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日本南北朝名将楠木正成的历史事实

2023-10-09 00:46:36
TAG: 历史
共4条回复
小教板

  楠木正成(公元1294~1336年),亦称楠正成,幼名多闻丸,是日本中世纪时期著名的武将。他在推翻镰仓幕府、中兴皇权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家世居河内国赤坂村。父辈时,其家已与河内、和泉、摄津等地土豪联姻,并结成新型小武士团,打击庄园,抵制北条氏统治,故被地方守护称作“恶党”。1331年元弘之变中,正成参加后醍酬天皇发动的倒幕运动,举兵下赤坂。1333年据守千早城,大破幕府征讨军,促进各地反幕军的兴起。建武政权建立后,正成以其有功任河内国守、河内、摄津、和泉三国守护及记录所寄人等职。1336年(建武三年)(阴)二月,叛军足利尊氏军队进攻京都失败,撤至九州,(阴)四月卷土重来。(阴)五月正成同新田义贞所部联合迎击于兵库一带,凑川一战兵败自杀,时年四十有三。

  正成死后,曾一度被北朝定为“反贼”,后改正。然在南北朝著作中皆受到称赞,或赞之为“智仁勇兼备之良将”、“忠臣义士之龟鉴”(《太平记》),或誉之为“贤才”和“武略勇士”(《梅松论》)。江户时代儒学兴盛,正成的勤王事迹被大加推崇。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出于维护天皇制的需要,对正成其人及其事迹更大力宣扬。不但追赠其位阶至正一位,且建凑川神社以“军神”祭之,并将其事迹写进中小学教材。从此这位历史人物在日本已成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治民主化,有些著作斥正成为“恶党的叛徒”、“王朝的看家狗”,有一些则回避评论。看来,如何正确评价楠术正成这个在日本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问题,迄今并没有解决,它不能不成为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马列主义观点对正成其人其事提出粗浅看法。

  一、倒幕英雄

  打倒镰仓幕府,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壮举。楠木正成一马当先投入了这场战斗,打开了缺口,为倒幕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份汗马功劳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源赖朝时代、北条泰时时代已经过去,十三世纪末,镰仓幕府的统治已是危机四伏。受庄园领主、庄官、地头、大名主多头层层剥削的下层农民大进破产,纷纷逃亡,有不少变成“山贼”“海贼”,反抗幕府。抗元战争后,得不到恩赏的御家人日益贫困,增长着对幕府不满的情绪。向来不满意幕府的依靠东国御家人政策的非御家人“地侍”和西国御家人,常常闯进庄园,剥夺年贡,从事商业活动,控制交通运输,并把破产农民武装起来,组成新型武士团。有的研究者认为,旧型武士团所关心的就是土地,致力于保持和扩大领地,以拥有众多“家子”、“郎当”为荣。新型武士团除经营土地外,还和中世纪独特的商业组织“座”结合起来,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武士团早就发生,至十四世纪初已几乎遍及各地,到处打击庄园,对抗幕府统治,构成幕府心腹大患,因以幕府称之为“恶党”。北条氏加强了其一族的统治,这又激化了幕府统治集团内部集团内部的矛盾,内讧迭起,安达氏叛乱(1285年)之后,又发生了安东氏的叛乱(1332年)。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的发展,尤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底打破庄园秩序、建立范围较广的领国经济。北条氏的守旧政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历史要求,而新型武士团的活动则符合了这种历史趋势。

  楠本武士团具有代表性。相传正成父楠河内入道曾是散所的长者,在从播磨经摄津、河内通往奈良的交通沿线拥有势力,将通往大和的奈良大道的交通要冲置于自己支配之下,掌握了商业流通路线。有人还推测楠木氏经营辰砂的采掘,因为河内、赤坂素以辰砂产地闻名。这种推测未必完全符合实际,但大抵可看出,楠木氏和商业活动有密切关系。

  楠木氏世居金刚山山麓一事表明,作为“恶党”,正成很可能和葛城山山脉的山伏、修验者有较深关系。据载,正中之变(1324年)以前,后醍醐天皇(以下简称天皇)的近臣日野俊基,曾经打扮成山伏样子来到大和、河内各地,观察地形,选择适于修筑城堡的土地,收罗反幕武装。从这时起,正成的行动就和天皇的倒幕运动结合起来了,这是完全可能的。1321:年,天皇亲政后曾进行一些改革,例如宣布撤销除楠叶、大津二关之外的所有关卡;统制粮食价格;强迫京都富户将囤积的大米按公定价格卖与百姓;天皇节衣缩食等。这些改革无疑受到百姓欢迎,也为视野广阔、富有教养的新兴武士正成所赞扬。因此在倒幕运动上,正成和天皇有着共同语言。《临川寺领目录》中,提到1331年,正成曾闯进和泉国若松庄。学者认为这可能像《太平记》所说的,其目的是“搬运军粮”,"以之作为讨幕举兵准备的一部分。果真如此,那么正成实际上从这时起就已参加了倒幕运动。

  正成也是最早公开响应天皇倒幕号召的人物之一。

  当时的倒幕形势极其严峻,天皇势单力孤,正中之变(1324年)中仅有的武将土岐赖兼、多治见国长等被六波罗军杀死,近臣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被捕。天皇重新拟定讨幕计划,再次企图把反幕的“恶党”、“野伏”组织起来充作倒幕军力的核心,同时动员在睿山和南都僧兵、皇室领庄园武士、因恩赏问题不满幕府的九州地方武士和由足利氏、新田氏代表的对北条氏一族擅权持批判态度的强大外样御家人,以便一举攻占六波罗。未几,计划又泄露,天皇仓皇出走来到山城国笠置山。就在这时正成来到这里参见天皇,表明了倒幕决心,他说,“只要听说正成未死,圣业就会实现,请放心。”参见后,立即返回河内根据地,举兵下赤坂。

  正成充当了武力倒幕带头人角色,这需要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北条氏的日子已经不长了,这可说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很清楚,甚至像持明院花园天皇这样的人也能看得出来。1317

  年他曾说过:“近年来东风已经衰竭。”但敢担风险,立即付诸行动却是很难的,大多持观望态度。足利尊氏也好,新田义贞也好,他们站出来反幕都是1333年(阴)五月的事。那个时候,正成已经为倒幕奠立了军事基础。

  笠置山不久被幕府派来的大军攻占(9月28日),天皇在逃往赤坂城途中被捕送回京都软禁,幕府军转向下赤坂城。(阴)十月二十一日城陷,正成与大塔宫护良亲王巧妙逃出,消失在葛城山山脉之中。1332年(阴)三月,天皇被流放隐歧,讨幕计划看上去又要成为泡影。实际上,从1331年(阴)十月,下赤坂城被陷至1333年(阴)十一月被夺回,这一年期间,正成和护良亲王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根据敌强我弱斗争形势转入地下,到几内各地秘密串联,重建和扩大反幕队伍。护良亲王的讨幕令旨甚至下达到播磨、纪伊、伊予、筑后、萨摩各地,促进了各地反幕运动的兴起。有一份材料证明,这期间他们同隐岐的天皇也保持着联系,交换情报。据《天野山金刚寺文书》载,(阴)十二月九日,正成在分别给河内金刚寺三纲和徒众的两封信中均署名左卫门尉正成,而在同一天北条氏下达给各国家人攻伐护良亲王和正成的命令中称正成为楠木兵卫尉正成。这使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同一天两份文件中正成的官称不同呢?据研究,原来正成在隐匿期间宣称已从兵卫尉升任至左卫门尉了。这次晋升当然不会是幕府执奏的,而是护良亲王奏请任命的,对此北条氏当然一无所知。护良亲王和正成的积极活动取得了不小成果,它扩大了根据地,促进了各地寺院徒众和土豪的举兵。这期间,护良亲王代替天皇发令旨领导倒幕运动,但这只是名义,实质是正成在指挥,他为护良亲王出谋划策。就连京都的花园上皇都认为正成是倒幕运动中的核心人物。他在元弘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楠木的事业很兴旺吧”。

  经过一年的秘密活动,倒幕形势大为好转。1332年,正成夺回下赤坂城,翌年一月,赶走了和泉守护和河内守护代,消灭了和泉地头御家人。进而进击摄津,四天王寺一战打败了隅田、高桥两将,此后又战胜宇都宫公纲军,从而一举控制了纪伊、河内、和泉、摄津四国。在正成胜利的影响下,各地纷纷起事。1333年(元弘三年)(阴)一月,播磨的赤松则村、筑后的原田种昭,(阴)二月,伊予的忽那重清和土居通增投入倒幕战争,倒幕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正成已成幕府首要敌人。一月末,幕府又派来三路大军镇压,号称“百万”,可说是倾巢出动。同时发出悬赏令,说:“杀死正成者授丹波国船井庄,而不问其身份之高低。”二月二十二日以来,攻陷上、下赤坂城及其周围支城,正成固守千早城(千剑破城),以其智谋和勇敢把胜利的保卫战坚持三个月之久,直至幕府垮台。三月二十二日,当九州探题的快马驰至镰仓后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金刚山尚未攻下”,可见幕府对这个战役多么重视。千早城好像一颗山巅上的明星,她闪烁着的光芒鼓舞着人们的斗志,于是,三月肥后的菊池武时和阿苏大宫司惟直,四月陆奥的结城宗广相继起事,在全日本范围内掀起第二次反幕高潮。千早城之战拖住了幕府军主力,使赤松氏反幕军和千种氏反幕军有可能联合进攻京都,同时也促使足利尊氏之流乘机而起。无怪乎有人说:“正成在建武中兴中的功绩主要是保卫千早城。从大局来看,保卫千早是最有价值的。”

  正成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倒幕斗争,对幕府的崩溃有决定性意义。和足利尊氏、新田义贞等人相比,他才称得起倒幕英雄。

  二、智略纵横的名将

  正成之所以能在倒幕斗争中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除去其他原因,是因为他深诣孙子兵法,有良好的战略头脑和作战指挥才能。相传正成幼时曾师事大江时亲(大江匡房七代之后),

  学习《孙子》,深得孙子兵法之妙用。在战争中他.能充分运用孙子兵法思想,往往得以以少胜多、出奇致胜。江户时代以后,在日本有“中国的孔明,日本的楠木”之说,正成被誉为第一流的军事战略家。

  关系到倒幕事业成败,和中兴命运的全局性战略方针有过两次。一次是1331年(阴)九月,正成举兵前在笠置山同天皇的谈话,一次是1336年(建武三年)四月,向天皇提出的迎击足利尊氏的方案。

  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上要有“大勇”,就是说要藐视一切敌人,而在具体指导作战时则要小心从事。在笠置山当天皇询及“使用什么计谋才能打倒北条氏”时,正成回答说:“草创天下之功就是武略和智谋。若仅以威势而战,虽集六十余州之兵亦难取胜武藏、相模两州幕府军。倘以计谋相争,即使对全部关东武力亦可胜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两次失败无足挂齿,不必介意。只要听说正成未死,圣业必能实现。”看来倒幕战略正成早已成竹在胸,至于战略内容并未披露,但天皇对此深信不疑,一任正成为之。从以后的行动来看,正成战略主要是打持久战,以守为攻,消耗敌人,以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倒幕力量,待时机成熟便采取攻势。

  正成最初的根据地在下赤坂城,1331年失守,1332年夺回后改建,在东南葛城山地筑上赤坂城;再南在金刚山西麓、千早川畔筑千早城,并在上赤坂与千早两城之间构筑进深很大的防御阵地,即在扇状高地两翼配置十多个支城(卫星城寨),在千早城周围也配置若干支城,把上赤坂和千田两城寨紧紧包围起来,同占据吉野的护良亲王形成椅角之势,遥相呼应。有了牢靠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增加了主动性和机动性,这样才能粉碎幕府军的进攻。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指出,正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时刻了解情况,密切往意形势的演变,做到“知彼知己”。并以各种方式,包括以护良亲王名义号召地方起事,积极争取反幕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演变,这些都是正成战略措施的组成部分。持久战略获得了成功,虽然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最终以幕府的崩溃和“中兴”政权的出现而实现了。与正成相比,肥后菊池城主菊池武时则显得缺乏战略眼光,1333年(阴)三月,轻率地进攻博多,袭击探题北条英时而遭到全军覆殁的命运。

  其次,关于1336年(阴)四月,迎击足利尊氏进攻京都的方案。(阴)二月,从京都败走的足利尊氏,其军队在九州经过补充,实力大增。(阴)四月,率众二十万踏上进军京都的征途。此时朝廷军主力北昌显家的奥州军已回防奥州,在播磨(兵库县)布防的只有新田义贞所部,两万多人。京都朝廷慌忙召开御前会议。据《太平记》所载,天皇命令正成下播磨,与义贞合兵一处,与尊氏决战。正成分析了形势,提出自己的战略方针。他说:“尊氏既已率筑紫九国之众向京都迸发,势若云霞。我方以疲惫之少量兵力同来势汹涌之大兵力周旋,倘采用常规战法必败无疑。应召回义贞,如上次所为,君王临幸山门,正成仍下河内,以畿内之兵封锁淀川河口,从两翼进攻入京之敌,使其军粮枯竭,如此,敌必将疲惫不堪,乘此机会我方逐渐集结兵力,彼时义贞自睿山,正成自后方来攻,则朝敌一举可灭。义贞也可能有这样想法,即如果连一仗也不打就撤退,人们会认为窝囊,是可耻的,因此要防卫兵库。可战争最重要的是最后的胜利,应考虑此时情况,然后决定。”

  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要打主动仗。正成在这里提出的粮食战略,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按此战略部署,义贞军奉天皇固守山门,切断北陆方面粮道,正成封锁住淀川河口,扼制来自漱户内海方面敌之水军,进而从南方进攻,那么,京都则不仅粮道断绝,且腹背受攻,有可能改变此次战役的结局。但是正成的卓越战略在参议藤原忠清的反对下,未被天皇采纳。天皇还是让正成赴兵库会合义贞迎击,结果,这个错误决定造成正成全军覆殁、义贞败退、“中兴”政权立即垮台的严重后果。

  正成在战斗指挥上也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历次战役他都灵活运用了“兵以诈立”、“强而避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奇胜”、“避实而击虚”、“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等孙子的兵法思想和原则。著名的下赤坂收复战、千早城保卫战、渡边桥天王寺作战以及丰岛滩战役等,都是因地制宜,运用各种不同战术进行成功作战的战例。

  1331年(阴)十月,笠置寺陷荡后,正成据下赤坂以五百兵力抗拒“三十万”幕府军,出奇兵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之后秘密撤离。翌年四月初的一个漆黑的夜晚,正成率五百骑突袭下赤坂。首先伏击了守将汤浅孙六所部军粮运输队,夺取了军粮,然后在粮袋里装进武器,兵士扮成人夫,再让别动队伪装追赶驮运的货物。守军见后急忙将“运输队”接到城里,伪装的士兵立即从粮袋里取出甲胃装身,挥舞大刀,齐声呐喊,内应外合,城外兵一拥而入。这样便以诈术、奇袭收复了下赤坂。

  1333年正月,正成采取主动出击,消灭了根据地周围幕府地方武装。六波罗急速派来隅田、高桥两军五千兵“讨伐”,该军从摄津渡边桥渡河南下,采取攻势。正成首先集中主力于天王寺以南,将一部兵力部署在渡边桥附近作为诱饵,诱幕军至南方,然后使埋伏在天王寺以南的主力部队转向反击,从两翼包抄过来,激烈地进攻,把敌军通通赶下淀川。随后,又和幕府增援军宇都宫公纲所部周旋。当公纲敢死队进抵渡边桥附近时,正成不予理睬,一退再退。当公纲占领天王寺后,正成便夜夜虚张声势佯攻,弄得敌人彻夜不安,终于迫使敌军撤退。在这次战役中,“致人而不致于人”、“迂直”、“避强”等孙子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和贯彻。

  1333年(阴)二月至五月进行的千早城保卫战,正成以千名守军击败了号称百万的攻城军(实际约二万多人),提供了城寨保卫战术运用的范例。大凡守城战术是凭险扼守高处,采取各种手段打退攀登之敌。正成常用的是投石和射箭方法,有时用稻草人诱敌来攻。(阴)三月五日,敌凭二十丈高(六十公尺)云梯发动总攻,守军则投掷火把,或以水弹(唧筒)射油,烧短云梯,展开了“若决积水于千切之豀(左奚右谷)”的战斗,挫败了总攻。正成并不只孤守城寨,还发动了熟悉地情的“野伏”七千多名,用他们或截断敌之粮道,或神出鬼没袭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千早保卫战。

  1336年(阴)一月,京都攻防战中,“诡道”和“避实击虚”战术运用得非常精彩。起先,足利军队打进京都,天皇逃至睿山,中旬北昌氏的奥州军到来扭转了局势。二十七日官军从加茂河滩、鞍马口两个方面进攻,击败足利军。这时义贞按照正成的妙计不在京都布阵,撤退到坂本,并扬言新田、北昌、楠木等七名将领均战死,让几十名和尚到战场寻找“尸体”,足利尊氏信以为真。第二天夜里,正成让数千兵手持火把,装成向大原、鞍马口方向撤退的祥子,尊民中计来追,官军遂从四面八方进入京都,足利军败走。

  从丹波向兵库方向败走的尊氏,(阴)二月十一日,其先头部队进抵摄津濑川,同来迎击的义贞、显家所部接战,至傍晚未分胜负。稍晚一点到达濑川一丰岛河滩的正成,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不去正面增援苦战中的友军,而急速沿猪名川南下,从神崎向尊氏军后方迂回奇袭,获得了胜利。敌人撤退了,正成又以准确地判断,在六甲山山麓的越水附近设下埋伏。敌人发现中埋伏后大吃一惊,不战自退,队伍大乱,仓皇逃向九州。

  1336年(阴)四月,足利尊氏率二十万水陆大军自九州东上。(阴)五月中旬,正成奉命开赴兵库协助义贞迎击。总大将义贞两万多人集中在和田岬一带,迎击尊氏水军。正成率所部七百骑列阵于凑川会下山,迎击足利直义(尊氏之弟)陆军。二十五日,义贞军受两面包围的威胁被迫后撤,正成被正面直义陆军和东面登陆的尊氏水军包围,激战四个小时,众寡悬殊,他和所余七十三骑最后皆自尽,结束了他的勤王生涯。

  三、倒幕有功,保皇有过

  想当初,天下人由于不满镰仓幕府的统治而支持了后醍醐天皇领导的倒幕运动。指望新政权关心他们各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满足其要求,但结果事与愿违,大失所望。建武政权建立后,天皇在政权分配上,大力起用诸皇子和贵族公卿,委以重任;对有功武士除个别人外一般则相当冷落。天皇将广阔的北条氏领地的绝大部分攫为皇室所有,竭尽全力恢复贵族寺社曾被幕府夺走的土地所有权和对庄园约统治权。而对大多数武士的土地要求,却未予理睬。天皇还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向西国地头摊派税款和劳力,地头则将这些负担转嫁给农民。建武新政的所作所为,不仅使绝大多数武士极为不满,而且激起农民的愤慨。看得出来,天皇在短短时间内推行这样一系列政策,就是要在天皇亲政名义下,恢复皇室、公卿贵族、,寺社等旧封建主阶级的统治而打击方兴未艾的武士封建主阶级。这是历史的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成的“忠诚”的确帮了倒忙。说他是“复旧势力的代表”也好,“历史的罪人”也好,原则上都没有错。但是,对人物的评价应持慎重态度。

  我认为,建武政权建立后,在政治路线上正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未和天皇苟同。凑川之死,同天皇的政治路线并无直接联系,以下就此略作剖析。

  上面说过,1338年(阴)二月,足利军队的反击被显家、义贞和正成的联军挫败,退向九州。据《梅松论》所记,就在天皇和满朝文武庆祝胜利,以为此后可高枕无忧、纵情欢乐的时候,正成出人意料地上奏说:“请诛杀义贞,召还尊氏,君臣和睦相处为好,正成愿为使。”正成的建议,开始使众皆愕然,旋即遭到了嘲弄。于是正成继续说:“君王能够灭北条氏主要是足利尊氏的功劳。义贞攻陷镰仓也有功,但是现在天下武士都追随尊氏,其证据是就连留在京部的武士也都跟随尊氏去九州,使君主的胜利化为乌有。显而易见,义贞是没有吸引武士之德的。尊氏、直义兄弟在西国整顿之后必将来攻,届时我们没有防御战术。君王虽有千虑,但武略之道还是要相信不才正成之所陈,迫切需要考虑同尊氏的和解。”《梅松论》的记载当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正成上奏的内容大体是可以肯定的。说义贞无德,是含沙射影地对天皇的批评,它在暗示,天皇在政治上已经败给尊氏。因为建武政权没有满足社会各阶层的要求,没有消除社会不安,而尊氏重建武家政权的目标和政策却深得民心和军心。民心军心的向背,单靠军事手段是不能扭转的,更何况军事优势已在尊氏方面。在政治路线上,正成同天皇的分歧早在“中兴”之初就已显现。1321年(元亨一年),天皇亲政伊始,采取若干开明措施鼓舞了正成,所以他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天皇的倒幕号召,支持了天皇。实际上天皇搞那些开明措施,不过是用来收买人心、笼络不满幕府的武士的一种手段。当打倒了幕府,实现了“中兴”之后,他的本来面目便立即暴露出来。映入正成眼帘的是,天皇的腐朽生活,不合民意的政策,人民和武士的不满,社会的严重不安,还有新田派同足利派的尖锐对立。这一切都使正成目瞪口呆,茫然若失。

  《太平记古传》载,正成关心人民疾苦,推行善政,办了许多好事。例如,为“拯救贫民”实行轻徭薄赋,允交规定税额的十分之二;为增加地利,发展生产,号召农民挖掘池塘,开发新田,贷给稻种,教导人民在山上广植柳树,在村里栽种桑树,制定有利于人民的善法;同情病人,设法予以医治。“凡诸政事,皆为人民,而非为己。”他对自己从严要求,带头节俭,经常身着麻布衣裳,宴会菜肴仅一汤三菜,平食一汤二菜,住的是结构简单的芦苇房。不摆架子,经常和部下聊天,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还一块儿下围棋、象棋,有时在一起演习武艺,狩猎放鹰。加深了同部下的感情,赢得了人民和部下的尊敬和爱戴。所以当他凑川之死的消息传来后,“河内、摄津、和泉、纪伊、大和诸国人民,就像听到亲骨肉死去的噩耗,家家户户都恸哭悲叹不己”。像正成这样的人,怎么能会和建武政府当权派是同一路线上的人呢!

  1336年(阴)二月,他提出的同尊氏和好的建议及(阴)五月提出的迎击尊氏的方案相继被否定后,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忧郁笼罩着他的精神。他完全了解,“中兴”政权没有给社会带来光明,而现在又丝毫没有改变那些错误政策的可能。人心已经向着尊氏,“中兴”政权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他奉命率部为迎击足利军队前往兵库的时候,对弟正季说:“此次君王之战必败无疑”,“此次正成作为和泉、河内两国守护受命后召集军队,亲族尚有难色,何况国中人乎!此即天下背离君王的佐证。”正成奋力以求的是指望打倒幕府后在天皇新政下进行有利于社会的改革,现在希望完全破灭了。怎么办,背离天皇吗?这是不能想象的。“只要听说正成一人还活着,则圣运必兴”,这誓言至今仍萦绕耳际。事到如今,看来“活着已经无益”,只有拚杀而死了。

  有的人认为正成之死是一种“愤死”,以此来消除对天皇的不满。如果真的是“愤死”,那么有的情节就不好解释了。上面提过,正成早已料到这次战斗必败无疑。仅就军事形势来看,敌众我寡,加以官军需要拥有一支足以对抗足利水军的水军,而这支水军当时是不存在的。在估计到这些情形后,正成胸中形成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变地减少自己死亡后的败战损失,保存实力,以期卷土重来和进行持久战。为此他在义贞前来求援的时候,建议义贞要在生田丛林布阵,意图是义贞可免遭包围,伺机撤回东都,保住主力部队,自己所部则死死缠住敌军,承担全部战斗任务。如果是“愤死”,那就很简单,何必再处心积虑地考虑这么多后事!

  也有的人认为,正成为了扬名后世及子孙的荣耀,才不打算投降尊氏,而走上为天皇效忠死去的道路。这是不符合正成思想实际的错误推理,正成不是那种人。关于正成同尊氏的关系,请看《太平记古传》中的一段记载:尊氏在箱根之役大败义贞而大举西上的时候,曾遣使致书正成,提出给正成以几内、南海十一州之地及近江、伊贺、伊势三国管领之职,换取正成的支持。正成当即回绝说:“请(使者)速归。尊氏兄弟夺取天下的野心,我三年前就己看穿。即使把日本全都给我,我生命在,岂能换义。我毫不羡慕尊氏的不义富贵,厌恶之至。”

  正成之死的真因,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可以找到。他说:“纳谏用臣,是明君也。共进共荣,臣之道也。不纳其言,不用其臣,则或死或退或隐,是贤臣之道也。”又说:“今日方为我方,明日即加入敌方,或今日方为敌方,明日即加入我方,此皆不怀义故也。吾正成以天下之君为主人,以义为己任,心无死生、荣枯、毁誉,从我者宜体此心。”甚至他说:“到了末世,即使对待像夏、殷之君也要始终无二心”,“不应只追求功名,要一心为义而死”。这些言论表明,在正成的道德观中,“君臣大义”高于一切。一旦进入君臣关系,不论是非曲直,为臣者对君主都不得怀有二心,被抛弃时要么死去,要么隐、退,即使对待夏桀殷纣那样的暴君昏君也只能如此;为君主效忠、卖命是“君臣大义”之所在,“贤臣之道”的体现。后醍醐天皇就曾大力鼓吹朱熹的“三纲五常”和“大义名分论”,用以激励“朝臣气节”,为他的“中兴”事业卖命。有些学者对正成的“忠义”是不是宋学的“忠义”有争论。在我看来,正成是不是玄惠的门徒,他的“学问”是不是宋学,这个问题无关紧要。重要的事实是,他是一位忠实的儒徒和封建教条的坚决捍卫者。因此之故,正成的悲剧就在于他既不同意天皇的复旧政治路线,又要无条件地效忠天皇,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最后还是违心地但又是自觉地为天皇死去,成为“大义名分论”的牺牲品。

  楠木正成,有洞察时势之明,有军帅之才,有决行大事之勇。登上历史舞台,短暂六年,兵马倥偬,驰骋沙场。首举义旗,扼赤坂,守千早,以少胜多,促进反幕军兴,奠立倒幕基础,军功卓著。为人品德无可非议,爱民爱军,不贪富贵,不计名利,无个人野心,远胜尊氏、义贞。然而儒家说教、封建忠君观念、武士道思想迷住心窍,自觉地但又是违心地为后醍醐天皇死节,在路线是非上打了败战,为历史的发展帮了倒忙。对正成,不同朝代,不同人士评价各异,有褒有贬。褒则捧之为“大忠臣”、“军神”,贬则毁之为“反贼”,大抵这些都

cloudcone

楠木正成(公元1294~1336年),亦称楠正成,幼名多闻丸,是日本中世纪时期著名的武将。他在推翻镰仓幕府、中兴皇权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家世居河内国赤坂村。父辈时,其家已与河内、和泉、摄津等地土豪联姻,并结成新型小武士团,打击庄园,抵制北条氏统治,故被地方守护称作“恶党”。1331年元弘之变中,正成参加后醍酬天皇发动的倒幕运动,举兵下赤坂。1333年据守千早城,大破幕府征讨军,促进各地反幕军的兴起。建武政权建立后,正成以其有功任河内国守、河内、摄津、和泉三国守护及记录所寄人等职。1336年(建武三年)(阴)二月,叛军足利尊氏军队进攻京都失败,撤至九州,(阴)四月卷土重来。(阴)五月正成同新田义贞所部联合迎击于兵库一带,凑川一战兵败自杀,时年四十有三。

正成死后,曾一度被北朝定为“反贼”,后改正。然在南北朝著作中皆受到称赞,或赞之为“智仁勇兼备之良将”、“忠臣义士之龟鉴”(《太平记》),或誉之为“贤才”和“武略勇士”(《梅松论》)。江户时代儒学兴盛,正成的勤王事迹被大加推崇。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出于维护天皇制的需要,对正成其人及其事迹更大力宣扬。不但追赠其位阶至正一位,且建凑川神社以“军神”祭之,并将其事迹写进中小学教材。从此这位历史人物在日本已成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治民主化,有些著作斥正成为“恶党的叛徒”、“王朝的看家狗”,有一些则回避评论。看来,如何正确评价楠术正成这个在日本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问题,迄今并没有解决,它不能不成为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马列主义观点对正成其人其事提出粗浅看法。

一、倒幕英雄

打倒镰仓幕府,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壮举。楠木正成一马当先投入了这场战斗,打开了缺口,为倒幕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份汗马功劳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源赖朝时代、北条泰时时代已经过去,十三世纪末,镰仓幕府的统治已是危机四伏。受庄园领主、庄官、地头、大名主多头层层剥削的下层农民大进破产,纷纷逃亡,有不少变成“山贼”“海贼”,反抗幕府。抗元战争后,得不到恩赏的御家人日益贫困,增长着对幕府不满的情绪。向来不满意幕府的依靠东国御家人政策的非御家人“地侍”和西国御家人,常常闯进庄园,剥夺年贡,从事商业活动,控制交通运输,并把破产农民武装起来,组成新型武士团。有的研究者认为,旧型武士团所关心的就是土地,致力于保持和扩大领地,以拥有众多“家子”、“郎当”为荣。新型武士团除经营土地外,还和中世纪独特的商业组织“座”结合起来,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武士团早就发生,至十四世纪初已几乎遍及各地,到处打击庄园,对抗幕府统治,构成幕府心腹大患,因以幕府称之为“恶党”。北条氏加强了其一族的统治,这又激化了幕府统治集团内部集团内部的矛盾,内讧迭起,安达氏叛乱(1285年)之后,又发生了安东氏的叛乱(1332年)。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的发展,尤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底打破庄园秩序、建立范围较广的领国经济。北条氏的守旧政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历史要求,而新型武士团的活动则符合了这种历史趋势。

楠本武士团具有代表性。相传正成父楠河内入道曾是散所的长者,在从播磨经摄津、河内通往奈良的交通沿线拥有势力,将通往大和的奈良大道的交通要冲置于自己支配之下,掌握了商业流通路线。有人还推测楠木氏经营辰砂的采掘,因为河内、赤坂素以辰砂产地闻名。这种推测未必完全符合实际,但大抵可看出,楠木氏和商业活动有密切关系。

楠木氏世居金刚山山麓一事表明,作为“恶党”,正成很可能和葛城山山脉的山伏、修验者有较深关系。据载,正中之变(1324年)以前,后醍醐天皇(以下简称天皇)的近臣日野俊基,曾经打扮成山伏样子来到大和、河内各地,观察地形,选择适于修筑城堡的土地,收罗反幕武装。从这时起,正成的行动就和天皇的倒幕运动结合起来了,这是完全可能的。1321:年,天皇亲政后曾进行一些改革,例如宣布撤销除楠叶、大津二关之外的所有关卡;统制粮食价格;强迫京都富户将囤积的大米按公定价格卖与百姓;天皇节衣缩食等。这些改革无疑受到百姓欢迎,也为视野广阔、富有教养的新兴武士正成所赞扬。因此在倒幕运动上,正成和天皇有着共同语言。《临川寺领目录》中,提到1331年,正成曾闯进和泉国若松庄。学者认为这可能像《太平记》所说的,其目的是“搬运军粮”,"以之作为讨幕举兵准备的一部分。果真如此,那么正成实际上从这时起就已参加了倒幕运动。

正成也是最早公开响应天皇倒幕号召的人物之一。

当时的倒幕形势极其严峻,天皇势单力孤,正中之变(1324年)中仅有的武将土岐赖兼、多治见国长等被六波罗军杀死,近臣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被捕。天皇重新拟定讨幕计划,再次企图把反幕的“恶党”、“野伏”组织起来充作倒幕军力的核心,同时动员在睿山和南都僧兵、皇室领庄园武士、因恩赏问题不满幕府的九州地方武士和由足利氏、新田氏代表的对北条氏一族擅权持批判态度的强大外样御家人,以便一举攻占六波罗。未几,计划又泄露,天皇仓皇出走来到山城国笠置山。就在这时正成来到这里参见天皇,表明了倒幕决心,他说,“只要听说正成未死,圣业就会实现,请放心。”参见后,立即返回河内根据地,举兵下赤坂。

正成充当了武力倒幕带头人角色,这需要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北条氏的日子已经不长了,这可说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很清楚,甚至像持明院花园天皇这样的人也能看得出来。1317

年他曾说过:“近年来东风已经衰竭。”但敢担风险,立即付诸行动却是很难的,大多持观望态度。足利尊氏也好,新田义贞也好,他们站出来反幕都是1333年(阴)五月的事。那个时候,正成已经为倒幕奠立了军事基础。

笠置山不久被幕府派来的大军攻占(9月28日),天皇在逃往赤坂城途中被捕送回京都软禁,幕府军转向下赤坂城。(阴)十月二十一日城陷,正成与大塔宫护良亲王巧妙逃出,消失在葛城山山脉之中。1332年(阴)三月,天皇被流放隐歧,讨幕计划看上去又要成为泡影。实际上,从1331年(阴)十月,下赤坂城被陷至1333年(阴)十一月被夺回,这一年期间,正成和护良亲王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根据敌强我弱斗争形势转入地下,到几内各地秘密串联,重建和扩大反幕队伍。护良亲王的讨幕令旨甚至下达到播磨、纪伊、伊予、筑后、萨摩各地,促进了各地反幕运动的兴起。有一份材料证明,这期间他们同隐岐的天皇也保持着联系,交换情报。据《天野山金刚寺文书》载,(阴)十二月九日,正成在分别给河内金刚寺三纲和徒众的两封信中均署名左卫门尉正成,而在同一天北条氏下达给各国家人攻伐护良亲王和正成的命令中称正成为楠木兵卫尉正成。这使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同一天两份文件中正成的官称不同呢?据研究,原来正成在隐匿期间宣称已从兵卫尉升任至左卫门尉了。这次晋升当然不会是幕府执奏的,而是护良亲王奏请任命的,对此北条氏当然一无所知。护良亲王和正成的积极活动取得了不小成果,它扩大了根据地,促进了各地寺院徒众和土豪的举兵。这期间,护良亲王代替天皇发令旨领导倒幕运动,但这只是名义,实质是正成在指挥,他为护良亲王出谋划策。就连京都的花园上皇都认为正成是倒幕运动中的核心人物。他在元弘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楠木的事业很兴旺吧”。

经过一年的秘密活动,倒幕形势大为好转。1332年,正成夺回下赤坂城,翌年一月,赶走了和泉守护和河内守护代,消灭了和泉地头御家人。进而进击摄津,四天王寺一战打败了隅田、高桥两将,此后又战胜宇都宫公纲军,从而一举控制了纪伊、河内、和泉、摄津四国。在正成胜利的影响下,各地纷纷起事。1333年(元弘三年)(阴)一月,播磨的赤松则村、筑后的原田种昭,(阴)二月,伊予的忽那重清和土居通增投入倒幕战争,倒幕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正成已成幕府首要敌人。一月末,幕府又派来三路大军镇压,号称“百万”,可说是倾巢出动。同时发出悬赏令,说:“杀死正成者授丹波国船井庄,而不问其身份之高低。”二月二十二日以来,攻陷上、下赤坂城及其周围支城,正成固守千早城(千剑破城),以其智谋和勇敢把胜利的保卫战坚持三个月之久,直至幕府垮台。三月二十二日,当九州探题的快马驰至镰仓后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金刚山尚未攻下”,可见幕府对这个战役多么重视。千早城好像一颗山巅上的明星,她闪烁着的光芒鼓舞着人们的斗志,于是,三月肥后的菊池武时和阿苏大宫司惟直,四月陆奥的结城宗广相继起事,在全日本范围内掀起第二次反幕高潮。千早城之战拖住了幕府军主力,使赤松氏反幕军和千种氏反幕军有可能联合进攻京都,同时也促使足利尊氏之流乘机而起。无怪乎有人说:“正成在建武中兴中的功绩主要是保卫千早城。从大局来看,保卫千早是最有价值的。”

正成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倒幕斗争,对幕府的崩溃有决定性意义。和足利尊氏、新田义贞等人相比,他才称得起倒幕英雄。

二、智略纵横的名将

正成之所以能在倒幕斗争中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除去其他原因,是因为他深诣孙子兵法,有良好的战略头脑和作战指挥才能。相传正成幼时曾师事大江时亲(大江匡房七代之后),

学习《孙子》,深得孙子兵法之妙用。在战争中他.能充分运用孙子兵法思想,往往得以以少胜多、出奇致胜。江户时代以后,在日本有“中国的孔明,日本的楠木”之说,正成被誉为第一流的军事战略家。

关系到倒幕事业成败,和中兴命运的全局性战略方针有过两次。一次是1331年(阴)九月,正成举兵前在笠置山同天皇的谈话,一次是1336年(建武三年)四月,向天皇提出的迎击足利尊氏的方案。

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上要有“大勇”,就是说要藐视一切敌人,而在具体指导作战时则要小心从事。在笠置山当天皇询及“使用什么计谋才能打倒北条氏”时,正成回答说:“草创天下之功就是武略和智谋。若仅以威势而战,虽集六十余州之兵亦难取胜武藏、相模两州幕府军。倘以计谋相争,即使对全部关东武力亦可胜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两次失败无足挂齿,不必介意。只要听说正成未死,圣业必能实现。”看来倒幕战略正成早已成竹在胸,至于战略内容并未披露,但天皇对此深信不疑,一任正成为之。从以后的行动来看,正成战略主要是打持久战,以守为攻,消耗敌人,以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倒幕力量,待时机成熟便采取攻势。

正成最初的根据地在下赤坂城,1331年失守,1332年夺回后改建,在东南葛城山地筑上赤坂城;再南在金刚山西麓、千早川畔筑千早城,并在上赤坂与千早两城之间构筑进深很大的防御阵地,即在扇状高地两翼配置十多个支城(卫星城寨),在千早城周围也配置若干支城,把上赤坂和千田两城寨紧紧包围起来,同占据吉野的护良亲王形成椅角之势,遥相呼应。有了牢靠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增加了主动性和机动性,这样才能粉碎幕府军的进攻。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指出,正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时刻了解情况,密切往意形势的演变,做到“知彼知己”。并以各种方式,包括以护良亲王名义号召地方起事,积极争取反幕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演变,这些都是正成战略措施的组成部分。持久战略获得了成功,虽然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最终以幕府的崩溃和“中兴”政权的出现而实现了。与正成相比,肥后菊池城主菊池武时则显得缺乏战略眼光,1333年(阴)三月,轻率地进攻博多,袭击探题北条英时而遭到全军覆殁的命运。

其次,关于1336年(阴)四月,迎击足利尊氏进攻京都的方案。(阴)二月,从京都败走的足利尊氏,其军队在九州经过补充,实力大增。(阴)四月,率众二十万踏上进军京都的征途。此时朝廷军主力北昌显家的奥州军已回防奥州,在播磨(兵库县)布防的只有新田义贞所部,两万多人。京都朝廷慌忙召开御前会议。据《太平记》所载,天皇命令正成下播磨,与义贞合兵一处,与尊氏决战。正成分析了形势,提出自己的战略方针。他说:“尊氏既已率筑紫九国之众向京都迸发,势若云霞。我方以疲惫之少量兵力同来势汹涌之大兵力周旋,倘采用常规战法必败无疑。应召回义贞,如上次所为,君王临幸山门,正成仍下河内,以畿内之兵封锁淀川河口,从两翼进攻入京之敌,使其军粮枯竭,如此,敌必将疲惫不堪,乘此机会我方逐渐集结兵力,彼时义贞自睿山,正成自后方来攻,则朝敌一举可灭。义贞也可能有这样想法,即如果连一仗也不打就撤退,人们会认为窝囊,是可耻的,因此要防卫兵库。可战争最重要的是最后的胜利,应考虑此时情况,然后决定。”

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要打主动仗。正成在这里提出的粮食战略,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按此战略部署,义贞军奉天皇固守山门,切断北陆方面粮道,正成封锁住淀川河口,扼制来自漱户内海方面敌之水军,进而从南方进攻,那么,京都则不仅粮道断绝,且腹背受攻,有可能改变此次战役的结局。但是正成的卓越战略在参议藤原忠清的反对下,未被天皇采纳。天皇还是让正成赴兵库会合义贞迎击,结果,这个错误决定造成正成全军覆殁、义贞败退、“中兴”政权立即垮台的严重后果。

正成在战斗指挥上也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历次战役他都灵活运用了“兵以诈立”、“强而避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奇胜”、“避实而击虚”、“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等孙子的兵法思想和原则。著名的下赤坂收复战、千早城保卫战、渡边桥天王寺作战以及丰岛滩战役等,都是因地制宜,运用各种不同战术进行成功作战的战例。

1331年(阴)十月,笠置寺陷荡后,正成据下赤坂以五百兵力抗拒“三十万”幕府军,出奇兵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之后秘密撤离。翌年四月初的一个漆黑的夜晚,正成率五百骑突袭下赤坂。首先伏击了守将汤浅孙六所部军粮运输队,夺取了军粮,然后在粮袋里装进武器,兵士扮成人夫,再让别动队伪装追赶驮运的货物。守军见后急忙将“运输队”接到城里,伪装的士兵立即从粮袋里取出甲胃装身,挥舞大刀,齐声呐喊,内应外合,城外兵一拥而入。这样便以诈术、奇袭收复了下赤坂。

1333年正月,正成采取主动出击,消灭了根据地周围幕府地方武装。六波罗急速派来隅田、高桥两军五千兵“讨伐”,该军从摄津渡边桥渡河南下,采取攻势。正成首先集中主力于天王寺以南,将一部兵力部署在渡边桥附近作为诱饵,诱幕军至南方,然后使埋伏在天王寺以南的主力部队转向反击,从两翼包抄过来,激烈地进攻,把敌军通通赶下淀川。随后,又和幕府增援军宇都宫公纲所部周旋。当公纲敢死队进抵渡边桥附近时,正成不予理睬,一退再退。当公纲占领天王寺后,正成便夜夜虚张声势佯攻,弄得敌人彻夜不安,终于迫使敌军撤退。在这次战役中,“致人而不致于人”、“迂直”、“避强”等孙子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和贯彻。

1333年(阴)二月至五月进行的千早城保卫战,正成以千名守军击败了号称百万的攻城军(实际约二万多人),提供了城寨保卫战术运用的范例。大凡守城战术是凭险扼守高处,采取各种手段打退攀登之敌。正成常用的是投石和射箭方法,有时用稻草人诱敌来攻。(阴)三月五日,敌凭二十丈高(六十公尺)云梯发动总攻,守军则投掷火把,或以水弹(唧筒)射油,烧短云梯,展开了“若决积水于千切之豀(左奚右谷)”的战斗,挫败了总攻。正成并不只孤守城寨,还发动了熟悉地情的“野伏”七千多名,用他们或截断敌之粮道,或神出鬼没袭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千早保卫战。

1336年(阴)一月,京都攻防战中,“诡道”和“避实击虚”战术运用得非常精彩。起先,足利军队打进京都,天皇逃至睿山,中旬北昌氏的奥州军到来扭转了局势。二十七日官军从加茂河滩、鞍马口两个方面进攻,击败足利军。这时义贞按照正成的妙计不在京都布阵,撤退到坂本,并扬言新田、北昌、楠木等七名将领均战死,让几十名和尚到战场寻找“尸体”,足利尊氏信以为真。第二天夜里,正成让数千兵手持火把,装成向大原、鞍马口方向撤退的祥子,尊民中计来追,官军遂从四面八方进入京都,足利军败走。

从丹波向兵库方向败走的尊氏,(阴)二月十一日,其先头部队进抵摄津濑川,同来迎击的义贞、显家所部接战,至傍晚未分胜负。稍晚一点到达濑川一丰岛河滩的正成,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不去正面增援苦战中的友军,而急速沿猪名川南下,从神崎向尊氏军后方迂回奇袭,获得了胜利。敌人撤退了,正成又以准确地判断,在六甲山山麓的越水附近设下埋伏。敌人发现中埋伏后大吃一惊,不战自退,队伍大乱,仓皇逃向九州。

1336年(阴)四月,足利尊氏率二十万水陆大军自九州东上。(阴)五月中旬,正成奉命开赴兵库协助义贞迎击。总大将义贞两万多人集中在和田岬一带,迎击尊氏水军。正成率所部七百骑列阵于凑川会下山,迎击足利直义(尊氏之弟)陆军。二十五日,义贞军受两面包围的威胁被迫后撤,正成被正面直义陆军

真可

楠木正成,南北朝时代武将,1294—1336年在世。

自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以来,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计划,虽然失败(即“正中之变”),但讨伐北条氏(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

立志恢复皇权的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但不幸机密泄露后醍醐天皇于元弘元年(1331)逃往签置山中(即“元弘之变”)。后醍醐天皇为了东山再起,派近臣到近畿诸国招幕勤王军,于是有浓厚勤王思想的捕木正成出场。

最早记载桶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卷三,其中写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善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予说半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以上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楠木正成在当时已经很闻名了。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参见天皇,翌日回赤坂,准备迎驾。

不料北条氏派金泽贞冬攻陷笠置山,天皇被捕。接着幕府军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贞直,二路是金泽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城。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险要。虽然正成只有五万兵力,但因使用奇策,幕府军屡遭失败。不料幕军设法切断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四条卿、正成等分别潜逃。后来正成逃往金刚山,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图谋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后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隐歧,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被流放到赞歧,只有护良亲王幸免,亡命大和的十津川。同年6月,护良亲王在伊势熊野募兵,开始活动。同年秋,棺木正成再次举兵,一举夺回赤坂城。

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护良亲王在吉野,赤松圆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别举兵。而且闰二月后醍醐天皇也逃出隐歧,九州地方菊池武时、阿苏惟时举兵,奥羽地方结城氏举兵,勤王声势风靡各国。

楠木正成夺回赤坂城以后,回到金刚山,营造千剑破城(即千早城),以它为根据地与北条氏对峙。后来幕军攻陷赤坂城,乘势又来攻打干剑破城,正成便用各种奇策进行抵抗。由于附近民兵奉护良亲王之命切断幕军的粮道,幕军才不得不退却,千剑破城解围。

元弘三年(1333)4月,足利尊氏归顺天皇。5月8日足利尊氏、赤松则村、源忠显等攻打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26日新田义贞攻下镰仓,终于杀死北条高时,镰仓幕府灭亡。6月5日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北朝光严天皇,建武中兴开始。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后便实行公家一统的理想政治。第一废除关白(辅佐天皇的大臣),亲自处理国政;第二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第三是论功行赏;第四是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

关于论功行赏,由特设的“恩赏方”具体施行。搞木正成从后醍醐天皇亡命签置山到完成大业始终忠心耿耿紧跟天皇,为扩大勤王军而费尽心机,立了等头大功。但正成极其谦让,将功劳让给菊池武时。他说:“元弘忠烈者,劳功之辈虽多,何存身命者也。独依救诧坠一命者,武时人道也,忠厚尤为第一。”

论功结果,足利尊氏为首功,中兴元勋楠木正成只赐与武士身份,封为河内、摄律、和泉三国守护,非违使兼左卫门少尉,官位是从五位上,与他的功劳不相适应。其他武士对这次恩赏表示不满,而正成毫不计较,仍然辅佐天皇,或在杂诉决断所处理事务,或保护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讨伐北条氏的残党,为保卫京都和安定畿内而尽忠。

建武二年(1335)7月14日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纠合残党在信浓起兵,进入武藏,护良亲王奉命前去讨伐反被足利直义所杀,北条时行进入镰仓。足利尊氏早有叛变之意,和天皇的宠姬阿野鹿子勾结暗中培养势力,此时认为时机已到,自命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开始东征。8月在相模川打败北条时行,进入镰仓。

足利尊氏叛变以后,一向对武家有好感而亲幕府的人立即集中到尊氏的旗下。朝廷则立即剥夺尊氏的官爵,派遣新田义贞和尊良亲王东征。初官军取胜,后在相模箱根的竹下被尊氏打败。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领大军西上,京师震惊。新田义贞派兵保卫京师,楠木正成率领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伊贺各国的军队扼守宇治,千种、结城、名和氏防守势田。

足利尊氏的先锋与正成军遭遇,在宇治桥上战斗五昼夜,结果正成败退,足利尊氏长驱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攻陷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皇宫烧毁。

正值此时,东征军及奥州军从关东赶到,与新田义贞和楠木正成等将领会合,打败尊氏军。接着正成和义贞又在摄津国兵库击败尊氏军,尊氏和直义不得不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及其弟直义卷土重来,以20万兵及7000条船分水(尊氏指挥)陆(直义指挥)二路直退京都。后醍醐天皇立即下令让楠木正成来共同防御。

楠木正成奉沼出征,将他11岁的儿子正行唤到樱井驿,嘱咐后事,决心拼死一战。父子两人诀别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乡隆盛就此作诗如下:

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裁芳名在此间。

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

当时楠木正成献策说,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的,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正成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但此计为坊门清忠所反对,没有采纳。后来正成又提出一个良策,即让尊氏侵入京都,将正成的军队布置在河内,威胁京都的敌人。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集中主力下容山,进攻京都,这样容易取胜。但这个计划又没有采纳。

此时足利尊氏方面的水军先锋细川定禅的船队通过和田峡以后,突然向神户方向前进,这是尊氏的佯动作战。不料新田义贞信以为真,放弃和田峡的阵地,退到神户方面,尊氏率领的水军主力乘机在兵库登陆。

楠木正成预料这次战役必败,但为了保卫皇室不惜牺牲,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接尊氏的主力,胁屋义助以5000人守轻岛,夫馆氏时以3000多人在灯炉堂的南滨配合,但义贞和正成两阵之间有兵库港相隔,无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和足利直义在凑川(今神户市)对战,经过数次战斗,直义大军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军的迫击,直义的坐骑被箭射倒,曾一时陷于险地,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看到其弟直义危急,连忙跟吉良、石堂、上杉等率领6000骑救援。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又开始战斗,三个小时中死战16个回合,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敌人的大军。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正成来到客厅,解下铝甲一看,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再检点一下兵将,原来是700多人,现在只剩下73人了,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正成坐下,向胞弟正季问道:

“说来善恶的一生是按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个世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当中你的愿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轮回七次)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季哈哈大笑说。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这样想呀!那样的话让我们一起更换生世来达到这个夙愿吧!”正成神色非常高兴地说。于是为了“七生报国”,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或互刺或切腹。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享年42岁。

足利尊氏对正成之死也很感动,派人将其头送到河内水分的遗族那里,葬于河内长野市观心寺。

楠木正成的长子正行(?一1348)在父亲战死的时候是11岁(或13岁),当他接到父亲之头的时候十分悲伤,要想自杀,被母亲劝阻,进行庭训,誓为父报仇。南朝兴国年间(1340—1349)正行取名为“带刀”和“右卫门尉”,继父家业为河内守兼摄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贞和三年)11月在摄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败的消息后,便计划消灭棺木氏的势力,派高师直、师泰兄弟带兵六万攻打河内,正行与弟正时、和田贤秀等一族到吉野参拜天皇,决一死战。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条田激战,虽寡兵力战仍不能战胜高师直、师泰兄弟,最后与弟正时互刺而死。

自古以来,楠木正成的忠诚勤王事迹受到日本人的赞扬和好评,他的死受到后世人的祟拜,这点当然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河内、和泉三国守护期间,曾推行过减轻赋税、开垦荒地、兴建水利、劝务农桑等政策,这些对老百姓多少带来了一点好处。

正成的信仰虽然和平安时代的人一样仍旧信仰旧佛教,但不能说他没有受掸的影响。当时朱子学已经传到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学问是宋学(朱子学)。独清轩玄惠法印将程朱的新注书籍奉呈天皇及亲房俊基,所以后醒酗天皇和亲房俊基的正统思想是宋学的产物。当时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通过朱子学传到日本无疑。从而

楠木正成的举兵勤王以及临死时的所谓“七生报国”(世世代代报国)思想完全从宋学的正统思想和忠义思想而来。据研究,正成的书法式样也是带有“宋风”,与持明院统的“青莲院派”完全不同,而且他的宋学是从天台僧玄惠法印那里学来的。

《太平记》(从军故事集,40卷,相传为小岛法师所作,成立于1368一1375年)将楠木正成描写成智仁勇兼备的良将、忠臣义士的楷模。随着此书的广泛流传,楠木正成的名声大振。后来《太平记评判》、《碧山目录》、《历朝要记》、《捕木正成传》、《大日本史论赞》、《日本外史》等都称颂了捕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户时代独尊朱子学,提倡大义名分论,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国从正统思想(以南朝为正统)出发,于1692年(元禄三年)在凑川重建捕木正成的墓,树立“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后有明朝遗臣朱舜水作的赞,京都书法家冈村元春刻。从此以后,棺木正成被日本人当作忠臣的模范,有口皆碑,特别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响,成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础。

元治二年(1865)岛津久光、庆应三年(1867)德川庆胜、明治元年(1868)东久世通僖等先后建议建造神社祭招捕木正成,终于明治五年(1872)建立凑川神社(在神户市生田区多闻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捕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笔。这样一来,楠木正成彻底从人变成神,并且后来被军阀、法西斯、帝国主义利用,作为忠君爱国的榜样,驱使人民进行侵略战争,为他们去卖命。战前小学教科书中柏木正成被尊祟为英雄,向小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战后,楠木正成的名字虽然从教科书中删除,但1952年因凑川神社在战争中烧毁,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规定7月12日为祭日,为死亡战犯招魂,影响极坏。

豆豆staR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南北朝时代武将,1294—1336年在世。

自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以来,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计划,虽然失败(即“正中之变”),但讨伐北条氏(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

立志恢复皇权的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但不幸机密泄露后醍醐天皇于元弘元年(1331)逃往签置山中(即“元弘之变”)。后醍醐天皇为了东山再起,派近臣到近畿诸国招幕勤王军,于是有浓厚勤王思想的捕木正成出场。

最早记载桶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卷三,其中写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善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予说半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以上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楠木正成在当时已经很闻名了。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参见天皇,翌日回赤坂,准备迎驾。

不料北条氏派金泽贞冬攻陷笠置山,天皇被捕。接着幕府军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贞直,二路是金泽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城。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险要。虽然正成只有五万兵力,但因使用奇策,幕府军屡遭失败。不料幕军设法切断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四条卿、正成等分别潜逃。后来正成逃往金刚山,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图谋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后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隐歧,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被流放到赞歧,只有护良亲王幸免,亡命大和的十津川。同年6月,护良亲王在伊势熊野募兵,开始活动。同年秋,棺木正成再次举兵,一举夺回赤坂城。

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护良亲王在吉野,赤松圆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别举兵。而且闰二月后醍醐天皇也逃出隐歧,九州地方菊池武时、阿苏惟时举兵,奥羽地方结城氏举兵,勤王声势风靡各国。

楠木正成夺回赤坂城以后,回到金刚山,营造千剑破城(即千早城),以它为根据地与北条氏对峙。后来幕军攻陷赤坂城,乘势又来攻打干剑破城,正成便用各种奇策进行抵抗。由于附近民兵奉护良亲王之命切断幕军的粮道,幕军才不得不退却,千剑破城解围。

元弘三年(1333)4月,足利尊氏归顺天皇。5月8日足利尊氏、赤松则村、源忠显等攻打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26日新田义贞攻下镰仓,终于杀死北条高时,镰仓幕府灭亡。6月5日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北朝光严天皇,建武中兴开始。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后便实行公家一统的理想政治。第一废除关白(辅佐天皇的大臣),亲自处理国政;第二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第三是论功行赏;第四是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

关于论功行赏,由特设的“恩赏方”具体施行。搞木正成从后醍醐天皇亡命签置山到完成大业始终忠心耿耿紧跟天皇,为扩大勤王军而费尽心机,立了等头大功。但正成极其谦让,将功劳让给菊池武时。他说:“元弘忠烈者,劳功之辈虽多,何存身命者也。独依救诧坠一命者,武时人道也,忠厚尤为第一。”

论功结果,足利尊氏为首功,中兴元勋楠木正成只赐与武士身份,封为河内、摄律、和泉三国守护,非违使兼左卫门少尉,官位是从五位上,与他的功劳不相适应。其他武士对这次恩赏表示不满,而正成毫不计较,仍然辅佐天皇,或在杂诉决断所处理事务,或保护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讨伐北条氏的残党,为保卫京都和安定畿内而尽忠。

建武二年(1335)7月14日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纠合残党在信浓起兵,进入武藏,护良亲王奉命前去讨伐反被足利直义所杀,北条时行进入镰仓。足利尊氏早有叛变之意,和天皇的宠姬阿野鹿子勾结暗中培养势力,此时认为时机已到,自命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开始东征。8月在相模川打败北条时行,进入镰仓。

足利尊氏叛变以后,一向对武家有好感而亲幕府的人立即集中到尊氏的旗下。朝廷则立即剥夺尊氏的官爵,派遣新田义贞和尊良亲王东征。初官军取胜,后在相模箱根的竹下被尊氏打败。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领大军西上,京师震惊。新田义贞派兵保卫京师,楠木正成率领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伊贺各国的军队扼守宇治,千种、结城、名和氏防守势田。

足利尊氏的先锋与正成军遭遇,在宇治桥上战斗五昼夜,结果正成败退,足利尊氏长驱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攻陷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皇宫烧毁。

正值此时,东征军及奥州军从关东赶到,与新田义贞和楠木正成等将领会合,打败尊氏军。接着正成和义贞又在摄津国兵库击败尊氏军,尊氏和直义不得不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及其弟直义卷土重来,以20万兵及7000条船分水(尊氏指挥)陆(直义指挥)二路直退京都。后醍醐天皇立即下令让楠木正成来共同防御。

楠木正成奉沼出征,将他11岁的儿子正行唤到樱井驿,嘱咐后事,决心拼死一战。父子两人诀别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乡隆盛就此作诗如下:

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裁芳名在此间。

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

当时楠木正成献策说,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的,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正成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但此计为坊门清忠所反对,没有采纳。后来正成又提出一个良策,即让尊氏侵入京都,将正成的军队布置在河内,威胁京都的敌人。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集中主力下容山,进攻京都,这样容易取胜。但这个计划又没有采纳。

此时足利尊氏方面的水军先锋细川定禅的船队通过和田峡以后,突然向神户方向前进,这是尊氏的佯动作战。不料新田义贞信以为真,放弃和田峡的阵地,退到神户方面,尊氏率领的水军主力乘机在兵库登陆。

楠木正成预料这次战役必败,但为了保卫皇室不惜牺牲,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接尊氏的主力,胁屋义助以5000人守轻岛,夫馆氏时以3000多人在灯炉堂的南滨配合,但义贞和正成两阵之间有兵库港相隔,无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和足利直义在凑川(今神户市)对战,经过数次战斗,直义大军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军的迫击,直义的坐骑被箭射倒,曾一时陷于险地,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看到其弟直义危急,连忙跟吉良、石堂、上杉等率领6000骑救援。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又开始战斗,三个小时中死战16个回合,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敌人的大军。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正成来到客厅,解下铝甲一看,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再检点一下兵将,原来是700多人,现在只剩下73人了,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正成坐下,向胞弟正季问道:

“说来善恶的一生是按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个世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当中你的愿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轮回七次)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季哈哈大笑说。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这样想呀!那样的话让我们一起更换生世来达到这个夙愿吧!”正成神色非常高兴地说。于是为了“七生报国”,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或互刺或切腹。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享年42岁。

足利尊氏对正成之死也很感动,派人将其头送到河内水分的遗族那里,葬于河内长野市观心寺。

楠木正成的长子正行(?一1348)在父亲战死的时候是11岁(或13岁),当他接到父亲之头的时候十分悲伤,要想自杀,被母亲劝阻,进行庭训,誓为父报仇。南朝兴国年间(1340—1349)正行取名为“带刀”和“右卫门尉”,继父家业为河内守兼摄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贞和三年)11月在摄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败的消息后,便计划消灭棺木氏的势力,派高师直、师泰兄弟带兵六万攻打河内,正行与弟正时、和田贤秀等一族到吉野参拜天皇,决一死战。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条田激战,虽寡兵力战仍不能战胜高师直、师泰兄弟,最后与弟正时互刺而死。

自古以来,楠木正成的忠诚勤王事迹受到日本人的赞扬和好评,他的死受到后世人的祟拜,这点当然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河内、和泉三国守护期间,曾推行过减轻赋税、开垦荒地、兴建水利、劝务农桑等政策,这些对老百姓多少带来了一点好处。

正成的信仰虽然和平安时代的人一样仍旧信仰旧佛教,但不能说他没有受掸的影响。当时朱子学已经传到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学问是宋学(朱子学)。独清轩玄惠法印将程朱的新注书籍奉呈天皇及亲房俊基,所以后醒酗天皇和亲房俊基的正统思想是宋学的产物。当时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通过朱子学传到日本无疑。从而

楠木正成的举兵勤王以及临死时的所谓“七生报国”(世世代代报国)思想完全从宋学的正统思想和忠义思想而来。据研究,正成的书法式样也是带有“宋风”,与持明院统的“青莲院派”完全不同,而且他的宋学是从天台僧玄惠法印那里学来的。

《太平记》(从军故事集,40卷,相传为小岛法师所作,成立于1368一1375年)将楠木正成描写成智仁勇兼备的良将、忠臣义士的楷模。随着此书的广泛流传,楠木正成的名声大振。后来《太平记评判》、《碧山目录》、《历朝要记》、《捕木正成传》、《大日本史论赞》、《日本外史》等都称颂了捕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户时代独尊朱子学,提倡大义名分论,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国从正统思想(以南朝为正统)出发,于1692年(元禄三年)在凑川重建捕木正成的墓,树立“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后有明朝遗臣朱舜水作的赞,京都书法家冈村元春刻。从此以后,棺木正成被日本人当作忠臣的模范,有口皆碑,特别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响,成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础。

元治二年(1865)岛津久光、庆应三年(1867)德川庆胜、明治元年(1868)东久世通僖等先后建议建造神社祭招捕木正成,终于明治五年(1872)建立凑川神社(在神户市生田区多闻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捕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笔。这样一来,楠木正成彻底从人变成神,并且后来被军阀、法西斯、帝国主义利用,作为忠君爱国的榜样,驱使人民进行侵略战争,为他们去卖命。战前小学教科书中柏木正成被尊祟为英雄,向小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战后,楠木正成的名字虽然从教科书中删除,但1952年因凑川神社在战争中烧毁,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规定7月12日为祭日,为死亡战犯招魂,影响极坏。

相关推荐

宋学的读音宋学的读音是什么

宋学的读音是:sòngxué。宋学的拼音是:sòngxué。结构是:宋(上下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ㄙㄨㄥ_ㄒㄩㄝ_。宋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二、引证解释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三、国语词典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四、网络解释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关于宋学的诗词《送景德辉教授归越中(误刻宋学士)》《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次韵宋学士见寄》关于宋学的诗句半臂偏怜宋学士似子朴忠真宋学昔年宋学士关于宋学的成语衙官屈宋郑昭宋聋宋襄之仁学书学剑班香宋艳宋画吴冶宋郊渡蚁宋才潘面宋斤鲁削宋玉东墙关于宋学的词语东墙窥宋才过屈宋宋画吴冶衙官屈宋宋襄之仁杞宋无征宋才潘面班香宋艳孤秦陋宋宋郊渡蚁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宋学的详细信息
2023-09-13 16:54:561

宋代理学是什么意思

宋学的解释主要指 宋 儒理学,同汉学 相对 。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 周敦颐 、 程颐 、 朱熹 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 元 、 明 、 清 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 三纲 五常为核心,虽标榜 孔 孟 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 周敦颐 、 程颐 、 程颢 、 朱熹 、 陆九渊 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 王弼 始变旧说,为宋学之 萌芽 。” 清 江藩 《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 汉 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 严复 《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 束之高阁 也。”参阅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词语分解 宋的解释 宋 ò 中国 周代 诸侯 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中国朝代名:南宋。宋代。宋词。 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毫宋。 姓。 部首 :宀; 学的解释 学 (学) é 效法,钻研 知识 ,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 讥讽 人只知 模仿 ,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2023-09-13 16:55:051

宋学尚书研究的代表作是

宋学尚书研究的代表作是《书经集传》《书经集传》简介》:又称《书集传》,或简称之为《书经》。南宋蔡沈撰。6卷。沈少承家学,曾师事朱熹,专习《尚书》。庆元五年(1199),受朱熹之命注《尚书》,所据为唐天宝年间卫包本,历10年而成,蔡氏继承朱熹研究《尚书》的观点,虽在体例上维持原来的篇目,但对今文、古文区分清楚,对25篇《古文尚书》提出了怀疑。又把《书序》集中起来附于书后,连同《孔安国序》,对它们的可靠性也提出怀疑,这些都对后世的辨伪做了舆论准备。此书一反汉唐烦琐考据,以体会语气说解,观点明确,文字简练,阐发清晰,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总结了宋代二百多年间学者们研究《尚书》的成果,开辟了宋代《尚书》研究的新局面。与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分别代表了《尚书》学史上的两个时代,是一部宋学的代表作,对后世的经学研究影响深远。元皇庆二年(1313)被定为科举取士的范本,明永乐年间官修《五经大全》,独尊《蔡传》,后又汇刻在“五经四书”之中。此后一直到清末,从官府到民间乡塾,《尚书》以此为宗,皆相习诵。明清两代将其刻入《五经大全》《监本五经》《五经四书集注》等五经本中。此书代有佳本。宋刊本,有未草后序者,称第一。明正统本,附邹季友音释者亦善。《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京师聚珍堂仿殿本刻本,亦为学界所重。
2023-09-13 16:55:121

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它在宋代中国古代教育、科技、文化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陈寅恪老师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是在赵宋时期创造的。邓光明老师也说过:宋代的文化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顶峰,不仅超越了前代,也是元明两代所不及的。齐霞老师也持同样的观点。然而,有些人认为唐朝是中国的全盛时期古老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唐宋文明的成就。唐代文明最重要的代表是唐诗,被公认为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唐诗比宋词好。但宋代的文明在教育、经学、科技、历史、宋词、散文六个方面优于唐代。当然,以上的比较并不完全,人们可以在传奇小说和评书、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次要方面加以区分。但我恐怕它赢了不妨碍上面的一般评论。宋朝的文明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以后,文化上没有新的进步,例如元曲、明清小说、李贽明末清初的理学思想、干嘉学派等,常为人们所称道。但总的来说,中华文明已经越来越落后了。可见上面引用的资深学者的结论是很有说服力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下面,笔者以宋美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成就作为补充证据。关于唐宋文明的比较,笔者与汉唐史专家张泽咸进行了讨论,张泽咸表示同意,并加了一篇随笔。1.教育:宋代的国子监、州县学校和书院非常繁荣。其中,书院对后世影响很大。宋神宗太学实行三棚法,即外棚、内棚、上棚的升级制度。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现代教育分级制度的第一次。前北宋教育学科有所发展。除了国子监之外,还先后设立了武术、法律、医学、算术、书法、绘画等。虽然其他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无疑是高等教育中实施学科的萌芽。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如识字课本百家姓、千字文的普及,宋代的教育比前朝普及了很多。城乡出现了许多专职教师,许多地区利用农业闲暇举办冬学。在肯定宋代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指出,正是从北宋开始,完成了经学、教育、科举三位一体,使教育的功能简单而狭隘地与仕途挂钩,催生了中国教育的落后因素。二、宋学: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完成了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即从章句之学到义理之学。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简单地将宋学归属于理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理学只是宋学中的一个学派,它并没有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并长期占据经学的主导地位。宋有许多学派,是理学所不及的。说到宋学的产生,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时期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提出了大胆的质疑,甚至对它们提出了质疑。在方法论上,汉学属于微观类型,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的确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显示出其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还表现在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试图展现社会改革中的实学。然而,朱成宋明理学把内在的反思时间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发力。这也是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事实上,双方都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推行一种理论,起到了严重的禁锢思想的作用。这是宋学法展留下的重要一课。当我们承认世界丰富多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承认我们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真理只能通过实践,通过平等的讨论来检验,如果你错过了你掌握的真理,你就没有不需要依靠权力的支持。中国有着深厚的一个词一个。直到近代,蔡元培在北大提出了相反的政策,即一词一词一。按照古代儒家学者的思维,他们更喜欢抽象、综合、概括、想象、模糊甚至混乱,而不是寻求具体、分析和论证。根据现代科学实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理论科学实验,另一个是技术科学实验。古代中国恰恰缺乏理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传统。中国中国古代哲学关注的是政治和伦理,而大多数哲学家对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细节不感兴趣,而是满足于从一些抽象的概念中创造宇宙观。比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用久了,就停滞了,但缺乏通过论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宋派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并进一步发展。这也隐藏了中国美国哲学从先进转向落后。因为哲学只有植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法展的又一课。中国包括宋学思维模式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不可能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三、科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主要在宋代得到应用和发展。沈括是宋代科学技术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笔记小说选举制,医书梦溪笔谈传世。他的科学成就多种多样。北宋天文史上有两次著名的超新星记录。苏颂和韩公琏制作了水运仪台和浑天仪,成为世界中国第一座天文钟和假天文仪器。如其他农学、农业技术、建筑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宋初期,修建一座横跨长江的大型浮桥,是桥梁史上的创举。南宋时期,车、船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了原始的螺旋桨,等等。宋学的研究和讨论很多。以上论点主要由邓光明和齐霞提出。见邓光明良方和齐霞略谈宋学。有人认为,研究科学史,必须注意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即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成果在它成为科学史之前进行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应该主要有数学和医学两个科目,这与宋代学校开设医学和算术是相对应的。宋代数学有其成就,,但对现代数学没有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无疑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到了宋金时期,医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法医学专著。北宋医学的分支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分支。女真人没有金代的医学实际上是北宋医学的延续和发展。人体经络机理和气功是东方科学思维的重要结晶,虽然没有被现代精密科学分析过。宋代两个针灸铜像及相关医书的制作是一个时代但与唐代史学相比,宋代并不像刘知几宋史研究论文集那样具有原创性,具有强烈的求真和批判精神。5.词:词与诗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音乐性。虽然有些古诗、乐府之类的会唱,但词的音乐特色更鲜明,其长短句、严整节奏都更容易唱。词是宋代流行的歌曲。虽然根据固定的乐谱填词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但它被确立为音乐文学,或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主要是从词的文学体裁开始的。宋代许多文人都参与了词的创作,尤其是所谓豪放派。从文学角度看,豪放派开辟了词创作的新境界,南宋辛弃疾从事爱国词创作。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豪放的文字造成了文字与音乐情调的偏差。因为词的曲谱一般是一种艳词,唱得轻,唱得婉转。比如从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的题词来看,应该是用音乐来表达妓女有多美。这种音乐显然与苏轼用这个词牌塑造的不归之河人物形象不太协调。可惜词的谱子基本失传了,但是词的发展创造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是对戏剧的发展影响很大。从元杂剧到现代京剧、地方戏,其基本模式都是按照固定的曲谱填词,可称之为词的起源。人们常常把词称为宋词,这当然表明宋代是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高水平。散文:从唐代到北宋初期,骈文占主导地位。始于北宋的新古文运动在北宋中期大获全胜,涌现出许多著名作家,他们的散文流传至今。后来称为唐宋八大家,北宋占六人。汉字是方块字,最适合表现其文字之美的体裁是骈文、古诗词、对联。骈文不应该被全盘否定,但与骈文相比,当时的所谓古文无疑更自由、更充分地表达思想,描绘和分析事物。总的来说,宋代的散文成就超过了唐代。七。诗歌:宋诗不如唐诗,这是结论。但宋诗也有自己的特点。到了宋代,出现了苏轼、陆游等重要诗人。陆游尤其是他的爱国主义诗歌,对中国的精神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但也要努力发掘宋代文明的缺陷和中华文明自此落后的雪莲冰车因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只有这样,研究历史才不仅仅是为古人算账,而是为今人后人开路。参考文献:陈老师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邓光明文选学术著作。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王增玉。孟子的创立及其影响宋代圣人地位。纪念邓光明教授随笔90岁生日。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余。宋宁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起飞等。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程颐,程颢。河南程氏家族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王增玉,男,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023-09-13 16:55:371

“宋学”对人文艺术的影响

从观念上做出了深刻影响。因为宋学的兴起是在五代混乱之后,士大夫们继承了李翱、韩愈精髓思想之后,对前代“三教合流”的更上一步,所以最终形成“理学”。宋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宋学的兴盛原因,主要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士大夫群体空前强大,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宋代“三冗两积”导致社会危机加重,需要探索新的道路来解决问题等等。宋学在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严重社会危机下兴起,它承接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权威统治思想的崩溃到重建历程”,并最终完成了这一历程,“理学”得以成为两汉“神化儒学”之后的权威统治思想。
2023-09-13 16:55:441

什么与什么代表了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读经方式,体现了汉学与宋学在解读儒家经?

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读经方式是音义学和注疏学。其中,音义学强调语文的音韵和词义,注重对文句的解释和掌握;而注疏学则注重对经典背景、思想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详细注解和解释。汉学和宋学是中国儒家经典解读的两种不同学派。汉学强调“文”,即注重语文的文辞和字音,重视经典和注疏学;而宋学则强调“理”,即注重经典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强调张载“格物致知”的观念,推崇程颐关注经典中的“大义”。因此,可以说,汉学偏重对语言文献的研究和考证,强调文本的准确性和语言形式;而宋学则更注重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和哲学原理,尝试从经典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两种学派各有特色,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学不同的学术传统,对后世的儒家经典研究影响深远。
2023-09-13 16:55:522

宋代的统治者思想以继承孔孟之道,强调封建纲常为主,时称什么学?

称为理学。著名的理学家是程氏兄弟。
2023-09-13 16:56:123

宋学、汉学分别指什么?

“汉学”一词出现于宋代。宋人将汉代经学称为“汉学”。南宋赵师秀诗写道:“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辅嗣即王弼,他的《周易注》以义理为指归,打破以汉代象数易学的传统。玄晖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字,他的诗具有唐诗的风格。)“宋学”是元朝学者对宋人学术的总称,元人文集中多见。“汉学”、“宋学”,有广义、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汉学不仅指汉代经学,还指清代的考据学。同样,广义的宋学也超出了“宋代学术”的范围,还把元、明、清一些阐释、发挥宋人学术思想的著作也纳入其中。
2023-09-13 16:56:191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汉学和宋学即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两大流派,它们分别对儒家经典做出了自己的诠释,而它们对经典的诠释又是与各自学派的性质和特点分不开的。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分:一是就经典诠释所依傍文本的重心而言,汉学以五经系统为主,宋学则以四书系统为主;二是就经典诠释的方法而言,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三是从经典诠释的理论深度而言,汉学以经学诠释为主,宋学则在经学诠释的基础上加以哲学诠释;四是就儒家经学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汉学以排斥佛、道二教为主,宋学则对佛、道二教既有排斥又有吸取。当然,汉学与宋学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双方在经典诠释上亦有一定程度的沟通。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经典诠释的主要传统,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09-13 16:56:291

为什么宋学被称为“性理之学”?

宋代,传统经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宋儒抛弃汉唐以来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因此宋学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2023-09-13 16:57:011

清儒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清儒根本上是反宋学的,其主要之点在于,清儒认为宋学过于重视义理的阐发,而脱离甚至歪曲了经典的原义,故而提倡训诂与考证.从本质上来说,汉学对应着“我注六经”,而宋学则对应着“六经注我”.
2023-09-13 16:57:091

宋学的代表之人物

宋学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宋学确立了“理”本体。在充分吸取释道,融合三家思想,体贴出“天理”二字,构筑起宋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由于有了这样的万物生成观,因此,朱熹认为要认识世界,找回“天理”,就可从分析万物下手,识其“气”性,最终得其“理”,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朱熹将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内省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
2023-09-13 16:57:191

宋学的宋学的衰落

南宋理宗朝时期,程朱理学在宋学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皇帝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业道统的真正继承人,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然而,随着程朱理学的势力增强,其信徒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朱熹所撰的《四书集注》逐渐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士人“务自立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从此以后,包括浙东学派在内的宋学其他各派因此走向衰落,理学本身也缺乏竞争的学说而日渐僵化和陈腐。
2023-09-13 16:57:411

狼牙山五壮士宋学?

宋学义(1918年—1971年),河南沁阳县北孔村人,是闻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宋学义宋学义士”之一 [4] 。学义出身贫苦,祖父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扛长工,哥哥整年累月跑老山(太行山)担挑为生。学义从小就当童工,给县城一家面铺蹬大箩,全家老小拼死拼活干,总是维持不了生计。到1937年,共欠40块(银元)高利贷,地主乘机把全家仅有的二亩保命田夺走了。从此,一家人的生活更无着落。学义只好背井离乡,逃荒要饭。1939年夏,他在济源王屋山讨饭途中,巧遇抗日游击队,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学义参军后,父亲带领全家逃荒,哥哥被压死在山西大同煤矿,婶母、堂弟相继死于日军刺刀下,姐姐、妹妹先后卖给本县杨香村和江苏徐州。不久,父亲因贫病交加也离开了人间。1941年秋,日军华北司令部集中兵力,对晋升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9月25日,驻扎在狼牙山周围的界安、龙门庄、北楼山、营头的敌人约3500多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九路向狼牙山发起进攻。当天,驻扎在狼牙山的八路军,在连续打退敌人10几次进攻以后,决定留下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六排六班,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他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坚守在东山口。他们凭借险要的地势,同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决战。当夜,宋学义和四名战友进入阵地,把手榴弹捆成捆,以弹代雷,埋于山腰各处,然后分五路隐蔽起来,放冷枪把3000多敌人紧紧牵制住。敌人恼羞成怒,用大炮向狼牙山猛烈轰击。宋学义等5名战士在敌人打炮时隐蔽起来,炮火一过,他们又用枪弹、手榴弹袭击敌人。这样边打边往山顶退,把日军死死牵制在狼牙山上。当宋学义及其战友撤到三面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时,敌人一次又一次向上冲锋,五壮士先用枪弹、手榴弹,后用石头接连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光荣任务。共产党员马宝玉在火线介绍宋学义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宋学义等5名战士掷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毁枪支,纵身跳崖,班长马宝玉和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宋学义和葛振林被半山腰的树丛挂住,宋学义腰部受重伤,他们第二天被接回部队,送往野战部队医院进行治疗。晋察冀军区召开庆功会,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把军区颁发的“坚定顽强”的五星奖章分别挂在葛振林、宋学义的胸前。1944年,宋学义转业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北管头村,任农会主席,并与贫农女儿李桂荣结婚。1947年,宋学义得知家乡解放,遂和爱人一起返回沁阳北孔村。返乡20多年来,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英雄本色,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多年任县、公社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出席了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宋学义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劳成疾,1971年6月26日逝世。 [5]
2023-09-13 16:57:551

清朝著名散文家姚鼐简介,姚鼐是哪个学派的?

人物生平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学习古文,刘大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自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 *** 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乾隆四十四(1779)年,八十二岁的刘大去世。姚鼐毫无疑义的成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共75卷,是古文辞赋选本,按照文章的应用分分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等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树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体现了姚鼐的文学主张。这本集子很受人们喜爱,至今有很大的影响。 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辞去官职。他希望腾出时间来提倡桐城派主张,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讲学生涯。姚鼐先后在江宁、扬州、徽州、安庆先后主持锺山、梅花、 *** 、敬敷书院,“士子得以及门为幸”。他的门下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以及刘开等,他们使桐城派声势更高。有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认为桐城派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此时的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无可撼动。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在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又呈一时之盛,一直延续到严复、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主要成就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这有其时代的原因。姚鼐在乾隆年间走上文坛。清代的考据风气也在这时开始盛行。人们称这种考据的功夫为“汉学”,与之相对的是势力较弱的“宋学”。学界多推崇汉学,对宋明理学比较厌弃,这往往导致文章的思想性降低。姚鼐不赞成排斥宋学的倾向,同时又针对汉学家、宋学家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主张。这成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纲领。 “义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姚鼐认为三者的统一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继;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当然,三者有轻有重,考据要为义理服务。姚鼐想调和汉宋,融贯三者,认为作家能兼三者之长的为好作家。这种主张实际上成为了桐城派的文学纲领。姚鼐自己也身体力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全篇仅数百字,内容十分丰富,是融考证与辞章的典范。文章从泰山南北的汶水、济水写起,内容涉及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辞章优美。如写登上泰山之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义理、考据、辞章”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巨大。一方面,姚鼐实际上是站在维护理学的立场上,企图调和汉宋的争论,兼采考据的长处,以考据充实理学的空疏,从而提高桐城派古文的价值。一方面,这一主张如果推而广之,那麽可以看作是对文章基本的要求。在今天同样有重要意义:“义理”要求言之有物,有思想性;“考据”要求立论扎实,有说服力;“辞章”要求字通句顺,有艺术性。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轶事典故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官刑部广东司郎中,历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馆开,出任纂修官,曾撰写书录91篇,于道光十二年(1832)汇为《惜抱轩书录》4卷,为其藏书跋尾题记之属。有《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1册。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40年。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论者称他辞近方苞,理深于刘大,三人均为桐城籍,世称“桐城派”。家有藏书楼名“惜抱轩”,藏古文、经、史、字画居多,藏书印有“鼐”、“大季氏”、“惜抱轩藏书印”等。著有《惜抱轩文集》。选辑有《古今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抄》。 代表作品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DD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往东流去。山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流进汶水,山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注入济水。在阳谷和阴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古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抵达泰安府。这个月的丁未那一天,我和知府朱孝纯(子颍)一起从南面山脚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全是用石板砌成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一小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天门。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一路上云雾迷漫,有冰很滑,石级几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驮着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如同图画一样,而半山腰里停留着的云雾象一条带子似的。 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一起坐在日观亭上,等待着日出。大风卷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下起全是迷漫的云雾。隐隐约约地看到在云雾中有几十颗象白色的骰子一样的东西站立着,那是一些山峰。在天的尽头,云层中有一线奇特的色彩,片刻之间,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象p砂,底下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有的红,有的白,颜色错杂,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的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天,观赏了沿途的各种石刻,都是唐高宗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年代更久远的石刻,全都磨灭缺损了。偏僻而不在路边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 泰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方正有棱角,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缝里,都是平顶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而积雪深到人的膝盖。 桐城人姚鼐记。
2023-09-13 16:58:031

清儒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清儒根本上是反宋学的,其主要之点在于,清儒认为宋学过于重视义理的阐发,而脱离甚至歪曲了经典的原义,故而提倡训诂与考证。从本质上来说,汉学对应着“我注六经”,而宋学则对应着“六经注我”。
2023-09-13 16:58:111

回复:为什么宋朝这么弱

宋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经济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远远超越了汉唐,明清二代也仅仅重复这宋朝的状况而没有超越。一、杯洒释兵权。节度使强权导致唐代灭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都封为节度使,但太祖的节度使是官位虚职,意思是只拿钱不管事,而且薪俸很高,让这些手握兵权、从战争中杀出来的优秀将领,彻底做富翁去了。再提拔些年轻的、资历浅的上来。在开国之初,面对强敌时就削弱了战斗力,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了。 当然,雄才大略如宋太祖,自然是明白这一点。但他仍这样饰处心积虑地安排,自有他的考虑。唐代在最鼎盛的时候,积军、政、财权如一身的节度使起兵造反,这就是长达十年的安史之乱,之后,五代十国,更是造反纷纷,短短几十年,武将们造反称帝的人实在太多了,中国残破不堪。 这样血的教训,宋太祖以温和的办法,杯洒释兵权,将节度使变成一个虚职,消除了那些功勋们作乱的可能,这又是当时时代不能不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设驱密院为军事最高机关,管部队调动;设三衙管部队日常训练;将领由皇帝临时指定;彻底分权,兵不知将,将不识兵,自然战斗力就大为减弱;好处,将领们想造反是难上加难。 三、募兵制。发生天灾时,择灾民、罪犯等为兵,一直到60岁才退役。简单试想一下,在部队当30-40年兵,不说身体原因,精神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兵能打仗吗?当做不能,那怎么办,就只有不断募兵。倒仁宗时,部队由开国之初二十万到了一百二十万,军费开支占朝庭收入几达六分之五。这就是“冗兵”问题。 四、冗官。宋朝是最重视读书人的。科举先士的人最多,只要考上了,就都是官了,而且还是真正的高新。但天下职位有限,考上的人多,怎么办?朝庭养起来。宋朝官和职分开,多大的官,就拿多少钱,比如节度使最高。但官不代表职权,就象现在的职称一样。只有差遣,才有职权,比如知XX州等,职位有限,当官的人多,到神宗时,十个官里可能就有七八个官只拿钱不做事。 好处就是一大批文人,日子过得很滋润,宋朝又有祖训,不能杀士大夫,所以也过得很自由,导致文化空前发达,甚至有几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五、制度。宋朝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地方官。路、州、府、军、县,都由朝庭直接派遣,三年一换,所以说还是中央的官,只是临时负责地方,就象现在的“挂职”,如果算上路途的时间,三年实在是太等了;以府为例,临时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转运使等管行政、刑法、财政等,中央集中几乎所有的税收,实现分权,互相监督,其它制度大体都是以分权为本。 这样的制度效率低,急功近利,毛病太多,特别是地方政府虚弱,外敌入侵时,只要拿下首都及可。好处当然是地方想造反,基本上不可能。 六、地理,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的手上,开封之北全是平原,辽国铁骑几日就可杀到黄河边,宋朝无地利。辽国随时开打,主动权在辽国,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在军事上占优时还是签下了“潭渊之盟”,每年进贡50万。 七、无马。我国只有河套地区和热河、东北、工蒙一带适合养马,这三处地方都沦落敌手,所以宋朝骑兵少且弱,基本没有进攻能力。 八 无钱。冗兵、冗官,宗室增多,基本上消耗了财政收入,加上战事常有,驻守部队一年一换防区,更是入不甫出,想打仗没有钱。 九。王安石变法。变法不以说不先进,王安石不能说没有能力,变法后,国库确实增加了许多,可也是釜底抽薪,富了国家,穷了人民。司马光说多好,钱是一定的,国库增加了,老百姓就没有钱了。确实有道理,当时的生产条件,短时间可能通过拓展生产,加快流通来增加财富,因此,一定意义上讲,生产总值是一定的,当然就是国家富了,人民就穷了。 十、重文抑武。 还有很多原因,打字太慢,不说了。 结果就是,以童贯(有本事的太监将领呵)领兵20万,进攻被金国打得抱头鼠窜的辽国,辽国拚凑了二万部队,打得宋军20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辽国的都城被金国打下以后,宋朝又想沾一点便宜,派遣十五万禁军,辽国怕了,前来求和,宋朝当然不答应了。辽国没办法,又拚凑了一万部队应战,结果又打得宋军大败,宋军只好求金国来帮忙,金国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辽军,并且有一个另处的收获,原来心目中的天朝上国是一只纸考老虎呵,好,我就打这一头肥猪,非常轻松地干掉了北宋。 宋朝是积贫积弱的,同时又是文化昌盛的。在传统观点中,宋朝却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郭教授认为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主要有在于:第一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和外患国势的影响,宋朝缺乏汉唐时期强盛的对外扩张气势,对内严格防范却疏于外防,又加上长期处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侵犯之下,而不得不采取和议措施来换取短暂的安定;第二,“上行下行”阶段说的影响??“下行”阶段,使得人们在较长时间内一直误以为宋朝是贫弱不堪的。 郭教授在指出传统观点产生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综合国力而言,宋朝虽然算不上中国古代最强盛的国家,但却是中国古代史上文明最昌盛、最辉煌的时期。对于这一观点,郭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物质文明角度来看,宋朝较前代有了重大进步:农业单产量和土地利用率都有所提高;手工业中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出现了“煤铁革命”,并且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商业上,出现了“商业革命”和“金融革命”,产生了最早的纸币;科技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或得以改进的。 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更加思辩化、哲理化,出现了大批哲学家和理学家;教育更加发达,而且教育的平民化进一步加强;产生于民间的词逐渐雅化,并产生了大批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在完成由“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演变过程的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山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更加兴盛,出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和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巨著,同时还首创了编年体史书体例;绘画和书法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由唐朝时期的“尚法”转为“尚神”;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形式话本出现,并开了明清白话小说发展的先河。 从制度文明角度来看,宋朝是制度建设成熟的时期,政治运作更加文明化、理性化,更加重视以文治国,厚待文人,保护进言;宰相权力资源分化,无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它被认为积贫积弱却在强敌环拱之下维持了三百余年,甚至在历史上最强悍的蒙古铁骑面前也有诸多出色的表现;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科学家,以至有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没有产生类似西方“文艺复兴”的效果;它的开国君主制定了最开明的政策: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但在这个朝代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冤案:冤杀岳飞;这个朝代之前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朝代之后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朝代,以至许多人认为它应该对后来的耻辱负责;它是一个让本民族的人备感耻辱,但却让外民族的人备感羡慕和赞誉的朝代……正因为种种的扑朔迷离,所以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最南辕北辙:明朝以后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对它持批评态度,但王夫之认为它“郁郁乎文哉”,并且北宋的前中期都是可以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媲美的“治世”;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邓广铭认为“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而国际上的汉学界则对宋朝的评价更是超越了汉唐:“东方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时代”、“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其实,研究宋朝不仅可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而且有助于理解元朝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以及探索今天的民族复兴之路。 宋朝的国策: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来治理天下?这是每一个夺取天下以后的开国君主面临的首要问题。古代的思想家们总结了各种人才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唯才是举”“唯贤是举”的用人策略,告戒统治者要以“才”“贤”为标准选拔人才治理天下,但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皇权至上,所以碰上一个英明的君主,能够举用贤才治理天下。(即便是英明的君主,也有因为过分信任宗室而给国家带来祸乱,如汉高祖刘邦因为大封宗室而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但如果碰上一个昏君,则各种小人会乘机占据高位。而宦官、外戚、后妃、宗室因为离皇帝近,所以往往更容易窃取高位,专政擅权。而军人则因为有实力,往往也容易割据一方,祸乱国家。 在汉朝、唐朝的时代,既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但更有极为黑暗的时代,宦官、外戚、后妃、宗室、武臣各种势力祸乱一时,给政权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皇权的统治。 宋朝的开国君主宋太祖、宋太宗在深刻地反思了前朝的教训之后,作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决策,并将这决策上升为国策。 宋太祖、宋太宗为了保证士大夫的“共治”地位,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密立誓碑。宋太祖曾在宫中立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否则,将遭天谴。这条誓言奇迹般地被宋朝历代帝王所遵守。这条誓言的意义在于为士大夫参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安全的保证,所以宋朝的士大夫自觉意识高涨,参政意识特别强。同时宋朝的大臣也是最敢于管事的:他们敢于公开抵制掌握实权的皇太后的非分行为,敢于管理宫中的一切事物,甚至敢于抵制皇帝的不合理的要求。这样,杜绝了各种其他势力插手政治的可能。 二、尊崇士大夫。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尊崇士大夫以及加强他们的自豪感。例如让宰相上朝时站在亲王的前面,在东华门外“唱状元”,在启蒙书中开宗明义地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种种措施使得士大夫们在其他各种皇亲国戚面前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例如刘太后专政时曾想以美差拉拢高级官员,但这些官员大都保持了一种清高的姿态,主动地和刘太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三、两宋大多数帝王主动地抑制了皇亲国戚干政的欲望。 由于种种合理的措施的施行,使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决策落到了实处。 宋朝实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对两宋三百多年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理解这一国策,是理解宋朝政治的一把钥匙。 士大夫的阶级本性 要分析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的意义,必须分析士大夫这个阶层的本性。 士大夫是经过正当的程序从底层选拔上来的精英人物,这个特点使得他们这个阶层具有如下特点: 一、他们受过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忠君思想浓厚。在中国历史上,有外戚、女主、武臣、宦官、宗室纂位,但却没有士大夫纂位。 二、他们对王室感恩戴德。因为他们原来在社会的底层,能进入朝廷完全靠王室的提拔,因而他们自然对王室感恩戴德。 三、他们来自底层,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背景,一旦朝廷将他们罢官,影响力就急剧消失,没有尾大不掉之虞。 四、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治理能力。 宋朝的政治:君子政治 古代能够对国家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群体依次有:士大夫、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从个体来讲,每一个群体里面都有正直之人,也都有奸佞之人。但从群体来讲,士大夫群体 在历史上起的作用绝大多数是正面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起的作用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个中原因是因为士大夫是经过正当的程序从底层选拔上来的精英人物,无论是素质还是气节、品德都还是比较强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都是依靠裙带关系登上历史舞台的,虽然其中也有优秀的人才,但就总体而言,素质低下,品德败坏,无气节可言,同时他们自恃有皇帝撑腰,所以往往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其中尤其是宦官,生理残缺而导致心理阴暗,所以宦官专权往往是最黑暗的时代。而武臣则因为掌握着军队,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 而在宋朝,各种曾经在历史上风光一时的政治势力如宦官、武臣、外戚、后妃、宗室都已经风光不再,只剩下士大夫势力一枝独秀,加之宋太祖有不杀士大夫的誓碑,所以使得政治斗争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血腥气,所以就总体而言,宋朝的政治是君子政治,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清明时期。 虽然说宋朝的士大夫中也有小人,但从总体上说,小人的势力很难压住君子的正气,在北宋一朝尤其如此,而南宋即使在如秦桧专权之时,也有正直之士对他进行抨击,所获之罪也最多就是流放岭南。并且即使是专权的权臣,其嚣张程度也远比不上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的权臣可以手握生杀予夺之大权,更不象明朝的太监竟然能罚满朝文武下跪。 而至于宋朝政治家的君子风度,例子则不胜枚举,如范仲淹多次激烈抨击吕夷简,但吕夷简仍然提拔范仲淹;而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政争更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争论,不夹杂着私利,所以虽然激烈但却充满君子之风。这样的例子翻开宋史随处可见。 宋儒气象:先忧后乐 宋朝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后,士大夫进入了历史的黄金时期。可以说,历史发展到宋朝,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真正成为现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社会见惯不怪的现象。 因为朝廷的信任,也因为士大夫的阶级本性,所以宋朝的士大夫们呈现出一种与以往朝代士大夫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 以往朝代的精神风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宋朝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则变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关注着天下苍生的福址和朝廷的安宁。而作为王室来说,当然欣赏这种对朝廷的感恩戴德之后的忠勇奋发,所以也不断地提拔和奖励这种精神。 所以在宋朝,士大夫对王室的认同感最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关注着王室的稳定和安宁,对纂位的行为甚至哪怕是企图都不能容忍。正因为如此,在金国灭掉北宋以后,并无特殊才能和功绩的赵构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而被胁迫纂位的张邦昌虽然能得到皇帝的原谅,但却为舆论所不容,所以最后仍被处死。在南宋虽然出了很多权臣,但没有权臣的势力强大到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不管什么时候,皇帝都是最高统治者。南宋被蒙古所灭之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一大批朝臣仍在为复兴宋室而努力,这是?朝的大臣又是最大胆的,他们敢于公开抵制皇帝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李沆将真宗要求进封皇妃的诏书当着宦官的面烧毁,包拯多次要求仁宗收回对爱妃伯父的任命,御史鞠永公开说如果刘后敢任命钱惟演为相,他就在朝廷上撕毁诏书,南宋宁宗时朝臣常常激愤于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也就说宋朝的大臣就忠于皇帝,但又敢于抵制皇帝不合理的要求。 宋学精神:追求真理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的高峰期,在那个时代产生了第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中国古代学术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宋朝,这个时期又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 宋学的最高精神代表是张载的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精神接近了一种宗教的追求终极价值的精神。正因为宋代学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所以产生了学术的高峰期,其中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王安石、陆久渊、叶适等是历史上一流的学者。 宋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陈寅恪曾说:“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 宋代这种经济、学术文化高峰期的出现,是和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同时和宋代皇帝并不妄自尊大的的性格有关,宋太祖曾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答:“道理最大。”所以宋代朝廷能够允许学者充分探索真理,而不至于获罪,怀疑经典之风盛行,同时宋廷对经济、科技、文化事业都比较注重,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朝的军事弱吗? 宋朝最遭人诟病的是军事的羸弱,不仅未能像汉唐一样在草原上大展雄风,而且连本属于汉地的幽云十六州都未收回,北宋时和契丹签订“澶渊之盟”,最后被金国所灭;南宋则更加屈辱,先是向金称臣,后被蒙古所灭。所以,宋朝历来被认为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丧权辱国的一个朝代,因而也被人认为是令人感到屈辱的一个朝代。 从表面现象来看确实如此。但如果深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则会发现宋朝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持三百二十年,已经是奇迹了,宋朝的军队并非是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至少其行为是情有可原的。 一、宋朝的立国在军事上先天不足。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已经先立国几十年,它在后晋的石敬塘手里抢去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同时产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辽国占有,所以北宋一直少马,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所以宋朝的立国是相当捉襟见肘的。 二、宋朝碰到了多个空前强大的敌人。首先,从数量上来说,宋朝碰到的对手是最多的。(对手是指有较大实力能征服别的蛮族而且向中原王朝进攻的蛮族,如果中原王朝只需要少数的军队就能镇压,就算不上对手,如汉朝时候的羌族,宋朝时候的交趾;如果从不进攻中原王朝,如唐朝时的回纥,在唐朝衰微的时候也没有进攻过唐朝,宋朝时候的大理国,也就算不上对手,)两汉的对手就只有匈奴一个,唐朝的对手也就突厥,明朝时候的对手是蒙古和满族,而宋朝时候的对手多达四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其次,从力量上看,宋朝碰到的对手都是空前强大的。理由如下:(1)、匈奴、突厥是处于文明前野蛮阶段,而宋朝的对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以及明末的满族是处于正向文明阶段进化的阶段(这些蛮族的文明进化与唐朝的文明输出及宋朝的文明兴盛有很大关系,在后辽的时候,后辽甚至以宋朝的年号为自己的年号)。这产生了以下差别:1、经济基础不同。前者完全靠自然条件生存,自然条件恶劣的话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后者则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根本上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其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而强大。正因为如此,除西汉的匈奴正处于上升阶段以外,东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正处于衰落阶段被中原王朝灭掉的。2、国防条件不同。匈奴、突厥没有国防观念,因此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时长驱直入,而后者则已经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并且修筑了坚实的国防设施。3、野心不同。前者的野心就是到中原来抢劫,对土地没有野心;而后者的野心大大增加,契丹已经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对幽云十六州非常看重,而女真、蒙古则一直想统一天下做皇帝。4、军事领袖的强弱不同。前者没有产生真正强有力的军事领袖,而后者则产生了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如耶律阿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2)、西汉的匈奴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强盛时期,而东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则处于没落阶段的衰败时期。而宋朝的对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则都处于强盛时期,并且一伙强于一伙。
2023-09-13 16:58:221

两宋的关系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立主流:交流融合与侵略并存
2023-09-13 16:58:433

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什么?

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所大开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明朝心学之河,儒客大家王守仁(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并发扬光大,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扩展资料:陆王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而从经学发展的角度讲,陆王心学亦是宋学的重要派别。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往往是相连的。以往学术界对陆王心学作了大量研究,但把陆王心学与经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则较少,或者说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然而陆王对经典和经学也不是全然不顾,与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相关,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
2023-09-13 16:58:501

宋组词有哪些

宋庆龄、 唐宋八大家、 宋朝、 宋词、 宋城、 宋玉、 南宋、 北宋、 仿宋、 小宋、 宋襄公、 仿宋体、 宋体字、 宋健、 伊阿宋、 吕宋、 宋瓷、 老宋体、 宋清、 宋锦、 两宋、 宋玉东墙、 仿宋字、 宋文、 宋景诗、 宋艳、 宋墙、 赵宋、 宋学、 宋方、 二宋、 宋人、 宋子、 唐宋八大家文钞、 宋儒、
2023-09-13 16:59:061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宋代主要是哪个学派主导?

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宋学的形成与汉学迥然不同,其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宋学博大精深,涵蕴广大,学派众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文化思潮,有它酝酿、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道学(理学)只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宋学和理学应当区别开来。然而,从以往八十年来对这个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看,大体上存在三个偏向:一是以理学代替宋学;二是贬低王安石新学(荆公学派);三是有些机械地以唯心、唯物两条界线来划分某些学派,因而难以准确地加以说明清楚。
2023-09-13 16:59:152

清儒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清儒根本上是反宋学的,其主要之点在于,清儒认为宋学过于重视义理的阐发,而脱离甚至歪曲了经典的原义,故而提倡训诂与考证。从本质上来说,汉学对应着“我注六经”,而宋学则对应着“六经注我”。
2023-09-13 16:59:401

关于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30分太少了~~~你的问题真多~~~
2023-09-13 16:59:515

什么是汉宋之争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汉宋之争是个长久委决不下的问题。本来,汉学和宋学都是传统“经学”当中的派别。“汉学”之得名,是因为继承了汉代的经学、尤其古文经学的传统, 注重对经典作“实事求是”的考据工作,似乎更接近于“科学”;而“宋学”之得名,则是因为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心学的传统, 注重对经典作“微言大义”的发挥工作,似乎更有哲学意味。  明确地亮出旗帜的“汉宋之争”,是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的。当时江藩写出了《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表彰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之学。此书甚至把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黄宗羲、顾炎武都置之卷末,认为他们颇近于理学或者宋学,“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哉!”(不过,书末另附的成于道光年间的《宋学渊源记》虽然抑宋扬汉、多存偏见,但在客观上保存了不少清代学术资料。)为反击《汉学师承记》,方东树作《汉学商兑》三卷,针锋相对地否定乾嘉学派,维护程朱理学亦即宋学。这种争论,直到今天似乎还有气候。  纵观整个经学历史,汉学的两个典型形态是汉代“古文经学”和清代“乾嘉学派”。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别。古文经学以《尔雅》、《说文解字》为权威,注重儒家经典的文字考据、名物训诂,其优长在于实事求是,其流弊在于繁冗琐屑,“皓首穷经”,“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所以,当时又有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与之抗衡。乾嘉学派的实学风气,实始自明清之际顾炎武。顾氏鉴于明末政治衰朽的教训,批评当时“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谈心性的“王学”风气,起而提倡“通经致用”的学风。清代经学家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等人继之,学习汉代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的治学方法,形成了“吴”、“皖”二派的盛极一时的乾嘉学风。平心而论,乾嘉学派在“通经”方面创获空前,但是在“致用”方面却谈不上。唯其如此,才有“宋学”的兴起。  宋学的两个典型形态,是宋代广义“理学”、尤其“心学”,和清代“常州学派”以至晚清“今文经学”。但事实上在我看来,所谓“宋学”的学风应追溯到汉初兴起的“今文经学”,其实际开创者为董仲舒,而集大成者是何休。他们认为孔子当年删定“六经”,意在“托古改制”。他们一面阐发儒家经典隐含的“微言大义”,发挥哲学思想;一面以此议论时事,干预时政。后来因拘于“家法”、流于怪诞而衰微。宋代的“宋学”主要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江西学派的“心学”、叶适的永嘉学派、陈亮的永康学派以及吕祖谦的金华学派。他们相互之间差别颇大,而且互相攻击;尤其是朱、陆之争,叶、陈“事功之学”和朱、陆“道学”之争,被江藩讥为“同室操戈”。例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就有“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区别。但是从总体倾向看,他们大多不太注重训诂考据,而是注重“性命义理”之学。及至清代中叶以后,今文经学得以复兴,其代表是以庄存与、刘逢禄为领袖的常州学派。后经廖平、一直到康有为,“宋学”、尤其是春秋公羊学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平心而论,汉、宋两派确实各有所长。宋学之长,在其对于思想领域的推进。例如今文经学、尤其是春秋公羊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思想史上有两次思想大转型,都与春秋公羊学有密切关系:一次是从上古宗法奴隶制王国到中古地主制帝国的意识形态转型,以董仲舒的公羊学为代表;另外一次是从中古到近代资产阶级立宪制度的意识形态转型,以康有为的公羊学为标志。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思潮活跃时期,往往与今文经学有关。汉学之长,在其对于纯粹学术的推进,尤其对于古典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传统语文学(文字、音韵、训诂)的贡献。
2023-09-13 17:00:133

求国学、七略、汉学、宋学、清学、经学的名词解释!

国学,就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七略,汉朝成帝任命刘向整理天下书籍,刘歆在其父亲刘向死后继续做整理工作,把书籍分为六略,也就是六种,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在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加在一起就是《七略》,他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专著。汉学,是汉朝人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主要是注疏。宋学,是程朱理学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清学,主要是乾嘉学派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主要是考据。经学,是指研究儒家经典,主要是研究五经四书的学问。所知有限,尽请指正。
2023-09-13 17:00:231

汉代宋代儒学的相同之处

尊孔子为先师
2023-09-13 17:01:159

宋代的标志性学术是什么?

程朱理学,此外陆九渊的心学也算一个
2023-09-13 17:01:483

宋朝的文化艺术

宋朝文化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3-09-13 17:02:007

经学史中汉学、宋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区别和联系?

我自己查了查网络,似乎是这样:汉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西汉的是今文经学,后来发现了秦始皇焚书之前藏起来的书卷,以此研究的便成为了古文汉学。汉学主要兴盛于汉至唐,还有清。汉学主要以训诂考据为主,偏重五经(不知道对不对)宋学则兴起于宋朝(顾名思义= =),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宋时的程朱理学,一派是明时的陆王心学。宋学主要兴盛于宋、元、明。宋学主要以义理阐释为主,偏重四书。其实清朝是吸收了汉学和宋学的,但好像还是偏重汉学,我想是因为宋学兴起已经三个朝代,所以清朝开始了一如既往的反叛(= =)所以有人去开始研究汉学。
2023-09-13 17:02:291

宋代儒学为什么从粗糙走向精致

鸟粪,和,鸟尿,比一比,营养还是有区分的!
2023-09-13 17:02:382

新儒学对宋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宋初统治者为了稳定新朝政局,政治上仍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制度设计延续了五代以来防弊的惯性并达到曲尽其详、无微不至的程度。特别是宋太宗对外进取迭遭挫折之后,注意力全面转向了内部。他经常对臣僚们宣讲:“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当合用心于此。” 正是在这种“帝王用心”之下,官僚阶层弥漫着因循保守的气息,官员们甚至把“不生事”作为处世当官的准则。  反映在思想学术上,基本未脱汉唐窠臼。宋初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儒学仍是以章句训诂为主要特点的注疏之学。《五经正义》之类仍是官方法定的经学教材,讲学取士,一本于此,“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真宗景德年间,有个叫贾边的人试进士,因在《当仁不让于师》的考题里解“师”为“众”,与注疏异说,便遭退黜。由于朝廷取士因袭唐制,“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以至士风偷薄,“圣学”不明。  但当时也有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就是崇文抑武、作养士气的政策始终得到强调,并成为两宋时期的基本国策。《宋史·文苑传》说:“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及其即位,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这段文字,说明了宋朝重文政策的本末由来及其深远影响。后人也常盛赞宋朝文治超越汉、唐,并对“尚文”政策的奠基者宋太祖、宋太宗给予很高的评价。  到了北宋中叶,这项政策终于开花结果,引起了政坛的变革和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场革命。  宋仁宗在位期间,朝廷人才济济,文官群体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仁宗朝科举入仕的青年才俊如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等等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构成了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范仲淹虽然是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进士,但其人生事业的主要经历也在仁宗时期,是北宋政坛和思想界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毛泽东在《讲堂录》里曾盛赞道:“五代纲维横决,风俗之坏极矣!……宋兴稍一振,然犹未也。逮范文正出,砥砺廉节,民黎始守纲常而戒于不轨。……天下风俗,比骎骎隆东汉焉。”  这些人在思想上提倡正统,崇尚名节,敢于对现实发表批评意见,以捍卫儒家政治道德和伦理规范为最高原则。其中的优秀分子不但成为果敢的政治改革者,而且也成为振兴儒家学说、光大圣人之道的中流砥柱。如南宋学者和诗人杨万里所说:“仁祖之世,天下争相濯摩,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此风一振,长育成就,至嘉祐之末,号称多士。其将相、侍从、台谏之才,犹足为子孙数世之用而不见其尽。”  历史上通常将始于这一时期的儒学复兴称为“新儒学”,也叫“宋学”。从经学的角度而言,称新儒学为“宋学”更为确切。它是作为对汉唐注疏之学的否定而产生的。  汉唐注疏之学是以章句训诂、名物考据为释经之具,以家学授受为传经之法。其末流至于弃经从传,支离繁琐,拘守师说,专主记诵而了无发明,致使儒学的生命力日益衰竭。  与汉唐注疏之学相比,北宋中期的新儒学具有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不专守先儒旧注,强调追本溯源,注重阐发本经意旨,具有较强的疑古色彩;第二,不拘泥于章句训诂、名物考据的治经方法,强调义理之学,以发挥圣人的“微言大义”为己任,较之汉学更具有思辨色彩;第三,儒者治学不仅限于治经,更须重视修身,提倡正心诚意,通过自身的切实体悟、涵泳默会和笃实践履,以臻于圣贤之域;第四,提倡自由讲学和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以恢复师儒之道为光大圣学门户的必要前提;第五,拓宽学术视野,在排斥佛、老,突出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也注重吸收各家的思想精华,藉以促进传统儒学变化气质、脱胎换骨。  这一时期的新儒学以“义理之学”为主要特征。与之相随的是士大夫政治的确立和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儒者的使命,不仅限于关门治学,更在于明体达用、通经致用,以圣人之学为指导,服务于国家、社会。  振兴儒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后期。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力排佛、老,主张重振儒家道统,恢复其原有的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韩愈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揉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借鉴了佛教发展的经验,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注意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只是韩、柳诸人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在宋代新儒学的开创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到的,是被称作“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和石介。  胡瑗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北宋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他在范仲淹、滕子京的推举下,先后主持苏、湖州学,致力于学术和教育活动。针对当时科举考试中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他率先倡导“明体达用”之学。“体”是儒家历来所强调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用”是能“润泽斯民”、经世致用的实际本领。他在学校中创立经义、治事二斋,根据学生的志趣与特点,分别讲授六经意旨和实用的专门技能,二十余年,成效卓著,弟子达数千人。他开创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被尊为一代宗师。  与胡瑗同时,孙复也在泰山大倡讲学之风。孙氏治《春秋》,不惑传注,专以己意断说经旨,开创了宋人治经不泥章句训诂、专重义理阐发的风尚。石介是孙复门下第一高足,曾以《易》教授于乡,世称“徂徕先生”。与孙、胡二人相比,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如胡瑗,在经学方面的成就不如孙复,但他始终致力于排斥异端杂学,在为新儒学鸣锣开道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阳修不但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对宋代经学新风尚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南宋学者魏了翁曾言:“欧、苏(苏轼)以前,未曾有人骂古注。”可见他在对先儒传注抱持的态度方面,实开宋人风气之先。  以他对《周易》的研究为例,他是宋儒中最早对《易传》提出质疑的人物。他认为:“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是以或同或异,或是或非,其择而不精,至使害经而惑世也。”欧阳修的这个观点,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同时,欧阳修并没有因为《易传》诸篇非出自圣人之手就对其价值全盘否定。现在我们都知道,《易》学的发展史,是《易经》的形式(卦爻象数系统)和内容(卦名爻辞的义蕴)趋于分离的历史,也是卦爻辞的初始意义与说《易》方法逐渐分离的历史。简言之,就是《易经》由卜筮之书走向哲理化的历史。欧阳修敏感地认识到《易经》解释系统不断走向抽象化、哲理化的过程,认为《易传》诸篇的陆续问世,既是这一过程的反映,也是《易》学的义理价值得以确立的依据,从而为当时和后来的宋儒们重构儒学宇宙观和天人体系开辟了新的路径。  宋朝是继唐末五代的乱世建立的王朝,为了总结历史经验,避免悲剧重演,同时也为了在强邻环伺的处境中凸显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宋人对修史工作和以“尊王攘夷”为主旨的儒家经典《春秋》给予了极端的重视。前者以欧阳修亲自撰修《新五代史》、司马光主持修纂《资治通鉴》为代表,后者以孙复、刘敞为开端。孙复专以己意断说《春秋》,其弊失之穿凿。刘敞能对各家传注的优劣抱持客观态度,进退诸说,依经立意,所以训释远过于孙复。同时,刘敞博通其他儒家经典,《礼》学造诣尤为精深,所著《七经小传》受到广泛推崇,对后来的学者影响很大。
2023-09-13 17:02:551

理学道学宋学新儒学的区别

理学士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理学是儒学的一部分。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的地位和影响: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2023-09-13 17:03:051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自己想 你自己的就会死很喜欢的好好读读好肚饿好江苏一首歌v
2023-09-13 17:03:169

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在哪里?两者谁更能受到儒家青睐?

传承的方式不同,传承的思想不同,对于道德标准的判定方式不同,认定的模式不同,对社会的帮助不同,传播的理念不同,这就是其中的不同之处。我个人认为王阳明心学比较接近儒家思想,所以可以受到儒家思想的肯定。
2023-09-13 17:03:494

宋学的解释宋学的解释是什么

宋学的词语解释是: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宋学的词语解释是: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结构是:宋(上下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ㄙㄨㄥ_ㄒㄩㄝ_。拼音是:sòngxué。宋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二、国语词典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三、网络解释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关于宋学的诗词《题明崇祯刊本宋学士集》《次韵宋学士见寄(四首)》《次韵宋学士见寄》关于宋学的诗句似子朴忠真宋学桐城重宋学今朝玉堂宋学士关于宋学的成语宋画吴冶才过屈宋宋才潘面班香宋艳学书学剑衙官屈宋郑昭宋聋宋斤鲁削宋郊渡蚁宋襄之仁关于宋学的词语宋画吴冶宋郊渡蚁东墙窥宋宋才潘面才过屈宋班香宋艳孤秦陋宋宋襄之仁衙官屈宋宋玉东墙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宋学的详细信息
2023-09-13 17:05:361

宋学的意思宋学的意思是什么

宋学的词语解释是: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宋学的词语解释是: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拼音是:sòngxué。结构是:宋(上下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ㄙㄨㄥ_ㄒㄩㄝ_。宋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二、国语词典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三、网络解释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关于宋学的诗词《予移守青社同年宋学士代予守壁田会有来诗因成四十言为答》《题明崇祯刊本宋学士集》《次韵宋学士见寄(四首)》关于宋学的诗句半臂偏怜宋学士昔年宋学士今朝玉堂宋学士关于宋学的成语衙官屈宋宋画吴冶班香宋艳宋才潘面宋玉东墙郑昭宋聋才过屈宋学书学剑宋郊渡蚁宋襄之仁关于宋学的词语宋画吴冶宋襄之仁班香宋艳郑昭宋聋宋才潘面杞宋无征宋郊渡蚁才过屈宋东墙窥宋宋斤鲁削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宋学的详细信息
2023-09-13 17:05:441

宋学的网络解释宋学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宋学的网络解释是: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宋学的网络解释是: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注音是:ㄙㄨㄥ_ㄒㄩㄝ_。结构是:宋(上下结构)学(上下结构)。拼音是:sòngxué。宋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二、引证解释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三、国语词典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关于宋学的诗词《题宋学古九天玄女数自云其师钟尧臣得之襄城》《次韵太学宋学正遐叔考试小疾见寄》《题明崇祯刊本宋学士集》关于宋学的诗句半臂偏怜宋学士昔年宋学士似子朴忠真宋学关于宋学的成语宋玉东墙班香宋艳宋郊渡蚁宋才潘面学书学剑宋画吴冶才过屈宋宋斤鲁削郑昭宋聋宋襄之仁关于宋学的词语衙官屈宋宋郊渡蚁宋斤鲁削宋玉东墙杞宋无征郑昭宋聋才过屈宋宋襄之仁东墙窥宋宋才潘面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宋学的详细信息
2023-09-13 17:05:511

宋学的诗词宋学的诗词是什么

宋学的诗词有:《题明崇祯刊本宋学士集》《次韵宋学士见寄(四首)》。宋学的诗词有:《次韵宋学士见寄(四首)》《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结构是:宋(上下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ㄙㄨㄥ_ㄒㄩㄝ_。拼音是:sòngxué。宋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二、引证解释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三、国语词典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四、网络解释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关于宋学的诗句昔年宋学士半臂偏怜宋学士桐城重宋学关于宋学的成语宋斤鲁削班香宋艳学书学剑宋才潘面才过屈宋宋画吴冶郑昭宋聋宋玉东墙衙官屈宋宋郊渡蚁关于宋学的词语才过屈宋宋襄之仁郑昭宋聋班香宋艳杞宋无征宋郊渡蚁东墙窥宋宋画吴冶宋才潘面孤秦陋宋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宋学的详细信息
2023-09-13 17:05:591

简述宋学产生的背景

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2023-09-13 17:06:072

宋学、汉学分别指什么?

“汉学”一词出现于宋代。宋人将汉代经学称为“汉学”。南宋赵师秀诗写道:“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辅嗣即王弼,他的《周易注》以义理为指归,打破以汉代象数易学的传统。玄晖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字,他的诗具有唐诗的风格。)“宋学”是元朝学者对宋人学术的总称,元人文集中多见。“汉学”、“宋学”,有广义、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汉学不仅指汉代经学,还指清代的考据学。同样,广义的宋学也超出了“宋代学术”的范围,还把元、明、清一些阐释、发挥宋人学术思想的著作也纳入其中。
2023-09-13 17:06:301

宋学与汉学有什么不同

“汉学”一词出现于宋代。宋人将汉代经学称为“汉学”。南宋赵师秀诗写道:“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辅嗣即王弼,他的《周易注》以义理为指归,打破以汉代象数易学的传统。玄晖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字,他的诗具有唐诗的风格。) “宋学”是元朝学者对宋人学术的总称,元人文集中多见。 “汉学”、“宋学”,有广义、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汉学不仅指汉代经学,还指清代的考据学。同样,广义的宋学也超出了“宋代学术”的范围,还把元、明、清一些阐释、发挥宋人学术思想的著作也纳入其中。
2023-09-13 17:06:401

宋四学名词解释

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分解解释:宋 (sòng,)宋 sòng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中国朝代名:南宋。宋代。宋词。 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 姓。 笔画数:7; 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234查看详解学 (xué,)学 (学) xué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或“校”)。学院。学府。中学。大学。上学。 掌握的知识: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学位。学士(a.学位名,大学毕业生;b.古代官名)。才学。治学。学识。博学多才。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学说。哲学。数学。小学(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 教 笔画数:8; 部首:子; 笔顺编号:44345521
2023-09-13 17:06:481

经学在宋代称为什么?原因是啥?

宋代经学称为“宋学”。“宋学”是元朝学者对宋人学术的总称。原因在于,宋人将汉代经学称为“汉学”,汉学、宋学在学术形态、学术取向、治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汉学重视章句训诂、师法家法,宋学重视义理探索。以义理之学的宋学代替了汉学的章句之学,其主要的、基本的区别在于:汉儒治经,从章句训沽方面入手,亦即从细微处入手,达到通经的目的,而宋儒则摆脱了汉儒章句之学的束缚,从经的要旨、大义、义理之所在,亦即从宏观方面着眼,来理解经典的涵义,达到通经的目的。总之,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3-09-13 17:06:581

汉学和宋学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

“汉学”一词出现于宋代。宋人将汉代经学称为“汉学”。南宋赵师秀诗写道:“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辅嗣即王弼,他的《周易注》以义理为指归,打破以汉代象数易学的传统。玄晖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字,他的诗具有唐诗的风格。) “宋学”是元朝学者对宋人学术的总称,元人文集中多见。 “汉学”、“宋学”,有广义、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汉学不仅指汉代经学,还指清代的考据学。同样,广义的宋学也超出了“宋代学术”的范围,还把元、明、清一些阐释、发挥宋人学术思想的著作也纳入其中。
2023-09-13 17:07:181

论述宋学产生的原因

首先,汉唐儒学的旧传统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发展。宋学的产生从西汉到隋唐的- -千余年间,由于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条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狭,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其次,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第三,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这样,在宋代儒学中,又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养分。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第五,科举改革的影响。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2023-09-13 17:07:272

宋学的引证解释宋学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宋学的引证解释是: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宋学的引证解释是:⒈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弼始变旧_,为宋学之萌芽。”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严复《救亡决论》:“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阁也。”。注音是:ㄙㄨㄥ_ㄒㄩㄝ_。结构是:宋(上下结构)学(上下结构)。拼音是:sòngxué。宋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_程颐_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后来元_明_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_道之说。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_程颐_程颢_朱熹_陆九渊等。二、国语词典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三、网络解释宋学(一种儒家学派)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关于宋学的诗词《题明崇祯刊本宋学士集》《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次韵宋学士见寄(四首)》关于宋学的诗句似子朴忠真宋学桐城重宋学半臂偏怜宋学士关于宋学的成语宋玉东墙班香宋艳才过屈宋郑昭宋聋宋郊渡蚁学书学剑宋襄之仁宋才潘面宋斤鲁削衙官屈宋关于宋学的词语宋斤鲁削才过屈宋宋郊渡蚁杞宋无征宋才潘面宋襄之仁班香宋艳衙官屈宋孤秦陋宋宋画吴冶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宋学的详细信息
2023-09-13 17:07:351

宋代理学和宋学一样吗?宋代理学的特征是什么?

是的
2023-09-13 17:07:467

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扩展资料在汉、唐发展的基础上,宋朝社会无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方面是空前的。可以说,宋朝社会发展的高度总体来说是超过了唐朝社会。有学者认为,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文化出现过三次高潮,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邓广铭先生曾指出:“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些评价是很值得重视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2023-09-13 17:08:031

宋代儒学的新发展是什么

朱熹提出一个新的发展
2023-09-13 17:08:2311

认识唐代儒学并指出宋代儒学的创新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并支持的儒家典籍整理工作,对于儒家学术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唐太宗过于看重儒家学说的意识形态功能,因而此次经典的整理主要是为了制造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官方教科书。这样一来,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典整理的工程虽然浩大,成就颇多,但实在说来并无助于恢复传统儒学的真精神,而仅仅实现了儒学在形式上的繁荣。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在对儒学的利用上,过分强调其社会实践功能,因而相对忽视其内圣意义,儒学不再是向里通向身心性命,由"正诚格致"来安顿生命,升华生命;而仅仅是"讲论经义,商略政事"的外王之道。二是唐太宗整理儒家典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定天下无异义的官方教科书,结果自《五经正义》出,而后经义无异说,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和束缚了儒学的灵性,扼杀了儒学进步发展的生机,使儒学重蹈汉代经学的老路,久而久之势必沦为一种僵化烦琐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所有这些,不能不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质疑与反抗,于是我们看到,伴随着初唐儒学形式主义的繁荣,文人学士除了将儒学作为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参加唐王朝组织的科举考试外,他们对于儒学的真实态度似乎正如韩愈后来所形容的那样"《春秋》三传束高?,儒学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真诚信仰。他们的真实兴趣之所在,或趋于诗文,以猎取功名,光宗耀祖,显身扬名;或逃入禅门,以佛教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就是唐代诗文何以空前繁荣,唐代佛教何以空前鼎盛,唐代儒学何以空前冷落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先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儒家的发展有两次高潮,一是汉代,二是宋代。自汉经魏晋南北朝,历隋唐五代,儒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至宋,儒学的飞跃发展,形成了崭新时期。这一划时代的新发展的儒学谓之新儒学,即宋学。“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宋学的形成与汉学迥然不同,其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宋学博大精深,涵蕴广大,学派众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文化思潮,有它酝酿、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道学(理学)只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宋学和理学应当区别开来。然而,从以往八十年来对这个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看,大体上存在三个偏向:一是以理学代替宋学;二是贬低王安石新学(荆公学派);三是有些机械地以唯心、唯物两条界线来划分某些学派,因而难以准确地加以说明清楚。
2023-09-13 17:0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