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季羡林的简介

2023-08-04 17:02:03
共2条回复
西柚不是西游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目录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学术研究内容

  重要学术论文

  学术思想

  学术任职

  个人著作出版书目

  主要著作

  《季羡林全集》目录

  散文随笔

  主要译著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个人奖项

  人物评价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一辞“国学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三辞“国宝”

  怀念许国璋

  与清华、北大渊源

  德国情缘

  追思会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中央领导对季羡林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对大师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羡林

  季羡林求助温总理换秘书

  友人报案指北大做法不当

  挽诗

  故居被盗两位嫌疑人与北大无关

  季承:称跟自己想的一样

  链接:“乌龟门”

  作品获“文津奖”

  贴吧相册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 学术研究内容

  重要学术论文

  学术思想

  学术任职

  个人著作 出版书目

  主要著作

  《季羡林全集》目录

  散文随笔

  主要译著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个人奖项

  人物评价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三辞“国宝”

  怀念许国璋与清华、北大渊源德国情缘追思会

  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中央领导对季羡林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对大师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羡林 季羡林求助温总理换秘书 友人报案指北大做法不当挽诗故居被盗

  两位嫌疑人与北大无关 季承:称跟自己想的一样 链接:“乌龟门”作品获“文津奖”贴吧相册 展开

  还有很多,你自己去看吧!对不起了

苏州马小云

季老

相关推荐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023-08-04 12:56:0815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中文名季羡林别名希逋、齐奘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省聊城市
2023-08-04 12:56:5114

季羡林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fr=ala0_1_1
2023-08-04 12:57:344

季羡林是谁?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中文名: 季羡林国籍: 中国出生地: 山东临清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关于季羡林的生日,这里顺便作一点说明。几十年来,大家都知道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每逢这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这已经成了惯例。可是,2001年八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他回故乡,庆祝他的九十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他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了下面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这件事也算得上季羡林生平中的一件趣闻。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青年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2023-08-04 12:57:531

季羡林的主要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023-08-04 12:58:3814

季羡林简介200字的

网上查去!!!
2023-08-04 12:59:354

季羡林是谁?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2023-08-04 13:00:011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最高学位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布衣情怀季老住院期间,每天下午,是他雷打不动的读书读报时间。有时秘书怕他累着,故意丢下了这张忘记了那张,老爷子心里明镜似的,也不动声色,一份读完了,再点另一份。医生来换药了。季老的腿上打了两个洞,把塑料小管子生生地杵进去,才能打药,有时还得在肉上动刀子剪子。护工都跟着直冒汗,可是每回老爷子都谈笑风生。等医生们走了,李玉洁老师颤声问:“先生您真不疼”老爷子回答:“不疼是假的,但又何必给大夫增加思想负担哪?”不仅如此,老爷子还老对医护人员说:“别再给我用好药了,差不多就行了。”   在季先生心中,从来都是为别人着想,只是不关心自己。护工也是家庭成员,不但照付工资,和颜悦色,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   心系家国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相反,他相当入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宽人严己   有一件事在三O一医院引起轰动。但见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很激愤的样子。当他们来到季先生面前,却都换上一脸春风,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原来,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季羡林知道后,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还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良人已逝,良知犹存   季羡林先生走了,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显示出了可贵的毅力与真诚。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023-08-04 13:00:091

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生平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职。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还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季羡林始终将学术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在德国留学时正值二战,他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中专心研究;在“文革”中,他历经磨难,偷偷翻译篇幅宏大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年逾八旬后,他开始撰写80万字的学术巨著《糖史》,还出版了《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多部著作。 (责任编辑:郑博) 希望帮到你 kwun hin 参考: big5.ce/xwzx/gnsz/gdxw/200907/11/t20090711_19514125.s
2023-08-04 13:00:431

季羡林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学问家,写下了很多的著作,比如《中印 文化 关系史论丛》等优秀作品。那季羡林的作品还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季羡林的著名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的作品   季羡林是现代最有名的学术研究大师,堪称是一代宗师。季羡林早年的时候 留学 海外,在德国深造,在这段时间他选择了学习梵文,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相互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入的研究印度文化,来比较分析中印文化的关系差别,所以他在哥廷根大学主修了印度学,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季羡林的努力学习之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梵文的基础语法,在他写 论文 的那段时间更是厚厚的《佛典》从不离身,争分夺秒的钻研学习。   综合季羡林一生的学术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印度古代语言的研究,其中季羡林的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等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着非常巨大的研究价值,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还有对于佛教史的研究也非常的深入,他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直接阅读原始佛教经典的学者,因此他的著作也就非常有着可信度。还有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季羡林在这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翻译了很多的吐火罗语的著作。   其次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上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等等著作都很好的传输了双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对于双方的影响。除了这些之外,季羡林的散文也非常不错,著名的比如《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记》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季羡林名言   季羡林一生专心于学术研究,不只是创作了很多的著作,也留下了不少的名言,比如这句“要将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这句话就是季老为人的写照,他为人正直,所以认为一个人虽然有些时候因为一些实事所迫或是别的原因,总是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是说出来的总归得是真的,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对于做人、学习季羡林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这么说“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就是说学习和做人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向上才能有所成就,任何的歪门邪道最后都难以攀上高峰。这样踏实做人,老实学习的人生态度也让季老最后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师,堪称是国之瑰宝。   季羡林是中国现代的文坛泰斗,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精研学术,多少困难都没有击倒他,留下了很多丰富的著作,其中包括《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等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的作品。而且他一生出使很多国家,做过不少的讲座,有着很多的名言警句流传后世。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中,幸运的是他很小就有机会跟着老师读书识字,在6岁的时候就到了济南叔父家中,得以进到小学中学习,在课余时间季羡林还很努力的学习起了 英语 ,等到小学 毕业 之后,季羡林 成功 考取了中学,在课余时间还参加了古文的学习班,之后的日子季羡林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到了日本侵华的时候,济南是最先一批被侵略的,季羡林因此不得不辍学一年,在此期间,季羡林没有放下学业,反倒是写了不少的小说发表出去。季羡林在外文学习上非常有研究,考上了清华大学之后,专修德文,并且在毕业之后没两年就报名参加交换生的考试,成功前往德 国学 习,在此期间,季羡林接触了很多的印度当地的文字,包括梵文等,在这样漫长的学习生涯之后季羡林已经精通了很多语言,在文学、哲学等各种领域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二战结束之后,季羡林就回到了中国,成为了北京大学东方 语文 系的系主任,发表了很多的论文,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之后因为精通各种语言,还曾经多次出使国外,后来在_的时候季羡林也遭到了很多的迫害,但是季羡林没有倒下,经过磨难之后的季羡林更加的沉稳大气。之后季羡林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在国内外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最后在2009年季羡林大师溘然长逝。 猜你喜欢: 1. 有关季羡林的优美散文随笔 2. 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 3. 季羡林经典散文作品推荐 4. 关于季羡林怀念母亲的短文章 5. 关于季羡林写的母亲的短文章有哪些 6. 季羡林有关植物的散文随笔
2023-08-04 13:00:511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要活到120岁(图)http://www.hljdaily.com.cn/enpsearch/gb/content/2002-05/12/content_49760.htmhttp://jsweb.bjedu.gov.cn/ztkt/yue/zoujindashi/
2023-08-04 13:01:023

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季羡林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季羡林(1911.8~2009.7)季羡林,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曾撰文三辞桂冠。2012年 8月2日,季羡林先生纪念园奠基仪式在泰安长安园举行。中文名:季羡林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临清出生日期:1911年8月6日逝世日期:200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
2023-08-04 13:01:207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男,汉族,临清康庄镇官庄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随叔父在济南读书,19岁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法、德语言和文学。1934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到济南高中任教。 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外国古代文学,主要攻读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通过论文考试,获哲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印度中世纪语言与佛教的研究。194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3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他自中学时代就开始散文创作,近年来出版了《季羡林散文选》。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从50年代起就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同时还编有《印度文学研究集刊》、《印度民间故事集》第一辑、《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与他人合编的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作品有《马克思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集寓言》、《优哩婆湿》剧本,《家庭中的泰戈尔》等。 他还担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印度文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2023-08-04 13:01:381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人。上高中时期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文革”受到严重的迫害,中断教学和学术研究。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2023-08-04 13:01:482

季羡林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l?tp=0_11
2023-08-04 13:02:053

季羡林简介及作品 关于季羡林的介绍

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2、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23-08-04 13:02:421

季羡林的故事是什么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的故事: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2023-08-04 13:02:491

季羡林作品有哪些

  1、季羡林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   2、学术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   3、收入教科书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夹竹桃》、《夹竹桃》、《幽径悲剧》、《清塘荷韵》、《成功》、《做人与处世》、《永久的悔》、《忘》、《月是故乡明》。
2023-08-04 13:03:071

季羡林主要著作是什么 季羡林主要著作介绍

1、季羡林的作品有:《季羡林文集》 ,《清塘荷韵》, 《听雨》,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谈人生》,《母与子》, 《三个小女孩》 ,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季羡林随想录:夜来香花开的时候》。 2、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23-08-04 13:03:171

关于季羡林先生

他很爱读书
2023-08-04 13:03:344

找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季羡林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2023-08-04 13:03:425

为什么季羡林那么牛逼

瞎说什么啊,没人稀罕白开水的大白话,,,
2023-08-04 13:03:589

季羡林被称为什么

1、季羡林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3、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4、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2023-08-04 13:04:201

季羡林被誉为什么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2023-08-04 13:04:292

季羡林是什么家

你家
2023-08-04 13:04:5014

季羡林的著作有哪些

  1、《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   2、《天竺心影》,这是本散文集,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全程,从初到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到印度佛教、印度历史,最后离别印度。   3、《季羡林选集》,收录"枸杞树"、"佛教圣迹巡礼"、"深夜来访的客人"等文章。   4、《季羡林散文集》,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5、《牛棚杂忆》,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2023-08-04 13:05:161

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介绍

1、季羡林的作品有《天竺心影》、《忆往述怀》、《病榻杂记》等。 2、《天竺心影》:本书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全程: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印度佛教、印度历史,最后离别印度。记录详实,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3、《忆往述怀》: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蕴涵着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它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让人的心灵不禁为之一振。 4、《病榻杂记》: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计20多万字。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
2023-08-04 13:05:241

季羡林先生都有哪些著作?

《季羡林文集》 《清塘荷韵》 《听雨》 《清华梦忆》《九十述怀》《母与子》 《三个小女孩》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重返哥根廷》 《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 《垂钓》 《月是故乡明》《林腊梅》 《病榻杂记》 《天竺心影》 《朗润集》:《〈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大事》《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 《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 《朗润集》 《季羡林散文集》 《牛棚杂忆》
2023-08-04 13:05:331

季羡林名言

1、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长寿之道》2、粗茶淡饭,素食斋饭,最能修身养性,心平气和,心旷神怡。——季羡林3、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八十述怀》4、若说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对人类精神和知识的承上启下。——《八十述怀》5、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不完满才是人生》6、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不完满才是人生》7、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谈人生》
2023-08-04 13:05:421

季羡林的散文有哪些

清塘荷韵
2023-08-04 13:06:103

季羡林对国家的贡献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西部最穷的临清县中最穷的村,而他家又是全村最穷的人家。六岁那年,季羡林离开母亲,到济南随叔父读书,他的命运从那时开始改变。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在清华,季羡林旁听了许多大师的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选修课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旁听课,对他日后发展影响深远。吴宓先生的“中西诗之比较”课和“英国浪漫诗人”课他印象最为深刻。他还旁听了或偷听了很多外系的课,如朱自清、俞平伯、冰心、郑振铎等先生的课,而最成功的则是旁听西谛先生的课,最终与其成了忘年交。几年后,季羡林以四年全优成绩大学毕业。1935年,他以交换研究生的身份到德国留学,开始学习他所热爱的梵文、佛学、印度学。“我要走的路终于找到了,”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到,“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季羡林师从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诉季羡林,要把平生的绝学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吐火罗文是已经消失的古代中亚语言,全世界约有不超过三十个人,懂得这种语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完成学业准备回国的季羡林被阻隔在德国。学习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他头顶上飞机在飞,机声隆隆。他肚子里饿肠雷鸣。他是乐此不疲。”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季羡林在德国整整呆了十年,这十年也成为他学术的春天。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季羡林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1946年回国后,季羡林立即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他创办了北京大学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当时,他只有35岁。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清晨四点多,季羡林便起床写作,他家里的灯是北京大学亮得最早的一盏灯。古人曾用闻鸡起舞来形容勤奋吃苦的人、而季羡林恰如其分。十年浩劫,季羡林被发落到学生宿舍看大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翻译工作历经十年,1983年,一百万字的《罗摩衍那》终于出版,中国有了第一部中文版的《罗摩衍那》,季羡林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季羡林后来开玩笑说,如果没有“文革”,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1983年,季羡林得到了一本新疆出土的古代抄本残卷。此前,见过抄本的人看不懂书中的一个字母。那是用吐火罗文抄写的《弥勒会见记》,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多的一个吐火罗文资料。七十多岁的季羡林用了十多年时间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并把世界吐火罗文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台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八十多岁的季羡林先生已经疾病缠身,而那个阶段,他的婶母、女儿、夫人、女婿相继离开了他。他变得更加沉默,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糖史》的研究和写作上。终于,季羡林完成了八十万字的《糖史》。《糖史》充分利用史料,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糖的文化技术交流史;并涉及世界四十个国家六个地区糖的制作技术与文化的交流。《糖史》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集大成者。季羡林以这部呕心沥血之作阐述了“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的观点。几十年来,季羡林写下了一千一百多万字的学术专著,一百多万字的文学散文。他在敦煌学、印度学、佛教学、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理论、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中国翻译史、比较文学等领域卓有建树。60年前,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还是受人欺凌的地方,东方学是一个在中国甚至都无人问津的领域。而在季老的领导下,在东方学者经过60年的长期努力下,东方学从无到有,已然成为今天的显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受人瞩目。诚如东方学研究院所说,季老“宏文大著,流传于天下;道德文章,享誉于神州”。是季老在中国开创了东方学这门学科,中国的东方学是和季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季老今天已经96岁高龄,他“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而且自嘲为“四半老人”,但仍然又读又写,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自己,欲罢不能。正是为让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他承担着延续国家文化的重任。季老一生孜孜矻矻,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做着贡献。他坚持,没有新观点,决不写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张中行先生生前说过,季老“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关,百官之富”。季老主张,历史研究,贵在求真,决不容许歪曲事实,削足适履,以求得适合某种教条主义的“论”。因为这种观点,有学者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群体初步划分为“底蕴论派”、“资源论派”、“诠释论派”,季老因为一贯反对“以论代史”的意识形态研究方法,而被划为持相对传统、本位立场的“文化基调论”学者——“底蕴论派”。季老注意到过去的中国历史,只偏重于写黄河文化,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忽视了其他地域文化。他认为黄河流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但是最晚到了周代,楚文化和南方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少可以和北方文化并驾齐驱,而且与域外的交流也有了一些。季羡林先生注意到最近的考古发掘在南方各地发现了许多新东西,这证明南方文化、长江文化当年水平相当高。楚文化、长江文化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因此才能产生像屈原这样伟大的作家。如果北方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能够结合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写起来就全面了。先生认为,考证是做学问的必由之路。考证用得着胡适先生说过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是不受旧有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提出以前没有人提出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但是假设提出之后,要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有的假设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叫小心求证。先生写的学术文章都要提出新的看法。为了严密,先生经常被迫修改自己的假设,个别时候甚至被迫完全放弃。先生郑重声明:鹦鹉学舌,非我所能;陈陈相因,非我所愿,考证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寻求真理而已。季老本来是一个喜欢考据不喜欢义理的学者,到80多岁以后,却“老年忽发义理狂”,突然喜欢起义理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十多年来发表了多篇谈义理的文章,其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论。专就东、西文化而论,他主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认为辉煌了二三百年的西方文化已经是强弩之末,它产生的弊端贻害全球,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20世纪末可能是由西向东的转折点。李老至今已经发表了多篇涉及到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内容的谈义理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旨是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不薄西方爱东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化将再现辉煌的“河东河西论”。他认为宗教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而随时改造自己,改变自己。宗教,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一方面能满足人们对宗教的需要,一方面又不妨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才能在社会上保持活力。宗教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宗教需要有多种含义:真正的需要、虚幻的需要,甚至麻醉的需要,都属于需要的范畴。宗教的消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即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想法,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对任何宗教,一方面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也用不着故意去消灭。如果有什么地方宗教势力抬头了,一不张皇失措,二不忧心忡忡。他主张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不能说世界上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不能说一个地方产生文化。否定文化一元论,并不是否定文化体系的存在。文化体系是具备“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文化。他认为世界文化共分为四个大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希伯来文化很难成体系,不是属于伊斯兰文化的先驱归入伊斯兰文化,就是和希腊文化合在一起,所以不是独立的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文化圈内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又都是互相学习的,各大文化圈之间也有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承认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和承认有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季老发前人之未发,深刻地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文化交流简直不能想象今天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而文化交流的范围是广阔无垠的,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交流。中国自先秦时代起,就不断地与周围对内对外进行交流。对内是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对外是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世界上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东方文化,和希腊罗马乃至欧美文化构成的西方文化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灿烂辉煌,千姿百态,各具特长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和繁荣。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文化在汉唐时代如日中天,既吸收外来文化,又把自己的优秀文化毫无保留地送给东西方的其他国家,罗盘、火药、造纸、印刷传遍了整个世界。80多万字的中外《糖史》是他文化交流的代表作。这些新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影响越来越大。至于季老的专业领域印度学,几乎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有新创见,不断被人引用。佛学史领域,先生是国内外为数有限的,能真正利用原始佛典
2023-08-04 13:06:202

季羡林我的童年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6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6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高小一年级)。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初小三年级)。为了一个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2023-08-04 13:06:306

季羡林怎么读

季羡林 jìxìanlín
2023-08-04 13:07:021

季羡林的主要资料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中文名:季羡林。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临清。出生日期:1911年8月6日。逝世日期:200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2023-08-04 13:07:231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023-08-04 13:07:3415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简介

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2、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3、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23-08-04 13:08:101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2023-08-04 13:08:203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有奖励写回答共4个回答逍遥》问天2017-12-16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2023-08-04 13:08:443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先生简介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2023-08-04 13:09:022

季羡林的资料?

木林的相关资料可以网上搜索
2023-08-04 13:09:102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023-08-04 13:09:203

季羡林的主要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1、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3、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4、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2023-08-04 13:09:271

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023-08-04 13:09:484

季羡林的资料(短一点的)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
2023-08-04 13:09:572

季羡林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百度百科里面有的。
2023-08-04 13:10:124

季羡林的基本资料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2023-08-04 13:10:201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个人简介
2023-08-04 13:10:297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 - 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23-08-04 13:10:572

季羡林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77290.html?fr=qrl3
2023-08-04 13:11:078

季羡林简介是什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23-08-04 13: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