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为什么从去年开始中国的物价上涨这么快?

2023-07-19 08:56:24
共3条回复
北有云溪

目前的物价上涨 通胀压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 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 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 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 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际贸易失衡 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 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出口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物价上涨使得国内出口下降 这样会放慢国内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内消费不足 物价上涨不利于国内消费的增长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

长期的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最受伤的是老百姓 生活成本上升 失业增加 这样不利于民生建设 社会稳定和团结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 显然会降低世界经济的增速

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 会通过对外贸易途径传导至世界各国 引起全球性的通胀

FinCloud

当前,物价上涨,抑或说通货膨胀,很多人纷纷指责政府。

我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看这样几个问题:

1, 通货膨胀的标准

2, 当前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

3, 哪些人对物价上涨敏感,哪些人对物价上涨麻木?

4, 物价上涨的利弊。

5, 政府的努力

6, 物价上涨的反思。

一, 通货膨胀的标准,

首先要说明一下,研究货币与商品关系的经济学分类为《货币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制度下的结论。

《货币金融学》认为,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

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现在绝对是通货膨胀了。

但是,东西方经济体系的不同,决定着这些观点,在中国并不适用!!!东西方的,货币流通速度差许多!!!

《货币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源于基本商品价格的上涨。

很多所谓,“经济学者”(网络自封的),采纳了这种解释,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本。

二, 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内,物价基本上等于:流通货币量/当前流通商品量。

也就是说,决定物价的有两个因素:流通货币量,流通商品量。

那么,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情况。

去年,国家大力整顿小煤矿,从而使煤炭产量锐减,共减产2.5亿吨,有心的同学,可以看到煤炭价格上涨了不少。

中国一直是进口石油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国际原油价格飞涨,造成国内原油储备减少。

作为,最重要的两种工业原料,两种能源的减少,市场上的商品也必然会减少了。

去年,中国股市火爆,很多人都把存款拿出来,投资到股票,期货市场,从五月开始,有两千多亿以上的货币,从银行流向股票,期货等投资流通领域,再加上银行的大规模放贷(去年提前好几个月完成了全年的贷款计划),这样流通的货币量就激增了。

而商品的减少,流通货币量激增,就必然带了物价大幅度上涨

也就是从去年五月份开始,随着资金从银行流出来,物价就开始大幅度上涨了!!!

三,真正反对通货膨胀的人是收入固定的人。

每月领取固定收入的人,是最有可能反对通货膨胀的,比如工薪阶层,公务员,低保人员等。

他们的工资水平没有跟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所以他们的购买力降低了。

或许,公务员的福利较高,在通货膨胀不严重的情况下,其生活变化不大,但是仍会有一些

公务员发表不满言论,因为他们原来的工资能买100斤肉,现在只能买90斤,他们觉得亏了。而这些觉得亏了的人,有一部分就会捞取灰色收入。

工薪阶层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的劳动与所得不成正比,觉得自己亏了。而这些觉得亏了的人,有一部分会消极怠工。

低保人员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自己得到的待遇不如以前了,觉得自己亏了。而这些觉得自己亏了的人,有一部分会去坑蒙拐骗。

那些拿固定生活费的大学生,在开始的时候,会出于“为民众说话”,而喊两句,而当自己的生活费得到提高后,便对通货膨胀麻木了。

对通货膨胀真正比较麻木的是,从事商业的人,因为他们的收入可以水涨船高。

这样也就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民间经济越发达,对通货膨胀的抵抗力越强。

美国在1974年,1979-1982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4%,其他的年份平均5%左右,在美国通货膨胀,再普通不过,但是美国人几乎人人都为投机者,所以大部分美国人对通货膨胀并不惧怕。

美国人,几乎人人都是投机者,投资股票,期货的资金,远远超过储蓄。

四,通货膨胀的利弊

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拉动经济的方式就是,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增加政府财政赤字,通过政府的赤字,拉动经济增长。

而通货膨胀,却会使人民的储蓄在无形的被蒸发掉,所以美国人都喜欢投资,全民投资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货膨胀对自己的危害,同时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物价上涨对于社会道德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一些本来心态就欠平衡的人会以此为理由,来作一些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所以,美国犯罪率也高。

至于,克林顿执政时期,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而犯罪率却下降了,原因很多,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私下交流。

对应的,如果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这会打击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虽然作为一个个体老百姓希望这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只有1992年发生过通货紧缩的现象,那是中央政府为了使经济软着陆而做出的努力的结果。----那时我才8岁,觉得那年糖便宜了。

五,政府所做出的努力:

为什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为过高的通货膨胀是经济泡沫大量产生的标志。

经济泡沫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副产品,而泡沫经济对经济的损伤,很多人都能看到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央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才保证的人民币不贬值!!!

现在,中央政府提高利率,紧缩银根,就是为了减少流通货币量,因为小煤矿绝不能再开,国际油价又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了得。

当前政府所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在很多“经济学家”那里是遭到反对的,因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是不可以干预价格的。

可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保证人民的生活,所以会采取这种措施。不是制定“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官员不懂经济学,而是不能不这样做!!!

而怕“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会误伤到经济,该措施也规定了各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适用范围,适用时间……….

而这些中央政府所做的努力,是很多人所没有了解到的!!!

五,面对物价上涨,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政府还是个人,他人还是自己,经济还是道德?

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但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请不要脱离实际的去指责,也不要故意忽视政府所做的努力!!!

北境漫步

补充一点,还有前年累计的

相关推荐

保持什么平稳运行,对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

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对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全球通胀居高不下,中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精准把握政策保供稳价力度,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彰显经济韧性。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工作中指出,“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如何保持物价稳定1、是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保障粮食安全。今年将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做好化肥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粮食量足价稳,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储备调节,保持供需平衡。2、是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保障能源安全。重点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确保安全稳定供应。3、是做好铁矿石等重要矿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4、是紧盯市场动向,依法加强市场监管。5、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兜牢民生底线。指导各地认真执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及时启动、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23-07-18 09:29:581

国内物价平稳运行什么意思

物价总水平没有大幅波动。国内物价平稳运行是指物价总水平没有大幅波动,符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要求。
2023-07-18 09:30:181

我国近十年物价水平如何

我国近十年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近十年我国CPI年均涨幅为2%左右,保持合理区间。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物价水平一度波动,但总体仍保持稳定。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粮食、能源等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我国国内物价保持平稳运行,1—8月CPI累计同比涨幅仅为1.9%,远低于美国8.3%、欧元区7.6%的水平。
2023-07-18 09:30:262

今年的经济形势如何?

受到国际形势和内部的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阵痛等影响,今年整个经济形式不太理想,很多行业如金融、科技、互联网、汽车行业、外资行业均面临缩进银根过日子的情况。所以建议以求稳定为主。
2023-07-18 09:30:375

国家发改委回应大宗商品涨价,今我国物价走势如何?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美国又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针对各方面都在热议全球通胀问题,国家发改委回应,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那么国家发改委回应大宗商品涨价,今年我国物价走势如何?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明显上涨,美国又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针对各方面都在热议的全球通胀问题,国家发改委作出回应,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那么国家发改委回应大宗商品涨价,今年我国物价走势如何?一、国家发改委回应大宗商品涨价国家发改委表示,对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全球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应该客观分析、理性看待。当前,各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很多,综合起来看是短期供需关系变化、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多数商品价格上涨可以视为短期因素叠加作用下的修复性、阶段性反弹。同时我们还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也不平衡,目前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二、今年我国物价走势如何?从国内来看,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和服务类价格占比较高,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小。近来,食品价格的涨幅回落、服务价格相对稳定,我国的CPI总体呈现出了平稳运行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表示:从根本上讲,我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潜力。工农业产能充足、供给充裕,为物价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判断,今年CPI将在比较温和的区间运行。彭绍宗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继续密切关注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物价形势变化,顺应市场规律,全力保障物价总体平稳运行。
2023-07-18 09:31:201

cpi2022年公布指数

2%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数据,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CPI月度同比涨幅均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9月份涨幅最高,达2.8%,但仍处在合理区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幅一直处于1%左右的区间波动,我国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价格保持稳定。2022年12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措并举做好市场保供稳价,物价运行总体平稳。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11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环比由11月份下降0.2%转为持平。“物价始终保持平稳运行,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规模大,保供稳价措施有力有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2022年全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上涨4.1%,低于2021年全年8.1%的涨幅。其中,受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影响,2022年12月份PPI环比由11月份上涨0.1%转为下降0.5%;受2021年同期对比基数走低影响,PPI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
2023-07-18 09:31:281

物价会持续上涨吗2022

2022年物价会持续上涨。2022年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预计CPI延续温和上涨态势,PPI涨幅可能逐步回落,上下游价格走势更趋协调。
2023-07-18 09:31:351

2022年物价走势会如何?

稳步上升,cpi在未来几年将会逐步升高,大基建大通胀时代正在到来
2023-07-18 09:31:4315

9月CPI同比创逾两年新高,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下阶段走势如何?

下阶段猪肉的走势依然会呈上涨的趋势,毕竟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猪肉价格都不会下跌。
2023-07-18 09:33:375

全球粮价上涨是否影响中国人?国内物价会涨吗?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等影响,近期国际粮价呈暴涨之势,那么全球粮价上涨是否影响中国人?一起来了解下。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等影响,近期国际粮价呈暴涨之势,那么全球粮价上涨是否影响中国人?一起来了解下。全球粮价上涨2020年全球受新冠肺炎影响,导致全球食品价格总体上涨了20%,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从2020年6月,截止到2021年3月,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其中今年2月世界谷物价格指数达到了116点,是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谷物类的粮食价格涨幅惊人,其中高粱价格同比上涨82.1%,玉米价格同比上涨45.5%,小麦价格同比上涨19.8%。全球粮价上涨会对中国有影响吗?看到全球粮价暴涨,让不少人感到担忧,全球粮食上涨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粮食价格。针对此事,3月31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进行了回应,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供给充裕,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有基础条件。国内物价会涨吗?首先,粮食的国际后期走势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涨价的。但是中国粮食价格走势可能是温和涨价,绝对不可能出现暴涨的情况。一是国家推行经济内循环的一个新形势,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贸型制造业萧条时,可以回家务工,可以有效保证粮食供应。二是我国是粮食大国,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达到1.3万亿斤以上,尽管去年由于疫情原因,但是国内粮食产量并没有出现减少,还是丰收的一年,而今年预测粮食产量也会增涨,因此从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上看,中国国产粮食供应有保障,国内粮食并没有大涨的空间。另外在3月31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表示,随着拍卖粮源陆续出库到厂,部分贸易企业会加快粮食出售进步,加上进口粮食陆续到港,近期粮食市场价格会迎来回落。由此可见,全球粮价上涨对我国基本影响不大的。
2023-07-18 09:34:571

下半年国内物价会大涨吗?相关部门对此是如何回应的?

CPI将保持在合理数值之内,大幅提升商品价格的概率并不大。多个西方国家迎来通货膨胀,生活用品价格节节高升。以韩国为例,韩国炸鸡销量可观,现已突破百元。居民获得的直观感受是商品价格提升,部分居民收支难以维持平衡。我国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并不高,部分区域依旧保持着部分商品价格不变。只不过部分蔬菜水果价格有所上升,毕竟运输成本和燃油费用正在提高。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在记者会中明确提到CPI上涨幅度为2.1%。反观西方国家的cpi,远远大于中国CPI数值。下半年,CPI还会保持在能控范围之内进入下半年后,全国各地的应季水果产量节节高升。果农会通过合理的物流渠道,将水果及蔬菜运送到全国各地,以保障超市和商场的正常供应。此外,我国物流体系呈现出多元化与快速化。有效保障蔬菜与水果的新鲜程度,市场中的生活用品供应量充足。其实,国内外消费市场与居民消费能力大不同。中国人个人倾向于适当购物,更倾向于与生活相关的产品。大部分国外居民会选择使用信用卡,购买奢侈品及非生活必需品。产品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后者超前消费的行为会损失个人财富,最终导致CPI数值上升。事实上,我国一直都在大力保障民生,一批又一批民生工程得以建设,国内居民生活环境越发优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日用百货商品价格和肉蛋奶及粮食价格,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大宗商品价格与粮食及肉蛋奶价格同时上升,最终只会形成收居民无法保存收入和支出,或形成通货膨胀。
2023-07-18 09:35:164

国家发改委:今年后几个月物价水平可能略高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关情况。杨荫凯在会上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2011年建立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并先后于2014年、2016年、2021年三次作了修订完善。各地相应建立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积极开展价格临时补贴发放等工作,有力缓解了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2020年3~6月,国务院决定对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实行阶段性“提标扩围”,将补贴标准提高一倍,同时扩大保障范围,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对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20年以来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31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3亿人次。今年以来,在国际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强重点商品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国内物价运行总体平稳。1~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上涨1.8%,7月当月同比上涨2.7%,远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水平。总体判断,今年全年3%左右的CPI预期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受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猪肉价格季节性上涨等因素影响,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今年后几个月到明年一季度国内物价水平可能比前几个月略高一些。特别是受疫情、灾情等影响,困难群众数量有所增多,基本生活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即使国内物价涨幅不大,困难群众的感受可能比较明显。发布会要点国家发改委:预计今年9月至明年3月,各地将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200亿元万劲松表示,结合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物价涨幅的预测,对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后,需要发放的补贴资金以及增支金额进行了初步估算,预计今年9月份至明年3月份,各地将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200亿元,其中因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而增加补贴发放约70亿元。国家发改委:2020年以来各地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15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在发布会上介绍,据统计,2020年以来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31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3亿人次。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的政策内容有哪些?国家发改委解答国家发展改革委价值司司长万劲松介绍,这次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的补贴力度,主要政策内容有两条,一个是扩大保障范围,二是降低启动条件
2023-07-18 09:35:411

国内物价会大幅上涨吗?发改委对此作何回应?

油价上涨,一定会引发物价上涨。
2023-07-18 09:35:555

国家发改委称「今年后几月到明年一季度,国内物价水平可能比前几月略高一些」,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今年后几月到明年一季度国内物价水平可能会比以前来得略高一些主要是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虽然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影响正在逐渐地蔓延扩散,到了今年的最后几月和明年年初是消费的旺季更是会加大对应的影响。对于我们国内而言由于工业体系非常完备所以受到的通货膨胀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并且国家物价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调控国内的商品价格,但是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因为国际社会部分地区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且一些原材料的价格较高,所以持续性冲击到了国内的一个物价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通货膨胀会逐渐蔓延开来,并且在今年的最后几月到明年年初到达最高的峰值,其中的一个内在因素还有年底几月和明年年初的时候都是消费的旺季,所以供需关系发生改变的时候势必会提升对应的物价水平。这足以说明国内的通货膨胀影响相对来说还是会持续蔓延一段时间的,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已经增加了人民群众不必要的生活成本。猪肉价格季节性上涨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今年后几月和明年年初的时候由于生猪的出栏量没有那么高所以会有价格的提升。猪肉价格有所变动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养殖户在养殖生猪的时候他们前期需要投入相应的饲料成本和医疗成本,并且在生猪大量出栏的时候猪肉的价格就会有所下降,等到大量的生猪还处于生长周期的时候猪肉的价格又回升了。而在今年后几月和明年年初的时候生猪的出栏储量在前期已经供应一大部分出去了,主要是想要降低当时猪肉市场的价格,所以后期的时候猪肉的价格又会回升上去,同时很多的商品还会因为猪肉的价格上升起到一些联动上升的作用。新浪财经报道:展望2022年下半年生猪产能逐步回归正常水平,不过猪价的快速上涨也会干扰产能去化进程,预计下半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将维持相对稳定的规模,商品猪出栏则继续下降,但整体供应仍有保障,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重心有所上移,养殖利润逐步修复。说明2022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初的猪肉价格还是会呈现上涨得趋势。今年后几月到明年年初是很多行业的旺季,这对于很多人而言都可以起到经济增收的作用,所以经济市场会适当调节物价的水平。在每年的后几月都是很多行业的旺季,这对于很多的生意人士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因为这个时候所带来的一些客户资源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还有很多的潜在客户在等待着转化,所以他们的经济收入往往可以在这几个月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对于很多的工薪族而言也是升职加薪的一个好时机,工作能力优异表现好的员工往往也可以在薪资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在年底的时候顺利领取更多的年终奖,所以经济市场本身是有调节机制的,通过人群在收入方面的正向反馈使得经济市场的商贩会适当提高对应的商品价格。机关事业单位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办法通知:对年度考核职称(合格)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奖金标准为本人12月的基本工资。可见在年底的时候很多行业的职工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并且大家在年底的时候都有囤货的习惯所以物价也会适当地上涨。国家虽然也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并且加大了工业生产的规模,但是通货膨胀还是存在的,并且经济市场的一个调节机制也是存在的,另外就是猪肉的价格变动也是经济市场的一个客观发展规律,人民群众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对于资金的正确利用,将每一分钱合理分配到每一份需要的资源上面。
2023-07-18 09:37:181

下半年物价预计仍会温和运行吗?

在8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指出,下半年中国物价保持平稳具备坚实的基础,仍将会在温和区间运行。这一判断的底气来自: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二是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重要的民生商品、工业品供给充裕,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三是从调控能力看,改革开放40年来,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的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专家看来,中国可运用多种手段,将对国内消费者的影响控制到最低,消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2023-07-18 09:37:451

2022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物价为什么这么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的战争比较严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疫情和干旱影响导致经济下行,造成了物价在上浮。
2023-07-18 09:38:075

今年上半年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如何?

今年上半年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上下游价格走势趋向协调,重要商品和服务市场供应充裕,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相适应,反映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巩固,生产端和需求端变化趋于平稳,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新的动态平衡正在形成。”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说。  针对当前的新情况、新变化,岳修虎认为,下半年物价有望继续保持在温和区间运行。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物价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二是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重要民生商品、工业品供给充裕,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度高;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今年以来价格涨势趋于平稳。  三是从调控能力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他强调,下半年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二是加强市场调节调控,确保重点商品供应和价格稳定;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四是认真执行好物价补贴联动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23-07-18 09:39:381

我国下半年物价预计继续平稳运行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CPI同比上涨2.0%,处于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调控目标之内。专家表示,今年上半年CPI整体平稳,虽然年初反弹至2%以上,但近两个月同比涨幅又回落到2%以下,预计上半年CPI同比涨幅平均在2%左右。 对于下半年物价走势,连平预计,三、四季度猪肉价格可能企稳回升,也许会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非食品价格则可能保持基本稳定,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从翘尾因素来看,7月之后将显著回落,因此下半年通胀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较小。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也表示,市场普遍认为宏观环境稳定、市场供给充裕,价格总水平将延续平稳运行,出现明显上涨的可能性小。下半年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备坚实基础。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7-18 09:40:041

为什么下半年物价有望延续温和态势?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中美贸易摩擦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影响非常有限,下半年CPI有望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从目前情况看,价格运行比较平稳,主要是进口大豆的价格可能会有一定上升,会带来豆制品及相关产品价格的一些变化。”毛盛勇在国新办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毛盛勇分析说,大豆及豆类相关品在CPI中的权重比较小,豆类的下游产品,主要是豆粕饲料可能会推高一些猪肉或鸡蛋类产品的价格,此外豆类也会影响食用油价格。“从今年上半年看,我国猪肉和食用油价格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食用油价格下降1%,即使价格有一点上升,对整个CPI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毛盛勇说,当前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有利于价格保持总体稳定。“从影响CPI的三大构成来看,食品价格方面,这些年我国粮食产量丰产丰收,为食品价格平稳运行奠定较好基础。从服务价格看,今年上半年一部分地区完成阶段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任务,下半年服务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轻。从工业消费品价格看,一方面,今年PPI涨幅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减轻了对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传导压力;另一方面,工业消费品总体来说供过于求,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太大。”他分析说。来源: 新华网
2023-07-18 09:40:251

中国2018年下半年国内物价走势如何?

国家发改委8月2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媒体提问:上半年我国的物价运行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但是近期来看,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请问下半年物价走势如何?下一步在稳定价格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表示,近期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大家都很关心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会对我国的物价产生多大影响,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下半年我国物价保持平稳具备坚实的基础,仍将会在温和区间运行。岳修虎指出,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从宏观层面看,物价保持平稳运行有坚实的基础。二是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重要的民生商品、工业品供给充裕,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大家关心的服务业,刚才两位司长也有介绍,发展速度快,但今年以来价格涨势趋于平稳。三是从调控能力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的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这些方面看,下半年物价有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岳修虎指出,下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稳价安民方面将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价格总水平、重要商品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进行预警。二是加强市场调节调控,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完善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改善调控方式,确保重点商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四是抓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这是价格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认真执行好物价补贴联动机制,根据价格上涨情况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023-07-18 09:42:081

2010年中国调控物价措施分析.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主要任务,并适时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整,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各地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只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在科学发展上迈出扎实步伐。  2010年的发展成就和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也是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1年是执行“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也是确保“十二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首先,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主动。其次,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主要表现在: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今年第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比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高9.3个百分点,是2009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第一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中央投资对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拉动效应显现,2010年上半年地方项目投资增速达到26.7%,比中央项目投资增速高出近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维持在18%左右的较高水平上。第三,从外需看,明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第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来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使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只有着眼于长期发展来解决短期问题,通过解决短期问题来化解长期矛盾,才能为“十二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世界经济正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等,既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总体判断,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正在逐步转入正常增长的轨道。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与意义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作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这对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注入动力。目前,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必要性在于: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支持,这也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三,财政政策主要是用于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行性在于: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之下,我国财政、金融状况良好以及宏观经济有力的增长势头,都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首先,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但应比2009年—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时有所控制。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将更多的钱用于“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在改革税制的同时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税负负担。第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中性的货币政策。当前,受输入型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增加逐步与宏观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避免物价全面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我国金融领域造成冲击,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更好地加以应对。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保持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总量合理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第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三农”、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四,保持金融稳定,切实防范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其内涵在于:第一,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化解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第二,各部门、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需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第三,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需要根据物价总体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对于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我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措施,是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因此,不应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还要看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保持价格水平稳定、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风险的重要方面。只有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保持经济环境的长期稳定;只有经济环境持续稳定,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稳定价格总水平。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好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工作。  稳定价格总水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和一些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影响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也是明年宏观调控的关键目标。导致近期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面已经述及的原因,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防止一些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从而形成对物价上涨的更大压力。面对物价水平上涨的多方面原因,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首先,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保障供给,争取实现供需平衡。其次,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流动性,进一步减弱较大规模货币存量对价格水平稳定的影响。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打击各种扰乱物价稳定的违法行为。第三,当前预防通货膨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应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和媒体宣传,稳定公众心理,避免因心理恐慌而推高物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事关民生的物价水平稳定问题的高度重视。会议提出,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而且目前并不存在导致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因素,只要调控措施得力,就能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23-07-18 09:42:381

央行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物价稳定(每种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具体运用)

央行: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物价稳定 2011年02月16日 18:04 来源: 一财网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央行2月16日发布新闻稿显示,央行副行长杜金富表示,央行将密切监测国内外粮价走势,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货币条件。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受节日和低温冰冻天气影响,1月CPI环比涨幅为1.0%。  杜金富是在央行部署做好金融春耕抗旱、稳定粮食生产的金融服务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杜金富表示,央行将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重点地区抗旱救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再贷款地区间调剂。并围绕当前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三农”,用于当前抗旱救灾和促进粮食生产。  杜金富还部署了开展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重点调查工作。为了准确掌握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杜金富要求各分支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以核实资本质量为重点,进行深入摸底,调查农村信用社在票据兑付后的资本真实性和实际经营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7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556.8亿元。
2023-07-18 09:42:483

2018年价格秩序将保持平稳吗?

据报道,日前有专家表示,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2018年市场预期总体稳定,价格秩序平稳规范。报道称,预期年内将延续平稳态势,全年CPI、PPI运行在温和区间。针对2月份因节假日CPI同比涨幅回升情况,浙江、天津等地及时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稳定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近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价格运行中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的看物价将保持平稳运行,一季度,生产者生产平稳,经营者经营有序,消费者消费理性,市场价格秩序总体规范,价格举报、投诉等数量同比下降约18%。从宏观环境看,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总供求关系相对平稳;从市场供给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生猪产能处于高位,全社会粮油库存水平较高。希望2018年物价的价格可以保持稳定!
2023-07-18 09:42:551

我国经济运行必将回归常态

前两月主要数据指标增速下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吗?2月物价涨幅较大,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吗?在3月17日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副司长李慧表示,“疫情的冲击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我国经济运行必将回归常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很多支撑。”民生保障经受住了一次大考发电量与用电量常常被视作经济风向标。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8.2%,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7.8%。不过,3月以来,发用电量明显回升,3月16日调度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明显高于2月底的162亿千瓦时,上升9.9%。“在一系列应对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疫情扩散势头已经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这为经济尽早恢复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家信心也正在逐步回稳。”李慧说,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明显影响,但是疫情的冲击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我国经济运行必将回归常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很多支撑。人民生活有保障。近两个月来,经济运行受到疫情防控影响,但全国人民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都得到有力有效的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表明我们在保障民生上经受住了一次大考。”李慧说。大国经济有韧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应对疫情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具有的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复工复产在推进。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除湖北外,复工率均已超过90%,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西、重庆等已接近100%。大量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也在加快推进。经济运行有亮点。在疫情防控期间,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成长,网购快递、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信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了3.8%。应急政策见成效。超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19条措施、定向降准……近期各地各部门根据形势需要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多项有力有效的对冲政策,将会不断缓解经济运行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预计全年物价走势前高后低2月CPI同比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同比上涨21.9%,涨幅扩大1.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4.45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活食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2月,薯类价格环比上涨16.0%,涨幅扩大8.3个百分点;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9.5%、4.8%和3.0%,涨幅分别回落5.8、0.7和1.5个百分点。如何看待今后的物价形势?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介绍,2月物价运行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蔬菜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响,产销受阻,一度出现出村进城“两头难”,导致春节过后,蔬菜价格一反常态,不降返升,拉涨CPI。但是,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仍处在温和区间。“从总体上看,全社会供给充足,物价总水平平稳运行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彭绍宗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工农业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服务业发展迅速,物价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牢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产能进一步释放,物价涨幅有望回落。预计全年物价走势将呈前高后低的态势,不存在全面上涨的基础。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力争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据介绍,当前各地各行业复工复产都在加快,有色金属行业用电量已达到去年正常水平,医药、化工、电子行业用电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九成以上,钢铁、机械、纺织行业用电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铁路装车数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关心,中国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投资。近日,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跨国投资将下降5%—15%。中国如何稳外资,还会是全球最佳投资地吗?“强大的国内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健全的基础设施,还有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等,都是我们吸引外资、留住存量并吸引更多增量的有利条件。”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吴红亮介绍,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了“稳外资11条”,包括提高外资项目备案便利化程度,全面实行告知性备案、在线办理;简化外资项目核准手续,取消五类附件材料,推行不见面办理,在疫情期间可以容缺受理等。“我们相信,外资企业预期会更加稳定,长期在华发展的信心也将进一步增强。”李慧表示,这段时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对宏观政策做了大幅调整。中国拥有的政策工具依然充足,我们将密切监测经济运行态势,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推动相关储备政策出台实施,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力争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2023-07-18 09:43:221

价格指数基期轮换后发布,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为何我们总觉得钱在变“毛”?

超发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是经济学中一个不确定的命题。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假设市场上商品和货币是一一对应的,而纸币越来越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纸币在竞争同样的商品。原本1美元的商品,由于纸币总量翻了一番,就需要2美元才能买到。制造物品总是很困难,而过多的纸币则是很容易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甚至可能出现商品降价的情况。它们通常是由于技术进步而大大提高产量的商品。比如电脑和手机,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尽管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但它们的价格一直在下降。货币贬值的过程是如何传导的?在我看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其实解释了这个过程。在所有国家,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然后一步一步地传递到下一个层次,导致像涟漪一样的价格上涨。一旦货币被传递到社会外围,物价上涨就告一段落。例如,中央银行发行了一张新的100亿美元钞票。所以它会在资产负债表上做一个附注,央行负债100亿美元,然后把钱“借”给国家部门和商业银行,这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至于央行欠谁钱,怎么还,有没有破产的危险,似乎从来没有人问过。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实际作用只是记录央行的票据发行规模。这些行业和获得新资金的人都有自己的投资和消费渠道。每年春节过后,银行、国企、金融机构发年终奖,一线城市房价开始上涨。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新货币在流动。资金流向哪里,价格就会被慢慢推高。一般来说,农村是离新币最远的地方。农民卖粮进城,绝望地看到所有物价都在上涨。小地方的工人阶级也很惨,公司赚通货膨胀的钱,和员工的努力无关。只有物价普遍上涨,有怨气,公司才会象征性地“涨工资”,以留住人。大约在这个时候,钱用完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街上卖奶茶的小姑娘们更靠近市场的前线,比工人阶级更能感受到市场的繁荣。其实所谓的“大家收入都在涨”只是一种假象。事实是:大多数人的收入都被通货膨胀侵蚀了。房价涨的越来越猛,收入远不如物价。上游部门错估了底层民众的需求,拼命开发新楼盘,搞高端项目。真正的需求没上来,上游布局成了错产。这个时候,就是债务四处蔓延。为了防范风险,央行会停止货币。依靠贷款和热钱生存的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很多企业会倒闭,很多岗位会被裁撤。这个时候,萧条就来了。这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在我看来,这就是经济运行的真相。可惜世人对奥地利经济学派并不熟悉。如果能普及,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2023-07-18 09:43:301

今年会不会发生通缩或通胀?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5.5%。专家分析,目前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平稳运行的态势,对今年物价大幅涨落的担忧逐渐解除,宏观经济政策与改革的推行获得有力的支撑条件,年内既无通胀压力也无通缩风险。供应增加拉低价格5月份CPI数据构成中,最惹眼的当属食品价格走势。从环比来看,鸡蛋、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4.1%、2.9%、6.2%;同比则分别下降16.8%、12.8%和6.3%。3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约0.61个百分点。商务部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本轮肉蛋菜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增加。以生猪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生猪出栏量均出现2015年以来首次正增长。2017年第22周(5月29日—6月4日),猪肉周均价每公斤20.34元,同比低24.6%。肉蛋菜价格下降被认为是5月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振霞对本报记者分析,今年以来CPI整体走势与往年类似,春节之后涨幅下降,真正的上涨到第三季度才开始,影响走势的主要因素也是随季节波动的食品价格。另外,5月份CPI的1.5%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明显,约占1.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5个百分点。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分析,6月翘尾因素将达到年内最高点,预计CPI同比仍将继续走高,年内总体将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走势。而从PPI来看,5月份环比继续下降。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比上月增加6个,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等。在5.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4.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服务变“贵”凸显转型在5月份CPI数据中,还有一项突出表现是服务类价格上涨。同比来看,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9%,教育服务类价格上涨3.3%,居住类价格上涨2.5%,交通类价格上涨2.3%。王振霞分析,服务类价格呈现连绵的温和上涨态势,自2014、2015年起这一特征就较为明显,但是因为在CPI中占比不大,对价格推动力量有限。不过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教育、医疗等服务的需求逐渐变得刚性,未来价格还将延续温和涨势。5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1%。刘学智认为,核心CPI上涨与经济结构转换有关,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及居民消费升级将带来服务需求的提升,从而引起服务类价格的上涨。有专家建议,未来还需要适应转型需求,提供更多医疗保健、教育等公共物品。对于PPI的走势,王振霞则认为,价格补涨比新增需求的拉动更明显。当然,PPI涨幅回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制造业生产周期影响,企业一般不在年中大量投资,而倾向于在年初补充库存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造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未来的投资需求走势还有待观察。回落态势还将延续关系市民餐桌的肉蛋菜价格还会继续下降吗?商务部分析,预计下半年国内生猪及猪肉市场供给稳步增长,价格整体呈下行态势;鸡蛋市场近期供应充足,入秋后蛋价有望企稳回升;未来几个月,蔬菜价格总体将延续回落态势。而纵观5月份及1—5月CPI与PPI数据,今年物价整体平稳运行几乎成为共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从短期来看,肉蛋菜价格依然有下行压力,物价不会大幅上涨;长期来看,非食品价格会继续上涨,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能源价格不会过快上涨,物价依然有望保持平稳。刘学智认为,服务类价格上升,但受经济需求回落及食品价格涨幅回调对冲,年内既无通胀压力也无通缩风险。王振霞则表示,今年以来物价走势温和,前期对经济滞胀的担忧基本可以解除,国民经济不用承压运行,宏观经济政策获得良好的支撑条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可以更好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双创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专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鼓励金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等。”不过,专家同时提醒,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价格变化,大宗商品等受国际价格变动影响明显,要有预警机制。以上内容引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7-18 09:44:011

2020年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今年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总体是向好的,从低谷向高峰不断迈进。
2023-07-18 09:44:403

8月份的CPI数据不错,各地的物价涨势如何?

各地物价也有所上涨,除了工资以外,涨幅都不错。
2023-07-18 09:44:484

2018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透露中国哪些经济趋势?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2023-07-18 09:45:202

下半年国内物价受啥影响?

8月2日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今日表示,我们认为,下半年我国物价保持平稳具备坚实的基础,仍将会在温和区间运行。国家发改委今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上半年我国的物价运行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但是近期来看,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请问下半年物价走势如何?下一步在稳定价格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对此,岳修虎表示,近期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大家都很关心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会对我国的物价产生多大影响,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下半年我国物价保持平稳具备坚实的基础,仍将会在温和区间运行。岳修虎指出,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从宏观层面看,物价保持平稳运行有坚实的基础。二是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重要的民生商品、工业品供给充裕,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大家关心的服务业,刚才两位司长也有介绍,发展速度快,但今年以来价格涨势趋于平稳。三是从调控能力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的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这些方面看,下半年物价有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岳修虎指出,下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稳价安民方面将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价格总水平、重要商品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进行预警。二是加强市场调节调控,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完善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改善调控方式,确保重点商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四是抓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这是价格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认真执行好物价补贴联动机制,根据价格上涨情况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7-18 09:46:281

当前物价透露了什么消费升级新信号?

2018年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2017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处于“1时代”。2017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1.6%,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调控目标;2017年12月份当月,PPI同比上涨4.9%,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2017年全年,PPI由上年同比下降1.4%转为上涨6.3%,与上年同比下降1.4%形成鲜明对比,结束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食品价格下降1.4% ,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态势。食品价格大幅回落意味着什么?“食品价格的回落也反应出城乡居民在食品方面的需求进入平稳增长的状态,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得到较为普遍的满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需求的平稳,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食品价格的下降。食品是居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食品价格的涨幅同比回落,这也许是一个重要变化,食品价格稳定,居民食品支出的稳定,也是支持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在食品价格下降的同时,非食品价格上涨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1%,服务价格上涨3.0%针对之一反差,张立群指出,非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正是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的表现。只有当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再占据较大比重的时候,居民才有可能将更多的支出用于改善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会随之增加,这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直接表现。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部闫敏指出,物价也反映了我国产业升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物价增长温和适中,从整体上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物价平稳才能显示货币的平稳。
2023-07-18 09:47:161

保持物价稳定的意义有哪些?

可以抑制通货澎胀。
2023-07-18 09:47:492

央行表示2021年我国物价水平大概率保持温和上涨,物价上涨与什么有关?

物价上涨与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关,如果供小于求那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2023-07-18 09:47:5713

国家宏观调控,为什么物价还在上涨?

以经济学和价格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具体的物价上涨原因有以下几点: 1.供求规律的长期表现形式为供不应求; 2.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年之内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上涨了5%,也就是增值了5%,现在我国的各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出口销售,国内自己人消费的其实很少,因为大家的钱都拿去买高价房了,谁还有多余的闲钱用来自己消费??? 3.寡头垄断行业造成商品不能充分竞争; 4.国家宏观调控,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5.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指太多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造成的超额需求状况; 其实通货膨胀有3种解释,这只是其中一种。 6.生产要素价格,其中土地是最关键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受国家严格控制,导致土地的取得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其相关的产业链条同时受影响; 当然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有很大原因是因为炒房引起的。 7.国家财政购买力度,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认为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了,就减少对某种商品的购买,反之道理一样。 8.物价指数,资金具有投资回报率或资金价值,也就是折现率和本金化率.说白了就是未来的钱不如现在的"钱"值钱,未来同样的钱购买力不如现在买的东西多; 9.国际经济对我国有很大影响,包括外汇储备情况。目前我国大概有2000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自从加入WTO以来,跟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 10.这一条本人认为非常关键。美国大型金融投机集团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掠夺。 中国外汇制度改革以来,尤其2007年,人民币对美圆上升5%,这是美国控制的。目的是象90年代对日本进行经济掠夺一样。举个例子:2006年1美圆=10元人民币,美国人在2006年用1美圆换了10元人民币,用这10元人民币买了上海一套房子,2007年上海房价翻一翻,美国人把房子卖了得到20元人民币,而2007年人民币升值,假设1美圆换8元人民币了,美国人再将20元人民币换成美圆就是2.5美圆。如此可见,美国人的1美圆在一年时间就变成2.5美圆,他赚了中国多少???2.5倍的利润啊。而且这2.5美圆回到美国又可以继续投资美国,美国经济又可以发展了,美圆重新升值。还有1美圆换成人民币10元投资固定资产后,市场上就少了10元流通,中央银行就会发行10元人民币来弥补这个空挡,而这2.5美圆走了以后留给中国的却是市场上多了10元人民币,还不通货膨胀才怪。中国被掠夺后,人民币再度贬值。就跟日本一个结局,看着吧,朋友,有你哭的那一天...... 再来看看价值规律,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综合了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商品价格的本质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内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和流通;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 3.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通常所说的物价其实就是生产价格,而生产价格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就是价值的转化形态.
2023-07-18 09:48:451

为什么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物价却还在不断上涨

您所说的实际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相对与美元升值,只能证明我们的货币贬值相对于美元来讲贬值更慢,并不代表我们的货币购买力增强了。其实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货币价值与黄金脱钩。不管是哪国政府,其货币都是不断贬值的。之所以出现各国汇率不断变化,是因为各国货币贬值的速度不同而已,比如上世纪80年代美元兑人民币在1:10左右,当时国内纯奶油雪糕0.2元人民币一支,在中国1美元能买50支雪糕。现在雪糕是是2元一支,人民币对雪糕的购买力下降了10倍,而现在美元对人民币是1:6.7,1美元只能买3支整个的+1支被老板咬去一大半的雪糕了。人民币对我国雪糕的购买力下降了10倍,美元对我国雪糕的购买能力下降了15倍左右。但总体来说,相对于美元,人民币还是升值了。但这种因资金流入而产生汇率升值是不稳定的,因为一旦境外资金出逃,我们的货币就有汇率下跌的风险。总结起来就是,美元以特定货币为参照物的升值或贬值,并不能全面衡量美元实际的购买力。
2023-07-18 09:48:532

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

还在下探过程了,等待企稳吧
2023-07-18 09:49:023

国家什么时候定调经济工作,突出物价稳定?

这个不好说,那就看国家发改委的了!
2023-07-18 09:49:202

近十年来中国的物价呈一个怎样的趋势?

中国的物价嗯,呈现的是一个长是的,我趋势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2023-07-18 09:49:3015

国家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扩大财政支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增加发行国债,降低税率
2023-07-18 09:49:581

全球高通胀,国内物价是否会大幅上涨?

综合来看,全年物价涨幅或将比去年有所扩大。针对物价短期上涨压力,要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应加强价格监测预警,适当降低价格补贴启动条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基本民生。
2023-07-18 09:50:074

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从宏观调控的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中信银行
2023-07-18 09:50:474

为何市场的物价指数会不断上涨?物价指数上涨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一是国际国内市场等外部价格带动物价上涨。比如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二是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尤其是人力成本。
2023-07-18 09:50:555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已经呈现出了断崖式衰退。
2023-07-18 09:52:143

中国如何处理物价变动的影响

  (一)科学运用宏观调控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经济都用“两  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一只是看得见的手,指的是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或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税率、汇率和利率,即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里,国家计划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这三者之中,国家计划提供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实施执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但也有不同的分工。对宏观经济来讲,货币政策更多的是管总量,财政政策更多的是管结构。在宏观调控中,这两个政策应该密切相关,并且调控的力度、调控的方向要大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调控成效。但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  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经济学上的术语叫“通货紧缩”,即需求不足,供给大于需求,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是通货紧缩,所以在1998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经济学上的术语叫“通货膨胀”,即总供给比总需求小,供不应求,表现为物价上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通货膨胀,最近的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这段时期。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我国从2003年下半年到现在基本上处于这么一种状况,但具体来讲,有些产品供大于求,有些产品供小于求。应对这种局面采取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5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质是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有人认为宏观调控就是紧缩,就是要控制发展速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实,宏观调控针对的是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必须用政府宏观调控这一只看得见的手加以解决,包括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后达到比较稳定、持续、协调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稳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只要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符合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都是积极和协调的,都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  (二)近十年来财政宏观调控简要回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就是有高有低,波浪式前进,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但是,严格地讲,在1993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属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是靠计划实现综合平衡,大多采取行政性措施。真正运用经济办法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三大法宝”来进行宏观调控,是在1993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1.1993~1996年的财政宏观调控 1993年到1996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控制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个“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二是四个“紧张”: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三是一个“乱”: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为了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1993年6月24日,中央下发了6号文件,决定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当时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进行治理整顿,文件中,财政政策是重头戏。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文件精神,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包括:一是通过适当压缩财政开支逐步减少财政赤字,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集团购买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增加有效供给,缩小社会供求总量的差额;二是通过税制改革,调整税种结构和税率,严格控制税收减免,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三是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整顿财经秩序,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财税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打击逃税骗税和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五是支持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促进外贸出口增长。在货币政策的配合下,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物价指数比上年增长6.1%,形成了“高增长,低通涨”的良好局面。对此,国际上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说中国避免了一次经济灾难。  2.1998~2003年的财政宏观调控 1993~1996年的宏观调控刚刚完成,经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出现了供大于求、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明显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当时的提法叫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实际上就是通货紧缩。1997年以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膨胀,没有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在国际上,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比较多,一般都是采取“关水龙头”的做法,包括控制银行货币投放量、提高利率、控制财政支出等。治理通货紧缩,最关键的是扩大需求。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增加投资性支出等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8~2004年累计发行了91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带动了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的跟进。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对涉及投资、消费及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及时作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实行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分三年将金融保险企业营业税税率由8%降至5%,以及多次提高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等政策措施。  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连续四次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年终奖金制度。同时,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1998年以来,取消行政事业收费项目1805项,共减轻社会负担1417亿元;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了经济结构,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但最大的功劳还是拉动了经济增长,国债投资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1.8个百分点,从而避免了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在7%~9%之间,又一次实现了“软着陆”。  3.两次财政宏观调控的启示在这两次财政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财政政策也包括货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其主要作用在于消除经济周期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正确地运用财政政策,不仅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无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还是紧缩的财政政策,或是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只要运用得当,符合宏观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都是积极的、可持续的、有效的。  第二,财政宏观调控的灵魂或关键是审时度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必须随着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地调整。要对具体经济情况作具体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宏观调控政策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其是否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正确、科学的判断之上。具体来说,要判断得早,动手得早,决策得早,这样作用也大,效果也明显,成本也低。换言之,是否采取扩张、紧缩或是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必须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决定。经济太热了,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就要着眼于给经济降温;经济冷了,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就要着眼于给经济升温;经济冷热差不多的时候,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就要着眼于解决结构不平衡问题。  二、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客观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2003年一季度GDP增长速度达9.9%,全年为9.1%。2004年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为9.8%,二季度为9.6%,三季度为9.1%,四季度为9.5%,全年为9.5%。同时,从2003年开始,物价也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由负增长变成正增长。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一是有些行业如钢铁、冶金、房地产、建材等发展太快,出现了局部过热;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能源、交通、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很敏锐地看到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2003年起,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初步消除了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机制尚不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大、能源和运输瓶颈约束依然突出等。在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2005年开始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是贯彻科学调控观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  (二)2004年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的情况 2004年以来,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突出从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个薄弱环节和控制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两个方面,促进加强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1.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二是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由于粮食供求紧张,粮价就上来了。粮价一上来,所有和粮食有关的副食品价格也就涨起来了。为此,中央在2003年就确定了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入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方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04年以来,财政部门采取了多项支农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两减免三补贴”。  “两减免”的主要内容:一是稳步推进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面推开粮食直补工作;二是对13个粮食主产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实施良种补贴;三是认真落实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财税优惠政策。2004年,中央财政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共安排补助支出313.2亿元。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还积极采取以下支农政策措施:一是主动配合调增用于农业的国债项目资金,2004年安排380亿元;二是为缓解因粮食等基本食品价格上涨对社保对象生活带来的影响,从2004年下半年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增支22.5亿元,追加城市低保补助资金10亿元;三是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并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63.16亿元资金由有偿使用全部改为无偿投入;四是认真落实教育、卫生、文化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五是取消、免征、降低了十几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六是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多万人,其中有80%左右的人实现就业。  上述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出现了转机,确保了中央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入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战略的顺利实施,为调控整个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2004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恢复,增加了775亿斤,差不多达到了9400亿斤。由于粮价上涨等因素,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增幅比2003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也认为,2004年是一个时期以来支农政策最实、力度最大、落实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是农民增产最多、增收最多、发展最好的一年。  2.适当调整财政投资的方向、力度和进度,有效减缓投资增长过快势头 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果断科学决策,中央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300亿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一方面,为体现“五个统筹”的精神,财政部门主动配合调整国债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有保有压,重点保证重大在建项目、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县乡公路等方面的需要,对其他投资项目宜缓则缓,特别是对部分过快增长行业投资项目暂缓下达资金预算。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国债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把好审核关,并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全年结转国债项目资金456.92亿元。另外,适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的有关减免税政策,并通过调整土地出让收益支出结构、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措施,在加大支持农业的同时控制城市扩建速度。这些措施,为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促进外贸发展 2004年,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改革原则,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密切跟踪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情况,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积极组织协调,及时完善相关办法,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除及时办理当年出口退(免)税2187.74亿元、确保正常需要和“新账不欠”外,还通过使用超收收入,利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而增加的中央库款余额,全部清偿了历年欠企业和地方的出口退税。这项改革的成功推进,提高了国家信誉,维护了政府形象;有效缓解了出口企业和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状况,降低了出口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了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增长35.4%;促进了财政收入体制的完善,提高了地方政府参与出口退税管理的积极性。  三、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具有新颖的、丰富的、深刻的科学内涵。  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财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将发挥得更加积极。稳健(中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一)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中央财政赤字在今年3000亿元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或逐步缩小,随着经济发展和GDP的不断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2003年实际为2.7%;2004年预算为2.5%,今年预算为2%)。这样做既便于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集中必要资源,有效支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战略的实施,又便于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软着陆”,体现财政收支的增量平衡取向,体现按照财政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及经济风险取向。  为了大家了解和理解“控制赤字”的内涵实质,在这里我强调两个问题:  1.关于财政风险问题衡量财政风险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近些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3%,去年降到2.5%,今年及以后还可以更低。与西方主要国家比,我们的比重是低的,美国超过了3%,法国、德国都在3%以上。2004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是21.7%,国际上通行的指标是不超过60%。但实际上,我国的隐性债务不少:一是前几年银行改革,剥离了不少不良资产,同时发行了特别国债增加银行资本金;二是出口退税历史欠账、粮食企业挂账;三是县乡政府债务;四是社保基金缺口;等等。如果把这些都算上,我国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就不是21.7%了。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重视和防范财政风险。  2.关于赤字削减问题根据当前及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国的赤字规模还得保持基本稳定。一是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字,2004年底,在建的国债项目资金总规模达到了8500亿。如果现在停下来,都变成半拉子工程了,损失太大。二是这几年国债投资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如果把国债投资马上停下来,会对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等需要增加投资。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和完善各项经济社会改革需要改革成本,需要政府拿钱支持。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需要政府增加支出,加强和提高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六是国际国内形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家安全因素、恐怖主义因素、石油因素,等等。因此,维持一定的赤字规模,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形势。综上所述,现在还不能一下子把赤字削减了。实施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不是说马上就削减赤字,而只是一个导向,逐步往这个方向走。这种在传递松紧适度政策信号的同时求得渐趋中性的做法,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也是欧盟等国家在由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时的经验选择。  (二)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当前重点要推进以下四项财税改革:  1.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相当于对投资还要征一道税。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时,我国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之中,这样设计符合当时经济和财政发展实际,有利于控制投资。但对治理通货紧缩而言就是逆向调节了,会影响企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这种税制也不符合国际潮流。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印尼两个国家还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拉动内需,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必须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当然,现在有些人对将生产型增值税改成消费型增值税有两点担心。一是担心财政能不能承受减收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就是给企业减税,按照现在的规模,财政一年要少收1500亿元左右。但我认为,从发展经济大局角度来考虑,财政可以也应该承受。财政宁愿现在紧一点,也要让市场主体企业富起来,增强他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财政将来分蛋糕的可能性。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必然会增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等于给了企业1500亿元资金,正好与现在的国债规模相当。这1500亿元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等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虽然财政现在可能少收1500亿元,但三五年后企业交给国家的绝不是1500亿元,可能是3000亿元、5000亿元。二是担心影响宏观调控,不利于控制投资。我认为不会。一方面,我们采取了投资过热行业暂不纳入试点范围和实行增量抵扣等办法;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是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的,也就是说,会很慎重,会考虑风险。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的增值税转型试点情况看,效果已初步显现。我们希望通过试点后加以完善,尽快地把这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2.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准备工作现在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制,虽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相同,但由于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内资企业实际上享受的是不公平待遇,是捆着膀子与外资企业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做虽有失公允,但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扩大开放,是必要的。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更加开放,内资企业税收负担比外资企业高,既不利于平等竞争,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必须尽快完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把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合并起来,在适当调整税率的同时,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使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尽量接近,以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我们相信,中国是一个稳定、欣欣向荣和充满发展潜力的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市场机制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会影响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的积极性。  3.继续推进农业税改革本届政府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4年已经走了一大步,今年、明年怎么办,大家都很关心。今年,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律实行免征农业税;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的省份再降低4个百分点,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省份再降低2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免征牧业税。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免征农业税的省份新增加19个,加上去年已经免征和基本免征农业税的8个省份,2005年可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将达到27个,涉及农业人口约7亿人。其余的河北、山东、广西、云南4省(区)2005年有217个县也将免征农业税。2006年起全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并由中央财政按规定给予转移支付补助。这样一来,五年的目标三年就完成了。在推进农业税改革的同时,要积极研究推进配套改革,巩固和发展取消农业税的成果,主要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否则,取消的农业税就可能又会以别的什么形式重新出现,“黄宗羲定律”就很难突破。如果乡镇机构改革不能取得进展,特别是财政供养人员不能减少或者不能控制住,农民负担可能马上就会反弹。如果不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要,农村义务教育很可能又成为乱收费的口子。  4.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实施一年多来,运行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出口产品征税与退税不匹配等问题,口岸城市及部分东部地区的财政压力较大。我们将根据2005年一季度出口退税执行情况,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既有利于东部地区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又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促进协调发展;既保证出口退税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又解决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问题;既适当集中财力,又有利于外贸与经济正常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于上半年内制订并报批出台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三)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体现提高财政资
2023-07-18 09:52:232

7月主要经济数据出炉,延续恢复态势,巩固基础仍需哪方的努力?

还需要市场加大相关的调节能力,也需要政府增加更多的刺激消费。
2023-07-18 09:52:314

简答 建国初期稳定物价主要措施

三大改造,人民公社
2023-07-18 09:53:077

用2015年第一季度gdp数据分析我国经济是否稳定,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民生宏观:何以解忧唯有基建  ①2015年一季度GDP7 %,符合预期,但环比增幅1.3%却是历年最弱的。展望未来,因外需羸弱、房地产下行和制造业产能过剩拖累,经济内生下行不减,预计稳增长力度会有所加大,二季度经济能否企稳还看稳增长力度。  ②1-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3.5%,增速继续放缓,未来还有下行压力。房地产销售反弹一方面因去年同期低基数,另一方面因货币宽松和利好政策支持,但考虑到人口和库存压力,反弹可持续性存疑,销售不见真正拐点,不带动库存有效其化,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将不断下行;制造业终端需求不足,过剩产能未出清,未来趋势以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为主,制造业投资继续下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回落,对私营部门信用惜贷抽贷,融资成本高企,私营部门难有资本开支动力。要想投资企稳,只能依赖基建投资加码。  ③一季度出口3.15万亿元,增长4.9%,出口稳而不强。对内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不断攀升,再加上融资环境偏紧和劳动力成本制约,出口内生增长动力不强。未来出口的关键看“一带一路”推动下新的贸易区域拓展。  ④1-3月社会零售增速10.6%,继续放缓。首先,房地产销售下行,促使家具、家电和建材装潢等消费均放缓;其次,前期经济下行、流动性收缩,居民收入增速乏力将后周期影响消费。最后,“三公”消费和反腐对消费负面冲击还未结束。  ⑤经济下行中也有积极变化。人口红利消褪,低端劳动力供给收缩,国民收入分配向劳动力倾斜,促使服务业、消费等第三产业继续高增长,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经济转向技术进步,工业增加值虽然惨淡,但高端装备[4.50%]制造和计算机通信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  ⑥展望未来,二三季度经济仍有内生下行压力。首先,尽管货币宽松,但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实际利率依然高企,私营部门很难有内生的资本开支动力;其次,尽管支持下地产政策频出,房地产销售也似有回暖,但可持续性尚待观察,高企的待售和在建面积意味着房企短期内还将继续去库存,投资反弹至少也得在今年三季度以后。再次,过去房地产和基建繁荣留存的过剩的重工业产能将长期面临去化压力,进而制约资本开支。最后,制约出口的实际有效汇率攀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贸易再平衡等内外部因素短期不会有改变。  ⑦经济内生下行压力大,预计未来政府会加大稳增长的力度。一带一路的大项目清单将陆续公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环保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基建投资将驰援托底经济。在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双放缓,PPP短期难堪大任的压力下,货币会宽松积极配合公共部门需求的再扩张,降准、降息还会出现,再结合近期政策风向:政策性银行改革+信贷抵押再贷款+总理强调定向调控,PSL和再贷款等定向宽松措施也渐行渐近。  申万宏源: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保增长需要出重拳  申万宏源指出,增长前景堪忧,首先,一季度GDP增速低于2014年全年的7.4%,增速创6年来新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与前两个月相比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内外需大幅度回落,经济惯性下滑压力加大。  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对此,申万宏源表示,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保增长需要出重拳。  申万宏源指出,增长前景堪忧,首先,一季度GDP增速低于2014年全年的7.4%,增速创6年来新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与前两个月相比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内外需大幅度回落,经济惯性下滑压力加大。  申万宏源表示,P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持续呈现通货紧缩状态。按照政策滞后期以及历史经验,通货紧缩会呈现自我加强的趋势,至少六个月内难有实质性改变。随着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企业效益下滑,产品销售困难,企业经营困难。  此外,申万宏源强调,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前两个月同比增速仅1.7%,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速全线下滑,财政收入压力加大。保增长需要出重拳:我们在春季报告中明确提出保增长将是二季度头等大事,今天公布的经济数据印证了我们的这一判断,要实现保全年7%的目标,保增长需要出重拳。稳汇、降息、降准、增支、减税五个方面尤其是降息降准和投资的力度都将明显加大。经济低迷,物价低位的形势,4月份一次降息和降准仍值得关注。  “中央再提城镇化,城镇化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建议重点关注37年再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关于地下管廊东北新疆福建云南建设的部署。”申万宏源指出。  汇丰屈宏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降息降准刻不容缓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认为,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双持续下行,表明总需求小于供给能力,出现产出负缺口。改革调结构能提高效率增加潜在生产能力,但不能解决需求不足和产出缺口问题。货币财政政策宽松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但却是扩需求稳增长的有效工具。因此,改革和宏观政策调节不能偏废。  “眼下下行压力加大,降息降准刻不容缓。”屈宏斌说。  华泰宏观点评3月和一季度经济数据:经济急速下行 政策加码发力  一、一季度经济加速下滑,货币加码财政基建发力:一季度GDP增长7%,基本符合预期。一季度GDP环比折年仅5.3%,经济增长动能大幅下降。经济下行符合我们此前预判,通缩稍有缓解但依然严峻,出口大幅低增,工业、投资、消费全面低于预期,14日公布的货币信贷社融数据同样显著低于预期,预计二季度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友好,货币宽松政策将继续加码,财政和基建投资则将发力稳增长。正如我们2014年11月11日公布的中长期预测显示,今年一季度经济加速下行至7%,二季度经济在政策扶持下企稳,三季度将走平或略有下滑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持续性。  二、工业大幅回落,运输设备是亮点:3月工业增加值仅5.6%,大幅低于6.9%的一致预期,一季度工业增加值6.4%,较14年全年8.3%出现大滑坡。3月发电量下降3.7%,钢铁增长3.6%,汽车增长3.5%。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权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增速的下台阶是趋势性的。分行业看,3月上游的采矿业增长1.4%,中下游的新兴制造增长分化,通用设备增长2.4%,专用设备下降0.2%,汽车6.3%,运输设备15.5%。  三、投资低迷,基建发力:1-3月固定资产投资13.5%,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3.8%,制造业投资增长1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地产新开工投资增长8.5%,新开工面积增长6.8%,销售面积下降9.2%,销售额下降9.3%,地产部门在一季度仍继续回落,是否能像我们预期的能在二季度初企稳仍有待观察。行业继续分化,上游的采矿业下降4.1%,中下游的新兴制造投资相对稳健,其中通用设备增长8.6%,专用设备增长9.4%,汽车增长7.6%,运输设备增长8.3%,电气增长13.4%,计算机增长18.3%。  四、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下滑主要由4个原因导致:经济低迷,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进而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下滑;物价低水平运行,物价的低迷制约了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反弹;反腐和八项规定制约消费,餐饮消费的增速仍然远远低于八项规定之前的增速;实际利率下行幅度不够,制约了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有望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但是势头较弱,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是板上钉钉。摩根士丹利华鑫章俊:稳增长力度或加码  国家统计局公布1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其中GDP增长7%;工业增长6.4%,其中3月份增长5.6%;投资增长13.5%;消费增长10.6%,其中3月份增长10.2%。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级经济学家章俊表示,GDP增长符合预期,稳增长力度或加码。  章俊称,一季度GDP增长7%的数据符合之前的预期。他表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这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章俊指出,数据也反应了一季度经济增长弱的事实,他认为这跟之前PMI等数据表现也很符合。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基建投资增加,对此,章俊表示,这表明政府希望通过基建等方式来拉动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决心。  章俊强调,四月份开始,去年四季度的基建等项目的效应会慢慢体现出来,政府在稳增长方面的力度也会加码。盛来运:当前紧要任务为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  国务院办公室于2015年4月15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201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盛来运表示,总的来看,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居民消费价格和市场预期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新生动力加快孕育,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盛来运:经济处在新旧动力转接关键阶段回落正常  国务院办公室于2015年4月15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201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关于一季度增速回落问题,盛来运表示,今年一季度增速回落,还是在预料之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曾提到,今年经济运行的困难比去年要多,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情况确实如此。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是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比较缓慢。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分化态势比较明显。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势出现分化,发达国家内部,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的走势也出现了明显分化,而且它们的汇率政策也不一样,汇率变动也比较频繁,再加上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地缘政治冲突有增无减,这些不确定性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世界经济的贸易量复苏动力不足。有一个指标“波罗的海贸易指数”,3月末只有600点,比年初减少了21.6%。这说明世界整体的贸易,外部需求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出口。  第二方面,下行压力来自于国内。当前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加快孕育,但新动力的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比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所以,经济目前处在新旧动力转接的关键阶段,存在下行压力。  对于一季度经济速度的回落应该是在预期之中的。这种回落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换挡、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2023-07-18 09:53:351

发改委如何回应大宗商品上涨?

国家发改委4月19日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会上回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问题时表示,这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价格并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孟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这样讲主要是在于我国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同时,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因此,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扩展资料未来走势孟玮表示,总体判断,今后一个时期物价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具体到CPI,可以看到,食品和服务在CPI中占比高,且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小,粮食供应充裕,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蔬菜、水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变化,这些都是CPI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供给充裕,市场竞争充分,价格有望保持基本平稳。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能够保持在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以内。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发改委回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2023-07-18 09:53:421

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最少3000字)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及其政策农产品价格的起落不仅影响农产品的需求,对生产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历年来,农产品的生产量在排除气候因素的前提下总在随着价格的波动而起伏,价格高了,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增加,生产资料上的投入相对加大,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随之下降。一、当前我市农产品价格上涨情况及其原因根据我市农产品生产价格抽样调查显示,前三季农产品生产价格综合指数为116.2(以上年同期为100,下同),比上年同期上涨16.2,其中: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11.9、106.2、136.3和100.9,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全面上扬,走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在粮、棉、油、菜、果价格全线上涨的拉动下,我市种植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1.9%。 1、粮食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前三季度,我市谷物(原粮)生产价格同比上涨5.25%。其中,早籼稻、晚籼稻价格为每公斤1.46元和1.54元,同比上涨5.36%和6.07%,小麦价格为1.30元/公斤,同比上涨4.43%,玉米价格涨势强劲,同比上涨9.51%。 2、油料价格大幅上扬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油料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6.43%。其中花生上涨15.76%,芝麻上涨7.22%,油菜籽价格涨势突出,同比上涨39.08%。 3、蔬菜价格上涨 受供求关系及天气变化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蔬菜价格小幅上扬,同比涨幅为2.12%。其中瓜菜类价格上涨8.64%,茄果菜类价格上涨13.52%,水生菜类价格上涨5.12%,菜用豆类价格上涨10.23%,而食用菌类价格下跌0.61%。 (二)林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 随着市场对林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林业部门对成材林砍伐控制力度的加大,我市林产品生产价格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木材价格上涨7.71%,竹材价格上涨4.78%。 (三)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我市畜牧业产品价格在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下大幅上涨28.37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上涨18.32个百分点,二季度加速上扬,上涨34.88个百分点,三季度上涨44.2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涨幅扩大25.9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今年我市农产品价格走势增幅较大,除受政策、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外,其上涨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成本推动的影响。一是原材料的大幅上涨。这是目前农副产品价格一路走高的重要推动力,玉米和鱼粉是养殖业主要饲料原料。从去年以来,玉米和进口鱼粉价格是持续上升的态势,只在个别月份略有回调。今年1-9月份玉米价格连续9个月保持在1.5元/公斤以上,平均价格为1.52元,同比上涨19.7%。豆粕和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分别为3.1%和10.4%、7.3%、8.1%。目前的饲料价格自从2006年初涨价以来,到今年9月份就一直没有下降过,每吨饲料上涨了200元,一头肉猪的成本基本上有80%至90%都要花费在饲料的购买上,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养殖成本和主要畜产品价格的上升。二是农资大幅涨价。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化肥价格涨幅20%—30%,农药价格涨幅达15%-20%。 第二,数量短缺的影响。由于前两年生猪养殖过剩、价格持续低迷、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原因,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2006年末生猪存栏量下降3.7%,其中能繁殖母猪淘汰现象尤为突出,同比下降8.5%,时下猪苗少,价格相当高,所以即使肉价上涨,不少人也觉得投资风险大而不愿重新养猪。猪源紧张、猪价上涨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售商进货贵,市场竞争激烈又不敢大幅提升零售价,利润因此大幅下降,甚至亏本,不少档口干脆暂时不卖猪肉。猪肉贵了,市民转吃冻肉、鸡、鸡蛋、牛肉、水产等,也带旺了这些产品的销售,但最后使得这些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整个肉菜市场涨声一片。可见,生猪存栏量下降,货源减少是导致市场猪肉供求紧张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和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供求矛盾。 第三,中间成本抬升的影响。农副产品调控偏弱,在农副产品销售的终端领域,深受流通成本影响。近几年,汽油、柴油不断上涨,及对运输车辆限重限载等因素影响,导致流通成本不断增加,进而推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第四,品质差异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质、无污染的农产品越来越受青睐。随着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4年以来农民主要是靠“涨价增收”和“增产增收”。当前农民增收是建立在相对较高基础上的,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影响目前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最令人担忧。从今年前三季度住户调查资料情况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2.8%。亩均化肥支出为65.8元,比上年增加9.8元。由于化肥支出占农资总支出的30%以上,化肥价格的波动对种粮收益影响很大。还有水、电、柴油,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据计算,农资涨价使粮食平均每亩物资费用投入比上年增加20—40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继续上涨。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受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成本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国际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尿素的价格甚至高于国内市场,对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影响很大。 2、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 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下降。总体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把“双刃剑”,是否对农民利好应分开看,一方面价格上涨是今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抑制作用。此次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农民由此得到的好处名义上很多,但实际上不一定有多少。上世纪80年代末粮食、猪肉也轮番上涨过,但最后受害的还是农民等广大中低收入者。 具体分析,第一,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今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前三季度,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82.44元,同比增长20.36 %。由于猪价上涨,前三季度农民牧业现金收入人均增加了436.17元,同比增长20.93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前的生猪价格非常乐观,但同时养殖成本也不可低估。据悉,近期玉米等饲料原料市场价格又有上调,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仔猪价格也在高位运行,加之夏季高温多雨,又进入猪病的高发多发季节,国内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虽然这些疫情最后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于人们的消费心理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波及到整个产业链的正常发展。此外,用工、环保等费用支出的加大,也拉动了生猪价格的上扬。就整体而言,近期所反映的畜禽产品价格波动是由阶段性的供需矛盾所致,并非完全由消费需求拉动。因此,在市场消费需求总量不会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随着畜禽存栏量的增加,仍会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对于受市场制肘的养殖业来说,面对当前利好形势,虽然后市值得期待,但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有限。第二,宏观上看,有关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缺位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下降。养猪业目前多数还是一家一户养殖,单个农户迫切需要在关键时刻获得信息指导,以在价格下跌时不伤元气,价格上涨时不盲目跟进,有效地避免损失,也有效地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这是有关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可以提供的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生产和市场信息,就是当前最好的服务。现在肉价上涨自然也带动了生猪收购价上涨,这让一些养猪户喜出望外,很多人琢磨着购买价格不菲的仔猪加大补栏力度,期望着好行情持续长久。就在养猪户大量补栏,很多农民重新加入养猪业的时候,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出面,提供市场发展趋势和行情预测信息,让养猪“散户”们注意防范风险,千万别重蹈往年猪多肉贱收入减的覆辙。肉价的变化也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除了提供信息,是否还应该考虑对畜牧业也采取一种保底收购的政策,给跌到价格低谷的畜牧业一个养精蓄锐、东山再起的机会,给市场一个稳定的原料来源,给养殖户一个稳定收入的预期,也给市场一个稳定有序的发展。 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对粮食进一步增产有限。去年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加因素的作用占25%,单产提高因素的作用占75%。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上年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受耕地面积的限制,数据显示,今年播种面积继续增加的空间已经很小。 以上分析可知,今年农产品价格及其对农民增收的拉动效应呈稳中趋降形势,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增收的作用将明显下降。 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运行又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为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运行应采取对策措施是: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以确保粮食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二)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农产品价格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综合服务,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三)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加大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民增收。应进一步落实对化肥农药生产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化肥农药市场及价格的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
2023-07-18 09:53:591

综述2012我国国内经济形势 ,并对2012我国经济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综述2012我国国内经济形势 ,并对2012我国经济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18 09:54:092