么1斤等于500克,也就是0.5千克。(1)克: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2)斤:“斤”也作“筋”, 质量单位:市制一斤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中国大陆1斤等于500克(g);香港、澳门1斤约等于605(g);台湾1斤 等于 600克(g)。2、单位换算:1千克=0.001公吨(或“吨”)1千克=1,000克1千克=1,000,000毫克1千克=1,000,000,000微克1千克=2斤1千克=1公斤1千克=20两5克等于多少斤5克=0.01斤。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步:1千克=2斤,1千克=1000克。可得:1000克=2斤。第二步:1000克=2斤,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00,可得:5克=0.01斤。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斤”也作“筋” 质量单位:市制一~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两斤等于一公斤。"筋"另见筋(筋)。扩展资料:常用质量单位的相关换算:1、1 吨 = 1000000 克 (一百万克)。2、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3、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4、1毫克= 0.001 克 (1克=1000毫克)。5、1微克= 0.000001 克 (1克=1000000微克)。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克5克等于多少斤5克(g)=0.01斤。解答过程如下: (1)1千克(kg)=2斤,1千克=1000克。可得:1000克=2斤。(2)1000克=2斤,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00,可得:5克(g)=0.01斤。 扩展资料: 一些国家的重量单位: 1、磅是英美国家的重量单位,简写是lb。一公斤约莫等于2.2磅,或一磅等于0.45公斤多一点点。用于金衡的重量单位,中文用“镑”表示。过去的一镑硬币的确是采用一颗一磅重的金粒制成,但现时金价与黄金的重量比例已经变成一种可以自由浮动的关系。 2、贯日本古代重量单位,一贯约为3000到4000克。3、盎司(香港译为安士)是英制计量单位,符号为ounce或oz。作为重量单位时也称为英两。常用质量单位的相关换算: 1 吨 = 1,000,000 克 (一百万克) 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 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 1毫克= 0.001 克 (1克=1000毫克) 1微克= 0.000 001 克 (1克=1000000微克)
2023-01-13 08:23:581

五百克是多少斤

500克=0.5公斤=1斤
2023-01-13 08:24:012

500克等于多少斤,500克是多少公斤大概多重

1.500克=0.5千克(公斤)=1斤,克(g)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 2.千克(符号kg)是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3.一千克的定义是普朗克常数为62607015*10?3?J·s时的质量单位,几乎和一升的水等重。 4.千克是唯一一个有国际单位制词头的基本单位。 5.斤(拼音:jī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6.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产生时间可能更早,其古字形像曲柄的斧头,斤的本义就是这一类的木工工具。
2023-01-13 08:24:151

500克是多少斤

在国际单位制中,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500克等于1斤。
2023-01-13 08:24:221

500克是一斤,对吗?

2023-01-13 08:24:579

500克是多少公斤?

500克=0.5千克公斤: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一千克的定义就是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几乎与一升的水等重。千克是唯一一个有国际单位制词头的基本单位,也是唯一一个仍然使用人工制品作定义的国际单位(其他单位都用基础物理特性作定义,以便于在不同的实验室内复制)。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
2023-01-13 08:25:031

5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500克=500÷1000=0.5千克
2023-01-13 08:25:112

500克是等于一斤吗?

是的。500克是等于一斤。分析:这是按照数学的等量关系进行代换的,一吨等于1000kg。1kg等于一公斤,一公斤等于两斤。所以500克是等于一斤。扩展资料:我国有特定的计量单位斤,国际的计量单位千克、吨,美国英国的磅等等。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其次 “斤”“公斤”之类的单位在物理上讲明显属于重量单位,而绝不是质量单位。生活的角度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作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质量=重量,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
2023-01-13 08:25:191

500克等于多少斤?

一斤呀 常识
2023-01-13 08:25:236

500克多少斤

在国际单位制中,1公斤=1千克,千克用kg表示。斤是我国的一种单位制,1斤等于500克,克用g表示。把克换算为斤只需要除以500即可。500克等于1斤。
2023-01-13 08:25:341

500克1斤,1两多少克?

1斤10两 50克
2023-01-13 08:25:434

500克等于多少斤?

500克等于(1)斤,500克等于(0.5公)斤。
2023-01-13 08:26:166

500克是多少斤是多少升

500克=1斤,在不知道物体密度的情况下,升和克是无法互相转换的。克(g)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
2023-01-13 08:26:211

请问500克是多少斤

500克是1斤因为:1千克=1公斤而:1千克=1000克,1公斤=2斤所以,1000千克÷2=2斤÷2即:500克=1斤。
2023-01-13 08:26:256

五百斤等于多少克

1斤=500克500斤=500x500克=250000克
2023-01-13 08:26:313

500克是几公斤,又是几斤,

1公斤=2斤=1000克 500克=1斤=0.5公斤~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2023-01-13 08:26:341

易姓氏的起源???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  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制度、政治和观念极大改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2000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史籍,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家谱。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民国21年(公元1932)是其五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今江西吉安市)、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1253-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中华山玉真观神庄。(明)天启年(1620-1628)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东(湖北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直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已。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8-27)的说法是:  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  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  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究竟是易甲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  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  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  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或姜太公的后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  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  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今江西宜春)、洪州(今江西南昌),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的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  再看此后易氏各家谱序中的姓源之说的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恺为雍州刺史。乾隆五十五年,湖北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五十八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易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廪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后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  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文献,发现有关于易恺的记载。如《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  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  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河南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和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居邑受姓。湘谱将易恺记作雄公后六世,为“魏郡人,北魏雍州剌史”也是错的,显然是未考查正史《晋书》的记载,将曹魏元帝(263年)时易恺,误为北魏时人,这种错误容易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辞海》中所指的北魏,是东晋、南北朝时(385-534),比易恺存在于魏元帝时,晚了百多年,易恺非战国魏人受姓之始祖,既可否定,则由此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祖,以及易氏原与魏同姓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可以结论:易恺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而是曹魏时人,易氏原与魏同姓和毕万为祖之说,都是荒谬的,应予否定。  再就是“吾易受姓自燕”说。虽不知始于何人,却是正确的,因受姓自燕的易水是都无异议的。各种说法都认为食采于易(水)系以易为姓,却又无确切有据、令人信服的受封食采者。可能是受其它姓氏受封食采,和祓公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句的影响,竟未考究春秋时楚国就已有易甲,仍牵附战国时齐易牙或魏易恺食采于易的谬论。  由前述史料推测,古时有易氏族居易水,易水之名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得名,燕国曾以易水附近的武阳为下都,燕易王之名难说不与易水有关。各种说法的实质都为某族因久居易水而为姓,只牵附食采与否而巳。  我认为不一定因食采,而是自然久居于易水的某民族,逐渐演变而以易为姓,很可能就是有易氏氏族名的简化,或为其氏族某酋长始以易为姓。现在我提出:易氏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因受封食采于易水而得姓,故不一定有确知的始祖,暂设疑待证。迄今史料不足,未得确证之前,宜排除各种牵强附会、显然不合理的说法,回到完公谱序的说法:“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巳知最远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和曹魏时的易恺。在祓公之前的完公,也未认定食采之说。  (乙)世系派衍迁徙考  前已述及,春秋楚惠王时(前488-前432年),在楚国已有闻人易甲,这说明易氏是个古老之族,此时已有离开发祥地易水,迁居在南方的楚国的。是否有其它易氏一直在楚国繁衍下去,现无从稽考。  湘谱记载:“战国时,甲(原作申?)公裔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於此”。鄂黄冈谱载,远祖曾为太原宰,世居阳曲,郡望为太原郡。考战国时太原属赵国,秦始置郡,故迁太原究竟是战国或秦时,尚难定论。另一说郡望为济阳郡,易氏堂号济阳堂,即因此以地而名(40)。而济阳郡为晋惠帝置郡,曾为魏邑,在今兰考东近。可能为时期不同的郡望。  从发祥地易水迁太原或济阳郡,若非春秋战国以前像易甲巳在楚国那样,则当在秦统一以后。按秦接受周代政治大分封引起大分裂的教训,乃废分封制,徙六国贵族和豪强12万户到咸阳,巴蜀等地,以削弱宗族势力。汉初仍继续迁大族的政策(35)。推测易氏首次迁徙,可能与当时的大移民政策有关,或因官太原宰而随迁。  由太原或济阳迁金陵,湘谱记载时间较具体,谓:“前汉哀帝二年(公元前5年)仁祯卜居丹阳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仁祥卜居丹阳郡。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仁福卜居会稽郡之吴县。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仁禄卜居会稽郡之曲阿。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壬寅(222)时,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氵光)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却将本应属魏文帝时(223年前后)的易恺,误作“魏郡人,北魏朝(公元385-534)雍州剌史”。  而鄂冈谱则记作“至汉有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长仁珍居应天府六合县。次仁祥居徽州府休宁县(今歙县),三仁禄居镇江府丹阳县,四仁福居苏州府太仓县”。  两谱记载大致相似,迁地略有不同,迁徙原因均欠详。推测可能为后汉和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和中原战乱,人民大量逃往长江下游北岸至淮水以南一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有关(41)。此后是“仁福公之后(孙?)万年公,由吴县(太仓州)迁长沙(郡)浏阳县,原因不详。秦汉时太仓属会稽郡,三国时太仓和长沙均属吴,迁徙方便。迁徙时间当在晋易雄之前,而仁珍、仁禄、仁祥之后裔,不知其详。不过其中有新疑问。《渊源考》(35)引史料说,易雄后封为“宜阳别驾正神”。御赐祠联有“一点丹心当年鄂渚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如此则雄公当为宜春人(宜阳,晋因避太后讳春曾改称宜阳),后为舂陵令才到长沙的。那么就有由太仓先迁宜春,后再迁长沙,或者万年公222年迁长沙后。在265年雄公出生前又迁过宜春,存疑待考。  自此以后湘鄂两谱记载,差别较多。湘谱尊雄公为一世祖,记录世系迄今。却未见鄂冈谱中自春先公起迄今连续世系中的同祖和分支处。可是又间或提到少数同名的祖先。鄂冈谱 中有“隋有天骏(湘谱记作雄公次子,晋代人)仍居浏阳,勋公由长沙之宁乡”。接着“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生子三,长敬公生子大模,大模生诚公,诚生开(字必先),开生量,量生俨和优”。这几句为渊源考独有,倘确实无误。则易氏世系连续的始祖,当以春先为一世,即春先--继昶---云煌--敬---大模---诚---开---量---俨和优。优为九世。这些名字在湘谱中全无,可能与湘谱不同宗故也。目前鄂冈以优为一世,记录世系多年,它实为图纪较完全而可靠的一世祖,为免混淆,将其前远祖以“远一世,远二世......远八世”以区别之。若以优出生(868年)起,并以30年为一世计,反推回去,则春先约为唐初时人。留长沙未迁者,一直繁衍至今,历代均有闻人,较为昌盛。湘谱提到湘赣间又往来再迁。鄂谱则说是开公迁江西海昏。《金槐谱序》(30)说:‘开公任海昏教谕,致仕忘归,乃宅海昏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量妻许氏生子二,长曰俨,次曰优。俨娶牟氏,生子一曰宽,宽妻胡氏生子四,曰谦革鼎彝。俨念祖家故邑而不忍弃,仍旋土简居,他如散处建(昌)邑猴崖暨木坑者,俱俨后嗣也。唯我优公字若余,…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敬、聆形、家言云。瑞昌之地九十里曰梅山,颜阳可旺千百口,宝公迁新建的黄溪。优公乃偕四子而宅金槐梅山之麓。长曰宏,即谱系词之聪公,聪谋二公两世一线。传至铙,则兄弟有五,历管,环而生金公,计有七世,金生子三,曰干、溃、望。干生子三,曰吉、期、旦。溃生子四,曰高、宴、弁、政。旺生子四,曰谔、宗、改、艮。”而谱图中在旺公下注复迁湖南,却无谱记。《渊源考》也作基本相同的记述。只是改作“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名字如是,则“敬聆形家言云”作何解?  鄂谱来自江西老谱,支派图纪较清楚,却缺始迁祖开公和量公记载。可理解为瑞昌后裔以优公为始祖。可是优有五子,只有聪、谋两世一线的图纪。既是偕四子迁瑞昌,其它几支呢?海昏为南康府建昌县,即今赣南南康县,而瑞昌属九江府。  又宜春郡(县),晋因避太后讳春改称宜阳,隋复改宜春。明、清为袁州府治,均属宜春郡。由赣南迁赣北具体原因和年代不详。从《登科记考》中知唐代状元易重和四名进士,都出自宜春,可见该地易氏之盛。其中易重845年点状元,易元武825年会进士,均早于优公出生(公元868年)约20--50年。可见迁赣北不是优公为始。其前系何人始迁?湘谱提到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是否其后人留下始迁宜春的。不过易重中状元和易优出生,相差只23年,似为父子或叔侄,迁此是否与易重为宦上高(今江西上高)落籍有关。谱中的量公是否即重公,待考。优后十四世九三公迁黄冈,十五世元英公迁浠水,成为鄂东大族,谱记清楚,不赘述。而今易氏遍全国,己难用籍贯判断支派。  (丙)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攸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2023-01-13 08:25:371

关于立秋时节的祝福诗句

1.立秋祝福朋友诗句,十六句 1.滕王阁序【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秋月【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雨悠悠。 3.立秋【刘武子 】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4.七夕【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 6.赠刘景文【苏轼】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秋野【杜甫】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8.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9.嫦娥【边贡】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10.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1.水调歌头【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3.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4.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15.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6.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17.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18.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19.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0.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21.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22.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23.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24.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25.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2.立秋祝福朋友诗句,十六句 1.滕王阁序【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秋月【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雨悠悠。 3.立秋【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4.七夕【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 6.赠刘景文【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7.秋野【杜甫】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8.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9.嫦娥【边贡】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10.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1.水调歌头【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13.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4.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15.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6.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17.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18.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19.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0.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21.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22.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23.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24.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25.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3.关于立秋的诗句有哪些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 杜甫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描写立秋的诗句有哪些? 1. 杜甫《立秋》诗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2.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前一日览镜》)。 3. 晚唐令狐楚云:“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立秋日》) 4. 北宋宋祁说:“峰云晓彤破孱颜,万里风生结早寒。……槽花并滴添新酎,笥月兼轮掩故纨。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骚首问长安。” 5. 沈括的侄子沈遘有句云:“自惜茂陵多病客,感阴惆怅尽孤吟”(《立秋书怀》), 6. 而杨齐更为直抒胸臆:“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立秋后有感》) 7. 白居易常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的朋友——“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这是在长安怀念元稹; 8.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立秋夕有怀梦得》)这是想起了刘禹锡。 9.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 ,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 10. 自己的年华一日日老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二十升官得志“忙”得连朋友的信都不回了,相形之下,更增添了白居易失意的惆怅。 11.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催颓。无因风月下,一共平生杯。”(《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清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12.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落阶梧叶月明中。宋·刘翰《立秋》 1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4.关于立秋的诗句 《诗经》 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诗经》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早秋客舍》 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和杜录事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一叶落》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槐叶冷淘》 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一叶落》李存朂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下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莲叶》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红叶》罗隐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 野晴霜浥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 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落叶》 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红叶》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霜叶飞》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5.关于立秋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立秋习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 9、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 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6.立秋朋友祝福诗8句 1.滕王阁序【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秋月【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雨悠悠。 3.立秋【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4.七夕【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 6.赠刘景文【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7.秋野【杜甫】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8.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9.嫦娥【边贡】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10.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1.水调歌头【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13.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4.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15.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6.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17.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18.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19.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0.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21.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22.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23.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24.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25.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7.关于立秋的古诗4首,要四句话 1、《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2、《立秋》 [宋] 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3、《连夜书》 [宋] 方回 独倚西楼夜渐深,下弦月欲近觜参。 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4、《秋日后》 [唐] 王建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5、《宫词四首》 [宋] 刘克庄 出海新蟾玉半钩,风翻荷荡起栖鸥。 女郎定有穿针约,偷看明河记立秋。 6、《芙蓉五绝呈景仁》 [宋] 韩维 不辞晨起立秋风,为爱浓芳露满丛。 若比洛阳花盛品,万枝开遍瑞云红。 7、《立秋》 [明] 夏云英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8、《暮热游荷池上五首》 [宋] 杨万里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8.立秋祝福语 1、又是一年立秋时,一层秋雨一层凉。整日奔波挺辛苦,天气变化要健康。爱惜身体加餐饭,珍视友情长想想。短信情长言未尽,唯愿朋友多安康。 2、一片落叶,两个人欣赏,三分秋色,四只眼期盼,五谷丰登,六月里繁忙,七彩秋光,八方友人爽,九九快乐,十分乐意过立秋! 3、不因忙碌而疏远,更不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秋花冬雪,夏去又立秋,季节虽变,我的关心未曾改变,祝福你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4、季节交替,岁月轮回,酷暑渐渐已远去,金秋缓缓又来临,风渐凉时,无喜更无忧,小小一短信,情比万言长,立秋了,愿朋友珍惜,珍重! 5、秋天到了,一份美丽让你欢笑,送一份祝福让你骄傲,送一份开心让你不老,送一分梦想让你逍遥,送一份真情不要回报,再送你平安才算可靠…… 6、送你一座海岛,在你失意时停靠;送你一个港弯,在你疲倦时躲浪;送你一对翅膀,在你安逸时飞翔;送你一份快乐,在你伤怀时一笑;送你清风明月天天快乐。 7、立秋之日问候至,裹着丝丝清凉意,含着片片思念情,带着缕缕好运气,藏着点点平安去,诉着段段祝福句:天渐凉,多保重。立秋快乐! 8、立秋到,魔力短信送给你:不要小瞧它,此短信可以告知你的状况,因为善良美丽的人才可以收到,且聪慧机灵的人才可以看到短信内容,你-看到了吗? 9、天苍苍野茫茫,立秋微风抚清凉,云淡淡麦悠悠,秋雨如丝散忧愁,花渐香叶渐黄,一道相思刻心上,远方的朋友,记得保重健康。 10、茶,有人生的滋味;酒,有心情的体会;过去与未来交替,迷失的是岁月的相会,不是没人陪,只怪咖啡喝不醉;路一走就累,雨一碰就碎,只有朋友最真。 11、我的祝福经受了冬霜的考验,沐浴了春风的清爽,穿过了夏日的炙烤,终于在立秋传递到你的手上,它发自真心满载温馨一定会带给你顺心,请收下。 12、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天高气爽是秋天,明月风清袖两边,平日繁忙不常见,小小信儿来问问:立秋了,天气多变,养身养颜是关键! 9.赞立秋节气的词 1、立秋节气凉风爽,收获好运喜洋洋,金色财运在飘香,黄色祝福在荡漾,友谊深厚常思想,发条短信快乐淌,祝朋友立秋节气快乐! 2、 秋天唱着丰收的歌谣,跳着快乐的舞蹈翩翩而来;秋天穿着黄色的衣裙,带着丰收的祝福翩翩而来;秋天送着清凉的秋风,降着滋润的秋雨翩翩而来。立秋了,愿你收获幸福,收获平安! 3、一阵清风携清凉,扫去暑燥身舒爽。一场秋雨一次凉,早晚添衣不能忘。荷露晶莹耀银光,秋来景色耀灿烂。立秋了,愿你美景尽收眼,快乐幸福度晚年。 4、秋天快到,立秋时节你在做什么?枫树那飘落的树叶迎来了秋姑娘的祝福声,愿大家节日块乐,身体健康,桃花运旺盛! 5、 秋姑娘穿着橙色的服饰携着清风细雨爽快而来,给人们带来了清凉舒爽,拂去了暑夏的炎燥。她一路吹着秋风唱着赞歌传送秋波,真乃心旷神怡,荡漾秋水湖光徜徉自得。立秋了,愿朋友有个好心情! 6、立秋到,清凉为你按摩,消暑降温,舒爽你心;清爽约你谈心,消烦去燥,愉悦你心;清新向你问候,情浓谊厚,沁润你心。愿你笑开怀,立秋乐逍遥! 7、 一朵云对天空说:记住我!下雨了!雨停之后我将离去。一丛绿对大地说:记住我!开花了!花谢之后我将离去。记住我春雷之后我会回来;记住我鸟语之时我会回来。立秋了! 8、离开江河的怀抱,轮回化作清晨晶莹的露珠。如秋风一样自由,同秋雨一起追寻。晶莹是它心里的光芒,跌落,不是呻吟。期待再次的轮回!立秋了! 9、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今天是立秋,愿你从今天开始,爱情甜蜜,幸福堆满屋。事业兴旺,金银收满仓。朋友遍地,祝福装满身。立秋节气,快乐满乾坤。 10、清凉秋风,吹散了淡淡忧愁。清澈秋雨,敲碎了点点哀伤。清新祝福,送来了暖暖问候。祝你心想事成,万事顺意。立秋节气快乐。 10.关于立秋的诗句有哪些 1、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出自:(宋)刘翰《立秋》 2、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出自:(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3、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出自:(唐)刘言史《立秋》 4、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 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 初夜银河正牛女,诘朝红日尾觜参。 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出自:(宋)方回《立秋》 5、白帝严金驾,乘风下紫微。 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辉。 乍惊青梧落,将催赤雁飞。 何须赋团扇,恩顾似君稀。 出自:(明)周玉如《立秋》 6、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出自:(宋)方岳《立秋》
2023-01-13 08:25:371

什么是摇开头的成语

摇唇鼓喙犹言摇唇鼓舌摇唇鼓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摇唇鼓舌见“摇唇鼓舌”摇唇鼓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摇鹅毛扇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因以“摇鹅毛扇”比喻出谋画策摇身一变形容变得很快.多指形貌变换而实质不变摇手触禁谓法令烦苛,动辄得咎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2023-01-13 08:2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