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针对一个人的现象称之为什么

2023-09-16 01:56:08
共1条回复
余辉

u200d

1.

心理是科学吗?

自从学心理学那天开始,我的耳边时常会响起熟悉的声音。

“听说学心理学的人心理都有问题。”

“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怎么还为这点事情发脾气?”

“我有心理问题,你给我看下。”

“你会解梦不?我做了一个什么什么梦。”

时间久了,自己听得也麻木了。

确实,最近十几年,心理学在国内发展得风风火火。

尽管众多公众号一直在科普心理学,以及各大院校积极开设心理学课程,

然而, 直到现在,大部分人眼里的心理学——

还是这样的

那样的

甚至这样的!

有时看到别人这样说,我也很绝望,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说明普罗大众眼中的心理学,跟科学的心理学相差甚远。

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的眼里,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科学。

那么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关于科学,你又了解多少?

什么是科学呢?

2.

什么是科学?

第一个问题——心理学是科学吗?

我问过身边的很多人,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

包括一些经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有的也很难坚定地回答出这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什么是科学呢?

当我们平常人谈到科学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科学是可以被证实为真的,或者说科学就是真理,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并不在于它们是“正确”的,甚至也不在于它们是否可以得到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是可证伪的。

长期以来,我们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由我们的“经验”得来的,许多人认为通过经验的总结归纳可以证明我们是对的理论就是真理,也就是“可证实性”。但是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首先,波普尔对“可证实性”的怀疑,来自于他对人类经验归纳不完备性的警惕。

在经验科学范围内,证实和证伪之间是存在不对称性的,

具体地说,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

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为了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需要观察所有时间、所有空间的天鹅颜色,但为了证伪这个观点,只需要找到一只并非白色的天鹅就行。

其次,波普尔援引学术史上的案例,认为许多巫术或宗教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也可以利用大量事例的经验归纳,从而宣称他们的结论得到了“证实”,而一些弗洛伊德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也类似地通过随时修正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大量的历史事例,声称自己的理论得到了证明。

这些理论的不科学之处,不是它们不能被证实,而恰恰在于它们不能被证伪。

波普尔表示:“我不能设想,有什么人类行为不能用这两种理论(精神分析一类理论)来解释的。在这些理论的赞赏者看来,正是这个事实一一它们总是适用,总是得到证实一一构成了支持它们的最有力的论据。我开始明白,事实上,这个表面上的长处正是它们的短处。”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每个可以想到的病例都能用阿德勒理论或者同样用弗洛伊德理论加以解释。我可以用两个被然不同的人类行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为了淹死一个小孩而把他推入水中;另一个人为了拯救这个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可以同样容易地解释这两个事例。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第一个人受到了压抑(比如他的恋母情结的某种成分),而第二个人则已达到升华。按照阿德勒说法,第一个人具有自卑感(因而可能产生了自我证明自己敢于犯罪的要求),第二个人也是这样(他的要求是自我证明敢于救这个孩子)。”

有些理论或命题“总是正确”,却“毫无意义”。

关于这点,波普尔在他的科学哲学专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举过这样一组例子:

“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不属于经验科学的命题,因为它“不可能被反驳”,虽然这种论断肯定不会错,但也同样毫无效用。

“明天这里将会下雨”则属于经验科学命题,因为我们有可能通过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证伪这个命题。

我们也可以从实践中发现,一些骗人的玄学或者学说,就是通过概念的含混、可以任意扩大或改变的内容来构造不可证伪性,以自圆其说的。

再比如说,星座理论认为,人的人格和生日所属星座是有相关的。但星座理论对不同星座人士的人格描述,往往极为宽泛,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身上,就好比“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横竖都是对的。

(在我学习心理学之前,初中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处女座”,后来按照上面的各种描述自我对照,发现果然说的就是我!后面发现中国的生日是要分阳历和阴历,阳历对应的才是国外的星座,于是我又成了“天秤座”,结果对照下来,发现我果然很符合天秤座的各种性格特点;然而,最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天蝎座”,结果你们都懂得。所以,现在看各种星座之说,我最多把它作为一个“心理游戏”。当然,我也不会特意去纠正别人对星座的“迷信”,因为作为趣味而言,它是无害的,没必要打扰别人的兴致。)

1948年,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曾经摘录星座人格理论中的某些语句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测评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不是和他们本人的性格相符。

结果完全一样的人格评价,居然高度符合于39个不同被测学生的情况(准确度以0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平均为4.3分)。

这些人格描述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哪个人又不是这样的呢?

这个现象又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事实上,巴纳姆效应正好可以解释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分析测验等会被大众普遍接受。

具体总结一下,我们说科学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是指基于观察的实践,既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谁有权威谁说了算。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就是人们的猜测,而不是经过观察得出的科学结论。

同时这种观察又不能是细碎零散的,必须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收集到足够多资料,为了解决问题经过分析取舍,由此能得出结论,才叫系统性。

第二,科学的研究结果要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

这里的“公共性”是指提交给科学共同体。一项科学发现,如果你发布在微博上,是不能算具有科学的公共性的。提交给科学共同体的目的也是为了“可检验性”,即其他科学家能在同等条件下得到同样结果。

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是他的光电效应理论,而不是相对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者是被证实了的理论,而诺奖委员会当时始终认为相对论的支持证据还不充足。

这么一说大家就会明白,所谓的“超自然体验”、“心灵感应”什么的都不具有公共性,而如果媒体上某号称心理学家的人说他有重大发现,但是如果这些发现没有发表在重要的行业期刊上的话,也是不可信的。

第三,科学研究的问题必须真实可解、可以证伪。

什么叫“真实可解”?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把“未知”分为“问题”和“悬疑”,

问题是可解的,而“悬疑”只能靠猜测,或者辩论。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就是玄谜。

悬疑和问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在古代我们无法判断某个皇帝是不是私生子,这在当时是悬疑,但在现代运用DNA技术,这就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理论是可以被检验,被证明是有缺陷的。科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理论、检验、修正的循环中得到进步的。

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迷信,为什么叫迷信,就是因为人们说不出它的毛病在哪。即通常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会,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现在不到10%。因为它不可证伪。就像荣格说的,弗洛伊德带领病人像孩子一样认识自己,却不负责为病人找到出路。

但因为弗洛伊德的名声太大了,对大众理解真正的心理学产生了误导。

(当然,我们不能说弗洛伊德的学说就绝对是错的,其“无意识”的理论仍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但是滥用其中的某些理论和概念,一定是错的!

同样,那些“心灵鸡汤”、“小故事大道理”也跟科学没关系。比如同样说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既可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可以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拘小节”。怎么说都是对的。无法反驳就不是科学,或者说这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3.

如何辨别科学的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科学始终有一个最大的敌人,那就是伪科学。

自称为科学,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貌似科学,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甚至伪装成科学的骗局。

——伪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在如今的社会,我们想要获得任何一项知识或信息都轻而易举,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我们也很容易被各种虚假信息和知识误导,其中媒体的传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人都会认为,媒体和各种公共信息平台是“科学”和“权威”的象征,但事实上,许多媒体并不具有分辨信息和检验知识的能力,而很多精心包装的“伪科学”正是借助这样的力量而大行其道。

以下仅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01

水变油

1984年3月,公交司机王洪成宣称自己配置出了一种特殊的母液。他把这种母液称作“洪成基液”,一种所谓水基燃料膨化剂。只需要将少量母液加入水中,水就能变成燃料,能量效率比柴油和汽油都高。且大部分原料是水,所以清洁,污染少。199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文赞扬王洪成。1995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上,以何祚庥院士为代表的4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求调查水变油的真相。1996年,王洪成被收容审查。1997年11月,王洪成被判刑十年。水变油骗局尘埃落定。

02

酸碱体质理论

“酸碱体质”这个词汇是不是听起来分外耳熟?其实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理论,也已经被许多科普文章驳斥过,但依然在国内养生圈被奉为“科学养生”的一套经典理论,一度深受养生爱好者的推崇。“酸碱体质理论大师”罗伯特·杨 (Robert Oldham Young) 冒充医生身份建议一位癌症患者放弃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转而采用所谓“酸碱体质理论”进行治疗,结果误导患者导致病情恶化,被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当地法院判罚1.05亿美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相信心理学是科学,

这也是因为他们把伪心理学当成了心理学,

就好比把伪科学当初科学一样。

什么是伪心理学呢?

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体系。

与真正的心理学家不同,伪心理学家从不进行科学实验。

手相学、颅相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星座学、心灵控制术等都是伪心理学。

例如,颅相学在它广为流行并有众多信徒那个年代(十九世纪初)里被算作是“科学”,但是经过科学假设和检验之后,已被完全证明是无稽之谈。

颅相学(Phrenology)是一种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的假说,例如认为负责掌管"记忆"的区域如果较为突出,这个人的记性就会比较好。颅相学现今已被认定为伪科学。

伪心理学到现在仍然很有市场,

一个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能力区分哪些是科学心理学,哪些是貌似真实、实则骗人的伪心理学,

另一个也是跟“伪心理学”和“伪心理学家”的包装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最常见的依然是媒体包装,还有网络信息的误导,就像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百度百科之类的名人介绍,实际上也是可以个人自由编辑的。

那么重点来了

我们作为普通人,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辨别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学的真伪呢?

第一个标准是:个案没有价值。这个很好理解,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没有推广价值或者可复制性。

为什么个案没有价值?因为某种方法对一个人有用,这其中起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没有对比,没有去除其他干扰,所以完全不可信。

在医学上有个“安慰剂效应”,在医学实验中,医生如果对病人说,我给你吃的是治疗某种病的特效药,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普通的维生素。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实验者吃药后病情有所缓解。这就是安慰剂作用,而不是药的作用。

所以当某个人说他采用了什么办法或吃了什么药治好病的话,到底是药起了作用还是安慰剂的作用,还是其他因素,完全无法判断。

既然个案不可信,但为什么还有人看了电视上某个人描述自己的治疗过程,就相信呢?这是因为这些案例都太生动鲜活了。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比如一场讲座,人们记住的往往都是其中生动的例子而不是枯燥的理论。

大脑记忆会赋予生动的案例更高的权重,人们会更容易相信这些例子。

所以那些全靠鲜活案例进行宣传的心理学,千万不要相信。

第二个标准是:分清相关性还是因果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比如有数据显示,电线杆子多的地方,车祸发生率就高。电线杆和车祸这两个变量在这里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电线杆数量多导致的车祸多。

它们是通过第三个变量联系起来的,那就是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高,电线杆多,车多人也多,所以就有了电线杆数量和车祸数量的相关性。

当遇到心理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两个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第三点标准是:随机对照实验

《时代》杂志说过:“随机对照试验是现代科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设置两组被试人员,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来测试某种新药。另外一组作为控制组,不用药。这样就会排除其他的干扰。

以前人们之所以相信迷信手段能治病,就是因为没有设置对照实验,也就是一些伪科学无法证伪的原因。

以上三个判断标准,个案没有价值,分清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以及随机对照实验,让我们知道了伪心理学为什么不科学。但我们还需要知道,科学的心理学为什么科学

接下来的三个原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心理学

第一个原则:结论是个概率

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跟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概率性的。也就是说某个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而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如果即使你拿着医学界统计数据,去试图说服一个老烟民戒烟,他可能也会毫不在乎。他会举出几个大人物吸烟并长寿的例子来反驳你。

但特例不会让规律失效。根据研究,活到八十五岁的人中只有5%是吸烟者,95%属于不吸烟的人。

科学结论的“吸烟会导致肺癌”,它的准确意思应该是,医学有把握告诉我们,吸烟群体比与之相似的非吸烟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死于肺癌。但它不会说具体哪些人会死,在什么时候死。这种关系就是概率,它不适用于所有个案。

结论是个概率原则,其实就是个案没有意义的另一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要把结论绝对化。

第二个原则是:渐进整合模式

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中,都是逐渐完成的,没有突发的新突破,也没有哪一个新实验可以一锤定音。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无数次实验,无数个结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这叫做“渐进整合模式”。

而且新的发现是能够兼容从前的理论的。就像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定理照样是科学一样。

所以,当看到媒体上宣传所谓“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来自某国的最新科技”之类的说法时,就要提高警惕了。这不符合新理论取得进步的渐进整合原则,很有可能是伪心理学的骗局。

第三个原则是从理论到现实需要有个过程

科学研究分两种,一种是成果可以直接实际应用的,另一种是距离实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基础研究。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属于后一种。

很多人对心理学还要做实验这一点感到困惑,他们觉得实验室里的研究与生活毫不相干。其实这还真是误解。

比如法国神经病学家布洛卡发现左脑额下回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引发了人们对左右脑的研究,发现左右脑是独立工作的。这项发现让治疗早期癫痫病人成为可能。

而布洛卡的发现就是通过在实验室解剖遗体发现的。

同样,一些针对动物的实验,比如巴甫洛夫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其实验成果就可以用来解决人类社会中自闭症儿童的治疗、酗酒和过度肥胖治疗、焦虑障碍等各种问题。

所以,正确认识科学心理学,就要正确理解心理学也是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一些基础研究暂时无法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据此就怀疑它不是心理学。从理论到应用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最后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

在现代,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也存在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研究者们现在还不能够像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们那样在实验室里严格地控制变量、用现代经典实验范式研究他们需要研究的对象;

而且也由于许多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复杂性,这些领域中的种种命题理论,还不能够如波普尔设想的那样轻易证伪。

如历史命题不可能做到物理学的“可重复实验”,精神分析关心的个人成长和个性形成的心理学问题,由于伦理等种种因素,也无法做到彻底隔绝外界社会的种种混杂因素,做单一变量研究,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能轻易照搬到人类精神和社会的所有领域中。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知道,

科学并不一定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但却会提醒我们,什么有可能是假象!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万 昕

稿件来源:心理讲师联盟

相关推荐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

提出证伪主义的哲学家波普(K.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却是不可证伪的,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形而上,似乎没有人认为是伪问题或伪科学,因为它确实是高度提炼后的理性产物。 在波普的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世界(a)和有机界世界(b)。"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观精神活动(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显然,世界2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虽然,广义地说应该是:一切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的世界)。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轮船等等。我们把前者记为(e),后者记为(f)。 所以,三个世界可细分为六个世界:属于世界1的a,b、属于世界2的c,d和属于世界3的e,f:(a)无机界世界,(b)有机界世界, (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 ,(f) 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 波普称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为"上向因果关系"。而称反向的反馈作用方向为"下向因果关系",可见,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图则可以看出,上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a-b-c-d-e-f,下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f-e-d-c-b-a,而f对a的作用例如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a对f的反馈作用如地震、台风和腐蚀造成的破坏等等。所以三个世界是一个可逆的完全循环。 三个世界的观念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但是他提的是:具体世界、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即柏拉图是把a,b和f作为一个具体世界。而老子则是二元的世界观,即"有”与“无”。老子的二元论显然超越于柏拉图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论,因为后者的观念虽然已然认定“存在”超越于“人”的局限,但是其中那些可能的“无”仍然属于“有”的从属地位,只有老子才不但将“无”与“有”置于对等地位,甚至于更基本。 但是,道和德却是既非物质的又非主观意识的,因为基本的原理、规律本质上既是非物质的,又是非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属于" 无"的世界。既不因不同物质而变异,也不因不同符号而变异。 波普把世界3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但是波普承认,世界3的对象"人们只能说是发现了他们,而不是发明了他们",所以客观规律的存在并非仅靠人的心智所能发明出来的。因此必须存在游离于心智活动之外的潜在的客观规律,那就是“道”。由此可见,波普、柏拉图和老子一样,都认为世界是复的。因为,a、b是纯粹实的,e、d是纯粹虚的,而c和f则是实虚混合的。
2023-09-05 14:30:382

波普尔的介绍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
2023-09-05 14:31:121

波普尔的主要思想

波普尔的主要思想 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 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 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 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 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 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 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 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 是相当有力的。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这也正是归纳 法的根源所在。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 论。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 理对他的启发。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 证伪原则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 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 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 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 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例假设或特殊的限制以使得理论能 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 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2023-09-05 14:31:312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是怎么样的?约瑟夫熊彼特简介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是怎么样的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哲学,一类是政治哲学。波普尔是奥地利的犹太裔哲学家,是欧洲的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发生激烈变革的年代,既有科技上的变革,又有政治上的变革,因此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在科学和政治方面都有涉猎。 波普尔图片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中,他批判权威主义和历史主义。当时的很多哲学家认为历史的潮流是无情的,人们只能顺从历史的发展。波普尔认为人们要追求民主和自由,不能盲从于历史。他坚定地批判历史主义。 批判开放社会也是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波普尔不赞同乌托邦设想,他认为乌托邦只想着给人们带来快乐,这样的社会是不现实的。真实的政治制度都是解除人们的痛苦,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快乐。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波普尔在科学哲学上反对经验主义,也就是科学中常用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科学只是人类对自然所设立的一个标准,并不是自然中存在的法则。人们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证明科学的正确性。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中还有证伪主义。波普尔认为,科学应使用证伪主义,因为证伪主义有两个优点,一方面,科学中的经验主义需要很多的例子,而证伪主义只需要找一个方面例子即可。另一方面,证伪主义可以防止人们对教条主义的维护。 约瑟夫熊彼特简介 约瑟夫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裔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约瑟夫熊彼特后来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在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 *** 工作,担任财政部长。 约瑟夫熊彼特图片 约瑟夫熊彼特后来弃政从商,任私营彼特曼银行行长,但是这家银行最后破产了,约瑟夫熊彼特穷困潦倒。在这种情况下, 约瑟夫熊彼特去了德国伯恩大学教书。在伯恩大学,约瑟夫发表了关于政治经济的有关文章。 约瑟夫熊彼特还去日本担任过客座教授。在日本的时候,他对日本的现代文明很赞赏,他在日本有不少的学生,这些学生日后都成为了约瑟夫熊彼特的学说宣传者。约瑟夫熊彼特由于在日本的大学里担任过教授,因此在日本有着很高的声誉,现在还有很多日本经济政治学者宣传约瑟夫熊彼特的主张。 约瑟夫熊彼特在德国伯恩大学任教期间,同一位来自普鲁士的德意志女子结婚。约瑟夫熊彼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约瑟夫熊彼特后来又去了英国伦敦教学。 晚年的时候,约瑟夫熊彼特定居在美国,在美国的哈佛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政治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商业发展是有一定周期的,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济危机。约瑟夫熊彼特提倡精英民主,认为应该是由少数精英人士来掌控国家大局。约瑟夫熊彼特在1950年去世。
2023-09-05 14:31:471

波普尔简化的公式

波普尔简化的公式如下:即:P 1 (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 2 (新问题)→…….波普尔(Popper,1902—)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
2023-09-05 14:31:571

如何简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基本观点?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 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 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 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 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 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 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 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 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023-09-05 14:32:061

波普尔如何评价形而上学

波普尔用(实在论)评价形而上学。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供参考。
2023-09-05 14:32:171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是怎么样的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又译波普、鲍坡尔)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认为,能不能自觉地批判自己的假设是有无理性的根本标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提倡三种科学精神:一是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二是批判精神,三是否定或革命精神。波普尔的哲学对个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勇于探索,力戒盲从,超越自我。
2023-09-05 14:32:381

04:波普尔的可证伪性与经济学

1、波普尔及其主要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猜想和反驳”的过程,科学家根据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证伪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说。尝试性的理论(假说),在提出后就进入了反驳阶段。这时科学家要根据经验,按确认度高的要求排除错误,从而保证所接受的理论假性内容减少或不增加。 2、 波普尔认为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新的经验参加。也就是说科学就是理性不断做出的假说,而这些假说不但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他用“可证伪性”,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画出了一条界限。不具备可证伪性的理论,看似绝对正确,但实际上是一种无用的伪科学。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内容包含越多,就越可能被证伪,该陈述的可证伪度就越高。 3、因为局限于认知水平,我们对事实的认识本身可能会存在偏差。例如“日心说”之前,人们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央,且静止不动。按哥白尼的观点,地球绕太阳运动,且绕地轴运动,根本不是静止的。 按波普尔的要求,哥白尼的理论是符合可证伪要求的,如果被证伪的证据没有出现,我们就应当暂时接受它。 4、但当时有人拿出证据反对哥白尼的观点:“一个人跑在高塔上往下扔一块石头,如果地球会自转的话,石头落地时,这个塔已经随地球转动了一点,所以石头肯定不会落在塔的地基上”,但实际上,石头当然是落在地基上的,这个事实明显证伪了哥白尼地球是运动的观点。 受限于观测条件和理论的水平,当时的人们既没有惯性这样的概念,也无法从外太空来观测地球的运动情况,只能从传统的视觉经验上进行直观感知,“石头还是落在塔的地基上”的事实,给出地球是静止的结论。这样的事实,根据当时的直观经验,看上去的确构成对理论的否定。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并不构成对哥白尼理论的证伪。 5、修正理论而不是抛弃理论,科学理论不会因为被观察直接证伪。? 6、要想证伪,先要证实。波普尔强调可证伪原则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而非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 7、科学家有时并不诚实,《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回顾了科研领域行为不当的经典事件,揭示了相当惊人的学术界造假的历史。事实上这种不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行为,在科学界仍然相对普遍,远比我们误以为科学家是一片净土要复杂得多。 如物种起源的达尔文、巴氏灭菌法的发明人巴斯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法国生物学家黑克尔、精神分析法创始人弗洛伊德,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柏特对孪生子的研究论文,不仅数据是假的,连柏特的助手也是不存在的… 8、 波普尔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对科学哲学的影响,但他对经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理论的证伪性要求本身,自然科学领域遇到的局限性问题,在经济学领域尤为突出。如两个典型的实际问题,一是最低工资,二是苏联的计划经济,无论芝派或者奥派,都有着鲜明一致的态度。弗里德曼反对最低工资的态度非常坚定,他认为最低工资制会造成更多的失业,几十年论战,不同的观点方仍无法说服对方。同样,在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问题之中,经济学家也是各持己见,直至苏联解体才打破人们对计划经济模式的迷信,看出其中的问题。 9、所以波普尔不是划分科学理论和伪科学理论的标准,而是划分科学态度和非科学态度的一个标准。 20210629
2023-09-05 14:32:481

波普尔:科学不是绝对的真理

阿伦特对于道德问题的反思,我们发现单凭理性很难应对道德困境。理性也无法单独解决价值难题。在人类三大永恒主题,真、善、美,之中,好像只剩下“求真”这件事,毕竟,搞科学研究,总归还是理性最擅长的事情。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对这块阵地也发起了冲击。在科学活动中,理性难道就没有局限吗?波普尔的质疑直接指向了科学理性本身,他的思想成果,改写了启蒙传统下的科学观和真理观,影响极其深远。 这种影响还不仅发生在科学领域。很多人都知道波普尔是科学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其实他的政治理论和科学哲学一脉相承,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洞见:人类是容易犯错的物种,这是人类固有的特征。不管是在科学还是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我们都摆脱不了“可错性,就是说人永远可能会犯错。为什么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不彻底的正确? 先说说波普尔最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这种概括基本正确,但容易引起误解,好像波普尔是在主张,科学事业追求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科学家好像都变成了“独孤求败”的武林大侠。科学家当然会努力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波普尔也从不反对这一点。但他进一步追问:科学中所谓 “正确”究竟是什么意思?波普尔给出了回答: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要理解这个“不彻底”,我们看看波普尔思想的起点,看看他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1919年,那一年波普尔17岁,遇到了两件事,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件事,波普尔遇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成为了他的助手。但他很快发现,精神分析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实证据,都能自圆其说。比如,一个人把别人推到河里,这是他性压抑的表现;如果这个人把一位溺水者救上岸,又可以解释为性压抑的“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性压抑理论本身都不会出错。这种总是正确的理论是真正的科学吗?波普尔产生了怀疑。第二件事,也是在1919年,波普尔开始热衷于爱因斯坦的理论,两年之后还去听了爱因斯坦在维也纳举办的讲座。要知道,广义相对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是一个理论猜想。为了检测这个猜想,爱因斯坦提出了三个推论,根据其中一个推论,在日食的时候,通过观测太阳附近的光线,就可以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究竟对不对。1919年,检测的机会来了,在5月29日的日全食中,英国科学家观察到了预测中的所谓“红移现象”,广义相对论第一次得到了经验证明。这个事件轰动了整个世界。但让波普尔感到震撼的不是实验结果,而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态度。 在实验之前,爱因斯坦明确表示:首先,如果观察的结果和理论预测不符合,那广义相对论就错了。而且,即使观察结果符合理论预测,也不意味着广义相对论就是绝对正确,无法超越的理论。爱因斯坦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理论被否定,但他不仅没有回避经验检测,还明确提出了被经验证伪的可能,而且他绝不言称自己的理论是真理。这种态度,与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波普尔无比钦佩,他认为这种理性批判精神才是科学家的典范。 波普尔并不是说科学理论必定会被证伪,而是说理论本身必须包括“经验上被证伪”的可能性,就是你不能事先就排除了任何出错的状况。 我们先做个猜想理论,或许更能明白这其中得道理; 第一个理论:说地震是因为大象崴脚引起的,大地被一头大象驮在背上,大象一崴脚,人间就会发生地震。这个理论是不是很离谱,但这个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只要挖到地底下,看下面是不是有一头大象就行了。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但却符合科学理论的条件。 第二个理论,说地震是阴阳失调引起的,而且它有一套非常系统的论述,能讲出很多道理,但是呢,你就是没办法检测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哪怕是正确的,也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所以,一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波普尔认为,这才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理论的试金石,他把这叫做“可证伪性”。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科学理论就不会是“彻底正确”的,因为它自身就包含着被证伪的可能。 为什么科学无法获得真理?刚才讲到爱因斯坦还表达了一个想法,说即使观察结果和理论一致,也不能证明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波普尔从中得到了启发,意识到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什么意思呢?你看,一个理论被证实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能证明它绝对正确,但只要被证伪了一次,它就被推翻了。这种不对称性,就对科学传统的“归纳法”构成了挑战。 所谓归纳,就是从已知的事实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比如看到一只天鹅是白色的,一百只、一千只、一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就归纳总结出一个普遍命题:凡是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其实谁都无法保证,会不会在某一天遇到一只黑天鹅。 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从哲学家休谟到罗素都质疑过归纳法的可靠性。罗素很幽默,他说,一只每天被主人喂食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有一天自己会被拧断脖子。维特根斯特也曾说过,我们之所以采用归纳法,是因为它是和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但它并“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如果归纳法不可靠,那怎么解释科学知识的成长机制呢?难道要把被反复验证过的科学知识全部推翻吗? 波普尔提出了一个解释方案,妥善处理了这个麻烦。波普尔说,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其实并非如此,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理论猜想,再用事实证据来检测这个猜想。如果检测和猜想相符,就保留这个猜想,如果一直没有反面的证据,就一直维持这个猜想的暂时有效性。如果出现了反面的证据,我们就放弃这个猜想,构想新的理论,进入下一轮检测。科学发展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不断试错的过程。波普尔就这样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避免了归纳法来动摇科学逻辑的基础。 同时也意味着,科学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理论始终都没有被证伪,能不能说它就是真理了呢?不能。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会不会遇到反例,会不会遇到那只黑天鹅。所以,就算某个理论猜想碰巧是永恒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认这一点,因为未来有待检验的案例是无限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正确性,这就是“不彻底的正确”的深层含义。就这样,波普尔改变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理论不是真理,只是一些尚未被证伪的假设。科学并不是“正确”的代名词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但并不是启蒙传统以为的那样,能够在思想领域一统天下。有些思想传统虽然不是科学,但本身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还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灵感来源。比如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包括之前说到的精神分析学,都属于这一类。所以,波普尔其实是科学至上论的批判者。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并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也不是“正确”或“真理”的代名词。 当这种思想延伸到社会政治理论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呢?当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转过身,展现出政治哲学家的一面,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洞察呢?这就是后面需要探讨的内容。
2023-09-05 14:32:591

波普尔:可证伪性

波普尔最著名的是“证伪主义”理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事业追求的不是一种确定性,而是说这种确定性随着时间空间以及技术的发展它肯定是会被颠覆的,而不像迷信,总是可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当然会努力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波普尔也从不反对这一点。但他进一步追问:科学中所谓“正确”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正确指的是这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因为,一个科学理论就不会是“彻底正确”的,因为它自身就包含着被证伪的可能。 但是,波普尔说的“不彻底的正确”,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其实并非如此,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 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理论猜想,再用事实证据来检测这个猜想。如果检测和猜想相符,就保留这个猜想。如果一直没有反面的证据,就一直维持这个猜想的暂时有效性。如果出现了反面的证据,我们就放弃这个猜想,构想新的理论 , 进入下一轮检测。 科学发展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不断试错的过程。 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从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学领域,理性所能达到的“正确”也只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当波普尔把这个思考延伸到 社会 政治领域,就形成了他更为基本的哲学思想,叫作“批判理性主义”,即 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 在 社会 政治领域,批判理性主义要拒绝的,就是所谓“乌托邦 社会 工程”的理念。所谓乌托邦 社会 工程就是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 社会 。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乌托邦 社会 工程的理念的背后是 历史 决定论,认为 历史 是被一套规律所决定,向某个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会实现这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 历史 发展是被一套铁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被称为“ 历史 决定论”。但是波普尔认为,首先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还要存疑,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也是问题;其次,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 历史 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 历史 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波普尔支持的渐进 社会 工程,和他反对的乌托邦 社会 工程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克服最紧迫的恶,而后者是要追求最终极的善。 第二,前者要寻求改善人们命运的合理方法,而后者也许有着极其善良崇高的意愿,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加重了现实的苦难。 第三,从 历史 上看,渐进式的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蓝图目标。 波普尔的启示: 首先不存在绝对决定论,我们的人生都是在无尽的 探索 中实现价值。用批判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来工作,先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判断重新重复形成闭环。
2023-09-05 14:33:191

波普尔的成就

波普尔作为思想家的意义也许还比较容易澄清,但对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则有非常多的争议。虽然波普尔本人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哲学家,但在专业哲学领域中他的声誉是相当可疑的。许多人轻视他的工作,也有人根本不承认他的哲学家资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以下的分析将着重于指出,对波普尔哲学成就的评价是困难的,这与他的研究领域和个人风格的独特性有关。波普尔的学术生涯开始于对归纳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属于典型的知识论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学说来自于对归纳方法作为知识成长逻辑基础的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发现。休谟早在200年前就提出“归纳问题”,罗素也曾以诙谐的方式重提(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养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终有一天自己会被主人拧断脖子)。而维特根斯坦(这位波普尔一生都耿耿于怀的论敌)在1921年出版的文体独特的《逻辑哲学论》中清晰地重述了这一点:“归纳过程在于此:即我们采取能与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6.363)。可是这个过程没有逻辑基础,而只有心理学的基础(6.3631)。”所以,就归纳问题的发现而言,前有休谟提出,后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再论,波普尔对此毫无原创性可言。波普尔的哲学贡献在于对归纳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与维也纳学派的基本思路相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划界标准,并以“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 的“实证机制”,为科学知识的成长提出新的解释。波普尔早在193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了这个想法,无疑是具有原创性的。但如何在哲学上评价这一创见是可以商榷的。也许,可资对比参照的是维也纳学派的工作。维也纳学派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精神领袖的维也纳学派,聚集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们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不是一遍,而是两遍!),当然早就充分意识到归纳问题的困难所在。也就是说,他们和波普尔面对的是同样的难题。但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主要成员仍然坚持在实证的方向上予以解决。其中,卡尔纳普(R. Carnap)以概率诠释来拯救归纳方法的路径起初看来颇有希望,但后来遭遇到许多(包括波普尔在内)有力的反驳,看不到更有希望的进展前景而放弃,卡尔纳普本人最终转向语义学研究。维也纳学派也因为多种原因(特别是石里克被刺身亡)而终于解体。波普尔在其思想自传《无穷的探索》中声称,正是他“扼杀了逻辑实证主义”,虽然他不是有意的,但还是要对当时这个重要哲学流派的破产“负有责任”。这虽然有自夸之嫌,但以下结论还是可以成立的:对于科学知识论中的归纳难题,没有人(包括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在内)完成了足以与波普尔证伪主义相竞争的可能的解决路径。这在哲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虽然可能难以称作“第一流的成就”。失去哲学家青睐波普尔人格倾向中的偏执与固执可能多少影响到哲学家对他的评价。比如,他坚定的声称自己已经完全解决了200年来困扰着哲学家的休谟难题,这个被布劳德(C. D. Broad)称作“哲学的家丑”的问题。但这个自信的论断受到许多哲学家和一些科学家的质疑。特别是波普尔难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经验中仍然依赖归纳方法的问题(在艾耶尔看来,这才是休默难题的关键所在)。波普尔为此作了大量的自我辩护,包括对科学发现的心理过程与逻辑基础做出区分。许多辩论的确带来了理论的完善,但如果波普尔能够更为谦逊,或许会获得更多的肯定。在“猜想-反驳”机制的实践有效性问题上也是如此。拉卡托斯后来发展出的精致证伪主义或“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此做出了更好的解释,虽然这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修正和补充而不是在哲学上另辟蹊径,但波普尔不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批评性继承,最终导致他们友谊的破裂。而对专业哲学家来说,或许最难以接受的是波普尔对维特根斯坦的攻击。他傲慢地宣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研究,以及由此发展出的语言哲学完全是误入歧途。无论如何,波普尔的人格中有着与他自己倡导的开放与宽容精神十分矛盾的独断特征,以至于有人戏谑波普尔是“开放社会的敌人”。波普尔对柏拉图的公然冒犯可能是他失去哲学家青睐的另一个原因。他在《开放社会》上卷中对柏拉图的阐释,从希腊文的翻译细节,到具体文本段落的理解,到对柏拉图意图的整体把握,都受到了许多激烈的批评。希腊哲学专家R. B. Levinson特别发表专著《保卫柏拉图》,对波普尔做出了全面的抨击。而波普尔在第4版中特别加了一个附录对此予以反驳。当然,也有哲学家支持波普尔对柏拉图的解释。牛津大学著名分析哲学教授赖尔(Gilbert Ryle),自己曾发表研究柏拉图的专著,他在《心》(Mind)杂志上发表书评指出,波普尔“对希腊史和希腊思想的研究显然是深刻而赋有原创性的。从此对柏拉图的解释不再会是老生常谈了”。而罗素也说,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攻击虽然有悖于正统,但在我看来完全是成立的”。要对这样的争论做出恰当的评判,没有对柏拉图和希腊哲学深入的专门研究是不可能的。况且,怀特海有句名言,“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脚”。不同注脚之间的争论也很难有明确的结论。但有一点事实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在专业哲学的研究中,波普尔对柏拉图以及黑格尔的阐释不会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观点予以认真讨论。综上总的来说,波普尔在人文学术界最热衷的赞赏者(如哈耶克和伯林),多半是“思想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哲学家。波普尔在一次访谈中曾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反省我们不自觉的偏见,并明确反对哲学在专业化的问题上“仿照现代科学的模式”。在现代的学科建制中,波普尔的专业身份是颇为暧昧甚至尴尬的。这也对评价波普尔的学术成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开设的“逻辑和科学方法”方面的课程甚至不设教授席位。这在当年使这位“国际知名”的高级讲师晋升教授的问题都颇费周折。直到1948年(《开放社会》一书出版三年之后),在哈耶克的动议下,校方同意为波普尔专门设立一个“逻辑与科学方法教授”席位,才最终解决了他的“职称问题”。波普尔的研究主题大多处于专业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尤其反映在他那些不太著名的专门性研究中。例如,在 1958年威尼斯国际哲学大会上,波普尔提交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莱布尼斯对笛卡儿的批判如何影响了物理学从原子论到“法拉第-麦克斯维尔场论”的发展。这篇论文在极小的圈子里获得盛赞,但大多数哲学家几乎不知所云。他与艾克里斯合作的《自我及其大脑》一书也有类似的命运。波普尔更像是莱布尼兹时代的学者,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地带展开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当代是没有多少同行的,也难以在专业哲学界获得承认。
2023-09-05 14:33:281

阐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观点,其对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第15-16页,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怀疑论.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推理形式如下,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就是假说.在这本书里.因此,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而不是相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在波普看来.首先,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他轻飘飘地说,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关于“归纳问题”,但却没有消灭它.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补足了背景知识,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因为很明显,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 8 同上书,“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6",这一公式可表述为;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7根据什么选择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因而,退一步说.”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不过;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 第二,P2是结果,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其公式如下,而不能进行证伪,并不是成功”、组合,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那么T也是假的,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更是另一回事,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第20页,而且如果P是假的.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波普反对这个原则.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实际上:待检理论为假.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比如;或者二者都为假,地球为什么不飞散,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新问题的产生.比如? 第三.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作为猜想和假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其次,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 3 同上书,从问题到观察,TS是试探性理论. 2 同上书?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根据波普的观点,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第17页,则会导致否定一切,它的力量所在.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第107页.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这就是说,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然而,“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是可错的;初始条件为假,对这个问题.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表面来看,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即初始条件为假,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第19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他说.他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无疑,多么轻松简单.”因为.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第120页.科学也包含错误.波普指出,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来代替“ 归纳法 ",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而海王星的发现,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 7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他的态度很坚决,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其实? 第一,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证实有存在的价值.又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不可知论等等,在科学中,第119页,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形成假说或理论:“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那纯属私人的事情,或者说,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第1页,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他说,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那么试问,要经受经验的检验:“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提出试探性理论,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一碰即碎.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知识就是猜想. 4 同上书.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 最后.“行为从而还有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波普是无法回避的.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第376页?”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从偶然上升到必然.比如: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这不是科学的缺点,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水星运动. 6 《科学知识进化论》.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
2023-09-05 14:33:441

比较波普尔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比较如下:1.相同点(1)都反对科学知识静态的增长过程,强调知识动态的增长过程。逻辑实证主义把科学发展当作经验事实的堆积,从事实材料到事实材料的简单证实过程;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是经过证伪发展的,不能得到证伪的事实是不能称其为科学;库恩也反对经验事实的简单归纳就认为是科学的观点,科学知识是新范式不断取代旧范式而增长的。(2)都强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特征。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证伪,不断革命,质变的过程;库恩把科学发展当作“范式”革命的过程,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3)都强调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的发展是主体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非理性因素排除在外;然而证伪主义和范式理论都注意到了非理性因素,认为人的非理性有时候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2.不同点(1)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问题”,科学的发展是从问题到问题,是科学知识增长的源泉,正是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发展知识;而在库恩那里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范式”,问题要在“范式”的指导之下,科学才能取得进步。(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科学进步的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即可证伪度,如果一种理论经受住了检验,那么它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科学是沿着这个标准不断发展的。库恩认为,一个进步的理论必须具备五个特征: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富有成果性。(3)科学发展的过程不同。证伪主义和范式理论都强调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科学发展的质变,突出“证伪”的过程,忽视量变的积累过程,是一种“一次革命理论”;而库恩“范式”科学发展模式考虑到了渐进的累积过程,即常规科学的作用,是量变与质变、连续与中断的统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科学交替发展理论”。
2023-09-05 14:33:541

详述波普尔的证伪科学观

不知道!!!!!!!!!!!!!!!!!!!!!!!!!!!!!!!!!!!!!!!!!!!!!!!!!!!!!!!!!!!!!!!!1111
2023-09-05 14:34:322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第15-16页,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怀疑论.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推理形式如下,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就是假说.在这本书里.因此,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而不是相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在波普看来.首先,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他轻飘飘地说,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关于“归纳问题”,但却没有消灭它.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补足了背景知识,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因为很明显,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 8 同上书,“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6",这一公式可表述为;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7根据什么选择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因而,退一步说.”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不过;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 第二,P2是结果,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其公式如下,而不能进行证伪,并不是成功”、组合,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那么T也是假的,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更是另一回事,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第20页,而且如果P是假的.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波普反对这个原则.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实际上:待检理论为假.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比如;或者二者都为假,地球为什么不飞散,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新问题的产生.比如? 第三.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作为猜想和假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其次,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 3 同上书,从问题到观察,TS是试探性理论. 2 同上书?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根据波普的观点,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第17页,则会导致否定一切,它的力量所在.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第107页.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这就是说,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然而,“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是可错的;初始条件为假,对这个问题.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表面来看,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即初始条件为假,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第19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他说.他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无疑,多么轻松简单.”因为.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第120页.科学也包含错误.波普指出,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来代替“ 归纳法 ",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而海王星的发现,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 7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他的态度很坚决,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其实? 第一,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证实有存在的价值.又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不可知论等等,在科学中,第119页,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形成假说或理论:“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那纯属私人的事情,或者说,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第1页,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他说,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那么试问,要经受经验的检验:“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提出试探性理论,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一碰即碎.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知识就是猜想. 4 同上书.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 最后.“行为从而还有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波普是无法回避的.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第376页?”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从偶然上升到必然.比如: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这不是科学的缺点,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水星运动. 6 《科学知识进化论》.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
2023-09-05 14:34:421

想要毁灭一个民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烧毁他们的图书馆

托尔斯泰~
2023-09-05 14:34:543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  波普尔作为思想家的意义也许还比较容易澄清,但对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则有非常多的争议。虽然波普尔本人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哲学家,但在专业哲学领域中他的声誉是相当可疑的。许多人轻视他的工作,也有人根本不承认他的哲学家资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以下的分析将着重于指出,对波普尔哲学成就的评价是困难的,这与他的研究领域和个人风格的独特性有关。
2023-09-05 14:35:271

请阐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其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些怎么样的启示

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这一公式可表述为: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行为从而还有历史,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来代替“ 归纳法 "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比如,水星运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则会导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等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 第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关于“归纳问题”,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组合,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波普指出:“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并不是成功”.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他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他说:“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多么轻松简单!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轻飘飘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不过,对这个问题,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实际上,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是无法回避的.他说:“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6"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7根据什么选择呢?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 第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其公式如下: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么T也是假的.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推理形式如下: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这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 最后,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因而,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首先,在波普看来,知识就是猜想,就是假说.那么试问,作为猜想和假说,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其次,退一步说,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这是错误的.其实,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相反.
2023-09-05 14:35:36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证伪。一个理论能否称为科学理论,要看他有没有被证伪的可能。 具体来说,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提供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一旦该事实一经验证是错误的,则该理论就是错误的。而当一直不能证实该事实的错误,那么这个理论就暂时是正确的,就“凑合”着用。 这有点像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人类的种种思想和理论像基因变异一样不可预测和发散,其中能经得起考验的留下,经不起考验的被淘汰。人类的科学就这么不断完善,大踏步向前进。 所以,像算命,星座,宗教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就统统与科学无关。 证伪主义终结了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都是从一个绝对公理出发,然后去推理演绎其他理论,但是绝对公里是无法证伪的。
2023-09-05 14:35:571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伟大的思想21

“批判理性主义”这个词听着有点高深,其实就是两句话:“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在波普尔看来,我们人类是一种“问题求解”的动物,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活动,都是这个模式: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找到方案获得进展,但在解决方案中又会诞生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求解”之旅就永远没有终点,是一种“无尽的探索”。 举个例子,为了解决堵车问题,我们修了更多的公路,但是路多了,买车的人就会更多,结果路上反而变得更堵了。波普尔就是从这种问题求解的模式中,总结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思想,或者用波普尔的话来说,就是理性及其可错性。理性体现在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错性体现在,人类的办法总是不完美的,总会出现新的问题。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会犯错的动物。所以人类总是会一边进步,一边犯错,再从错误中学习。我们总是能够向前迈进,但又永远无法抵达绝对的真理。在社会政治领域,波普尔要拒绝的,就是所谓“乌托邦社会工程”的理念。乌托邦社会工程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波普尔认为,将这种社会工程的理念付诸实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波普尔不反对一切社会工程,他批判的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整体主义”。这是一种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在空间上涵盖了所有社会领域,大到国家制度的设计,小到一个家庭的形态;在时间上,要从现在规划到未来,一直规划到终极的理想社会。 整体主义的规划工程有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低估了可错性。比如,你想为一场考试做一个复习计划,那当然没问题。因为这是个局部的、短期的计划,出了错也很容易变通调整。今天进度没完成,明天少刷一会儿手机,就补上了。但如果你要制定一个整体的人生计划表,从毕业工作到事业发展,从恋爱结婚到孩子教育,把一辈子的大事小事全都安排好,这种环环相扣、万无一失的规划,肯定就行不通了。社会也是如此。在波普尔看来,想要覆盖一切、规划一切的乌托邦社会工程不可能成功。但为什么还有人会去信奉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划工程,甚至付诸实践呢?因为这背后有一种观念非常迷人,叫做“历史决定论”。就是认为历史是被一个铁的规律所决定,只要我们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制定出完美的蓝图来整体改造社会。首先,波普尔认为,我们并不能发现那个历史发展的铁律,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对真理。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都无法找到永恒的真理,那么对于更为复杂、变量更多更不可控的人类社会,就更不可能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的法则了。其次,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比如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把自己的著作都藏起来不发表,说不定现在资本主义已经灭亡了。可惜马克思把他的理论公布于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完全被揭露了,成了全人类的知识。工人阶级去学习,但资本家也可以学习,他们就意识到改良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就会去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这样一来就缓解了劳资矛盾,改变了至少是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所以在波普尔看来,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绝对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增长本身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那么,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就是无法成立的。波普尔认为信奉历史决定论,会在思想上把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封闭起来,塑造一个“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与封闭社会相对立的是“开放社会”,就是以开放的态度接受理性的批判。当然,开放社会实际上也需要社会工程,但不是那种整体主义的工程,而是一种“零星社会工程”,或者说“渐进社会工程”,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发展。对比一下,波普尔支持的渐进社会工程,和他反对的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三个重要的区别:第一,前者着眼于克服最紧迫的恶,而后者是要追求最终极的善。第二,前者要寻求改善人们命运的合理方法,而后者也许有着极其善良崇高的意愿,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加重了现实的苦难。第三,从历史上看,渐进式的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目标。所以波普尔说,“缔造人间天堂的企图,结果总是造就了人间地狱”。他认为20世纪历史留下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就是要警惕历史决定论的神话,防范“乌托邦社会工程”的实践。 我们知道,启蒙理性主义创造了无数伟大的成就,但它也繁衍出科学至上论和绝对真理观的倾向,这种倾向在20世纪初愈演愈烈。当时在思想界,对这种倾向的批判很弱势,被当成是异端。波普尔的出现改变了局面,他从处理科学内部问题入手,颠覆了科学至上论,受到了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赞赏;后来他的工作又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政治和历史的思想领域。不过,波普尔的批判并不是要颠覆整个理性主义传统,而是要修复和升级这个传统,最终形成了“批判理性主义”。
2023-09-05 14:36:191

按照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牛顿的理论被推翻是因为?

按照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牛顿的理论被推翻是因为出现了新理论,新理论与旧理论相比,有两个特点:可证伪性和预见力。具体来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得牛顿的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方面不再具有优势,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和预见力,可以预测一些牛顿理论无法预测的现象,比如原子裂变、原子核、核能等。因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了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而牛顿的理论则被推翻。
2023-09-05 14:36:272

针对一个人的现象称之为什么?

敌对、针锋相对
2023-09-05 14:36:364

卡尔波普尔马克思的联系?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马克思的联系 卡尔波普尔马克思都是欧洲的哲学家,他们两人在欧洲的名声很大,各自有着很多的哲学思想主张。马克思是早于卡尔波普尔的,虽然卡尔波普尔并没有见到马克思本人,但是卡尔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有着很大交集。 马克思图片 卡尔波普尔马克思都是德意志地区出生的人,卡尔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这两个地区都是德意志文化区,在这个文化区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卡尔波普尔与马克思都受到了先辈们的影响。 卡尔波普尔对马克思很崇敬,他认为马克思是天才的哲学家,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非常精辟。但是卡尔波普尔还是批判马克思主义。卡尔波普尔批判的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是后人曲解的马克思主义。 卡尔波尔认为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出的主张都可以被事实证明,但最终这些主张都是伪的。而有些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教条主义,一味曲解马克思主义。科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暴力革命非常危险,不适合于国家的改革。 卡尔波普在年轻时非常崇拜马克思,他当时也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倾向于革命。但是后来他的思想有了变化。他逐渐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被社会证明是不可以走通的。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过分追求平等,但是过分追求平等就会使人们没有了自由。因此,卡尔波普尔发表了很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一位出生在奥地利地区的犹太人,曾经在1928年的时候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纳粹主义出现之后,他来到了新西兰居住,并且在大学内担任讲师的职位。在1946年他又到了英国生活,一直到1965年的时候他获得了女皇授予的爵位。而这个人物最为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证伪主义,波普尔证伪主义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波普尔证伪主义是怎样的呢? 波普尔图片 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从反对逻辑这方面实行的论证方法,他将反对逻辑中的实证主义用来研究科学理论,将这些科学理论看做了普通的命题之后才进行经验归纳。而他所持有的观点则是认为科学理论的通过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个别的经验才会被真正的证实,也有一些经验事实会成为证伪普遍的命题,也就是说如果在演绎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那么这个命题的前提也可以认为是不对的。 另外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思想基本秉持着否定归纳法这个思想,归纳是将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总结,但是却并不能证明未来,因此说并不能把有限的事实推广到无限中去。证伪主义还坚持理论是要依靠大胆的猜测,但是却并不能认定一切都是证伪,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也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如果相信证伪主义的人使用的方法能被科学家遵守,那么那些被公认肯定的科学理论在一开始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够发展起来。
2023-09-05 14:36:501

波普尔为什么说“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

这个要考虑知识的定义。波普尔所指的知识应该是侧重于“以有限样本推测无限总体”的(可证伪的)“科学知识”。而你举的例子,都不是这种知识。因为只有这种知识才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一千年前,很多人会说“我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围绕地球旋转等)也是假想?“
2023-09-05 14:37:012

证伪是什么,和证实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证伪主义是和证实相对的,证实是建立 在归纳主义的基础上的,是通过大量的 事实来归纳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而 证伪主义是建立在演绎逻辑的基础上 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中强调的是对严 格的全称陈述理论的证伪,所以,一旦 在生活或实验中能够找到与这个全称陈 述理论不相符合,那么就可以证明这个 由归纳证实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即达到 了证伪的目的。
2023-09-05 14:37:3714

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卡尔·波普尔与马克思的联系

卡尔波普尔有哪些代表作?是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出版于1945年。卡尔波普尔出版了这本书,针对的是社会上的庸俗之辈。卡尔波普尔认为,乌托邦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只是为人们寻求幸福,而不是解决人们的痛苦。卡尔波普图片公司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出版于1957年。卡尔波普尔在他的书中指出,历史决定论是不可取的。虽然许多权威哲学家同意历史决定论,但他们仍然反对它。他相信人类可以改变历史,在历史的潮流中追求民主自由。卡尔波普尔在1959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决定论的贫困》。他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证伪主义。他认为现在的科学只是人类建立的一套规律,而不是自然界存在的规律。证伪主义更能概括自然规律。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尔波普尔在这本书中讨论了社会主义。他在书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来实行,而应该加以区分。他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把追求平等和自由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卡尔波普尔是欧洲著名的哲学家。他从事哲学研究几十年,代表作很多。卡尔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他的代表作都与这两个方面有关。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中经常提到马克思主义。卡尔波普尔与马克思的联系卡尔波普尔和马克思都是欧洲哲学家。他们两个在欧洲都有很大的名气,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哲学思想。马克思比卡尔波普尔早。虽然卡尔波普尔没有见到马克思本人,但是卡尔波普尔的哲学理论和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有很大的交集。马克思的照片卡尔波普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卡尔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这两个地区是德国文化区,这个文化区出现过很多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和马克思都受到他们祖先的影响。卡尔波普尔崇敬马克思。他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很精彩。但是卡尔波普尔仍然批判马克思主义。卡尔波普尔批判了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被后人曲解了。卡尔玻尔认为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出的所有命题都可以被事实证明,但最终这些命题都是假的。一些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教条主义,盲目曲解马克思主义。科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非常危险,不适合国家的改革。卡尔波普尔年轻时非常崇拜马克思。他当时也是社会主义者,倾向革命。但后来他的想法变了。他逐渐意识到马克思的思想被社会证明是行不通的。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过分追求平等,但过分追求平等会使人失去自由。因此,卡尔波普尔发表了许多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哲学家波普尔导论哲学家波普尔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奥地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波普尔在维也纳结识了许多文化学派的人,这为他后来成为哲学家奠定了基础。波普图片公司哲学家波普尔是犹太人,他的民族身份导致他在1937年被驱逐。波普尔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弗洛伊德的弟子。毕业后,他去坎特伯雷大学当哲学讲师。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许多自己的哲学观点。波普尔在维也纳教书时,与一些思想家组成了维也纳学派。后来,面对纳粹压迫,他被驱逐出境。他去了伦敦,在那里他遇见了。他们两个都是犹太人。在英国任教期间,波普尔发表了一些科学哲学思想。哲学家波普尔的婚姻相对简单。当他在维也纳时,他遇到了一个来自德国的犹太女孩,最后他们都结婚了。后来纳粹势力上台,他的妻子跟着他走遍了世界。波普婚后育有一子一女。波普尔是欧洲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有深刻的见解。他提出了许多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观点,其中许多观点为后人所认同。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在欧洲社会制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波普尔敢于批判哲学中的原始名望。他不盲从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研究哲学。波普尔于1994年9月17日去世。
2023-09-05 14:39:561

请阐述波普尔的批评理想主义的观点,其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些怎样的启示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2023-09-05 14:40:041

科学证伪最典型的例子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波普尔同样想整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冲突,但他同时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承认,知识起源于一个不变的基础。唯理论认为这个基础是普遍必然的原则,而经验论认为它是人的经验感觉。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核心在于,一切理论和原则都可以被证伪,而经验虽然不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却是检验知识的标准。他将这种观点称作理性批判主义。一个观点最终成为一个近乎信念的存在,是需要持续不断输入的。我能记起来的,最早接触到“可证伪”这个概念,是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老师写的《经济解释》,在这本经济学著作里,张五常老师用了整整一大章去论述科学方法;随后我是在“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上再次接触了这个观点,那一期节目可能是“罗辑思维”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一期,第118期“你怎么还信中医”,在那一期我听到了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还有“中医不是科学,因为中医没有办法证伪”。“科学的本质是其可证伪性”,对我来说是一个近乎真理般的存在,但是对其他人并不是这样,我在我自己的读书会上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去年八月份第29期读书会上,我分享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对伪心理学说不》。心理学和我刚刚提到过的心理学一样,很多时候并不被大众认为是科学。我们提到科学,似乎专指自然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我现在还记得那一期读书会的开场,我问大家“心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现场大部分朋友都“say no”。其实心理学和经济学都属于社会科学,为什么心理学没有被当成一门科学,因为人们的观念受到了伪心理学的影响。伪心理学有两类,一类就是我们在书店经常看到各类所谓心理学专家写的不靠谱的鸡汤作品;而另一类则是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后者之所以被作者认为是伪科学,也同时也被提出“可证伪”这个概念的卡尔·波普尔排除在科学之外的原因,就是因为精神分析“没有办法被证伪”。可证伪,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举个例子,只要下雨,天上就会有云彩。这件事情是否可证伪?当然可以,只要我们能够观察到下雨的时候,天上没有云彩,这个理论就被推翻了。那什么不可以被证伪呢。逻辑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套套逻辑”。套套逻辑专门指一些言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会错。比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这句话永远不可能被证伪,这句话永远正确,当然这句话什么也都没说。我们刚刚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是不能被证伪的。此处给大家列举卡尔·波普尔的例子,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类行为,第一种情况中一个人把小孩推入水中试图淹死他;第二种情况中一个人跳入水中试图救小孩。然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都能被弗洛伊德理论所解释。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个人在忍受着部分俄狄浦斯情结的“压抑”,第二个人则是摆脱了压抑,实现了性欲望的“升华”。所以两种情况都证实了精神分析理论。但恰恰这一点说明了精神分析的缺陷,即它总是能自圆其说,而无法被证伪。而真正的科学是能够被证伪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理论。基于相对论,爱因斯坦预测从远处恒星发出的光在靠近太阳时会被弯曲。这一预测是科学的,因为如果观察到光线没有弯曲,那么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被证伪了。通过这些例子,我相信大家能够看到“可证伪”是一个区分科学和非科学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伴随着这个标准,我们还能延伸出科学的其他特点。可以被证伪,意味着可以被观察、被实验、被验证,这说明科学有“实证”这个特性;当然科学还有一个特性悄悄躲了起来,就是“确定性”,科学的理论本身不能是模棱两可的。还需要补充的一个小点是,所有客观的认同都是需要主观判断。比如刚刚举的例子,如果下雨,天上就会有云彩。天上有云,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它需要主观的判断。如果我说天上有云,你说天上没有云,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这个讨论了。以上便是“可证伪”。要杀死“可证伪”的人,叫肖恩·卡罗尔,他是一个物理学家。“物理学家”这个身份标签非常重要,在我准备这次分享的时候,我发现几乎所有对“可证伪”提出质疑的人都是物理学家,或者更准确地说,论证“可证伪”存在缺陷的例证都是物理学的理论。比如说,弦理论、黑洞、量子引力、平行宇宙等等。这些理论无法可证伪的原因是人类的现有条件无法对其进行验证。比如出于经济或者技术的原因,粒子碰撞机已经达到极限;比如多元宇宙理论,我们没有办法发送或者接收附近宇宙的信息来进行验证。。。。。。这些理论在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时非常有用,所以如果把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归为非科学,这让一些物理学家感到天理难容。可能这些没法验证的东西是物流学家能够想到的最完美的答案,这些理论虽然“不可证伪”,但是它们是如此完美,或者用物理学家自己的话说,“非常优雅”,优雅的我们很难把他们推到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的另一头。我的思考一度停留在这个位置,直到我阅读到一篇直接回击卡罗尔的文章。这篇文章汇集了各方的观点,也肯定了“可证伪”是一个有点严苛的不耐烦的标准。但是这篇文章同时也维护了“可证伪性”,原因有两点。第一,如果科学家们对可证伪性做出反击,那么曾经通过实验解决的知识分歧将会演变成永无止境的哲学争论,科学的进步和声誉都会受到影响;第二,如果物理学家放弃可证伪性,那么当信任对政策制定至关重要时,它们可能会损害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打个形象的比喻,“可证伪”就像一个管的太多太严的小区保安,按照他的标准,不属于小区的住户是绝对不可能进入的,但是有个别已经买下房子拿到房产证,只是还没有入住的住户也进不来。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能让这些被挡在门外的住户进去,就把这个保安撤掉的话,大量社会闲杂游手好闲之士就肯定要浑水摸鱼地偷偷潜入了。
2023-09-05 14:40:312

波普尔的外界误解

对波普尔的思想有两个流行的误解,似乎又必要予以澄清。科学至上论由于波普尔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科学至上论”或“唯科学主义”的鼓吹者。这是一种非常初级的误解。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但他坚决否认这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划界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有着尖锐的冲突,后者认为,只有逻辑命题和科学(经验可检验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波普尔则坚持,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意义”的划界标准。相反,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他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他甚至认为许多被他称作“伪科学”的理论,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本身可能有深刻的洞察力,而且他们的学说有可能是正确的,只是不具有可证伪性,无法在经验上予以检测。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科学知识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他强调,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更是否定了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迷信。所以,与那种流行的误解恰恰相反,波普尔实际上是一位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最强烈的批判者。右翼立场另一个对波普尔政治立场的误解值得更为认真的讨论。哈耶克被普遍看作 “右倾”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与波普尔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密关系是人所共知的,他甚至在给波普尔的书信中提及“我们的哲学”。另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也曾对波普尔予以盛赞。伯林在他的《马克思传》1963年版的序言中,称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是“一部具有罕见创造性和强有力的著作”,并认为在所有在世的作者中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做出了“最谨慎、也是最摄人的批判”。而波普尔本人也的确自称是自由主义者。这些因素都会使人们很自然地推断,他会在政治上持“右翼立场”。这种观点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仍然有严重的偏差。实际上,波普尔在政治立场上与他的自由主义同伴具有相当的距离。首先有必要指出,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虽然怀有偏见,但并没有进行意识形态化的攻击。《开发社会》一书是从批判理性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分析性批判。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可以被经验事实检测的预言。只是在波普尔看来,其中许多重要的预言已经被历史证伪了。但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他所谓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管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多少与理论相悖的事实,仍然要坚持理论的教条并为此不懈地的辩解。这种教条主义的自圆其说恰恰违背了科学的一个基本品质,那就是理论要勇敢地面对实践的检验。这种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再具有科学的品格。同时,波普尔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这将导致对社会实践做出整体的和长远的计划安排。虽然当时波普尔并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弊端,但他所倡导的“渐进社会工程”理念,主张一种在不断尝试中修正错误的社会演进模式,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没有启示意义的。波普尔少年时期曾是一名共产主义者,虽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一信念,但此后许多年仍然信奉社会主义,而至今仍然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道德理想抱有很深的认同。他在《无穷的探索》中写道: “如果社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我仍然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没有什么比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着一种朴素、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更好了。”他后来意识到自由比平等更重要,因为力求实现平等可能危及自由,但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是不会拥有平等的。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的确强调自由对平等的优先性。但是由此并不能推断他持有右翼的政治立场。恰恰相反,他在很多重要问题上的观点似乎更具有“左翼”的政治倾向。在《开放社会》第二卷中,波普尔明确反对极端自由主义,特别是经济放任自由主义;激烈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论,认为这将使富有者无限度地剥削穷人,结果将使穷人丧生自由。因此,他强烈支持国家的经济干涉主义:“我们必须建立保护经济上的弱者不受强者侵犯的制度,并且通过国家权力对此加以巩固……,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国家不干预的原则和经济体制不受约束的原则,如果我们希望自由得到维护,那么我必须要求国家用有计划的经济干预取代不受限制的经济自由政策,我们必须要求经济干预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段引言自身是极为明确的,如果说波普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那么一个要求取代经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在我们这里至少称得上是 “自由左派”。结语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对旧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对于20世纪人类历经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如果他的告诫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那么他被淡忘也正是他杰出的成就。倘若有一天,类似的瘟疫再度流行,人们才会重新想起他,并记起他的诊断。
2023-09-05 14:40:391

如何评价波普尔说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

所有的真理不都是在境内的推测和假想之后,用实践或者是实验来证明的吗?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的知识都是推测和假想也是正确的呀
2023-09-05 14:41:046

波普尔的知识分类

1. 第一类:常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识,人人都具有。最具有真理性、实用性的知识。人不能没有常识,常识太重要了,是其它一切认识的基础。杜威反对科研型知识、经纶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2. 第二类:经验性知识带有专业性,是在专门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大部分知识是这类知识,属于拟规律性知识。可对可错。3. 第三类:神话故事、传说这类知识具有特殊的价值。往往能产生实证理论所不可能产生的思想。欧洲的建筑风格,很多创意都是来自于古老的神话故事、传说,那时真正的艺术。西方一般把建筑专业设置在艺术学院,不像国内视为工科。所以国内的建筑造型缺乏艺术美。4. 第四类:科学知识形成于以上几种知识基础之上,是反应事物的本质、规律的知识。科学的真理性受到批判,真正应该提倡的、重视的是“科学精神”。波普尔提出科学的可错性。波普尔讨论了科学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没有界限。5. 第五类:哲学哲学6. 第六类:艺术知识7. 第七类:宗教宗教
2023-09-05 14:41:401

卡尔·波普尔名言

   卡尔·波普尔名言   1、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卡尔·波普尔   2、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m.taiks.com)   3、科学、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卡尔·波普尔
2023-09-05 14:41:531

卡尔·波普多大了

卡尔·波普卡尔·波普(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原籍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中文名:卡尔·波普外文名:SirKarlRaimundPopper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02逝世日期:1994职业:科学、哲学家代表作品:《科学研究的逻辑》个人简介卡尔·波普(SirKarlRaimund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原籍奥地利,1902年7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研究的逻辑》或称《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科学院的院士,著名学生有索罗斯。波普的对待科学证伪主义态度,使得他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他的“三个世界”理论在多个学科得到新的诠释。波普的“第一世界”(“世界1”)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第二世界”(“世界2”)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等,“第三世界”(“世界3”)又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作品、宗教、科学、技术等。他认为“第一世界”最先存在,而“第二世界”在新的层次上出现,“第三世界”又出现在更高的层次上。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可以告诉人们整个世纪的历史,卡尔波普爵士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是20世纪批判极权主义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这一科学空前发展世纪之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代表作品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57《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9《科学发现的逻辑》1963《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72《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1976《无尽的探索—思想自传》1982《开放的宇宙》1992《二十世纪的教训》1989年柏林墙倒塌,使人们重又对波普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发生兴趣。该书1945年在英国出版的时候,波普还只是一位并不知名的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奥地利科学哲学家。该书曾被20多家出版社拒之门外,最后,才由哈耶克推荐给Routledge得以面世。波普称此书是他自己"战果",他试图批判隐藏在骇人听闻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他所关心的是善良的人们是如何被诱惑信奉他认为是危险的错误思想。虽然他30年代由于犹太血统被迫离开了他的故国奥地利,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在书中他却一字未提个人的苦难与悲伤。那不是回忆录,而是从哲学上对乌托邦思想予以全面清算。在他写作之时,他所挑战的观念,似乎大有席卷全球的气势。当这些错误观念的源头被追到马克思、黑格尔,甚至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时,他丝毫没有退缩。当众多知识分子失去了对民主的信念之时,波普却英勇地捍卫了民主原则,勾勒了一种立基于民主改革的社会图景。波普是位证伪家,他觉察到不管以何种名义宣称可以提供某种确定的真理的知识体系或政权所蕴涵的巨大错误和危险。在这样一种系统中,就毋须建立促进思想之交流和学习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因为真理已在手中了。打着历史进步的招牌,政权就可以宣称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甚至大规模的暴政,都是合法的。因此,波普反对一切宣称掌握了历史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他把这种错误学说称之为历史决定论。历史预言是对开放社会的威胁,事实上,纳粹主义和苏联式极权主义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惨剧。虽然此书准确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威胁,但并未提及苏联,或为冷战内容。实际上,波普是在二战前发展起自己出思想的,当时的地缘政治景象是迥然不同的。不过此书一出版,就因其对柏拉图和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极权主义倾向的毫不留情的揭露,而受到众多哲学界人士的攻击。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不屑一顾,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很多人长期昧于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前景,对任何人胆敢把马克思主义与纳粹主义相提并论都暴跳如雷。尽管如此,波普此书仍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对左右两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IsaiahBerlin在1963年写道:波普此书"是当今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最细密、也是最大胆的批判"。《国家评论》NationalReview最近所列20世纪最重要非虚构类作品中,此书排第六位。乔治索罗斯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师从波普,读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爱国,目前他组建的阿道夫开放社会研究所则致力于传播波普的开放社会思想,特别是在东欧。看来,波普在冷战之初所揭示的政治哲学,如今仍在为世人重视,并在新近走出铁幕的国家付诸实践。波普其人波普生于1902年,他的成长期在一战后狂暴的维也纳度过。16岁离开学校,开始到维也纳大学旁听讲座。年青时曾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抵制了1919由左派煽动的街头骚乱,这次骚乱中有示威者死亡。同年,他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一度跟从AlfredAdler做精神病医生工作。他开始对哲学学习感上兴趣,并下决心要成为学校教师。1919年,波普成为ArthurEddington关系亲密的学生,这位先生曾成功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注意到,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批判性态度,与马克思、弗洛伊德、阿德勒及其追随者的"教条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1922年他被维也纳大学录取。为实现自立,他给一位家具工匠做学徒,并从事社会工作。为实现当学校教师的理想,他后来又重返校园。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20年代晚期开始,他开始与维也纳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成员来往,这个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试图表明科学对于哲学的重要性。1934年他出版了一本论述科学之逻辑基础的著作,当时几乎无人关注,但却相当经典。然后在纳粹反犹主义的危险下被迫离开奥地利。先到新西兰,并在那儿获得大学教职,二战后回到英国,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哲学教授,一直到退休。思想遗产由于对政治和科学思想的贡献,波普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而为人们铭记。他的很多洞见已成为常识,这也可能正是他名声不振的原因吧。我们常听人说"证伪"这一或那一理论,却不见人提起导入这一概念的人,科学已深深打上了证伪方法的烙印,而开放社会一词,也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时至今日,正是由于波普,所有的哲学家或多或少都成了证伪家,他们都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的失败。(有的学哲学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波普,那是因为波普的许多思想已经融入常识中了)有些哲学专业不愿接受波普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哲学常能穿透常识的的蒙蔽,违反人的直觉。很多哲学家相信,实证基础可由理性的辩论提供,因而,也就毋须波普的推测及批评驱动的方法。他们认为,只要需要,实证就是可能的。而有些哲学家则相信,理性的辩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而觉得波普未免太乐观了。也有人攻击他的科学哲学没有能解释科学是如何运作的。有批评者坚持,归纳是科学进步和我们就未来行为做决策的的关键。由于他的政治理论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世界观,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对他的理论的解释可谓人人言殊,这也部分是因为他疏忽了某些细节。虽然这也可以视作他的著作的一个长处,体现了彻底的反教条主义的品格,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没能吸引更多门徒,引发更多讨论。波普巧妙地批评了很多主流哲学观点。他朋友很少,学术界也鲜有人皈依他的思想。他甚至为他最出色的学生所背弃。他的一位同事曾开玩笑说,波普的书其实应该被他的敌人称为开放社会。波普的追随者很少成为著名大学有势力教授的。尽管有这些批评和挫折,不过波普仍将在世界各地普通读者中广受欢迎。他对开放的胸怀和观念自由交流的呼唤,将继续深得读者之心。波普也留下了一批论文和未出版著作在胡佛研究所。他的著作总是充满洞见,从而使他成为二十世纪哲学家中,少数在未来仍广受读者关注的人物。顺便说一句,卡尔波普的哲学和思考方式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大金融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研究主题大多处于专业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尤其反映在他那些不太著名的专门性研究中。例如,在1958年威尼斯国际哲学大会上,波普尔提交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莱布尼斯对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的批判如何影响了物理学从原子论到“法拉第-麦克斯维尔场论”的发展。这篇论文在极小的圈子里获得盛赞,但大多数哲学家几乎不知所云。他与艾克里斯合作的《自我及其大脑》一书也有类似的命运。波普尔更像是莱布尼兹时代的学者,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地带展开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当代是没有多少同行的,也难以在专业哲学界获得承认。对波普尔的思想有两个流行的误解,似乎又必要予以澄清。由于波普尔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科学至上论”或“唯科学主义”的鼓吹者。这是一种非常初级的误解。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但他坚决否认这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划界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有着尖锐的冲突,后者认为,只有逻辑命题和科学(经验可检验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波普尔则坚持,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意义”的划界标准。相反,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他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他甚至认为许多被他称作“伪科学”的理论,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本身可能有深刻的洞察力,而且他们的学说有可能是正确的,只是不具有可证伪性,无法在经验上予以检测。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科学知识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他强调,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更是否定了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迷信。所以,与那种流行的误解恰恰相反,波普尔实际上是一位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最强烈的批判者。另一个对波普尔政治立场的误解值得更为认真的讨论。哈耶克被普遍看作“右倾”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与波普尔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密关系是人所共知的,他甚至在给波普尔的书信中提及“我们的哲学”。另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也曾对波普尔予以盛赞。伯林在他的《马克思传》1963年版的序言中,称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是“一部具有罕见创造性和强有力的著作”,并认为在所有在世的作者中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做出了“最谨慎、也是最摄人的批判”。而波普尔本人也的确自称是自由主义者。这些因素都会使人们很自然地推断,他会在政治上持“右翼立场”。这种观点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仍然有严重的偏差。实际上,波普尔在政治立场上与他的自由主义同伴具有相当的距离。《开放社会》一书是从批判理性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分析性批判。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可以被经验事实检测的预言。只是在波普尔看来,其中许多重要的预言已经被历史证伪了。但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他所谓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管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多少与理论相悖的事实,仍然要坚持理论的教条并为此不懈地的辩解。这种教条主义的自圆其说恰恰违背了科学的一个基本品质,那就是理论要勇敢地面对实践的检验。这种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再具有科学的品格。同时,波普尔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这将导致对社会实践做出整体的和长远的计划安排。虽然当时波普尔并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弊端,但他所倡导的“渐进社会工程”理念,主张一种在不断尝试中修正错误的社会演进模式,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没有启示意义的。波普尔少年时期曾是一名共产主义者,虽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一信念,但此后许多年仍然信奉社会主义,而至今仍然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道德理想抱有很深的认同。他在《无穷的探索》中写道:“如果社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我仍然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没有什么比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着一种朴素、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更好了。”他后来意识到自由比平等更重要,因为力求实现平等可能危及自由,但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是不会拥有平等的。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的确强调自由对平等的优先性。但是由此并不能推断他持有右翼的政治立场。恰恰相反,他在很多重要问题上的观点似乎更具有“左翼”的政治倾向。在《开放社会》第二卷中,波普尔明确反对极端自由主义,特别是经济放任自由主义;激烈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论,认为这将使富有者无限度地剥削穷人,结果将使穷人丧失自由。因此,他强烈支持国家的经济干涉主义:“我们必须建立保护经济上的弱者不受强者侵犯的制度,并且通过国家权力对此加以巩固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国家不干预的原则和经济体制不受约束的原则,如果我们希望自由得到维护,那么我必须要求国家用有计划的经济干预取代不受限制的经济自由政策,我们必须要求经济干预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段引言自身是极为明确的,如果说波普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那么一个要求取代经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在我们这里至少称得上是“自由左派”。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对于20世纪人类历经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如果他的告诫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那么他被淡忘也正是他杰出的成就。倘若有一天,类似的瘟疫再度流行,人们才会重新想起他,并记起他的诊断。观点波普一直关注知识的有限性和在这些限度下促进知识增长所需之各种结构。在科学和哲学两方面,波普都是主宰了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批判者,因为实证主义假设,知识必须以经验运用归纳法所能验证的为限度。实证主义声称,有意义的陈述必得是可以验证的。而波普则主张,某种普泛的理论的验证,需要在每一可能的例证中都得到肯定的结论,未来的例证是永远也不能观察到的,因此它就永远不能作为一种确定的知识。在波普看来,一贯正确的知识基础或例证,感觉经验、直觉知识都是难以获得的。对这一点,波普特别地论证说,我们的知觉能力和思考能力只能受进化局限,只能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定的和有限的理解。我们不是上帝。波普等人也注意到,实证主义的验证原则本身就不能接受验证,因而按它自己的标准也不能算是有意义的陈述。而根据这种科学实证主义的主流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在其支持者看来,都是科学理论,这些追随者似乎在各种可能条件下都能自圆其说,从而不屑于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虽然这些验证根本不说明什么问题,但他们由此而获得了某种确然的信念。相反,波普则主张,科学理论之为科学,就在于其可错性,亦即有被驳倒的可能性。一种理论,唯其可能是错误的,在能在检验和批评中继续生存。波普据此试图通过比较爱因斯坦物理学一类的科学理论,与他所拒绝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心理分析学之类的伪科学之间的区别,来揭示支撑科学的哲学基础。可见,他的政治哲学和科学哲学与他早年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有很深的关联。波普指出,进步所需要的是一种批评性的结构,在其间,彼此竞争的理论能够被检验。波普称他的哲学为容错或批判理性主义,他的格言是"我可能错了,你可能是对的,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可能离真理就更近一步"。波普主张,我们不要去试图徒劳地去检验或证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去证伪他们,因为我们只需一个否定的例子,就可以推翻整个理论。因此,在理性的辩论中要紧的是,使不同的主张向批评开放,抛弃我们认为错误的理论,留下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理论,这就构成了进步的动力。这一"最好的"理论并不会永远经得验证或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它们也不能被证伪,所以,它们其实是更好的可供我们证伪的理论。如果你坚信某一特定观点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使这一观点向批评开放。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仅可以取得进步,也能使人类保持乐观主义,这在波普看来是一项道德责任。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波普的核心洞见是,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必然的,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获致知识理论和一般的批评辩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波普指出,这一点能使我们保持谦卑,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他写道:“我们一无所知--这是第一点。因此我们应该非常谦逊--这是第二点。在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不应声称知道--这是第三点。”零碎社会工程(PIECEMEALSOCIALENGINEERING)他所担心的是,当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确定无疑的知识时,我们就变得自大起来。而这种自大如果使我们觉得压制那些不同意的人也是正当的时候,就很危险了。如果某一政府整个被这种自大心态控制,危险就会急剧地放大了。由于此种确凿无疑的知识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那种自大也根本就没有根据,波普则试图分析,在承认了我们知识的局限性后,何种政治结构最有利于社会进步。波普把批判理性主义应用于政治领域,而鼓吹开放社会中的零碎社会工程。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是否获得了真理,但经过努力,我们可以矫正那些可以被确认的种种问题,从而得以推动社会进步。在波普看来,哲学和政治学的出发点应该是解决具体的问题。改良方案和政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推测和主体间的批评过程获得,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展开论据,并使政策尽可能地明晰、清楚。为使此一过程很好发挥,我们就必须维系自由和批评性的制度,保持个人自由,我们也需要一套服膺和平改革的政府体制(即民主),我们之所以青睐这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这套制度允许不同的观点在观念的市场上进行竞争。波普和哈耶克都曾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他们的著作都收藏在胡佛研究所档案。这两位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收藏于胡佛私人或学术交流的明信片、信函,见证了他们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二位都是奥地利人,都在英语世界度过其学术生涯。哈耶克帮助波普在英国出版了他早年的著作,并帮他伦敦经济学院谋到职位,当时哈耶克是那儿的教授。而在反对极权主义上,他们携手并肩,其著作中有很多相近之处,哈耶克写给波普的信中甚至称之为"我们的"哲学。虽然波普强烈地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极权主义的倾向,但他对马克思本人的道德动机却持同情态度,他写道:如果诸如社会主义这样的观念,如果能与个人自由结合起来,则我可能至今仍是社会主义者。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一种适度的、简朴的、自由的的生活,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过了很长时间,我才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自由比平等更重要;试图实现平等就可能危及自由;而如果失去自由,则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又何来平等?
2023-09-05 14:42:021

关于波普尔的:从方法论分析证伪主义相对于证实主义的价值

电话你是在
2023-09-05 14:42:134

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知鱼之乐》随笔

·····如果你将来想做一个有出息有建树的科学家,或者,不说那么高远,哪怕你只求在自己谋生的研究工作领域有所创新,那么,请记住,下面的两个要件是必须深刻理解的。 第一.“博学绝不是真理”(黑格尔语)。也就是说,你千万不要整天忙着去学别人所缔造的现成知识,结果只把自己变成一个蛀书虫;也不要一味地搜索和归纳正在研究的课题素材,那是一个无边界、无休止的徒劳历程。重要之处在于,你必须敏锐地发现研究对象的可疑点,即必须找见你可能对此前观点产生证伪思路的蛛丝马迹,也就是必须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调动思想,建立猜测性假设或假说的逻辑模型,由此开始,你才算进入了研究状态。否则,你的辛劳可能会像马戏团里的无事忙丑角,四下奔波之余,汗水倒也拧出了一大把,只可惜终于一事无成。 第二.“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黑格尔语)。也就是说,你千万不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所有过去的理论都已经接受过实践的检验,如果这样就能证明它属于真理,那还要你来干什么?须知经实践检验越久的“真理”距离自身崩溃点越近,与其说它是客观屡试不爽的真理,毋宁说它是待你去客观重塑的谬误。而且,你也不要指望自己就能发现什么根基永固的真理,因为根基不固恰好说明你的发现属于科学范畴而不是伪科学的糟粕,只要事后能够证明,你的逻辑暂且可以纠正现行理论的某些漏洞或偏差,那就算你没有白辛苦。 讲到这里,不免露出了马脚:既然“真理”的表现竟然是如此“荒谬”,我们还何苦要没完没了地追索它?为了暂时打消你的疑虑,以便你能够像拉磨的驴子一样只管蒙住眼睛勇往直前,看来有必要把上面引用黑格尔的那两句并非精当的话修改一下,第1句改为:“ 博学绝不能导出新知 ”;第2句改为:“ 真理的基点就在于没有真理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沿着科学的既定方向,拼命朝着“证伪——创新——再证伪——再创新”的无目标方位一路奔跑下去,无需左顾右盼,也无需担忧真伪,至于到头来你终究跑到哪里,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放心:它反正不会是绝对真理的辉煌终点。 随笔: 波普尔提出的“P1(问题)——TT(试探性理论 )——EE( 消除错误)——P2( 新的问题)”——“试错法”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对我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以前的投资体系迭代过程是:总结——归纳——得出理论——在实践中验证——发现问题——再总结 ,这种归纳法的实际投资结果却是亏损。改成演绎法”反脆弱理论——风险收益的非对称性——发现下跌有限、上涨无限的标的——投资——再修正迭代”,投资结果反而是持续稳定盈利。当然,目前我的投资体系好久没有迭代了,等学习一段时间后,且有大段时间的时候,我要好好整理、迭代一下我的投资体系了。 赞美与批评之 5:1 的刻意练习: 最近小胡对早睡打卡非常配合,虽然有时候没有按时早睡,但她发现时间不够的时候,行动非常快。袁同志前天给我分享樊登文章“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修心”,这个觉悟也不错。
2023-09-05 14:42:201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波普尔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波普尔把"世界3"用来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的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提出证伪主义的哲学家波普(K.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却是不可证伪的,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形而上,似乎没有人认为是伪问题或伪科学,因为它确实是高度提炼后的理性产物。在波普的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世界(a)和有机界世界(b)。"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观精神活动(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显然,世界2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虽然,广义地说应该是:一切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的世界)。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轮船等等。我们把前者记为(e),后者记为(f)。所以,三个世界可细分为六个世界:属于世界1的a,b、属于世界2的c,d和属于世界3的e,f:(a)无机界世界,(b)有机界世界, (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 ,(f) 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波普称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为"上向因果关系"。而称反向的反馈作用方向为"下向因果关系",可见,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图则可以看出,上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a-b-c-d-e-f,下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f-e-d-c-b-a,而f对a的作用例如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a对f的反馈作用如地震、台风和腐蚀造成的破坏等等。所以三个世界是一个可逆的完全循环。三个世界的观念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但是他提的是:具体世界、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即柏拉图是把a,b和f作为一个具体世界。而老子则是二元的世界观,即"有”与“无”。老子的二元论显然超越于柏拉图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论,因为后者的观念虽然已然认定“存在”超越于“人”的局限,但是其中那些可能的“无”仍然属于“有”的从属地位,只有老子才不但将“无”与“有”置于对等地位,甚至于更基本。但是,道和德却是既非物质的又非主观意识的,因为基本的原理、规律本质上既是非物质的,又是非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属于" 无"的世界。既不因不同物质而变异,也不因不同符号而变异。波普把世界3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但是波普承认,世界3的对象"人们只能说是发现了他们,而不是发明了他们",所以客观规律的存在并非仅靠人的心智所能发明出来的。因此必须存在游离于心智活动之外的潜在的客观规律,那就是“道”。由此可见,波普、柏拉图和老子一样,都认为世界是复的。因为,a、b是纯粹实的,e、d是纯粹虚的,而c和f则是实虚混合的。
2023-09-05 14:42:411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
2023-09-05 14:42:523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波普尔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波普尔把"世界3"用来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的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提出证伪主义的哲学家波普(K.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却是不可证伪的,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形而上,似乎没有人认为是伪问题或伪科学,因为它确实是高度提炼后的理性产物。在波普的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世界(a)和有机界世界(b)。"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观精神活动(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显然,世界2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虽然,广义地说应该是:一切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的世界)。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轮船等等。我们把前者记为(e),后者记为(f)。所以,三个世界可细分为六个世界:属于世界1的a,b、属于世界2的c,d和属于世界3的e,f:(a)无机界世界,(b)有机界世界, (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 ,(f) 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波普称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为"上向因果关系"。而称反向的反馈作用方向为"下向因果关系",可见,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图则可以看出,上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a-b-c-d-e-f,下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f-e-d-c-b-a,而f对a的作用例如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a对f的反馈作用如地震、台风和腐蚀造成的破坏等等。所以三个世界是一个可逆的完全循环。三个世界的观念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但是他提的是:具体世界、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即柏拉图是把a,b和f作为一个具体世界。而老子则是二元的世界观,即"有”与“无”。老子的二元论显然超越于柏拉图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论,因为后者的观念虽然已然认定“存在”超越于“人”的局限,但是其中那些可能的“无”仍然属于“有”的从属地位,只有老子才不但将“无”与“有”置于对等地位,甚至于更基本。但是,道和德却是既非物质的又非主观意识的,因为基本的原理、规律本质上既是非物质的,又是非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属于" 无"的世界。既不因不同物质而变异,也不因不同符号而变异。波普把世界3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但是波普承认,世界3的对象"人们只能说是发现了他们,而不是发明了他们",所以客观规律的存在并非仅靠人的心智所能发明出来的。因此必须存在游离于心智活动之外的潜在的客观规律,那就是“道”。由此可见,波普、柏拉图和老子一样,都认为世界是复的。因为,a、b是纯粹实的,e、d是纯粹虚的,而c和f则是实虚混合的。
2023-09-05 14:43:032

波普尔的哲学是什么流派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 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 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 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 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 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 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 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 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023-09-05 14:43:111

如何简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基本观点?

字号: 大 中 小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023-09-05 14:43:192

波普尔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波普尔的主要思想 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 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 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 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 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 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 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 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 是相当有力的。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这也正是归纳 法的根源所在。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 论。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 理对他的启发。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 证伪原则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 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 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 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 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例假设或特殊的限制以使得理论能 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 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2023-09-05 14:43:301

有关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著名思想实验的理解

uff1f
2023-09-05 14:43:391

卡尔波普尔的哲学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__英国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又译波普、鲍坡尔)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__波普尔认为,能不能自觉地批判自己的假设是有无理性的根本标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批判理性主义。__波普尔提倡三种科学精神:一是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二是批判精神,三是否定或革命精神。__波普尔的哲学对个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勇于探索,力戒盲从,超越自我。
2023-09-05 14:43:48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什么?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 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 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 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 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 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 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 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 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023-09-05 14:43:561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研究法是什么?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2023-09-05 14:44:06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什么意思?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 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 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 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 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 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 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 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 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023-09-05 14:44:251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发展有些怎样的启示

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第15-16页,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怀疑论.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推理形式如下,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就是假说.在这本书里.因此,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而不是相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在波普看来.首先,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他轻飘飘地说,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关于“归纳问题”,但却没有消灭它.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补足了背景知识,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因为很明显,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 8 同上书,“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6",这一公式可表述为;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7根据什么选择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因而,退一步说.”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不过;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 第二,P2是结果,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其公式如下,而不能进行证伪,并不是成功”、组合,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那么T也是假的,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更是另一回事,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第20页,而且如果P是假的.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波普反对这个原则.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实际上:待检理论为假.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比如;或者二者都为假,地球为什么不飞散,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新问题的产生.比如? 第三.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作为猜想和假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其次,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 3 同上书,从问题到观察,TS是试探性理论. 2 同上书?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根据波普的观点,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第17页,则会导致否定一切,它的力量所在.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第107页.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这就是说,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然而,“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是可错的;初始条件为假,对这个问题.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表面来看,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即初始条件为假,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第19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他说.他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无疑,多么轻松简单.”因为.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第120页.科学也包含错误.波普指出,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来代替“ 归纳法 ",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而海王星的发现,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 7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他的态度很坚决,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其实? 第一,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证实有存在的价值.又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不可知论等等,在科学中,第119页,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形成假说或理论:“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那纯属私人的事情,或者说,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第1页,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他说,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那么试问,要经受经验的检验:“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提出试探性理论,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一碰即碎.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知识就是猜想. 4 同上书.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 最后.“行为从而还有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波普是无法回避的.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第376页?”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从偶然上升到必然.比如: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这不是科学的缺点,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水星运动. 6 《科学知识进化论》.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
2023-09-05 14:44:341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 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 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 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 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 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 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 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 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023-09-05 14:44:431

如果物质文明毁灭了,只要图书馆还存在?

哲学家波普尔说的:如果物质文明毁灭了,只要图书馆存在,人们还可利用它保存的知识去重建新的文明;但图书馆连同物质文明一同毁灭了,则重建人类文明是不可能的。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男,哲学家。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生平波普尔的一生是一个化绚烂于平淡的故事。这位犹太裔思想家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10岁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17岁时曾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工作过。早年崇拜的这些思想大师都成为波普尔后来怀疑与批判的对象,唯有爱因斯坦是一个例外。1919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他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
2023-09-05 14:4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