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

2023-08-23 04:01:02
TAG: 科学 理论
共7条回复
okok云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因此,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论证,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宏观看,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改变农村发展缓慢状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防止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只向自然索取、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的严重报复;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显然,这里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要达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目标虽然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社会主义毕竟是向这一伟大目标迈进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就这样提出问题,对于把握前进方向,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消除分配不公,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取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3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展示科学发展观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历史空间”。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代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的“发展”主题所作出的科学解答。这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理论是顺应世情、适应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价值和科学意蕴,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对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是顺应人类对发展问题历史性探索的进步社会思潮而形。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出发,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在发展中的问题而作出的现实选择,也是新的重大的战略决策。

  4坚持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思考社会发展问题所主张的历史观与主体性统一、社会认识论和社会价值观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中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以人为本”的新认识,即:指明了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标志和尺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

  5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社会实践发展和要求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表达。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社会实践发展和要求的产物。概括地说,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它吸纳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优秀成果;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

  6 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论的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常称自己的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或“新唯物主义”。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是从旧唯物主义中走出来的,又表明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所谓唯物论,就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二字。这个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把握其固有的内在规律性,把它作为行动的向导。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又反转过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中体现。

  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认识规律求真知,二是脚踏实地奋力干。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髓。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运动的,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反映到人们的思维中,就是主观思维的辩证法运动。列宁把这称之为彻底而全面的辩证法的发展观。胡锦涛用辩证法理论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揭示了它们的特殊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关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才能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它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再也不做稀饭了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十六届三中全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矛盾的解决才是好事。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继续的发展。比如,老百姓讲“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时好时坏。”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上是就一般哲学观点讲发展的。从历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环境条件不同,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首先是就发展生产力来说的。

再一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社会就发展了。社会有矛盾不可怕,而矛盾的不解决才是可怕的。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要考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从哲学上讲,科学的发展观,应当是重点的发展观,强调重点的、主要的东西,强调和抓住决定性的东西。科学的发展观又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什么叫全面呢?就是讲重点时,还要讲其它,讲统筹、讲兼顾、讲协调,照顾到方方面面。有了重点、有了全面、有了持续,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得不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当前,一定要重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特别是要重视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研究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分析和认识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讲的社会发展,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因此,关键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现实以来,执政的共产党人的认识是经过很长一段曲折的。

第一个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是列宁,但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间不长,对苏联社会主义内部矛盾虽然有所认识和解决,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概括。要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问题的根本看法。这在发展观中是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哲学依据。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长达30年之久。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看法,斯大林的观点是占统治地位的。他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无矛盾、无冲突的论点。典型的观点是斯大林的“完全一致”论和“一致动力论”,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合,没有矛盾;苏联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苏联发展的动力,人民内部也没有矛盾,完全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认识违背社会发展辩证法,违背矛盾法则,是形而上学的。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论点。从理论上认为,苏联国内没有矛盾,但在实际上,苏联国内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敌我矛盾,但大量表现出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何解释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呢?斯大林从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走到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上,从不承认矛盾到无限度地扩大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国内的矛盾是外部帝国主义原因造成的。矛盾不是内因产生的,而是外因产生的。苏联国内矛盾全部是外部原因带来的,是敌对的、对抗的、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既然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那么就应当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阶级矛盾,于是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采取了肉体消灭的办法来解决,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导致肃反扩大化。当然,斯大林晚年隐隐约约地感到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存在,这反映在他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

毛泽东同志高度总结了苏联斯大林的历史教训,总结了当时匈牙利事件和波兰波兹南事件的历史教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回答。

毛泽东同志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2.提出了不断增长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人际关系上的主要表现是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是主要矛盾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4.以上这些矛盾的解决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但本人却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走到了正确认识的反面,这就是1957年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极“左”的理论和路线,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惨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同时又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1.坚持和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认为,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政治体制为主要特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的具体形式,严重阻碍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表现,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以上回顾表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辩证法、历史观为指导,必须正视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所谓不全面,就是片面,有矛盾;所谓不协调,也是不平衡、有矛盾,所谓不持续,也是旧矛盾解决不了,影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其表现:一是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束缚生产力发展,这种体制性的矛盾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的经济社会矛盾。所谓“五统筹”就是五对矛盾。“五统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说,在改革过程中,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矛盾,引起了城乡居民的利益差距和矛盾,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拉大差距,结果势必损害乡村居民,主要是农民的利益,统筹城乡就要解决其矛盾、调整其利益格局。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乡村,着眼于城乡协调,更多地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说,东、中、西存在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也存在差距,形成区域间的利益矛盾。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而不是压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统筹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如政治问题、文明问题、文化问题、科技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保障问题、卫生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社会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就是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矛盾,既要保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是要处理好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这对矛盾。

四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上种种矛盾在人际关系上就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在这样几个重大问题上: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目前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发生的新变化。2.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逐步拉开的收入差别和社会差别。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4.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的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5.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式。6.如何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抗和激化现象。责任编辑 许冬梅 《理论前沿》2004年第2期

CarieVinne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找了几篇,你去看看,是否可作参考。
http://hi.b***.com/%CB%D5%D1%EF%B8%FB%B7%F2/blog/item/66828210da38ba18b9127b85.html
黑桃云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这个问题可以登陆中共中央专题网站:

cpc.people.c*.cn

max笔记

十六届三中全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矛盾的解决才是好事。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继续的发展。比如,老百姓讲“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时好时坏。”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上是就一般哲学观点讲发展的。从历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环境条件不同,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首先是就发展生产力来说的。

再一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社会就发展了。社会有矛盾不可怕,而矛盾的不解决才是可怕的。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要考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从哲学上讲,科学的发展观,应当是重点的发展观,强调重点的、主要的东西,强调和抓住决定性的东西。科学的发展观又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什么叫全面呢?就是讲重点时,还要讲其它,讲统筹、讲兼顾、讲协调,照顾到方方面面。有了重点、有了全面、有了持续,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得不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当前,一定要重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特别是要重视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研究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分析和认识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讲的社会发展,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因此,关键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现实以来,执政的共产党人的认识是经过很长一段曲折的。

第一个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是列宁,但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间不长,对苏联社会主义内部矛盾虽然有所认识和解决,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概括。要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问题的根本看法。这在发展观中是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哲学依据。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长达30年之久。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看法,斯大林的观点是占统治地位的。他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无矛盾、无冲突的论点。典型的观点是斯大林的“完全一致”论和“一致动力论”,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合,没有矛盾;苏联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苏联发展的动力,人民内部也没有矛盾,完全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认识违背社会发展辩证法,违背矛盾法则,是形而上学的。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论点。从理论上认为,苏联国内没有矛盾,但在实际上,苏联国内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敌我矛盾,但大量表现出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何解释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呢?斯大林从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走到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上,从不承认矛盾到无限度地扩大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国内的矛盾是外部帝国主义原因造成的。矛盾不是内因产生的,而是外因产生的。苏联国内矛盾全部是外部原因带来的,是敌对的、对抗的、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既然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那么就应当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阶级矛盾,于是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采取了肉体消灭的办法来解决,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导致肃反扩大化。当然,斯大林晚年隐隐约约地感到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存在,这反映在他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

毛泽东同志高度总结了苏联斯大林的历史教训,总结了当时匈牙利事件和波兰波兹南事件的历史教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回答。

毛泽东同志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2.提出了不断增长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人际关系上的主要表现是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是主要矛盾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4.以上这些矛盾的解决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但本人却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走到了正确认识的反面,这就是1957年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极“左”的理论和路线,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惨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同时又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1.坚持和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认为,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政治体制为主要特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的具体形式,严重阻碍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表现,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以上回顾表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辩证法、历史观为指导,必须正视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所谓不全面,就是片面,有矛盾;所谓不协调,也是不平衡、有矛盾,所谓不持续,也是旧矛盾解决不了,影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其表现:一是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束缚生产力发展,这种体制性的矛盾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的经济社会矛盾。所谓“五统筹”就是五对矛盾。“五统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说,在改革过程中,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矛盾,引起了城乡居民的利益差距和矛盾,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拉大差距,结果势必损害乡村居民,主要是农民的利益,统筹城乡就要解决其矛盾、调整其利益格局。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乡村,着眼于城乡协调,更多地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说,东、中、西存在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也存在差距,形成区域间的利益矛盾。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而不是压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统筹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如政治问题、文明问题、文化问题、科技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保障问题、卫生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社会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就是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矛盾,既要保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是要处理好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这对矛盾。

四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上种种矛盾在人际关系上就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在这样几个重大问题上: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目前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发生的新变化。2.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逐步拉开的收入差别和社会差别。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4.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的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5.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式。6.如何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抗和激化现象。

可可

哲学,就其本来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使人聪明起来的学问,它由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而形成,是关于世界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哲学明显地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基本上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本原性而展开,人类的思想智慧进入半开化和半文明状态。十九世纪,以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革命运动,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基础而诞生,开了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先例,从而使人类基本上认识和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致使人类真正地开化和聪明起来了。

唯心主义哲学,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迷惘无知以及人们虚幻意识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臆测和有目的的虚幻渲染。唯心主义哲学虽然与科学无缘,但抛开它唯心主义的色彩,却迎合着许多普通人的心理,所以至今,它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这说明,这迎合着许多人心理的成分,虽然不科学,但毕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宗教哲学中博爱慈善、安分守己等思想,精神信仰的寄托,这不能不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尽管这种合理因素被虚无缥缈的佛谈神念所掩盖,但毕竟有它精神生活上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生活被涂上了浓浓的神佛色彩,它的合理性,与唯物主义相比大显逊色和淡薄了。所以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使人获得聪明和智慧的一面,不过谨小慎微,主要使人陷入比较虚幻的精神境界,甚而愚弄于人。

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但是建立在面对现实和正视客观事物理性存在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比较直观的认识,虽然不那么科学,但比较贴合实际,近乎科学。所以务于现实生产生活的人们,基本上崇尚于唯物主义,尽管他们不冠以唯物主义哲学的名词,但毕竟唯物而不唯心,即使有些唯心主义思考,也只是占有现实生产生活的很小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主要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较直观的理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人们生活实际,对人们正视和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类比的相似的机械的认识,具有某种科学模拟思维的意义,但把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某些成果机械地引到社会活动方面来,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扭曲了各种事物相关联的本来性。但总的来讲,唯物主义毕竟给人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以思想思维的启迪,只不过具有其形而上学的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有重大发现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泛起的时代,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糟粕和汲取唯物主义哲学精华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学说,首次把哲学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从而使哲学初具高度的科学性。然而那时,自然科学刚刚兴起,社会科学隐隐约约,人生科学尚处萌芽状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并不雄厚坚实,也不那么博大精深,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提供了科学思维的基调。当然也就是这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诞生和形成,给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了最科学最先进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导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还有至高无上的科学性,那么这种科学性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现代科学事业高度发展的步伐。现代自然科学已由近代的三大发现发展到了分子原子光电子的时代,社会科学已经形成规模,人生科学已经破土生发……面对科学事业飞跃发展了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望洋兴叹!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实现飞跃发展,那么它已经无以应用于科学飞速发展的现实。

所以现在,只有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现代社会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从而开拓创新新的哲学观、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科学学说,都不是绝对真理,它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包括被科学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因为当代科学实践较之于过去时代的科学实践有了巨大的飞跃发展。比如“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它发展为“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把它发展为“矛盾论”。现在看来,这种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还是大有问题的。就“唯物”这个世界本原性而言,就不科学,它没有把与“物质”相对存在的“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它却是相对于物质的一种客观存在。再说辩证法、对立统一和矛盾,基本上说明的都是事物构成的两个方面,其实事物都遵循“三维”构成的基本法则,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或两种基本因素决定的,都在第三因素的作用下而存在运动和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尚须重新科学界定,何况其他科学理论观点呢?

哲学作为科学和实践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可能在科学事业刚刚兴起之时, 社会实践发展还在盲目探索之中,就抽象概括得那么淋漓尽致完美无缺。而在科学事业蓬勃飞跃发展之后,社会实践飞跃进步且又遭受巨大挫折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不能不令人质疑。但质疑的方法,不应当一无是处地“反思”,而应当聪明科学地“返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实事求是。对在灵活发展,错在固执教条。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所具有的两大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和聪明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多了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科学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实践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更在于它对人类科学事业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和高度概括,以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类哲学认识史上的最高思想境界。这种哲学思想形成过程,表现为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的基本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用过程,则表现为从哲学到科学、从科学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过程,就是这种适用过程。列宁主义斯大林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主导下,社会主义科学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的总过程,是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再从哲学到新的科学、从新科学到新的实践的过程。其公式表示为:实践-科学-哲学-新科学-新实践。这种形式,循序渐进,从而使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从哲学成就的基本公式来看,它成就于实践科学和科学实践两种基本过程,也就是说,哲学形成于实践科学,成就于科学实践,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使用过程是这样。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基本过程业已完成。但在现代人类社会科学和实践发展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过程即哲学基本公式的循序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飞跃发展过程,尚未成行。邓小平理论的“返思”,只是为这种发展打开了朴素哲学思考的大门。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末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他没能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回答,只是以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式摸索着。其实,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高度公正、高度文明和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所能实现的,而只能为此奠定发展的基础,它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主导、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科学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个基本规律,经过社会主义初级历史发展阶段的公有化奠基、社会主义中级历史发展阶段的有序而全面的系统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高级历史发展阶段的理想化发展,才会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哲学原理,只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从而才能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都有其有别于它种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有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性,都有其运动的基本过程,这种事物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就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而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则主要是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有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了,哲学才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高度概括,这就是哲学务必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意义。所以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它是一种理论科学。这种理论科学,研究起来,具有高精尖的性质;应用起来,却是普遍地增强人们的聪明性和科学度;发展起来,将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高度文明知识一端。那时,哲学再也不会贫困了,因为它业已成为科学的科学,业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业已成为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真理!

苏州马小云

以人为本

相关推荐

发展观的原理和方法论

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对僵化的,静止的观点。 扩展资料 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扶持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
2023-08-15 06:40:001

发展观的主要理论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内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息德望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坚持发展的观念。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内容原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并能利用规律。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事,实事求是。  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  内容原理: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观察分析事物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做到一分为二的分析。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内容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持续上的变化可引起质变。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想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原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中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有革命的坚定性和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能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满腔热情地扶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壮大。
2023-08-15 06:40:121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所遵循的原则

.u2002 1u2002/u20021".u2002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023-08-15 06:40:215

高二政治发展观知识点

  发展观是 高二政治 必修四学习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习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二政治发展观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发展观重要知识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 方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1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1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高二政治常考知识点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高二政治易错知识点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 文化 的发展。
2023-08-15 06:40:361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23-08-15 06:40:453

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2023-08-15 06:41:101

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的内涵、要求等问题;特别是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方向、目的等更为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较高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本质,并正确地贯彻落实。
2023-08-15 06:41:203

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包括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还有可持续发展观
2023-08-15 06:41:3111

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2023-08-15 06:42:352

发展的哲学原理知识

【求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越多越好啊】 胡 *** 同志在党的 *** 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 *** 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变革,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借鉴国外发展观研究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内涵的阐述,集中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对我国发展的指导作用,这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史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历史一再表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走在时代前列;丧失发展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是中国 *** 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胡 *** 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 *** 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能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党的 *** 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二○二○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思想是对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对 *** 关于“发展是硬道理”、 *** 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的重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对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做出的科学。 马克思哲学原理心得体会求一篇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心得体会,大约3000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 *** 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 *** .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 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 *** 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 同志是中国 *** 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 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 *** 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 *** 同志为代表的中国 ***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 *** 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 *** 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
2023-08-15 06:42:431

谈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党的十六、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扩展理论视野,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种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形势下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完善,更是一次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贯彻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为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唯GDP是举的不良倾向,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  “协调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同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相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辩证发展观为哲学基础的,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矛盾的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辩证的发展观就是要用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因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发展,最终还是会损害社会的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之,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统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同新的和谐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 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2023-08-15 06:42:512

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2023-08-15 06:42:592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为我们从哲学高度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指导。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023-08-15 06:43:094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呵呵
2023-08-15 06:43:594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既坚持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8-15 06:44:281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点

纵观历年公共基础知识马哲之考点,辩证法一直是马哲重中之重,而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之“发展”的观点,是在复习马哲之时必须要予以重视的知识点。一、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简单而言,事物是在运动、变化的,而事物既可能是向好,向上,向前的运动、变化,也可能向下、向后、向坏的方向进行变化,而只有向好的、向前进方向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就是“越来越好”。二、发展的实质从发展的含义可以看出,所谓发展,就是越来越好,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新旧事物完全决裂,任何新事物一定是在旧事物基础之上孕育而来的。第二,新事物等不等于新生事物?也就是能不能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前后来判断事物的新旧?例如,电子计算机与电脑算命相比,电脑算命能不能被称为新事物?我们在判断一事物是新是旧时,不能以时间先后为标准,而应看其出现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新事物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电脑算命虽出现在电子计算机之后,但由于其代表封建迷信,必然被社会发展规律所摒弃,只能成为“新生事物”或者“旧事物”,而非“新事物”。三、发展观点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既然事物是变化、运动、发展的,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就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在于( )。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比较而言的C.物质是客观实在,是永不消亡的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因而发展也是无条件的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点发展的实质。野草之所以“吹又生”,并不是它永不消亡,而是野草代表新事物,具有远大的生命力。本题中BC选项未能解释出发展的实质,而D中联系是有条件的。故本题答案选A。例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选项所含哲理不同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沉舟侧畔
2023-08-15 06:44:501

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原理,简要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就以自己的理解来说 回答不好仅供参考 要想社会和谐 科学就是最好的指导 其实科学代表着最先进 最有效 最长久 所以解决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绝对没错 绕口
2023-08-15 06:45:00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什么集中表现

  答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为我们从哲学高度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指导。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023-08-15 06:45:08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哪些?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
2023-08-15 06:45:221

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是什么的认识

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一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这两个问题刚才路局长和黄局长都做了非常好的阐释,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第三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四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的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科学发展观又深刻解释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核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样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谋发展、促发展、实现发展问题上一种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的工作路线的一种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深刻的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深刻的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深刻的解释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怎样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提出了认识发展、谋划发展、促进发展的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样就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方法路径。比如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科学发展观还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原理,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机联系,全面进步、协调推进的总体运动过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运筹、统筹兼顾的辩证法,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东部、中部、西部平衡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种迫切的需要。我们只有牢固的树立和认真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提高、把握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正确的认识和妥当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2023-08-15 06:45:291

简要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一、酝酿形成阶段 从1999年3月到2003年10月,是科学发展观的酝酿形成的阶段。 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科学的发展观这个新概念。二、成熟完善阶段 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5月,是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完善阶段。。三、丰富发展阶段 从2007年6月到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阶段。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月15日,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历史地位、科学意义,以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个基本要求和各方面的政策措施等。
2023-08-15 06:45:502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薪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4、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2023-08-15 06:45:581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9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更多文章欢迎访问文墨星河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中国文书文秘网率先提供。 (三)、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更多文章欢迎访问文墨星河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和谐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科学发展的落实主、以以好以快的科学发展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023-08-15 06:46:401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

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在定义“社会”时曾经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的考察,科学地论证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同时,他又深刻地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关注入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对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入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一,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有机整体;其二,它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三,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四,它强调和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2023-08-15 06:46:494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简单的说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呵呵,刚刚从我的教案上截取过来的,放心用吧)
2023-08-15 06:47:267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因为世界在变化
2023-08-15 06:48:386

发展的途径原理及方法论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对僵化的,静止的观点。 (2)发展的实质及其方法论 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扶持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促其成长。 ②原理: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的迎接挑战。 (4)质量变得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 有质变发生。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方法论: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坚持适度原则。 ③原理: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 方法论:坚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区分以下概念: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展的动力:矛盾
2023-08-15 06:49:151

政治必修4的发展观三个原理和方法论是指什么

发展是硬道理
2023-08-15 06:49:254

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内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要坚持发展的观念。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内容原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并能利用规律。方法论:按客观规律事,实事求是。 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内容原理: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要求我观察分析事物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做到一分为二的分析。 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内容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持续上的变化可引起质变。方法论: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内容原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中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要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有革命的坚定性和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能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满腔热情地扶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壮大。
2023-08-15 06:49:351

什么是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意义: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023-08-15 06:50:081

哲学上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什么和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唯心主义发展观。形而上学则认为不发展,或是循环。
2023-08-15 06:50:194

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

1、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3、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5、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7、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8、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扩展资料: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2、中央决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各级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按中央的部署,正在陆续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3、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4、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指导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8-15 06:50:411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3、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5、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7、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8、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扩展资料: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2、中央决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各级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按中央的部署,正在陆续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3、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4、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指导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8-15 06:50:581

谈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党的十六、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扩展理论视野,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种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形势下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完善,更是一次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贯彻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为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唯GDP是举的不良倾向,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  “协调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同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相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辩证发展观为哲学基础的,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矛盾的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辩证的发展观就是要用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因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发展,最终还是会损害社会的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之,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统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同新的和谐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 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2023-08-15 06:51:141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2023-08-15 06:51:243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既坚持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8-15 06:51:531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是什么

集中概括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3、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5、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7、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8、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如下: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8-15 06:52:151

为什么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薪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4、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2023-08-15 06:52:301

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实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分析“一脉相承”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这个“脉”表现在活的灵魂上,就是“实事求是”之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承接实事求是之脉,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想问题和做事情要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防止和克服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需要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和统一起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是与辩证唯物论的这些原则相互联系和贯通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所有这些,坚持和体现了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坚持和体现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结合和统一。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决定力量而且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正是与历史唯物论的这些原理相互联系和贯通的。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需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有这些,都坚持和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人民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这个“脉”表现在具体内容上,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脉。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是承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脉,继承和坚持了以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的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内政、国防、外交等方面,形成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积极思想理论成果。在这些理论成果中,经济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略,政治建设中的依法治国方略,文化建设中的以德治国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五块理论基石。所有这些成果,都为科学发展观所继承和坚持。最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其次,分析“与时俱进”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不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坚持了与时俱进。这个“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就国内范围来讲,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时期和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到新水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要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以富强民主文明为三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四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全面部署了社会建设的任务。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设计了分三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部署和新的要求。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思想。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此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阐述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非常强调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突显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使之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三大战略。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地提出了“我们的建设能力”这个问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部署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任务。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分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所形成的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坚持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在这些领域,经济、政治、文化是三个基本领域;在这三个基本领域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影响和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义的社会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狭义的社会建设,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其内容也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互贯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从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五个方面对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些要求和这些方面,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同时认真加以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分别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相对应。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互联结和贯通的中介和桥梁。  科学发展观实现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的贯穿,实现这些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统一,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强调弘扬精神,而这些精神主要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民精神。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弘扬这些精神的要求。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些精神,不但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相联系、贯通和融合。在各种精神中,科学精神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发扬科学精神,需要信仰真理,尊重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遵循真理,捍卫真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科学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但表现在“科学发展观”这个名称用“科学”来统帅和限定,而且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上。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在讲到党的领导和建设时,就明确强调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同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民精神密不可分。这些精神,不但执政党需要弘扬,而且人民群众也需要弘扬。通过弘扬这些精神,不但实现了“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机结合和辩正统一,而且能够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正在并且必将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
2023-08-15 06:52:491

如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基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  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  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5、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同时,正确对待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反对一风吹,一刀切。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  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1)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4、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  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理内容: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实现两个境界。
2023-08-15 06:52:591

如何学好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需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历史、理论、现实等方面都需要掌握。以下是几个建议,希望能帮到你:1. 加强理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理解,也需要对我国发展的基本经济理论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文件进行认真阅读,推动自己在学习中对科学发展观有更深刻的认识。2. 实践理论学习。不仅要向理论学习,还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3. 关注当前发展。科学发展观不是僵硬的理论概念,而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及时关注和掌握当前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跟上时代的步伐。4. 多角度思考。科学发展观强调全局观念、协调发展。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多方面地去了解,例如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掌握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律并且深入到原理层面,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措施,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2023-08-15 06:53:062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概念(2)

  科学发展观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科学发展观应用   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 口号 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 财税 、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 教育 、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着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023-08-15 06:53:141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023-08-15 06:54:472

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根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涵义: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023-08-15 06:54:593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

问题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 第二、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三、充分发挥 *** 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 *** 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特别要全面发挥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问题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问题三:科学发展观思考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问题四: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问题五:我国如何做到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孤立进行的过程,需结合各方面的工作进行,需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各个方面。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导全局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所以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才能更好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伟大实践。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才能夯实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和获得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进行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灵魂,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一手抓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改革开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 障。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来进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 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和改革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贯穿于党的 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望采纳!!! 问题六:如何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建在实事求是,和具体的实际可操作性上,就是首先饥科学的分析自己的情况,最匹配和合适的,然后确定可行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方案,也就是最科学的发展规划。 问题七: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 第二、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三、充分发挥 *** 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 *** 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特别要全面发挥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问题八:我国如何做到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孤立进行的过程,需结合各方面的工作进行,需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各个方面。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导全局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所以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才能更好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伟大实践。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才能夯实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和获得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进行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灵魂,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一手抓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改革开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 障。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来进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 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和改革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贯穿于党的 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望采纳!!! 问题九: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问题十:科学发展观思考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23-08-15 06:55:181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含义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指针。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①把以人为本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②把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③把可持续发展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针对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七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2023-08-15 06:55:30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如下内容: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2023-08-15 06:55:52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23-08-15 06:56:285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
2023-08-15 06:57:401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所有原理方法论要求给我一一弄出来

书上的黑体字
2023-08-15 06:5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