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关于莫扎特 音乐家的故事(帮我提取下主要内容)

2023-09-27 11:05:36
共7条回复
马老四

  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挥家。

  他在四岁即显露出卓越的作曲才华,更可贵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极快,而且创作的音乐水平极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宛如天籁的声音。人们都说,莫扎特音乐之美,古今无人能及。

  音乐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个音乐天份极高的孩子。从五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她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小莫扎特四岁时边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在沃尔夫冈四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衷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沃尔夫冈快满六岁、而娜妮十一岁时,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选帝侯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小沃尔夫冈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维也纳年代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Maria Theresia)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十二世纪阿尔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Gluck)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岁神童沃尔夫冈的到来。

  小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宫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为我们留下一段叙述: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的照做了。

  "他毅然决然地立刻开始尝试,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1763年6月,沃尔夫冈七岁,娜妮十二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奥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兰克福(Frankfurt)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沃尔夫冈而言都好象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象早已知道一切。

  巴黎和伦敦之旅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个月。老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塞宫。皇室对沃尔夫冈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沃尔夫冈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沃尔夫冈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C.F.Abel)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 C.巴赫教给沃尔夫冈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的视野,如阉人男高音曼兹欧里(Manzuoli)。沃尔夫冈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册、成为好朋友,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他则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成为是"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沃尔夫冈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K.16)。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K.19)。

  1765年7月24日,沃尔夫冈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意大利之旅

  一个成功之士无论有多么高的天赋,总要有一段潜心学习的时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岁这六年间,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对儿子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训练。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但这还不够,老莫扎特觉得该带儿子往南方去一趟。几百年来,欧洲艺术家要是不去意大利"朝圣",就没有资格登堂入室。

  1769年12月,沃尔夫冈随父亲一道开始了第一次意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岁。后来证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暂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这次阅历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这次巡回访问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远大眼光的具体体现。当时如果音乐家在意大利得到了掌声和欢呼,他就等于得到了全欧洲的赞美。但老莫扎特带着儿子跑到意大利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让儿子进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轨。

  他们经过意大利的维洛那(Verona)、曼图亚(Mantua)和米兰,到达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说是十八世纪所有音乐家朝圣之地,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学者和教授帕德瑞.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据说,有关音乐的任何事,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经他赞美,立即可以享誉全欧洲。当莫扎特面见他时,马提尼对他做了各种不同的测试,结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兴。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马提尼家上课,主要学习对位法。说"莫扎特的天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无疑抹杀了马提尼对莫扎特的教导。

  这时,一个非凡的荣耀正在罗马等着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音乐天份。两天后,这位十四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带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二十一岁。十四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任职于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

  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下半辈子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他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个月为大教堂做了两首交响曲、三首嬉游曲、一首钢琴奏鸣曲、五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一首弥撒曲、多首连祷文以及两首三重奏奏鸣曲。可这么多曲子,柯罗瑞多只给莫扎特150基尔德。

  莫扎特的生命这时进入了不太愉快的阶段。他十七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位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沃尔夫冈,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十八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他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对他来说,他们不过是两个自视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无端地讨厌小个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长不高。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呆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据利奥波德写给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开宣称莫扎特的无知,并说他"应该到那不勒斯公立音乐学校学习音乐。"莫扎特决心离开这个令他极度厌恶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亲启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许他父亲同去)。莫扎特一抵达慕尼黑便与巴伐利亚选侯帝在宫廷会面,他告诉选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萨尔茨堡了,并将自己过去的成绩单呈上,尽可能谦卑地请求其任用。但是选侯帝说目前乐团并不缺乐师,说毕随即离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

  莫扎特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莫扎特又开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奥格斯结识了钢琴制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并对斯坦因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曼海姆疯狂地陷入了情网。那女孩名叫阿劳西亚.韦伯,年仅十五岁,美丽动人,而且是个优秀的歌手。但阿劳西亚是个冷血而有心计的女孩,当她成为宫廷首席女歌手、名字传遍大城小镇、在全欧洲崭露头角、薪俸甚高时,就不再爱这位尚在为生计而挣扎的可怜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间,莫扎特的母亲因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房间暖气供应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净的水等原因,开始发病,于1778年7月3日与世长辞。悲伤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萨尔茨堡。

  婚姻与成功

  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败,家里的债务也增加了。为了还清债务,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于他最痛恨的柯罗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职首席乐师,每年薪俸450基尔德。

  由于莫扎特和他父亲对于金钱和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父子关系也开始紧张。利奥波德不能容忍儿子邋遢、骄傲、情绪化和在金钱上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性。他知道儿子是个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乐之外,在经济和人际关系上也能高人一筹。利奥波德深知财富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能成为大财主是他的向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够的钱让自己拥有自由,不必向贵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为自己那些肥胖、无趣又毫无音乐细胞的女人授课,能够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他所钟爱歌剧。

  莫扎特确实不善于理财,经济拮据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他经常身无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寻找丰厚的终身职位以求一劳永逸,不再为钱财担惊受怕。但欣赏莫扎特的贵族总是送他一些无用的礼物,而非实实在在的金钱。然而当莫扎特稍有进帐时,他从不曾想到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使他成年后的生活非常艰难。

  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生活和创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华会请他写一部歌剧,莫扎特向大主教请了六个星期的假,去慕尼黑专心创作了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欧》(Idomeneo Re di Creta)。歌剧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轰动,莫扎特趁机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实,不愿再回萨尔茨堡。

  六个星期的假最后延长至四个月,大主教忍无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柯罗瑞多大骂莫扎特是"他所认识的最放荡的一个,"骂他是"流氓、恶棍、四处游荡的无赖。"尽管莫扎特对从前对他极度容忍,但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罗瑞多大主教决裂,宣布辞去在萨尔茨堡的职务,从此终获自由。

  "人心高贵,也可以成为贵族。""虽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却比有许多爵位更觉得荣耀。而且不管是仆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无赖。"这是莫扎特对这件事的最终态度。

  现在莫扎特搬到维也纳,寄宿在韦伯家。韦伯先生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分文给他的太太和四个女儿,莫扎特曾经爱慕的阿劳西亚已经他嫁,韦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儿女婿定期给她的一笔丰厚的款子度日。

  韦伯夫人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虽然莫扎特曾心爱的那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但她想设计莫扎特娶她四个女儿的另一个。为了这个缘故,韦伯一家对莫扎特照顾得无微不至。幸好韦伯家的一个女儿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尽管她当时十八岁,相貌不怎么美,但莫扎特很喜欢她。

  这段时间维也纳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几个固定的课可以上,而一次六达卡特(当时欧洲的货币单位)的报酬算是不错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无忧无虑。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并不时举行了一些反应热烈的音乐会。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奥地利皇帝的邀请,和穆西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举行了一场音乐史上重要的竞技。克莱门蒂对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

  "我从没听过有人象他演奏得这么幽雅而充满智慧。我尤其对他弹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几段由陛下指定主题、要我们互相伴奏的即兴变奏曲大为着迷。"

  7月份,莫扎特奉命写作一部歌剧《后宫诱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剧叙述了一位美丽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后宫,最后为其爱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语脚本写这部歌剧,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因为在这以前所有歌剧脚本一直都用意大利语。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首创歌剧第一个真正的"角色"。在这以前的歌剧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声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实。但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把一个名为奥斯敏(Osmin)的土耳其仆人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动。莫扎特身处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接受着听众的喝彩和崇拜,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费加罗婚礼》与《唐.乔瓦尼》

  婚后,莫扎特进入一个成就辉煌的时期。他并不在意没能在宫中拥有一个安稳的职位,他悠游自在地做一个自由的作曲家。虽然意大利人试图在第一幕以嘘声和倒彩来破坏他的歌剧《后宫诱逃》的首演,但这对他的生活仍旧毫无影响--他有足够的学生,可以以教学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课的下午和晚上作曲。

  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况相当严重。据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权威报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种链球菌的感染。这场大病使莫扎特的肾受到严重而永久的伤害,并成为他七年后致死的病因之一。

  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创作一出新的歌剧《费加罗婚礼》。该剧取材于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创作,歌词由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 da Ponte)创作--一个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意大利诗人,在维也纳撰写歌剧歌词多年,而皇帝刚给了他一个官方剧场诗人的职位。他可以说是维也纳最好的歌词作者,一位朝气蓬勃、极为优秀的作家。对莫扎特来说,庞特是位极佳的合作伙伴。莫扎特最伟大的三部歌剧《费加罗婚礼》、《唐.乔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庞特作词。许多人都在想,要是当时这两个人没有如此幸运地相识及合作,歌剧史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费加罗婚礼》叙述一位名叫费加罗的穷作家,为了糊口从事理发事业,是一位西班牙贵族的理发师兼侍从。剧中费加罗最重要的一段话是:

  "伯爵大人,因为您是位贵族,所以就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权贵、财富、阶级、影响力,这种种使一个人引以为傲!这么多的好处,您到底是怎么挣来的呢?您除了出生时要费了点劲找对人家,什么也没做。撇开这点,您不过是个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为了糊口所耗费的精力和脑力,恐怕要比过去数百年来治理整个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

  这几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声明。1786年4月28日,《费加罗婚礼》准备首演。莫扎特相当的紧张,因为仇敌萨利里领导的一些意大利籍宫廷音乐家,决心要使这部歌剧惨败。后来首演推迟于5月1日举行,虽然受到那些意大利人恶毒的阻挠,演出仍然大获成功。5月至12月期间,《费加罗婚礼》重复演出了九次。

  事实上,第一个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并给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维也纳,而是波西米亚的布拉格。自从1783年布拉格民众听了《后宫诱逃》后,他们的耳朵就再也听不进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当《费加罗婚礼》于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时,引起空前的轰动。莫扎特到达布拉格后,接受了布拉格人民无限敬重、爱戴及如雷的掌声。布拉格人民给了他无比的信心和另一项任务:创作另一部歌剧《唐.乔瓦尼》。

  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来到布拉格参加《唐.乔瓦尼》的首演。整个城市再度为莫扎特的音乐疯狂、沸腾。关于这部歌剧的小趣闻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还没有完成歌剧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场盛大的晚会,深夜才尽兴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时,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难怪世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早在脑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过是将记忆里的东西抄录下来罢了。

  莫扎特的父亲没有和儿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萨尔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因为当时他生重病,根本没有办法赶回萨尔茨堡。

  1787年底,名满天下的莫扎特终于被指派为皇家宫廷作曲家。虽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个保障。莫扎特最终以三十一岁之龄,达成了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尽管他的父亲已无缘目睹。

  在1786年初,莫扎特还收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门生:约翰.内波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一位八岁的神童。后来,胡梅尔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授,他把功劳都归功于他那善良而热情的启蒙老师。

  另外在1787年春天,一个十七岁大、短小精悍、皮肤黝黑的小男孩造访了莫扎特。他就是路德维西.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扎特清楚地知道这个男孩的特殊才华,但实在没有时间来指导他。两个星期后,贝多芬因母亲病逝而匆匆返家,两人从此再未谋面。

  1788年春天,《唐.乔瓦尼》在维也纳首演。但维也纳一点也不喜欢这部歌剧。对于各方面的批评,莫扎特仅平静地说:"给他们一些时间咀嚼吧!"

  莫扎特的音乐、爱好者坚持在维也纳重复上演《唐.乔瓦尼》,因为它还不算成功。但慢慢地,也很自然地,维也纳人每多听一次,就会多一份喜爱。最后,他们终于承认,这是所有曾经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剧中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部。

  贫穷与死亡

  新的宫廷职位对莫扎特目前的经济状况没有多大的改善。1788碾月莫扎特带着妻儿搬到维也纳近郊。十天后,六个月大的女儿特莉莎就夭折了。尽管莫扎特非常哀伤,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他仍然以最成熟丰富的灵感构思写下了他最后的三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以及被誉为"朱庇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这三首交响曲浑然天成的作曲技巧,恐怕是其颠峰之作。人们实在难以想象他在作这些曲子时所承受的苦难和悲惨的命运。他对音乐创作的爱好,总能令他忘记外在世界的不愉快。

  1789年春天,莫扎特去莱比锡和柏林两地公演。虽然演出非常的成功,但他一分钱也没赚到。不幸的是,卧病在床的康斯坦采产下的一名女婴又夭折了(莫扎特夫妇到目前为止已经失去四个婴儿)。莫扎特不得不向他忠实的朋友、共济会会员米歇尔.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钱,以便送康斯坦采去巴登(Baden)休养,送儿子卡尔到寄宿学校去。

  整个夏天,莫扎特就一个人留在维也纳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一部新歌剧的写作,试图籍此忘记所有烦恼。这部歌剧名叫《女人心》,同样由庞达作词。该剧在1790年1月底首演,立即大获成功。当时自然仍有莫扎特的宿敌萨利里私下策动阴谋,到处散播流言蜚语,希望皇帝能禁演莫扎特的歌剧。

  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在1790年2月驾崩,维也纳宫廷内部发生巨变,所有宫廷职位的任期自然中止。莫扎特只好像其他宫廷乐师一样,等待新皇帝利奥波德重新任命。莫扎特等了一整年,结果毫无消息,他只好再向他那位患难之交普赫伯格借贷。他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学费,而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支付康斯坦采的医药费。

  1790年夏季是莫扎特一生中最悲惨沮丧的时期。他的健康状况欠佳,头痛、伤风、睡不着觉。远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怀孕了,没有固定的收入,钱根本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作曲,真是奇迹。

  当时莫扎特正在创作歌剧《魔笛》,该剧是一出共济会式的娱乐剧。剧中描述一支魔笛带领着主人翁塔密诺(Tamino),历经艰险而最后得到某种启发,并在此过程中赢得女子帕米那(Pamina)的爱。莫扎特争分夺秒地写这部歌剧,为了不受打扰,他在一间位于剧院附近、特地为他盖的小屋子作曲。

  一天当身患疾病、情绪不佳的莫扎特独自写作时,一个身穿黑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访莫扎特。他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钱,要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这一惊非同小可,他误以为那个男人是死神派来的,自己的死期将至,所以才要他写《安魂曲》。他并不知这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受某位贵族之托,想要将莫扎特的作品买来据为己有。

  《魔笛》的首演定在9月30日,莫扎特在9月29日才将最后一个音符写完。他生病了,要靠药物度日。贫困的生活和疾病,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纯真和信心。但歌剧《魔笛》首演的成功使他略为宽心。他的夙敌萨利里,现在也成了他的朋友,对他的新歌剧很热衷。当莫扎特的歌剧演出时,若进行到萨利里特别钟爱的部分,他还会在观众席上大?quot;好极了!"

  然而,莫扎特的健康状况已经到了关键性的阶段。康斯坦采11月初回到维也纳时,发现莫扎特似乎已经病入膏肓:他的肾脏自去年以来就逐渐恶化,日渐衰竭。因此他经常情绪紧张、忧郁,而且常常晕倒。11月20日他又发高烧,持续呕吐,身体因为紫斑和极度的肿胀而不成人形,内出血加速肾脏恶化,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但是不管病得多重,莫扎特还是喜欢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他们也经常来看他,甚至在12月4日时,他还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乐谱,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几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诉他的门生苏斯迈(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

  当天,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虚弱。1791年12月5日零点55分,一代音乐奇才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与世长辞。他最后的一口气,是试着发出《安魂曲》的鼓声--直到最后他仍在挂念自己的音乐创作。

  莫扎特的葬礼简单而寒伧。康斯坦采很穷,而当时维也纳的习俗也不时兴铺张。许多人听说莫扎特去世,都跑到他们家门外哭泣。不过真正举行葬礼时,却只有一些亲友参加,萨利里也在其中(康斯坦采并不在场,当时的女人是不能参加葬礼的。但她确实真挚而深情地为丈夫的死哀悼。她才二十八岁,就失去了"让我和整个欧洲都永远无法忘怀的莫扎特")。

  葬礼当天因为下雨,并没有亲人和朋友随棺木至墓园入殓。莫扎特被草草葬在一个贫民墓园,没有人在场观礼,也没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放十字架,以至于几天后康斯坦采在众多的坟茔中,已经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

  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莫扎特葬身何处。他的一生直至离开人间都被忽视,但他的音乐却永远在人世间流传。正如海顿所说:"后代子孙在下个世纪将看不到这样的天才。"

  对莫扎特的评价

  《牛津音乐大词典》如是说:

  莫扎特的才智宏大通博至于令今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若以三言两语把他的成就加以归纳,难免流于庸俗。他把童年时代在

陶小凡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神童的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在1781年因不满主教的严厉管束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他的音乐与当时人们的品味格格不入,所以莫扎特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但他却甘于贫寒,忠于自由音乐家的生活。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二是二部歌剧,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四十九部交响曲,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鸣曲,钢琴曲,室内乐等多部作品。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歌唱性强,风格明朗乐观,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clou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出身于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6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磁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歌剧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交响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

皮皮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出身于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6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歌剧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交响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

wio

莫扎特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被誉为"神童"。应不满天主教的管教而辞职。一生过着贫穷而艰难的生活,他却坚持创作,在他短暂的一生写出了大量作品。他的音乐风格明朗,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gitcloud

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

snjk

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出身于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6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1773年起他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历管束,于1781年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了许多革新的因素,但却不为当时墨守成规的人们所欢迎,因此经济压力很大,经常靠借债度日,然而他却心甘情愿地过着贫苦而自由的音乐家生活。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磁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歌剧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交响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件,风格明朗,乐观,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关推荐

伟大音乐家的事迹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2023-09-10 04:49:421

贝多芬生平经过哪些不幸的遭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月光》曾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悲惨遭遇贝多芬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2023-09-10 04:50:117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为大家分享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肖邦的爱国故事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肖邦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 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   就是这个奇怪的老师,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 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 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 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要培养一个音乐家,除了要天赋之外,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是最最重要的,发现天才,启发天才,培养天才,这都是一个合格音乐老师应当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子,第一个音乐老师给他带来的音乐思想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会输入到小孩子的潜意识里一辈子都很难改掉,所以,给孩子找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吧,让他给你的小孩正方向的影响,给你的孩子一个更靠前的起跑线吧。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肖邦自幼就超爱钢琴,时常三更半夜独自爬起来弹钢琴。在四岁时、父就教他弹琴、六岁正式随季夫尼老师学习。   肖邦年幼时,使双亲无比担忧,原因是这个小男孩一听钢琴声就会哇哇大哭,原来,萧邦是因为很喜欢而感动地哭了起来,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男孩居然会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键盘,发觉能弹出声音就手舞足蹈。当姐姐弹琴时,他也吵著妈妈要弹琴。 于是,母亲就设法让四岁的萧邦和七岁的姐姐一块儿学琴,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越过了姐姐了。六岁时,父母亲终於明白他具有音乐异禀,于是让他和宫廷钢琴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   八岁生日时,肖邦就举行公开演奏了,这是在慈善音乐会上弹奏罗维兹的钢琴协奏曲。八岁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使听众讶异不已,所以被誉为「莫扎特第二」。从这时期开始,他时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长这种即兴演奏。   肖邦十二岁起,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肖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创造能力,於是避免呆皮的教学法,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   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   他又指著钢琴问道∶   “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   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   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   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   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 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   “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弗朗梭瓦?萧邦。”   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   肖邦的爱情故事   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罗瓦、鲁索等的旷世杰作,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无与伦比的演奏。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   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还不为人所知。李斯特的慧眼第一个承认了肖邦的天才。李斯特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位女人。想不到,这竟然决定了肖邦后半生的命运。   这一天,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她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的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她。   他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乔治·桑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与诗人缪塞刚刚分道扬镳。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欢喜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像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   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桑夫人在那儿的一幢公寓里租了一个房间。李斯特和他未来的夫人则租了另一个房间。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龙。   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真正的朋友们都为肖邦高兴,因为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桑夫人在诺罕的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幢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的奇特的歌声,这些都使肖邦激动不已。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常到这儿来作客。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巴黎的音乐活动和社交生活也在吞噬着他的健康。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乐,但他的生命力则在一天天衰退。桑夫人戏谑地称呼他:“我亲爱的尸体。”肖邦几次尝到了死亡的滋味,也逐渐变得过分敏感,充满恐怖的幻想,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桑夫人仍然是生机勃勃,永不满足。   他们不得不分手了,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九年。   与乔治·桑分手不久,据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肖邦抱病巡回演出(为了让波兰有足够的钱对抗法西斯),后因劳累过度而死。   有人说,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也有人说,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   有人赞美她是伟大的女性。也有人诅咒她是放荡的x妇。   有人歌颂音乐和文学的联姻。也有人痛斥这不相称的结合。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是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是不能忘记他那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
2023-09-10 04:51:281

音乐家的故事:巴赫,管风琴之王

月夜抄谱 巴赫十岁时父母双亡,不得不到外他的大哥处居住。这位兄长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帕赫贝尔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锁在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密不示人。这对于求知若渴的小巴赫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通宵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是当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求学之旅 在巴赫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研习他们流传出来的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了盘缠,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大师也经历乞丐一样的生活!)没想到鱼头里藏着两个金币,原来这是有心人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四个星期去吕贝克聆听另一位大师布克斯特胡德著名的黄昏音乐节。在那里他被大师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巴赫为什么能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除了许多外部因素以外,最难得的是因为他在物质生活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利用了当时一切可以接触到的音乐财富。从他稚嫩的小手在月光下抄写乐谱开始,这种精神就注定他会成为一个伟人。 不战而胜 很多版本的巴赫传记中记载着这件使巴赫第一次名声大噪的事情。 1717年9月的一天,德国中部的重镇德雷斯顿迎来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客人:法国著名的古钢琴演奏家马尔尚。那时,法国是欧洲的头等强国,各国宫廷无不向往听到来自凡尔赛宫的音乐。当时的德国分裂、贫弱,崇洋媚外的风气甚嚣尘上,对这位贵宾,更是前呼后拥。 说起这个马尔尚,也真不是捧出来的,不然他也没法在库普兰这样的高手云集的巴黎混。不过,巴黎的社交圈子把他宠坏了,他骄傲自负,还有打老婆的恶习。据说一次国王把他一半的薪水给了他的妻子作为抚恤,马尔尚就在给皇亲国戚们弹琴到一半时把琴一推说:“既然我的妻子得到我一半的薪水,就让她来弹另一半吧!”瞧,就是这个目中无人的主儿,到了落后的德国更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在一次音乐会上,马尔尚大出风头,他即兴弹奏了一首难度很高的幻想曲,博得观众热烈掌声。一会儿,演奏席上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年轻人,看样子不过三十出头。推荐他上台的人不知是什么居心,是想让他露脸呢,还是让他当陪衬出丑。 这位年轻人弹起来了。出乎意料,他弹奏的技术也十分高超。啊,人们听出来了,他弹的就是刚才马尔尚的主题。这个主题经过12次新颖奇妙的变奏,又回到了原来的主题,仿佛由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然后叶落归根。当最后一个音符从大厅里消失后,人们还没从刚才的陶醉中苏醒过来。突然,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一切。 “他是谁?从哪里来?”人们切切私语。有几个知道底细的人说,他叫约·塞·巴赫,就是那个有名的巴赫音乐家族的一员,现在是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正在陪同大公访问德雷斯顿。 人们热烈的讨论着这个不速之客。站在一旁的马尔尚也在打量着这个夺走自己主角地位的年轻人。他也没想到在德国竟然有这样有实力向他挑战的演奏家,更想不到还这么年轻。 巴赫走到马尔尚面前向这位前辈表示敬意。马尔尚有些不服气的回了礼。这时,有人提出,天色已晚,何不在明天让两人进行一次正式比赛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只有马尔尚和他的跟屁虫们心里不乐意:让伟大的法国宫廷乐师跟这个无名之辈比试,胜之不荣,败亦有辱啊。可是在场的许多头面人物都希望看到这样一场比赛,马尔尚却之不恭,只好答应下来。巴赫在谦虚的礼节性推辞之后,也答应了。 第二天,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早早的等待着两位比赛者的到来,并为能见证这场不平凡的比赛而激动。巴赫按时出场了,可马尔尚久久不见踪影。这时,他的仆人赶来,告诉人们:马尔尚先生乘最早班的邮车回法国了。也就是说,他以缺席的方式认了输。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庆祝他们的德国也有了可资炫耀的大演奏家。大家心里都清楚,胜负其实在昨天晚上就分出来了。 其实,巴赫早就认真研究过很多马尔尚的作品,把他当作是了解法国音乐的窗口。在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巴赫练就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在当时闭塞的德国,他并没有名声远扬。有了这一次不战而胜的经历,德国人才真正开始认识巴赫和他演奏艺术。 管风琴之王 如果说管风琴是乐器之王,那巴赫可称的上是管风琴之王了。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了,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一下,如果巴赫熟练的脚就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的手呢?” 音乐家阿格里科拉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的地位: “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2023-09-10 04:51:421

中外音乐家的故事

  伯牙绝弦的故事:讲述知音难求,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艺术生命短暂而又辉煌。他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世家。3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6岁开始了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他不仅在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中演出,而且还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8岁开始创作,11岁写出第一部歌剧,14岁便成为著名的波伦亚学院院士。1781年他不顾父亲的劝告,辞去萨尔茨堡大主教府乐师之职,定居音乐之都维也纳。  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部交响曲,四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其他乐器协奏曲,五十多首钢琴奏鸣曲和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大量其他类型的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说:“莫扎特不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实在是世界唯一的音乐家。”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说,莫扎特的音乐里全然没有欲望,只有美。罗马教皇十分欣赏莫扎特的天才,授予他“骑士”称号。莫扎特非常高兴,以后经常自称“骑士莫扎特。”  然而,在他短暂的35年生涯中,贫困总是伴随着他。据说,在一个寒冬的早晨,一位朋友前去拜访,看见莫扎特夫妇正携手跳舞。一问才知道,他们因为无钱买煤生火,只好以跳舞御寒。  “我一生只写了几个音符”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故事:他可谓一生顺畅,终身显赫,就连死后,似乎也受到了特殊的优待。在维也纳的城市公园里,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施特劳斯金像。这位“圆舞曲之王”站在高高的乐坛上,专心致志地拉着小提琴。在他的后面,装饰着漂亮的环状大理石浮雕。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维也纳的一大景观。我们还没有拍完照,就看到一对华裔新婚夫妇来此拍照留念。  小约翰.施特劳斯出身音乐世家,一生写了五百多首作品,大部分是舞曲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以及一些轻歌剧。其中以他所创造的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著称,特别是他的《蓝色多瑙河》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据说,他的《蓝色多瑙河》是为了重振国威而创作的。1866年7月,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市民情绪低沉。当时,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约请施特劳斯写一首歌颂祖国河山的合唱曲,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天,作曲家突然想起了德国诗人卡尔.贝克描写多瑙河的诗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的、蔚蓝色多瑙河边……”  诗中迷人的意境点化了作曲家的音乐灵感。旋律犹如泉涌,流泻在他的笔端。一首无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诞生了。  乐曲写好后,赫贝克请一位奥地利职业警察兼家庭诗人约瑟夫.怀尔填词。因歌词粗劣,内容不合时宜,这首合唱曲在1867年2月15日首演时,听众反应平平。半年后,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演出了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天,法国诗人巴比叶用法文为圆舞曲重新填写歌词。以后,管弦乐曲和合唱曲《蓝色多瑙河》便风靡全球,成为施特劳斯的代表作。  瓦格纳赞誉这部作品“在优美、精致和真正的音乐方面,超过了当时许多作品”。
2023-09-10 04:51:531

钢琴家贝多芬的故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2023-09-10 04:52:041

音乐家的故事

书有.
2023-09-10 04:52:275

音乐家的故事

音乐家亨德尔著名音乐家亨德尔年幼时,家人不准他去碰乐器,不让他去上学,哪怕是学习一个音符。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他在半夜里悄悄地跑到秘密的阁楼里去弹钢琴。莫扎特孩提时, 成天要做大量的苦工,但是到了晚上他就偷偷地去教堂聆听风琴演奏,将他的全部身心都融化在音乐之中。巴赫年幼时只能在月光底下抄写学习的东西,连点一支蜡烛的要求也被蛮横 地拒绝了。当那些手抄的资料被没收后,他依然没有灰心丧气。同样地,皮鞭和责骂反而使儿童时代充满热忱的奥利·布尔更专注地投入到他的小提琴曲中去。
2023-09-10 04:52:432

贝多芬努力练琴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执着,坚持,努力
2023-09-10 04:52:513

音乐家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竟然没有被压灭。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一位指挥提议暂休。之后,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贝多芬勤劳了一生,他得到了幸福的安眠。 ;
2023-09-10 04:53:261

急求音乐家生平故事100字左右,好的加分

【1】理查·斯特劳斯在排练自己的一部作品时,坚决地要求小提琴手们奏震音时声音“几乎听不见”。莫明其妙的演奏员们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斯特劳斯还不满意,要小提琴手们“用弓愈来愈少”,用弓尖来奏震音。 最后,首席小提琴手悄声向背后的小提琴手发出了自己的指示,指示一排排地相传下去。然后他请斯特劳斯重新指挥这个地方。这回斯特劳斯满意地说,他所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多少年以后,首席小提琴手向作曲家坦白说,他发出的指示是让小提琴手们都不奏出声音。他们用力把弓靠近弦,两眼紧盯着右手,好让要求严格的指挥相信他们是在奏出最轻的音。【2】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2023-09-10 04:53:445

音乐家成长的故事!!!!急急急!!!!!100字左右哦!

贝多芬啊,,,朗朗
2023-09-10 04:54:064

求:有关音乐家的小故事。。。急用!

巴哈:巴哈其实最初跟妻子的妹妹相恋,女方母亲极力反对,原因是嫌巴哈穷,将小女儿嫁给有钱人,后来巴哈又和她的姐姐相恋,即后来的妻子,女方的父亲一直很喜欢巴哈,在一次活动中父亲在没跟太太商量的情况下先斩后奏,把女儿的婚事公布于众,太太无奈只好默认了。婚后俩人百般恩爱,妻子非常支持巴哈的音乐事业,甚至为了帮丈夫推销音乐瞒着丈夫满足官僚的欲望,巴哈生前事业一直不如意,整天酗酒成瘾,穷困潦倒,最终英年早逝。
2023-09-10 04:54:162

布勒门的音乐家的故事

布勒门的音乐家的故事 有一头驴,每天勤勤恳恳地给主人干活,可是,等他老得干不动活了,主人就寻思着要把他杀掉。驴伤心极了,偷偷逃了出来,他决定去布勒门镇做一个音乐家。 半路上,驴遇见一条狗,狗叹着气说:“我老了,不能打猎了,主人要打死我,我该怎么办呢?” 驴安慰他说:“跟我去布勒门镇当音乐家吧,我弹琴,你打鼓。”狗点点头,他们一起朝布勒门镇走去。 不久,他们遇见一只猫。猫愁眉苦脸地说:“我老了,不会捉老鼠了,主人要淹死我,我该这么办呢?” 驴安慰他说:“跟我们走吧,你会演奏夜间音乐,可以到布勒门镇做音乐家。”于是,猫也跟着他们上路了。 他们路过一个农庄,看见一只公鸡在门前悲鸣:“主人要把我杀了招待客人,我该怎么办啊!” 驴安慰他说:“你有这么好的嗓子,我们一起演奏一定很有趣。” 就这样,公鸡也加入了这个音乐团体。他们走啊走,一直走到天黑,也没见到布勒门镇的踪影。四个音乐家又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 猫撇了撇嘴,说:“唉,看来今晚我们只能在森林里过夜了。” 公鸡飞上树梢,四处观察了一下,然后兴奋地说:“哦,快看哪,不远处有亮光诶,我敢打赌那一定是座大房子!我们去那里借住一晚吧!”大家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加快脚步朝房子走去。 可是,到了房前,他们才发现这里竟然是强盗的家。一大群强盗正坐在桌前,大口地吃着美味佳肴。四个音乐家馋得直流口水,于是,他们想了个把强盗赶走的好办法。狗跳到驴背上,猫又爬到狗身上,最后,公鸡站到猫头上,大家一起跳进屋子,集体奏乐:驴叫、猫喊、鸡打鸣、狗吠。 强盗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东西,也没有听过这么古怪的叫声,都以为妖怪来了,吓得四散逃走了。四个音乐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关上灯睡觉去了。驴睡在粪堆上,狗躺在门后面,猫躺在灶里的热灰中,公鸡蹲在屋顶上。他们累坏了,很快就呼呼睡着了。 强盗头子看到屋里没了灯,心想:妖怪也许早就走了呢。于是派了个强盗去侦察。这个强盗摸黑走进厨房,把火红的猫眼当作了燃烧的煤炭,拿起火柴想去点火。猫猛地跳起来,用尖利的爪子抓他的脸。 强盗吓了一跳,惊慌失措地跑到后门,想要逃出去,可谁知,一不小心踩住了狗尾巴,狗从梦中惊醒,朝他的腿上狠狠咬去。 强盗费了好大力气才逃到院子里,他喘着粗气,想:好险哪,幸好我跑得快,否则……“哎呦!”强盗惨叫一声,摔进了粪堆。哈哈,原来是粪堆旁边的驴给了他重重的一蹄。 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熟睡中的公鸡,公鸡“咯咯咯咯”地发出可怕的叫声。“妖怪来啦,妖怪来啦!”强盗大叫着,从粪堆中爬了起来。他连滚带爬地逃到强盗头子那里,惊叫道:“啊,太可怕啦!厨房有个老巫婆,用长指甲抓我的脸;门口站着一个人,拿刀戳我的腿;院子里还躺着一个黑怪物,用木棍朝我乱打;屋顶上坐着法官,不停叫着‘把那个坏蛋押上来!"” 强盗们吓坏了,都逃得远远的,再也不敢回来了。至于那四个音乐家呢,他们没有去布勒门镇,而是定居在这所大房子,每天演奏乐曲,开开心心,直到死去。 2 布勒门的音乐家的故事点评 四只小动物的机智最后虽然没有到达布勒门镇成为音乐家,但是它们却用自己的机智勇敢为自己占据了一方小屋,最后还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小宝贝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事情想的很难,其实自己动脑筋动手去做是很简单的,所以小宝贝们不要怕困难,要勇敢哦!
2023-09-10 04:54:231

音乐家的故事 音乐家的故事介绍

1、亨德尔的故事。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2、斯蒂芬·福斯特的故事。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3、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来到饭馆用餐,点菜后,他突然灵感来,顺手抓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背面作起曲来。他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看着贝多芬十分投入,从人不敢打扰,准备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约一小时过去,侍者来到贝多芬身边说:“先生,上菜吧?”。贝多芬如梦初醒,立即找钱结帐。从人哭笑不得,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实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从人的解释,他按菜单上的标价付了款,卷起写满音符的,冲出饭馆。
2023-09-10 04:55:211

100字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故事

贝多芬四岁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慈母病逝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1800年左右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02年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802-1815年间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2023-09-10 04:55:512

音乐家的励志故事

音乐家的励志故事5则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以下是我整理的音乐家励志的故事,欢迎阅读。   一、闻音识人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二、最穷的作曲家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三、意外的成功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当时美国最着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认为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从命。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看了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才完成任务。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四、恕不会客   德国钢琴家、指挥家封·彪罗(1830-1894)生性孤僻,不好交友,尤其对不速之客随便上门打扰极为讨厌。为了能专心工作,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房门上经常挂着免见牌,上面写着:“午饭前恕不会客,午饭后我不在家”。   五、“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这天的钢琴演奏使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
2023-09-10 04:56:071

谁是凡间最伟大的音乐家,神话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2023-09-10 04:56:361

小音乐家杨科全文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杨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杨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象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杨科八岁就做了牧童。杨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奏乐声。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有一次他正听得出神,被监工看见了。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记着。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杨科。春天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杨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旅店里有人在跳舞,有时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杨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就够满足的了。杨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但是怎么拉,也不象旅店里的小提琴那样好听。它声音小,太小,就象蚊子哼哼似的。可杨科还一天到晚拉着。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杨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曾经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门开着,小提琴就挂在正对着门的墙上。杨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一次也好,至少可以让他瞧个清楚。一天傍晚,杨科看到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杨科已经进了食具间。他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是恐惧愈来愈紧地抓住了他。在草堆后面,他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他觉得自己好象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杨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杨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杨科憋着气。有人划了根火柴,蜡烛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第二天,可怜的杨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杨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惩办吗?他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管家把更夫找来,对他说:“把这孩子带走,打他一顿。”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杨科,象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杨科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象一只被抓住的小鸟。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杨科挨了一顿打。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杨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小音乐家杨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2023-09-10 04:56:465

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2023-09-10 04:58:145

音乐家聂耳的一生故事

【百科TA说专业解读#聂耳(人民音乐家)#】https://mr.baidu.com/r/i14SFlY0BW?f=cp&u=ff60597ad94446a3
2023-09-10 04:58:322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罗西尼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罗西尼   意大利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国度,在那里,罗西尼的歌剧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焦阿基诺·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意大利的佩萨罗。父亲在家乡的屠宰场当检查员,会吹小号,母亲很会唱歌。据说罗西尼出生时,母亲十分痛苦,但当地负责接生的神职人员一位也没到场。父亲于情急之中气得把家里摆设的10座小神像挨个往碎里摔,等小罗西尼呱呱落地时,这些神像已经就剩最后一个了。父亲性情冲动又向往共和,当然很容易惹来麻烦。小罗西尼4岁时,父亲就被抓入监狱了。母亲生计无着,只好参加乡间的巡回剧团演出,把小罗西尼寄养在姥姥家。   艰难的生活,剥夺了罗西尼在童年时代接受教育的权力,他不得不很早就自食其力,先是在一家肉店当学徒,后来改学铁匠,从10岁起又开始靠演唱演奏挣钱贴补家用。18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入学波洛尼亚音乐学院,终于开始了正规的音乐教育。   从困苦中走出来的罗西尼读书十分用功。当时,借阅乐谱非常困难,为了仔细钻研,他把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全部手抄下来。他先抄出其中的人声歌唱部分,自己凭着想象加上管弦乐伴奏,和原作对照一番,最后再把原作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抄录下来仔细研究。   罗西尼求学时,就已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和波利比奥》。毕业后,他随巡回演出的歌剧团四处奔波,为了生计,拚命写作。截止到1815年,他已为米兰、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剧院先后又写了15 部歌剧。   1816 年2月5日,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在罗马初演。由于同行嫉妒故意集来一些人吹口哨捣乱,甚至把一只猫放到舞台上乱跑,所以被折腾得乌烟瘴气一团糟。但不久再度公演时,终于大获成功,热情的观众还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游行。从此,罗西尼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这部歌剧如今已成为19 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作品之一,但当时罗西尼写它时只用了13天。靠这部剧,罗西尼从老板那儿挣来1200 法朗和一价值大约100 法朗的新上衣。对于罗西尼来说,这是一笔很不小的数目,13天,平均每天100法朗,而他家乡的父亲每天只能挣2、5法朗。事隔多年之后,67岁的罗西尼在与40多岁的瓦格纳在巴黎谈到这件事时,仍然十分感慨。   《塞维尔的理发师》之后,罗西尼又写了《奥赛罗》、《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等15 部意大利式歌剧,然后就离开了意大利。   1822年春,罗西尼到维也纳拜望年过五十的贝多芬,贝多芬非常喜欢《塞维尔的理发师》。看到贝多芬的生活很穷困,罗西尼四处奔走为敬爱的前辈大师争取年俸并希望能集资为贝多芬买一套住房以安度余年,但都失败了。罗西尼到晚年都为这件事感到非常遗憾。   1824年,罗西尼定居巴黎,就任设在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此间,他写了三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退尔》。为这部歌剧,他下了很大功夫,专心致志地写了整半年。1829年8月首演后,一举成功。写作《威廉·退尔》时的呕心沥血,对罗西尼的健康大有损害,或许他自己也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于嗣后漫长的40年生涯中,再没写过一部歌剧,也难得创作其他音乐。   1839年,他返回意大利,在波洛尼亚音乐学院出任院长,对母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整顿。但从1848年离职后,他便再没有担任任何职务。1855年,他再次来到巴黎,于平静中度过余生,直到1868年11月13日逝世。1887年,罗西尼的遗柩移葬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罗西尼在世时虽早已声名显赫,但始终虚怀若谷,未敢自傲。他说:“我的音乐与海顿、莫扎特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我对这些大师的敬佩之情,乃是无以言表的。”罗西尼尤其崇敬德国前辈巴赫。晚年时,他曾订购到一套《巴赫全集》。每当书店寄来其中一卷,罗西尼都像过节一样欢喜。他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听一遍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全曲,可惜未能实现。罗西尼的作品中,意大利喜歌剧居其多数。他本人也生性开朗,颇具幽默感。   《塞维尔的理发师》初演之夜的纷乱情景使罗西尼多少年都耿耿于怀。罗西尼在巴黎居住时,曾走访著名法国作家都德。告别时,车站上汽笛声、行人声嘈杂一片。都德说:“亲爱的大师,您的耳朵一定很难受。”罗西尼答道:“谁要是经历过我的《塞维尔的理发师》初演时的场景,就不怕任何喧嚣声了。”   听说人们要花许多钱在米兰为他立一座肖像纪念碑,罗西尼说:“如果能把这些钱给我,我情愿在有生之年中,天天都站在碑座上。”罗西尼出名后,趋者如云,其中不免鱼龙混杂。有一位作曲家拿着自己的两部交响曲,请罗西尼挑选一部推荐出版。罗西尼不胜厌烦地听他弹完,连忙说:“如果要出版,就再写一部吧。”说完,扬长而去。   1848年。罗西尼在那不勒斯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回答一位先生的问题。问题是那位先生的侄子不会为自己的歌剧写序曲,请罗西尼出个主意。罗西尼答复说:“我写歌剧《奥赛罗》的序曲时,被老板锁在一间小屋里。屋里有一大碗泡着水的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真是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他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就别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我看准灵。”   音乐以外的事情上,罗西尼也常常令人忍悛不能。一次,罗西尼赴请作客,饭后觉得尚有不足。告别时,女主人说:“若方便请改天再来,随时备有便饭恭候。”罗西尼连忙说:“不必改天再来了,现在我们马上再接着吃一顿如何?”   罗西尼的喜歌剧文如其人,机智,明快,妙趣横生,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在奔波的辛劳中分享了他心中的欢乐。 ;
2023-09-10 04:58:541

关于有名音乐家的故事 100字求大神帮助

《 慰问演奏》 波兰小提琴家亨利·舍林格去年到英国演出,下榻的一家饭店忽然失火。他抓起他的名贵小提琴同其他旅客一起逃了出来。但是到饭店外的草坪上,他却奏起小提琴来安慰因火警而受惊的人们。下午四点钟,火被扑来了。他收拾起小提琴上楼去睡觉去了。 勿违规章 著名的大提琴家赫尔绍尔决定利用一下坐火车的时间,他在卧车的单间里把大提琴从琴套里拿出来开始练琴。在过道里的列车员开了单间的门说道:“您拉琴吧,我不打搅您,可是别向人家讨钱,这是违犯规章的。”求采纳
2023-09-10 04:59:091

一个音乐家的故事,不要贝多芬,肖邦,莫扎特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4年在汉堡作了第一出歌剧欧米亚(Almira),获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历至意大利,在意大利写了不少歌剧、清唱剧、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剧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尔移居伦敦,在汉堡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1年的歌剧作品利努度(Rinoldo)获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资助下写了清唱剧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圣歌。1717年定居英国,1719年得到国王的支持,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演出他的歌剧。这个时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剧作品利达米士图、骄里奥.些萨(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连达(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国籍。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亨德尔作了大量英语清唱剧和为清唱剧而作的乐器音乐,其中包括不少伟大的协奏曲,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 《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42年弥塞亚(Messiah)首演。继后以大概每年两首的速度创作清唱剧,一直持续到1751年,因为那时他的视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弃。1742-1751年这段时间的著名作品有森逊(Samson)、所罗门(Solomon),1759年病逝于伦敦。虽然亨德尔写了非常多的音乐作品,但是在整过作曲生涯中他都没有使用巴赫的对位法。亨德尔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戏剧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给后世的最大艺术遗产是他的清唱剧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乐 皇家焰火音乐 <弥赛亚>
2023-09-10 04:59:311

音乐家巴赫的故事

呵U0001f60a
2023-09-10 04:59:392

不莱梅的音乐家睡前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我来看看不莱梅的"音乐家睡前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一只驴子老得干不了活,主人不要它了。驴子决定到不莱梅去当一名音乐家。它一路唱着歌……   驴子碰见一只猎狗。猎狗年纪也大了,不能再去打猎。驴子邀请猎狗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途中,它们遇到一只猫。猫的年级也大了,捉不动老鼠了。驴子和猎狗邀请猫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经过农场时,它们看见一只公鸡。   公鸡的主人要把它做成烤鸡,它很伤心。驴子、猎狗和猫邀请公鸡一起去不莱梅做音乐家。   于是,四个伙伴一起上路了……   天色晚了,四个伙伴看到一座灯火通明的房子。它们想到房子里过夜。原来这里是强盗的家!强盗们正在大吃大喝。   小伙伴们想,得把强盗赶走!狗跳到驴子背上,猫爬到狗身上,公鸡飞到猫头上,接着,它们一齐唱起歌来......听到这么奇怪的声音,强盗们害怕极了。他们以为妖怪来了,吓得逃进森林里去了。   赶走了强盗,四个伙伴坐下来,尽情地享受桌上的美食。吃饱喝足后,它们各自找地方睡觉。夜里,强盗老大派一个小强盗偷偷回来,看看房子里是什么。   小强盗在厨房碰到了猫,猫跳到他的头上,又抓又挠。小强盗吓得从后门逃跑,睡在后门的猎狗跳起来咬了小强盗一口。   小强盗逃到了院子里,驴子又重重地踢了他一脚。公鸡站在屋梁上“喔喔喔”地叫了起来。   小强盗边跑边喊:“屋里坐着一个很凶的巫婆,门口的人拿刀戳我的腿,院子里的黑怪用木棍打我,屋顶上还坐着法官,叫他们把我拿下。”   强盗们听说后,再也不敢回这座房子了。   从此,驴子、狗、猫和公鸡就住在这座房子里。每天都为人们献上一场音乐会。
2023-09-10 05:00:061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音乐之父”巴赫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音乐之父”巴赫   巴赫(1685~1750),出生于一个德国的音乐世家。不到10岁,父母双亡,他跟长兄生活在一起。由于他从小受到浓厚的音乐熏陶,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立下誓言一定要学好音乐,要取得比前人更辉煌的成就。   他哥哥是一位宫廷乐师,但他却坚决反对弟弟学习音乐。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在宫廷任职,也不过是一个“高级仆人”罢了,不能让弟弟再步他的后尘。可是,早已下定决心学好音乐的弟弟却丝毫没有改变初衷。但是,乐谱资料从哪里来呢?巴赫明明知道向哥借是借不到的,最终想出了一个“高招”:趁哥哥不在家里,赶快从书柜中“偷”出乐谱,靠着暗淡的月光抄写下来。估计哥哥快要回来时,再放回原处。他就是这样天天“偷”着学。   有一次,他快要抄完的时候,哥哥突然回家,他的举动一下子被发现了。哥哥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弟弟精心抄写的乐谱撕个粉碎,并气愤地重重打了他一巴掌,勒令弟弟从此不准再学音乐。巴赫并未因哥哥的再三阻挠而灰心。抄谱不成,他又想出一个妙计来。每当哥哥排练或演出时,他总是躲在角落里偷偷看排练,回来后把排练的.节目再进行模仿钻研。   就这样年复一年,经过努力奋斗,巴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世界有名的伟大作曲家。他给后人留下的作品有:《勃兰顿堡协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咖啡清唱剧》等等。尤其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为此,巴赫一直在音乐史上享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
2023-09-10 05:00:141

交响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响音乐家海顿的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 儿童故事频道 与你分享!   1791年的一个晚上,在维也纳的一座贵族府邸里,一曲《G大调第94交响曲》正在演出。在快速、激昂的第一乐章结束后,按照交响曲的一般格式,徐缓宁静的第二乐章开始响起。那些对音乐并不真正理解的贵妇人们,于是像往常一样昏昏欲睡,漫不经心。然而正在这时,乐队突然爆发出了巨雷般的强奏,使得那些女士们吓了一跳,一下子睡意全无,又专注于台上的演奏了。   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海顿,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交响乐之父”。《G大调第94交响曲》是海顿的新作,据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教训一下那些在演奏中打瞌睡、不尊重艺术家的贵妇人们。由于这首乐曲的慢板乐章具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特点,被人们称它为《“惊愕”交响曲》。   1732年,海顿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车匠家庭。因为嗓音甜美,8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从1761年开始,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90年代初,成为当时的音乐家。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了英国伦敦,写了12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秀的作品,这使他从此名震全欧。在英国,他的音乐备受欢迎。他出席了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海顿的一生中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中担任乐队长。有一年,公爵突然宣布要解散宫廷乐队,这意味着几十位乐师将失去生计。出于对乐师们的同情,同时也为了自己不被解雇,海顿写了一首交响曲,由他自己指挥在乐队解散前的最后一次音乐会上演奏。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不像通常的交响曲那样一起结束演奏,根据总谱上的指示,乐队的各种乐器声部都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结束的,乐师们在演奏完自己的声部后熄灭自己面前谱架上用以照明的蜡烛,默默地离开乐队,先是圆号,然后是双簧管、大管、低音提琴。到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提琴师在仅有两支蜡烛照明的昏暗的舞台上演奏着纤细哀婉的旋律。终于,他们也结束了演奏,吹灭蜡烛离去......这种充满伤感的结尾使埃斯特哈齐公爵大为感动,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他明白了蕴含在其中的乐师们惜别的凄凉之情时,当即做出决定,不再解散宫廷乐队。这部乐曲最后被定名为《告别交响曲》。   又有一次,海顿的新作《第96交响曲》举行首演,大厅里坐满了听众。正当演出进行时,突然,一盏大吊灯从屋顶上落下来,摔得粉碎,然而竟未砸伤一人。听众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感叹:“奇迹!奇迹!”于是,这首交响曲就被后人称为《“奇迹”交响曲》。   海顿还是德国国歌的作者。海顿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以表达他对王室和祖国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激发了他写作国歌的豪情。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国的国歌。
2023-09-10 05:00:271

两个音乐家的故事,不要太多

狂徒的贝多芬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音乐神童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个音乐天份极高的孩子。从五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她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小莫扎特四岁时边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在沃尔夫冈四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衷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沃尔夫冈快满六岁、而娜妮十一岁时,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当时巴伐利亚选帝侯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小沃尔夫冈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2023-09-10 05:00:361

故事——不来梅的音乐家

从前有一头驴子,他很辛苦地为它的主人干了一辈子。 当他老得没有力气再去磨房里磨麦子的时候,主人就是想把他杀掉。 驴子知道后伤心不已,决定跑到不来梅城当音乐家。在路上,它看到一个悲伤的猎狗,上前问道:“朋友,什么事情这么伤心呢”? 猎狗说:“我老了,牙齿不够锋利了,主人想把我杀掉,所以我就逃了出来”。 驴子跟他说那我们一起去城里面当音乐家吧,你敲鼓我弹钢琴。 猎狗答应了,高高兴兴的跟驴子走了。 它们在路上又看到了一只沮丧的猫。驴子上前问道:“朋友,什么事这么伤心呢”? 猫说我年纪大了,主人就想把我淹死,我就逃了出来。 驴子于是说,那我们一起去城里面当音乐家吧!猫听了很乐意,高高兴兴答应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他们来到一座森林,打算在那里过夜。 公鸡飞得高高的,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他就建议大家说去那里看看,或许会有房子。 他们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强盗窝,围着餐桌大吃大喝。四个伙伴都饿了,也想吃东西。 它们想到一个好办法。驴子前腿蹬着窗户,狗跳到驴的背上,猫在爬到狗的背上,公鸡飞到猫的头上,然后他们一起叫喊着,撞碎了窗户玻璃。 强盗听到声音可吓坏了,以为是妖怪来了,于是他们逃到了森林里去。 四个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饱餐了一顿,到睡觉的时间了,驴子睡在院子的干草上,狗睡在后门口,猫睡在灶灰上,公鸡睡在房屋顶。 半夜时候,强盗们看着屋子静悄悄的,就派人去查看房子里的情况。 强盗刚摸到厨房就把猫给吵醒了,猫在他脸上抓来抓去,他逃到后门,又踩到了狗,狗在他的腿上咬了一口。 他又跑到院子里去,又给驴子踢了一脚。房顶上的公鸡也被吵醒了,大声地叫来叫去。强盗吓得跑回了森林,决定再也不去屋子里。从此四个不莱梅城音乐家就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2023-09-10 05:00:441

3位音乐家关于苦难的故事

鹅鹅鹅鹅鹅鹅
2023-09-10 05:00:533

贝多芬的故事

咯努力啦咯就考虑我
2023-09-10 05:01:047

小音乐家杨科的故事?

小音乐家扬科 (波兰)显克微支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 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 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象寄居在 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扬科八岁就做了牧童。 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有时候他到树林里 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他说:“妈妈, 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得 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 风吹得他的木叉“呜呜”作响。有一次他正听得出神,被监工看见了。监 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也忘不了。 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扬科。奏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 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 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旅店里 有人在跳舞,有时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 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 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 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 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但是怎么拉,也不象旅店 里的小提琴那样好听。它声音小,太小,就象蚊子哼哼似的。可是他还一 天到晚拉着。 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扬科多么想仔细 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门开 着,小提琴挂在正对着门的墙上。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一次也好, 至少可以让他瞧个清楚。 一天傍晚,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扬科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 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 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 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 扬科已经进了食具间。他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是恐惧愈来愈紧地 抓住了他。在草堆后面,他象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他觉 得自己好象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 。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扬科不小心触动 了琴弦。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 扬科憋着气。有人划了根火柴,蜡烛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 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 第二天,可怜的扬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 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惩办吗?孩子太 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 顿算了。” 管家把更夫找来,对他说:“带他去,打他一顿。”更夫点了点头, 夹起扬科,象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孩子一句话也没 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象一只被抓住的小鸟。他哪里知 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扬科挨了一顿打。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 。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 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 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 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 还躺在他的身边。 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在 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完) 因为我很喜欢显克微支和他的作品,所以这里我小介绍一下他~~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显克微支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882—1886年,根据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史料,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发表描绘古罗马基督教徒悲惨生活情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0年完成的长篇名著《十字军骑士》,取材于十五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事迹,以格隆瓦尔德大战为背景,热情赞扬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打败入侵者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虽受到宗教观念和人性论的影响,但它却是生动地再现了波兰人民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失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给显克微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十世纪后,显克微支的思想逐渐衰退,出现保守倾向。后期致力于写作最后一部小说《军团》,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建议你去看看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因为看了之后后悔是不可能的~~ 还有他的爱情小说集《第三个女人》,那是一本十分经典的集子,看后你就会后悔没早点在“百度知道”上提这个问题^-^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325111.html
2023-09-10 05:01:322

求音乐家与画家的故事

海顿 HAYDN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 10 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 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 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 “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可以与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 97 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现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达芬奇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 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 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 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 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凡.高 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 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 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 己画像 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 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高更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 列 宾 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与法国绘画巨匠莫奈,同为19世纪后期欧洲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级人物。他们的艺术在欧洲的东西部,各领一方风骚,影响力延伸到整个20世纪。 卢 梭 由素人画家跃居为近代朴素绘画大师的卢梭,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典型画家。他的作品糅和了现实与梦想,充满了自然原始的天真活力。 达 利 达利是盘踞在超现实主义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杰,与毕加索、米罗三人都启蒙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上。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光辉。 米 勒 米勒是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了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这使得米勒成为伟大的田园画家。 怀 斯 安德柳·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描绘美国乡间自然风土人物的画作,以精致逼真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朴实的题材,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 雷诺阿 雷诺阿是著名的印象派大画家。他的绘画在追求光的感觉中,用鲜明丽透明的色彩,将古典传统和印象派绘画做了最完善的结合。不论是丰腴的女人、天真的孩子童,还是阳光照耀下人浴女,在雷诺阿的画笔之下,都充满了温暖、鲜明、迷人的梦幻般魅力。共同品质:有毅力,坚韧,勤奋
2023-09-10 05:01:411

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海顿《F大调双协奏曲》背后的故事:1766年,《F大调双协奏曲》(Hob.XVIII:6)出现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商布雷特可普夫(Breitkopf)发行的音乐目录中,但作品创作的时间可能更早。据说1803年海顿的晚年,在整理键盘作品手稿时,他找到了这个协奏曲,这是为五十年前他的妻妹特蕾茜·凯勒进入维也纳圣尼古拉斯女子修道院而创作的。1756年亲历的往事勾起了他久远的记忆,1755年特蕾茜·凯勒到了维也纳圣尼古拉斯女子修道院。1756年5月12日对海顿来说是难以忘却的日子,他深爱的特蕾茜·凯勒与他分手,后来海顿跟她的姐姐安娜结婚。这部作品的特色在于弦乐(中提琴)的音调明显地高于一般协奏曲,仿佛昭示了作曲家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2023-09-10 05:01:511

音乐家的故事200字,要求:清楚,不能重复

卜卦
2023-09-10 05:02:002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达·芬奇学画_300字

东方绘画大师——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着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 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 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2023-09-10 05:02:071

贝多芬的故事(50字左右)

只要与问题合理即可
2023-09-10 05:02:1815

克洛夫寓言故事中《音乐家》讲得是什么?

你是不是想问克雷洛夫寓言中的《歌手》?大意是:左邻请右邻到家吃顿饭,他还有另外一种打算:因为这位主人喜欢唱歌,要吸引邻居来听听合唱。小伙子们开口唱:各奏各的乐,各唱各的调,每个人都用足力气,于是客人的耳朵里一片乱哄哄的声音,把客人直弄得头昏脑晕。“你就饶了我吧,”客人吃惊地叫道:“这有什么好欣赏的你的合唱队简直是乱叫乱喊!“的确不错。”主人感动地回答。他们唱得虽然有点走调,但是他们一滴酒都不尝,他们个个都品行端正。但是我说:酒倒不妨一尝,只要认真演唱。”
2023-09-10 05:03:001

音乐家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聂耳的父亲去世较早,家境十分贫寒。小聂耳要上三年级了,在学校马上就要开学的时候,他家里还是没有交学费的钱。 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什么书?”“上课的书哇。”小聂耳回答,他从书包里拿出两本用香烟盒纸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一个夏天的傍晚,聂耳听见邱师傅家里飘出了悠扬的笛声。聂耳被这悠扬的乐声所吸引,听到这样的.音乐,那些恼人的事情,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聂耳常去听邱师傅吹笛子,听熟了,就抽空问邱师傅吹笛子的方法。邱师傅见这孩子爱学,也愿意教。过了几天,聂耳就能吹出几支简单的曲子了。 从此,聂耳迷上了音乐。有了音乐的陪伴,聂耳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后来,聂耳又学会了演奏二胡、三弦、月琴、风琴,他成了学校学生音乐团的组织者和指挥。
2023-09-10 05:03:071

音乐家的寓言故事讲了什么道理,音乐家告诉我们什么道?

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音乐家阿炳的故事。阿炳一生热爱音乐,但因为身体状况不佳,他的演奏并不成功。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长者,长者教导他:“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表达,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你要用心去感受音乐,用灵魂去演奏。”阿炳按照长者的建议去做,逐渐发现自己的音乐才华,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表达灵魂的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巧的娴熟,更需要对音乐的热爱和投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成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能固步自封。成功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能轻易放弃。总之,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热爱音乐、用心感受、不断努力、不放弃,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2023-09-10 05:03:151

有关于莫扎特音乐家的事迹

我不知道
2023-09-10 05:03:374

当音乐家去故事简介

2.你可知眼含热泪被风吹凉,欲落又被冰冷的吹回眼眶的感受嘛,貌似从没苦恋过一个人,却又被那种感觉牵扯,我总是喜欢放大自己的情感,以至于还没感动他,却被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2023-09-10 05:03:543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100字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  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  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  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  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  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  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  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2023-09-10 05:04:051

求一个被放到乡下铡草的音乐家的故事

“铡草”和“锄草”这个世界上,逆境和苦难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你想躲就躲得了的。多数人不是在逆境中逆来顺受,就是让苦难击垮,但也有人凸现了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咽着黄连弹琴——苦中作乐,最终穿越苦难,战胜逆境。 我听说过这样一则轶事:一位老音乐家下放农村,给牲口铡了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在老音乐家的手下,铡草也有了节奏感,成了悦耳的音乐节拍。 与那位音乐家“铡草”异曲同工的,是聂绀弩的“锄草”。聂老被发配至北大荒劳动改造。繁重的劳作,艰苦的生活,并未泯灭他的诗兴,就连锄草都能激发他写出饶有情味的诗来: 培苗每恨草偏长,锄草时将苗并伤。 三月百花初妩媚,漫天小咬太猖狂。 为人自比东方朔,与雁偕征北大荒。 昨夜深寒地全白,不知是月是春霜。 此诗写锄草的感受,语带双关,且借题发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该锄的毒草,而是“百花”中的一朵香花。停锄望雁,触景生情,想到“昨夜”的月冷霜寒,忍不住思念起故乡和家人来。全诗饱蘸感情和意趣,辛酸中不失诙谐。教人佩服的是,聂老身陷苦境,仍把自己比作汉武帝时那位直言讽谏、滑稽多智的东方朔。此外,聂绀弩于艰难岁月中的一些议论也很精彩,陈铭枢曾说可入《世说新语》,看来确非谬赞。 “铡草”和“锄草”,显现了这两位当事人的秉性、气质、意志、心态和境界。
2023-09-10 05:04:121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代表作?故事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4年在汉堡作了第一出歌剧欧米亚(Almira),获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历至意大利,在意大利写了不少歌剧、清唱剧、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剧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尔移居伦敦,在汉堡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1年的歌剧作品利努度(Rinoldo)获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资助下写了清唱剧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圣歌。1717年定居英国,1719年得到国王的支持,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演出他的歌剧。这个时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剧作品利达米士图、骄里奥.些萨(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连达(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国籍。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亨德尔作了大量英语清唱剧和为清唱剧而作的乐器音乐,其中包括不少伟大的协奏曲,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 《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42年弥塞亚(Messiah)首演。继后以大概每年两首的速度创作清唱剧,一直持续到1751年,因为那时他的视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弃。1742-1751年这段时间的著名作品有森逊(Samson)、所罗门(Solomon),1759年病逝于伦敦。虽然亨德尔写了非常多的音乐作品,但是在整过作曲生涯中他都没有使用巴赫的对位法。亨德尔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戏剧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给后世的最大艺术遗产是他的清唱剧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乐 皇家焰火音乐 <弥赛亚>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 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十岁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从马太学对位。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所作《塞维尔的理发帅》,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是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代表作。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的搁笔之作《威廉·退尔》,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且推进了大歌剧体裁的形成。此后近四十年不事歌剧。在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威廉·退尔》乐圣: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教会合唱团的歌手。由于很早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父亲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练琴。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同时挑起负担家庭生活的重担。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爱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门德尔松(F.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银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后赴瑞士、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地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五部交响曲;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无词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种题材和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优美生动,结构完整严谨,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名作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他还协助舒曼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教师家庭。1805年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神学院学习。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 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等。 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开创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贡献。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钢琴诗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阿列维。1839年在罗马悉心研究宗教音乐,并反映在创作中。他是梵蒂冈国歌《教皇进行曲》(1846)的作者。归国后,曾担任过合唱团指挥,并创办“古诺合唱团”。 在歌剧《浮士德》中可以显示出他合唱写作的特长。《浮士德》作于1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十余部歌剧、三部交响乐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所作《圣母颂》流传极广,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国著名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父早死,从母意在莱比锡海得堡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年取得母亲的谅解,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求师于著名钢琴家维克。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由于长期过劳,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套曲《狂欢节》、《大卫同盟盟友》、《儿童情景》及《交响练习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题练习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国作曲家。是继法国作曲家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比才最为出色的歌剧《卡门》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最为人门喜爱的歌剧之一。著名的《卡门序曲》和其中的儿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剧创作中独特的探讨之路却充满了艰辛。他曾创作了不少歌剧,均在他的时代不受欢迎,《卡门》的首演也遭到了失败,因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为被评论界攻击和嘲骂,《卡门》才连续上演了几个月。比才在《卡门》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岁,生前没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艺术带来的荣誉。但是这部歌剧却受到了国外音乐家的赏识和赞扬,预言“十年之后,《卡门》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其实不到十年,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时获得了极大成功。 比才的音乐之路是颇给人启示的,当他在重复前人走过的路时,以他的才华,19岁就获得了罗马大奖和奥劳巴斯一等奖,当他为法国歌剧开辟新路的时候,却一再承受失败。可见任何创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经受坎坷和考验。但历史最后总是公正的。比才留给人们的珍品还有为都德的话剧《阿莱成姑娘》写的音乐,后来编成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1821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从11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1848—1861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1854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 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两首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和《A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李斯特还有大量的19世纪歌剧咏叹调和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在聆听音乐机会缺乏的19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19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他的交响诗在19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2023-09-10 05:04:472

行政能力测试都考什么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内容。扩展资料行政能力测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简称,即通常所说的“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公务员职业所应具备的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是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是对从事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行政工作能力的一种可能性的测验和验证。就测试内容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作为想要加入公职人员队伍的考生必须面对的第一关,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且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政能力测试
2023-09-10 04:59:511

仓储管理系统WMS系统到底有哪些优势和作用

在电商大潮中,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务成为广大电商企业的重中之重,在云仓企业迅速发展崛起的今天,很多大型的企业都选择将仓储外包,以达到节约公司成本,减少开支,方便人员管理等目的, 怎样选择和云仓企业能对接wms仓库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里给大家推荐吉客云,能适配很多不同发货场景,性价比高,售后服务也好,十五年电商行业经验十年双十一大促保障,支持免费试用! 吉客云中的WMS系统除了可以作为自营仓储的管理之用外,仓储服务商也可它用来搭建云仓平台,为货主提供仓储服务。借助“吉链”可以实现货主系统的快速接入,利用奇门接口还可以对接其它品牌的ERP/OMS系统。吉客云WMS云仓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是:1、功能齐全,支持的场景多,如三方仓,异地多仓,即采即发,自营仓等等,对电商仓支持非常好;2、 货主如果采用吉客云系统,只需简单地配置,就可以快速地与云仓平台完成数据对接。对接效率非常高。3、 货主系统与云仓平台结合紧密,在电商场景下,销售平台的退款等异常事件可以实时地同步到云仓,云仓可以即时拦截订单。4、 由于货主系统与云仓平台在一个体系下,可以方便地实现货主与仓储服务商之间对账、结算等操作。5、 按单计费的模式下,一个订单只收一次费用,仓储服务商支付单量费用之后,货主不再需要付费,为仓储服务商拓展云仓业务提供了商务上的支持。
2023-09-10 04:59:511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怎么填写?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认证内容主要包括: 1)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培训班;2)各级各类理论学习活动;3)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各级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 5)其他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活动。举例:1)2003年9月递交入党申请书。2)2004年4月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被推荐参加校党校第二十六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同年5月顺利毕业。3)2007年3月起,参加校“红色理论”翻译研究会,任副会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要求注明参加活动的级别、时间、地点,调查报告撰写及获奖情况。在认证调查报告、征文撰写等事项的时,只对获得校级奖励的调查报告、征文予以认证。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证,要求各个层次的活动都要提供有关证明,并由各系认证中心为主确认。认证内容主要包括: 1)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共建实践活动; 3)各级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4)其他专业实践活动。举例: 1)2006年7月12日至8月3日,参加2006--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任----系团队副队长,该服务队获--市“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 2)2003年4月至5月,在亚泰公司实习,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主要记载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要求注明参加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以及参加科技活动的级别、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类文章要注明刊物名称、日期。认证内容主要包括: 1)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大赛;2)校内外其他有代表性的学科竞赛; 3)学生学术报告会; 4)其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类如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创业活动、调查报告、知识技能竞赛和学术讲座等。举例: 1)2005年9月,参与编撰《******》一书,已出版。2)2006年5月,参加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一等奖。3)2005年5月,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方面主要记载学生组织、参加各级文体艺术活动比赛取得的成绩。要注明活动和比赛的级别。认证内容主要包括: 1)各类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人文艺术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2)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 3)各类人文艺术演出和讲座; 4)各类读书、摄影、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人文活动; 5)其他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举例: 1)2005年6月,参加校春季运动会,获100米短跑第一名。2)2005年10月起,加入校大学生艺术团,2006年9月任校大学生艺术团学生团长。3)2005年5月,参加--市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业余组声乐(大合唱)类展演二等奖。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包括在校外所兼任的社会工作。认证内容主要包括: 1)各级学生组织中担任的社会工作; 2)学校其他部门或校外担任的社会工作; 3)校社团组织的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 举例:1)2005年7月,任--系学生会组织部部长。 2)2006年11月,协助校团委接待法国青年代表团。“技能培训”方面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未能被上述所包括的其它重要经历或成果也或在这一栏里填写。认证内容主要包括: 1)语言级别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2)学校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 3)其他有关机构和组织提供的各类培训。 举例: 1)2005年6月,参加全国英语六级考试,取得结业证书。 2)2007年4月,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获得律师资格证。学校的一份说明,你也可以去自己学校的网站上去看看,看看团委的网站上有没有,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去找找看吧,应该都很详细。赞同
2023-09-10 04:59:501

高中属于什么教育?

小学、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属于高级中等教育,大学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高中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其中高中属于高级中等教育的范畴。高级中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中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的高级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级技工学校等,均属于高级中等教育的范畴。大学,学名为普通高等学校,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扩展资料高中的教学内容与其之前的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初级阶段(初中)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在认识论上,相对于小学与初中的经验倾向与主观感受,高中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础理论后,运用这些系统的工具分析与解决相应领域稍具抽象性的问题。学生掌握了普通高中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准,毕业考试合格之后,理论上可以直接投入社会工作。同时,由于高中教育提供了许多适合深造的理论工具,便于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也被认为是合理的深造途径,普通高中毕业生可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深造。在大学理念支配下的大学使命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首先是有高尚品格的,有教养的人,这是符合大学的本质。这个使命是指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修养学生的品行、锻炼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正如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纽曼所认识到的:“从功利派的论点中看到了真正教育的死敌。新大学在功利派理论的指导下,更看重的是专业培训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试及结果而不是心理过程,是对事实的被动获取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动。”纽曼所指的“新大学”,是违背了大学的逻辑而按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政治的逻辑来当作它的使命而运行的大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义务教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
2023-09-10 04:5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