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10-06 02:04:25
TAG: 物理
共2条回复
慧慧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国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国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1947 E.V.阿普顿 英国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1948 P.M.S.布莱克特 英国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1949 汤川秀树 日本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1950 C.F.鲍威尔 英国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1951 J.D.科克罗夫特 英国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 爱尔兰 蜕变的研究

1952 E.M.珀塞尔 美国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 美国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

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杨振宁 美国

1958 P.A.切连柯夫 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 前苏联

I.Y.塔姆 前苏联

1959 E.萨克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 美国

1960 D.A.格拉塞尔 美国 发明气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国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 德国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1962 L.D.朗道 前苏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维格纳 美国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M.G.迈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 德国

1964 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罗夫 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 美国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70 H.O.G.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 法国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971 D.加波 英国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1972 J.巴丁 美国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 美国

J.R.斯莱弗 美国

1973 B.D.约瑟夫森 英国 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

江崎岭于奈 日本 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I.迦埃弗 美国 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1974 M.赖尔 英国 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

A.赫威期 英国 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

1975 A.N.玻尔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B.R.莫特尔孙 丹麦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国

1976 B.里克特 美国 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

丁肇中 美国

1977 P.W.安德孙 美国 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

J.H.范弗莱克 美国 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国

1978 A.A.彭齐亚斯 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 美国

P.L.卡皮查 前苏联 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

1979 S.L.格拉肖 美国 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 美国

A.L.萨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2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3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4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5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6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7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8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90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3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4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6 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7 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8 劳克林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斯特默 美国

崔琦 美国

1999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我不懂运营

根据规定,下列人员有权推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选:

1.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

2.诺贝尔物理委员会的委员;

3.曾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科学家;

4.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教授,以及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永久性职务的物理学教员;

5.根据使各国和它们的学术中心能够得到相宜名额分配的考虑,由皇家自然科学院选择至少六年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

6.自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乎邀请目的的其他科学家。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予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关推荐

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

1、诺贝尔物理学奖(英语:NobelprizeinPhysics,瑞典语:Nobelprisetifysik)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2、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0年,共有215人获得该奖,其中47次由一人获得,32次由二人分享,3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6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一位25岁时获奖,一位两次获奖,四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四对父子获奖。4、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2023-09-12 05:05:581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谁?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伦琴就由于发现了X射线而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释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他发现X射线而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以致这些贡献大多不为人所注意。人物评价:伦琴的发现不仅对医学诊断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出现。伦琴他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X射线,后来也有人称为伦琴射线。X射线的发现给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在光电效应研究、晶体结构分析、金相组织检验、材料无损探伤、人体疾病的透视与治疗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用途。伦琴因发明X射线而闻名于全世界,1901年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还获得普鲁士二级王冠勋章、英国皇家学会伦福德奖章、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奖章等。伦琴于1923年去世,他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都进行过研究,50年中共发表50多篇论文。
2023-09-12 05:06:221

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证明了什么

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证明了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一、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正式揭晓了。获奖的理由是“用纠缠光子验证了量子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开创了量子信息学”。根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说明,这三名科学家获奖是因为,用光子纠缠实验,证实了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学科。二、在理论物理学中,贝尔不等式是一个有关是否存在完备局域隐变量理论的不等式。实验表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说明不存在关于局域隐变量的物理理论可以复制量子力学的每一个预测(即贝尔定理)。三、在经典物理学中,此一不等式成立。在量子物理学中,此一不等式不成立,即不存在这样的理论,其数学形式为∣Pxz-Pzy∣≤1+Pxy。四、贝尔不等式是1964年贝尔提出的一个强有力的数学不等式。定理在定域性和实在性的双重假设下,对于两个分隔的粒子同时被测量其结果的可能关联程度建立了一个严格的限制。五、而量子力学预言,在某些情形下,合作的程度会超过贝尔的极限,也即,量子力学的常规观点要求在分离系统之间合作的程度超过任何“定域实在性”理论中的逻辑许可程度。贝尔不等式提供了用实验在量子不确定性和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性之间做出判决的机会。
2023-09-12 05:07:151

有哪些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有:约翰·威廉·斯特拉特、菲利普·莱纳德、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一、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约翰·威廉·斯特拉特,尊称瑞利男爵三世。英国物理学家。1904年,因“研究气体密度,并从中发现氩”,瑞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二、菲利普·莱纳德菲利普·莱纳德,德国物理学家。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设想。莱纳德像他同时代的汤姆孙和卢瑟福一样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但是他反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莱纳德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曾是希特勒的物理学顾问。尽管如此,莱纳德仍是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 。三、阿尔伯特·迈克耳孙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著名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一个),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2023-09-12 05:07:391

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奖者有什么成就?

获奖者是由瑞典科学研究院决定,获奖者都是对物理方面有重要发明和发现的人。并且给社会作出了非常大得贡献比如发明,论证等等。
2023-09-12 05:09:044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谁?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他立即将此项奖金转赠威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为添置设备之用。此后根据不完全统计,他生前和逝世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不下于150项,若对伦琴的成就作出估价是很困难的。伦琴的工作是在简陋的环境中完成的。一个不大的工作室,窗下是张大桌子,左旁是个木架子放着日常用品,前面是个火炉,右旁放着高压放电仪器,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进行X线试验的地方。伦琴一生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以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X线研究工作从当前的水平来看,已非常完整。他谢绝了贵族的称号,不申请专利,不谋求赞助,使X线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自1540-1895年间对X线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有25位,其中有波尔、牛顿、富兰克林、安培、欧姆、法拉第、赫兹、克鲁克斯、雷纳德等,伦琴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努力探索终于取得了成功。威廉·康拉德·伦琴人物评价:伦琴的发现不仅对医学诊断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出现。伦琴他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X射线,后来也有人称为伦琴射线。X射线的发现给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在光电效应研究、晶体结构分析、金相组织检验、材料无损探伤、人体疾病的透视与治疗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用途。伦琴因发明X射线而闻名于全世界,1901年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还获得普鲁士二级王冠勋章、英国皇家学会伦福德奖章、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奖章等。伦琴于1923年去世,他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都进行过研究,50年中共发表50多篇论文。
2023-09-12 05:09:401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最少也是部分世界观的改变。
2023-09-12 05:10:105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都有哪些获得者?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18点0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亚·盖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黑洞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评奖委员会称,罗杰·彭罗斯得奖原因是因为他“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莱因哈德·根泽尔和安德里亚·盖兹获奖理由是“为了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发现一个超大质量的紧凑物体”。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1931年出生于英国科尔切斯特获得该奖项时的隶属关系:牛津大学,英国牛津获奖动机:“因为发现黑洞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可靠预测。”奖金份额:1/2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1952年3月24日生于德国巴特洪堡获得该奖项时的附属机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获奖动机:“是因为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紧凑物体。”奖金份额:1/4安德烈亚·盖兹(Andrea Ghez)196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获得该奖项时的附属机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奖动机:“是因为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紧凑物体。”奖金份额:1/4她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第四位女性获奖者。三位获奖者因发现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现象之一黑洞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表明,相对论的一般理论导致了黑洞的形成。雷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发现,一个隐形且极重的物体控制着我们银河系中心恒星的轨道。超大质量黑洞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解释。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使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证明黑洞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1965年1月,即爱因斯坦去世十年后,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证明了黑洞确实可以形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在他们的心脏,黑洞隐藏着一个奇异之处,所有已知的自然规律都在其中停止了。自爱因斯坦以来,他开创性的文章仍被视为对广义相对论的最重要贡献。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各自领导着一组天文学家,自1990年代初以来,他们一直专注于银河系中心一个名为射手座A *的区域。最接近银河系中部的最亮恒星的轨道已经以更高的精度绘制了地图。这两组的测量结果一致,都发现了一个非常重的,看不见的物体,它拉动恒星的混乱,使它们以眩晕的速度奔波。在不超过我们的太阳系的区域中,大约有四百万个太阳质量聚集在一起。Genzel和Ghez使用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开发出了方法,可以通过巨大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看到银河系的中心。他们扩展了技术的极限,完善了新技术以补偿地球大气层造成的变形,制造了独特的仪器并致力于长期研究。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今年的获奖者的发现为紧凑和超质量物体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但是这些奇特的物体仍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以求答案并激发未来的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戴维·哈维兰德(David Haviland)表示:“不仅是关于它们的内部结构的问题,而且还有关于如何在黑洞紧邻的极端条件下测试我们的引力理论的问题。”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诺贝尔奖有两大变化。其一,受疫情影响,12月将不再举办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晚宴,颁奖仪式改为线上举行;其二,今年诺奖奖金相比去年增加了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人民币)。
2023-09-12 05:11:234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谁?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ard Rontgen,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了X射线。1895年,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它的几个主要部门--牛顿力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和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而已,没有太多的事好做了。正是由于X射线的发现唤醒了沉睡的物理学界。它像一声春雷,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伦琴在发现X射线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当时他已担任维尔茨堡(Wurzburg)大学校长和该校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一位造诣很深,有丰硕研究成果的物理学教授。在这之前,他已经发表了几篇科学论文,其中包括热电、压电、电解质的电磁现象、介电常数、物性学以及晶体方面的研究。他治学严谨、观察细致,并有熟练的实验技巧,仪器装置多为自制,实验工作很少靠助手。他对待实验结果毫无偏见,作结论时谨慎周密。特别是他的正直、谦逊的态度,专心致志于科学工作的精神,深受同行和学生们的敬佩。主要影响受伦琴的影响,1896年亨利·贝克勒在发光材料的试验中偶然发现了一种新射线的穿透性。这样伦琴的发现间接地影响了放射性的发现。因为该发现1903年贝克勒和居里夫人被共同授予诺贝尔奖。伦琴射线直到今天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仍然是医学诊断。用于诊断的射线强度已被大大降低,同时诊断结果可以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伦琴射线诊断已经可以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除了在医学上,伦琴射线还应用在微观世界的观察和对太空的研究。另外一个伦琴射线的重大应用领域是材料无损探伤。使用伦琴射线可以检测出金属材料和焊接部位的内部缺陷。
2023-09-12 05:12:061

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几次?

一次。爱伊斯坦只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电效应定律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下,某些 物质内部的 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 德国 物理学家 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 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 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 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大学,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伟大定律。它来自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久经考验,多少年来,这两条定律经受了千万次考验。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已经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同时,它也从根本上给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以致命的打击,因为物质是不能凭空创造的,也不能凭空消灭,所以谁也不再相信什么上帝创造万物,上帝创造世界的反科学的谬论了。另外,它还雄辩地说明,世界上永远不会有永动机,想不花费劳动就从大自然中获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2023-09-12 05:12:211

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有获奖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有获奖者如下:从1901年到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颁发了207人次,但是有一位名为约翰·巴丁的人两次获奖,所以总获奖人数是206人。其中47人是单独获奖,32人是与一位同仁共同获奖,32人与另两位合作者一起捧得殊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组委会认为如果有两人的贡献不相上下,或者一份成果由两人或三人共同完成,那么奖项理应颁给多于一人的获奖者。1、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年仅25岁的他凭借用X射线研究晶体内原子和分子结构的贡献,与父亲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年龄最大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小雷蒙·戴维斯,2002年他获奖时已有88岁。3、在200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中,只有两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Marie Curie,1903年与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获奖,1911年又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及德裔美籍女物理学家迈耶夫人(Maria Goeppert-Mayer,1963年获奖),后者因与德国物理学家延森(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共同在发现核壳层结构方面所作的贡献而获奖。4、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长长的颁奖名单中,曾有4对父子档获奖,他们分别是:威廉·布拉格及儿子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Bragg and Lawrence Bragg), 1915年共同获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922年获奖)及儿子奥格·玻尔(Aage N. Bohr,1975年获奖)曼内·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 1924年获奖)和儿子凯·西格巴恩(Kai M. Siegbahn, 1981年获奖)J.J.汤姆逊(J. J. Thomson, 1906年获奖)和儿子乔治汤姆逊(George Paget Thomson, 1937年获奖)5、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继承了母亲的事业,与丈夫在1935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6、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用其遗产中的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现在的17.12亿瑞典克朗,约合14亿元人民币)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每单项的诺贝尔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61万元人民币)。
2023-09-12 05:12:371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年得主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而获此殊荣。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分享。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两人因预测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获奖。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获得,两位物理学家因为在量子光学领域对光与物质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获得表彰。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贡献。2017年,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巴里·巴瑞斯(Barry C. Barish)和吉普·索恩(Kip S. Thorne)因引力波探测研究获奖。2016年,英国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而荣获该奖项。2015年,日本科学家_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亚瑟·麦克唐纳共同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因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而获得了这一奖项。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日本科学家赤崎勇、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60岁)及日本科学家天野浩。他们开发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使节电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为可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因此受到高度评价。
2023-09-12 05:12:541

诺贝尔物理学奖难度

需要对生态环境,日常生活,天文学,数字,化学,物理学,几何学,医药学,植物学多要有深入的学识。
2023-09-12 05:13:1311

1997年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
2023-09-12 05:13:425

中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是谁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
2023-09-12 05:14:133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及其获奖理由!

都知道在知道上问了,那为什么不直接在百科上搜,何必费事?
2023-09-12 05:14:342

中国第一位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谁?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2023-09-12 05:14:522

物理学家洛伦兹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物理学家洛伦兹是在19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洛伦兹认为一切物质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把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塞曼效应,与塞曼一起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填补了经典电磁场理论与相对论之间的鸿沟,是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间的一位承上启下式的科学巨擘,是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的领袖。他还导出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基础的变换方程,即现在为人熟知的洛伦兹变换。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电子论。早在他作学位论文之前,由于读过菲涅耳文集而深受其影响;后来受到H.von亥姆霍兹的启发,他用J.C.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来处理光在电介质交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问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在论文的末尾,他提到把光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理论结合起来的前景,这就是他后来创立电子论的根源。
2023-09-12 05:15:211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是谁

X射线的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
2023-09-12 05:15:373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诺贝尔奖设置了五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以及和平奖。1、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2、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3、生理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4、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5、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奖项综述诺贝尔奖包括由诺贝尔基金会官方颁发的6个奖项,分别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奖金数额可以在两份工作成果之间平均分配,每份工作成果都应被视为可获奖。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两个或三个人完成的,则应共同奖励。在任何情况下,奖金数额均不得超过三人。”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如果没有找到足够重要的工作成果,这笔奖金将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该奖项,则应将其金额添加到基金会的资金中。”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诺贝尔奖
2023-09-12 05:15:531

诺贝尔设置了哪些奖项?

诺贝尔奖主要设置的奖项有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19年,共授予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两次获奖、1个团体三次获奖。奖牌诺贝尔奖的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物理学奖、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的奖章出自瑞典雕塑家埃里克·林德伯格之手,奖章上的诺贝尔西装革履,一旁还刻有他的名字以及生卒年份。四个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但风格类似,都是取神话中的美好意象雕刻出有寓意的图案。其中,物理学奖、化学奖奖章图案相同,母性与生育之神伊西斯手握丰饶之角,而科学女神正在掀开母性与生育之神伊西斯的面纱,西方文化中,“掀开伊西斯的面纱”指代破解神秘现象;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背面,是医药女神膝上摊着书,为病人接泉水来喝;文学奖奖章背面,寓意着创作灵感的缪斯女神演奏着七弦琴,一个年轻人坐在月桂树下,边听边记录。和平奖奖章由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朗设计,与其他奖章相比,正面除诺贝尔人物形象略有不同之外,他的姓名和生卒年份也被移到了奖章边缘处。背面的图案则是三个人互相搭在对方肩膀上,展现着兄弟一样的友情。奖章上的铭文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兄弟情谊”。经济学奖奖章的设计者是瑞典雕塑家贡沃尔·斯文松·伦德奎斯特,正面诺贝尔头像下面有两个交叉的丰饶之角,环绕文字为“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968”。而背面是象征着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会徽。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诺贝尔奖
2023-09-12 05:16:311

诺贝尔是物理学家吗

诺贝尔是化学家,不是物理学家
2023-09-12 05:16:453

史上唯一一位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是谁?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2023-09-12 05:16:554

诺贝尔奖不只一个奖,诺贝尔奖六大类奖项具体分别是什么呢?

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2023-09-12 05:17:454

有哪五个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分别是什么奖项?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多了给你找几个华人吧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要外国的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170.htm加分^_^
2023-09-12 05:18:381

诺贝尔物理奖中国有几个

诺贝尔物理奖中国有1个,杨振宁。
2023-09-12 05:18:4715

爱因斯坦获得过几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具体情况如何?请祥细点描述,感激不尽!

爱因斯坦一生只获得1次诺贝尔奖,是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以光电效应定律的贡献把1921年空缺下来的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历程: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普朗克在1919年1月19日因广义相对论的成就提名爱因斯坦为获奖侯选人,理由是他迈出了超越牛顿的第一步。1919年,许多以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继续提名爱因斯坦,其中包括瓦尔堡、劳厄、普朗克等人,原因是广义相对论。瑞典的物理化学家阿列纽斯(S. A. Arrhenius)因布朗运动提名爱因斯坦为获奖人。1920年有更多的科学家提名爱因斯坦因广义相对论而获奖,因为1919年已经由观测日食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预言。玻尔也第一次开始提名爱因斯坦,他特别提到相对论是“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1921年,普朗克在一封简短而有力的信中,再次提名爱因斯坦因为广义相对论的贡献为获奖人,还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爱丁顿、赖曼等等,都提名爱因斯坦。1922年,推荐信又陆续寄到了委员会,推荐爱因斯坦的著名科学家越来越多。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甚至在信上写道:“试想:如果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上没有爱因斯坦的名字,那50年代以后人们的意见将会是怎样。”这时,形势已经不再是爱因斯坦盼望得到诺贝尔奖,而是诺贝尔委员会非得以某种授奖原因把诺贝尔奖授予爱因斯坦了。因为,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名声如日中天。有些人认为,如果爱因斯坦不先得奖,再无法考虑其他候选人;有些人还说,爱因斯坦的威望已经比诺贝尔奖还要高。 普朗克建议,1921年的物理学奖补发给爱因斯坦,1922年的给玻尔。扩展资料为什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早在1905年,爱因斯坦就已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推倒了牛顿力学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质量能量互不相关、时空永恒不变的基本命题。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其后,爱因斯坦又经过10年探索,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自此,爱因斯坦相对论宣告完成。它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石。爱因斯坦仍不满足。他开始探索宇宙起源问题,并揭示出宇宙是“静态”的、有限无界的。他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了三大命题: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会发生弯曲;水星近日点运动规律;引力场中光谱线向红端移动。然而直到1919年5月之前,这些预言并未得到验证。许多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横贯大西洋。相对论的支持者、著名的英国教授爱丁顿率领英国天文考察队。抓住难逢的良机、对日全食进行观测。他要验证爱因斯坦关于星光在通过太阳引力场中发生弯曲的预言。经过4个月反复计算检验,初步结果出来了,9月22日,著名科学家洛伦兹电报告知爱因斯坦:爱丁顿发现星光于日缘处有偏转。这一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1919年11月6日,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伦敦天文皇家学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主席汤姆逊宣布,日食观测结果测得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1.79秒,而爱因斯坦预言的是1.75秒,广义相对论完全获得证实。英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泰晤士报》当即发表社论说,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必须改变了。世世代代以来被认为无可置疑的事实,已被有力的证据推翻,“一种新的宇宙哲学正在诞生。有人说过,仅狭义相对论的3篇论文就值3个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却与爱因斯坦一直无缘。居里夫人、洛伦兹、爱丁顿、伦琴这些最杰出的科学家已为此奔走呼吁好多年了,但年年都因一批保守的科学家的阻挠而化为泡影。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太革命太深邃,他遭受的攻击和诽谤也非同寻常。1921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找到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台阶;决定授予爱因斯坦物理学奖——基于其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物理方面的其他研究,这使反对和支持相对论的人都从不同方面感到了一些安慰。
2023-09-12 05:19:141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意义

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正式揭晓了。得奖的是三位实验物理学家:法国的阿斯派克特、美国的克劳瑟和奥地利的塞林格。获奖的理由是“用纠缠光子验证了量子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开创了量子信息学”。
2023-09-12 05:19:445

诺贝尔奖的历年获奖原因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我想知道历届诺贝尔获奖者的获奖理由从1901年开始。 解析: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籍德国作家黑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狄尔斯、阿尔德因发现并发展了双稀合成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玻恩因对粒子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德国科学家博特因发明符合计数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医生福斯曼、美国医生理查兹、库南德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循环的变化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年12月10日第六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霍夫斯塔特因确定原子核的形状与大小、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因发现穆斯堡尔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3年12月10日第六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詹森、美国科学家梅耶因创立原子核结构的壳模型理论、美国科学家维格纳因发现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力的对称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12月10日第六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艾根、英国科学家波特因发明快速测定化学反应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1年12月10日第七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总理(前西德)勃兰特因“缓和二次大战后欧洲紧张局势”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作家伯尔因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舍尔、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森因有机金属化学的广泛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9年12月10日第七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朗因、德国科学家维蒂希因在有机物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5年12月10日第八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冯克利津因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12月10日第八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鲁斯卡、比尼格、瑞士科学家罗勒因研制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赫希巴赫、美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因发现交叉分子束方法、德国科学家波拉尼因发明红外线化学研究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12月10日第八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米勒、德国科学家柏诺兹因发现新型超导材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年12月10日第八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因第一次阐明由膜束的蛋白质形成的全部细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12月10日第八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姆齐因发明观测原子辐射和计量原子辐射频率的精确方法、美国科学家德默尔特因创造冷却捕集电子的方法、德国科学家保罗因在50年代发明的“保罗捕集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5年12月10日第九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鲁岑、美国科学家莫利纳、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刘易斯、维绍斯、德国科学家福尔哈德因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并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9年12月10日第九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因《铁皮鼓》、《我的世纪》等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特勒、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9-12 05:20:011

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两次或更多的科学家有哪些?

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除了居里夫人还有: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爱因斯坦只有1次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 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 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 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 荣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 玛丽·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柯里:194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梅耶: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奇金: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雅洛: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莱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埃利昂: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努斯莱因·芙尔哈德:199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023-09-12 05:20:101

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了,获得者是凭借什么获得的?

获得者是凭借物理系统方面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了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一些理论和研究。
2023-09-12 05:20:194

有多少位获得诺贝尔奖华人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简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简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简介 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 *** 、加州州 *** 、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2023-09-12 05:20:481

物理学诺贝尔奖是什么意思

  1、诺贝尔物理学奖(英语:Nobel prize in Physics,瑞典语: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0年,共有215人获得该奖,其中47次由一人获得,32次由二人分享,3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6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一位25岁时获奖,一位两次获奖,四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四对父子获奖。   4、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2023-09-12 05:21:081

有哪些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有:约翰·威廉·斯特拉特、菲利普·莱纳德、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一、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约翰·威廉·斯特拉特,尊称瑞利男爵三世。英国物理学家。1904年,因“研究气体密度,并从中发现氩”,瑞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二、菲利普·莱纳德菲利普·莱纳德,德国物理学家。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设想。莱纳德像他同时代的汤姆孙和卢瑟福一样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但是他反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莱纳德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曾是希特勒的物理学顾问。尽管如此,莱纳德仍是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 。三、阿尔伯特·迈克耳孙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著名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一个),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2023-09-12 05:21:181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是谁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是 X射线的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所所长威廉-伦琴(William Roentgen,1845—1923)。
2023-09-12 05:21:523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是谁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的5个奖项得主分别是: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科学家贝林。因《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和《论 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和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及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瑞士人桂南和法国人帕西。  ■第一位经济学奖得主  1969年12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荷兰经济学家丁柏根因创立计量经济学,运用动态模型分析经济活动而共同获得首次设立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人两次获诺贝尔奖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而荣获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因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年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科里夫妇: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布拉格父子: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父子: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伊勒父子: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玻尔父子: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西格巴恩父子: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9-12 05:23:072

爱因斯坦由于什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主要是因为当时评审委员会自己也不知道狭义相对论对不对,不明觉厉,于是没有因狭义相对论颁奖给爱因斯坦,但是觉得应该给他个奖,于是就搞成了这个样子
2023-09-12 05:23:253

物理学诺贝尔奖是什么意思

1、诺贝尔物理学奖(英语:NobelprizeinPhysics,瑞典语:Nobelprisetifysik)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2、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0年,共有215人获得该奖,其中47次由一人获得,32次由二人分享,3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6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一位25岁时获奖,一位两次获奖,四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四对父子获奖。4、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2023-09-12 05:23:57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全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 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Nambu),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Makoto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E.Smith)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0、2012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2013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2、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3、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4、2016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5、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机制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9-12 05:24:041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及成就和原理是什么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 1845~1923(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 1865~1943 (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1859—1906(法国)、玛丽·居里 1867—1934.(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 1842~1919(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 1862~1947(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 1856~1940(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 1852~1931(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 1845~1921(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瑞利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布劳恩1912-1977(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   10.1910年:范德华1837_1923(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1864-1928(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1869-1936(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853~1926(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1879~1960(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1862-1942、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890—1971(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1877~1944(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1858―1947(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1874~1957(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1942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1943-1960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杨振宁(美国籍)、李政道(美国籍)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 (Owen 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1980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James w.cronin,1931-- )和菲奇(Val l.fitch,1923-- )(美国),以表彰他们在中性k-介子衰变中发现基本对称性原理的破坏。  1981-2000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2001-2011  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 L. 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 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107、2009年:英国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 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Smith)因“发明了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 获此殊荣。   108、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获奖。   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
2023-09-12 05:24:121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介绍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 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2023-09-12 05:24:191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规定,下列人员有权推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选:1.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2.诺贝尔物理委员会的委员;3.曾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科学家;4.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教授,以及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永久性职务的物理学教员;5.根据使各国和它们的学术中心能够得到相宜名额分配的考虑,由皇家自然科学院选择至少六年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6.自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乎邀请目的的其他科学家。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予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2023-09-12 05:25:091

198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美国利昂·莱德曼、杰克·施泰因贝格尔和梅尔文·施瓦茨。其原因是他们在中微子束方法和通过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验证轻子二重态结构方面怍出了贡献。利昂·莱德曼(1922年7月15日至2018年10月3日),男,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出生于纽约,1946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58年后任该校教授,1979-1989年曾任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主任,并主持设计了超导超级对撞机建造计划。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予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2023-09-12 05:25:233

中国第一位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谁

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23-09-12 05:25:382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都有哪些?

居里夫人……
2023-09-12 05:26:091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6日,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共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获奖者因发现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现象黑洞,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彭罗斯,因为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另外一半授予根泽尔和格兹,因为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1931年8月8日-),英国数学物理学家与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他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工作拥有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方面的贡献。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1952年3月24日-),出生于巴特洪堡,德国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Mia Ghez,1965年6月16日-),美国天文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历届(1901年-2019年)获得者名单如下: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107、2009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0、2012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1、2013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2、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3、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4、2016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5、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纳·韦斯,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6、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因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7、2019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近10年得主及成就都有哪些?
2023-09-12 05:26:301

爱因斯坦获得过几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具体情况如何?请祥细点描述,感激不尽!

一次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这样,奥森的提案才被加尔斯特兰德及其他评委会成员所接受,使爱因斯坦获得了
2023-09-12 05:27:039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有获得者名单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023-09-12 05:28:125

杨振宁简介100字内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2023-09-12 05:30:1114

最近十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有哪些

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Nambu),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Makoto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2009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E.Smith)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3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因发现引力波分享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9-12 05:3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