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春节有哪些习俗简单

2023-09-15 01:31:15
TAG: 习俗
共9条回复
小教板

1、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3、给压岁钱。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参考资料:趣谈春节习俗的由来--理论--人民网

可乐

一、春节有哪些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夜、年夜饭(团年饭)、祭祖、守岁、回娘家、初六送穷、接财神、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迎春

二、春节具体习俗

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2、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3、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4、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5、腊月三十:

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6、正月初一:

(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7、正月初二: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8、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9、正月初五: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10、正月初七: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11、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12、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春节有哪些习俗?对应不同的初几,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在年三十,大家都会被提早下班,回家跟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意味着一家人整整齐齐,团圆。到了年初一,小朋友是最开心了,不仅可以收到一些零花钱还能吃好多美味的东西。

春节资料

拓展资料

春节历史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snjk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介绍春节十大习俗,欢迎阅读。

①春联和年画

春节资料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春节资料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③爆竹

春节资料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子

春节资料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春节资料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春节资料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春节资料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u2022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春节资料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春节资料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

⑩除夕守岁:惜易逝年华

春节资料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守岁也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除夕守岁自古传承着祭祀神祖、压岁钱、团年饭、包饺子、踩岁、放鞭炮、围炉聊天、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众多习俗。

豆豆staR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小菜G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购置年节年货、贴春联、洗头沐浴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1.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3. 拜年

    拜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拜年即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即是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4.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6.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7.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8.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拓展阅读:

习俗,顾名思义,是习惯风俗的意思,指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

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 :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瑞瑞爱吃桃

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春节习俗。

春节资料

拓展资料

1.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得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因此有了“腊八算”一词。腊八这天债主还会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让其准备还钱。后欠债人用“蒜”代替“算”字,回避算账的“算”字,“腊八蒜”由此而来。

春节资料

2.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3.自汉代以来,除夕守岁就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4.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5.元宵节花灯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精巧、多彩的灯火,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阿啵呲嘚

  1、春节习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2、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3、春节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春节习俗: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5、 春节习俗: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春节习俗: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7、春节习俗: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wio

  春节的风俗(资料整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北境漫步

1、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2、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春节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资料

5、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拓展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的知识

春节是我国最为传统且最有特色的节日,春节没有南北方之差,这天是全国人民统一的节日。春节是从去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年三十开始算起的,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都可以算是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是围座在一起俗成守岁,这天家中的小孩子都会收到红包然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压岁也可以说是“压祟”寓意着辟邪保佑平安无事。在这天晚上家中的大人都会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提前准备出来,避免第二天早上开柜门,在初一的早上是不可以开柜门的,寓意着不让流财。等到初一的早上大家都会早起,穿上新衣服然后去长辈家中拜年给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等到了初二一般都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的日子,通常都会带着丰厚的礼品去娘家,把这些东西送给娘家,然后中午会在娘家吃一桌团圆饭。初三是接财送穷鬼的一天,这一天有的人会出去捡一些树枝回来寓意着捡财,有的地方会在晚上捡一堆树枝烧掉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一直旺。初四是迎接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这一天也是羊日,全家人不仅要围座在一起而去还要把前几天所剩下的饭菜倒在一起吃完,寓意着来年不愁粮食,不愁吃穿。经过前几天的忙忙碌碌到了初五这天,人们需要好好在家中休息,不宜串门也不宜打扫卫生。初五结束后人们基本可以自由的玩耍享受。到了十五这天也就是元宵节,人们会吃汤圆然后逛庙会猜灯谜,这天也是节日的最后一天,节日结束之后也就意味着新年彻底过完了,人们马上就要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开始忙碌了,所以在这一天大家都会选择痛快的玩耍。春节期间各地还会表演节目,都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武龙狮、扭秧歌、唱山歌等节目,以此给春节增加了浓重的喜庆气氛。
2023-09-04 20:03:1010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2023-09-04 20:07:242

春节的简介是什么?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023-09-04 20:07:3313

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

1、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3、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4、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5、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2023-09-04 20:10:101

有关春节的资料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2]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3][4][2]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7][6]
2023-09-04 20:10:318

有关于春节的资料? 有关于春节的资料介绍

1、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3、来历: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4、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5、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2023-09-04 20:11:321

春节的资料

农历春节,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前一日傍晚——除夕就开始了。从前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辞岁,燃爆竹滚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当夜幕降临时,每家的饭桌上都摆上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团圆饭。饭前先到街上烧纸,把祖先们迎回家中,供在写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后面的墙上,还挂有大幅画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轴子”。吃完“年夜饭”,放过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围在火炉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到“年五更”新旧岁交替时刻,再吃“更岁饺子”。饺子一般为素馅,取新年素素静静之意。吃过更岁饺子,新的一年来临,晚辈们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把“压岁钱”分给孩子们,高兴地接受着晚辈的声声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开始了。孩子们穿着刚刚更换的新衣,大人们也个个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都要向着供桌磕头,边拜边喊着:“给某某拜年啦!”“给某某磕头啦!”近年来一般不再磕头,熟人见面或抱拳或握手,说些“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除夕和初一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东西,要赶紧说一声“岁岁平安”来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不兴扫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将财宝一起扫出门。 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姊妹们说说知心话。由于过去许多大家庭是几世同堂,归宁的女儿常常是两辈甚或三辈同堂,家里顿时热闹非常。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旧时有“挖月芽儿”的习俗。入夜,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一些妇女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院里,面对新月跪在蒲团上,手拿一把盛饭的勺子,先对月芽挖几下,再在自己的肋边比划几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风牙火牙随风去,从此再不发。”据说这样一“挖”,一年当中就再也不会牙痛。初三这天按旧俗还是“开井日”。清晨,人们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 正月初五旧时称为“破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就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在济南民间叫作“人七日”。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人们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的收成好坏。南朝人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一千五六百年前的这些“荆楚遗风”,在济南的旧俗中也得以体现。过去在“人日”这天,济南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或参加娱乐活动。人们在五角绸或纸中剪出七个人形,贴在屏风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属雕成人形,戴在鬓角处。他们还用七种蔬菜制成饼或吃“人齐菜”并互相馈赠,表示祝贺。“人日”这天妇女不能做针线,俗传“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这天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为观灯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以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人民仍普遍欢度。 除观灯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耍狮子的。这些活动到元宵夜达到了高潮。各种表演队伍中,高跷队的阵容最为壮观:队前是高大的纸扎门灯,上写高跷队的名字;门灯前是手挑红灯笼的领队人,后边是锣鼓队,再往后就是两人一对叉花串行的高跷队了。队员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别扮成戏曲中的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脏官、丑婆等。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他们各显神通,做各种滑稽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时而令观众捧腹时而激起阵阵喝彩。过去济南以东舍坊、马家庄、西青龙等处的高跷队最为有名。
2023-09-04 20:11:422

春节内容有哪些?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你好,新年年的味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牵引着每一个游子的心。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悦,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温馨,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一丝柔情。文章主旨图-----------------------------------------------------------------------------------------------一、春节的含义(1)一个关于春节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大地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怪兽,叫作年兽。每逢农历大年三十,它就会蠢蠢欲动,出来作乱,很多人都受其侵害。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人们已经了解了年兽的出没时间,一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躲在房子里不敢出来。直到有一天,一个聪明勇敢的年轻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把竹子放进火里燃烧,果不其然,年兽被这种噼噼啪啪的巨响给吓得灰头虎脸,转身就溜。于是人们便知道了年兽害怕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把竹子放进火里燃烧来吓唬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久而久之,有人发明出来一种火药,通俗的称为爆竹。从那以后,人们就使用爆竹来吓唬年兽,然后也可以平安地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作过年,那段时间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2)“时尚化”的春节百节年为首,春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之中热闹的时候,也是人们阖家团圆之际。如今,我们又赋予了春节新的意义。春节不仅是大家团聚的时光,更是新时代下潮流涌现的时刻。*购物狂潮:春节期间会推出很多优惠的活动,这就给爱逛街购物的友友们提供了一个良机。*瓜分红包:无论是微信群里大大小小的红包,亦或者是各大平台推出的集福领红包活动,都给春节镀上了不一样的色彩。*明星集萃的春节晚会:每一年的春节晚会都是一大亮点。不仅可以看到期待的歌手演唱歌曲,还能够欣赏实力派演员出演的小品。各种表演,各路人马,齐聚一门,共祝佳节。可谓是热闹非凡。-----------------------------------------------------------------------------------------------二、春节的特点古人的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是弥漫热闹年味的春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那是充满浓浓思念的春节;“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那是满腹感慨时光易逝的春节。古人的春节,没有手机短信疾驰的祝福,只有那一盏盏灯光下一个个思乡的背影,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真言,一声声对家乡真挚的热爱。那是温情、真挚、感人的。现在的春节:时代的浪潮往前推打,也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发生了许多改变。快节奏的时代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春节也不再那么“年”味十足。社交软件上短短几句祝福代替了相隔许久才见面的千言万语;群里的一个个红包代替了手把手传递的美好祝福;便捷的交通代替了车马上经过时光抚摸的温温柔情-----------------------------------------------------------------------------------------------三、春节的风俗习惯(1)除夕之夜这一天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而且吃的时间越晚越好。然后大家在入夜前洗澡,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接大年初一这美好的一天。守岁是指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2)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会穿上自己的新衣服,在爆竹声和烟花声中庆祝新年的到来,也表示准备好积极面对新的事物。晚辈们会给长辈拜年,还可以收到长辈的真挚祝福和红包,这个红包就是我们常讲的压岁钱啦。(3)大年初二通常在这一天,会有祭拜土地公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可以携带亲人共同回娘家,传达新年祝福的同时也表示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4)大年初三这一天俗称“赤狗日”,人们会烧门神纸,表示这个新年已经过完,又要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工作。*当然还有其他的风俗习惯啦。祭祖: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香祭祖仪式也就十分郑重。祭祖的时间,有些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有些在大年三十早晨,风俗虽不同,但对祖先的敬意则一样。贴春联: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要贴上喜洋洋的春联哦,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点灯笼:大年三十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彻夜通明。这象征着香火不断、福寿绵延。*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①过年集体“天体浴”虽然很多地方正月不让洗漱,怕散了财,但有的地方却号召大家一起洗。在怒江地区,每到春节傈僳族的男女老幼都会装扮一新,带着干粮、帐篷来到怒江的温泉边,集体沐浴洗澡,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洗去疾病、灾难和坏运气,迎接新的一年。②初三睡到自然醒在厦门,拜年时间可是有限制的。初二还没拜访完,就乖乖待在家里吧。初三可以睡到自然醒,因为年初三是个不吉利的日子,称为「赤狗日」。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所以,要是看谁不顺眼,择日不如撞日,就初三去给他拜年吧!-----------------------------------------------------------------------------------------------四、春节的美食(1)毛血旺表示新的一年生活将会越来越旺,万事如意。(2)芋头酿肉象征着整个家庭圆圆满满,幸福美好。(3)年糕象征着生活步步高升。(4)桔子(砂糖橘)春节之际,人们会购买很多砂糖橘吃。这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还拥有着大吉大利的含义。(5)鱼头豆腐煲表示着年年有余,新年新气象。(6)饺子汤圆传递了生活圆满安康的美好寓意。-----------------------------------------------------------------------------------------------五、春节的作用(1)联络感情春节的一桌桌团圆饭,不仅是满足我们胃口的一餐美食,更是维系并加深感情的纽带。“新年好”,三言两语里包含着满满的祝福。拜年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亲朋好友间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虽是一次短暂的相遇,却弥补上许久未相见生出思念之情而空缺的心灵。(2)寄托美好的寓意一年一度的春节,深深地表达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的美好总结,对崭新一年的殷切期待和向往之情。充满了美好的寓意。(3)对工作和学习反思,并展开规划春节有很长的假期,在这个假期的时间内,人们可以仔细回想自己上一年的工作和学习,做出总结后再进行改正,还可以给下一年的时间做出规划,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4)愉悦身心春节来临,到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息。无论是门口上一个个红彤彤的灯笼,还是天空上一朵朵闪耀的烟花,都能让时间停留在这美好的一刻。拭去了心灵深处的烦恼与苦闷,抹上了欢乐与笑声,身心也跟随着春节的风愉悦而舒适。-----------------------------------------------------------------------------------------------六、俺的春节(1)穿新衣服拜年这是我对春节很着迷的一部分。因为期待穿上漂亮的新衣,也向往与许久没见的亲朋好友相遇,来一次身体与心灵上的交流。(2)吃火锅春节是很适合相聚的日子啦!约上几个小伙伴,坐在餐馆里大吃一顿,对过去一年的生活说再见!迎接将来红红火火的生活!(3)放“仙女棒”看着仙女棒燃烧时放的星星之火在夜空中闪耀,唯美又温馨。我相信新的一年里我也会像仙女棒一样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闪闪发光。(4)得到压岁钱能够拥有自己的压岁钱真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小时候大家也会一起讨论压岁钱的多少,长大了只想把压岁钱慢慢存着去享受岁月的美好。-----------------------------------------------------------------------------------------------七、总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亘古不变的是团圆。春节,你给予人们的是爱,是温暖,是举国欢庆。我们在年岁中成长,也会让年味更加香泽醇厚。烟火满天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2023-09-04 20:11:534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

1、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2、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3、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5、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023-09-04 20:20:281

有关春节的资料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叫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年节等,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同时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维系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扩展资料:春节习俗有:一、办年货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二、扫尘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三、贴对联中国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四、年夜饭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五、压岁钱年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六、游神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2023-09-04 20:20:481

中华民族传统春节的资料

中国的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更多相关内容尽在语文迷国学频道!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由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这种说法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春节家宴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周代开始,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朋相会,头号事就是忙活于“吃”字。为了在新春佳节吃得营养,吃得卫生,吃得文明,吃得开心,家宴须要注重礼仪。 1、酒满茶半以礼待人 当今社会,以茶待客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的"方式。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敬酒时应斟满杯,而奉茶时则应注意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否则就有逐客之嫌。” 2、饭桌转盘顺时慢转 在聚会吃饭时,经常会遇到带转盘的圆桌,如果饭局上有长幼之别,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主人、主宾、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之后,其他人再慢转转盘。并且,转盘应顺时针转动,切忌快速旋转。 3、鱼头鱼尾有说法 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4、“拱手抱拳礼”双手有高低 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而右手压住左手则是出丧。 春节串门礼仪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现在大多人在春节期间会互相串串门,过节时的走亲访友,既是沿用传统的习俗,又能把平时因为忙工作而疏远了的亲情重新织补起来。不过记得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1、穿新衣,带年货,吉利话。 衣着上一定要干净利落,不管贵重与否手上都要提着礼物,当然进门就说的拜年话儿是必不可少的。 2、拜访要提前确认。 拜访前一定要确认主人是否在家。在出发前,或者头天晚上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扑空的情况。所以过年过节这件事是需要注意的,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也要提前确认。 3、注意拜访时适可而止。 礼节性拜访,逢年过节这个时间是越短越好,在客人家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宜;亲朋好友的拜访,一般性情况下半小时左右为宜,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宜停留一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不是至亲、故交就不要留下来吃饭,因为对方负担会很重。 4、注意鞋袜的卫生。 现在城市人家里装修都比较豪华,进了门是要脱鞋的,有些人不太注意这个,所以一个有经验的人到别人家里登门拜访的话,鞋袜的卫生非常重要,这是细节,而教养体现于细节。 5、活动的范围要有限制。 到别人家里拜访的话,一定要注意,在对方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内活动,指定的范围就是客厅。如果随意走动可能会造成主人家的尴尬,所以到别人家里做客,活动有度很重要即便是家人、朋友也要注意。
2023-09-04 20:21:061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下面是我整理的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节的传统文化常识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包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2023-09-04 20:21:141

有关于春节的资料介绍

1、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2、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3、来历: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的由来,后来叫春节。4、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5、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2023-09-04 20:21:271

关于春节的民俗风情的资料

1、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2、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3、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4、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5、广东人的“拜年”从年初一就开始了,走亲访友当然少不了代表着心意的礼包啦,礼包除了要有代表红红火火的红色元素以外,寓意大吉大利的大桔和利利是是好意头。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6、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7、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过元宵吃汤圆。扩展资料:1、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烈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2、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来,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春节期间盛大的祭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古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3、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2023-09-04 20:21:371

关于春节的资料谁知道啊?

叫刻录机
2023-09-04 20:21:589

春节的简介

2023-09-04 20:22:337

过年有哪些风俗?

过年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有贴对联也有放炮的,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习惯,最重要的还是合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
2023-09-04 20:23:234

春节的习俗 50字左右

不想去春天到了我是啊
2023-09-04 20:23:3413

关于春节的来历简介

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2023-09-04 20:25:198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

1、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2、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3、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2023-09-04 20:27:091

2010到2020年春节分别是

2010年2月14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日 春节2011年2月3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四 春节2012年1月23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一 春节2013年2月10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日 春节2014年1月31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五 春节2015年2月19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四 春节2016年2月8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一 春节2017年1月28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六 春节2018年2月16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五 春节2019年2月5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二 春节2020年1月25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星期六 春节
2023-09-04 20:27:211

关于春节的资料,正确回答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它通常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间举行,具体日期根据农历而定。以下是一些关于春节的:1. 起源:春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朝,最初是为了祭祖和祈福丰收而举行的农耕节日。2. 传统习俗: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如贴福字、挂灯笼、制作年画、包饺子、放鞭炮等。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给亲友送上祝福和红包。3. 长假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全国性的法定假日。通常,春节假期会持续7天,人们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4. 春晚:除夕夜当晚,中国中央电视台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即“春晚”。这一晚上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包括歌舞、杂技、相声等。5. 地方特色:不同地方也有各自的春节特色,如广东的舞龙舞狮、福建的放炮竹、四川的花灯表演等。6. 禁忌和吉祥物:春节也有一些禁忌,如不要提及病死、哭丧等不吉利的话题。此外,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每年都会有当年的吉祥物,吉祥物会出现在各种文化产品中。7. 春运:春节是中国人返乡团聚的高峰期,被称为“春运”。在这个时期,火车、飞机和汽车站都会非常拥挤,因为数以亿计的人们都在回家过年。8. 美食:春节期间,中国人会享用各种传统美食,如年糕、饺子、汤圆和年夜饭等。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春节美食。以上是关于春节的一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3-09-04 20:27:444

关于春节,元宵节的资料 急急急!!!!

进口原料价格
2023-09-04 20:27:567

春节的习俗,短一点的,100字以下的

随便你的。U0001f603U0001f603U0001f603
2023-09-04 20:29:3514

春节的资料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3-09-04 20:30:252

关于春节手抄报的资料

1、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2、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3、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9-04 20:30:341

关于春节小报的资料

鱼头鱼尾有说 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而右手压住左手则是出丧。
2023-09-04 20:30:453

过年的时候是什么节气?

应该是立春前后
2023-09-04 20:30:567

汉族春节习俗资料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2023-09-04 20:32:072

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中国春节的来历)

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而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因此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春节的传统色彩,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仍是任何年代的春节不变的底色。春节的发展过年的时候,妈妈会带着我、姐姐还有我的外甥一起去我的二舅家过春节。一想到过年的时候可以和大舅他们一起放鞭炮我就开心。很快到了二舅家,我看到舅妈正在准备年夜饭,妈妈就和姐姐带着我的小外甥到外面去玩,我就和大舅一起去买烟花。大舅特意开车带我到一家品种特别多的烟火店,我们买了一个180响的烟花、很多摔炮,还买了一个像枪一样的大烟花,整整买了一箱呢!晚上吃完团圆饭,我就和大舅来到家门口准备放烟花。我们准备先从小的烟花开始放。我首先从二舅的电脑桌抽屉里找到一个打火机,接着从大箱子里拿出像枪一样的烟花,然后我左手拿着烟花,右手拿着打火机,再按下打火机按钮,慢慢地靠近烟花。一放出来,我就看见,那七彩绚丽的烟火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一样,绽放在夜空里,但瞬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是又惊喜又害怕。害怕烟花伤害我的手,但看到那天空中美丽的烟花却让我有更多的惊喜。中国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是: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扩展资料: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从古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春节从尧舜时期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扩展资料: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源于“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源于避“年”兽的传说等等。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中国春节的历史1、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西周初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该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2、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3、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4、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有什么传统活动导读:春节的风俗多,年俗也不少,不少人小时候经历过,只不过那时候觉得热闹有趣,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如今长大再看这些年俗和风俗,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那么,春节有哪些风俗活动?春节的年俗活动有哪些呢?和我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春节有哪些风俗活动春节习俗有舞狮、逛庙会、逛花街、放烟花、祭灶神、接玉皇、照田蚕、飘色、赶乱岁、祭祀神灵、拜祭先祖等。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是由上古时代祈年祭祀演变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春节的年俗活动有哪些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现在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2023-09-04 20:32:151

关于春节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108.htm1
2023-09-04 20:32:252

春节的来历50字左右

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2023-09-04 20:32:369

谁有春节习俗的资料???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2023-09-04 20:36:223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的资料

传统文化有哪些,并且是几月几日?
2023-09-04 20:36:323

有关春节的资料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2023-09-04 20:36:433

关于春节的资料★50字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
2023-09-04 20:42:0614

什么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2023-09-04 20:42:3411

关于春节民间习俗

腊月24,掸尘扫房子是春节的习俗之一,聚点集结再获国在摇岁时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应城与陈谐音,新春早晨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会暨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的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023-09-04 20:44:4715

春节的资料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3-09-04 20:46:511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023-09-04 20:47:149

关于春节的故事

一、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三、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四、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五、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六、腊月三十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七、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八、贴福字的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九、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十、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2023-09-04 20:49:159

关于春节的内容

关于春节bai的知识如下:1、春节的来源春节是由岁首祭祀du演变zhi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dao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2、春节历史的演变古代民间最初的岁首指的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历法的变动,新年(岁首)在日期上有所调整。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3、春节名称的变革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4、春节文化内涵传承中丰富春节早已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春节蕴含的慎终追远等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传承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该与时俱进,过“环境友好型春节”。5、春节可以节日欢聚共享一段记忆“每年春节前夕,到了吃杀猪饭的时候,总是累并快乐着,累是因为杀猪确实是个体力活,快乐当然就是因为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儿段艳文告诉记者,杀猪饭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不管白族、汉族还是彝族,吃着
2023-09-04 20:53:1014

关于春节习俗的资料

1、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资料: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2、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资料: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中国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
2023-09-04 20:54:501

春节的由来80字左右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023-09-04 20:55:062

春节有多少天

345566
2023-09-04 20:55:238

中国的春节最早是什么时候?

根据可查的记载“春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殷商时期,那个时候年头岁尾,都会有官方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春节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是我国古老而又隆重的节日。在尧舜的时候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周代称为“年”。周代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当然其中有一些皇帝改过名字,比如唐玄宗时期曾经称为“载”。我们现在所说的过年的时间是汉武帝时确立正月为岁首,即正月初一为新年。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又称为“元日”,又因为这一日终于旦,所以称为“元旦”。当然,这和我们现在元旦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现在的元旦是公历节日。
2023-09-04 20:55:472

春节手抄报内容20字

春节扫尘二十四,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2023-09-04 20:56:1310

少年风采初中优秀作文600字(优秀4篇)

  篇1:少年风采初中优秀作文600字   树叶随风摆动,蝉也随风高歌。   炎热的夏天,很多人肯定是躲在有着大空调的屋子里,一个手拿着冰爽的雪糕,一个手还不停的扇动着扇子,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可是,如果你去某一个学得的操场或者是体育场,你就会看到一群顶着烈阳的少年们在随风奔跑。   他们就是体育生,他们就是普通学生眼中不学无术,狂傲自大,在学校横行霸道的体育生。可是他们不了解,他们也不清楚,体育生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且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着……   他们在夏天,甚至整个暑假假期都在苦苦的训练,他们从未停歇过。每天到训练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训练服早已被他们的汗水浸湿,他们的大腿也早就麻痹,疼痛不堪。他们一个个的躺在跑道上,急促的呼吸令他们万分痛苦。可是,他们不需要扶持,不需要同情,他们自己依然会站起来,对视而笑,把身体的痛苦抛在脑后,互相调侃,开着玩笑。   这时,我才知道,夏天的树叶是为他们的奋斗而摆动,夏天的蝉是为他们的精神而高歌。   在夏天也只有烘烤大地的烈阳,摆动的树叶,高歌的蝉懂得体育生……   雪花在天空漫舞。   冬天,人们也是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可是,你如果再去某一个学校的操场或体育场,体育生们依然在奔跑!   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连寒假的时间都不放过。   冬天的狂风在他们的脸上割出一道道伤痕;冰冷的哑铃在他们的手中侵噬他们的热度;单薄的衣服使他们唇齿发颤。但是,狂风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哑铃也抵挡不了他们的热血;单薄的衣服也屈服在他们的汗水之下……   这时,我才知道,冬天的雪花是在为他们不畏艰苦的精神而舞蹈。   在冬天也只有漫舞的雪花,怒吼的狂风,冰冷的哑铃懂得体育生……   体育生的风采是最耀眼的。树叶随风摆动,蝉也随风高歌。   炎热的夏天,很多人肯定是躲在有着大空调的屋子里,一个手拿着冰爽的雪糕,一个手还不停的扇动着扇子,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可是,如果你去某一个学得的操场或者是体育场,你就会看到一群顶着烈阳的少年们在随风奔跑。   他们就是体育生,他们就是普通学生眼中不学无术,狂傲自大,在学校横行霸道的体育生。可是他们不了解,他们也不清楚,体育生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且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着……   他们在夏天,甚至整个暑假假期都在苦苦的训练,他们从未停歇过。每天到训练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训练服早已被他们的汗水浸湿,他们的大腿也早就麻痹,疼痛不堪。他们一个个的躺在跑道上,急促的呼吸令他们万分痛苦。可是,他们不需要扶持,不需要同情,他们自己依然会站起来,对视而笑,把身体的痛苦抛在脑后,互相调侃,开着玩笑。   这时,我才知道,夏天的树叶是为他们的奋斗而摆动,夏天的蝉是为他们的精神而高歌。   在夏天也只有烘烤大地的烈阳,摆动的树叶,高歌的蝉懂得体育生……   雪花在天空漫舞。   冬天,人们也是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可是,你如果再去某一个学校的操场或体育场,体育生们依然在奔跑!   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连寒假的时间都不放过。   冬天的狂风在他们的脸上割出一道道伤痕;冰冷的哑铃在他们的手中侵噬他们的热度;单薄的衣服使他们唇齿发颤。但是,狂风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哑铃也抵挡不了他们的热血;单薄的衣服也屈服在他们的汗水之下……   这时,我才知道,冬天的雪花是在为他们不畏艰苦的精神而舞蹈。   在冬天也只有漫舞的雪花,怒吼的狂风,冰冷的哑铃懂得体育生……   体育生的风采是最耀眼的。   篇2:少年风采初中优秀作文600字   青春如百花齐放般绚烂无比,有生机勃勃的绿,有宽广浩瀚的蓝,有如燃烧般的火红,有如飘荡的云朵般的白——题记   青春,好似舞带飞扬,挥成一簇簇盛开的花朵;青春,好似细针织绣,编织无穷无尽的梦想;青春,好似雨点跳跃,滋润青春的我们的心田……青春,不知是谁将它抹了一笔又一笔,将它点缀得色彩纷呈。有白有绿有蓝又有红。   青春是白色的,善良为纯,朦胧为白。它是我们心灵上披撒的一层轻纱;它是我们纯洁善良的心灵;它是不可玷污的青春的美;它是万籁俱尽悄无声息给予的心灵的一次恬静;它是我们仰望蓝天白云朵朵的自由;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青春……   青春是绿色的。生机为绿,蓬勃为盈。它是学生早晨的朗朗读书声;它是校园中的一抹绿色;它是运动赛场上运动员奋力追逐的奔跑;它是同学们一起欢唱一起排练为班级争光争荣的积极心态与不懈的追求;它是我们迎着春光面着大地勇敢追逐理想的信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正是我们的写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我们的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我们光辉的理想。终究我们会一同实现。   我们热爱读书像小草点缀广袤的草原;我们勤奋读书像小草要破土而出的毅力。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在运动场上赛跑是我们青春的汗水,每一个脚步是我们执着追求道路上的种种印迹,将永不磨灭。   青春是蓝色的。广袤为蓝,宽阔为荣。蔚蓝的天空承载的是圣洁的云朵,是我们纯真的身影。师生的融洽,同学的和睦,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的学习作风,为学生打造一片蓝天。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学习生活。我们是一群鸟,每一个都是团队中的一员。我们共同拥有蓝天,我们有自由飞翔的权利。彼此渡冰川,穿云层,越高山,每一个都是我们重新的挑战。如果达到胜利的彼岸,将回眸过去,每一个瞬间都是灿烂,每一刹那都有我们每一张脸上的笑容……   青春是红色的。   它是漫山遍野的红色;是展臂飞扬的丝带;是一望无际的稻穗。它拥有着丰硕的果实,他披撒着火红的夕阳,承载着落日的辉煌与美丽。我们拥有奋斗后的硕果,我们欣赏着最后的一抹夕阳。明天,会更美好。   夕阳,朝霞,夕阳……都一样美好。   篇3:少年风采初中优秀作文600字   人生就像是一场运动会,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而我们现在就正在拼搏的阶段。正如那年那天运动会上尽情流淌的泪水,尽情挥洒的汗水,尽情展现的少年风采。   少年的真心   运动会正值夏秋更替之际,硕大的太阳散发着热量,似乎是在点燃同学们的热情。看着操场上运动员奔跑热血的背影,听着耳边播音员孜孜不倦地阅读广播稿的声音,嘴边是对凯旋归来的运动员的嘘寒问暖,似乎连炎炎烈日的焦灼都化成了脉脉的温情。   少年的体贴,少年的关心,都是少年的真心,洋溢着善良、温暖、美好的少年的真心,是有如和熙的少年风采。   少年的战心   看起跑线旁的运动员们,他们个个都卷起宽大的裤管,目光紧紧锁着前方,一刻都不容放松,无不张扬着一股子傲劲儿,似乎不拿第一永不罢休似的。体育老师慢慢举起发令枪,运动员们蓄势薄发。只见他们都紧紧地绷着肌肉,卷曲着小腿,如同豹子一般,拳头紧握,随时准备好起跑的准备。   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令下,运动员们以飞快的速度、稳健的步伐拼了命似的向前跑,尽管发丝被风吹得凌乱不堪,尽管像疯子一样,他们也丝毫不在意,希望能为班级献出自己的努力,从而获得些荣誉,是少年的战心使然,不然何来少年的“风采”呢?他们的腿上仿佛缠上了发条一样,保持着频率,一直不停歇地奔跑……   若是一不小心被人超了前,他们必定喘息着调息着不服输地继续向前冲。烈日下,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还依稀可见些许汗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   少年的傲劲儿,少年的不服输,都是少年的战心,洋溢着执着、昂扬、追求的少年的战心,是有如烈火的少年风采。   少年的一心   观众席上的同学们,有的站立着为运动员们加油喝彩,有的坐着为运动员们默默加油打气,但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为运动员们加油。   少年的呼喊,少年的坚持,都是少年的一心,是有如花儿的少年风采。   少年的风采铭刻青春的回忆,让过去更怀念,让现在更充实,让未来更明媚!   篇4:少年风采初中优秀作文600字   天空开始编织属于他的深色。秋季的夜晚总是来得很快,教室外的灯光渐渐洇开,气温在夜即将来临之前迅速下降,可空气再冰冷也冷不过人心。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像被施了定身术一般呆坐在位子上,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我又考差了。这使我无法坦然,无法释怀。只能如同接受审判一般接受老师走进教室报出的那个分数,在此之前我什么都做不了——等待的过程总是比结果更难熬。老师来了,当然,捧着一叠卷子,气场大得吓人。手心不自觉沁出了汗珠,真是冷得让人难受。审判无法停止,“XXX,第一名,XXX分。”教室里热腾起来,每个人都在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分数,我希望此时声音能大些,更大些,掩盖那些分数,可终究只是个“希望”。还容不得我再胡思乱想些什么,我的名字就荡漾在空中,瞬间充斥了每一个角落——为什么如此清晰。   我面无表情走上讲台夺下试卷,连看也不愿再看一眼,不禁的冷笑两声,对自己嘲讽道:“活该。”耳根还在发烫,手还是冰凉的。   罢了,回家去。愤愤的将试卷胡乱塞入书包,背着那沉重的压力与挫败感走向车站。经过路边摊,不禁驻足——还是那熟悉的喧闹,还是卖小吃的阿姨那熟悉的微笑。叹了口气,幽幽道:“好香啊。”看来也没有元气尽失。想着吃的东西总能让人心情舒畅,慰藉一下自己吧。果然,还是自己最了解自己——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吐槽(抱怨)——发泄总比硬撑着好。振作一点啊!不就考差了么,这算什么!下次证明给他们看不就好了!我珍贵的青春怎么能就这样浪费掉!嘴角牵起一抹微笑,我喃喃道:“是呢,不能放弃呢!我还从未好好谢过我自己啊。”走向车站,同学间的说笑还在继续,对,什么都没改变,我伤心与否对地球自转速度没有任何影响,开心点吧,只要我从现在开始努力!   十五岁的少年的风采是如此的火热,任何简单的事都会使微笑重回到脸上,相信自己吧,少年!
2023-09-04 20:37:051

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

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   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在给宝宝喂奶大家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一般我们知道婴儿喂养在婴儿期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等方法,但是往往很多家长不知道多大的孩子该吃什么,以下分享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   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1    一、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6个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够满足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任何配方奶、牛羊奶等无法替代。6个月内的健康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母乳喂养经济、方便、省时、卫生,有助于婴儿达到最佳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态。   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加提倡母乳喂养。母亲应当按需哺乳,每日8-10次以上,确保婴儿摄入足够乳汁。要了解和识别婴儿咂嘴、吐舌、寻觅等进食信号,及时哺喂,不应等到婴儿饥饿哭闹时再哺喂。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促进生长发育。正常足月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患感冒、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风险,减少成年后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促进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母乳喂养还可减少母亲产后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绝大多数母亲都能成功母乳喂养,母亲和家庭应当树立母乳喂养信心。婴儿配方奶是无法纯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    三、特殊情形下母乳喂养,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   哺母乳亲患病时,应当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和用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遵循医务人员意见,确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母亲患一般感冒、腹泻时,乳汁中的特异抗体可以保护婴儿免于感染,母亲可坚持母乳喂养。   婴儿发生腹泻,不需要禁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充体液,避免发生脱水。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其他患病婴儿,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 做到科学合理喂养。    四、婴儿6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6个月后单一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求, 应当在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一时 期,婴儿进食能力日渐完善,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   此外,6个月前后也是婴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辅食能够帮助婴儿逐步适应不同食物,促进味觉发育,锻炼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日后挑食和偏食。   过早、过迟添加辅食均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及以上,保障婴幼儿获取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满6个月也要及时添加辅食。   五、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   添加辅食应从每日一次开始,尝试在一餐中以辅食替代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以单独一餐辅食替代一次母乳。添加辅食还应当从单一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逐次引入。开始可选择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每次喂食1小勺,逐渐加量。父母和养育人要耐心鼓励婴儿尝试新的食物,留意观察婴儿反应。   有的婴儿很快接受新的食物,有的则需要多次尝试。待婴儿2-3日习惯一种新食物口味后,再添加另外一种,逐步刺激味觉发育。引入新食物1-2日内,婴儿若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轻微不适,应当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尝试小量喂食。若仍出现不适或症状严重,应当及时就医。    六、6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   婴幼儿辅食添加频次、种类不足,将明显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健康问题。6-9个月婴儿,每日需要添加辅食1-2次,哺乳4-5次,辅食与哺乳交替进行。9-12个月婴儿,每日添加辅食增为2至3次,哺乳降为2至3次。1-2岁幼儿鼓励尝试家庭膳食,每日与家庭成员共同进食3餐,期间加餐2次,并继续母乳喂养。   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鱼、禽、肉及内脏)、蛋、含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添加辅食种类每日应当不少于4种,并且至少要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6-12个月辅食添加对婴儿生长发育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添加的频次和种类。    七、逐渐调整辅食质地,满足6个月至2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   6个月至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和能量需求高。这 个阶段婴幼儿胃容量有限,因此辅食质地需要保持足够稠度。与婴幼儿的咀嚼、吞咽能力相适应,婴幼儿的辅食应当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团块状固体食物。婴儿6个月之后添加泥糊状食物,9个月过渡到带小颗粒的稠粥、烂面、肉末、碎菜等,10- 12个月食物应当更稠,并可尝试块状食物。   1岁以后吃软烂饭,2岁左右接近家庭日常饮食。贫困地区或食物供应不够丰富的地区,婴幼儿不能从食物中获得充足营养和微量元素时,应当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辅食营养补充剂(如营养包)。    八、耐心鼓励婴幼儿进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婴幼儿6个月至2岁添加辅食,2-3岁基本独立进食,喂养方式发生变化。从哺乳逐渐过渡到喂食、自主进食、与家人同桌吃饭,这个过程可促进婴幼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育,有利于家庭亲子关系建立,促进儿童情感、认知、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父母和养育人要营造快乐、轻松的进食环境,鼓励但不强迫婴幼儿进食。   引导婴幼儿与家人一起就餐,自主进食。关注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信号,与婴儿面对面充分交流,不以食物作为奖励和惩罚手段。婴幼儿进餐时不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    九、提倡家庭自制食物,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   鼓励家庭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自制多样化食物,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味觉体验,促进味觉发育。清淡口味有利于婴幼儿感受、接受不同食物的`天然味道,降低偏食挑食风险,也有利于控制糖、盐摄入,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1岁以内婴儿辅食应当保持原味,不加盐、糖和调味品。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2岁后幼儿食用家庭膳食,仍要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腌制品、熏肉、含糖饮料等高盐高糖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岁以内婴幼儿辅食宜单独制作,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预防腹泻和其他疾病。婴幼儿进食要有成人看护,不逗笑打闹,防止进食意外。整粒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易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婴幼儿应当避免食用。    十、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时获取科学喂养指导   营养评价和健康指导,是儿童健康检查服务的重要内容。1 岁以内婴儿应当在3、6、8和12个月时,1-3岁幼儿在18、24、30和36个月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健康检查,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行为。   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2    母乳喂养的优点   母乳所含的营养素最适合婴儿生长需求,消化、吸收和利用率最高,这是其他乳制品所不及。   母乳喂养能够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使婴儿得到更多母爱,增强安全感。   早产儿母乳蛋白质相对更高,越早产母乳中的蛋白质量越高,脂肪量及乳糖更低,钙磷含量更高,更适于不同胎龄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母乳的特点   人乳的成分可因产后时期与哺乳前后部分不同差异很大。   母乳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    初乳   婴儿出生到产后第5天   其中初乳含脂肪和乳糖较少,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较多,且蛋白质大部分为球蛋白,尤以分泌型球蛋白IgA和乳铁蛋白为多,是婴儿抗病的天然屏障。    过渡乳   产后第5-10天   过渡乳中脂肪量最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    10天以后   母乳会随着每次喂哺的乳汁按出乳先后成分也有所不同,最初脂肪低,蛋白质乳糖高,水分相对增加,分泌的后期脂肪越来越高,蛋白质相对减少。    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母亲分娩后应尽早开奶,让婴儿开始吸吮乳头,获得初乳并进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   婴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井减轻新生儿黄疸、体重下降和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让婴儿尽早反复吸吮乳头,是确保成功纯母乳喂养的关键。婴儿出生时,体内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可满足至少3天的代谢需求;开奶过程中不用担心新生儿饥饿,可密切关注婴儿体重,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如何判断母乳喂养充足   婴儿能获得8~12次较为满足的母乳喂养,每次喂养睡眠时间可达2-3小时。   喂哺时,可听到婴儿有节律的吸吮及吞咽。   出生后第3天开始,保证有6-8次的排尿。   出生后每24小时应有3-4次的排便,且质软,每次大于1汤匙。    混合喂养知识点   各种原因引起母乳不足或不能按时哺乳时,可采用牛羊乳制品或代乳品代替部分母乳,这种喂养方式称为混合喂养。    补授法   适用于6个月以下母乳不足的婴儿,在每次哺乳时先哺母乳,待两侧吸空且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时添加代乳品。补授的乳量可根据母乳的多少及婴儿的食欲大小来确定。    代授法   适用于母乳量充足,但不能按时喂养的情况,用代乳品代替一次或几次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知识点   用牛乳、羊乳等或各式合适的代乳品喂哺婴儿统称为人工喂养。而婴儿配方乳品,是目前最适合新生宝宝的代乳品。   目前市售婴儿配方乳品,主要包括以牛乳为基础的配方乳品,以大豆为基础的配方乳品,水解蛋白乳及低敏配方和无乳糖配方,部分有以羊奶为基础的配方乳品。   牛乳为基础的配方乳品的特点   以牛乳为基础的配方乳品是以牛乳为基础增加了乳糖、植物油和矿物质,使之接近母乳。   (1)总热量为60-70Kcal/100ml,接近母乳67Kcal/100ml   (2)降低了总蛋白质的量,以减少肾脏负荷。   (3)増加了婴儿需要而牛乳中含量极少的氨基牛磺酸,调整了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成为6:4。   (4)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部分饱和脂肪酸,调整了钙磷比例。   (5)增加了铁含量,及维生素A,D和K等。   其脂肪相对人乳较低,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和矿物质相对高于人乳。   其酪氨酸是牛乳的主要蛋白质,乳清蛋白是人乳的基础蛋白质。因此目前已发展有含较多乳清蛋白的婴儿配方。但配方乳中的乳清蛋白与人乳的乳清蛋白在氨基酸和蛋白质成分上仍有少许不同。    大豆为基础的配方乳品   以大豆为基础的配方乳品是针对牛奶不耐受的婴儿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研发的配方乳,含大豆蛋白质、植物油、维生素、矿物质,蔗糖或玉米糖浆为碳水化合物。   强化铁的量与牛奶为基础的配方乳相同,且不饱和脂肪酸高,被认为对牛奶过敏的婴幼儿安全有效,且易于消化吸收,还可适用于半乳糖血症,遗传性乳糖缺乏症患儿。但新生儿和婴幼儿不容易吸收大豆中的各种成分,不适宜6月龄内的健康婴儿长时间喂养,以免产生营养缺乏。    无乳糖乳粉   由于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肠道乳糖酶活性较低,特别是亚洲人群乳糖不耐受症发生率高,可使用特殊的无乳糖配方乳,即以葡萄糖多聚体代替乳糖,使其不含乳糖或仅含少量乳糖,以用于治疗乳糖不耐受患儿。    水解蛋白乳粉   即将牛奶中的蛋白质,包括酪蛋白及最易引起牛奶过敏的β乳球蛋白,水解成分子较小的肽类,渗透压低,容易消化和吸收。适用于牛奶过敏和对蛋白质不易消化的婴儿。    人工喂养的技术方法   配方乳调配的浓度应按其说明书冲调,不可过稀、过浓。乳液温度应与体温相似,滴在成人手腕内侧不感到过热为宜。乳具软硬适宜,孔的大小以奶瓶盛水倒置时液体呈滴状连续滴出为宜。乳瓶斜置,乳汁应充满乳头,以免宝宝吸入空气。喂后抱起轻拍宝宝背部使吞咽的气体排出。初次喂哺后,要观察宝宝食欲、体重及粪便的性状,随时进行调整。   一般新生儿一昼夜哺乳7-8次,间隔约3-4小时,哺乳的量随月龄的增加而増加,喂养的量不宜过多或过少。   所有用具每次用后均要洗净,消毒。   如何计算喂养量及注意事项   婴儿每日牛乳量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可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千克体重需能量100-120Kcal,需水150ml。   5%蔗糖牛乳100ml功能90Kcal,8%糖的牛乳功能100Kcal   以4月龄6Kg婴儿举例:6*110=660Kcal则需5%牛乳量为660÷90×100=730ml,水则为150*6-730=170ml。   婴儿全日牛乳量不宜超过900-1000ml,满4-6月龄婴儿超过180ml/餐即可添加谷类泥糊状食品补充能量。   喂哺乳量过多易导致婴儿不愿进食其他食物,并引起肥胖,对健康不利。   0-3岁婴幼儿喂养解析3    0~6月龄   1.建议纯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佳的食物,含有88%的水,可以保证大多数6月龄以内婴儿对水的需求,一般无需额外补充水。   2.母乳量不足时,可添加配方奶补充。按需喂养,逐渐增加,一般配方奶需要约20g/(千克·天)或150ml/(千克·天)。需注意婴儿摄入奶量每天可波动,不同婴儿也有一定差异。   3.维生素D的补充。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数日(分娩出院后)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 IU(10 μg)/d,无需补充钙剂。   小贴士   家长及时应答是早期建立良好进食习惯的关键;新生儿饥饿时可出现觅食、吸吮或双手舞动;婴儿会出现把手放入嘴里吸吮、鬼脸、烦躁,大声哭吵是饥饿的最后信号。婴儿停止吸吮、张嘴、头转开等往往代表饱腹感,不要再强迫进食。    6~8月龄   1.母乳仍然是这一阶段婴儿最主要的营养来源,建议妈妈们坚持母乳喂养至孩子2岁,母乳应占婴儿每日能量供给的2/3。   2.引入富含铁的固体食物,如铁强化米粉或富含铁和锌的红肉类食物。   3.添加固体食物。固体食物质地逐渐由糊状过渡到碎末状,帮助婴儿学习吞咽、咀嚼,同时确保食物能量密度。   4.维生素D的补充。婴儿仍需补充维生素D,400 IU(10 μg)/d,奶量保证条件下无需补充钙剂。   小贴士    弄清体重不增或增速减慢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固体食物添加过多(包括量与次数)使奶量明显减少,且固体食物的能量密度不足(含水量过多),导致婴儿体重增速不佳。添加固体食物是在基本保持原有奶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固体食物添加补充能量不足的部分以及补充最容易缺乏的铁元素。    弄清水果与果汁的区别   水果是膳食金字塔5种主要食物种类之一。6月龄可逐步开始添加水果,从果泥开始逐渐过渡到小果粒。由于果汁缺乏纤维素,同时过多果汁增加婴儿消化道负担影响乳类摄入,因此不建议1岁以内婴儿喂果汁。    9~11月龄   1.乳类食物仍然是婴儿营养的主要来源。   2.摄入富含铁和锌的食物,食物品种应逐步多样化,逐渐过渡成人食物。   3.食物质地转换。婴儿学习咀嚼以及自我喂哺的关键时期,喂养不当易导致幼儿阶段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4.婴儿仍需补充维生素D,400 IU(10 μg)/d,奶量保证条件下无需补充钙剂。   小贴士   学习自我进食   不必要求正确使用餐具,允许主动抓握食物自我喂食,有助于更快掌握独立进食技能,培养自信。婴儿自我进食时,家长应容忍洒落和狼藉,可事先在地上铺好相应的地垫以便于清洁。    12~36月龄   1.孩子1岁后应选择易消化的家常食物,质地适宜,可少量添加盐与油,进食的规律与家人一致。   2.有条件的母亲(乳量充足、儿童不依恋)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3.注重进食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避免偏食、挑食行为,15月龄后应脱离奶瓶。   4.幼儿应摄入维生素D,400~600 IU(10~15 μg)/d,包括食物以及维生素D补充剂来源。至少进食500 ml/d奶量,保证钙营养需求。   小贴士   记牢进食鲜牛奶、蜂蜜等食物的年龄   婴儿时期不建议进食鲜牛奶和蜂蜜。因为新鲜牛奶未经过营养素强化,无法保证婴儿的铁营养的供给,因此其营养不能保证1岁以内婴儿的营养需求。1岁以后幼儿可摄入新鲜牛奶。因脂肪仍是年幼儿童能量的重要来源,2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建议喂哺低脂或脱脂牛奶。1岁以内婴儿不建议食用蜂蜜,易被肉毒杆菌污染。
2023-09-04 20:37:051

青春不言败黎叔啥时候下线

没有下线。《青春不言败》是由宋业明,王艺伦执导,靳东、李佳、刘立淇、周骏等主演的大型励志电视剧,剧中讲述黎叔最后回到了乡下养老,并没有下线,剧中江门农村的兄弟俩在读大学的问题上做了不同选择,哥哥刘华盛决定去见舅舅,弟弟华杰去读大学,从此两人开始了不同的命运。
2023-09-04 20:3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