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容

2023-09-25 20:02:38
共1条回复
S笔记

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相关推荐

情感异化理论是什么

情感异化理论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基本命题,主要指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023-09-09 12:17:032

从启蒙运动的角度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历史意义

异化理论是从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政治异化理论阶段:此阶段主要用异化概念说明人同国家的关系。2、社会异化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异化理论成为说明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质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的一般原理。3、劳动异化理论阶段: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与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在马克斯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在哲学的重大成就是发现了历史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作为考察中心,研究了异化劳动的种种表现、私有制的本质、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他后来的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共产主义方面,马克思看到了消灭异化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而消灭异化的途径则是采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革命形式。马克思由最直接的劳动产品出发,深入到劳动过程本身和人的本质的层面,最终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且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无产阶级贫困和受奴役的秘密所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从历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现代性异化、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启示。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异化的根本途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包含有多维度的内涵,既包括社会制度、产权归属等宏观问题,也包括劳动分工、产品分配等微观问题,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不断相结合的过程,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一直是中国现代性事业的中心主题。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维护社会分配领域的公平和正义,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就是要逐步消除当前比较突出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他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2023-09-09 12:17:131

异化论的起因

异化理论最早是在黑格尔哲学中出现的。他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发展到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即由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等表现出来。再发展到哲学阶段,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所谓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的观点,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观点。
2023-09-09 12:17:201

怎样理解黑格尔的异化理论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但是,黑格尔在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往往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
2023-09-09 12:17:371

怎样理解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什么是绝对观念 绝对知识 客观化 对象化。。?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但是,黑格尔在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往往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
2023-09-09 12:17:471

异化论的评论

下面谈谈劳动异化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人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关系却压迫着工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劳动关系不可能由某个工人生产出来,也不可能由某个资本家生产出来。也不是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出来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手段的函数。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客观地形成的,某种生产手段和社会生活形成的同时,某种生产关系也形成了。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说法。工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劳动时间交给他人支配。当他付出更多的劳动之后,其劳动成果却不能更多的惠及自己时,在他心中可能产生憎恨这种劳动和否定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情感。工人明知这种劳动对自己不利,可又不得不继续进行这种劳动,不得不继续承受这种不利于他的社会劳动关系。然而这种继续从事自己不情愿的劳动的决定是工人自己做出的。并不是资本家强迫工人做出这种决定。工人如果不顾及自己和家人的生计的话,他完全可以选择失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最终自主权在工人自己手中。这是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在劳动关系方面的显著区别。奴隶社会中是奴隶主强迫奴隶从事奉献剩余价值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劳动者不得不决定从事奉献剩余价值的劳动。两种劳动关系中奴隶主和资本家虽然都是统治者和剩余价值占有者,但其中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在具体的劳动过程里确实有强迫的情景,但那也是人强迫人而不是劳动或者生产关系在压迫人。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社会中的强迫力量或者劳动者自己的生存愿望才可能强迫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有社会关系的某一端,也就是自己、其他的人或社会法人才可能实施强迫。有的学者结合黑格尔的三段论提出劳动异化三段论。说劳动活动的异化,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有一个从自由劳动到被迫劳动然后又回归自由劳动的过程。说原始社会中人类的劳动是没有被迫性质的自由劳动。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成了被劳动关系和劳动成果所统治和支配的劳动。将来还会回归到自由劳动。如果进行科学定义的话,人类受非价值主体的影响的情景,比如受劳动成果的影响叫做受限制而不叫被迫。劳动的结果对劳动者是会有影响的。劳动结果一旦出现,它又会作为环境条件的一部分,反过来影响劳动者自己的的行为,包括影响他的劳动行为。这样劳动结果成了劳动者继续劳动时需要考虑的和需要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劳动者来说就是限制。当然,价值主体的迫使也是影响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因素。所以价值因素的迫使和非价值因素的限制一起构成对劳动者的影响。其中只有价值主体的迫使对劳动者来说才是受压迫。一些劳动者常讲出卖劳动力是被逼无奈。就是说由于生活所迫。这个生活所迫说的是人类自己的生存欲望的迫使。而生活所迫可不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这里没有异化论中所说的由人创造的那种情景。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因为生存所迫而产生的。并且这种性质一直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历史。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在树上生活得很习惯。如果树林的面积和食物等条件足够群体生存的话,祖先们可能从树上不下来了。那样的话现代意义上的劳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不了。就是说生活所迫在前,劳动的产生在后。在这里自然环境并没有迫使人类从事劳动活动。生活所迫是生存欲望的迫使而不是环境的迫使。随着历史阶段和场合的不同,劳动中被逼无奈的方面和程度会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总的来说被逼无奈的程度逐渐在减轻。但是只要生存是人类其他活动的基础,那么劳动还会带有被逼无奈的性质。只是可能越来越不容易感觉罢了。由此可见劳动异化三段论所说的只有中间阶段的劳动是不自由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人类从某种目的出发,利用客体与环境之间的某些确定的关系,而使客体发生符合自己意愿的变化叫做劳动。但这种变化会在另一些方面又会不符合主体的意愿。在主体克服不符合意愿的那方面之前,就要继续忍受不好的那一面。就是克服了一方面的不如意,总还有其它不如意的地方。这就是庄子的善恶相生之义。生产中发生的废气废液废渣,以及生产中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等可以说就是这种例子。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劳动结果的善恶相伴是任何劳动都有的事情。中国的成语“事与愿违”说的就是自己活动的结果不能让自己满意的情形。这情形和异化论中所讲的情形差不多,而这句成语中可没有劳动对象与劳动主体形成价值对立的那种异化论的味道。 异化论中还有人的本质异化的说法。人的劳动不但生产出了产品,而且还生产出了对象化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转移到产品中去了。有人说人工产品是人化自然,人性渗透在产品之中。这样,人的本质在自身与产品中都存在,人的本质二重化了。这种说法的要点在于人的本质转移说。比如说有一台排除爆炸物的机器人小坦克。在排爆过程中,工作人员只做了给机器人指示目标的工作。随后的动作都是机器人自动完成的。包括把爆炸物装到保险桶里,运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实施爆炸处理。咋看起来机器人可不是已经有了人类的一些特性了吗?但是这只说明机器人具有了与人类相同的某种属性。说明这种属性是人类与机器人共有的。这说明人们历来认为的只有人类有思维功能的判断是错误的。具有如此高超的技能的机器人也还是机器。人类加工过的,人类制造出来的叫人工产品。人工产品所改变的是对象的空间组合结构以及由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内外关系。人类加工出来的电脑和机器人就是由于组合结构的变化而具有了思维功能的。而不是人类的思维功能转移到了机器人身上。如果真的有一天人类能够制造具有类似于人类的生理功能、思维功能和情感特性的机器人,那么他已经是人类的一员,制造这种机器人的过程是人类的自我复制过程。即便到那个时候,那些对象也还是由于结构变化而具有了人类的属性,而不是制造者的属性转移到制造对象身上。本质是属性的一种,一个事物的属性怎么能转移到别的事物中去呢?人的本质异化说在逻辑上就行不通。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三段论。说人类一开始都是完整的人。这是第一阶段。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人被自己的产品和劳动关系所奴役和驾驭着,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甚至很多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人在本质上异化为了非人。这是第二阶段也就是否定段。经过长时期的各种努力,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上彻底消除了私有制之后,才能完成转化为真正的人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完成扬弃的过程。这就是异化三段论的“人—非人—人”的模式。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奴役人的制度,是属于人类异化的时代,而社会主义由于不能达到人类的彻底解放,也消除不了异化。这种说法猛一听来有道理,也很对无产者的脾气。然而它还是非科学的说法。在把人评价为非人的问题上,价值领域和科学领域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上有时候把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咒骂为畜牲。那是比作畜牲而不是说那些人真的做了畜牲。斯巴达克的故事中讲:在罗马角斗场上正在进行着斯巴达克和一头雄狮的决斗。看台上有两个贵族在打赌。甲:“你看这两个畜牲那个能活?咱俩打个赌”。乙:“我看狮子能胜,它已经咬死了十几个壮汉了”。甲:“你什么眼神啊,斯巴达克可不是一般的壮汉”。在贵族们的眼中奴隶们就是畜牲。在那个场合把人说成畜生的判断是一个价值性判断。价值性判断是主观性判断,是他愿意那么认为。但是如果从客观的科学的角度看奴隶们也都是人。他们有人类的生理功能,有人类的语言能力,有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功能属性完整地存在于他们身上,怎么能说他们是非人呢?在科学的场合是不能这么说的。在科学上我们不能根据生活状况和道德品质等标准把人类分成人和非人两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的人本质上还是人。社会上有些人被边缘化、受到轻视甚至人格被侮辱,因此可能产生失去自我的感觉。因为这些属于民心,因此在政治上不能忽视这些问题。但是这种感受是价值领域的事情。我们不能把价值观上的评判做为科学分类的依据。而异化论者正是在讲科学原理的场合说工人们失去了人的本质的。看来这种不分科学领域和价值领域的区别,把价值领域的概念随意挪到科学领域中使用的做法,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再说所谓完整的人。人类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在生理特性、心理特性和社会性上与现代人差不多的人。从科学上说一万年前的人可以说是完整的人了。而异化论讲的完整的人是指从生理上、道德上完美无缺的,具有完全自由的人。我认为人类的自我发展是个永远持续的过程。就是说形成所谓完整的人的那个阶段永远不会到来。完全自由的人,完全按照自主方向发展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其实,人类再怎么自由,那也是有限的自由。人类社会的进步永远都是在自然和社会的限制中一点点地争取自由度的过程。人类能够改造的永远都只是部分空间的部分结构关系。从大的历史跨度上看,社会的演变是一个自由度逐渐扩散的过程,是自由度平均值逐渐提高的过程。从奴隶制时期的只有少数人据有较高度的社会自由,到现代已经有了庞大的中产阶层,就是社会自由度扩散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还有一个过程,那就是单个人所可能拥有的社会最高自由度逐渐下降的过程。现在一个大国的总统也没有奴隶社会中一个小地方奴隶主所拥有的生杀大权。说明个人的社会自由度的最高值已经下降了。有人把异化论扩展到社会领域。说一切社会规范都是由人制定的,但却反过来压迫和束缚人,这就是社会异化。原来异化论有相当的市场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就是因为其内涵中有反对一切对个性施加规范的这样一种内在要求。但这样的说法就已经和异化三段论自相矛盾了。异化三段论中讲人类的远古社会是没有异化的社会。私有制产生之后才开始异化。等到将来消除了私有制时又没有异化了。可是我们知道远古的时候就有很多规范。在远古的时候一个守火堆的人不小心把火弄灭了,那是要受到惩罚的。群体之所以成为社会,是因为它是一个组织体。有了一系列的规范并有效实施规范才能形成组织体。这些规范与每个个体的愿望、需要和利益不可能完全重合。不重合就意味着个体对社会规范在情感上有对抗情绪。但在同时,个体如果随意张扬个性,不顾及群体的生存需要的话,群体可能要抛弃他。他要自己去面对饥饿、疾病、凶猛的野兽等一切生存挑战。单个人是难以保障生存的,繁衍后代就更谈不上了。生存的需要逼迫个体对自己的个性有所约束,以适应在群体中生存的需要。社会规范实际上是群体的意志对个体意志的压制和约束。社会的存续就意味着个体的意志大体上承受了社会规范的压制,大体上选择了把社会合作为自己情感的主要倾向。如果用异化理论来解释社会规范对个体意志的压制,岂不是说异化从远古时已经有了吗?这样就和异化伴随着私有制才开始出现的说法相矛盾了。社会规范是伴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至今的,维系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些规范在更多方面,在更大的程度上与更广泛的个体的个性相吻合。这个吻合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随着条件的成熟,制定社会规范时会对个性做更大的让步,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也会更自觉地顾及群体。这种互动过程又是逐步扩展和深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完善的过程。期间会在偏于限制个性的阶段和偏于张扬个性的阶段之间来回震荡。异化基本模式有的学者把各种异化理论概括总结后推出了异化基本模式。认为异化的一般定义为,由主体创造的却反过来与主体对抗或者统治、支配主体的现象叫做异化。主张把异化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把异化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我认为如果把异化概念理解为分化、变化、变异的同义词的话,那么它也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给它赋予了反对、对抗、统治等内涵,那就是给它附加了价值观上的意义,异化概念就已经从哲学领域用语降格为了价值范畴的用词。而此时如果仍把它作为哲学概念用在哲学领域的话,就混淆了哲学和价值领域的界限。对抗、统治等词语是描述价值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在非价值的自然领域中对这类现象进行描述时就要使用碰撞、吸引等概念。而到了哲学领域就要用相互作用这样的不带具体领域色彩的语言。这就是哲学用语和具体学科用语的区别。由此可见,那种具有对抗、统治意义的异化概念不应当成为哲学概念。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判断,异化理论从科学角度看来是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异化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曾经掀起过一股热潮,后来又在中国热了一阵。热的时候人们的思路往往带有片面性。我看现在应该是异化论冷下来的时候了。
2023-09-09 12:18:10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一些什么样的哲学构想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李 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思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现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的基本理解,并进而澄清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人”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一、“类本质”概念的提出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类”,这并非是马克思的首创,而是费尔巴哈在其人本主义哲学中最早提出的一个观点。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名成员,费尔巴哈并没有通过宗教批判走向政治批判,而是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之于上帝的至高无上性,从而最终转向了人本主义哲学。首先,费尔巴哈通过对近代哲学的考察发现,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具有泛神论的特征,它们总是试图用精神来消融物质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原则,“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性上,感觉的真理性上”,并把人的感性存在当作哲学的开端。其次,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他把“人”首先看作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1]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费尔巴哈十分重视“人”这种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独特性,他自己就曾说过,如果仅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的本质,那么人就不再是人了。那么,“人”的独特性或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特别是具有自我意识。这是因为,在现实的存在物当中,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首先都是作为个别的事物来存在,唯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通过一种反思的活动,把自己的类当作对象,或者说,唯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超出自身的个体性,从而把自身也当作他人并把他人也当作自身。于是,人就具有了双重的生活,既是个体的又是类的,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而动物则只具有个体的和外在的生活[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类的一面、内在的一面成为规定人的本质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这种类本质的基本涵义“就是理性、意志、心”。“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3] 由于费尔巴哈非常反对以往的思辨哲学用精神实体来消融具体的物质存在或感性存在的做法,非常反对把人的精神生活看作是独立于感性存在的“实体”,所以,“理性、意志、心”作为人的本质同样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只能在人的存在当中显现出来。“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对于精神上的对象是这样,而且,即使对于感性的对象,情形也是如此。”[4] 也就是说,本质的显现同时就是对象化的过程,也正因为人在对象上实现自身的本质,所以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应当提及的是,当费尔巴哈从理性、爱和意志力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时,由于这种本质指向的是一种“无限的”、超越个体的力量,所以他实质上强调的就已经不是人的感性存在、不是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而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或者说人作为“类”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我们将通过比较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与传统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来获得更清晰的认识。由于传统形而上学关于“本质”的理解基本上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模式,在人的问题上也是一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就在费尔巴哈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展开。一方面,我们认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事物下的定义就是对该事物本质的揭示,或者说,一个事物的本质等于“属+种差”。具体到“人”的问题时,他曾提出两个非常经典的定义:“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和“人是社会的动物”。在前一个定义中,“有理性的”就相当于“种差”,标志着人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区别;而“动物”则相当于“属”,标明“人”这样一个“种”应当归属于更大的类别即“动物”。
2023-09-09 12:18:241

异化的前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异化理论。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及它后来的深化来看,实质性的异化在于权力、资本、媒体和机器彻底控制了人,使人不仅要充分发挥生产力,变成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还必须形成“消费力”,变成高速运转的消费机器。
2023-09-09 12:18:341

异化,对象化,物化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的异化:赋予异化范畴社会历史意义,把异化和对象化严格区分开来。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而所谓对象化,则是指的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象化才会成为异化,而并非一切对象化都是异化。P157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一种从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的事实出发,既揭示物的异化,也论述工人的自我异化,并指出客观异化是主观异化的基础的劳动异化理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2023-09-09 12:19:161

劳动异化的费尔巴哈的“异化”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是思维的异化,他的贡献在于他致力于把哲学从虚幻的精神境界中拉到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于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基础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接着马克思就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马克思最后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由上述结论可以推出“政治异化”也是由“市民社会异化”所决定的,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不断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因此转向对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济事实出发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即“经济异化”。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德国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管理、影响、限制和安排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出现了私有财产,而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私有的,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而作为劳动者对自己财产的占有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2023-09-09 12:19:261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异化——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向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转变过程的中的一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后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其在马克思理论的变化,马克思通过对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关照,在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了“人本主义”。形成了马克思自己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关照现实,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从词源上说,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人的异化,直译而言,就是人脱离人的本质,人不再为人。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将“异化”理解为外化,并提出人的异化,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对“ 异化劳动”的阐述,在理论逻辑上包含两个端点:一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是人的本质,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异化的未来—扬弃,这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处在异化世界中的人的归宿是什么?本文主要从前一个来探讨: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异化问题。 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原本是人统治物却反过来被物统治,这就是人的异化,既然人出现了异化,那么真正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换句话说,想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思想中真正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从而在具体资本主义情境中清晰的看到人的异化,才能更直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问题。 对于人的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我们从给过马克思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开始,从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开始。 这里的逻辑是,人的现实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即人的本质,即,人的异化则表现为人的存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人本来的样子)相背离。 所以要理解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首先要理解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把存在、物质、自然看成自我意识的规定,外化了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从存在而来,存在决定思维。从存在的角度出发,费尔巴哈思考了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本质是思维的结果,是存在的人的思维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人成为了一切问题的关键。成为了连接存在和本质的桥梁。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抛开其繁杂的概念,主要有两个立场:自然主义和人的类本质。 前者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唯物主义),后者是人独立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独特性(类本质)。这两点,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唯一的不同是,关于类本质的理解,费尔巴哈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一种感性的思维存在,而马克思则从实践的劳动的层面理解的人的本质。 那么人的本质如何和劳动挂上钩的呢?这里涉及一个对象化的概念,因为人的本质并非精神实体,因此,人的本质是从对象中显现出来。即人的本质的外化。主体的人把自我设定在客体上,由此建立了一个不是我的我——“异己”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用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的概念来理解,人们可以通过镜子中自己来认识自己(库利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社会关系中其他人而得知的)。我们把这里的镜子换成人类的劳动成果,即,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创造物认识自我,这就是对象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体现为劳动。劳动的对象化就体现为劳动产品。 追本溯源之后,我们可以来看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类本质是从自然界的角度,着重强调人类整体的抽象共同性)的三个方面设定。 马克思认为: “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u22efu22ef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 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从上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人是一种客观的感性的存在。承认人的肉体存在的客观性就必须承认维持这种存在、满足这种生物组织的生理需要的合理性。所以马克思曾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点,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思想(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和黑格尔的存在是自我意识的设定和外化的思想完全颠倒,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必须首先得吃饱穿暖才能进行文化艺术上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切的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作为人的本质的体现的劳动因而也具有了这样的特点: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必然是一种对象化的劳动(通过实际存在来展现),人必然要通过对象,通过与对象发生的能动关系,体会和确认自己的本质。 总结而言,无论是人还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最终都是一种客观的实践的存在。 其次,人具有理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自我的认识,可以将自我投射到对象上进行认识,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唯有人才能通过自我意识超越出自身的个体性,把自己的类当作对象,这样,人的生活就具有了双重性,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内在的理性生活。人类劳动和动物劳动的不同,也在于人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类尺度——能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我们可以和上文所讲的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通过将自我意识投射到对象物上来认识自己,并且可以超越个体,从人类整体的类上来把握自己。马克思曾说:“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种存在物迟早是要死的。”对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客观自然的个体存在是必然随着自然规律死亡,但作为类的存在,则是永生的。这种对于类的整体性把握,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认识,正是人的本质。 由此,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外化和真正实现的劳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人们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中找寻到对自己的认识。 这些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说的也是真正的劳动,肯定性的劳动,正是马克思把这样意义上的劳动当成人的本质的外化,所以,否定意义上的劳动变成了人的异化。通过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考察,马克思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情况。而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我们也可以更为清晰看到这种异化情况。 关于人的异化,从主体上讲,有两条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两大阶级: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异化,但关于资本家的异化虽少但也有提及。 由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察紧紧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关于劳动的考察和规定则有三个方面,劳动产品、生产活动、以及人的本质。 先来看工人阶级在这三个方面的异化情况:首先,劳动产品,这是劳动结果,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再为工人所有,被资本家以货币工资的方式掠夺,原本应该主宰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工人反而被劳动产品所主宰(工人为了生计而劳动)。其次,生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应当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类本质和自由本性的实现,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目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变成了一种否定性的劳动,人们求生的手段,人们在劳动中只感受到痛苦。这就是异化。这样,劳动的结果就是人的存在处境和人的类本质之间的相异化。 那么,在资本家层面,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存在着异化,只是这种异化被认为是自身力量的象征,是一种虚幻的幸福和肯定。首先,劳动产品上,资本家并不生产劳动产品,也就无所谓将自身本质外化的过程,并且他虽然拥有劳动成果,但这种劳动成果也并不是他的类本质的外化。再者,在生产过程上,资本家并不参与生产活动,他参与的是资本活动,为了赚取更多的资本,他虽然可以决定工人的生产,却也不得不服从资本市场的要求,沉浸在逐利行为中,使其本身成为资本的奴隶,这样,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虽然拥有了劳动产品,但是这也并非出自于自己的本愿,尽管最终得到了物质上的劳动产品,拥有了虚幻的物质满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本质并没有得到外化和体现,这是资本家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类本质无法实现和沦为资本的奴隶。 于是,两大阶级的异化,造成了人和人相异化的局面,原本是一个类,一个整体的、社会性的人类整体都背离了他的本质,相互之间都异化了。 那么异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实际上一种对劳动产品的异己的占有,它的出现则进一步加深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沟壑,加深了两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其后提出的,要想实现人的类本质,让劳动的本质回归,就必须废除私有制,解决异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生发的观点。 当然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马克思在这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距离真正的唯物主义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从人的本质来规定人的感性存在等问题,但是却可以看出,马克思由始自终的实践态度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切。这和我们普遍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是冷冰冰的强调物质存在的哲学是大相径庭的。 补充:梳理 人的异化——即,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相背离——即,存在和本质相背离——要问什么是人的本质——追溯费尔巴哈关于存在和本质的关系——从而在这种关系中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设定——与现实情境相比较,看发生了那些异化——工人阶级和劳动产品、生产活动,最终和人的类本质异化——资本家和劳动产品、生产活动,最终和人的本质异化——两大阶级都异化——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相异化——产生私有财产(允许拥有私有财产也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两者是辩证关系)
2023-09-09 12:19:391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

不是。首先,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事实来看,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异化论以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分析劳动异化开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从当前经济事实出发吧”,接着就展开了对劳动异化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以至人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在作了这样的论述后,马克思又作了这样的总结:“我们已经从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出发。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1]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最后又归结为“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完全是建立在现实的经济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唯物主义的。 再从马克思创立劳动异化理论的目的来说,它通过现实的经济事实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唤醒无产阶级的觉悟,奋起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武器的批判,求得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因而是一种革命的学说,大大地超出了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道德说教的水平。也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2] 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说成是唯心史观的人们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抹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异化论的本质区别,把那个时期已经批判了黑格尔、超越了黑格尔的马克思描绘成仍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这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根本歪曲。其实,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异化论是根本对立的,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论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批判。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是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而马克思《手稿》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对现实的经济关系进行严格的科学剖析的结果,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异化论根本对立的。马克思的这种剖析是从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开始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的怪现象:劳动者生产了财富,但他们得到的却是贫困;与此相反,资产者不劳动,但它拥有的资本却不断积累起来,集中在资产者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这些本来是工人生产的物,却反过来成为奴役和支配工人的异己力量。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限于他们的狭隘眼界,却竭力为这种现象辩护,这就使这种学说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它一方面认为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这一论点出发,它就应该得出全部的劳动产品应该属于劳动者所有的结论。但是,他们不但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而从理论上去论证资本家的工资所表现的较小的劳动量换得工人较多的劳动量、工人的较多的劳动量换得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的较少的劳动量是合情合理的。马克思抓住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这一根本矛盾,开始了他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而劳动异化理论就是这一批判性研究的成果。劳动异化论一方面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包含的矛盾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也就为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作了理论上的准备。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各种形式,例如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工资等的剖析,彻底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对人的统治的现象揭示了人对人的统治的实质,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科学解剖。 再从哲学方面来说,由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是从剖析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的,是在批判了黑格尔异化论的唯心主义以后建立的,所以它又同时为马克思的另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劳动异化这个概念,不仅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在讲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候,一刻也没有离开对劳动及其性质的考察和研究。劳动不仅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历史的一切发展和变迁,都同劳动及其性质的变化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社会所以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和新的公有制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于劳动的性质在这些社会中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用劳动异化来说明这种变化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正是由于生产力还很落后,还不能产生剩余产品,还没有产生阶级,所以劳动与人是统一的;到了私有制社会,由于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分工和剩余产品,出现了阶级,劳动与人分裂了、异化了,劳动不但不再成为人的自主的、自觉的活动,而是异化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力量(当然,这种异化在不同的私有制社会又各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人类也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进入了更高级的公有制社会,这就为逐步以至完全扬弃劳动异化创造了条件,这时,劳动又逐步和完全成了人的自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又重新同人统一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还有区别,就是由于劳动的性质还有所不同。虽然在这两个社会阶段中,人们都要“各尽所能”,也就是说人人都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但是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人们的智力和体力还没有充分地极高度地发展,劳动的效率还不很高,所以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即按照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来分配消费品,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得到了充分的、高度的发展,人的觉悟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都自主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了,那时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2023-09-09 12:19:471

异化的翻译理论

意义与“归化”相对。中外归化和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当翻译发展成自觉的规模性活动之后,就产生了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在中外理论家的许多看法和主张中,不少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强调归化和异化的矛盾对立和不可调和性。看不到对立矛盾的相互转化,在译文中的兼容性。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中外语言学家各有其代表。国外的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而异化派代表首推美国的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前者提出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或曰功能对等)的概念,把译文的服务对象读者放到了首要位置。后者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我国译界在归化异化问题上似乎缺少挂帅人物。归化派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但耐人寻味的是,我国主张归化的头面人物似乎不在译界,而是文坛泰斗,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换骨",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在科幻小说中,异化一词也常用到,人类的“异化”常常成为情节突变的引子。如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独自飞向太空的飞船上的人们为了自保进行自杀残杀,相对地球人而言,他们就是被太空”异化“了的新人类。
2023-09-09 12:19:581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主要观点简介】人道主义和异化

  胡乔木同志最近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对抽象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错误,作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同时对一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观念,例如“人是目的”“人的价值”“自我设计”等,也作了具体分析。学习这篇文章,能够使我们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和分析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青年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因此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对青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教材。   为了帮助青年更好学习乔木同志的文章,现把文章中的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前言和结语中的主要观点   (一)争论的实质和背景。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情况虽然不一样,但确实出现了一股要用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补充”或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类历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用人道主义作为我们观察这些问题和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武器?   出现这股错误思潮,有国内的和国际的背景。就国内说,一些同志不同意我们党对“*****”所作的科学总结,企图从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中寻找对“*****”的更“深刻”的答案。就国际说,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西方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的一些哲学流派大量涌入,思想界有的同志接受了这类思潮的影响而加以宣传。   (二)要区别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   “人道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当前讨论人道主义,首先应注意两者的区别。现在一些文章是把人道主义作为解释历史、指导现实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来理解和宣传的。   区别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决定了我们对待这两种不同含义的人道主义的不同态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就是用抽象的人性、“人的价值”等观点来看待历史,看待社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我们所要否定的;但对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则应作具体分析。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就是把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准则。这种意义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提倡过,其中有合理的东西我们可以继承,并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分清人道主义的不同含义,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人道主义作出科学的分析,既不全盘肯定,也不简单地否定。   一、“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中的主要观点   (三)科学地解释历史只能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人”出发。   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要能生活,就要有满足人们衣、食、住等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因此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才有可能产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事实和它的全部意义,从这里出发,才发展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而不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   (四)“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一个典型的混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命题。   要具体地理解“人”,只能从分析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离开这一点来谈人,就只能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正是越过了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哲学,把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的出发点。主张这一命题的同志声称,这个命题中所说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但是这种申明却包含着一个逻辑矛盾,既要说明人是“现实”的,就需要说明人在其中生活的社会关系,这就必须要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如果舍弃了具体的社会关系来谈“人”,那就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所以马克思申明:他“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   (五)“人—非人—人”是典型的唯心史观。   这一历史公式的错误在于:(1)它假定有某种抽象的、固有的、完美的人性或人的本质;到了阶级社会,这一完美的人性“异化”了,变成了“非人”;到了未来社会,这种人性又得到了复归,变成了真人。(2)用这一公式衡量历史,等于否认历史的进步。因为按这一公式,必然把原始社会看作真正的乐园,以后人类社会的各种形式都是人性的倒退。这不符合历史事实。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只能是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而不能是抽象的人性。   二、“依靠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前进?”中的主要观点   (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只是说明阶级社会的科学,而是说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需要在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中前进。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空谈“人的价值”“人是目的”,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抽象议论,并不能使我们前进一步,只能起相反的作用。   (七)怎样看待“人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离开人在社会中的劳动,离开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   1.没有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总的讲是个人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则是集体主义的,首先强调人民的价值,只有在人民的价值中才谈得上个人的价值。   3.“人的价值”解决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既包含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而且后者是主要的,是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因为有贡献才能有所享受,享受和劳动是不可分的。人类历史上的先进分子都是从强调个人对社会贡献这方面来谈“人的价值”的。今天,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才是最有价值的。
2023-09-09 12:20:111

当代,人的异化可以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2023-09-09 12:20:212

什么是行政优异化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2023-09-09 12:21:102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最早见于1936年他与居特曼合写的《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列斐伏尔正是在此书中首次提出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并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系统地建立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列斐伏尔正是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和重新解释来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在列斐伏尔看来,“异化理论和‘全面的人"的理论仍然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指针”,但是要通过日常生活批判而使之具体化。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通过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把马克思只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扩大化,扩大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异化无往而不在,表现在生产力、生产、意识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本性的关系,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应该重视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琐碎性、重复性和规定性是导致异化的重要原因,他反对将日常生活看作为一个位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领域,而是把它视为独立于经济与政治两个“平台”之外的一个新的“平台”,并且日常生活这个“平台”已经处于比生产更重要的主导性的位置,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压迫的核心地区,是新革命的源泉。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列斐伏尔之所以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那就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针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机械理解经济因素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列斐伏尔指出:“正如日常生活所表现的那样,经济和意识形态只有在发生革命危机的时刻才能提高到政治意识的水平。……那时候,社会实践中、自发意识中、群众生活和阶级生活中的一切因素都凝结在政治生活上。除了这些时刻外,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便互相分离,甚至分道扬镳。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尤其如此。这时候,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的东西,也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一方面已把经济现实、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和革命的政治意识等等包容起来;另一方面又将它们掩藏和隐匿起来。所以一定要撕破面纱才能接触真相。这种面纱总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着,不断地再生产着;并且把日常生活内含的更深刻、更高级的本质隐蔽起来。”(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trans,John Moore,Verso,1991,pp?66~67)列斐伏尔看来,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从一个女人购买半公斤砂糖这一简单的事实,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分析,最后就能抓住资本主义,抓住国家和历史。这样,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什呈现出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偶然小事;一方面是更为丰富的社会事件。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
2023-09-09 12:21:181

被应试教育异化得很严重,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是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2023-09-09 12:21:373

临床行为异化

临床行为异化:通过对异化理论的阐述,揭示了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性,从医院管理、医疗体制、医疗技术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异化现象对于临床医生的思维和判断的制约,提出...
2023-09-09 12:22:122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是什么

http://baike.baidu.com/view/3025118.htm百科里的,我觉得差不多。我自己是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理解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的。简言之,就是人被科学技术所控制,一方面一部分人借助科学控制统治另一部分人,另一方面人类本身越来越受科学的奴役。套用现代性的表述,就是人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也就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愈发生活在一种不确定性当中。
2023-09-09 12:22:231

哪一项是社会异化最基本的表现

人类创造出的东西逐渐统治人类自己。比如人们逐渐沉迷电脑手机,出行离不开汽车。
2023-09-09 12:22:322

3..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这种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在《手稿》结束的写作中表达了对费尔巴哈的“崇高敬意和爱戴”。然而,《手稿》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立即对费尔巴哈展开正面批判。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黑格尔是站在费尔巴哈后面影响马克思《手稿》时期思想形成的深层逻辑。对马克思《手稿》时期的三大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类哲学和感性的深入研究能够说明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基础上,积极吸收前人关于“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从经济学的角度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异化概念的发展:1、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包含了抽象化和道德,具有具体的普遍性。黑格尔尤为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是上帝在地上的行走,国家的产生弥补了市民社会的缺陷。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具有特殊性的、相互独立的、不具有同一性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而且个体之间是机械的联系而非有机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得不和他人发生关系的联系,这样一来,个体的自私性和趋利性发挥到极致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2、费尔巴哈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是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内核的又一理论表现,而费尔巴哈则在其人本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下,开辟了另一条思维路径,探讨了宗教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意识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凌驾于人自身的力量,给人的思想捆上精神枷锁。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2023-09-09 12:22:40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容

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2023-09-09 12:23:59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4:121

如何理解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4:561

劳动异化的介绍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2023-09-09 12:25:051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5:401

难题:“马克思的异化、对象化、物化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异化。对象化,又称物化,客体化。是指人通过活动把自己的需求及其满足,表现或体现在对物质对象(客体)的作用上。关于异化的概念是这样的:马克思认为,人需要由大自然获取所需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工作是一种正面的过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吓人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却无法让人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力,亦即人们不但无法在工作中表达自己,反而被异化或疏离。在人们可以发挥人类潜能的环境(共产主义)下,人们与他们的生产活动他们所生产的物品、一起制造产品的同僚以及他们能有所成就之事之间都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异化(alienation)却把这种自然的联系切断了。人们生活变成了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
2023-09-09 12:25:522

劳动异化的概念是谁最早使用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6:001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是什么?

规定如下: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关于异化劳动:1、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2、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意义: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2、中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3、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2023-09-09 12:26:301

《社会学精要》重点笔记

因此书专业性较强,仅梳理书中重点如下: 第1章为序言 社会学七大经典作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西麦尔、韦伯、帕累托 第2章 孔德 社会学界一般都承认孔德为“社会学之父”,因为他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一用语; 孔德一生写过两部主要著作,前期的一部是《实证哲学教程》,后期的一部是《实证主义政治体系》; 孔德的三阶段论是他对社会学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我们迄今所知道的一切基本概念、我们知识的所有分支无不经历如下三个理论阶段:神学的或想象的阶段;玄学的或抽象的阶段;以及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孔德认为,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具有普遍性逐渐下降、复杂性逐渐上升的特点 尽管有种种缺失,孔德的三阶段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方法确是有创见的,也比较能够自圆其说。 孔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科学的分层。他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将学科从下至上分为五层。最低一层为天文学,然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高一层是社会学。 撇开孔德所处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谈,仅就其科学分层的原则而论也是有许多缺点的。 孔德与同时代的激进派不同,支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并认为宗教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 孔德既然主张人类向科学阶段的进步,又怎能去皈依旧的宗教呢?于是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人道教,自称为“伟大的人道教牧师,宇宙宗教的创立者”。他的人道教劝人摒弃自私心理、利己主义,代之以利他主义和爱。 这里用得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在介绍社会学经典作家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来说仍是有价值的。”这一评价对孔德来说也是极适当的。 第3章 斯宾塞 斯宾塞是继孔德之后第一位自我意识明确的社会学家 斯宾塞是社会学家中首先使用结构、功能概念的作家,人称结构功能论的开山鼻祖 在斯宾塞的全部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比拟为有机体的思想占了很特殊的地位。他把世间万物分为三类:(1)无机体;(2)有机体;(3)超有机体(super-organic)把人类社会看成超有机体 斯宾塞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社会形态分为两种类型:军事的和工业的。这一分类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并没有哪个规模较大的社会是仅仅以防卫与进犯为其社会目标的 但是如果去掉这种分类方法中对战争和防卫的过度强调,仅仅看个人、组织、国家的权力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有价值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沿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到双倍复杂、再到三倍复杂的模式发展的。 由于斯宾塞早年研习自然科学,做过工程师,从他的著作中总是可以看出一种努力使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倾向 斯宾塞的另一特点,也许是他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的“激进个人主义。斯宾塞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而个人比一切社会集合体更为重要。他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每个人都具有去做他所愿做的一切事情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其他人同等的自由权利 ”。 第4章 涂尔干 涂尔干是使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 涂尔干认为人是一种欲望永不会满足的动物,因此必须由社会的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 涂尔干提出用一个新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什么是社会事实?首先,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的总和,而是在社会水平上独立存在着的事实。他坚持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涂尔干把社会类型概括为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两类;他认为古代的、传统的社会是机械的结合,而现代的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因此这种区分又成为对社会发展程序的描述。 涂尔干非常重视对社会的道德指导,他因此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 关于自杀的著作是涂尔干的传世之作,其影响之大以致人们一提起涂尔干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他的《论自杀》。 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的主要立论就是,在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当社会整合程度下降时,反常状态(anomie,他创造的新概念)上升,从而使社会反常状态型的自杀率上升。 他不但注意到社会规范太弱或丧失所导致的自杀,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规范过强导致的自杀。由此可见,他希望在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中建立一种平衡,而不是无限制地压抑个人。 第5章 韦伯 韦伯对社会学最直接的贡献在于提出“ 理解的社会学 ”。 用韦伯自己的话来说,“理解的社会学认为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原子"……个人是有意义的事物的上限和唯一载体……‘国家"、‘团体"、‘封建主义"等一类概念只不过是人际互动形式的某一类别的名称而已。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还原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即个人的行为。” 韦伯认为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应当归结为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研究,以个人及其行为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 韦伯关于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关于权威类型、社会分层的标准及科层制的论述。 韦伯对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宗教的研究,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旨在解答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于西方的原因,并说明文化价值及其他思想信仰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6章 西麦尔 西麦尔对社会学的最伟大贡献是创立形式社会学以研究人类的互动(interaction)形式。 并提出:“ 社会这一名称不过是指一些由互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 ”他视一切超个人的结构——如国家、部落、家庭、城市等——为人际互动的结晶体,因此研究社会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各种形式。 他的形式社会学后来被发展为微观社会学,专门研究人际互动现象。 西麦尔认为冲突不但存在,而且不会消亡,个人在一个竞争的而不是合作的社会中将更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人性变得丰富 第7章 帕累托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集中于人的 非逻辑行为 。 在帕累托的社会分析思想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分类概念是剩余(residue)和衍生物(derivation)。 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统统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而“剩余”这一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因此他又称剩余为常数(constant),称衍生物为变量 第8章 库利 他对社会学特别是其中心理学层次(相对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而言)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学界的公认。 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库利著作的主要论题,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库利由此创造出一个著名的新概念:“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所谓“镜中自我”是指“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我将毫无意义” 除“镜中自我”这一概念之外,库利对社会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提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我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来表达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其特征的群体”,“或许对它最简洁的描述就是那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在库利之后,有些社会学家又提出了“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这一概念,用以指称那种在交换或人际互动中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其特征的人际关系,如店员与顾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等等,但是库利本人并不曾使用过“次属群体”这一概念。 第9章 马克思 马克思一般被视为冲突论的鼻祖 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 西方社会学家谈到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时没有不提他的异化理论的。这一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1)生产对象之异化:(2)生产过程之异化(3)自我之异化:(4)社会之异化。 第10章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于1899年,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全书的主要立论是:自有闲阶级产生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二,一个是炫耀式的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一个是炫耀式的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炫耀式的浪费(conspicuous waste) 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 金钱价值观的另一典型表现是对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评价。机器制品虽然往往质量并不弱于手工制品,甚至有时还要强些,但其价值总是被贬低。在炫耀式消费的标准看来,前者的价值不如后者。手工劳动由于是一种更浪费的生产方式,因此以炫耀式的浪费的标准来衡量就更有价值、更体面,比机器制品等级更高。 这种将美感与金钱价值联系起来的鉴赏方式对评价者本人来说往往是不自觉的。 第11章 萨姆纳的《习俗》 虽然著作的标题是习俗(folkways),作者在全书中使用更多的一个范畴却是规范(mores,又译民德)。对于二者的关系作者作了下列论述:“规范即是习俗,它是社会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和继承的对社会利益的哲学和伦理学概括。” 全书的一个重要立论是:“ 规范能够使任何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又能够使任何事情不成其为罪恶。 ” 第12章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这是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的一部名著的标题。这部书用了很大篇幅专门论述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知识发生学即产生思想的社会背景一类问题。 曼海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下的定义与一般人不同。他指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一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时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乌托邦思想则属于阶级冲突中的反对派,即是那些被压迫的群体的意识。他们在思想上有摧毁或改变既存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致使他们不知不觉之中只能看到那些被现存秩序所否定的东西。他们对现存的事物完全不关心,在自己的意念中改变了现存的一切。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对现存状况的判断,而是改变现状的指南。 第13章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 弗罗姆在这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人们确确实实在逃避自由 “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所谓“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这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这种孤独感,去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或一切能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为此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 人之逃离自由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以纳粹时代的法西斯主义为其典型;另一种是所谓“自动机式的一致”(automaton conformity),它是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仍很常见的现象。 弗罗姆指出,当某人说“我想”时,重要的不是看他想的是对是错,而首先在于那是否真是他本人的思想。 他对所谓“积极的(主动的)自由”作了如下论述:“我们相信这里有一个正面的答案,它使自由增长的过程不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将是自由的但并不孤独,将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但并不怀疑一切,将是独立的但仍是全人类的有机部分。而达成这一自由人的途径就是去实现自我,去做他自己(being himself)”。 他又指出:“ 所谓积极的自由是由完整的个性的自发活动组成的 ”。 第14章 阿多诺的《权威人格》 阿多诺(Adomo,T.W.)等人合著的《权威人格》是一个大型社会心理学研究项目的分析报告。 这项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时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社会歧视(social discrimination)这一现象。 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一个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种——权威主义的人种——已经形成,其特征为非理性或反理性。这种人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者,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便会接受反民主的权威。 第15章 瑞斯曼的《孤独的人群》 在这部不乏创见的著作中,瑞斯曼将人(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人)的性格归纳为三种类型: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 传统导向型的人常常会感到他所属的文化社群的压力,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要成为某一种人而是要事事做得十分得体,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羞耻感; 内在导向型的人是从父母或有同等权威的人那里得到心理指导的,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一旦违反这些内心规范将产生的罪恶感; 外在导向型的人获得行为规范的范围远比其他两型为大,他们是宇宙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熟人和生人的界限已经打破,他们可以同任何人达到表面的亲热。他们不像内在导向型的人那样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内心的规范,“在外就像在家里一样”(at home abroad),而是四海为家却又无家可归(at home every where and nowhere),占据他们内心的是一种焦虑感。 《孤独的人群》一书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如何对社会现象作抽象的分析和概括。 第16章 达伦道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达伦道夫(Dahrendorf,R.)是著名的冲突学派社会学家,他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分析了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西方社会现实两相对照的得失。 达伦道夫在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后,又描述了工业社会自马克思时代之后发生的社会变迁。 马克思之后又出现了前苏联这样的工业社会,达伦道夫认为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多种形态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只有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还是一切工业社会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第17章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丹尼·贝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一百五十年前(该书出版于1961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还剩下了些什么? 一般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共同态度:接受福利国家,倾向于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政治多元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时代结束了 第18章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是一部十分怪异的社会学著作。这部著作思想犀利,出人意表,其中既有常人见不到的洞见,又有不少偏激之处。作者是一位冲突学派社会学家(阶级论者),冲突论的思想是全书的基调。 柯林斯的著作一上来就猛烈地揭发关于教育的种种神话。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现代化理论中关于西方社会正在从一个看重继承(aion)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看重成绩(achievement)的社会的说法。 第20章 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五种:(1)调查;(2)实验;(3)内容分析;(4)深入个案研究;(5)观察与民族学方法。 五种方法中前三种属于定量的(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第四、五两种属于定性的(qualitative,或定质的)研究方法。 所谓定性方法是指研究只重对象的性质,如贫困与富裕、喜爱与憎恶等; 而定量方法则指研究除了注重对象的性质,还设法度量这些性质,如在研究贫困与富裕时用收入这一指标对之加以度量,在研究喜爱与憎恶时用某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尺度对之加以度量(如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这一包括四个取值的尺度来度量喜爱的程度)。
2023-09-09 12:26:401

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看大学生异化消费行为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迎来了新的消费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丰富和保障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腐蚀、瓦解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异化消费。异化消费对大学生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单向度的人;大学生;异化消费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在物质领域把人变成经济动物,把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体是否幸福和自由的标准,导致个人丧失批判性、否定性,被动的接受现实价值观念,在消费领域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文化领域,大肆宣传娱乐性、和享受性,使个体的精神领域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使得消费性文化盛行。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得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手段越来越新颖,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和网络等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私人空间,灌输他们的统治思想,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在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时代的影响和冲击,产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即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马尔库塞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手段,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却成为了人们补偿劳动失去自由的手段,也是人们逃避现实的艰辛和不幸的方式,统治阶级通过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使消费成为新的社会控制手段。它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造成了人们对物质的极端尊崇和全社会的奢靡浪费之风,导致了人的价值取向的错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一、大学生异化消费的表现   (一)消费目的异化   大学生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购买适当的商品和服务。但有些大学生却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的角度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所关心的是对商品或服务占有的满足欲以及所带来的成就感。大学生消费目的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盲目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时尚性消费。比如,大学生争相攀比购买某一价格昂贵的品牌手机,拥有这一手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先进的通讯设备,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资本,有的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买不起这款手机的而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种现象,在马尔库塞看来属于虚假消费,即仅仅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需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本来目的是及时地与他人沟通,但现在却附加了如此多的其他“用途”,而且正是这些其他用途才是大学生购机的主要目的,如此一来,本末倒置,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和消费牵着鼻子走,为了得到而得到,殊不知自己的真正需求已经被完全忽略,因此错过了生活中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二)消费行为异化   消费对象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的,消费行为的本义也就在于实现需要,但异化了的消费行为违背了消费行为的初衷,损害了消费主体、客体及环境等。   大学生受“我买故我在”的思维的影响,超越自身条件和能力过度地消费、无节制地消费,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有的甚至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学生从高中笼子里的“囚鸟”变成自由的大雁,大多缺乏理财意识,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进行合理消费,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时常发生,购买了许多没有用途的商品和服务,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再有,很多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上学,看到城市商业区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计划自己的承受能力肆意购买;亦或是羡慕其他同学拥有的东西,自己也要得到,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攀比购买。这些消费行为表明大学生不能独立支配自己的消费意识,盲目跟风、失去个性,从而成为商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这就是理性内部所蕴含的否定性向度从显性走向了潜在性,也就是单向度思维的胜利。   大学生的消费异化行为还表现为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在当今的消费时代,精神生活被文化快餐所吞噬了,人的精神世界变得非常的贫乏,文化快餐以时尚、幸福、个性、成功等为名义横扫一切“霸权”,殊不知,看似自由、快乐,其实人被物所支配和操纵着。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花费在买衣服、与同学聚餐、游戏、KTV上的费用远远大于购买图书或参加各种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培训上的费用。大学里的享乐主义蔚然成风,大学生被物所主宰和奴役,自己还乐在其中。   (三)消费环境异化   消费环境的异化,指消费环境由本应有利于主体的消费,异化为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主体的消费。人为因素造成的消费环境的异化在社会生活表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尤其以大众传媒最为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等,这些新型的购物方式不仅时尚而且便利,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这种方式对于有知识、懂技术、走在流行前沿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据CNNIC于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上网购物的大学生总数已达到49.3%。大学生真的很需要网络购物或需要从网络上频频购物吗?其实打开互联网,你就可以发现,即使不进入购物网站的页面中,任何一个其他网站的页面也会时不时的弹出购物的广告,即便大学生在登录其他网站也有可能被无孔不入的消费广告吸引过去,从而增加购物的几率。更有甚者迷恋网络购物,即使没有特别需要的东西,也会为了尝试这种新鲜的购物方式而购物。马尔库塞认为,文化成为资本逐利的重要工具是就广告,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大学生很难从中自拔,这是技术文明的负面效应,是人被物化的重要特征。   二、针对大学生异化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大学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大学生所处的阶段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需要家庭给予资助,所以,在消费前应充分考虑到消费的必要性,以免给家庭带来过大的负担。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自己制定消费计划的习惯,合理利用自己的生活费。这样做不仅可以规划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开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财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高尚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大学生之所以走向异化消费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消费误区,大多是因为自身没有更高尚的精神支柱做指导。因此,大学生平时应有意识的多培养高尚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待消费时代各种诱惑,保持批判性和否定性,知道生活中能带给自己带来真正动力和自信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能力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浮躁的消费环境中不轻易的迷失自我,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   (三)社会应净化消费环境,树立良好的消费风气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决定了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家、社会以及各类商业、传媒单位也都有义务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而不是放任大学生的异化消费行为,甚至是助长其不合理消费的行为及理念。学校和社会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合理消费的习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消费需求,从而减少非理性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陈玉霞.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08(03).   [3] 李作清.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看我国消费文化发展[J].世纪桥,2011(11).   [4] 赵亚萍.异化消费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18).
2023-09-09 12:27:13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如何比较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一、从“审美性生产”模式到“审美—生命维持性生产”模式对于终生追求人类解放之理想的马克思恩格斯来说,说明人类的现实生存状况即私有制是如何形成的,并由之而引伸出从现实状况中解放的可能性,是其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维度。不论他们在不同时期进行的这种说明在出发点上有何种根本性的不同,但任何这类说明在一个基本点上都有共同性,那就是人类是如何进入这种非其所欲的私有制条件下的生存状况的,这种生存状况中是如何包含着解放的可能性的。为便于行文,本文将这类说明一般地统称为“异化”理论。马克思最早的一个完整的异化理论样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这部著作中的异化理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指出其中的理论缺陷,以说明马克思转变理论立场的必要性。其理论逻辑上的主要缺陷是循环论证,即从预设私有制出发,说明异化何以可能,又从异化来说明私有制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本人已意识到了论证的不完整性,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过某种考虑[1]。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斯密和穆勒的观点进行评论时,二人所论及的分工和交换这一问题,引起了他的很大兴趣。他写道:“考察分工和交换是很有意思的”[2]。但这种兴趣并不表明马克思在此要从考察分工和交换来解决它所遇到的循环论证的困难,因为这里仍然视“分工和交换是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3],仍然认为“分工和交换是私有财产的形式”[4],而未达到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样,从分工去说明私有财产之起源。但无论如何,这里对分工与私有制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理解,仍是令人感兴趣的,只是在这里是把分工理解为私有制指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根源。但要能达到后一种理解,即从分工的后果上探讨私有财产的起源,就必须对生产劳动的实质有新的理解,看到生产劳动首先作为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所不得不从事的活动的自然必然性。而这又需要一种对于人的本质有一种不同于类存在物的新的理解作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应当能指明劳动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的首要性。这一出发点的转换,也意味着突破德国哲学的传统,从另一视角审视所面临的问题。这一视角的转换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这包括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的视角转换:一是对生产劳动的理解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把劳动比作艺术家的创造性生产”[5]的“审美性生产”[6]模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可称之为“审美-生命维持”二重性生产模式[7]的转换;另一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转换。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换,才可能对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作出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们看到,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但对生产劳动之“生命维持”功能之首要性的肯定,却并不意味着对“审美性生产”的完全放弃,而是形成了一种“审美—生命维持”的二重性的生产模式[9]。记住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的理解马克思很重要,我们在后面还会再回到这一点上来。这里有必要对广松文章中关于马克思思想转变原因的观点作一回应。广松写道:“如果将恩格斯的文章与马克思修正、增补的文章进行比较的话,能够发现两人的见解中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直接了当地说,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明显落后于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出自恩格斯的独创性见解,而马克思则像恩格斯进行了学习这些情况。”[10]应该承认,广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前后的各自的思想发展理路所作的论证具有相当的坚实性,对于我们深入、全面的理解二人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还是不敢苟同广松的结论。因为从广松所提供的论据中我们并不能够得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完全依赖于向恩格斯的学习的结论来。我非常同意张一兵教授的观点,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是谁创立的这个问题上,……必须依据整个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史的完整情况和他们各自内在的理论逻辑的具体形成过程来加以判断”[11]。这里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补充一点论据。这就是广松的论证中关于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转变的考察,似乎只注意到了恩格斯的影响,而忽略掉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影响。强调以往所忽视的恩格斯的影响,自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除了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外,法国唯物主义这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决不能忽视的。对此,科尔纽通过他的研究指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这一个阶段,对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法国社会主义。马克思全面研究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的学说和观点,并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环境对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2]正是通过对18世纪唯物主义学说的研究,马克思对于自然、物质利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看法:“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他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他们之间的现实的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因此……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13]因而,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转变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不仅有恩格斯的影响,而且更有体现于《神圣家族》中法国唯物主义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是在马克思思想内在逻辑(内在矛盾)的基础上,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才有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前已指出,马克思对于分工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早已有所认识,只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将分工视作私有制的表现形式的,即是从私有制来说明分工的,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则转换了方向,要从分工来说明私有制。这一转变,从理论内容的前提上来看,从“审美性生产”模式到“审美—生命维持性生产”模式,从“类存在物”到“现实的个人”,不啻是哲学观念的一种根本性转换。但若从纯粹的逻辑形式上看,这种转变则只是一种逻辑项之间关系的颠倒,因而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是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的,从而也是不难理解其间的发展线索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分工是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即“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从分工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便构成了一种唯物主义的逻辑。这种说明的具体逻辑是,首先,“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14]进而,“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5],这样,便产生了所有制,“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结论便是,“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6]显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异化或私有制的说明,消除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德国唯心主义的残余影响,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二、分工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双重桎梏但用分工理论中介异化理论或用分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在消除了原先人的类本质异化理论的同时,却产生了一个原先异化理论中不曾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既然私有制或异化是分工发展的结果,既然二者是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方面的表达,那么,克服异化或消灭私有制,便要求同时消灭分工,即“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伍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17]。但仔细考察,不难发现,作为活动的分工与作为活动的产品的私有制,并非是可以等同之物。私有制是一种社会关系,而分工则不仅有社会关系一面,而且还有与生产力相关的技术的一面。私有制可以通过各个人联合成真正的共同体而得到消灭,即“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18]。但分工的消灭却没有如此简单。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地探讨了消灭旧式分工的方式,那就是那段著名的经常受人诟病的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9]这段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国内一位学者讥讽为一种试图通过使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并认为这还是后来的“五七”道路的理论源头。的确,这段话今天已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看待了,马克思加上的“晚饭后从事批判”,亦被广松认为是“将该部分的文章改成故意开玩笑的语气”[20]。但是,对于在未来社会里如何消灭分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却是马克思终生都在严肃地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实现自主劳动或自由的问题,亦即以何种模式理解物质生产劳动的问题。事实上,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设想过劳动如何成为自主的劳动。他设想条件有二个,一是劳动的社会化,一是科学化,即科学的普遍应用。但在这部著作中,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即从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长上来考虑此一问题。只是在《资本论》最后手稿中,才将物质生产劳动和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划分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领域,而物质生产这个必然王国对于自由发展的作用只在于为自由王国提供基础,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减少工作日,增加自由时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分工所造成的桎梏人的自由发展的后果,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考察的,即一方面,他们是从分工作造成的社会关系层面的变化即私有制的形成来看的,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敏锐地看到了分工后果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各个人的活动领域的局限化、片面化、抽象化。他们写道:“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它被迫从使的某种活动的最为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21]但在这里,更多地还是没将两个方面区分开来。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分工自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他写道:“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22]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考察中,马克思则将两个方面明确地区别了开来。在这里,他指出,分工使得“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23],“局部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它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就成了他的优点”[24]。更有甚者,“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这样,梅涅尼·阿格里巴把人说成只是人体的一个片断这种荒谬的寓言就实现了”[25]。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26]而分工之得到如此程度的发展,则在于通过对劳动的分解,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27]。总之,分工使是生产劳动过程合理化的最重要手段,同时,分工自身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自动地解决,而须另求解决的途径。三、马克思与韦伯和卢卡奇马克思对于分工的技术层面所导致的人的自由发展受桎梏的状况的考察,可引发出一些重要的思考。譬如,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兴起中技术理性作用的分析,是否对马克思是不存在的,而只是为韦伯所专有。进而,从卢卡奇开始的将工具理性分析引入批判理论,是否完全背离马克思的方法,都值得重新认真考虑。前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关系问题,已有过不计其数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对韦伯的诠释,这种诠释便致力于澄清韦伯与马克思的关系”[28]——笔者无力也不欲在此对这一关系展开讨论,而只是想指出,那种试图把马克思与韦伯简单地、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的看法,特别是以为合理化分析只为韦伯所具有,而马克思则对此未有涉及的论点,恐怕是站不住脚的。笔者以为,诚然,合理化在韦伯那里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脚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马克思这里就不存在此类分析。前面的讨论表明了,在马克思那里也有着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只是这方面的问题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占主要地位罢了。事实上,韦伯也肯定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合理的企业资本主义历史上的无法回避性”[29]。因此,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令人欣喜的是,已有国内学者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30]。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后一问题涉及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综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韦伯的合理化理论的合法性问题,即他对两种理论的整合是否逻辑上自洽,是否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此,人们有着十分不同的评价。一些人对此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另一些人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哈贝马斯指出,“与马克思以及韦伯相比较,卢卡奇的真正贡献在于,它能够同时从物化和合理化双重角度来考察社会劳动领域与生活世界语境的分离过程。”[31]而“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和韦伯的分析之间的联系没有任何牵强的地方”[32]。顾忠华则认为,“无论如何,就我们所关心的主题而言,卢卡奇以独特的方式会通了马克思与韦伯两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33]显然,再重新考察马克思与韦伯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以应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综合马克思与韦伯理论的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做出新的评价。
2023-09-09 12:27:251

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划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三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如何理解:一、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有些学者在论述今天人们的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似乎都是以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根据的。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理论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只是抓住“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这些词句,而不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甚至不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意义。  其实,“自由”这一术语,可以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可以是三种不同的概念。  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其相对的概念是“必然”。在认识论中,“必然”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运动规律,“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这种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455恩格斯这里讲的“自由”,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人们还把人不能认识必然因而在实践上带有盲目性的状态称之为处于“必然王国”之中,把人认识了必然并利用这种认识来改造世界的状态称之为处于“自由王国”之中。在认识论的视域中,人类在任何阶段都获得了某种自由,生活于自由王国之中,但这种自由王国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把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必然王国时期和自由王国时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人类总是既自由又不自由,同时生活于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之中。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进步,只是表现为自由王国领域的不断扩大,即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其相对的概念是“纪律”、“统治”、“奴役”、“压迫”、“专制”、“独裁”等,相近的概念是“民主”。当人们说“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时,这里的“自由”就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指一定的社会赋予人们能够从事某些活动的权力,这种权力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自由主要由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因而统治阶级本身具有最大的自由。社会革命,就是新的阶级通过革命打破旧的阶级的统治、压迫,获得自己的自由。在政治学的视域中,不能把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不自由”和“自由”两个时期,也不能简单地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从“自由”到“不自由”再到“自由”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因为在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人们总是有某种具体的自由,又有某种具体的不自由。  当指出,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的“自由”概念,既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也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可称之为“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其对立的概念是“异化”。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自由和异化理论(这一点下文再讨论),“自由全面发展”的概念总是相对于“异化”概念而言的。人不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异化;消除异化,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用“异化”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术语来指称人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状态。“异化”是指人们的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劳动不是第一需要、不是目的而是谋生的手段;人们的活动被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人们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而是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自由全面发展”则是指人们的另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最高目的是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劳动成为第一需要,人们的活动不再被限制在某种特殊的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驾驭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状态时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85“自由”是与“自愿”、“自主”同等的概念,自由发展也可以看成是自愿发展、自主发展,与人的“依赖性”、“被迫性”相对立。不过,这里的“自愿”、“自主”不能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理解,而必须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理解。雇佣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他们从事某种职业,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完全自愿、自主的行为,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但从“生存论”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是被迫的行为,是被自己的生活条件迫使的行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这种个人自由也是最彻底地取消任何个人自由,而使个性完全屈从于这样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且是极其强大的物,离开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本身而独立的物。”[3]160-161同样,资本家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看也是自愿、自主、自由的行为,但从“生存论”意义上看,他的行为并非如此,因为他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受资本的驱使,是资本的奴隶。从“生存论”意义来说,只有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需要而是出于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的内在需要的行为才是自愿、自主、自由的行为。“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也是同等的概念,自由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必定是自由发展。“自由发展”着重从人的活动目的、意愿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而“全面发展”则着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结果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全面发展”只能是“自由发展”的结果,没有自由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必定表现为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也就谈不上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什么都行、什么都会,而只能理解为自由发展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我们的教育方针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还不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由一定的阶级、政党、国家制定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在这里,能力的发展还不是表现为目的而是表现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活动,也是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从“生存论”的视野来看,无论是培养者还是被培养者,所从事的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活动,他们的能力的发展还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还不是真正自由发展的结果。在“生存论”视域中,“异化”和“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个根本不同性质的状态,从前者到后者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质的飞跃,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生存论”意义上的“必然王国”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的高级状态,是自觉、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状态。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4]926必然王国的终结和自由王国的开始是人类告别“史前时期”而进入人类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时期。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指‘资产阶级社会"——引者注)而告终。”[5]33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633-634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就可以明白,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成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并不合适。二、马克思是否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许多人之所以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成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区分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误把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理论当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若以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人们当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类本质”,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些人在对待马克思的思想时,常常缺乏历史的观点,以为马克思就是马克思,马克思一直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事实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转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曾经有个“理想主义”阶段,有个“黑格尔主义”阶段,还有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在这些阶段上,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843~1844年,马克思的思想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在人本主义的视野中考察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同费尔巴哈一样,这时的马克思设定了人的“类本质”。与费尔巴哈不同的只是,他把“自由自觉的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在设定人的“类本质”的同时也就设定了人的“存在”与“类本质”的矛盾,并将这一矛盾视为“人本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上表现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这时人的“存在”是一种异化的存在;在另一阶段上表现为人的“存在”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人的异化得到克服,人成为人,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共产主义就是人的异化状态得以克服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其实,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包含了来源于黑格尔的某种历史性的观点。人的异化状态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必须经过人的“存在”和人的“类本质”的矛盾的自身发展,才能达到否定的否定,即达到人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就是共产主义阶段(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私有制、阶级、国家已经消灭,人和自然、个体和“类”之间的冲突已经消除。因此,根据马克思的这一历史性观点,也不能说我们今天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经过“人本身”的矛盾的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同时消除作为异化结果的私有制,进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845年,马克思超越了人本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评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时说:“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2]298“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2]299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这一批评,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种自我批评,是对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5]34。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最根本的是研究立场的转变,或研究出发点的转变。人本主义从头脑出发、从想象的人出发、从设想的原则出发,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抛弃了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存在”与“类本质”的矛盾的设定,从历史事实本身出发来观察历史、观察人的发展,不再把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这一设想出来的矛盾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把人类生产所包含的真实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从现实生活出发来思考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状态。人为了生活,就必须有物质生活资料,而为了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生产。生产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是怎样的,是由他的生产决定的,不能离开生产去说明人是什么。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是怎样的,不仅要看他生产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在什么样的关系下进行生产。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存在没有人和非人的区别,只有这种人和那种人的区别,这一阶段上的人和那一阶段上的人的区别。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不存在人应当是什么或是怎样的问题。从人的生活的历史条件来看人的生存状态,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在私有制、分工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异化的。异化不再被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而是看成由人们生存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种生存状态。异化不再被抽象地看成是“不好”和应当加以消灭的东西,而是看成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一定生活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状态,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85异化当然是要消灭的,但不能靠头脑来消灭,而是依赖于人们现实生活条件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分工的消灭,个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的消除,是消除异化的基本历史条件。这个历史条件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提供的。马克思曾把人类生存状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并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104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异化的发展为异化的消除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着条件。以上说明,在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上,存在着“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存在着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我们只能让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回到当代”,即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当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三、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条件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看,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人的生存条件。只要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要人们还生活于私有制、分工的社会中,只要劳动还是作为谋生手段而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只要能力的发展还不是目的而是谋生手段,只要社会还存在着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对立,只要人们的联合还是自发的而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人们的生存状态就是异化的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反,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并在此基础上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彻底消灭了个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彻底消灭了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生存状态而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那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条件如何呢?相对不发达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基本历史条件。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谋生”或“谋富”是人们活动的目的,劳动是“谋生”或“谋富”的手段。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为了“脱贫致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当人们还在为“谋生”、“谋富”而活动时,他们的生存状态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把人们的“恶”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是它的活力之所在,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丑恶、腐败等消极现象。市场经济使人们获得了个人的独立性而又成为物的奴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进入市场,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不得不从事某种职业,或者是一个农民,或者是一个工人、企业主,或者是一个教师、官员,等等。总之,人的活动还被限于固定的领域,人的才能还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市场经济本身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在他之外的、独立于他的、控制着他的异己的力量。同时,个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冲突,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贪污腐败蔓延等丑恶现象。我们的某些理论家喜欢生活于幻想之中,完全不顾社会生活的现实。他们“赞同”历史唯物主义,却不肯从事实出发去思考问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是分离的。他们赞同改革开放,赞同市场经济,赞同发展资本等等,但他们又说这些都是为了使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逻辑的荒谬程度不亚于说:我们培养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让他不当足球运动员,我们招工人是为了让他不当工人,我们提干部是为了让他不当干部,等等。反过来说,他们陷于这样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要让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却要他们束缚于土地上,多种地,多打粮!我们要让工人自由全面发展,却要他们在车间里长时间地重复机械的动作!我们要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却要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走高考的独木桥!前段时间网上有消息称,台湾150名教授联名要求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停止剥削工人”,虽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却是脱离现实的。要求郭台铭“停止剥削工人”,就等于要求他不当老板。我们只能要求人们当一个好农民、好工人、好老板、好干部、好学生、好教师、好演员、好警察,却不能要求他们不当农民、工人、学生、老板、干部、教师、演员、警察。什么是“好”?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多创造财富等等;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国家、阶级、民族的利益。然而,在“生存论”的视野中,不管他们干得好与坏,只要还有职业化,还有工作的固定化,还有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还在追求个别利益或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他们的发展就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实践方面提倡劳动致富,见面“恭喜发财”,然而在“生存论”的视野中,不论人们是劳动致富还是剥削致富,只要追求致富,他的生存状态就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去评价事物的好与坏。我们不能抽象地说奴隶制不好,私有制不好,资本不好,剥削不好,战争不好,等等。它们本身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们有自身存在的理由,有促进历史进步的一面。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去评价异化与自由全面发展的好与坏,不能抽象地说异化不好,自由全面发展好。我们只能说,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异化的;在另一种生存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从人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高级的生存状态。人们的生存条件是历史运动的客观结果,是不能由人们随意选择的。人们不可能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和存在着私有制、分工的历史条件下选择自由全面发展,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私有制、分工的彻底消灭,人们将必然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
2023-09-09 12:27:351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吗

“异化是否是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遭到了质疑,问题的焦点实际是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异化形式和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对异化和社会主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异化之界定 异化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开始于德国古典哲学,其特定的哲学内涵是,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支配或危害主体自身,其分析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对立的关系。 黑格尔第一次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讲到:“异化的本原是客观精神。精神是唯一能动的东西,它创造出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身的对象化,“这个对象就其对象性的形式而言是被动的不自由的,所以它们又是精神的对立面和异化”。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主体,其在自身的运动中不断对象化、异化为他物。绝对精神为何对象化为他物?黑格尔认为:“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这样,原来没有经验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才是意识的财产。”由此可见,黑格尔用异化概念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他认为,作为世界最高原则的绝对 精神具有唯一的能动性,它在运动中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后来又扬弃这种异化,在人类意识中返回到绝对精神自身,获得最高的自由。可以说异化思想“孕育了黑格尔整个体系的诞生”,它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因素,但其却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事实的分析和批判,将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的理论,用异化劳动去批判私有制。异化就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和颠倒关系,是主客体的颠倒,集中体现为以物的形式掩盖下的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异化是主体在其对象化活动中,产生出与自己对立的、异己的力量的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作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 在对异化的理解中,我们至少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异化不同于对象化。所谓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物化在对象中,是劳动的实现过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由此可见,人要生存就要从事劳动活动,就要有对象化。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中性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其与具体的社会历...
2023-09-09 12:27:4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有什么异同

简单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唯物的辩证法。而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联系的、发展的,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强调“绝对观念”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即是主观的运动、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立是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容,给辩证法的内容,加上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在此基础上,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09-09 12:27:523

“四重异化”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很抱歉,我并不知道“四重异化”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因此无法给出客观、详细的答案。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信息或背景,我将非常乐意帮助您回答问题。
2023-09-09 12:28:152

急问: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与联系?

考公务员啊,头晕的问题
2023-09-09 12:28:264

“权证”是什么意思,权证交易和股票交易有什么不同?

权证交易的损失是个绝对值,但是收益可能是无限大的
2023-09-09 12:23:476

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十篇】

【 #活动总结# 导语】七月,充满热情的季节,学子们整理行囊,准备再度出发。带着在母校积累的力量,我们自信满满,昂首向前。毕业了,走出校园,我们奔向更广阔的天地,祝同学们在新的学习之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下面 就给大家分享下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为了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生活及体验毕业离园时,与老师、同伴、幼儿园的惜别之情。近日,市幼儿园开展了毕业季系列活动。   7月5日上午,我园隆重举行大班毕业典礼活动。大五班小朋友的歌舞表演《幸福的脸》拉开了活动的帷幕,园长向即将毕业的孩子们致以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幼儿代表发言表达了三年以来对幼儿园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老师的爱,大班家长代表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赠送毕业纪念墙;随后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载歌载舞,尽情展现了自己最闪亮的一面:有舞蹈《金色的童年》、歌舞表演《小童年》和《毕业歌》、师幼情景舞蹈《老师,再见了》、诗歌朗诵《毕业诗》等精彩节目。园长妈妈给孩子们颁发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期盼每个孩子在今后成长历程中都能保存这份美好的记忆,幼儿代表给园长及各班教师献花,在手语舞《感谢》歌声中毕业典礼落下帷幕。家长与幼儿互赠礼物和贺卡。最后家长和幼儿一起在签名墙上共同签写了幼儿的名字,相信孩子们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除了毕业典礼活动,我们还开展毕业照拍摄,为大班的孩子们拍摄毕业照留影纪念,让瞬间成为永恒的回忆;开展走进小学活动,通过带幼儿参观实验小学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消除陌生感,提高幼儿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愿望;举行毕业季主题晨会,欢送哥哥姐姐等系列活动,共同回顾成长的足迹、分享成长的快乐,体验毕业离园时的惜别之情,感恩家长的养育之情以及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之情,感受好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   此次毕业典礼是一次相聚的盛会,也是一次离别的盛会,为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孩子们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放飞心中的梦想。 【篇二】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德育为首,做人为先”是我们学校一项重要的办学理念,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学会做人”放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实践性、实效性,而毕业典礼,就是我们学校开展仪式教育,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周密组织。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学校以育人为根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着眼学生一生发展,着手素质全面提高,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的办学思想,积极推进“树德立人”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领导把毕业典礼活动作为对全体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十分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典礼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健康花城小学毕业典礼活动实施方案”,精心布置,周密安排,切实保障典礼活动顺利进行、圆满成功。每一次典礼活动,学校都认真做好活动筹备,成立筹备小组,研究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确定毕业典礼程序,准备毕业典礼主席台背景、音响、桌椅等所需物品,提前通知参加典礼的有关领导、家长和来宾,做好每一项细节性的工作,保证活动万无一失。   二、典礼组织有序,活动效果显著。现场活动组织有序,隆重而富有教育意义。毕业典礼展示了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生活,表达了毕业生对母校、老师的感谢之情,通过典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学段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学段的开始,学业和人生一样,需要总结过去,重新站在起点,走向新的辉煌,教育学生立足今天,脚踏实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毕业典礼活动让每位毕业生难忘,让全体在校生受益,取得显著效果。   三、典礼仪式规范,饱蕴教育价值。毕业典礼仪式包括:校长致辞,毕业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家长代表发言,毕业班同学向母校赠送纪念品,宣布毕业生名单,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留影。每一项都饱蕴教育价值。   我们学校毕业典礼从今年开始,不断的完善,现在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年复一年,将会深刻影响着一批一批的健小学子,我们将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不断改进毕业典礼活动,让这项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品牌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篇三】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6月29日下午、30日的上午,我们杏花李幼儿园及贝贝分园大班的小朋友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们欢聚一堂,举办了“承载希望,放飞梦想”的大班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一首《毕业诗》、一曲《毕业歌》,道出了他们在幼儿园生活的成长历程以及对老师妈妈的感谢,这一切让老师感到付出是那么地有价值。看到孩子们即将踏上成长的道路,老师们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   首先是九个大班孩子的才艺展示,孩子表现非常棒,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最感人的是苗苗一班余怡辉的妈妈和蒙氏C2班李一的妈妈代表家长上台发言,用朴实的话语真诚地感谢全体教师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感谢园里领导的正确引导,感谢园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优越生活条件,表达了所有家长的心声。接着苗苗一班杨老师代表教师的发言,抒发了老师对孩子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毕业典礼在幼儿代表给老师献花及孩子们与老师们的热烈拥抱、依依不舍中落下了帷幕。   毕业的日子,是感恩的日子,是离别的日子,也是喜悦的日子,幼儿园是人生长途中的第一站,愿孩子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篇四】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学校领导把毕业典礼活动作为对全体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十分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典礼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校长靠上抓,各学部校长亲自抓,制定“学校毕业典礼活动实施方案”,精心布置,周密安排,切实保障典礼活动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周密组织   每一次典礼活动,学校都认真做好活动筹备,成立筹备小组,研究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确定毕业典礼程序,准备毕业典礼主席台背景、鲜花、毕业服、音响、桌椅等所需物品,提前通知参加典礼的有关领导、家长和来宾,做好每一项细节性的工作,保证活动万无一失。   二、典礼组织有序,活动效果显著   学校每一次的毕业典礼活动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现场活动组织有序,隆重而富有教育意义。毕业典礼展示了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生活,表达了毕业生对母校、老师的感谢之情,通过典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学段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学段的开始,学业和人生一样,需要总结过去,重新站在起点,走向新的辉煌,教育学生立足今天,脚踏实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毕业典礼活动让每位毕业生难忘,让全体在校生受益,取得显著效果。   三、典礼仪式规范,饱蕴教育价值   学校毕业典礼仪式包括:奏国歌,校长致辞,毕业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家长代表发言,毕业班同学向母校赠送纪念品,向毕业班老师献花,宣读“奖学金”获奖同学名单,颁发奖学金,宣布毕业生名单,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拨穗并留影。每一项都饱蕴教育价值。   1、仪式中奏国歌环节,师生全体起立,升国旗,唱国歌,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唱着肃穆的国歌,感受到庄严神圣的氛围,激励师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教书,为中华民族奋起而读书。   2、校长致辞中充满激励言语、饱含深情嘱托,热情洋溢,谆谆教诲,树师生信心、扬师生奋进志气,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向上。毕业生代表发言,展优秀风貌,志续辉煌,对全体在读学生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感染。   3、毕业班学生向母校赠送纪念品,向毕业班教师献花,这里蕴含着学生对母校的感恩,表达了对与他们朝夕相处,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的一份感激,表现在行动上,更给力,每一次毕业典礼上都有学生泪流满面,都有老师热泪盈眶。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人生才会更成功、更快乐!   4、学校董事长先生设立了“奖学金”,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是对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嘉奖,是物质奖励,更是一种荣誉,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楷模。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会有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篇五】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第二小学毕业典礼活动总结“德育为首,做人为先”是我校一项重要的办学理念,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学会做人”放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实践性、实效性,而毕业典礼,就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周密组织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学校以育人为根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着眼学生一生发展,着手素质全面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的办学思想,积极推进“美德在我心”的德育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典礼组织有序,活动效果显著   现场活动组织有序,隆重而富有教育意义。毕业典礼展示了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生活,表达了毕业生对母校、老师的感谢之情,通过典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学段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学段的开始,学业和人生一样,需要总结过去,重新站在起点,走向新的辉煌,教育学生立足今天,脚踏实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毕业典礼活动让每位毕业生难忘,让全体在校生受益,取得显著效果。   三、典礼仪式规范,饱蕴教育价值   毕业典礼仪式包括:向老师献鲜花,校长致辞,宣布毕业生名单,颁发毕业证,教师代表发言,毕业生代表发言,毕业班向老师献节目,班主任寄语等。每一项都饱蕴教育价值。   校长致辞中充满激励言语、饱含深情嘱托,热情洋溢,谆谆教诲,树师生信心、扬师生奋进志气,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向上。毕业生代表发言,展优秀风貌,感恩师长,志续辉煌,对全体在读学生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教师代表发言,示高尚风格,殷殷深情,溯往追夕,展望未来,让学生感受师生的浓浓情谊、展示二小和谐与美好。   毕业班学生向母校赠书,向毕业班教师献花,这里蕴含着学生对母校的感恩,表达了对与他们朝夕相处,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的一份感激,表现在行动上,更给力。每一次毕业典礼上都有学生泪流满面,都有老师热泪盈眶。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人生才会更成功、更快乐!   宣布优秀毕业生并颁奖,这是对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嘉奖,是物质奖励,更是一种荣誉,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楷模。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会有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宣布毕业生名单,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让学生懂得自己已经走过了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终点也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篇六】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7月4日下午,是蒙大二班全体小朋友最令人难忘的日子,也是让人高兴和激动的日子。一群可爱的孩子即将毕业了,在这里欢聚一堂,目的让幼儿体验毕业离园时的惜别情,记住这一美好而难忘的时刻,同时萌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鲜花朵朵,绽放在无眠的夜晚;星光闪烁,璀璨着小朋友们的张张笑脸;花儿在开放,鸟儿在欢唱,他们像似在表达对同伴的衷心祝福,他们像似在倾诉对老师、对幼儿园无尽的不舍与留恋。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我们“大班班毕业典礼”喝彩!不知不觉间,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完成,又将有一批幼儿要离开幼儿园,迈入学校的殿堂。为此,我们将幼儿在园三年的生活浓缩成一个大的庆祝活动—幼儿毕业典礼,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做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今天孩子们就要毕业了,让我们珍惜这一特殊的日子,把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心中。   以毕业时朗诵《我想对你说》、《毕业歌》、《不老的老师》拉开了序幕,他们在幼儿园生活的成长历程以及对老师妈妈的感谢,这一切让老师感到付出是那么地有价值。看到孩子们即将踏上成长的道路,老师们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朱怡沛的爸爸代表家长发言,用朴实的话语真诚地感谢全体教师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感谢园里领导的正确引导,感谢园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优越生活条件,表达了所有家长的心声。接下来就是ppt课件《我的家》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成长足迹。女孩舞蹈《快乐的叮当》、《老母鸡带小鸡》、《星星的心》。男孩武术《中国功夫》充分的表现出了男孩子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男子汉的气派。陈园长并给每一位幼儿颁发毕业证。最后,典礼幼儿代表吴雨桐给每一位老师献花。孩子们与老师们,老师与家长的热烈拥抱、依依不舍中落下了帷幕。   最后祝愿每一位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生快乐健康! 【篇七】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园举行了“放飞梦想快乐起航”大班幼儿毕业典礼,豫幼大班所有的幼儿和家长齐聚实验中学(东校区)大礼堂,共同回顾孩子们的成长足迹,分享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拉着父母的手,走上红地毯,在毕业版面前签上自己的名字,大班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入场啦!   在“回忆满满之三年来的成长轨迹”的数字故事中,本次活动拉开帷幕。活动分为三个篇章,感恩篇、放飞篇和追梦篇。进入第一篇章,我们的园长和家长代表致辞,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对老师辛勤栽培的感谢和对孩子未来美好的祝福。   舞台上,孩子们开心的唱着、跳着,尽情地展示着自己,他们用歌声、舞蹈、相声、诗朗诵、个人才艺展示等各种表演形式,向老师们和家长们汇报自己三年来的成长和收获。我们的大班组老师们也以一首“重返十七岁”表达着对美好的童年时代的留念与对孩子们的不舍。   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仿佛看到了他们明天的辉煌,台下的掌声一阵又一阵地响起,老师们感到欣慰,家长们觉得欣喜。   最后,孩子们拿上属于自己的毕业手册,以一首感人肺腑的“毕业歌”将毕业典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愿大家把今天这美好的一切保留于心,作为孩子童年中珍贵的回忆,也祝福这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精彩! 【篇八】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7月2日上午9点,第二幼儿园开展了“感恩成长,放飞梦想”大班毕业典礼活动,全体教师和小朋友、家长共同见证了这难忘而又重要的时刻。   一支激情四溢的《舞起幸福鼓》,揭开了毕业典礼节目表演的序幕。随后主持老师领着可爱的小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时,全场掌声雷动。园长致辞,朴实的话语真诚地祝福,让在座的家长们展露笑颜。典礼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更是精彩纷呈:有优美的舞蹈、节奏感强的街舞、有趣的情景表演、亲子歌表演等等,每一个节目都诉说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欢乐,激烈的场面使得掌声不断,把活动推向一次次高潮。   毕业典礼让孩子们度过了愉快、幸福的时光,在童年生活中留下了精彩的瞬间,更让家长们分享到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三年里陪着自己生活、唱歌、跳舞、游戏的老师告别,踏上了他们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篇九】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作为院团委大学生艺术团街舞队负责人之一,我全程地参与了毕业晚会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从策划到节目的排练和彩排,再到毕业晚会的最后冲刺,最后到晚会的正式开始,一幕幕都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这些都将成为我生命中一份宝贵的财富。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方面对我的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想对我们舞队节目的选择方面进行总结。艺术团上级安排每个队伍至少准备一两个节目,各种节目类型不限。于是,我们队选了一个舞蹈节目。下发任务当天,我就鼓励队员们踊跃参加再经过我们面试筛选出了能胜任本次毕业晚会的队员。   接着,我对我们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尽管几位大一新进队的表演队员从进队到现在,已经打好了很好的基础,总体实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他们仍然十分积极,刻苦努力,把每一个不熟悉的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勤恳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节目,对待自己,努力跳出完美,把我们的节目办好,为我们男子街舞队发扬光大努力着!相信以后我们男子街舞队会有更好的突破!   最后,我想对毕业晚会当时进行工作总结。我们队伍没有多好看的服装,多帅气或美的化妆。从上场开始,我们队就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呼,随即进入了认真的表演。把平时努力的成果,一点点表现出来,其中有老队员的娴熟,也有新队员们的艰辛汗水,他们把自己的一面展示在了全院领导、老师和毕业的学姐学长们面前。表演当中存在一些排舞不够整齐的问题,和灯光效果方面没有选好,某方面的表演效果不突出,可整体来说,这次节目还算是挺成功的!其中的问题我会在以后多多改善,全力以赴把表演取得效果。此次节目有时候让我忙的缓不过来,排舞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但是随着我们队的的努力,慢慢改善,把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好好解决,到最后的节目完成。所以,此次节目完成,也让我有了一个多月的辛苦磨练,收获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街舞队在全院取得了良好的形象。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从节目的排练和表演中学会了很多很多,个人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篇十】有关于毕业季的活动总结范文   为欢送九年级毕业生,表达对毕业生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希望,在7月3号上午,开封市第十三中学在本校操场上举行了九年级毕业典礼。师生欢颜相聚,共同见证和记住了这个美好而难忘的时刻,为毕业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次毕业典礼,主题是“感恩与成长”,流程共有12个环节。首先,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学生们一个个庄重肃立面向国旗,奏唱国歌;典礼进行第二项:由魏增林校长致辞,魏校长在讲话中向所有毕业的学子献上诚挚祝福,以及殷切的期望,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接着是家长代表发言,家长代表为学校优秀毕业生赵若研同学的妈妈,她同样送去了对毕业生的祝福,但更多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那一份爱;典礼进行第四项,由薛润红书记向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优秀毕业生证书;之后,由优秀毕业生代表卢思雨同学发表感言,她的发言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母校的不舍,和对老师、对家长的感激之情。接下来,典礼进行第五项:捐书仪式。毕业生们把自己的课本和在课堂上的笔记、习题以及读过的好书捐赠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每本书上,都写着成长的点滴感悟,都承载着毕业生对母校的眷恋与祝福。他们捐赠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母校的依恋,对学弟学妹们的希冀;典礼进行第七项,由九年级的教师代表刘华发言,刘老师在发言中透露出了对学生深深的祝福和不舍,在三年的朝夕相处中,老师早已与学生们建立起了特殊的羁绊,而现在马上就要分离,格外显得不舍。但更多的是亲眼见证学生们在这三年初生活不断成长、进步之后的骄傲;接下来由全体初三年级班主任向学生致辞,老师们在三年里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在台下的学生再也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冲向老师相拥而泣,老师们也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接下来,在王帅同学演唱的《不说再见》中,我们初三年级段的全体老师给毕业生们系上了蓝丝带,每一条蓝丝带上都写有老师祝福的话语,每一条蓝丝带上都承载着老师对学生难忘的情怀。“   毕业典礼结束了,看到的是初中生活中同学们与老师之间的真情,听到的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美好祝福。毕业不是分别,它是人生的一个里程,是人生的一段历练。愿同学们展翅翱翔,逐梦远方,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篇章!
2023-09-09 12:23:471

水利完工证明怎么写?

水利工程完工证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开 一般是合同验收后开工程移交证书(代工程完成证书),缺陷责任期到期后开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 水利工程完工证明应该几家签字盖章 合同验收鉴定书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 4家签字盖章。 工程完工证书可由建设(或监理)单位开出。 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由建设单位开出。房屋竣工证明怎么写 您好! 备案—13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筑面积(m2 ) 结构、层数 高度、跨度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施工图审查文号 施工许可证号 工程质量评定等级及验收结论: 参加验收单位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勘察单位: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设计单位: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此表一式六份,质监站及参加验收单位各一份。 备案—13续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筑面积(m2 ) 结构、层数 高度、跨度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施工图审查文号 施工许可证号 综合防灾验收情况: 参加验收单位 地震部门: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水利部门: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气象部门: 项目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公章) ......>> 水利工程开工申请报告怎样写 CB14 合同项目开工申请表 CB14 合同项目开工申请表 (承包〔 〕合开工 号) 合同名称: 合同编号: 致:(监理机构) 我方承担的 合同项目工程,已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具备了开工条件,现申请开工,请贵方审批。 附件:1.开工申请报告。 2.已具备的开工条件证明文件。 3. 承包人:(全称及盖章) 项目经理:(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审批后另行签发合同项目开工令。 监理机构:(全称及盖章) 监理工程师:(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一式 份,由承包人填写。监理机构审签后,随同“合同项目开工令”,承包人,监理机构、发包人、设代机构各1份。 2015年水利工程资料怎么整 一. 监理资料的管理 1.监理资料必须及时整理、真实完整、分类有序。 2.监理资料的管理应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并指定专人具体实施。 3.监理资料应在各阶段监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 4.监理档案的编制及保存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监理资料的范围 建设工程基本资料和具有监理人员签字及盖章的技术与管理文件,项目监理机构一般都必须收集存档备查。 三.监理资料的内容 1.根据《水利工程监理规范》的规定,施工阶段监理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合同文件及委托监理合同; (2).勘察设计文件; (3).监理规划; (4).监理实施细则; (5).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 (6).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会议纪要; (7).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8).工程开工报审、复工报审及工程暂停令; (9).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报审资料; (10).测量核验资料; (11).建筑材料、构配件、主要工程设备选型的报审表; (12).检查试验资料; (13).工程变更资料; (14).隐蔽、检验批验收记录 (15).工程进度计划; (16).工程计量单和工程款支付证书; (17).监理工程师通知; (18).监理工程联系单、监理备忘录、专题报告; (19).会议纪要; (20).来往函件; (21).监理日志; (22).监理月报; (23).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处理文件; (24).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5).索赔文件资料; (26).竣工结算审核意见书; (27).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评估报告等专题报告; (28).监理工作总结。 2.根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和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项目监理机构还应将以下资料归档: (1)工程项目监理招标投标文件资料; (2)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构成、总监理工程师的书面任命资料、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调整的书面通知资料; (3)项目监理机构对工程材料的见证检验资料; (4)旁站监理记录; (5)建设单位按委托监理合同约定提供的办公、交通、通讯、生活设施、常规检测设备和工具的清单及完成监理工作后的移交清单资料。 3.特殊工程应根据建设单位的保密要求,按约定资料归档。 四.监理资料的立卷 项目监理机构应将监理资料一般按单位工程及施工时间顺序分类、编目、立卷、归档。案卷装具采用统一无酸纸卷盒(盒内应有资料目录)。监理资料按以下要求进行分类、分册(原则上按单位工程组卷,根据工程实际适当合并): 1.第一册 《建设工程项目基本资料》 (1).委托监理合同; (2).施工合同(含各类合同,如分包合同、供货合同等); (3).建设工程监理报审表; (4).施工许可证; (5).项目监理机构组织形式、人员构成、总监理工程师的书面任命材料及人员变更资料; (6).勘察设计文件(照片);(备注:应注明盖资料章有效或无效); (7).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会议纪要; (8).设计监理审核报告; (9).工程开工报审表; (10).工程暂停令; (11).复工报审表; (1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13).监理招投标文件; (14).施工招投标文件; (15).工程洽商文件; (16). 四川省建设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考评手册。 2.第二册《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资料》 (1).监理规划; (2).监理实施细则; (3).建设监理工作月报表; (4).监理工作总结(专题、阶段和竣工总结); (5).施工监理日志; (6).旁站监理记录表; (7).监理备忘录; (8).监理工程师通知单; (9).会议纪录及来往......>> 如何发现自己或对方有感情洁癖的存在 ? 有时间的感情情感情绪缘: 人要是钟爱一个人真心互爱一个人心是纯的,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自私的, 对感情专一的人要求自己的另一伴感情专一忠诚爱一生一世,能做到这 点的人谈恋爱才有意义有意思,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爱恋观点想自己的感 情纯洁有质量,懂得爱恋的人知道时间是最好的回答缘多。 水利工程分部鉴定书、单位鉴定书、竣工鉴定书。是建设单位做还是施工单位做, 建设单位 因为相关资料施工单位最全 水利工程投标文件由哪些构成?有详细说明或有范本更好,谢谢! 这个要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编制,人家怎么要求你怎么写,结构构成招标文件中都有明确规定的。 水利竣工图大小有规定不? 水利工程竣工图编制要求及说明: (一)按施工图施工没有变动的,须在施工图上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二)一般性的图纸变动及符合杠改或划改要求的,可在原施工图上更改,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三)凡涉及结构形式、工艺、平面布置等重大改变,或图面变列超过1/3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可不再加盖图章)。重绘图应按原图编号,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在图标栏内注明“竣工阶段”和绘制竣工图的时间、单位、责任人。希望采纳!!! 水利工程监理批覆意见范例 水利工程监理回复规范用语(请参考) “经审核承包单位开工前准备工作已完成,满足开工条件.同意于××年××月××日开工”。 审批意见用语: a)同意 “经复查停工令所提问题已处理完毕,满足工程质量(工艺流程)要求条件.同意于××年××月××日复工”。 1.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应由施工承包单位项目部组织编制,公司级技术管理部门审核,公司总工批准。文件的编审批程序应符合承包单位的体系文件规定,文件封面的落款为承包单位公司名称,并加盖公司章。 2.项目监理部应从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施工总进度计划是否满足合同工期,是否能够保证施工的连续性、紧凑性、均衡性;总体施工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能否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要求,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措施是否得当;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是否与施工总进度计划相适应、是否考虑了施工机具、材料、设备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协调;资源供应计划是否与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相一致等方面进行审查,提出监理意见。 3. 监理规范用语: 审批意见用语: a)承包单位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符合要求,且其施工方法不会引起合同外费用的增加。建议监理审批的结论意见为:“经审核,你方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满足施工要求,同意按此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施工”。 b)承包单位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符合要求,其施工方法会引起合同外费用的增加,但究其原因,增加的费用应由承包单位承担。建议监理审批的结论意见为:“经审核,你方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满足施工要求,同意按此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施工;但按此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增加的费用监理不予认可”。 C)承包单位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不符合要求。建议监理审批的结论意见为:“经审核,你方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不完善,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不同意按此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施工;请你方按监理要求(书面意见另附)修改,与××年××月××日前重新申报。” 注意事项: a)承包单位报审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要有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单位盖章,日期齐全(施工组织设计、重要方案、新技术方案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 b)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资源准备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和合同规定,要认真,仔细审核。尤其对会增加费用的施工方法,措施,新技术的使用,施工机械的安全,要作为重点审核。 c)项目监理机构审批时,必须有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审查意见。对复杂/特殊/涉及新技术的施工方案,总监理工程师宜建议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 4、监理规范用语: 审批意见用语: a)管理机构健全,人员资质符合要求。监理批语:“管理制度较健全,请按所定管理制度执行”。 3.项目监理部审查要点: a)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方案,并对文件编制质量提出评价意见; b)制定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目标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目标; c)是否建立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组织,责任制是否落实; d)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e)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 f)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安全标牌是否齐全、标准、有效,设置是否合理; g)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1.监理规范用语: 审批意见用语: a)“文件内容完善,符合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要求”。 b)“不符合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要求,请在×××时间内补报×××措施或制度” 3. 监理规范用语: 审批意见用语: a)“创优实施细则内容完善,符合创优规划要求”。 b)“创优实施......>>
2023-09-09 12:23:481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

  在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也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一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二   一、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国家的就业岗位提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事业的创立。   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着远见和过人胆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的形式下,大学生需要有不断创业和超越自己的魄力。在现在就业困难的大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大学生才能够在创立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够弥补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方面的弱势,而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培养其积极创业的能力,就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此方面高人一筹。通过学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能够自动屈从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四)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实践力的培养。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选择了啃老,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而通过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进行创业意义的宣传,大学生能够明白创业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找到了就业岗位,还能够带动很多人一起工作,从而使得社会使命感增强。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解决,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实践力的提高。   (五)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业热情的培养。   大学生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使得广大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机会并且产生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其以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经验,提供方法,提高离校后创业的成功率。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比例低。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了进公司上班,或者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等。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极低的比率。   2.创新成果少。   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少有创新成果,创造力被极大地限制了。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转化的比率,使得整个国家的发展显得创造力不足。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3.创业能力弱。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偏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等。而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也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导致创业过程中缺乏目标和远见,失败率极高。   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虽然在现有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对这方面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缺乏专业老师的配备,造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足的动力。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内容严重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专业深度不够。   三、解决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获得合理解决需要多管齐下,同时也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中,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国家通过社会宣传,提供社会帮助,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支持。学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的奖励。   现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除开学校不够重视之外,还因为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奖励不能只流于形式,还应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只有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大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不停地创新,从而使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型社会。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再次就是发掘创业典型,树立榜样;最后就是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重新认识创新创业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在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没有对创新创业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很多学生都抱着旧的观念,认为创业辛苦,创业风险大,创业成功率低等,宁愿选择进机关,给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所以需要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首先,必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教师的数量,必须保证相应的学科有相应的老师承担。其次,提高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素质,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老师自身缺乏创业背景,给学生讲课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过于注重理论。再次,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缺乏联系同业的平台以及跟创业模范联系的方式,所以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成长起来。   (六)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有途径接近社会实践;其次要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机会对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运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只有通过多种策略对当前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积极性不高,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三   一、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编排前后重复,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创业教育理念能够改善传统的学习效率,因为创业教育贴近社会实际,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创业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兴趣和技能,为以后就业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自我技能、兴趣的挖掘,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二)创业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完全服从教师的安排,所以对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压抑和阻挡,没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创业教育更加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学生内部,教育方法不再单一,而是变得多样化。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实现教学结构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和能力。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一致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思维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大学生进行创业主要的素质便是拥有创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创新性。这些内容都是与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市相互融合的,能够实现两者的真正结合。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诚实品德,两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目前,创业难度很大,必须拥有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和失败后坦然接受的心态。两者都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完整性格,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三)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具有相互依托性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展开,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说理法、实践锻炼法、学生主导法、个体体验法等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创业教育更加需要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可以通过个案分析、市场调查、专题讨论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第一,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念宣传,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教师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认清学生的社会发展性和个体发展性。第二,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重点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展开相应的培养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本身存在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加以提炼和培养。第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明确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课堂教育应该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如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新理念,改变教育方法和手段,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创新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很多创业的创意都来自于实践当中的灵感,所以加大实践培养力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开设人文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习机会,让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为毕业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一,应该注意更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上支持创业教育。第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组织制度,在组织上应该支持创业教育。第三,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具体的载体,因此学校的一些物质标志应该建立起来,让创业氛围可以充斥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第四,领导加以重视,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传播者要身体力行。第五,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创业热潮或者是支持创业的风气,这样,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四、总结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而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创业素质。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更新,从具体的实践入手,将创业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2023-09-09 12:23:481

第八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参赛感言

6tu7 ,ol]
2023-09-09 12:23:481

党日活动主题有哪些

开展红色教育,组织集中学习,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是基层党支部利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的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意义的党内政治活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是当前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扩展资料:注意事项:要围绕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创设活动主题,看看是不是紧扣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不是紧贴当地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县级组织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要在年初对全年活动主题作出预安排。基层党支部可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每月活动主题,基层党委要加强指导把关。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除了集中组织学习,还可以采用主题党课、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建言献策、一线攻坚、志愿服务等形式,但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借活动之名违规违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支部主题党日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3-09-09 12:23:501

7个小故事,助你深刻理解目标管理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请告诉我该走哪条路?”“那要看你想去哪里了?”猫说。“去哪里都没关系。”爱丽丝说。“那走哪条路都无所谓。”猫说。3354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评论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时,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别人也帮不了你!天助你先自助。当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无论别人说什么,那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有效行动。第二个故事是游泳的故事。1952年7月4日早晨,一场浓雾降临加利福尼亚海岸。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琳娜岛上,一名43岁的女子准备从太平洋游到加利福尼亚海岸。她叫弗洛伦斯查德威克。那天早上,雾很大,海水冻住了她的身体,她几乎看不到护送她的船。一小时又一小时,成千上万的千千人在电视上观看。鲨鱼几次靠近她,都被射走了。五个小时后,她又累又冷。知道自己再也游不动了,她找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艘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就在附近,并告诉她不要放弃。但是她向加利福尼亚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见.人们把她拖上船的地方离加利福尼亚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让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或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这是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第一次没有坚持到底。评论这个故事讲的是,只有目标看得见,触手可及,才能成为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帮助人们得到想要的结果的动力。一个合适的目标是员工能够跳跃和达到的目标。当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时,目标就会对员工产生吸引力。否则,员工宁愿不做,也不愿花很多力气也做不完。第三个故事:石匠的故事一个人路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做什么。三个泥瓦匠有三种不同的答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做一件事来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正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建一座大教堂。”评论三个泥瓦匠的回答给出了三个不同的目标。第一批泥瓦匠说,他们做泥瓦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一个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野心;第二个石匠说,他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好的工匠。他是一个功能性思维取向的人。做工作的时候,他只考虑自己的本职工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道出了目标的真谛。这就是有商业思维取向的人。在思考目标的时候,这些人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从组织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发展,让员工获得更大的发展。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是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组织的绩效。当他作为一名石匠工作时,他看到了他的工作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这就是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性理论所说的。当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这个人的潜力会得到更大的开发。第四个故事:一个保险推销员的故事一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一年赚100万!请问我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目标?”老师问他:“你相信你能实现吗?”他说:“我信!”老师又问:“你知道是通过哪个行业实现的吗?”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然后老师问他:“你觉得保险行业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吗?”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让我们看看你要为你的目标付出多少努力。按照我们的佣金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就能做成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成就。每天:绩效8300元。”老师说。“每天:绩效8300元。你想拜访多少客户?”然后老师问他:“大概50人吧。”“然后一天50人,一个月1500人;一年呢?你需要拜访18000名客户。”这时老师又问他:“你现在有18000个A类客户吗?”他说没有,“如果没有,就要靠一次奇怪的拜访。平均一个人要聊多久?”他说,“至少20分钟。”说实话:“每个人一天要和50个人通话20分钟,也就是说你每天要和客户通话16个小时以上,还不算旅途时间。你能做到吗?”他说,“不,老师,我明白了。这个目标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一个可以实现的计划。”评论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是计划的补充。目标引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如何更有效的完成目标是每个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目标定得越高,效果越差。第五个故事: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山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获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为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山田本一总是回答“用智慧打败对手!”众所周知,马拉松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是其次。所以很多人觉得山田的回答是个谜。十年后,谜团解开了。山本在自传中是这样写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坐车仔细看比赛的路线,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出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古怪的树;第三个标志是一栋高楼.所以会一直画到比赛结束。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的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40公里的比赛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轻松多了。我开始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子上。结果跑了十几公里就精疲力尽了,因为被前面漫长的路吓到了。"评论目标需要分解。一个人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有一个终极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要有一个明确的成绩目标,比如在一定时间内成绩要提高多少。终极目标是宏大的、领先的目标,而成绩目标是有明确衡量标准的具体目标,比如四个月内把跑步成绩提高一秒。这是目标分解,成绩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比如第一个月提高跑步成绩0.03秒。当目标被明确分解后,目标的激励效应就显现出来了。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时,及时得到一个正向激励,对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有巨大的作用。第六个故事是小岛康誉猕猴的故事。小岛康誉位于日本南部的宫崎县,是猕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研究小岛康誉猕猴已经有半个世纪了。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理红薯。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非人类群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去观察研究猕猴。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在沙地上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开始把它当食物吃。因为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红薯往往会粘上一些沙子,使它们更有牙齿。后来,一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用水洗净后再吃,它就不会咬着牙了,于是高兴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小猴子们也开始用水吃红薯。后来,这些猴子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猴子,甚至是岛上的其他猴子。于是,有一天,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队在水里洗红薯,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评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在一个小范围内做了正确的事情,他的行为就能影响周围的人,这种影响就能产生聚合效应。在目标管理中,领导者通过带头谈目标、定目标、评目标来做正确的事情,而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可以影响管理者和员工,让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最终形成自制力。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高层领导的带头作用和示范,目标很难贯彻执行。因为是思想组织行为,领导必须带头!第七个故事吴起不败。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改革家。后人把他和他的孙子称为“孙武”,写了《吴子》、《吴子》、《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是军事政治天才。他一生没有失败过。他可以说是一个不败的军神。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使魏、楚成为当时战国的霸主。吴起在战斗中有严格的命令。他在不寻常的远征中,愿意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士卒的喜爱,以至于他们为此而死。吴起在军事制度上的改革,摒弃了当时士兵在军事行动上不积极的弊病,使自己国家的军事强于其他国家,从而可以抵御强国的侵略,占领小国的领土。评论这个故事讲述了领导者在目标管理中要拉下架子,平等对待部门或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提供顾问、教练、保姆服务,这将创造团队惊人的整体业绩。《755-79000》的作者史蒂文柯维曾经提到过仆人式领导的概念,并且讲了同样的道理:仆人型领导会问员工五个问题:1。工作进展如何?2.你在学什么?3.你的目标是什么?4.能为你做什么?5.作为一个助手,我做得怎么样?七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目标管理理论:首先,一个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第二,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可见的和具体的,第三,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的目标应该和组织有关。第四,目标和计划是不可分割的。第五,目标要分解落实。第六,领导者要在目标管理中率先垂范,第七,领导要重视目标的落实,确保目标的顺利完成。
2023-09-09 12:23:451

皮卡尔父子是怎样到达马里亚海沟的?

雅克·皮尔生于1922年7月28日,从他懂事那天起,老皮卡尔就有意识地培养他对海洋及深海探险的兴趣,逐步把儿子引导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潜水事业上来。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雅克·皮卡尔很快成长起来了,不久就成为父亲最得力的助手,20多岁时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深海探险家和深潜器设计家。1952年,老皮卡尔在雅克·皮卡尔的协助下,设计建造了一艘新型的深潜器,它长15.1米,宽3.5米,可载两三名科学家。皮卡尔父子为了感谢的里雅斯特市民的盛情,特地将它命名为“的里雅斯特”号。1953年8月1日,“的里雅斯特”号首次下水,载着皮卡尔父子潜入1080米深的海底。随后在第勒尼安海,深潜器到达了3048米深的海底。同年9月,“的里雅斯特”号载着皮卡尔父子在地中海下潜到3150米的深处,再次刷新了人类深海潜水的新纪录。1954年,年逾古稀的老皮卡尔退休了,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雅克·皮卡尔身上。于是,小皮卡尔的时代来临了。“的里雅斯特”号于1958年转卖给了美国海军。在皮卡尔父子的精心组织下,美国海军从德国购置了耐压强度更高的克虏伯球,使深潜器具备下潜到11000米深度的能力。1958年新的“的里雅斯特”号改建完成后,首次试潜就下游到5600米的深度,次年又深潜到7315米。随后,美国海军便着手制定向世界最深渊——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进军的计划,定名为“浮游生物计划”。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海洋的最深点,水深达11022米,人类从未到达过这里,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向马里亚纳海沟冲击,摘取人类潜水史上的这一王冠,极大地吸引了皮卡尔父子。1960年1月23日,这是人类深海探险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8时15分,雅克·皮卡尔和他的助手美国海军上尉唐·沃尔什信心十足地爬进深潜器,关上了重达9吨的舱门。“的里雅斯特”号在触水的瞬间飞溅起巨大的浪花,接着便淹没于深蓝色的海水之中。此时,小皮卡尔镇定地瞟了一眼手表,时间是8时23分。12时06分,“的里雅斯特”号走完了这段最后的航程,终于稳稳地落在那黄褐色的如地毯般柔软的海底深渊!小皮卡尔激动地抓起电话大声喊叫起来,刻不容缓地向全世界宣布这一喜讯——他早忘了电话失灵了。
2023-09-09 12:23:441

什么才算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分别是:1、第一类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忽视。2、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肆意,天真烂漫的,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从长远来看彻底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存在,它的求解过程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短期内要关注的是有哪些方式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以将这个问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从长远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要靠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统筹考虑。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市民待遇,让他们的子女能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同城市的孩子一样入学;城市要把外来农民工的子女入学问题纳入规划中,在学校的建设、布局、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批进城的趋向。
2023-09-09 12:23:421

学生行为规范内容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如下:1、讲究卫生:不乱扔纸屑和杂物,不随地吐痰。2、低碳环保: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少用塑料袋。3、身体力行:自觉排队、按序行走、不蹬踏墙面、不损坏公物。4、言语文明: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见到师长主动问好。5、勤俭节约:不乱花零用钱,少买零食,不浪费饭菜。6、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日常不穿高跟鞋。7、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9、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2023-09-09 12:23:411

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一样吗

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党日是不一样的
2023-09-09 12:23:402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写作,题目为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优先战略保民生——怎么解决就业难  ◇ 解析“两难”局面:招工难难掩就业难  ◇ 就业政策“领航”: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自主创业“启航”:就业天地更宽广  ◇ 职业培训“助航”: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  ◇ 公共服务“护航”:求职之路更顺畅
2023-09-09 12:2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